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打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闲说“打更”
热度 7 fdc1947 2014-1-27 08:15
打更是人类的一种行为,其功能主要是夜间警卫,顺便也起到报时的作用( 现在很多人将此二者的主次弄反了,甚至根本忽视了前者 )。这种行为大概是人类最古老而延续至今的行为之一。提起人类的行为,人们总是先说衣食住行,我看, 打更这种行为的产生,应当在衣之前,仅次于食、住、行 。 最早的人类行为我们无法看到,但是,可以想象,应当与其他群居动物差不多。人与老虎不同,没有壮爪利齿,无法单独生活,必须群居而且正是群居,有了社会性,才有了人类。他们与我们现在一样,是夜伏昼起的。晚上睡觉,谁知道会不会来豺狼虎豹,所以,总是要有人值班警卫。我们从动物世界的电视片里也能够看到许多群居动物,都有值班警卫的。 如果一整个夜晚都不睡,势必影响第二天的行动,就会跟不上大部队觅食、打猎的步调,有可能就会被淘汰,这对于群体是不利的。所以,就不能让人整夜不睡。如果几个人轮换着睡觉和警惕,每人少睡一夜晚的几分之一,问题就不大。所以,需要几个人相互更替者担任警卫任务,这就叫打更。 更者,改也,替也。 如果更替者太少,仍然要影响第二天的行动,如果更替太多,一个是用人太多,而且也没有必要,会造成浪费。 大概长期的实践表明,五人更替,应当是一个优化的结果 。于是,一个夜晚,便分五更。 ——这个问题,古人也从未讲清楚过,因为他们不懂进化论,更没有看过“动物世界”。  中国的古人是讲十进位制的,一昼夜分成十时。五个时在夜晚,五个在白昼。甲、乙、丙、丁、戊五夜时,就对应着五更。 不是一天十二个时辰吗?那是后来的事情了,最早是十个时,一百刻,都是十进位,后来才是十二时。而一百刻——十个时的遗迹,由于卫道士们的坚持,则一直延迟到了清初。康熙皇帝就比那些死抱住 XX 内经的卫道士们高明得多,他听了西方传教士的话,确定了一天 96 刻。我认为,十二进制的东西(包括 12 的倍数, 60 进制),大概都是“西来”的,都是“游牧民族”那里传来的。您看, 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哪一个像汉语的意思。当然,卫道士们忌讳这个。好了,不说那些,还是说打更。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有了分工,于是,打更的事,也就有了专人,用不着大家都去轮流值班了。这专门打更的,就称为更夫 。政府有政府的更夫,有钱人家有自己的更夫。 政府的更夫,一种是要在谯楼上打更,那是为全城服务的。谯楼是城市中建起的高楼,站得高,看得远,还能够发现大规模的盗贼、火灾等。楼上架起钟鼓,敲击时远近都听得清楚。类似“ 听谯楼打罢了 X 更时分”的句子,大概是各种戏曲唱词中的“陈词滥调”了。古人家里没有时钟,谯楼打鼓应该也是一种公共的报时系统。当然,古代的更时,并不是特别准确的,大概而已,不可能像有人说的那样准确得邪乎。那时候,大多数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也没有这样准确的需要。 政府的另一种更夫,是只为保卫政府部门的。一般情况下,两人一组,一个敲梆子,另一个打锣。敲梆子的不断地打出“别卜、别卜、别卜”的声音,敲锣的则几更天敲几下“嘭——”,他们绕着政府机构的周围行走。例如,济南的珍珠泉,历来是山东的官衙所在地。珍珠泉大院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四百来米长的小路,僻静的很,称为东更夫道和西更夫道。那就是那里的更夫们晚上打更必走的道路。西更夫道保护得很好,来济南旅游的同志,不妨去看看,现在还是幽静得很。 有钱人家的更夫,也差不多这样,只是比政府的人少、需要转的地方小就是了。 更夫是一个特别辛苦而低等的职务。 更夫不但辛苦,而且危险。坏人在夜里要做坏事,往往首先就要干掉更夫。 在很多文艺作品中,人们往往把做更夫作为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受到的苦。最有名的是元代戏剧《 白兔记 》中的刘知远,他到邠州投军,在节度使府做更夫,经历千辛万苦,最后做了皇帝——后汉高祖。当今的沪剧唱段《刘知远敲更》是一段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其中说的就是刘知远做更夫的凄惨遭遇和受到的苦楚。另一个知名的戏剧是《 状元打更 》,讲 秀才沈文素遭奸臣所害,被占山为王的女强人刘蝉金救上山,结为夫妇。后沈怕受连累,遂私逃下山,又赴京应试中魁。刘闻讯进京,欲与沈团聚遭拒。多年后,辽兵犯境,王丞相力保刘蝉金挂帅出征。沈状元也跟着出征,结果犯了错误,被罚做更夫。于是沈痛悔前非,夫妻终于和好。 更夫虽然辛苦而危险,但是好赖还是一个正当的职业。君子穷困时做更夫并不是“历史污点”,不影响他日后的事业。孙中山先生的令尊大人就曾经做过更夫。 更夫打更,差不多从天黑“起更”,一直到五更结束,即所谓“ 更阑 ”。那时,也即现在的五点来钟,人们就该起床做各自的活计了。所以,只有五更,没有六更的。可是,宋代大诗人杨万里却有“ 醉眠管得银河鹊, 天上归来有六更”的诗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杨万里自己注道:“ 予庚戌考试,殿庐夜漏杀五更之后复打一更,问之鸡人,云:宫漏有六更。 ” 鸡人,就是皇宫里管更漏的人员。实际上,这里的所谓六更,就是五更打完了,变着节奏再打一通,于是“ 禁门方开,百官随入 ” , 并不是真的有打六更的制度。 物理的实在并没有六更,更不要说七更、八更了,但是,人们的艺术创造可不管那些。清代初年著名的剧作家朱素臣写过一个剧本《未央天》。写盐官米新图往秣陵投亲,受兄之妾的陷害,被判死刑。其仆马义为救主,进京告状,不惜滚钉板,终于感动御史闻朗。上奏,皇帝命闻朗重审此案。闻朗星夜赶往秣陵,预定 行刑日子是十一月十七日寅时三刻,也就是等到天亮就要行刑。可是,那天的天却怎么也不亮,原来由於米新图冤情重大,感动了天上的神仙,他们用黑布遮天,因此这天夜里天一直不亮。更夫们只有一遍又一遍地打更,直到打过了九更,闻朗终于赶到,救了米新图的性命,这才天亮。 因此,此戏又名《九更天》。后来改编成京剧,马连良先生饰演剧中的主角——马义。这是一个名剧。 艺术家的想象可以到九更,小孩子比艺术家更厉害。我们小时候做捉迷藏( 瞒 蒙蒙,音“拌孟孟”)的游戏,一人先闭眼面墙而立,众人四散躲藏。面墙者,要高声叫喊:“笃笃一更天,笃笃两更天,笃笃三更天,笃笃四更天,笃笃五更天,笃笃六更天,笃笃七更天,笃笃八更天,笃笃九更天,笃笃十更天,野狐(音夜壶)小鬼瞒瞒拢(音拌拌拢,藏藏好之意),阎王出世哉”,然后方可睁眼,四处寻找藏起来的伙伴。您看,一直到了十更天,这是大人们敢说的吗?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7500 次阅读|1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