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南海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南海

相关日志

我国周边的海洋权益纠纷
热度 5 lijianguo531 2014-4-17 16:25
话说这个题目有点大,但是我一时想不出更好的词语,暂且这样吧。我国和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纠纷由来已久,且战线广阔。估计这种状态还要持续很长时间,且在短期内完全解决是不可能的。也许全国没有哪个高校会像南京大学这样关注国家的南海权益问题,南京大学有个南海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专门的机构去研究南海问题,为国家南海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囊选择。这主要是由于南京大学在民国时期在南海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比较好的资料积累。昨天南海协同创新中心邀请了外交部杨力参赞到学校来讲国家海洋权益的问题,我没什么相关的专业背景,唯一靠边的就是能看的懂地图,喜欢看国际新闻。怀着凑热闹的心态就过去听了一下,特别喜欢专家爆出的内幕和小消息,听完之后还是颇有感触的: (1)我们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多的海洋权益之争? 中国和周边隔海向望的国家几乎都有海洋权益的争端,从北到南依次是: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乍一看有的人可能会说中国是不是太矫情,其他国家都能和平相处,怎么我们和那么多国家有矛盾。其实这都是我们的地理环境决定的,中国面临大多是边缘海,国与国之间相距都不足400海里,很容易产生海洋权益的纠纷。而美国、加拿大这些美洲国家都是直接面对大洋,完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其次,我们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主要是清朝晚期和民国时期遭受帝国主义蹂躏,海洋意识淡薄,领土尚不保,完全顾不上海上的问题。在这一时期众多岛屿礁盘被别国窃取。 (2)我国的海洋权益纷争两类都有,类型齐全。 海洋权益纷争有两种:(岛屿)领土纷争和海洋划界。这些我们国家都有。领土之争如”钓鱼岛及附属岛屿之争,南海岛屿之争;剩下的都是海洋划界的纷争。这里要说一下,中韩苏岩礁之争不属于领土之争,因为那礁盘在低潮时期距海面还有5m之多,不具有领土的范畴,可能对海洋划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不同国家的人性差异明显,特别是日、韩和菲 这里说一下,不是没有人性,是人的性格特质差异明显。韩国人比较执着,在外交场合表现比较冲动和固执,这从韩国老打架的国会可以看的出来;日本人有大国的外交风度,虽然他们国内的报纸和媒体整天宣扬的不利于中国的言论(特别是右翼媒体),但是作为日本的外交人士和中日友好人士还是具有长远的眼光。同时,日本外交人员比较灵活,知道变通,好多外交上的中间路线和缓解措施,日本人比较拿手;菲律宾人比较狡猾,善于拉大旗作虎皮,游走于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特别是美国和日本。比如说仁爱礁问题,15年前他们借口坐滩,到现在还在补给船上人员,想借此永久占领,带去补给食品的船上都会带上记者,如果中国有大的动作,他们就在国际上上演中国以大欺小的苦情戏。。。。 (4)在外交人员眼中,战争是最不明智的选择 我们经常会看到的说法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别忘了外交是政治的具体的体现。在杨参赞看来,战争的可能性很低,因为他看到和中国有争议的周边国家都在有意的管控矛盾,这是外交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战争会将中国良好的发展形势给断送掉,他还列举了中国从明朝开始和日本的历次战争都毫无保留的断送了中国的发展前途,甚至是改朝换代。当然,战争也不是用来吓唬自己人的工具,战争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如有必要可以一战。因为朝鲜战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朝鲜战争我们提高了国际地位,迎来了近60年的和平环境。就像国防部长常万全所说,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5)美国的确扮演了一个中国周边海洋权益纠纷搅局的角色 美国在中日的东海钓鱼岛及附属岛屿之争和中菲南海岛屿之争上都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他们也有众多的诉求,大家听听,有没有世界警察和流氓的范:(1)我们要保证南海的航行自由(中国政府早就说过,南海权益之争不会影响航行自由);(2)我们和菲律宾、日本是同盟国,有保护的义务;(3)亚洲的和平与稳定是美国利益的重要部分。而且美国最近的表态也日益强硬,对中国也越来越不利,大有为日菲站台撑腰的架势。我感觉这是担心中国复制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为而发出的警告和提醒。 (6)中国渔民是全球最牛的渔民 中国人都具有一种强烈的国家荣誉感和爱国情结。这是从50年代抗美援朝开始形成的一种责任感,完全不像民国时期的不谈国事,也不像现在日本国内的各过各的日子。中国的渔民常无形中充当了国家海洋权益维护的急先锋。他们的渔船一方面会经常出现在南海等争议的岛屿附近捕鱼以宣示主权,一方面为了多捕点鱼不惜和其他国家海警干。据说,中国的渔民有时追着鱼跑都跑到了韩国与朝鲜交界的延坪岛附近,要知道那里是军事对峙区,韩国和朝鲜的渔民都不敢去的,只有我们敢。而且,被抓之后也绝不屈服,大有牛到底的架势,让韩国和日本很头疼。 (7)外交人员的口才让我佩服 在杨参赞的讲述中,总共就放了大约五张片子吧,都是周边海洋环境的区位图,基本上没什么文字。而人家一讲就是两个小时,中间都不带打岔的。而且对于用词确实很讲究,我看完我写的都感觉太外行了,这里如有表达不到位引起误会的请多指出! 想了解南海问题:http://news.sohu.com/s2005/haiyangzhengduan.shtml
个人分类: 观点点评|6882 次阅读|8 个评论
南海第二次国际大洋钻探获得完整深海岩芯记录 [《科学通报》]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4-16 17:23
《科学通报》2014年第12期即将出版动态,介绍南海地质研究的最新进展—— 由中国科学家设计、建议、并主持的国际综合大洋发现计划 (2013~2023) 的第一个航次 ——IODP349 航次 , 于 2014 年 1 月 28 日从香港起航 , 在南海进行了两个多月的科学钻探后 , 至 3 月 30 日在基隆靠港 , 顺利完成 5 个站位的取芯和 2 个站位的地球物理测井 , 钻探深度共 4317 m, 沉积岩取芯 1503 m 、基底玄武岩取芯近 100 m, 最大井深 1008 m. 航次首次获取了南海深海盆的岩芯记录 , 来自 11 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32 位科学家同舟共济 , 初步完成大量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微生物等多学科测量和分析工作 , 实质性地推动了对南海深部过程的科学认识 . 2008 年 , 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等领衔提出国际大洋钻探科学建议书 735 号 , 经过 5 年多反复地审议、修改与完善 , 最终在中国提供 70% 的经费资助下 , 通过了评审 , 确定为 IODP349 航次 . 航次的实施得到 IODP 中国办公室、同济大学、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中国海警等各个部门的通力协调与合作 . 与 1999 年以研究亚洲季风的南海第一次大洋钻探 (ODP184 航次 ) 的科学目标不同 , IODP349 航次主要研究南海海盆大洋岩石圈演化以及深水沉积环境变迁 , 在南海地质研究中获得多项重要发现 . (1) 成功实现对南海海盆洋壳玄武岩的钻探, 在东部和西南次海盆分别穿透了近900 m 的沉积岩, 首次获得了南海基底的新鲜洋壳玄武岩样品. 航次后科学家们将通过同位素定年、地球化学分析等综合研究, 较精确地标定南海海盆的扩张年代与期次以及边缘海洋壳和地幔的增生与演化过程, 将对中国的深海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交叉科学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发现多期次海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碎屑岩, 为研究南海晚期火山历史和深部岩浆体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过去虽然获得过海山浅部的岩石样品, 但是对其演化历史了解甚少. 现在可以通过在航次中获得的多层火山碎屑岩的化学特征以及沉积岩中的化石, 构建较完整的海山演化历史、探讨其成因、以及研究残留洋中脊晚期停止扩张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3) 在南海深海盆依据微体古生物化石初步确定了南海海盆的年龄. 过去南海年龄的认识主要依赖于间接的地球物理反演, 缺少直接的岩石和化石证据. 航次中发现超微化石、有孔虫、放射虫等互为补充, 保存相对较好, 在不同岩石层位的定年中起了重要作用. 同时结合古地磁参数,初步标定了不同站位处的南海海盆洋壳的年龄. 目前正开展对洋壳玄武岩的同位素定年, 共同确定南海的演化历史. (4) 成功获得南海深海盆扩张后完整的沉积演化和环境变迁记录. 发现了南海深海盆大范围、大规模的泥质和钙质浊流沉积, 显示出南海海盆横向快速变化的沉积环境与物源条件. 在3 个站位的大洋玄武岩基底以上发现了数十米深海黄褐色泥岩, 揭示了南海中央海盆沉积环境异常和可能的玄武岩-沉积岩界面的流体改造作用, 为认识南海深海沉积环境和灾害、深部洋流作用与海平面变化等重要课题奠定了基础. (5) 在南海洋-陆转换边界实现钻探, 发现大套富含有机质的滨海-湖相砂泥岩组合, 为认识南海深水区油气资源, 南海早期扩张演化等重要课题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 (6) 在南海深海盆的2 个站位成功实施了系统的地球物理测井和岩芯地球物理属性分析工作, 包括密度、速度、孔隙度、电阻率、温度、热导率、磁化率、古地磁参数等, 这些参数的获得为南海相关地球物理资料的解释、区域地球动力学演化研究、深水油气资源勘探提供第一手重要资料. (7) 开展南海深海盆的生物地球化学、洋壳流体与深部微生物活动的取样、观测与研究. 微生物学家和地球化学家获得了大量相关的沉积岩和玄武岩样品, 并在船上开展了微生物培养实验等. 同时钻探也直接获得了化学通量、热流、井下水温等信息, 将对认识南海极端生物圈、海底下面水热活动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IODP349 航次以我国科学家提出的科学目标为主导,其中有12 名中国科学家和6 位海外华裔科学家参加, 提升了中国科学家在深海地球与生命交叉研究领域的水平, 锻炼形成了一只多学科深海科学研究队伍, 激发了国际合作研究, 为深入认识南海的地质演化和西太平洋、东南亚构造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科学家们正积极推动航次后科研合作, 新成果的产出. 在重大科学问题上的突破将会有力推动南海、东亚和西太平洋的地球科学研究, 提升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国际战略地位, 创造我国海洋地球科学在国际学术前沿的新高度. 通过航次研究, 并在汪品先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南海深部计划”以及其他科学计划框架下, 南海将真正成为国际上边缘海研究程度最高的区域, 成为未来的研究热门区域和国际合作的典范. 李春峰 ① , 林间 ② ①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上海 200092; ② Woods Hole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Woods Hole, MA 02543, USA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3269 次阅读|1 个评论
[NSR Review] 汪品先——从南海看第四纪大洋碳循环的长周期
sciencepress 2014-4-11 17:35
Long-term cycles in thecarbon reservoir of the Quaternary ocean: a perspective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http://ns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1/119.abstract Hot! 由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撰写的综述文章 Long- termcycles in the carbon reservoir of the Quaternary ocean: a perspective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译名:从南海看第四纪大洋碳循环的长周期)已在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 NSR ) 2014 年 3 月份的创刊号 上发表。 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重点在于冰期旋回,地球轨道的周期性变化引起了 4 万年到 10 万年的冰期 / 间冰期的交替。近年来随着深海和冰芯等研究的进展,第四纪高分辨率的记录延伸到了百万年的尺度,结果发现在冰期旋回之上叠加着更长的周期,因而即使在轨道参数相似的条件下,各个间冰期也可以有显著的不同。本篇综述,是在南海大洋钻探 184 航次发现碳同位素( d 13 C )长周期( 10 5 年)的基础上,论证在地球系统的水循环(冰盖变化)和碳循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变化)中,普遍存在这类长周期,而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导致了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1999 年南海大洋钻探 184 航次, 发现最近百万年来的深海沉积有 d 13 C 的 50 万年左右的长周期,并且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大洋(图 1 ),属于大洋碳储库的长期变化的反映。其实在早于 160 万年的大洋地层中,广泛存在着 d 13 C 的 40 万年长偏心率周期,同时也呈现于碳酸盐保存和多种生物地球化学的记录之中,推测是偏心率调控下全球季风演变的反映。具体说,低纬轨道驱动的全球季风,控制着陆地向海洋输送营养物质的数量,改变了海洋中颗粒有机碳与溶解有机碳的比例( POC/DOC ),进而引起 d 13 C 的 40 万年周期变化。 图 1 : 160 万年以来大洋碳储库变化的三大阶段。 (A) 南海大洋钻探 ODP 1143 井碳同位素重值 (δ 13 C max ) 事件划分的三大阶段; (B) 亚热带南大西洋磁化率数据划分的三大阶段: 10 万年周期阶段、过渡期和 4 万年周期阶段; (c) 地球轨道偏心率。 到了距今 160 万年前,大洋环流发生重大改组,南大洋由于深层水与上层水体隔离,形成全球最大的海洋碳储库。从此以后,大洋碳储库不但受到低纬季风演变的影响,还要受到两极冰盖消长的控制,使得海洋 d 13 C 记录中的 40 万年长周期“延长”到 ~50 万年(图 1 );反之,大洋碳储库的变化又会促使冰期旋回转型。近百万年来,地球气候冰期旋回经历了两次转型: 90 万年前的 “ 中更新世转型 ” ( MPT ),和 40 万年前的 “ 中布容 ” 事件( MBE ),结果都是北极冰盖的变幅增大。而两次转型之前都是先有南极融冰事件,再有大洋碳储库的碳同位素重值期( d 13 C max-III 和 d 13 C max-II ),然后才是北极冰盖变幅剧增,实现冰期旋回的转型(图 2 )。由此推测:第四纪以来北极冰盖消长转型的根源,或许还在于南大洋海流改组造成的大洋碳循环长周期变化(附表)。 图 2 : 南海大洋钻探 ODP 1143 井记录的晚更新世重大事件。 (A) 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 (B) 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 (C) 小型颗石藻 Gephyrocapsa 丰度; (D) 表层海水温度。红色方框指示两组事件: I 为碳同位素重值期 δ 13 C max III 与中更新世转型 MPT , II 为碳同位素重值期 δ 13 C max II 与 “ 中布容 ” 事件 MBE 。碳同位素重值期用黄色阴影标出, MPT 和 MBE 用蓝色阴影标出。 附表: 第四纪 气候转型过程中的两组重要 事件,发生顺序用深海氧同位素期次进行编号 事件 MPT MBE 表层海水温度 西南极冰盖融化 31 15-13 南半球变暖 碳同位素重值期 29-25 13 保持相对温暖 北极冰盖扩张 22 12 急剧变冷 北极冰盖融化 21 11 急剧变暖 原文详见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网站: REVIEWS: GEOSCIENCES PinXian Wang, QianYu Li, Jun Tian, ZhiMin Jian, ChuanLian Liu, Li Li and WenTao Ma Long-term cycles in the carbon reservoir of the Quaternary ocean: a perspective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Natl Sci Rev nwt001 first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31, 2013 doi:10.1093/nsr/nwt028 (25 pages) o Abstract o Full Text (HTML) o Full Text (PDF)
个人分类: 国家科学评论|6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岛观鸟 2013-09-27 10:45
taodeng 2014-2-25 11:28
广东 惠东 三角洲岛 南海中珠玑般散落着座座岛屿,在暖热的气候下郁郁葱葱的植被顽强地抵御着不时来侵袭的台风,庇护了繁盛的鸣禽和水鸟。看潮起潮落、观晨光夕阳,彷佛世外的小桃园。不过,危机也在迫近,因为海水已越来越混浊,很难感受蔚蓝的色彩。网箱渔排绵延到海的尽头,在不断丰富着人们餐桌的同时,自然清新的空气和海水已经渐行渐远了。 日落 晨光 岛屿 山岩 绿野 海岸 微风 白头鹎 鹪莺 矶鸫 红耳鹎 夕阳 夜色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2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比:日本南海海沟若地震恐死13万人与海岛强震连续发生
杨学祥 2013-10-31 08:54
日本地方政府预测南海海沟若地震恐死13万人 2013年10月31日 08:06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李珍】日本大阪政府10月30日发布了自己的南海海沟大地震预测。预测称大阪死亡人数将会高达13万。   日本《读卖新闻》30日报道称,日本大阪政府发布自己的灾情预测。预测称,假如这条南海海沟特大地震假如发生9级引起海啸的话,大阪的死亡人数最高将达到13.3万人。这个数据是去年8月日本政府预测的9800人的13.7倍,其中9成受害者将会是大阪市内的人。南海海沟是日本静冈县骏河湾至九州以东海面约700平方公里、深约4000米的海槽。目前大阪府正急于修改地区防灾计划,以及避难方法、加固堤坝等。 (责任编辑:刘潇潇) http://intl.ce.cn/qqss/201310/31/t20131031_1690170.shtml 全球8.5级以上大震的统计特征:在海岛连续发生 已有 1410 次阅读 2011-3-22 06:2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特大地震 地震活跃期 拉马德雷 统计特征 推荐到群组 全球8.5级以上大震的统计特征:在海岛连续发生 杨学祥,杨冬红 地震数据统计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发生6次(国外资料1900-1924年2次),在1925-1945年发生1次(1次),在1946-1977年发生11次(7次),在1978-2003年发生0次(0次),在2004-2007年已发生5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1952年、1957年(国外数据低于9级)、1960年、1964年4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见表1)。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发生,特大强震可能发生在第六次最强和较强潮汐重复时期(2006年,2010年,2014年,2018年,2022年)。这一预测符合最强和较强潮汐四年变化规律。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50次,平均每年1.73次,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12次,平均每年0.55次(见第六章6.3节)。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3倍以上。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又进入新的活跃期,2001年昆仑山口8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除了8.5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9级地震发生后,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2004、2005、2007年的连续4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3次8.5级以上地震(2012年又发生一次)。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俄罗斯报》网站3月18 日报道:俄罗斯科学院地震问题科学委员会主席根纳季•索博列夫认为,日本沿岸再次发生强烈地震的可能性很大。因为这次在发生强震时,欧亚大陆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对位移很大——估计有1 米左右,而震中边缘仍有未破坏的地段。这意味着,应该会再次发生地震。经验表明,它的烈度越大越好。如果说第一次地震的震级达到里氏9级,那么下一次最好不低于8.5-8.6级。而现在是此后的地震还没有超过7 级,由此可见,地壳应力仍然很大。所以,很可能再次发生强震,尽管烈度不会有第一次那么大,且位置将在第一次的偏北或偏南方。至于时间,应该是在今后一周到2-3个月之内。总而言之,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ribendizhen/content-0/detail_2011_03/19/5249523_0.shtml 日本再次发生强震的可能性大:不低于8.5级。2011-3-19 15:0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4156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论文集):137-140 2.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5007.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克强结束访问东南亚有能力使南海成为安宁和平之海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3-10-15 22:02
李克强结束访问 东南亚 有能力使南海成为安宁和平之海 2013 年 10 月 15 日 18:02 来源: 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新华网河内10月15日报道: 在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并对文莱、泰国和越南进行正式访问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5日在越南首都河内与随团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以下是 李克强见记者实录 : 记者朋友们,感谢你们。 我率领的中国代表团从文莱一路走来,我们参加了在文莱举办的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在这里, 中方打出了今后10年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突出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得到了东盟国家与会国领导人的普遍赞同 。 我们表明了 在南海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那就是中国和相关国家有智慧去解决我们之间的问题, 通过双边友好协商化解分歧,中国将与东盟国家继续努力,现在和将来都保证南海航行自由、安全。我们有能力使南海成为安宁和平之海 。 在一系列的峰会期间,我与多国领导人进行双边会见,达成了许多重要原则共识。 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用最大的努力和耐心来维护南海和平,化解和声索国的双边分歧。中国也有决心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泰国,我们深刻体会到了 中泰一家亲,而且是亲上加亲 。我们和泰国 增强了政治互信,在务实合作上有了新的突破 。特别是在铁路合作方面,我们达成了原则协议,中国的高铁在这个地区是有竞争力的,不论在性能、价格和安全性上,而且我们的铁路勘探设计人员对这个地区的地质情况已经做了基本勘察, 我们有能力在泰国建设铁路和推进地区互联互通的高铁项目 。 这将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有标志性的项目,同时我们也 充分考虑到泰国方面的实际情况,力争实现互利共赢 。 这次访问越南, 我们和越南方面达成了重要共识 ,我们共同认识到 要维护和巩固传统友谊,维护南海和平和安宁,要管控和妥善化解分歧 。我同阮晋勇总理通过会谈,决定建立三个工作组——海上共同开发磋商工作组、基础设施合作工作组和金融合作工作组。这三个工作组在年内将开展工作。关于海上共同开发,首先要在北部湾湾口外海域有实质性进展,并且探索在更大海域共同开发可行性,这也是向地区、世界宣示, 南海必将是和平安宁之海,中越两国有智慧管控和解决好我们之间的分歧 。同时, 在陆上和金融方面,中越的合作还会更有条件、有力地推进 ,这是中国党和政府与越南党和政府 达成的重要共识、建立的工作框架、形成的有突破性的决策 。我们言必行、行必果,我们将与越方一起努力, 共同把我们的共识落到实处,以造福于两国人民、地区人民,也将有利于世界 。 这次出席东亚系列峰会和访问三个国家,可以 说取得了圆满成功 。成功在于大家的共同努力,也有记者朋友们的辛劳。你们向社会向世界传递了客观正确的信息,实际上也是营造了友好的氛围,你们一路辛苦、颠簸,向你们表示感谢,也祝大家工作顺利。 回答记者提问 :   9月份的CPI,中国的统计局已经做了公布。总体上看,同比增长没有超过我们的可控范围, 我们今年有条件把CPI增长控制在3.5%左右。统计局会依法发布数据 。相信 中国经济实现全年主要目标是完全有基础的 , 中国经济向好的趋势是会继续的 。 尤其是中国经济将长期增长,持续健康发展,将使成果惠及更广大,或者说全体人民。我们还会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论是险滩还是深水区,我们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因为这是人民给我们的重托,符合人民的利益。我们还会继续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使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向前发展,使全体人民感受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
个人分类: 其它|10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梦境,无垢无尘----- 系列之四 南海—南沙
热度 1 liangjiyang 2013-9-3 16:28
1. 永暑礁 永暑礁 我国目前控制的 南沙群岛 最主要的礁盘 。 永暑礁现建有一个海洋监测站,开通了中国移动业务。永暑礁是南沙群岛的行政和军事指挥中心。 2. 渚碧礁 渚碧礁 为一近似梨形的封闭形 环礁 ,面积约 16 km2 。礁磐上有部分低潮时露出水面,涨潮淹没,南部有小礁门,只有小船能进入礁湖,一般船只停在环礁外。 图为人工水泥垫高之 三层楼 建筑物,有一个简易运输补给 码头 、 直升机 平台。 3. 美济礁 -1 号点 美济礁 ---- 是一个环形礁石,直径大约7公里,有一大一小两个出入口通往围着的泻湖。 4. 美济礁高脚屋 第二代高脚屋,南海的高温、高湿、高盐和缺水考验着守礁战士,而孤独也是常人难以忍受的。 5. 南海落日 6. 南海落日 -2 7. 井冈山舰 舷号 999 ,两栖船坞登陆舰 , 排水量在 20000 吨左右。是一艘可以执行远洋任务的两栖作战舰艇。该舰可携带 4 艘大型气垫登陆艇,可同时起降 2 架中型直升机。 8. 运输船 9. 冲锋舟 10. 西沙 永兴岛
3799 次阅读|3 个评论
“蛟龙”号在南海海底采集到珍贵生物与岩石样品
kejidaobao 2013-8-19 20:57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新闻时段2013-07-01至2013-07-10;★为新闻关注度) “蛟龙”号在南海海底采集到珍贵生物与岩石样品 5日,正在南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蛟龙海山”下潜,采集到了岩石、铁锰结壳和海参等珍贵海底样品。 俄罗斯质子-M运载火箭发射后爆炸 2日,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俄罗斯质子-M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后发生偏转并爆炸解体。这枚运载火箭搭载的是3颗“格洛纳斯-M”导航卫星。 印度发射首颗导航卫星 2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用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在斯里赫里戈达岛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成功发射该国首颗导航卫星,为印度构建“区域导航卫星系统”迈出了重要一步。 世界首例“蜘蛛丝”羊在内蒙古诞生 4日,内蒙古农业大学实验室诞生的世界首例蜘蛛牵丝细毛羊和绒山羊,羊羔健康状况良好,外形与普通羊羔没有差别。经取样检测,这些羔羊的被毛弹力和强度均显著提高,这项研究对培育高纺织性能的细毛羊和绒山羊新品种,提升羊毛、羊绒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三峡库区发现大规模明代冶炼遗址 4日,重庆三峡库区忠县发现大规模明代冶炼遗址,这是迄今三峡地区发掘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冶炼遗址之一,对研究明代的金属冶炼业具有重要价值。 月球或形成于40亿年前的地球超级核爆炸 6日,科学家发现,大约在40多亿年前,地球发生了一次惊人的核爆炸事件,导致大量物质被撕裂,核心物质的抛射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月球。 美科学家3D打印仿生耳 3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一个仿生耳。这种仿生耳不仅在外形上与人类耳朵类似,而且在“听力”上还有所突破,能够“听”到无线电频率。 太阳系“隔壁”发现超级地球 4日,在距离地球大约70光年外的宇宙深空,科学家确认了一个新的超级地球,其编号为HD 97658b,这个距离在宇宙学尺度上仅仅位于太阳系的“隔壁”。该系统中恒星的亮度较大,我们甚至可以用肉眼看到。 全球变暖将加剧降水分布失衡 4日,美国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变暖可能会加剧全球降水分布不平衡,其中多雨地区降雨会更多,干旱地区将更干旱。研究显示,全球气温每升高1°F(0.56℃),暴雨量增加3.9%,影响最大的是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其中太平洋赤道地区和亚洲季风区出现暴雨的概率将增加。 利用骨髓移植“治愈”2名艾滋病患者 3日,美国一家医院的研究人员宣布,2名为治疗癌症而接受骨髓移植的艾滋病患者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似乎被消除了,并且在停用抗艾药数月后仍未见复发。但研究人员仍谨慎地指出,目前认为艾滋病已治愈仍为时过早。(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王丽娜)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2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清:中国海军亮剑南海 接连对空海潜实弹攻击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3-8-17 19:51
高清:中国海军亮剑南海 接连对空海潜实弹攻击 近日,南海某海域,一支驱护舰编队犁浪前行。作战指挥室内,各级指挥员表情严肃,双眼紧盯前方大屏。 “距离XX,方位XX,发现‘敌’方潜艇。”突然,一声清脆的报告声让室内气氛更加紧张。 “锁定目标,将目标信息发送到编队各舰。”“对潜攻击,发射!”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各舰快速协同,操作手轻点按钮,利用舰首火箭深弹对“敌”潜艇实施精确打击。火箭弹呼啸而出,远处的海面上一道道水柱冲天而起,“敌”潜艇顷刻间葬身海底。 航行一路,战斗一路。在接下来的4天训练中,“敌”情随时出现,时而电磁干扰,时而导弹来袭,时而凌空轰炸。各级指战员克服连续高强度作战带来的疲惫,沉着应对,成功化解各种威胁,对“敌”来战兵力进行有效打击。 几天来,编队对空防御、模拟导弹攻击、主副炮射击等训练科目轮番上阵,好戏连台。据编队指挥员,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陈岳琪支队长介绍,这次海上训练,协同了潜艇、航空兵等友邻单位,在不通报“敌”情的情况下,进行“背靠背”的攻防演练,研究摸索出一批重难点战法训法,并按照全员额、全专业、全过程的要求,强化编队的连续攻防和持续作战能力,使部队整体协同作战水平大幅提升。
个人分类: 其它|1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实现了几代南海监测人的梦想-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掠影
samzhou2 2013-7-17 15:11
日期: -- 中国海洋报 -- 版次: ■黄楚光 江志华 上官茂森 周鹏   南海,不仅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在这片辽阔美丽但海况恶劣的海域,有一群海洋环境监测人,数十年如一日地驰骋在这万顷碧波之上,无怨无悔地守护着我们的蓝色国土,他们就是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南海环境监测中心一步一个脚印,在南海海域精耕细作,逐渐成为我国南海区最大的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并拥有先进的油指纹检验鉴定平台、海洋放射性环境监测实验室等齐全的监测设备,海洋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高。 闯荡南海三十年 评价技术体系日趋完善   我国在南海的管辖海域达200多万平方公里,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海域距离南海环境监测中心驻地广州超过2000多公里,要实现对管辖海域海洋环境的全覆盖监测,绝非易事。历史上南海的环境监测主要集中在北部近海,对于广阔的东南部海域尤其是遥远的南沙海域,则是依托专项海洋调查项目进行不定期的环境调查。实现管辖海域的全覆盖常规环境监测,始终是几代南海环境监测人的执著追求。为此,南海环境监测中心不断加强能力建设,逐步扩大常规监测覆盖范围。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海北部近岸环境热点海域监测开始,南海环境监测中心便不断扩大南海常规海洋环境监测范围,在90年代末期对南海管辖海域进行全覆盖的海洋环境调查基础上,经过近10年的努力,到2009年,终于实现了每年对南海全部管辖海域进行连续的全覆盖环境监测,彻底结束了对南海中、南部管辖海域只能间断进行环境调查的历史,实现了几代南海监测人的梦想。2011年,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开展了《南海区海洋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项目的研究工作,完成了14个航次外业调查,初步构建了南海典型生态系统的评价方法,推动海区的海洋环境监测评价水平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如今,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承担着国家海洋局南海区科技调查和公益事业两大支撑任务,履行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赤潮灾害监测预报与研究、海洋环境监测业务管理、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研究、海洋环境治理监测调查与研究、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与技术人员培训等职能。   近几年,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按照国家海洋局及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总体部署,还开展了南海海洋环境现状的科学监测与典型生态系统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推动了三省区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业务协同互补,在工作量逐年递增和工作领域深化拓展的情况下,加强业务及质量管理,科学掌握海洋环境变化规律,引领着南海区海洋保护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南海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监测任务日益繁重 每人年平均出海超一个月   海上作业,是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者的基本功。南海区海域地形复杂,面积约为我国渤海、黄海、东海面积总和的3倍,平均水深1212米,最深处达5567米。由于海域条件的特殊性,实施海上外业现场作业时常要面对难以想象的困难,有时还会受到一些因素的非法干扰,这对于每一名出海作业人员都是严峻的考验。   海上风浪是海洋工作者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但凡出过海的人都有刻骨铭心的晕船经历。随着南海开发力度的加大,环境监测任务也日益繁重。监测业务覆盖海域广阔,尤其是去往南海南部地区的航次出海时间都很长,在海上连续作业十几二十天是家常便饭,漂上一两个月的航次也逐年增多,甚至漂3个月以上的航次也越来越常见。据统计,仅2012年,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共完成了98个航次的海上作业任务,累计海上作业超过5000人次,平均每名职工出海超过1个月。船上生活与世隔绝,条件艰苦,水深浪急的环境给现场作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南海所处气候带夏季多台风、冬季多寒潮,这都影响着海上工作的开展。尽管如此,一代又一代的南海监测人,在摇摆的船只上,怀着对祖国深厚的感情,肩负神圣的使命,踏平了南海无数的风浪,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数十年如一日,把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了南海。 狠抓业务能力建设 对海洋环境进行全面监测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南海环境监测中心现有在职人员143人,包括教授级高工8名、高级工程师15名、工程师54名,其中博士(含在读)10名、硕士41名,涵盖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水文气象、海洋地质、海洋遥感、海洋测绘、仪器分析等多个学科。   30年来,南海环境监测中心从最初只能做海洋污染监测,发展到现在已能对海洋环境进行全要素、立体、连续的监测。目前,南海环境监测中心通过计量认证的检测项目达到9大类210项,涵盖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大气、海洋地质、海洋环境核辐射等专业领域,能对全部海洋环境介质进行监测。   当前,南海环境监测中心以“清楚南海区海洋环境质量现状与趋势,清楚南海区污染源现状,清楚南海区海洋环境风险”为目标,针对南海区主要海洋环境问题,持续不断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该中心先后制定了赤潮、核应急、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等多种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配备了专门的应急物资仓库,建立了专业的应急监测人才队伍,并定期开展演练。在近年南海区海洋环境应急监测中,南海环境监测中心表现突出,成功应对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2012年汕尾海域韩籍“雅典娜”沉船等突发环境事件,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单位的高度赞扬。   溢油检验鉴定执法系统的建设,让海上溢油无所遁形。南海不仅是航运繁忙的海上大通道,还面临着海洋油气资源富集、海洋石油等资源开发快速发展的形势。面对近年来时有发生的南海溢油事故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损害,以及与周边国家产生的环境纠纷,提升南海区海洋溢油检验鉴定执法能力迫在眉睫。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就开展了原油指纹研究工作。同时,该中心也是国内最早从事原油指纹鉴别研究的实验室之一,开展了业务化原油指纹鉴定工作。   为解决海洋溢油检验鉴定执法能力长期滞后于海洋溢油污染形势的发展,尤其是如何检验海上无主漂油的问题,从2006年开始,在国家海洋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和中国海监总队的指导帮助下,南海环境监测中心自筹经费2000多万元,完成了中国海监溢油检验鉴定执法业务化系统标准化南海示范区建设,建成了大型原油样品冷藏库,配备了稳定碳同位素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先进的油指纹分析仪器,建立了南海区最大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油指纹数据库。同时,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海洋溢油检验鉴定人才队伍,完善了南海区海洋溢油应急预案,全面提升了南海区海洋溢油检验鉴定执法能力。目前,南海区海洋溢油检验鉴定执法系统运转良好,中心业务能力逐步提高,在海洋溢油应急、原油指纹鉴别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打造海洋核辐射环境监测尖兵,构筑安全防护堤。我国海洋监测系统核辐射环境监测队伍在上世纪80年代发展较快,此后由于种种原因,多个海洋环境监测单位都放弃了这一领域,只有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始终坚持,30多年来,他们一直坚守在海洋核辐射环境监测战线,打造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最强的海洋核辐射环境监测实验室,培养了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核辐射环境监测队伍,长期承担了全国海洋放射性环境样品检测任务,并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海洋环境放射性应急监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已成为国家海洋局系统最具实力的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机构之一,是广东省核电站事故应急组织的主要成员单位之一,成为了我国海洋核辐射环境监测的技术尖兵。   近年来,南海环境监测中心积极建设高水平的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实验室,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的海洋核辐射环境监测技术研究,装备了多道HPGe- γ 谱仪、低本底 α/β 测量仪、超低本底液体闪烁能谱仪、同位素比值质谱等先进仪器,能开展全部海洋介质的放射性环境检测,编制完成了《海洋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的测定- γ 能谱法》等5项海洋放射性国家监测标准,多名技术人员参加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的培训,并参与了多次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聚集大批优秀人才 共获两百多项技术成果   多年来,除了出色完成国家监测任务、开发监测产品外,南海环境监测中心还先后承担和参与国际大型合作项目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大专项30余项、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几十项,共获得200多项技术成果,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9个,厅局级奖项23个,有力地促进了南海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对于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国家海洋局的有力领导和全面部署,也是我国海洋事业快速发展的结果。   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的正确带领下,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坚持以党建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服务社会为重点、以科学发展为方向、以提高支撑能力为目标,把队伍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打造南海区海洋环境监测的核心力量。近年来,南海环境监测中心为增强每名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提出要做有理想、有责任、有激情、有作为、精神状态好、团结协作好、能力素质好、服务群众好、廉洁自律好的“四有五好”员工,人人争当先进,推动了中心事业快速发展。   当前,面对我国大力建设海洋强国、促进海洋生态文明的历史机遇,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将继续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精神为指导,在国家海洋局的战略部署下,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党建引领、人才带动,信心百倍地在广阔的南海耕波犁浪,保护南海生态环境,为美丽南海的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1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勇当我国海洋核辐射环境监测尖兵—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
samzhou2 2013-7-17 14:59
勇当我国海洋核辐射环境监测尖兵—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应对日本福岛“ 3 · 11 ”核泄漏事故纪实 中国海洋报 20120328 期 ■周 鹏 黄楚光 李瑞山 吴荣林 2011 年 3 月 11 日 14 时 46 分(北京时间 13 时 46 分),日本以东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 9.0 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核泄漏。为了有效应对福岛核泄漏事故,国家海洋局迅速启动了海上核事故应急工作,组织实施海洋放射性监测并及时发布了海洋核安全监测预警信息。核泄漏事故发生一年来的全国海洋放射性环境实时监测,是中国海洋核应急预警系统史无前例的第一次,是超越了以往演习操练的真正实战。如此大范围实施海洋放射性监测、高频次发布辐射信息,凝聚了我国海洋核辐射监测预警人员多年的心血。在这次核泄漏危机应急响应中,我国海洋系统唯一的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机构——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成功经受住了考验。 3 月 12 日,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启动了南海管辖海域放射性应急响应,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制订了海上应急监控预警的方案和实施计划,并于 13 日上午 8 时 30 分派出监测人员,赶赴应急监控一线实施现场监测和样品采集。如此快速启动海洋核辐射事故应急工作,得益于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拥有的一支技术一流、设备先进、反应迅速、训练有素的放射性监测队伍,一套制度健全、体系完备、常备不懈、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更得益于中心 30 多年来对海洋放射性环境监测业务的重视和发展。在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一周年之际,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吸取教训,更应总结经验,努力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切实履行国务院“三定”方案赋予国家海洋局“参与国家核事故应急计划,组织实施海洋放射性监测”的职责。 一年奋战成功 保障南海海洋放射性环境安全 3 月 12 日晚 19 时 45 分,南海环境监测中心紧急召开核应急监测响应会议,启动核应急监测响应程序。会上,中心主任黄楚光、书记张立范、副主任方宏达和牛东伟等领导决定组建海上核应急监测小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连夜编制了《日本福岛核电站海上应急监测实施方案》和《南海海域放射性应急监测计划》,并连夜做好了应急监测采样、分析、评价和预警的准备,所有应急监测分析仪器保证 24 小时开机,核应急监测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保持 24 小时待命,并且对现有的放射性应急监测技术人员、仪器、放射性样品满负荷分析能力进行评估,盘点现有辐射防护设备,同时联系购买多功能环境辐射巡测仪和辐射防护服等应急装备。 不畏艰险奔赴第一线 在放射化学实验室及其他科室的协调和帮助下, 12 日晚,海上核应急监测小组连夜进行出海准备,在 13 日零时将多功能环境γ辐射巡测仪、大气采样设备、海水采样仪器、水文气象设备以及核防护装备等全部准备就绪。 3 月 13 日 8 时 10 分,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领导为海上核应急监测小组成员送行。临行之际,南海环境监测中心领导特别强调:国家利益无小事,一定完成好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并再三叮嘱小组成员一定要保重身体。 8 时 30 分,专门执行海上核应急监测任务的“中国海监 72 ”船和海上核应急监测小组起航赶赴监测海域,于当日 17 时 50 分在粤东海域采集了首批海水监测样品,并连夜送回广州实验室分析。同时,开始对海上环境γ辐射剂量率进行 24 小时不间断巡航和定点测量,并同步对海洋气象进行观测。在作业过程中,海上应急小组与船员同甘共苦,顶住狂风巨浪,克服晕船等种种困难,顺利完成了预定任务。 4 月 25 日 7 时 30 分,“中国海监 73 ”船在前往巴士海峡的作业途中受到外国船只的 3 次干扰,但是大家沉着冷静,排除干扰,顺利完成了任务,并于 4 月 26 日 22 时 40 分返回广澳湾。本次任务共出动“中国海监 72 ”船、“中国海监 73 ”船和“中国海监 83 ”船 3 艘海监船;共布设了 14 个海水和大气监测站、 1 个连续监测固定监测站,项目包括环境γ辐射剂量率、总铀、总β、铯 -137 、锶 -90 、氢 -3 和碘 -131 等多介质多放射性核素监测,监测范围覆盖我国粤东海域、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和南沙群岛海域。 全天候待命准确提交监测数据 自 3 月 13 日起,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放射化学实验室里的仪器 24 小时开机,放射化学领域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保持 24 小时待命状态;放射性样品监测实验室 24 小时运转,及时分析海上采集的样品。自 3 月 14 日起,中心又建立了放射性监测预测预报会商制度和应急工作日报制度,成立了核辐射监测专家组。专家组依据获得的监测数据,每天编制一期《海洋核应急监测简报》,集中会商后上报;同时抄送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应急办公室,为国家、地方政府有效应对海洋放射性污染、保护公众安全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经过一年的奋战,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应急队伍经受住了考验,赢得了南海海洋放射性应急监测的阶段性胜利,进入常态监控状态,并持续到现在。截至 2012 年 3 月 15 日 16 时,中心共获得环境γ辐射剂量率现场数据 9414 个,采集并分析海水样品 265 份、大气气溶胶放射性样品 40 份,完成《海洋核应急工作简报》 97 期。 监测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南海海域的放射性监测数据水平与历史水平相当,暂未受到日本福岛核泄漏放射性污染的影响。 选派专家 参与全国海洋核辐射应急监测工作 针对我国其他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核辐射监测能力薄弱的情况,南海环境监测中心第一时间选派技术专家赶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和东海分局,支援全国的海洋核辐射应急监测工作。 2011 年 3 月 12 日 21 时,选派的技术专家携带专业核应急监测设备赶赴山东青岛和上海,对北海分局和东海分局的监测人员进行现场操作培训,指导和帮助开展海上核应急监测工作。为了有效应对福岛核事故对我国海域的影响,初步建立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南海环境监测中心还积极参与西太平洋放射性监测,于 2011 年 6 月 16 日派出两位放射化学专家,协助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开展首次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监测工作。 三十年磨一剑 构筑海洋放射性环境安全保护堤 面对福岛核泄漏事故海洋应急监测的挑战,南海环境监测中心之所以能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得益于其 30 年来在海洋放射性环境监测战线上的坚守、创新和发展。据悉,我国海洋监测系统放射性环境监测队伍在上世纪 80 年代达到了顶峰,后来随着国际上核试验的减少以及经费受限制等原因,海洋放射性监测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多个海洋环境监测单位和科研院所均放弃了这一领域的工作。但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始终没有放弃,经过不懈的努力,目前已成为我国海洋系统唯一的海洋放射性环境监测机构。 强化能力建设搭建技术一流的监测平台 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拥有我国海洋监测系统唯一的放射化学实验室,配备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道高纯锗γ谱仪、低本底α / β测量仪、超低本底液体闪烁能谱仪、同位素比值质谱仪等设备,并建立了高纯锗γ谱法、液闪能谱法等一系列放射性分析方法,项目涉及放射性核素达 20 多种,技术和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组织负责南海区放射性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基础上,中心还负责我国北海区和东海区(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放射性样品的检测工作,并主持《全国海洋环境放射性质量监测和评价报告》等多个专题报告的编制工作。 自从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心先后承担了多个海洋放射性调查项目,其中包括南海珠江口( 1976 年)等沿海的放射性调查、大亚湾核电站本底调查( 1990 年)、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 1996 年)、“ 908 专项”调查( 2006 年 ~2007 年)等放射性调查项目;同时,还主持编制了多项海洋放射性监测与评估标准,并积极研究相关的管理技术和理论体系,为海洋放射性环境监管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承担核应急工作建设响应快速的监测队伍 作为南海分局海上核应急指挥中心的核心成员,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承担着我国南海区海上核应急的监测工作,同时也是广东省核应急组织的成员单位,多次参加广东省以及全国核事故应急演习,并被广东省民用核设施管理委员会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广东省核管办)授予先进单位称号。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发展,中心打造出了一支技术先进、训练有素、响应快速、应对有效的海上核应急监测队伍。 1990 年以来,中心多次参加广东核电站事故场外应急演习并组织实施海上放射性监测工作,主持和修订了《广东省核电站事故场外应急计划——海上应急监测实施程序》。在技术研发方面, 1999 年中心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发核电事故应急监测地理信息指挥系统, 2001 年中心与暨南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制出大亚湾核电站事故场外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软件,研究成果为核事故应急监测、救援和评估提供了的决策依据。 2012 年 2 月 9 日,南海分局及南海环境监测中心顺利通过广东省核管办组织的 2011 年核应急管理考评。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监测工作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大人才引进,强化人员培训,致力于建立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提升海洋放射性监测的技术力量,促进海洋监测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001 年作为广东省核管办的主要成员,中心与国家核安全局等相关机构一起审评和观摩岭澳核电站首次装料应急演习; 2003 年应邀参加了国家原子能机构组织的有关核应急响应系统和国家原子能机构国际合作网上办公系统培训; 2008 年 4 月参加了广东省核事故应急医疗救护与人员辐射防护培训; 2010 年 4 月和 10 月分别派人参加了 IAEA/RCA (国际原子能机构 / 亚太地区核科学技术协议组织)在菲律宾马尼拉和越南河内举办的海洋放射性及同位素技术培训班。 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发挥监测技术的支撑作用 根据国家海洋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应对日本核事故海洋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意见》和《关于立即开展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培训的通知》的精神,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制订了核辐射应急监测培训计划和方案,于 2011 年 4 月 ~6 月期间分别针对南海区和全国海洋监测系统举办了第一届南海区海洋放射性应急监测技术培训班,第一期和第二期全国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培训班; 4 月 27 日 ~5 月 3 日对 6 名监测人员进行了海洋放射性培训。目前培训人数已达 70 人,对提高南海区及全国各海区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能力、全力做好应对日本核事故的监测工作、整体提高我国海洋放射性监测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一步,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海洋局“三个六”的部署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常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核应急工作方针,全面提升应对各类核辐射事故或突发事件的能力,继续坚守在海洋放射性监测的第一线,以 30 年的经验磨砺精湛监测技术,加强对我国及周边国家沿海核电站海域的放射性动态监测,为保护人民构筑一道海洋放射性环境安全保护堤。 目前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正在申请建立国家海洋局环境放射性监测与同位素示踪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海上核应急监测和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这两个实验室建成后,将整合现有应急成果,大幅度提高我国在海洋放射性应急处理和快速响应能力。 ​
30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实验室
samzhou2 2013-7-17 14:47
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成立于 1979 年,是隶属于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的独立事业法人单位。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多次参与和开展国家海洋放射性环境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监测方法标准化的研究工作,负责编制全国海洋放射性质量报告,参与全国海洋放射性监测网络的建设工作,组织开展全国海洋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南海环境监测中心作为中国南海区的一个综合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无论是仪器设备、监测技术、人员结构,还是管理能力,在华南地区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中处于领先,在国内同行间属于先进水平,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特别是国家认证认可委员会计量认证评审组的成员,更是给予了南海环境监测中心高度的评价和赞誉。 南海环境监测中心的直属单位南海分局是广东省核电站事故应急组织的成员单位之一,设有海上核应急指挥中心,拥有表面沾污仪、环境辐射剂量率巡测系统等专业设备、核应急监测数据无线传输与监控系统、核应急防护装备等。 1990 年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开始参加广东省核事故应急监测工作,承担海上应急监测和应急评价任务,已具备一定的核电站事故场外应急监测的能力。 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放射化学实验室作为国家海洋局系统唯一的环境放射性监测机构,已有 30 多年的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经验,主要 以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核应急监测技术为工作重心 。长期以来,承担了全国海域放射性环境质量监测、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周围区域放射性本底水平调查、大亚湾生态监控区放射性调查、台山惰性物料处置区本底调查、台山核电站附近海域放射性本底水平调查和阳江核电站附近海域放射性本底水平调查等放射性调查监测项目,主持和参与了多个相关专题调查报告的编写。并承担着中国南海区的海上应急监测和应急评价任务。特别是在 2011 年日本 3.11 核事故后,成功完成了中国南海区核应急监测预报预测工作。 目前,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放射化学实验室具有专职放射化学工作人员 11 人,配备有国际先进的多道 HPGe-γ 谱仪、α能谱仪、低本底 α/β 测量仪、超低本底液体闪烁能谱仪、伽马计数仪、微量铀分析仪、氡钍分析仪和多功能辐射检测仪等设备,在环境放射性监测的过程中建立了分光光度法、低本底 α/β 法、 HPGe-γ 谱法和超低本底液闪能谱法等一系列环境放射性分析方法 ; 并建有低辐射本底实验室和放射化学测量实验室等一流辐射监测实验室。
56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海珊瑚生物学与珊瑚礁生态学研究进展
sciencepress 2013-6-24 11:14
中国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位于世界生物多样性最高的 “ 珊瑚金三角 ” (Coral Triangle) 的北缘 , 约有 2450 km 2 的珊瑚礁分布于这个区域 , 是世界珊瑚礁的重要组成部分 . 正如世界上其他珊瑚礁一样 , 中国南海珊瑚礁正遭受人类活动、气候暖化与海洋酸化的威胁而严重退化 . 珊瑚礁的生物学及其保护研究是近十年来全球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 为集中展示中国南海珊瑚生物学与珊瑚礁生态学最新研究进展,《科学通报》编委会编辑部决定组织 “ 南海珊瑚生物学与珊瑚礁生态学 ” 专题 , 邀请部分从事珊瑚礁生物学与生态学专家撰文. 在珊瑚礁生态环境与全球变化方面 , 陈天然等人 探讨了广西涠洲岛滨珊瑚骨骼中的生物侵蚀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 发现该处水体富营养化加剧 , 以及可能的过度捕捞 , 导致侵蚀生物数量明显上升 , 侵蚀强度增加 , 对涠洲岛珊瑚的存活、礁区碳酸钙的堆积乃至礁体的增长都极其不利 . Li XB 等人 通过研究三亚榆林湾近岸工程引起的浑浊事件前后珊瑚群落的显著变化 , 发现抛泥、沿岸土壤侵蚀和污染造成了榆林湾近岸珊瑚礁区域颗粒物大量沉积 , 导致了珊瑚群落的大量死亡 . 赵美霞等人 探讨了三亚鹿回头珊瑚礁区沉降物的来源与分布状况 , 发现沉降物的时空差异与沉降物特征和水动力环境有关 . 在珊瑚及共附生生物学方面 , 许昌有等人 获得了澄黄滨珊瑚 Poriteslutea ferritin 基因部分 cDNA 序列 , 并对该序列的组成及潜在功能做了初步分析 , 该基因可能作为环境变化对珊瑚影响的生物标志物 . 陈蕾等人 分析了三亚湾壮实鹿角珊瑚 Acropora robusta 组织内共附生固氮菌多样性 , 发现壮实鹿角珊瑚组织内的共生固氮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 , 而且还可能含有大量未被培养的新的固氮基因 . 在珊瑚礁其他生物方面 , 尤丰等人 报道了海南岛珊瑚礁海域枝手目海参一新种 , 并初步研究了其系统进化关系 . 凌娟等人 研究了三亚湾珊瑚礁海域蓝藻群落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发现与表层和底层蓝藻群落结构组成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是不同的 . 专题网址: http://csb.scichina.com:8080/kxtb/CN/volumn/home.shtml Spalding M D, Ravilious C, Green E P. WorldAtlas of Coral Reefs.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 2001 陈天然 , 郑兆勇 , 莫少华 , 等 . 涠洲岛滨珊瑚中的生物侵蚀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 科学通报 ,2013, 58: 1574 – 1582 Li X B, Huang H, Lian J S, et al. Coralcommunity changes inresponse to a high sedimentation event: A case study in aturbid bay of southHainan Island, China. Chin Sci Bull, 2013, 58: 1028 – 1037 赵美霞 , 余克服 , 施祺 , 等 . 三亚鹿回头珊瑚礁区沉降物的来源、分布及影响因素 . 科学通报 ,2013, 58: 1583 – 1589 许昌有 , 黄晖 , 练健生 , 等 . 澄黄滨珊瑚 ferritin 基因部分 cDNA 序列的获得及分析 . 科学通报 ,2013, 58: 1590 – 1595 陈蕾 , 张燕英 , 董俊德 , 等 . 三亚湾壮实鹿角珊瑚组织内共附生固氮菌多样性分析 . 科学通报 ,2013, 58: 1596 – 1603 尤丰 , 黄晖 , 张浴阳 . 海南岛海域枝手目海参新种描述及初步系统进化 . 科学通报 ,2013, 58: 1604 – 1609 凌娟 , 张燕英 , 董俊德 , 等 . 三亚湾珊瑚礁海域蓝藻群落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科学通报 ,2013, 58: 1610 – 1619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6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作任何让步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3-6-6 07:25
中国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作任何让步 【环球时报】报道: 《菲律宾星报》等媒体5日引述不具名消息源称, 中国一天前向仁爱礁海域增派了一艘海监船,意在阻止菲律宾军方向坐滩仁爱礁的破旧登陆舰上的菲军人员提供补给。 同日,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发文称, 菲律宾军方发言人5月30日向该刊记者透露,菲海军一直监视着仁爱礁附近海域17艘悬挂中国国旗的船只。 权威消息渠道也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菲律宾舰船不要有返回仁爱礁的任何企图。 不愿透露姓名的菲律宾军方高级官员5日向媒体透露: “ 截至4日,又有一艘中国海监船出现在仁爱礁附近海域,从而让该海域的中国海监船增至3艘。 ” 在过去一个多月时间里,中国始终在仁爱礁海域保持舰船存在,一度还有一艘中国海军军舰停留。 该军官称,这说明,中国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作任何让步,而且中国正试图以1994年占领美济礁的战术占领仁爱礁: “ 根据我们的初步判断,中国海军试图在仁爱礁建立足点。 ” 《环球时报》记者日前从权威消息渠道得知, 中国在阻止菲律宾重返仁爱礁问题上的决心 “ 非常坚定 ” : “ 决不允许他们以所谓的补给形式重返仁爱礁! ”   菲律宾媒体还称,在美国 “ 尼米兹 ” 号航母战斗群在南海举行两天的演习后,中国海军驱逐舰驶离了仁爱礁,而6月4日最新的权威渠道也证实, “ 尼米兹 ” 号航母战斗群现在已经进入印度洋,其舰载的323陆战攻击机中队还进行了F/A-18C战斗机起降演习。 美国海军在南海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力量。 《环球时报》从权威渠道得知,现在南海海域的美国海军有 “ 理查德 ” 号两栖攻击舰战斗群,包括 “ 托尔图加 ” 号船坞登陆舰、 “ 穆森 ” 号导弹驱逐舰。 这个两栖攻击群的官兵总人数多达1000人,名义上是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举行代号为 “ 克拉2013 ” 的演习。此外, 美国第7舰队旗舰 “ 蓝岭 ” 号和 “ 钟云 ” 号驱逐舰也在南海海域游弋,其名义是 “ 港口访问 ” 。
个人分类: 其它|14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防]要警惕菲律宾以退为进蚕食仁爱礁
冯用军 2013-5-30 22:02
引子 环球网报道,据菲律宾《星报》5月30日消息,菲律宾国防部长加斯明29日表示,菲军方还会继续向仁爱礁派遣船只,不过只是为了给在那里的菲律宾士兵提供供给。加斯明还承诺,菲律宾不会在仁爱礁长久驻军,也没有计划在仁爱礁修建基础设施。 报道称,加斯明29日与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马克卿在非正式谈话中提及了仁爱礁问题。加斯明说,中方对菲方将在仁爱礁修建基础设施表示担忧,而他告诉中方,菲方向仁爱礁派船仅仅是为了给在那里的菲律宾士兵提供供给。加斯明说,菲方为了缓和紧张做出了努力,菲律宾向中国保证,菲方没有计划在仁爱礁修建基础设施。 事实 1999年5月,菲律宾海军一艘破旧的坦克登陆舰57号舰驶往仁爱礁,声称“船底漏水,不得已在仁爱礁西北侧礁坪坐滩”,并派出士兵轮班进驻。今年5月9日,菲律宾出动3艘军舰驶向仁爱礁,企图打桩加固破旧登陆舰,阻止其下沉,并伺机扩大在仁爱礁的军事存在。 立场 在菲律宾登陆舰坐滩搁浅后,中国外交部曾多次向其进行严正交涉,要求菲方立即拖走搁浅的登陆舰。今年3月6日,海事巡航编队在南沙群岛海域开展了海空立体巡航行动,主要对仁爱礁、仙峨礁、信义礁、美济礁、三角礁、禄沙礁等岛礁的通航环境以及附近水域水文、气象信息进行巡航检查,巡视现有助航标志工作效能,实地考察了可设置其他助航标志的位置和可行性。 对策 菲律宾的无耻伎俩,采取的时机正好是它企图侵占中国的美济礁失败,然后又是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的第二天,它利用这样的时机突然采取这样的无耻伎俩。 面对菲警屠杀香港同胞、菲海军陆战队屠杀台湾同胞、菲国防长以退为进怀柔我驻外大使等恶劣行径,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外宣传南海自古以来属于中国的力度、国防部门特别是海军应采取实际动作驱逐故意触礁的菲国烂坦克登陆舰上的菲海军陆战队,只有这种“治本”之策,才能真正保护我南海领土领海领空,防患于未然。
个人分类: CHAM胜美公司Corporation国安中心|1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30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受援国的预测得到证实
热度 1 杨学祥 2013-5-29 19:41
警惕下一场自然灾难:30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受援国的预测得到证实 杨学祥 据日本共同社5月29日报道,日本内阁府28日汇总了“南海海槽大地震”对策最终报告,指出“目前难以对地震做出准确预测”。   报告预测称,震后一周转移安置人数将达950万,建议要求采用“分流”机制,将流离失所的灾民及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优先安排入住临时安置点,同时敦促受灾较轻的灾民尽早返回家园。报告强调灾后重建进度关乎到“国家存亡”,要求制定防灾预案,并指出每个居民家中平时应储备足够维持一周以上的水和食品。   报告还建议对政府机关、学校和医院中遭海啸袭击危险较高的设施有计划地进行转移。内阁府将在2013年度内汇总防灾及灾后重建基本计划(地震对策大纲)和设定减灾数值目标的事前防灾战略。   据报道,日本内阁于2012年8月汇总的一项报告显示,一旦南海海槽沿岸发生与“3・11”大地震相同的级别的大地震,最多有可能造成32.3万人死亡,经济损失更可能高达22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万亿元),约是“3・11”大地震的13倍。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3-05/3982169.html 早在2010年9月我就指出,30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 继2004年年12月26日那场发生在印度洋海域夺去了近30万条生命的海啸及其地震事件之后,2005年8月30日横扫美国南部的卡特里娜飓风又造成了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异常惨重的人员伤亡。 日本可能是下一个遭受自然灾害重创的国家。 最新研究结果和最近的一系列地震均表明,富士山在休眠300年之后即将再度进入活跃期。富士山从1907年喷火以后一直平静。2001年5月日本气象厅宣布,已有减少火山地震活动倾向的富士山在2001年的4月份再度发生了123次低频率地震,虽然没有喷火,但已表现出地壳变动的“异常火山”现象。现在,日本全国上下都在防东海大地震,东海大地震震级在8级以上,震中多在富士山坐落的静冈县,周期为150年,现在已进入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 。 在200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一项最新研究表明,2000-2030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震爆发时期 ,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 日本遇到百年来最严重的强震威胁,其应对措施不仅仅在于防灾技术,而且在于友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亚洲近邻的关系。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9级地震和海啸使无数城镇和村庄被夷为平地。15391人被夺去了生命,8171人失踪,成千上万人被迫离开家园。灾情发生后,联合国系统各机构立即采取行动,为灾区人民,特别是妇女与儿童提供紧急救援。两年过去了,联合国依然坚守灾区,为重建提供帮助。日本灾害预测得到证实,并存在继续发生的危险。 我在2012年8月30日指出,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表明印度大陆向北挤压亚洲大陆进入高潮,欧亚地震带处于活跃期。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表明太平洋地壳挤压亚洲东部增强,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是北半球强震开始的信号。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 除了8.5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 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9级地震发生后,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2004、2005、2007年的连续4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3次8.5级以上地震(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8.6级地震,2004年以来共发生4次8.5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1957、1964、1965年也发生了3次强震(见表1)。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82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7387.html 相关报道: 日汇总南海海槽大地震报告 称避难人口近千万 2013-05-29 14:32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实习记者 关超】据日本共同社5月29日报道,日本内阁府28日汇总了“南海海槽大地震”对策最终报告,指出“目前难以对地震做出准确预测”。   报告预测称,震后一周转移安置人数将达950万,建议要求采用“分流”机制,将流离失所的灾民及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优先安排入住临时安置点,同时敦促受灾较轻的灾民尽早返回家园。报告强调灾后重建进度关乎到“国家存亡”,要求制定防灾预案,并指出每个居民家中平时应储备足够维持一周以上的水和食品。   报告还建议对政府机关、学校和医院中遭海啸袭击危险较高的设施有计划地进行转移。内阁府将在2013年度内汇总防灾及灾后重建基本计划(地震对策大纲)和设定减灾数值目标的事前防灾战略。   据报道,日本内阁于2012年8月汇总的一项报告显示,一旦南海海槽沿岸发生与“3・11”大地震相同的级别的大地震,最多有可能造成32.3万人死亡,经济损失更可能高达22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万亿元),约是“3・11”大地震的13倍。   报告还指出,南海海槽大地震最多可能造成62.3万人受伤,约31.1万人无法自行逃离受灾建筑,届时直升机等将无法满足伤员的转移需求,届时只能在灾区搭建“户外医院”。   日本南海海槽是从日本静冈县骏河湾至九州以东海面约700平方公里、深约4千米的海槽。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接处,处于该海槽沿线的日本东南海地区为地震多发区。有专家不断预测称,该地区可能会因持续的联动性地震引发超强地震。    责任编辑:刘洋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3-05/3982169.html 回顾:30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 已有 1394 次阅读 2010-9-22 09:1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日本,地震,回顾 推荐到群组 警惕下一场自然灾难:30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 杨学祥 点评:日本遇到百年来最严重的强震威胁,其应对措施不仅仅在于防灾技术,而且在于友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亚洲近邻的关系。 继2004年年12月26日那场发生在印度洋海域夺去了近30万条生命的海啸及其地震事件之后,2005年8月30日横扫美国南部的卡特里娜飓风又造成了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异常惨重的人员伤亡。据来自路易斯安那州的参议员维特估计,飓风仅在该州造成的死亡人数就可能超过1万人。虽然这个数字还没有得到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灾难的人员损失在同类事件中将可能是空前的。美国总统布什已经表示,“卡特里娜”飓风灾难堪与“9·11”恐怖袭击相比。卡特里娜飓风中断了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活动。墨西哥湾沿岸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受到干扰,原本就在不断攀升的油价被进一步推高。飓风还迫使美国一些进出口石油、粮食等商品的重要港口被关闭。美国已经接受国外的灾害援助,世界第一强国在自然灾害面前也显得软弱无力。 日本可能是下一个遭受自然灾害重创的国家。最新研究结果和最近的一系列地震均表明,富士山在休眠300年之后即将再度进入活跃期。富士山从1907年喷火以后一直平静。2001年5月日本气象厅宣布,已有减少火山地震活动倾向的富士山在2001年的4月份再度发生了123次低频率地震,虽然没有喷火,但已表现出地壳变动的“异常火山”现象。现在,日本全国上下都在防东海大地震,东海大地震震级在8级以上,震中多在富士山坐落的静冈县,周期为150年,现在已进入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 。 在200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一项最新研究表明,2000-2030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震爆发时期 ,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深海地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南北纬各40度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深海地震。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近 100 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 1890 年至 1924 年,而 1925 年至 1946 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 1947 年至 1976 年,1977 年至 90 年代后期为“暖位相”。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低空气流正好相反,使中太平洋海面升高。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 20世纪以来,全球大于8.5级的八大地震(有等级相同的4次,共12次)在1900-1924年“拉马德雷” “冷位相”发生2次,在1925-1946年“拉马德雷” “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 “冷位相”发生7次,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 “暖位相”没有发生,在2000-2005年“拉马德雷” “冷位相”发生2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历史记录显示,1906年1月31日在哥伦比亚发生Ms 8.6级强震,引起的海啸造成500-1500死亡。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发生Ms 8.9级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1061死亡。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发生Ms 8.7级地震,引起海啸造成近300000死亡。这三次全球著名的地震海啸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表1 拉马德雷位相、强震与气温对比 时 期 1889-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拉马德雷 冷 位 相 暖 位 相 冷 位 相 暖 位 相 冷 位 相 气 温 低 温 增 暖 低 温 增 暖 低 温? 强 震 2(6)次 1次 7(11)次 0次 已发生6次 表2 海洋巨震与海啸 地震时间 地点 震级 海啸死亡人数 1906-01-31 哥伦比亚 Ms 8.6 500-1500 1960-05-22 智 利 Ms 8.9 1061 2004-12-26 印度尼西亚 Ms 8.7 300000 从表1和表2的对比中可以看到,三个拉马德雷冷位相和气候低温期与哥伦比亚、智利、印度尼西亚的海洋巨震海啸和12次8.5级以上强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2000-2030年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世界强震将频繁发生。 以上数据和规律表明,2000-2030年“拉马德雷” “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和海啸爆发时期。日本东海大地震在此期间爆发的可能性最大,人们必须有所准备。日专家预测2035年前东京将发生里氏7至8级地震。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及其邻区第二强震幕(1920-1937年),处于拉马德雷第一周期的“冷位相”(1890年-1924年)。预测中的东京大地震发生时间不会晚于2035年,最后时限2035年分别处于中国及其邻区第六强震幕(2020-2040年)和拉马德雷第三周期的“冷位相”(2000年-2030年)之内,这不会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中国的地震资料表明,日本专家的预测符合历史的地震规律,有极高的发生概率 。强震后可能引起的海啸将灾害波及全球。研究表明,海洋上的“杀人巨浪”与强震有关 。这意味着今后30年海洋灾害将愈演愈烈。忽视海洋灾害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最新评论认为,突如其来的灾难发人深思,但灾难的严重程度,似乎还提醒人们应有更深层的思考:人类最重要的敌人仍是自然威胁。因此,国际社会无疑应该调整安全观,认清真正的威胁来自何方。此次飓风事件,目前已有包括中国、俄罗斯、欧盟、美洲国家组织在内的20多个国家、地区和组织表示愿意向美国提供援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因竞购美国尤尼科公司被美国国会视为“威胁”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也宣布提供160万美元的援助。谁是真正的敌人,谁是真正的朋友,再次明确显露出来。事实上,在诸如恐怖威胁、飓风袭击这样的灾难面前,任何战争的防御体系,都不过是徒有虚名的“马奇诺防线”。对此,我们无疑应有清醒认识 。 日本遇到百年来最严重的强震威胁,其应对措施不仅仅在于防灾技术,而且在于友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亚洲近邻的关系。 危险时刻正在迫近。2005年1月4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埃尔伯特博士严肃指出: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由于受到亚洲大陆板块的推压和太平洋板块的后退的原因,正在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即太平洋-日本列岛一线扩张,日本将遭受灭顶之灾。 埃尔伯特博士建议日本政府应该尽快成立“灭顶预警专家小组”,并且在05年尽快启动“大灾难应急预案”,更不要对日本民众实行欺瞒政策――日本人民有权利知道自己的未来命运。埃尔伯特博士还建议日本政府向周遍的友好国家――中国、韩国、美国寻求帮助,在大灾难一旦降临的时候,能够将日本的众多的平民百姓迁移到中国等国的领土上,作为“自然灾害难民”,以避免日本的‘整个民族的毁灭’ 。 日本右翼在灾难面前的歇斯底里,在于他们不相信世界和亚洲人民的善良与真诚,这种真诚的付出在印尼地震海啸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美国飓风灾难再次体现了这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国际援助不应该仅仅是灾害后的援助,更重要的是灾害前的预测研究与交流,公众防灾意识的提高,提前做好灾害的预防工作。对此,新闻媒体负有更大的责任。 美国南部的卡特里娜飓风再次敲响海洋灾害的警钟, 对此,日本政府及其近邻无疑应有清醒认识。 参考文献 1. 人类最重要的敌人仍是自然威胁。 http://news.tom.com 2005年09月04日00时10分。来源:新京报 http://news.tom.com/1002/20050904-2442718.html 2. 何德功。休眠300年的富士山再度进入活跃期。 2005-09-03 09:07 大洋网科技。 http://www.cjn.cn/ch/article/20050903/20050903454431_1.html 3. 杨冬红,杨学祥。重大自然灾害周期及其动力机制。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2005.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355 4. 杨冬红,杨学祥.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西北地震学报. 2005, 27(1): 96 5. 杨冬红,杨学祥。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2005-2-25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3157 6. 杨学祥。日专家预测2035年前东京将发生里氏7至8级地震。 2005-1-21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2834 7. 春风。日专家预测2035年前东京将发生里氏7至8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9日20:41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w/2005-01-19/20414886023s.shtml 8. 科技之谜:“杀人”巨浪是咋回事?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线 (2005-09-02 14:54:31) 来源:中国科普网 http://tech.scol.com.cn/kpzs/20050902/200592145431.htm 9. 亚太板块变得越发脆弱 日本将遭受灭顶之灾。2005年07月20日 00:16 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2622743014604800/20050720/591633.shtml 10. 徐奕。日本沉没预兆!日本海上升起神秘水柱。 2005-07-20 09:17:00  百灵社区 http://news.beelink.com.cn/20050720/1889849.shtml 11. 杨学祥。日本面临环境灾难:资源(能源)政治与领海扩张。 2005-7-24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4825 发表网址: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8795.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649 次阅读|1 个评论
[习博]越南通过修河堤抛沙侵吞我国土
冯用军 2013-5-9 22:29
疑问: 我国真的缺钱吗?非洲动不动就免上千亿美元、动不动就捐赠上千亿美元,连倭国地震也捐资捐款上亿美元?为什么不把这些钱拿去修修云南境内的我国河道、河堤呢? 此事再不控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越南不知道要侵占我多少海疆、国土、领空? ——河口边防检查站山腰分站某站长说:作为军人,眼看着国家领土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一寸一寸地流失,我们心急如焚。希望中央高度重视这件事,尽快修复被冲毁的河段,拿出资金把我方的界河岸修成石坎护堤。 越南方面利用施工改变中越界河河道,兴建堤坝并非首次。早在2006年,越南在中越红河界河沿线开挖公路的过程中,就有过用弃土改变中越红河河界的事实。   2006年8月以来,越南在中越红河界河沿线(中国河口县城滨河路河口大酒店至友谊广告公司路段对面的山上)开挖公路,施工过程中,由于山势陡峭,大量土石方顺着山体滚至红河河道内,且施工部门人为地往河道内弃土,河道内沉积了大量土石方,造成河床移动和流水不畅。 邓洪彬指出,越南方面的做法,将导致以下后果:一,大量土石方从越方一侧进入河道,枯水季节河水流量小,弃土难以冲走,长年累月,必然提高河床,造成河床向中国方向偏移,以河心为界的国界线亦将发生悄悄改变;二,大量土石方进入河道,河道阻塞,因中方河堤暂无修建,造成河水冲刷中国沿岸,减弱了中方的行洪能力,洪水来临季节,或导致洪灾; 三,越方河床抬高后,将加剧河水对中国方面堤坝和国土的冲刷,导致中国国土流失。   记者从河口县了解到,县里曾于2006年将上述情况及其后果上报了省级部门,在一份云南省委的批复意见中,记者看见了省级领导作出批示如下:“请水利厅、国土厅了解落实,并作出建议、”但最后的情况是,尽管外事部门向越南老街省提出了抗议,但越方也仅仅是停工了几个月,然后继续开建。 在中越另一条界河八字河沿岸的一位村民称,越方的上述做法,已经导致自家田地被淹。在县里一位当地官员的2006年调研笔记中,也记载了当地干部群众对国土流失的锥心之痛。如:   河口边防检查站山腰分站某站长说:作为军人,眼看着国家领土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一寸一寸地流失,我们心急如焚。希望中央高度重视这件事,尽快修复被冲毁的河段,拿出资金把我方的界河岸修成石坎护堤。   河口县河口镇二条半村民小组长冯志洪说:南溪河段国土流失,从小的方面来说是农民的土地在减少,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国家领土在流失。我家的菜地被冲掉三分之一了,有几户的被冲掉一半,最惨的是梁志昌家,只剩2分来地了。再不修河堤,我们的菜地要冲完了,菜农没有地就没有饭吃了,希望上级领导高度重视,修建河堤,保护国土不流失。   邓洪彬表示,越南方面的举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从理论上说,尽管渣土倾入公河有为国际公约,但修建河堤从而改变了国界线毕竟发生在他国领土,县一级政府无法提出正式的抗议。“归根结蒂的是,是我们做得不够好,尽管中央已经把河口界河治理纳入规划,但河堤兴建步伐缓慢,所以,终究还是钱的问题。”   中国云南河口边境的国土正在流失,国界线正在悄悄位移。
个人分类: CNPI中国国家国力研究院|20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方主张通过国际法与《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解决领土争端
JYH64J98Y99H 2013-4-27 11:20
新华网北京4月26日电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6日在此间答记者问时表示, 中方 不接受菲律宾就南海问题所提仲裁,坚持按国际法的有关规定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有关精神,通过双边谈判解决领土和海洋划界争议。   有记者问,应菲律宾方面要求,中菲南海争议仲裁庭日前组成,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华春莹答,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向中方提交了就南海问题提起国际仲裁的照会及通知。2月19 日,中方声明不接受 菲方 所提仲裁,并将菲方照会及所附通知退回。中方的上述立场不会改变。   华春莹指出 ,20世纪70年代起,菲律宾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非法侵占了中国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包括马欢岛、费信岛、中业岛、南钥岛、 北子岛 、西月岛、双黄沙洲和司令礁。 中方一向坚决反对菲方的非法侵占,郑重重申要求菲方从中国岛礁上撤走一切人员和设施。   华春莹说,菲方在通知中声称“不要求对双方均主张的岛礁的主权归属进行判定”。1月22日菲方又公开表示,提起仲裁的目的是使菲中南海争端“获得一个持久的解决”。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而且,菲方以其对中国岛礁的非法侵占作为提起仲裁的基础,歪曲了中菲争端的基本事实。菲方企图以此否定中国的领土主权,使其非法侵占中国岛礁的行为披上“合法化”外衣。菲方谋求这种所谓“持久的解决”企图及其手段,是中方绝对不会接受的。   华春莹表示,按照国际法,特别是海洋法中的“陆地统治海洋”的原则,确定领土归属是海洋划界的前提和基础。菲方提出的仲裁事项实质上是两国在南海部分海域的海洋划界问题,这必然涉及相关岛礁主权归属,而领土主权问题不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解释和适用问题。因此,在中菲岛礁争端悬而未决的情况下,菲方提出的仲裁事项不应适用《公约》规定的强制争端解决程序。更何况中国政府于2006年已经根据《公约》第298条的规定提交了声明,将涉及海洋划界等争端排除在包括仲裁在内的强制争端解决程序之外。因此,菲方的仲裁主张明显不成立。中方拒绝接受菲方的仲裁要求,有充分的国际法根据。   华春莹指出,从维护中菲双边关系和南海和平稳定大局出发,中方一贯致力于通过与菲律宾的双边谈判和协商解决有关争议。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谈判解决领土和海洋权益争议,也是包括菲律宾在内的签署国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做出的承诺。《宣言》理应得到全面、认真落实。中方坚持按国际法的有关规定和《宣言》的有关精神,通过双边谈判解决领土和海洋划界争议。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190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