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互联网时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人能否控制自己的意念——《互联网时代》观后6
热度 5 lvnaiji 2015-2-28 08:19
吕乃基 博主已经上传了 中国特色的“隐私”——《互联网时代》观后1 和 重赏之下“唯”有勇夫——《互联网时代》观后2 , 向虚拟世界移民——《互联网时代》观后3 ,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互联网时代》观后4 ,以及 时间图景——《互联网时代》观后5 ,本文是第六篇。 上世纪80年代曾有一部小说《火狐》,飞行员用意念控制飞机的状态和进行战斗。在《星球大战》中,天行者用意念让飞船从泥浆中浮起。这都是“科幻”。如今,已经有了真实的意念控制的“风火轮”,只需在脑海中冥想,它就可以直行转弯加减速度。心想事成,历来的祝愿之词,今后就没有意义了。 然而且慢。所谓“心想事成”,从“心想”到“事成”之间还有漫长的路,一路上可以重新选择甚至反悔,可以推敲细节,可以逐步调整,以取得最佳效果。现在是心想即事成,零距离,第一时间,说时迟那时快,容不得反悔。 意念控制火狐、飞船和风火轮,今后都做得到或已经做到,问题是,人能否控制自己的意念?当年发动的浩浩荡荡的群众运动,“恨斗私字一闪念”和“灵魂深处闹革命”,看来成效甚微。人的思绪如同大海的涌动,永不停息,其中绝大多数是杂念,随机涨落,其中只有极小部分成为相对清晰的思路,进入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对他人说出来,自己写下来,或者成为某种意图明确的行动。背景的涌动,看似无价值的杂念,然而逻辑思维却是从中而来,随机涨落是创新的源泉。这里说的“杂念”看来与波兰尼的“意会知识”有关。于是,意念控制,是什么意念,是99%的杂念,还是1%切实与有待控制的事项直接关联的意念?(参见 编码知识、隐性知识和中国-知识论之二 ) 问题还在于,在意会知识和编码知识,或者说杂念与“正事”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线。正事往往淹没于杂念之中,杂念是否会干扰甚至参与控制?科学家如何在二者之间间不容发的缝隙——如果有的话,精确地剔除杂念,留下“正事”实施“控制”? 博主申明:此文并非质疑这些成果,而是不明白科技人员是怎么做到的?博主看到的所有相关报道从未透露这一点。 求科普……
个人分类: 科技|3901 次阅读|10 个评论
时间图景——《互联网时代》观后5
热度 2 lvnaiji 2015-1-27 07:37
吕乃基 博主已经上传了 中国特色的“ 隐私”—— 《互联网时代》观后1 和 重赏之下“唯”有勇夫——《互联网时代》观后2 , 向虚拟世界移民—— 《互联网时代》观后3 ,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 《互联网时代》观后4 。至今看来是惨淡经营,第一篇的小红花或许是编辑mm看走眼,如今评论也剃了光头。博主仍有冲动,故不思悔改,继续前行,权当为自己写。本文是第五篇。 上文提及,当“记忆的主体成了全人类,其结果便是时间停止。” 然而有趣的是,周围的个人却都在赶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要不就在路口间思变。个人急促多变的时间如何汇成了人类时间“貌似”的停滞? 其一,分岔之使然。博主“ 他/她的一生:从分岔到分岔——人生感悟之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8499 ”一文述及,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分岔,津津乐道的“从胜利走向胜利”,只不过是从一个分岔走向另一个分岔。分岔是由随机涨落及涨落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致。互联网的作用在于,提供了涨落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平台或者熔炉。正是在互联网的熔炉中,涨落更为频繁,彼此间的关联更为复杂多样和多变,往往导致个体频频进入新的分岔,这就是所谓平面化和碎片化。两个相邻分岔之间的时长越来越短,行进在同一条轨迹上的个体越来越少。未及深入,已经改变,以及各有各的语境和盘算。正因为此,虽然个体的涌现此起彼伏与日俱增,难以带动整体的同步涨落;虽然也会有巨涨落,但难以一统天下,不至长期居于舞台的中心,更多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仅数年数月或数日。这是个体时间急促而人类时间停滞的原因之一。 其二,个体涨落和涌现的知识深深嵌入于特定的语境之中,以及与个体的生存经历不可分割,因而是嵌入编码知识( 走到头的非嵌入编码知识 ),甚至只是个体深层的生存体验,是主观的意会知识,无法重复和证伪,因而难以为他人所理解和共享而成为人类共同的知识;换言之,人类无法在个体知识的基础上前进。参见: 河流与山峰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1943 。这是个体时间急促而人类时间停滞的原因之二。 眼下,一些先知先觉的个体似乎也正在放慢各自的脚步,不再“匆匆”,闲暇或“慢节奏”正在成为时尚。 然而,值此知识之海茫茫,时间之矢停滞之际,科学之舟仍扬帆远航。 科学能否作为时间之矢,引领人类前行? 博主设想关于《互联网时代》的其余题目或为: 人能否控制自己的意念。意念控制的“风火轮”,只需在脑海中冥想,它就可以直行转弯加减速度。 2045 ,奇点。起点-发散 新的起点-发散。技术器官论认为,技术是人类器官的延伸。人类一旦把越来越多的事项交给技术去做,也就必然或多或少发生自身器官的退化。人类越来越弃用来自自然的器官和能力,转而拥抱人工自然。由天人合一到人机合一 “ 桌面”的上下:应用者和幕后创新、操作、控制人员关于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不对称且愈演愈烈 无边界的网和有边界的主权国家 互联网上的犯罪,与受害者不面对面,是否会减少、乃至没有负罪感。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264 次阅读|4 个评论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互联网时代》观后4
lvnaiji 2015-1-22 06:43
吕乃基 博主已经上传了 中国特色的“ 隐私”—— 《互联网时代》观后1 和 重赏之下“唯”有勇夫——《互联网时代》观后2 , 向虚拟世界移民—— 《互联网时代》观后3 ,本文是第四篇。 无法抹掉的过去。主,还会不会宽恕?好不了的疮疤,忘不了的疼。这是博主在“第一时间”想到的。 继而想到,数字记忆,真的“记住”了过去的一切?所“记忆”的只是抽离了当时语境的“非嵌入编码知识”(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 ),没有前因后果,没有当事人其时的所思所想。这是就内容而言,这样的“内容”,放在鸡汤里是鸡汤味,放在中药里便是中药味。 大数据取舍之道,就是把有意义的留下来,把无意义的去掉。维克托·舍恩伯格如是说。然而,什么是“意义”,对谁有意义?这就涉及记忆的主体。 本来,记忆属特定个体所有,个人可以选择性地将 不喜欢 的东西放在难以提取的角落,如今,无论个人是否愿意,网络现已成为人类社会共有的大脑(李淼),主体从个人变成人类。因记忆主体的扩展,记忆就难以磨灭。 实际上,记忆主体的扩展,以及对记忆的强化在互联网之前早已开始。譬如“档案”。曾记否,调动工作,人挪活,以为可以遗忘在此单位的所有不快;然而,一份档案放在新单位人事处或组织部的桌上,原先的劣迹在新领导的眼前一览无遗。悲催的是,本人往往对此一无所知。你想忘,单位不忘,组织不忘。 主体再扩大,记忆就更强悍。“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民族对共同血缘的追溯,龙的传人,国家对苦难历史的铭记,不忘国耻,旨在凝聚。值得注意的是,主体越大,记忆越牢,十几亿人民一起记,还有什么记不住?所以民族性比个人更难以变异,面子上看起来翻天覆地,骨子里实际上依然如故,时间犹如停止了一般。而今,记忆的主体成了全人类,其结果便是时间停止。 问题还在于,主体的扩展,还带来了记忆的随意或任性。一方面是本来就可以加油添醋的内容,再加上主体的随意取舍,于是,记还是不记,记什么,全在不同主体对“意义”的判断。譬如,“想想过去”是为了“革命”,忆苦,是为了思甜。在国家之间,更是你讲你的,我讲我的,鲜血凝成的友谊只是一头热。历史本来就是可以随意打扮的侍女,无所谓了。有趣的是,人们记住的往往是负面的内容。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这是在空间上讲;在时间上,也就是本文所言的“记忆”来说,好事如过眼云烟,所以只能“一辈子做好事”,而恶事则牢记在心 问题是,本来属于个人的记忆,现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这或许是互联网双刃剑之一,为互联网的所有便利付出的代价。 维克托·舍恩伯格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点,这是客观事实,现在就看各类主体的取舍了。 回到本文的开头。 主,还会不会宽恕? 尼采说,上帝死了。主,是谁? 好不了的疮疤,忘不了的疼。 谁是“疮疤”的主体?是谁在不断揭开疮疤? 博主设想关于《互联网时代》的其余题目或为: 互联网与熵增、涨落、涌现。平面化碎片化 无法重复和证伪 无法前进 何谓前进 人能否控制自己的意念。意念控制的“风火轮”,只需在脑海中冥想,它就可以直行转弯加减速度。 2045 ,奇点。起点-发散 新的起点-发散。技术器官论认为,技术是人类器官的延伸。人类一旦把越来越多的事项交给技术去做,也就必然或多或少发生自身器官的退化。人类越来越弃用来自自然的器官和能力,转而拥抱人工自然。由天人合一到人机合一 “ 桌面”的上下:应用者和幕后创新、操作、控制人员关于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不对称且愈演愈烈 无边界的网和有边界的主权国家 互联网上的犯罪,与受害者不面对面,是否会减少、乃至没有负罪感。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向虚拟世界移民——《互联网时代》观后3
热度 5 lvnaiji 2015-1-4 07:16
吕乃基 博主已经上传了 中国特色的“ 隐私”—— 《互联网时代》观后1 和 重赏之下“唯”有勇夫——《互联网时代》观后2 ,本文是第三篇。 移民,在当今世界大规模发生。人们离开温暖的家,毅然决然背井离乡,前往异国他乡,总有其原因。一般而言,大多数情况的移民发生在由落后国家到发达国家;相反方向的移民虽有发生,但属少数或另类。如果说落后国家在相当程度上仍处于前现代的传统社会之中,那么发达国家已经过现代阶段而步入后现代;于是,由落后国家到发达国家的移民,可以说就是由14、5世纪或更早,一步跨入21世纪。至于移过去后呆在“唐人区”或唐人街,那么移民者的心思多半还在唐朝,那朝那代。 广义的说,移民,就是抛开历史与血缘,至少将其置于次席,迎接未来和更高的精神追求;抛开和看轻确定一致的起源,勇于面对不确定和多元的未来。 不过,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另一种大规模移民悄然兴起,且愈演愈烈,那就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群向虚拟世界“移民”,现实世界的人群似乎越来越疏离于嵌入于其间的语境,置周围熟悉的人群于不顾,把更多的精力转而“投身于”虚拟世界,置身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甚或虚拟的图像与符号。与上述真实的移民有所不同的是,相对而言,其一,生活在发达国家的人群不仅参与这样的移民,而且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主流;其二,这种移民,移的是精神,身体依然留在物质世界。 虽然不排除极端情况,一般来说,向虚拟世界移民者大多衣食无忧,或者满足了马斯洛需求层次上的生存需求。人的生存需求有限,精神需求无限,因而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人的生存需求基本一致,精神需求各异,高度个性化。由此看来,这些人之所以向虚拟世界移民,主要是感到现实世界尚不能满足其丰富而独特的精神需求,或者为满足同样的精神需求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虚拟世界一方面还没有适应虚拟人际交往相对应的法律和规则,对此较少或没有监管,因而可能得到现实世界所得不到的自由;另一方面,这些为了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人们往往也能为他人提供更高的精神产品,于是,投奔虚拟世界的人士在相互的交往中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在精神上互补和相互满足的功能。移民们无限及个性的精神需求,在虚拟世界以较小的成本和代价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向虚拟世界的移民会带来消极的一面。虽然精神需求无限,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用于虚拟世界的精力多了,化在现实世界的精力必然下降。君不见,多少人埋头于电脑、手机,对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沉溺于虚拟世界之中。 至于身在曹营心在汉,此类“身首异处”所带来的问题也是屡见不鲜,一侧是网瘾对身体的伤害,网瘾,游戏至死;另一侧是把现实世界的声色犬马也带到虚拟世界。 然而向虚拟世界的移民更具有积极的影响,关键是两种世界界面的交互。以科学网为例,一方面,科学网的注册者都是有名有姓货真价实的个体,并非虚拟,在此意义上似乎够不上是“虚拟世界”;另一方面,大多数点击者、评论者,乃至好友,以前从未相识,今后在现实世界谋面的可能性也不大,多半止于网上神交,应该算是虚拟世界。 博主自2009年1月移民科学网至今已近6个年头。博主的“移民”实属三心二意,在相当程度上,身在曹营心亦在曹营。其一,科学网的主旨和读者群与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兴趣并非完全契合;其二,文字尚未从学术论文调整过来,不适应博文的风格;其三,实话实说,虽然科学网上也有漂亮的文章,但较少遇到能满足精神需求的博文。不过,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这般的半心半意,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在“两界”的边界上自由穿越,从而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都有所获。 一方面是来自虚拟世界的呼唤,要经营好一亩三分菜地。都说不用管点击率,可是,真的可以我行我素,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吗?虽不时对某篇博文未能入编辑mm的法眼心存不满,但平心而论,确实有观点写得好的博文,还是有较高的入选率。虚拟世界的呼唤催促写作,而且要写好。另一方面,现实世界五花八门,常常有这样或那样的感悟。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感悟一闪而过,没有留下任何印记;现在好了,正好作为素材写成博文。于是,必须抓住这些“一闪念”不能放过。在细究之后,有些感悟渐渐清晰而变得丰满,进而融入以往的知识结构,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有些感悟会发现实际上并没有道理,经不起推敲,思维也会因此而变得明晰;也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顺着某些感悟却一时写不下去,发现在一闪念的背后还有大的知识空缺。 行文至此,突然想起,不知中国特色的甄嬛之类算不算是一种另类移民? 博主设想关于《互联网时代》的其余题目或为: 无法抹掉的过去。主,还会不会宽恕?好不了的疮疤,忘不了的疼 互联网与熵增、涨落、涌现 人能否控制自己的意念。 2045 ,奇点。起点-发散 新的起点-发散 “ 桌面”的上下:应用者和幕后创新、操作、控制人员关于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不对称且愈演愈烈 无边界的网和有边界的主权国家 互联网上的犯罪,与受害者不面对面,是否会减少、乃至没有负罪感 。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5230 次阅读|10 个评论
重赏之下“唯”有勇夫——《互联网时代》观后2
热度 3 lvnaiji 2014-12-21 08:29
重赏之下 “唯” 有勇夫 ——《互联网时代》观后2 吕乃基 《互联网时代》播出后,一时感触良多,先写了 中国特色的“隐私”——《互联网时代》观后1 ,此文为观感之二。各文独立,但均围绕《互联网时代》。 2004 年 7 月初,硅谷心脏地带的101 公路旁出现了一个巨幅广告,只有学习过高等数学的人才能看懂那是一道复杂的数学题。一些好奇的人解开难题,答案是一个网址。登陆网站后,会看到一系列难度递增的数学题,最终,7500人来到了数学迷宫的出口,看到的是谷歌公司的招聘广告。在这个看似游戏的谜题前,能走到最后的人,已经让谷歌甄别了非功利的兴趣,以及兑现这种兴趣的执着和到达目的地的智慧。谷歌用一道道别出心裁的谜题招呼着天下英杰。 历史上,生产要素由土地和资源、资本到内生的技术,进入知识经济,知识成为第一位的要素。 知识与以往各类资源的一大区别是不守恒,因共享而增值。一篇博文上传,多人围观。少则数十人,多则上万或更多。无论多寡,博主并无损失,反倒是多多益善。然而,知识也因共享而贬值。数天,一周过去,即使热得发烫的博文也会沉底,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是偶尔会有人光顾,不知是否一息尚存香如故。若要再度吸引眼球,对不起,拿新的来。这就是知识的贬值。除了李白杜甫的诗、米开朗琪罗的雕塑、贝多芬的音乐、托尔斯泰的小说,以及马克思的著作等,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外(为何这些知识具有这样的品性,可以另文探究),在当今社会,只有新创造的知识方可推动社会前进。由此可见,知识社会的基础是知识,而知识社会的灵魂则是创新,唯有永不遏止的创新,才是知识社会前进的真正动力。进入互联网时代,知识的共享较之以往任何时代更为便利快捷,更快贬值,因而也更期待创新;自然,互联网时代也因知识的碰撞而激励创新。按 德鲁克的说法,21世纪没有贫穷的国家,只有无知的国家。而无知与否在于创新, 说到底是知识背后的人。 博主写过数篇关于创新的博文( 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寄希望于民企(四) 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特殊的实现需求之途(三2) 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一) 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那只欲断而未断之腕……(三1) 中国人,你为何不创新?(二传统文化影响) ),似乎依然没有说到点子上,那就是创新的主体:一个个既独立又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创新无疑离不开社会。实际上,创新能否成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者对他身处社会的判断:在现有的一端是,社会是否具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能够提供必要的物质资金(如风投)支持;在未来的一端是,社会是否接纳、需求乃至渴望创新成果。除此之外,创新者的任何功利之心都将歪曲创新的初衷。因而,社会其他强加于创新者的诱惑与逼迫,胡萝卜或大棒不仅无济于事,而且只会扭曲、败坏创新者的心理,让创新成果贬值,甚至把创新引向歧途。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或许也会有顺应、适应特定体制的“智者”,但罕见真正的创新者。 Google 招聘试题,一方面意味着社会(在这里就是谷歌公司)愿意为创新提供支撑,以及准备接受与公司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创新;另一方面旨在于茫茫人群中发现排除一切功利的好奇心和接受挑战的激情。 换言之,创新不从属于任何其他事项,诸如职称、课题、奖项、称号(333、千人、万人、++学者……),好奇心和接受挑战的激情具有第一位的价值,奖励在时间上位于之后,在价值判断上居于次席。 战国时期的赵国国君赵襄子向善于驾车的王子期学习驾车。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比赛之时他多次改换马匹而多次都落在王子期后边。襄主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一定留着一手,没有完全教给我。” 王子期道破御术之要:“凡驾驭马车,要使马感到舒适,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马上,心要在马才能加快速度。国君您在后时一心想追上我,在前时又怕被我赶上。心思都用在和我比输赢上了,那有心思去注意马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了。” 创新,心无旁骛,专致于目标,方能达致天人合一的境界,臻于主体与目标融合的地步,实现客体、主体、目标三位一体,过去、现实、未来三个阶段的贯通,最后,创新者实现创新意愿,社会满足需求。 博主设想关于《互联网时代》的其余题目或为: 向虚拟世界移民,移过去被压抑、遗忘的一面 无法抹掉的过去。主,还会不会宽恕?好不了的疮疤,忘不了的疼 互联网与熵增、涨落、涌现 人能否控制自己的意念。 2045 ,奇点。起点-发散 新的起点-发散 “ 桌面”的上下:应用者和幕后创新、操作、控制人员关于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不对称且愈演愈烈 无边界的网和有边界的主权国家 互联网上的犯罪,与受害者不面对面,是否会减少、乃至没有负罪感。 互联网是否把越来越多的私人领地纳入公共草地? ……
个人分类: 科技|2229 次阅读|12 个评论
看到《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留言板》
热度 6 fqng1008 2014-1-28 15:52
真是网络时代,民意表达可以这么直接。刚才,一篇《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留言板》的博文,迅速引起网友的热烈转载。我没有找到,是否已经有了这样的留言板?如果有了,那是互联网进步的结晶; 如果没有,那就是倒逼。 无论如何,这是互联网时代,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却能够顺理成章地发生。 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留言板 尊 敬 的 来 宾 在此处可向国家领导人留言 进入留言 进入留言 进入留言 进入留言 进入留言 进入留言 进入留言 进入留言 本文转载自@我諟*誰? 《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留言板 》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6018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9: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