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正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努力使选择变得正确
热度 1 lidawning 2020-1-2 22:35
努力使选择变得正确 生活中到处是选择。面对A,B,C...,我们常常不知如何选。每种选择都有其利弊,都代表了未来的一种可能性。做选择的过程都是综合已知信息,寻求现有情况下的最优解的过程。站在重大选择的路口,我会犹豫,会迟疑。因为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未来几年甚至多年的生活 / 人生走向。 面对他们,我又不得不做出选择。不做选择才是最差的选择,既耗费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又对自己没一点用。选哪一个选择,最主要的因素在于你觉得什么最重要。如果确定了,就不要再犹豫了,去勇敢地选吧。没有什么正确的选择,努力使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今年才刚开始,定好目标,为了使选择变得正确,加油吧!
个人分类: 成长心路|4690 次阅读|1 个评论
[草稿] 教育:什么是正确的教育?怎样实现正确的教育?
热度 6 zlyang 2018-9-13 14:57
教育:什么是正确的教育?怎样实现正确的教育? 一、什么是正确的教育? “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 性意义。 ” 正确的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促进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促进全人类的文明进步。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二、 怎样实现正确的教育? 伟大领袖毛泽东早在 1930 年 5 月的《反对本本主》中,就指出: “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光辉教导,想实现正确的教育,“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 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促进中华民族进步的伟人们,有哪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与各个时期的教育有怎样的关系? 促进全人类进步的伟人们,有哪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与各个时期的教育有怎样的关系? 将斯大林、丘吉尔、戴高乐、罗斯福,以及“常凯申”;与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等人,进行仔细的对照,采用唯物辩证法进行分析。将牛顿、希尔伯特、爱因斯坦、柯西、法拉 第等人,将人类历史上特别是近代有相对充分资料的“正面人士”、“反面人士”进行对照,自然会发现促进或阻碍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等。 “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三、 人类需要各行各业的英才! 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都需要各式各样的英才。 百业英才,各自有哪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与各个时期的教育有怎样的关系? “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四、 科技、教育评价:谁去评?怎么评?是两个大难题。 遵义会议之前, 陈独秀总书记和他领导下的右倾中央, 博古总负责和他领导下的左倾中央, 谁都可以 轻而易举, 合法地、民主地 毁掉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 学习毛泽东!学习邓小平! 不学汪精卫,不学阿Q! 竭尽全力,去阻碍人类文明的进步,去争做历史的罪人?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面前,我们人类永远是渺小和无知的! 权威资料: 毛泽东, 1930-05 ,反对本本主义 http://www.people.com.cn/item/sj/sdldr/mzd/c101.html 人民网, 2012-02-08 ,毛泽东告诉我们如何搞调查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7057255.html 中国共产党新闻, 2017-02-08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208/c69113-29066863.html   1983 年 10 月 1 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中国政府网, 2018-09-10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李克强要求,要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释放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大幅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加强对办学方向、 标准、质量的规范引导,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 。 央视网, 2018-09-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全力推动新时代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http://news.cctv.com/2018/09/12/ARTI8X85YJqsSLTdKpvbuSkb180912.shtml 人民网, 2011-05-11 ,毛泽东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路程:长征路上同张国焘斗争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198305/198865/14657734.html   对 张国焘 的野心,政治局的同志都反对。有的人十分愤慨,说他 要夺中央的权 。   张闻天说:“那就把我担任的总书记的职务让给他吧。”   毛泽东说:“ 那不行,党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不能给他,这样革命的政治方向都会改变了。 ”朱德和周恩来也提出,把自己的职务让给他。 推荐阅读: 新华网主页 - 理论频道, 2008-05-16 ,该怎样看待伟人? http://www.xinhuanet.com/theory/2008-05/16/content_8136161.htm (该网页已经失效)。原文在: 梅桑榆,怎样看伟人 ,学习时报 ,2008-05-05 第 09 版:中外历史 半月谈, 2018-06-26 ,“用本子记下给谁打招呼,以后怎么还人情”教授自曝科研项目人才评审乱象 http://www.banyuetan.org/dyp/detail/20180626/1000200033134991529974398423860952_1.html 科研人员表示,一些评审拉票公关的现象就像皇帝的新衣,没有人敢喊。一喊就破坏了规则,大家以后肯定就不带你玩了。但是不喊,就必须跟随在里面随波逐流,如果只是埋头做学问,就会吃亏甚至很难存活。 相关链接: 2018-01-01 , 2018 元旦献词:科技教育评价,瞎评不如不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92529.html 2018-08-23 ,随想:过度“评比/评价”可能产生危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0682.html 2018-05-28 ,建议《短效评价阻碍科学创新》上“科学网博客”头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16210.html 2018-03-30 , 专访程津培:科技评价老大难:原地徘徊甚至恶化趋势如何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06459.html 2017-11-28 ,博文《全球最高引 100 篇文章系统分析》读后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87243.html 2012-09-25 , 世界科学大奖成果,都发表在哪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616591.html 友情链接: 毛泽东, 1921-08 ,现代学校的三个坏处 http://mt.cwzg.cn/theory/201809/44410.html 学校的第一个坏处,是师生间没有感情。先生抱一个金钱主义,学生抱一个文凭主义,“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什么施教受教,一种商业行为罢了! (注:该网页内容尚未核实,故而放在这里。) 2017-06-02 ,北大 教授郑也夫斗胆谈了 7 个天大的问题,个个颠覆你的认知! http://www.sohu.com/a/235125056_100160305 http://www.hybsl.cn/zonghe/zuixinshiliao/2018-06-11/67760.html 人大经济论坛, 2015-05-05 ,资中筠:***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我忧心如焚 http://bbs.pinggu.org/thread-3697267-1-1.html 搜狐, 2016-09-26 ,资中筠:“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 http://www.sohu.com/a/115133184_372522 邢志忠, 2018-09-11 ,回忆 Max Weber Platz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79-1134241.html 在大学讲堂上面,一个老师风趣幽默,宽大为怀,对待学生们很好,很亲切,老让孩子们到他家吃饭,出去跟他唱卡拉 OK ……他不见得是个人格很好的老师。 只有当他克勤克俭,兢兢业业做自己的学问,上课备课,非常认真——即使他上课很沉闷,没人听得懂,学生不爱他,他平常也显不出什么风范,缩着个脖子,驼着个背——他才有学者 的人格。 蔡宁, 2018-09-11 , 功利性的学习观,是基础教育的大敌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13429-1134413.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权威的资料!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1403 次阅读|22 个评论
希望,在前方(九十六)
panpine 2018-6-27 23:01
烤肉觉得上天习惯性地和他开玩笑,但他一点都笑不出来。他只能听着酸菜在手机里语无伦次的陈述或问题,知道那是极度疲惫的酸菜,心脏会一抽一抽发疼的酸菜,想好好睡一觉但又贪念太多不能安稳入睡的酸菜,想从烤肉的电话里找到安稳但实际上找不到的酸菜。烤肉和以前一样生气,只是他不会对酸菜出口恶言了,他的所有话都有正确的道理,却不能改变酸菜,他无法让酸菜懂得照顾好自己不是选择而是身而为人的义务,酸菜觉得自己做得不对也不会朝烤肉说的对的方向走一步。这就是酸菜。烤肉喜欢她的倔强,厌恶她的不思改变,心痛她的自我毁灭,到最后,酸菜一定是带着满是伤疤的心脏离开他,离开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而她原本也是想过一份体面、幸福的生活。她做不到,她受到了诅咒,她死去的哥哥,奶奶想把她带走。 酸菜,原来我真的拯救不了你,烤肉含着眼泪写下了这句话。
2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想网上的某些人同样会高呼希拉里正确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7-2-5 18:53
如果是希拉里上台,我想网上的某些人也会高呼希拉里无比正确。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2357 次阅读|1 个评论
善良,有时候比正确更重要
热度 6 zlyang 2016-10-12 22:30
善良,有时候比正确更重要 因为人类不可能掌握“绝对真理”,因此人类在特定条件下认为是“正确的”,往往不是“绝对的、客观的正确”。 真理(客观规律)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真理独立于人类而自然存在。 阿 Q 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 1 )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是由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每一个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的一部分。 ( 2 )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国哲学》中,恩格斯就说得更为明确了:“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愈升愈高,但是 永远不能通过所谓 绝对真理 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 ,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相关链接: 人民网,专家: 遵义会议前 毛泽东 被 剥夺 红军指挥权两年多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4744191.html 人民网,2006-09-20, 专家访谈: 参加长征领导人是如何确定的?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838915.html 新华网,2007-11-24,遵义会议 http://news.xinhuanet.com/mil_new/2007-11/24/content_7137706.htm 周恩来 作了副报告,他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的错误,并 主动承担 责任,作了 诚恳 的 自我批评 ,同时也批评了博古和李德。 新华网,2011年05月26日,湘江之战:我军历史上三大悲剧之一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5/26/c_121458734.htm 周恩来在过江人流中发现了毛泽东。这对昔日的战友相互对视却只能默默无语。毛泽东这位卓越军事家面对这惨烈的一幕,却无能为力。 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在 以后的年代里,聂荣臻元帅回忆起1934年11月30日和12月1日 这两天,认为那是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时刻。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战。红军从开始长 征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 余人。 一如 毛泽东 之前提出过的 所有正确建议 一样,这条建议 毫无例外 地 被 掌握着红军指挥权的 博古、李德等人拒绝 了。 人民网,1992年10月31日 伽利略蒙冤 360 年 后获平反 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1031/3655.html 2014-11-13, 参加长征人员名单:毛泽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43145.html 2016-03-15,坚持真理,有的时候是十分悲惨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62788.html 2016-03-15,坚持真理,有的时候是十分艰难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62775.html 2013-10-04,什么伟大谦虚,在原则问题上,从来没有客气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30054.html —————————————————————————————————— That being kind is more important than being right. 秉性善良比行事正确更为重要。 Victor Hugo said: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y for a man is kindness.”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人一声最重要的品质是善良。”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2761 次阅读|7 个评论
贬低别人,是一种好的习惯?
热度 4 zlyang 2016-7-6 09:43
贬低别人,是一种好的习惯? 印象有西方人造谣,说“中国人习惯于评价别人”。 (求出处) 真傻是个傻子,知道自己不是全能的上帝。所以尽可能不去评价别人。 尊敬的伟大 的阿Q先 生, 永远的 “ 完美 胜利者 ”,总能发现“ 于是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 ”。多么了不起的上乘 境 界! 可惜,咱家是个 小老太监,始终达不到阿Q的精 神境界: “ 你错了!因为你是错误的 。 ” “ 我是对的,因为我是对的! ” 难道伟大领袖也错了?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两种具体形态。 俺只能做太监,因为没有高贵的思想! 相关链接: 新华网,2007年01月14日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延安整风(上)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1/14/content_5604793.htm 人民网,2010年05月24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9/11679391.html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迈开你的双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新华网,2013年03月10日, 没有调查就没有建言权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3/10/c_124438876.htm “中国人习惯于评价别人”。(求出处) 吕喆,2016-06-08,评 价“评价他人的生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983154.html 邢志忠,2016-07-03,好 人卡:“被人小瞧并非一件坏事情”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79-988351.html 2016-06-30,伟大中的伟大:耶稣与阿Q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87724.html 2016-07-02,韦小宝:古代中国与科学,骂人有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88182.html 阿 Q ,把自己的“ 主观想象 ”当成“ 客观事实 ”,从唯物主义看这是个悲剧。对于唯心主义,则是获得“完美胜利”的有效方法之一。 2014-02-28,最后的太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71733.html 2014-01-16,大师、预言家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59673.html 真正的大师,知道“世界上还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1) Socrates,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rates I know that I know nothing. = I know one thing, that I know nothing. (2) Plato, http://en.wikipedia.org/wiki/Plato On the other hand, I – equally ignorant – do not believe . 所以,真正的艺术大师贡布里希 (E.H. Gombrich) 才在《艺术的故事 The Story of Art》 才诚惶诚恐地写到: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对艺术的故事能够‘一直写到当前’的想法感到不安。”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2350 次阅读|14 个评论
“漂亮比真实更重要”与“新颖比正确更重要”
热度 4 liwei999 2013-10-28 00:50
“漂亮比真实更重要”与“新颖比正确更重要” 作者: mirror (*) 日期: 10/27/2013 10:43:25 如果不知道细节,一定会以为这是在说 时尚 ,而不是物理( 文小刚:漂亮比真实更重要 )。 能否这样来理解:或许这个“真实”很重要,但是证明这个“真实”则需要时间和费用。而“漂亮”就不然了,她不过是一个人的审美。只有过了审美这一关,才有可能迈出下一步,去证实是否是真实的。如果不够漂亮,那就死定了。这在“非诚勿扰”的世界里是个常识了吧。 同样, 正确与否 在不确定性的时代、世界里很不好说。唯有与众不同、别出心裁才能引起人们的留意。这与时尚界的思考真有一拼了。正确与否这个事情只有来季的大众消费来定。但是事先就要做好东西等着人来购买。怎么办呢?唯有新颖才有可能存命。旧的模式在女人们的抽屉里、衣柜里已经满了。。。 “漂亮比真实更重要”也可用在形容 整形手术 。真实的人可能是有些缺陷。但是的但是,这并不能阻挡人们对美的追求,可以化妆、可以整容。这也是对“漂亮比真实更重要”的另一类理解。 电子议论了这一百年,电荷、自旋都玩遍了,剩下的也只有量子相位了。因此,文小刚的理论也许真的有戏呢。这就要看命运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281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不是真理、正确的代名词!
热度 20 jiangjinsong 2013-10-12 21:53
这个基本常识还是需要重复一下的。 科学是一种特定的、系统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获得的知识是科学知识。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科学认识免不了会犯错误。所以,将科学知识等同于真理,等同于正确的做法,是对科学艰难复杂的认识过程缺乏了解的浅薄观点。 科学知识可能会错误。而正确的知识也未必就是科学知识。如果某一个人靠瞎蒙瞎猜获得的观点,碰巧对了,也不会因此而成为科学知识,因为没有一步步科学实践作为基础。 科学研究得到的知识有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事,不可怕,可以通过继续研究修正。但是,把科学知识等同于真理,就是将科学当作迷信的做法,就是典型的科学主义了,是违背科学精神的。 国人对科学精神领会不足,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不重视,而只重视结论,才会将科学等同于真理、正确的知识。科学是在不断修正错误中前进的,这不仅包括修正个人的错误,也包括修正共同体认可的错误。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8938 次阅读|45 个评论
用不着通过否定文革来证明改革的正确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3-5-20 10:47
我们用不着通过否定文革来证明改革的正确。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726 次阅读|5 个评论
如何判断一个物理理论是否正确?
热度 4 Bobby 2013-5-3 16:37
《读书》杂志 2011 年第 2 期有汤双的一篇文章《反物质之谜》(网上有全文: 反物质之谜 ),文章中说到:“当狄拉克将他的著名方程应用到电子上时,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在方程的解里面,不但有准确描述电子特性的解,同时还存在对应于负能量状态的解!我们都知道,在现实世界里能量只可能是正的。面对类似情况,一般的物理学家可能会怀疑方程本身有误或认为这些负能解只是一种纯数学的非物理解而不去管它。但狄拉克不是一般的物理学家。在判断一个物理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上,他和爱因斯坦是一党,他们都以理论优雅( elegance )与否为最高准则。二十八岁就成为苏联科学院院士的伽莫夫( Geoge Gamov , 1904—1968 )半开玩笑地总结了他们这一派人所信奉的四大信条:一、如果一个优雅的理论与实验相符,其正确性毋庸置疑;二、如果一个优雅的理论与实验不符,实验肯定是错的(海森堡公理);三、如果一个不优雅的理论与实验不符,事情则还有可为 —— 通过改进理论有可能使它与实验相符(玻尔修正案);四、如果一个不优雅的理论与实验相符,事情就没指望了(伽莫夫观念)。什么样的理论是优雅的呢?按爱因斯坦的说法,这理论应该 “ 尽可能地简单,但却不能再行简化 ” 。” 按:“ elegance ”有“优雅、高雅、典雅、精致、雅致、优美( refined grace or dignified propriety ; tasteful richness of design or ornamentation ; dignified gracefulness or restrained beauty of style )”,也有“精确、简洁、简练、巧妙( scientific precision, neatness, and simplicity )”之意。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5207 次阅读|18 个评论
如何正确有效的反对【烟草院士】
热度 29 outcrop 2013-1-16 09:22
从“烟草院士”评选伊始,就有诸多的反对声音;科学网也搞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禁烟相关的签名活动。但日前的《 “烟草院士”进官网院士名单 》,不知道算不算烟草的又一次小小胜利? 签名等反对院士入选行为的程序正确性,本身很值得商榷;遗憾的是,当初科学网以及科学网的大部分博友,并没有意识到签名反对这类行动的问题所在;只有黄安年老师等少数几位博友,探讨了签名反对烟草技术获奖和烟草院士的不合理性以及危害性;部分博文见文末的延伸阅读。 我本人支持禁烟,也不抽烟;但同样觉得运动式的反对烟草院士做法不妥。 只要烟草院士表面上是按照合法的规则入选院士,那么点名的反对其人,就是典型的对人不对事;同时也可能是企图以政治手段(签名等同样是政治手段)来干涉科学共同体——很危险的一种行为——因为某天别人同样可能利用类似的手段,来对付任何其他善良正直的学者。 想要正确有效的反对烟草院士,也许从改革院士评选制度开始比较合适;比如推动立出规则,规定某类违背科学伦理的研究,不能当选院士——这虽然听起来不可思议,也困难;但个人觉得这才是反对烟草院士的阳关道之一,而不是签名运动这种玩火走钢丝的玩法。 想好心办好事,也许也需要方法和策略,而不是尝试感性粗暴的去解决问题;一旦某种暴力开始,有一天同样可能落到自己头上。要摆脱人治和暴力的恶性循环,是需要付出耐心和代价的。 关于签名抵制相关的话题,黄安年老师的论述我认为是最完整,也是最深刻的,很值得学习;延伸阅读部分列出了部分当初呼吁合理对待烟草技术获奖以及评选院士的文章,很多表达的比我好,欢迎回顾。 延伸阅读 签名抵评奖、取消“烟草院士”后干啥? 为“烟草院士”说句话 再看科学网抵制烟草降害技术申奖签名活动 支持黄安年先生,反对科学网的网络民粹主义 我反对“中式卷烟”获科技奖 我不支持集体签名方式 再谈为何我不支持集体签名方式 本博暂停更新三天以表对科学网征集签名行为的担忧 科学网不该搞大签名反对烟草技术获奖 烟草入选科技奖我不表态 关于戒烟与降害研究 -- 对真理错误的维护将是最大的伤害 关于禁烟与报奖- 对真理错误的维护将是最大的伤害 有感于科学网“征集签名抵制卷烟技术入选科技奖”活动 为什么不该签名抵制烟草技术获奖 部分不赞同签名抵制烟草技术获奖的声音 声明--不赞同签名抵制烟草技术获奖 声明--不赞同签名抵制烟草技术获奖 “烟草院士”进官网院士名单 征集签名抵制卷烟技术入选科技奖 多名院士再次呼吁撤销“烟草院士”资格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532 次阅读|79 个评论
学校的钟快了:是坚持权威还是坚持标准
热度 10 lionbin 2012-11-20 08:11
学校的钟快了:是坚持权威还是坚持标准
今天早上,儿子催我快点儿送他上学,说前几天都迟到了1~2分钟。我觉得很纳闷:不可能呀,每天都是我送他到校门口的,正好是上学的最高峰期,有时候还看到他与熟悉的同学相伴一同走进学校大门。他说,学校的钟快了,老师只根据学校的钟来确定是否迟到。学校在有些方面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我也表示理解,但在这个明显有标准来校正的时间面前,如果坚持自己的错误权威,却是值得商榷的。 在军队中,要绝对服从上级,服从权威,他们的指示就是标准,这是军队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军队不需要个性,只需要服从,是为了能充分贯彻指挥员的部署和战术计划。 比赛场上,大多数情况下要服从裁判的判决,是为了防止体育比赛中不必要的争执,有时候也是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嘛。但是,目前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有了新技术的帮助,人们已经能很快回播比赛的场景,有些错误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纠正。 我们的学校教育,从理念上来讲是要弘扬人们的个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能将注意力放在权威上。这与军队的理念是相反的,但奇怪的是,从我读书的时候开始,都有许多老师非常崇尚军队的做法,并将这种做法运用到班机管理上而洋洋自得。 的确,有些东西是没有客观标准可循的,但可以通过充分讨论,制定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规则,这也是一种权威。比如,我们制定的许多法律、法规。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野蛮地恪守这些条文,也在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和出现的新问题而加于改正,让权威更符合客观条件变得更加标准,而不是让客观条件去迎合不合适、或者错误的权威。 而对于时间这种人人皆知、人人可校准的标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人人必须按照标准时间来执行,谁的时间错了,谁改正,不能因为你是权威,大家就要迎合你的错误时间。小孩除了从课堂中学习知识,还在潜隐默化受学校这个小社会的影响,老师是这个小社会的权威,这个权威的形象和所作所为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有些方面真的需要三思而后行。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告诉孩子:错误的就是错误的,是需要改正的,不能因为他是权威,错误的也正确的。特别不能提倡的是:黑厚学从娃娃抓起。
个人分类: 一孔之见|4938 次阅读|31 个评论
确应全面、正确地弄清“文革”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9-10 07:43
确应全面、正确地弄清“文革” “文革”肯定是起了极坏的破坏作用! 但是,它确实有个极其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 其中,林彪、4人帮,起了很坏的作用! 后来,又有各种栽赃、污蔑,造成又一种破坏! 确实值得认真弄明白!
个人分类: 其它|2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绝对正确
热度 3 tian2009 2011-2-24 11:20
【再晒一篇老文章。文章一直没有机会正式发表,后来收录到朱正琳先生主编的《成长文摘》里,后收入我的个人文集《堂吉诃德的长矛——穿越科学话语的迷雾》中】 绝 对 正 确 田松 孩子们常被家长和老师教育说,这是对的,那是错的:饭前洗手是对的,睡前不刷牙是错的;对人有礼貌是对的,偷人家的东西是错的;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对的,托勒密的地心说是错的…… 老师和家长以同样的口吻宣布这些生活规则、道德律令和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孩子们接受了它们,认为它们是当然正确的。当他们长大,再以同样的方式传给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少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些规则、律令和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是什么保证它们是正确的? 这个问题最初是令人恼火的。人们希望存在绝对正确的行为准则和绝对正确的客观知识,并愿意把已经得到的准则和知识视为绝对正确,使得自己可以在一个比较安全的精神空间中生活。而这个问题则对正确的绝对性表示了怀疑,它可能引起两种反应:其一,绝大多数人感到荒谬、可笑,认为提此问题的人是忧天的杞人,精神不正常,有毛病;其二,极少数同样思考着但又要捍卫其绝对的人感到了危机,其实问题往往是他们提出来的,思考和捍卫的结果使 神 更加丰富了。只有比人更有力量的 神 才能保证其正确的绝对性。但是神如何能保证这种绝对?答:神本身是绝对的,神授的东西当然是绝对的,问题在此陷入逻辑循环,解答完毕。这个问题的再次提出,则是对神的亵渎,它在撼动人们心中的精神支柱。而当人们感到这种撼动时,渎神便不再是疯子般不自量力的可笑行为,开始有了实际的破坏力,应予以严惩。所以布鲁诺被处以火刑。 当然,现代学者把道德律令视为社会的约定,其神性已不复存在。但被视为客观知识或真理的科学,是否仍然有其绝对正确的神性呢?在相当多数人看来,科学的使命就是获得确定的准确的也就是绝对正确的知识,科学发展的过程乃是逼近绝对真理排除绝对谬误的过程,因而科学之正确的绝对性随着科学的发展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加强,尤其是在人们依照牛顿力学找到了海王星,依照麦克斯韦方程组发现了电磁波之后,科学已经成了绝对正确的代名词。 科学是神的最后一个避难所。 但这个避难所也不再安全了,它的危险来自于科学自身。 当我们判断一个东西是否正确的时候,当我们用正确这个词来描述一项事物的时候,我们心中必然预先存在了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相比较,得出正确与否的结论。那么,是什么保证这个标准是正确的?这个问题一直追问下去,终将发现,一切知识的基本框架,在逻辑上都属于假设。科学也不例外。一切判断都有判断的标准,这个判断的标准也可以成为判断的对象。无标准的绝对判断是不存在的。比如地心说和日心说。 最早提出日心说的不是哥白尼。古希腊的阿利斯塔克(前 315? — ?230 )就认为“恒星与太阳是不动的,地球沿一个圆周的周边绕太阳运动,太阳则在轨道的中心”。但是有几个问题他无法解释,首先是和人们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的常识相矛盾;其次如果地球运动,应该看到恒星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但是当时的天文观测精度还不能发现这个变化;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反证是:如果地球运动,物体从高塔上自由下落,就应该落在偏西的位置,而按照当时的观测精度,物体总是准确地落在塔的正下方,所以地球没有动。托勒密( 90 — ?168 )的理论之所以长期被接受,一是它能很好地解释当时所观测到的天文现象,并能对行星的位置做出足够准确的预测;二是它与当时的以亚里斯多德为主导的科学背景相协调。也就是说,用当时的标准衡量,地心说是对的,日心说是错的。哥白尼( 1473 — 1543 )如果仍然提出一个阿利斯塔克式的日心说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哥白尼给出的是一个定量化的日心说体系,它能够解释托勒密理论所能解释的一切现象,并且提供了一个精度与托勒密理论相近的星表,这就使得哥白尼的理论不是纸上谈兵。同时,哥白尼体系更具简洁性、协调性和内在一致性,它对很多天文现象做出了更简单更自然的解释。比如托勒密必须为每一个行星引进一种特设的本轮才能解释行星的驻留和逆行,而哥白尼则以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相对运动简单地解释同一现象。但是,托勒密提出的高塔落体责难哥白尼仍不能给出很好的反驳,这要等伽利略( 1564 — 1642 )研究出惯性原理和相对性原理之后才能以日心说予以解释,事实上,由于地球自转,落体并非偏西,而是偏东。伽利略动摇了亚里斯多德物理学的基础,使科学背景发生了转变,这才使日心说获得了生存的土壤,被广泛接受。而这时的日心说已经是开普勒的日心说了。开普勒( 1571 — 1630 )对他的老师第谷留下的测量精密的天文数据作了大量的分析、拟合、试错,终于发现,用椭圆轨道代替圆轨道,把太阳安置在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可以得到一个更为简洁的天体几何学。开普勒只用了 7 个椭圆就解释了哥白尼用 48 个圆、托勒密用 80 多个圆解释的全部现象,并且达到了更高的精度,而这 7 个椭圆又可以浓缩成三个定律。四分之三世纪后,牛顿( 1642 — 1727 )把伽利略的地面物体运动力学和开普勒的天体运动定律统一起来,一共只用了四个定律:所谓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加上万有引力定律。 科学的发展可以解释为不断地克服谬误的过程,但也可以解释为不断生长的过程,而那所谓的谬误,则是生长中必不可少的养料。 蝴蝶是美丽的,但它是由菜青虫长成的。 不能简单地用对和错来评价蝴蝶和菜青虫,作为蝴蝶,更不应该说菜青虫是错的。 那么,以现代科学的标准衡量,是否地心说是错的,日心说是对的?否!现代科学给出的宇宙图景是这样的:卫星绕行星运转,行星带着它们的卫星绕太阳运转,整个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运转,银河系这个整体也在运动。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运动中心,运动本身也是相对的。以爱因斯坦之后的现代天文学衡量,历史上的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是不完备的,当然在太阳系范围内,牛顿力学除不能解释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基本实用。如果一定要问:究竟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还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即使牛顿物理学,也只能回答:这取决于你以谁为参照系。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系,假定地球静止,那就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只要在日心说的基础上做一个坐标变换,就完全可以把地球放在宇宙的中心,并得到与日心说同样的结论。尽管这个运动图景要复杂一些。运动是相对的,这个问题并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 但人们经常以绝对的口吻讲述它们。 信徒往往必比先知更为狂热,这句话对科学的信仰者仍然成立。 科学上每一个有创见的大师都深深的知道他的创见所根植的土壤,如牛顿所说,他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是因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这不是言不由衷的谦虚,而是他深深地知道自己的不完备所在。牛顿的理论给出了天体如何运行,但是没有给出天体为何如此运行,牛顿并不满足把“第一因”简单地交给上帝,他还想知道上帝为何让天体如此运行。他晚年以相当多的精力钻研神学,也留下了大量关于炼金术占星术的手稿,这与他的科学研究并不截然对立。用偏离了科学的殿堂,陷入了神学的泥潭这样的充满褒贬色彩的话语来评价牛顿,恐怕是牛顿本人不能同意的。我相信,在牛顿自己看来,他的科学和神学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 科学是从寻找绝对开始的,但科学的发展却使绝对的东西越来越少了。牛顿物理学排除了绝对的运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排除了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哥本哈根学派的物理学家只承认物理学是人类描述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不承认物理学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规律。本世纪的物理学大师很少有人相信自己掌握的是绝对真理。对科学的任一个命题不断进行“为什么”的追问,总会归结到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存在一个独立于人的物质世界?这个物质世界是否存在着一个独立于人又能为人的理性所能把握的规律?这个从前的物理学家赖以工作的前提,现在的科学信仰者不假思索地认为当然是“是”的问题被科学自身提了出来,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对此问题的回答谨慎地倾向于“否”,不相信上帝会掷骰子的爱因斯坦虽然坚定地回答“是”,然而也清醒地知道,这是他的信念,而信念是无法被证明的。在谈到自然的实在性问题时,爱因斯坦对唯心论者、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我不能证明我的看法是正确的,但这确是我的宗教。” 科学在最根本的地方又和宗教联系起来,它们都需要信仰。但宗教的信仰有狂热的不讲理的时候,你渎神,我便烧了你。科学的理性则告诉科学家,既然同样是信仰,既然同样不能证明,那便不能说我的信仰比你的信仰高级。在逻辑上,回答“是”与回答“否”并无优劣之别。 因此科学的信仰是宽容的,在坚持自己信仰的同时,也尊重别人所坚持的信仰。 爱因斯坦和玻尔论争了几十年,一直是以理性的智慧在交锋,用物理学家惠勒的话说:“近几百年来很难再找到其它的先例能和这场争论相比拟,它发生在如此伟大的两个人之间,经历了如此长久的时间,涉及如此深奥的问题,而却又是在如此真挚的友谊关系之中。” 这两位大师都不认为自己掌握了绝对知识。但是却可以看到,双方的拥护者尤其是物理界之外的拥护者常常用绝对的口吻来复述他们。 想起很久以前在公共汽车上,一位母亲认真地告诉怀里的孩子:白天和黑夜,是因为太阳绕着地球转。与我同行的一位小女孩扑哧一笑,说:现在还有人宣传地心说。我想在她的潜意识中,她相信自己掌握了比哪位母亲更高级的绝对正确的知识,因而便有了嘲笑的资格。但在我现在则认为,与其让孩子背诵自己所不能理解的“正确的”日心说,不如给他一个使他能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归纳出来的地心说。 那些没有对自己的评判标准作过再评判的信仰者往往会认为自己掌握了绝对知识,这时他们会产生一种傲慢,一种王小波所说的“我会钉扣子”之类的傲慢,他们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因而他们经常使用“愚昧”、“错误”、“荒谬”这一类字词去描述与自己不一样的人, 他们嘲笑别人的显而易见的信仰,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在信仰着。 以这种傲慢传授科学的教师,他们可能传授了具体的科学知识,但是却损害了科学的精神——那种宽容的怀疑的理性的精神。 当我们承认宗教信仰的自由,当我们承认班禅的转世灵童,应该知道,这不仅是统战的手段,而是我们对别一种信仰的真诚的尊重。同时也要知道, 我们尊重别一种信仰,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接受那一种信仰及知识。 当我们用正确这个词来评判事物的时候,不要忘了反问自己:我们据以评判的标准是什么?这样一种追问,会使我们对我们很少注意的视为理所当然的语境进行反思。经常作这样的追问,就会减少一些傲慢。当然,我这篇文章也不是绝对正确的知识。也许我自以为幸运的是,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比如我会自问: 凭什么说科学具有宽容的怀疑的理性的精神? 1997 年 3 月 16 日 1997 年 6 月 24 日 1997 年 7 月 23 日 1999 年 4 月 18 日 北京 稻香园 (发表于《成长文摘》, 2001 年第四辑,山东画报出版社。收入本人个人文集《堂吉诃德的长矛——穿越科学话语的迷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许良英等编译 .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94. 270. J. A. 惠勒 . 物理学和质朴性——惠勒演讲集 . 合肥 : 安徽科技出版社 , 1982. 2.
个人分类: 科学文化|3681 次阅读|8 个评论
更加重视错误
wujingzhi 2010-6-18 10:14
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犯错误一般来说都不是让人高兴事。 印象中小学时候最怕犯错误, 轻则作业本上被老师画个大红叉,或者被老师训一顿。再严重点老师可能会把作业本撕掉,或者责令回去再做十遍(几十遍~一百遍~看老师心情了)~更严重的就是体罚了,教鞭打手等等~现在可能这样的现象不多。不过相信老师还是很难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的。几乎所有各级学校都信奉标准答案,因此就有绝对正确和错误。正确答案只有一个,错误答案很多。以致犯错误的时候占多数。犯错误了,我们都不舒服。很多时候,我们都追寻那个正确答案,错误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 后来工作时候,也有很多标准。 有国家制定的标准,也有地方的土标准。总之,我们有模范规范,大家都要学习正确的东西。很少有人去学习错误的做法。反之,错误的做法都是要受到批评的。如果是严重错误,那就惨了,批判处分都不敢设想,落井下石也不罕见。相应的,我们也会要求后来人也要绝对正确,起码要表面正确。比如很多地方高度重视各种格式,至于内容就看情况了。前几年的教学评估就是例子,各学校返工标准化各种文件的格式。那景象颇为壮观。 生活中,犯错误也是该尽量避免的。 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古训警示着我们,错误可不是随便犯的。生活包罗万象,就不多说了。不过最近经历的一些学习上的事,让我改变了对待错误的观念。 最近做一个仿真,算出结果后发现是错的。和导师讨论后,改变参数再算。我想原来的结果反正是错误的,就让新数据把旧数据覆盖了。算出来发现结果没啥根本改变。我们就想原来的数据应该还是有价值的。认为的那些错误不会引起最终数据的根本错误。可是那些数据被覆盖了,新数据又不适合用。我这个后悔啊,只好再算一遍。一个仿真可是要算两三天的。 其实,导师一直教导我说,数据一定要保存。就是错误的数据也要留下。 之前我一直觉得错误的数据留着有什么意义呢?经过教训,现在终于明白,错误的数据也是很有价值的。从错误的数据中也可以挖掘出很多信息。 正确的数据可以支持正确的结论,错误的数据有助于得出正确全面的认识。 在这个意义上, 错误的价值不逊于正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忽然想起大发明家 爱迪生广为人知的故事 , 在他设计蓄电池的试验中,失败了8000次。可是他却说: 我知道了有8000种东西不能使蓄电池工作 。 简单的话语之后有多少深刻的道理啊! 工作生活中,对待错误是否也可以借鉴这个道理呢?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1290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凭什么相信我是正确的
tian2009 2010-2-22 11:10
(发表于《民主与科学》 2007 年第一期,发表时有删节,此为原版。收入《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 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 田 松 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基普 索恩问: 我凭什么相信我说的? 在一部关于黑洞物理学史的著作中,他把这句话写在了文末注释的前面。或许他是想说,因为有下面的注释,他的理论不是凭空而来的。那么,这些注释就是可以相信的吗?又或许,他是想说,这个问题对于下面的文献同样成立。又又或许,他只是做了一个有点无厘头的事儿,想凸显这个问题。 我也想凸显这个问题。在长期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下,科学被默认为是绝对正确的东西。当一个科技副县长在推销转基因种子的时候说:这是科学;就如同红卫兵高喊:这是毛主席说的;就如王小波描写的傻大姐高喊:这是扣子。他们都相信自己正在遵从着某种绝对的准则。当然,很多人相信,他们之相信科学,是因为理性,是因为实证,而不是因为信仰。比如罗素曾过: 科学家的信念不是武断的,是尝试性的信念,他不依据权威,不依据直观,而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在我的科学主义缺省配置尚未完全被刷新的时候,我也做过这样的表述: 科学之所以值得信赖,并不是因为它是绝对正确的真理,而是因为它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自验证的。 相信科学的人们常常自豪地说:宗教靠信仰,科学靠理性。其中的逻辑是这样的:只要你具有理性,就会接受科学。或者说,科学是每个具有理性的人所必然接受为真的东西 其实这句话就是相信的意思,但是他们总是回避这个词,不承认科学是需要相信的。而在我看来,这个逻辑无非是 科学 和 理性 这两个好词之间的循环定义!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强科学主义佛教徒,也给我说过这个三段论,不过他下一步的论证是:只要你具有理性,你就会同样接受佛学是科学的最高形态,即接受佛学为真。后面这段推理实在是妙,不但是科学卫士不答应,佛教徒也不大愿意接受。不过,这样的推理能够发生,能够出现,能够作为一个人的生活理念,的确耐人寻味。 然而,人是有限的,连寿命都是有限的。一来,我们不可能用自己的经验来验证所有的科学理论。比如宇宙大爆炸这样的理论,不要说一个普通人,即使一个物理学家,也不可能通过他的经验予以证实!或许这是索恩有此一说的原因。其次,无论理性如何高明,它的验证必然是从一个逻辑起点出发,而这个逻辑起点,是需要信的。比如欧氏几何的几个公理,你只有相信了它们之后,才能用理性继续推导,而这些公理本身是不能用理性来证明的,只能是,信。关于科学的社会建构,关于信仰在科学建构之中的作用,上个世纪的科学史和科学知识社会学( SSK )的学者已经做了很好的论证或者说明。 当我们相信了科学,把科学作为绝对正确的东西,我们也可以追问:我凭什么相信我的相信是正确的?于是就会产生这个问题:难道科学就真的是绝对正确的吗? 对于这个问题,普通人会觉得,我不懂科学,反正我就是信了。这时他们把思考的责任推卸出去 相信一种比自己强大得多得多的东西,天塌下来,由它顶着。这正是很多宗教教徒对于所信宗教的态度。但是科学卫士们则对这个问题非常恼怒:你敢不相信科学,你敢怀疑科学,那就是反科学! 于是我们看到,很多卫士对某些人的批判,往往是由于那些人相信了在他们看来不是科学的东西,或者由于那些人质疑了在他们看来是科学的东西。比如朱清时,因为以中性或者赞赏的口吻说了说藏传佛教,就触动了一些人的科学神经,于是他们高喊:朱清时反科学!于是他们说:朱清时不配当科大校长,不配当中科院院士。气势何其汹汹也!这让我相信,如果他们真的获得了某些权利,比如成为中科院科学素养委员会的委员,朱清时的院士资格恐怕真的就会有危险了。那么,朱清时错在哪儿呢?因为他相信了他不该相信的东西!这就叫做因信而获罪。因信而获罪啊!这岂不是宗教裁判所的翻版?在科学院里办一个宗教裁判所,那是什么科学呢? 从这个类比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就是某些人的宗教。 然而,这些卫士真的很懂科学,足以代表科学吗?按照现行学术体制,我们应该相信,最懂科学的人应该是中科院院士。然而,朱清时本人就是院士啊!既然院士们对科学的理解也不尽然相同,我们该相信哪位院士?有哪一个个人敢于声称自己最懂科学,最符合科学的本意?这个问题相当于:有哪一个牧师敢于声称自己能代表上帝,最理解上帝的本意? 孔夫子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苏格拉底说: 我知道我不知道,所以我知道的比他们知道的多一点点。 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个人不能证明自己的扣子就是最好的扣子。知道了一点,就以为自己掌握了全部,这是一种无知的狂妄。这恰应了王朔的书名《无知者无畏》。也应了一句阿拉伯的谚语: 信徒往往比先知更为狂热。 还应了一句蒙古谚语: 当你跳起脚来骂人的时候,你就暴露了自己的身高。 作为人类的一种知识体系也好,社会活动也好,科学不可能是完美无暇的。目前双刃剑的说法已经被普遍接受,科学存在负面效应,已经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话语的共识。既然科学并非完美无暇,反科学又有什么大不了呢?汪永晨在文章中引用了中科院一位生物学家的话: 科学为什么不能反?我们的社会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的。反科学不是坏事,是进步。 有人声称中国不存在科学主义,他们或者说我们没有对科学主义作出定义,或者说我们定义的科学主义根本不存在,我倒是想反过来问:你们说的反科学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有人说反科学就是反对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那我就要说了,既然是基本规律,反也反不了啊?既然能反得掉,那就不是基本规律,反一反又有何妨?比如有人不相信开水能把脚烫出泡来,他把自己烫一下,这能算个什么罪名呢?还有人说反科学就是反对发展科学,这事儿也要具体分析,比如反对克隆人,这是国际潮流,难道中国人应该逆潮流而动,抢这个世界第一?总而言之,这事儿说到最后,就会发现,反科学这个词虽然来势凶猛,有一幅吓人的怪样子,其实只是一个意识形态话语,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 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法,这种说法的鼻祖大概是美国的科学先生卡尔 萨根。他说:科学虽然并非完美无缺,但它是人类所能拥有的最可靠的知识。所以,不靠科学我们靠什么呢?而在我看来,这恰好就是科学万能论的翻版。 首先,这种观点尽管强调了( 1 )科学并非完美,但是( 2 )在实践的层面上,仍然坚持它是最可靠的知识。在操作层面上,或者在实践层面上,这种表述与 科学万能,所以要相信科学 所导致的结果是一致的,反正就是要以科学为唯一标准,为最正确标准。同时,这个表述在逻辑上也很成问题,我无论如何也不能从( 1 )推出( 2 )来。要是换一种推理:因为( 1 )科学并非完美;所以( 3 )科学并非绝对可靠,我倒是觉得在逻辑上更自然一些。而从( 1 )到( 2 )的逻辑,仍然只是科学主义的信仰。 其次,科学不能涵盖所有的领域,科学之外存在着更庞大的世界,比如艺术世界,情感世界。即使是科学可用的区域,科学也不是唯一的形态,比如我要是生了病,我可以选择科学形态的西医,也可以选择非科学形态的中医。当然了,如果你硬要说中医是科学,那又是 好的归科学,坏的归魔鬼 的科学主义逻辑。 最后,从历史的角度看,建立在现代科学及其技术之上的现代文明,只有了几百年时间就弄得小小寰球不像个球样,生态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纷至沓来。从这个意义上,农业文明为工业文明所替代,未必是人类的进步 这是另一个大词,常和科学互相定义。当然,卫士们会说,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汽车能撞死人就不生产汽车了,科学还在发展,科学产生的问题最终还要由科学来解决,并且,随着科学的发展,一定能够解决。 但是,这种对科学的辩护,恰恰假设了一种未来的万能的能够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科学!这同样是科学万能的翻版。 我的反驳是:未来的科学凭什么就能随你所愿?你相信它能解决环境问题,它就能解决环境问题?我还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证明垃圾问题不可解决呢!我的论证是建立在现有科学之上的,而科学捍卫者对我的反驳,却是建立在尚未发现的他们想象的科学之上的!这不是告诉我,虽然你现在没有钱,但是将来一定有钱,所以你要用你未来的钱买下我们现在的土地与河流,供你们尽情污染,好发展未来的科学吗? 对于这个应用层面的问题,还有一个对应的认知层面的说法:科学能够解释所有的问题,即使现在不能解释,随着科学的发展,将来也一定能解释。所以我们相信科学是没有错的。对于这个说法,我用两种方式予以反驳。一,这个说法不能证伪,因为未来是无穷的,你永远可以把现在不能解释的问题推倒未来去。所以这个说法,说轻了是一句大话,说重了是一个谎言。而把我们当下和未来的生活建立在大话和谎言之上,是危险的。二,即使这个说法成立,但是人生有限,在我有限的一生里,科学注定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羽化成那个完美无瑕包罗万有的科学,为什么我现在就需要相信这个目前尚不完美的科学? 我们可以相信某种观点,但是不能强迫别人也相信。如《国语 郑语》中史伯所说: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这意思是说,大家各有不同,才会有新的活力产生,如果大家全都一样,那就一起玩完。又如王小波经常引用的这句罗素名言: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源。 又如我一再一再引用的费孝通先生的名句: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999 年世界科学大会发布的《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中强调了对传统知识体系的重视,强调了对地方性知识重视,强调了对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其中有这样的表述: 现代科学不是惟一的知识,应在这种知识与其他知识体系和途径之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以使它们相得益彰。 这是世界主流科学家的宣言!它并没有给传统知识体系扣上反科学、伪科学或者落后、迷信的帽子,也没有主张用科学取代它们,而是强调与之和平共处,相得益彰!科学与其它文化和谐相处的前提是:承认科学并非万能,承认科学只是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承认科学与其它知识体系具有同样的地位。 承认我们的无知,在自然面前保持一种谦逊的姿态,在人类古老的生存智慧面前保持一种谦逊的姿态,可以不让我们的无知使我们陷入疯狂,不让自己成为后代眼中可笑可恨的造孽者!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46 页 田松,现代科普理念,科学时报, 2000 年 12 月 15 日 汪永晨,敬畏自然只是态度而非手段,新京报, 2005 年 1 月 22 日 收入《怎样做一名科学家》,刘华杰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2005 年 1 月 20 日 北京 稻香园 2005 年 1 月 26 日 长春 西安花园 2006 年 12 月 13 日 加州 伯克利 2006 年 12 月 18 日 华盛顿州 西雅图
个人分类: 科学文化|3159 次阅读|9 个评论
科学的三大误导【江晓原】
jiangjinsong 2009-3-13 22:13
载2009年2月26日《文汇报》 科学的三大误导 江晓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文科学者对科学非常崇拜,而真正搞科学前沿的人,他们是知道科学有局限性的,他们也知道,我们平常对公众构造出来的科 学图像,比方说科学是非常精密的,它是纯粹客观的,等等,那只是教科书构造出来的。那些在前沿做得比较深入的,成就比较高的科学家,他们完全知道自己在实 验室里是怎么回事,所以他们也知道绝对的精确也是不存在的,还有很多所谓的客观的东西,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客观。结果就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我下面要 讲的某些观点,有时反而在搞前沿的科学家那里是容易被接受的。   文人面对科学有时会有自卑心理,因为他们自己确实对数字之类的东西感到厌倦,看到公式也感到厌倦。当年霍金写《时间简史》,他的出版商对他说:书中每放一个公式,你的书销量就减半连 E=mc 2 这样的公式也不例外。但是在第二版的《时间简史》里,霍金把这句话删掉了,因为他的《时间简史》实在太畅销了,他现在往里面放公式也不会减半(尽管如此他还是推出了《时间简史》的普及版)。但是对于其他的人来说,霍金出版商的话基本上是对的。   这是一方面的情形,另一方面,长期的教育也让我们对科学非常崇拜,结果就会出现下面的情形这是真实的事情,理工科的和文科的教授在学校的会议上吵 起来的时候,那个理工科的教授盛气凌人地说:你有什么了不起啊,你写的论文我都能看懂,我的论文你能看懂吗?文科教授一想是啊,他的论文里有那么多公式, 我看不懂啊。理工科教授觉得,你那点文学历史什么的我也能看懂。实际上,这种傲慢是没有道理的,要是弄一段古文,文科教授也同样能让理工科教授看不懂。   有一位很有名的院士,他经常攻击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天他在他住的小区里拦住了另一位著名学者,说某某啊,你说,《周易》它是不是伪科学?是不是糟粕? 它阻碍我们科学的发展嘛。那位学者和这个院士都是同一个学校的出身的,他回答说:我们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就是从《易经》里来的,你看怎么样啊? 这位学者很机智,他当然不赞成这位院士惯常的唯科学主义观点,但他巧妙地利用了两人正好是同一个母校,又用母校的校训去回击院士,使得院士不知说什么好。   所以,实际上学文的和学理工的本来都有一些让对方看不懂的东西,那么为什么学理工的就可以这么傲慢,而学文科的就经常要自卑呢?这种自卑本来是没有必要的。   但是,这种自卑确实是有原因的,我们从小受的教育里有三大误导。这些误导有的人不会直接地赤裸裸地说出来,但在他们思想深处确实是这么想的。笔者自己是学天体物理专业出身,很长时间里,这三大误导在笔者身上都有,但是研究了一段科学史之后,就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第一个误导:科学等于正确   很多人都会想当然地认为,科学当然等于正确啊。在我们平常的语境里,我们用来称赞某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经常说这个东西很科学,在这样的语境中,科学当然被我们假定它就等于正确。   但是只要稍微思考一下,我们就知道科学不等于正确。   因为科学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进步的时候肯定就把前面的东西否定掉了,前面那些被否定掉了的东西,今天就被认为不正确。比如,我们以前认为地球在当 中,太阳围着地球转,后来我们知道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再往后我们又知道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我们还知道地球绕日运行也不是圆周运动而是一个椭圆,再后来 我们又知道椭圆也不是精确的椭圆,它还有很多摄动,如此等等。由于科学还在发展,所以你也不能保证今天的科学结论就是对客观世界的终极描述,任何一个有理 性的人都知道这不是终级描述。以后科学还要再发展,未来的结论中我们今天的认识又不对了,或者退化为一个特例比如牛顿力学退化为相对论效应非常小的情 况下的特例等等。旧的结论总是被新的结论取代,那么那些被取代的东西,它们是不是还算科学呢?   当初笔者提出科学不等于正确的时候,遭到了很多人的反驳,其中一种反驳的路径是,要求把被今天的科学结论取代了的部分从科学中拿出去,所以说托勒 密的天文学现在就不是科学,因为它不正确。但是如果遵循这种路径,那么哥白尼也不正确,也不是科学,;牛顿也不正确,也不是科学。为了保证自己逻辑自恰, 一旦你宣称托勒密不是科学,你就必然宣称哥白尼牛顿开普勒伽利略等等都不是科学只要有一点今天认为不正确的东西,它就不是科学。那么科学还剩得下什 么?就剩下爱因斯坦勉强站在那里,但是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又有一个新发现,爱因斯坦又不正确了,那么他又被从科学殿堂里踢出去了。   要是这样的话,科学就将不再拥有它自身的历史,科学就只存在于当下这一瞬,此前一秒钟的都不是科学,这样的话就整个否定了科学自身的历史。所以这个路径是走不通的。   我们当然要承认以前的东西是科学,我们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科学,主要不是看它的结论正确与否,而是看它所采用的方法,和它在当时所能得到的验证。用一 个通俗的比方,就好比是做作业:老师布置了10道作业,你做错了3道,做对了7道,你把作业交上去,老师得承认你完成了作业,老师不能说你只完成了70% 的作业,还有3道题目不是作业。做错了的题目还是作业,被我们放弃了的理论和结论仍然是科学,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它们的科学资格不能被剥夺。   那么下面这个说法就也能够成立:正确对于科学既不充分也非必要。这个说法是北大的刘华杰教授想出来的,就是说有一些不正确的东西它是科学,还有一 些肯定正确的东西它不是科学。这很容易举例,比方说今天晚上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这样的话就是肯定正确的,但没有人会承认这是科学,所以很多正确的废话都 不是科学。 哥白尼学说胜利的例子   我们还要看一下哥白尼学说胜利的例子。这个例子说明:某一种理论被我们接受,并不一定是因为它正确。   我们以前被灌输进来的一个图像是这样的: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一旦客观世界的规律被我们掌握,我们就能描述这个世界,我们甚至还能够改造它。认为科学的胜利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向我们展现一个又一个正确的事例,最后我们就接受它。   但是实际上我们考察科学史的例子就能看到,在很多情况下,科学不是因为它正确才胜利的。这个哥白尼的事例是许多科学哲学家都分析过的当年库恩等人都在哥白尼身上花了很大工夫,拉卡托斯也是这样,因为这个例子很丰富,从中可以看出很多东西来。   哥白尼提出他的日心学说,为什么很长时间欧洲的科学家都不接受呢?这是因为他的学说有一个致命弱点人们观测不出恒星的周年视差。而从日心学说的逻 辑上说,恒星周年视差一定是存在的,哥白尼的辩解是它太小,我们观测不到。这个辩解是正确的,因为在那个时代还没有望远镜,观测仪器确实观测不到。后来直 是到1838年,贝塞尔才第一次观测到了一颗恒星(天鹅座61)的周年视差。因为那时候望远镜都已经造得很大了,才终于观测到了。   按照我们以前关于正确的图像,显然哥白尼学说要到1838年才能够被学者们接受,因为在此之前他的理论有一个致命的检验始终不能证实,我们就没有理由 相信这个学说。然而事实上哥白尼学说很早就胜利了,比如开普勒、伽利略都很早就接受了哥白尼学说。为什么他们会接受它呢?在当这个学说还没有呈现出我们今 天意义上的所谓正确的结果来时,为什么它已经胜利了呢?   现在库恩等人考证,这是因为新柏拉图主义。哥白尼也好,开普勒也好,这些人都信奉哲学上的新柏拉图主义在这种哲学学说里,太阳被认为是宇宙中至高无上的东西。因此他们出于这种哲学思潮的影响,不等哥白尼被证实为正确,就已经接受它了。   这个例子确实可以说明,科学和正确的关系远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一些东西也并不是因为它正确它才被接受的。这个事实可以直接过渡到后来SSK理 论中的社会建构学说,实际上伽利略等人接受哥白尼学说就是在进行社会建构用他们的影响、他们的权威来替这个学说作担保:虽然还没有验证它,但我向你们 担保它肯定正确。 第二个误导:科学技术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很多唯科学主义者辩解说,我什么时候说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啊?我从来没这样说过啊。但是他其实是相信的,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也相信这一点。我们最 多退一步说,只要给我们足够长的时间,科学技术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我们承认今天还有一些科学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它明天可以解决,如果明天它没有解决, 那么后天它可以解决,后天它还不能解决,也不要紧,它将来一定可以解决。这是一种信念,因为科学已经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物质上的成就,以至于我们相信它 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只要有足够的时间。   这个说法也可以换一种表述,说科学可以解释一切事情:只要给我足够长的时间,我就可以解释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这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   归根到底,这只是一个唯科学主义的信念。这个信念本来是不可能得到验证的,实际也从来没有被验证过。但是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个信念是有害的。   因为这个信念直接引导到某些荒谬的结论,比方说已经被我们抛弃了的计划经济,就是这个信念的直接产物。计划经济说,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社会的全部需求, 我们还能知道我们这个社会的全部供给,我们科学计算了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我们就能让这个社会的财富充分涌流,它既不浪费也不过剩也不短缺以前搞计划经 济的人的理论基础就是这样的。结果当然大家都知道了,计划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是贫困,是落后。今天我们中国经济这么发展,不是计划经济的结果,是抛弃了计划 经济的结果。   阐述唯科学主义和计划经济关系的著作,最好的就是哈耶克的《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半个多世纪前,那时理性滥用还远没有今天这么严重,但 那时他就有先见之明,而且对于唯科学主义会怎样导致计划经济,再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专制集权等等,他已经都根据前苏联的材料非常准确的预言了。 第三个误导:科学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   这第三个误导我相信很多人也是同意的。科学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笔者以前也是这样想的。因为这和科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信念是类似的它 基本上是建立在一个归纳推理上:因为科学已经取得了很多很多的成就,所以我们根据归纳相信它可以取得更多的成就,以至于无穷多的成就。   科学哲学早已表明,归纳推理是一个在逻辑上无法得到证明的推理,尽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得不使用它,但是我们知道它并不能提供一个完备的证明。因此, 科学它即使是解决了很多很多的问题,在现有的阶段得分非常的高,这并不能保证它永远如此。况且这个得分的高低,涉及到评分的标准,其它的学说,其它的知识 体系的价值怎么评价,都是可以讨论的问题,并不是由谁宣布一个标准,大家就都要照着做。   那么,为什么相信科学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呢?   除了类似于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这样的归纳推理之外,它还有一个道德上的问题。 因为我们以前还描绘了另外一个图景,我们把科学家描绘成道德高尚的人。他们只知道为人类奉献,他们自己都是生活清贫,克已奉公,他们身上集中着很多的美德。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科学家也是人嘛,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利益诉求。   为了维护上述图像,又有人宣称:科学共同体即使有问题,公众也没有资格质疑,因为你们不懂,你们不专业,而我们是既专业又道德高尚的,所以即使我们犯 了错误,我们自己可以纠正,用不着你们来插手,也用不着你们来插嘴这样的一种想法以前是很流行的,它也属于那种没有直接说出来过,但是被许多人默认 的。 公众是否有权质疑科学?   说到公众质疑科学的问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好多年前,现在的上市公司宝钢股份当年刚刚建设的时候,有一个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当时在两会上提出质疑,说宝钢这个项目的建设合不合理?有没有必 要?结果媒体上就出现了很多嘲笑的声音,说一个越剧演员,她根本不懂钢铁的冶炼,矿石的运输,电力的要求等等,她整个都不专业啊,她凭什么来质疑宝钢建设 是不是合理?现在我们重新来评价这件事情,我们认为袁雪芬一点都不可笑,即使她不懂,也可以质疑。 为什么不懂也可以质疑?因为你有这个权力。   因为今天的科学是用纳税人的钱供奉起来的,你是纳税人之一,因此你已经获得了这个权力,即使你不懂,你以一个外行的思路去质疑了,你也许很可笑,但是 人们不应该嘲笑你,而科学家则有义务向你解释。所以今天我们说,那个宝钢工程的决策者,有义务向袁雪芬解释,我们设计这样一个企业是合理的,来说服袁雪 芬,使她的疑惑冰释。当然我们今天看到,宝钢是一个相当成功的企业,可以说当年的决策是对的,但是袁雪芬当时要质疑,她也是对的,因为她有这个权力。作为 两会的民意代表,她还有义务。   当科学没有拿纳税人的钱来供养,纯粹是科学家个人业余爱好的时候,可以拒绝人们的质疑,那时科学家没有义务来回答这种质疑。比如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的 时候,纯粹是他的业余活动。按今天的标准,他甚至就像一个民科,他只不过是个小职员,业余有兴趣,他那时没有拿过任何纳税人的钱。等后来他到普林斯 顿,被美国供养的时候,那他就拿了纳税人的钱了。但先前他纯粹是个人爱好,一个纯粹个人的行为,当然可以拒绝别人的质疑,也没有义务去回答当然你有兴 趣回答也很好,但是你可以不回答。但是,现在科学都是拿纳税人的钱供养的,所以科学共同体有义务回答公众的质疑。 科学带来的问题,只能靠科学解决吗?   科学带来的问题,只能靠科学来解决,这也是我们很常见的一句话。当那些环保人士指出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环境的破坏,或者带来了很多其它 的问题比如互联网带来了心灵的疏离,电脑游戏带来了年轻人的病态等等。但是科学主义的解释是:就算我承认这些东西是我带来的,这也只能让我进一步发展 来解决,你也甭想通过指出这些问题来向我泼什么脏水。   好的归科学,坏的归魔鬼,这个表达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田松博士想出来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因为我们已经把科学想象成一个至高无上的知 识体系,所以每当看到科学带来的成就,或者我们看到某一个事情它是有好的结果,或者说它到现在为止呈现为好的结果的时候,如果它自己宣称它是因为科学而得 到的,那么我们立刻把它记在科学的功劳簿上,说这是科学本身带来的福祉;而如果有哪件事情上科学技术带来了不好的结果(比如最近三聚氰胺带来的毒奶粉), 我们立即把它分离出去,说这是某些坏人滥用了它的结果,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害处的。   所以好的归科学,坏的归魔鬼这种思路,确保了科学技术本身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受到质疑。   在这个基础上,当科学技术带来了问题,它就可以说:只有进一步让我发展才能解决。这听起来似乎也很合理,而且我们在很多情况下也不得不如此,我们被迫接受这种局面。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论证是有问题的。   有一个比较世俗化的比喻,这就和某些人的炒股类似:一个炒股的人做一单输掉了,他说我还要接着做,我要反败为胜;如果做一单赢了,他说我还要接着做, 我要再接再厉。于是不管他做输还是做赢,总是成为他做下一单的理由。同样的,不管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好的东西还是坏的东西,总是能成为让它进一步发展的 理由。   我们应该想想,这样的局面是不是有问题?   比如,我们在电视上天天都能看到广告,什么减肥、补脑、美容等等,所有这些广告,都要强调它是科学的,实际上公众通常不会参与对这些广告产品的科 学性验证,事实上你也不可能去参与。实际它们只是利用了公众对科学的迷信和崇拜,目的是完成资本的增殖。又如,关于各种各样的疾病的定义,很多都受到跨国 大药品公司的影响,它们通过媒体把某种东西说成病,使得大家买更多的药品,这些实际上都是在利用科学来敛财。   科学技术现在已走向了产业化,它实际上也已变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这个利益共同体可以利用大家对科学技术的迷信,为它自己谋利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要上大工程的时候。你在媒体上听见的,都是赞成的言论。政府的决策者想听听各方面意见时,即使让环保人士也发表了意见,但是最后他会觉得工程技术共同体的言论权重大,因为专业啊。   实际上这就像西方学者所追问的:科学有没有无限的犯错权?这个共同体做了决策,得了大单,过了几年,结果根本没有他们最初承诺的那么好,这时这个共同 体会承担责任吗?不会,因为科学技术带来的问题只能进一步发展科学来解决,它站在一个稳赚不赔的立场上,它总是有道理的,它可以无限犯错误。如果我们都长 期接受这种逻辑的话,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客观的科学与客观的历史   我们以前都相信有一个客观的科学,因为有一个客观的外部世界嘛,这个世界的规律被科学揭示出来,规律早就存在,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在外面存在着,只是被我们发现了而已,所以它本身的客观性是完全不能质疑的。   但是这几十年流行的SSK科学知识社会学,就是要强调这些知识有很多都是社会建构的。社会建构用我们中国人最直白的话说,就是少数人在小房 间里商量出来的,它不是真的那么客观的东西,那个纯粹客观的东西它有没有是可以存疑的,即使我们承认它有,我们是不是能知道它也是有问题的。我们只能在 经验的程度上,在经验的意义上,说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东西。   历史的客观性与此类似,而且更容易理解。任何一个历史的事件,我们今天靠什么来知道呢?无非是靠留下来的文献,或地下发掘的文物,或某些当事人留下的 访谈所谓的口述历史。这些东西没有一个是完备的,很多事情实际上都是由后人建构的。当然,谁的建构相对更合理,这还是可以比较的。   古代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倒是比较宽容,我们古人并不强调历史的真实性,我们强调的是用历史来教化后人,所以适度的建构是完全允许的。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事例,比如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其实恰恰是将教化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例子(篇幅所限只能另文讨论了)。    实际上,说客观的科学,它在某种程度上和客观的历史是类似的,它们都只是一个信念。这个信念是没办法验证的。我们可以保留这样一个信念,但是我们要知道它只是一个信念而已。 我们应有的态度   20世纪50年代,C. P. 斯诺做过两个著名的演讲。斯诺自己原来是学理工科的,后来又在文科中混,所以他觉得他文理都知道。他有一个演讲是《两种文化》,中译本有好几个了。他那时 候觉得科学技术的地位还不够高,因为学文科的那些人还有某种知识上的优越感,所以他要给科学技术争名位。到了今天,情况完全变了,钟摆早就摆到另一端了, 如果C. P. 斯诺活在今天的话,他就要做另一个演讲了,他要倒过来给文科争名位了,因为如今在世界范围内人文学科都受到了很强的排挤。   实际上文和理之间,斯诺的诉求还是对的,这两者要交融,要多元和宽容,谁也不是至高至善的,大家有平等的地位。   那么这个多元和宽容,意味着什么呢?   宽容可以是这样:即使我自己相信科学,我也可以宽容别人对科学的不相信。科学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所以我们肯定在很多事情上用科学来解决,但是那些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还是要求诸于别的东西。   所谓宽容,是说你自己可以有自己的立场,但是你不把这个立场强加于人;宽容就是要宽容和自己信念冲突的东西。这和你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你自己恪守某些道德原则,并不是必然冲突的。   2007年有一个《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院部主席团联名在报纸上公开发表的。这个历史文献的重要性,很可能还没有被充分估计和阐述,所以值得在这里特别提出。   这个文献里特别提到:避免把科学知识凌驾于其它知识之上这个提法是国内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因为我们以前都认为科学是最好的、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所以它理应凌驾在别知识体系之上。但是现在《宣言》明确地否定了这一点。   另外,《宣言》强调,要从社会伦理和法律层面规范科学行为,这就离开了我们以前把科学想象为一个至善至美事物的图像。我们以前认为科学是绝对美好的, 一个绝对美好的东西,根本不需要什么东西去规范它,它也不存在被滥用的问题。绝对美好的东西只会带来越来越多美好的后果。所有存在着滥用问题的、需要规范 的东西,肯定不是至善至美的东西。所以这种提法意味着对科学的全新认识。   《宣言》中甚至包含着这样的细节:要求科学家评估自己的研究对社会是不是有害,如果有害的话,要向有关部门通报,并且要主动停止自己的研究,这就等于承认科学研究是有禁区的。这也是以前从未得到公开认同的。   这个《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是院士们集体通过的,所以它完全可以代表中国科学界的高层。这个文件表明:中国科学界高层对国际上的先进理念是大胆接受的。
个人分类: 精彩轉帖|3618 次阅读|3 个评论
地球科学原理之七 对现有假说的分析
rock6783 2009-3-11 13:10
广东海洋大学 廖永岩 (电子信箱: rock6783@126.com ) 从地球膨胀说所依据的事实证据,和以上我们列举的 60 个大家公认的事实看,在地球演化的某个时期,大洋的确在破裂形成洋中脊,洋中脊岩浆上涌造成海底扩张;地球上,也的确有裂谷出现;板块之间,也的确有漂离现象出现。这些基本事实,是不容否定的。所以,地球在其演化的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或某个时期、或某个相位,的确存在着体积的膨胀。通过地球体积的膨胀,造成了以上现象的出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地球膨胀说是正确的。当然,地球膨胀说所得出的地球膨胀的体积达 1/10 以上的说法,及他们所提出的地球膨胀的动力机制,由于得不到有力的正面证据支持,而同时受到很多的反面证据的否定,所以,肯定是错误的。 从地球收缩说所依据的事实证据,和以上我们列举的 60 个大家公认的事实看,在地球演化的某个时期,也的确有地槽出现;由于大家公认大陆壳是由于海洋形成的。而大陆壳是高度褶皱和变质的岩石构成的。没有褶皱的大洋壳,要变成高度褶皱的大陆壳,地球肯定出现过水平侧向挤压力;近圆形的海盆要变成线形的地槽,也必须要有水平侧向挤压力的存在;地球也的确存在板块漂合的现象。既然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某个区域、或某个相位,没有褶皱的海洋壳要变成高度褶皱的大陆壳;近圆形的洋盆要挤压形成线状的地槽;板块要漂合进行拼接。地球在演化过程的中某个阶段、某个时期、某个区域或某个相位,肯定存在着地球体积的收缩,通过地球收缩产生的侧向挤压力,造成以上现象的出现或形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地球收缩说也是正确的。当然,地球收缩说所得出的地球收缩的体积达 1/10 以上的说法,及他们所提出的地球收缩的动力机制,由于得不到有力的正面证据支持,而同时受到很多的反面证据的否定,所以,肯定也是错误的。 由于公认的事实支持地球在其演化过程中的某个时期、或某个阶段、某个区域、或某个相位的确存在着地球的膨胀,在同一个时期、阶段、区域、相位,或另一个时期、阶段、区域、相位,地球又存在着收缩,所以,我们可以说,地球脉动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正确的。同样,地球脉动说所提出的动力机制,也得不到目前所证实的证据的支持,反而受到一定证据的否定,所以,也肯定是错误的。 涌流学说提出的软流圈岩浆上涌形成火山和地震,形成地球现有的热点,形成洋中脊,这也得到一定证据的支持。她所解释的地球收缩造成涌流上涌,从上面的地球收缩说的分析看,似乎也有可能,但她也没有很好地解决地球为什么会周期性收缩的最终地球动力学问题。 热点 - 地幔柱说所提出的热流从地球深处上涌,形成火山喷发和地震,也得到很多证据的支持,这也是事实。说明地球的确有热流在某些区域上涌,引发了火山和地震。但是,地幔柱为什么主要形成于海岭、裂谷处?为什么其它区域却很少有?地幔柱到底来源于软流圈还是地幔深处或甚至地核处?也还是剧烈争论的问题。所以,总的来说,地球在其演化过程中,的确有地幔柱的存在,但地幔柱到底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的,也即地幔柱的动力学问题,也还是没有解决的问题。 地槽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某个时期、阶段,在某些区域肯定出现过,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 ( Dana J. D., 1873 ) 。海洋壳通过地槽的形成,完成了褶皱过程,形成大陆壳。地槽的形成过程,也伴随着大量的火山喷发和地壳的断裂,这些断裂,应该会引起地震。所以,地球演化过程中在某些时期的某些区域会形成地槽是肯定的。所以,地槽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是正确的。但是,是什么力量造成地槽形成的早期下沉,又是什么力量造成地槽形成晚期的中央区域上升成为山脉?也即地槽形成的动力学问题,也一直是困扰地槽学说的最大问题,这也是主流地学界慢慢淡忘它的主要原因。 大陆肯定存在漂移,到目前为止,这已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不容否认。在大陆漂移学说形成的初期,也就是因为其不能很好地解释其漂移的动力学机制问题,在上世纪 20 年代末,受到了当时地学主流学派的否定。虽然自海底扩张学说提出后,大家承认了其的正确性,但是,大陆漂移的动力学机制,直到目前为止,争论仍很大。所以,可以说,大陆漂移学说是得到很多事实支持的,但其形成机制,即动力学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由于古地磁学的成就,海底扩张现在也已是大家公认的事实。由于现在的地学主流学派否认了地球膨胀学和地球收缩说,所以,海底为什么会扩张?也即洋中脊形成的机制问题,也还是地学界争论的问题。 源于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洋中脊在不断形成海洋壳,而海洋壳在某些海洋壳与大陆壳交接处不断消亡;火山和地震主要存在于某些海洋壳和大陆壳的交界处及洋中脊处,这些都是不容否定的事实。这也是板块构造学说能成为当今地学主流学派的主要根据。板块,是地球演化过程中在一定阶段相对稳定的地块。但到底怎么样划分现阶段地球的板块最为准确?地学界仍存在很大的分歧。所以,从板块学说形成以来,地球的板块越来越多,越来越小。这本身就说明,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板块的稳定是相对的,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板块,现阶段的稳定性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的板块,只能代表现阶段这些地块的相对稳定性。因为板块学说源于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而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本身就没有解决其动力学问题,所以,板块构造学说,也不可能解决其动力学问题。涌流学说、地幔柱学说、地幔对流学说都试图解决板块构造学说的动力学问题,但仅就现阶段来说,它们都受到了很多不容否定的反对证据的否定。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以上提出的所有的曾对地学有重要影响的学说,它们本身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都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或者它们最终被地学主流学派否定(就目前来说,板块构造学说除外)的主要原因是它们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其动力学机制问题。当然,板块构造学说也不例外,它虽然目前仍得到地学主流学派的支持,但也没有很好地解决其动力学机制问题。 那么,到底一个什么样的假说才可能真正正确?且听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 下回预告 : 地球科学原理之八 对 理想 假说的定性模拟 参考文献: Dana J. D. On some results of the earth's contraction from cooling including a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 of mountains and the nature of the earth's interior.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1873, 5: 423-443 (注: 本地球科学原理系列,是根据廖永岩著,海洋出版社( 2007 年 5 月)出版的《地球科学原理》一书改编而来,转载者请署明出处,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 )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387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