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流行概况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登革热的流行概况
qujiangwen 2014-4-15 09:36
登革热( dengue fever , DF )和登革出血热(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 DHF )是由登革病毒( dengue virus, DEN )引起的,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DEN 有 4 个血清型 :DEN-1 、 DEN-2 、 DEN-3 、 DEN-4 。 DF 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以及白细胞减少 , 病死率低; DHF 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出血、休克、血小板减少和血液浓缩;伴有休克综合症的称为登革休克综合症( dengue-shock syndrome , DSS ) , 病死率高。该病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虫媒病毒性疾病,已经成为困扰东南亚,西太平洋亚热带地区和中、南美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登革热的发生具有突然性 、 传播迅速 、 发病率高的特点,极容易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发生大规模的爆发 、 流行, 容易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 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尚未研制出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也没有任何特效的治疗药物,预防和控制登革热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措施是防蚊和灭蚊。 一 、 国外登革热的流行概况 登革热是一种古老的疾病。 1779 年,登革热首先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发生流行,此后波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至今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全球性的登革热大流行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东南亚地区 ( 1 ) 。登革热包括其严重表现形式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症,从那时开始急剧增加。最近几十年来,登革热的流行在全球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50 年代 、 60 年代 、 70 年代 、 80 年代和 90 年代各国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分别 908 例 、 15497 例 、 122174 例 、 295591 例 、 481727 例, 2000-2005 年全球报告的登革热例数为 884462 例,由此可见登革热的发病趋势的迅猛。进入 70 年代以后,登革出血热的流行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1970 年以前,世界上只有 9 个国家发生过登革出血热的流行,到了 1995 年这个数量已经增加到了四倍多 , 并且仍旧在不断增长 , 2000 年有登革出血热流行的国家将近达到了 50 个。目前,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已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 100 多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 全球范围内约有 25 亿人受到登革病毒感染的威胁,每年发生登革病毒感染的患者超过 1 亿人,并且有 50 万人发展成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造成大约 25000 人死亡 (2,3) 。 (一)美洲地区的流行概况 登革热已经在美洲地区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1980 年,美洲地区共报告了 66011 例登革热病人,到了 2000 年底,这个数量已经增长到了 700000 例。 2001 年 , 整个美洲总共报告了 609000 多例登革热病例 , 其中包括 15000 例登革出血热病人 ., 而这个数量是 1995 年同一地区报告数量的两倍还多 ( 4 ) 。值得注意的是 , 随着登革热不断向新的区域蔓延 , 不仅发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 而且出现了爆炸性爆发的情况 , 例如仅仅 2001 年巴西就报告了 39 万多例登革热病人 , 包括登革出血热病人 670 多例 . 2002 年,整个美洲地区报告了 1015420 例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病人,达到历史记录以来的最高峰,而巴西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糟糕的一次登革热的流行,有 780644 人发病,其中包括 26047 例登革出血热病人,死亡 145 人; 2003 - 2005 年美洲地区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分别为 517617 例 、 254235 例 、 319598 例;报告的登革出血热病人分别为 10994 例 、 7844 例 、 5253 例;死亡人数分别为 164 人 、 71 人 、 80 人。 2000 年美洲地区有 9 个国家发生登革热的流行,而到了 2001 年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便增加到了 11 个,更严重的是登革出血热的流行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1968 年- 1980 年共有 5 个国家报告了 60 例登革出血热病人, 1981 - 2001 年共有 28 个国家报告了 93000 多例登革出血热病人,而 2002 - 2005 年短短四年中,整个美洲地区报告的登革出血热病人就达 50000 多例。 (二)东南亚地区的流行概况 近些年来,登革热在全球传播的形势不断恶化。从全球来看,亚洲地区因为该病造成的疾病负担最重。在东南亚的绝大部分地区,包括印度尼西亚 、 泰国 、 马来群岛 、 马尔代夫,登革热已经成为地方性疾病;不丹和尼泊尔至今还不能确定是否是地方性流行区;韩国至今没有证据显示已经成为地方性流行区。 50 年代登革热主要流行于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并且在菲律宾和泰国境内首次出现了以发热、出血和休克为主要症状的登革出血热。菲律宾于 1954 年首次报道了登革出血热的流行之后 , 紧接着在 1956 年发生了第二次登革出血热,最大规模的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发生在 1966 年,共有 9384 例发病。 60 年代主要发生在印度尼西亚 , 以后在新加坡、缅甸以及我国台湾及沿海省份; 70 年代后东南亚各国均有程度不同的流行; 80 年代以后 , 登革热在该地区流行日益加重 , 并成为大部分国家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最近的 20 年间,东南亚各个国家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总数已经从 1986 年的 46458 例增加到 1998 年的 218821 例和 2001 年的 211039 例。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 , 登革出血热已经成为东南亚许多国家儿童住院和死亡的首要原因 . 近 20 年间,印度尼西亚在 1988, 1996,1998, 2001, 2003 和 2004 年报告的病例数超过 40000 例,其中 1998 年和 2004 年病例的报告分别达到 72133 例和 78690 例,但病死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 2000 年以后一直维持在 2 %以下;缅甸每年的病例报告数在 5000 例到 16000 例之间,直到 1990 年登革热的病死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超过 5 %),之后维持在 3 %到 4 %之间, 1995 年以后下降到 2 %以下;泰国在 1987 、 1997 、 1998 、 2001 和 2002 年报告的病例数超过 100000 例,到 1985 年病死率就下降到 1 %以下, 1990 年下降到了 0.5 %以下,并且从 1990 年以后一直维持在 0.2 %以下。老挝首次在 1979 年报道了 37 例登革出血热病人, 1987 年爆发的规模最大,有 9699 人发病,并且有 295 人死亡。马来西亚首次在 1962 ~ 1963 年出现了登革出血热,并且在 1975 年进行了一次蚊媒控制计划 ,1995 年共报告了 6160 例登革热和 383 例登革出血热病例。不丹首次在 2004 年 6 月到 7 月发生了一次登革热的爆发,报告的病例数为 2579 例,没有死亡病例。新加坡在 60 年代末到 80 年代末曾经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控制蚊媒的项目,但在 1990 年到 1994 年又重新出现了一次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流行。 (三)西太平洋地区的流行概况 在西太平洋地区的许多热带国家,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西太平洋地区共有 28 个国家曾发生过登革热的流行,每年大约有 15 个国家报告这种疾病 . 近些年来,整个西太平洋地区登革热的发病率稳步上升,仅 1998 年就报告了 356554 例登革热病例,其中有 1470 人死亡,这是自 1991 年以来该地区发病最严重的一次疫情。但由于对登革热发病机理研究的深入和治疗水平的提高,登革热的病死率总体上维持在 0.5 %以下。进入 20 世纪,登革热在澳大利亚消失了 26 年之后,又在 1981 年到 1982 年卷土重来。柬埔寨首次在 1962 年报道了第一例登革出血热病人, 1983 ~ 1993 年又发生了几次爆发,其中 1991 年发生的登革热的流行最严重,共报告了 1433 例病人,其中包括 123 个死亡病例。 20 世纪 80 年代 , 斯里兰卡、印度和马尔代夫群岛首次经历的登革出血热的大流行表明登革出血热再次扩大到亚洲地区 . 印度在 1963 年首次报告了登革热的流行,而且随着埃及伊蚊分布范围的扩大,登革热已经开始扩大到农村地区。近 20 年来 , 印度几次较严重的爆发发生在 1993 、 1996 和 2003 年,报告的病例数分别为 11125 例 、 16571 例 、 12754 例,从 1996 到 1998 年,病死率维持在 2 %到 4 %之间,从 1999 年以后病死率维持在 1 %到 2 %之间,到了 2004 年,病例率已经下降到了 1 %以下,但是这些数据仅从印度的几个州中获得;印度最近几次的流行的登革出血热与多样性的病毒血清型别有关 , 但是 DEN-3 是主要的血清型别 , 并且和印度以前感染人群中分离的 DEN-3 病毒存在遗传学上的不同 . 马尔代夫分别在 1998 和 2004 年报告了两次较严重的爆发,报告的病例数分别为 1750 和 742 例,病死率为 0.4 %;斯里兰卡首次在 1988 年报告了 10 例登革热病人,并逐渐增加到 1998 年的大约 1500 例病人和 1999 年的大约 2000 例病人, 2000 年到 2004 年报告的病例总数为 30000 多例,其中 2004 年病例报告的数量最多,为 15408 例,并且有 88 人死亡, 1996 年以前病死率一直维持在 4.2 %以下, 1997 年到 2001 年病死率维持在 2 %以下, 2002 年以后下降到 1 %。巴基斯坦也在 1994 年报告了一次登革热的流行。 (四)其他地区的流行概况 非洲地区对登革热的监测情况较差。从 1980 年开始 , 四种血清型的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开始急剧增加 . 大部分的流行活动发生在东非地区。 首次报道的几次大的流行活动分别发生在塞舌尔群岛 (1977), 肯亚 (1982, DEN-2), 莫桑比克 (1985, DEN-3), 吉布提 (1991-92, DEN-2) , 索马里 ( 1982, 1993, DEN-2), 沙特阿拉伯 (1994, DEN-2) 。非洲和中东地区未曾报道过登革出血热 , 但是莫桑比克 , 吉布提和索马里已经报道了和登革出血热临床表现一致的散发病例。 二 、 国内登革热的流行概况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在我国的流行也有相当长的历史。 1873 年,我国厦门首次报道发生登革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均发生过登革热的流行。 1928 ~ 1929 年,我国的沿海许多地区 广州、厦门、杭州、宁波、上海、台湾和香港等地 曾经发生过登革热的流行; 1940 年,在上海至南通的广大地区发生登革热的流行,发病的人数接近百万; 1942 ~ 1945 年,我国发生登革热大规模的流行,波及到沿海的广大地区,甚至蔓延到内地的汉口等地,有将近 80 %的居民发病。 随后的 30 多年间未发生过登革热的流行。直到 1978 年,我国广东佛山发生 解放后国内首次登革热流行 ,波及临近的七个县市,流行持续 8 个月,患病人数达 20000 多人。此后登革热在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发生不间断的流行。前几次大流行的特点是出现突然、来势猛、传播快,经 2 ~ 3 年流行后消失较快,海南于 1980 年和 1986 年先后发生两次我国最严重的大规模的登革热暴发流行 , 分别由 3 型和 2 型登革热病毒引起 , 数月波及 18 个县市 , 病例分别多达 44.7 万和 16.4 万 , 死亡 475 例。 20 世纪 80 年代云南边境局部地区曾发生过登革热的散发流行,并且从白纹伊蚊体内分离到登革病毒 4 型( DEN-4 )。进入 90 年代以来,登革热的流行程度明显减弱,主要在广东 、 福建流行,疫情多表现为小规模流行或散发,其中广东省 1995 年爆发的规模最大,有 6812 人发病。 1999 年和 2004 年因输入性病例导致福建和浙江等地发生暴发流行,其他省区近年来也常有输入性病例的发生。 DEN1-DEN4 型所引起的登革热在我国均有流行,其中广东省 DEN1-DEN4 型均有流行,但主要是 DEN1 和 DEN4 ,而海南省流行的是 DEN2 和 DEN3 ,福建省 1999 年流行是 DEN2 型。另外,我国台湾省也不间断有登革热的流行。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4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