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范雨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皮村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
xin 2017-12-25 08:38
好几年前,我就知道皮村了,这可能与 2012 年皮村农民工春晚有关。当年崔永元去皮村主持晚会,网上兴盛一时,让我对皮村有了一些模糊记忆。具体来说,应该是网络上出名的乡村作家范雨素,通过读她的文章,让我对皮村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上周末,范雨素读者见面会让我对皮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对皮村更加好奇。 在上周我就盘算着,是否骑车去皮村看一看。查看地图得知,皮村在北京东面,朝阳区最东面,金盏乡,温榆河西面。皮村四周都是广阔的农田,但在村周边围聚着一些小工厂。百度地图上标注了几个地标,除温榆河之外,就是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让我好奇。 1. 骑车前往皮村 皮村距我们单位 30km ,走不同路线有所差别,但大都在 30km 上下。昨天,也就是 2017 年 12 月 23 日,周六。睡个懒觉起床,在食堂吃完午饭,上午十一点半,我就骑车去皮村。天色阴沉,天上没有蓝天白云,还好没风。可能与久在校园闷着有关,也可能与刚出来心情放松有关,当然,也与地势西高东低有关,最重要的是刚开始体力好,去程可谓一路轻松,只是查找路线、花费了一些时间。 皮村与城区并不相连,是远离城区的一个村庄。但北京的道路修建的很好,一路上都是很不错的公路。公路两旁风景各不相同,城内是高楼林立,钢筋混泥土组成的城市森林。城郊过度的时候,就成了疏林草原萨瓦纳景观。再向东走,大片拆迁工地映入眼帘,都铺盖着塑料布,与水土保持方案和监测有关。这是生怕起了风沙,吹到城里人嘴里、鼻子里。看到一片片曾经的村庄,感受到国家发展的迅猛和活力,尚处于改革的青春期,野蛮生长阶段。 2. 饱览温榆河景色 经过两个半小时的奋斗,我在下午两点到达皮村东面的温榆河大桥。将自行车靠在大桥上,拿出相机,俯视了桥下温榆河两岸风光。此地风景,给我两个最鲜明印象:一是头顶上每隔几分钟,就有伴着轰鸣声的大飞机飞过,感觉飞的很低、很慢;二是温榆河两边建了滨河公园,景色优美,难得有这么一片相对自然景观。 我从桥上走下去,进了滨河公园,看了看河岸修复措施,与河边垂钓的人们攀谈了一会儿。感觉他们悠然自得,享受惬意的周末时光。然后,调头进村,近距离考察北京郊区城中村典型活样本——皮村。 图 1-1 自行车靠在温榆河桥上 图 1-2 皮村上空的雄鹰,不同航空公司飞机涂装差异很大 图 1-3 高规格河岸生态工程修复,却是一汪臭水流入温榆河 图 1-4 垂钓温榆河畔,挺会享受生活啊 图 1-5 柔美芦苇花,古称蒹葭( ji ā n ji ā) 图 1-6 美秋冬河景代表作,美到极致,如梦似幻 图 1-7 温榆河畔的情侣,享受生活的人们 图 1-8 民航飞机的动态与温榆河的静态,相得益彰 图 1-9 温榆河公园,幽静迷踪 3. 皮村一小时印象 以前以为皮村是个小村落,到了皮村才知道,这个村庄并不小,是一个很有规模的大村庄,但很特殊。村口有一个大转盘路,转盘四条路中有一条路是通往北京市区,转盘边上有公交车,这也是我来的路;有两条与村庄正切,另一条南向不知去处的路,应该是通往通州。在村口,有铁大门,上面写着欢迎到皮村。机动车进村需要打卡,一杆一车,像模像样,管理很规范。 进入村里第一印象是楼房都是两三层,街道显得拥挤闭塞;其次到处都是租房子,几乎每个楼房都是在向外租房,这是北京城中村的代表性产业;第三是人多,大街小巷都是人在走动,一片繁荣的景象;第四是每个人穿着与城里似乎并无差异,都干净利索,和过年一样。倒是我这个所谓从城里来的人,显得浑身风尘仆仆、带个光头强一样的保险帽,脖子上挂个大相机,显得落魄、滑稽。 我骑车将皮村大街小巷随意转了转,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青灰的水泥楼房、狭窄幽暗的街道、满街的人们,天空飞着轰鸣的大飞机,成群家鸽在空中盘旋,伴随着美妙悦耳的鸽哨声。这是一个人群密集的聚落,一个欣欣向荣、充满生机活力的聚落。 街道墙壁上,喷漆了各种小广告,地上常见污浊冰碴子,半化不化的样子。水果、小吃沿街展开,路边服务生活的小店应有尽有,像个村庄、像个集市场,像个云集宾馆的小都市。如果大陆出个周星驰,在皮村拍电影,这种城中村景观,应该是个很不错的选景的地方,展示当代中国发展丰硕成果的大舞台。 图 2-1 皮村路口 图 2-2 村口抽烟的男人,是不是很有范? 图 2-3 村中街景,欢迎您到皮村来 图 2-4 村里抬头看大飞机 图 2-5 皮村街景,典型景观 图 2-6 错综复杂电线,当代城乡结合部缩影 图 2-7 皮村街道景观 图 2-8 这个街道横向组合,很有特色 图 2-9 街道墙壁上的小广告 4. 打工文化博物馆 皮村转了一圈,一些街道转了两次。接下来有 2 个选择,一个是寻找村支书家,去找范雨素聊聊天。可是,事先没有预约,冒昧去打扰人家不礼貌,又说了,范雨素同志也不一定在家。想了想,即使范雨素在家,我也不知道聊什么好。因此,我就从手机上查看了下地图,决定去打工博物馆参观。看完地图之后,凭着直觉就来到了打工博物馆前面。 博物馆在一个大院里面,大院门口设计的很有特色。宣传画是剪纸风格,很有中国民俗风,又有毛主席时代宣传风格。我在门口拍了几张照片,便推自行车来到博物馆门口。迎接我的是 2 个青年、二十三四岁的样子。他们介绍自己说,是过来打义工,也就是过来帮忙的。 博物馆只有一层、建筑非常简陋,里面灯光幽暗,系统介绍了中国打工族,即新工人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生存状态,经历的种种不公,一部充满鲜血和泪水的生存之路。如果不开闪光灯,拍照太黑了;如果开闪光灯,只有中间是亮的,对完美主义的我来说,意义不大。一条走廊连接了很多房间,每个房间都有各自主题。 在参观完之后,门口有一个留言簿。我在上面郑重地写下了我的所思所想,并留下了我的姓名、电话、邮箱。我看了看以往那些人留下的联系方式,国内外高校、不同省份、不同国家,五花八门的职业,感觉很有意思。 博物馆门口廊道被封起来,像一个狭长的会议室,靠近墙壁是书架,堆满了各种书,成了一个图书室。几个中学生在一张桌子上,叽叽喳喳的在下棋。走到院子里,几个青年在车里卸书籍,他们都是义工,其中有个刚从 MIT 回国。从国内捐赠的书籍,被整理后放入大铁柜子里面,书籍很多、再不整理就烂掉了。这些书籍,似乎也没人再看了,只是整理后堆在铁柜子里。 院子里还有个新工人电影院,还有个爱心超市,用来义卖捐赠来的衣服。可是,中国人没有买旧衣服的传统,看样子并没有人购买。义工说,与其捐赠旧衣服,似乎不如捐款更好一些。我站在这个院子里,看着眼前的建筑、标语和青年人,抬头看天,大飞机划着树梢,轰鸣而过,有一种莫名的感觉。 图 3-1 打工文化博物馆院大门口 图 3-2 剪纸宣传画,红色代表红色中国、农民工的鲜血 图 3-3 博物馆大厅,开宗明义、整体介绍 图 3-4 博物馆大厅,是不是有点简陋 图 3-5 伤痕 图 3-6 穿廊,穿过改革开放四十年 图 3-7 温总题词 图 3-8 进城的营生,是生存,是创业,也是中国梦 图 3-9 正在整理书籍的义工与新工人电影院 图 3-10 从麻省理工到皮村义工(黑衣站立者) 图 3-11 将书籍从一个院子转运过来,繁忙的义工们 图 3-12 最后一撇 5. 回家吃饭与抽筋 回城三十公里,远不如来的轻松。体力耗尽、从东向西爬坡、天色渐晚、气温转低,回到家里已经是六点半了。路上很饿,很想在路边吃顿饭,但是感觉还是家里吃饭好。除了省钱之外,家里还有美味在等着我。另外,晚上七点还有一场元旦晚会等着我。 回到家里,我将衣服换下来,洗了把脸,一看时间六点四十多了。感觉今天我收获可以了,没必要将自己弄得太忙。我决定放弃看晚会,好好地吃上一顿饭了。我热了三个馒头,整了一盆菜,倒半碗烈酒。酒足饭饱,困意袭来,或许真的太累了,倒头就睡。 入睡不久突然醒来,左大腿抽筋,肌肉疼的要命。以前抽筋,肌肉坚硬,这次我匆忙中寻找是那块肌肉痉挛,却怎么也找不到。我气急败坏,在自己大腿上乱捶,乱掐。屋漏又逢连阴雨,我担心的右腿,也跟着开始抽筋。疼的我从床上滚下来,稍微缓和一下,我坐在一个塑料板凳上。汗水从后脊背噼里啪啦的滚下来,疼的我呼吸都有一些困难。我度日如年,煎熬中,等着盼着这股子劲快点过去,真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命运啊,好苦啊。不知过了多久,痉挛结束了。我重新钻回被窝里,逐渐昏睡过去,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6. 皮村之行的收获 早上醒来,总结了下昨天这次考察,形成 4 个认识,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 1 )路线距离分维特征。我来回路程,有两种测量方法,一种是咕咚运动软件,采用 GPS 测定距离;一种是自行车带的根据转圈测定距离。咕咚显示,我骑行 68 公里,可自行车显示 69 公里 。这是因为 GPS 与转圈两种不同原理,测定距离时步长不一致造成的,也与著名的海岸线长度测不准现象一致。 ( 2 )经历是最好记忆。去程浪费时间很多,都用在找路上了。回城的时候,我想走原路返回,真没想到竟然严丝合缝的找到了东四环。开始我没有这个自信,但凭着直觉都走对了。现在看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真的。只有经历过,才能形成相对稳固的感受和记忆。科学研究也要靠真抓实干,实干出真知。 ( 3 )抽筋的一些体会。抽筋并不可怕,只是几分钟的事情,挺着、忍着,总会过去。难点有 2 个,一个是疼痛心切,急迫知道到底什么时候疼痛停止;一个是担心其他肌肉群跟随一起痉挛。人生何尝不是,时常会遇到困难时刻,只要挺过去就好了,但难点不知道何时结束,害怕发生连锁反应其,他事情也跟着坏掉,让局面每况愈下、雪上加霜,总有些小人等着、盼着,落井下石的机会终于来了。 ( 4 )社会的一些思考。皮村是中国城乡结合带村镇的典型代表,是具有城市与乡村景观的集合,是不同阶层、不同区域进行联通的节点。只有每个人的尊严得到保证,那样才能真正的实现中国梦,实现大国崛起。相信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依靠双手的劳动,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一切说到底都需要时间、需要发展,希望在于未来。当我看到那群鲜活的青年义工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希望。 ( 5 )年轻真好。再过几天我就不再三十来岁了,不小心跨入四十岁元年。现在身体很好,可以骑车到处溜达看看,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社会发展历历在目,锻炼身体、开阔思路,拍一些照片、留作给未来、当做纪念。
4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遇见范雨素
热度 2 xin 2017-12-18 09:58
周末带女儿参加了三联书店的读书见面会。我们有幸遇见范雨素,听了她文学路上的成长过程和作品创造过程。 范雨素来自湖北农村,在北京做保姆打工,业余时间文学创作。范雨素的文字质朴、风趣,阶层对比鲜明强烈,从草根视角洞察当下农村、城市不同阶层生存状态以及精神世界。通过网络传播,让范雨素成为当今文坛名人。 但成名并没给她经济上带来多大改变,现在全职的保姆已经不能再干了,改行做起了清洁工,经济上似乎不如从前。做清洁工的好处是工作时间明确,其他时间可以用来文学创作。现如今,写作已经成了范雨素的生活方式。 与酗酒家暴丈夫离婚后,一个人拉扯两个女儿,培养她们成长为经济独立、有利于社会的人。她的生活中遭遇了很多辛酸,但她从容、乐观看待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旺盛生命力。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强和独立以及现代中国女性的觉醒和成长。中国的希望,在于普通人的自尊得到保障、人格上的独立和觉醒。 皮村业余写作培训班,无疑在范雨素文学成长道路上起到催化剂作用。这也说明,每个人身上都有休眠蛰伏的潜在能力,需要有人去唤醒、去点燃。民众需要引领,需要信息提供,能力培养,从而让他们发现自己能力,走向自信、充盈的人生。 活动最后环节,我与范雨素面对面交流一会儿,表达了对她文字的喜爱,对她人生经历的钦佩。我很荣幸地与她合影,拍照时她面露羞涩。说到底,她是一个独立而又敏感的女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很神奇的时代。只要你在某个方面不断的努力,就能遇到一群与你经历类似的人,就有属于你的绽放时刻。莫要辜负好时光,努力就能赢得精彩! 范雨素与来京自学成才的老杨一样,他们的经历都表明,北京是个包容的城市,在这儿可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依靠自己奋斗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一切说到底,还是个人努力与奋斗。 见过范雨素之后,我常常感慨,如果当初她顺利考取了大学,选学个文学专业的话,是否我们就会看到她更多作品呢。当然,也可能相反,只是多了个平庸的文科生而已,生活的苦难磨砺了她,给她常人不有的文学表达机会。但我也时常感觉,她的创作更多依靠自己生活经历,缺乏专业文学训练,未来的创作是否会后劲不足。 但这也未必,明清小说家也都没有读现在的文学专业,也不是一样写出不朽的小说。做一些事情,除了勤奋之外,看来还是需要一定的天分。在这次见面会获悉,广西师大出版社签约范雨素,真是个先锋出版社。
2898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