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代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石汉平:我为肿瘤营养治疗代言
热度 1 ericmapes 2017-3-23 21:57
石汉平:我为肿瘤营养治疗代言石汉平:我为肿瘤营养治疗代言 作者:赵广立来源: 科学网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3/2218:30:36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3/371458.shtm 石汉平:我为肿瘤营养治疗代言 ​ 对石汉平的采访,得到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称之为“碎片”既不是因为肿瘤营养内容单薄——相反这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他急于一下子全部表达出来;更不是因为他思维跳跃——他真的很忙,往往话没说完就有人敲门。同事递给他一听“红牛”,他都一饮而尽——他不舍得在饮食方面“耽误工夫”。 在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的肿瘤医学中心主任办公室,《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了多年来为呼吁重视肿瘤营养而积极奔走的石汉平。 说实话:部门政策别太“卡” “肿瘤营养2016年4月被当作一项国家计划纳入《健康中国2030纲要》,面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和中国巨大的市场,目前阻碍肿瘤营养疗法普及、影响肿瘤营养产品市场发展壮大最大的因素是什么?”寒暄过后,记者直奔主题。 “我可以说实话吗?” 记者乐了:“当然,我们要报道真相。” “就是部门政策。”石汉平形容肿瘤营养疗法目前的处境就像沙漏——上面是中央政策和精神,下面是百姓需求和呼声,部门政策就是中间那个细细的、叫人望而兴叹的“通道”。 作为肿瘤营养治疗的重要抓手,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称“特医食品”,也即肠内营养剂)虽然在国内已有30多年的应用,但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均作为药品管理——审查严苛、生产成本高昂,整体发展相当缓慢。尽管2015年10月起先后出台的《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经营管理办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及《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2016年7月1日正式实施)分别对特医食品的法律地位、生产许可、经营管理、注册管理提出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明确了特医“食品”的身份、开始走向规范化,但仍然“严”字当头,生产企业进入特医行业的门槛仍高不可攀。 上游“水源”枯竭,在下游的百姓自然“无水解渴”——国内的一项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的比例为10:1,而我国的比例则恰恰相反(部分文献称三甲医院是1:6)。 “老百姓急得要命,企业急得要死,中央领导也着急——怎么还没见动静?然而,就是被卡得死死的。”石汉平不断强调部门政策“不近人情”。 “不见动静,是说国内企业没有机会吗?”记者追问。 “如果按照现行政策,国内鲜有企业能达标(生产特医食品),这样的政策合理吗?”石汉平反问,接着说道:“不能刚一开始什么事情还没干的时候,就把新事物装进笼子里。刚开始要放,而不是‘一管就死’。” 诉实情:肿瘤营养教育待启蒙 石汉平坚持认为,营养治疗是基础治疗,肿瘤营养应成为肿瘤患者的一线疗法。事实上,在欧美国家,营养治疗一直是与手术、化疗、放疗等平级的治疗手段,贯穿肿瘤患者的治疗始终。 中国老百姓没能从营养支持中受益,除上述原因导致的我国肿瘤营养剂种类、数量太少之外,患者、医护人员对营养的认识也远远不足,仍处于“启蒙”教育阶段。 “患者对营养认识有许多误区,有的认为患肿瘤期间,吃得越好,肿瘤会长得更快;还有人认为不吃饭就能饿死肿瘤——这都是无稽之谈。”石汉平告诉记者,美国及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早在发布的《肿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指南》中指出:无证据表明营养支持能促进肿瘤的生长。另外,在那些已经极度消瘦的晚期肿瘤患者体内,肿瘤并不会停止或放慢生长的脚步,而是与正常细胞争夺营养物质,饮食营养上的节制并不能“饿死”肿瘤。 恰恰相反,“针对营养不良的肿瘤患者进行营养支持,不仅不会促进肿瘤生长,还能够改善患者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反而对肿瘤治疗有益。”石汉平说,反而,营养不良的患者,接受放化疗的治疗效果也不好,并发症更多、生活质量更低。 不幸的是,营养不良在我国肿瘤患者群体中普遍存在。石汉平等人2012年在广州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营养学术组织——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通过对国内2.7万个病例跟踪研究发现,57%的肿瘤患者存在中、重度营养不良,其中71%的患者没有得到营养支持。 医护人员对营养作用也认识不足。石汉平告诉记者,2013年,专委会通过对国内三级甲等教学医院3000多名医务人员的调查发现,大家关于肿瘤营养知识的及格率只有35%,优秀率只有12%,“多么可怕”。 “不过,这一情况正在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正认识到这一点。只有临床医生意识到营养的重要性时,才有可能去学,才有可能把这个理念传达给患者。”石汉平说,今年他们将以同样的问卷在同样的医院展开新一轮调查,“我相信会有很大的改善”。 观实效:疗效好花钱少能否上医保? “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得到了有效营养支持后,生存期是上升的。”谈到肿瘤营养治疗的临床表现,石汉平直呼“非常明显,特医食品用于肿瘤患者明显降低了并发症和死亡率,这从2001年到2009年的Meta分析(对具备特定条件的、同课题的诸多研究结果进行综合的一类统计方法,笔者注)都是这个结论”。 营养支持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临床上,还可节省大量费用。“荷兰整个国家仅口服营养补充一项即可节省18.9%的治疗费用,美国4000万住院患者的研究发现,得到营养支持的患者住院时间可缩短21%,住院费用减少21.6%。综合以上研究,特医食品在临床上合理的使用将至少可减少1/5的医疗费用。”石汉平告诉记者,由此看来,将营养支持纳入医保是节省费用而非浪费。 不过,石汉平也清楚,现在谈论将肿瘤营养纳入医保可能还为时过早——国内专业人士、社会公众对营养的认识有待深入、中国特医产业也尚在萌芽,尽管已经为肿瘤营养奔走数载,但他清楚,自己“代言人”的身份还将继续。 “这件事很重要,值得做。”石汉平说,“做什么事情,尤其是刚开始,没有容易的,如果容易就不值一提了。” 肿瘤营养被当做国家计划纳入《健康中国2030纲要》,也让石汉平充满信心:“国家大政策是有了,现在就卡在各个分管部门。我们准备以专委会的名义跟相关部委进行沟通,希望他们能听一听学会的想法。”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307 次阅读|1 个评论
崔永元代言了哪家食品企业?
热度 7 bioxncai 2014-10-26 20:25
编者按:建议崔永元向消费者道歉。    在去年年底,崔永元曾经为一种超高价有机奶粉麦美兹站台,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崔永元如此为有机食品站台》揭露该有机奶粉的真相,目前该奶粉的天猫官方旗舰店还在打崔永元的广告,一天能卖出大约2罐。今年一月,崔永元宣称他将为生产“石头纸”的“地球卫士”公司代言,代言费高达2亿元。随后爆出该公司运营困难,长期拖欠员工工资和福利,到现在还欠薪6个月,一家分公司被法院查封,崔永元在4月份拍摄的代言广告至今未播出。   崔永元既然有这么“光荣”的代言史,你可能以为企业会对他敬而远之。其实不然。10月4日,崔永元喜滋滋在微博上宣布:   “国内食品企业愿意出高价聘请我做监督员,我说你们找对人了。那些个部门收了钱还不为公众负责,看我的,我会用这些钱到世界上最好的检测机构检测你们的食品,如果你有事儿,就曝光你,往死里!对了,拿你钱财,替公众消灾。”   所谓出高价聘请做监督员,不过是变相代言。这是哪家勇敢的食品企业呢?崔永元没有透露。但在10月10日和10月13日,君乐宝奶粉来对号入座,分别发微博称:   “10月5日我们和崔永元进行了接洽,希望崔永元先生担任奶粉独立监督员。说起找崔永元,好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拍案叫好,我们坚信被这样大瓦数的探照灯盯着,我们和我们这个行业,都能做得更好。”   “为了让中国宝宝喝上安全、放心、国际品质的好奶粉,我们郑重邀请崔永元老师出任君乐宝奶粉社会独立监督员!”   这让人觉得只是君乐宝奶粉一厢情愿的邀请,但崔永元立即转发了该微博,而且连发十几条评论,承认了自己当上了君乐宝奶粉“监督员”,收取“监督费”。   那么是什么样的企业在这个时候勇敢地“出高价”找崔永元代言呢?   君乐宝乳业是石家庄的一家企业,以“直销”的方式销售“超低价的高端奶粉”。这家企业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听说,但是提起石家庄另一家乳业,肯定是无人不知——三鹿。在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之前,君乐宝是三鹿的子公司,挂的是三鹿的牌子。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君乐宝才摘掉三鹿招牌,独立出来,并接手了三鹿的奶源。也就是说,君乐宝奶粉其实是三鹿奶粉的继承者。对这段“光辉”历史,君乐宝在其官方介绍中是只字不提的,唯恐别人知道。君乐宝现在隶属于另一个有着“光辉”历史的乳业——蒙牛。   有如此“光辉”历史的企业,你也许觉得它会吸取教训,把好产品质量关了吧?其实不然。近年来君乐宝频频被曝光产品质量有问题、消费者投诉得不到解决、做虚假广告,而其与三鹿的历史渊源,也就一再被媒体提起。例如:   2010年07月01日 君乐宝要步“三鹿”之后尘?   http://info.tjkx.com/detail/584142.htm   2013年07月15日 “君乐宝乳业”频陷”质量门” 三鹿”后遗症”难消   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07-15/5042405.shtml   2014年07月03日 普通酸奶宣称有保健功效 光明君乐宝被指误导消费者   http://news.ifeng.com/a/20140703/41004030_0.shtml   2014年08月30日 喝了3包君乐宝腹泻厂方赔了两箱酸牛奶   http://news.163.com/14/0830/14/A4TCPPPL00014Q4P.html   2014年09月18日 市民反映喝光明原味酸奶、君乐宝酸牛奶上吐下泻   http://sd.ce.cn/xw/sd/201409/18/t20140918_1820503.shtml    我曾在微博上指出君乐宝的产品“乐畅活性乳酸菌饮品”宣传对疾病有疗效,是虚假广告。今天再去看,那些广告语已删除。在我的义务监督下倒也从善如流,但这默认了此前在做虚假广告,岂能只是一删了之?    这样的食品企业由崔永元代言,真是般配极了。 只是不知其代言费是多少?两亿吗?其员工工资、福利发得出去否? 来源: 方先生的博客
3926 次阅读|15 个评论
莫言如去代言能值多少?
热度 1 gl6866 2012-10-21 17:07
如今这个年代,名人效应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商家而言,找个名家为自己商品做代言,更是需要名人。现在据传年轻作家韩寒的代言费已涨到1200万元,这笔费用可远远超出莫言获得的那区区700万元的诺贝尔奖金。我不知道其他名人,比如陈道明等大腕,他们的代言费也一定是相当高的。当然,商家也一定会选择自己可心的名人为其商品做代言。 我突发奇想,既然都是作家,只不过韩寒更年轻。但我并不认为韩寒的名气就超越了莫言,尽管他访问台湾时遭到马英九的会见,中华民国“总统”都对他说:“久仰!久仰!”那我就在琢磨,如果哪个商家看上了莫言,找上门请莫言代言,莫言难道就不去吗?毕竟莫言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个中国人(以前高行健也获得过,但我们只能说他是华人,或法裔华人,不是中国人)。中国人对钱这个东西一向有着一种颇为复杂的心境,“何必曰利”是古人留下的至理名言。可是现在这个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这种“古风”早已荡然无存了。毕竟钱不是个咬人的东西。 莫言获奖后似乎说过,他想用那700万元的奖金在北京买套房。如果真是这样,那看来莫言手头还真不那么富裕。但此言一出在网上却遭到了调侃,说他那几个钱在北京至多也就能买个120平米的房子,更有甚者,还问莫言是否有北京户口。我宁愿相信这不是莫言说的,而是热心朋友的喧嚣。时下,莫言的老家高密市已经准备将莫言这位诺奖得主做巨大的商业开发了。说要要种多少亩红高粱,哪怕赔本也要种。不知他们如果真的开发成功了,高密市能分给莫言多少钱?毕竟那是打着莫言的名头啊!另外,还提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文豪”的理念,所有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以后莫言真无须再言什么,其巨大的名人效应就会为他带来滚滚财源。 衮衮诸公,向莫言学习吧!别再去申请那些劳什子的基金了。
个人分类: 评论述评|3146 次阅读|4 个评论
今天成功地忽悠了一位美女演員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1-5-7 22:49
現在正在拍電視劇的這位演員 趕回來上課 系主任請全班同學吃飯時她坐在我邊上 我問她以後是否願意為動物保護代言 她滿口答應 希望在以後動物保護的活動現場中能看到她美麗的倩影 愿她以後大紅大紫 可以多幫助動物一點
个人分类: 尚未分类|2651 次阅读|3 个评论
明星代言,何错之有?
cuishuwang 2009-3-11 23:22
刚刚忙完基金申请材料,着急忙黄的来到博客,对前一阵明星代言,食品安全等问题聊聊自己的观点。 不管为什么,我觉得对明星下手是一种社会诟病。因为妒忌人家,看到人家收入不菲,广告费拿多了,心里会有不舒服的感觉,所以才立法限制是吗? 什么是明星?社会人物,公众人物,天天在人们面前晃来晃去的。明星也是人。之所以成为明星是机遇和个人的努力获得的,而不是那个部门颁给的,对吧?那么如何定义?你说我是明星,我说我不是,法律上如何界定,我不知道,反正我觉得他们有点冤。 某某优秀教师是不是明星?门口卖豆腐的是不是明星? 不就是为了做个广告,增加点收入嘛!他们哪里去晓得它有没有这个功效,还是对人体有没有害呀!你们这些专业质检部门都查不出质量问题,吃出问题却要做广告明星来顶罪,合理吗?尽管我也是受害者,但是我觉得怒气不应该洒向他们。他们很无辜!负责食品安全的职能部门拿着国家俸禄,在干什么,难道就扣个不负责任的章吗?退一万步讲,播出媒体(广播台,电视台,新闻广告墙)的责任,广告公司的责任,质检部门的责任都会比他们大得多,干吗还非要抓着人家明星不放?这是嫉妒心理在作怪!一个婴儿拿着食品,对着观众说好吃的时候,你能责怪是孩子的错吗? 可明星代言,又何错之有呢? 我的意思是:食品安全的问题要从根治理,从职能部门抓起,这才是社会的进步!那些官老爷们就别作秀了,别拿着明星当靶子,别拿着老百姓开涮啦!
个人分类: 随感|367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