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诸葛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诸葛菜
yag195544 2020-4-21 07:06
诸葛菜 文/岳爱国 春日的清晨,只要天气允许,我们大多是要去奥森公园走一走的,这是我和妻每日的功课。往年,我们走步往往只走运动步道(为的是可以计算每日的行走距离),且多是在晚间。今年因时间充裕,我们改在了早晨去走步。另外,我们不再走单调的运动步道,而是走人稀幽静的支岔路,既是为了在疫情期间尽量避人,也为了多看些喜人的花花草草。 整个春天,公园里一直花开不断,从最早的迎春、玉兰,到接踵而至的桃花、杏花、樱花,再到较晚的海棠、丁香、郁金香等,带给爱花的人们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般的频频惊喜与快意。 正因为常走旁逸斜出般的小路,我们忽然发现了一种之前从未关注过的开着紫色间白小花儿的草本植物。似乎无意与夺人眼球的时令花仙们争春,它们以低微的姿态成片地开在非观赏区的树林间、山坡上、水塘旁……虽无意争春,却由于避开了吸睛名花们的主场,却也能赢得众人的欣赏目光。 清晨的阳光竭力普照,从茂密的枝叶间斜刺里筛下缕缕的光柱,将幽暗的树林幻成童话般的所在。本是干涸板结的树根处,由于有紫色花海般的小花儿的装点,便使得本是单调的林子生动了起来。人们再走过这片林子时,不论是油松林、白杨林,抑或是半山坡上的椿树林,都会放缓脚步。缓滞人们脚步的是林间的那片紫色花海。 这种陌生的花儿唤作何名字? 好在手机里有“形色”等鉴别植物的APP。求助于它们,马上有了结果——诸葛菜,十字花科,诸葛菜属,别名:二月兰、二月蓝、翠紫花。 诸葛菜?多数人对这个植物都不熟悉。为何冠以“诸葛”二字,难道与某位名人有关?既然名字中有“菜”字,是不是可食用? 猜得靠谱。诸葛菜确实与姓诸葛的名人有关,这个名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诸葛菜确实可食用,凉拌、做馅、炒食均可。 相传诸葛亮曾担任过刘备军中的军事中侍郎,主管军粮和赋税。当时的蜀军兵多将广,对粮草的需求自然就大,难免会有缺粮少菜的时候。一次诸葛亮在军营之外的林子里散步,见到一种开紫花的植物,问随行的兵士此植物何名?可否食用?有识得这种植物的兵士回答,此植物叫做二月兰,叶子和茎都能吃。诸葛亮闻听大喜,便下令军中伙夫将这种称作二月兰的植物采来食用,为将士们改善生活。后来诸葛亮又命令下属人工种植二月兰,以弥补军粮的不足。自此,人们便给二月兰起了个新的名字——诸葛菜,以纪念诸葛亮发现并推广了这种菜,而“二月兰”这个名字成了它的小名、别称。 诸葛菜有许多可贵的优点。首先是绝不与名花争俏,只求陪伴春光到老。这种花儿花期悠长,久开不败,从初春的二月开起,一直开到初夏,送走了一拨又一拨的名花,自己仍不喧不闹地默默绽放着。其次是有着极强的生存能力,它们不大挑选生存的环境,人们将它们的花籽撒在了哪里,它们就心甘情愿地在哪里默默成长起来,为大自然带来一簇簇并不张扬的愉悦。你看,在高大的白杨林里,诸葛菜并不因为白杨的笔挺高拔而显露卑微,而是努力借取树间的阳光以保证自己的所需,活出一个最佳的自己。你看,在山阴坡的椿树林下,诸葛菜并不因位置的不佳夺路而亡,而是努力地绽放着自己,用自己并不张扬的花色将自己生存的空间营造成美丽的所在。有些走单了的诸葛菜也不甘寂寞,虽形单影只,却也开得美丽卓然,不求环境所在,只求超然绝世。再有就是可食用,据资料称:每100克诸葛菜中,含有胡萝卜素3.32毫克,维生素B 20.16毫克,维生素C59毫克。种子中含油量达50%以上,是很好的油料作物(有一种错觉,除了颜色不同,和油菜花好像相似)。种子中含有丰富发热亚油酸,对人大有好处。因亚油酸具有降低人体内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功能,并可软化血管和阻止血栓形成,是心血管病患者的良好药物。 望着林间盈地的诸葛菜,我忽然想到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广大志愿者们。无论是坚守在武汉疫区的志愿者,还是活跃在全国各地服务于疫情隔离的志愿者,人们大多无法获知这些志愿者的名姓,但他们绝对是此次疫情期间的无名英雄。设想一下,假设此次疫情期间缺失了活跃在各地的无数志愿者,我们的社会该会是怎样的状况?社会秩序也许会出现混乱,甚至会停摆,新冠肺炎病毒也许就会乘机大肆泛滥,就不会有今天的大好局面……这些无名的志愿者虽不及奋战在第一线的白衣天使们所做出的贡献巨大,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也不及逆行于武汉的各路英雄,但人们愿意为所有的志愿者齐刷刷地竖起大拇指,也给他们点一个大大的赞!他们不高大,但却坚忍;他们虽无名,但却也在美丽地绽放着。 妻在看了我写的此文初稿后问,为何不将你的这篇文章冠名《二月兰》,这个名字多雅致。 我答,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随笔已用过此名,再用重复了。《诸葛菜》虽听着不够雅,但这种植物本就不是一种十分张扬的花儿,索性就让它俗得彻底,以还原它在植物百花园中甘做陪衬的本性。另外这样写,可以一下子让读到此文的人们记住它的名字,这样不是挺好的吗! 写于2020年4月21日晨
个人分类: 散文|25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诸葛菜
热度 2 huailu49 2019-3-5 08:21
个人分类: 植物天地|2672 次阅读|5 个评论
看花老眼之光启公园诸葛菜
热度 1 Mech 2018-7-6 09:27
诸葛菜也开着很小很不起眼花。 “看花老眼”系列博文 看花老眼之缘起 看花老眼之衡山公园冰岛虞美人 看花老眼之龙华白玉兰 看花老眼之龙华 早绽桃 花 看花老眼之龙华晚谢梅花 看花老眼之龙华红叶李 看花老眼之龙华及途中山茶花 看花老眼之路边金钟花 看花老眼之徐家汇公园雨中白玉兰 看花老眼之上大校园雨后迎春花 看花老眼之光启公园迎春花 看花老眼之光启公园雏菊 看花老眼之光启公园蔓长春花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4340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梦如幻的二月兰
热度 4 saraca 2014-4-23 17:03
图1:二月兰( Orychophragmus violaceus ); 诸葛菜 十字花科植物,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 二月兰,又称诸葛菜,在季羡林先生的散文《二月兰》中有着浓厚的一笔,描述了早春二月燕园的一抹紫色,记录了沧桑岁月中的点滴悲欢。对我,二月兰并没蕴含着那么多岁月痕迹,有的仅是简简单单的相逢却又深深印在脑海里淡淡的幽紫。 多年前,南京的朋友给我一张照片,林间一条小河蜿蜒流淌,林下是成片的明亮的紫色,阳光透过林隙倾泻下来,仿佛在空气中腾起了一抹紫雾。仔细看了照片上的花朵,也说不上来是什么植物,感觉更像十字花科植物。结果,看到学植物的我一脸茫然,研究化学的朋友就一脸得意地告诉我:“这个花叫二月兰哟!我们小时候常常采了做花环,可漂亮了!” 对此,我笑笑:忽然对二月兰这个名字充满了莫名的触动。早些时候听说过一部影片叫《早春二月》,据说非常经典,改编自柔石的作品《二月》,反映了上世纪处于大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彷徨。没看过电影也没读过小说,但凭直觉似乎能感觉到春寒 料峭 的二月,动荡变革的历史时期,人们行色匆匆却又不知何去何从的内心迷茫。早春二月的这份彷徨,难道与林下这片低调盛开、不起眼的二月兰有某种相似之处吗? 仲春时节,有机会到上海辰山植物园,在一片高大的香樟树下,惊喜地看到了成片的二月兰。濛濛的春雨中,林下似乎涌动着一片深蓝,又恍如腾起了一片幽紫。走近一看,沐浴着春雨的紫色花朵似乎更水灵了,一颗颗晶莹的雨珠沾在花瓣和叶片上,倏地滚落而下。喜欢热闹的二月兰,在林下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一丛、两丛很快便汇成一片紫色的花海。雨,渐渐地小了,若有如无地飞扬着,头上的香樟树,叶子碧绿油亮,构成一团一团的浓荫,散发着雨后淡淡的清香。 在南京紫金山,沿盘山公路步行至山顶。一路上行人稀少,路边全是翠绿的枫香树和麻栎树,嫩绿的新叶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静谧的林中不时飞过一只小鸟,或倏地窜出一只小松鼠,看着它们稍纵即逝的身影,似乎在行走的寂寞中多了一份惊喜。忽然,就在公路拐了一个大弯后,看到路边摇曳着一长条带状的幽紫,远远看去宛如沿坡顶倾斜下来的一条紫色花布。透过林隙投下的阳光,将这一条幽紫渲染得忽明忽暗,心里一喜:又看到阳光下的二月兰了。 阳光下的二月兰,比雨中的二月兰似乎多了几分明媚和欢愉。暖暖的阳光下,紫色的花朵散发着淡淡清香,几只身段苗条的中华蜜蜂嗡嗡嗡地在花丛里轻盈飞舞,也有腰粗膀圆的熊峰如直升机般稳稳地寻花带蜜。二月兰的花型较大,十字花冠状,稀稀疏疏地组成一个像油菜花似的总状花序。二月兰的花多是蓝紫或紫红色的,偶尔也可看到一两株变异的白花。如果紫花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低沉的话,那么白色的二月兰则给人带来了一种简单明快。 坐在公路边小憩,静看这一片摇曳多姿的二月兰,恍如身处一片紫气腾雾。忽地,记忆中的某扇门被推开了:我原本是见过二月兰的呀!记得多年前在北京香山脚下,路过一片缓坡,坡上密密麻麻地开着一片淡紫色或白色的小花。看着不及腰高的株丛及花枝上簇生的十字花冠,当时刚入门植物学的我很惊奇:“呀,萝卜花种在公园也这么漂亮啊!”然而,久居北京的朋友告诉我:“这不是萝卜花,这是二月兰。”可惜,自离开北京后,就再也没有机会看到二月兰的影子,二月兰渐渐地变成一片模糊的紫色了。 二月兰,很普通。它虽名为兰,实际上与可登大雅之堂的兰花相去甚远,只不过以其紫色或蓝紫色的花朵而得名。花开早春,人们会说二月兰又开花了,春天又来了。但凡初夏来临,二月兰仿佛眨眼间就从人们眼皮底下消失了,不见其踪迹。然而,消失的仅仅是人们关注的目光,唯有二月兰知道自己在哪里,应该做什么。它会遵循四季节律,春花夏果秋倒苗,静候来年春天的消息。这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二月兰是不会变的,世事沧桑,于它如浮云。 注:本文已被《中国科学报博客版》所录用,发表于2014年5月16日的博客版。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4/5/287065.shtm
个人分类: 出差在外|4170 次阅读|8 个评论
二月兰
热度 6 huailu49 2014-2-21 16:59
又名诸葛菜,早春二月很平凡的小花......
个人分类: 植物天地|2900 次阅读|12 个评论
诸葛菜的花苞和花
flly 2011-5-10 11:00
诸葛菜的花苞和花
上次发的没有花苞,这次把花苞补上 花苞是4月1号拍的 后面的拍于4月10日
个人分类: 植物|4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雪中的诸葛菜
热度 5 flly 2011-4-14 21:37
雪中的诸葛菜
清明节的时候,气候突变。1号大概下了一天的雪,当然,落地以后都化了。 放假以后,我们去登山,结果,山上的雪还没有化,看到了难得一见的雪中的诸葛菜。 请大家欣赏
个人分类: 植物|2996 次阅读|18 个评论
堇紫迎风袅袅心:诸葛菜
刘玉平 2009-3-11 23:44
(本来放在科普类里,风花雪月的登不了大雅,还是放在诗词类里自得其乐吧) 玉楼春 诸葛菜 步韵 陈作霖 先生 (刘玉平 草填于 2009-03-11 ) (久未习练书法,拙字愈顽。大家见笑了!)    诸葛菜 ,别名二月兰、菜子花,为 十字花科诸葛菜属 二年生草本植物。 传说诸葛亮率军出征时曾采嫩梢为菜,故得名。另因农历二月开兰紫色花,得名二月兰。原产我国东北、华北及华东地区。 现经在长江流域各省、市区多年推广应用,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诸葛菜,茎直立,光滑,单茎或多分枝,株高 20~ 70cm ,一般 30~ 50cm ,具白色粉霜。基生叶扇形,近圆形,边缘有不整齐的粗锯齿;茎生叶抱茎,茎丫部叶羽状分裂,顶生叶肾形或三角状卵形。总状花序顶生,花冠深紫或浅紫色,花瓣 4 片呈十字型排列,花期早春至 6 月,盛花期 3~4 月。长角果圆柱形, 6 月成熟,种子黑褐色,卵形,有自播能力。   诸葛菜耐寒性、耐阴性,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冬季保持常绿。于 8~10 月均可以播种法直接撒播;春播亦可,但长势较差,开花也少。栽培管理较简单,只要及时浇水,施肥 1~2 次,稍加管理即可茁壮生长。病虫害很少。诸葛菜冬季绿叶葱葱,早春花开成片。为良好的园林阴处或林下地被植物,也可以用于荒坡绿化。   诸葛菜的嫩茎叶可作蔬菜, 可鲜食、制干菜、速冻 。 据测定,每 100g 鲜品中含:胡萝卜素 3.32mg 、核黄素 0.16mg 、抗坏血酸 59mg ;每 100g 干品中含:钾 28.8g 、钙 61.1g 、镁 6.78g 、磷 5.85g 、钠 0.86g 、铁 4.2g 、锰 0.56g 、锌 0.57g 、铜 0.14g ,并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维生素。种子含油率可高达 50% ,油质好,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是优质油脂原料。 同科植物 芜菁 ,也有 诸葛菜 之别称,但其花为黄色。 芜菁 ,为常用中药,根、叶、花、茎均可入药。具开胃下气、利湿解毒之功效,主治食积不化、黄疸、消渴、热毒风肿、疔疮、乳痈等。 说起诸葛菜这个名字,自然要提到诸葛亮。兵法云: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传说 诸葛亮在作战屯边所到之处,为避免打扰百姓供食之难,命令兵士广种 这种根茎叶都可吃的蔬菜 ,以解军旅菜食之需。 因他的推广,此菜遍植,就有了 诸葛菜 的美名。 诸葛菜四季常绿,每年二月花就盛开了,是初春最早开花的植物之一,花期长,颜色艳丽。翠绿的叶丛中点缀着紫色的花蕊,煞是清秀隽丽,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颂。 宋代蜀中名士 李石 , 少负才名,及第后,曾 任大学 博士,赋有五律一首以赞: 诸葛菜 郡圃 耡 荒雪,家山 斸 浅沙。 只今诸葛菜,何似邵平瓜。 小摘情何厚,长斋气自华。 官烹与私炙,随处即生涯。 更有清代才子 陈作霖, 颂以美词一阕: 减字木兰花 诸葛菜 将星落后,留得大名垂宇宙。 老圃春深,传出英雄尽瘁心。 浓青浅翠,驻马坡前无隙地。 此味能知,臣本江南一布衣。 区区 44 字咏物怀古,一并将诸葛亮和诸葛菜大大地褒扬了一番。 就连当代国学大师 季羡林 先生,也为诸葛菜洋洒出如下美文: 二月兰    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也许正是二月兰开花的大年,我蓦地发现,从我住的楼旁小土山开始,走遍了全园,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1、 百度百科 诸葛菜 、 芜菁 2、 路洪顺,刘鑫军,刘建敏 . 诸葛菜的利用与栽培 , 特种经济作物, 2002 ( 7 ): 38 3、 少年狂草堂: 春 草 花园 诸葛 菜 * * * 萨克斯独奏春风 URL: http://www.chinatianpeng.com/images/082707.mp3
个人分类: 科技与知识|11036 次阅读|1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