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火灾气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淳熙四年,中国反常的气候
热度 1 fpe 2014-6-17 21:03
淳熙四年,中国反常的气候 1177 年,中国的气候极为反常。局部气温极高(如重庆和武汉),带来严重的火灾问题(如武昌南市发生的淳熙四年大火),可是第二年的气温极低,福州的荔枝全部冻死,这是历史上仅有的发生过的两次寒潮之一。 那么 1177年的气候特征,到底是冷相 气候 峰值年份呢?还是暖相气候峰值年份? 从当事人的观察说起 淳熙四年( 1177 年),南宋诗人范成大,“成大於淳熙丁酉,自四川制置使召还。取水程赴临安,因随日记所阅历,作为此书。 ”即其还乡游记《吴船录》,记载了对重庆的印象, “ 乃在一大磐石上,盛夏无水土气,毒热如炉炭燔灼 ” ,这是第一次给重庆戴上 “ 火炉 ” 的说法。这说明当时的气候是极其炎热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当时很热?透过范成大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大气缺乏流动,形成蒸笼,湿气难以散发(即当今形成雾霾的气候特征,现在是冷相气候),因此从他的观察,我判断当时是冷相气候。 宋淳熙四年( 1177 年)武昌古城南门外著名的商业区南市(今鲇鱼套一带)发生了一场大火,“暴风通夕,燔民舍千余家”。当时刚到任的鄂州知府赵善俊(宋太宗七世孙)经过现场调查,采取了一系列治火措施,值得后世研究。据记载 : “ 适南市火,善俊亟往视事,弛竹木税,发粟振民,开古沟,创火巷,以绝后患 ” 。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火的四大对策:建材(便于灾民自救重建家园),粮食(解决救灾的现实问题),供水(提供消防水源,火灾难以控制,往往是水源供应不足,所以每一次火灾都是对水源供给的一场检验),隔离(这是典型的被动防火措施,有别于主动防火措施,如组织消防队伍,提供巡检报警等靠人力来补偿硬件的不足。)。其中对后世一直产生的影响,就是开辟的“火巷”,至今犹存。中国古代通常开辟“防火巷”的时间段,是暖相气候。因为暖相气候多大风,火场蔓延快,所以在缺乏有效灭火手段的古代,只能靠防火墙和防火巷来对付火灾,所以如果光从武昌南市大火来判断,当时是暖相气候高峰年。 淳熙五年( 1178 年),浙江衢州人袁采,到福建任乐清县令,同年,《袁氏世范》出版,这是关于礼仪的重要读物,其中有很多关于防火的细节。比如“ 烘焙物色过夜,多致遗火。人家房户多有覆盖宿火,而以衣笼罩其上,皆能致火,须常戒约。蚕家屋宇低隘,于炙簇之际,不可不防火。” 【火源管理。覆盖宿火,就是古代的火禁,法语 Couvre Feu ,英语 Curfew ,都是对火源加以控制的措施。 英国伦敦牛津地区的禁火,最早在 872 年产生,正好是 300 年前, 5 个完整气候周期之前。 】“ 农家储积粪壤多为茅屋,或投死灰于其间,须防内有余烬未灭,能致火烛。茅屋须常防火,大风须常防火,积油物、积石灰须常防火,此类甚多,切须询究。 ” 【燃料管理】 “ 火之所起多从厨灶,盖厨屋多时不扫,则埃墨易得引火。或灶中有留火,灶前有积薪接连,亦引火之端也,夜间最当巡视。” 【燃料火源管理,厨房是古代民居主要的防火重点单位,需要形成好习惯。】 “ 居宅不可无邻家,虑有火烛无人救应。宅之四周,虽无溪流,当为池井,虑有火烛无水救应。又须平时抚恤邻里,有恩义。有士大夫,平时多以官势残虐邻里,一日为仇人刃其家,火其屋宅。邻里更相戒曰:若救火,火熄之后,非为无功,彼更讼我以为盗,取他家财物,则狱讼未知了期,若不救火,不过杖一百而已。邻里甘受杖而坐视其大厦为灰烬,生生之具无遗,此其平时暴虐之效也。 “ 【救火准备】 ” 劫盗虽小人之雄,亦自有识见。如富家平时不刻剥又能乐施,又能种种方便,当兵火扰攘之际,犹得保全,至不忍焚毁其屋。凡盗所快意于焚掠污辱者,多是积恶之人,富家各宜自省。 ” 【人和安排】从袁采提供的防火经验来看,当时是冷相气候,因为宵禁,火源管理、燃料管理、救火安排,这些都是冷相气候的应对措施。 冷相防点火,暖相防蔓延。 所以从袁采的对策来看,当时是冷相气候。 也就是说,袁采到达乐清的日子,刚好是全球变冷的高峰时段。乐清本来是非常温暖潮湿的,在寒潮期间,气候干燥,取暖需求大大增加,因此失火的概率也增加了。这时候,民居的火源管理显得异常重要。 竺可桢 发现, 福州是荔枝生长的北限,历史上曾经发生两次全部冻死的事件,分别发生在 1110和1178年,间隔刚好是一个气候周期。所以1177年应当位于冷相气候高峰年附近,是典型的冷相气候。 从上述的观察结果,四条史料证据中有 3条指向冷相气候,1条指向暖相气候,到底是冷还是暖? 反常气候的原因 从其他的气候周期来看, 1156年胡舜举在福建南平办消防,1201年临安发生的大火,都是指向暖相气候,所以位于其间的1177年,应当是冷相气候。1229年,宁波人袁甫在徽州总结防火经验,提出改进建材作为防火手段,显然也是防点火,因此是冷相气候,所以前一个周期的1177年也应当是冷相气候。 前推一个气候周期( 60年), 政和年间( 1111 年— 1118 年), 史徽出任浙江青田县令时,当地居民以茅草覆盖屋顶,当火灾发生时便很快燃烧,致使许多人家倾家荡产,一无所有。见此情形,史徽亲自教授当地百姓制作陶瓦的 技术,很快青田一带的民居就都更换了青瓦屋顶,火灾带来的损失明显减少。史徽的做法,是典型的冷相气候应对措施。 1110 年有寒潮,导致福州的荔枝完全灭绝, 1111 年,太湖结冰。 1118 ,开封的宫殿发生大火,烧房 5000 间,产生了著名的火调专家程琳。所以,前一个周期是冷相气候。 那么当时的冷相气候是如何造成的?历史书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证据, “孝宗时( 1162 年 —1189 年 ),日中有黑子。” 黑子的活动周期为 11.2 年,活跃时会对地球的磁场產生影響,主要是使地球南北极和赤道的大气环流作经向流动,从而造成恶劣天气。这说明鄂州(武昌)那场火灾,很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跃期有关,并不是说太阳造成失火,而是由于太阳黑子的活动剧烈,太阳放热量增加,导致地球气流不稳定,间接导致一场本来可以控制的火灾,因为气流原因而失控,这是重大火灾背后难以控制的气候贡献。 人定胜天?一厢情愿。重大火灾,气候贡献,冷防点火,暖防蔓延,古往今来,难逃此劫。 《宋史列传第六宗室四》 《宋史列传第六宗室四》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483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轮台诏的气候背景
热度 6 fpe 2014-2-17 04:57
轮台诏的气候背景 看到题目,首先上网搜索一下,什么是轮台诏?看到征和四年(公元前 89 年)汉武帝发布的《轮台诏》,大呼一声 ” 尤里卡 “ ,过瘾过瘾,汉武帝的困境,显然就是气候变冷,轮台之戍,难以为继,《轮台诏》不过是让汉武帝较为体面地结束战争动员状态,给自己的历史地位取得相当的回转余地。汉武帝是政治高手,还需要问么? 按照本门的独门秘籍《历史火灾气候周期表》,公元前 135 年是冷相气候高峰年,前 104 年是暖相气候高峰年,前 81 年是冷相气候高峰年,所以轮台诏发布的气候背景是显而易见的。 为什么作出上述判断?前 135 年 , 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夏四月,高园便殿火,上素服五日。辽东高庙灾。同年,汉武帝派遣重臣汲黯到河内调查火情,汲黯轻描淡写地敷衍了一下火灾调查( “ 家人失火, 屋比延烧 ,不足忧也。 ” ),反而强调当时的水旱之疫,这说明当时是冷相气候高峰年。冷相火灾靠导热蔓延,传热效率不高,所以火灾蔓延慢,火场伤亡少。冷相火灾多饥荒,所以吸引了汲黯的注意力。汲黯非常不重视火灾调查,要么他是混蛋小人,要么当时是冷相火灾,火灾频率高,但是火场损失少,显然后者更符合当时的情况。 公元前 104 年 , 柏梁台灾。柏梁台之灾,本来是一次典型的木构建筑火灾,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可是,事后的越巫向汉武帝建议,再造宫殿需要 ” 高大之 “ (“柏梁灾,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于是作建章宫。”),越巫的建议,翻译成消防术语,就是增加防火间距,防止火灾蔓延。所以,当时人的看法,是认为当时的气候是暖相,采取了暖相防火措施,这代表着当时气候的暖相特征。另一方面,公元前 99, 李陵放火, “ 上风纵火 ” 。这说明当时的暖相气候,火灾在气流不稳定的环境中,容易蔓延失控。通常暖相气候多降雨,所以不容易失火(历史文献中的火灾记录少),但是一旦失火,容易成大灾(因为大气层不稳定,风助蔓延,所以暖相火灾往往会提到大风,如 ” 反风止火 “ 是暖相火灾的标志之一。),比如大兴安岭大火,是最典型的暖相火灾,其中的火旋风,也是美国湾区大火的火场特色。 下面的冷相气候周期,只有一条记录:“汉昭帝始元六年 ( 前 81) 夏旱,大雩,不得举火。 ” 对于这一条,郑玄注以为,雩是因为 “ 阳气盛而常旱 ” ,而 “ 阳气盛,又用火于其方,害微阴也 ” 。 雩,是古代求雨仪式,说明当时比较干旱少雨。 如果从消防的术语来认识,就是由于风干物燥,当地不得不通过“禁火 ” 之策来防火。通常禁火是因为缺水干燥(燃料容易失火),所以禁火通常发生在冷相气候高峰年,比如廉叔度在成都的火禁(公元 80 年前后),石勒禁火发生在 330 年前后,柳宗元逃火发生在公元 806 年。又比如公元 133 年 /206 年 /330 年 /474 年,中国发生四次气候推动的禁寒食事件,寒食是禁火节,为什么要禁止呢?因为气候太冷了,健康的诉求超过了对防火的诉求,所以当时必然是冷相气候高峰年。用当事人的对防火的态度来考察当时的气候背景,非常有效。关键是通过火灾的常识,来深入认识当事人为什么要这样防火?防火的方式有很多种,当事人作出的必然是针对当时典型气候的有效选择。 一旦确认了上述三个气候高峰年的参考点,我们就可以认识到轮台诏发布的年代是气候逐年转冷,干旱逐步增加,轮台产出逐年减少,后勤需要逐年增加的时段,所以汉武帝顺应时势,颁布了《轮台诏》。说白了,汉武帝的《轮台诏》与朱重八的 “ 广积粮 ” 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应对冷相气候的政策措施而已。罢轮台,不就是减少支出,相当于 “ 广积粮 ” 么?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6154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7: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