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负责任创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论负责任创新的“全责任”本质
liuzhanxiong 2019-4-27 17:37
论负责任创新的全责任本质 刘战雄 (南京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京 210095 ) 摘要 : 负责任创新对创新的责任主体、责任客体、责任类型和责任时空等都进行了扩充,其所标识的责任是一种“全责任”,即面对责任客体,所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责任共同体应该在其可达范围内积极共同地履行或承担全部责任。因此,负责任创新在本质上是全责任创新,即创新共同体以尊重和维护人的权利、增进人类福祉为价值旨归,以积极履行、承担全责任为方法论特征的一种创新评价、创新认识和创新实践。 关键词 :负责任创新;全责任;责任扩充;全责任创新 引言 作为对“巨挑战”的理论求解,负责任创新不仅为技术哲学的社会转向创造了条件,成为技术伦理的新生长点; 更先后被纳入欧盟战略和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成为技术伦理政策途径的尝试和第三类创新政策兴起的标志。 但其内涵仍不明晰,亟待厘清。 一、负责任创新及其亲族性概念 目前学界对负责任创新的诠释虽不统一(见表 1 ),但学者大多认为,这是一个“涵盖性术语”。 对其实现也不可能有固定理解,而只会有“家族相似性”。 但负责任创新究竟涵盖哪些子术语?所谓的“家族相似性”具体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澄清。 表 1 负责任创新概念诠释汇总 序号 概念诠释 提出者 1 伦理可接受性,可持续性、社会可欲性 Von Schomberg René , 2013 2 多样与包容、开放与透明、预测与反省、响应与灵活性改变 Klaassen Pim, Kupper Frank, Vermeulen Sara et al , 2017 3 参与、伦理、性别平等、科学教育、开放存取、治理 EU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 2012 4 包容性、预测性、响应性、反思性、永续性、关怀性 Burget Mirjam, Bardone Emanuele, Pedaste Margus ,2017 5 市场驱动、受益者参与、简洁性、可及性、可持续、关注环境 Szmatula Eloïse , 2015 6 聚集创新的社会或环境福利的活动;促进社会持续参与的活动;探索并优先考虑现在和未来的社会、伦理和环境议题的活动;发展高效性、广适性、灵敏性监督的活动;将公开性与透明性嵌入研究与创新过程的活动。 Sutcliffe Hilary , 2011 7 可扩充解决道德问题选项的物理创新、概念创新、制度创新或其组合 Van den Hoven Jeroen , 2013 资料来源:由相关文献整理 据已有研究,负责任创新既与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价值敏感性设计、风险管理、预期式治理、技术评估、负责任发展和伦理、法律与社会影响研究等之间享有家族相似性; 4-5,5 又与广泛影响、可持续创新、社会创新、开放式创新、包容性创新、节约式创新和行动者网络理论等有诸多相似之处。 给合表1和以上论述 可以得出,负责任创新的亲族性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强调对伦理维度的考量因而侧重伦理责任的伦理型创新、伦理审查、预期式技术伦理、伦理治理、伦理参与和以伦理为准则的设计; 2. 强调对技术创新未来影响的评估因而侧重未来责任的 建构性技术评估、实时技术评估和伦理、法律与社会影响研究; 3. 强调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与保护因而侧重生态责任的 可持续发展、生态创新和生态技术; 4. 强调创新效率的提高因而侧重创新责任的 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集成创新、全面创新、节约式创新和整合式创新; 5. 强调通过技术解决或通过技术实现因而侧重技术责任的 技术解决、行动向导技术、劝导型技术、道德物化、价值敏感性设计和价值设计; 6. 强调关注社会问题、重视公众参与和考量社会价值因而侧重社会责任的 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投资、公益创业、社会创新和包容性创新。 以上分类并非绝对,各亲族性概念之间的界限也非截然分明,这里只想表明概念间的不同。比如,虽然与价值敏感性设计一样寻求将道德性价值嵌入创新之中,但负责任创新“使得技术创新过程更加民主,产品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因此,虽然这些亲族性概念可以作为负责任创新的思想来源或者特殊类型,但负责任创新在本质上与其并 不完全相同。由于对任何一种责任的主观忽略都是不负责任的,因此负责任创新所标识的责任包含了其他亲族性概念所侧重的所有责任类型,并追求一种动态的整体性平衡,可称之为“全责任”。 二、全责任概念诠释 全责任是指,面对责任客体,所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责任共同体应该在其可达范围内积极共同地履行或承担全部责任。 这里所说的责任客体和利益相关者都是指人类。就责任主体而言,尽管技术对人的责任实现影响巨大,但由于成为责任主体必须具备意志自由和对相关规则及自身行为后果拥有最起码认知能力, 而技术显然无法同时满足两大先决条件,因此即使技术可以承担作为原因的责任、作为任务的责任和作为说明的责任,却无法承担作为责罚的责任、作为权力的责任或作为美德的责任。所以,技术固然可以成为责任的调节者,却无法成为责任主体。而就责任对象来说,尽管某种意义上我们也需对动物和生态环境等负责,但归根到底是对人负责。正如韩少功所说: “大爱其实也是放大了的自利,无非是把天下万物视为人类家园,打理家园是确保主人的安乐。如果有人爱到了这种地步:主张人类都死光算了,以此阻止海王星地质结构恶化,那他肯定被视为神经病,比邪教还邪教,其高尚一文不值且不可思议。” 此外,全责任的主体是由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共同体,而非单个的个体或组织。一方面,任何单个的利益相关者其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承担这么多责任;另一方面,责任是一种关系态,如果没有他者,便不复存在。而所谓“可达范围”,是指责任共同体目前所能认识或改造的世界,此世界之外的一切,对全责任主体来说,都只是“有之非有”。 全责任主要由以下四类要素组成。 1. 全责任主体与全责任客体 在全责任中,行动者或以他人为责任对象,或成为他人的责任对象。任何行动者都无法独立完成所有责任,如即使 “在一个高度自动化的时代,工程师们 ( 也 ) 只是技术进化的一个促动元素”, 而不是全部。因此,单单他们自己并不能保证创新结果的人性化。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工程师、设计者、企业家和直接包含在技术中其他行动者以及消费者、公民和社会建设者等,共同对技术的善用负有集体性责任。 比如,设计者无法 阻止用户使用其设计出来的视频播放器来播放何种内容,也不能决定人们用社交软件来交流何种信息。 显然,单个个体或组织无法履行或承担全责任,因此,全责任的主体是“群”主体或者“类”主体,即由相应行为的所有个体型和组织型行动者组成共同体。只有在这种“类存在”的理念下,人类才“能够实现宇宙生命整体的利益,能够防止各种灾难,能够实现社会和环境的正义”。 全责任客体也是这个由所有利益相关者组织的共同体。 2. 全责任类型 全责任几乎包含了所有的责任类型,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全责任都是一样的。根据责任行动者的层次,全责任可分为个体型全责任、组织型全责任和整体型全责任。在纯个体型创新中,主体进行创新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或者为了兴趣爱好,这种技术创新或者是新技术人工物的创造,或者是已有“技术人工物的结构或功能在使用领域中的扩大、转换或他用”。 无论何种,创新者都未计划将创新成果进行推广。在此情况下,其所要考虑的就是一种个体型全责任。但现代社会的绝大多数创新都是由企业、科研院所等组织实施的,在此情况下,个体所能发挥的作用就是有限的,组织作为一个主体对创新及其影响负整体责任。而更高一级的整体制度创新需要参与的行动者更多,因而是一种整体型全责任。 根据责任侧重点的不同,全责任也可分为社会型全责任、生态型全责任、经济型全责任、政治型全责任、技术型全责任、文化型全责任和军事型全责任等。初级工具化阶段主要以创造某种功能为主,因此属于技术型全责任;而次级工具化阶段则是功能的实现,使用目的不同,全责任的类型也不同,比如,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创新所要履行的就是社会型全责任,以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的生态创新所要履行的就是生态型全责任,而以实现利润为主要目的的创新所要履行的就是经济型全责任。在这些类型的全责任中,子类责任各有重叠交叉,区别只在权重不同,但任何一种子责任的权重都不能为零。比如,经济型全责任不能完全不考虑生态责任,政治型全责任也不能全然置文化责任于不顾。 根据责任性质的不同,全责任又可分为积极性全责任与消极性全责任,前者是指责任主体主动履行相应的责任,而后者则是指责任主体对其所造成的有害性责任后果的承担。 3. 全责任时空 全责任并不是无限责任,而是一种有限责任,因而全责任时空是一个动态范围。理论上讲,全责任时空应该与全责任主体的行为所带来的长远和间接影响的范围完全重合,但现实中全责任时空的大小往往与全责任主体的自由程度、实践能力、外在条件及客观规律等密切相关。 “ 在全球化的今天,高科技的伦理问题绝不是基于一国一己的力量可解决的。……我们共同的家园和共同的未来决定了我们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寻找一个基于行动的、开放的、动态的和可修正的伦理框架,在满足人类对多样性空间的需求的同时,也确定人类有一个安全、健康与可持续的未来。” 所以,就现代高新技术的创新而言,其全责任时间必须延伸到遥远的未来,不只要对当代人负责,也要对未来人负责;其全责任空间则必须扩展至整个世界,不只要对其他国家的人民负责,而且要对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负责。恰如徐嘉所言,对于科技人员所应追求的科技理想人格而言,其“思想、行为不但超越个人的功利追求,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甚至思及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未来”。 需要说明的是,全责任并非意味着对所有类型的责任一视同仁,而是会根据共同体所面临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不同责任类型的轻重缓急进行具体考量和分配。比如,正因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才需要通过倡导和实行注重生态、社会与伦理责任的负责任创新来塑造当代创新文化,推动供给侧改革,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进而使各责任类型间遵循生态理性的“有机性和内在关联原则”、“整体性原则”、“共生互动与自我生长原则”以及“具体性原则”, 反对主体性霸权式的责任过度。 可见,全责任是对已有责任系统的扩充,可视为一种比较级的责任,强调更多的责任主体、责任客体、责任类型与更广的责任时空,负责任创新即持此理念。比如,斯塔尔就将负责任创新界定为“ 为了确保研究成果的可接受、可期望,而对与创新相关的已有或新兴流程、行动者以及责任进行形塑、修复、发展、整合和调整。 ”的 “元责任”( meta-responsibility )或“高级责任”( higher level responsibility ) , 但斯塔尔既未进一步说明具体何谓对已有责任的“形塑”、“修复”、“发展”、“整合”或“调整”,又未说明为何这样界定。 三、负责任创新的责任扩充 1. 责任主体与责任客体之“全” 虽然学界关于负责任创新的责任主体与责任客体的具体表述有所不同,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均强调所有责任主体与责任对象的共同参与。研究发现,利益相关者参与或者说包容性是负责任创新最基本的特征。 5 ]9 布劳克甚至认为,“负责任创新=普通创新+考量伦理与社会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参与”。 负责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等不同之处在于,对创新中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客体进行了进一步扩充,不只包括创新者、企业、用户等内部行动者,也包括公众、相关 NGO 、后代人等外部行动者。如果说这点在尚伯格“ societal actors and innovators ”的表述中体现的还不够明显的话, 到了由霍文领衔的专家组和 RRI-Tools 项目组的“ all stakeholders ”(斜体为笔者所加,下同)、 瑞文斯泰因的“ all actor involved ” 以及博吉特等人的“ all parties concerned ” 9 就不言而喻了。具体来说,负责任创新的责任主体与责任客体包括但不限于科研机构、企业组织、行政机构、服务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院校、媒体、国际组织及其成员等。正是在此意义上,赵迎欢指出,负责任创新“表现为消费者、管理者、利益相关者、政府、投资人和非政府组织的联合责任,各相关方责任链条的形成是确保可持续、安全和健康的基本条件”。 2. 责任类型之“全” 首先在性质层面,负责任创新固然强调积极责任,但并未忽略与之相反相成的消极责任。问责是负责的前提,追责是尽责的基础。没有相应的责任惩戒机制便无法保证责任的有效实现。甚至当某项创新的负作用过大或其风险人类无法承受时,就应暂停甚至终止。因此在辩证的 意义上,负责任停滞是负责任创新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而非其对立物。 其次在领域层面,一方面,负责任创新不只是做创新或管理创新等创新实践,同时也是对创新所应履行责任的重新认识和对创新价值观的重构,因此包含着评价性的道德维度和认识性的知识维度, 包含着创新评价和创新认识。 另一方面,除技术责任、经济责任之外,负责任创新还关注生态责任、社会责任和伦理责任等责任领域。 最后在强度层面, 负责任创新当然注重道德责任等软责任,但同样重视法律责任、制度责任等硬责任。因为 与现实的利益相比,道德自觉、良心监督等总是脆弱的,所以要保证负责任创新的实现必须借助硬性责任,这也是为什么帕维等将“遵纪守法”作为实施负责任创新的第一步。 3. 责任时空之“全” 负责任创新“空间上对责任范围进行扩充,由生产地、销售地等近距范围扩充到全区域乃至全球远距范围;时间上对责任跨度进行拉伸,向创新链上游和下游进行双向延伸,尤其是将未来纳入责任系统之中。” 这是因为当代高科技创新具有明显的全球性特征,其实施可能是跨国的,而其风险也不会仅限于一时一地,必然会扩散到其他地区并影响到未来,对其他时空利益相关者的忽略和盲视将使负责任创新难以实现,因此必须对责任时空进行扩充,以使创新更好地造福社会。 有学者指出,通过延长责任半径,全责任的要求不但超出了具体行动者的责任领域,甚至超出其能力范围,将会对行动者形成重负,因而不具备现实性。的确,“当我们拒绝责任时,我们就会错误地躲开责任,而一旦我们要重新承担责任,责任就会像一副担子一样,太沉重以至于我们不能独自承担。” 但这只表明人无法独自承担某些责任,而绝不意味着人无法承担任何责任,更不是说人所组成的共同体无法承担比个体更多的责任。所以,尽管我们不能要求行动者为一切事情负责,但“在其活动范围内,他们应当承担起特定的责任”。 如有学者提出,现存的工程知识、工程实践范围以及工程师的有限的预测能力都不足以承担如此多责任。对此,米切姆回应说,一方面,工程师所追求的不是抽象的最优目标,而是兼顾了人类各种需求的特定条件下的相对效率,因此,要求工程师考虑其所做设计的可能的误用是合理的,并且他们也己通过综合性的分析方法为此做了准备。另一方面,尽管工程师的确无法预测出所有可能,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科学、社会学等领域建立了各种技术评估体系,同时还积极地对意想不到的结果、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分析和经验测验”,这些都可以帮助工程师进行更充分的预测。“其实对这一异议信以为真的人,要么是想给自己找个借口,要么就是不想承认所有那些为了增进对意想不到结果的了解而开展的各项工作而已。或许关于设计的各种意想不到的结果很难预测或者说很难被完全预测,但是它们的确又是可以进行更充分地评估的。” 因此,我们所应做的,绝不是逃避责任,而是和其他行动者联合起来,共同承担这些责任。 综上,负责任创新对已有责任系统的所有要素都进行了扩充,其本质上是全责任创新,即创新共同体以尊重和维护人的权利、增进人类福祉为价值旨归,以积极履行、承担全责任为方法论特征的一种创新评价、创新认识和创新实践。 结语 全责任并非凭空制造,集体责任、合作责任、考虑周全的义务、共担责任、共同责任和责任链等为其提供了坚实的概念基础。但它仍然是一个基于道德视点的规范性概念。至于全责任有哪些现实与思想基础,负责任创新又如何实现其全责任本质,则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得到崔伟奇教授和吴国林教授的指导,谨深表谢忱! 参考文献 Brey Philip. Constructiv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Franssen Maarten, Vermaas Pieter E., Kroes Peter et al ed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fter the Empirical Turn . 127. Cham: : Springer , 2016 : 127 张志会,王前 . 关于技术哲学的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思考 . 哲学分析, 2017 , 8(3) : 166 薛桂波,闫坤如 . “ 负责任创新” 视角下技术伦理的政策转向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 39(1) : 9 Schot Johan , W. Edward Steinmueller. Framing Innovation Policy for Transformative Change: Innovation Policy 3.0 . ( 2018-07- 19 ) .http://www.johanschot.com/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6/09/SchotSteinmueller_FramingsWorking PaperVersionUpdated2018.10.16-New-copy.pdf. Owen Richard, Simakova Elena, LI Fujia. Framings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RI) Under a Chinese Context: Results from Empirical Ethnography in Southern China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2015) :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2015-07-04 Ellen-Marie Forsberg, Shelley-Egan Clare, Ladikas Miltos et al. Implementing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Research Funding and Research Conducting Organisations // Ferri Fernando, Dwyer Ned, Raicevich Saša et al eds. Governance and Sustainability of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rocesses: Cases and Experiences. Cham: Springer, 2018 : 6-7 Bert-Jaap Koops. The Concepts, Approaches, and Applications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An Introduction // Bert-Jaap Koops, Oosterlaken Ilse, Romijn Henny, et al eds. Responsible Innovation 2: Concepts, Approaches, and Applications. Cham: Springer, 2015 Owen, Richard, Phil Macnaghten, and Jack Stilgoe. 2012.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From science in society to science for society, with society.”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39(6): 751 Hub Zwart, Landeweerd Laurens, Van Rooij Arjan. Adapt or perish? Assessing the recent shift in the European research funding arena from “ELSA” to “RRI” . Life Sciences, Society and Policy , 2014 , 10(1) : 16-34 Rob Lubberink, Blok Vincent, Van Ophem Johan et al. A Framework for Responsible Innovation in the Business Context: Lessons from Responsible-, Social- and Sustainable Innovation // Asveld Lotte, Van Dam-Mieras Rietje, Swierstra Tsjalling, et al eds. Responsible Innovation 3: A European Agenda?. Cham: Springer, 2017 : 181-208 Evelien De Hoop, Pols Auke, Romijn Henny. Limits to responsible innovation Journal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2016 , 3(2): 115-116 王小伟,姚禹 . 负责任地反思负责任创新 . 自然辩证法通讯, 39(6) : 40 甘绍平 . 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 .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 120-121 韩少功 . 重说道德 . 天涯, 2010(6) : 5-6 陶建文 . 自动化时代的工程师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吗 ? .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07, 24(5):78 Monsma Stephen V. ed. Responsible Technology . Mich: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 1986 : 222. 韩相震,元永浩 . 一种来自中国的世界主义的模式 —— 作为 “ 宇宙生命主体 ” 的高清海先生的 “ 类存在 ” 概念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 , 25(1) : 133 刘宝杰 . “ 使用发明” 的哲学思考 .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6 , 33(5) : 78 王国豫,赵宇亮 . 敬小慎微:纳米技术的安全与伦理问题研究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5 : x 徐嘉 . 论科技理想人格 . 学海, 2005(1) : 99 习近平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人民日报, 2017 年 10 月 28 日 001 版 冯之浚,方新,李正风 . 塑造创新文化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 科学学研究, 2016 , 34(1) : 2 樊浩 . 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 19-26 Stahl, Bernd Carsten.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he role of privacy in an emerging framework .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2013, 40(6): 708. Burget Mirjam, Bardone Emanuele, Pedaste Margus. Definitions and Conceptual Dimensions of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 Literatur Review .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 2017 , 23(1) Blok Vincent, Lemmens Pieter. The Emerging Concept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Koops Bert-Jaap, Oosterlaken Ilse, Romijn Henny et al eds. Responsible Innovation 2: Concepts, Approaches, and Applications. Cham: Springer , 2015 : 20 Von Schomberg René. A Vision of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 Owen Richard, Bessant John, Heintz Maggy eds. Responsible innovation: Managing the responsible emergence of science and innovation in society. Chichester: John Wiley Sons Inc , 2013 : 64 European Conmission . Options for Strengthening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Luxembourg: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13: 3 Klaassen Pim, Kupper Frank, Vermeulen Sara et al.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RRI: An Iterative Approach // Asveld Lotte, Van Dam-Mieras Rietje, Swierstra Tsjalling et al eds. Responsible Innovation 3: A European Agenda?. Cham: Springer , 2017 : 73 Ravesteijn Wim, LIU Yi, YAN Ping. Responsible innovation in port development. .Water Science Technology , 2015 , 72(5): 665 赵迎欢 . 荷兰技术伦理学理论及负责任的科技创新研究 .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11 , 13(5) : 517 De Saille Stevienna, Medvecky Fabien. Innovation for a steady state: a case for responsible stagnation .Economy and Society 2016 , 45(1) : 1. Grunwald Armin. Responsible Innovation: Bringing Together Technology Assessment, Applied Ethics, and STS research .. Enterprise and Work Innovation Studies , 2011 , 7(7): 17-19. Pavie, Xavier, Victor Scholten, Daphné Carthy. Responsible Innovation: From Concept to Practice .London: WorldScientific Publishing. 2014: 68. 刘战雄 . 负责任创新综述:背景,现状与趋势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 32(11) : 156 齐格蒙特﹒鲍曼 . 后现代伦理学 . 张成岗 译 .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23 Verkerk Maarten J, Hoogland Jan, Van der Stoep Jan et al. 2016.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 Introduction for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Students .New York: Routledge , 2016 : 289. 卡尔 · 米切姆, 布瑞特 · 霍尔布鲁克 . 理解技术设计 . 尹文娟 译 . 东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3, 15(1): 6 Overall-responsibility: The Essence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LIU Zhan-xiong (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 Abstract : RI expands all elements of responsibility system such as the subject, the object, the type and the space-time. As a result, the responsibility that RI identifies is overall-responsibility, which means when facing the object, the community of responsibility constituted by all stakeholders should actively take all the responsibilities involved within its reach.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bove, responsible innovation is overall-responsibility innovation in essence, which could be seen as an evaluation as well as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 which the innovation community respects people’s rights, pursue the human welfare and take the overall-responsibility actively. Keywords : Responsible Innovation; Overall-responsibility; Responsibility Extension; Overall-responsibility Innovation 注)原文发于: 论负责任创新的全责任本质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8,34(10) :40-45 ,有改动 。
个人分类: 发表论文|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推荐】武夷山教授博文:负责任的创新
liuzhanxiong 2018-6-22 11:44
负责任的创新 武老师相关点评: 中国要建设创新性国家,也应该将“负责任的创新”提上日程。我觉得,上面这些问题都提得相当好。例如,我们看到,某些人拼命倡导搞什么什么技术或项目,但这种技术或项目若出了问题,他们断然不肯负责任。问一问“谁将是创新的受益者?”也非常重要。例如,我虽然不是秸秆利用技术的专家,但我时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可供选择的各类秸秆利用技术的主要受益者各是谁?从技术经济学分析的角度说,两种技术也许不分轩轾,但若真要搞包容式创新,真要搞科技惠民,该采用哪种技术就好决断了 。
1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负责任创新相关网站汇总——截止2018年6月22日
liuzhanxiong 2018-6-22 11:40
1) https://www.nwo-mvi.nl 2) http://www.technopolis-group.com/morri/ Monitoring the Evolution and Benefits of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3) https://newhorrizon.eu/ Promote the acceptance of RRI in Horizon 2020 and beyond 4) http://designforvalues.tudelft.nl/ 5) https://innovation-compass.eu/ Set your course to Responsible Innovation 6) https://responsibleinnovation-summit.com/ 7) http://www.cifra-h2020.eu/ Challenging the ICT Patent Framework for Responsible Innovation 8) http://www.rritrends.res-agora.eu/ 9) http://www.marinaproject.eu/ Marine Knowledge Sharing Platform for Federating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ommunities 10) https://www.rri-practice.eu/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Practice 11) https://www.orbit-rri.org/ 12) http://societyinside.com/ People Shaping Innovation 13) http://www.responsible-innovation.org.uk/ 14) http://www.southampton.ac.uk/business-school/postgraduate/taught_modules/mang6280-sustainable-and-responsible-innovation.page? 15) http://responsibility-navigator.eu/ 16) https://sites.google.com/site/xavierpavie/publications/academic-research 17) http://fotrris-h2020.eu 18) https://rionline.weblog.tudelft.nl/ 19) http://www.responsible-industry.eu 20) http://heirri.eu/ 21) http://www.eesc.europa.eu/?i=portal.en.home 22) http://www.icrt.co/ The International Campaign for Responsible Technology 23) http://www.rtexpert.com/ RESPONSIBLE TECHNOLOGY (RT) is a strategic consultancy devoted to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RRI). 24) http://www.rri.hu/ 25) http://www.cs.ox.ac.uk/projects/Reu/ 26) http://www.vsdesign.org/ 27) http://www.ecsite.eu/ 28) http://www.sis-rri-conference.eu/about/ 29) http://www.spice.ac.uk/ 30) http://www.euroscientist.com/rri/ 31) http://www.oerc.ox.ac.uk/projects/frriict 32) http://www.spice.ac.uk/about-us/responsible-innovation/ 33) http://itnow.oxfordjournals.org/content/56/3/20.abstract 34) http://www.fondazionebassetti.org/en/focus/2012/12/a_handbook_for_responsible_inn.html 35) http:// www.farinn.eu /research/framework/ 36) http://www.dmu.ac.uk/research/research-faculties-and-institutes/technology/centre-for-computing-and-social-responsibility/research/responsible-research-and-innovation.aspx 37) http://www.great-project.eu/ Governance for Responsible Innovation 38) http://blogs.nottingham.ac.uk/makingsciencepublic/category/responsible-innovation/ 39) https://jackstilgoe.wordpress.com/ 40) http://renevonschomberg.wordpress.com/ 41) http://www.matterforall.org/ 42) http://cns.asu.edu/viri 43) http://soscience.org/ 44) http://www.synenergene.eu/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synthetic biology 45) http://rri.wvu.edu/ reg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46) http://responsibleinnovation.eu/ 47) http://www.debatinginnovation.org/ Observatory for Responsible Innovation 48) http://responsibility-rri.eu/?lang=en Global Model and Observatory for International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49) http://www.nwo.nl/en/research-and-results/programmes/responsible+innovation 50) http://www.karimnetwork.com/ knowledge acceleration and responsible innovation meta network 51) http://www.rri-tools.eu/ A project to foster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with and for society 52) https://morri.res-agora.eu/ Monitoring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53) http://res-agora.eu/news/ governance framework for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54) http://www.farinn.eu/ 55) http://wtunited.com/ 56) http://www.redemprendia.org/en 57) http://www.nerri.eu/eng/home.aspx 58) http://www.lecolededesign.com/en/ 59) http://www.progressproject.eu/ 60) http://www.fondazionebassetti.org/en/ 61) http://www.efc.be/Pages/default.aspx 62) http://soundcrush.com/ 63) http://ec.europa.eu/research/participants/portal/desktop/en/opportunities/h2020/topics/2418-issi-5-2014.html 64) http://ec.europa.eu/programmes/horizon2020/en/h2020-section/responsible-research-innovation 65) http://satoriproject.eu/the-project/ 66) http://www.engagingscience.eu/ 67) http://www.cittadellascienza.it/news/european-project-pier-focus-groups-with-citizens-and-stakeholders/?lang=en 68) http://www.irresistible-project.eu/index.php/en/ engaging the young with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69) http://responsible-innovation.org.uk/torrii/ The Observatory provides resources to render ICT innovation acceptable and desirable 70) http://satoriproject.eu/external-resources/ Stakeholders Acting Together On the ethical impact assessment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71) http://www.globethics.net/ 72) http://www.pier-project.eu/ 73) http://www.thesnet.net/ 74) http://www.parrise.eu/ 75) http://www.proso-project.eu/ 76) http://rri-ict.eu/ 77) http://www.livingknowledge.org/projects/enrrich/ 78) http://www.synbicite.com/synthetic-biology/responsible-innovation/ 79) https://www.edx.org/course/responsible-innovation-ethics-safety-delftx-ri101x 注:仅个人整理,若有疏漏,敬请见谅!热烈欢迎补充~~
个人分类: 读书随想|3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学者“负责任创新”研究成果汇总——截至2018年7月19日
liuzhanxiong 2018-6-22 11:28
序号 成果 著作 1 赵迎欢 . 设计伦理学:基于纳米制药技术设计的研究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 2 陈劲,郑刚 . 创新管理: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第三版)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3 刘宝杰 . 技术哲学荷兰学派研究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4 梅亮 . 责任式创新:科技进步与发展永续的选择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 期刊论文/文集篇章 1 赵迎欢 . 荷兰技术伦理学理论及负责任的科技创新研究 .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11 , 13(5) : 514-518 2 于雪 . “ 负责任创新” 的伦理探索 —— “ 3TU-5TU 科技伦理国际会议” 综述 .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3 , 30(1) : 111-112 3 晏萍,张卫,王前 . “ 负责任创新” 的理论与实践述评 .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4 , 31(2) : 84-90 《科技创新导报》全文转载,详见其 2014(27) : 4-7 4 Wim Ravesteijn , Jia He , Chaohe Chen. Responsible innovation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 in infrastructures: The Nansha Port Railway Project .Ocean Coastal Management , 2014 , 100 : 1-9 5 梅亮,陈劲 . 创新范式转移 —— 责任式创新的研究兴起 . 科学与管理, 2014 , 34(3) : 3-11 6 梅亮,陈劲,盛伟忠 . 责任式创新 —— 研究与创新的新兴范式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4 , 3(10) : 83-89 7 Wim Ravesteijn, Yi Liu , Ping Yan. Responsible innovation in port development .Water Science Technology , 2015 , 72(5) : 665-677 8 郭佳楠 . 大数据技术创新的伦理审视 —— 负责任创新方法论应用研究 . 科技和产业, 2014 , 14(10) : 143-146 9 晏萍,刘伟,张卫 . 大连港负责任创新模式研究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 , 31(3) : 122-126 10 晏萍,王前 . 负责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 国际学术动态, 2015(3) : 36-37 11 Lili Song, Wim Ravesteijn. Responsible port innovation in China: the case of the Yangshan port extension project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s , 2015 , 11(4) : 297-315 12 刘战雄 . 负责任创新研究综述 : 背景、现状与趋势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 32(11) : 155-160 13 晏萍,王前 . 负责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 国际学术动态, 2015(3) : 36-37 14 于晶,刘盛博,王前 . 大连高新技术园区负责任创新模式研究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 32(14) : 36-40 15 薛桂波 . 生态风险视域下林木转基因技术的 “ 负责任创新”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 , 31(7) : 32-37 16 梅亮,陈劲 . 责任式创新: 源起、 归因解析与理论框架 . 管理世界, 2015(8) : 39-57 17 房宏君 . 科技人才负责任创新与高新企业科学发展 .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5(8) : 36-40 18 刘战雄 . 责任有限及其对负责任创新的启示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 , 31(10) : 41-45 19 冯之浚,方新,李正风 . 塑造当代创新文化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 科学学研究, 2016 , 34(1) : 1-3 20 Pak-Hang Wong. Responsible innovation for decent nonliberal peoples: a dilemma? . Journal of Responsible Iinnovation , 2016 , 3(1) : 154-168 21 赵迎欢, Brbel Dorbeck-Jung. 纳米药物设计与负责任创新 : 建构论视角的解释 . 科技管理研究, 2016 , (1) : 257-261 22 王晓蕾 . 负责任创新的伦理价值及现实意义 . 西部皮革, 2016(1) : 278-279 23 黎松 . 技术更新时代的伦理危机及消解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 18(3) : 234-239 24 梅亮,陈劲 . 负责任创新:时域视角的概念、框架与政策启示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6 , 37(5) : 17-23 25 闫坤如,刘丹 . “人-技术-世界”三元结构中的技术介入——以指纹识别技术为例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 31(3) : 22-28 26 朱太辉,陈璐 . Fintech 的潜在风险与监管应对研究 . 金融监管研究, 2016(7) : 18-32 27 李雅坤,李致远,刘子彦,陈超核 . 基于负责任创新的广州南沙港发展模式分析 . 山西建筑, 2016 , 42(14) : 224-226 28 杜鹏程,陈云,杜雪 . 国际责任式创新知识图谱研究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 33(13) : 6-13 29 刘战雄,夏保华 . 责任过度及其对负责任创新的启示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6 , 32(7) : 41-46 30 王小伟 . 作为一种价值的互联网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6 , 32(11) : 37-41 31 候剑华,周莉娟 . 中西方技术伦理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分析与比较 . 科学与社会 (SS) , 2016(4) : 72-85 32 刘益东 . 挑战与机遇:人类面临的四大困境与最大危机及其引发的科技革命 . 科技创新导报, 2016(35) : 221-230 33 张春美 . “负责任创新”的伦理意蕴及公共政策选择策略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6 , 32(9):32-36. 34 芦文龙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全面负责任创新 . 财经问题研究, 2016(9) : 12-14 35 于晶,刘盛博,王前 . 大连高新区企业负责任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科技管理研究, 2016 , 36(20) : 37-42 , 48. 36 薛桂波,安多尼·伊瓦拉,赵一秀 . 欧盟责任式创新政策演变及对中国政策的启示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6 , 32(11) : 55-59 37 潘恩荣,杨明芳,乔丽莎 . 公众与创新创业 —— 工业革命视野中 “ 互联网+双创” 的伦理盲区及其应对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6 , 32(12) : 53-57 38 甘义祥,刘钒 . 责任伦理视域下“负责任创新”的概念框架与现实意义 .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2016 下半年卷 ) , 2016 : 282-295 39 刘战雄,梅亮,晏萍 . “负责任创新”研究现状及其趋势 .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 2016(20) : 107-128 40 闫坤如,刘丹 . 技术介入主体及其伦理规约探析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 19(1) : 1-6 41 王小伟 . 回归积极的技术伦理学 . 科学与社会 (SS) , 2017 , 7(1) : 55-65 , 94 42 隋春明,逄金辉 . 基于 CiteSpace Ⅲ的我国创新管理知识图谱分析 . 图书情报工作, 2017 , 61(S1) : 99-107 43 梅亮,陈劲,李福嘉 . 负责任创新:内涵辨析与启示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7 , 33(2) : 49-53 44 赵延东,廖苗 . 负责任研究与创新在中国 . 中国软科学, 2017(3) : 37-46 45 张艳菊 . 大数据时代情报研究的责任担当风险与责任式创新框架 .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7(3) : 9-13 46 薛桂波,赵一秀 . 基于“负责任创新”的欧盟科技政策转型及启示 . 中国科技论坛, 2017(4) : 172-177 47 于佳,许斗斗 .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生态与技术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7(5) : 31-35 48 唐丽 . “中国制造 2025 ”的伦理价值分析 . 文化学刊, 2017(5) : 154-555 49 廖苗 . “社会技术整合研究”述评 .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7 , 39(5) : 25-32 50 王小伟 . 姚禹 . 负责任地反思负责任创新——技术哲学思路下的 RRI .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7 , 39(6) : 37-43 51 薛桂波,赵一秀 . 基于“负责任创新”框架下科技治理范式重构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 34(11) : 1-5 52 范春萍 . “双归零”与负责任创新:中国航天质量保障案例研究 .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7 , 9(5) : 465-473 53 YANG Panpan, HAN Bing.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 . China World Economy , 2017 , 25(6) : 120-138 54 Ghanemi Kadour , YAN shuangsheng. Companies and Responsible Innovation: Toward a Long-Term Success . MOJ Public Health, 2017, 6(4): 00176. 55 段伟文 . 人工智能时代的价值审度与伦理调适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7(6) : 98-108 56 张志会,王前 . 关于技术哲学的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思考——王前教授访谈录 . 哲学分析, 2017(3) : 162-172 57 贾浩然,刘战雄,夏保华 . 中国无线谷负责任创新研究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7 , 33(9) : 55-60 58 陈凡,徐旭 . 技术创新风险分析 . 创新与创业管理, 2017(2) : 1-10 59 梅亮,陈功,吴欣桐 . 责任式创新范式下的新兴技术创新治理解析——以人工智能为例 . 技术经济, 2018 , 37(1) : 1-7 , 43 60 薛桂波,闫坤如 . “负责任创新”视角下技术伦理的政策转向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 39(1) : 9-14 61 丛杭青,顾萍,沈琪 . 杭州“五水共治”负责任创新实践研究 . 东大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 20(2) : 111-116 , 130 62 曹顺仙,陈崇天 . 以“负责任创新”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创新发展 .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 17(2) : 51-56 63 樊一阳,张丹 . 负责任创新研究现状及其对创新管理的启示 . 科技与管理, 2018 , 20(2) : 1-7 64 梅亮,陈劲,李福嘉 . 责任式创新 : “内涵-理论-方法”的整合框架 . 科学学研究, 2018 , 36(3) : 521-530 65 刘文杰,朱桂龙 . 责任式创新的多过程理论框架 : 价值冲突转化链 科学学研究, 2018 , 36(3) : 531-540 66 梅亮,陈劲,黄江,吕文晶 . 见证国家强盛:一个责任式创新中正框架的解读 . 技术经济, 2018 , 37(3) : 1-8 , 106 67 蔺海沣,赵敏,廖沁 .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科研行动的负责任创新研究 . 江苏高教, 2018(4) : 17-21 , 43 68 梅亮,贾筱,陈劲 等 . 民众的科技满意度受何影响?——责任式创新的人本动因解析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8 , 39(5) : 16-27 69 黄鲁成,滕旭东,苗红 等 . 创新政策中创新激励与负责任创新平衡态评估研究 . 中国软科学, 2018(5) : 25-38 70 顾世春 . 荷兰预判性技术伦理思潮研究 . 大连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 2018 , 39(7) : 114-119 71 邱灵敏 . 构建“监管沙盒”创新监管模式机制研究——基于“负责任创新”的视角 私法, 2018(1) : 94-110 72 廖苗 . 负责任创新理念下科研人员的伦理参与责任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8 , 37(6) 73 廖苗 . 创新观念史与研究史中的“支持偏好” . 中国社会学会 2018 学术年会,南京: 2018.07.16-17 74 李平,廖苗 . 理解负责任创新的“反思” 维度: 一个启发式框架 . 中国社会学会 2018 学术年会,南京: 2018.07.16-17 75 赵延东,廖苗 . 负责任的产业创新——以中国智慧养老产业为例 , 中国科学院 . 2017 高技术发展报告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 : 331-340 学位论文 1 刘宝杰 . 技术哲学的荷兰学派研究 . 南京:东南大学, 2013 2 廖苗 . 负责任创新框架下科研人员伦理参与能力研究 . 北京:清华大学, 2015 3 李濛 . 中国高新园区负责任创新探析 . 沈阳:东北大学, 2015 4 王艳争 . 我国信息产业负责任创新问题与对策研究 . 沈阳:东北大学, 2015 5 陈佳丽 . 伦理学视阈下的“负责任创新”研究 .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16 6 刘战雄 . 基于全责任的负责任创新研究 . 南京:东南大学, 2017 7 王晓蕾 . “负责任创新”中多人责任问题探析 .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2017 8 甘义祥 . 责任式创新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 武汉:武汉大学, 2017 9 姚禹 . 技术哲学视域下的负责任创新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18 报纸 1 胡明艳 . 科学技术创新需要 “ 负责任” . 学习时报, 2015-03-16 , 007 版 2 王悠然 . 科技创新不能不负责任 .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03-18 , A03 版 3 刘学礼 . 建科创中心,不能忽视科技伦理 . 解放日报 .2015-11-01 , 007 版 4 王前,晏萍 . “ 负责任创新” 理念简介 .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6-01-19 , 005 版 5 张帆 . 让技术创新与社会良善相得益彰 .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6-01-20 , 002 版 6 萧江 . 准确认识并树立 “ 负责任创新” 理念 . 浙江日报, 2016-02-14 , 015 版 7 查建国,李玉 . 实现创新与伦理有机缝合 .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7-06-26 , 002 版 8 蒋亚飞 . 学校管理制度要做“负责任创新” . 中国教育报, 2017-12-26 , 009 版 注:1. 仅个人整理, 时间精力所限,难免挂一漏万, 如有疏漏,敬请见谅!热烈欢迎补充~~ 2.以文献类型和日期排序。
2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负责任创新”研究现状及其趋势
liuzhanxiong 2017-6-28 20:20
“ 负责任创新 ”研究现状 及其趋势 刘战雄 梅亮 晏萍 “负责任创新”是近年来在欧美兴起的一种理念,2011年写入欧盟“愿景2020计划”后迅速成为STS、技术哲学、创新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前沿,我国新发布的《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更是将负责任创新列入其中。负责任创新的兴起可以说是现 有其他理论无法有效应对 高新 技术时代风险社会的 一 种 必然,目前研究主要是 通过特征描述对其 概念进行界定,通过 维度、流程、 要素 、工具等 构建 其实施进路 和通过 相似理念或 理论的 比较对其进行反思 。尽管成果丰硕,但由于缺乏对 “责任”、“创新”等基本概念的辨析,缺乏 与 价值敏感 性 设计、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创新 等 相似理念的比较,存在概念模糊的 现象 。同时,也存在伦理 中心 主义、 创新 迷恋和欧洲中心主义 等 责任过度问题。未来的负责任创新研究应该在横向上 与 相关理论融合,并根据创新 类型进行分化 ;在纵向 上 对负责任创新 本身 进行 哲学 反思,根据 具体 语境下沉 到 微观层面。唯有如此 , 方 能 实现负责任创新 的 现实化。 负责任创新 哲学反思 责任 过度 创新 迷恋 “负责任创新”( Responsible Innovation,亦译为“责任式创新”。 ),亦称 “负责任研究与创新”(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 ,强调将更多要素纳入责任系统之中,更多地考虑人的权利,追求创新成果的绿色化、人性化与普惠化,通过对(科技)创新实践的管理,力求使创新在体现技术效能与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应对社会挑战提供 “智慧型、可持续、包容性”的解决途径。 负责任创新的兴起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1999 年意大利 Giannino Bassetti 基金会在一次研讨会中讨论了创新责任,尤其是创新对经济、社会、伦理和政治的影响,强调将责任内嵌到创新之中,提出了负责任创新的理念。 2002 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政治与全球研究教授大卫 D.H. 贾斯顿( David H. Guston )第一次正式提出 “负责任创新”这一概 念。 2006 年 ,荷兰研究委员会在一项 “社会负责任创新”的计划中首次提出负责任创新这一术语并对此进行阐释。 在 2009 年启动的 “负责任创新( Maatschappelijk Verantwoord Innoveren ) ”项目,则是第一次在欧洲大力推广这一概念。 同年, R. 欧文( Richard Owen )指出,人类要走向一个负责任创新的新时代。 目前,外关于负责任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的界定与辨析,具体实施方法的构建,以及对理论的反思三个方面。 本文拟从负责任创新的兴起背景、负责任创新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等三个维度,对该领域国外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和述评。 一、 兴起背景:理论困境与实践吁求 负责任创新兴起的背景,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是理论维度。一方面,为了缓解技术与自然、技术与伦理之间的内在张力,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技术评估、风险管理、企业社会责任、职业伦理等理论,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现实证明它们的实践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理论发展面临困境。 1979 年, H. 约纳斯( Hans Jonas )发表《责任原理》 ,提出以 “责任伦理”应对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威胁,呼吁各类群体参与到科技创新之中,以防止这些创新造成严重后果。另一方面,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Empirical Turn )忽视了社会与环境的影响,而伦理转向( Ethical T urn )则面临伦理外在化问题,因此技术哲学的荷兰学派倡导一种 “ 内在主义 ” ( internalism )进路 和价值转向( Axiological Turn ) ” ,一种技术 -伦理并行研究 ,强调 直接介入实践以解决社会问题进而增强技术哲学的建设性,而负责任创新就是技术哲学这一进路的重要代表 。 二是实践维度。第一,过往的技术灾难及技术的滥用误用带来的恶性后果迫使人们对技术创新加以规约。第二,随着公众力量的崛起及其对政府、企业和科学家等失去信任,大众的建构力日渐强大,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成为创新中的必然,科技创新必须充分考虑其利益诉求。 第三,创新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竞争日益激烈,但其作为创造性破坏有着难以避免的负效应,而科技创新往往在应用方面颇具雄心,因此,应当对创新的社会与伦理维度进行更多考量。 第四, 2008 年以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得各国尤其是欧盟调整原有发展策略,谋求智慧型、可持续、包容性增长 。在此背景下,一大批关注创新的社会与环境影响以及公众参与的项目开始启动,相关研究文献也开始爆炸式增长,旨在通过对创新过程中多元价值的关照与满足以寻求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总之,负责任创新的兴起是理论与实践双重逻辑的必然性展开。 二、 研究现状:概念、方法与反思 1.概念界定 目前, “负责任创新”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统一,政策话语、学术话语与经济话语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学界就此概念的具体定义、内涵和外延等持有不同观点,较具代表性的有过程说、管理说、创新说、方法说、能力说、行动说、元责任说、道德分工说、嵌入说等。下面择要简述之。 2011 年 5 月 16 — 17 日 在布鲁塞尔召开的 “负责任创新研讨会”和同年 5 月 23 — 24 日 在伦敦召开的 “负责任创新:从概念到实践”英法研讨会,都对“负责任创新”这一概念进行了讨论,内容主要涉及如下五个方面:协调研究热点和产品创新的关系以实现社会和环境效益;在整个创新过程当中,重视持续的社会参与,包括那些认真对待公众自身利益的公众代表和无政府组织;评估和优先考虑社会的、伦理的和环境的影响、风险和机遇,不仅针对现在,也面向未来,不仅针对技术,也关注商业性的需求;监督机制能更好地预测和管理问题与机遇,适应变化的知识和环境并且快速地做出响应;公开性和透明性是研究和创新过程整体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这一界定涉及负责任创新的诸多方面,但是具有分散性的弊端。 荷兰学者、欧盟委员会科研司信息开放性获取和前瞻研究部开放性科研政策协调与发展小组主任 R. 尚伯格( Ren é Von Schomberg )博士强调负责任创新的过程性,认为 “负责任创新旨在将科技进步恰当地融入我们的社会之中,社会行动者和创新人员彼此负责,以在创新过程与产品输出的透明性、交互性过程中,实现(伦理上的)可接受、可持续和社会期望等理念。” 尚伯格是推动负责任创新政策化最为关键的人物之一,他的这一定义也是目前学界引述最多的定义。 美国伊利诺伊斯理工大学职业 伦理中心高级研究员 M. 戴维斯( Michael Davis )和 K .拉斯( Kelly Laas )也秉承过程说,但却与尚伯格的定义有所不同,他们认为负责任创新的界定是在欧洲语境下做出的,并不适于美国,因此将负责任创新重新定义为: “一种秉持以公众期望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发展的可持续与伦理的可接受),在科技进步中融入社会理念,形成研究者、创新者和社会其他行动者彼此相互负责的透明性、交互性过程。” 这一定义强调了负责任创新过程中的情境性,但忽略了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 英国大学 学院科技研究中心 教授 J. 斯蒂尔格( Jack Stilgoe )、英国埃克赛特大学商学院教授 R. 欧文( Richard Owen )和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科学 与技术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P. 麦克纳顿( Phil Macnaghten )则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负责任创新即 “通过现在对科学与创新的集体管理关照未来” 。这一定义为理解负责任创新提供了更为宽泛的视角,但不足之处在于太过含糊。 英国 Matter 研究所主任 H. 萨克利夫( Hilary Sutcliffe )认为,尚伯格的定义忽略了流程和系统创新,而斯蒂尔格等人的定义则过于关注风险而轻视了效益,而在负责任创新中,两者应该是被同等对待的。因此,她立足于创新本身,将负责任创新界定为 “一种帮助我们满足自我需求与期望,同时在现在与未来均不会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创新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定义与 “可持续发展”概念在结构上很相似。 由荷兰代尔理工 大学 哲学 系教授 J. 霍温( Jeroen van den Hoven )为首的专家组组织编写、欧洲委员会出版的《加强负责任创新的选择:关于负责任研究与创新最新专家组报告( 2013 )》对负责任创新的概念作了三个方面的界定:负责任创新指的是在研究和创新进程中的综合途径 ( comprehensive approach ) ,通过这种途径,使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在研究和创新过程的初期就参与进来,( A )使其能了解其行动后果和所面临的选择范围的影响,( B )有效评估涉及社会需求和道德价值的结果和选择,( C )将基于( A )和( B )的考虑作为新的研究、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的功能性需求 。 总体来说,霍温等人倾向于把负责任创新看作是一种方法或途径,这一定义广泛应用于港口等负责任创新的案例研究中。 关于负责任创新的外延法国埃塞克商学院教授 X. 佩维( Xavier Pavie ) 与 D. 卡西( Daphné Carthy )和荷兰 代 尔 夫理理工大学管理学教授 V. 斯霍尔滕( Victor Scholten )指出,负责任创新可与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生产创新、商业 /市场创新和服务创新中的任何一种相联。 萨克利夫认为,负责任创新 包括关注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的活动,促进持续社会参与的活动,探索并优先考虑现在与未来的社会、伦理和环境问题的活动,发展高效、广适、灵敏的监督的活动,以及将开放性和透明性嵌入到科研与创新过程的活动。 尚伯格则从反面列举了四类非负责任创新,即纯技术推动的创新、忽视基本伦理规范的创新、纯政策拉动的创新以及缺乏预防措施与技术预见的创新。实践中这四种非负责任创新经常复合在一起,只是在一定情况下某一维度比较突出而已。 纵观上述界定,学者大都将创新局限于 J.A. 熊彼特( Joseph Alois Schumpeter )在经济学领域内的界定,忽略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非市场经济时代的创新和市场经济时代的思想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等非经济型创新。另外,尽管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创新主体,但科研院所、高校、用户等亦均可作为创新主体,负责任创新的行为主体应当更加关注广义层面的各类异质性利益相关主体。 2.方法构建 目前国外负责任创新研究提出的实施方法主要有三类: ( 1 ) 框架类,如 “合作、男女平等、科学教育、伦理、开放存取和管理”的六要素框架 ,负责任创新矩阵 ,以及 “主体( actors ) —活动( activities ) —规范( norms ) ”的三度空间模型 等; ( 2 ) 工具类,如利益相关者对话 、预测式生命周期评价 、门径管理架构 、价值设计( Design for Values ) 等; ( 3 ) 流程类,如 “遵纪守法—预测未来法律要求—将价值链视为生态系统—发展负责任产品与服务—引领变革”。 其中,比较著名的实施框架是由斯蒂尔格、欧文和麦克纳顿提出的 “预测、反省、包容、应对”四维框架(又称“预测、反思、协商、反馈”四维度模型),其基本思路是对创新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进行预测并对创新主体自身的动机、行为、假设等进行反省,同时号召更多的异质行动者参与其中,进而针对创新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有效地应对(见表 1 )。 表 1 :负责任创新四维框架 资料来源 : Jack Stilgoe , Richard Owen and Phil Macnaghten , “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 Research Policy , Vol. 9 , No. 42 , 2 013. 但这一框架也存在不足,比如预测之维,高新技术的特性之一恰恰是不可预测性,创新也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两者叠加,高新技术的创新就更加难以预测。爱沙尼亚 塔尔图大学 教授 M. 博盖 特 ( Mirjam Burget ) 、 E . 巴 多纳 ( Emanuele Bardone ) 和 M. 派达 斯特 ( Margus Pedaste )等经过文献梳理后认为,还应当在四维框架的基础上加入 “可持续”与“关怀”两个维度 。 佩维和卡西在研究金融创新时则引入设计思维( Design Thinking ),将其作为实施负责任创新的工具。 设计思维是世界顶尖的设计公司 IDEO 的创始人 D. 凯利( David Kelley )和 T. 布朗( Tim Brown )于 20 世纪 90 年 代提出的,即 “在可行的科技以及能有效整合顾客价值和市场机会的商业策略基础上,运用设计师的敏锐与方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其维度有三,分别是基于社会心理层面的需求性( desirability )、基于经济层面的存续性( viability )和基于技术层面的可行性( feasibility )。 该模式运作方式如下(见图 1 ) :首先,由哲学家、专业学者、人类学家、设计人员和金融领域的专家、用户等组成工作组;其次,工作组以理论和实践两条进路对创新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理论进路主要根据研究现状就与创新相关的哲学主题进行讨论,实践进路则采用人类学方法进行实地考察与访谈调研;最后,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四个工作组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在此过程中,四个小组各司其职,工作组 1 构想并阐述问题,同时定义适用于负责任创新的变量与参数;工作组 2 以用户为中心,研发负责任的服务理念;工作组 3 将工作组 2 和工作组 1 的成果进行匹配,筛选出最可行的负责任服务;工作组 4 对筛选出的负责任服务进行检验,根据社会、经济和环境标准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图 1 : 发展负责任创新流程的设计思维 资料来源: Xavier Pavie and Daphné Carthy , Addressing the Wicked Problem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through Design Thinking , Pairs : HAL , 2014 . 将这一模式与传统的创新五步法结合(见图 2 ),并融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即可整合创新实践与责任律令。其中,创意环节应研究社会标准、经济标准和生态标准等哲学性议题,同时考虑负责任创新的第一维度,即追问创新方案是否能有效满足用户需求;可行性环节对创新的社会、经济、生态潜在影响进行分析,其结果应作为下一步行动的指导方针,使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能力环节则关注与此相关的直接影响,注意环保标准、法律规范等对创新的作用,预测存在的风险,并根据需要对风险系统进行完善,以保证创新实施的成功;改进环节则对实施环节的实际效果进行检验评估,包括其间接影响,确保在不利情况下可召开产品或服务。佩维和卡西强调,设计思维的模式在不同组织中的应用有所不同,但亦可广泛适用于金融外的其他领域。但是这一模式并未考虑政治和文化因素。 图 2 :通过设计思维开发负责任的产品与服务示意图 资料来源: Xavier Pavie and Daphné Carthy , Addressing the Wicked Problem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through Design Thinking , Pairs : HAL , 2014 . 与之类似的还有荷兰 代尔夫特理工大 哲学 系 教授 W. 瑞文斯泰因( Wim Ravesteijn )等提出的五步程序( five-step procedure ): ( 1 )识别利益相关者,( 2 )评估项目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3 )识别利益相关者的多样化价值取向和价值需求,( 4 )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间的价值冲突,( 5 ) 建构解决价值冲突的管理机制。 这一流程着眼于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价值冲突,强调通过寻求价值共识推进负责任创新,很有现实意义。 此外,负责任创新的实施进路还体现在案例研究中,如在纳米技术 、合成生物 以及港口发展 等实践领域 , 负责任创新也提出了具体的研究路径与框架,成为该理念宏观实施方法的有益补充。 3.理论反思 作为一个热门理念,负责任创新受到多方追捧,其中有褒扬亦有反思。有学者质疑,负责任创新将包含不同关切、行动者、竞争定位、组织规范、合法性形式和实践历史,面临不同挑战的科学、技术、研究、创新和商业化等本体性差异明显的范畴揉合在一起,是否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萨克利夫针对负责任创新所要求的公众参与、创新监管、风险预测等指出,情绪化非理性的公众、过多的监管、对感觉的而非实际风险的预测等都可能会妨碍创新。 荷兰 瓦格宁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 V. 布劳克( Vincent Blok )等则指出,负责任创新研究所号召的公众参与实例很少,操作困难。 英国诺 丁汉大学 B. 奈丽诗( Brigitte Nerlich )认为,负责任创新是一个炒作大于实质,内容空洞的口号式 “潮语”( buzzword )。首先,它与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等 “潮语”相互强化,尤其是在危机来临之际。负责任创新本身就是在金融危机中期被提出的。此外,负责任创新还与安全、可持续、可接受等相联并突显这些价值,它承诺以不伤害这些价值的方式进行创新。奈丽诗反问: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负责任创新究竟是好是坏,是否会妨碍“愿景 2020 ”所追求的竞争力?负责任创新是否只是人们为了得到资助而进行的敷衍?是否会导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人员的分离而非合作,因为他们会感觉自己只是负责任创新这架机器的齿轮?负责任创新仅仅是一个概念游戏还是确实与创新实践相关?它对现实中真实的创新人员有价值吗?负责任创新是否能实现它的目标?这些目标本质上是否是模糊的? 奈丽诗的批判可谓一语中的,负责任创新目前的确缺乏实质性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负责任创新的理念并不是消极的,而是提醒我们如何在问题重重的世界中 “恰当地”发挥创新应有的作用。人类的生存是一种技术化生存,技术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塑造能力,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世界中尤其如此。而人之目的与考量因素对型塑技术至关重要,因此人类主体需要通过对目的的规约与修正来和谐人-技关系。在此背景下,负责任创新的出现及其意义在于增加了此类规约与修正所考量的因素,即将环境、伦理、社会等更加广泛的因素纳入技术创新活动中,力图化解已有技术造成的负面效应,同时消减高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实现人类主体对技术功能及其影响的控制,增强对技术风险的防范,进而实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优化。这是负责任创新所追求的目的,也是其意义所在。 三、发展趋势:局限与超越 负责任创新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初步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比如难以说明责任分配的合理性,尤其是面临 “多手问题 ” ( the problem of many hands ) 时, 因此,尽管大家都同意应该负责任地对新兴技术进行创新与管理,但具体谁该对什么负责以实现这一崇高目标却难以解决。 面对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怎样的风险接受与忍耐水平才是合理的? 负责任创新本身的建构过程是否符合自反性( Reflexivity )的要求?这些都是尚等解答的问题。而且,对等非英语区的相关研究也缺乏必要的关注,比如对中国学者的研究就鲜有提及。未来 负责任创新唯有克服现阶段存在的局限,方能扬长避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超越与发展。 1.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 ( 1)概念内涵模糊 有学者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负责任创新在概念上是否与负责任管理存在区别? 萨克利夫通过对比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技术评估和负责任创新指出, “我们似乎在依据不同的理由做着相似的事” 。该领域的权威人物尚伯格也明确指出,某种程度上 “(欧洲的)负责任创新不需要任何新政策方针,只需要在研究与创新过程中坚持贯彻执行反映在欧盟条约中的基本准则即可” 。 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首先是由于缺乏基本概念的深度辨析。 “尽管我们的目标是为了促进责任,但当前鲜有研究对负责任创新中的责任进行明确阐释。” 而由于 “对创新这一前提性概念没有进行批判性的研究,使之无法升级到更负责任的创新概念” 。同时,研究不应将负责任创新限定在任一单个领域,霍温就指出创新可以是物理世界(比如建筑与基础设计的设计)、概念世界(比如定义框架、数学运算、逻辑、理论与软件)或制度世界(比如社会与法律制度、程序或组织)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 当然,概念的模糊也与研究者学术背景和探究视角不同以及概念本身处于发展初期有关。 其次是因 为 缺乏相似概念的深入比较。虽有学者将负责任创新与广泛影响、社会创新、包容性创新 、可持续创新、企业社会责任等进行比较,但总体来说,概念比较匮乏,没有与创新 2.0、企业社会责任、职业伦理、技术—伦理并行研究、技术解决、价值敏感性设计、价值设计、道德物化、建设性技术评估、可持续发展、负责任创新发展、可持续创新、伦理型创新、开放式创新、生态创新、节约式创新、建设性技术评估、负责任研究行为、风险管理等相似概念的深入比较,不但难以让人明晰负责任创新的具体内涵与特色,也无法说明负责任创新的理论先进性和优越性。所以,哪怕是欧洲企业界也对负责任创新知之甚少。 ( 2)责任过度 首先 是伦理中心主义。创新实践是一种价值实践、价值选择,而价值选择的实质是利益选择。负责任创新内在地与利益相联,权力不对称是商谈合作中绕不开的话题。 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尤其对企业而言,追逐利润是其首要的创新动力。如果没有利润,企业不但无法向股东、员工和供应商支付费用,也无法对新产品或流程进行投资。 用伦理至上或生态至上反对利润至上是矫枉过正,并不可取。每一种事情的 “重心”都是倾斜的,都必须遵守其本身的特定要求和发展规律,因此伦理学的思考必须将这些考虑其中,发展出一种“大模样伦理学” 。否则,忽略人们行为背后的利益驱动,负责任创新就会被束之高阁。另外,创新是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未然变成已然,过多的伦理要求会束缚甚至窒息创新的这种特性。 其次是创新迷恋。 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国家发展来说,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就技术发展而言, “创新是技术是其所‘是’的关键” ,从根本上讲, “‘资源有限,创造无限’。人类永不遏制的创造是物质极大丰富的根本源泉” ,缓解资源稀缺与需求无限的矛盾只能依靠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技术的存在,更不可能有技术的发展。有鉴于此,创新本身就是一种责任,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最大体现。但是,不能因此而过度创新,更不应将创新视为 “内在好的 ” ( inherently good ) ,产生所谓的创新迷恋( innovation obsession ) ,或曰创新痴迷( innovation infatuation )。其表现就是将创新视为 “现代社会的象征和解决很多问题的灵丹妙药” 。 L. 温纳( Langdon Winner )对此批评道, “创新”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神术语 ” ( god term ) ,人们对一切“新”事物都抱有愚蠢的热情。 法国负责任创新研究所 执行委员 F. 穆涅萨( Fabian Muniesa )教授更是明确指出,创新久为冒险主义和雄性主义所扰,存在着 “越大越好”的幻觉,泼点冷水非常必要。 再次是欧洲中心主义。 作为 “愿景 2020 计划 ”的重要内容,无论是负责任创新提出的背景,还是其所欲解决的问题,抑或是对其内涵的界定,都源自欧洲的实际情况和价值取向,因此在部分学者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论断中,体现出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倾向。如尚伯格将欧盟条约中的“科技进步、经济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性别平等、团结、生活质量以及高水平的健康和环境保障等”作为负责任创新所追求的“正果”并认为这些规范可以运用到其他地区。 但创新一如地方性知识一样无法 “脱域”,在此情况下,如果把负责任创新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其他地区,“可能带来文化帝国主义的风险” 。 斯蒂尔格 、欧文和麦克纳顿等认为,尚伯格对负责任创新的界定 “依据的是欧洲的政策流程与价值取向”,因而显得有些狭窄。 有美国学者甚至指出,其定义中 “我们的社会”这一描述“某程度上带有尚伯格本人没有意识到的民族中心主义色彩” 。然而并非所有西方学者都倾向于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正如霍温所指出的, “尽管‘负责任创新’这一理念源于欧洲,但却以真正的全球性目标为己任” ,在全球化浪潮已然不可阻挡的今天,更多学者将眼光置于全球层面,对科技创新中存在的挑战与机遇进行多元视角的展望与反思。 另外,一些人员、机构之所以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很可能与组织或制度缺陷有关,如果缺失组织和制度(伦理)的考量,很多问题将难以解决。比如,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制度,那么由不同知识背景不同价值取向人员构成的工作组就可能陷入 “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的窘境。 2.未来研究的方向:融合、分化、上升与下沉 显然以上所有这些局限都与负责任创新兴起时间尚短有关,这也正昭示出该理论存在的发展空间,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深化负责任创新的研究。 第一,借鉴相关理论,与之融合。负责任创新很好地体现了从社会中的科技到科技与社会再到为了社会的科技这一思路。瑞文斯泰因教授来华讲学时就曾指出,系统分析法和相关利益者分析法是负责任创新常用的两种方法,这与 STS 的发展思想史如出一辙。所以,负责任创新可与行动者网络理论融合,探索负责任创新行动者网络;或与技术代码融合,发掘负责任创新代码;抑或与社会建构论的系统分析方法融合,确立负责任创新系统等。负责任创新与负责任旅游、负责任渔业、负责任公民和负责任主权等也有着很多相似相通之处,应该吸取这些理论的经验与教训。此外,利益协调、冲突管理等亦为可资借鉴的重要理论资源。 第二,根据创新类型进行分化。如与思想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等结合,或与原始性创新、集成性创新、改进性创新结合等。不同创新类型的性质不同,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导控。以科技创新为例,科学与技术有着诸多的不同, 科学创新(即研究)主要生产知识,技术创新则主要生产物品,相对而言,知识更具有价值中立性,所以奉行普遍主义、公有主义和无私利性,而技术则是有禁区有国界的。所以(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有着不同的范式路径和价值取向, “可以进行没有创新的研究” ,在此意义上应该将负责任 研究与 创新( RRI )细分为负责任研究( RR )与负责任创新( RI )。原始性创新的风险最大,也最不可预测,相较而言,改进性创新的风险就要小的多,也更加可预测,因此两者的着力点也应有所区别。 第三,上升到哲学高度对负责任创新本身进行反思。负责任创新是否可能?何以可能?是否有效?如何有效?负责任创新中的 “责任”究竟是何种责任?如果是“全责任( overall-responsibility ) ”,如何论证?如何协调不同责任之间的冲突?过多的责任会不会使创新作茧自缚而削弱了竞争优势?创新人员是否有能力对所有责任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量?在国家尚未消灭的情况下,从全球层面进行责任考量是否可行?如何防止合作中出现的“主体性霸权”或“民主性暴政”以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是否所有现存的公众期望、制度规范或伦理律令都是合理的,都应予以满足?如果不能从哲学层面很好地回答这些原理性问题,经济学、管理学等其他领域的负责任创新就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四,将负责任创新下沉到更具体的微观层面。如与特定的区域、组织、群体、个人等创新主体结合,或与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认知技术等技术类型结合。以区域性负责任创新为例,负责任创新是语境敏感的( context-sensitive ), 只有实现本土化,才能将理论成功运用于实践。比如与中国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经济发展、政治生态、社会需求和发展阶段等实际国情相结合,实现负责任创新的中国化。以组织性负责任创新为例,高校不同于其他创新主体的首要一点即在于其教育职能,但目前高校的许多创新越来越与此相偏离甚至相脱离,功利化趋向日益严重,因此,作为负责任的高校创新,必须考虑对其教育的影响。再以技术性负责任研创为例,信息技术的作用日渐突显,尤其是智能手机,凭借其强大融合性、便携性,越来越成为人们须臾难离的技术产品,在智能手机的研发过程中,如何平衡硬件创新与应用创新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作为功能载体的硬件有无必要、应不应该那么 “发烧”?如何实现整体生产流程的无害化?如何保证用户的信息权利,尤其是隐私权?这些都是负责任信息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附录:国外负责任创新相关研究信息: 期刊、 项目、教育、机构、博客 期刊 序号 名称 网址 备注 1 Journal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http://www.tandfonline.com/loi/tjri20 2 Debating Innovation http://www.debatinginnovation.org/?q=debatinginnovation 项目 序号 名称 网址 备注 1 Responsible Innovation http://www.nwo.nl/en/research-and-results /programmes/responsible+innovation 2 RRI-Tools http://www.rri-tools.eu/ Fostering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3 FRRIICT http://www.responsible-innovation.org.uk/ Framework for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ICT 4 Res-AgorA http://res-agora.eu/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a Distributed Anticipatory Governance Frame : A Constructive Socio-normative Approach 5 FoTRRIS http://fotrris-h2020.eu/ 6 Responsible-Industry http://www.responsible-industry.eu/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 in the Domain of ICT for Health , Demographic Change and Wellbeing 7 GREAT http://www.great-project.eu/ Governance for REsponsible innovATion 8 SPICE http://www.spice.ac.uk/ Stratospheric Particle Injection for Climate Engineering 9 SYNENERGENE https://www.synenergene.eu/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Synthetic Biology 10 RESPONSIBILITY http://responsibility-rri.eu/?lang=en Global Model and Observatory for International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11 KARIM http://www.karimnetwork.com/ Knowledge Acceleration and Responsible Innovation Meta-network 12 NERRI http://www.nerri.eu/eng/home.aspx NERRI-Neuro-Enhancement :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13 FaRInn http://www.farinn.eu/ Facilitating Responsible Innovation in South East Europe Countries 14 ProGReSS http://www.progressproject.eu/ PROmoting Global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Social and Scientific Innovation 15 SATORI http://www.parrise.eu/ Stakeholders Acting Together On the ethical impact assessment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16 PROSO http://www.proso-project.eu/ Promoting societal engagement under the terms of RRI 17 RRI-ICT http://rri-ict.eu/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 RRI )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 ICT ) 18 Sparks http://www.sparksproject.eu/ familiarize and engage European citizens with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19 P.I.E.R. http://www.pier-project.eu/ Public involvment with an Exhibition on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20 Science with and for Society http://ec.europa.eu/research/swafs/index.cfm 教育 序号 名称 网址 备注 1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Ethics , Safety and Technology https://www.edx.org/course/responsible-innovation-ethics-safety-delftx-ri101x#.VKEgBUBMA How to deal with risks and ethical questions raised by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2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LDE ) http://www.tbm.tudelft.nl/studeren/minoren-en-keuzevakken/minoren/minoren/responsible-nnovation- lde/ 3 Responsibility in Innovation http://responsibleinnovation.eu/ Run by the Department of Values ,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at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4 “ Philosophy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 2015 ) – OZSW course http://www.ozsw.nl/activity/philosophy-of-responsible-innovation-2015-ozsw-course/ 5 “ Philosophy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 2016 ) – OZSW and 4TU.Ethics graduate course http://www.ozsw.nl/activity/philosophy-of-responsible-innovation-2016-ozsw-course/ 6 HEIRRI http://heirri.eu/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7 PARRISE http://www.parrise.eu/ Promoting Attainment of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Science Education 8 IRRESISTIBLE http://www.irresistible-project.eu/index.php/en/ Engaging the Young with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9 ENGAGE http://www.engagingscience.eu/en/ Equipping the Next Generation for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10 EnRRICH http://www.livingknowledge.org/projects/enrrich/ Enhancing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hrough Curricula in Higher Education 11 Responsible Innovation in Science , Engineering and Society ( Graduate Certificate ) https://sfis.asu.edu/degree/responsible-innovation-science-engineering-society-graduate-certificate 12 Consortium for Science , Policy , and Outcomes http://cspo.org/program-areas/responsible-innovation/ 13 Graduate Certificate in Responsible Innovation http://cspo.org/program/graduate-certificate-in-responsible-innovation/ By Consortium for Science , Policy Outcomes of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14 Care Master programs in Design http://en.lecolededesign.com/formations/postgraduate-studies/care-master-programs/ By L’école de design Nantes Atlantique 15 MANG6280 Sustainable and Responsible Innovation http://www.southampton.ac.uk/business-school/postgraduate/taught_modules/mang6280-sustainable-and-responsible-innovation.page? Postgraduate study by Southampton Business School 机构 序号 名称 网址 备注 1 Observatory for Responsible Innovation http://www.debatinginnovation.org/ A think tank for responsibility in innovation 2 The Giannino Bassetti Foundation http://www.fondazionebassetti.org/en/ The mission of the Giannino Bassetti Foundation is to promote responsible innovation 3 SoScience http://www.soscience.org/ Driving Responsible Innovation 4 MATTER http://www.matterforall.org/ Making Transformative Technologies Ethical and Responsible 5 VIRI http://cns.asu.edu/viri The Virtual Institute for Responsible Innovation 6 RRI.HU http://www.rri.hu/ First Hungarian Responsible Innovation Association 7 Ecsite http://www.ecsite.eu/ 8 Centre for Computing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http://www.dmu.ac.uk/research/research-faculties-and-institutes/technology/centre-for-computing-and-social-responsibility/research/responsible-research-and-innovation.aspx Addressing the social and ethical impacts of ICT through research , consultancy and education. 9 EPSRC https://www.epsrc.ac.uk/research/framework/ Engineering and Phys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 10 4TU.Centre for Ethics and Technology http://ethicsandtechnology.eu/impact/responsible-innovation/ 11 Department of Values ,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http://www.tbm.tudelft.nl/en/about-faculty/departments/values-technology-and-innovation/ the department aims at making a valuable and sustained contribution to scholarship in the field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12 SocietyInside http://societyinside.com/ People Shaping Innovation 13 SocietyInside www.societyinside.com People Shaping Innovation. We help people with the ethics of new technologies 博客 序号 名称 网址 备注 1 René von Schomberg https://renevonschomberg.wordpress.com/ Responsible Innovation, Ethics , emerging technologies ,“ Science in Transition ”, Foresight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2 Responsible Innovation https://jackstilgoe.wordpress.com/ Jack Stilgoe's thoughts on science , innovation and society 3 Making Science Public http://blogs.nottingham.ac.uk/makingsciencepublic/category/responsible-innovation/ 原文发表于:刘战雄,梅亮,晏萍. “负责任创新”研究现状及其趋势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16,20:107-128。有改动。 注: 本文得到赵迎欢教授、 Arie Rip 教授、 Bernd Stahl 教授、 Bernard Reber 教授、 Bert-Jaap Koops 教授、 Doris Schroeder 教授 、 Eloïse Szmatula 女士、 Fabian Muniesa 教授 、 Hilary Sutcliffe 女士、 Ibo van de Poel 教授 、 Ignasi López Verdeguer 先生、 Jeroen van den Hoven 教授、 Jonny Hankins 先生、 Kostas Iatridis 教授 、 Neelke Doorn 副教授 、 Philip Brey 教授、 René Von Schomberg 博士、 Robert Gianni 教授 、 Shannon Spruit 博士、 Tsjalling Swierstra 教授、 Victor Scholten 教授 、 Vincent Blok 教授、 Virgil Cristian Lenoir 教授、 Wim Ravesteijn 教授、 Xavier Pavie 教授、王前教授、陈劲教授和夏保华教授 等学者的指导与帮助,在此深表谢忱! 参考文献: “ Rome Declaration on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Europe ” , Rome : Science , Innovation and Society - achieving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2014-11-21 . Redazione FGB , “Workshop on the G. Bassetti Foundation” , http://www.fondazionebassetti.org/en/pages/ 2009/02/workshop_on_the_g_bassetti_fou.html , 2009-02-27 . Robin Williams , “ Compressed Foresight and Narrative Bias : Pitfalls in Assessing High Technology Futures ” , http://www.innogen.ac.uk/downloads/Innogen-WP-039-Compressed-Foresight-and-Narrative-Bias.pdf , 2005-05 . 范 · 登 · 霍温:《负责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晏萍译,王前校,引自王前、文成伟:《工程 · 技术 · 哲学:中国技术哲学研究年鉴(总第八卷)》,科学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18 页。 Bernd Carsten Stahl ,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 The Role of Privacy in an Emerging Framework” ,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 Vol.40 , No.6 , 2 013. Richard Owen , “ A New Era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 Planet Earth , Autumn , 2009. 汉斯 · 约纳斯:《责任原理:现代技术文明伦理学的尝试》,方秋明译,世纪出版有限公司 2013 年版。 张卫、王前: 《 论技术伦理学的内在研究进路 》,《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 2012 年 第 3 期。 Peter Kroes and Anthonie W.M. Meijers , “ Toward an Axiological Turn in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 , i n Maarten Franssen , Pieter E. Vermaas , Peter Kroes and Anthonie W.M. Meijers ,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fter the Empirical Turn , Switzerland : Springer , 2016 , pp. 11-30 . 刘宝杰: 《 技术 - 伦理并行研究的合法性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3 年 第 10 期。 Philip Brey , “ Constructiv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 i n Maarten Franssen , Pieter E. Vermaas , Peter Kroes and Anthonie W.M. Meijers ,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fter the Empirical Turn , Switzerland : Springer , 2016 , pp. 127. Hilary Sutcliffe , “ A Report on Responsible Research Innovation ” , http://ec.europa.eu/research/science -society/document_library/pdf_06/rri-report-hilary- sutcLiffe_en.pdf , 2011-05-19 . Philippe de Woot ,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Sheffield : Greenleaf Publishing Limited , 2015 , p. 3. “ What is Horizon 2020? ” , https://ec.europa.eu/programmes/horizon2020/en/what-horizon-2020 , 2016-08-09 . Hilary Sutcliffe , “A Report on Responsible Research Innovation ” , http://ec.europa.eu/research/science -society/document_library/pdf_06/rri-report-hilary- sutcLiffe_en.pdf , 2011-05-19 . René Von Schomberg , “ Prospects for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a framework of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 , in M. Dusseldorp and R. Beecroft , Technikfolgen abschätzen lehren : Bildungspotenziale transdisziplinärer Methoden , Wiesbaden: Vs Verlag , 2012 , p. 51. Michael Davis and Kelly Laas , “ ‘ Broader Impacts ’ or ‘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 ? A Comparison of Two Criteria for Funding Research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 V ol. 20 , No. 4 , 2014. Jack Stilgoe , Richard Owen and Phil Macnaghten , “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Research Policy , Vol. 9 , No. 42 , 2013. Hilary Sutcliffe , “ A new old definition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 http://www.matterforall.org/a-new-old -definition-of-responsible-innovation/ , 2014-05-29. European Conmission , Options for Strengthening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 Report of the Expert Group on the State of Art in Europe on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 Luxembourg :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 2013 , p.3. Xavier Pavie , Victor Scholten and Daphné Carthy ,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From Concept to Practice , London :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 2014 , p. 3. Hilary Sutcliffe , “ A Report on Responsible Research Innovation ”, http://ec.europa.eu/research/science -society/document_library/pdf_06/rri-report-hilary- sutcLiffe_en.pdf , 2011-05-19 . René Von Schomberg , “ A Vision of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 in Richard Owen , John Bessant and Maggy Heintz ,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Managing the Responsible Emergence of Science and Innovation in Society , Chichester : John Wiley Sons Inc. , 2013 , p. 60. “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 Europe’s Ability to Respond to Societal Challenge ” , http://ec.europa. eu/research/ science-society/ document_library/pdf_06/responsible-research-and-innovation-leaflet_en.pdf , 2012-04-25. René Von Schomberg , “ A Vision of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 in Richard Owen , John Bessant and Maggy Heintz ,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Managing the Responsible Emergence of Science and Innovation in Society , Chichester : John Wiley Sons Inc. , 2013 , p. 66. Bernd Carsten Stahl , “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 The Role of Privacy in an Emerging Framework” ,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 Vol. 40 , No. 6 , 2013. Vincent Blok , “Look Who’s Talking :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the Paradox of Dialogue and the Voice of the Other in Communication and Negotiation Processes” , Journal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V ol .1 , No. 2 , 2014. Ben A. Wender , e t al , “Anticipatory Life-cycle Assessment for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 , Journal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V ol .1 , No. 2 , 2014. Keren Asante , Richard Owen and Glenn Williamson , “Governance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Perceptions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 Insights from an Ethnographic Case Study” , Journal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V ol. 1 , No. 1 , 2014. Jeroen van den Hoven , Pieter E. Vermaas and Ibo van de Poe , Handbook of Ethics , Values , and Technological Design , Dordrecht : Springer , 2015. Xavier Pavie , Victor Scholten and Daphné Carthy ,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From Concept to Practice , London :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 2014 , pp. 68-86. Mirjam Burget , Emanuele Bardone and Margus Pedaste , “ Definitions and Conceptual Dimensions of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 A Literature Review” ,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 Vol. 4 , 2016. Xavier Pavie and Daphné Carthy , Addressing the Wicked Problem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through Design Thinking , Pairs : HAL , 2014 . T im Brown , “Design Thinking”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V ol. , No. 7 , 2008. Wim Ravesteijn , Jia He and Chaohe Chen , “Responsible Innovation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 in Infrastructures : The Nansha Port Railway Project” , Ocean Coastal Management , Vol.100 , 2014. Simone Arnaldi , Arianna Ferrari , Paolo Magaudda , et al. , Responsibility in Nanotechnology Development , Dordrecht : Springer , 2014 . http://www.synenergene.eu/. Wim Ravesteijn , Yi Liu a nd Ping Yan , “Responsible Innovation in Port Development” , Water Science Technology , Vol. 72 , No. 5 , 2015. Sally Randles , Jan Youtie , David Guston , et al . , A Transatlantic Conversation on Responsible Innovation and Responsible Governance , in Harro van Lente , Christopher Coenen , Torsten Fleischer , et al . , Little by Little : Expansions of Nanoscience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 Heidelberg : Akademische Verlagsgesellschaft , 2012 , p. 178. Hilary Sutcliffe , “ What Could Be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Some Ideas ?” , http://www.matterforall.org/what-could-be-the-negative-impacts-of-responsible-innovation-some-ideas/ , 2104-07-29. V. Blok , L. Hoffmans and F.M. Wubben , “ Stakeholder Engagement for Responsible Innovation in the Private Sector : Critical Issue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 Journal on Chain and Network Science , V ol. 15 , No. 2 , 2015. Brigitte Nerlich , “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Great Expectations , Great Responsibilities” , http://blogs.nottingham.ac.uk/makingsciencepublic/2014/02/24/ , 2014-02-24 . Ibo van de Poel , Lambèr Royakkers and Sjoerd D. Zwart , Mor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Problem of Many Hands , New York Oxon : Routledge , 2015 , p. 5. Ineke Malsch , “ Communitarian and Subsidiarity Perspectives on Responsible Innovation at a Global Level” , NanoEthics : Studies of New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 V ol. 9 , No. 2 , 2015. Colleen Murphy and Paolo Gardoni , “ The Acceptability and the Tolerability of Societal Risks : A Capabilities-based Approach” ,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 V ol. 14 , No. 1 , 2008. Sally Randles , Jan Youtie , David Guston , et al . , “ A Transatlantic Conversation on Responsible Innovation and Responsible Governance” , in Harro van Lente , Christopher Coenen , Torsten Fleischer , et al . , Little by Little : Expansions of Nanoscience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 Heidelberg : Akademische Verlagsgesellschaft , 2012 , p. 177. Hilary Sutcliffe , “ Responsibility and Innovation - Where Are We Coming from?” , http://prezi.com/eqx3eczbwgty/responsibility-and-innovation-where-are-we-coming-from/ , 2014-08-28 . René Von Schomberg , “ A Vision of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 in Richard Owen , John Bessant and Maggy Heintz ,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Managing the Responsible Emergence of Science and Innovation in Society , Chichester : John Wiley Sons Inc. , 2013 , p. 64. Sophie Pellé and Bernard Reber , From Ethical Review to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 London and Hoboken : ISTE Ltd and John Wiley Sons Inc. , 2016 , p. X. Vincent Blok and Pieter Lemmens , “ The Emerging Concept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Three Reasons Why It Is Questionable and Calls for a Rad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 , in Bert-Jaap Koops , Ilse Oosterlaken , Henny Romijn et al . , Responsible Innovation 2 : Concepts , Approaches , and Applications , Switzerland : Springer , 2015 , p. 21. Jeroen van den Hoven , “ Value Sensitive Design and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in Richard Owen , John Bessant and Maggy Heintz ,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Managing the Responsible Emergence of Science and Innovation in Society , Chichester : John WileySons Inc. , 2013 , p. 82. Xavier Pavie , Victor Scholten and DaphnéCarthy ,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From Concept to Practice , London :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 2014 , pp. 31-35. Erich Griessler , “ Measuring the Immeasurable : Some Empirical Observations A across Europe on Private Companies’ Use of RRI” ,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Europe and across the World : Go4 Joint Final Conference , Brussels : 2015-01-25 . Sally Randles , Jan Youtie , David Guston , et al . , “ A Transatlantic Conversation on Responsible Innovation and Responsible Governance ” , in Harro van Lente , Christopher Coenen , Torsten Fleischer , et al . , Little by Little : Expansions of Nanoscience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 Heidelberg : Akademische Verlagsgesellschaft , 2012 , p. 178. Konstantinos Iatridis and Doris Schroeder ,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Industry , Dordrecht : Springer , 2015 , p. 32. 赵汀阳: 《 大模样伦理学 》, 引自 《 论可能生活(第 2 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版,第 284 页。 习近平: 《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 ” ,《人民日报》 2014-06-10 , 第 2 版 。 夏保华: 《 技术创新哲学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第 31 页 。 吕乃基: 《 论 “ 物质极大丰富 ” 》,《 科学技术辩证法 》 2006 年第 1 期。 Vincent Blok and Pieter Lemmens , “ The Emerging Concept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Three Reasons Why It Is Questionable and Calls for a Rad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 , in Bert-Jaap Koops , Ilse Oosterlaken , Henny Romijn , et al . , Responsible Innovation 2 : Concepts , Approaches , and Applications , Switzerland : Springer , 2015 , p. 1 9. Daniel Ben-Horin , “ Innovation Obsession Disorder” ,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 Informing and Inspiring Leaders of Social Change , http://ssir.org/articles/entry/innovation_obsession_disorder , 2012-04-11 . Benoît Godin , Innovation Contested : The Idea of Innovation Over the Centuries , London : Routledge , 2015 , p. I. Langdon Winner and Nick Ishmael-Perkins , “ QA : How the Ideology of Innovation Harms Development ” , http://www.scidev.net/global/innovation/feature/langdon-winner-tyranny-new.html , 2014-12-17 . René Von Schomberg , “ A Vision of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 in Richard Owen , John Bessant and Maggy Heintz ,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Managing the Responsible Emergence of Science and Innovation in Society , Chichester : John Wiley Sons Inc. , 2013 , p. 5 7. WANG Xiaowei ,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Value Imperialism” , in SPT2015 Abstracts :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2015) , Shenyang :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 2015 , p. 43. Jack Stilgoe , Richard Owen and Phil Macnaghten , “ Developing aFramework for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Research Policy , Vol. 9 , No. 42 , 2013. Michael Davis and Kelly Laas , “ ‘ Broader Impacts ’ or ‘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 ? A Comparison of Two Criteria for Funding Research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 V ol. 20 , No. 4 , 2014. 范 · 登 · 霍温:《负责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晏萍译,王前校,引自王前、文成伟:《工程 · 技术 · 哲学:中国技术哲学研究年鉴(总第八卷)》,科学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19 页。 陈昌曙: 《 技术哲学引论 》 ,科学出版社 1999 年 版,第 160-168 页。 “ RRI Shaping New Horizons :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Europe and across the World” , http://www.eesc.europa.eu/resources/docs/summary-from-the-conference-for-the-website-apres-relecture.pdf , 2016-01-15 Bert-Jaap Koops , “ The Concepts , Approaches , and Applications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An Introduction” , in Bert-Jaap Koops , Ilse Oosterlaken , Henny Romijn , et al . , Responsible Innovation 2 : Concepts , Approaches , and Applications , Switzerland : Springer , 2015 , p. 9.
个人分类: 发表论文|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责任过度及其对负责任创新的启示
热度 1 liuzhanxiong 2016-8-1 20:40
责任过度及其对负责任创新的启示 刘战雄 夏保华 中文摘要: 责任过度是指责任主体的行为大幅超出了责任对象的需要或责任标准的要求,导致有损责任对象发展、责任结果与责任动机背道而驰的现象,其表现主要有主体性霸权和溺爱式关怀两种。责任过度对负责任创新的启示至少有二:首先要防止欧洲中心主义,因地创新;其次须破除创新迷恋,适度创新。 关键词: 责任过度;负责任创新;主体性霸权;溺爱式关怀 中图分类号: G305 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汉斯 · 约纳斯将父母与政治家的责任作为范例( eminent paradigms ),认为其兼具“全体性”、 “ 连续性 ” 和 “ 未来性 ” 三大特征。 126 并将父母对小孩的责任作为 “ 不受时间限制的所有责任的范型( archetype ) ” 。 164 但由于责任主客体力量的不平衡以及父母对孩子炽烈的爱,往往容易引发父母以自身意志代替孩子的意志,或者溺爱孩子的现象,导致责任结果与责任初衷南辕北辙,引发责任过度。 二、 责任过度内涵析义 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视角对人类的行为进行描述,但责任描述与其他描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始终包含以 “ 应然 ” 为标准的对现存之 “ 实然 ” 的评价,也正因如此,有学者把责任界定为“该做的事”。而“应该”所依据的标准通常是某种规范,即“调控人们行为的、由某种精神力量或物质力量来支持的、具有不同程度之普适性的指示或指示系统”。 15 “度”是对系统不同质态之间分界点的一种描述,量变达到一定的“度”后,将催生质变,系统将进入另一个质态。根据量变质变规律,若想保持系统的现有状态,必须坚持适度原则。所谓过犹不及,即使动机为“善( good )”的事情,做过了头也必然会适得其反。比如, 家长对孩子过强的责任有时就会抑制孩子的自由发展,而过强的责任感也可能会导致“伪责任”对“真技术”的阻碍甚至扼杀。 48 责任过度是指,责任主体的行为大幅超出了责任对象的需要或责任标准的要求,导致有损责任对象发展、责任结果与责任动机背道而驰的现象。任何责任都应该是共赢的,不仅有利于责任主体的发展,也应该有利于责任对象的发展。同时不仅在责任动机上应该是利他的,在责任效果上也应该有利于责任对象,至少无损于其利益,而责任过度则会造成效果与动机的事与愿违。 一方面,履行与承担责任是个体与人类的存在方式、发展方式。任何责任主体都不只有对他者的责任,也有对自身的责任,“对自我负责是主体性实现的目的性前提和结果”。 65 当责任超过对象的需要时,客观上就会造成对其自身责任的剥夺,进而对其全面自由发展带来损害。另一方面,责任有主体责任与附属责任之分, 11-12 当责任行为大幅超过责任标准的要求,便会由升华责任蜕变为过度责任,产生此主体责任与彼主体责任的交叉。比如百度血友病吧被卖一事,确保贴吧切实为吧友服务而非让其沦为坑蒙拐骗之地本来就是百度的分内之责,而不能把甄别信息真假的主要责任推给吧友。“技术好比自己的孩子,生了,就要好好抚养和引导,决不能把管教的义务甩给旁人,再用‘技术无罪’的口号逃避责任。” 否则,不但容易使社会对吧友产生过高的责任要求,错将其附属责任归为主体责任,也容易使百度等平台提供商推卸其主体责任,将其偷换为附属责任。无论以上何种情况,都不利于责任的顺利实现。 根据是否违背责任对象的意愿,可将责任过度分为主体性霸权和溺爱式关怀两种,下面分别详述之。 三、 责任过度的表现 1. 主体性霸权 主体性是人类在对象性行为中表现出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目的性等,是人类能动性的集中体现。但主体性的过度张扬则会导致主体性霸权,即责任主体以自身的主体性压抑甚至压制他者的主体性,违逆他者的意愿,将其意志或价值观强加给责任客体的现象。其原因在于,主体性具有“独断性”,其背后隐藏着控制欲望和特殊利益,极易导致对“他者(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他人)”的征服甚至宰制。 23 在约纳斯的“父母—小孩”的责任范型中,由于小孩的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有限,父母这样做有时是可取的,比如孩子迷恋网络游戏或不写家庭作业时。但由于父母在力量上处于绝对优势,当小孩的意志与父母的意志发生冲突时,难免会出现主体性霸权,即父母以己度人,以己心为子心,强令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最常见的就是父母替孩子规划甚至决定他们的人生,这点在家长制盛行的封建社会尤为突出,包办婚姻就是明显的例子,虽然父母的本意是对子女负责,但主体性霸权下难免造成《孔雀东南飞》之类的爱情悲剧。 国家层面,计划与经济各有所长,本应彼此配合相得益彰,但在“大政府小社会”的情况下,政府的权力边界过度向外扩张,对市场管的过多,常常扮演运动员与裁判员的双重角色,不但很容易形成权力寻租造成腐败,也严重损害资源的配置效率。这种责任过度的典型就是“过度集权”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政治上过度集权、经济管得过死、思想文化上管得过严”, 118-119 这一模式给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造成了严重破坏,并最终造成了苏联的解体。我国历史上也存在类似弊端,比如“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 327 所以国家提出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不仅关进法律法规的笼子,也关进伦理道德的笼子。笼子,即权力的边界。新发布的《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不得用‘官本位’、‘等级制’等压制学术民主……推进简政放权,减少对学术活动的直接干预”, 就是为了纠正过去存在的责任过度。 主体性霸权在思想上的表现就是各式各样的 “ 中心主义 ” ,比如“ GDP ( 中心 ) 主义”、 “ 自然中心主义 ” 和 “ 生态中心主义 ” 等。有些“中心主义”看似相互矛盾,但实际上都是一种唯我独尊的价值霸权。比如,“泛道德主义强调的伦理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的主张 , 与正在流行的后现代主义不可同日而语。然而 , 泛道德主义最终也未能脱离后现代主义与唯科学主义之争的窠臼。正如唯科学主义以科技领域片面的工具理性为本位 , 后现代主义以艺术领域片面的自由情感为本位一样 , 泛道德主义以片面的伦理价值为本位 , 三者都企图凌驾于现代文化的其他价值领域之上”。 111 秉承主次矛盾的思想,根据实际情况将某一思想做为“中心”加以弘扬倡导是应该的,一旦形成“中心主义”,则会造成价值僭越。比如作为教育机构,高校本应以教书育人为“中心”,但在“经济(中心)主义”的错误诱导下,不少高校却把主要精力放在评比创收上,一些教师也丢弃“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一心申课题跑项目。长此以往,中国教育质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必然还会进一步拉大。 2. 溺爱式关怀 关怀是应用伦理学的基本准则之一,即主动对他者进行照顾、呵护或关爱。关怀准则虽然比不伤害、公正等其他准则更为积极,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关怀过度引发的溺爱式关怀。所谓溺爱式关怀,是指责任主体放弃理性反思,而对责任客体的意愿或要求唯命是从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主导着人们近距离关系的关怀准则浸润着善意、同情等复杂的情感因素,而过于依赖情感诉求则极易导致道德上的随意性及相对主义”。 21 与主体性霸权式的责任过度不同,溺爱式关怀并没有忤逆责任对象的意愿,恰恰相反,反而是迎合其意愿,对其有求有必应,“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就是这种责任过度造成的,这种现象在独生子女和由祖辈照看的留守儿童当中尤为普遍。长辈的这种关怀虽然也是因为对孩子的爱,但由于忽略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结果好心办坏事,反而使爱变成了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张默、李天一、房祖名等都是这种责任过度的受害者。所谓“多难必多易,多易必多难”,小孩长期被当作温室花草般养育看待,久而久之,必然因无法履行对自身的责任而在用进废退作用下失去应有的适应能力,变得弱不禁风。 以诺基亚为例,正是由于对塞班系统的溺爱使其拒绝了安卓系统,因此错过了具有革命意义的技术路线,最终导致了自身的衰落。再比如大众汽车的尾气排放造假事件, 2005 年,大众工程师因无法及时找到满足美国氮氧化物排放标准的解决方案,即在实验室测试中作弊,专门在柴油车辆上安装类似“失效保护器”有造假软件,用于识别车辆是在行驶还是在进行尾气排放检测,然后通过对发动机排放进行控制以使检测结果符合“高环保标准”。这一创新显然忽视了基本的伦理原则,属于典型的非负责任创新( irresponsibleinnovation )。 60 但为了赚取利润,在明知此举违犯环境、社会和伦理规范,触犯法律,甚至在供应商及内部技术人员警告使用软件操纵尾气值违法的情况下,大众公司非但没有对相关创新者的错误予以惩戒,反而资助了该项目的实施。这一行为被美国环保部署曝光后,不但导致大众的股票大跌,面临巨额罚款,更给大众公司甚至“德国制造”的声誉带来了巨大损失。 尚伯格认为,负责任创新应该努力满足“社会期望( societal desirability )”,但众口难调,任何创新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望。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多为商业活动,每一款产品都有其目标消费者,因此,现实中的创新多以满足目标消费者的期望为目标。一些企业正是以此理由,创新出了《小时代》《爸爸去哪儿》《孤岛惊魂》等高票房低口碑的粉丝电影和脑白金、天价月饼等名实不符的送礼型产品。但是这些创新是“负责任”的吗?是否消费者的所有期望都应予以满足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正如佩维所言,真正的负责任创新对唯顾客马首是瞻是持否定态度的,“发现一种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并不能成为判定一项创新正当的理由。” 27 四、 责任过度对负责任创新的启示 负责任创新作为创新过程进行价值选择的新标准,是对以往创新观和创新价值取向的反思与批判, “ 追求创新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 、人文价值的全面实现 ” , 50 强调将责任嵌入到创新的主体、流程和成果之中,以对技术的社会角色负责,实现“技以致善( Doing Good withTechnologies )”。 责任过度对负责任创新有着重要启示。 1. 防止欧洲中心主义 作为“愿景 2020 ( Horizon 2020 ) ”的重要内容,无论是负责任创新提出的背景,还是其所欲解决的问题,抑或是对其内涵的界定,无疑都是针对欧洲实际、基于欧洲的价值取向的。尚伯格将欧盟条约中的 “ 科技进步、经济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性别平等、团结、生活质量以及高水平的健康和环境保障等 ” 作为负责任创新所追求的“正果 ( right impacts ) ”并认为这些规范可以运用到其他地区。 57 但创新一如地方性知识一样无法“脱域”,在此情况下,如果把负责任创新原封不动的移植到其他地区,“可能带来文化帝国主义的风险”。 43 斯提尔勾、欧文和麦克纳顿等认为,尚伯格对负责任创新的界定“依据的是欧洲的政策流程与价值取向”,因而显得有些狭窄。 1570 有美国学者甚至指出,其定义中“我们的社会”这一描述“某程度上带有尚伯格本人没有意识到的民族中心主义色彩”。 971 全球变暖、资源紧张、社会老龄化、公共健康和安全等 “ 巨挑战( grand challenges ) ” 是负责任创新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而利益关涉者对话 ( stakeholderdialogue ) 被认为是负责任创新的关键特征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 但是,由于存在实力的不平衡,彼此的外部环境、价值排序、利益诉求、眼光视野、动机追求等也有差异,因此,“各利益关涉者对‘巨挑战’的具体范围和创新过程的目标很难达到共识”。 23 在此情况下,将欧洲对相关问题的定义生搬硬套到其他地区,就是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表现。 这是因为,负责任创新不仅是价值敏感的( value sensitive ),而且是“语境敏感的( context-sensitive )”, 9 首先取决于创新所在的具体时空。此时的负责任创新未来就不一定还是负责任创新,此地的负责任创新放到其他地区也未必依然合宜。比如,尽管蒸汽机、柴油机比牛马等牲畜以及水、风等动力形式的污染要大很多,但机器的发明与创新却是人类巨大的进步,在当时就是负责任的。再比如,荷兰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自行车在交通工具中占了很大比重,这就大大减少了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硫化物等有害物质的排放,但若将其复制到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则恐怕会出现南橘北枳的现象。 其次取决于创新的类型及创新程度。比如,知识创新大多属于基础研究,周期长,一般短期内很难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则不同,一般都有明确的应用目的,经济价值较为突出。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创新类型的特质,“对从事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人员实行分类评价”。 创新类型还与行业特性有关,比如文化、旅游等“无烟工业”的环保标准就不能与造纸、化工、钢铁等行业的一概而论。就创新程度而言,越是颠覆式创新,对其具体影响的可预测性越差,风险也越大,而常规型创新的未知性则相对较小,因此,评价两者是否负责任的标准也应该有所不同。 最后,还取决于创新主体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所拥有的资源。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落后国家各自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以需求层论观之,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尊重需要的层次,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展国家,大学教授的收入不比蓝领工人高,工作也并不轻松,很多人从事教育行业是因为教师职业良好的社会声望所带来的尊严感。发展中国家则大体处在安全需要或社会需要的层次,以中国为例,环境安全、食品安全、职业安全、信息安全等依然堪忧,公众的安全需要并未得到满足;同时,由于社会信用缺失,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以及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等原因,人们对友爱与归属等情感的需要也很强烈。而落后国家整体上则仍处于衣食住行等生理需要的层次。此外,三类国家所拥有的资源也很不相同,发达国家不仅拥有先进的科技和雄厚的资本,还拥有全球产业链顶端的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则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只有自身资源支撑得起的创新战略才有现实性可言,因此,三者所实行的负责任创新应该因地制宜,而不是照抄照搬欧洲的标准强而为一。 2. 破除创新迷恋,适度创新 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根本上讲,“‘资源有限,创造无限’。人类永不遏制的创造是物质极大丰富的根本源泉”, 4 缓解资源稀缺与需求无限的矛盾只能依靠创新。就技术发展而言, “ 创新是技术是其所 ‘ 是 ’ 的关键 ” , 31 没有创新,就没有技术的存在,更不可能有技术的发展。有鉴于此,创新本身就是一种责任,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最大体现。但是,不能因此而过度创新,产生 所谓的 创新迷恋( i nnovationobsession ) , 或曰创新痴迷( i nnovationinfatuation )。其表现就是将创新视为“现代社会的象征和解决很多问题的灵丹妙药”。 Ⅰ 温纳对此批评到,“创新”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神术语( god term )”,人们对一切“新”事物都抱有愚蠢的热情。 法国负责任创新研究所( The Observatory for Responsible Innovation )执行委员、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校社会学创新中心主任费宾·穆涅萨( Fabian Muniesa )教授更是明确指出,创新久为冒险主义和雄性主义所扰,存在着“越大越好”的幻觉,泼点冷水非常必要。 之所以要破除创新迷恋,是因为创新并不总是好的。首先,创新的风险性会让人产生技术恐惧, “ 在现代话语系统中,技术恐惧者恐惧的并不仅仅是技术的危险和有害后果,技术本身的快速发展,使得用户感到应接不暇、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勉为其难、焦虑疲惫,担心技术失控、担忧技术对人类的控制等都是技术恐惧的现实表现。 ” 72 其次,即使知道 创新出来的任何技术都难免会产生预想不到的负作用,人类也 无法预测到一项创新产生的所有影响。 比如 DDT 、氯氟烃、塑料袋等,创新之初很想预测到这些技术会在未来对人类产生如此之大的负效用。再比如无纸办公,本来是为减少纸张的使用进而保护环境,结果却因其便捷易用,人们的打印次数反而比以前更多了。 4 最后,在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与伦理约束的情况下,甚至还会出现地沟油、假鸡蛋等有毒创新。这些创新不但不能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反而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 而且,任何后果都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技术创新既非造成“巨挑战”的唯一原因,仅靠技术手段也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在负责任创新这个合成词中,创新是从属于责任的,而不是相反,当预见到某些创新可能带后严重后果,就应该立即中止。《负责任创新杂志》的主编大卫 H. 贾斯顿教授就认为,有时低程度的创新反而更负责任(见图 1 )。因此在创新过程中应秉持节约式创新( frugal innovation )中“以少为多( do more with less )” 的理念,以及“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奥卡姆剃刀法则”,比如“如果已经存在的法律、风俗习惯、流行的道德观及生活秩序等被证明是好的、行之有效的,我们就要继承并维护他们,就没有必要单为了创新而创新。” 74 再者,负责任创新意在用法律、伦理、道德等社会技术规约自然技术,但当社会技术的供给超前于自然技术的创新能力时 , 就会因缺乏激活自然技术创新、扩散与传播的有效性而阻碍其发展。 63 因此两者的良性互动必须遵循功能匹配性原则,任何一方都不应单兵突进。 五、 结语 负责任创新的本质在于用价值理性约束工具理性,用伦理道德规范科技发展,以求在时间层面上不对子孙后代造成损害,在空间层面上不对他人和他国造成损害。 在此过程中,既要防止强势群体或强势价值恃强凌弱,又要充分意识到创新的风险性和人类责任能力的有限性,适度创新,防止对创新爱非其道。 本文得到 Jeroen van den Hoven 教授和 Wim Ravesteijn 教授的指导,并得 益于方秋明教授惠赠的《责任原理》中译本以及与高剑平教授和 Fabian Muniesa教授 的提点,在此深表感谢。 引自 Fabian Muniesa 教授 2015 年 7 月 10 日回复笔者的邮件 引自 高剑平教授 2015 年 12 月 5 日回复笔者的邮件 参考文献 汉斯·约纳斯 . 责任原理:现代技术文明伦理学的尝试 . 方秋明译 . 香港:世纪出版有限公司, 2013 徐梦秋 . 规范通论 .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肖峰 . 从元伦理看技术的责任与代价 . 哲学动态, 2006 ( 9 ) 谢军 . 责任论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金安 . 责任 .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 11-12 刘念 . 贴吧如此招商是杀鸡取卵 . 人民日报, 2016 年 01 月 13 日 13 版 贺来 . “主体性”观念的反思与意识形态批判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 ( 3 ) 高放,李景治,蒲国良 .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六版)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邓小平 .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 . 中国政府网, .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1/13/content_10591.htm , 2016-01-13 赵敦华 . 关于普遍伦理的可能性条件的元伦理学考察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 37 ( 4 ): 甘绍平,余涌 . 应用伦理学教程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Ren é Von Schomberg. A Vision of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Richard Owen , John Bessant , Maggy Heintz.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Managing the responsible emergence of science and innovation in society . Chichester : JohnWiley Sons Inc. , 2013 Xavier Pavie. TheImportance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and the Necessity of ‘ Innovation- ’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 2014 , 13 ( 1 ) 易显飞 . 技术创新价值取向历史变迁的多重剖析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 , 26 ( 7 ) Katinka Waelbers. DoingGood with Technologies :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ocialRole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 Dordrecht : Springer , 2011 WANG Xiaowei.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valueImperialism .SPT2015 Abstracts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for Philosophyand Technology(2015) : Technologyand Innovation , Shenyang :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 2015 Jack Stilgoe , Richard Owen , Phil Macnaghten. Developinga framework for responsible innovation .Research Policy , 2013 , 9 ( 42 ) Michael Davis , Kelly Laas. “ Broader Impacts ” or “ Responsible Research andInnovation ” ? A Comparison of Two Criteria for Funding Research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ience andEngineering Ethics , 2014 , 20 ( 1 ) Vincent Blok , PieterLemmens. The Emerging Concept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Three Reasons Why It Is Questionable and Calls for a Rad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 Bert-Jaap Koops , Ilseosterlaken , Henny Romijn , TsjallingSwierstra , Jeroen van den Hoven eds. ResponsibleInnovation 2 : Concepts, Approaches, and Applications . Switzerland : Springer , 2015 Bert-Jaap Koops. TheConcepts, Approaches, and Applications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An Introduction .In Bert-JaapKoops , Ilse Oosterlaken , Henny Romijn et al.ResponsibleInnovation 2 : Concepts , Approaches, and Applications .Switzerland : Springer , 2015 吕乃基 . 论“物质极大丰富” . 科学技术辩证法, 2006 , 23 ( 1 ) 夏保华 . 技术创新哲学研究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 Daniel Ben-Horin.Innovation Obsession Disorder.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 . http://ssir.org/articles/entry/innovation_obsession_disorder , 2012-04-11 Benoît Godin. Innovation Contested: The Idea of Innovation Over theCenturies . London : Routledge , 2015 LangdonWinner , Nick Ishmael-Perkins. QA: How the ideology of innovation harmsdevelopment . http://www.scidev.net/global/innovation/feature/langdon-winner-tyranny-new.html , 2014-12-17 赵磊,夏保华 . 技术恐惧的结构和生成模型 .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4 , 36 ( 3 ) Edward Tenner. Why ThingsBite Back: Technology and the Revenge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Reprint Edition) .New York : Vintage Books , 1997 Michael Huesemann , Joyce Huesemann.Techno-Fix: Why Technology Won't Save Us Or the Environment .Canada : New Society Publishers , 2011 Navi Radjou , Jaideep Prabhu. Frugal Innovation: How to do more with less . TheEconomist , 2015 C. 胡比希,王国豫 . 作为权宜道德的技术伦理 . 世界哲学, 2005 ( 4 ) 邹成效,张黎夫 . 论环境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的作用机理 . 社会科学战线, 2009 ( 11 ) Responsibility Excess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 ResponsibleInnovation LIU Zhan-xiong XIA Bao-hua Abstract : Responsibility excess , or overresponsible means that what the responsibility subject did exceed the need ofresponsibility object or the responsibility criteria significantly , so bring aboutbad impa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bject and make the result and theintention runs in opposite directions. And it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woforms : Subjectival Hegemony and Doting Care. There are at least twolessons that RI could learn from the responsibility excess. First , quits Europocentrism , innovateaccording to context. Second , avoids innovation excess , innovatemoderately. Keywords : ResponsibilityExcess ; Responsible Innovation ; SubjectivalHegemony ; Doting Care 原文刊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年第7期,第41-46页。略有改动。
个人分类: 发表论文|8199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