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通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三贯通人才
热度 4 zhengyongjun 2020-10-15 18:20
早期的人类社会,是一个低信息量的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已进入高信息量时代,信息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模式。有一项研究表明,人类信息总量的倍增速度,在19世纪大概每50年翻倍一次。进入20世纪后,世纪初期是每30年翻倍一次;进入50年代每10年翻倍一次、70年代每5年翻倍一次、80-90年代每3年翻倍一次。进入21世纪以后,人类信息总量以更加惊人的速度暴涨,如今人类信息总量的倍增周期缩短为仅仅73天! 人类的知识系统,也同步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据统计,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远远超过过去两千年的总和。当我们面对人类社会积累的海量知识的时候,最理想的人生目标是把自己修炼成一个通才或全才。所谓的通才,是指具有学识广博、兼备多种才能的人才,即能做到把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人文学科与理工科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21世纪一定要把青年人培养成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三贯通”人才。然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人才辈出群星璀璨,虽然专才很多,但却鲜有通才、全才。因为,一个普通的生命个体,想要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把自己修炼成“三贯通”式的博学之通才,着实太难太难了。 最近几天,网上一个叫王东岳的讲座视频深深吸引了我,连续看了一周的时间。这位王东岳老先生是一个研究哲学的民间学者,自称“自由学者”。网上有人戏称他是“民哲”。王东岳的讲座有几大模块,内容包罗万象,主要有西方哲学、宗教、国学(老子、孔子、诸子百家)、人类文化学、人体哲理等等。王东岳的长篇系列讲座,所涉猎的知识面非常广博。我听后的感受是,王东岳先生的系列讲座,貌似打通了古今、中西、文理三个维度。如此博学之人,可否算得上一位通才? 网上有王东岳的讲座视频信息资料,感兴趣的可自行上网搜索。 *此博文被误删,重发一下。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3395 次阅读|15 个评论
【病毒启示录】人才——鸡鸣狗盗
flysky97 2020-3-25 11:34
【病毒启示录】人才——鸡鸣狗盗 如果非要换一个题目,那可能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孟尝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负有贤名。各地能人智士慕名而来,因此他的门客有三千多人。对这些门客,孟尝君分为上、中、下三等予以招待。 孟尝君的贤名传到了秦国,秦王说:“怎样才能把孟尝君找来为我所用呢?”他的臣下出主意说:“把你的兄弟泾阳君做人质送到齐国去,同事请孟尝君到咱们秦国来。我们任命孟尝君位丞相,齐国听说了也不会放了泾阳君了,很可能让他做齐国的相国。这样一来。孟尝君位我们秦国效力了,泾阳君当上齐国的相国也会暗中帮助我们的。” 秦王一听,这注意是在是好,立即采纳了这个建议。 齐国怕得罪强大的秦国,值得同意让孟尝君到秦国去一趟,到时候在见机行事。至于-泾阳君做人质是在不敢接受,于是就把他送回秦国去了。 孟尝君带着他的一千多名宾客来到秦国咸阳。谒见秦王。并把-件白狐裘送给了秦王。因这白狐裘天下无双,秦王甚是喜欢。秦王所宠爱的燕姬也很喜欢,无奈只有这一件,她也不敢做美梦了。因当时天气很暖,秦王便命人把它收藏了起来。 本来秦王是想任命孟尝君位丞相的。但是小人太多,秦王便放弃了这个念头,欲想放他回去,他的大臣们有说孟尝君已摸清了这里的底细,放他回去很危险。于是秦王就把他囚禁在馆舍中等待处理。 秦王的兄弟泾阳君听说了这件事,心中不安。想当初他去齐国事做人质的,但孟尝.君却以礼相待,馈赠礼品及日常所用极为丰厚。此情此义,铭刻在心。如今他有难我应该帮他一把。于是他暗中捎信给孟尝君,让他早点脱险。 泾阳君私见孟尝君,并告知秦王最宠爱燕姬,只要燕姬替他说几句好话,他便可逃身。于是他们拿白璧去见燕姬,但是燕姬并不喜欢,说只要白狐裘。这下可难倒了孟尝君,因为那白狐裘已送人了,再无第二件。这是下等门客的一个人自告奋勇说:“此事交给我吧,我有办法拿回白狐裘。”孟尝君及在做的人都颇感意外,疑心此人在开玩笑。孟尝君问他:“你有什么办法?’那人从容回答:“我善于学狗叫,善于偷盗。 当晚那个人把自己打扮起来,其样子真的像狗一样。他从秦宫的狗洞钻进去,还不时的学狗叫,这样一来真 的没人注意他,就这样他顺利的偷来了白狐裘。当这“狗盗”之客把白狐裘交与孟尝君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他们高兴的手舞足蹈。 孟尝君立即请泾阳君把白狐裘交给了燕姬。 秦王夜饮,非常高兴。燕姬趁机劝说:“妾听说孟尝君是天下的大贤人啊!他本在齐国做相国,不想到秦国来,是我们秦国用大王您的名义再三邀请他才来的。你若不用他就算了,怎么能起杀人之心呢?邀请别国的相国到自己的国家来,又无缘无故的杀了人家,这像什么话?更何况人家是天下闻名的贤人啊,你就不怕自己背上杀害贤人的罪名吗?您这样做,妾担心从此天下贤士都不到秦国来了!’燕姬此番- -劝,秦王改变了主意,第二天就命令备马发驿卷,放孟尝君等人回去。 孟尝君生怕秦王朝令夕改,因此快马加鞭,飞驰而去。 他的客当中有-个善于伪造假文书的,将孟尝君的名字换了。 当他们赶到秦国要塞函谷关时,已是半夜,门早已经锁上了。按当时的规矩要等到鸡叫时才可看门。孟尝君担心秦王追来,急于出关。但是怎么让秦国守将开关呢?他和门客们聚在关门前干着急没办法。 突然有雄鸡啼叫的声音!一鸡长鸣,百鸡呼应。孟尝君- -行人很是奇怪,此时明明是半夜,怎么会有鸡叫的声音?原来这鸡叫声来自他的门]客,此人别的不会,但擅长学鸡叫。 秦国官吏忙起来开门,因孟尝君改了名字,官吏以为是-群商人就放了他们。孟尝君总算是舒了一口气。并感慨的说:“我这次能脱虎口,全仗“鸡鸣狗盗”之徒。平日里我把他们归入“下等门客”,怠慢了他们,不想今天是他们救了我们的命呢!” 果然经大臣们一点破,秦王后悔了。命人去追,但是他们已出关了。秦王了解了他们出关的经过,感叹的说:“ 孟尝君真了不得!他的门下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什么人都有,简直像一个小国家、小都市一样!咱们秦国,没人能比得.上他。 “鸡鸣狗盗”这个成语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如今,这个成语通常用作贬义,但这原本确实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而且这些长处终归会有用武之地——尤其在现代社会,资讯和“知识”传播日益方便,所以,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应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尤其是人工智能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原本众多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可能会越来越倾向于由人工智能来完成! 真正“通才”似乎不再存在。而“专才”应该给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关于扩招 今年的扩招政策出台在新冠疫情之后,也是本来的考研结束后,这一政策最受益的是参加考试的考生,主要是应届毕业生。 但是,个人以为,在职人员更应该成为进修者的主体; 而本科毕业后,应该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真正对社会有所了解,更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后再进修似乎更为妥当! 二、关于招聘 通常很多招聘信息都是以低廉的费用在为自己公司扩大知名度,为自己作宣传!这就使得很多招聘广告的真实性、时效性得不到保障!建议各大招聘平台,完善招聘流程,将应聘人员数量、复试者数量、录用情况等公示出来,体现招聘的实际和公平、公正性。 在平均寿命不断增长,退休年龄也在延迟的大背景下,很多招聘广告中很多要求35岁以上涉嫌年龄歧视,违反劳动就业促进法的精神——应当有相应的条款来对企业进行约束。 三、关于在职人员的进修 目前为应届毕业生放开的通道较大,而在职人员的需求没有得到更多的满足,实际上,无数在职人员的进修需要更为迫切! 如今,劳动力的相对过剩,以及在线培训等各种教育、培训越来越便利,人们应该安排更多的时间用于提升自己,从精神需求、知识提升等各方面有所突破! 四、关于灵活就业 员工共享、灵活的试用期政策等制度应该跟进和完善。相应的人才服务机制应该多考虑就业人员的需求——仅以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为例,各区为控制自己的人口增长,建立了不小的壁垒,一些集体户口人员的户籍无法跟随实际就业地区正常流动,给就业人员造成非常多的麻烦。 相关阅读: 【病毒启示录】专业——新冠病毒到底是谁的复仇? 【病毒启示录】情绪——范进中举 【病毒启示录】激励——买椟还珠 【病毒启示录】网络——大禹治水 【病毒启示录】源起——蝴蝶效应
个人分类: 人文|0 个评论
通才与专才辩
热度 20 ninglz 2012-7-6 22:28
通才与专才辩 宁利中 时代的车轮已将我们人类带入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界的科学技术领域已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高等教育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方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我认为除了解决好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外,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智能结构。 一、 时代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通才 恩格斯曾预言:“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的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能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在电子计算机渗透一切生产和生活部门的信息社会里,这种可能性将变成现实性。因为社会成员必须适应给他们的任务越来越综合、越来越灵活多变、人员调动、产品变化和机构改变更加频繁的复杂状态。一个劳动者可以凭借电子计算机终端设备,上午为某个公司当秘书,下午为某企业设计图纸,一身兼任几种不同的工作。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时间相对缩短,闲暇时间多了,于是有可能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写小说、绘画、摄影、演奏乐器、参加社会活动等。要适应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人在智能发展上是一个知识广博型的通才。 科学技术的发展,从纵向看,是速度日益加快。在近五十年里,更新了六代,计算速度提高了几十倍,存储容量也增加了很多,而且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的集成度预计将以两年增长一倍的速度发展就是明显的实例。科学转化为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日益缩短,这就要求一个现代化的人才除了具有理论知识外,还须掌握各种应用知识和操作技术,即“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具有综合技术的眼界和能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横向看,是日益综合化。新的边缘学科、综合科学不断产生许多学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趋势也在日益增强。科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认识物质世界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客观物质世界是统一的,因而科学在本质上是内在统一体。事实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许多新问题,单靠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一家,是无法解决的。比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能源问题、城市建设问题、宇航问题等等,都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作战才能解决。此外,在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思想方法也在不断地相互渗透和汇流。一些自然科学中的特定概念,日益被社会科学所吸收和运用;同样,一些社会科学的传统思想和观点,则为自然科学家所借用。正如有位日本著名学者指出:“自然科学可称为自然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可称为社会的自然科学。”这是颇有见地的。自上世纪中期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合流已经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都要求未来的一代要有广博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纵横交错、瞬息外变的高科技时代的需要。 二、 只有“通”才能“专”,二者辩证统一 美国曾对 1311 个科学家,从论文、成果等,作了五年调查,结果,有成就的科学家,很少是只有一门专业知识的,绝大多数是博学的通才。知识是相通的,文理是互相渗透的,要想在某一专业上学有所成,既要专,更要博。宋代陆游说:“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试想,如果不熟悉社会生活,没有真知灼见只在诗歌技巧上下功夫,哪能写出好诗呢?曹雪芹如果没有丰富渊博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美学、诗词、戏曲、美术、音乐、建筑、园林、医学、烹调技术等知识,是很难写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红楼梦》的。 相反的事例也不少。胡克早有引力的观念,但由于缺乏数学才能,万有引力定律虽然碰到他的鼻尖,他却没有力量抓住它。而牛顿能够用数学清楚的论证和描述了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提出电场与磁场等基本思想,对电磁学做出了贡献,但因文字能力较弱,数学知识不足,致使表达不明确,也未找出数量上的规律,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麦克斯韦用精确的数学方法作了透彻说明,才为人类所普遍接受。因此,学者赵元任说:“要作哲学家,须念不是哲学的书。”初听,似乎有点不可理解,细想,觉得有道理,因为它道出了博与专的辩证关系。 “学贵博而能专,未有不博而能专也。”有人把学问比作金子塔,是很托妥切的。金字塔矗立几千年,就因为底宽顶尖,底宽才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我们常常看到不少同学,学习不限于专业,而是博览群书,涉猎广泛,因而学的深,用的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有其自己独到见解既是遇到问题,也是一点即明。而有些同学,把全部精力用在专业上废寝忘食的死抠书本,但因方法死,知识面窄,虽费九牛之力,却总是事倍功半。所以鲁迅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数,即课外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读书的面太窄了,既不利于打好基础,也不利于将来发展。因为不管是学习还是研究,都离不开联想,而联想就是对准一个目标,让头脑中的有关信息相互碰撞,碰撞的火花既是闪光的东西。知识面越宽,获取、存储的信息越多,处理、加工、利用、信息的坑能行就越大,得到闪光的东西就会越多。反之,知识面窄,获取、储存的信息较少,处理、加工、利用信息的可能性就少,就不可能得到什么闪光的东西。 综上所述,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更多的通才,是我们高等教育应尽快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一问题早已引起国外重视,美国对 1311 位科学家的调查报告,日本如获至宝,马上改革教育结构,放大专业面,分成学群系统,如社会学群、自然学群、人文学群。每个学群中设专科,培养目标是产生世界通用的日本人。而我国目前一些专业太专,学生知识面太窄。如土木工程,在许多国家都是一个大学科,不像我们国家分的那么细,什么铁道学院、水电学院等等。不过目前这一问题在国内一些学院已开始受到重视,开始尝试给文科学生开理科选修课,给理科学生开文科选修课等,这是非常令人高兴而值得称赞的好事。当然,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和重视面还不够,还有待于加强。解决教育界的思想认识问题,进行教育改革为学生成为通才创造条件,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信息搜捕术、浓缩术、筛选术和储存术,学会解决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能力和无限多的书籍、几何膨胀的信息、大量新知识之间的矛盾。校团组织、学生会,也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丰富自己、完善知识结构创造一个轻松活泼、健康、向上的外部环境,为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的,适合时代发展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博学“通才”,而努力奋斗。 发表于《 教育》,2013,(7),54-55 相关 本科生培养计划的思考 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 正确看待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 高等教育由英才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
个人分类: 教育漫谈|16319 次阅读|42 个评论
呵护好学生的专长
热度 2 mengxz 2012-1-6 17:15
呵护好学生的专长(随笔) ——高考和研究生招生应该从通才招生向专才招生转变 有人认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扩招坏处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多了、滥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了。我不苟同这种观点,相反,我认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扩招使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了大众教育,使我国的国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储备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也为我国的后续发展储备了后劲。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的本科教育依然很低,这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看来都不可想象。因此,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扩招应该继续。当然,与精英教育时代相比,大众教育时代高等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但瑕不掩瑜,这毕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他们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一些偏科有专长的学生 ( 其实这些学生很大一部分是创新型人才 ) ,为他们专长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支撑我国的后续发展。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不让偏科有专长的学生失去培养机遇,我认为首先应该转变招生考试方式,从通才招生向专才招生转变。也就是重视学生的专长,在招生中和专业选择时考虑学生的专长、爱好,发挥学生的专长和爱好。 一、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的专长 人才都不是通才,不可能琴棋书画、斧钺钩叉无所不通。试想如果我国的运动员都要先经过外语四、六级考试才能参加奥运会,我们还能拿到多少奥运金牌? 有多少高中学生,由于对物理等自然科学偏爱,而对文科尤其是外语掌握不好,结果高考不理想,从一本进入二本、三本;有多少大学生,由于外语四、六级未过而拿不到本科毕业证。有多少大学生,因为把精力都用到应付外语四、六级考试上,结果专业课没有学习,最后只有应付过关,工作后不能适应;有多少大学生,因为外语不能考取研究生 ……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外语教学,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必须重视外语,因为我们需要向外学习新科技,在我国发达之后,我们也要学习外语,因为我们也要了解外界的科技发展动态,但是不能过于重视外语而忽视专业学习。 二、创新型国家需要有专长的人才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需要术业有专攻的专才,需要重视专才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把学生的专长发挥好,呵护好。怎样才能学生的专长发挥好,呵护好呢?我们应该借鉴日本对创造发明进行鼓励的做法:日本曾经掀起了 “ 一日一案国民运动 ” ,当时参与者的创造发明大多数是不合格的,都是些馊主义,可仅过了一二年,参与者却渐渐想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好主义。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把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育国策而确定下来。并在日本各地设立了鼓励发明创造的组织,不断举行全国性机器人、航模等比赛,使从小热爱发明创新的孩子伴随着奖励成长,类似天皇奖、总理大臣奖、发明协会奖、全国发明奖这样的奖项,数不胜数,既有奖给个人的,也有奖给团队的,还有奖给组织者的。就这样日本鼓励、扶植、造就了很多发明家。如果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也要把学生的专长发挥好,呵护好! 题外话:有人戏称 “ 车库是美国 IT 业的摇篮 ” 。 比尔 . 盖茨的微软帝国诞生在哪里?车库;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平台谷歌诞生在哪里?车库;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 YouTube 诞生在哪里?还是车库。如果细细盘点一下,这份名单还能列出很长一串 ——DELL 、 ATI 、 Westwood ……不过这话还是保守了点,惠普、米老鼠也诞生在车库,可以说,正是车库的创新造就了今日的美国。当下中国社会风行 “ 山寨文化 ” ,这是大众创新精神的结果,也是不同领域专才初步创新的结果。我们要加倍呵护!
2729 次阅读|2 个评论
弘一大师李叔同 ---- 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xupeiyang 2009-10-23 22:27
http://baike.baidu.com/view/5406.htm?hh=255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李叔同 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1901年入 南洋公学 ,受业于 蔡元培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 东京 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 茶花女 》、《 黑奴吁天录 》、《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李叔同的 《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语录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1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