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111计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调动海外智力:北京大学111计划案例研究
Diaspora 2010-11-8 18:29
10 月 18-21 日,我参加了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 21 世纪大学联盟( AC21 )国际教育学术会议 http://gse.sjtu.edu.cn/ac21/index.htm ,并在会议上做了题为 Deploying the Chinese Knowledge Diaspora: A Case Study of the 111 Project at Peking University 的发言 。以下是在会议上所做的Presentation http://gse.sjtu.edu.cn/ac21/WCU/Cai.ppt ,与大家共享。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世界银行国际学术会上的Presentation
diaspora 2009-8-4 12:45
7 月 13 日 -14 日 , 我在美国华盛顿世界银行总部参加了由世界银行主办的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aspora for Development (移民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世界 30 多个国家的 200 多位代表。我作为会议发言人之一,以 111 计划 为案例研究海外华人学者如何参与中国研究型大学发展为题进行了大会发言,收到了与会专家和学者非常积极的反馈,他们对中国政府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利用海外华人高层次专家、学者所取得的成果表示惊喜和羡慕。以下是在会议上所做的 Presentation 和有关会议的其他一些相关内容,请关心海外华人学者( Chinese Knowledge Diaspora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111 计划 )、中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专家、学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我的会议发言稿: Chinese Knowledge Diaspora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esearch Universities 会议发言稿 会议日程以及所有的发言稿: http://econ.worldbank.org/external/default/main?pagePK=64165401theSitePK=476883contentMDK=22249827noSURL=YpiPK=64165026 会议组织者的总结: http://blogs.worldbank.org/peoplemove/diaspora-conference-what-a-successful-event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国际合作交流情况调查表链接
Diaspora 2009-5-4 14:56
国内大学教师、学者 http://www.surveymonkey.com/s.aspx?sm=s85JgERXKdkL5waTsYAhjg_3d_3d 国内大学行政人员 http://www.surveymonkey.com/s.aspx?sm=Aev5epkVzdkzy7wMEPsBKw_3d_3d 海外华人学者(中文问卷) http://www.surveymonkey.com/s.aspx?sm=WlxwZJOgQmVRyu0ladJKFA_3d_3d 海外华人学者(英文问卷) http://www.surveymonkey.com/s.aspx?sm=2b6IDg_2fk5ZuKS0V8ZzDiuw_3d_3d 海外非华人学者(英文问卷)Online survey for Overseas non-Chinese Scholars http://www.surveymonkey.com/s.aspx?sm=A2J_2fZ0NNy_2bRBGIxfv0Qlvw_3d_3d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一览
Diaspora 2009-3-13 13:20
在2006-2008年,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在 全国高校中共遴选了117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另有9个共建项目,17个二期培育项目,共有143个创新引智基地。985院校中除国防科技大学外全部参与了此计划。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06-2008年度立项项目名单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08年度共建项目名单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二期培育项目名单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介绍
Diaspora 2009-3-13 11:15
教育部 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十一五规划(20062010) 来自:外国专家局 http://www.safea.gov.cn/content.php?id=12743097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抓住我国政治和经济实力迅速提高的历史机遇,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决定联合实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以下简称111计划)。 111计划以建设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手段,加大成建制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引进国外智力的层次,促进引进海外人才与国内科研骨干的融合,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共同培养博士研究生,在高等学校汇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率先建立起一批具有原始性创新能力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全面提升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 一、111计划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 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目标,结合高等学校具有国际前沿水平或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以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配备一批国内优秀的科研骨干,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努力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提升学科的国际竞争力,提高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 二、111计划建设原则 按照分步实施,动态调整,滚动支持的原则进行: 1. 分步实施:111计划是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计划,创新引智基地的布局采取分批的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 第一批:2006年度设立25个左右创新引智基地,遴选范围为已进入国家985工程的高等学校。 第二批:2007年度设立40个左右创新引智基地,遴选范围为进入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的高等学校。 第三批:2008年度设立35个左右创新引智基地,遴选范围为进入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的高等学校及部分有国家重点学科的高等学校。 2. 动态调整:2006-2008年111计划布局工作完成后,工作重心由基地的选择过渡到水平的提升。创新引智基地将实行总量控制,优胜劣汰,动态调整的管理机制。对已设立的创新引智基地运行2年后进行中期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 3. 滚动支持:对创新引智基地的支持将采取分阶段滚动资助的办法。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对合作成效好、水平提升快、协调组织得力的创新引智基地将加大支持力度;在资助期结束后对工作特别优秀的,将适当给予奖励。 三、创新引智基地遴选基本条件 1. 创新引智基地遴选范围以985工程、211工程高等学校为先导,逐步扩展到有国家重点学科的高等学校。 2. 拟申报的创新引智基地应结合本校学科发展,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以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具有广泛深厚的国际合作研究基础,且有一定面积的研究场所和一定规模的研究实验条件。 3. 创新引智基地人员构成: (1) 聘请不少于10名海外人才,其中包括:不少于1名学术大师;不少于3名学术骨干,不少于6名来华短期学术交流学术骨干; (2) 配备不少于10名国内科研骨干。 4. 创新引智基地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1) 海外人才应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任职,且与本校有良好的相应合作研究基础。 (2) 海外人才所属学科领域包括基础科学、技术与工程、管理等。 (3) 海外人才应具有外国国籍或所在国家永久居留权,对中国怀有深厚感情,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富于合作精神。学术大师年龄一般不超过70岁,学术骨干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 (4) 学术大师应为国际著名教授或同领域公认的知名学者,学术造诣高深,学术水平在国际同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取得过国际公认的重要成就。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能够把握国际科学发展的趋势,引领本学科保持或赶超国际领先水平,汇聚国际上本学科的学术骨干,提出对学科或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研究课题。 (5) 学术骨干应具有所在国副教授以上或其他同等职位,拥有创新性思维,与学术大师有合作基础,在所属领域取得过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果。 (6) 国内工作时间:学术大师每人每年不少于1个月;学术骨干每人每年不少于3个月,一般应有一名学术骨干留在基地工作;每年来华短期学术交流的学术骨干不少于6人次,时间不限。 (7) 国内科研骨干应具有博士学位,5年以上科研工作经历,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 四、111计划实施与管理 1. 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制定111计划整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 2. 111计划以项目形式实施,每年第二季度根据本规划发布下一年度实施方案,采取统筹规划、限额申报、专家评审、择优建设、动态管理的原则。 3. 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成立111计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管理办公室。领导小组由各主管部门部级领导和相关司级领导组成,负责计划的宏观指导和决策;管理办公室由教育部科技司、国家外专局教科文卫司相关业务处人员组成,负责计划的具体实施。 4. 高等学校是创新引智基地建设的依托单位,应成立由校级领导牵头,科技处、外事处、人事处共同参与的111计划校级管理办公室,负责制定本校引进海外人才的相应政策,建立有利于创新引智基地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并负责与其相关的协调、实施和管理工作。 5. 领导小组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作为学术咨询机构,负责创新引智基地的评审、评估和监督工作。 6. 领导小组根据专家委员会评审结果审核确定创新引智基地名单和资助经费。 7. 各创新引智基地根据计划,瞄准学科前沿,自主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选派国内科研骨干赴国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合作研究、积极争取承担国内外重大科研任务,提升学科国际竞争力,力争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8. 创新引智基地建设期为5年。运行2年后,由领导小组委托专家委员会对基地的学科发展、人才引进与培养、合作研究进展等进行中期评估。对评估结果好的,给予滚动支持;对明显未达到计划要求、难以完成预期目标的,将停止或暂缓资助。在总数不变的原则下,有进有出,吸纳符合条件的进入创新引智基地行列。 9. 创新引智基地建设期结束后,由领导小组委托专家委员会对基地建设进行综合验收,并按一定比例评选出优秀创新引智基地,给予表彰和奖励。 10. 项目执行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资料、鉴定证书及成果报道等,均须标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资助(Supported by the Programme of Introducing Talents of Discipline to Universities)中英文字样和项目编号。 五、经费筹措 1. 111计划专项经费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及高等学校主管部门共同筹措,在年度预算计划中单列。其中列入985工程的高等学校项目经费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共同筹措,未列入985工程高等学校项目经费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高等学校主管部门共同筹措。十一五期间,国家外国专家局投入不少于3亿元,教育部和其他高等学校主管部门投入不少于3亿元。 2. 创新引智基地经费,根据引进人才的需要和绩效评估结果,分年度报送预算审核拨付。 3. 经费主要用途: (1) 聘请海外人才的国际旅费、津贴、住房、医疗等开支; (2) 开展科学研究所需的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人员费、助研津贴和其他相关费用,原则上不用于购买3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 (3) 创新引智基地配备的国内优秀科研骨干赴国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从事合作研究、短期访问及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所需费用; (4) 其他与创新引智基地相关的费用。 4. 111计划专项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并接受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六、解释权 本规划及111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由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负责解释。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