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技术人工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著作《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之前言
ssglwu 2019-9-12 13:04
著作《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之前言 吴国林等著:《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9 年。 前言 我作为首席专家于 2011 年 10 月获得了 2011 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项目批准号: 11JZD007 ),课题组 经过近6年的专心、刻苦认真的研究,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学术目标 。 2017年10月23日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专业的通讯评审,专家鉴定意见的总体评价是: “ (1)该项目较好地完成了约定的研究任务。 (2)该项目成果是在充分借鉴、整合相关高水平研究成果基础上的一项对技术哲学发展趋势的 系统性研究力作 。以国内外技术哲学研究状况为基础,以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研究纲领构建为核心,辅以前沿技术的哲学研究,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勾勒了国外技术哲学的总体框架,也提供了国内技术哲学探索的基本图谱,就其全面性和丰富性而言, 在国际国内还属首次,对中国技术哲学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是一种展示和评断,具有现实意义 。 研究还对分支的技术哲学作了简要描述,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包括信息的、生物的、纳米的、认知的、量子的技术哲学等。这些都是技术哲学发展 比较强劲、成果比较丰硕的领域 ,此项工作对其他领域的梳理也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 我认为,鉴定是中肯的,也是对课题组6年攻关的公允评价:一是建立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研究纲领;二是“国际国内首次”对技术哲学进行“全面性和丰富性”的研究。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是对国际上原有的二重性研究纲领的新突破,更为合理。本著作也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研究技术哲学发展趋势,并以分析技术哲学为核心的重要专著。事实上,我最为看重的是构建了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这是中国学者在国际技术哲学领域做出了新的学术推进。 分析技术哲学研究获得了国际上的积极评价。 国际上最著名技术哲学家米切姆( C. Mitcham )的评价是:“吴国林教授正在领导中国技术哲学的分析进路( Professor Wu is leading the analytic approach to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in China )”。这是他 2016 年 6 月 28 日 -7 月 3 日在华南理工大学进行系列学术讲座时、对吴国林领导的分析技术哲学研究所做出的评价。 (注: 本著作部分为精装 。其它为平装) 在最终成果出版之际,有必要将项目的相关情况给予说明。 (1) 2011 年 10 月获得本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以来,一直受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学校领导、社会科学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的高度重视。 获得重大攻关项目之后不久, 时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教授于 2011 年 11 月给课题组吴国林教授发来了热情洋溢的祝贺,并提出了更高的学术要求——带动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2018 年5月,正值 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期间, 王迎军教授欣 然为本专著《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做序,对研究项目、培养人才和团队建设作出了充分肯定——形成了 技术哲学研究的南方重镇 ,而且提出了新的要求。她说: “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为学校培养了一支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研究团队,使 我校成为国内技术哲学研究的南方重镇 。希望以该项目的结项为新起点,开启我校哲学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新局面,拓展出一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中国道路。 ” ( 2 )按时召开开题论证会。 2012 年 1 月 7 日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了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开题论证会,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领导和国内有关技术哲学的重要专家指导下,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等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会议。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对本课题的原有计划进行了调整,使重大课题的执行更加合理。 课题组认真根据专家意见、适当调整原订研究计划和组织实施。 2011 年 最初申报的课题原计划为9个子课题。 2011 年11月的《研究计划合同书》建议:①将原有的9个子课题凝练成4个子课题;②增加两个子课题。 2012 年 1 月举行了开题论证会议。基于上述意见,课题 最终确定为6个子课题,于2012年2月将重新调整的《投标评审书》上报教育部社科司,见表0-1。 将任务重新分配为6个子课题,与相关的子课题负责人签订了合同书,明确了相关的权利、责任和任务,按合同书及时划拨研究经费。 表0-1 重新确立 各子课题的分工 子课题名称 主持人 完成任务 量子技术哲学研究 吴国林 量子技术哲学研究报告,前言、统稿、定稿、总协调 总报告的其他部分(包括 特邀作者 ),包括统稿 吴国林 总报告其他部分 召开研讨会 吴国林 开题、中期、结项、其他学术研讨会、出版 信息技术哲学研究 肖 峰 信息技术哲学研究报告 现象学技术哲学研究 吴国盛 现象学技术哲学研究报告 分析的技术哲学研究 张志林 分析的技术哲学研究报告(吴国林具体、全力进行相关研究) 国外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陈 凡 国外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研究报告 中国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李三虎 中国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报告 (3) 2013 年8月上报《中期检验报告书》,经专家评定:通过中期检查。专家组的《中期检查意见》明确提出:“ 加强课题设计的 总体目标推进,‘建立分析的技术哲学研究纲领’ 。”课题组于 2013 年 3 月上报了《中期检查整改报告》,以建立分析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为研究重点。 ( 4 )阶段性论文的出版,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经过课题组的艰苦努力,最终完成了相关学术论文 48 篇,其中 CSSCI 期刊论文35 篇: 《中国社会科学》 1 篇;《哲学研究》 3 篇;《哲学动态》 2 篇;《自然辩证法研究》 5 篇;《自然辩证法通讯》 3 篇;《新华文摘》转摘 1 篇; 《 新华文摘》数字版全文转载 1 篇; 中国人民报刊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全文转载 11 篇。出版著作 4 部,其中译著 1 部。 最终成果的绝大部分章节,特别是第二篇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都是在发表论文的基础上,再经过修改纳入到最终著作之中。其标志性成果“ 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以《论分析技术哲学的可能进路》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第29-51页),被中国人大复印资料《 科学技术哲 学》 2017 第1期全文转载 ; 被《 新华文摘 》2017年第5期第161-162页论点摘编;被《 新华文摘》数字版 2017 年第 8 期全文转载 ( www.xinhuawz.com ); 《论分析技术哲学的可能进路》被《广东社会科学年鉴》(2016年)收录近1万字;论文《 分析技术哲学的探索与展望 》被载入到《中国哲学年鉴》(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主编)。可见,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与此相关的核心是,构建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推理关系,并实现形式化。最早在申报和获得此重大攻关项目时,原先也并不预先知道能够构建起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模型,而是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才发现了解决之道。直到 2015 年才构建, 要素、结构、功能和意向构成技术人工物的四因素系统模型,该系统处于环境之中。 (5)出版专著和主编学术丛书。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邀请,吴国林教授 主编两套丛书《当代技术哲学前沿研究丛书》(《量子技术哲学》(吴国林)、《 信息技术哲学 》(肖峰)、《技术哲学研究》(吴国林等))和《当代哲学前沿丛书》。 我的个人专著《量子技术哲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是国内外第一部关于量子技术的哲学著作,具有开拓性和系统性,居于国际研究前沿,其中第十四章第二节“量子信息与不确定性的关系”中的量子信息理论中新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及其哲学阐释,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总编辑张江教授的高度赞扬,他说,他的文学阐释理论正需要相关量子理论前沿的哲学研究成果。于是,2016年年三十(2017年1月27日)的下午张江与吴国林教授通电话进行讨论新的不确定原理,后张江教授专程到广州于2017年2月7日晚上与第二天上午再次进行学术讨论。 (6)多次主办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与学术工作坊。 主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5 次:主办全国“科学技术前沿的哲学问题”学术研讨会( 2011 )、第五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前沿研讨会( 2012 )、第六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研讨会( 2012 )、全国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 2015 )、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成立大会暨首届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 2017 )等。主办国际分析技术哲学小型研讨会(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alytic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批准, 2016 )。还多次举办了南方技术哲学论坛等小型研讨会。多次邀请国内外学者到我校讲学。其中包括米切姆、克劳斯等技术哲学家到我校讲学和做学术报告。 多个会议的综述发表在国内重要期刊上。《第五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前沿研讨会纪要》发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 年第 7 期),《 物理学哲学的奠基盛会——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发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年第4期)。 《 探寻分析技术哲学的未来研究近路》发表在《国际学术动态》(2016年第3期)。 (7)相关研究成果应邀到国内外多个大学作学术报告。吴国林教授应邀到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南京大学哲学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东南大学哲学系、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做学术报告,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好评。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也在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国际著名技术哲学家米切姆、克劳斯给予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性研究纲领以积极评价。 (8)成立相关的高层次学术机构。第一,2015年被批准成立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吴国林教授担任首任理事长(主任),该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第二,2015年被批准成立校级“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吴国林教授为主任。 第三,2017年4月14日,华南理工大学正 式 批准成立“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Philosoph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成为校级研究机构,聘任吴国林教授为高等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教授为学术委员会主席。原有的校级“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为高等研究所的下级单位。 2017 年5月4日,“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 被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批准为“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该基地从事纯粹的基础理论研究,是获批的首个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9 )开设相关研究课程。吴国林教授作为首席专家,在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硕士专业亲自开设了两门课程:《分析的技术哲学研究》和《逻辑哲学导论》,前者直接为分析技术哲学的研究服务,而逻辑哲学同时服务分析技术哲学的核心任务,即如何构建技术人工物从结构到功能的推理,构建什么样的逻辑推理方式,并最终找到了技术推理的三值逻辑形式。 (10) 形成了有影响的研究团队,开创了 分析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性研究纲领 。技术哲学研究的南方重镇(学派)正在形成之中,在广东,形成了包括 6 名正教授、 6 名副教授的分析技术哲学研究团队,还有若干博士、硕士等研究生加入。有关研究成果近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目前,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已获得 2 项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 1 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 8 项国家社科基金,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6 篇等。 有5篇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与分析技术哲学的研究主题相关。 客观地讲,本重大攻关项目的创新性在于: 提出了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研究纲领,是对原有的二重性研究纲领的重大突破。具体表现在: ①提出了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模型,构建了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 ②提出技术原子,建立从结构到功能之间的逻辑推理,并用三值逻辑给予表达。 ③提出技术人工物的全同性原理。 ④提出技术陈述的意义(实践意义)与意谓(有效值)统一于有效性。 ⑤提出技术知识的分类与具体技术的结构图。 ⑥研讨了技术解释和技术推理的几种情形,一是多值逻辑表达,另一种是贝叶斯概率展开联接。 ⑦提出分析技术哲学研究的“综合的分析哲学方法”。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何为学术, 学术一定有难度!没有难度的东西,就一定不是学术。 想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严谨的学术,是不可能的。就如对量子纠缠的理解,只能从数学语言才能理解,而任何其他的经典语言与日常语言的比喻,都会出毛病。同样,真正关键的核心技术是不可能大众化的。比如,优异的飞机发动机是大多数国家都无法制造的,中国目前还在突破之中。同样,核心的学术需要经过艰苦的正规训练,人文社会科学是认识人和人类社会的重要方法和工具,同样具有客观性,不因为意识形态而发生变化。没有国际视野,没有掌握必要的外语,如英文、德文、甚至古希腊语,没有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训练,没有基础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比如牛顿力学、微积分、分子生物学等,没有必要的逻辑学训练,那么,就不可能进行深入的、前沿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心灵鸡汤并不是学术。没有经过逻辑论证的东西,它可能有思想或观点,但它也不能成为学术。 难度是成为学术的核心因素,但是,还有一个生命力因素,即学术应当有生命力,它成为不断推进的研究序列,这也是研究纲领的应有之义。 该学术不能成为考古式的研究,而应当是,该学术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即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化,该学术也将发生理论范式的革命。比如,西方哲学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变革,西方哲学在不断发生变革,不断有新的哲学理论和方法的诞生。不能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而不断革命的学术,它只能成为遗产、或最终被历史所淘汰。生命力因素实质是表明学术研究应当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序列。 令人欣慰的是,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我们不仅开拓了国际学术视野,而且培养了研究人才,拥有了集体攻关的重要经验,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提出了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为分析技术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我们也突出了技术哲学研究的学派意识,学术交流频繁,技术哲学研究实际上成为我国的南方研究重镇 , 进入到技术哲学的国际学术前沿,能够与国际技术哲学家进行平等的学术对话。 吴国林 2018 年 6 月 8 日
个人分类: 出版|3130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大攻关项目之专著《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正式出版
热度 3 ssglwu 2019-9-9 17:41
重大攻关项目之专著《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正式出版 吴国林 2019 年 9 月 9 日 我作为首席专家于 2011 年 10 月获得了 2011 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项目批准号: 11JZD007 ),课题组经过近6年的专心、刻苦认真的研究,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学术目标 。 现已正式出版(2019年4月)。 总共 462页,15开,共计62万字。 核心是:建立了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模型,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 2017年10月23日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专业的通讯评审,专家鉴定意见的总体评价是: “ (1)该项目较好地完成了约定的研究任务。 (2)该项目成果是在充分借鉴、整合相关高水平研究成果基础上的一项对技术哲学发展趋势的 系统性研究力作 。……就其全面性和丰富性而言, 在 国际国内还属首次 ,对中国技术哲学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是一种 展示和评断 ,具有现实意义。 ” 《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之目录 吴国林 等著 目 录 前言 走向分析技术哲学 1 一、技术哲学的内在逻辑分析 1 1 、对技术哲学研究传统的考察 1 2 、技术哲学研究的技术解释进路 4 3 、技术哲学发展的内在趋势 6 二、技术哲学的问题与出路 9 1 、技术哲学存在的问题 9 2 、为何需要分析技术哲学 ? 10 三、分析技术哲学的研究现状 12 1 、关于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问题 13 2 、关于技术何以可能的问题 13 3 、关于技术知识 14 4 、关于技术客体的结构与功能 15 5 、关于技术解释 17 6 、关于技术推理 18 7 、国内分析技术哲学研究现状 19 四、本书的写作思路与基本框架 21 1 、综合的分析哲学方法 21 2 、应从何处开始分析技术哲学研究? 23 3 、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性研究纲领 25 4 、基本解决方案与研究结构 27 5 、有待解决的问题 30 第一篇 国内外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31 第一章 国外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32 一、德国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32 1 、德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历史 32 2 、德国技术哲学研究的现状 34 3 、德国技术哲学研究的特点 35 二、美国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36 1 、美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历史 36 2 、美国技术哲学研究的现状 39 3 、美国技术哲学研究的特点 40 三、英国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42 1 、英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历史 42 2 、英国技术哲学研究的现状 47 3 、英国技术哲学研究的特点 48 四、荷兰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49 1 、荷兰技术哲学研究的历史 49 2 、荷兰技术哲学研究的现状 51 3 、荷兰技术哲学研究的特点 55 五、俄罗斯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56 1 、俄罗斯技术哲学研究的历史 56 2 、俄罗斯技术哲学研究的现状 60 3 、俄罗斯技术哲学研究的特点 60 六、日本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61 1 、日本技术哲学研究的历史 62 2 、日本技术哲学研究的现状 65 3 、日本技术哲学研究的特点 66 第二章 现象学技术哲学发展趋势与现状 68 一、从现象学到现象学技术哲学 68 二、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不止经验转向 70 三、新海德格尔者的技术批判:德雷福斯与鲍尔格曼 71 四、后现象学技术哲学:经验化的现象学分析 73 1 、后现象学概况 73 2 、伊德:“人—技术关系”理论 75 3 、对“人—技术关系”理论的改进 76 4 、维贝克:物的伦理学 77 五、法国进路:人类命运与原初的技术性 78 第三章 中国技术哲学的历史与思想状况 82 一、从技术辩证法到技术哲学学科 82 1 、技术辩证法传统 83 2 、技术论导向阶段 84 3 、技术哲学学科确立 85 二、作为一种部门哲学的技术哲学 86 1 、技术的经济哲学 87 2 、技术的社会哲学 87 3 、技术的伦理哲学 89 三、作为一种哲学纲领的技术哲学 91 1 、现象学技术哲学 91 2 、分析技术哲学 93 3 、解释学技术哲学 96 4 、实用主义技术哲学 97 四、思想来源、传统文化与时代特色 98 1 、思想来源考察 98 2 、传统文化关联 99 3 、当代特色呈现 100 第二篇 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 103 第四章 技术的涵义与技术划界问题 104 一、技术的演变 104 二、技术的构成要素 110 三、技术本质的一个简要考察 113 四、技术的二象性与本质 116 五、科学与技术的划界问题 120 第五章 技术的先验分析 130 一、“先验”的概念界定与技术先验问题的提出 130 二、技术先验问题的历史考察 130 三、对历史上技术先验分析的审视 133 四、德绍尔物自体观中的悖论与再认识 138 1 、德绍尔的物自体观中存在的悖论 138 2 、德绍尔的物自体观中悖论的化解 139 3 、技术人工物之物自体的再认识 142 五、先验因素与经验因素互为前提和基础 145 第六章 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问题 153 一、特修斯之船问题 153 1 、哲学史上的特修斯之船问题 153 2 、劳的解释方案及其批判性考察 157 3 、对于其他解决方案的考察 162 二、人工类是实在类吗 ? 165 1 、威金斯反人工类的形而上学论证 166 2 、对反人工类之形而上学论证的批评 167 三、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模型 169 1 、结构与功能的概念 169 2 、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173 四、再论技术人工物的自然类与实在性 178 第七章 技术语言与技术陈述 184 一、技术语言的特点 184 二、技术陈述的基本分类 193 1 、技术客体的结构陈述与功能陈述 193 2 、技术的行动规则陈述 199 3 、技术行动的目的陈述与技术行为陈述 201 4 、技术客体的运行原理陈述 203 三、技术陈述的性质 204 1 、技术陈述的基本特点 204 2 、技术陈述的有效值问题 207 第八章 技术知识及其逻辑结构 208 一、知识的涵义 208 二、技术知识的涵义与基本特征 209 三、技术知识分类的简要考察 212 1 、国内外学者对技术知识分类的简述 212 2 、主要技术知识分类的依据 214 3 、主要技术知识分类的优点与不足 217 三、对技术知识的再思考 220 四、技术知识的分类与结构 223 第九章 技术理论的结构 227 一、技术事实 227 二、技术规则 230 三、技术规律 235 四、技术原理 243 五、技术理论 248 六、技术的真理问题 261 第十章 技术解释的基本模式 265 一、技术解释的基本概念 265 二、克劳斯的技术解释理论 268 三、技术客体的功能解释 274 四、技术客体的结构解释 280 第十一章 技术推理研究 289 一、实践推理的涵义与基本模式 289 1 、实践推理的涵义 289 2 、实践推理的模式 291 3 、实践推理的实质 294 4 、技术的实践推理模式 299 二、技术的结构推理 302 1 、哈勃望远镜的结构与故障 302 2 、皮特对哈勃望远镜故障的解释 306 3 、技术的结构推理 309 4 、对技术解释的几点讨论 314 三、贝叶斯推理的基本概念 316 1 、概率的基本涵义 316 2 、贝叶斯定理 322 3 、贝叶斯网络及其构建 325 4 、贝叶斯网络推理与适用情境 328 5 、技术人工物的贝叶斯网络模型 331 第十二章 技术进步的哲学分析 336 一、技术进步的概念 336 二、技术进步的外在分析 338 1 、技术进步的外在表现 339 2 、技术进步的价值取向 341 三、技术进步的内在分析 343 1 、技术进步有其内在视域 343 2 、技术自身的构成分析 345 3 、技术进步的内在表现 347 第三篇 分支技术哲学研究 350 第十三章 信息技术哲学 351 一、信息技术哲学的兴起 351 1 、信息技术哲学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 351 2 、信息技术哲学的意义 353 二、信息技术哲学的主要论域 355 1 、信息技术本体论 355 2 、信息技术认识论 356 3 、信息技术人本论和价值论 359 三、信息技术哲学的若干前沿 361 1 、物联网与网络哲学的新探索 361 2 、人工情感与信息技术的人文向度 363 3 、经验的技术性生成与信息技术在心灵世界的扩展 364 4 、脑机接口与知行合一 364 第十四章 分析生物技术的哲学研究 364 一、生物技术的概念 364 二、生物技术的基本哲学问题 364 1 、生物技术的合理性分析 364 2 、生物技术的社会建构论分析 364 3 、生物技术之逻辑构造观 364 4 、生物技术中的合成生物学问题 364 5 、生物技术之大数据时代 364 三、当代生物技术中实践推理与理论推理的一体性 364 1 、关于生物技术实践推理与理论推理的界定 364 2 、生物技术的科学化与实践 / 理论推理的一体性 364 3 、生物技术的符号化与实践 / 理论推理的一体性 364 4 、生物技术的智能化与实践 / 理论推理的一体性 364 5 、生物技术的整体性与实践 / 理论推理的一体性 364 第十五章 纳米技术哲学 364 一、纳米技术的主要特点 364 1 、新奇性和综合性 364 2 、复杂性和汇聚性 364 3 、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364 二、纳米技术伦理学关注 364 1 、后人类主义的纳米伦理承诺 364 2 、结果主义的反纳米技术思潮 364 3 、相对主义的纳米伦理学评估 364 三、纳米技术现象学解释 364 1 、超越直观的纳米世界 364 2 、纳米世界的视觉转换 364 3 、纳米技术的哲学解释 364 四、纳米技术本体论整合 364 1 、纳米量级问题 364 3 、学科边界问题 364 3 、本体统摄问题 364 五、纳米技术哲学未来取向 364 1 、进一步探索人与纳米技术的关系 364 2 、围绕纳米技术开展广泛哲学对话 364 第十六章 认知技术哲学研究 364 一、认知技术概要 364 1 、认知技术的基本涵义 364 2 、认知增强技术 364 二、认知技术引起的哲学问题 364 1 、技术对认知的影响 364 2 、技术对认知对象的影响 364 3 、认知技术:心灵的仪器 364 4 、身体、自我与身份问题 364 5 、认知增强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364 6 、语言知识的先天性问题 364 第十七章 量子技术哲学 364 一、量子技术的涵义 364 二、量子技术与经典技术的关系 364 三、量子技术引起的哲学意义 364 1 、量子控制要控制的是什么? 364 2 、量子黑盒的认识论意义 364 3 、世界的复杂性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 364 4 、能否消除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 ? 364 5 、量子技术的本质是什么? 364 参考文献 364 一、中文部分 364 二、外文部分 364 后 记 364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量子信息哲学|3026 次阅读|11 个评论
成功举办哲学前沿报告会
ssglwu 2019-5-3 07:08
吴国林 成功举办哲学前沿报告会 2019 年4月23日上午10点在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5号楼102A成功举办了哲学前沿报告会。主讲人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李伯聪教授,报告的主题是:工程哲学的 若干问题。 主办方: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 报告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团队负责人、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所长吴国林教授主持。学院的相关教师与研究生参加了会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李教授是国际上最先出版《工程哲学》著作的著名专家。他主讲了工程哲学的前沿的若干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基本观点。工程的基础是技术,技术是经验的。有人类,就有技术,而科学不是。二战之后,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不赞同将医学称为“学”,因为没有“-logy”。上个世纪60年代,技术哲学的中心才转到美国,后又有荷兰的经验转向学派,这强调技术人工物。库恩的科学哲学,实质上是科学社会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是相互定义的。 工程很重要,但工程的理论基础不行,才有我国工程研究院对工程哲学的重视。工程哲学要面向工程师。工程的规模概念重要。工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工程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工程的方法是可以谈判的。在工程中,工人与资本家也有合作的时候。而科学家争论问题,追求真理,不可能进行谈判。 工程哲学应当涉及:(1)研究工程师的著作;(2)工程哲学的理论问题;(3)工程与规模的关系;(4)工程方法论;(5)工程的定义问题,涉及到什么范围。 吴国林教授与李教授就新工科、工程哲学与技术哲学的关系等展开了细致的讨论。比如,在目前的工程哲学中,一般将工程哲学的对象统称为“人工物”,吴国林建议应改正为“工程人工物”,因为在分析技术哲学中,有“技术人工物”,具有对技术人工物的内在的要素、结构、功能与环境的深入结构,包括有关的实践推理。目前,在吴国林看来,工程哲学的研究还处于初创阶段,比如,有关具体工程的案例的收集与研究,有关工程哲学的范式还没有真正开始。 附:有关分析技术哲学的最新进展见:吴国林:《 论分析技术哲学的可能进路 》,《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该文提出了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性研究模型,并从实在性、技术命题、技术推理等多方面展开原创研究。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2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吴国林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哲学系做学术报告
ssglwu 2016-4-28 07:09
吴国林 荷兰当地时间—— 2016 年 3 月 23 日(星期四)下午 3 : 30-5 : 00 ,我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伦理学与技术哲学系举 行了一场学术报告会,主题为“论技术人工物之结构与功能描述间的推理关系”( OnReasoning Relations between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Descriptions of TechnicalArtifacts )。报告会由荷兰分析技术哲学学派创始人克劳斯( Peter Kroes ) 教授主持,相关人员参与了此次报告会。报告会语言为英语。 吴国林教授报告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分析技术哲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技术人工物:从二重性到系统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结构与功能描述之间的推理关系,特别报告了概率推理与实践推理两种形式。 做报告的时间为 40 分钟,剩下的时间全用于讨论。与会者就相关学术问题与吴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的问题有:技术句子的真值问题、推理的合理性问题、技术人工物的意向性问题、概率推理问题等。 1. 2. 3. 4.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2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哲学、工程与技术国际论坛(fPET2012)侧记
ssglwu 2015-4-19 17:27
吴国林Guolin Wu 这是一个补记。今天找资料时,发现没有记录这次会议,现在记上。 2012 年11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主办,美国工程教育学会工程与社会分部、国际工程研究网络、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等十家中外单位协办的“fPET-2012哲学、工程与技术国际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的近百位知名学者参加会议。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苏刚教授到会表示祝贺,殷瑞钰院士、李伯聪教授、著名技术哲学家Carl Mitcham(米切姆)教授、Hans Poser(波斯特)教授应邀莅临开幕式并作主题发言。 “fPET (Forum on Philosophy,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哲学、工程与技术国际论坛”在国际工程哲学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fPET”以工程学和技术领域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旨在通过哲学家、伦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工程师及管理人员之间的深度对话,从而实现对工程技术深入的跨学科学术交流。本次会议由李伯聪教授与Byron Newberry教授担任联合主席。 会议的主题是:“工程哲学及技术哲学”、“工程伦理”、“关于工程实践者的反思”、“工程研究及其他有关工程学的跨学科研究”等。本次会议的工作语言为英语。 笔者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是“ 论量子技术的意义 ”(The meaning of quantum technology)。并与米切姆、波斯特、维马斯(Vermass)进行了学术交流。特别是与波斯特的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维马斯的量子力学解释的条件等展开深入的讨论。 1. meeting 2. P. Kroes 3. 4. Guolin Wu and Yan Zhou 5. H. Poser 6. 7. Guolin Wu 8. Guolin Wu 9. Discussions 10. Mitcham and Wu 11. meeting field 12. meeeting field 12. Vermass and Wu 13. Poser and Wu 14. meeting 15. L. Floridi and Wu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2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