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撞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为何人类从古至今都在探索,月球磁场之谜却还未解决?
lulingkxw 2020-1-6 19:19
不难理解,这些岩石都是陨击成因的,岩石的磁性也因此而变化~ 导语:为何人类从古至今都在探索,月球磁场之谜却还未解决? 前段时间我国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器拍摄到了第一张月背照片,这件事看似虽然很小,但是在整个世界上的影响力却是不可小觑的,因为探测月背这件事情,就连美俄这样的航天大国都是很难做到的。这主要还是因为月球上所存在的磁场非常“诡异”,也正是因此,人类从古至今都在对月球进行探索,但是月球的磁场之谜却一直得不到解决。 早先探测和研究表明月球几乎没有磁场,可是对月球岩石的分析却证明它有过强大的磁场。这一现象令科学家大惑不解,保罗·加斯特博士宣称:“这里的岩石具有非常奇特的磁性……完全出乎我们意料。”而这神秘磁场则成了月球未解之谜之一,因为在以前的探索中,月球很有可能是空心的。为了查明月球在历史上是否也曾拥有过自己的磁场,科学家们挑选了一块航天员在上世纪70年代从月球表面带回的月岩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开始前,专家们先将这块编号为76535的月岩标本放在一个特制的绝缘房间内数月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该标本在到达地球后可能产生的磁化效应。 在“脱磁”过程完成后,研究人员将76535号月岩标本置于一变化的磁场内,并通过机械臂对其各个部分的磁化情况进行测量。随后获得的分析结果显示,这块月岩过去曾长期处于磁场的作用之中。而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获得的数据表明,76535号月岩先前受磁场影响的时间应是在距今42亿年前左右,也就是说,仅仅是在月球形成后大约3亿年。 早先探测和研究表明月球几乎没有磁场,可是对月球岩石的分析却证明它有 过强大的磁场。这一现象令科学家大惑不解,保罗·加斯特博士宣称:''这里的岩 石具有非常奇特的磁性……完全出乎我们意料。''如果月球曾经有过磁场,那么它 就应该有个铁质的核心,可是可靠的证据显示,月球不可能有这样一个核心;而 且月亮也不可能从别的天体(诸如地球)获得磁场,因为假如真是那样的话,它 就必须离地球很近,这时它会被地球引力撕得粉碎。 加州大学的Christina Dwyer最近给出了一个新的解释:月球岩石圈的中层(地幔)是一层流动的金属。月球核和地幔的转动倾角,以及地球的位置会影响这种流动的强度。千万年来,随着倾角和地月距离的变化,以前有的磁场现在却没有了。这个磁场大概存在于2.7 百万年到4.3百万年前。 对于月球的磁场之谜,大家又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转自:快资讯 https://www.360kuai.com/pc/detail?url=http%3A%2F%2Fzm.news.so.com%2F4f7323843ee1ff993e4c8752e590ac25check=001f79adb9d304e9uid=b7ed71eac3c798dfa246383f92f15b48sign=360_0ed9f8f8tj_url=9dfdfb010281f18e0scene=2refer_scene=
个人分类: 地壳形成|1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Discovery文章:地球早期的撞击是地磁场形成的必要条件
Amsel 2014-6-8 11:21
今年Dicovery杂志七/八月号封面文章是“地核之谜”,介绍的是近年来对地核形成的认识有一件突破。 天然地震资料早已表明,地核分为内外两部分,内部是固态的铁核,外部是液态铁。液态铁层的对流,是地球磁场的必要条件。古地磁证据表明,地球磁场已经存在了35亿年以上。而地球内部热量的来源,长期以来认为来自星体吸积形成时候的重力势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的核能。 但是2012年Nature的一篇文章(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85/n7398/abs/nature11031.html )指出,在地核的温压条件下,液态铁的热传导系数比远高于原来预期,以至于地核的热对流早就该停止了。这就意味着要么液态铁层的对流存在其它原因,要么地核温度的初值远高于原来预期。 近两年的研究表明,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后者。而这个多出来的热量,就是来自原始地球形成不久之后遭到的撞击——很可能就是月球形成的那场撞击事件,使得地核积累了多余的热量,因而地核对流维持至今。而地核中流动的液态铁造成的磁场,也是地球表面空气和水体避免被太阳风和宇宙射线轰击殆尽的前提。 所以,没有当初的撞击,也就没有现在的地球生命。
个人分类: 杂谈|3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独特思维:太阳的耀斑可能是陨石撞击的结果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3-7-4 07:09
独特思维:太阳的耀斑可能是陨石撞击的结果 蒋继平 2013 年 7 月 3 日 太阳的耀斑是太阳系的一大奇观,也是太阳系的一大事件。耀斑是太阳上一种强烈的、短暂的能量释放过程。从地面光学观测来看,耀斑是太阳表面亮度增强的区域。从 X 射线和射电辐射观测来看,耀斑是一种噪声爆发。它们一般持续几分钟到几个小时。 大部份耀斑都出現在太 阳 活躍的區域如 黑子 附 近 。 耀斑出現後,可以观察到亮度突然增加,射电波、 紫外线 、 X 射线 流量也会猛增,有时还会发射高能的 γ 射线和高能带电粒子。小型耀斑 比 大型耀斑 较 多出 现 。 与耀斑有关的光学现象: 耀斑前有黑子出现 有冲浪现象 耀斑区域喷焰 发生环状日珥 耀斑所放出的 X 射線及紫外 线 可影 响 地球大 气层 中的電 离层 ,破 坏 人 类 的 电 磁通 讯 。 因而,可能会对人类的日常生活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 可是,人类到目前为止还不知道造成耀斑出现的原因。 我本人根据现有的各种天文学资料,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 认为太阳耀斑很可是陨石撞击太阳的结果。 我的主要依据如下: 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实体,它占太阳系总量的 99.8% 以上,其他八个星球只占不到 0.2% 的成分。按照牛顿力学的万有引力定理, 进入太阳系的系外天体,都会受到太阳的引力场影响。 其中 99.8% 左右的天体都会被太阳的引力引向太阳一方,可能导致对太阳本身的撞击。 让我们来看看地球的实际情况,凡是进入地球引力场的星际天体, 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有的撞向地球。不过, 其中的大多数都被地球的大气层阻挡而在地球的外空烧毁,而那些到达地球的就形成了陨石坑。 从现有的天文学资料来看,在太阳系内侧的四个行星, 除了金星外,其他的三个都有大量的陨石坑, 甚至包括它们的卫星。既然连月亮这样的小型天体可以遭到大量的陨石撞击,那么, 那个硕大无比的太阳更可能遭到这样的撞击,是不是? 金星没有陨石坑是因为它有一个十分稠密的大气层,这个大气层成了金星的一个天然屏障, 几乎使所有进入金星引力场的陨石在这个屏障中烧毁,从而不可能达到金星的地表。 太阳没有严密的大气层,所以, 流向太阳的天体不能在太阳外围烧毁。从数学上来看, 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 33 万倍。按照万有引力定律,太阳的引力要比地球至少大 33 万倍。假设地球没有大气层的阻挡, 那么, 理论上来说,有一个陨石撞击地球, 就会有 33 万个陨石撞击太阳,对不对? 从已经观察到的光学现象来看,凡是耀斑出现前的几天, 都会有黑子出现。或者说,耀斑总是出现在太阳的黑子区域。 从这点来看,我认为这些黑子就是陨石(很大很大的星际物体)。 从耀斑的图像来看,耀斑的部位有冲浪现象。 这好像是我们在一个平静的湖塘中投入一个石子,激起一片冲浪。这是因为太阳是一个液体结构。 耀斑的另一个共同点是,在耀斑的区域有强烈的喷焰现象, 尤其是四周边缘更是明显。这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对湖塘投入一个石子,必然激起一片水花。 耀斑还有环状日珥。 这个环状日珥 可以更进一步说明撞击的可能性。这是因为我们投石入河, 必然引发一串涟漪。这些涟漪就是环状日珥。 还有,耀斑发生时, 一般亮度突然增强,然后慢慢地消退。这个现象也很符合撞击的事实。 这是我第一个首先提出太阳耀斑是陨石撞击的想法。立此存照, 以备将来科学的验证。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4450 次阅读|6 个评论
《不惑一梦》第一百十八章
lao2004 2013-5-14 22:57
天上的“阴鲨”怪物,因有凤翔翔等人协同傻瓜系统全力监视,虽难以克制,避之却也绰绰有余。“阴鲨”行走无意识,不会追击和捕猎。这样,天上的飞船、卫星可以正常行走。地球人依然可以监控整体太阳系。 可“阴鲨”身躯越来越大,从小不点长成几千千米,大小已经超过了很多卫星,俨然已经成了一颗大星星,一颗熊熊燃烧的红色星球。它每年呼啸而来,磅礴而去;从每年一次到每年二至三次;既纵横捭阖,又逍遥自在。月亮很怕它来临,惕息颤抖;地面上科学们又羡又恨,打不敢、捉不得、避不开,直如公然挑衅,无它奈何。在它来临之前,更有些许前兆,为数不少的星尘有了暴躁之象,这让科学们更不能省心,更为之忧惧。 “阴鲨”来自于火星,派往火星探索的科学们,皆不明不白失踪。最特别的一个人,就是杰克曼,坚持了一段时间。有一天,他似乎想起什么,或者发现了什么,也投入火星大裂谷,不知所终。如此,第三批一百五十人前往火星探险,再次失利。 恶毒科学家潜心研究他的暗空间,可是总没有头绪。暗空间似乎不想让谁拥有它,或者说占有它。暗空间的存在,无形无影般在天地间偶然裂出一痕或数爪,像闪电撕开乌云,黑暗闪电过后便又无影无踪。 恶毒大部分时间在敕州地下几千米实验空间里,一个叫着混沌空间实验室,终日狂轰乱炸,希望炸出一个他想要的暗空间。有时,他也出来观看凤翔翔拿手的“鸽梦”表演,也去看看“阴鲨”行踪。 这日,恶毒来到总部监控室,观看凤翔翔和科尔苡蒂正把“阴鲨”行踪一圈圈画下来,看着一条条红色抛物线在太阳系圈来绕去,从很细不断增粗加快。星空看起来十分璀璨。太阳系其他星星轨迹都是规规矩矩缠绕太阳或者围绕某个大星星旋转,只有“阴鲨”走马灯似,横冲直撞,不可一世。恶毒看得有些入迷,内心嘀咕着,对凤翔翔笑说:“翔翔,您感觉这‘阴鲨’很牛吧!”凤翔翔赞同应道:“太特别了,十分神气,又帅又酷。”恶毒问道:“翔翔最有发言权,说说,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凤翔翔笑说:“它像在玩耍,有个大力士把它扔来抛去的。” “噢。”恶毒听了凤翔翔的比拟,看得一会瞪眼,一会眯眼,十分专注。恶毒绞尽脑汁,一条刺目红线不断缠绕,在脑海里盘旋,越来越粗,越来越快,好像一团熊熊燃烧烈焰,向他脑中央扑来。 忽然,恶毒大吼一声,又尖声喊道:“见鬼,它的目标是地球,是咱们地球!” 恶毒失态了,当凤翔翔一圈一圈描出了红巨星的运行轨道时,恶毒明白了这个灾星的狼子野心,“它是头狼,报应!”他的喊声很尖很细,把他自己也吓了一跳。 他吓到了凤翔翔两人。看到她俩依然镇定,恶毒给了个歉意的眼神,急煞地跑到核心小会议室一角,壁上有个闪烁红光的银盒,他一下子拔开银盒,手指快速点些密钥,启动了绝级警报!这警报预示着一场天大的危机,所有外出的科学家必须各就各位,必须马上赶回,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回敕州总部。十万火急的信号! 蛟龙号上,阿尔伯特和蓝妮妮感知到警报,面面相望,即刻乘坐闪移直升机,直搭飞船赶回敕州。在古岛,玛丽亚、詹梅丽感知到警报信息,两人的脸色立即泛白,心蹦蹦跳动,“出事了,出事了”。所有敕州总部核心小会议室成员,从全球各个角度,放下身边事情,一个个以最快的速度各就各位,急急赶回敕州总部。绝级警报,是通过傻瓜系统连于各个心底,是一种生死存亡的绝级信号。 奥而奥、戴维斯先冲进核心小会议室;大卫爱登、依特吉也冲进来;不久,近百位在敕州的科学家,一个个,一批批急急冲进核心小会议室。 恶毒情绪已缓和了,恢复了冷峻。他有条有理道出一个天大的阴谋,毁灭地球的阴谋:“‘红巨星’将炸向地球。” 恶毒指着深空里红色的抛物线,一字一板地告诉归来的科学们:“那抛物线最终所指的目标,是蓝色星球。” 众人立刻理会恶毒所说的“红巨星”,它就是已经困扰科学们数年的“阴鲨”。大家同意恶毒的叫法,“阴鲨”已经成大了,成了一颗巨大超级红色星球! 恶毒科学家一点破,科学家们一目了然都看出了其中的蹊跷。“阴鲨”,也就是恶毒现在把它唤做“红巨星”,它所行走路线正是一个超级抛物线,随时摆好扔向地球的姿势。 大卫爱登看明白后,感叹道:“好狠啊,这怪物是哪里跑出来?好可怕,它蓄谋已久!”众人皆觉山雨欲来,大厦将倾! 凤翔翔在一边,看着众多科学家皆焦虑起来,愁眉苦脸,听了大卫爱登的话,不由沙哑轻轻答道:“大卫爱登科学家,怪物来自于火星!”大卫爱登听了,哈哈笑道:“对对对,我一时忘了,让小翔翔提醒了。”气氛缓和了些。 依特吉问恶毒,道:“恶毒啊,它不会很快炸过来吧?”恶毒点点头,说:“依老,不会的,应该还要很长时间,一时三刻当不会有事。它仍需继续畜势。”依特吉说:“如此,咱们还能好好想办法,天无绝人之道。” 科学家们虽明白依老好心意。科学家们个个脸上乌云密布,如此庞然大物炸向地球,打不了,避不开,使人恐惧。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章
个人分类: 小说习作|30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义昌大桥倒塌,鞭炮车是替罪羊!
热度 36 xqhuang 2013-2-5 14:42
义昌大桥倒塌,鞭炮车是替罪羊! 哭,难道比笑好? 悲剧再次重演,高高的桥下,如出一辙的惨景,不堪目睹。上次是铁路动车,这回是高速汽车,除了知道领导在“流泪”,谁又知道悲剧背后的真相?雷击、信号、鞭炮,...,为什么迈向真相的步伐总是那么艰难? 一车鞭炮炸塌一座现代大型桥梁!这话不管是谁说的,反正我是坚决不信。上网查看了相关图片和报道,果断下结论:塌桥与鞭炮车无关,鞭炮车成为事件的替罪羊。 灾难发生后,已经有多位博主对事故的原因进行了科学分析和专业解读,但塌桥真相仍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本文试图以非土木专业人士的视角,分析义昌大桥垮塌的可能原因。 一、原因分析 上图是事故的两张重要照片。从左图可以看到,南桥断口处的左侧防撞护栏有一道明显的新擦伤,右图是北桥缺口的细节图,坚固的钢筋水泥防撞墙被连根铲除。另外,桥面除了水泥、石头碎渣,看不到任何鞭炮爆炸后的碎纸片。 真相:事故当天是雾霾天气,能见度低,垮塌桥段前方桥上可能先发生车辆追尾,在80米的桥上停着大约十辆大小汽车。这时,一辆大型车辆从后方高速驶来,当司机发现前方停止的车辆,刹车已来不及了,于是向左猛打方向盘,悲剧发生了。 二、为什么鞭炮车不可能炸塌大桥? 如果鞭炮车是罪魁祸首,根据现场照片,可以画一张示意图(见上)。图中,南北桥的中间是两道防撞护栏,护栏的高度约80厘米、底部宽度约40厘米。 现在,假设南桥上的鞭炮车在北桥的缺口附近发生爆炸,要达到现场的爆炸效果,鞭炮爆炸的能量必须炸开总厚度达80厘米的两道钢筋水泥隔栏,这可能吗?一辆鞭炮车总能量多少?用于炸开缺口的能量又剩多少? 三、非专业解读 汽车撞碎防护墙能导致桥塌人亡吗? 桥梁专家说义昌大桥属简支梁结构,如上图所示,桥面由长度为40米的子桥面拼接而成,子桥面的一端采用固定铰链支座(图中的方形红柱),另一端采用活动铰链支座(图中的圆形红柱)。事故桥面的左端是通过活动铰链支座与桥墩1结合,其右端通过固定铰链支座与桥墩2结合。 当汽车与两道防撞护栏发生猛烈撞击时,北桥将对南桥的左端(B点)施加反作用力F1,由于左端是活动端,作用在桥墩1的分力可以通过活动铰链支座的移动得到缓解,所以,桥墩1安然无恙。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F 1 可以通过杠杆效应传递到桥面的另一端,以上图为例,我们可以做个简单估算。假设O为桥面与支座的支撑点,动力臂OB=30米,阻力臂OC=0.3米,不难得到阻力F 2 =100F 1 。也就是说,汽车碰撞护栏所产生的作用在桥面的力,传递到另一端时,被放大了100倍!由于桥面与桥墩2是固定结合,巨大的F 2 将直接作用于桥墩2的顶部,它足以使桥墩薄弱的连接处断裂,从而导致墩倒桥塌的惨剧。 义昌大桥倒塌应该是件意外事故,因为本博不是专业人士,没有资格对桥梁设计和工程质量问题发表看法。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大桥垮塌与鞭炮无关,如果鞭炮车发生过爆炸,那一定是在桥倒塌之后。 本文仅仅提供一种思路,可能是完全偏离真相的错误思路。问题的关键:是鞭炮车炸塌大桥吗?是不是有人想利用鞭炮车掩盖真相?比如,工程质量问题。缺口A,可能是大型汽车撞击形成,也可能是被倒塌的南桥面断裂段撞击后形成的,但被鞭炮炸开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从网友提供的现场照片,鞭炮车的确发生爆炸,本博仍坚持,爆炸发生在塌桥后,而不是塌桥前。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6898 次阅读|71 个评论
我对月球环形山的三大猜想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2-9-5 07:47
我对月球环形山的三大猜想 蒋继平 2012 年 9 月 4 日 根据现有的天文学知识,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 据说直径大于一公里的环形山数量至少在 33000 以上。 对于这些环形山的形成, 有两种推测, 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认为这些环形山是由其他星体撞击月球而形成的, 而火山说认为是由月球本身的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现在许多科学家都认同撞击说。 不过,现存的这两种说法都认为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天然因素造成的。 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虽然我也认为这些环形山可能因为其他物体撞击而形成, 但是, 我不认为这些撞击是自然的, 我认为是经过智能控制的。 因而,我对月球环形山的形成的第一个猜想是:外星(火星)智慧生物通过高科技手段, 用功率巨大的宇宙火箭将装满核燃料的钻地弹头打入月球地下, 然后根据遥控指挥, 让核燃料按照计划定时燃烧释放能量,这种能量把月球送入地球的固定轨道。 我的这个猜想是根据以下的事实和分析。 第一,这些环形山在形状上很相似,几乎跟统一设计的差不多, 自然撞击达到如此均匀一致的概率很小。 第二,一些大型的环形山有明显的放射线向外延伸, 其中最大的三个环形山有很明显的放射状景观。 第三, 这三个具有放射线的大型环形山呈现三角状布局, 几乎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而且在月球的一个面。 这可能是根据智能设计的, 是用来推动月球向某个指定方向运动的。 我第二个猜想是:这些环形山确实是由陨石撞击而形成的, 不过, 这些陨石是在智能的控制下有计划有目的地撞击的, 不是自然的和盲目地撞击的。用陨石撞击月球的目的是把月球从原来的轨道送入地球的轨道。 这个猜想是基于这样的想象力:外星智慧体在太阳系的陨石层的一些陨石上装上动力能源, 让这些陨石在动力的驱动下按照设计好的路线有目的有计划地分别撞击月球, 让其改变原来的运动轨道而进入新的轨道。 我的第三个猜想是:这些环形山是人为地建造而成的, 实际上。 它们是发动机的喷气口。 外星智能体在月球上挖巨大的坑(首先人工爆破, 然后机械操作),然后装填动力材料, 安装遥控定时点燃设备,按计划地点燃各个坑内的燃料。 这样的话, 这些环形山相当于动力发动机的喷气口,由这些环形山喷出的能量将月球按照规划脱离原来的轨道而进入新的轨道。还有的环形山可能是建造月球地下工程的副产品, 即从地下挖出来的石头和泥土堆积而成 。 月球上可能有大量的地下工程,不过,由于年代太久, 这下地下工程已经遭到彻底损毁, 成为被泥石覆盖的一个个坑。 我自己认为第一和第三个猜想的可能性较大。 要在科学上证实我的猜想,必须对月球表面的土壤样本进行分析研究。 根据我的猜想, 月球的许多地区,尤其是环形山周围的土壤应该含有较高的核放射性物质的残留物。 这种核物质的比例要比地球的表面土壤高出一些。
个人分类: 个人学术观点|4439 次阅读|8 个评论
黑洞相撞
热度 1 flrcnsc 2011-1-3 09:09
都注册微波了,就说两句。 两个大质量的黑洞相撞,会发生什么事情? 应该没有包括光的电磁波放出? 巨大的势能以什么方式释放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首个陨石坑近日证实
gongshiliang 2010-12-30 20:02
三十年来,中国几代天文和地质学家苦苦寻觅,中国首坑却迟迟未能得到证实,此前发现的十多个疑似陨石坑都一直争议不休 陨石坑背后暗藏利益之争 【作者:肖欢欢;转引自《广州日报》】 因为一个大坑,东北边陲的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苏子沟镇古龙村近日沸腾了。由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陈鸣研究员带队,历时4年时间,中国境内第一个地外天体撞击构造岫岩陨石坑近日被证实。伴随着这一消息传遍全国,前来小村看稀奇的游客纷至沓来,各种关于中国首个陨石坑的传言也沸沸扬扬。 30年来,中国几代天文和地质学家苦苦寻觅,中国首坑却迟迟未能得到证实,此前发现的十多个疑似陨石坑都一直争议不休。 辽宁的邻居因为陨石雨而出名的吉林也表示保留意见。吉林陨石博物馆馆长丁宏义就表示,岫岩陨石坑应该不是中国第一个陨石坑,因为包括吉林在内的很多地方之前都曾发现陨石坑。只不过因为陨石坑有一定的开发价值,所以大家都希望第一坑出现在自己这里。 此次陨石坑的发现地古龙村,距离岫岩县城东北方向直线16公里。陨石坑坐落在低山丘陵之中,邻近哨子河畔,呈碗状,直径1800米,坑平均深度150米,被称为圈里。 中国陨石坑实现零突破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鸣与几千里之外的小山村一个大坑结缘,要追溯到2006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陈鸣便开始从事天体撞击效应的研究。从2006年开始,他将兴趣转向寻找国内首个陨石坑。 陈鸣说,陨石坑用科学术语说就是小行星或彗星高速撞击行星及其卫星表面形成的凹坑或环状地质构造。在决定找陨石坑之前,他选定了几个靶区备选,并最终将工作区域确定在辽宁。 但要认定陨石坑,需宏观、微观两方面的证据。宏观上的证据是指是否具备陨石坑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如外形是否为环形、碗状,坑内有无砾石层。微观上证据,则是需要找到地表岩石层受到冲击质变的证据。国际科学界对陨石坑判定有3项指标:矿物击变面状页理,矿物击变玻璃,击变矿物高压多形转变。如能发现上述3项指标之一,即可确定是陨石坑。 经过反复论证以后,陈鸣的科研小组于2009年春在岫岩坑内设计布置了钻孔。从是年3月到8月,钻探持续了6个月,获得了珍贵的地下深部岩石样品,发现了柯石英,为撞击起源提供了确凿证据。 随后其他两项证据也被发现。至此,我国没有陨石坑的历史终告终结。为了这一发现,中国两代地质人整整找了30年。 神秘异象产生误区 随着中国首个陨石坑的发现,一些神秘的传言也开始在辽宁当地越传越玄乎。井里浮油,黑土能烧。在陨石坑发现之前,古龙村总发生这样的怪事。村民从井里取上来的水都浮着一层油。当地的黑土挖出后晒干,扔到火里就能燃烧。此外,圈里的水味道苦涩,还呈黄黑色,很难喝。村民打井打下去30多米深,还挖出树叶、树枝,还有一些骨头,看起来像动物的尸体,因此怀疑是古生物。村民在地下挖泥拌上碳酸氢铵溶液,能当化肥用。 有村民表示,村里的人普遍都长寿,90岁以上的老人不少,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村,有人怀疑这跟陨石坑有关;还有上了岁数的村民告诉陈鸣,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营口发生7.3级地震,这个大坑跟地震有关 对于村民们竞相曝光奇异现象,陈鸣哭笑不得。他认为,不少是奇谈怪论,跟陨石坑一点关系也没有。陨石撞击地球时,坑内大量的植物死亡后不断被埋在地下,泥层中有大量腐殖质,经长期沉积,就变成黑色的泥炭土,晒干后自然能燃烧;泥炭土层中的水不流动,是死水,自然不好喝;至于水烧开之后有浮油出现,其实不是油,可能是腐殖质的残留物。 首坑背后利益之争 自20世纪60年代初地球上第一个陨石坑美国巴林杰陨石坑被证实以来,目前全球已发现170多个陨石坑,直径由数十米到近三百公里不等,但没有一个在中国。陨石坑的发现对中国意味着什么?陈鸣表示,陨石坑是极为珍贵的自然遗产,目前为止还是唯一地标,也是宇宙奇观。岫岩陨石坑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此类独特地质构造的空白,对研究地球的形成和演化等有重要意义,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甚至对人类探月和深空探测都有科研价值。 中国首坑在国内传开不到一个月,尽管有专家仍存异议,但当地政府显然已经看中了这块金字招牌背后潜在的价值,已迫不及待准备搞开发。岫岩县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岫岩陨石坑初期开发规划已出炉,该县正以岫岩陨石坑为主题,规划建设地质公园。 对于隔壁被证实发现中国首个陨石坑,吉林有关方面表示保留意见。吉林陨石博物馆馆长丁宏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谁都希望第一个陨石坑出现在自己这里。但吉林的陨石旅游和辽宁的陨石坑旅游各有特色,并不会受到冲击。游客到我们这里看陨石,相当于参观文物;去辽宁看陨石坑,相当于看一处古遗址。两者不同。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3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正潜在的“天”灾
songshuhui 2010-4-14 11:41
Shea 发表于 2010-04-14 11:20 在 《2012年我们一起玩完?》 中解释了玛雅人并没有预言世界会在2012年毁灭。但是你可能依然会问,宇宙中是否存在会引发地球上生物大规模灭绝的天灾呢? 回答是肯定的。我们所生活的太阳系其实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地方,2009年7月木星就刚刚再一次经历了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威胁 小行星或者彗星的撞击 。 挥之不去的撞击 大约44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上了刚形成不久的地球,撞出的碎片最终形成了月亮 。6,500万年前一颗巨大小行星的撞击造成了恐龙的灭绝。 12,900年前一场由彗星瓦解的碎片引发的大范围流星雨降临在了北美冰原之上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可能直接导致了猛犸象和其他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以及古印第安克罗维斯文明的消失。它还引发了犹如重返冰川期一般的寒冷气候,整整持续了大约1,000年。 1908年6月30日上午7时14分,一颗小行星或者彗星在西伯利亚通古斯上空爆炸 。大片的森林被放射状地推倒,当晚伦敦的市民可以不借助灯光轻松地阅读报纸。1992年10月9日一颗亮度超过满月的火流星划过长空,在40秒的时间里穿越美国的数个州,最终砸到了一辆停在纽约附近皮克斯基尔小镇上的雪佛兰轿车。1994年7月,被木星引力撕碎的舒梅克-列维9号彗星犹如一辆彗星列车径直撞向了木星。结果就是在木星的脸上留下的一系列的疤痕,其中较大的疤痕都可以容下整个地球。2007年9月,一颗陨星划过天空伴随着巨响在距离秘鲁一个乡村不远处坠落,砸出了一个4.5米深、13米宽的大坑。 2008年10月7日,一颗直径2~5米的小行星在被发现之后不到20个小时的时间里便在苏丹上空发生爆炸 。 可见外来天体的撞击和我们一直形影相随,只是规模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有意思的是,1993年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对600年来中国历史纪录的研究得出了一项惊人的发现。如果相信这些纪录都是真实的,那么在这期间陨石造成了人员伤亡事件4起,建筑物毁坏13起。根据目前世界人口的数量估计,大约每60年就会发生一次陨石伤人事件。 :小行星撞击的过程。 现在科学家们已经达成共识,直径1千米大小的小行星撞击可以造成全球性的灾难,其连锁反应甚至可能会导致人类毁灭。而科学家们尚未达成共识的是,直径1千米的小行星与地球撞击的概率究竟有多大。有人估计是每10万年一次,还有人认为是每50万年一次甚至每300万年一次。虽然破坏力巨大且能波及全球范围,但是按照所有的估计这类撞击都是极为罕见的。 更为普遍的是类似通古斯的撞击事件,据估计其发生的频率为每1,000年一次,当然也有人认为它们发生的会更为频繁。这一规模的撞击所造成的灾难是局部性的,相当于大当量的原子弹爆炸,差不多相当于1,000万吨TNT炸药或者是500颗广岛原子弹。但即使是更小的撞击其威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尽管这些撞击不论大小都让人不寒而栗,但它们却是目前唯一一种可以用现有的技术来预防的天灾。 从源头抓起 撞击的源头是外来的小行星或者彗星, 不过我们目前甚至还无法确切知道太阳系中到底有多少大小在100米到几千米之间的小天体 。这正是为什么美国宇航局致力于太阳系小天体搜寻工作的原因。截至2009年7月,有216,916颗小行星取得了编号。到2009年8月5日,已知的近地小行星达到了6,244颗,其中直径最大的32千米。而这些数字几乎每天都在变化。 但这里存在一个非常令人头痛的问题,一些近地小天体只有在最靠近地球的时候才能被发现。这些天体的直径通常为几百米到1千米,可以毁灭一座城市或者是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而目前我们知道的仅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它们都非常的暗弱,只有在飞临地球的几天时间里才能被发现,因为此时它们在天空中相对于恒星的运动才会变得明显。对于那些已知的小行星,它们的轨道又会受到行星的扰动,因此时刻追踪这20多万个目标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 :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 除了小行星之外,彗星可能是更大的麻烦。虽然彗星的质量要比小行星小得多,但是对于距离太阳更远、轨道周期更长的彗星而言,它们回归时撞击地球的速度要比近地小天体大得多,因此两者在撞击时释放出的动能相差无几。虽然彗星穿越地球轨道的概率和小行星比起来相对较小,但是一旦它们进入太阳系腹地就很难长期监测跟踪。海尔-波普彗星是最大的彗星之一,直径大约50千米。当在它天空中消失前,已经被关注了许多年。因为它非常大,因此可以跟踪它到火星轨道之外。如果它撞向地球,我们完全只能坐以待毙。而事实上危险就时刻出现在我们眼前。 近在咫尺的星星 2004年12月天文学家公布了一条爆炸性的消息。一颗直径大约为400~500米、名为毁神星的小行星它于2029年和地球相撞的概率高达2.7%。而通常近地小行星和地球撞击的最高概率也只有千分之一的量级。幸运的是后续的观测和新的计算调低了这一风险。 :毁神星的三维模拟图像。版权:Lorenzo Barcella。 2036年4月13日毁神星会再一次和地球交会,但碰撞的概率从原先的1/45,000下降到了大约百万分之四。到2068年毁神星会和地球再次近距离相会,碰撞概率为百万分之三。然而,2029年4月13日毁神星仍将创造一项纪录,届时它将在距离地球29,500千米远处掠过,这一距离仅相当于地月距离的大约1/13。 那么一旦有一颗小行星会在几天内撞击地球的话,我们又该如何自救? 应对险情 事实上,现在已经可以对小天体的撞击地点和时间进行非常精确的预报。以2008年10月7日发生在苏丹的撞击为例,对撞击地点和时间的预报仅有几千米和几秒的误差。 但如果由于种种原因撞击地点的精确信息并没有被公布,那么找一辆省油的汽车加满油箱之后尽量往北开绝对是首选。理由是黄道平面上的区域和其他区域相比更容易遭受小行星的撞击,因为太阳系内小行星的轨道基本上在黄道面附近。这意味着地球上的热带地区较极区和高纬度地区而言有更大的风险。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有根据的猜测。 在前往高纬度地区的途中要时刻留意路况信息,以避免严重的交通堵塞。带上生存、露营装备以及大量现金,在经过沿途商店时储备一些必需品和瓶装水。尽管应该远离不可避免会出现犯罪风潮的城市,但是留在社会服务齐全的地方然后祈祷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对于直径较小的小行星来说,其破坏是局域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分散家庭成员并且前往多个不同的地区会使得幸存的几率达到最大。对于更大的小行星,其破坏力是全球性,无论你躲在哪里。但绝对不要呆在海边,撞击引发的海啸会冲走一切。 :大视场红外巡天探测器(WISE)。版权:NASA/JPL。 不过局势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12月14日上午9时9分,美国宇航局的大视场红外巡天探测器(WISE)使用德尔塔Ⅱ型火箭从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WISE重663千克,主镜直径40厘米,配有4个百万像素的尖端红外探测器。它的主要任务是在红外波段对整个天空进行巡天,预计它会发现几十万颗主带小行星和几百颗近地小行星。这些小行星中的大部分由于所反射的可见光极少而只能在红外波段下才能被探测到。它将为我们带来对太阳系小天体的全新认识,也将为我们防范这些天体的潜在撞击提供宝贵的信息。 同时科学家们也正在研究各种可以改变来犯天体轨道的方法,虽然其中大部分以目前的眼光来看还很不切实际,但是技术的发展往往会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更为重要的是,在这场与天灾的对决中我们目前还拥有足够的时间。虽然较大小天体撞击的后果非常严重,但毕竟是小概率事件,至少它不太可能会发生在你看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 (本文已刊载于《飞碟探索》杂志2010年第3期) 扩展阅读 2012年我们一起玩完? 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个或者一批狂想家抛出新的绝世天劫论来吓唬我们这些老百姓。最近最为流行的一个把大家一起玩完的时间定在了2012年的冬至 图说太阳系的十道伤疤 从人造卫星上5毫米的凹痕到木卫三表面4,000千米的陨击地貌,太阳系中遍布着各式各样由撞击留下的伤疤 引力陷阱中潜藏着地球杀手? 它们是被引力遗忘的角落。在那里,来自其他天体的引力会互相抵消,因此可以俘获住任何掉入其中的物体 猛犸杀手的钻石名片 12,900年前一场由彗星瓦解的碎片引发的大范围流星雨降临在了北美冰原之上。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可能直接导致了猛犸和其他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以及古印第安克罗维斯文明的消失 百年通古斯 人类近代史上最剧烈的宇宙撞击事件至今仍是一个有待揭开的谜 撞向地球的石头 当去年10月发现有一个颗小行星正迎头撞向地球的时候,科学家们便有了第一次从头到尾研究宇宙撞击事件的机会 小行星管家小行星中心那些事 小行星中心正跟踪着数十万颗小行星也许其中有一颗正在向我们飞来
个人分类: 天文|1744 次阅读|1 个评论
图说太阳系的十道“伤疤”
eloa 2009-3-13 12:37
Shea 编译 从人造卫星上5毫米的凹痕到木卫三表面4,000千米的陨击地貌,太阳系中遍布着各式各样由撞击留下的伤疤。 第一道:微创   自从进入太空时代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关心着一个问题,那就是长期暴露在太空中对人或者航天器会有什么影响。于是1985年3月19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将长期曝露飞行器(图1)送入了近地轨道。长期曝露飞行器的大小和一辆公共汽车差不多,在地球轨道上持续工作了2076天。之后在1990年1月12日被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收回(这难道是巧合?)。 :图1(右):长期曝露飞行器。版权:NASA。   它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研究在太空环境下微流星体撞击对航天器所造成的破坏情况,这对于航天器的设计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照片(图2)中盛开的银色花朵正是长期曝露飞行器被微流星体撞击所留下的。尽管这道直径5毫米的疤和太阳系其他疤痕比起来顶多也就算是微创,但是这已经是长期曝露飞行器上最大的撞击痕迹了。 :图2:长期曝露飞行器上直径5毫米的撞击痕。版权:NASA。 第二道:神明 :图3:博苏姆特维湖。版权:Christian Kberl。   博苏姆特维湖位于西非加纳共和国,距离素有园艺之城美誉的库马西市大约30千米。目前博苏姆特维湖是加纳有名的旅游风景区,其周边大约有30个村子,生活着7万人口。在加纳阿善堤人的心目中,死者的灵魂会来到博苏姆特维湖向他们的神特维告别。正因为如此,博苏姆特维湖只允许乘坐木船打鱼。博苏姆特维湖陨击坑的直径为10.5千米,比现在的湖面稍大。形成的时间大约是在100万年前。陨击坑以及撞击留下的其他痕迹大部分已经被侵蚀,并且其四周被浓密的热带雨林所覆盖。 :图4:鸟瞰博苏姆特维湖。版权:Christian Kberl。 第三道:火星上的麦哲伦大航海   维多利亚环形山位于火星的本出子午线平原,大约730米宽。它以麦哲伦环球航行中的五艘船之一的名字命名。沿着环形山的边缘有许多突出或者凹陷的结构,它们也都以麦哲伦航行中发现的海湾和海角命名。 :图5:机遇号火星车拍摄的维多利亚环形山全景。版权:NASA/JPL-Caltech/Cornell。   机遇号火星车于2006年9月26日来到了维多利亚环形山的边缘,之后它沿着顺时针方向绕维多利亚环形山行驶了大约1/4圈。从2006年10月16日到2006年11月7日,机遇号火星车上的全景相机拍摄了几百张维多利亚环形山的照片,最后拼接成了一幅它的全景照片(图5)。 :图6:环火星巡逻者拍摄的维多利亚环形山。版权: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除了在地面上机遇号火星车对维多利亚环形山进行实地探测以外,在环绕火星的轨道上环火星巡逻者也拍摄了它的照片。在环火星巡逻者所拍摄的照片(图6)中,维多利亚环形山的锯齿状边缘格外显眼,这是由于侵蚀和环形山山壁物质下陷所造成的。在环形山的内壁上是层状沉积岩,其内侧则散落着许多巨石。维多利亚环形山中央纵横交错的条纹则是一大片沙丘。除此之外,如果你眼神足够好的话,你可以看到照片左侧环形山的边缘上有一个小黑点,那就是机遇号火星车(见图7放大图)。 :图7:环火星巡逻者拍摄的维多利亚环形山旁的机遇号火星车。版权: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第四道:想看?请先付15美元 :图8:亚利桑那陨石坑。版权:USGS, D. Roddy。   亚利桑那陨石坑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弗拉格斯塔夫附近的沙漠之中。在科学界,亚利桑那陨石坑也被称为巴林杰陨石坑,以纪念在1903年第一个提出它是由天体撞击而形成的丹尼尔巴林杰。 :图9:亚利桑那陨石坑内部的全景照片。   目前亚利桑那陨石坑是巴林杰家族通过巴林杰陨石坑公司所拥有的私人财产。巴林杰家族声称这是地球上第一个被认证并且保存最完好的陨石坑,同时它也是全世界最热门的陨石撞击研究标本。亚利桑那陨石坑海拔1740米,直径大约1200米,170米深。它大约在5万年前由一颗直径50米左右的镍铁陨石撞击而成,撞击所释放的能量是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的150倍。对于普通游客,如果你想一睹亚利桑那陨石坑的芳容的话,就请先掏15美元的门票费吧。 :图10:亚利桑那陨石坑中央被废弃的矿井。注意篱笆上的美国国旗和宇航员。 第五道:机缘巧合 :图11:皮克斯基尔陨石和被皮克斯基尔陨石砸到的雪佛兰轿车。版权:Pierre Thomas (LST),ENS Lyon。   1993年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对600年来中国的历史纪录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如果这些历史资料是真实的话,那么在这600年里陨石造成了4起人员伤亡和13起建筑物毁坏事件。根据目前世界人口的数量,估计大约每60年就会发生一次陨石伤人事件。1992年10月9日一颗亮度超过满月的火流星划过长空,在40秒的时间里穿越美国的数个州,最终降落在纽约附近的皮克斯基尔小镇。只不过这次降落稍稍的有点与众不同,砸到了一辆雪佛兰轿车(图11)。 :图12:教皇和上帝的信使。版权:D. PLUESS/EPA/CORBIS。   有人说,如果你有幸发现了刚落地的陨石,注意千万别去触摸它,因为陨石会严重烫伤或者冻伤你的手。由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颗陨石落到过科学家的后院里,因此陨石落地时的温度从没被仔细测量过。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它落地时的温度取决于陨石飞行的轨迹、速度以及进入大气层时的多方面因素。有报告称刚落地的陨石犹如烫手的山芋,虽然烫拿着不舒服,不过可以捣腾在两手之间,但绝对不至于严重烫伤。也有报告称发现了冰冷的陨石,但其表面也绝没有传说中的霜冻。有人说陨石是上帝的信使,怎么说呢这位信使到达的方式有时候就连教皇也不一定吃得消(图12)。 第六道:疯狂的石头 :图13:火星陨石ALH84001中像是微型细菌化石的东西。   1984年在南极发现了一块来自火星的陨石。由于发现它的地方的叫艾伦山(Alan Hills)并且时间是在1984年,因此定名为ALH84001。一晃时间就过去了12年,普通的火星陨石演变成了一块令人疯狂的石头。1996年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宣布,在ALH84001中发现了像是微型细菌化石的东西(图13)。 :图14:格雷特里环形山的红外波段照片。版权:THEMIS。   一石激起千层浪,世界舆论哗然。之后对这一发现的反对声不绝于耳,口水仗一直打到现在也还没有个最终的结论。而这一切的发源地则极有可能是火星上的格雷特里环形山。格雷特里环形山是一座位于火星上古老地区的环形山,它的直径为6.9千米,而它的辐射纹的长度是这个数字的30倍甚至更多。在这张由美国宇航局火星奥德赛探测器上的热辐射成像系统拍摄的照片(图14)里,格雷特里环形山周围由撞击而形成的辐射纹清晰可见而且蔚为壮观。在地球上用望远镜看月亮上的环形山,看到的是明亮的辐射纹,而照片中格雷特里环形山的辐射纹却是暗的。原因是这张照片是在日出之前一小会儿拍摄的,此时火星的天还没亮,因此这张红外照片所呈现出的正是火星地表所散发出的热量。也正是这次撞击,撞出了这块疯狂的石头。研究表明ALH84001是来自火星的陨石中最年老,形成的时间大约在45亿年前。而格雷特里环形山形成的时间却大约是2千万年前。这两个时间虽然并不矛盾,但是除非对格雷特里环形山及其周边地区进行采样分析和比对,否则现在就拍板说它是ALH84001的发源地同样也是一件疯狂的事情。 第七道:一坑一卫星 :图15:从6800千米远处看火卫一。版权:NASA/JPL-Caltech/University of Arizona。   火星的两颗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是在1877年火星大冲时由美国海军天文台的天文学家阿萨夫霍尔所发现。这两颗卫星分别用战神(火星)和美神(金星)的两个儿子命名。这两颗卫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小。火卫一的直径大约是22千米,而火卫二的直径只有12千米。这样的小不点被撞一下,基本上就只有一个结果毁容。火卫一表面上有一个以霍尔的妻子斯蒂克尼命名的巨大陨击坑。单这个陨击坑的直径就有9千米,几乎占据了火卫一的一半(图15)。 :图16:火卫一的局部放大图。版权:NASA/JPL-Caltech/University of Arizona。   从陨击坑的大小和形状来判断(图16),这次撞击的规模非常大,差一点就可以把火卫一整个撞碎。从局部放大的照片来看,斯蒂克尼环形山边缘部分的颜色比火卫一其他部分要更蓝一些。根据类似于对月球环形山的分析研究,这一现象说明这一地区是新形成的,比火卫一的其他部分要年轻。除了绝无仅有的表面特征之外,火卫一的轨道特征也是非常有特点的。它的轨道正受到潮汐力的作用不断收缩,最终会撞向火星或者粉碎成火星的光环。按照计划,2009年10月我国的萤火一号和俄罗斯的火卫一探测器将一起奔赴火星。萤火一号将成为一个环火星的探测器,而火卫一则将降落在火卫一上,对土壤进行采样并返回地球。 第八道:连环疤 :图17:被木星引力撕碎的舒梅克-列维9号彗星。版权:H. Weaver (JHU), T. Smith (STScI), NASA。   上面讲了太阳系卫星中的小不点,现在再来看看大个子。木卫三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个头比水星还要大。而它的主子木星,则是太阳系中的行星之王。伴君如伴虎,此话不假。木星以其千分之一太阳质量的体重,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太阳系中的粉碎机。如果有一颗团结得不是那么紧密的天体(比如,彗星)不幸从木星附近路过的话,木星的引力就会把它撕碎。这样一来,原本一个天体就会被撕成一串天体(图17)。 :图18:舒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所留下的痕迹。版权:哈勃空间望远镜彗星小组。   之后彗星会继续前进,但是故事还远没有结束。木星的引力就像是一把机关枪,现在子弹(彗星)已经上膛,就等扣动扳机了。不过这把机关枪有点问题,它不是指向别人而是指向自己的。1994年7月,被木星引力撕碎的舒梅克-列维9号彗星犹如一辆彗星列车径直撞向了木星。结果就是在木星的脸上留下的一系列的疤痕(图18),其中较大的疤痕都可以容下整个地球。不过木星是一颗气态的巨行星,新陈代谢的能力很强,现在的木星早已恢复了原貌。 :图19:木卫三上环形山链。版权:Galileo Project, Brown University, JPL, NASA。   但是木卫三就没那么运气了,同样是木星擦枪走火,同样是被粉碎的彗星,但这次命中的却是木卫三。也许它在不合适的时间恰好运行到了不合适地点,于是在它的表面留下了由13个环形山所组成的连环疤。在这张伽里略探测器于1997年拍摄的照片(图19)中,木卫三上的这条环形山链长达161.3千米。在这条环形山链的一端,由撞击而散落在周围的物质显得很明亮。 第九道:同心疤 :图20:1979年旅行者1号拍摄的瓦尔哈拉环形山。版权:NASA。   2007年12月20日,第62届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了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提出的动议,将2009年定为国际天文年。以此来纪念伽里略首次把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400周年,而提出这个决议正是意大利。400年前的1609年12月或者1610年1月,当伽里略把望远镜指向木星的时候,发现了木星旁的四个小亮点。这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木星的四颗伽里略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木卫四是太阳系中的第三大卫星,在木星卫星中仅次于木卫三。它的直径几乎和水星相当,但是质量只有水星的三分之一。在木卫三的表面有一座奇特的环形山,名叫瓦尔哈拉(图20)。瓦尔哈拉环形山中央明亮区域的直径为600千米,而它周围蔚为壮观的同心环结构波及的范围却达到了大约4,000千米,犹如撞击所造成的涟漪被凝固在了木卫三的表面上。这些同心环几乎占了木卫三表面的十分之一,可算得上是太阳系中最大的撞击地貌之一。 :图21:1967年月球轨道飞行器4号拍摄的月球东海盆地照片。版权:NASA。   同样的结构也出现在了月球上。月球东海盆地的直径大约900千米,形成于30亿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撞击。与瓦尔哈拉环形山一层又一层的同心环不同,这次撞击只留下三个可见的同心环结构(图21)。 第十道:贯穿伤 :图22:卡西尼探测器拍摄的土卫一和赫歇尔环形山。版权:NASA。   1789年威廉赫歇尔发现了土星的卫星土卫一。它的半径还不到200千米,是太阳系中能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呈近似球形的卫星中最小的一个。其表面最显眼的特征是占据土卫一直径差不多1/3的赫歇尔环形山。赫歇尔环形山的山壁有5千米高,最深的地方可以达到10千米,其中央峰的高度为6千米(图22)。 :图23:土卫一上和赫歇尔环形山相对的裂缝。版权:NASA。   如果把土卫一放大到地球的大小,那么赫歇尔环形山的直径就会超过4,000千米,相当于加拿大的大小。和火卫一上的斯蒂克尼环形山一样,造就赫歇尔环形山的撞击几乎是毁灭性的。在土卫一上和赫歇尔环形山相对的一面,你还可以看到由于撞击所产生的激波贯穿整个土卫一而造成的裂缝(图23)。另外,对于星战迷来说,有没有发现土卫一和死星有几分相似? (本文已刊载于《天文爱好者》杂志2009年第2期) 扩展阅读 百年通古斯 猛犸杀手的钻石名片
个人分类: 天文|1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