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研究生复试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研究生复试

相关日志

“博士生复试您会问哪些问题?”
热度 7 wangdh 2019-4-19 12:50
“博士生复试您会问哪些问题?” 王德华 研究所新一届的博士研究生复试即将开始,有学生问:“如果您参加复试,您会问哪些方面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讲,就是博士研究生复试该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几乎每年都会有同学咨询这类的问题,我一般回答是不用特别准备,只要阳光一些,心态平和一些,把自己平时的水平展示出来就可以了。 如果真要准备,有几个方面还是可以做些准备的: 1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工作 。导师们一般很重视硕士期间的工作,包括课题内容、基本训练、获得成果等。所以, 1 )首先对自己的课题涉及的各项内容都非常清楚,课题的意义,国内外进展(主要理论和假说),本领域国内外的知名实验室或科学家。 2 )其次对自己获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对本领域的学术贡献,可能的还应该对未来的发展或进一步的研究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3 )硕士期间掌握的技术手段,最拿手的实验技术,最亮眼的方面(如发表的论文、新技术手段的建立等)。 总之,硕士期间的基本训练和个人发展,对于博士生阶段的发展和提高是非常关键的。硕士期间建立了好基础,对读博士研究生有很好的思考,对科研工作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对个人的未来学术生涯有比较清晰的目标,这样的学生自然是受欢迎的。 2 、外语水平和文献阅读综合能力 。鉴于我国科研水平与国际学术水平的差距,阅读、理解、分析和综合英语文献(专著)的能力,对于顺利完成博士研究生的学业是至关重要的。复试内容一般会有对英语阅读和理解的内容。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对文献阅读和理解是不陌生的,对于相关的专业术语和图表的理解,也是很熟悉的。如果平时就很认真践行研究生的基本科研训练内容,这些复试内容是很容易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理解准确,图表的含义理解正确,阅读流利,一定会给复试专家留下很好的印象。 3 、了解自己所报考的导师和研究领域 。对自己所报考的导师的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科学问题,发表的学术论文等,应该有较好的了解。这些信息从导师和研究集体的网页上是很容易获得的。有熟悉的师兄师姐,就更容易了。最好对其他相关领域的导师也有个大概了解,一旦遇到需要调剂导师(甚至专业)的时候,回答相关问题也会早有心理准备。 4 、专业基础知识。 这方面的内容不好准备,复试专家的提问没有固定的问题,是根据复试的当时情况随时发问的。只要专业知识扎实,这个方面也是很轻松的。如果对自己的学术领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科的发展等有较好的积累,自然是加分的。 研究所微信公众号有一篇关于博士生复试的“攻略”文章,里面有我的几个建议: 1 、阳光、自信,穿戴整洁,礼貌得体。 2 、思维敏捷,反应快,回答问题简练、到位。 3 、英语阅读流利,翻译准确,尤其对专业文献中图表的解读很专业 (对于笔试没有发挥好的学生,这是个展示自己实力的机会。) 4 、专业基础和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文献熟悉),实验方法和技术熟练(如果有自己的拿手技艺是很受欢迎的)。 5 、对于自己硕士期间的工作很熟悉,科学问题、实验方法、主要结果和结论等了如指掌。如果发表了学术论文,可以重点说一下。 6 、知识面广,思维开阔,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精神,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7 、有追求、有理想,目标明确,对自己的未来有较好地规划。 各位导师们,如果您参加博士研究生复试,您会问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36409 次阅读|16 个评论
四非院校研究生招生杂感
热度 1 DongliangGuo 2019-3-21 21:44
又到了一年一度研究生复试的时节,作为一个四非院校,我们学校也非常重视,毕竟研究生生源好坏对一个学校长远发展还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是四非,一志愿报考的考生大部分都是比我们学校档次低的高校,说实话,基础专业素质差一点。且读研的目标不是为混个文凭就是去京津搞编程(我们学校在非京津的京津冀地区),基本上没有搞好科研继续深造的想法。研究生导师指导这般能力和态度的研究生,加上前几年对学生毕业要求低,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有些本来打算考上双一流高校大展宏图的考生,由于竞争激烈,选择我们这样的高校作为调剂目标高校。我们本校的学生很多也这样,报一个好的学校,不行调剂回母校。这批考生,至少有很多是想在研究生阶段做出点成绩的,底子又不弱。作为学校而言,也是很希望这样的学生调剂过来的。 这件事关系到的三类对象,第一志愿考生、调剂考生、学校(也可以说是导师)各自对调剂政策有着不同的态度。 如果推出强烈保护第一志愿的政策,一志愿考生肯定愿意,如果这么来,调剂考生未来估计对调剂到我们这类学校就不抱太大希望了,学校也会因为太多能力和态度不足的研究生而受到影响。 如果推行向调剂打开大门的政策,无疑会伤害到一志愿考生的感情,调剂考生肯定愿意,可以放手一搏,不行就调剂次点的学校。对学校而言,能在复试的时候灵活控制生源质量。但一灵活,又有可能会出现人为主客观的漏洞。 所以一到这时候,也是左右为难。说到底,怪自己是四非~
3377 次阅读|1 个评论
老校一号楼的回忆
热度 13 fdc1947 2017-7-17 08:03
老校一号楼的回忆 最近,学校的六个学院整体搬迁到青岛即墨去了。如今在老校一号楼的“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也搬到即墨, 不知道一号楼将迎来什么人做它的新主人。 一号楼是老校中最老的房舍,是一幢德国式的建筑,建于1936年。这是当年的教会学校 济南 懿范女子中学 的教学楼,地上二层、地下一层。 我虽然来到山东大学已经三十九年了,近十几年来居住在老校的宿舍,但是,由于工作地点在“山大新校”也就是“中心校区”,所以对于老校的各栋教学用楼房并不熟悉,唯对一号楼深有感情。我接触山东大学的第一幢房子就是这一号楼。这还是三十九年前的事情。 1978 年的暑假,我接到了山东大学的通知,让我来学校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复试。经过了大概一个来星期的劳累奔波,我从草原深处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济南。那时候济南市的1路公共汽车的终点站在解放桥。这是当时济南市区的东沿,再往东,马路变窄了,也不再是房舍挨着房舍,两面时而出现了农田。山东大学还在东北方向,离开解放桥有8里多路。学校所在的洪家楼,只有唯一的公交车1路支线可以到达,据说是半小时一趟车,我到达那里正在打听时,一辆车刚发出,如果等下一次车,恐怕学校将午休了。经人指点,我坐上了3路车,到“全福庄”下车,走到老校。夏日的济南,在酷热的阳光下,疲惫不堪的我又走了将近3里地,背在身上的小书包像有千斤重,终于在十一点来钟的时候到达了山东大学老校一号楼。亏得那时候我才三十多岁,还算年轻,七八天没有好好休息,在酷夏的天气里坚持下来了。 当时的老校一号楼是山东大学校部机关的所在。这是一幢很小的楼房,学校的管理机构,校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教务处等都在那里。从走廊上走过,看到各个办公室都满满的。人们指引我上了二楼教务处,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同志接待了我。知道我是得到允许延迟来参加研究生复试的之后,她给我报考的导师邓从豪先生打了电话,告诉我下午到“新校”去找他。她又帮助我联系了学校的招待所(也在老校)住下。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山大,走进的第一个山东大学的房舍,它使我有了一种总算“到家了”的感觉。 入校以后,学习和生活都在“新校”(现在称中心校区)。不过,在第一个学期,每个星期总有一个晚上,要走半个多小时,到老校上一次课。那是英语听力和口语课,授课的教师是美国人温纳瑞斯。1978年的时候,大概在全中国也找不到几个美国人。而学习英语,总是需要听听英美国家的人们是怎样讲话的。那时候,还没有进口那种像砖块大小的卡式录音机,而昂贵的老式录音机全学校也没有几台。学校从济南造纸厂请来了美国人“老温”。 老温,真名 詹姆斯· 乔治· 温纳瑞斯 (James Geogre Veneris) , 1922 年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匹兹堡附近,美国军人,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对日作战。1950年参加朝鲜战争,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在俘虏营中,受到志愿军的感化,遣返时自愿留在中国,被分配到济南造纸厂工作。温纳瑞斯在造纸厂与中国工人们处得不错,人们称呼他为老温。老温在济南娶妻生子,又曾经到中国人民大学进修学习。文革初期虽受冲击,但很快得到中央指示保护,基本无恙。1978年,山东大学把他请来,虽然他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教英语口语应当是没有问题的。 当时,学校的教室很少,新校、老校都还没有“公教楼”。1958年学校从青岛迁到济南,立刻就遇到了“困难时期”,人们为吃饭而挣扎,基建进展极慢。刚刚开始加快建设步伐,又摊上了“史无前例”。工人的“革命群众组织”把山大学生“造反派”包围“砸烂”了,学校四周的农民兄弟又来把课堂的桌椅板凳“造反”到自己家去了,有些房舍还被“合并”进来工厂的工人所占领。所以,到了1977年恢复招本科生和1978年招研究生,以及从社会收罗“归队”的教师,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学校的房舍非常紧缺。 学校的办公用房也非常紧张,校部机关挤在小小的一号楼,但是他们还是腾出来一间地下室,作为教室。我们每个星期就有一个晚上,挤在那间地下室里,听“老温”给我们讲英语。 听力和口语课并没有课本,就是听老温说话。我们好几十个人都只是听,并没有多少会话练习的机会。他倒是讲得很认真的,神态就是上面那张照片上那样。讲的内容现在基本上都忘记了,记得他讲过爱斯基摩人,北极熊之类的。1978年的那个学期开学晚,学期很短,第二年我就去吉林大学学习了。 到了1980年,我回到学校,又到一号楼那个地下室去上“二外”,日语课。教课的是一位青年教师,比我们学生还略年轻些,课堂上常常说一些他们做翻译时的趣闻轶事。学了一个星期,学习的大多数内容后来也都“还给”老师了。 毕业留校做教师,少不得要到一号楼去办事。看到学校的处室一个个增加。又一个个搬离一号楼。大概在80年代中后期,校部机关开始逐步搬到新校,在新校的西南角上,一片平房。后来,新校盖起了办公楼,校部首脑机关就搬离了老校一号楼。到了2000年,山工和山医合并进了山大,又经过几次学院调整和改名,最后,一号楼的主人就是即将搬离的“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了。 时间真快,自从校部机关迁出一号楼,三十来年过去了。从那时开始,我就再也没有走进这所房子,虽然近些年退休以后散步时几乎每天从它门口走过,也常常会想起在一号楼的往事。 1981 年,我研究生毕业成为山东大学教师的时候,山东大学共有本科生5600人,专科生209人,研究生159人(研究生人数为1982年数),专任教师913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101人。 到了三十年前,当山东大学行政首脑机关离开一号楼的前后(以1987年计),本专科生增加到8042人,研究生730人,专任教师1424人,其中教授62人,副教授324人。 如今,学校的规模已经远非昔比了。学校有全日制本科生40822人,研究生17984人,留学生3407人。有在职教职工7759人,而教授的人数就达到108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97人。 一个学校的发展,正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整体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个人分类: 教育|9682 次阅读|21 个评论
研究生复试经历
热度 3 ncepuztf 2015-4-2 22:26
问题是现实和人们期望的某种局面之间的差距。 系里的研究生复试是个问题,要从130多候选人中选出70多个。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系部在学校的指导下设计了解决方法:笔试和面试(又分为专业面试和英语面试) 每一部分达到及格分数才能算通过。 由于研究生规模稳定,而导师队伍日益庞大,近年学生明显紧缺,不够分的了。 为了不至于浪费名额,英语口试的起点原则上为及格线,用来拉开分数距离而不作为一票否决的准则,专业面试也基本如此。这样 一票否决基本依靠笔试,事实上也是如此,相当一部分同学遭笔试淘汰。 笔试过后,上个周日面试搞得轰轰烈烈,学生多了,复试的老师不够用了,我被分到了英语面试组。 为了以示公正,面试过程全程录像,仅我系就为此买了7部摄像机(这玩意后续怎么处理?就为这点事,岂不是资源的浪费,好奇的脑补下原因,没想通) 门外是一群在背诵自我介绍的同学,里面是正在进行的面试。 其实老师的英语也都不怎地,学生的就更不用说了,主要原因是很少机会用这玩意儿。 听完学生流利和不流利的自我介绍背诵,问几个关于家庭、学校、专业、爱好等方面的问题。 一般来说,除了“Where are you from?”之类的简单问题,稍微复杂点的多数卡了,专业课程也只会说一两个,明显是知道但说不出来,憋得难受的样子。如果问最喜欢哪门课程,学生明显是知道哪个英文名字答哪个,不喜欢也得喜欢,总比答不上来强吧。 除了固定的几个攻略上常见的问题,一些问题是随机的。 一个女生自我介绍的年龄和身份证不符,问原因(英语),学生一下难受的够呛,后来用汉语解释说是为了妹妹出生少罚款(罚款多少和二胎间的年龄差距有关)改大了年龄,这也是让我们长了见识。 一个男生的名字非常女性化,就问名字的来历,原来是从爸爸妈妈的名字各取了一个字。(这种取法未来是不是会非常流行?不过不建议取明显看上去与性别不符的名字,容易引起误会或困惑) 还有个女生复试前联系了组长想让她当导师,组长说了她的名字,说你联系过我;我看了看学生的名字,发现也联系过我,于是我们问她还联系过别人没,学生回答联系过好多。像这个学生发短信给多个老师“求导”这种事(关键是我们都回了让她好好复试,言外之意过了会接收),是不是别的学生也这样干?我的邮箱里还有类似的几封电邮,就不看了吧! 这样奋战一整天,总算告一段落,最后是签字,汇总分数。有的老师喜欢用手机或EXCEL汇总,这样做其实效率比较低。利用数字的规律口算则快很多,记忆中好像是初中(或小学)学过的数列处理知识。比如英语面试5个评委的分数为:14,15,16,15,17。以15或16为基准多退少补,平均分马上就可以算出,15+2/5=15.4 或16-3/5=15.4。 这一天也许对于老师来说累这么几小时,可结果却决定一些学生一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考研也是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个人分类: 科教|3090 次阅读|7 个评论
研究生统考与推免(二)
热度 15 wangdh 2014-9-28 22:05
研究生统考与推免(二) (王德华) 接着说。这次聊聊今年统考研究生的复试。 我已有几年没有招收推免生了。每年有一个硕士指标,每年报考的都不是很多,都在 5 人左右,有时候有过复试分数线的,有时候则没有一位过分数线的。由于单位组织复试是按照所有报考考生的成绩排序来确定复试人选的,这样就会遇到有些导师的考生过线者有多名,有些导师则会遭遇剃光头。所以,硕士研究生调剂已经是每年必须的程序了。我这些年多数都是从报考我的考生中遴选的,也有一次只有一位考生过分数线的,也有一次有剃光头而需要调剂的。 今年竟然是一个丰收年,有 7 位考生过了复试线。考生们在得知自己的分数后,多数都是第一时间告知,并询问是否有复试的资格。从这些考生的汇报中,我有些意外,有在报考前与我联系过的,也有的考生我则是不知道的。终于收到了单位给的复试学生名单,这可让我犯了愁。过线考生中,有英语成绩好的,专业课中有宏观生物学课程成绩好的,有微观生物学课程好的。有帅气阳光聪慧的男生,有开朗内秀伶俐的女生。有曾在我实验室实习过的学生,有我毕业的学生的学生。有发表过学术论文的,有参加野外考察的。最怕是因为复试而伤了年轻考生们的心。复试前的那一阵子,心情着实不安。我有一个性格缺陷,做决定的时候,很难下狠心。面对他人的要求,很难说出拒绝。所以,我开玩笑说要是学生摸准了我的性格,要对付我说太容易了。只要不违反原则的事情,我一般很少拒绝,尽管有时候心里也会有些不悦,多是自己回家很无奈地躺在床上发呆,或是呆呆地坐在办公室里,什么事情都做不了,过了不知多少个时辰,终于原谅了自己,叹自己心胸怎么这么狭隘。有时候某个学生的一句话,就会瞬间复苏或温暖了犯傻的那根神经,所传递的信号也在瞬间发生了改变。这样一些就归于平常。 复试的日期到了。考生们陆续到了京城,也很自然就开始跟我联系,希望能跟导师见面聊聊。为了避免一些干扰因素,我做出了一个很不近情理的决定,在复试前我不见任何考生,但安排研究组成员与复试考生座谈并共进午餐,以加强了解,缓解一下考生们焦急的心情。我给复试考生写了一封信。 ****************************** 给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组 复试考生的一封信 各位参加复试的考生大家好: 首先感谢你们选择动物生理生态学这个方向。祝贺大家通过了初试,进入了复试。 我今年只有一个指标,所以很遗憾不能全部满足大家的要求。 大家的考试成绩都不错,我们组也没有任何内定的人选,也不存在其他不符合招生规范的事情。大家现在同在一个起点上。复试成绩很重要。希望大家尽量放松,充分表现自己。 我想给大家说的是,我们会尽力帮助不能被研究组录取的考生进行调剂(如果大家愿意的话)。我这几天事情很多,所以很抱歉不能接待大家。欢迎大家随时到实验室里看看。我们研究组的同学将于13日中午与大家认识和座谈。 考虑到研究组只能录取一名同学,为了给大家一些主动,希望大家先提前了解一下我们实验室的其他导师情况,如果需要调剂的话,到时候可以主动些。实验室有指标的导师有 … ….等。 由于实验室复试的时间定在周五,大家不管自己是否被录取,建议大家在这段时间里主动去与自己感兴趣的导师见面和讨论,大家尽管去,不要有任何顾虑,我这里没有问题。相关导师问起来的时候,就直说是我建议的。 希望大家都有一个圆满的归宿。 祝福大家! 我们研究组成员与考生们进行了认真座谈和交流,每人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也很感动。 复试是在一个周五下午。我的考生,复试进行得都很顺利。我们的复试小组阵营强大,我们实验室大多数导师都参加了复试。提问很友善,也很专业,考生们还是有些紧张的,但到最后基本都能稳定下来,所以都基本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由于我没有任何导向,也由于这些考生们都各有所长,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大家给我推荐了笔试和复试都很出色的一位考生。 大家希望我尽快确定拟录取的考生,然后相关老师就可以与其他考生交流调剂的事情了。我需要在周一做出最后决定。那个周末,同样难过。通过复试,每位同学的优点都那么有力地冲击着我,一张张阳光的青春的脸庞,一双双期待的眼神,又一次犯了难。周一上午,我把成绩突出的考生约来办公室,对她讲今天上午我需要做出决定,你们其中的几位我都很满意,我现在主动权给你,通过这几天的了解,你可以重新选择你喜欢的导师和专业,考虑好后,告诉我你的决定。最后学生说她已经经过了很认真的考虑,希望能加入我们研究组。就这样,经过几天的心理折磨,我今年的研究生复试和拟录取工作暂告一段落。 让我欣慰的是,通过考生们自己的努力和主动,我也积极为他们推荐相关导师,也曾希望有导师能愿意借给我一个指标(我来年还)... 参加复试的考生,最后都找到了导师,算是一个大圆满。复试后,我专门抽出一个上午接待我的考生们,与他们进行了交流,聊得也很愉快。看到他们一个个在焦急不安之后,终于有了轻松的笑容,心理也有了坦然的感觉。 考生们都陆续回校了。我又给他们提出了一个过分的要求: ************************ 大家好! 首先祝贺大家都初步有了一个意向导师和方向! 我今年很为难,但特别高兴。 非常感 谢 大家选择报考我们研究组。感 谢 生活能让我们有缘相识。 尽管有些同学没有达到自己的意愿,有些小不愉快。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大学是一个起点,让你知道了知识的重要,科学的魅力,自己的需求。硕士,是另一个起点,是真正科研兴趣的挖掘和发现、培养阶段,是自己智力、才华发挥的时期,然后确定是进入博士阶段,还是走向社会,开始新的生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是一个平台,中国科学院是一个平台,我最大的希望是大家能够走向这个平台,然后发挥自己的才智。 现在大家都做到了,这是非常值得祝贺的事情! 感 谢 大家在 复试过程中的出色表现,大家的阳光、智慧、微笑、坦诚、礼节,给复试老师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希望大家在不同的时间点上,主动及时联系和咨询自己意向的导师和研究生部,咨询相关进展。特别建议大家阅读导师的论文,师兄师姐的论文,导师建议的专著。早些开始阅读英文文献。 研究组对大家招待不周,希望大家谅解。给大家一点交通补贴,是我们研究组的心意。也请大家不要嫌弃。 最后我有一个请求,请大家把自己复试的感想、对动物研究所的认识等方面,写点文字发给我。特别希望大家给我们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及你们的希望。 最后,希望大家注意安全!祝福大家顺利平安! 考生们真的很配合,他们给了我出乎意料的答卷。这里摘录几位考生的文字: “ 在北京的这短短几天,收获了很多,有些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而有些却只是心中的感觉,叹自己学识浅薄,不知道怎么才能准确的描述。复试过后,似乎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可也有了新的急迫感。太多新的东西不懂,太多东西要学习。所里的环境,所里杰出的老师,都让我感觉自己像找到了丰富的矿藏,努力想提高自己挖掘的能力。 复试过程中发生的种种事情,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一些缺点比往常更加清晰的摆在了我眼前,曾经,我害怕这些缺点的暴露,害怕这些缺点会成为我求学道路上的拦路虎,但现在,我却欣喜及时发现了它,这让我在今后的生活中有了努力改正的机会。 整个考研,初试,复试的过程下来,我感觉自己能够更加成熟了,更加自信了。这个于我也是很大的收获。老师,感想说出来只有几句话,但我内心的成长却很多很多。” “这次去到北京进行复试,特别喜欢在复试过程中那轻松惬意的氛围,让我毫无紧张感,也丝毫感觉不到任何压力,同时也让我知道了老师们读人的本领,可以通过简简单单的家常提问就能对我们考生有个清晰的认识,让我好生佩服! 在复试前后我也与王老师的学生们聊过,使我对我的研究所生涯也有了个更全面的认识,这一切正合我意。记得当初我选择在中科院的研究院所读研究生,而不是在大学中读,就是看中了研究院所对于任何实验的严谨,实验设备体系的完整,老师的综合实力,以及学生们全力以赴的学习和实验的氛围。这一次去到北京也更肯定了这一切,所以我非常的开心,我一点也不畏惧以后生活的所谓枯燥或是所谓艰辛,我相信这些都是生活,生活需要拼搏。” “ … … 虽然最后很遗憾没能留在咱们组,但这次复试让我收获很多。您说我表现得不够自信,这的确是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还有通过和其他同学的比较,我也认识到自己表达能力的不足。动物所是我一直喜欢的的地方,也是我的梦想,希望能借这个平台,增加交流,使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提高。” “没去动物所之前听同学说科研所气氛有点冷漠,但我到了动物所之后发现不是这样的,特别是座谈会以后,更是加深了对你们的喜欢,因为你们对我们的热情和关心,让我对这个陌生环境感觉亲切起来,克服了害怕心理,也敢去老师办公室找老师谈话了。特别是复试前在门外等候时,紧张的口干舌燥呀,但进入复试会议室后看到老师的微笑,还有整个面试组的轻快气氛,自己就放松下来了。真的谢谢您们的亲切和善。对于动物所里的复试安排,我觉得特别认同,真的感谢您们的良苦用心。最后想说复试虽然过去了,新的起点也开始了,所以需要继续的打基础求上进。不愿让老师们失望,也想自己有所成长,所以我会继续努力的!复试真的很愉快!” “研究生复试对我来说特别有意义,是第一次由我自己主导的重要事情,以前都有爸妈,老师在旁边帮着,复试这段时间就自己一个人在北京,除了能和学长学姐交流一下,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判断,自己做决定。虽然那几天压力不小,但也成长了很多。那段时间里,忐忑不安的心境是主旋律。希望,失望一直不断的交替出现,复试前对自己复试时的样子有着各种各样的想象,有好的,有坏的,那些幻想真的挺折磨人的。 复试那天醒得特别早,上午的时候真的很紧张,一直担心下午的面试,不过下午面试真正开始后自己倒是一点也不紧张了,我知道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其他同学相比有很大差距,既然这个差距不是我能在短时间里能弥补的,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把心态放好,实话实说,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因为我是倒数第三个,虽然我也知道我能被老师您录取的机会很小,当时就是希望自己能顺利的完成自己的复试,让自己满意。 。。。 。。。 我一直在想,这十几天,复试前前后后的经历,我学到了什么。 事情远不到最糟糕的,即使觉得已经绝望了,最后还会有扇门会打开,一定不要放弃。与别人交流,尤其是与长者,坦诚是最起码的要求,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老师想什么,做学生的猜不到,刻意了反而就不好了。老师挑学生,学生选老师,理性的思考要有,感性的成分也不少,老师与学生,本来就是两个社会人之间的交流,有缘分,聊得来真的很重要。 再没来动物所前,我对动物所的认识一直很标签化,直到我自己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动物所在我心中的样子才具体起来。如果把动物所比作一个人的话,外表严肃,内心真诚,对人友好这就是我对动物所的初步感觉。复试这段时间认识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长学姐,他们让我体会到了这座严肃建筑里的生活气息,觉得在这里面工作学习让人安心,沉稳又不乏朝气。我一直觉得动物所就像是一本厚厚的字典,里面有着海量的知识等着我去学习。 希望自己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尽快的融入到动物所这个大家庭里,能在这个十分优越的平台上去探索自己喜欢的东西,体会这个过程中的苦与乐。 ” 这些都已经成为往事了。这几天推免研究生面试,就又想起了 3 月份的研究生复试,想起了那些可爱的考生们。也是因为他们都有了归宿,我也可以把这个经历写成文字了。 九月份,研究生们开始新的学习了。我在我的《动物生态学》课上,也看到了半年前的我的那些考生们。心里真的很欣慰,希望他们会喜欢现在的专业,希望他们几年后,都能健康地发展。 研究生招生,对师生双方都关系重大,不可以不慎重,不可以随意和大意。在关系到考生未来的事情上,是有些战战兢兢的。他们的表现越是优秀,越是体谅,越是理解,对自己内心的拷问就越强烈,伴随着不安和担心。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明确细致强烈的专业感,反而有利于调剂。在交流的时候,也的确发现有些考生对于专业方向的理解,还存在一些不足,有些仅局限在对专业方向名称的表面理解上。 师生,有说不完的话题,有道不尽的酸甜苦辣,真真是痛并快乐着。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7194 次阅读|23 个评论
说说研究生招生那些事-如何突破行业研究所招生的困境
热度 1 ztrilibin 2014-4-27 12:32
一直以来,我们单位研究生招生复试都是在四月初进行的,而很多单位在三月底都定下来了,众所周知,目前研究生复试都是差额面试,如果我们在四月份进行复试的话,就意味着没有能录取的学生已经没有去其他地方的机会了,作为老师,面对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很纠结的,因为这个事情和研究生部的老师讨论过多次,而且每年都存在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每年报考我们单位的研究生数量太少,过线考生更是少的可怜,别说不够差额,就连名额数量在某些年份中都不够,所以每年国家分数线出来之后,我们单位(共三个专业)都在等看是否有调剂的学生,至少我们并不愿意浪费名额,毕竟将来在科研中可以和更多年轻的同学们一起工作和讨论是件非常令人期待的事情,毕竟教学相长嘛! 那为什么总是报考人员这么少呢?这个因素就比较复杂了,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谈到他们为什么选择来这里读研究生,他们中第一志愿来的同学会说,“老师介绍,同学介绍,师兄师姐介绍,再有听考研攻略中说,这个研究所找人少,竞争激烈,所以很少有人报,一不小心我就来了 ”,调剂过来的学生会说,“第一志愿的分不够,百般无聊,看到我们研究所有调剂信息,然后就报名了,来了面试后,才发现这个地方不仅不歧视男女生同学,更不歧视调剂生,包括现在很多人在讨论的考研学校出来的学生 ,大家在一个平台上重新开始”,我只能笑笑不答,歧视他人的同时,其实也在歧视自己。不论困难如何,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研究生在实验室经过三年的训练,多数同学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尽管他们不是来自985,不是211,毕业时他们的成绩丝毫不差于重点院校的硕士毕业生,在这里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工作,更重要实践性更强,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也不是能够就业这么简单,而是基本上使学生成为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工程师 ,当然用人单位也有别的需求,学生也能够比较从容的适应,从毕业学生的工作情况上来讲,他们目前的状态绝大多数是令人乐观的。 针对招生中存在的时间晚,另外我们很难找到学生的困境,几年前就和研究生部商议我们主动出击,到和我们专业相关的学校去做宣传,让同学们能了解我们研究所,并有信心的报考,同时增加免试研究生的推荐力度等等这些措施。 非常不错,我们马上能够成行第一站,经研究生部老师联系,北京化工大学接受我们这种形式的推介,我们将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和同学们聊 聊聊我们招生的政策,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关注我们研究所。 这次我们研究生部拿出的具体措施是,在每年暑假,开展大学生夏令营,让同学们实地的来到我们实验室感受我们的科研与学术氛围,同时在今年接受有免试资格的同学将来到我们这里做研究生,再有就是我和研究生部的老师今年重点选择2所专业相关度高的高校去推介,希望能够有同学们报考我们的研究生,希望这些努力能够改善我们招生状况。 就在我们出发前(我们将在明天出发到第一站),我们的相关政策也在我们研究所主页上发布了,如果有兴趣的同学和老师,可以关注一下。 话说过来,就算是将来不愿意来这里学习的话,也是可以来认识和了解一下“备受争议的烟草科研”都在忙活些什么东东! 写到最后,我怎么有做广告之嫌,我自己都有这个感觉 郑州烟草研究院2014年大学生夏令营邀请函 http://www.ztri.com.cn/ggl/2014/04/155194.shtml
4321 次阅读|1 个评论
研究生招生奇怪招生方法
热度 1 lidengxin 2014-4-8 19:41
老师,您好!非常抱歉打扰您,也希望您能理解我的心情。我是一名考生的家长,对于东华大学环境学院复试中的一些问题,存在两点疑问: 1、在公布复试成绩的时候,只有录取名单,而没有复试的各科的成绩。我们希望研究生复试能有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对于不公布单科成绩,我存在疑问。既然是进行了复试,择优录取,为什么不能公布呢? 2、在复试报到的时候,可以选择是否直接调剂专业型硕士。对于这个问题,经过咨询,基本所有的好学校都没有这种做法。通过了解,今年初试分数在285到290的学生通过这项政策,全部通过复试,录取为专业型硕士。而对于众多290至300的学生来说,有的没有通过复试,有的调剂到环境科学和环境生物技术。对于其中的一志愿填报了了环境工程学生来说,是不是不公平。研究生复试本来就应该择优录取,而学院的这种做法,让众多低分的考生被环境工程录取,这对于想考环境工程的很多考生是不是不公平?这个在复试的过程中,学院的领导也没有进行详细的解释。对于众多学生来说,更是在出来名单之后,才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考个研究生不容易,学院难道凭一张纸上的一个勾,就让众多考分比他们高的考生被刷掉。这样的学校以后谁还愿意来呢? 以上几点意见,还希望学院的老师和领导考虑一下!(说明面试前你一定要选学术还是专业学位,或先学术后专业,结果考分最低几个人的一定选择专业学位,保证能考上。可能是学术也可能专业学位的就博弈一下,所以就淘汰了)大家讨论一下,这是什么事情?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2842-782785.html 更多 收藏分享修改| 删除|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3459 次阅读|3 个评论
研究生调剂的一些事儿
热度 5 hyperchaos 2014-3-29 22:24
今年的研究生国家分数线公布一段时间了,很多落榜未被报考学校录取的学生匆忙奔波于调剂,我们也如以往的发了许多调剂邀请,向我们理学院物理系申请调剂的学生我们初步审查后都发了同意参加复试信息,很奇怪一些学生向我们物理系相关专业申请调剂却不选择接受,研究生秘书老师很敬业的逐个询问,这些没应答的学生基本就是回绝了研究生秘书,我们就很奇怪既然你不接受那么为什么要向我们专业申请调剂呢? 研究生秘书给那些同意来复试的学生发了复试具体信息,可真正报道的却大打折扣,我们物理电子学的学生有很多挑选余地,而物理学下的二级学科如凝聚态,原子与分子物理等就悲剧了。想想去年录取了学生中就有5个学生没有来报道,最终导致物理学专业没有完成招生指标。 今年我负责物理系的研究生复试工作,部分参加复试的考生和我见面,我和他们逐个座谈,发现调剂的学生差距太大,很多学生感觉就没读过大学似的。总结下就是对读研究生没有真正认识和定位,遗憾。
5717 次阅读|6 个评论
美国大学原创不断的四大制度法宝
热度 86 dwchen 2014-3-25 19:19
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都不约而同的集中在美国?为什么美国牛校得个诺贝尔奖就好像探囊取物?为什么世界各国的优秀学生源源不断远赴美国求学? 在我国研究生复试正如火如荼召开之际,我们需要深刻的反思,如何才能培养出一流的研究生?如何才能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实实在在的创新,而不只是空喊口号, 真正使得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根据我的亲身经历,我认为美国大学原创不断有以下四大制度法宝: 1) 面向全世界招生优秀学生的研究生招生制度 美国研究生招生采用申请制,而不是简单的统考。所谓的GRE统考,一年可以考很多次,而不像我国研究生统考一考定终身。我国一个学生一般只报考一个学校,最多再调剂一个学校,而在申请美国研究生,一个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多个学校。美国提供优厚的奖学金,吸引来自全世界的优秀学生,使得研究生(一般指博士生)做科研后顾无忧。看来,美国大学真正做到了选天下英才而育之,爱天下英才而助之。 我在伯克利访问期间,看到很多博士生都开车上学,经常飞行度假。经过询问才知道: 他们的奖学金远远多于我们访问学者的政府津贴 。在伯克利的实验室,研究生队伍好像 八 国联军 ,来自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经常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2) Tenure 制度避免教授成名后阻挡助理教授或者副教授的发展 在中国做研究,是人越老越值钱,名人年年搞项目,搞大项目,越资深的教授拿的项目越多,年轻的助理教授(或副教授)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这与我国的年度考核制度有关, 越有名的教授考核指标越高,人就像骡子一样负重而行。 美国大学设计了Tenure 制度,做研究到了一定程度,一般晋升为正教授(也有部分副教授)将免于年度考核,学校完全相信教授自觉做研究。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其一,获得Tenure 的教授,将会减少与年轻助理教授(或副教授)竞争科研项目, 给年轻人更多机会。 其二,获得Tenure 的教授,没有年度考核的压力,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一些难度大、短期难以出成果的大科学问题。 比如,我的访问导师美国工程院院士Lotfi Zadeh教授,在成为终身教授之前是著名的控制论专家。当上终身教授之后,毅然改变研究方向,开创了fuzzy set,fuzzy logic, soft computing等新的研究领域, 50年如一日,深入思考,原创不断,终于成为一代宗师。据我所知,Lotfi一直项目很少,经费很少,博士生很少,没有团队成员。如果没有Tenure制度,按照中国的考核制度,教授级别越高考核指标越高, Lotfi恐怕早就被UC Berkeley淘汰了,或者被降为副教授了。 在美国,年轻的助理教授有更多的机会拿到科研项目,冲锋在科研的第一线,而年长的终身教授则抽出闲暇来教书育人,或者思考大的科学问题。科学研究是一个高度耗费脑力和体力的工作,年轻人应该多承担责任。 3) “非升即走”制,大浪淘沙,选择优秀人才 美国对于年轻的助理教授才用严格甚至残酷的“非升即走”制度。据说,在伯克利,助理教授的淘汰率达到了80%左右。这样,加速了人才的流动,使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且增加了不同工作的阅历。其实,习惯了就好,一点也不残酷,反而使得生活更有挑战性、更丰富多彩。 这种制度,大浪淘沙,使得最适合该岗位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相比而言,我国年轻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太差,据我所观察,也许10%都不到。这么低的流动性, 人的经历阅历有限,创新思维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 本校博士生毕业不许留校,避免近亲繁殖 美国的著名大学都不允许自己本校培养的博士生直接留校工作,避免了近亲繁殖。这样也使得博士生毕业之后到不同的研究机构学习交流, 融合百家之长真正开展协同创新 。当然, 伯克利的教授中也有毕业于伯克利的博士生 ,但是仔细一看他们的简历,他们都有其他大学的博士后或助理教授等经历,最后才通过公开应聘,回到伯克利工作。这样,可以把别的研究机构好的经验,带回伯克利,也把伯克利的优秀经验传播到其他研究机构。 相比而言,我国博士生留校的比例太高,估计有30%以上。一个人长期呆在一个工作岗位,从事同一个工作,虽然可以“十年磨一剑”,把某项技术做到极致。但是,这样很容易导致思维比较狭窄,创新都很难,何况原创? 当然,另外一个副作用就是大学 里面关系错综复杂,派系林立 。
个人分类: 教授|22522 次阅读|173 个评论
研究生要招合适的,而不是招优秀的
热度 38 wangdh 2014-3-22 10:41
研究生要招合适的,而不是招优秀的 (王德华)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问题。研究生不招优秀的?那不是胡来吗? 何为优秀的学生?考分高就是优秀学生啊,出身好就是优秀学生啊,这样说也有问题。如果说考分高就是优秀学生,那为什么对所谓的“考研基地”的学生有那么多看法?考分高不算优秀,那考分低就优秀了? 那什么样的学生才是优秀的?素质高的学生可说是优秀的学生。 何为素质?这也是很难定量的事情。凭直觉吧。 所以,我说招研究生,要招最合适的,而不是招最优秀的。 什么是最合适的?在当今考研体制下,做到也不容易。所谓合适,至少是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研究集体的,适合自己课题发展的,适合培养目标的.... 所以所谓合适,可以有很多方面: 与导师之间,与研究集体成员之间,与所研究的课题之间,与培养的目标之间,等等很多方面,都需要相匹配。 新人进来,是新鲜血液,带来的是生机,是朝气,是智慧,而不是麻烦。新人,要么是把没有生机、死气沉沉的集体带动起来,要么融进这个朝气蓬勃的集体。既然是一分子,就要有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借助集体的力量,发展壮大自己。 师生在一起三年、五年,应该是一段快乐的时光,值得回忆的时光,而不是相互折磨、痛苦不堪的一段经历。同学之间,也是这样,如果几年下来,勾心斗角,相互猜疑,相互拆台。这样的集体,不可能有发展,在这样的集体里,跟噩梦一样,度日如年。大好青春时光,浪费在这样的集体里,实在是人生中的不幸和悲哀。 所以,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但又是很困难的。 作为导师,如果自己不喜欢做监工,不喜欢催促学生,那么应该选择自控能力强的学生,主动性强的学生,独立性强的学生,计划性强的学生。作为学生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自己的自控能力弱,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时间,没有计划性,喜欢随意,那么应该选择严厉的导师,精力充沛的导师,年富力强的导师。适合自己的,就是合适的。 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和谐呢?靠运气吧。这个时候,导师和考生都应该睁大眼睛,仔仔细细看看对方,认认真真认识对方。 师生,真是一种缘分的。从相遇、相识,如果做到相知,相敬,就能够续缘。 如果做不到,缘分就尽了。 前几天我在国科大的青年导师培训班上说,如果一个学生有能力发CNS文章,师生之间就是性格不合,相互之间怎么都不协调,怎么看都不顺眼,这样相互折磨的日子要经历3年、5年,甚至更长,太恐怖了,我的身体状况恐怕等不到那篇CNS文章了。关键是,如果师生之间不协调,恐怕会耽误了一位有发展前景的好学生,那就是一种罪过。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是学生的一种幸运。我们知道,一般有天赋的学生,往往是很有个性的。 不管是导师幸运,还是学生不幸,研究生要有能力达到培养单位所规定的毕业要求。这是最最起码的。连毕业要求都达不到,什么都谈不上了。到那个时候,不管是导师,还是学生,你还觉得是最合适的吗?还是最优秀的? 做到生活快乐,顺利毕业,是很艰难的事情吗?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2878 次阅读|93 个评论
访谈:如何准备和参加研究生复试?
热度 15 wangdh 2014-3-18 12:19
访谈:如何准备和参加研究生复试? (王德华) 说明:2014年1月份的时候,《求学考研》杂志的一位小伙子想就研究生复试对我进行一些采访。采访提纲很细,问题很多。在一个下午,我回答了小伙子一些问题,有八个方面。小伙子根据采访记录和录音,回去进行了整理。我在他整理的文稿上,进行了一些文字修改。感觉有些表述,还是不好,随希望他再进行文字加工,进一步简练。 不知道这个采访稿后来怎么样了,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消息。今年的研究生复试已经拉开序幕了,将这些文字公开,也许对一些考生会有些许参考价值。 有些说法和观点,很随意,也是个人的看法,所以一定有不足,甚至是错误的。相信研究生考生们会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作为交流吧。 一、 联系导师 《求学 · 考研》:在复试前,学生有必要联系导师吗? 王德华: 有必要。 这个问题涉及到研究所和高校,不同的招生单位培养方式有所不同。有的高校硕士培养的第一年不分导师,采取轮转机制。招生简章上没有具体到专业的指导导师,所以不知道该联系谁。不过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也应该尽量联系导师。考研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选择,一定要清楚自己想学什么,对哪个导师的方向感兴趣,这是报考的基本前提,这样也好有目的联系相关导师。 虽然科学院的研究所一般会列出导师姓名、招生专业、研究方向和招生指标等,但还是要联系相关导师,因为可能导师心中已经有目标了,或者已经接收推免生了。此外,一些导师并不是每年都有招生指标,网上信息可能没有及时更新,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联系导师。千万不要担心浪费导师的时间或打扰导师,一般导师也想了解你,真正做学术的老师,不会怕学生打扰的。 《求学 · 考研》:学生什么时候联系比较好? 王德华: 不单单是复试前要联系导师,学生应该在报考之前就要联系导师。我上一个问题已经涉及到这个方面了。 《求学 · 考研》:在学生联系您的邮件中,一般存在哪些问题? 王德华: 缺乏相应 的规矩和礼节,如邮件中没有称呼、没有落款。有时候称呼是错的,明明联系的是张老师,却称呼尊敬的李老师。这一看就是复制粘贴过来的。这些都是细节,但做学问的,都很关注细节。特别忌讳的是群发邮件。群发的邮件,导师一般不会理会。 《求学 · 考研》:有的学生想让导师多了解自己,于是在邮件中写的比较多,如社团活动、社会活动、参加过的企业实习,等等,这样的简历是导师愿意看到的么? 王德华: 你参加了社团活动、社会活动都可以写,但导师更想了解的是你通过这些活动你有哪些收获、体验和感悟。更喜欢看到科研活动的介绍。 《求学 · 考研》:通过学生的邮件,您想看到哪些内容? 王德华: 导师最想看到的是你的学习成绩;其次,是参加过哪些科研活动,这是显示你能力的地方,因为你是来考研的,不是公司招聘;第三,要有个人自述,可长可短,主要内容是为什么选这个专业,为什么选这个导师,将来有哪些计划和打算。国内的学生写个人自述存在的毛病是套话、空话太多,什么爱国、爱党等等。个人自述所体现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坦诚,实在,纯朴,容易打动人。 《求学 · 考研》:学生在复试前,联系多位导师,是不是一件比较犯忌讳的事情? 王德华: 不忌讳。但 最忌讳的是群发邮件。群发的邮件基本上会当做垃圾邮件处理,没有一个老师会认真看你的群发邮件,也不会回复。 《求学 · 考研》:复试前,您认为学生多久联系导师一次比较好? 王德华: 不要太频繁,你要真有事要问,不要想起一件事就给导师打电话、发邮件,因为导师一般都比较忙。 《求学 · 考研》:在复试之前,学生要求见面,您会见一下学生吗? 王德华: 我一般会愿意见。 复试,能见导师就见导师,电话通信的效果还是不如见面的效果好,有时候面谈 5 分钟可能就把事情敲定了。学生都到办公室了,导师也不会拒绝。去年复试期间有个学生打来电话,我在电话中说我是有个名额。过了一会,学生打电话说,她已经买好了来北京的车票了。学生都来了,即使我没有安排时间,也要挤时间见一下。导师不会讨厌这样的学生。 《求学 · 考研》:每年联系院长等有行政级别的导师或者是“大牛”都非常多,您怎么看? 王德华: 这要按照学生的类型来说。 如果学生的依赖性比较强,导师不指导的话就不知道怎么做,这样的学生尽量不要报有行政级别的导师,因为行政事务会有很多杂事,他不会有普通老师那么多的时间去指导你。 独立性强的学生报什么样的导师区别不大,他需要的是时间、空间、经费和自由,他有自己的想法,方法也可以自己解决 ,导师没有时间,并不影响他。 如果真要做学术,要挑一个对特别有利的导师,能帮你一辈子的老师。 二、 自我介绍 《求学 · 考研》:导师想从自我介绍中得到什么? 王德华: 首先是学生对这个专业、方向的喜爱,通过本科学习这些课程,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其次,是学生做了什么科研,发过什么文章,甚至是诗歌、散文或小说也行。 《求学 · 考研》:什么样的自我介绍能让导师眼前一亮? 王德华:有 个性的介绍。内容虽然都是那些内容,但是套路不能都是同一个样子,就像唱歌,虽然是同一首歌,但每个人唱的味道都不同。复试的时候,面试小组要面试多位考生,如果学生都按同一个套路下来,肯定后面的学生介绍到一半的时候,老师就不让你介绍了,所以一定要突出个性。如果没有个性,就简单明了。 三、 英语 《求学 · 考研》:在您看来,英语对于读研的重要程度如何? 王德华: 纯自然科学,纯理论科学,生物科学等,英语的确很重要,因为要阅读国际最前沿的文献,与国际学者交流。但是,导师最看重的还是学生的能力,英语只是个工具,英语好不一定能力就强。 《求学 · 考研》:在您看来,英语在复试中的重要程度? 王德华: 复试英语,硕士不是太看重,因为笔试的考试已经很严格了。复试的时候,一般是考查一下阅读和理解能力,发音和听力等口语能力。 《求学 · 考研》:在复试中,怎么考查学生的英语水平 ? 王德华:我们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找一位从海外回来的老师问学生一些问题,这往往是考查学生的口语和交流能力。一般是问一个英语问题,两三句话就能考查出来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第二种,是给一段文字材料,让学生阅读和翻译,了解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求学 · 考研》:在复试中,导师会用英语问专业问题吗? 王德华: 不多,多是问一般的问题。也会有比较专业的提问。复试没有固定的程序,一般很轻松,有些问题是即时问的。 《求学 · 考研》:有的学生初试之后,为了能够在复试之中增加胜算,专门去考一下雅思、托福等语言证书,您认为有必要吗? 王德华: 专门为了复试去考证书,没有必要。但是如果已经有了这些成绩,展示一下,问题也不大。英语水平还是主要通过你的表述,与老师的对话,对文献的理解等等来展示的。没有必要刻意的去参加这些培训。 四、  礼节 《求学 · 考研》:在复试中,您会关注考生的礼节方面吗? 王德华:关注。 复试中的礼节是非常重要的。 《求学 · 考研》:您认为,学生在礼节方面经常存在哪些问题? 王德华 :度要掌握好。要有自信,有尊严。比如一进门就给所有老师鞠躬,这就过了。师生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平时怎么做,复试时候怎么做就比较好。打个招呼,问候一下,就可以了。 《求学 · 考研》:在复试中,您认为学生什么样的着装比较得体?学生穿正装是否合适? 王德华: 要正式一点,要干净整洁,不一定要穿西服。应该说,再怎么正式都不为过,这是基本原则。便装也没问题,但一定要整洁,千万不能邋遢。年轻人,应该展示朝气和生机。 《求学 · 考研》:有的学生认为来见导师,空着手的话是不懂礼节,一般想着带个礼物,您怎么看? 王德华 :千万不要带,小礼物都不行。送礼,是很多科学院的老师很忌讳的事情。严重的话,如果学生带礼物,这学生可能就没有希望了。这不是人之常情,而是有意在讨好,年轻人不要学这些市侩庸俗的东西。 《求学 · 考研》:您有哪些细节提醒学生? 王德华: 如复试的时候, 进屋要先和导师们打个招呼,这是最起码的礼节,然后听主席怎么安排。要放松,不要紧张。如果太放松,太随意,也不好。 回答问题,不能老师问到一半就抢答、争论,甚至辩解。当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让你停,你就停。如果你有特别重要的话要说明,可以提出要求。回答问题,一定要简练、到位,不要绕圈子,云里雾里的,要实事求是,坦诚。 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能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复试的时候,要关掉手机,更不能查看短信手机。要学会与老师们交流,不能自说自话。 要做到阳光、自信。 复试结束,起身离开的时候,要道一声谢,有始有终。 五、 跨专业和往届生 《求学 · 考研》:在每年的复试中,跨专业的考生多吗?大约能占全部参加复试考生的多少呢? 王德华:有,但 不多,应该鼓励,有些导师很喜欢跨专业的学生。 《求学 · 考研》:导师一般喜欢跨专业的学生吗?鼓励学生跨专业考研吗? 王德华: 喜欢,鼓励。 如果学生对所跨考的专业感兴趣,有这种内心呼唤的话,做一些尝试是值得的。跨学科是容易做出成绩的,我们也非常鼓励和喜欢这些跨专业的学生。 《求学 · 考研》:导师对跨专业的学生的专业基础,会不会有所顾虑? 王德华: 会有所顾虑,尤其涉及到实验技能等,但主要考查的还是能力,如学习能力,独立能力,基本背景等。如果喜欢,一定是花费了时间去阅读了一些书,或做过一些相关的事情。 《求学 · 考研》:在什么情况下,学生跨专业考研比较合理? 王德华: 将自己的本科专业基础与所跨的专业结合起来,这样会有优势。很多物理、化学、数学出身的人,在生物学研究中做出了重大成就,也有不少诺贝尔奖的成果。 《求学 · 考研》:跨专业的学生,他们的专业知识难免不足,可能只是学了考研的几门课程,导师提问问题的时候会不在这方面“手下留情”和“科班”出身的学生区别对待呢? 王德华: 对这两类学生,导师的心理预期是不一样的,要求自然会有所不同。同样一个问题,差不多的回答,导师如果给“科班出身”的学生打 60 分,若跨专业的学生可能就是 85 分了。 《求学 · 考研》: 在往年的复试中,往届生多吗?能占多大的比率呢? 王德华: 有往届生,但还是应届考生多。 《求学 · 考研》: 导师会不会介意往届生的年龄? 王德华: 一般不会在意,但年龄过大,老师也会有一些迟疑的。年轻不怕, 15 岁大学毕业都没问题。二十二三岁,二十四五岁,比较正常的年龄,这都不会有问题。如果考生要是三十岁以上,导师还是会有顾虑的,上限还有要考虑一下的。年轻的学生不怕失败,敢于和导师做一个时间很长的课题,但是年龄偏大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勇气就有所欠缺。 不过,不同的专业方向不一样,因为往届生有往届生的有点,工作踏实,比较珍惜机会和时间,有些探索性不少很强的方向和课题,有些导师也会喜欢年龄大一点的学生。 六、 实验技能 《求学 · 考研》在复试中,导师对实验技能是如何考核的? 王德华: 两种方式。一种,是问细节问题;一种是专门的动手操作实验,就是到实验室做一个实验,这在中科院的研究所比较常见。 《求学 · 考研》可能由于本科院校的实验设备非常简陋,实验设施不完善,有些实验学生别说做过,就是实验器材都没有见过,更不用说使用了,这样的学生应该怎么应对实验技能的考查呢? 王德华: 如果没有做过这个实验的话,就要实话实说,说没有做过,然后再说自己做过什么实验,可能的话老师会安排你做相关的实验。要知道,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考查的主要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利索不利索,熟练不熟练,专业不专业等。 有些学校确实没有条件,但任何一个大学都会有起码的科研条件,会有一些基本的实验设备。虽然你不会用一些没见过高档的实验设备,但当导师考查这方面知识的时候,学生一定要想办法说服老师你有这个能力。比如,因为我所在的学校没有这个仪器,但我们学校有什么仪器,你很熟悉使用方法,比如显微镜,如果学生说的很清晰、很到位,就可以侧面证明学生有这个能力。 七、 专业问题 《求学 · 考研》:在复试中,导师会考查学生很具体的专业知识吗? 王德华: 有的老师会有意识地去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也会问得很细,可能会问到具体的概念、具体的实验步骤,甚至是具体的实验细节。 《求学 · 考研》:您会问到专业内的热点问题吗? 王德华: 一般来说,我们要求博士生要有这种关注学术前沿的视野和能力,对硕士生要求的不是那么高,但是复试中也多少会有所提及,如今天转基因话题比较热的时候,可能会有导师问一问的,但一般不会影响复试成绩的 《求学 · 考研》:导师想从热点问题中,考查到什么? 王德华:关于 问热点问题,导师想考查的不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是否对一些热点问题关注。还是以转基因的为例,考查的不是你知道电视上说什么了,哪个专家说什么了,而是大学生要有理智,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有兴趣的话,就会追踪这个过程,自己有能力进行综合分析,能够理出一个头绪来。 《求学 · 考研》:您会问到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情况吗? 文双春: 有时候会问一问,考查的核心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做这个课题,课题的意义,主要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怎么样解决的,等等。如果是自己做的,应该了解一些具体细节的。 《求学 · 考研》:导师问学生问题,学生不知道,直接回答说不知道,这样好吗? 王德华: 实话实说最好,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一个人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知识。但如果最基本的知识也不知道,,如连最基本的实验步骤和基本概念等都说不上来,导师就可能有很多担心了。 八、 兴趣 《求学 · 考研》:现在很多学生读研并不是为了以后走学术道路,而是为了就业等,但是担心导师会不喜欢对科研没兴趣的学生,导师们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呢? 王德华: 现在的大环境确实有这种情况,所以导师们也不会刻意去抱怨这个事情,但我们还是希望喜欢读研的学生能够走学术的道路。学生对这个问题要实话实说,你是决定只读硕士,还是没想好,还是一定要读博士,或者读研就是为了体验一下研究生生活,等等。导师对此一般不会太介意,但导师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和个人追求而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读研究生,是一个经历,是一个各方面提高的过程,有兴趣和有机会体验一下,是不错的,至少不遗憾。但是,人生是短暂的,尤其是青春时光是非常宝贵的。哪个对自己的未来更重要,每个学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所以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是有道理的。不管将来是否走学术的道路,但一旦选择读研,就要认认真真完成学业,按部就班接受到该有的训练,对自己负责,对导师负责。 《求学 · 考研》:您在研究生的复试中,除了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外,您会问考生的爱好、兴趣吗? 王德华: 一般来讲,爱好、兴趣等,导师会问的,如读过什么课外书,有哪些特长和爱好等?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没有任何的兴趣和爱好,也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只会死读书。虽然尊重个性发展,但一个人没有爱好,生活是很单调和枯燥的。 《求学 · 考研》:什么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兴趣、爱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 王德华: 这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任何事情都不能太过了。如有学生喜欢打球,也打得很好,这很好,但如果三天两头去参加比赛,或者有学生唱歌不错,但天天去参加各种训练和演出活动,经常转战南北的参加演出,这样就过了。因为这必然会影响主业,学生一定要分清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主次要分清,主次要明白。 总之,复试还是需要自身的基本功,需要的是实力,是平时的积累和努力。这里说的只是一些表面的、常规的方面,真实力是不好准备的。考核的问题也是不好准备的,答案也没有统一的。只要有能力,基础扎实,有潜力,注意一些细节,这样会更彰显个性和优势。 考生一定要诚实、开放、阳光和自信。 相关旧文: 研究生复试:咱们是否签一个君子协议呢? 如何准备研究生复试? 导师们喜欢什么样的研究生?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26217 次阅读|25 个评论
纠结的研究生复试:遭遇滑铁卢
热度 30 jlrlmylt 2013-4-14 19:59
自从 2002 年成为硕导以来,每年都有学生在考前与自己主动联系,记得有好几次,上线的报考自己的学生人数最多,不得不把一些学生分流给无人报考的青年教师。今天下午研究生复试,第一次遭遇滑铁卢,上线的学生竟然无人选自己。 分析一下原因有这样几个:( 1 )自己带的本科毕业生 10 个,无心向学,没有一人报考研究生,自然无人上线;( 2 )事先与自己联系的学生,一人投靠领导, 2 人没有上线;( 3 )自己笃信强扭的瓜不甜,从不主动找学生联系,给学生诸如助学金、就业安排等各种无法兑现的承若。然而,令自己困惑不解的是: 1 、自己教过、教研组创办的专业的学生,通过学校网站、在读研究生,应该对学科每个教师的科研实力、治学态度最为了解,为什么一股脑地报考学科带头人、系主任呢?难道他们不知道行政职务与科研水平不成正比吗? 2 、因为不了解,信息不对称,外校的学生自然而然也是冲着学科领导而来。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事业、行政机关逢进必考、企业单位要靠实力,难道大多数研究生真的只想混一张贬值的文凭吗? 3 、身为博导,谁都知道,如果表现好,可以提前攻博。作为自己所从事的学科,获取博士学位,按照目前的行情就业并不困难。作为学科仅有的几个博导,而且自认为是学问做得比较好的,无人报考是否意味着绝大多数学生都无心向学、只是把研究生作为就业的敲门砖呢? 4 、难道真如许多科学网悲观的博主所言,博士、硕士招生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规则不可抗拒吗?为了生存,难道非逼着认真治学的导师像别人那样到处去拉生源、开空白支票吗?这样招来的学生又有什么用呢? 5 、如何从招生制度、导师遴选制度上改变目前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格局呢?真心地希望得到各位博主的建议。
个人分类: 象牙塔生活|4198 次阅读|38 个评论
研究生复试那点事
热度 1 wuxiang 2013-4-14 15:17
来高校工作五年以来,每年都有两名研究生投奔我的门下,2011年更是招生了三名。这些学生也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有一名甚至提前一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然而,今年却风云突变,招生形势异常不妙。到目前为止,联系我的三名学生都是报考外校未被录取要求调剂到本校的。可是本学院今年上线的考生非常多(去年本学院各个专业第一批都没招够,后来调剂才完成招生计划)。国家线公布以后,一名学生自己联系省外高校,昨天电话告诉我她已参加完上海和陕西两所高校的研究生复试,均被录取,要求我给点建议究竟读哪一所比较好。其余两名同学推掉了其他高校的复试邀请,包括西部一所985高校的复试邀请,一心一意打算进入我的课题组,这确实让我为之动容。恰好重点部实验室有2个招生名额,我询问负责人相关调剂事宜,对方说应该没问题,有个专业需要询问校长。接着我又找到校长,对方让找研究生招生部门,研究生招生部门负责人说要综合考虑报考本校的该专业考生,让在第一批考生复试后等通知。在接下来的一周里,衷心希望这两名考生能顺利调剂到我的课题组,倘若如此,也算了却了这几周来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件大事。 PS: 两位同学历经波折终于成功调剂,祝愿他们未来实验顺利,早日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力争提前毕业 。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598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