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迈克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蒜你狠”还会回来吗?
热度 1 ysxbhxf 2012-5-4 12:23
刚才看到这样一个报道: 研究称大蒜抗食物中毒比抗生素效力高百倍。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5/263597.shtm 据英国《每日邮报》5月2日报道,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大蒜中含有的一种关键成分在抗食物中毒方面,效力比抗生素高100倍。 研究称,检验发现大蒜中的烯丙基硫成分可以轻易破坏细菌的黏稠且具保护性的生物膜,这层生物膜可保护细菌不被毁灭。此外,烯丙基硫不仅比红霉素和环丙沙星这两种抗生素的效力更强大,且见效更快。这项发现可能为找出处理生肉、加工肉的方法找到新路,从而降低感染弯曲杆菌导致的食物中毒危险。 华盛顿州立大学研究人员迈克尔·康克尔(Michael Konkel)说:“这项研究成果令人激动,因为研究显示,烯丙基硫也许可减少环境以及食物供应中的病菌。弯曲杆菌是美国乃至全世界引发食物传染性疾病的最常见病菌。”其感染症状包括腹泻、痉挛、腹痛和发烧等。 姑且不论这报道的真实性有多少,但我终于明白了为啥国人在如此恶劣的食品医药安全环境下还能坚强地活着:这是我们每天都吃大蒜的缘故啊。现在我担心的是:“蒜你狠”还会回来吗?
个人分类: 微博|442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自然》:研究称部分中药弊大于利 副作用严重
热度 2 rbhuang5907 2012-4-15 10:19
《自然》:研究称部分中药弊大于利 副作用严重 2012-04-14 08:15:57 来源: 网易探索  http://discovery.163.com/12/0414/08/7V1NLVAU000125LI.html 核心提示:近期科学家通过DNA测序发现,一些中药产品的药材成分取自于频危动物,甚至是已被禁止使用,可对人体造成巨大危害的有毒植物。但是,药品生产商往往却并未在包装上将这些潜在威胁一一写明。 科学家发现,生产商在标明中药药品成分的时候,往往同真实情况并不相符。 网易探索4月14日报道 近期科学家通过DNA测序发现,一些中药产品的药材成分取自于频危动物,甚至是已被禁止使用,可对人体造成巨大危害的有毒植物。但是,药品生产商往往却并未在包装上将这些潜在威胁一一写明。 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Murdoch University)的遗传学家迈克尔·邦斯(Michael Bunce)带领着科学团队进行了此项研究,他表示:“生产商在对药品的真实成分进行标注一事上,毫无诚实性可言,他们所宣称的药材成分往往同真实情况并不相符。” 据悉,科学家的这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4月12日的《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PloS Genetics)杂志当中。 每年,全球范围内的中药销售金额可达到数亿美元,并且如今中药在西方国家也越来越流行。但实际上,科学家却发现,大多数中药的药效却并不像宣传中的那么显著,并且如今整个中药产业也缺乏有效管制。制药厂商将原材料磨成粉末之后,就连医学专业人士也无法搞清楚,到底这些粉末当中包含了哪些成分。 过去的时候,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中药的药品成分来判断其是否具有药效,并且通过DNA测试来查明这些中药具体使用了哪些动植物来作为原材料。但是邦斯表示,因中药厂商普遍存在隐瞒中药成品真实药物成分的现象,研究人员有时候会受到误导,并且常规检验方法也往往难以分析出中药里的所有成分。 邦斯和他的科研团队利用新一代DNA测序技术,能够迅速破译数千份DNA链,从而将真实测序情况同基因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进行对比,可精确查出这些中药具体采用了哪些动植物作为药材来源。 研究结果:弊大于利 邦斯科研团队对15例传统中药材进行了DNA测序,并且提取出了49000个基因序列。通过对比,科学家最终确认了68种应用于生产中药的植物,其中就包括麻黄属植物(Ephedra)及马兜铃属植物(Aristolochia)。据悉,马兜铃属植物当中含有马兜铃酸,其可导致使用者服用者患上肾疾病、肾衰竭及膀胱癌。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药物学家亚瑟·格罗尔曼(Arthur Grollman)本周曾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期刊上发表论文称,中国台湾地区膀胱癌患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可能就在于马兜铃一直被当做中草药在该地区广泛使用。 研究发现,每四种含有马兜铃属植物DNA的药物当中,至少有一种药物含有马兜铃酸。此外,DNA测序分析还发现一些药材含有人参—其根部在国际上已被列为禁止用于贸易活动的植物物种,以及大豆类和坚果类植物,它们都能导致严重过敏反应。然而,遗憾的是,因基因数据库尚不完整,科学家还无法通过DNA测序来将涉及到的所有植物具体归列到个体品种。 药品成分虚假情况普遍 科学家在这15类常用中药材当中也发现了8类脊椎动物的DNA,其中就包括濒危动物物种亚洲黑熊和高鼻赛加羚羊(Saiga antelope)。但是,科学家却发现,生产商在标明药品成分的时候,往往同真实情况并不相符。 科学家发现,近半数的中药材样品,其中所包含的动物DNA来源于多种动物,并且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样品当中包含有水牛、人工饲养的牛及羊的DNA,但是生产商却并未在包装上予以一一写明。 英国半岛医学院(Peninsula Medical School)辅助药学部门的主席埃德萨德·恩斯特(Edzard Ernst)表示:“很多传统中 药材的添加成分,其中所包含的原材料多种多样,很多材料甚至我连想也想不到,因此,我对于这份研究报告的结果并不感到十分惊讶。” 邦斯认为,食物及药品管理机构应当考虑利用深层测序技术对中药成分进行精确分析。因为,多数药品厂商对中药成品的真实成分存在隐瞒情况,科学家需要彻底查明重要的各项成分,以便分析其是否真的具有药效,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据悉,邦斯已向相关部门申请对澳大利亚市场的中药添加物进行测试分析。(来源:《自然》 编译:残剑)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
2153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2][执法悍将/Wyatt Earp’s Revenge][RMVB/470MB]
lcj2212916 2012-3-10 10:41
◎译  名 执法悍将 ◎片  名 Wyatt Earp’s Revenge ◎年  代 2012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文 ◎IMDB评分(awaiting 5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1861439 ◎文件格式 DVD-RMVB ◎视频尺寸 680 x 384 ◎文件大小 1CD 470MB ◎片  长 92 Mins ◎导  演 迈克尔·费法 Michael Feifer ◎主  演 方·基默 Val Kilmer …Wyatt Earp Based on the true story of the legendary lawman, Earp recounts how he brought together the Best of the West to avenge the vicious murder of his beloved Dora. Joined by the famed Bat Masterson, Charlie Bassett, BillTilghman and Doc Holliday, Earp rides after the Kenedy brothers, who are on a murder spree that spans from Dodge City to Mexico. Protected by their power ful father, the ruthless brothers know that the law won’t touch them but they gravely underestimated Earp and his posse. 网盘直接下载地址: http://www.ctdisk.com/file/5235296
3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833年 半导体现象的首次发现
热度 1 WanghuataoHIT 2012-3-5 11:28
半导体里程_博物馆_1833年 半导体现象的首次发现
迈克尔·法拉第描述他发现 的 硫化银晶体的 电阻随 温度增加 而降低的现象为 “ 非同寻常的 现象 ” 。这 与 铜和其他金属 恰恰相反 。 英国“自然哲学家”( 当 代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 因 发现电磁感应和电磁旋转 而闻名 ,电和磁之间的相互作用 推动了 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发展 。 电容的测量单位 - 法拉(F) - 就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 。 法拉第 在化学方面 的实验工作,包括苯的发现,也 促使 他第一个 发现了 我们现在称之为半导体 的 材料。 然而在 1833年通过分析 “ sulphuret-te ofsilver ” (硫化银) 的温度效应 ,他发现电导率随温度的 升高而增加。 这种 典型的半导体 效 应 , 与金属 恰恰相反, 像 铜,电导率随温度升高 而降低 。 在 电学实验研究 OnConductingPowerGenerally 一章 中 ,法拉第写道: “ 我最近遇到一个非同寻常的 现象,这种现象与温度对金属组织的影响是截然相反的。 电导率随温度上升而上升,关灯后,电导率随温度下降而下降。 现在我们明白 ,升温时 大多数半导体增加 其 电荷载体的密度, 从而 导电。这种效应被用来 制作 热敏电阻 —特殊 电阻 ,随温度的上升电阻下降(或电导率增加)。 法拉第 出现在 许多 早期的照片中 , 像这个 达盖尔银版 1914年 ,美丽年代再版了 法拉第 在 1839年 出版 的电的研究实验 法拉第 是一个受欢迎的 公众 讲师 , 致力于 公众科普 教育 译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 090840101-杜亚红 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封装090840201-甘笑雨 原文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semiconductor/timeline/1833-first.html 版权 copyright by www.computerhistory.org MichaelFaradaydescribesthe"extraordinarycase"ofhisdiscoveryofelectricalconductionincreasingwithtemperatureinsilversulfidecrystals.Thisistheoppositetothatobservedincopperandothermetals. English"naturalphilosopher"(thecontemporarytermforphysicist)MichaelFaradayisrenownedforhisdiscoveryoftheprinciplesofelectro-magneticinductionandelectro-magneticrotation,theinteractionbetweenelectricityandmagnetismthatledtothedevelopmentoftheelectricmotorandgenerator.Theunitofmeasurementofelectricalcapacitance–thefarad(F)-isnamedinhishonor. Faraday’sexperimentalworkinchemistry,whichincludedthediscoveryofbenzene,alsoledhimtothefirstdocumentedobservationofamaterialthatwenowcallasemiconductor.Whileinvestigatingtheeffectoftemperatureon"sulphuretteofsilver"(silversulfide)in1833hefoundthatelectricalconductivityincreasedwithincreasingtemperature.Thiseffect,typicalofsemiconductors,istheoppositeofthatmeasuredinmetalssuchascopper,whereconductivitydecreasesastemperatureisincreased. Inachapterentitled"OnConductingPowerGenerally"inhisbook ExperimentalResearchesinElectricity Faradaywrites"Ihavelatelymetwithanextraordinarycase…whichisindirectcontrastwiththeinfluenceofheatuponmetallicbodies…Onapplyingalamp…theconductingpowerroserapidlywiththeheat…Onremovingthelampandallowingtheheattofall,theeffectswerereversed." Wenowunderstandthatraisingthetemperatureofmostsemiconductorsincreasesthedensityofchargecarriersinsidethemandhencetheirconductivity.Thiseffectisusedtomakethermistors–specialresistorsthatexhibitadecreaseinelectricalresistance(oranincreaseinconductivity)withanincreaseintemperature.
2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正确理解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中的光学问题
热度 11 jmluo0922 2012-2-21 17:55
正确理解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中的光学问题
理解迈克尔逊莫雷实验(MMX)中的光学干涉现象所需要的物理知识并不复杂,只需要读者具备几何光学和杨氏干涉的知识,加上细致考虑各种影响光线传播的因素,就可以获得正确答案。 MMX是由近似重合的两束光在观察屏产生干涉的光学现象,条纹的变化由两束光的光程差决定,对于用于实验的可见光红光,一个波长(600-700nm)的光程变化就会导致一个条纹的移动,因此两束光的光路的微小变化,应与干涉条纹移动高度敏感的。在这个实验中,可能导致光路变化,即使是非常细微的因素,都必须认真考虑,更不能对光路作理想化的简化处理,否则分析结果会出现巨大偏差。 下面的MMX干涉光路图是来自于教材,用于光学原理分析。 图1 MMX光学干涉原理图 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简化模型,其基本过程是:入射光经分光片后,成为两束相互垂直的光束,再经反射镜垂直反射沿原光路返回到达S,两束光重合传播到达观察点O产生干涉。这种情况只有当光的传播介质相对于实验系统静止u=0时,才可能成立。当介质的运动速度u不为0并与入射光方向平行时,光的传播会受到运动介质的影响,正确的O点干涉光路图应该如图2所示。 图2 运动介质对MMX干涉光路的影响 垂直于介质运动方向的光束,会发生改变,如图2中的红线所示,经反射镜B反射后,不会返回到S,而是有微小变化的S'位置。因此计算垂直光束的光程时,应按图2中的红线光路进行,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由于MMX干涉实验对于光程是十分敏感的(检测的是0.4条纹移动,4/10波长),SS'的微小差异都可能导致这种结果,因此SS'应作为必须考虑的因素反映到光程差的计算之中,这样MMX光程差公式就会十分复杂,但是必须的。 很显然,由图2得出的MMX条纹移动数与按图1的简化模型给出的结果,肯定是不同。由于图1忽略了影响条纹移动的重要因素SS',因此,由图1给出的结论是不完整、不正确的。由此进一步得出的洛仑兹收缩(或变换)就没有依据,更不能作为光速不变假设的实验证明依据。 图3是引自百度百科中MMX的光路图,这个光路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如果经分光镜分光,按图所示的光路传播是违背基本的几何光学原理和定律的。因为要保证垂直方向上光在运动介质(速度u=v)中,回到S点,半反分光镜M的角度(与运动方向的夹角)必须大于45度,光路与上方反射镜不是垂直关系,不满足所列的数学公式(速度直角三角形勾股定律)的描述。此时另一束向M1传播的光就不会与运动方向平行,经反射后也不会与S重合,因此由此图得出的光程公式是不正确的。 图3 MMX干涉原理(来源:百度百科) 图4是来自由Wiki百科的MMX光路图,该图给出了运动介质对光路影响的一种情况,但也存在错误。 图4 来自Wiki的MMX光路图 主要是经分光反射后,两束光会成一束到达检测器的分析,是对MMX实验全过程不适用的。因为,前面提到的SS'位置差始终是存在的,即使我们在实验中调整出现了上图所示的近似重合情况,当我们转动MMX装置,介质运动的方向与装置要发生改变,近似重合的关系就会打破,SS’就会由小变大,再变小。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严格按照几何光学的定律,画出运动介质影响下实际光路图,再根据光路计算光程,才能得出正确的条纹移动数,当然针对实际情况光程差的表达式会十分复杂。 目前,在MMX分析中作了过份理想化的处理,忽略了两束相干光的光路变化影响的重要因素,简单地将干涉理解为最终会聚为两束重合光产生干涉,这是完全错误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虽然没有给出MMX精确的条纹数公式,但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严格意义上的洛仑兹收缩是不成立的,狭义相对论光速不变的假设,是不能通过MMX的实验来证实的。因为迈克尔逊根据图1的光路进行光程差计算,而图1的光路是不符合基本的光学定律的。 后续博客: 1、 牛顿先生:为什么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测量结果会是零呢? 2、 现代物理理论是幼稚思想的大汇演
个人分类: 时空|39207 次阅读|40 个评论
[转载]爸爸“酒后真言” 感动三百多网友
zhao1198 2011-12-30 20:16
  一位女网友将爸爸喝酒后向自己说的一番真心话发成帖子与网友分享。这个帖子感动了很多网友,目前已经有三百多位网友踊跃跟帖。在这些跟帖发言中,最多的还是被这位酒后吐真言的父亲感动,这位慈父温馨的话语也勾起不少网友的回忆。    原帖:   爸爸说,如果真的嫁不出去,没事,有我呢,爸爸养活你。   爸爸说,不要和男孩单独出去,要保持距离,不要乱交朋友,现在外面的人你都不了解。   爸爸说,女孩子要善良,不要害别人,看到别人的东西好不要去抢。   爸爸说,能给你买的东西,我都会给你想到的,买不到的,别怪爸爸,爸爸年纪越来越大了,只能尽力……    网友跟帖   魔尊重楼:如果爸爸还在,也许,我能享受到跟你一样的幸福。   runtb:我哪天也灌醉我爸,听听他的心里话。   迈克尔:我老爸从来不和我说这么多,他不说那么多却为我做了很多。父爱啊,如今我也做爸爸了,将来我也要告诉我儿子,踏实做人,勤恳做事。
16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哲学是一个动词
liaodehua01 2011-8-28 19:22
作者: 周濂 2011-04-27 18:04:13 来源:南方周末 谢天谢地,自从有了迈克尔·桑德尔,言语乏味且五谷不分的道德哲学家们,终于等到了拨乱反正的这一天 哈佛大学名嘴 萧伯纳曾经讥讽“有教养的英国人”除了掌握“对”与“错”的差别,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后来,一个有教养的英国哲学家自嘲说,这个批评用在道德哲学家身上其实更合适——这些在大学讲台上侃侃而谈的家伙常把自己对于世界的无知当美德。 谢天谢地,自从有了迈克尔·桑德尔,言语乏味且五谷不分的道德哲学家们,终于等到了拨乱反正的这一天。在哈佛大学著名的Sanders剧场上,这位风度翩翩的哲学家开讲“正义”课程超过30年,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学生前来围观他的哲学课。 从受什么样的伤应该得到五角大楼的紫心勋章,到克林顿在性丑闻中到底有没有说谎,从德国罗滕堡的食人者,到美国黑水公司保安在巴格达广场的开枪事件……你能看出桑德尔对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有多了解,更妙的是,桑德尔还能上通下达,把亚里士多德、康德、边沁、罗尔斯这些让人望而生畏的经典哲学家从积满灰尘的书架上拉下来,洗洗刷刷,就成了最积极亲民的公共论题参与者。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迈克尔·桑德尔著,朱慧玲译 中信出版社2011年1月,58元 现代苏格拉底 2009年,桑德尔的课堂讲义整理出版,取名《正义:该如何做才是对的?》(编者注:与中信版译名略有不同)。还是这一年,哈佛大学把他的课堂视频放到了网上。拜网络“开放”与“共享”之赐,现在,无论是在Youtube还是在土豆,墙里墙外的哲学爱好者们都可以亲身体验一把桑德尔的名嘴风范。 同为名嘴,与他的中国同行相比,桑德尔的特点是,一不做声情并茂的道德说教,二不假装暴脾气来赢得满堂彩,即使偶尔聊八卦也不是为了取悦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道德说理和推论。 上世纪70年代,牛津大学的男女生被分在不同的学院。圣·安妮女子学院中有一些年长的教员,基于传统道德反对异性留宿,但因为时代在变,不能直接用“伤风败俗”来支持她们的观点,于是她们就想出了下面这个理由:“如果男子留宿的话,学院的开支会因此而增加。”因为“他们要洗澡,因而会使用更多的热水”。而且,“我们将不得不更加频繁地更换床垫”。一来二去,改革者和保守者最终达成协议:每名女子每周最多可以有三个晚上留宿访客,而每名访客每晚需要向学院支付50便士的费用。次日,《卫报》的头条写道:“圣·安妮的女生,每晚50便士。” 如此无厘头的饭后谈资,在桑德尔这里,轻轻巧巧就和最乏味的哲学道理挂上了钩:保守主义老太太们之所以灰头土脸,是因为“德性的语言没有很好地被转变为效益的语言”。 在Sanders剧场里,桑德尔的角色就像是雅典城邦公民广场上的苏格拉底,和那些欢快的、热情的年轻人一起去经验,去看,去听,去怀疑,去希望和梦想。 以启发式教学成为网络明星的哈佛哲学家桑德尔 三种不同的正义观 雅斯贝尔斯说,哲学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哲学的本质不在于掌握真理而在于寻找真理。就此而言,桑德尔不过是复原了哲学思考的原生态。他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带领读者和听众从那些或大或小、或琐碎或古怪的公共话题一路谈到效益、自由、德性和正义这些超级大概念。 桑德尔认为,评判一个社会是否正义,“就要看它如何分配我们所看重的东西——收入与财富、义务与权利、权力与机会、公共职务与荣誉,等等。”但是问题在于,不同的人不仅看重不同的东西,而且分配的标准也是人言言殊。以效益、自由以及德性作为三个关键词,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的正义观:效益主义、自由主义以及社群主义。 作为一个社群主义者,桑德尔坚信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公民的德性和推理共同善 (cultivating virtue and reasoning about the common good),为此,思考正义就必须要思考何谓“良善生活”。 效益主义(编者注:旧译“功利主义”)者也思考良善生活,但他们希望把“良善生活”、“幸福”这些语焉不详的大词还原成可以被公度的量化标准,比如“效益”。他们认为,一个社会是否正义,要看它的政策和法律是否能使效益最大化。如此科学又美妙的想法,在桑德尔看来,却有着致命的缺陷: 第一,它使正义和权利成为一种算计,而非原则。这种做法不但贬低道德价值本身,还会导致荒诞的后果,“圣·安妮的女生每晚50便士”就是一个好例子。 第二,它试图用一个单一的、整齐划一的价值衡量标准去等量齐观所有的人类善,而没有考虑它们之间质的区别。20世纪30年代,有心理学家做过一次调查,付多少钱你才会接受各种不幸的经历?结论是,徒手掐死一只流浪猫的价格是1万美元,生吞一根蚯蚓的价格是10万美元,在堪萨斯一个远离任何城镇10英里的农场度过余生的价格是30万美元。桑德尔反问道:“这些经历是如此不同,我们可以做出有意义的比较么?” 自由与社群 某种意义上,当代社群主义是伴随着与自由主义的争论成长起来的。自由主义者认为正义意味着尊重人们“选择的自由”——不管这种自由是在自由市场中所做出的实际选择,还是在平等的原初状态下做出的假想选择。 关于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是,自由主义强调“个体权利”,社群主义主张“共同体价值”,两种价值相互竞争、非此即彼。桑德尔认为这是一个过时而且无趣的误读,真正有价值也更有生命力的论争点在于:“如果不预设任何特定的良善生活的观念,定义或者辩护权利是可能的吗?” 罗尔斯式的自由主义者认为应该并且可能,理由是在一个合理多元的政治社会中,人们关于何为良善生活持有相互冲突的观念,任何把道德语言和宗教语言引入政治和公共讨论的做法,都会阻碍公共理由的运用,并对他人造成一种“压制的事实”。 对此,桑德尔反驳道:第一,在裁决正义与权利的问题时,我们并不总是能够不去解决实质性的道德问题;第二,即使这是可能的,它也是不值得欲求的。当伦理政治生活中充斥着“don’t be judgmental”、“don’t lecture me”(编者注:不要轻易下结论,别对我说教)之类的陈词滥调时,不仅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免于一切道德干涉和评判的自由主义话语会导致公共话语的贫瘠化,以及公民德性的极度萎缩。 桑德尔强调参与公民生活 桑德尔推崇亚里士多德,坚信政治关系到某种更高的存在,关系到如何去过一种良善的生活。政治的全部目的在于:“使人们能够发展各自独特的人类能力和德性——能够慎议共同善,能够获得实际的判断,能够共享自治,能够关心作为整体的共同体的命运。” 索尔·贝娄说:“当胆怯的智慧还在犹豫的时候,勇敢的无知已经行动了!”这句话的隐含之意是,思考和阅读也许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些最为基本的事理和道理,但不能直接提升我们的气节和勇气,更无法直接激发行动。我猜想桑德尔会同意索尔·贝娄的这个判断,所以他才会特别强调参与公民生活的重要性,这或许是把“胆怯的智慧”打造成“行动的智慧”的必由之路。就像没人能够不去健身房举哑铃就成为有胸肌的健美先生,也没有人可以仅仅通过背诵“八荣八耻”就成为有德之人,各种德性和优良的品格都必须要外化成具体的行为,并且通过习惯予以固定。也正因为此,桑德尔说:“公共讨论不仅是民主社会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它还是一种公民教育的形式。” 哲学辩论中,最常见的策略之一是“归谬法”。在“正义”一书中,桑德尔将这一策略运用得炉火纯青,让我们一再看见各派思想的死穴所在:效益主义的效益最大化原则,可以允许我们容忍那个设想中的“欧麦拉城市”——为了所有市民都拥有幸福和快乐,把一个无辜的小孩藏在地下室里度过孤独痛苦的一生是值得的;自由至上主义者所坚持的“自我所有权”原则,可以允许两个成年人基于相互同意而同类相食;即使是以严谨著称的康德,也无法逃脱类似的道德困境——康德坚决反对撒谎,可是当一个杀人犯上门寻找藏匿在你家阁楼上的好人时,你难道真的要说实话吗? 对桑德尔的质疑 桑德尔这位现代苏格拉底一路吹着魔笛,带领我们穿越一片又一片的哲学密林,告诉我们哪里有玫瑰,哪里有沼泽,最后,他站在了“以培养德性和推理共同善”为宗旨的正义观面前,说:既然其他方向都写着“此路不通”,那么这就是我们惟一的选择。 但是且慢,不是说哲学是一个动词不是一个名词吗?不是说哲学的本质不在于掌握真理而在于寻找真理吗?莫非桑德尔真能给“正义”这个主题点穴,让它就此石化成“社群主义的正义观”?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论及“一种新型的共同善的政治会是什么样的”之时,桑德尔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张清晰的蓝图,而只是开列了若干可能的主题,比如“公民身份、牺牲与服务”,“市场的道德局限”,“不平等、团结与公民德性”,以及“一种道德参与的政治”。可问题是,桑德尔在这些主题上并没有充分展开他的道德说理,而是草草结束了他的“正义”之旅,让人难免有“读啊读,往下读,读到下面,原来……下面没有了”的失落。 而在我看来,更为致命的问题在于,如果桑德尔听说过孔子,拥有“反躬自省”以及“吾道一以贯之”的德性,那就该将归谬法进行到底,如此一来,他心仪的社群主义正义观就必须面对两个根本性的质疑:一是它具有排斥性,二是它具有强制性。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因“国民幸福指数”而享誉全球的不丹王国,就曾经为了维护族群和文化的整体性,剥夺了10万不丹人的公民资格,将他们驱逐出境。 当然这么批评桑德尔或许并不公平,毕竟人家生活在美国而不是不丹。在美国的政治语境下面,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争论更像是家族内部的争论,用政治哲学家金里卡的说法,这两派在美国社会所面临的95%的实际问题上都能达成一致,所争论不休的其实只是那剩下的5%不同意见上。 桑德尔主讲的“正义”课程属于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这类教育有一个本质性的特征,那就是:“当你接受了教育,又把当初学到的内容忘记后,最后还剩下的东西。”这最后剩下的东西是什么?我想应该就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自由思想的旅途漫长而曲折。我们和桑德尔都一样,都有权利指着其中任何一片风景说:这就是我的立场!但是桑德尔告诉我们,在说完这句话后,我们还有责任说出这个立场背后的道理与理由。没准哪一天我们会重新启程,因为哲学不是名词,是动词。 (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1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访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教授迈克尔•J•桑德尔
热度 1 freedom110110 2011-8-15 09:20
2011 年 5 月 22 日,哈佛大学政府系讲座教授、美国人文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课程讲习教授”之一迈克尔·桑德尔教授莅临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做客“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讲坛”,为复旦及上海的听众带来了题为“正义:该如何做才对”的著名讲座。“正义”及“社会正义”问题在当下中国日益显现出其紧迫性和重要性,就此我报专访了桑德尔教授,以期较为集中且深入浅出地展现其正义思想。正如桑德尔在演讲中指出的那样,其“德性论”倾向的正义思想只是西方理解“正义”的三种路径之一,它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当下中国的社会情势则是须中国学人深入探究的问题。 社会科学报 : 正义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在政治哲学和伦理学史上,思想家们对它有过很多的定义和探讨。但正义仿佛一个蒙着面纱的女神,人们觉得她依稀可见,但又始终难以把握其实质。在您的学术生涯中,正义也是一个核心的思考议题,根据您的思考,正义究竟为何? 桑德尔 :我愿意用一个案例,来说明理解正义的困难和分歧所在。 1884 年夏天,四名英国船员被困在了南大西洋海面上的一个小小的救生艇上,距离陆地一千多英里。他们那艘“木犀草”号船只在一次风暴中沉没了,于是他们逃上了这个救生艇。艇上只有两罐腌制的芜菁,没有新鲜的淡水。托马斯·达德利是船长,爱德温·斯蒂芬斯是大副,艾德蒙·布鲁克斯是水手。按照报纸的说法,“这三个人都是具有优秀品质的人”。第四名成员是船上的侍者,他叫理查德·帕克, 17 岁。他是一名孤儿,这也是他第一次出海远航。 四名被困船员从救生艇上观察着海面,希望有船只经过来营救他们。在最初的三天里,他们吃了少量的芜菁。在第四天,他们抓到了一只海龟。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他们靠吃这只海龟和剩下的芜菁维持生存。但在其后的八天里,他们什么都没有吃。 这时候,帕克,也就是这名船上的侍者,正躺在救生艇的角落里,因为他不顾其他人的反对,喝了海水生病了。他看上去要死了。在他们倍受折磨的第九天,船长达德利建议抽签决定谁将死去以使其他人能够存活下去。但是布鲁克斯拒绝这样做,所以抽签也就没有抽成。 次日,仍然没有看见船只出现。达德利让布鲁克斯改变主意,并打手势向斯蒂芬斯示意,说帕克必须被杀掉。达德利做了一次祈祷,告诉这个孩子他的大限已至,然后用小刀刺穿了他的颈静脉而杀死了他。布鲁克斯不再坚持自己良心上的反对意见,并分享了这一可怕的盛餐。在四天里,这三个人以这名侍者的尸体和血为食。 后来他们得救了。达德利在他的日记中用令人惊愕的委婉说法描述了他们被营救的情形:“在第 24 天,正当我们享用早餐的时候”,一艘船只终于出现了。这三名幸存者被救上船。他们一回到英格兰,就被逮捕并受到了审判。他们轻松地坦白了自己杀死并吃掉了帕克。他们声称,这样做是出于必要。假设你是审理这个案子的法官。你会怎样裁定呢? 社会科学报 : 依照法律来裁判,他们应该是犯下了“谋杀罪”。 桑德尔 :为了使事情简化,我们可以撇开法律问题,并追问杀死这名侍者在道德上是否是允许的? 为他们辩护的最有力的论辩是,在这一极端的情势中,杀死一个人来拯救其他三个人的生命乃是必要之举。假如没有杀死和吃掉一个人,那么所有这四个人很可能都已经死了。虚弱和生病的帕克,乃是符合逻辑的候选者,因为他无论如何都很快会死掉。而与达德利和斯蒂芬斯不同,他也没有人需要赡养。他的死不会使任何人丧失供养,也不会留下悲伤的妻子或孩子。 但这一论辩至少会遭到两种反对意见:第一,人们可以追问,杀死这名船上侍者的收益从总体上看是否真的超过了损失。即使把被救生命的数量和幸存者及其家庭的幸福加总起来,允许这样的杀害也可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很坏的结果——例如,这样做会削弱禁止谋杀的规范,或者增加人们将法律玩弄于鼓掌间的倾向,或者使得船长招聘船上侍者变得更加困难。第二,即使收益在所有情形都被考虑在内的情况下仍超过了损失,难道我们就没有一种不安的感觉认为,杀死一名毫无抵抗的船上侍者并将他吃掉出于损益计算以外的原因乃是错误的?即使这样做会使他人受益,但以这种方式来对待一个人——利用他的脆弱、不经其同意而夺走他的生命——难道不是错误的吗? 第二种反对意见否弃了这样一种观念,即做正确的事情只是一个对结果(损失和收益)进行计算的问题。这一反对意见表明,道德意味着更多的事情,即与人们对待彼此的适当方式相关的事情。 考虑救生艇个案的上述两种方式,标示了有关正义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进路。第一种进路认为,一种行动的道德性仅仅取决于这一行动所导致的后果;正确的事情就是指在考虑所有因素的条件下能够产生最佳事态的任何事情。第二种进路认为,从道德上讲,后果并不是我们应当考虑的全部因素;由于一些独立于社会后果的缘故,某些义务和权利是我们必须尊重的。 为了解答救生艇个案以及我们通常会遇到的许多不那么极端的困境,我们需要探究一些有关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大问题:道德是否是一个计算生命和衡量损益的问题,或者某些道德义务和人权是否至为根本,以至于可以超越这种计算?如果某些权利真的如此根本——如果它们是自然的、或神圣的、或不可分割的或绝对的,那么我们如何识别它们呢?又是什么使得它们成为根本的呢? 社会科学报 : 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杰里米·边沁似乎给出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他对自然权利的观念嗤之以鼻,把这些权利称作“胡说八道”。事实上,他的哲学直到今天都对决策者、经济学家、商业主管以及普通公民的思想有着强有力的影响。您如何评价功利主义对正义的立场? 桑德尔 :功利主义的主要思想,表达简明且有着直觉感染力: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使幸福最大化,亦即从整体上使快乐超过痛苦。按照边沁的观点,正确的事情就是指任何能够使功利最大化的事情。所谓“功利( utility )”,他指的是能够产生快乐或幸福的任何事情,以及能够防止痛苦或受难的任何事情。 边沁乃是通过以下推理达致其原则的:我们都为痛苦和快乐的感觉所支配,它们是我们的“最高主宰”。它们支配着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而且也决定着我们所应当做的事情。对错的标准被“固定在了它们的王座之上”。 我们都趋乐避苦。功利主义哲学承认这个事实,并将其作为道德和政治生活的基础。功利最大化是一条不仅适用于个体而且同样适用于立法者的原则。在决定颁布什么法律或什么政策的时候,一个政府应当去做任何能够使整个共同体的幸福达到最大化的事情。究竟什么是共同体呢?在边沁看来,共同体是一个“虚拟的躯体”,它由那些形成该共同体的个体的总和组合而成。因此,在决定法律应当是什么样的时候,公民和立法者都应当向自己追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一政策的收益合计起来并减去所有的损失,它是否会比其他选择产生更多的幸福? 许多人认为,功利主义最显著的缺陷在于它没有尊重个人权利。由于它只关注各种满足的总和,所以它会任意蹂躏作为个体的人。对功利主义者来说,个人是重要的,但只是在下述意义上是重要的,即每个人的偏好都应当与每个其他人的偏好一起进行计算。但是这意味着,如果功利主义的逻辑被一以贯之地适用,那么它就会允许这样一些待人的方式,它们会侵犯那些在我们看来属于有关体面和尊重的基本规范。 社会科学报 : 在当代争论中,是否也有恰当的例子,较为集中地展现了关于正义的“功利性计算”与“自然法原则”之间的张力呢? 桑德尔 :当然,显著的例子即是:对有嫌疑的恐怖分子的讯问,是否可以对其施以刑讯逼供。让我们考虑如下情景:假如中央情报局某个地方分局的局长抓获了一个恐怖分子嫌疑人,并且相信他知道关于设定在当天晚些时候在曼哈顿引爆的核装置的信息。但这个恐怖分子嫌疑人一直拒绝承认自己是恐怖分子或者仍拒绝透露这个炸弹的位置。在他坦白这个炸弹的具体位置以及拆除它的方法之前,对他进行刑讯逼供的做法是正确的吗? 赞成这种做法的论辩乃是从一种功利计算出发的。刑讯逼供会使这个嫌疑人遭受痛苦,并大大减少他的幸福或功利。但是如果这个炸弹爆炸的话,那么就会失去数千条无辜的生命。即如果使一个人遭受剧烈的痛苦可以防止大规模的死亡和苦难,那么这样做就可以在道德上被证明为正当。美国前副总统理查德·切尼认为,用严酷的审讯技术来对付有嫌疑的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的做法,帮助我们避免了对美国的另一场恐怖袭击;而他的这一观点所依凭的正是这种功利的逻辑。 这并不是说功利主义者就必然赞同刑讯逼供。一些功利主义者也会根据实际的理由反对刑讯逼供。他们认为,刑讯逼供很少会起作用,因为在强迫之下榨出来的信息常常是不可靠的。因此,虽说施加了痛苦,但是共同体却并没有变得更安全,因为集体的功利并没有得到增加。或者说,他们担忧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我们的国家实施刑讯逼供,那么我们的战士在被俘以后也会遭到更加严酷的刑讯。如果我们把所有这些因素都放在一起来考虑,那么这一结果实际上会减少与我们使用刑讯逼供相联系的总体功利。 这些考量是与功利的思考完全相容的。它们并不宣称对一个人施以刑讯逼供在本质上是错误的,而只是认为,实施刑讯逼供会导致恶果——从整体上看,这些恶果所造成的害处会多于益处。 另一些人则从理论上反对刑讯逼供。他们认为,刑讯逼供侵犯了人权,而且也没有尊重人的内在尊严。他们反对刑讯逼供的观点并不依凭功利主义的考量。他们说,人权和人的尊严有着一种超越功利的道德基础。 如果我们对案例情景做一改动,提出这样一种假设,即引诱这名恐怖分子嫌疑人交待的唯一方法是刑讯他年幼的女儿(而她完全不知道她父亲的邪恶行为)。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允许的吗?我猜想,即使是一个坚定的功利主义者也会在这个念头面前退缩。但是,这个版本的刑讯情景却为功利主义原则提供了一个更真实的判准。它把那种认为恐怖分子无论如何都应当加以惩罚(而不论我们希望榨取的那种信息是否有价值)的直觉撇在一边,并迫使我们根据其本身来评估功利主义计算。反对边沁功利主义的主要观点(即诉诸基本人权的观点)认为,那些条件在道德上是无法被允许的。
2537 次阅读|1 个评论
《环球科学》迈克尔.舍默文章: 有偏见的大脑
Helmholtz 2011-8-3 16:10
非常推荐《科学美国人》的中文版《环球科学》,这是我认为当今国内最好的集科学性与科普于一身杂志,建议爱上科学网的人士一定订阅,每本都不令人失望.第八期有几篇非常好的文章。 第八期的目录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555cb0102dquy.html 其中,几篇封面文章都极佳,包括这一期里面还有迈克尔 . 舍默 (Shermer) 一篇专栏文章 , 写得很精彩。下面是几段摘录:当然,不仅社会人士甚至于科学界对待一切事物都带有先天的偏见,包括舍默本人以及我们大家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每个当事人都是一样的,谁也不可能完全置身在外。我们容易看到别人的错,而难以看到自己的非。 有偏见的大脑  (摘录) – 迈克尔 . 舍默 “我们之所以形成某些信念,有着各种主体的、情绪的、心理的原因。小到家人朋友、同事,大到文化和社会,我们的信念处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之下。信念一旦形成,我们就会用各种感观性的理由、有力的证据、理性的解释来为它们辩护申说,使之显得合理。信念是第一位的,对信念的解释是第二位的。我在新书《信任的大脑》( The Believing Brain )中指出了一个现象,即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有赖于我们对它的信念,我把这个现象称为“依赖信念的实在论”( belief-dependent realism )。现实的存在固然独立于人的心灵,但在任何时候,我们对现实的认识都依赖于我们的信念”。 “一旦形成信念,并对它们效忠,我们就会用一系列强大的认知偏见来维持、强化它们。这些偏见足以扭曲我们的感知,使之与信念相符,它们主要有以下几种: 固着偏见 anchoring Bias: 在决策时对特定的参照物或信息过于依赖; 权威偏见 Authority Bias: 重视权威的意见,尤其是在评价我们所知甚少的事物时。 依赖偏见 Belief Bias :根据结论的可信度来评价论证的强度。 证实偏见 Confirmation Bias :为业巳存在的信念寻找有利证据,忽视或曲解那些不利的证据。 除了上述偏见之外,还存在一种群内偏见 In-group Bias ,即更加依赖那些被我们视作同一群体的人,不太信任那些来自其他群体的人。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是在部落生活中进化而来的,这使得我们非但会对信念作出这样的价值判断,还会对信念进行丑化和忽略,将它们看作是无聊的、邪恶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人类容易轻信,并容易受到一系列心理偏见的左右,这就是为什么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设置了内在的自我纠错机制。科研需要严格的双盲设计,无论是实验对象还是实验者,都对数据收集期间的种种条件不得而知。与同事的合作也至关重要。研究结论要在科学会议和同行评议的期刊上经受检验;研究要在其他实验室里得到重复。对结论不利的证据、对数据的矛盾解释,都要在分析中有所涉及。”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47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我来告诉你什么叫学术专制”一文作者两个问题
热度 3 zhouxinli68 2011-6-17 11:30
通过博主罗教明同志的博文“关于学术专制的个人观点和态度”,我才知道近期有位博主吴宝俊先生发表了名为 我来告诉你什么叫“学术专制” 的文章,看了之后,我觉得很无奈,我知道自己是一个无名小卒,并且还不是学物理专业的,不是博士,也不是教授,但我还是想能否在这里请教吴宝俊您这样的专家级的大人物几个问题:即您认为全中国 所有的BBS和论坛里,除了新水木清华的理论物理版,几乎没有人真正懂量子场论! 那么,我想请教的是“据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开始只有3个人能看懂,请问您认为到现在为止,国内外所有真正懂量子论的专家们其中真正搞懂相对论和迈克尔逊实验的人有多少呢?您或许会说,这个问题太幼稚,真正懂量子论就肯定真正懂相对论和迈克尔逊实验!那好,既然如此,我就想接着请教两个简单的问题:一个问题是,不管是相对论还是量子论都涉及到一个关键概念,即“空间维数”,在这里,我们不去比较欧几里得几何和黎曼几何和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好坏,但至少有一点我们都很清楚,即对于一个一维直线坐标轴,无论该直线怎样无限延伸,位于二维或三维空间的点除去该一维直线上的点都始终在该一维直线坐标空间之外;同样,对于一个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无论该平面怎样无限延伸,位于三维空间的点除了该二维平面上的点也都始终在该二维平面坐标空间之外;现在,我很想知道的是,您以及国内外那些准相对论和量子论的专家们是如何解答“对于一个三维直角坐标系,当该三维平直空间向外无限延伸时,位于四维或四维以上空间的点究竟是在该三维直角坐标空间之内呢?还是在该三维直角坐标空间之外?”这个问题的。另一个问题是,不管是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对与错,至少有一个问题他们都不能回避,即“地球和太阳以及与其它星球之间在宇宙空间里相对运动是客观的,但地球和太阳以及其它星球其中之一就其自身在宇宙空间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并且“迈克尔逊进行实验时,他凭什么会认为 光线在平行于地球运动方向和垂直地球运动方向上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这个问题可以引申至“假设 在空间里任意两个物体 A 和物体 B 之间的相对运动,那么这两个物体在空间里的状况是否存在以下四种:即要么物体 A 在空间里静止,物体 B 在空间里运动;要么物体 A 在空间里运动,物体 B 在空间里静止;要么物体 A 和物体 B 都在空间里运动;要么物体 A 和物体 B 都在空间里静止 ? ”。 上述两个问题,如果您认为民科网上的人水平低,您可以转载到您知道的所谓的高水平的BBS上,我很想知道这些高水平的专家是如何回答上述两个问题的,谢谢! 在这些准 相对论和量子论的专家们是否真正能讲清楚上述这两个问题的疑问下,我想最后发一些感想,即不管是民科还是官科, 对宇宙真理的追求是不服从任何权威的,因为 对宇宙真理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是没有错的,事实上,过去多数伟大的科学家在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之前并不是都是科班出身的,就连爱因斯坦在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之前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职员,他的相对论按当初的情形如果放到今天是不是也早被拒之门外呢?可是到现在,人类的科技进步了,难道思想却退步了呢?我很困惑, 人类一直都在致力于对宇宙中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的起源的探索,并且渴望能找到一个可以揭示宇宙奥秘的终极理论,这个理论在现在来讲,就是能包罗万象的统一力场的理论 (T 、 O 、 E) 。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和弦理论,物理学家们所经历的每一次曲折和惊喜无不使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不断地向前迈进。然而,当物理学家们到了快要揭开宇宙神秘面纱的时候,宇宙万物的底牌却好像变的越来越模糊不定了。直到现在,距离终极的理论似乎仍然还很遥远。人们不禁在问,宇宙究竟有没有终极定律?它最终能否被认识?笔者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问题在于,近代物理学在相对论这个以“光速不变”的一个未被客观证实的原理作为基本假设条件的理论的基础上所不断分支和发展是否让我们对宇宙的思考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玄乎?而在过去,牛顿的经典力学之前,物理学定律最终追求的总是“简单”! 以上是个人的观点和感想, 如有不妥,就当是本人所发的牢骚,请科学网将这篇博文删除,谢谢! 周新力 邵阳学院
个人分类: 评论,物理学|2372 次阅读|2 个评论
迈克尔·波特的企业竞争战略思想对科研工作的启迪
linxiqing 2011-5-23 15:04
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竞争战略有三种模式: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认真想想,这三种战略模式对科研人做好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一、差异化战略 迈克尔·波特认为: 差异化战略又称特异优势战略,它是指一个企业要力求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在行业内独树一帜,有一种或多种特质,从而赢得用户,赢得市场,取得高于竞争对手的收益。 对科研的启迪:做科研强调创新,而创新就是一种“差异化”战略,就是要想别人所未想到的,做被人所未做过的,走别人所未走过的路。大到科研方向的选择,小到实验手段或技术路线,科研工作离不开创新,离不开“差异化”。 二、成本领先战略 迈克尔·波特认为:成本领先战略也称为低成本竞争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甚至是在全行业中处于最低水平,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 对科研的启迪: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本无非两个:时间成本和经费成本。如果一个科研人员能够用较短的时间、较少的经费投入而做出同样的科研成果,那么学术界一般认为该科研人员具有较高的科研效率和较强的科研创造力。 三、目标聚集战略 迈克尔·波特认为:目标聚集战略也称为聚焦战略,是指企业或事业部的经营活动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购买者集团、产品线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地域市场上的一种战略。 对科研的启迪:科研人员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学科的发展又异常迅速。因此,在科研的主攻方向上,科研人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专注于某一领域,辛勤耕耘,才能做出成绩来。
个人分类: 心得杂谈|2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迈克尔·杰克逊 1987年在广东中山
xupeiyang 2011-4-24 19:40
4月22日晚,有网友在微博上曝光了一组已故巨星迈克尔·杰克逊1987年游览中国广东中山的图片。在曝光的图片中,杰克逊头戴斗笠,身穿简单T恤。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诸众”是对政治组织的一种实验——著名学者迈克尔·哈特访谈录
freedom110110 2011-3-22 15:19
尹晶、朱国华(以下简称尹、朱) : 您具有非常强烈的政治关怀。但与对政治的一般理解有所不同,您把政治视为一项爱的事业,提倡快乐的政治。这似乎是非常新颖的理解,您能否具体阐释一下呢? 哈特 :与对彼此的爱有所区别,爱人民的概念是种抽象的爱。所以,我在努力思考的一点是爱如何成为一个政治概念,它如何指明那种社会关系的构建,那种通过彼此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社群的构建。把那一创造社群的过程看作是某种对政治来说可能的东西。 我所思考的这一概念更多地是关于革命生活的快乐,是关于不仅指向目标、而且指向达到目标之过程的快乐。它与斯宾诺莎的爱的概念有关,那非常复杂,因为斯宾诺莎就很复杂。今天在政治背景中谈到“爱”总是会感到尴尬。一方面,觉得尴尬,另一方面,有一种多愁善感之感。它不能用于政治,因为它只是关于感情的。斯宾诺莎有用的地方是他以一种全然知性的方式来谈爱,将爱精确地定义为因认识到一个外因而让自己的力增加。所以就连快乐也是我的力的增加。当我感到快乐时,我更有能力思考,更有能力行动,所以,那就是爱。当我认识到你是让我拥有更大力量的原因时,我就爱你。因此对他而言,它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个政治概念而发挥作用,社群的构建、社会的构建,是在增加我们进行思考和行动的力。当我们在一起时,可以更有效地思考和行动。所以,从某一点上看,对于去除那多愁善感以及伴随着它的尴尬感来说,斯宾诺莎至少部分上是有用的。你知道,我和我的合著者托尼付出的很多努力是为了重新创造政治词汇,同在我们看来经常是被误用的政治概念作斗争。 尹、朱 : 您是怎样理解福柯、德里达和德勒兹的“政治”的?您的《帝国》和《诸众》在哪些方面继承了他们的思想?您跟他们的立场是否存在微妙的分歧?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您在《帝国》和《诸众》中均十分强调“生命政治”,强调“生命政治生产”,它和“生命权力”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哈特 :如你所提出的,如我尤其是在福柯、德勒兹和瓜塔里那里所看到的,后结构主义思想的一个方面就是集中于主体性的生产和主体的生产,将它们作为政治的重点。我想这本身有时被看作消除了政治的权力。对于那些将政治看作政治立场的人而言,政治需要可以进行反抗的立场,可以进行反抗的固定的主体立场。所以当他们集中于主体性得以生产的方式时,似乎就不可能存在一个可以据此来批判国家、批判政府等的固定立场,因为我们时刻都在被创造。我并不认为这是政治变得无能无力了。考虑一下马克思可以说明为什么。因为当马克思考虑对抗资本、推翻资本主义的事业时,他不是从外在于资本的固定立场来考虑的,而是他在无产阶级中看到了另一选择的可能性。无产阶级并非存在于资本之外,它总是由资本生产和再生产,但它仍然有这一可能性,即推翻资本、创造另一选择,这是内在于资本的。我就是那样在这些作者所思考的主体性生产的背景下来解读主体性生产或是政治的可能性的,所以它会认识到我们被资本、被我们的处境创造出来的方式,但我们仍可以进行抵抗,创造出另一种可能性。这就是我们对生命权力和生命政治的使用。 所以对我们而言,重要的是要区分两个术语,将“生命权力”理解为当代的权力形式,这是与福柯非常一致的,这些权力形式不仅统治主体,不仅统治社会,而且通过创造生命形式来进行统治,所以它们统治生命的全部。在那一意义上说,“生命权力”,统治生命的生命权力,在创造生命形式,而不仅仅是政府,或是对外在的主体产生影响的国家。如果人们只是那样来理解生命权力的话,那么我认为它看起来没有提供抵抗的可能性。就像我们自己甚至都在让这种包容一切的权力形式永远存在下去。所以托尼和我将“生命政治”和“生命政治生产”与“生命权力”区分开来,思考我们如何有可能创造不同的生命形式。如我所说,我想我们头脑中的形象和马克思所思考的形象或拓扑是一样的,就像马克思在思考资本和无产阶级的关系时所想的形式,我们也以同样的方式思考“生命权力”和“生命政治”。所以,它是内部的关系,但是也许有可能决裂并创造另一种可能,就像从资本内部、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创造共产主义一样。 尹、朱 : 您和奈格里合作的第二部著作命名为《诸众》,该书对“诸众”与“人民”、“民族”、“群众”、“工人阶级”、“暴民”进行了仔细的区分,但是您认为从形式上来定义诸众会出现反动的诸众或是反诸众,那么您认为给出一个内容更充实的定义是否可能?“诸众”这一概念究竟是指什么?他们与您上面所提到的“生命政治”有何关系? 哈特 :在某些方面,我们试图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三个传统概念:“人民”,“工人阶级”和“政党”。第一,与传统的“人民”概念相对,我们试图思考社会多样性,如一个由不同身份构成的社会。因为人民主权这一概念,甚至传统上,共产主义的人民主权的概念是建立在人民的统一和人民的抽象的基础上的。有一个简单的观点,但是从某一点看很难质疑的观点,即只有“一”,如只有单一的个体才能作政治决定,所以在那种意义上,说国王可以决定,或总统可以决定或首相可以决定是很容易的。你还可以说议会可以决定,只要议会以一个声音行动。最后你可以说人民可以决定,只要我们认为人民具有一个声音,认为人民是统一的。我们用“诸众”这一概念试图思考或提出这一问题,即是否可能作出这样的民主决定,它们不只是一个单一的主体、而是许多人作出的决定。 第二,与“工人阶级”这一传统概念相对,我们再次试图思考一种并非统一的、排外的劳动主体。“工人阶级”这一概念在世界许多地方——我想在某种意义上说,至少是在毛泽东思想中,我不太清楚一般的中国思想,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集中于工业工人阶级,认为其它主体是由工业工人阶级或工人阶级成员代表的,只要他们可以被他们代表。在整个中国革命事业中,毛泽东努力试图推翻那一观点,认可农民进行政治参与的能力。这似乎是中国革命的一项伟大创新,以某种方式将政治主体性从工业工人扩展到其它劳动人口,尤其是农民。我们试图从诸众这一角度、而非工人阶级的角度来思考劳动主体,我们试图强调的正是多样性的可能性,而不是一种代表所有其他劳动形式的劳动形式,正如在许多情况下让工业工人阶级代表它们那样,而是思考多种多样的劳动形式,比如没有报酬的妇女家庭劳动,在服务业工作的人们,等等,这些多种多样的劳动形式可以作为一种劳动主体性发挥作用。这就是“诸众”所要描绘的。 第三就是从“政党”的角度来看,“诸众”是要命名一种政治组织,它不是一个自发的主体,它像政党一样需要某种政治组织,它只是试图将政治组织从政治政党所采取的中央集权化和等级体制进行扩展,将政治组织的可能性设想为另一种政党,它是水平的、民主的、多元的。所以在这三种情况下,诸众是要表示另一个多样的“人民”的概念,另一个“工人阶级”的概念,另一个“党派”概念,并且试图扩展所有这三个概念。 总而言之,“诸众”是对政治组织的一种实验,这种政治组织就像一个无中心的网络一样发挥作用,在其中,我们都是平等的,它不要求我们用一个声音说话。这表明我们不是认为要搞政治我们必须要用一个声音说话,或者说,认为大家用不同的声音说话,一切都不会有意义。这就是我们的观点,也许它看似是反直觉的,但是我们可以怀着不同的欲望、带着不同的计划用我们自己的声音说话,但是仍可以组织起来,这样我们便可以合作。至少在概念上这是合理的,就实践而言它是否合理,我们将拭目以待。 尹、朱 : 您认为现代民主政治发生了危机,而您赋予诸众的一个总体任务就是重新发明一种适合全球规模的民主政治。在《诸众》中,您认为一种“新的民主科学”是将列宁和麦迪逊结合起来,但您似乎无意清楚地描绘出用来替代帝国的真正的民主政治。您在 2007 年的文章《杰弗逊与民主政治》中给出了“民主政治=特性+自主性+反抗+制宪权力”这样一个公式。如果这对您来说意味着真正的民主政治,那么,我们想知道,当您试图要推动它在全球范围内开花结果的时候,也许会遭遇到这样的批评,即认为它不过是一个升级版的浪漫化的新型乌托邦,您打算如何替自己进行辩解? 哈特 :我认为我首先关心的是要认可或者不如说让民主这一概念不再被大家误用。所以当民主不再指自由和平等时,那么重要的是恢复这一概念能够表示的意义,或者甚至如你提出的不要向后看,而是创造民主能够表示的意义。所以说,无论如何,我们的第一个回应是,确立民主这一概念部分来说是要命名一种欲望。但看起来同样非常重要的是,这一可能的批评会是怎样才能实行那样的民主或那样的民主已经在如何实行了。所以在《诸众》中我们试图通过指出沿着某一方向进行的社会运动、有时是当前出现的抗议活动来说明上面的问题。这并不是说他们已经做到了。我想不是正确的词语不是浪漫主义或乌托邦,我想从欲望的角度来解释。如果我们在《诸众》中关于民主的那一部分所做的是确定今天的一个共同欲望,这在我看来就足够了。我们是否能实现民主似乎仍然是未知之数。我可以说浪漫主义还意味着另一点,即不可达到,我并不同意这一点,但我们现在尚不知道。让我们再回头看看,当马克思在 1850 年谈到共产主义时,他还没有看到,你知道,他所力争的是一种可能性和理想,共产主义是共同欲望的一个名称。欲望当然可以是精神的和肉体的;它关乎身和心两方面。意志只关乎心,肉欲只关乎身,而欲望则关乎身与心的发展,欲望是从集体的角度来思考的。在英语中,欲望具有情欲的、性欲的涵义,但是它并非全然与之相关。欲望所指明的是运动或过程,而非一种状态;它不像希望或愿望,它们指的是终点,而非过程。 特约记者 尹 晶(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朱国华(华东师范大学) http://www.shekebao.com.cn/shekebao/node197/node210/userobject1ai3473.html 作者: 特约记者 尹 晶(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朱国华(华东师范大学)
1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您会如何消除中学生对科学的疑惑?
热度 5 jmluo0922 2011-2-18 16:19
前段时间,一位中学生看过我的博文 “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再认识(终)反思? ”后写了留言,表达了他个人对人类的科学认识的疑惑。我认为中学阶段是一个人通过书本和成人学习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刻,如果对科学表现出不信任的态度,对于其今后科学兴趣的培养,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将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于他提出的相关问题,从个人对自然科学的理解进行了答复。 由于近代物理学的一些观念,已经对科学是什么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新的诠释。我深感个人的回答有些片面,因此希望各位网友提供您对科学的真实理解,为科学的后来人提供有价值的正面参考。 以下是我与中学生的对话: 匿名 2011-1-26 22:14 罗教授,您好.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看了您这篇文章,很有感触.我也经常思考这方面的问题,当然由于年龄,能力和学历有限,所以不可能思考的像您那样细致.在这里我向您提一个问题:正如您所说,科学理论应该满足“逻辑和因果关系”,自然事物是按其时序逻辑因果地存在和发展.那么可以说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也就是人类对自然的逻辑和因果关系的认识过程.那么,假如在这一认知过程中,人类的逻辑本身就有错误,或者说是缺陷,那么,对于人类对自然逻辑和因果关系的最终的认识会是怎样?打个比方,做实验时,测量的数据常常和真实值总是有差别,即使很小,但是却不能否认.这是因为实验本身的缺陷造成的系统误差.我想问,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会不会也像这样呢?您能发表一下您的看法吗? 博主回复(2011-1-26 23:31) : 你的问题很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对自然的认知是有局限性,其正确性需通过科学的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自然科学理论应该对自然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作出正确(和精确)的描述。科学理论一般应包括基本的概念(包括单位的定义),定理(原理、公理或定理等),甚至相关的数学表述。 科学理论有普遍性的理论和适用面不宽的专业性理论,也有定性的与定量的区分。例如,能量守恒原理是一个普遍性理论;光学或电磁学中的一些特殊理论可能就只适合这些特定的领域。 关于你的问题,我想强调的是,我们不能将自然事物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与实验和观察误差相混淆,例如,经典力学中的惯性定理,一个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不会改变。要验证这个定理,就涉及到物体的速度测量问题,在相同的条件进行多次测量,每次结果都会不同,并与真值有差别,这种不同是实验差误,不能成为否定定理的证据。正确的结论就为,在某种实验的条件下,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定理得到了验证。因此作为一个科学家,在对某个实验或理论作出判断时,应该具有区分实验误差与理论错误的能力,不要让差误“欺骗”了你。 我个人的自然哲学观与牛顿是一致的,“逻辑与因果关系”决定事物的发展,我个人认为目前还未观察到与此相悖的事实。如果如此,就要求所有的理论都应遵从这两条关系,这也是科学的基本原则。 匿名 2011-1-27 20:56 对于您以上的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不过或许是我举例不是很恰当,其实我的意思是,会不会在人的逻辑中存在某种无法避免的而且我们也无法察觉的缺陷,使得人类无法全面认识自然,始终存在局限性.就像电脑程序一样,再好的电脑程序也会有逻辑漏洞.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个正经的问题.顺便说一下,我也是十分爱好科学,我希望以后能从事研究工作.而我今年高三了,就要考大学了,但我顶多能考上二本.如果这样,我的理想还能不能实现呢? 博主回复(2011-1-27 22:25) : “人的逻辑中存在某种无法避免的而且我们也无法察觉的缺陷,使得人类无法全面认识自然,始终存在局限性”,如果你的局限性是指“不全面”这是肯定的,因为宇宙是无穷的。如果是指“不正确”,我是不能赞同的,因为其正确性是可以通过“实践”(实验或观察)来检验的,计算机技术就是人对自然的科学而发明的机器,是对人脑计算功能的延伸。 从你的提问可以看出你是比较爱思考的人,如果能对某件事产生特别的兴趣,而又以能坚持不懈,一定能取得成绩的,但不一定非要做科学研究。 jmluo0922 2011-1-30 00:51 不小心删掉了你的留言。以下是回复 人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不要由于目前的一些错误认识或宇宙的无限就以为科学真知是无法达到的。实际上在你的身边有很多已成为常识性的科学,并推进了人类的文明的技术进步,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我想随着你的知识和认识的增长,你会漫漫发现的。对于科学不要产生不必要的悲观情绪,期望你能不断地了解、学习和掌握科学,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 匿名 2011-1-30 13:35 我知道,在我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或情绪,其实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的对事物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而我需要做的,是不断的学习更多的知识,这对于我更好的了解事物有很大的作用。罗教授,我想问您,在您个人看来,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哲学和科学是怎样的关系? 博主回复(2011-1-30 14:14) : 关于科学在科学网上有很多讨论,你可以看看相关内容。应该注意的是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否可以真正认知?等问题的的讨论变得十分复杂,观点众多,立场对立。 我是学习自然科学的,研究自然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规律。更具体一点是学习了22年物理学,现在从事生物医学工程教学和研究工作。我信奉的是牛顿的自然哲学思想,并通过逻辑和因果关系来理解自然界的规律,这些规律就构成了自然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工程技术的基础,人们应用工程技术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包括高铁、超级计算机、宇宙飞行器等等。科学的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自然现象,并且可预测一些未知的事物。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具有普遍性问题的理论,是比自然科学更高层次的学问或思想。 这些问题已超过了你目前知识和理解范围,上大学后你会学习到的,现在你要学习了好现有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不要过多的在网上浏览,这样很花时间,可能会影响学习。你要考上理想的大学才是你的当务之急,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你的理想。 匿名 2011-1-31 13:20 我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并且现在我也在努力这么做,以后我也会一直努力,为了我追求的理想。很高兴认识罗教授,跟您谈话很有收获,谢谢您。我想等我上大学后学习了更多的知识再跟您探讨这些问题吧。祝您身体健康,在研究领域能不断出新成果。 博主回复(2011-2-2 11:52) : 祝学习进步,取得好成绩。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科学事业的新希望,我们每位网友都有责任向他们宣传全面的、正确的世界观、科学观和人生观。
个人分类: 杂谈|3961 次阅读|13 个评论
娶猫王的女儿是迈克尔-杰克逊从小的志向吗?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1-20 19:39
  看到一则新闻( 美前总统肯尼迪妹夫去世 其女儿系施瓦辛格妻子 ),想到一则旧闻。   记得有报道说,迈克尔-杰克逊生前的几大愿望都实现了,比如销量冠军啥的,还有一个是“娶到猫王的女儿”。   当时看到这样的愿望,俺们都觉得很不可信——这年头还有发这愿望的?      不知道,终结者有没有发这样的愿望:此一生一定要娶到肯尼迪家族的女人,不实现此愿望,誓不为人!      结果都很喜剧,都娶到了,哈哈!   如果俺家有个儿子,是不是也可以学习迈克尔那样先发个狠话:一定要娶30年后选第一领导那人的闺女。俺这辈子是当不了一个领导了,哪怕是小领导,可是一定要做第一领导的亲家!
个人分类: 时论|3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杰克逊正名兼批评无良媒体-转自新语丝
woodenson 2009-7-10 00:08
一直很喜欢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虽然他的负面新闻不断,但我还是愿意相信,他是一个好人,这些可以从他的歌中听出来,比如Heal the world,earth song等等。这里,转一个关于杰克逊为人诟病的漂白皮肤和恋童的澄清文章,转自新语丝。 新闻晨报,小报行径,不负责任,信谣传谣为杰克逊正名兼批评无良媒体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mj.txt 作者:pan 长期以来一直是新语丝的读者,却从没有为新语丝贡献一砖半瓦,深感惭愧。 只因本人才疏学浅,爱好庸俗,众多严肃专业的话题往往插不上嘴。近日新语丝 里体育娱乐等话题渐渐多了起来,这几天又看了众媒体关于杰克逊之死的种种表 演,以及鹿角网友在新语丝上娈童案的丑闻亦是客观存在,不容抹杀的铁口 直断,使我感到有必要对杰克逊的种种谣言作出澄清,同时对以新闻晨报为代表 的大大小小的媒体不负责任,信谣传谣的行为作出批评。 首先澄清一下杰克逊最遭人诟病的两大传闻:漂白皮肤和娈童案件。 漂白皮肤在娈童案件之前可以说是杰克逊的头号罪状。试想在中国前一阵几 个明星改换国籍的新闻都引起了爱国愤青的口伐笔诛,认为杰克逊漂白皮肤是背 叛种族,取悦白人的黑人愤青也不在少数。追求德艺双馨的中国娱记据此自 然认为杰克逊的人品大有问题。 回想起来,在以前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我和朋友们都对杰克逊的肤色表示过 怀疑。讨论之中,不免有人开玩笑谈到杰克逊漂白了自己皮肤,我想这大概是此 传闻在很多人心中扎根的最初来源。然而常识告诉我们,无论白人、黑人还是黄 种人,人体的肤色是由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的多少决定的。不要说当时,就是现 在都没听说过有什么药物或手术能如此彻底地改变一个人的肤色。还有一种皮肤 移植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就连现在做了脸部皮肤移植的人都不能百分之百存活, 当年怎么可能有换全身皮肤的技术?但当时又没有渠道了解真实情况,只能对这 种种荒诞说法存疑。 然而现在已经是网络时代了,只需稍加搜索,即可得知真相。在wiki的杰克 逊词条中,明确提到杰克逊1986年即被诊断患有白癜风,此后病情逐年发展,到 后期80%的皮肤失去了黑色素,只能依靠浓妆涂白来掩饰。又因失去黑色素的皮 肤易受阳光损害,因此必须常年穿着长袖上衣及打伞出门。有人或许质疑,wiki 人人能写,不能作为证据。其实再进一步搜索可知,杰克逊早在1993年接受Oprah Winfrey采访时就澄清他皮肤变白是因为患有皮肤病。他常年皮肤病医生是Arnold Klein。Dr. Klein后来也指出杰克逊患有白癜风,纽约时报当时对此有报道: http://www.nytimes.com/1993/02/13/us/doctor-says-michael-jackson-has-a-skin-disease.html。 Dr. Klein可不是江湖医生,他当时已行医22年,1971年毕业于宾西法尼亚大学 医学院,现隶属于Cedars Sinai医学中心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是洛 杉矶地区的名医:http://www.vitals.com/doctor/profile/1437183324。 他的证词应该可以作为权威证据。此外网上还有各种各样的网站贴出杰克逊难得 一见的未化妆照片作为证据,比如这个网站: http://www.michaelandvitiligo.com。 至于杰克逊的娈童案件则有两次。两次案件的检察官都为圣巴巴拉地区检察 官Thomas Sneddon。先介绍一下两次案件的结果。1993年第一次娈童案件时,正 值杰克逊的事业高峰,后来受到工作和案件的双重压力,身体不堪重负,被迫以 2200万美元与原告庭外和解。2004年第二次娈童案件时,受第一次案件的影响, 杰克逊的事业已走下坡路很久了。经过574天漫长的调查审判,由8女4男,6白人 5拉丁裔1亚裔组成的大陪审团一致判决,杰克逊被控的4项性骚扰儿童罪名,4项 使儿童醉酒罪名,1项诱拐儿童罪名,1项非法拘禁罪名,共10项刑事指控全部无 罪,彻底还了杰克逊的清白。 1992年5月,杰克逊和13岁男孩Jordan Chandler成了好朋友。Jordan Chandler当时是杰克逊的歌迷。到了1993年夏天,他们的朋友关系出名到了众多 小报称杰克逊为Chandler家庭的新成员的程度。Jordan Chandler也经常到杰克 逊的庄园中玩乐和过夜。Jordan Chandler的父亲Evan Chandler是一个牙医,他 承认对此情况非常嫉妒。但同时又想借此利用杰克逊,甚至提议杰克逊在他们家 房子边上造一个裙房,以便杰克逊能和他们住在一起。在1993年7月2日Evan Chandler的一次私人电话被人录音,后来被辩方在法庭上用来作为证据。在录音 中Evan Chandler流露出了找律师敲诈杰克逊的意思。8月初,Evan Chandler给 他儿子拔了一次牙,后来Evan Chandler被迫承认在拔牙过程中,使用了一种名 叫Sodium Amytal的有争议的镇静催眠药物。有好几位精神科医师作证说此药物 能使病人易于接受暗示,从而接受指令做出并不真实的言行。正是在这次拔牙过 程中,Jordan Chandler在药物的影响下,说出了杰克逊曾经触摸过他的生殖器。 随后的一段时间中,Evan Chandler和他的律师团队向杰克逊要求2000万美元的 赔偿,否则就会将杰克逊告上法庭。杰克逊团队否认指控,并只愿出100万美元 了结此事,Chandler团队还价1500万美元,杰克逊团队还降低了最初的开价,只 愿出35万美元了。于是Chandler向警方正式控告杰克逊。Jordan Chandler向警 方和精神科医师诉说了杰克逊和他有性关系,同时还描述了杰克逊的生殖器作为 证明。8月18日,警方对杰克逊展开调查,同日,Chandler的母亲对警方说不相 信杰克逊性骚扰她的儿子。21日,警方搜查了杰克逊的庄园,同时召集了30名杰 克逊的儿童朋友进行调查,他们都称杰克逊无性骚扰行为。警方也告诉洛杉矶时 报,尚未发现杰克逊犯罪的证据。这一天案件公诸于众后,杰克逊开始了他的《 危险之旅》在曼谷的第二场演唱会。24日,警方开新闻发布会曝光了此前原告向 杰克逊提出2000万美元的赔偿要求,却没有提杰克逊的开价。25日,杰克逊的几 个儿童朋友开新闻发布会指出,虽然他们和杰克逊同睡过一张床,但没有任何不 良行为发生。随后杰克逊家族也申明对杰克逊的支持,并称杰克逊不是恋童癖。 警方又调查了Evan Chandler的财务状况,发现这个收入丰厚的牙医有68400美元 的儿童抚养帐单没有支付。11月8日,警方甚至搜查了杰克逊家族的房子,依然 毫无所获。1993年冬,素来与杰克逊家族不睦的杰克逊的姐姐La Toya Jackson 宣称杰克逊是个恋童癖,她愿以5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证据。这引来了小报的疯狂 追逐,然而很快众小报发现她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财务状况而故作惊人之语。后 来她承认她是受迫于自己的丈夫而作的这些申明。2000年以后杰克逊原谅了她。 接受警方调查之后,杰克逊的健康状况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他开始用止痛药, 以及各种抗焦虑药和镇静剂如Valium, Xanax以及Ativan来对付各种压力。在药 物的影响下,他进食减少,体重减轻了10磅,同时在与娈童案无关的另外案件的 法庭上,出现了嗜睡、无法集中注意力、吐词不清等症状。甚至有时会记不清他 的各专辑发行的年份以及身边工作人员的名字,需要几分钟才能想起他刚录制的 专辑里的歌名。在这样的健康状况下,杰克逊不得不停止了巡回演出,在朋友 Elizabeth Taylor和她丈夫的陪伴下到伦敦躲避压力,寻求治疗。 12月初,从伦敦回来之后,检察官Thomas Sneddon要求对杰克逊进行裸体检 查以印证Chandler对杰克逊身体的描述并取得了法庭的检查令。检查令要求对杰 克逊的整个身体进行检查、拍照以及摄像,包括他的生殖器、肛门、髋部、臀 部,以及他身体的任何其他部分。检查令申明拒绝检查将可能会在法庭上作为 有罪的证据。20日,杰克逊在庄园里接受了检查。在检查进行时,检查官和律师 都离开了房间,在杰克逊的要求之下,警方的侦探也离开了房间。房间里的人员 有医生、摄影师和杰克逊的保镖。在情绪化的状态之下,杰克逊在房间中央的一 个平台上褪去全部衣物接受了25分钟左右的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杰克逊没有 被触碰。检查报告最后的结论是:Chandler的描述和杰克逊的身体有一些很相象 的地方,但不是完全的符合,甚至包括矛盾的地方,例如错误地宣称杰克逊做过 包皮环切术。22日,杰克逊首次就案件发表公开申明,声称他是清白的,抨击了 众小报的捕风捉影、断章取义、乱下结论的无耻行为,声称他接受了非人道的、 令人感到羞辱的检查,这是他一生中最受侮辱的折磨,但为了证明他的清白,他 只能忍受。 到了1994年1月1日,此案已花去了加州检察部门200万美元,两个大陪审团 已经召集了超过200名证人,但Chandler的指控却始终无法确证。几个星期后, Chandler的律师Larry Feldman申请调查杰克逊的财务状况,理由是他们担心杰 克逊的财产给了他在法庭上的不公平的优势。此时杰克逊已身心俱疲,一旦再展 开对他那庞大资产的财务状况的调查,离案件结束就遥遥无期了。经过律师、好 友、家庭的讨论,得出结论杰克逊再也无法继续接受调查。1月25日,杰克逊以 2200万美元与Chandler庭外和解,Chandler不再继续作证,案件因为证据不足无 法继续审判,杰克逊所受到的指控被撤销。此后1996年,Evan Chandler起诉杰 克逊违反了禁止谈论此案的法庭禁令,要求6000万美元的赔偿,1999年被法院驳 回。 以上介绍主要来源于:http://en.wikipedia.org/wiki/1993_child_sexual_abuse_accusations_against_Michael_Jackson。 更详细的细节及过程可看此文后链接的各种公开出版物和各大新闻媒体当时的报 道网页。 1993年娈童案件对杰克逊影响十分巨大,身体和精神伤害上面已经说了。从 事业上来说,从此逐渐走上了下坡路。他出唱片出得更少,演出也更少了。他的 个人形象受到了巨大损害,唱片销量下降,与他合作多年的百事可乐也不再与他 续约。从他的歌曲题材上看,过去的题材大多是纯娱乐化的,例如情爱、恐怖电 影、街头斗殴等等,此后自省自伤、抨击媒体、抨击金钱等题材渐渐多了起来。 他甚至写了一首歌叫D.S.,来发泄对检察官Thomas Sneddon的憎恨。歌中有这样 的歌词:They wanna get my ass,dead or alive。You know he really tried to take me down by surprise。I bet he missioned with the CIA。He don't do half what he say。He out shock in every single way。He'll stop at nothing just to get his political say。He think he hot cause he's BSTA。 I bet he never had a social life anyway。You think he brother with the KKK?I bet his mother never taught him right anyway。He want your vote just to remain TA。He don't do half what he say。Does he send letters to the FBI?Did he say to either do it or die?中间夹杂着一句句重复的 Dom Sheldon is a cold man。其中TA发音很象DA( District Attorney,地区检 察官),Dom Sheldon发音则很象Tom Sneddon。很难说是不是因为这首歌使他和 Thomas Sneddon结了仇,从而间接影响到了后者十年之后对他的第二次娈童案件 的指控。 2004年娈童案件的原告是Gavin Arvizo,出生于1989年12月。2000年,他被 诊断患有癌症,并被切除了脾脏和一个肾脏。杰克逊为他支付了手术费用以及随 后的化疗费用。不久,通过一个喜剧俱乐部联系,满足了自己访问杰克逊庄园的 愿望。此后,无论杰克逊在与不在,他经常访问杰克逊的庄园。2001年整年,他 没有去过杰克逊的庄园,但经常和杰克逊通电话。2002年,英国记者Martin Bashir取得了杰克逊的信任,随同杰克逊拍了一部记录片《和杰克逊一起生活》。 此片有大量对杰克逊不利的剪辑,杰克逊后来拍了一部记录片来反击。此片于 2003年2月播出。片中有Arvizo与杰克逊手拉手以及将头靠在杰克逊肩头的镜头。 此后,Arvizo抱怨这些镜头令他在学校受到了嘲笑。他的母亲Janet Arvizo听说 此事后称,她从未允许Martin Bashir拍摄她的儿子。 原告母亲是此案中最令人生疑的证人。早在1998年,Arvizo一家被发现在加 州J. C. Penney百货商店盗窃而被拘留。原告父亲David Arvizo派他的两个孩子 Gavin和Star抱着偷来的衣服溜出商店。在被商店保安拘留的过程中原告母 亲与三名保安动手扭打。后来盗窃指控被撤销,但原告母亲又提起诉讼,指控商 店保安在拘留过程中对她进行殴打,提出了300万美元的赔偿。两年多后,她又 加了一条指控,指责保安还对她进行了长达7分钟的性骚扰。最后商店与Arvizo 一家以13.7万美元庭外和解。原告父母于2000年离婚,母亲取得了3个孩子的监 护权。原告父亲后来在2004年娈童案件庭审期间指责原告母亲不该让孩子与杰克 逊呆在一个房间里过夜,同时声称原告母亲以前进过精神病院。后来他一直坚持 说孩子们一直按照母亲意愿排练作假。陪审员们在案件结束后指责她在庭审期间 常常打响指和瞪视陪审员。她常常不回答问题,甚至连控方的问题都不回答。她 常常在诸如是全身除毛美容还是腿部除毛美容等等小问题上纠缠不休。她常常用 长篇大论或是诸如它深藏于记忆之中、金钱买不来幸福等等短语来回答 问题。有一次她甚至作证说杰克逊想用一个热气球绑架她们全家。她的证词经常 在法庭上引发哄堂大笑。在庭审期间,她还被发现涉嫌一桩福利金欺诈案,辩方 还找到了证据证明此事,她被迫承认在与娈童案无关的另外的法庭上说谎。 言归正传,原告母亲得知儿子的抱怨后,于2月20日带着一家子到洛杉矶地 区的一个专管家庭暴力和虐待儿童的部门( Department of Children Family Services)寻求帮助。在此次会面中,原告一家均称杰克逊无任何不合适的行为, 同时原告母亲还称从未让她的孩子和杰克逊单独在一起。最后,此次会面未产生 任何结果。此后,原告一家计划去巴西旅游,杰克逊愿意替他们支付双程机票费 用。2月25日到3月2日,原告一家和杰克逊的一些工作人员到加州Calabasas地区 购物,为巴西之旅做准备。回到杰克逊庄园后,他们于3月10日离开,并再也没 有进过庄园。 此后,原告母亲不知通过什么途径联系上了律师Larry Feldman,此人正是 第一次娈童案件的原告的律师,正是他向法庭提出了调查杰克逊财务状况的请求。 Feldman派出心理医师Dr. Katz和原告一家会面。Katz也正是第一次娈童案件的 原告的心理医师。在和Katz的会面中,原告的兄弟告诉Katz,他看见了杰克逊触 摸了原告。Katz随后向政府部门上报。6月,圣巴巴拉警方开始调查。7月,警方 和原告一家会面。11月18日,70多名来自警方和地区检察官办公室的调查人员搜 查了杰克逊的庄园,这是美国历史上参加人员最多的搜查,比任何一次对谋杀疑 犯和连环杀手搜查的参加人员更多。检察官Thomas Sneddon甚至还开了一个网站, 申明任何被杰克逊性骚扰的人或是任何有杰克逊此类信息的人都可以举报。20日, 杰克逊从拉斯维加斯拍摄MV归来,在圣巴巴拉机场被逮捕。警方将他双手反剪背 后,戴上手铐,送进了圣巴巴拉监狱。Sneddon兴奋得就象中了彩票,说:We got him!甚至还给杰克逊起了个外号,叫Wacko Jacko,意思就是疯狂 的豺狼。警方给杰克逊定出了史上最高的保释金300万美元,原因据说是 有其他疑犯放弃100万美元保释金而潜逃的先例。12月18日,杰克逊被指控犯有 性骚扰儿童等7项罪名、使儿童醉酒等2项罪名。2004年1月16日,杰克逊被法庭 传讯,杰克逊请求法庭判决无罪。2月13日,辩方发现控方只给了他们400页证据, 比预期的少好几百页。3月,大陪审团程序开始启动。4月2日,应辩方要求,法 庭命令释出原告母亲诉讼百货商店的案卷文件,以证明其动机不良。21日,杰克 逊被正式起诉,控方证人在不受辩方交叉质询的情况下开始作证。30日,杰克逊 被第二次传讯,增加了诱拐儿童和非法拘禁两项罪名,杰克逊亦请求法庭判决无 罪。5月28日,法庭就媒体请求公开案件证据举行听证会,法官拒绝公开全部证 据。6月28日,法官批准休庭。12月初,杰克逊庄园再次被搜查。 2005年1月31日,开始选择最后庭审的陪审员,从200人中选出了12名陪审员 和8名候补陪审员。共有91名控方证人和50名辩方证人被传唤作证。原告兄弟作 证说发现杰克逊曾在原告睡着时对原告有不良行为,他对杰克逊动作的描述却被 发现与他首次告诉Katz的证词有矛盾。他还迫承认在与此案无关的其他案件的法 庭上说谎。原告和他的兄弟还声称在同一个场景中看到杰克逊的裸体,但对此场 景的细节描述两人的说法却不同。原告母亲的证词也错漏百出,令人耻笑。为了 证明杰克逊的行为模式,控方提供了7名和杰克逊性骚扰有关男童的证据,但法 官只允许其中5人的有关材料可以作为证据,其中提供了包括首次娈童案件的原 告Chanler。结果5人中的3人,包括著名童星Macaulay Culkin,反而出庭作证声 称杰克逊从未有性骚扰行为。另外还有数个杰克逊庄园的前工作人员出庭为控方 作证,但均被辩方指出他们与杰克逊有矛盾。控方还提供了从杰克逊庄园中搜得 的70本有关异性恋的色情杂志,均是合法出版物。其中一本上有原告和其兄弟的 指纹,辩方指出此杂志为杰克逊不在时被两兄弟偷偷翻得。最令控方感到如获至 宝的是两本有裸体男童的画册,这两本书早在1993年就被警方搜走,一直未曾归 还。但辩方指出这两本书是完全没有淫秽色情图片的艺术书籍,是合法出版物。 其中一本书名叫《The Boy: A photographic Essay》,里面的照片是男孩们参 加1963年的一部电影拍摄的情形。两本书上都有题词,一本书上的题词说明是一 个歌迷送给杰克逊的。另一本上的题词是看看这些男孩脸上真正幸福快乐的神 情。我总是梦想有这种少年时代的生活,但我从没有过。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过 上这种生活。 2005年6月13日,陪审团裁决10项罪名全部无罪。 以上介绍主要来源于:http://en.wikipedia.org/wiki/People_v._Jackson。 特纳集团下属的一个专门披露各种正式庭审记录、法律文件的网站The Smoking Gun( 刚刚发射过的正在冒烟的枪,引申意思为铁证)公布了1903页的庭审记录 的影印件,网站上还有大量当时的报道,有兴趣者可前去一观: http://www.thesmokinggun.com/michaeljackson/021505mjgrandjury.html 当然,应该看到杰克逊本身心智极不成熟。5岁登台表演,被父亲当成摇钱 树,幼年又受到父亲嘲笑大鼻子和用棒球棍、电熨斗殴打等等精神和身体的双重 虐待,使他成年以后做出了多次整容和乐于同儿童玩耍等等不明智的行为。尤其 是和儿童一起玩耍过夜,更是犯了大忌,极为不智,瓜田李下,岂可不避嫌疑? 再看看新闻晨报是怎么表演的。杰克逊于北京时间6月26日早晨6点左右在家 中突然死亡,新闻晨报于27日推出头版报道《王者走了》。也就是说记者有整整 一天的时间去查证杰克逊的生平事迹。此报道头两句即直指杰克逊丑闻缠身: 他突然地走了,正如他突然地来。漂白皮肤、整容成癖、失败婚姻、猥亵男童、 财务危机深陷众多丑闻泥潭,依然遮不住他独特的光彩。在娱乐版的专题 中,有一篇记者徐宁的报道,题为《歌迷的缪斯,小报的最爱》。标题前半句不 伦不类,后半句倒是挺符合其供职的报社的实际情况。文章依然不顾事实地乱写, 从其首段可见一斑:距离迈克尔杰克逊的生日8月29日,还有两个月,如果 他还活着,伴随他的恐怕依然是丑闻、破产和扭曲的面孔。纵观迈克尔杰克逊 的一生,争议不断。从外表不断整形,黑人变为白人,他的两段婚姻也是谜团, 而最受到争议的是杰克逊经常找小朋友为伴,两度被控性侵犯男童,最后都被杰 克逊拿钱摆平。从流行天王,沦为深夜脱口秀主持人嘲讽的话题人物,杰克逊的 一生宛如戏剧般曲折离奇。 消停了两天,6月29日,新闻晨报又开始大张旗鼓地做杰克逊的专题报道, 只是这次也没有任何改观。专题的责任编辑是邱俪华。专题首页的大幅照片旁赫 然用大号字体写着:他强调黑色的灵魂,却漂白了黑色的皮肤。他铸就了俊俏 的容颜,又眼看它似雪崩般塌陷。他酷爱孩子的纯真,却耗尽十年洗刷娈童的十 项指控。......。下一页是记者朱美虹写的报道,题为《假作真时真亦假,世 人谁解其中味》。文章采取摘一段杰克逊自述,然后自作聪明地写一段评论的写 法,朱记者将自己的评论美其名曰现实。一开始是杰克逊关于自己容貌的自 述,然后朱记者评论:现实:人们津津乐道于将杰克逊的照片按年龄来排列对 比,这是因为,那张脸的改变实在是大到足以超越种族和遗传基因的程度。...... 1983年开始,他的脸明显消瘦,鼻子变翘、嘴唇变薄,最明显的是,他的肤色逐 渐经历黑色、棕色到白色的演变过程。怎么会这样?一个想当然的结论,自然是 他动了整形手术与漂白手术。但他否认。对于肤色的变化,他自己归之为一种名 为白癜风的皮肤病,可惜相信的人实在不多。......然后是杰克逊关于娈 童案件的自述,朱记者评论:......直到现在,对于娈童案,不同的人依 然有着不同的解读:喜欢和孩子们、尤其是男童亲密玩耍的杰克逊,究竟是心智 不成熟,还是心理变态?在那场诉讼过程中,究竟是杰克逊以金钱之力买通证人 侥幸逃脱牢狱之灾,还是原告男孩的母亲贪图利益而做伪证?真是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这之后,无论杰克逊做过多少慈善事业,也成枉然。 在后面的娱乐评论版面上,众多文学中青年根据错误的事实开始感叹。笔名 为河马的文青在题为《上帝是迈克尔杰克逊》的文章中煞有介事地为杰克 逊辩解说:......其实他无非是想让自己皮肤白一点,跟我们现在使用美白化 妆品没任何区别。他鼎盛的那个时代,黑色还不像现在这样时尚和漂亮,还没有 诞生奥巴马,没有凯莉贝瑞和丹泽尔华盛顿。他有钱,如果被某整形医生忽 悠,想让自己白起来,并不算伤天害理。......黄佟佟在题为《他为什么要整 容》的文章中自说自话:......人怎么样才能成为神?除了强大而偏执的自信 恐怕没有办法做到,所以Michael要不停地整容,名气与财力已让他相信,自己 已无所不能了,梦幻乐园、孩子、伴侣,所以他要伊丽莎白泰勒的眼睛与下巴、 猫王的鼻子、白种人的皮肤他一次又一次地向心中的完美发起进攻,直至把 自己整成一个蜂窝巢。......老卡在题为《他的存在就是颤栗》的文章中自认 为理解了杰克逊:......我不知道他整容的真正动机,但是当我把它当作一首 作品来聆听的时候,我听到了社会的荒诞和他的痛苦。为什么健康的黑皮肤不见 了,腐烂的白皮肤贴在脸上?这是对美国社会中种族歧视阴影的控诉,也是世界 上无处不在的假面的一种临摹。...... 最令人称奇的还是自称娱评的李建中记者。他的两篇文章附于文后。李 记者在题为《活着是怪胎,死了是神仙》文章中对全世界媒体整齐划一、柔眉 顺眼的悲哀和尊敬很不屑一顾,忍不住呸了一声。李记者很看不惯一个生 前被描绘成怪胎、整形狂、娈童犯的人死后却成为了王者乃至 我们的神,无法相信一个在生前声名狼籍的人转眼就能翻案,认为所有 的悼念都是善良的幻象。后来李记者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在商业社会里, 将他塑造成一个神,比继续谩骂他是怪胎要有利得多。因此李记者替杰克 逊的粉丝悲哀,他们越爱他,距真实越远,距幻像越近。最后,李记者又糊 涂了,不是怪胎,也不是神仙的他究竟是什么呢?斯人已逝,没有答案。李 记者随后的一天估计不堪其扰,甚至被人打电话用中英双语问候家人。第二 天,6月30日,赶忙又写了一篇文章,《难道我才是怪胎再评迈克尔杰克 逊之死》。李记者感到很委屈,指责读者:倘若中文没学好,那是你们语文老 师的责任,又哪里轮到我来管?李记者承认别人的分析,标题《活着是怪胎, 死了是神仙》起得过于扎眼。然而还在嘴硬,换作今天,标题我一样不换, 因为他认为标题起得恰当与否,那是我本行,只要你不是我领导或者编辑,我 怕都有资格当你老师。然后李记者开始辩解,被骂作怪胎算什么?,这是 绵延近20年、整个西方社会的舆论风潮。这个所谓的整个西方社会的舆论 风潮,李记者仅仅举了三个例子:脱口秀演员在舞台上模仿他掉了鼻子后满 地找的场景;午夜秀场的主持人学他举着婴儿在阳台上晃的情形;导演把他骗出 来演电影,结果影片里,他被刻画成一出场家长就抱起孩子跑的怪物( 影射其有 娈童癖)。李记者不去搜搜载有事实真相的成百上千的歌迷网站,反而闭着眼 睛指责歌迷任由一个曾给我们的青少年时代带来快乐和狂热的人被踩作脚底泥 ,他全球歌迷有3个亿。 3亿啊,一人一口唾沫就是黄浦江,那些年他们在 哪里?随后,李记者认为杰克逊有心理疾病,而且大家都有病,为什么这世 界对他前倨而后恭?是谁的病更重?他,还是我们?最后,李记者感叹:难 道是时代变了,连我也成了怪胎? 其实,李记者的本意是好的,和本文一样都是为了抨击无良媒体。只是其语 文水平和表达能力实在差劲。不用语文老师教也应该知道,怪胎是骂人的词, 而且含义恶毒,隐含着一个人在娘肚子里就不正常的意思,其骂人的强弱程度与 怪物、怪人按顺序递减。做记者的人对文字应该极为敏感,李记者用这 么个标题,又不打引号,不用问号,是真的认为杰克逊是怪胎呢,还是故意吸引 眼球找骂?李记者喜欢给别人做语文老师,我也不自量力来教教李记者。要表达 李记者的意思,为何不用生前遭误解,死后受追捧这样的标题?为了使对比 强烈一些,还可以改两个词,生前遭污蔑,死后受吹捧,李记者以为如何? 李记者呸这一声一定想表现出他强烈的正义感,只是时机对象大大的不对。 打个比方,试想在一个追悼会上,有些悼念者平时对死者并不怎么样,但当全体 悼念者整齐划一、柔眉顺眼哀悼的时候,李记者对他们呸一声试试?李 记者自己写文章前不做做功课,查查实情,却以为所有的哀悼都如他的一样是 善良的幻象,还替粉丝悲哀,认为他们距真实越远,距幻像越近。杰克逊 05年早已被证明清白,李记者却以为所有人都象他一样认为杰克逊声名狼籍, 不相信杰克逊能翻案。李记者自己死抱着从脱口秀、午夜秀、电影等等他所 谓的整个西方社会的舆论风潮里得来扭曲印象不放,却以为歌迷也象他一样 任由杰克逊被踩作脚底泥。在深夜脱口秀主持人的嘴里,克林顿是性虐狂, 小布什是智障,李记者也相信? 最可笑的是,其所供职的报社正为李记者文中所指责的无良媒体做了一个绝 佳的例子。是谁把杰克逊生前描绘为怪胎,死后又渲染成神仙?是谁污 蔑杰克逊一心想要白种人的皮肤,却把自己的脸整成一个蜂窝巢?是谁 毫无常识,宁可相信子虚乌有的漂白手术,却不相信全世界已有几千万患者, 大家身边也偶尔能见到的白癜风?是谁污蔑杰克逊的娈童案件都是拿钱摆平, 这之后,无论杰克逊做过多少慈善事业,也成枉然?又是谁用王者、 上帝之类的词做标题吸引眼球?不正是新闻晨报的记者和撰稿人么?头版新闻 对一家报纸非常重要,平日大多都是政经新闻上头版。娱乐新闻比体育新闻上得 都少,也只有在这样重要艺人死亡的时刻才能难得上一次头版。平时娱乐新闻随 便做做不要紧,既然上了头版,总该严肃认真,负点责任。况且是杰克逊这样重 量级的巨星逝世,介绍其生平事迹总该兢兢业业,做足功课。而且现在这个时代, 轻点鼠标,真相就在眼前,英文网站搜索不便,中文网站也是多如牛毛。比如百 度百科上的介绍,虽然为其粉丝所写,用语夸张偏激,基本事实却是不错。可是 新闻晨报记者就连点点鼠标都不愿意,仅仅凭着自己不知猴年马月从哪个犄角旮 旯里不知转手过多少次的货色和小脑中残存的一点点印象兑点水揉揉再拿出来贩 卖,炮制出一篇篇词藻艳俗事实错误内容空洞无病呻吟的文章。他们不仅把重要 事实弄错,对其他事实的报道也是怎么扭曲怎么来,不把杰克逊踩作脚底泥 不罢休。整容失败、两次离异、卖庄园还债,都是杰克逊个人生活中遭遇的不幸, 而且都事出有因,到了记者笔下,则统统变成了丑闻。丑闻丑闻,就是丑恶的新 闻。麦道夫欺诈案是丑闻,克林顿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偷情也是丑闻。杰克逊一不 欺诈二不偷情,欠了债老老实实卖庄园还钱,哪点丑恶了?莫非是整容失败后脸 变得丑陋也算丑闻?说起还债,史玉柱卖假保健品被揭露多年,却无媒体说是丑 闻,反而被塑造成忍辱负重欠债还钱言而有信的商战英雄。央视打假晚会上公然 播放珍奥核酸这种假货广告,又有哪家媒体敢写篇报道指出这是丑闻?套用句大 俗话,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 新闻晨报曾经因为对一些科技新闻和文化新闻的歪曲报道在新语丝上多次被 批评。再加上前一阵高考期间,已经成为晨报特约撰稿人的薛涌又在晨报上贩卖 他已经在其他媒体贩卖了好几年的美国顶尖大学都是私立大学的论调,大肆 鼓吹高校完全自主招生。新闻晨报也不嫌这是别人已经嚼了好几年的馍,拿过来 和着水又吞了下去。现在对这样一个只须简单地查证点事实的娱乐新闻都不负点 责任好好报道,难道真要在通往小报的路途上一条道走到黑?真该将李建中记者 的同事排起队来,由正义感强烈的李记者隔一个啐上一口,绝对没有冤枉的。对 了,李记者要记得拿过一面镜子,将最后一口唾沫留给自己。 附一: 活着是怪胎,死了是神仙 晨报记者 李建中 迈克尔杰克逊25日去世。直到今天才动笔写这篇文章。 本来不准备写,因为对他实在没什么特殊的感情。但是当我看着全世界表现 出如此整齐划一、柔眉顺眼的悲哀和尊敬,仿佛我们一贯待他如此时,好脾气如 我也忍不住想唾骂一声:呸! 为什么这个生前的怪胎,这个曾经的整形狂和娈童犯,讽刺专 栏和恶搞电影里的常客,在他死后,却被汹涌的颂歌所包围,重新成了王者 乃至我们的神?那些过去嘲笑他、谩骂他的政客、导演、漫画作者、小报记 者、围观群众跑到哪里去了,何以一夜之间无影无踪?总统致敬、国会默哀、歌 迷聚会,当真是生荣死哀么? 作为外国人和非专家,我当然没有第一手证据去描述他的真实历史。但是作 为一个娱乐的看客,我认为,至少我目前所见的一切,无论是电视里悲伤的面孔、 星光大道上燃烧的蜡烛、网上情真意切的悼文,都只能当做是种善良的幻象。我 无法相信一个在生前声名狼籍的人转眼就能 翻案。我始终觉得,那些车载 斗量的腹诽,此刻不过潜伏在世间某个角落。为什么不把他们也摆到台面上来啊? 难道那不是杰克逊曾经生活过的世界么? 是啊,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杰克逊或者,最低限度地告诉我们, 过去我们如何对待杰克逊?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喧嚣的人群保持了缄默。我只 能从商业社会的法则去笼统思考:大概将他塑造成一个神,比继续谩骂他是怪 胎要有利得多吧。当然,本质是一样的:爱他的时候,我们消费的是神仙; 抛弃他的时候,我们消费的是怪胎。今时今日,就像拥有 《颤栗》版权的 HITFACTORY公司法律顾问所言:坦率地说,他的死或许比活着更有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我也替爱戴杰克逊的粉丝感到悲哀。某种程度上说,他们越 爱他,距真实越远,距幻像越近。当然,换个角度,有人或许会嘲笑我的天真。 他们说:真实或者幻象,其实并不重要,我们看到的,不过是我们想看到的,如 果我们需要真相,就总会有合适的真相。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是我固执 的呸还是世界整齐的致敬,无论是你说的怪胎还是他说的 神仙, 究竟能够有多少差别,只有天知道。 话说到这个程度,如果还要埋怨,就只能埋怨记忆的纤毫分明了。因为10多 年前读过报上连载的杰克逊传记,讲到他拥有一个有如NEV-ERLAND一般梦幻的 私人庄园。夜深人静的时候,天王巨星却只能孤零零一人坐在灯火辉煌的旋转木 马上,默默的,一圈又一圈 不是怪胎,也不是神仙的他究竟是什么呢? 斯人已逝,没有答案。 附二: 难道我才是怪胎 再评迈克尔杰克逊之死 晨报记者 李建中 上次写了《活着是怪胎,死了是神仙》,无意中闯了祸,网络上不说,甚至 有人打我的电话,用中英双语问候我和家人。倘说娱评的目的就是激起讨论的热 情,这趟我也算做得圆满。 可这又是怎样的圆满?对于那些指责我的朋友,我都不晓得怎么对他们解释, 观点异同尚可商榷,倘若中文没学好,那是你们语文老师的责任,又哪里轮到我 来管?照我看,教育考试院不妨考虑用这篇文章做明年中考的阅读理解,题目可 以这么设:A.不用看文章就知道作者是畜生;B.作者没有骂迈克尔的意思;C.沙 发!很想知道孩子们会不会跟你们一样选A。 上面的话说刻薄了点,解释总还是要解释的,三人成虎的世界,不为自己也 为报社。 昨天有朋友帮我分析,认为是标题《活着是怪胎,死了是神仙》起得过于扎 眼,惹得有些人可能只看了个标题,就忙着把我封做迈黑。我承认他的分析 有道理。不过,换作今天,标题我一样不换。美国人讲,BUSINESS IS BUSINESS, 我翻作一码是一码。苹果啊,梨啊,我当然可以谦让,但标题起得恰当与否, 那是我本行,只要你不是我领导或者编辑,我怕都有资格当你老师。且在我看来, 如果因这个怪胎就认定我是混蛋,那你实在是缺少了解迈克尔的勇气。 被骂作怪胎算什么?你当是这两天啊,好像全世界都拿他当甘地。如果你有 幸从1980年代走过来,你不会不知道他从巅峰到去世这二十几年里的遭际,其中 曲折,又哪里是普通明星的过气两字可以形容?这不是说是那么一小搓不 明真相的群众在那里对他评头论足,而是绵延近20年、整个西方社会的舆论风 潮啊:脱口秀演员在舞台上模仿他掉了鼻子后满地找的场景;午夜秀场的主持人 学他举着婴儿在阳台上晃的情形;导演把他骗出来演电影,结果影片里,他被刻 画成一出场家长就抱起孩子跑的怪物( 影射其有娈童癖)那些年在美国,只 要有人把脸涂白,架付墨镜,戴个口罩,红衫黑裤地抖抖腿,不用开口,观众就 会自动哄堂大笑他们在做什么,是在向他致敬么? 有些人或许忘记了这些,或许压根就不知道这些。但我没忘,而且我希望大 家都别忘。 我说了,我不是麦粉。但我有疑问,假若说那些年大家都在装睡觉,任 由一个曾给我们的青少年时代带来快乐和狂热的人被踩作脚底泥,那么,算了, 让他静悄悄地死。但偏不,眼睛一闭,眼睛一开,他竟又修成正果,称王称 帝啦,人们甚至开始谈起他曾经捐款3亿美金,说他全球歌迷有3个亿。 3亿 啊,一人一口唾沫就是黄浦江,那些年他们在哪里? 别跟我说迈克尔杰克逊心理没毛病。他有病,生活在这样一个癫狂的世界 里,谁敢说自己没病?只是,不管他有没有病,我都不禁想问,生或死,迈克尔 只有一个,为什么这世界对他前倨而后恭?是谁的病更重?他,还是我们? 老实说,我都烦自己跟祥林嫂一样絮叨。一个《脱口秀》,撑死千把字,能 有多少心思藏在文章背后?明白的朋友自然一眼就明白。结果呢,现在不但作者 跟小丑一样要跑到文章里来补充背景,甚至连中文都要翻译给某些动辄人肉 的朋友听。 看不懂啊。难道是时代变了,连我也成了怪胎?又或者哪个时代都这样, 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XYS20090705)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2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