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冷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研选题不烧冷灶只是中国特色也是中国悲哀
热度 7 laserdai 2014-9-4 22:11
看到两篇博文大谈科研选题热灶冷灶问题: 王进 : 为什么科研工作者不愿意烧冷灶? 唐常杰 : 冷灶vs 热灶: 选题不一定要最高,而要最适合 其实,这些都缺少了一个严肃的定语,中国的科研选题。 要知道科学网是世界华人的,虽然网站设在中国,但其实不是中国的,就像联合国在纽约和瑞士,不能说联合国是美国的或者是瑞士的一样。这样,这些博主说话就明显偏颇了,必然误导了很多人,包括有上进诚心的科研人。 科研选题不烧冷灶是中国特色 : 根据中国制度特色,行政管理特色,基金管理特色,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等等共同决定了跟风舔眼的风格,只有严格符合这个风格才能存活,否则就要被淘汰。烧热灶就是跟风,一件事情的两个说法而已,所以没有差别;跟得越紧越好,导致舔眼,舔眼工作还有可能拿国家大奖。 科研选题不烧冷灶只是中国特色而不是世界特色 : 如果看看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科技发达国家,人家的主流是烧冷灶,都想开创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来。除非没有考虑好冷灶或者正在考虑的时候,顺手烧烧热灶而已,缓兵之计罢了。况且,没有烧冷灶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同行面前也没有脸面。所以这样,西方的科技才能领先。 科研选题不烧冷灶 是 中国科技发展的悲哀: 眼下,就像国歌中唱的那样,中国又到了一个危险的时候,房产市场等低技术经济发展到头了,而高技术行业根本就没有(起码没有自己的过硬的高技术产品)所以也支撑不起来经济,那么中国经济会立刻转头向下,要么一头栽下去摔死(硬着陆)要么软着陆,逐渐下降连续几十年,很多人痛苦不堪。 上面说了,只有烧冷灶才能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对一个国家来说才能让科技领先。中国科技不烧冷灶,因此完全没有可能产生科技领先,只能保持在跟风地步,这样对中国经济发展促进不大,所以不烧冷灶成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悲哀,甚至中国经济发展的悲哀。 鼓吹和支持科研选题不烧冷灶是不入流研究人员的特点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在科技上开创一片天地的人员不是好的科技人员。所以只烧热灶的科技人员是不入流的,当然鼓吹和支持这样选题的也同样是不入流的科研人员。 其实大家也有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庸文化,决不当头,不做出头鸟,科技上也要如此。另一方面,持有这样处事哲学的人把这样的道道作为法宝,所以振振有词的鼓吹不烧冷灶只烧热灶,这样肥了个人瘦了国家。如此下去,必将国将不国(最多世界二流而已)。 请记住我去年的预言:中国在今后50年内重大科技原创根本没戏。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228 次阅读|15 个评论
冷灶vs 热灶: 选题不一定要最高,而要最适合
热度 18 tangchangjie 2014-9-4 16:31
冷灶 vs 热灶 : 选题不一定要最高,而要最适合(唐常杰) 正应 CCF 川大分会的委托,给研一新生准备一个讲座,读到了王进老师的两篇关于科研选题的冷灶 / 热灶的 两篇博文 ,颇有感触,博友们已经发表了好多很好的意见, 这里 有感而发,再补充一些。 太阳也有热有冷 科研题目之温热寒凉不是一成不变。就像太阳,现在处于最稳定的主序星阶段,也许还会更热,然后,经历 白矮星 — 渐冷 --….,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在计算机界我们目睹了科研选题的沧海桑田,分布式数据库,海量数据库,网格,云计算, 物联网 , …. ,虽然,目前的大数据正如日中天,炙手可热,但可以冷静地预言,几年后,喜新厌旧的 IT 人会想出更新的概念来取代它。 冷灶为什么不好烧 科研上至少有有两种冷灶,一种是弃灶,有人烧了几年或几十年,发现一时半会烧不热,弃 灶 而逃;一种是自己平地起新灶而被同行冷落。这两种冷灶都不好烧,正如王进老师讲的,他人质疑之眼光和个人坚守之难是两大障碍。 冷灶英雄的凄美故事 伽罗瓦的群论绝对是重大原始创新,这匹行空的天马,就像外星人来到地球,不知独守了冷灶多少年,于 1829 年,把代数方程公式解的研究成果(群论的雏形)呈交大牛柯西审阅,这绝对是冷门冷灶,当然也绝对难于被理解,加上人微言轻,难于被重视;不幸文稿被柯西遗失,连文带同摘要都丢失了;这大概就是在伯乐出山之前的千里马的遭遇。 1832 年 5 月 31 日(在后世的儿童节的前一天), 21 岁的伽罗华,表现了“儿童 -- 少年转型期”的不稳定性,在为浪漫爱情的决斗中身亡。 然后,幸好这里还有然后,在他第一次论文写成后的 14 年, 1843 年, 刘维尔 读懂了伽罗瓦的心灵,赞扬之以独创和深邃,又过了三年,伽罗华理论才得以发表。 这对年轻的伽罗华太残酷,他的 青春、他的美好人生都错过了; 如果是一个中年人,晚十多年被承认,不至于那么令人扼腕唏嘘。 这个故事说明,冷灶的确可能出大成果,大创新,但不太适合太年轻的人,要做好克服重大困难(包括学术的、社会的,生活的困难)的思想准备,做好暂时不被理解的准备。 下面两段中,部分内容上取自过去的一篇旧文(做了一些修改)。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鲁迅.故乡),下面的组合照片中,部分素材来自网络。这是一个荒坡,有的地段路已初成,坑坑洼洼,放眼望去,略显苍凉;有的地段,依稀可见前人的脚印,多见荆棘,偶有鲜花,夕阳之下,有点孤寂;拓荒者的平台大都如此,耐得住寂寞、敢烧冷灶,敢走没路之路的人,才来这里。 走在刚踩出来的小路上,比较惊险,比较刺激,有点清新,有点浪漫: 不禁想起了前苏联歌曲《小路》:“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往迷雾的远方...” , 如果又想起了《乡间的小路》,则是另一番舒畅:“...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多少落寞惆怅,都随晚风飘散,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后来,走的人 太 多了,又没有了宽松的路 ,下图是2012 五一假期间,摄于成都锦里: 喜欢烧热灶,喜欢在热点上竞争的人,要做好不怕拥挤的准备,要做好快鱼吃慢鱼的准备。   科研选题与路 事不同而理同,科研选题类似选路,遥想当年,数据挖掘的概念刚刚“出笼”,从笼里出来的都是蒸(真)的。 R. Agrawal和 R. Srikant在1994年提出Aprior算法,(参 见《一篇 它引 上万的大牛论文 与 数据血统论-- 趣味数据挖掘之三 》  ),掀起了一股数据挖掘的潮流,这篇论文也被它引11480+次。现在,如果写一篇关于关联规则的论文,投稿到顶级会议或顶级杂志上,如果其中没有革命性的创新,是比较难被录用的,走这条路的人太多了,就似乎没有宽松的路。 当去挤做一个太热太热的题目时 ,撞车的概率比较大,一个题目有N个创新点,N+1个人去竞争,至少有两个会撞车在同一个点上,这是鸽笼原理的简单结论。 你能想出的妙招,别人也可能想到,就像照片中吵闹的市场,叫卖相似产品的摊位可多了。简单的题目如可钓的鱼虾,旧领域上可怜大地鱼虾尽,犹有垂杆老钓翁,于是,吵的和炒的也比较多了。 当一个概念处于“冰河期” 时 ,犹如地上还完全没有路,选作题目,就需要眼光和勇气了;困难大、风险大,当然成功后的成果也大。 未解决的经典问题,一般也是旧题,或热过气,重进冰河期的冷灶难题(如哥德巴赫猜想,如“P=NP?”), 不太适合学生执着地作 : 为什么?因为太难, 因为已经有若干能人被证明出错而折戟沉沙, 因为若干人宣称他们已经解决而正拥挤地等待承认, 因为作为学生该学未学和急需学习的东西太多, 因为现实的学位和安定的工作岗位,以及良好的身体是保证有 柴 可烧的 青山 。 想走捷径的人以为解决难题可以一步登天,以为成本最低,其实不然。 与其把希望寄托在中彩票式的偶成,不如把兴趣留在心里,做为业余兴趣;也可以牛刀小试,在等火车、等飞机时思考,或可作为退休后燃烧激情的材料,但不宜轻易决定为之奉献青春。 当一个概念乍暖还寒 ,地上有了依稀的脚印,路还没有形成;选其作为研究方向是比较可行的。再选其中那种将热未热的题目作具体的任务,可能比较适合研究生;虽然荆棘多一些,路陡峭一些,能做出的创新点也多一些。 5-10 年后,那些冷灶会变热? 烧 冷灶的需要眼光。 N 年后会变热的灶可能是好题目,对这个 N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有 973 首席科学家说, N=5—10 , 973 项目有三个要点,重大、急需,基础; 有 863 专家也许会说, N=3—8 , 面上自然科学基金,强调自由选题,也许可以把 放到5 -20 ;如果把 N定的 太大,例如25-30,就不容易说清,不容易被理解, 不容易得到支持,没有支持,当然还可以研究,但困难就大了。 最后,自问自答说两句: 什么是创新? 创新就是于无中生有; 什么是掀起潮流?掀起潮流就是兴风作浪 。 与其总是在别人烧热灶上炒作,总是跟着别人掀起的潮流冲浪,不如自己兴一回风,作一次浪,当下一波潮流的掀起人。 参考博文: 为什么科研工作者不愿意烧冷灶 王进 有几个研究生在烧冷灶? 王进 相关博文(研究生全面成长系列) 小小突发事件和研究生责任感历练 作科研要学会承受失败- 人生中的等待和等待的魅力 在统计意义上喜欢这样的学生 人生与算法 分享喜悦,分担困难、分享喜悦和观念开放 路与人,以及科研选题----节日感怀(图文) 到了新团队,没有事情做才是最难最难的--兼毕业生赠言 醒事”就在一瞬间 --- 一个真实的故事 平凡人生的核心烦恼与洒脱消解法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23781 次阅读|3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