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建筑节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节能技术清单之二建筑领域节能技术
fmjzzh 2018-6-16 08:11
一就专利设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节能技术清单 建筑领域节能技术 \0 \0 1 、透光隔热透视窗节能技术 2 、中空夹层墙体构造技术 3 、利用竖井通风发电技术 4 、真空夹层充气填充窗技术 5 、下排风通风换气技术 6 、金属蜂窝芯换热净化通风技术 7 、中空充气漂浮遮阳技术 8 、中空蓄热墙体技术 9 、中空夹层保温防盗门技术 10 、房间蓄热热源供暖技术
个人分类: 专利|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破解世界地产难题 开创建筑节能减排新路
ljhtaizhong 2012-12-17 13:40
编者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口的增多,新一轮城市更新与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城市开发建设之势锐不可当,建筑行业已逐渐成为中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之一,建筑减排日益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并面临巨大挑战。那么,如何有效实现“建筑节能”? 有一项房地产开发,解决了旧建筑更新改造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不用大占耕地、无需大拆大建、不必大量搬迁,不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却节省了大量资金、能源和资源。这个将铁路桥梁中,桥片与桥墩的隔震、减震原理转化运用于建筑结构,被称为“抗震低层楼房加层结构”的新技术,获得了中、美、英三国的发明专利,也成为开拓“ 不用新占土 地 的空间房产 开发 与空间建筑 ”的新途径。本期,《低碳世界》杂志特邀该技术的发明者,破解这一世界难题的中国土建高级工程师陆建衡先生,讲述专利背后的探索故事,探讨处于建设高峰期的建筑大国——中国未来的建筑 节能 减排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的 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中国土建高级工程师、中国城市住宅产业理事会理事、中国建筑节能减排产业联盟理事陆建衡 陆建衡:破解世界地产难题开创建筑 节能 减排新路 记者: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建筑业的发展要以建筑节能减排为重点。您认为,我国目前的建筑在低碳减排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陆建衡:许多城市在规划过程中,往往采取两条出路:一是 大量 占用耕地建新房,二是 大量 拆除 既 ( 旧 ) 有低层楼房,重建高楼。我认为,要提高城市化水平,控制城市无序的扩大发展,就不能再占用耕地。大量的建设占用了绿色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城市的大拆大建,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环境污染极其严重。需要严格控制对旧建筑的大拆大建。但是,由于 各 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人的认识还跟不上,我国仍然存在大量占用耕地、大拆大建的行为。 旧建筑拆除,实际上是一个 巨大的 浪费资源和消耗资金的循环。建筑耗能一般占社会总耗能的 30% ,加上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的消耗,在社会总耗能的占比可达到 46% ~ 47% 。实际上,几百年来,人类对城市旧建筑物的更新改造,大多以拆除重建为主。拆除重建带来了大量搬迁的社会问题,也会造成巨大的资产浪费。旧建筑物被拆除,将产生大量建筑垃圾无处存放,严重污染了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这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然而,这种破坏现象,几乎在 全 世界所有城市都有发生。对于建筑减排的控制是个大问题 ,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取缔这种破坏行为,按照建筑减排的指标推行节能政策 和法规 ,否则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将难以保障。 空间地产的革命 记者:关于不用新占土地的“抗震低层楼房加层结构”,最开始是如何提出的? 陆建衡:建筑业历来都要占地建房的,当旧建筑还可以使用,但是满足不了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就存在拆除重建和改造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技术指导,大拆大建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带来严重后果。历史发展到今天,给人类提出一个课题:空想没有用,只有走科学技术发展的路。但是,原有的技术没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些技术和难题又该如何突破?当时,我的研究初衷就是针对这两个问题开始的。 1983 年,我在成都铁路局工作,曾负责过将三层建筑加为五层的施工。当时的情况,对我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但那是一次失败的教训,最终,因加层后大楼关键部位出现裂缝,建筑物被全部拆除重建。 每个建筑物在建造之前,都 是 根据 建筑物设计的 高 度,而确 定了 该建筑物的结构、基础和地基的 承载力,如果在旧楼上直接加层,把新 加高 楼层的重量直接压在旧楼上, 那一定会因 超过 了原建筑物的 额定承载力, 而 发生 楼倒破坏的 危险。如果增加重量,不压在原来的楼房上,应该是怎样的方案?根据这个思路,我苦苦思索这个问题。在潜心研究中外建筑案例后,我开始对很多城市的旧建筑进行考察。我发现城市中的旧建筑实在太多了,如此数量庞大的旧建筑必须进行改造,如果拆除重建,将对国民经济带来极大的压力。我是搞技术的,我深知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如果我们没有找到一种可行的方案,全国上万万座 还能使用的 旧建筑, 由于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 都要完全拆除 重建 。不仅经济压力 十分巨 大、 所产生的 建筑垃圾很多,对我国乃至世界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不容小视的。这些,无形中激起了我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时,仿效铁路桥的结构,我想到了桥梁 结构 和 建筑框架结构 的结合。桥梁是架空的,力的承载依靠 桥墩 ,如果新 增高 楼的重量不压在旧楼上,就可以直接加层了。但是结合现实问题,桥梁的 桥墩 很大,若在楼房两边搭建大 桥墩 ,不仅空间和地域有限,也将影响采光和消防 等 。此外,新 加高 楼层在开始时会发生沉降 的 , 而原 旧楼层则已经稳定, 这样 新 加高 楼 与原 旧楼 之间,就会产生 沉降 ,虽然 沉降幅度 不很大 , 时间长了 仍会使重量落在旧建筑上 ,其后果是严重的 。经过不断的专研与摸索,连接新旧楼层的滑动连接器被发明出来,桥梁硕大的 桥墩 改成一米左右宽度 的立柱 ,有效解决了加层改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 199 6~ 1997 年改造国务院第二招待所工程时,就是借鉴了拱桥的建筑结构,解决了大跨度建筑的改造问题。 记者:铁路桥梁设计对于城市建筑物改造,实现了哪些突破?您攻克了哪些世界难题? 陆建衡: 要在这个问题上进行突破 是 很 困 难 的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此类的先例。但是,不等于国外没有,中国就不能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的日益增长,这一历史难题始终会凸显。不能等待某个国家发展了,我们才去做。历史难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我把它作为历史使命来研究。 加层技术是一种对低层楼房和低层建筑群进行加高扩容的一种建筑方式,是建筑方式上的一种 前所未有的 创新和探索。它由五大部分组成,一是低层楼房的加层结构,二是建筑物的消震装置,三是加层建筑结构抗震减震 和隔 震,四是新旧建筑的连接器,五是 跨越既有 建筑物 的特种 技术。实现了加层以后新旧楼的结合,特别是抗震 、 减震 和隔 震问题的结合,破解了当前乃至世界范围内建筑新旧楼结合的难题。我在吸取了国 际 常规减震技术的基础上,首次从力学理论上提出了 : 分离 式 释放地震内力的建筑性结构 体系 ,发明了减震装置和消震装置,这是建筑结构抗震的重大发明,是对低层建筑加层结构抗震理论和实施方法的一种重大突破,是国内同时也是世界首创。 我从现有建筑技术层面,研究这个方案的可行性。首先想到的是框架结构,做一个架空的、可以承重的 桥式 框架结构。通过从“纸上谈兵”到实地演练,很多 结构上的大 问题 一个又一个的 出现了。 如结构 承重 传力 问题、 死 抗震 出 问题、 常规设计与上大 跨度问题 、地下水不能抽取问题、新结构基础与原建筑基础之间的问题等等 ……针对 这 一系列问题,进行逐个突破。我想说,历史的渊源和机遇的巧合,让我在桥梁结构中产生了灵感。我在建筑和桥梁方面还算精通,通过把建筑 结构的 优势和桥梁 结构 的高架优势 相 结合起来,一个有效的空间结构便形成了——高架结构的加层新体系诞生了。 这个建筑结构体系关键的一点,在于以动态平衡为基础的刚柔相济理论体系,代替了现在世界遵循的以静态平衡的刚性结构理论为基础的刚性结构体体系;以刚柔相济理论体系为基础的减震、隔震和消震设计替代抗震设计。 因而, 以刚柔相济理论 的 科研成果 , 创造性地应对 解除 地震灾害的关键性技术 ,将是未来建筑抵御地震 灾害 的重要课题。 走近空间建筑 记者:您发明的“低层楼房加层技术”获得了美、英、中三国专利,您如何看待这些殊荣?这项技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陆建衡:这个技术原来只申报了中国专利。我认为,好的发明创造申报了国家专利,不去有效实施,实际是一种浪费。后来,申报英国和美国专利,考虑的是这个技术做到了一定高度。当时,也有同行提出质疑。我想,世界上虽然 还 没有这个技术理论的出现,但是不等于这个技术不存在。因为有些 先进 技术要成为理论 , 可能要过二三十年。现在我成功了,在这个建筑难题上,做了一些成功的例子。不如申报美国、英国专利试试看,看看在全世界这个技术究竟有没有。实际上,美、英两个国家对科学技术的要求非常苛刻,能取得美国和英国的专利技术认同是非常不容易的。最后申报发现,中国的楼房加层技术,在全世界取得了最领先的地位,为全世界的建筑减排走出了一条新路,也成为当时值得纪念的历史性事件。 这个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对所有的旧建筑,不论原建筑的地基是岩层还是土层,在不用拆除和搬迁的情况下,有了成倍增高的可能。在原建筑物继续使用的情况下,可将原建筑物从 2~5 层加高到 8~10 层, 8~14 层可加高到 16~2 5 层 以上 。此外,加层应用的“建筑物抗震减震装置”和“建筑物消震装置”两项专利技术,解决了建筑物加层后受力不均等问题。可以说,这个技术是一个高端的突破。加高更新改造后如同新建一样,并为永久性使用建筑。这一世界首创的高科技,不但解决了数百年来的旧城市改造科技难题,节省了大量的耕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不受建筑垃圾的污染,而且比常规大拆大建节省了 30% ~ 60% 的工程投资,没有土地费用,没有大拆大建的费用以及搬迁的费用,工期还缩短了一半以上。 记者:您所提倡的“空间房产与空间建筑”与现行的房地产开发相比,有哪些优势?建筑成本的情况如何? 陆建衡:现在关于城市的搬迁改造,新楼盘与新住宅的开发,引来了许多的纠纷,也出现越来越多关于房产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向空间要房产,从旧有建筑本身出发,不仅改善了住户的生活环境,解决了居民住房问题,城市改造也将取得大踏步的前进。 空间房产的最大的优势表现在投资成本问题上。以目前的房地产价格来说,大约 80% 的老百姓买不起房。没有房子,安居乐业就是空话,这将成为一个不安定的社会因素。那么,如何把房地产的价格回归到理想的位置。我想,这个理想位置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土地架构,二是建筑成本,三是有关税收、管理等房地产的各种费用。过去来讲,土地的价格并不很高,过去的房价不高,现在为什么房价这么高?因为土地价格增值,其他的价格也在增加。但是建筑成本本身增加不大。房地产价格扭曲,中央也采取了严格措施控制房价,要求房价必须回到理性。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第一是土地,这是个症结。我们的技术解决了第一大要素。这一要素构成了房地产价格的 60% ,我们的技术可以完全砍掉这部分价格。而建筑成本,是根据市场价格来决定的。由于房价的建筑成本低,相关的费用,如税收、管理等费用就相应低了。按照我们的建筑成本, 在大城市 每平米造价大约是 3000 元 ( 中小城市每 平米造价大约是 15 00 元 ) 加上其他费用, 大城市 最多达到 4500 元 ( 中小城市 2500 元 ) 。如果开发商考虑经营和利润等问题,需要翻一番,每平米造价 也只 达到 9000 左右,这样就能达到理想价格了,而且中间环节的利润也是很大的 , 这就是良性循环的道理。此外,进行加层施工时,居民无需搬离住房,尽管施工产生噪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但是,加层改造之后,每户居民的使用面积增加 20 平方米左右,他们无需花钱购买增加的面积,对业主而言会是很大一笔补偿。而经过一次加层后的楼房,是可以再进行加层改造的。 房地产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它涉及到整个建筑行业。如果这个行业出现问题,国民经济会严重受损。占地做房地产,大拆大建做房地产,这些路已经行不通了。我们现在完全可以走一条空间房地产的新路。可以让全国所有的城市在不占一寸耕地的情况下,建筑总量会翻番,这样,老百姓的居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且成本低,还经济实惠。 实现建筑节能标准化 记者:在旧楼加层改造过程中,对于旧建筑的建筑结构,是否有要求?加层改造是否需要特殊的建筑材料? 陆建衡:研究加层改造,我们首先会考虑技术的可行性、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安全性。所谓可行性,包括可操作性和价格因素两个方面。实际上,加层技术对 原 建筑结构的要求不大,办公楼、学校、医院、住宅楼都可以采用这个技术进行加层改造。施工前,我们会对原有的旧建筑、老旧小区的质量要求,进行考察和检测。目测是最直观的,外表有没有裂缝?有没有不均匀沉降?对于不存在安全隐患的旧建筑,都可以进行改造;对结构上有损坏的建筑,需要立即补救后,才能进行改造;对于危房或平房,是不适合进行改造的。 在选材方面,选用昂贵的材料可以实现加层改造,但是成本很高,达不到经济、节能的效果。 现行 所 用 的混凝土材料都可以作为加层的建材使用,关键的专利产品也是常规材料通过设计的组合。我们可以采用一系列配方,将城市建设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废渣以及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渣转化为有用的建筑材料,如建筑用的砖或各种砌块等。这一新产品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用于建造高层与多层建筑,大大提高建筑抵抗地震灾害的能力。由于主要原材料是废渣,因此,该产品比烧结粘土红砖节省成本 50 %左右,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记者:您认为,通过加层改造的建筑,在公众的认可方面是否存在障碍?旧楼加高后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时间是否能得到保障? 陆建衡:和新建筑一样的道理,改造完成的建筑,民众认可的是 通过政府部门批准建设、正规 设计 、施工和合格验收的建筑。众 所 邹知,没有通过政府部门批准建设、正规 设计 、施工和合格验收的建筑是不可能上市的 ,他们关注的 主要 是房子的资质、价格等问题。 当一些建筑物进入“中年”或“老年”服役阶段,需要分批鉴定、修缮、加固才能延长其使用寿命。举个例子:现在,我国提出 70 年产权,有人提出,有些老旧的楼房快到 70 年了,这样的楼房还有没有改造的必要?从建筑结构来讲,国家说的建筑物使用 70 年,不是指建筑本身或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而是指这个土地的使用——当建筑使用 70 年后,还需要再交土地使用增值税。其实,已经使用 70 年的建筑,再用 70 年,甚至两个 70 年都不会存在使用风险。原因很简单,比如,我们熟知的万里长城、故宫,尽管裸露在户外, 数百年上千年的使用, 经受着雨、雪、风、霜的考验,它们历史悠久,不仅保存完好而且价值很高,依然屹立在那里。所以,不是建筑结构的安全问题。 而目前出现必须拆除重建的建筑,如危楼改造,主要也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危楼,建筑本身不合格,出现了大裂缝。还有一种是人为制造的危楼,为了给城市规划“腾地方”,有利于市容建设与改造而需拆除重建的建筑。我们知道,钢筋混凝土结构是非常牢固的。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不存在什么危楼。如果不是大地震的原因,至少是可以使用三四百年的。 记者:节能建筑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业界对“建筑节能”的概念也是抽象的。您认为,“建筑节能”的关键点在哪?您是否考虑过通过标准化,形成一套“建筑节能”的评价体系? 陆建衡:建筑是否真的节能,对于不同的耗能标准,采用什么样的建筑形式、建筑材料、设备来实施,从而固定下来 形 成一种设计标准、考核标准极其重要 , 建筑节能的关键是 要 标准。尽管我国在节能建筑上实行了一些强制性的规范,但普遍都是按 50 %的标准在做。对于建筑节能的指标体系,还是很模糊和难以考核的。 其实,也考虑过建筑节能的标准化问题,也在积极呼吁政府相关部门立法。我想,这个标准或规范需要上升到法律高度进行管理,迟早要列为法律条款出台。必须是符合规范要求的建筑,首先要选择加层改造 , 不能实现加层的,再进行拆除重建 , 这样或许能收到实效。另外,光有条例约束还不够,规范的执行过程更加关键,这就对规范的“执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建议国家应尽快制定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并严格加以施行。 “加层”技术的困惑与前景 记者:对于城市旧有建筑改造,楼房加层结构技术的推广情况如何?在市场推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 陆建衡:“旧楼加层”技术和“空间房产开发”的理念,是我花费 20 多年时间精心专研的科技成果。我希望这个建筑节能项目能够受到 政府和 公众更多的关注,进入全面的市场化推广。上世纪 90年代,这项技术已经进入实践阶段。由于当时处于大拆大建的时代,“无地开发”的优越性和社会作用没有完全彰显,所以没被重视。现在征地越来越难,拆迁费越来越高,建筑垃圾处理也非常 困难了 ,如果可以让低矮旧楼不必拆掉改建,就能实现加高,必然利国利民。 国家在政策上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房地产的调控,限制开发耕地、抑制高房价等政策,为这一技术的推广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城市规划部门对加层技术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市场推广存在一定难度。 在进行加层改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涵有几个经济上的链条。首先是设计链条,楼房拆除重建和用 创新 技术进行加层改造的两种方式之间,存在的经济利益差别甚远。建筑科技界和行业内的“潜规则”也成为这一新技术推广的最大拦路虎。建筑科技界的传统理论及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某些对建筑创新科技握有生杀评判大权的“泰斗”、“大师”们,左右了政府和业界对这项技术的认同及支持程度;设计、施工人员对加层建设投资的兴趣不大。在建设链条上,很多房地产商追求高利润,他们热衷高档楼盘、高档公寓的开发和住宅楼的成片建设,建筑行业的新建项目能获得大量资金支持;而对于低层楼房加层改造,这类使得建设资金大大缩水的项目,因缺乏吸引力 。 他们 都愿意大 拆除重建 和大占耕地建设,对建筑节能减排和旧建筑加层更新改造 会产生相应的排斥心理。 记者:未来,“抗震低层楼房加层结构”的新技术将如何推广? 市场前景如何? 陆建衡: 过去相当多的城乡建筑缺乏整体 长远 规划,楼层普遍不高。但是,城市的老化与衰退不可避免,如何能立足现有条件,新建与改造并重是尤为重要的。 尤其是在保护中华民族子孙赖以生存的耕地、建筑节能减排方针指导下,今后城市的建设,将以既有旧建筑更新改造为主的形势下, 要使这项技术真正最大限度地造福社会,解决人民安居乐业的问题,道路依然曲折漫长。但是, 空间房产开发,一定是未来中国城市房产开发的唯一的道路。只有走这条路,才能坚持走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保护中华民族 子孙生存的 生命线耕地。我更加坚信,这项技术的实施将为土地综合利用和机制最大化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在不占用耕地、不用搬迁和旧楼拆迁的前提下,我们对国务院第二招待所、中央党校一院、首都师范大学教学楼、河南南阳市府大楼等项目进行了成功的加层改造。现在, 集团化的推广是我们在致力从事的事业。今后的推广中,全国的房地产公司、投资银行和公司、设计院和建筑公司等都将成为我们的目标加盟伙伴。 另外,结合当前绿色建筑的要求,我也希望我国的“加层”技术,能通过墙体保温、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照明、空调系统节能等技术整合,实现更加的节能环保,为建筑减排工作服务。我想,随着我国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诸项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实施,国家对规范房地产市场一系列调控措施作用的日益显现,低层楼房加层及新型防震技术的应用前景是非常乐观的,我对此充满信心。
1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阳能建筑的热物理计算基础》
ustcpress 2012-3-13 15:44
《太阳能建筑的热物理计算基础》
出版日期:2011年7月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书号(ISBN):978-7-312-02617-1 正文页码:138页(16开) 字数:170千 定价:18.00元 编辑邮箱: edit@ustc.edu.cn (欢迎来索要目录、样章的PDF) 当当网购书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501979 【 内容简介 】 本书从气象参数、建筑传热传质过程以及建筑几何模型等方面,介绍了当前的建筑传热过程的差分方法、传递函数法和反应系数法等主流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为简化复杂建筑结构,本书介绍了一个专用于建筑节能分析的建筑几何模型解决方案。本书可作为建筑和热能类相关专业的本科教材,并可供暖通空调、建筑技术科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等专业研究生选用,特别可作为太阳能建筑热利用、建筑环境与节能领域的研究开发参考书籍和继续教育读本。 【 作者简介 】 何立群,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学院副教授; 丁力行,博士,教授,国家公派留学归国人员,现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工环境与控制研究所所长,并任全国暖通空调及净化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清洁设备分技术委员会( SAC/TC143/SC1 )主任委员。
个人分类: 工程图书|3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合同能源管理新进展及在建筑领域的发展建议
lingye 2011-12-7 14:04
摘要: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节能服务产业在政策支持、资金奖励、融资渠道、技术标准、自身建设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文首先从国际项目支持、国内政策法规和行业统计数据3个方面回顾了节能服务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而后重点分析了2010年以来节能服务产业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及其影响。对于发展潜力巨大的建筑领域,在对2010年以来的相关政策、技术标准和实体行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展望了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前景,并从技术角度对其在本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建筑节能;政策法规;技术标准 1 合同能源管理简介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 EPC)是市场化的节能新机制。基于节能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 Company,ESCO) 和 。但ESCO之称已在《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GB/T 24915-2010)中明确。 ] 所给出的性能担保,这一新机制可以将技术风险由客户向ESCO转移;而ESCO及其客户又均能通过节能项目受益,从而调动各方的节能积极性,图1给出了EPC机制的示意图。按收益和风险承担方案的不同,EPC主要分为节能量保证型(guaranteed savings) 、节能效益分享型(shared savings) 和能源费用托管型(也可称为“建设/拥有/经营”,Build/Own/Operate,BOO) 等几种形式。 图1 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示意图 2 行业的整体发展 2.1 发展历程 EPC引入我国始于1998年。在全球环境基金GEF和世界银行IBRD的支持下,原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中国节能促进项目”(China: Energy Conservation),成立了3家示范性节能服务公司和国家节能信息传播中心。其早期酝酿可追溯至1992~1994年间,我国在前述 两 个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完成了“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问题及战略研究”工作。在项目一期成功的基础上,项目二期于2002年继续实施。此外, 两 个国际组织旨在完善我国节能融资市场化机制和体系的“中国节能融资项目”(China: Energy Efficiency Financing)已于2008年启动,国家节能信息传播中心也已发展成为国家节能中心(National Energy Conservation Center,NECC)。 除国际组织的项目支持外,我国政府的激励扶持也是一个重要推手。原国家经贸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司早在2000年就发布了通告,明确推广EPC机制。加强合同能源管理还明文写入了2006年发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年修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也明确提出了“国家运用财税、价格等政策,支持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等节能办法。”各类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详见表1。 表1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 在上述 两 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合同能源管理行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2004年,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成立。从2004年到2009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由33.60亿元增至587.68亿元(年均增长77.2%),年项目投资额从10.98亿元增至195.32亿元(年均增长77.9%),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见图2)。同时,实施EPC项目的企业数量由66家增至672家(年均增长59.1%),其中EMCA会员企业数量由21家增至321家(年均增长72.5%),产业队伍不断壮大(见图3)。全国范围内实施EPC项目所带来的标煤节省量由577万t增至1.45亿t(年均增长90.7%),CO2减排量由411万t增至1.04亿t(年均增长90.7%),综合效益日趋显著(见图4) 。 图2 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和EPC项目投资额 图3 实施EPC的EMCA会员及非会员企业数量 图4 实施EPC项目所带来的标煤节省量和CO2减排 2.2 2010年以来的新进展 2010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此后,一系列政策和行动相继出台和实施,对行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0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财政部、央行、税务总局《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 25号),确定了到2012年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行税收扶持政策、完善相关会计制度、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等4项完善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既是有关部委迅速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指导行业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以下简称为 《意见》 )。 2010年5月,央行、银监会出台《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银发 170号),要求通过多方面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积极建立健全银行业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效机制,其中包括通过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来扩大融资来源、全面做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金融服务、发挥征信系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等方面。这是对《意见》中4项政策措施中第4项“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的具体落实。 2010年6月,财政部、发改委印发《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 249号),明确支持节能效益分享型EPC项目,符合条件的节能项目按其年节能量最低可获“240元/t标煤(中央财政)+60元/t标煤(地方财政)”的奖励。这是对《意见》中4项政策措施中第1项“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的具体落实。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获得更高的奖励,例如北京市的地方财政奖励标准达到260元/t标煤。 2010年6月,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全球首创的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交易平台,将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交易品种挂牌交易,转让节能服务公司未来的服务收益。此举是合同能源管理行业扩宽融资渠道的一大创新,不仅促进了ESCO快速变现开展新项目,起到融资杆杠的作用,而且也吸引了投资者以较低成本进入节能投资领域。 2010年8月,质检总局、国标委发布《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GB/T 24915-2010),该标准不仅规定了合同能源管理的术语、定义和技术要求,还在附录中给出了基于节能效益分享型的参考合同文本。这部EPC标准化领域的首个标准于2011年1月1日起实施,有望进一步提高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2010年8月,发改委、财政部公布第1批461家节能服务公司的备案名单(发改委2010年第22号公告),名单中公司所进行的符合条件的EPC项目将可申请国家财政奖励资金。此外,第2批523家和第3批750家节能服务公司备案名单也已于2011年公布(发改委2011年第3号和第19号公告)。由此可知,我国现有ESCO的数量在1700家左右,行业自身建设又上了一个台阶 。 2010年9月,国管局对我国25个省区市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十二五”规划和合同能源管理调研,并 将 基于此形成“十二五”公共机构节能规划及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2010年12月,财政部、税务总局下发《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 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 110号),对于符合条件的ESCO暂免征收营业税和增值税,并免征第1年至第3年企业所得税。这是对《意见》中4项政策措施中第2项“实行税收扶持政策”的具体落实,也是政策支持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北京、上海等地 也 分别颁布了《北京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扶持办法(试行)》和《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专项扶持实施办法》等文件,从政策、资金、市场等方面促进EPC的推广。 2011年6月,财政部、发改委印发《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财建 367号),对于符合条件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根据项目完工后实现的年节能量分别按东部地区240元/t标煤、中西部地区300元/t标煤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与《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相比,这一管理办法提高了对于中西部地区项目的奖励额度。 2010年,EPC行业实现总产值836.29亿元,EPC项目投资总额287.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42.3%和47.2%) ;同时,在政策支持、资金奖励、融资渠道、技术标准、自身建设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新进展。 3 EPC在建筑领域的发展 3.1 概况 EPC项目分布于工业、建筑、交通等各大用能领域,目前主要有工业锅炉、高低压变频器、余热回收利用、建筑HVAC系统、配电系统、LED路灯系统等业务类型。据统计 ,其中约有2/3的项目与建筑节能有关,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成立最早的3家示范性ESCO来看,均将建筑设备系统或供热系统等市政设施纳入了其主营业务范围(见表2)。建筑节能相关项目的类型主要是节能效益分享型和能源费用托管型,虽然其投资额只占行业投资总额的三成,但其中有半数项目能在2年内收回投资,发展潜力巨大 。 表2 3家示范性ESCO及其主营业务 然而,在近年来建筑领域实施EPC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市场环境方面,建筑节能信息不对称,缺乏科学、统一、适用的建筑节能评价体系,市场主体对合同能源管理缺乏了解,ESCO的技术方案难以得到保护;ESCO自身方面,技术单一,融资较为困难;业主积极性方面,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激励机制,原有能源服务者存在抵触情绪,用能人和管能人的利益不统一使得节能收益主体不明确 。上述问题有些已经得到或者开始得到解决。例如,新近推出的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交易平台可从节能信息和项目融资两方面为ESCO提供服务。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尤其是ESCO自身技术单一这一硬伤,还需通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来进一步提高综合技术方案水平。 3.2 2010年以来的新发展 2009年底,行业标准《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JGJ 176-2009)正式实施,为EPC项目应用于公共建筑领域提供了技术支撑(《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已于2000年发布)。 2010年4月,住建部确定西北区国家级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至此,全国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东、中南和华南7大区均设立了国家级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见表3)。此外,大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也确定了当地省级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作为第三方独立机构,他们可依据《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32-2009)和《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77-2009)等标准提供较权威的能源审计和监测服务,从而避免合同双方对最终节能量的认可分歧。 表3 我国的国家级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 2010年6月,住建部在《关于切实加强政府办公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通知》(建科 90号)中要求,“积极探索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机制,并开展试点,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北京、天津、深圳等第 一 批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试点城市,应研究提出推动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方案,明确合同能源管理在建筑领域的模式、内容。”这既是对政府办公和大型公建节能管理机制的明确指导,也是在建筑领域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 2010年7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合同能源管理中心成立。科研院所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开展EPC服务,是建筑领域ESCO的一种新类型(见表4)。客户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节能重点选择不同类型的ESCO实施服务。 表4 建筑领域ESCO类型 2010年12月,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成立。协会将筹建建筑节能服务专业委员会、建筑节能政策专业委员会、系统运行管理与监测专业委员会等与合同能源管理工作紧密相关的分支机构,可为建筑领域ESCO联合协作、交流经验和自强自律提供良好平台。 2011年5月,国家标准《节能建筑评价标准》(GB/T 50668-2011)发布。依据该标准对建筑不同节能等级进行评定将有助于调动业主开展能源管理和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此外,行业标准《建筑能耗数据表述方法》和《建筑能效标识技术标准》相继征求意见,前者规范了建筑中多种形式能源的互相换算和统一表述,再通过与《民用建筑能耗数据采集标准》(JGJ/T 154-2007)等相关文件的配合,将从技术角度保证EPC合同双方对于最终节能量的一致认可;后者则是推行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的主要技术指导,不仅将进一步调动业主开展能源管理和节能改造的积极性,也是前述各级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 2011年6月,财政部、住建部联合下发《财政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财建 207号),要求各地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中大力推广运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加强第三方节能量审核评价及建筑能效测评机构能力建设,充分运用现有的节能监管及建筑能效测评体系,客观审核与评估节能量;并要求加强建筑节能服务市场监管,制定建筑节能服务市场监督管理办法、服务质量评价标准以及公共建筑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范本。 2010年以来发生的相关事件和出台的相关文件,对于建立科学统一的建筑能效评价体系、加强建筑领域ESCO自身建设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4 展望和建议 伴随着节能服务产业整体的长足发展,以及各类既有建筑能源管理和节能改造的大量需求,EPC在建筑领域必将大有作为。为了实现节能服务产业在本领域进一步更好更快地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技术方面的建议供各方参考: 一是牢牢把握住建筑节能工作重点。ESCO可考虑以北方供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和改造(包括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等作为主要战场。 二是尽快建立建筑能耗定额体系。在充分考虑气候特点和建筑类型的基础上,通过制订能耗限额标准、实施超额累进加价、开展能效标识评价等手段进一步调动各方的节能积极性。 三是积极引入温室气体减排机制。针对建筑节能项目实施周期长、减排量影响因素多、单个项目减排量小、项目数量多、组织协调工作多等特点,可尝试“规划下的清洁发展机制”(Programmatic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 PCDM) 。 四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纠正建筑能源管理中天黑不开灯、天热停空调等个别过激做法,在保证建筑内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和人体舒适度前提下实施节能。 五是加强统筹城市区域能源管理。以区域规划和市政设施管理为切入点,由建筑末端用能上溯至城市尺度下的区域能源系统,统筹不同类型建筑的不同形式用能,统筹建筑、工业、交通等领域的不同品质用能,实现能量的梯级合理利用。 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并将节能改造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等4项列入节能重点工程。 近期 将出台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也提出了“大力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新业态发展” 。由“十一五”的“加强”到“十二五”的“加快推行”,可以预见合同能源管理将迎来一个高速增长期,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佚名. “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简介 . 能源研究与利用, 1997, 5: 46~47. “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办公室. 国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概况 . 中国能源, 1997, 10: 45~48. Bertoldi P, Rezessy S, Vine E.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 in European countries: Current status and a strategy to foster their development . Energy Policy, 2006, 34(14): 1818~1832. Goldman C A, Hopper N C, Osborn J G. Review of US ESCO industry market trend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roject data . Energy Policy, 2005, 33(3): 387~405.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 “十一五”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 . 201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世界银行, 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办公室. 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中国节能服务产业的崛起 . 2010. 林泽, 郝斌. 建筑节能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思考 . 建设科技, 2010, (6): 25~27. 郝斌, 林泽. PCDM在北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项目中的应用 . 建设科技, 2010, ( 2 ): 70~73. 佚名. 政策密集出台 合同能源管理“跑步前进” . 中国建设报, 2011-07-05.
3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一起大楼外墙保温材料着火迅速蔓延的案例
陈龙珠 2010-6-1 20:59
去年 3 月本博编发的 央视新楼大火警示:建筑节能技术路在何方? 曾谈及,国内现在外墙面黏贴或外挂 XPS 和 EPS 保温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当前对建筑节能指标的考核要求,但在遭遇火灾时的助燃蔓延和产生有害气体,将对人和建筑的安全构成威胁,典型的实例有济南全运会场馆、 CCTV 新大楼配楼火灾。而 2010 年 5 月 31 日下午发生在江苏南通在建第一高楼的一场大火又与此相关。在施工和使用中,防止这种装饰保温材料着火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期望有关保温材料方面的专家,能尽快研制出价廉的阻燃保温新材料来。 根据 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6月1日报 道 昨天下午,在南通有第一高楼之称的超高层建筑,在进行外部装修时,大楼西南角外表幕墙的保温层突然发生火灾。来势汹汹的大火从肇祸的33层左右分别向上和向下纵向蔓延,经过当地政府、消防官兵、公安、施工方戮力同心的努力,大火最终被控制在了40多层和14层左右。 据报道,着火的是混凝土外墙和外表铝板幕墙之间的泡沫夹芯板,燃烧非常迅速,并很快形成一条纵向燃烧的火带。在这座已安装了大部分蓝色玻璃幕墙的高楼西南角,熊熊大火正快速向下燃烧、蔓延,伴随着劈里啪啦作响的火势,一块块铝板、玻璃碎片燃烧着从高空坠落;而向上朝高楼的40多层高度望去,玻璃幕墙和保温层已被大火烧得大量脱落,露出被炙烤和烟熏后乌黑的墙体,这一条块状硕大的伤疤让人触目惊心。或许是掉落的火星,大楼西侧的一纵向保温带和6层裙楼的平台也被引燃。 附录 : XPS保温板与EPS保温板有何区别?各自特点是什么?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9227 次阅读|4 个评论
央视新楼大火警示:建筑节能技术路在何方?
陈龙珠 2009-3-13 16:56
后记 :住建部官员谈央视大火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guonei/2009/03-28/008@021315.htm ,他谈的是起火责任,而公众关注的是墙面保温材料的助燃和产生有害气体的问题。 或许是为了加强那里的科技研发工作领导,一位很勤奋能干的师弟去年被派到温州的一所大学担任了校长。近来,他们在筹划申请成立一个建筑节能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招呼昔日的同事即浙大建工学院的两位教授(建筑学、建筑材料)和我一起去那里参与一个小型专题研讨会。我们三人分别还就绿色建筑、墙体保温节能、建筑地震防护技术为那里的师生们做了综述报告。从交流的信息可以看出,我国建筑节能技术从基本概念到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任重道远。 (央视新楼大火: http://news.qq.com/zt/2009/cctvfire/index.htm ) 目前,对建筑节能,或许大家容易将其与墙和门窗保温画上等号。对于不同的结构类型,建筑外墙有的是承重的(如在砖混结构中),有的则只起围护作用(如在混凝土、钢结构中)。 理想的外墙保温方式是这两类墙体本身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自保温墙体材料) ,但由于尚无这类成熟的建材技术,国内现在已经实施的大多是在墙面敷设保温材料,如粉刷强度较低的保温砂浆、黏贴或外挂XPS和EPS保温板等。虽然目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相关法规对建筑节能的要求,但由于这些措施的耐久性缺乏长期实践的检验,除保温效果会随时间减弱外,其老化后可能发生的突然脱落、建筑遭遇火灾时的助燃和产生有害气体等带来的人身安全威胁(近期案例:2009-2-9央视大楼在建配楼元宵节大火- http://news.qq.com/a/20090214/000088.htm 、2008-7-27济南在建11届全运会体育馆大火),又该如何去防范呢? (济南全运会场馆火灾: http://www.news365.com.cn/wxpd/tp/jj/200807/t20080728_1965271.htm ) 由此又让我想起了对一件事的疑惑:我国一部技术法律正式实施前都有一个宣贯时期,执行起来也经常会打折扣,而打折扣的原因除了相关人员不了解法规或故意不执行外,但有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这部法规中一些重要条款其实在我国当前尚无执行的技术基础。建筑节能相关法规颁布实施了,且有对地方政府的硬性考核指标,但安全有效的节能技术具备了吗?北方寒冷地区成熟的建筑保温技术,能照搬到冬冷夏热、冬暖夏热的其他地区吗? 后记 : 国务院事故调查组正调查央视新址火灾事故 2009年04月21日11:40 中国新闻网   2009年3月13日,经过半个多月的施工,北京央视新楼北配楼火灾现场旁的广告牌搭建完毕,广告牌已将央视北配楼部分楼体遮挡起来。中新社发 玉龙 摄   中新网4月21日电 国家安监总局21日发布2009年一季度全国安全生产情况,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介绍,目前国务院事故调查组正在认真调查 央视新址火灾事故 ,分析事故原因。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黄毅表示,发生火灾央视新址配楼还能不能使用或者怎样进行改造,可能得经过专家论证之后,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提出下一步的方案。安监部门也会关注这件事。   针对近期高层建筑连续发生火灾的情况,黄毅分析称,第一,目前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应该是不太完善的。有些消防设备的科技含量也需要提高,因而在预防乃至抢救高层建筑的火灾过程当中,还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   第二,安监部门发现,一些高层建筑所使用的保温材料,有的没有防火功能,一旦点燃迅速蔓延很难施救。   第三,有关人员在防火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上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不论是新的建筑还是老的建筑装修,都必须要有安全防范的措施和预案。同时要加强安全管理,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据中国网文字直播)
个人分类: 土建科技|675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