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时间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时间

相关日志

姆潘巴现象-时间效应(第二次更新版)
wja2019 2020-9-26 12:04
摘要: 本文统一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的时间概念并给出了统一的公式;从狭义相对论的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广义相对论的时间与引力场的关系以及类星体的快速光变现象归纳得出了时间是能量从物体流向空间或从空间流向物体的流速的结论;当能量从物体流向空间时,物体上的时间正比于物体内部的能量密度反比于物体外部空间的能量密度,当能量从空间流向物体时,物体上的时间反比于物体内部的能量密度正比于物体外部空间的能量密度;利用这一新的时间概念分析了姆潘巴现象和逆姆潘巴现象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 姆潘巴现象,姆佩姆巴效应,“逆”姆潘巴现象,时间 引言: “姆潘巴现象”,也称“姆佩巴效应”,是指在同等体积、同等质量和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1963年,在坦桑尼亚一中学,有个名叫姆潘巴的初三学生特别喜欢和同学一起做冰淇淋吃。他们总会先在煮沸的鲜牛奶中加入白糖,待其冷却后倒入冰格,然后放入冰箱冷冻室。有一天,姆潘巴发现冰箱冷冻室的空间就快不够用了,他害怕别的同学抢先用掉,急忙在煮沸的牛奶中加入糖,不等冷却就送入冰箱。一个半小时后,姆潘巴发现了一个让他十分困惑的现象:热牛奶比冷牛奶更快地结冰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困惑的姆潘巴赶紧跑去问老师,只可惜,从初中到高中,没有老师认真看待他的问题,还有人觉得他很荒唐,说他在撒谎。直到有一天,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奥斯波恩博士到姆潘巴所在的学校访问,他连忙抓住机会请教博士。结果,这位博士不仅没有对此嗤之以鼻,还把他带回实验室,做起实验来。1969年,姆潘巴和奥斯波恩博士一起撰写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论文,并命名为“姆潘巴现象”。 其实,热水结冰比冷水快是一个流传数千年的至今未解的谜题。历史上 亚里士多德 、 弗兰西斯· 培根 和 笛卡尔 均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过该现象,但是均未能引起广泛的注意 。 在“姆潘巴现象”被正式命名后的五十多年里,科学家们做了许多实验写了许多论文 , , , , , 想要证明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但至今仍然没有定论。 最近,来自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两名物理学家Avinash Kumar和John Bechhoefer用一些微小的玻璃珠代替水分子,绕开了水的复杂性,发展出了一种在可控环境下展现姆潘巴效应的方法,证实了当将两个初始温度不同的系统冷却到同一温度时,初始温度较高的系统所用的时间可以比温度较低的系统更短 。 这一实验结果暗示着,姆潘巴效应不仅仅存在于玻璃珠子或水之中,更有可能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 关于时间本质 人类对时间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时间到底是什么?爱因斯坦在 狭义相对论中揭示了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即速度越快时间越慢,在 广义相对论中又揭示了时间与 引力场的关系即引力场越强时间越慢。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所揭示的看上去好像是时间的两个不同特性,但作者认为其实这二者反映了时间的同一特性那就是“空间能量密度越高时间越慢” 。 因为物理的空间是由以太(能量)构成的,物体相对以太运动速度越快则物体所聚集的能量就越多,物体的动能就越大,物体所处的局域空间的能量密度就越高,所以时间就越慢 。 由公式(5.17) : 式中t 0 为物体相对以太静止即v=0时的时间;t为物体相对以太以速度v运动时的时间,及公式 (5.12)【10】 : 和公式: 式中m为物体的动质量,m 0 为物体的静止质量,c为光在真空(以太)中的速度,E k 为物体的动能,E 0 为物体的静止能量,可得: 在等式(4)右边的分子与分母同除以物体的体积v,可得: 式中ρ为物体动能导致的物体所处局域空间能量密度的增加,ρ 0 为物体本身的能量密度。由公式(4)和(5)可知,动能越大则空间能量密度ρ越大,时间越慢。 所以 太阳在银河系中运动速度的加快会使得太阳的辐射功率减小,由此导致冰河期的产生 。 因为引力场越强则空间能量密度越高,引力场越强时间越慢即空间能量密度越高时间越慢。因为任何场的能量密度 ρ 与场强E满足关系式: 上式中e为系数。由式(5)和(6)我们得到: 在式(7)中 t 为当物体处在场E中时物体上的时间,t 0 为场为零时物体上的时间。显然,场E越强时间越慢即t越慢。 公式(7)中E可以为引力场、静电场、磁场或其它场。所以我们可以预言:静电场或磁场越强,则处在静电场或磁场中物体上的时间越慢。 我们可以证明,公式(7)与如下的广义相对论中时间与引力场的关系公式(8) 是相容的: 上式中t为星球引力场中的时间间隔,t 0 为星球引力场外的时间间隔,M为星球的质量,r为星球半径, G 为万有引力常数,c为真空(以太)中的光速。由公式(8)可得: 由于地球上一般物体的比重与地球的比重基本相同,所以在公式(7)中我们可以近似用地球的能量密度代替地球上一般物体的能量密度: 式中M为地球质量,c为真空(以太)中的光速, r为地球半径。将公式(10)及如下地球引力场强度公式: 带入公式(7),可得: 在公式(12)中令: 即可得 公式(9) 。 空间能量密度的下降(上升)会导致所处空间物体上时间的加快(减慢)这一时间的特性使作者猜想时间是与能量从物体流向空间的流速有关的物理量。由于能量也可由空间流入物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时间是与能量从空间流入物体的流速有关的物理量。 因为物体的一切变化(包括位置的变化)本质上是物体与空间的能量交换,所以时间本质上是物体与空间的能量交换速度。由此可知物体(粒子)上的时间除了与物体所处空间的能量密度有关外,作者还猜想,与物体(粒子)本身的能量密度也有关系。在“论以太的存在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文中作者给出了时间的定义:“时间是能量的属性之一,或者说是能量从物体流向空间或从空间流向物体的流速”。当能量从物体流向空间时,物体上的时间正比于物体内部的能量密度反比于物体所处空间的能量密度;当能量从空间流向物体时,物体上的时间反比于物体内部的能量密度正比于物体所处空间的能量密度”。 由于在宇宙膨胀时期能量主要是从物体流向空间的(如恒星的发光,行星的冷却,分子的振动等都是向外辐射能量的),所以物体上的时间正比于物体内部的能量密度反比于物体外部空间的能量密度;在宇宙收缩期间, 能量主要是从空间流向物体的(通过碰撞),所以物体上的时间反比于物体内部的能量密度正比于物体外部空间的能量密度”。根据“在宇宙膨胀期间,物体上的时间正比于物体内部的能量密度反比于物体外部空间的能量密度”这一时间特性作者解释了类星体 快速光变之谜 , , 或类星体寿命为什么非常短的问题 。 利用“物体上的时间正比于物体内部的能量密度反比于物体外部空间的能量密度”这一时间特性,我们也可以解释太阳发光功率为什么会周期性变化以及为什么“恒星的质量越大其寿命越短”。我们知道恒星都是通过氘和氚生成氦的核聚变反应来产生光和热,恒星相当于一个黑体。由于物体上的时间正比于物体内部的能量密度反比于物体外部空间的能量密度”,所以当恒星的质量确定以后(恒星的质量确定后其能量密度就确定了),恒星的发光功率是由恒星所处空间的能量密度决定的。因为太阳在银河系以太中的运动速度越快则太阳所处的局部空间能量密度就越高,因此太阳上的时间越慢即发光功率越小。因为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运动不是匀速运动,在由此可知,太阳系在银河系中做周期运动会导致太阳发光功率周期性地变化;并由此导致地球冰河期周期性地出现 。由于引力的作用恒星的质量越大则质量密度越大,质量密度越大即能量密度越大,所以当恒星所处空间的能量密度确定后,恒星的质量越大则恒星上的时间流逝越快,恒星的寿命就越短。 作者认为姆潘巴现象以及Avinash Kumar和John Bechhoefer 在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也是时间的这一特性,即当能量从物体流向空间时,物体上的时间正比于物体内部的能量密度反比于物体所处空间的能量密度,的体现。 姆潘巴现象的解释 根据“物体上的时间正比于物体内部的能量密度反比于物体外部空间的能量密度” 这一时间的特性,如果物体所处空间的能量密度维持不变,那么高温物体上的时间会比低温的相同物体上的时间流逝的更快。所以,尽管高温物体从温度起点到终点需要散发出去的热量多于低温的相同物体,但由于高温物体在从温度起点到终点的降温过程中的平均温度高于低温物体的,所以高温物体上时间流逝的平均速度大于低温物体的,由此导致高温物体有可能先到达温度的终点。这应当是存在于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不仅存在于类星体及恒星等天体上,也普遍存在于地球的各种物体上。所以,姆潘巴现象就不足为奇了。在姆潘巴实验中因为冰箱及时抽走了空间的热量维持着两杯水所处空间的温度(能量密度)基本一致,所以这两杯水上时间的差异仅由这两杯水的温度差异来决定。如果这两杯水的初始温度及初始温度差设置得合适,那么就应当可以观察到热水先结冰的现象了。 姆潘巴现象为什么难以观察到? 许多人做了姆潘巴实验结果大多数人观察到的还是温度较低的水先结冰,这是究竟为什么呢?作者认为主要因为如下原因导致的: 1. 冰箱的功率相对于放入的水量太小了,导致空间的热量没有及时移走,高温水周围空间的温度大大高于低温水周围空间的,由此导致高温水与低温水的时间流逝速度差的缩小,低温水先结冰。我们平时观察到的一盆高于室温的温水比同样一盆开水更快变成室温的冷水,也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2. 低温水的初始温度以及高温水与低温水的初始温度差设置得不合适。因为在姆潘巴实验中热量的流失与时间的流逝在同时进行而且相互影响着,所以究竟是热水还是冷水先结冰与低温水的初始温度以及高温水与低温水的初始温差有关。 “逆”姆潘巴现象的解释。 逆”姆潘巴现象是“在同样质量、体积及加热环境下,加热一个低温的、远离平衡态的物体比加热另一个高温的、一开始更接近平衡态的物体所需的时间更短”这样一种效应 . 根据“当能量从空间流向物体时物体上的时间反比于物体内部的能量密度正比于物体外部空间的能量密度” 这一时间的特性,如果物体所处空间的能量密度维持不变,那么低温物体上的时间会比高温的相同物体上的时间流逝的更快。所以,尽管低温物体从温度起点到终点(平衡态)需要吸收的热量多于高温的相同物体,但由于低温物体在从温度起点到终点的升温过程中的平均温度低于高温物体的,所以低温物体上时间流逝的平均速度大于高温物体的,由此导致低温物体有可能先到达温度的终点。 结论: 1、 时间是能量的属性之一,是物体与空间能量交换的速度,即能量从物体流向空间或从空间流向物体的流速。 当能量从物体流向空间时,物体上的时间正比于物体内部的能量密度反比于物体外部空间的能量密度;当能量从空间流向物体时,物体上的时间反比于物体内部的能量密度正比于物体外部空间的能量密度” 2、 在宇宙膨胀期间能量主要是从物体流向空间的(如类星体、恒星等天体的发光,行星的冷却,分子的振动等都是向外辐射能量的),在不考虑物体本身能量密度变化对时间的影响的情况下,空间能量密度对时间的影响可用公式(5)或(7)描述。 3、 姆潘巴效应是能量从物体流向空间时产生的时间效应。 4、 逆姆潘巴效应是能量从空间流向物体时产生的时间效应。 参考文献: Dorsey, N. Ernest (1948). The freezing of supercooled water. Trans. Am. Phil. Soc.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38 (3): 247–326. doi:10.2307/1005602. JSTOR 1005602. Ball, Philip (April 2006). Does hot water freeze first?. Physics World, pp. 19-26. How to Fossilize Your Hamster: And Other Amazing Experiments for the Armchair Scientist, ISBN 1-84668-044-1 Bregovi ć , Nikola; Mpemba effect from a viewpoint of an experimental physical chemist, 2013 Jin, Jaehyeok; Goddard III, William A. (2015).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Mpemba Effect in Water from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119 (5): 2622–2629. doi:10.1021/jp511752n Tao, Yunwen; Zou, Wenli; Jia, Junteng; Li, Wei; Cremer, Dieter (2017). Different Ways of Hydrogen Bonding in Water - Why Does Warm Water Freeze Faster than Cold Water?. Journal of Chemical Theory and Computation. 13: 55. doi:10.1021/acs.jctc.6b00735. Lu, Zhiyue; Raz, Oren (2017-05-16).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 of the Markovian Mpemba effect and its invers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4 (20): 5083–5088. arXiv:1609.05271   Freely accessible. Lasanta, Antonio; Vega Reyes, Francisco; Prados, Antonio; Santos, Andrés (2017). When the Hotter Cools More Quickly: Mpemba Effect in Granular Fluid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9 (14): 148001. arXiv:1611.04948   Freely accessible. Kumar, A., Bechhoefer, J. Exponentially faster cooling in a colloidal system. Nature 584,64–68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560-x Wang, J.A. (2019)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10, 1615-1644. https://doi.org/10.4236/jmp.2019.1014107 Wang, J.A. (2020)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11, 407-431. https://doi.org/10.4236/jmp.2020.113026 梁灿彬《微分几何入门与广义相对论》上册 Zuo W W, Wu X B. The mystery of quasar power (in Chinese). Chin Sci Bull, 2016, 61: 1157–1163, doi: 10.1360/N972016-00108 A dozen quasars in the early universe appear to have shut down in just a few years, baffling astronomers. By Shannon Hall on November 23, 2015. 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the-case-of-the-disappearing-quasars/ THE DISCOVERY OF THE FIRST CHANGING LOOK QUASAR: NEW INSIGHTS INTO THE PHYSICS AND PHENOMENOLOGY OF ACTIVE GALACTIC NUCLEI Stephanie M. LaMassa et al. 2015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 Volume 800 , Number 2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Changing-look Quasars: An Archival Spectroscopic Search in SDSS John J. Ruan et al. 2016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826 188 Janan Wang,2018,On the Existence of Ether and Its Important Position and Role in Physics,chapter 7.2, p 90,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gital Library, https://preprint.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641b5f6b01657f450a9e039a Lu Zhiyue,Raz Oren.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 of the Markovian Mpemba effect and its inverse.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7,114(20).
6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姆潘巴现象-时间效应(更新版)
wja2019 2020-8-27 13:26
摘要: 本文利用作者 从狭义相对论的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广义相对论的时间与 引力场的关系以及 类星体的快速光变现象归纳得出的“物体上的时间正比于物体内部的能量密度反比于物体所处空间的能量密度”这一时间的特性分析了姆潘巴现象,得出了姆潘巴现象是时间效应的结论。 关键词: 姆潘巴现象,姆佩姆巴效应,时间的本质,时间 引言: “姆潘巴现象”,也称“姆佩巴效应”,是指在同等体积、同等质量和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1963年,在坦桑尼亚一中学,有个名叫姆潘巴的初三学生特别喜欢和同学一起做冰淇淋吃。他们总会先在煮沸的鲜牛奶中加入白糖,待其冷却后倒入冰格,然后放入冰箱冷冻室。有一天,姆潘巴发现冰箱冷冻室的空间就快不够用了,他害怕别的同学抢先用掉,急忙在煮沸的牛奶中加入糖,不等冷却就送入冰箱。一个半小时后,姆潘巴发现了一个让他十分困惑的现象:热牛奶比冷牛奶更快地结冰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困惑的姆潘巴赶紧跑去问老师,只可惜,从初中到高中,没有老师认真看待他的问题,还有人觉得他很荒唐,说他在撒谎。直到有一天,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奥斯波恩博士到姆潘巴所在的学校访问,他连忙抓住机会请教博士。结果,这位博士不仅没有对此嗤之以鼻,还把他带回实验室,做起实验来。1969年,姆潘巴和奥斯波恩博士一起撰写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论文,并命名为“姆潘巴现象”。 其实,热水结冰比冷水快是一个流传数千年的至今未解的谜题。历史上 亚里士多德 、 弗兰西斯· 培根 和 笛卡尔 均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过该现象,但是均未能引起广泛的注意 。 在“姆潘巴现象”被正式命名后的五十多年里,科学家们做了许多实验写了许多论文 , , , , , 想要证明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但至今仍然没有定论。 最近,来自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两名物理学家Avinash Kumar和John Bechhoefer用一些微小的玻璃珠代替水分子,绕开了水的复杂性,发展出了一种在可控环境下展现姆潘巴效应的方法,证实了当将两个初始温度不同的系统冷却到同一温度时,初始温度较高的系统所用的时间可以比温度较低的系统更短 。 这一实验结果暗示着,姆潘巴效应不仅仅存在于玻璃珠子或水之中,更有可能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 关于时间本质 人类对时间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时间到底是什么?爱因斯坦在 狭义相对论中揭示了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即速度越快时间越慢,在 广义相对论中又揭示了时间与 引力场的关系即引力场越强时间越慢。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所揭示的看上去好像是时间的两个不同特性,但作者认为其实这二者反映了时间的同一特性那就是“空间能量密度越高时间越慢” 。因为物理的空间是由以太(能量)构成的,物体相对以太运动速度越快则物体所聚集的以太(能量)就越多,物体的动能就越大,物体所处的局域空间能量密度就越高,所以时间就越慢 。所以 太阳在银河系中运动速度的加快会使得太阳的辐射功率减小,由此导致冰河期的产生 。 因为引力场越强则空间能量密度越高,引力场越强时间越慢即空间的能量密度越高时间越慢。 物体(粒子)上的时间除了与物体所处空间的能量密度有关外,作者还猜想,与物体(粒子)的能量密度也有关系。 在“论以太的存在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文中作者给出了时间的定义:“时间是以太(能量)的属性之一,或者说是以太从物体流向空间或从空间流向物体的流速”。我们可以只根据空间的以太密度来定义时间,也可以根据空间的以太密度和物体的以太密度二者来定义时间。如果只根据空间的以太密度来定义时间,那么在宇宙膨胀期间由于以太是从物体流向空间的,所以空间某点的时间反比于空间的以太密度;在宇宙收缩期间由于以太是从空间流向物体,所以空间某点上的时间正比于空间的以太密度”。 如果我们根据空间的以太密度和物体的以太密度二者来定义时间,那么在宇宙膨胀期间,物体上的时间正比于物体内部的以太密度反比于物体外部空间的以太密度;在宇宙收缩期间,物体上的时间反比于物体内部的以太密度正比于物体外部空间的以太密度”。 由于上面定义的时间反映了宇宙中所有物质变化及运动的快慢,所以是有实际物理意义的物理时间。 根据“在宇宙膨胀期间,物体上的时间正比于物体内部的以太(能量)密度反比于物体外部空间的以太(能量)密度”这一时间特性作者解释了类星体 快速光变之谜 , , 或类星体寿命为什么非常短的问题 , 。 利用“物体上的时间正比于物体内部的以太(能量)密度反比于物体外部空间的以太(能量)密度”这一时间特性,我们也可以解释太阳发光功率为什么会周期性变化以及为什么“恒星的质量越大其寿命越短”。 我们知道恒星都是通过氘和氚生成氦的核聚变反应来产生光和热,恒星相当于一个黑体。由于物体上的时间正比于物体内部的以太(能量)密度反比于物体外部空间的以太(能量)密度”,所以当恒星的质量确定以后(恒星的质量确定后其能量密度就确定了),恒星的发光功率是由恒星所处空间的以太(能量)密度决定的。因为太阳在银河系以太中的运动速度越快则太阳所处的局部空间能量密度就越高,因此太阳上的时间越慢即发光功率越小。因为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运动不是匀速运动,在由此可知,太阳系在银河系中做周期运动会导致太阳发光功率周期性地变化;并由此导致地球冰河期周期性地出现 。 由于引力的作用恒星的质量越大则质量密度越大,质量密度越大即能量密度越大,所以当恒星所处空间的能量密度确定后,恒星的质量越大则恒星上的时间流逝越快,恒星的寿命就越短。 作者认为姆潘巴现象以及Avinash Kumar和John Bechhoefer 在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也是时间的这一特性的体现。 姆潘巴现象的解释 根据“物体上的时间正比于物体内部的以太(能量)密度反比于物体外部空间的以太(能量)密度” 这一时间的特性,如果物体所处空间的以太(能量)密度维持不变,那么高温物体上的时间会比低温的相同物体上的时间流逝的更快。所以,尽管高温物体从温度起点到终点需要散发出去的热量多于低温的相同物体,但由于高温物体在从温度起点到终点的降温过程中的平均温度高于低温物体的,所以高温物体上时间流逝的平均速度大于低温物体的,由此导致高温物体有可能先到达温度的终点。这应当是存在于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不仅存在于类星体及恒星等天体上,也普遍存在于地球的各种物体上。所以姆潘巴现象就不足为奇了。在姆潘巴实验中因为冰箱及时抽走了空间的热量维持着两杯水所处空间的温度基本一致,所以这两杯水上时间的差异仅由这两杯水的温度差异来决定。如果这两杯水的初始温度及初始温度差异设置得合适,那么就应当可以观察到热水先结冰的现象了。 姆潘巴现象为什么难以观察到? 许多人做了姆潘巴实验结果大多数人观察到的还是温度较低的水先结冰,这是究竟为什么呢?作者认为主要因为如下原因导致的: 1. 冰箱的功率相对于放入的水量太小了,导致空间的热量没有及时移走,高温水周围空间的温度大大高于低温水周围空间的,由此导致高温水与低温水的时间流逝速度差的缩小,低温水先结冰。我们平时观察到的一盆高于室温的温水比同样一盆开水更快变成室温的冷水,也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2. 低温水的初始温度以及高温水与低温水的初始温度差设置得不合适。因为在姆潘巴实验中热量的流失与时间的流逝在同时进行而且相互影响着,所以究竟是热水还是冷水先结冰与低温水的初始温度以及高温水与低温水的初始温差有关。 结论: 1 、物体上的时间正比于物体内部的以太(能量)密度反比于物体所处空间的以太(能量)密度。 2 、姆潘巴现象是“物体上的时间正比于物体内部的以太(能量)密度反比于物体所处空间的以太(能量)密度”这一时间特性的体现。 参考文献: Dorsey, N. Ernest (1948). The freezing of supercooled water. Trans. Am. Phil. Soc.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38 (3): 247–326. doi:10.2307/1005602. JSTOR 1005602. Ball, Philip (April 2006). Does hot water freeze first?. Physics World, pp. 19-26. How to Fossilize Your Hamster: And Other Amazing Experiments for the Armchair Scientist, ISBN 1-84668-044-1 Bregovi ć , Nikola; Mpemba effect from a viewpoint of an experimental physical chemist, 2013 Jin, Jaehyeok; Goddard III, William A. (2015).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Mpemba Effect in Water from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119 (5): 2622–2629. doi:10.1021/jp511752n Tao, Yunwen; Zou, Wenli; Jia, Junteng; Li, Wei; Cremer, Dieter (2017). Different Ways of Hydrogen Bonding in Water - Why Does Warm Water Freeze Faster than Cold Water?. Journal of Chemical Theory and Computation. 13: 55. doi:10.1021/acs.jctc.6b00735. Lu, Zhiyue; Raz, Oren (2017-05-16).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 of the Markovian Mpemba effect and its invers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4 (20): 5083–5088. arXiv:1609.05271   Freely accessible. Lasanta, Antonio; Vega Reyes, Francisco; Prados, Antonio; Santos, Andrés (2017). When the Hotter Cools More Quickly: Mpemba Effect in Granular Fluid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9 (14): 148001. arXiv:1611.04948   Freely accessible. Kumar, A., Bechhoefer, J. Exponentially faster cooling in a colloidal system. Nature 584,64–68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560-x Wang, J.A. (2019)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10, 1615-1644. https://doi.org/10.4236/jmp.2019.1014107 Wang, J.A. (2020)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11, 407-431. https://doi.org/10.4236/jmp.2020.113026 Zuo W W, Wu X B. The mystery of quasar power (in Chinese). Chin Sci Bull, 2016, 61: 1157–1163, doi: 10.1360/N972016-00108 A dozen quasars in the early universe appear to have shut down in just a few years, baffling astronomers. By Shannon Hall on November 23, 2015. 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the-case-of-the-disappearing-quasars/ THE DISCOVERY OF THE FIRST CHANGING LOOK QUASAR: NEW INSIGHTS INTO THE PHYSICS AND PHENOMENOLOGY OF ACTIVE GALACTIC NUCLEI Stephanie M. LaMassa et al. 2015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 Volume 800 , Number 2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Changing-look Quasars: An Archival Spectroscopic Search in SDSS John J. Ruan et al. 2016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826 188 王建安,(2018). “论以太的存在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chapter 6,P63.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 Janan Wang,2018,On the Existence of Ether and Its Important Position and Role in Physics,chapter 7.2, p 90,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gital Library, https://preprint.nstl.gov.cn/preprint/main.html?action=showFileid=2c928282641b5f6b01657f450a9e039a
50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熵与时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quantumchina 2020-8-16 10:48
我们常常把“熵”和时间之箭联系起来,但最近有学者认为熵与时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因为熵只是对平衡态定义,熵是一种状态函数,就其本身而言,它不是时间的函数。 原文链接: https://www.mdpi.com/1099-4300/22/4/430 时间从未流逝?物理学家:过去与未来可能只是错觉 https://new.qq.com/omn/20190515/20190515A042QM.html
个人分类: 物理|20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将举行第七届哲学工作坊
ssglwu 2020-7-8 21:01
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第七届哲学工作坊 疫情期间,各种问题不断(在时间中)催促和抛向作为此在的我们。 在这个大变革时代,世界与中国更需要哲学以及哲学创新。 为此,特举办第七届哲学工作坊( Workshop of Philosophy ),追问存在、存在的意义,追问时间、时间间距及其与存在的关系,阐释人之是( on )及何以是。 时 间: 2020 年 7 月 13 日, 15:00-17:30 地 点: 华南理工大学 5 号楼会议室 102A (天河区五山路) 主 题:存在和时间的哲学追问 主持人 :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所长( Dean ) 吴国林教授 1. 报告人:李 昀 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题 目:罗 森:颠倒海德格尔的存在之问 评论人:王玉静 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 2. 报告人:白新欢 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题 目:共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点评人:刘尚明 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3. 报告人:刘尚明 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题 目:追问时间的存在向度 评论人:白新欢 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 报告人:陶建文 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 题 目:当下与永恒 点评人:荣 榕 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5. 报告人:吴国林 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 题 目:时间与物质的当代哲学追问 点评人:罗 栋 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 欢迎参加! 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 2020年7月8日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21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求证]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成就:关键时间与起因
热度 2 zlyang 2020-6-7 13:39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成就: 关键时间与起因 1 、美国工程技术界评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20项工程技术成就 在2000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召开前夕,美国工程院秘书长哈罗德·佛森致函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详细介绍了最近由美国工程院历时半年、与30多家美国专业工程协会一起评出的20世纪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20项工程技术成就,这些成就展示了工程技术对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这20项工程技术成就分别是: 一、电气化。Electrification 电气化对城乡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各方面产生了根本性影响。如果没有电力,20世纪的科技、经济成就是不可能取得的。 二、汽车。Automobile 发明于19世纪,而大批量工业生产是20世纪。小轿车、运货卡车成为全世界中、近程主要运输工具,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须臾不能离开的工具。 三、飞机。Airplane 发明于1903年,开始用于军事。20世纪下半叶成为远程主要运输手段,大大拉近了城市、国家和洲际间距离。 四、自来水。Water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为人类提供干净和充足的饮用水,大大减少了疾病的传染,显著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平均寿命。 五、电子技术。Electronics 从真空管到晶体管、集成电路,成为当代各行各业智能工作的基石。 六、无线电和电视。Radio and Television 虽然马可尼于1895年即表演了无线电的功能,但直到1901年才发出第一个越洋广播信号。现在世界上看不到电视的是少数人。 七、农业机械化。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20世纪世界人口从16亿增加到60亿,如果农业没有实现机械化,很难养活这么多的人口。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急剧下降,使更多人从事其它重要工作。 八、计算机。Computers 当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建造出来以后,当时估计全世界需求量不过是几台,低估了它的能力和应用范围。 九、电话。Telephone 使家庭成员、公司之间在世界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保持瞬时联系,使地球变小,工作节奏加快。 十、空调制冷技术。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成为人们的健康、运输、食品保鲜的不可缺少的设施。人们可以在地球上最冷和最热的地方工作和生活。 十一、高速公路。Highways 数万公里的多车道、无红绿灯的公路,使工程技术追求效率的梦想得以实现。 十二、航天技术。Spacecraft 空间飞行是20世纪工程技术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十三、因特网。Internet 它的社会功能和灿烂前景到21世纪才能完全显示出来。 十四、成像技术。Imaging 对医疗诊断、天气预报、超声探测、地质勘探的作用有目共睹。 十五、家用电器。Household Appliances 极大地减轻了家庭作业的辛劳强度,节省了大量时间。 十六、保健技术。Health Technologies 人工假肢、心脏起博器、人工瓣膜和晶状体移植给亿万人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 十七、石油化工。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 Technologies 石化产品充满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现代运输业、能源、化工、人造纤维、农业肥料都以石油化工为基础。 十八、激光和光纤。Laser and Fiber Optics 激光现在是复印机、勘测技术、条码识别、光盘的关键。激光与光纤结合使通讯线路的速度和容量急剧增长。 十九、核技术。Nuclear Technologies 核能技术的社会影响虽然有争论,如核威慑,但核技术用于发电、医学诊断和治疗是无可争议的。核聚变是地球上未来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 二十、高性能材料。High-performance Materials 20世纪早期就制成了人造树脂。塑料今天已无处不在。20世纪下半叶,人造聚合物、复合材料、陶瓷材料已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在社会生活的每一角落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20世纪初传染病肆虐,连肺病也治不了,童工盛行,人们每天要工作12小时,城市被污烟覆盖,人们的平均寿命不过40━50岁。这一切都由于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而改变了。工程技术成十成百倍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平均寿命。现在工程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再过一百年,人们或许会认为20世纪的成就不过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初级阶段。 2 、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 25项“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是: 两弹一星 , 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 , 石油 , 农作物增产技术 , 传染病防治 , 电气化 , 大江大河治理和开发 , 铁路 , 船舶 , 钢铁 , 计划生育 , 电信工程 , 地质勘探与资源开发 , 畜禽水产养殖技术 , 广播与电视 , 计算机 , 公路 , 机械化 , 航空 , 无机化工 , 外科诊疗 , 稀有金属和先进材料的开发应用 , 城市化 , 轻工和纺织 , 采煤工程 。 3 、最大成就的时间、成因分布? (1)1970年代之后只有“医学成像技术,Imaging”一项? (2)战争与灾难的影响? 参考资料: 人民网,2000-10-09,美国工程技术界评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20项工程技术成就 . 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2/570/20001009/263375.html 美国国家工程院. Greatest Engineering Achieve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 http://www.greatachievements.org/ 中国科学院,2001-12-21,“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评选揭晓 . http://www.cas.cn/ky/kyjz/200112/t20011221_1025631.shtml 这25项“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是:两弹一星,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石油,农作物增产技术,传染病防治,电气化,大江大河治理和开发,铁路,船舶,钢铁,计划生育,电信工程,地质勘探与资源开发,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广播与电视,计算机,公路,机械化,航空,无机化工,外科诊疗,稀有金属和先进材料的开发应用,城市化,轻工和纺织,采煤工程。 相关链接: 2020-05-27, 1970年代开始,人类科技进入了相对停滞期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5211.html 2019-12-02,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8506 次阅读|12 个评论
艺术与自然
pingguo 2020-5-30 10:26
锄草,翻土,施肥, 均匀地播撒种子—— 熟练之中隐藏着艺术性。 静静等待它发芽, 在孤独的日子—— 这叫自然性,非人力可为。 2020-03-13
个人分类: 诗歌|1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隐题诗:雨夜落基山观谢长安诗电影
zhigangwu 2020-5-15 01:14
雨夜落基山观谢长安诗电影 雨是时间的触角,蜗牛般 夜夜触及吾辈梦之斑斓、恍惚、飘逸 落寞如庄生的蝴蝶,独自翩跹千年 基因变幻莫测,生命亦真亦幻,此刻 山顶雨落,高原天边星垂 观屏中长城秋色,故国雪峰,桃源的花 谢了春红,荷塘鱼鳖的口中 长出孩提时代的夏日,那么多 安静的记忆跟随虫物爬上枝头,开满唯有 诗中可以回首的繁华,在蜻蜓的复眼中闪耀,转瞬即逝 电火照亮的是群山之间的孤独 影附每只蜉蝣林海般辽阔的梦境 2020.5.14
个人分类: 现代诗歌|2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可以飞到未来
wonsure 2020-5-14 23:23
根据相对论,运动会使时钟变慢,如果坐着接近光速的飞行器飞行10光年的距离返回地球,在地球上看是耗费了近10年,而飞行器上的时钟可能只运转了几个小时。 如果你乘坐该飞行器的话,你只衰老了几小时,但地球上的人衰老了10年,与你同龄的20岁的女朋友已经30岁了。 如果你按此速度旅行50光年,你女朋友会变为70岁,而你比你离开地球时只衰老了半天。 如果你以光速旅行,你回到地球时,你的年龄一点儿没变。 如果你能超过光速旅行,回到地球上时,你比你离开地球时年轻了。 也可以说,你飞到了地球人的未来,你可以和你的子孙(如果有的话)一起生活了。 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你能否获得所期望的速度,并且飞行器和你本身在此速度下不但要正常存在,还要能飞出预定的距离。
20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时间概念是源自物质的运动属性
lx760506 2020-4-8 11:22
假设全宇宙只存在一个现在的太阳和地球。再假设只有地球自转和绕太阳转动两种运动,其它运动都不存在。这时,时间概念一定是来自对地球自转和环绕太阳转动两个运动的比较。除此之外就得不到时间概念,或者说人们就不会形成时间的概念。 形成时间概念后,我们要么以地球自转运动为时间基准,要么以地球环绕太阳运动为时间基准,两者都是可以的。不管以那个运动为时间基准,都可以定义地球自转一周是时间一天,地球绕太阳一周是时间一年。取基准运动的某一小段间隔就是小时、分、秒、……等等。 如果以地球自转一周为时间基准,那么地球自转角速度(注:实际上要等时间概念建立以后才会有速度和角速度概念)是不是稳定就没有意义了,因为没有判断它的标准,根本就发现不了它。地球自转运动就是唯一的时间标准。以此标准我们可能发现地球环绕太阳运动变快了;变慢了;或不匀速了。我们不能把这个判断逻辑反过来进行,说地球自转角速度改变了。尽管数学上可以这样进行,但这样做是没有存在作依据的。同样的道理,不管这时地球上的某个物体其运动状态(速度、角速度)如何改变,都不会影响用地球自转一周的运动来作时间标准,也不会出现另一个时间概念。
2150 次阅读|3 个评论
时间
y0898 2020-3-6 22:36
时间,一点点被移走 竟无人在意,呼喊 甚至叫疼 而菜市场的阿姨 少给了一分钱 都会叫得震天响
个人分类: 惊蛰|10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培养的误区(2):强调劳逸结合就是不用加班了
热度 3 wangdh 2020-1-30 17:18
研究生培养的误区( 2 ):强调劳逸结合就是不用加班了 王德华 在当今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研究生群体也有这方面的需求。很多导师都加强了这方面的意识,如强调研究生要注意劳逸结合,要加强体育锻炼,要把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等。 有研究生就曲解了导师的意思了:所谓注意劳逸结合,就是不加班了!强调保重身体,就是再也不用熬夜了! 所以,慢慢地在周末和节假日,实验室里很少见到研究生的影子了。晚上也很少有研究生加班加点了。 所以,就会有这样的结果:一周过去了,实验记录本上没有记录多少新的内容;一个月过去了,也没有什么进展;一年过去了,文献没有读多少,能力没有提高多少,实验进展也不理想 … … 这个时候,这个状态,导师们是真着急。 研究生阶段是人生中一个非常关键、非常紧张的时期,是很宝贵的一段集中精力做科研和学习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忙实验,需要思考科学问题,需要感悟科研过程,需要学习各种实验技术,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 … … 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所以研究生阶段需要心无旁骛,需要专心致志,需要心静,需要集中。 研究生期间最宝贵的是时间,最缺少的是时间,最容易忽视的是时间。没有多少人在研究生时期是轻轻松松度过的,没有多少学者的科研成果是轻轻松松获得的。读文献、做实验、写论文、思考问题,需要花费时间,需要投入时间。所以认真规划时间,仔细分配和管理时间,是研究生阶段很重要的一门艺术。 迷恋游戏可以把一个高中生的学习给耽误了。今天的手机和网络也会消耗光你的时间,也会把你的正经事给耽误了。手机和网络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能够摆脱手机和网络的迷恋,对于每个现代人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需要很强大的自制力。但要做成、做好一件事情,需要高质量的时间和投入。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6986 次阅读|8 个评论
买糕的!俺就是“被”累傻的!!
zlyang 2019-10-23 21:14
买糕的!俺就是“被”累傻的!! 作为地球“首傻”(第一傻),其实也没有什么秘诀: 俺就是“被”累傻的!! 2012年夏天以来,几乎天天没有时间吃饭,没有时间睡觉。 本来天生的傻,结果“被”累得越来越傻! 不仅大脑傻,头外面也失去了头发!! (1)长期资源稀缺孕育出权衡式稀缺头脑模式 人穷志短,物质上的稀缺会导致稀缺心态,而稀缺心态会 降低智商 。 (2)资源稀缺的人做事显得笨 资源稀少的人心力不足以应付很多事情,从而在复杂事情的处理上会显得 力不从心或愚笨 。 (3)稀缺心态很难摆脱 穷人缺少金钱,他缺少时间,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在于,即便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者一些时间,摆脱了稀缺状态,他们也会被“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 无法 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 权威资料: 科学出版社,2019-10-22,过忙令人“穷”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203010.html 类似证据: 2014《哈佛教授:长期太累或太穷人会变傻》 http://edu.sina.com.cn/a/2014-05-19/1155243342.shtml http://www.sohu.com/a/143469101_481816 http://media.sj998.com/jiaren/438230.shtml Anandi Mani, Sendhil Mullainathan, Eldar Shafir. Response to Comment on Poverty Impedes Cognitive Function. SCIENCE, 2013, 342(6163): 1169-e.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2/6163/1169.5 Anandi Mani, Sendhil Mullainathan, Eldar Shafir, Jiaying Zhao. Poverty Impedes Cognitive Function. SCIENCE, 2013, 341(6149): 976-980.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1/6149/976.full 卡尔·萨根《宇宙》第七章 夜空的脊柱 http://xdjy.cxtc.edu.cn/best_course/Normal_physics/physics(New)/cosmos/07.htm 公元前600~400年之间,人类的认识史上发生了上述伟大的变革。促使变革的关键是人们的双手。一些著名的爱奥尼亚思想家都是船员、农夫和织工的儿子。他们与其他民族的教士和文人不同,爱好劳作,习于探索,而后者则好逸恶劳。 大约在公元前540年,萨摩斯岛国出了一个专制君主,名叫波利克拉特斯。据说他发迹于饭馆老板,终而成为国际性海盗。他迫害本国人,也不停地向邻国发动战争,但他却又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慷慨保护者。 相关链接: 2015-05-30, 哈佛大学 Mullainathan 教授的累傻观点,是怎么回事?其最新进展和争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94203.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痛苦的人生|2742 次阅读|1 个评论
石英钟原子钟离子钟哪一个更中?
jlpemail 2019-9-12 19:48
最近,去了一次河南,听到了熟悉的“中”,一半感觉是乡音。也听到了专家谈论星载原子钟、离子钟。就想起了这个(宏大的)题目。典型的中原人—— 河南人所说的“ 中 ”,超越了“优、良、中、合格、差”里面的中。 这个话题,我起笔晚了两个月,应该是7月份写的。当时,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地面设备出了问题,就是原子钟不灵了。“后发议论的优势”是听听别人说了什么。 在一些报道中,时不时看到某原子钟、离子钟几百万年差一秒、几千万年差一秒的说法。稍微有心的读者都会怀疑,人类已经制造出了可以连续运行百万年以上的超级钟表了吗? 实际上是没有。原子钟才出现多少年?才投入使用多少年?那为何会出现石英钟多少年差一秒、以及上述的夸张的说法呢? 看了资料,发现,这夸张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原来是,原子钟、离子钟的秒稳定度可以达到十的负十三到十五次方。这个百万年、千万年的不差一秒,是不是这样折算出来的? 以一项看似非常精确的指标,折算出令人怀疑的“科学结论”。这是挺能唬人的,但 往往 也经不起推敲。 俄罗斯、欧盟的卫星导航设备(地面或者星载)都出现过故障。(不能保证美日印的同类产品,不出现同样的问题)授时设备本来无法做到百年万年地连续正常运行,吹嘘百万年、千万年不差一秒,不是讽刺自己吗? 具备授时功能的导航卫星 就好比,一块挂在墙上的石英钟,主人刚吹牛说自己的表多准,多少天不差一秒。客人来访时,突然发现差到了分上——原来是电池不足,停了。原子钟、离子钟的确是高技术产品,发布时间 的 精度在一定时期内可比石英钟精确得多。但是,不能撇开使用寿命谈论钟表的精度。 自从52年前(1967年)国际计量大会定义秒为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之后,原子钟越来越受到重视了。在需要超精密测定和授时的时候,原子钟称为“一线”装备的机会越来越多。 虽然成为大地测量专业的学生是这次计量大会15年后的事情,我想不到如此高端的原子钟会在37年后称为我笔下的“关键词”。从传统的大地测量为主角到时兴的卫星大地测量称为主流,用去的时间不过三十多年。30年前,卫星导航仪还是“贵族”,现在智能手机嵌入卫星导航芯片已经不是新闻,购买卫星导航仪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引发某个人的“经济危机”。而一度“刷屏”的 “ 伽利略七月荡机一周”事件,曾经让人为卫星导航的未来担忧——地面设备如此脆弱、星载设备又能多“强悍”呢? 越精密的仪器,对外界环境可能越敏感。仪器很精密,对外界环境的要求也会很苛刻。所以,不仅要看到仪器精密的优越性,也要看到优越性能的维持成本和难度。 定义原子钟的秒容易,实现原子钟要求的“振荡”难,连续实现周期性的振荡更难,在太空中实现与保持难上加难。 机械表、石英钟的实际使用寿命,可能会比一些原子钟、离子钟要长。尤其是配置在导航卫星上的 原子钟、离子钟,由于卫星连续正常工作20年已经具有挑战性,鼓吹 原子钟、离子钟百万年、千万年差一秒,实在是没有必要。不如,老老实实地说,在某种条件下实现的“钟的秒稳定度”为一比若干万。尽管这样说起来,不如百万年、千万年才差一秒来得更震撼。 将来,如果“核钟”(文献1)走出实验室了,进入太空了,最好不要出现亿年才差一秒的说法。在短期内, 核钟”的秒稳定性会比原子钟更强。那是在实验室的理想状态下,如果进入了长期的工作状态、如果进入了太空环境,“风吹草动”“风吹树动”“风吹核动”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 另外,(撇开空间环境不谈)一地守时设备的时间精度和另一地被授时对象得到的时间精度,不完全是一回事。就使用卫星来授时而言,如果接收机本身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心中无数”,直接用地面或者星载原子钟的时间稳定性来标称地面接收机的稳定性、准确性,都是有失偏颇的。 总之,本博文问题的答案也有不确定性。在共同的环境中提问,才有不荒谬的答案。如果不同的钟表、在不同的环境中,比较出的结果往往经不住追问。 在某些情况下,机械表、石英钟可能比原子钟、离子钟,甚至核钟更泼辣,使用的年限更长久。性能特点和环境适应性,决定了它们的用户差异很大。 就好比: 快到中秋节了,街头巷尾会有一些市民谈论月饼。是买来的好?还是自制的好?这得看各人的口味。有人喜欢“洋气”的月饼,有人喜欢“村”里出产的,有人喜欢DIY。 究竟哪个“ 村 ”的月饼吃起来更可口? 没有标准答案。 金水河边的测景雕塑 同样,选择历史悠久的日晷、(可以颠倒使用的)沙漏、烟雾缭绕的香还是嘀嘀嗒嗒的怀表还计时, 哪一个更好?同样没有 标准答案。 无法笼统地说,哪一个更中! ///////////////////////////////////////////////////////////// 致谢:从(国家授时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洪卿老师发到微信群里的链接,我才追踪到了下面的链接。 ////////////////////////////////////////////////////////////// (文献1,11 SEPTEMBER 2019 《自然》NEWS AND VIEWS 栏目文章) BURKE.One tick closer to a nuclear clock. https://www.nature.com/magazine-assets/d41586-019-02664-8/d41586-019-02664-8.pdf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7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去哪里了
热度 1 uestc2014xiaoyu 2019-9-7 22:39
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难找到安静的独处时光了。 前两年就曾经感慨过一边生活上的一地鸡毛,一边精神上的无限憧憬。 其实,现在看看,那都是好的,毕竟是连贯的。 现在这个阶段的我们,经常是各种中断,并发数呈指数级增长。 当你想要一块连贯的时间,去思考一点东西的时候,发现无限的困难! 现在都还记得, 五月份、六月份答应孩子们关于课程分享的几篇文章,迟迟被推后; 七月份约稿的几篇文章,总是刚开了头,就没有了足够的时间来一气呵成; 八月份自己好不容易腾出几天,又被娃娃、就医等事情占满……只能呵呵~ 九月份了,我们的时光就是在这样忙碌又虚度中抛掷。 今天已经困意十足, 但是终于可以安静的敲点文字, 把心中种种的情愫, 用这些简单的文字加以寄托。 一想到这里,困意全无, 放松一下我们累到虚脱的精神吧, 生活还是美好如初~~
个人分类: 一只木鱼|9718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斗与时间
jlpemail 2019-8-15 08:13
北斗导航卫星与时间相关的节点,至少有:北斗时的起始时刻。从2006年1月1日起算,北斗(含试验系统)已经运行了4795天。到2020年12月31日,仅有503天。这意味着,北斗人将在503天之内迎来一个辉煌时刻。 第一颗北斗试验卫星上天(2000-10-31)6863天,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上天(2007-04-14)4507天之后,很有可能500天之内就会宣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 在卫星导航系统中GPS、GLONASS、北斗、GALILEO等各自的时间起点是不一样的,比如1994年正式建成的GPS时间起点选定在1980年1月1日,这是一个很怪的时刻。距离1963年它的多普勒导航(子午仪)系统建成约17年,距离1994年GPS建成约14年。GPS时,有跳秒的问题。( 奇葩的是,日本的导航系统起始时间比我们的要早——大约是有一种心理在作怪吧?他们的月球探测器也比我们早一点点,第一颗卫星上天有鄂弼我们早。 ) 七月份发生问题、不透露技术细节的 GALILEO很可能遇到了时间(装备)问题。一周左右的“搁浅”凸显了其系统的脆弱性,撇开其导航定位和授时精度不谈,可用性、完好性、连续性,都除了问题。这个导航系统的官方网站链接了GPS、 GLONASS,“其他”链接中居然没有北斗。不像 GLONASS的网站,单独设立了北斗栏目,又显现了其狭隘性。 这里,要谈到所谓时间的高精度测量与授时了。宣称自己的系统若干万年才误差一秒的说法,是夸张的。因为,你无法保证这个系统(装备)能够连续使用若干万年不出故障。只要出了故障,信号出现了中断,多高的(授时、测时)精度都没有意义了。 就导航卫星而言,单颗卫星的寿命不过5-20年左右。超出它的最长寿命之后,再谈多少年差一秒的授时,已经没有意义。作为有效载荷之一的星载铷钟、銫钟等,短期内它们的频率稳定度的确非常高,可以达到十的负十四次方的量级。但不可以由此宣称,时钟的稳定度为百万年不差一秒。 (不难算出,一年365天可以折合为31536000秒(忽略闰年);100万年可以折合为3.1536E+12)。好比一个酒量大的汉子,平均每天可以喝酒一公斤,由此说他:100万年可以喝干一个容量达到730000立方米的水库一样夸张和荒谬。 就我自己而言,即使我从来不休息,“合法”工作到正式退休之前,总共不过2000多个日子了。即使不幸遭遇传说中的延长退休,也超不过2180天。 换句话说,如果可以在业余时间写北斗主题的博文达到2000分钟,也就是大约40000字(按照每分钟生产20字计算),我也就“烧高香”了。 ******************************************************************* 附录:北斗卫星发射一览表(来自:北斗网)
个人分类: 北斗导航|5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的美酒
pingguo 2019-7-10 11:31
一 连续几日高温, 我心里老想着早起, 为种在楼顶上的果树和花草浇水。 天边的云朵有轻微的红。 二 草莓的成熟期刚过, 无花果,李子树,金桔, 石榴和番茄正在结果。 兰草,茉莉,滴水观音, 比往年更为丰茂。 三 我不急不慢地浇完水, 云朵不知去了哪里, 天空一片深蓝。 多像是另一个陌生的早晨。 四 青春时的愿望, 到现在所剩无几, 大多数,不过是一时幻觉。 五 拥有一颗草木的心, 在此之前,谈不上生活过, 谈不上热爱, 我只是似是而非地活着。 六 时间的风,吹过之后很久, 你才意识到风刮得多么猛。 七 经过的诸多事, 它们的本意, 仿佛是为了做好铺垫。 八 当你出现, 我第一次明白: 什么是你, 什么是我自己。 九 我感觉到疼痛, 因为我对这疼痛有过想象。 十 我只能在某个瞬间, 比如浅饮一杯酒的瞬间, 明白某件事。 在过程的海水里, 我对海水一无所知。 十一 我经过的多少美好的事, 每一件,我都得告诉你。 告诉你星空绝非虚无, 告诉你我所理解的真理的剑气。 十二 假如你缺席, 我将缺席我自己。 十三 时间的美酒, 对我们, 还不算是稀缺资源。 2019-06-09
个人分类: 诗歌|1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自 李侠、张忆文] 学者们的一天生活工作时间
zlyang 2019-7-9 19:17
学者们的一天生活工作时间 (1)李侠,2019-07-08,一天真的做不了多少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9-1188649.html 从时间管理角度来看,由于资源(时间)的硬性约束,只有提高效率才是唯一可行的管理路径。为了找出规律,对日常生活作了一些观察,或许从中可以发现一点改进之路。今天从中午开始(11:00——19:00)的时间耗费如下: 1、电话6个,耗费30分钟,恢复思路仍然需要30分钟,此项耗时:1小时; 2、查看与回复邮件4封,耗时:1小时; 3、看书40页,耗时:3.5小时(眼睛不好,效率大为降低,而且容易感觉眼睛疲惫); 4、吸烟6支,耗时0.5小时; 5、烧水泡茶,耗时1小时; 6、翻看微信、玩电脑,耗时0.5小时; 7、屋里闲逛、胡思乱想,耗时0.5小时。 一下午合计耗时:T=1+1+3.5+0.5+1+0.5+0.5=8小时 有效时间充其量4小时(看书与胡思乱想),占总时间的50%。第1、第2项是无法绕开的,每天都有。看来可以用来增加效率的时间空档就2小时,可挖掘的空间不大。这还算比较正常的生活,一旦再有其他活动,有效时间就更少了。俗话说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但关键是要浪费出有价值的东东来,否则的话真就浪费了。争取夜里把学生文章改出来。 2019-7-8,于南方临屏涂鸦几句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张忆文,2019- 06-20,一枚高校青椒的日常生活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7932-1185918.html 博士毕业之后,选择进入高校工作,自然而然的成为“青椒”群体中的一员,面临着结婚生子、低收入以及职称评定得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宝宝的出生,使本来捉襟见肘的时间,变得支离破碎,变得成为稀缺品,不禁让人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叹。 现通过一天的时间轨迹,来还原一下一天的日常生活。在 2018-2019 年学年第二学期承担两门课程 5 个不同专业的教学任务,每周 12 学时的教学任务,分别分布在周一( 6 学时)、周四( 4 学时)以及周五(上午 3-4 节, 2 学时),现以周五为例,介绍一下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早上 6:30 醒来 :花费20分钟左右浏览手机 。 早上 6:50 : 花费 20 分钟左右穿衣、洗漱,给小孩换尿布。 早上 7:10 : 花费 15 分钟左右的时间吃早饭(比较幸运的是早饭岳母已经做好,无需自己准备)。 早上 7:25 : 抱小孩,岳母和妻子吃饭,以及做一些家务,比如洗碗、拖地。 早上 7:45 : 出发去学校上班。 早上 8:00 : 到办公室打开电脑,泡一杯茶,然后浏览邮件,查看学校的 OA 系统,大约花费 20 分钟。 早上 8:20 : 开始准备 3 、 4 节要上课的内容,正常 1 个小时 20 分钟;剩余一点时间浏览一下网页,看看有哪些新闻,逛逛科学网等。 早上 9:55 : 去教室上课。 早上 10:10 : 开始上 3 、 4 节课,直到 12 点。 中午 12 : 00 : 下课,然后去食堂排队打菜,然后打包带回去和家人一起吃,差不多得花费 30 分。 中午 12:40 : 开始吃午饭,大约花费 15 分钟左右。 中午 12:55 : 带娃。 中午 13:15 : 送老婆上班,送完之后直接来学校(小孩小不爱吃奶粉,老婆只能在中午吃饭时间回来给孩子喂奶),这大约得花费 30 分钟。 下午 13:45 : 到办公室,先逛逛科学网,查看一下邮箱,浏览一下网页,然后开始着手做一些科研相关的事情,偶尔还会写写博文。 下午 17:40 : 回家,抱娃,这样岳母才能抽空去买菜做饭 。 晚上 18:50 : 吃晚饭 。 晚上 19:10 : 帮忙给孩子洗澡。 晚上 19:30 : 开始批改早上课程布置的作业,大约花费 1 小时 20 分钟。 晚上 20:50 : 帮助哄娃睡觉。 晚上 21:10 : 开始看书或者处理一些教学科研上的杂事或者写写博文,大约 1 小时 20 分。 晚上 22:30 :洗漱,准备睡觉。 晚上 22:45 :开始浏览朋友圈,翻看头条的新闻等。 晚上 23:00 :开始睡觉,一天结束。 从这一天的生活轨迹上可以看出能够花费在科研的时间最多不超过 3 个小时,而这一天还是课少的一天,且还没有其他杂事干扰。如果算上处理一些杂事的时间,比如担任班主任处理一些与学生相关的事情、监考任务、开会、找人签字、财务报销、上交一些考核的表格、填写各种表格;又如指导本科生开展科创、指导毕设等;一天根本没有什么时间用于科研上。所以,对于像我这样的青椒而言,应付教学与生活已经实属不易,想多花点时间在科研上,只能望洋兴叹。 相关博文: 青椒,你有多少时间搞科研?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2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艾维利时间管理法
kd652 2019-6-29 19:25
详见: http://t.cn/Ai0qTqDz
个人分类: 思路|2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空间里的时间漫步
等离子体科学 2019-6-28 11:40
回北大教暑期课:公共物理学。 课程里面有段内容,讲到“人们更习惯于用时间来表示空间”—— 比如从北京到上海有多远,很少有人能给出多少千米的答案,但是多数人会告诉你:“大约一个半小时(航程) ” ,或者“( 高铁 )四五个小时吧”。 午后在校园漫步,沿着当年走的小径、湖滨,捡拾满园绿色和记忆。 在校园的书店里看到历史系教授赵世瑜的新作《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下午在朋友圈看到前几年修过课的学生(今年毕业)写的感触:“任何对空间的怀念,实质上是对时间的怀念”。。。 吾道不孤矣! 成文后,科大刘万东教授复诗一首,抄录于左: 复晓钢兄博文《空间里的时间漫步 》 光速不变时空连, 场景回顾叹流年。 饶是时间不悔箭, 旧址依稀说从前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2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枚高校青椒的日常生活
热度 17 zywsict 2019-6-20 08:44
博士毕业之后,选择进入高校工作,自然而然的成为“青椒”群体中的一员,面临着结婚生子、低收入以及职称评定得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宝宝的出生,使本来捉襟见肘的时间,变得支离破碎,变得成为稀缺品,不禁让人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叹。 现通过一天的时间轨迹,来还原一下一天的日常生活。在 2018-2019 年学年第二学期承担两门课程 5 个不同专业的教学任务,每周 12 学时的教学任务,分别分布在周一( 6 学时)、周四( 4 学时)以及周五(上午 3-4 节, 2 学时),现以周五为例,介绍一下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早上 6:30 醒来 :花费20分钟左右浏览手机 。 早上 6:50 : 花费 20 分钟左右穿衣、洗漱,给小孩换尿布。 早上 7:10 : 花费 15 分钟左右的时间吃早饭(比较幸运的是早饭岳母已经做好,无需自己准备)。 早上 7:25 : 抱小孩,岳母和妻子吃饭,以及做一些家务,比如洗碗、拖地。 早上 7:45 : 出发去学校上班。 早上 8:00 : 到办公室打开电脑,泡一杯茶,然后浏览邮件,查看学校的 OA 系统,大约花费 20 分钟。 早上 8:20 : 开始准备 3 、 4 节要上课的内容,正常 1 个小时 20 分钟;剩余一点时间浏览一下网页,看看有哪些新闻,逛逛科学网等。 早上 9:55 : 去教室上课。 早上 10:10 : 开始上 3 、 4 节课,直到 12 点。 中午 12 : 00 : 下课,然后去食堂排队打菜,然后打包带回去和家人一起吃,差不多得花费 30 分。 中午 12:40 : 开始吃午饭,大约花费 15 分钟左右。 中午 12:55 : 带娃。 中午 13:15 : 送老婆上班,送完之后直接来学校(小孩小不爱吃奶粉,老婆只能在中午吃饭时间回来给孩子喂奶),这大约得花费 30 分钟。 下午 13:45 : 到办公室,先逛逛科学网,查看一下邮箱,浏览一下网页,然后开始着手做一些科研相关的事情,偶尔还会写写博文。 下午 17:40 : 回家,抱娃,这样岳母才能抽空去买菜做饭 。 晚上 18:50 : 吃晚饭 。 晚上 19:10 : 帮忙给孩子洗澡。 晚上 19:30 : 开始批改早上课程布置的作业,大约花费 1 小时 20 分钟。 晚上 20:50 : 帮助哄娃睡觉。 晚上 21:10 : 开始看书或者处理一些教学科研上的杂事或者写写博文,大约 1 小时 20 分。 晚上 22:30 :洗漱,准备睡觉。 晚上 22:45 :开始浏览朋友圈,翻看头条的新闻等。 晚上 23:00 :开始睡觉,一天结束。 从这一天的生活轨迹上可以看出能够花费在科研的时间最多不超过 3 个小时,而这一天还是课少的一天,且还没有其他杂事干扰。如果算上处理一些杂事的时间,比如担任班主任处理一些与学生相关的事情、监考任务、开会、找人签字、财务报销、上交一些考核的表格、填写各种表格;又如指导本科生开展科创、指导毕设等;一天根本没有什么时间用于科研上。所以,对于像我这样的青椒而言,应付教学与生活已经实属不易,想多花点时间在科研上,只能望洋兴叹。 相关博文: 青椒,你有多少时间搞科研?
个人分类: 精选|12602 次阅读|36 个评论
每日翻译20190618
Bearjazz 2019-6-18 09:30
# 编者信息 熊荣川 明湖实验室 xiongrongchuan@126.com http://blog.sciencenet.cn/u/Bearjazz Diversification Analysis: Lineage through time plots can be done in ape ; nLTT can estimate the normalized lineage through time statistic, which can be used as a summary statistic in ABC approaches . A simple birth-death model for when you have extant species only (sensu Nee et al. 1994) can be fitted in ape as can survival models and goodness-of-fit tests (as applied to testing of models of diversification). TESS can calculate the likelihood of a tree under a model with time-dependent diversification, including mass extinctions. Net rates of diversification (sensu Magellon and Sanderson) can be calculated in geiger . diversitree implements the BiSSE method (Maddison et al. 1997) and later improvements (FitzJohn et al. 2009). TreePar estimates speciation and extinction rates with models where rates can change as a function of time (i.e., at mass extinction events) or as a function of the number of species. caper can do the macrocaic test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 a trait on diversity. apTreeshape also has tests for differential diversification (see description ). iteRates can identify and visualize areas on a tree undergoing differential diversification. DDD can fit density dependent models as well as models with occasional escape from density-dependence. BAMMtools is an interface to the BAMM program to allow visualization of rate shifts, comparison of diversification models, and other functions. DDD implements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s based on the diversity-dependent birth-death process to test whether speciation or extinction are diversity-dependent, as well as identifies key innovations and simulate a density-dependent process. PBD can calculate the likelihood of a tree under a protracted speciation model. phyloTop has functions for investigating tree shape, with special functions and datasets relating to tree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分化分析: ape 可以谱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 nLTT 可以进行谱系的时间变化的标准化统计,从而汇总统计不同方法的结果。当你只有现存物种时(根据 Nee et al. 1994 ),一个简单的出生 - 死亡模型可以使用 ape 模拟 ,同时,可以用 ape 进行生存模型和拟合度测试(同多样化模型的测试)。 TESS 可以计算出一棵树在具有时间依赖的分化模型下的似然值,包括大规模灭绝。净分化速率(依据 Magellon and Sanderson )可用 geiger 计算。 diversitree 可运行 BiSSE 方法( Maddison et al. 1997 )并进行后续优化( FitzJohn et al. 2009 )。 TreePar 通过模型估计物种形成和灭绝速率,模型中的速率可以随时间(即大规模灭绝事件)或物种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caper 可以做 macrocaic 测试来评估一个性状对多样性的影响。 apTreeshape 也有趋异分化检验(见说明)。 iteRates 可以识别和可视化系统发育树上正在经历趋异分化的区域。 DDD 既能拟合密度依赖模型,也能拟合偶尔脱离密度依赖的模型。 BAMMtools 是 BAMM 程序的一个接口,用于可视化速率变化、多样化模型比较和其他功能。 DDD 实现了基于多样性依赖的出生 - 死亡过程的最大似然方法,以检验物种形成或灭绝是否依赖于多样性,识别关键创新并模拟密度依赖过程。 PBD 可以计算一棵树在长时间物种形成模型下的可能性。 phyloTop 具有研究树形的功能,具有与传染病树相关的特殊功能和数据集。 https://cran.r-project.org/web/views/Phylogenetics.html
个人分类: 翻译作品|25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枚高校青椒的日常生活
热度 1 zywsict 2019-6-18 08:31
博士毕业之后,选择进入高校工作,自然而然的成为“青椒”群体中的一员,面临着结婚生子、低收入以及职称评定得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宝宝的出生,使本来捉襟见肘的时间,变得支离破碎,变得成为稀缺品,不禁让人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叹。 现通过一天的时间轨迹,来还原一下一天的日常生活。在 2018-2019 年学年第二学期承担两门课程 5 个不同专业的教学任务,每周 12 学时的教学任务,分别分布在周一( 6 学时)、周四( 4 学时)以及周五(上午 3-4 节, 2 学时),现以周五为例,介绍一下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周五早上 6:30 醒来 :打开手机中的学习强国 APP ,点击分享里面的文章,赚取 9 分;然后再花费 4 分钟的时间,通过每日答题赚取 5 分;接着通过挑战答题赚取 3 分,花费 5 分钟左右的时间看新闻联播赚取 6 分,最后在打开有关党史的视频边做事边放,赚取 6 分。在学习强国上赚取 30 分之后,时间已经到 6:50 。 早上 6:50 : 花费 20 分钟左右穿衣、洗漱,给小孩换尿布。 早上 7:10 : 花费 15 分钟左右的时间吃早饭(比较幸运的是早饭岳母已经做好,无需自己准备)。 早上 7:25 : 抱小孩,岳母和妻子吃饭,以及做一些家务,比如洗碗、拖地。 早上 7:45 : 出发去学校上班。 早上 8:00 : 到办公室打开电脑,泡一杯茶,然后浏览邮件,查看学校的 OA 系统,大约花费 20 分钟。 早上 8:20 : 开始准备 3 、 4 节要上课的内容,正常 1 个小时 20 分钟;剩余一点时间浏览一下网页,看看有哪些新闻,逛逛科学网等。 早上 9:55 : 去教室上课。 早上 10:10 : 开始上 3 、 4 节课,直到 12 点。 中午 12 : 00 : 下课,然后去食堂排队打菜,然后打包带回去和家人一起吃,差不多得花费 30 分。 中午 12:40 : 开始吃午饭,大约花费 15 分钟左右。 中午 12:55 : 带娃。 中午 13:15 : 送老婆上班,送完之后直接来学校(小孩小不爱吃奶粉,老婆只能在中午吃饭时间回来给孩子喂奶),这大约得花费 30 分钟。 下午 13:45 : 到办公室,先逛逛科学网,查看一下邮箱,浏览一下网页,然后开始着手做一些科研相关的事情,偶尔还会写写博文。 下午 17:40 : 回家,抱娃,这样岳母才能抽空去买菜做饭 。 晚上 18:50 : 吃晚饭 。 晚上 19:10 : 帮忙给孩子洗澡。 晚上 19:30 : 开始批改早上课程布置的作业,大约花费 1 小时 20 分钟。 晚上 20:50 : 帮助哄娃睡觉。 晚上 21:10 : 开始看书或者处理一些教学科研上的杂事或者写写博文,大约 1 小时 20 分。 晚上 22:30 :洗漱,准备睡觉。 晚上 22:45 :开始浏览朋友圈,翻看头条的新闻等。 晚上 23:00 :开始睡觉,一天结束。 从这一天的生活轨迹上可以看出能够花费在科研的时间最多不超过 3 个小时,而这一天课少的一天,且还没有其他杂事干扰。如果算上算上处理一些杂事的时间,比如担任班主任处理一些与学生相关的事情、监考任务、开会、找人签字、财务报销、上交一些考核的表格、填写各种表格;又如指导本科生开展科创、指导毕设等;一天根本没有什么时间用于科研上。所以,对于像我这样的青椒而言,应付教学与生活已经实属不易,想多花点时间在科研上,只能望洋兴叹。 相关博文: 青椒,你有多少时间搞科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49 次阅读|2 个评论
草中笋的每日体悟(80)
jiangjiping 2019-4-24 07:52
草中笋的每日体悟(80) (八十) 时间是最公正的审判员 蒋继平 2019年4月24日 我在【我对宇宙的新认知】一文中说了时间是构成宇宙的一个要素,时间是一个矢量, 没有质量和容量,时间不能拐弯, 也不能倒退, 时间代表的是正直。 鉴于时间的这种特性, 我认为时间是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最公正的审判官。笼统地来说, 人生的命运都是由时间决定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人的寿命。 在日常生活中, 凡是遇到一时找不到答案的疑案时, 人们总是会说, 别着急,慢慢来, 总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这话就是说时间这个审判官会作出公正的答案的。 在两个人想挣不下的时候, 其中的一个可能会说, 让我们走着瞧。 这话的意思也是等时间作出最后的审判。 社会上有一句俗语: “日久见人心, 路遥知马力”, 说的都是时间是公正的审判员这个道理。 现代人的成败命运几乎都是由时间这个审判员裁定的。世界上许多比赛都是看时间的结果, 即使数理化比赛, 也有时间的限定,学校的各种考试, 也有时间的规定, 而且所有参与者都是统一的标准。 所以, 在时间面前, 所有人都一律平等。 这是时间是这个世界最公正的要素的最有力证据。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1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对宇宙的新认知
jiangjiping 2019-4-22 09:23
我对宇宙的新认知 蒋继平 2019年4月22日 人类从诞生以来, 就一直在探索宇宙的奥妙和真谛, 现有两种宇宙诞生的理论, 一种是神创论, 另一个是大爆炸理论。我对两种理论都不赞同, 我认为宇宙是一种自然的客观存在, 既不是创造的, 也不是爆炸形成的。 我现在避开宇宙诞生的话题, 来对宇宙的本质进行我的独特解读。 我认为宇宙是由三大要素组成, 分别是: 时间, 空间和物质。 时间是一个矢量, 既没有质量,也没有容量(体积),只能前行, 不能转弯和倒退。时间只能用前后来度量。 空间是一个容量,既没有质量, 也没有矢量,只有正值, 没有负值。空间是用大小, 高低等单位来表达的。 物质是一个质量,是实体的客观存在, 能量也是物质的一种形态,物质可用各种各样的数量和单位来度量和表达。 宇宙就是这三个要素构成的一个体系。 时间无始无终, 空间无边无际, 物质无穷无尽。这三个没有限量的要素构成了一个永恒的宇宙。 因为时间代表的是正直,空间展示的是宽容, 物质显示的是真实和丰富多彩, 所以,由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宇宙系统的主旋律是正直, 宽容,真实和丰富多彩的世界。
个人分类: 个人学术观点|1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猪年都过了一个月了,为什么俺还不能像一头猪一样省心?
热度 3 zlyang 2019-3-6 18:07
猪年都过了一个月了, 为什么俺还不能像一头猪一样省心? 还是 没有时间吃饭, 没有时间睡觉。 真的“人不如猪”? 俺什么时候才能像一头猪一样 省心 ? 相关链接: 2018-09-28, 人不如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7535.html 2019-02-16,春节睡了十天,还是没有真正睡醒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2546.html 2019-2-4 04:15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个人分类: 日常生活记录|2676 次阅读|7 个评论
利用好自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9-1-16 08:13
利用好自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蒋继平 2019年1月16日 因为每个人的天资不一样, 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一样, 所以,每个人可以达到的人生境界相差很大。 因而, 我们不能与不同家庭背景的人比人生高度, 我们只要尽力使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高水平就是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 纵观世界历史,凡是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高境界的人都是懂得利用好自己的人。 粗略地来说,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一些艰难险阻,也就是说, 人生不如意的地方是十之八九。那些杰出的人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利用好自己的人, 而平庸的人就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好好利用自己的人。 什么叫利用好自己?我个人的认知如下。 首先是懂得自我评估, 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弱点以及自己的价值。 这个在面临决定人生命运的选择时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几个十字路口。比如说, 在事业的发展方面, 有四条岔道:1. 从政和管理。 2. 经商和创业, 3. 教育和科研, 4.医生和其他。该走哪条道路, 要根据对自己的评估来选择比较适合自己优势的方向。还有,在建立家庭时, 选择对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来考虑。要不然, 可能会出现懒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情景。知道自己的价值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利用好自己的因素。 比如说, 中国汉朝的知名人物韩信。他的“胯下之辱”就是因为他深知自己的和价值比一个屠夫高得多, 所以,他不与屠夫一般见识。虽然一时受辱, 但是, 换得了今后人生的大发展。 其次是始终管好自己。 管好自己就是对自己严格要求, 不贪婪, 不放纵, 不懒惰, 在逆境时坚持自己的信念, 在困境中忍耐和等待机会, 在压力下不屈不挠,在取得成绩后乘热打铁, 再接再厉。中国历史上有好多成名人物就是在逆境中了用好自己的典型。 比如说:【史记】就是司马迁在饱受摧残的情景下写出来的一部名留青史的名著。 再者是任何时候不浪费时间。 说得简单一点, 利用好自己的人就是懂得利用好时间的人。我发现世界上大多数成名人物都是視时间为生命的人。事实上, 时间确实是人的最忠实的伴侣。 人生的过程就是和时间一起度过的。成功人士中有的人是无师自通, 有的是自学成才, 更多的是利用一切时间勤学苦练的结果。 反正他们利用一切时间来学习和练习, 从来不会虚度光阴。人生的命运面临很多挑战, 有的时候命运不济,平庸的人会觉得无用武之地, 与此相反, 成功人士会在逆境中利用自己。 社会不用我, 我自己用自己。所以,有的人在监狱里学知识文化, 或者写作创作, 或者锻炼身体。 这些人出狱后又可大有作为。 道理不多说了, 反正大家心里也知道是这么回事, 但是要真正做起来还是有一点难度的。 这是因为人的眼睛是用来看别人的。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2226 次阅读|6 个评论
集腋能否成裘?人类社会的两个奇怪现象
lvnaiji 2019-1-15 14:18
吕乃基 其一,周围的个人都在赶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似乎有意选择“慢生活”。个人或急促多变的节奏,或悠长舒缓的时间,如何汇成了人类时间的“貌似”的前行、停滞、曲折甚至倒退?在“跌宕起伏”和 ” 艰辛探索 ” 之时,为人类社会贡献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 其二,常有人说,某某“在路上”,更强调的说法是,“永远在路上”,云云。要不,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走在“老路”、“邪路”,还有“走在大路上”的世界数百个国家、几十亿人口,是否可能在彼此冲撞、推搡中走出一条人类之路?人类之路是“自古华山一条道”,还是如同在旷野,怎么都行? 前者是时间。关系到如何定义“进步”:是“国之重器”,厉害了,GDP,还是人的解放与人性之提升?固然,“物”与“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后者是空间,关系到路与路的关系。人类并非行走在可以任意而为的“旷野”上。地球上的资源有限,这是对“路”的硬约束;硬约束还有自然界的规律。另一项约束是个人的普-适价值,个人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契约关系,以及宗教信仰,这可以说是“软约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软约束的重要组成部分。 硬约束相当于“头顶的星空”,软约束则对应于“心中的道德律”。这两项约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大公约数。唯有在“心中的道德律”和“头顶的星空”,亦即软、硬约束下方可谈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有人类通往未来之路。
个人分类: 人文|2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9尽人事听天命
lidawning 2019-1-10 15:19
刚刚过去的一年,多多少少总有些遗憾。例如:项目申请失败,论文发表数量、质量不高、工作成效没达到年初的预期等等。面对遗憾,没必要抱怨外部环境。这很多时候是你无法改变的。你所能做的是在大环境下为自己创造一个好的小环境。比如,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和同事融洽相处,每天心向阳光积极生活。也没必要责怪自己。那已经成为了你的过去。它虽然会影响你的现在。但是你无法改变它。你能把握的是你的现在。要让将来的自己感受到来自现在的正能量,唯有现在种下正能量的种子,然后勤加耕耘。 2018已经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记住美好的往事,滤掉烦恼和伤心的事,做个乐天派。乐观是我的本性,我从来都觉得生活充满希望。相信明天会更美好。所以,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都会觉得那算不了什么。如果解决不了,那就随它去吧。如果解决了,算是我又打了一怪,升了一级。古人的话说得很好:“宠辱不惊”。上天眷顾你的时候,你会有所得。这时不要得意忘形,不要觉得自己很牛,很可能只是运气好而已。进展不顺时,不要妄自菲薄,成功常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你做得不够好,也许只是某些因素还没有具备,这个时候耐心是你的朋友。 2019已经来了好几天了,不请自来。你就不能晚点来吗? 2018 的好些事情都没有完成。就不能等我把它们都处理完了你再来吗?你的回答是“不行!”很干脆,毫不留情。这是你的风格。如果你是人的话,会是一个大公无私、刚正不阿的人。你对这个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只给每个人每天 24 小时。再有钱的人也休想从你那多买 1 秒钟。路边的流浪汉,你也不会少给他 1 秒。你如果是物的话,你应该是水。把你放在什么容器里,你就成为了那个容器的形状,为它增加了重量。将你四处抛洒的人,什么都没见着,你就不见了。将你持续灌注在一个没有漏洞的容器里的人,最后总会有满满的收获。 四处抛洒你的人,抛洒你的时候是非常轻松愉快的。他不需要考虑将来,也不用花心思去建造和维护盛装你的容器。当把你洒完后,他就啥也没有了。把你持续灌注在一个没有漏洞的容器里的人,他不轻松,他要制造一个大气、实用又结实的容器来装载你。还要持续地将你灌注进容器中。当把你灌完时,你和容器已是一体。你们就是他的贡献和收获。 2019已经来了,你为自己定了年度目标了吗?如果没有,想想那个四处洒水的人吧,把 2019 这里洒一把,那里泼一瓢,到年底可能又是一场空。如果定了目标,不妨做那个建造了容器,并持续往里灌注水的人。你的容器就是你的目标, 2019 就是你的水,好好往里灌水吧。至于灌水效果如何、成就大不大就交给上帝吧。 2019 ,尽人事听天命就好。
个人分类: 成长心路|4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求助] “一流研究需要大块连续时间”的原始出处
热度 1 zlyang 2019-1-10 13:26
“一流研究需要大块连续时间”的原始出处 文双春,2018-07-31,看这点就可判断一所大学能否“一流”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1126801.html 一流科学家的共同体会是,一流研究需要时间(World-class research takes time),而且需要的是大块连续时间(large continuous blocks of time)。科研不像搬砖,搬一块少一块,所以搬一阵歇一阵没关系。科研首先要有新想法,而好不容易冒出来的新想法,从申请项目,到开展研究,直至撰写论文,都需要大把时间。新想法往往娇贵而脆弱,每次打断都像一阵吹翻一屋子卡片的风。研究发现, 一个人在中断片刻后重新专注于一项任务需要约23分钟。如果中断时间更长,一个想法可能就随风而去了。 打个比方说,科研就像烧开水,你必须一鼓作气烧到100度让它开,否则,你即使烧到99度又停一下,它马上又退回到原来的温度了,前功尽弃。 感谢您指出上述说法的原始出处? 连诸葛亮半仙都哀叹“ 非宁静无以致远 ”!! 类似的说法还有: (1)张国 《中国青年报》(2011年10月 25日 03 版), 陈省身:“大师”二字这样写 http://zqb.cyol.com/html/2011-10/25/nw.D110000zgqnb_20111025_1-03.htm 要做学问就要安静,甚至电话都不要接,不能打断思路。 (2)孙小淳,2013-10-06, 苏联专家谈中国的“科学文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51670-73049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5476.html 完成任何一项工作,体力的也好,脑力的也好,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原则乃是不需要证明的定理。 中国能够在科学和技术方面赶过我们,但是有一个条件,这就是,如果他们放下会议开始工作的话。 (3)托尼·施瓦茨,2013-02-27, 管理能量,而非时间! http://www.hbrchina.org/2013-02-27/11253460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58704.html 第三个关注点是思想,思想必须集中。 集中注意力,使高管们的能量不致分散,他们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与过去相同的工作量。 (4)耶鲁大学教授: 研究生做科研的11条军规 Stephen C. Stearns, Some Modest Advice for Graduate Students http://stearnslab.yale.edu/some-modest-advice-graduate-students 学会思考,你需要两样东西:一是得有大块完整的时间。 To learn to think, you need two things: large blocks of time, 相关链接: 2017-3-12,“被”高科技绑架/控制了,生不如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38993.html 2014-01-13,集中精力的好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58704.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链接!
2424 次阅读|7 个评论
终究留不住的2018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8-12-31 22:47
终究留不住的2018 蒋继平 2018年12月31日 在键盘敲击声和时钟的滴答声的交替共鸣声中, 2018年正以她不紧不慢, 不卑不亢, 始终如一的步伐走向终点, 离最后的终点线还有将近一个小时的距离。 在2018年已经走过的8759个小时中,我虽然没有什么让世界震惊, 感动和瞩目的业绩, 但是, 这8759个小时给了我人生许多的乐趣, 让我真正地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在这年终的时候, 我是多么的怀念这美好的日子, 希望她尽量慢一点离去。 可是, 时间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殊因子,她始终如一地, 恒定地,不快不慢的,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从来不停止, 不转弯, 不回头。 还有将近一个小时, 2018年将成为一个历史记录。时间是一个单维度记录, 她与空间构成一个复杂的多维度体系。 每个人在这多维度体系内谱写自己的生活篇章, 留下自己的历史记录。 我的2018年没有什么特殊的业绩值得大书特书,每一天都在平凡的状态中度过。不过, 这一年我的自我感觉很不错。因而, 我对2018年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恋情。 我真舍不得她匆匆离去。 在2018年, 我的健康状态不错, 除了在中国探亲访友的两个星期内血压有点高以外,一年中几乎没有任何健康问题。 前几天做的全身大检查一切都在正常范围。 最使我感到意外和高兴的是, 我的听力正在恢复,现在带着助听器几乎可以达到正常人的听力水平。这一年, 我的工作没有什么大的变动, 虽然没有得到提薪晋级, 但是,工作上也是顺顺利利, 上级又给我两个新的课题,年终红利也比去年提升了5%。 我估计我的2018年的年终红利比大多数中国大学毕业生的一年的总收入也要高出一些, 比在美国拿最低工资的人的一年的总收入也要高出一些。我的工作环境气氛非常友好, 同事们都互相关爱, 相互协作, 真正的像一家人一样相处。 因而, 我上班是一个非常心情舒畅的生活。我的业余时间大多数用来体育锻炼, 还有就是写博客, 剩余的时间陪夫人在厨房做饭菜, 散步和聊天, 反正我从来不浪费时间, 把生活过得很充实和有意义。我生活的社区环境优美, 居民素质高, 这个给我一种心情很舒畅的感受。 总之, 我的2018年是在心情非常舒畅的情况下度过的。 因而, 我对2018年情有独钟, 舍不得她匆匆离去。 但是, 事与愿违, 2018年是终究留不住的。这使我又一次感到人的能力在大自然的规律面前是多么的脆弱和渺小!
个人分类: 节日感言|2235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球断代:中国新近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
taodeng 2018-12-23 17:44
地球断代:中国新近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 当我们在 2001 年 9 月前往山西省保德县进行野外调查时,在招待所的电视上目睹了美国 911 事件的发生,那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而我们在保德的地层调查工作则是要挖掘地质历史中的标志事件,为中国新近纪时间框架的建立提供精确的约束。在古生物学上,保德是中国新近纪最著名的一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从 20 世纪早期就开始进行科学的研究。在保德发现的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成为《中国古生物志》中一系列三趾马动物群专著所依据的最重要的材料,从而也使保德这一著名的新近纪化石地点闻名世界。 新近纪是新生代的第二个纪,过去与古近纪共同组成第三纪,因此曾经分别被称为新第三纪和老第三纪。新近纪生物界的总面貌与现代更为接近,开始于距今 2303 万年前,一直延续距今 533 万年前,它进一步被划分中新世和上新世。在地质年代中,比 “ 世 ” 更低的级别是 “ 期 ” ,而与 “ 期 ” 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是 “ 阶 ” 。 裴文中院士等在 1963 年命名了保德阶,虽然没有正式指定层型剖面,但所指明确,即山西保德含三趾马动物群的这套红粘土地层。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最新组织的 “ 中国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 ” 中、英文专辑中,我们对包括以保德动物群为依托建立的保德阶等中国新近纪年代地层系统中的各阶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在国际地层委员会的有力领导下和全球地层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最近 30 年来的地层工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个以海相地层为基础的国际地层年代框架已经建立。得益于对地中海沿岸地区海相微体生物化石的细致研究,新近纪的年代地层工作在这一进展中表现得相当突出,国际年代地层表中新近系的 8 个阶已有 6 个建立了底界层型,余下的兰盖阶和布迪加拉阶也有精确的底界年龄。以海相地层为标准,各大洲广泛分布的新近纪陆相地层可进行很好的海陆对比。 中国的新近纪地层以陆相沉积为主,在 1978 年以前侧重于对哺乳动物化石的描述。邱占祥院士等在 1979 年回顾总结了中国中新世哺乳动物群的研究工作,首次提出了这些动物群的年代排序方案,此后更多的学者相继建立和修订了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期的划分方案。自 2000 年以来,中国新近系的建阶工作得到极大推进,在哺乳动物分期的基础上依据《国际地层指南》的原则,将中国的新近系划分为中新统的谢家阶、山旺阶、通古尔阶、灞河阶、保德阶,以及上新统的高庄阶和麻则沟阶,这一方案已应用到《中国地层表》中。 在欧亚大陆上中国比欧洲更具备建立精确的新近纪生物地层层序的条件,因为欧洲新近纪的陆相盆地沉积不那么发育,很多著名的哺乳动物群均发现于裂隙堆积中 ; 此外,由于古地磁测年方法在中国新近纪地层中的广泛应用,同位素年龄测定较少的缺陷已得到有效克服。 谢家阶为中国新近系下中新统的第一个阶,得名于青海省湟中县田家寨乡谢家村。地质部青海省地质局石油普查队在 1978 年命名了西宁盆地的谢家组,李传夔和邱铸鼎在 1980 年将在谢家组中发现的一批以小哺乳动物为主的化石命名为谢家动物群,这是在中国发现的第一个早中新世哺乳动物群。随后,李传夔等在 1984 年以谢家动物群为代表命名了中国新近纪分期中的谢家期,时代为早中新世。 1999 年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正式提出建立 “ 谢家阶 ” 的年代地层单位。 谢家阶的候选层型剖面位于谢家村北的车头沟内,从坡脚到山顶依次发育马哈拉沟组、谢家组、车头沟组和咸水河组。谢家组与马哈拉沟组和车头沟组均为整合接触。谢家动物群以小哺乳动物化石为主,包括兔形目、啮齿目,以及奇蹄目和偶蹄目等。根据定义,中国新近系下中新统谢家阶应与国际地层年表中的阿基坦阶对比,其底界的年龄为 2303 万年。这条界线位于谢家组下部的棕红色块状泥岩连续沉积中,距谢家组底部 14 米。 山旺阶为中国下中新统的第二个阶,得名于山东省临朐县上林镇山旺村。杨钟健在 1936 年创立 “ 山旺系 ” 一名,其内涵是指覆盖于 “ 青山系 ” ,即现在的牛山组玄武岩之上一套富含动、植物化石的含凝灰质砂、砾岩及薄层硅藻土页岩,时代定为早中新世或中中新世,后改称 “ 山旺系 ” 。随着工作的推进,山旺盆地一带新生代地层被三分,上部为尧山组,中部为山旺组,下部为牛山组。李传夔等在 1984 年以山旺组所含的山旺动物群命名了山旺期,并把江苏泗洪和方山等动物群归入这一时期。 1999 年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正式提出建立 “ 山旺阶 ” 的年代地层单位,其时限与中国陆生哺乳动物分期的山旺期对应。 由于山旺阶被定义为与国际地层年表中的布迪加拉阶对比,底界年龄应为 2044 万年。不过,由于地层缺失,山旺组的底部年龄为 1800 万年,与其下伏的牛山组之间有沉积间断,因此在山旺剖面上并不存在山旺阶的底界。甘肃临夏盆地和内蒙古中部地区有下中新统沉积出露,并有山旺阶最底部的化石和适合于古地磁分析的沉积物,因此是有可能建立山旺阶底界界线层型的有利地点。 通古尔阶为中国新近系中中新统的阶,得名于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赛汉高毕苏木东南 15 公里的通古尔台地。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三中亚考察团的 Spock 在 1929 年将这个台地上的地层命名为通古尔组,名称来自此处一口叫古尔通卡拉乌苏的水井名字的前半部分颠倒。通古尔组主要由河流相沉积构成,最大厚度接近 80 米,可以分为两段沉积:上段主要为灰白色砂岩和杂色泥岩,偶夹灰色泥灰岩,在通古尔台地北缘和西缘出露良好;下段为相当均匀的红色或褐红色泥岩,中夹一层河道砂岩,出露在台地南缘的推饶木,在台地北缘的阿勒特希热剖面下部也能见到。两段地层都富含化石。 李传夔等 1984 年以通古尔动物群为代表建立了中中新世的通古尔期,而通古尔阶的层型剖面位于通古尔台地东南缘的推饶木,该地点只有通古尔组出露,未见下伏地层,其上被第四纪的黄色砂砾掩盖,剖面厚 35.6 米。推饶木剖面的沉积序列清楚,岩性由上部的红色泥岩、中部的河道砂岩和下部的红色泥岩组成。上红泥岩颜色较浅,偏向桔黄,含有较多由古土壤形成的彩色条带;下红泥岩颜色较深,岩性均一,缺乏水平条带。通古尔阶底界的年龄为距今 1500 万年,以戈壁跳兔和葛氏铲齿象的首次出现为其生物标志。这条界线在推饶木剖面位于下部红色泥岩的连续沉积中,距中部砂岩的底部 7.6 米。 灞河阶为中国新近系上中新统的第一个阶,得名于流经陕西省蓝田县的灞河。蓝田地区沿灞河分布的沉积地层是中国最好的上中新统生物地层剖面之一,刘东生院士等在 1960 年命名了灞河组。灞河组主要由棕红色泥岩和砂质泥岩、灰白色砂岩和砂砾岩组成,底部为砾岩。不整合于下伏中中新统寇家村组之上,与上覆上中新统蓝田组也呈不整合接触。李传夔等在 1984 年创建灞河期。对蓝田地区的古地磁测定结果显示,灞河组的底界年龄为距今 1100 万年。将灞河阶底界与海相的托尔托纳阶底界 1163 万年的数据对比,则蓝田地区的灞河组并未包含晚中新世最早期的地层。 甘肃临夏盆地的柳树组岩性均一,为褐红色粉砂质泥岩,即典型的红粘土沉积。柳树组下部的大深沟动物群与灞河动物群相似,而柳树组底部的郭泥沟动物群含有晚中新世最早期的化石,且下伏通古尔阶地层,剖面连续。灞河阶底界层型剖面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那勒寺乡郭泥沟村北一条冲沟内,地层出露良好,下部为中中新统下部东乡组、中部为中中新统上部虎家梁组、上部为上中新统柳树组。郭泥沟动物群代表了灞河沟阶最底部的动物群,包括不少首次出现的化石属,对灞河阶的底界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在古北区的陆相地层中,上中新统的底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以三趾马的首次出现作为标志。郭泥沟动物群中的东乡三趾马是中国已知最小的三趾马,其首次出现作为灞河阶和上中新统的底界生物标志,层位年龄接近 1163 万年,是欧亚陆最早的三趾马化石地点,而且这一界线年龄恰好与海相的托尔托纳阶底界一致。 保德阶为中国中新统的最后一个阶,其层型剖面位于保德县腰庄乡冀家村南主沟南侧支沟中,三趾马红土共分 13 层,总厚约 60 米。保德阶底界被确定为与海相墨西拿阶底界一致 , 年龄为 725 万年。这条界线位于冀家沟剖面第 9 层之内,恰好在化石层之下,首次出现的福氏三趾马可以作为保德阶底界的生物标志。 保德期盛产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主要为大、中型哺乳动物,以鼬鬣狗类、大唇犀类和中等体型三趾马为典型代表。小哺乳动物的始鼠科、山河狸科和林跳鼠科继续衰退或绝灭,跳鼠科有所发展,仓鼠科和鼠科出现了高度分化,种类和数量达到空前的繁荣。 高庄阶是中国上新统的第一个阶,得名于山西省榆社县云簇镇高庄村。德日进和杨钟健在 1933 年发表了有关榆社的第一个地质报告,发现华北地区的三趾马化石除在红土中有丰富的赋存外,也产于河湖相沉积中。邱占祥院士等在 1987 年研究榆社盆地的三趾马时,建议将榆社群划分为 4 个组,自下而上为马会组、高庄组、麻则沟组和海眼组,其时代分别为晚中新世、早上新世、晚上新世和早更新世,并首次提出了高庄期 / 阶的概念,用以代表中国的早上新世 / 下上新统。 高庄阶的层型剖面位于榆社盆地桃阳 - 高庄 - 赵庄,总厚 340 米。高庄阶与国际地层年表中海相的赞克勒阶对比,同时高庄期也与欧洲陆生哺乳动物分期的路西尼期对比。赞克勒阶的底界年龄为 533.3 万年,高庄阶的底界与其一致,这条界线的精确位置在榆社桃阳剖面高庄组桃阳段第 5 层的土黄色块状砂岩近底部。原始长鼻三趾马在榆社盆地高庄组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其首次出现的位置最接近高庄阶底界,因此是重要的生物标志。 麻则沟阶是中国上新统的第二个阶,得名于山西省榆社县云簇镇赵庄村和白海村之间的麻则沟。邱占祥和邱铸鼎在 1990 年分别以榆社盆地的高庄动物群和麻则沟动物群作为早、晚上新世的代表,后来以此为依据建立了中国上新统的年代地层单位高庄阶和麻则沟阶,分别代表下上新统和上上新统。 麻则沟阶的层型剖面位于榆社盆地赵庄 - 大马岚剖面,总厚度约 95 米,麻则沟组下部出露较好;位于大马岚西北约 7 公里的西周村北剖面出露麻则沟组上部地层。整个麻则沟组是一套厚约 175 米的以黄砂和紫红色粘土互层并逐步过渡到以粘土为主的沉积。麻则沟阶与国际地层年表中的皮亚琴察阶对比,后者的底界年龄为距今 360 万年。在榆社赵庄 - 大马岚剖面,麻则沟阶的底界位于第 6 层麻则沟组下部紫红色粘土层中部,麻则沟动物群产出这条界线之上。在榆社盆地有精确层位的小哺乳动物化石中,恰好在 360 万年界线之上出现的种类是张洼沟姬鼠并有对应的晚中新世最晚期的更原始的谱系种邱氏姬鼠,因此张洼沟姬鼠的首现可以作为麻则沟阶底界的生物标志。 中国的新近纪地层划分对比工作结合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方法,充分利用各个沉积盆地,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丰富哺乳动物化石记录,目前已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年代地层框架,并已被国际同行广泛接受为代表亚洲地区的核心方案。实际上,自 2012 年起,中国新近系以陆生哺乳动物为依据建立的年代地层框架就已被作为亚洲标准与北美和欧洲的划分方案并列。 不过,由于中国新近纪地层的划分对比主要依据陆生哺乳动物化石,与海相地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哺乳动物本身在分布上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在数量上过度稀少,且大多残缺不全,使得陆相地层的划分在原则、方法和工作程序上都有别于主要依据无脊椎动物划分的海相地层。陆相地层和哺乳动物化石在地层划分中的重要作用在《国际地层指南》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缺少国际性规范的结果,各大洲不得不各自建立单独的陆相地层划分体系。 因此,我们将继续以《国际地层指南》为工作原则,对中国新近系已建立的以哺乳动物化石为依托、以阶为基础的年代地层框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完善。只要我们遵循《国际地层指南》的基本原则,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工作程序,即以哺乳动物化石为主要生物标志,以磁性地层学为主要测年手段,严格进行海陆精细对比,这一任务在不久的将来就有可能完成。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10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会解这道简单的物理题吗?
maqingping 2018-11-12 13:34
第一个观察者 (No.1) 在 A 点和第二个观察者 (No.2) 在 B 点开始以 0.994c 的速度相向运动。两观察者使用完全相同的标准量尺和标准时钟。在 No.1 静止的参照系中, No.1 携带的标准时钟测得的 No.2 到达 No.1 处所用时间为 6.4 微秒。请问在 No.2 静止的参照系中 No.2 携带的标准时钟测得的 No.1 到达 No.2 处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 提示 :在经典物理学的伽利略时空中,根据相对性原理可得 No.2 测到的时间也是 6.4 微秒, 。 本问题要求的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时空中的答案。简单答案可能蕴含深远意义) 鉴于有些学者要求进一步澄清本题条件,下面是问题的第二版: 在第一个参照系中有固定两点 A 和 B ,第一个观察者 (No.1) 在 A 点静止,观测到第二个观察者 (No.2) 在 B 点开始以 0.994c 的速度向 A 点运动。在第二个参照系中也有这固定两点 A 和 B ,第二个观察者 (No.2) 在 B 点静止,观测到第一个观察者 (No.1) 在 A 点开始以 0.994c 的速度向 B 点运动。两观察者/两参照系使用完全相同的标准量尺和标准时钟。在 No.1 静止的参照系中, No.1 携带的标准时钟测得的 No.2 到达 A 点( No.1 处)所用时间为 6.4 微秒。请问在 No.2 静止的参照系中 No.2 携带的标准时钟测得的 No.1 到达 B 点( No.2 处)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个人分类: 物理|28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忏悔
热度 1 pingguo 2018-11-10 15:27
诗人的海角天涯, 他的远方, 他到达的时候一定是秋天。 什么缘故使他走那么远的路, 在孤独中跋涉, 无人知晓。 或许对诗人而言, 路就是时间。 远方长着一棵树, 天地间唯一的一棵树, 掉光了所有的叶子。 像一个人看见他的忏悔, 一片片落下, 那是他与自己对望的方式。 偶尔有鸟儿飞来, 在树上停落, 仿佛天地间唯一的一件事。 有时是一只鸟, 有时是一群鸟, 逆光里的深色的树叶。 2018-11-08
个人分类: 诗歌|1664 次阅读|3 个评论
兴趣与远方
热度 7 wangdh 2018-9-23 17:46
兴趣与远方 王德华 这个夏日似乎格外炎热,这个夏日似乎格外短暂,转眼就入了秋,转眼就到了中秋。 中秋是一个团圆的日子,是赏月品月饼的日子,借此祝福朋友们中秋快乐、阖家幸福! 在一次讲座中,有研究生问了两个问题。 一位同学问 : ” 您说兴趣对做好科研很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对科研的兴趣呢?” 我当时的回答很仓促,我说尽管对某个事情的兴趣应该与生俱来的,但由于我们的经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环境,似乎没有来得及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做科学研究,读研究生,确实是需要兴趣的。我想还是有个办法,就是想办法去熟悉你你所从事的工作,工作的意义。大熊猫、大象等动物似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也是不少研究者所向往的。如果你所研究的对象是昆虫,是鼠类,是虾蟹类,即使开始没有多大的兴趣,但当你熟悉到一定的程度,你会对它们的行为学、生理学、形态学,以及生活方式、繁殖方式、生活区域、食物营养、寿命发育等等很多方向产生兴趣。对一个事情熟悉起来,就会有很多进一步追问的问题,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很愉悦的心理感受,也就会慢慢喜欢起来,也就有了兴趣。就像一首歌,美的旋律一听就喜欢,也有一些歌曲,听了几遍后才有感觉,逐渐喜欢起来,甚至希望反复听,电视剧的插曲就是由于多次反复,最后竟然就喜欢上了。 我啰嗦了半天,主持的老师的话更加简练,“也就是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是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就像人的情感一样,一见钟情的情形是有的,慢慢通过交流相互爱慕的,还是大多数。 另一位同学问“如果家庭贫寒,如何能够在科研路上走下去呢?” 听到这样的问题,心里还是有些酸酸的。有不少年轻有为的学生,可能会由于家庭贫寒而放弃进一步深造而过早参加工作。尽管一直有人说,科研本来就是有钱人的游戏。今天科研作为一个职业,每个人都有享受这个职业的权利。 类似的问题,我以前收到过年轻学生的询问。我说,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应该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对家庭也有责任。首先研究生要生活独立,也就是说不能再依靠家庭的资助来完成自己的深造,尤其是靠父母打工、省吃俭用剩下来的钱,来完成自己的学业,这不可取。即使对家庭还不能做贡献,但如果不给家庭带来负担,家里还不是特别需要你挣钱养家,是可以追求自己的科研梦的,也是可以走向远方的。 现在很多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的博士生,基本生活保障是没有问题的。年轻人有梦,就应该去追梦。 与一位刚入学的博士生聊天,他说现在就是觉得时间不够用,马上就国庆节假期了,才刚入学,再有俩月这一年就过去了。 时间是个大问题。读书,做学问,时间最能说明一切。一个学生是否用功,是否珍惜时间,是否善于管理时间,看他(她)的学习成绩和工作成绩就知道了。有付出,就有收获,一点都不假。做学问是最不可以来虚的,没有足够的时间投入,不会有满意的结果。 我说,现在干扰和影响精力的事情太多了,网络、手机、微信、 QQ 等等,这些如果都会花费不少时间的。如果还要充分享受周末和节假日,一个研究生真正用在学习和科研上面的时间是很少的。尽管周围的人都是这么过的,那么不这么做的人,或者能够控制自己习惯的人,善于管理自己时间的人,就成为优秀的人群了。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7060 次阅读|13 个评论
莫待无能空努力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8-9-8 09:26
莫待无能空努力 蒋继平 2018年9月8日 今天在办公室无所事事, 读了一首唐代【金缕衣】的诗篇:“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我想我已经过了折花的年龄,回想起已经逝去的岁月,想到自己那个本该折花的青春期, 苦于生存的压力, 终日进行不懈的努力, 希望有朝一日从社会的最底层走出来。 今天读到这首诗,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 既有成就感, 又有失落感。 说有成就感是因为通过青年时期的努力, 终于从一个农村娃变身成为一个洋博士, 在异国他乡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说有失落感是因为在整个青春少年期一直生活在异常贫困和艰苦奋斗的岁月中, 没有享受到一点儿青春少年本该有的激情浪漫。 由此, 我认为这首诗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嘲讽。这是因为我没有金缕衣,也就没有折花的资本。 我把这首诗改成:“不要抱怨身无衣,只要珍惜少年时。有才可用直需用, 莫待无能空努力。” 我的意思是,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 这个时期精力旺盛, 便于学习, 接受能力特别强, 所以, 学习效率特别高。 到了老年时期, 头脑反应比较迟钝, 学习效率很低。 因而, 同样的努力, 青少年时期比老年期更见成效。还有,青少年时期的努力得到的回报可以使自己的家庭成员一起受益。 具体地来说, 就是你在30岁时经过努力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你的夫人和孩子就跟着你一起分享这个成功的成果, 夫人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 孩子们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 你还有时间和财富来孝顺父母。 要是到了60岁才去努力, 即使获得成功, 受益的可能只是你自己, 因为孩子们已经过了接受教育的年龄, 父母可能已经不在了。 我想读者们一定知道我的意思。 鉴于此, 我认为人应该在青少年时期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学习和工作上, 而不应该花心思过安逸的生活。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2757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举行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德克斯的物理学及哲学的系列学术讲座
ssglwu 2018-9-7 22:23
关于举行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Dennis Dieks(德克斯)的物理学及其哲学的系列学术讲座 吴国林 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物理学哲学与分析技术哲学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国内技术哲学研究的“ 南方重镇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并受到了国内技术哲学界陈凡、张明国等教授的肯定。 近年,我们将在物理学哲学上发力,致力于创建基于新量子理论的——“超验科学哲学”。 下一周将要开始的Dieks的系列物理学及其哲学报告,值得期待,该学者在物理学方面有创建,而且在哲学方面有思想,也是一个重要哲学期刊的主编。他是 Utrecht University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中心的教授,不像国内的自然科学教授或哲学教授,仅了解一面,而不是两面及其相互关联。 欢迎参加并讨论,追求学术! 附报告详情: 关于举行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Dennis Dieks 教授专题讲座的通知 专题名称: Space, Time and the Quantum. The changing role of understanding in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时间、空间和量子 : 物理学和数学中理解的作用演变) 主讲人: Prof. Dennis Dieks (Utrecht University 教授,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 时间: 2018 年 9 月 10 日 -14 日, 14:30-16:30 地点: 华南理工大学 5 号楼 102A 9 月 10 日: Mathematical Geometry (数学的几何), 9 月 11 日: Physical Geometry: Space and Time (物理的几何:空间与时间) 9 月 12 日: General Relativity and Beyond (广义相对论及之后) 9 月 13 日: Quantum Mechanics (量子力学) 9 月 14 日: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科学的理解)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 2018.9.4 Dennis Dieks 教授简介: Utrecht University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中心教授 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Modern Physics ( AHCISCI )主编 Foundations of Physics ( SCI )副主编 国际高等时空研究会主席团成员 荷兰物理学会物理学基础分部主席 Utrecht University 笛卡尔中心董事会成员 曾任国际逻辑学、方法学和科学哲学联合会执委,欧洲科学哲学理事会执委等 量子不可克隆原理提出者之一 量子力学模态解释提出者之一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2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Δt时间内的降水笼罩面积引申出“时间量子”?
热度 1 zhangxw 2018-9-3 17:45
Δ t 时间内的降水笼罩面积引申出 “ 时间量子 ” ? 张学文。 20180903 最近冯向军博士在博客中提出微积分概念的思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968do=blogid=1132539 ,我不大懂。但是他把量子概念与牛顿的微积分概念搅在一起分析,颇有启发。下面我从自己比较熟悉的气象问题中可能含有的量子概念思辨列写于下,欢迎讨论,我的疑点是 气象学里“时间”是否必然存在一个大于零的最小值(时间量子) 问题是这样的: 如果问 全球去年下过了雨(雪)的面积占了地球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那么基于一般气象知识,我们说 一年内下过了雨(雪)的面积占了地球总面积的百分比几乎就是 100% 如果我们关注的降水时间的间隔从一年的 365 天,减少为 5 天, 1 天,那么下了雨的区域占有的相对面积就小于 100% 。,例如是 90% , 30%... 这在气象学和一般人士中都是认可的。 根据全球降水笼罩面积 x 应当随着其对应的时间间隔Δ t 的减少而减少认识,我们自然知道 1 小时内全球发生过降水的面积比 1 天, 10 天, 1 年要小很多 现在问题来了: 如果我们分析的时间间隔不断的缩短,如从 1 小时变成 1 分钟 … ,那么降水现象笼罩的相对面积是否也进一步减少?难道当Δ t 趋于 0 时,降水现象在地球上的笼罩面积也趋于 0 ? 但是基于气象知识,我们可以说在任何瞬时地球上总是有一定的面积上在下雨。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需要承认,在气象学中应当存在着一个最小的时间Δ ta (如 1 秒钟),当你分析的时间间隔Δ t ,比Δ ta 更小时,降水现象在全球所笼罩的面积不会因为时间段的减少而进一步减少。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需要承认:大于零的“Δ ta ”就是降水现象论域的时间最小值:时间原子,时间量子。 不妨认为全球在任何瞬间内出现降水的面积大约是 10% ,而降水的(时间量子)Δ ta=1 秒钟,根据这里的气象学降水现象的时间量子论,比 1 秒钟更短的时间段落内,发生了降水现象在全球占有的面积百分比依然是 10% 。所以,某气象学家如果要研究 0.01 秒内的降水笼罩面积问题,就是一种无意义的问题。 而与降水现象联系的时间量子所对应的降水笼罩相对面积却是一个重要的气象学参数,如 10% 。 多年来我不理解什么是量子,可现在量子卫星上了天,又与牛顿的微积分有交集,这里算局外人在气象上的分辨分析。
个人分类: 科学原始创新|1953 次阅读|4 个评论
偶感:引力的本质与万有引力常数G的测量
zlyang 2018-8-31 20:32
汉语是联合国官方正式使用的 6种同等有效语言之一。请不要歧视汉语! Chinese is one of the six equally effective official languag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Not to discriminate against Chinese, please! 偶感:引力的本质与万有引力常数G的测量 看到《科学网》 2018-08-30 的报道《为了解开牛顿留下的谜题 中国科学家测出国际最精确的万有引力常数》,我又坐不住了。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常见的形式,是不是“引力作用”最真实的表达式? 一、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修改 按照 wiki 百科,《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词条“太阳系内的引力定律”的介绍,从牛顿本人开始,一直有人在做修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常见的公式版本)的尝试。 Newton's 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wton%27s_law_of_universal_gravitation 这里不再详述。 二、牛顿万有引力常数G:是否随时间变化 牛顿万有引力常数 G 的“真值”,是否在随时间(例如十年尺度,不是指宇宙常数的变化时间)的变化? 牛顿万有引力常数 G 的“测量值”,是否 在 随时间( 例如 十年尺度,不是指宇宙常数的变化时间)的变化? 假如它们 在随时间 变化,一种解释如下: “真值”随时间变化,可能意味着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需要修改; “测量值”随时间变化,可能意味着存在其它的作用。 G 的“测量值”看来的确在随时间变化。这是坚持“引力磁”猜想的实验证据之一。 Fig. 2 | Experimental data. c, The 7 values of G obtained using four fibres and the TOS method. The measurement was carried out once with fibre 2 and twice with random orientations of the source masses for fibres 1, 3 and 4. f, The values of G obtained by the AAF method. Each point denotes the value of G obtained with different orientations of the spheres. The signal frequency is about 2.50 mHz in AAF-I and ~1.67 mHz in AAF-II and AAF-III. All error bars denote 1σ confidence level. Fig. 3: Comparison with previous results. G values obtained in this work compared with recent measurements (NIST-8239, TRD-9640, LANL-9741, UWash-0015, BIPM-019, UWup-0242, MSL-0343, HUST-0516,17, UZur-0644, HUST-0918,19, JILA-1045, BIPM-1410,11, LENS-1447, UCI-1446) and the CODATA-2014 value4. All error bars denote 1σ confidence level.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431-5 以前也有类似的报道: (1)Physics Review Letters, 2010, 105(11): 110801. 里的图2。 http://journals.aps.org/prl/issues/105/11 http://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05.110801 (2)Nature,18 June 2014,Quantum method closes in on gravitational constant, Cold rubidium atoms provide fresh approach to measuring Newton's big G.,Ron Cowen,18 June 2014 https://www.nature.com/news/quantum-method-closes-in-on-gravitational-constant-1.15427 https://www.nature.com/news/dummy-jpg-1-7.17992?article=1.15427 三、常数 G 的误差与变化:一种可能的解释 是由“质量的运动效应”引起:万有引力定律只反映质量之间处在相对静止时的作用,当质量之间处在相对运动时,会有“质量的运动效应”(如“引力磁”)作用。 猜想: ( 1 )采用静止方式,实验测量得到的“真正”的万有引力常数 G ; ( 2 )采用质量之间运动方式得到的 G ,是受到“质量的运动效应”干扰之后的 G 。这种“测量值 G ”,随日期变化(月球、太阳等作用引起)。随着“测量时间”的增大,“测量值 G ”的误差,先减小,之后再增大。并且实验采用的质量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越大,“测量值 G ”的误差越大。 原因: 数据量较小时,常数 G 的计算误差较大。随着测量数据样本容量的增大,常数 G 的置信区间会减小。 测量时间较长时,常数 G 的被“质量的运动效应”干扰引起的误差增大。“质量的运动效应”随外界变化,所以测量时间太长时,该类干扰引起的 G 误差增大。并且往往实验观测的时间越长,误差越大。 相关链接: 科学网,倪思洁,中国科学报, 2018-08-30 ,为了解开牛顿留下的谜题 中国科学家测出国际最精确的万有引力常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8/417066.shtm Measurements of the gravitational constant using two independent method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431-5 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 , 太阳系内的引力定律.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0. 2018-08-29, 反思麦克斯韦经典电磁理论宣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1694.html 2018-08-28 ,关于电磁场“场”概念的局限性、电荷能量的偶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1501.html 2014-06-19 , 引力磁、暗能量、G的变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04709.html 2013-11-29 ,引力磁与暗能量的部分定性解释(要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45733.html 2012-08-06 , “引力磁”怎样翻译成英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599684.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基础数学-逻辑-物理|6094 次阅读|5 个评论
空间与时间——关于“层次”的思考之一
热度 2 lvnaiji 2018-8-30 15:10
吕乃基 层次,是从哲学的抽象概念,到芸芸众生的自然语言,从文化、政治到经济,都在使用的词汇,不过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则各有千秋。此处试图对“层次”做一个简要的梳理。1.空间与时间,兼及上向与下向因果关系;2.层次升高的变化 层次,是“世界1”,万物之间的普遍关系;是“世界3”,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各种知识之间的普遍关系,以及是“世界2”,人类社会和人内心世界的普遍关系。 1. 空间 层次,看到这两个字,首先联想到的就是空间上的高低和大小关系,要素上的组成与被组成关系。 在世界1,量子阶梯;更抽象的表述是,要素、子系统、系统; 在世界3,是知识之间的层次,数理化天地生,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真善美。 在世界2,是科学家-工程师-经济学和社会学家-社会管理人员-艺术家和思想家等序列,以及人的内心世界,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等。 亚里士多德关于层次的理解基于其形式与质料的概念。层次的一头只有质料没有形式,另一头只有形式没有质料。前者可以想起宇宙大爆炸理论中的奇点,后者也许是可以游离于“臭皮囊”的灵魂,也许是人工智能通往“后人类”的“奇点”。 2. 时间 量子阶梯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上的组成与被组成的关系,或者层次高低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量子阶梯是一个逐级生成或涌现的过程。要从演化的角度来理解量子阶梯。 自然和自然界,这两个概念对应同一个对象。“然”即过程,“自然”就是自己发生的过程,就是自组织。自然界,是空间的角度。自然界,是此时此刻的自然;自然,是一连串的自然界。由“自然”两字,由自然界与自然两个词汇的区别与联系,即可见中文之魅力。 3. 上向与下向因果关系 上向因果关系说的是低层对高层的因果关系。在演化上,低层要素的相互作用生成高层;在存在上,低层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高层的基础;在知识层面,低层从一个方面解释了高层所具有的性质或功能。 下向因果关系说的是高层对低层的因果关系。在演化上,高层的生成是“涌现”;在存在上,高层对低层作了限定;在知识层面,高层出现了由低层没法解释的功能,以及反过来揭示了低层要素前所未知的某些特质。 一旦认识到量子阶梯背后的时间维,那么上向因果关系就是历史决定论,一般意义上的因果决定论,历史对现在,对未来的决定性作用。 反过来,下向因果关系,提示了现在对过去,结果对原因的作用。一个自由电子进入了原子之后就不再是自由的了,受到高层次物质对它的制约。这种制约既可以从空间上说,是高层次对低层次制约,也可以从时间上说,是现在对过去的影响。上向因果关系和下向因果关系不仅仅是空间上的“上”与“下”,而且是历史上“过去”和“现在”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有这样一句话: 自然和人类的技艺一样,是为了一个“未来的、然而在存在的次序上却是在先的善所吸引的有目的的存在”。 这句话拗口到这样的程度,由此就可以知道什么叫做哲学了。 翻开一本书,每一个字都认识的,合起来却不知所云,这就叫哲学。 譬如说要做一个房子,这个房子虽然还没有做出来,但是在我们的头脑中已经存在了,它就是目的,善。它是未来的,但是在存在的次序上却是“在先的”。自然与人类的技艺是一样的。更有说服力的事例是受精卵按既定方向的发育。 但是这句话只说明了自然界一半的真理。什么是另一半? 自然与一切存在物一样,是出于一个已有的、但是在存在的次序上却是在后的源泉(也就是第一因)所导致的有原因的存在。这就是它的另一半。 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下向因果关系。这里后加的话就是上向因果关系。前者是目的引导,后者是历史决定,自然界是这两方面的结合。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怀有深刻的目的论,牛顿大概就是另一半。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上向因果关系和下向因果关系。 上向因果关系和下向因果关系是世界1量子阶梯的抽象,可以普遍适用于世界3和世界2。 处于当今世界中的个人、公司、组织,当认清自己所处的层次,在世界1、2、3中分别所处的层次,在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子系统中的层次,以及在上下向因果关系中的层次,也就是历史与未来过程中的层次,从哪里来,现在哪里,往哪里去。
个人分类: 科技|3768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時間 色彩 和經過格蘭大街的小孩
pingguo 2018-8-17 11:52
《時間、色彩、和經過格蘭大街的小孩》 JINGWA ”What a mistake Parisians make in not having a palate for crude things, for Monticellis, for day. But there, one must not lose heart because Utopia is not coming true” (Vincent Van Gogh: Arles. August, 1888). 1. 一個趕路回家的小孩,吹著好聽的口哨在聽烏鴉的尖叫 她在那裡,你在哪裡啊 我在這裡,離那裡很近 這個小孩不知自己就是那個等時間過去的人 沒有時間的時候天就這麼一直藍著,烏鴉的尖叫會被裝進多邊形的籠子里 「我終於看見你了,你在籠子里」 她看見自己了,就在自己的身後緊緊抱著一棵大樹不放 這麼多天了,那個背後的人,小小的樹影在月光下小成一隻白色芝麻 烏鴉偷偷來過,故意尖叫了幾聲飛走了 天,就這麼黑著,帶著敵意 很多雨聲把池水里的荷葉吵醒了,夏夜真是漫長 有人在奔跑,穿過格蘭大街,再穿過格蘭大街,怎麼還是格蘭大街 她們在格蘭大街的中央停了下來,很多人在看陌生的風景一聲不響 像一幅靜物,青紅兩色的蘋果從盤里掉了下來就再也回不去了 它在尋找顏色的記憶,不知哪只盤子才是原來的那只 「誰記得一棵蘋果樹是長什麼樣子的嗎?」那只烏鴉還在不停地尖叫 透著光亮的荷蘭人的眼睛,兩只綠色芝麻就這麼一直綠著 那個抱著大樹不放的小孩她就藏在自己的身後躲著不出來 2. 今晚有一點光亮從上到下,暗藍的河水一路從東到西 阿姆斯特丹河的上游,一個戴氈帽的小孩在喊另一個小孩的名字, 門牌號,還有出生年月日 「八月最感人的一天是哪一天」你在那一天離開家門就一直迷路至今 阿姆斯特丹來的小孩,你臉上有多邊形的稜角,「她就躲在多邊形的籠子里」。 那一天是哪一天啊,天啊,誰也不記得從那一天回到這一天需要多長時間 古老的風車,轉啊轉啊,轉夠一百八十下很多人就會從夢里回到現實 你可以回家了,你的家就在不遠處的那棵蘋果樹下的一個多邊形的籠子里 在那裡,你會看到兩只黑白奶牛的眼睛和擠奶女傭的長得那麼相似 她們認識很久了,每天早晨都相互問好,她們講流利的荷蘭語 天色不早了,就各走各的,這個小孩在想烏鴉的尖叫是否還在樹上 它的聲音是不是多邊形的籠子,一個人從一個晚上開始想到另一個晚上的來臨 而沒有人察覺,那在格蘭大街上看風景的人群可以回家了嗎 他們還站在大街的中央看誰比誰站得更久,帶著烏鴉的敵意 火車午夜裡經過小鎮總該有人看見,它開向哪裡總得有人記得 可是,人都喜歡到處亂跑 散了吧,散了就好了,阿姆斯特丹人和普羅旺斯人的眼睛都是天空的蔚藍 八月的罌粟花,最感人的一天是哪一天啊 3. 這個小孩一個人一直吹著口哨,她在想回到家時的情形會是怎樣的 她要在八月最感人的一天回到最遠最遠的地方 她和她相依為命,她叫她做她,而她也叫她做她,她們再也不會忘記誰是誰了 多麼感人的一天就在八月的黃昏里丟失了 等時間過去了就好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吹口哨的小孩,你會看見薰衣草和金色的向日葵在夜幕下一下子變成迷人的黑色 很多天了,這裡沒有人出去也沒有人回來 你在懷疑,今天碰到的農夫其實就是昨晚夢見的那個陌生人 他的氈帽偏左,嘴巴也偏左 這個人總是在回家的路上走走停停 他告訴所有的人,他家的門牌號是零 可沒有人知道零號從哪裡開始或在哪裡結束 他說零是不存在的 但他確實在多邊形的籠子里住過,那裡有一棵蘋果樹 「有誰記得一棵蘋果樹是長什麼樣子的嗎?」 烏鴉會在他回去時飛來 他喜歡鳥的尖叫,還有風車的轉動 這樣夢就變成真的了 4. 麥地裡很多稻草人守著沒有麥子的麥稈神情沮喪 飛蟲聚集一起,這個夏夜長得令人無法安眠 天總是亮不起來 這個小孩總是做同一個夢,她的玩伴和她一樣忘了很多跟自己有關的事情 她從來沒真正見過她 那群在格蘭大街上看風景的人是誰啊 沒有人認識他們,更沒有人在別處見過他們 他們在大街的中央看誰比誰站得更久,帶著烏鴉的敵意 這裡每條街道都叫格蘭大街,人們都習慣把每個地方都叫格蘭大街 為了記憶,還有更燦爛的顏色 普羅旺斯人的臉和阿維尼翁人的臉都長得像阿姆斯特丹人的臉 特別是陽光下變成葵花子大小的眼睛一直在留意烏鴉是否來過 阿維尼翁人插在頭上的薰衣草閃亮的紫色夕陽下又一下子變黑了 吹口哨的小孩,現在你該知道你離開家時是幾點了 向日葵向西時你的家就在一棵樹的前面 稻草人會守著沒有麥子的麥田從早到晚 它們確實聽見很多人在說昆蟲的語言 他們的秘密就是沒有人會記得今天和昨天有什麼不同 5. 但是兩只奶牛的眼睛和擠奶女傭的長得特別相似 他們說著荷蘭語,昆蟲能聽見他們的問好和告別 「你還記得一棵蘋果樹是長什麼樣子的嗎?」 八月最感人的那天罌粟花開了 躲在背後等時間過去的小孩現在是否還在同一地方 是時候了,風車轉啊轉啊,轉夠一百八十下所有的人都能從夢里走出來 阿姆斯特丹人的臉和普羅旺斯人的臉就長得跟阿維尼翁人的臉不一樣 散了把,散了就好了 時間停止走動時人就應該離開格蘭大街到別的格蘭大街看看不同的格蘭大街 農夫和夢里見過的陌生人的門牌號都是零 他們也該到別處的零號看看是否還有更多的零號 從零到零的距離,其實就是從這裡到那裡那麼近 零是不存在的,不信你去問那個夢里扛著畫框奔跑的人 池水一片寂靜,所有的喧嘩都如一幅靜物靜止在樹上 「有誰記得那個裝蘋果的盤子現在哪裡?」 為了顏色的記憶和阿姆斯特丹人的臉看上去更像阿姆斯特丹人 每天都有人問那個吹口哨的小孩回來了沒 花瓣大小的星光落到阿姆斯特丹河的下游了,她就可以在自己的身後看到自己的倒影了 6. 她在那裡很久了,是時候回到這裡了 只有烏鴉的黑點落在大片大片的白雪裡時間才會過去 那樣,吹口哨的小孩的臉就會被自己認出來,在格蘭大街的中央 穿過格蘭大街,再穿過格蘭大街,那就是最後的格蘭大街了 散了,散了就好了 古老的風車,轉阿轉啊,轉夠一百八十下他們就可以離開夢境 烏鴉帶著黃昏的敵意尖叫了幾聲飛走了 一棵長得很像蘋果樹的蘋果樹就在你的前面,你不記得她時你該記得你自己 吹口哨的小孩,普羅旺斯人阿姆斯特丹人和你都會在半路上相遇 八月最感人的一天,你終於回家了 (此詩獻給詩人平果) 2018 年 8 月 16 日 China Hill
个人分类: 诗歌|952 次阅读|0 个评论
难得的悠闲时光
热度 6 zywsict 2018-7-31 07:37
假期回到了坐落于大山深处的福建省周宁县上洋村老家。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周宁是夏天的绝佳避暑胜地。周宁位于闽东北山区,地处鹫峰山脉东麓,平均海拔800米,县城海拔高达880多米,居全省之冠,素有“高山明珠”之称。回来的这几天每天早晚的温度在20℃左右,最高温度一般在29℃左右,尽管白天烈日高照,但只要找一处阴凉处,习习凉风吹了,别有一番“凉凉”滋味在心头。 老家除了气候宜人、空气清新之外,更重要的是自然风光优美。一出门往东走800米是国家4A级景区。这个景区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更有怡人的自然风光,而且还有美丽的人工景观(200多亩成片的荷花,100多亩成片的格桑花或油菜花)。作为本地人去该景区都是免费的,所以去景区散步几乎成了每天傍晚不可或缺的活动。 出门往西走500米就可以通往高达1348.1米的省级森林公园仙凤山,在山顶不仅可以享受真正的清凉一夏,还可以俯瞰整个县城。山顶上有各种各样的奇形怪状的岩石,还有军用机场以及修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长达1000多米的防空洞,如果你有冒险精神可以去防空洞体验一番惊险与刺激,小时候夏天去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在防空洞里遇到蛇。更重要的是,山顶上有各种各样成片的野花,尤以杜鹃花为盛。山顶的景色一年四季相互交替,春日赏杜鹃、夏日享受清凉、秋日享受野果、冬日赏雪。正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 出门往东走400多米,就是3000亩高优农业示范片区,这里有各种应季的蔬菜、水果、花卉、鱼类。蔬菜以茄子、辣椒、白菜、南瓜、玉米为主。水果主要以蓝莓、百香果、葡萄、无花果、桃子为主。花卉主要以兰花、香水百合、格桑花为主。鱼类主要以娃娃鱼、泥鳅、锦鲤为主。菌类主要以香菇、木耳以及各种野生菌为主。你只要有兴趣可以随时去体验农家生活,享受采摘果实的快乐。 在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景色优美的老家,没有杂事的干扰,泡一杯茶、听一首歌、读着自己想看的书,简直完美。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实在是完美。可惜,这种生活很快就得结束了,真希望时间过得慢一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11 次阅读|13 个评论
人生的一个最公平资源是时间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8-7-30 07:33
人生的一个最公平资源是时间 蒋继平 2018年7月30日 我们不能选择出身,因而, 出身在不同家庭的人生来就具有不同的命运, 但是, 我们每个人在出生时都具有一个最公平的资源, 这个资源就是时间。在同一时间出生的人,全部享受同一个时间, 每分每秒都一样。 人生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之间的一个运动的轨迹。 对于不同家庭背景的人来说, 我们不能进行同等的比较和竞争。 这是因为空间不同。空间不同的人的人生具有不同的参数。 同等家庭背景的人, 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相同的参数。 所以, 家庭背景相同的人,其人生的命运, 或者说人生的价值,主要是对时间这个公平资源的利用率上。 总的来说, 那些时间利用率高的人, 或者说时间利用正确的人, 其人生命运就会好一些。 什么是对时间这个公平资源的正确利用呢? 我的认知如下。 把时间用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之上的人就是对时间的正确利用。要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就必须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多读一些正能量的书籍, 与良师益友相处, 远离有损精神健康的读物和场所。提高智力, 就需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增强体质, 就需要不断地进行体育锻炼。 我个人的体验是:正确而高效利用时间的人会把时间主要用在下列两个方面。 首先是体育锻炼。 身体是一个正常人生的基础。 真正的成功人生都是建立在健康身体基础之上的。 其次是学习文化和知识技能。 文化程度高, 或者具有一种专业特长的人在社会上就比较容易生存。 现在我用一个假设来推断两个同时出身在同等背景下的人在时间利用上的不同而造成的不同人生命运。 公元2000年1月1日零时在江南某村, 两个婴儿同时来到这个世界,性别相同, 他们的父母的身份地位和家庭的经济条件也几乎一模一样。从幼儿园, 到高中, 一个孩子在父母的严密而正确的管教下, 认真读书, 坚持体育锻炼, 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锻炼上。 另一个孩子受到父母的溺爱,不认真读书和锻炼, 经常把时间用在享受生活上, 玩手机, 上网吧, 旷学。 结果前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大, 后者连一个三本的学校都进不了。这两个孩子今后的人生命运可想而知。 简言之, 时间是上苍给予每个人最公正平等的资源。 这个资源是每个人可以任意支配的。那些懂得正确有效地利用时间的人, 就是会有效利用资源的人, 所以, 在生存的竞争中就可能获得优势, 从而人生命运就会好一些。 浪费时间, 虚度年华的人, 就是对资源的浪费, 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其人生可能会处于社会的低层。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350 次阅读|4 个评论
时间,留给人的东西
wxminmin1987 2018-7-20 22:10
时间,留给人的东西 经常很久不回家,当然不回家不是不想回去,毕竟那是娘家,还有很多牵挂的人。至于为什么不回去,有的时候是怕,也有的时候是担心,还有的时候是不喜欢了。 的确,有的时候很害怕回去,因为害怕催婚。毕竟连弟弟都结婚好多年了,我还一个人在四处晃荡,像个游魂一样的。不过,还真应了当年老妈那句话。记得有一次,是我工作后又想回学校念书,然后我跟我妈说,“我想回去读研究生”。我妈说,“你读吧,到时候你跟你侄女一块上学吧”。现在我有好几个侄子侄女,一个秋天就上四年级,一个二年级了,小侄子也上幼儿园了。现在真的是跟我侄女一块上学了。记得有一年放假回家,我一个侄女还问我说,“大爷,你们学校有跷跷板吗?老师教你们唱歌吗?教你们跳舞吗?”我有些哭笑不得,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也有的时候是担心回去的各种不适应。回去跟周围的人交流就有一种很清晰的感觉,我一直活得过于理想了,一直没实际起来。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大概是因为我还不居家过日子吧,还没有那些切身的生活感受。 还有的时候是不想看见失去灵魂的农村。在我看来,没有了“乡土气息”的农村,就不是农村,但是仍然“城不城,乡不乡”的搁在哪里。就像一位乌市的朋友前几天说的,现在乌市不让用炭火烤肉和烤馕了,但是不用炭火烤的馕还叫馕吗,不用炭火烤的肉还是烤肉吗?的确是一个疑问。 更为重要的是,那里已经没有了童年的记忆,抹去的不留下一丝痕迹。更让我不喜欢的是,现在的农村污染的很厉害,尤其是地下水,很多地方已经不能饮用了。看得见的污染还好处理,看不见的呢?每次跟周围的人聊起来,总是有些不悦。每次都劝他们少施用点化肥和农药,但是他们不会听我的,因为这牵涉到他们当年的收入,而且他们也不想投入更多的劳动。毕竟现在农业收入已经不像过去是农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了,因此土地对于他们来说已不再那么重要。既然不再重要也就不会像过去那样珍惜。更何况,自己的下一代是不是还会继续从事农业,也是一个未知数。最终,将会导致一个很难处理的公共池塘资源问题,这是个人理性导致的集体非理性,是一个“集体行动的困境”,将来一定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不想这些了。突然想起这么一个问题,我很久不回去,会渐渐忘了故乡的模样,那么故乡的人对于我呢?当一个人很久不再见,也会渐渐地被人淡定吧。时间久了,他最终给人留下的就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印象,再加一些虚构出来的故事吧 ! 这对于 死去的人是这样,对于活着的也是这样。一个人可以留下的故事总是少不了别人杜撰的成分 。 2018 年 7 月 20 日于中关村
个人分类: 闲话生活|5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命中的时间
pingguo 2018-7-17 16:40
我们先是用时间去经历, 然后用时间来回忆。 就好像, 年轻时我们往外走, 等到往外走的心只剩下灰烬, 便开始往回走。 外出时走的是一条陌生的路, 在陌生的时空里, 苍茫无际。 回来时依然走的是一条陌生的路, 依然在陌生的时空里, 只是因为走的路多了一些, 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回忆的要点, 不在于精确无误, 而是将经历过的事情重新经历一遍, 无能为力地经历一遍, 跟当初一样。 这似乎是在暗示我们, 即使重新走一遍, 依然是无能为力—— 就像对于时间, 我们熟悉它的一分一秒, 可是从来无能为力。 2018-07-09
个人分类: 诗歌|14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时间
ncepuztf 2018-7-16 22:48
宣传上都说生活越来越好了,人民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加。如果上升到一定高度, 似乎应该是: “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得到了缓解。 但同时我们要牢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只要人的 欲望无穷,有句话就永远不会过时: “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不同时代有不同解读。 毛主席说: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革命工作不仅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还要争分夺秒。 如今,美帝国主义又挥舞起霸拳,我们自力更生时刻来临。 6+1 ,白加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时间,那就说说时间! 暑假即将来临,我的时间表已被填充,课要备,书要编,论文要写,研究生要指导! 孩子要管,母亲要回去看!还有项目要去竞争争取!更多的时候被随机需要提交的 各种材料和开各种会占用, 时间不是隔天就是马上,都几乎是不容商量的祈使句! 有些材料已经提交过几次,只是不断有格式变换,以满足与时俱进的要求。 由于经常睡眠不足,慢慢地,我养成了 睁着眼睡 觉的习惯, 如果让我发言,可能是 睁着眼说梦话,注意:不是说 瞎话 啊, 很惭愧自己不是永动机。 有几个原则必须事实上遵守: 1 上级永远是对的, 2 如果认为上级错了,请参见第一条。 这个估计大家深有体会, 越是基层体会越深,这个不展开,请参照后面老师留作业给学生的情形,那些个各 科老师,就是管你的部门。 1 老师永远是对的, 2 如果认为老师错了,请参见第一条。 这个估计只有河北的 初中 生家长最有体会, 9 门功课,每门课的老师都不想吃亏,都会留自己认为半小 时左右 的作业。到了学生这,不动不摇坐如钟,中华有神功, 5 个小时完成算你神! 学着课文都骂周扒皮没人性,你说这又算什么? “忙,都忙!”就如电视广告里,这是真的!忙到没时间干正事,出国开个会都要一 大堆表要签字,可是要知道“领导比你忙”,跑一趟是不成功的, 对于“ 九龙治水 ” 的顺序签字表来说,签字就是一场必须承受的苦难 。你以为办事员就不忙吗? 我亲身经历,门上贴士“ 半小时后回来 ”,我就傻傻等了半小时,发现根本没个 人影, 我才恍悟,这是永远的半小时! 就像我有次作报告, Jack 举着还剩 5 分钟的 牌子示意我多次,我心里还埋怨: 不是还有 5 分钟吗?催什么催?结果,给我 15 分钟 时间的报告,愣让我讲了 40 分钟。 虽然那次后我很注意时间了,但不知道你们有没 有注意到一个新常态: 现在的会居然多有开始 时间,不再给结束时间和 时 长了! 常常就这样忙, 六月忙变成全年忙 。母亲年纪越来越大,孩子们越来越忙,扶贫、 扶贫、扶贫,前进、前进、前进! 每个人都被祖国的需要召唤着,母亲越来越倚 窗眺望她的孩子们! 大姐把换下来的智能手机给母亲用,教会了母亲使用微信, 她终于由倚窗眺望变为微信召唤,在我上课或开会时,母亲会时不时拨我微信语音, 我不知道她真有事还是无意中触碰,还是无聊了想找人说话。总是担心着,即便之 后回电话,她的情况我依然摸不清。她总是问: 你们好吗?你们都好,我就好! 我知道 , 那是她无法排遣的孤独。 特蕾莎说: 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 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 我倒觉得: 孤独和冷漠是贫穷和饥饿的根源所在。从历史上看,地球上没有哪一 年 的资源不够世人 享用, 打破 那些壁垒,让供需可会才是 解决问题所在! 幸福是奋斗来的,幸福是奋斗的终点,奋斗的过程可能并不幸福,但应时刻检查: 奋斗是否朝着幸福的方向?因为:我们不能将有限的生命用于无限的试错啊!
个人分类: 说说|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博记语(349)- 什么是时间?
zjzhaokeqin 2018-6-7 15:28
读博记语( 349)- 什么是时间? 赵克勤 读科学网 左文文 博客《时间是怎么测量的?》, (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4494-1116853.html  ) 记语和评论如下: “时间是什么?几千年来,哲学家和科学家一直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然而答案仍未完全清楚。... 时间的定义,需要用到稳定的周期现象。目前用到的两类周期现象是:地球的自转和月球围绕地月质心的公转,原子跃迁的频率。前者的应用,带来了世界时和历书时,后者带来了原子时。 ” ...,..., 评:借得空间说时间,依着时间道空间;天生时空论长短,宏微原在字中间。
个人分类: 读博记语|1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是怎么测量的?
热度 8 smilemooncat 2018-6-7 10:26
时间是什么?几千年来,哲学家和科学家一直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然而答案仍未完全清楚。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离不开时间,要用时间来标记过去、现在和未来,比较事情的发生先后,衡量运动的速度快慢......这些都只是时间的用途。 时间的定义,需要用到稳定的周期现象。目前用到的 两类周期现象是: 地球的自转和月球围绕地月质心的公转,原子跃迁的频率。前者的应用,带来了世界时和历书时,后者带来了原子时。 图片来源:网络 实际上,太阳以及夜晚星空中点点恒星的运动,自古以来让人们着迷,其规律性很早被人们发现并被用来定义和测量时间。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视觉上太阳和恒星每天东升西落。依据参照对象的不同,得到的时间标准分为太阳时和恒星时。我们日常使用的时间是其中之一吗?天文观测时经常使用的是哪种时间呢? 时间与太阳: 近太阳者先关注太阳,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古以来,人们都是以太阳作 为生活的时间参照物。后来,天文学家将太阳视圆面中心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称为1个真太阳日。1个真太阳日分为24真太阳时,1真太阳时分为60真太阳分,1真太阳分是60真太阳秒。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理解“上中天”,先来引入一个 以地球球心为球心、半径无限大的假想球。地球的赤道面无限延伸出去称为天赤道,地球的南北极向两端无限延伸与天球的交点称为南北天极。再引入一个地平坐标系:你就是那个观测者,假想有一条铅垂线经过你,无限延伸与天球相交,两个交点分别在你的头顶上方和下方,也因此得名天顶和天底;与该铅垂线垂直的平面称为天球的地平面,地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地平圈。 两个坐标系搭建好之后,你继续想象:你身处地球 上的某个地方,有且仅有一个大圆包罗了你的天顶和大假想球的南北两极,该大圆就被称为你所处的那个地方的子午圈,子午圈在地平圈上的一半称为上子午圈,又名上中天;反之称为下子午圈或下中天。可以看出,天顶是个点,上中天或下中天是半个圆。 细心的你会发现,真太阳时有个不能忽略的问题: 真太阳日的长短不是恒定的,真太阳秒的时间长短是变 化的。这是因为地球除了自转,还沿着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且公转的黄道面与自转的赤道面存在约23.6度的夹角,使得在距离太阳不同远近的位置处,在地球上看到的真太阳日——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有所不同,最大差别近1真太阳分。 图片来源:网络 这就使得真太阳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起来不太方 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便,于是就有了平太阳时。天文学家假想有这样一个平太阳,它在天赤道上匀速运动,速度与真太阳在一年内视运动的平均速度,这里的“平”可以理解成“平均”。它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为1个平太阳日,即平常所说的“1天”,累积起来就是月和年,等分之后就是时分秒。1秒被定义成1/86 400个平太阳日。 大部分地方通常将平太阳处于下中天,即半夜视为 一天的起点,那么当平太阳处于上中天时,对应的平太阳时就是12时。 需求推动了时间标准的统一:世界时 由于平太阳时是按各地子午圈计量,因此某一瞬间 不同地理经度地方的平太阳时是不同的,可以说平太阳时对应的是地方时。 地球是个弯曲的“球”,位于北京的你已经看到了太 阳处在你的上中天,可位于新疆的他还在梦中,约两小时后才会看到太阳爬到了上中天。两个地方都用平太阳时来定时间,大家仍然能安安乐乐地生活。在遥远的过去,我们或许从不联系,或快马加鞭通信联系,或千辛万苦车马劳顿得以见面,时间标准的不同并不会带来多大麻烦。在其他国家,类似的故事也曾发生过。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欧洲国家城市间的彼此交流增多,火车等交通 方式变得频繁。快速穿梭于两个相距甚远的城市,两地持有的不同时间标准给火车出发到达时刻表的确定带来了问题。这个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统一的时间标准。可以说,需求推进了统一标准的确立进程。 统一时间标准的决议和初步确立,一直要等到1884 年10月22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子午线会议。截至1884年,大部分航海图和地图是以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点作为本初子午线(即0度经线),大会将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平太阳时定为世界时(universal time, UT)。其他各地的地方平太阳时与世界时之间的差别等于各地的地理经度与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度之间的差别。大会还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以格林尼治天文台为零时区,东西各12个时区,每个时区横跨经度范围15度;每个时区内时间相同,而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之所以各地的地方平太阳时与世界时有差别,主要 因为地球的自转。如果考虑得更细致些,会发现地球自转轴的位置也是在变化的,存在极移、岁差和章动,进而造成地球两极的位置发生变化,而地理经纬度的定义与极点位置相关。 所谓极移,指地球自转轴在地球本体内的移动造成的地极移动。天文观测资料发现,极移包括各种复杂的运动,有短周期和长周期的运动。极移背后的原因包括很多:如太阳、月球的引力,大气、海洋的作用,还有地球内部结合和活动。 所谓岁差,指在太阳、月亮和行星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围绕一条通过地球中心、垂直黄道面的假想轴缓慢而连续地做周期性圆锥运动(precession)。地球就像一个转动的陀螺,不仅存在自转,自转轴也在做圆锥运动,约每26000年会绕行一圈。 在上述岁差的描述中,其实假设了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白道面与黄道面在一个面上。但实际上,白道与黄道相交5.15度,使得岁差没有那么平滑。地球自转轴在做圆锥运动时,不断在其平均位置的上下做周期性的微小摆动,幅度约9度,这种微小摆动便是章动(nutation)。 岁差和章动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日、月和行星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但细节仍在研究之中。 进动(precession)和章动(nutation)的示意图,图片提供:上海天文台 齐朝祥 UT有多个版本,其中UT1是最精确的UT。如何考虑地球自转是确定UT的关键。在UT1的获取过程中,根据瞬时自转轴相对于遥远类星体等天体的运动来考虑地球自转,于是就包含了本身自转、极移、岁差和章动这些因素对地球自转的影响。 而相对于UT1,UT0版本没有考虑到极移的影响;UT2版本去除了季节性变化给自转带来的影响,都不精确。目前UT1是最精确和常用的版本。 协调世界时 目前世界上最准确的计时工具当属原子钟,它基于 的标准不是宏观的天体运动,而是微观的原子内部。原子时的秒长被定义为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在零磁场下跃迁辐射9 192 631 770周所持续的时间。原子时是均匀的时间计量系统,尽管其准确度比UT1高数百万倍,但在不少科学家看来,这并不代表原子时就能完全取代世界时。由于地球自转长期减慢,基于地球自转的世界时时刻相对原子时时刻的滞后逐渐积累,如果完全依据原子时,终有一天,原子钟所显示的时间将超过世界时,也许原子钟显示半夜12点时,太阳却高悬正空,这不符合人类的生活体验。 因此,1972年,协调世界时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UTC) 被应运提出,以国际原子时的秒长作为秒长的基准,规定UTC的时刻与UT1之间的差别控制在0.9秒内。 在操作时,一般是如果时间差接近0.9秒(有时差异只有0.5秒左右)就可以引入闰秒,即对UTC增加或减小1秒。 自从1972年首次引入闰秒,目前已引入26次闰秒,最近的一次是在UTC时间2015年6月30日的23时59分59秒增加1秒,变成23:59:60,再下一秒才是第二天的00:00:00。 天文学家的观星宝贝:恒星时 太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使用的时间标准 参照太阳更符合日常经验。但在星表完备的情况下,恒星时的测量更精确和方便。包括恒星在内的天体都有自己在天球上的坐标。在观测前,天文学家希望知道该如何安排观测,就需要知道在某个时间段能看到坐标在什么范围的天体。平太阳时、协调世界时用起来,就没那么方便了。天文学家希望有一种时间系统:看到对应的时间,就知道处于什么坐标范围的天体在天上适宜观测。恒星时做到了! 从真太阳日的介绍进行类推,真恒星日就是天球上 某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同样存在不均匀的问题。而且天上的恒星很多,该选哪一颗恒星呢? 为了定义平恒星时,天文学家再一次引入了假想,将 “某一颗恒星”规定成“天球上的春分点”;考虑到地球自转不均匀的问题,故假想春分点在天球上的视运动是均匀的(即忽略了地球章动效应)。春分点和秋分点是地球的自转赤道面和公转黄道面在天球上的两个交点,彼此相距180度,春分点是 从地球上看,太阳沿着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穿过天赤道的点。在春分点和秋分点,太阳光直射地球轨道。 与平太阳时类似,平恒星时对应的也是地方平恒星 时。某一个地方某一时刻的恒星时,就相当于春分点与对应时刻当地子午圈之间的夹角,以小时为单位。例如,在春分点这一时刻,太阳直射地球轨道,相当于春分点位于上中天(上子午圈),春分点与当地子午圈的夹角为0时,当地恒星时就是0时;一个月后的同一时刻,由于春分点已于2小时前经过了上中天,因此此刻春分点与当地子午圈的夹角为30度,即2小时,当地恒星时为2小时。两地的地方平恒星时之差在数值上,等于两地的地理经度之差。 平恒星时的应用 在赤道坐标系下,每颗恒星都有自己的坐标——赤 经和赤纬。赤经,与地球上的经度相似,是沿着天赤道衡量的角度,起点是春分点,另一点是天体、南北天极所在的大圆与天赤道面的交点。以春分点为赤经0时开始,从西至东,增大至23小时、24小时(0时)。赤纬,与地球上的纬度相似,即地球纬度在天球上的投影。 上海天文台佘山科普教育基地(佘山天文博物馆)展览的子午仪(图片来源:上海天文台) 子午仪口径8厘米,整体为铜铸,望远镜镜筒只能在南北线方向(即子午线)移动。它曾经参与1926年和1933年开展的国际经度联测工作。 在地球上任意地方任一时刻,位于当地的上中天的 恒星有个共同点,赤经相同,都等于当地那一时刻的平恒星时。如此一来,就将天体的坐标与当地平恒星时联系起来。一旦知道了当地平恒星时,大家就能知道此刻赤经与当地平恒星时相当的天体就在上中天,适宜观测。逻辑上反过来说,由于大部分恒星在天球坐标系上的位置近乎恒定,只要天文学家给它们位置数字化的标准不变,那么赋予它们的位置信息——赤经、赤纬是恒定的。世界上不同地方的天文学家可借助它们作为参照,通过观测它们经过子午线的时刻,可以校准钟表时间,还可以用来测量经度,这也是中星仪(又称子午仪)- 一种观测恒星过上中天时刻的天体测量仪器的主要工作原理。 如何理解上段最后一句话呢?当已知另一个天文台 此刻在它的上中天所看到的恒星的赤经坐标时,也就知道了那个天文台所在地的当地平恒星时,两个地方的平恒星时之差就是两地的经度之差。如果已知其中之一的经度,就能知道另一个地方的经度。或者已知两个地方的经度之差,就能知道两地的地方恒星时差别,且如果还已知某一时刻另一个天文台的当地恒星时,就能推算出本地恒星时,与本地实测的恒星时进行比较,就能校准本地时间。 太阳时、恒星时是基于地球自转带来的天体(或假 想对象)东升西落这一周期现象来测定时间,前者是看太阳或假定的平太阳,后者是看恒星或假定的春分点。它们都需要按各地的子午圈计量,对应的都是地方时。 人类对时间精度的需求促进了世界统一时间标准的 诞生,从而有了根据经度设定时区,基于平太阳时建立世界时。世界时说到底还是基于天体运动,缺点是需要长时间的天文观测,实现难度大,精度越来越适应不了人类科技活动的高精度要求。于是,便有了高精度的原子时,然而只使用原子时,日积月累会造成不符合人类的日常生活体验。原子时加上世界时,共同缔造了协调世界时,这是我们目前共用的时间系统。 世界时用的是平太阳时,难道说恒星时就无用武之 地了吗?非也,天文学家在天文观测时最喜欢使用恒星时了,因为综合它和天体的赤经坐标,就能知晓此时此刻适合观测哪些天体。 注:本文首发于《科学画报》,后有修改。 感谢上海天文台的同事齐朝祥老师给予的建设性意见。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5486 次阅读|10 个评论
时间都去哪儿了
热度 1 zywsict 2018-6-4 18:35
时间都去哪儿了?现在终于找到答案,时间都被“瞎折腾完了”,各种无用的重复工作,各种瞎折腾,比如做一个PPT,修改了五遍,每遍都提不同要求,为什么就不能一次提完?问题是改了这么多还不是自己用,真正体会了一把什么是“屁股决定脑袋”,把别人的时间不当时间。呜呼哀哉,还得继续被折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3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PC膜片钳到NMT非损伤微测技术(2)时间与空间
xuyue 2018-4-18 12:51
从 PC: 膜片钳到 NMT: 非损伤微测技术 --- 活体研究智能传感技术的演进 ( 2 )时间与空间 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指的是一个检测技术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的最小分辨单位或数值。列文虎克 (Anthony Von Leeuwenhoek) 发明的能够看到活细胞的显微镜,就是在人类观察世界的空间分辨率上的一次大的提升。 膜片钳技术之所以能够在 90 年代获得诺贝尔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将人类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在时间分辨率上提升到毫秒级别,在空间分辨率上细小到微米级以下(请见下表),而且是对生物活体进行检测。 ( 非损伤微测技术与膜片钳及荧光等化学技术在时间空间分辨率上的区别。来源于旭月研究院 http://xbi.org) 1) 时间 (膜片钳技术典型数据图。来源于网络) 膜片钳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捉捕到毫秒级( ms )的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这点让依靠反应时间最快也需要秒级的 NMT 离子分子传感器的非损伤微测技术望尘莫及。即使有的 NMT 分子传感器,比如 O2 传感器反应速度可以达到 0.8 秒( 800ms ),但面对离子通道的开关研究也无能为力。 (非损伤微测技术典型数据图。来源于网络) 然而,如果我们的科研需要几十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地跟踪研究活体材料的离子 / 分子活动,非损伤微测技术的时间方面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因为只要科研人员有办法保持样品的活性,由于 NMT 传感器不和被测材料进行接触,所以时间上对非损伤微测技术就不是一个制约因素。有时即使 NMT 流速传感器在实验过程中失效了,或不小心损坏了,没有关系,马上换上一个好的传感器就是了,只要你的样品还正常就没有问题。 2) 空间 膜片钳技术通过全细胞等多种灵活的记录方式(见下图),极大地丰富了膜片钳与被测材料之间的空间关系,但是由于该技术对玻璃电极与材料之间高阻封接的必须要求,使得膜片钳技术对于大于微米材料的操作显得力不从心。 (膜片钳技术的多种测量构形。来源于网络) 非损伤微测技术由于不需要接触被测材料,因此在被测材料的选择,特别是材料大小上面,相比膜片钳就有了非常大的自由度(见下图)。比如,最近面市的‘ NMT 活体生理检测仪’可以检测从微生物群体,一直到小型个体(如斑马鱼)的各种大小材料离子 / 分子的进出情况。 (非损伤微测技术可以测试的各种活体材料举例。来源于旭月研究院 http://xbi.org ) 膜片钳与非损伤微测技术在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上面各有千秋,可以根据科研需要进行合理选择。有时也可以联合应用则能够更加说明问题,不但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相互印证,而且非损伤微测技术所测得的离子信号是除离子通道在内,还包含有离子载体和转运体等多种离子运输载体的共同贡献。同时还有多糖吸附,细胞或组织表面的电化学作用,以及各种离子分子相互影响的物理,生物和化学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也是更加贴近真实的生理状态的结果。 还有就是 我们可以人为设计这些样品的检测环境, 使其更加接近它们真正的活体状态。 别忘了,毕竟您手中握有的是非损伤微测技术! 3 )引发的其它联想 这里有很多时候没有引起生命科学工作者足够重视的两个地方: 1. 生物体是多维的立体空间结构,生命活动和生理现象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尺度 2. 每一项技术都有其在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上的特色或极限 具体而言: 1.生物体是多维的立体空间结构,生命活动和生理现象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尺度 随着 60 年代 DNA 概念的提出, 80 年代生物化学的迅速崛起, 90 年代分子生物学的风靡全球,到近些年各种组学的盛行,科学界一部分人似乎认为只要搞定生命的各种组成成份,就可以解决人类的生老病死等等一切问题了。 然而,半个世纪之后,人们终于承认人类寻找癌症等病魔的开关基因是不存在的。前一段时间,某些企业想通过基因序列为社会提供疾病 / 健康预测的服务尝试,也被以美国 FDA 为首的各国医药管理部门叫停,原因就是这些静态成份数据不足以支持建立基因组成与各种疾病之间的必然联系。 也就是说,忽视生物体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多维度的特点,所得到的结果也必然不能够反映生命活动的根本真实面目,其衍生的各类实际应用也必然是空中楼阁。 2.每一项技术都有其在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上的特色或极限 也正是由于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以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现在的各种组学为代表的,在生物体成份研究为主导的学科教育和科研大环境下,使得很多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工作的朋友们,对于某一项技术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定位不是很敏感。 现实是,如图5所示,当NMT非损伤微测技术告诉你,它所涵盖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既不同于膜片钳技术,也有别于其它荧光和放射性物质技术的时候,你的眼睛是否豁然一亮,因为在你面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宽阔无垠的科研蓝海!道理很简单,就是你将揭示前人从未涉足的生命现象领域,就像当年的列文虎克一样。 未完待续 -------------- 参考文献 -------------- 1) 旭月研究院网站 http://xbi.org 2) 美国扬格公司网站:http://youngerusa.com 3) 印莉萍 , 上官宇 , 许越 . 非损伤性扫描离子选择电极技术及其在高等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自然科学进展 . 2006, 16(3):262-266. 4) 丁亚男 , 许越 . 非损伤微测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物理 . 2007, 36(7): 548-558.
个人分类: NMT-101|4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能够高效利用人生这三大资源的人非富即贵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8-4-13 09:06
能够高效利用人生这三大资源的人非富即贵 蒋继平 2018年4月12日 我的题目本来是能够高效利用人生这三大资源的人一定是成功者。 后来经过反复推敲后, 还是把成功者换成了非富即贵四个字。 这是因为人群中对成功者的定义不一样, 有时相对模糊, 但是对富贵的定义比较明瞭,而且有比较一致的认同。 本文所指的人生三大资源是:1. 时间, 2. 体力, 3. 笑容。 这是每个人生来都有的。 其中时间是每个人绝对平等的,体力虽然每个人不一样, 但是, 也是每个人都有的,笑容应该也是每个人都有的。 这些人生资源是天生属于自己的财富, 是可以自己自由支配的资源。 本人的人生感悟是: 人们之间的差异就是对这三大资源的利用率上。 凡是能够高效利用这三大资源的人一定在社会上吃得开,混的好, 因而, 其人生非富即贵, 或者既富又贵。 我这样说的依据如下。 首先,时间是上苍给予每个人绝对平等的资源,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 一周是7天。可是每个人在利用这个平等资源上却有明显不同的利用率。 有的人花去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吃喝玩乐上, 有的人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和工作上。 前者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享受人生, 可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中成长起来的人很少会有明显的建树,缺乏知识技能, 在社会上很少能够担负重任, 因而, 很可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而高效利用时间学习和工作的人,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技术,因而,提升了自己的才能,可以胜任一些重要的责任。 这样的话,在社会上发展的机会就多。 其次, 体力虽然每个人不一样, 有的人生来身高力壮,有的人天生虚弱。但是, 只要身体健康的人, 都有一定的体力。每个人对自己体力的利用率有很大的不同。 有的人生来就好吃懒做, 虽然有一身好体力, 但是, 不愿意努力工作, 怕苦怕累,有时还用在不正当的地方。 有的人虽然体弱, 但是, 几乎把所有的体力都用来工作, 尽最大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吃苦受累也无所谓。 前者是意志薄弱者, 后者是意志坚强者。 意志坚强者一般在事业上会有一定的建树。这里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浅显的道理。 在一个村庄的两个农民,家庭经济情况几乎一样。 后来, 一个农民到城里打工, 离开老婆孩子, 一个人在外面奋斗, 靠的仅仅是体力,干的全是体力活,确实很辛苦。 可是, 一年下来可以挣到几万元。 另一个农民在家除了花很少一部分时间到田里干农活, 其它大部分时间花在打牌, 下棋, 玩麻将上,晚上可以和老婆睡在同一张床上。这样的生活当然比去城里打工的那个人舒服多了。可是, 几年下来, 两家的经济就出现明显的差异。 那个去城里打工的家庭的经济条件比不去的那个要好许多。 形成了一富一穷的两个家庭的明显差异。 再来说笑容。 笑容是每个人生来都有的才能。笑容是一个人情绪心态的表露。当然笑容有很多种。 比如说, 善意的微笑,放浪的大笑,开心的笑,偷偷的笑,奸笑, 等等。一个善于利用笑容的人一定在社会上吃得开。这是因为笑容是一个人心情的表示。一个经常带着善良可爱的微笑的人, 走到那里都会受到人们的好感, 因而, 人际关系一定不错。 我本人的亲身经历是,不管走到哪里, 不管心情如何, 我尽量向人展示善良真诚友好的微笑。 在这种行为下, 我发现我周围与我相识的人都对我十分友好。 不管是在街上散步和开车, 或者是在车道上洗汽车, 还是在健身房锻炼, 人们总是微笑着挥手与我打招呼, 在工作场所更是如此, 几乎毫无例外。生活在这样善意友好的环境中, 心情特别舒畅。 这种舒畅是金钱财富换不来的。在我的感觉中,善良的微笑是一个人的外交亲善大使, 可以大大地改善人际关系。它不会给你增加任何麻烦, 更不用花你一分钱, 而可以给你带来有益的回报。 总之,时间, 体力和笑容是每个人天生具有的个人资源。能够合理高效地利用好这三个资源的人一定在社会上吃得开, 混的好, 从而, 非富即贵, 或者又富又贵。 浪费时间,不肯努力, 愤世嫉俗的人一定不会有好的前程。你也许生来资质平庸, 但是, 只要你高效地利用好这三个资源,一定会使你身价百倍。一个令人舒畅的微笑,没有成本, 不需要高超的技能, 人人都可以做到,可以使人感到快乐。 何乐而不为? 灿烂的微笑可以传染,可以营造友好的环境,可以改善人际关系。 所以, 让我们多一些微笑, 少一些抱怨,让社会充满善良友好的微笑。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867 次阅读|7 个评论
假期趣事速递
热度 2 ncepuztf 2018-2-6 20:40
从昨天起,我家全体进入寒假模式,人多了,室内温度也就高些。 米奥不知道是因为人多兴奋还是温度合适有点发情, 进入“ 夜间嚎叫,白天睡觉 ”模式。 他一整夜跑来跑去,几次路过我的枕头,想把他抓住都被他逃脱, 早上看见他钻进褥子下睡起了大觉,床上拱起个大包。 掀起来是这样。 中午饭后,继续晒太阳睡觉。 到了夜晚,他又困又兴奋。 猫如此,孩子也作息不规律了。 早上 9 点喊儿子起床,喊不起来,问他昨晚几点睡的觉。 他说: 十二点四十 。 我说:你这时间表达没学好吧,夜里那点应该是 零点四十 。 他说:爸爸,那样不好, 说十二点四十还算前一天,要是说零点四十那应该算第二天了! 好吧,你有理!
个人分类: 囧事趣事|2006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生要往增量想
热度 1 ncepuztf 2018-1-21 21:25
和同事开了一天会,白天什么正事也没干, 开完会,感叹这一天的时间已逝,白白浪费。 我说:啊,又多活了一天,赚了! 同事说:哎,又一天过去了,距 离开这个世界又近了一天! 好奇怪,我怎么觉得我俩都说的对! 我说:我们还是往增量想吧,要不活得不开心,太累! ( 西交大杨博士要是这样想便不会跳楼! ) 一大堆活还没干,只好晚上加班了。 还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说得对: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于我而言, 白天都开了会,只能争取用早上和晚上的时间干活了 !
个人分类: 生活|1830 次阅读|3 个评论
书画家的字画啥时候能值钱?
热度 1 ncepuztf 2018-1-20 19:00
以下真实故事由朋友讲述,我认为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我有一个号称书画家的朋友,字“吹牛”,号“嘚瑟”。 为了满足他“嘚瑟”的欲望,他还找人弄了一张 PS 版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证书。 当然,我也会经常无限崇拜地管他要些字画,说是为了收藏, 这样他也多个粉丝,你知道尊重对人的生命活力有多么大的影响! 但直到有一天谈到字画的市场价值,感情伤得不浅。 我问:书画家的字画什么时候能值钱啊? 他说:一般 一个人死了他的作品才会显示出价值 。 我问: 那你的字画啥时候能值钱? 然后,船翻人不见 ……
个人分类: 囧事趣事|1502 次阅读|1 个评论
冬至
pingguo 2017-12-22 15:01
行至谷底, 岁月的抛物线的最低点。 把身边的事物打量一遍, 如同打量自己, 它们跟你一样, 处在谷底柔弱的光里。 你想了一下今年该做的事, 想了一下雪莱, 阳光就照在了你的脸上, 你的感觉与思想, 也在你的脸上。 你知道,即使你原地踏步, 把自己浸泡在一杯温热的茶水中, 时间依旧在前行, 这是确定无疑的事。 当然,很多事依旧无法确定, 一些归于现实, 一些属于自然, 你需要分别看待。 你打量的事物也在打量你, 它们跟随时间的脚步, 它们不动声色, 它们的性质不会改变。 2017-12-22
个人分类: 诗歌|17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只是人类的错觉?究竟是否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
sciencepress 2017-12-13 17:00
时 间、空 间以及时空中的质量和能量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整个世界。事实上,任何生物都能够感觉到“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时间是一维的,具有流逝性和不可逆性;空间是三维的,具有无限延展性。时间、空间是科学和技术的基本问题。人类对于时间、空间的测量能力和认知水平决定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尽管有很多科学家相信空间在微观尺度上可能高于三维,但科学上至今并未发现大于44 μm 尺度的高维度空间存在。 时间、空间是什么? 爱因斯坦说: “别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搞清楚了,而我的智力发育迟,长大了也未搞清楚,于是,我一直揣摩这个问题。结果就比别人钻研得深一些。”时间、空间的本质问题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甚至是一个宗教问题。从古至今都没有圆满的答案。但是无论如何,随着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时空本质问题的认知会不断深入,同时人类时空观的演变也会对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关于空间 科学的时空观主要归结为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 牛顿认为“绝对的、真正的数学的时间,就其本质而言,是永远均匀地流逝着,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绝对空间就其本质而言,是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的,它永远不动,永远不变。因而,时间和空间是彼此独立的,互不相关的,并且不受物质和运动的影响。”而同时代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 对时空的看法与牛顿完全不同,他认为不存在绝对的时间和绝对的空间,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空间是物体和现象有序性的表现方式,时间是相继发生的现象的罗列。时间和空间不能脱离物质客体而独立存在。 爱因斯坦认为既不存在绝对时间,也不存在绝对空间。时间和空间都和观测者(简称观者) 有关。时间和空间是一个统一体,称为“时空”,时间和空间是“时空”相对于观者的投影(狭义相对论)。时空不仅与观者有关,也与时空中的引力场有关(广义相对论)。 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 德国,1820~1895) 的《自然辩证法》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各派哲学和科学的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物质固有的普遍属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指运动物质的伸张性和广延性,时间、空间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性、绝对性和无限性,同时又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特征具有多样性、相对性和具体事物空间的有限性。 无论时空的本质如何,从一个观者的角度看,宇宙中发生的任何一个事件,都可以用“距离”、“方位”和“发生时刻”对其进行标识。毫无疑问,对于同一个事件,不同观者会给出不同的距离、方位甚至是不同的发生时刻。但对于两个确定的事件,不同观者所给出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是否一致呢?牛顿的回答是:对于两个确定的事件,它们之间的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与观测者无关,是客观的、绝对的;并且,空间中所有事件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欧几里得几何进行描述。 对于同样的问题,爱因斯坦的回答却是不同的,他认为无论时间间隔还是空间距离都和观测者相关。不同的观者会给出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观测结果。1905 年爱因斯坦在德国《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论文,是相对论(后人称为狭义相对论) 的开山之作。 相对论时空与牛顿时空的差异在于观者所观测的时间和空间是否与“观者”自身相关。狭义相对论的核心问题是“同时性”问题(张元仲,1979,2015)。对于相对运动的观者,其“同时性”定义是不同的。然而,观者的“同时性”差异恰恰起因于“距离”的相对性。因此认识和理解空间的相对性更为重要。 据传牛顿在花园里思考万有引力问题时,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从而受到启发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无论传说是否具有真实性,我们借题发挥,重新审视一下牛顿的“苹果落地”问题。 如果一个苹果从5m 高的树上掉到地上,假设苹果离开树枝的事件记为E 1 ,落到地面的事件记为E 2 ,毫无疑问,对于地面上静止的观者而言,这两个事件之间的空间距离为5m,时间间隔差不多为1s。可是对相对于地面运动的观者而言,这个结果就不正确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相对于地心不动的观者,由于地球的自转,在苹果下落的时间里,果树与地面一起向东移动了400 多米,也就是所谓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因此在该观者看来,E 1 和E 2 之间的空间间隔应该是400 多米。同样,相对于日心不动的观者,这两个事件的空间距离则成为30 多千米了, 因为地球的公转速度为30km/s。 此类例子甚多。例如,在轮船的同一位置上先后燃放两个爆竹,从轮船上看,两个“爆竹”没有距离,但对岸上的人来说,两个爆竹确是在不同的地方燃放的,这与古人所说的“刻舟求剑”是同一道理。 由此可见,“距离”是与观者有关的。对于物体的运动轨迹也是如此,匀速火车或飞机上自由下落的物体,在乘客看来是沿直线(铅垂线) 下落的,但在地面上的人看来却是一条抛物线。这表明“空间轨迹”也不是一个“客观”实在,而是与观者相关的,不同的观者往往会给出不同的观测结果。显然,无论是“空间距离”还是“空间轨迹”都不具备绝对性,从而“空间”自身也就不具备绝对性。这可以称为“ 空间相对性原理 ”。 关于时间 对于时间,问题则显得有些复杂。对于相对于观者空间位置不变的一系列事件,其时序是唯一确定的,而对于不同位置发生的事件要确定其时序则并非那么简单,首先需要定义什么是“ 同时 ”。 事实上,人们在生活和科学实践中存在先验的“ 同时性 ”概念:如果有两个事件被“我”在同一时刻看到,而且所发生的地点离“我”远近相同,那么“我”就认定它们是“同时”发生的,或者说这两个事件发生在相同的时刻。 两个确定的事件,如果对某一观者而言是同时发生的,那么是否所有的观者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据上面“距离”的讨论,事件到观者的“距离”本身是与观者相关的,因此其“同时性”概念一定是与观者相关的。在某一观者看来是同时发生的事件,对另一相对运动的观者而言,就不是同时发生的。例如,对于远去的火车,如果车厢的前后门对于乘客是同时关闭的,那么在月台上的人看来,一定是后门先关。也就是说,对某一观者同时发生的事件对另一观者而言可能是有先有后。这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对于两个有相对运动的观者,如果相互观察对方的时钟(相同的理想钟),双方都会发现对方的时钟比自己的时钟走得要慢。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相对论效应:“运动的时钟变慢”。然而,毫无疑问,这种时钟变慢效应是观者自身而不是时钟造成的。因此作者将其归结为“视效应”。 再退一步,对于相对静止的观者,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否相同呢?答案也不是肯定的。我们知道任何时钟都是通过某种物质运动实现的,物质运动不仅与其自身结构有关,还与其外部的物理环境有关。即使两个观者相对静止,使用相同结构的“理想钟”,由于观者所处环境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根据广义相对论,处于不同引力场的时钟(如原子钟),其秒长是不同的。对于不同海拔的原子钟,海拔高的原子钟要比海拔低的原子钟走得快。这是时间相对性的另一种表现,称为时钟的广义相对论效应。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头发比脚趾老得快”。 关于“客观性” 既然“时间”和“空间”都与“观者”相关,那么还有什么“客观性”而言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对于一个物体,与其相对静止的观者所看到的时空属性是客观的,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这种时间被称为物质的“本征时间”(proper time),亦称为“固有时间”或者“原时”;与其对应的空间长度则被称为物质的“本征长度”或“固有长度”(proper length)。它们与观者及坐标系选择无关。 综上所述,对于宇宙中的任意两个事件,其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是与观者相关的,并不具备与观者无关的“客观性”。而事件自身却是客观的,因此两个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必然存在某种与观者无关的物理量。 俄裔德国科学家闵可夫斯基(Hermann Minkowski,1864~1909) 将这个客观物理量定义为事件之间的“时空间隔”。闵可夫斯基将时间和空间合称为“时空”(space-time),并提出用一维“虚数”空间表示“时间”,三维“实数”空间表示“空间”,两者合并构成的“四维复数空间”表示“时空”。时空中任意两个邻近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时空线元”,用ds 表示,即 通常将上述公式称为闵可夫斯基度规。该式表明,“时空间隔”与观者无关。也就是说,对于两个确定的事件,不同观者可能给出不同的时间和距离结果,但其“时空间隔”却是相同的。“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只是“时空间隔”相对于观者的“投影”。 简而言之,对“观者”而言,“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对“宇宙”而言,“时间”和“空间”并不具有客观性,客观存在的只是“时空”。“时间”和“空间”因“观者”而存在。相对于某一观者相隔“很远”的两个事件,在另外的观者看来可能很近;同样,对于某一观者相隔“很久”的两个事件,在另外的观者看来可能时间很短。然而,两个事件之间的“时空间隔”是与观者无关的,是它们之间最短“时空”连线的“长度”。 类光能量在时空中的传播路径称为类光测地线。如果定义类光测地线的线长为“零”,那么根据时空线元的“虚”、“实”特性,可以将时空中的曲线分为“类时”(time-like)、“类光”(null) 和“类空”(space-like) 三类,分别满足如下基本条件: 显然,宇宙中所有物质的世界线都是类时的,其速度不可能大于光速。 “类光测地线长度为零”反映了“能量”与“物质”之间的根本区别。它表明光子的“粒子”特性只是一种“观测特性”。因为只要是真实的“粒子”,它就一定有“本征时间”,有“有生之年”,因而也就会表现出“类时”特性。 《时空测量原理》 作者:韩春好 责编:周涵,赵彦超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0 ISBN:978-7-03-054429-2 《时空测量原理》 在9个基本公设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时空测量与时空参考系理论,分析讨论了欧几里得-牛顿空间、闵可夫斯基空间和黎曼-爱因斯坦空间的时空度量问题。内容涵盖微分几何、矢量张量分析、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天文参考系等基本内容。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的波纹
pingguo 2017-11-2 15:30
在确切的我与不确切的一首诗之间, 在确切的一首诗与最初的你之间, 在确切的你与模糊的爱之间, 在确切的爱与不确切的生死之间, 荡漾着时间的波纹。 波纹传到远方的岸边,叫什么名, 没有人知道, 也无从询问。 一些重于泰山的书信, 如今已变成羽毛, 缓缓降落,或者缓缓升起, 在确切的深秋的风里。 2017-10-27
个人分类: 诗歌|1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我从黎明醒来
pingguo 2017-10-6 16:48
一 你眼睛里的波光, 先于一切语言。 除此之外我一无所有。 二 时间像河水, 更像鱼, 突然跃出河面在空气中凝固。 从一个瞬间起, 时间改变了同我的关系。 三 黎明,成了我手里的一支长矛, 堂吉诃德的长矛。 白天,很多时刻, 我以为胜利在望。 四 所谓胜利, 无非是一件事无法继续, 比如月圆, 比如相思, 比如倒下的酒杯。 五 我们有过年青, 年青到对事物只有印象。 我们来不及开始便已经结束。 六 生命的过程固然是感觉的过程, 更是思想的过程。 我们感觉到光,桂花的光, 以思想为媒介。 七 秋天的落叶静悄悄, 它在讲述, 心证高于存在。 八 人是否需要做一点超越生死的事, 哪怕只是在语言里。 九 当我从黎明醒来, 这样的一天又有了开始。 2017-09-06
个人分类: 诗歌|1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每个日子都在寻找自己
pingguo 2017-9-18 10:39
一 时间的种子撒落于我的心灵, 而将它的痕迹刻在我的身体, 无形的部分刻于我的眼睛和语言。 二 鹅卵石一样的日子, 对应于鹅卵石一样的诗句。 三 作为概念的时间大家都一样, 具体的时间,各人有各人的不同。 四 每个日子都在寻找自己, 为自己命名, 不只是一个数字符号。 2017-09-18
个人分类: 诗歌|1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球网:科学家语出惊人:时间其实根本不存在
热度 1 sheep021 2017-9-9 19:51
环球网: 科学家语出惊人:时间其实根本不存在 最近,物理学家们对一切事物的理论进行了最新的尝试,结果生出了一个更离奇、更具争议性的概念,即时间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PS: 呵呵,呵呵,终于有物理学家说实话了。本人一直认为:时间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空间也不是。 详见旧文: 科学网 —关于 时间 本质及其是否可以无限分割的讨论 - 王号 的博文 2014年4月13日 科学网 — 所谓的 时间 ,只是我们人为的切割 - 王号 的博文 科学网 —爱因斯坦PK霍金: 时间 独立存在吗? - 王号 的博文 科学网 —罗素, 时间 、空间、精神和物质 - 王号 的博文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265 次阅读|1 个评论
[求证] 托尼·施瓦茨(Tony Schwartz):管理能量,而非时间!
热度 1 zlyang 2017-9-7 16:52
托尼·施瓦茨(Tony Schwartz):管理能量,而非时间! 以下转载的内容,不知道知否合理?感谢您的指教! 管理能量,而非时间! 托尼·施瓦茨 (Tony Schwartz),2013-02- 27 http://www.hbrchina.org/2013-02-27/905.html    时间,是职场中人最感稀缺的资源。很多经理人每天工 作12个-14个 小时,很少正常吃饭,不是随便抓点什么匆匆填进肚子,就是坐在办公桌旁边干边吃;要么就是没完没了的应酬,无法与家人共进晚餐;睡眠不足,没有时间运动;心怀愧疚和不快,身心俱疲,这一切似乎已经成了经理人的生活常态。 我们大多数人都用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来应对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心理和情绪。就企业而言,这必将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精力涣散、离职率居高不下、医疗成本激增。在过去几年里,笔者所在 的 Energy Project 公司 为包括索尼公司和美联银行在内的一些大型组织提供了咨询和培训服务,通过一个名为“能量管理计划”的项目,帮助数千位领导人和管理者建立起良好的习惯,科学地管理他们的能量,而非时间。最后的数据表明,参与该计划的员工的绩效表现均优于对照组,高能量能够创造出更高的绩效。 笔者认为,延长工作时间之所以不可取,是因为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相比之下,能量则不同。物理学将能量( Energy )定义为工作时可资使用的潜在能力,对于人类来说,能量主要来自四个源泉——身体、情绪、思想和精神,通过形成特定的习惯,以上每个源泉都能为人类系统地增加并定时补充能量。所谓特定的习惯,就是有意识地按照严格的时间表进行日常活动,并尽快使它们转变为无意识的、自动自觉的行为。为了有效地给员工补充能量,组织的着眼点必须从“向员工索取更多”转移到“为员工付出更多”,这样,他们才会鼓足干劲,才能为每天的工作投入更多。 能量管理计划首先从对体能的关注开始。 因为一个好的身体能够产生更多能量。谁都知道营养不良、缺少运动、睡眠不足和休息不够会降低人的基础能量水平,削弱他们的情绪控制力和专注力。笔者和他的同事帮助经理人制定一些能够增强、恢复和补充体能的习惯,敦促他们规律饮食,按时作息,加强锻炼。很多参与这一计划的管理者都反映,随着体能的增强,他们的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 该计划的第二个关注点是情绪。 笔者认为不管外部压力有多大,人们只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可以提高能量的质量。大多数人都发现,当自己情绪愉快的时候,往往就是绩效最高的时候。为做到这一点,除了注意工间休息,还应养成三个简单而有效的习惯--深呼吸放松自己,向他人表达赞赏,并且换一种积极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事实证明,积极的情绪能够提高能量的质量水平。 该计划的第三个关注点是思想,思想必须集中。 许多高管认为,如果有一大堆任务摆在面前,就必须同时着手处理,但实际上,这种做法会降低工作效率。笔者建议高管们制定一些习惯来减少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无情干扰。比如:只在固定时段接发电子邮件,开会时不接听电话,等等。集中注意力,使高管们的能量不致分散,他们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与过去相同的工作量。 该计划的第四个关注点是精神。 笔者认为,当人们的日常工作和活动与他们最为珍视的、能够赋予他们意义感和目的感的东西相一致时,他们的精神能量就会发挥作用。为此,人们需要理清优先事项,并以此为准在三个方面制定习惯:做自己最擅长和最喜欢的工作;有意识地为生活中最重要的领域分配时间和精力,认真工作,关心家庭、健康和他人;此外,还要在日常行为中奉行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托尼·施瓦茨 (Tony Schwartz) Energy Project CEO 、《做好任何事情》一书的作者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
个人分类: 本科-研究生教学|7329 次阅读|8 个评论
寻找火灾中“失去”的时间
热度 1 dfedhw 2017-9-5 00:57
兄弟,留给你的时间不多了 (这样的文章,一篇抵得上几十篇) 来自微信公众号 ifire-hy 靠山屯闲话 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这起由沙盘展示模型引发的火灾,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普通民众对突发火灾的反应速度以及控制能力,短短200多秒的燃烧,居然最终能造成12死23伤,不禁有人要问: 1. 发现火情延时了吗? 非也,根据监控录像还原,火情发生在下午14:58:30秒,并非夜间,售楼部大厅里人来人往,沙盘附近人员几乎亲眼目睹了火势形成及蔓延的全过程,3分钟内处于观望,之后才开始意识到要逃离。 2. 灭火人手不够吗? 非也,据目测,一楼大厅及门厅内至少有30人,如果大门外的路人可以及时动员,起码可以再翻一番。 3. 起火现场可燃物堆积复杂吗? 非也,最先起火部位为大型沙盘模型,本身火灾荷载较大,沙盘附近有各类展板,上方有部分悬垂的灯饰,然而展示大厅空间足够大,相比于一些老旧场所,这样的空间布局算不上太复杂。 4. 失火楼层很高吗? 非也,死伤人员几乎都是在二楼被困,仅仅由于一楼灭火不力,对火势蔓延估计不足,通知撤离不及时,东西两侧楼梯出口被浓烟封住,从而丧失逃生机会。 火灾总是以这样残酷的方式向人们“炫耀”着现如今它的蔓延速度,反过来就等于在“嘲笑”人们的灭火能力和水平:大白天的火灾,几十人围观之下,不算复杂的火场环境,一楼和二楼之间,它居然“不可一世地发展壮大,把一楼的人撵的狼狈逃跑,把二楼的人几乎全包了饺子。” 火灾仅仅耗时200余秒,而现场的几十人在这段时间里做了些什么:诧异、观望、迟疑、犹豫、传话直至撤离,当然还有一些零散的、无异于“杯水车薪”的灭火行动。 就在这样一场近乎于消防演练(只是点火源荷载更大),有利条件几乎完全“占据”的情形下,居然还是打了一次“大败仗”,最该反思的当属对灭火时间的利用和把控,或者说灭火效率,毫无疑问: 由于初期人工灭火技术效率的低下,明显“拉低”了人们对火灾的反应速度及控制能力, 从而导致难以“降伏”这匹轻易“脱缰”的野马。 灭火技术创新就是要与火灾在这200多秒的时间内展开一场“军备竞赛”,通过技术的最简化,尽可能“ 砍掉 ”一切不必要的“浪费”时间的行为: 发现火情耗费的时间、找寻及运送灭火剂的时间、信息传递的时间、组织人员的时间,甚至于左顾右盼的时间 ,珍惜火场中的每一秒,能够自发实现即时高效灭火,唯有如此,才能把从前“失去”的时间“找”回来,才能让时光“倒转”,如果依然找不准问题的“根源”所在,时间一拖再拖,被火灾如此“嘲弄”绝不只是最后一回。 诚如前文中作者所言:仅就这样的一起火灾案例,真够我们学上十几年的。
2782 次阅读|2 个评论
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
lhj701 2017-8-21 09:35
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 1、存在不依赖于时间,存在有开始、结束,但这是现象的描述,不需要时间来佐证。 2、时间可以测度存在的一维,如测度变化,从而与大自然一致,显示为长短。 3、存在的某些维度,可以影响对于时间的感觉。但时间,并不等同于存在。 4、因此,时间的流逝,并非一定能够影响到存在的多个维度。 5、存在的多个维度,也许在变,但个别维度,也许不会随着时间变化,而仅仅是随着时间变化,而被发现。 6、存在的本质性的维度,也许是没有意义的,但时空对于某些维度的扭曲,会产生意义。 7、存在的多个维度也许没法完全展现,因为在主干没有找到之前,存在的多个维度的纠缠,正如主干的多个分支一样,以同样的形式存在。 8、存在被大脑的异化,使得存在难以被时刻觉察,而其他的感觉,正如存在被雾所遮霾,占据了大部分用时间测度的存在。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遇雨
热度 1 pingguo 2017-8-3 22:16
午后我们在浣花溪边散步, 突然遇雨。 蓉城的初夏时常如此。 你跑向一棵浓密的黄葛树, 喊着,快一点。 雨水在擦亮它嫩绿的叶子, 那是新近的日子, 也擦亮它深色的叶子, 那是过去的日子。 我们在各自的轨迹, 走着走着, 发现只剩下自己。 我们多了一段经历,对明天, 依然毫无准备。 雨在下,雨遵循自身的规律。 我们身处四季, 身处多变的形色与卦象。 不变谓之道, 我们开始认同这一点, 却始终只字未提。 2017-05-11
个人分类: 诗歌|1936 次阅读|2 个评论
或者跟月亮在一起
pingguo 2017-7-18 16:42
月光如水的夜晚已极少出现, 为此忽然失眠。 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诗集, 一直读下去或者读某一页。 时间对于我, 不再需要去争分夺秒。 想象的时间已远少于思考的时间。 嘀嗒嘀嗒的每一秒, 显示出时间不动声色的本质, 我开始与之趋向一致。 我在慢慢喝着茶水, 我没有觉得需要重新泡一杯茶, 也没有觉得黎明需要等待。 昼与夜的不同, 萤火虫最懂。 对我来说,这样的夜晚, 只是比白天安静许多, 只是更容易觉察, 我是跟自己在一起, 或者跟月亮在一起。 2017-07-13
个人分类: 诗歌|1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类简史(43)
罗非 2017-7-12 09:50
  用一种间谍卫星的高度……   人类文化一直流动不休。但这种流动究竟是完全随机,或者其实有个整体模式?换句话说,历史有个大方向吗?答案是肯定的。几千年来,我们看到规模小而简单的各种文化逐渐融入较大、较复杂的文明中,于是世界上的大型文化数量逐渐减少,但规模及复杂程度远胜昨日。当然这是从宏观层面来看的粗略说法,如果从微观层面来看,每次几个文化融合成大型文化的时候,也可以看到大型文化的破碎解离。就像是蒙古帝国,虽然曾经雄霸亚洲甚至还征服了部分欧洲,但最后还是分崩离析。又像基督教,虽然信众数以亿计,但也分裂成无数教派。拉丁文也是如此,虽然一度流通中西欧,最后还是转化成各种当地方言,演化出各国的语言。然而,合久必分只是一时,分久必合才是不变的大趋势。   想观察历史的方向,重点在于要用哪种高度。如果是普通的鸟瞰高度,看着几十年或几世纪的发展走向,可能还很难判断历史趋势究竟是分是合。要看更长期整体的趋势,鸟瞰高度便有不足,必须拉高到类似太空间谍卫星的高度,看的不是几世纪,而是几千年的跨度。这种高度能够让我们一目了然,知道历史趋势就是走向分久必合。至于前面基督教分裂或蒙古帝国崩溃的例子,就像是历史大道上的小小颠簸罢了。   * * *   想清楚看到历史的大方向,最佳的办法就是数数看不同时期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同时共存的文化。我们现在常认为整个地球就是一个单位,但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间,地球其实像是星系,各个人类文明各自构成不同的世界。   让我们以澳大利亚南方的塔斯马尼亚岛为例,这是一个中等大小的岛屿,原本和澳大利亚大陆相连,但大约在公元前10000年,冰河期结束、海平面上升,于是它也成了岛屿。当时,数千名狩猎采集者就这样留在岛上,与其他人类断了连接。一直到19世纪欧洲人抵达之前,有12000年没有人知道塔斯马尼亚人存在,塔斯马尼亚人也不知道外面有其他人类。岛上的人自己有自己的战争,有自己的政治冲突,也有自己的文化发展。然而,如果你是当时中国的皇帝或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对你来说,塔斯马尼亚的概念其实就像是木星:总之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美洲和亚洲也是如此,长久以来两个世界对彼此毫无知悉。像是在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左右,中国处于战国时代,群雄争霸;同时在中美洲,也有各个不同的玛雅文明互相竞逐。然而这两边的争斗却是完完全全毫不相干。对这些人来说,亚洲和美洲的分别,就像火星和金星一样。   地球上到底曾经有多少不同的人类世界共存?大约在公元前10000年,地球上有数千个人类文明。但到公元前2000年,这个数字已经只剩下数百个最多也只有两三千个。至于到了公元1450年,这个数字更是急遽下降。当时即将进入欧洲探险时代,地球上仍然有许多像是塔斯马尼亚这样独立的“小世界”,但将近九成的人类都已经紧密相连,活在由亚洲和非洲组成的“亚非世界”里。当时,绝大部分的欧亚非(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一大片地区)已经有了紧密的文化、政治和经济连接。   至于全球剩下的其他大约一成人口,大致上还能够分成四个具有相当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世界:   1. 中美洲世界:涵盖大部分中美和部分北美。   2. 安第斯世界:涵盖大部分南美西部。   3. 澳大利亚世界:涵盖澳大利亚大陆。   4. 大洋洲世界:涵盖大部分太平洋西南的岛屿,从夏威夷到新西兰。   地图3 公元1450年的地球。亚非世界里提到的地点,都是穆斯林旅行家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曾到访的地方。他出生于摩洛哥的丹吉尔(Tangier),曾前往位于西非的廷巴克图(Timbuktu)、位于东非印度洋上的桑给巴尔岛(Zanzibar)、南俄罗斯、中亚、印度、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他所行经的各地,正是即将跨入现代、由亚洲和非洲所组成的世界。   接下来300年间,巨大的亚非世界吞噬了所有其他世界。首先在1521年,西班牙征服了阿兹特克帝国,进入了中美洲世界。同时,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开始染指大洋洲世界,不久便彻底征服。1532年西班牙征服者打倒印加帝国,于是安第斯世界也不复存在。1606年欧洲人首次登上澳大利亚大陆,而等到1788年英国殖民开始,这个质朴的世界也宣告终结。15年后,英国人在塔斯马尼亚岛上设了第一个殖民地,于是最后一个原本独立的人类世界也就此并入了亚非的影响圈。   确实,亚非世界这个巨人花了几百年才慢慢消化了它吞下的所有世界,但这个过程已经永远无法回头。今天几乎所有人类都接受同一套地缘政治体系(整个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国家,但受到国际公认);使用同样的经济制度(就算是地球上最偏远的角落,也受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塑);采用一样的法律制度(至少在理论上,人权和国际法放诸四海皆准);也接受同样的科学体系(不管在伊朗、以色列、澳大利亚还是阿根廷,专家对于原子结构或肺结核疗法的意见都会相同)。   然而,全球文化虽然单一,却非同质。就像是单一的有机体有许多不同的器官和细胞,单一的全球文化也包含着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和生活方式,既有纽约的股票经纪人,也有阿富汗的牧羊人。但不论如何,他们彼此都是密切相关,而且会以许多不同方式相互影响。虽然会有各种争斗,但他们争辩用的是同一套概念,战斗用的是同一套武器。严格来说,真正的“文明冲突”其实是“聋子式的对话”(dialogue of the deaf),也就是双方都不知道对方在讲什么。但像今天,伊朗和美国虽然针锋相对、剑拔弩张,但他们讲的都是民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国际权利以及核物理学这套语言。   我们也常说有某些文化比较“纯正”,但如果所谓“纯正”指的是从头到尾的发展都从未有外界干扰,只有当地最古老的传统,那么全球早已没有纯正的文化。在过去几世纪中,全球化浪潮翻腾汹涌,几乎让所有文化改头换面,再也难窥原貌。   全球化一个最有趣的例子是各种“异国”饮食(ethnic food,原意为“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在意大利餐厅,似乎就该看到西红柿意大利面;在波兰和爱尔兰餐厅里,就该有很多马铃薯;在阿根廷餐厅,就该有几十种牛排可以选;在印度餐厅里,就该什么都要加辣椒;在瑞士咖啡馆里,就该有热巧克力,上面盖着像阿尔卑斯山一样高的鲜奶油。只不过,上面所有食物没有一项的原产地在这些国家。西红柿、辣椒和可可的原产地都在墨西哥,是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之后才传到亚非。至于古罗马帝国的恺撒和意大利的但丁,也从来没用叉子卷起西红柿意大利面(当时甚至连叉子也还没发明!),瑞士的威廉·泰尔(William Tell)从来没吃过巧克力,至于印度的佛陀也未曾在食物里加过辣椒。马铃薯一直要到400年前才传到了波兰和爱尔兰。在1492年,阿根廷完全没有牛排,只有骆马排。   在好莱坞电影里,平原印第安人总是英勇地骑着马冲向欧洲人的篷车,大无畏地守护着祖先的传统。然而,骑着马的美国原住民可不是什么纯正古老的传统形象,是在17、18世纪,欧洲马传到了北美之后,才让整个北美平原的军事和政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492年,美洲还没有马。虽然苏族(Sioux)和阿帕契人(Apache)在19世纪有许多看来威风八面的特色,但这其实是个现代文明、全球化的产物,说不上什么“纯正”。
个人分类: 科普|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共享时代,没有什么不可以共享?
热度 1 lhj701 2017-5-26 20:38
共享时代,没有什么不可以共享? 共享小黄车已经占领了我们的城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正在横扫我们这个时代。 未来,可以共享的东西非常多,除了如共享汽车,还可以共享图书啊,饭菜啊,物品(雨伞、手机、电影票)、将要到期的酸奶啊、食品啊、不再使用,还没有到期的软件、网站用户权限等等。反正,自己不想用(或临时不用)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共享,总比扔到垃圾堆,浪费了要好吧。 甚至将来可以共享时间,比如我刚好有2个小时没有事情,某个家长需要这2个小时找人照顾小孩(或做其他),那么我可以去帮他看孩子,将来他(虚拟化的,可以是共享系统中的其他人)偿还我的2个小时,帮我做我临时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未必是需要看孩子,比如是帮我购买2袋咖啡送到我的房间)。 再比如,假设我具有英文翻译和学术论文发表能力,可以修改润色简单的英文学术论文,那么我可以共享我的能力,修改多篇英文论文。而积累得到的共享积分,将来可以共享到几分之一的高水平老外英文论文修改的时间。因此共享可以实现等价交换。 再比如,年轻时你去做义工照顾老人,可以计入共享积分,那么将来,当你老了,这个积分可以换来其他义工对你的照顾。 其实共享经济,体现的就是一个时空的物品共用和交换问题,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应用,解决了物品在时空坐标的可信流动问题。目前由于物品及物品信息(所属及所用权)流动的缺乏,已经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因此,共享经济未来的前途非常看好,发展空间很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05 次阅读|3 个评论
时间不可描述
热度 1 pingguo 2017-5-18 15:23
天气趋暖。时蔬, 节令的各色旗帜, 开始一波接一波流动。 今日的主角, 无疑是这些新上市的番茄。 在番茄上掏一个洞, 加两勺白糖,放一夜, 童年时的酸甜, 任何描述都显得模糊。 如今适合生吃的番茄越来越少。 你教的挑选番茄的要领, 我大致还记得: 不能硬,也别太软, 自然的粉红色, 圆润,顶部没有长尖儿。 我挑了大小均匀的五颗, 放到秤盘上, 内心升起琥珀的光。 这时才留意,卖菜的摊位, 换了个漂亮的女主人。 上一次我们一起买菜, 已过去数年。 时间不可描述。 2017-05-05
个人分类: 诗歌|1691 次阅读|2 个评论
草莓与草莓花
热度 1 pingguo 2017-4-12 20:31
从草莓花的清香, 嗅不到草莓的甜。 时间的果实, 耐心,意味着起码的勇气。 从草莓的甜, 也尝不到草莓花的清香。 当你说喜爱, 请喜爱它昨日的根茎叶。 那是一种安静的甜, 听不见一丝风声。 那是一种柔软的甜, 寻遍世上的草也采摘不到。 成长的苦乐,如何计较, 它一直是同一棵草。 时间不好不坏, 但别错过每一秒。 2017-04-12
个人分类: 诗歌|4260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历史是谁创造的?》有感
热度 3 rongqiaohe 2017-1-24 09:29
读《历史是谁创造的?》有感 原文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50818do=blogid=1029578 无论人类存在与否,宇宙的历史都会沿着 时间轴 继往开来,再延续下去。 人类仅仅是宇宙时间轴上一闪而过的火花,因此,人类不可能创造历史,只能在宇宙的时间轴上“折腾”,制造“事端”。折腾大了,人类自己记载下来了,就成为了所谓的“历史”。这是制造历史事件,而不是创造历史。创造历史只有宇宙能够做到,人类恐难为之。 1 、大家理解的历史,是“能够写在书本上的历史事件”。然而,我们却忽略了,那些没有写到书本上的历史事件。 2 、如果从广义的历史概念来看,宇宙的存在和发展,万物的存在和变化,人类的存在和演化等等,其本身就是历史。历史就是经历,历史的进程没有谁的功劳。 3 、如果从狭义的历史观来看,比如算盘、计算机、相对论等等具体事物的出现,当然具有个人的能力和时代的背景。但,这些都是伴随人类的发展和演化,必然会出现的事物,只是时间的早与晚。没有牛顿,就会有刘顿;没有爱恩斯坦,就会有艾恩斯探。 3 、历史究竟是谁创造的?我的回答: 历史的创造者是时间 。 即便你躺在床上睡觉,时间也不会停留,也在创造历史。 4 、历史属于宇宙中所有的存在,包括人类、山川、河流、土地、雾霾、以及所有的哺乳动物、昆虫、微生物、鱼类,还有暗物质等等。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把历史的进程霸为私有,也不可能霸为私有。 让谁撰写历史,历史就属于谁创造的逻辑慢慢变淡吧。 历史不应该属于谁的附庸! 创造的历史的本质,就是创造时间,有谁能够把时间创造出来?
个人分类: 浅谈|4018 次阅读|4 个评论
老家,你回得起吗?
热度 5 jiangjiping 2017-1-21 01:02
老家,你回得起吗? 蒋继平 2017 年 1 月 20 日 今天离新春佳节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这个时候, 在外漂泊的游子们心里一定非常想家。 俗语云: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想每个常年在外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回家探亲, 与父母和兄弟姐妹们相聚,畅诉离别的思念, 是每个游子的心愿。 因而, 这个时候, 大多数游子都在规划回家探亲的具体事项, 有的在订车票, 有的在预定飞机票, 有的在选购回家的礼品。那些回家探亲时间比较长的人还得预先请假。 回家探亲, 虽然说起来一句简单的话, 可是, 它却是一个比较让人烦恼的事。 它涉及到三个方面, 即工作, 金钱和精力。探亲首先要有假期, 要跟单位请假。这对于工作任务重的人来说, 确实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我去年回国探亲, 向公司请了两个星期的带薪年假。 可是, 我的工作任务还得我来完成。 所以,虽然我在探亲期间遭遇意外而身受重伤, 但是, 回到美国后, 就立即回到公司上班。 回家探亲要购买车票和机票。 在国内, 春运的车票很难买, 在国外, 要办理签证。 这些都是很费神的事, 要花去相当的精力来处理。 回家探亲, 除了旅途费用外, 还要给亲朋们准备一些礼品。我去年和夫人一起回国探亲, 花去的钱在一万美元以上。其中包括来回机票 ( $4500.00 ) ( 商务舱, 国内一家企业代付 ) ,各种礼品( $5000.00 ),请客( $1500.00 ) , 和红包( $3000.00 ) , 以及其他零用开销( $600.00 )。 这些费用还不包括我因为受伤而住院治疗的任何费用。 当然, 对于我这样的境况,金钱不是首要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工作上走不开。 因为实在太远, 来去一次至少需要两个星期。 我想, 许多在外的游子们面临与我同样的问题。 有的是工作繁忙而走不开,有的是签证办不出来, 有的是车票难于买到, 有的是考虑到花销太大而主动放弃回家探亲。 说实话, 佳节思亲的心情大家都有, 可是, 人生也有许多无奈的事。 回家探亲的代价很高。 家, 你回得起吗? 最后, 希望家乡父老乡亲们能够理解在外游子们的心情和处境。
个人分类: 节日感言|4519 次阅读|26 个评论
死神永生
热度 3 lvnaiji 2016-12-29 09:57
吕乃基 本文的上半部分曾在科学网上发表,此处加了后半部分。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这是马克思的名言。 何谓时间?多少哲人为之绞尽脑汁。有牛顿的绝对时间,爱因斯坦的相对时间,一维时间,或许还有多维时间。马克思说的又是什么“时间”? 博主以为,此处的“时间”,应该是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的时间,或可称为“人类时间”。目前来看,也就是作为人类家园的地球存在的时间,无论多长,然而有限。 人类又是在怎样使用有限的“人类时间”? 一曰内耗。为权为名为利,为意识形态,个人间,国家间明争暗斗,打得不可开交。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然而那个“巢”,是作为人的“类”,是“国”,还是“家”?特朗普对“类”嗤之以鼻,国人则对“国”一往情深,究竟是“家国”还是“国家”争论不休。 二曰走弯路。其中有些“弯路”是必由之路,譬如波浪式进步,螺旋式前进,否定之否定;有些弯路被冠以美名,如“后退一步海阔天空”和曲径通幽之类;有些则是“进一步退两步”。还有,历史总是重复,一次喜剧皆大欢喜,一次悲剧抵消喜剧。 三曰挥霍,譬如海天盛筵,譬如游戏至死。 四曰“作”。No zuo, no die.人类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缩短“人类时间”,无异于自残。 看来,唯一可以说的出口就是发展科技了。然而科技又是“双刃剑”,上述种种,科技都脱不了干系。 好在,科技的发展开辟了三种可能性: 其一,人类在糟践时间的同时还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向外发展,向外太空,探索类地行星,以扩展人类的空间,来延续人类发展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宇宙尺度的“轮作”。于是,马克思的名言或可这样表述: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空间是人类发展的时间 其二,最新的发展则是人工智能,奇点人正在加快脚步向我们走来。人类,或许只有改变自己的身份,成为“新新人类”。不是说,谁活下来了,谁就是“人”吗? 换一种活法,开启全新的时间 。 其三,亚里斯多德把自然界区分为形式与质料,并据此构思了一个谱系:在谱系的一端,只有质料没有形式;另一端,只有形式没有质料。如果把这一谱系与宇宙演化至今的过程联系起来,前者相当于奇点,拥有所有的“质料”而没有“形式”,却拥有所有的发展可能;后者目前尚未显山露水。 虽然如此,137亿年的宇宙演化史似乎正在展现这样的图景,形式日趋丰富多样,变化多端,越来越摆脱质料的羁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正在谈论生命的本质是计算。至于意识,刘慈欣让云天明最大限度摆脱身体的制约。再跨一步是量子纠缠,意识或许存放在遥远的彼岸。《三体》的情节虽然没有述及,但其书名已经给出了终极答案: 死神永生。 从有性生殖开始,二性生物个体就面对死亡,换取种群最大的生存繁衍时空尺度,这是自然律。进化树顶端的人类也不例外,人工智能等高阶科技也应是群体的属性。家庭、企业、社会甚至国家,都是有限个体人的集群,也是时间阶段性价值最大化的产物,目的是在有限的边界内、心理舒适且延续最大的存在时间。因此,人类存在任务一是内部积聚最大能量突变,二是外部拓展边际,三是求真择善,死神在其中扮演着常变量,变化将永生。这是博主微信好友吕志刚先生的见解。或许依然可以归结为一句老话: 向死而生。
个人分类: 科技|2985 次阅读|4 个评论
不同层次上的物质和空间有着不同的时间尺度
热度 3 Zhuruming 2016-11-24 07:49
首先,让我们思考这样的情形: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在经过尘埃聚集、出现行星胚胎、清理轨道上的其它物质等较为短暂的几千万圈(年)甚至上亿圈(年)的形成之后,就进入了更为漫长的稳定存在状态。那么,微观世界有没有可能也存在这种过程呢? 很显然,电子围绕着原子核做高速运转却并不落入原子核的例子是合适的比较对象。我们先不考虑电子是以粒子还是波的形象存在,也不考虑它是以轨道还是以电子云、概率的方式出现,甚至也不考虑它的带电性问题,我们只须观察电子围绕着原子核做高速运转这一个事实:无论电子是以接近光速,还是以比光速低几个数量级的速度绕核运转,相对于原子的尺寸而言,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都可以很轻松地实现几千万圈、甚至几十亿圈的绕核运动,因此完成以上太阳系各大行星的形成过程并进入稳定存在的状态,是绰绰有余的…… 其次,让我们思考另外一种情形:在浩如烟海的宇宙中,银河系是众多星系中非常普通的一个;而相对于拥有几千亿颗恒星的整个银河系而言,太阳系并不比一个电子大,地球、金星等行星则是一粒粒比电子还要小得多的微尘。假如有一个 比星系大得多 的“巨人”,正在通过各种方式来对银河系及其物质构成进行观察,那么在这个”巨人”的眼里,银河系、太阳系或各个行星的形态、构成和运动规律会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巨人”眼里的时间尺度和地球上人类的时间尺度显然是不一样的,它看到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一圈可能是短短的一瞬间,但地球在这一瞬间的时间里绕太阳转了两亿多圈,而人类的感受是漫长的两亿多年。如果以人类观察微观世界所能达到的放大倍数做参考,而银河系处于原子尺度的话,那么在这个比星系大的多的“巨人”眼里,太阳系最多处于电子尺度,地球则很可能无法观测到(更不用说地球上的山川湖海和人类)。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假设地球及上面的人类能被观测到。很显然,在这个“巨人”的眼里,太阳和地球(以及更小层次的人类)是不折不扣的微观粒子,自然应该遵从量子运动法则。问题是:我们自己的感受是这样的吗?我们脚下的地球和天上的太阳是这样运行的吗?而在我们人类眼里,那个“巨人”是不是很可笑?居然忽略了这么丰富的物质构成、性质、运动和变化。 这应该是问题的关键,是整个量子力学的症结所在。 理想化的哲学思想和数学工具已经让我们忽视了微观世界丰富的物质构成和重要性质,而不合适的时间尺度又让我们忽略了无数的过程和变化之后,一个光怪陆离的量子世界诞生了,也拉开了宏观(宇观)与微观分道扬镳的序幕…… ---摘自《物理学的困惑与物质世界的本来面目》
个人分类: 物理|4483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校老师的时间都哪里去了?
热度 31 ncepuztf 2016-11-22 21:51
其实不只高校老师了,体制内的童鞋们都差不多。 【1】去拜访国网公司总部的同学,从下午5点等到6:30,他一直在开会。 出来就近简单吃了个饭,晚上8点又回去加班了。 说白天都开会了,全靠晚上布置任务,加班到晚上11点以后是常事。 【2】一供电局朋友被借调到国网经研院,半年头发白了一半。 也是整天参加开会、写材料、组织开会,而且这些会多数不解决什么问题,只是做了,留下了记录,似乎干了不少工作。 【3】今天同事说,感觉公司还是比我们挣钱多,但好像我们出去干啥也干不了。【被体制化了】 我说,不是你啥也干不了,出去了为了吃饭你也得会干。 算起来我们花掉的时间并不比公司的少,只是我们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无效的事情上。 吃体制的饭,就得跟着体制干。 你买个设备都得前后三个月,出次国单位内部手续没1-2周都跑不下来,后续报销比这费时也不短。 填表学习更不要说了,都是反复填,滚动学,要不你的态度可能就有问题了。 私营公司那有那么麻烦,照这么干法就得倒闭了。 【4】那个从学校出去在杭州开公司的哥们就非常有感触,他也最有发言权。 去年被国网下属的“ 公司 ”“挖”了去搞研发。 样机都研制出来了,他垫付的7,8万材料配件费 “ 公司 ” 还没有支付。 整个部门就他一人在干活,其他人上班也不干活,但每天考勤,开会总结昨天干了啥,今天准备干啥。 他每天熬夜搞研发,上班又远,开会也不愿意听其他人扯淡。 后来索性不去了,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个人分类: 生活|18133 次阅读|65 个评论
Each day is an only day!
lhj701 2016-10-29 09:41
Each day is an only day! 这句话有没有错误? 是不是应该: Each day is a day?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普讲座:时间与导航
jxz1963 2016-9-29 09:04
9月26日下午,应铜川市第二中学邀请,中国科学院科普团西安分团研究员李孝辉为300余名初中学生作科学报告。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副主任、时间频率测量与控制研究室主任李孝辉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时间与导航”。 他以“我在哪里?我该怎么走”开场,指明导航的定义,强调“导航准不准,就在于时间!” 他具体从导航是科技的发动机、共视时间比对是基础、星月的童话也很神奇、别开蹊径的钟表导航、无线电导航更加简单等五个方面说明了时间和导航的关系及两者的地位。 整个报告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导航技术的逐步发展历程,期间通过妙趣横生的科学发现和科学家历史故事引用穿插,讲解阐述了从最基本的标志法到钟表法、月距法,再到今天发展成熟的卫星导航技术。   李孝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说明,使与会学生逐步明晰了时间与导航的关系,对标志法导航、天文导航和无线电导航的原理有了大概的了解,引起听众探索兴趣,台下不时响起阵阵掌声,现场气氛活跃。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3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院科普团西安分团为铜川市二中师生作科普报告
jxz1963 2016-9-28 22:21
9月26日下午,应铜川市第二中学邀请,中国科学院科普团西安分团研究员李孝辉、祁云枝为300余名初中学生作科学报告。报告会由铜川市第二中学副校长过俊锋主持,中科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科学传播高级业务主管、中国科学报陕西记者站站长张行勇、铜川市教研室教研员李建星、中科院科普团西安分团副秘书长陕西省科学院副研究员石勇强等及部分教师代表参加。    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副主任、时间频率测量与控制研究室主任李孝辉的报告题目为“时间与导航”。他以“我在哪里?我该怎么走”开场,指明导航的定义,强调“导航准不准,就在于时间!”他具体从导航是科技的发动机、共视时间比对是基础、星月的童话也很神奇、别开蹊径的钟表导航、无线电导航更加简单等五个方面说明了时间和导航的关系及两者的地位。整个报告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导航技术的逐步发展历程,期间通过妙趣横生的科学发现和科学家历史故事引用穿插,讲解阐述了从最基本的标志法到钟表法、月距法,再到今天发展成熟的卫星导航技术。   李孝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说明,使与会学生逐步明晰了时间与导航的关系,对标志法导航、天文导航和无线电导航的原理有了大概的了解,引起听众探索兴趣,台下不时响起阵阵掌声,现场气氛活跃。   随后,祁云枝代表中科院科普团西安分团向学校赠送《植物智慧》、《藏羚羊保护与青藏铁路建设》等五种科普著作和挂图及简要报告介绍了《植物智慧》与植物多样性知识。   铜川市第二中学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公办全日制完全中学,先后荣获“陕西省现代技术教育实验学校”、“铜川市管理规范化学校”、“铜川市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3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野花
pingguo 2016-9-7 17:16
一朵小野花立于路边, 秋风翩翩。 无关紧要的话题也总是身心具现, 天然而忘言。 这是值得我仰视的角度, 小野花,宛若立于天边, 有一种惊险的美。 这样的事在大自然里比比皆是, 在我的生活却是少见, 在内心更是少之又少。 时间一成不变, 如果缺少日出一样的瞬间, 小野花的,足以唤起自己 自由飞行的瞬间。 2014-10-29 2014-10-29
个人分类: 诗歌|1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统文化的时间特征:停滞与倒退
热度 10 lvnaiji 2016-8-26 11:34
吕乃基 空间上的中庸,转换到时间上就是停滞不前。李大钊指出,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黑格尔甚至认为中国是没有历史的国家。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同样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传统文化的其他“始基”也对此有所贡献。 首先,人与自然的博弈,因有限规则和重复博弈,人可以从中学习,接受经验教训。人与自然博弈的成果科学技术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可以共享和交流,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科学起源于几何学和力学并非偶然,因为这两门学科的对象,划分土地和杠杆,是自然界中最简单的部分,简单到都没有量纲。一旦掌握了对方也就是自然界的策略,便可以前进一步,在演进博弈中探索较为复杂的对象,进入电磁学、热学、化学和生物学。市场经济的有限规则和重复博弈积累起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上步步向前,由重复博弈到演进博弈。这就是西方文明“主动”的缘由。在传统文化中,人际博弈的无限规则和一次性博弈,致使参与博弈的各方难以在博弈的胜负中积累经验,以及难以为他人共享。重复博弈既不可能,演进博弈更无从谈起。 其次,集体对个人的约束。为维护和加固集体本位需强化凝聚力。在群体中,个人往往克制自己的意愿而与群体的意志和价值观保持一致,群体越大,其对其中个体的约束越强,个体越是淹没于群体之中,群体作为整体改变的动力也就越弱,难度也越大。庞大而又凝聚的整体,再加上悠久的历史,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惯性,造成难以摆脱的路径依赖。 第三,传统文化充斥着难以为他人共享的意会知识和嵌入编码知识。在人与他人的博弈中个人的体悟是意会知识,维系熟人社会的情本位同样难以理喻,只能靠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性善论所依赖的伦理道德也是一种意会知识,或者是嵌入于熟人社会的编码知识。 第四,“大道至简”,抽象到最后只有一个字:“道”。在《原始思维》的作者列维-布留尔看来,中国人笼而统之的思维方式“所具有的抽象的和一般的形式可以容许一种表面上合逻辑的分析与综合的双重过程,而这个永远是空洞的自足的过程可以没完没了地继续下去” 。这种思维方式的长处是兼容并蓄,包罗万象,乃至在任何情况下立于不败之地,弊病是缺乏批判和怀疑精神,缺乏反省和发展的动力。性善论是向下兼容,弥陀佛是“大肚能容”,对于违规、侵权甚至罪恶,至多一“笑”了之。韦伯认为:“儒教理性主义意味着合理地适应世界,清教理性主义则意味着合理地统治世界”。在利玛窦的眼中,中国男子只有妇道人家的愠怒,不能作战打仗。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传统文化过于柔性,兼容并蓄,然而缺乏深层的自我更新。香港诗人黄灿然说,“桑塔格(20世纪世界著名思想家)在舒适的环境下使自己严厉起来,中国知识分子在严厉的环境下使自己舒适起来。”韦伯认为,儒教,“作为支配性的终极价值体系,始终是传统主义取向的,对于世界所采取的是适应而不是改造的态度”。历史学家汤因比在研究了几十个民族的盛衰发现,民族之盛在于应对挑战,而一个没有挑战的民族将走向衰亡。中华民族面对一次次外族入侵在历史上不乏挑战,为何没有崛起,在相当程度上就在于过于柔性。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与重大的变故,历史未曾发生断裂,文化一脉始终绵延不绝,以老子等人的思想为代表,自然、唯小、处下、守雌、不为大、和其光,同其尘、柔弱胜(任)刚强,以及“后退一步”、韬光养晦,忍辱负重等;在其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说韬光养晦与忍辱负重还另有所图,那么“和其光,同其尘”就是逆来顺受,也可以美其名曰“识时务者为俊杰”。中华文明正是因此而延续至今,也正因为此而停滞不前。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貌似改朝换代,实则周而复始,五千年如一日。 马云这样看待中国的儒释道,道教是说我怎么样改变自己去和这个环境融为一体,而儒家就是说,我怎么样的去改变自己,和社会取得和谐。而佛教是我怎么样改变自己的行为让我和我的内心融合一致。儒释道的一致之处是“改变自己”。 最后,相对于同龄的西方人,中国的儿童和青年人显得老谋深算,缺乏年轻人的好奇心和朝气,其典型当属数年前的“五道杠”。马克思把人类的祖先区分为正常、早熟和粗野的“儿童”,希腊是“正常的儿童”。一位高贵的埃及祭司曾对来埃及的希腊人说:“你们希腊人总是孩童,你们中没有一位老人”。埃及显然属于马克思所说的“早熟的儿童”。如果中国要对号入座,肯定也归入“早熟”之列。 且不论“粗野”的帽子该戴到哪一个民族的头上,“早熟”与“正常”的背后实际上依然是上述三大关系。上文述及,人的三大关系虽同时存在,但在实际中总有主次之分。就人类整体而言,三大关系呈现出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人际关系,再到人己关系的发展规律。从原始社会直至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主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近代以降到20世纪乃至今日,包括两次大战在内,重在处理人际关系;20世纪至今,随着反思走过的道路,人己关系逐步凸显。由系统发育与个体发育的关系可以发现,三大关系的发展规律,正对应于马斯洛的个人需求层次理论。个人从出生到20多岁,在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主要涉及人与自然(物,买房买车等)的关系;之后一直到退休,主要处理家庭、同事、上下级,以及朋友等人际关系,得到社会承认,满足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老了,写回忆录反思一生,做慈善,自我实现。反观中国,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未得到充分发展之时,远在公元之前,就把人际关系作为文化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所说的“早熟”,中国人名至实归。身未壮,心已老。看“五道杠”的照片,十几岁的少年,如此老练,这般城府,令笔者汗颜,更多的则是感到恐惧。 时间不仅停滞不前,而且有倒退的趋势,这一点与叶落归根相一致,与中庸的不对称相一致。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之轴上,“过去”具有优先级。孔子一再强调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以“祖宗的规矩”和死人压活人,形象地表达了这一点。从古至今对传统的一再强调,如国学热、着唐装汉服,以及对血缘的频频回溯,如炎黄子孙、黄皮肤黑头发等等,都把时间指向过去。由后面这一点,可以联想起前文所提及的小农经济与动物世界的直接相关性。不对称的中庸,以及博弈中的无招胜有招,劣币驱逐良币,都加大了传统文化下坠的趋势。 列维-布留尔,丁由译,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者 1981 , 447
个人分类: 人文|4793 次阅读|30 个评论
时间紧迫
libseeker 2016-6-30 23:27
暑假将临,许多同事安排暑假生活,潇潇洒洒。我的假期一向是在忙碌中度过的。今年的暑假能干点啥,似乎无法计划。 学车拿驾照需要花时间,房子装修需要花时间,陪小孩需要花时间假期值班需要花时间……好些时间,我无法自由支配。 理想中的假期是能完成一篇论文,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最好还能有时间走亲访友、看看自己想看的书……其实,还有好些事情是家人或师友期待我做的。 上班的时光,整日里事务缠身,忙忙碌碌。假期原本是一段休整的时光,也是可以有一段(哪怕很小很小)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光。 很多人不知道、不了解或不理解,为啥那么忙?我忙的内容基本可以用两字概括——图谋。单单是2016年买的书,有数十本,有些翻翻就好,有些是需要精读的。对于英语学习,所花的时间并不少,然而读英文文献读的量还是太少了,词汇量不够,读起来事倍功半,我的目标是能够较为自如地阅读,进一步的“奋斗目标”是期待能够用英文写作。 我比较渴望能做出点像样的东西来。种种原因,愈来愈感觉任重道远。投机取巧,花拳绣腿,终究是过眼云烟。“笨功夫”往往才是“硬功夫”、“真功夫”,下足功夫,需要时间。很多时候,试图用“统筹方法”,赚点碎片时间。动此心思,或许需要牺牲脑细胞若干。 泰戈尔说:“时间是无私的,也是无情的,它不为快乐的人、任务繁重的人有所延长,也不为痛苦的人、焦急的等待的人有所缩短。”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我说:时间紧迫,紧迫的不是时间,紧迫的只是眉间心上的思虑,然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30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渺小与苍白
yaojunwei 2016-6-25 22:32
再可人的花也会凋零 再惊艳的景也会消散 我无法阻止 甚至不能掬起 这精致的时光 无可奈何 万般惆怅 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 人 如此的渺小与苍白
个人分类: 应如室|1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6天项目申报期限
热度 11 lin602 2016-6-16 16:02
刚刚看到国家林业局项目申报通知,见网页: http://lykj.forestry.gov.cn/portal/lykj/s/1708/content-880676.html 。 其中截止日期: 四、项目报送时间 所有项目材料请 于2016年6月22日17:00前送达我司,逾期申报的 不予受理。 网页上发布日期: 2016-6-16 从公布到上交申请书只有6天时间,而且各单位还要提前一到二天交到单位审核。 都是数十万的项目,就这六天时间要全部搞定,包括定题、思考、写作、审核与签字盖章。 假如申请人出差,或者有重要事情,或者身体这几天不舒服,或者其他原因,这六天时间就错过去了。 现在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很短时间,就要完成规定的任务。许多大的仪器订购计划清单,数十万甚至百万元的申报计划,时间也非常短。真草率呀。 所以我觉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是比较合理的,给二、三个月的时间。 科技要发展,管理首先要跟得上,特别是要科学性与公正性。
4096 次阅读|13 个评论
ESI高被引论文:看电视时间
wanyuehua 2016-6-8 11:44
看电视时间( TelevisionViewingTime )已引起全球科学家的的关注, 2016 年 5 月 26 日汤森路透( Thomson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 ,简称 ESI )公布 2006-2016 年的 ESI 高被引论文 125939 篇,其中 33 篇 ESI 高被引论文、 1 篇 ESI 热点论文在题目、摘要、关键词涉及看电视时间(详细有关看电视时间 ESI 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请看附件)。 2000-2016 年 6 月 SCI 、 SSCI 收录看电视时间( TelevisionViewingTime )论文 324 篇(其中论文 274 篇包括会议论文 3 篇、综述 27 篇、通讯 12 篇、会议摘要 5 篇、社论 5 篇等),学科涉及 ESI 社会科学、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心理学等学科,发文主要国家与地区有美国 117 篇、澳大利亚 103 篇、英国 41 篇、加拿大 31 篇、比利时 21 篇、荷兰 15 篇、日本 13 篇、西班牙 11 篇、中国 10 篇等,涉及 146 种期刊如: BMCPublicHealth 《 BMC 公共卫生》 18 篇、 PLoSOne 《公共图书馆综合版》 17 篇、 AmericanJournalofPreventiveMedicine 《美国预防医学杂志》 16 篇、 PreventiveMedicine 《预防医学》 15 篇、 MedicineandScienceinSportsandExercise 《运动训练医学和科学》 12 篇、 I nternationalJournalofBehavioralNutritionandPhysicalActivity 《国际行为营养与体育活动杂志》 12 篇、 JournalofPhysicalActivityHealth 《体育活动与健康杂志》 11 篇、 BritishJournalofSportsMedicine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 9 篇。 33 篇(论文 24 篇、综述 9 )有关看电视时间 ESI 高被引论文、 1 篇 ESI 热点论文( 2006-2016 )涉及 23 种期刊如: AmericanJournalofPreventiveMedicine 《美国预防医学杂志》 6 篇、 InternationalJournalofEpidemiology 《国际流行病学杂志》 4 篇、 PLoSOne 《公共图书馆综合版》 2 篇、 MedicineandScienceinSportsandExercise 《运动训练医学和科学》 2 篇、 BritishJournalofSportsMedicine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 1 篇、 ExerciseandSportSciencesReviews《锻炼与运动医学评论》1 篇 等。 5 篇论文题目涉及看电视时间的 ESI 高被引论文: 第 1 条,共 5 条 标题 :TelevisionViewingTimeandMortalityTheAustralianDiabetes,ObesityandLifestyleStudy(AusDiab) 作者 :Dunstan,DW(Dunstan,D.W.);Barr,ELM(Barr,E.L.M.);Healy,GN(Healy,G.N.);Salmon,J(Salmon,J.);Shaw,JE(Shaw,J.E.);Balkau,B(Balkau,B.);Magliano,DJ(Magliano,D.J.);Cameron,AJ(Cameron,A.J.);Zimmet,PZ(Zimmet,P.Z.);Owen,N(Owen,N.) 来源出版物 :CIRCULATION 卷 :121 期 :3 页 :384-391DOI:10.1161/CIRCULATIONAHA.109.894824 出版年 :JAN262010 Webof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 被引频次 :307 被引频次合计 :313 引用的参考文献数 :47 地址 : BakerIDIHeartDiabetInst,Melbourne,Vic,Australia. MonashUniv,DeptEpidemiolPreventMed,Melbourne,Vic3004,Australia. UnivQueensland,CancPreventResCtr,SchPopulatHlth,Brisbane,Qld,Australia. DeakinUniv,SchExerciseNutrSci,Melbourne,Vic,Australia. EdithCowanUniv,VarioHlthInst,Perth,WA,Australia. INSERM,U780,Villejuif,France. UnivParis11,Orsay,France. 通讯作者地址 :Dunstan,DW( 通讯作者 ),BakerIDIHeartDiabetInst,250KooyongRd,Caulfield,Vic3162,Australia. 第 2 条,共 5 条 标题 :Televisionviewingtimeindependentlypredictsall-causeandcardiovascularmortality:theEPICNorfolkStudy 作者 :Wijndaele,K(Wijndaele,Katrien);Brage,S(Brage,Soren);Besson,H(Besson,Herve);Khaw,KT(Khaw,Kay-Tee);Sharp,SJ(Sharp,StephenJ.);Luben,R(Luben,Robert);Wareham,NJ(Wareham,NicholasJ.);Ekelund,U(Ekelund,Ulf)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JOURNALOFEPIDEMIOLOGY 卷 :40 期 :1 页 :150-159DOI:10.1093/ije/dyq105 出版年 :FEB2011 Webof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 被引频次 :103 被引频次合计 :103 引用的参考文献数 :38 地址 : AddenbrookesHosp,InstMetabSci,EpidemiolUnit,MRC,CambridgeCB20QQ,England. UnivCambridge,InstPublHlth,DeptPublHlthPrimaryCare,Cambridge,England. 通讯作者地址 :Ekelund,U( 通讯作者 ),AddenbrookesHosp,InstMetabSci,EpidemiolUnit,MRC,Box285,HillsRd,CambridgeCB20QQ,England. 第 3 条,共 5 条 标题 :AssociationsBetweenTelevisionViewingTimeandOverallSittingTimewiththeMetabolicSyndromeinOlderMenandWomen:TheAustralianDiabetesObesityandLifestyleStudy 作者 :Gardiner,PA(Gardiner,PaulA.);Healy,GN(Healy,GenevieveN.);Eakin,EG(Eakin,ElizabethG.);Clark,BK(Clark,BronwynK.);Dunstan,DW(Dunstan,DavidW.);Shaw,JE(Shaw,JonathanE.);Zimmet,PZ(Zimmet,PaulZ.);Owen,N(Owen,Neville) 来源出版物 :JOURNALOFTHEAMERICANGERIATRICSSOCIETY 卷 :59 期 :5 页 :788-796DOI:10.1111/j.1532-5415.2011.03390.x 出版年 :MAY2011 Webof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 被引频次 :60 被引频次合计 :62 引用的参考文献数 :50 地址 : UnivQueensland,SchPopulatHlth,CancPreventResCtr,Brisbane,Qld,Australia. BakerIDIHeartDiabetInst,Melbourne,Vic,Australia. DeakinUniv,SchExerciseNutrSci,Melbourne,Vic,Australia. EdithCowanUniv,VarioHlthInst,Joondalup,WA,Australia. MonashUniv,DeptEpidemiolPreventMed,Melbourne,Vic3004,Australia. 通讯作者地址 :Gardiner,PA( 通讯作者 ),UnivQueensland,SchPopulatHlth,CancPreventResCtr,Level3PublicHlthBldg,HerstonRd,Herston,Qld4006,Australia. 第 4 条,共 5 条 标题 :TelevisionViewingTimeisAssociatedwithOverweight/ObesityAmongOlderAdults,IndependentofMeetingPhysicalActivityandHealthGuidelines 作者 :Inoue,S(Inoue,Shigeru);Sugiyama,T(Sugiyama,Takemi);Takamiya,T(Takamiya,Tomoko);Oka,K(Oka,Koichiro);Owen,N(Owen,Neville);Shimomitsu,T(Shimomitsu,Teruichi) 来源出版物 :JOURNALOFEPIDEMIOLOGY 卷 :22 期 :1 页 :50-56DOI:10.2188/jea.JE20110054 出版年 :JAN2012 Webof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 被引频次 :36 被引频次合计 :37 引用的参考文献数 :35 地址 : TokyoMedUniv,DeptPreventMedPublHlth,ShinjukuKu,Tokyo1608402,Japan. BakerIDIHeartDiabetInst,Melbourne,Vic,Australia. WasedaUniv,FacSportSci,Tokorozawa,Saitama,Japan. UnivQueensland,CancPreventResCtr,SchPopulatHlth,Brisbane,Qld,Australia. 通讯作者地址 :Inoue,S( 通讯作者 ),TokyoMedUniv,DeptPreventMedPublHlth,ShinjukuKu,6-1-1Shinjuku,Tokyo1608402,Japan. 第 5 条,共 5 条 标题 :Changesinhousehold,transportandrecreationalphysicalactivityandtelevisionviewingtimeacrossthetransitiontoretirement:longitudinalevidencefromtheEPIC-Norfolkcohort 作者 :Barnett,I(Barnett,Inka);vanSluijs,E(vanSluijs,Esther);Ogilvie,D(Ogilvie,David);Wareham,NJ(Wareham,NicholasJ.) 来源出版物 :JOURNALOFEPIDEMIOLOGYANDCOMMUNITYHEALTH 卷 :68 期 :8 页 :747-753DOI:10.1136/jech-2013-203225 出版年 :AUG2014 Webof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 被引频次 :13 被引频次合计 :13 引用的参考文献数 :40 地址 : UnivCambridge,UKCRCCtrDietActResCEDAR,CambridgeCB20QQ,England. UnivCambridge,MRC,EpidemiolUnit,CambridgeCB20QQ,England. 通讯作者地址 :Ogilvie,D( 通讯作者 ),UnivCambridge,SchClinMed,MRC,EpidemiolUnit,Box285,CambridgeBiomedCampus,CambridgeCB20QQ,England. 附件: 33篇看电视时间ESI高被引论文.doc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7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紧迫的人生
热度 12 xin 2016-5-24 06:10
父亲的身体一直很健康,甚至,与大多数他的同龄人相比,我感觉他算是健壮。感觉他膀子有的是力气,没日没夜的干活,撑起我们这个穷苦的家。父亲走起路来,悄无声息,但速度很快。从小到大,跟在父亲身后走路,都有一种紧迫感和安全感。 父亲与胡锦涛主席同年出生,但身体似乎比胡主席好多了。从我记事以来,一直没病没灾,像一头老黄牛一样,每天默不作声、任劳任怨。但偶尔,也会因为太劳累或者农活太急,发脾气、责骂我们。有时候,也会打我哥,但从没打过我母亲。也许是家里太穷,心情不好,这些都也可以理解。我们家人,对父亲总是心怀畏惧。 我先后在省内读大学、去南京读硕士, 2005年到北京读博士,然后,在北京参加工作。记得父亲偶尔会提起,到我读书的城市看一看。从他惜字如金的言谈中,我能体会到他内心的向往。想来惭愧,自从我读大学,十八年过去了,父亲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甚至,去趟县城市里,便是出了一趟远门。 工作后,我先后住青年公寓、外面租房子和学校里面的周转房,住房条件一直不宽裕。父亲知道我在城里生活不容易,鲜有提出到北京看看的想法。但,偶尔也会说起,等天凉了,秋天的时候去趟北京。到天安门广场看看毛主席,到他小儿子家看看孩子。可是,每年都会种种借口而难以成行。现在算来,我已经工作八年,可至今父亲未曾到过北京。 父亲一直在工厂打工,在我多次劝告下,上年 年过七十三岁, 终于从工厂里退出,不干了。我原本以为父亲能从此过上清闲生活,可事与愿违。自从工厂退下之后,最近这一年,父亲的身体却迅速衰老,一天不如一天。我从母亲、哥姐的口中,都能感知这个过程,让我心里感到莫名的沉重。我家爷爷活了九十三岁,我以前总认为父亲肯定能活百岁,现在这个观点有些动摇,感到失落。 前几个月,父亲在电话中也向我提起,他感觉体力大不如从前。每天嗜睡而难醒,醒来后感觉没有歇过来,胳膊麻木、腰酸背疼。以前,在家挑粪到村外菜地,现在无法坚持到村外,已不敢挑了。要强的父亲,倒在了时间的权威之下。父亲向来豁达和坚韧,现在,我却感觉到了他有了几分烈士暮年的秋意。他的小儿子都年近四十,他的老却似乎成了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想来让人感到悲伤。 上月老家喜下春雨。春雨之后,抢农忙,趁着地里泥土湿润种花生。父亲带着老娘,拼命干了两天之后,却将自己累倒了。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倒下了,足足挂了五天的吊瓶,才将身子扳回来。之后,父亲每天早晚都在村里转悠,活动恢复。可事情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他感到胳膊越来越疼、越来越麻木。不得以之下,住进了县里的医院,现在已经五天。 父亲怕影响儿子的工作,不让家里人告诉他的儿子。他觉得小儿子,在城里工作不容易,不能让他分心、影响工作。他甚至觉得不能帮上什么忙而感到内疚。我姐劝他安心养病,病好了去北京看看。他却说,现在身体不行了,治好了也不能去北京了,不能去北京给你弟弟添麻烦。听到这些后,让人感到心酸,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姐认为我有足够的意志,去接受现在的一切。今早她告诉了父亲住院的消息和父亲说的话。我得知父亲住院,内心并不是特别紧张,甚至也不是特别的难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间岁月匆匆,我们却一直懵懵懂懂,稀里糊涂的过日子。没在父亲强壮的时候,带着他到南京和北京转一转,看一看南北两京,真是人生遗憾。 父亲老了,他似乎还没有做完角色转变。前些年,他洗澡将手指的筋拉断,至今食指关节不能运动。现在种花生,却累的这种境地。父亲干活,讲求效率,生怕比村里人干的晚了,让人笑话。父亲做农活,向来好强,总希望能干得中规中矩,让别人佩服。可,现如今,时间已经不站在他的那一边了。父亲比我大三十六岁,从我记事到现在,我似乎见证了父亲从壮年到年老。我感到幸运,也感到伤感。 我自认为我是懂父亲的,甚至,从我很小的时候就懂父亲,这是一种天然的、没有理由的理解,而且超脱了平常人对父亲的理解。我知道父亲对我的期望,我懂的如何去孝顺父亲,但让我感觉力不从心、甚至感觉时不我待,我相信父亲也能理解我。我知道,我买一些吃的、穿的,带他出去转一转,会让他感到快乐和满足,但这些终归不是父亲看得重的。 人生紧迫,必须努力。
2611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每周一歌-时间都去哪儿了
wuxiang 2016-5-10 12:29
电影《私人订制》插曲 作词:陈曦 作曲:董冬冬 编曲:董冬冬 演唱:王铮亮 门前老树长新芽 院里枯木又开花 半生存了好多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个人分类: 每周一歌|15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吊灯、怀表与月亮
热度 7 lev 2016-5-9 02:20
吊灯、怀表 与月亮 一 前些年听人介绍看了部走“小清新”加“反科学”路线的电影 I.Q.Think Love( Tim Robbins 和 Meg Ryan 主演 , 1994), 属于典型的 美式爆米花风格,或者说肥皂剧化的 A Bea utiful Min d(2001) 。 兄弟我耐着性子看完,主要冲两点:其一是普林斯顿实景拍摄,其二是四个特殊角色 Kurt Gödel (比人物原型胖多了) 、Boris Podolsky( 没见过本尊啥模样 )、Nathan Liebknecht( 可能以 Nathan Rosen 为原型 )和Albert Einstein—— 早已符号化的 Einstein 自不必说 ,其余三个老头儿却是大荧幕上的惊鸿一瞥(极有可能是这三位唯一的荧幕形象),显得这张剧照都有了电影史标本的意味。 兄弟我今天还能想起这部片子,无关 EPR ”或 “不完备性定理,只是因为其中一个承担喜剧效果的小桥段: 男主人公、汽车修理工艾德( Tim Robbins 饰演 )轻而易举破坏了他的“情敌”、“年轻有为”的心理学家莫兰德博士( Stephen Fry 饰演 )精心设计的心理学实验——“剥夺时间感”...... 我不清楚电影创作者的意图。于我而言,这个桥段的出现连同那四个 神神叨叨的老头儿 在(电影虚构之外)普林斯顿的“切磋”构成了一个宏大的隐喻——它也是兄弟我每次面对小朋友“科普”时种种恐惧之一的来源——总会在某个时空点上,出现一个“熊孩子”用他/她深渊似的眸逼视你: What is Time ? ...... 二 在牛顿(其实包括亚里士多德)之前,我们更多谈的是“时间感”(比如圣奥古斯丁)。在牛顿之后,我们谈更多的还是“时间感”(比如胡塞尔和哥德尔)。从这个角度讲,牛顿试图把我们拉出“时间漩涡”的努力是徒劳的,我们最终只好回到伽利略的路子——只谈“计时”,回到教堂穹顶的大吊灯,看得见,摸得着 ...... 在莫兰德博士的实验中,当这些 “看得见、摸得着 ”从 实验对象身边完全剥离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描述放在这个情境里显得很吊诡),实验对象陷入了不可抑止的狂躁,直到存心捣乱的男主角透过观察窗口展示了他的手表。长久以来,兄弟我就挣扎在这样的狂躁与平静之间,它取决于我手上 是否处在工作状态的 “大吊灯 ” ——过去它是一个比我老的自动机械表,现在它变成了寿命越来越短、电池容量越来越大的手机。 其实我们今天对手表或手机的依赖远不只是“时间感的满足 ” 或者说“时间感剥夺的焦虑释放” ,但仅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对计时工具续航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时间感剥夺焦虑”的周期阈值也随之逐渐降低——看表或掏手机的频率在不知不觉中增加,我们就这样从“时间感剥夺焦虑”陷入了无处可逃的“时间感压迫”—— 他的梦境很纷乱,但其中的一个东西却恒定地存在着:幽灵倒计时。其实,倒计时在梦中出现是汪淼早就预料到的事。梦境中,他疯狂地击打悬浮在半空的倒计时,撕它、咬它,但一切击打都无力地穿透了它,它就悬在梦境正中,坚定地流逝着。它使汪淼烦躁至极,终于从梦中醒来。 他睁开眼,看到了模糊的天花板,外面城市的灯光透过窗帘,在上面投出黯淡的光晕。但有一样东西从梦中跟随他到现实中:幽灵倒计时。倒计时仍在他睁开的眼睛前显现,数字很细,但很亮,发出一种烧灼的白光。 1180:05:00、ll80:04:59、l180:04:58、1180:04:57…… 汪淼转转头,看到了卧室中模糊的一切,确认自己已经醒来,倒计时没有消失。他闭上双眼,倒计时仍显现在他那完全黑暗的视野中,像黑天鹅绒上发亮的水银。他再次睁眼,并揉揉眼睛,倒计时仍没有消失,不管他的视线如何移动,那一串数字稳稳地占据着视野的正中央。 一股莫名的恐惧使汪淼猛地坐起来,倒计时死死跟随着他。他跳下床,冲到窗前,扯开窗帘,推开窗。外面沉睡中的城市仍然灯光灿烂,倒计时就在这广阔的背景前显现着,像电影画面上的字幕...... ——刘慈欣《三体I·射手和农场主》 圆珠笔或中性笔用得太久,偶尔会怀念小时候为钢笔加墨水的片段,就像兄弟我怀念那个需要手动上发条的怀表——其实怀念的是表针停止之后...... 三 2009年10月2日夜,南京新街口。 兄弟我流窜江淮,是夜从 友人张君游荡,不知今夕何夕。 举头月轮初满,兄弟我咋呼曰:怕是农历几望(十四)了吧? 张君笑道:吔,你不晓得明天就是中秋了么? ...... Whether I really believed that the moon exists only when I look at it? 以后可辟专章,于此按下不表。 见邢 LRJ 的“短命微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79-975784.html 
个人分类: 莫名其妙|8214 次阅读|17 个评论
救火贵速
热度 1 dfedhw 2016-4-30 16:32
从火灾防控技术研究的角度看,除去部分极端情形,对大部分建筑火灾的扑灭及控制应该有一个时间上的基本要求和限制,如果尚不能提出这样的目标值,每一次火灾的持续时间都要被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所左右,更多时候还要寄希望于运气,则说明火灾防控技术的发展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 纯粹从实验角度去探寻并推出一种灭火和防火技术相对容易,然而要结合现场环境、经济因素、管理难度和接受程度,并涉及到不同层面的用户,却有一段遥远的距离,更多时候,这中间还横亘着根本无法逾越的障碍,也就是方向走偏。说到底,只有那类指导思路正确并且完全接地气的技术,最终才会被市场选择和普遍接受,而非凭设计主观意愿和纸面实验数据。 一项新技术必将带来管理上的适应、调整及配合,并随之形成一套技术体系,如果这套体系是成熟的,就必须在十分钟内完成对绝大部分初始火灾的熄灭或者控制,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的客观条件可讲,也不该归责于具体实施人员和物的阻碍,如果仍然要解释和分析,只能说明技术本身还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实际的市场需求。 救火完全是在拼速度,如果相应的技术体系不能对自己提出时间上的要求,或是将最终延误的原因归咎于用户使用维护或处置不当等等,则还是源于技术自身的不成熟;如果成本过高导致用户不愿接受,这也是技术本身的原因;至于如果技术不可靠或者给用户带来其它的不便和副作用,更会成为技术的硬伤。 一套相对理想的火灾防控技术体系,就应该像“机器人”一样,无论何时何地发生何种类型的火灾,足量的灭火剂就能够立即到位并快速释放,大部分初始火灾能在十分钟内被熄灭,或者起码能将初始火灾分割控制在一个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只有这样的技术体系,才能被普遍接受和认可。 无论是技术方还是使用方,无论采用自动还是人工灭火技术,在一定的实用周期内,仅以实践的结果来看,如果火灾实际控制时间未能满足具体的约定和限制,甚至从未直面过这样的核心关键问题,缺少类似的概念、提法和实际检验标准,使得火灾损失的风险依然完全停留于用户侧,那么这样的火灾防控技术是粗糙和模糊的,即使有再光鲜的实验技术参数也只是噱头和点缀,难以跳出纸上谈兵的圈子。
3084 次阅读|2 个评论
草堂的古木
热度 1 pingguo 2016-4-14 15:00
草堂的古木,从远处, 一步步走近。树身上的名片, 写着学名,树龄,目科属。 升起对时间的敬畏。 真想把史记与星辰, 一并吞进肚子。 离古木越近越感到自身的渺小, 与树叶的关系也是如此。 一生未必能走完一片树叶的纹理。 当我这么想,并未把树叶, 视为如来佛的手掌, 大闹天宫的名声,只适于启蒙。 人生的梦终究是越做越简单。 只要你愿意,时间, 可以让你穿透晨雾。 喜爱的植物,根茎叶花果, 从起初的生字,变为一本本书, 由少到多然后由多到少。 喜爱的人,也是如此。 2016-04-14
个人分类: 诗歌|1986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活是一场无法回头的旅程
wxminmin1987 2016-4-13 16:52
普里戈金教授的著作《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在这本书中他与我们讨论了很多有趣的话题,主要围绕他在耗散结构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探讨了关于自然界中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确定性与随机性以及时间的方向性等主题,给了我们一个关于自然界新的解释框架。在某种程度上,他也给我们关于人生一个新的启迪,即人生是一场不可逆的旅程。人生之美,美在未来之不确定性。 当读完这本书,蓦然回首,发现人自身又何尝不是一个耗散结构呢?人的一生充满着不确定性。人自出生开始,便伴随着各种决定性与随机性。这就好比,人一出生就被赋予了一个初值,人的成长过程便是一个随机性的组合,一个人最终会走向何方,谁有可知呢?而且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自身也会有涨落,在非线性的作用下涨落会不断破坏人原有的稳定秩序,突破一个个临界点,从而由突变到“涌现”,实现自身的“自组织”与有序发展。当然,初值是重要的,但它并不会决定一个人的终态,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 不仅如此,人的生命还是一个无法回头的旅程。按照人类学的说法,时间在不同文化里的想象是极为不同的。人对时间的认识,根据文化主体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很多文化里,时间是循环的。时间一天天的计算,一年年的重复。但在普里戈金看来,时间有个“时间之矢”,人生便成了单向的和不可逆的过程。因此,也就不可能会存在一个平行时空,让一个人在另一个时空里去弥补在当前生活中留下的遗憾。当然,也不会有来世了。我们更失去了浪费时间和生命的理由。 也许我们知道这些是残忍的,因为人生已经走过许久,浪费的便无法回头。但还好,剩下的时间还足够多,还可以做成许多事情,只是时间有些紧迫。又或许,也会让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恐惧。因为不确定性意味着风险,而大多数人都是风险回避者。尤其在当前社会转型与变革背景下,我们希望能够预测未知,我们更渴望得到稳定与确定的生活。 其实,大可不必害怕,我们不妨换个视角来重新审视人生。人生之美,美在何处呢?我想,人生之美,正是美在未来的不可知,美在人生的不确定性。因为人性是有限性,人的知识是分散的,人的生活中充满着随机性,决定了人生充满不确定性。而这正是人不断追求进步与自我实现,不断发展自己,不断去努力的原动力。 每次仰望星空,一想起未来的无数种可能性,我总是对生活满是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未知激发探索的欲望,由探索消释众多的疑惑与迷茫。
个人分类: 闲话生活|2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凝结的感情
热度 9 xin 2016-3-29 11:23
小时候,家里喂了好多年的猪,喂久了就有感情。每次卖猪的时候,我都不忍看,能躲就躲着,能藏就藏。要不躲在学校,要不躲在屋里。猪的叫声特别凄厉,不知道是预感到大难临头,还是不愿离开穷家。卖了猪,看到钱,一家人兴奋之余,也会莫名的伤感。 这不由得让我记起家里养的那头牛。刚买到家里的时候,才十三虎口长,除了干农活就是拉车,每年生个牛犊卖掉换钱。养了十四五年后,老得不像样了。早晚要被卖掉,被父母牵到集市去卖。谈好价钱,要交易的时候,老牛叫了几声,甚是可怜,我娘心软,流了泪,不卖了,牵回了家。 又过几月,逢会,再牵到集上。谈好价格,临被牵走的时候,老牛跪地不起,泪流满面,长叫不止。为这事,父母难过了好久。常说,老牛给家里做贡献了,如果是个小孩都长成大人了,仿佛再谈家里的一员。牛刚买回家的时候,我才刚上小学,卖掉的时候我博士快毕业了。回家一看牛不见了,我也是伤心了好久。感觉心里空落落的,不知道她在哪里,过得是否可好。 哪年,家里养了一只狗,和我关系特别好,天天和我腻在一起。有一天,狗犯了错误,咬了一个女人。她男人心疼坏了,护老婆,要枪决它解气。父母将狗从床底下,向家门外撵。狗似乎知道出了家门的下场,像小孩一样,惨叫不止。我目睹一切,痛哭流泪,替狗求情。最终,在半推半搡下,狗被赶出了家门。在众目睽睽之下,一声枪响,被枪决了。娘将狗拖回家,还有人一样的体温,浑身是血,惨不忍睹。从此之后,家里再也没有人提议养狗了,因为,实在是缺乏失去的勇气。 现如今,又到毕业季了。人不是石头,怎么能没有感情,毕竟花了时间,熬了岁月。是非成败,恩怨情仇,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们成了我们的历史,那是时间凝结而成的感情。
4273 次阅读|18 个评论
一棵树的百年旅行
热度 1 pingguo 2016-3-24 22:08
一棵树的百年旅行, 在一行行春雨的清水河公园。 它的神态,空无的神态, 仿佛相遇的一刻便接受了遗忘。 思念了无痕迹。 它叙事与抒情的声线, 它同自身的关系, 我引以为师。 左手持琴,右手写诗, 这也是我与岁月相处的方式。 不动声色地燃烧自己。 我偶然的诗艺, 将一首情诗呈现得薄如蝉翼。 出于我对时间的信赖。 2016-03-24
个人分类: 诗歌|1972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发评论时间大穿越?
热度 9 bioxncai 2016-3-18 20:31
刚刚科学网发生的怪事让很惊讶!我于20:03在这篇博文( 科学网人才济济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963325 )下面发了一个评论,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时已经有了15个评论,我的评论插队了!而在我之前两位网友发的评论的排序分别由第14、15变成了15、16。见下图: 接着我又发了一个评论,结果又插队了!那两位网友的评论的排序又发生了变化,变成16、17了。见下图: 注意一下,图片右下角是真正的时间,而那两位网友的评论标出的时间比实际时间晚了一个多小时。 接着还有好玩的事,我这篇博文点击发出来以后,立即点击最新博文目录,发现再次插队!有8位博主的博文都在我的后面发表,而且有一位博主显示发文时间为3月19日,其实实际的时间是 3月18日的 20:36,根本不是 3月19日。见图: 这是什么原因?科学网有没有问题?
3041 次阅读|16 个评论
时间、时间计量设备与相对论时间修正
热度 3 mdymww 2016-3-5 17:50
时间、时间计量设备与相对论时间修正 在时间这个问题上可能不只是我一个人希望没有出现过相对论。在文献上也没有看到谁真正地弄明白了相对论的事的时间。时间或许有时候代表一种均匀流失的概念,有时又是一种时间计量的设备所读取的数据,有时又是一种理论的需要而将其尽情地装扮。反正我不懂时间。 一、 相对性原理 相对性原理:所有惯性系中物理定律具有相同的形式。 我认为时间是物理定律的一种,所以应该有一种共同的时间。 二、 狭义相对论时间 有 A 、 B 两个惯性系, A 、 B 相对以速度 v 运动。 根据狭义相对论,在 A 惯性系中,以 A 的时间为基准 T A ,那么 B 的时间 T B 应该比 A 的时间慢 T B = ( 1- ( v 2 /c 2 )) - 1/2 T A 。 有趣的是,这种情形反过来也成立—— 在 B 惯性系中,以 B 的时间为基准 T B ,那么 A 的时间 T A 应该比 B 的时间慢 T A = ( 1- ( v 2 /c 2 )) - 1/2 T B 。 由此一种悖论产生了,这就是著名的双生子佯谬。 既然存在双生子详谬,不妨再做一个思想实验:有 A 、 B 、 C 、 D 、 E 、 F 、 G … N 个惯性 系, A 、 B 、 C 、 D 、 E 、 F 、 G … 互相以相对速度 v 相对运动(如右图 1 )。因此有 1) A 的观测者认为 B 的时间是: T B = ( 1- ( v 2 /c 2 )) - 1/2 T A ; 2) B 的观测者认为 C 的时间是: T C = ( 1- ( v 2 /c 2 )) - 1/2 T B ; 3) C 的观测者认为 D 的时间是: T D = ( 1- ( v 2 /c 2 )) - 1/2 T C ; 4) D 的观测者认为 E 的时间是: T E = ( 1- ( v 2 /c 2 )) - 1/2 T D ; 5) E 的观测者认为 F 的时间是: T F = ( 1- ( v 2 /c 2 )) - 1/2 T E ; 6) F 的观测者认为 G 的时间是: T G = ( 1- ( v 2 /c 2 )) - 1/2 T F ; 7) G 的观测者认为 H 的时间是: T H = ( 1- ( v 2 /c 2 )) - 1/2 T G 。 8) 我们知道 ACEG 是同一个惯性系, BDFH 是同一个惯性系,显然矛盾产生了。 有人认定 GPS 系统中考虑了狭义相对论的因素,并且对原子钟系统进行了误差修正。科学网张天蓉博主 引力波的速度及其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7221-959893.html 图 2 : GPS 的相对论修正 三、 年的定义 在天文上有个回归年或太阳年的定义,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假设卫星与卫星地面站同时都要有能力测量太阳年,那么他们的测量会有差异吗?根据计算,假设 卫星上的钟比地球上的钟每天快 38 微秒 ,那么每年快 365*38*10 -6 秒 =0.014 秒。我不知道这个数量级的时间测量在回归年上是不是可以测量。 在天文上还有一种天体——脉冲星( Pulser )可以精确地计量时间。人类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 PSR1919 + 21 ,脉冲周期是 1.33730119227 秒(来源于百度百科)。因为这种天体离我们非常遥远,我们都能观测到,应该可以成为一种公共时间计量标准。 如果说卫星与卫星地面站都能接收到脉冲星信号,就可以判定是不是在 GPS 系统中需要用相对论进行修正。 四、 意义 时间、时间计量方法、时间计量装置、时间测量值是不同的概念。 其实我们对时间的意义并不如人们心目中认为的那样清晰。最大的疑问是——时间是一种属于实在的观念吗?时间或许只有人类为了理解的方便才会存在的。理由是——物质世界的实在是永恒的,是不需要用时间进行描述的。需要用时间描述的都只是一些观测量,这些观测与人类是相关的。 如果认为时间只是人类为了描述方便而引入的一个量,这或许会更好理解一些。我们可以定义时间是一种均匀流失的属性;时间是不为其它事件而改变,是一种独立的量;找到几种可以参照的均匀流失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原始定义。 或许认为是回到了牛顿时期,是一种倒退。有时倒退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如果有人因此而说此文是反对相对论的,那也未尝不可,因为相对论只是一种理论,一种科学理论。总有一天一种更为理性的科学理论会取代现有的理论,这就是科学态度。如果公认的一种理论就是真理,并且只能作为一种信仰,那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个人分类: 物理思考|1223 次阅读|12 个评论
妄议核中央—电子轨道跃迁的扭矩和过渡时间的估算
热度 9 kiwaho 2016-3-1 11:43
电子紧密团结在以核为中央的周围形成和谐的原子。按量子理论,电子轨道是分能级排布的,从里至外轨道角动量从基态 ℏ 按整数逐级上升。 电子在激发或退激时,轨道发生跃迁。那么,跃迁的驱动 / 制动扭矩以及过渡时间如何估计呢? 其实,微扭矩在当下难以看出在原子领域有何意义,但过渡时间意义重大,尤其在 Bose-Einstein 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那里需要尽可能短时的激光脉冲,例如飞秒级或者阿秒级。 下面以氢原子 H 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已知 H 的基态,即第一轨道的绑定能量为 13.6eV ,角动量 ℏ ,第二轨道绑定能量 13.6/2 2 =3.4eV ,角动量 2 ℏ 。 ℏ 为约化 Plank 常量。 求电子从第二轨退激到第一轨基态的扭矩和过渡时间。 从量子力学考虑,跃迁的角动量变化 ΔL= ℏ- 2ℏ = -ℏ 。 从经典力学看:从平动的牛顿第二定律 F=ma=mdv/dt=d(mv)/dt=dP/dt ,利用对偶关系可以推出旋动系统的仿牛氏定律: Γ= Iα =Idω/dt=d(Iω)/dt=dL/dt 。 平动 - 旋动之间的物理量对偶关系表: 平动 旋动 符号 含义 单位 符号 含义 单位 F 力 N (牛) Γ 力矩 Nm (牛米) m 质量 Kg (公斤) I 转动惯量 Kgm 2 (公斤米方) a 加速度 m/s 2 (米每秒方) α 角加速度 Rad/s 2 (弧度每秒方) v 速度 m/s (米每秒) ω 角速度 Rad/s (弧度每秒) P 动量 Kgm/s (公斤米每秒) L 角动量 Kgm 2 Rad/s=Js (焦耳秒 ) x 距离 m (米) θ 角度 Rad (弧度) E 能量 J (焦耳,功 = 力 * 距离) E 能量 J (焦耳,功 = 力矩 * 转角) 根据仿牛氏定律,力矩 = 角动量的时间导数,增量近似并符号化,且 ΔL=- ℏ : Γ = ΔL/Δt = - ℏ/ Δt (1) 负号扭矩表示其方向是制动,即减少角动量,而不是加速。后面忽略符号,只算绝对值。 退激释放光子能量 = 13.6 - 3.4 = 10.2eV 。 根据功 = 力矩 * 转角,可列关系: E = Γ *θ = 10.2eV (2) 力矩的单位 Nm ,也是功或能量的单位 J (焦耳),而 eV 也是能量单位,只不过存在一个常数转换关系而已: 1eV= 1.6032*10 -19 J 。通常,在原子物理中用 eV 比用 Nm 方便。 其中变轨过渡转角 θ ,目前实验物理学家还不能测出。 两个方程有 3 个未知数 Γ 、 Δt 、 θ ,要求解前两个未知数,只好假设第三个未知数 θ ,这个只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假设轨道跃迁退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转过 一圈 2π 弧度的过渡才完成,但愿电子退激发射光子不象妇女生孩子那样难! 因而解出: 力矩 Γ = 10.2/(2π) = 1.62eV = 2.6*10 -19 Nm 。 过渡时间 Δt= ℏ /Γ= 4.06*10 -16 s 约 0.4fs (飞秒)或 406as (阿秒)。 如果将过渡角弧度估计得更小一点,估算出的力矩将增大,过渡时间缩短。宏观世界可以找出类似例子:汽车发动机扭矩越大,百米提速所需时间越短。另外, 不清楚 人造地球卫星的变轨要转过多少角度才能实现,但肯定不需要360度的过渡期。 Bohr模型给出1轨半径和速度分别为0.5埃和2190km/s,2轨为2埃和1549km/s。由此可算出轨距1.5埃,至于过渡角、换轨时间也没法算,只能给出换轨的理论最短时间,即电子以光速(尽管换轨前切向速度不到1%光速),内折90度径向跃迁的极限最快时间 = 轨距/光速 = 1.5*10 -10 /3*10 -8 =5*10 -19 秒,即0.5阿秒。要是有人吹嘘可以做出阿秒级激光脉冲,这个极小值可以借你胆量驳斥其吹牛!(伽玛脉冲除外,因为核能级跃迁可以快蛮多数量级) 还有一个更神秘的参数是:退激光子究竟何时诞生的呢?变轨起点?终点?抑或服从某种概率分布?宏观上已有答案,例如:宇宙飞船在整个变轨期间,将燃料废气均匀背射。但光子是量子粒子,无法细分! 正因为过渡角不能高精度确定,故而整个估算结果,带有“妄议”的成分,仅供读者参考。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不妨拿来切磋。 研究原子核中央的能级跃迁,也可以如此处理,只不过能量级差大得多而已。 研究原子核库仑激发时,扭矩分析也许可以派上用场。 当今的高科技庞然大物--高能粒子加速器和强子对撞机,动辄投资百亿美元、加上几平方公里的占地,最终只是做出平动直线粒子加速器。试想:如果科技突破,在原子尺寸左右,发明了旋动加速的“扭矩扳手”,做出与巨无霸直线加速器同等能量TeV的粒子扭矩加速器,而体积指数缩减成桌面型,岂不善哉?
7851 次阅读|14 个评论
时间和我
zhangjiuqing 2016-2-5 10:14
时间和我 无知无畏的我 轻易践踏过时间 时间稍一还手 打得我坑洼满颜 时间冷眼直言 他将掠光我后 扬长而去 即使我 垂泪呼天乞怜抢地 幸好有皮囊掩护 时间无力施暴于 我内心的怯懦 或者精神的狂妄 时间甚至难以感知 我血液的动作 是自由自在 或是徘徊踉跄 时间和我 在较量中齐声高唱 春去春会来 花谢花会再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宇宙的奥秘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1-27 10:42
神话传说与科学 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流传着 盘古开天地 的神话。 很久很久以前,天地一片混沌,分不清哪儿是天,哪儿是地,盘古便沉睡其间。有一天,盘古醒来,感到十分气闷。于是,他大吼一声,双手擎起了天,双脚踏实了地。后来,又逐渐有了山川万物。这是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察、想象、又经过多少代的流传而形成的故事。 随着历史发展,观察仪器和手段的进步使科学家得到关于宇宙的更接近实际的看法。 我国东汉时代的科学家张衡发明的 浑天仪 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天地观:大地如鸡蛋黄,天空如蛋壳,日月星辰在天穹上运动。所以,人们才看到,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越过天空,到西方落下。 浑天仪 这种混天说实际上是一种 地心说 。西方中世纪盛行的地心说的大意是,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环绕地球运动。 15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 日心说 :不是太阳绕着地球旋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旋转,绕行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表面上看到的太阳升落的原因是地球在自转,自转一周要一天。 日心说是天文学上一场革命性变化。它开辟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今天我们知道,除了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之外,还有八颗星星绕着太阳旋转。我们把它们叫做行星。依照距离太阳的近远,它们分别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地球在金星和火星之间。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一个小行星带,其中有成千上万颗小行星。大行星往往还有卫星绕其旋转。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它绕地球一周要用一个月少一点的时间。在各行星之间还有许多彗星穿行。太阳和它的行星、彗星、卫星等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 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发现,许多星系都正在远离我们而去;60年代,科学家又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为了解释这些观测事实,科学家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理论,这就是所谓的标准模型。 标准模型 通过观测,人们已经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宇宙目前正在膨胀着。再从宇宙学原理出发,根据引力场方程,就可以解得宇宙物质运动发展的情况。它确实是膨胀的,与天文观测的事实一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因此叫做标准模型。 标准模型的成功,在于它给出了一个膨胀的宇宙,与天文观测一致。物理学的理论必须与实验或观测一致。否则,理论本身再完美,理论的提出者再有名,一段时间内拥护者再多,它也无法逃避被淘汰的命运。历史上的地心说、以太说等事例不胜枚举。今后,这样的事还会不断发生。这就是物理学前进的基本模式。 关于标准模型,还有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大众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 时间 。 1、时间不可逆与因果律 因果律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规律。没有父母的结合,就不会有子女的出世。这是一个人人尽知的道理。没有阳光、水等,植物就不会生长……这些是生物界因果律的常见的例子。没有外力,物体就会保持其原有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是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因果律在物理学界的一个例子。在化学界……总之,因果律的例子是随手可以拈来的。简单地说,有因才有果,没有因就没有果;因在前,果在后。决不可能倒过来。子女不可能出生在父母出世之前;果不可能结在花开之前;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不可能发生在外力施加之前…… 因果律生动地反映了时间的不可逆性。物体在某时刻的运动状态是其在此时刻之前的运动状态以及与其它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后者是前者的因。在诸多的因中,有的对这个果起主导作用,有的起次要作用。人在每一时刻的状态都是之前时间的作为以及周围环境的果。自然,这个情况比物体运动复杂多了。 因果律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通过方程表达某(些)因与某(些)果之间的联系,从而由某个因可以预先知道一系列的果。比如,通过牛顿引力定律(方程)和某彗星目前的运动形态(因)而预先知道它将来的情况(果)。医学通过探索致病的因而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没有因果律就没有自然科学。 总而言之,因果律是不能违反的,时间是不可逆的。 但是,在标准模型的时空框架内,时间与空间的地位完全等同。时间的不可逆性是要靠人为地来保持的。 所以,在讨论和应用标准模型时,要特别注意。只注意防止时间倒流比较困难。因为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所以它依赖物质的运动形态。不同运动形态的物质有不同的时间,需要经常协调,时间的先后不容易始终控制得正确。 通过注意不违反因果律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时空隧道 在许多动画片中,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如下情节:主角(或者与他的伙伴一起)通过一个神奇的门,立刻(或者很快)就来到相距极为遥远、时代也相差许多的另一个世界。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时空隧道。它如果只出现在动画片所表现的神话故事当中,则完全不必大惊小怪。神话本来就是可以随意想象的。 但是,有的相当有影响的科学家在世界著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来讨论这种手段。这就不能不让人认真对待了。现在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对时空隧道做一些讨论。 (1)时空隧道赖以存在的第四维空间或第五维时空没有事实根据。 (2)“回到过去”违反因果律。 (3)弯曲封闭的四维时空是时空隧道的理论根据。 将时间与空间完全等同看待,理论本身并不禁止时间反转。据分析,引力和膨胀等都需要第四维空间。这些正是时空隧道的存在基础。 3、时间无起点 按照标准模型,我们的宇宙始于一场大爆炸。并将那一时刻定为时间的起点。但是,实际上时间不应该有起点。理由如下: (1)因果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因总是另一个(或一些)因的果。例如,任何一对父母总是其自身父母的子女;任何一粒种子必然是一株植物的果实,或者是其根、茎、叶、细胞;物理上,某物体的某个状态一定是该物体前一状态和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所以说,对于任何一个状态,人们都要探寻其成因。就拿宇宙大爆炸来说,人们也要问:大爆炸为什么会发生?找到了大爆炸的原因,就会多少了解大爆炸之前的物质形态和运动情况。也就是说,大爆炸并不是时间的起点。 (2)能量守恒定律是从未找到过违反事例的最普遍的规律。它表明,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运动是永恒的,自然不应该有起点。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 张邦固 著 《宇宙奥秘》(第二版) ,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 ISBN:978-7-03-045817-9 《宇宙奥秘》(第二版)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介绍了宇宙整体的运动、观测宇宙大小的方法和表明星系退行的观测证据,以及作为大爆炸火焰遗迹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基本特征;简单介绍了关于宇宙的理论,这些理论的成功与不足;本书后半部分还介绍了作者近年来的工作,说明宇宙未来会收缩,计算了宇宙年龄和下一次宇宙大爆炸的时间。最后,本书设想了人类躲避宇宙收缩的一些可能方法。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4357 次阅读|1 个评论
004时间战术助你成功
ggjjhh 2016-1-11 15:35
时间战术助你成功 高金华 编译 经常会有人对你说:“等你有空闲时间再干这件事吧”。然而事实上并没有“空闲的”时间,即使你躺在游泳池旁,那是闲暇时间而不是空闲时间。 在美国北部的一个大公司里,一位年长的经理证明一切时间都有价值。他要求每一位出席会议的人“埋头苦干”。在会议结束时,他用小时/人计算会议时间,然后再按每人的平均工资换算成美元,以此来衡量会议的代价。他认为会议看起来无需花费什么,但实际上是非常昂贵的,因为时间就是金钱。 世界上绝大多数成功者都是精通时间节省战术的人,这些战术可以简述如下: 一、保持焦点。高层次的执行者都能明确当务之急。《世界主义者》杂志主编海伦·格利·布朗始终在办公桌上放着一期这种杂志。无论何时她被引入歧途零碎地消耗时间,干一些无助于这种杂志成功的事情,只要看到那本杂志,就会使她回到正道上来。“除非你有一个当务之急的意识”,布朗说,“你越整天苦干,离你开始时的目标就会越远。” 确定当务之急的一个方法是建立一个“行动”一览表。每天晚上记下第二天要干的头几件事情,并且第二天再回顾几次这张日程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时间管理顾问哈罗德·L·泰勒认为完成表上之事的最好方法是给每项任务一个特殊的时间区段。 二、80/20规则。即用最少的时间争取最大的收获,那是威廉·E·穆尔在为格利登公司销售油漆时确定的。开头一个月仅挣了160美元,穆尔坐下来分析他的销售图表。他发现他的80%的买卖来自他的20%的客户,但是他对所有的客户花费了同样的时间。 于是穆尔将最不活跃的36个客户让给别的销售员,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户上。不久他一个月赚1000美元。穆尔从未放弃这一规则,终于成为凯利—穆尔油漆公司的主席。 三、现成模式。很多想走在前面的人花费有用的时间写感谢信、慰问信和贺信。但是当它们变成例行公事的便函、信件和表格时,通过依靠事先写好的材料,能节省大量的时间。 美国《精华》杂志主编苏姗·泰勒创作了40种形式的书信,涉及各种事情,从退稿通知到答复募捐要求。这些信件被贮存在计算机上,能很快被调出、复制或通过改变几个词而适应不同的对象。泰勒在信尾增加一个手写的问候语作为亲笔签署。 四、电话情报。金融家J.B.富卡通过电话把买卖联系在一起,获得财富。他的最重要的战术是打电话之前做笔记,“我直接进入要点,从不谈论天气,把业务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富卡认为管理打电话的时间是一种应该在商业学校里教授的至关重要的技巧。 别让电话铃响个不停,及时接电话。这样不但能与打电话的人联系上,你的信息也不会堆积起来。如果对方正忙着,许多时间战略家都确定一个回电话的约会。如果当事人不在,则请对方转告一个详尽的口信,你才能很快得到回音。 五、现在就做。苏姗娜·塞吉尔是一个著名的色彩专家,她为许多名人设计居室和衣物。在应付日程表上的要求时她遵循从祖母那里学到的一个原则:如果有一件事情要做,立即就干。 很多人浪费大量时间“开始着手进入开始状态”,塞吉尔常说。他们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准备干一件事,以致没有剩余的时间去干这件事了。如果立即着手行动,你就会惊奇自己干得有多快!记住,栽一棵树的最好的时间是20年前,第二个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 六、冻结设计。完美主义者和办事拖拉之人浪费同样的时间。瓦克维亚有限公司前主席托马斯·R·威廉发现,很多有希望的年轻人不知道何时终止一个设计而把它交差,他们应该向一些工程师学习。工程师们常常被要求在一个确定的日期拿出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设计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们已经在确定的期限里完成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的工作。 工程师们把它称为“冻结设计”。成功的时间管理者都懂得什么时候值得为十全十美而奋斗,什么时候只有放弃十全十美才最恰当。 七、“不得不走”。美国特纳广播系统负责人特德·特纳直接给来访者一个提示。“我很忙,仅能给你5分钟时间。”时间一到,特纳会说:“你的5分钟完了。我喜欢你,教授,但我不得不走了。”。 如果不能像特纳那样控制自己的日程,还有别的办法。卡雷·E·谢泼德是美国出版商的代理人。她的皮包里有一个设定十分钟的计时器,铃响时,她就宣布需要赴另一个约会。如果她想继续谈话,就简单地关掉定时器。 八、避开高峰。通过在非高峰期活动,避免排长队、交通拥挤和其它的时间浪费,《永远向左转》的作者肯·库柏如此建议。在拥挤前早点去餐馆。在晚餐期间去菜店买东西,那时大多数人正在家里吃东西。通过常年买礼物而避免节日的拥挤。 在别人去吃饭的时间里使用办公室的复印机,你就不必等待。早点去上班或晚点下班,那是电话铃不响了,其他人也不在周围,打通电话就会更快一些。尽量选定中午的航班,那时飞机不会在跑道上等待或在空中盘旋。 九、斟酌代价。在一个游艺厅,美国作家尤金·格里斯曼曾观察过人们排起近100米的长队等候1个小时购买一份早餐。50步之外就有一个餐馆,如果去那里,马上就能坐下来吃饭,只不过价格贵3美元。但是早餐以后,这些人却冒着数倍于3美元的风险去进行命运的赌注。 有许多属于一分钱智慧数小时愚蠢之类的事例。如果不坐出租车,你就可能丢失宝贵的时间等待公共汽车的到来。外出做一个小时买卖可以挣20美元,却自己清扫房子而不肯每小时花10美元雇一个保姆,也是一种愚蠢的行为,除非你更喜欢打扫房间。 十、利用技术。保存你的工作记录在计算机上而不是笔记本里。因为计算机有一种搜寻的功能,可以在几秒钟之内找到内容。 别手写信件再让秘书打印,把它们口授在录音机上。研究证明,口授具有比手写一封信快3倍的优越性。 任何时候,你提前完成一项任务或者避免一次无谓的争吵,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自己的生活也更愉快。“你珍惜生命吗?”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它是构成生命的材料。” 译自:美国《读者文摘》1994年第9期第101-104页。 原载:《夜晚生活》1995年第10期第43~44页。(编辑:刘康声)
个人分类: 已发译文|10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哥德巴赫猜想之我验与时间、生物、宇宙边界之我见
weisp 2016-1-9 20:47
哥德巴赫猜想之我验 郑重提醒:这个只是验证性方法,可能存在运气不好的一面,就是找不到满足要求的a、b对! 验证思想:两个连续质数 a 、 b ,之间的间距足够大,若存在 b-12a ,则哥德巴赫猜想不成立。 验证方案:要验证最好用超级计算机并行运算,其中首先选择一个足够大的质数b,然后代入 initinal C语言串行程序以供参考——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math.h using namespace std; bool isPrimer(long int num); long int findPrePrimer(long int num); long int main() { long int initinal =? ; if(!isPrimer(initinal)) { cout initinal is not a Prime! endl; return -1; } long int iter_buffer = initinal; long int prePrime = 0; while (1) { prePrime = findPrePrimer(iter_buffer); if (prePrime != 0) { if (iter_buffer - 1 2*prePrime) { cout a = prePrime endl; cout b = iter_buffer endl; break; } else { iter_buffer = prePrime; } } else { cout Find Nothing! endl; break; } } } bool isPrimer(long int num) { if(num % 2 == 0 || num % 3 == 0 || num % 5 == 0) { return false; } else { for(long int i = num-1; i = sqrt(num); i--) { if (num % i == 0) { return false; } } return true; } } long int findPrePrimer(long int num) { for(long int i = num-1; i 1; i--) { if(isPrimer(i)) { return i; } } return 0; } 时间、生物之我见 我认为时间是不存在的!这个只是人类意识的一个东西。时间的快慢的形成,是人类为追求某个目的而加快或者调低不论是自身行为还是器物运动的速度。而其它生物有时间的意识吗?准确来说,是没有的,他们的行为大多基于先天刺激而形成。还有宇宙会关心时间的存在吗?没有,除了人类自身在关心。同时速度也是一个相对的东西,不同的参考系,可能会有相差巨大的速度。人类是在各种社会秩序下,才会产生时间的观念。 如果人类长生不老也不死去的一直存在,你将没有时间的概念。 如何跳进未来,你所想要的一切都能实现,你就进入了未来。如何回到过去,你一直都在。其实,这个时候,过去和未来,已经不存在。人类有时间的观念,是因为寿命的原因。你的存在,有人类意识的存在,寿命太短。存在的就是生物,其他星球上的生物和地球上的生物不同,可能其他星球上的生物就是气体和尘埃,只不过他们不与人类有什么互动。所以,人类觉得只有我们这个星球上有生命,我们这样的生命,就像我们构想的外星球生物都与地球上的相似,其实并不然。 宇宙边界之我见 宇宙为什么能够悬浮在空间呢?总质量如此之大的宇宙为什么不会坠落进深渊?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整个宇宙不受力的作用,它是一个孤立的系统, 物质和能量存在其中 ,在物质与能量之外什么都没有。其中所谓 之外 是无界的,无界处引力的作用消失。
2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宇宙膨胀与时间的单向性
热度 8 tyctyc 2016-1-2 08:44
数学上定义一段时间是, t=x /V, x 是一段距离,V是速度,V变化越小越好。在物理上有物体运动才有速度才有时间。地球自转速度、月球公转速度、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很小,这使人们定义了时间日、月、年。这种时间称天文时间。电子绕原子核的速度稳定使人们发明了原子钟,光速的稳定使人们发明了更精确的原子钟,这种时间称为原子时间。 x 是矢量,V是矢量,其比值 x / V 只能是标量。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定义了物理时间(与数学定义不矛盾), t=x /C ,C是真空(物理空间)中的光速。因为任何物体都不能超过光速,人们最多能使时间走慢、不能使时间停止、更不能使时间倒流,所以因果关系不能改变。在宇宙中若宇宙单向膨胀,物理空间单向膨胀,前面的天文时间和原子时间就只能是单向流逝。 物理空间由太子弦(是物质弦不是能量弦)构成,那么物理空间单向膨胀意味着太子弦的单向膨胀。太子弦的单向膨胀决定了天文时间和原子时间的单向性, dt=dx/c 。 闵柯夫斯基提出的四维时空在数学上是赝四维(x,y,z,ict),时间轴ict在物理上不存在,物理上只有三维含时空间 。空间的基矢只需要三维(x、y、z相互垂直,任何高维都可以用三维基矢表示出来),三维含时空间的每一维都在单向膨胀决定了:宇宙中只有单向流逝的标量时间(包括天文时间和原子时间)。 那些研究十维、十一维空间的物理学家是数学家。他们只讲能量弦不敢讲物质弦,因为他们对有形的物质弦不了解,对能量弦就可以信口开河无需实验证据,因此各种超弦理论的共同点是全部无实验证据。 宇宙的边缘是物理空间(真空)向几何空间(空无一物)以光速膨胀,从宇宙边缘到宇宙中心膨胀速度逐渐下降,那么可以算出宇宙的平均膨胀率是:7.3*10 -11 /年 。 宇宙膨胀的证据:遥远星系的普遍红移,微波背景辐射中的偶极各向异性证明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也是因宇宙膨胀而高速飞行。宇宙膨胀太阳系也不能例外,在地球上还应该有其它证据。从地月距离变化、日地距离变化也应该测出宇宙膨胀的影响。 人们已经测出月地距离每年增长38mm,可以算出膨胀率为9.886*10 -11/ 年,如果扣除潮汐力的作用,该值才会与宇宙膨胀率接近。 人们应该加强(24小时)对日地距离、月地距离的精确测量,还要长时间记录(一年以上),这不仅可以测出宇宙膨胀还是测引力波的正确方法!由于引力波极弱,只有大质量物体才能感受到,月地距离用激光可精确测定,在对各种影响因素(潮汐、地震等等)研究清楚后,并结合天文观测才能找出引力波的作用,各种小质量装置测出的信号可信度较低。 物理真空是太子弦组成的,真空中太子弦密度最低,因此真空不能传播密度变化产生的波。 真 空只 能 传 播横 波, 太子弦传播的一种横波是电磁波,该波速是真空光速。太子弦的实验证据之一是光在真空中的偏振不变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1273-960841.html 引力波是太子弦传播的曲率变化,是二维波(二维不存在平面波,一维不存在直线波),对应太子弦的二维切应变,可用张量表示,这是另一种横波其波速仍是真空光速。 太子弦有密度和曲率两个参数,广义相对论只描述了其中一个参数曲率,在 计算 中强引力场中 光线 的 引力偏转角 较准确1.75秒,但是在强引力场中就有较大的误差,一个证据是从强引力场产生的引力弧(爱因斯坦弧)上能测量出光线的引力偏转角,该 引力偏转角 大于广义相对论的计算值5倍以上这,这是无法修正的,只有加上 太子弦密度 的作用才能算出来,包含 太子弦密度 的场方程也许陶哲轩能写出来。
个人分类: 太子弦:真空和场|2048 次阅读|9 个评论
[请教] 孙小淳老师《 苏联专家谈中国的“科学文化”》的真实性
热度 4 zlyang 2015-12-23 23:07
请教下述转载的真实性。感谢您的指教! 苏联专家谈中国的“科学文化” 2013-10-06 转载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51670-730496.html 20 世纪 50 年代中苏科技合作,很多苏联专家到中国工作,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中国怀着深厚的友 谊和情感。 与此同时,他们对中国的科技也有仔细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看出了中国“科学文化” 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知道批评“ 虽怀善意仍常遇不测 ”, 还是凭着科学家的良知说话。 米 · 阿 · 克拉 契柯教授,化学博士, 1925 年毕业于基辅工业大学, 苏联科学院普通与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48 年获斯大林奖。 1958 年 1 月至 8 月和 1960 年 3 月至 8 月在中国工作, 期间访问过中国十几个城市的许多科研机构。 他在 1960 年 8 月离开中国时提交了一篇《对中国科 学的某些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书”), 希望能给中国的科学事业有所帮助。 其中对科学的特点,对科学的组织, 对中国科学中存在的问题,讲出了亲历者的感受。如今读来,对我们今天建设健康的科学文化,仍有裨 益。 克拉契柯教授 在“意见书”中,首先肯定中国 发展科学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 1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科学发展事业的关怀, 表现在政府为科学拨出大量经费,提供试验大楼、仪器等硬件设备。 ( 2 )取之不尽的天才和爱好劳动的中国人民。( 3 )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机遇,不仅能够促进实用科学的繁荣,而且可促进理论科学的发展。 然后他谈了几点对科学的认识和对科学人才培养的看法,是针对中国科学的问题而发。 他认为无论是理论科学还是 应用科学,解决问题才是重要的。 评价科学,不能像评价生产大米、砖头那样论斤计量。“ 在科学作品方面, 数量指标 起不了特别的作用,无论如何也 起不了 决定性的 作用 ,对每一个科学作品来说, 最主要 的是 质量 , 也就是向自然界提出的问题的回 答 充分 程度如何和所得答案的 可靠 程度如何。 ”他对中 国当时选拔科研人才的做法感到不解。 他不清楚当时选拔的具体情况,但通过与年青人的交流, 他发现他们的科学知识水平很低,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他对当时大学生在读期间就编科学教科书的做法更是不解,认为这违反科学实践的规则,他很难“想象出比这更奇怪更无益的事情了”。关于当 时宣传的 23 岁的清洁工,只有 5 年小学学 历,却能在大学课堂讲课的徐荣庆事迹,更是觉得荒唐。 他认为,“无论工人、农民和牧人都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但是要经过很好的、长期的准备过程,这对所有献身科学的人,不管他们出身如何,都是必不可少的。”“就是 天才 ,他们的成绩也应首先归功于 顽强的劳动 和他们自己 独立经历过 的 极严肃 的 科学准备过程 。” 在 “意见书”中,克拉契柯教授专门谈了“中国的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些短点”, 涉及如下方 面: 发表科学论文太少。 评价科学的成果,他认为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很重要的指标。中国当时每年发表的论文,比荷兰这样的小国要少得多。 科研总结虚假空泛。 他看到有的研究所的总结报告, 一年之中完成了大量的科研题目, 在他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关于工作时间和劳动纪律。 “ 完成任何一项 工作 , 体力的也好, 脑力的也好, 都 需要 一定的 时间 , 这个原则乃是 不需要证明的定理 。 但是,中国科学院研究机关的许多领导者大概认为这个定理已 被推翻 了。 ” 研究所中的工作时间可以随便用于开会、搞体育活动、晚会等。“最优秀的中国科学家没有时间从事科学研究,没有时间提高自己和培养干部。” 缺少科学界舆论, 缺少学术批评和对工作的讨论。 “在所有从事科学工作的国家里常常举行报告会 , Seminar ,学术专题会,在这类会议上听取关于研究所进行的科学工作的总结,做概述 性的报告等等;有指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学术委员会。在中国工作的一年时间里, 我不仅没有参加过这样的会议,而且关于这种会议一次也没听说过。 ” 在中国,“很多会议上对工作不进行实质的讨论, 而主要是从完成工作的期限来差眼,而且这个过程像出售古玩的拍卖会 … 最低限度所必需的 几个月时间一直缩短到 3-5 天这 类神奇的数字。 ” 不正确地向上级机关汇报已 进行的科学工作。 “科研机关常常向刊物部门和上级机关不正确地或不准确地报道自己的工作,把小的说成大的,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这个现象是和缺乏学术批评以及对科学和工业经济学的理解水平低有关系的。” 对待科学劳动的轻率和不认真的态度。 这在科学青年和科学机关的部分领导者当中很普遍。 “他们认为,任何一项科学工作,任何工作者都可以在任何期限内完成。进行行研究工作,不需要,至少是领导者不需要认真准备也不需要高度的水平,不需要研究与题目有关的文献等等。这类工作不需要细致的组织,不需要详细而清楚的总结。” 研究题目 变化无常和对理论工作的估计不足。 科研题目变化极快,说明原来的题目不切实际。尽管有国家领导人关于必须开展理论工作的正确指示,但是在科研机构存在对理论工作的重要性的不理解。 关于高等学校与研究所的工作。 关 研究所中受过高等教育的研究人员太多,不利于对研究题目进行创造性的讨论。组织大量的小型研究所,不如在高校开展研究。 关于外国专家的利用与国外的科学联系。 中国聘用了很多外国专家,特别是大量的苏联专家。中国聘请专家,不注意自己国内已有的 队伍情况,结果造成专家资源浪费。就算请到了合适的专家,可是中国的科研人员却忙于会议和其他社会义务,没有时间向外国专家学习。 “到中国来过的最优秀的苏联专家们常说:‘中国能够在科学和技术方面赶过我们, 但是有一个条件, 这就是, 如果他们放下会议开始工作的话。’” 克拉契 柯教授对中国科研环境的批评可以说是非常中肯。 现在,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科学已经大有成就,今非昔比, 克拉契柯教授提出的问题有些可以说是不复存在。 但是在有些方面,涉及对科学的认识、科学的态度、科学舆论、科学的评价、科学的管理等等, 仍然是中国科学面临的问题。 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发展,要超越,就必须要有一个严谨的、脚踏实际的、充满活力的、善于激发创造的“科学文化”。 读克拉契柯教授的“意见书”,值得我们深思! ( 2013 年 10 月 6 日星期日) 参考文献: 吴艳、鲁大龙、李俊雄编译, 《中苏两国科学院合作资料选辑》,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 。
6265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万物都有自己的时间
热度 1 pingguo 2015-12-13 14:05
万物都有自己的时间。 这是谁说的,姐。 我想到钟爱橄榄树的流浪者, 她孤独的文字懂得她天蓝的忧伤。 我想到诗经里的歌者, 他的质朴与真诚,你也有。 姐,这个冬天你在北京, 跟随北京时间。 不久前你跟随莫斯科时间, 你还跟随过纽约时间, 巴黎时间。 沉默的雪漫天飞舞的时间。 红黄绿黑的时间。 香槟的宇宙爆炸的时间。 或一眨眼,或像没完没了的流水与梦境。 姐,有一种时间, 只属于我们两个。 这是我还想赞美这个世界的原因。 2015-12-11 注:三毛在她的书信集《谈心》里写到:“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个人分类: 诗歌|1948 次阅读|2 个评论
借你一只天眼,回望地球
热度 2 cgh 2015-12-6 11:43
借你一只天眼,回望地球 现在搞地质工作,不用到卫星影像,似乎是脱离高新技术发达的现代潮流。 卫星影像,有如一只天眼,能在另一个角度,跨越空间的限制成为千里眼,透过流逝的时间穿越历史。 即便是一幅静态的卫星影像,不仅有空间的信息,也有时间的信息。 冰川的历史 站在你所要的角度和高度,登上贡嘎山,看冰瀑之上的风景 湖冰裂缝有特定规则形状吗?到底是方格还是五边形,六边形,…… 这个湖面,更像是被砸坏的玻璃窗 罗布泊附近,人工干预的地貌? 青海湖的碎冰,真的不是被砸了吗? 挖掘信息,好难啊!
个人分类: 自然感悟|2590 次阅读|4 个评论
在你的世界里……
pingguo 2015-11-8 21:28
光在落叶上移动,产生了时间。 那是属于所有人的时间, 可以放在数学符号里, 放在相对论公式里,有些抽象, 从中寻找不到时间的果核。 一些事物,有风没风地吹着我, 我一直在移动, 在你如月的面容里,眼睛里,移动, 未必发出声响, 未必有可见的细水流淌。 我的语言不是我思索出来的, 缓缓渗透出来,像植物的汁儿, 具足自然的味道。 我的语言将忠实于我的感觉, 因为感觉,根本上是神打造的。 在你的世界里移动, 我的生命才有轨迹。 2015-11-08
个人分类: 诗歌|2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真快
chile 2015-10-24 03:15
时间真快 跨行的方舟子野心是想当人大代表 2013-5-13 16:12 距离我最后一篇转载的文章已经两年多了 时间真快 博士毕业已经4年了 时间真快 转眼间来到了梦想的马普所 时间真快 转眼间那些老博友都去了哪里---希望李老他在天堂一切都好 时间真快 现在已经证明了饶毅的推断是有道理的,诺贝尔奖来到了中国 时间真快 现在中国要到日不落帝国去投资 时间真快 我已经老了几岁---老到了不想写博客了 时间真快 中国已经开始让西方世界开始围堵 时间真快 夏雨荷已经变成了秋雅,你还在冬梅身边吗?
个人分类: 点滴人生|6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将沉入时间的蚌
pingguo 2015-10-19 22:38
“有一天,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 这一天离我尚远,也不会是终点。 我将继续寻找你,在我牵着你手的时候。 我将与时光友好相处,让我的眼光 配得上月亮与水仙。 我将沉入时间的蚌,为你和你的世界, 吐出珍珠与有机语言。 注:诗的第一句,引用纪伯伦的话。 2015-10-17
个人分类: 诗歌|1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故乡”是回不去的时间
热度 15 lev 2015-9-25 16:51
“故乡”是回不去的时间 小时候,“中秋”是我最不喜欢的作文题材之一,因为它总是和“故乡”系在一起。然而,除了羁旅之客,“故乡”这个字眼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于是乎,我们被迫向李白、老杜等寻求帮助,用他者的生命体验,臆造未来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的“乡愁”,搪塞应付,交差了事...... 直到今天,兄弟我还是一个“内层电子”,以至于谈起“故乡”,还是不免陷入一种古怪的疏离感...... 一 9月11日,成都市科技年会开幕。我一大早来到城郊的金牛宾馆。上一次到这里,大约是二十多年前。在自己可以察觉的范围内,我惊异于这个“老资格”的国宾馆二十多年甚至在我不曾经历的更大时间尺度上,一成不变的建筑风格——20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式风格”。就像有时不经意走过一片旧工业区,发现时间在某些局部的表征上可以是相对缓慢或停滞的。 二 开幕式上有两个主题报告,围绕着“创新”展开。这又是一个关乎“时间”的词汇,它本身既指谓一个时间上的变化过程,作为一个名词,又在我们经历的时间中以极高的频率复现。 第一位报告人是 Inter 中国的 CRO( Chief Responsibility Officer ), 这对我来说是个“新词儿”,联系这又一个“新词儿”CS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这位来自香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 different world )的先生,把他的题目定位在“从技术创新到社会的创新”,所谈几乎全部是如何服务社会,如何解决社会问题......让我这等停留在“旧观念”的人一阵错乱,不由得悄悄打趣“真是总经理操着总理的心”。 第二位报告人是来自成都某985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负责人。他明显比上一位显得更兴奋,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上月底全国人大刚通过了《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为科研人员的“创新”、“创富”大开方便之门云云 ——对比上一位报告人的身份和表达,庸俗如我又错乱了。 三 刚刚接受了上一位报告人“欧美腔调普通话”的洗礼,第二位报告人的口音显得很亲切。其实按四川的普遍基准,他的普通话总体上并没有明显的“成都腔调”,直到“版本”这个词的出现——兄弟我终于不可挽回地走思了...... 就兄弟我个人来说,到目前为止,有三分之一强的时间是在重庆度过的。故而我对外乡人看来不易察觉的川西方言(以成都口音为代表)和川东方言(以重庆口音为代表,同时受“下江话”影响)之细微差别尤其敏感。比如,在成都,我说“这儿”、“那儿”(“这”和“那”都取阴平)或者“咋个”(“咋”取阳平,za go),一到重庆,我会下意识地调整为“这哩”、“那哩”(“那”的发音接近“内”)或“啷个”,转变之灵活,常常令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 “版本”的“版”恰好就能体现这种细微差别。如果你听到一个人念“ban”,且其中“a”拖长音,那他十有八九来自成都或周边;如果你听到他的发音更接近于“bang”,那他是重庆人的可能很大。 四 当天下午,兄弟我在老杜家浣花溪附近的街边等人。百无聊赖,只好借助街边阅报栏打发时间。 这是《文摘周报》的一期, 摘录 有瑞典老头儿马悦然( Goran Malmqvist 嗯,又到了NB时节...... )的《另一种乡愁》,那是老头儿关于“成都”以及“成都的马悦然和陈宁祖”的回忆: “宁祖有时候带我到玉带桥的‘新民书店’去买旧书。有一天,我们在回家的路上经过成都一家有名的饭馆。 ‘请你喝茶还是喝咖啡?’我问。 ‘我情愿吃一碗牛肉汤面。’宁祖说。 (好几年以后宁祖告诉我她那时认为我是一个‘啬家子’。)” 当我轻声读到“啬家子”(吝啬的人)三个字时,竟在大街边乐不可支——就是在成都,我已很多年没有听到这三个字了...... 五 “故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赉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於椠,二十七岁於今矣,而语言或交错相反,方覆论,思详悉集之燕其疑。” —— 扬雄《答刘歆书》 故乡, 不是 空间的概念, 它是回不去的时间。 流离道路的语言, 是它的碎片。 ......
个人分类: 虚构的回忆|4423 次阅读|35 个评论
“配套时间”
热度 1 After50 2015-9-22 18:00
“配套时间” 现在一提起要鼓励什么创新、扶植什么人才,领导和管理人员马上想到的是搞个什么工程、列个什么计划,筹笔什么大款,让大家来申请,给钱!!!好像给了钱马上什么科学疑难杂症都能解决似的。“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万万不能。”这对于普通人再适应不过,但对于科学研究却不是这么回事,给钱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那还需要给科研人员什么呢?要给的东西肯定很多,但与金钱一样重要的还有什么?古人很早就给出了一个著名公式,那就是“时间 = 金钱”,给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时间有的是,最不值钱的就是时间,人们还经常有用 XXX 打发时间的说法。尽管不同人的时间价值是不一样的,所谓时间就是金钱!什么人适合“时间 = 金钱”的公式?得了绝症的人、大人物、大老板、大科学家。。。。。。 其实普通科技人员的时间未曾不重要。比如,现在高校的一线教师一年要完成各式各样的任务,教学、带学生、日常工作无数,很多工作是消耗大量时间的活。特别是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范式影响下,许多刚刚崭露头角的优秀人才马上就被当了各级领导,他们做的行政工作占用了一年的大部分时间。结果是:越是优秀的人,拿的项目越多,帐上经费的数字越大,可真正亲自投入的研究却越来越少,为了完成任务和出成果,往往需要拉人组大团队,或是将项目分解和转包给下面的人,实际上这些负责许多大项目的人是充当一个“领导”或“包工头”的角色,他们的才能用到促成成果上的很少。 实际上,管理部门不是不知道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员时间投入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在申请基金项目时总有一个选项,你一年承诺投入多少的时间,因为没有时间的投入是做不出成果的,包括看似无事的思维时间。 但在现实中,有些科学界牛人同时负责五六七八个国家级大项目,自己还兼任单位的重要领导。如果西格玛起来这些人一年不是十二个月,而是有数十个月。这种低级不诚信问题现在普遍存在,见怪不怪。 近一二十年来,政府部门为了调动单位的积极性和投入,课题组在向政府部门申请项目时经常被要求有“配套经费”,但目前还没有出现过“配套时间”的要求。如果 政府部门要求项目申请单位承诺给课题组负责人和主研人员“配套时间”,这可能比承诺给“配套经费”更加现实的和更加需要。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3231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我时间的一个小算盘
yaojunwei 2015-8-27 13:55
这个暑假看了艾力写的《你的一年8760小时》,感觉励志又启发,久违的感觉了。 我也给自己的时间做个规划,打个小算盘吧,要不时间又悄悄地溜走了…… 这样划分一下,起码自己可以有阶段性的动力和喜悦,再通过获得的喜悦去推动自己去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小目标。 这权当是小时候自己在家拿着一堆玩具过家家一样,自己哄着自己玩吧……
个人分类: 应如室|1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的光泽
pingguo 2015-8-23 10:33
落在李白酒杯里的月光,不可能落在我身上, 物理学家说,月光如同时间,是发散的。 可是我觉得,它收敛于我的内心。 无须等到月圆,无须天空晴朗。 我相信宇宙是心形的,每个起点也是终点, 因此无始无终,因此容量无限。 我看见与人相关的事物呈现出时间的刻痕, 我想做的相反,清除所有的痕迹, 唯有任随我的诗句,露出自然的光泽。 2015-08-17
个人分类: 诗歌|1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时间的诗两首
热度 2 lev 2015-7-19 18:04
关于时间的诗两首 入伏,闭关中。 为“爬格子”整理思路并积累素材,如海滨拾贝,偶有不期而至的惊喜——因为还可以惊喜,尚不至于麻木...... I 西比尔 Nam Sibyllam quidem Cumis ego ipse oculis meis vidi in ampulla pendere, et cum illi pueri dicerent: “Sibylla ti theleis?”, respondebat illa: “apothanein thelo”. —— Petronius,The Satyricon XLVIII 这段“小诗”被 T. S. Eliot 移作名篇《荒原》( The Waste Land )的题记,以至于许多文献将之误为 Eliot 的原创。原诗出自古罗马文学作品《萨蒂利孔》( The Satyricon, http://www.thelatinlibrary.com/petronius1.html ),作者是罗马帝国尼禄时代的 Petronius, 它既可以被视作诗歌,也可以看成是格言体的拉丁散文 。 我先用google把拉丁文(与希腊文)转译为英文,然后参考穆旦和赵萝蕤的汉译,“攒”了一个“自造版”: 是的,我亲眼看见 古米 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瓶子里, 当那些男孩问道 : “西比尔,你想要什么呀?” 她说: “我要死亡”。 注释: 古米: Cumae ,地名,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西北。 问答原文为希腊语的拉丁化拼写: Sibylla ti theleis——Σιβνλλα,τι θελειζ ; apothanein thelo——áπóθανειν θελω. II 永恒的人质,时间的囚徒 Sleep not, sleep not, artist Do not yield to sleep, You are Eternity’s hostage A captive of time. —— Boris Leonidovich Pasternak,Night, 1956 帕斯捷尔纳克( Борис Леонидович Пастернак )从来没有让我失望。多年前从祖父书橱里翻出的《日瓦戈医生》( 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 ),就像在山峦海洋(托尔斯泰?普希金?)与巨浪洪流(肖洛霍夫?法捷耶夫?)之后面对山涧的涓涓细流。这是抒情诗《夜》(1956)的最后一段,全诗的汉译版(顾蕴璞译)收在201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帕斯捷尔纳克诗全集》——今天,还能有帕斯捷尔纳克的“全集”,这也是一个惊喜。 可惜,我还没有找到俄文原版(望方家赐教),先将就这个版本吧: 别睡,别睡,艺术家 勿为睡梦俘虏, 你是永恒的人质, 时间的囚徒。
个人分类: 优哉游哉|5165 次阅读|5 个评论
由参考系无穷嵌套,推演新的时空运动观
热度 6 kiwaho 2015-7-13 22:42
/*** 编者按: 鉴于博友来信指出:上一篇文章的尾部塞进我的时空观有点离题,特将其剥离出来单独行文 。谢谢大家经常督促我改进写作能力。 ***/ 动和静是相对的。在一个参考系内看是 在 不停动 ,在另一个参考系内,则完全可能是静止,故而撇开参考系谈运动,是毫无意义的。 例如,在太阳参考系里,地球是个蓄有巨大惯性能量的疑似“永动机”,而在地球参考系中,其公转只不过是该参考系的背景运动。如果故意装傻认为地球是宇宙静止中心的话,地球就变成了逻辑上的永静机 ---静止惯性参考系。 这种装傻丝毫不影响在此参考系内应用牛顿力学理论做任何分析计算,其结果与客观性依然吻合得很好。 相对论、光速极限、及量子理论,之所以如今有这么多的质疑者,归根结底是空间的无穷不可测度,以及时间的无法逆源和永恒流逝,使人类的思维进入矛盾的纠结。纠结无解之下,臆想出类似盘古开天地的奇点大爆炸big bang也不足为奇。 因为空间无边、无际、无止境、无中心,必然导致参考系也是无穷嵌套的,进而导致绝对空间或者说绝对参考系的不存在。 速度总是相对于参考系而言的,而参考系是无穷嵌套的:正如月球参考系子嵌套于地球参考系,地球参考系子嵌套于太阳参考系,太阳参考系子嵌套于银河参考系,如此这般无穷子嵌套。那么地球上的速度投影到第 N 层父目录深处的参考系,读出一个远大于所谓标准光速的值,那又有何奇怪呢? 还是来看看天文学的观测数据吧。 月球绕地球线速度 1km/s,地球绕太阳线速度30km/s,太阳绕银河线速度250km/s,至于银河系在其父参考系中的速度,科学界开始支支吾吾说不清了,有说至少600km/s,有说1000km/s以上。这还只是往父参考系回逆了3层,总趋势是几何级数增加,假设照此趋势不变,只需再往父参考系追逆约2层,即约第5父参考系,即可达到爱因斯坦设定的极限速度--光速300000km/s。 还肯往无穷大父子嵌套的深处参考系想象吗?超光速在那深不可测的父惯性参考系,又算得上什么芝麻大的事?毛泽东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光辉诗句,也太小瞧了宇宙的浩瀚吧?! 所以说,别纠结超光速的理论是否靠谱啦,只需珍惜生你养你的所在惯性参考系,过好每一天就行了。 空间曲线经过 N 层父参考系投影变换,会变成啥样的曲线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例如以地球为参考系,则月球轨道为圆圈,投射到太阳参考系看,圆圈变成了绕螺旋的曲线,再经无穷次父投影,没准看到月球是静止的呢。 前面的分析可能会引起相对论拥护者的不满,想来想去还真难两全齐美。 如果要照顾相对论光速极限论,必然陷入绝对空间存在的悖论:即宇宙的根参考系是透明的、寥寥可数的几重嵌套天,就像电脑硬盘上安装的简单应用程序那样浅浅的几个子目录,就可以从根目录摸到叶子文件。 然而,历史上人类多次流行的宇宙中心说:地心说、日心说,无不被后续的天文观察所否定,这次如果勉强说:银河系就是根参考系 ---即新的宇宙中心“银心说”,那么日后被观测否定也是迟早必定发生的事,因为上帝的底牌要是这么透明浅薄,那还是万能的上帝吗?哼,中国神话还认为9重天呢,这银河系才第3重天,就立为绝对参考系?怪不得: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如果既要给面子于光速极限论,又要认同根参考系无穷深的观点,那必然强求纵向父子两重天(体参考系),随着嵌套深度的加深,天体公转速度单调收敛升至接近光速的某一极限。而这种单调收敛显然与浅层参考系的几何极数增长趋势相矛盾。 现代天文观测活动,是以地球为静止参考系,把穹顶其它参考系当作质点或刚体,来探究其运动。这其实研究的是横向参考系之间的光线传播。就象电脑硬盘里安装有很多应用程序,虽共处于同一根目录下,然而子目录路径分布各自不同,两应用程序内的文件之间发生联系,就是我用来类比物理参考系的横向联系。 横向“兄弟关系”参考系与纵向“父子关系”参考系,映射关系算法在数学上是不同的。现有基础物理理论在此方面下的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就连用来证明光速不变的著名迈克尔逊干涉,也只做了纵向参考系的实验,而没有做横向参考系的实验,就以偏概全下结论。 人为创造父子参考系研究模型并不难,例如在运动的大车厢内,塞进也能运动的小车厢,大小车厢内都可以独立做各种力学研究,以及父子参考系映射研究。若两级玩的不过瘾,再将更小的小车厢逐级嵌套下去, N级模型就有了;同理,兄弟参考系模型也不难,把前述的父子参考系模型再做一套即可。 我认为:研究牛顿经典力学要这样玩才能玩出大名堂! 如果非要说:象电脑硬盘总有根目录那样,空间参考系不管子目录嵌套有多深,总能挖到根的话,那我只好说,您要的根参考系在上帝手里! 也别杞人忧天担心全能的上帝急踩刹车,要是那样,整个宇宙以及自以为是的我们人类都玩完。因为万物都继承了全部父参考系的惯性能量,急刹车就意味着同归于尽 —或许瞬间都降解为暗物质! 正如六祖慧能所言: I 我也和上一首: 菩提本无树 I 动静本相对 明镜亦非台 I 量子亦非实 本来无一物 I 宇宙本无垠 何处惹尘埃 I 中央惹妄议
2289 次阅读|13 个评论
廿一世纪15年,时间浪费超过10年(可怜人生的小总结)
热度 6 zlyang 2015-7-4 13:13
廿一世纪 15 年,时间浪费超过 10 年 (可怜人生的小总结) 主要是 没有 相对完整的 时间 去学习、思考。 相对完整的时间,是指不受外界干扰,没有过大压力的时间。 于是就 不能 进行真正 有用 的科研。 “负担 过重 必导致 肤浅 。” 一个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 的犹太人说。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hysics/laureates/1921/einstein-bio.html 生命原本是用来浪费的? 下面的说法,是歪论吗? 《 一个物理学家对科学创新的建议:要单干[好友阅] 》 本来天生的傻。 2012年夏天以来,几乎天天没有时间吃饭,没有时间睡觉。 傻头后面脱发4片! 越来越傻! 原来是被累傻的。 大专家 Sendhil Mullainathan 说了些什么?俺傻的看不懂了。 相关链接: Anandi Mani, Sendhil Mullainathan, Eldar Shafir. Response to Comment on Poverty Impedes Cognitive Function. SCIENCE, 2013, 342(6163): 1169-e.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2/6163/1169.5 Anandi Mani, Sendhil Mullainathan, Eldar Shafir, Jiaying Zhao. Poverty Impedes Cognitive Function. SCIENCE, 2013, 341(6149): 976-980.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1/6149/976.full 扬子晚报网,2014-04-22, 哈佛教授告诫你:长期太累太穷,人会变傻! http://www.yangtse.com/guoji/2014-04-22/88873.html http://blog.tech110.net/index.php?uid-11851-action-viewspace-itemid-74991
5116 次阅读|12 个评论
今年地球自转变慢与极冰减少有关?
热度 2 zhangxw 2015-6-21 10:38
今年地球自转变慢与极冰减少有关 ? 今天看到武夷山的博客谈及今年 6 月30日要为今年的长度增加 ”1 秒钟 ”( 自转变慢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99494.html 这使我回忆起我曾经做了一个计算 : 极冰消融可以使地球自转变慢 , 不知道今年的地球自转慢一秒是否是与极冰融化有关 . 下面把我过去的博客自我抄袭于下 ***************** 极冰消失使地球自转变慢的估算 (张学文, 2007-10-15 ) 1. 2007 年 9 月我写了一短文,说极冰消失导致地球自转变慢,并且给出自转一周的时间要延长 1/4 秒。当时没有立刻给出具体计算的依据。现在就此给出计算思路和计算结果。 2. 这里用的数据有地球的质量 m (取为 6 乘 10 的 24 次方公斤),极冰的质量 mi (取值是 2 乘 10 的 7 次方立方公里的水的质量),水的密度为 1000 公斤每立方米,折算出极冰质量为 2 乘 10 的 19 次方公斤,而地球的自转是每天一圈,即 86400 秒一圈。 3. 这里认为地球自转的角动量 L 在极冰消融前后是不变化的。而角动量等于旋转物体的质量乘它与轴(贯穿地球南北极)的距离 r 再乘它的速度。 4. 地球物质的自转角动量应当是距离地轴不同位置上的物质乘以速度以及它与地轴的距离的值的合计值(积分)。显然 1 公斤物质距离地轴越近(远,如赤道上)那么它贡献的角动量就越小(大)。 5. 我们把极冰粗略看作是距离地球极轴十分近的物质,故其距离 r 值可以取为 0 ,即在地球的自转总的角动量中,这部分物质因为 r 十分小,近似 =0 ,所以它对地球的自转角动量的贡献 =0 6. 极冰融化了以后,那么这些水就离开了极地,比较平均的散布到地球表面各个纬度上,平均而言它们与地轴的距离就加大了,于是它们提供的角动量也加大了。 7. 以 m 表示地球质量 ( 不含极冰质量,在近似计算中是否包含它对结果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它们差 5 个数量级 ) ,即 m=6*10^24kg, mi 表示极冰质量,即 mi=2*10^19kg, r 表示地球物质与地轴的平均距离 ,v 表示有极冰时的地球物质的平均速度 ,Δv 表示极冰消融以后地球物质的平均速度的变化量。以 L 表示地球的总角动量(它在冰消融过程是不变化的)。 8. 在有极冰存在时地球总角动量 La=m*r*v+mi*0*v=m*r*v (利用了极冰与地轴的距离为 0 的近似, * 号表示 “ 乘 ” ) 9. 而在没有极冰存在时 , 原极冰质量所具有的与地轴的距离也认为等于 r ( 实际比这个值还大些 ) 的角动量,所以总的角动量 Lb= ( m+mi ) *r*(v+Δv ) 10. 利用极冰消失前后总角动量守恒性 , 有 La=Lb, 即 m*r*v= ( m+mi ) *r*(v+Δv ) ,或 m*v= ( m+mi ) *(v+Δv ) 11. 考虑极冰质量远比地球质量小, m*v= ( m+mi ) *(v+Δv ) 12. 利用近似计算技巧,得( Δv/v ) = -(mi/m ),它就是我们计算地球自转速度的关系式。即极冰质量与地球质量的比值等于地球自转运动速度的变化量与地球自转运动速度的比值。 13. 上面的关系式也就是地球速度的相对变化(减慢) = 极冰质量与地球质量的比值,而根据开始给出的数据它 =(2*10^19)/(6*10^24)=0.3*10^-5 14. 一天是 86400 秒,它的 0.3*10^-5=0.26 秒 15. 即目前规模的极冰消失使地球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比过去增加了大约 1/4 秒。 16. 以上就是我对极冰消失引起地球旋转变慢的估算思路、数据和结果。其是否合理请大家评议。 17. 又,如果地球进入新的冰期,那么它一天的长度会变短。如果地质学告诉我们历史上大冰期的极冰数量,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思路计算它对当时的一天的长度的影响。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9001.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张学文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气候学|3585 次阅读|11 个评论
行将远去
tianwainanfeng 2015-5-18 06:37
我们坐在黑暗中 望着那遥远的星空 闪耀着的星星 伴着萤火虫点点的光芒 装饰着童话里的梦 那划过天际的流星 懂得把握瞬间的生命 传递一切的美 感动黑夜里的人 时间远去 我们用记忆言语 沉默是不变的主题 如同晶莹的眼泪 故事都是从头讲起
个人分类: 诗词|1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MIT博士后的时间管理方案---一年完成3本书和6篇以上论文
skly 2015-4-17 12:52
节选自译言 译者:Agnes77 原文作者:Cal Newport 卡尔纽波特( Cal Newport )身兼多职——MIT博士后研究员、多本书的作者和高人气博主。(一年内完成3本书和6篇同行评议论文) 卡尔 我最近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 我记录了最近发出的50封邮件的时间戳。 可以从这些时间戳看到我一周内(10月22日(周四)—10月29日(周四))收发邮件的情况。 我的兴趣在于统计出自己一天中的哪些时间花在了邮件这档事上。 下面是我的发现: (译者注:上表不是时间戳记录表,是卡尔纽波特自己的统计结果,横轴为时间段,纵轴为邮件数。) 如上图所示,这一周里,我在6-7点间只发了1封,7点后则为0。 这个很好解释:我每天都差不多5点半的样子就结束了当天的工作。这意味着5:30之后,断网, 关机, 无待办事项。 每当我结束一天的工作,就该是时候放松了。 我必须强调,我不是某些生活懒散的企业家,公司已经上轨道,所以就躺在加勒比海的阿鲁巴岛的吊床上监督监督就完事。 我有一份正常的工作(我是一名博士后),有很多事情要做。 例如,在刚过去的那个夏天,我取得了麻省理工学院(MIT)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在写作博士论文的同时,我完成了自己第三本书的手稿。这份手稿在我博士论文答辩结束一个月后交到兰登书屋(Random House)出版社并将于2010年夏季出版发行。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还很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博客——学习技巧(Study Hacks),创造了5万的月独立访问量,与此同时,我还成功发表了超过半打同行评议过的学术论文。 换言之: 我可不是懒鬼。 除了极少的例外,所有这些事情我都是在工作日的8:30到5:30之间进行的。 (我每天的锻炼时间、1小时的遛狗时间也都是安排在这个时间段内的。 我真的很喜欢每天5:30之后的自由时间,完全的自由啊。) 我称这个方法为固定时间表效率法( fixed-scheduled productivity),,我从2008年年初开始便一直在使用并向大家推荐这个方法。它的理念很简单: 制定一份你认为最理想的工作时间表,然后再通过实际工作情况来调整,让这张表真的适合你——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你得冷酷一些,接什么责任要懂的选择,该拒绝别人的时候不能客气,不要别人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没多大用处的任务要摆脱掉。 这个方法将会在你的控制力、压力水平、完成的重要工作的数量上产生深远而有益的影响。 不过它的理念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提姆菲利斯(Tim Ferriss)的一本很有名的书《每周工作4小时(The 4-Hour Workweek)》里就建议采用严格的时间限制。他认为我们所做的很多工作的效率是很低的,而且其重要性也是令人质疑的。(他运用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来支撑“更多的时间并不一定带来更多的成效”的观点,并广受欢迎,当然,如果你还心存疑虑,可以看看《揭露真实的帕金森定律(Debunking Parkinson's Law)》。)他说,相反,如果我们能辨别出什么是最重要的任务,并受到严格的时限约束,那么我们会吃惊地发现,实际完成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在本文中,我想告诉你们一些成功运用这种方法的真人真事——事业依旧成功,生活品质也得以彻底改善。 吉姆柯林斯的白板 吉姆柯林斯的商业权威指导著作《从优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 )》和《基业长青(Built to Last.)》销售额已破700万,他则将这些书的成功归功于他的研究原则。 自去年五月柯林斯接受纽约时报的访问后,他便带领着12名本科生组成的几支研究团队开始了资料的搜集工作,现在(2009.11.19)搜集工作仍在继续。 而他的一本书要从最初的提出假设到最后形成历经千锤百炼的思想,平均耗时约5年,需经费约50万美元。当从调研阶段迈入“修道士”状态般的写作阶段后,他状态最好时一天也最多能完成一页的内容。 换句话说,柯林斯是一个非常有毅力而且刻苦工作的人。 你可能会由此认为他和一般见到的在残酷的商业世界里拼命打拼、睡觉也不关机的工作狂一样。 但是,他没有。 他位于科罗拉多的办公地点的会议室里放了一块白板,白板上潦草地写着一个简单的公式: ¨ 创新 53% ¨ 教学 28% ¨ 其它 19% 柯林斯在很多年前就定下了一个“宏伟的目标”,他人生中50%的工作时间要用于创新性的工作——思考、调研和写作——30%的用于教学,剩下20%用来完成其它所有事。 白板上的百分比正是他日常时间分配的大体状况。 (他用秒表计时,用电子表格来控制进度。)就使用固定时间表效率法来说,柯林斯的例子就很典型。 拥有与他同一级别成就的作家则很容易陷入过量工作的泥沼中: 熬夜更新推特(美式微博)、雇佣工作人员、精心设计网页、开发系列产品、不放过任何演说机会。 但柯林斯逃出了此种命运。 举例来说,尽管柯林斯一次演讲的薪酬就超6万美元,但他每年演讲的次数不足18场,所得收入的三分之一都无偿捐献给了非营利组织。 他从不到各地去推销自己的书。 他的网页设计得也很普通。他严格控制自己的生活开支,避免过度依赖收入(过去的14年里,他和妻子一直生活在加利佛尼亚的一栋小平房里)。他只顾了很少的员工,喜欢需要时再招募些志愿者。 时代周刊形容他道,“柯林斯先生……非常善于说‘不’。” (他曾为《今日美国》写了一篇文章:《最好的新年决心是?一份‘不做’清单”(Best New Years Resolution? A ‘Stop-Doing’ list.)》) 他固定时间表的生活方式源自一个简单的理念让工作持久而与众不同”,而其真正得以实现还是得益于他“愿意……用对‘做什么’的相同程度的专注来对待‘不做什么’”的这种态度。 柯林斯不是唯一从固定时间表效率法中受益的…… 桑德斯的转变 当伊丽莎白格蕾丝儠德斯(Elizabeth GraceSaunders)开始她的第一份事业——职业文案服务时,她的工作时间表简直就是“危害甚深”。 “我会先出去会了朋友再回邮件,”她告诉我,“然后熬夜到凌晨2点来完成手头的项目。” 终于有一天,她崩溃了。“我不是秘书,”她说,“我的任务不是搞定所有摊在我面前的事。” 桑德斯改用了一个一周工作40小时的时间表。这个新的时间表带来了两个直接的影响。 第一,她发现自己开始只专注于最重要的事了。 举个例子,由于计划用于业务发展的时间只有几个钟头,她不能再找借口去做些浪费时间的事,像是曾让她熬夜的徒劳无益的网站微调和查看没实际用处的邮件。 从而,她可以把心放在那些能产生成效的核心事务上,比如进行电话销售或新产品的研发。 旧的时间表里的内容确实更多,但同时也更琐碎,反而在这种约束下产生的专注带来了更多的成效。 第二,她发现她可以让她的客户学会如何适应她的工作习惯。 “我会在24小时(而非24分钟)内回复您的邮件,在开始一个新项目之前需要事先通知我,如果近期内我的时间安排已满我会说‘不’,我可能提前将接下来一个月的会议安排都定下来了。” 桑德斯说,“对怎样以及何时对要求作出反应的选择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桑德斯的朋友和客户都对她放弃文案工作,变身为一名“时间管理教练”的事情印象深刻。她现在的工作是帮助其她职业女性取得同样的成效。(其中最有名的服务是“重塑时间表(Schedule Makeover)”。) 下面是典型的“桑德斯的一天”: ¨ 6点起床,8:30坐到电脑前。 ¨ 在工作日,她的头1-2个小时是用来做她称为“常规处理”的工作,包括核对日程、查看邮件、为这一天接下来的时间做一个详细的计划。 桑德斯认为正是早上的这项“惯例”让她不用再浪费时间思考工作怎么开始,并将她从整天都在查看邮件的“强迫症”中解放出来。 ¨ 她会进行一个小时左右的电话销售。 对于私营企业来说,这算是最痛苦的事情。 但是通过将其严格固定在时间表上,可以避免她将这件事推到一边。 ¨ 这一天接下来的时间里,她将按照早上制定的计划走: 通常是一些客户要求的任务和至少一项业务拓展工作。 ¨ 下午5:30结束工作。 绝大多数的企业家都会工作到5:30以后(并声称这是完全不可避免的),不过,桑德斯虽然没有像他们这般,她的事业依旧蒸蒸日上。原因很清楚:她的固定时间表迫使她只从事那些能有成效的工作(电话销售、客户任务、主要业务拓展),并避免将时间花在那些没实际用处、只是为“忙”而忙的事情上(像是动不动就会去调整网页、强迫症似的反复查看邮件、对一些小的业务发展机会穷追不舍)。 桑德斯并不是我遇到的唯一一个惊讶于这个发现——做得少反而有助于 提高营收——的年轻企业家。 婴儿效应 下面这个故事来自我的好友迈克尔缠馉斯(Michael Simmons)。 他自己创业——极限创业教育公司( Extrem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rporation),他的公司在他毕业后的那几年迅速扩张。那段时间我恰好在看《每周工作4小时》,我开始研究西蒙斯减少工作时间的可能性。我认为,那是他自己的公司,那么为什么不利用这个优势给自己创造更赞的生活呢。 我们就此讨论过,当时我曾告诉西蒙斯他应该减少花在邮件和社交网络上的时间。 “我没得选择,”他解释道, “每一次联系都可能给我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或者一份宝贵的订单。” 但之后,他的女儿哈莉(Halle)出生了,他和妻子(公司创始人之一)开始轮流照顾女儿,早上是他,下午是妻子。 晚上则是家庭时间。所以,他的工作时间从每天10-12个小时缩减到3-5个小时。 哈莉的存在迫使他做出改变,他之前还口口声声说不可能,现在他也开始严格控制自己的时间表, 他之前也认为自己的事业会受到影响,事实证明,也没有。 “孩子的存在让做‘应做的事’变成做‘必做的事’,”西蒙斯向我解释道,“过去,我总是推迟做出关键决策或者因不愿跨出自己的舒适区而说‘不’。现在,我才是真的没得选择,我必须有所抉择,因为我的时间已经被砍掉了一半。” “自一年前我们女儿出生到现在,我们的公司扩展了不止一倍。” 固定时间表的作用 柯林斯、桑德斯和西蒙斯有一个相同的发现。 当给时间表加上严格的时限,删减掉不必要的工作,同事和客户也重新适应了何时该对你有所期待后,他们发现了固定时间表所产生的两个令人惊奇的作用。 第一,所谓必要的事情——无论是电话销售或者还是专注于为创作一本新书而进行的核心研究工作——恰是那些真正重要的事;而不必要的事情——无论是动不动就邮件邮件的,还是像患了强迫症般总在调整博客的模板——比许多人以为的还要更无关痛痒。 第二,与不稳定的时间表相比,他们反而因专注于必要的事情(而非所有的事)而受到更多的关注。这些“佯谬”的事实——正如柯林斯的书最畅销,桑德斯和西蒙斯的公司发展飞速——说明你也可以收获更多成效。 固定时间表的生活方式 固定时间表效率法的步骤很简单明了: 1. 选择一个你认为能达到最理想的劳逸平衡状态的工作时间表。 2. 尽一切努力去避免破坏时间表的安排。 听上去非常简单吧, 但,当然不简单。 要满足第2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如果你还放不下现在的项目、责任或者工作习惯,那么你很有可能远远达不到这个理想时间表的要求。 当你开始想要通过固定时间表来提高效率时,有一个简单的事实你必须面对:要坚持住这个理想时间表需要更大刀阔斧的行动。举个例子,你也许不得不: ¨ 给待办事项数目来个大瘦身。 ¨ 痛下决心把那些缺乏效率的习惯从你每日的时间表中删除掉。 ¨ 为了换取大量的自由时间,冒着一不小心惹恼他人或让他们失望的风险。 ¨ 停止拖延。 理论上来说,这都是些硬指标,而且非常难达成。 但是当你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目标——“我拒绝在工作日工作到5:30以后!”——你会很惊奇地发现上面的要求变得没那么难了。 来源:解螺旋 转自:EasyScience
个人分类: 时间管理|1956 次阅读|0 个评论
R语言日期、时间类型数据操作
zhangdong 2015-4-12 10:37
从SQL Server中直接读取时间类型数据到R中,会自动设为POSIXct类型,一样的数值,从CSV等本地文本文件中读入,则会以存储为Character类型的factor变量,在处理的过程中多有不便,因此希望转换成以秒为单位的时间。对于POSIXct类型的数值,可以用as.numeric()直接转换成秒,而Factor则不可以,转换成的是字符串在factor的level中的取值,因此先要将character转换成 POSIXct类型,这可以通过strptime()函数实现。其中比较关键的参数一个是format,要根据自己数据的形式设定,另一个是timezone,即tz,就中国而言,可以设置为:tz = Asia/Taipei,也可以不设置,不设置的话读取系统时区。 例如: as.numeric(gps_in$gps_time )###自sql server 1379282963 as.numeric(temp2$gps_time )###自csv 469 as.numeric(strptime(temp2$gps_time ,format = %Y-%m-%d %H:%M:%S)) 1379282963 as.numeric(strptime(temp2$gps_time ,format = %Y-%m-%d %H:%M:%S,tz = Asia/Taipei)) 1379282963 把以秒为单位的数字转化成时间格式,则要用 as.POSIXct()函数,其中要注意的是函数的origin参数为“ 1970-01-01 00:00:00 ” as.POSIXct(1379294349,origin = 1970-01-01 00:00:00) 2013-09-16 09:19:09 CST 另有一个关于R语言操作时间、日期类型数据的小结,如下: Handling date-times in R.pdf 来源: http://biostat.mc.vanderbilt.edu/wiki/pub/Main/ColeBeck/datestimes.pdf
176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理的颜色
pingguo 2015-4-7 17:57
杜鹃的歌声,将会是我的歌声。 春天的玫瑰,将会是我的玫瑰。 你的爱情,将会是我的爱情。 你将在我失败的地方发现我的动人之处, 你将把我的手抓得越来越紧。 我们一起散步,一起遇见古木, 它离我们如此接近又如此遥远—— 它为我们显示时间的意义: 因为这意义已在我们手里。 在清晨,我爱你第一遍, 然后是无数遍。 每一遍都伴随鲜艳的日出, 伴随湛蓝的天空。 那其实是我们相伴在一起的印象。 你说那是属于你的真理的颜色。 2015-04-06
个人分类: 诗歌|1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宇宙起源的假想
zhidaodaxue 2015-3-15 16:16
宇宙的起源是什么? 现今最流行的说法是大爆炸假说。但是这一假说有许多逻辑错误。 1、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个质量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奇点爆炸产生的。如果大爆炸之前,宇宙一直是一个奇点,那么是什么动力促使它大爆炸的?如果大爆炸之前,还存在着一个前宇宙。那么什么力量让前宇宙塌缩成一个奇点的? 2、可计算的宇宙年龄大概138亿年,而可观测的宇宙半径是460亿光年。这是一个矛盾。即使宇宙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膨胀,也不可能使得宇宙半径达到480亿光年。假设爆炸之初,两个粒子做相互反向运动,速度为接近于光速的0.99c。那么根据相对论,两个粒子之间距离增加的速率介于0.99c到c之间。因此大爆炸后的宇宙半径不可能是远远大于138/2亿光年的460亿光年。 我认为宇宙是胀缩变化的。 1、什么力量让宇宙膨胀的?什么力量让宇宙收缩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和恒星胀缩的答案一致。什么动力促使新星爆炸?什么动力促使恒星膨胀为红巨星?什么力量使得恒星塌缩为黑洞?恒星胀缩的动力就是宇宙涨缩的动力。 2、宇宙有没有边界?有边界。宇宙的所有质量提供的引力,使得光无法射出边界。在边界之外是什么?暂不清楚。或许是另外一个相同等级的宇宙,或许是一群相同等级的宇宙,或许是空的,或许被包含在一个更大等级的宇宙里面。 3、膨胀前宇宙的半径是多少?膨胀前的宇宙半径大于460-138/2=391(亿光年)。
3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150315工作时间
shixiaoxin10 2015-3-15 13:41
150315 工作时间 昨天在量贩买东西,听到前台的两个女孩在聊他们一天的工作时间是 14 小时,好奇就问,真有那么长时间吗?说是从早上 7:20 至晚上 9:20 ,算算确实如此,不过中间应该包括有吃饭时间,但不管怎样,工作时间确实够长。 再联想以前在医院看到一些医生从上班一直忙到下班,工作量也确实够大呀。 那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工作时间有多长呢?以前看过资料,据说一天工作不到 10 小时,就不要在北大工作,高校的正规工作时间应该也在 8-10 小时。 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工作的强度问题。体力劳动的工作时间,似乎持续 10-12 小时,人还是能够在一周休息 2 天的情况下连续工作的,而脑力劳动能否这样呢?自己的感觉,连续 5 天工作 10 小时 / 天,好像是人非常难受。那是否可以认为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的工作强度大呢? 如果从一天连续 10 小时的角度看,轻体力劳动的工作强度并不大,脑力劳动工作强度大的原因分析,评估的基本依据就是连续工作后脑子是否混乱,这点值得科研工作者注意,如果混乱,是必须调整的。 举例:高校教师如果一天 8 小节课,可否 5 天持续?如果这 8 小节课每天还分为 4 个不同的课程,是否可以持续?一般没见过一周 40 节课时的老师,那就是吃老本和拼命了,原因在于重头课只是枯燥,而一天不断变换讲授课程,脑子的课程转换会造成一定的混乱。 科研人员 1 天内考虑或研究 1-2 个问题是可以长时间工作的,如果一天内进行多个课题和项目的研究,是需要一定时间调整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觉得劳动强度大的原因之一。 当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工作强度还可以从压力、要求等方面阐述,但关键,作为脑力劳动者,适当的休闲调整是必须的。 这样,一天工作多长时间,对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来说,弹性很大,适当的工作时间和调整休闲时间是必须的,否则就有蛮干和透支身体的风险。 当然,我们要向社会学习和看齐,如果一个科研人员真的一天可以达到 10-12 小时工作时间,那成绩应该也是显著的。 见贤思齐是应该的,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别太较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垮了,一切都是徒劳。
个人分类: 社会|186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口政务全息数据语义界定
EchoMQX 2015-3-13 17:36
人口政务全息数据语义界定 1 人口政务全息数据语义界定 1.1 人口政务全息数据的全息语义界定 全息 ( Holography ) ,又称全息投影,最早是由匈牙利物理学家 DeniseGabor 发现的一种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全部信息的技术。本研究中的“全息”即借鉴“全部信息”这一涵义。 详细地讲,人口政务全息数据主要是指单个人口在其从出生、教育、工作、退休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历程中享受政府各部门所提供的 包括婚育生养、户籍身份、教育成长、文化旅游、医疗卫生、土地房产、证照资格、社会保障、交通出行、劳动就业、知识产权、出境入境、司法公证、纳税申报、消费维权、离休退休、死亡殡葬和综合其他共十八项人口业务全部在内的整个人口业务分类体系(人口业务分类体系详见博文《人口业务分类体系初步构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9002-873347.html )框架下所产生和生成的全部人口业务数据。 图1政务人口全息数据框架 1.2 人口政务全息数据的时空语义界定 1.2.1 时间语义 自然界是离不开时间的,从哲学意义上说,任何事物都要经历由产生至消亡的过程,因而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同样地,人口也经历从出生至死亡的生命周期过程,时间特征明显。到目前为止, GIS 领域对时间语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时间特征模型、时间粒度和时间维度等方面。 (1) 根据事物发展的特征,时间可表现为绝对时间观的单向线性结构特征模型和相对时 间观的周期循环结构特征模型、分支结构特征模型和多维结构特征模型总共四种特征模型 ,具体见图 1 。 图 1 时间特征模型 在 人口的生命周期历程中,每一公民都会在同一时期内同时持有不同业务领域的多重身份,同时,同一领域内的每个身份均 是随着时间经历从过去、现在到将来的单向线性结构特征,所以,本研究组合使用单向线性时间特征模型和分支结构的特征模型进行表述,所以,可将时间的全集( T )模拟为一个多分支时间数轴,每一分支时间数轴又是一个线性时间数轴。 (2) 结合福建省政府现有业务系统所采集到的人口业务数据,时间粒度大多确定到具体 的某一天,以公元纪元法的“年月日”表示,形如 1949/10/01 ; 图 2 单向线性时间及其时间粒度 (3) 单个人口在贯穿其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在政府部门办理的每项人口业务所产 生的每条人口业务数据中的时间要素主要包括瞬时时间点(时刻)和连续的时间区间(时间段)两种类型。例如:某人出生的时间即为时间点;某人教育期即为时间区间。 1.2.2 空间语义 GIS 中的空间指的是地理空间。 每个单个人口在贯穿其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在政府部门办理的每项人口业务所产生的每条人口业务数据 中部分属性信息属于 空间信息,具有描述的空间位置特征。 人口业务数据中的空间数据 主要是点状矢量数据。例如:居住地址、学习或工作单位变迁等信息。人口业务信息中的有关空间位置信息 可以选用多种坐标系进行定义; 2服务导向的人口全息数据模型设计 在研究福建省政府各部门现有各业务系统涉及人口业务内容的人口数据库时,发现人口整个业务系统的开展离不开人、地、物、组织和人口业务五类要素。 图 3 人、地、物、组织和人口业务之间的构成 人:指各种自然人; 物:指自然人所拥有的物品信息,例如机动车辆、房屋产权、营业执照等; 地:指地理位置信息,例如省、市、区 / 县 / 县级市、乡 / 镇、村等行政区划信息; 组织:指由人、地、物要素所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实体,包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共 场所等; 人口业务:是导致人、地、物和组织等要素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要素,主要包括婚育生养、。。。、出境入境、司法公证、离休退休、死亡殡葬等。 本文构造的人口全息数据模型 由这五类组成要素个体以及要素间的联系组成,在这里,业务逻辑中假定以“人”要素作为整个模型的起点,通过 GIS 完成的时空分析,使得“地”要素成为整个模型的必要点。具体见图 4 。 图 4 政务人口全息数据模型
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各类评价评审占用时间 科研人员时间从哪儿省
redtree 2015-3-9 11:46
各类评价评审占用时间 科研人员时间从哪儿省 作者:王卉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3/9 9:16:20 ■本报记者 王卉 无论是在科研院所还是在高校,加班加点地工作已经是大多数科学家的常态。即便如此,还是会经常听到他们抱怨时间不够用。“科研人员的时间去哪儿了”,最近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与此同时,很多公众也在质疑“为什么科研人员这么累,却没有多少成果”。 近年来,各类评价评审占用了科研人员大量的宝贵时间。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晓轩表示,越是优秀的科学家往往被评价占用的时间越多。 为此,从2013年开始,中组部、科技部等联合开展清理项目评价、人才评价、机构评价(简称“三评”)行动。 李晓轩介绍说,此举试图归并、删减各类评价,并将评估时间集中在特定的时间段,使科研人员一年能有约8个月的“休渔期”专心致研。 目前,该行动已在试点城市北京取得初步成效。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自己坚决支持归并、删减各类评价活动。 避不开的时代特征 “这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个特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发达国家,现在科研人员都比较忙。”作为两届政协委员,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农业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道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二三十年来,电子、信息、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中新技术的发展使得科研产出加快,导致科研人员必须花大量时间熟悉和阅读文献,以了解和掌握新技术。 王道文介绍说,在他所熟悉的农业、生物医学等行业,现在要进行一项理论或技术创新所需花费的精力,要比2000年以前至少多出5~10倍。 中国的科研人员似乎比国外同行更忙。王道文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在科研资助、管理与组织方面存在一些效率不高的地方,这也是一个难以完全跨越的必经阶段。“发达国家也经历过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吸取一些经验教训,加快进程。” 当前,我国正在采取一些举措提高科研效率。在王道文看来,一些项目涉及的评价比过去要少一些,但“还是有很多形式主义。有些评价对科研人员来说没必要,但管理人员认为有必要”。 项目经费的牵绊 “没有基本的科研经费保障是很大问题,现在两极分化现象很严重。”全国人大代表、主持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工作的副所长吴金水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对于科研能力特别是经费竞争力方面比较差的研究人员,最大的顾虑就是经费问题。因此,他们往往只能做一些短、平、快的研究项目。“总是心神不定、方向不稳,怎么能产出系统性的成果?”吴金水表示。 而能力比较强的科研人员,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申请经费,还要考虑项目怎么做,导致他们也很累,而且影响效率和成果产出。 吴金水认为,当前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科研项目基本都是短平快式的,长的有三五年,短则一两年。如果所做项目以前有基础,通过完善提升可以出一些成果;如果是重新开始,很难取得成果。 同时,由于经费中断,很多工作做不下去。应付项目过程中的年度、中期等各种阶段性检查和评估,也导致研究人员要将很大一部分力量部署到低层次的文章产出上,以保证“数量”达标。还有很多项目,干上几年,项目结束团队就散伙,队伍也不稳定。 改革科研项目立项体制 要达到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要求的前瞻性部署、深层次谋划,吴金水认为,必须有一种新机制,尤其是要改革科研项目立项体制。 吴金水举例说,“十一五”启动的农业系统行业专项,可以一直做到“十二五”“十三五”,一个团队可以得到持续的支持。而行业专项是目前中科院没有的。 为此,他建议,中科院也应争取这样的经费支持,比如设灰霾专项、农业面源污染专项、小卫星专项等。“让大家围绕一个方向做下去,持续十年二十年,肯定能出大成果。这就是长效机制。” 在考核机制上,吴金水认为,现在的导向有问题,还是在看发表的文章总数。“在《自然》上发一篇不管是什么性质的文章,就交差了。” 在他看来,小项目以1~2篇、大项目以最多不超过5篇有理论或技术突破的论文作评审依据,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项目产出、科技成果评审等方面长期存在的问题。 《中国科学报》 (2015-03-09 第4版 综合)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与制度|1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被时间打磨
热度 1 pingguo 2015-2-28 21:16
我们被时间打磨,发出各自的声响, 就像风吹在树叶,窗帘或心弦, 不只是嚓嚓的摩擦的声响。 羊年初五,我见到你脸上的陌生, 被时间打磨的陌生。 不适合用新鲜去形容。 我想起上一个羊年, 你眼里的另一种陌生。 对此我说不出话来。 潜伏于岁月的幽灵, 此刻正在散步。我被撞得眼冒星光。 这让我觉察,时间即上帝。 对此我说不出话来。 假如我腾出手,我将会打磨时间, 我要做得跟时间一样。这不是幻想, 这是我能做的自然的回响, 如牛顿描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在我触碰缪斯的一刻缪斯也触碰我, 我们之间有爱力,万有的爱力。 我将在漫无目的的抒写中到达目的。 2015-02-18
个人分类: 诗歌|1754 次阅读|5 个评论
回望马年之:时间都去哪里了?
热度 1 等离子体科学 2015-2-16 08:37
马年新春,流行的一句话是:“时间都去哪儿了?” 要知道“时间去哪里了”,首先要定义什么是“时间”。 我们所里年终总结时,主管研究生工作的老师就让学生们报告一下:“时间都去哪里了?”显然这里说的“时间”并非四维时空意义上时间坐标,而是指在时间流逝的某一区间里发生的“事件”;换句通俗的话,就是:在某一个时间段里,都发生了些什么事件。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看,物理学给出的答案是:“时间”到我们这里来了! :p 从相对论的观点来看,我们观察周围发生的事件,在同一瞬间“看”到的并非一定就是“同时”发生的。比如我们看到的太阳,应该是 8 分钟之前的太阳;如果看到发生了日蚀这样的事件,那也是在 8 分钟之前就已经发生了。所以,太阳上的“时间”,即某一时间发生的事件,在 8 分钟之后,来到了地球。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绮丽景象,就是若干年前的“时间”传到了地球上——比如说我们“看到”了距地球 30 亿光年的一个星座发生了超新星爆发,那么就知道这个“事件”是 30 亿年前的那一时间发生的。所以可以这样说: 30 亿年前的那段“时间”来到地球上了! 从地球出发,用光速乘以时间为半径作一个球面,则在地球上看到该球面上发生的事件就是这一“时间”。人类探索太空的能力将这一球面不断拓展开去,那么其中“包括”的事件就不断地传播到我们这里了。 时间,就这样到我们这里了。 当然,人类观察宇宙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所以严格地说,是我们能够探测到的“时间”(严格意义上是这些时间所承载的“事件”)都到我们这里来了。在这个探测距离之外的更早的时间(更早发生的事件),我们还“看”不到。 这些“时间”(事件)在宇宙中的传播是近似地随距离平方反比衰减的(即具有“点源”的性质),所以只有非常“剧烈”的(强度非常强的)事件才能够被观察到。大部分的事件就弥散在广袤的太空中了。。。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780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下跌到谷底的沧桑感
热度 5 zlyang 2015-2-15 14:18
下跌到谷底的沧桑感 从2012年夏天以来,真傻每天 都是“没有时间吃饭、没有时间睡觉”, 为生活所迫。 可惜, 现在的人汉语越来越差,根本听不懂 被“没有时间吃饭、没有时间睡觉”是什么意 思。 Oh My God! 难道英语越来越好,就有理由不会汉语了? 要知道,上帝说的就是汉语,不是英语! 只能抽空看看科学网。近来复习的主要有何宏金 领兄的《 你是谁?北京大学刘华杰十 年前对“伪科学首席科学家”的采访 》。 “再还有文化 上的失落感,我22岁远离故国,虽然能说流利的德语、英语,却因为乡土之情而感到精神上的寂寞和情绪上的抑郁。哪怕组织和参加好些公益活动,热闹之后反而更觉空虚和生命的苍白:世上 几十亿人,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我悲观地怀疑过生命的意义。” 我总有一种莫名的异样感觉。 还有,看俺侄女曾泳春的《 年终科普:它们都是好时光 》。同样地, “我空出了半 天时间,一个人去了殷墟。那是一个阴天,风猎猎地吹着,有些沉重。 那年殷墟刚刚在建,很大很空旷,人很少,文物很古。置身这样的环境中, 我独自一个甲骨文一个甲骨文地看过去,有一种深到谷底的沧桑感 。” 我总有一种莫名的异样感觉。 据说 Agatha Christie 让 Hercule Poirot 说: We shall not hunt together again, my friend. Our first hunt was here - and our last … They were good days. Yes, they have been good days... 可“ They were good days. Yes, they have been good days. ”到 底是什么意思? 难 道“ good days ”被“ have been ”,一 去不复还? 有人在2015-1-3 08:15发牢骚说: “当需要国人肯定的时候,国人就沉默了。” 是否这样,也许3个月内会有一些小小的解答。 钱学森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真傻之问:为什么北宋以来汉人总是被侵略被掠夺?(直新中国成立之前) 既然有再一再二, 难道还得再三再四? 是一种下跌到古墓的沧海桑田。 冯•卡门对肯尼迪总统说: “谢谢总统先生,物体下跌时并不需要助推力,只有上升时才需要……” 相关链接: 曾泳春,2013-12-16 11:19,年终科普:它们都是好时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1950-750207.html 何宏,2011-09-21,你是谁?北京大学刘 华杰十年前对“伪科学首席科学家”的采 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0892-488672.html 真傻,2013-12-16,年终喜讯:新收侄女曾泳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50258.html 新华网,2013-12-13,《重 温“钱学森之问”的 喜与忧》 http://news.xinhuanet.com/hr/2013-12/13/c_125854214.htm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真傻,2014-10-31,真傻之问:为什么北宋以来汉人总是被侵略被掠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40016.html 为什么北宋以来汉人总是被侵略被掠夺?(直新中国成立之前) 2015-02-1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67859.html 澄江动物群化石(寒武纪大爆发) http://gushengwu.kepu.net.cn/detail.asp?newid=571max_id=201min_id=0
3464 次阅读|8 个评论
时间与生命
ninglz 2015-2-2 10:40
时间 与生命 时间 是什么? “ 時”!是日光在大地上的移 动 ? “ 間”!是穿 过门栏 的那束日光? 时间 需要借助“ 动 ”来感知,需要借助“ 间 ”去丈量…… 生命是什么?生是 变 ,命是 间 ! 生命即 时间 !生命与 时间 ,相互丈量。生命与 时间 共生共存于空 间 。所 谓 “天 时 、地利、人和”便是 对 “ 时间 、空 间 、生命”三者的 诠释 。所 谓 “ 谋 事在人,成事在天”道出的即是,“天 时 地利人和”三者的偶合瞬 间 之 变 化。 这 瞬 时 瞬 间 衍生出来的万千 变 化,形成一个个 连续 不断的 际 遇!人与人的不同,便决定了 际 遇的 不同。 应该说这 一个个 连续 不断, 变 化万千的 际 遇所 组 成的便是一个人的命运。 如此想来,的确每个人都 拥 有自己独特唯一的命运,是不可能重复他人命运的。不 过 ,从命运的三元 组 合中,可以了解到一个道理,那就是“人”可以用“ 动 ”去改 变 “ 时 与空”的 际 遇 组 合!即挖掘自我潜力, 发挥 自我能 动 性, 创 造出 许许 多多无法 预 知的可能。如此做来,丰富了生命,便也等于延 长 了 时间 ! 生命渴望 时间 , 岂 不知, 时间 更是依 赖 于生命。把握 时间 ,便是把握生命。充 实时间 便是丰富生命。 人生一世。 让 充 实 告 别 空虚 烦恼 !以丰富 拥 抱多彩无悔!( 红 叶随笔 20150122 )
个人分类: 文化漫谈|2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所谓的时间,只是我们人为的切割
sheep021 2015-1-23 19:15
上师嘎玛仁波切关于时间的开示 《解惑之智》:“时间这种概念,是人类凭心切换出来的,是心识的变化。” 时间本来就没有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嘛,它是永恒的。我们现在经常讲的所谓时间概念,是人类刻意的发明、表达,或者是用自己生长的过程来讲的,所谓过去现在和未来嘛。整个时间,密法里叫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逝世,实际上它是没有时间概念的,本身是永恒的嘛。 你这样想嘛,你生活在天津的人,每天看手表,早上9点上班,晚上5点下班,中午12点吃饭,下午6点吃饭,有一个时间概念嘛。在青藏高原草原上游牧的人,他就看太阳出来了,吃早饭。他哪有什么几小时几小时的概念嘛。对他来讲,就没有时间概念,该肚子饿了就吃饭了。所以人类可以把它切割的,对你们来讲,每个小时每个小时,就把它切割了。在藏区那种地方,就是太阳把它切割了。这就是人为认知上面的切割,本身时间上面也没有这样的概念嘛。这边天亮了,那边天黑了,这不代表它是时间,只是地球和月亮运转的过程中,一会儿黑,一会儿白。 所以在诸佛菩萨的眼中,所有的时间,它是无逝的,也就是永恒的。就像天空一样,像空间一样,什么叫室内室外,就是我们盖了房子,有了房子就叫室内,没了房子就叫室外。这本身不是空间的问题,而是我们可以把它切割的问题。 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a33160102vhkl.html
个人分类: 时间空间|1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互联网时代》观后4
lvnaiji 2015-1-22 06:43
吕乃基 博主已经上传了 中国特色的“ 隐私”—— 《互联网时代》观后1 和 重赏之下“唯”有勇夫——《互联网时代》观后2 , 向虚拟世界移民—— 《互联网时代》观后3 ,本文是第四篇。 无法抹掉的过去。主,还会不会宽恕?好不了的疮疤,忘不了的疼。这是博主在“第一时间”想到的。 继而想到,数字记忆,真的“记住”了过去的一切?所“记忆”的只是抽离了当时语境的“非嵌入编码知识”(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 ),没有前因后果,没有当事人其时的所思所想。这是就内容而言,这样的“内容”,放在鸡汤里是鸡汤味,放在中药里便是中药味。 大数据取舍之道,就是把有意义的留下来,把无意义的去掉。维克托·舍恩伯格如是说。然而,什么是“意义”,对谁有意义?这就涉及记忆的主体。 本来,记忆属特定个体所有,个人可以选择性地将 不喜欢 的东西放在难以提取的角落,如今,无论个人是否愿意,网络现已成为人类社会共有的大脑(李淼),主体从个人变成人类。因记忆主体的扩展,记忆就难以磨灭。 实际上,记忆主体的扩展,以及对记忆的强化在互联网之前早已开始。譬如“档案”。曾记否,调动工作,人挪活,以为可以遗忘在此单位的所有不快;然而,一份档案放在新单位人事处或组织部的桌上,原先的劣迹在新领导的眼前一览无遗。悲催的是,本人往往对此一无所知。你想忘,单位不忘,组织不忘。 主体再扩大,记忆就更强悍。“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民族对共同血缘的追溯,龙的传人,国家对苦难历史的铭记,不忘国耻,旨在凝聚。值得注意的是,主体越大,记忆越牢,十几亿人民一起记,还有什么记不住?所以民族性比个人更难以变异,面子上看起来翻天覆地,骨子里实际上依然如故,时间犹如停止了一般。而今,记忆的主体成了全人类,其结果便是时间停止。 问题还在于,主体的扩展,还带来了记忆的随意或任性。一方面是本来就可以加油添醋的内容,再加上主体的随意取舍,于是,记还是不记,记什么,全在不同主体对“意义”的判断。譬如,“想想过去”是为了“革命”,忆苦,是为了思甜。在国家之间,更是你讲你的,我讲我的,鲜血凝成的友谊只是一头热。历史本来就是可以随意打扮的侍女,无所谓了。有趣的是,人们记住的往往是负面的内容。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这是在空间上讲;在时间上,也就是本文所言的“记忆”来说,好事如过眼云烟,所以只能“一辈子做好事”,而恶事则牢记在心 问题是,本来属于个人的记忆,现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这或许是互联网双刃剑之一,为互联网的所有便利付出的代价。 维克托·舍恩伯格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点,这是客观事实,现在就看各类主体的取舍了。 回到本文的开头。 主,还会不会宽恕? 尼采说,上帝死了。主,是谁? 好不了的疮疤,忘不了的疼。 谁是“疮疤”的主体?是谁在不断揭开疮疤? 博主设想关于《互联网时代》的其余题目或为: 互联网与熵增、涨落、涌现。平面化碎片化 无法重复和证伪 无法前进 何谓前进 人能否控制自己的意念。意念控制的“风火轮”,只需在脑海中冥想,它就可以直行转弯加减速度。 2045 ,奇点。起点-发散 新的起点-发散。技术器官论认为,技术是人类器官的延伸。人类一旦把越来越多的事项交给技术去做,也就必然或多或少发生自身器官的退化。人类越来越弃用来自自然的器官和能力,转而拥抱人工自然。由天人合一到人机合一 “ 桌面”的上下:应用者和幕后创新、操作、控制人员关于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不对称且愈演愈烈 无边界的网和有边界的主权国家 互联网上的犯罪,与受害者不面对面,是否会减少、乃至没有负罪感。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起点: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5-1-13 08:42
时间是我们最宏大同时也是最私密的宇宙概念,弗兰克讲述了人类最深刻的问题—— 万物于何时并如何起源 ?——以及人类是如何感受时间的。他着眼于我们和这个世界间的交互——我们的发明和习惯等,已让我们探索宇宙的特性,以及这些发现反过来又是如何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 美国纽约罗切斯特2007年4月16日下午3点20分。 坐在第三排的那个女生举起了手,我知道我有麻烦了。 报告厅里坐满了学生。在前排,永远在奋笔疾书的医学预科生们已经放下了他们手中的笔。通常只对考试内容极度渴望的那一群学生也停了下来,不再盲目地记下我所说的每一个字,一年来第一次仅仅是聆听。在后排,带着相同棒球帽的同一兄弟会的男生同样把注意力放在了课堂上,而非藏匿于他们手中的报纸,或是和坐在他们周围的姐妹会的漂亮女生耳语。 这是我所珍爱的一堂课。从我开始教课的那年起,我就知道这是每个人都关心的主题。在《天文学101》课程中我会深入教授宇宙学的内容。今天的课全都是关于大爆炸和宇宙的起源,这些孩子的眼睛个个睁得大大的。在这一个小时里,宇宙的窗户将为他们打开。在这一个小时里,他们将跳出平日里对成绩、工作及性的烦恼,短暂而满怀惊奇地感受着人类已学着去探求……并且回答的最深邃的问题。 我没有期望这些学生会全神贯注于我其他的课程,如恒星演化、天文学史或者是比较行星学。但对于大爆炸,我知道他们的注意力会在足够长的时间里专注于此,一窥我们在创世纪的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而且,我也知道,在这一个小时里或早或晚总会有某人打破这一场景,提出那个该死的问题。 “教授?”她大声问道。她的名字叫索菲。她是今年热衷于这个主题的学生之一——认真、聪明,好奇于天文学课程中会自然而然冒出来的神秘。好吧,我想,好戏开始了。我示意她继续。 “但是教授,”她开始说道:“ 在大爆炸之前又发生了什么? ” 眩晕开始迫近。是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好问题。大爆炸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在整个班级期待着的时候,我长长地停顿了一会儿,好像我或其他人真的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一样。 下午4点08分,我已经抓不住他们了。放眼报告厅,我能看到神秘感已经消散,重归真实的世界。这节课该在4:15结束。即便仍然沉浸在这堂课最激荡的那一刻,我也已经非常接近标志着下课的假想界线。有关宇宙创生的故事已经失去了它的紧迫性,转变成了对事实和细节的罗列。时间的起始及时间的本质都变得抽象。时间和宇宙开始溃缩,凝结成了当下的急迫:下一堂课、回家写作业和复习、期待中的运动时间,以及和朋友们相约喝咖啡。 对于他们来说,收拾书本的时间尚早,还没到标志着下课的心猿意马及交头接耳。相反,这些学生坐着,感觉时间在缓慢地——如此缓慢地——坍缩成了厌烦。他们陷入了痛苦的等待之中,唯有他们手中的电子产品可以填补这一空隙。一些学生在打开的笔记本电脑上看着时间分秒流逝;另一些人则选择给报告厅中或远在大洋彼岸的朋友发即时消息来打发时间;其他人则把时间的抽象性看成是他们手机上的实体,它们每一个都连接到了一个由电磁波传输的精度为数毫秒的全球基准之上,传输着电磁波能量和信息。而我继续讲授着时间和宇宙,学生们则感受着他们身上的双重重压。要是他们知道如此紧密相连的个人世界将如何横扫我正在讲述的宇宙历史就好了。要是他们明白这一将要发生的变化有多大就好了。 本文由 王芳 摘编自 〔美〕亚当·弗兰克著,谢懿译 《 关于时间——大爆炸暮光中的宇宙学和文化 》 一书。 这本令人惊骇的书将会改变我们思考时间,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方式。 在本书中,亚当·弗兰克解释了 我们生活的特质是如何随着我们对宇宙起源的认识而改变的 。 自从5万年前我们的自我意识觉醒以来,我们对时间的体验——从狩猎和采集到农业发展,到工业革命,再到Outlook日历的发明——已转变并重建了许多次。但是宇宙学中最新的理论——无起点的时间、平行宇宙、永恒暴涨——即将把我们送入一个新的方向。 亚当·弗兰克 (Adam Frank) :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天体物理学教授,《发现》和《天文学》杂志的定期撰稿人。他还为《科学美国人》及其他杂志撰文。同时他也是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博客“13.7宇宙和文化”的创办人之一。他的作品被收录到了《美国科学和自然写作精选》中,并因其科学写作而获得了美国天文学会的嘉奖。他生活在美国纽约罗彻斯特。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070 次阅读|8 个评论
盼得体制改,万众尽开颜
热度 22 Majorite 2014-12-15 15:23
这是一位仍然站在科研第一线的(中科院)老院士写的,贴在其办公室,我把它照下来。呼唤“科学家时间哪儿去了”?科学家的宝贵时候花到各种形而下各种活动上,太可惜了,但是这又都是制度使然。“盼得体制改,万众尽开颜”,这位老院士这么写道。
个人分类: 学术与学养|3828 次阅读|23 个评论
与拖延症的战斗(2)——了解我们的“时间”
blazing216 2014-12-11 22:38
前文中提到了与拖延症开战的第一步,制定和执行计划。我想广大的拖延症友中有不少已经试过类似的方法,并且大多数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头一两天坚持得很好,但是之后会觉得坚持计划很累,然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放弃了计划中的一项。这时,你可能会想,哎,我又放弃了,算了吧,我还是战胜不了拖延症,或者抱怨着“制定计划对于治疗拖延症一点用都没有”,然后放弃了整个计划。 这里我想给大家一点信心,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你放弃了计划,并不能说明你整个的失败。你不是也坚持了一两天吗(或者1个小时),而我们要做的是收拾心情,重新开始,将这1个小时,逐渐扩大到1个半小时,2个小时,1天,2天,1个星期。 而如何扩大,我们需要先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在执行计划中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意志力不强,出现紧急事项,计划不现实,加重了自己的负担,完美主义,容不得自己达不到计划的标准。但是种种原因最终都与一个原因有关,我们其实不了解真实的自己。拖延症患者往往在脑中给自己的形象下意识地做了修饰,不管这种修饰是粉饰,还是低估,我们其实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能力。如何客观认识自己,我们可以从认识我们的时间观开始。 在做每一件事情前,即使我们不可以计划或评估,在下意识中我们也会对完成这件事的时间有一定预判,这体现了我们时间观。而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这个预判往往偏差很大,而且是非理性的。我们有可能会认为完成一件事情需要的时间很长,而觉得这件事很麻烦,导致不想开始这件事。也有可能对所需时间估计不足,导致完不成,进一步给我们带来挫败感。这通常是因为我们内在的“时间”和现实的时间不同步导致的。 那么如何调整我们的内在时间呢?方法也很简单,记录下我们做一件事所需的时间。这件事可大可小,写一篇论文的时间,读一篇文献的时间,吃一段午饭的时间,洗衣服的时间,整理桌子的时间等。在这段时间中,我们需要保持正念的态度,即不评价。如果我们花的时间多了,不要沮丧,如果花的时间多了,也不要窃喜,只是简单的记录。这个态度在之后了解自己的过程中也是很必要的,逐渐去习惯它。你可以在做这件事之前先对所需时间做一个预测,记录下来,将其与最终需要的时间做比较,了解这其中的差别。不要给自己找理由,认为我这次没有花全力去做,如果全力的话,花的时间会少很多。我们更需要的是你平时的样子,而不是把自己逼个半死时的状态,因为你不可能一直把自己逼个半死,坚持不住的。 我们可以将这个步骤加到制定计划中,将要的事情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后,估计一下时间。记住,不要因为时间还充足或者时间很紧而改变预估时间,我们需要的你对任务大小理性的判断。不要害怕自己估计错误而可以延长时限,写出你心理想的那个数字。 在记录时间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了解一件事情需要的真正的时间,我们不会将只需要20分钟的整理桌面的时间估计成1个小时而放弃整理,也不会因为估计不足而将一个需要不切实际的部分加入到我们的计划当中去。我还要再强调一下,不要因为没有做到记录每一件事的时间,或者预估错误而对自己失望,沮丧,然后放弃记录和预估。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我们记录的事情在一个个增加,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在一点点增加,我们的计划中的check也在一个个增加——我们正在与拖延症战斗,并且在取得一个个的胜利。 拖延症是一个持久战,敌人已经很强大,而且几乎摧毁了我们的自信,我们赢不了大战役,但是利用我们的智慧展开游击战,积累一个个微小的胜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个人分类: 与拖延症的战斗|26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多尺度时间相似度函数构建
wwh1295 2014-12-1 10:25
由于时间属性的维度扩展,数据变得稀疏,若采用传统的距离度量方法(如 L k 范数)描述对象之间的相似性 , 得到的结果由于最近邻和最远邻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因此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对比不复存在。王家耀等( 2011 )拓展了高维数据相似性度量重构函数 Hsim ,提出了多元数据统一相似性度量函数 HDsim 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在时间相似性度量函数的构建上主要参考 HDsim 函数,具体为: 式中, x i 、 y i 为对象 X 和 Y 在第 i 维上属性值的标准化值, d 为数据的维度数。 表示对象 X 和 Y 在第 i 维上的属性映射值是否相同,若 ,则 =0 ,若 ,则 =1 。 这里,点事件 X 时间属性分别“投影”到时间轴 T 、星期轴 W 和时段轴 H ,得到三个维度下的属性值 x 1 ’ 、 x 2 ’ 、 x 3 ’ 。其中 x 1 ’ 为 X 事件发案时间的 long 型数据( Oracle 中的毫秒值), x 2 ’ 为 X 事件发案日期对应的星期值(例如星期一对应 1 ), x 3 ’ 为 X 事件发案时间对应的时段编码。例如案事件 X 发案时间为“ 2013/11/24 19:36:00 ”,则 x 1 ’=1385292960000 、 x 2 ’=5 、 x 3 ’=10 。依据公式 3 将变量 x i ’ 进行标准化,转换到共同标度的区间 ,以消除量纲的影响,得到 x 1 、 x 2 、 x 3 。 由于维度这里的维度数较少,为避免绝对相等的属性映射值判断函数 给聚类结果带来的较高的噪声水平,这里参考时间点聚类中事件误差函数的定义方法加以改进。误差函数 定义如下: 式中, 为误差阈值,我们遵从数据驱动,从数据本身的特征出发,从分星期统计上看出案件热点持续时间一般小与 2 天,因此这里 取 2 ,即认为星期属性间隔大于 2 天(如周一与周四)的两个事件,在星期日 w 上的相似性是可以忽略的;从分时段统计上看出案件热点持续时间一般小与 2 (即 4 小时),这里 取 2 ,即认为时段属性间隔大于 2 (即 4h )的两个事件,在时段 h 上的相似性是可以忽略的。 Long 型时间数据的误差阈值则不做限定,即 取 + ∞,认为任意两个点事件的发案时间都是具有相似性的,间隔约大,相似性分量值越小。 这样计算得到案事件对象两两之间时间相似度的相似度矩阵 S ,根据公式 将相似度矩阵转化为距离矩阵 HD 。以此作为时空邻近域中时间相似度(距离)的测度。 参考文献: 吴学雁 , 黄道平 . 基于事件的时间序列相似性度量方法 . 计算机应用 ,2010,(7):1944-1946. 王晓阳 , 张洪渊 , 沈良忠等 . 基于相似性度量的高维数据聚类算法研究 .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3,23(5):30-33. 王家耀 , 谢明霞 , 郭建忠等 . 基于相似性保持和特征变换的高维数据聚类改进算法 . 测绘学报 ,2011,40(3):269-275. 刘明术 , 方宏彬 , 张建等 . 属性相似度在聚类算法中的有效性研究 .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2,29(9):146-147. 杨文涛 . 时空序列数据挖掘中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 长沙 : 中南大学 ,2013. 闫双舰 , 罗泽 , 阎保平 . 基于时空因素聚类算法的研究与应用 .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3,30(12):3690-3693. 杨风召 . 高维数据挖掘技术研究 . 南京 :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来这‘高级决定’是教育部定的
热度 14 lin602 2014-10-31 11:52
前面写了一博文(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826369.html ) ,有关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发放时间问题,原文见下面,今天才得知,这‘无比科学’的决定是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唉,不知道如何说好。最高顶层都是如此的管理水平,这中国教育如何办得好呢? 昨天接到短信,研究生的国家奖学金开始申报,刚刚看了校研究生院网,见: http://gsnfu.njfu.edu.cn/html/69/8153.html 。 其中一句话最最重要的,必须是在校研究生。毕业了的研究生没有资格了。 这个时间报国家奖学金,是全国统一定的还是学校定的,我不太清楚,但这个时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刚刚离开一届(2014届)研究生,暑假前离校的,按理说,如果暑 假前,研三快毕业时,他们该出来的文章基本上出来了,这时候进行统计,是最合理的,如果研二的同学文章出来了,也可以进行申报。 现在刚刚进研三的学生,如果这时候文章出来了,就必须要求半年前文章写好投稿,也就是说,第三学期末要写好文章投出去。这意味着,如果第一年主要精力是学习课程的话,第三学期一学期的科研工作,就要求将文章要求的科研做好了。如果这次赶不上,明年这时候,他们毕业离校没有资格了。 照目前报国家奖学金的时间节点严格来说,整个国家奖学金是第三学期一学期的科研工作外加第一年业余科研写出来的被发表的文章内容。研究生后三学期的科研内容,在国家奖学金评审中‘毫无用处’! 带研究生的导师们非常清楚,第一学期研究生处于摸索阶段,真正研究生的科研进入状态是后一年半,甚至是最后一年。但是, 后一年半做的科研对于申报国家奖学金已经根本来不及了。而研究生最最重要的科研,是最后一年多。 最好的申报时间,应该是每年的5-6月份,可以将前二年半的科研发表出来,这样最大限度地将国家奖学金能够评好,用好。 你们学校是这样的吗? 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反正我是这样解读的。也有可能我比较笨吧,不会算账。请知道的博友给个提示。
3892 次阅读|18 个评论
CCTV给出的雨区面积是否太大了?
zhangxw 2014-10-2 11:24
CCTV 给出的雨区面积是否太大了? 付标题:均一气候区的不同历时的雨区面积的关系的一个探索思路 张学文, 2014/9/29-10.2 我们每天看 CCTV 上的天气预报的 24 小时、 48 小时的雨量分布图。它给人的一般印象是我国每天都有很大的面积上未来 24 、 48 小时在下雨! 这是真的吗?(参考本人的博客:极易被误解的 CCTV 气象预报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213465.html ) 应当说,气象人员对此的一般不再进一步多少什么。 但是现在我们说明对这种气象图的理解存在很多的系统性偏差。实际情况是给出的降水量分布图是指 24 小时内出现 过 降水的地区。而 它不表示这些地区在未来 24 小时一直处于下雨状态(下雨可能仅是 24 小时当中的一小部分) 。 为了定量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分两步走: ( 1 ) T 时段内无雨概率与 nT 时段内无雨的关系公式 任意一个地点(气象站),如果在连续的 T 这么长的时间段内无雨的概率 = d 而且这个 T 足够长,以致下一个时间段的降水有无与此无关,那么连续 2 T 这么长的时间段内无雨的概率是多少? 它显然是这两个独立事件的出现概率的乘积,即 d 2 . 于是该气象站连续 nT 这么长的时间内无雨的概率 p 就是 d n ,即 p ( nT) = d n 由于 d 小于 1 ,所以无雨区的长度 nT 是一个负指数型的函数。(注意 T 是个有特定含义的常数) 以上的认识基本属于概率的乘法定律在单站降水问题上的应用。 ( 2 ) 现在我们把以上思路进而折射到一个区域(气象随机场)的面积上 ,以便与不同时间长度的天气预报的雨区面积大小联系起来。 现在让我们这样考虑: 在一个充分大的区域,它包括很多个独立(不是相同!)的天气区域但是又有气候的一致性。即各地在 T 这么长的时间内无雨的概率都 = d ,但是每个区域是否出现降水却是独立事件 ( 面积很大,以致天气现象的发生彼此独立 ) 。 由于这样的区域充分大(有很多独立降水区域,如我国的面积) , 我们自然可以认为一个 T 时间段内,无雨区的相对面积 = d ,而两个 T 这么长的时间内都无雨的概率 = d 2 ,(依然是概率乘法) 于是 nT 这么长的时间内无雨的相对面积 f 是 d n ,即 f ( nT) = d n 。它也是概率乘法的多次运用。 由于 d 小于 1 ,它也是一个负指数型的函数。即随着时间的拉长,无雨区的相对面积按负指数函数而缩小。显然该区域内的“曾经下过了雨” 的 雨区相对面积 A 却在扩大,其关系显然是 A =1- d n 。 这就是我们获得的雨区面积随着论及的时间的拉长而扩大的公式了。它表示随着 n 的增加(降水时间段的拉长)雨区占有的相对面积在扩大,最后达到 100% 的相对面积。 取 d=0.9, 而获得的雨区占有的相对面积随着时间的拉长而增加的图如下。
个人分类: 空中水科学|3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学:时间是最好的老师
热度 54 stone1971111 2014-9-12 09:36
前天是教师节,原以为会继续中秋的冷清,没想到学生们陆续以各种方式给我一些祝福,办公室也立马多了不少的盒子,很高兴。其中有些同学跟我谈起了近几年的发展,有些感慨。我也想起他们在学期间的种种经历,我的一些苦口婆心,一些一声叹息。 最后得到一个结论,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学生的成长过程都是不可跨越的,我们尽管可能希望立刻得到更好的结局,事实上,很多学生要走的弯路必须去走,时间是最好的老师 。明知道前面是弯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就希望劝说,说服,最终证明效果很有限,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还会继续走他自己的弯路。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的简单思考也许有些参考价值。 一、阅历的差别导致学生注定有很多东西还理解不了; 老师和学生最大的差异在于年龄和阅历的差异,智力上差异最小,甚至可能学生的智力超过老师,但是阅历和对社会的理解不是智力所能弥补。 老师阅读的东西可能也比学生要多,思考的东西也可能要多,理解的东西也可能要多。这种需要多年积累才能得到的认识不是学生们一下子就能够接受和理解的,他们需要时间去增加阅历和理解。 某学生,在读期间很刻苦,基础也很好,毕业前在影响因子大于2的杂志上发表了4篇文章,刚到三年就要毕业。那年正好我的留所指标不足,所以建议他到第四年毕业,一方面很有希望多发两篇高水平文章,争取一个科学院优秀毕业生,这个荣誉对于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是比较有帮助的。另一方面,我可以在第二年争取一个指标让他留在研究所工作,继续从事相关研究。跟他交流了几次之后,他坚决要求按时毕业。毕业也行,我建议他找个合适的工作,他说要去一个大型国企在他家乡省会的分部。我跟他说,据我了解,那个单位尤其是那个具体部门不会有适合他的技术研究开发,尽管待遇很好,但是这个部门本身有诸多潜规则。他听不进去,毅然前往。中间三年没有任何联系。这个教师节给我打电话,告诉我第二年就离开了那个待遇不错的单位,回到了原先本科毕业的大学做博后。后由于经济原因,去一所外面的大学做访问,挣了些访问费用。中间三年转了一个方向,娶妻生子,用挣来的钱买了一个房子。现在终于成为一所大学的正式老师,希望进一步做长期规划。其中也可能包括读博时期间从事的研究方向。 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他至少走了两个弯路, 一次是不该去一个看似待遇不错的单位,实际上不适合他 ,一年的时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可以随便挥霍的时间。 重启炉灶的新方向也不容易做,需要一定的资源和平台,这算是第二个弯路。 从他目前所处的科研平台来看,肯定不如留在研究所更有前途。当然,他也是有所收获的,老婆孩子房子解决了,也算是人生的几个重要的任务有了着落。另外,对社会的认识也更加深入了,语言中已经不见当年的满满自信,也有了些走过一段路的感悟和沧桑。 这几年研究生毕业就业压力大, 类似这个学生一样,不顾一切去一些看似待遇不错的单位的错位追求的学生不在少数。我对有些同学的这种选择甚为惋惜。遇到一个能够做点科研的同学不容易,能够有条件有资格做科研的人并不是到处都是,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但是一个不经意的选择可能就从此失去了人生继续努力向上(当然不能说做那些工作就不是上进)的机会。尽管在他们就业上我不断地和他们讨论,但是效果很差,他们宁愿相信自己的父母和周围同学的建议。 但是现实到底什么样,跟谁的建议是没有关系的,等到他们过了几年回头思考,很多答案将完全不同。 二、老师的权威不足以让学生信服; 中国过去在绝大多数时间一直是个威权社会,人很习惯的崇拜权威,听从权威的意见。但是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成为学生眼中的权威,尤其是当老师自己还不是人所共知的所谓大牛的时候,学生往往对老师的判断充满不信任,有时候甚至到了没有理由的不信任 。这种对权威的盲目崇拜掩盖了这些学生的眼光,他们往往不能用自己的心灵进行独立的思考,大多数时候求助于外部的权威。我本身就是个比较另类的老师,既不是那种稳重型的学究,也不是那种左右逢源的社交能手。尽管我喜欢思考,但是这些思考在学生看来大多数是书生意气,与社会格格不入。他们喜欢用结果来评价一个道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思想随处可见。 但是时间终将能够证明一些东西,尤其是那些看似格格不入的思考并不是在浪费时间 。有时候,看到学生不相信的眼神,我就想到传教士,那些传教士在传教的时候,遇到的肯定有更多的不信任和不理解。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传教的热情。正如一个虔诚的传教士所说,他的一生能够让一个人听懂了他的传教,并得到了启发,他就心满意足。我后来终于变得平和,也受这个故事的启发。 对于学生,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不要轻信权威,包括老师的意见也不要轻信,但是要独立思考,得到自己的结论,而不是拿来他人的结论。不管他们喜不喜欢,接不接受,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去不断的种下独立思考的种子,迟早有一天会发芽 。 三、眼界的差别导致学生不足以理解; 中国的工科学生身上积累了大量的技能,但是对于科学技能之外的知识接受的很少,也很少去主动思考,于是他们的眼中就只有那个小小的世界。 眼界是一个人综合修养的集中表现,尤其是对于一些重大的选择关键时刻,一个人的眼界就显得异常重要。 但是眼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不断的学习和思考训练出来的。在很多情况下,还只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同一个道理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人身上,需要有不同的结论。对于未知的前景,不站在更好的高处,是无法判断诸多道路的合理性。这种灵活而又不好捉摸的东西就是人的眼界所决定的。 这些学生自身的综合修养决定了他的眼界的高低。而眼界的高低决定了他的人生选择。选择正确,他们会走的更加顺利,也能走的更远,或许社会就多了一个杰出人才,否则可能只是增加了一个白领工人。但是时间会告诉这些学生,眼界很重要。 四、社会集体意识的力量大过老师的权威 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不同的年代,学生的整体选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虽然一方面能够证明不同年代所提供的机会有所不同,但是也同样证明, 大多数同学的选择充满了非自我特性。所谓非自我就是看似自由选择的,实际上是社会集体力量推着他们前进。 在很多情况下,老师的一些看似高瞻远瞩的判断,抵抗不了社会共同的意识。这些社会共同的意识包括父母的期待,社会的潮流等,学生们更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而不敢相信老师一种不同流俗的判断,因为这些不同流俗看起来似乎社会风险比较高,而他们不愿意冒这些风险。但是历史会证明, 大多数人的选择终归是个平庸的选择,最终使得大部分人不能超越自我,成为创造历史的人,而只能成为平庸的人。年轻本来一种资本,但是不恰当的投资可能并不能带来应有的收益,甚至糟糕的选择会带来投资失败。 社会逐渐走向多元化,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这是历史的进步。 但是这不能改变一个基本的需求,就是我们需要更多的高端人才,需要更多能够驾驭未来的年轻人,而不是成批量的产出一些可有可无的自食其力的人 。很多学生即便是成为了优秀的毕业生,但是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实际上还是个很大的难题,在这道考题上面,不见得很多人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通过时间来检验之前的判断。 但是过长的检验时间会让我们失去一些可能的机会 。如何让自己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路,并不是很容易看的清楚的问题,但是恰恰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同学准备的非常不足,往往都是匆匆的做出决定,其结果有时候就很可能充满遗憾。 后记:我跟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谈过一些想法,有些可能是正确的,有些未必正确。但是希望这些同学都能认真的生活,而不是沉入茫茫社会,失去了自我。那我就为他们而惋惜,他们中间有些人至少在某一个时期内曾经是非常有希望的。很多同学还走在自我验证的道路上,我也衷心希望他们能够幸福。 silong.peng@ia.ac.cn 2014.09.12
个人分类: 教学闲论|28422 次阅读|68 个评论
国家奖学金发放时间让研究生如何做?
热度 5 lin602 2014-9-10 06:19
昨天接到短信,研究生的国家奖学金开始申报,刚刚看了校研究生院网,见: http://gsnfu.njfu.edu.cn/html/69/8153.html 。 其中一句话最最重要的,必须是在校研究生。毕业了的研究生没有资格了。 这个时间报国家奖学金,是全国统一定的还是学校定的,我不太清楚,但这个时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刚刚离开一届(2014届)研究生,暑假前离校的,按理说,如果暑 假前,研三快毕业时,他们该出来的文章基本上出来了,这时候进行统计,是最合理的,如果研二的同学文章出来了,也可以进行申报。 现在刚刚进研三的学生,如果这时候文章出来了,就必须要求半年前文章写好投稿,也就是说,第三学期末要写好文章投出去。这意味着,如果第一年主要精力是学习课程的话,第三学期一学期的科研工作,就要求将文章要求的科研做好了。如果这次赶不上,明年这时候,他们毕业离校没有资格了。 照目前报国家奖学金的时间节点严格来说,整个国家奖学金是第三学期一学期的科研工作外加第一年业余科研写出来的被发表的文章内容。研究生后三学期的科研内容,在国家奖学金评审中‘毫无用处’! 带研究生的导师们非常清楚,第一学期研究生处于摸索阶段,真正研究生的科研进入状态是后一年半,甚至是最后一年。但是, 后一年半做的科研对于申报国家奖学金已经根本来不及了。而研究生最最重要的科研,是最后一年多。 最好的申报时间,应该是每年的5-6月份,可以将前二年半的科研发表出来,这样最大限度地将国家奖学金能够评好,用好。 你们学校是这样的吗? 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反正我是这样解读的。也有可能我比较笨吧,不会算账。请知道的博友给个提示。
9705 次阅读|11 个评论
论艺术时间和空间的规律
zhiguangkong 2014-8-29 06:57
论艺术时间与空间的规律 艺术时空从本质上说是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主观能动的审美把握,是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辩证统一的理想的时空意识,是合情合理的、富有生命的、高度自由的、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心理时空。这种理想化了的审美时空意识经过艺术传达,物态化为艺术形象赖以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艺术空间是体现同一艺术形象内部或诸种艺术形象之间的相邻并列关系的基本存在形式。艺术时间是体现同一艺术形象内部或诸种艺术形象之间相继持续关系的基本存在形式。艺术时空的这种审美本质渗透和沉淀在它的规律之中,它的规律也无不显现着这种审美本质。 艺术时空自身包括许多矛盾关系,其中最根本的矛盾关系应当说是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对立统一的关系,正是这一基本矛盾关系规定着艺术时空作为审美心理时空的特殊本质。但是,由于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不只是艺术时空的根本规律,而且也是整个艺术的根本规律,这里就不再对它进行一般性探讨,而把重点放在内蕴着这一根本规律的艺术时空特殊规律的研究上。依据这种认识,通过对各具体艺术门类时空现象的分析,可以初步抽象出运动与相对静止对立统一规律、点截与连续对立统一规律、时间与空间对立统一规律这三种规律,分别简称为动静律、点连律、融合律。 1、动静律 “天地之大德曰生”,任何一种形态的物质都处于运动之中,运动是物质的不可分离的客观属性和最根本的存在形式。客观世界的运动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存在形式,可见运动较之时间和空间是又深了一个层次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列宁:《哲学等记》,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83页)艺术时空同样具有这一运动的本质,它总是在审美情感推动下能动地把握着现实生活及其时空形式的客观必然的运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的时空形式是绝对静止的,不仅偏于表现客观现实生活发展变化过程的具有流动性时空形式的艺术作品如音乐、舞蹈、诗歌、小说、戏剧等是这样,而且那些偏于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发展变化过程各阶段的具有相对静止性时空形式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建筑、园林等也是这样,且不说前者所体现的客观事物、生活事件的相继持续关系和相邻并列关系,通过乐音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缓急、动作的变化、人物的成长、情节的发展、场面的变换等多种方式不断运动着,就是后者也是在特定的相对静止的状态中潜伏着运动的必然性。许多艺术家对此深有体会。达·芬奇说:“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芬奇论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第161页)罗丹说:“在我们的艺术中,生命的幻象是由于好的塑造和运动得到的。这两种特点,就象是一切好作品的血液和呼吸”,“即使我的某些作品中并不显著地表达动作,但我总是找出一种姿态来说明;我很少表现完全的静止,我常用肌肉的跳动来传达内在的感情。”(《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第35-36页)偏于客观再现的西方艺术尚且如此重视描绘对象及其时空形式的运动,偏于主观表现的东方艺术对此则更为注重。“怀素夜闻嘉陵江水而草圣益佳,张颠见公孙大娘舞剑而笔势益竣。”(郭熙:《林泉高致集·山水训》)吴道子在看了裴旻将军舞剑后,“挥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为壮观。”(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可见这些艺术家之所以能创作出具有高度运动感的艺术作品,原因就在于他们能深入地观察现实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运动,主动地掌握其运动的特点、节奏和规律,并能在艺术实践中将它们转化为艺术形象及其时空形式运动的特点、节奏和规律,从而使艺术形象及其时空形式具有“为天下之壮观”的运动感。当然,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等艺术,其艺术形象及其时空形式所以具有强烈的运动感决不仅仅是因为这一点。拿传统绘画来说吧,它往往是采取以大观小的手法,运用三远法(高远、平远、深远)来把握描绘对象及其时空形式,视点任情移动,角度随意变换,从而创造出具有强烈运动感的“可望、可游、可居”的艺术形象及其时空形式。由上所述,可以见出不论是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一概都是强调艺术形象及其时空形式的运动性,把运动视为艺术生命的源泉的。 不过,我们强调运动是艺术形象最根本的存在形式,是艺术时空最根本的客观属性,并不否认艺术形象及其时空形式有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客观事物及其时空形式所以具有千差万别的具体形态,正是由于它们具有相对静止和暂时平衡的可能性。在艺术中也是如此,只有借助于艺术所表现的客观事物及其时空形式的相对静止状态,才能区别和把握它们的具体形态。事实上,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在艺术欣赏中,我们总是通过人物、事件发展变化的各个阶段,通过艺术形象的各种相对静止和暂时平衡状态,例如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诸阶段;人物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诸阶段,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诸阶段来达到对艺术形象及其时空形式的运动的把握的。正是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落各阶段的相对静止状态的形象描绘,《红楼梦》才成功地塑造出那么多在封建社会末期这一特定历史时代,在大观园这一特定空间中活动着的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深刻地揭示出主人公们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和封建社会注定要灭亡的本质规律。正是通过对一百零八位农民起义领袖先后被逼上梁山的各种阶段性的具体描写,《水浒》也才能在串珠式的环环相扣的情节发展过程中,栩栩如生地刻画出那么多在北宋末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在梁山泊一带这一特定空间中生活着的农民起义英雄的典型形象,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关于农民革命战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反之,如果艺术形象及其时空形式只是在不停地运动,而见不出相对静止和暂时平衡状态,那就只能使欣赏者眼花缭乱,不能清晰地准确地把握住艺术形象及其时空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艺术形象及其时空形式的运动节奏也愈来愈快。这本来是合乎规律的正常现象,但在某些以“意识流”手法创作的诗歌、小说作品中却又出现了把这种发展趋势绝对化的东西,只求运动之速,节奏之快,见不出一定的相对静止和暂时平衡状态,艺术形象及其时空形式飘忽不定,转瞬即逝,令人目不暇接,不得要领,这就不能不导致艺术作品的失败。 艺术时空的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之间互相依赖,互相转化。艺术时空的运动,是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的运动;艺术时空的相对静止,是内蕴着运动的相对静止,即使是一顷刻的相对静止,也逃脱不了运动的规定。所谓运动,意味着物体在一个地方同时又不在一个地方”。就是说,一顷刻的运动意味着物体在这一个地方,在这一个顷刻,同时,它又不在这一个地方,不在这一个顷刻,这就是一顷刻的相对静止中内蕴着运动的实质。理解这一点对于把握造型艺术的时空形式至关重要,只有从实质上理解并掌握了它,艺术家所创造的一顷刻才能是有生命的,有活力的。罗丹说:“所谓运动,是从这一个姿态到另一个姿态的转变”,“这个好象很不足道的简单的说明,其实就是神秘的钥匙。”“画家或雕塑家要使人物动作,所做的就是这一类的变形。他表达从这一姿态到另一姿态的过程;他指出第一种姿态怎样不知不觉地转入第二种姿态;在他的作品中,还可以识辩已成过去的成分,也可以看见将要发生的部分。”(《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第36-37页)这是对艺术地表现一顷刻,审美地表现相对静止状态中的运动的绝妙说明。罗丹本人的《青铜时代》、《施洗者约翰》,以及吕德的《奈伊将军》、《马赛曲》,卡尔波的《舞蹈》,我国雨花台的烈士就义塑像,重庆长江大桥的桥头雕塑《春》、《夏》、《秋》、《冬》等大量艺术实践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时空的动静律并不是对现实时空动静律的简单模拟,而是主观能动的把握。就是说,它是既合情又合理的动静律,一动一静,都受着艺术家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制约,具有“音乐的情趣的境界”。爱森斯坦导演的世界名片《战舰波将金号》,通过蒙太奇手法使石狮勇猛地站立起来,是化静为动的典型一例。客观实在的大理石狮子是静止不动的,可是它一旦被艺术家强烈的审美情感所支配,成为英雄人物的精神象征时,其时空形式便由相对静止向运动转化,在观众心目中就有了真实可信性,成为合情合理的了。而那些戏曲中的亮相动作,舞蹈中“亮相”式、“雕塑”式的动作,电影中某个镜头的突然静止(停格),都是化动为静的典型例子。在现实事物及其时空形式的运动过程中,也有突然中止,出现相对静止状态,然后继续运动的情况,但它完全是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艺术时空的这类现象则不仅要符合规律性的要求,而且要体现出艺术家理想性的要求。一般说来,偏于客观再现的艺术时空形式,其动静律多受客观法则的制约,而偏于主观表现的艺术时空形式,其动静律多受艺术家情感逻辑的支配。前者的实在性强,后者的虚拟性强。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动静律都是客观法则与情感逻辑的统一,都既有实在性又有虚拟性。 艺术时空的动静律表现的是其运动形态与相对静止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果从艺术时空的运动自身来看,它内部包括的则是点截性(间断性)和连续性(不间断性)的矛盾关系。任何运动都是点截性与连续性的对立统一,艺术时空亦不例外,所以体现着点截与连续辩证关系的点连律是艺术时空的又一重要规律。 2、点连律 黑格尔说:“时间和空间的本质之所以是运动,就因为运动是普遍的;理解运动,就是用概念的形式来表达运动的本质,运动作为概念、作为思想来说,表现为否定性和不间断性的统一;但是不论是不间断性或点截性,都不能被单独地当作本质”。当然,黑格尔在这里所说的运动并不是客观实在的物质运动,而是绝对理念的自我运动。列宁摘录这段话后,又进一步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就是用概念的形式来表达’,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表达这个本质的基本概念有两个(无限的)不间断性(Kontinuitat)和点截性(=不间断性的否定,即间断性)。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不间断性与(时间和空间的)间断性的统一。运动是矛盾,是矛盾的统一”(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83页)由此可见,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现象和最根本的条件,它的连续性(不间断性)与点截性(间断性)对立统一规律是对于作为其本质的运动的反映,是运动内部矛盾关系的具体表现。有物质的运动存在,就必定有时间和空间的点连律存在。黑格尔说:“在宇宙论的第一个矛盾里,便包含有须认时间和空间有其分离的方面亦有其连续的方面的学说,反之,旧形而上学则老是承认时空的连续性,因此便认这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中为无限。的确不错,我们可以超出每一特定的空间,并超出每一特定的时间,但须知,同样是不错的,只有特定的时空(如此时此地)才是真实的,而且规定性即包含在时空的概念之中。”(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版,第134页。)这就是说,每一特定的时间和每一特定的空间都是相对的,有限的,具有点截性、间断性、分离性,而每一特定的时间和每一特定的空间又都是可以超出的,它们之间的普遍联系构成了整个宇宙的时间和空间,构成了不可穷尽的无数个宇宙的时间和空间,又是绝对的,无限的,具有连续性、不间断性、不可分离性。时空的连续性寓于点截性之中,时空的点截性体现其连续性,这就是现实时空的点连律。 现实时空的点连律被主观能动地表现在艺术时空之中,便转化为具有特殊审美本质的艺术时空的点连律。所谓具有特殊的审美本质,是说它与现实时空点连律的质的区分,在于既具有客观规律的固有属性,又具有符合艺术家理想要求的新的属性,既具有客观再现因素,又具有主观表现因素,而不是象科学时空的点连律那样是一种数学的,物理的,抽象了的东西。无论是艺术时空的点截,譬如小说的章节层次,诗歌的句段节拍,音乐的乐句乐段乐章,舞蹈的动作舞步,戏剧的分场分幕,电影的镜头,绘画的取景等等,还是艺术时空的连续,譬如上述各艺术门类时空点截的内在有机的联系,都是在强烈的审美情感作用下,在潜在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就拿艺术时空的点截来说吧,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的时空形式,对于它所表现的现实生活时空形式来说,都是一个大的点截,艺术家不可能包罗万象地把客观现实的具有无限性的时空形式全部纳入作品,总要从一个角度、一个部分、一个方面、一个侧面来进行选择,这本身就是对客观现实的具有绝对性、无限性的时空形式的分割、分离,而他所选取的不过是内蕴着无限性、连续性的客观现实时空形式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大的点截罢了。所谓相对完整的大的点截是对于艺术作品内部时空形式的许多小的点截相对而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大的点截称之为艺术作品时空形式的连续。对于艺术作品内部时空形式来说,它的每一个点截也是在分割现实时空的基础上进行艺术选择的结果,问题是艺术家对现实时空采取什么样的分割方式、选择方式,以及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这些时空点截进行加工概括。例如老舍的名剧《茶馆》,三幕戏写了五十年间的社会生活,他为什么要选择这五十年间社会生活的时空形式,又为什么要通过“三幕”这三个大一些的点截(当然每一幕中又有许多小的点截)来表现五十年间社会生活及其时空形式的巨大变迁?这只能从艺术作品本身表现的社会生活及其时空形式的内在规律,以及艺术家对它们的审美情感进行说明。艺术时空的点截是这样,艺术时空的连续同样如此。一部长篇小说一百多个章回中所体现的时空点截,为什么要通过这种结构、情节而不是那种结构、情节有机地组织起来?一部电影千百个镜头所体现的时空点截,为什么要通过这些蒙太奇手法而不是通过那些蒙太奇手法来进行剪辑安排?这只能从它们的审美本质中去寻找答案。可以说,只有以合规律与合目的相统一、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相统一的审美本质为基础,艺术家才能对无限连续的现实时空形式进行分割和取舍,即粉碎现实时空的无限连续,舍弃那些不甚重要的、与某些方面的本质相对疏远的、过渡性的时空点截,才能通过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通过创造性的幻想活动和想象活动,把那些符合艺术家审美理想的、具有点截性的具体时空形式,以异乎寻常的方式重新连续起来,使之成为合情合理的更加理想的时空整体。 正因艺术时空的点截与连续都是以审美的本质为基础,它们往往就具有较之现实时空形式的原型远为丰富深刻的意蕴。偏于点截的造型艺术的一顷刻,不同于现实生活原型的一顷刻;偏于连续的音乐、舞蹈、小说、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的时空连续,也不同于现实生活原型的时空连续。通过蒙太奇手法产生的电影时空连续就是突出的例子。普多夫金指出,平均说来,在一部影片中可以碰到成百上千处被分割的地方,但是,如果影片是出于优秀大师之手,观众就会觉得影片中的运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整体。爱森斯坦也曾说过,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象二数之积,它之所以更象二数之积而不是二数之和,就在于对列的结果在质上……永远有别于各个单独的组成因素。普多夫金、爱森斯坦这些论断不仅适用于电影艺术的时空连续,对于理解其他艺术门类的时空连续也有普遍意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些艺术形象的时空点截的蒙太奇式的组接,不也是更象诸数之积,而不是诸数之和吗?同样,“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五夷山下。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通过蒙太奇式的剪辑组合,这些艺术形象的时空点截内在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才形成了具有深刻意蕴的时刻连续。 正因为具有理想化了的审美本质,艺术时空的点连律才既具有虚拟的特点,又具有实在的特点,成为一种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时空点连。在大量文学作品中,“过去”的人和事可以复现于“现在”这个时间点截里;在许多科学幻想小说中,“现在”的人可以超越“现在”,到“未来世界”去漫游。“神仙世界”和“人间世界”这两个空间点截,可以在象《天仙配》、《白蛇传》等一类艺术作品中结成一体;“人间尘世”和“阴曹地府”两个空间点截,也可以在象《浮士德》、《李慧娘》、《牡丹亭》等一类艺术作品中紧密相连。“王子去求仙,丹成上九天。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在这首小诗中,山中七日与世上千年尽管“存在着巨大而有趣的时间差”(扬江柱:《冻结·倒流·超越》,见《长江文艺》1982年第2期)属于不同性质的两种时间点截,但它们在艺术家的笔下却能神奇而和谐的连结在一起;电影《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面对达官贵人感到巨大压力时,幻觉到权贵重臣的空间形象在急速地膨胀,而他自己的空间形象却在急剧地缩小,于是我们在银幕上便看到了两个对立得非常鲜明的空间形象,尽管它们也存在着巨大而有趣的空间差,是两种具有特定意蕴的空间点截,但它们在艺术家的手里同样神奇而和谐地连续在一起了。 应当指出的是,不管是偏于主观表现的虚拟性强的艺术作品,还是偏于客观再现的实在性强的艺术作品,其时空形式的连续必须是点截中的连续,其时空形式的点截必须是体现着连续的点截。一般说来,造形艺术的时空形式往往偏于点截,但这种点截中同样必须包含着连续。罗丹说:当绘画和雕塑“在同一张画面上或同一组像群里表现着几个连续的场面的时候,绘画和雕塑能做到和戏剧相等的地步。”(《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第42页)达·芬奇也说:“从不同地点观察同一种运动――因为可以从无数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种运动,而这些位置是一个连续量,连续量又无限可分,同一种运动因此显得无穷无尽。因此之故,人的每一种运动都可以从无穷的位置上显示其无穷性。”(《芬奇论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第163-164页)这些论断与我国传统绘画理论有相通之处,造型艺术的大量实践也证实了它的科学性。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故事》、《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大足石刻《父母恩重经变》以及罗丹的雕塑《加莱义民》等,或者是采取“从无数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种运动”的方式(如前二者),或者是通过“几个连续的场面”的刻划(如后四者),使时空形式的点截中显示出内在的连续性。 在艺术时间内部和艺术空间内部存在着运动与相对静止、点截与连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同样,在艺术时间与艺术空间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就决定着艺术时空不仅具有动静律、点连律,而且具有融合律。 3、融合律 恩格斯说:“无限时间内宇宙的永远重复的连续更替,不过是无限空间内无数宇宙同时并存的逻辑的补充。”(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版,第23页)这段论述科学地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深刻地指明了宇宙的基本存在形式是时空统一体。宗白华先生也曾指出:“人所居处,中国人唤作宇宙,世界。宇是人在屋的空间里,宙是‘由’这空间进进出出,世是世世代代时间的连续,界是空间里划分边界。”(引自“宗白华先生关于孔智光硕士论文的指导意见”,载拙作《文艺沉思录》,华龄出版社1993年版,扉页。) “宇”和“宙”结合为“宇宙”,“世”和“界”结合为“世界”,这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时空融合的思想意识在文字学上的生动表现。由此可见,时间和空间作为宇宙、世界(运动着的物质)的两种基本存在形式,它们之间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尽管它们具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是客观事物矛盾运动过程中的两种基本关系,但它们互相以对方为自身存在的条件,没有相邻并列的空间关系就没有相继持续的时间关系,没有相继持续的时间关系也就无所谓相邻并列的空间关系,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黑格尔说:“它(运动)的本质是空间和时间的直接统一……空间和时间都属于运动;速度,运动的量,就是和某一特定的流过的时间成比例的空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受牛顿形而上学时空观的影响,把具有三维性、广延性的空间与具有一维性、持续性的时间孤立起来,其实时间和空间从其对立的这一方面来说是可以分割的,点截的,但是从其统一的另一方面来说则又是不可分割的,连续的,具有时空四维性。在宏观的宇宙时空里,二者互相制约、互相依赖的对立统一关系,很早就被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揭示出来了,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验地感知到时间与空间的密切关系。比如当我们感到空间距离遥远时,常用跋涉了多少年多少月来表达;当我们感到空间体积的巨大时,常用攀登了多少天多少夜来形容。这种以时间表示空间的方式,实质上就反映着时间向空间的转化。过去计时,人们常用蜡烛点燃、铜壶滴漏的情况来测定;判断动植物的生长时间,人们常常依据其生态变化的情况来推测。这种以空间标志时间的方式,实质上就反映着空间向时间的转化。 现实时间和空间的这种对立统一规律同样被主观能动地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形成了具有特殊审美本质的时空融合律。艺术形象在时间中的相继持续,同样不过是它在空间中的相邻并列的逻辑的补充。我们说艺术形象的相继持续,是内蕴着相邻并列的相继持续;我们说艺术形象的相邻并列,是内蕴着相继持续的相邻并列。人们常常把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称之为“空间艺术”,这在一定的意义上、一定的范围内是可以的,但若把这种称谓视为科学的规定则是不合适的。从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时空形式与主体视觉感知活动的关系来看,其空间具有直接性,时间具有间接性,是直接性空间与间接性时间的对立统一。所谓“空间艺术”,只能是就其空间的直接性,就视觉对艺术形象的相邻并列关系的直接感知而言,并不是说造型艺术只是空间的艺术。中国传统绘画历来是“时间率领着空间,因而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了的‘时空合一体’。”在绘画实践中,“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中国伟大诗人杜甫有两句诗表达出这时空意识说:‘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第1版,第82、94、95页。) 在西方传统绘画中,时空形式同样是融合为一体的,尽管它们的时间形式受固定空间的制约,只能以一顷刻的特定方式表现,但在这一顷刻中同样潜伏着与这一顷刻紧密关联的前后时间过程。某些西方现代画家已经不满于这种具有很大限制性的时间形式,在艺术实践中对绘画的新的时间形式作了多方面探索。例如毕加索的《猫》,“作者把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所见到的猫的不同动作,组织到一个画面上来。很显然,画家为着集中猫的各种角度之美于一纸,为着表现动作的连续性,打破了固定视点的透视、传统的时空观念和西方传统的三一律。”同一作者的《弃妇》,“也采取了同样的手法,巧妙地把脸的正侧两面,把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用帕子抹泪的手,组织在一个构图里,生动地表现出嚎啕大哭的妇人形象。”可以说,“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保持了五百年的永恒微笑,到毕加索没有瞬间停歇的《泣妇》,是绘画在时空观念上的一次彻底革命。”(李少文《空间·时间·空白》,见《美术研究》 1981年第1期)从西方绘画这种趋势和动向中,也可以看出时空融合律对艺术时空的创造来说是一条不可违抗的重要规律。 绘画是如此,音乐也不可能脱离这条轨道。人们常说音乐是“时间艺术”,这在一定意义上,一定范围内是可以的,但若把这种称谓视为科学的规定则是不合适的。从音乐的时空形式与主体听觉感知活动的关系上看,其时间具有直接性,空间具有间接性,是直接性时间与间接性空间的对立统一。所谓“时间艺术”,只能是就其时间的直接性,就听觉对于艺术形象的通过乐音流动来展现的相继持续关系的直接感知这个范围而言,并不是说音乐艺术只是纯粹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同样有自己的与时间结构不可分割的空间结构,这种空间结构主要是通过音乐的相邻并列关系体现出来的,音乐艺术理论家特·波波娃认为,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由在空间发出音响的乐音,在时间上依次展开而成的。应当说,这是从时间与空间融合的角度对音乐基本存在形式的准确把握。单声与和声、单声部与多声部的空间结构不同,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与轻松短小的小夜曲空间结构各异,而这些丰富多彩的空间结构又总是和千变万化的时间结构高度融合在一起的。正因为如此,音乐形象的创造才有了充分的条件,艺术家乐思的驰骋才有了广阔的时空天地。为什么人们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欣赏,可以联想到月上东山、渔舟唱晚等特定时空中的迷人景象?而通过对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合唱)的欣赏,对其《第三交响曲》(英雄)末乐章的欣赏,却联想到在巨大空间里全民欢腾的宏伟场面,联想到人民的节日,在这节日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群走过?音乐形象不同当然是最根本的原因,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差异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绘画、音乐艺术形象的存在形式是“时空合一体”,建筑、园林、书法、篆刻等艺术的时空形式何尝不是统一体?建筑、园林的空间形式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从它们自身存在的韵律、节奏来说,它们不也是确有潜在时间因素的“凝固的音乐”吗?处处讲究计白当黑的书法,非常注重分朱布白的篆刻,其空间形式当然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艺术实践中,书法家用笔的疾徐,篆刻家用刀的轻重缓急,这些时间因素不是也渗透、凝结在一点一划、一撇一捺之中吗?由此可见,时空融合律是一切艺术门类的共同规律,任何艺术作品的创造都不可能违背这一规律。 艺术的时间和空间不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而且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美籍学者刘若愚先生曾就中国诗中的时空转化关系作过细致的分析(刘若愚:《中国诗中的时空和我》,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文学研究动态》1981年第4期),这种时空转化关系在其他艺术中也常见到。例如电影中的某些空镜头,那奔涌的江河,那淙淙的山泉,那渐渐绽开的花蕾,那随风飘舞的霜叶,往往通过空间形式的运动变化标志时间的流逝过程,实质上就体现着空间向时间的转化。而小说、戏剧中也常用艰苦跋涉了多少个春秋来表现路途的遥远,空间的巨大,这是通过时间的持续标志空间的广延,实质上就是时间向空间的转化。绘画中则常用苍松的年轮、大深的纹路等空间形式来标志时间的流逝,而舞蹈则往往借助于动作相继持续关系的变化,标志与这些动作相关联的空间形式的变异……。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时空形式的转化都是在强烈审美情感中进行的,审美情感是促成时空转化的必要条件,就象高速运动是促成宇观世界时空转化的必要条件一样。倘若没有强烈审美情感的推动,象“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这些生动逼真的时空转化形式是不可能产生的。 正因艺术的时间与空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高度融合,中外艺术家才一致肯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不仅我国古典艺术历来坚持这个主张,古希腊诗人西罗尼德也曾说过“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古罗马诗人贺拉斯也曾指出“诗歌就象图画”(转引自汝信、夏森著:《西方美学史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3年第1版,第84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句话,从艺术本质的角度来看,是说偏重于主观表现因素的诗与偏重于客观再现因素的画尽管有相异的一面,但它们都是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的对立统一,又有认同的一面。偏重于主观表现的诗中内蕴着客观再现因素,就象画中的客观再现因素那样生动鲜明,所以说是“诗中有画”;偏重于客观再现的画中也同样寄寓着主观表现因素,就象诗的主观表现因素那样真切具体,所以说是“画中有诗”。如果从艺术时空的角度来看,尽管诗的基本存在形式就其直接性而言偏重于声音、意象的相继持续关系,画的基本存在形式就其直接性而言偏重于色彩、线条的相邻并列关系,有其不同的一面;但无论是诗还是画,它们的基本存在形式都是由时间和空间的融合构成,都是由相继持续关系和相邻并列关系的统一构成,又有其相同的一面。就直接性而言偏重于声音、意象的相继持续关系的诗中内蕴着相邻并列关系,就象画的色彩、线条的相邻并列关系那样鲜明生动,所以说是“诗中有画”;就直接性而言偏重于色彩、线条的相邻并列关系的画中也同样体现其相继持续关系,就象诗的声音、意象的相继持续关系那样真切具体,所以说是“画中有诗”。只有从艺术的审美本质和艺术的时空形式这样两个角度来分析和把握诗画之异同,才能全面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精神实质。 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莱辛的《拉奥孔》对诗和画的区别和界限的分析,虽然正确地指出了诗的基本存在形式就直接性而言偏重于意象、动作在时间过程中的相继持续,画的基本存在形式就直接性而言偏重于色彩、线条在空间中的相邻并列关系,有其科学的一面,但确实也存在着把时间和空间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倾向。他说:“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叫做‘物体’。因此,物体和它们的可见的属性是绘画所特有的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中持续的事物一般叫做‘动作’(或‘情节’)。因此,动作是诗所特有的题材。”(菜辛:《拉奥孔》,《世界文学》 1960年12月号,第130页)物体和动作,空间和时间本来就是处于对立统一关系之中的,没有动作的物体,脱离了时间的空间,正象没有物体的动作,脱离了空间的时间一样,都是无法想象的。再说,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莱辛对绘画时空的把握仅仅是以对西方传统绘画的分析为基础的。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焦点透视,如一个灭点的平行透视,两个灭点的成角透视,三个灭点的斜透视等,视点视野都是固定的,时间也被局限于一顷刻,结果就形成了绘画中时间因素的相对限定性。莱辛以具有这种特点的绘画作为分析诗画界限的基础,也就难免会得出片面的结论。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前人,但时至今日,也不能再停留在这种看法上,继续把诗视为“时间艺术”,把画视为“空间艺术”。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诗和画的基本存在形式都是时空融合体,只是在时空形式与主体视听感知的关系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罢了。 艺术时空的动静律、点连律、融合律是互相联系,彼此制约的,我们只能在思维具体的意义上把它们分离开来。在艺术实践中,正是这三种规律的共同作用,协调支配,才使艺术时空具有异常的组合性、崭新的秩序性、高度的整体性,成为理想的时空形式的。 (本文系孔智光文学硕士论文《论艺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与规律》的第二部分,曾发表于 1984 年《文苑纵横谈》第九期)
1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艺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
zhiguangkong 2014-8-29 06:43
论艺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 艺术时空的本质是和艺术的本质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时空的特殊本质表现着艺术的一般本质,它是艺术本质一般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在我们看来,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是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再现与主观心理的表现的统一⑴。艺术的这种一般本质规定和制约着艺术时空的特殊本质。依据这种指导思想,下面让我们对艺术时空的本质试作分析。 1. 艺术时空的客观再现因素 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来看,艺术时空是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审美反映,它就不能不受到现实时空的制约和规范,具有客观再现因素。 众所周知,整个客观世界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 ” ⑵, “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 ⑶。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感性具体事物来看,其自身结构的各部分之间,诸种事物之间,也都是相互依存,彼此联系的。就是说,每一形态的客观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它与外界事物之间必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而相邻并列关系和相继持续关系就是其中的两种基本关系。正是根据这种相邻并列关系,我们才能确定它们的体积、轮廓、距离、方位;正是根据这种相继持续关系,我们才能确定它们发展变化的顺序性,确定这些运动过程不同阶段之间的间隔性。所谓现实的时间和空间,就是对客观事物运动中的这种相继持续关系和相邻并列关系的概括。作为客观现实的时间和空间,不是象康德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所规定的那样是先验的知性形式(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不是象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所规定的那样是绝对理念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产物(先空间后时间),也不是象牛顿形而上学时空观所规定的那样,空间只是个与物质相脱离的空框子,时间只是个与物质运动无关的等量流。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客观现实的时间和空间就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存在形式,它们与运动着的物质,与物质的运动密不可分。正因如此,时间和空间才具有直接现实性、感性具体性和客观规律性。 由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诸种感性具体事物与其时空形式密不可分,所以当艺术家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时候,非但不舍弃客观事物及其时空形式的表象,而且紧紧抓住它,用潜伏着的理智的高温冶炼它,用遏止不住的情感的烈火熔化它,使它更鲜明、更生动、更真实、更典型,在更加具象化的同时更加本质化了。也正因如此,艺术的时间和空间才具有客观再现因素,具有客观实在性、感性具体性、合规律性这三种质的规定性。 客观实在性是指艺术时空积淀和凝结着现实时空的内容,受着现实时空的制约,有着现实时空的依据。艺术时空不是象宗教时空那样本质上是脱离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名曰由上帝或神佛创造而实则由心灵臆造的时空幻象;艺术的空间也不是象里普斯所说的那样是一种脱离了物质实体的由自我情感外射而形成的 “ 空间意象 ” ⑷,艺术的时间和空间总是与客观物质世界不可分离的,与现实的时间和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艺术作品中,从春风夏雨到秋霜冬雪,从高山大海到细泉小路,这些形象及其时空形式都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及其时空形式的审美反映,而不是主观臆造的东西。 “ 飞流直下三千尺 ” 、 “ 燕山雪花大如席 ” ,尽管存在着虚构夸张的成分,但都有客观依据, “ 飞流 ” 的方向毕竟是 “ 直下 ” ,燕山地区确实有雪花,如果说 “ 飞流直上九重天 ” 、 “ 广州雪花大如席 ” ,那就笑话了。即使是只有通过情感的比拟关系⑸,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把握到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及其时空形式的音乐艺术,其时空形式也同样具有客观实在性。象世所共知的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倘若没有客观实在性,恐怕伯牙是难于创作出、钟子期是难于把握住《高山流水》的音乐形象及其时空形式的,因此他俩也就难于成为流芳百世的知音了。 感性具体性是指艺术时空总是有限的,点截的,具体可感的,是不脱离现实时空生动具体的表象的,而不是象科学的时空观那样诉诸概念的把握。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 ” ,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对客观事物时间形式的描绘多么鲜明,多么具体;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对客观事物空间形式的表现多么形象,多么生动。且不说处处讲究焦点透视、散点透视等透视关系,十分注重 “ 立七坐五盘三半 ” 、 “ 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 等比例关系的绘画艺术,其艺术形象的时空形式都是具体可感的,点截有限的,就是音乐艺术的时空形式也同样是感性具体的,点截有限的。正因如此,江州司马才能通过琵琶女的动人演奏,真切地感受到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的音乐形象及其时空形式,人们才能通过对海顿的清唱剧《四季》、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的欣赏,形象地联想到 “ 秋天的阴晦凄凉、冬天的严寒、春天的百花齐放、夏季的温暖 ” ⑹。 合规律性是指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本质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能动把握,是指艺术的时空形式要与其反映的现实时空的必然规律相符合。现实时空既是运动的,又是相对静止的;既是点截的,又是连续的;在时间、空间二者之间也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艺术时空尽管具有不同于现实时空的特殊的审美本质,但同样具有这些必然规律,具有自身的运动与相对静止对立统一规律(简称动静律),点截与连续对立统一规律(简称点连律),时间与空间对立统一规律(简称融合律)。这个问题另文论证,兹不赘述。 艺术时空具有客观再现因素,对于一切艺术作品来说,概莫能外。即使是在时空形式上出现重大突破的西方现代派艺术,尽管其主观表现因素异常浓重,但在其通过感觉印象所把握到的时空形式中,在其通过几何形体组合等手段所构成的具有抽象性或象征性的时空形式中,同样潜伏着客观再现因素,只不过它不易被直接觉察罢了。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其中也确有那么一些作品,其时空形式由于脱离了现实生活及其时空形式的感性具体性,结果就不能不流于追求刺激,荒诞晦涩。可见,艺术的时空形式具有客观实在性、感性具体性、合规律性,是一条必然的艺术法规。脱离了客观事物具体内容的空洞的 “ 时空形式 ” ,正如脱离了感性具体的时空形式的 “ 艺术形象 ” 一样,在艺术的王国里没有存在的权利。 2. 艺术时空的主观表现因素 如上所述,艺术时空是现实时空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并不是机械的照相式的反映,而是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它浸透了艺术家的审美情感,蕴含着艺术家的意志目的和理智认识,是对现实时空的高度提炼、集中和概括。就是说,艺术家对客观具体事物时空形式的把握,决不仅仅是一种理智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由感知、想象、情感、理智等多种因素内在有机地组合成的审美心理活动。在强烈的审美情感推动下,艺术家通过 “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 ⑺的想象活动,冲破和打碎现实时空连续性的局限,舍弃那些与客观事物的本质相对疏远的时空现象,而将那些能充分显示客观事物本质的时空现象进行万取一收的综合概括,使之变成具有 “ 显明而容易觉察的联系 ” 的 “ 异常的组合 ” ⑻,变成具有主观表现因素,具有情感性、合目的性、虚拟性这三种质的规定性的艺术时空。 情感性是指艺术的时空形式充满了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它总是以自身蕴含着的这种强烈的审美情感拍击人们的心灵,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量。在审美实践活动中,主体的意志目的与客体的本质规律总是处在种种矛盾关系中。主体实践是符合还是违背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肯定还是否定主体实践,都会在主体心理中产生相应的态度体验。正因审美情感是这样在客观规律与主体实践的矛盾关系中产生的,它就既受着客观规律的制约和引导,又受着主体意志目的的支配。特别是在艺术创作中,审美情感往往会强烈到这种程度,它具有不可抑制的主动性质,好象只是沿着主体的意志目的、理想愿望的轨迹前进似的。审美情感的这种性质和特点也常常在艺术的时空形式中展现出来。如《百花齐放》把不同季节的花卉集中到同一画面,强调它们在同一时间内竞相开放;《雪里芭蕉》则把夏季的芭蕉画到了冬天的雪地里;而窦娥的千古奇冤竟可以改变现实的时间形式来个六月飞雪;孙悟空的一个筋斗居然可以翻过十万八千里的广大空间 …… 这些异想天开的奇特时空形式,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简直不可思议,但它们内蕴着的强烈的审美情感一旦与鉴赏者的审美情感相沟通,就获得了无限生机。 合目的性是指艺术时空的创造要合于艺术家的意志目的、愿望要求。在电影艺术中为了淋漓尽致地表现一对情侣的内心情感,快速摄影镜头可以按照艺术家的意志把动作的真实时间过程大大延伸;为了逼真地表现人物焦急万分的迫切心情,慢速摄影镜头也可以按照艺术家的目的把动作的真实时间过程尽可能缩短。弥盖朗基罗雕塑的放在佛罗棱萨梅提契墓上的四个云石雕象, 罗丹 雕塑的《巴尔扎克像》,为什么要采用空间变形的手段来塑造这些形象?这固然是艺术家抒发情感的需要,但不能不说只有这样处理才能充分体现艺术家的意志目的。 虚拟性是指艺术时空相对于现实时空的高度概括性。这种高度概括性虽以现实时空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但它更多地体现着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意志目的,所以在相对的意义上我们把虚拟性作为艺术时空的主观表现因素来看待。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往往采取延展、浓缩、变形、借代、象征等手段对现实时空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满足自己抒情言志的需要,满足对时空无限性的追求,从而使艺术时空具有虚拟的特点。我国乐山大佛、美国拉什莫尔山的四位总统雕像等,其巨大的空间形式较之现实中原型的空间形式是极大的延展和扩充,而那些核舟雕刻、筴画⑼、盆景等艺术品的空间形式较之所反映的现实空间显然是惊人的缩小。在大足佛教艺术宝库中,释迦涅槃这一卧式佛像的空间形式本来就非常宏伟,长达三十多米,但艺术家为了表现其主宰一切、至高无上的巨大佛力,便没有完全雕刻出佛的下肢,在释迦牟尼空间形式的无限性方面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艺术时空的虚拟性往往通过假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假定是极度的虚拟,但这种极度的虚拟是为人们的审美情感所能允许的。在现实生活中,时间的长河是奔流不息一去不复返的,但在某些艺术作品中,这种一去不复返的时间长河居然可以倒流起来,美国作家马克 · 吐温的《在亚瑟王朝里的康涅狄格州的美国人》就是典型一例: “ 一个十九世纪的美国铁匠出身的汉克 · 摩根倒退到六世纪的英国去生活。对于汉克 · 摩根这个人物来说,空间由美国转换到英国,时间倒流了十三个世纪 ” ⑽。由上所述,可以看出,艺术的时空具有主观表现因素,具有情感性、合目的性、虚拟性,这是又一条必然的艺术法规。没有主观表现因素的时空形式,正如没有客观再现因素的时空形式一样,不可能进入艺术的殿堂。 3. 艺术时空的本质是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对立统一的审美的时空意识 艺术时空既然是对现实时空的反映,而且又是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它就必然是由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辩证统一所形成的有机整体。我们说二者是对立的,是说它们具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存在着差别性。客观再现因素主要是指艺术家在对现实时空进行审美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具体的时空表象以及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本质规律的认识;主观表现因素主要是指由客体和主体的特定关系所引起的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情感态度以及意志实践的目的要求。我们说二者是统一的,是说它们互相以对方为自身存在的条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客观再现是内蕴着主观表现的客观再现,主要表现是包孕着客观再现的主观表现,失去双方中的任何一方,艺术时空都会失去其固有的本质。有了客观再现因素,才能成其为艺术的时空;有了主观表现因素,才能成其为艺术的时空;只有当二者辩证统一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成其为艺术的时空。 ( 1 )艺术时空的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的辩证关系首先体现在理智性与情感性的对立统一上。 理智尽管有主观心理的形式,但其认识的内容则是客观的;情感虽然是以理智和意志的对立统一作为自身存在的内在根据,但它主要是对主客体关系的态度体验,属于主观心理的活动。所以我们说理智性与情感性的对立统一是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艺术家对现实时空进行审美感知和艺术想象的心理结构中,情感与理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鲁迅说: “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 ” ⑾;巴金说: “ 《秋》里面写的就是高家飘落的路,高家的飘落的时候。高家好比一棵落叶树,一到秋天叶子开始变黄变枯,一片一片地从枝上落下来,最后只剩下光秃的树枝和树身 ” ⑿。可见,艺术家在创作这些作品及其时空形式时,既有对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及其时空形式的本质规律的深刻洞察,又有抑制不住的深广的忧愤和憎恨,理智和情感就是这样水乳交融地统一在一起。情感的激发越强烈,理智的认识越深入;理智的认识愈深化,情感的活动愈活跃。在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这篇绘画构思的真实记录中, “ 可令 ” 、 “ 当使 ” 、 “ 宜 ” 、 “ 欲令 ” 等字眼用了十余处之多,如 “ 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 ” , “ 当使赫巘隆崇,画险绝之势 ” 等,处处都可体会到在艺术形象及其时空形式的构思中艺术大师的理智与情感的相互推进;在达 · 芬奇准备描绘洪水泛滥图景的绘画构思的笔记中,一系列蒙太奇式的镜头组接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及其时空形式,使我们至今还可以感受到艺术巨匠情感与理智的脉搏在一起跳动。正因在艺术家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情感与理智彼此渗透互相制约,艺术形象的时空形式才能既是合理的,又是合情的,富有生命的活力。饥寒交迫、饱受折磨的祥林嫂,在鞭炮齐鸣的大年夜悲惨地死在雪地上; “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 的时刻,也正是 “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 的时候。这些时空形式之所以具有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充分体现了理智性与情感性的和谐统一。 ( 2 )艺术时空的客观再现因素和主观表现因素的辩证关系还体现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对立统一上。 在艺术实践中,客观规律与主体实践处于相互作用之中。主体实践不可能改变或创造客观规律,它只能符合和利用客观规律为自身服务。这种对客观规律的符合和利用就是合规律性。如果主体实践被客观规律所肯定,符合了主体意志目的的要求,这就是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属于客观的范畴,合目的性属于主观的范畴,所以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对立统一是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辩证关系的又一重要方面。就拿艺术时间的起点和终点来说吧,列夫 · 托尔斯泰的《复活》 “ 在初稿里,情节是严格地按照时间次序,从主人公到姑母家里(卡秋莎寄养在她家里)展开的。在第二次草稿里,情节 ‘ 从中间 ’—— 从开庭审讯的场面写起:陪审官涅赫留道夫从坐在被告席上的妓女身上认出是他当年钟情的对象。这个开端有力量和紧张得多了。但是托尔斯泰对它还是不满意。他采取了新的方案:应该不是从涅赫留道夫写起。 ‘ 应该从她写起 ’ ,从卡秋莎 ” , “ 很显然,在托尔斯泰眼里,小说的开端有着特别重大意义的分量 ” , “ 应该把她,把爷儿们纵欲的牺牲者放在中心地位 ” ,这 “ 是根据作品的思想来进行的 ” ⒀,是既合客观规律,又合艺术家的意志目的的。起点如此,终点亦如此。阿 Q“ 大团圆 ” 的结局,鲁迅说 “ 倒不是 ‘ 随意 ’ 给他的 ” ⒁。就是说,这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艺术家的意志目的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而 “ 随意 ” 给他这种结局。 正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艺术时空才具有真善和谐的自由。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并且根据这种认识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 ⒂。在对现实时空进行审美感知和艺术想象过程中,只要艺术家能够以对现实时空的必然规律的认识为基础,在强烈的审美情感的推动下,使时空的必然规律为其意志目的服务,那么他就获得了艺术时空创造的自由。正是凭借这种自由,艺术家们才能在茫茫无际的宇宙空间中飞翔,才能在奔腾不息的时间长河中漫游,才能将万里山河收于咫尺画幅,才能 “ 搬东搬西,在时间里飞跃,教多少岁月的事迹挤塞在一个时辰里 ” ⒃。正是凭借这种自由,诗画中的一枝红杏,两片枫叶,才取得了春天和秋天的代表权,戏曲里的一桌二椅,方能成为整个室内空间的象征,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 “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 、 “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 ,这些艺术形象的时空形式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强调艺术时空是自由的,并不意味着它是主观随意的,不受客观规律制约的。有人认为,艺术时空之所以是自由的,原因在于它们是对现实时空的超越,是不受任何限制的。这种看法是含混的,不科学的。艺术时空的自由不能仅仅视为不受现实时空的限制,因为这只是矛盾的一个方面,我们还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面,即它还要受到现实时空必然规律的制约。艺术家的头脑不是 “ 一种帮助他们违背时间和空间法则的符咒 ” ,它之所以 “ 有能力把整个世界搬到自己的脑子里 ” ⒄,原因就在于它能够认识、掌握和利用包括时间和空间法则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必然规律,使之为自己的意志目的服务。例如在文学或电影艺术中,艺术家使用意识流手法,使时空形式急速变换,大跨度跳跃,的确是高度自由的。但这种高度自由同样是不能摆脱现实时空的必然规律而独立。意识的流动归根结底是客观物质按照其自身的必然规律的运动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主观随意的东西。意识流尽管有 “ 随心所欲 ” 的形式,但从根本上来看是 “ 不逾矩 ” 的。如果象某些西方现代派艺术家那样,把意识流看成是下意识的,不受任何限制的,那就从本质上取消了意识流,取消了艺术时空的自由。 ( 3 )艺术时空的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的辩证关系还表现在实在性与虚拟性的对立统一上。 实在性主要是指艺术时空是以现实时空为基础的,是不脱离现实时空的表象的;虚拟性主要是指艺术家对现实时空所进行的主观能动的提炼、加工和概括。艺术时空的实在性和虚拟性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实在性既反映着自身的客观真实性,又反映着自身的它物 —— 虚拟性。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列夫 ·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其时空形式都不是现实时空的翻版;达 · 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时空形式也不是对现实时空的机械摹拟,它们都是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高度概括。虚拟性也既反映着自身的集中概括性,又反映着自身的它物 —— 实在性。在戏曲里,三声梆子代表了三更时间;在电影《流浪者》中,一个动作蒙太奇,童年的拉兹变成了青年的拉兹,这些都是艺术时空虚拟性的生动表现。但这些虚拟并不是脱离了实在的虚拟,而是内蕴着实在的虚拟,在现实生活中,梆子确是计时的工具,一个人的习惯动作往往会不断重复。即使是绘画中的空白、戏曲中的舞台背景,仿佛是纯虚拟的,但它们的时空形式同样存在着实在性。倘若空白与画面上的实物没有关联,背景与剧中人的动作毫无联系,它们就不可能激发观者的想象,这些空白与背景也就的确成为 “ 虚空 ” 了。正因艺术时空的虚拟是包孕着实在性的虚拟,才能使欣赏者凭借自己的时空知识、时空经验,凭借时空知觉的完整性、恒常性⒅,把虚拟化了的艺术时空的真实可信性质确证下来。也正是由于虚拟性与实在性的辩证统一,艺术时空才具有高度的艺术真实,成为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时空形式。 由上所述,可以见出,只有坚持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的高度统一,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时空形式。这是艺术时空创造的精髓,是一条极为重要的艺术法规。纵观中外艺术史,一切有成就的艺术作品都是因为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包括时空形式)上达到了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的完美融合,才成为艺海明珠的。 4. 艺术的时间和空间是艺术形象赖以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 审美的时空意识经过艺术传达,被物态化为艺术作品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从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看,艺术时空属于形式范畴,是艺术形象赖以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艺术的空间形式是体现着同一艺术形象内部或诸种艺术形象之间的相邻并列关系的基本存在形式。它主要表现为艺术作品的横向结构,通过章法布局、位置经营、侧面角度等表现出来。尽管各艺术门类的空间形式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绘画在二度空间的平面上通过各种透视、比例关系展现出来的虚拟的三度空间,不同于雕塑具有实体性的三度空间,短篇小说横断面式的比较单纯的空间结构,显然与长篇小说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波澜壮阔的空间结构各异,但它们在艺术形象必须具有空间形式这一点上则是相同的。音乐艺术也不例外,音乐形象不仅存在于通过旋律、节奏等体现出来的乐音流动的时间过程中,而且同时存在于由和声、和弦、对位、配器、多声部等体现出来的乐音相邻并列的空间结构中。如果承认一匹马奔跑的音响与战场上枪炮齐鸣的音响,山泉叮咚的音响与地震爆发的音响,其空间结构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如果承认同一种音响随着空间距离的变换其强弱程度亦有明显的不同,那么当艺术家审美地反映这些具有不同空间结构的音响时,由乐音的相邻并列关系所规定的音乐形象的空间形式也同样会存在显著的不同。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应当主要通过情感的比拟关系来把握音乐形象,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音乐形象与其反映的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但是,倘若音乐形象仅有时间形式而没有空间形式,我们又怎能通过情感的比拟关系,通过联想和想象去把握同时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客观现实生活呢?由此可见,任何艺术门类无一例外都具有自己的空间形式,这是毋庸置疑的。正因如此,在各个具体艺术部门,艺术家们都十分注重空间结构问题。 艺术的时间形式是体现着同一艺术形象或诸种艺术形象发展变化过程中相继持续关系的基本存在形式。它主要表现为艺术作品的纵向结构,通过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成长、环境的变化、旋律的展开、节奏的运动等来体现。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的时间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成长、环境的变化来展现。高尔基说: “ 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 —— 某种性格、典型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 ⒆。所谓 “ 某种性格、典型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 ,如果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来看,就是体现着某种性格、典型自身运动的相继持续关系的时间过程。情节发展的诸阶段 ——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就艺术形式而言就是点截与连续相统一、运动与相对静止相统一的时间结构。音乐、舞蹈等艺术的时间形式则主要通过旋律的展开、节奏的运动来体现。在音乐中,高低不同的乐音只有通过相继持续的运动才能形成旋律线,时值和强弱不同的乐音只有通过相继持续关系的发展变化才能形成轻重缓急的节奏,而节拍的强弱或长短的规律性也只有通过在相继持续的运动过程中的交替才能形成。如果说音乐艺术的时间结构是通过乐音在旋律、节奏中的流动来体现的,那么舞蹈艺术的时间结构则主要是由动作在旋律、节奏中的流动来体现。乌兰诺娃之所以能在芭蕾舞剧《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出中,将自己的舞蹈动作与柴可夫斯基、普罗柯菲耶夫乐曲的旋律、节奏和谐自由地融合在一起,伊莎多拉 · 邓肯之所以能娴熟自如地按照莫扎特、舒伯特、肖邦的乐曲的旋律、节奏来跳舞,原因就在于她们舞蹈动作的相继持续关系和这些乐曲音响的相继持续关系保持着规律性的一致,就在于她们舞蹈动作的旋律节奏和乐音流动的旋律节奏融为一体。其实,不仅音乐、舞蹈有通过旋律、节奏体现出来的时间结构、绘画、雕塑、建筑、园林等艺术也有通过旋律、节奏体现出来的时间结构,不过这是一种具有自身特殊性的时间结构。在审美感知过程中,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建筑园林,其有机统一的各部分之间的相继持续关系,都能使主体产生一种 “ 韵律感 ” 、 “ 节奏感 ” 。这些 “ 韵律感 ” 、 “ 节奏感 ” ,其实就是画家对描绘对象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相继持续关系的真切感受。 总之,我们认为,艺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是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是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辩证统一的审美的时空意识,是合情合理的、富有生命活力的、高度自由的、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心理时空。这种审美的时空意识经过艺术传达,物态化为艺术形象赖以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 正文注释: ⑴参阅李泽厚《论美感、美和艺术》、《美学三题议》、《审美意识与创作方法》。 ⑵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 169 页 ⑶恩格斯《反杜林论》第 49 页 ⑷里普斯《论移情作用》 ⑸参阅赵宋光《论音乐的形象性》,见《美学》期刊第一辑 ⑹特 · 波波娃《音乐的体裁与形式》第 8 页 ⑺刘勰《文心雕龙 · 神思》 ⑻参阅狄德罗《论戏剧艺术》(一) ⑼见《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上》 ⑽扬江柱《冻结 · 倒流 · 超越》,见《长江文艺》 1982 年 2 期 ⑾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⑿巴金《谈〈秋〉》引自《新声集》 ⒀多宾《情节结构和作品思想》,见《世界文学》 1959 年第 4 期 ⒁鲁迅《〈阿 Q 正传〉的成因》,见《华盖集续编》《鲁迅全集》第三卷 ⒂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 182 页 ⒃莎士比亚《亨利第五》开场白 ⒄参阅巴尔扎克《〈皮驴记〉初版序言》 ⒅参阅曹曰昌主编《普通心理学》,扬清《心理学概论》 ⒆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高尔基选集 · 文学论文选》第 297 页 (本文系孔智光文学硕士论文《论艺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与规律》的第一部分,曾以《试论艺术时空》为题发表于《文史哲》 1982 年第 6 期) 论艺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 艺术时空的本质是和艺术的本质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时空的特殊本质表现着艺术的一般本质,它是艺术本质一般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在我们看来,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是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再现与主观心理的表现的统一⑴。艺术的这种一般本质规定和制约着艺术时空的特殊本质。依据这种指导思想,下面让我们对艺术时空的本质试作分析。 1. 艺术时空的客观再现因素 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来看,艺术时空是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审美反映,它就不能不受到现实时空的制约和规范,具有客观再现因素。 众所周知,整个客观世界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 ” ⑵, “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 ⑶。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感性具体事物来看,其自身结构的各部分之间,诸种事物之间,也都是相互依存,彼此联系的。就是说,每一形态的客观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它与外界事物之间必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而相邻并列关系和相继持续关系就是其中的两种基本关系。正是根据这种相邻并列关系,我们才能确定它们的体积、轮廓、距离、方位;正是根据这种相继持续关系,我们才能确定它们发展变化的顺序性,确定这些运动过程不同阶段之间的间隔性。所谓现实的时间和空间,就是对客观事物运动中的这种相继持续关系和相邻并列关系的概括。作为客观现实的时间和空间,不是象康德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所规定的那样是先验的知性形式(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不是象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所规定的那样是绝对理念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产物(先空间后时间),也不是象牛顿形而上学时空观所规定的那样,空间只是个与物质相脱离的空框子,时间只是个与物质运动无关的等量流。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客观现实的时间和空间就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存在形式,它们与运动着的物质,与物质的运动密不可分。正因如此,时间和空间才具有直接现实性、感性具体性和客观规律性。 由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诸种感性具体事物与其时空形式密不可分,所以当艺术家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时候,非但不舍弃客观事物及其时空形式的表象,而且紧紧抓住它,用潜伏着的理智的高温冶炼它,用遏止不住的情感的烈火熔化它,使它更鲜明、更生动、更真实、更典型,在更加具象化的同时更加本质化了。也正因如此,艺术的时间和空间才具有客观再现因素,具有客观实在性、感性具体性、合规律性这三种质的规定性。 客观实在性是指艺术时空积淀和凝结着现实时空的内容,受着现实时空的制约,有着现实时空的依据。艺术时空不是象宗教时空那样本质上是脱离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名曰由上帝或神佛创造而实则由心灵臆造的时空幻象;艺术的空间也不是象里普斯所说的那样是一种脱离了物质实体的由自我情感外射而形成的 “ 空间意象 ” ⑷,艺术的时间和空间总是与客观物质世界不可分离的,与现实的时间和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艺术作品中,从春风夏雨到秋霜冬雪,从高山大海到细泉小路,这些形象及其时空形式都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及其时空形式的审美反映,而不是主观臆造的东西。 “ 飞流直下三千尺 ” 、 “ 燕山雪花大如席 ” ,尽管存在着虚构夸张的成分,但都有客观依据, “ 飞流 ” 的方向毕竟是 “ 直下 ” ,燕山地区确实有雪花,如果说 “ 飞流直上九重天 ” 、 “ 广州雪花大如席 ” ,那就笑话了。即使是只有通过情感的比拟关系⑸,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把握到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及其时空形式的音乐艺术,其时空形式也同样具有客观实在性。象世所共知的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倘若没有客观实在性,恐怕伯牙是难于创作出、钟子期是难于把握住《高山流水》的音乐形象及其时空形式的,因此他俩也就难于成为流芳百世的知音了。 感性具体性是指艺术时空总是有限的,点截的,具体可感的,是不脱离现实时空生动具体的表象的,而不是象科学的时空观那样诉诸概念的把握。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 ” ,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对客观事物时间形式的描绘多么鲜明,多么具体;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对客观事物空间形式的表现多么形象,多么生动。且不说处处讲究焦点透视、散点透视等透视关系,十分注重 “ 立七坐五盘三半 ” 、 “ 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 等比例关系的绘画艺术,其艺术形象的时空形式都是具体可感的,点截有限的,就是音乐艺术的时空形式也同样是感性具体的,点截有限的。正因如此,江州司马才能通过琵琶女的动人演奏,真切地感受到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的音乐形象及其时空形式,人们才能通过对海顿的清唱剧《四季》、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的欣赏,形象地联想到 “ 秋天的阴晦凄凉、冬天的严寒、春天的百花齐放、夏季的温暖 ” ⑹。 合规律性是指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本质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能动把握,是指艺术的时空形式要与其反映的现实时空的必然规律相符合。现实时空既是运动的,又是相对静止的;既是点截的,又是连续的;在时间、空间二者之间也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艺术时空尽管具有不同于现实时空的特殊的审美本质,但同样具有这些必然规律,具有自身的运动与相对静止对立统一规律(简称动静律),点截与连续对立统一规律(简称点连律),时间与空间对立统一规律(简称融合律)。这个问题另文论证,兹不赘述。 艺术时空具有客观再现因素,对于一切艺术作品来说,概莫能外。即使是在时空形式上出现重大突破的西方现代派艺术,尽管其主观表现因素异常浓重,但在其通过感觉印象所把握到的时空形式中,在其通过几何形体组合等手段所构成的具有抽象性或象征性的时空形式中,同样潜伏着客观再现因素,只不过它不易被直接觉察罢了。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其中也确有那么一些作品,其时空形式由于脱离了现实生活及其时空形式的感性具体性,结果就不能不流于追求刺激,荒诞晦涩。可见,艺术的时空形式具有客观实在性、感性具体性、合规律性,是一条必然的艺术法规。脱离了客观事物具体内容的空洞的 “ 时空形式 ” ,正如脱离了感性具体的时空形式的 “ 艺术形象 ” 一样,在艺术的王国里没有存在的权利。 2. 艺术时空的主观表现因素 如上所述,艺术时空是现实时空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并不是机械的照相式的反映,而是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它浸透了艺术家的审美情感,蕴含着艺术家的意志目的和理智认识,是对现实时空的高度提炼、集中和概括。就是说,艺术家对客观具体事物时空形式的把握,决不仅仅是一种理智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由感知、想象、情感、理智等多种因素内在有机地组合成的审美心理活动。在强烈的审美情感推动下,艺术家通过 “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 ⑺的想象活动,冲破和打碎现实时空连续性的局限,舍弃那些与客观事物的本质相对疏远的时空现象,而将那些能充分显示客观事物本质的时空现象进行万取一收的综合概括,使之变成具有 “ 显明而容易觉察的联系 ” 的 “ 异常的组合 ” ⑻,变成具有主观表现因素,具有情感性、合目的性、虚拟性这三种质的规定性的艺术时空。 情感性是指艺术的时空形式充满了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它总是以自身蕴含着的这种强烈的审美情感拍击人们的心灵,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量。在审美实践活动中,主体的意志目的与客体的本质规律总是处在种种矛盾关系中。主体实践是符合还是违背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肯定还是否定主体实践,都会在主体心理中产生相应的态度体验。正因审美情感是这样在客观规律与主体实践的矛盾关系中产生的,它就既受着客观规律的制约和引导,又受着主体意志目的的支配。特别是在艺术创作中,审美情感往往会强烈到这种程度,它具有不可抑制的主动性质,好象只是沿着主体的意志目的、理想愿望的轨迹前进似的。审美情感的这种性质和特点也常常在艺术的时空形式中展现出来。如《百花齐放》把不同季节的花卉集中到同一画面,强调它们在同一时间内竞相开放;《雪里芭蕉》则把夏季的芭蕉画到了冬天的雪地里;而窦娥的千古奇冤竟可以改变现实的时间形式来个六月飞雪;孙悟空的一个筋斗居然可以翻过十万八千里的广大空间 …… 这些异想天开的奇特时空形式,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简直不可思议,但它们内蕴着的强烈的审美情感一旦与鉴赏者的审美情感相沟通,就获得了无限生机。 合目的性是指艺术时空的创造要合于艺术家的意志目的、愿望要求。在电影艺术中为了淋漓尽致地表现一对情侣的内心情感,快速摄影镜头可以按照艺术家的意志把动作的真实时间过程大大延伸;为了逼真地表现人物焦急万分的迫切心情,慢速摄影镜头也可以按照艺术家的目的把动作的真实时间过程尽可能缩短。弥盖朗基罗雕塑的放在佛罗棱萨梅提契墓上的四个云石雕象, 罗丹 雕塑的《巴尔扎克像》,为什么要采用空间变形的手段来塑造这些形象?这固然是艺术家抒发情感的需要,但不能不说只有这样处理才能充分体现艺术家的意志目的。 虚拟性是指艺术时空相对于现实时空的高度概括性。这种高度概括性虽以现实时空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但它更多地体现着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意志目的,所以在相对的意义上我们把虚拟性作为艺术时空的主观表现因素来看待。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往往采取延展、浓缩、变形、借代、象征等手段对现实时空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满足自己抒情言志的需要,满足对时空无限性的追求,从而使艺术时空具有虚拟的特点。我国乐山大佛、美国拉什莫尔山的四位总统雕像等,其巨大的空间形式较之现实中原型的空间形式是极大的延展和扩充,而那些核舟雕刻、筴画⑼、盆景等艺术品的空间形式较之所反映的现实空间显然是惊人的缩小。在大足佛教艺术宝库中,释迦涅槃这一卧式佛像的空间形式本来就非常宏伟,长达三十多米,但艺术家为了表现其主宰一切、至高无上的巨大佛力,便没有完全雕刻出佛的下肢,在释迦牟尼空间形式的无限性方面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艺术时空的虚拟性往往通过假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假定是极度的虚拟,但这种极度的虚拟是为人们的审美情感所能允许的。在现实生活中,时间的长河是奔流不息一去不复返的,但在某些艺术作品中,这种一去不复返的时间长河居然可以倒流起来,美国作家马克 · 吐温的《在亚瑟王朝里的康涅狄格州的美国人》就是典型一例: “ 一个十九世纪的美国铁匠出身的汉克 · 摩根倒退到六世纪的英国去生活。对于汉克 · 摩根这个人物来说,空间由美国转换到英国,时间倒流了十三个世纪 ” ⑽。由上所述,可以看出,艺术的时空具有主观表现因素,具有情感性、合目的性、虚拟性,这是又一条必然的艺术法规。没有主观表现因素的时空形式,正如没有客观再现因素的时空形式一样,不可能进入艺术的殿堂。 3. 艺术时空的本质是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对立统一的审美的时空意识 艺术时空既然是对现实时空的反映,而且又是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它就必然是由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辩证统一所形成的有机整体。我们说二者是对立的,是说它们具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存在着差别性。客观再现因素主要是指艺术家在对现实时空进行审美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具体的时空表象以及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本质规律的认识;主观表现因素主要是指由客体和主体的特定关系所引起的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情感态度以及意志实践的目的要求。我们说二者是统一的,是说它们互相以对方为自身存在的条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客观再现是内蕴着主观表现的客观再现,主要表现是包孕着客观再现的主观表现,失去双方中的任何一方,艺术时空都会失去其固有的本质。有了客观再现因素,才能成其为艺术的时空;有了主观表现因素,才能成其为艺术的时空;只有当二者辩证统一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成其为艺术的时空。 ( 1 )艺术时空的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的辩证关系首先体现在理智性与情感性的对立统一上。 理智尽管有主观心理的形式,但其认识的内容则是客观的;情感虽然是以理智和意志的对立统一作为自身存在的内在根据,但它主要是对主客体关系的态度体验,属于主观心理的活动。所以我们说理智性与情感性的对立统一是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艺术家对现实时空进行审美感知和艺术想象的心理结构中,情感与理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鲁迅说: “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 ” ⑾;巴金说: “ 《秋》里面写的就是高家飘落的路,高家的飘落的时候。高家好比一棵落叶树,一到秋天叶子开始变黄变枯,一片一片地从枝上落下来,最后只剩下光秃的树枝和树身 ” ⑿。可见,艺术家在创作这些作品及其时空形式时,既有对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及其时空形式的本质规律的深刻洞察,又有抑制不住的深广的忧愤和憎恨,理智和情感就是这样水乳交融地统一在一起。情感的激发越强烈,理智的认识越深入;理智的认识愈深化,情感的活动愈活跃。在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这篇绘画构思的真实记录中, “ 可令 ” 、 “ 当使 ” 、 “ 宜 ” 、 “ 欲令 ” 等字眼用了十余处之多,如 “ 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 ” , “ 当使赫巘隆崇,画险绝之势 ” 等,处处都可体会到在艺术形象及其时空形式的构思中艺术大师的理智与情感的相互推进;在达 · 芬奇准备描绘洪水泛滥图景的绘画构思的笔记中,一系列蒙太奇式的镜头组接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及其时空形式,使我们至今还可以感受到艺术巨匠情感与理智的脉搏在一起跳动。正因在艺术家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情感与理智彼此渗透互相制约,艺术形象的时空形式才能既是合理的,又是合情的,富有生命的活力。饥寒交迫、饱受折磨的祥林嫂,在鞭炮齐鸣的大年夜悲惨地死在雪地上; “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 的时刻,也正是 “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 的时候。这些时空形式之所以具有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充分体现了理智性与情感性的和谐统一。 ( 2 )艺术时空的客观再现因素和主观表现因素的辩证关系还体现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对立统一上。 在艺术实践中,客观规律与主体实践处于相互作用之中。主体实践不可能改变或创造客观规律,它只能符合和利用客观规律为自身服务。这种对客观规律的符合和利用就是合规律性。如果主体实践被客观规律所肯定,符合了主体意志目的的要求,这就是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属于客观的范畴,合目的性属于主观的范畴,所以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对立统一是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辩证关系的又一重要方面。就拿艺术时间的起点和终点来说吧,列夫 · 托尔斯泰的《复活》 “ 在初稿里,情节是严格地按照时间次序,从主人公到姑母家里(卡秋莎寄养在她家里)展开的。在第二次草稿里,情节 ‘ 从中间 ’—— 从开庭审讯的场面写起:陪审官涅赫留道夫从坐在被告席上的妓女身上认出是他当年钟情的对象。这个开端有力量和紧张得多了。但是托尔斯泰对它还是不满意。他采取了新的方案:应该不是从涅赫留道夫写起。 ‘ 应该从她写起 ’ ,从卡秋莎 ” , “ 很显然,在托尔斯泰眼里,小说的开端有着特别重大意义的分量 ” , “ 应该把她,把爷儿们纵欲的牺牲者放在中心地位 ” ,这 “ 是根据作品的思想来进行的 ” ⒀,是既合客观规律,又合艺术家的意志目的的。起点如此,终点亦如此。阿 Q“ 大团圆 ” 的结局,鲁迅说 “ 倒不是 ‘ 随意 ’ 给他的 ” ⒁。就是说,这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艺术家的意志目的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而 “ 随意 ” 给他这种结局。 正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艺术时空才具有真善和谐的自由。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并且根据这种认识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 ⒂。在对现实时空进行审美感知和艺术想象过程中,只要艺术家能够以对现实时空的必然规律的认识为基础,在强烈的审美情感的推动下,使时空的必然规律为其意志目的服务,那么他就获得了艺术时空创造的自由。正是凭借这种自由,艺术家们才能在茫茫无际的宇宙空间中飞翔,才能在奔腾不息的时间长河中漫游,才能将万里山河收于咫尺画幅,才能 “ 搬东搬西,在时间里飞跃,教多少岁月的事迹挤塞在一个时辰里 ” ⒃。正是凭借这种自由,诗画中的一枝红杏,两片枫叶,才取得了春天和秋天的代表权,戏曲里的一桌二椅,方能成为整个室内空间的象征,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 “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 、 “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 ,这些艺术形象的时空形式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强调艺术时空是自由的,并不意味着它是主观随意的,不受客观规律制约的。有人认为,艺术时空之所以是自由的,原因在于它们是对现实时空的超越,是不受任何限制的。这种看法是含混的,不科学的。艺术时空的自由不能仅仅视为不受现实时空的限制,因为这只是矛盾的一个方面,我们还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面,即它还要受到现实时空必然规律的制约。艺术家的头脑不是 “ 一种帮助他们违背时间和空间法则的符咒 ” ,它之所以 “ 有能力把整个世界搬到自己的脑子里 ” ⒄,原因就在于它能够认识、掌握和利用包括时间和空间法则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必然规律,使之为自己的意志目的服务。例如在文学或电影艺术中,艺术家使用意识流手法,使时空形式急速变换,大跨度跳跃,的确是高度自由的。但这种高度自由同样是不能摆脱现实时空的必然规律而独立。意识的流动归根结底是客观物质按照其自身的必然规律的运动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主观随意的东西。意识流尽管有 “ 随心所欲 ” 的形式,但从根本上来看是 “ 不逾矩 ” 的。如果象某些西方现代派艺术家那样,把意识流看成是下意识的,不受任何限制的,那就从本质上取消了意识流,取消了艺术时空的自由。 ( 3 )艺术时空的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的辩证关系还表现在实在性与虚拟性的对立统一上。 实在性主要是指艺术时空是以现实时空为基础的,是不脱离现实时空的表象的;虚拟性主要是指艺术家对现实时空所进行的主观能动的提炼、加工和概括。艺术时空的实在性和虚拟性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实在性既反映着自身的客观真实性,又反映着自身的它物 —— 虚拟性。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列夫 ·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其时空形式都不是现实时空的翻版;达 · 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时空形式也不是对现实时空的机械摹拟,它们都是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高度概括。虚拟性也既反映着自身的集中概括性,又反映着自身的它物 —— 实在性。在戏曲里,三声梆子代表了三更时间;在电影《流浪者》中,一个动作蒙太奇,童年的拉兹变成了青年的拉兹,这些都是艺术时空虚拟性的生动表现。但这些虚拟并不是脱离了实在的虚拟,而是内蕴着实在的虚拟,在现实生活中,梆子确是计时的工具,一个人的习惯动作往往会不断重复。即使是绘画中的空白、戏曲中的舞台背景,仿佛是纯虚拟的,但它们的时空形式同样存在着实在性。倘若空白与画面上的实物没有关联,背景与剧中人的动作毫无联系,它们就不可能激发观者的想象,这些空白与背景也就的确成为 “ 虚空 ” 了。正因艺术时空的虚拟是包孕着实在性的虚拟,才能使欣赏者凭借自己的时空知识、时空经验,凭借时空知觉的完整性、恒常性⒅,把虚拟化了的艺术时空的真实可信性质确证下来。也正是由于虚拟性与实在性的辩证统一,艺术时空才具有高度的艺术真实,成为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时空形式。 由上所述,可以见出,只有坚持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的高度统一,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时空形式。这是艺术时空创造的精髓,是一条极为重要的艺术法规。纵观中外艺术史,一切有成就的艺术作品都是因为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包括时空形式)上达到了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的完美融合,才成为艺海明珠的。 4. 艺术的时间和空间是艺术形象赖以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 审美的时空意识经过艺术传达,被物态化为艺术作品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从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看,艺术时空属于形式范畴,是艺术形象赖以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艺术的空间形式是体现着同一艺术形象内部或诸种艺术形象之间的相邻并列关系的基本存在形式。它主要表现为艺术作品的横向结构,通过章法布局、位置经营、侧面角度等表现出来。尽管各艺术门类的空间形式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绘画在二度空间的平面上通过各种透视、比例关系展现出来的虚拟的三度空间,不同于雕塑具有实体性的三度空间,短篇小说横断面式的比较单纯的空间结构,显然与长篇小说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波澜壮阔的空间结构各异,但它们在艺术形象必须具有空间形式这一点上则是相同的。音乐艺术也不例外,音乐形象不仅存在于通过旋律、节奏等体现出来的乐音流动的时间过程中,而且同时存在于由和声、和弦、对位、配器、多声部等体现出来的乐音相邻并列的空间结构中。如果承认一匹马奔跑的音响与战场上枪炮齐鸣的音响,山泉叮咚的音响与地震爆发的音响,其空间结构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如果承认同一种音响随着空间距离的变换其强弱程度亦有明显的不同,那么当艺术家审美地反映这些具有不同空间结构的音响时,由乐音的相邻并列关系所规定的音乐形象的空间形式也同样会存在显著的不同。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应当主要通过情感的比拟关系来把握音乐形象,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音乐形象与其反映的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但是,倘若音乐形象仅有时间形式而没有空间形式,我们又怎能通过情感的比拟关系,通过联想和想象去把握同时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客观现实生活呢?由此可见,任何艺术门类无一例外都具有自己的空间形式,这是毋庸置疑的。正因如此,在各个具体艺术部门,艺术家们都十分注重空间结构问题。 艺术的时间形式是体现着同一艺术形象或诸种艺术形象发展变化过程中相继持续关系的基本存在形式。它主要表现为艺术作品的纵向结构,通过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成长、环境的变化、旋律的展开、节奏的运动等来体现。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的时间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成长、环境的变化来展现。高尔基说: “ 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 —— 某种性格、典型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 ⒆。所谓 “ 某种性格、典型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 ,如果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来看,就是体现着某种性格、典型自身运动的相继持续关系的时间过程。情节发展的诸阶段 ——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就艺术形式而言就是点截与连续相统一、运动与相对静止相统一的时间结构。音乐、舞蹈等艺术的时间形式则主要通过旋律的展开、节奏的运动来体现。在音乐中,高低不同的乐音只有通过相继持续的运动才能形成旋律线,时值和强弱不同的乐音只有通过相继持续关系的发展变化才能形成轻重缓急的节奏,而节拍的强弱或长短的规律性也只有通过在相继持续的运动过程中的交替才能形成。如果说音乐艺术的时间结构是通过乐音在旋律、节奏中的流动来体现的,那么舞蹈艺术的时间结构则主要是由动作在旋律、节奏中的流动来体现。乌兰诺娃之所以能在芭蕾舞剧《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出中,将自己的舞蹈动作与柴可夫斯基、普罗柯菲耶夫乐曲的旋律、节奏和谐自由地融合在一起,伊莎多拉 · 邓肯之所以能娴熟自如地按照莫扎特、舒伯特、肖邦的乐曲的旋律、节奏来跳舞,原因就在于她们舞蹈动作的相继持续关系和这些乐曲音响的相继持续关系保持着规律性的一致,就在于她们舞蹈动作的旋律节奏和乐音流动的旋律节奏融为一体。其实,不仅音乐、舞蹈有通过旋律、节奏体现出来的时间结构、绘画、雕塑、建筑、园林等艺术也有通过旋律、节奏体现出来的时间结构,不过这是一种具有自身特殊性的时间结构。在审美感知过程中,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建筑园林,其有机统一的各部分之间的相继持续关系,都能使主体产生一种 “ 韵律感 ” 、 “ 节奏感 ” 。这些 “ 韵律感 ” 、 “ 节奏感 ” ,其实就是画家对描绘对象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相继持续关系的真切感受。 总之,我们认为,艺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是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是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辩证统一的审美的时空意识,是合情合理的、富有生命活力的、高度自由的、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心理时空。这种审美的时空意识经过艺术传达,物态化为艺术形象赖以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 正文注释: ⑴参阅李泽厚《论美感、美和艺术》、《美学三题议》、《审美意识与创作方法》。 ⑵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 169 页 ⑶恩格斯《反杜林论》第 49 页 ⑷里普斯《论移情作用》 ⑸参阅赵宋光《论音乐的形象性》,见《美学》期刊第一辑 ⑹特 · 波波娃《音乐的体裁与形式》第 8 页 ⑺刘勰《文心雕龙 · 神思》 ⑻参阅狄德罗《论戏剧艺术》(一) ⑼见《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上》 ⑽扬江柱《冻结 · 倒流 · 超越》,见《长江文艺》 1982 年 2 期 ⑾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⑿巴金《谈〈秋〉》引自《新声集》 ⒀多宾《情节结构和作品思想》,见《世界文学》 1959 年第 4 期 ⒁鲁迅《〈阿 Q 正传〉的成因》,见《华盖集续编》《鲁迅全集》第三卷 ⒂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 182 页 ⒃莎士比亚《亨利第五》开场白 ⒄参阅巴尔扎克《〈皮驴记〉初版序言》 ⒅参阅曹曰昌主编《普通心理学》,扬清《心理学概论》 ⒆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高尔基选集 · 文学论文选》第 297 页 (本文系孔智光文学硕士论文《论艺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与规律》的第一部分,曾以《试论艺术时空》为题发表于《文史哲》 1982 年第 6 期) 论艺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 艺术时空的本质是和艺术的本质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时空的特殊本质表现着艺术的一般本质,它是艺术本质一般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在我们看来,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是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再现与主观心理的表现的统一⑴。艺术的这种一般本质规定和制约着艺术时空的特殊本质。依据这种指导思想,下面让我们对艺术时空的本质试作分析。 1. 艺术时空的客观再现因素 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来看,艺术时空是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审美反映,它就不能不受到现实时空的制约和规范,具有客观再现因素。 众所周知,整个客观世界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 ” ⑵, “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 ⑶。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感性具体事物来看,其自身结构的各部分之间,诸种事物之间,也都是相互依存,彼此联系的。就是说,每一形态的客观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它与外界事物之间必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而相邻并列关系和相继持续关系就是其中的两种基本关系。正是根据这种相邻并列关系,我们才能确定它们的体积、轮廓、距离、方位;正是根据这种相继持续关系,我们才能确定它们发展变化的顺序性,确定这些运动过程不同阶段之间的间隔性。所谓现实的时间和空间,就是对客观事物运动中的这种相继持续关系和相邻并列关系的概括。作为客观现实的时间和空间,不是象康德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所规定的那样是先验的知性形式(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不是象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所规定的那样是绝对理念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产物(先空间后时间),也不是象牛顿形而上学时空观所规定的那样,空间只是个与物质相脱离的空框子,时间只是个与物质运动无关的等量流。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客观现实的时间和空间就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存在形式,它们与运动着的物质,与物质的运动密不可分。正因如此,时间和空间才具有直接现实性、感性具体性和客观规律性。 由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诸种感性具体事物与其时空形式密不可分,所以当艺术家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时候,非但不舍弃客观事物及其时空形式的表象,而且紧紧抓住它,用潜伏着的理智的高温冶炼它,用遏止不住的情感的烈火熔化它,使它更鲜明、更生动、更真实、更典型,在更加具象化的同时更加本质化了。也正因如此,艺术的时间和空间才具有客观再现因素,具有客观实在性、感性具体性、合规律性这三种质的规定性。 客观实在性是指艺术时空积淀和凝结着现实时空的内容,受着现实时空的制约,有着现实时空的依据。艺术时空不是象宗教时空那样本质上是脱离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名曰由上帝或神佛创造而实则由心灵臆造的时空幻象;艺术的空间也不是象里普斯所说的那样是一种脱离了物质实体的由自我情感外射而形成的 “ 空间意象 ” ⑷,艺术的时间和空间总是与客观物质世界不可分离的,与现实的时间和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艺术作品中,从春风夏雨到秋霜冬雪,从高山大海到细泉小路,这些形象及其时空形式都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及其时空形式的审美反映,而不是主观臆造的东西。 “ 飞流直下三千尺 ” 、 “ 燕山雪花大如席 ” ,尽管存在着虚构夸张的成分,但都有客观依据, “ 飞流 ” 的方向毕竟是 “ 直下 ” ,燕山地区确实有雪花,如果说 “ 飞流直上九重天 ” 、 “ 广州雪花大如席 ” ,那就笑话了。即使是只有通过情感的比拟关系⑸,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把握到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及其时空形式的音乐艺术,其时空形式也同样具有客观实在性。象世所共知的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倘若没有客观实在性,恐怕伯牙是难于创作出、钟子期是难于把握住《高山流水》的音乐形象及其时空形式的,因此他俩也就难于成为流芳百世的知音了。 感性具体性是指艺术时空总是有限的,点截的,具体可感的,是不脱离现实时空生动具体的表象的,而不是象科学的时空观那样诉诸概念的把握。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 ” ,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对客观事物时间形式的描绘多么鲜明,多么具体;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对客观事物空间形式的表现多么形象,多么生动。且不说处处讲究焦点透视、散点透视等透视关系,十分注重 “ 立七坐五盘三半 ” 、 “ 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 等比例关系的绘画艺术,其艺术形象的时空形式都是具体可感的,点截有限的,就是音乐艺术的时空形式也同样是感性具体的,点截有限的。正因如此,江州司马才能通过琵琶女的动人演奏,真切地感受到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的音乐形象及其时空形式,人们才能通过对海顿的清唱剧《四季》、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的欣赏,形象地联想到 “ 秋天的阴晦凄凉、冬天的严寒、春天的百花齐放、夏季的温暖 ” ⑹。 合规律性是指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本质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能动把握,是指艺术的时空形式要与其反映的现实时空的必然规律相符合。现实时空既是运动的,又是相对静止的;既是点截的,又是连续的;在时间、空间二者之间也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艺术时空尽管具有不同于现实时空的特殊的审美本质,但同样具有这些必然规律,具有自身的运动与相对静止对立统一规律(简称动静律),点截与连续对立统一规律(简称点连律),时间与空间对立统一规律(简称融合律)。这个问题另文论证,兹不赘述。 艺术时空具有客观再现因素,对于一切艺术作品来说,概莫能外。即使是在时空形式上出现重大突破的西方现代派艺术,尽管其主观表现因素异常浓重,但在其通过感觉印象所把握到的时空形式中,在其通过几何形体组合等手段所构成的具有抽象性或象征性的时空形式中,同样潜伏着客观再现因素,只不过它不易被直接觉察罢了。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其中也确有那么一些作品,其时空形式由于脱离了现实生活及其时空形式的感性具体性,结果就不能不流于追求刺激,荒诞晦涩。可见,艺术的时空形式具有客观实在性、感性具体性、合规律性,是一条必然的艺术法规。脱离了客观事物具体内容的空洞的 “ 时空形式 ” ,正如脱离了感性具体的时空形式的 “ 艺术形象 ” 一样,在艺术的王国里没有存在的权利。 2. 艺术时空的主观表现因素 如上所述,艺术时空是现实时空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并不是机械的照相式的反映,而是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它浸透了艺术家的审美情感,蕴含着艺术家的意志目的和理智认识,是对现实时空的高度提炼、集中和概括。就是说,艺术家对客观具体事物时空形式的把握,决不仅仅是一种理智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由感知、想象、情感、理智等多种因素内在有机地组合成的审美心理活动。在强烈的审美情感推动下,艺术家通过 “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 ⑺的想象活动,冲破和打碎现实时空连续性的局限,舍弃那些与客观事物的本质相对疏远的时空现象,而将那些能充分显示客观事物本质的时空现象进行万取一收的综合概括,使之变成具有 “ 显明而容易觉察的联系 ” 的 “ 异常的组合 ” ⑻,变成具有主观表现因素,具有情感性、合目的性、虚拟性这三种质的规定性的艺术时空。 情感性是指艺术的时空形式充满了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它总是以自身蕴含着的这种强烈的审美情感拍击人们的心灵,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量。在审美实践活动中,主体的意志目的与客体的本质规律总是处在种种矛盾关系中。主体实践是符合还是违背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肯定还是否定主体实践,都会在主体心理中产生相应的态度体验。正因审美情感是这样在客观规律与主体实践的矛盾关系中产生的,它就既受着客观规律的制约和引导,又受着主体意志目的的支配。特别是在艺术创作中,审美情感往往会强烈到这种程度,它具有不可抑制的主动性质,好象只是沿着主体的意志目的、理想愿望的轨迹前进似的。审美情感的这种性质和特点也常常在艺术的时空形式中展现出来。如《百花齐放》把不同季节的花卉集中到同一画面,强调它们在同一时间内竞相开放;《雪里芭蕉》则把夏季的芭蕉画到了冬天的雪地里;而窦娥的千古奇冤竟可以改变现实的时间形式来个六月飞雪;孙悟空的一个筋斗居然可以翻过十万八千里的广大空间 …… 这些异想天开的奇特时空形式,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简直不可思议,但它们内蕴着的强烈的审美情感一旦与鉴赏者的审美情感相沟通,就获得了无限生机。 合目的性是指艺术时空的创造要合于艺术家的意志目的、愿望要求。在电影艺术中为了淋漓尽致地表现一对情侣的内心情感,快速摄影镜头可以按照艺术家的意志把动作的真实时间过程大大延伸;为了逼真地表现人物焦急万分的迫切心情,慢速摄影镜头也可以按照艺术家的目的把动作的真实时间过程尽可能缩短。弥盖朗基罗雕塑的放在佛罗棱萨梅提契墓上的四个云石雕象, 罗丹 雕塑的《巴尔扎克像》,为什么要采用空间变形的手段来塑造这些形象?这固然是艺术家抒发情感的需要,但不能不说只有这样处理才能充分体现艺术家的意志目的。 虚拟性是指艺术时空相对于现实时空的高度概括性。这种高度概括性虽以现实时空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但它更多地体现着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意志目的,所以在相对的意义上我们把虚拟性作为艺术时空的主观表现因素来看待。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往往采取延展、浓缩、变形、借代、象征等手段对现实时空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满足自己抒情言志的需要,满足对时空无限性的追求,从而使艺术时空具有虚拟的特点。我国乐山大佛、美国拉什莫尔山的四位总统雕像等,其巨大的空间形式较之现实中原型的空间形式是极大的延展和扩充,而那些核舟雕刻、筴画⑼、盆景等艺术品的空间形式较之所反映的现实空间显然是惊人的缩小。在大足佛教艺术宝库中,释迦涅槃这一卧式佛像的空间形式本来就非常宏伟,长达三十多米,但艺术家为了表现其主宰一切、至高无上的巨大佛力,便没有完全雕刻出佛的下肢,在释迦牟尼空间形式的无限性方面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艺术时空的虚拟性往往通过假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假定是极度的虚拟,但这种极度的虚拟是为人们的审美情感所能允许的。在现实生活中,时间的长河是奔流不息一去不复返的,但在某些艺术作品中,这种一去不复返的时间长河居然可以倒流起来,美国作家马克 · 吐温的《在亚瑟王朝里的康涅狄格州的美国人》就是典型一例: “ 一个十九世纪的美国铁匠出身的汉克 · 摩根倒退到六世纪的英国去生活。对于汉克 · 摩根这个人物来说,空间由美国转换到英国,时间倒流了十三个世纪 ” ⑽。由上所述,可以看出,艺术的时空具有主观表现因素,具有情感性、合目的性、虚拟性,这是又一条必然的艺术法规。没有主观表现因素的时空形式,正如没有客观再现因素的时空形式一样,不可能进入艺术的殿堂。 3. 艺术时空的本质是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对立统一的审美的时空意识 艺术时空既然是对现实时空的反映,而且又是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它就必然是由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辩证统一所形成的有机整体。我们说二者是对立的,是说它们具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存在着差别性。客观再现因素主要是指艺术家在对现实时空进行审美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具体的时空表象以及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本质规律的认识;主观表现因素主要是指由客体和主体的特定关系所引起的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情感态度以及意志实践的目的要求。我们说二者是统一的,是说它们互相以对方为自身存在的条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客观再现是内蕴着主观表现的客观再现,主要表现是包孕着客观再现的主观表现,失去双方中的任何一方,艺术时空都会失去其固有的本质。有了客观再现因素,才能成其为艺术的时空;有了主观表现因素,才能成其为艺术的时空;只有当二者辩证统一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成其为艺术的时空。 ( 1 )艺术时空的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的辩证关系首先体现在理智性与情感性的对立统一上。 理智尽管有主观心理的形式,但其认识的内容则是客观的;情感虽然是以理智和意志的对立统一作为自身存在的内在根据,但它主要是对主客体关系的态度体验,属于主观心理的活动。所以我们说理智性与情感性的对立统一是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艺术家对现实时空进行审美感知和艺术想象的心理结构中,情感与理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鲁迅说: “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 ” ⑾;巴金说: “ 《秋》里面写的就是高家飘落的路,高家的飘落的时候。高家好比一棵落叶树,一到秋天叶子开始变黄变枯,一片一片地从枝上落下来,最后只剩下光秃的树枝和树身 ” ⑿。可见,艺术家在创作这些作品及其时空形式时,既有对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及其时空形式的本质规律的深刻洞察,又有抑制不住的深广的忧愤和憎恨,理智和情感就是这样水乳交融地统一在一起。情感的激发越强烈,理智的认识越深入;理智的认识愈深化,情感的活动愈活跃。在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这篇绘画构思的真实记录中, “ 可令 ” 、 “ 当使 ” 、 “ 宜 ” 、 “ 欲令 ” 等字眼用了十余处之多,如 “ 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 ” , “ 当使赫巘隆崇,画险绝之势 ” 等,处处都可体会到在艺术形象及其时空形式的构思中艺术大师的理智与情感的相互推进;在达 · 芬奇准备描绘洪水泛滥图景的绘画构思的笔记中,一系列蒙太奇式的镜头组接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及其时空形式,使我们至今还可以感受到艺术巨匠情感与理智的脉搏在一起跳动。正因在艺术家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情感与理智彼此渗透互相制约,艺术形象的时空形式才能既是合理的,又是合情的,富有生命的活力。饥寒交迫、饱受折磨的祥林嫂,在鞭炮齐鸣的大年夜悲惨地死在雪地上; “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 的时刻,也正是 “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 的时候。这些时空形式之所以具有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充分体现了理智性与情感性的和谐统一。 ( 2 )艺术时空的客观再现因素和主观表现因素的辩证关系还体现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对立统一上。 在艺术实践中,客观规律与主体实践处于相互作用之中。主体实践不可能改变或创造客观规律,它只能符合和利用客观规律为自身服务。这种对客观规律的符合和利用就是合规律性。如果主体实践被客观规律所肯定,符合了主体意志目的的要求,这就是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属于客观的范畴,合目的性属于主观的范畴,所以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对立统一是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辩证关系的又一重要方面。就拿艺术时间的起点和终点来说吧,列夫 · 托尔斯泰的《复活》 “ 在初稿里,情节是严格地按照时间次序,从主人公到姑母家里(卡秋莎寄养在她家里)展开的。在第二次草稿里,情节 ‘ 从中间 ’—— 从开庭审讯的场面写起:陪审官涅赫留道夫从坐在被告席上的妓女身上认出是他当年钟情的对象。这个开端有力量和紧张得多了。但是托尔斯泰对它还是不满意。他采取了新的方案:应该不是从涅赫留道夫写起。 ‘ 应该从她写起 ’ ,从卡秋莎 ” , “ 很显然,在托尔斯泰眼里,小说的开端有着特别重大意义的分量 ” , “ 应该把她,把爷儿们纵欲的牺牲者放在中心地位 ” ,这 “ 是根据作品的思想来进行的 ” ⒀,是既合客观规律,又合艺术家的意志目的的。起点如此,终点亦如此。阿 Q“ 大团圆 ” 的结局,鲁迅说 “ 倒不是 ‘ 随意 ’ 给他的 ” ⒁。就是说,这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艺术家的意志目的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而 “ 随意 ” 给他这种结局。 正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艺术时空才具有真善和谐的自由。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并且根据这种认识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 ⒂。在对现实时空进行审美感知和艺术想象过程中,只要艺术家能够以对现实时空的必然规律的认识为基础,在强烈的审美情感的推动下,使时空的必然规律为其意志目的服务,那么他就获得了艺术时空创造的自由。正是凭借这种自由,艺术家们才能在茫茫无际的宇宙空间中飞翔,才能在奔腾不息的时间长河中漫游,才能将万里山河收于咫尺画幅,才能 “ 搬东搬西,在时间里飞跃,教多少岁月的事迹挤塞在一个时辰里 ” ⒃。正是凭借这种自由,诗画中的一枝红杏,两片枫叶,才取得了春天和秋天的代表权,戏曲里的一桌二椅,方能成为整个室内空间的象征,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 “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 、 “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 ,这些艺术形象的时空形式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强调艺术时空是自由的,并不意味着它是主观随意的,不受客观规律制约的。有人认为,艺术时空之所以是自由的,原因在于它们是对现实时空的超越,是不受任何限制的。这种看法是含混的,不科学的。艺术时空的自由不能仅仅视为不受现实时空的限制,因为这只是矛盾的一个方面,我们还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面,即它还要受到现实时空必然规律的制约。艺术家的头脑不是 “ 一种帮助他们违背时间和空间法则的符咒 ” ,它之所以 “ 有能力把整个世界搬到自己的脑子里 ” ⒄,原因就在于它能够认识、掌握和利用包括时间和空间法则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必然规律,使之为自己的意志目的服务。例如在文学或电影艺术中,艺术家使用意识流手法,使时空形式急速变换,大跨度跳跃,的确是高度自由的。但这种高度自由同样是不能摆脱现实时空的必然规律而独立。意识的流动归根结底是客观物质按照其自身的必然规律的运动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主观随意的东西。意识流尽管有 “ 随心所欲 ” 的形式,但从根本上来看是 “ 不逾矩 ” 的。如果象某些西方现代派艺术家那样,把意识流看成是下意识的,不受任何限制的,那就从本质上取消了意识流,取消了艺术时空的自由。 ( 3 )艺术时空的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的辩证关系还表现在实在性与虚拟性的对立统一上。 实在性主要是指艺术时空是以现实时空为基础的,是不脱离现实时空的表象的;虚拟性主要是指艺术家对现实时空所进行的主观能动的提炼、加工和概括。艺术时空的实在性和虚拟性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实在性既反映着自身的客观真实性,又反映着自身的它物 —— 虚拟性。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列夫 ·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其时空形式都不是现实时空的翻版;达 · 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时空形式也不是对现实时空的机械摹拟,它们都是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高度概括。虚拟性也既反映着自身的集中概括性,又反映着自身的它物 —— 实在性。在戏曲里,三声梆子代表了三更时间;在电影《流浪者》中,一个动作蒙太奇,童年的拉兹变成了青年的拉兹,这些都是艺术时空虚拟性的生动表现。但这些虚拟并不是脱离了实在的虚拟,而是内蕴着实在的虚拟,在现实生活中,梆子确是计时的工具,一个人的习惯动作往往会不断重复。即使是绘画中的空白、戏曲中的舞台背景,仿佛是纯虚拟的,但它们的时空形式同样存在着实在性。倘若空白与画面上的实物没有关联,背景与剧中人的动作毫无联系,它们就不可能激发观者的想象,这些空白与背景也就的确成为 “ 虚空 ” 了。正因艺术时空的虚拟是包孕着实在性的虚拟,才能使欣赏者凭借自己的时空知识、时空经验,凭借时空知觉的完整性、恒常性⒅,把虚拟化了的艺术时空的真实可信性质确证下来。也正是由于虚拟性与实在性的辩证统一,艺术时空才具有高度的艺术真实,成为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时空形式。 由上所述,可以见出,只有坚持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的高度统一,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时空形式。这是艺术时空创造的精髓,是一条极为重要的艺术法规。纵观中外艺术史,一切有成就的艺术作品都是因为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包括时空形式)上达到了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的完美融合,才成为艺海明珠的。 4. 艺术的时间和空间是艺术形象赖以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 审美的时空意识经过艺术传达,被物态化为艺术作品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从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看,艺术时空属于形式范畴,是艺术形象赖以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艺术的空间形式是体现着同一艺术形象内部或诸种艺术形象之间的相邻并列关系的基本存在形式。它主要表现为艺术作品的横向结构,通过章法布局、位置经营、侧面角度等表现出来。尽管各艺术门类的空间形式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绘画在二度空间的平面上通过各种透视、比例关系展现出来的虚拟的三度空间,不同于雕塑具有实体性的三度空间,短篇小说横断面式的比较单纯的空间结构,显然与长篇小说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波澜壮阔的空间结构各异,但它们在艺术形象必须具有空间形式这一点上则是相同的。音乐艺术也不例外,音乐形象不仅存在于通过旋律、节奏等体现出来的乐音流动的时间过程中,而且同时存在于由和声、和弦、对位、配器、多声部等体现出来的乐音相邻并列的空间结构中。如果承认一匹马奔跑的音响与战场上枪炮齐鸣的音响,山泉叮咚的音响与地震爆发的音响,其空间结构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如果承认同一种音响随着空间距离的变换其强弱程度亦有明显的不同,那么当艺术家审美地反映这些具有不同空间结构的音响时,由乐音的相邻并列关系所规定的音乐形象的空间形式也同样会存在显著的不同。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应当主要通过情感的比拟关系来把握音乐形象,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音乐形象与其反映的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但是,倘若音乐形象仅有时间形式而没有空间形式,我们又怎能通过情感的比拟关系,通过联想和想象去把握同时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客观现实生活呢?由此可见,任何艺术门类无一例外都具有自己的空间形式,这是毋庸置疑的。正因如此,在各个具体艺术部门,艺术家们都十分注重空间结构问题。 艺术的时间形式是体现着同一艺术形象或诸种艺术形象发展变化过程中相继持续关系的基本存在形式。它主要表现为艺术作品的纵向结构,通过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成长、环境的变化、旋律的展开、节奏的运动等来体现。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的时间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成长、环境的变化来展现。高尔基说: “ 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 —— 某种性格、典型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 ⒆。所谓 “ 某种性格、典型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 ,如果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来看,就是体现着某种性格、典型自身运动的相继持续关系的时间过程。情节发展的诸阶段 ——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就艺术形式而言就是点截与连续相统一、运动与相对静止相统一的时间结构。音乐、舞蹈等艺术的时间形式则主要通过旋律的展开、节奏的运动来体现。在音乐中,高低不同的乐音只有通过相继持续的运动才能形成旋律线,时值和强弱不同的乐音只有通过相继持续关系的发展变化才能形成轻重缓急的节奏,而节拍的强弱或长短的规律性也只有通过在相继持续的运动过程中的交替才能形成。如果说音乐艺术的时间结构是通过乐音在旋律、节奏中的流动来体现的,那么舞蹈艺术的时间结构则主要是由动作在旋律、节奏中的流动来体现。乌兰诺娃之所以能在芭蕾舞剧《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出中,将自己的舞蹈动作与柴可夫斯基、普罗柯菲耶夫乐曲的旋律、节奏和谐自由地融合在一起,伊莎多拉 · 邓肯之所以能娴熟自如地按照莫扎特、舒伯特、肖邦的乐曲的旋律、节奏来跳舞,原因就在于她们舞蹈动作的相继持续关系和这些乐曲音响的相继持续关系保持着规律性的一致,就在于她们舞蹈动作的旋律节奏和乐音流动的旋律节奏融为一体。其实,不仅音乐、舞蹈有通过旋律、节奏体现出来的时间结构、绘画、雕塑、建筑、园林等艺术也有通过旋律、节奏体现出来的时间结构,不过这是一种具有自身特殊性的时间结构。在审美感知过程中,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建筑园林,其有机统一的各部分之间的相继持续关系,都能使主体产生一种 “ 韵律感 ” 、 “ 节奏感 ” 。这些 “ 韵律感 ” 、 “ 节奏感 ” ,其实就是画家对描绘对象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相继持续关系的真切感受。 总之,我们认为,艺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是艺术家对现实时空的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是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辩证统一的审美的时空意识,是合情合理的、富有生命活力的、高度自由的、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心理时空。这种审美的时空意识经过艺术传达,物态化为艺术形象赖以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 正文注释: ⑴参阅李泽厚《论美感、美和艺术》、《美学三题议》、《审美意识与创作方法》。 ⑵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 169 页 ⑶恩格斯《反杜林论》第 49 页 ⑷里普斯《论移情作用》 ⑸参阅赵宋光《论音乐的形象性》,见《美学》期刊第一辑 ⑹特 · 波波娃《音乐的体裁与形式》第 8 页 ⑺刘勰《文心雕龙 · 神思》 ⑻参阅狄德罗《论戏剧艺术》(一) ⑼见《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上》 ⑽扬江柱《冻结 · 倒流 · 超越》,见《长江文艺》 1982 年 2 期 ⑾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⑿巴金《谈〈秋〉》引自《新声集》 ⒀多宾《情节结构和作品思想》,见《世界文学》 1959 年第 4 期 ⒁鲁迅《〈阿 Q 正传〉的成因》,见《华盖集续编》《鲁迅全集》第三卷 ⒂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 182 页 ⒃莎士比亚《亨利第五》开场白 ⒄参阅巴尔扎克《〈皮驴记〉初版序言》 ⒅参阅曹曰昌主编《普通心理学》,扬清《心理学概论》 ⒆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高尔基选集 · 文学论文选》第 297 页 (本文系孔智光文学硕士论文《论艺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与规律》的第一部分,曾以《试论艺术时空》为题发表于《文史哲》 1982 年第 6 期)
59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空间是人类发展的时间
热度 13 lvnaiji 2014-8-14 09:02
吕乃基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这是马克思的名言。 何谓时间?多少哲人为之绞尽脑汁。有牛顿的绝对时间,爱因斯坦的相对时间,一维时间,或许还有多维时间。马克思说的又是什么“时间”? 博主以为,此处的“时间”,应该是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的时间,或可称为“人类时间”。目前来看,也就是作为人类家园的地球存在的时间,无论多长,然而有限。 人类又是在怎样使用有限的“人类时间”? 一曰内耗。为名为利,为意识形态,个人间,国家间明争暗斗,打得不可开交。 二曰走弯路。其中有些“弯路”是必由之路,譬如波浪式进步,螺旋式前进,否定之否定;有些弯路被冠以美名,如“后退一步海阔天空”和曲径通幽之类;有些则是“进一步退两步”。还有,历史总是重复,一次喜剧皆大欢喜,一次悲剧抵消喜剧。 三曰挥霍,譬如海天盛筵,譬如游戏至死。 四曰“作”。No zuo, no die.人类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缩短“人类时间”,无异于自残。 看来,唯一可以说的出口就是发展科技了。然而科技又是“双刃剑”,上述种种,科技都脱不了干系。 凡此种种,看不出有改变的迹象。幸好人类在糟践时间的同时还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向外发展,向外太空,探索类地行星。以扩展人类的空间,来延续人类发展的时间。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空间是人类发展的时间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9913 次阅读|28 个评论
时空聚类中关于时间处理的思路
wwh1295 2014-8-1 15:25
基于密度的时空聚类方法多采用在三维空间内定义时空邻近域,构建时空圆柱体,即 X 轴和 Y 轴代表平面二维空间,而 T 轴代表时间,时空密度的计算则通过时空圆柱体中点的数目与其体积的比值计算得出。 然而从案事件时间序列的统计中不难看出案件具有着长期趋势,也有季节性变化与循环(周期性)变动,不同时间尺度下存在着不同的变化规律和丛聚形态,如果单纯的将时间作为一维坐标轴,将时空圆柱体的高作为时间窗口则只会关注时间上邻近的点事件而忽略其周期性变化特征。因此时间窗口不应简单的定义为时间发生的时间间隔,而是不同时间尺度下时间属性的综合考量。 考虑将纳入时间间距考量的时间尺度分为:月(同期可选)、日(间隔)、星期(含节假日总和定义)、时段。日(间隔)采用传统的标准化的时间差绝对值作为时间距离值;星期的处理上由于存在周末效应 (Weekend Effect) ,故周一至周五按自然星期界定,周末结合法定假日认为界定,定义如下:法定假期开始的前一天定为周五,假期的第二天定为周六,以后几天假期都定义为周日,假期结束的第一个工作日定义为周一(调休统一定义为周五)。时段的处理上将 23 时至次日 1 时(不包括)作为时段 0 ,往后每间隔两小时作为新的时段,名称一次递增 1 。星期和时段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循环,在时间距离的考虑上借鉴距离衰减理论加以定义。 最后参考时间序列混合模型定义时间距离(时间窗口)为 Y=D_day+D_week*D_hour ,其中 D_day 为日间隔函数, D_week*D_hour 为星期和时段影响下的周期性变动距离。 参考文献: 宋辞 , 裴韬 . 基于特征的时间序列聚类方法研究进展 . 地理科学进展 ,2012,31(10);1307-1317. 谢福鼎 , 李迎 , 孙岩等 . 一种基于关键点的时间序列聚类算法 . 计算机科学 ,2012,39(3);157-159. 方志祥 , 李清泉 , 萧世伦 . 利用时间地理进行位置相关的时空可达性表达 .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0,(9);1091-1095. 闫丽英 , 李伟 , 杨成凤等 . 北京市住宿业空间结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 地理科学进展 ,2014,33(3):432-440. 郭小芳 , 李锋 . 多元时间序列聚类算法分析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40(6):142-146. Liao TW. Clustering of time series data: A survey. PatternRecognition2005,38(11):1857-1874. Díaz SP, Vilar J A. Comparing several parametric and nonparametric approaches to timeseries clustering: A simulation study. Journal of Classification, 2010,27(3):333-362.
3 次阅读|0 个评论
平凡之路
热度 1 wido 2014-7-17 22:44
有几个小故事、小片段、小感想,且待我慢慢往下讲。 2014 年世界杯,克洛泽打破了大罗缔造的世界杯进球记录,在那个瞬间,他挥舞着拳头,没有空翻,也并不疯狂。后来跟同事讨论克洛泽,他很好奇克洛泽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我想了想,也许是规律的生活、勤恳的努力、简单的热爱成就了克洛泽。他从未想过要超越任何人,当大罗在世界足坛大杀四方、裂土为王的时候,他还默默无闻,甚至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会是一个好的射手。但是,最后他做到了,他坚守自己,他走了一条平凡之路。 还是2014年世界杯,荷兰坚持120分钟,最后点球不胜阿根廷,罗本走到看台边,隔着玻璃安慰自己的儿子。这就是现实,就是生活,你可以认为自己天下无双,拥有远大的梦想,但是现实不公,它抛弃了你,你没有到达你想去的地方,既然你跨越了无数的山和大海,它就该给你应该得到的。没有该不该,时候未到,老火汤熬不够足够的时辰,味道是出不来的,静静的等待吧,先武火,后文火,看着蒸汽慢慢冒出来,慢慢的,你会闻到那四处满溢的飘香味道。把不能控制的交给时间吧,这也是一条平凡之路。 2 011 年的夏天,姚明退役,我硕士研究生毕业。他在退役感言里说,在整个职业生涯里,他都在准备,准备接受退役的这一天,因为这一天迟早会到来。承认身体衰败、生死轮回、人不会长盛不衰,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这还是一条平凡之路。 曾经,我以为这里只是一个中转站,一度害怕这里变成一个泥潭,让我抽不开身;现在,我意识到,即便这里是终点,那也并不可怕,可以接受。 所有的梦想照进现实,都是一条平凡之路。
个人分类: 青春无处安放|3510 次阅读|2 个评论
时间有快慢吗?
热度 3 jphuang 2014-5-21 08:46
(一)学生问(via email) 我最近想到一个关于时间的问题,但是想不通,所以想请教一下老师~ 我的问题是,时间有没有速度呢?我觉得1、我们会用“快慢”来形容时间,说明我们对它有一种速度上的直观感觉;2、相对论里对时间的一些描述也让我觉得它是可以有一个“速度”的性质的(但是我对相对论了解的很浅,网上查出来的也有很多都不太懂)。 但是速度又是用时间定义的,所以感觉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想问一下黄老师~ (二)我的答复(via email) 问题永远比答案更重要!针对你的问题,我的答复如下: 我最近想到一个关于时间的问题,但是想不通,所以想请教一下老师~ 我的问题是,时间有没有速度呢?我觉得1、我们会用“快慢”来形容时间,说明我们对它有一种速度上的直观感觉; 这是主观上的感觉,物理学理当关心客观。也就是说,这个主观感觉因人而异,自当不属于物理学分析的范畴了,属于心理学。下面我将从物理学的角度回答你的问题。 2、相对论里对时间的一些描述也让我觉得它是可以有一个“速度”的性质的(但是我对相对论了解的很浅,网上查出来的也有很多都不太懂)。 但是速度又是用时间定义的,所以感觉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很有意义的问题!! 在经典力学(即牛顿力学中)中,时间与空间是分离的,两者互不影响,此时,时间是以秒为单位的,而一秒的定义很清楚,即“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相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定义为一秒”。从这个角度看,时间本身并无“快慢(速度)”。 但是,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相对论力学起作用了,时间与空间产生关联。此时,假设杨利伟坐在光子火箭上、在天上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飞,在地球上的我们测得我们自己的时间流逝了“1小时”,而同样在地球上的我们(!!)测得杨利伟那边流逝的时间变慢了,仅仅流逝了1分钟(这里我仅仅用1分钟做例子,事实上,这里在表述时可以把“1分钟”换为比“1小时”短的任何时间),也就是说,我们觉得杨利伟的时间变慢了。这其实就是狭义相对论里的“动钟变慢”。注意,这里的“慢”是客观上的,与上面主观上感觉到的“快或慢”完全是两码事。 这些内容我将在本学期的“狭义相对论”这块给大家详细介绍。 我猜这个答复应该可以回答你的问题。如果不清楚,再联系我。 (三)学生的反馈(via email) 谢谢您的回答~!我觉得比之前自己想的清楚了很多~! 我希望在学相对论的时候能了解得更加清楚^_^
8064 次阅读|7 个评论
空间、时间—狭义相对论中的几个基本概念(2)
热度 2 chenfap 2014-5-20 08:13
空间、时间—狭义相对论中的几个基本概念(2) 二、 空间 时间 上次博文讲过,每 一个事件都具有其时空坐标(ct,x,y,z);其中x、y、z三个坐标是空间坐标,ct一个坐标是时间坐标。这里采用ct表示时间而不用t表示时间是为了在量纲和单位上,让时间坐标与空间坐标彼此相同。可是,时间与空间在特性上还是不相同的, 一个任意质点,在空间可 以 向前或向后 、向左或向右、向上或向下 移动,而一个质点所经历的 时间 只能 由过去流向未来。因之,在说明一个物体的运动和变化时,常常都要说明空间和时间的情况。 有人认为,物体存在于空间之中,是看得清摸得着的直观事实,而事件发生于时间之内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臆想,他们甚至怀疑时间是否真实存在?必须指出,说“物体存在于空间之中,是看得清摸得着的直观事实”,这话并不全面,只适用于存在太阳系附近的物体。对于远离太阳系的星体,例如对北极星和天狼星,我们 只用人眼 能看得清摸得着吗?能分辨它们谁大谁小?谁远谁近吗?可是这两个星体是真实存在的,通过天文观测,可以测定它们的大小和远近。又如,暗物质和暗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但不能否认它们存在。这表明,要确定事物是否存在,并不要求“看得清摸得着”。说“事件发生于时间之内是看不清摸不着的臆想”也很主观片面,固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时间,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时间的流逝,时间的流逝常可通过物体的运动和变化表现出来。例如从大连去北京,要求在一天之内赶到,乘飞机的人会感到时间很宽裕,乘汽车的人会感到时间很匆促。这种感觉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又如人的一生,从幼到老,容貌、皮肤、头发都逐渐在改变,这也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如果时间不存在,便没有时间的流逝,那里会有时间宽裕和时间匆促的感觉?那里会出现人的一生从幼到老,容貌、皮肤、头发都逐渐改变的现象? 有些物理学者曾 设想一个没有时间的静态的世界有可能通过某种方式来产生我们所感知的时间。我们要问,为什么对人(以及各种生物)的一生,只能产生 从幼到老的改变,而不产生从老到幼,或者各种各样的变化(例如人变成老鼠,老鼠又变成桃树)呢?显然上述设想只不过是瞎说。而时间 在 流逝才是由于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产生的各种现象的规律性因素。总之,仅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客观事实都足以显示出,时间是存在的,时间的流逝是可以感觉到的。因此可以对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下面就来介绍对时间的一些科学研究。 先从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如何形成和如何定义开始。 日常经验告诉我们, 客观存在的 每个物体 与其它物体之间存在上下、前后、左右、远近的关系,这是由于每个物体 都占据 一定 的 ‘ 位置 ’而形成的。在物理学上,把一切物质所 占据的位置 、以及曾经 占据 过 的位置 ,和将来可能要 占据的位置 之集合总称为空间。一切 物 质 ,大至星系小至一个基本粒子,都存在于空间之 中。 日常经验也告诉我们,任何物体运动或变化 时,其每 一状态( 例 如足球刚踢入球门 时是一个状态 ,又如一杯水全部刚刚结成冰 时也是一个状态 ) 与其它状态之间存在先后、久暂的区别,这是由于物质的每个 运动或变化 所 发生 的 瞬刻 或 间隔 不相同。在物理学上,把一切物质 运动或变化 (包括现在、过去、将来)所 发生 的 瞬刻 或 间隔 之集合总称为时间。一切 物 质的运动和变化 ,大至星系 喷流、 小至 两个电子碰撞 ,都存在于 时 间之 内。这里再强调一下,我们说“一切 物 质的运动和变化 都存在于 时 间之 内”指的是运动和变化的状态,而不是物质本身!因为运动和变化的状态是随时间在改变的。 上次讲过, 时间坐标可用一条 称为时 轴 的 有向直线上的点来表示。 点的坐标可以由负无限大连续地变到正无限大,这意味着时间有可能从负无限大连续地变到正无限大,但也不能排除时间存在着始点和终点的可能性;如果时间有始点,在此始点之前便不存在物理时间,这是因为在时轴上于始点之前,不存在代表时间的数学点(否则就不能叫始点!);根据同样的理由,如果时间有终点,在此终点之后便不存在物理时间(否则就不能叫终点!)。到底时间是从负无限大变到正无限大,还是存在始点(如宇宙大爆炸)和终点(如宇宙大塌缩)?目前的宇宙学仍在研究和争论这些问题。有人认为宇宙大塌缩后还可以再大爆炸,或者认为我们的宇宙之外还另有其它宇宙,并以此来说明时间还是无始无终。可是,必须强调指出,大爆炸前后的物理时间是没有联系的,同样,大塌缩前后的物理时间也是没有联系的,不同宇宙的物理时间也是没有联系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5298 次阅读|4 个评论
时间的桃花——兼论卧夫之死
热度 1 pingguo 2014-5-12 21:04
一 在山林里练习死的人,诗人, 沉浸于神造的语境。 你有权像闪电, 迅捷,强悍,令自身惊讶。 二 穿越死只有一个目的地: 发现生。 自由飞翔,那是在大自然里, 在人群中总是稀有。 你成了“最后一分钟”的投影(注)。 三 我将避免赞美,卧夫兄弟。 我知道你不屑,骄傲是你的事。 为生死排序却是神的事。 属于神的事务请还给神。 我确信死永远是强加于人的东西, 假如神所不欲。 四 不要说深思熟虑, 在语言的大海面前。 不要声称完美, 当月亮旁观的一刻。 五 你不是死得太慢的人。 自然之事本身没有快慢。 你踩着北方的黑土,期待秋天。 下一个秋天将是更美的季节。 六 请抓紧分秒,诗人, 神赋予你的粒粒水珠。 在日出或日落的地方, 汇聚成海。 需要演练的科目只此一件: 向时间致敬。 七 你随手摘下一朵时间的桃花, 终止了她修炼成仙。 2014-05-11 注:《最后一分钟》是卧夫写的一首诗。这里指诗人实际上成为了他的诗句的木偶。在他的另一首诗《有的人死了》里,他写到:“我只是想:我为什么死得这么慢呢”。 不惧怕死固然可贵。发现有比活着更高的价值固然可贵。可是,只有在至少是可鄙的文化里才会鼓励死亡。 诗人想要重新定义死,没问题,不妨将其作为形而上的事业:定义死必须从定义生开始,别无它途。
个人分类: 诗歌|2513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和最近的距离
sheep021 2014-4-19 19:52
人与人间最远的距离和最近的距离不在空间上,也不在时间上,而在心上。 千万里,可以心息相依 对面相望,也可拒人千里之外。 可以同万年前的古人对话,也可以同路人视而不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时间统计法总结
bigdataage 2014-4-15 13:09
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时间统计法总结 柳比歇夫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Lyubishchev, 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 还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分类。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 概述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是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对个人时间进行定量管理而得名的。这种方法建立在 数学 统计的基础之上,重点是对消耗时间的记录进行分析,使人们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时间利用状况,并养成管理自己时间的习惯。 简单地说,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就是要记录时间、分析时间、消除时间浪费、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是个人时间定量管理的方法。 要点 ⑴保持时间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真实是指工作现场的记录,而不是补记的。准确是要求记录的误差不大于10分钟,否则记录就无使用价值; ⑵切勿相信凭记忆的估计,人对时间这种抽象物质的记忆是十分不可靠的; ⑶选择的时间记录区段要有代表性; ⑷及时调整时间分配计划。在检查时间记录时,要找出上一时段计划时间与实耗时间的差,并以此为根据,对下一时段的时间耗用予以重新分配; ⑸坚持就是成功。 步骤 ⑴记录。运用各种各样的耗时记录卡准确地记录时间耗费情况。工作记实表,真实准确; ⑵统计。每填完一个时间区段后,对时间耗费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看看用于开会、听汇报、检查工作、调查研究、走访用户、读书看报等项目的时间比例有多大,并绘成图表。 ⑶分析。对照工作效果,分析时间耗费的情况,找出浪费时间的因素。浪费时间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做了不该做的工作;做了应该由别人做的工作;做了浪费别人时间的工作;犯了过去犯过的错误;开会和处理人事关系时间过长等等。 ⑷反馈。根据分析结果制订消除浪费时间因素的计划,并反馈于下一时段。 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时间统计法总结 本文是读者对《奇特的一生》一书的总结。 里面有书中原文,也有自己的理解,主要目的是想提取 柳比歇夫 采用的时间统计方法,为我所用。 时间统计法不仅仅是记录时间的流向,还包含了精力管理,计划管理。个人感觉里面很多理念和 GTD 也有类似相通之处。 很多人有对金钱记账的 习惯 ,这是很好的习惯。但偶感觉时间尤其值得去记录。因为金钱没了,浪费了,还可以再赚,但时间没了,那可是再也回不来了。 一、时间统计法产生原因 柳比歇夫在年轻时(一九一八年),已经提出了他一生的奋斗 目标 ——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他善于统计,通过计算得知,为达到目标,需要比常人或现在的自己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他开始找寻方法。 二、过程 他是逐步完善他的时间统计法的。开始,他只是充分利用事情间的空余时间做统计,后来对时间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他不断完善自己的时间统计法。 他通过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 思考 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 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确。这是一条永不停顿的自我认识之路。 最终,他形成了一套集时间记录,总结, 计划 于一体的系统化工作方法。这个方法包括精力管理和 时间管理 。对于精力,他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精力旺盛和低迷的不同状态去安排计划,安排事情。 对于时间,他计算出一天可以用于工作的纯时间,用于去完成达到自己的目标。 时间统计法成为了他生活的框架。他在回答自己朋友的质疑时,回答:我习惯了这种方法,没有它,我什么也干不了。(个人认识:胜间和代的书中,多次提到,要有自己的框架,我理解的是应该有自己的系统 ,柳比歇夫根据自己的工作和身体情况,形成了自己的框架。) 三、达到的效果 柳比歇夫一生 无数的成就 。 获得了大量的时间。确切的说是大量的时间去做达到目标的事。首先是很强的时间观念,让他不浪费时间到无意义的事上,再是做的计划,使柳比歇夫尽可能的不偏离自己的计划轨道。 身体虽不好,但长寿,一生基本 健康 。因为他是根据自己的身体规律去工作,投入和产出达到了一定的平衡。他 睡眠 时间很长,有十个小时;他累了就去休息。这些对身体的投入,保证了他产出时需要的精力。 证明,如果把才能集中到一个目标上,可以取得多么多的成就。 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变化,看书的数量,各种类的比重,时间的具体流向。 对自己的做事能力做到心中有数,为做计划时提供很好的参考。比如通过统计总结出自己看一本书需要3个小时,那么在计划时,就将预算中拿出3小时归这本书。 四、时间统计法介绍 他利用统计学的知识对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每天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年终一总结。 每天记录 什么都记下起始时间,任何活动, 休息 、看报、散步,都记下时间,多少小时,多少分钟。误差不超过5分钟。 不断看表,无休无止的进行自我工时标定(建议想进行时间记录的朋友,买个便宜实惠的手表带下。毕竟看表比看手机方便多了。看表只需要一抬手腕,看手机需要从兜里掏出来,有时侯还要翻好几个兜。人很多时候会因为偷那么一点点懒而不去做一些事情,当然也包括看表了)。 多年来经常看表的结果,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 特殊的时间感 。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的到时间的流逝。 小结所用的时间也记录。他的每篇论文都有时间成本(看到有些朋友在用一小时一记录自己时间流向的方法,个人感觉那和时间统计法提倡的稍有出入。应该还是像柳比歇夫那样,什么都记下起始时间为好)。 时间统计法开始时很容易忘记去进行时间记录。这里提供个我觉得可行的方法进行参考:我觉得忘记记录时间,是因为没有形成习惯。只要通过每天的不断提醒,让大脑形成下意识的反应,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第一次提醒。我是每天早上记录晨间日记的,使用的是软件。软件开始有个界面,我上面写了些自己想养成的 习惯 ,每天看一下,设想下什么情况会用到这种情况。这是用到了一个心理建设的作用,就类似运动员在训练时,不断设想自己是在正式的比赛那样子。里面其中一条就是记录时间的具体流向。 第二次提醒。晨间日记里我设了个成功日志,每天记录五件成功的事,里面记上一笔自己记录了时间。一是对自己肯定,二是又在 潜意识 里重复强调了下记录时间) 日记很简短, 柳比歇夫 只记和自己工作或自身相关的事。国家大事在上面基本没有反应。 记录所用语句很短,只记下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尽量少的句子记下做过的事。比如:10:00-10:20,阅读《奇特的一生》。还有就是记录工具便于携带,便于记录的问题。我目前是用一张A4纸进行记录。 每天临睡前进行时间统计。计算时间花在什么地方了,花了多少。最后算出基本消耗时间。每天合计第一类的工作时间(他每天的统计,结算,详细到了无情的地步,什么也不隐瞒,什么也不缩小)。 计算的是纯时间,即刨除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毛时间就是用在这项工作上的所有时间,包括纯时间和休息时间。 以下,就是柳比歇夫的日记结构: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 鉴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计 –六小时二十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八日。 分类昆虫学:鉴 定袋蛾,结束–二小时二十分。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一小时五分(1.0)。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六页–三小时 二十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剃胡子。 《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五分, 《消息报》–十分,《文学报》–二十分;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六十六页–一小时三十分。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 《沙皇的未婚妻》 。 基本工作合计 –六小时四十五分。 每天小结,睡前,纯时间的工作统计,总类统计,分类统计。 每月小结 将这月第一类工作时间,第二类工作时间分别合计出来。然后是第一,二类的工作的详细的一览表。借助图和表的形式。 每月小结,详细统计这月中的时间消耗。模式:总类时间,分类时间,详表。 年终总结 根据月小结做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旁边注着数字,又是加又是乘。要求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效率有什么变化。 年度总结篇幅巨大,很详尽。什么记录都有。看了多少书,什么书,各国文字的文艺作品看了多少等。 即使月小结中已详细记录,年度总结中也再统计一遍。把所有干了的,读了的,看了的统统收集到一起,加以计算,分门别类。一年来的 工作 和休息,简直什么事都要结算累计。例:娱乐——六十五次。接着列清单,列举看过的戏、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等等。 年度总结有个欠债的账单,列着每月看完的书留下的尾巴。每年重复一次,没有减少。 每份小结、总结的末尾都注明了他们的代价:花了多少小时多少分钟。 柳比歇夫是统计高手,他的方法应该是借鉴了统计学中的一些方法,我目前还没有看统计学相关知识,不过感觉,应该了解下相关知识,在统计总结时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看到有网友用Excel做统计总结,不错的主意,自由定制性很强。我刚想到用家财通记金钱的软件来记录时间消耗,还在试验阶段,不晓得效果咋样。呵。我把时间消耗去向先分成两个主类:精力积累和精力消耗。精力积累又分为基本活动和磨刀之举。基本活动包括睡觉,吃饭;磨刀之举包括健身,小憩等。还不成熟,有待完善。 五、有关计划 计划 有月计划,年计划,五年计划。 月计划 先是通过时间统计法,了解到自己每天,每月能用于 工作 的时间有多少,以此为标准容器;通过时间统计法,还了解到自己做每样工作需要消耗的时间,于是以这两个标准,安排工作和活动。 每天分为必须活动,非必须活动。睡觉,吃饭、这是必须的标准活动。一般约消耗十一二个小时;非标准活动,即办公、学术工作、娱乐等,约占十二至十三小时,这是毛时间。纯可利用时间是十小时,分成三个单位,或六个半单位。根据自己身体的节律,精神状态去安排工作、活动进行计划安排。 这样每月预算三百小时。总结、计划占百分之一,顶多百分之二,即三到六个小时。 计划就是挑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各得其所。 用去的时间,应该同他从事的工作相称(我觉得是说时间花费的多少和工作的重要,紧急程度相符)。需要高深学识的工作,一天至多干七八小时。除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所有规定的工作量都竭力完成。 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作、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等)。 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 我觉得,第一类工作和第二类工作的的分类方法,应该是以他要达到的生物学目标为标准。 年计划 总结完上一年,就该制定下一年计划了。下一年计划是根据柳比歇夫提出的任务大致安排的。 五年计划 除年度计划,他把一生时间,制定成一个个 五年计划 。每过五年,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一通,做个总的鉴定。 做月计划,年计划,五年计划,总结时比对完成情况,原因是什么。 六、柳比歇夫的读书方法 写很多东西,备而不用(写的过程就是整理自己思路的过程,就像《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 》中介绍的,要去写出来,与人共享)。 读的慢(但由于做摘要,所以不容易忘记)。 不太了解的书,尽量做摘要。重要的论著,摘要详尽;最重要的论著,要写个提纲,评论性简介。 读的东西很多,很杂。反映出来就是柳比歇夫即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又是个杂家。 七、柳比歇夫的分类方法 他用各种各样的体系,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保管资料的体系,通信的体系,保存照片的体系。 凡他碰到的东西,他都想加以分类,把他们相同和相异的程度确定下来(相同和相异是分类的标准)。 很多科学家认为,事务性的工作并不是分散精力,而是利于创造的一项条件(条理清楚了,利于大脑摆脱杂事的束缚,集中精力到当前工作中。有点 GTD 的味道)。他对自己的文件进行分类,装订成册,信件、手稿都用打字机重新打过。把形形色色的杂志中需要的文章另行分类,装订成册。书籍,特别是杂志上的单篇文章,如果不编入系统的体系中,往往就会湮没在浩瀚的藏书中。 通过目录卡片,登记自己收藏的文章、书籍和小册子。目录卡片有个总的索引。 柳比歇夫把事务性工作看成是 休息 ,是享受。他做这项工程浩大的工作是出自他的需要,出自工作的需要。 八、柳比歇夫根据自己的工作和身体情况,总结的几条规则 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一累马上停止工作休息 不同内容书籍交替着看 睡的多,一天十小时左右 累人工作和愉快工作结合在一起 这几条守则是按他自己生活和身体的特点拟定的。他研究自己工作能力的心理特点,研究最适合自己工作能力的日常生活制度。一切服从于生物学,凡是无助于此的,一概置之不理。 九、柳比歇夫对待时间的态度 柳比歇夫热爱时间,珍惜时间,把它看成是进行创造的条件。他不但尊重和热爱现在,而且尊重和热爱过去。他强烈感受到时间与时间之间的联系。 他为自己订出了一些道德上的禁令,规定了使用时间的道德限制。在什么地方有权使用时间,什么地方无权滥用。他坚信,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到怄气上,不能乱用到竞争、角逐和满足虚荣心上。 对于人,不应当有什么坏的、无用的、多余的时间,也没有休息,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就像 莫法特休息法 (记得以前看到过,李敖是通过拖地,做家务调剂自己的工作,当做锻炼身体)。 泛滥的梦想遭遇失踪的时间——我读《奇特的一生》的感想 记得第一次读《 奇特的一生 》这本书的时,我没抱有任何目的,只觉得读起来津津有味、印象深刻。而在两年之后突然想起了这本书,是因为近日的生活使我感到巨大的压力,心中随之爆发出了两个大大的困惑。 第一,为什么我的时间总是不够用,仿佛一个不小心时间就失踪了?——很多人都说,人应该在某个特定的领域钻研,分心旁骛必定一事无成,而我偏偏是个思维跳跃、兴趣泛滥的人。一个兴趣激发起另一个兴趣,仿佛连锁反应,一发而不可收拾。这究竟是我的优点还是缺点?我究竟该不该去追求那么多的梦想? 第二,到底有没有某些方法,让我不仅能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实现我更多的梦想,而且能过得不那么忙忙碌碌、身心疲惫? 当然,这本书绝不是能立马解救我的灵丹妙药,但它所涉及到的恰恰是我心中疑惑的这两大问题。因为,它讲述了主人公柳比歇夫——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前苏联昆虫学家,是如何肆无忌惮地分心旁骛,并且特别探讨了他那独创的史无前例的时间管理法(他从26岁一直到82岁去世,56年如一日,坚持对个人时间进行定量管理,并定期做分析总结)。 在阅读此书时我感受到比第一次阅读有增无减的激动。可是,不过是一部讲述一种死板、无聊的 时间管理 法的文献传记,不过是关于一个已故的、研究昆虫分类的、命运多舛的倔强老头,它何以和我的内心产生如此共振呢? 我想,某种程度上,我非常能理解柳比歇夫这个人(不知道是不是还有很多人有同样的感想)。他做出了那些我很想做却没有勇气去做的事——成为许多领域的专家、成为自己时间的主人、毫无负罪感地享受纯事务性的工作、出于需要而非压力去写学术论文、挑战自己驾驭时间的能力、巨细靡遗地记录人生——他把这一切做到了极致。我没有勇气也无意于去超越这样一个奇特的家伙,但借由他的人生,我至少得以意淫了一下,尽情地去体会了那些特立独行所带来的快感。 分心旁骛的问题 在思考“应不应该分心旁骛”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来探讨另一个问题:柳比歇夫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分心旁骛?分心旁骛,其实是有原因的。为追求一个中心 目标 ,你有时感到必须设立各种各样的辅助目标。甚至在意识到这些辅助目标与你的中心目标的必然联系之前,你就已经身不由己欣然前往了。(貌似我力图解答该问题的方式本身就在实践此道。)柳比歇夫想研究昆虫的分类,而他必须去搞点几何学,同时他还需要研究科学史,随后他发觉哲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再后来他不得不去钻研伦理、社会和历史知识,还写了一篇《论叙拉古战役在世界史上的意义》的论文。 “满可以认为他的专业是雅典史,或至少是古代史,某些新获得的资料使他重新考虑和审核,最后改变了自己对雅典作用的观点。难道能想到这是一个生物学家写的吗?反正问题不在学识渊博上。另外还有一点令人惊异:雅典在世界史上的作用问题竟如此使这位生物学家心神不宁!” 这是我在全书中读到的最有趣的一段话。作者格拉宁真是幽默诙谐。然而更幽默的当属书中的这位主角——一个研究昆虫分类的学者犯得着要去研究雅典史吗?雅典史跟他的梦想有何关系呢?这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可是,那一定是有关系的。也许雅典史让他更理解了古希腊的哲学,从而又影响到了他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认识,从而又为他的自然科学研究找到了前所未有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又几经辗转作用到了他倾尽一生对某种甲虫分类的研究之中。谁知道呢?这只是我的臆测而已。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他所学到的雅典史,一定是变成了什么东西,让他成为了如此这般的一个人。 除了雅典史,人们对于柳比歇夫分心旁骛的质疑,还包括了他对伦理学、文学、艺术、哲学、写信,以及纯事务性琐事的热衷等等。需要学的、做的如此之多,于是他又必须发展一套行之有效的时间管理办法;或者,这一切都是他对科学的本能探究欲使然,不论研究对象是昆虫还是时间——他不甘心,他倒要看看自己的每分每秒都溜到什么地方去了。 作者对柳比歇夫的分心旁骛用了一个绝妙的类比:甚至门捷列夫家里纯手工制成的家具木材的天然文理,都潜移默化地作用在了他所发现的元素周期表之上。不可思议,然而的确如此,很多道理是无法言明的,非常诡异的。而作者在整本书中都在细致而耐心地表明着这些隐秘的道理。 分心旁骛一定还有着另一个原因,就是一种想充分使用生命的愿望,也是一种想在人生中充分获得便利的愿望。 一方面,能够尽可能多地经历、感受、理解这个世界是一种 幸福 。学科之间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集合了世间智慧的有机整体,相互之间都有着桥梁。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学科中提炼出相通的道理,再将它们运用到更多不同的领域中去。这些能力都只能在跨学科的情况下才能够培养。理解了更多,心中就有了更少的困惑,生活就多了一份淡定,少了一份惶恐。 另一方面,能够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自己和他人的人生创造更多便捷,这亦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习得的才能终归是你自己的财富,别人攫不走。你带着它们行走江湖,好比有了无形的法宝。一扇门的打开继而为你打开了另几扇门,你的世界就这样一点点拓宽边界,超越限制,变得四通八达、游刃有余。人生漫长,世界广阔,有什么学到的东西没有可能被用上呢? 这样看来,分心旁骛不仅顺理成章,而且裨益良多!可既然如此,为什么它又遭到了那么多人的质疑呢?有的人说了,人的生命是有时限的,同时去做那么多件事,势必会分散时间精力,广而不专,一事无成。这的确很对,但如果有一个能够帮我们事半功倍的 时间管理法 ,也许就另当别论了。这个时间管理法是不是存在?它是不是能帮我们像花钱一样地去花费时间,精打细算,节约成本,在利益最大化上孜孜不倦地追求呢? 时间管理法的问题 “不看表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在寻找那个传说中的时间管理秘籍时,我不停地受到一个声音的挑战:“我们为什么要节约时间呢?”这是我们中间某一群人的质疑,长久以来,它已经内化在了我的心中。是啊,很多人挥霍着他们的时间,不是也很潇洒吗?人总是争分夺秒地和时间赛跑,活着多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嘛!不是还有句很经典的话吗?——不看表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那种闲适、超然的生活状态最令人羡慕。我可以想见,真正闲适的人,比如古人,比如很多在欧洲享受着慢节奏生活的人,他们是不会去考虑时间管理的。只有像我这样被事情逼得走投无路的人,才会在这个问题上苦苦求索。 困惑之际,我决定做一件事——我决定用6天的时间来实践一下柳比歇夫的 时间管理法 。也就是,在连续6天的时间内,每天花3分钟记录下自己所作的每件事情的时间消耗。柳比歇夫笃行了一生,我尚且没有他的勇气;但是只坚持做6天时间,去感受一下他的感受,这我还是能做到的。我倒想知道,这个时间管理法究竟有何妙处,让他老人家欲罢不能,让他成为了分心旁骛的典范。 通过消化柳比歇夫的方法,我给自己制定了几个原则: 记录每件事所用时间的误差不得超过3分钟; 每天睡前对一天中花费的时间进行统计; 不刻意让时间管理法影响我的正常生活,它只是一个旁观者,只负责对我正常生活事务所用的时间作如实记录(也就是说,我可以浪费时间,只要把我所浪费的时间如实地记下来就可以了)。 带着这三个原则,我立刻实践了起来。虽然我没有柳比歇夫的恒定执着,但我相信,通过这奇特的6天,我亲近了这位大师,也更加理解了他的奇特人生。柳比歇夫已经作古,无法直接告诉人们他一生实践时间管理法的切身体会,但在这里,至少我可以说一说,我实践他的时间管理法6天的切身体会。 我的六天实践心得 现在,就让我来说一说这奇特的6天里,我都体会到了什么吧!可以说,这6天里,除了如实记录下我做每件事所用的时间之外,我的生活内容没有什么和往常不同的地方,照常起床、上班、下班、吃饭、看书、睡觉…… 然而,我的的确确领悟到一些东西。 首先,我从没有如此真切地感知过时间的尺度。因为必须得记录下每件事情的时间成本,我留意到了每件事的起始时间点,以及在行进过程中时间分分秒秒的流逝。从起床到出门用了几分钟,接一个电话用了几分钟,等一趟公交车用了几分钟,站起来活动活动筋骨、随即去水房沏了杯茶又是几分钟……我开始发觉,其实感知时间是一种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可以很自信地说:“我很清楚自己刚刚做的这件事用了多少时间,我也完全能掌控自己马上要做的那件事需要多少时间。”这种能力所带来的好处就是,你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时间,也知道它们的去向,由此,你产生了意义感、安全感和满足感。你不会困惑于自己的生命都花到哪儿去了;你不会感到自己被时间的海浪推来搡去,飘摇不定;你也不会抱怨自己做某件事情的时间不够了。记得书中也提及过,随着人年龄的增长,感知时间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强。我想,这也许是因为越是年长的人,他感知时间的经验就越丰富。可是,如果我们从来都没有感知时间的 习惯 ,也许这种能力要等到我们七老八十的时候才能够具备。因此,如果能早一点培养出这个能力,我们的人生就会早一点受益。从这种意义上看,其实那些“不戴表的人”,并不是不关心时间、生活慵懒随性的人;相反,他们是真正和时间亲近的人,他们有着极强的时间感知能力,他们太了解自己在每一分钟里做过的、和即将做的每件事,以及它们的进展了,以至于他们根本不需要看表。 其次,我深切地感受到时间是如此的狡猾,光阴是如此的易逝。即便我似乎已经竭尽所能地将每件事的记录时间误差都控制在三分钟之内,在睡前结算一天的时间时,我还是发现有至少一小时的时间“失踪了”。也就是,一天中所做事情所花费的时间全部相加而得到的“净支出” 比用睡前时刻减去起床时刻所得出的“毛支出”少了至少一小时。即便是这样费尽心机地追踪时间,都仍然让它溜之大吉了,足可见时间是多么容易逝去、多么难以捕捉。这也就难怪我们时常觉得时间不知不觉就溜走了,时常不知道某一段时间过到哪儿去了。既然如此,“抢救”时间、珍惜时间的运动就势在必行了,否则,如果我们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那些失踪的时间加起来就不是几个小时,而是几年、几十年…… 我的第三个重大发现就是,在实践时间管理法的日子里,我居然做了比平时更多的事。这也是我最感奇妙的一点。我并没有逼迫自己、并没有争分夺秒、并没有给自己一天的工作量以更高的要求,我只是遵照自己开始定下的三个原则,老老实实地记录下了每件事情所需的时间而已。仔细分析后我发现,是“记录”这个动作本身提高了我的做事 效率 。一方面,它让我在无意识间为自己的每次行动设定了时间。比如,如果我打算休息20分钟,我就绝不会休息25分钟,而当我按照原计划休息了20分钟后,我就已经感到满足了。另一方面,它让我用更整块的时间集中去做一件事。比如,我本来会在做这件事时想到那件,于是就把这件丢在一旁,而那件没做一会儿,我又转而去做另一件了;可是有了时间管理法,我必须明确地记录下每件事情的时间,为了不增加记录和计算时间的麻烦,我不再那么频繁地在事情之间转换,而是在做完这一件之后再做下一件;在做的过程中,我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在用一段时间来完成一个任务,并且这个任务的所需时间不是无限的,而是特定的,它将被记录下来。有时候,我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超前完成了任务,竟然赢得了更多的休闲时间,于是我把这部分时间利用起来做了额外的事。由此,我不仅超额完成了计划,而且因为争取到了额外的时间而感到自信和满足。 结语 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带给我的思考、行动和惊喜就是如此。我想起作家尤金提及的一口“古井”——平日里总是默默地,只有当你口渴了向它掏水河时,才发觉里面的水是那样甘甜和滋润。或许柳比歇夫正是这样一口“古井”。 原文: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KB80zutIb03cx7OxCSVQO946V9sIMx-D1lzEaFkNt1XBqiFeUSRmVHIl0CoBRxF http://www.mifengtd.cn/articles/lyubishchev-time-management.html http://www.mifengtd.cn/articles/lyubishchev-time-management-summary.html
48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把时间画出来
sheep021 2014-4-14 12:30
绘画作为艺术的一种,往往以静态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不同的展览空间内,每一件作品都占据着空间的一部分,静静地等待着观众的欣赏。绘画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在产生之时就已经被这样定性了,人们在谈论绘画时,总是将其与诗歌做比较。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莱辛就在他的名著《拉奥孔》中仔细区分了作为空间艺术的雕塑和作为时间艺术的诗歌之间的区别,至此,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两个概念得到了确立,并成为了后人在对艺术进行分门别类时的重要参考标准。虽然在《拉奥孔》中,莱辛谈的是雕塑而不是绘画,但同为空间艺术的代表,绘画与雕塑在起初均有着在时间表现方面的乏力。 刘夏 蓝帽子 时间因素出现在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中,在西方从19末就已经带有理论性的开始了,在中国则有更为长久的历史, 散点透视的传统描绘方法 以及对户外写生的不重视,都说明了这一点。而近日在凤凰艺都艺术空间举办的“破图集”展览中,刘夏的绘画作品便是这种时间因素的充分表达。他以联画的形式,将一个动作的不同瞬间分别刻画并加以并置,不同瞬间的场景在并列的关系中共同创造出历时性的运动感和时间感,时间因素袒露无遗。正如策展人刘礼宾所言,在当今图像化的时代里,绘画如何在夹缝中开辟出自己独特的空间,或许绘画与时间的结合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方法。 摘自: 艺术中国:时间在绘画中的表达   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 是与焦点透视相对的一种透视法则。人的眼睛在观察活动中,本身就具有运动与静止的双重性。 散点透视 在于散,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认为“托不动之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提倡用活动的视点观察景物,强调“景随人移”,以形成迂回连贯的空间,所构成的画面具有多视域特征和空间的跨越、时间的迁移性,也称“活点法”。 散点透视 的基本含义是:移动视点,打破一个视域的界限,采取漫视的方法和多视域的组合,将景物自然的,有机的组织到一个画面里。这是一种复元性的透视方法。给画面构图带来了更大的自由性,能达到广视博取,随心所欲,纵横经营的目的。自然就会形成一些特殊的构图形式,比如长卷,主轴,调幅等,使表现幅度有了更大的延伸性,可塑性。 “ 散点透视 法”符合心理的真实,是种内在的真实。“焦点透视法”符合视觉的真实,是种外在的真实。这两种结构法的差异,从文化积淀角度看,也许正透露出了一者更重视内心(主体),一者更重视环境(客观)的东西文化差异的消息。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认为只有西洋画有透视,传统的中国画没有透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传统的中国画是有透的但它的透视方法与西洋画的透视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西洋画讲究焦点透视法,传统的中国画讲究 散点透视 法。所谓焦点透视法,就是严守一个特定的视点去表现景物,近大远小,呈放射状。 散点透视 法不拘泥于一个观点,它是多视点的,在表现景物时,它可以将焦点透视表现的近大远小的景物,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 散点透视 法,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间跨度比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这是传统中国画的一个很大的优点。 例如宋代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 ,它用 散点透视 的多视点原理,把古代汴京东郊以虹桥为中心的风景、人物、城郭、街道、桥梁。船只等等丰富内容的场面散点在一个画面,给予了充分详尽的表现。如果采用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它只能突出地表现画家确定的一个视点周围的景物,也只能将其它许多景物根据近大远小的原则虚隐掉。 传统的中国画并不是不重焦点透视,它不过是在一幅画中根据需要采用多个焦点透视而已。这是传统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代确实没有系统的透视学,但对于科学的焦点透视法,也早有朴素的深刻认识。早于德国透视画家丢勒一千多年的六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就曾写过一篇《画山水叙》说明了透视学中按比例远近布置物景的法则。但中国画家多喜欢表现空间跨度大的山川江河,甚至想把整条长江都画到一幅画中,他们不满足于用一个焦点来束缚自己的视野,因此,中国画家多采用移动式、减距式、以大观小的 散点透视 法来表现无限丰富的景象。这种手法给画家带来了空间处理上的极大自由度。 浅谈绘画的时间与空间表现 : 东西方绘画采用不同的画幅形式表现出不同的作品风格,西方绘画多用立方画框,而中国画则以立轴与长卷的形式为主描绘物象、绘制作品。这一特殊的描绘方式和中国古人特有的观看方式和时空观念紧密相连,蕴含了中国绘画特殊的美学意义。 长卷绘画对中国时间与空间的表现到宋以后的山水画中趋于成熟发展到了高峰。中国山水画从根本上开创了不同于其他画种风景画的视野,使中国的山水画更接近于哲学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更具备传流不息的宇宙意义,更接近中国人所说的江山与天下的辽阔胸襟。? 画家把画面的空间,视为他们心游神往的天地,他们用见诸于空间的形象来充实自己心灵的空间,用意识情性来控制画面的形象空间,真正地变先前的空间确定心理为心理确定空间,以是说物象由心而生,而不是心随物象而止,真正的实现了“畅神”的追求。? 绘画的卷收与展放形式背后隐藏着更深的美学意义,这种形式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中国时间与空间观念的反映,一种延续的展开的无限的流动的时空观念,处处主宰着艺术形式最后形成的面貌。? 这种延续的展开的无限流动的观念,在长卷形式的绘画中表现的就更为明显。中国绘画的长卷几乎一律是由右向左的发展,视觉开始于右段,结束于左段,在这由右向左发展的空间中,画家自然必须考虑到卷轴展开的速度和方向,在收卷与展放之间,停留在我们视觉前的约莫是一公尺左右的长度,这一公尺左右的长度在与我们视觉接触的过程中有千万种不同的变化,它分分秒秒在移动,和前后发生着组合上的各种新的可能。? 我们必须把中国长卷绘画恢复到原来的看画方式,才能够体会到中国绘画中长卷形式,在卷收与展放间,正配合着中国时间与空间的认识,时间可以静止、停留,可以一刹那被固定,似乎是永恒,但又无可避免的在一个由左向右逝去的规则中。我们的视觉经验在浏览中经历了时间的逝去、新生,有繁华,有幻灭,有不可追回的感伤,也有时时展现新的兴奋与惊讶。?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国人的时间是一个永恒不断的伤逝过程,然而伤逝中又有向前的期勉与鼓励。中国绘画中无限流转的时空观使这种伤逝过程的最好的诗意表达。?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2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时间本质及其是否可以无限分割的讨论
热度 1 sheep021 2014-4-13 18:56
如题,百度到一些有趣的讨论。 1 、 时间是否客观存在 科学家侧重于成为时间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牛顿认为时间是静态的,爱因斯坦认为时间是动态的,而且还会弯曲,霍金甚至认为时间上还是缝隙(虫洞),穿过虫洞,可以时间时空穿梭,即可回到过去,也可漫游未来,魅力无限。 哲学家们多认为时间是不存在的,比如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客观实在的,而是人的先天直观形式,是我们感知事物的先决条。爱因斯坦晚年也开始怀疑时间的客观存在性,认为时间,空间只是人类产生的错觉,实际并不存在。 一个自称物理专业的大学生说: 我的观点 : 时间并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人类为了度量物质运动、变化而创造的概念。有批评者认为“唯心主义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当然也就不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而把它们看作是观念的产物。”这种说法显然混淆了时间与其所描述的运动变化着的物质的关系。很多人错在把时间等同于物质的运动,认为: 时间指的就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停止,时间也就停止。 这是有误的! 运动可以停止,变化可以不发生,但时间绝对不会停止,因为时间只是一个度量单位,本身没有运动和停止之说,就像长度单位“米”一样。唯一特殊的是,时间是用度量运动的,所以给人以错觉“时间有快有慢,有运动有停止” 2 、 时间是否可以无限分割 物理书上说时间是不可以无限分割的。哲学家则认为时间是可以无限分割的。下面是百度到的解释: 时间是不可以无限分割的。这不是由于某种哲学上的原因,而是由于一个物理理论: 量子力学 。在量子力学主要研究的微观现象中出现大量“ 量子化 ”现象,即物理量不能连续取值,而只能取分离的几个值。这个理论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就出现了“时间不可无限分割”的理论。即任何时间段,都不能短于“ 普朗克时间 ”,短于这个的时间长度在 物理学 中没有意义。换言之,我们的时间是由无数普朗克时间堆积成的,而普朗克时间是微小时间的极限,不可能有更微小的时间。 另外,我要说明一下,传统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 ” 是一种完全的哲学思辨,并没有理论依据。实际上它已经被证明是有错误的。量子力学中有一个“普朗克长度”,像“普朗克时间”一样,它是长度的最小单位,任何小于它的长度都没有意义。这就是说,“日取其半”总会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此时将再也没有办法取到“半”,也就再没有办法将这个命题继续下去了。 个人感觉,用量子力学理论本身也在发展之中,现代物理学关于物质的认识也日渐深入,关于物质是否可以无限分割这个问题也是目前国际物理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还没有定论,目前最小的粒子是夸克 但从哲学角度来说是可以的,所以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这些年轻的一代通过不懈的努力,而不能依此“盖棺定论”而要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否则容易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段佳话; 1963 年8月,《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复刊第一期,刊登了从俄文转译的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的文章《基本粒子的新概念》。文章提出基本粒子并非最后不可分。毛主席看后,极为赞赏。8月18日,毛主席在北戴河同几位哲学工作者谈话,提到坂田昌一的论文,并阐发了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在会上毛主席问钱三强:“质子、中子是由什么组成的?”钱三强回答说:“这个问题还没有新的认识。”毛主席却说:“我看不见得,质子、中子、电子还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你们信不信,你们不信,反正我信。” 事有凑巧。就在同年晚些时候,美国科学家塞格勒、恰勃林等,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用具有62亿电子伏能量的质子轰击铜靶,首先发现反质子;同时,发现一种不带电、自旋相反的中子,即反中子。 据参会的 龚育之的回忆 ,毛主席侃侃而谈: 列宁讲过,凡事都可分。举原子为例,不但原子可分,电子也可分。可是从前认为原子不可分。原子核分裂,这门科学还很年轻,才二三十年。近几十年来,科学家把原子核分解了。有质子、反质子,中子、反中子,介子、反介子,这是重的,还有轻的。至于电子同原子核可以分裂,那早就发现了。电线传电,就利用了铜、铝的外层电子的分离。离子层,在地球上空几百公里,那里电子同原子核也分离了。电子本身到现在还没有分裂,总有一天能分裂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个真理。不信,就试试看。如果有竭,就没有科学了。世界是无限的。时间、空间,是无限的。空间方面,宏观、微观,是无限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所以科学家有工作可做。一百万年以后也有工作可做 。 一直到主席晚年,物质是否无限可分依然是他感兴趣的问题之一。他在会见杨振宁、李政道时,还讨论了基本粒子问题。 毛主席逝世后,1977年在夏威夷举行的第七届粒子物理学讨论会上,美国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格拉肖提议,“把构成物质的所有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Maons),以纪念已故的毛主席,因为他一贯主张自然界有更深的统一”。 3 结论 时间与空间一样,都是人类头脑中构建的一个框架,以此度量无处不在的物质及其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运动变化。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时间与空间则是主观的。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主观加之于客观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爱因斯坦则说 :“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更不可理解的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方法。 所以捷克 小说家 米兰 · 昆德拉 在他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序里 说:“ 人 类 一思索,上帝就发笑。 ” 4 题外话:哲学是科学的指路明灯 懂哲学的科学家才是最牛的科学家。科学更务实,像是一位夜行者,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宇宙的奥秘。哲学更有前瞻性,像是一盏指路明灯。 相关链接: 世界,因你而不同!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2508 次阅读|2 个评论
R 读取通量数据中的时间ID格式处理
zhuangwei 2014-4-11 20:19
以.csv格式储存的通量数据为例,这些半小时时间分辨率的通量数据,通常是以第一列数据作为ID。R读取这一列数据时会遇到各种情况。如何读成R里面的时间格式的呢?以下是我用到的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希望有一种适合你的数据。 方法一: #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时间数据 DT - c(2014/4/11 8:00:00,2014/4/11 8:30:00) class(DT) # character library(timeDate) DT.new - timeDate (DT, format=%Y/%m/%d %H:%M:%S) class(DT.new) # timeDate # OK,解决了 #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时间数据 DT - c(2014-4-11 8:00:00,2014/4/11 8:30:00) # / 成了 - class(DT) # character DT.new - timeDate (DT, format=%Y-%m-%d %H:%M:%S) class(DT.new) # timeDate # OK,解决了 # timeDate 里面有好用的时间处理函数 dayOfYear(DT.new) # 101 101 # 计算day of year # 方法二 # 自己写 DT2 - seq(strptime('2014/4/11 0:00:00',%Y/%m/%d %H:%M:%S), by = 30 mins, length.out = 48) # 2014/4/11 0:00:00 是数据开始的时间,by = 30 mins表示数据的频率,length.out = 48表示数据的长度 class(DT2) #POSIXct POSIXt DT2 # 2014-04-11 00:00:00 CST 2014-04-11 00:30:00 CST 2014-04-11 01:00:00 CST # 2014-04-11 01:30:00 CST 2014-04-11 02:00:00 CST 2014-04-11 02:30:00 CST # 2014-04-11 03:00:00 CST 2014-04-11 03:30:00 CST 2014-04-11 04:00:00 CST # 2014-04-11 04:30:00 CST 2014-04-11 05:00:00 CST 2014-04-11 05:30:00 CST # 2014-04-11 06:00:00 CST 2014-04-11 06:30:00 CST 2014-04-11 07:00:00 CST # 2014-04-11 07:30:00 CST 2014-04-11 08:00:00 CST 2014-04-11 08:30:00 CST # 2014-04-11 09:00:00 CST 2014-04-11 09:30:00 CST 2014-04-11 10:00:00 CST # 2014-04-11 10:30:00 CST 2014-04-11 11:00:00 CST 2014-04-11 11:30:00 CST # 2014-04-11 12:00:00 CST 2014-04-11 12:30:00 CST 2014-04-11 13:00:00 CST # 2014-04-11 13:30:00 CST 2014-04-11 14:00:00 CST 2014-04-11 14:30:00 CST # 2014-04-11 15:00:00 CST 2014-04-11 15:30:00 CST 2014-04-11 16:00:00 CST # 2014-04-11 16:30:00 CST 2014-04-11 17:00:00 CST 2014-04-11 17:30:00 CST # 2014-04-11 18:00:00 CST 2014-04-11 18:30:00 CST 2014-04-11 19:00:00 CST # 2014-04-11 19:30:00 CST 2014-04-11 20:00:00 CST 2014-04-11 20:30:00 CST # 2014-04-11 21:00:00 CST 2014-04-11 21:30:00 CST 2014-04-11 22:00:00 CST # 2014-04-11 22:30:00 CST 2014-04-11 23:00:00 CST 2014-04-11 23:30:00 CST
个人分类: R|4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健康的作息时间表
热度 1 ailiyakong 2014-4-11 14:12
7:30:起床。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在早上5:22―7:21 分起床的人,其血液中有一种能引起 心脏病 的物质含量较高,因此,在7:21之后起床对身体健康更加有益。   打开台灯。“一醒来,就将灯打开,这样将会重新调整体内的 生物钟 ,调整睡眠和醒来模式。”拉夫堡大学睡眠研究中心教授吉姆·霍恩说。   喝一杯水。水是身体内成千上万化学反应得以进行的必需物质。早上喝一杯清水,可以补充晚上的缺水状态。   7:30―8:00:在早饭之前刷牙。“在早饭之前刷牙可以防止牙齿的腐蚀,因为刷牙之后,可以在牙齿外面涂上一层含氟的保护层。要么,就等早饭之后半小时再刷牙。”英国牙齿协会健康和安全研究人员戈登·沃特金斯说。   8:00―8:30:吃早饭。“早饭必须吃,因为它可以帮助你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营养师凯文·威尔伦说。早饭可以吃燕麦粥等,这类食物具有较低的血糖指数。   8:30―9:00:避免运动。来自布鲁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早晨进行锻炼的运动员更容易感染疾病,因为免疫系统在这个时间的功能最弱。步行上班。马萨诸塞州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每天走路的人,比那些久坐不运动的人患感冒病的几率低25%。   9:30:开始一天中最困难的工作。纽约睡眠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人在每天醒来的一两个小时内头脑最清醒。   10:30:让眼睛离开屏幕休息一下。如果你使用 电脑 工作,那么每工作一小时,就让眼睛休息3分钟。   11:00:吃点水果。这是一种解决身体血糖下降的好方法。吃一个橙子或一些红色水果,这样做能同时补充体内的铁含量和 维生素C 含量。   13:00:在面包上加一些豆类蔬菜。你需要一顿可口的午餐,并且能够缓慢地释放能量。“烘烤的 豆类食品 富含纤维素,番茄酱可以当作是蔬菜的一部分。”维伦博士说。   14:30―15:30:午休一小会儿。雅典的一所大学研究发现,那些每天中午午休30分钟或更长时间,每周至少午休3次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几率会下降37%。   16:00:喝杯酸奶。这样做可以稳定血糖水平。在每天三餐之间喝些酸牛奶,有利于 心脏健康 。   17:00―19:00:锻炼身体。根据体内的生物钟,这个时间是运动的 最佳时间 ,舍菲尔德大学运动学医生瑞沃·尼克说。   19:30:晚餐少吃点。晚饭吃太多,会引起血糖升高,并增加 消化系统 的负担,影响睡眠。晚饭应该多吃蔬菜,少吃富含卡路里和蛋白质的食物。吃饭时要细嚼慢咽。   21:45:看会电视。这个时间看会儿电视放松一下,有助于睡眠,但要注意,尽量不要躺在床上看电视,这会影响睡眠质量。   23:00:洗个热水澡。“体温的适当降低有助于放松和睡眠。”拉夫堡大学睡眠研究中心吉姆·霍恩教授说。   23:30:上床睡觉。如果你早上7点30起床,现在入睡可以保证你享受8小时充足的睡眠。
107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剧情][大骗局O Teri][720p.dvdscr.rip.mkv/1.41G][印度语][印度
lcj2212916 2014-3-31 21:29
◎译  名 大骗局 ◎片  名 O Teri ◎年  代 2014 ◎国  家 印度 ◎类  别 剧情/喜剧 ◎语  言 印度语 ◎字 幕 无字 ◎IMDB评分 6.3/10 from 53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3483596 ◎链 接 http://www.pipipan.com/u/2200472 ◎文件格式 720p DVDScr Rip ◎文件大小 1.41G ◎上影时间 2014年3月28日(印度) ◎片  长 1hr 47m ◎导  演 Umesh Bist ◎主  演 Pulkit Samrat阿努潘·凯尔萨拉·简·迪亚斯萨尔曼·汗Vijay RaazManoj PahwaMandira BediBilal Amrohi ◎简  介  O Teri is an upcoming Hindi comedy film produced by Atul Agnihotri, featuring Pulkit Samrat, Bilal Amrohi, Sarah-Jane Dias, Sara Loren, and Mandira Bedi. The film stars Pulkit Samrat and newcomer Bilal Amrohi as two journalists, who come across a big scam. The film is slated for release on 28 March 2014. Umesh Bhisht directed. The music is composed by GJ Singh, who also scored music for title track of Punjabi Movie R.S.V.P.. The premise of the movie is heavily lifted from yesteryear classic, Jaane Bhi Do Yaaro.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1531831
1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规划未来”
热度 1 Zhuiri37927 2014-3-31 17:10
有时候觉得人生不规划不行,但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规划上是件劳神的事情,颇有点“空想社会主义”的感觉,就这样,大好的日子在自己的所谓“规划中”慢慢过去了,回头再看,当初的规划反倒让如今的现状搞的面目全非。 后来有人问孟非,你的“随遇而安”是否表达了你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孟非自己也在节目中偶尔谈起自己的书,谈起自己的生活态度,显然不是书名那么浅显的表面意思的。由于自己的非诚勿扰的忠实观众,更是非诚勿扰中孟非的忠实观众,此刻突然想起孟非的这本书,这本书我没看过,在这里有点咬文嚼字了,但有时候觉得人生就像一次英语课上谈人生规划时,老师说的一个词“Drift”,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漂,因为我们不知道将漂往何处。 但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而是试图寻找一种积极的情绪,一种被人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的情绪。 这些年来让我一直忽视的,就是眼前事情的重要性。天天就想着3年以后,5年以后,10年以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怎么来规划自己的未来,殊不知自己的未来是现在的一件件事情堆积起来的,现在的我成就将来的我,这话一点都不错。反倒在“规划未来”的时候时间默默溜走了。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天天想上了大学怎么怎么样,结果差点连大学都没上了。所以,如今看来,畅想未来的时间太长了,往往让自己迷失了未来,现在的事情是可以看的见的,抓得着的,还是不要再活在未来的憧憬中了,因为我连现在的路都走不好。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做好现在的每件事情,本来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了,只管努力,莫问前程!
个人分类: 一路走来|273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剧情][隐藏你的笑脸][720p.hdrip.avi/2.15G][英语/中字][美国[2
lcj2212916 2014-3-29 20:40
◎译 名  隐藏你的笑脸/板脸少年 ◎片  名  Hide Your Smiling Faces ◎年  代  2013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英语 ◎IMDB评分 6.7/10 from 157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1964773 ◎链 接 http://www.pipipan.com/u/2200472 ◎上影时间 2014年3月25日(美国) ◎导  演  Daniel Patrick Carbone ◎主  演  Ryan Jones, Nathan Varnson, Colm O'Leary ◎时 长 81分钟 ◎简  介 After a neighborhood tragedy, two adolescent brothers confront changing relationships, the mystery of nature, and their own mortality.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1372340
1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爱情][风流昨夜][Camrip.avi/1.54G][英语][美国][2014]
lcj2212916 2014-3-28 20:54
◎译 名  风流昨夜/关于昨晚 ◎片  名  About Last Night ◎年  代  2014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喜剧 /爱情 ◎语  言  英文 ◎IMDB评分 6.3/10 from 2,201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1826590 ◎链 接 http://www.pipipan.com/u/2200472 ◎上影时间 2014年2月14日 美国 ◎时 长 100分钟 ◎导  演  斯蒂夫·平克 Steve Pink ◎主  演  凯文•哈特 Kevin Hart 雷吉娜•赫尔 Regina Hall/迈克尔•伊雷 Michael Ealy/乔伊•布赖恩特 Joy Bryant/克里斯托弗•麦克唐纳 /Christopher McDonald/宝拉•巴顿 Paula Patton/亚当•罗德里格兹 Adam Rodriguez ◎简  介 1986年《昨夜情深》旧片新拍之作,轻松谐趣地以交叉剪辑的方式呈现了在风流事上男人的说法和女人的想法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1325016
15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恐怖][巢穴The Den][720p.webripmkv/2.13G][英语][美国][2013]
lcj2212916 2014-3-27 22:43
◎译 名  巢穴 ◎片  名  The Den ◎年  代  2013 ◎国  家  美国 ◎类  别  惊悚 / 恐怖 ◎语  言  英语 ◎IMDB评分 6.3/10 from 149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2503154 ◎链 接 http://www.pipipan.com/u/2200472 ◎上影时间 2014.3.14美国 ◎导  演  Zachary Donohue ◎主  演  Melanie Papalia/ David Schlachtenhaufen/马特·瑞迪 ◎时 长 81分钟 ◎简  介 A young woman studying the habits of webcam chat users from the apparent safety of her apartment witnesses a brutal murder online and is quickly immersed in a nightmare in which she and her loved ones are targeted for the same grisly fate as the first victim.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1268473
35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剧情][年轻与美貌 young.and.beautiful][720p.bluray.mkv][法语
lcj2212916 2014-3-27 22:10
◎译 名  年轻与美貌 /花容月貌/我要…17岁(港)/美丽诱惑(台) ◎片  名  Young Beautiful/Jeune jolie/Jeune et jolie ◎年  代  2013 ◎国  家  法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法语 ◎IMDB评分 7.0/10 from 6,662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2752200 ◎链 接 http://www.pipipan.com/u/2200472 ◎上影时间 2013-08-21(法国) ◎导  演  弗朗索瓦·欧容 ◎主  演  玛丽恩·瓦科特/杰拉尔丁娜·帕伊亚/弗雷德里克·皮耶罗/Fantin Ravat ◎时 长 95分钟 ◎简  介 貌不惊人的阿里(马提亚斯·修奈尔 Matthias Schoenaerts 饰)曾经是一名风光无限的搏击选手,自从 受伤之后他便失去了生活保障。穷困潦倒之际,他带着儿子山姆(Armand Verdure 饰)投靠姐姐,并在当地 找到一份保镖的工作。某晚,阿里结识因别人发生争 执的美丽女子斯蒂芬妮(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 饰)。斯蒂芬妮是一名虎鲸训练师,然而这个衣食无忧、日常为光环所环绕的女孩却在一次例行表演 中被虎鲸夺去双腿。经历了不同人生的男女,彼此的命运意外交叠在了一起……   本片根据加拿大小说家克雷格·戴维森(Craig Davidson)的同名短篇小说集改编,荣获2012年西班牙 瓦拉多利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Matthias Schoenaerts)、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剧本奖。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1267780
3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剧情][真正的大佬Real Gangsters][720p.webrip.mkv/2.3G][英语]
lcj2212916 2014-3-26 21:14
◎译 名  真正的大佬 ◎片  名  Real Gangsters ◎年  代  2013 ◎国  家  美国 ◎类  别  犯罪/剧情/神秘 ◎语  言  英语 ◎IMDB评分 4.3/10 from 1,278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2865074 ◎链 接 http://www.pipipan.com/u/2200472 ◎上影时间 2013年6月(美国) ◎导  演  Frank D'Angelo ◎主  演  Paul Amato, Steven Bauer, Jason Blicker ◎时 长 88分钟 ◎简  介 Real Gangsters tells the story of the Lo Giacamo family,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crime syndicates in New York City. Run by cousins Vincent Lo Giacamo (Nick Mancuso) and Jack Lo Giacamo (Frank D'Angelo) Real Gangsters shows how these two men maintain control of their dangerous extended family and volatile business ventures by very different means. Vincent is the politician, the man who always has a plan to help keep the peace, find common ground, bind blood and commerce and grow the family into a billion dollar empire. Jack is the muscle, the hot head, ruthless and uncompromising he lives in the moment and executes his actions based on how he feels. Unfortunately for these two men, these two philosophies don't always work together. Jack enforces his code of duty and honor with a brutal finality that sometimes destroys Vincent's creative scheming. Jack also finds himself unexpectedly protecting the underdogs in his neighborhood that sometimes creates more trouble for him than it's worth. Vincent makes deals with rival families knowing that money is the glue that keeps the peace, avoids problems with law enforcement and builds a future. But having to turn the other cheek drives Jack mad when it sells out his personal integrity and often he can't do it. Somehow the cousins get through each day, keep their enemies guessing and keep business booming. Real Gangsters is an adrenalin rush. A constant roller coaster ride of classic crime, class acts, and the thrill that comes from living life on the edge, one day at a time, when at any moment you may have to put your life on the line to serve and protect the family.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1211196
15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恐怖][梦魇姐妹Perfect Sisters][720p.hdrip.mp4][英语][ 加拿
lcj2212916 2014-3-24 21:54
◎译 名  梦魇姐妹 ◎片  名  Perfect Sisters ◎年  代  2014 ◎国  家  加拿大 ◎类  别  恐怖/悬疑/剧情 ◎语  言  英语 ◎IMDB评分 ----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2027231/ ◎链 接 http://www.pipipan.com/u/2200472 ◎片  长  1h 40mn ◎上影时间 2014年4月11日 加拿大 ◎导  演  Stanley M. Brooks ◎主  演  Abigail Breslin, Georgie Henley, Mira Sorvino ◎简  介  Tired of their mother's alcoholism and a string of her abusive boyfriends, two sisters plot to kill her.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1026323
3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战争][300勇士:帝国崛起][webrip.xvid.avi/1.28G][英语/中字][
lcj2212916 2014-3-23 07:44
◎译  名  300勇士:帝国崛起 ◎片  名  300: Rise of an Empire ◎年  代  2014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动作/剧情/战争 ◎语  言  英语 ◎Ratings: 7.2/10 from 21,380 users ◎链 接 http://www.pipipan.com/u/2200472 ◎文件格式 webrip.xvid .avi ◎上影时间 2014年3月7日 美国 ◎文件大小  1.28G ◎片  长 102 min ◎导  演  导演: 诺姆·穆罗 ◎主  演  主演: 苏利文·斯坦普莱顿 罗德里格·桑托罗 爱娃·格林 ◎简  介 据漫画家弗兰克·米勒介绍,前传故事比《300勇士》要早上10年,以马拉松战役为起点。前传暂以“薛西斯”(Xerxes)为名,他就是《300勇士》中的波斯王,薛西斯在公元前5世纪成为“万王之王”,继承父亲大流士的意志远征希腊。前传的主要人物是被称为雅典海军之父的特米斯托克利(Themistocles),他成为希腊的统治者并建立了海军,同时也是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Leonidas)的死对头。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0766714
2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苏格拉底的穿越
satangell 2014-3-13 10:20
“这是哪里?”苏格拉底睁开眼后,映入脑海的第一个问题。 四周一片灰色,没有流动,不是雾。苏格拉底试着伸出自己的手,这才发现,并没有手的感觉。虽然有些慌乱,但苏格拉底还是继续检查了一下脚和身子,结果都是虚无;苏格拉底甚至还发现,就是这灰色,也不是他所“看”到的,而是他所“想”到的。于是,苏格拉底在心里问了第二个问题:“如果没有了身体,我还是苏格拉底吗?” “你是。”虚空中,一个男性浑厚的声音说到。旁边,还有女性娇巧的轻笑。 “你们是?”苏格拉底问道。 “我是掌握时间的原初之神,柯罗诺斯( Chronos )。”男性说; “我是相伴时间的必然之神,阿南刻( Ananke )。”女性说。 虽然两句话同时响起,苏格拉底的脑海里却很清晰地分辨出来。 “原初?你的意思是你是世界的本源吗?必然?你的意思是万物皆有定数吗?” “我是世界的本源?不,我不是,我和阿南刻与宇宙之卵同生,我们撕裂了它,于是有了一切。而我们,是超越一切的存在。” “超越一切?这也包括你们自己吗?” “当然不包括。” “既然不包括,那么,你们依然有自身无法超越的事情。既然说到这里,我就有些好奇了,尊敬的柯罗诺斯,请问,你们自己受必然的支配吗?” “我们支配时间,支配必然,也支配规则。” “尊敬的柯罗诺斯,你和我过去说的话,是不是都已经存在于时间中了?我选择赴死,是不是也是必然的定数?我来到这里,是不是也是必然?我怎么确认,你不是理性的产物呢?毕竟,我们的对话都是在想象中进行……”苏格拉底的话痨又犯了…… 虚无中,阿南刻一声轻笑,对柯罗诺斯说:“你看,这就是苏格拉底,他到哪里都会带来问题,你如何去说服一个人认识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呢。” ---------------------------- 时间倒流的分割线 ---------------------------- “这是哪里?”苏格拉底睁开眼后,映入脑海的第一个问题。 四周一片灰色,没有流动,不是雾。苏格拉底试着伸出自己的手,这才发现,并没有手的感觉。虽然有些慌乱,但苏格拉底还是继续检查了一下脚和身子,结果都是虚无;苏格拉底甚至还发现,就是这灰色,也不是他所“看”到的,而是他所“想”到的。于是,苏格拉底在心里问了第二个问题:“如果没有了身体,我还是苏格拉底吗?” “你是!我是掌握时间的原初之神,柯罗诺斯。我会给你一次机会,让你可以在时间的长河中选择任意的时间与任意的人对话。好了,你不要问我如何做到,也不要问我存在的根源,就这样吧。”虚空中,一个男性浑厚的声音说到。旁边,还有女性娇巧的轻笑…… 苏格拉底眼前一亮,虚空中浮出了一辆他从未见过的马车,尘土飞扬间,车上坐着一个和他差不多老的老头,长身微驼,风尘仆仆如丧家之犬……
个人分类: 风月杂谭|2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惊悚][红色的天空(I)Red Sky (I)][720p.BluRay.DTS.mkv/ 2.92 G
lcj2212916 2014-3-11 21:40
◎译  名  红色的天空(一) ◎片  名  Red Sky (I) ◎年  代  2014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剧情/惊悚 ◎语  言  英语 ◎Ratings: 7.2/10 from 21,380 users ◎链 接 http://www.pipipan.com/u/2200472 ◎文件格式  720p.BluRay.DTS.mkv ◎上影时间 未上影 ◎格 式 1280x536 ◎文件大小  2.92 GB ◎片  长 1h 47mn ◎导  演  马里奥·范·皮布尔斯 ◎主  演  凸轮吉冈代,瑞秋雷库克,巴蒂尔西 ◎简  介 Disgraced Top Gun fighter pilot Butch Masters leads a rogue squad in recovery of a WMD. Masters must navigate a fractured friendship, a love triangle, and must take to the skies to reclaim his military and personal honor.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9661579
2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剧情][粉红帮 Gulaab Gang][hindi.dvdscr.mkv/697MB][印地语][
lcj2212916 2014-3-11 21:16
◎译  名  粉红帮 ◎片  名  Gulaab Gang ◎年  代  2014 ◎国  家  印度 ◎类  别  社会/动作/剧情 ◎语  言  印地语 ◎豆瓣评分 ----- ◎链 接 http://www.pipipan.com/u/2200472 ◎文件格式  hindi.dvdscr.mkv ◎上影时间 2014年3月7日 ◎文件大小  697MB ◎片  长 1h 42mn ◎导  演  Soumik Sen ◎主  演 德胡瑞·迪克西特 玖熹·查瓦拉 ◎简  介 在北印度腹地的中心,Rajjo是一个决心打击家庭暴力的改革者。她组建了一支名为“粉红帮”的帮会,致力于保护妇女。这些勇敢的妇女会在姐妹们陷入困境之时,拿起武器与男人们搏击。她们在帮会里学到了“生存法则”,她们平时不仅需要磨香料、编篮子,还要学习如何自我防卫。Rajjo本想为妇女开办学校,让她们学习知识、脱离愚昧,然而却面临着无数障碍,其中最大的阻碍便是当地一位腐败的政府女官员Sumitra Devi——她的政治野心已战胜了自己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心。 电影由真人真事改变,这支全体穿着粉红纱丽的印度女性帮会现在依然存在。“粉红帮”创建于2006年,创始人名叫萨姆帕特·戴维。“粉红帮”的大本营位于班德地区阿德拉小镇一条满是灰尘的主干道旁,大多数求救的警报都是通过电话传到这里的。只要一出现警报,“粉红帮”的成员就会迅速穿上纱丽,拿起她们统一配备的武器——一根长为1.5米的木棍出发。戴维还为“粉红帮”谱写了歌曲:“没有人来保护你,只有依靠你自己,我们是粉红的正义卫士!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9659415
2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幻][星球大战:命运主题][720p.mkv/1.36G][英语][美国][2014]
lcj2212916 2014-3-9 17:47
◎译  名  星球大战:命运主题 ◎片  名  star.wars.threads.of.destiny ◎年  代  2014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动作/冒险/科幻 ◎语  言  英语 ◎IMDB评分 4.3/10 from 162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pipipan.com/u/2200472 ◎文件格式  720p.mkv ◎视频尺寸 1023x576英语 ◎上影时间 2014年2月23日(美国) ◎文件大小  1.36G ◎片  长 110分钟 ◎导  演  Rasmus Tirzitis ◎主  演  Patrik Hont, Carolina Neurath, Karl Lindqvist ◎简  介 94 years after the defeat of emperor Palpatine, the galaxy is once again in deep conflict. The new republic and the Skenvi empire both compete over the small planet Coreign that provides a special ore.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9512710
3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剧情][奥赛站台Quai d'Orsay][1080p.bluray.mkv][法语][法国][2
lcj2212916 2014-3-9 17:21
◎译  名  奥赛站台 ◎片  名  Quai d'Orsay ◎年  代  2013 ◎国  家  法国 ◎类  别  剧情 / 喜剧 ◎语  言  法语 ◎豆瓣评分 6.8/10 from 66 users ◎链 接 http://www.pipipan.com/u/2200472 ◎文件格式  1080p.bluray.mkv ◎视频尺寸 1920x1040 ◎上影时间 2013-11-13(法国) / 2013-12-18(比利时) ◎文件大小  8.74G ◎片  长 1h 53mn ◎导  演  贝特朗·塔韦尼耶 ◎主  演  蒂埃里·莱尔米特 / 简·伯金 / 约瑟芬·德·拉·波美 / 朱莉·葛耶 / 尼尔斯·阿莱斯楚普 / 阿奈丝·德穆斯捷 / 拉斐尔·佩尔索纳 / 索尼亚·罗兰德 / Thomas Chabrol ◎简  介 亚历山大·达亚尔·德·渥姆斯高大英俊,是一位很受女性欢迎喜爱、充满魅力的男子,捎带着他也是启 蒙运动之国-法国的外交部长。他有着银色浓密的鬓发、运动员般的体魄、略为黝黑的肤色,从纽约联合国的讲 台到中非战争一触即发的乌邦加地区,他的身影无处不在。在这些地方,他责问当权者、恳求伟人们,以带来 和平、让那些好战者的神经平静下来,这些都证明了他头上那诺贝尔宇宙和平奖的光环。亚历山大·达亚尔· 德·渥姆斯有着强大...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9511770
3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惊悚][眼泪行会Brotherhood.Of.Tears][720p.BluRay.DTS.mkv][法
lcj2212916 2014-3-8 19:55
◎译  名  眼泪行会 ◎片  名  La Confrérie des larmes /Brotherhood.Of.Tears ◎年  代  2013 ◎国  家  法国 ◎类  别  惊悚 ◎语  言  法语 ◎IMDB评分 6.3/10 from 87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pipipan.com/u/2200472 ◎文件格式  720p.BluRay.DTS.mkv ◎视频尺寸 1280x688 ◎上影时间 2013年10月9日(法国) ◎文件大小  4.37G ◎片  长 1h 35mn ◎导  演  让-巴普蒂斯特·安德烈 ◎主  演  杰瑞米·雷乃,奥黛丽·弗洛特,梅露辛·玛亚奇,等 ◎简  介 巴黎,30多岁的加布里埃尔独自抚养着女儿朱丽叶特。因个人的一起悲惨事件而提前退休的前警察,如今的 他勉强糊口。一天,一个以前认识的熟人向他介绍了一份高薪工作。如果加布里埃尔接受了这份工作,他要给 全世界的匿名股东递送手提箱。合同条款非常清楚地写道:他不能就手提箱内所装的东西提出任何问题,并且 永远也不能试图打开手提箱。出于好奇,同时也深信这份工作将令他摆脱财政困境,加布里埃尔开始了冒险。 从伊斯坦布尔到布鲁日,又穿过中国,他带着神秘的货物从一架私人飞机到另一架私人飞机。钱于是也源源不 断。加布里埃尔忙碌不堪,那是当然,但也非常富有。虽然他的女儿抱怨父亲老是不在,他却无法停下这让他 越来越窒息的工作。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9447886
2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惊悚][共犯Blood and Ties][720p.BluRay.DTS.mkv][韩语/中字][
lcj2212916 2014-3-8 19:42
◎译  名  共犯 ◎片  名  Blood and Ties / Accomplices ◎年  代  2013 ◎国  家  韩国 ◎类  别  惊悚 / 犯罪 ◎语  言  韩语 ◎IMDB评分 6.8/10 from 66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pipipan.com/u/2200472 ◎文件格式  720p.BluRay.DTS.mkv ◎视频尺寸 1280x690 ◎上影时间 2013-10-24(韩国) ◎文件大小  4.36G ◎片  长 96分钟 ◎导  演  国东锡 ◎主  演  孙艺珍 / 金甲洙 / 林炯俊 / 李奎翰 / 姜信日 ◎简  介   《共犯》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和罪恶的故事,聚焦社会事件,并通过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展现了一个较为 残酷的真相。韩国浪漫喜剧女王孙艺珍挑战惊悚演技。 《共犯》韩国顶级性感女神孙艺珍领衔2013最新犯罪惊悚大片 韩国票房冠军 题材比较新颖的犯罪片 结局很意外 父女情很深很真 父女对峙实在是精彩 男女主角在此片中的演技可圈可点游 刃有余 很赚眼泪的影片 音效也超棒,强烈推荐小伙伴们观看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9447432
35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剧情][侦探唐斯Detektiv Downs][720p.BluRay.mkv/3.81G][英语][
lcj2212916 2014-3-7 05:36
◎译  名  侦探唐斯 ◎片  名  Detektiv Downs ◎年  代  2013 ◎国  家  挪威 ◎类  别  喜剧/犯罪/剧情 ◎语  言  英语 ◎IMDB评分 6.3/10 from 129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pipipan.com/u/2200472 ◎文件格式  720p.BluRay.mkv ◎视频尺寸 1280x542 ◎上影时间 2013年10月25日(挪威) ◎文件大小  3.81G ◎片  长 1h 27mn ◎导  演 马修·汤普森 ◎主  演 詹妮弗·莫里森,詹姆斯文思,乔希·斯图尔特 ◎简  介 It's not easy to be 28 year old detective Robert Bogerud. He is the only detective in the country with Downs syndrome. He has own office, a trench coat and a Bogart hat. He is ready all he needs is his first case. Not even his father, a policeman, believes in Robert. One morning a mysterious lady turns up at his office. The skating legend Olav Stjernen has disappeared, and the family fears the worst. The reality is that they are in desperate need for an incompetent detective to please Olav Stjernens senile and awfully rich mother. Robert is the perfect man for the job! The family's secrets are far more dangerous than Robert expects, and with his own life on stake he sets out to get the truth. Maybe Robert is not so stupid as everyone thought? 侦探罗伯特.唐斯,他仅有自己的一个办公室,一件风衣和一顶鲍嘉帽。他的父亲,一名警察,对他很有信心。他准备好了应对他的第一个案子。一天早晨,一位神秘的女士出现在了他的办公室......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9338194
1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惊悚][上议院的伦敦lords of london][1080p.web.dl.mkv/2.95G][
lcj2212916 2014-3-7 05:32
◎译  名  上议院的伦敦 ◎片  名  lords of london ◎年  代  2014 ◎国  家  英国 ◎类  别  犯罪/神秘/惊悚 ◎语  言  英语 ◎IMDB评分 3.6/10 from 230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pipipan.com/u/2200472 ◎文件格式  1080p.web.dl.mkv ◎视频尺寸 1280x5534 ◎上影时间 2014年1月6日(英国) ◎文件大小  2.95G ◎片  长 1hr 32m ◎导  演 Antonio Simoncini ◎主  演 Glen Murphy/ Ray Winstone/Giovanni Capalbo ◎简  介 Man wakes up in Italy and doesn't know why or how.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9338185
19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岁月轮回-百字文(4)
热度 4 youmingqing 2014-2-12 09:30
那谁该下岗 马爷八十岁,修过军械,老虎钳厂的创始人,十年前工会主席退休。调来一年的侯厂长来说,承包亏损,要改制;他以工厂抵押贷款买下工厂( 注 ),请马爷协助做职工下岗工作。马爷问:“儿孙辈一十八人,犯了法?惹了事?干吗不让他们吃饭?” Leveragedbuyout 杠杆式贷款收购,衡平收购 : theactofasmallcompanybuyingalargercompanyusingmoney thatisborrowedbasedonthevalueofthislargercompany. 消费拉动生产 商业局的科长儿子国庆五十周年发了奖金,与媳妇计划着旅游;高级工程师的父亲因工厂停产守着电视,成天不说半句话。儿子劝道:“别生闷气啦。等我们拼命花钱,你们就能使劲儿干活。”父亲大怒,道:“滚边去。” “工厂的主人”与“主人的工厂” “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有 65% 在民营企业得到了再就业,因此 …… ” ,两会期间在电视里总听到有七八回。不过,这么多的民营企业从哪儿来呢,那么多的国有企业又去了哪儿呢。工人还有以厂为家的主人翁意识吗? 过期的 证件也是证件 见电视上“重拳猛击”非法游医,实在是高兴。不过,游医之非法似乎主要在于他们的几种“许可证”已经过期;至于他们的医学水平和医疗条件好像不必考查。呀,“妙手回春”、“ 杏林春暖 ”和“华佗再世”的锦旗,可挂满了墙呢。 读书月最长啦 一年之中,关灯一小时以节约能源,戒烟一整天以健康身体,旅游一星期以促进消费,安全生产一百天以珍爱生命。凡事都是大家一起来,人多力量大。可是,“大学生读书月”,总不该一个月过后就不读书吧。不过, 大学不搞读书月又能搞什么呢。 榜样的力量无穷啊 “ FL 功”违背常理,可竟有那么多人信之入迷。信徒们与之决裂后的言论更是惊人:“ LHZ 要我们‘真善忍’,而他自己一点儿也不‘真善忍’。我们不信他的‘ FL 功’!”如此的思想转化一而再、再而三地见之于电视、报刊。明辨是非、崇尚科学,在哪儿呢? 数字夸张 偶读旧报,记下看到的和想到的几个数字。 记者:祝贺您当选为新一届市长。市长:感谢全市330万人民的信任 ,…… 。 社论:一个不眠之夜,一个13亿人的不眠之夜。 五千年的文明,八十年的辉煌;六亿神州尽舜尧,亩产十万斤。 2016年10月6日许多媒体的新闻题目 国台办回击蔡英文言论:不要低估大陆13亿民意 新旧三声 古人说兴旺之家常有三声:读书声,纺织声,婴儿的啼哭声。现在这“三声”是不能常有了。不过只要没有麻将声,猜枚声和吵架声,就算环境安宁。至于电视中的广告声,窗户下的摩托声,马路上的吆喝声,那只能自己去适应,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时间就是生命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帝国主义垂而不死、腐而不朽”,消磨了多少人的青春智慧,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前途。胡适说过,走遍世界,可曾见过哪个长进的民族、文明的国家,肯如此荒时费月? 这些都是 2000 年 ~2002 年间看电视 \ 读报纸而写的笔记,也不知时间有没有向前流淌。
个人分类: 随笔|2777 次阅读|5 个评论
太感人了 歌曲 时间都去哪儿了
热度 1 pikeliu 2014-1-31 16:45
http://chunwan.cntv.cn/2014/01/30/VIDE1391086920538285.shtml 抓紧去复习吧!真挚的亲情
个人分类: 爱的教育|3527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4,努力有更多收成
tangel 2014-1-24 14:27
刚翻看了一下,2014年的日历,2014年农历闰九月。 这意味着这一年,农历将多出一个月,有384个可以劳作的日子。 2013年,虽然心酸与喜悦同行,但毕竟还是有点收获的。几年的博士坑爹的劳作,终于迎来了一定回报。 这一过程也让我晓得了,有些事,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不努力肯定没你什么事。 幸好,2014,我还在路上,我将继续努力,用更多时间和更多经历,来迎接我的挑战,或生命中的未知。 粘一个闰月表,增长一下见识,了解一下时间变换。 2001 闰四月 2004 闰二月 2006 闰七月 2009 闰五月 2012 闰四月 2014 闰九月 2017 闰六月 2020 闰四月 2023 闰二月 2025 闰六月 2028 闰五月 2031 闰三月 2033 闰七月 2036 闰六月 2039 闰五月 2042 闰二月 2044 闰七月 2047 闰五月 2050 闰三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的深处
pingguo 2013-12-31 17:55
对于时间,我们本来插不上手的, 它的用途或者它的意义。 好比对于满天的星空。 神的事务,适合于我们仰望。 可是当我们想要赋予时间日出之光, 让它唱出瑞雪的歌, 神断不会嘲笑我们的心思。 哪些是神的事务,哪些是人的事务, 只有人类才会弄混。神话里总说, 爱与美不光握在我们的手中, 也握在神的手中。这似乎颇为离奇。 凭着岁月给予我的暗示,我越来越 宁信其是。当我这么想, 感觉自己站在时间的深处想你, 感觉时间成为无形的私人藏品, 成为轻缓细柔的雨丝。无从拍卖。 而我的内心已变得单纯得多。
个人分类: 诗歌|2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的桃花源
热度 1 pingguo 2013-12-28 12:12
在这里,玫瑰是真正的主人 蝴蝶按照自己的梦境翩飞或者停落 湖水的视觉多么清澈,它就能望到多远 在这里,伊与绿叶闪着同样的光 我想我知道什么是细微的光子 在伊的睫毛,红唇,无声的颈 它们跳跃,旋转,滑翔 最清醒的一刻陷于最轻微的昏迷 那感觉,如同被太阳晃到双眼 在这里,伊与山水融为一体 大自然悄然选择拥有自然美的人 无需相互适应 在这里,阳光直奔主题 丝毫也没有沉思者的迟疑 风从伊的唇齿经过,在我弄明白这一点之前 我已随风消逝
个人分类: 诗歌|2220 次阅读|2 个评论
时间的秘密
pingguo 2013-12-17 15:23
时间,仿佛是一场雨 夹在两道闪电之间的一场雨 一道在年初,你出发去遥远的地方 带着不为我知的遥远的心事 一道在年底,你从雨夜归来 一路上不留痕迹 今天的阳光将哄你出门,到园子里 晒一晒你秀发上远方的气息 我在等一次自然的相见。我说过 要向自然学习。时间是最自然的东西 尽管,我对于时间的秘密 依然一无所知
个人分类: 诗歌|2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时间是何物?
fking86 2013-11-29 22:36
原作者:Adam Frank 2013-11-14 本文摘自《物理世界》25周年刊,探讨了由该杂志编辑推选的物理学五大悬疑之一。 科学家和哲学家数百年就时间的本质争论不休,尽管有一些进展,亚当•弗兰克(Adam Frank)却认为谜底似乎永无揭开之日。 时间是何物? 时间是最古老的难题之一,而且,我们的生命有限,因此时间的问题就成为和我们个人最息息相关、最迫切想了解、最“深奥”的现实之谜。自牛顿以来的物理学家们有时候直接插足一度属于哲学领域的关于时间的问题。但是,物理科学虽然承担着解释整个客观世界的重任,却也就时间及其结构和根本的问题提出了物理学的新视角(和悖论)。结果,我们的科学体系中就不止是一个单独的时间问题了。相反,诸多问题相互交织,可能需要不止一个观念的革命才能解决。 在西方思想体系中,关于时间的争论有两个极端派别,源于约公元前5世纪的两名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和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巴门尼德创立的学派称,作为衡量变化的时间是一种幻觉,客观实在从根本上讲是无所谓时间的、是永恒的。对立的赫拉克利特和他的追随者们称,一切都受到时间的支配,无情推进的变化是现实唯一不变的特征。物理学关于时间基本性质的论战并没有突破这些古老派别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你也会一系列观点中看到物理学家追随巴门尼德派或赫拉克利特派这两个极端派别——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各种观点也应有尽有。 早期主张巴门尼德派和赫拉克利特派之间的“折中路线”的学者之一就是艾萨克•牛顿。牛顿力学的发展建立了现代科学探究的范式,并在某种意义上中和了古代两派关于时间的观点分歧。虽然牛顿动力学的微分方程把时间视为在整个宇宙中匀速流动的参数,这些方程所代表的定律本身却是永恒的,存在于时间之外。牛顿之后,人们期望发现更多永恒的“自然法则”,这种期望成了一种魅惑的呼唤,为整个科学召唤灵感,在现代人类探索的模式中享有特殊的一席之地。 当然,人们发现牛顿的定律仅在小于光速和大于需要用量子化处理的尺度时适用。但是,不管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兴起如何颠覆了我们对牛顿宇宙的观点,它们的发展至少没有改变他关于现实的这一基本思想——物理定律超越时间存在。 在我们寻找永恒定律的过程中,物理学给了我们一些有关时间性的基本认识(以及一些未决的问题)。最为突出和悬而未决的就是著名的“时间之箭”。所有支配粒子动力学——粒子是最基本的物理对象——的确定定律都是时间可逆的。不论是牛顿的质点动力学方程还是薛定谔的波函数方程都无法告诉我们时钟应该向哪个方向前进。然而,宏观世界绝不容许这种模棱两可。煎鸡蛋也罢、把奶精搅拌进咖啡里也罢,都明确说明时间之箭从过去指向未来是现实的基本要素。 返回时间之初 作为物理原理,关于“时间之箭”的问题是用支配物理过程的动力(差分)方程语言来表述的。因此,希腊人不可能认识到这些。只是随着热力学(以及后来的统计力学)的发展才解决了这一难题,方法是求出和许多粒子的每一种宏观态相关的微观态的平均值。于是在宏观世界里有了一个新词来替代时间——熵——一个和大型系统相关的新的量。 只是,熵的理论只不过推迟了时间之箭的问题。一旦熵(换句话说,无序的状态)达到峰值,系统就达到平衡,基本上每个时刻都和下一个时刻类似——除了偶尔的波动。因此,物理学家们必须摇身一变成宇宙学家来发问,为什么我们生活的宇宙的熵最初是那么低,允许持续的进化乃至变化。宇宙始于大爆炸的发现意味着这个宇宙学的时间之箭必须追根溯源到宇宙初始条件的问题。但是,正如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肖恩•卡罗尔(Sean Carroll)和其他理论物理学家所主张的那样,经典宇宙大爆炸理论框架里的低熵初始条件存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宇宙初始条件的问题促使我们去找寻基本理论的最根本本质:量子引力。量子化广义相对论中经典时空的努力在本期的其他地方有讨论(见42-43页),不过这类研究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不断推动理论学家们勇创我们关于时间的观念的前沿领域。例如,当你把薛定谔方程以适当的形式用于广义相对论的时空时,得到的方程里居然没有时间,想想这个令人头疼的事吧。这个时间缺位的表达式被称作惠勒-德威特方程(Wheeler-DeWitt equation),它呈现给我们一组宇宙的“宇宙学”量子态,这些状态之间不可能有任何演化途径。 惠勒-德威特方程是否意味着巴门尼德是正确的,时间不过是一种幻觉?解决这个问题还任重道远,但许多从事量子引力研究的人认为,我们所熟悉的时间和空间不可能是最根本的东西。相反,他们坚持认为时间和空间肯定建立在某种更基本的东西之上——这种东西具有和我们通常的时空连续性概念大相径庭的属性。在现代理论的框架中,“真有时间吗?”这个问题被改写成了时间源于某一套更深层次的原理。 然而,对于其他研究人员,寻找量子引力的研究道路引起了令人不安的问题。例如,安德烈亚斯•阿尔布雷希特(Andreas Albrecht)就指出,把惠勒-德威特方程应用到我们所感知的受时间限制的世界里导致了一个新的难题,他称之为“时钟歧义”。阿尔布雷希特证明,没有简单的方法来选择新量子兼容理论的哪一部分来作为时钟,哪一部分应该称作“空间”。实际上,做出这样的选择就破坏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并且,阿尔布雷希特还发现,任意选择不同的部分作为时钟可能导致数套完全不同的物理定律。 为时间的现实性辩护 李•斯莫林(Lee Smolin)更加尖锐地批评了目前的做法。他主张说,数百年盯着永恒定律不放就是个概念绊脚石。斯莫林的观点是,追求永恒的定律来整体描述现实把基础物理学逼进了死角,被迫去考虑“可能的”现实,类似多元宇宙论及其无限的、可能是不可观察的其他多宇宙,而不是去考虑我们所感知到的这个宇宙。斯莫林还大胆地跨入赫拉克利特一派的领地,主张时间是现实的基石,不可能是突生的。根据这一主张,即使是物理定律也必须受制于时间,因此也可以发生变化。 物理学的前沿研究涵盖了时间的各种可能的性质,涉及的可能性之多令人吃惊,一方面表明我们已经走了有多久,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还要走多久。时间业已证明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开的物理学奥秘。我们不能指望解开这个谜,正如我们不应期望它会停止激发我们最具创造力的科学探索——至少目前是如此。 作者简介 亚当•弗兰克是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理论天体物理学家,电子邮件afrank@pas.rochester.edu 译文来源: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57632/386057
个人分类: 翻译|2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新需要时间
l02891 2013-11-12 22:44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用更少时间做更多事情, 我们如何让自己明白产生新奇、高效的想法需要更多时间呢? 这段视频阐述了“创新需要时间”的道理。 我们发现,时间压力无法令人获得灵感,创意需要的是自由、乐趣和兴趣。 效率提升也是一项创新工作,需要我们去探索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工具。 匆忙的脚步杀死了创造力,谁来给我们更多时间?
3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你可不可以慢点流逝
libaokem 2013-11-6 22:55
时间,你可不可以再慢点流逝。总是希望在你的一维方向轴上多留下一些可供回忆的印迹,一直这样赶着前行,偶尔的驻足,一百八十度的转身、思索,未来不知的岁月里,还能或者还要填充什么,又该怎么填充…
2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仅40%”用于科研的,也许不仅仅是经费
热度 3 baocunkuan 2013-11-1 10:31
一则消息说,全国科研经费仅供40%用于科研。这里,暂且不说”40%“这一数据的来源是否可靠、依据是否充分。中国科研投入与产出的效率低大概是共识。我想,应关注的不应仅仅是”经费“中的40%用于科研,还应有科研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或高校教师,每个人大概都要至少经历从小学算起到研究生毕业(即使是硕士)20年左右的时间。一个30岁左右(古人云”三十而立“)人,科研经费也许是外在的、表面的,他的青春、他的时间、他的精力也是内在的、宝贵的。尤其是考虑到20余年教育中的社会投入、家庭投入和他本人的投入。之后相应的大部分(或相当部分)精力和时间没能用在”科研“上,而是疲于奔命去应付检验、考核,去迎合、讨好和维系”关系“,忙于繁琐的报销、写总结等琐事,回家还要面对房子、孩子、老子、妻子的日常杂事。正值盛年,却困于林林种种琐事而仅有比如”40%”精力和时间用于“科研”,才是最大的浪费。 大家为什么那么忙、累,这里的累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累,更主要是心理上的累,甚至是身心疲惫。可能要从“根”上找问题。也许,我也一时说不清、找不出“根”上的问题在哪里,更谈不出如何解决。但有几点我是清楚的: 一是不应仅仅盯在如此低效率的科研经费使用率上,还应盯在科研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上; 二是如此低效率、大范围、普遍性的问题,其根应在科研制度上,即所谓有“好的制度可以防止坏人做坏事,坏的制度却可以诱导好人做坏事”。
334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转自施一公老师博客)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一、时间的付出
jiayanyan1115 2013-10-30 22:22
【 序:我从获得博士学位至今已经整整16个春秋,但博士阶段的感受仍然历历在目。我从指导自己独立实验室的第一个博士生到现在也已经13年了,其中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中已经有11人在美国和中国的大学里担任独立实验室的PI。他们的成长过程差别极大,性格、能力也各有不同。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可以简单地遵循另外一个优秀科学家的足迹脱颖而出。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家的成功是不可能复制的。但是,优秀科学家常常具备的共同特点应该对年轻学生有很大启发。 本文主要来自我在200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入学教育里一次2.5小时的讲座,又综合了一些随后的思考和总结。在那次讲座中,我一再强调, 我的目的不是要求研究生完全按照我讲的去做,而是希望从根本上冲击、振荡一下研究生的思考角度,启发大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本文很长,分四部分陆续发表出来。】 1.时间的付出。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有时,个别优秀科学家在回答学生或媒体的问题时,轻描淡写地说自己的成功凭借的是运气,不是苦干。这种回答其实不够客观、也有些不负责任,因为他们有意忽略了自己在时间上的大量付出,而只是强调成功过程中的一个偶然因素,这样说的效果常常对年轻学生造成很大的误导,因为有些幼稚的学生甚至会因此开始投机取巧、不全力进取而是等待所谓的运气;另外一些学生则开始寻找他们的运气,把相当一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在了与科学研究无关的事情上面。说极端一点:如果真有这样主要凭运气而非时间付出取得成功的科学家,那么他的成功很可能是攫取别人的成果,而自己十有八九不具备真正在领域内领先的学术水平。 大约在十年前,著名的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非常著名的email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email是蒲先生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这封email写的语重心长,从中可以看出蒲先生的良苦用心。我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都把这封email转给了我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hat I consider to be sufficient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in the lab work. I mentioned that about 60 hr working time per week is what I consider the minimal time an average successful young scientist in these days has to put into the lab work……I suggest that everyone puts in at least 6 hr concentrated bench work and 2+ hr reading and other research-related activity each day. Reading papers and books should be done mostly after work.”(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的紧张实验操作和两小时以上的与科研直接有关的阅读等。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应该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有些学生读完蒲先生的email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句话表面上是劝学生,实则是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自己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但这种应试和灌输教育的结果就是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专业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阴差阳错之间,我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会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五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验到晚上7、8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Homewood campus(我住在附近)。1993年我曾经在自己的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This is the 21st consecutive day of working in the lab.”(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受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 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三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四点以后;但每天早晨八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First Avenue)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九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9、10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做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Baltimore)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十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在创业。有时我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心公园(Central Park)很近,那里也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心公园一步。 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每一个我自己的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时候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 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七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 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时间的付出是必要条件。
13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教学和科研之间求取平衡
热度 3 kongyuxia 2013-10-19 10:21
最近我常常在想,如何在教学和科研之间求取平衡?不止是教学相长,还要教研相长。我希望讲课时能够带动学生进行情景思考,比如在课堂上能够想通“雨天路滑”是因为有“超静孔压”,走在拥挤的人群中会偶尔还记得“渗透力”的作用,看顶碗节目的时候会想起“附加应力的扩散”。 教学相长,自然而然。但是如何能够教研相长,关键得合理分配宝贵的时间?想一想,现在的我一学期两门课,真的是占去了太多的时间。包括一周三天的备课,每次去学校单程一两个小时的通勤,还有上课时间。以前喜欢每个周末去半天图书馆,在地质图书馆翻翻,或是在北航图书馆泡泡,在香港也常常是一早就跑去图书馆,可是现在总觉得距离图书馆很远很远。 必须努力在教学和科研之间求取平衡。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4420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在他人博客上的评论
fuxinglu12 2013-10-16 16:32
我在他人博客上的评论 A;我在殷业的博客(牛顿绝对时空观、爱因斯坦相对时空观和笛卡尔物质空间时空观 殷 业)上的评论 一;空间问题 存在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 二;物质 物体存在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 三;时间 时间的自然(物理和化学)属性是永恒的,时间的工具属性只是和人类的存在有关。人类用自然属性的时间来做时间工具(时间的工具属性)。所以说自然属性的时间和工具属性的时间是时间的两种性质。 大宇宙是由物质和空间构成的,是不包括工具属性的时间的,但是是包括自然属性时间的。大宇宙是永恒的,它即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大宇宙;指广义的宇宙。 小宇宙;指狭义的宇宙。它是指一个大爆炸临界级的星系团中心的黑洞大爆炸后产生的空间范围。 大宇宙中的物质不但存在物理变化也会存在化学变化的。 自然属性的时间是不可逆的,是单向的,就是自然属性的时间箭头。 物理属性的时间也是不可逆的,是单向的,就是物理属性的时间箭头。 化学属性的时间同样是不可逆的,是单向的,就是化学属性的时间箭头。 四;关于空间和物质和时间的各种观点的问题 根据研究宇宙的需要,建立几维宇宙的数学模型都是可以的。但是数学模型不能和宇宙的客观实际相等同。人类定义的宇宙空间就是三维的,三维的宇宙数学模型运行在一维的时间坐标之上。而不是三维的宇宙数学模型加一维的时间变成了四维的宇宙数学模型。 我的博客; 绝对空间存不存在? 我认为;绝对空间是存在的,质点在绝对宇宙空间中是不是绝对的运动状态和绝对的静止状态也是存在的。只是能不能证明的问题。 我的证明如下; 理论基础 一;引力场变化的传播速度与变化的引力场的运动状态无关。 二;引力场变化的传播速度大于光的传播速度C。 三;引力场变化的传播形式是无物质和无质量的传播形式,光的传播传播形式是有物质和有质量的传播形式。 所以用引力场变化原理做的时钟有 ‘运动钟慢’效应,但是没有‘运动尺缩’效应。 大宇宙空间中的星际物体绝对漂移速度值的测定 设惯性系S,原点O和X,Y,Z坐标轴。在惯性系原点O处设置变化的引力场A,在X坐标轴上设B和C点,并在B和C点处各放置一台高精准度的原子钟。设;引力场变化的传播速度Vb1,则通过在B和C处各放置的高精准度的原子钟,可以测得引力场发生变化后引力场变化的传播速度Vb1达到X坐标轴上设置的B和C点处的时间Tb和Tc,因为我们知道OB和OC的长度是多少。所以引力场变化的传播速度Vb1=OC-OB/Tc-Tb。如此这样下去,我们在相同时间内测量各个方向上的引力场变化的传播速度Vb1,Vb2,Vb3...Vbx。并且找出来各个方向上的引力场变化的传播速度中的最大传播速度Vbd和最小传播速度Vbx,则引力场变化的传播速度Vy=Vbd+Vbx/2。这样可以看出;大宇宙空间中的星际物体绝对漂移速度值Vj=Vbd-Vy。运动方向指向惯性系S原点O。 即;大宇宙空间中的星际物体绝对漂移速度值Vj=Vbd(各个方向上的引力场变化的传播速度中的最大传播速度)-Vy(引力场变化的传播速度)。运动方向指向惯性系S原点O。 B;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c92b4d0101kxqf.html 电与磁 ...以上只是对电与磁的宏观描述,那么电与磁的微观实际应当如何描述呢? 我们知道在宇宙空间中存在着大量的光子(电磁微粒子),我们还知道光子围绕电子做高速旋转(自由光子除外)。现在我们可以用水比喻空间中的自由光子,用水泵的桨叶比喻电子和围绕着电子做高速旋转的光子。水泵在电流的驱动下桨叶高速运动,就带动了水的流动形成水流。那么同样道理,电子在电压的驱动下就会产生电流,这样由电子和围绕着电子做高速旋转的光子组成的量子水泵叶片,就会驱动着空间中光子形成高速光子(电磁微粒子)流。于是就产生了磁场。 光与其它电磁波的区别是什么?光是可见光的光子运动,电磁波是电磁微粒子的运动。电磁场是研究电磁粒子的运动对其周围空间的电磁粒子影响。虽然它们都属于光子。就是说光子是有大小区别的。 电磁波的传播方式有横波和纵波两种方式。直流电流产生的电磁波是横波与纵波两种传播方式都有。交流电流产生的电磁波纵波弱而横波强。高频交流电产生的电磁波纵波基本消失,横波存在。 电磁波的纵波和光的传播方式一样存在波粒二象性,电磁波的横波和声波的传播方式一样是不存在波粒二象性的。 对7楼; 认为引力场的速度远大于引力波。类似静电场传播速度远大于电磁波。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也用“推迟势”:实际上假定了静电场传播速度是无穷大。 我认为;引力场是引力波所能达到的距离和范围。理论上是无限的。引力波可以和传播速度扯上关系。引力场和传播速度扯不上关系。同样;静电场是电磁波所能达到的距离和范围。理论上也是无限的。电磁波可以和传播速度扯上关系。静电场和传播速度也扯不上关系。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也用“推迟势”:实际上假定了静电场传播速度是无穷大。 在电磁学里,推迟势指的是响应含时电荷分布或含时电流分布而产生的推迟标量势或推迟矢量势。对于这程序,由于“前因”与“后果”之间必然的推迟关系,讯号以光速从源位置传播到场位置,需要有限时间。在某源位置的电流或电荷分布,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够将其影响传播到场位置,产生对应的电磁作用。这一段时间的长短相依于源位置与场位置之间距离的远近。 我看不出“推迟势”和实际上假定了静电场传播速度是无穷大有什么联系,可能我的理解水平不高。 光的波粒二象性; 科学家发现光既能像波浪一样向前传播,有时又表现出粒子的特征。因此我们称光有“波粒二象性”。 a;光的粒子性;光子是基本粒子,当光子以光速传播时就会表现出光的粒子性。 b;光的波动性;当光子以光速传播时能像波浪一样向前传播。 (2)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光子即有围绕电子旋转的,也有围绕原子核旋转的。 a;例如;伽玛射线及宇宙射线,这种不可见的电磁波是从原子核内发出来的,放射性物质或原子核反应中常有这种辐射伴随着发出。这些射线就是围绕原子核旋转的光子被激发而产生的。故伽玛射线及宇宙射线的波粒二象性中,粒子性表现的强,波动性表现的弱。 b;可见光:40THz~80THz,波长约 800 至 400 纳米(通常是780至380纳米),人眼可见的光。1微米=1000纳米。可见光又细致划分为:红 750~630纳米;橙 630~600纳米;黄 600~570纳米;绿 570~490 纳米;青 490~460纳米;蓝 460~430纳米;紫 430~380纳米。这些光线就是围绕电子旋转的光子被激发而产生的。故光线的波粒二象性中,粒子性的表现和波动性的表现都很明显。 因为围绕电子旋转的光子被激发而产生的光子速度和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的运动速度有一个速度的矢量叠加。可见光的频率:40THz~80THz,对应的就是单位时间里电子围绕其原子核旋转的圈数。故光线的波粒二象性中,粒子性的表现和波动性的表现都很明显。 而伽玛射线及宇宙射线是围绕原子核旋转的光子被激发而产生的,所以不存在速度的矢量叠加,故伽玛射线及宇宙射线的波粒二象性中,粒子性表现的强,波动性表现的弱。 C;评论集锦 我认为;当数学模型推导出的物理理论和基础物理观点发生不一致时,应当以基础物理观点为准,当基础物理理论和实验数据发生不一致时,应当以实验数据为准。应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数学是一门以推导为主的科学。 根据物理学的理论,可以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但是数学模型不能用于推导物理学的理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c92b4d0101sg1i.html 转帖--我在郑怡嘉博客的评论。我说过;物理学的研究不能一味的用数学方程式推导的方法。梅晓春先生只是考虑了平直空间的膨胀运动,但是在空间增大的同时,空间中的微粒子的增加就不能不与以考虑了。这样在开始通过精简后建立的数学方程式在其后的推导过程中就会与客观事实相差很大。其它的因素也是一样的。所以我说;物理学的研究不能一味的用数学方程式推导的方法。 博主回复(2012-8-29 09:28):是的,不过这里说的平直是大尺度上的,在星系附近当然有其引力造成的时空弯曲。 问;时空弯曲是由于(A)万有引力造成的还是(B)那里的宇宙空间本身是时空弯曲的? 如果是A则不是时空弯曲而是万有引力现象。如果是B,那么星系在宇宙空间是移动的,就是说星系移动到了时空弯曲的空间有时空弯曲现象,移动出了时空弯曲的空间就不会有时空弯曲现象了。再有当光线进入时空弯曲的空间应当发生一样的弯曲现象,不应当是在大的星际物体上方的光线向下弯曲,而在大的星际物体下方的光线向上弯曲。 禾融 留言说: 深信我们生存的地球和宇宙存在“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灵”。能否从物理科学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谢谢! 回复:深信我们生存的地球和宇宙存在“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灵”。这是你个人的权利。但是我认为宇宙是平直的。维度是人们为了更好的研究宇宙而建立的工具。根据研究的需要,建立几维的数学模型都是可以的。 一;大宇宙空间无限,物质无限,但是物质不能消灭也不能再生。大宇宙中存在着无数爆炸了的小宇宙和还未发生爆炸的准小宇宙。 二;准小宇宙大爆炸生成小宇宙,同时链球效应使得星系团(群)产生膨胀运动,随着临界级黑洞大爆炸后气体的膨胀,使得星系团(群)的向心引力进一步减小,星系团(群)会生产加速膨胀运动现象。临界级黑洞大爆炸的中心到星系团(群)距离的两倍就是所谓的暴涨距离。 三;a;星系团(群)膨胀下去掉进别的黑洞而消失。b;星系团(群)通过和别的星际物体碰撞进一步成长成准小宇宙。 四;超新星大爆炸只是观测的表象,超新星没有发生大爆炸,只是恒星燃烧到最后其表壳发生大面积塌陷使得光子大量溢出产生了超新星大爆炸的观测表象。 五;中子星和白矮星是临界级黑洞大爆炸时抛出的物质,不是大恒星死亡后的产物。 六;我认为;重金属的产生是临界级黑洞大爆炸的产物。临界级黑洞大爆炸时产生的正物质和反物质的比例是大体相同的,临界级黑洞大爆炸时产生的正物质和空间的正物质相撞使得原子核的质子数晋升,临界级黑洞大爆炸时产生的反物质和空间的正物质相撞使得原子核的中子数晋升。超新星大爆炸是不可能产生重金属的。 我认为; (一)月球形成机制;月球就是一颗地球的卫星。地球确实和一颗与地球三分之一大小的天体物体发生了碰撞形成了地球的陆地,并且形成了石油等等。 (二)月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总是一面向着地球。因为月球冷却后形成了一个固态的天体物体,并且造成了其重心(质量密度中心)不是一个点,就是说只要固态的月球重心(质量密度中心)是在三个点以上,就会形成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的现象。 李贤伟;从我理解的角度,如果月球现在的这种始终一面朝向地球的状态是多体问题的一种稳态,那么是否将来某一天地球也会达到或趋向于始终一面朝向太阳? 王皓明;地球是不能形成一面总向着太阳的情况的。因为形成这样的情况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的。 一:这个天体物体上不能有大量的水,因为这个天体物体就是冷却固化后遭到了其它天体物体的碰撞也不能形成3个以上的重心(质量密度中心),因为水融化后会调整重心的。 二:这个天体物体必须是在冷却固化后遭到其它天体物体的碰撞并形成3个以上的重心(质量密度中心)。 三:在天体物体没有完全固化前存在磁场的情况下,遭到其它天体物体的碰撞后形成2个重心(质量密度中心)的情况下,也有可能造成一面面向太阳的情况的,因为太阳的磁场和这个天体物体的磁场会发生作用的,加上有2个重心(质量密度中心)的存在。 狭义相对论的结论仅仅适用于变化的引力场,因为引力场变化的传播速度与变化的引力场的运动状态无关。狭义相对论的结论不适用于光速,因为光源的运动速度会改变光的传播速度。洛仑兹变换适用于变化的引力场。伽利略变换不适用于变化的引力场。 现代物理学已证明了“真空不空”(同意!)。 作者认为以太场的提法比物理真空的提法更好(我认为过去说的以太是指单一的物质,现在看来以太存在,但是不是单一的物质)。物体转动时受到的离心力是以太场存在的直接证明。我认为;物体转动时受到的离心力是惯性力加以太场存在的直接证明。但是对于没有“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物体转动时受到的离心力是以太场存在的直接证明。
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殷业的博客和我的评论
fuxinglu12 2013-10-16 09:47
殷业的博客和我的评论 牛顿绝对时空观、爱因斯坦相对时空观 和笛卡尔物质空间时空观 殷 业 上海师范大学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上海 200234 摘 要 :时空观是物理理论的基石,也是自然科学的基石,因为存在的一切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到爱因斯坦,每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都对时间和空间是什么做过回答,但这些答案还不是最终答案。本文分析了历史上存在的各种时空观,从笛卡尔的“物质空间”思想出发重新审视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时空观: 物质空间时空观 。并通过实验说明不同“物质空间”中时间是不同的,从而获得了绝对时空观、相对时空观和物质空间时空观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绝对时空观;相对时空观;物质空间时空观;虚空;物质空间 中图分类号 :O412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时空观是物理理论的基石,也是自然科学的基石,因为存在的一切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 到爱因斯坦 ,每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都对时间和空间是什么做过回答,但他们的答案还不是最终答案。以上四位伟人对时空的答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时间和空间只有一种,但以笛卡尔的“ 物质空间 ”思想 为基础的时空观中,时间和空间可分成两种,一种是“虚空”中的时间和空间,即“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另一种是“物质空间”中的时间和空间,即“爱因斯坦的相对时间和空间”,前一种时间和空间无关,后一种时间和空间相关,所以在“ 物质空间时空观 ”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牛顿绝对时空观和爱因斯坦相对时空观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对三种不同的时空观展开讨论。 2. 虚空和物质空间 牛顿在“原理” 中阐述的 绝对空间 是:“绝对空间就其自身特性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处处均匀,永不移动”。牛顿的绝对空间有如下几层含义,(1)绝对空间是真实感知空间的抽象;我们可以设想一个玻璃围成的正方体,假设这个玻璃正方体相对绝对空间静止,将玻璃正方体中的所有物质抽去(包括引力场),并让玻璃壁变得无限薄,并最终消失,这样得到的玻璃正方体围成的空间,就是绝对空间。绝对空间与任何外在事物无关,永远静止;(2)物体相对于绝对空间的运动为绝对运动,牛顿认为绝对运动可用旋转水桶中水面是平面和凹面判断,如果水面是平面则水相对绝对空间没有转动,如果水面是凹面则水相对绝对空间有转动,即只有相对绝对空间的加速运动才产生 惯性力 ,通过惯性力的有无可判断物体相对绝对空间是否加速,并证明绝对空间的存在;(3)相对绝对空间静止或匀速运动的坐标系为惯性系,牛顿力学定律成立;(4)绝对空间中“一无所有”,所以绝对空间是“虚空”。 虽然相对“绝对空间”加速与不加速可以通过惯性力的有无实验判别,但牛顿绝对空间的最大困难是(根据相对性原理):无法通过实验判别物体相对绝对空间是静止还是匀速运动,这正是相对论要讨论的问题(相对论的观点:不存在绝对运动,任何运动都是相对的)。为了后面讨论时空观,我们专门讨论“虚空”和“物质空间”的区别和联系。“虚空”就是“一无所有的空间”(引力场也没有,因为引力场本质上也是一种物质),在物理上有时用“无限远空间”表示,牛顿和爱因斯坦都用过远离所有物质的 无限远空间 作“思想实验中的空间”,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惯性系。 “虚空”是否存在是个哲学问题,它和“物质是否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关联。关于物质是否无限可分,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1)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认为物质无限可分;(2)以德谟克里特为代表 ,认为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存在最小的不可分粒子,称为“原子”。如果“原子”存在,那么两个原子之间的空间就是“虚空”,所以“原子论”与存在“虚空”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如果物质无限可分,那么就不存在原子,物质就是连续的,空间和物质无法分离,所以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必然导致“物质空间”的思想。历史上最明确地把“物质空间”思想表达出来的是笛卡尔,笛卡尔坚持认为,一无所有的空间不存在,存在的空间一定包含物质 ,即为“物质空间”。并且笛卡尔还以此提出了“ 物质空间宇宙模型 ”(如图1): 图1 笛卡尔宇宙模型(空间物质充满真空和整个宇宙) 图中S表示太阳所在的位置,真空中充满了空间物质,它们围绕太阳形成漩涡,这种漩涡导致了太阳系的形成,宇宙中所有恒星都是一个个漩涡中心。笛卡尔的宇宙模型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它可以说明太阳系的历史演化,这是牛顿力学做不到的,牛顿能做的只能是假设“上帝的第一次推动”。 如果用现代科学来回答物质到底是否无限可分,最佳答案是:物质只能是相对无限可分。即:物质是分层次的,层次越高,越难分离,就化学反应而言原子是不可分的,但就核反应而言原子是可分的,任何层次的物质都是可分的,但越往后越难分离。 有了以上的铺垫,就可给“ 理想物质空间 ”下一个定义:充满无限小连续物质的空间为“理想物质空间”。 真实的 物质空间 是:连续的物质占据的空间,如:空气、水、真空等,它们是“理想物质空间”的近似,就像理想气体和真实气体的关系一样。 定义中的真实物质空间中的连续是相对的,真实的自然不存在“无限小连续的物质”,所有的物质都有微观结构,也就是任何层次的物质都是可分的,但存在“相对的连续物质”,例如:对鱼而言,水就是它们生存其中的“物质空间”,对人而言,空气就是人生存其中的“物质空间”,对恒星而言,真空就是它们运动其中的“物质空间”,物质空间思想强调所有空间中都存在物质,任何物体都在物质空间中运动。 物质空间具有层次结构(注:笛卡尔哲学思想中没有这个概念,物质空间的层次思想是根据现代科学证据提出的一个假设),“空间物质”由稠密到稀薄,从低级到高级递进。最稠密的空间是宇宙爆炸时(或黑洞内的)的“奇点”,最稀薄的空间是一无所有的空间,即“无空间”(虚空),“奇点”和“无空间”为极限空间,一般稀薄的空间物质包围稠密的空间物质,物质空间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物质空间层次结构模型 简单地讲,“ 虚空 ”就是一无所有的空间,它作为极限空间而存在,“ 物质空间 ”就是含有物质的空间,它包含我们周围可感知的空间。 历史上曾流行过“以太”概念,后来被狭义相对论否定了,那么“物质空间”概念和“以太”概念的区别是什么? “物质空间”来源于笛卡尔“一无所有的空间”不存在的哲学思想,爱因斯坦也认为笛卡尔是正确的 。广义相对论的推理是:物质决定空间的弯曲,空间决定物质的运动。爱因斯坦曾表示:相对论转了一大圈只是证明笛卡尔的思想是正确的,即“一无所有的空间不存在”。如果将“一无所有的空间不存在,存在的空间中都存在物质”作为公理,那么这一公理可称为:笛卡尔-爱因斯坦公理。这个公理的正确性依据之一是“ 物质空间层次模型和高维空间模型在数学上等价 ” ,所以“物质空间层次模型”可以作为“高维空间”的物理模型,物质空间层次模型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直观想象。 “以太”的概念是为了说明某些物理现象(如光或电磁波)的性质而引入的假想物质,“以太”概念的关键是它的性质,至于它到底是什么,一直没有搞清楚,真空中的物质很多,现在知道的有:宇宙背景辐射、引力场、宇宙射线、电磁波、星际物质、暗物质、暗能量等等,“以太”到底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没有明确的概念。“物质空间”概念则强调空间中的物质存在,强调物质和空间不可分离,强调所有的物体运动均在一定的“物质空间”中进行。没有空间中的物质存在,就不可能发生运动物体和空间的相互作用,相对论就不可能成立,所以“物质空间”概念是明确的,可感知的,可物理测量的。海洋、大气、真空都是具体的物质空间,鱼在水中可感知水的存在,人在空气中行走可感知空气的存在,同理当物体在真空中以接近光速运动时,同样可感受到真空中的物质存在。可以得出这样的一条规律:“ 在越稀薄的物质空间中越需要高速运动才能感受到物质和空间的相互作用 ”。蜗牛的运动是不需要考虑空气的存在的,所以在低速情况下,牛顿力学可以很好地说明天体的运动,但高速时,真空的物质性就体现出来了,必须用相对论才能正确地描述天体的运动。 爱因斯坦曾引入“ 广义相对论以太 ”的概念,想用“广义相对论以太”说明空间的物质性。引入广义相对论以太的基本思路是:物质和能量的分布决定了空间的“弯曲”程度,一无所有的空间是谈不上“弯曲”的,所以不存在 空间的弯曲必然是某种客观存在的弯曲 这种客观存在就是“广义相对论以太”。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电磁场是作为实体物质的一部分考虑的 ,但引力场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而引力场有能量,所以一定是一种物质存在。另一条理解爱因斯坦思想的思路是:牛顿力学和相对论的本质区别是,运动物体和空间能否发生相互作用?牛顿力学认为,运动物体和空间是不会发生相互作用的,相对论认为运动物体和空间是会发生相互作用的。推理:如果空间一无所有 就不会发生运动物体和空间的相互作用 如果物体和空间可以发生相互作用,空间中一定存在某种客体 即“广义相对论以太”。 综上所述,“物质空间”概念和“以太”概念是不同的,最大区别是:物质空间思想强调空间中的物质存在,强调空间和物质的不可分割性,强调空间的“层次思想”,以太概念则不强调这些理念也没有层次思想,从来没有人将空气看成是以太,而水、空气、真空是最典型的物质空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以太”概念是以引力场作为空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引力场具有能量,也是一种物质,所以爱因斯坦的思想更接近“物质空间”思想。由于“物质空间”只强调“一无所有空间”不存在,对空间的性质不强加规定,这样就避免了“机械以太”的种种矛盾。 3. 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 牛顿在“原理”一书中阐述的绝对时间是:“绝对的、真实的和数学的时间,由其特性决定,自身均匀地流逝,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牛顿的绝对时间有如下几层含义:(1)时间是均匀流逝的,即:时间流逝的快慢是永远不变的,并与其他事物无关,特别是与空间无关;(2)时间是无始无终的,任何一个确定的时间点之前和之后一定还存在时间 ;(3)一只具体的时钟的误差,不是由时间本身产生的,而是由具体的计时方法和装置产生的。只要定义理想的标准钟,那么所有的标准钟都是走得一样快的;(4)所有的标准钟一经对准,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同步的。 关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概念的由来,必须从相对论理论的建立谈起。历史上构造物理理论的方法大体上可分成两种: 模型构造法 (Constructive-Theory)和 公理构造法 (Principle-Theory)。模型构造法中将研究涉及的对象建立具体的物理模型,然后对模型中的物理量,根据实验建立定律,由定律组(方程组)形成理论体系。牛顿起初建立的是“质点力学” ,他所使用的模型有:绝对时间、绝对空间、质点等。公理构造法,爱因斯坦又称为“原理理论” ,是类比欧几里得几何理论的建构方法。这种方法首先建立几条公理,然后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建构起整个理论体系,相对论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这两种物理理论的建构方法的特点是:模型法比较直观,易于联想;公理法理论深刻,具有数学推演能力。实践证明这两种方法都是成功的方法,各有优缺点,有时可以同时运用并相互补充。 相对论时空观是在狭义相对论中建立起来并在广义相对论中得到完善的 ,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公理是: 狭义相对性原理 和 光速不变原理 。如果要满足这两条公理,则牛顿的绝对时间概念必须改变。爱因斯坦在1905年的第一篇关于相对论的论文中阐述了相对论的时间概念 ,其要点是:(1)以不同速度匀速运动的惯性系中的标准钟的快慢是不同的;(2)在同一地点校准过的标准钟,可以不同步,与标准钟所在的惯性系和地点有关,也就是同时性不是绝对的;(3)时间是空间相关的,如果考虑空间中存在引力,时间快慢不但可以不均匀,而且可以有始有终 ;(4)这种相对论时钟的快慢变化与具体时钟的计时误差无关,是物理时空本身造成的。 特别要注意的是:相对论的时间概念,是逻辑推理的结果,它以光速不变为逻辑起点,得出时间速率可变的结论,它和直觉并不关联,所以是较难理解的。也就是说它不告诉你“ 动钟变慢 ”的物理原因是什么,只告诉你这是公理的逻辑结果,并且由此建立的物理理论在一定适用范围内是自洽的,其正确性由理论预言的事实与观测实验结果的吻合来证明。 至此我们就给出了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的概念,两者最显著区别是:时间的空间相关性。牛顿的绝对时间是空间无关的,爱因斯坦的相对时间是空间相关的。相对论的推理结果是:在无引力场的惯性坐标系中时空不再独立;在有引力场的任意坐标系中,时空不再均匀。根据等效原理,任一点可以找到一个局域惯性系,在其中狭义相对论成立,但不同点局域惯性系不同,所以时间速率不同,与空间坐标相关,所以时空不再均匀。爱因斯坦的时空概念,因为不涉及为什么是这样的物理原因,所以表面上,牛顿时空概念和爱因斯坦时空概念是无关的,使用了爱因斯坦时空概念好像就必须排斥牛顿时空概念,后面我们将会看到,如果用“物质空间”思想去重新审视时空观,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系。 4. 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的关系 时间概念是原始概念,所有原始概念都只能与直觉经验相关,因为不可能通过其他概念来理解原始概念。下面首先分析一下,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时间直觉是如何得到的?时间概念的直觉来之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的前后出现的顺序。顺序在前叫早,顺序在后叫晚,时间的长短,用周而复始现象的次数计量。如秒针滴答一次为一秒,白昼和黑夜交替一次为一天,没有其他途径可以获得关于时间的直觉(非周期运动也可以获得时间直觉,但也是在与更小的周期运动的比较中获得时间长短的直觉的)。牛顿的绝对时间就是对直觉时间抽象后用人类的理智定义的时间,这又叫做形而上学,也就是用理性思考后对时间下定义。爱因斯坦的相对时间是逻辑结果,或者说爱因斯坦对时间的理解来源于逻辑的推理。这就是牛顿和爱因斯坦得到时间概念的方法。 那么是形而上学方法靠得住,还是逻辑推理方法靠得住。它们两者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缺陷。为了最后得到统一的时空观,本文采用了第三种方法:“ 操作定义 ”法。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历史上马赫 曾对牛顿力学的几乎所有基本概念进行了批判,马赫认为,牛顿使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定义了诸如:绝对时间、绝对空间、质量等基本物理概念,但形而上学方法的致命弱点是不唯一。马赫认为最可靠的是直觉经验,所以离经验最近的定义是最靠得住的,相比较而言“操作定义”是离经验最近的,所以我们用这种方法来定义时间。 所有的时间都是用实际存在的钟测量得到的,每个实际存在的钟都有误差,技术的进步可以使误差减小,定义:误差无限小的钟为“标准钟”。 时间的操作定义:“ 标准钟记录的数据 ”就是时间。 说明几点:(1)这个定义与牛顿的形而上学定义和爱因斯坦的逻辑推理定义完全不同;(2)真实存在的钟都有误差,“标准钟”是真实存在钟的误差无限小的极限情况,“标准钟”记录的时间就是“操作定义”规定的时间;(3)任何具体的钟都必须通过某种物质的稳定周期运动来计时(如:机械周期运动、电磁周期运动),没有例外;(4)任何钟的计时都必然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必和“空间”发生相互作用,作用的强弱将影响时钟的快慢,这就是动钟变慢的原因。 相对论因为是公理体系,所以对“动钟变慢”等相对论效应的原因不加阐述,认为是推理的结果,引入了“物质空间”思想后,可以解释产生相对论效应的原因。下面用一个实验说明不同“物质空间”中的标准钟记录的时间是不同的。 将两只由游丝机械周期振动计时的相同的机械裸钟,对准时间后,一只放在空气中,一只放在可抽真空的罩子中,抽真空后,经过一段时间,比较两钟的时间,可以发现放在抽真空中的机械钟走得快。原因是作计时用的机械周期运动的物质和物质空间发生的相互作用不同引起的。 现代的原子钟靠电磁波的周期运动记录时间,电磁波的周期振荡也同样会和“真空空间物质”相互作用,所以当原子钟在真空介质中运动或在非均匀引力场中时,“时钟速率”也会不同,这和上面机械钟走慢的道理完全一样,即:计时周期运动物质会和空间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强弱会导致时钟速率快慢的不同。 爱因斯坦的相对时间,就是“物质空间”中的时间,根据时间的操作定义,相对时间一定是空间相关的;当“ 物质空间 ”中的“ 空间物质 ”密度无限小时,就变成了“虚空”,这时的“ 相对时间 ”就变成了“ 绝对时间 ”,显然绝对时间是空间无关的。这就是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的关系。简言之:绝对时间是虚空中标准钟记录的时间,相对时间是物质空间中标准钟记录的时间。 举例:黑洞中的时间可看成是相对时间,我们的本地时间相对于黑洞可看成是近似的绝对时间,黑洞中的钟无限慢,时间是停止的,但我们的时间还在走,并不会因为宇宙中某个黑洞中的钟不走了,我们的时间也不走了。黑洞是极端情况,一般的计时运动物质和空间的作用强度是确定的,所以所有的相对时间和绝对时间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这种关系是时间有意义的保证,也是应用系统GPS建立的基本原理之一,如果时间不能比较,那时间就失去了意义,靠时间差定位的GPS系统也就不可能存在。 又如,根据霍金的黑洞蒸发理论,我们看黑洞是有寿命的,并可对黑洞寿命计时,但黑洞中的钟“停走了”,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寿命有多久,黑洞爆炸是它的时间起点。以此类比,宇宙大爆炸奇点处钟也“停走了”,相对于奇点内而言时间有开端,但奇点外的时间则没有开端。 5. 物质空间时空观 至此我们有了三种时空观:(1) 牛顿绝对时空观 ;(2) 爱因斯坦相对时空观 ;(3) 物质空间时空观 。第一第二种时空观一般教科书中都有介绍,第三种时空观是依据笛卡尔的“物质空间”思想 提出的时空观,这种时空观可以建立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时空观之间的联系,下面进行讨论。 物质空间时空观的要点是:(1)“ 空间观 ”是笛卡尔的“物质空间”思想,即:一无所有的空间不存在,存在的空间中都存在物质;不占有空间的物质不存在,所有的物质都占有空间,空间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2)“物质空间”是分层次的,最稠密的物质空间是“ 奇点空间 ”,最稀疏的物质空间是“ 无空间 ”,我们周围能看到的物质空间有:水空间、空气空间、真空空间,鱼在水空间中,人在空气空间中,星系在真空空间中;(3)“ 时间观 ”由“操作定义时间”给出,标准钟记录的时间就是操作定义时间;(4)不同物质空间中有不同的时间速率,取决于标准钟与物质空间的相互作用强度;(5)爱因斯坦的相对时间是物质空间中的时间,牛顿的绝对时间是虚空中的时间,相对时间空间相关,绝对时间空间无关,当空间物质密度无限小时,物质空间变成虚空,相对时间变成绝对时间;(6)计时运动物质和空间的相互作用强度是确定的,引起的时钟变慢也是确定的,所以所有的相对时间和绝对时间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所有的时钟,理论上都可以通过修正达到同步;(7)所有的相对论效应产生的原因是物质和空间的相互作用结果;(8)相对论是描述“物体在物质空间中运动规律”的正确理论之一,另外还有如:杨新铁教授的《相对论的空气动力学类比研究方法》等,所有这些理论中爱因斯坦相对论是“最简理论”,它是完全数学对称理论。 说明:第(1)-(4)是物质空间的空间观和时间观;第(5)点给出了牛顿绝对时空观和爱因斯坦相对时空观的关系,两种时空观在“物质空间时空观”中显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第(6)点为GPS定位系统的理论基础之一。 第(7)点举例如下:从笛卡尔的物质空间宇宙模型图中(图1),我们可以定性地解释几乎所有的 相对论效应 。如:a)光经过太阳附近时会弯曲,因为太阳的引力作用,导致时空弯曲,物质和空间是不可分离的,所以太阳附近的真空空间物质不均匀,越靠近太阳密度越大,光经过太阳会被空间物质折射,所以光线经过太阳时会弯曲;b)行星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行,运行过程中必和真空空间物质发生作用,真空空间物质会以波的形式带走一部分能量,也就是行星转动会发射引力波。当脉冲双星系统引力场强极大,旋转速度极快时,引力波效应可被测量,这就是1993年的诺贝尔获奖项目;c)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因为空间是非欧的,所以在近日点和远日点上,行星与空间物质的作用大小也不同,近日点相互作用大,远日点相互的作用小,这种不对称会导致行星椭圆轨道沿旋转方向上的长轴进动,水星因为靠近太阳,空间畸变较大进动效应也较大,每世纪有43’’的角度转动,这个现象在相对论出现之前就被观测到,并且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第一个解释的现象 ,这里我们用行星和空间的相互作用定性地解释了现象。其他的相对论效应也可以得到类似的定性解释,关键是这些解释每个初中生都能听懂,引入了“物质空间”概念后可以使相对论从抽象回归直觉。 第(8)点,引入笛卡尔的“物质空间”思想后,给相对论研究打开了一扇门,仔细的研究可以发现 相对论 是对“ 物体在物质空间中运动规律 ”的一种数学对称的近似描述(在真空中近似程度极好),但真实自然是非完全对称的,所以相对论有适用条件,关于相对论的适用条件以前没有人研究过,原因是没有合适的方法和途径,这里可以找到方法和途径;据此“超光速的条件”问题也迎刃而解了,由于“ 相对论的适用条件 ”和“ 超光速的条件 ”不是本文的主题,所以留另文叙述。 6. 宇宙观 与物质空间时空观相对应的宇宙观是:“ 总星系局爆宇宙学 ”,如果宇宙有演化过程,就要讨论如何演化的问题?局爆是指宇宙中局部宇宙物质的爆炸,宇宙演化与局爆相关。现代宇宙观测已经证明,恒星会爆炸。如果没有恒星的局爆,也就没有你我,因为碳元素等高原子量的原子核是在恒星局爆中产生的。有三个层次的局爆可以讨论:(1)恒星局爆;(2)星系局爆;(3) 总星系局爆 。恒星局爆已是观测事实;大爆炸宇宙学及相关的观测事实也已证明,我们目前的可观测宇宙(总星系)来源于一次大爆炸,但大爆炸宇宙学认为:大爆炸炸出了宇宙中的所有物质,而总星系局爆理论认为:大爆炸只是无数总星系局爆中的普通一次;星系局爆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如果星系来源于局爆,那么应该看到组成星系的恒星的飞散,目前的观测事实是:星系有各种形状,主要的形状是漩涡型,漩涡型显然不能用爆炸说解释,所以总星系中的星系不是由局爆演化而来的。 总星系局爆理论 和 宇宙大爆炸理论 在本宇宙的演化描述上是相同的,不同点是:局爆理论认为我们的总星系不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之所以目前我们认为是独一无二的,是因为我们的观测能力的有限,如果将来人类的观测能力增强了,一定会看到外宇宙(外总星系)。如何从望远镜中发现外宇宙,这里介绍一种方法 : 如果外宇宙存在,并能被望远镜观测到,那么它在望远镜中一定是一个类星体,因为外宇宙离我们很远,在望远镜中的像应该很小,但能量很大,所以会有许多奇异的能量现象。不过本宇宙的一些特殊星系核在望远镜中也是一个类星体,所以就必须要有能区分是本宇宙星系核还是外宇宙的方法,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爆炸后约50~100万年左右,原子开始形成,宇宙中产生了大量的中性原子气体,光和物质的作用开始退藕,光可以在宇宙中自由穿行,宇宙开始变得透明,宇宙背景辐射就是这时候产生的,一直保留到现在。在随后的10亿年中,宇宙经历了一个物质凝聚、星系逐渐产生的过程。这10亿年将是: 观测外宇宙是否存在的最佳窗口 。因为外宇宙有许多年龄远远大于我们的宇宙,如果用望远镜能追溯到大爆炸的这一时期,那么一定存在一个观测距离,在这个观测距离外,星系已不存在,但外宇宙仍然存在,假设在这10亿年中的某个时间它们的光线正好进入我们的宇宙,并在本宇宙中传播,最终到达我们的望远镜中,就像宇宙背景辐射最终到达我们现在的天线上一样。所以在本宇宙的边缘,随着望远镜的观测距离逐渐变远,星系逐渐稀少,最终看不到星系和任何大爆炸后产生的天体,但可能会看见一些不变的类星体,因为这些类星体是外宇宙,外宇宙不会因为望远镜在本宇宙中的观测距离变远而消失。如果我们确实能观测到这样的类星体,并通过观测证明这些类星体不参与宇宙大爆炸后的演化,就可以判定这些类星体就是外宇宙。 7. 总结 “ 物质空间时空观 ”是牛顿绝对时空观和爱因斯坦相对时空观的发展,其来源是笛卡尔的“一无所有空间”不存在,存在的空间都是“物质空间”的思想。任何物质运动都在一定的空间中发生,都会和空间发生相互作用,时间是用真实的物质运动效应(周期运动)测量得到的,运动物体和空间的作用强度与物体相对空间的运动速度和引力场强有关,运动速度越快,引力场强越强,运动物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越强,反映到时间测量上,时钟速率越慢。牛顿的绝对时空就是“虚空”中的时空,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就是“物质空间”中的时空,牛顿的绝对时空可看成“物质空间”中当“空间物质”密度趋于0的一种极限时空,也就是牛顿和爱因斯坦思想实验中的“离所有物体无限远的空间和时间”,所以两种时空观在“物质空间时空观”中可以清晰地揭示相互之间的关系。 物质是空间和时间之间联系的纽带 ,空间和时间相关联的根本原因是: 空间中存在物质 ,这是本文最终想阐述的思想,相对论告诉人们时间和空间是相关的,但没有告诉为什么?本文回答了这个问题。 参 考 文 献 牛顿著,王克迪译,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 爱因斯坦著,范岱年等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二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83-115 爱德华.哈里森,宇宙学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8-60 斯宾诺莎,笛卡尔哲学原理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91-108 笛卡尔,哲学原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34-46 爱因斯坦著,杨润殷译,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0-177 F.卡约里著,戴念祖译,范岱年校,物理学史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13 爱因斯坦著,史立英等译,广义相对论基础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3-145 M.劳厄著,范岱年等译,物理学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91-101 殷业,物质空间层次宇宙模型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1期:23-26 Ernst Mach, Science of Mechanics , London: The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 1942: 151-621 殷业,宇宙膨胀中的能量问题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2期:24-28 爱因斯坦著,许良英等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75-78 李建珊,科学史上的以太-旋涡理论 ,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3期:39-43 张元仲,广义相对论的产生与发展 ,力学进展,2002,4期:495-504 关小蓉,时空观的三次变革及其产生的影响 ,玉林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期:44-47 G. Christianson: This Wild Abyss - The Story of the Men Who Made Modern Astronomy ,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1978: 333-413 V. Fock: The Theory of Space Time and Gravitation , London: Pergamon Press LTD, 1959: 167-214 Absolute, Relative and Matter-Space Space-time Viewpoint YIN Y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E-mail: yinye@188.com Abstract Space-time viewpoint is the cornerstone of physics theory as well as the cornerstone of natural science, because everything exists in certain part of time and space. Each of the great physicists from Aristotle, Galileo, Newton to Einstein attempted to define time and space, but none of those definitions was final. This paper analyzed various existing viewpoints about time and space, review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and space based on the Matter Space of Descartes, and proved by experiment that time differs in different Matter Spaces, therefore come to the integrated understanding of Newton’s absolute space-time viewpoint and Einstein’s relative space-time viewpoint. Keywords : Absolute Space-time Viewpoint, Relative Space-time Viewpoint, Matter-Space Space-time Viewpoint, Nothing Space, Matter Space。 我的评论 一;空间问题 存在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 二;物质 物体存在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 三;时间 时间的自然(物理和化学)属性是永恒的,时间的工具属性只是和人类的存在有关。人类用自然属性的时间来做时间工具(时间的工具属性)。所以说自然属性的时间和工具属性的时间是时间的2种性质。 大宇宙是由物质和空间构成的,是不包括工具属性的时间的,但是是包括自然属性时间的。大宇宙是永恒的,它即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大宇宙;指广义的宇宙。 小宇宙;指狭义的宇宙。它是指一个大爆炸临界级的星系团中心的黑洞大爆炸后产生的空间范围。 大宇宙中的物质不但存在物理变化也会存在化学变化的。 自然属性的时间是不可逆的,是单向的,就是自然属性的时间箭头。 物理属性的时间也是不可逆的,是单向的,就是物理属性的时间箭头。 化学属性的时间同样是不可逆的,是单向的,就是化学属性的时间箭头。 四;关于空间和物质和时间的各种观点的问题 根据研究宇宙的需要,建立几维宇宙的数学模型都是可以的。但是数学模型不能和宇宙的客观实际相等同。人类定义的宇宙空间就是三维的,三维的宇宙数学模型运行在一维的时间坐标之上。而不是三维的宇宙数学模型加一维的时间变成了四维的宇宙数学模型。 我的博客; 绝对空间存不存在? 我认为;绝对空间是存在的,质点在绝对宇宙空间中是不是绝对的运动状态和绝对的静止状态也是存在的。只是能不能证明的问题。 我的证明如下; 理论基础 一;引力场变化的传播速度与变化的引力场的运动状态无关。 二;引力场变化的传播速度大于光的传播速度C。 三;引力场变化的传播形式是无物质和无质量的传播形式,光的传播传播形式是有物质和有质量的传播形式。 所以用引力场变化原理做的时钟有 ‘运动钟慢’效应,但是没有‘运动尺缩’效应。 大宇宙空间中的星际物体绝对漂移速度值的测定 设惯性系S,原点O和X,Y,Z坐标轴。在惯性系原点O处设置变化的引力场A,在X坐标轴上设B和C点,并在B和C点处各放置一台高精准度的原子钟。设;引力场变化的传播速度Vb1,则通过在B和C处各放置的高精准度的原子钟,可以测得引力场发生变化后引力场变化的传播速度Vb1达到X坐标轴上设置的B和C点处的时间Tb和Tc,因为我们知道OB和OC的长度是多少。所以引力场变化的传播速度Vb1=OC-OB/Tc-Tb。如此这样下去,我们在相同时间内测量各个方向上的引力场变化的传播速度Vb1,Vb2,Vb3...Vbx。并且找出来各个方向上的引力场变化的传播速度中的最大传播速度Vbd和最小传播速度Vbx,则引力场变化的传播速度Vy=Vbd+Vbx/2。这样可以看出;大宇宙空间中的星际物体绝对漂移速度值Vj=Vbd-Vy。运动方向指向惯性系S原点O。 即;大宇宙空间中的星际物体绝对漂移速度值Vj=Vbd(各个方向上的引力场变化的传播速度中的最大传播速度)-Vy(引力场变化的传播速度)。运动方向指向惯性系S原点O。
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些感想
热度 4 xin 2013-10-10 07:39
作者按:常感到自己科研做的实在太顺利,常怀感激。也常感到人生苦短,心有不甘。时值暮秋,容易让人感到寂寥悲苦,不由的感慨颇多。现集锦到一起,与诸位网友分享。若有一些互馈,那也算是意外收获了。 坏的研究是无用,无趣,无创新,而好的研究是有用,有趣,有创新。客观地看待痛苦,并尽快地忘记。夸大地看待快乐,并尽量地回忆。跑衙门,能拖就拖。遇官员,能躲就躲。回避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生活在逆境之中,要向沙漠里的植物学习。要么像仙人掌一样,选择坚持与忍耐以及对水分的节约与克制,等待劫后余生的绚烂。要么选择短命植物,长眠于地下并潜伏起来,等雨水到来的时候,短时间内完成生命的绚烂。总之,忍耐、克制、等待、坚持以及时机来临时的全情投入,是逆境之中的生存之道,存亡之根本。 坏情绪先摧毁了一个人的逻辑思维,然后,破坏了他的记忆力,进而降低了他的自控能力,导致这个人内心的失衡,最后以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土崩瓦解而告终。这就是由坏情绪引发的悲剧。 困境的时候要学会向前看,要学会向好处想。内心麻木才是真正的“困”境。如果对这个世界还有期许,如果对自己还有愤怒,那就意味着未来还有希望。 要看淡这凄凉的人生,要忽视自己的感受,要丢掉自己的梦想,要无所畏惧的生活。了无牵挂,倒头就睡,醒来做自己认为有价值、有趣味、有道理的事情。或许,这样的人生会不错。我们通常因为对自己事业看得太重,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对自己的梦想追求的过于执著,而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了信心,犹豫彷徨,焦虑恐慌。表面上看是不够洒脱,实际上正如曹教授所言智力不足所致。 生存的卑微,自然的伟大。不以人的主观感受而改变,昼夜更迭,日月穿梭。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我们都是如此的渺小。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坚守自己的信仰。用自己卑微的汗水,以求自己人生的蜕变。摆脱碌碌无为,摆脱平庸,让自己感到自己的价值,自己为自己骄傲。 用最好的期望,去看待身边的人,就像从来没有受过伤害一样。用最大的热情,去做每件事情,就像从来没有失败过一样。增加正面的思考,降低负面的思考,用真诚与善良,努力与汗水,心怀感念,从容不迫地无欲无求地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哪怕一无所获,也乐此不疲。哪怕一败涂地,也从不反悔。路已至此,希望自己身上的正能量,能带来快乐的情绪,有个好的未来。 我们常常以为爬山是征服了山,其实,山还是在哪里,不增不减。不用多少时间,就把我们从山顶摔了下去。我们要做不动的大山,只需要提高自己的高度与厚度,任凭别人的践踏,还是岿然不动。 从明天开始,我将选择归隐。告别尘世的喧嚣,挣脱看不见的让人窒息的无形的网。我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只有书籍和阳光的味道,以及我心灵世界的窃窃私语。从明天开始,我要用自己仅剩的青春,倾注我所有的热情的余温,试图做一些文章,让我从中感到对自然审美带来的兴奋与不安,慰藉一颗早已疲惫的心灵。
3143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关于贫穷和拖延的天才发现
brbaba 2013-10-9 13:45
美国一个跨学科团队今年完成了一项对资源稀缺状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结论是: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这项研究是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政策研究学者协作的典范。   研究的主导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他29岁时就因出色的行为经济学理论,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50万美元奖金;主要合作者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沙菲(Eldar Shafir)。研究成果最早在美国阿斯彭论坛上演示,论文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新书《稀缺:为什么拥有太少后果会很严重?》在9月3日发布,尚未出版就进了《金融时报》年度必读十本商业书籍榜单。   这个研究源于穆来纳森对自己拖延症的憎恨。他7岁从印度移民美国,很快就如鱼得水,哈佛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经济学,获“麦克阿瑟天才奖”后被返聘为哈佛终身教授。而立之年就几乎拥有一切,他觉得惟一缺少的就是时间,脑袋里总有不同的计划,想把自己分成几份去“多任务”执行,结果却常常陷入过分承诺、无法兑现的泥潭。   一般人遇到这个问题,会去找各种时间管理“圣经”反复研读,但“天才”穆来纳森把正在做的国际扶贫研究和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竟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惊人地类似。穷人们缺少金钱,他缺少时间,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在于,即便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利用。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也就是说,当你特别穷或特别没时间的时候,你的智力和判断力都会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   研究进一步解释,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穆来纳森称之为“带宽”(bandwidth)。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而没有“带宽”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   穆来纳森的研究,对社会阶层理论和国家政策、技术发展模式乃至个人时间管理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启示。以下试举几例——   例一:美国共和党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不努力;民主党认为,贫穷根源来自社会不平等,国家应主持再分配来支持穷人。穆来纳森却证明两党都错了:穷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因为长期贫穷,失去了摆脱贫穷的智力和判断力,这种状况不变,再努力也是白费;而如果仅是简单地分钱给穷人,穷人的“稀缺头脑模式”也会导致无法利用好这些福利以脱贫。所以一个合理的社会流动方式应当是,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安全体系,同时保有社会竞争上升通道,资源入口向全社会开放,使得个人能保持正常思维,有尊严地奋斗。   例二:时间不够怎么办?传统时间管理原则是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而穆来纳森研究发现,不是时间不够,而是判断问题的心力不够;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解决方式,反而因分心加强了焦虑,导致无法专心处理主要任务,加剧拖延。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办法是,减少多任务干扰,求助外界辅导,分割问题,从而淡化处理问题的焦虑。   例三:我们每天都处于信息过载中,很多人被微博信息轰炸得无法判断问题,所以一些人开始用“戒网”的方式来摆脱信息过载。事实上这不是信息过载,而恰恰是“有效信息”匮乏的恶果。在一个严重缺乏公开信息的社会,一旦技术带来部分的信息开放,会造成“饿汉吃自助餐不知如何选择”的问题。同样,我们的头脑还处于有效信息稀缺的时代,有“看到字就觉得很重要”的毛病,尚无法处理高浓度信息。最好的解决方式不是回到信息匮乏状态,而是建立辅助性信息筛选机制,帮助自己挑选重要信息。有趣的是,微信因为是同仁、同事间的互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筛选作用,所以微信在中国的发展会慢慢超过今天的微博。   穆来纳森的研究刚刚开始,他关于“稀缺头脑模式”的警示,是我们这个信息和人口爆炸、平均时间和资源都加速减少的时代的一盏指路明灯。 摘自:财新《新世纪》-安替
4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是个什么玩意儿?
热度 2 Bobby 2013-9-18 15:03
我手头有本布鲁诺·雅罗森著、张莹译《科学哲学》有一节专门论述“时间”。我现买现卖,简单一说。 布鲁诺·雅罗森的说法,时间是个“茨冈人(或称吉卜赛人),一个神秘的、古怪的、富有诗意的家伙”。 物理学家比别人更关注“时间”这个概念,那是因为“时间”在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中具有不同的意义。牛顿经典力学中时间为四维时空之第四维,为绝对的时间,或感觉的最初形式。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也认主是描述运动的四维系统之一维。但广义相对论则不同,时间属于宇宙之一部分,是其构成者之一。宇宙不只在时间和空间里,它也是时间和空间。 从实证论角度看,时间存在,且现实独立存在于已观察到的现实之外。但这两者之间是难以调和的。 另外,作者还介绍了普里高津对彭加勒和利亚普诺夫的时间比较,也可从生物学角度、心理现象角度、语言学角度、信息角度来理解时间。 《科学哲学》的翻译质量不是太好,有些地方莫名其妙,对于不懂物理学的人来讲尤其如此。 知网中也有若干关于时间的文献。感兴趣的人可读一下。 物理学还难以把握时间本体 时空的本质 时间定义史探究 “ 时间之箭 ” 的历史探讨 量子测量与时间之箭 系统科学视域中的时间观 —— 以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为例 霍金与彭罗斯关于时间箭头的哲学争论 价值哲学研究的一种新进展 —— 略论霍金对 “ 三个时间箭头 ” 同方向的论证和 “ 时间进化论 ” 、 “ 时间辩证法 ”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504 次阅读|8 个评论
【总结】回应张操老师,哲学中的时间
热度 5 yangguoxue 2013-9-18 11:03
为了前言的前言: 有人评论说:时间的自然属性代表了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和不可逆性,例如“斗转星移”。它是客观的,与人类的意识无关。 但这个自然属性究竟是什么,科学家们可有答案?其二测量仅仅是时间的表象,你对你测量的是什么东西有没有客观的认识?这都是问题。 从哲学的角度看,时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关于时间,太多的哲学家做过太多的讨论,但也仍然有太多的疑惑没有能够解决。时间,大致上可以分为物理时间、心理时间、语言时间、历史时间等不同形式。 显然,时间不同于历史,时间也能不等于历史。对于时间,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明显不同的感受,反映在哲学形式上也有所区别。概而言之,西方哲学里的时间有两种主导的表现形式,一种是容器式的时间,如古典哲学所以为的。另一种则是绝对主观化的时间,如康德哲学所理解的。 而中国哲学里的时间则始终与人生实践相联系,与生活世界密切相关。时间始终在日常生活之中,它已经与人的生存状况相融合、统一了,所以中国的哲学对于时间问题并没有也不需要作太多的对象化关注,即并不把时间作为一个哲学专题来加以对待。 一,西方哲学视野下的时间 西方人时间观发生重要转变,有几个人物颇值得研究。康德是其一,他改变了西方长期以来一直盛行的容器式的时间理念。柏格森是其二,他把时间引入了非理性的生命世界,开阔了西方人的时间视野。海德格尔则是其三,他用实践的生活世界为西方人的时间观填进了鲜活的思想内容。 康德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从他对时间的理解更能深刻地看出这一点。 理解康德的时间,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绝不能把时间当作是一种实质、关系或基本属性而隶属于对象自身,如莱布尼兹;更不应该将它当作是一种容器式的真实存在物,如牛顿。 在康德看来,时间是纯粹的直观,“因而属于我们心灵的主观性质”时间不是仅凭自身 就能够存在的,也不是外在事物对它所做的客观规定,抽去感性直观的主观条件,时间就不能够存在了。时间不从感性经验中来,却普遍必然地存在于一切感性经验之中。时间表象先验地存在于人 的知觉之中。空间与时间都离不开主观的心,都得依赖于主体的感觉。必须承认,把时间同人心内在的感觉联系起来、把时间与“我”作直接的沟通,是从本质上阐明出的时间的先验意义。这正是康德时间观念的闪亮点所在。 时间就是“我”的表象了。“我在直观的感觉中产生出时间本身。”这里的“产生” 是德文“erzeugen”一词。该词语原本还有造成、生产、生育的含义。时间表象一定是由“我”来创造得出来的,这显然已经说明了“我”对于时间形成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而“我”又有“大我”、“小我”之分。“大我”即指可以言说、表达、传递的自觉意识,具有类的特征和群的性质。“小我”是指纯粹的自我体验、自我感觉,只涉及个人的意识、无意识、性情、态度、意志等不可通约性因素。在主流倾向上,“小我”是主观对自身的觉察与领会,只与自己相关,姑且将之视为有生之年的连续。而“大我”则是主观把个体的连续性向类、群方面延伸和推广的结果。也正是在“大我”、“小我”所展示的连续、绵延意义上,才会有灵魂不朽与上帝永恒之类问题的兴起。所以,把时间与“我”相连通,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康德强调,“时间关系仅在永恒中才是可能的,因为同时或连续是时间中唯一的关系,也就是说,永恒是时间自身的经验表象的根基,一切的时间规定,只有在这种根基中才是可能的。”因为时间自身是为我们所不能知觉的,即时间的不可经验性,所以时间在根本上就带有 了某种虚无的性质。因此,同时和继续如何在“我”的经验求得实证,及如何可能,便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喜欢用主观化的“我”去构造永恒表象,这是人性不可更改的基本特征,于是,为满足这一需要,“大我”便成了“小我”的追逐目标,或可说,消失了的“小我”希望在“大我”中找到某种永生、连续、归宿和根据。这样,只能够在“大我”获得存在的永恒,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了时间的经验表象的终极、根基。 《古诗十九首》有曰:“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就是很好地把“我”与时间、与永恒,把个体化的“小我”与类群特征的“大我”作了极妙的连结。时间绝不仅仅是一种钟表化的机械刻度,而毋宁早已被人的生活实践烙上了生命、永恒、人的终极关怀的印迹。 对于康德的时间观,法国哲学家H・柏格森在有所继承的同时又给予了恰当的批判。柏格森在著名的哲学著作———《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中,对康德时间的内感特征或先验性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但康德在时间的表象材料与表象形式之间所划出的截然区分,似乎为柏格森所不能容忍。在柏格森看来,时间是“纯粹的绵延”(Dureepure)或“内的绵延”(Dureeinternce),是纯粹意识的东西,是一种精神现象,它并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也不是某种物性的存在,甚至就是最基本的自我,就是生命冲动或生命的流动和延续。钟表刻度所计量的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都具有同一性质,只能描绘出被排列、被空间化了的时间,因而也是被宰割了的、静止的、停顿的时间。但是,绵延却不同,它所反映的才是“真时间”,因为在自我意识中不断推展着的一定是息息变化的、不可分割的、未加区别、反复连续的生命之“流”。所以,绵延又可以称为“成长”。每一次的成长都是一个不断创新、进化并爆发出新的生命力量的过程,它不如钟表刻度的时间那样具有绝对的数量性、平面性和等质性。绵延是“一种性质式的众多体,跟数目没有丝毫相象的地方;它是一种有机体式的演化,而这演化尚未能 成为一种正在增长的数量;它是一种纯粹的多样性,其中没有彼此判然有别的性质。”纯粹绵延不 允许人们去作科学化的测量,因为这一企图在前提和本质上就已经不知不觉地将它做了空间化、物质化或媒介化的手术,也就意味着绵延的原始性的最终丧失。在柏格森看来,科学的目的在于从外物中抽掉绵延,只把广度和同时发生留存下来,而哲学正相反,它要从内心中排除空间,只专注于主观的直觉体验和内在的生命冲动。 柏格森反对把不占空间的现象非法地排列在空间中并占有着空间,反对把生命中的多元化的性质因素改变为单一化的数量关系,不允许将绵延与广度、延续与同时、性质与数量混淆起来。时间不应该被理解成一种纯粹的媒介,因为在这种媒介中,人们的意识被并排置列着,钟表刻度所显现的时间其实已经不是时间自身了,而是已经裂变成为一种空间性的存在了。而“康德的大毛病在于把时间当作一种纯一的媒介。他没有注意到,真正绵延是相互渗透的瞬刻所构成的;没有注意到,当真正绵延好像具有一个纯一整体的这种形式时,这是由于它被排列在空间。因而康德对于空间和时间二者的区别在骨子里等于把这二者混淆起来,又把自我的象征和自我自身混淆起来。”柏格森以为,有两种不同的“自我”,一个是“基本的自我”,即“自我自身”,是绝对自由的,相当于“小我”。另一个则是“基本自我在空间的表现”,即“自我的象征”,相当于“大我”它为人们的语言生成、彼此沟通、日常生活和历史活动开辟出道路。但是,时间绝对地处于自我自身之中,或可说,只有从“小我”出发的时间才是最原始、最根本的,才是最贴近生命自身的。 康德的时间观,相对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学研究而言是合法的、必要的,它可以成为知识论的前提,可以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扫清道路。但是,对于人们的精神活动的过程性来说则显得过于形式化,缺少具体生活内容的填补和充实。柏格森的时间观,似乎又显得太生命化了,心理主义色彩过于浓烈,很难在实际生活的层面上被人生存在所认同、所接受,同时,绵延如何进入历史的问题也没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于是便产生出海德格尔的时间观。 时间与历史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存在与时间》一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以时间概念为依据,通过对“此在” (Dasein)生存规定的意义的分析,而逐步显现、展露出存在论的历史。在海德格尔,此在作为一种“在世界之中的存 在”(In-der-Welt-sein),具有三种最基本的特征,即一是它的“生存性”,指的是“先行于自身”,此 在总寓于它的“能在”之中,但它还不是某种实在化了的存在,而只具有所谓“存在性”。”二是它的“实在性”,指的是“已经在……中存在”,它总是处于被抛在世的状态之中,它接受并且永远也无法摆脱这种被抛在世的事实。三是它的“沉沦性”,指的是“寓于……而存在”,此在总是在那些不是自己的东西中领会自身,此在所经历的沉沦在世一定是异化着的。海德格尔把这三种特征统一归结 为“烦” (Sorge)。当然此在在存在论意义上的烦,并不是为某些个别具体的事情而操心苦恼,而是对存在总体的思虑,有似于《易传》哲学中的忧患意识。于是,海德格尔的“烦”在根本上就已蕴涵了时间性的内容,因为“生存性”、“实在性”和“沉沦性”这三者的首要意义分别是时间化了的“将来”、“已在”和“当下”,这又是时间的三个基本环节,它们所绽出的不是那种对象化、平面化、单一化的可以 被认知的知识结构,而一定是此在历史活动的全部过程。这样,烦就被理解成为一种“在时间中”(inderZeit)的意义相连续的存在者。 海德格尔以为,时间不等于时间性。“时间性本身不是由将来、过去、当下‘随时间之流’才组成的”。因为时间属于实在性和沉沦的领域,与“已经在……中存在”、“寓于……而存在”相关连,但是,时间性却不然,它只属于生存性,而与“先行于自身”相联系。实际上,惟有“时间性使生存性、实在性与沉沦能够统一,并以这种原始的方式组建烦的结构的整体性。”这是海德格尔对时间性观点所做的最著名的概括。这里所体现的是在他的存在论哲学中,此在,时间、历史、世界达到了相互之间的融合与统一。 但不只止于此,海德格尔的深刻之处还在于,他把时间性进一步地归之“无性” (nichtigkeit),即所谓的一种趋近于死的生存的不可能的可能性,此处的存在是一种绝对的虚无,并且还不断地将自身投射于作为生存的不可能性的可能性的虚无之中。海德格尔指出:“时间性根本不是存在者,它不是什么,而是自身的时间化。” 时间不属于存在者,而只属于存在本身。这似乎已经比康德、柏格森显得更为深邃、彻底。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离开自身的“存在”, 进入经验物质世界的过程,就是时间性对将来、已在和当下所“绽出”的历史。“此在“在本质上是绽出的。”因为,时间性是“此在”的一种动态的、趋向于将来的历史活动过程,是它源始地、自在自为地“超出自身” 的运行轨迹。于是,西方传统哲学中的那种把时间从真理世界中剔除出去、把源始时间本身所具有的内感心理和生活内容抽干,从而使时间成为空间化的容器或纯粹的直观形式的观念,在海德格尔这里就实现了一个大的反转。(PS:此在:哲学概念,一种存在方式。绽出:“此在”的生存不同于其他非“此在”式的存在者的存在) 正是海德格尔使时间有了历史的动感、获得了实践的内容,让它渗透进世界的构成性质。应该承认,这是西方哲学内部在对时间问题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所迸发出的一个了不起的转变。时间在传统哲学里被认为只是一种纯粹的、无始无终的现在序列,“沉沦”才是主体认识所面对的第一事实,而生存性和实在性永远处于被搁置、被遮蔽的状态。“当下”成为时间的中心,而“已在”和“将来”都被甩到了时间的最边缘,根本没有进入哲学思想的视野。 海德格尔说:“源始的时间是有终结的。”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传统的庸俗时间观所以为的那 种时间无穷、无限的神话。因为此在的存在是有限的,时间就不可能是一往无前、永不回头的直线。因为此在的存在是一个不断敞开的历史过程,所以,“当下”就不可能成为时间“绽出”的唯一量度。 既然“烦是向死的存在”那么,“此在”就必定是有终结的,它不可能产生出一个使它自己能够停留下来的终结点,“此在”应该是有终结地生存着的。源始的、本真的时间性的首要现象是将来,这既就决定了个体此在的有限性,即“小我”的暂时性和不连续性。同时,也决定了类群此在的未完成性, 即“大我”的无终端、无根底的基本特征。 然而,海德・格尔的所谓“终结” (End)并不意味着时间的停滞或历史的终止,而只是类群此在在经验现象世界中有所“绽出”的阶段性结果,它既是时间的终结却又是时间的开启。因为按照时间性的要求,源始的时间应该不断地在面向将来中展示出自己的无限可能性,当下和已在应该是有始的当下和已在,而将来也应该是有终的将来。如果离开我们自己此在的在此,时间仍应该继续前进,无限多的世界还应该“在将来中”生成和存在。 过去的已经死亡,当下的正在死亡,只有将来的才是具有生存性的存在。存在的现成性永远不可能取消或代替存在的可能性。所以,在终结与开始之间不断生存性的,在本质上就是时间不断地走向自身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时间的消解和虚无化。在这里,时间没有了,过去、当下和将来都没有了,主观、客观没有了。大我、小我没有了,当然那种以自我为中心、以当下为中心的时间的优越性也就消失殆尽了。宇宙总体统合于时间而又什么都不是。时间的无化,也是世界的无化,“本源地和本真地回到自身是生存的最本己的无性之中的意义。”这样,传统的庸俗时间观便在时间的无化 过程中遭到了覆灭性的瓦解。而这才是哲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抑或连所谓的境界都不应该存在,因为这种无化已几乎是一种无境无界的涅 。因为正如海德格尔所指出的:“无既不是一个对象也根本不是一个存在者。”同时,无化也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对象的消灭或存在的否定,因为“无本身 就被无化着。” 二,中国哲学视野下的时间 由康德、柏格森到海德格尔,西方人的时间观的演变逐渐呈限出一种可以与中国哲学的思维相沟通的倾向。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时间似乎从来就不曾是康德式的纯粹的直观形式,从来就没有脱离过事物的发生、变易、成长和发展的具体过程,而一直与人的生活世界相连通,或者说,时间 直接就是历史本身、生活本身。 孔子著名的语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几乎已经被每一个中国人所接收、所认同。其实这其中既有对时间流逝作对象化的认识之后所产生的一般的理性理念,但更多的还是对人生的感既和叹吁。在这里,时间已经与历史、与人生、与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融合为一体。因为时间中渗进了历史活动的因素,所以时间就必然是具有情感化、心理化的主观意识,甚至我们可以说,时间就是情感,就是人们在某一时刻、具体境遇下所形成的当下领会和心情态度。同时,情感也就是时间,人们一直用当下领会和心情态度去构造具体的、存在了的时间表象。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当下的此时此刻中,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过去已经流逝而不复存在,未来也还没有降临而尚未确定。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时间只有当下,而没有曾在和将来,即根本没有连续性可言,所谓的“连续性”,不过是我们主观构造出的意想物,是我们想象力发生综合 作用的结果。 正如康德所说:“空间与时间的先天概念,仅为想象力(Einbildungskraft)的产物。”一切 表象只有在内感统觉中被整理、连结、粘合之后,才能够建立起一种前后相续的次序关系。再进一步推证,所谓的“当下”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一旦我意识到当下的时候,一旦我把当下作为一个认知对象来进行思维、想象、反省的时候,一旦当下通过语言予以表出的时候,当下早就从我的眼前消失了、逃遁了,当下已经离开了我自己。而我现在所实际面对着的,则是应该新的、此时此刻的、与我本源性地融合在一起并且还没有进入我的意识领域的当下。所以,当下也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时间在本质上就应该是“无”。 与时间的无化密切相关,历史其实也是一个无。历史并不由事实所构成。因为事实是永远无法留存下来的。事实一旦生出,旋即已经死亡。苟且残留下来的都是人们想象和记忆的连结。的确也存在过所谓的事实本身,但它一定已经死亡,被人们所传诵、所言说的事实,早已离开了事实本身,不知不觉中已经渗透了人的理解。事实本身并没有意义,只有当它被解释后,才有意义的发生。辩论两国交战中“究竟是谁开了第一枪”之类的问题,所以便显得极为荒谬。因为这样的事实本身一定服务、服从于国家政治的和外交的现实需要,已经摄入了人的意志。 无论如何,事实本身并不说话,说话的永远是我们的人。事实本身是死的,而人却永远活着。 中国哲学的性情形而上学向时间所作的多层次的和全方位的渗透,似乎已经表明,时间不只是简单的钟表刻度,而始终与人生生命、心理态度、经验感受、历史事实和生活事件等因素密切联系在一起,时间经常会被性情化、感性化。所以,一方面,一般中国人对于时间的了解就显出更多的主观领会的色彩。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时间直接与人生命运、与生活世界相融合。中国人似乎更善于从时间中引申出人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人们一般都相信,根据人出生时间而形成的生辰八字(年、月、日、时),可以决定人一生的命运走势。 董仲舒说:“何以谓之‘王正月’?曰: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 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仁,通以已受之于天也。王者,受命而王, 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王正月”绝不仅仅是时光的流转或岁月的 交替,而是与人的系列实践活动、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历史。 “王正月”,不应该是帝王的任意构想,也不应该是人为的无根据的发明,而是以一定的现实历史作为确立基础的。作为时间的“王正月”是不乏实际生活的具体内容的,它必须与王朝的变更、帝位的承续等重大社会政治活动相适应,必须有一定的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事件与之相关连。这样,通过“王正月”的政治行为就把历史因素揿入到人们的时间意识之中了。 不仅如此,“王正月”还应该涉及人们的信念本体。董仲舒强调说: “故春正月者,承天地之所为也,继天之所为而终之也。”时间的存在是有鲜活历史内容的,而且时 间发生的最终根源在天,而不在人。于是,时间在某些情况下、在某些境遇中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人所不可抗拒的力量,从而带有了一定的神圣性质。 脱离历史的时间,只能是一种记载历史的枯燥的年代表。了解历史事实的起止日期并不标志着就已经知道了历史事实的真相。颇有趣味的是,中国人对于时间的领会似乎总是接近于生存论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对时间的记忆并不是孤立的去回想那些被数字化、刻度化了的年、月、日、时,而毋宁总与特定的历史事件或生活事实联系在一起。一提起“雍正元年”,大脑中马上就会意识到这是指雍正皇帝登基即位的那一年,甚至还会联想起康熙与乾隆。而一说“解放前”,所提示出的不仅是时间化的1949年,还传递出这样的历史信息:那一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指称时间,习惯于用历史事件代替数字化的年限,如日常生活中,一般中国人都说“文革的时候”或“文革期间”,而很少说或根本不说“从1966年到1976年”。再如,人们可以直接说“唐山大地震”,而不必要明确地指出那是“1976年”。应该说,中国人对历史事件的记忆能力要远远强于对具体时间的记忆。 可见,时间在中国人的思维里,一直是进入历史的,或介入实践的。时间与历史、与人们的生活世界紧密地勾连在一起,甚至就是融为一体的。中国历史中,从现存的文献记录看,明确的纪年应该开始于西周的“共和元年”,按照现行的公元纪年推算,相当于公元前841年。在此后2890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通行的纪年方法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随着朝代的更替或帝位的承继而改变。古代的帝国如此,现代的中华民国也基本如此。即使在战乱而无统一政权的历史时期,如战国、三国、南北朝,区域性或暂时性的割据王朝也都是按照这一基本原则来纪年的。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国民党政权结束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定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将“五星红旗”确立为国旗。同时,正式宣布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元”制纪年方法,当年为1949年。这样,就彻底地废除了具有悠久历史并已形成中国公共时间传统的年号纪元法。
2939 次阅读|7 个评论
矩阵乘法需要O(n^3)的时间,不能再减少
热度 4 zlyang 2013-9-18 09:52
矩阵乘法需要 O(n^3) 的时间,不能再减少 牛津大学计算中心主任、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 SIAM )主席 Nick Trfethen 教授 2012 年 11 月的《 SIAM News 》上撰文链接内容以短小篇幅简明地阐述了数值线性代数方向两个未解之谜: 1. 如何快速求逆矩阵 2. 高斯消元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 第一个问题的原文如下: The first problem is, can an n × n linear system of equations Ax = b be solved in O ( n 2+ ε ) operations, where ε is arbitrarily small? In other words, could there be a “fast matrix inverse,” like th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实际上,矩阵乘法的计算复杂性下限问题早就被我国学者解决。本人的看法如下: 对于两个 n 阶 方阵,假如所有这些元素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则定义所包含的 n 个乘法的结果也是 “相互独立”的。即 n 3 的乘法是必须的。由于加法形成lg n 的进位位, “相互独立元素”的方阵乘法,必须的信息量是 O ( n ^3 × lg n ) 。换言之, 随机有理方阵乘法的信息量下界: O ( n ^3 × lg n ) ,不存在比它更小的精确计算方法。 现有所谓 O ( n 2+ ε ) 的矩阵乘法,都是以降低计算精度(误差增大)为代价的。这些复杂性降低的核心技术:把多个乘法合并在一起计算。对于有限位数的数字计算机,这必然导致误差的增大。 1990 年陈道琦、谢友才、应文隆在科学通报发表的《关于矩阵乘法的一个最佳算法》,只用一次乘法。该文对我的发现具有直接的启发。 参考文献: Nick Trefethen. The Smart Money’s on Numerical Analysts . SIAM News, Volume 45, Number 9, November 2012. 美国 SIAM 主席、皇家学会院士提的两个数值代数问题( 1 ) . http://www.mysanco.com/wenda/index.php?class=discussaction=question_itemquestionid=1097 陈道琦,谢友才,应文隆 . 关于矩阵乘法的一个最佳算法 . 科学通报 , 1990, 35(3 ): 161-161. 后记: (1) 听说“矩阵乘法”和“矩阵求逆”不是一个问题,还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高斯消元法?克莱姆?逆矩阵?还有别的吗?“2. 高斯消元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和“矩阵求逆”的关系是什么? (2) “高斯消元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应该是除法里分母的绝对值比0明显大。数值计算稳定性的核心成因包括:(1)计算使用有限的字长(有效数字位数),(2)除法里分母接近0(涉及矩阵时表现为矩阵的奇异性)。小绝对值的分母(特别是无理数分母)导致较大(亦即较长)的分式计算结果。当有效数字位数有限时,造成截断位数引起的误差,这是数值计算不稳定的核心原因。一般加法、减法的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变化慢(相对于乘法、除法),所以乘法、除法计算引起的有效数字位数的快速增加(结合有限的有效数字位数计算),造成了数值计算的不稳定性。 (3)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数值计算稳定性都来源于“有效数字位数”的丢失。至少目前不能肯定这点(有效数字位数的丢失)。 ______________ 相关资料 ______________ Weisstein, Eric W. Strassen Formulas. From MathWorld --A Wolfram Web Resource. http://mathworld.wolfram.com/StrassenFormulas.html Unfortunately, Strassen's algorithm is not numerically well-behaved. It is only weakly stable, i.e., the computed result satisfies the inequality where u is the unit roundoff error, while the corresponding strong stability inequality (obtained by replacing matrix norms with absolute values of the matrix elements) does not hold. 相关链接: 俗解Chaitin定理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478066 数学证明的长度:与公理系统能力负相关 http://bbs.sciencenet.cn/blog-107667-729907.html
个人分类: 基础数学-逻辑-物理|25547 次阅读|26 个评论
与哲学家讨论“时间”
热度 14 bugu234 2013-9-18 07:39
我很高兴经由科学网结交上了复旦校友:吕乃基教授。 其实,我企图交往一位哲学家朋友,议论一下“时间”问题,不是一时的想法,仅仅是以前缘分未到。由于我早就存在这个想法(原因),所以,当我看到吕乃基教授的博客文章:“复旦,复旦”后,我很自然地自动提出:与吕教授讨论与“时间”相关的科学和哲学问题。(结果) 在茫茫人海中,我原来并不知道吕乃基教授(恕我直言),由于现在是信息时代,经由科学网结交了吕教授,这就是缘分。尽管这个过程中有我的主观因素,可是,前因后果的程序是客观的。而我想讨论的重点,正是时间的客观性。 在进一步讨论“时间”问题之前,我首先感谢吕教授详细回复了并一起讨论了我提出的 科学 和 哲学 等问题,因为认真讨论问题是花费时间的。我想说:吕教授的确博学多才,哲学功底很深厚。 其次,对于霍金声称“哲学死了”,我为现代哲学家们抱不平,可是从吕教授回复,现代哲学家似乎并不在乎霍金的说法。吕教授认为:哲学家并不指望去“引领”什么,“指导”什么,只是做作为哲学家的事情,正如科学家在做自己的事情,如此而已。或许现代哲学家们跟不上现代理论物理学家的“进步”,可是他们可以从其他学科,例如生物学、社会学等的基础上达到新的综合。 回到“时间”问题,我提到:时间是描述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物理量,其特点是一维性和不可逆性。俗话说, “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 ” 。也就是说,时间概念可以描述各种事物演化的历史,它是一串用日期和时刻表示的参数,本身并没有历史。吕教授称之为“物理时间”。 我承认在上述的“物理时间”的表述中有缺点:我没有严格区分时间的自然属性以及人们用来计量的人为属性。时间的自然属性代表了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和不可逆性,例如 “ 斗转星移 ” 。它是客观的,与人类的意识无关。 问题在于:现代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把时间概念搞得太复杂化了。很多物理学家过分沉迷于数学公式,他们创造了许多奇怪的新名词:虚时间、时间隧道、虫洞、宇宙弦、四维膜等等,使得物理学的时间与人们感受到的时间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理论物理学界有许多人开始相信,时间是虚幻的;他们甚至认为,时间根本就不存在。 我认为,关于时间的自然属性、也就是时间的客观性,是不可否定的。如果否定了时间的客观性,那么就是否定了整个科学的基础。所以,当以霍金先生为代表的物理学家们认为物理学发展太快,并声称“哲学死了”时,我认为这是科学中的逆流、是理论物理学的退步。 事实上,对于时间的客观性问题的讨论,已经超出了物理学的范围,应该是哲学家们关心的重要问题。我希望哲学家们以及对于“时间”问题感兴趣的学者一起参加讨论,在“时间”问题上达成一些共识,逐步形成中国的学派。
4550 次阅读|24 个评论
答张操先生“与吕乃基先生讨论科学和哲学”
热度 5 lvnaiji 2013-9-17 08:45
吕乃基 很高兴经由科学网结交不少网友,近日还联络上复旦校友。物理系的张操教授邀我一起讨论科学、哲学和文化等问题( 与吕乃基先生讨论科学和哲学 ),深感荣幸;也很赞同在网上公开讨论。这样的讨论,既可以把问题引向深入,又可以吸引更多人的参与。 在讨论之前先要声明一点。张教授在文中说: 他的哲学功底要比纯文科背景的哲学系的学者要深厚得多。 确切地说,我的理科功底早就在多年前还给老师,比起纯理科的学者来说根本不值一提;而我的所谓哲学只是半路出家,根本谈不上“功底”二字。之所以在科学网上大言不惭喋喋不休,只是仗着看似比科学网上各位多那么一点的哲学背景,而且只是在名义上;而哲学大拿一般又不上科学网之故。其实,科学网藏龙卧虎,大V大有人在,深藏不露耳。 言归正传。张教授文章涉及颇广,本文暂置文化于不顾,先议论“时间”。 一部历史,一千个人可以有一千种读法。 由古及今正着读,回忆往事倒着读,忽今忽古穿越读,或真或假魔幻读(莫言),《1984》猜着读…… 这是文学艺术。 在正襟危坐正儿八经的学术上,又可以从哪些角度来理解历史? 博主的体会大致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本体论:究竟是什么书写了历史,参与了历史,以及怎样建构了历史。 这里的“什么”,无非波普尔所言的“三个世界”,即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以及客观知识。此处先看客观世界。 历史,是客观世界真实发生的过程,时间,是主体从某一角度对这一过程的抽象。不同主体从不同视角看待同一个历史,会得出有所不同的“时间”图景。 一部自然史放在那里,自有其法度,虽非随意“供人评说”,但大千世界如此复杂多变,自可以从不同视角切入。 作为一位物理学家,张教授认为: 时间是描述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物理量,其特点是一维性和不可逆性。俗话说, “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 ” 。也就是说,时间概念可以描述各种事物演化的历史,它是一串用日期和时刻表示的参数,本身并没有历史。现代宇宙学把时间概念搞得太复杂化了。 在这里,参与“建构”历史的主要是非生命的“物质世界”,相应地,张教授主要从物理学切入,因而这里姑且称之为“物理时间”。 在有生命参与的情况下,情况会有所不同。生物学家或许从进化论和进化树来理解时间。古生物学家会对进化过程中关键环节的缺失迷惑不解,在另一些场合,又对譬如“澄江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激动不已。相应地也就有了“生物时间”。 与此同时,复杂性科学正在探讨“涌现”、“分岔”、“循环”和“分形”。此处参与“建构历史”的不仅是单一的物质和生命,而且是彼此间的相互参与,以及包括环境,甚至主体。或许可以提出“建构性时间”。 有意思的是,张教授所主张的物理时间,成为所有其他视角之时间的共同基础。试想,若是没有这样的底线或参照系,又如何理解生物的“进化”和“进化树”,“循环”也好,“涌现”也罢,又从何谈起?循环之类,正是相对于张教授物理时间的“ 一维性和不可逆性 ”特点而言。 这里还没有述及霍金的“果壳”或“简史”。 当霍金宣称“哲学死了”之时,他以其特殊视角,看到了他所研究的那部分历史,就此而言,霍金自有其过人的睿智和洞察力;然而,即使他看到了整个宇宙,那也不是全部,须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即使他可以看透“果壳”,他的特殊视角也并不等同于所有人的一般的视野。 哲学家希望得以综合所有情况,这显然是过大的野心,甚至是痴心妄想。不过,或许正是这样的痴心妄想,区分了科学家和哲学家。 哲学家等待着霍金的新作,即使霍金声称“哲学死了”,然后在包括霍金在内的尽可能多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达到新的综合。 哲学家并不指望去“引领”什么,“指导”什么,只是做作为哲学家的事情,正如科学家在做自己的事情,如此而已。 参见: 世界1的量子阶梯和世界2的需求层次-知识论之四 演化:进化与退化 —— 序 及其系列。 他/她的一生:从分岔到分岔 —— 人生感悟之二   教育中的分形 ;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884 次阅读|10 个评论
洗手间里的时间定义
yonglie 2013-9-12 09:07
昨天说时间流,最后几乎回归“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 唐庚 )的“醉眠”境界。这会儿想起另一个有趣的时间“定义”——不单意思有趣,来历也有趣。 第一次看到那句话,是在 Wheeler 的一篇文章里。文章引用了一句话: Time is nature’s way to keep everything from happening all at once. 注释说这是在德克萨斯 Austin 的一家咖啡馆的厕所里看到的涂鸦( graffiti )。我感觉这么有趣的话,大概不是喜欢涂鸦的人原创的。好奇心驱使我去追寻它更“堂皇”的出处,结果发现很多人都以为那是 Wheeler 说的。看来 W 老师也喜欢这句话,而且多次引用,引用的时候大概也忘了出处。 又看到有人以为那是幽默的 Woody Allen 说的——这有点儿靠谱,记得他好像还说过,时间膨胀的好处就是可以睡懒觉之类的。如果没有其他候选者,我差不多相信那就是这位 W 老师的话了。 幸运的是,在 Michaels Savin s 的一篇关于时间箭头和引力的文章里,看到了明确的出处—— Michaels 说,科幻小说家 Ray Cummings 在 1922 年写了那句话,不过在他( M )看来,应该补充为 Time is what allows things to happen in sequence but keeps everything from happening at once. 有了这个指引,就很容易追查原文了。原来, Ray Cummings 在科幻小说《金原子里的小女孩儿》( The Girl in the Golden Atom ,没读原书,不知是“金色的原子”还是“金”的原子)里,有一段关于时间的对话: 接着, The Biggest Business Man 笑了。“ Time, ”他说,“ is what keeps everything from happening at once. ” 这个定义与我的“定义”是一致的,就是别让事情堆在一个小小的时间区段里,要让它们均匀地分布,甚至稀疏地分布,最好是 让事情成为时间轴上的零测度集 。
个人分类: 随想|55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学者的精力与时间分配于科研上太少
热度 12 lin602 2013-8-5 22:59
中国的科研目前存在一个严重问题,教授或研究员们的精力与时间分配在查资料、做实验或指导学生做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学术讨论等科研时间上太少。 2006年在长春参加全国化学会议,与一北京化学所的博士生坐在一起,他的导师是一大牛,一个月与他们见一次面,开个组会,检查实验进展情况,其他时间见不到人,基本上都在外面。 有个课题负责人跟我说他‘不是在做课题汇报,就是在汇报的路上’。基本上就是写申请书(甚至安排其他人写)、课题答辩、课题中期汇报与检查、协调合伙人之间的关系与实验进度、课题汇报、参加答辩、鉴定、验收、参加学术交流会、开会等。 有的教授的办公桌按在飞机上,甚至在汽车轮子上。而许多科研牛人又是官,他们分配在科研上的时间少更是正常的。 也可以说可以让手下人做具体实验与查资料,但是,作为科研人员,这样做是不合适的。许多实验现象是在实验过程中,学术研究的热点在文献上。 花时间太少,是做不出好科研出来的。
4974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日期、时间和地铁图
tengyi1960 2013-7-25 15:08
分享 电子万年历.pps 屏幕钟表拾趣.pps
个人分类: 业余爱好|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必须缩减劳动时间改革劳动工作制度
热度 3 fanxiaoyingz 2013-7-15 23:25
必须缩减劳动时间 改革劳动工作制度 我们讲中国经过六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先后出现了机械化、 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新材化五个过程,而且这五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要实现了,实现以后我国的 生产力水平 就会跃上一个很高的平台,我国即将实现工业化,然后进入后工业时代。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到底提高了多少?提高以后我们怎么办?为了眼见为实,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从日常生活来说,就拿做饭来说,过去我们农村人做饭首先需要放火,柴火需要花费将近十分钟才能好,然后烧火的时候需要一个小孩专门来照管,或者需要小孩拉风箱。我小时候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母亲拉风箱。后来,到了八十年代家里有了电,就买了鼓风机来鼓风,解放了我,当然效率也提高了一些。八十年代我父亲还经常用煤油炉子给我做饭,效果可以,就是只能做两个人的饭。后来九十年代我到了城市,开始使用煤球做饭,当时的煤球还是凭票供应,每家每户只能每月买一份,一份我记得是 136 块,蜂窝煤真的不好摆弄,好半天也点不着火,做一顿饭有时候就是半生不熟的,有时候是煮过浓稠的,最大的危险在于存在煤气中毒的可能性,我实在受不了。过了五年我们买了煤气灶,开始购买煤气罐做饭,这时候才进入了用火自如随意的时代,但是还需要几个月去买一次煤气;那时候还没有电磁炉、没有微波炉,没有电饼铛等,我那时候还使用过电炉子,有时候那个电炉子的接头就烧坏了,修不好很麻烦。 到了现在烧火这个事情变得特别简单:天然气通到了千家万户,灶也变成变成专用灶了。天然气的使用加上高档电器,例如 电磁炉、微波炉 、 电饼铛 、电饭锅、消毒柜等,再加上一定的机械设备,例如绞肉机、压面机、豆浆机。冰箱的应用对于家庭和餐馆至关重要,剩饭剩菜都可以放起来保鲜,这样有的人一天只做一顿饭吃两顿。那么现在做饭的效率提高了多少呢?根据我的体验,提高了一倍多。过去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做好家常饭,现在则只需要三十分钟多一点。从我国自给自足时代算起,效率提高了两倍有余,因为那个时代人们要上山砍柴,运送柴火,还要自己用石磨子磨面,用臼捣稻子等。 在家务中,由于新材料的应用,卫生问题就比较好解决,效率也提高了两三倍。洗衣机的使用使得好多人摆脱了强体力的家务劳动。洗衣机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流行,目前已经从单缸、双缸再进步到了全自动洗衣机了。洗衣机的使用已经使得效率提高了两倍多。 所以,总体来说人们的生活变得轻松自如、自由快活了。 那么工作效率提高得如何呢?工厂的效率提高不用讲,一定量的活劳动所能够推动的固定资本增加了何止是几十倍。就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的办事效率来说,就提高了不止一倍。单就文秘来说,八十年代一般单位使用的是“铅字打印机”,那种打印机是由大概六千多个铅字排列在一个盘子上面,上面有可以一个灵活运动的卡扣来获取需要的字,当打字员发现需要的字的时候把 卡扣 移动到字上面,压下打印杆,卡扣会自动把铅字抠起来打到蜡纸上面。蜡纸打印好以后再用手动油印机使用油墨自己印到纸张上面。每一个单位必须有一个专用的打字员,这个东西一直到九十年代初还在使用。要不就是用蜡纸直接手刻到上面,在用油印机印刷,很是不方便。当时的文件也是由专门的文书来写好,然后经过领导批改润色以后,交给打字员,打字员打好,交给通讯员油印,印好以后由通讯员送到各个单位。所以一般来说一个单位有专门的文书、打字员、通讯员,文章的转抄修改很麻烦。现在电脑彻底改变了这种状态,单位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电脑上写自己需要的文件,写文件的过程可以使用别的电子文件,使用粘贴复制,从而使得写文件非常容易。所以文书的工作被取代了,好多单位不再设立文书,一般单位打字员也不需要了,至于打印那是打印机非常普及的时代,基本上大家都可以编辑打印。这些文书设备的普及对于公务员、设计员、工程师、教师和研究员是极大的帮助,对他们的工作效率提高得不止是两三倍。还有电脑软件的使用,使得数据处理、文字处理、图像处理、影视处理都非常简单,所以对于办公效率的影响也很大。互联网的使用使得研究人员查阅资料非常容易。更重要的是许多方面已经自动化,比如发工资这一项,过去把会计忙得团团转,现在的财政局使用专用软件,按时自动把款项达到职员的银行账户上,把过去几天才能干好的事情,只需要几秒钟就干好了。 不用说,交通工具的普及对于办公效率的提高也是不可小瞧的。过去林业、矿业勘探和地质工作者要出去考察或者现场设计检查,光走路就得花费好多时间,但是自从有了各种汽车,使得他们过去需要几天才能干完的事情现在只需要几个小时,节省了许多路上时间。 现在通讯工具的使用对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也至关重要。六十年前只有极少数人使用电报,八十年代全国邮政局实现了电报随便发,信件随便发,而且那时候不是程控的电话普及到了村委会;到了九十年代,程控电话和传真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和各个机关政府;到了本世纪移动手机的使用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和别人联系,这是一个质的飞跃。移动通讯真的是革命性质的东西,因为这样你可以在上班的时候干家务事,而在家里休息时间也可以干单位的公事。这样把公事和私事完全的搅浑在一起了。这一革命实际上为上班制度的革命提供了终极方法。到了现在,电子邮件的普及,物联网的普及使得工作更加轻松自如。 综上所述,我们现在无论是办公还是生活,其效率都提高了若干倍。那么接踵而来的是以下问题?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坚持八小时工作制度?我们是不是必须坚持坐班制度?我们是不是要坚持签到制度?我们是不是还要坚持现在的休假制度? 总之,我们的工作制度需要不需要改革?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以后人们的行为特点。 首先,现在汽车普及,在大中型城市都要求人们在八点准时上班。那么在七点半到八点十分这四十分钟时间段内,大街上就会拥挤不堪。不光是八点左右,就是十二点,下午两点和晚上六点到七点,这些时间段都会出现严重的交通堵塞。 八小时准时上班制度的缺点之一——交通拥堵 再来看,全国大约有四千万公职人员,我们假设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拥有自己的小汽车,那么就有四百万辆汽车因为每天上班耗油,如果每辆车仅仅耗油一公升,那么全国就会耗油四百万公升,耗费钱财三千万元。问题是如果这些人到了单位有事情干那很好,没有白白浪费汽油和金钱。但是由于现在的效率非常高,结果一整天没有做什么事情,那么就是纯粹的浪费资源和金钱了。同样的问题在工人商人中也存在,不需要上班的时候有没有必要浪费汽油? 八小时准时上班制度的缺点之 二 —— 造成不必要的汽油和金钱浪费。 现在全国有多少官员开着公家的车胡乱跑,或者给自己办事?或者做没有必要的事情,或者吃喝娱乐?大概不少于几百万辆汽车。 这些人没有事情他找事情,动不动开着车到下面去扰民。现在的乡镇府、县政府、市政府由于交通方便,事情少,就是很小的事情都喜欢到村上去,找村长找书记,结果村镇干部穷于应付,疲于奔命,弄得村干部筋疲力尽。有的干部开着车去吃小吃,做健身,做美容。这些东西造成的都是无效经济,浪费经济。尽管不是渎职和滥用职权。 八小时准时上班制度的缺点之 三 ——造成不必要的无效经济,浪费经济 和扰民经济 。 现在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时间大幅度减少了,但是公务员们还是坚持上班八小时。那么他们的闲余时间大幅度增加以后让他们干什么呢?工作干完了又不能离开怎么办?大部分守纪律的人选择上网。但是最近好多省市媒体都抓这些人。其实这些人还都是些老实人。反过来,他们事情干完了你让他干什么?许多人的性情都被这样折磨得没有了,现在的公务员中得抑郁症的人很多了,为什么?很显然是工作效率提高,人员相对清闲的结果。 八小时准时上班制度的缺点之 四 —— 相对清闲时间较多,造成无聊和抑郁。 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消费不足生产过剩,很显然为什么中国的消费搞不上去呢?是因为中国政府当局没有适应生产力发展形势的要求,放开消费。试想,公务员们、职工们、工人们都遵守八小时工作制度,下了班都要做饭,要照管孩子,要做家务,要在路上耗时间,哪里来的时间出去消费?没有时间消费是不是会影响经济?我们社会现在所谓的“宅男”越来越多。再试想,现在的假期虽然比较多,但是所有假期都只有两三天,不能让人放心地出远门。中国那么大,那么多好玩的地方,但是仅仅三天假期能到远处去吗? 八小时准时上班制度的缺点之 五 —— 严重影响了消费市场的兴起。 最近几年,我国南方的水灾十分频繁,大城市夏季尤其炎热,而冬季十分寒冷。极端天气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在这种情况下,上班一族的空调使用频率很高,严重地浪费了资源。热浪导致灾害频繁给环境也带来极大压力,给人带来身心损害。所以大量的人持续地上班工作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八小时准时上班制度的缺点之 六 —— 给环境和资源带来很大的压力 。 所以我建议:无论是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的职工,还是工厂的工人,还是商人,国家应该缩短法定上班时间。由过去的每天八小时,改为六小时工作制度。这样中国的就业压力自然会降低,消费自然就拉升起来,环境压力资源压力自然会降低,交通问题会得到解决。 八小时工作制度在我国已经坚持了六十四年了。在 1866 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会议提出八小时工作制的口号。 1886 年 5 月 1 日,以美国芝加哥为中心,在美国举行了约 35 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罢工和示威游行,示威者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史称“干草市场暴乱” 。这是五一劳动节的起源,也是八小时工作制度的起源,这个起源流淌着鲜血。八小时工作制度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但是在信息化以后严重不适应了。 为什么工人们对劳动时间如此在意,要用罢工来获取?因为它涉及工人健康,涉及社会公平,涉及财富分配,涉及基本人权。缩短劳动时间从微观上讲涉及以上问题,从宏观上讲,它涉及到我国根本的工作制度。 一方面缩短劳动时间是涉及大众就业问题。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很困难。如果缩短劳动时间,那么就能够明显地增加就业人数,从而使得大多数人获得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增加就业也是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一个有效办法。我们的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很严重。如果大多数人获得了就业机会,就会让财富在全社会比较均匀分配,成为公平分配的一个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不断缩小劳动时间,一直到几乎所有社会成员都获得就业机会,获得分配社会财富的机会为止。可能将来会缩小到四小时。 另外,很显然缩短劳动时间能够部分解决以上六个问题。 作为社会性质的工作制度,除过有必要缩短劳动时间外,还应该有配套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在我看来有:第一,实行全民工资制度;第二,实行极寒天气和极热天气的休假制度。在这些时期应该象中学大学一样增加二十天左右的自由假期。第三,实行灵活的劳动在岗制度。 关于实行全民都享受工资的制度,我在 2009 年就已经提出了,当时国家也处在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前期,“ 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建言中国政府应向全国发放 1 万亿消费券 , 限期 3 个月花完。 当时全国农民工失业有一千万,回乡的六百万,沿海企业倒闭风潮很严重。现在我再次提出这个建议。我个人认为这是调整财富分配的最有效办法之一。全民工资的水平在解决每个人温包以上,例如每个月 200 元,对国家来说花不了多少钱,但是能够有效地维护稳定。 http://blog.gmw.cn/blog-41182-41225.html 实行极寒天气和极热天气的休假制度 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职工中暑,感冒等疾病流行;二一方面使得极端天气环境压力和资源压力得到缓解。最近几年大多数大城市暑期高温都在 35 度以上,已经很不适合居住。所以在极热时期和在极寒天气 放假 ,让人们到适宜的地方去旅游很有必要。 总之,我国的劳动工作制度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2607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犯罪时间热图的制作
SircTyang 2013-7-1 19:27
西方大量的研究表明,犯罪不仅在空间上存在聚集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热点( hot spot ),同时也在时间上存在聚集,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扒窃案主要集中在商圈、车站等地方且人流量较大的时刻。我们可以建立热图( heat map )来反映案件在时间上的聚集。 如何直观的反映这些数据的变化呢? ( 1 )利用 excel 做热图 直接在 excel 中选择条件格式 — 色阶,就可以轻易的自动生成时间热图,让人一眼看出案件的高发时段。 ( 2 )利用专业的软件生成等值线图 可以利用一些专业的软件如 Arcgis 、 Sufer 、 Mapgis 等做等值线图,同样能够直观的反映出案件发生的时间热点。另外 excel 里的图表 — 曲面图也能生成类似的结果,只是需要后期进行调整。(参考 http://excelpro.blog.sohu.com/171854762.html ,用 Excel 曲面图做等高线图(仿罗兰贝格消费者价值体系图)。下面是国外同行用 excel 做的热图。 目前,国外的一些专业的犯罪分析软件如 I2 , Hunchlab , ATAC Workstation 等都已经集成了这些功能,能够很好的为犯罪分析服务。
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不得不转】教育科研:如何在“碎片化时代”里坚守
richwindow 2013-6-19 11:01
为了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网上查阅时,看到一下深有感触的文章,相信你我或多或少正或曾经处于这种状态,在此感谢作者。ps:包括阅读这篇略长的文章,本人也未能连续读完,并持续深入思考更多,陷入矛盾.....,需要自己的意志力去克服、最终适应。 教育科研:如何在“碎片化时代”里坚守 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3年5期 作者:李舒文 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精心选定了一本专业书,本想一口气读完,可是从学校带到家里,从案头拿到床头,几个月过去了,甚至一年时间也未能读完 ;一种教学现场或一个教育案例很有典型意义,一时触发了我们的情思,想写一篇教育论文或教育随笔,可是直到灵感飞逝也未能落笔成文。若有这种情况,也并不完全是我们的错,不能简单认定为学习不用心或时间抓得不紧,因为,在这期间,我们并无闲暇,我们肯定阅读过其他不少书报,写过其他内容的博客文章,忙过更多的事务。准确一点地说,我们已经进入到“碎片化时代”里。 “碎片化时代”的明显特征就是,频频来袭而又无序的大量信息和包含着信息的事务,使我们用于做事的时间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我们用于思考的时间被排挤得断断续续(ps:感触颇深)。 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多了,内容是丰富了,但真真假假、零零碎碎,要认识某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却显得那样的费力劳神。接着,我们进入到“无序的忙碌”状态,似乎是精疲力尽,却鲜见显著的成果。还有,我们的思维也在光怪陆离的信息和种种诱惑面前难以深入和集中,少了想象力,少了系统性。好像我们突然间变得“老”了。 对于教育学术研究,“碎片化”造成了不可小觑的干扰和冲击,使我们不能以习惯而有效的方式,也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学术研究的持续性失去保障。 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越来越多的临时性事务常常强势介入,教师们要放下正常的教学工作去完成,集体教研活动、安全教育活动、一项跟着一项的迎检以及各地各校的“改革项目”等。 现在学校实行绩效考核,面面俱到,教师必须谨小慎微地做好各项工作的各个细节。许多中小学教师反映,工作日内,从早到晚均被各种各样的活动排满,读书研究的实际时间越来越少。而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却越来越大,干扰和影响着工作情绪,买房、购车、婚育、聚友,这些人之常情的事务常常使人不能静下心来从事学术研究,偶然闲下来想查找文献资料,研究些东西的时候,来自网络的新闻信息、没有更新的博客又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其次, 原创逐渐成为稀缺。在学术研究持续性遭到破坏的同时,各类信息滚滚而来,提供了极大“便利”,以“高效”的诱惑消解着我们对原创的执著。 工作繁忙的教师们,已经有不少人把下载、改编、抄录当作论文撰写的捷径,在参加一般性的评选中更是信手拈来。有一家教育杂志曾告诉急于投稿的作者,原来该刊文章被官方网站全文收录,而现在因大部分文章过不了30%的复比率检测,干脆取消上传官网。再次学术研究成果的信任度下降。太多的抄袭现象让真实的、有一定分量的科研成果也被一并作为质疑的对象,甚至怀疑原创成果的存在。不仅是基层学校的教师,教育管理部门、学术研究机构都有几近相同的认识,整个教育学术研究也因此蒙受诟病。 作为教育工作者,进行学术研究,探索教育教学中的新问题,发现教好学生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自己的专业水平,应该是职业份内的事情,正是因为“碎片化”的冲击,我们很有必要提出教育学术坚守的问题,让教育科研在当下的环境里尽量摆脱浮躁、肤浅和过盛的功利泡沫,使它成为成长思想的园林、探索创新的绿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引领教育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前行。 我们的时间、注意力以至意识和思想之所以被切割,形成不连续的“碎片”,说明这些信息碎片本身具有能量不小的吸引力、冲击力和诱惑力,尤其是当它被潮流、快乐、幸福和成功这些华丽的外衣所裹挟的时候,我们的抗拒和坚守有可能一触即溃。因此,对学术坚守,要与非主流的社会游戏及游戏规则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一位特级教师说:他为了在世界语系的大背景中研究汉语言的流变和教学问题,收集阅读大量资料,其中很多是外文资料。他投入了几乎所有工作之余的时间,放弃和拒绝了一个又一个会议、活动和亲友往来,被人误解为“不近人情的人”,但正是这样的拒绝和放弃,他持续专注于研究,终于完成这项重大课题。从笔者从事教学研究的经历来看,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师,要静下心来学习和研究一些个人需要的东西,常常需要利用双休和节假日的时间。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你的闲暇时间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 现在的教师们和社会大多数人一样面临着买房购车等消费的“经济压力”,面临着交友娱乐的假日生活诱惑。我们在期待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也需要权衡实际需要和“赶潮”的关系,需要避免因为“赶潮”而将自己赶进匆忙的生活状态。学者刘再复曾发人深省地说:“人类正在集体变质,集体从人变成金钱动物。”朱德庸先生在论及人生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选择自己做不来的职位,选择自己达不到的梦想,从而选择了人生的各种困境。”选择学术研究是一种困境,选择消费潮流也是一种困境,我们需要理性地判断和选择。而选择了学术研究,就更应淡定地看待各种炫目的社会现象,选择主流而从之,认定信念而坚守,而与看似大势的非主流保持一定的距离。发现了“上帝粒子”的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在48年前就提出了这一理论,但科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在发布这一巨大成果时,他却平静、淡定地说:“我并没有在过去的48年里天天梦想这一天,因为我还有很多别的事情要做。”笔者认为,在“人之常情”的消费和交往之外,研究学术的人肯定还有许多“别的事要做”。从积极的方面说,学术坚守者更要对喧嚣的社会现象保持冷静而深刻的观察力和批判力,有一种内在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信息的碎片常常以美丽、闪烁的流动状态进入我们的生活,它在吸引我们的目光和注意力的同时,会出现一种屏蔽现象。让我们只见一点不见其余,一片美丽足以挡住我们洞察远方或幽微的视线。因此,我们还需要对研究对象及相关信息耐心地判断和品鉴。首先应站得高看得远,在更大的背景下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清代学者张潮曾以不同的望月之见来描述心灵的三种境界,似可作为学术研究的参照。他说的第一种境界叫“窗中望月”,窗牖所限,所见仅为一桢风景或局部物象;第二种境界叫“庭中望月”,景观扩大,天地自然变得开阔;最高境界是第三境界,叫“台上玩月”,登上高楼,与月相邀,与月共舞。实际上,现实呈现给我们的信息对于事物的整体面貌来说可能比“窗中月”更为狭隘和破碎。判断和品鉴还要复原研究对象,不经意间的信息闪现、教学实践中的细节感悟、多种媒体呈现的信息,都需要我们像拼图游戏一样,耐心地一块一块拼起来,去伪存真,复原本来的整体,才能看到整幅风景。先前我们承担的一项省级课题,研究对象为“农村学校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开始时,我们受“问题的出现点”和课题组成员的所任学科所限,把研究对象定位为学科成绩的提高上,后来发现“问题的出现点”还涉及到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列入了这些内容。开题研究后,我们又发现这类学生具有较强的潜在的个人特质。结合新课改精神,课题组又把内容延展到素质教育的更大空间,研究这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和多元智力开发。这样,所需资料多了,劳动量大了,但研究内容更切近于问题的全貌和本质。 能让我们的注意力和意识受到干扰和破碎的不仅是层出不穷、不约而至的烦碎事务,还有侵蚀思想、诱发戾气的负面信息。当我们正致力于艰辛的探索性研究时,部分涉嫌造假的“学术研究”获得了“成果奖”、“良好效绩”,我们就有可能怀疑科研实证的价值,甚至“困则思变”。因此,教育学术坚守还有待学术环境和学术机制的改善。在中小学校,研究型教师常常得不到关注。这样的现象得不到治理,学术研究就难以深入。因此应从制度和机制上保障研究者的合法权益和合理利益。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尊重研究者的特殊劳动和额外付出。笔者工作的地区,有一些学校,虽然经济条件并不多么优越,但在科研制度和绩效考核中规定:教师研究所需书刊可自行购买,学校买单;研究成果获奖,学校报销评审费和材料制作费,另加分奖励;课题研究经费实报实销;优先推荐科研型教师评先、评优、晋职。在这样的制度下,学校领导主持省市级规划课题,教师承担个人课题,研究氛围浓厚,教育质量持续增长。学术环境和机制的改善需要强化一种局面,就是发挥专业科研机构和群众性学术团体的作用。 经过几年来的“去行政化”改革,隶属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学术研究机构,面向基层,面向课改实践,指导和引领广大一线教师从事教育学术研究,催生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科研成果,这条路径应当坚持走下去。同时,还要重视发挥群众性学术团体普及性、灵活性的作用,认可它在严格、规范程序下评选的学术成果,支持和鼓励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2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花钱和攒时间
oaiwqiyao 2013-6-15 09:29
有钱是花掉?还是攒起来? 精选 已有 1849 次阅读 2013-6-14 01:05 |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生物技术 创新 创业 有钱该马上花掉?还是积攒起来?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要看几个因素: (1)有多少钱? (2)花在那里? (3)什么时候用?(攒多久?) (4)攒着派什么用场? 钱越多越没有必要攒。那么,钱少是否也是杯水车薪没有必要攒? 花钱也是很有讲究,是用钱买结果?还是买机会?前者是享受,后者是投资。 单纯为了攒钱而攒钱是否就好?会不会因为攒钱错过了很多投资的机会? 越是有钱的人钱越多,原因就是他们不攒钱而是用来投资,用钱去赚钱。 越是没钱的人越不敢投资,而攒下的钱也不一定能抵御生活中的各种风险。 许多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钱的多少上了,其实,真正重要的是把握花钱的时机 。不管钱多钱少,合理把握时机都是最重要的。 钱的投资如此,时间的投资更是如此,因为时间只能花掉,很难积攒。 人生不也是这样吗?我们随时都在寻找投资的机会: 是献身于一个事业,还是卖身给了一个职业?差别可能就是精力是何时投入的,投入了多少。 我们年轻的时候有时间没钱,所以要学会时间投资;年纪大了有钱没时间,要学会用钱去赚钱。所以,年轻人要学会花时间,年老了才能有钱花。而在年轻的时候就养成攒钱的习惯,可能最后能赞到的钱还是有限。钱,都是赚来的,不是攒出来的。对钱来说,开源,要比截流有效。 人的寿命没有太大的开源余地,所以把握时间和精力的投资才更重要。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年轻人花太多的时间在考试和被考试上,浪费了很多学真本事的机会。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讲,这是一个很大的浪费。
个人分类: 如何达到自由学术王国|0 个评论
全球化&电子邮件的穿越
热度 1 chemicalbond 2013-6-2 11:51
全球化已经渗入到很多人工作和生活中,而通常电子邮件软件显示的时间只有发件人当时的当地时间。由于时区和时差的存在,会时常出现电子邮件在过去和未来时空中不断来回穿梭的怪事。 不知道现在的OUTLOOK之类的软件是否有简单的办法搞定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写软件的人真的应该把这个考虑进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01 次阅读|1 个评论
matlab数据类型和转换
yaozhixiong 2013-5-28 21:37
matlab数据类型和转换 日期和时间 Matlab提供三种日期格式:日期字符串如’1996-10-02’,日期序列数如729300(0000年1月1日为1)以及日期向量如 1996 10 2 0 0 0,依次为年月日时分秒。 常用的日期操作函数 datestr(d,f) 将日期数字转换为字符串 datenum(str,f) 将字符串转换为日期数字 datevec(str) 日期字符串转换向量 weekday(d) 计算星期数 eomday(yr,mth) 计算指定月份最后一天 calendar(str) 返回日历矩阵 clock 当前日期和时间的日期向量 date 当前日期字符串 now 当前日期和时间的序列数 code-1: n = datenum('19-Oct-2000') n = 730778 datestr(730778) ans = 19-Oct-2000 datenum(2000,10,19) ans = 730778 code-2: http://zhiqiang.org/blog/it/datestr-datenum-efficiency-in-matlab.html 最近用Matlab写了个东西,运行效率不如我意。用Profiler跟踪了一下,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其中三分之一的时间花费在datestr这个函数上,六分之一的时间花费在save和load数据上。这里先谈前一个问题,关于save和load的效率以后再谈。 1. datestr和datenum的功能 这两个函数的功能需要从日期(和时间)的表示方法谈起。一个日期,它可以用一个字符串来表示,比如2010-10-30 13:45:17,或Oct.30,2010 3:45:17 PM,Matlab内置31种默认表示方法,同时还支持自定义格式。这种字符串的表示方式具有可读性,多用于外部展现。或者用一个向量来表示日期,比如 ;日期还可以为一个序列值,比如上面的日期可以为73444.1573113426。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常使用数字型的日期,因为储存、比较、计算都要快得多。Excel表格中日期外面看上去是一个字符串,但在内部存储的是一个数字,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这样datestr和datenum的功能就很清晰了,datestr把指定日期转化为字符串形式,datenum则获取指定日期的序列值。 注:Excel的日期的数字表示和Matlab不一样,具体情况参见 Matlab、Excel、SQL中的日期的数字序列形式 。另外Excel的日期类型在vba的match函数上有一个bug,参见 VBA中的Date类型的匹配问题 。 2. datestr和datenum的效率 直接运行10000次datenum: tic; for i = 1:10000, a = datenum('2010-10-10'); end ; tocElapsed time is 26.869241 seconds. 通过Profiler发现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判断输入的字符串表示格式上,通过直接指定输入格式,可将速度加快5倍: tic; for i = 1:10000, a = datenum('2010-10-10', 'yyyy-mm-dd'); end ; tocElapsed time is 5.048942 seconds. datestr函数要好一些: tic; for i = 1:10000, a = datestr(734421); end ; tocElapsed time is 1.760489 seconds. 够快吗?在处理大数据集时还是不够快。下面有些简单的方法让datenum再快100倍,让datestr再快5倍。 3. 提速方法 如果不想改变自己的使用习惯和使用别的替代函数(比如为了保持兼容性),一个直接的办法(习惯)是在使用datenum时对输入指定格式,比如datenum('2010-10-10', 'yyyy-mm-dd')要比datenum('2010-10-10')快5倍。 其次是使用datenum和datestr的替代函数,比如datenummx和datestrmx。虽然在Matlab的正式文档中找不到datenummx和datevecmx,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是MEX格式,速度超快,实现从向量型日期到序列值的转换,其原型如下: number = datenummx(year, month, day, hour, minute, second) = datevecmx(number) 在日期序列值和字符串表示的转换可直接通过sscanf和sprintf实现,这两个函数的性能都还不错。 如果嫌麻烦的话,matlab file exchange上有现成的已经封装好的函数可以用,比如 DateConvert 。我自个也封装了一个,分别为mdatenum, mdatestr分别用来代替datenum和datestr: datetime.zip 1,000 bytes 按照Excel中的用数字表示日期的方法,在字符串形式和数字形式的日期之间互相转化,比Matlab自带的datestr和datenum要快5到10倍。 性能(可与上面直接的比较): tic; for i = 1:10000, a = mdatenum('2010-10-30'); end ; tocElapsed time is 0.259976 seconds. tic; for i = 1:10000, a = mdatestr(734421); end ; tocElapsed time is 0.364543 seconds. 当然如果你追求极致的话,还有另一个选择,用C写一个,编辑为MEX文件来调用。同样,已经有别人写好了,见 DateStr2Num ,按照其宣称的速度,将比上面的datenummx、mdatenum再快5倍。 datetime.zip
个人分类: matlab|20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专家称解决中国环境问题需20至30年以上时间
热度 1 redtree 2013-5-26 20:17
专家称解决中国环境问题需20至30年以上时间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3-5-26 14:47:45 由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主持编写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3》于5月24日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并首次在北京科博会平台上发布。报告的两位主编认为,今后中国的环境可能继续恶化,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消除雾霾重显蓝天,可能还需要20-30年以上。 报告的两位主编,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忠秀和联席所长、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薛进军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和发达国家的经历来分析中国环境问题并经验性地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过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和惨痛教训,遗憾的是,中国不但没能避免重蹈覆辙,甚至比他们走的更远,产生了更严重、更广泛、更长久的环境污染。报告根据发达国家的经历分析,在治理大气染污方面,英国从1952年的“雾都事件”到重现蓝天用了50多年,德国用了30多年,日本用了20多年。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13亿人口,刚刚超过50%的城市化率,高达50%的第二产业比重,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世界的工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等等,使得中国的环境问题比其他国家严重程度深,范围更大,牵扯面更广,原因更复杂,治理起来更困难。由此预计,今后中国的环境可能继续恶化,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消除雾霾重显蓝天,可能还需要20-30年以上。总而言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总报告的作者赵忠秀、王苒和闫云凤也指出,客观地说,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并没有放任环境问题不断恶化,而是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工作。环境保护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为基本国策,“九五”计划期间国家决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十五”计划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在随后的几次全会上提出了具体的科学发展思想,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十一五”规划首次确定了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以说一以贯之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党的十八大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开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时代。这次发生的雾霾这样的环境危机事件敲响了警钟,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反逼机制,迫使政府下死决心,采取更严厉、更具体的措施和果断的行动,改善国人生存的基本条件。而新一届政府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五位一体发展的总格局,明确提出绿色低碳发展的模式和大幅度节能减排的目标,给予国人极大的期盼。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896 次阅读|1 个评论
时间管理
jiangdm 2013-5-26 09:05
contents 沈阳美女车模1 Successful.Time.Management.For.Dummies.pdf 时间管理的网上视频资料 http://www.iqiyi.com/edu/sjgl.html 文/马臻 《关于时间管理的一些体会 》:坚持不懈,细水长流 1. 学会说“不”。拒绝一些邀请,拒绝自己的一些喜欢做但是却不该做的事情。 2. 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消耗,长期记录一个季度左右,并且每天晚上不停地分析。 3. 把事情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来分象限。 4. 计划并执行。记住,做好当前的事情,不要去想其他的。 雷锦志 建议: 1. 通常我把研究和写论文的时间安排在上午。 2. 一般把会见学生和讨论问题的时间安排在下午。 3. 检查工作进度和安静思考问题的时间则安排在晚上。 4. 每天起床以前早晨花两分钟时间想一下今天需要进行的任务。 5. 写论文初稿的时候我会安排一到两周时间进行。在此期间的主要工作就是写好这篇论文,而尽量不去想其它问题。论文的初稿是很重要的,一气呵成更能事半功倍。 6. 不同时写(或者修改)两篇论文(我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同一时间展开两篇论文的工作,结果发现自己很累,工作也没有做好)。而是先作完一篇论文,然后再开始做另外一项工作。当学生和合作者多了以后,经常会有两篇甚至更多的论文任务同时到达我手上,需要修改或者进行写作。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先做个计划,排个先后顺序,而不是急着要完成任务而全面铺开。 7. 备课的时间我通常安排在周末。每个周末至少有一天用于备课,而且备课的内容一定要比课程进度提前至少两周。 8. 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身体锻炼,而不是等有时间才去锻炼。一般来说,预先安排好的事情才可以坚持下来。如果等有时间才去做的事情,通常会变得可有可无,难以实现。 9. 最后一点提议,连续工作一到两个小时后就要休息放松一下。利用这个时间查看以及回复邮件,打电话,出去散散步等。有必要的话要补充一些能量,喝杯水,茶或者咖啡提神,又或者吃些水果和小点调节一下体能以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对于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我的体会只有一点:当你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工作效率就会很高。因此,专心工作的时候要排除一切干扰,例如关上门,没有必要的时候不要上网,不要看电子邮件,甚至手机都关了。 12个时间管理妙招 1、 高度的集中力 。任何事情,没有专注的能力效率无从谈起,因此要培养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情上的能力,而且抗干扰能力要强。 2、 善于利用碎片时间 。人一天的碎片时间是很多的,对于上班族来说尤其如此,比如等汽车、等火车、等飞机、等UFO的时候,比如路途中没有美女搭讪的时候,不要小看碎片时间,积少成多是很可观的,完全可以用这些时间看看书、思考一些问题。 3、 有deadline 。工作中学习中的deadline除了外界施加的,个人也应当对自己提出要求,并且把这个deadline作为一个强制性的标准,必须按时完成,取信于人很重要,取信于自己也很重要,这能让你尊重自己的计划和安排。 4、 每天有一个时间的计划 。事情的轻重缓急按顺序排好,首先完成重要且紧急的,其次是重要但不紧急的,最后才是其他事情。另外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面。 5、 休闲也是合理使用时间的一部分 。不要长时间闲散,但是应当把休闲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6、 掌握良好的做事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方法可以提高效率。在做事情的时候应当迅速学习和总结经验,选择最优的方法。 7、 少看电视 。电视节目可以作为娱乐,但是作为学习方式不合适。 8、 形成自己的工作/学习节奏 。在需要相互协调、协作的事情上,和团体保持一致。在个人的领域中,应当根据自己的 能力形成符合自己习惯和能力的学习/工作节奏。对于学生来说,老师讲课的节奏并不快,完全可以形成自学+疑难找老师的模式。 9、 一鼓作气很重要 。很多事情往往都是刚开始气势高昂,决心满满,但是做到后来越来越拖沓。与其如此,不如一鼓作气完成,尤其对于那些意志力不强的人。 10、 培养自己的意志力 。给自己制定一个30天计划,在这30天内每天一定完成某件事情,比如按时起床、或者跑10公里等。 11、 经常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可以培养意志力,同时让你的头脑变得清醒和兴奋,比打鸡血好用。 12、 对未来有想法 。目标如同灯塔,人生中大方向上的努力和主要时间都是往这个方向。不管有什么目标,有目标并且努力实践的人会过的比没有目标的人充实,也会更加懂得时间的可贵。 时间管理(Time Management)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2687-479791.html GTD——时间管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7160-391870.html 六点优先工作制”,其内容如下。   1. 在前一天晚上写下第二天要做的全部事情,对目标、任务、会议等事件分别按优先级进行排序。   2. 化整为零,把大的、艰难的任务细分为小的、容易的部分。   3. 从优先级最高的事物着手。按事情的重要顺序,分别从“1”到“6”标出六件最重要的事情。   4. 和拖延做斗争,如果事情重要,从现在开始做。每天一开始,请你全力以赴做标号为“1”的事情,直到它被完成或被完全准备好,然后再全力以赴做标号为“2”的事情,以此类推。对于六点优先工作制的优化与改进   第一,六点优先工作制即任务清单采用的是线性列单的方式,往往使人容易关注到细节而忽略了整体进展。利用思维导图做成的六点工作制,我们可以对事件整体进展掌控,才能把握整体进度。   第二,一项任务的达成会涉及到很多的方面的因素,它们之间彼此交叉和关联,在任务清单中也很难清晰地把这些表现出。在一张思维导图中可以把所有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箭头和连线,把它比较清晰明朗的展示在一个平面内。   第三,如何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整合更多的资源,做到优化组合,做最有生产力的事,在任务的进展过程中做到既有长远的规划又有具体执行的细节。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和加权分析法,做出更好的分析决策。   第四,六点工作优先工作制采取的是要事第一的原则即重要的且紧急的事放在第一位,在实际任务的执行过程,原来的并非紧急或是重要的,会因为突发事件的发生而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必要的行动和调整,所以我们更需要动态管理。采用思维导图事物之间的调整只要通过连线和序号的改变就可以,而且事物之间的改变是清晰可见。   第五,如何更好的兼顾到统筹规划和具体任务执行,六点优先工作制设计的更多是执行层面。一张做好的思维导图就像一张作战地图,相应的策略也可以再图上面表达的淋漓尽致。无论是对于决策还是具体的执行都可以历历在目,清晰明了。   考虑到上面的要求,我们可以采用把思维导图和六点优先工作制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又可以充分的体现要事第一的原则,又有整体的规划部署与执行。   这是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时间管理方法,把六点优先工作制和思维导图结合起来,甚至个别人对此有些不屑,但是真正采取行动去做的有多少人?小小改变可能会带来大大的不同,艾维·李这样的建议肯定也给很多的公司提过,但是伯利恒钢铁公司做到了,所以它成了当时全美最大的钢铁公司。如果我们,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做最重要、最有生产力的事情,假以时日,可以想象,会有什么成就? 去不去总结,会不会总结是同起点决胜的关键性因素 上面说了人与人的能力差不了多少,那么为什么同样没有基础的两个人学习新的知识会有学的好与学的不好之分呢?这里我想说的是 ---- 总结! 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思考“总结”是什么? 宏观上说,总结就是把整个知识的体系变成自己的。举个例子:别人的代码很难看懂,但是自己的代码就很容易看懂。原因很简单,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自己当然熟悉,实现过程以及函数的调用自己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如果是别人写的就要好好费费心思看上一看了。学知识也是如此,把别人的知识架构弄清楚,或者把别人的知识放到自己的知识架构中,于是自己对这方面的知识就会很熟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知识“学会了”。 微观上说,总结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说白了……”以及“换句话说……”后面省略号所指的内容。相信大家都有这么一个感触:当你学高数或者数学分析的时候,如果去扣定理那么必定头大。但是如果是别人把定理用大白话给你讲一遍你便会觉得豁然开朗。微观上(比如某个定理,某个技术)的总结就是把那些看起来晦涩难懂的描述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让自己更好的理解与运用。 总结,一言以蔽之: 把别人的知识另存为自己的就叫总结。 对于时间管理是否给予足够的重视 上面的两点是“大牛”之所以成为“大牛”的重要原因,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减小与“大牛”的差距,更自信的说就是我们如何成为大牛!? 首先背后的努力这方面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因为过去的时间已经成为过去,在别人发奋努力的时候我们已经让时间白白的流走了。其次总结的功夫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抓紧每分每秒开始我们自己“背后的努力”,养成总结的好习惯。这些都需要时间的打磨,光阴的锤炼,也就是说如果你现在不是大牛,那么要想以后成为“大牛”《时间管理》就是第一门课程。 关于时间管理想说的有以下两点 大块儿的时间不必多说需要认认真真的管理。经济学上有投入与收益的定义,个人认为学习上同样也存在投入与收益之说。学习一门知识,投入了金钱、投入了时间(这是关键,毕竟千金散尽还复来嘛)要的就是达到某种效果,即我们所说的收益。但是我们往往都是投入了没有收益,或者收益很少。究其原因无非是三心二意,效率低下等等。干着这件事脑子里想着另外一件事,更有甚者就和狗熊掰棒子一样,每件事都干一点到头来哪件都没有干完。这样的时间管理怎能有收益? 建议:管理自己的大块儿时间,一次只干一件事,这件事一定是相对而言最重要的,最紧急的。 零碎的边角时间也应该予以重视。看过刘未鹏《 暗时间 》的人都应该清楚,如果两个人总时间相等,那么区分两人水平的就是对“暗时间”的利用。(具体参考刘未鹏的《 暗时间 》一书)。这就是告诉我们, 重视别人重视的最多你会和别人一样,重视无论别人重不重视的你将超越别人 。零碎的时间一样可以用来思考,用来学习,看你去如何对待他们了。 建议:罗列一下自己有哪些零碎时间,能否用学习(例如背单词,回忆昨天的学习内容等)填充他们,而不是让这些零碎时间浪费在发呆上。 怎样时间管理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时间管理的工具, 谷歌日历 。其实大家都知道,希望今天忙碌的您能特地拿出几个小时好好学习一下谷歌日历的帮助,然后尝试着安排自己的时间,成为“大牛”从今天开始! PS : 很多的时候给自己制定计划一般都是完不成,这样的话一次两次坚持制定,后面三次四次就不想再制定计划了,感觉这是在浪费时间。 其实这要归咎于不能客观的了解自己,高估或者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了解自己和了解别人是一样的,是需要时间的,怎么可能一次就准确透彻呢? 每次给自己制定计划看看完成的情况,然后下次再制定的时候逐渐调整计划所需的时间长短。时间管理不是意味着一定要在某个时间段之内完成什么,而是努力使自己的时间达到最大化的利用。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计划那么工作或者学习的效率会更低,从这方面来看 你就会发现 只要是去管理时间,只要是去定计划都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个人分类: 杂论|2 次阅读|0 个评论
85%大学生是在浪费时间
热度 1 xupeiyang 2013-5-21 11:54
现在的大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白白浪费。 【美国专家:85%大学生是在浪费时间】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前不久建议成绩一般的学生别上大学,直接当管道工。美国社交媒体BusinessInsider报道,无独有偶,美国联合投标大师特兰克估计,85%大学生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来获得一个学位。布隆伯格和特兰克的观点具有挑衅性,但很可能会成为主流意见。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267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快速处理时间序列的大气数据
cwjwang 2013-5-19 14:18
Manipulating and plotting climate data Index | dataloggers | Dataloggers | datalogger choice | temperature sensors | RH sensors | Lux UV | Mounting sensors | sensors in historic buildings | Data handling | References | data manipulation and plotting | gnuplot | climate records (pdf) How to manipulate climate data files Many dataloggers dump their collected data directly into Microsoft Excel. The users of dataloggers which don't dump the data into excel often transfer the data for processing in excel, which has become the standard tool for scientific data reduction. However, there is an entire alternative ecosystem of ancient and free programs which can vastly speed up the ordering, display and analysis of climate data. These programs were developed in the early days of computing, for the big-iron unix operating system of the room-filling computers of the IBM era of dominance. The unix way of doing things has since been reinvigorated by the appearance of the linux operating system, which runs on the smallest computers and costs nothing. However, all the programs described here will also run on MSWindows, but need to be installed (they come ready to use with most linux distributions). It may be easier to get started by manipulating climate data in excel but if you routinely have to inspect and report climate records as a person responsible for the climate in a museum, or any other building, it will soon become much quicker to use programs which are initially puzzling but which can be automated and chained to provide very rapid manipulation and display of climate data from varied sources. The starting point is to get the data into plain text format. This is the only durable and universal format, since most datalogger manufacturers' programmers assume that data from their particular device never needs to be combined with data from other sources. So the data are stored in strange binary formats readable only by the manufacturer's software, and often for the current version only. I leave it to the reader to extract these data into plain text, because the process is unique to each datalogger's software. Converting date formats Once you have the data in plain text format, let us first tackle a common problem: synchronising the date-time format to allow merging of data from two sources, or to concatenate data from one source, but which has been collected by two computers with different user's choice of date format. The following record fragment is in US style date format: month/day/year. 08/23/06 09:00 23.4 78 08/23/06 10:00 23.9 75 Having data sets in various formats risks ambiguity, since for nearly half the month's days, the US and European formats are both valid but indicate different dates. Let's suppose you want to convert these data into the European date format, with four digit year, in order to merge it with data from your European meteorological office, to see how the outside weather influences the indoor climate. The awk programming language will sort this out with a one-liner. Awk is a language designed specifically to manipulate data in rows with repeating patterns. It reads each line in turn from a file and operates on that line with a series of instructions which you write. Awk is a text-only program. No mouse is required, you talk to it in text sentences written into a terminal box, or written into a file for repeated use. The terminal is that black rectangle on your screen into which you type instructions. Yes, there is a terminal program in Windows. It's well hidden and not very versatile, but it will do. awk '{print substr($1,4,3) substr($1,1,3)\ '20' substr($1,7,2), $2, $3, $4}'\ americandata.txt europeandata.txt The word 'awk' calls the program. It reads in the first line of the file 'americandata.txt'. It divides the line into fields separated by spaces. The first field is labelled $1 and so on. Then it operates on these fields, getting its instructions from the expression enclosed in '{...}'. First it prints the day, which is in the fourth to sixth symbols of the first field: '23/'. Then it prints the month, then it prints the literal '20' followed immediately by the two digit year. Finally it prints the remaining fields unaltered. The output is sent using the '' symbol to the new file europeandata.txt. The original file is not changed. Note that the '\' indicates a line continuation, broken in this display for clarity. The output from this one line instruction is: 23/08/2006 09:00 23.4 78 23/08/2006 10:00 23.9 75 This is not a robust script because it won't work if the early months and days are single digits. The date field will then not have a consistent length. That difficulty can be fixed quite easily by instructing awk to use the '/' symbol as the field separator. This lumps the two digit year, the time and all the climate data into a single field, but that doesn't matter because it is to be copied unchanged. awk -F"/" '{print $2"/"$1"/"$1"20"$3}' \ americandata.txt europeandata.txt The '-F' is an option which instructs the program to use the following '/' as the field separator, instead of the default which is a space. Sometimes months are written out in full. This is not a portable format because the names are different in all languages. A simple awk script will replace the month by a digit: #convert full month to digit #example line: 01 April 2005 01:00 16.0 /\#/ {print $0} /January/ {print $1,1,$3,$4,$5} /February/ {print $1,2,$3,$4,$5} /March/ {print $1,3,$3,$4,$5} /April/ {print $1,4,$3,$4,$5} /May/ {print $1,5,$3,$4,$5} /June/ {print $1,6,$3,$4,$5} /July/ {print $1,7,$3,$4,$5} /August/ {print $1,8,$3,$4,$5} /September/ {print $1,9,$3,$4,$5} /October/ {print $1,10,$3,$4,$5} /November/ {print $1,11,$3,$4,$5} /December/ {print $1,12,$3,$4,$5} What happens here is that each month name in turn is tested for, by enclosing the word between /.../. The corresponding print statement substitutes the number of the month where the word would go. Some files have the time in am-pm format. Here one needs to test for the format and add 12 to the hour if there is a 'pm' in the line, for example: ... /pm/ {print .... $2+12, ....} ... If you have many different formats to deal with, you can chain simple scripts to work in turn on the data files, so you don't have to write all possibilities into one monster script, which will be difficult to test. The ISO standard date-time format It would be better for durability and portability of the data set to transform the date-time into ISO format. This is a standard which is undeservedly rarely used. Humans don't change habitual ways of expressing weight, length and date easily, even if the new version is much more rational and easy to deal with. The ISO format is logical and has other advantages we will first recognise later. Here is a date in ISO format: 20090226T1416 . This is not easily readable, so ISO permits some formatting: 2009-02-02T14:16 . (that is all on one line - your browser may divide it) . The reason for using 'T' instead of a space to separate the time portion is that the single field thus defined is easy to sort and to merge with other files, using the single date-time field as the synchronising link.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synchronise on two fields. The awk script for tranforming the date-time into ISO date-time is listed below. BEGIN{FS=" "} { printf("%4d-%02d-%02dT%02d:%02d",$3,$2,$1,$4,$5) for (j=6; j = NF; j++){ printf(" % 5.1f",$j) } printf("\n") } This is too long a script for convenient typing into the command line, so it has been written as a file, called for example, 'date2iso.awk', which can be called from the command line thus: awk -f date2iso.awk inputdatafile.txt outputdatafile.txt The '-f' option instructs awk to take its instructions from the filename which follows. Let us parse this script carefully because it introduces some fundamental capabilities. The BEGIN{...} construction sets starting conditions, before the data file is processed. In this case there is only one instruction. It sets the field separator FS to any of several symbols: '/', tab, space or colon. The square parentheses identify this as a list of alternatives: encountering any of these symbols will start a new field. Note that the hyphen is not listed as a separator, though it is frequently used in dates. This is because it may also be present as a minus sign in the climate data. Dates with hyphen separator need extra processing, described later. The second pair of curly brackets {...} tell awk what to do with every line of the input file, after it has split the line into its separate fields. The next line prints the first five fields, which constitute the date and time information, in a different order and with a different format to construct the ISO date-time string without spaces. The format definition is the sequence starting %4d.... Each '%' symbol is followed by the format of the corresponding variable, which is listed after the closing quote of the format description. So %4d prints the year ($3) as four digits, immediately followed by a hyphen, then the month in the format %02d, which makes a two digit month with a leading zero for single digit months. The '-' and the 'T' are literal characters: they are printed, not interpreted. The grammar of the format instruction is 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 on searching for 'printf format'. This format grammar is used in many programming languages with very little variation, so knowing it may be useful in other contexts. After the date and time there will be a number of fields containing climate data. This script doesn't need to know how many of these there are because awk finds out for itself and holds the number in the 'NF' variable. So the script iterates through the fields, using the idiom 'for(...){...}', printing them all in the same format. The format string specifies one decimal place precision and assigns 5 spaces to the value, to give space for a minus sign (that is specified by the leading space after the %). Finally, a newline character is inserted to end the row. An example input file is: 2/2/2009 8:15 -0.3 98 2/2/2009 9:30 -10.3 67 10/2/2009 10:30 0.7 55 10/14/2009 13:30 7.4 45 The output from this script is: 2009-02-02T08:15 -0.3 98.0 2009-02-02T09:30 -10.3 67.0 2009-02-10T10:30 0.7 55.0 2009-14-10T13:30 7.4 45.0 The output is in the ISO standard format and is also nicely aligned for easy scanning by eye. You can store this with confidence that it will be machine readable by anyone, in any nation, far into the future. But you should add by hand a short description at the top: # output from demo showing # awk manipulation of climate data files 2009-02-02T08:15 -0.3 98.0 2009-02-02T09:30 -10.3 67.0 2009-02-10T10:30 0.7 55.0 2009-14-10T13:30 7.4 45.0 The leading hash sign is unix convention for indicating a comment line. Awk will read it however. The script fragment for handling these comments is: ... /\#/ {print $0} ... This will read a line containing '#' and print it exactly as written. The '$0' specifies the entire line. Many dates in data files have a hyphen separating year, month and day. This is a problem because the '-' can also appear in the same line as a minus sign before a temperature value, for example. So the hyphen cannot be used indiscriminately as a field separator. One has to look specifically for a hyphen in the date field, usually the first field. The code for doing this is $1 ~ /-/ followed by what to do if the hyphen is found. This is rather cryptic code, but one soon gets used to the few strange idioms, and there is a very good reference book listed at the end of this page. BEGIN{FS=" "} $1 ~ /-/ { #date field has hyphens n = split($1,dc,"-") printf("%4d-%02d-%02dT%02d:%02d",dc ,dc ,dc ,$2,$3) for (j=4; j = NF; j++){ printf(" % 5.1f",$j) } printf("\n") } # no hyphen in date field $1 !~ /-/ {printf("%4d-%02d-%02dT%02d:%02d",$3,$2,$1,$4,$5) for (j=6; j = NF; j++){ printf(" % 5.1f",$j) } printf("\n") } A useful function used in this script is 'split', which takes the first field, which is the date, and splits it at the hyphens to make three sub-fields, which are stored in the array dc. They can be retrieved separately as dc ,dc and dc . These are then printed with a modified printf statement. If there is no hyphen in the date field, the program drops through to the next test, which is for 'not a hyphen', and follows the same instructions as in the previous code example. Dealing with different sampling frequency A problem that arises when trying to merge data from different files, for example indoor data with outdoor climate measurements, is different sampling intervals in the data files, and maybe also irregular times, such as 11:07, instead of round numbers of minutes. An awk script that reduces everything to hourly data, with the minute set to exactly zero, helps with merging data from diverse sources. The definition of hourly data is ambiguous - most dataloggers will average more frequent measurements during the set interval between data storage times, or the logger will wake up every ten minutes, say, and then record a single spot reading. In the first case the data refers to a time earlier than that recorded by the logger. In the second case the time is exactly right but the data logger will miss variations occuring while it was asleep. Then there is the sudden change of time when summer time starts and ends. The following script averages every record in the hour before the stated time, which corresponds to what most dataloggers do. # awk script for reducing more frequent data to hourly average # assumes input like: # 2009-02-05T08:37 -5.6 65 # where the first field is the ISO date-time, # the second field is the temperature, the third the RH # # The program accumulates the data values until it hits a minute # that is less than the previous minute. This signals a new hour. # it prints the new hour with exactly zero minutes and then prints # the average climate values from the previous hour. # Note that already-hourly input data are delayed one hour. BEGIN { prev_minute = 0 rowcount = 1 } { thisminute = substr($1,15,2) if(thisminute = prev_minute){ # time to average and print av_t = sum_t/rowcount av_rh = sum_rh/rowcount #print ISO date time without minute printf(substr($1,1,14)) #print zero minute then climate values printf("00 % 5.1f % 5.1f\n", av_t, av_rh) sum_rh = $3 sum_t = $2 rowcount = 1 } if(thisminute prev_minute) { sum_t += $2 sum_rh += $3 rowcount += 1 } prev_minute = thisminute } Given this input: 2009-02-02T08:00 -0.7 99.0 2009-02-02T08:15 -0.3 98.0 2009-02-02T08:45 -0.1 96.0 2009-02-02T09:00 0.7 92.0 2009-02-02T09:15 3.3 88.0 2009-02-02T09:30 10.3 77.0 2009-02-02T09:45 12.7 62.0 2009-02-02T10:00 13.5 57.0 2009-02-02T10:15 15.3 67.0 2009-02-10T10:45 45.2 77.0 2009-11-10T11:00 38.3 82.0 2009-12-02T11:15 32.6 89.0 2009-12-15T11:30 30.4 92.0 2009-12-15T11:45 30.4 94.0 2009-12-15T12:00 28.1 44.0 2009-12-15T13:00 22.6 34.0 2009-12-15T14:00 12.4 84.0 the output is: 2009-02-02T09:00 -0.4 97.7 2009-02-02T10:00 6.8 79.8 2009-11-10T11:00 24.7 67.0 2009-12-15T12:00 32.9 89.2 2009-12-15T13:00 28.1 44.0 2009-12-15T14:00 22.6 34.0 Notice that if the input is already hourly, the time gets put forward one hour - which is convenient for dealing with summer time. If you don't want this, you need to write a third test: if(thisminute == prev_minute){print $0} (note the repeated equals sign). This passes the row directly from input to output. Then you must remove the '=' from the first 'if' test in the script. Merging data from two source files The next job in this sequence of manipulations is to merge this indoor data (we suppose) with outside climate data from the local met office. You may need to write a script to convert the met office data to ISO date-time, most don't use the ISO format! After this, you could use awk to merge the files but it is much simpler to use the unix utility program join . join hourly_inside hourly_outside alldata The outside data file is: 2009-02-02T09:00 7.3 43 2009-02-02T10:00 6.4 56 2009-11-10T11:00 4.3 52 2009-12-15T12:00 2.1 66 2009-12-15T13:00 5.7 72 2009-12-15T14:00 8.9 85 and the joined data file: 2009-02-02T09:00 -0.4 97.7 7.3 43 2009-02-02T10:00 6.8 79.8 6.4 56 2009-11-10T11:00 24.7 67.0 4.3 52 2009-12-15T12:00 32.9 89.2 2.1 66 2009-12-15T13:00 28.1 44.0 5.7 72 2009-12-15T14:00 22.6 34.0 8.9 85 That assumes that there are no gaps or inconsistencies in the two files. Let us try removing one hour (12) from the inside data file, which is more likely than a defect in the met office data. Join gives this result (with a warning): 2009-02-02T09:00 -0.4 97.7 7.3 43 2009-02-02T10:00 6.8 79.8 6.4 56 2009-11-10T11:00 24.7 67.0 4.3 52 2009-12-15T13:00 28.1 44.0 5.7 72 2009-12-15T14:00 22.6 34.0 8.9 85 So it copes with most errors to give a correct result even with imperfect data. 'Join' takes the first file as the master and appends data from the second file when it matches on the first field. At this point you will be ready to graph the combined indoor and outdoor data using gnuplot, as described on the plotting with gnuplot page in this treatise on data logging. After all this exposure to mystical code conventions you will be asking: what's so great about this complicated stuff? I can do it all in excel! Maybe. I haven't tried. The value of 'awk' and 'join' and 'gnuplot' and many other utility programs that work from the command line, is that they can easily be automated. If you get regular or irregular batches of climate data files which you are required to scan for climatic threats, you can spend a few days putting together a group of programs which allow all the data reduction and display to be automated so you just bring up the latest graph on your browser, without any handwork on the original files. With linux, the necessary programs for data manipulation and automation are built into the distribution. However, many students of climatic processes are locked into institutional software policies, usually based on MSWindows and often restricted to specific programs. The unix utilities are available for Windows in a package called 'cygwin'. Alternatively, awk (I recommend the variant called gawk) and gnuplot can be installed directly on Windows. One can also run linux from a live DVD. This will not affect the computer in any way, but it is slower and less versatile. Finally, linux can be co-installed on a Windows PC, allowing booting either operating system on startup. References The standard manual for the awk programming language is: Dale Dougherty and Arnold Robbins, 'Sed and awk', 2nd edition, O'Reilly, 1997. ISBN: 978-1-565-92225-9 The ISO date-time format: http://en.wikipedia.org/wiki/ISO_8601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 Derivative Works 3.0 Unported License . Index | dataloggers | Dataloggers | datalogger choice | temperature sensors | RH sensors | Lux UV | Mounting sensors | sensors in historic buildings | Data handling | References | data manipulation and plotting | gnuplot | climate records (pdf)
17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不同学历阶段读书与研究的时间分配
热度 6 cyn568 2013-5-18 19:42
昨晚写了《不同学历阶段读书与研究的时间分配》一文,评论者有赞同的,有反对的,但有评论者认为我这是“书呆子”的表现。首先说说我对“书呆子”的理解。 本科时,有一次在饭堂吃饭,旁边有一学生(面熟但没说过话)跟他的同学说:“要是经常去图书馆看书又拿不到奖学金感觉很没面子”。大学校园里有许多类似的人,碍于面子,怕被说成是“书呆子”不敢多读书。我认为是不是“书呆子”与读书数量的多少,读书时间的多少一点关系都没有。读书,只要你能吸取前人的养分,将书上的东西转化成为自己所用的东西,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哪怕你读了五卡车的书(学富五车)也不能叫“书呆子”,相反,那种读书只是为了应付一下考试,不考试就不读书,读书又不能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即使他一生只读了一本书,我认为他也是“书呆子”。 言归正题,再谈不同学历阶段读书与研究的时间分配。研二时,和一在普通院校读硕士的本科校园聊天,他问我发了几篇论文了,我说我一篇都没发,他又问:“那怎么毕业”,我说:“大连理工大学对硕士没有发论文的硬性要求”,他感到惊讶,“我们普通学校都有硬性要求,怎么你们重点大学都不要求,看来重点大学研究生也很水”。事实上,我到毕业也没发论文,连最后的毕业论文才花了一个多月凑的,这一个月还要找工作,因为我的一个导师认为硕士论文除了混个毕业外,别无它用(我曾写过“我的两个导师”及“打工仔研究生改变我学习的轨迹”两文)。 看看我那些获得“优秀研究生”称号的同学,且不论他优不优秀,学校授予他“优秀”的称号很大程度是根据他发表了较多的论文,那些论文拿来忽悠人事部门的 HR 还是可以的(我个人招聘经验发现,有的研究生会拿他发表的论文来证明他的科研能力),但忽悠不了我,其实那些论写了什么东西,怎么凑的,他自己都心知肚明。下面,一字不变地抄录程代展老师《读书、科研与人生道路》一文的两段(黑色字体标明): 我在美国上学的时候,博士学位只有修课的要求: 16 门课, 48 学分,却没有发表论文的要求。我毕业时发了一篇期刊论文,一篇会议论文,按国内标准可能不够毕业。我有的同学毕业时并未发表任何文章,却照样毕业,而我修过的 16 门课却让我终生受益无穷。 个人以为,从长远看,打好基础比发表几篇论文重要得多。做学问就像盖房子,打不好基础是盖不成高楼的。我招研究生,硕士期间就发表了一堆论文的学生一律不要。你该念书时不念书,就学会并凑垃圾论文,就像你学武功不练基本功,却学了花拳绣腿,道走歪了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搞基础理论研究,肚子里必须有几门过硬的课程当利器。林肯年轻时当过伐木工,他说过一句话:“如果给我 8 小时砍掉一课时,我会花 6 小时磨斧头”,只有厚积薄发,才能写出好文章。 我认为,不单是搞基础理论研究,肚子里必须有几门过硬的课程当利器,搞工程技术的一样肚子里必须有几门过硬的课程当利器,硕士阶段不重视读书,认为科研更重要的,完全是好高骛远的表现,另外,有的研究生怕被认为是本科没学好,利用研究生阶段补本科知识,害怕读书的思想,完全是作茧自缚。 我硕士阶段自学了《弹性力学》,《结构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这些课程工作后时不时能派上用场。
5932 次阅读|11 个评论
时间飞逝
houyang1213 2013-5-17 06:29
时间过得好快,儿子都14个月了。我每天还都再忙忙碌碌的
27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时间是可逆的
ChinaAbel 2013-5-15 19:26
如果时间是可逆的,很多事情的发展过程倒过来看将变得非常有意思。 比如把西游记倒过来看其实更精彩。 如来派师徒四人带上八部天书和小白龙去东土 大唐去传教,在一路上遇到了各种妖怪,打来 打去发现他们都是有后台的,无论怎么作恶都不受惩罚,八戒和沙僧觉得太黑暗了,无奈一个躲进了高老庄,一个钻进了流沙河,只有悟空坚持正义一路斩妖除魔护送师傅东去传教。结果天庭对悟空实在忍无可忍就 和如来达成协议——我们可以保证唐三藏 平安到长安,不过你得把孙悟空这个刺儿头 给办了,如来同意了,在一翻阴谋之下,白龙重伤坠入山涧,悟空败了,被压在了五 指山下,而唐三藏却抛弃了孙悟空,孤身来 到长安,在长安传完教,被封为御弟,享受完荣华富贵,寿终正寝。就这样过了五百年,悟空终于从五指山下逃了出来,一声 不吭,把天庭搅了个天翻地覆,天庭被逼无 奈许诺让猪八戒化为人身,封为天蓬元帅 ,沙和尚封为卷帘大将,只要他们能够杀掉孙悟空。最后的最后,因为兄弟相残而心灰意冷的悟空去寻找菩提祖师解惑,然 后他封印了修为,如意金箍棒扔进了东海化作定海神针,回到花果山,陪着猴子猴孙过完了平凡的一生,最终在花果山的山顶化作了一块石头…….
2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的工作时间
zeiss 2013-5-12 21:39
科学家的工作时间。大连理工的王贤文等人利用论文下载时间来反映美国德国中国的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时间,得出挺有趣的结论: 1)科学家基本上没有周末。 2)科学家基本上不分上下班。 3)中国的吃饭时间管得挺牢,美国还喜欢夜战.
1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的可逆性
热度 2 CTB11 2013-5-11 15:37
时间可逆性是一个十分有趣且颇有争议的话题,而且它所蔓延的领域不止在物理中,更延伸到了其他学科。比如生物,在生物演化的过程是否可逆,若它是不可逆的,我们是否能够找到一种量化的指标来标定进化的方向,就像物理学中的熵。这类的关于时间箭头的争执,是从不匮乏的。 时间可逆性的争论之所以如此突出,乃是由两个领域基本原理间的矛盾造成的。一方面,在热力学中,我们知道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的趋势只能被人为减缓,而不能被停止。或许有人自作聪明地用一些能量去换取熵的减小,不过那没有任何用处。在不知名的什么地方,熵又会偷偷摸摸地冒出来,看看有没有人在注意它。而且这冒出来的熵总是多于你费了大力气减少的那些。另一个方面,物质运动运动的基本方程中,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时间的方向。甚至在除了热力学和高等物理之外的几乎所有物理学领域,相关的方程都满足时间反演的不变。两个台球撞在一起后会弹开,反过来放这个视频,你不会看出来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它们照样会弹开,粗粗的算一算,能量和动量也都是守恒的,看起来没什么不妥。然而你若看到自己的一叠作业纸被风吹走后来摞成一叠落在地上,那似乎就有点不对劲了。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混乱增加的方式。 Boltzmann曾经在若干碰撞的假设下导出了他的关于概率密度方程,然后他发现自己方程的解竟然不是时间可逆的。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发现,Boltzmann将此作为熵增的微观原理,这样看来热学和力学似乎终于相处融洽了。然而这个方程并没有给出什么可被直觉接受的解释,于是不断地有人从各个角度质疑这个结论。其中的一种是,根据Poincare原理,一个系统的态总会回到和初态无限接近的位置。这样一来,很难想象有一个持续增的函数,在经历很长的时间后,还几乎没有增长。Boltzmann的解释是他所做出的预言,是基于概率的语言。的确,从始至终,他算得只是概率密度,和现实世界始终隔着一层薄膜。所以他的结论不过是这个函数增的概率很大,但不排除他会减小。我想关于这里我可以帮Boltzmann说句话,Poincare定理的确有应用的局限,对一个简单模型的计算就可发现,回到初态附近的期望时间大的超乎人想象,因而它是几乎不可能的。我们需要区分几乎不可能和就是不可能。我们不能说,预计要等2的100次方年才会发生的事情不会发生,我们只能说,在当前看来,这事没什么戏。(有兴趣的读着可以参看李政道先生的《统计力学》,里面有几段相应的计算) 另外一个描述粒子在流体中运动的所谓的Fokker-Plank方程里,也能看到类似的时间不可逆性。除掉这个方程中的耗散项(当然在现实中,这一项是从来也除不掉的),方程对时间仍然是不对称的。这个方程的不可逆和Boltzmann方程的不可逆都来源于同样的东西,由于我们对它太熟悉了,所以甚至都不把它当作假设。这个折磨人的东西便是 因果律 。这两个方程在推导过程中,都用到了某种概率函数的积分,这积分考虑碰撞的因(碰前)或果(碰后)时有不同的符号,因为方程中自然便有了不对称。(待讨论)如果我们想象事情不是这样发生的,而是有一个碰撞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个与之相反的碰撞,这样我们将因果等效了。这样便不会有时间不可逆的问题了。然而事实是,一种碰撞发生的总是多点或少点,这样我们便不可逆转地走上了熵增的道路。
9262 次阅读|9 个评论
做回自己时间的主人
热度 2 nitzschia 2013-5-10 13:59
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的风险不会比一个职业家庭妇女大,如果两者并行风险也不会减半,成功和失败的几率还是各占一半。想一想不用再别人呼来喝去,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因为对他们再也无所求,对于清高孤傲的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如果我还是一个才女的话就更完美了,可惜我这么平庸,有时候又脆弱得像一张纸。也许上天对我格外厚爱吧,它想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所以不断地考验我,我感觉我的进步,一点一点在增长。 为了避免钻牛角尖,陷入过去那种浑浑噩噩行尸走肉的状态,一直再做一项练习,写下几个与我的遭遇密切相关的人,然后以他们的口气描述一下整个事件,虽然写的过程中痛苦纠结饱受折磨,写完之后我感觉豁达了很多,所有一切都是可以解释的,看似不合理的换个角度看就是合理的。通过这种方式,我找到了平静。有一天等我足够平静下来,我会写一个故事,希望我讲的故事足够精彩,能够引起更多人的思考。不管怎样,我必须赋予过去的十年一个意义,哪怕只是取得了一个故事情节。 停止问“为什么”这个问题之后,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接下来呢?”回答这个问题比上一个问题要难得过,无论选择哪一条生活方式,我必须得让自己相信我没有逃避生活,没有像一个懦夫一样躲起来。判断力和行动力都有了,只是时间问题了。我决定奢侈一点,慢慢来,一边完成手头的工作,一边思考,时间现在对我来说空前的充裕,身心也是空前的自由,多少人得羡慕的要死?
3079 次阅读|4 个评论
?
bigshow 2013-5-4 21:39
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真实存在而非幻觉
gl6866 2013-5-1 23:06
时间究竟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人们无尽的幻觉?无数物理学家认为答案是后者,但理论物理学李 · 施莫林( Lee Smolin )在他的新书《时间重生》里挑战了这一说法。施莫林表示,他并非草率的提出这一概念。他像所有物理学家一样,曾思考过时间是主观性和幻觉的可能性。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时间仅仅是空间的另一个维度,能够越过任何方向,人类对时间稳定有序的流逝的感知仅仅发生在自己的大脑里。 在与美国杜克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就沃伦 · 梅克( Warren Meck )进行的一次对话中,加拿大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理论物理学家施莫林争辩了这一颇具争议的话题,后者认为,时间是真实存在的。 “ 时间是至高无上的, ” 他说道。 “ 我们在现实的此刻所经历的一切并非幻觉,而是现实最根本的本质的深处线索。 ”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施莫林越发的相信时间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概念是理解自然法则的关键。 “ 如果法则存在于时间之外,那么它们是无法解释的, ” 施莫林说道。 “ 如果法则的确游离于时间之外,那么就不存在任何解释。如果我们想要理解法则,那么法则必须不断进化,它必须改变必须受限于时间。法则源于时间且受限于时间,而非反向的关系。 ” 施莫林承认这个观点受到不少反对意见,尤其是他所谓的 “ 法则间困境 ” 。如果物理法则受限于时间且随着时间不断进化,那么一定存在更大的法则引导它们的进化。那么这样的法则为了确定其它法则将如何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它本身必须高于时间。其它物理学家引用了这一观点来驳斥施莫林的理论。 “ 法则随着时间进化的论断存在的问题是你自己在书中提出的,也就是你所谓的法则间困境, ” 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家皮特 · 怀特 (PeterWoit) 这样说道。 “ 你在书中思考了好几种方法试图解决这个困境,但我并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可信的答案,对于什么决定了法则如何进化的问题,无论你提出什么解释,我总能将其归为另一种法则。 ” 施莫林承认这的确是个症结点,但仍坚称存在可能的解决方法。 “ 我认为能够解决法则间困境, ” 施莫林这样说道。 “ 我认为 21 世纪宇宙学的方向将取决于解决法则间困境的正确方法。 ” 施莫林和梅克讨论了他的观点的可能结果,包括我们对人类意识性和自由意志的理解究竟代表了什么。时间是幻觉这一观点的启示意义之一便是未来和过去一样早已被决定。 “ 我认为未来已经被书写,人类最具意义的价值便是随着时间所产生的幻觉, ” 施莫林说道。 “ 我们想要在生活中做决定,这是作为人性非常宝贵的一方面。如果真实的形而上学图片是原子在空间的移动,那么没有什么是新的,也就没有什么是出人意料的 —— 它们都只是原子的重新排列而已。这就丢失了太多责任性,也丢失了作为人类的尊严。 ”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3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个人的时间与群体的时间——再论科学网的时间维
热度 3 lvnaiji 2013-5-1 20:04
吕乃基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箭头,忽快忽慢,时左时右。有的人一再跳槽,分岔不断(参见 他 / 她的一生:从分岔到分岔 —— 人生感悟之二 ),有的人在某某岗位默默地一干就是数十年。顺便说,后者正是主流媒体所倡导的生活方式。 这些时间箭头彼此相遇、交织,有时就会给对方、双方,或者多方带来惊喜或灾难,成为后者的一个分岔,甚至从此与之同行,例如婚姻。一方面,正是个体各自的时间箭头汇成群体的时间箭头,群体的时间箭头又汇入更大的群体之中,学校、公司、国家,后者又在全球化中汇成人类的时间箭头。没有个人的时间箭头,就没有群体乃至人类的时间箭头。另一方面,个人的时间箭头只有在群体和人类的时间箭头中才有意义。 各人、各个群体、各个民族和国家,在人类时间箭头中的影响千差万别,最简单的区分就是小时看电影:好人坏人?也就是正面和负面,向前和向后之分,拿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能否提供“正能量”。正面如二战中的同盟国;反面如希特勒和本拉登。影响的权重同样相差甚远,大者如乔布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小者如芸芸众生,默默无闻。这么说好像有点“英雄史观”的色调,不过一来历史就是这样,英雄造时势;二来可以说,多少人,多少年,才出一个乔布斯,没有默默的众人,也就没有乔布斯,在乔布斯的背后,似乎也有俺们普通中国人一员;于是也就似乎解开了心结。 个人与民族对人类的影响,还要看有多大权重。权重位高者言重,反之则人微言轻。说到“权重”,其中又可以有不少文章:是个人凭自己的能力,还是依附各种权势。前者几乎以一己之全力搏击,而后者则可以四两拨千斤,轻描淡写之间即可左右他人的人生。利益集团在谈笑之间便影响到中国改革的方向和进程,让收入分配改革历经 8 年未见踪影。 也可以在此意义上来理解科学网。 各位网友本来各自在自己原有的群体中叱咤风云,现在科学网成为各位网友在自己的群体之外,得以秀出自己的时间箭头,彼此间风云际会之处。各人均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自我,影响他人,也被他人所影响。编辑部给其中一些博文带上小红花、置顶,将另一些打入冷宫。科学网较之所有的网友,包括影响力最大者,更大地影响到众人各自的时间箭头( 在科学网上迅速变老 ),体现了编辑部的价值观,从而给科学网群体的时间箭头的方向和速度深深地打下了自己的印记。( 什么是科学网的时间维? ; 再谈科学网的时间维,建议围绕若干专题深入讨论 )。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922 次阅读|4 个评论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
热度 9 wulishi8 2013-4-30 05:26
今天下午六点就下班了,比以往走的要早一些。因为要趁新鲜,清炖周六买的牛肉排骨。吃饱喝足,开始浏览科学网的博客。王海辉老师的博文, 多喝了二三两 ,让我有点淡淡的忧伤,因为让我想起了于坚的诗,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仔细那么一想,已经很久没有看过于坚的诗了。 记得上硕士研究生的时候,除了行李之外,我只带了两本书,一本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另一本,就是于坚的诗。鲁迅先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没有之一;于坚先生,是我最喜欢的现代诗人。 那时候,我还是有些时间的,沉浸于阅读的快乐之中。但是已然没有时间写诗了,为此,常常受到老婆的抱怨。她作为我的诗歌的第一读者,甚至是唯一读者,有点享受的意思。本科的时候,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所以有时间半天半天地练习毛笔字,也写了大把的诗歌。老婆把我的诗曾经偷偷地整理了一部分,想印刷出来,但是最终没有完成。硕士阶段,需要做的实验很多,我经常有很多的想法,却没有时间自己一一完成。留下一些idea,给了师弟和导师一部分;去年师弟顺利毕业,导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背景和兴趣,也终于拿下了自己的第一个青年基金,那时候,我特别地为导师高兴,一直盼望她能尽早地晋升为副教授、教授,享受科研。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 硕士的时候,我就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做好科研,未来在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即使那时候我就完全明白,做这一行,就意味着清贫。为此,我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去实验室的学生,晚上也经常在实验室待到十一点,把实验室作为我的主要活动地。于是也就没有了很多的时间,进行文学创作。那时心里想的都是实验和文献,所以很少有创作的热情和那只有心灵沉寂很久之后的一瞬间才能出现的灵感。 而有些学生,硕士期间,可能目标就是为了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作为找工作的筹码。所以,经常出去兼职,在实验室的时间较少。有的人每个月就能拿到几千元的兼职收入,旁人都是羡慕嫉妒的目光;而我却一点都不羡慕,尽管我拿着每个月300元的补贴,还要靠父母接济。因为我知道,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我那时的任务,就是把科研做好,为了出国而努力。 出国读博士以后,我也是在实验室平均工作时间最长的学生。虽然欧洲人悠闲的生活态度,也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拼搏,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 昨天我们一行几人,在瓦豪游玩。有位新来的博士,正在为租下一整座房子而发愁。听说昨晚和房东聊到半夜两点,也没有定论。她一方面想作为一个二房东,每个月带来一定的收入;另一方面又怕被骗或者赔钱。我给她的建议是,作为博士生,首要的任务是学习,不要让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来干扰你的头脑。所以我反对她做二房东。不过似乎我的话对于她的影响并不大,一路上都沉浸于钱的快乐和忧伤之中。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很多出国的博士生并不能做到这一点,我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有的人读博士,整天想着去哪个国家游玩;有的人整天想着怎样赚钱;有的到旅游公司兼职导游,据说收入可观;有的代购奶粉,网上开淘宝店。这些我一点也不羡慕。我只知道,做好科研,顺利拿到博士学位,是我最近的目标。奖学金的钱,已经足以让我过上无忧的生活,每个月再多个几百上千欧元,对我并没有很大的帮助,反而占用去了大量的显性和隐形时间,可能会占据人的头脑。我要让科研占据我的头脑,而不是其他。 上科学网是我业余时间的娱乐项目之一。每周日的足球运动是我健康体魄的必要保证。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希望毕业之后,我仍然能够牢记和执行。 PS:有很多想写的博文,奈何时间有限啊。比如想要谈谈国内生物学硕士找工作的艰难;我的人物记事系列仍然有大把的人还没有写;还计划着,开始做个系列的人物介绍,写一下做碳材料研究的牛人。。。慢慢来吧。写这么个博文,竟然就花了快一个小时的时间。碎觉去。
6136 次阅读|16 个评论
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与年轻人共勉
热度 2 tianyizhang6 2013-4-28 22:29
有些朋友知道,我成立“转载圈”的一个直接原因是讽刺科学网选一篇“转载当原创”的博文置顶,而且之后并没有任何说法和解释。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自己觉得花在科学网上的时间(包括写、读、评)太多,所以要求把这个时间控制在 1.5 小时 / 星期以内。“转载圈”成立后,我觉得自己啥都可以说,于是就只写不读。但这个不是太好,因为人类是需要联系的。如果大部分人都只写不读,那这个世界悲惨得更快。所以我想做出一些改变,决定停止写博文一段时间,而多看看。我的最长记录是两个月不写,看看这次能撑多久。 我现在已经不年轻了,但还是有很多话想说。如此类推,比我年轻的同学们应该有更多话要说。这个世界的现实确实不会令任何还愿意思考的人满意。但话又说回来,我们在现实中要热爱自己,热爱自己所爱的人与事物。为了做到这些,我们还是要努力提升自身价值。 对我来说,在芝加哥大学这段时间的一个收获是可以在这里看到不同层次的年轻人。芝加哥大学算是好大学,但又没有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那样云集的全是最优秀的年轻人。在芝加哥大学可以看到一些优秀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一些我认为是做得比较差的。 我认为做得好的和做得差的同学的一个显著区别是他们对时间的管理能力不同。大学同学需要把上课、学习、运动、、 party 、工作的时间安排好。大学的学费很贵,不少同学都要进实验室或者别的地方打临时工。研究生有工资,但上课、作业、研究也可以让他们焦头烂额。在这种情况下,时间安排就显得很重要。一些本科同学可以很按时地到实验室工作,有一些则不定期的出现甚至有时候不来还不打招呼。按我的经验,第一种同学的领悟力、工作态度都要显著地比第二种同学好。从他们的现状,也基本可以预测他们毕业以后的样子。 时间是一个最难管理的小动物,能把时间管好,别的东西也可以管好。所以,我想跟科学网的年轻人说的是: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的东西上,也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要提升自己的时间观念,建立自己的时间表。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733 次阅读|3 个评论
python 笔记及示例(三)从时间服务器读取时间
qianlivan 2013-4-26 15:14
时间同步是一个观测站必须考虑的问题。实际的时间同步可以通过GPS进行,不过考虑一下用时间服务器同步也是很有意思的。 附件中的例子最初是 Paul Rubin写的( http://www.nightsong.com/phr/python/setclock.py )。其中的时间服务器可以修改为其他任何可以连上的时间服务器。具体来说,有这样一些时间服务器( http://www.chinaunix.net/old_jh/5/100591.html 国外的服务器大都连不上,这得感谢谁,大家都知道) 国内: 1 s1a.time.edu.cn 北京邮电大学 1 s1c.time.edu.cn 北京大学 1 s1d.time.edu.cn 东南大学 2 s2a.time.edu.cn 清华大学 2 s2b.time.edu.cn 清华大学 2 s2c.time.edu.cn 北京邮电大学 2 s2d.time.edu.cn 西南地区网络中心 2 s2e.time.edu.cn 西北地区网络中心 2 s2f.time.edu.cn 东北地区网络中心 2 s2g.time.edu.cn 华东南地区网络中心 2 s2h.time.edu.cn 四川大学网络管理中心 2 s2i.time.edu.cn 广东省教育信息中心 2 s2j.time.edu.cn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中心 2 s2k.time.edu.cn CERNET桂林主节点 2 s2l.time.edu.cn 北京大学 2 s2m.time.edu.cn 北京大学 3 s3a.time.edu.cn 华东南地区网络中心 3 s3b.time.edu.cn 3 s3c.time.edu.cn 国外: Active Servers AR time.sinectis.com.ar (216.244.192.3) AR tick.nap.com.ar (200.49.40.1) AR tock.nap.com.ar (200.49.40.15) AU ntp.saard.net (203.21.37.18) BE ntp1.belbone.be (195.13.23.5) BE ntp2.belbone.be (195.13.1.153) BR ntp.cais.rnp.br (200.144.121.33) BR ntp.hiway.com.br (200.246.53.5) …… caltime.py
个人分类: 知识|4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好利用好时间,安安稳稳做实验
热度 1 changcuizu 2013-4-19 11:12
争取在博后的几年干出点成绩,为自己加油
3729 次阅读|2 个评论
时间与收获
热度 1 yezi11 2013-4-15 22:05
几乎所有人语重心长地念叨:“都这个年龄了,还不赶快 *^~@#$% ¥……”急切点的说:“看看别人家庭事业什么都有了,你什么都没有,还 ^%$#@~ ……”是啊,他们说的似乎没错,是事实。 这让我想着时间和收获了。 似乎是约定俗成的,每个年龄段都要有相应的收获,而且越早越好,迟了就成了问题,比如老留级生,剩男剩女,皆以另类视之。可以理解。然而,时间,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么?有的人很早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有些人临了还没活个明白,时间在此模糊了痕迹。心的了悟、步的踏实,可为权衡? 什么又是收获呢?完成了约定俗成的任务,得偿所愿,才是收获么?回头想想,所有的经历不都是收获? 在路上,但走便是。即使步履沉重。 于是,再听到类似的话,只有一笑 ~ 也只能一笑
2446 次阅读|2 个评论
时间
liuyuejin 2013-4-15 19:02
我们所在的空间是物质内的空间,而物质则是由衔接物质和流程物质在空间内不断地进行着凝聚与分解,使之物质在空间内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结构和不同阶段的物质。宇宙是动态的宇宙,是物质的结构在不断地组合与分解,是按照物质的发展程序进行着凝聚与分解,完成结构与物质的演化过程。在空间内物质只有两种运动方式,一个是从凝聚到分解,另一个是从分解到凝聚。目前我们人类只能看到衔接物质通过凝聚进入到了流程物质而形成了的天体结构,而且是正在进行着凝聚或正在进行着分解过程中的天体。 我们可以想一想,物质是什么:是空间内的结构,是空间内不同层位的基本结构通过凝聚而发展出各个层次的天体结构,是基本结构的凝聚与分解,是结构在不断地分化与重组的过程。在空间内没有一种物质或一个天体结构保持着不变的静止状态,是动态的物质不断地改变着宇宙间的结构,改变着所有的一切。 那么有人要问在地球表面我们人类居住和生长的地方,这些元素物质是动态的吗?在地球表面这些元素物质确实是保持着不变的状态,可这是相对的、暂时的,是一个恒星系统结构内天体结构的分布,这丝毫不影响所在结构中这一段物质从凝聚到分解的过程。以前说过分解是有条件的,在地球表面是因为温度的关系,元素之间保持着暂时的稳定状态,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暂时的稳定才有了我们这个星球的生态循环。在地壳之下物质并没有停止它们的运作,不管结果如何还是从凝聚向着分解的方向发展。在一个星系内,在凝聚引力的作用下,不管这个结构有多么的大,都是这段物质从凝聚到分解的一个单元,在这个单元里首先是由每颗恒星来完成这一部分物质从凝聚到分解,到了最后还是在凝聚引力的作用下集中分解,就象NGC--1300星系一样进入到一个星系的末期。那么在宇宙的空间内只有物质没有时间那吗?没有,真的没有,只有物质从凝聚到分解和从分解到凝聚。在空间内任何一个结构都是有限的,结构是物质的凝聚而形成,是物质的分解而完成了一段物质的流程过程。要说有时间也只是每一个结构的有限时间,如果这个结构消失了它的时间也就没有了,就象一个人故去了他的年龄也就到此为止是一个道理。 时间是什么:时间是生物从感观到意识,在从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概念,在进化中出现了智慧,用一种运动的方式标定一种运动中的物体在空间的位子。这是我们人类进入文明后从我们自身的角度对周边的一切和所发生的一切从感观到意识判断的一种工具。在空间内,宇宙间所有的结构、物质都是运动的。这里的运动不仅仅是一个结构从凝聚到分解,也包括天体结构的运行和物体的运动。从结构性天体到每一个星云、再到每一颗恒星,从我们太阳系内的每一颗行星到我们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都是在进行物质的凝聚与分解或有过凝聚与分解(水星、火星)或保持着原始状态(小行星带)。每一个结构都是在复制后独立地在各自的环境中进行着凝聚、复制与分解。这里的复制指的是不同层次的复制,如星系这段物质就是它所在的结构性天体内的一段物质,是这种天体分解过程的一段,是通过星系的复制来完成这段物质从凝聚到分解,星系也是通过复制产生出大量的恒星来完成这段物质的分解过程,每颗恒星又是复制了什么呢,是复制的 元素是用氢复制一系列元素来完成这一段星系物质的分解过程。在地球上在我们这个生态循环内的每一个动植物也都是通过不同的复制过程来完成每一个物种的复制,每一个动植物的个体又都是独立完成对物质凝聚与分解的结构,每一个动植物的个体在复制后也要不停的复制着自身各个组织内的细胞。在空间内的一切是物质发展出的结构,是基本结构的凝聚与分解的过程,是物质永不停息的运动,每一个结构又都是有限的,每一个基本结构在凝聚与分解的过程中也是有限的。在空间内任何一个结构都是通过衔接物质的凝聚形成了天体,成为了有限的流程物质,这里也包涵着每一个结构的复制过程,同一类结构的凝聚与分解是一段物质的流程,虽然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但在一种结构复制的过程中总是千差万别,每一个层次又都是另一个层次的物质流程,每一个结构又都是通过不同层次的凝聚与分解来完成一个结构从形成到分解的物质流程。这里不存在时间问题,是我们对所有天体和物体从感观到意识上的判断,它们是运动的。 时间的由来 我们是地球诞生后从有机物质的产生,发展和进化到了 生物阶段,发展到了有智慧的人类,在进化中感悟到了时间这一感观,因为我们生存的环境是围绕着太阳旋转并带有自转的一个星球,在这个星球上不仅有白天和黑夜交替,还有季节的变化,我们的祖先又选择了白天觅食,夜间休息的生活方式和群居生活。在长期的进化中逐渐地产生了家庭,出现了等级和伦理的概念,特别是出现定居的群落后角色意识的加深和生产活动的加大,出现了首领的意识和分配意识,为了协调部落内的每一个人或生产活动的协调性,便开始有了对白天的划分还有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概念。这一时期可能就是文明的开始,时间的意识可能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在历法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的特点,每一种历法都是用一种恒定运行的天体做为基本的时间单位来推算和制定,从我国古代的天干地支与现代的农历,玛雅人的历法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还有很多民族也都有自己的历法。在历法上的发展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和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到了近代在计时上也是随着工业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推动着计时器具与天文上的同步,到了今天全世界基本都在用公历为标准历法和统一的标准时间来协调世界范围内的天文、地理、政治、经贸、交通等方方面面。 我们可以看一看在我们的世界里任何一种历法都要用一种相对恒定的运动方式来推算用来使用的历法和计算我们的时间,如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和我国的农历,一个是太阳另一个是月亮,就是在天文里使用的光年也是用光速做为基本单位来计算年代和距离。我们还可以看一看从古代到了近代再到现代在计时器具上的发展路程,也都是一直在努力建造一个恒定的运动方式来完成计时过程,求得理想的计时工具。现在我们可以想一想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用一种运动方式标定着我们每一个人和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因为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运动的,变化的。从一个人的成长,到四季的变化和所有动植物与物候变化的轮回都在累积着。我们每一个人所看到的东西都是由近及远,从身边的一切到天体的运行,在这些运动的面前有些是可以用长度来标定它们的距离,有些是不可能的,如月亮和太阳。最初人类的感观这两个天体是在围绕着地球转动的,怎样确定它的位子在当时是无法用长度来解决这一问题,只看到它是东起西落,于是便把太阳在一个白天里分成几段,用影子标定下来,影子与刻度重合的地方称为时,刻度与刻度之间称为间。这就是用太阳照射到地面的角度来计时的器具日晷。一天分为白昼和黑夜,又分出了十二个时辰。随着文明的发展又把一天分出了时、分、秒,把物候的轮回称为一年,从日心说之后又把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做为一年,一年也就有了三百六十五天。 为什么说时间就是用一种运动方式标定一种运动的物体在空间的位子。自从我们人类有了时间这一概念以来在计时器具上做过很多努力,特别是指针式钟表的出现就是直观地与地球自转同步的一种计时工具,每天的正午为每一天的十二点钟,每天有二十四小时。在古代人类并不知道地球是围绕着太阳旋转,只是到了近代才知道,但是自从有了时间这一概念第一种标定时间的方法还是用影子标定出时辰,从这一点就说明地球转动到一定的角度时也就是我们站在地面上的这一点是正对着太阳为正午,我们知道每天的正午做为12点是天天地重合,但是一个重合地球在空间轨道上已经运行了一大节了,也就是公转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地球本身自转了三百六十度,对应的时间是二十四小时,地球表面上任何一点也都是随着地球整体的移动而做着曲线运动,任何一点也都一一地对应着所经过每一个时间段上的点,这一段地球所移动的路段也就是我们作为时间的依据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一天。这就是用地球运动所移动的过程来标定着我们所感悟的时间,也可以说是地球绕着太阳而改变着的一定角度。我们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与地球的运动是同步的,但是人们在生活中并没有把时间与地球运行的过程是一一对应的,时间早已成为了单独的概念。 每天的时间都是根据地球的运动而标定,就像天文台里的子午仪就是根据地球的转动对准某一个星体做为一个时间的基准点。地球上的每一年、每一天都是一一对应着地球在空间的位子,在过去的时间里就像一本书一样铺垫着在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记录着地球在空间的位子和所走过的路程。目前从我们的理论到现实,我们还只是在三维的空间内用时间标定我们和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在空间内对应的位子和运行的轨迹而已,在这结构性的宇宙里每一种动植物也都是结构性的,论起时间也只是这些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动植物的个体在每一个结构的有效范围内伴随着地球在空间内一起走过的路程而已。 每一个活着的人是在感悟着时间吗?在地球上,在我们这个生态循环内的一切动植物和宇宙里的天体结构一样都是在进行着物质的凝聚与分解的过程。每一个动植物的个体在这个生态循环内都有着自己的角色和位子,每一个个体都在分解着自己所凝聚的物质,每一个动植物的个体又都是从凝聚到分解的一个物质流程。我们人类的今天与其它动物一样都是从最初的有机结构发展到了今天,是结构的发展有了感观、有了意识、是结构的发展,产生了度量“工具”来完成我们对我们所在空间内运动的一切产生感观、意识和判断。 时间对于每一个现代人来说这种观念是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元素,人类从开始有了时间观念后就把人们的行为规定在了不断行进的时间方格当中,一个人群、一个家族、一个部落、一个种族、一个地区到一个国家、今天时间已经统领了全世界,让全世界的人们在统一的时间频率中生活,完成每一个人在生物范围内的凝聚、复制与分解的过程。如今时间已经是人类制度化生活的一部分,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来维系着远远超出我们本能的社会化活动来体现一个人在人群中,在社会、在国家中的位子,这就是一种生物,我们人类进入到了高度社会化和制度化的今天。 从生物角度上讲,我们人类是生存在围绕着太阳旋转并带有自行旋转的星球上,我们有四季的变化,又在白天和黑夜交替变化的环境中,是生物的进化,从感观到意识,从意识到智慧成为了这个星球的霸主,而长年生活在黑暗的地下或大洋深处的生物是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生存在四季更叠地带的植物也并不是受时间的控制而生长,他们只是为了适应而生存,为生存而寻觅,为种族的繁衍而守候着本能。换句话说也就是为了生存而凝聚着所需的食物,为种族的繁衍而复制,为维系着结构的运行而分解者所凝聚的物质。每一个动植物和天体一样都是在各自的环境内进行着凝聚、复制与分解的过程。 那么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是在感悟着时间吗?在空间内我们人类中的每一个和宇宙当中和任何一个结构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独立运行的体系,都是在各自的环境中进行着物质的凝聚与分解的过程,每一个结构形成后并不能随意地延长这个结构对物质凝聚与分解的过程,每一个结构都是有限的,又是不可逆的。就像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样、最初的形成是在银河系对恒星大量复制过程中,从一颗小星体开始凝聚,不断地吸取着空间的氚,是氚的分解形成了每颗恒星的主体物质氘,是氘的再次分解使每颗恒星主体物质由原来的氘转变为氢,再由氢凝聚与复制产生出各具特点和各自作用的一系列元素,来完成恒星的分解过程。当氘通过分解后完成一个恒星主体物质的转换,这个星球再也不能凝聚空间的物质了,一颗恒星进入分解阶段也是元素复制的过程。一种天体、一个星系、一个星球都是一个结构,是不同层次的结构。一个结构从形成到了分解完了就是它的有效范围,也就是它的时间,而我们人类和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动植物也是如此,每一个动植物或每个人通过复制后也就开始了他的凝聚、复制与分解的过程。这里的复制也包括对结构内组织细胞的复制,对结构内各个组织细胞的复制过程也是维系这个结构的生命过程,而决定一个结构、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又是DNA,是DNA决定着我们每一个组织结构内每一个细胞的构建过程,一个人的生命过程,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然时间,你说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活着的人是在感悟着时间吗?只有你自己知道。
1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伊朗科学家称发明时间机器 预见未来准确率达98%------逆天了
热度 1 liqingtao 2013-4-12 14:31
【环球时报记者 葛元芬】一名伊朗科学家声称,他已发明“时间机器”,可以预见未来。   据英国《独立报》11日报道,伊朗科学家兼发明家阿里·拉齐格已在伊朗国有的战略发明中心注册“Aryayek”时间旅行机的专利。拉齐格说,他的发明依靠运算法则,可帮助用户预测未来5年至8年的情况,准确率高达98%。他还说:“我为此已钻研10年,我的发明很容易放进笔记本电脑包里,它不会将你带到未来,但却可以把未来呈现给你。”据悉,拉齐格在伊朗很有名,他名下还有另外179项发明。   现年27岁的拉齐格在伊朗战略发明中心担任要职。他表示,这种“时间机器”可帮助政府预测军事冲突和石油价格的波动。针对有人批评他的这一发明“企图扮演真主的角色”,拉齐格表示:“这种装置并没有违背我们的宗教价值观,美国人投巨资试图开发类似机器,而我只花了一点点钱就实现了。”至于“时间机器”的样机尚未发布的原因,拉齐格解释说,他 担心“发布之后会被中国人窃取技术 ,然后在一夜之间造出数百万个时间机器’”。   美国“大西洋连线”网站10日称,“时间机器”这种“技术突破”与伊朗的“太空猴”、“假猛禽”一样,都是“骗人的”。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3-04/3823997.html 原文链接
2341 次阅读|2 个评论
伊朗科学家宣称已发明“时间机器” 可预测未来8年
zywsict 2013-4-12 10:07
伊朗德黑兰科学家阿里•拉齐格宣称已经发明“时间机器”,并在伊朗战略发明中心注册了专利。拉齐格说, 这种装置依靠复杂的演算法则,可通过与用户接触预测其未来5到8年的情况,准确率达98%
个人分类: 转载|3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Meditation on spirit world 思考精神空间的时间、质量、速度
热度 1 rongqiaohe 2013-4-9 11:04
思考精神世界空间、时间、质量、速度 Meditation on Spirit world Rongqiao 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rain and Cognitive Science, Institute of Bi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关键词 :思考、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空间、时间、速度、质量、无限 Keywords : meditation, material world, spiritual world, space, time, vilocity, mass, infinity 物质世界无限,包括空间与时间。在物质世界中,有爱恩斯坦方程( The material world is infinite including space and time. In this world, there is Einstan's equation ) : E= mc 2 ( 1 ) 其中 E 为能量, m 为物质质量, c 为光速。目前认为,光速为物质世界中的极限速度( whereE is for energy, m for mass and c for the velocity of light.Currently, the velocity of light is regarded as the limitative speed in the universe ) , Thus E/m= c 2 ( 2 ) 即某物质所具有的能量与其质量的比是常数。 关于精神世界的空间、时间、质量、速度 假设在精神世界中,也存在爱恩斯坦物质能量方程( The ratio of the energy and mass of a subtance is constant. But if we assume that the Einstan's equation is also rational our spirit world ) , namely E= mv 2 ( 3 ) 从大量的实验室生物学结果来看,在精神世界中的单位极限能量为常数,即 ATP 含有最高能量键,因此为一常量( 5000cal/mol(1cal=4.18J )。通过人的思维特性来看,在精神空间中的极限速度却趋近于无穷大( On the basis of huge biological experiments, the unit of energy is constantin the spirit world, e.g. the high energy phosphate bond contained in ATP whose energy is a constant (5000cal/mol(1cal=4.18J). According to the charateristics of human's brain and mind, the velocity of human's minding is a variable which approach to the infinity) , that is v ® infinity ( 4 ) 当其速度趋近于无穷大时,则有质量趋近无穷小( Whenminding velocity approach to the infinity, the mass will be approached toinfinitesimal ) , this is m ® 0 ( 5 ) and e= mv 2 ( 6 ) 其中 e 为常数, m 与 v 为变量。其生物学意义是,只有当精神世界中相对于思维的承载物质量趋近于零时,人类的思维才能真正在无限的精神世界中进行活动,即精神世界的空间也是无限的( where e is constant, and where m and v are variable. The scientific meaning is significant: only when the mass of the minding media (for example electron)access zero, human's mind will normally acts in theinfinite spirit space, that is to say, the space of the spirit world approaches to the infinite ) . 在精神世界中,时间( t )不连续,表现为离散性质。表现为在时间轴上展开感受和记忆的场景的不连续性。( 1 )人类在使用时间方面有睡眠的存在,在睡眠期间,我们将不能通过感觉系统准确感受内外环境的信息;( 2 )人类不可能在时间反演过程中,完全连续地展现自己所经历的所有场景;( 3 )在神经电生理方面,神经元亦表现出时间的不连续性,即离散性。当然,客观世界的时间是否连续,尚需进一步验证。 例子 : 在物质世界中,如果从地球发射飞船到其他星球,无论采用什么推进燃料,其飞行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但是,在精神世界中,人类的思维可以在无限短的时间内,从地球到达宇宙中的任何一个星球。 如果你不信,你可以在一瞬间就想象自己已经在月球上,并展现出你精神世界中月球表面的环境情况; 你可以在时间趋近于0的情况下,在你的精神世界中,从地球到达火星,在一望无际的火星荒漠上徒步,回望蓝色的地球......这就是说,精神世界空间中的速度可以趋近无穷大。 Example one Inour material world, the speed of a rocket cannot exceed the velocity oflight forever on the earth even though any powerful propulsive fuel is employed. But, in our spirit space, we can fly from theearth onto any planet in an infinitesimal time. If you do notagree, please think that you are now on the moon without any countable time. This is to say, the speed of our imagination is accessible to infinite in the mind world. 推论 1 :只有精神世界空间速度趋近无穷,人类才能认识整个世界,只要条件具备,人类认识世界可以趋近无穷小,也可以趋近于无穷大。 Deduction one Onlywhen the velocity of imagination approaches to theinfinity, human's mind can know the material world as much aspossible. Human could know anything if we get the perceptional tools. 推论 2 :当精神世界空间的速度趋近无穷大时,其相关质量趋近于零;则精神世界的规律和层次应该在依托核酸、蛋白质以及生物膜等生命物质组成的结构基础上,其质子或 电子 水平或者更微观的水平的活动与精神世界的基本活动相关。 Deduction two Accordingto the Einstan's equation, the mass of the minding media becomesinfinitesimal when the velocity of imagination approaches to infinity.This is to say, the minding media may be electron or smallerthen electron in the central nerve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ofprotein, membrane, nuclei acids and biomolecules in the cells such asneurons and glial cells. 推论 3 :在精神世界中,时间可以为负值(倒流)。人类的回忆,就是其精神世界中,时间负值状态下空间动态的重现。因此,在精神世界中,时间的正向和反向延展可以趋近于无限。 Deduction three There is negative time course in the spirit space. For instance, time becomesnegative in our memory processing. Thus, time can be expanded andapproached to infinite in human's mind. 关于个体消亡与精神世界的关系,那是若干万年以来,人类一直思考和尚未解决的问题,本博没有能力进行讨论。
个人分类: 浅谈|3519 次阅读|10 个评论
最浪费时间的三件事
lieyingyihao 2013-4-7 12:00
网络上看到的,个人感觉分析很到位,就贴在这里了,供大家参考交流,同时时刻提醒自己去克服: 第一位: WORRY ,担忧。 让我们感觉到担忧的事情很多,年纪越大,越是如此。然而,总体来说,让我们担忧的不过 2 类事情: 1. 我们准备不足的事情,如考试,如演出,如工作机会 …… 我们担忧这些事情,因为我们害怕自己会搞砸。搞砸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究底,最可能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准备不足。没有努力复习,没有努力准备,没有资料,没有经验,没有思想准备,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 …… 那么既然我们准备不足,该怎么做呢?坐在地上紧皱眉头担忧? 当然是赶快去做准备啦!!! 2. 我们改变不了的事情,如别人的看法,如自己天生的缺陷,如世界末日? 有的事情,不是你能够改变的,我们刻苦的亚洲人总觉得自己多努力一点,就能够获得完满,让周围的人都喜欢自己,让世界充满爱。 (咳咳,不是说让世界充满爱不好 …… ) 然而,这个世界很多事实是你无法改变的。就像有的人天生就喜欢你一样,有的人天生就不喜欢你。不管你多么努力,多么投入地去讨好,不喜欢你的人就是不喜欢你。有时候根本都不是你的问题,就是气场不合。 既然改变不了,为什么要去担心呢?担心就能改变了吗? Letitgo! 改变不了就放掉它!享受你的生活。 第二浪费时间大事,BLAME\COMPLAIN,怪责(抱怨) 怪责是很简单的事,是人都会。 上不了大学我们怪父母教育不当;找不到工作,我们怪大学不够务实;上班迟到了我们怪公交系统;谈恋爱失败了我们怪对方自私;演出失败了我们怪音响不好;考试搓掉了我们怪老师傻 x…… 从现在开始,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快乐的成功的人, stopthat! 自己为自己负起责任来。 你是唯一的一个有责任的人。你的人生,你的幸福,是你自己的责任。 不错,我们都有伤心往事,你哭说你爸妈从小打你,我哭说我老师曾经当众辱骂我,他说他女朋友曾经劈腿多次让他伤到不敢再去爱,她说她从小没有父亲所以总忍不住喜欢已婚大龄男人。 Blahblahblah...blahblahblah...blahblahblahblahblahblahblah... 我问你一句: Sowhat? 从来没有过伤心的经历的举个手来看看? 我们可能会遇见对我们不好的人,我们可能会嫁给对我们不好的人。 然而,选择留在这种悲惨关系中的人,是谁? 选择不去尝试改变,不去寻求帮助的人,是谁? 相信我,不管生在何方,我们永远有选择,永远都有。 当然,有的选择并不容易,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妥协,然而,选择妥协,也是说明我们可以,甚至愿意承受这些不幸,不是吗? 既然愿意承受,可以承受, whyblameit? 怪责别人,别人一点也不会受到伤害,大多时候他们根本都不会做出改变。 气得一塌糊涂,觉得自己生活悲惨得稀里糊涂的人 只是你,你这个 Blamer 而已。 别再怪责了,从今天开始,一切都当作自己的责任。 如果我搞砸了,那么,从中学习经验,下一次试着做更好。 实在没什么好怪责的。 最后一个浪费时间的单词:Judgement。 注意,这里的 Judgement 不是说判断力哈,判断力还是要有的。 这里的 Judgement ,是说评判别人。 我们总喜欢看戏,看别人的生活,然后得出结论:张三是个傻 B ,李四非常软弱,王五其实一文不值只是装出有钱的样子,赵钱孙是个野蛮不讲道理的人 …… 是的,这些结论也许都是正确的。 So? 你看得好透彻,你说的好精彩,哈,哈,哈,然后呢? 张三是傻了点可他特真诚大家都喜欢他,李四软弱是真的但是他对女朋友特别好他们这就要幸福地结婚了,王五爱装逼但是那是因为他小时候在被人瞧不起过,赵钱孙则是从小被一个喝酒的爸爸打骂长大的 …… 你看到那些故事了吗?那些你所不知道的东西了吗? 你对自己作过剖析吗? 有意思吗? 对别人的生活做出判断,首先是一件非常粗暴野蛮的事情,大多时候,你根本不了解这个人,你根本不明白你做出的这些判断有多么肤浅。 其次,就算你判断出来了,那又怎么样,别人继续走着他的路,即使那在你眼中是很愚蠢的路,他继续享受着他的人生,你呢? 在路边上亦步亦趋地盯着人家怎么生活的你不是更可悲吗? 你得意地笑话着别人,却没有意识到,你也在画面中。 经过的人们,也都在看你。 你也很好笑的。 或者,应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好笑的。但同时,我们都有各自可爱的,可恨的,可鄙的,可敬的那一面。 既然如此,大哥莫说二哥,各走各的,能忍的忍,不能忍的你就躲远点。 话虽如此,世上的事永远说的比做的容易。 我仍然担忧,我仍然怪责,我仍然给别人下着定义 …… 在这里写文章,试图给别人意见的我,也是一个很好笑的人。 不过,想通这一点。 至少我,很快乐。 希望你快乐。
2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水记录这段时间
ahwhg 2013-4-5 20:31
时间真的过的很快,像小时候学过的课文,“时间从我们洗脸的脸盆里面流过”,好像有这么句话,是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不是记得很清楚了…… 3月30号晚上,从外地来些好朋友,然后晚上吃饭唱歌,4月1日更是厉害,由于学院有个年会,一下来了70多位参会者,我们便参与了一系列的接待等工作,一直持续到4月3号早晨他们离开,很是繁忙, 而期间,小孩也由于咳嗽和积食生病,每天上午都需要带去医院吊水,很是为他担心,幸好,昨天已经完全好了,哎,小P孩子真是可怜:( 4月4日是清明,早晨起来的时候,小P孩子身体表现比较好,虽然爷爷奶奶说因为他身体不好,今年不回去祭祖了,但是我知道,他们还是很想回去的,看着小朋友的身体可能好了,我还是强烈要求我们一起回老家,然后我们一家人又回去祭祖了,见了许多亲戚,现在清明在农村还是很重视的,每年这个时候也是亲戚们聚的最齐的时候,比过年还齐呢,大家都一道去祭祖,还是挺有意义的,拍了些照片,回去一定要记得冲洗出来带回去给他们:) 然后就是工作了,因为4月9日要去重庆汇报工作,但是我的工作还没有完成,因而近来只有晚上加班,通常都是深夜才休息,幸好,下午已经搞定了,后面只需要做做PPT就可以交差了,呵呵, 写着写着,我感觉我这个博文不能在科学网上面发了,太没水平了,完全的流水,但是我还是想流水一下,一个是理理思路,一个是体现一下,这段时间我也没有白忙活,还是许多事情的,哈哈 各位看客不要恼火,等闲一点,整理一下心情,我来记录点别的:)
30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知不觉已进入4月,再接前面几个博文总结下这段时间数理书
tu312 2013-4-3 19:07
愚人节想必愚人定是极好的 不知不觉已进入4月了,再接前面几个博文,总结下这段时间数理基础方面基础书 不包括阅读和动笔的论文 AllofStatistics-AConciseCourseinStatisticalInference_LarryWasserman 这本是去年年底看的,感觉像统计学小百科,每节堆几个公式定理然后举个例子,其实只读一遍没懂多少,所以后来从头开始补统计学 statisticsbyfreedman(4thversion) 这本是经典的统计学入门啦,主讲统计学思想,没有公式推导啥的,口味和国内教材完全不同 RegressionAnalysisByExample-Wiley(2006) 这本是回归分析的,用例子引出相关分析 AppliedMultivariateStatisticalAnalysis6thEdition 这本将近800页,好大一本!!!这在看 书后习题我都没有做,只用matlab实现一些书中的例题 接下去想看看计量经济学和生物统计学
4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学里面的很多现象大概都可以用概率和时间历史来理解和解释
xiezhq 2013-4-2 23:35
我以前对理论物理很感兴趣,尤其是宏观的宇宙和微观的量子力学(不知道这么说是否基本概念就不对?),当然只是作为外行而言纯粹是当作类似于小说一样来欣赏。闲暇时曾经看过一些科普性质的量子物理发展历史的书和网上的随笔,对于量子力学用概率来解释一些基本物理现象觉得很有意思,从我一个外行人的角度来说感觉挺有道理。我自己的工作经历主要和生物学及信息技术有关,几乎和量子力学没有任何关联,唯一勉强沾边的是大学曾经学过一门课叫做物质结构(也叫结构化学),里面涉及到一些基本的量子力学概念,但也仅仅是介绍性的,充其量也就是用行列式来粗略计算一些简单原子和分子的能级之类的东西。虽然我大学的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学得很差,但却不影响我对用概率来解释一些客观现象的认同,包括一些生物学现象,比如突变和进化。 第一次接触到用概率解释生物的突变和进化大概是在1996-1997年,那时我刚上研究生,每天要上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课。有一节课是一个当时做基因组很有名的人讲,他说,DNA突变是随机发生的,在生物历史上可能很多突变其实都发生了,但是由于环境等因素的自然选择,使得那些带有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突变(“坏”突变)的生物个体被淘汰,而那些带有适应生存环境的突变(“好”突变)的生物个体则生存下来,因此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就是自然界选择了那些带有“好”突变的“优秀”个体。从种群和生物界的长期发展历史来看,也就是种群里最后越来越多的是带有“好”突变的个体,也就是种群看起来似乎进化了。从这个角度说,所谓进化可以理解为就是适应环境。当然,如果环境变化太大,使得整个种群里带有适应新环境的“好”突变的个体数量太少甚至没有,则有可能造成整个种群的数量越来越少甚至最终灭绝。 进化其实是一个和观察时间很有关系的现象。普通的物种,比如人类和日常所见的动植物等,种群中单个个体的寿命是“很长”的,作为观察者(研究者)的人要去研究一个物种的进化是很困难的,因为观察者在其有效研究时限内收集不到足够多代和足够多数量的物种个体(突变)的历史变化(进化或淘汰)数据,因此也就难以通过严谨的科研手段去证实进化真的是环境和随机概率相互作用的的结果,至少人类的进化不能被人类自己通过科研手段来证实。但是,有很多微生物的寿命很短,它们在一天、一个小时内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繁殖一代,因此一年的时间可以观察到几百甚至成千上万代个体的变化(进化)历史,并且观察者可以通过各种研究手段来人为地产生各种突变,进而可以有意识地观察到自己感兴趣的突变和特定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果有外星生物寿命是几万年甚至几亿年,那么我们人类对于它们来说就是快速进化的短命微生物,它们可以很容易知道人类这种微生物种群的变化(进化)历史。 到这里,自然会提出另外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寿命都很长(比如几万年),那么5万岁的张三是否还是和1岁/10岁/20岁/70岁的张三从外表到体内都差不多呢?我相信5万岁的张三长成任何我们能够想象的样子都不奇怪,也许象只猴子,也许象条蛇,也许象棵向日葵,也许象个巨大的星球,也许根本就变成了没有三维实体的物质或能量,......。我们的寿命太短了,导致我们的身体(原子,分子,组织,器官,肢体)来不及产生足够的变化就已经因为死亡而停止了变化(也就停止了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从小里来说,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某种疾病或者异能,只是由于我们的寿命太短使得直到我们死亡时这种疾病或异能还没有完全发展或表现出来。 为生计工作之余我有时会放任自己的思想去瞎想,但是以前一直很懒没有记录下来,现在很想变得稍微勤快一点记录下自己的一些瞎想。除了看小说和影视片,自由遐想有时更让人身心愉快和放松。
个人分类: 思想观念随想|37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飞快呀
zxc508 2013-3-27 21:00
今天,在网上搜索的时候,点到一个链接转到了科学网,才想起来自己在科学网还有博客。哎,这一年多时间,都不知道干什么了,一开始还想作出点东西来,再发博文,到后来也没有作出东西来,就慢慢地忘记了。真是时间是把杀猪刀呀。
2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因果律---时间箭头
热度 6 bugu234 2013-3-27 07:29
时间是客观的和单向的,这是科学的基础,也是科学上的大是大非问题。 因果律是在非常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是建立起来的一条公理。 因果律代表了宇宙万物运动的先后顺序(单向性) --- 时间箭头。 这里,我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在草原上有一只狮子看到了远处在奔跑的一只小鹿,于是开始奔跑(事件 A ),狮子追上了小鹿、把小鹿扑倒(事件 B )。在事件 A 发生时,狮子与小鹿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空间间隔);而事件 B 发生在事件 A 之后,所以事件 B 是事件 A 的结果(前因后果)。事件 A 与事件 B 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注意,在上面的简单例子中,我们仅仅用文字说明了二个事件的客观性、顺序性和因果性,没有采用数字进行定量地表述。 至于如何定量地表述在事件 A 发生时狮子与小鹿之间的距离,这需要人为地规定标准尺。同样,如果要定量地表述事件 A 与事件 B 的时间间隔,需要人为地规定标准钟。 标准尺和标准 钟 是人们用来计量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的工具。 日期和各种时钟读数都是人为的、相对的。在应用物理学以及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相对时间早就采取了多种定义。 原子钟的应用,只是提高了相对时间的精度,并没有改变的时间的客观性和单向性的事实。 物理学定理(方程式)的优点是可以定量地表述物质运动的某种特定形式的物理量以及互相的关系;缺点是不能明确地表述时间箭头。 有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说:“方程式是永恒的”,可是我还要补充加上一句:“物理学定理是有条件的”。如果在某种条件下,某种物理学理论的计算结果违背了因果律,那么说明这个物理学理论在这种条件下不再适用。物理学理论不是万能的,也不存在万能的物理学理论。 因果律代表了时间箭头。 如果因果律不成立,那么自然科学大厦将轰然倒塌 —— 因为因果律是比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时间观念更为基础的科学基石。 由于很多物理学家不承认这个事实,这是造成现代理论物理前沿混乱的原因之一。 有些 物理学家认为 时间是幻觉,虚时间比真实时间重要,这是对于科学的退步。所以 对“时间”的科学含义的广泛讨论,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653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fortran 输出时间
shengxianlei06 2013-3-25 10:59
program date implicit none integer date_time(8) character*10 b(3) call date_and_time(b(1), b(2), b(3), date_time) print *,'date_time array values:' print *,'year=',date_time(1) print *,'month_of_year=',date_time(2) print *,'day_of_month=',date_time(3) print *,'time difference in minutes=',date_time(4) print *,'hour of day=',date_time(5) print *,'minutes of hour=',date_time(6) print *,'seconds of minute=',date_time(7) print *,'milliseconds of second=',date_time(8) print *, 'DATE=',b(1) print *, 'TIME=',b(2) print *, 'ZONE=',b(3) end
个人分类: Fortran|2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永远是时间的孩子
zhwy6441 2013-3-24 13:30
两个差异的系统,剧烈相撞了:在这个四百年的擂台上,比武! 好像狮群遭遇野牛群一般,看似都没有退路。 人类的两个亚种,两个文明的亚种,就这样,必然地遭遇在一起,犹如我们的祖先遇见了表姐尼安德特人。 这就是文艺复兴后的东西方文明的相遇,直到今天。 毁灭还是重生?替代还是融合?人类命运面临着这个沉重的思考。 毁灭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只有重生!替代是没有希望的,我们只有融合,融合在时间的长河中 …. 直到再造! 可是,那个幽灵,那个资本的幽灵,披着“普世”外衣,试图麻痹善良的人群,暗度陈仓! 犹如“十字军”东征。 哈哈 ,小人不知小,他注定了要成为一段历史笑料! 唯我独尊,如何可以懂得海纳百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还是恋爱吧!长久的相爱,多好,也可以结婚。何必你死我活? 毕竟,我们永远是时间的孩子, 你 WHC 、你共济会,就能例外? 别做梦了,醒醒吧。向生命学习吧。 20130324中国的两个参照系古今中外.bmp
14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宇宙简史——时间之矢与大撕裂结局
热度 2 howking 2013-3-23 15:45
宇宙简史——时间之矢与大撕裂结局 我们为何存在?我们来自何方?我们将去往何处? 这是人类一直在问的问题,追根问底、寻找答案,这是人类的本性,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千万年前,但事实上,我们的故事还要早得多。 从宇宙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揭开了序幕。一切始于 137 亿年前,那个被称为 BIG BANG 的伟大时刻,随着一声巨响,时间、空间和万物从中诞生,于是宇宙历史即被开启,一切都按照上帝的程序运行。 从大爆炸到太阳系 宇宙诞生初期处于均匀且各向同性的高密高温高压物质状态,并在极早期发生了短暂的快速膨胀和冷却。在 10 -43 秒宇宙从量子背景出现,大约进行到 10 -37 秒时,产生了一种相变使宇宙发生暴胀,在此期间宇宙的膨胀是呈指数增长的,这个时期被称为宇宙暴涨期。当暴胀结束后,构成宇宙的物质形态包括夸克 - 胶子等离子体,以及其它基本粒子。此时的宇宙仍然非常炽热,以至于粒子都在做着相对论性的高速随机运动,而粒子-反粒子对在此期间也通过碰撞不断地创生和湮灭,从而宇宙中粒子和反粒子的数量是相等的(宇宙中的总重子数为零)。直到其后的某个时刻,一种未知的违反重子数守恒的反应过程出现,它使夸克和轻子的数量略微超过了反夸克和反轻子的数量——超出范围大约在三千万分之一的量级上,这一过程被称作重子数产生。这一机制导致了当今宇宙中物质相对于反物质的主导地位。 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进一步降低,粒子所具有的能量开始逐渐下降。当能量降低到 1Tev 时产生了对称破缺,这一相变使基本粒子和基本相互作用形成了当今我们看到的样子。宇宙诞生 10 -11 秒之后,大爆炸模型中猜测的成分就进一步减少了,因为此时的粒子能量已经降低到了高能物理实验所能企及的范围。 10 -6 秒之后,夸克和胶子结合形成了诸如质子和中子的重子族,由于夸克的数量要略高于反夸克,重子的数量也要略高于反重子。此时宇宙的温度已经降低到不足以产生新的质子-反质子对(类似地,也不能产生新的中子-反中子对),从而即刻导致了粒子和反粒子之间的大量湮灭,这使得原有的 质子和中子仅有十亿分之一的数量保留下来 ,而对应的所有反粒子则全部湮灭。大约在 1 秒之后,电子和正电子之间也发生了类似的过程。经过这一系列的湮灭,剩余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速度降低到相对论性以下,而此时的宇宙能量密度的主要贡献来自湮灭产生的大量光子(少部分来自中微子)。 在 Big Bang 发生后大约 3 分钟,宇宙的温度降低到大约 30 亿开尔文,它已经足够冷却,能够使少数质子和所有中子结合,组成稳定的氘和氦的原子核,密度降低到大约海平面附近空气密度的水平,这个过程叫做太初核合成。而大多数质子没有与中子结合,形成了氢核。随着宇宙的继续冷却,宇宙能量密度的主要来自静止质量产生的引力的贡献,并超过原先光子以辐射形式的能量密度。在大约 37.9 万年之后, 宇宙温度降为约 3000 开尔文,电子和原子核结合 成为中性原子(主要是氢原 子),这时宇宙在原子尺度之上基本显现为电中性,于是光子被带电粒子散射的几率大大降低,于是宇宙变得透明,这时被称为光子脱耦时期。在此之前光子在极短的距离即与带电粒子耦合, 光 子不能长距离传播,宇宙 处于昏暗状 态。而物质通过脱耦发出辐射并在宇宙空间中相对自由的传播,这个辐射的残迹就形成了今天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即便过去了 137 亿年,在今天依然有 3K 的热辐射残余。 大约在宇宙 大爆炸之后的 4 亿 年 ,宇宙 气体发生了一次相变,在这之后数亿年间,宇宙经历了从中性到电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宇宙进化时期被称为“再 电离”。 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引力作用下形成了第一批恒星和星系,宇宙进入光明时代,这一过程中喷射的紫外线清除了多数环绕的中性氢气。“再电离”过程以及清除雾状氢气,使得宇宙首次在紫外线下变得透明。我们的太阳系则诞生于宇宙大爆炸之后的 90 亿年,迄今已有 46 亿年历史。 太阳和太阳系内其它星体形成于一个巨大的旋转气体尘埃,也被称为太阳星云 。当引力导致星云塌缩时,它将旋转更快,且扁平呈盘状结构。在这一时期,多数气体尘埃物质都被牵引至星云中心区域,从而形成了太阳。 虽然宇宙在大尺度上物质几乎均匀分布,但仍存在某些密度稍大的区域,因而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些区域内的物质通过引力作用吸引附近的物质,从而密度变得更大,并形成了气体云、恒星、星系等其他在今天的天文学上可观测的结构。这一过程的具体细节取决于宇宙中物质的形式和分量,其中形式可能有三种:冷暗物质、热暗物质和重子物质。目前来自 WMAP 的最佳观测结果表明,宇宙中占主导地位的物质形式是冷暗物质,而其他两种物质形式在宇宙中所占比例不超过 18% 。另一方面,对 Ia 型超新星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独立观测表明,当今的宇宙被一种称作暗能量的未知能量形式主导着,暗能量被认为渗透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观测显示,当今宇宙的总能量密度中有 74% 的部分是以暗能量这一形式存在的。根据推测,在宇宙非常年轻时暗能量就已经存在,但此时的宇宙尺度很小而物质间彼此距离很近,因而在那时引力的效果显著从而减缓了宇宙的膨胀。在膨胀过程中,常规物质形态密度大大降低,而暗能量密度几乎不受影响,所以经过了几十上百亿年的膨胀,暗能量逐渐在星系团以及更大的尺度上占据绝对优势,于是宇宙缓慢加速膨胀。表述暗能量的最简洁方法是在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中添加所谓的宇宙常数项,但这仍然无法回答暗能量的构成、形成机制以及与已知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形式等问题,以及与此伴随的一些更基础问题:例如关于它状态方程的细节,以及它与粒子物理学中标准模型的内在联系,这些未解决的问题仍然有待理论和实验观测的进一步研究。 所有在暴胀时期以后的宇宙演化,都可以用宇宙学中的Λ CDM 模型来非常精确地描述,这一模型来自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各自独立的框架。目前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的模型能够描述从大爆炸到大约 10 -15 秒之间的宇宙,在这个时期的宇宙是一个质量无穷大、体积无限小的奇点,因此这个时期的宇宙既是广义相对论的,又是量子力学的。需要一个量子引力理论来突破这一难题。如何才能理解极早期宇宙的物理图景则是当今物理学的最大未解决问题之一。 时间之矢 如今,宇宙中有数以千亿的星系,每个星系又包含数千亿颗恒星,而太阳只是其中普通的一颗。归根到底,我们都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宇宙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 有一个东西非常重要,没有它,宇宙的故事就无从讲起;没有它, 就无法想象宇宙是什么情形。它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那就是时间。时间的流逝造就了宇宙的演变,也诞生了许多非凡的奇迹,这些奇迹见证了宇宙的初生,也将伴随它走向灭亡。 对茫茫宇宙的探索欲望,启迪我们开创了现代天文学,为现代文明打下了基石。 日升 日落 犹如心跳一般 告诉我们时间在流逝 一天有 24 小时 这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一个月有 29.5 天 这是月亮在夜空中呈现出阴晴圆缺的周期 一年有 365.25 天 这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这些我们熟悉的时间尺度,标志了我们生命的节奏。相比而言,宇宙的生命却长得多。当我们仰望星空时,看到的不只是星星点点,它们都是无数个不同的时钟。这些恒星见证了数十亿,甚至数百亿年时光的流逝。 时间存在于任何地方,它雕琢了我们的宇宙。从欲火而生,到无数代的行星、恒星和星系,直到最终的消亡。宇宙的命运,由时间之手全然掌控。宇宙里的时间尺度非常之大,几乎没有任何东西能与之相提并论。在地球上的某些地方能让我们对此有一些认识,让我们见识人类诞生之前的远古时代,地球上现存的古老的活化石海龟家族有着上亿年的故事,但是和宇宙近乎无限的时间跨度相比,也只是蜉蝣一瞬。 我们整个太阳系正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在一个极其广阔的轨道上旋转,而围绕银河系转一圈,就要花上两亿五千万年。在整个人类史中,太阳系走过的路程,还不到这轨道的 1% 。这些周期看上去,似乎是永恒不变的。当时间的故事慢慢展开,一条真理也随之被揭示,万物都不能长久,这是时间最深刻的特质。在广袤的宇宙中是如此,而在地球上,我们也能找到同样鲜活的例证。我们人类以及其它动物的生老病死,植被的更新替代,以及山川河流,大洋大洲都会在漫长岁月中时移势迁。 事物永远是以相同地顺序发展的,他们不会跳跃,也不会回头,你永远也不会看到它们反过来运行。想像一杯水从桌子上滑落到地板上被打碎。如果你将其录像,你可以容易地辨别出它是向前进还是向后退。如果将其倒回来,你会看到碎片忽然集中到一起离开地板,并跳回到桌子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杯子。你可断定录像是在倒放,因为这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从未见过。 为何我们从未看到碎杯子集合起来,离开地面并跳回到桌子上。有趣的是,从来没有任何一条描述杯子碎片的物理定律规定这些碎片不会集合起来,离开地面并跳回到桌子上。 但有意思的是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一切不会倒转。这是有原因的,我们有科学的解释叫做“时间箭头”。通常的解释是这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表述的在任何闭系中无序度或熵总是随时间而增加。换言之,它是穆菲定律的一种形式:事情总是向更糟糕的发祥发展:桌面上一个完整的杯子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状态,而地板上破碎的杯子是一个无序的状态。人们很容易从早先桌子上的杯子变成后来地面上的碎杯子,而不是相反。 我们被迫走向未来,这是因为时间箭头决定了当时间流逝,一切都要改变。而一旦有所变化,就绝没有回头之日。永恒的变化对我们人类有着根本性的意义,随着时间流逝,我们慢慢老去,人们出生、成长、然后死亡。我觉得,这就是生命必须承受的悲喜的一部分 但在宇宙中,似乎那些史诗般的周而复始,看上去是那么亘古不变,但这只是错觉。其实,宇宙的生命就和我们的生命一样,一切都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通过一次次的改变,时间箭头推动着整个宇宙的演变。宇宙中充满了恒星,还有伴随它们的无数星云和行星,这些数不胜数的世界,我们永远也探索不完。在时间的雕琢之下,宇宙的美是动态的、变幻的,我们目睹了恒星的诞生,也目睹了它们的死亡,目睹了超新星爆发的壮观,也目睹了黑洞贪婪的吸积周围的一切。我们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因为时间箭头告诉我们未来和过去是绝然不同的。但这种变化缘由何在?过去和未来,它们为何会有不同?时间箭头的意义何在? 我们每个人都对时间有着清晰的感觉。对于我们来说,斗转星移,去日不再,这些都再自然不过了。这是因为年复一年,时间的概念已深深印在我们的基因之中,我们见证了时间的力量。随着我们探索宇宙奥秘的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个新的学科也应运而生,名叫热力学。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像热量、温度、能量这些概念走进了科学的研究领域,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更深层次的认知。 这或许是最关键的一条物理定律,它能让我们理解时间的推移和宇宙的演化,它的名字是“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条定律意义非凡,因为它的核心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概念,也就是物理学家们常说的 entropy. 。熵的概念能够解释为什么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墙壁会断裂、玻璃会破碎、房屋会坍倒。要想理解熵的概念,我们不能把物体看作是一个单一的东西,而要认识到它由许多部分组成。就像组成这沙堆的沙粒,熵就是沙堆在保持原样的同时能够被重新组织的可能性。当然对于沙堆来说,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无论我对这个沙堆做了什么,搅和它、移动它,它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形状和结构。用物理学术语来说,就是这个沙堆有很高的熵值。因为我有很多方法重新组织它,它的结构保持不变。 熵在我们的生命中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生命赖“负熵”以生存。这句经典名言告诉我们,吃饭能为我们提供负熵,来抵消身体运转所带来的熵增。我们读书学习能够使我们的大脑神经组织变得更加有序,所以一个充满知识与智慧的大脑是熵值很低的的大脑。必要的睡眠能使身体部分组织排掉毒素,是以消耗体内储存的碳水化合物和其它营养物质提供负熵,也是一个身体系统熵减的过程。我们的生存是以消耗环境的负熵为代价的,但是我们得道的负熵远低于消耗环境的负熵,所以我建议你不要再读该文,因为这样会使周围环境加速变得无序,即便会使你的脑组织稍稍变得有序,这会加速宇宙的死寂。身体熵值的增加就意味着身体变得更糟,人的一生也伴随着熵值的时升时减,但总的来说熵值最终会变得很大,人的生命也就走向终结。 一个闭系统,熵值永远在增加,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高熵值的状态拥有更高的概率,是一个系统的最概然分布。凭借着“熵增法则”,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了时间为何只有一个行进方向。对我而言,热力学第二定律体现了物理学优雅而强大的一面。这条科学定律起先是用来描述热量的传导方式以及热机效率的,最终它却被用于解释物理史上最大的谜题之一——为何过去和未来是那样不同? 因为第二定律说,万物都从有序趋于无序,过去和未来的区别就在于此。过去的宇宙是更有序的,而未来的宇宙有序度只会越来越低,也就意味着时间的行进是有方向的。所以,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入了“时间箭头”的概念。 而在宇宙中,这样的历程已经持续 137 亿年之久,也将为我们带来深远的影响。因为它意味着恒星不能永远燃烧下去。当然,我们太阳系中心的那颗恒星亦是如此,在它的晚年,太阳不会简单地慢慢黯淡下去。当太阳的燃料耗尽时,它的核心会坍缩,而坍缩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又会导致它的外层膨胀。这个过程会持续十亿年,太阳将会变得无比残暴,将给我们脆弱的世界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地球将会慢慢地变热,地球的好日子终有到头的时候。最终,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将消失,在生命绝迹之后很长时间太阳会变得非常大,它将充满整个地平线,它将会变成红巨星,这是太阳生命的最后阶段。我们的星球很难在这一时期幸存下来,但即幸存,剩下的也不过是一块被烧焦的废石,见证着太阳的最后死亡。 亿年之后,我们的太阳将爆炸,将大量的气体与尘埃抛洒到太空中形成一个巨大星云。而它的核心散发着微弱热量,如一片记录过往的琥珀,诉说着它辉煌夺目的过去。那时,太阳的尺寸将会比地球还小,也就是不到现在太阳体积的百万分之一,而亮度与现在相比更是微不足道,我们的太阳将变成一颗白矮星。由于没有燃料可以燃烧,白矮星微弱的亮光来自于它早年的余热,太阳死了,它在冰冷宇宙的深处,慢慢地散失掉最后一丝光和热。其他所有恒星和太阳的命运是一样的,总有一天,所有的恒星都将死亡。 那时宇宙会陷入无休止的漫漫长夜,这就是时光不可倒流的结果。因为我们居住的宇宙和其中的所有行星、恒星、以及星系都无法永存。 宇宙最终将会慢慢凋零、死亡,首先到来的是造星期的终结,万星增辉的纪元就此终结。最大的恒星最先死亡,有的最后猛烈地坍缩成为黑洞,有的最后轰轰烈烈的以超新星爆发而结束生命,这些大质量的恒星寿命通常只有几百万年。但在这些大型恒星消亡后很久,只有一种恒星还留存着。 离我们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半人马座α三合星的第三颗星),它离我们只不过 4.2 光年而已。而这颗恒星并不比远处的其他星星明亮多少,这是因为比邻星异常微小。这类恒星叫做红矮星,它的质量只有太阳的 11%~12% ,在我们看来它的亮度只是太阳的一万八千分之一。但红矮星与那些比它大得多,亮得多的星星相比有一个优势,因为它们质量小,热压能够抵抗引力,使得核聚变比那些更大的恒星进行的更慢,能以极慢的速度消耗核燃料,所以它们的寿命能达到百亿年之久。这意味着像比邻星这样的恒星会在宇宙里坚持到最后。如果我们能够存活到足够久的话,我们的后代很有可能会将他们的文明建立在红矮星附近,以获取最后一丝仅存的光热,就像我们的祖先在寒冷的冬夜围绕着营火取暖一样。比邻星的体积和引力都很小,这意味着它内核的压力比那些更大的恒星要小很多,这样它的内核会不停地流动并不断地从表面喷出来。虽然比邻星那么昏暗,它的表面却在永无休止地发生着爆炸性的耀斑。但最终,比邻星也会死亡,和我们的太阳相同,它也会变成一颗白矮星。 当造星季临近结束,一切都将黯淡下去,宇宙将变得暗淡无光,毫无生机。宇宙里只剩下最微弱的几丝亮光,白矮星的幽光,将用它最后一抹亮色,照耀着这个充斥着死亡恒星和黑洞的宇宙。到这时,宇宙已有一万亿年的历史了,然而,在它宏大的生命中,绝大部分的旅程还尚未开始。 在宇宙遥远的未来中,同样的命运也会落在剩下的白矮星身上 ,黑矮星将是这些末日之星的最终形态,异常冰冷的白矮星不会再散发出光和热。黑矮星是黑暗的荒凉星球,由高密度的简并态物质(一种密度极高的物质,大部分为恒星的遗骸)构成,在引力作用下,原子的核外电子被迫向原子核塌缩,电子便处于相同的量子态,根据 Pauli 不相容原理,电子之间便有极强的简并压来抵抗引力。构成它们的原子被高度压缩,黑矮星的密度要比太阳大一百万倍。恒星要变成黑矮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远远超出 137 亿年,所以在宇宙诞生 137 亿年后的今天,我们宇宙中并没有黑矮星存在,尽管还没有出现黑矮星,但是我们依然能够依据强大的理论物理学预测它们会在未来存在并且如何消亡。黑矮星上那些宇宙中最后的物质最终会挥发殆尽,在辐射中渐渐湮灭入无尽虚空,一丝痕迹都不会留下。 黑矮星消逝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原子存在了,一度多姿多彩的宇宙只会剩下光子和黑洞,经过亿万年之后,就连黑洞也会湮灭。宇宙中空无一物,只剩一片光子的海洋,温度的差异也渐渐抹平。在宇宙膨胀的作用下,一切都会趋近于绝对零度。 当我们宇宙中最后物质的残余都消失不见,当整个宇宙都达到了相同的温度,宇宙的故事就要划上句号,时间也变得毫无意义。那时,宇宙或许是第一次永恒不变,熵值也极限,因为那时宇宙的无序度已经无法再增加,没有什么发生,而且再也不会发生什么了, 一直如此 。 这就是所谓的“宇宙热寂说”,到那时宇宙会永远地保持广阔、冰冷、荒凉沉寂的状态。而到那时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完全不再有区别。没有什么能够衡量时间的流逝,因为宇宙永远保持那样,不再变化,时间箭头被永远地凝固,这是宇宙不可避免的宿命。它早已写在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中,宇宙终将死亡。一切都将死亡,这听上去也许会让人感到无比悲观,你当然可以说 “为何上帝不构建一个完全不同的宇宙呢? 在那个宇宙中,一切不会归于混沌,这样不是很好吗?” 答案是:不,上帝也做不到,只要还想让生命存在。人择原理指出:如果万物与自然定律存在,那时万物与自然定将会被人类发现。如果万物与自然定律不是那个型态出现的话,人类就不会知道这些定律是怎样出现的。如果只有在像我们的很少的一些宇宙中,智慧及生命才得以发展并能质疑: 为何宇宙是我们看到的这种样子? 回答很简单: 如果它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就不会在这里。 时间箭头以及那些会导致宇宙灭亡的微小改变,其实恰恰是最初的生命缔造者,一切物理定律只有像我们发现的这样,人类这样高度有序的机体才会出现。因为物质的形成需要时间,在引力作用下,行星和恒星的形成也需要时间,正是时间箭头在宇宙的青春期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从而使生命成为可能。但这扇窗户并不会开得太久,同宇宙的生命,也就是从 Big Bang 到最后一个黑洞湮灭相比,我们的生命只不过占了它的 10 的 86 次方分之一。这就是为什么对我来说,宇宙的奇迹不是某颗行星、恒星、或某个星系。 大撕裂结局 Science China —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上发布了一篇中国科研人员发布的论文《 Dark energy and fate of theUniverse 》,这篇论文计算出所谓的“世界末日”!根据宇宙中暗能量约占 74% ,他们算出末日到来的时间下限是 167 亿年,上限是 1035 亿年,宇宙以及其中的一切终将消失于“大撕裂”。 一切得从暗能量说起。 1998 年那个载入物理史册的一年,在这之前,人类认为宇宙膨胀的速度越来越慢;在这一年,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天体物理学家索尔·珀尔马特通过观测 Ia 型超新星,发现宇宙在加速膨胀,这个事件震撼了整个宇宙学。早在上世纪 20 年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哈勃发现几乎所有星系(仙女座大星系 Andromeda 除外)的光谱线都向更长的波长移动,这就是“红移”。根据这个发现我们知道,其它星系正在远离我们。哈勃发现,星系离我们越远,退行速度就越快,且和距离成正比, cz=v=H 0 d 这便是著名的哈勃定律,其中, c 是光速, z 是红移, v 是速度, d 是距离, H 0 是哈勃常数。 超新星是具有大质量的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这种爆炸极其明亮,在此过程中所突发的光通常能够照亮其所在的整个星系,并可持续几周至几个月才会逐渐衰减变为不可见。在这段期间内,一颗超新星所辐射的能量可以与太阳在其一生中的总辐射能量相媲美。由于 Ia 型超新星的亮度比较恒定,通过观测它的“红移”,就能知道自它爆炸以来宇宙膨胀了多少。观测不同的超新星,可以得到不同年代的宇宙膨胀数据。索尔·珀尔马特发现,当红移 z 小于 0.1 的时候,哈勃定律成立;而在 Ia 型超新星的红移 z 约等于 1 的情形下,红移、速度、距离之间的线性关系就不成立,实际距离大于哈勃定律里红移所对应的距离,说明超新星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远离我们,这就是宇宙在加速膨胀的证据。 宇宙在 “大爆炸”中诞生,曾一度在极端炙热和异常致密的状态中剧烈膨胀。随着宇宙的冷却,膨胀速度也逐渐变慢。约 60 亿年前(根据钱德拉 X 射线望远镜的最新观测结果),宇宙中的物质又开始以更快的速度相互远离——是什么神秘的力量控制着宇宙的膨胀速度? 我们知道,物质之间的引力只会让它们靠得更近,一定存在某种“斥力”使宇宙的膨胀摆脱了引力的束缚,从而加快了速度。因此,宇宙学家提出了暗能量假说。根据 NASA 的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 WMAP )的“ 5 年数据发布”,在我们的宇宙中,暗能量占据了 74% ,而另一种不产生电磁相互作用,而会产生引力效应的神秘物质:暗物质,则占据了 22% 的份额。我们 人 类知识能够认识的一切物质:包括一切标准模型中的基本粒子以及由基本粒子组成的原子、气体、固 体 、液体、行星,恒星、星系,我们所熟悉的一切加在一起只构成宇宙的 4% 。震惊!这是能让我们认识到自身渺小的最有力数据。原来我们所知道的“物质”并不重要( Matter doesn ’ t matter !),那黑暗 的 96% 才是宇宙的“主要成分”,而且对这 96% 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暗能量是一种充溢空间的、增加宇宙膨胀速度的难以察觉的物质形式。根据动力学标量场( scalarfield )模型,宇宙的未来将复杂得多;也许将继续加速膨胀下去,也许会减缓膨胀的速度,甚至走向收缩,导致宇宙最终以与大爆炸相反的“大坍缩”( Big crunch )收场。如果据幽灵模型,随着宇宙的膨胀,暗物质的密度降低,而暗能量密度几乎不变,这将会导致宇宙以越来越快的加速度膨胀。最终,宇宙将走向“大撕裂”( Big Rip )。精灵模型则给出了一个“振荡的未来”。根据这一理论,整个宇宙将在加速膨胀和减速膨胀之间反复演绎,“大坍缩”和“大撕裂”这两种极端的情况都不会出现。 讽刺的是,暗能量的无处不在,反而让人们很难意识到它的存在。暗能量与已知物质不同,它是均匀分布的,不会在某个地方聚集成团。不论是在地表,还是在星际空间,暗能量的密度都完全一样,约为 10 -26 千克 / 立方米,相当于几个氢原子的质量。太阳系中所有的暗能量加起来,与一颗小行星的质量差不多,在行星的“舞蹈”中,几乎起不了作用。只有在巨大的空间尺度上和时间跨度上,才能体现出暗能量的影响力。这像极了地球周围的空气,在我们居住的地球表层,空气大体均匀分布,我们很难意识到它的存在,人类文明直到 200 多年前才发现地表并非空无一物,而是有着各种复杂气体。同样的,如果我们人类生活在大海中,我们就很难发现水。然而暗能量的分布更加均匀宽广,它的发现之难就可想而知了,在星系尺度上才能表现出效应,我们对于它的本质可以说一无所知,除了宇宙的加速膨胀。 167 亿年后地球将被“暗能量”撕裂。 暗能量被认为占据宇宙 74% 成份,一种叫做“宇宙大撕裂”的理论认为暗能量最终将摧毁宇宙。如果暗能量的压力和密度比值低于 -1 ,它们将在有限时间内无限地扩张增长,同时暗能量可以排斥引力作用,这将对宇宙形成负面影响。最糟糕的计算结果是在 167 亿年后暗能量将引发世界末日。如果神秘暗能量撕碎宇宙,地球将从太阳系剥离,最终发生宇宙大撕裂。不光是星系团、星系、恒星系会被撕裂,就连地球,甚至原子也会被无情的撕裂。最终宇宙会无比沉寂、无限空旷。 “宇宙大撕裂”理论认为,暗能量将摧毁宇宙每个区域,在宇宙终结之前的 3290 万年前银河系将产生引力崩溃。在世界末日来临的前两个月,地球将从太阳系剥离,在此 5 天之前月球脱离地球引力束缚。在时间终止前 28 分钟,太阳将被摧毁,在时间终止前 16 分钟,地球将爆炸。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世界末日在遥远的 167 亿年之后才会出现,人们不必为此担忧。这个黑暗世界末日预测是依据中国理论物理学家探索的一种潜在“暗能量”理论提出的,该理论指出神秘的暗能量遍及宇宙各个区域。 Dark energy 的相关研究,会随着观测数据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可靠。目前,暗能量理论和大撕裂理论只是宇宙学中的一个假说,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原理和规律,对现有观测数据进行详细分类、归纳与分析后,对宇宙未来的演化、结局所做出的推测和猜想,这些理论的成熟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和检验。 我认为宇宙的美妙不是某个东西,而是这时间长河里的须臾一瞬 也就是现在。在永恒的时间里,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这段时间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 虽然我们在地球上只生存了 20 万年,我们却已经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进步。仅仅在 2500 年前,我们还认为太阳是天神,我们还在用建在山巅的石塔,来记录它的运行轨迹。现在,人们的好奇不再局限于太阳神,而是转向了科学。现代的天文台与山巅的石塔相比,简直要复杂无数倍,它们正在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 也许更令人赞叹的是通过先进的理论物理和数学,我们可以计算出遥远的未来,宇宙将走向何方,甚至能透过缜密的推算清晰地看到它的终结。 我们个人生命极为短暂,期间只能探索宇宙的小部分,但是,人类天生就是好奇的族类。我们惊奇,我们疑惑,我们寻求答案。不断地提出一个又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如何理解我们处于其中的世界?上帝设计了何种高等的程序?我们的宇宙为何是这样运转?诸如此类问题几乎每个人都为此困扰。我相信只有通过对宇宙的不断探索,对自然规律的不断寻觅,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在宇宙奇迹中的具体位置。这也是我们这些地球居民短暂生命的意义所在,我们拥有对家园、对世间万物、对宇宙的思索。地球上的你我都生存在这片小小的叶子上,在辽阔无垠的宇宙中,一切生命都只是转瞬即逝的,因为生命跟那些行星、恒星、星系一样都不过是从有序到混沌的宇宙旅程中的匆匆过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生命是无足轻重的,因为我们好奇,所以我们追求真知:因为我们的觉醒,才有了对宇宙的认知。从某种意义上讲生命就是宇宙认知自我的过程,在我看来我们存在的意义恰恰在于我们对这个神奇宇宙的无尽探索和认知的无限欲望。
个人分类: 科普自然科学|8163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家风采(17):稚子凑钱买时间——记达尔文
热度 3 sqdai 2013-3-23 07:55
昨天讲了一个科学家与时间的故事,意犹未尽,今天再讲一个。这回的主角是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 1809 - 1882 ),关于他的事迹可见链接中的博文。 话说 1836 年 10 月,达尔文搭“贝格尔”舰环球考察后回到英国,三年后与比他大 10 个月的表姐爱玛结婚,家庭生活美满幸福,七个子女先后降生。 五年历尽艰辛的考察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亟待整理、升华。达尔文为自己制定了一套严格的作息时间表: 8 : 00 ~ 11 : 30 、 13 : 00 ~ 16 : 00 和 17 : 30 ~ 19 : 30 为雷打不动的工作时间,中午散步或听爱玛朗诵小说,晚餐后听爱玛弹琴或两人下棋。他说:“我的生活像钟表走动那样规则,当我的生命走到尽头,我就会停下来了。” 他的妻子爱玛治家有方,尽管孩子不少,但家里经常是静悄悄的,因为爱玛规定,孩子们不能私闯老爸的书房,走过书房门口时也得像猫儿那样悄然无声。达尔文生性极爱孩子,但为了及早拿出著作,他极力克制自己的感情,每天那八个半小时的工作时间从不迈出书房半步,仅在吃饭或休息时间才与孩子有些交流。 有一段时间,达尔文碰到写作的难点,即使吃饭时也常陷于沉思,与子女们交谈的机会更少了。 有一天,达尔文正在奋笔直书,忽听得轻轻的几下敲门声。达尔文心想,这会是谁呢?若是学界朋友来访,爱玛会接待并引来的。于是,捶捶腰起身开门,门缝里钻进一个瘦小的身影,原来是 4 岁的小儿子弗朗西斯!只见他怯生生地伸出一只又黑又脏的小手,手心里有六个便士,鼓着腮帮子也不啃声。孩子闯书房可是“犯家规”的,看着孩子这般模样,达尔文心软了,好在“家庭法官”爱玛不在场,就弯下腰来问道: “小弗朗西斯,出什么大事了?” “没有啊!我每天睁开眼就找不见你了,这回就想过来看看你,跟你说说话。” 一股父子亲情袭上达尔文心头,他探身摸着儿子的脸蛋,柔声问:“那么你拿着这六个便士干什么?” “我怕爸爸不让我进来,就向姐姐要了 ……。 ” 原来,可爱的儿子想要用这六个便士买老爸的时间啊!达尔文立时热泪盈眶,抱起孩子亲个不停。他感到内心受到猛烈冲击,一种歉意油然而生。大声说:“我真是个不够格的老爸!对不住啊!孩子,走,今天老爸不写了,剩下的时间全是你的!我们到花园里捉蝴蝶、挖蚯蚓去!” 他抱着孩子走出书房。弗朗西斯难得有这样的撒娇机会,紧搂着他爸的脖子,把小嘴埋进他的胡子,不肯松开。 走过窗下时,他看到爱玛正在擦泪:她已经看到此情此景了。达尔文快活地大喊:“爱玛,把楼上的孩子都叫到花园里去,今天放假!” 几年后,凝结着达尔文一生心血的不朽著作《物种起源》问世。 参考资料: 1 、梁衡,数理化通俗演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 396 ~ 409 。 写于 2013 年 3 月 23 日 【链接】相关博文 1 、学习漫谈( 55 ):人贵有自知之明——浅评达尔文的学问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67464.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664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
tyranthu 2013-3-23 00:10
时间统计法不仅仅是记录时间的流向,还包含了精力管理,计划管理。 很多人有对金钱记账的习惯,这是很好的习惯。但偶感觉时间尤其值得去记录。因为金钱没了,浪费了,还可以再赚,但时间没了,那可是再也回不来了。 一、时间统计法产生原因 柳比歇夫在年轻时(一九一八年),已经提出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他善于统计,通过计算得知,为达到目标,需要比常人或现在的自己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他开始找寻方法。 二、过程 他是逐步完善他的时间统计法的。开始,他只是充分利用事情间的空余时间做统计,后来对时间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他不断完善自己的时间统计法。 他通过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考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 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确。这是一条永不停顿的自我认识之路。 最终,他形成了一套集时间记录,总结,计划于一体的系统化工作方法。这个方法包括精力管理和时间管理。对于精力,他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精力旺盛和低迷的不同状态去安排计划,安排事情。 对于时间,他计算出一天可以用于工作的纯时间,用于去完成达到自己的目标。 时间统计法成为了他生活的框架。他在回答自己朋友的质疑时,回答:我习惯了这种方法,没有它,我什么也干不了。 三、达到的效果 柳比歇夫一生无数的成就。 获得了大量的时间。确切的说是大量的时间去做达到目标的事。首先是很强的时间观念,让他不浪费时间到无意义的事上,再是做的计划,使柳比歇夫尽可能的不偏离自己的计划轨道。 身体虽不好,但长寿,一生基本健康。因为他是根据自己的身体规律去工作,投入和产出达到了一定的平衡。他睡眠时间很长,有十个小时;他累了就去休息。这些对身体的投入,保证了他产出时需要的精力。 证明,如果把才能集中到一个目标上,可以取得多么多的成就。 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变化,看书的数量,各种类的比重,时间的具体流向。 对自己的做事能力做到心中有数,为做计划时提供很好的参考。比如通过统计总结出自己看一本书需要3个小时,那么在计划时,就将预算中拿出3小时归这本书。 四、时间统计法介绍 他利用统计学的知识对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每天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年终一总结。 每天记录 什么都记下起始时间,任何活动,休息、看报、散步,都记下时间,多少小时,多少分钟。误差不超过5分钟。 不断看表,无休无止的进行自我工时标定(建议想进行时间记录的朋友,买个便宜实惠的手表带下。毕竟看表比看手机方便多了。看表只需要一抬手腕,看手机需要从兜里掏出来,有时侯还要翻好几个兜。人很多时候会因为偷那么一点点懒而不去做一些事情,当然也包括看表了)。 多年来经常看表的结果,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的到时间的流逝。 小结所用的时间也记录。他的每篇论文都有时间成本(看到有些朋友在用一小时一记录自己时间流向的方法,个人感觉那和时间统计法提倡的稍有出入。应该还是像柳比歇夫那样,什么都记下起始时间为好)。 时间统计法开始时很容易忘记去进行时间记录。这里提供个我觉得可行的方法进行参考:我觉得忘记记录时间,是因为没有形成习惯。只要通过每天的不断提醒,让大脑形成下意识的反应,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日记很简短,柳比歇夫只记和自己工作或自身相关的事。国家大事在上面基本没有反应。 记录所用语句很短,只记下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尽量少的句子记下做过的事。比如:10:00-10:20,阅读《奇特的一生》。还有就是记录工具便于携带,便于记录的问题。 每天临睡前进行时间统计。计算时间花在什么地方了,花了多少。最后算出基本消耗时间。每天合计第一类的工作时间(他每天的统计,结算,详细到了无情的地步,什么也不隐瞒,什么也不缩小)。 计算的是纯时间,即刨除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毛时间就是用在这项工作上的所有时间,包括纯时间和休息时间。 以下,就是柳比歇夫的日记结构: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 鉴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八日。 分类昆虫学:鉴 定袋蛾,结束–二小时二十分。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一小时五分(1.0)。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六页–三小时 二十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剃胡子。 《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五分, 《消息报》–十分,《文学报》–二十分;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六十六页–一小时三十分。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 《沙皇的未婚妻》 。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四十五分。 每天小结,睡前,纯时间的工作统计,总类统计,分类统计。 每月小结 将这月第一类工作时间,第二类工作时间分别合计出来。然后是第一,二类的工作的详细的一览表。借助图和表的形式。 每月小结,详细统计这月中的时间消耗。模式:总类时间,分类时间,详表。 年终总结 根据月小结做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旁边注着数字,又是加又是乘。要求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效率有什么变化。 年度总结篇幅巨大,很详尽。什么记录都有。看了多少书,什么书,各国文字的文艺作品看了多少等。 即使月小结中已详细记录,年度总结中也再统计一遍。把所有干了的,读了的,看了的统统收集到一起,加以计算,分门别类。一年来的工作和休息,简直什么事都要结算累计。例:娱乐——六十五次。接着列清单,列举看过的戏、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等等。 年度总结有个欠债的账单,列着每月看完的书留下的尾巴。每年重复一次,没有减少。 每份小结、总结的末尾都注明了他们的代价:花了多少小时多少分钟。 柳比歇夫是统计高手,他的方法应该是借鉴了统计学中的一些方法,我目前还没有看统计学相关知识,不过感觉,应该了解下相关知识,在统计总结时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五、有关计划 计划有月计划,年计划,五年计划。 月计划 先是通过时间统计法,了解到自己每天,每月能用于工作的时间有多少,以此为标准容器;通过时间统计法,还了解到自己做每样工作需要消耗的时间,于是以这两个标准,安排工作和活动。 每天分为必须活动,非必须活动。睡觉,吃饭、这是必须的标准活动。一般约消耗十一二个小时;非标准活动,即办公、学术工作、娱乐等,约占十二至十三小时,这是毛时间。纯可利用时间是十小时,分成三个单位,或六个半单位。根据自己身体的节律,精神状态去安排工作、活动进行计划安排。 这样每月预算三百小时。总结、计划占百分之一,顶多百分之二,即三到六个小时。 计划就是挑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各得其所。 用去的时间,应该同他从事的工作相称(我觉得是说时间花费的多少和工作的重要,紧急程度相符)。需要高深学识的工作,一天至多干七八小时。除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所有规定的工作量都竭力完成。 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作、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等)。 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 我觉得,第一类工作和第二类工作的的分类方法,应该是以他要达到的生物学目标为标准。 年计划 总结完上一年,就该制定下一年计划了。下一年计划是根据柳比歇夫提出的任务大致安排的。 五年计划 除年度计划,他把一生时间,制定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一通,做个总的鉴定。 做月计划,年计划,五年计划,总结时比对完成情况,原因是什么。 六、柳比歇夫的读书方法 写很多东西,备而不用(写的过程就是整理自己思路的过程,就像《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中介绍的,要去写出来,与人共享)。 读的慢(但由于做摘要,所以不容易忘记)。 不太了解的书,尽量做摘要。重要的论著,摘要详尽;最重要的论著,要写个提纲,评论性简介。 读的东西很多,很杂。反映出来就是柳比歇夫即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又是个杂家。 七、柳比歇夫的分类方法 他用各种各样的体系,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保管资料的体系,通信的体系,保存照片的体系。 凡他碰到的东西,他都想加以分类,把他们相同和相异的程度确定下来(相同和相异是分类的标准)。 很多科学家认为,事务性的工作并不是分散精力,而是利于创造的一项条件(条理清楚了,利于大脑摆脱杂事的束缚,集中精力到当前工作中。有点GTD的味道)。他对自己的文件进行分类,装订成册,信件、手稿都用打字机重新打过。把形形色色的杂志中需要的文章另行分类,装订成册。书籍,特别是杂志上的单篇文章,如果不编入系统的体系中,往往就会湮没在浩瀚的藏书中。 通过目录卡片,登记自己收藏的文章、书籍和小册子。目录卡片有个总的索引。 柳比歇夫把事务性工作看成是休息,是享受。他做这项工程浩大的工作是出自他的需要,出自工作的需要。 八、柳比歇夫根据自己的工作和身体情况,总结的几条规则 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一累马上停止工作休息 不同内容书籍交替着看 睡的多,一天十小时左右 累人工作和愉快工作结合在一起 这几条守则是按他自己生活和身体的特点拟定的。他研究自己工作能力的心理特点,研究最适合自己工作能力的日常生活制度。一切服从于生物学,凡是无助于此的,一概置之不理。 九 、 柳比歇夫对待时间的态度 柳比歇夫热爱时间,珍惜时间,把它看成是进行创造的条件。他不但尊重和热爱现在,而且尊重和热爱过去。他强烈感受到时间与时间之间的联系。 他为自己订出了一些道德上的禁令,规定了使用时间的道德限制。在什么地方有权使用时间,什么地方无权滥用。他坚信,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到怄气上,不能乱用到竞争、角逐和满足虚荣心上。 ******************************************************************************************************************************* ******************************************************************************************************************************* 十 、思考与执行 这是目前见到最靠谱的时间管理方法,和很多励志大师提倡的人是机器的狂热和斯巴达式的苦修完全不同,这个方法仅仅为了更高效率的利用时间--无论是学习,科研还是娱乐,最少限度地减少无谓的时间浪费。 从控制论的思维来看,这个方法的科学在于运用了闭环反馈的机制。整个方法是先系统辨识再控制,通过误差信号不断反馈调节不断反复持续的过程。通过真实测量的历史统计数据(时间记录中的纯工作时间),辨识出某些具体工作,比如读书,写原创paper所需要的时间, 这个就是统计的作用,辨识参数。 这一步对于接下来做工作计划至关紧要,工作计划就是分配控制指令,只有参数辨识准确了,才能合理的分配控制指令。 工作计划是宏观调控层面的,一般都是长期的,五年的,一年的,一个月的甚至一周的,但是不适合针对一天的。一天的日程安排是微观调控,一般是根据精力分配的,像把一天整体分成三个单元,交替工作,状态好时做科研。这个微观和宏观的关联就靠记录 时间 反馈,基于一周或者一个月的时间记录总结计划完成情况,进而修正下一阶段的计划安排。 总体来看,时间统计是控制回路中的测量环节,一方面通过它的历史数据辨识参数,为计划提供合理的预测控制;一方面在系统运行时提供误差便于实时反馈调节,避免误差发散以酿成系统崩溃的悲剧。所以,时间统计的真实性极为重要,这也是柳比歇夫在工作时记录时间,而不是事后凭回忆记录,区分毛时间和纯时间,第一类任务和第二类任务等等的原因。
个人分类: Research Tips|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UTC 是一种时间
Greg66 2013-3-21 07:53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UTC, 协调世界时,称为世界统一时间,世界标准时间,国际协调时间,格林威治时间早就过时了应该!请点击查看。 国内外交流中用得到。
2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见中外记者11
yulele 2013-3-17 11:55
中国日报 劳教制度是否有时间点 年内有望出台
个人分类: 善举|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杨德豫:人鬼龙蛇八十秋
热度 1 Wuyishan 2013-3-14 14:46
杨德豫:人鬼龙蛇八十秋(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6-29   【人物名片】    杨德豫 ,翻译家,1928年12月12日生,其父为国学大师杨树达。历任湖南人民出版社和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辑。五卷本《杨德豫译诗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日前,《杨德豫译诗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一名优秀的编辑,由杨德豫主编的“ 诗苑译林 ”在上世纪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作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家,杨德豫的英诗翻译深受好评并获翻译大奖。杨德豫先生一向低调,生平经历及事迹很少见于报章及网络。5月,记者专赴长沙,听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追忆父亲及他自己坎坷的人生。    追忆父亲 苛刻严厉 父爱深沉   小时候,我的兴趣本来是美术,喜欢画画。当时,我父亲杨树达是 清华大学 中文系的教授,他主要是搞语言文字学,研究《汉书》、《春秋》、《论语》等等。他把我的兴趣向诗歌引导,从小就教我念《诗歌易读》、《唐诗易读》、《唐诗三百首》等等。   1938年的时候,小学课本全部是白话文。我父亲不大喜欢白话文,他就买了一种民国初年出版的全部是文言文的初中语文课本,一课一课教我,所以我文言文的基础从那时候打下来。   1945年7月,高考。我当时好高骛远,看不起湖南大学,在填志愿的时候,我填了西南联大,我父亲不准,一定要我考湖南大学,留在他身边。我在父亲的命令下,勉强填了湖南大学,我父亲要我上中文系或者历史系。我想,如果上中文系就是我父亲的学生了,天天上我父亲的课,父亲又管得很严,就报了历史系,这样离我父亲还稍微远一点。   在湖南大学历史系就读的一年里,我只上两个人的课,一个是很有名的政治学家李剑农的政治学课程,还有一个是曹廷藩的地理,他的政治思想很进步,地理教得很好。   1946年的夏天,我下决心去考清华或者中央大学,父亲不准我去,一分钱不给,我母亲和大姐变卖了首饰支持我去武汉参加考试。后来,我考上了中央大学外文系。我父亲很舍不得我走,但是,他也没有办法。我父亲很爱我,又对我很严厉。我没有想到,我父亲这次和我竟是永别。对此,我一直很后悔,觉得对不起我父亲。    困难遭遇 大鸣大放 被打右派   1956年召开知识分子会议,周恩来做了《向科学进军》的报告,我的思想开始活动,觉得在部队里干不太合适,我还是喜欢外国文学,想搞翻译。1956年秋天,我的业余诗歌翻译开始了,开始翻译的是《 朗费罗 诗选》和《彭斯诗选》。这时,就有点不安心部队的工作。   大鸣大放的时候,地方鸣放很热烈,部队没有鸣放,想出气的人就觉得很憋气,要求“鸣放”。由我发起,报社的好几位同事联名写了一篇文章,要求“鸣放”,文章说我们是部队报纸,广州军区领导“压制鸣放”,把这个稿子投到广东省委的机关报《南方日报》。可是后来接到《战士报》社电话,他们说把它撤了,上面有压力。这样,这篇文章就没有在《南方日报》刊登。   不久,开了一个广州军区报刊座谈会,一共有二十几个人参加,会上,我第二个发言。那时我胆子很大,我说:听《 解放军报 》驻广州的记者说,《解放军报》总编辑欧阳文中将说过,如果国防部长压制鸣放,《解放军报》也敢批评他。我们《战士报》就要学《解放军报》这样的英雄气概,如果广州军区的领导压制鸣放的话,我们《战士报》也敢点名批评他。   反右开始后,我心里想在劫难逃了。回来之后,就有人贴我的大字报,我就被划成右派批判。我被划右派主要是两条罪状,一条是写那篇没有发表的文章,说广州军区领导“压制鸣放”;另一条就是在广州军区报刊座谈会上发言。1958年右派处理分成六类,第一类是劳动教养。第二类就是监督劳动,就是一个月只发15块。我是第五类,降级,降职,降薪。我原来是正连级,相当于地方的19级,降成22级,工资原来是一百零几块,加上军龄补贴一共是120几块,降到50块。第六类是免予行政处分,不降级。我被取消了预备党员资格,开除军籍,剥夺军衔,被遣送到湖南大通湖农场劳动。在此后20年时间里,我有13年半在生产队第一线,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可以说是体力劳改。     翻译风波 右派出书 稿费被扣   1958年6月,我到了农场劳动。1959年10月,我那本《 朗费罗诗选 》就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为什么我是右派还能出版书呢?这里有一个过程。   其实人民文学出版社约我翻译的有两本半,除了这本《朗费罗诗选》,还有一本是《彭斯诗选》。我把我的译稿寄去了,他们说我社已经另约一个人的翻译《彭斯诗选》,由你们两个人合译。我当时还不知道是谁,后来知道是王佐良。不用我的译稿之后,后来出版的是王佐良译的薄薄一本。另外,人民文学出版社还约我翻译一位现代澳大利亚诗人的诗选。   《战士报》社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信寄去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回信了,信是这么写的:我们同意《彭斯诗选》不用他的译稿了,澳大利亚诗人的诗,也作废了;可是《朗费罗诗选》他已经译完了,我们再另找一个人要重新译,很费事,而且上面有政策,右派分子如果要出书的话可以改个名字出,那所以他译的这本书我社还是打算出。《战士报》领导还是不太同意,他们回信说,我们原则还是不同意出,如果你们实在坚持要出的话,一切责任由你们负。这是总编辑直接告诉我的。我说好,我就换个名字,我的原名是杨德豫,我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写信说,用杨德豫的名字出,1959年10月,《朗费罗诗选》就出版了。   出书以后,我在生产队劳动。这本书稿费是600多元,一分场的书记李信把稿费扣住了,不给我。我就给出版社写信说我没收到稿费,后来一查,稿费确实已经到了农场。我就去问农场领导,我说我有一本书出版了,得了600元稿费,给我汇来,可是没有收到。1962年初,情况好转了,要给我摘帽子了,农场的右派哪怕没摘帽子的也不在生产队劳动了,都分到生产队做会计、统计,或者到学校教书,这时才把这600元钱还给我。   我于1978年12月被调到湖南人民出版社,刚到出版社还是打杂,没有译文编辑室。译文编辑室1979年建立后,我就到译文室了。湘潭大学教授、老诗人彭燕郊找到出版局领导,建议出版一套外国诗歌中译本丛书。1982年10月才把编丛书的任务交给我。“诗苑译林”先后由湖南人民、湖南文艺两家出版社出版,时间长达10年(1983-1992),共出书五十一种。1991年,这套丛书获首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二等奖。(采写、摄影/新京报记者 张弘)   【 译作介绍】   《杨德豫译诗集》   五卷本《杨德豫译诗集》分别为《莎士比亚 贞女劫》、《华兹华斯诗选》、《 柯尔律治 诗选》、《拜伦诗选》、《朗费罗诗选》。   莎士比亚是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贞女劫》是莎士比亚的经典诗歌作品之一;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1843年被封为英国桂冠诗人。《华兹华斯诗选》收录了华兹华斯的经典诗歌作品;柯尔律治,诗人,评论家,哲学家。《柯尔律治诗选》收录了柯尔律治的经典诗歌作品三十三首;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拜伦诗选》精选了拜伦的主要佳作;朗费罗,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朗费罗诗选》收录了朗费罗的经典诗歌作品。   【 编作介绍】   “诗苑译林”的影响   由杨德豫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苑译林”丛书上世纪80年代在文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许多诗歌爱好者更是追着出一本买一本。因为主编了这套书,杨德豫被萧乾在一篇文章中誉为“长沙出版界四骑士”之一(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杨德豫主编《诗苑译林》、李全安主编《散文译丛》、曹先捷主编“世界著名学府丛书”)。而这套书能够受到读者的追捧也决非偶然,无论从翻译质量上还是出版规模上,在当时都是罕见的。   这部丛书中几乎每一本的译者都是翻译界的权威和最优秀的译者,以下是其中的书目和译者:   《戴望舒译诗集》、《梁宗岱译诗集》、《朱湘译诗集》、《戈宝权译诗选》、《德语六诗人选译》(冯至译)、《德语国家现代诗选》(绿原译)、《英国诗选》(卞之琳译)、《苏格兰诗选》(王佐良译)、《英国十四行诗抄》(屠岸译)、《英国现代诗选》(查良铮译)、《法国七人诗选》(程抱一译)、《法国现代诗选》(罗洛译)、《域外诗抄》(施蛰存译)、《古希腊抒情诗选》(罗念生、水建馥译)、《印度古诗选》(金克木译)、《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选》(飞白译)、《霍斯曼:西罗普郡少年》(周煦良译)、《图像与花朵》(陈敬容译)、《纪伯伦:先知 沙与沫 》(冰心译)、《美国当代诗选》(郑敏译)、《北欧现代诗选》(北岛译)……   【 获奖介绍】   获诗歌翻译彩虹奖   杨德豫翻译的《华兹华斯诗选》由萧乾、文洁若、孙绳武、绿原、屠岸等名翻译家联合推荐,最终获得1995-1996年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诗人北塔曾经撰文《形神兼备信言美》对杨德豫先生的汉译《华兹华斯诗选》予以极高评价。   另外,杨德豫翻译的《拜伦诗选》被老诗人、翻译家卞之琳誉为“标志着我国译诗艺术的成熟;翻译家屠岸对杨德豫的译笔给予高度评价,称傅雷和杨德豫两人“都是第一流的高手,他们的翻译几乎进入了化境,他们翻译的作品,其生命力会很长”。 文章来源: 新京报
个人分类: 译海扁舟|3498 次阅读|1 个评论
JAVA中的时间
kewin1983 2013-3-13 14:16
一般用java.util.Date包里的时间类 获取当前时间的方式: Date date = new Date(); date.getTime(); 或者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这两种返回的都是当前时间同1970开始时间差的毫秒值。 需要适当的形式: 需要用到一个专门类java.text.SimpleDateFormat。 //先定义格式类的一个变量 SimpleDateFormat sdf = new SimpleDateFormat("",Locale.SIMPLIFIED_CHINESE);//设置时区为中国 sdf.applyPattern("yyyy年MM月dd日hh时mm分ss秒");//这里用到了pattern概念,这里引号中的pattern //也可以直接放到初始化函数的双引号中 String timeStr = sdf.format(date); 时间设置,使用java.util.Calendar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院士称人才培养像种庄稼 科学家最缺时间
liyibo666 2013-3-9 22:02
院士称人才培养像种庄稼 科学家最缺时间 院士代表谈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就像一片庄稼 土壤好养分足,一定会长得好 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迅速增加,不少科技工作者有了“不差钱”的感觉,其中的一些浪费也令人忧心。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里的两位院士建言,反思科研中的乱花钱和精力浪费。 人才培养和干部培养有不同之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邢定钰院士昨天表示,眼下各种各样的人才计划过多过泛,包括各个部门各个省市各个高校内部,都有各种人才计划,有些人才计划实行得非常好,可现在的问题是,各种人才计划相当于设置很多台阶,把科研人员的注意力吸引到去爬台阶上,导致他们不能安心做科研工作。 “人才培养和干部培养有一定的相似,但实际上不同的地方也很多,在我的观念里,人才培养就像一片庄稼,只要土壤好,给其足够的阳光、养料、水分,这片庄稼一定会长得好,而且中间一定有一些人才会脱颖而出,而不需要用很多人才计划,花很多时间去判定,这块庄稼中间有哪几棵是长得特别高特别壮,我觉得是不必要的。”他建议,希望减少人才计划,充分保证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保持他们的科研热情和兴趣。 一人身兼十几个项目组专家 “我经常想,我们中国科学家最缺的是什么,以前我们会听到我们经费不够,但我觉得我们中国科学家如今缺少工作时间,”邢定钰说随着科研项目越来越多,很多科学家为了跑项目上下奔波左右疏通,基本的科研时间得不到保证,原创也就无从谈起。“本来申请一个项目就需要很多环节,申请到了以后按照规定每年都要开总结会,2年一小评,5年一大评,不仅要被别人评还要作为裁判员评别人,”他以自己举例,他一个科技部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同时又是十几个项目的专家组成员,光科技部项目的评审每年都要开十几个评审会。 他建议,营造宽松协调的学术氛围,对那些基础好、有创新潜力的人才基地给予稳定的财政支持,不要让基地人员去频繁申请接受项目和考评,给他们空间自由生长。 科学仪器买洋牌子贵10倍 “现在有钱了,国家给科技的投入增加了,自然科学基金每个五年计划都是翻番,以前我们一个项目不到十万元,现在可以到100万元啦。”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崔向群直言,在“不差钱”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倾向,大量的科学实验仪器高额向国外采购。“举个例子,干涉仪,南京理工大学在全国做得最好,但大家有钱了都买美国的,结果价格差距很大,100多万跟十几万的差距。如果是国内有的,为什么要到国外买?” 她认为这造成了科研经费大量的浪费,必须引起科技界的重视。她建议,以后对这样的项目立项也要经过严格审查:这个实验仪器中国能不能研制,如果能,为什么你要买国外的?是精度不够,性能不好?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7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事要首先划定时间
热度 33 fkyk16 2013-3-8 10:01
从小到大,对时间一直都不是很敏感。凡事随性,全身心的投入,认真地做事以求最好的结果 —— 这就是我 —— 无数次被朋友、同事、学生表扬的我的个人特点!好像不无不好! 是的,是 ” 好像 “ 很好。 初为人师,凡事认真,固然正确。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评作业认真,连和学生下课聊天、课后谈心都认真。说到自己的科学研究,读文献认真、写东西认真、指导学生开题和评阅他们的论文都认真!!平时看个电视、唱个歌、玩个游戏,哪怕陪小朋友或老年人呆会儿都认真用心用情! 的确,这些表面听来或看来都很好!至少我给人留的印象很好!但实质上,这个习惯真不好!我说的 “ 不好 ” ,不是 ” 认真 “ 这一态度不好,而是认真得没有时间概念 —— 这不好。凡事随性,没有时间概念,做事不能以最少的时间做最高效的事情,问题可就大了!这一问题,竟然困扰了我大约十几年竟然无解! 因为从来没自我反思过为什么自己认真努力反而做工作还总也做不完,现在想来,很容易给出简单的答案:效率低!可我发自内心的认为,我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出于良心而努力呢,方法基本也是恰当的,是那种 ” 慢工出细活 “ 的方式方法,这是一个 “ 效率低 ” 能解释的吗?我并不完全认同。相反,我认为 “ 细活 ” 就应该这样精雕细刻啊!如果这种状况不叫效率低,那自己怎么有时就会感觉特别累,且总有一种 “ 赶 ” 的感觉呢? 昨日终于顿悟。原来我做的活都是 “ 良心 ” 活,比如判学生作文,细读慢品是判,粗略一看也是判,而我常常是没有任何时间限制地选择前者;备课,备一遍还是备两遍,查找辅助教学资料要找哪些、找多少、还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这些都是问题,而我从来都是毫不犹豫地选择 “ 更好更优 ” 的准备方式,而不会计较我在其中花了多少时间;再说读书,读专业的、读自己感兴趣且与专业有关的、读与专业无关且自己应该读的等等要读想读的书,不管是买的还是借的还是复印的,总之,想读的要读读、该读的要读读、书要还要甩之前要读读、儿子感兴趣推荐我的要读读、友人偶尔也要推荐一些书目读读,于是我就开读了 —— 因为需要啊 —— 可是,却从来没有时间限制,什么时候读完 —— 随性啦。前两天读有关蔡元培思想的书,还不胜感概呢。只要一有空闲就来读这本书,但从没想过我该用多少时间把它读完。给学生修改开题报告和论文反馈工作,一页一页地看是正确的应该的 —— 那是几年前,每年只有两三个研究生的时候,可是现在扩招了,研究生今年就有七个要毕业、本科生要指导五个、成人教育还有四个学生,假如每个同学都认真写论文,都能按时提交开题报告、提纲和论文等,且一稿二稿定稿从不耽误 —— 我还能看过来了吗?如果以我这种 “ 认真 ” 和 “ 精雕细刻 ” 的方式来阅读和反馈,外加和研究生的定期研讨和辅导 , 我的 “ 快乐 慢 ” 生活工作方式要是不用时间 “ 隔断 ” 或 “ 加以界定 ” 的话,我将永远有做不完的事且总觉得做的不够好 —— 原来被同事和朋友戏称为 “ 完美主义 ” ,还自觉得是一个有品质的追求! 但,现在恍然大悟了!!那叫啥 “ 品质追求 ” 啊,我所做的这些事情,都如母爱一样,只要给予和投入,总是有投入和改进的空间的 —— 如果不对我所做的事情,进行提前的时间限定,那么以此 ” 爱 “ 绵绵无绝期的现实来指导我的话,我的工作状态也一定是 ” 无绝期 “ 的 —— 烦恼焦虑一定也就不请自来了! 想想,人文社科的内容,哪有最好啊?效果和质量都是相对的 —— 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就如评判高考作文,真想细读每一篇文章,也好不辜负考生的辛苦和家长的期盼,可是,如果按我的方式 —— 找出语言点、仔细考查作文质量、甚至前面评判完的对比一下,到底应该是该高些还是应该低些、有时还为已经给的分太高或低了点有些自责 —— 尽管作文分是有合理区间度的,没有所谓真正的公平合理 —— 再说,还有第三方检查,不合格的话,会有人来找的。可是,我还是不忍大笔一挥加快速度,即便加快,也不过是为了别拖大家的后退,如果给我足够的时间,我会更细致地判的,决不忍留下遗憾! 还是,这种做法,看似可取,实际上不可取。因为公平了一些考生,到后来,就有考生因为 “ 被催促 ” 而 “ 被不公平 ”——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应该做的是平均而言,标准基本一致,速度也符合基本要求,不至于总是被催促。 想来自己明白一世,竟然在这件事上糊涂不仅一时 —— 原来我这样所谓的 “ 认真 ” 是不可取的。真正可取的是对所做的事情有直觉的时间意识,知道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还能符合标准地完成任务 —— 而并不总是尽可能的高质量。这样,针对个体项目来说可能有 “ 打折 ” 之嫌,但对所有项目整体来说,对工作的量所对应的平均质量来说,还是可取的!对个人工作风格、工作习惯的养成更是可取的! 原来读过很多关于 “ 执行力 ” 的文章,曾怀疑过自己执行力有问题:热情有余,行动不足!但始终没解决如何能提高 “ 执行力 ” 的关键所在。原来其关键就在于:先划定完成指定任务的时间框架,而不是在追求质量和完美的过程中 “ 迷失 ” 了终点。
个人分类: 反思随感|10149 次阅读|82 个评论
片段时间与整块时间
热度 1 yuliping 2013-3-5 14:04
今年开学之初特别忙,原因似乎还没有找到,上一周是开学第一周,除了做了一些零碎的事情外,竟然没有整块的时间,比如没有一整天的工作时间。要做研究,零星的时间是没有用的,必须有整块的时间,这是必须克服和重视的地方。 片段的时间既可以有效也可以无效,比如: 1. 写博客 2. 审稿 3. 修改学生论文 4. 参加会议 5. 指导学生 6. 看学校内网 7. 填个小表格 8. 聊天、上网等等…… 整块时间现在看来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本来这学期排了 3 天空白时间,但经常被冲垮,偶尔是可以的,长期是不行的,实在不行手机关机吧,呵呵。 我认为的理想状态是,每周上课一天半,时间放在一起,基本上是 6-10 节课。这样有 3 天半的整块时间,中间有事情是难免的,最好是每周占半天,实在不行连续一天也可以。千万不能经常性的有一些事情,但是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的。 2013.3.5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943 次阅读|1 个评论
本月预计在站时间
jlpemail 2013-3-4 13:27
上旬: 8-10 日。 下旬: 29-31 日。 欢迎各界朋友们到我站参观指导。其他时间也可以。 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镇龙门口村西南的地球卫星观测站, 隶属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拥有光学和无线电两种观 测设备,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 欢迎索取科普资料;欢迎 联系科普参观、讲座和科普旅 游等事宜。 G4高速 韩村河出口,西行可以直达本站,约10公里。
个人分类: 消息场|2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2013 年第2学期所教课程
热度 2 zjzhang 2013-2-26 10:02
时间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早晨 上午 第1节 高等数学Ⅱ 1-15(1,2) 张祖锦 1-12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110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1201 复变函数 1-14(1,2) 张祖锦 7-308 数学教育(专)1101,数学 教育(专)1102 第2节  第3节 复变函数 1-14(3,4) 张祖锦 7-308 数学教育(专)1101,数学教育(专)1102 高等数学Ⅱ 1-15(3,4) 张祖锦 1-123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110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1201 第4节 下午 第5节 第6节 第7节 第8节 晚上 第9节 第10节 第11节 复变函数( Functions of Complex Variable ) 教材:《复变函数论(第三版)》,钟玉泉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回忆1.1复数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47101-1-1.html 回忆1_2复平面上的点集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47768-1-1.html 回忆 1_3复变函数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50043-1-1.html 回忆1_4 复球面与无穷远点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50044-1-1.html 回忆2_1解析函数的概念与Cauchy-Riemann方程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50063-1-1.html 回忆2_2初等解析函数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51080-1-1.html 回忆2_3初等多值函数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53641-1-1.html 回忆2_3初等多值函数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53642-1-1.html 回忆3_1复积分的概念及简单性质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54329-1-1.html 回忆3_2Cauchy积分定理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56630-1-1.html 回忆3_3Cauchy积分公式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58818-1-1.html 回忆3_3Morera定理及3_4解析函数与调和函数的关系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60620-1-1.html 回忆4_1复级数的基本性质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62434-1-1.html 回忆4_2幂级数及4_3解析函数的Taylor级数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64174-1-1.html 回忆4_4解析函数零点的孤立性及唯一性定理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66899-1-1.html 回忆5_1解析函数的Laurent展式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71125-1-1.html 回忆5_2解析函数的孤立奇点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74013-1-1.html 回忆5_3解析函数在无穷远点的性质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75552-1-1.html 回忆5_4整函数与亚纯函数的概念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78387-1-1.html 回忆6_1留数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78503-1-1.html 回忆6_2用留数定理计算实积分I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81868-1-1.html 回忆6_2用留数定理计算实积分II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81869-1-1.html 回忆6_3辐角原理及其应用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81870-1-1.html 第一章 复数与复变函数复习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54331-1-1.html 第二章 解析函数复习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54332-1-1.html 第三章 复变函数的积分复习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60625-1-1.html 第四章 解析函数的幂级数表示法复习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66900-1-1.html 第五章 解析函数的 Laurent 展式与孤立奇点复习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78388-1-1.html 第六章 留数理论及其应用复习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81872-1-1.html 高等数学II( Higher Mathematics II ) 教材:《微积分》,刘颖芬、肖运鸿 主编,科学出版社, 2011 年;《数学模型及其应用(第2版)》,陈汝栋,于延荣 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年。 第12页例2-7: 用相对不公平值来分配席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7000do=blogid=679547 第18页例2-9: 求矩阵的鞍点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7000do=blogid=679730 期末考试时间安排 36 复变函数 11数专1 40 7-212 2013年6月27日(14:30-16:30) 巫华芳 邹琴 37 复变函数 11数专2 44 7-306 2013年6月27日(14:30-16:30) 罗友泉 许景飞 高等数学Ⅱ 2013年7月2日(14:30-16:30) 张祖锦 1-116 35 高等数学Ⅱ 2013年7月2日(14:30-16:30) 张祖锦 1-117 42
个人分类: 所教课程|3464 次阅读|4 个评论
不管是错误的时间,还是正确的时间,只要结果正确即可
荒月 2013-2-25 23:56
太晚了,太困了,有时间再写(这句话的点击率好像挺高的)!!! 上高中时,特别是高二时,有过一段荒唐的时间,整天不好好学习,成绩也很差,全班40人,我排名32。 一次在外面玩之后回宿舍,老师们正在开会,乃窃听之。结果立体几何老师的声音就传出来了,说我挺聪明之类,说完后竟然冷场,好半天每人接话。当时心中的震撼无法用语言形容。因为我当时我自己都已经觉得我不可救药了。我的英语测验只有21分,解析几何只得了19分,化学和物理好像是40多分,就立体几何尚可拿出手,测验96分,但那次大家的分好像都不低。 痛定思痛,下决心追赶,我把所有课本的概念、公式全抄了一遍,当时是抄的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但我的成绩却在随后有了很快的进步,到班级21名,到高考预选的16名,以及到高考的第2名。 我的立体几何老师离开了我高中母校,现在不知在哪儿任教,但我心底一直记着他的那份激励之情! 大学录取那一年和我一块儿在外面住宿的那位哥们当时和我一样也在补习,但他每天晚上差不多8-9点就睡了,好像当时说过他几回,但后来全忘了。后来他也考上了政法大学。二十年后见面,深聊之下,竟然到现在还一直对他儿子说当年如果没有我的骂(我骂他了吗?一点不记得,但好像乡人把话说的稍重,都归到了“骂”里),他肯定考不上大学。 正是说者无心,听着有意!作为教师,什么时候能在学生听着有意的时候,讲一些无心的激励之言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走慢了与寿命延长
热度 1 tyctyc 2013-2-23 10:12
爱因斯坦在1905年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中明确指出运动的时间走慢了,在1922年的相对论的意义一书中也明确指出运动的时间走慢了。爱因斯坦没有讲过时间膨胀。爱因斯坦喜欢在动系中看问题,大部份人习惯在静系中看问题,许多人在这种变换中迷糊了。国外搞实验物理的人也没有明白这一点,他们测到运动介子的寿命比静止介子的寿命长,他们错用爱因斯坦的公式,用了Time Dilation一词。中国人就引入了时间膨胀的概念。时间的洛伦兹变换是将长度的洛伦兹变换除以c(光速)得来的,洛伦兹效应是:运动长度缩短和运动时间缩短(与时间走慢了等价)。1970年Hafele及后来英国人的实验证明了飞行的铯原子钟比静止原子钟走慢了,2010.9.24 的科学报导有人用铝原子钟证明运动的时间比静止的时间走慢了。运动的介子中也应当是时间缩短(走慢了)。中文和外文中'走慢了'的概念与时间膨胀是相反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没有这种矛盾的概念。是后人没有懂得相对论,为什么运动的原子钟是时间缩短而在运动的介子中是时间膨胀?直到2012年才有人证明了运动介子的寿命延长是源于动时间缩短而不是时间膨胀。正确的说法是运动粒子寿命延长,时间膨胀的说法是错的。请看川大出版社新书光子衍射与T物质,对稳定的粒子(原子、电子)其相对论效应是:高速时质量变大、时间变小(走慢了)。对不稳定粒子(介子)其相对论效应是:高速时质量变大(能量变大)、时间变小、寿命变长。这里用一致的逻辑解释了不同的问题,有人用变换坐标系来解释是狡辩,假如可以将静止坐标系定在运动的介子上,就会得出人类寿命变长了的可笑结论。所以静止坐标系不是任选的!......
个人分类: 相对论|1873 次阅读|1 个评论
您真的理解了“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了吗?
热度 3 famingkuang 2013-2-22 17:40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无疑是真理中的真理,可是又有几人真能应用它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呢? 秦始皇焚书坑儒,以为自己一人的智慧胜过古人多多,结果强大的秦王朝二世而亡;领导中国人们翻身得解放的毛主席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孔子被打倒了;菩萨也被当柴火烧了。期望 中的四新却没有立得起来,人民反而回到了精神的荒蛮时代。 一种思想、一种文化如果它已经经历过数千年的洗礼而能存在下来,它难道不是真理的化身吗? 批评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佛教......的人们呀,请佛祖赐给他一颗真正的慧心吧,唯如此他才能明白“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什么意思了。
个人分类: 智慧点滴|11863 次阅读|6 个评论
今年我要做出改变
热度 1 lixudong45 2013-2-20 22:06
今年我要做出改变
今年我希望我的最大的改变是,自己能改变一个很强的思维定势:我是时间富足的人。 写这篇日志,心情是低落,文字条理也是凌乱的,虽然我是一个理工科生。我不是作家,也不是小说家,没必要为读者弯腰,这也不是高考作文,没有必要为教育制度屈膝去追求完美以讨阅卷老师的开心,我只是真实存在的特普通的个体,所以继续我意识流式公开日志,写下来只是为了未来能看看今天的这个状态,也没有必要掩掩藏藏,或许还能得到网友的指导。 现在我再次审视自己的缺点:我不是一个健康富足的人,因为我近视400度,听力曾经耳机长时间听太多音乐,与他人相比有些下降,嗅觉方面我天生的,不是灵敏;我不是一个经济富足的人,我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我也不是精神富足的人,没有足够多的名著阅读量,读过几本,也因为记忆不佳,理解力不好,也忘记的所剩无几;我也不是知识富足的人,我没有在本专业表现很优秀,也没有在其他课外知识上有太多的涉猎。 以上都不是我最担心的。因为我现在越来越发现自己最最不富足的竟是时间,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公平的世界,可是还有比时间更公平的吗?我竟然缺时间!这当然不是说我所剩余的生命很少了,我和其他人一样,剩余生命的时间只是概率所控制的。 从本科到现在,我总感觉自己好忙好忙。扪心自问,比总理忙吗?没有!比导师忙吗?没有!可是自己还是忙忙碌碌,执着于那种充实的感觉,一种满足自己仍是勤奋的幌子,混日子。我没有很多的娱乐的日子,甚至娱乐时仍感觉不到娱乐的日子。可是这种把时间交给瞎忙碌的结果没有换来特别的优秀,有时感觉自己到的却是自己不聪明,甚至把很大的程度倾向了于命运多舛,内心积累起些许自卑,从没有时间考虑制定计划分析一下自己的方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我今年要毕业,就是要发文章;要进外企,就是要练口语;要拿到驾照,甚至考虑自己人生解决另一半的问题,而今年和去年,前年以及更早的某一年的日子是一样多的,但这些目标是非常缺比往年来的迫切和必需,如果没有任何改变,这些都会成为内心的一些缺陷。 毕业嘛,很多人认为混混就过来了,可是我是导师的第一届,一方面不想让老师太失望,更重要的是我的人生目标也没有如此低下,我追求的是内心自诩的优秀。进外企,如果一般的,当然通过一定的准备,也能进去,但是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对我的英语有很大的进步,不是那种只有靠准备才能得来的自信。驾照的考试,我路盲,车感不太好,时间在以上述为主的情况下,我需要更多的精力付出。感情的事,我不再像以往全权交给上帝了,有时自己的争取真的很重要,我不想不快乐的过一辈子。 我目标已经比较清晰,可是却有个致命的缺点:我是一个时间不富足的人!!我怎么会从这这么多年都难完成的事在一年内全部搞定?首先用利刀剜出自己导致这一缺点的根源-我喜欢拖延,从没有认真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没有优秀的规划习惯。比如拖延,以学车为例,我早决定要考驾照,在大学时和同学一起考的话,很轻松2100的拿下,可是我没有时间;考研结束时,和好友一起考的话,也就2500全部搞定,可是我还是没有时间;研一时,报名了,可以5000拿下,可是我仍然没有时间;现在,考下来需要7000不止,但我需要,所以我还是决定挤出时间。这就是时间造成的数字的变化。想想那些时候,我的那些时间跑哪里去了,现在我都没有弄清楚,没有清晰美好的记忆,没有其他优秀的弥补,有的只是遗憾。这只是一例,要我怎不恨拖延?! 因为,没有自己的时间,我错过了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爱情,自己的亲情,自己的友情,我错过了自己的快乐,自己美好的回忆,甚至错过了健康。学校的日子的越来越少,我更加意识到自己做出改变的必要和迫切,我不想如此,不想如此!有种必须改变的强烈!虽然很难,我相信我会取得很大的进步,我相信一年后,当别人问我,有时间吗?我会自由而快乐地回答:有!当别人问我最近忙吗?我的心里和嘴上回答的一样:还好!
个人分类: 个人吐槽|4011 次阅读|2 个评论
回京
热度 1 myhot66 2013-2-20 11:26
回京
适逢春运,也是我们这些学生开学的日子。我中午出发到曲阜,在曲阜东站坐动车回北京。当我到达曲阜东站的时候,距离开车的时间还有半个小时左右,但是我的票还没有取。急急忙忙赶到售票厅排队取票了,但是人比较多。此时有点着急了。不一会新开了一个窗口,我赶紧跑过去,不想我可能插队了,后面一个女生说:怎么插队呢。我尴尬地笑了一笑,然后取了票走了。一路上我就在想,是不是我们都要老了啊。记得上大学坐车回家,看到自己的票是有座位的,所以心里很淡定,不慌不忙,任他风吹雨打也不能动摇我。而现在我发现我特别害怕找不到座位,即使票有座,也迫不及待的去赶,生怕座位不在了,飞了。或许是春运让人多的问题?亦或是因为人真的要变老了,才这个样子么?再或是这是我们这个阶段不稳定的外在表现,包括很多方面。但是时间确实过的太快了。 待到我们学业完成毕业工作成家后,这会不会又变成另一种景象呢,或者是又变回到大学时候那种不慌不忙的状态。或许会,就让我拭目以待吧!
2195 次阅读|4 个评论
罗素,时间、空间、精神和物质
热度 1 sheep021 2013-2-19 20:42
推翻这个经验主义极致的产物后,罗素便着手建立知觉与科学间的联系。 首先,时间分为客观意义上的时间和“经验的时间”,这个“经验”涉及到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前提——“记忆”。其次,空间同样包括客观意义上的与“心理学的空间”,罗素把这种心理学的空间视为我们将视域根据视觉关系安排而成的“n度簇”,一个向量。这样做区分的原因是,罗素试图严格地在知识的形成链上行走,而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原材料显然都是“经验”的。在后面的部分,他还会进一步把“时间”和“空间”统一起来,所以这里不多说。这部分的结尾,罗素下结论道:“ 我们不经过推理就可以知道精神事件及其性质,而我们关于物质事件所知道的只限于其时空结构这一方面 。” http://www.huxiu.com/article/615/2.html 罗素的知识结构广得可怕!读《人类的知识: 其范围与限度》 罗素 对于中国非常倾心。他 认为:在世界面临危机的时候,中国将带给人类崭新的希望。
个人分类: 时间空间|181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震撼网文:毛泽东,折服了美国人
liuxg99 2013-2-19 17:30
震撼网文:毛泽东,折服了美国人 来源:环球视野| 作者:寒梅 | | 时间:2013年2月18日 12:09   关于毛泽东的文章,网上有很多,说什么的都有。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不管你服气不服气,他绝对的不是普通凡人,功过是非不去评说,至少他在世的时候,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信奉他的,乃至他去世这么久的时间,还是有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怀念他。没有和他接触过的美国人有什么看法无关紧要,但凡是和他接触过的美国人,从美国记者斯诺到美国总统尼克松、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对他都很折服,许多赞美之词,不再赘述。这里转述的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女士寒梅,在她工作的团队美国亚洲文化学院(UACA),和她的美国同事关于中国、关于毛泽东“旷日持久”争论了近两个月的记述,或许我们会受到一些启发。   美国同事:毛的共产主义是灾难。共产主义失败了。没有人再相信它。   寒梅女士:我不这样认为。   美国同事:它不能继续了,难道这不是最好的证明吗?中国正在经历问题。   寒梅女士:中国的问题不是共产主义的问题。   美国同事:但中国是共产主义国家。   寒梅女士:我认为我们还不是,我们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他们有共产主义信仰。   美国同事:这是我对毛和共产主义不能接受的。   寒梅女士:不能接受共产党员们有共产主义信仰?   美国同事:不能接受他们强迫所有中国人都相信共产主义。   寒梅女士:我不认为存在强迫。   美国同事:但毛要建立共产主义国家。   寒梅女士:这点我不反对。   美国同事:这就是强迫。他剥夺了上帝赋予人们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寒梅女士:这种权利曾经在中国存在过吗?   美国同事错愕。   寒梅女士:这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不是吗?上帝赋予人的权利,在中国,对中国人来说,共产党之前也从来没有拥有过。用上帝赋予的权力去质疑中国是不公平的。   美国同事:没有感受过上帝的慈爱,这是中国人的不幸,我为中国人感到难过。   寒梅女士:我只是在说一个事实。大部分中国人不知道上帝。   美国同事:这不是上帝的问题。   寒梅女士:那么是谁的问题?   美国同事:上帝始终存在,不能因为没有发现就质疑上帝。   寒梅女士:我不是在质疑上帝。但事实是中国人没有被上帝指引过,被不相信上帝的共产党指引了,被毛指引了,突然发现了完全不同于上帝说的世界,假如上帝是慈爱的,慷慨的,能不能接受中国人的发现?   美国同事怒:你在怀疑上帝。   寒梅女士:不,我期待上帝能够接受中国。   美国同事:中国先要信上帝。   寒梅女士:难道上帝是有选择的去保佑那些他认为好的孩子?   美国同事怒:这简直是疯狂!对不起,我不想再进行这个话题。   美国同事:你和我认识的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同。   寒梅女士:因为我不反对共产主义和毛。   美国同事:我想是这样。   寒梅女士:我有什么理由反对呢?毛和共产党给中国带来的是进步。   美国同事:毛让自己成为最大的独裁者,不是吗?没有人可以反对他。   寒梅女士:为什么要反对他?我并不认为毛是独裁者。   美国同事:没有“为什么”,他必须可以被反对。他拥有最大的权力,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如果疯狂,世界就是灾难!中国发生的一切证明他就是疯狂的。(同事声调越提越高)   寒梅女士:别激动……我并不反对你说的一切。反对,容易做到。但反对能不能起到作用才是重要的,不是吗?布什总统要打仗,选民们谁能阻拦?伊拉克战争的结果,现在不是每个人都在承担着吗?   美国同事:布什是我们选出来的总统,我们必须相信他支持他。   寒梅女士:如果这是理由,毛不是被纸的选票选出来的,而是中国人用生命的选票选出来的。   美国同事愣住,片刻:但这也不是他可以拥有最大权利的理由。   寒梅女士:什么才可以是理由?我不否认毛拥有最大的权力。美国权力最大的是谁?是总统吗?不是,对吗?比较,应该是相同职位的比较才合理,不是吗?   美国同事:我不能同意你说的。   寒梅女士:总统的决定,和总裁的决定,哪个对你影响大?是总裁,不是吗?在中国,我是说毛的时代,总裁和你都是为国家服务。   美国同事:这简直不可思议。我,根本反对中国那样的方式。   寒梅女士:中国为什么会选择那样的方式?   美国同事:毛拥有最大的权力而不被监督是不能接受的。   寒梅女士:假如中国人不反对呢?   美国同事:什么?   寒梅女士:你可以反对上帝吗?   美国同事:上帝啊,你在说什么?   寒梅女士:我在说毛为什么得到中国人信任。   美国同事:你在告诉我毛在中国是上帝?这完全是疯狂。   寒梅女士:对于中国受压迫的人来说,是这样。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时候,上帝的声音也在中国传播,但中国人选择了毛。我相信上帝是慷慨的。   美国同事:中国人把毛当作上帝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寒梅女士:对于中国人来说毛可能比上帝更具体。   美国同事怒:这是罪恶。   寒梅女士:你不能要求不知道上帝的也按照上帝旨意去做。   美国同事:没有找到上帝的指引,这是中国人灾难。   寒梅女士:我们的灾难100多年前就开始了,上帝来到中国的时候。   美国同事:什么?!   寒梅女士:100多年前,上帝的确曾经派使者到过中国,传播文明和上帝的声音,但是非常不幸,中国人还没有感受到上帝之前,首先面对了武器和抢夺。当然你们仍然把这一切归罪于中国人。中国人的苦难过去100多年就没停止过,直到毛的出现。中国人选择了毛,用追随和牺牲。   美国同事:但这不是上帝的选择。   寒梅女士:中国人需要上帝的时候,上帝在哪儿?   美国同事愤怒+震惊:上帝啊!我不敢相信你提出这样的问题!   美国同事:我可以理解毛在中国人心里有不可取代的位置。但是,他应该把自己置于监督之下。   寒梅女士:我不反对。让我问一个问题,总统、大法官和美国所有的政治家们,可不可以是没有信仰的人?   美国同事:不可以。   寒梅女士:只要总统坚信上帝,你就不会认为他会做出违背上帝旨意,或者道德愿望的事情?   美国同事:基本来说,是这样。   寒梅女士:那么,宗教信仰是高于一切的,不是吗?   美国同事:这是毫无疑问的。   寒梅女士:美国所有政治的一切,包括对总统的监督,都是处在宗教信仰之下,没有什么可以超越上帝的,不是吗?   美国同事:是的。   寒梅女士:国家所遵从的宗教信仰是不能和选民的宗教信仰冲突的,对吗?   美国同事:这是必须的。   寒梅女士:毛政权成立时,中国基本是个没有统一信仰的国家。   美国同事惊讶:什么?   寒梅女士:让中国人拥有信仰,这是毛进行的艰苦的努力,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直到今天,他仍然接受着指责。毛政权刚成立的时候,大部分中国人脑子里,既没有上帝,也没有准确理解的共产主义。   美国同事:我的上帝!   寒梅女士:你也震惊,不是吗?那就是中国的现实。请坦率告诉我,你,我想是整个西方看我们,中国人没有信仰是灾难,有了信仰不信上帝也是灾难,对吗?   同事沉默不语。   寒梅女士:我不认为毛是拒绝监督的。但比监督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或者人必须是有信仰的,不是吗?   美国同事点头:是的。   寒梅女士:我也希望毛建立政权的时候建立了美国这样的三权分立,但是,毛面对着几乎是废墟的国家,大部分人不仅不知道信仰,而且还是文盲。唯一能领导中国人做事情的只有毛领导的共产党,你觉着那种情况,三权分立怎么建立?   美国同事:难以想象(那种情况)。   寒梅女士:是的。不知道上帝就不知道上帝赋予的权力。批评毛让中国人民信仰共产主义这不公平,毛带给中国巨大进步之一,就是他告诉中国人信仰是多么的重要?毛很伟大,当大部分中国人都像上帝一样敬仰他时,他并没有把众人的敬仰变成宗教,而是鼓励大家把共产主义作为信仰,用科学的方法去看世界。   美国同事惊讶。   寒梅女士:当然毛并不排斥,他建立了三种互相监督,在共产主义信仰之下,以适合中国的方式。   美国同事:我很感兴趣。   寒梅女士:他让每个城市的单位,农村的村庄都有两套一样组成的领导团队。比如一个工厂,有厂长就要有书记,农村有村长,就要有村支书,两个并行的领导不能是同一个人,这是两种相互之间的监督。还有第三种权力是监督这两个的,就是人民可以监督领导的权力。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共产主义信仰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美国同事:但是毛的权力?谁来监督他?   寒梅女士:问得好。你觉着一个国家,可以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经常更替吗?   美国同事:不!那是灾难。   寒梅女士:毛一直面对这个问题。他要坚持社会主义,我也认为社会主义适合中国,在这一点上,毛是独裁的,但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美国同事:我不认为我会认同,但你说的也许有道理。   美国同事:我不反对毛也许做了对中国人民有好处的事情。但是如果仅仅从得到的好处去判断,这同样是疯狂的。   寒梅女士:我可以赞同。制度的公平和合理更重要。我认为如果这样说,你应该更认同毛的做法。他在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   美国同事:这是我要说的另外一个问题,毛剥夺中国人的自由。   寒梅女士:自由是相对于制度下的,不是吗?   美国同事:不,自由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没有任何制度或个人可以限制人的自由。   寒梅女士:是这样吗?如果是40年前,我们今天这样谈论,FBI要来找我们麻烦了----办公室里不能摆放或谈论任何关于共产主义的东西。这条法律好像现在还没被废除?   美国同事错愕。   寒梅女士:我们可以选择下午一点上班吗?我们可以不跟老板请假离开吗?我们可不可以抛弃团队精神?我们在办公室没有自由,不是吗?当然多长时间去喝一杯咖啡,或者多少分钟休息一下,我们只有这样的自由,制度下的自由,不是吗?   美国同事:我不反对。但我的中国朋友告诉我,毛的时代,中国人连这种自由都被剥夺了。必须穿一样的衣服,唱一样的歌曲,只能听毛的话,绝对的服从。我的朋友经历过毛的时代。   寒梅女士:我没有这种幸运,没有经历毛的时代,的确很疯狂。我也反对这样。我不反对统一的规则秩序和纪律,我支持规则秩序和纪律之下的自由,但我反对绝对的自由。我认为毛的时代,做到了统一的规则秩序和纪律,但是忽略了这之下的放松。毛说过,既要统一意志,又要个人心情舒畅,显然没有这样做好。我反对没有做好,但我不反对毛。   美国同事:毛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寒梅女士:是的。毛也曾经说过,小孩就要玩,释放天性,不要被束缚。   美国同事:不!很难相信这是毛说的。   寒梅女士:毛有巨大的同情和宽容,他不愿意被压迫,也不愿意看到任何不公平的压迫,包括父母压制孩子。   美国同事:我很难相信毛是这样的。那么他为什么强迫全国都一样?   寒梅女士:我不认为那是毛做的。要了解这些,必须了解中国文化。告诉我,如果工作中感觉被压制,会是总裁吗?不是,对吗?很多时候是直接上级。看,美国和中国并没有不同。任何政策和工作,最高的领导和属下人员之间,总是有其他的人存在,共产党叫做干部。   美国同事:你是说,是执行毛的政策的人,造成了那一切?   寒梅女士:我认为是的。   美国同事:但是毛有责任。   寒梅女士:当然。但我不首先指责毛。我认为中国需要改造文化,尤其官场文化。毛做了努力,他对干部很严厉,他迫使共产党员只能在共产主义信仰下无私的工作。但这也导致毛之后,首先反对毛的,不是普通人民,而是毛的干部。   美国同事:令人吃惊。   美国同事:你怎么看毛时代的贫困?   寒梅女士:毛时代有什么理由富有吗?   美国同事笑:我怎么没想到?   寒梅女士:如果毛时代是让中国由富变穷,这是毛的问题。但中国本来什么都没有,甚至是负数,是毛把中国变成的正数,我对毛没有任何怨言。   美国同事:毛为什么限制农民离开土地?   寒梅女士:我理解是为了保障。中国工业不发达,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中国农民最多,很少受到教育,毛一直在努力改变他们,投入很多。我相信你听到过毛时代正面的?   美国同事:当然,教育和医疗都是免费的。但是毛建立了一党执政。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寒梅女士:我也不能接受。但我到了美国后,我理解了。   美国同事惊讶:抱歉,你在说什么?   寒梅女士:告诉我,民主党和共和党有什么不同吗?   美国同事:似乎没有。   寒梅女士:民主党员和共和党员宗教信仰有什么不同?   美国同事:确切说,也没有。   寒梅女士:民主党和共和党员中有共产主义者吗?   美国同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寒梅女士:这就是我的理解。执政的,无论几个政党,他们必须是宗教信仰没有冲突。   美国同事:是的。   寒梅女士:或者美国政治制度本身,就限制了其他宗教信仰的人从政,对吗?   美国同事:不,我们是宗教信仰自由的。   寒梅女士:你为什么不能接受共产主义?   美国同事:因为共产主义是疯狂的。   寒梅女士:不管它是什么,你的确是不能接受。大部分美国人也不能接受。   美国同事:是事实。   寒梅女士:中国的一党执政有什么难理解的呢?当然是统一信仰的人组成的团队才可以管理好国家。   美国同事:但美国人拥有的民主权利,中国人没有。   寒梅女士:我同意。可以选择总统,可以批评总统。但可以批评总裁吗?对美国人来说,选民主还是共和有什么区别呢?毛时期的中国人可以给单位领导提意见而不用担心失去工作。我们可以给总裁提意见吗?美国政府工作人员不是有条法律,不能反对攻击上级吗?民主权利呢?   美国同事:但毛限制了人民选择的权利,让中国只能成为共产主义国家。   寒梅女士:确切说,是社会主义。那是中国人民通过牺牲的选择。   美国同事:我可以理解是人民选择了毛,但不能因为人民选择了一次,毛就剥夺了他们第二次的选择。   寒梅女士:毛并没有剥夺。那么你能告诉我印第安人在哪里?如果国家的制度可以多次选择,原来在美国的印第安人呢?他们选择的权利呢?美国为什么只能成为今天这样子?为什么不能选择回到印地安土著?   美国同事:我们是被上帝保佑的土地,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是制度最好的国家。   寒梅女士:但原来这片土地上的人呢?因为不是上帝挑选的孩子,他们现在只能生活在保护区,不是吗?可以给他们第二次选择吗?当然这不是好的比喻,我只是想说,一个国家制度的选择,往往很长时间内,只能选择一次。毛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人的选择。   美国同事:简直是疯狂的比喻。   美国同事:不管怎么说,选举是民主的,相对于毛的共产主义。   寒梅女士:我认为监督最重要。选票不是监督。   美国同事楞。   寒梅女士:你投票选出的议员,你知道谁在他的工资支票上签字吗?你不知道。   美国同事: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寒梅女士:因为你相信你们的制度是完美的。你可以投票选出总统,选出议员,你为你拥有的权力高兴,我也会的。但是,你有投票的权利,却没有参与总统或者议员决策的权利,汽油涨价了,你可以自由去游行抗议,如果被抗议者只在乎他自己的利益,会因为你的抗议改变吗?不会。我们每天生活在无数的规则中,我们只有服从才能生活工作少些麻烦,所有这些规则,哪些是选民可以参与制定的?毛的主张之一,就是让人民有参与制定规则的权利,尽管他没有制定选举制度。   同事沉默,想了一会儿:毛的时代,中国人是自由的吗?   寒梅女士:用美国的标准来衡量,不是。不仅没有自由,也没有民主。   美国同事:你是说,还有另外的标准?   寒梅女士:是的。确切说不是标准,是感觉。自由是感觉,幸福也是感觉,不是吗?   美国同事:我想我不得不同意。   寒梅女士:团队让我们必须服从统一规则和行动,但我们仍然觉着很自由,是吗?   美国同事:是的。   寒梅女士:因为团队精神让我们更有效的工作,反过来保障了我们。美国人服从规则很难吗?   美国同事:根据情况。   我:规则和纪律,在毛之前中国人对这些是陌生的。毛的共产主义运动让中国人知道了有组织和纪律要服从。   美国同事:你曾经告诉我,中国人以前就喜欢集体的诉求?   寒梅女士:是的。因为个体总是脆弱的。从前的联盟会因为某个共同认知临时团结在一起,而不是被上帝或者某种精神信仰感召,直到毛的共产主义出现。毛告诉中国人,首先是信仰,然后才是自由。   美国同事:共产主义下的自由?   寒梅女士:是的。   美国同事:难以置信。   寒梅女士:哪里的自由不是相对的呢?自由是永远的、毫无条件的第一位吗?你可以接受藐视上帝的自由吗?   美国同事:不。   寒梅女士:你认为纽约街头的乞讨者,他们是需要自由呢?还是更需要一块三明治?   美国同事:当然是三明治。   寒梅女士:对流浪汉演说自由,很可笑,是吗?他们已经自由的无家可归了。   美国同事:当然。   寒梅女士:所以你认为自由很重要的时候,别人可能并不认为这样。   美国同事:请解释。   寒梅女士:毛政权之前,在中国农村,绝大多数人自由的像野草一样生存,自生自灭。国家什么都不能提供给他们,什么都没有。   美国同事:上帝!   寒梅女士:共产党政权的建立,很快让这个国家有了秩序,让每个人都知道还有国家和政府可以依靠,给他们提供帮助和保障。当然,也让中国人知道了服从政策和纪律。你觉着这个阶段,是自由重要?还是服从管理重要?   美国同事:我有些理解了。   寒梅女士:毛试图建立一个制度,保证每个人都有饭吃,让每个人都不为明天担心。   美国同事:你知道我为什么反对共产主义吗?平衡,自由。   寒梅女士:我理解。问你一个问题:你认为美国那些大财阀们愿意跟你平分财富吗?   美国同事:当然他们不会愿意。   寒梅女士:那么你愿意跟美国的穷人分享财富吗?当然也不会,但你期待更富,这算不算要求向上的平等呢?我是说,很少有向下要求的平等。平衡自由是相对的。想象毛刚建国时,他面对少部分人很富,大多数很穷。   美国同事:他需要重新分配?   寒梅女士:这正是毛做的。共产党的确拿走了少部分人的财产,但没有私吞,而是为了全体人民,可以理解吗?   美国同事:但我疑问的是那以后。人应该是自由的,发展也应该是自由的。   寒梅女士:中国刚刚从完全自由过来,如果仅仅是从富人那里拿走财富简单分一下,一切还和从前一样,和强盗分赃有什么不同吗?毛的重新分配不是让每个人平均分享富人的财富,而是为了建立一种秩序和保障。如果不这样去理解毛和共产党,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确实有人认为毛和共产党是强盗。   美国同事沉默。   寒梅女士:很少一点钱,要做很多的事情,人的自由就会置于集中管理之下。每个进步都会付出代价。我认为这是毛时代有些人感觉没有自由的原因,这样的感觉很自私,不是吗?秩序建立就是限制自由。   美国同事沉思。   寒梅女士:当然,对被拿走财富的富人来说,也许是不公平的。但旧的中国,大多数人一无所有,连国家的制度和保障都看不到,这是更大的不公平,那些富人们难道不是问题的一部分吗?我相信,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今天的美国,美国人也会起来革命的。   美国同事犹豫着:……是的。你告诉我一些我从来没听到过的   美国同事:你怎么看毛毁灭了中国文化。   寒梅女士:我不这样认为。毛其实是创造了新的文化,当然也确实是消灭了一些旧的文化。比如,共产党中国之前,中国农村有的地方如果一个寡妇恋爱了,她就可以被同族的人商量一下,绑上石头,沉到水塘里淹死。   美国同事惊呼:上帝啊,这不是真的。   寒梅女士:但这在那时候是可以被接受的。没有法律可以惩罚寡妇的族人。中国共产党之前,中国的妇女是没有地位的。   美国同事:什么?!   寒梅女士:如果我出生在那时候,我不会有机会读书,我不能自由恋爱,我可能17岁就要嫁给我不认识的男人,嫁人前我要听父亲的,嫁人后要听丈夫的,总之,我要听男人的。我完全不知道我是谁。   同事的眼睛越睁越大:上帝啊,你说得这是真的?   寒梅女士:文化,在共产党中国之前,对大多数人来说太奢侈了。旧的中国,大部分中国的农民没有土地,没有饭吃,他们是文盲。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权利,他们习惯了在最底层生活,见到当官的就害怕,觉着自己像蝼蚁一样低贱,他们遭遇苦难就只认为上辈子做了错事,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还有权利改变什么。他们不知道上帝,他们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更令人悲伤的是他们接受这样的命运。   美国同事:上帝啊!   寒梅女士:是的。那个时候,父母可以卖掉儿女。   同事眼睛瞪成了铃铛:你说什么?   寒梅女士:我在告诉你一段历史,毛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唤醒了穷人的意识,他们从毛那里知道了自己也有改变命运的权力,就是斗争。毛就是有这样大批的人追随牺牲才取得了政权。毛让他们知道了他们是国家的主人,毛给整个国家找回了尊严。   美国同事:你告诉了我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的中国。   寒梅女士:中国穷人多,很多。毛解放了他们。毛确实强调文化的舞台让给普通的劳动者,就是那些被解放的穷人们,社会地位总是和文化地位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吗?   美国同事点头:是的。   寒梅女士:这也许导致看不上劳动者文化的人,或者只喜欢传统文化的人,对毛不满。   美国同事:我认为我可以接受毛做的。   寒梅女士:了解毛,必须要了解毛之前的中国。毛之前中国人没有多少科学知识,很多求神问卦的迷信,被毛取消了。   美国同事:你认为这是强迫吗?   寒梅女士:也许是。但是中国需要进步,不是吗?毛给中国社会带来的进步是巨大的,他让中国人改变了。旧的中国,大多数人麻木的生存,不知道法律,规则,纪律这样现代文明的东西,毛把这些带给了中国人。   美国同事:但是毛让中国人都信共产主义。   寒梅女士:没有人为中国人解释过自然的世界,或者“我是谁”。中国人只有用迷信,神话传说,生死轮回来解释世界。毛把中国社会带到一个新的境界,给中国人解释世界,鼓励去科学的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美国同事沉思。   寒梅女士:当然我也希望当初给中国人指引的是上帝而不是毛。但是上帝把这个机会推倒了毛面前。其实,如果忘掉了是否信上帝,毛对世界的解释和上帝没有不同。   美国同事:毛是怎么解释的?   寒梅女士:比如对你来说,上帝是什么?是谁?在哪儿?   美国同事:上帝可能不是一个人,或许他只是超力量,他创造这个世界,以某种力量控制这个世界,让我们以这样的方式生存。   寒梅女士:毛是这样解释的,他没有说那种超力量是上帝,他说那是未知的,但相信存在着规律,可以去探索。无论是信仰上帝,还是毛说的,我们都同意探索未知,或者上帝的力量,不是吗?因为上帝有时候会让我们遭受苦难,如果对未知的规律,或者上帝的力量了解的越多,我们越能尊重上帝,减少伤害,也更能体现上帝的怜悯,不是吗?   美国同事:听起来这很有道理。所以说,毛并不反对上帝。   寒梅女士:请忘掉毛是不是反对上帝,毛是尊重上帝创造的这一切的,当然他是换了一个角度。   美国同事:我有些理解了。毛也解释世界。   寒梅女士:是的。上帝让我们信他,告诉我们“我是谁”,世界为什么这样的时候,也在规定着我们在他的指引下思考,不是吗?   美国同事:当然。   寒梅女士:上帝给我们带来智慧,让我们有“知道”的权利,不是吗?   美国同事:是的。   寒梅女士:毛把共产主义信仰带给中国,但是并没有把这个信仰作为上帝,而是毛非常注意启发人们的智慧,让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自然的和社会的。你如果看毛的文章,他很多在谈论这些。   美国同事:但毛认为只有创立了共产主义的马克思是科学的?   寒梅女士:不,任何针对自然世界的科学研究,毛都认可。针对社会科学的,毛的确认为马克思更科学。   美国同事:这是问题。   寒梅女士:是的,这是问题。也是西方和中国冲突的根本原因之一,我认为。   美国同事:我似乎看到了问题。但你描述的毛,也让我看到了不同以前的地方。   美国同事:我仍然觉着不可思议,你在美国接受了教育,但不反对中国一党执政。   寒梅女士:我觉着我要感谢美国。   美国同事:什么?   寒梅女士:让我从新的角度认识了毛。   美国同事:不可思议。   寒梅女士:西方很多人一直认为共产党什么都不信,一群逃出笼子的恶魔。   美国同事有些尴尬:也许。   寒梅女士:但毛是有着纯粹和坚定信仰的人。你也许想不到,毛对共产党的要求,他带给中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和上帝对我们的期待差不多。   美国同事吃惊。   寒梅女士:说到信仰,毛做了一件了不起的贡献。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群象清教徒一样的人,中国共产党员。   美国同事:我没理解错吗?共产党是宗教组织?   寒梅女士:他们不是,但是毛对共产党的要求和约束,我认为近似于宗教。   美国同事:你这么说,我觉着我比较容易理解。   寒梅女士:共产党不是宗教。它的目的不是去宣传它的教义。   美国同事:它的目的是什么?   寒梅女士:为人民服务。中国很贫穷,要建设社会主义,毛认为只有像清教徒一样有坚定信仰无私的共产党领导人民去努力,才可能完成。   美国同事惊诧:什么?!这太荒谬。每个人都有个人需求。   寒梅女士:你觉着上帝的使者可以把个人需求置于上帝之上吗?   美国同事:当然不能。   寒梅女士:这是毛要求党员做到的。不能把共产党员想象成普通人。他们必须忘掉一切为了个人的东西。上帝是怎么要求他的教徒的?不能有欲望,不能在乎衣食,不能抱怨,不能有违背上帝旨意的自由,不能贪图享受,如果受到惩罚,也必须漠视肉体的痛苦。这也正是毛对党员要求的。   美国同事:上帝啊,如果党员能这样做到,我想我也会向他们致敬。   寒梅女士:毛时代的党员就是这么去做的。   美国同事:但我不相信人可以完全做到无私,只有上帝的使者们。   寒梅女士:毛时代的共产党员们,甚至一些普通人,如果不看他们的信仰是共产主义,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很像上帝的使者。   美国同事:我很难把这些和毛联系起来。太不可思议了。   寒梅女士:上帝的使者可以通过传播上帝的爱得到满足。毛对幸福的解释,也是这样,超越了物质,纯粹精神的满足。   美国同事:我不能相信这是毛。   寒梅女士:我为什么是在美国重新认识了毛?来美国前,我认为美国是个自由世界。但我到了美国之后才发现美国是个宗教信仰至上的国家。美国人民坚信这片土地是被上帝挑选的,美国人民是首先被上帝挑选的宠儿。为此美国人民自傲骄傲,热爱这个国家。尤其是我看到那些徒步行走的传教者们,穿着朴素简单,吃最简单的食物,他们眼睛里是真诚朴素坚定的,他们让我想起了中国老电影里的共产党员。中国原来也有这样的一群人,忘我,无私,为了信仰可以承受一切苦难,可以献出生命。不同的是,美国的传教者们是在上帝的指引下,而中国的共产党员们是在共产主义信仰下,更具体地说,在毛的指引下。   美国同事:我想我有点被感动,如果这一切是真的。这不是我原来印象中的毛。   寒梅女士:毛的确令人不可思议。上帝可以让我们去感觉幸福,但不能带来幸福。我们可以感谢上帝带给我们的世界,但上帝不能帮我们改变世界,一切要靠我们自己。知道吗?毛也告诉中国人类似的话。   美国同事:难以置信。   寒梅女士:你能告诉我,在你心中,上帝,父母,谁是你绝对服从的?   美国同事:你知道我是虔诚、保守的天主教徒。   寒梅女士:中国的传统文化血缘最重要。上帝是怎么说的?即使我们都进了天堂,不管是父母还是兄弟,谁和谁都不认识了,都是上帝的孩子,都在上帝那里喜乐着,不是吗?中国人从来没有这样的概念,我们相信轮回,这辈子和上辈子都有关系。你知道吗?是毛,让中国人知道了,还有可以超越自己身边一切去相信的东西,信仰。   美国同事:不可思议!   寒梅女士:上帝说人不能懒惰,要勤劳。毛告诉中国人劳动光荣。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到达过这样一个阶段,每个人既有信仰,也自觉服从共同遵守的规则,中国人也从来没被指引“我们的主,天上的父让我有拥有这样的权利”,但是毛让中国人意识到自己斗争的权利。毛从来不强迫人接受他,他总是在讲道理。如果我告诉你,毛讲得很多道理其实是在强调一个人应该怎么去做才有意义,才幸福高尚,如果每个人都按照毛说的去做,其实和上帝要求我们做的没有太大差别,你相信吗?   美国同事:我在挣扎,我不能接受毛在中国人心里可能是上帝的角色。。。但也许这更接近事实。   寒梅女士:毛不是上帝。我只是说,在中国人找不到上帝指引的时候,毛传递了几乎相同的精神。毛非常懂得信仰的作用,让人不被眼前利益困扰。我想要回答你的问题,为什么我不反对毛建立的一党执政,如果这个党是坚定信仰下一群一点私心都没有的人,会产生腐败吗?   美国同事:我不知道。我想可能性会降低很多。但怎么保证会有这样一群人?   寒梅女士:毛要求党员们必须是坚定的信仰者,有清教徒一样的朴素和献身精神。   美国同事:我尊敬朴素和献身的人。   寒梅女士:假如信仰没有了,或者追求个人利益了,一切都会改变。如果上帝的传道者们,有一天抱怨上帝没有给他们足够的个人自由,没有让他们有丰盛的食物,没有让他们过上富足的生活,让他们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你怎么认为呢?   美国同事:灾难。这些人有罪恶!   寒梅女士:监督,可以是不在宗教信仰下的吗?   美国同事:我认为不可能。谢谢。你让我重新思考毛。   美国同事:告诉我,你怎么看毛迫害了很多他的同志?那些残酷的东西让我觉着窒息。   寒梅女士:你是说文化革命?   美国同事:是的,文化革命,毛的运动。   寒梅女士: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你怎么看中世纪宗教清洗中那些教徒?宗教的历史上,死了很多人。   同事愣了一下:那是一个阶段。   寒梅女士:如果同情毛运动中那些被迫害的人,你从宗教角度去看,可能感觉完全不同。对毛的文化革命,我曾经和你一样,很厌恶。让我转变的是到美国以后,确切说,是接触了基督教以后。   美国同事:非常有趣。请继续。   寒梅女士: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早期基督教的惩罚,如果背叛了上帝,或者他的信仰,不能逃避惩罚和罪恶,甚至肉体的消灭。宗教的惩罚,比毛的运动要血腥残酷的多。   美国同事:那是早期。   寒梅女士:是的。当你把共产党员想象成某种信仰的教徒的时候,他们就有为了信仰必须承担一切苦难的使命,苦难是他们的选择。他们不能象普通人那样向往精神自由和肉体享受,他们必须为他们的信仰和理想作出无条件的牺牲。想想那些为了宗教献身的人们,你会同情还是尊敬?   美国同事:我想是尊敬。   寒梅女士:那些因为苦难而抱怨、怨恨上帝的呢?   美国同事:懦夫。   寒梅女士:当我读了基督教的惩罚,再看毛,我没有不理解了,甚至觉着毛要温和的太多,你看过毛的书吗?他从来不提倡肉体消灭,而是精神改造,毛很符合现代基督的精神。   美国同事:你的话引起了我的兴趣。   寒梅女士:我把文化革命,看作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阶段,那些信仰者为了真理的斗争。   美国同事:我不确定我能赞同,但你告诉了我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   美国同事:你让我对毛的宗教很感兴趣。   寒梅女士:毛没有宗教。他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美国同事:抱歉。我正是这个意思。你让我看到我从来没听说过的,毛的一面。   寒梅女士:是。我也看过一些关于毛的书,政治的,权力的,心理的,他们把毛写成暴君,权力贪恋者,心理变态。   美国同事:是的,所以你说的毛让我感到惊讶。   寒梅女士:毛是个很讲哲学的人。你读过毛的书吗?   美国同事:没有。   寒梅女士:知道白求恩吗?   美国同事:不知道。   寒梅女士:加拿大人。毛写过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你不妨看看。我会email给你   寒梅女士后记:第二天一早,同事一到办公室就找到我。   美国同事:我只想说非常感谢你。   寒梅女士:(惊讶)怎么回事?   美国同事:我昨天晚上看了你传给我的那篇文章,毛的文章,《纪念白求恩》。我没有想到,毛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接着美国同事拿出打印的纸,大声朗读了起来: “Comrade Bethune’s spirit, his utter devotion to others without any thought of self, was shown in his great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n his work and his great warm-heartedness towards all comrades and the people。. Every Communist must learn from him. There are not a few people who are irresponsible in their work, preferring the light and shirking the heavy, passing the burdensome tasks on to others and choosing the easy ones for themselves. At every turn they think of themselves before others. When they make some small contribution, they swell with pride and brag about it for fear that others will not know. They feel no warmth towards comrades and the people but are cold, indifferent and apathetic.”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美国同事继续: “Now we are all commemorating him, which shows how profoundly his spirit inspires everyone. We must all learn the spirit of absolute selflessness from him. With this spirit everyone can be very useful to the people. A man’s ability may be great or small, but if he has this spirit, he is already noble-minded and pure, a man of moral integrity and above vulgar interests, a man who is of value to the people. ” (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读完后,美国同事对我说:“我很震惊。如果你不告诉我这是毛写的,如果我把里面所有共产主义或意识形态字眼去掉,如果有人在我面前朗读,我会以为我在聆听上帝宣讲。毛说的这些,和我曾经在教堂听到过的几乎完全一样。”   美国同事伸出手来,“我真得非常感谢你。你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毛,我想我开始尊敬他了。我更感谢的,我突然心变得很开阔了,我觉着整个世界的门在朝我打开,共产主义和毛已经不再是我心里的障碍,我更了解了中国,我非常高兴,我可以拥抱这些,我想就可以拥抱一切。”美国同事笑了,笑得非常灿烂。从我认识他以来,每次总是看到他绅士的、彬彬有礼的微笑,从来没有看到过他笑的这么彻底,像绽裂开的花。
个人分类: 话题|1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晚”没有必要现场直播
热度 5 fdc1947 2013-2-18 07:45
“春节”过完了,对于“春晚”的嚣闹基本烟消。对于“春晚”,我想提出一个“开倒车”的看法,“春晚”不是体育比赛,完全不必现场直播。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已经办了 31 年了,到了除夕,大多数中国人除了看春晚以外,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好做。最近几年,大家对春晚的期待在降温,然而,春晚毕竟还是大多数老百姓(不是精英)的选择,大家还是希望看到喜庆、好看的春晚。 对于春晚,百姓们有点意见,演员们既激动,抢着上,也多有抱怨,其实,春晚的很多问题都来自这个“现场直播”。 在有些人看来,是否现场直播被认为是晚会水平高不高 的的重要判据。其实,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现场不现场无关紧要,好看才是关键。对于不在现场的人,现场的气氛基本上没有影响。看现场的人自娱自乐对于电视机边上的亿万观众并不是一种享受,有好的节目(包括好的表演)才是享受。 现场直播有些问题是不好解决的,比如字幕。春晚大餐的当家菜是语言类节目,在外面嘈杂的炮仗声中,没有字幕的帮助,语言类节目的许多“包袱”都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因为有时根本听不见演员说的是什么,只听见台下观众的笑声,电视机前的观众莫名其妙。只能相互询问,“他说的什么?”“我也没有听见。” 在春晚直播的现场,有些演员的表演也会受影响。正如一位相声演员事后说,表演时台下第一排拿着大表,随时提醒着时间,决不能影响后面演员的时间,难以发挥。我相信像相声演员这样惯于自由表演的人,很难在这种情况下有出色的表现。我是做教员的人,如果我讲课时完全背书,一字不许差,每一段都有人掐着点,精确到秒,我绝不会有出色的表现。如果是录播,那么在制作时,做一点手脚,时间就不是问题,演员也能够尽情发挥。而电视机前的观众,需要的是演员好的表现,不是缩手缩脚的凑时间。 如果不是现场直播,很多演员也就不必大年三十晚上还不能与家人团圆。这对于他们和他们的家庭都有好处。 如果不是现场直播,准备春晚的时间和精力将会大大减少,符合节俭的精神。 如果不是现场直播,对于节目中的瑕疵,电视工作者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做适当的裁剪、加工,由于不是比赛,对于节目的适当加工对于演员也并不存在是否公平的问题,而节目的质量会大大提高。 当然,如果不是现场直播,将会少了许多花絮、少了许多八卦、少了许多传闻。有些媒体、有些演员就是靠此为生的,有些粉丝是以此为乐的,如果没有了那些东西,这些媒体和人物多多少少会受影响。 电视工作者应当认识到,大多数的观众的要求只是好看的节目,而不是电视工作者的自娱自乐的专业水平和事后媒体的喧嚣。 综上所述,春晚之中的许多问题,都来自电视人自己给自己系上的现场直播这个“戈蒂恩结”,一剑砍了它,也就了结。一句话,春晚没有必要现场直播。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993 次阅读|12 个评论
纽约时报:习近平强调不会蹈苏联覆辙
dongzg101 2013-2-17 13:44
纽约时报:习近平强调不会蹈苏联覆辙 作者:dongzg101 时间:2013/2/17 13:34:38 纽约时报:习近平强调不会蹈苏联覆辙 2013-02-17 08:43:06 来源: 环球时报-环球网 (北京)  有 35259 人参与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2月16日文章,原题:中国的苏联教训 《纽约时报》今天在一篇文章中说,习近平虽外表温和,但实际上是个强硬派。文章称,习近平去年12月在深圳视察时,在一次对党内人士的讲话中表示,不会重蹈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覆辙。 然而,这种看法大错特错。我们非常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看待苏联:它不是马克思主义优点的实物展示。相反,过去20年,中国所有的政治思想家不论是强硬派还是自由派都把苏联解体视为一记警钟,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们也一直在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他们从中得到的教训是,中国共产党必须整治腐败等社会问题,而不能等外力迫使其如此。 中国分析人士认为,不合时宜的政治改革是戈尔巴乔夫的一个失误,但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他所领导的政党没能实现经济增长和良好的政府管理。中国社科院的苏联问题专家李静杰表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它没能成功改变:“首先瓦解的是苏联共产党。苏共领导人不懂经济,他们一直回避改革,因为他们教条主义地坚持固有模式。苏共从来没有进行过革新,也没有与时俱进。在70多年里,没有发展过民主政治。当戈尔巴乔夫开始领导改革时,已经太晚了,而且改革的策略有问题这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根据我的经验,即使是中国的自由派也不敢跟随俄罗斯的脚步。苏联共产党的垮台并非自由派的胜利,而是民主来得太多太快的警钟。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印象中,俄罗斯的民主转型就是丧失大片领土,许多国有资产被新一代寡头窃取。与之相比,值得借鉴的是韩国和中国台湾,已有的经济增长和扩大中的中产阶层很大程度上为平稳的民主转型提供动力。 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在对党内人士的讲话中引用苏联的例子,是为说明改革势在必行,同时明确承诺改革计划不会动摇党的政权。对中国领导人来说,苏联的例子恰好是实施一种渐进式改革的理由,这种改革可以在目前的政治体制下进行:认真遏制腐败,进一步鼓励消费,转变国家支配经济的趋势。这不是苏联的开放政策,但将带来进步。 本文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更多精彩,请登录环球网 http://www.huanqiu.com 作者:大卫·科恩 责任编辑:NN015 阅读全文(0) | 回复(3) | 修改 | 删除 标签: 信息时代 上一篇: 新华社:中国对朝政策失败论是激将法 登录 后,你将出现在这里 RE:纽约时报:习近平强调不会蹈苏联覆辙 作者: dongzg101 时间: 2013/2/17 13:49:56 关键中国现在是信息时代,上级领导和老百姓具有平等的获取信息的权利!不像在前(数年)苏联时代,信息对老百姓是封锁的,前苏联共产党权利太过于集中到一个人手上!所以,一改就乱套了,因为权力太集中了!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回复 | 取消审核 | 删除 | RE:纽约时报:习近平强调不会蹈苏联覆辙 作者: dongzg101 时间: 2013/2/17 13:53:21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学者的看法,因为前苏联长期处于个人集权,所以,戈尔巴乔夫稍微一改革,就乱套了!一大堆人借机称王!这和美国中国的体制不一样!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其实更多是向美国学习!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约有十万都或长或短的去美国留学过!所以。。。。。。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回复 | 取消审核 | 删除 | RE:纽约时报:习近平强调不会蹈苏联覆辙 作者: dongzg101 时间: 2013/2/17 13:59:19 记得有一个笑话,在一条船上,大家都跳下去了,中国人也跳下去了,中国人呢?是观望型,先看看别人下海有没被惩罚!问题是,改革开放,下海的大都是小学没毕业的,他们不是下海,他们不搞个体,明天就没饭吃了!所以,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人生是逼出来的,法盲不少!没办法,听话的都当了老师,政府官员,中国的问题就是,下面听话的太多的,盲从的太多了!领导说干什么就干啥!问题是:现在的领导,都是牛人!有真心做事的,又觉得亏了点的,哎改革的制度没跟上,本该享福的没想到福,那些。。。。。
个人分类: 家庭教育|920 次阅读|1 个评论
燃放烟花爆竹只是时间问题
gxswmwys 2013-2-13 18:09
当人们都想要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和 随着我国对环境要求的提高,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只是时间问题。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燃放烟花爆竹 已经给自己及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空气污染。今年燃放量下降只 是极微小的,没有国家干预可能大家仍然会极力愿意燃放! 就象很多城市愿意建设复古建筑一样,只有充分提倡节俭、清洁能 源和 环保理念,才不会为实现高GDP而驱使继续大拆大建!
个人分类: 中药指纹图谱评价|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静止
热度 1 yulele 2013-2-12 20:51
时间静止 麦地|文 就我一个人 没有声音 没有蚂蚁 没有其他的生物 就我一个人 一个只有空气的房子 没有孔洞 自然也没有光 就我一个人 一张床 是我,躺在上面 二十岁就是二十岁 地球是不转动的 蟋蟀是不叫的 就我一个人 桌子放在那里 书在桌子上 去年如此 今年也是如此 就我一个人 我不会老去 时间静止了 2013年2月12日
个人分类: 麦地的诗歌|236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育种专家佟屏亚:“烟草院士”和“转基因院士”,该谁下课?
蒋高明 2013-2-8 13:21
本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3-660499.html 最近一段时间由秦伯益院士牵头,一而再、再而三、甚至四五六七次发出 质疑, 要把“烟草院士”拉下马。荒唐!而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表示,谢剑平“烟草院士”称号还不能撤销,今后“院士增选不再受理烟草科技领域的候选人”,更 荒唐! 。 我是农业科研领域的退休老人,既不抽烟也不反对抽烟也不提倡抽烟,但对诸多院士有失偏颇的言论有话要说。 。 其一,院士是协商选举产生的。 旭日干表示, “ 院士评审和选举是严格按照章程规定的民主选举程序进行的。由候选人所在学部和相关学部共同评审,做出全面客观评价”。“院士增选历时近一年,先后两次公示和两轮评审,无人提出异议,无人反对”。旭日干表态,谢剑平“烟草院士”称号“现在还不能撤销”。如果这位院士没有弄虚作假、道德败坏甚至违法乱纪、危国害民之类的事,总不能某个人质疑一下就让下课了?荒唐!而 秦伯益院士甚至“ 建议修改工程院章程,再启动撤消程序”,是不是有点太咄咄逼人了! 。 其二,烟草研究是国家下达科学项目。 旭日干说,今后取消“烟草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评选资格,“烟草研究领域不会再评院士”。更荒唐!须知,烟草引种我国 400 多年,全国烟民队伍至少超亿,相应地应该有也必须有一支烟草从种到收、加工、销售的科研队伍,研究减低烟草危害甚至根绝危害是必要的合理的。存在即是需要!如果这批研究人员失去了评奖、升职以及获取院士的机会,谁还来干这一行?秦伯益院士如果真是对烟草毒害深痛恶绝,最好是一至七次向党中央、国务院发呼吁书,让国务院下道命令在全国禁止种植和加工烟草,徹底根绝,那就立大功了!我定赞颂表扬你。如果只是下功夫纠缠让一个“ 烟草院士” 下课,岂不是本末倒置了? 。 其三,“烟草院士”和“转基因院士”该谁下课? 烟草的危害很多人知晓,但 国家还没有完全禁烟, 烟民数量还不会一下子降下来,研究降低烟草危害 就有必要“烟草院士”存在。 而“转基因院士”就完全不同了!“转基因主粮商业化”可是一件可能危及每位国人生命甚至影响一个民族的未来的大事。国家三令五申严禁种值转基因作物,院士置若罔闻,张启发院士私下把转 BT 水稻扩散到南方稻田,连欧盟都多次预警通报从中国进口稻米中查出转基因!戴景瑞院士把国外抗虫基因转进玉米骗过审定在北方种植面积成千上万亩,还说假话公开欺骗中央负责人。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如果 秦伯益院士真有为民请命之心, 请 领头呼吁坚决让 这些违法乱纪、危害国人的“转基因院士”下课! 一定大得民心!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3-660499.html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1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食堂占座的数学建模,占座真的节省时间了吗?
jingpeng 2013-2-6 18:55
食堂占座的数学建模,占座真的节省时间了吗?
在大学里,占座是一个让人即爱又恨的事情,自己占座的时候,是舒畅惬意,看到满目的位子,都放着各种小东西,自己找不到空位的时候,又觉得占座太可恨,浪费资源了。大部分人会在道德上进行谴责,很多大一的小朋友经常搞团会之类的,在桌子上贴上宣传标语,呼吁不要占座。在道德上强调自律,形成习惯和风气,当然是最好的层次。但目前来看,至少在我们学校,似乎是一个乌托邦,很难起到实际的效果。 用所谓的博弈论,把每个人当成是理性人,当然可以说这个纳什均衡点就是大家都占座,是整个博弈环境的问题。这样的话,每个占座的人在道德上似乎就没什么好自责的了。完全摆脱道德责任,这似乎也是不对的。博弈论爱好者虽然似乎说到了问题的核心,希望明智低通过改变博弈环境,建立新的不占座的纳什均衡点。但目前还没有看到长期有效的解决方法。 俺今天试着从数学建模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占座的利弊,看看占座到底是不是节省了找座位的时间,节省了多少时间? 假设食堂的就餐人数是正态分布,中间出现一个高峰期,两边比较低。为了简化问题,我们用一个抛物线来建模型,也是中间高,两边低。就餐人数 n = a × t 2 +b ×t +c。 假如我们进入食堂的时间是t 1 ,先去占座,再领餐。 人越多,找座位的时间呈现接近指数的增加,则 找座位的时间 t f1 = K × n 1 2 = K ×( a × t 1 2 +b ×t 1 +c ) 2 ; 由于食堂的人数越多,排的队越长,领餐时间也越长,假设排队的时间和人数成正比,t p2 = P × n 2 = P × ( a × t 2 2 +b ×t 2 +c ) ,其中t 2 = t 1 + t f1 。 那么占座就餐总共花费的时间 T z = t f1 + t p2 = K ×( a × t 1 2 +b ×t 1 +c ) 2 + P × ( a × t 2 2 +b ×t 2 +c ) . 现在来计算一下不占座的时间花费,假设我们仍然在t 1 时刻进入食堂,但是没有占座,先去领餐,再来找座位。领餐排队的时间仍然与人数成正比,t p3 = P ×n 1 = P × ( a × t 1 2 +b ×t 1 +c ) ;打饭回来找座位的时间 t f2 = K × n 3 2 = K ×( a × t 3 2 +b ×t 3 +c ) 2 ,其中, t 3 = t 1 + t p3 。那么,总的不占座时间花费为 T b = t p3 + t f2 = P × ( a × t 1 2 +b ×t 1 +c ) + K ×( a × t 3 2 +b ×t 3 +c ) 2 . 上面讲了一些玄乎的,让我们代几个数值进去,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和结论。假设总共的时间是1小时,30分钟的时刻达到人数的峰值,为900人,人数峰值的时刻找座位需要8分钟,排队需要约5分钟。如下图所示: 分别计算占座和不占座所需要的总时间,横坐标表示进入食堂的时刻。 我们惊奇地发现, 不占座直接排队买饭,花费的总时间反而少 !这个结果和我们的常识完全相反! 模型的假设都是符合常识的,怎么会得到相反的结论呢?这个结论是不是能促进我们形成不占座的习惯? 很可惜,大家更为深恶痛绝,甚至大打出手的自习室占座不能适用于这个模型。自习室里没有排队时间,也不会像食堂一样, 每个人来一会儿就走了, 人流不符合简单的正态分布,可能需要建立更复杂的模型,还望感兴趣,有热情的同仁继续开发。 一个网上的神占座: 为了排除程序的问题,特地附上Matlab程序,有细心的技术控可以检查一下。 seat_occupation_time.m
个人分类: 技术-方法|5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高血压损害大脑时间或早于预期
zhongruiy 2013-2-4 22:57
发表在《柳叶刀—神经病学》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称,不受控制的高血压最早在中年早期就能破坏患者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这项研究首次识别了年龄低至40岁的人因为高血压而导致的大脑结构损伤。 正常的血压是收缩压——高压——低于120,而舒张压——低压——低于80。前高血压范围是高压在120到139之间,而低压在80到89之间。血压分别高于140和90被认为是高血压。目前,血压升高影响着大约5000万美国人,高血压与62%的脑血管疾病风险如缺血性中风相关联,并且与49%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联,是美国死亡率单一最大风险因素。 之前的研究已经证实,血压升高与脑损伤风险增加和脑萎缩之间有联系,结果会导致认知降低和罹患痴呆可能性增加,这让高血压成为老年认知衰退的一个重要的、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并且,有证据表明,降低中年和老年早期的血压可以帮助预防老年认知衰退和痴呆。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阿尔茨海默氏症中心主任、神经病学教授Charles DeCarli及其同事,研究了579名受试者的血压等资料,在2009年,他们的平均年龄是39岁。而其血压是以两位医生记录的血压的平均数加以衡量的。该研究的受试者被分为正常血压组、前高血压组和高血压组。 研究人员使用磁共振成像,利用对白质损伤和灰质体积的各种测量来确定受试者的大脑健康状况。这些测量包括部分各向异性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揭示出了白质内部组织结构的微小状况,展示出了细微的组织损伤。研究人员还检查了白质高信号以及灰质密度,然后把这些成像研究结合起来得出了一个全局测量结果,从而比较了3组研究受试者的大脑健康。 结果发现,正常个体和高血压个体之间的额叶部分各向异性的区域相差6.5%,而大脑额叶灰质密度减少了9%。 研究人员指出,这些证据表明,高血压和前高血压个体在40多岁的时候表现出加速的大脑衰老,包括大脑白质的结构完整性和灰质体积的受损,这提示脑血管损伤“在一生中潜伏地发展,有可辨别的效应”。不过作者没有提出造成这种损伤的机制。(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章)
个人分类: 高血压与认知|1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时间序列-自相关函数(IDL程序)
deliangwang 2013-2-4 13:15
PRO acf,time,rate,lag,acf,covf=covf ;+ ; NAME: ; acf ; ; PURPOSE: ; Compute the autocorrelation function of an evenly sample lightcurve ; ; ; CATEGORY: ; time series analysis ; ; ; CALLING SEQUENCE: ; acf,time,rate,lag,acf,covf ; ; ; INPUTS: ; time : the times at which the time series was measured ; rate : the corresponding count rates ; ; ; OPTIONAL INPUTS: ; none ; ; ; KEYWORD PARAMETERS: ; none ; ; ; OUTPUTS: ; lag : sample time lags ; acf : autocorrelation values to each time lag given in ; a two-dimensional array, once without ; correction-factor and once with. ; ; OPTIONAL OUTPUTS: ; covf : autocovariance values to each time lag given in ; a one-dimensional array. ; ; COMMON BLOCKS: ; none ; ; ; SIDE EFFECTS: ; none ; ; ; RESTRICTIONS: ; evenly time series ; ; ; PROCEDURE: ; The autocorrelation function is computed according to the ; approximation of evenly sample given by ; covf(lag)=(1/(npt-lag))SUM_{j=1,..npt-lag} ; acf(lag)=covf(lag)/covf(0) ; Additionally, a corection-factor given by Sutherland et ; al. 1978, Ajp 219, 1029P, is added. ; ; EXAMPLE: ; acf,time,rate,lag,acf,covf=covf ; ; ; MODIFICATION HISTORY: ; Version 1.0, 1998.12.21, Sara Belloch IAAT, Joern Wilms IAAT. ; ( benlloch@astro.uni-tuebingen.de ) ;- ;; ;; lightcurve (lc) parameters ;; ;; dimension of lc in bins npt = n_elements(time) ;; Autocorrelation is defined for series with mean zero rat = rate-mean(rate) ;; ;; Autocovariance function estimate by ;; covf(lag)=(1/(npt-lag))SUM_{j=1,..npt-lag} ;; covf = dblarr(npt) FOR lag=0,npt-1 DO BEGIN ; ( lag = 0,...,npt-1 ) covf = total(rat *rat ) / (npt-lag) END lag = (time -time ) * findgen(npt) ;; ;; Autocorrelation function ;; acf(lag)=covf(lag)/covf(0) ;; acf = dblarr(2,npt) acf(0,*) = covf / covf(0) ;; ;; correction-factors (Sutherland et al. 1978, ApJ 219, 1029P) ;; k1 = 1. / npt k2 = 1. / (npt*npt) FOR i=0,npt-1 DO BEGIN acf(1,i) = acf(0,i) + k1 - float(i)*k2 ENDFOR END
个人分类: 编程笔记|3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大鱼,多长时间能长这么大?
热度 19 zhangyuxiu 2013-1-31 21:30
这大鱼,多长时间能长这么大?
朋友的父母是渔民,家里有两条很好的大渔船,雇人下海打鱼。这不下午刚打上的鱼,就用冰块镇着,刚刚给我们送来两条,一条是大haigan(音),哪两个字不清楚;一条是大石斑。每条鱼都有一个大泡沫箱那么长。多长时间这两条鱼才能长这么大呢?蒋科学要是看见了,一定会说:不许吃,它们懂得痛苦。要吃素!植物不懂痛苦。 1、haigan鱼 2、haigan鱼 3、haigan鱼 4、 5、石斑鱼
5232 次阅读|64 个评论
最近太忙,没有写博文,有点愧疚
renjy1012 2013-1-30 22:50
由于最近太忙,都糊涂了,好长时间都没有写博文了,过完年开始,一切正常!!
20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她那么一站,就像一首诗”
热度 4 wangfangnk 2013-1-29 08:57
中国青年报:南开大学为学者叶嘉莹筹建“学舍” 来源: 中国青年报1月28日01版  发稿时间: 2013-01-28 16:52    建一幢小楼引一位大家   本报天津1月27日电 (记者张国) “叶先生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南开大学日前通过官方微博证实,该校将为享誉中外的中国古典文学学者叶嘉莹筹建一幢集科研、办公、生活于一体的小楼。这是继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的“宁园”之后,该校第二次专门为学术大家兴建“学舍”。     88岁的叶嘉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目前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2012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此外,她还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的首席专家。叶嘉莹1924年生于北京,曾在中国大陆、台湾及北美地区任教,培养了众多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及海外汉学家。2013年,她打算结束越洋奔波之苦,回国定居。   南开大学宣布这一消息后,该校不少师生很振奋。一名学生回忆,自己开学之初听了叶嘉莹的讲座,“她那么一站,真的美得像首诗”。据南开校友总会透露,有叶嘉莹的好友、粉丝闻讯后,主动表示愿意出资为叶先生晚年的工作与生活提供方便。小楼暂定名为“迦陵学舍”,以叶嘉莹的号“迦陵”为名。   在一份公告中,南开校友总会称,叶嘉莹教授以她所挚爱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影响十分广泛,堪称目前“古典诗词研究领域的第一人”。国内已有多位学者以“叶嘉莹诗学研究”为课题开展专题研究。自上世纪70年代末回国访学以来,叶嘉莹除执教于南开大学外,还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数十所院校讲学。   2013年之前,叶嘉莹几乎每年都要在北美和中国之间来回奔波。叶嘉莹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捐出自己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半数退休金——10万美金,设立“叶氏驮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   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不便继续跨洋奔波,叶嘉莹与家人商议后,决定今年回国定居,为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华诗词“做些事情”。   南开大学表示,考虑到叶先生一生飘泊海外,始终心系祖国,为普及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贡献卓越,其情可感;也考虑到叶先生从加拿大带回了数十箱从教60多年来的音像资料,希望在晚年一一整理出来,其志可敬,该校积极为其筹建“迦陵学舍”。   据透露,“迦陵学舍”的建筑面积约为400~500平方米,建成后将开辟文史资料藏室,专门陈列叶嘉莹带回的大量宝贵文史资料,供研究者使用。   回国定居也使叶嘉莹多年心愿得遂。1979年她第一次回内地讲学时,曾写下“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诗句。她创办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后,有人对像她这样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不辞辛苦之举,“感到困惑难解”。她表示:“多年来,我在国外用异国的语言来讲授中国的古典诗歌,总不免会有一种失根的感觉”,“我虽然身在国外,却总盼着有一天能再回到自己的国家,用自己的语言去讲授自己所喜爱的诗歌”。
个人分类: 古典诗词|2305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时间管理的智慧——艾森豪威尔矩阵
deliangwang 2013-1-28 14:01
[转载]时间管理的智慧——艾森豪威尔矩阵
111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什么时间开始落后于西方?
Bobby 2013-1-26 18:59
中国落后于西方,首先是文化和制度的落后。而 文化和制度到底那个决定那个属于鸡生蛋和蛋生鸡的关系。个人认为,大一统和专制互为促进。 古希腊城邦产生了希腊文化,近世欧州小国林立,世俗政府和教会相互争斗,给了民主、人权和自由思想的发达余地。欧洲 18 世纪启蒙运动如火如荼,覆盖多个知识领域,此时杰出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对理性和人权的强调,及对社会制度进行探讨和设计。这直接为后来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运动提供了理论资源。 而在中国,从秦朝以后,不论是皇室内乱、农民起义,还是外族入侵,大一统是目标(历史学家汪荣祖曾论述过中国大帝国的必然性),专制是别无选择的制度。 18 世纪从康熙三十九年( 1700 年)到嘉庆五年( 1800 年),为清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最为专制的时期。由于文网严密,学者潜心考据学,戴震为十八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思想家,虽然对程朱理学多有突破,但并未 引起大的反响,更未产生像法国 启蒙思想家那样的思想。 此时中国的 GDP 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见《 18 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大国国力的比较 _ 百度文库 》),但作为根本的文化和制度一落后, GDP 再高也没用。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26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施一公
liyibo666 2013-1-21 14:29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一)时间的付出 精选 已有 90520 次阅读 2011-9-9 09:24 | 系统分类: 教学心得 | 关键词:博士生 研究生入学 蒲慕明 成功 【 序:我从获得博士学位至今已经整整16个春秋,但博士阶段的感受仍然历历在目。我从指导自己独立实验室的第一个博士生到现在也已经13年了,其中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中已经有11人在美国和中国的大学里担任独立实验室的PI。他们的成长过程差别极大,性格、能力也各有不同。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可以简单地遵循另外一个优秀科学家的足迹脱颖而出。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家的成功是不可能复制的。但是,优秀科学家常常具备的共同特点应该对年轻学生有很大启发。 本文主要来自我在200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入学教育里一次2.5小时的讲座,又综合了一些随后的思考和总结。在那次讲座中,我一再强调, 我的目的不是要求研究生完全按照我讲的去做,而是希望从根本上冲击、振荡一下研究生的思考角度,启发大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本文很长,分四部分陆续发表出来。】 1.时间的付出。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有时,个别优秀科学家在回答学生或媒体的问题时,轻描淡写地说自己的成功凭借的是运气,不是苦干。这种回答其实不够客观、也有些不负责任,因为他们有意忽略了自己在时间上的大量付出,而只是强调成功过程中的一个偶然因素,这样说的效果常常对年轻学生造成很大的误导,因为有些幼稚的学生甚至会因此开始投机取巧、不全力进取而是等待所谓的运气;另外一些学生则开始寻找他们的运气,把相当一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在了与科学研究无关的事情上面。说极端一点:如果真有这样主要凭运气而非时间付出取得成功的科学家,那么他的成功很可能是攫取别人的成果,而自己十有八九不具备真正在领域内领先的学术水平。 大约在十年前,著名的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非常著名的email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email是蒲先生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这封email写的语重心长,从中可以看出蒲先生的良苦用心。我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都把这封email转给了我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hat I consider to be sufficient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in the lab work. I mentioned that about 60 hr working time per week is what I consider the minimal time an average successful young scientist in these days has to put into the lab work……I suggest that everyone puts in at least 6 hr concentrated bench work and 2+ hr reading and other research-related activity each day. Reading papers and books should be done mostly after work.”(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的紧张实验操作和两小时以上的与科研直接有关的阅读等。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应该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有些学生读完蒲先生的email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句话表面上是劝学生,实则是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自己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但这种应试和灌输教育的结果就是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专业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阴差阳错之间,我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会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五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验到晚上7、8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Homewood campus(我住在附近)。1993年我曾经在自己的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This is the 21st consecutive day of working in the lab.”(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受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 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三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四点以后;但每天早晨八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First Avenue)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九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9、10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做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Baltimore)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十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在创业。有时我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心公园(Central Park)很近,那里也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心公园一步。 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每一个我自己的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时候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 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七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 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时间的付出是必要条件。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二)方法论的转变 精选 已有 77797 次阅读 2011-9-14 13:35 | 系统分类: 教学心得 | 关键词:科研文献 学术讲座 逻辑 清华大学 研究生入学 方法论 【序: 本文主要来自我在200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入学教育里一次2.5小时的讲座,又综合了一些随后的思考和总结。在那次讲座中,我一再强调, 我的目的不是要求研究生完全按照我讲的去做,而是希望从根本上冲击、振荡一下研究生的思考角度,启发大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本文比较长,将分四部分陆续在博客上发表出来。这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请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212do=blogid=484416 】 2.方法论的转变 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只有时间的付出和刻苦,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 analysis)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吸取学习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critical没有那么关键。博士生阶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备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我称之为方法论的转变。 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养成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举几个让我终生难忘的例子。 (1) 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 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 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面结果(positive results),除个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科的一个博士研究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PhD学位。这一数字本身就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或者是负面结果(negative results)。 大多数低年级的博士生对负面结果的看法很消极,直接影响了他们critical analysis能力的培养。 其实,只要有适当的对照实验(control experiments)、 判断无误 的负面实验结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探索型课题的每一步进展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hypothesis),取得进展的过程基本就是排除不正确、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也就是将这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一一予以尝试、排除,直到找到一条可行之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 可信的(conclusive) 负面结果往往可以让我们信心饱满地放弃目前这一途径,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排除法会确保我们最终走上正确的实验途径。从这个角度讲,负面的实验结果不仅很正常、也很有益于课题的最终成功。 非常遗憾的是,大多数学生的负面结果并不令人信服,经不起逻辑的推敲!而这一点往往是阻碍科研课题进展的最大阻碍。比如,按照一个常规的 protocol操作时不能得到positive control的相应结果,或者缺乏相应的对照实验,或者是对可信的实验结果在分析和判断上产生了失误,从而做出“负面结果”或“不确定”(inconclusive results)的结论,这种结论对整个课题进展的伤害非常大,常常让学生在今后的实验中不知所措、苦恼不堪。我告诫并鼓励我所有的学生:只要你不断取得conclusive的负面结果,你的课题就会很快走上正路;而在不断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也会使你也会很快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我对一帆风顺、很少取得负面结果的学生总是很担心,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科研上critical analysis的训练。在我的实验室,偶尔会有这样的学生只用很短的时间(两年左右,有时甚至一年)就完成了PhD论文所需要的结果;对这些学生,我一定会让他们继续承担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让他们经受负面结果的磨练。没有这些磨练,他们很难真正具备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将来也很难成为可以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的优秀科学家。 所以, 不要害怕负面结果,关键是如何从分析负面结果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2) 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阻碍创新进取。 Nikola Pavletich是我的博士后导师,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有着极强的实验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做出了一系列包括p53、Rb、CDK complex、SCF complex、BRCA1等在内的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享誉世界结构生物学界,31岁时即升任正教授。1996年4月,我刚到Nikola实验室不久,纯化一个表达量相当高的蛋白Smad4,两天下来,蛋白虽然纯化了,但结果很不理想:得到的产量可能只有应该得到的20%左右。见到Nikola,我不好意思地说:产率很低,我计划继续优化蛋白的纯化方法,提高产率。他反问我:(大意)Why do you want to improve the yield? Don’t you have enough protein for crystallization trials? (你为什么想提高产率?已有的蛋白不够你做初步的结晶实验吗?)我回敬道:I do have enough protein for crystallization screen. But I need to optimize the yield first so that I can accumulate more materials.(我有足够的蛋白做结晶筛选,但我需要优化产率以得到更多的蛋白。) 他不客气地打断我:No. The yield is high enough. Your tim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yield. Please proceed to crystallization. (不对。产率够高了,你的时间比产率重要。请尽快开始结晶。)实践证明了Nikola建议的价值。我用仅有的几毫克蛋白进行crystallization screen,很快意识到这个construct并不理想,需要通过protein engineering除去其N-端较flexible的几十个氨基酸。而除去N-端几十个氨基酸的蛋白不仅表达量高、而且生化性质稳定,纯化起来非常容易,根本不用担心产率的问题。 在大刀阔斧进行创新实验的初期阶段,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当然要尽量仔细,但一旦按计划开始后对其中间步骤的实验结果不必追求完美,而是应该义无反顾地把实验一步步推到终点,看看可否得到大致与假设相符的总体结果。如果大体上相符,你才应该回过头去仔细地再改进每一步的实验设计。如果大体不符,而总体实验设计和操作都没有错误,那你的假设(或总体方向)很可能是有大问题的。 这个方法论在每一天的实验中都会用到。比如,结构生物学中,第一次尝试纯化一种新的蛋白不应该追求每一步的产率,而应该尽量把所有纯化步骤进行到底,看看能否拿到适于结晶的蛋白。第一次尝试limited proteolysis,不应该刻意确定protease浓度或追求蛋白纯度,而是要关注结果中是否有protease-resistant core domain。从1998年开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到现在,我告诉所有学生:切忌一味追求完美主义。 我把这个方法论推到极限: 只要一个实验还能往前走,一定要做到终点,尽量看到每一步的结果,之后需要时再回头看,逐一解决中间遇到的问题。 (3) 科研文献(literature)与学术讲座(seminar) 的取与舍。 Nikola Pavletich博学多才。在我们许多博士后的心目中,他一定读很多文章、常常去听seminar。没想到,我最大的惊讶出现在我笃信无疑的这一点。 在我的博士生阶段,我的导师Jeremy Berg非常重视相关科研文献的阅读,有每周一次的组内journal club,讨论重要的科研进展。刚到Nikola实验室,我曾试图表现一下自己读paper的功底、也想同时与Nikola讨论以得到他的真传。96年春季的一天,我精读了一篇《Nature》article,午饭前遇到Nikola,向他描述这篇文章的精妙,同时期待着他的评述。Nikola面色有点尴尬地对我说:对不起,我还没看过这篇文章。噢,也许这篇文章太新,他还没有来得及读。过了几天,我因故阅读了一篇几个月前发表的《Science》research article,又去找Nikola讨论,没想到他又说没看过。几次碰壁之后,我不解地问Nikola:You know so much. You must read a lot of papers. Why is it that you didn’t read the ones I read?(你知识如此渊博,一定是广泛阅读了大量文献。你为什么恰好没有读我提到的这几篇论文呢?) Nikola看着我说: I don’t read a lot. (我阅读不广泛。)我反问: If you don’t read a lot, how can you be so good at research? And how can you reference so many papers in your own publications?(如果你不广泛阅读,你的科研怎么会这么好?你怎么能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这么多文献?) Nikola的回答让我彻底意外:(大意)I only read papers that are directly relevant to my research interests, and I only read more papers when it comes to writing my own papers(我只读与我的研究兴趣有直接关系的论文。并且只有在我写论文时才会大量阅读。) 我做博士后的单位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有很好的系列学术讲座(Institute Seminar Series),常常会请来各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大牛来演讲。有一次,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来讲Institute seminar,并且点名要与Nikola交谈。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去接近大人物、取得好印象。Nikola告诉他的秘书:请你替我转达我的歉意,seminar那天我恰好不在。我们也为Nikola遗憾。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诺贝尔奖得主seminar的那天,Nikola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早晨来了以后直到傍晚一直没有出门,当然也没有去听讲座。当然,这也许是巧合 – Nikola取消了他的出行计划;但以我们对Nikola的了解,他十有八九是在写paper。后来,我们也意识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Nikola身上已经见多不怪了。 在我离开Nikola实验室前,我带着始终没有完全解开的谜,问他:如果你不怎么读papers,又不怎么去听讲座,你怎么还能做一个如此出色的科学家?他回答说:(大意)我的时间有限,每天只有10小时左右在实验室,权衡利弊之后,我只能把我的有限时间用在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解析结构、分析结构、与学生讨论课题、写文章。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我只能少读文章、少听讲座了。 Nikola的回答表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必须对他做的事情做些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是科研文献的阅读还是学术讲座的听取,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 在博士生阶段,尤其是前两年,我认为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去听各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并进行科研文献的广泛阅读,打好critical thinking的基础;但随着科研课题的深入,对于文献阅读和学术讲座就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开始权衡时间的分配了。 (4) 挑战传统思维 从我懂事开始,就受到教育:凡事失败都有其道理,应该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再重新开始尝试。直到1996年,我在实验上也遵循这一原则。但在Nikola 的实验室,这一基本原则也受到有理有据的挑战。 有一次,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验失败了。我很沮丧,准备花几天时间多做一些control实验找到问题所在。没想到,Nikola阻止了我,他皱着眉头问我, (大意)Tell me why you want to figure out why your experiment failed? (告诉我你为什么要搞明白实验为何失败?)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没道理,理直气壮地回答:I need to know what went wrong so that I can get it to work next time. (我得知道哪里错了才能保证下一次可以成功。)Nikola马上评论道:(大意)You don’t need to. All you need to do is to carefully repeat your experiment and hopefully it will work next time. Many times figuring out why your previous experiment failed will take much longer time than simply repeating your experiment. For a sophisticated, one-time experiment, the best solution to a failed experiment is to repeat it carefully.(不需要。你真正要做的是把实验重复一遍,也许下次就可以做成。与其花大把时间搞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不如先重复一遍。面对一个失败了的复杂的一次性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重新做一次。) 后来,Nikola又把他的观点升华: (大意)It is a philosophical decision whether to figure out why an experiment failed.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of understanding every glitch may not represent the best approach.仔细想想,这些话很有道理。并不是所有失败的实验都一定要找到其原因,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实验,过程繁琐复杂;大部分失败的实验是由简单的操作错误引起的,比如PCR忘记加某种成分了,可以仔细重新做一遍;这样往往可以解决问题。只有那些关键的、不找到失败原因就无法前行的实验才需要刨根究源。 我选择的这些例子多少有点“极端”,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震荡大家思维的作用。其实,在我自己的实验室里,这几个例子早已经给所有学生反复讲过多次了,而且每次讲完之后,我都会告诉大家打破迷信、怀疑成规,而关键的关键是:Follow logic!(跟着逻辑走!) 我每天在实验室里注定会重复讲的一句话就是:Follow logic!每天对不同的学生讲,加在一起至少有5遍以上吧。而我自己每次与博士生讨论课题也总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用推理、排除法找到实验的下一步解决方案。 严密的逻辑是 critical analysis的根本 。
6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执笔落下思绪
Acombater 2013-1-20 21:28
先来感叹一句:时间过得真快!一个学期转眼就过去了,弟弟妹妹都上大 学了,刚上初中的表弟,我记得以前还经常逗他玩呢! 现在, 很多同学朋友 应该 都在各地忙着自己的事情吧…… 寒假了, 回想这个学期,事情不多也不少。关于课程,我得检讨,真得就是凑合着上 了 ,基本 没放心思在上面 。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做助教,很多知识 想明白了不一定表示懂了, 讲明白了才 是 真 的 懂 了 。对于计算专业来说,还要教会计算机,甚至让计算机教会我们人(?)。对于科研工作,只能说我这学期的心思还是太急了,不是浅尝则止就是走上一条死胡同(或是死循环)。看别人的paper,总是觉得自己智商低。还好渐渐体会 了 一些门路 ,希望以后能够进步一些。 这学期锻炼明显偏少,篮球天天放在实验室,却很少摸了。有一次心血来潮计划跑步,跑了一次就没有下文了, 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竟然感冒了。想想本科的时候,没事就去打篮球,加上额外的锻炼,可是创造零次感冒的记录,锻炼不容忽视。 下学期的事情初步估 计 比 这 学 期 要 多 ,但还是要有规律地 进行锻炼。 渐渐发现, 一个人肯定会变的,就像思想, 只是 变得快还是变得 慢 , 仅 此 而 已,时间就是见证。每个人 都有三个“我 ”: 真 实 的 “ 我 ”、自己了解的“我 ”、别人看到的“我 ”。 每两个 之 间的交集 不 会 为 空 ,但也一定不会很大。很多时候,大部分人会 将自己了解的 那部分好的“我 ”展示给别人看,而实际上,真实的“我 ”纹丝不动 。过多 陷入这样的 思想漩涡,只能称其可悲。 时间川流不息,思绪跟不上步伐,仍旧断断续续,时而沉静,时而凌乱。
个人分类: 综合|2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ssh登录时间太长
dubo 2013-1-15 16:48
debug1: Authentications that can continue: publickey,password时间太长的问题解决 A)首先使用 # ssh -v 192.168.1.111@192.168.1.111 OpenSSH_5.3p1, OpenSSL 1.0.0-fips 29 Mar 2010 debug1: Reading configuration data /etc/ssh/ssh_config debug1: Applying options for * debug1: Connecting to 192.168.1.111 port 22. debug1: Connection established. debug1: permanently_set_uid: 0/0 debug1: identity file /root/.ssh/identity type -1 debug1: identity file /root/.ssh/id_rsa type -1 debug1: identity file /root/.ssh/id_dsa type -1 debug1: Remote protocol version 2.0, remote software version OpenSSH_5.3 debug1: match: OpenSSH_5.3 pat OpenSSH* debug1: Enabling compatibility mode for protocol 2.0 debug1: Local version string SSH-2.0-OpenSSH_5.3 debug1: SSH2_MSG_KEXINIT sent debug1: SSH2_MSG_KEXINIT received debug1: kex: server-client aes128-ctr hmac-md5 none debug1: kex: client-server aes128-ctr hmac-md5 none debug1: SSH2_MSG_KEX_DH_GEX_REQUEST(102410248192) sent debug1: expecting SSH2_MSG_KEX_DH_GEX_GROUP debug1: SSH2_MSG_KEX_DH_GEX_INIT sent debug1: expecting SSH2_MSG_KEX_DH_GEX_REPLY debug1: Host '192.168.1.111' is known and matches the RSA host key. debug1: Found key in /root/.ssh/known_hosts:3 debug1: ssh_rsa_verify: signature correct debug1: SSH2_MSG_NEWKEYS sent debug1: expecting SSH2_MSG_NEWKEYS debug1: SSH2_MSG_NEWKEYS received debug1: SSH2_MSG_SERVICE_REQUEST sent debug1: SSH2_MSG_SERVICE_ACCEPT received debug1: Authentications that can continue: publickey,password debug1: Next authentication method: publickey debug1: Offering public key: dubo_root_61 debug1: Authentications that can continue: publickey,password debug1: Offering public key: rsa-key-bodu-9number debug1: Authentications that can continue: publickey,password debug1: Offering public key: dubo61dubo debug1: Authentications that can continue: publickey,password debug1: Offering public key: dubo61dubo debug1: Authentications that can continue: publickey,password debug1: Offering public key: bodu debug1: Authentications that can continue: publickey,password debug1: Trying private key: /root/.ssh/identity debug1: Trying private key: /root/.ssh/id_rsa debug1: Trying private key: /root/.ssh/id_dsa debug1: Next authentication method: password 192.168.1.111@192.168.1.111's password: 发现debug1: Authentications that can continue: publickey,password debug1: Trying private key: /root/.ssh/identity debug1: Trying private key: /root/.ssh/id_rsa debug1: Trying private key: /root/.ssh/id_dsa debug1: Next authentication method: password 这一步导致速度变慢。 B)网上查去资料得知为使用了DNS问题( http://bbs.chinaunix.net/forum.php?mod=viewthreadaction=printabletid=1974805 ) ===============解决方案========================== vim /etc/ssh/sshd_config UseDNS no service sshd restart
个人分类: 集群管理|88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自己一年的时间
EMMYTO 2013-1-9 20:47
给自己一年的时间
就这么折腾了快一年的时间。总算是可以下定决心了。 我不需要人陪我 我自己会过得很快乐。 加油。 时钟摆摆
个人分类: 日记|1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质运动决定时间和空间
肖建华 2013-1-6 11:18
广义相对论对科学界最重大的影响之一是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它所提出的基本原理是:物质运动决定时间和空间。其中,引力场的施瓦西解给出了解析解,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都由物质的质量决定。 这个解的低阶近似就是牛顿引力场。 在哲学思想上,统计物理学中的分布函数概念就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度规,它是用物质运动的统计属性得到的,也就是说,它是可以“实际”测量的。 爱因斯坦对统计物理的研究论文也不少,说明在他的头脑中,两者在哲学上是相容的。 在现代物理学中,对连续介质,距离概念 L 是日常概念的延伸,但是,在统计物理中,高斯距离概念是: exp 形式。与日常概念的直观表象是反着来的,从而人们很难接受它是物理上的时空间距概念。但是,在抽象上它们是等价的。 为了在数学物理上统一这两个概念形式,科学界已经投入了上百年的时间。先是:以 L 2 为不变量的时空,它们构成一个抽象的旋转不变群,其实这就是广义相对论的基本点。李代数给出了在这个条件下的代数运算理论,而在应用李代数前的有关代数运算法则是由迪拉克发明的。也就是说,迪拉克是在量子力学上第一个成功使用广义相对论时空观的。 目前的自旋电子学使用的是: exp 为不变量的时空,由于这个时空把一个物理运动因子 a 也先验性的纳入其中,为了避免抽象上的麻烦,取 aL 2 为相位,而前面的负号是由代数运算规则决定。 在数学家热衷于代数结构性时,物理学家则对物理运动因子 a 的意义非常的热衷。也就是说,统计物理成为热点之一。由此而来的是对热力学基本概念的“几何化”研究工作,如熵,温度等。 在没有搞清其背后的哲学及物理学本质前,很多人急急忙忙的对熵,温度,热力学基本规律等发起了多少带有随意性的批判,表面上看起来与物理学的主要(重要)方向是一致的,但是,难于有所作为。 而现在有不少人声称, Clifford 代数将使物理学发生革命性变化的立论依据是: Clifford 代数将 exp ( + ) LL , 形作为不变量,在哲学上再次的统一了这两种形式上差别很大的时空尺度概念。 这就是物理学的大趋势。 虽然有关工作发表出来的不多,而且绝大多数人是持反对态度的,但是,我看不到在深层次上有什么阻力。在表层上,有大量的具体研究工作要做,这才是真正的前沿性课题。 我们有勇气前往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12 次阅读|0 个评论
My CV
shichaochen 2013-1-5 14:06
http://life.tongji.edu.cn/Show.aspx?info_id=1113info_lb=299flag=98 陈士超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1-12-28  阅读次数:1966次 姓 名 : 陈士超 学 位 :博士 导师情况 :硕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植物学 研究方向 : 植物系统发育与分子进化研究 E-mail : scchen@tongji.edu.cn 联系电话 :021-13020298911 通讯地址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0092) 个人简介 陈士超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1993年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毕业,2005 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同济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植物系统学与分子进化、植物谱系地理。参加多项863、973 等国家科研项目,作为主要执行人完成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一项,主持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韩国国际合作项目、上海辰山植物合作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韩国嘉泉大学访问学者,合作开展天门冬目系统发育研究。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获授权专利2 项,申请发明专利2 项。现为IAPT中国会员、中国植物学会高级会员。 研究兴趣 1. 植物系统发育历史重建:利用分子和形态证据对百合目和天门东目的系统发育历史进行重建。 2. 植物的适应性分子进化:利用分子、形态和生态学证据,研究百合科的光合蛋白结构的适应性分子进化过程。 3.植物的谱系结构与气候变迁:以东亚特有植物化香树为例,利用群体遗传学理论,研究植物遗传分布对东亚气候变迁的响应,揭示东亚植物区系的演化历史的基本规律。 近期发表论文 1. SC CHEN*, Li ZHANG, Jie ZENG, Fei SHI, Hong YANG, Yun-Rui MAO, Cheng-Xin FU*. Geographic variation of chloroplast DNA in Platycarya strobilacea (Juglandaceae).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012. 50(4):374-385. 2. Li P, Qi ZC, Chen SC, Cameron KM, Fu CX. Smilax ligneoriparia sp nov.: A link between herbaceous and woody Smilax (Smilacaceae) based on morphology, karyotype and molecular phylogenetic data. Taxon 2011. 60:1104-1112. 3. Ruan CJ, Chen SC, Li Q, da Silva, Jaime A. Teixeira. Adaptive evolution of context-dependent style curvature in some species of the Malvaceae: a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pproach.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011. 297(1-2):57-74. 4. Yang H, Chen SC, Tang YQ, Dai YL. Effect of overexpression of human SR-AI on oxLDL uptake and apoptosis in 293T cells.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2011. 11: 1752-1757. 5. Yang Hong, Chen Shichao, Tang Yongqing, Dai Yalei Interleukin-10 down-regulates oxLDL induced expression of scavenger receptor A and Bak-1 in macrophages derived from THP-1 cells. 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2011.512(1):30-37. 6. Yang Hong, Chen SC. The effect of interleukin-10 on apoptosis in macrophages stimulated by oxLDL.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11. 657(1-3)126-130. 7. CHEN SC, SEINE Nyoe Nyoe Ko, FU Cheng-Xin. Seed coat morphology of Smilacaceae and its systematic significance.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2007, 45 (1): 52-68. 8. SC Chen, X.-P. Zhang, S.-F. Ni, C.-X. Fu, K. M. Cameron. 2006. The systematic value of pollen morphology in Smilacaceae.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59: 19-37. 9. CHEN SC, QIU Ying-Xiong, WANG Ai-Li, Kenneth M. CAMERON, FU Cheng-Xin. 2006. A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Smilacaceae based on morphological data.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44 (2): 113–125. 10. CHEN SC, YANG Hong, ZHANG Yong Ping, CHEN Yue Lei, QIU Ying Xiong. 2006. 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of Citrus Changshan-Huyou Elite Genotypes by Molecular Markers.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6: 502–508. 11. 施菲, 张丽, 陈士超*. 应用SuperTRI方法重建百合目的系统发育关系. 植物科学学报, 2012. 30(1)15-21. (封面故事). 12. 陈士超, 杨红, 李珊, 祝建, 傅承新. 贝叶斯推论及其在百合目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云南植物研究,2007,29(2):161-166. 13. 陈士超、杨红、郭光普、桂馨、张辑钦. 百合目叶绿体rbcL基因核苷酸替代速率检测. 西北植物学报.2007, 27(12):2379-2384. 在研项目: 1. 主持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亚北美间断分布菝葜草本组的系统发育及生物地理学研究”(10ZR1431300),起止日期2010.6-2013.6总10万 2. 同济大学丽水研究院“丽水药用植物资源普查及道地中药材陈列室建设”2010.04-2012.12 总50万 3. 主持辰山植物园合作“中国海北部近陆岛屿生物多样性课题合作研究:舟山群岛几种植物的生物地理格局及动物的影响”2012.08-2015.06 总15万 4. 主持国际合作项目(Gachon University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东亚山区植物多样性与自然历史”2012.06-2014.09 总15万 教学成果 2011年获同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项。 2010年获同济大学第三期实验教学改革项目三等奖一项。 2009年获同济大学教学奖教金。
26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时间(2)
热度 2 physicsxuxiao 2013-1-4 12:59
论时间(2)
(4)悖论与埃舍尔的画 图的说明:观察细节,图中楼顶的两列士兵,一列永远在上楼,一列永远在下楼,但是整体来看,他们只是在楼顶转圈。 埃舍尔(1898-1972)一生创作了无数如同上图的画,和人类开尽了玩笑。所谓悖论(paradox),如果要展示其数学结构,一般的学者就喜欢引用埃舍尔的画。 其特点是:如果注意一条线索,观察其结构,每一个局部都是真实的,或者我们认为是真实的,但是观之全体,我们会觉得荒谬,认为其中引入了矛盾。 (5)捉妖师:消灭关于时间的悖论 如果你看过《倩女幽魂》,就把我当作捉妖师;我现在来捉妖。(如果没看过,还是先去看了再来读比较好) 时间,对我们而言,是个单线索事件,我们并不知道其开始,也不知道其结束,我们查知的只是局部,无法知道整体,所以我们不能判断,她是平直的流失,还是会循环往复。 我们的历史记录信息量有限,我们每个人记忆的信息量有限,人类全体加起来,也无法记住相当相当久远的事情。这样,我们就没有办法知道,我们是一直在往前走,还是回到了相当久远的未来。换言之,按我们的信息量,是不可能知道时间之轴是弯的,还是直的。 凡所有人,若告诉你,时间直或弯,你都不要相信,这是一个捉妖师给你的忠告。 (6)自省 我讲的是真的吗?我是在忽悠你吗?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504 次阅读|3 个评论
论时间(1)
热度 1 physicsxuxiao 2013-1-4 02:08
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忘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楞严经 (1)可被感知的时间 我们人类是有时间观念的。动物有否,需要证明。谨慎而言,时间是一种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结果。所以,最初层次地谈论时间,只能从人类自身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出发。这时,如果一定要给时间一个绝对的普遍的属性,并认为时间是一种绝对的东西,上帝或者自然在某个地方隐藏了某种机巧,合于我们去追寻和探索,这应该是妄念。 (2)周而复始 如果做过电子工程师,应该知道一个任何一个计算机系统,都必有时钟。这时钟的构成,定是某种周而复始的机制。故而人类定是感知了某些周而复始的现象,而有时间观念。 (3)时间的形象 我们表达时间的时候,喜欢用箭头。如果仔细去追寻内心,我们之所以接受这样的概念,应该是我们喜欢以理解空间的方式去理解时间。这样,当我们将箭头倒过来,我们就产生了时间可逆的问题。当我们产生了平行宇宙,时光倒流等等概念,无非是人将对空间的理解强加到了时间的理解上而已。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时间是连续而不是分离的,并不对内心的这种理解加以自省,这似乎是我们的天性。若说爱因斯坦,显然,这样的人类天才也无法摆脱时间的几何形象。这是妄念吗?我们必须追问自身。
2813 次阅读|2 个评论
抓紧时间
aqliyongyue 2013-1-3 21:55
堂哥是第一届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他以前常跟我讲他当年读书和创业的那种紧迫感,说每天都担心明天政策又变了,所以什么事情都恨不得抓紧时间办完! 现在我也感到我没有多少时间去困惑,唯有抓住每一天去努力!
1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者的时间是公平的吗?
热度 2 yuliping 2013-1-1 10:23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研究时间的弯曲问题,这是常人所无法理解的。在科研中,投入同样的时间,不同的学者收获却是大不一样,所以忽然想到了这个问题。有的学者年轻有为,年纪轻轻就成果丰富,有的学者大器晚成,还有的学者运气不佳,难以有所建树。 导师是重要的因素。要提高科研的效率,追随大家大牛是一个捷径,道理大家都知道,因为大家往往水平较高,掌握学科前沿,可以少走弯路,但是由于资源有限,只有少数人能够如愿。 研究机构也很重要。大城市、开放度较高的知名机构会有利于学者的成长,而闭塞的、科研环境不佳的机构难以培养一流的学者,为什么人们都向往国外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 985 、 211 ,这是有道理的。 研究部门也很重要。研究部门是小环境,对研究人员有直接影响,千万别小瞧这个因素。 不同学科成长周期也不一样。比如中医,往往到了中年以后才会出神入化,拥有较高的水平, 35 岁以下中医大牛还真没有听说过。而有些学科,对年轻学者成长是比较有利的。 年龄段也很重要。同样是50岁开外,自然科学某些学科的学者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而人文社科很多学科却越发显得活力四射。 学者个人的因素是主要因素,当然这也是最复杂的,个人的价值观、智力、悟性、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对学者都会产生影响。 由于有太多的因素影响学者的研究效率,所以学者的时间其实是不公平的。但是,从某种角度,学者的时间又是公平的。科研条件好的学者容易成功,但也容易退化。科研条件差的学者不容易成功,但如果能够坚持,也能走向成功。短期取得成功的并不意味长期就能继续成功,短期不能成功的并不意味长期就不能成功。所以时间短期不公平并不意味着长期不公平。我第一个国家课题申报了6年,次年结题后又拿了一个,基本弥补了之前的损失。 对学者的时间而言,时间是不公平的,时间又是公平的。 2012.1.1.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27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施一公谈如何做科研
timbre 2012-12-31 10:41
(转自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02124do=blogid=629954)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一)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大约10年前,著名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邮件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邮件是蒲先生语重心长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 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我都把这封邮件转发给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我 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投入紧张的实验操作,并且用两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阅读等工作。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则应主要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 行。”   有些学生读完邮件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 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而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回答,其实源自我 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我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 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 前一年毕业。然而事实上,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所学专业也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结果阴差阳错间踏 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 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不免 “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5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 验到晚上七八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 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到住处附近的霍姆伍德校区。1993年,我曾经在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 “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此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 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 候,但感觉上好多了。   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3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 睡觉时常常已是4点以后;但每天早晨8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9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 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九十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坐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 10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 在创业,有时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很近,那里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 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央公园一步。   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我的每一个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时觉得很 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然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 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7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   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付出时间是必要条件。 (二) 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仅仅刻苦地付出时间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analysis)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博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学习吸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 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具有批 判性没有那么关键。博士生阶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我称之为方法论的转变。   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择要举例说明。   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 面结果 (positiveresults),除个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 科的博士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博士学位。这一数字本身就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或者是负面结果。大多数低年级博士生对负面结果 的看法很消极,直接影响了他们批判性分析能力的培养。   其实,只要有适当的对照实验,判断无误的负面实验结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探索型课题的每一步进展都有几种、甚至 十几种可能的途径,取得进展的过程基本就是排除不正确路径、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也就是将这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一一予以尝试、排除,直 到找到一条可行之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可信的(conclusive)负面结果往往可以让我们信心饱满地放弃目前这一途径。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排 除法会确保我们最终走上正确的实验途径。从这个角度讲,负面的实验结果不仅很正常,也很有益于课题的最终成功。我告诫并鼓励我所有的学生:只要你不断取得 可信的负面结果,你的课题就会很快走上正路;而在不断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也会使你很快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我对一帆风顺、很少取得负面结果的学生总是很担心,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科研上批判性分析的训练。我的实验室里偶尔会有这样的学生,只用 很短的时间(两年左右,有时甚至一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所需要的结果。对这些学生,我一定会让他们继续承担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让他们经受负面结果的 磨练。没有这些磨练,他们很难真正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将来也很难成为可以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的优秀科学家。   所以,不要害怕负面结果,关键是如何从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三) “一个人必须对他要做的事情作出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阅读科研文献还是聆听学术讲座,目的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 切忌一味追求完美   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阻碍创新进取。尼古拉·帕瓦拉蒂奇是我的博士后导师,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有极强的实验判断力和思维能力, 做出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享誉世界结构生物学界,31岁时即升任正教授。1996年4月,我刚到尼古拉实验室不久,纯化一个表达量相当高的蛋白 Smad4。两天下来,蛋白虽然纯化了,但结果很不理想:得到的产量可能只有应该得到的20%左右。见到尼古拉,我不好意思地说:“产率很低,我计划继续 优化蛋白的纯化方法,提高产率。”他反问我:“你为什么想提高产率?已有的蛋白不够你做初步的结晶实验吗?”我“回敬”道:“我有足够的蛋白做结晶筛选, 但我需要优化产率以得到更多的蛋白。”他不客气地打断我:“不对。产率够高了,你的时间比产率重要。请尽快开始结晶。”实践证明了尼古拉建议的价值。我用 仅有的几毫克蛋白进行结晶试验,很快意识到这个蛋白长度并不理想,需要通过蛋白质工程除去其N-端较柔性的几十个氨基酸。事实上,除去N-端几十个氨基酸 的蛋白不仅表达量高,而且生化性质稳定,纯化起来非常容易,根本不用担心产率的问题。   在大刀阔斧进行创新实验的初期阶段,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当然要尽量仔细。但一旦按计划开始后,对其中间步骤的实验结果则不必追求完美,而是 应该义无反顾地把实验一步步推到终点,看看可否得到大致与假设相符的总体结果。如果大体上相符,你才应该回过头去仔细改进每一步的实验设计。如果大体不 符,而总体实验设计和操作都没有错误,那你的假设(或总体方向)很可能是有大问题的。   这个方法论在每一天的实验中都会用到。从1998年开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到现在,我一直告诫所有学生:切忌一味追求完美。 科研文献与学术讲座的取舍   再来谈谈科研文献(literature)与学术讲座(seminar) 的取舍。尼古拉·帕瓦拉蒂奇博学多才,在我们许多博士后的心目中,他一定读很多文章、常常去听学术讲座。没想到,事实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在我的博士生阶段,我的导师杰里米·伯格非常重视相关科研文献的阅读,每周召开组内文献讨论会,讨论重要的科研进展。刚到尼古拉实验室时, 我曾试图表现一下自己读文献的功底,也想同时与尼古拉讨论以得到他的“真传”。1996年春季的一天,我精读了一篇《自然》杂志的文章,午饭前遇到尼古拉 时,我向他描述了这篇文章的精妙,同时期待着他的评述。尼古拉面色有点尴尬:“对不起,我还没看过这篇文章。”当时我想,噢,也许这篇文章太新,他还没有 来得及读。过了几天,我阅读了一篇几个月前在《科学》上发表的研究文章,又去找尼古拉讨论,没想到他又说没看过。几次碰壁之后,我不解地问他:“你知识如 此渊博,一定是广泛阅读了大量文献,为什么恰好没有读我提到的这几篇论文呢?”尼古拉看着我说:“我的阅读并不广泛。”我反问:“如果你不广泛阅读,你的 科研成果怎么会这么好?你怎么能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这么多文献?”尼古拉的回答让我非常意外:“我只读与我的研究兴趣有直接关系的论文,并且只有在写论文 时我才会大量阅读。”   我做博士后的单位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有很好的系列学术讲座,常常会请来自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大牛”演讲。有一次,一位诺贝尔奖得主 来作讲座,并且点名要与尼克拉交谈。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尼古拉却告诉他的秘书:“请你替我转达我的歉意,讲座那天我恰好不 在。”我们也为尼古拉感到遗憾。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诺贝尔奖得主演讲的那天,尼古拉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从早晨到傍晚一直没有出门,自然也没有去听讲 座。当然,这也许是巧合——尼古拉取消了他的出行计划。但以我们对他的了解,他十有八九是在写论文。后来,我们也意识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尼古拉身上已经 见怪不怪了。   离开尼古拉实验室前,我向他抛出了这个始终没有完全解开的谜:“如果你不怎么读文献,又不怎么去听讲座,你怎么还能做一个如此出色的科学 家?”他回答说,他的时间有限,每天只有10小时左右在实验室。权衡利弊之后,他只能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例如解析结构、与学生讨论课 题或写文章。   尼古拉的回答表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必须对他要做的事情作出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阅读科研文献还是聆听学术讲座,目的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 (四) 在博士生阶段,尤其是前两年,我认为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去听各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并进行科研文献的广泛阅读,打好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但随着科研课题的深入,选择文献阅读和学术讲座就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开始权衡时间的分配了。   挑战传统思维。从我懂事开始,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凡事失败都有其道理,应该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再重新开始尝试。直到1996年,我在实验上也遵循这一原则。但在尼古拉的实验室,这一“基本原则”受到了有理有据的挑战。   有一次,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验失败了。我很沮丧,准备花几天时间多做一些对照实验找到问题所在。没想到尼古拉阻止了我,他皱着眉头问我,为什么要搞明白实验为何失败?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没道理,理直气壮地回答:   “我得知道哪里错了才能保证下一次可以成功。”尼古拉马上评论说:“不需要。你真正要做的是把实验重复一遍,也许下次就可以做成。与其花大 把时间搞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不如先重复一遍。面对一个失败了的复杂的一次性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重新做一次。”后来,尼古拉又把他的这一观点 作了升华:“是否要弄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厘清每一个小差错的习惯性思维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仔细想想,这些话很有道理。并不是 所有失败的实验都一定要找到原因,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实验。因为实验过程繁琐复杂,大部分失败是由简单的操作错误引起的,可以仔细重新做一遍,这样往往可以 解决问题。只有那些关键的、不找到失败原因就无法前行的实验才需要刨根究源。   我选择的这些例子多少有点 “极端”,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震荡大家思维的作用。其实,在我自己的实验室里,这几个例子早已经给所有学生反复讲过多次了,而且每次讲完之后,我都 会告诉大家要打破迷信、怀疑成规,关键的关键是:跟着逻辑走!跟着逻辑走,这是我在实验室里注定会重复强调的一句话,每天至少要对不同的学生讲5遍以上。 我自己每次与博士生讨论课题也总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用推理、排除法找到实验的下一步解决方案。严密的逻辑,是批判性分析的根本。
1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同人的衰老速度与星团存在类似现象
热度 1 Fangjinqin 2012-12-30 16:49
不同人的衰老速度与星团存在类似现象
不同人的衰老速度与星团存在类似现象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 http://phys.org/news/2012-12-stars-reveal-secrets-young.html 一些人即使步入老年也拥有看似年轻的身体,也有一些人 50 岁不到 就已显出老态。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衰老速度不仅取决于实际年龄, 同时也与生活方式、环境有关。 根据借助欧洲南方天文台 (ESO) 位于智利 的拉希拉天文台的 MPG/ESO2.2 米口径望远镜以及美国宇航局和欧洲 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的一项新研究,星团也存在类似现象, 一些年代久远的星团外表看起来很年轻。 This image from the MPG/ESO 2.2-meter telescope at ESO's La Silla Observatory in Chile shows NGC 6388, a dynamically middle-aged globular cluster in the Milky Way. While the cluster formed in the distant past (like all globular clusters, it is over ten billion years old), a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bright blue stars within the cluster shows that it has aged at a moderate speed, and its heaviest stars are in the process of migrating to the center. A new study using ESO data has discovered that globular clusters of the same age can have dramatically different distributions of blue straggler stars within them, suggesting that clusters can age at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rates. Credit: ESO, F. Ferraro (University of Bologna) Some people are in great shape at the age of 90, while others are decrepit before they're 50. We know that how fast people age is only loosely linked to how old they actually are—and may have more to do with their lifestyle. A new study using both the MPG/ESO 2.2-metre telescope at ESO's La Silla Observatory and the NASA/ESA Hubble Space Telescope reveals that the same is true of star clusters. 详细原来文请看: http://phys.org/news/2012-12-stars-reveal-secrets-young.html
个人分类: 科学论坛|3259 次阅读|1 个评论
元旦“驾”期去哪玩 从化探古溪头村
yanxuna711 2012-12-28 15:15
  都说岁月不饶人,当你终于明白“世界末日”只不过是传说时,新的一年也即将来到。对于期盼已久的元旦假期,三天时间不外出游玩寻乐,也实在有负时间所赋予的价值与内涵。   同样地,与其绞尽脑汁地查找资料做行程计划,还不如选择在那赋闲的几天时间里,开上车子走到哪玩到哪,或去从化探古村、吃砂糖桔、挖挖笋,或去增城吃迟菜心、泡泡汤,或去新会摘茶枝柑、尝尝农家宴,或去德庆品皇帝柑、逛逛水乡……再不然,就出省吧,与广州相距不远的广西,那里闲散的世外桃源——明仕田园在等待。    老村   从化溪头村,用身心“捕获”最真实的乐趣   从化一向是户外爱好者向往的地方,那里的晨雾、土屋、竹林,还有清澈的流溪河,令人心醉;位于良口镇的溪头村就如千千万万个小村庄一样,没有名山大川的气派,没有显赫的历史,但别看村子很小,那里却是广东大名鼎鼎的流溪河源头,漫步其中,村内青山绿树倒影,环境颇为清幽,民风淳朴令人倍感亲切。元旦期间,恰逢当地盛产的沙糖桔熟透,林中竹笋崭露鲜嫩头角,你可以通过“动手”、“动嘴”的方式,探寻一抹与人文色彩之外的天然乐趣。   逛完古村,去吃豆腐花   溪头村就隐匿在从化良口镇的山林间,给人一种质朴宁静的印象。当找到刻有“溪头石巷”四个红字的木制牌坊时,说明你已来到溪头村村口。穿过牌坊直走,便是以石头铺砌而成的石巷。若碰巧下场小雨,在巷里漫步很意境。路两旁多为由石头砌成的旧式民宅,屋檐高挂鲜艳的红灯笼为村子平添几分生气。民宅多为特产小店,可顺路买些村民自己采集的蜜糖和腌制的话梅等从化特产。   在村中游逛,你会发现几座特别古老的建筑,仿佛尘封着年代久远故事等你解读。金紫里保留着一座180多年历史的建筑群,它曾是当年村里最富庶人家的住处。虽并不金碧辉煌,却独具当地特色。建筑是典型的客家民居风格,现在其内厅、外厅还展览着当地的农具,如犁、耙、木制风谷机、石磨、石臼、八仙台等,甚具客家风情。大堂后是砖石砌成的坚固碉楼,据当地老村民介绍,溪头村四周群山环抱,过去时有猛虎出没,金紫里的碉楼也起到了保护村民的作用,足见建筑的巧妙及实用。   走到村中央的露天广场,可到豆腐坊等一系列特色手工作坊体验农家乐趣。“阿娣豆腐店”是村中最有名气的小店,老板娘现场将黄豆倒进磨豆机里加工,用流溪河水做成口感嫩滑的豆浆和豆腐花,最适合在村子走累了,停下来休息并喝一杯解渴。   吃完砂糖桔,扛个锄头去挖笋   溪头村土质气候好,盛产多种水果和竹子,元旦期间盛产的是沙糖桔和竹笋。从溪头村口的小路出发,一路溪水潺潺,只见山路两旁的沙糖桔树绿意葱葱,熟透了的沙糖桔就像小灯泡一样挂满枝头,金黄金黄的,散发着诱惑的色泽,让人萌生采摘的念头。沙糖桔林地大部分没有护栏保护,可以随手可摘,不过为尊重村民的劳动成果,最好还是自觉联系林地主人,十几块即可任摘任吃半小时。    砂糖桔   来到溪头村还要造访一片茂密的竹林。溪头村是一个良口镇海拔最高的小山村,适宜毛竹生长,私人种植的竹林已有过百亩。一条蜿蜒的小路穿越竹林,游客可沿小路在万亩翠竹包围中漫步,而天气渐冷,埋在竹林下的竹笋也开始渐露头角。在这个挖竹笋的季节里,如果和亲朋好友扛上小锄子,揣上一个篮子,在幽静的竹海中寻觅冬笋的踪影,定必是莫大的乐趣。新鲜挖出的竹笋味道格外鲜甜,拿回家中,可做成一道美味的菜肴。   溪头村的村民很会就地取材,他们用竹子做出了溪头村招牌农家菜竹筒饭。据说,溪头村的竹筒饭所用的竹子是一次性的,不重复使用,因此蒸出来的饭会带有一股竹子的清香,比我们平时吃到的要香很多,不少驴友慕名而来,就为一尝这真材实料的竹筒饭。   顺路逛逛   徒步影古线:溪头村是从化影古线徒步线路的大本营,线路在驴友中十分出名。影古线从影村出发,途经桥头、茅坪、锦村、瑶老社、阿婆六、溪头村、下溪村,最后到达吕田镇古田村,可把从化最美的乡村景色和民风尽收眼底,如今已发展成熟,这个元旦你也不妨一走为快。   泡温泉驱寒:从化是广东著名的温泉之乡,设施完备的温泉度假村林立,最适宜冬日泡汤驱寒。值得推荐的有以欧陆式庄园建筑著称的崴格诗温泉,外观犹如一座中世纪的花园城堡,带给游客欧洲贵族式的泡汤体验;碧水湾温泉则洋溢花园式情调,为游客提供了33个风格功能各异的温泉池,可自由浸泡,休闲养生。    泡温泉驱寒   赏梅花二弄:流溪河梅花远近闻名,素有“流溪香雪”的美称。梅花开花有三弄,元旦前后是二弄,届时中部枝干梅花大片盛开,清香远溢,是最佳的观赏期。3000亩近10万株梅花傲着寒冷怒放,漫山遍野,有如飘送暗香的白雪,美丽动人,加上流溪河适时举办一年一度的流溪梅花节,活动精彩丰富。   怎么去   广州出发,走新广从路到从化街口镇后转105国道,到流溪河森林公园,上105国道右侧小道,行至约4公里处有分岔路,选择连溪方向走,再往前约6公里可到溪头村。   行程建议   D1:早上从广州出发前往从化,大约2小时车程来到流溪河森林公园。公园内设有自行车租借服务,能租车体验长达3公里的低碳环湖栈道,舒展身心。或前往梅花扎堆盛放的园区赏花。在流溪河公园的餐厅吃过午饭后,向溪头村进发。下午游览村子,可买些特产,品尝竹筒饭、豆腐花,晚上在溪头村的旅馆下榻。   D2:沿影古线徒步,由于线路较长,建议选择精华段“溪头村——古田村”。全程15公里,沿途越过小溪,挖新鲜竹笋,摘当造沙糖桔。晚上在良口镇上的碧水湾温泉度假村入住,浸泡暖融融的温泉,消除疲劳,还可驱寒保暖,修养身心。   D3:早上无需急着退房,在温泉区内多泡一段时间,尽情享受泡汤的惬意。中午退房后,在酒店附近寻找农家乐吃午饭,再驾车返回广州。   除了从化,省内自驾还可以去哪玩?   1 去增城吃迟菜心   迟菜心是增城当地特有的绿色菜蔬,因它煮之快熟,食之香脆爽甜,所以素有“菜心之王”的美誉。正宗的增城迟菜心只出现在每年的11月底至第二年的2月初,比一般的菜心要迟,所以被称为“迟菜心”。更难得的是,每棵重达一斤的迟菜心中,菜质比起普通菜心是有过之而无及,无论是蒜蓉炒还是盐水清煮,吃起来都清脆爽口。元旦期间,增城迟菜心迎来当造季节,不妨前往增城迟菜心种植区小楼人家,品尝特色迟菜心宴。    增城迟菜心   怎么去?   从广州上华快三期转广河高速,腊圃出口,前往增城小楼人家,车程约1.5小时。   参考线路   小楼人家、温泉大观园2天,519元。 (广之旅)增城湿地公园、迟菜心基地、湖心岛1天,69元。   增城金叶子温泉2天,399元。   2 去新会摘茶枝柑   新会茶枝柑,又名大红柑,是新会著名土特产,因其品质独特,早在明清以前就蜚声遐迩,并被列为“贡品”。崖门镇交贝石村是柑桔基地,俨然是一个柑桔王国,提供即摘即吃的项目。由于柑树比较怕拉扯,所以摘柑的方式是用剪刀剪的,如果相中的柑实在太高的话,也可以请果园的工作人员帮忙摘。茶枝柑有浓郁的芳香,游客一边摘一边吃,果园弥漫浓郁的柑香味,叫人垂涎三尺。   怎么去?http://travel.sz.net.cn/node_19342.htm   上广佛高速,转佛开高速司前出口转新台高速,再由南北站转沿海,崖南出口,到新会交贝石村。行车时间约3小时。   参考线路古兜双料温泉、天马现代农庄、果园2天,489元。   山泉湾温泉、新会和平白塔、时令果园2天,469元。新会古兜温泉、茶枝柑野趣休闲2天,283元。   3 去德庆品皇帝柑   德庆县是“中国贡柑之乡”,贡柑也叫皇帝柑,是橙与桔的自然杂交的品种,因而集橙的外形美观、色泽金黄,又兼有柚子清香爽甜的风味,是甜橙、糖桔、蜜柚三者优点的集成者。德庆从12月起举办贡柑文化旅游节,只要随意走进当地一家果园,都能随时品尝到最上品的皇帝柑。而素有“广东小丽江”美称的金林水乡,那里也拥有一大片私人贡柑林,最适合清晨可以携亲朋好友,挎着篮子去体验摘贡柑的乐趣。   怎么去?   自驾车可走广三高速,在三水上321国道,经肇庆西行梧州方向抵达德庆,德庆北行18公里即可到达盘龙峡谷景区。   参考线路   金林水乡、云浮蟠龙洞、盘龙峡2天,319元。   盘龙峡氡温泉·水世界、金林水乡2天,329元。德庆盘龙峡谷氡温泉、贡柑节2天,370元。   德庆盘龙峡、德庆贡柑果园2天,318元。   省外自驾   明仕田园,闲散地醉入隔世时光   如果觉得把元旦假期花在省内转悠心有不甘,你还可以到横跨中越国境的德天瀑布来个中线游,在中越边境线用人民币很爽地采购各种越南特产,骑着自行车穿梭于明仕田园“山水画廊”的稻田蔗林,又或坐看青山绿水品茶打牌发发呆。    醉入隔世时光   明仕田园位于广西西南部,这里与越南山水相连,天生桂林山水之俊美神韵,却因地处边境以及曾经的战争硝烟而一度无法让人亲近。当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祖国边陲风光》特种邮票,明仕田园风光就被命名为《桂南喀斯特地貌》入选邮票题材,多部香港电视连续剧《牛郎织女》、《酒是故乡醇》、《天涯侠医》以及《草本药王》都在此取景。发源于越南的明仕河在这里蜿蜒而过,乘坐竹排顺流而下,两岸田园风光端如阳朔般迷人。(苏菲文/图)   旅行拐杖   明仕田园位于靠近中越边境的崇左市大新县堪圩镇,距南宁210公里,距大新县城53公里,距德天瀑布37公里。   飞机:   先从机场前往南宁北大客运中心乘坐大巴往大新,再从大新县汽车站坐大新-明仕-德天旅游专车前往。自驾:进入广西境后选择南宁-友谊关高速-崇左-雷平-堪圩。(专题执行 新快报记者 陈镟 通讯员 陈韵欣 林婕禧 黄恒)请浏览广东旅游景点大
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自发进化》节选(4)
罗非 2012-12-21 15:18
[转载]《自发进化》节选(4)
第一部分:如果我们所知皆妄…… “面对未知的最佳方式就是无知。” ——斯瓦米·贝雍达南达 在一个晴朗、黑暗、无月的夜晚凝视天空,你会看到数千点细如针孔的光芒——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是体积巨大、壮丽华贵的恒星,存在于一个大得无法想象的宇宙中。集中观察其中一颗恒星,并去了解它有可能早已不复存在,而是在无数世代以前就已燃尽,崩溃成宇宙中的瓦砾尘埃。仅仅因为这颗恒星远在无数光年以外,所以由它前身的存在发出的光明仍然可见,并且继续充当水手们的导航灯塔。 现在,把你的注视点从天上转向我们不那么像天堂的地球,再问问自己:“是否有可能,我们一直在用已经燃尽的哲学之星替自己的旅途导航?如果我们关于生命的信仰体系是错误的怎么办?” 从表面上看,这种争论显得很奇怪。毕竟,当前的我们可以借助图书、 CD 、 DVD 、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我们所产生、分享和吸收的科学讯息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但光有讯息是不够的。即便是正确的内容,如果放在错误的背景之上,它所提供的也只能是误报,其结果要么让我们迷路,要么引导我们走上一条危险的道路。 考虑以下这个故事。一艘航船的船长在黑暗的地平线上看到一点灯光,并要求对方改变航线以免发生碰撞。当来自对面灯光的声音信息传回,建议这条船改变航线时,船长咆哮着说他有权保持自己的航线。这时来自远处灯光的声音回答说,“船长,我们是灯塔。” 你看,我们选择的航线取决于我们的观点。 图 1-1. 这个简单的实例强调了我们的观点。 在 A 图中,你看到的可能是巫婆,也可能是少女 ( 你需要研究一阵子这张图才能把她们两个都看出来 ) 。 B 图显示的是 A 图的二进制编码。尽管 B 中的图形数据可以科学地定义 A 的内容,但在任何给定时刻你所看到的究竟是哪一种景象,其决定权却并不在这些编码数据中,而是取决于你作为观察者的理解和知觉。 这里要传达的信息很简单却富于启迪: 同一份科学数据 可以描绘成 两种完全不同的知觉 。而当我们真正相信其中一种知觉时,我们会把它看做那个唯一正确的真实,并且忽略所有其他可能的真实。 实际上,我们不论作为个体还是社会,都正在使用陈旧的、已经被科学证伪了的哲学观念引导自己。 然而,就像那些远在无数光年之外的已经燃尽的恒星一样,有关它们已经死亡的消息还没有传到我们这里。而就像那个灯塔一样,指路灯正在闪耀着把我们引导到新的航向上——如果我们对它有正确的知觉的话。 今天,人类的进化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陈旧的模式和富于挑战性的新意识正在艰难地试图共存。习惯和传统把我们嫁给了一种过时的宇宙观,而文明本身正在孕育着一种全新的、激动人心的、乐观的对生命的理解。 为了了解我们的困境,让我们把时光回溯到 500 年前,当时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从一座教堂塔楼的楼顶仰望天空,发布了一篇震撼世界的天文学观察报告。与当时流行的关于地球是宇宙中心的信念相反,哥白尼意识到地球在每年围绕着太阳旋转的同时,其实每天也都在围绕它自身的轴旋转。 教会的领导者把哥白尼的观点判为亵渎神明,并且紧紧抱着陈旧的信念不放。这种顽固不化发展到了这样的一种程度,以至于在 90 年之后,还要强迫伽利略宣誓放弃他对哥白尼学说的支持,并且在监狱里渡过他的余生。然而讽刺的是,同样是这批教会领导者,却采用哥白尼理论的数学公式修正了他们宗教历法中的误差。关键之处是,正如伽利略所经验到的那样,要使人的意识接受重大转变需要时间。 自从爱因斯坦在数学上证明宇宙中的一切均系由能量构成并且相互纠缠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然而绝大多数人类仍然活在早已过时的牛顿物理学原理之中。这个理论说,世界是一套由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因果关系构成的物理机器。就在那些掌权者采用爱因斯坦相对论制造原子武器的同时——正如当年教会采用哥白尼算法修正日历一样——他们却忽略了在这颗我们共享的行星之上炸毁哪怕是一块很小的地方所伴随的无尽后果。 与此同时,我们对那些误解和谬见的坚持已经使人类如此地背离自然界,以至于人类的活动已经成为“生命威胁之网”。在头条新闻不断警告我们要小心中东地区的自杀式炸弹恐怖分子时,太多的人都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整个种族已经成为这颗行星上的定时炸弹。大量的科学研究毫无疑问地证明,人类的浪费与污染正在导致自六千五百万年前恐龙灭绝以来最大规模的群体灭绝。如果眼下的趋势延续下去的话,在本世纪内所有物种中的半数将会灭绝。尽管即便在塞伦盖蒂平原上没有了狮子的咆哮,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可以继续下去 ( 嘿,我们总是可以到动物园里去看狮子的,对吧? ) ,但没有任何生命可以独立于生命之网之外。尽管从来没有明说,但有关动物与植物灭绝的警告,肯定也隐含了我们人类的灭绝正在迫近。 现代人类非常自豪于我们关于宇宙和生命的知识积累。作为有史以来受教育水平最高、负载讯息量最大的人口,我们大家加起来知道了很多东西。但是,关于我们所知的东西,我们到底知道多少呢?的确,我们有很多数据;但当我们面前的危机显露出来之际,我们显然有点缺乏知识。 我们的问题不在于这些数据本身,而是起源于我们对这些数据的解释。正如那张巫婆 / 少女的画所揭示的,同样的数据可以用来解释成完全不同的两幅图像。当问题演变成理解生命的本质时,我们从数据中所组合出的图像可以意味着文明的生存与灭亡的差别。幸运的是,《自发进化》一书中所讨论的彻底的科学为科学数据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这种新解释对我们传统的生命观提出了质疑。 勒奈·笛卡尔曾经告诫我们要怀疑一切。现在该到我们开始怀疑的时候了。这并不是说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而是对我们认为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需要加以研究、反思和重新考虑。 我们是怎么会相信我们所相信的一切的?在《自发进化》的第一部分,我们首先就此做了一个生物学的考察。在此过程中,我们牢固地确立了信念和生物学之间的联系,并揭示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怎样在事实上产生了我们所知的现实。 在第一章 信则得见 (Believing Is Seeing) 中,我们翻转了 眼见为实 (Seeing Is Believing) 那句老话。这一章我们从细胞怎样处理讯息开始,追踪了将感知觉转化为信念、从而确定究竟什么东西看上去是现实的整个生物学途径。我们提供了无可争议的事实,证明心智其实是物质的主宰,然后直接深入细胞水平,阐释何以这就是生命真正的工作方式,以及它是怎样工作的。 在第二章 一发全身 中,我们解释了下意识的程序怎样无意识地阻挠了我们最良好的意图。在追踪心智进化史的过程中,我们显示了何以我们每个人既无可指责,同时又必须为我们的行为承担完全的责任! 在第三章 旧事重提 中,我们把讨论从生物学引向哲学领域,描述了我们用于解释现实的故事怎样地控制了我们的知觉并不可避免地控制了我们的行为。我们解释了文明是怎样在几千年之中进化的,每次的新模式又怎样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前人和父辈所见及所创造的世界,以及它怎样影响了我们今天所见和所创造的世界。 最重要的是,通过置身于我们自己的 故事 之外,我们会明白故事说到底,仅仅只是故事而已,并不比餐馆菜单上的那些文字的可口性来得更为真实。然而,我们带给那些文字的意义最终决定了我们的选择,以及我们最后能吃到什么。通过把我们自己提升到不加质疑地信仰的迷宫之上,我们会允许新的故事显现出来,它将带我们走出悲剧性的第四幕,前往更为轻松和明快的第五幕。 在第四章 重见美国 中,我们把所有的原理和实践联系在一起,正是它们影响了《独立宣言》的创造,并且仍然适用于我们手头的进化过程。这并不是给美国脸上贴金的爱国主义赞歌,而是要感谢那革命性的、富于远见的真相,也就是“所有的男人 ( 和女人 ) 创造出来就是平等的…… 创造者 赋予了他们某些不可剥夺的 权力 …… 生存 、 自由 和追求 幸福 。”尽管这些真相在美国还有待于完全实现,它们其实是一件给予整个世界的礼物,这个礼物来自当地 原生的 土著部落。 阅读第一部分会带来一些轻松感,因为它提供的信息解释了这个世界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并且帮助我们生成一个全新的、能够维持生命延续的故事。当我们了解到文化哲学与个体知觉其实都是后天的信念,它们不仅决定了我们的生物学过程,也决定了我们所生存在其中的世界之时,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改变个人和整个世界的启示。我们不再是茫然无措的事故受害者,而是转而开始索取自己的权力,亲自成为获得授权的共同创造者和建筑师,来建设一个勇敢的、充满爱的新世界。
个人分类: 科普|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33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2-12-19 16:20
2012 NSFC青年基金申请体会 我很高兴自己所申请的2012NSFC青年基金获得资助,这对于高校青椒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讲讲在写申请书时的一些经验。 一、格式 申请书的格式还是比较重要的,尤其对非牛人而言。格式漂亮的申请书给人以美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不花一点时间把申请书的格式调整的比较好看呢?再说,很多函评专家都会拿到很多本子,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出结论,那么格式好的本子肯定会给人清新感的。 1) 字体。建议设置正文字号为小四,中文字体采用楷体或者仿宋,英文字体采用Times New Roman。一般标题可以加粗,申请书中重点的地方可以加粗。标点符号要统一,建议采用中文标点符号(参考文献除外)。 2) 间距。建议段落前间隔0.5或者1行。行间距采用1.5倍或1.25倍行距。 3) 公式。建议装一个兼容Word的LaTeX插件Aurora2x,用这个编写出来的公式就很漂亮了。 二、开门见山,点名主题 在申请书正文一开始,用一小段文字描述清楚这个项目要做些什么工作,关键点在哪里。这样做的好处可以让评委第一眼就清楚你将要做些什么。 三、研究内容 毫无疑问,研究内容就是要告诉评委你的项目主要要做哪些事情。对于青年基金研究内容不宜过多,一般3—4点足矣,一般研究内容也就写2页纸左右即可。总的来说,对于青年基金研究内容一定要精心提炼,多了肯定是不行的。 四、研究意义 一般来说所选的题目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主要是如何表述清楚。对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描述,注意不是要写大的综述报告,而要在参考文献中进行提炼,选择有代表性的好杂志和会议的文献为好,建议一般参考文献30条为上限。参考文献也必须要有国内学者的研究,不能只有国外的。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一般来说应该和研究内容一一对应为好,这样可以描述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些研究。 五、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就是要告诉评委针对你所列举的研究内容要准备怎么做。这里很多人都怕本子落到小同行手上而被别人用了你的idea,其实这样的评委还是少之又少的。这里最好能够针对每个研究点都尽量详细地说出你要怎么做,一步一步打算。如果有技术路线的描述,一般都是用图表示出来,直观明了。 六、研究基础 虽说青年基金不强调研究基础,不过估计评委在评审的时候还是会很关注的,有好的前期研究基础的肯定获得资助的概率要高很多。当然,前期研究基础也不是说越多越好(看到网上说20多篇SCI都没有中青基的),主要是要列举和项目相关的前期工作,对于一些直接相关的前期文章可以单独列出来,并指明其中的highlights。 写本子就是要用最大的努力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说服评委。以上的问题描述清楚了,再加上一定的研究基础和运气,高中基金的可能性就很高了。 ——中国地质大学计算机学院 龚文引 学术制高点 放眼世界科学研究发展的历程,提高国际学术地位、建立国际学术威望十分重要。从根本上,学术贡献大小永远是学术制高点内涵,但从战术上看,国际学术社会中,有许多涉及到学术影响力的关键活动,是那些学术大师们必须十分重视的内容。在这些具有战术意义的活动中,尤其以专著、会议、学会和杂志最为重要。 有老师曾说,“在中国,学术专著是牛人的门客为牛人写的,学术会议是赚钱和赚名的,学术组织是社交场所,学术期刊是让作者受气的。”我首先说,如上这些情况,也许可以给某些学者带来一些虚名,但缺乏学术贡献的虚假活动,最终会被学术同行识破并抛弃,最终并不能达到目的,根本谈不上是真正的学术,最多是“类学术”。 第一、专著 学者历来大都重视著书立说,似乎现在的学术更注重学术论文。其实著书立说永远是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写出专著和科普著作,本身也是学术贡献的重要体现,往往也能大大提高作者的学术影响周期。撰写学术专著是一个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术活动,在学术发展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发现并不是通过学术论文形式,而是以学术专著,甚至是科普著作的形式发布的。例如《进化论》和《时间简史》这样的科普名著,不仅是给作者建立了巨大的学术声誉,而且给作者带来某一个领域的重要影响力。因此,要希望自己的学术影响足够强,就应该积极写专著和科普著作。 二、学术会议 召集国际学术会议自然说明主办者在某一领域的地位和影响。所以要建立学术影响力,应积极争取组织学术会议,特别是国际学术会议。重要的是学术会议不能搞成过场和形式主义,更不能变成小团体和敛财的工具,一定要有学术内涵,给参与会议的人提供“高手过招”的机会,否则反而有可能会影响学术声誉。学术会议的规模不一定要大,范围不一定广,最关键的是要把真正对某些学术问题感兴趣的国际顶级高手汇集起来。让大家能坐在一起探讨问题,让大家能提出一些设想,通过会议上的思想交流,对解决一些科学问题有足够的帮助和推动作用,这才是会议的根本任务。这样的学术会议不仅要求组织者的学术水平,也要求组织者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号召力和影响。 三、学术组织 学术会议是一种短期学术交流模式,那么学术组织就是在学术会议基础上逐渐建立的长期交流模式。和学术会议类似,组织结构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国际这一领域的学者能组织到一起,并具有开放的模式,例如规定每年有新成员的加入、随时发布学术进展消息等。 四、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是学者奠定学术影响力的长效途径,要想在国际上建立强大的学术影响力,必须要大力发展出一流国际学术期刊。在国家层面,在当今学术期刊大发展的年代,一定要抓好时机,建立真正可以吸引国际高质量稿件的学术期刊,这是每个领域建立学术地位的长期战略问题。管理层和许多学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表现就是在学术期刊方面的投入和具体动作不够,总认为学术期刊是超级学者或编辑的工作,没有认识到,学术期刊更是许多普通学者自己份内的工作和任务。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孙学军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5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要用在刀刃上
tj403 2012-12-19 09:20
很多事情都可以说是二八律;科研也不例外。80%的时间在做20%效益的事情;因此导致时间浪费严重。为了使工作有效率,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哪些东西最重要: 1)身体健康:著名的1与0理论;这个非常重要,但我花的时间不到1%; 2)家庭事务:陪老婆小孩等,以及家庭基本的一些安排。这个对个人生活质量关联很大,我花的时间不到10%。 3)科学研究:包括看文献开组会与学生讨论等。对职业很重要,占我花的时间的40%; 4)科研杂事:如实验室管理,各种应酬和会议,应付各种材料,以及其他杂七杂八,占时间30%左右; 5)基本生活,吃饭上厕所上班路上等,占20%。 基本结论:马上增加身体锻炼时间,周末至少一次球类运动;周六全天休息;周日上午在家陪儿子;晚上10点准时离开办公室,回去给儿子讲故事。 我每天8:30到办公室,22:00离开,中间吃饭总计1.5h,休息娱乐1h,共剩下工作时间11h;但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以后建议: 1)上午时间一般精力最好,干重脑力活,如写本子,写文章,想项目,自己读书学习等; 2)下午一般比较犯困,处理各种杂事,回复邮件,与学生讨论实验,安排实验室各项事务等; 3)晚上状态好时写本子或者学习;状态不好时浏览期刊杂志或者科学网等。 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和基本的物质保证,是生活幸福的关键。事业方面,拿到关键的项目,发表高质量的代表性论文是成功的关键;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和联络。目前应该专注学术,减少与企业的交往。 按照此计划,从现在起就要改正的习惯: 1)早上在家看一次邮箱;上午到实验室不要看邮箱,没有让房子着火的事情; 2)早上不去浏览期刊文献,不上QQ, 不上科学网; 3)早上除简单给学生分配任务外,原则上不处理实验室的杂事; 4)每天早上花10分钟想当天最重要的事情,然后集中精力干好。
1 次阅读|0 个评论
沉痛悼念著名气象学家陶诗言院士
热度 6 zhoutj 2012-12-18 11:12
陶先生走了,时间是2012年12月17日14时14分。 先生与人为善、淡泊名利,不愧为一代宗师。 怀念先生! http://www.iap.cas.cn/qt/zthd/tsyxs/
4239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于时间和空间
热度 1 liu005777 2012-12-16 17:45
——刘全稳 自从人类认识了日出日落、周而复始,就知道了时间及其延续。 人的生老病逝,山、水、火、物的存在,使人们认识了空间及其拓展。 时间和空间永恒地伴随着人类社会,并不受影响地无限地向前延伸。 人们要想描述一件事、一类物、一种状态、一个过程、一幕情景等,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要素。 绝对的时间和空间应是彼此完全相互独立的,不然我们不能加以区别。然而,在某种意义下,时间和空间却又是紧密相关,正如牛顿所说:我们不可能设想物体存在于空间而根本没有时间,或存在于一有限时间内而 “ 不在任何地方 ” 。 在一定条件下,时间和空间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可以用时间来表示空间,如石油地震勘探中的时间剖面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下含油气结构与构造;也可以用空间来延续时间,如天文观察星象,可以帮助人们知道几十亿数百亿光年以前的事。 地质工作者们通常使用的时间是在目前以前,其时间是通过空间所记载的事件、物质的映射而获得。所使用的空间大多是由实物构成,或者位于地下或者充满想象。 一、时间 牛顿认为时间是绝对的,与任何物理客体和事件无关而流逝着,他说:绝对、真正、和数学的时间是自在的,与任何外在的东西无关,它均一地流逝着,又称为持续。用牛顿自己的话说,他并不企图给时间或空间下定义。 哲学上将时间定义为: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接续的秩序。具有客观性和无限性。是一维的,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流逝,一去不复返,用一个量即可完全度量。它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和空间也不可分离。 数学上将时间定义为一段有起点和终点的持续过程或这个持续过程的某一点。如: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365 天;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十二点整。 地学上的时间由标准化石、含放射性元素标本、标准剖面确定,采用的单位一般为 “ 万年 ” 、 “ 百万年 ” 、世、纪、代、宙。 时间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没有人能够催快或推慢时间的进程,在同一体系里时间的流逝对你、我、他、其它星球都是相等的。 时间和空间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时,人们要运用时间来描述空间,有经验的地质、地球物理学家常常只需通过时间剖面和等时间图就可以知道地下地质构造等空间问题。有时,人们要通过空间来反映时间,如人们通过太阳光影的移动了解时间,采用沙漏与水桶水流映射时间。 绝对时间概念在 1905 年被狭义相对论所抛弃,在狭义相对论中时间不再是自身独立的量,而只不过是称作时空的四维连续统中的一个方向。广义相对论的预言之一是,在大质量的物体附近,时间的流逝显得慢一些。狭义相对论中时间是平坦的,时间在时空中从负无穷到正无穷光滑地流逝,广义相对论中时间是弯曲的,并被时空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形。 日常生活中和其它非异常高速环境中所使用的时间是相同的。 时间可以通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过程加以测定和证实。 时间可以通过数学、地学、考古等手段来表述。 笛卡儿解析几何学的奠基,使人们可以将时间用线段来表示,并用来分析事物随时间变化的基本特性。 时间是用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与状态的一个关键参数。 二、空间 牛顿认为空间也是绝对的、永存的,并且不依赖于是否有任何物质充填其中或在其中运动,他说:绝对空间自身与任何外在的东西无关,永远保持着不变和不动。但是牛顿运动定律却使空间中的绝对位置观念告终。 哲学上将空间定义为: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并存的秩序。具有客观性和无限性。是三维的,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同其他物体的位置关系只能是上、下、左、右、前、后,用三个量可完全量度。它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和空间也不可分离。 数学上和物理上的空间往往是某种不动的三维模架,可以把物体放置在它里面,物体在其中运动而不会在物体和空间之间产生任何相互作用。 地学上的空间常常是多维的,如最新的四维地震勘探,以及地质学家们通过一块岩石指出它的形成时代、古生物、水体活动、气候变迁、构造运动、与邻区产生的物质交代等。 空间有时又是相对的。其相对性不仅体现在爱因斯坦相对论中,如一个长度一定的物体在特定速度条件下发生了长度的改变;而且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同一电视荧屏在不同角度的人眼中,面积大小不同,因而所占空间不同。再如石油地震资料的数字处理,当选取的速度、偏移距等参数不同,地下的某个水平的或者倾斜的层面可以展现出千姿百态。 可感触的空间是可测的,不可测的空间是可想象和可比拟的。 宇宙中的每一物体都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的一个特定点。 一个运动的物体在时间过程中经历着连续的位置变化。
个人分类: 大自然探索|461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驾驭时间之术
flysui 2012-12-13 23:19
与师生谈研究策略13:驾驭时间之术2 精选 已有 1541 次阅读 2012-12-13 14:01 | 系统分类: 教学心得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李:灵感的基础是苦干,也就是郭沫若所总结的“一分神来,九分汗下”。所以,我认为要 把重要的问题常悬脑中, 以便时刻准备着灵感的到来,随时受到启发。 大多数科技突破都依赖于领悟出事物之间前所未知的某种相似或联系 。要达到那一步,先得把很多东西搞清,这么想过以后,好久不会忘,容易受启发。甚至根本不是科技或工程上的东西,看古书或故事都可能受到启发,其中的关系很难说,一种联想似的东西就来了。著名学者俞平伯的《唐宋词选释》为人称道,确实不错。他的学生吴小如向他取经。他回答说:“至少你必须把所要注的那个作品熟读。然后你只要遇到有关材料,立即会想到那篇作品,从而可以随时随地加以搜集,自然就得心应手了。”对此,我也深有体会。他的学问,跟我们的研究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方法是相通的。化学家、两次诺贝尔奖得主鲍林(Linus Pauling)说: 我无时无处不在想问题:在床上、散步、旅行……即使毫无进展,我仍然时不时去想想,特别是夜里入睡前 。(I think about a problem all the time wherever I am: in bed, going for a walk, traveling…If I wasn’t getting anywhere I’d still think about it from timeto time, especially at night waiting to sleep.) 重要难题的解决多半靠启发得到。问题不在脑中,就可能错过发现这种联系或相似的机会,也就是灵感。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所谓‘灵感’不过是作者在下意识中长久酝酿而突然爆发到意识里,这种突然爆发却有赖于事出有因而人尚不知其因的偶然机缘。”庞加莱更进一步,强调潜意识的作用。他认为高强度工作后,即使不去想这个问题,潜意识还在思考它。他打比方说,思想的基本元素就像伊壁鸠鲁的观念原子,思维静止时,这些带钩的原子静止不动地挂在墙上。大脑的高强度工作大幅度地激发、推动着这些五花八门的原子。有意识的工作过后,它们还在那儿荡 来荡去,产生各种组合,一旦有好组合,就跳到意识层面上。我高强度地思考一个问题一段时间后,想要放下,常常是欲罢不能,它又不自觉地回来了。我想,这说明潜意识还在想它。如果你没有 这种经历,说明你思考的强度不够。有时,好想法确实是突然自己冒出来的,更多的时候是受到启发。人人都有这个经历:有时绞尽脑汁,还是记不起某人的名字,但过不了多久,它却自动跳出来 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我说,晚上想,睡觉时让大脑自己组合吧 。水平越高、直觉越强、美感越佳,它就会筛选得越好,跳出来的东西越可能对。不过,我隐隐约约有些担心,这样有目的 地引导梦境,是否会影响梦境的丰富性,从而有损创造力。前一段时间好莱坞有部电影《Inception》,被译为《盗梦空间》,就是说有意设计和操控梦境,以达到目的。有心理学家说,这与催眠一 样是完全合理可行的,是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这与我所知道的对梦境的研究结果冲突。比如,《The Mind at Night》(《夜间思维》)就是这方面的一本好书。不过,译文的水平挺有限。 著名科学家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把解决问题分成三个阶段:饱和、孕育、顿悟。庞加莱认为分四个阶段:准备、酝酿、顿悟、验证(或整理)。数学家阿达玛的《An essay on the psychology of invention in the mathematical field》(《数学领域中的发明心理学》)对此有详尽的描述。英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威沃勒斯(Graham Wallas)也有深入的探讨。我读博士期 间,面对一个难题,几个月毫无进展。有一天,导师给了一个想法,得意地说是在淋浴时想到的。人们会有感触,他这么用功,洗澡时还想问题。其实,他肯定不是老想这个问题,很可能那个想法 突然冒出来,因为这个问题是他多年来一直想解决的。 学:怎样才能使问题常悬脑中? 李:对一个重要的问题,每隔一段时间,譬如几个月,就应重新考虑,这样,难点、与其它问题的联系等就能了然于心、牢记于脑。深思熟虑过的问题不易忘记。最好等到忘了过去尝试过的求解思路再去想,以免走老路。 教:我对这一条有点自己的实践和体会。我在美国时喜欢穿那种有很多口袋的裤子,里面装着一些小纸片,一想到什么,马上记下来。问题总是在脑中打转,上厕所或买东西时,说不定忽然有个想法,马上把它记下来。 李:用小笔记本也许更好,便于携带和保存,随时记录学习、听报告、与人交谈时得到的想法。关于时间安排,我还有一个独到之法: 把必要而不感兴趣的工作留到最后一刻来做 ,我把它戏称为 “李记时间安排法”。 不知申请专利是否能成功?你们知道有谁公开过这个方法吗? 这样能迫使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不感兴趣之事。注意,这样很高效, 但这是在高强度高压力下得到的高效,于健康不利。 不少杂事是必须而不值得做的,它们不值得费时费力做好 。这种事,能够少做,就不多做。有个80/20规则说,一件事80%的价值是在做这件事最初20%的时间内创造的。我的行政事务大都是这样拖到最后做出来的,所以在学校好多人都看我忙得焦头烂额,几乎都是到期限才赶出来,但是效率特别高。好多期限之前我忙得要命,这是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有避免欠周版(beta-version)的好处。有时上级考虑欠周,急于完成的人就会多花时间帮助改进欠周版,放到最后也就省了时间。当然,人人风格不同,有些人,事没做就老想着,其他事就做不好了。此外,对于必须但不太值得之事,有些高效之法:①预先设一个时限,比如自我规定必须在两小时内完成,会大大提高效率,特别是有些人像蛋白石,只有在压力下才会大放异彩;②力争一次性解决,而不是犹豫不决,多次光顾。拖到截止前才做,就能同时满足这两点。 学:您是怎么想到这么安排时间的?是做出成就之后总结出来的? 李:这并非故意想出来的,一开始并非有意为之。我历来本能地趋喜避厌,喜欢之事一旦上手就不易收手,对此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我太太抱怨说我很拖拉,因为我乐于、忙于喜欢之事而不愿做、甚至逃避不喜欢之事,往往一拖再拖,有时甚至坐失良机。我过去一直以为这是一个不小的缺陷,是自我约束不够的表现。但近些年来,我逐渐意识到,这未必是坏事,少些约束更能保持自我的本真。我之所以学有小成,有赖于此。更重要的是,我虽然自认未展抱负,但心态仍不错,这个“缺陷”是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我并没有耽误做喜欢之事。这恐怕也是为什么我这么强调“跟着兴趣走”之故。对这个“缺陷”有清醒的认识之后,我就自觉地采用这种时间安排法了。 教:说到时间安排,美国一个心理学家说任何事情有两个属性:重要性和紧急性。 大部分人都在做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稍微幸福点的在做很紧急但不重要的事,真正的牛人和天才在做不紧急但很重要的事 。感觉我们每天都在做很紧急但不太重要的事,甚至是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 李:是啊,应尽可能多做喜欢、重要而不紧急的。有人想先做必须做的事,争取挤出大块时间来做研究。这个策略行不通,结果往往挤不出大块时间,往往先把小的做了,就没时间了。我是倒过来,先抓住一大块时间来做研究, 先做感兴趣、最想做的、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 ,适当考虑重要性和期限等。直到不得不做的时候,才去做必要而不感兴趣的。在学校,很多人觉得我总是很忙。是啊,我总是在学校做不得不做的事,在不得不做时做,高效地做完。在家做学问,就不那么忙,否则怎么可能喜欢?不静下心来是做不好学问的。我小孩就曾说我“坐在那儿发呆”,其实我在思考。我在办公室没法干喜欢之事,在家尽量不干不喜欢之事,不管学校那一摊,连电子邮件都不查,以便心静。一般是先把想做的在家里做了,再去学校,把杂务尽快干完。变换工作内容:一个是思考,一个是事务。注意,我所谈的是急迫性和兴趣,而不是重要性,因为我更看重兴趣而不是重要性。还有,不同的东西对脑子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我同意如下观点: 在脑子好使时干高强度脑力活,不好使时做不太动脑的事务性工作 。另外,我还抵制明显不合理的要求以节省时间。国内各级领导对教师极不尊重,经常无谓地折腾教师,要求他们完成各种各样急迫而实际上无关痛痒的杂事,报表、评估、检查、汇报铺天盖地、源源不断。教师杂务太重,穷于应付。应该联合起来,抵制这种虐待,强烈要求改革。一个人的学术生命力是与他的自由时间成正比的,折腾学者,就是摧残其学术生命力。
2 次阅读|0 个评论
审稿一般多长时间?
热度 10 skylark1981 2012-12-12 11:48
我自己的一些经验: 审稿时间: Phys. Rev. Lett. : 一般一个下午,2 - 4个小时. Phys. Rev. A, Phys. Rev. B, Appl. Phys. Lett. : 一般一个小时. Chinese Physics Letter: 最多半个小时. 完成论文的时间: Phys. Rev. Lett. : 一般4个月 - 8个月. Phys. Rev. A, Phys. Rev. B, Appl. Phys. Lett. : 一般3个月. Chinese Physics Letter: 一般2个月. 所以,一定要好好写论文. 否则, 就算有好的结果, 如果写作不好, 也会完蛋.审稿人做的事情是没有任何报酬的, 不要指望他们会花很长的时间去看你的工作并且仔细捉摸里面的每个细节.
12266 次阅读|17 个评论
给“夜猫子”和自己的建议!
gjcnefu 2012-12-10 22:12
感觉这几天晚上无论是看文献,还是写论文,都有了感觉,发现很长时间以来自己都没有这样的状态了。为什么? 因为我能够沉下心来,思考自己现在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宁静以致远,真是有道理啊! 我发现,要想有一个平静的心情,就是不要分散自己的精力(写博客也分散精力,呵呵),专注地做一件事情。 一些不良的习惯,应该尽量改正,好的习惯,就要慢慢养成,可能有人已经总结过了,在这里再唠叨一遍: 1、晚上给自己定好一个作息时间。别人可能会说,晚上还工作啊?没办法,白天在办公室,只适合办公事,想自己看看文章,总是杂事缠身,没办法集中精力。所以,吃过晚饭至睡觉前的时间很宝贵。对我而言,吃过饭,要陪小孩玩会,一般到了八点以后,才可以开始进入工作状态,到了11点,最多11点半,就必须睡觉。无因为我发现11点半以后睡,第二天上班就效率低下了,身体也吃不消;不过这个作息时间可因人而异。 2、晚上休息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但最好不要上网,歇歇眼睛吧,他们都累了一天了。 3、开始工作后,尽量不要再上网休闲了,如果想看,白天再看也不迟。 4、关闭QQ等聊天工具吧,一闪一闪的头像,会影响你的思路。 5、只要不是情况紧急,最好别把白天没干完的工作带回家。晚上是你的私人时间,这个时候需要充充电,无论体力还是精力,还是能力上,都要有助于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提高,办公室的工作,还是回办公室做吧。 6、工作1个小时左右,站起来走走,活动一下筋骨,放松放松。 7、别和太多水,容易有眼袋,这点尤其对女生重要,呵呵。 啰嗦这些吧,还得看论文呢。。。。。
个人分类: 感悟生活|3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和践行XU老师傅捡来的“人生格言”
热度 4 liuli66 2012-12-10 21:28
1.学会换位思考; 2.学会适应环境; 3.学会大方; 4.学会低调; 5.嘴要甜; 6.有礼貌; 7.言多必失; 8.学会感恩; 9.遵守时间; 10.信守诺言; 11.学会忍耐; 12.有一颗平常心; 13.学会赞扬别人; 14.待上以敬,待下以宽; 15.经常检讨自己。
个人分类: 杂感|44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与师生谈研究策略12:驾驭时间之术1
tianyalang 2012-12-6 20:56
做研究、特别是思考问题,集中大段时间、全神贯注地思考一个问题,而不是零敲碎打。能持续思考一个问题30分钟,不想别的,就不错了,中间往往开小差。如果一个问题不太难,我一旦比较长时间想它,往往就能解决。当然要做铺垫工作,但是真正关键的就那么几十分钟。 次刚开始思考时,总是只能先重温、回忆、逐渐加温、慢慢深入,即“渐入佳境”。 思考像在风中煽火一般,必须始终不断地煽动,才能维持火焰不熄,思考时,必须对思考对象发生“兴趣”,不断地刺激它,并且要持之久远不可懈怠。对于思考来说,时间的效用绝不满足可加性。 闭关需要高度的自信和过硬的学问。只有不需要交流了,才能闭关。 国内杂事多,经常被打断,有时候就回不来了。干完杂事再回来,问题深入不下去,长期出不了结果。 可以在脑子想休息的时候做杂事,不由自主去干杂事是最讨厌的。 您说要深思熟虑,但是都应该想些什么内容呢? 比如要“内外夹击”:既要搞清课题本身,考察其诸多因素,争取“中心开花”,又要调用外部力量,搜索、学习可用于该课题的相关知识,从外部加以打击。“中心开花”包括:该课题属于什么类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的关键、难点何在?为何困难?“外部打击”包括:哪些是已知的?何种知识、什么方法对这个课题大概有用?谁对这个课题可能最清楚、最有办法?哪些其他问题像这个问题?相像主要包括:目的、出发点或已知条件相同、相似或相关。争取从尽量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考虑问题,尝试对问题做尽量多个不同诠释。内外部联系包括:该课题与已知内容的关系如何?与哪些其他课题相关?等等。思考时最好“两边夹”:从目的地和出发点这两端向对方靠拢。 不出来有各种原因,比如说努力不够或功底欠佳。也许尚未尽力,没有几小时不间断地想过。即使想不出来,把各个子问题、各种关系想清楚了,只是卡在一两个关节上,也相当不错。有时没去想它,解法不招自来,或者是受启发了,或者是潜移默化,水到渠成。这缺不了前面的铺垫。大多数人很难持续几十分钟不间断地沉思一个问题而不开小差。为什么很多人想不清楚呢,其实他们每次只想了10分钟就走神了。 长时深思的能力是可以训练提高的,一旦发现走神,就应马上拉回 。多练则成,这样不断重复、练习,不间断深思的能力就越来越强,想得就深入多了。 一个人的科研原创力是与他的沉思能力成正比的 。
0 个评论
时间的暗影
热度 2 magictttt 2012-12-3 21:54
时间是个什么呢? 时间好像是一列行驶在隧道中的火车,在黑暗中梭行,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到,而火车中的我们,就这么睁着眼睛,假装清醒以抵抗慌张,我们或前看,或者向后看,或者回首过去,或者向往未来,以为隧道的源头和尽头有着亮光。 人总是这样,乐于把自己想象于黑暗中,越是黑暗,就越是有动力去追寻未来的亮光。一个越是有理想的人,心中的黑暗便越多,是这样吗?!
2428 次阅读|8 个评论
假如人生可以从某个时间点重来
热度 12 cutefay 2012-11-29 23:54
动画片《多啦A梦》中有这样一集:大雄希望能够回到4岁的时候,多啦A梦拿出一个道具,让他以现在的智商和记忆变回到4岁的时候,来重新开始他的人生。大雄变回到4岁之后,因为他会小学二年级的知识,会写很多字,还会算两位数的加减法,结果被人们认为成神童。他以为这样他能够一直快乐地过下去,这时多啦A梦用时光电视给他看了就此发展下去他未来的情况,他发现等到他小学5年级的时候还是学习成绩那么差,于是就失望地放弃了回到4岁的体验,还是回到了原来的年龄。 这集很有趣,也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力。我在想,假如我有机会从人生中某个时间点重来,那么我会从哪个时间点重来? 我的富有想象力的异想天开的想法是:总的来说,那肯定是会从自己觉得有很大遗憾的时间点重来了。在大学毕业之前,似乎人生都没有啥遗憾的,不必重来。研究生之后,人生中出现了一些让自己遗憾的事情,如果能够重来,或许现在便没有那么多遗憾。例如,研究生一进实验室时,就做我最后博士论文的课题,而不是在别的课题上苦苦探索了三年无果之后再转入现在的课题,这样我可以比现在更早毕业;如果我当时一上研究生就买房子,并且哪怕借钱也多买几套,那样我就发财了,现在就不用为了高房价而苦恼;如果知道哪个人是自己的真命天子,就可以直接去找到他,而不用苦苦寻觅……诸如此类。 但是转念又一想,如果人生真的重来,可能未来就要改变很多,虽然会少了现在的很多遗憾,说不定会多出其他的一些遗憾。例如,可能就不能在合适的时候遇到现在那个最合适的他,可能就不会机缘巧合地找到现在的这份工作,等等。 因此,如果人生真有重来的机会,我那也不要重来的机会了,虽然现在的人生有不少遗憾,但沿着现在的人生轨迹去努力,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的,而重来的机会未必能让未来更幸福。这就像是一个人玩电子游戏,在某一个环节失误了,给后面的过关造成困难,而如果再重头来打一遍,这个地方不再失误了,可能其他地方又有失误。并且,重新来一遍的那种新鲜感就不如前一次玩,重复次数多了就会产生厌烦,失去了一些乐趣。人生经历也是类似。人生就是一场经历,无论是好的经历,还是不好的经历,都在丰富人生阅历,这本身就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所以,坦然接受现在的一切,努力去开拓未来,让未来的自己尽量少一些遗憾,人生就足够了。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6019 次阅读|21 个评论
自我反思,自我鼓励
热度 1 tomjim100 2012-11-28 16:48
今天看到科学网一个关于“逃离科研”的在线交流,很多人提到了读博期间在实验室待多久的问题,一位教授说他那会儿每周60-80h,我也顺便初步算下我的时间,竟然每周大约91h,可是想想我又做出点什么呢?呵呵,现在要抓紧时间多学点,把精力放在目前最需要的地方上来,帮老师做点试验,学些知识,同时要兼顾好自己的实验!我的沉香组培目前来看还是有戏的哦!加油!
3140 次阅读|2 个评论
扭曲的时间
热度 5 newlight 2012-10-23 04:55
上次谈到的BBC电台4台是一个很奇特的电台,全天播出近20个小时,大部份都是谈话类节目,除了新闻时事,还有文化、历史、艺术、科学方面的专 题,还有广播剧和小说连播等节目,但很少播流行音乐,当然也没有广告,电台经费来自英国的电视执照费,很难想像商业电台能如此运作。 这个电台上有相当多的大众科学类节目,其中包括以剖析新闻中的统计数字的《或多或少》( More or Less )、以介绍科技进展为主题的《物质世界》( Material World )、杰出科学家专访节目《科学人生》( Life Scientific )等等。这些节目的主持人一般有着很强的专业背景,但又具备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和训练,能把节目做得既全面深入又生动活泼。其中一些主持人还是优秀的作者,《或多或少》节目主持蒂姆•哈福德( Tim Harford )就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卧底经济学》( The Undercover Economist )曾大为畅销,中文版也已经出版。 今年的爱丁堡国际图书节上,我见到了另一位BBC电台4台的主持,克劳迪娅•哈蒙德(Claudia Hammond),她本人是心理学硕士,主持的节目叫《尽在头脑中》( All In the Mind ),介绍心理学研究中的最新成果,以及日常生活中心理疾病的诊断与处理等等。她也是一位作者,是来推广她的新书《扭曲的时间》( Time Warped )的。 虽然时间本身可以精确测量,但对时间的感知却是非常主观的,大脑可以通过训练精确的估计 时间,但是情绪、年龄、体温、孤立感等等都会影响我们对时间的估计。比如许多人都会觉得小时候的时间过得非常慢,年龄越大时间似乎过得越快;一些有过极度 恐惧经历的人,回想起来都会说在那一刻时间过得非常慢;处于高度兴奋喜悦中时,时间会变得飞快,你一定也曾有过这样的体验。 为了研究对时间的感知,一位法国科学家曾自愿深入一个地下冰川岩洞独居。当两个月后实验结束,他的同事下去接他出来时,他大吃一惊,因为根据他的估 算,他还需要继续在岩洞中呆25天。隔绝了任何提示信息,他对时间的感知被大大地扭曲了。事后对他实验记录的研究发现,人体本身具有一个生物钟,一个循环 周期大约是24小时31分钟左右,但是如果缺乏外界信息,比如日光的提示,大脑对时间的估算很快就会失准。 我们已经知道大脑中至少有4个部位与对时间的感知有关,但是这些部份是通过什么机理估算时间的,却知之甚少。这方面的假说很多,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 究证实。但是在弄清楚这些机制之前,研究者还是可以提出一些感知时间的模型。书中谈到一种目前运用较多的“注意阀门模型”(Attention Gate Model),假设大脑可以按一定间隔产生一个“情绪定格”通过一个“阀门”得以记录,大脑则以“情绪定格”通过“阀门”的频率估算时间的流逝。紧张焦虑 时,“情绪定格”大为增加,同一时间有更多的“情绪定格”通过“阀门”,于是时间就“变慢”了;反之当大脑沉浸于处理其它事件时,“情绪定格”减少,于是 时间就“变快”了。这个模型可以解释为什么生死关头时间很慢而埋头工作时时间飞快的现象。 对时间的感知,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但也是一个尚无定论、头绪众多的题目。哈蒙德显然把她主持电台节目的经验用在了创作上,懂得如何抓住读者的注意 力。每章开始她都讲一个时间感知上的故事,讲到一半时停下卖个关子,然后开始介绍各种理论假说,当最后回到开头的这个故事时,既解除了读者心中的悬念,又 让人能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的意义。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作品,不需要科学背景也能很好地享受。 发表于《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 BBC主持人探讨 扭曲的时间 》 原文链接: http://taohuawu.net/2012/09/19/uk-book-charts-and-new-books-36/
个人分类: 科学图书|7628 次阅读|5 个评论
时间并不存在,时间只是变易的化身
热度 2 sheep021 2012-10-18 17:41
时间并不存在,时间只是变易的化身。 由此可知,《易》是一部什么的著作了。 5年前,为了写文章,提出了一个时空数据模型。当时也没太大把握,今天复习一遍,才发现,无意中已经站在哲学高度了。 其实,当时的确参阅了古今中外的哲学著作。只是当时没明白过来,糊里糊涂地就动手了。 当时有一句话没敢写上去,怕被某个老师给枪毙了:时间和空间并非客观存在的,不过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维度罢了。 但是,时间、空间描述的客观世界倒是真是存在的,人类常常把二者混为一谈,不过这也不影响日常生活。 至于物理教材上说“时间不可以无限分割”,那就要看技术手段了,技术上看,的确是有限的,但是,理论上,绝对是无限的。 因为思想永远走得比手远 相关阅读: 1 柯小刚/海德格尔对黑格尔时间概念的解 读 2 时间、空间与大成智慧 3 模糊的才是最精确的 4 康德的时间与空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f68ee201011usa.html A : 时间与空间属于人类的条件。时、空乃是人类感知的方向,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康德) B : 康德说,时间和空间属于人类思维的先验预设 。现代物理学却告诉我们,时间和空间是真实的物理存在,比物质的存在还要真实和根本。我们的宇宙在膨胀,是空间本身在膨胀。有学者为康德辩解说,康德说的是哲学上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物理上的时间和空间。
个人分类: 时间空间|2599 次阅读|6 个评论
恭喜你---科学网上年轻的非‘名博主’
热度 24 lin602 2012-10-17 22:15
科学网上不少博主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写博文、评论及回帖。年龄大的甚至退休的博主们多花点时间问题不大,因为快‘到点’了,甚至已经完成人生‘拼搏’任务,放松一下,基本上已经改变不了多少,而已经退休的‘知识分子’写博文,还可以继续用脑,不大会得‘痴呆症’,比打麻将强多了。 但是,如果是年轻人,特别是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与研究人员,如果你花在科学网或其他网上时间长,花大量时间写博文、回帖、评论,甚至想成为‘名博’,那么要想在科研上有什么大的‘出息’,可能性就小得多了。 写博文占用了大量的看文献、做实验、思考科研、写论文的时间与精力。如果博文非常精彩,会对别人有启发,如果博文仅仅是点击高,好象非常精彩,但时间长了,会发现自己得到了‘竹篮打水’。 空余时间上来看会博文,偶尔写篇玩玩,有点感想就跟个评论,别当一回事,该干吗干吗,将自己的主要时间与精力放在自己的科研与业务上。 成为‘名博’了,那你科研做出色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非‘名博’的年轻学人,恭喜你,首先你还有做出好科研成果的希望。
5911 次阅读|52 个评论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感想
pkustm 2012-10-10 18:06
今天下午刚刚就原子钟方面的发展历史访谈过北京大学前常务副校长,我国时频体系建设的主要推动者王义遒教授,回办公室就看到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信息。 记得前两年先生就曾提到过与时频精密测量方面的炸药奖有近10个,并感慨中国人本也有些机会可以在这些后来获奖的方面做些工作。此事令我印象特别深刻。今年又增加了一个。 2011.10.10 PS:昨天经向王先生求证,与时频精密测量有关的N奖原来有12个,加上今年的有13个了。 2011.10.11 附: 人类在长度和时间的测定标准上精益求精努力向前(2012 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单量子态测量) 2012年的10月9日,诺贝尔奖授予了授予法国科学家赛格尔·哈罗什和美国科学家戴维·维兰德,以表彰他们在量子力学领域的重大成就,称他们“提出了突破性的实验方法,使测量和操控单个量子体系成为可能。下一步的发展,这个单量子态时钟,会取代原子钟,成为更进一步的长度和时间标准,也就是新的频率标准。 详见戴老师的博文 物理诺奖导言:人类在长度和时间的测定标准上精益求精努力向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620951.html 还可以参考王老师的博文: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浅显解读:进入量子世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701-620816.html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7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理诺奖导言:人类在长度和时间的测定标准上精益求精努力向前
热度 23 laserdai 2012-10-10 07:45
人类在长度和时间的测定标准上精益求精努力向前 ————兼导读 2012 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单量子态测量 人类对于自然的最朴素的认识在于空间,时间和质量,描述空间的最基本要素就是长度测量,因此长度标准,时间标准和质量标准是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三个最基本的物理量。这里只简要介绍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标准演变。 有关长度的标准 ,古代各国多种多样,比如有的使用国王的脚的长度(英尺的来源),或者由皇帝亲自颁布,一朝天子一朝臣,改朝换代以后长度标准也会改变,这当然产生很多混乱,所以我们现在都知道秦始皇的一个伟大贡献是统一了全中国的度量衡制度。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世界性的贸易商业文化等交流,为了人类这方面的方便,在法国制定了一个国际长度标准,叫做国际米原器,标准定为1.00米,所以国家的长度测量都要以这个国际标准为准。这个国际米原器是由合金制造,随温度等环境因素变化较大,因此还不够标准,人类与生俱来的精益求精的原动力,推动这个方面的不断发展。 之后的长度标准使用原子光谱。原子通常具有很特征的发光谱线,就像人的指纹特征一样,我们几乎找不到两个人的指纹一样,所以指纹就有很多用途。原子的这种特征谱线就被用来作为长度标准。原子种类很多,每种原子的众多谱线有弱有强,最后国际上选定使用 氪-86同位素谱线,定义1 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这一标准兼容了以前的米标准,并把长度测量的精确度大大提高了很多倍。 再后来,激光的出现使人类得到了比原子谱线更细谱线,于是长度标准改用激光波长,比如定义氦氖激光的波长为632.8 nm。为此,人类在长度测量的标准上又前进了一步。 可见光的频率在10的14次方, 激光的谱线虽然比较细,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宽度,通常难于达到千赫兹(KHz)以下,实际上这个 千赫兹相对于可见光的频率 10的14次方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人类总是在追求 精益求精。 最近的发展是,正在通过更进一步的激光技术,把这个激光的谱线宽度降低到 1赫兹 (1Hz)以下,达到零点几赫兹甚至毫赫兹,或许更低,期待着将来能到达微赫兹 (10的负6次方赫兹) 甚至纳赫兹(10的负9次方赫兹)。这就是眼下人类正在努力的科学前沿,将来的诺贝尔奖一定会授予此方面做出原创和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们。 对于时间的标准 ,人类最早来自于对 自然 天(地球自转一圈)的认识,世界各地的古代人就发展了很多原始技术把一天分成很多等分来计时。有的使用燃香,或使用漏壶滴水,或使用沙漏等等。这也是汉字钟的来源。同期人类从对很多天文和自然的认识,衍生出了年,月,春夏秋冬等时期概念(星期不是),再分解为天。 后来,人类对秋千式的摆动的周期性的认识,导致出现了单摆钟。但是这种单摆钟受到地球引力的严重影响,还不够准确和精确。比如,同一个 摆 钟放在船上,从葡萄牙航海到南非的好望角,就会产生很大的误差。 再后来,又出现了机械钟摆技术,利用机械发条的弹性驱动的圆形机械摆,这大大改进了钟的设计,产生了表。相信绝大多数读者都使用过机械闹钟,怀表和手表更是相继出现。 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精确测定了石英晶体内部电磁振荡的周期,发现这个周期极为稳定,它不受气候、地点、季节以及其它环境条件的影响,这就给更精确的测时、计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于是现在就有了十分普遍的石英钟。过去的单摆钟成了时尚的摆设,机械表渐渐退出人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准确的计时标准是 原子钟 出现, 这一新定义标志着时间测量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上面长度标准里面讨论过,原子的谱线很细,这在于原子内部两个能级的间隔几乎固定不变,同时就等于说这个谱线的频率不变,于是出现了 频率标准 (频标)。这时候,时间标准和长度标准在这里交叉了,或者说联系在一起了,频率成为二者联系的纽带。 米被定义为光在以铂原子钟测量的0.000000003335640952秒内走过的距离。 现在的一种原子钟定义铯Cs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振荡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为一个原子时秒。目前,多种原子钟已经被开发出来,更多更准确更精确的原子钟还在进一步开发当中。这就是一个世界基础科学和高技术的前沿领域。 由于其高度的准确和精确,2012年1月,国际通讯联盟会议上决定用 原子钟 时间取代使用了近130年的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人类的计时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科学技术发展到当代,长度标准和原子钟问题牵涉到很多高精密测量问题,比如怎样把激光和原子钟所用的频率测量准确,有了更准确地频率,长度和时间就可以被更精密的定义,由此人类需要高精密测量技术。200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三个人,其中的二人是美国的 J ohn L. Hall 和 德国的Theodor W. Hänsch,以表彰他们对开发激光领域的精密测量技术上的贡献。 上面的这些科学和技术,虽然用到了一定的量子理论,比如激光技术本身和相关的高精密测量,但是,这些原子的频率和谱线的精确位置还是落在经典物理学领域,属于半经典半量子的范畴。更进一步的发展,就是使用单个量子态的频率来同时定义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标准。 可喜的今天,2012年的10月9日,诺贝尔奖授予了 授予法国科学家赛格尔·哈罗什和美国科学家戴维·维兰德,以表彰他们在 量子力学领域 的重大成就,称他们“ 提出了突破性的实验方法,使测量和操控单个量子体系成为可能。下一步的发展,这个单量子态时钟,会取代原子钟,成为更进一步的长度和时间标准,也就是新的频率标准。 这里就简单地理出一条线,把长度标准和时间标准统一为频率标准,为2005和201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了一个很浅显的导言。适合非专业人士科普一番。 一点感慨是,爱因斯坦的理论告诉我们,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这在宇宙观测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那就是光年,这个是距离更代表了时间,比如我们看到100亿光年远的星星发出的光,表示这颗星是这么远,更表示这颗星发出这个光的时刻是100亿年以前。 在这里,长度标准和时间标准通过频率的高精密测量走到了一起,同样的表达就是, 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 宇宙的大宏观是如此,在我们的眼观和微观更是如此。 这很有意思,物理学总带给人类思维的发展:当年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改变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观点,牛顿告诉我们运动才是绝对,静止只是偶然和有条件;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杨振宁用规范场理论告诉我们,不管怎么胡扯,一套完美理论体系的前前后后必须和谐圆满。 顺便提一点,我国在这些频率标准领域一直在努力发展,奋勇向前。近年来,国家在重大研究项目方面都给与了很强大的支持。相信再过20年甚至10年,中国的科学家在长度标准时间标准以及紧密相关的频率标准的高精密测量方面一定会做出人类看得见的重大贡献。
个人分类: 科普|9905 次阅读|84 个评论
时间、空间与大成智慧
热度 3 sheep021 2012-10-9 16:15
一、时间与空间之异 时间是时间,空间是空间,时空是时空,界限分明。 有人说,时间和空间,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不能同时被看到。 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就是这个意思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是这个意思。 每个人,每个事物都是一个特定时空的实在 超越时空,即能出凡入圣,成为上帝、神和佛…… 其实,非不能也,未能超越时间、空间故也! 二、时间与空间之同 时间、空间不过是人类观察客观世界的两种维度。二者看似毫不相干,其实是同一世界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动态的,一个是静态的。时间,不过是运动的空间,空间,不过是凝固的是时间。如同光的波粒二象性,波与粒子,看似截然相反,其实不过是光的两个表象而已。因为相反,所以相成。因为相异,所以相融。世界就是这么和谐,从来不非此即彼,水火不容。 时间与空间,犹如一对双螺旋,纠缠在一起,携手而行,相亲相爱,不离不弃。无始无终,无死无生。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但也有人认为,唯有时空是恒古不变的。因为时空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时时处处在变化,所以能恒古不变。正像一枚硬币,只有快速旋转起来,才能立起来,而此时,哪里是正面,那里是反面,似乎已经模糊了。 宇宙中,没有时间、空间两种客观存在,只有能量(物质),这也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时空是人类观测能量运动的两个维度,因为他们观测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他们必将是统一的。 若是在混沌态,则既无时间,有无空间了。这岂不是回到了《老子》描述的道的境界。呵呵,反者,道之动。 科学发展,不仅是向前,不仅是精益求精。有时候也会向后回顾,重返混沌。 这两个方向不矛盾,都是发展…… 三、人类与时空 空间实,而时间虚 空间可分割、可还原,而时间不可分割、不可还原,只能整体而论。 空间可独占,而时间不能私有。唯有时间,对任何人绝对是公平的。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东方人以时间为主,空间为辅,开拓了整体论思维,创造了神秘的传统文化、无与伦比的精神文明 西方人以空间为主,时间为辅,开拓了还原论思维,创造了神奇的现代科技、叹为观止的物质文明 真不敢想象,如果人类能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全面把握时间、空间以及时空规律,来认识自身、改造自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未来将会是怎样一种繁荣景象? 四、大成智慧,不离时空 超越时间,超越空间,唯有时空——时间与空间的统一 超越整体论,超越还原论,唯有系统论——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统一 超越物质,超越精神,唯有智慧——大成智慧 集天下之大成,得无极之智慧——是谓大成智慧。 在这方面,钱学森开了个好头。大好局面还在后面。 所以,钱老曾经说过,最大的贡献,是他退休之后的工作。 两弹一星,只是干了点泥水匠的活儿而已,不值一提。 附件 1 :钱学森所倡导的“大成智慧学” 钱学森所倡导的“大成智慧学”简要而通俗地说,就是教育、引导人们如何陶冶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尽快获得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的学问。其目的在于使人们面对新世纪各种变幻莫测、错综复杂的事务时,能够迅速做出科学而明智的判断与决策,并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大成智慧学”与以往关于智慧或思维学说之不同,在于“大成智慧学”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迅速有效地集合古今中外有关经验、信息、知识、智慧之大成,总体设计,群策群力,科学而创造性地去解决各种复杂性问题。 1997 年春,钱老在对科学与技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哲学与社会科学以及微观与宏观、部分与整体等进行综合思考以后,更为明确与全面地阐述了“大成智慧”的实质与核心。他说:“我想我们宣传的‘大成智慧’……就在于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整体(形象)思维与细部组装向整体(逻辑)思维合用;既不只谈哲学,也不只谈科学;而是把哲学与科学技术统一结合起来。哲学要指导科学,哲学也来自科学技术的提炼。这似乎是我们观点的要害: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 二十多年来,钱老在采撷时代精华、探索“大成智慧学”的同时,曾反复设计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教育事业。发表了许多关于教育改革的意见和文章,希望能够缩短学制,充分挖掘和发挥少年儿童的潜力,培养青年一代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高度的智慧和创新的能力。仅从 1993 年 10 月 7 日 钱老给我的一封信中,就可以看出他对未来办好大成智慧教育,培养一代新人的设想和殷切之情。 他写道:“我在这几天又在想中国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我 1989 年的那篇东西不够了;是要人人大学毕业成硕士, 18 岁的硕士,但什么样的硕士?现在我想大成智慧学的硕士。具体讲:①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②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③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 “这样的人是全才。我们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伟人,走到 19 世纪中叶的理、工、文、艺分家的专家教育;再走到 20 世纪 40 年代的理工结合加文、艺的教育体制;再走到今天的理工文(理,工加社科)结合的萌芽。到 21 世纪我们又回到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了;但有一个不同: 21 世纪的全才并不否定专家,只是他,这位全才,大约只需一个星期的学习和锻炼就可以从一个专业转入另一个不同的专业。这是全与专的辩证统一。 “大致可以作为下面这几段教育: ① 8 年一贯制的初级教育, 4 岁到 12 岁,是打基础。 ②接着的 5 年(高中加大学), 12 岁到 17 岁,是完成大成智慧的学习。 ③后一年是‘实习’,学成一个行业的专家,写出毕业论文。 “这样的大成智慧硕士,就可以进入任何一项工作,如不在行,弄一个星期就可以成为行家。以后如工作需要,改行也毫无困难。当然,他也可以再深造为博士,那主要是搞科学技术研究,开拓知识领域。 这个大胆设想,您看如何?新一代的‘文艺复兴’呵!” 创造性成果往往出现在这些交叉点上 大成智慧的要害是:集大成,得智慧!“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那么,教育青年学生把什么集大成,才能得到大成智慧呢?按照钱老的想法,集的对象主要就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广博的科学技术知识,还有体系外围的前科学知识库,这些是形成大成智慧的科学基础知识源泉。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钱老总结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发展的成就与趋势,从系统观的角度提出的“人类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所有通过人类实践认知的学问。目前暂分为 11 个大部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以及文艺理论等。“这是个活的体系,是在全人类不断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发展变化的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这个体系不仅结构在发展,内容也在充实,还会不断有新的科学部门涌现。因此,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以致教育方法,也需要不断充实、更新、与时俱进。 这种科学分类法是从人们研究问题的着眼点或看问题的角度之不同,来区分各科学门类的。而各门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其实都是统一的、同一的,即整个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科学、社会、人和人化自然等),这是各门科学技术知识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统一的客观基础。这种科学分类方法,从各学科的横向结构上拆除了以往各门科学技术之间那种仿佛不可愉悦的鸿沟,显示出各门学科之间原本就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统一而又不可分割的动态网络关系,让科学与艺术不分家,数学、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互连手,为广开知识之源,进行大跨度的思维,敞开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1994 年 4 月 1 日 ,钱老曾对我说:“大成智慧的核心就是要打通各行各业各学科的界限,大家都敞开思路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整个知识体系各科学技术部门之间都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人的创造性成果往往出现在这些交叉点上,所有知识也都在于此。所以,我们不能闭塞。”钱 老也时常强调,我们掌握的学科“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而这里的障碍是人们习惯中的部门分割、分隔、打不通。而大成智慧却教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地触类旁通,完成创新。” 由此,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需要更自觉地将专业课、非专业课、实验课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打开过去各门科学技术之间的狭隘界限,使学生易于触类旁通,获得广博的知识,逐步走进对世界的整体性认知和规律性认识,形成全新的观念,学会从总体上、大跨度地、综合性地理解并掌握科学技术的理论和规律,以便能够广开思路,系统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复杂性问题。 科学技术三层次 荡漾于人类知识海洋里的学问,既有认识客观世界的,也有改造客观世界的。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这个人类知识体系的纵向结构上,每一个科学技术部门都按照是直接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比较间接地联系改造客观世界的原则,区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三个层次(文艺理论的层次划分略有不同)。 科学技术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是双向的、统一的。钱老曾说:“人首先要认识客观世界,才能进而改造客观世界。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识客观世界的学问就是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等。”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作用、辨证统一的。 所以,钱老赋予现代“科学”与“技术”的涵义,实际上体现了科学与技术原本就具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内在统一性。例如,在自然科学部门中,物理学、数学属基础科学;空气动力学、电子学属技术科学;航空航天工程、电力工程属应用技术。又如,在行为科学中,教育学、伦理学、法理学等属基础科学;至于教育、道德、法治系统工程等,其中有些内容属技术科学层次,有些具体的 ?? 三个层次的知识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谁也离不开谁。 科学技术三层次的区分,便于我们在进行大成智慧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把科学技术三个层次的专业和教学内容合理设置与安排,使理论易于联系实际,培养出有高度智慧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也便于我们迅速明确某个学科在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易于找到薄弱层次和新的科技生长点,打开局面,集中人力、物力,去研究、去探索、去创新。 20 世纪 70 年代,钱老调到国防科工委,主管国防科技大学,当时学校要进行教育改革,钱老根据自己当时熟悉的科技领域,建议在国防科技大学所设置的八个系的专业就是把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应用技术统一起来的考虑。它们是: 一系:力学与应用力学;二系:核物理与物理工程;三系:控制论与控制工程;四系:电子学与电子工程;五系:化学与应用化学;六系:计算机理论与工程;七系:数学与系统工程;八系:仪器与仪器设计。 钱老主张每一个专业都应是理与工的结合,课程设置既有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又有应用技术(工程技术)。专业不要分得太细,否则学生将来适应能力差。不仅要教育学生学会多学科知识的综合集成,还要注意教育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有机地、合理地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学校,有些专业还可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特别尊重和提炼科学知识库里的精神财富。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外围,有大量一时还不能纳入体系中的古往今来人们对世界的探索、认识、初步的哲学思考以及点滴的实践经验、不成文的实际感受、直觉、顿悟、灵感、潜意识、能工巧匠的手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甚至梦境,等等,这些都是前科学知识库里的瑰宝。 这些瑰宝流动、变化很快,有的只是一闪念,仿佛没有什么逻辑,但在我们头脑中有,归根结底也是实践的产物,通过人们主动地、有目的地在实践中反复比较、鉴别、分析、综合,可以逐渐将其中有价值的初步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纳入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使人的知识和智慧不断丰富与发展,这是人们认识与实践的历史长河,永不停息。它是科学知识与艺术创新的源泉。是我们终身都需要认真学习、积淀,注意汲取、历练的宝贵精神财富。 哲学是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 钱老 50 年来一直强调科学家和年轻人要掌握科学的哲学。记得 1956 年初,他刚刚回到祖国不久,有记者访问他说:“您认为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钱老略微沉思一下说:“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 后来,钱老在参与组织领导“两弹一星”的研制、发射和探索时代精神的精华的过程中,逐渐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各科学技术部门三个层次上,又揭示出了一个层次,就是各科学的哲学概括。这是通向整个体系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辨证唯物主义)的桥梁。它们是:自然科学的自然辩证法;社会科学的历史唯物论;数学科学的数学哲学;系统科学的系统论;思维科学的认识论;人体科学的人天观;军事科学的军事哲学;行为科学的人学;地理科学的地理哲学;建筑科学的建筑哲学;文学理论的美学,等等。 钱老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在科学技术整个体系的最高层次,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它不是独立于现代科学技术之外的,它是和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相连的。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全部科学技术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就是全部科学技术。”钱老又结合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辨证唯物主义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人的一切实践的概括”。可见,它的内容更加丰富而科学。 早在 1978 年,钱老就强调:“哲学作为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它是扎根于科学技术之中的,是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哲学不能反对、也不能否定科学技术的发展,只能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而发展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先着眼于那 11 架桥梁,然后再考虑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科学高峰离不开理论思维,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与哲学将更加相互交融、相辅而行。 要教育年轻一代头脑不能僵化、机械、教条,需不断树立起反应 21 世纪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努力将经验 - 科学技术 - 哲学综合集成起来。使“大成智慧”不断集成出新,在哲学思想、领导艺术和科学决策上抢占制高点,赢得竞争的胜利。 附件 2 :大成智慧教育方式 大成智慧教育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络、人-机结合优势互补的长处,但是,关键还在于以人为主,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素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因为,一方面计算机、多媒体、灵境( Virtual reality )、信息网络等微电子信息技术,对于可以形式化、数字化、或运用形式逻辑推理就能认识和解决的事物,处理起来比较擅长。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可以存贮、调集、检索、传递的信息数量浩如烟海,速度快如闪光。其计算和运转之快,比人脑强亿万倍,而且十分精确,非常有利于人类智能的发展。 然而,另一方面计算机、多媒体、灵境(虚拟现实)、信息网络等技术,对于信息激活( Information Inspiriment )、信息挖掘、对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形式化、数字化的复杂性事物,或者说,对于那些需要运用形象思维,或必须灵活地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织使用才能把握其关键和机理的事物,对于一些非理性的、经验性的,以致掺入人的精神、情感等因素的复杂性事物,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和工具,目前尚难以十分准确地独自模仿、认清和解决。 而对复杂性事物有可能及时正确认识与决策的智慧与素质,是人脑所特有的。当然,谁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要靠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要靠崇高的品德和情感;要靠在社会实践中长期的锻炼;要靠人在与计算机优势互补中对知识的有效集成与积累;也就是要靠掌握大成智慧。 20 世纪最具创造性才智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感情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马克思也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这就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工程师,提出了担负起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品德、爱国热忱和科学精神等的重要任务,引导青少年走进崇高的情感世界,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成长,以便日后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和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时,能够既具备渊博的学识又能汇通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近来,钱老还特别强调:“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大成智慧教育要求把理、工、文、艺结合起来的重要目的。 前人的知识和经验都在计算机中存着 总之,钱老对大成智慧教育的设想,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人-机结合等多种教育方式,培养青年人具有大智、大德的思维结构和内涵,让年青人的思想奔放驰骋在一个广阔而科学的天地。有了这样思想文化基础的硕士,适应能力很强,进入任何一个专业工作都可以,改行也毫无困难,处处可以乘风破浪,他们既是全才,又是专家,是全与专辨证统一的一代帅才、将才,新世纪的主人,“新的人类”。 “希望在青年”,钱老多年来,一直主张逐步实行大成智慧教育。他曾说:“信息革命的主要影响在于,它把人脑记忆大量观察到的事实这一繁重的工作解放了。从前有个词,叫‘皓首穷经’,就是说要读一辈子的书,来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现在不必了,都在计算机中存着,只要你学会操作办法,去查就是了。怎么查?那就用我们过去说的科学技术体系,按这个体系去找。这一套东西有两个方面的启发:一是自古就有培养‘神童’的说法,但在怎么培养的问题上,各说各的,并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办法。今天有了信息革命这套东西,在培养‘神童’问题上就有了一个可操作的路线,这就是我说的大成智慧教育。二是生产的社会变化问题。从前人类的社会生产,体力劳动是主要的,脑力劳动所占比重较少,就是到资本主义社会也如此。信息革命带来的一个变化是,体力劳动会逐渐减少,而脑力劳动会逐渐增加,所占比重会超过体力劳动。所以,人类的劳动将重点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由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也能够提供这样的社会条件。由此可见,我们今天搞的这种大成智慧,不但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附件 3 部分西方人对《易经》的看法: 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c9961d0100g4fo.html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 J.Needdam )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盛赞古代中国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并将《周易》称为“万有概念宝库”。他曾经总结出中国有 26 种重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推动了西方的产业革命。他指出:“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 15 世纪以前更是如此。” 布莱尼茨是德国启蒙运动中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德国以及欧洲历史上最后一个各学科的通才。他的逻辑推理不可谓不精妙,可是他却说:“因为问题在于证实古代中国人的学说的价值以及古代中国人远远胜于近代人”。 克里斯多朵夫·巴特克曾经说:“易经令人惊奇地接近真理,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地球的生命秘密同易经的结构密吻”。六十四卦象严格地对应着遗传密码中六十四个脱氧核糖核酸( DNA )密码因子。四对硷基(八个数)恰巧与四阴四阳的八卦吻合,而 384 个阴阳键,也与《周易》中 384 个阴阳爻严丝合缝。 美国 CARY FBAYE 于一九四五年在瑞士为《易经》作序:“谈到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是中国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的定律,都是很短命的被推倒;而中国的易经,自古以来,相沿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 诺贝尔奖获得者——查理·威尔海姆(经济学家)评价中国的《易经》:“知识经济正在改变我们的时代,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实在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了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遍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 物理学家、耗散结论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科学界公认的现代科学方法与传统的创建人,对牛顿的机械纲领进行批判的第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认为:“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启迪的源泉。”(引言见普利高津著《从混沌到有序》)。
个人分类: 时间空间|168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唯物主义时空质能观
physics100 2012-10-9 15:12
世界观是人们认识和观测世界的基础。本文综合分析了时间的单向均匀流逝性、三维空间的各向同性,展示了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批驳了唯心主义时空观。在对质量和能量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质量是物质世界的本质,能量是物质的状态属性,质量与能量不能相互转化。 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dbname=CJFD2007filename=KJXI200718010
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是流动的空间,空间是凝固的时间
热度 1 sheep021 2012-9-29 21:09
时间是流动的空间,空间是凝固的时间
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 时间、空间不过是人类观察客观世界的两种角度。二者看似毫不相干,其实是同一世界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动态的,一个是静态的,时间,不过是运动的空间,空间,不过是凝固的是时间。如同光的波粒二象性,波与粒子,看似截然相反,其实不过是光的两个表象而已。 因为相反,所以相成。因为相异,所以相融 。世界就是这么和谐,从来不 非此即彼,水火不容 。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3392 次阅读|1 个评论
时间之问:有过去与将来吗?
热度 5 ssglwu 2012-9-25 09:02
时间之问:有过去与将来吗?
吴国林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 从心理学来看,我们知道有过去与将来的区别,但这种有多实在? 从牛顿第二定律来看,时间是可逆的;在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波动方程中,时间也具有可逆性。在量子宇宙学中,时间为虚时间,没有之前与之后的区分。 在一个可逆的时间中,时间还有过去与将来吗?如果有,过去与将来的区别是什么? 时间是一种存在(是,being)吗?它如何“是”?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量子信息哲学|3326 次阅读|9 个评论
系列论文之一:以“客体无时间属性”揭示物理学“时空观”错误
wujg699 2012-9-16 15:53
“物理哲学重构”系列论文之一: 以“客体无时间属性”揭示物理学“时空观”错误 吴建国 (南京邮电大学 校学术委员会办公室,南京 210046 ) 摘 要:客体世界中的客体只有现在“属性”(如运动、相互作用);为描述客体属性,主体只能采用拍摄历史影片的方法来建构主体世界(物象世界),引入“时间”参数来描述客体属性。有时间长度的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主体世界之中。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和“相对时空观”均存在“主客不清”错误,没能走出“时间测量陷阱”和“等式陷阱”等。 关键词:物理学,时间,相对论,时空观 现代物理学“假说”众多,注定很多是“神话故事”或者“数学故事”。而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是按“科学规范”来编造的,多有实验事实支撑。哲学职责就是对这些故事进行“去伪存真”和“去繁存简”;最基本方法就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沿“主客二分”去追查“客体世界‘存在’与主体世界‘建构’”之间的关系误区。 造成这种主客关系误区的主要因素,不只是认知能力问题(如能够经验到),还有认知习惯问题(如主客指称习惯、描述习惯等)。本文揭示主体“采用历史影片方法描述无历史的客体属性”这种认知习惯,进而批判了物理学最基本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的隐含陷阱,揭示了物理学从伽利略、牛顿时代以来的“绝对时空观”、爱因斯坦时代以来的“相对时空观”各自隐含的错误。 一、客体世界有“空间”而无“时间” 客体世界,由客体与空间构成。客体世界是个“现在”的“唯一”世界,客体与空间都是没有历史的“真实”存在。客体世界中,客体及客体间正在发生的作用关系(事件)都是没有“时间长度”的东西。 1 、客体相对于空间有个“存在属性”——运动。不同的客体可以具有不同的运动属性特征--运动速度。 客体,可以分为非结构体(即原子思想中的原始粒子,可以称为物质)和由原始粒子构成的结构体(即物体)。原始粒子(也许如光子、中微子等)运动属性与结构体(物体)运动属性不同;前者运动速率不可被客体间相互作用改变,而后者却可以。 结构体(物体)永远不能被加速到原始粒子的速率,否则结构体解体。因此可说“世上没有超光速运动的物体”、“光(或其它原始粒子)速是极限速度”。 物体都是个小客体世界。这是主体用系统论方法对客体世界的认知方法。 2 、客体还存在另一个属性——相互作用(显现为力的作用,功的传输、能量变化)。物体运动速度会因相互作用而改变。 物体(结构体)是可以灭亡的,但物质(原始粒子)却是不生不灭。空间,作为客体世界的存在物,也不生不灭。 客体的运动属性、相互作用属性,使客体世界的结构形态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客体世界“存在”总是有唯一的结构形态。就是说,客体世界虽有“结构形态变化”,但客体世界作为“存在”都是变化着的“唯一性结果”。 各层次的客体世界,因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而变化;又因内外部因素是个无限变量集,导致“变化”具有不可逆性。客体世界中不存在“逆过程”,只存在“相似过程”。 二、主体世界有“空间”也有“时间” 为预测客体世界(整体或部分)的变化,描述(各层次)客体运动属性,主体只能采用“历史影片分析方法”,引入一个在客体世界中没有对应物的参变量――时间。时间是个主体性参数。 主体认知过程,是在主体世界中,为所有的客体、空间及关系事件建立对应的物象。客体世界中客体变化了(如位置关系变化),主体世界中相应物象也要相应地变化。客体变化后,以前的形态就消失了,但物象的以前形态却依然存在。这样,客体依然唯一,而主体世界中却有了相应的客体物象变化的历史记录影片(这影片长度就是时间参数长度)。通过对这些影片分析,就能得到该物象的参数及其参数变化,从而描述客体属性的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律,从而实现对客体属性的描述。 因果关系,是“客体相互作用关系”的历史表达,它只存在于主体世界。客体世界不存在因果关系,只有相互作用关系的历史描述。因果关系是历史链状关系;相互作用关系是没有历史的现实关系。 客体世界不存在“时间”,客体事物没有时间长度属性。有时间长度的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主体世界之中。客体世界有变化,但客体世界不存在“历史”。 客体世界中,空间位置间有距离,但路程却是主体世界中的物象才有的参数。 三、主体世界“空间象”的两种描述方式 客体在空间中运动(空间关系变化)。物体(结构体)运动速度不断因相互作用而变化,在空间中的位置也不断变化。如何描述这种变化?主体需要在主体世界中建构相应的物象来对应,用物象参数变化来描述。但在建构主体世界时,“空间象”有两种描述方式。 按牛顿经典力学理论的描述方式, “空间象”是均匀的(曲率为零),客体位置变化是由客体间相互作用(引入“力”参数)导致的。在这种描述方式下,空间是同质的参量,空间关系与时间参数不相关联。 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描述方式,“空间象”是非均匀的(曲率不等于零),这种非均匀性是由客体(物质)将空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场化所致。在这种描述方式下,空间参数非同质,空间关系与时间参数相互关联。 在客体世界中,空间是不依主体如何描述而变的客观自然存在。在主体世界中,用“牛顿描述”或“爱因斯坦描述”建构空间象都是有问题的。前者问题出在主体不是上帝,不能做到即时观察;后者问题出在“空间不同质,无法进行客体运动属性比较”,导致“时空过程解释”混乱。 在客体世界中,要确定某一客体的空间位置,只能用与其他客体的空间关系来确定;用它与某组并不共面的四个客体的空间位置关系。这是最简的确定位置方法,但存在四客体运动问题。 在主体世界中,空间象有坐标参数,可用三维(最简捷)或多维坐标参数来标示位置,但因“主体运动差异”存在原点能否对应问题。 四、主体的“计时原理”与“计时制式” 主体是怎样计量时间?为说清这个问题,必须先讲 “计时原理”与“计时制式”这 两个问题。 1 、计时原理,核心 是“共存即共时原理”,可表述为“客体两次相遇之间的存在时间相等”。 B A 图 1 ,短箭头表示钟表;长实箭头表示主体;长虚箭头表示其他客体。 A 、 B 分别表示起始相遇。 正是依据这一原理,主体采用同一个周期性变化的客体(钟表等)连续相遇,“主体自身物象”就得到有单位(钟表单位)的时间长度参量值——“存在时间”。其他客体与主体共存时,这些共存客体的物象也就可以换算出时间长度参量值。 如图 1 所示,短箭头所示客体的运动周期是“ a ”(年或月或秒等,是时间单位),那么主体与其它客体在 A 、 B 两次相遇,则这些客体有相同的“存在时间 T AB ”,数值均为 t ,有 at=T AB 关系。 客体世界“存在”的唯一性,决定“存在时间( T AB )”是同质的,是“伽利略、牛顿理论描述”中的“绝对时间”。但是“存在时间”不能如他们那样理解为客体属性,它只是主体采用“无信号参与”的直接式计时结果。对此理解的关键,在于牢记“客体世界无时间”。 2 、 计时制式, O B A 图 2 计时制式,通常是由于主体要借助“信号”来间接实现“两次相遇”造成的。设主体(甲)与客体( M )运动方向夹角为 θ ; M 经过存在时间 T M 到达 B ,然后放出信号客体( X ); X 经过存在时间 T X ,与甲相遇在 A 点,测得 M 存在时间(或称运动时间)为 T M 测 。则有: T 甲 = T M + T X ………………………………………………(式 1 ) 问题是,在主体认知习惯中: T M 测 = T 甲 = T M + T X = T M ( 1 + T X / T M )=β T M 其中β作为系数表征一种“计时制式”,β由 V 甲 、 V M 、 V X 、 θ这四个变量共同决定。更复杂的制式,甚至有起始信号、终止信号之分,导致夹角变量也相应变多。总之,计时制式表征的是主体计时的物理过程,不同的物理过程有不同的计时制式。 3 、时间共约 “时间共约”目的是引导主体实现再次相遇。异速运动的主体对同一客体对象拍摄的历史影片“制式”不同;但采用“客体时间尺(钟表)计量自己的存在时间”,也是可以实现“时间共约”。作为客体时间尺(钟表)和空间尺(某客体长度),本身并不随主体、对象客体运动而改变。 五、速度公式背后隐含的认知“陷阱” “速度 = 路程 / 时间”,是物理学最基本公式。但用“主客二分”,发现其背后隐含许多“陷阱”。 陷阱之一:用“平均速度”去指称“客体属性”,无论计算平均速度时,所用历史长度(时间)有多短,都存在“粗略描述陷阱”和“历史等于现实陷阱”。著名的芝诺悖论“阿基利斯追龟”揭示的正是这“历史等于现实陷阱”。 陷阱之二:客体世界中无“路程”,只有“距离”。主体世界中,“路程”是主体“测量到的距离累积”,存在“主体自身运动”引起的“主体差异陷阱”(伽利略变换就解决此问题)。 陷阱之三:客体无“时间属性”,物象有“时间属性”。时间值(属物象特征)随主体录制历史影片制式(由主体的运动属性特征、被测客体的运动属性特征、信号客体的运动属性特征、三者的运动方向夹角等四个变量决定)而变化。这导致 “时间制式陷阱”。爱因斯坦发现了这个“时间制式陷阱”,却没有真正找到走出陷阱的方法,其“时空观”反而加重“主客不分”的混乱。 人们很难接受“客体世界无时间”,是因为习惯了把物象属性指称给客体,习惯了用历史影片分析方法得出客体属性特征结论。 客体世界 主体世界 名称 属性 特征 存在性 名称 参数 数值 存在性 客体 运动 速度 现实 物象 速度 平均速度 历史 空间 距离 确定值 现实 路程 主体测量结果 历史 时间 某“制式”影片长度 历史 六、近现代“时空观”的发现与错误 从古代到伽利略、再到爱因斯坦,在“时空观”问题上都没有真正做到“主客二分”。伽利略与爱因斯坦都发现“好问题”,但他们“时空观”却错在不同之处。 1 、伽利略的发现与错误 伽利略发现“好问题”:人们在测量“路程”时,实际上只是测量出“主体与客体的相对路程”(表观路程)。或者说,用“客体世界中主体与客体的路程之差”,来对应“客体运动路程”。而这种认知习惯性错误,是由于“主体不能确知自己作为客体的运动速度”所致。 A C B x y z D 图 3 如图 3 所示:主体(甲)与对象客体( M )同时从 A 点位置出发,两者各有运动速度( V 甲 、 V M )。当 M 到达 D 点时,甲到达 B 点。伽利略发现,主体本该用 AD 路程来计算 M 的平均速度,但却只能用 BD 路程。为能够用 BD 来表征出 AD ,提出“伽利略变换”。 伽利略变换错在: ①认为:主体总是能如上帝那样“即时测量时间”(即测量没有“过程”),所以仍然采用主体运动时间( T 甲 )=对象运动时间( T M );没能走出“时间测量陷阱”。 ②认为:因“ V M - V 甲 = V 相对 ”数值关系成立,就可用 V 相对 作变量来表征“ AD 与 BD 之差值”。然而, V 相对 表征的客体对应物并不唯一(可有无数个,有些是运动方向夹角造成的),而“ V M - V 甲 ”表征的客体对应物是唯一的(对应于“ V M 与 V 甲 构成的唯一客体关系”)。这就是“等式陷阱”,后来爱因斯坦相对论也栽倒在这陷阱之中。 2 、爱因斯坦的发现与错误 爱因斯坦等发现“好问题”:仍如图 3 所示,当对象 M 到达 D 点后,需要派个信使( V 信 )去向主体甲报告(相遇在 C 点,信使运动了时间 T 信 );这样,就有“ T M = T 甲 - T 信 ”成立,同时主体观测到 M 的路程是 CD ,而非 BD 。从而发现了伽利略没有注意到的“时间测量陷阱”。 爱因斯坦相对论错在: ①虽然发现“时间测量陷阱”,但没能彻底揭开这陷阱的结构机制。他将信使速度固定为光速( C )、将运动夹角 θ 设定为 0 ,然后仍然用“ V 相对 ”作为描述“时间增量 T 信 ”和“路程减量 AC ”的单一变量;没有看到这本应该是由四个变量( V 甲 、 V M 、 V 信 、空间夹角θ)组成的客体系统关系。当然,信使也不是必然为光(速度 C )。 ②狭义相对论仍陷在“等式陷阱”中,仍然认为:相对速度“ V 相对 ”相同时,就有相同的变换系数。那就产生“ V 甲 - V 乙 = V 乙 - V 丙 = V 相对 ”关系成立时,如何能让“ V 甲 - V 乙 ”与“ V 乙 - V 丙 ”具有相同的变换系数?而只好采用这两种体系变换系数的几何平均数,作为“共轭变换系数”。当观测对象为光( C )、信使也为光( C ),按图 3 所示情况,“共轭变换系数”就等于洛伦兹因子。爱因斯坦用 V 相对 作变量强制出一个公式,却失去了物理过程解释。 ③没能揭开“时间的主体性本质”,导致“时空观”不能区分主客世界。这也导致随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而来的“尺缩钟慢”、“双生子等悖论”、“虫洞”、“穿越”、“平行宇宙”、“时间旅行”、“快子说”、“四维或多维时空”等等“科学故事”层出不穷。 ④ 没能细分出“存在时间、观测时间、客体速度、观测速度、客体距离、观测路程”等新概念,没能走出“速度、时间、路程”等原始概念隐藏的指意混乱,也没有厘清“共存即共时原理”,导致“详谬”丛生。 由此可见,揭示爱因斯坦相对论“问题”,不能如物理学家等“官科们”那样想用现代物理实验去解决,也不能如“民科们”那样想从该理论架构内找到解决办法;出路在通过“哲学批判”,对“时间、速度、路程”这些习以为常的概念本质再揭示。 七、“历史影片”转录时有“尺缩钟慢”现象 主体为描述客体世界变化,只能采用“历史影片法”;影片长度就是时间长度,分析影片能得到物象间时空关系。 由于主体是在自身“运动”条件下,依靠“信使”传达完成的对客体运动的影片拍摄,所以客体事件发生“时刻”与影片中记录事件发生的“时刻”有换算关系。如图 3 所示,物体 M 在 T M 时间已经到达 D 点,但主体的记录影片中是经过( T M + T 信 )时间后才到达 D 点。 由于主体间“运动速度”差异,导致他们对“同一客体运动”所录制的历史影片各不相同。在这些 “历史影片”中,时间、路程各不相同,互相间有换算关系(不同于伽利略变换、不同于洛仑兹变换)。按此换算关系,让两个主体的“历史影片”能够相互比较和转录。 由于主体自身运动原因,使得测量结果产生伽利略变换;又由于须有“信使”参与测量的作用,产生新的变换因子,从而使运动速度不同的主体间在测量结果上存在“异质”。爱因斯坦把这种换算关系不太恰当地比喻为 “尺缩钟慢”。其实,并不是客体世界中真发生了“尺缩钟慢”。它是指主体世界间采用的历史影片录制“制式”(由四个变量所决定)不同,两个主体世界的“时间参数值、路程参数值”不同质。历史影片录制“制式”差异,决定时间的主体性,这就是爱因斯坦所强调的“没有绝对时间”。 这些“尺缩钟慢”现象都只存在于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无关;客体世界绝不会因此而出现“时空穿越”,更不存在“双生子悖论”等问题。只要这双生子共存于世(不论相距多远,也不论运动属性有多大差异),双生子的存在时间就相等。 八、用辩证唯物论区分主客世界的科学意义 科技哲学肩负揭批“科学事故”的使命。解决这类“科学事故”不仅需要逻辑推理和想象力,更需要用辩证唯物论原则来消除“主客不分”。“科学事故”多是,由主体测量值与客体属性区分不清、物理概念指意不清、测量过程指意不明等因素导致的。 辩证唯物论揭示,“时空穿越”只能是主体世界那些历史记录片中“客体物象关系”上的因果次序混乱。客体世界中,现实“相互作用”是 “存在”大舞台上的唯一现场导演。这“大舞台上”有不断变化的客体及客体关系,但客体世界有唯一的存在形态结构(即没有‘平行宇宙’);这个存在形态结构可能因相似而表现出周期性,但不存在“因果关系”,不可能出现“演进次序混乱”。 参考文献: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 许良英、范岱年编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爱因斯坦文集(第二卷) . 范岱年、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 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赵峥 . “相对论、宇宙与时空”连载――爱因斯坦与狭义相对论 . 大学物理, 2009 年。 吴建国 . 对光速理论相关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审视 .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2 年 1 期。 吴建国 . 科学知识:从个体建构到社会化生产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第四章。 收稿日期: 2012 年 7 月 — 作者简介:吴建国( 1965-- ),克山人,科技哲学博士,南京邮电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科技哲学、知识产权管理等。 这换算 关系推导相当简单,在参考文献 中已经展示;为便于理解,作者精简为《从“物理过程”出发逐级重构“相对论”》一文。
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列论文之二:从“物理过程”开始逐级重构“相对论”
wujg699 2012-9-16 15:48
“物理哲学重构”系列论文之二: 从“物理过程”开始逐级重构“相对论” 吴建国 (南京邮电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办公室,南京210046) 摘要: 爱因斯坦相对论面世百余年,其诸多“详谬”昭示其存在缺陷;用现代物理实验仍然无法解决(官科想法),也无法从其内部找出错误(民科做法);其实问题就隐藏在 习以为常 的“速度、时间、路程”这些概念背后,只有用哲学拷问才能揭示。 本文从“物理过程”出发,将“时间、速度、路程”等概念进行细分后,按影响主体测量的因素扩展进路,应用“存在时间相等原理”逐级重构相对论;从而顺畅解决了“相对论”相关系列问题。 关键词 :物理学,时间,相对论,时空观 爱因斯坦说:“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p292 相对论是讨论主体对客体运动观测结果差异性问题的科学理论: 其一,主体观测结果与客体实际运动过程的差异性;其二,主体间对客体运动观测结论的差异性。 伽利略变换就是最为初级的相对论建构。爱因斯坦相对论已被视为现代科学支柱,但它也在“客体世界”唯一性与“主体世界”差异性关系上存在致命问题,从而无法明晰地说明差异产生的物理过程,甚至用“主体世界”的差异性(相对时空观)否定了“客体世界”的唯一性(无时间属性)。 一、从“主客二分”重释两个原理 客体世界由客体和客体间关系(事件)所组成。在客体世界中,没有不在空间中运动的客体,也没有不运动的观测者。在空间中,客体间相互作用着;物体的运动速度因与其他客体相互作用而改变,均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状态。 在主体世界中,物体的某一段空间运动轨迹称为路程(S),完成这段路程所需要的时间(T)称为“运动时间”或“存在时间”。其中空间距离是最短的路程。所有客体都有对于空间的运动速度(即绝对速度或即时速度),路程(S)与运动时间(T)的比值即为运动速度的平均值(V)。时间与路程的长度与测量工具无关。量尺、时钟都是客体,不随运动速度而改变。 存在时间相等原理 :客体两次相遇之间的存在时间相等;主体对自身的测量时间等于存在时间。 真空光速不变原理 :光与其他物体一样都是运动客体,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并衡定为C。依据“真空光速不变原理”,其他物体的运动速度(绝对速度)可用ΨC表示。在客体世界中,运动速度(0Ψ≤1),相对运动速度(0≤Ψ≤2);在主体世界中,0≤Ψ≤2。当然所谓“真空”是指不考虑客体间相互作用;在非真空状态(如水中、空气中)空间中,光速不为C。 二、主体观测差异的过程解释 1、测量环境 在客体世界中,任何主体都是具有某一运动速度(V 主 ),不存在运动速度为零的主体。在主体世界中,不同主体有不同的测量环境。 任何物体都在客体世界中有一个“运动速度(V 物 )”,作为“观测对象”时才在主体世界中对应的“观测速度(V 测 )”(即观测路程与观测时间之比)。不同的主体与被观测客体间构成不同的测量过程和观测环境。观测过程与观测环境决定着V 物 与V 测 的差异性及换算关系。 2、时间测量 理论上,时间相对性的产生,与钟表等客体计时工具的准确性无关。按“存在时间相等原理”,主体对自己的存在时间是可以测准的,手表所显示时间,就是主体自身的存在时间;因为主体与手表时时相遇。 主体可借助信号(可以是任何运动客体V 信 ,但通常是声波、电磁波、光等)来实现与观测对象的间接两次相遇。当物体(N)开始某段路程时,它须先向主体发出一个起始信号并需要时间(T 信起 );主体(甲)遇到这个起始信号时开始计时,并在遇到终止信号(用时T 信止 )时计时结束,用时为(T 甲 )。设物体(N)完成某路程用时(T N ),则有时间关系: T 甲 =T N +T 信止 -T 信起 。 当T 信起 =0时(主体与对象相遇起点),T N =T 甲 -T 信止 。 3、路程测量 为简便, 假 设所有 客 体(包括主体)均以某一固定速度在空间中运动(即设空间中没有力的作用 ,对应于惯性系 );并设 T 信起 =0时(主体与对象相遇在起点) 。 以伽利略变换推导为例(如图1),假设主体(甲)使用坐标系(xyz)并与物体M同时从A点沿X轴作匀速直线运动。当物体M到达路程终点D时,在客体世界中实际的运动路程为AD。按伽利略变换,主体(甲)获得的测量路程为BD。 主体(甲)在与物体M此运动路程的终止信号相遇点为C,测量路程是CD,而不是BD或AD。考虑到主体运动(V 甲 )与对象速度的角度α,则观测路程: (S 测 )= 1/2 4、测量值计算 以最简化的测量条件(图1所示)为例。设AD=S 0 ,物体M的运动速度为V M 、从A到D所用时间T 0 ;终止信号为速度为C的光子、其运动时间T 信 ;主体的运动速度为V 甲 。此时,主体获得M此运动的测量时间(T 测 )、测量路程(S 测 )、测量速度(V 测 )。 在此测量条件下,T 测 =T 甲 ,T 信 =(V M -V 甲 )/(C+V 甲 ),甲与M相对速度V M甲 =V M -V 甲 T 测 =T 0 +T 信 =T 0 =T 0 =T 0 ……式(1) S 测 =V M T 0 -V 甲 (T 0 +T 信 )=T 0 (V M -V 甲 ) =S 0 (1-V 甲 /V M ) 式(2) V 测 =S 测 /T 测 =(V M -V 甲 ) =V M (1-V 甲 /V M ) …………………式(3) 依据式(1)可知:此测量条件下,时间测变系数β 甲 =(C+V M )/(C+V 甲 )。 依据式(2)可知:此测量条件下,路程测变系数δ 甲 =(1-V 甲 /V M ) 。 依据式(3)可知:此测量条件下,速度测变系数μ 甲 =(1-V 甲 /V M ) 。 5、感受值计算 当主体假设自身为静止(等于把自己作为客体世界的中心)时,把V 甲 =0代入式(1)、(2)、(3),则主体“测量值(T 测 、S 测 、V 测 )”变成“感受值(T 感 、S 感 、V 感 )”。 T 感 =T 0 +T 信 =T 0 =T 0 (1+V M /C) S 感 =T 0 (V M -V 甲 ) =T 0 V M =S。 V 感 =(V M -V 甲 ) =V M /(1+V M /C) 在此情况下,V M 代表观测对象M的空间运动速度,C代表终止信号的空间运动速度,V M /C成为影响主客差异性的唯一变量。在日常行为中,主体通常使用“感受值(T 感 、S 感 、V 感 )”来工作和讨论问题,这让人们能够进行沟通和校对,并且接近客体“实际值(T、S、V)”。在V M /C值很小(远小于1)时,使用“感受值”不会显示出问题。只有当面对高速物体(V M /C向1趋近)才会导致“感受值”与“实际值”差异严重。 三、惯性系间换算 在客体世界中,想指定空间中某客体的位置,至少要明确它与四个不共面客体的位置关系。这四个客体构成一个参照系。坐标系是主体建构“主观世界”的工具,其中三维坐标系最简洁。主体将客体的运动参数与自建三维坐标系中数值相对应。这种对应关系是“实际值(T、S、V)”与“测量值(T 测 、S 测 、V 测 )”关系。原点运动的三维坐标系都是动坐标系。主体只能使用动坐标系,且把自身设为原点的坐标系最常用(此坐标系的运动速度为V 主 )。静坐标系(也称绝对坐标系,V 甲 =0)是理想化的公共坐标系。以固定速度(V)运动(不考虑客体相互作用)的坐标系称为惯性系。 对于图1所示的甲(V 甲 )主体所使用的惯性系K(xyz),式(1)、(2)、(3)说明了它与客体M运动参数所具有线性对应关系。设有主体乙(V 乙 )使用坐标系K’,K’与K仅为运动速度的大小不同(V K‘K =V 乙 -V 甲 )。同理,代入式(1)、(2)、(3)得到惯性系K’与M运动参数具有线性对应关系。而且还可换算得到K’与K两惯性系“测量值(T 测 、S 测 、V 测 )”具有的对应关系: T K‘测 =T K测 …………………………………………式(7) S K‘测 =S K测 / …………………式(8) V K’测 =V K测 (V M -V 乙 )/(V M -V 甲 )]…………………………………………式(9) 在具体观测环境中C、V 乙 、V 甲 、V M 都是定值,式(7)、(8)、(9)显示K’与K惯性系在“测量值(T 测 、S 测 、V 测 )”上呈差异性,也说明惯性系间“测量值(T 测 、S 测 、V 测 )”具有的线性关系。 综上所述,式(1)~(9)构成“有物理过程的狭义相对论”,可得如下结论: 其一,仅主体世界, 才有“尺缩钟慢” 的相对性 。 它由主体运动、对象运动、信号运动等构成的物理观测过程所导致 ,并决定主客间换算系数β、δ、μ。 其二,其他条件相同、V 乙 与V 甲 确定时,T 测 、S 测 、V 测 比值都有线性关系,惯性系间有等效性。 其三,其他条件相同、主体均假设自身静止时,T 感 、S 感 、V 感 均相等,物理定律能同样适用。 四、剖析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导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以及洛伦兹变换)推导中,均只有坐标系间相对速度(V)这一个变量 。假设三个仅运动速度不同的坐标系K、K’、K”存在,其中默认K为静止坐标系,V K =0(把K作为参照标准)、V M =C时,V K ’ -V K =V K ’ K 从式(7)、(8)、(9)得到下面关系式: T K‘测 =T K测 C/(C+V K‘K )……………………………………………………式(10) S K‘测 =S K测 (C-V K’K )/(C+V K‘K )…………………………………………式(11) V K’测 =V K测 (1-V K‘K /C)………………………………………………………式(12) 这相当于是“感受值(T 感 、S 感 、V 感 )”在不同惯性系K与K’间进行同质化的换算。 再设K”是与K相对速度为(-V K‘K )的坐标系。按K’与K的换算关系,将(-V K‘K )代入(10)、(11)、(12)得如下关系式: T K“测 =T K测 C/(C-V K‘K )……………………………………………………式(13) S K“测 =S K测 (C+V K’K )/(C-V K‘K ) …………………………………………式(14) V K“测 =V K测 (1+V K‘K /C)……………………………………………………式(15) 因无法确定K的运动方向,导致无法区分其与K’、K”相对速度的正负。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以及洛伦兹变换)认为,在(V K‘K )、(-V K‘K )量值相等(同为V ) 情况下,K’与K”应当有相同换算系数。为使T K”测 =T K‘测 能够成立,只好硬性采用把式(10)、(13)换算系数的几何平均数作为“共轭换算系数”γ=(1-(V/C) 2 ) -1/2 。同理,式(11)、(14)的“共轭换算系数”为1,式(12)、(15)的“共轭换算系数”为1/γ= 1/2 。就得到如下关系式: T K”测 =T K’测 =T K测 (1-(V/C) 2 ) -1/2  ……………………………………式(16) S K”测 =S K’测 =S K测 =S。…………………………………………………式(17) V K”测 =V K’测 =V K测 1/2  ……………………………………式(18) 其中γ=(1-(V/C) 2 ) -1/2 等同洛伦兹因子。因为洛伦兹因子大于1,由此爱因斯坦按式(16)说,时间在与K有相对速度(V)的坐标系K’或K”中同等程度地膨胀了;按式(17)说,三个坐标系中路程“感知值”均等于“实际值”,路程不变;按式(18)说,只好解释为坐标系K’或K”中,衡量路程长度的“尺或量杆”按1/γ= 1/2 系数进行收缩。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仍陷在“等式陷阱” 中,仍然认为:主体间相对速度“ V 相对 ”相同时,就有相同的变换系数。那就产生“ V 甲 - V 乙 = V 乙 - V 丙 = V 相对 ”关系成立时,如何能让“ V 甲 - V 乙 ”与“ V 乙 - V 丙 ”具有相同的变换系数?而只好采用这两种体系变换系数的几何平均数,作为“共轭变换系数”。当观测对象为光( C )、信使也为光( C ),按图 1 所示情况,“共轭变换系数”就等于洛伦兹因子。 爱因斯坦这种强制使用“共轭换算系数”(洛伦兹因子)进行坐标系间量值变换,只能作数学近似性描述 , 但 不能做到物理过程确切描述。 爱因斯坦用 V 相对 作变量强制出一个数学公式,却失去了物理过程解释。 五、释解爱因斯坦相对论案例 1、“火车厢案例” 如图2所示,有一火车厢(长度为2L)相对于站台以V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这会使问题变得简单些);在经过站台上某人(乙)时,处于某车厢中间的某人(甲)向车厢前端A、后端B各发一个光子(A与B);当光子到达车厢两端时车门打开(或者让灯开灭,都是向观测者发射信号光子),即发生事件A与B。 在物理过程中,在甲发射光子后,经L/(C+V 甲 )时间,事件B发生;甲发射光子后,经L/(C-V 甲 )时间,事件A发生。前者是光子A对前车门的追击问题,光子A运动时间 T A0 =L/(C-V 甲 );后者是光子B与后车门相遇问题,光子B的运动时间 T B0 =L/(C+V 甲 )。 首先,在甲的观测环境下: 对于事件A,当把 V M =C、 T A0 =L/(C-V 甲 )代入式(1)得: t 甲A测 = T A0 =2CL/(C 2 -V 甲 2 )   对于事件B,当把 V M =C、V 甲 变为(-V 甲 ),则 T B0 =L/(C+V 甲 )代入式(1)得: t 甲B测 =2CL/(C 2 -V 甲 2 ) 也就是说,尽管A、B两事件在客体世界中不同时发生,但对于观测者甲来说这两件事都是在经过2CL/(C 2 -V 甲 2 )时间之后同时观测到的,而且无论V 甲 、L取何值均如此。 其次,在乙的观测环境下: 对于事件A, T A0 =L/(C-V 甲 ), T 信 = T A0 (C-V 乙 )/(C+V 乙 )代入式(1)得: T 乙A测 = T A0 +T 信 = =2CL/ 对于事件B, T B0 =L/(C+V 甲 ), T 信 = T B0 (C+V 乙 )/(C-V 乙 )代入式(1)得: T 乙B测 =2CL/ △ T 乙AB =T 乙A测 -T 乙B测 =4C 2 L(V 甲 -V 乙 )/ 所以在V=V 甲 -V 乙 0条件下,主体乙看到事件B先发生(即后车门先开);△ T 乙AB 由V 甲 与V 乙 共同决定。 2、双生子佯谬案例 双生子两次相遇间“存在时间”相等,不会出现一个年轻而另一个变老的现象(客体世界不存在“钟慢尺缩”)。但在运动属性特征上(速度)不同的期间内,由于双生子的客体运动速度不同,两人在观测同一个运动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观测结果。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没有“存在时间(运动时间)”与“观测时间”的概念区分,无法说明:主体“坐标系”间有“观测时间”的换算关系(尺缩钟慢),而客体世界没有换算关系,不存在“存在时间”变长短的问题。即客体世界没有“穿越剧”,没有“双生子因运动速度影响‘存在时间’(年龄)”问题。 3、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案例 这个实验设计是让一个观测者(V 甲 )同时观测两个运动方向互相垂直的“定观测路程(L)”的光速运动。如图3所示,这个实验是让观测者(V 甲 )观测到一束光从A到B往返,这在客体世界中实际运动是从A经C到D(此光子M与甲再次相遇于D点);而同时发出的另一束光,则是从A经E到F(此光子N与甲再次相遇于F点);且两束光的观测路程相等(同为L)。 首先,计算ACD光束M所用时间(T ACD ):设观测路程AB长为L,则 T ACD =2 1/2 /C=2L/(C 2 -V 甲 2 ) 1/2 其次,计算AEF光束N所用时间(T AEF ):此时观测路程也是L,则与甲先是差程时间L/(C-V 甲 ),后是相遇时间L/(C+V 甲 );两部分时间之和为T AEF 。 T AEF =L/(C-V 甲 )+L/(C+V 甲 )=2LC/(C 2 -V 甲 2 )=2L/(C 2 -V 甲 2 ) 1/2 比较上面两式可知: T AEF =T ACD C/(C 2 -V 甲 2 ) 1/2 =T ACD /(1-V 甲 2 /C 2 ) 1/2  ………………………式(19) 式 (19) 系数就是洛伦兹因子。 即只要主体不是绝对静止的, 洛伦兹因子就存在; T AEF 与 T ACD 就不会相等, 主体甲就不会看到两光子再次相遇于同一点。 4、重释“光速不变” “光速不变”是指光子(电磁波)作为客体在真空中传播速度衡定为C;但作为测量对象在不同主体(惯性系)中的测量速度以及与其他对象的相对速度均可不同、并可大于C,但均不能大于2C。 六、相对论的四级近似建构 一级近似的相对论建构 :仅考虑主体运动因素影响因子。 如图1所示情况下,在仅考虑主体运动因素影响情况下(伽利略变换),产生一级变换系数。其中一级时变系数为1,一级尺变系数为(1-V 甲 /V M ),一级速变系数也为(1-V 甲 /V M )。变换公式如下: T 测 =1*T 0 S 测 =(1-V 甲 /V M )L V 测 =(1-V 甲 /V M )L/T 0 二级近似的相对论建构 : 当同时又考虑到信号运动影响情况下,产生二级变换系数。其中: 二级时变系数为:(C+V M )/(C+V 甲 ) 二级尺变系数为: 二级速变系数为: 。 前面讲到的β 甲 、δ 甲 、μ 甲 均为两级变换系数之积。 如目前流行的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近似于此类建构。 三级近似的相对论建构 :把运动物体在空间中受衡定力作用(即加速度为常数)因素也考虑后的相对论建构。 四级近似的相对论建构 :把普适条件再推广为受力非衡定(也是函变量)的相对论建构。 参考文献: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 许良英、范岱年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爱因斯坦文集(第二卷) . 范岱年、赵中立、许良英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 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赵峥.“相对论、宇宙与时空”连载――爱因斯坦与狭义相对论 .大学物理,2009年。 吴建国. 对光速理论相关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审视 .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 2012 年 1 期。 吴建国.科学知识:从个体建构到社会化生产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四章。 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杨润殷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
30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列论文之三:“光速不变原理”隐藏的概念与过程问题
wujg699 2012-9-16 15:29
“物理哲学重构”系列论文之三: “光速不变原理”隐藏的概念与过程问题 吴建国 (南京邮电大学 校学术委员会办公室,南京 210046 ) 摘 要: 科学哲学 司职概念批判。本文对“光速不变原理”相关概念含义进行审视,尝试从主客对应、概念指意、过程实现等角度揭示可能隐潜着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可能“猜想”。 关键词 :光速不变,时间,相对论,时空观 1905 年爱因斯坦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提到光速问题: “ 光在空虚空间里总是以一确定的速度 V 传播着,这速度同发射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 97-98 “ 下面的考虑是以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为依据的,这两条原理我们定义如下: 1. 物理体系的状态据以变化的定律,同描述这些状态变化时所参照的坐标系究竟是两个在互相匀速平行移动着的坐标系中的哪一个并无关系。 2. 任何光线在 ‘ 静止的 ’ 坐标系中都是以确定的速度 V 运动着,不管这道光线是由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物体发射出来的。 ” 100-101 “ 对于大于光速的速度,我们的讨论就变得毫无疑义了;在以后的讨论中,我们会发现,光速在我们的物理理论中扮演着无限大速度的角色。 ” 109 “ 由此,当 υ=V 时, W 就变成无限大。正像我们以前的结果一样,超光速的速度没有存在的可能。 ” 127 此后,人们逐渐把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光速不变原理”作为“光速理论”范式,并概括为:无论在何种惯性系(惯性参照系)中观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是一个常数 C ,都为 299792.458 千米 / 秒;没有超过真空光速的物质运动。 35 近百年来,人们对此“光速不变原理”多有存疑不解之处。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 2011 年 9 月 22 日报道,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 “ 奥佩拉 ” 项目研究人员使用一套装置,接收 730 公里外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射的中微子束,发现中微子比光子提前 60 纳秒到达(即每秒钟多 “ 跑 ”6 公里) 。这使人们对“光速不变原理”疑虑加重,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目前,对此要做的工作有两种,其一是验证反例,其二是审视“光速理论”。 关于重新审视“光速不变原理”,不妨假设中微子超光速现象作为“反例”一再被观测到,那“光速不变原理”是否仍具有限合理性?相对论是否依然成立?哪些推论应该更新?而哪些推论仍然有效?是用“老概念”重新界定?还是细分出新概念?等等。假使此次“反例”在验证中被消除,作为“光速不变原理”自身是否有尚不被追究的问题?是隐含在“概念”层面?或隐含在“过程”层面?多年来,这些问题不被追究,或因物理学家无力进行概念层面的哲学追究;或因哲学家不敢进行概念层面的物理追究;或因科学家与哲学家均满足于“可用标准”而缺乏追究的勇气。 一、 “光速不变原理”隐藏的表述含义问题 1 、“真空光速”概念含义问题 “真空光速”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是说“光可作无介质传播”,不同于声波那种介质振动的能量传播,是物质(粒子、束或团)的空间位置运动方式传播;从而可以去掉早先的“以太介质”设定,否定了以太说,为光量子说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是说,“光也可在介质环境传播”,光在介质环境(如水、空气、玻璃等)中传播速度相应降低(可用麦克斯韦理论解释),从而推论出“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问题在于:“真空环境”是指无其它物质、没有相互作用的空间;客体世界不存在“真空环境”;“真空光速”最可能的理解是理想环境的“极限光速”。最接近真空环境的“太空环境”中尚存在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导致光引力弯曲的引力场、能够相互干涉的其它光(电磁波)束,也存在着中微子等粒子、暗物质等等,所以客体世界中并不存在“真空光速”,光速都要有附加的传播环境条件说明。 2 、“真空光速最大”含义问题 既然说“真空光速 C ”最可能指意是“极限光速”,这符合麦克斯韦理论解释;那把“极限光速”外推成“客体的极限速度”,却是经验性的,有很大风险的“公设”。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冲击的就是这个“公设”。 问题在于:与光相比较,受传播环境影响不大的中微子(穿透力远强于光子),却可能有更为理想的“真空中微子速度”。就是说,中微子传播速度或许可以不附加存在环境条件说明,其介质速度或许与真空速度等同。仅从不受介质环境影响来说,极有可能“中微子速度”与“真空光速 C ”更相符,并大于“太空光速”或任何“介质光速”。 3 、“光速与光源无关”含义问题 一是说光子(束或团)同光源分离后,在相同介质环境中以相同的速度传播(随介质环境而变),而与光源无相互作用,不存在“光源拖曳”。二是说光束与光源分离后,立即作光速传播运动,而这变化并不是因为与光源相互作用而被加速的。 隐含问题是:曾经作为光源部分的光束何以不被加速地实现高速?这肯定应该有个唯物性的过程解释。更为关键的是,还有哪些基本粒子是如光束一样能够实现不被加速就能自动变高速?其实,也是问“光”何以被特殊?中微子是否更有资格被特殊? 4 、“光速与参照系无关”含义问题 一是说,“真空光速为常数 C ”作为客体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它与是否被观测以及如何观测无关;其二是说,虽然在不同惯性系可得到不同的光速测量值,狭义相对论认为可以通过洛伦兹因子作系数进行换算,使“真空光速为常数 C ”这一物理规律仍然成立。 问题是,人们常把它解说成:在所有惯性系中,光速测量值具有相同的量值( C )。 二、“光速不变原理”隐藏的概念区分问题 1 、“运动速度”与“平均速度”区分问题 辩证唯物论认为,运动速度是客体(结构体与非结构体)在客体世界中存在所具有的属性特征,它不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方法所得的“平均速度”。客体(结构体)在客体世界中“运动速度”虽可变,但作为“存在属性”总有唯一的值。客体世界的结构与形态因“相互作用”而不断变化,但从“存在”角度讲,它的结构与形态是唯一的“现在”。 为了描述客体世界的结构形态变化,主体世界引入了“时间”参数(来表征事物存在的延续性)。这样,在客体世界中事物只具有唯一的“时态”,没有时间长度;而在主体世界中事物具有了连续性“时态”,有时间长度。“客体存在(或运动)时间”是主体赋予客体事物因果链条的历史性参数。客体的“平均速度”是主体采用“电影胶片”式方法来历史性研究“客体运动”所得结论。客体世界中,本不存在“平均速度”所对应的现象。客体的“运动速度”这一属性特征,被主体用“平均速度”历史故事情节来描述。 主体似一架优质的历史影片记录机器,并能依靠分析历史趋势来决定“现实行为”取向。历史方法被主体本能地应用于生存与探索活动,却往往让主体产生主客不分的混乱。 2 、“轨迹速度”与“距离速度”区分问题 辩证唯物论认为,在客体世界中,客体与空间共存,客体“运动速度特征”相对于空间而存在。为描述客体运动特征方便,主体把空间作为不变背景(绝对空间)。对客体相对空间中位置变化,存在两种描述方法:其一,用前后两空间位置的距离( L )与时间( T )相比值,得“距离速度”;其二,用空间位置连接成的轨迹( S )与时间( T )相比值,得“轨迹速度”;且轨迹大于等于距离。主体用“距离速度”或“轨迹速度”描述客体的“运动速度”特征,建造了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的对应关系。因为宏观客体运动的波性不明显,轨迹速度接近距离速度;光子与中微子等粒子运动具有很强“波性”,那它们的“轨迹速度”就会大于“距离速度”。 隐含问题是: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论”中通常称“光的真空传播速度为常数 C ”。如将“真空(传播)光速 C ”理解为“光的真空距离速度为常数 C ” , 那么“光的真空轨迹速度就大于 C ”;如果将“真空(传播)光速 C ”理解为“光的真空轨迹速度为常数 C ”,倒是可能选择的方案;但那实验测得光速值(约 299 792 458m / s )属于距离速度,它肯定不能等同常数 C 。 3 、“传播速度”与“游行速度”区分问题。 爱因斯坦“光速不变论”中设定“真空中光粒子传播速度均为常数 C ”。这其中隐含着另一类问题:为什么能量不同、波长不同、振幅不同的的光粒子在“真空中”都采用统一的传播速度(常数 C )?如果说,这是光粒子出生就有的纪律特征,那也需要解释为什么这些光粒子能够在其它传播介质中自动调整为统一的传播速度(小于 C 的各种值)。 对此最为方便的想象是,光的介质传播速度是光粒子在介质中的“游行速度”(总以极限速度运动的粒子因轨迹形状而表现出的线性运动速度),各种传播介质各自为光规定了“游行速度”(有折射率关系)。所以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论”中,不但存在“传播速度”与“游行速度”关系问题,还存在“真空光速 C ”是不是“游行速度”问题。如果“真空光速 C ”不属于“游行速度”,那么为何也有统一速度 ( 常数 C)? 4 、“测量速度”与“真空速度”区分问题 历史上,关于光速值的测量曾经是一个被认为有价值的研究工作,也确实使光(粒子或光束)的“测量速度”不断趋向精确。 在常数的数据处理中,国际上一直采用最小二乘法平差来得出常数的一组最佳值。由于基本常数领域中研究工作的不断进展,常数数值也会不断更新,因此在大约十年左右将进行一次基本常数的新的平差 , 由此获得新的国际推荐值。 1986 年完成的一次平差,是由在国际科学协会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简称 CODATA )基本常数工作组的泰勒和科恩负责编纂的;按基本物理常数的 1986 年国际推荐值:真空中光速( C )的最佳实验值为 299792458±1.2m/s ,真空中光速 (C) 的供计算用值为 3.00×10 8 m/s 。 问题在于:将理论上的“真空光速 C ”等同于“光速测量值”本身就是概念混淆的作法,它只是在解决具体运用层面上最佳近似的问题,但也客观上消解了人们对两者区分的社会动力;将两者物理概念差异问题隐藏起来。 三、“光速不变原理”隐藏的物理过程层面问题 1 、中微子与光子的运动环境区分问题 “运动环境”能否对中微子、光子产生区分?中微子甚至能海量穿透地球这种传播介质(却很难观测到),对此光子做不到,就说明“中微子”受运动环境影响远比光子小。可以推论,同一实验条件下,中微子速度的“测量值”接近理论上的中微子“真空速度”效果,会好于光速的“测量值”接近理论上的光的“真空速度”效果。假定中微子、光子的“真空速度”是等同(极限速度)的,那么实验(如 “ 奥佩拉 ” 项目)“介质环境”中“中微子速度测量值”大于“光子速度测量值”一些应属于正常现象。 2 、客体(结构体)与光子(非结构体)运动方式区分问题 按辩证唯物论观点,作为客体的宏观物体与微观粒子都有与生俱来的“运动”属性(有速度差异),但两者的运动属性却可能有着本质的区别。宏观客体皆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结构体,采用结构体的运动属性――可以被变速但不能达到极限速度的运动(解体后才能达到);光子和中微子却可相对认为是采用非结构体(原始粒子),即是以原始粒子运动属性――总是以极限速度运动,在结构体中也是如此。 可以猜想的是:光子与中微子等在空间以其与生俱来的“真空速度”运动,而这种运动有两种基本方式――绕点螺旋或绕线螺旋;当一个或数个原始粒子作绕点螺旋运动之时,便形成初级结构体(如电子等),进而形成更复杂的高级结构体(如中子、原子、宏观客体等);电子湮灭,是初级结构体解体过程,是粒子从绕点螺旋运动变为绕线螺旋运动过程。 那么可把“光速与光源运动状态无关”解说为:光粒子(非结构体)从光源(结构体)分离出来,是从绕点螺旋变成了绕线螺旋运动(高速传播),不存在被加速的过程;而大的结构体分解成小结构体时,就存在不被加速就同速的现象。 假使物体(结构体)被加速到原始粒子同样的极限速度(如真空光速 C ),那结构体必然解体。所以可以将“真空光速”视为极限速度。 3 、“质量”与“真空光速 C ”关系问题 质量,是描述物体含有“物质”多少的量。物质在客体世界不生不灭,只能从一从聚集形态(物体)转变为另一种聚集形态(其他物体)。客体分为结构体(物体)与非结构体(原始粒子,或称物质)。客体均有质量,只是不能采用测物体质量的方法测到原始粒子质量(或者说,测到的都是物体)。 能量,是描述物体对其它物体做功的量。原始粒子的能量与其质量、速度成正比。设质量为 m 、速度为 C 的光粒子对其它物体能做功为 E 。如果对于匀速运动、质量为 m 的光粒子,从速度 C 降到静止,那对外做功为 mC 2 /2 ;但光粒子对其它物体做功后,其速度仍为 C (真空光速是其存在属性),可认为还放出了从静止到速度为(– C )的功( mC 2 /2 )。所以对光粒子来说,可以认为爱因斯坦 E = mC 2 这种质能关系成立。 物体(结构体)放出一颗光子,新物体就要少掉质量 m ,对环境就可做功 E( 可以用 mC 2 值来描述 ) 。新物体加那颗光子,总质量守恒;物体放出粒子而总能量减少 E 、环境获得粒子增加能量为 E (如让原子核外电子实现跃迁),总能量守恒。 4 、“真空光速为 C ”能否被加速问题 前面猜想过,光粒子等非结构体,无论是否在结构体中,都以极限速度(如真空光速 C )运动。这其中隐含着问题:为什么是常数 C 而不是其它常数?对此或许可以用宇宙大爆炸理论来解释;但光粒子等原始粒子的运动速度为什么能够不被加(减)速?光子在太阳内部传播速度很慢,是否依然仅是因“游行速度”才很慢,能否说光子等原始粒子运动速度也可被环境加减速?等等。 5 、关于“时空穿越”问题 从辩证唯物论透望,客体世界由客体与空间构成,物体是指物质非结构体(原始粒子)及其各种空间结构体,物体具有相对空间的运动属性,物体间因相互作用关系形成事件;客体世界的结构形态因“相互作用”不断变化,但客体世界及其中事物的存在具有唯一性,即客体世界中没有“时间”问题。 时间,是主体为描述客体世界结构形态的因果变化而引入的历史性参数,是用“此时”对应“存在(此在)”、用“时间长度”对应“客体世界事物因果变化历史链条的长度”。而“客体世界事物因果变化的历史链条”在客体世界并不存在。 可以说,有时间长度的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主体世界之中。客体世界事物都没有“时间长度”,客体世界中不存在“历史”。客体变化只被现存客体相互作用所导演;主体描述这种变化时,才用历史方法概括为因果律。“时空穿越”只能是主体世界事物(物象)的次序上的局部混乱。 假使人们真的能在客体世界中,实现了让物体(结构体)加速达到极限速度“真空光速 C ”,那会导致物体解体为物质(原始粒子),而不能实现“时空穿越”去到“过去”或“未来”。 参考文献: 约翰 . 施塔赫尔主编,范岱年、许良英译 . 爱因斯坦奇迹年--改变物理学面貌的五篇论文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 朱荣华等 . 物理学教程 .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 自然 科学期刊 (Nature). .http://www.nature.com/news/2011/110922/full/news.2011.554.html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 许良英、范岱年编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 爱因斯坦文集(第二卷) . 范岱年、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 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收稿日期: 2012 年 7 月 — 作者简介:吴建国( 1965-- ),克山人,科技哲学博士,南京邮电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科技哲学、知识产权管理等。
32 次阅读|0 个评论
VB 精确时间控制
zgsheng 2012-9-7 17:39
在使用VB 进行仪器操作时候,常常用到延时和时间提取等命令。一段时间摸索小有心得: 1)timer 控件 该控件在多线程编程时候用处非常大。 下面是一个网友总结的内容,我觉得很有用,部分转载如下: http://webcenter.hit.edu.cn/articles/2010/07-17/07061645.htm Timer控件使用中的几个误区。 1. 编程中过于相信Interval属性值的准确性 【Timer控件能够精确设置的最短时间是65.6毫秒】2. Interval属性的取值范围 【最长时间间隔也只是65.6秒】3. Timer控件的功能定位出错 【Timer 事件是周期性的,Interval属性主要是决定“多少次”而非“多久”,所以一般不用于计时,而是用做计数】4. 计数器变量的声明错误 【在设计计数器时最易犯的错误是不声明变量或在区域变量中声明】 2)sleep 延时 Private Declare Sub Sleep Lib "kernel32" (ByVal dwMilliseconds As Long) 使用时 Call Sleep (n) ,【以毫秒为单位】 注意:使用sleep的时候当下线程中的所有操作停止,包括timer,也就是timer也不计时了。因此如果要用timer来计时,不仅不精确,而且不能用sleep函数 3)setwaitabletimer 函数 使用该函数需要下载高手编写的函数文件。据说比sleep好用,我没有用过,这里给出链接: http://www.hur.cn/Soft/2012/27019.html 4) timeGettime 函数 Private Declare Function timeGetTime Lib "winmm.dll" () As Long 使用时 “变量”=timeGettime, 即可得到一个以毫秒为单位的长数,由此你可以进行计算以后作为你数据中的一个时间参数。我本人非常喜欢这个函数,下面给出一个我的小程序: Dim a As Integer Private Declare Sub Sleep Lib "kernel32" (ByVal dwMilliseconds As Long) Private Declare Function timeGetTime Lib "winmm.dll" () As Long Public Endmark As Boolean Private Sub cmd_end_Click() End End Sub Private Sub Cmd_stop_Click() Endmark = True End Sub Private Sub cmd_start_Click() Dim i As Integer Dim time As Single tm1 = timeGetTime CWGraph1.ClearData i = 0 Do While i = 100 txt_time.Text = timeGetTime time = timeGetTime - tm1 Text1.Text = time CWGraph1.ChartXvsY i, CSng(time / 1000) DoEvents Sleep 2000 i = i + 1 If Endmark = True Then MsgBox "ÄãÖÕÖ¹Á˲âÁ¿!" Cmd_Start.Enabled = True Exit Do End If Loop If Endmark = False Then MsgBox "²âÁ¿½áÊø" End If Cmd_Start.Enabled = True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_Load() a = 0 Timer1.Enabled = True Timer1.Interval = 100 End Sub Private Sub Timer1_Timer() a = a + 1 End Sub
个人分类: 感悟|4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停止的那一刻——读《时间简史》有感
热度 1 cocowang18 2012-9-6 09:02
时间停止的那一刻 ——读《时间简史》有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先生的著作《时间简史》。在霍金先生那简洁、易懂的语言里,我通过量子力学,漫游了超微世界,也通过相对论观看了茫茫宇宙;我穿过了虫洞,也漫游了黑洞,这本书让让我从物质的最大到最小,从时间的开始到现在,系统地观看了我们所在的四维空间。 读了这本书,我开始对我们所在的宇宙有了了解,也对这个宇宙有了疑问:时间有开端,但结束呢?还是时间没有结束,是永恒的?这些问题也许霍金先生也解决不了,也正是这些问题让从亚里士多德至霍金的众多科学家去不懈追求。同时,它也留下了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由于作者信仰宗教,而我不信仰宗教,这就有了巨大的不同,但还是让我用作者的思想来阐述。宇宙的起点是大爆炸,那么可以认为时间的起点是大爆炸,那终点呢?有人说无终点,有人说会出现大挤压(详见《时间简史》),这就有了分歧。这些分歧使“认为”演变成了地心说、日心说,从而逐渐发展出了现代科学。而真正宝贵的是:我们的存在就证实了一切的存在,有时不需要去追根问底。 “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一个完备的理论,在主要的原理方面,它应该及时让所有人理解,而不仅仅让几个科学家理解。那时我们所有人,包括哲学家、科学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参与讨论我们和宇宙为什么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对此找到了答案,则将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因为那时我们知道了上帝的精神。”这是《时间简史》最后一段话。同时,我还找到了另外一句,是这样说的:“我们之所以看到宇宙是这个样子,是因为如果它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在这里去观察它。” 后记:这是我从湖南出差回来看到儿子写的读后感,我和他爸爸只字未改。 儿子暑假小学五年级升六年级,这个暑假很多老师说是关键的假期,一定要猛攻奥数和英语。因为对奥数功利的抵触,我们一直没有让儿子学,知道4年级升5年级时,发现不学真的没有重点中学了,才学了一年。这一年孩子从完全不懂,每次考试20分到逐渐听懂,到了60分,我们已经觉得儿子算是数理思维的孩子了,但是还是跟所谓的“牛孩儿”有极大的差距。想想每个周末都在补习班里度过,孩子没有时间去读书思考,周末没有时间去登山望远,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个暑假决定不给他报那么多奥数班(但还是报了一个,哎......),让他在家自己做作业,读书,自学,晚上和小朋友在楼下踢两个小时足球。 他自己就读了霍金的《时间简史》,还读了部分《物种起源》,同时在看着《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完了巴金的《家》,《少年毛泽东》,《少年周恩来》、《少年邓小平》。他说给他震动最大的两本书是《时间简史》和《少年周恩来》。 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读后感,他就写了《时间简史》。看到儿子的作文,还未经修改,尚有很多需要修改的地方,也有很多他说有感悟但写不出来的地方,还是非常欣慰。 自己搞科技人才研究,深深感觉到,人才不是逼出来的,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做什么也是个未知数,但是兴趣和责任心是一驾马车的两个辕,如果作为家长一味用鞭子驱赶,作为教育部门一味让孩子马不停蹄,一生的遥远路途真的就能走得完美吗?
3406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们会有多少时间是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qiujl 2012-8-25 17:15
人之初,性本懒。想想我们是不是常常拖沓,常常不想工作,不想学习,不想想问题,把事情都留给明天!可是明能会帮你把问题解决吗?不能!所以不要逃避,不要拖沓,每天我们需要休息,要睡觉,要吃饭,要工作,要学校,要打电话,要聊QQ,要吹吹牛,
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男人也有那么几天...
热度 1 tangchao1500 2012-8-24 18:21
男人也有那么几天...
和女人一样,男人也有那么几天不舒服,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我这两天就是如此! 也许是这几天有点累了,也许是有个人在你身边还没适应日日科研,我也不晓得为什么。有论文要改,有金相要磨,有文献要看,有喜欢的要做...总之,有许多事情要干。我总想着在短时间内一件一件的干完,但每做完一件事后,距离下一件事情的间隔期太长,不到最后一刻自己都不主动去做。这是长久以来养成的坏习惯。不敢正视它,我就没法克服超越它。 以前喜欢随心而动,但现在我更希望规划和把握自己的时间,控制自己。
个人分类: 情感|3932 次阅读|1 个评论
IDL中的日期和时间函数
dongyanqing 2012-8-22 22:05
IDL中包含了日期和时间函数,通过这些函数可以获取当前系统时间,进行日期时间转换或求特定条件下的日期。日期和时间的函数如下表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函数名称 功能描述 BIN_DATE 标准日期时间字符串转换成 6 元素日期数组 CALDAT 儒略日 转为年月日 CALENDAR 根据输入日期显示日历 JULDAY 年月日转为儒略日 SYSTIME 返回当前系统时间 TIMEGEN 获取儒略日格式的数组 函数使用举例(请仔细看“;”后面的注释)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IDL; 获取当前系统时间,输出为字符串形式 IDL print , systime () WedAug2221:20:522012 IDL; 获取当前系统时间,转换为年月日时分的形式, 2012 年 8 月 22 日 21 时 23 分 35 秒 IDLprint,bin_date(systime()) 2012822 212335 IDL; 获取当前系统时间,儒略日形式输出 IDL print , systime (/julian) 2456162.4 IDL; 当前儒略日日期转换年月日时分, 2012 年 8 月 22 日 21 时 26 分 58.000035 秒 IDLcaldat,systime(/julian),month,day,year,hour,min,sec IDLprint,month,day,year,hour,min,sec 8222012212658.000035 IDL; 年月日时分格式转换为儒略日, 2012 年 8 月 22 日 IDLprint,julday(8,22,2012) 2456162 IDL; 计算两个日期差多少天,如求 2007 年 7 月 30 日至 2012 年 8 月 22 日有多少天 IDLprint,julday(8,22,2012)-julday(7,30,2007) 1850 IDL; 年月日时分格式转换为儒略日, 2012 年 8 月 22 日 21 时 26 分 58 秒 IDLprint,julday(8,22,2012,21,26,58) 2456162.4 IDL; 计算从 2007 年 7 月 30 日起,第 1850 天是哪一年哪月哪日? IDLcaldat,julday(7,30,2007)+1850,month,day,year IDLprint,month,day,year 8222012 IDL; 获取当前系统时间,秒制形式输出 IDL print , systime (/seconds) 1.3456417e+009 IDL; 获取当前系统时间,秒制形式输出,与上面一样 IDL print , systime ( 1 ) 1.3456417e+009 IDL; 统计程序运行前后时间差 的方法 IDLstarttime=systime(1) IDLendtime=systime(1) IDLprint,' 花费时间: ',endtime-starttime 花费时间: 7.7220001 IDL; 统计以月为单位从 2000 年 1 月 1 日起至今,每隔 3 月一次的所有记录 IDLMyTimes=TIMEGEN(START=JULDAY(1,1,2000),FINAL=systime(/julian),UNITS='month',step=3) IDLhelp,mytimes MYTIMESDOUBLE=Array IDL; 将统计的儒略日结果转换为年月日 IDLcaldat,mytimes,mons,days,years IDL; 输出查看前 5 组数据的年月 IDLfori=0,4doprint,StrTrim(years ,2)+':'+Strtrim(mons ,2) 2000:1 2000:4 2000:7 2000:10 2001:1
个人分类: IDL技术|140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盘古开天辟地是宇宙起源,宇称不守恒与规范对称
热度 12 laserdai 2012-8-22 05:47
1。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天地根本不分地混在一起,非常均匀,称为 混沌 ,这时候是宇称守恒的体系,质量能量不分,也没有时间。 2。盘古开始开天辟地,西方称作宇宙大爆炸,时间的零点,其实就是宇宙开始诞生,宇称开始不守恒。天和地开始分离,时间开始,即是说,质量和能量开始分离,混沌中产生了基本粒子,继而生成原子进而组装成实物,这就是地,包括各类星体,星云,星系,盘古从混沌中分离气体,这就是天,实际上是星体之间的真空包括暗物质暗能量,二者也开始分离。 3。盘古开天辟地用了数万年,就是说宇宙诞生也用了同样的年数,由于离开混沌状态越来越远,宇称不守恒越来越厉害。上述的基本粒子直到星系逐步形成,包括太阳系也逐步形成,八大行星和小行星以及陨石等逐步从太阳剥离,或者俘获外来的星体碎片。其中星云,星系碰撞,组合,打散,这就是宇宙诞生以后的演化过程。 4。关于熵和熵守恒 ,混沌中各处熵值一样,都是零。盘古开始时刻,熵值开始改变,实部分熵值正增加,就是我们的实物世界,另一部分熵值减少,这就是暗物质暗能量。按照克劳修斯观点,实物部分熵值一直增加,最后热死。恩格斯说过这不对,但是没有说清楚理由。实物部分是这样的,暗物质暗能量部分则是减少,二者互相抵消,总的熵值还是零,这个才是永远守恒的。 5。宇宙的未来 :随着实物部分的膨胀和演化,和暗部分会互相充分融合,之后熵值逐渐抵消,最终回到混沌状态。 6。时间 :开始于盘古第一斧子,之后作为一个尺度衡量演化,最后重新回到混沌,时间消失。 7。盘古之后,精气变成为上帝和女娲,并有相互爱情,相互吸引,这理所应当。后来二人关系崩了,一东一西,各自造人,社会性和脾气虽然不同,但是基因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可以通婚,繁衍。( 女娲和上帝的爱情故事 ) 8。 宇称不守恒原理 :就是开始于盘古的第一斧子,因为偏离了均匀的混沌状态,这不是自发的(spontaneous),盘古之后各方面都宇称不守恒,就叫做自发性对称性破缺,从夸克到粒子,粒子到原子,原子到分子很多有手性,等等等等,这方面已经给了好几个诺贝尔奖。甚至到82-28实际上也是 自发性对称性破缺,因为双方自愿的 。 9。 规范对称性原理 :这才是正宗的混沌状态的描述,盘古以后虽然 宇称不守恒/ 自发性对称性破缺比比皆是,但是这个 规范对称确实实实在在的,包括实物质实能量和暗物质暗能量的熵值抵消,两类体系中时间的演化,都严格符合这一条,直到将来重新回到混沌状态,这一条都是正确的。
个人分类: 科普|13806 次阅读|25 个评论
时间
wuyinguiji 2012-8-21 08:31
时间 胡 睿 饱经沧桑、历经沉浮的老人称其为岁月,感时伤怀、报国无门的失意之人称其为流年,寒窗苦读、立志向上的年轻人唤它做光阴,相亲相爱、携手白头的夫妻唤它做日子。它就是时间,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一刻也不曾停息,人们只知道它的存在,却道不出它的样子,更留不住它的步子,时间很神秘却又很熟悉,一个人终其一生都会与时间作伴,时间把一代代的人带来世界,又慢慢地一批批送走,而它依然是那样矫健,不显一丝老态,它是一个无情的使者,因为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们虽然道不出时间的样子,也留不住时间的步子,但是却能够看到它的影子。它在奶奶轻轻推动的摇篮里,摇啊摇啊,把孙女也变成了外婆;它在爸爸点燃的烟头上,随着烟圈不停地打转,最后慢慢消散;它在老师的粉笔头上,吱吱呀呀地唱着歌谣,陪着学生们的思绪轻轻舞蹈;它在乡间的小路上,一次次接我回家,又送我离开;时间的影子落在傍晚的夕阳中,落在秋后的红叶上,落在妈妈的白发上,落在外甥的个头上。 时间就在那里,自由的来去,像列子御风,像庄子乘鹏,不因为你的欢乐抑或悲伤做一丝丝的停留,也不因贫穷或富有而有一丝丝的不公,纵有十万天罗地网,也拿它不住,纵有黄金万两,也诱它不来。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唯一能做的就是拓展生命的宽度,丰富人生的内涵。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3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14.光速也可以解读
mfs701 2012-8-12 18:02
[转载]14.光速也可以解读
以火的使用为代表,到人类发现“光” 具有速度,而且还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几乎用了70-20万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在近7千多年人类文字文明的历史长河里,人类对时间、空间、温度、重量、质量、速度等物理量有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上的飞跃;人类认识到时间、空间、温度、重量、质量、速度等物理量的存在、以及感知到的绝对的时空观,都与光速度有关。‘速度可以影响一切、改变时间进程、空间大小与质量大小’ 这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挑战了人类的绝对的时空观,今天,这个挑战仍然在继续。可以肯定,战胜这种挑战,更深刻地认识光的运动本质,将意味着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又一次巨大飞跃.” 关于光的运动本质,本人以为:球形宇宙空间结构的不平衡决定了光速,宇宙就这么奇妙,(空间与光速)两者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之间居然存在着因果关系。 宇宙就这样的神奇,如果大家愿意接受宇宙有边界,类似于果壳中的宇宙的话,那么我们这个宇宙就会是球形的,(向心运动,逆心运动)这两种对立统一的运动形式在宇宙中无可非议的必然会存在。正因为如此它作为宇宙平衡系统的一部分,宇宙空间的向心运动,空间逆心运动的量应该是一样的,只有这样宇宙内外运动才会平衡。但宇宙的球形形状却给我们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宇宙内部空间要向外运动,宇宙外部空间要向内运动,宇宙内部的空间小,宇宙外部的空间大,两者根本就无法进行(一对一)的互逆统一运动,’。好在造物主是聪明的,它让宇宙中心范围的空间垂直逆心运动速度比较快,让宇宙外围的空间垂直向心运动速度比较慢,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请接受真理吧!事件不容你不信。宇宙中心范围的空间量虽少,但垂直离心的运动速度却比较快,它与宇宙外围空间慢腾腾的垂直向心运动,两者之间的量是相同的。宇宙空间的内外平衡能维持下去。这里物理学上把宇宙从外到内垂直向心速度递增的量叫做引力常数G,引力常数并非一定值,而是随宇宙从外到内的延伸而逐渐变大的。 奇怪!真的好奇怪!宇宙空间内外的对立运动速度居然是不同的,这点显然违反了叠加相对运动原理,叠加相对运动原理规定互逆运动的双方速度相同。还得说造物主真的是太聪明了,我们不的不佩服,宇宙的球形空间不够稳定,会自发的形成杂乱,在通过杂乱变成弯曲时空,整个宇宙空间开始旋转起来了。旋转的宇宙能让宇宙空间内外的对立运动实际速度相同。 见证奇迹的时刻!旋转的宇宙(它)可以完美地解决宇宙内外的平衡问题。如在宇宙旋涡外围,该处时空的运动性向弯曲时空中心方向的运动速度比较慢,而向宇宙旋涡的切线方向(惯力方向)运动速度却比较快,要不该处时空就不可能在两力共同作用下,在比较远的位置围绕宇宙中心运动了。真的好奇妙,该处时空向惯性方向和向心力方向两者的光速之和,线速度居然是一个常数——光速C。再如在宇宙旋涡质心附近的时空,该处时空向中心方向的运动速度比较快,而向惯性方向的运动速度较小,使该处时空能在比较近的位置围绕宇宙中心运动。奇怪的事又发生了,该处时空两方向的速度之和,线速度居然又是这个常数——光速C。再如宇宙中心是一个平直时空,该处时空的运动性都是逆心运动的,那参照系向心与之叠加相对运动的速度(就必须)=光速了,事实就是这个样子的:宇宙内时空的实际运动速度都是恒定的都为光速。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真的宇宙是太太聪明了!它把整个宇宙旋转起来,宇宙空间(向内、向外)的运动性,都再以光速旋涡轨道对立运动着。它可以完美地解决宇宙的内外平衡问题。 光的运动本质就是这个样子的,对于宇宙从外到内向心速度递增的量——引力常数G,引力子的速度只有突破这个引力常数G达到一定量级,才能自由往返于宇宙的边界与中心。使宇宙(向内、向外)的运动性能达到平衡。但这个量级不能低于或超过光速,因为低于光速,就意味着引力子还未运动到宇宙边就被引力常数G拉回原点了。而引力子运动超过光速,引力常数G就不能把逃逸的引力子重新拉回来。那宇宙不就渐渐膨胀崩溃了么?辟开迷雾,透视真谛。事件一一说明光的运动本质就是球形宇宙空间的不平衡造成的。 好理论必须与所有已知事实相一致,并且能借助逻辑演绎导出新思想或新视野。理论推理, 如图我们不难看出,与太阳距离较远的行星,行星向轨道方向的速度就会大于向心速度,行星在较远的方位围绕太阳运行。两速度相加除掉所负载的质量=一个恒定值——光速。反之,行星越离弯曲时空中心近,行星向轨道方向的速度就会小于向心速度,致使太阳把行星拉的很近围绕其运行。两速度相加除掉所负载的质量(也)=一个恒定值——光速。该理论说明:行星越离恒星远,行星的动能反而越大这与事实相符。这里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未解之谜。它的解决会震动世界, 经过理论推敲,光速的波动运动原理也蕴藏其中。由于叠加理论规定,多个引力子之间不能叠加相对运动,只有引力子间一对一情形才可以相互叠加运动。所以时空在宇宙中叠加两者运动,也只能是轮换式运动,时空一会向惯性方向运动,一会向宇宙中心方向叠加运动,也就是说时空运动是一跳一跳的(间隔性)进行着。光速的波动运动原理就是这样形成的。 我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探索宇宙所取得的成果也是有限的,但是一个又一个的探索者的集体成果却是巨大的。人类只要锲而不舍,前仆后继不断探索下去,宇宙的奥秘总会有一天会被揭晓。不要小视科学爱好者的智慧力量。一个人的智慧犹如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果汇入探索宇宙的人类集体智慧的大海中,那将是有意义的。论文只有被大家看才会有意义。 http://mfs701.blog.163.com/blog/#m=0
个人分类: 宇宙|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们感受到的时间总是越来越快
热度 3 cutefay 2012-7-31 11:07
人们在一生中感受到的时间,似乎总是越来越快。 小时候,总是盼望着快快长大,那个时候觉得一年好长。长大之后,就感觉时间过得快了,并且感觉越来越快。我想,这是因为同样的事情重复多了,例如工作中总是类似的事情重复着,生活中总是见到类似的人,在人的记忆中,就感觉在相同的时间内只做了很少的事情,所以,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快。所以,如果人能够把生活安排得更丰富多彩一些,种类丰富一些,过得充实一些,应该会降低这种“时间越来越快”的效应。 我是通过奥运会感受到时间越来越快的。以前总感觉四年一届的奥运会间隔的时间很长,而我总感觉北京奥运会没过去多久,就到了伦敦奥运会了,总感觉这个间隔短了不少。我想,可能是因为我这四年的生活很单调的原因:为了毕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宅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写论文;博士后期间,也是很努力地工作。在这期间,就很少组织和参加各种校园活动了,日子一下子就单调了很多。每个星期的感受是:过了星期三,似乎周四和周五的日子就很快了,周末就很接近了,两天周末往往很快就过去了,又到了周一了。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感觉时间变快了。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348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167亿年后暗能量或驱动“宇宙大撕裂”
热度 1 crossludo 2012-7-25 18:02
167亿年后暗能量或驱动“宇宙大撕裂” 目前,科学家最新预测“世界末日”——167亿年之后在宇宙终结之前两个月地球将从太阳剥离,在宇宙时间终止前28分钟太阳将被摧毁,时间终止前16分钟地球将爆炸。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如果神秘暗能量撕碎宇宙,科学家最新提供的一份世界末日时间表能预测显示宇宙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地球将从太阳系剥离,最终发生宇宙爆炸。 令人感到欣慰的消息是,世界末日在遥远的167亿年之后才会出现,人们不必为此担忧 根据当今的宇宙观测,暗能量占据了宇宙70%多的组成 暗能量被认为占据宇宙70%成份,物理学家探索一种叫做“宇宙大撕裂”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暗能量最终将摧毁宇宙。 科学家声称,在世界末日来临的前两个月,地球将从太阳系剥离,在此5天之前月球脱离地球引力束缚。在时间终止前28分钟,太阳将被摧毁,在时间终止前16分钟,地球将爆炸。 这个黑暗世界末日预测是依据中国理论物理学家探索的一种潜在“暗能量”理论提出的,该理论指出神秘的暗能量遍及宇宙各个区域。学术研究将计算推测“未来”的一种可能性,由暗能量引发的世界末日。 “宇宙大撕裂”理论认为,暗能量将摧毁宇宙每个区域,在宇宙终结之前的3290万年前银河系将产生引力崩溃。令人感到欣慰的消息是,世界末日在遥远的167亿年之后才会出现,人们不必为此担忧。 暗能量被认为占据当前宇宙70%成份,这项最新研究预测了未来银河系将遭遇的终结命运。在“宇宙大撕裂”理论中,如果暗能量的压力和密度比值低于-1,它们将在有限时间内无限地扩张增长,同时暗能量可以排斥引力作用,这将对宇宙形成负面影响。 来自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西北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科学家共同探讨了“宇宙大撕裂”理论将出现的最坏结果,他们指出,我们希望从当前数据中推断出未来宇宙所遭遇的最坏结果,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在167亿年之后宇宙时间将终结于一次暗能量的“宇宙大撕裂”。 相关阅读: · 揭秘宇宙大爆炸暴涨期 暗能量推动多元宇宙 2012.07.09 · 天文学家证暗能量是宇宙加速膨胀“主推手” 2012.05.18 · 揭秘宇宙膨胀之谜 发现暗能量被“激活”事件 2012.04.01 · 星系暗能量之谜 科学家探索宇宙“刻度尺” 2011.09.30
个人分类: 科研迷题|2082 次阅读|1 个评论
补欠账之:印度孟买印象
热度 2 liuyaobo 2012-7-24 13:51
补欠账之:印度孟买印象
最近半年实在太忙,很多想写的博文都找不出时间来写。所以在这里补一下欠账, 2012 年 1 月去印度 孟买参加 ISDN (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会议。会议不错,比较小但很有特色的会议,有很多欧美很好的神经科学家参加。去之前对孟买的想象大概是像中国的上海这样(地处印度的西部、阿拉伯海岸,是印度的第一大城市),虽然也曾经听到传闻说要比中国的城市差一些!但短短几天下来,参会之余所看到的孟买,给人的感觉是这样的:和中国的主要城市相比,无论是城市的基础建设(建筑物、街道、机场、火车站等)、公共管理(交通、秩序等)和街上普通人(穿着、神态等),应该有 10-20 年的差距。所看到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孟买国际机场下飞机后去旅馆,就遇到黑车,居然花掉将近正常价格 10 倍的钱,可见其管理的混乱。 2 。街上出租车几乎不怎么遵守交通秩序,很多路口机动车混乱一片。 3 。城市内有大量类似中国城中村的地方存在,贫穷破败不堪!街上很多乞丐!很脏! 4 。人很多,密度超过中国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地方,而且从穿着来看,明显要比中国人穷很多!唯一比中国大城市强的是,人似乎都比较友善,动物可以到处乱跑(狗,牛,乌鸦),似乎一点也不怕人。所以,看到他们对一个城市这样的管理水平,很难想象就算是拥有了航空母舰,他们能够玩转吗? 哈哈!开个玩笑吧!大家看看照片。 据说是为整个孟买洗衣服的地方 火车站 火车站 街头(过马路) 街头(地摊) 街头(头顶重物的妇女) 街头(流浪狗) 街头(自行车) 日落
5634 次阅读|5 个评论
Disclaimer: 免责声明
myfang888 2012-7-21 23:31
出于好奇,开了这个博客。写了几句,因为没有时间,打算封笔。不料还是有人涉足,并等待我写更多一点。可惜的是,成天不知忙碌些啥,找不到时间涂鸦几笔,只好敬请诸友原谅。古语有云:言多必失。有时所言所语,只是一时几秒怪思,快意而为,敬请踹客不要当真。赏之则享,不愉则弃。论事不对人,言事莫对号。人生苦短,取乐事而娱己,有益则取,无益莞尔笑而弃之。红楼一梦,真真假假,虚虚幻幻,各有取舍。偷闲涂鸦,万勿当真。此告。
个人分类: 生活随思|2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终于看完Networks: An Introduction,还需努力啊,按周老师书单看
热度 2 tu312 2012-7-17 08:57
上周开始花了一周时间囫囵吞枣般快速看完了 Newman,Networks:AnIntroduction 感觉数学方面作者没太深挖,但物理含义和灵感来源等还需深入理解 这周看第二遍深入理解,还需继续努力啊 按周老师书单慢慢看吧,目前1,3,18 综合类专著中目前最全面的当属 Newman 的《网络引论》 ,最简洁的则是 Dorogovtsev 的《复杂网络讲义》 。 2006 年普林斯顿大学出过一本三巨头的专著,名字也很大气,叫做《网络结构与动力学》 ,但是不要有太高期望,因为这只是早期经典文献的一个汇编。 Watts 以前写过两本书,一本叫《六度》 ,一本叫《小世界》 , Barab á si 写过一本名为《连接》 的小书,这些都可以看作半专著和半科普的著作,里面除了一些基本的概念方法和结论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领域开创者创新灵感的来源以及这个领域在学术和文化史中的位置。汪小帆、李翔和陈关荣 2006 年的专著《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 ,是目前最全面的中文专著。 2009 年何大韧、刘宗华和汪秉宏推出合著《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 ,其中复杂网络是重点,这本书物理味道要浓一些。郭雷和许晓鸣还主编过一本《复杂网络》 ,其中每一章都是国内有声望的学者撰写的专题,值得一阅。本书撰写过程中得悉汪小帆等人还将为本系列丛书撰写中英文教材各一部,值得期待。 早期 Newman 和 Hayes 给出过 关于小世界网络研究 的短综述, 更短的一篇由 Strogatz 完成 , 对于推广复杂网络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Albert 和 Barab á si 给出了一篇像是教科书的综述 ,他们讨论的重点是演化的无标度网络 。 更为详尽的关于网络演化 模型 的综述是由 Dorogovtsev 和 Mendes 给出的 ,在这篇文章中,他们用超过 100 页的篇幅穷举了在此之前几乎所有关于演化网络的结论,包括相当详细的实验与分析的过程 。 2003 年 Newman 的综述堪称精品 ,漂亮的组织结构和独到的视角,使你在阅读时会忘掉是在读一篇学术文献,后面所附的四百多篇参考文献,足以填饱任何人的肚子 。 汪小帆和陈关荣在 IEEE 期刊上的一篇短综述 ,非常适合作为入门读物,一个完全不谙此道的人都可以通过一个下午的阅读对复杂网络的研究概貌有所了解。 目前为止最详尽的综述当属 Boccaletti 等人 2006 年的作品 ,这篇综述在动力学上花了更多笔墨,基本上可以当作一本专著来读。中文综述首推吴金闪和狄增如 2004 年在《物理学进展》上的长文 ,估计影响了很多国内早期从事复杂网络研究的学生学者。方锦清等人后来在《物理学进展》上连续撰写了两篇百页篇幅的长综述 ,是目前覆盖面最广最完整的中文综述。陈关荣在《力学进展》上总结了复杂网络较近期的一些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 朱涵等人 和周涛等人 在《物理》上发表了两篇科普性质的短综述,文章生动风趣,可以做为入门读物。其中前文强调了复杂网络建模,后文强调了复杂网络上的动力学行为,各有侧重。 随着复杂网络研究的蓬勃发展,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理论方法,现象结论等等越来越多,因此近期的一些专著和综述主要强调复杂网络研究的一个或若干特定主题。 Pastor-Satorras 和 Vespignani 的专著集中讨论了互联网的结构和功能, Caldarelli 专注于无标度网络的实证、建模和功能特征, Barrat 等人 则集中讨论了复杂网路上具有代表性的动力学行为,特别强调了传播动力学,史定华 详细介绍和比较分析了各种求解网络度分布的理论和方法。针对网络中特定动力学的综述覆盖了同步动力学 、传播动力学 、交通动力学 、演化博弈 等等方面,另外还有一些和网络科学有密切亲缘关系的方向,包括链路预测 、信息推荐 和社会动力学 等等。还有专门的综述讨论网络的时间结构 、空间结构 、社团结构 、模块结构 等等,以及具有普适意义的网络测度指标 、统计物理方法论 、网络应用 等等。还有一些综述针对特定类型的网络,譬如航空网络 、电力网络 、社会网络 、生物网络 等等。 M.E.J.Newman,Networks:AnIntroduction, OxfordUniversityPress ,2010. S.N.Dorogovtsev,LecturesonComplexNetworks, OxfordUniversityPress ,2010. M.E.J.Newman,A.-L.Barabási,D.J.Watts, Thestructureanddynamicsofnetworks ,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6. D.J.Watts, Sixdegrees:Thescienceofaconnectedage , WWNorton . Company ,2003. D.J.Watts, Smallworlds:thedynamicsofnetworksbetweenorderandrandomness ,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6. A.-L.Barabási, Linked:HowEverythingIsConnectedtoEverythingElseandWhatItMeansfor , PenguinGroup ,2002. 汪小帆 , 李翔 , 陈关荣 , 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何大韧 , 刘宗华 , 汪秉宏 , 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郭雷 , 许晓鸣 , 复杂网络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6. M.E.J.Newman,ModelsoftheSmallWorld,J.Stat.Phys.101(2000)819-841. B.Hayes,GraphTheoryinPractice:PartI,AmericanScientist88(2000)9-13. B.Hayes,GraphTheoryinPractice:PartII,AmericanScientist88(2000)104-109. S.H.Strogatz,ExploringComplexNetworks,Nature410(2001)268-276. R.Albert,A.-L.Barab áá si,StatisricalMechanicsofComplexNetworks,Rev.Mod.Phys.74 (2002)47 -97 . S.N.Dorogovtsev,J.F.F.Mendes,Evolutionofnetworks,Adv.Phys.51(2002)1079 -1187 . M.E.J.Newman,TheStructureandFunctionofComplexNetworks,SIAMRev.45(2003) 167 -256 . X.-F. Wang , G.-R. Chen, ComplexNetwor ks:Small-world, Scale-freeandBeyond, IEEECircuits and SystemsMagazine3 (2003) 6 -20 . S.Boccaletti,V.Latora,Y.Moreno,M.Chavez,D.-U.Huang,Complexnetworks:Structure anddynamics,Phys.Rep.424(2006)175 -308 . 吴金闪 , 狄增如 , 从统计物理学看复杂网络研究 , 物理学进展 24(2004)18-46. 方锦清 , 汪小帆 , 郑志刚 , 毕桥 , 狄增如 , 李翔 , 一门崭新的交叉科学 : 网络科学 ( 上 ), 物理学进展 27(2007)239-343. 方锦清 , 汪小帆 , 郑志刚 , 李翔 , 狄增如 , 毕桥 , 一门崭新的交叉科学 : 网络科学 ( 下 ), 物理学进展 28(2008)361-448. 陈关荣 , 复杂网络及其新近研究进展简介 , 力学进展 38(2008)653-662. 朱涵 , 王欣然 , 朱建阳 , 网络建筑学 , 物理 32(2003)364-369. 周涛 , 柏文洁 , 汪秉宏 , 刘之景 , 严钢 , 复杂网络研究概论 , 物理 34(2005)31-36. R.Pastor-Satorras,A.Vespignani, EvolutionandstructureoftheInternet:Astatisticalphysicsapproach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 G.Caldarelli, Scale-FreeNetworks:Complexwebsinnatureandtechnology ,OxfordUniversityPress,2007. A.Barrat,M.Barth é lemy,A.Vespignani, Dynamicalprocessesoncomplexnetworks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8. 史定华 , 网络度分布理论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赵明 , 汪秉宏 , 蒋品群 , 周涛 , 复杂网络上动力系统同步的研究进展 , 物理学进展 25(2005)273-295. 赵明 , 周涛 , 陈关荣 , 汪秉宏 , 复杂网络上动力系统同步的研究进展 II– 如何提高网络的同步能力 , 物理学进展 28 ( 2008 )22-34 . M.Zhao,T.Zhou,G. - R.Chen,B. - H.Wang,Enhancingthenetworksynchronizability,Front.Phys.China2 (2007) 460-468. A.Arenas,A.D í za-Guilera,J.Kurths,Y.Moreno,C.Zhou, Synchronizationincomplexnetworks , Phys.Rep.469(2008)93 -153 . 周涛 , 傅忠谦 , 牛永伟 , 王达 , 曾燕 , 汪秉宏 , 周佩玲 , 复杂网络上传播动力学研究综述 , 自然科学进展 15(2005)513-518. T.Zhou,Z.-Q.Fu,B.-H.Wang,Epidemicdynamicsoncomplexnetworks,Prog.Natl.Sci.16(2006)452-457. S.Funk,M.Salath é ,V.A.A.Jansen, Modellingtheinfluenceofhumanbehaviouronthespreadofinfectiousdiseases:areview,J.R.Soc.Interface7(2010)1247-1256. B.Tadi ć ,G.J.Rodgers,S.Thurner, TransportonComplexNetworks:Flow,JammingandOptimization ,Int.J.Bifurca..Chaos17(2007)2363-2385. B. - H.Wang,T.Zhou,Trafficflowandefficientroutingonscale-freenetworks:Asurvey,J.KoreanPhys.Soc.50 (2007) 134-141. S.Chen,W.Huang,C.Cattani,G.Altieri,TrafficDynamicsonComplexNetworks:ASurvey,MathematicalProblemsinEngineering(2012)732698. M.A.Nowak, FiveRulesfortheEvolutionofCooperation ,Science314(2006)1560-1563. G.Szab ó ,G.F á th, Evolutionarygamesongraphs ,Phys.Rep.446(2007)97-216. M.Perc,A.Szolnoki, Coevolutionarygames--Aminireview ,Biosystems99(2010)109-125. 吴枝喜 , 荣智海 , 王文旭 , 复杂网络上的博弈 , 力学进展 38(2008)794-804. 吕琳媛 , 复杂网络链路预测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39(2010)651-661. L.Lü,T.Zhou,LinkPredictioninComplexNetworks:ASurvey,PhysicaA390 (2011) 1150 -1170 . 刘建国 , 周涛 , 汪秉宏 , 个性化推荐系统的研究进展 , 自然科学进展 19 ( 2009 )1-15. 汪秉宏 , 周涛 , 刘建国 , 推荐系统、信息挖掘及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物理研究 ,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7(2-3)(2010)46-49. L.Lü, M.Medo,C.H.Yeung,Y.-C.Zhang,Z.-K.Zhang, T.Zhou, RecommenderSystems,Phys.Rep.(tobepublished). C.Castellano,S.Fortunato,V.Loreto, Statisticalphysicsofsocialdynamics ,Rev.Mod.Phys.81(2009)591-646. P.Holme,J.Saram ki,TemporalNetworks,Phys.Rep.(tobepublished). 黎勇 , 胡延庆 , 张晶 , 狄增如 , 空间网络综述 , 复杂网络与复杂性科学 7(2-3)(2010)145-164. M.Barth é lemy,SpatialNetworks,Phys.Rep.499(2011)1-101. S.Fortunato, Communitydetectioningraphs ,Phys.Rep.486(2010)75-174. M.E.J.Newman, Communities,modulesandlarge-scalestructureinnetworks ,NaturePhysics8(2011)25-31. 汪小帆 , 刘亚冰 , 复杂网络中的社团结构算法综述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38(2009)537-543. U.Alon,Networkmotifs:theoryandexperimentalapproaches,Nat.Rev.Gene.8(2007) 450 -461 . L.daF.Costa,F.A.Rodrigues,G.Travieso,P.R. V .Boas,Characterizationofcomplex networks:Asurveyofmeasurements,Adv.Phys.56(2007)167 -242 . S.N. Dorogovtsev, A.V. Goltsev, J.F.F. Mendes,Criticalphenomenaincomplexnetworks ,Rev.Mod.Phys.80(2008)1275-1335. 何大韧 , 刘宗华 , 汪秉宏 , 复杂网络研究的一些统计物理方法及其背景 , 力学进展 38(2008)692-701. L.daF.Costa, O.N.OliveiraJr,G. Travieso , F.A.Rodrigues, P.R. V .Boas, L. Antiqueira, M.P. Viana, L.E.C.Rocha, Analyzingandmodelingreal-worldphenomenawithcomplexnetworks:asurveyofapplications ,Adv.Phys.60(2011)329-412. 刘宏鲲 , 周涛 , 航空网络综述 , 自然科学进展 18(2008)601-608. 柏文洁 , 汪秉宏 , 周涛 , 从复杂网络的观点看大停电事故 ,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2(3)(2005)29-37. S.P.Borgatti,A.J.Mehra,D.J.Brass,G.Labianca,NetworkAnalysisintheSocialSciences,Science323(2009)892-895. 周涛 , 汪秉宏 , 韩筱璞 , 尚明生 , 社会网络分析及其在舆情和疫情防控中的应用 , 系统工程学报 25(2010)742-754. A.-L.Barabási,Z.N.Oltvai,NetworkBiology:UnderstandingtheCell'sFunctionalOrganization,NatureReviewsGenetics5(2004)101-113.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bs.sciencenet.cn/blog-3075-549946.html
13437 次阅读|4 个评论
掌握早晨者掌握人生
热度 1 ninglz 2012-7-17 08:53
最近几年,常常会听到“朝活”这个词,人们对于早上时间的活用法有了新的认识。 如何活用早上时间,例如:“上班前跑步或去健身房锻炼”“去上清早开课的语言学校”“为考取资格的学习时间”等各种各样。对睡眠医学精通的医学博士远藤拓郎先生说:熟睡中记忆会获得整理。所以早上的时间很适合“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做需要创造力的事情,”他赞同发挥“朝活”的效用。 上天赐予我们每个人每天平等的二十四小时。可以说“时间的累加就是人生”,这话一点儿都不为过。如何有效地使用这有限的时间,上天把这个问题交给了我们每个人自身来解决。 有格言说:“掌握早晨者掌握人生”。重新认识早上的时间,确定自我目标,并有效地活用起来吧! 那么,有决心就从明天开始一个干劲十足的好早晨吗?
个人分类: 观点|4423 次阅读|2 个评论
论文《吸纳了测不准原理的新狭义相对论及其验证与应用》的结束语
热度 1 qdp 2012-7-16 17:56
结 束 语 I. 依据测不准原理和时 - 空统一性以及时间平移对称性、三维空间球对称性,建立了粒子的内禀四维时空圆柱体模型,亦即假设: 夸克、轻子层次上的粒子不是点粒子,而是以一定的固有时间间隔 为轴向高度的四维欧几里得时空圆柱体,这是可测量的时间 - 空间在小尺度上的最后形态。 II. 粒子的内禀四维时空圆柱体模型区别于其它非点粒子模型的特点是:粒子除了具有空间上的大小尺度之外,在时间上也具有一个非零且有限的内禀“高度” ( T *) ,而且在内禀时间高度和内禀空间直径 D * 之间严重不均衡,粒子的内禀时空比 Φ= cT */ D *=1.038×10 19 是一个大数。 III. 利用该 模型 ,推导出一系列与狭义相对论各方程相对应的新方程。这些新方程 体现了测不准原理与 狭义相对论 的融合,它们 既 能兼容 经典的狭义相对论方程、解释已有的观测数据, 又 导出经典方程不具备的特殊结果并预言可能存在的未知效应 。 IV. 新方程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 质 - 速关系新方程,它指出, 质量并非速度 的单变量函数,而是由速度 u 和一个无量纲的 涨落 变量 ζ 共同决定。新 方程 对洛伦兹 - 爱因斯坦公式的包容和拓展反映在以下方面: 1) 当 ζ =1 时,方程有极大值形式——若 ζ =1 而 u ≤ u d =( 1–4.641×10 - 39 )c ,这 个极大值 形式恰好就是洛伦兹 – 爱因斯坦公式;当 ζ =1 但 u u d 时,质速关系遵循另外形式的方程,直到 u = c 时,质量不是无穷大 而 是一个有限的最大值 m max =1.5Φ m 0 亦即粒子静质量的 1.557 ×10 19 倍。 2) 当 ζ 1 时,粒 子将以确定的几率 P S 出现在奇异的 “ 高速度 - 低质量 ” (HSLM) 状态, 出现在 HSLM 状态的几率 P S 是速度 u 的函数。计算表明,在目前的观测能区粒子 出现在 HSLM 状态的几率 P S 1 ,而出现在 ζ =1 状态的几率则为 P R ≡1 – P S ≈1 ,所以 ζ =1 的 状态 是最可几的,洛伦兹 - 爱因斯坦公式描写的正是这种最可几状态下的质 - 速关系。 3) 按 不同 ζ 状态下的几率加权平均 得到不含 ζ 、仅与速度 u 相关的质量平均 值,当 u = u q = 9.634×10 - 20 c 时, 平均质量有 小于其静质量的最小 值 = (1–4.641×10 - 39 ) m 0 m 0 , 当 u = c 时 ,平均质量 有最大值 =Φ m 0 . 在目前的观测能区,平均质量 -速度 关系式与洛仑兹 - 爱因斯坦公式的区别甚微 。 V. 新方程预言的 HSLM 效应揭示质量概念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这有助于 对 某些物理现象的重新认识并解答若干疑难问题,例如超高能宇宙线 GZK 门限悖论等。值得注意的是 HSLM 效应 具有现实的可验证性, 在 NSRL 800MeV 电子储存环上进行的初步实验显示,有理论预期的异常效应存在的迹象。 VI. 由 粒子内禀四维时空圆柱体 模型 还 得到两个重要结果:其一是证明存在一个与观测者无关的平均质量最大值,核子的平均质量最大值恰好与普朗克质量相当;其二是 推导出 一个描写哈勃常数与若干基本物理常数之间关系的公式,利用这个公式可以精确算出哈勃常数的理论值 H 0 =70.688km·s - 1 ·Mpc - 1 ,与目前公认的观测值 H 0 =72(71) ±4±7 km·s - 1 ·Mpc - 1 符合的很好,根据此公式还可以阐明狄拉克大数之谜。
个人分类: 正式发表的论文|3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温家宝:经济困难可能持续一段时间
杨学祥 2012-7-16 14:00
温家宝:经济困难可能持续一段时间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16日02:19 新京报   原标题:温家宝:经济困难可能持续一段时间   目前,我国经济增速仍在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区间内,稳增长政策措施正在见到成效,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缓中趋稳态势。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还没有形成稳定回升态势,经济困难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我们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沉着应对,扎实工作,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温家宝   据新华社电 7月13日至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四川省成都市就当前经济形势进行调研,并在成都主持召开河南、湖南、广西、四川、陕西五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   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   14日下午,温家宝主持召开五省区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   温家宝说,我们要全面估量形势,既要看到面临的问题、困难和风险,特别是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要看到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仍然是好的,有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发展中出现了不少亮点,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潜力仍然较大。农业再获丰收,夏粮连续9年增产,为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反映了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物价逐月回落,为宏观调控提供了更大空间,也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纯收入较大幅度增长;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快于东部地区,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适当加大政策预调微调力度,切实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有效性。要把稳定投资与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与结构调整、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与开拓新兴市场结合起来,与促进民间投资结合起来。   今年政府承诺要努力做好   温家宝强调,要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今年的改革任务相当繁重,我们对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了部署,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加以推进,坚决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温家宝还强调,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一些重大民生工作作出了具体承诺,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好。要加快教育、科技、文化改革发展。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增加人民收入。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确保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请汶川灾区学生用晚餐   14日晚,温家宝专门将王佳淇、赵其松、段志秀、郎铮、刘小桦、宋馨懿等6名汶川地震灾区学生请到住地,和他们一起用晚餐,并给他们每人写了一段寄语,勉励他们自信自强、努力奋斗,愿他们愉快、健康、进步。 http://news.sina.com.cn/c/2012-07-16/021924779050.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1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温家宝:经济困难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xupeiyang 2012-7-16 05:09
[转载]温家宝:经济困难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温家宝:经济困难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http://finance.qq.com/a/20120716/000573.htm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2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睡眠的一些思考
热度 2 duke01361 2012-7-15 18:59
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日照时间也很长,中午的时候总有困意,但到了夜里,却总会到十一二点的时候才能入睡;而到了冬天,一下子日照变得短了,白天没有了困意,但一到晚上,睡意也就会越来越重。 有人说"春困、秋乏,夏打嘴儿,睡不醒的冬三月”看来并不尽然如此。 人的睡眠很大程度上与环境中的日照时间、气温和自身的生物钟和健康状况有关。可以肯定的是“睡眠”反映生物进化。 日照时间长短可以影响内分泌的旺盛程度,气温高低可以影响机体的代谢效率;健康的人精力旺盛,这些都会影响睡意的出现和消退。 这就是生物钟现象。有人认为,睡眠是肌体调节自我生理状态的一种方式。在睡眠过程中可以发生与生长、发育有关的生理活动,比如身高的生长、智力的发育等等都会在睡眠过程中静悄悄地进行。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对此的分析表明: 睡眠有益于提高记忆力 睡眠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memory consolidation)。有研究表明,学习过后就睡上一觉,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 2.慢性睡眠剥夺症与代谢和体重有密切的关系 慢性睡眠剥夺症可以导致超重和肥胖,这可能与肌体对碳水化合物的加工和储存方式受影响有关,同时,睡眠被剥夺也会影响一些激素的水平,并因此影响食欲。 3.睡眠与安全密切有关 晚上不睡觉,会导致白天容易睡觉,这要是发生在工作中会导致危险的发生 4.睡眠和情绪 不能睡眠可以造成情绪失控,包括烦躁、易愤农,不能集中注意力等。过少的睡眠也会让人失去做事情的兴趣。 5.睡眠与心血管健康 严重的睡眠紊乱与高血压有关,同时,也和各种心跳紊乱有关,因为睡眠紊乱可以增加肌体用于应对“应激”有关的激素水平。 6.睡眠有关的其他疾病 睡眠剥夺影响免疫机能的正常发挥,长期剥夺睡眠可以明显影响天然免疫细胞的活性(nature killer cells)。因此, 保证充分的睡眠有助于肌体对抗癌症的发生。 在我看来,换季期间的睡眠改变可能与肌体主动适应环境,改变肌体代谢类型有关。比如,夏日炎热,日照时间长,人的肌体会主动启动能够适应夏日的生理代谢模式;而到了冬日,又变得寒冷,日照时间短,肌体需要转变为一种摄取高能量状态的代谢类型。 不同季节需要肌体给出不同的代谢类型,这些类型之间可以因季节改变而转换,这只是我自己想到的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它在人体生长、发育和疾病过程的影响尚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比如,夏日清淡的饮食可能还有碳水化合物更多,同时,肌体更侧重分解代谢,提供更多的糖和脂类给大脑... 而冬天可能会正好相反,肌体的代谢更倾向于合成代谢,储藏更多的糖原等....) 为什么热带的人形体小,但脑瓜好使?这可能与此有关系...
个人分类: Life a Bit|4335 次阅读|4 个评论
时温叠加得到的松弛时间是什么松弛时间?
andrewx100 2012-7-14 07:36
这个问题搞了我一个通宵,记录一下。 时温叠加性质是指体系在不同温度测量得到的相关函数或响应函数可在时间轴平移叠加成一条主曲线。平移因子 a T 常常认为是松弛时间的比值: 但是,实际样品往往具有一个较宽的松弛时间谱。那么上式中的松弛时间到底是哪个值,是平均值还是最大值还是什么? 玻璃态体系的相关函数或响应函数常常符合Kohlrausch-Williams-Watts(KWW)关系: 如果体系只有一个松弛时间值,则 β = 1, τ 0 就是松弛时间。如果0 β 1,则反映体系有一个宽分布的松弛时间谱。 τ 0 只能是一个用来描述相关函数或响应函数的特征时间。时温叠加得到的就是 τ 0 的比值。 τ 0 跟松弛时间谱有什么关系呢?它是不是就是平均松弛时间 τ 呢? 以应力松弛为例,假设样品可表示成无数个Maxwell模型的和: 其中 g ( τ )是松弛时间分布函数。它与更常用的松弛时间谱的关系是 H ( τ )= τg ( τ )。由于 G ( t )符合KWW方程,则有 令 u =1/ τ ,上式就变成一个Laplace变换: 为了得到 g ( τ ),须计算以下反Laplace变换: g ( τ )的 n 阶矩 τ n : 所以 即对于一个满足KWW型响应函数 G ( t )的体系,其平均松弛时间 τ 与KWW方程的特征时间 τ 0 成正比,因此平移因子 a T 确实是平均松弛时间的比值 。 更麻烦的问题是,做动态测试的时候, G’ = G” 处所对应的频率倒数是什么时间?很多地方说这是最大松弛时间(max-i-mum relax-ation time) τ m ,即当观察时间时间超过 τ m ,就可以看到样品的流动。可是,一个响应函数符合KWW方程的样品,是否具有确定的最大松弛时间?也就是说,其松弛时间分布函数 g ( τ )是否有确定的定义域,使得当 τ τ m 时 g ( τ ) = 0?这个都不好说。“最大松弛时间”的概念跟松弛时间谱的关系,多数见于人为给定的松弛时间谱,例如Wedge-Box dis-tri-b-u-tion、BSW dis-tri-b-u-tion等等。给定 g ( τ ),倒是可以分别计算 G’ 和 G” 令 G’ = G” ,把上面两式联起来解出 ω 来,就能求得所谓的“最大松弛时间”是啥,但这个太难了……又据说, G’ = G” 时的 ω 也就是 G” 最大值时的 ω 。则上面第二个式子求导,就剩下被积函数了。那坨东西中右边的分式是非零的,所以唯有让 g ( τ ) = 0。这就又回到之前问的那个问题了: g ( τ )是否有确定的定义域,使得当 τ τ m 时 g ( τ ) = 0? 有人给出(见参考文献)了 g ( τ )的近似表达式,是个含Gamma函数的级数。要我解 g ( τ ) = 0几乎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法,就是采用松弛时间谱的一些近似算法。例如: 这就可直接从 G ( t )去计算松弛时间谱 H ( τ )= τg ( τ ),然后代入上面的式子算出 G’ 和 G” ,解出“最大松弛时间”来。但总之那两个积分还是很难搞 我猜测计最大松弛时间 τ m 也是跟 τ 0 和 β 有关,但是否正比于 τ 0 就不知道了。真的不行的话,我只能在MATLAB数值算一下,考察一下不同 β 值下的最大松弛时间 τ m 、平均松弛时间 τ 和KWW的特征时间 τ 0 之间的表观关系,看能否近似认为 τ m 跟 τ 0 成正比。如果能,则时温叠加得到的平移因子,同时也是最大松弛时间之比: 参考文献:J. Chem. Phys. 73:3348,Text. Res. J. 21:404 Read more: http://www.andrewsun.net/panta_rhei/archives/4792#ixzz20Y4Tn7im
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GMT:Example B15—【GMT画时间序列(三角函数)】
zhenghui2915 2012-7-13 22:28
[转载]GMT:Example B15—【GMT画时间序列(三角函数)】
C:\GMT_Samples\ex05 gmtset GRID_CROSS_SIZE 0 ANOT_FONT_SIZE 15 FRAME_WIDTH 0.2c gmtset GRID_PEN 0.25pta gmtset PLOT_DEGREE_FORMAT ddd:mm:ssF gmtset FRAME_WIDTH 0.1c gmtset LABEL_FONT_SIZE 12 ANOT_FONT 1 LABEL_FONT 1 rem gmtset FRAME_PEN 1.6p ANOT_FONT_SIZE 19 set ofn=sinAndCosMap.ps gawk " BEGIN{for(i=0;i4*3.14;i=i+0.01)print i,sin(i),cos(i),sin(i)+cos(i)}" threemap.dat gawk " BEGIN{for(i=0;i4*3.14;i=i+0.4)print i,cos(i)}" cosx.dat psxy -R0/12.56/-1.5/1.5 -Ba2f0.5:"x":/a1f0.2g4:"y":WSne -W2/125/125/01ta -JX25/10 threemap.dat -K -Y5 %ofn% rem 画sin(x)曲线 gawk "{print $1,$2}" threemap.dat | psxy -R -W/255/0/0 -JX -K -O %ofn% rem 画cos(x)曲线 gawk "{print $1,$3}" threemap.dat | psxy -R -W/0/255/0 -JX -K -O %ofn% rem 画sin(x)+cos(x)曲线 gawk "{print $1,$4}" threemap.dat | psxy -R -W/0/255/0 -JX -K -O %ofn% rem 以0.4为步长画cos(x)曲线上的数据点(点类型为五角星),线粗3,颜色为红色,内部充填黄色 psxy -R -JX -K -Sa0.2c -W3/255/0/0 -G255/255/0 -O cosx.dat %ofn% rem 绘制标签 echo 4.5 -1.2 27 0 7 LM --- y=sin(x)+cos(x)| pstext -G0/255/0 -R -JX -K -O %ofn% echo 9 0.4 27 30 7 LM --- y=sin(x) | pstext -G125/125/0 -R -JX -K -O %ofn% echo 1.5 0.3 27 30 7 LM --- y=cos(x) | pstext -G255/0/0 -R -JX -O %ofn% del .gmt* pause http://xxqhome.blog.163.com/blog/static/19673302020111078369203/
个人分类: GMT|4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细胞内水中质子的弛豫时间
热度 1 luxiangyue 2012-7-11 18:05
细胞内水中质子的弛豫时间 卢湘岳 近几天,科学网上有几位学者在谈论 “弛豫时间” (“松弛时间”,“张弛时间”, Relaxation Time )。我想用一个实测例来说一下“弛豫时间”。这或许有助于对“弛豫时间”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所有细胞都含有水,而且,水占据着细胞的大部分体积。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水是“自由水”,是“各向同性”的水。这种水,左右上下的导热性是一样的,左右上下的导电性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左右上下的物理性质是一样的。 然而,细胞中的水,可不像杯里的水那样是完全“自由”的水。细胞中,大部分水紧靠着各种有机大分子。受有机大分子 空间构象 的制约,许多水分子不能任意自由聚集成团。水本来是液体,具有水的流动性和“各向同性”。现在,水在细胞里失去了自由,不完全像液体,倒有些像结构有序的晶体,却又不是典型的晶体。这种既不是液体,又不是晶体的形态,被称为“液晶”( liquid crystal )。液晶态的水是一种有序结构水。 细胞的代谢状态不同,胞内大分子 构象转化所导致 水结构的有序程度也不相同。相对于发育成熟的肌肉细胞,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幼稚细胞内的水结构有序程度差;相对于健康细胞,癌细胞里的水,其结构的有序程度差。 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核就是质子。 水分子的结构有序性 出现变化,质子的活动必然受影响。这些影响就反映在质子的“弛豫时间”上。 我们曾用核磁共振波谱仪检测过癌细胞内质子的“弛豫时间”。取昆明杂种小白鼠,接种 S37 实体肉瘤。经 700 多例的检测,结果表明: S37 实体肉瘤的“纵向弛豫时间”(自旋 — 晶格)和“横向弛豫时间”(自旋 — 自旋)都比对照部位正常组织的要明显延长,表明瘤细胞内水分子结构的有序性变差。 这个实例,或许可以帮助一位仅知道“松弛时间等于粘度除以模量”的学生,去理解在不同场合下出现的“弛豫时间”吧。 2012.7.11.
10899 次阅读|10 个评论
恒星尘埃盘在短时间内消失
zswim 2012-7-11 15:04
恒星尘埃盘在短时间内消失
在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Melis等人的发现:一颗年轻的类似太阳恒星周围的尘埃盘的热辐射在两年时间内消失。如下图所示: 这个发现表明星周尘埃的演化过程原比想象中来得快,其原因尚不清楚。 这是个典型的利用天文存档数据研究的成功例子,80年代的IRAS和目前的WISE红外全天巡天数据都可以自由下载,只要花时间去比较,肯定可以找到更多的类似的例子。
24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格林威治的时钟
肖立志 2012-7-7 19:58
格林威治的时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延迟退休”和“放开二胎”,哪个更靠谱?
胡俊峰 2012-7-5 09:19
王超:“延迟退休”和“放开二胎”,哪个更靠谱? 发布时间: 2012-07-05 08:22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人口红利加速消失、老龄化加速以及未来可能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将成为新的重大挑战。建议尽快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可考虑全面放开二胎。否则,越晚越被动。”(据7月4日《新华网》)   近日,人社部专家建议退休延至65岁来缓解劳动力不足,这一表态一公布,随后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讨论。通过网络调查有超过九成的网友反对退休金领取年龄延迟,也反映了延迟退休年龄与民意背道而驰。这与近日国务院智囊建议全面放开二胎的举措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我国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生育率大幅下降,由各方面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生育水平已经明显低于2.1的更替水平。   据人口专家统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所增加的劳动力,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贡献率为69%。这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实际上是享受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前的10年内人口大幅增长带来的“红利”,然而从2004年以来,由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向内地蔓延的“民工荒”现象意味着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口红利加速消失、老龄化加速,劳动力短缺问题成为新的重大挑战。鉴于这种现实,国务院建议尽快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可考虑全面放开二胎。   两者都是出于缓解劳动力短缺而提出的相应对策,然而笔者认为后者才是解决劳动力短缺的关键举措,根据预测2030年以后,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出现严重不足,放宽二胎政策,有利新增婴儿在20年后进入劳动年龄时正值“人口负债期”,不但不会增加就业压力,而且将大大减轻劳动力资源萎缩与人口老化的压力。   全面放宽二胎政策也是对人性和生育权力的尊重,有利于减轻目前家庭子女的赡养负担,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缓解劳动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同时需要采取完善相关的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继续培训教育等措施。延迟退休年龄和放开二胎同样都是有利于缓解劳动力短缺而引发的问题,但是在社会引起的呼声却不一样,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多加调研,采取更有利于决策,每一项政策的出台,目的都是保障民生、惠及民众。针对九成的网友反对的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更应该慎重考虑,任何一项改革都要顺应民意,反映民声,维护民利,这样才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超
2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玛雅历法终结日碑文出土 时间为2012年12月21日
maokebiao 2012-7-3 17:00
核心提示:考古学家在危地马拉科罗纳遗址的一座石梯发现若干刻文,证实了玛雅历法的“终结日期”落在2012年12月21日。这是第2块已知证实“终结日期”的碑文,玛雅人认为,碑文指的是新时代的开始,而非时间本身的结束,提到的是古代政治历史,而不是预言。 考古学家在危地马拉科罗纳(La Corona)遗址的一座石梯发现若干刻文,证实了玛雅历法的“终结日期”落在2012年12月21日。 “中央社”援引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报导,这是第2块已知证实“终结日期”的碑文。全球各地的新纪元(New Age)教派解读此为可能发生世界末日,使得美国防爆避难所销售激增,以及末日信徒涌入法国一座村庄避难。 此玛雅碑文成为狂热网络阴谋论的话题,有些人预言人类世界将被黑洞吞噬,或是遭小行星撞上,或者会被远古天神摧毁。 这块石碑有1300年历史,是数十年来发现的最具意义象形文字文物之一。 这块石碑的碑文,内容多半与政治历史有关,但在一段关于国王回归的文字里,也提及“终结日”。 领导此次考古挖掘的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史徒华(David Stuart)表示:“当时玛雅地区处于严重政治动荡时期,使这位国王不得不暗示更大规模的时间周期将于2012年结束。” 然而,许多玛雅人指称,启示预言主要是西方观点。玛雅人认为,碑文指的是新时代的开始,而非时间本身的结束,这份“启示”是指从玛雅长期历(Long Count)西元前3113年开始计算以来,历经5125年的周期结束。 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 NASA )表示,这个故事源于苏美人发现的一颗假设行星Nibiru正朝地球而来的说法。这些传说称玛雅古老历法的其中1个周期将在2012年冬至结束。 共同领导拉科罗纳挖掘工作的卡努托(Marcello A. Canuto)说:“碑文提到的是古代政治历史,不是预言。”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章、项目都是熬出来的
热度 26 yuncai 2012-6-30 23:22
文章是熬出来的, 一周六天,一天10小时, 一年后,都 能写出SCI文章。 博士是熬出来的, 一周六天,一天十小时, 三年后,凡高等动物都能博士毕业。 项目是熬出来的, 一周六天,一天10小时, 四年后,国家基金就获批了。 五年后,就快熬成百篇优博了。 杰青是熬出来的, 一周六天,一天10小时, 15年后,你就是杰青了。 院士是熬出来的。 一周六天,一天10小时, 30年后,你也可以是院士了。 卓越是熬出来的, 如果你年复一年地专注做一件事, 做了十年。 伟大也是熬出来的, 如果你在任何艰难时刻都不放弃你的理想, 40年后,你就会使众人景仰。 但你要能忍受了这时间的煎熬, 能舍掉这期间的亲情、爱好、时尚... 能承受这期间的寂寞、贫穷、枯燥...。 你准备好了吗?熬自己十年。
个人分类: |10140 次阅读|40 个评论
释怀之快感
malina163126 2012-6-28 23:43
开博已有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勇气在科学网发博文,乘着今天的释然之劲头,有点勇气发了第一篇,有点纪念意义吧! 《释怀之快感》 可以说因为一件事情 第一日:一宿没睡,胃疼难耐; 第二日:郁闷的想着要把“信”发给每个认识的人看看; 第三日:想针对性的回复然后再加些TA对AN的伤害; 第四日:半夜两点跑到马路边一个人抽噎,对自我的否定达到了极点; 第五日:一种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悟出了这才是朋友的真谛,但是这的的确确需要时间。 人在自我否定的时候很容易悲观; 人在看不起自己的时候你们猜下是什么状态或者做出什么样的事情? 也许释怀只需要一瞬间; 释怀只是那么一秒间的感悟; 释怀是一种美感; 释怀也是一种对自我心灵的解放…… 也许再也没有第二人可以这么直言不讳的和你这么讲,现在很少,以后会更少,将来更是不可能!因为我们是同学,这些对于我是一种无比巨大的财富,我口口声声的讲喜欢别人提出我的缺点,相信很多的人是很难接受自己的缺点,甚至有的时候是没用勇气面对自己的缺点!!很多时候想到别人比自己更多的、更难接受的缺点。宁可掩耳盗铃愚蠢之举!释怀之后的轻松和感激,别人是无法体会的到。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根深蒂固的思想,没有所谓的对错,犹如假假真真之言,况且人嘴巴两层皮,人性的好战最多选择就是还击。言语的中伤在言语间穿梭,像一把利剑插向了汝意之不赞同,汝本无意,也许中伤来自于听者的心,对于本来已有很多不如意的生活来讲,我们真真缺少的可能是积极的想法吧?善于看见别人的长处,对于掩耳盗铃之愚蠢,我们实需自我反省,不断的提醒自己。这不是懦弱,这不是低头,这不是愚昧,这是一种生活最基本的做法,很多时候是和自己过不去,过不去自己的坎,和面子过不去,我们需要真实的东西,我们需要的是实际的东西,我们需要的是实在的东西,脚踏实地才是原生态吧!感谢你,感谢你的真诚,感谢你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给我帮助,感谢你对吾在生活上给我的支持,感谢你在我想家时候给我的温念……太多的感谢,心怀感恩,你的陪伴,带给我的是我每日的进步~ 亦本善良,吾亦本善良,我相信我周边的同学都是善良的都是友善的,并且这些是我们很难在别的地方才能拥有的!过去的依然美丽,现在的依然美丽,以后我们亦美丽!以后我们会有老公、孩子,以后我们还会新增很多的角色,没啥好说的,善待周边的每个人吧! 拿着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大可不取 拿着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可取 拿着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 ,适当可取 拿着别人的错误惩罚别人,这个呀,您说呢?
5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海大新闻
wyc 2012-6-28 06:50
我校举行庆祝6•25“世界海员日”暨“船长引航计划”启动仪式 添加时间:2012-06-27 13:12:48 阅读次数: 354   6月25日,我校庆祝6•25 “世界海员日”暨“船长引航计划”启动仪式在中远报告厅举行。我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郑少南、辽宁海事局副局长王跃辉、大连中远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洪先、大连远洋运输公司安全总监郑家旭、大连引航站副站长徐伟成、大连国际海事公司党委书记刘斐、大连国际航业公司副总经理田庶成、中海国际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副总经理田喜林出席了启动仪式。20名船长导师、我校相关部门单位领导、18家新闻媒体记者以及航海学院2010级学生代表参加了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赵宝刚主持。   伴随着宣传片《蓝色基因的传承者》的播放,启动仪式正式拉开帷幕。   郑少南发表讲话并为首批特聘20名船长颁发船长导师聘书。他强调,“船长引航计划”是我校在经过考察调研和实践探索基础上搭建的学生培养新平台。该计划集培养单位、用人单位、管理单位三方智慧和力量来帮助学生成长,是一种大航海教育联合培养的创新模式。   王跃辉在发言中指出,在庆祝6•25“世界海员日”之际启动“船长引航计划”非常契合世界海员日庆祝宗旨。“船长引航计划”适应了培养高素质海员的要求,符合我国航运事业发展和精英人才快速成长的需要。   航海学院院长戴冉宣读了“船长引航计划”首批20名船长导师名单。   船长导师代表孟庆奎在发言中表示,非常荣幸能参加到“船长引航计划”活动中,作为一名船长、作为海大曾经的一员,能为母校尽一份力、能为航海教育尽一份力义不容辞。   刘景升代表全体船长导师庄严宣誓:不辜负期望和重托,为蓝色梦想保驾护航,以热爱与勤奋诠释新的角色,以智慧和严谨担负导师的使命,学汇百川,德济四海。   张强代表全体航海专业学生感谢母校集三方智慧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并郑重承诺将在“船长引航计划”的指引下,传承坚定、严谨、勤奋、开拓的海大精神,勇于实践,敢于担当,努力担负起建设航运强国的历史使命。   启动仪式在《大连海事大学校歌》声中圆满落下了帷幕。   启动仪式结束后,我校在综合楼国际报告厅召开了“庆祝6•25‘世界海员日’暨‘船长引航计划’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由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邢繁辉主持。   郑少南、王跃辉、郑家旭、胡洪先、船长导师代表孟庆奎等先后接受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大公报、中国交通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水运报记者的提问。他们分别从学校启动“船长引航计划”的意义、海事主管部门如何看待“船长引航计划”、航运企业如何参与“船长引航计划”、船长导师在“船长引航计划”活动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方面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新闻发布会结束后,我校“船长引航计划”首批船长导师座谈会在航海楼召开。航海学院院长戴冉、党委书记王凤武等相关领导和首批20名船长导师、航海学院全体学生指导员参加了座谈会。   戴冉首先代表学院感谢各位校友一直以来对母校的关心与支持,对各位能够在百忙中参与到“船长引航计划”活动中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王凤武结合2012年航海学院学生工作计划要点,向各位校友通报了近年来航海学院学生培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座谈会以“如何依托船长引航计划平台,系统推进航海文化的传承,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主题展开讨论。船长导师对此次“船长引航计划”活动给予高度评价,从各自所从事领域的专业视角对目前航运市场、船员现状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尤其针对目前船员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外派船员市场的开拓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还围绕如何系统推进三大主题内容,从机制建立、课程设置、实践培养等三个方面献言献策,为活动后续开展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大连海事大学“船长引航计划”邀请我校校友中现任船长或具备船长资历的港航企事业单位领导,担任航海专业在校学生的班级导师,搭建船长与准船长的沟通平台,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丰富的实践体验,促进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旨在以船长的职业道德引领学生的敬业精神,以船长的丰富阅历拓展学生的视野,以船长的生活品味熏陶学生的行业志趣,以船长刚毅果敢的风格增强学生对半军管的认同感,以船长的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该计划将进一步推动我校航海类学生全面发展,有方向、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传承蓝色文化,实现蓝色梦想。
2580 次阅读|1 个评论
微博:社会时间!
xcfcn 2012-6-28 00:22
我慢慢地对社会时间有一点点感受! 中国还是一个比较整齐划一的社会。 比如乡下/城市年轻人25岁/30岁不结婚可能就要承受一些周围的无形的压力。 再比如,官场上,什么年龄大体应该是什么级别的官员大家心知肚明! 微博:白春礼院长是战略科学家么? 有人说中国最缺战略科学家, 有人说中国最不缺战略科学家! 好像都有道理! 我现在对概念的东西不感兴趣。 只是傻傻的问:白春礼院长是战略科学家么? 按道理,白院长又是院士,又曾经是化学会的理事长,现在又是科学界的老大! 他不是战略科学家?谁还敢说自己是战略科学家? 白春礼的专业俺不懂,不敢赘一词。 但是,白老师的其他文章我还是看过一些! 说实话,实在不敢恭维,在内比不上徐光宪院士,在外比不上哈佛的白边(whitesides)先生。 总之,看了他的文章,我一无所获! 说得难听一点,白老师化学不懂,连科学哲学的皮毛也不懂。 所以,你说战略科学家缺不缺? 所以,你说中国需要战略科学家么?不是,也照样执牛耳! PS:哈哈,这些是我的真实感受!相信白春礼老师有足够的心胸容纳小人的一点愚见。而不会认为是犯上! 微博:台湾才有个社会的样子嘛! 已有 2 次阅读 2012-7-2 17:51 |个人分类:杂论|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林益世 大社会 虽然从新闻媒体上看起来乱糟糟的! 但是出了什么事情,我们至少能听到当事人的声音! 包括阿扁被关,还是能发声; 这次林益世涉嫌受贿,也能看到当事人的反驳、承认、道歉! 是是非非,社会自然会有判断! 可是,中国有吗?中国只有当局/CCP的声音! 谁谁谁成为当事人了,立马就被消音!仿佛这个人从来没有存在过似的! 当然,CCP也会选择某些当事人,用来强烈扩音,不过这些当事人基本上都是刚挂掉的! 天下为公,社会为大!才像个样子嘛!
个人分类: 杂论|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眼中的鱼和熊掌
hu379962339 2012-6-27 15:48
我说 鱼和熊掌 就像 钱和时间
17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术前的几秒时间
cjsky123 2012-6-27 15:10
身体里存在着异物(囊肿)许多年了,一直放心不下,终于下决心...... 几天术前检查后,医生说可以手术了,心中还是不免一颤——听说手术台上的病人如同待宰的羔羊,任随......不敢想下去了。 第二天一早,护士打了一针后,很快推我进入手术间。亲人挥别,门口关闭,手术车停在一个堆满仪器的房间,护士退出去,周围一下沉寂,心中陡然紧张起来。找不到亲人的安慰,只有我自己,紧张也没用,还是听之任之吧!这样一想,心中反而平静了不少。 很快,我看到玻璃窗后出现了医生,“那一定就是任意宰割我的人了......”,心中又紧张起来。突然进来一位女医生,应该是麻醉师了,我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恨不得把心中所有的紧张倾吐出来。还没等我开口,麻醉师询问了我一大堆关于身体健康的问题,我努力地认真回答,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对”,这让我放心不少,原来我的身体还是很健康的嘛!好像有一位不知什么时候进来的护士给我打了一针,很怕打针的我居然没有任何反应! 又进来一位男麻醉师,从我头顶拽过来一根管子,里面吹出凉爽的气体,医生告诉了我一些麻醉的要点,并要求我签字。手术前已经签了很多字了,包括亲人和我,不想在手术台上还要签字!“这个签字太残忍”,我心想,但不敢说出来,听人说,这时千万不能得罪医生,否则,你就等着挨不该宰割的宰吧! 是全麻!我紧张得到现在才知道是全麻!全麻也好,随你宰割,反正不知道。医生把我头顶的管子拽近我的鼻孔,“是氧气!”医生安慰我说。我突然想起以前作肠镜时也是一根管子中吹气,然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于是对医生说“这应该是用于麻醉的”,声音越来越微弱,但那位医生诡异的笑容仍然留在了我的脑中。 手术很成功,手术前的一切疑问烟消云散!当看到主治医生关切认真的询问病人,你会觉得,医生与我们一样,都有一种责任感和成功后的自豪感!
2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德国出访故事17:德国大学的考试试卷竞是这样的!
热度 3 hzluan 2012-6-22 21:47
今天 B 将其所授课程的期末考试试卷出好了,并给我看了一下。这是一份闭卷考试试卷,考试时间 90 分钟。
个人分类: 这是生活|4081 次阅读|3 个评论
七绝•《舌尖上的中国》第四集:时间的味道(22——30)
热度 12 baiyuxiao 2012-6-21 10:48
七绝•《舌尖上的中国》第四集:时间的味道(22——30)
七绝•《舌尖上的中国》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22 — 30 ) 2012-6-21 22. 朝鲜族泡菜 【解说词】 秋日的清晨,古老的呼兰河水流过原野。它发源于小兴安岭,蜿蜒曲折地注入松花江。在漫长的冬季,当地人习惯存储大白菜以备过冬。朝鲜族称辣白菜为“冬季半年粮”。 切好的白菜,要先用盐水渍出多余的水分。由于年年压泡菜,石头已经变的无比光滑。做泡菜是全村人在入冬前的头等大事。一大早,各种准备工作就陆续开始。涂抹调料是制作辣白菜最重要的步骤,调料包括辣椒、苹果、白梨、鱼露和虾仁等等。 左邻右舍的妇女们早有默契,轮流帮助每一个家庭制作泡菜。小院里弥散着鲜辣的味道。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个自家的菜窖,半个月后,经过乳酸静静地发酵,每一颗成熟新鲜的白菜将变成合格的泡菜。尝鲜的愿望是永恒的,但时间久了,吃习惯了,这种被腌制出来的滋味也许就变得比新鲜还要诱人。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坛坛罐罐里,岁月愈久,味道愈浓。 呼兰河水入秋凉, 抹料压缸腌菜忙。 小院霏弥酸辣味, ⑴ 已藏冬季半年粮。 ⑴ 霏弥: 飘溢。 清 魏源《村居杂兴呈筠谷从兄》诗之七: “ 金风老黄云,万顷香霏瀰。 ” 23. 腊味煲仔饭 【解说词】 秋风起,食腊味。腊味是南方人在入冬后传统的必备美食。制造腊味的初衷是为了能在南方的湿热天气里更好地储存那些容易腐败变质的新鲜肉类。如今,腊味既能成为家常小菜,也能登大雅之堂。 煲仔饭是腊味最经典的吃法之一,烹制煲仔饭是一项复杂而幸苦的工作。厨师必须严格掌握火候,才能做出恰到好处的煲仔饭。正宗的煲仔饭,最好是用收获后 3 至 9 个月的半新米,还必须用瓦煲来做盛器。生米煮,猛火烧。煲熟后,再转到炭炉上慢慢烘。让藏在辣味里的肉汁完全渗入米饭。温暖香糯的煲仔饭一直是最适合冬天的美味。 秋风渐次染江南, 腊味飘来也醉酣。 新米肉汤文武火, ⑵ 一煲食罢有余甘。 ⑶ ⑵ 文武火: 用于烧煮的文火与武火。文火,火力小而弱;武火,火力大而猛。 唐 王季友《酬李十六山丈》诗: “ 鍊丹文武火未成,卖药贩履俱逃名。 ” 元 王祯《农书 · 蔴苧》: “ ﹝毛絁布法﹞纳於热灰水内,浸湿於甑中蒸之,文武火养二三日,频频翻覷。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 · 人部一》: “ 其家相传服松梅丸,云取松脂,用河水浸四十九日,文武火煮,令白如餳餹,然后和乌梅地黄丸。 ” ⑶ 余甘: 馀留香甜滋味。 唐 杜甫《军中醉饮寄沉八刘叟》诗: “ 酒渴爱江清,餘甘漱晚汀。 ” 24. 禾花腌鱼 【解说词】 农历八月,稻田里的禾花开了,也到了苗族人制作腌鱼和做腊肉的时节。禾花鱼,就是农家在稻田里放养的鲤鱼。因鱼喜欢吃飘落在水面上的禾花而得名。制作腌鱼首先要将糯米炒熟,这是必不可少的调味料之一。将鱼层层重叠压紧,再压上重石。一个月后,即可开桶食用。 禾花飘落鲤鱼肥, 山寨炊烟映落晖。 炒米腌鱼成 雋 味 , ⑷ 苗家乡馔莫相违。 ⑸ ⑷ 隽味( jùn wèi ): 美味。 宋 李彭老 《摸鱼儿 · 莼》词: “ 爱滑捲青綃,香裊冰丝细。山人雋味。 ” ⑸ 乡馔: 乡味,本地特有的食品。 宋 曾巩《送英州苏秘丞》诗: “ 乡饌雨餘收白蕈,客樽秋后对红英。 ” 25. 腊肉 【解说词】 湘西冬日高寒,每当冬季来临,村子里家家户户都要熏制腊肉。湘西木材丰富,熏烤腊肉的燃料以硬木为佳,如茶树和杨梅树。熏烤时,要把腌制好的肉挂在取暖做饭的火塘之上,还不断将松果、茶壳、桔皮等放入火塘,这样熏烤出来的腊肉,就会带着茶果的香味。储藏腊肉的最佳地点就是谷仓的稻米堆里,这里既避光,又干燥。腊肉食用前,要先用炭火烧皮,然后用淘米水洗净。将腊肉与萝卜干一起炒,是苗家最常见的食用方法之一。对纯朴的苗家人来说,腌鱼腊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腊肉和腌鱼曾经陪伴着苗族少女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湘西冬季日融怡, ⑹ 正是苗人腌腊时。 ⑺ 松果桔茶熏制后, 再于齿缝溢香脂。 ⑹ 融怡: 暖和。 宋 欧阳修《春帖子词 · 皇后阁之三》: “ 风色结寒犹料峭,天光煦物已融怡。 ” ⑺ 腌腊: 把鱼、肉等用盐浸渍,然后风干、熏干。亦指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鱼、肉、鸡、鸭等。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 · 草河录上》: “ 以盐渍鱼,纳有楅室,糗乾成薧,载入郡城,谓之醃腊。 ” 26. 臭鳜鱼 【解说词】 同样穿行在崇山峻岭中的徽州人对腌鱼却有着自己的心得。鳜鱼是中国独有的淡水鱼之一。“徽州的臭鳜鱼是徽州的一个代表菜。臭鳜鱼的制作在选鱼方面是相当讲究的,一定要选在三、四月份桃花盛开的季节。这个季节的鳜鱼是最肥、鱼质最鲜美的时候。” 这里是徽商故里和徽文化的发祥地,包括徽派建筑和徽雕在内的徽州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由于古徽州地少人多,居民们不得不离乡背井,走出深山去闯世界求生存。而他们在路途之上的食物也不得不经过风干和腌制,以便于保存和携带。比如徽菜里的腊八豆腐,虽然像铁饼那样坚硬,但保质期却可以很长。食物放久了终究会发酵变臭,不过久而久之,腐败竟然也成为味道的一种。比如臭豆腐,比如更为极致的毛豆腐。嗜臭,于是也成为徽菜的一个独有的特征。“闻起来臭,吃起来却很香。”简朴智慧的徽州人却发明了用腌制和发酵这两种方法来再次制造美味的魔法。 独行天下有徽商, 徽菜名声四海扬。 三月桃花鲈鳜美, 烹来霉臭亦奇香。 27. 刀板香 【解说词】 徽菜的另一道代表菜“刀板香”。鲜肉腌制后,省去了烟熏的程序。切片,把它放在上等的香樟木板上,耐心地等待香樟木板慢慢吸走咸肉的油腻。既保持肉的咸鲜,又油而不腻,这才是真正的“刀板留香”。 徽菜招牌刀板香, 板材用木选香樟。 待它切肉收刀后, 吸走油脂不厌尝。 28. 金华火腿 【解说词】 在距古徽州不远的浙江金华,有一种更加著名的火腿,肌红脂白、香气浓郁、滋味鲜美。金华火腿通常被细分为五个部分。“上方”是肉质最好的部位,江浙传统名菜中的“蜜汁火方”中的“火方”,指的就是金华火腿的上方。这道菜费工、费料、费时间,咸香的火腿浇上事先烧酥的蜜汁,咸甜交织,回味无穷。“中方”通常可以切丝,与蹄筋、海参搭配,成为传统宴席中的高档火腿菜。“火瞳”、“火爪”、和“滴油”可以用来炖汤。伴以鲜猪蹄时,又称为“金银蹄”。用金华火腿吊出来的汤,构成了一切江浙菜,乃至传统粤菜的底味。 肌红脂白郁浓芳, 蜜汁浇淋用上方。 金腿银蹄称绝配, 滴油瞳爪吊高汤。 29. 醉蟹 【解说词】 江浙一带自古就有用酒渍来保存食物,后来也逐渐成为调味成菜的一种方法。除了醉蟹,醉虾就是江浙居民最喜欢的下酒菜之一。“蟹膏是鲜红的,醉蟹做成以后都变得很黑的,越黑越好。”放入白酒有利于河蟹吐清泥沙。除了上好的黄酒,每个厨师都有自己独到的调味方法。“配料是每个人不一样的,我觉得我哪味料对,我就放哪味料。蟹的鲜味要提出来,那个香味要提出来。”除此之外,密封保存也非常重要。糟醉其实就是酒渍,它不仅是保存食品的手段,也变化出另一种比鲜食更加醇厚鲜美的味道。 稻收时节蟹膏红, 糟醉传承吴越风。 白酒清沙黄酒渍, 口香醇厚韵无穷。 30 .香烤乌鱼子 【解说词】 乌鱼子是台湾西南沿岸的特产,取乌鱼卵腌制而成,由于形状像中国的墨,日本人把乌鱼子称为 “ 唐墨 ” ,并把它视为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在台湾和日本,乌鱼子一向被视为餐桌上的高档美味。三百多年来,乌鱼子一直是台湾最贵重的鱼获之一。取出鱼子后,以食盐渗入各部位,腌渍 4 到 5 个小时,板压脱水,再经过日晒风吹的过程,才能制成优质的乌鱼子。外形厚实饱满,色泽橙黄通透。乌鱼子的吃法很多,遵循古制的香烤最能发挥它的天然原味。炙烤之前,先要洒上米酒。而炙烤的时间极为重要,差上几秒口感就会有天壤之别。烤至双面金黄时,香气四溢,入口之后,通过轻微的黏牙感,可以感受到它无比细腻的质地,再配上甘甜微辣的白萝卜,和鲜辣的青蒜,最大程度彰显乌鱼子绵密、软糯的原味。 世 间绝味 信 难求, 恨未亲尝是此馐。 白玉黄金镶翡翠, ⑻ 香黏软糯齿根留。 ⑻ 饈( xiū ): 本字为“羞”。精美的食品
5278 次阅读|31 个评论
时间会“冻结”吗?
lxj6309 2012-6-20 16:47
最新新闻报道: 时间正在逐渐变慢,并且将最终停止。这不知道是一个理论推演结果,还是一个观测推断结果,但是,无论怎样,它肯定最多只能是一个局域的且近似的结果。如果是一个理论结果,那它如果与现有主流理论一致,那么,这个结果在逻辑无误的情况下正反映了现有主流理论的应用界限;如果它是观测推论的结果,那它或者是把有限的观测做了过度的扩展,或者是推论使用的理论存在缺陷。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是永恒的话,那就是运动或变化的永恒性!宇宙中总有一处在变化,这变化必然不断扩展开去。假若某一天某个局域的宇宙“死掉”了,它的死灰必然要继续演化下去,生命还将继续! 这就是运动的质与量的双重不灭性! 最新研究称时间正变慢 最终将“冻 结” 中新网6月18日电 据外媒17日报道,人们普遍认为,随着宇宙的扩张时间正在变快。然而,根据最新研究显示,时间正在逐渐变慢,并且将最终停止。   据西班牙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被宇宙扩张理论“愚弄了”。事实上,时间正在变慢,最终一切将会停止。就像照片“凝结”住的瞬间一样,届时所有事物都将“冻结”。   不过,人们肉眼无法观察到时间变慢的效果。科学家称,离时间最终停止还有几十亿年,那时地球早已消失,人类也早已消失了。   据悉,已经被广泛接受的宇宙扩张说,是基于承认“反重力”的概念,它亦被称之为“暗能量”。这种能量被认为正在拉开星系之间的距离。   然而,一些科学家们认为宇宙正在经历的却与该理论恰恰相反。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761.shtm 科学家反驳宇宙膨胀论 称时间减慢或走向静 止(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761.shtm )
个人分类: 物理学及其他|2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大家都有时间撰写博文,我没有呢?
热度 2 spandax 2012-6-20 00:46
一直想好好写写博文,但总是觉得写不出什么来,难道自己一直在忽悠自己吗,整天无所事事,碌碌无为!是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6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反驳宇宙膨胀论,科学家称时间越来越慢或走向静止
crossludo 2012-6-19 20:26
反驳宇宙膨胀论,科学家称时间越来越慢或走向静止 【 导读】 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表明,时间并不是加快流逝,而是处于惰性运动状态,最终宇宙时间将完全停止下来。 人们常说岁月无痕,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时光飞快流逝,但最新一项科学理论显示,时间并非飞快流逝,而是逐渐处于减缓状态。 这是哈勃望远镜拍摄的照片,科学家认为暗能量能够加速宇宙膨胀 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宇宙时间处于减缓状态,最终将完全停止下来 专业学者提出的这项激进理论认为时间能够减缓下来,同时可能最终停止下来。这项最新令人费解的研究发现是由西班牙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显示我们曾错误地认为宇宙处于膨胀之中。 研究人员指出,事实上,宇宙时间在数十亿年间将逐渐减缓,最终将停止下来。虽然这项最新研究让人感到担忧,但不必为此无法睡眠,或者花费太多时间进行思考。 科学家指出,逐渐流逝的时间对于人类眼睛而言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塞诺维尔拉教授说:“任何事物都将冻结,就像一个瞬间永远而短暂的快照。到宇宙时间停止的时候,地球也不再存在。” 之前科学家测量遥远爆炸恒星释放的光线,从而来显示宇宙的快速膨胀速率。这个广泛被认可的理论是基于暗能量反引力作用,该作用下必然导致星系分解。 但是从事这项最新研究理论的科学家表示,我们正在 逆向观看物体。塞诺维尔拉指出,最新研究将否定之前人们的观点, 当前时间加速的外表事实上是由于时间逐渐减缓所导致的 。 这项最新研究可能令人非常难以相信,但是英国剑桥大学一位宇宙学家表示这项观点并非没有实质,他说:“我们相信时间出现在宇宙大爆炸,如果时间能够出现,也会消失,这仅是一个逆向效果。”
个人分类: 科研迷题|1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四维空间——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clj344 2012-6-19 10:10
  在网上偶然看到的一段对时间和空间关系的猜想,觉得很精彩,也很新奇,转来收藏。 什么是四维?现在的说法是三维空间加上时间这一维,构成所谓的四维空间。然而,这种说法是一击即破的。为什么?   我们可以从二维来考虑。一个二维生物(如果有的话),他们考虑所谓的三维空间绝对和我们所认识的三维空间不同——它们会把时间作为第三维,因为他们无法感受这一维的存在。同样,我们现在也走进了这个误区,把时间算做第四维。可能四维生物看到我们在宣扬这种思想时,也在为我们叹息。那么时间算不算一维?在我看来,时间应该算是一维,即在多维生物本身的维度之外再加一维,构成新的N+1维空间,而且这样也有助于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也可以使我们对比三维维度更高的空间加深认识。   有一个更新的构想,即所有的维度都是由时间构成,没有时间,就没有空间,包括最基本的一维空间。这应该好理解,因为没有时间,空间本身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时空本身就是不能分割的整体。那么,为什么一种时间可以形成不同的维度空间?这里,我们可以把时间看成是一种可以分解的常量。时间可以分解,这一句话理解起来可能有点困难。但是,只要想通了道理也是很简单的。要明白这个道理,首先必须了解两点。第一是时空的不可分性,这一点估计大家都明白,离开了空间谈时间,或者离开了时间谈空间,都是毫无意义的。第二点是时间的多样性,这一点了解起来可能有一点麻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都是时间的合成体,也就是各个分时间有机结合形成的一个总的时间体系。可能你们会觉得我是在狡辩,其实不是。只要你们换一个角度去想,一个结果,可能是几个不同的原因形成的。就拿运动来说,我们观察到的一般都是几个不同运动产生的一种运动的结合体,即合运动。关于时间,我们也可以这样去想。我们看到的时间结合体,可以是由物体运动的时间,历史时间(即经历时间)和其他的一些时间构成。而运动时间,我们又可以看成由上下运动的时间,左右运动的时间和前后运动的时间。当然,划分方法是多样的,这就构成了时间的多样性,至于如何去划分,这就要由不同的情况而定。一部分时间对应一段空间。在这个不完整的空间里,时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之所以是三维生物,是以为这个维度的空间里只存在三维的时间。时间的不完整决定了空间的不完整。我们不能认识其他维度的空间,是因为我们不具备在那个空间里面运动的时间。时间的多样性决定的空间的多样性。同时,因为时间的不同分解方式,注定了我们的三维空间也是相对的,它可以被命名为一维,二维,甚至是任意维——完全取决于不同的分解方式。时间是决定维度的关键,同时,它也是决定低维物体高维存在方式的关键。   让我们看看科学上的说法:低维是空间上的缺陷,它们不具备在高维世界内运动的空间。关于这一点,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我们怎么可以发现这个缺陷。我们认为的低维不存在某一个空间长度,是因为我们无法确定它有那一个长度,也就是我们现在用最好的设备也无法观察到那一个长度差。那么,将来呢?我们现在无法认证,可能将来会有人证明那个低维物体确实属于高维。因此,低维与高维并不存在所谓的空间差。那么,我们如何区别高维与低维?很简单,用时间。用时间去解释任何一个维度空间,我们也可以认为,低维之所以比高维低级,是因为它们存在时间上的缺陷,它们无法在时间范畴内感受高维的存在。所以,我们要去了解低维或者高维,先要知道它们存在的时间范围。高维与低维之间可以实现转化,道理是很简单的,只要加入或者去掉一个时间单位就可以了。然而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复杂,我们对时间的概念都是如此模糊,要想在空间范围内实现时间的转化就更困难。   对四维空间,一般人可能只是认为在长、宽、高的轴上,再加上一根时间轴,但对于其具体情况,大部分的人仍知之甚少。有一位专家曾打过一个比方:让我们先假设一些生活在二维空间的扁片人,他们只有平面概念。假如要将一个二维扁片人关起来,只需要用线在他四周画一个圈即可,这样一来,在二维空间的范围内,他无论如何也走不出这个圈。现在我们这些生活在三维空间的人对其进行“干涉”。我们只需从第三个方向(即从表示高度的那跟轴的方向),将二维人从圈中取出,再放回二维空间的其他地方即可。对我们这些三维人而言,四维空间的情况就与上述解释十分类似。如果我们能克服四维空间,那么,在瞬间跨越三维空间的距离也不是不可能的。
3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信管的,你该多学点网络营销知识....
热度 2 zlhua 2012-6-16 09:49
今年又参加了课件比赛,第一个上场,拿出自己准备好的MIS课件准备好好晒晒时,刚洋洋洒洒开了个头,就被领导叫停了,说会议有两项议程,所以每个老师只有5分钟的时间,有点慌,看时间,已经过了4分钟...有点语塞了...但还是坚持把课件框架快速展示了下,明显,教研室主任对我的讲解有点失望,急忙让我好好看看评比标准,但似乎已经有点晚了,5分钟时间已经到了。 第二个上场前,领导又善意提醒,主要讲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第三个上场前,领导又建议,要注意突出网络特点...突出教改特色...创新点...最后,讲完了,我得了第四。有些同事觉得好像我有点“亏”,其实,我自己清楚,是我自己太大意,以为自己做的东西确实不错,把过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做事上,而忘了看前面走的路....呵呵,为此,我有点感慨,信管专业教师为什么在信息有效传播方面表现得如此不专业呢?不仅如此,我又联想到很多软件开发提供商,甚至企业的CIO,他们每天都在忙于处理信息,忙得连“传播的对象是谁?他需要什么信息?他们喜欢什么样的传播形式?”都没有搞清楚,那简直就是本末倒置了,呵呵,看来失败真的是成功之母...感谢这次意外的失败带给我的感悟:信管的!多学点营销,特别是网络营销的知识吧! 为什么? 什么是信管? 一般提到信管,首先会认为,哦!就是管信息的嘛,但现实呢?那些被认为应该管信息的人,其实更多注意力在信道上,很少有人注意信源,特别是信宿! 信道重不重要? 肯定重要! 但为什么重要? 因为传播的信息重要! 难道不是么? 如果不重视信息质量,信道管得再好,都白搭! “垃圾进,垃圾出”现象还少么? 伪劣信息上了好信道之后,信道越好,污染越严重,影响范围越坏! 网络谣言的深痛教训还少么? 那该如何提升信息的质量呢? 有人会说,信源要选对!信源选对当然没有问题,但就算选对信源,可能信息质量还是提不高。。。 为什么?到底什么是信息质量呢? 消费者需要的,可快速利用并达成目标的信息。 所以,其实,作为信管人 想提升信息的质量,必须要研究好信宿 只有深刻理解了信宿,才有市场,之前付出的辛苦劳动才有收获。 所以,信管的,学点营销的知识,特别是网络营销的,是非常有必要的.... 呵呵,当你的系统能自动推送更多消费者喜欢的高质量信息时,你就离CIO的距离不远了... 继续努力,向着更卓有成效的方向前进....
个人分类: 自省自立|3437 次阅读|4 个评论
无聊人语录:最充裕和最不值钱的东西!
热度 3 dulizhi95 2012-6-16 07:53
无聊人语录:最充裕和最不值钱的东西! 曾经的经历:一帮人在一起打牌,一个半罐子学究型的人言道:打牌是慢性自杀。逻辑清晰一点的人就应该明白:这样的评判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最充裕最不值钱的东西是什么?答案是:是时间。因为每个人都有那么多那么多的时间,并且时间还有一个特点:你必须足量的把它花掉,而不能将其当做财富储存起来,或将其作为礼物赠送给谁。在当今世道,还有一个功能时间也不具备:那就是将时间行贿给谁。 从而,无聊人有一个难题就是:怎样把时间花掉。 科学网上玩博客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手法之一。 近几天,青海大学的刘岩老师几次给我发信息,以他自身说法,建议珍惜光阴,不要把时间花在无聊的博客上,更甚至成天打口水战。他现在已获取了两个外籍院士,并将很快得到欧洲国际级的科学院院士称号。 非常感谢刘岩老师!他无疑是对的,这方面我的确必须注意。于是想到了发此文,目的是为了给关心我的人解释一下。 其实我这人在做事和消费时光时,“势利性”和目的性还是比较强的,相信我熟人圈里敏锐的人,看我的博客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的博文主要是两大类: 1 ,“杜氏算法”,哦哟哟,这个的读者面非常非常的窄,我所企及的读者面也是这个非常非常狭窄的读者人群。 2 ,闲聊。 闲聊的目的是什么?低劣一点的人或浅薄的以己度人之辈会认为(我指的是可能乘机攻击我的人): 1, 以某种方式显示一下自己,以获取虚荣,甚至愚蠢地认为无聊的点击量排名,也是值得追求的“价值”。 2, 不时跟女孩(女人)打情骂俏一下,以获取某种心理满足。 3, 纯粹无聊透顶,时间没处花,来此打发时间。 同样,逻辑清晰一点的人应不难理解,任何人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排除这三点。否则那就不是人,而是纯粹的机器了。我写博客无疑也包含了闲聊放松的目的。但,我的特点如下: 1, 我的闲聊博文都很短,所花时间和精力都可忽略,目的完全是业余放松,并且,我这类博文基本上都是很快就删除的。 2, “杜氏算法”倒是花了我主要的时间精力,那么,会有结果吗?这仅取决于我个人的思维力、判断力和信念力,还有我的人生哲学。这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得了的。不过,我“杜氏算法”的目标并不是科学网,那样的话我也太高看科学网了,我从不在第一时间将自己的原创东东放在科学网上,换句话说,我只是把放在这里作为附带利用一下的机会。 闲聊中时有谈到甚至“攻击”其他博主,但这一类攻击有两个特点:一是绝没有主观故意的恶意,二是客观上绝不含实质性的伤害性。 我向我主动性得罪过的所有博友网友表示歉意!当然我也不希望会有小人对此加以利用,乘机起哄攻击我。 我是一个典型的个人主义者,决不会主动主观故意地实质性的伤害和攻击没有侵犯过我的人,无论其人是对或错,高或低,善或恶。 呵呵,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927 次阅读|3 个评论
沉寂的中国改革:科技先行!
热度 15 老李 2012-6-15 18:19
沉寂的中国改革:科技先行!
【博主按】去年年底的时候与王保宁博士喝酒聊天,提到一起做点事情,不觉一拍即合,这样就有了约稿与组稿的事情来,我找来科学网上做科技政策的几个同行与朋友一起张罗这个事情,他们是曹聪老师、李宁老师、刘立老师,还有俺,今天下午终于把文章收集齐,发给保宁。下面这则文字,是给杂志做编者按用的,利用几位老师文章的摘要以及俺的一点说法合成的,留下个记号,做个友谊纪念。时间过得真快,感觉没有做什么事情,转眼就到晚上了,得准备晚饭了。以后有机会,再做几个这样的专题。突然想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啊!时间终于会杀死我们的! 沉寂的中国改革:科技先行! 科技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的热点话题,到底中国科技体制的问题出在哪里?应该如何改?这些疑惑都是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的问题,至少学者们应该发出一种自觉的理论追问。本着这个目的,本期专栏我们邀请四位长期从事科技政策研究的学者就此话题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全面展现中国科技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曹聪副教授认为:中国已经错过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最佳时机,而且改革的机遇窗口正在关闭。中国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宏观上体制关系没有理顺,缺乏执行力;从中观上科研经费的分配不公平;在微观上则表现在对科学家的评价体系不合理。所以,改革应该从这三方面突破。美国关岛大学的李宁副教授:探讨 了制度安排 对 于 经济 增 长 和技 术创 新的重要作用。 从国 家 创 新系 统 框架入手,推进 学习 在技 术创 新中的 源泉 与 作用机制, 并从 反 垄断 、知 识产权 、技 术标 准、政府采 购 、科 学研 究等方面 提出了促 进 企 业学习 的公共政策建 议。上海交通大学的李侠教授认为: 创新能力的现实是需要一些社会基础条件作支撑的,缺少这些基础条件,创新行为不可能发生。为了分析某个地区的创新能力,需要构建 区域创新能力测评体系,这个体系 根据五个指标来测评区域创新能力,即制度基础条件、经济基础条件、人力资源基础条件、文化基础条件与舆论基础条件。并给出一个推论:只有基础条件得分超过 70% ,创新才可能实现。清华大学刘立副教授则认为: 科技政策学在美国的兴起,是美国追求科技政策科学化的必然结果。 中国应该加强科技政策学的研究,并探讨了中国科技政策学应该关注的问题领域。 希望通过杂志与学者们的互动尝试,能够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破冰之旅贡献出宝贵的思想火花!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5871 次阅读|27 个评论
彻底解决张学文时间胎精确模型的几何造型
热度 1 Babituo 2012-6-12 17:32
彻底解决张学文时间胎精确模型的几何造型
这个程序和以前的Labview程序造型不同的是,是自己编程从最底层开始完成,之前是用Labview构件编程,不能在底层进行造型的修改。 通过这个程序,我已经基本掌握三维图形引擎本身的设计和编程方法。收获颇丰,谢谢学文老师给的作业,剩下的太阳高度渲染作业将很快完成。 这个造型实现了精确的螺旋线捆绕的模型。而不是一个标准环体模型。困扰厚度可设。如下: 在此基础上扩展开发一个三维图形引擎,已经是轻车熟路了。 值得自己满意的是:实现了用方程求解屏幕点坐标对实体坐标的转换,这是实现三维图形交互操作的基础: 鼠标点到某处,就能知道点中的是三维实体上面的哪个位置点,(图中的(u,v)坐标即为三维实体对应鼠标位置的坐标,表示中心幅角和胎圈幅角。比以前做球体的要难好多。 现有问题是:这个坐标转换是对应标准环体的,类似图中的“捆绕型环体”,求解更困难,留待以后再玩。
个人分类: 三旋理论学习|4529 次阅读|3 个评论
养儿真能防老吗?
热度 16 pingcn 2012-6-12 10:07
先不说观点,只说见过的几个例子吧—— A男: 毕业后,在国内单位干得不爽,执意出国。 现在米国,年薪好多万刀,两三年都未回国了吧。靠QQ和gtalk和他妈妈联络。 他给妈妈办了一张卡,他在米国存钱,妈妈可以在国内取。 他妈妈逢人就很骄傲地说自己儿子好。 但是,他妈妈身体弱、他爸爸心脏做手术,也不见他回来。 他肯在爸妈身上花钱,只要他能力范围内,多少都行。 但是,他根本没有时间去照顾他们,甚至都没有时间陪伴他们。 年过三十,却并未娶妻,爸妈倒也看得开,说,不急不急,杨翁八十还能娶…… B男: 毕业后在二三线城市的私企工作,工资每月2K。 基本上每个月会利用周末、假期的时间,抽出一天半天的时间回去看爸妈。 但是因为自己也拮据,基本不能给父母钱花、没什么钱买礼物,只能陪他们说说话。 他工资不高,在城市里买房不现实,他甚至想,过几年,回农村老家,在爸妈盖的新房里结婚。 他和女友原先感情不错,但他女友想在城市里买房、留在城市里,两个人因此还闹得很不愉快。 他父母看着他对女友那么好,担心—— 会不会娶了媳妇忘了娘、将来不孝顺?会不会被媳妇拐跑啊? C男 中专毕业后,未找到工作,回到农村的家。 他爸爸因为尘肺去世。他妈妈凑钱送礼给他买了一份工作。 因为工作的地方离家有些距离,他让妈妈给他买了个摩托。 后来,他嫌上班太累,不想去。他妈妈以为他去上班,他领导以为他在家,实际上,他在外面玩。 没事儿就去上网、闲逛,泡妞。总不上班,没钱花,于是把摩托车也卖了。 后来,不小心竟然染了那种不好意思告诉别人的“那种病”。 住院治疗花了他妈妈一大笔钱,还让他妈妈“抬不起头”。 出院后,本来需要巩固治疗,他却又拿他妈妈给的钱去上网、玩乐。病情恶化,又重新住院。 他姐姐看他这样,担心妈妈的钱被他挥霍光,于是要求平分财产,并以“借”的名义,拿走妈妈好多钱。 他妈妈心寒,欲哭无泪,跑出去哭诉——我是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啊,养这么俩孩儿啊? D男 …… 当说起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的口头禅:父母养仔仔养孙,这个道理都不懂吗? 反问他“你爸妈这么辛苦,他们老了你也不管吗?” 答曰:到时会给钱,但是没有时间去照顾他们。他们身体好,自己会照顾自己。 很多人觉得,没有孩子的生活不完整,相信养儿防老、多子多福。 可是,从身边的很多例子来看,养儿,很多时候不能防老,甚至还会啃老。 现在好像有一种说法:养儿防老不如养生防老。 想想也是:你为他当牛做马、累出满身病,他未必就领情。 (甚至听过有些人和父母吵架,说“谁让你不经允许我允许把我生下来?”) 况且,他长大了,还有他自己的事情要忙、还有自己的孩子要养。 养儿防老,倒不如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七老八十了还精神矍铄、能健步如飞、耳聪目明。 到时候,想吃啥吃啥、想穿啥穿啥、想去哪去哪,多好啊
221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美科学家研发出“时间斗篷” 可使物体“隐形”
zsunnywell 2012-6-12 09:11
美科学家研发出“时间斗篷” 可使物体“隐形”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2-1-5 14:19:47 据香港《文汇报》1月5日消息,由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的科学家日前成功研发出一款“时间斗篷”,可以让物体在空间里“隐形”,这有助于研发新一代数据加密技术。 据悉,这种被称为“时间斗篷”的技术由纽约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们研发,研究人员利用“不同频率的光飞行速度不同”原理,先将绿色光束穿过光纤电缆,让它穿过双向镜,将光束分拆成蓝光(飞行较快)和红光(飞行较慢),将速度差异通过一件透明障碍物扩大,产生了50皮秒(1皮秒等于1万亿分之1秒)的“时间空隙”,科学家们便乘机将一串不同频率的激光束“挤进”。 纽约罗彻斯特大学光学工程师对此作出了形象的比喻:就像在十字路口,一列火车驶过,汽车停下让路,火车经过后汽车要加速追上前面的汽车,造成的结果就像从没有火车通过十字路口一样。 更多阅读 美国华盛顿时报相关报道(英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个人分类: 隐身技术/材料|17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天过完了,做做生命的减加法
热度 4 lhj701 2012-6-10 17:15
今天过完了,做做生命的减加法 生命的一点一点消逝,总可以按天计量:日子总在悄然中逝去,忙碌中猛然醒悟,总是感觉一周又过去了,一个月又过去了,一学期又过去了,不觉中一年又过去了。。。。。 那么这个消逝的一天对你到底有什么本质的意义? 先做做减法 : 如果说你一旦降临到地球上就有了一个和地球之间的权契的话,那么这一天的逝去,实际上就是你 在地球上存在的权契的蚀去 。 这个权契犹如只有一个启动键的计时器,一旦按下了,开始滴答滴答走动,就无法再停止下。。。。。 因此如果认真对待你与地球的权契而表示尊重的话,也许可以让这个权契的蚀去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时间的减法计算让我们更加珍惜时间。 再做做加法 : 即今天过完了,使我们的生活又增加了哪些色彩、阅历和收获?对我们的理想、目标和追求,是不是又近了一步? 时间的加法运算让我们更加充满活力,激励我们充满希望地面对新的一天。 所以,今天过完了,到底对你有什么意义?做做生命的减加法吧。
个人分类: 思想沉淀|4059 次阅读|9 个评论
水果,早上吃才好吗?
yywindwill 2012-6-8 11:53
虽然中外都有要依时吃水果的说法,但是事实却没有那么复杂,吃水果并没有时间的限制。 流言: 上午的水果是金,中午到下午3点是银,3点到6点是铜,6点之后的则是铅。 真相: 从检索的结果来看,这个说法应该来源国外的古谚语,原文是:Fruit is gold in the morning, silver at noon, and lead at night。早在1893年出版的Philip E. Muskett所著的《澳大利亚的生活艺术》(The Art Of Living In Australia)中就有所记载 。有意思的是,英文中表达“过犹不及”这个意思的谚语,其字面意思与流言极其相似,只是主角换成了黄油(Butter is gold in the morning, silver at noon, and lead at night) 。虽然不确定国外的朋友是不是还照字面意思来理解这条谚语,不过从营养角度来看,它是没有多少科学道理的。 为什么说水果“早上是金,中午是银,晚上是铜”? 有观点认为这个“金银铜”之说的道理在于早上吃水果最容易吸收,而晚上吃水果的吸收最差。这个解释过于想当然了。事实上,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和进食的时间并没有多大关系。消化吸收的能力主要与消化液的分泌状况和胃肠蠕动的能力有关。进食以后,健康人的消化系统都会分泌消化液、增强蠕动来促进消化吸收,这些与进食的早晚并没有直接联系,而与年龄有一定关系,通常老年人的消化液分泌会减少、消化功能会减退。也就是说,不管是早上还是晚上,消化系统对水果的吸收其实没有区别。试想,你晚上不吃水果,晚餐还是要吃其他东西的呀?而且水果是很好消化的食物,因为水果中含量最多是水分和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三大供能营养素中消化最快最容易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素 。 另外,在一些饮食建议里会有“早上吃水果”的说法,出发点往往是因为我国大多数居民的早餐营养构成过于单一,通常只有主食和肉蛋奶类,水果蔬菜的比重太小。如果配上一些水果,可以提供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更有利于营养均衡。从这个方面来看,提倡早上吃水果,对于丰富我国居民早餐、提高早餐质量是有好处的。 但这并不等于水果晚上吃就不好。更不用说,新鲜水果对健康有很多益处。 水果对健康的益处多多 水果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黄酮等抗氧化物质,还是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现在,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据证明,多吃水果对人体健康是有好处的。 哈佛大学曾对11万人进行了长达14年的膳食跟踪调查,发现那些每天吃水果较多的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吃水果少的人 。同时,多吃水果也有利于降低中风的患病率 。日常膳食中若有丰富的水果,还可以较好的减低高血压的患病率 。水果中还含有丰富的叶黄素和玉米黄素,对于预防老年性黄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吃水果还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对于预防糖尿病 、肥胖 都有积极作用。 吃水果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水果对我们的健康有如此多的好处,世界各国的营养建议都推荐要多吃水果。最新的美国膳食指南推荐成年男性每天吃水果2杯(2 cup),而成年女性每天吃水果1.5杯(1.5 cup)(1杯约为237毫升 )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每天吃200-400克水果。 但实际情况是世界各国居民的水果的消费量还比较低,远没有达到推荐的食用量。因此,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更多是水果吃的不够,而不是吃水果的时间不对。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健康餐盘就建议一日三餐最好都要吃一些水果,而且最好餐盘里面有一半是水果和蔬菜,这里并没有强调只有早餐吃水果,而晚餐就不能吃了。同时,为了提高大家的水果食用量,也建议我们平时将水果放在外面你容易看见的地方,这样你会更想吃 。 需要提醒的是,这里讲的多吃水果是建立在总能量不变的基础上,用水果替代部分其他食物。也就是说每天的总能量摄入要保持不变,多吃水果的同时要适量减少其他事物,如肉类、淀粉类主食、脂肪等食物。如果其他食物没有减少,而只是增加水果的量,会导致摄入的总能量过高,增加肥胖的风险,对健康是不利的。 结论:谣言粉碎。 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吃水果并没有什么时间上的限制。在食物总能量不超标的基础上,只要你的胃感觉舒服、没有不适,想吃水果就吃吧,早上、中午或者晚上,都是可以的。 三大供能物质是指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杯”是一个在欧美国家很常见的非正式计量单位。因为非正式,所以并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最小的大约是200毫升,最大的可以到284毫升。英联邦国家的一杯是250毫升,美国的一杯习惯上是半个品脱,也就是237毫升,但是用到食品标识上的法律定义是240毫升,日本的一杯是200毫升,详见相关的 果壳问答 。 参考资料: Fruit (from the book "The Art Of Living In Australia") 维基百科:英语谚语集 Hung HC, Joshipura KJ, Jiang R, et al.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risk of major chronic disease. J Natl Cancer Inst. 2004; 96:1577–84. Feng J He, Caryl A Nowson, Graham A MacGregor.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nd stroke: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Lancet 2006; 367: 320–26 Appel LJ, Moore TJ, Obarzanek E, et al. A clinical trial of the effects of dietary patterns on blood pressure. DASH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 N Engl J Med. 1997; 336:1117–24. Sommerburg O, Keunen JE, Bird AC, van Kuijk FJ. Fruits and vegetables that are sources for lutein and zeaxanthin: the macular pigment in human eyes. Br J Ophthalmol. 1998; 82:907–10.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Food,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Prevention of Cancer: a Global Perspective. Washington DC: AICR, 2007. LA Bazzano, TY Li, KJ Joshipura, et al. Intake of fruit, vegetables, and fruit juices and risk of diabetes in women. Diabetes Care 31:1311–1317, 2008. Leonard H. Epstein, Constance C. Gordy, et al. Increasing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Decreasing Fat and Sugar Intake in Families at Risk for Childhood Obesity. OBESITY RESEARCH Vol. 9 No. 3 March 2001. 2010 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Center for Nutrition Policy and Promotion,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The Nutrition Source.Vegetables and Fruits: Get Plenty Every Day. 首发 果壳网
个人分类: 营养与健康|3312 次阅读|0 个评论
量子纠缠会否导致因果关系颠倒?
gzchengzhi 2012-6-7 21:26
  由于量子纠缠能够超光速传递信息,从闵可夫斯基图中可以看出,当两地的观察者A、B互相以超光速的方式向对方发送消息,A告诉对方自己发现了什么,B收到消息以后再以超光速发送确认给A。结果A发现收到确认的时刻不是在自己发送消息之后,而是在自己发送给B消息之前。也就是说A会觉得B具备未卜先知的能力,似乎他/她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事情。   当然这里忽略了A和B的处理时延和发送时延。   这样的过程是很有趣的,给人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比如投资股票,自己先用量子纠缠方式向远方的伙伴发送所看到的行情,然后对方向过去的自己发回行情,这就似乎可以提前一点时间进行预测了。当然这个提前量可能只有几纳秒时间,对于投资来说,没有什么意义。
个人分类: 博客大赛|6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入职后在时间管理方面的反思
kejidaobao 2012-6-7 15:32
文/马 臻 以前做研究生或博士后时,科研是在导师已经搭建好的实验平台上进行的。每天按部就班地做实验,然后自己整理论文,杂事交给秘书去做,不知道导师从事了很多“幕后”事务。自己当大学老师后,不仅要搭建实验平台,还要申请项目、带研究生、上课、做实验。杂事非常多:处理电子邮件、审稿、开会、填写各类表格、做学生工作、社会活动……很容易陷入“每天都在忙,但没有什么实质效果”的境地。更何况,家里添了小孩,增添了很多责任和繁忙。虽然看了一些时间管理方面的书,比如《吃掉那只青蛙》、《时间力》,但活学活用还是有些困难。以下谈一些反思。 1) 我几乎每周都会收到国内外学术刊物的审稿邀请。我常常上午打开电脑后看到审稿邀请,当场审完,然后在电脑文档中记录——某月某日,为某某刊物审了一篇稿。我的内心是矛盾的:审稿,怕浪费时间;而不审稿或者拖时间,心里吊着件事儿很难受。在一篇稿件上花很多时间,能确保审稿质量,但怕影响自己的工作;而花很少时间审完,怕敷衍了事。于是只能尽自己所能,“拼命”地把审稿任务赶出来。但是这样,上午的黄金时间就消耗了,审完后很疲惫,而又一个审稿邀请马上发过来了。并且,虽然在电脑文档中做了记录,仿佛自己有些“功劳”似的,可无论是年终考核还是评职称根本不算。后来,悟出一个道理:自己做什么事情,要出于真心喜欢。喜欢做才去做;不喜欢做,不做也行。不要指望做了这件事能怎么样。如果“不算”也去做,那才是自己的喜欢。如果为了“算”才去做,到时候“不算”,会很难受。于是,我不再把“审了多少篇论文”写进简历,而是把审稿当作自愿的行为。虽然还是一样做事,但我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2) 时间的使用具有非线性。我发现,在原本已经很紧张的计划或者安排中,再加上哪怕10%的事情,造成的压力会远远大于10%。这就好比我一个月挣3000元,你一个月挣6000元,表面上你的工资只是我的2倍,但是如果你我都花掉2500元,你的“剩余工资”会是我的7倍。举个例子,我正在从事科研,突然收到一个写综述的邀请。很难一边做复杂实验一边写综述,可能整个月的时间都被看文献、写综述占据了,没有时间思考别的。更何况,本以为能够在某段时间搞定这件事,但会有别的事情不断“插队”进来。这样,“战线”会拖得更长。这就像在沙漠中行走:如果不继续下去,就怕丢了这个“机会”;而继续下去,其他事务都堆了起来。最后搞得自己很累,周末到学校加班。 3) 承载了太多的任务和“机会”,感到压力非常大。现在的大学生也是如此,参加学生会、社团活动、科创项目、暑期实践,不加选择地把眼前的“机会”拽在手中。《中国研究生》2010年第1期刊登了薛惠锋的文章“论当代研究生的责任”,里面有段话很有启发:“学会放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们常说‘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什么都想学,往往什么都学不精;什么都想得到,往往得不偿失。人要学会‘舍得’,不能企盼‘全得’。拥有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在失去,而放弃的时候,我们或许重新获得……只有勇于放弃、敢于放弃,人才能轻装上阵,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快。相反,如果什么都舍不得放弃,背着沉重的包袱前行,人就会被各种包袱压倒,被各种因素牵绊,最终只能对即将获得的成功望而兴叹。”有段时间,收到几个综述邀请,同时“开工”的压力很大,时间全被卡住了。后来放弃了一些,压力小了很多。 4) 整天在忙,不代表真正有产出。制造出忙碌的样子很简单,每天处理电子邮件、擦桌子、接待本科生、填写表格、听报告、整理手机短消息,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可是到了3年考核的时候,可能没有多少实质性的东西。要有“实质性的东西”,就要搞清楚自己所在岗位的要求是什么。如果用人单位对自己的要求是一个科研项目、几篇SCI论文,就需要把精力投入在这上面。举个例子:2010年我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期间,一个学术刊物编辑部邀请我去北京开会,虽然花的时间不会太多,但是我想了想,还是“死守力保”项目申请书为好。精力花在哪里,成就也会在哪里。回国初期,我常看一些书报杂志,虽然能了解中国社会,也消磨了时间,但离科研文献远了,对工作进展的心理压力与日俱增。后来我丢弃了报刊杂志,更多把精力放在本职工作。 5) 人有惰性,我也不例外。入职初期,启动经费没有及时、完全地到位。我给自己找了很多活干,比如整理以前的实验数据、写综述、备课。特别是备课,花了我整整3个月时间。这段日子很好过,效果也是看得见的——以前的数据整理成文了、综述写成了、课准备好了。后来,我用到位的启动经费买齐了仪器的全部组件,但不知道如何接好仪器的电路和气路,于是继续伏案,从事上述“效果看得见”的工作。拖了几个月后,打电话问了工程师,根据他们的指点,很快搭好仪器,感到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可是为什么早不把仪器搭好呢?李践在“高绩效人士的五项管理”提到一个故事:有个成功游过英吉利海峡的妇女,试图从加州海岸以西21英里处的卡塔林纳岛上游到加州,可是游了15小时后,怎么也游不动了。尽管船上的母亲和教练告诉她,离海岸线已经很近了,但她放弃了,因为浓雾使她看不清前面有多远。上了船并到岸后,她才后悔了:“如果当时我能看见陆地,也许我能坚持下来。”2个月后,她成功地游过了同一个海峡。可见,很多事情行动起来不难,可是,人往往不是看不清目标,就是陷入“舒适区”不肯跳出去。 (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走向职场|40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时间像乳沟挤挤总会有 10招让你拥有更多时间
热度 1 liyanwu 2012-6-6 10:08
时间像乳沟挤挤总会有 10招让你拥有更多时间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2日 11:28 沪江英语 我们都希望有更多的时间。   We all wish we had just a bit more time。我们都希望有更多的时间。   Just think what you could do with an extra hour or two each day: you could finally stick to an exercise routine, or spring-clean the house, or write your novel, or learn the guitar, or get a new qualification。   假如每天多出一个或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来想一想会做什么:你可能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对房子做个大扫除,写写小说,学学弹吉他,又或者是考取一个新的资格证书。   I can’t magically make all your days 25 hours long. But I can help you find more hours in your day for the things that really matter。   我不能用魔法给你变出一天25个小时来。但我可以帮你从你的生活里找出更多的时间来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Get Out of Bed Earlier    Get Out of Bed Earlier 早点起床   If you normally get up at 7.30am, try getting up at 7am. That half-hour might not sound like much -- but it could be time that you use to meditate, to exercise, to read that book you’ve been meaning to finish, or simply to get your day off to a calm and organized start。   如果你通常是7:30起床的,那么试着在7点起床吧。这半小时看起来是不多--但那段时间足够你用来冥想、锻炼、阅读那本你一直以来就想读的书、或是就为今天开一个好头,有序平和的开始新一天。   The first hour or half-hour of the day is often a great chance to work on something important, before other demands crowd in on you. And if you need your beauty sleep? Just get to bed half an hour earlier。   在其它各种需求都涌向你之前,每天的头一个小时或半小时常常是着手重要事情的最佳机会。如果你想睡一个美容觉?那就早半个小时上床睡觉。 Use Your Commute Productively    Use Your Commute Productively 高效地利用好你上下班路上的时间   How much time do you spend commuting every week? Unless you work from home, you’ve probably got at least a couple of hours each week when you’re traveling between your home and your workplace。   每周你花了多少时间在来回上下班的路上?当你离家工作,你每周都要至少花上好几个小时在来回你家和工作地点之间的路上。   Use your commuting time for something useful. If you drive, you could listen to audio books. If you take the bus or train, you could read a book rather than grabbing a free newspaper. And if your workplace is quite close by, you could try walking or cycling to work -- this builds exercise into the natural rhythm of your day。   利用你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你开车,你可以听有声读物。如果你坐公交或地铁,你可以读书而不是随手抓过来一份免费的报纸。如果你的工作地点离家很近,你可以试着步行或骑车去上班--这可以把锻炼自然纳入你一天的安排中去。 Tackle the Important Tasks First    Tackle the Important Tasks First 要事为先   Once you get to work, take a few minutes to prioritize your tasks. Get the important ones done first (not the easy ones, or even the urgent ones). You can afford to spend at least an hour working on big, important tasks rather than on all those little urgent ones。   一旦你着手工作了,花几分钟把你要做的事做个优先排序。先完成重要的事情(而不是简单的事情,更不是紧急的事情)。你至少要花一个小时在重大的事情上,而不是把时间都花在这些紧急的琐事上。   If you work like this, you’ll usually save time: the urgent tasks will still get done, and you won’t spend hours procrastinating over the important ones。   如果你按照这样的方式工作,你通常能省下时间:既能完成紧急的事情,而你又不会延误重要的事情。 不要频繁查看邮件等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2日 11:28 沪江英语 Don't Check Email So Often    Don't Check Email So Often 不要频繁地查看邮件   Your colleagues and clients can wait for a few hours -- or even a day or two -- for you to reply to their emails. If there’s something truly urgent, they’ll pick up the phone。   你的同事和客户可以等你几个小时回复他们的邮件--甚至是等你一天或两天。如果他们觉得事情真的紧急,他们会打电话给你。   Keep your inbox closed when you’re working, and only open it when you’re ready to spend 30 minutes or so dealing with emails. It’s much more efficient to batch-process your emails than to keep popping in and out of your inbox to deal with individual ones。   当你在工作时,不要去理你的收件箱。只有当你会有30分钟左右的空闲时,你可以打开你的收件箱并回复你的邮件。成批处理你的邮件会更高效,而不是每次开开关关收件箱只为单独地处理一两封邮件。 Reduce Interruptions    Reduce Interruptions 减少打扰   If colleagues have a habit of hanging around your desk to chat, or if the phone is constantly ringing, you might find that it takes you half the day to finish a simple task like writing a letter. Constant interruptions don’t just eat up time -- they also break your concentration。   如果同事们会徘徊在你办公桌旁和你闲谈,又或者电话老是响起,你将发现仅仅是去完成一件简单的事就占去你半天时间了,比如写一封信。无休止的干扰不仅仅是耗尽了时间--它们也让你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事。   When you’ve got a big task to focus on, let your calls go to voicemail. If you have an office door, close it. If you work in a cubicle, wear headphones: having them on makes it less likely that people will try to strike up a conversation。   当你需要集中精力在一件大事上,那么就把来电转到语音信箱吧。如果你的办公室有一扇门,那么关上它。如果你有一个小的独立工作间,那就戴上你的耳麦:戴着它就不太会有人找你聊天。 Stay Focused on Your Work    Stay Focused on Your Work 专注你的工作   You might have heard the saying “procrastination is the thief of time。” When you want more hours in the day, procrastination can be a real problem. A few minutes chatting, browsing the web, updating your Facebook status, and so on, can easily turn into hours of wasted time over the course of a day。   也许你曾听过这样的说法“拖延是窃取时间的贼”。当你想要更多的时间,那拖延真的是一个问题。几分钟的闲谈,浏览网页,更新脸谱网的状态,如此种种都会轻易地就把一天时间浪费过去了。   When you’re working, work. If your concentration is slipping, take a proper break: go and get a glass of water, or stretch your legs a bit. And if you’re facing a difficult task, try breaking it into small steps or stages so that it’s easier to tackle。   当你在工作的时候,那就工作。如果你走神了,那就休息一下:去喝杯水,或者散散步等等。如果你面对一项艰难的任务,试着把它分解成几个小步骤或阶段,这样完成它就比较容易。 Go Home on Time    Go Home on Time 准时回家   If you’re supposed to finish work at 4pm, but you never make it out of the office door until 6pm at the earlier, then it’s no wonder you don’t have enough hours in the day。   如果你理应在4点完成工作,但你甚至还不能在6点以前完成工作离开办公室,那就难怪你会没有多余的时间。   In some jobs, it is difficult to get away on time (if all your colleagues work late, you might feel obliged to do the same). But if you’re staying because you only ever seem to get any work done in a mad dash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en your working habits need to change。   对于某些职业,要准时下班是件难事(如果你所有的同事都工作到很晚,你可能觉得也要这样做才行)。但如果你留下来,是因为你要赶在一天结束前匆忙地完成工作,那么你的工作习惯需要改变。    Eat Dinner at Home 在家吃饭   Although going out for dinner might seem like it saves time (after all, you don’t have to cook) -- you’ve got the time cost of traveling to the restaurant, ordering the food, waiting for it to arrive, paying the bill ... and it might well be faster just to cook and eat at home。   虽然在外吃饭看起来是省了时间(毕竟,你不需要做饭)--但你却花了时间在去餐馆、点餐、等候以及买单等等事情上。也许在家做饭吃饭反而来的更快些。   If you don’t have much time to cook during the week, try making extra portions at the weekend so that you can freeze some. That way, you’ve got an almost-instant meal (and one that’s probably healthier and cheaper than a restaurant meal, too)。   如果你在周末没有很多时间用来做饭,试着调整周末其它事情的安排这样你就能腾出一些时间来了。这样的话,你就有时间做饭了(同时这顿饭比起餐馆的饭菜可能更健康也更划算)。 Limit Your TV Watching    Limit Your TV Watching 限制看电视的时间   If you put the TV on as soon as you get in from work, it’s easy to end up spending hours slumped on the sofa. Instead of watching whatever happens to be showing, try watching just one or two programs each night。   如果你下班一回来就打开电视机,那么结果是你就躺在沙发上看了数小时的电视。不要放任自己无选择地看电视,试着每晚只收看一个或两个电视节目。   You might also want to have at least a couple of TV-free evenings; a great chance to read a good book, or to work on a project around the house。   你大概也想有几个不看电视的晚上;这几个晚上我们可以看看书,或是在家里转转看看可以做些什么。 到: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3562 次阅读|3 个评论
综述文献计量分析有意义吗?(艾滋病文献为例)
xupeiyang 2012-5-31 10:42
综述文献计量分析有意义吗?这是应该讨论的问题。 我分析了一些综述文献的计量分析结果,觉得意义不大,不能说明多少问题,这是综述文献的性质决定的。 看看这个分析结果怎么样? AIDS综述文献的引证分析结果: 引文报告 主题=(AIDS) 精炼依据: 文献类型=( REVIEW ) AND 出版年=( 2009 OR 2000 OR 2011 OR 1997 OR 2008 OR 1998 OR 2010 OR 2012 OR 2007 OR 2006 OR 2005 OR 2004 OR 2003 OR 2002 OR 2001 ) AND 出版年=( 2009 OR 2007 OR 2003 OR 2011 OR 2006 OR 2002 OR 2008 OR 2005 OR 2010 OR 2004 ) 时间跨度=所有年份 数据库=SCI-EXPANDED 找到的结果数: 9425 被引频次总计: 229617 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 223505 施引文献: 198346 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 195716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 24.36 h-index: 173 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CitationReport.do?product=WOSsearch_mode=CitationReportSID=T1P6G2ld5BFIoFj7Oplpage=1cr_pqid=9viewType=summary 检索分析主题=(AIDS) 时间跨度=所有年份 数据库=SCI-EXPANDED 检索结果: 艾滋病(AIDS)总文献量251,006篇,其中综述文献(REVIEW) 15,123篇,计量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分布很分散,这可以理解。 作者 记录 计数 %,共 1512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DE CLERCQ E 30 0.198 % NATH A 25 0.165 % CARBONE A 21 0.139 % KUMAR A 20 0.132 % BOWER M 18 0.119 % LIU XY 18 0.119 % WAINBERG MA 18 0.119 % ANONYMOUS 17 0.112 % ENSOLI B 16 0.106 % TIRELLI U 16 0.106 % MILLER RF 15 0.099 % RICHMAN DD 15 0.099 % WEISS LM 15 0.099 % ZHAN P 15 0.099 % GLOGHINI A 14 0.093 % HAMMER SM 14 0.093 % BREW BJ 13 0.086 % DEZUBE BJ 13 0.086 % GALLO RC 13 0.086 % GAZZARD BG 13 0.086 % LEWIS W 13 0.086 % MONTANER JSG 13 0.086 % SCULLY C 13 0.086 % BERGER JR 12 0.079 % GATELL JM 12 0.079 % GIORDANO A 12 0.079 % MORENO S 12 0.079 % POWER C 12 0.079 % SILVESTRI G 12 0.079 % SINGH S 12 0.079 % SORIANO V 12 0.079 % STEBBING J 12 0.079 % UCKUN FM 12 0.079 % YARCHOAN R 12 0.079 % DALGLEISH AG 11 0.073 % DOMINGO P 11 0.073 % GAIDANO G 11 0.073 % GRAY F 11 0.073 % HIRSCH MS 11 0.073 % KATLAMA C 11 0.073 % MIRO JM 11 0.073 % VACCHER E 11 0.073 % WATSON RR 11 0.073 % BOSHOFF C 10 0.066 % CLOTET B 10 0.066 % COLEBUNDERS R 10 0.066 % GOA KL 10 0.066 % MASLIAH E 10 0.066 % MITSUYA H 10 0.066 % O'BRIEN SJ 10 0.066 % 国家/地区 记录 计数 %,共 1512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美国那么多 USA 7026 46.459 % ENGLAND 1908 12.617 % GERMANY 951 6.288 % CANADA 807 5.336 % FRANCE 741 4.900 % AUSTRALIA 639 4.225 % ITALY 626 4.139 % NETHERLANDS 462 3.055 % JAPAN 440 2.909 % SPAIN 402 2.658 % SWITZERLAND 350 2.314 % INDIA 347 2.295 % 中国第13 PEOPLES R CHINA 274 1.812 % BELGIUM 251 1.660 % SCOTLAND 246 1.627 % SWEDEN 217 1.435 % SOUTH AFRICA 210 1.389 % BRAZIL 198 1.309 % ISRAEL 136 0.899 % GREECE 131 0.866 % NEW ZEALAND 126 0.833 % AUSTRIA 114 0.754 % DENMARK 110 0.727 % WALES 97 0.641 % IRELAND 95 0.628 % NORWAY 94 0.622 % POLAND 89 0.589 % SINGAPORE 87 0.575 % RUSSIA 83 0.549 % FINLAND 79 0.522 % SOUTH KOREA 75 0.496 % PORTUGAL 61 0.403 % THAILAND 58 0.384 % MEXICO 57 0.377 % HUNGARY 54 0.357 % NORTH IRELAND 50 0.331 % CZECH REPUBLIC 48 0.317 % USSR 41 0.271 % ARGENTINA 40 0.264 % TURKEY 39 0.258 % TAIWAN 38 0.251 % UGANDA 37 0.245 % KENYA 36 0.238 % CHILE 32 0.212 % FED REP GER 31 0.205 % IRAN 26 0.172 % NIGERIA 23 0.152 % MALAWI 22 0.145 % PAKISTAN 22 0.145 % MALAYSIA 20 0.132 % 基金资助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1512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前两个机构资助多 NIH 184 1.217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132 0.873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41 0.271 % PFIZER 39 0.258 % GLAXOSMITHKLINE 31 0.205 % WELLCOME TRUST 31 0.205 % EUROPEAN COMMISSION 29 0.192 % NOVARTIS 26 0.172 % BRISTOL MYERS SQUIBB 25 0.165 % NSF 25 0.165 % EUROPEAN UNION 24 0.159 % 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 23 0.152 %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 0.132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9 0.126 % ABBOTT 18 0.119 % BOEHRINGER INGELHEIM 18 0.119 % EU 18 0.119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18 0.119 %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17 0.112 % ROCHE 17 0.112 %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17 0.112 % 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 CIHR 15 0.099 % MERCK 14 0.093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14 0.093 % CANCER RESEARCH UK 13 0.086 %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JAPAN 13 0.086 %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13 0.086 % 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13 0.086 % RESEARCH FUND FOR THE DOCTORAL PROGRAM OF HIGHER EDUCATION OF CHINA 13 0.086 % 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12 0.079 % EUROPEAN COMMUNITY 12 0.079 %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12 0.079 % CNPQ 11 0.073 % GILEAD SCIENCES 11 0.073 %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11 0.073 % NASA 11 0.073 % PFIZER INC 11 0.073 % ASTRAZENECA 10 0.066 % GILEAD 10 0.066 % MRC 10 0.066 %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10 0.066 %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9 0.060 % BBSRC 9 0.060 %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9 0.060 % DEPARTMENT OF DEFENSE 9 0.060 % DFG 9 0.060 %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UK 9 0.060 % NIDA 9 0.060 % NIMH 9 0.060 % SWEDISH RESEARCH COUNCIL 9 0.060 % 没有找到中国大陆研究机构,有香港中文大学 CHINESE UNIV HONG KONG 20篇, 0.132 % 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1512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HARVARD UNIV 332 2.195 % UNIV CALIF SAN FRANCISCO 237 1.567 % JOHNS HOPKINS UNIV 193 1.276 % NCI 168 1.111 % UNIV TORONTO 155 1.025 % UNIV WASHINGTON 155 1.025 % UNIV CALIF SAN DIEGO 153 1.012 % UNIV TEXAS 148 0.979 % UNIV CALIF LOS ANGELES 146 0.965 % UNIV OXFORD 129 0.853 % UNIV PENN 128 0.846 % UCL 121 0.800 % UNIV PITTSBURGH 114 0.754 % UNIV MICHIGAN 113 0.747 % YALE UNIV 105 0.694 % UNIV N CAROLINA 104 0.688 % STANFORD UNIV 103 0.681 % EMORY UNIV 102 0.674 % DUKE UNIV 101 0.668 % COLUMBIA UNIV 100 0.661 % UNIV LONDON IMPERIAL COLL SCI TECHNOL MED 99 0.655 % NIAID 95 0.628 % CORNELL UNIV 94 0.622 % UNIV MARYLAND 93 0.615 % CTR DIS CONTROL PREVENT 87 0.575 % UNIV ALABAMA 87 0.575 % UNIV BRITISH COLUMBIA 87 0.575 % UNIV MINNESOTA 87 0.575 % UNIV ILLINOIS 85 0.562 % MCGILL UNIV 84 0.555 % NORTHWESTERN UNIV 84 0.555 % UNIV MIAMI 82 0.542 % UNIV CAMBRIDGE 76 0.503 % MASSACHUSETTS GEN HOSP 75 0.496 % NYU 74 0.489 % MAYO CLIN 73 0.483 % UNIV WISCONSIN 72 0.476 % WASHINGTON UNIV 72 0.476 % UNIV AMSTERDAM 71 0.469 % UNIV CALIF DAVIS 70 0.463 % UNIV MELBOURNE 70 0.463 % INST PASTEUR 67 0.443 % CHELSEA WESTMINSTER HOSP 66 0.436 % UNIV ARIZONA 66 0.436 % UNIV CALIF BERKELEY 66 0.436 % UNIV SYDNEY 66 0.436 % BAYLOR COLL MED 65 0.430 % UNIV COLORADO 65 0.430 % UNIV LIVERPOOL 65 0.430 % UNIV SO CALIF 65 0.430 % 语种 记录 计数 %,共 1512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英文 ENGLISH 14271 94.366 % GERMAN 281 1.858 % FRENCH 226 1.494 % SPANISH 139 0.919 % RUSSIAN 69 0.456 % JAPANESE 40 0.264 % PORTUGUESE 27 0.179 % CZECH 15 0.099 % POLISH 14 0.093 % CHINESE 12 0.079 % HUNGARIAN 8 0.053 % SLOVENIAN 5 0.033 % CROATIAN 4 0.026 % ITALIAN 4 0.026 % TURKISH 3 0.020 % DUTCH 2 0.013 % SERBO CROATIAN 2 0.013 % 出版年 记录 计数 %,共 1512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2009 1242 8.213 % 2011 1196 7.908 % 2008 1147 7.584 % 2010 1146 7.578 % 2007 1009 6.672 % 2006 893 5.905 % 2005 829 5.482 % 2004 745 4.926 % 2003 640 4.232 % 2002 578 3.822 % 2001 536 3.544 % 2000 518 3.425 % 1997 505 3.339 % 1998 504 3.333 % 2012 504 3.333 % 1996 494 3.267 % 1995 428 2.830 % 1999 425 2.810 % 1994 356 2.354 % 1992 332 2.195 % 1991 310 2.050 % 1993 310 2.050 % 1990 90 0.595 % 1988 73 0.483 % 1989 70 0.463 % 1987 51 0.337 % 1986 46 0.304 % 1985 41 0.271 % 1984 28 0.185 % 第一例AIDSC在美国 1983 26 0.172 % 1982 10 0.066 % 1977 8 0.053 % 1979 6 0.040 % 1980 5 0.033 % 1981 5 0.033 % 1978 4 0.026 % 1975 3 0.020 % 1971 2 0.013 % 1972 2 0.013 % 1973 2 0.013 % 1974 2 0.013 % 1976 2 0.013 % 来源出版物 记录 计数 %,共 1512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AIDS 159 1.051 %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系统评估循证医学数据库 145 0.959 %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130 0.860 %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 107 0.708 % AIDS REVIEWS 84 0.555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D AIDS 84 0.555 % CURRENT OPINION IN INFECTIOUS DISEASES 80 0.529 % DRUGS 71 0.469 % CURRENT OPINION IN ONCOLOGY 67 0.443 % CURRENT HIV RESEARCH 66 0.436 % CURRENT TOPICS IN MEDICINAL CHEMISTRY 66 0.436 % METHODS IN ENZYMOLOGY 65 0.430 %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64 0.423 %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60 0.397 % DRUG DISCOVERY TODAY 57 0.377 % IMMUNOLOGICAL REVIEWS 50 0.331 % 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 49 0.324 %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47 0.311 %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46 0.304 %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45 0.298 % CURRENT TOPICS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40 0.264 % INDI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40 0.264 % 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 39 0.258 % JAM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39 0.258 % ACS SYMPOSIUM SERIES 37 0.245 % EXPERT OPINION ON THERAPEUTIC PATENTS 36 0.238 % PHARMACOTHERAPY 36 0.238 % JOURNAL OF NEUROVIROLOGY 35 0.231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35 0.231 %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34 0.225 %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34 0.225 % CURRENT OPINION IN PEDIATRICS 34 0.225 %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34 0.225 % MINI REVIEWS IN MEDICINAL CHEMISTRY 34 0.225 %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34 0.225 % SPORTS MEDICINE 34 0.225 % CLINICAL RADIOLOGY 33 0.218 % 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 33 0.218 % PHARMACOECONOMICS 33 0.218 % PHARMACOLOGY THERAPEUTICS 33 0.218 % SEMINARS IN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33 0.218 % DRUG SAFETY 31 0.205 % EXPERT OPINION ON DRUG DISCOVERY 31 0.205 %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30 0.198 %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30 0.198 % CURRENT OPINION IN RHEUMATOLOGY 30 0.198 % M S MEDECINE SCIENCES 30 0.198 % TRENDS IN MICROBIOLOGY 30 0.198 % CRITICAL REVIEWS IN ONCOLOGY HEMATOLOGY 29 0.192 % CURRENT OPINION IN DRUG DISCOVERY DEVELOPMENT 29 0.192 % FUTURE VIROLOGY 29 0.192 % JOURNAL OF VIROLOGY 29 0.192 % PRESSE MEDICALE 29 0.192 % REVIEWS IN MEDICAL VIROLOGY 29 0.192 % REVIEW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9 0.192 % SEMINARS IN NUCLEAR MEDICINE 29 0.192 % SPINE JOURNAL 29 0.192 % ANNUAL REVIEW OF MEDICINE 28 0.185 % CHEMIE INGENIEUR TECHNIK 28 0.185 %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8 0.185 % JOURNAL OF NEUROIMMUNE PHARMACOLOGY 28 0.185 % LANCET 28 0.185 %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7 0.179 %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7 0.179 %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27 0.179 %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26 0.172 % CURRENT DRUG TARGETS 26 0.172 % EXPERT OPINION ON BIOLOGICAL THERAPY 26 0.172 % EXPERT OPINION ON DRUG METABOLISM TOXICOLOGY 26 0.172 % EXPERT REVIEW OF MOLECULAR DIAGNOSTICS 26 0.172 % MEDICAL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6 0.172 % MEDICAL HYPOTHESES 26 0.172 % ANNALS OF PHARMACOTHERAPY 25 0.165 % EXPERT OPINION ON INVESTIGATIONAL DRUGS 25 0.165 % EXPERT REVIEW OF VACCINES 25 0.165 % HISTOPATHOLOGY 25 0.165 %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25 0.165 % REVISTA DE NEUROLOGIA 25 0.165 % SURVEY OF OPHTHALMOLOGY 25 0.165 %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5 0.165 % TRENDS IN IMMUNOLOGY 25 0.165 % ANTIVIRAL RESEARCH 24 0.159 % CHEST 24 0.159 %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 24 0.159 % MEDICINA CLINICA 24 0.159 % MICROBES AND INFECTION 24 0.159 %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23 0.152 % FASEB JOURNAL 23 0.152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3 0.152 % NUTRITION REVIEWS 23 0.152 % VACCINE 23 0.152 % 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 22 0.145 % CNS DRUGS 22 0.145 % 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 22 0.145 % EXPERT REVIEW OF ANTI INFECTIVE THERAPY 22 0.145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2 0.145 % RENEWABLE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2 0.145 % YAKUGAKU ZASSHI JOURNAL OF THE PHARMACEUTICAL SOCIETY OF JAPAN 22 0.145 % BLOOD REVIEWS 21 0.139 % JOURNAL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S AND HUMAN RETROVIROLOGY 21 0.139 % 学科分布很广泛 学科类别 记录 计数 %,共 1512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PHARMACOLOGY PHARMACY 1973 13.046 % IMMUNOLOGY 1472 9.734 %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1293 8.550 %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1259 8.325 % NEUROSCIENCES NEUROLOGY 1060 7.009 % INFECTIOUS DISEASES 1016 6.718 % ONCOLOGY 742 4.906 % CHEMISTRY 666 4.404 % CELL BIOLOGY 624 4.126 % VIROLOGY 589 3.895 % MICROBIOLOGY 584 3.862 % RESEARCH EXPERIMENTAL MEDICINE 540 3.571 % ENGINEERING 425 2.810 % PUBLIC ENVIRONMENTAL OCCUPATIONAL HEALTH 381 2.519 % RADIOLOGY NUCLEAR MEDICINE MEDICAL IMAGING 355 2.347 % PATHOLOGY 345 2.281 % BIOTECHNOLOGY APPLIED MICROBIOLOGY 341 2.255 % SURGERY 340 2.248 % GENETICS HEREDITY 317 2.096 % PSYCHIATRY 304 2.010 % HEMATOLOGY 260 1.719 % PEDIATRICS 257 1.699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COLOGY 242 1.600 % TOXICOLOGY 234 1.547 % CARDIOVASCULAR SYSTEM CARDIOLOGY 218 1.442 %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214 1.415 % DERMATOLOGY 200 1.322 %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 197 1.303 % COMPUTER SCIENCE 196 1.296 % RESPIRATORY SYSTEM 196 1.296 % NUTRITION DIETETICS 188 1.243 % UROLOGY NEPHROLOGY 187 1.237 % SPORT SCIENCES 182 1.203 % VETERINARY SCIENCES 174 1.151 % MATERIALS SCIENCE 171 1.131 % SCIENCE TECHNOLOGY OTHER TOPICS 168 1.111 % PLANT SCIENCES 164 1.084 % BIOPHYSICS 153 1.012 % HEALTH CARE SCIENCES SERVICES 150 0.992 % PHYSICS 150 0.992 % PSYCHOLOGY 138 0.913 % LIFE SCIENCES BIOMEDICINE OTHER TOPICS 137 0.906 % AGRICULTURE 135 0.893 % DENTISTRY ORAL SURGERY MEDICINE 130 0.860 %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129 0.853 % OBSTETRICS GYNECOLOGY 126 0.833 % ORTHOPEDICS 121 0.800 % PHYSIOLOGY 117 0.774 % OTORHINOLARYNGOLOGY 112 0.741 % FOOD SCIENCE TECHNOLOGY 108 0.714 % RHEUMATOLOGY 107 0.708 % ALLERGY 105 0.694 % GEOLOGY 101 0.668 % PARASITOLOGY 101 0.668 % TROPICAL MEDICINE 96 0.635 % OPHTHALMOLOGY 91 0.602 % REHABILITATION 86 0.569 % ZOOLOGY 76 0.503 % ANESTHESIOLOGY 70 0.463 % BEHAVIORAL SCIENCES 62 0.410 % BUSINESS ECONOMICS 59 0.390 % EVOLUTIONARY BIOLOGY 59 0.390 % GERIATRICS GERONTOLOGY 58 0.384 % POLYMER SCIENCE 55 0.364 % ASTRONOMY ASTROPHYSICS 54 0.357 % ENERGY FUELS 54 0.357 % LEGAL MEDICINE 52 0.344 % MATHEMATICS 52 0.344 % MEDICAL INFORMATICS 52 0.344 % OPERATIONS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50 0.331 % REPRODUCTIVE BIOLOGY 50 0.331 % DEVELOPMENTAL BIOLOGY 46 0.304 % EMERGENCY MEDICINE 45 0.298 % MARINE FRESHWATER BIOLOGY 44 0.291 %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43 0.284 % SUBSTANCE ABUSE 41 0.271 % TRANSPLANTATION 40 0.264 % MYCOLOGY 38 0.251 % ENTOMOLOGY 37 0.245 % SPECTROSCOPY 35 0.231 % MICROSCOPY 34 0.225 % NURSING 33 0.218 % MATHEMATICAL COMPUTATIONAL BIOLOGY 32 0.212 % WATER RESOURCES 32 0.212 % ANATOMY MORPHOLOGY 31 0.205 % INSTRUMENTS INSTRUMENTATION 31 0.205 % INTEGRATIVE COMPLEMENTARY MEDICINE 28 0.185 % PALEONTOLOGY 23 0.152 % PHYSICAL GEOGRAPHY 23 0.152 % FORESTRY 21 0.139 %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20 0.132 % SOCIAL SCIENCES OTHER TOPICS 20 0.132 % METALLURGY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19 0.126 % THERMODYNAMICS 19 0.126 % MECHANICS 18 0.119 % HISTORY PHILOSOPHY OF SCIENCE 17 0.112 % ACOUSTICS 16 0.106 % AUTOMATION CONTROL SYSTEMS 16 0.106 % FISHERIES 16 0.106 % ELECTROCHEMISTRY 15 0.099 % METEOROLOGY ATMOSPHERIC SCIENCES 15 0.099 % OCEANOGRAPHY 15 0.099 % 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 14 0.093 % NUCLEAR SCIENCE TECHNOLOGY 14 0.093 % IMAGING SCIENCE PHOTOGRAPHIC TECHNOLOGY 13 0.086 % ANTHROPOLOGY 12 0.079 % MINING MINERAL PROCESSING 12 0.079 %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10 0.066 % TELECOMMUNICATIONS 10 0.066 % CONSTRUCTION BUILDING TECHNOLOGY 9 0.060 % REMOTE SENSING 9 0.060 % ROBOTICS 8 0.053 % SOCIAL ISSUES 8 0.053 % OPTICS 7 0.046 % MINERALOGY 6 0.040 % BIOMEDICAL SOCIAL SCIENCES 5 0.033 % CRYSTALLOGRAPHY 5 0.033 % MEDICAL ETHICS 4 0.026 % ARCHAEOLOGY 3 0.020 % GOVERNMENT LAW 3 0.020 %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SOCIAL SCIENCES 3 0.020 % ETHNIC STUDIES 2 0.013 % GEOGRAPHY 2 0.013 % WOMEN S STUDIES 2 0.013 % http://wcs.webofknowledge.com/RA/analyze.do?APP_RETURN_URL=http%3A%2F%2Fapps.webofknowledge.com%2Fsummary.do%3FSID%3DT1P6G2ld5BFIoFj7Opl%26product%3DWOS%26qid%3D3%26search_mode%3DRefineSID=T1P6G2ld5BFIoFj7Oplproduct=WOSPRODUCT=WOScanRun=yesmode=AnalyzeviewType=summaryparentQid=3db_id=resultSetID=3ua_url=http%3A%2F%2Fapps.webofknowledge.commaxRecs=100000maxSave=100000HISTORY=Document+Type%3D%28REVIEW%29field=SJ_%E5%AD%A6%E7%A7%91%E7%B1%BB%E5%88%AB_SubjectCategory_enmaxRows=250threshold=2sortType=Valuex=17y=10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30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舌尖上的另一个中国》第四集:时间的臭味!
热度 2 bxlh2008 2012-5-30 11:22
《舌尖上的另一个中国》第四集:时间的臭味! 黑心泡菜、农药腌鸭、香料腊肠、敌敌畏咸鱼、死猪腊肉、致癌鳜鱼、大便臭豆腐、敌敌畏火腿、药粉大闸蟹、喷油紫菜、臭鱼虾酱——真心向陈晓卿导演及舌尖爱好者们道歉,本集彻底"沦陷",无一食物幸免。 ——摘自“ @蛮子文摘 ” http://bo.f3.cn/site/13018/
个人分类: 羊嘴胡诌|454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了能节省时间
热度 2 pingcn 2012-5-28 21:43
总是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 每周过去都觉得,哎呀,这周计划完成的事情没做完! 可是,每天都还忙忙的,累累的。 后来想了想,是自己不会say no。 每当有人说“某某,你来帮我看看***” 我就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帮他看。 每次被要求做自己工作之外的事情,也不怎么拒绝。 其实每次也花不了太长时间,可是,积少成多,时间就多了。 而且,工作中间被打断,再回来,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接上刚才的进度…… 于是……工作效率就不太高。 今天发现一句高屋建瓴、醍醐灌顶的话—— 熟练地运用“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可以省下人生80%的时间。 当然,咱是淑女,不能说话这么吓人。 但是,心里这样想一下,别人有求于我的时候,不再有求必应,总是好的。 咱要努力做一个外表温柔、内心彪悍的姑娘。嘻嘻。 写于忙了一整天都做的是连自己觉得没有创造性、没有价值的事的这个周一。
6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两岸实现真正统一需要多少时间
xupeiyang 2012-5-27 21:02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8002777.html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暂短的陌生
pfdragon 2012-5-26 23:09
一段忙碌的时间,多少疏远了网络,至少疏远了网络交流。 再回头似乎忘记了上次写文的感觉, 看到很多新的争论和观点,有几分熟悉几分陌生。 在陌生中感觉到似乎离开了有一段时间,再站到人群中有点无所适从的局促。 也许并没有这样的生疏因为以前也没有多少人熟悉,只是自己的感觉而已。 几个月时间不长,几个月时间不短,我做了什么,你做了什么,我改变了吗,你改变了吗?
22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学者孟晓犂:我在哈佛当系主任
pengou 2012-5-26 21:04
[转载]中国学者孟晓犂:我在哈佛当系主任
作者:孟晓犂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12-5-26 孟晓犂在哈佛上“快乐统计学”(HappyStatistic Course)课程时和他的学生合影。照片提供:哈佛新闻办公室 罗丝·林肯 《解放周末》5月25独家刊发复旦大学校友、哈佛大学统计系主任孟晓犂教授的文章。这是一位中国学者在世界一流大学担任系主任的体会,也是对中国高校推进教育改革颇有借鉴意义的思考。 孟晓犂,上海川沙县人。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至1986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概率统计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赴美国哈佛大学统计系留学,1990年获统计学博士。2001年被哈佛大学聘任为终身正教授,2004年7月出任统计学系主任。2007年获WhippleV.N.Jones冠名统计学教授。 ■如果学术不好的话,就不能树立威信,说话的分量也就有限 在美国,作为一名高校系主任,更多承担的是行政及教学方面的职责,尽管有“领导”的因素,但强调的是为大家服务,主要在于“引导”。 在美国,作为一名高校系主任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是学术好,二是热心教学。所谓“带头就要全面带头”,作为系主任,绝不应该停止学术研究。在高校机构里,学术往往等同于话语权。如果学术不好的话,就不能树立威信,说话的分量也就有限。与此同时,热心教学也是选择系主任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在哈佛,我不需要跟同事强调科研工作,因为他们都具备丰富的学术经验和突出的科研能力,同时非常清楚科研对自身的意义所在。系主任承担的责任主要是推动群体的力量共同去做,或是增强大家热爱教学的意识。这涉及一个环境的问题,一个系如果能有百分之五十的教员对学术和教学非常热情的话,那么另外的百分之五十,即使不热情,也不会太敷衍了事。所以系主任的引导非常重要,不仅要学术带头,热衷于教学及服务,更要发挥发动群体力量的作用。 作为系主任,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很重要。为学校做事,服务大家,这是取得他人以及上级的信任和肯定的关键。我也参加了一些学校层面的委员会,如教学改良委员会、本科生教育委员会、研究生教育策略委员会等,与很多人打交道,大家彼此认识了解,这为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我和院长的关系也很好,院里常把我们系作为推广教学、培养计划的样板。所以,与上级建立良好的关系,往往有利于系主任工作的各方面展开。 在美国高校,系主任拥有的权力并不大,很多职责主要体现在对院长的辅助作用上。以哈佛为例,文理学院所有正教授工资的决定权在于院长,系主任只有建议权。此外,院长每年与我开一次会议。我通过汇报每一个教员的情况,主要包括研究、教学及对本系和学校的服务这三方面内容,来支持和推进上级的工作和决策。 我认为,一流高校具备强大的师资,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上,也要投入到教学层面。只有如此,才能吸引优秀人才和学生。所以我们的工作重心,在于强调和鼓励教员具备一流的学术研究和出色的教学能力。 ■在哈佛,选拔系主任须经过这样的程序——院长让每个教员写一封匿名信,举荐这个系里谁最适合做系主任 在哈佛,选拔系主任须经过这样的程序——院长让每个教员写一封匿名信,举荐这个系里谁最适合做系主任,然后院长在此基础上做决定。 能够成为系主任,我觉得得利于之前的经验积累。我在芝加哥大学做过学生录取委员会主任,管理过一个统计咨询站;其次就是我性格比较外向,愿意和人交流、做些事情,更容易进入系主任的状态中。这两点也许是哈佛选拔系主任所看重的。 我当初并没有什么远大的蓝图,多半凭着自己的性情踏上了系主任这条路。刚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对统计课程的要求突然增多,造成助教资源严重缺乏。为应急,我们招了一些不太符合要求的助教,结果让学生抱怨不断。后来有三位研究生向我建议开设一门关于教学的课程。于是我决定与比较有经验的教学中心(Teaching Centre)一起合作开设这门课。现在这门课已经开了7年,所有博士生第一年都要修这门由我和一位年轻教授合开的课。这门课教授演讲和教学技巧,为学生提供提高口才和交流能力的平台,如今已经成为学校的榜样课程。我当初从来没有想到要做这件事情,但是一做以后发觉非常有好处。 我认为如果能够找到很好的合作者,共同愿意为大家服务的话,不一定需要进行转化职责的专门训练。我一直强调,系主任一定要亲身参与。只要是系主任真的投入用心带头做的事情,即使一开始有些教员不太情愿,但渐渐地,系里的风气还是会发生改变的。 我们哈佛大学统计学系的管理架构是以一个5人组成的核心小组为主,职责设置分为一名系主任,两名教员分管研究生工作,两名教员分管本科生工作。系里基本上没有专职人员。两人中通常一个是正教授,另一个是副教授或助理教授。一老一新的梯队组合,这样老教授的经验能够传给年轻的教员,方便以后升级轮换。同时,年轻教员的时间精力更为充沛一些,能够多做一些具体的工作。 在哈佛,强调正教授的带头作用,以分摊副教授、助理教授的教学、科研以及晋升压力,我觉得这是国内高校应该借鉴的。 我们还很重视青年教师的全程参与,让他们拥有话语权,可以做想要做的事情,通过认同感提高忠诚度,避免他们“跳槽”。 在招聘人才时,在美国高校,一般所有正教授都要参与进来。大系要分小组,由于我们统计系比较小,参与的成员包括了系主任在内的所有教授。 在系里,课程设置以及学科发展计划的制定,都是经5人核心组先行讨论,然后在全体教员会议上提出来。在我们系,任何事情都强调透明化,一般都是经过大家一起讨论,最后由我来汇总和完成总结报告。 ■哈佛喜欢开“圆桌会议”,校领导和大家坐在一起,没有明显的等级概念 作为系主任,对于如何在高效的前提下让一次次会议取得明显的效果这一问题,我有几点体悟。 首先,事先要对大家说明会议情况,确保大多数人的参与。作为系主任,自身更要保证到位。换句话说,如果连开会出席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其他事情就很难解决了。 另一方面,会最好不要开得很正式,上面坐领导,下面人听,这种形式收效甚微。哈佛喜欢开“圆桌会议”,校领导和大家坐在一起,没有明显的等级概念,完全像一个学术探讨会。每个系大概有10分钟的时间介绍,避免领导长篇大论。 会上常有此类现象,一旦有人发牢骚,就会有人跟着发牢骚。作为校院领导,一定要听,不要马上给出答案或答辩。 哈佛一般一个月举行一次比较小型的会议。文理学院下面有理学分院,理学分院下面有十几个系或中心,每个月会碰一次头。规模通常不大,时间不长,所以一般是理科的一起开,文科的一起开,主要是座谈交流,听大家的想法。 必须让系主任感到参加会议能反映问题,对系里工作的改进有实际裨益,这点很重要。正式的会议当然也很重要,但是这种非正式的会议有时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起到更大的作用。 在美国高校中流行这种做法,一年召集一次所有系主任,开一天会,吃一顿好的,大家交流想法。这个会一是经验交流;二是学校领导可以听听大家真实的反映;三是校院领导可以和系主任谈点心里的想法和具体的事情。 ■我们希望建成一个体系,就像审稿一样,让听课的人能够发现一些上课的人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这样可以改进教学 跟国内很多大学一样,哈佛力图在对教师考核的指标权重设置上体现出教学业绩、研究成果、为院系服务三方的平衡。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哈佛的院长目前普遍强调,三方要达到基本上的平衡,但并没有明确地给出一个百分比。 我想,他们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都会考虑到在学校一定配额的前提下,每个系怎么继续招收好的师资、好的学生。配额的权力在院长手中。如果某个系学术研究好,教学又出色的话,在配额上就会享有优先权。 同时,本科生的教学和教师的配额是挂钩的。哈佛所有本科生通过网上评估给老师打分。如果一个教员分数低于一定水平的话,院长会给他或她写信,系主任也会找他或她谈。学校专门有一个教学中心(Teaching Centre),面向教员和研究生提供专业、系统的帮助,我们会建议这些教授去一下那里。 学校里比名额更紧张的是space(工作空间)。因为我们系这几年教研及学生培养工作做得好,学校专门把另一个部门安排在其他地方,多给了我们工作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系里教员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 真正一流的名校,鼓励教员做研究的同时,还要考虑怎么传播研究,不把教学看成是一个单纯服务性的任务。 教学对本科生的影响最大。我们给本科生上课一门课可以多达五百多个学生,他们以后会到各行各业,所以上课的影响力非常大。 做研究的人往往希望自己的学术研究得到传播,有时候疏忽教学,原因可能就是学校对教学的评估没有像对研究的评估那么严格。往往谁得了一个研究的一等奖、二等奖,学校就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其实,教学也要宣传,也要大张旗鼓,要让大家感受到学校的重视。我们系原来是学校里教学比较落后的系,现在我们成了一个示范,尽管还是很小,但已是哈佛唯一的连续六年拿Bok教学奖的系,哈佛校报和美国统计界对此都有报道。 几年前,我参加了一个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专门开了一学期的会议来探讨如何激发教学热情。其中考虑到,在每年增加的工资中,有一部分百分比取决于教员的教学业绩。这里面除了学生的评估,还有同行间的教学交流切磋。如何在教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教学交流是比较难的一个课题,因为有的教员不愿意互相之间提意见,特别在同一个系里。我们现在就想了几个方案:一是在不同系之间做些互相交流;二是不要把它作为一种评估,而是一种交流切磋,就像搞科研一样。 我们希望建成一个体系,就像审稿一样,让听课的人能够发现一些上课的人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这样可以改进教学。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工作,我们也才刚刚起步。但我们这几年的经验就是,一个系一个学校的风气,是一步步形成的,是一个长期推进的过程。 ■每个教员每年上三门课,系领导也一样。保证每个教员都涉及每一种教学和学生 哈佛基本上还是实行单聘,教授是隶属于系的。但是哈佛有一个体制,比较少见,这就是“Professor of Practice”头衔,称为实践教授。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虽然也做科研,但评估重点是教学。专门做研究的在我们文理学院非常少,在医学院比较多。我们还有一个头衔是“ResearchProfessor”(研究教授),这主要是为从教学上退了休但是继续做研究的教授设的一个荣誉职称。 我以前在芝加哥大学的时候是双聘的,既属于文理学院,又属于自己的系。双聘也许会激发教师的主人翁精神。聘的人要教学和学术两方面都好,这是一箭双雕的事,一方面加强学院的师资,另一方面双聘也成为一种荣誉。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统计系每个教员每年上三门课,系领导也一样。系里要求每个教员每年教一门本科生课、一门专业研究生课以及一门讨论研究小课,这样可以保证每个教员都涉及每一种教学和学生。 哈佛有位老校长Bok,他做了20年校长,对教学非常关心,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哈佛设立了Bok Teaching Center(教学中心)。前面提到的Bok教学奖也正是以他命名的。 教学中心是一个独立的机构,但要向所在学院院长汇报。机构里面有两部分人,一种是专职的,还有一部分是兼职的。他们的帮助是保密的,系主任可以推荐系里教员去,但是教师有没有去那边系主任是不知道的。当然,我们要求研究生助教(Teaching Fellow)一定要接受培训。针对没有经验的青年教员或助教,这个机构会派很有经验和研究的人提供专业系统的帮助。 少数资深教授对教学缺乏基本热情,甚至不在乎,院长就可能会出面给他写信、和他谈话,当然这样已经是比较极端了。这就需要一个中间人。比如一个年纪轻的系主任可以与老教授谈话,但不一定方便或有效。这时候,教学中心就可以出面。这些人很多都是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道怎么去和那些老教授沟通。他们代表了第三方机构,没有上下级关系,更多的是帮助协调、挖掘原因。 当然,教学中心的人员也做其他工作,有专门的研究人员研究教学;针对一些英文不好或者不会教学的助教,机构专业人员会为他们拍教学录像,然后一起看,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作出改进。 也许这一项国内高校可以进行参考。如果要建立这么一个机构,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主任,因为做这个工作还是有一定阻力的。这个人一定得非常热心,口才好,有说服力,能够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本文整理 李晓筠)
0 个评论
[转载]原谅和忘记之间的区别
liyanwu 2012-5-26 10:37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orgiving and forgetting 发布时间:2012-05-14 文章出自:译言 原文链接: 点击查看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moment my marriage ended. My husband and I had fought the night before, about many of the same things we’d been fighting about for the entirety of our four-month marriage. He was dissatisfied with our sex life and my lack of respect for him. I was struggling with bipolar disorder, changing medications, going back to school, and trying to please a man who seemed to find fault with everything I did. During that fight, he choked me twice to prevent me from screaming and running away. I learned quickly that if I didn’t want to die, I would have to go limp, submit to his power, and hope he would release me from my position, pinned face down in our bed. When I woke up the next morning, my spirit was broken. I felt as if I had a terminal disease. I knew with great certainty that I would die at the hands of my husband, I just didn’t know how long it would take. When my husband woke later, he wasn’t satisfied with my newly submissive attitude. Another fight ensued, but this time, he used a different tactic. He insulted me, cutting me to the core with a comparison to a person who had caused me a great deal of pain and anguish. As it turns out, my spirit had not been fully broken. The tiny scraps that remained rallied together to propel me out the door of our apartment. I ran screaming down the street like a mad woman, banging on a stranger’s door and calling a friend to activate an escape plan. I collected my dog, moved back in with my mother, and got a lawyer. Our divorce took seven months, almost twice as long as our marriage lasted. And for the next year and a half after leaving him, I carried around the story of the violence and pain of our short time together like a security blanket. Sometimes I would be angry with him. I would wonder what was going through his head when he decided to cover my mouth and nose with one hand and immobilize my arms with his other free arm. I would cry when I compared the gentle, artistic soul I had fallen in love with to the invincible foe I faced at the end. Sometimes I would blame myself. If only I had been more polite, more respectful, been more generous in bed. If only I had bought him another truck, since the first two hadn’t been adequate proof of how much I loved him. If only I had cut contact with my oldest and dearest friends sooner. If only I hadn’t sought solace and companionship at a local church. If only I had been able to listen unquestioningly to his demands, instead of arguing for silly things like access to psychological care and food and sleep. If only I had been perfect, he wouldn’t have choked me. After a year and a half of this mental and emotional racket running through my head and heart on a daily basis, I finally started to see rays of light shining in through the cracks. Reading Tiny Buddha had a lot to do with it, but the real breakthrough came when I took a road trip to a city I had never been to before, a city my ex-husband had visited before we were married. Walking around in this city, I looked for the things he told me about. There was the bookstore, where he bought me a card. There was the burrito restaurant. There were the murals he admired. Suddenly I was able to see my ex-husband in a much more sympathetic light. He did not wake up one morning and decide that he was going to terrorize me. He did not set a goal of choking the woman he married. He was not a sociopath who enjoyed inflicting pain upon me. He simply acted on his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 and chose to do what seemed logical at the time. Which is exactly what I had done, what we all do. Looking back on it, I could see what a mess we were. Our insecurities and flaws became more exaggerated when we were together. We truly brought out the worst in each other. In that moment, I decided to forgive my ex-husband. I bought a tiny carved elephant, one of his favorite animals, from the bookstore he had described to me, and took it down to a riverfront park. There, by the water, I said aloud everything I had just realized. I apologized for not knowing myself better, and thereby not realizing how wrong we were for each other. I apologized for not seeing my ex-husband for who he was, instead super-imposing my own fantasy onto him. I thanked him for all of the good times—the road trips, the conversations, the paintings he gave to me, the way he encouraged my singing and guitar playing. I wished for him to find health and wholeness. I forgave him. I placed the little elephant on a ledge overlooking the water, and walked away. The lightness of heart that I felt—the relief, the gratitude—all settled over me like the first snow on a pine branch. And I realized as I drove away that forgiving and forgetting are very different things. I can never forget the way his hands felt covering my face. I can never forget the panic of not being able to breathe. Nor should I strive to. I must not forget the lessons I learned from my marriage. I must not forget what is most important to me—freedom of movement, freedom to pursue friendships, freedom from fear and control. And I must not forget the warning signs I saw in my ex-husband, which I ignored, that almost cost me my life. Although I forgave my ex-husband, I will not forget the harm we did to each other. And this is a good thing. If I forgot, I might walk into another similar situation. In remembering, I am able to evaluate new relationships and make sure I’m not going to re-make the same movie with different actors. For too long, I resisted forgiving because I had confused “forgiveness” with “approval.” Nothing could be further from the truth. I don’t condone my ex-husband’s actions. But he is far from the only person in the world who has done something hurtful without intending to. We have all hurt people in our lives, and we have all benefited from someone’s forgiveness. How bleak the world would be if everyone held onto their pain the way I did. How bright the world can be when we release the burden of anger and resentment, and instead forgive. And how beautiful the world can be when we learn from our pain instead of wallowing in it. 原谅和忘记之间的区别 发布时间:2012-05-14 文章出自:译言 原文链接: 点击查看 “一些人认为拥有使人强大。然而有的时候,是放弃使人强大。”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婚姻破碎的日子。 我丈夫和我前一天晚上吵架了,为那些我们结婚四个月以来一直争吵的事。 他对我们的性生活不满意,认为我不够尊重他。我在两端的混乱中挣扎,换了药,回到学校,努力想要讨好那个似乎一直在挑我毛病的男的。 在那次争吵中,他两次使我窒息,为的就是阻止我尖叫逃跑。我很快意识到如果我不想死的话,我必须蹒跚而行,服从他的权利,期望他能站在我的立场上释放我,脸朝床,祈求我的原谅。 当我第二天醒来时,我彻底垮了。我感觉我得了绝症。我很确定我会死在我丈夫手下,我只是不知道距离这件事的发生还会有多长时间。 过了会儿,我丈夫醒了,我还是对我新的顺从态度不满意。另一次争吵发生了,但是这一次,他使用了另一种不同的策略。他侮辱我,消减我的核心,就像一个曾经带给我极大的疼痛和痛苦的人。 结果,我的精神彻底垮掉了。那些微小的碎片聚集在一起,支撑着我走出了我的公寓大门。我像一个疯女人似的,尖叫着跑在路上,撞上一个陌生人的门,打电话向一个朋友求救。 我带着我的狗,和我妈妈一块回来,并且找了个律师。我们的离婚案花了7个月,几乎是我们婚姻持续时间的两倍。 在离开他的一年半期间,我带着这段和他在一起的充斥着暴力和痛苦的故事,就像一个安全的毯子。 有的时候,我会生他的气。 我会想知道当他一手捂住我的嘴和鼻子,用另一只手固定住我的胳膊时,到底在想什么。当我将那个我爱上的温柔而且艺术的灵魂和我最终面对的那个不可战胜敌人作比较时,我会哭。 有时候我会责怪我自己。 要是我在床上时能够更有礼貌,更加尊敬他,更加的大方。要是我给他买了另一辆车,既然前两辆车不足以证明我有多爱他。要是我能够早点减少和老而亲密朋友的接触。 要是我没有在当地教堂里寻求安慰和陪伴。要是我能够毫无异议地听取他的要求,而不是为那些愚蠢的小事和他争吵,比如说寻求心理安慰、食物和睡眠。 要是我足够完美,他就不会让我窒息。 经过一年半的日常生活中的头脑和心灵上的这种心理和情绪上的喧吵,我最终在裂缝中看见闪闪发亮的几束光。 读《小活佛》和这个很有关系,但是我去那个我之前从未去过的,而我前夫在我们结婚前去过的那个城市旅行时,我才找到了真的突破点。 我漫步在这座城市中,找着他曾告诉过我的那些东西。那儿有一家书店,他曾经在里面为我买过一张卡片。那儿有一家面卷饼餐馆。哪儿有他敬仰的壁画。 突然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同情的目光看待我的前夫。 一天早晨,他没有醒来,没有要折磨我。他没有想要让那个和他结婚的女人窒息。他不是那个将快乐建立在我的痛苦上的反社会分子。 他只是按照他的经历和情绪来行动,选择做那些在那个时候符合逻辑的事。我到底做了些什么,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回想过去,才发觉之前我们真的是一团糟。当我们在一起时,我们的不安全感和缺点被扩大了。我们真的将最坏的方面带给对方。 在那一瞬间,我决定原谅我的前夫。我从那个他之前为我描述过的书店里买了个小小的雕刻大象,那是他最爱的动物之一。我把它拿到河滨公园。在那儿,我对着河水,大声说出我刚刚领悟到的一切。 我没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也没能意识到我们为彼此做错了多少,为此我深感抱歉。 为我没能看清我的前夫,而把自己的幻想强加于他, 我深感抱歉。 感谢他带给我的那些美好的时光——那些汽车旅行,那些交谈,他给的那些画,他鼓励我唱歌弹琴的方式。 我希望他能够健健康康的,完整无缺。 我原谅了他。 我把小象放在水面上的一个平台上,然后离开了。我感到十分轻松愉快,我觉得自己充满了信仰感激,就像降落在雪松分支上的第一场雪。 当我骑车离开时,我意识到原谅和忘记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我永远不能忘记他用手捂着我的脸的方式。我永远无法忘记不能呼吸的痛苦,也不应该努力去忘掉这些。 我永远不会忘记从我的婚姻中得到的教训。 我不会忘记什么对我而言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行动的自由,追求友谊的自由,摆脱恐惧和控制。我不会忘记那些在我前夫身上看见的警示牌,之前我忽视了这些,几乎付出了我的生命。 尽管我原谅了我的前夫,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对彼此造成的伤害。这是件好事。如果我忘记了,我可能会陷入另一个相似的状况中。记住这些,我能够评估新的人际关系,确保不再和其他的演员上演相同的电影。 很长一段时间,我做不到原谅,因为我将“原谅”和“赞同”混淆了。没有什么可以胜过真理。 我没有宽恕我前夫的行为。但他并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无意间做了有害的事的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都伤害过别人,我们也从他人的原谅中受益良多。 如果每个人都如我之前那样陷入痛苦中,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的灰暗啊! 当我们放下生气和怨恨的重担,学会原谅时,这个世界该多美好啊! 当我们从痛苦中学到什么而不是沉溺于其中,那样的话,我们的世界该是有多美好啊! 本文由由译言网wangsi199110提供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23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足口病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xupeiyang 2012-5-25 14:19
国内文献分析结果: 主题 学科 期刊 作者 时间 地区 手足口病(5322) 肠道病毒属(1278) 危重病(1134) 传染病(1026) 口腔(946) 发热(882) 感染(663) 传染病控制(508) 肺水肿(469) 回顾性研究(446) 小儿肠道病毒感染(2912) 肠道病毒(786) 肠道病毒感染(714) 口腔解剖学(474) 发热(463) 流行病学基本理论与方法(409) 抗病毒药物(405) 影响生长代谢机能药物(363) 小儿传染病(284) 传染病预防(272) 中国实用医药(107)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97) 中国误诊学杂志(76) 中国医药指南(73) 吉林医学(70) 预防医学论坛(66)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64) 现代预防医学(59) 中国热带医学(59)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59) 许文波(22) 张勇(19) 王玉光(15) 王全意(15) 杜曾庆(15) 黎新宇(13) 黄芳(13) 王芳(13) 潘家华(13) 李静(13) 2012(95) 2011(1860) 2010(1434) 2009(900) 2008(416) 2007(72) 2006(49) 2005(68) 2004(65) 2003(49) 山东(623) 广东(475) 河南(467) 江苏(445) 浙江(296) 北京(253) 河北(245) 广西(244) 安徽(206) 湖北(205) http://www.sinomed.ac.cn/analysis.do 国际文献引证分析结果: 引文报告 主题=(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时间跨度=1970-2012. 数据库=SCI-EXPANDED. 此报告中的引文均来源于Web of Science收录的文献。执行"被引参考文献检索",可查看Web of Science未收录文献的引文。 找到的结果数: 533 被引频次总计: 7782 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 3654 施引文献: 2316 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 1911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 14.60 h-index: 43 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CitationReport.do?product=WOSsearch_mode=CitationReportSID=X2K2C7AcK@LN5OD2i8Gpage=1cr_pqid=15viewType=summary 国际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作者 记录 计数 %,共 53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CHANG LY 25 4.690 % LIN TY 25 4.690 % SHIH SR 25 4.690 % LIU CC 21 3.940 % CHOW VTK 17 3.189 % SHIMIZU H 17 3.189 % HUANG YC 16 3.002 % TSAO KC 14 2.627 % WANG JR 14 2.627 % CARDOSA MJ 13 2.439 % PERERA D 13 2.439 % POH CL 13 2.439 % ZHANG Y 12 2.251 % HUANG LM 11 2.064 % MCMINN PC 11 2.064 % XU WB 11 2.064 % JIN Q 10 1.876 % SU IJ 10 1.876 % TAN EL 10 1.876 % ABUBAKAR S 9 1.689 % CHAN KP 9 1.689 % MIYAMURA T 8 1.501 % NING HC 8 1.501 % HAGIWARA A 7 1.313 % HSU KH 7 1.313 % 国家/地区 记录 计数 %,共 53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PEOPLES R CHINA 116 21.764 % TAIWAN 104 19.512 % USA 70 13.133 % JAPAN 66 12.383 % MALAYSIA 37 6.942 % SINGAPORE 32 6.004 % ENGLAND 31 5.816 % AUSTRALIA 29 5.441 % FRANCE 19 3.565 % GERMANY 16 3.002 % SPAIN 13 2.439 % SOUTH KOREA 11 2.064 % INDIA 10 1.876 % NETHERLANDS 7 1.313 % THAILAND 7 1.313 % ITALY 5 0.938 % SWITZERLAND 5 0.938 % FED REP GER 4 0.750 % FINLAND 4 0.750 % VIETNAM 4 0.750 % AUSTRIA 3 0.563 % BELGIUM 3 0.563 % DENMARK 3 0.563 % SCOTLAND 3 0.563 % SWEDEN 3 0.563 % 基金资助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53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6 3.002 %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973 PROGRAM 7 1.313 %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6 1.126 %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TAIWAN 6 1.126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5 0.938 % WELLCOME TRUST 5 0.938 %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4 0.750 %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4 0.750 %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TAIWAN 4 0.750 % NATIONAL ST MAJOR PROJECT 4 0.750 % 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53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CHANG GUNG UNIV 36 6.754 % NATL INST INFECT DIS 25 4.690 % NATL UNIV SINGAPORE 22 4.128 % NATL HLTH RES INST 21 3.940 % NATL CHENG KUNG UNIV 20 3.752 % CHINESE CTR DIS CONTROL PREVENT 19 3.565 % CHINESE ACAD MED SCI 18 3.377 % CHANG GUNG MEM HOSP 17 3.189 % NATL TAIWAN UNIV 16 3.002 % UNIV MALAYA 16 3.002 % UNIV MALAYSIA SARAWAK 16 3.002 % CHANG GUNG CHILDRENS HOSP 14 2.627 % CHINESE ACAD SCI 12 2.251 % CTR DIS CONTROL 12 2.251 % NATL TAIWAN UNIV HOSP 12 2.251 % NATL CHENG KUNG UNIV HOSP 11 2.064 % NATL INST HLTH 10 1.876 % NATL YANG MING UNIV 10 1.876 % PEKING UNION MED COLL 10 1.876 % SINGAPORE GEN HOSP 10 1.876 % ACAD SINICA 9 1.689 % UNIV SYDNEY 9 1.689 % BEIJING INST MICROBIOL EPIDEMIOL 8 1.501 % CHINA MED UNIV 8 1.501 % MINIST HLTH 8 1.501 % 出版年 记录 计数 %,共 53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2011 101 18.949 % 2010 70 13.133 % 2009 40 7.505 % 2012 40 7.505 % 2007 26 4.878 % 2003 25 4.690 % 2008 24 4.503 % 2000 23 4.315 % 2002 23 4.315 % 2006 20 3.752 % 2004 19 3.565 % 1999 16 3.002 % 2001 11 2.064 % 2005 9 1.689 % 1972 6 1.126 % 1998 6 1.126 % 1976 5 0.938 % 1977 5 0.938 % 1980 5 0.938 % 1996 5 0.938 % 1997 5 0.938 % 1973 4 0.750 % 1975 4 0.750 % 1991 4 0.750 % 1995 4 0.750 % 来源出版物 记录 计数 %,共 53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20 3.752 %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19 3.565 % JOURNAL OF VIROLOGY 17 3.189 % JAPANES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6 3.002 % ARCHIVES OF VIROLOGY 15 2.814 % PLOS ONE 14 2.627 % VACCINE 14 2.627 % 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 13 2.439 %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13 2.439 %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 13 2.439 %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1 2.064 % LANCET 11 2.064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0 1.876 % 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 10 1.876 % VIROLOGY JOURNAL 10 1.876 %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7 1.313 %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7 1.313 % VIRUS RESEARCH 7 1.313 %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6 1.126 %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6 1.126 % PEDIATRICS 6 1.126 %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5 0.938 % VIROLOGY 5 0.938 %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4 0.750 % FUTURE VIROLOGY 4 0.750 % 学科类别 记录 计数 %,共 533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INFECTIOUS DISEASES 119 22.326 % VIROLOGY 116 21.764 % IMMUNOLOGY 82 15.385 % MICROBIOLOGY 65 12.195 %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50 9.381 % PEDIATRICS 50 9.381 % DERMATOLOGY 35 6.567 %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29 5.441 % RESEARCH EXPERIMENTAL MEDICINE 25 4.690 % BIOTECHNOLOGY APPLIED MICROBIOLOGY 23 4.315 % PUBLIC ENVIRONMENTAL OCCUPATIONAL HEALTH 21 3.940 % NEUROSCIENCES NEUROLOGY 17 3.189 % LIFE SCIENCES BIOMEDICINE OTHER TOPICS 15 2.814 % VETERINARY SCIENCES 10 1.876 % PHARMACOLOGY PHARMACY 9 1.689 % BIOPHYSICS 7 1.313 % PATHOLOGY 6 1.126 % CELL BIOLOGY 5 0.938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COLOGY 5 0.938 % AGRICULTURE 4 0.750 %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4 0.750 % GENETICS HEREDITY 4 0.750 % RADIOLOGY NUCLEAR MEDICINE MEDICAL IMAGING 4 0.750 % DENTISTRY ORAL SURGERY MEDICINE 3 0.563 % INTEGRATIVE COMPLEMENTARY MEDICINE 3 0.563 % http://wcs.webofknowledge.com/RA/analyze.do?APP_RETURN_URL=http%3A%2F%2Fapps.webofknowledge.com%2Fsummary.do%3FSID%3DX2K2C7AcK%2540LN5OD2i8G%26product%3DWOS%26qid%3D15%26search_mode%3DGeneralSearchSID=X2K2C7AcK@LN5OD2i8Gproduct=WOSPRODUCT=WOScanRun=yesmode=AnalyzeviewType=summaryparentQid=15db_id=resultSetID=15ua_url=http%3A%2F%2Fapps.webofknowledge.commaxRecs=100000maxSave=100000HISTORY=field=SJ_%E5%AD%A6%E7%A7%91%E7%B1%BB%E5%88%AB_SubjectCategory_enmaxRows=25threshold=2sortType=Valuex=21y=3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2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还存在最终解决问题的可能
gzchengzhi 2012-5-23 15:04
还存在最终解决问题的可能
  前文通过计算发现按照目前的生活方式,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的时间可能不会超过当年中生代的恐龙。这是一个令人伤心的结论。不过通过观察灭绝方程的解,我又发现,其实还是有其他的解决方案的。这就是通过观察方程不同的解对应的条件。如果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满足这些发展条件,在不牺牲现在生活的舒适性的前提下,人类还可以延续更长的时间。   第一种解的分析      图1 振荡上升的解      图1显示了在所有灭绝因素A i 衰减速度比较快的情况下,生物种群数量呈现振荡式上升的趋势。而从“ 灭绝方程近似解 ”两篇博文的理论分析结果来看,在时间足够长以后,种群数量将进入快速指数增长阶段,不再出现大幅度振荡。此时就要考虑马尔萨斯引入的种群内部相互竞争或资源限制的非线性项了。通过该非线性项,可以促使种群最终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数量上——基本上不出现剧烈增加和衰减的现象。   目前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寻找那些可能影响人类生存的短期灭绝因素,然后想办法加快这些因素衰减。比如重金属污染和温室气体,现在能否获得一种快速消除这些污染的技术?能否确保消除这些污染因素不会产生新的污染问题?   第二种解的分析      图2 与古生代以来的数据比较一致的情况      图2显示的情况也有解决的方法。注意到图中导致种群最终灭绝的是蓝色的曲线。目前的困境是还不能确定蓝色曲线的意义。但是想信这一因素是存在的,否则所获得数值解不会跟实际的情况符合的这么好。   这一因素如果是生物死亡腐化以后形成石油、煤炭等非常稳定而长期存在于地球环境之中的物质。那为何这些因素的存在对生物有害?现在的人类不断消耗这些化石资源是否反而有利地球上生物的生存?如果这一因素是宇宙中各种有害射线、物质在地球上的累积效应等,那应该如何应对?又或者是整个太阳系的演化过程使然?按照人类已经具备的智慧,如果能够确定找出这样的因素,相信是能够寻找出有效的方法来消除这一因素的影响的,则人类的历史还是可以有效延续更长时间的。
3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tand Up for Fitness
liyanwu 2012-5-22 10:37
Stand Up for Fitness 发布时间:2012-05-12 文章出自:纽约时报 原文链接: 点击查看 ONE lesson I’ve learned while writing about fitness is that few things impinge on an active life as much as writing about fitness — all that time spent hunched before a computer or puzzling over scientific journals, the countless hours of feckless, seated procrastination. While writing about the benefits of exercise, my muscles slackened. Fat seeped insidiously into my blood, liver and ventricles. Stupor infiltrated my brain. We all know by now that being inactive is unhealthy. But far too many of us think that being inactive is something that happens to other people. Studies of daily movement patterns, though, show that your typical modern exerciser, even someone who runs, subsequently sits for hours afterward, often moving less over all than on days when he or she does not work out. The health consequences are swift, pervasive and punishing. In a noteworthy recent experiment conducted by scientists a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nd other institutions, a group of healthy young men donned a clunky platform shoe with a 4-inch heel on their right foot, leaving the left leg to dangle above the ground. For two days, the men hopped about using crutches (and presumably gained some respect for those people who regularly toddle about in platform heels). Each man’s left leg never touched the ground. Its muscles didn’t contract. It was fully sedentary. After two days, the scientists biopsied muscles in both legs and found multiple genes now being expressed differently in each man’s two legs. Gene activity in the left leg suggested that DNA repair mechanisms had been disrupted, insulin response was dropping, oxidative stress was rising, and metabolic activity within individual muscle cells was slowing after only 48 hours of inactivity. In similar experiments with lab animals, casts have been placed on their back legs, after which the animals rapidly developed noxious cellular changes throughout their bodies, and not merely in the immobilized muscles. In particular, they produced substantially less of an enzyme that dissolves fat in the bloodstream. As a result, in animals and humans, fat can accumulate and migrate to the heart or liver, potentially leading to cardiac disease and diabetes. To see the results of such inactivity, scientists with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spent eight years following almost 250, 000 American adults. The participants answered detailed questions about how much time they spent commuting, watching TV, sitting before a computer and exercising, as well as about their general health. At the start of the study, none suffered from heart disease, cancer or diabetes. But after eight years, many were ill and quite a few had died. The sick and deceased were also in most cases sedentary. Those who watched TV for seven or more hours a day proved to have a much higher risk of premature death than those who sat in front of the television less often. (Television viewing is a widely used measure of sedentary time.) Exercise only slightly lessened the health risks of sitting. People in the study who exercised for seven hours or more a week but spent at least seven hours a day in front of the television were more likely to die prematurely than the small group who worked out seven hours a week and watched less than an hour of TV a day. If those numbers seem abstract, consider a blunt new Australian study. In it, researchers determined that watching an hour of television can snip 22 minutes from someone’s life. If an average man watched no TV in his adult life, the authors concluded, his life span might be 1.8 years longer, and a TV-less woman might live for a year and half longer than otherwise. So I canceled our cable, leaving my 14-year-old son staggered. I’d deprived him of his favorite shows on The Food Network, a channel that, combined with sitting, explains much about the American waistline. (Thankfully, my son is blessed with his father’s lanky, string-bean physique.) I also conduct more of my daily business upright. In an inspiring study being published next month in Diabetes Care, scientists at the Baker IDI Heart and Diabetes Institute in Melbourne, Australia, had 19 adults sit completely still for seven hours or, on a separate day, rise every 20 minutes and walk leisurely on a treadmill (handily situated next to their chairs) for two minutes. On another day, they had the volunteers jog gently during their two-minute breaks. When the volunteers remained stationary for the full seven hours, their blood sugar spiked and insulin levels were out of whack. But when they broke up the hours with movement, even that short two-minute stroll, their blood sugar levels remained stable. Interestingly, the jogging didn’t improve blood sugar regulation any more than standing and walking did. What was important, the scientists concluded, was simply breaking up the long, interminable hours of sitting. Equally beguiling, at least for me, since I’m shallow, were results from experim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showing that when volunteers stood all day — nothing else; no walking or jogging; just standing — they burned hundreds more calories than when they sat for the same period of time. So every 20 minutes or so, I now rise. I don’t have a desk treadmill; my office is too small, and my budget too slim. But I prop my papers on a music stand and read standing up. I prowl my office while I talk on the phone. (I also stand on one foot when I brush my teeth at night, which has little to do with reducing inactivity but may be one of the more transformative actions I’ve picked up from researching fitness. My balance and physical confidence have improved, and my husband is consistently amused, which is not a bad foundation for marital health.) I run for three or four miles most days, too, and grunt through 20 push-ups most mornings. There are health and fitness benefits from endurance and weight training that standing up can’t match. In particular, aerobic workouts have been shown to improve brainpower, and I shudder to imagine the state of my memory if I didn’t run. But I’m not planning any marathons (been there, done that, walked down stairs backward for days). I want foundational health. I want my insulin levels in check and my fat-fighting enzymes robust. I have plans for those extra 18 months of life span that not sitting might provide. The “Phys Ed” columnis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and the author of a new book on science and exercise, “The First 20 Minutes.” 越站越健康 发布时间:2012-05-12 文章出自:译言 原文链接: 点击查看 在埋头写作关于健康话题的文章的同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正是伏案写作对我的健康造成了影响:整天弯腰驼背对着电脑;翻阅各种科学刊物苦思冥想;无数次地无精打采,做事拖沓而习以为常。我一边撰文讲述锻炼的好处,而我身体的肌肉一边在变得松弛,体内的脂肪正悄悄地渗入血液,肝和心室。头脑也渐渐感到恍惚。 现在,人们都知道缺乏活动会有害身心健康,然而很多人以为,缺乏活动这种情况只发生别人的身上。 然而,不少关于人类活动模式的研究表明,即便你是个现在常见的做运动的人,即便那些跑一会步,然后坐上几个小时的男男女女们,在他们不上班的时候,也常常不太活动。 对健康的不良后果常是来得快,范围广,来势汹汹。近期,马萨诸塞州大学的科学家们会同其他研究机构进行的一项实验,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研究人员让一群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右脚穿上四英寸高的,笨重的厚底鞋,而左脚不穿,因此站立时,左脚悬空。在接下来的两天里,这群年轻人只能借助拐棍,单腿跳着到处走动。所有人的左脚在实验期间没沾过地面。左腿肌肉也就没有收缩,完全保持它们在静坐时的那种状态。 两天后,科学家们对他们双腿的肌肉组织进行了活组织切片检查,发现多种基因已经发生了差异:左腿肌肉组织DNA的修复机制发生中断,胰岛素反应下降;氧化应激上升;在48个小时不活动后,肌肉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变慢了。 在动物身上做的类似实验中,它们的后腿被套上类似的厚底鞋后,很快,它们的整个身体内就产生出有害细胞,而不仅仅在不活动的后腿肌肉内。尤其,一种能分解血液中脂肪的酶的分泌水平大幅下降。最终,人和动物体内的脂肪不断积累,并扩散到心脏或者肝脏,进而引发心脏病和糖尿病。 为了解身体缺乏活动会造成的后果,美国癌症研究所耗时八年,对25万名美国成年人进行了跟踪观察。每个参与者都需要详细回答一系列问题,如花多少时间乘坐公交车,看电视,使用电脑和锻炼,包括他们健康状况的问题。这项调查开始时,所有参与者都未患过心脏病,癌症或者糖尿病。 八年后,很多参与被调查的人患病,还有不少人离世。久坐和缺乏活动引起的疾病和死亡数量相当大。那些每天看电视7小时或者更久的被调查者,比那些每天不太看电视的人群,早逝风险要高得多。 锻炼只能轻微降低久坐带来的健康风险。在此项观察中发现,那些每周花7小时或者以上时间锻炼身体,同时每天又会看上7小时以上电视的人群,比起那一小群每周外出工作7小时,每天看电视不到一小时的人群,早逝的风险来得高。 如果这些数字太过抽象,来看看澳大利亚一项最新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每看一小时电视,会缩短人的寿命22分钟。一个普通成年男性,如果一生不看电视,其寿命可能会延迟1.8年。而一个妇女这么做,可能会多活上1.5年。 因此,我停掉了家里的有线电视服务,这让我14岁的儿子吃惊不小。他再也看不了最喜爱的“食物频道”的节目了。虽然节目是谈论美国肥胖问题,但你在观看时却得坐着。 同时,在平时工作时,我也尽量多站立。在下月即将出版的《糖尿病护理》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报告:澳洲墨尔本大学贝克心脏及糖尿病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对19名成年人进行了实验。他们先让受试者完全静坐7个小时;改天在让他们静坐20分钟就起来在跑步机上随意走上2分钟;再者,让受试者静坐20分钟后,在跑步机上慢跑2分钟。 当受试者一动不动地坐上7个小时后,他们的血糖水平飙升,胰岛素水平也发生异常。而在他们坐上20分钟就,就起身散步2分钟的情况下,血糖水平保持了稳定。有意思的是,在这2分钟里进行慢跑,比起站立或者散步2分钟,血糖水平并未差异。科学家从实验中得到一个重要结论就是,长时间地静坐不利健康。 马萨诸塞州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也令我同样欣喜,他们发现,你无需慢跑,散步或者干别的,只要站上一整天,比起坐上一整天,要多消耗上数以百计的卡路里。 现在,我每坐20分钟左右,就会起身活动一下。我办公室很小,放不下一个跑步机,我也没多少钱可以去健身房。我会把各种资料放在乐谱架上,站着阅读。我平时在打电话时,也会在办公室来回走动。 大部分时间,我每天也会跑上三、四英里,早上也会做上二十下俯卧撑。耐力和体力训练对健康的益处,是站立所无法相比的。而有氧训练对增强大脑功能特别有益。想到我如果没有进行跑步锻炼,我的记忆力会会多么糟糕,这真让我后怕。当然,我也不准备去跑马拉松,我只需要保持身体健康而已。胰岛素水平保持正常,那些消除脂肪的酶也能保持较高的水平。为了多活那18个月,我已做足功课。 本文作者是《纽约时报》健康栏目的专栏作家,刚完成了关于科学和锻炼的新著,《第一个20分钟》。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1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俺也要离开一段时间了,但不会删东西——期限大概半年
热度 6 Alexwjlster 2012-5-21 13:36
现在删掉的东西都会恢复的,俺不会白花这个力气,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的水一样,难以回收。就放在这里吧。俺要准备毕业的材料了。 在科网上遇到好多老师和同学,让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开阔了眼界,衷心的道一声谢谢。 俺有时间还会默默地看一些博主的文章的 。只是俺的飞花(废话)要在科学网上停一会了。那些曾经中招的,不会觉得疼痛,也不会觉得壮美,如果能感觉到曾经像是一股清风带来幽幽的淡淡的香俺就心满意足了。 藏密的大喇嘛们相互间临别时,从来不说再见的——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俺却要说一声再见,为将来可能的重逢留一个把柄。再一次祝各位学习生活工作节节高升,合家康乐吉祥。 俺的邮箱是: alexwjlster@gmail.com .要真的有急事,要俺帮忙,俺也一定会看到的。
个人分类: 家庭教育|631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不听话,就拍死你
热度 2 xupeiyang 2012-5-21 08:27
实拍大庆市民抗强拆命丧挖掘机下 http://video.sina.com.cn/ 不幸遇难的李宝林(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于淑云见自己的家马上就毁于一旦,无奈之下向拆房子的人跪下了,她说:“兄弟呀,你给大姐点儿时间,哪怕给大姐两天的时间就行,哪管你今天不拆,明天你再来拆呢。”但是于淑云的央求却没有轰鸣的机械停下来。 可是突然间,用于淑云的话说,就是一瞬间的儿,原本站在自己身旁的老伴,就被挖土机拍到在地,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于淑云的老伴就开始吐血,脸也变成了紫色。 http://news.qq.com/a/20120521/000063.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83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转-施一公】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一、二。
jacoxu 2012-5-19 22:01
一、时间的付出;二、方法论的转变 【 序:我从获得博士学位至今已经整整16个春秋,但博士阶段的感受仍然历历在目。我从指导自己独立实验室的第一个博士生到现在也已经13年了,其中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中已经有11人在美国和中国的大学里担任独立实验室的PI。他们的成长过程差别极大,性格、能力也各有不同。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可以简单地遵循另外一个优秀科学家的足迹脱颖而出。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家的成功是不可能复制的。但是,优秀科学家常常具备的共同特点应该对年轻学生有很大启发。 本文主要来自我在200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入学教育里一次2.5小时的讲座,又综合了一些随后的思考和总结。在那次讲座中,我一再强调, 我的目的不是要求研究生完全按照我讲的去做,而是希望从根本上冲击、振荡一下研究生的思考角度,启发大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本文很长,分四部分陆续发表出来。】 1.时间的付出。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有时,个别优秀科学家在回答学生或媒体的问题时,轻描淡写地说自己的成功凭借的是运气,不是苦干。这种回答其实不够客观、也有些不负责任,因为他们有意忽略了自己在时间上的大量付出,而只是强调成功过程中的一个偶然因素,这样说的效果常常对年轻学生造成很大的误导,因为有些幼稚的学生甚至会因此开始投机取巧、不全力进取而是等待所谓的运气;另外一些学生则开始寻找他们的运气,把相当一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在了与科学研究无关的事情上面。说极端一点:如果真有这样主要凭运气而非时间付出取得成功的科学家,那么他的成功很可能是攫取别人的成果,而自己十有八九不具备真正在领域内领先的学术水平。 大约在十年前,著名的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非常著名的email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email是蒲先生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这封email写的语重心长,从中可以看出蒲先生的良苦用心。我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都把这封email转给了我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hat I consider to be sufficient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in the lab work. I mentioned that about 60 hr working time per week is what I consider the minimal time an average successful young scientist in these days has to put into the lab work……I suggest that everyone puts in at least 6 hr concentrated bench work and 2+ hr reading and other research-related activity each day. Reading papers and books should be done mostly after work.”(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的紧张实验操作和两小时以上的与科研直接有关的阅读等。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应该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有些学生读完蒲先生的email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句话表面上是劝学生,实则是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自己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但这种应试和灌输教育的结果就是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专业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阴差阳错之间,我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会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五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验到晚上7、8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Homewood campus(我住在附近)。1993年我曾经在自己的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This is the 21st consecutive day of working in the lab.”(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受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 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三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四点以后;但每天早晨八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First Avenue)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九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9、10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做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Baltimore)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十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在创业。有时我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心公园(Central Park)很近,那里也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心公园一步。 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每一个我自己的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时候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 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七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 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时间的付出是必要条件。 【序: 本文主要来自我在200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入学教育里一次2.5小时的讲座,又综合了一些随后的思考和总结。在那次讲座中,我一再强调, 我的目的不是要求研究生完全按照我讲的去做,而是希望从根本上冲击、振荡一下研究生的思考角度,启发大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本文比较长,将分四部分陆续在博客上发表出来。这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请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212do=blogid=484416 】 2.方法论的转变 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只有时间的付出和刻苦,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 analysis)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吸取学习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critical没有那么关键。博士生阶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备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我称之为方法论的转变。 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养成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举几个让我终生难忘的例子。 (1) 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 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 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面结果(positive results),除个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科的一个博士研究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PhD学位。这一数字本身就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或者是负面结果(negative results)。 大多数低年级的博士生对负面结果的看法很消极,直接影响了他们critical analysis能力的培养。 其实,只要有适当的对照实验(control experiments)、 判断无误 的负面实验结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探索型课题的每一步进展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hypothesis),取得进展的过程基本就是排除不正确、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也就是将这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一一予以尝试、排除,直到找到一条可行之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 可信的(conclusive) 负面结果往往可以让我们信心饱满地放弃目前这一途径,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排除法会确保我们最终走上正确的实验途径。从这个角度讲,负面的实验结果不仅很正常、也很有益于课题的最终成功。 非常遗憾的是,大多数学生的负面结果并不令人信服,经不起逻辑的推敲!而这一点往往是阻碍科研课题进展的最大阻碍。比如,按照一个常规的 protocol操作时不能得到positive control的相应结果,或者缺乏相应的对照实验,或者是对可信的实验结果在分析和判断上产生了失误,从而做出“负面结果”或“不确定”(inconclusive results)的结论,这种结论对整个课题进展的伤害非常大,常常让学生在今后的实验中不知所措、苦恼不堪。我告诫并鼓励我所有的学生:只要你不断取得conclusive的负面结果,你的课题就会很快走上正路;而在不断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也会使你也会很快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我对一帆风顺、很少取得负面结果的学生总是很担心,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科研上critical analysis的训练。在我的实验室,偶尔会有这样的学生只用很短的时间(两年左右,有时甚至一年)就完成了PhD论文所需要的结果;对这些学生,我一定会让他们继续承担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让他们经受负面结果的磨练。没有这些磨练,他们很难真正具备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将来也很难成为可以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的优秀科学家。 所以, 不要害怕负面结果,关键是如何从分析负面结果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2) 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阻碍创新进取。 Nikola Pavletich是我的博士后导师,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有着极强的实验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做出了一系列包括p53、Rb、CDK complex、SCF complex、BRCA1等在内的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享誉世界结构生物学界,31岁时即升任正教授。1996年4月,我刚到Nikola实验室不久,纯化一个表达量相当高的蛋白Smad4,两天下来,蛋白虽然纯化了,但结果很不理想:得到的产量可能只有应该得到的20%左右。见到Nikola,我不好意思地说:产率很低,我计划继续优化蛋白的纯化方法,提高产率。他反问我:(大意)Why do you want to improve the yield? Don’t you have enough protein for crystallization trials? (你为什么想提高产率?已有的蛋白不够你做初步的结晶实验吗?)我回敬道:I do have enough protein for crystallization screen. But I need to optimize the yield first so that I can accumulate more materials.(我有足够的蛋白做结晶筛选,但我需要优化产率以得到更多的蛋白。) 他不客气地打断我:No. The yield is high enough. Your tim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yield. Please proceed to crystallization. (不对。产率够高了,你的时间比产率重要。请尽快开始结晶。)实践证明了Nikola建议的价值。我用仅有的几毫克蛋白进行crystallization screen,很快意识到这个construct并不理想,需要通过protein engineering除去其N-端较flexible的几十个氨基酸。而除去N-端几十个氨基酸的蛋白不仅表达量高、而且生化性质稳定,纯化起来非常容易,根本不用担心产率的问题。 在大刀阔斧进行创新实验的初期阶段,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当然要尽量仔细,但一旦按计划开始后对其中间步骤的实验结果不必追求完美,而是应该义无反顾地把实验一步步推到终点,看看可否得到大致与假设相符的总体结果。如果大体上相符,你才应该回过头去仔细地再改进每一步的实验设计。如果大体不符,而总体实验设计和操作都没有错误,那你的假设(或总体方向)很可能是有大问题的。 这个方法论在每一天的实验中都会用到。比如,结构生物学中,第一次尝试纯化一种新的蛋白不应该追求每一步的产率,而应该尽量把所有纯化步骤进行到底,看看能否拿到适于结晶的蛋白。第一次尝试limited proteolysis,不应该刻意确定protease浓度或追求蛋白纯度,而是要关注结果中是否有protease-resistant core domain。从1998年开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到现在,我告诉所有学生:切忌一味追求完美主义。 我把这个方法论推到极限: 只要一个实验还能往前走,一定要做到终点,尽量看到每一步的结果,之后需要时再回头看,逐一解决中间遇到的问题。 (3) 科研文献(literature)与学术讲座(seminar) 的取与舍。 Nikola Pavletich博学多才。在我们许多博士后的心目中,他一定读很多文章、常常去听seminar。没想到,我最大的惊讶出现在我笃信无疑的这一点。 在我的博士生阶段,我的导师Jeremy Berg非常重视相关科研文献的阅读,有每周一次的组内journal club,讨论重要的科研进展。刚到Nikola实验室,我曾试图表现一下自己读paper的功底、也想同时与Nikola讨论以得到他的真传。96年春季的一天,我精读了一篇《Nature》article,午饭前遇到Nikola,向他描述这篇文章的精妙,同时期待着他的评述。Nikola面色有点尴尬地对我说:对不起,我还没看过这篇文章。噢,也许这篇文章太新,他还没有来得及读。过了几天,我因故阅读了一篇几个月前发表的《Science》research article,又去找Nikola讨论,没想到他又说没看过。几次碰壁之后,我不解地问Nikola:You know so much. You must read a lot of papers. Why is it that you didn’t read the ones I read?(你知识如此渊博,一定是广泛阅读了大量文献。你为什么恰好没有读我提到的这几篇论文呢?) Nikola看着我说: I don’t read a lot. (我阅读不广泛。)我反问: If you don’t read a lot, how can you be so good at research? And how can you reference so many papers in your own publications?(如果你不广泛阅读,你的科研怎么会这么好?你怎么能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这么多文献?) Nikola的回答让我彻底意外:(大意)I only read papers that are directly relevant to my research interests, and I only read more papers when it comes to writing my own papers(我只读与我的研究兴趣有直接关系的论文。并且只有在我写论文时才会大量阅读。) 我做博士后的单位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有很好的系列学术讲座(Institute Seminar Series),常常会请来各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大牛来演讲。有一次,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来讲Institute seminar,并且点名要与Nikola交谈。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去接近大人物、取得好印象。Nikola告诉他的秘书:请你替我转达我的歉意,seminar那天我恰好不在。我们也为Nikola遗憾。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诺贝尔奖得主seminar的那天,Nikola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早晨来了以后直到傍晚一直没有出门,当然也没有去听讲座。当然,这也许是巧合 – Nikola取消了他的出行计划;但以我们对Nikola的了解,他十有八九是在写paper。后来,我们也意识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Nikola身上已经见多不怪了。 在我离开Nikola实验室前,我带着始终没有完全解开的谜,问他:如果你不怎么读papers,又不怎么去听讲座,你怎么还能做一个如此出色的科学家?他回答说:(大意)我的时间有限,每天只有10小时左右在实验室,权衡利弊之后,我只能把我的有限时间用在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解析结构、分析结构、与学生讨论课题、写文章。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我只能少读文章、少听讲座了。 Nikola的回答表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必须对他做的事情做些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是科研文献的阅读还是学术讲座的听取,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 在博士生阶段,尤其是前两年,我认为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去听各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并进行科研文献的广泛阅读,打好critical thinking的基础;但随着科研课题的深入,对于文献阅读和学术讲座就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开始权衡时间的分配了。 (4) 挑战传统思维 从我懂事开始,就受到教育:凡事失败都有其道理,应该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再重新开始尝试。直到1996年,我在实验上也遵循这一原则。但在Nikola 的实验室,这一基本原则也受到有理有据的挑战。 有一次,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验失败了。我很沮丧,准备花几天时间多做一些control实验找到问题所在。没想到,Nikola阻止了我,他皱着眉头问我, (大意)Tell me why you want to figure out why your experiment failed? (告诉我你为什么要搞明白实验为何失败?)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没道理,理直气壮地回答:I need to know what went wrong so that I can get it to work next time. (我得知道哪里错了才能保证下一次可以成功。)Nikola马上评论道:(大意)You don’t need to. All you need to do is to carefully repeat your experiment and hopefully it will work next time. Many times figuring out why your previous experiment failed will take much longer time than simply repeating your experiment. For a sophisticated, one-time experiment, the best solution to a failed experiment is to repeat it carefully.(不需要。你真正要做的是把实验重复一遍,也许下次就可以做成。与其花大把时间搞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不如先重复一遍。面对一个失败了的复杂的一次性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重新做一次。) 后来,Nikola又把他的观点升华: (大意)It is a philosophical decision whether to figure out why an experiment failed.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of understanding every glitch may not represent the best approach.仔细想想,这些话很有道理。并不是所有失败的实验都一定要找到其原因,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实验,过程繁琐复杂;大部分失败的实验是由简单的操作错误引起的,比如PCR忘记加某种成分了,可以仔细重新做一遍;这样往往可以解决问题。只有那些关键的、不找到失败原因就无法前行的实验才需要刨根究源。 我选择的这些例子多少有点“极端”,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震荡大家思维的作用。其实,在我自己的实验室里,这几个例子早已经给所有学生反复讲过多次了,而且每次讲完之后,我都会告诉大家打破迷信、怀疑成规,而关键的关键是:Follow logic!(跟着逻辑走!) 我每天在实验室里注定会重复讲的一句话就是:Follow logic!每天对不同的学生讲,加在一起至少有5遍以上吧。而我自己每次与博士生讨论课题也总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用推理、排除法找到实验的下一步解决方案。 严密的逻辑是 critical analysis的根本 。 【原文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212-484416.html
1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个火车站的时间
WuchangZhang 2012-5-14 20:31
两个火车站的时间
2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创造安宁舒适工作日的17种方法
hongri1130 2012-5-13 19:09
[转载]创造安宁舒适工作日的17种方法
在竞争越来越强的时代, 时间 总是太少,人总是太忙。有些人或许都已经感觉要被工作给压垮了。这篇文章将分享一些进入安宁工作的方法,让自己更放松和 快乐 。 “想快速释放压力,试试放慢速度”—— Lily Tomlin 第一步是意识到 你才是自己一天的控制者 ,如果你愿意从简单的开始,你可以创造完美的工作日。 对一些人而言,如果他们的 工作 牢牢地受到老板或工作场所的控制,这意味着需要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例如,和老板谈谈重新安排你的工作日,这也许还意味着如果你对现状不满,得重新找一份更具灵活性的工作;不过,也许问题不会那么严重,或许你只需采用下面建议中对你有效的 方法 来对抗压力,做些对你有效的改变! 对我而言,一个完美的工作日表现在以下的一些建议中,但不是所有的在同一 时间 一起运用,我综合运用其中一些策略,使自己大多数日子都是相当放松的。我还会感到压力吗?毫无疑问,但较之过去已经不那么频繁了。 以下是我的做法: 少做些。 有大量工作要做时还要有个轻松的工作日是很矛盾的,因此你应该学着减少要做的事——选择最有效的任务和项目来做那些长远意义上最重要的事。如我之前所说,我每天选择 三件最重要的事 ,那都是完成后能对我的 生活 产生最大效用的事。 做些晨间准备活动。 而且要放松地做,比如运动、热水澡和安静的工作时间。对我来说,这意味着早点起床,也就不用急急忙忙,然后可以来一些小享受(例如安静地喝杯咖啡和读书),确保完美地开始新的一天。 前一天晚上做好准备。 一个晚间的工作准备对好好开始新一天同样重要,包括像选择第二天最重要的三项任务,这样第二天醒来你就知道该做什么,这也意味着要准备好第二天穿的衣服。对我而言,还包括大致为孩子们准备好第二天的午餐,这样第二天还未开始这些事就接近完成了。 以放松的沐浴开始新的一天。 我喜欢洗热水澡,如果有 时间 ,洗个好澡是开始新一天的完美方式,这会使你进入一个放松的心情,好过充满压力地开始一天。 做些晨练。 我不是每个早上必晨练,但大多数时间这样做。愉快的晨跑对我来说是件很美妙的事,它让我放松,让我感到 健康 和有成就。 安静的时候工作。 我喜欢在清早万籁俱寂时工作,有些人则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两者都是很好的选择。在办公室 工作时,我会比所有人都早到,这样就能在忙起来前先做些固定的功课;别人都外出用午餐的时候我也会利用来工作——我就是喜欢安静,我会在正餐时间的前后分 开小吃两次午餐,早到让我也能早下班,这样就有更多时间陪孩子或做些晚间健身。 创造整洁的工作环境。 这点对我很关键,现在你同样也知道了。我喜欢办公桌干净得没有任何杂物,现在,我桌上唯 一的东西就一台苹果电脑(我已经无纸化了)。有些家人的照片或者储物盒没关系,但太多东西只会分散视觉注意,把墙面清理干净,只留下一幅悦目的画或其他一 或两件工艺品,整洁的周围能带来一个安宁的工作环境。 关掉分心的东西。 这是指手机、邮件提醒、即时聊天工具,一切会占据你 注意力 ,让你奔来奔去的东西。 减少承担的任务。 评估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考虑哪些不是必须的,这意味着选择生活中4-5件必须的事,然后试着慢慢将剩下的排除出 生活 。 缩减会议。 如果你能选择不开会,这样做最好,会议通常都是浪费时间。不错,或许会议是达成某些事最有效的途径,但通常总不是这样,常常一个会议的要义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即时聊天工具完成,缩减会议能节省大量时间,让工作日更轻松。 单一任务。 对我而言,注意力就是一切。如果不断被打断,不断来回于写字、首发邮件、浏览网页和其他要做的事情间,写这篇文章可以花掉两倍时间,还不得安宁,我喜欢在一段时间里只集中注意力于一项任务,可以的话,我会让自己沉浸在写作中。 注意休息和伸懒腰。 虽然集中精力于一项任务很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在能休息的时候就休息,站起来,伸个懒腰,喝杯水,按摩一下肩膀、脖子和头,这能让你保持一整天的放松状态。 散散步。 我还喜欢在休息的时候出去散散步,这有助于我更有远见地去思考,对工作和生活产生更好的远景 规划 ,另外,这还有利于血液循环。 安静地吃午餐。 我是个有些害羞的人,每次许多人午间会餐时,我都宁愿在手边放着一本好书在自己桌边吃,或者带着午餐袋去公园享受安宁、默想的午休。 做些沉思。 不需要垫子、一座庙或伴奏带什么的,只要坐着,集中注意力呼吸——感受空气被吸入身体然后释放出去的过程,这帮助我无论工作怎样,都能集中精神。 集中注意力于现在。 类似于做沉思和单一任务,基本上,就是少担忧未来和懊悔过去,把精力放在现在正在做的事上。这很难,因为我们的思维总有游走到其他事情上的倾向,但有个简单的练习——留意的你的思绪,要分心的时候,轻轻地把它拉回到手头的事情上,这有助于你的思绪一整天都保持平稳。 退一步海阔天空。 总有事情不顺利,重要的是如何应对——像戏剧皇后一样垂头丧气?还是接受一切,冷静地决定接下来怎么做?当事情到来,退一步海阔天空,认识到几个月后,这一切都不会太严重——然后一步步减少不必要的事,集中注意力于真正重要的事情。 原文: Last week when I wrote about things to do at work when you’re bored out of your skull , a number of readers wrote about having the opposite problem: they’re too busy to be bored. Some of them seemed a bit overwhelmed by their workdays, and so I decided to share ways to create a more peaceful workday. One where you can allow yourself to be more relaxed and happier. The first step is the realization that you are in control of your day. You can create the perfect workday, if you’re willing to start from scratch. For some people, that may mean taking some tough steps, if their boss or their workplace is very controlling about how they do their work. For example, you might talk to your boss about restructuring your workday. It might also mean looking for a new job that’s more flexible, if you’re not happy with the way things are. Or it might just mean picking the tips below that work best for you and living with a certain amount of stress. Do what works for you! For me, a perfect workday incorporates many of the tips below, but never all of them at once. I use a combination of strategies to ensure that most of my days are fairly relaxed. Do I still get stressed? Undoubtedly. But it’s a far less frequent thing than in the past. Here’s how I do it. Do less . Those of you who know me by now saw this one coming. It’s very difficult to have a relaxed workday if you have too much going on. Instead, learn to reduce what you do, but choose the most impactful tasks and projects — the ones that will mean the most over the long term. I choose three important things to achieve each day, as I’ve said before. Those are the three things I can do today that will have the most impact in my life. Create a morning routine . And make it a relaxing one. That could include some of the things below, such as exercise, a hot bath, or quiet working time. For me, it means getting up earlier so I’m not so rushed, and then doing little rituals (like having a quiet cup of coffee and reading) that will ensure I start the day perfectly. Prepare the night before . An evening routine is also essential to starting your day right. This might include things like choosing your three Most Important Tasks for the next day, so you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do when you wake up. It might mean getting your clothes ready. For me, it includes getting a jump start on prepping my kids’ lunches, so it’s just about done before my day even starts. Start the day with a relaxing shower or bath . I like a hot shower, but if you have time, a good bath can be a perfect way to start off the day. It gets you in a relaxed mood, which is much better than starting the day stressed out. Get in some morning exercise . I don’t get to exercise every single morning, but I do it on a majority of mornings. A nice morning run is a wonderful thing for me. It relaxes me, and gives me a sense of well being and accomplishment. Work when it’s quiet . I like to do work early in the morning, when everyone is sleeping. For others, that might be late at night instead. Whatever works best for you. When I was working in an office, I liked to get in before everyone else, so that I could get in some solid work before things got busy. I would also work during lunch while everyone else was out — I just liked the quiet. I would eat two smaller lunches before and after the normal lunch hour. Getting in early also allowed me to leave early, so that I could spend time with my kids or get in some evening exercise. Create a clutter-free environment . This is key for me, as you might also know by now. I like my desk clear of any clutter. Right now, the only thing on my desk is my iMac (I’m paperless now). But it’s OK to have a couple family pictures or an inbox, but too much stuff it just visual distraction. Clear your walls of everything but a nice picture or other art piece or two. Clutter-free surroundings create a peaceful working environment. Turn off the distractions . That means phones, email notification, instant messaging, anything that will break into your focus and make you jump from one thing to another. Cut back on your commitments . Evaluate all the things you’ve got going on in your life, and see what isn’t essential. This means choosing 4-5 essential things in your life, and trying to eliminate the rest over time. Cut out meetings . If you have the ability to opt out of meetings, do so. They are generally a waste of time. Sure, it’s possible that a meeting is the most productive way to do something, but it’s rarely done. Usually the point of a meeting could be accomplished with email, or an IM. Cutting out meetings could free up a lot of time and make your workday more relaxed. Single-task . For me, focus is everything. Writing this article would take twice as long, and be much less peaceful, if I was constantly interrupted, if I was constantly switching between this and email and surfing the web and other tasks I have to do. I like to focus on one task at a time, if possible, and really lose myself in the writing. Take breaks and stretch . While focusing on one task at a time is important, it’s also important to take breaks when you can. Get up, stretch, get a glass of water. Massage your shoulders, neck and head. It keeps you relaxed throughout the day. Go for a walk . I also like to take a break and go for a walk. It helps me get perspective, to think, to get a better overall picture on my workday and my life. Plus it gets the blood circulating. Eat lunch in quiet . I’m kind of a shy guy, and while many people do lunch meetings, I would rather eat at my desk with a good book or take my sack lunch to a park for a peaceful, meditative eating break. Do mini-meditations . This doesn’t require a mat or a temple or soothing tapes or anything. Just sit where you are, close your eyes, and focus on your breathing — on your breath as it comes into your body, and then goes out. This helps me to center myself, no matter what is going on with work. Learn to focus on the present . Related to the mini-meditations and single-tasking. Basically, instead of worrying about what you have to do in the future, and instead of reliving things you did in the past, focus on what you’re doing right now. This can be difficult, as our minds have a tendency to wander to other things, but it’s simply a matter of practice – be aware of where your mind is, and when it drifts to other things, gently bring it back to the present. This helps keep your mind in a peaceful place all day long. Roll with the punches . There will always be things that go wrong. What is important is how we react to them — do we go all Drama Queen, and get stressed and upset? Or do we accept what has happened, and make a calm decision about what to do now? When things get overwhelming, take a step back to get some perspective, and realize that in a few months, none of this will really matter much — and then take steps to eliminate the non-essential and focus on what’s really important. “There’s never enough time to do all the nothing you want.” - Bill Watterson, Calvin and Hobbes
个人分类: 生活其它|1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研项目课题制的几个问题
sunapple 2012-5-13 08:14
科研项目课题制的几个问题 发布人:admin 发表时间:2009-11-24 王延中 课题制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与开发项目中普遍采用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在科研活动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但是,如何看待课题制对我国来说依然是一个新问题。根据对科研管理活动的了解和粗浅的体会,本文对课题制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类型划分、利弊分析及发展趋势等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课题制的起源与发展 ( 一 ) 国外课题制的发展历程 课题制的早期形态应当是某些专门任务的项目管理。根据项目管理理论,早在古代时期人们就已经试行项目管理,比如早期的金字塔建设工程等。在科研活动中试行课题制是比较晚的事情,人们一般把它与近代兴起的科学基金制联系在一起。 科学基金制是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传统研究开发主要依托者个人和家庭支持,有时能够得到一些外部资金和条件支持,但数量不多,很不正常,难以持续。工业化以来,一些较大规模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新发明的发展仅仅依靠个人或家庭资源越来越力不从心,需要从社会或者国家得到制度化的资金保障。从工业化初期开始,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建立了科学基金,支持科学研究活动。 19 世纪中叶之后,美国的一些私人垄断财团为了开发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从企业收益中拿出资金设立了私人基金会,用于资助高校和科学界的研究开发活动,初步形成了资助研究开发工作的制度化机制。不过这种资助仍以实用技术开发为主,对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性研究的资助规模还比较小。 国家科学基金的建立改变了上述状况。由于基础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其成果需要公开发表或出版,供全社会使用,“基础研究在应用中推动经济增长,会带来税收的增加,政府是一个主要的收益主体,有世界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也能为国家和政府带来声誉,对于暂时没有明确用途或具有广泛用途的基础研究,也只有政府资助提供才有现实性。”政府有足够的理由拨款支持基础研究,促进科学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苏联成立后,利用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计划以直接拨款的形式进行科技研究与开发,在基础科学、军事技术、空间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引起了美国科学家和政府的重视。在一些科学家建议下,美国国会于 1950 年通过了“国家科学基金法案”,并于当年拨 350 万美元建立了美国科学基金会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简称 NSF) 。科学基金是为了支持和促进科学研究,尤其是为基础科学研究事业而建立的,是一项按照科学基金制原理运行实施的专项资金。科学基金制主要是政府出资,通过政策、指导方针对科学基金进行隐性管理;科学家群体自行进行民主化管理,即由科学家自己根据其所在领域科学发展方向,确定科学研究课题和具体计划,从而使知识生产的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并产生最大效益。 H 在科学基金制度下,科研项目的课题制成为科研组织的基本形式。“二战”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科技经济的日益结合,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建立为标志,发达国家或地区在研究与开发活动中,普遍形成以课题为核心的组织管理模式。课题制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或地区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一种有效的和普遍采用的基本制度。” ( 二 ) 国内课题制的发展 我国现代科研管理制度萌芽于民国时期,成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主要借鉴和采用前苏联的科研管理类型,即事业单位拨款制和计划任务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具备一定级别和研究能力的研究与开发单位,研究任务来源于政府计划,经费来源基本靠政府财政拨款,主要以行政方式部署和组织一些重要的科研任务。受财力、人力及设备等条件的制约,我国在很长时间内只能依托科研单位组织数量不多的研究开发项目,受资助项目的经费也很有限。大多数科研教学人员主要依托单位提供的事业费 ( 也叫“人头费” ) 开展研究与开发工作,很难争取到独立自主支配的科研经费。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伴随着经济体制、财政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进程,我国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和组织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研究与开发机构除了继续按原有体制实施国家规划、计划的科研任务之外,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开始进行了扩大研究单位自主权和专家决策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科学基金,扩大课题组组长职权,采用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合同、招标、评估等管理形式,促进横向联合和委托研究项目的发展等,逐步形成了科研项目课题制的雏形。 198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中国科学院 89 名学部委员的建议,批准建立了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基金,成立了挂靠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学院基金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独立开展资助工作。 1985 年 3 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逐步改革研究机构的拨款制度,按照不同类型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中逐步实行科学基金制度。通过科学基金资助评选出来的优秀科研项目,同时由课题组组长聘请人员或者自由组合开展项目研究。 1986 年 2 月,该基金从中国科学院独立出来,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NSFC) ,下设 6 个学科部和一个学科组,负责受理项目的申请及管理工作。同年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了面向全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受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申请,负责相关项目管理。 1991 年单独成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的申请与管理工作。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对科学基金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类型及数量不断增加。除国家科学基金以外,到 2000 年全国已有 20 多个中央部委和 20 个省、市、区先后建立了 50 多个独立的科学基金机构和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亦设立了基金,个人捐助型基金 ( 如霍英东基金、福特基金等 ) 活动增加,初步形成了国家基金为主,地方基金为辅,个人捐助型基金和单位自设基金为重要补充的科学基金结构和基金管理体系 o{6-I 各个层次的基金,实行公平竞争、择优资助的原则,调控我国的科学资源,科研项目的类型和管理日益多样化、多元化,科研组织管理方式也从计划任务为主逐步转变为课题项目引导为主。 随着课题项目的增多,如何规范项目管理、提高课题项目的效率和效益成为项目主管部门和管理单位的一个重要课题。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国家酝酿通过建立科研项目课题制的方式,建立全面的、新型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科研与组织管理方式。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提出,国家科研计划实行课题制,大力推行项目招标和中介评估制度。 2002 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制定的《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上述四部委在 2005 年 5 月联合发布了《国家科研计划课题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科研计划课题评估评审暂行办法》。从“十五”开始,我国在国家科研计划中全面推行课题制。各种科学基金和科研资助经费也制定了实施课题制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课题制已经成为我国科研运行和组织管理的基本制度。 二、课题制的内涵与类型 ( 一 ) 课题制的内涵 目前关于课题制的权威定义主要来源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即:课题制是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课题,并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来进行课题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模式。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的本地区的“课题制”管理办法,对课题制的内涵有所增减。比如上海市科委、财政局 2002 年联合制定的《上海市科研计划课题制管理办法 ( 暂行 ) 》,主要从管理角度规定了课题制的定义,即把课题制管理规定为“以课题 ( 或项目,下同 ) 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制度。”学术界关于课题制的定义与上述概念大同小异。比如,华琳、李栩辉认为,“课题制是指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课题,并以课题 ( 项目 ) 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技管理制度”。 从上述定义和有关管理办法,我们可以看出课题制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它是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来确立科学研究课题,强调了课题来源的自下而上的自主特征,不完全像计划经济体制那样科研任务主要来源于上面的计划安排。与此相联系,针对众多的课题申请,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确立研究课题的原则也改变为“公平竞争、择优支持”,以便于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又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其次,课题制在科研组织方式上强调课题组的主体地位和课题主持人负责制,以及“项目法人”地位。课题制和传统的科研计划在形式上最大的区别是把过去的以单位为中心,改成了以课题组为基本单元。同时确立了课题组中的课题负责人负责制。课题负责人可以打破单位所有制界线,自主组织或者聘用课题组成员。再次,课题制体现了参与课题各个主体方 ( 发包方——资助主体和相关管理机构、承包方— — 课题组主持人和成员及协助者 ) 之间的自主、平等关系和责权利基本统一的原则。课题制实行合同管理,课题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同协议成为规范各方行为及权责关系的法律依据。另外,课题制还是一种新型科研组织管理制度。与传统研究方式与行政单位组织项目方式相比,课题制管理从项目的题目来源、资助方式、科研方式以及经费、成果管理方式等都有很大的不同。研究主体、科研项目管理单位、资助单位等不同参与者的角色发生了明显变化,相互关系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由于课题来源多元、项目数量与兼项增多、管理链条延长,事实上的难度有所增大。这是实行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之后面临的新情况。 ( 二 ) 课题项目的类型 科研项目的课题制管理,必须与课题的具体类型有机结合起来。事实上,由于课题的资助主体、承担对象、项目内容等方面的差异,世界各国没有统一的课题制项目类型。比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提供研究资助的主要领域是三个方面:培养人才、前沿科学研究 ( 获取新发明和新知识 ) 、研究条件或设施 ( 如实验室建设等 ) 。实际上也是三种类型的资助项目。具体项目资助额度一般在 20 — 30 万美元,多者数百万美元。研究项目资助的主要机制是赠款,与研究者之间没有合同,研究者具有按照课题申请书的计划使用资金的权利与自由。另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还有向风险很大的研究提供小额赠款的机制 ( 至多 5 万美元,绝对不超过 10 万美元 ) ,支持开展探索性的研究,其中 90 %为计算机和 IT 领域。欧盟和欧洲各国的科学研究体制有很大差异,资助类型各不相同,但不外乎资助人、项目和研究设施三大类。 目前我国关于课题的类型尚无统一的分类,有关机构或单位对自己资助的项目类型也有一定的差异。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其资助格局目前基本可分为“项目”和“人才”两大资助体系。这两个体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交叉和互相促进的。项目资助体系以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为主,构成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三个层次,同时根据需要设有若干专项类项目和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十五”期间,自然科学基金委根据基础研究的 特点和科学发展的需要,试点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人才资助体系包含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和香港/澳门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和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其中青年科学基金也是面上项日的组成部分。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设立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设立重大项目 ( 一般通过招标方式立项 ) 、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等类型,同时还对少数重要研究课题采取单独立项、委托研究的方式进行资助,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此外,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还设立了针对特定人群 ( 如青年、军人 ) 或地区 ( 少数民族地区 ) 的项目。教育部、科技部以及中央各有关部委,每年也都组织大量的科研课题项目,往往根据资助力度确定项目的类型,资助强度大的作为重大项目或者重点项目,资助力度小的作为一般项目。 科技部作为全国科技活动的业务主管部门,代表政府实施的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包括五种类型:国家科技计划 ( 基金等 ) 经费 ( 主要采取课题制方式 ) 、科研机构 ( 以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为主 ) 运行经费、基本科研业务费 ( 公益性科研机构等优秀人才与团队的课题研究费用 ) 、公益性行业科研经费、科研条件建设经费 ( 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等 ) 。此外,科技部还负责统筹落实《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专项经费,以专项计划的形式实施。比如, 2006 年实施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 简称 973 计划 ) 专项经费,资助对象为大陆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优先支持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及优秀团队依托单位承担计划任务,支持方式采取课题制,各申请单位以课题方式申报预算和执行相应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直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机构,下设 30 多个直属研究机所 ( 中心 ) ,承担着大量科研任务。科研人员每年都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以及其他资助机构获得一定数量的科研课题。同时,中国社科院也从国家拨付的年度科研专项业务经费中主要面向所属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进行课题立项工作。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社科院主要有重点研究项目、基础研究项目和青年研究项目三种课题类型。 2000 年开始取消上述三种课题类型,建立“重大课题”项目制度,对一些重大的、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给以较高数额的资助 ( 与以前相比 ) 。 2001 年根据单位科研活动的实际情况,对一些不是特别重大的课题,设立了 B 类重大课题制度。为加强学科基础和研究后劲,自 2002 年中国社科院开始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对研究机构 ( 主要是针对目标管理的研究室 ) 进行一定周期 ( 一个周期一般为 5 年 ) 的定额资助制度。针对引进人才和毕业生的实际需要, 2003 年起实施“青年科研启动基金”制度。为了避免科研项目的名称混淆,完善科研管理体系,中国社科院于 2006 年取消了 B 类重大课题制度,建立了新的重点课题制度。同时,为加强对国情的了解和研究,在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下,从 2006 年起设立了与研究课题并列的国情调研项目,但组织管理模式与研究课题基本相同。上述项目的立项均须经过严格的申报、审批程序。针对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临时交办及委托的研究任务,中国社科院还设立了资助额度较小、审批程序相对简单的交办委托课题制度。另外,中国社科院各研究所 ( 中心 ) 也将院划拨的科研业务经费以 ( 所 ) 重点课题、青年课题等形式立项。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中国社科院基本形成了以重大课题为重点、重点课题为基础、其他项目相配套的院、所两级课题制项目体系。 从上述介绍的课题制项目类型看,各种项目的分类标准很不统一。根据课题项目资助主体的资金来源性质分析,有些是政府财政直接拨款资助的 ( 比如欧盟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课题项目等 ) ,有些是通过基金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方式资助的 ( 比如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 ) ,有些是来源于私人性质的资金项目 ( 比如企业资助项目等 ) 。一般说来,项目资助主体的性质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甚至决定课题项目的研究性质或目标价值取向。 从课题项目经费使用主体的类别分析,使用主体一般分为个人、集体或机构三种类型。以个人为资助对象的为个人项目 ( 比如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部分人才体系项目、中国社科院青年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等 ) 。但多数课题尤其是资助额度较大的项目往往是集体项目 ( 比如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招标项目和重点项目、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等 ) ,即资助对象是以课题主持人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其成员可以来自一个单位,也可以是跨单位的人员组合甚至是国际组合。把研究机构作为资助对象的课题制项目与一般意义上的科研课题有所不同,其出发点是强化研究基础和人才培养,着眼于增强该机构的长期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建设目标更具有综合性,资助周期相对较长。这种类型的项目包括中国教育部“ 211 工程”项目、中国社科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等。 从课题制项目的资助周期划分,有些项目是短期项目 ( 比如应急项目、快速对策研究项目、半年项目或者年度项目等 ) ,有些项目是跨年度项目或者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项目。一般说来,应用对策项目往往由于要求时效性,研究周期比较短;基础研究项目研究周期较长,相应的时间要求不像应用对策项目那么严格。由于课题项目是任务导向型的,一个专题内容的项目往往只能资助一次,是一次性资助项目;有些项目由于研究主题重要,研究内容不断扩展,有可能成为几期的资助项目,获得连续资助甚至长期资助。比如,中国社科院的“皮书”资助项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项目等。 当然,上述几种分类标准也是相对的、不完整的。应用不同的区分标准,还可以将课题类型进一步细分或归类。比如,在资助对象的确定方式上,有些是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有些是资助主体与受助主体之间的协商安排。在资助对象的范围界定上,有些是全国性项目 ( 国际项目除外 ) ,符合条件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以申报;有些是某一行业系统或者单位内部项目,申报对象往往限定在本系统或本单位内部符合条件的机构或个人。前一种课题类型立项范围广,竞争性强,更具有开放性,适宜于使用公开招标或竞争方式进行立项。后一种课题类型在某种程度上限定了申报的范围,竞争性相对较弱,但课题确定及资助方式往往更具有针对性。严格说来,这种仅仅适合于某一单位内部的课题类型,可以称之为“单位制课题”,其管理方式与面向系统甚至全国的开放式课题有很大不同。从资助经费的使用用途看,课题制项目主要用于项目研究过程的直接成本补偿,尤其是物质消耗部分成本的补偿。有些研究项目也包括部分人员经费方面的预算,尤其是外聘人员及在某些环节参与项目进程的非项目组成员的劳务报酬。不同类型项目采取的经费补偿方式往往千差万别,没有统一的规定。这也反映出课题制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和变动性。可以说,没有研究内容与方式方法完全相同的课题项目,也没有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科研项目组织管理制度或课题制管理制度。 三、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的利弊分析 现代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的历史并不是很长。我国的课题制主要是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几年来盛行的科研组织管理方式。这种科研组织管理方式之所以能够迅速兴起,必然有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在规律。根据对我国尤其是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课题制的管理实践,我们对这一制度的主要优点和弊端加以简要的分析。 ( 一 ) 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的主要优点 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科研组织模式相比,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优点。 第一,科研项目资助主体和受助对象多元化,扩大了科研经费投入,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利于科学研究的社会化和普及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研究项目主要来源于上级计划,经费投入渠道单一,资助对象相对固定,很难动员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科学研究。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和科研项目课题制度的普及,科研单位已经改变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科研经费单一投入的模式。科技投入数量呈跳跃式递增趋势,集中统一的传统投入与管理模式越来越社会化、分散化。“科研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国际合作资金和个人捐赠为辅的多元化局面基本形成。” 第二,科研项目课题制的实施,促进了科研项目遴选的程序化、民主化与科学化,有利于充分调动专家群体在项目立项、实施和鉴定结项等环节学术评价和学术把关的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项目安排主要依靠科研单位的行政化组织去推动,无法保证专家群体的有效参与及作用发挥。在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形势下,科研项目的产生一般要经过严格的筛选程序 ( 只有少部分特殊项目评审程序相对简化 ) ,一般都需要由专家对项目论证的科学性、计划的合理性及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的评估。在项目实施过程尤其是鉴定结项环节中,专家参与并发挥核心作用得到了制度化的保证,项目能否通过验收一般不取决于资助方及管理方的好恶与评价,主要依赖专家个人尤其是专家群体的鉴定意见。专家参与作用发挥,使科研项目日益摆脱行政化管理的色彩,有利于实现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为科研项目遵循科学研究自身规律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三,课题制有利于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成长与学术进步的动力机制。科研项目的课题制,实际上成为课题组尤其是课题主持人负责制。课题制实行课题责任人负责制。责任人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责任与权利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单位组织对科研项目的直接控制,强化了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的主体地位,增强了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的自主权,形成了以课题合同为依据、责权利相统一、平等的、规范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申请课题、参与课题的积极性,把计划经济体制下要科研人员完成科研任务变成了科研人员自动、自觉、自主承担科研任务,形成了出人才、出成果的内在机制。课题制“公平竞争、择优资助”的原则,对课题组尤其是课题主持人的能力、信誉等形成了长期制约,作为一种无形的压力督促科研项目按照合同确定的预期目标执行,成为促进人才成长和学术进步的持续动力。 第四,课题制有利促进科研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和科研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由于科研课题实行项目制管理,项目管理成为一种职业。这不仅要求科研管理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保证立项课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还必须具有相应的科学知识、项目管理素养参与到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之中。科研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成为必需,否则难以适应课题管理的新要求。与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原则相适应,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的各种侧面、各个环节也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定,实现制度化、法制化管理。由于项目的性质与类别不同,在不同类别课题管理的具体细节方面有所差异是正常的,但是项目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职业化原则是统一的。事实上,按照课题制管理的各类科研项目已经按照上述要求实施了制度化、程序化的基本要求,否则根本无法进行管理。正如有些研究所指出的那样,“课题制从课题的确立、课题的组织管理、经费管理,一直到课题的验收与资产、成果管理以及课题的监督与检查等各环节,都作了一系列规定,使课题管理更加规范。” l1 课题制要求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所有支出都列入课题预算,有利于加强对课题经费的检查和管理。课题制建立了决策过程中的监督制约机制。管理各方要公开办事程序,特别是要公开审批决策程序,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实行对课题负责人、课题依托单位、中介机构和评议专家的信誉档案与评估制度。课题执行实施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有些项目的管理还规定了成果公示及重大问题争议的学术处理机制。我国自实施课题制以来,相关法规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日益完备,从立项到结题已经形成了科研项目课题化管理的制度体系和法规体系。 ( 二 ) 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的难点与问题 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作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研组织与管理方式,固然比传统的行政化科研组织模式有不少优点,但也存在不少难点甚至问题。完善课题制不能仅看其优点而忽视其问题。根据对国内外课题制管理制度的了解,我们发现课题制管理方式也有不少矛盾与问题。 第一,课题来源的多元化与分散化,有可能导致课题数量过多,出现课题设置的低水平重复,降低资金投人的效率。从总体上看,科研经费的增长和多元化投人格局有利于科研事业的发展,同时,每一种项目管理单位都在努力完善自身的课题管理制度,希望本身支持的项目产出更好的成果,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益。但是,由于多渠道投人体制和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很多课题之间存在重复 ( 有时候适当重复是难免的,甚至是必要的,如为强化课题组之间的竞争,课题支持单位甚至有意支持不同学者或学术单位开展同样的课题研究 ) 。有时候一些热点问题的课题设置过滥。由于适合的学者数量有限,导致一些著名学者担任很多课题的主持人,兼项过多,影响了时间和精力,在单个项目中难以全身心投人,影响资金投入效果。不同课题资助主体应当不断完善自己的“人口关”,同时要探讨整个社会科研项目的设置合理化与科学化问题,而不是“谁出钱”谁都可以设立科研课题,以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用。 第二,科研项目课题制的内在激励机制有利于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但其在培养学术大师、促进生产精品成果的机制方面还有缺陷,值得进一步探索。科学研究有很多目标,促进新知识的产生是根本目的,其主要体现是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精品力作,培养出学术大师级的学者。应该说,学术大师的出现需要很多条件,科研经费与研究设施的改善只是其中的重要支撑力量,但却不一定是起根本性作用的力量,更不是充分条件。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在物质保障和经费支持方面可以发挥一定作用,对发展学术是有利的。但是,课题制的基本原则是遵循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市场特别重要的运作方式是排比和评比竞赛的机制,通过评比和竞赛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给工作最有成效的人最高的奖赏和回报。”科研项目的课题制由于其市场化运行和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了科学研究的“工业化”投人产出方式,其突出作用主要体现在根据合同要求按时生产出“足够数量” ( 容易检查验收 ) 和“一定质量” ( 评价复杂、难度很大,总体质量不能太差,学术见解要被同行群体认可 ) 的科研成果 ( “合格”产品 ) 。这种市场化的奖赏机制、工业化的产品管理流程,不太有利于科学研究尤其是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因为最有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其基本性质就意味着跟别人不相似,很难排序,与别人进行竞争相对较难。“如果把科学研究都压缩到相似的领域,或者类似的领域来竞争的话,会引导许多人做相似的工作,做低水平的研究工作。”科研项目课题制条件下生产“成果”甚至合格的产品相对比较容易,但能否在确保经费投人的前提下一定生产出学术精品,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某些情况下连相关关系也很难确定。目前很多科研课题项目从设置 ( 给予经费等支持 ) 到成果评价,与生产创新性的精品产品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的难题需要解决。 第三,科研项目课题制比较适合技术开发性项目、应用性项目、应急对策性和集体团队项目的研究,适应需要较长时间潜心研究的个性化项目、学科基础项目有难度。课题制的突出特点是时效性,需要按时完成“合同”规定的研究进度和成果的数量,而且研究题目本身不能不断重复,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变换新课题。这样,立项理由才能更充分,经费预算也比较容易。这导致应用对策性课题项目的申请与审批相对比较集中。学科基础性研究项目、独创性项目尤其是个人项目等一般往往不具备上述特点,前期经费投入似乎也不大,研究过程比较长,适应课题制管理有难度。如何使课题制适应不同学科的特点与要求,还需要形成共识,并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目前实施的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其实,后期资助或出版资助不仅是科研成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研项目课题化管理的必然延伸。 第四,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比传统科研组织方式在决策方面实现了适当的分散化和分权化,但在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更复杂,难度更大,对管理单位和管理人员的要求更高。课题制需要处理的各项关系增多,最直接的关系是课题资助方与课题组双方之间,还包括这两方与依托管理机构和管理单位的关系、与学术评议专家的关系、与其他课题参与方或者涉及方的关系,以及课题组内部课题主持人与成员的关系等。这些方面的责权利关系都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甚至需要签定双方合同甚至几方合同加以确认与规范。由于涉及的关系增多,科研项目从立项、日常管理、经费使用,直至结项验收等课题研究活动的整个环节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处理难度也比较大,其中突出矛盾体现在经费管理与成果鉴定验收环节。无论国内国外,课题经费管理都是一个难点。如果把课题制涉及到的各种关系仅仅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同关系,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默认了参与方在权利义务方面的博弈关系,都希望自己一方的权力与收益最大化,责任与损失最小化。从理论上看,在博弈过程中,各方充分“合作”得到的收益最大,但这需要完善促使各方合作的有关制度体系,建立各方之间的长期信任关系、激励与约束机制。达到上述目标难度很大,也非常复杂,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对是课题资助方与课题组双方等各参与方的要求都很高,都需要更加专业化、更高素质的各类人才。与上述任务相适应,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增强各方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提高科研管理队伍素质与能力成为课题制必须克服的突出问题。在实践中把上述几个方面真正做到位是很难的。课题制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如经费管理问题、成果评价问题、委托管理的成本与效率问题等,都与此相关。 第五,单位课题制管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项目课题制度。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我国很多科研单位都设立了面向本单位或本系统下属机构或职工的科研项目,出现了大量“单位制”课题。如何对这些项目进行课题制管理是一个国外很少面对的问题。它不同于一般意义课题的自身特点与要求,是中国科研项目课题制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挑战与任务。从一般意义上看,科研项目的立项最好在更大范围内 ( 比如在全系统、全省、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或者完全打破行业、地域界限 ) 招投标,其选择余地大,更有利于实现“公平竞争、择优资助”的目标。但是,在我国实施科研项目课题制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原有的和新设立的科研单位本身都以实施“课题制”名义设置了大量研究课题,一些覆盖范围很小的基层组织甚至中学等科研能力很弱的科研教学单位也都设立和管理着各类课题,形成了很有中国特色的“单位制”课题体系。单位制课题项目在产生程序、管理制度等各方面与一般课题制项目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不同。在课题主持人和主要成员的遴选、课题经费与职工个人工资报酬的关系、科研成果的归属等方面,单位制课题面临着更复杂的关系和复杂性。当然,单位课题制也不尽是缺陷。由于单位体制的保障,在课题的具体管理及执行环节,一些单位制课题的设立也许更加符合单位实际,在执行环节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更灵活、适当的管理制度与变通措施,产出更好的产品,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科研项目课题制的若干发展趋势 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的历史虽然并不是很长,但在不同时期却有不同的特点。这说明课题制本身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现代课题制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课题类别日益多样化,数量不断增多,课题制继续不断扩张其领域,它在科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科研投入主体和经费数量的增加,不仅造成了课题的分散化、多元化,也使课题数量成倍增长,课题类别花样翻新 ( 如全过程资助、部分项目资助、后期资助课题、出版资助等 ) ,形成了日益丰富、完整的课题体系。 第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值得关注的大型课题、巨型课题、系列课题、工程性课题,不仅自然科学如此,人文社会科学也出现了类似趋势。这与上面的特点是相关联的。过去课题资助经费来源有限,大型项目少而精。现在各种巨型化的重大课题项目、招标课题项目、特别委托课题等占剧日益显赫的位置。投入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项目已经司空见惯,投入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人文社科项目不再稀奇。这些大型项目实际上包含着大量的子项目、孙项目,成为系列化的“成套”项目甚至“工程”项目。经费投入巨大,动员人力众多,最终成果非一个学者、一个课题组所能完成,必须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机构进行运作和管理。为了科研攻关需要,适当开展一些大型项目是必要的,但是课题项目的普遍大型化趋势值得警惕。这种大型项目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形成了一大批大型“成果”。过于频繁地组织大型和超大型项目未必符合科研规律因为这些大型成果是难以体现学术创新要求,更难以真正做到精雕细琢,整体学术质量难以控制,组织管理成本高昂。 第三,课题项目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发展,国际合作课题不断增多,科研课题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很多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开展了大量国际型项目,很多国家开展了双边、多边的科学交流与课题研究项目。比如中日双方正在开展的“中日历史问题”研究项目等。很多基金会、科研机构不断扩大对国际合作研究课题的投入,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国际学术交流基金、国际合作科研课题。在资助课题项目研究的同时,还通过国际考察、国际研讨会等形式扩大课题组成员的国际视野,对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培养人才、扩大成果影响的作用日益突出。 第四,一些科研单位及一些科学基金资助的课题项目出现了长期化迹象。在开放的课题竞争市场上,由于课题资助方与受助方都处于相互竞争状态,双方都希望对自己的投入获取更大的回报。在双方寻找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一些项目得到稳定支持,一些课题主持人及课题组成员长期服务于给予资助的科研机构和基金会,从事一些连续性强、不断深化的科学研究项目。同时,课题研究梯队 ( 比如主持人、核心成员、同一导师的学生等 ) 在适当变动中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种课题项目的连续性与稳定化,减少了资助与受助双方的寻找成本,弱化了课题研究难以持续深入的弊端 ( 很多课题项目在取得初步成果后往往成为有始无终的“一锤子”买卖,到处争取课题而无法向深度发展 ) ,有助于打通课题研究与学科成长的硬性界限。如果科研资源足够多,这应当成为课题管理值得关注的一个新现象。 第五,随着科研项目的课题制的发展,课题的研究方式方法手段逐步程式化、技术化和信息化,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和规范,课题日益走向组织化、专业化甚至社会化。课题研究与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科研的重要特征。“信息化的实质是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是信息成为资源的被开发、利用和积累的过程,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由于信息和知识有着收益递增的特点,课题信息化意味着今后的科研与管理工作更有利于发挥科研信息资源综合利用的优势,使信息化管理是科研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和支撑力量。 科研项目课题制的几个问题 发布人:admin 发表时间:2009-11-24 王延中 课题制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与开发项目中普遍采用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在科研活动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但是,如何看待课题制对我国来说依然是一个新问题。根据对科研管理活动的了解和粗浅的体会,本文对课题制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类型划分、利弊分析及发展趋势等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课题制的起源与发展 ( 一 ) 国外课题制的发展历程 课题制的早期形态应当是某些专门任务的项目管理。根据项目管理理论,早在古代时期人们就已经试行项目管理,比如早期的金字塔建设工程等。在科研活动中试行课题制是比较晚的事情,人们一般把它与近代兴起的科学基金制联系在一起。 科学基金制是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传统研究开发主要依托者个人和家庭支持,有时能够得到一些外部资金和条件支持,但数量不多,很不正常,难以持续。工业化以来,一些较大规模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新发明的发展仅仅依靠个人或家庭资源越来越力不从心,需要从社会或者国家得到制度化的资金保障。从工业化初期开始,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建立了科学基金,支持科学研究活动。 19 世纪中叶之后,美国的一些私人垄断财团为了开发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从企业收益中拿出资金设立了私人基金会,用于资助高校和科学界的研究开发活动,初步形成了资助研究开发工作的制度化机制。不过这种资助仍以实用技术开发为主,对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性研究的资助规模还比较小。 国家科学基金的建立改变了上述状况。由于基础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其成果需要公开发表或出版,供全社会使用,“基础研究在应用中推动经济增长,会带来税收的增加,政府是一个主要的收益主体,有世界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也能为国家和政府带来声誉,对于暂时没有明确用途或具有广泛用途的基础研究,也只有政府资助提供才有现实性。”政府有足够的理由拨款支持基础研究,促进科学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苏联成立后,利用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计划以直接拨款的形式进行科技研究与开发,在基础科学、军事技术、空间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引起了美国科学家和政府的重视。在一些科学家建议下,美国国会于 1950 年通过了“国家科学基金法案”,并于当年拨 350 万美元建立了美国科学基金会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简称 NSF) 。科学基金是为了支持和促进科学研究,尤其是为基础科学研究事业而建立的,是一项按照科学基金制原理运行实施的专项资金。科学基金制主要是政府出资,通过政策、指导方针对科学基金进行隐性管理;科学家群体自行进行民主化管理,即由科学家自己根据其所在领域科学发展方向,确定科学研究课题和具体计划,从而使知识生产的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并产生最大效益。 H 在科学基金制度下,科研项目的课题制成为科研组织的基本形式。“二战”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科技经济的日益结合,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建立为标志,发达国家或地区在研究与开发活动中,普遍形成以课题为核心的组织管理模式。课题制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或地区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一种有效的和普遍采用的基本制度。” ( 二 ) 国内课题制的发展 我国现代科研管理制度萌芽于民国时期,成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主要借鉴和采用前苏联的科研管理类型,即事业单位拨款制和计划任务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具备一定级别和研究能力的研究与开发单位,研究任务来源于政府计划,经费来源基本靠政府财政拨款,主要以行政方式部署和组织一些重要的科研任务。受财力、人力及设备等条件的制约,我国在很长时间内只能依托科研单位组织数量不多的研究开发项目,受资助项目的经费也很有限。大多数科研教学人员主要依托单位提供的事业费 ( 也叫“人头费” ) 开展研究与开发工作,很难争取到独立自主支配的科研经费。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伴随着经济体制、财政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进程,我国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和组织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研究与开发机构除了继续按原有体制实施国家规划、计划的科研任务之外,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开始进行了扩大研究单位自主权和专家决策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科学基金,扩大课题组组长职权,采用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合同、招标、评估等管理形式,促进横向联合和委托研究项目的发展等,逐步形成了科研项目课题制的雏形。 198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中国科学院 89 名学部委员的建议,批准建立了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基金,成立了挂靠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学院基金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独立开展资助工作。 1985 年 3 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逐步改革研究机构的拨款制度,按照不同类型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中逐步实行科学基金制度。通过科学基金资助评选出来的优秀科研项目,同时由课题组组长聘请人员或者自由组合开展项目研究。 1986 年 2 月,该基金从中国科学院独立出来,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NSFC) ,下设 6 个学科部和一个学科组,负责受理项目的申请及管理工作。同年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了面向全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受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申请,负责相关项目管理。 1991 年单独成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的申请与管理工作。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对科学基金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类型及数量不断增加。除国家科学基金以外,到 2000 年全国已有 20 多个中央部委和 20 个省、市、区先后建立了 50 多个独立的科学基金机构和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亦设立了基金,个人捐助型基金 ( 如霍英东基金、福特基金等 ) 活动增加,初步形成了国家基金为主,地方基金为辅,个人捐助型基金和单位自设基金为重要补充的科学基金结构和基金管理体系 o{6-I 各个层次的基金,实行公平竞争、择优资助的原则,调控我国的科学资源,科研项目的类型和管理日益多样化、多元化,科研组织管理方式也从计划任务为主逐步转变为课题项目引导为主。 随着课题项目的增多,如何规范项目管理、提高课题项目的效率和效益成为项目主管部门和管理单位的一个重要课题。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国家酝酿通过建立科研项目课题制的方式,建立全面的、新型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科研与组织管理方式。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提出,国家科研计划实行课题制,大力推行项目招标和中介评估制度。 2002 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制定的《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上述四部委在 2005 年 5 月联合发布了《国家科研计划课题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科研计划课题评估评审暂行办法》。从“十五”开始,我国在国家科研计划中全面推行课题制。各种科学基金和科研资助经费也制定了实施课题制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课题制已经成为我国科研运行和组织管理的基本制度。 二、课题制的内涵与类型 ( 一 ) 课题制的内涵 目前关于课题制的权威定义主要来源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即:课题制是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课题,并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来进行课题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模式。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的本地区的“课题制”管理办法,对课题制的内涵有所增减。比如上海市科委、财政局 2002 年联合制定的《上海市科研计划课题制管理办法 ( 暂行 ) 》,主要从管理角度规定了课题制的定义,即把课题制管理规定为“以课题 ( 或项目,下同 ) 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制度。”学术界关于课题制的定义与上述概念大同小异。比如,华琳、李栩辉认为,“课题制是指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课题,并以课题 ( 项目 ) 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技管理制度”。 从上述定义和有关管理办法,我们可以看出课题制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它是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来确立科学研究课题,强调了课题来源的自下而上的自主特征,不完全像计划经济体制那样科研任务主要来源于上面的计划安排。与此相联系,针对众多的课题申请,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确立研究课题的原则也改变为“公平竞争、择优支持”,以便于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又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其次,课题制在科研组织方式上强调课题组的主体地位和课题主持人负责制,以及“项目法人”地位。课题制和传统的科研计划在形式上最大的区别是把过去的以单位为中心,改成了以课题组为基本单元。同时确立了课题组中的课题负责人负责制。课题负责人可以打破单位所有制界线,自主组织或者聘用课题组成员。再次,课题制体现了参与课题各个主体方 ( 发包方——资助主体和相关管理机构、承包方— — 课题组主持人和成员及协助者 ) 之间的自主、平等关系和责权利基本统一的原则。课题制实行合同管理,课题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同协议成为规范各方行为及权责关系的法律依据。另外,课题制还是一种新型科研组织管理制度。与传统研究方式与行政单位组织项目方式相比,课题制管理从项目的题目来源、资助方式、科研方式以及经费、成果管理方式等都有很大的不同。研究主体、科研项目管理单位、资助单位等不同参与者的角色发生了明显变化,相互关系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由于课题来源多元、项目数量与兼项增多、管理链条延长,事实上的难度有所增大。这是实行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之后面临的新情况。 ( 二 ) 课题项目的类型 科研项目的课题制管理,必须与课题的具体类型有机结合起来。事实上,由于课题的资助主体、承担对象、项目内容等方面的差异,世界各国没有统一的课题制项目类型。比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提供研究资助的主要领域是三个方面:培养人才、前沿科学研究 ( 获取新发明和新知识 ) 、研究条件或设施 ( 如实验室建设等 ) 。实际上也是三种类型的资助项目。具体项目资助额度一般在 20 — 30 万美元,多者数百万美元。研究项目资助的主要机制是赠款,与研究者之间没有合同,研究者具有按照课题申请书的计划使用资金的权利与自由。另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还有向风险很大的研究提供小额赠款的机制 ( 至多 5 万美元,绝对不超过 10 万美元 ) ,支持开展探索性的研究,其中 90 %为计算机和 IT 领域。欧盟和欧洲各国的科学研究体制有很大差异,资助类型各不相同,但不外乎资助人、项目和研究设施三大类。 目前我国关于课题的类型尚无统一的分类,有关机构或单位对自己资助的项目类型也有一定的差异。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其资助格局目前基本可分为“项目”和“人才”两大资助体系。这两个体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交叉和互相促进的。项目资助体系以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为主,构成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三个层次,同时根据需要设有若干专项类项目和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十五”期间,自然科学基金委根据基础研究的 特点和科学发展的需要,试点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人才资助体系包含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和香港/澳门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和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其中青年科学基金也是面上项日的组成部分。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设立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设立重大项目 ( 一般通过招标方式立项 ) 、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等类型,同时还对少数重要研究课题采取单独立项、委托研究的方式进行资助,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此外,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还设立了针对特定人群 ( 如青年、军人 ) 或地区 ( 少数民族地区 ) 的项目。教育部、科技部以及中央各有关部委,每年也都组织大量的科研课题项目,往往根据资助力度确定项目的类型,资助强度大的作为重大项目或者重点项目,资助力度小的作为一般项目。 科技部作为全国科技活动的业务主管部门,代表政府实施的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包括五种类型:国家科技计划 ( 基金等 ) 经费 ( 主要采取课题制方式 ) 、科研机构 ( 以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为主 ) 运行经费、基本科研业务费 ( 公益性科研机构等优秀人才与团队的课题研究费用 ) 、公益性行业科研经费、科研条件建设经费 ( 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等 ) 。此外,科技部还负责统筹落实《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专项经费,以专项计划的形式实施。比如, 2006 年实施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 简称 973 计划 ) 专项经费,资助对象为大陆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优先支持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及优秀团队依托单位承担计划任务,支持方式采取课题制,各申请单位以课题方式申报预算和执行相应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直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机构,下设 30 多个直属研究机所 ( 中心 ) ,承担着大量科研任务。科研人员每年都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以及其他资助机构获得一定数量的科研课题。同时,中国社科院也从国家拨付的年度科研专项业务经费中主要面向所属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进行课题立项工作。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社科院主要有重点研究项目、基础研究项目和青年研究项目三种课题类型。 2000 年开始取消上述三种课题类型,建立“重大课题”项目制度,对一些重大的、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给以较高数额的资助 ( 与以前相比 ) 。 2001 年根据单位科研活动的实际情况,对一些不是特别重大的课题,设立了 B 类重大课题制度。为加强学科基础和研究后劲,自 2002 年中国社科院开始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对研究机构 ( 主要是针对目标管理的研究室 ) 进行一定周期 ( 一个周期一般为 5 年 ) 的定额资助制度。针对引进人才和毕业生的实际需要, 2003 年起实施“青年科研启动基金”制度。为了避免科研项目的名称混淆,完善科研管理体系,中国社科院于 2006 年取消了 B 类重大课题制度,建立了新的重点课题制度。同时,为加强对国情的了解和研究,在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下,从 2006 年起设立了与研究课题并列的国情调研项目,但组织管理模式与研究课题基本相同。上述项目的立项均须经过严格的申报、审批程序。针对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临时交办及委托的研究任务,中国社科院还设立了资助额度较小、审批程序相对简单的交办委托课题制度。另外,中国社科院各研究所 ( 中心 ) 也将院划拨的科研业务经费以 ( 所 ) 重点课题、青年课题等形式立项。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中国社科院基本形成了以重大课题为重点、重点课题为基础、其他项目相配套的院、所两级课题制项目体系。 从上述介绍的课题制项目类型看,各种项目的分类标准很不统一。根据课题项目资助主体的资金来源性质分析,有些是政府财政直接拨款资助的 ( 比如欧盟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课题项目等 ) ,有些是通过基金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方式资助的 ( 比如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 ) ,有些是来源于私人性质的资金项目 ( 比如企业资助项目等 ) 。一般说来,项目资助主体的性质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甚至决定课题项目的研究性质或目标价值取向。 从课题项目经费使用主体的类别分析,使用主体一般分为个人、集体或机构三种类型。以个人为资助对象的为个人项目 ( 比如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部分人才体系项目、中国社科院青年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等 ) 。但多数课题尤其是资助额度较大的项目往往是集体项目 ( 比如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招标项目和重点项目、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等 ) ,即资助对象是以课题主持人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其成员可以来自一个单位,也可以是跨单位的人员组合甚至是国际组合。把研究机构作为资助对象的课题制项目与一般意义上的科研课题有所不同,其出发点是强化研究基础和人才培养,着眼于增强该机构的长期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建设目标更具有综合性,资助周期相对较长。这种类型的项目包括中国教育部“ 211 工程”项目、中国社科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等。 从课题制项目的资助周期划分,有些项目是短期项目 ( 比如应急项目、快速对策研究项目、半年项目或者年度项目等 ) ,有些项目是跨年度项目或者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项目。一般说来,应用对策项目往往由于要求时效性,研究周期比较短;基础研究项目研究周期较长,相应的时间要求不像应用对策项目那么严格。由于课题项目是任务导向型的,一个专题内容的项目往往只能资助一次,是一次性资助项目;有些项目由于研究主题重要,研究内容不断扩展,有可能成为几期的资助项目,获得连续资助甚至长期资助。比如,中国社科院的“皮书”资助项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项目等。 当然,上述几种分类标准也是相对的、不完整的。应用不同的区分标准,还可以将课题类型进一步细分或归类。比如,在资助对象的确定方式上,有些是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有些是资助主体与受助主体之间的协商安排。在资助对象的范围界定上,有些是全国性项目 ( 国际项目除外 ) ,符合条件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以申报;有些是某一行业系统或者单位内部项目,申报对象往往限定在本系统或本单位内部符合条件的机构或个人。前一种课题类型立项范围广,竞争性强,更具有开放性,适宜于使用公开招标或竞争方式进行立项。后一种课题类型在某种程度上限定了申报的范围,竞争性相对较弱,但课题确定及资助方式往往更具有针对性。严格说来,这种仅仅适合于某一单位内部的课题类型,可以称之为“单位制课题”,其管理方式与面向系统甚至全国的开放式课题有很大不同。从资助经费的使用用途看,课题制项目主要用于项目研究过程的直接成本补偿,尤其是物质消耗部分成本的补偿。有些研究项目也包括部分人员经费方面的预算,尤其是外聘人员及在某些环节参与项目进程的非项目组成员的劳务报酬。不同类型项目采取的经费补偿方式往往千差万别,没有统一的规定。这也反映出课题制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和变动性。可以说,没有研究内容与方式方法完全相同的课题项目,也没有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科研项目组织管理制度或课题制管理制度。 三、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的利弊分析 现代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的历史并不是很长。我国的课题制主要是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几年来盛行的科研组织管理方式。这种科研组织管理方式之所以能够迅速兴起,必然有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在规律。根据对我国尤其是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课题制的管理实践,我们对这一制度的主要优点和弊端加以简要的分析。 ( 一 ) 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的主要优点 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科研组织模式相比,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优点。 第一,科研项目资助主体和受助对象多元化,扩大了科研经费投入,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利于科学研究的社会化和普及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研究项目主要来源于上级计划,经费投入渠道单一,资助对象相对固定,很难动员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科学研究。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和科研项目课题制度的普及,科研单位已经改变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科研经费单一投入的模式。科技投入数量呈跳跃式递增趋势,集中统一的传统投入与管理模式越来越社会化、分散化。“科研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国际合作资金和个人捐赠为辅的多元化局面基本形成。” 第二,科研项目课题制的实施,促进了科研项目遴选的程序化、民主化与科学化,有利于充分调动专家群体在项目立项、实施和鉴定结项等环节学术评价和学术把关的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项目安排主要依靠科研单位的行政化组织去推动,无法保证专家群体的有效参与及作用发挥。在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形势下,科研项目的产生一般要经过严格的筛选程序 ( 只有少部分特殊项目评审程序相对简化 ) ,一般都需要由专家对项目论证的科学性、计划的合理性及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的评估。在项目实施过程尤其是鉴定结项环节中,专家参与并发挥核心作用得到了制度化的保证,项目能否通过验收一般不取决于资助方及管理方的好恶与评价,主要依赖专家个人尤其是专家群体的鉴定意见。专家参与作用发挥,使科研项目日益摆脱行政化管理的色彩,有利于实现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为科研项目遵循科学研究自身规律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三,课题制有利于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成长与学术进步的动力机制。科研项目的课题制,实际上成为课题组尤其是课题主持人负责制。课题制实行课题责任人负责制。责任人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责任与权利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单位组织对科研项目的直接控制,强化了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的主体地位,增强了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的自主权,形成了以课题合同为依据、责权利相统一、平等的、规范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申请课题、参与课题的积极性,把计划经济体制下要科研人员完成科研任务变成了科研人员自动、自觉、自主承担科研任务,形成了出人才、出成果的内在机制。课题制“公平竞争、择优资助”的原则,对课题组尤其是课题主持人的能力、信誉等形成了长期制约,作为一种无形的压力督促科研项目按照合同确定的预期目标执行,成为促进人才成长和学术进步的持续动力。 第四,课题制有利促进科研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和科研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由于科研课题实行项目制管理,项目管理成为一种职业。这不仅要求科研管理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保证立项课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还必须具有相应的科学知识、项目管理素养参与到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之中。科研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成为必需,否则难以适应课题管理的新要求。与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原则相适应,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的各种侧面、各个环节也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定,实现制度化、法制化管理。由于项目的性质与类别不同,在不同类别课题管理的具体细节方面有所差异是正常的,但是项目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职业化原则是统一的。事实上,按照课题制管理的各类科研项目已经按照上述要求实施了制度化、程序化的基本要求,否则根本无法进行管理。正如有些研究所指出的那样,“课题制从课题的确立、课题的组织管理、经费管理,一直到课题的验收与资产、成果管理以及课题的监督与检查等各环节,都作了一系列规定,使课题管理更加规范。” l1 课题制要求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所有支出都列入课题预算,有利于加强对课题经费的检查和管理。课题制建立了决策过程中的监督制约机制。管理各方要公开办事程序,特别是要公开审批决策程序,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实行对课题负责人、课题依托单位、中介机构和评议专家的信誉档案与评估制度。课题执行实施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有些项目的管理还规定了成果公示及重大问题争议的学术处理机制。我国自实施课题制以来,相关法规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日益完备,从立项到结题已经形成了科研项目课题化管理的制度体系和法规体系。 ( 二 ) 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的难点与问题 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作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研组织与管理方式,固然比传统的行政化科研组织模式有不少优点,但也存在不少难点甚至问题。完善课题制不能仅看其优点而忽视其问题。根据对国内外课题制管理制度的了解,我们发现课题制管理方式也有不少矛盾与问题。 第一,课题来源的多元化与分散化,有可能导致课题数量过多,出现课题设置的低水平重复,降低资金投人的效率。从总体上看,科研经费的增长和多元化投人格局有利于科研事业的发展,同时,每一种项目管理单位都在努力完善自身的课题管理制度,希望本身支持的项目产出更好的成果,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益。但是,由于多渠道投人体制和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很多课题之间存在重复 ( 有时候适当重复是难免的,甚至是必要的,如为强化课题组之间的竞争,课题支持单位甚至有意支持不同学者或学术单位开展同样的课题研究 ) 。有时候一些热点问题的课题设置过滥。由于适合的学者数量有限,导致一些著名学者担任很多课题的主持人,兼项过多,影响了时间和精力,在单个项目中难以全身心投人,影响资金投入效果。不同课题资助主体应当不断完善自己的“人口关”,同时要探讨整个社会科研项目的设置合理化与科学化问题,而不是“谁出钱”谁都可以设立科研课题,以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用。 第二,科研项目课题制的内在激励机制有利于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但其在培养学术大师、促进生产精品成果的机制方面还有缺陷,值得进一步探索。科学研究有很多目标,促进新知识的产生是根本目的,其主要体现是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精品力作,培养出学术大师级的学者。应该说,学术大师的出现需要很多条件,科研经费与研究设施的改善只是其中的重要支撑力量,但却不一定是起根本性作用的力量,更不是充分条件。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在物质保障和经费支持方面可以发挥一定作用,对发展学术是有利的。但是,课题制的基本原则是遵循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市场特别重要的运作方式是排比和评比竞赛的机制,通过评比和竞赛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给工作最有成效的人最高的奖赏和回报。”科研项目的课题制由于其市场化运行和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了科学研究的“工业化”投人产出方式,其突出作用主要体现在根据合同要求按时生产出“足够数量” ( 容易检查验收 ) 和“一定质量” ( 评价复杂、难度很大,总体质量不能太差,学术见解要被同行群体认可 ) 的科研成果 ( “合格”产品 ) 。这种市场化的奖赏机制、工业化的产品管理流程,不太有利于科学研究尤其是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因为最有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其基本性质就意味着跟别人不相似,很难排序,与别人进行竞争相对较难。“如果把科学研究都压缩到相似的领域,或者类似的领域来竞争的话,会引导许多人做相似的工作,做低水平的研究工作。”科研项目课题制条件下生产“成果”甚至合格的产品相对比较容易,但能否在确保经费投人的前提下一定生产出学术精品,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某些情况下连相关关系也很难确定。目前很多科研课题项目从设置 ( 给予经费等支持 ) 到成果评价,与生产创新性的精品产品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的难题需要解决。 第三,科研项目课题制比较适合技术开发性项目、应用性项目、应急对策性和集体团队项目的研究,适应需要较长时间潜心研究的个性化项目、学科基础项目有难度。课题制的突出特点是时效性,需要按时完成“合同”规定的研究进度和成果的数量,而且研究题目本身不能不断重复,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变换新课题。这样,立项理由才能更充分,经费预算也比较容易。这导致应用对策性课题项目的申请与审批相对比较集中。学科基础性研究项目、独创性项目尤其是个人项目等一般往往不具备上述特点,前期经费投入似乎也不大,研究过程比较长,适应课题制管理有难度。如何使课题制适应不同学科的特点与要求,还需要形成共识,并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目前实施的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其实,后期资助或出版资助不仅是科研成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研项目课题化管理的必然延伸。 第四,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比传统科研组织方式在决策方面实现了适当的分散化和分权化,但在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更复杂,难度更大,对管理单位和管理人员的要求更高。课题制需要处理的各项关系增多,最直接的关系是课题资助方与课题组双方之间,还包括这两方与依托管理机构和管理单位的关系、与学术评议专家的关系、与其他课题参与方或者涉及方的关系,以及课题组内部课题主持人与成员的关系等。这些方面的责权利关系都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甚至需要签定双方合同甚至几方合同加以确认与规范。由于涉及的关系增多,科研项目从立项、日常管理、经费使用,直至结项验收等课题研究活动的整个环节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处理难度也比较大,其中突出矛盾体现在经费管理与成果鉴定验收环节。无论国内国外,课题经费管理都是一个难点。如果把课题制涉及到的各种关系仅仅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同关系,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默认了参与方在权利义务方面的博弈关系,都希望自己一方的权力与收益最大化,责任与损失最小化。从理论上看,在博弈过程中,各方充分“合作”得到的收益最大,但这需要完善促使各方合作的有关制度体系,建立各方之间的长期信任关系、激励与约束机制。达到上述目标难度很大,也非常复杂,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对是课题资助方与课题组双方等各参与方的要求都很高,都需要更加专业化、更高素质的各类人才。与上述任务相适应,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增强各方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提高科研管理队伍素质与能力成为课题制必须克服的突出问题。在实践中把上述几个方面真正做到位是很难的。课题制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如经费管理问题、成果评价问题、委托管理的成本与效率问题等,都与此相关。 第五,单位课题制管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项目课题制度。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我国很多科研单位都设立了面向本单位或本系统下属机构或职工的科研项目,出现了大量“单位制”课题。如何对这些项目进行课题制管理是一个国外很少面对的问题。它不同于一般意义课题的自身特点与要求,是中国科研项目课题制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挑战与任务。从一般意义上看,科研项目的立项最好在更大范围内 ( 比如在全系统、全省、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或者完全打破行业、地域界限 ) 招投标,其选择余地大,更有利于实现“公平竞争、择优资助”的目标。但是,在我国实施科研项目课题制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原有的和新设立的科研单位本身都以实施“课题制”名义设置了大量研究课题,一些覆盖范围很小的基层组织甚至中学等科研能力很弱的科研教学单位也都设立和管理着各类课题,形成了很有中国特色的“单位制”课题体系。单位制课题项目在产生程序、管理制度等各方面与一般课题制项目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不同。在课题主持人和主要成员的遴选、课题经费与职工个人工资报酬的关系、科研成果的归属等方面,单位制课题面临着更复杂的关系和复杂性。当然,单位课题制也不尽是缺陷。由于单位体制的保障,在课题的具体管理及执行环节,一些单位制课题的设立也许更加符合单位实际,在执行环节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更灵活、适当的管理制度与变通措施,产出更好的产品,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科研项目课题制的若干发展趋势 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的历史虽然并不是很长,但在不同时期却有不同的特点。这说明课题制本身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现代课题制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课题类别日益多样化,数量不断增多,课题制继续不断扩张其领域,它在科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科研投入主体和经费数量的增加,不仅造成了课题的分散化、多元化,也使课题数量成倍增长,课题类别花样翻新 ( 如全过程资助、部分项目资助、后期资助课题、出版资助等 ) ,形成了日益丰富、完整的课题体系。 第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值得关注的大型课题、巨型课题、系列课题、工程性课题,不仅自然科学如此,人文社会科学也出现了类似趋势。这与上面的特点是相关联的。过去课题资助经费来源有限,大型项目少而精。现在各种巨型化的重大课题项目、招标课题项目、特别委托课题等占剧日益显赫的位置。投入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项目已经司空见惯,投入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人文社科项目不再稀奇。这些大型项目实际上包含着大量的子项目、孙项目,成为系列化的“成套”项目甚至“工程”项目。经费投入巨大,动员人力众多,最终成果非一个学者、一个课题组所能完成,必须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机构进行运作和管理。为了科研攻关需要,适当开展一些大型项目是必要的,但是课题项目的普遍大型化趋势值得警惕。这种大型项目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形成了一大批大型“成果”。过于频繁地组织大型和超大型项目未必符合科研规律因为这些大型成果是难以体现学术创新要求,更难以真正做到精雕细琢,整体学术质量难以控制,组织管理成本高昂。 第三,课题项目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发展,国际合作课题不断增多,科研课题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很多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开展了大量国际型项目,很多国家开展了双边、多边的科学交流与课题研究项目。比如中日双方正在开展的“中日历史问题”研究项目等。很多基金会、科研机构不断扩大对国际合作研究课题的投入,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国际学术交流基金、国际合作科研课题。在资助课题项目研究的同时,还通过国际考察、国际研讨会等形式扩大课题组成员的国际视野,对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培养人才、扩大成果影响的作用日益突出。 第四,一些科研单位及一些科学基金资助的课题项目出现了长期化迹象。在开放的课题竞争市场上,由于课题资助方与受助方都处于相互竞争状态,双方都希望对自己的投入获取更大的回报。在双方寻找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一些项目得到稳定支持,一些课题主持人及课题组成员长期服务于给予资助的科研机构和基金会,从事一些连续性强、不断深化的科学研究项目。同时,课题研究梯队 ( 比如主持人、核心成员、同一导师的学生等 ) 在适当变动中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种课题项目的连续性与稳定化,减少了资助与受助双方的寻找成本,弱化了课题研究难以持续深入的弊端 ( 很多课题项目在取得初步成果后往往成为有始无终的“一锤子”买卖,到处争取课题而无法向深度发展 ) ,有助于打通课题研究与学科成长的硬性界限。如果科研资源足够多,这应当成为课题管理值得关注的一个新现象。 第五,随着科研项目的课题制的发展,课题的研究方式方法手段逐步程式化、技术化和信息化,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和规范,课题日益走向组织化、专业化甚至社会化。课题研究与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科研的重要特征。“信息化的实质是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是信息成为资源的被开发、利用和积累的过程,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由于信息和知识有着收益递增的特点,课题信息化意味着今后的科研与管理工作更有利于发挥科研信息资源综合利用的优势,使信息化管理是科研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和支撑力量。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 次阅读|0 个评论
幸福与时间
lhj701 2012-5-12 20:05
幸福与时间 幸福也许就是有一小段时间,从你身边愉快地溜走了,而这个溜走的过程,显然你明显的觉察到了,并且,你平静而又安详地看着它溜走着。 尽管你知道,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有时虽然会疑惑为什么会来--但是来的时候就知道,你只有一大段时间,一大段绝对的时间,而其余的问题是如何消耗掉这段时间。 要消耗掉分配给你的这段时间,你必须从自然界和社会中吸取能量,然后也会放出能量,总之,本质上你是在消耗你固有的一段时间而已,不论你的感受是什么,这段时间也许有时候你不会注意到它,但正如正在发出飘渺青烟的一炷香一样,只要发出烟--那是你能看到的像--你的那段时间不论有多长,总在一点一点的短去。 对时间感觉的一点幻化在于,你拥有昨天、今天和明天,有时思绪会把昨天今天和明天相聚在当下,从而往往忽略它们的和,就是你固有的那段时间。 因此,如果说幸福,也许就是,在忙乱的生活中,总能有那么一小段安静的时间,在你的注目下让它静悄悄地溜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首页上的时钟
WuchangZhang 2012-5-12 19:59
转自 http://bbs.blueidea.com/thread-3040920-1-1.html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http://www.ntsc.ac.cn/ 打开首页,卧槽,右边那个大大的时间显示,竟然调用的本机时间(因为我随便改了下时间,那显示也跟着变了)。我TMD时间要是准,我上你这干啥呀!你就不能显示个标准时间?!
个人分类: 我的科研|2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研项目课题制的几个问题
热度 1 WuchangZhang 2012-5-12 19:55
转自 http://www.njass.org.cn/NewsHtml/skl_327.shtml 科研项目课题制的几个问题 发布人:admin 发表时间:2009-11-24 王延中 课题制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与开发项目中普遍采用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在科研活动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但是,如何看待课题制对我国来说依然是一个新问题。根据对科研管理活动的了解和粗浅的体会,本文对课题制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类型划分、利弊分析及发展趋势等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课题制的起源与发展 ( 一 ) 国外课题制的发展历程 课题制的早期形态应当是某些专门任务的项目管理。根据项目管理理论,早在古代时期人们就已经试行项目管理,比如早期的金字塔建设工程等。在科研活动中试行课题制是比较晚的事情,人们一般把它与近代兴起的科学基金制联系在一起。 科学基金制是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传统研究开发主要依托者个人和家庭支持,有时能够得到一些外部资金和条件支持,但数量不多,很不正常,难以持续。工业化以来,一些较大规模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新发明的发展仅仅依靠个人或家庭资源越来越力不从心,需要从社会或者国家得到制度化的资金保障。从工业化初期开始,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建立了科学基金,支持科学研究活动。 19 世纪中叶之后,美国的一些私人垄断财团为了开发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从企业收益中拿出资金设立了私人基金会,用于资助高校和科学界的研究开发活动,初步形成了资助研究开发工作的制度化机制。不过这种资助仍以实用技术开发为主,对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性研究的资助规模还比较小。 国家科学基金的建立改变了上述状况。由于基础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其成果需要公开发表或出版,供全社会使用,“基础研究在应用中推动经济增长,会带来税收的增加,政府是一个主要的收益主体,有世界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也能为国家和政府带来声誉,对于暂时没有明确用途或具有广泛用途的基础研究,也只有政府资助提供才有现实性。”政府有足够的理由拨款支持基础研究,促进科学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苏联成立后,利用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计划以直接拨款的形式进行科技研究与开发,在基础科学、军事技术、空间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引起了美国科学家和政府的重视。在一些科学家建议下,美国国会于 1950 年通过了“国家科学基金法案”,并于当年拨 350 万美元建立了美国科学基金会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简称 NSF) 。科学基金是为了支持和促进科学研究,尤其是为基础科学研究事业而建立的,是一项按照科学基金制原理运行实施的专项资金。科学基金制主要是政府出资,通过政策、指导方针对科学基金进行隐性管理;科学家群体自行进行民主化管理,即由科学家自己根据其所在领域科学发展方向,确定科学研究课题和具体计划,从而使知识生产的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并产生最大效益。 H 在科学基金制度下,科研项目的课题制成为科研组织的基本形式。“二战”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科技经济的日益结合,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建立为标志,发达国家或地区在研究与开发活动中,普遍形成以课题为核心的组织管理模式。课题制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或地区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一种有效的和普遍采用的基本制度。” ( 二 ) 国内课题制的发展 我国现代科研管理制度萌芽于民国时期,成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主要借鉴和采用前苏联的科研管理类型,即事业单位拨款制和计划任务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具备一定级别和研究能力的研究与开发单位,研究任务来源于政府计划,经费来源基本靠政府财政拨款,主要以行政方式部署和组织一些重要的科研任务。受财力、人力及设备等条件的制约,我国在很长时间内只能依托科研单位组织数量不多的研究开发项目,受资助项目的经费也很有限。大多数科研教学人员主要依托单位提供的事业费 ( 也叫“人头费” ) 开展研究与开发工作,很难争取到独立自主支配的科研经费。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伴随着经济体制、财政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进程,我国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和组织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研究与开发机构除了继续按原有体制实施国家规划、计划的科研任务之外,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开始进行了扩大研究单位自主权和专家决策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科学基金,扩大课题组组长职权,采用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合同、招标、评估等管理形式,促进横向联合和委托研究项目的发展等,逐步形成了科研项目课题制的雏形。 198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中国科学院 89 名学部委员的建议,批准建立了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基金,成立了挂靠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学院基金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独立开展资助工作。 1985 年 3 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逐步改革研究机构的拨款制度,按照不同类型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中逐步实行科学基金制度。通过科学基金资助评选出来的优秀科研项目,同时由课题组组长聘请人员或者自由组合开展项目研究。 1986 年 2 月,该基金从中国科学院独立出来,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NSFC) ,下设 6 个学科部和一个学科组,负责受理项目的申请及管理工作。同年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了面向全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受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申请,负责相关项目管理。 1991 年单独成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的申请与管理工作。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对科学基金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类型及数量不断增加。除国家科学基金以外,到 2000 年全国已有 20 多个中央部委和 20 个省、市、区先后建立了 50 多个独立的科学基金机构和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亦设立了基金,个人捐助型基金 ( 如霍英东基金、福特基金等 ) 活动增加,初步形成了国家基金为主,地方基金为辅,个人捐助型基金和单位自设基金为重要补充的科学基金结构和基金管理体系 o{6-I 各个层次的基金,实行公平竞争、择优资助的原则,调控我国的科学资源,科研项目的类型和管理日益多样化、多元化,科研组织管理方式也从计划任务为主逐步转变为课题项目引导为主。 随着课题项目的增多,如何规范项目管理、提高课题项目的效率和效益成为项目主管部门和管理单位的一个重要课题。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国家酝酿通过建立科研项目课题制的方式,建立全面的、新型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科研与组织管理方式。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提出,国家科研计划实行课题制,大力推行项目招标和中介评估制度。 2002 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制定的《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上述四部委在 2005 年 5 月联合发布了《国家科研计划课题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科研计划课题评估评审暂行办法》。从“十五”开始,我国在国家科研计划中全面推行课题制。各种科学基金和科研资助经费也制定了实施课题制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课题制已经成为我国科研运行和组织管理的基本制度。 二、课题制的内涵与类型 ( 一 ) 课题制的内涵 目前关于课题制的权威定义主要来源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即:课题制是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课题,并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来进行课题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模式。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的本地区的“课题制”管理办法,对课题制的内涵有所增减。比如上海市科委、财政局 2002 年联合制定的《上海市科研计划课题制管理办法 ( 暂行 ) 》,主要从管理角度规定了课题制的定义,即把课题制管理规定为“以课题 ( 或项目,下同 ) 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制度。”学术界关于课题制的定义与上述概念大同小异。比如,华琳、李栩辉认为,“课题制是指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课题,并以课题 ( 项目 ) 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技管理制度”。 从上述定义和有关管理办法,我们可以看出课题制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它是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来确立科学研究课题,强调了课题来源的自下而上的自主特征,不完全像计划经济体制那样科研任务主要来源于上面的计划安排。与此相联系,针对众多的课题申请,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确立研究课题的原则也改变为“公平竞争、择优支持”,以便于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又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其次,课题制在科研组织方式上强调课题组的主体地位和课题主持人负责制,以及“项目法人”地位。课题制和传统的科研计划在形式上最大的区别是把过去的以单位为中心,改成了以课题组为基本单元。同时确立了课题组中的课题负责人负责制。课题负责人可以打破单位所有制界线,自主组织或者聘用课题组成员。再次,课题制体现了参与课题各个主体方 ( 发包方——资助主体和相关管理机构、承包方— — 课题组主持人和成员及协助者 ) 之间的自主、平等关系和责权利基本统一的原则。课题制实行合同管理,课题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同协议成为规范各方行为及权责关系的法律依据。另外,课题制还是一种新型科研组织管理制度。与传统研究方式与行政单位组织项目方式相比,课题制管理从项目的题目来源、资助方式、科研方式以及经费、成果管理方式等都有很大的不同。研究主体、科研项目管理单位、资助单位等不同参与者的角色发生了明显变化,相互关系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由于课题来源多元、项目数量与兼项增多、管理链条延长,事实上的难度有所增大。这是实行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之后面临的新情况。 ( 二 ) 课题项目的类型 科研项目的课题制管理,必须与课题的具体类型有机结合起来。事实上,由于课题的资助主体、承担对象、项目内容等方面的差异,世界各国没有统一的课题制项目类型。比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提供研究资助的主要领域是三个方面:培养人才、前沿科学研究 ( 获取新发明和新知识 ) 、研究条件或设施 ( 如实验室建设等 ) 。实际上也是三种类型的资助项目。具体项目资助额度一般在 20 — 30 万美元,多者数百万美元。研究项目资助的主要机制是赠款,与研究者之间没有合同,研究者具有按照课题申请书的计划使用资金的权利与自由。另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还有向风险很大的研究提供小额赠款的机制 ( 至多 5 万美元,绝对不超过 10 万美元 ) ,支持开展探索性的研究,其中 90 %为计算机和 IT 领域。欧盟和欧洲各国的科学研究体制有很大差异,资助类型各不相同,但不外乎资助人、项目和研究设施三大类。 目前我国关于课题的类型尚无统一的分类,有关机构或单位对自己资助的项目类型也有一定的差异。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其资助格局目前基本可分为“项目”和“人才”两大资助体系。这两个体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交叉和互相促进的。项目资助体系以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为主,构成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三个层次,同时根据需要设有若干专项类项目和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十五”期间,自然科学基金委根据基础研究的 特点和科学发展的需要,试点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人才资助体系包含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和香港/澳门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和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其中青年科学基金也是面上项日的组成部分。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设立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设立重大项目 ( 一般通过招标方式立项 ) 、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等类型,同时还对少数重要研究课题采取单独立项、委托研究的方式进行资助,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此外,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还设立了针对特定人群 ( 如青年、军人 ) 或地区 ( 少数民族地区 ) 的项目。教育部、科技部以及中央各有关部委,每年也都组织大量的科研课题项目,往往根据资助力度确定项目的类型,资助强度大的作为重大项目或者重点项目,资助力度小的作为一般项目。 科技部作为全国科技活动的业务主管部门,代表政府实施的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包括五种类型:国家科技计划 ( 基金等 ) 经费 ( 主要采取课题制方式 ) 、科研机构 ( 以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为主 ) 运行经费、基本科研业务费 ( 公益性科研机构等优秀人才与团队的课题研究费用 ) 、公益性行业科研经费、科研条件建设经费 ( 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等 ) 。此外,科技部还负责统筹落实《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专项经费,以专项计划的形式实施。比如, 2006 年实施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 简称 973 计划 ) 专项经费,资助对象为大陆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优先支持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及优秀团队依托单位承担计划任务,支持方式采取课题制,各申请单位以课题方式申报预算和执行相应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直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机构,下设 30 多个直属研究机所 ( 中心 ) ,承担着大量科研任务。科研人员每年都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以及其他资助机构获得一定数量的科研课题。同时,中国社科院也从国家拨付的年度科研专项业务经费中主要面向所属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进行课题立项工作。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社科院主要有重点研究项目、基础研究项目和青年研究项目三种课题类型。 2000 年开始取消上述三种课题类型,建立“重大课题”项目制度,对一些重大的、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给以较高数额的资助 ( 与以前相比 ) 。 2001 年根据单位科研活动的实际情况,对一些不是特别重大的课题,设立了 B 类重大课题制度。为加强学科基础和研究后劲,自 2002 年中国社科院开始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对研究机构 ( 主要是针对目标管理的研究室 ) 进行一定周期 ( 一个周期一般为 5 年 ) 的定额资助制度。针对引进人才和毕业生的实际需要, 2003 年起实施“青年科研启动基金”制度。为了避免科研项目的名称混淆,完善科研管理体系,中国社科院于 2006 年取消了 B 类重大课题制度,建立了新的重点课题制度。同时,为加强对国情的了解和研究,在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下,从 2006 年起设立了与研究课题并列的国情调研项目,但组织管理模式与研究课题基本相同。上述项目的立项均须经过严格的申报、审批程序。针对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临时交办及委托的研究任务,中国社科院还设立了资助额度较小、审批程序相对简单的交办委托课题制度。另外,中国社科院各研究所 ( 中心 ) 也将院划拨的科研业务经费以 ( 所 ) 重点课题、青年课题等形式立项。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中国社科院基本形成了以重大课题为重点、重点课题为基础、其他项目相配套的院、所两级课题制项目体系。 从上述介绍的课题制项目类型看,各种项目的分类标准很不统一。根据课题项目资助主体的资金来源性质分析,有些是政府财政直接拨款资助的 ( 比如欧盟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课题项目等 ) ,有些是通过基金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方式资助的 ( 比如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 ) ,有些是来源于私人性质的资金项目 ( 比如企业资助项目等 ) 。一般说来,项目资助主体的性质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甚至决定课题项目的研究性质或目标价值取向。 从课题项目经费使用主体的类别分析,使用主体一般分为个人、集体或机构三种类型。以个人为资助对象的为个人项目 ( 比如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部分人才体系项目、中国社科院青年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等 ) 。但多数课题尤其是资助额度较大的项目往往是集体项目 ( 比如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招标项目和重点项目、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等 ) ,即资助对象是以课题主持人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其成员可以来自一个单位,也可以是跨单位的人员组合甚至是国际组合。把研究机构作为资助对象的课题制项目与一般意义上的科研课题有所不同,其出发点是强化研究基础和人才培养,着眼于增强该机构的长期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建设目标更具有综合性,资助周期相对较长。这种类型的项目包括中国教育部“ 211 工程”项目、中国社科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等。 从课题制项目的资助周期划分,有些项目是短期项目 ( 比如应急项目、快速对策研究项目、半年项目或者年度项目等 ) ,有些项目是跨年度项目或者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项目。一般说来,应用对策项目往往由于要求时效性,研究周期比较短;基础研究项目研究周期较长,相应的时间要求不像应用对策项目那么严格。由于课题项目是任务导向型的,一个专题内容的项目往往只能资助一次,是一次性资助项目;有些项目由于研究主题重要,研究内容不断扩展,有可能成为几期的资助项目,获得连续资助甚至长期资助。比如,中国社科院的“皮书”资助项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项目等。 当然,上述几种分类标准也是相对的、不完整的。应用不同的区分标准,还可以将课题类型进一步细分或归类。比如,在资助对象的确定方式上,有些是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有些是资助主体与受助主体之间的协商安排。在资助对象的范围界定上,有些是全国性项目 ( 国际项目除外 ) ,符合条件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以申报;有些是某一行业系统或者单位内部项目,申报对象往往限定在本系统或本单位内部符合条件的机构或个人。前一种课题类型立项范围广,竞争性强,更具有开放性,适宜于使用公开招标或竞争方式进行立项。后一种课题类型在某种程度上限定了申报的范围,竞争性相对较弱,但课题确定及资助方式往往更具有针对性。严格说来,这种仅仅适合于某一单位内部的课题类型,可以称之为“单位制课题”,其管理方式与面向系统甚至全国的开放式课题有很大不同。从资助经费的使用用途看,课题制项目主要用于项目研究过程的直接成本补偿,尤其是物质消耗部分成本的补偿。有些研究项目也包括部分人员经费方面的预算,尤其是外聘人员及在某些环节参与项目进程的非项目组成员的劳务报酬。不同类型项目采取的经费补偿方式往往千差万别,没有统一的规定。这也反映出课题制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和变动性。可以说,没有研究内容与方式方法完全相同的课题项目,也没有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科研项目组织管理制度或课题制管理制度。 三、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的利弊分析 现代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的历史并不是很长。我国的课题制主要是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几年来盛行的科研组织管理方式。这种科研组织管理方式之所以能够迅速兴起,必然有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在规律。根据对我国尤其是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课题制的管理实践,我们对这一制度的主要优点和弊端加以简要的分析。 ( 一 ) 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的主要优点 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科研组织模式相比,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优点。 第一,科研项目资助主体和受助对象多元化,扩大了科研经费投入,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利于科学研究的社会化和普及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研究项目主要来源于上级计划,经费投入渠道单一,资助对象相对固定,很难动员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科学研究。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和科研项目课题制度的普及,科研单位已经改变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科研经费单一投入的模式。科技投入数量呈跳跃式递增趋势,集中统一的传统投入与管理模式越来越社会化、分散化。“科研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国际合作资金和个人捐赠为辅的多元化局面基本形成。” 第二,科研项目课题制的实施,促进了科研项目遴选的程序化、民主化与科学化,有利于充分调动专家群体在项目立项、实施和鉴定结项等环节学术评价和学术把关的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项目安排主要依靠科研单位的行政化组织去推动,无法保证专家群体的有效参与及作用发挥。在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形势下,科研项目的产生一般要经过严格的筛选程序 ( 只有少部分特殊项目评审程序相对简化 ) ,一般都需要由专家对项目论证的科学性、计划的合理性及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的评估。在项目实施过程尤其是鉴定结项环节中,专家参与并发挥核心作用得到了制度化的保证,项目能否通过验收一般不取决于资助方及管理方的好恶与评价,主要依赖专家个人尤其是专家群体的鉴定意见。专家参与作用发挥,使科研项目日益摆脱行政化管理的色彩,有利于实现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为科研项目遵循科学研究自身规律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三,课题制有利于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成长与学术进步的动力机制。科研项目的课题制,实际上成为课题组尤其是课题主持人负责制。课题制实行课题责任人负责制。责任人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责任与权利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单位组织对科研项目的直接控制,强化了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的主体地位,增强了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的自主权,形成了以课题合同为依据、责权利相统一、平等的、规范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申请课题、参与课题的积极性,把计划经济体制下要科研人员完成科研任务变成了科研人员自动、自觉、自主承担科研任务,形成了出人才、出成果的内在机制。课题制“公平竞争、择优资助”的原则,对课题组尤其是课题主持人的能力、信誉等形成了长期制约,作为一种无形的压力督促科研项目按照合同确定的预期目标执行,成为促进人才成长和学术进步的持续动力。 第四,课题制有利促进科研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和科研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由于科研课题实行项目制管理,项目管理成为一种职业。这不仅要求科研管理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保证立项课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还必须具有相应的科学知识、项目管理素养参与到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之中。科研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成为必需,否则难以适应课题管理的新要求。与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原则相适应,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的各种侧面、各个环节也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定,实现制度化、法制化管理。由于项目的性质与类别不同,在不同类别课题管理的具体细节方面有所差异是正常的,但是项目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职业化原则是统一的。事实上,按照课题制管理的各类科研项目已经按照上述要求实施了制度化、程序化的基本要求,否则根本无法进行管理。正如有些研究所指出的那样,“课题制从课题的确立、课题的组织管理、经费管理,一直到课题的验收与资产、成果管理以及课题的监督与检查等各环节,都作了一系列规定,使课题管理更加规范。” l1 课题制要求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所有支出都列入课题预算,有利于加强对课题经费的检查和管理。课题制建立了决策过程中的监督制约机制。管理各方要公开办事程序,特别是要公开审批决策程序,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实行对课题负责人、课题依托单位、中介机构和评议专家的信誉档案与评估制度。课题执行实施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有些项目的管理还规定了成果公示及重大问题争议的学术处理机制。我国自实施课题制以来,相关法规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日益完备,从立项到结题已经形成了科研项目课题化管理的制度体系和法规体系。 ( 二 ) 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的难点与问题 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作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研组织与管理方式,固然比传统的行政化科研组织模式有不少优点,但也存在不少难点甚至问题。完善课题制不能仅看其优点而忽视其问题。根据对国内外课题制管理制度的了解,我们发现课题制管理方式也有不少矛盾与问题。 第一,课题来源的多元化与分散化,有可能导致课题数量过多,出现课题设置的低水平重复,降低资金投人的效率。从总体上看,科研经费的增长和多元化投人格局有利于科研事业的发展,同时,每一种项目管理单位都在努力完善自身的课题管理制度,希望本身支持的项目产出更好的成果,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益。但是,由于多渠道投人体制和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很多课题之间存在重复 ( 有时候适当重复是难免的,甚至是必要的,如为强化课题组之间的竞争,课题支持单位甚至有意支持不同学者或学术单位开展同样的课题研究 ) 。有时候一些热点问题的课题设置过滥。由于适合的学者数量有限,导致一些著名学者担任很多课题的主持人,兼项过多,影响了时间和精力,在单个项目中难以全身心投人,影响资金投入效果。不同课题资助主体应当不断完善自己的“人口关”,同时要探讨整个社会科研项目的设置合理化与科学化问题,而不是“谁出钱”谁都可以设立科研课题,以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用。 第二,科研项目课题制的内在激励机制有利于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但其在培养学术大师、促进生产精品成果的机制方面还有缺陷,值得进一步探索。科学研究有很多目标,促进新知识的产生是根本目的,其主要体现是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精品力作,培养出学术大师级的学者。应该说,学术大师的出现需要很多条件,科研经费与研究设施的改善只是其中的重要支撑力量,但却不一定是起根本性作用的力量,更不是充分条件。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在物质保障和经费支持方面可以发挥一定作用,对发展学术是有利的。但是,课题制的基本原则是遵循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市场特别重要的运作方式是排比和评比竞赛的机制,通过评比和竞赛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给工作最有成效的人最高的奖赏和回报。”科研项目的课题制由于其市场化运行和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了科学研究的“工业化”投人产出方式,其突出作用主要体现在根据合同要求按时生产出“足够数量” ( 容易检查验收 ) 和“一定质量” ( 评价复杂、难度很大,总体质量不能太差,学术见解要被同行群体认可 ) 的科研成果 ( “合格”产品 ) 。这种市场化的奖赏机制、工业化的产品管理流程,不太有利于科学研究尤其是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因为最有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其基本性质就意味着跟别人不相似,很难排序,与别人进行竞争相对较难。“如果把科学研究都压缩到相似的领域,或者类似的领域来竞争的话,会引导许多人做相似的工作,做低水平的研究工作。”科研项目课题制条件下生产“成果”甚至合格的产品相对比较容易,但能否在确保经费投人的前提下一定生产出学术精品,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某些情况下连相关关系也很难确定。目前很多科研课题项目从设置 ( 给予经费等支持 ) 到成果评价,与生产创新性的精品产品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的难题需要解决。 第三,科研项目课题制比较适合技术开发性项目、应用性项目、应急对策性和集体团队项目的研究,适应需要较长时间潜心研究的个性化项目、学科基础项目有难度。课题制的突出特点是时效性,需要按时完成“合同”规定的研究进度和成果的数量,而且研究题目本身不能不断重复,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变换新课题。这样,立项理由才能更充分,经费预算也比较容易。这导致应用对策性课题项目的申请与审批相对比较集中。学科基础性研究项目、独创性项目尤其是个人项目等一般往往不具备上述特点,前期经费投入似乎也不大,研究过程比较长,适应课题制管理有难度。如何使课题制适应不同学科的特点与要求,还需要形成共识,并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目前实施的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其实,后期资助或出版资助不仅是科研成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研项目课题化管理的必然延伸。 第四,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比传统科研组织方式在决策方面实现了适当的分散化和分权化,但在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更复杂,难度更大,对管理单位和管理人员的要求更高。课题制需要处理的各项关系增多,最直接的关系是课题资助方与课题组双方之间,还包括这两方与依托管理机构和管理单位的关系、与学术评议专家的关系、与其他课题参与方或者涉及方的关系,以及课题组内部课题主持人与成员的关系等。这些方面的责权利关系都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甚至需要签定双方合同甚至几方合同加以确认与规范。由于涉及的关系增多,科研项目从立项、日常管理、经费使用,直至结项验收等课题研究活动的整个环节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处理难度也比较大,其中突出矛盾体现在经费管理与成果鉴定验收环节。无论国内国外,课题经费管理都是一个难点。如果把课题制涉及到的各种关系仅仅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同关系,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默认了参与方在权利义务方面的博弈关系,都希望自己一方的权力与收益最大化,责任与损失最小化。从理论上看,在博弈过程中,各方充分“合作”得到的收益最大,但这需要完善促使各方合作的有关制度体系,建立各方之间的长期信任关系、激励与约束机制。达到上述目标难度很大,也非常复杂,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对是课题资助方与课题组双方等各参与方的要求都很高,都需要更加专业化、更高素质的各类人才。与上述任务相适应,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增强各方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提高科研管理队伍素质与能力成为课题制必须克服的突出问题。在实践中把上述几个方面真正做到位是很难的。课题制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如经费管理问题、成果评价问题、委托管理的成本与效率问题等,都与此相关。 第五,单位课题制管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项目课题制度。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我国很多科研单位都设立了面向本单位或本系统下属机构或职工的科研项目,出现了大量“单位制”课题。如何对这些项目进行课题制管理是一个国外很少面对的问题。它不同于一般意义课题的自身特点与要求,是中国科研项目课题制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挑战与任务。从一般意义上看,科研项目的立项最好在更大范围内 ( 比如在全系统、全省、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或者完全打破行业、地域界限 ) 招投标,其选择余地大,更有利于实现“公平竞争、择优资助”的目标。但是,在我国实施科研项目课题制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原有的和新设立的科研单位本身都以实施“课题制”名义设置了大量研究课题,一些覆盖范围很小的基层组织甚至中学等科研能力很弱的科研教学单位也都设立和管理着各类课题,形成了很有中国特色的“单位制”课题体系。单位制课题项目在产生程序、管理制度等各方面与一般课题制项目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不同。在课题主持人和主要成员的遴选、课题经费与职工个人工资报酬的关系、科研成果的归属等方面,单位制课题面临着更复杂的关系和复杂性。当然,单位课题制也不尽是缺陷。由于单位体制的保障,在课题的具体管理及执行环节,一些单位制课题的设立也许更加符合单位实际,在执行环节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更灵活、适当的管理制度与变通措施,产出更好的产品,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科研项目课题制的若干发展趋势 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的历史虽然并不是很长,但在不同时期却有不同的特点。这说明课题制本身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现代课题制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课题类别日益多样化,数量不断增多,课题制继续不断扩张其领域,它在科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科研投入主体和经费数量的增加,不仅造成了课题的分散化、多元化,也使课题数量成倍增长,课题类别花样翻新 ( 如全过程资助、部分项目资助、后期资助课题、出版资助等 ) ,形成了日益丰富、完整的课题体系。 第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值得关注的大型课题、巨型课题、系列课题、工程性课题,不仅自然科学如此,人文社会科学也出现了类似趋势。这与上面的特点是相关联的。过去课题资助经费来源有限,大型项目少而精。现在各种巨型化的重大课题项目、招标课题项目、特别委托课题等占剧日益显赫的位置。投入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项目已经司空见惯,投入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人文社科项目不再稀奇。这些大型项目实际上包含着大量的子项目、孙项目,成为系列化的“成套”项目甚至“工程”项目。经费投入巨大,动员人力众多,最终成果非一个学者、一个课题组所能完成,必须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机构进行运作和管理。为了科研攻关需要,适当开展一些大型项目是必要的,但是课题项目的普遍大型化趋势值得警惕。这种大型项目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形成了一大批大型“成果”。过于频繁地组织大型和超大型项目未必符合科研规律因为这些大型成果是难以体现学术创新要求,更难以真正做到精雕细琢,整体学术质量难以控制,组织管理成本高昂。 第三,课题项目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发展,国际合作课题不断增多,科研课题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很多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开展了大量国际型项目,很多国家开展了双边、多边的科学交流与课题研究项目。比如中日双方正在开展的“中日历史问题”研究项目等。很多基金会、科研机构不断扩大对国际合作研究课题的投入,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国际学术交流基金、国际合作科研课题。在资助课题项目研究的同时,还通过国际考察、国际研讨会等形式扩大课题组成员的国际视野,对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培养人才、扩大成果影响的作用日益突出。 第四,一些科研单位及一些科学基金资助的课题项目出现了长期化迹象。在开放的课题竞争市场上,由于课题资助方与受助方都处于相互竞争状态,双方都希望对自己的投入获取更大的回报。在双方寻找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一些项目得到稳定支持,一些课题主持人及课题组成员长期服务于给予资助的科研机构和基金会,从事一些连续性强、不断深化的科学研究项目。同时,课题研究梯队 ( 比如主持人、核心成员、同一导师的学生等 ) 在适当变动中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种课题项目的连续性与稳定化,减少了资助与受助双方的寻找成本,弱化了课题研究难以持续深入的弊端 ( 很多课题项目在取得初步成果后往往成为有始无终的“一锤子”买卖,到处争取课题而无法向深度发展 ) ,有助于打通课题研究与学科成长的硬性界限。如果科研资源足够多,这应当成为课题管理值得关注的一个新现象。 第五,随着科研项目的课题制的发展,课题的研究方式方法手段逐步程式化、技术化和信息化,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和规范,课题日益走向组织化、专业化甚至社会化。课题研究与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科研的重要特征。“信息化的实质是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是信息成为资源的被开发、利用和积累的过程,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由于信息和知识有着收益递增的特点,课题信息化意味着今后的科研与管理工作更有利于发挥科研信息资源综合利用的优势,使信息化管理是科研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和支撑力量。
个人分类: 我的科研|358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什么要挤答辩车?-学位授予时间该改革了
热度 17 lxchencn 2012-5-12 10:17
红五月,大家忙,学生忙,老师忙,学生忙写论文,老师忙改论文,大家忙答辩会,硕士研究生要答辩,博士研究生要答辩,本科毕业生还是要答辩,五月的关键词就是答辩了,实验早已经完成的,比较悠闲的准备论文答辩,实验还没有完成的正心急火燎的赶实验同时还要写论文准备答辩,实验远没有完成的正叫苦连天的想何时才能完成实验参加答辩,答辩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找工作面试、考博士面试、考证考试,一个忙字难以概括呀,学生不是在答辩就是在去答辩的路上,老师不是在参加答辩就是去参加答辩的路上,高铁上、飞机上参加答辩的教授都要排队,何以解忙呢?答辩常态化!学校学位委员会每年开会2次,一次为全校的研究生、本科生,一般6月初,年底一次为在职、高校师资的等,因此赶时间在6月份拿学位,答辩都集中在5月了,不然要等一年才能拿学位,即使刚刚过去的6月份答辩,对于学生当然不愿意的。如果把答辩委员会讨论学位的次数增加,常态化,每年4次,一个季度一次,赶不上前一次,也就是推3个月,对于升学、就业、做实验、找工作影响时间不长,不必太赶,也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完成实验,提高研究生的论文水平,找工作也可以成为常态,不必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免得毁约,学位授予时间改革一下是多方受益的,何乐而不为呢?
9500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C语言函数手册 > 四、日期时间函数
chnfirst 2012-5-11 17:05
http://see.xidian.edu.cn/cpp/u/hs4/ C语言函数手册 四、日期时间函数 time() 取得本地时间(日期时间函数) settimeofday() 设置当前时间戳 mktime() 将时间结构数据转换成经过的秒数 localtime() 获取当地目前时间和日期 gmtime() 获取当前时间和日期 gettimeofday() 获取当前时间 ctime() 将时间和日期以字符串格式表示 asctime() 将时间日期以字符串格式表示 time() 取得本地时间(日期时间函数) settimeofday() 设置当前时间戳 mktime() 将时间结构数据转换成经过的秒数 localtime() 获取当地目前时间和日期 gmtime() 获取当前时间和日期 gettimeofday() 获取当前时间 ctime() 将时间和日期以字符串格式表示 asctime() 将时间日期以字符串格式表示 time() 取得本地时间(日期时间函数) settimeofday() 设置当前时间戳 mktime() 将时间结构数据转换成经过的秒数 localtime() 获取当地目前时间和日期 gmtime() 获取当前时间和日期 gettimeofday() 获取当前时间 ctime() 将时间和日期以字符串格式表示 asctime() 将时间日期以字符串格式表示 time() 取得本地时间(日期时间函数) settimeofday() 设置当前时间戳 mktime() 将时间结构数据转换成经过的秒数 localtime() 获取当地目前时间和日期 gmtime() 获取当前时间和日期 gettimeofday() 获取当前时间 ctime() 将时间和日期以字符串格式表示 asctime() 将时间日期以字符串格式表示 time() 取得本地时间(日期时间函数) settimeofday() 设置当前时间戳 mktime() 将时间结构数据转换成经过的秒数 localtime() 获取当地目前时间和日期 gmtime() 获取当前时间和日期 gettimeofday() 获取当前时间 ctime() 将时间和日期以字符串格式表示 asctime() 将时间日期以字符串格式表示 time() 取得本地时间(日期时间函数) settimeofday() 设置当前时间戳 mktime() 将时间结构数据转换成经过的秒数 localtime() 获取当地目前时间和日期 gmtime() 获取当前时间和日期 gettimeofday() 获取当前时间 ctime() 将时间和日期以字符串格式表示 asctime() 将时间日期以字符串格式表示 time() 取得本地时间(日期时间函数) settimeofday() 设置当前时间戳 mktime() 将时间结构数据转换成经过的秒数 localtime() 获取当地目前时间和日期 gmtime() 获取当前时间和日期 gettimeofday() 获取当前时间 ctime() 将时间和日期以字符串格式表示 asctime() 将时间日期以字符串格式表示 time() 取得本地时间(日期时间函数) settimeofday() 设置当前时间戳 mktime() 将时间结构数据转换成经过的秒数 localtime() 获取当地目前时间和日期 gmtime() 获取当前时间和日期 gettimeofday() 获取当前时间 ctime() 将时间和日期以字符串格式表示 asctime() 将时间日期以字符串格式表示 time() 取得本地时间(日期时间函数) settimeofday() 设置当前时间戳 mktime() 将时间结构数据转换成经过的秒数 localtime() 获取当地目前时间和日期 gmtime() 获取当前时间和日期 gettimeofday() 获取当前时间 ctime() 将时间和日期以字符串格式表示 asctime() 将时间日期以字符串格式表示 time() 取得本地时间(日期时间函数) settimeofday() 设置当前时间戳 mktime() 将时间结构数据转换成经过的秒数 localtime() 获取当地目前时间和日期 gmtime() 获取当前时间和日期 gettimeofday() 获取当前时间 ctime() 将时间和日期以字符串格式表示 asctime() 将时间日期以字符串格式表示 time() 取得本地时间(日期时间函数) settimeofday() 设置当前时间戳 mktime() 将时间结构数据转换成经过的秒数 localtime() 获取当地目前时间和日期 gmtime() 获取当前时间和日期 gettimeofday() 获取当前时间 ctime() 将时间和日期以字符串格式表示 asctime() 将时间日期以字符串格式表示
个人分类: Linux|0 个评论
13天独驾车横穿美国2次-1万公里的行程(有图有真相)!
热度 3 hkwu 2012-5-10 13:57
13天独驾车横穿美国2次-1万公里的行程(有图有真相)!
当我能走路的时候,我希望多走几步,以防哪一天我不会走路了....    当我戴上一千度的眼镜能看清楚世界的时候,我希望多看些地方,以防哪一天我再已看不见光明,看不清世界...    当我能驾驶的时候,我希望多经历点车轮上的传奇.....    当油价每一天都在上涨的时候,我希望早点旅游几个地方,免得以后油价上涨的承担不了...    当每天醒来的时候,我很感谢主给了我醒来的机会,不要让我一直睡下去了.......    .......     早就想写一下上个月的旅程了,终于找了个时间写几句。 曾在美国做过博后,但做博后那年没时间出游,大多数时间泡在实验室了。第二次赴美短期交流、开会,终于挤出2周的时间,看看美国的大好河山到底是什么样子,看看大西洋和太平洋长什么模样。 在国内工作的我,没有项目没有经费,没有行政职务,没有高级职称,没有研究生可带,加上这学期院里没安排给我课,于是利用这个交流开会的机会,充分利用普通公民的自由,自费出游也! 起点,密西西比牛津(Oxford, MS),终点又回到起点。主要从大西洋边到太平洋边,穿越了 I-10高速,返回来走 I-40。 路线图:跨越密西西比,阿拉巴马,佐治亚,佛罗里达(杰克逊维尔),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得克萨斯(休斯顿,圣安东尼奥,),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加州(圣地亚哥),亚利桑那 (大峡谷),新墨西哥,德州,奥克拉荷马,阿肯色,田纳西州(孟非斯),密西西比(牛津),合计13天,行程6600 mile 合计 10621公里,租车平均每天30多美元,住宿40-100美元之间,自带了很多食物,吃饭花费很少。整个行程花费约2500美金。 人员:本人(驾驶) + 老婆(无驾照) + 16个月的孩子。 就是这辆车陪我13天的旅途: 佛罗里达的植被真好,一手扶者方向盘,一手去拿相机照相,不小心速度整到90mile了! 大西洋海滩-还是很不错的,孩子太高兴太激动了!--杰克逊维尔 一家人的旅途--杰克逊维尔海滩 海滩上的风景 艾尔帕索 (El Paso),机场附近的酒店旁。德州的最西部了,旁边就是墨西哥,到这里才发现德州真的太大了,途中经历了80 mile/h的限速度路段。 亚利桑纳的沙漠植物-第一次见这么大的仙人掌,几十公里的绵延而去 快到加州了,但累了,就在亚利桑那沙漠的一个小镇住下了,Motel和我们租来的车。有人在这里弹吉它,儿子高兴的跟着节奏跳舞! 终于开始爬山,进入加州 终于到达加利福尼亚的西南角---圣地亚哥 (San Diego),在这里海滩看了太平洋,上了中途岛41号航母参观, 据说在这里有全美最大的露天裸泳海滩,可惜没去看看,实在是累了,也没时间去。 圣地亚哥 (San Diego)的夜景,我就喜欢热带植物! 这就是太平洋,那遥远的彼岸是中国! 一家人的旅途 San Diego 的中餐还是很不错的,6.9美圆随便吃! 下午从San Diego 出发,前往大峡谷,过了加州大学河边分校那个城市后,天色已晚,于是出高速找旅馆去,结果走错路了,沿着九里十八弯的上路开上一个山头,路边停下来回头一看,远处高山上还是白雪皑皑,风很大,很冷......继续往前开.结果,翻山越岭后,居然是无人烟的荒野,黑暗中,继续前开,发现有个韩国餐厅,进去一看,里面点着蜡烛很温馨的样子.我上前去问结果被告知要沿路返回,此处周围都没有住宿的地方,这时真羡慕开RV的朋友......万分小心终于返回高速,又开了半个多小时,到加州的一个沙漠里住宿了,次日赶往大峡谷。 途中经过科罗拉多河,看上去蛮清澈的。 也经过了有名的 Route 66 继续努力,坚持,不要走神,一家人的安全掌握在我手中!! 大峡谷门票25美元,可以一周内有效!当晚景区旅馆特贵,只有开车出门,找了个INN来住,最低也100美元一宿。 终于到了著名的大峡谷, Grand Canyon, 此处气温很低,有的地方还有积雪! 余下的几天几乎都是在赶路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835 次阅读|3 个评论
会议
zhangjinami 2012-5-9 21:33
时间:2012年5月15日(周二) 18:00-20:30 地点:铁生馆300号多功能厅 主讲人:Sophia Su (RD MT) August Zheng (RD Manager) Mason Wang (RD Director) 主办方:交大联合利华俱乐部
0 个评论
父亲第一张留影的拍摄时间
BMK 2012-5-8 17:53
博文《南口旧战场觅踪》载有父亲姚丹村1926年随冯玉祥部国民军撤退到绥远时所摄照片一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我根据《彭雪枫传》推断大致在1926年3月28日,到1926年8月15日之间。博文上传后,发觉这一时间推算太过马虎。 按陶菊隐先生著《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第八册叙述南口战役的结局说,从1926年“七月十九日以后,进攻南口的主力改由奉鲁军担任,二十四南口侧面展开了猛烈的炮火战。八月一日,张学良,张宗昌都到前线督战”。而冯军在军阀联军的进攻下,为保存实力,八月十三日自南口撤退,于八月十六日退出张家口。(该书21-22页) 这张照片摄于张家口。据照片所提供的信息,该照相馆是位于张家口福寿街首善商场楼上的新鼎照相馆。照片中,父亲身着军大衣,戴布琼尼骑兵式皮帽,所以我曾误会拍摄时间是在冬季或深秋。现在想来,拍摄时间必在1926年八月一日到八月十六日之间。考虑战斗进程,拍摄、冲印照片所需时间,还可以进一步缩小具体日期估算的范围。 我在上述博文中说:“听父亲说,南口战役时,张作霖有日本人提供的军事装备,炮火很猛烈,国民军难以抵挡。”这一说法不很准确。父亲当时是说,进攻南口的是“张学良的军队”,这一点我记得很清楚,看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印证了我的记忆。我在前述博文中将奉军说成是张作霖的军队,是因为他是奉军统帅,也可能是受到《彭雪枫传》提法的影响。 父亲为什么在八月中旬的照片中一身冬装呢呢?除了口外天气较为寒凉,我想还是因为要寄给他远在家乡的母亲。我的父亲是一个孝子,经历了生死大劫,一定会记起向母亲报个平安。他身着棉军大衣,也许是为了提供更多的信息,让无时不记挂儿子安危饱暖的母亲放心吧?
35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相对时间钟判定人类行为的内禀阵发性
热度 9 pb00011127 2012-5-8 05:03
长久以来,很多科学家认为人类行为的时间特性可以用一个泊松过程来刻画,从而一个人多次重复同一类事件的时间间隔分布应该具有指数下降的尾部。也就是说,事件的发生,在时间轴上比较均匀地分布。然而,最近针对包括通讯、通信、上网、购物、借阅、交易等等行为的实证分析显示,人类行为在时间轴上具有阵发的特性——大量同类行为会密集出现在一段很短的时间内,然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间隔,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事件的时间间隔分布往往具有幂律的尾部。 科学家提出了若干理论模型以解释该现象。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个阵发性是人类行为内禀的特性,并据此提出了任务驱动模型、兴趣驱动模型等等理论模型;另外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个阵发性乃是外部因素造成的,其中有代表性的一派学者认为这种阵发性仅仅源于人在不同时间段中从事某事件的活跃性不同,譬如凌晨打电话远远没有日间活跃。本文定义了一种相对时间钟——两个事件发生之间的间隔不是绝对时间,而是定义为在这个区间内其他所有被考察的用户从事同类事件的次数。在这个相对时间钟下面,针对同一个时区的用户,这种时间轴上活跃性的不均匀性能够被完全消除。 本文通过理论解析和数值模拟,证明了由不同时间段上活跃性不同这种因素所产生的绝对时间钟下的人类活动的阵发性,可以通过引入相对时间钟消除掉。对 Delicious 、 Twitter 等真实数据的分析显示,真实系统存在的阵发效应不能通过相对时间钟消除,说明其阵发性很可能是一种内禀效应。该文章是理解认识人类行为时间统计特性的基础性工作。 论文信息: T.Zhou,Z.-D.Zhao,Z.Yang,C.-S.Zhou,"Relativeclockverifiesendogenousburstsofhumandynamics",EPL97,18006(2012). 全文下载 Relative clock.pdf 全文可通过链接 http://iopscience.iop.org/0295-5075/97/1/18006 获取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558 次阅读|26 个评论
[转载]zt大学女职员竟因为儿子赖床不吃早餐将其掐死
thismoment 2012-5-7 14:07
这是一个悲剧。 可是我们不能光看表面,这个悲剧背后肯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任何重大的悲剧发生前,上帝都会故意露出一些征兆,让我们发现。 我猜: 1. 这个妈妈精神出现问题,这个时间是他的问题的爆发。 2. 夫妻关系出现重大问题,而且支持了很长时间,通过这个事情表达出来。 3. 这个妈妈在工作或者家庭以外的关系中,出现了危机,这个是钱表明了他的失控和爆发。 4. 这个妈妈和孩子的关系出现了严重问题。 无论如何,孩子,天堂安息吧 这个妈妈,忏悔吧。遇到任何问题,需要沟通,需要耐心,需要包容,需要大气,必要的时候,需要倾诉和求助。 给所有的人,一个警示! 大学女职员竟因为儿子赖床不吃早餐将其掐死 2012-05-07 09:58:57 来源: 大洋网 我要评论 QFII和RQFII齐扩容 谁将受宠 大盘进入敏感点位,紧急避险五大板块出炉 昨天下午2点40分左右,金华婺城警方接到一名男子报警,称其妻子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死了,民警随即赶到现场。 据了解,事情发生在浙师大职工生活区丽泽花园小区内,被杀的是一名13岁大的男孩,警方赶到现场时,小男孩躺在床上,已经没有了呼吸,经查,孩子是被掐死的,死亡时间至少已有五六个小时,而孩子的母亲就默默地坐在隔壁房间里,并承认孩子是她杀死的。 据了解,孩子父亲是浙师大的职工,他表示,昨天他正在衢州给学生上课,得到消息后赶回家,悲剧已无法挽回。 孩子的母亲姓蒋,台州临海人,是浙师大研究生院的一名行政人员,在金华工作已有多年。 两人的孩子今年13岁,上小学五年级,平时身体不是很好,抵抗力较差,据蒋某老乡介绍,蒋某于案发前一天还从她那里拿走一个胎盘,说要给孩子补补身体。 岂料,会发生这一出悲剧,同个小区的居民都在传这件事,几乎所有人都不敢相信,一个教师家庭会发生如此惨剧,与他们家相熟的同事表示,“在外人看来,他们家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家庭,很是令人羡慕。”另据了解,蒋某平常对儿子管得挺严,孩子看上去还是蛮乖巧的。 悲剧发生之后,昨天下午3点左右,蒋某和丈夫赵某被婺城警方带走调查。据初步调查,蒋某之所以掐死儿子,是因为昨天上午8点多,她叫儿子起床吃早饭,但儿子却迟迟不愿起来。 昨天晚上,记者向警方确认,对方表示确有此事。具体案情,警方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1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PCR反应常见问题汇总(转自tiangen)----PCR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
charles08 2012-5-7 10:48
1.PCR 产物的电泳检测时间   一般为48h以内,有些最好于当日电泳检测,大于48h后带型不规则甚致消失。 2.假阴性,不出现扩增条带   PCR反应的关键环节有①模板核酸的制备,②引物的质量与特异性,③酶的质量及, ④PCR循环条件。寻找原因亦应针对上述环节进行分析研究。   模板:①模板中含有杂蛋白质,②模板中含有Taq酶抑制剂,③模板中蛋白质没有消 化除净,特别是染色体中的组蛋白,④在提取制备模板时丢失过多,或吸入酚。⑤模 板核酸变性不彻底。在酶和引物质量好时,不出现扩增带,极有可能是标本的消化处 理,模板核酸提取过程出了毛病,因而要配制有效而稳定的消化处理液,其程序亦应 固定不宜随意更改。   酶失活:需更换新酶,或新旧两种酶同时使用,以分析是否因酶的活性丧失或不够而 导致假阴性。需注意的是有时忘加Taq酶或溴乙锭。   引物:引物质量、引物的浓度、两条引物的浓度是否对称,是PCR失败或扩增条带不 理想、容易弥散的常见原因。有些批号的引物合成质量有问题,两条引物一条浓度 高,一条浓度低,造成低效率的不对称扩增,对策为:①选定一个好的引物合成单 位。②引物的浓度不仅要看OD值,更要注重引物原液做琼脂糖凝胶电泳,一定要有引物条带出现,而且两引物带的亮度应大体一致,如一条引物有条带,一条引物无条带,此时做PCR有可能失败,应和引物合成单位协商解决。如一条引物亮度高,一条亮度低,在稀释引物时要平衡其浓度。③引物应高浓度小量分装保存,防止多次冻融或长期放冰箱冷藏部分,导致引物变质降解失效。④引物设计不合理,如引物长度不够,引物之间形成二聚体等。   Mg2+浓度:Mg2+离子浓度对PCR扩增效率影响很大,浓度过高可降低PCR扩增的特 异性,浓度过低则影响PCR扩增产量甚至使PCR扩增失败而不出扩增条带。   反应体积的改变:通常进行PCR扩增采用的体积为20ul、30ul、50ul。或100ul,应用多 大体积进行PCR扩增,是根据科研和临床检测不同目的而设定,在做小体积如20ul 后,再做大体积时,一定要模索条件,否则容易失败。   物理原因:变性对PCR扩增来说相当重要,如变性温度低,变性时间短,极有可能出现假阴性;退火温度过低,可致非特异性扩增而降低特异性扩增效率退火温度过高影响引物与模板的结合而降低PCR扩增效率。有时还有必要用标准的温度计,检测一下扩增仪或水溶锅内的变性、退火和延伸温度,这也是PCR失败的原因之一。   靶序列变异:如靶序列发生突变或缺失,影响引物与模板特异性结合,或因靶序列某 段缺失使引物与模板失去互补序列,其PCR扩增是不会成功的。 3.假阳性   出现的PCR扩增条带与目的靶序列条带一致,有时其条带更整齐,亮度更高。   引物设计不合适:选择的扩增序列与非目的扩增序列有同源性,因而在进行PCR扩增时,扩增出的PCR产物为非目的性的序列。靶序列太短或引物太短,容易出现假阳性。需重新设计引物。   靶序列或扩增产物的交叉污染:这种污染有两种原因:一是整个基因组或大片段的交叉污染,导致假阳性。这种假阳性可用以下方法解决:操作时应小心轻柔,防止将靶序列吸入加样枪内或溅出离心管外。除酶及不能耐高温的物质外,所有试剂或器材均应高压消毒。所用离心管及样进枪头等均应一次性使用。必要时,在加标本前,反应管和试剂用紫外线照射,以破坏存在的核酸。二是空气中的小片段核酸污染,这些小片段比靶序列短,但有一定的同源性。可互相拼接,与引物互补后,可扩增出PCR产物,而导致假阳性的产生,可用巢式PCR方法来减轻或消除。 4.出现非特异性扩增带   PCR扩增后出现的条带与预计的大小不一致,或大或小,或者同时出现特异性扩增带 与非特异性扩增带。非特异性条带的出现,其原因:一是引物与靶序列不完全互补、 或引物聚合形成二聚体。二是Mg 2+ 离子浓度过高、退火温度过低,及PCR循环次数 过多有关。其次是酶的质和量,往往一些来源的酶易出现非特异条带而另一来源的酶 则不出现,酶量过多有时也会出现非特异性扩增。其对策有:必要时重新设计引 物。减低酶量或调换另一来源的酶。降低引物量,适当增加模板量,减少循环次 数。适当提高退火温度或采用二温度点法(93℃变性,65℃左右退火与延伸)。 5.出现片状拖带或涂抹带   PCR扩增有时出现涂抹带或片状带或地毯样带。其原因往往由于酶量过多或酶的质量 差,dNTP浓度过高,Mg2+浓度过高,退火温度过低,循环次数过多引起。其对策有:减少酶量,或调换另一来源的酶。②减少dNTP的浓度。适当降低Mg2+浓 度。增加模板量,减少循环次数。 6.克隆 PCR 产物 1)克隆PCR产物的最优条件是什么? 最佳插入片段:载体比需实验确定。1:1(插入片段:载体)常为最佳比,摩尔数比1:8或8:1也行。应测定比值范围。连接用5ul 2X连接液, 50ng质粒DNA,1Weiss单位的T4连接酶,插入片段共10ul。室温保温1小时,或4℃过夜。在这2种温度下,缺T-凸出端的载体会自连,产生蓝斑。室温保温1小时能满足大多数克隆要求,为提高连接效率,需4℃过夜。 2)PCR产物是否需要用凝胶纯化? 如凝胶分析扩增产物只有一条带,不需要用凝胶纯化。如可见其他杂带,可能是积累了大量引物的二聚体。少量的引物二聚体的摩尔数也很高,这会产生高比例的带有引物二聚体的克隆,而非目的插入片段。为此需在克隆前做凝胶纯化。 3)如果没有回收到目的片段,还需要作什么对照实验? A)涂布未转化的感受态细胞。 如有菌落,表明氨苄失效,或污染上带有氨苄抗型的质粒,或产生氨苄抗型的菌落。 B)转化完整质粒,计算菌落生长数,测定转化效率。 例如,将1ug/ul质粒1:100稀释,1ul用于100ul感受态细胞转化。用SOC稀释到1000ul后,用100ul铺板。培养过夜,产生1000个菌落。转化率为: 产生菌落的总数/铺板DNA的总量。 铺板DNA的总量是转化反应所用的量除以稀释倍数。具体而言转化用10ng DNA,用SOC稀释到1000u后含10 ng DNA,用1/10铺板,共用1 ng DNA。转化率为: 1000克隆X10(3次方) ng /铺板1 ng DNA ug=10(6次方)cfu/ ug 转化pGEM-T应用10(8次方)cfu/ ug感受态细胞 如没有菌落或少有菌落,感受态细胞的转化率太低。 C)如用pGEM-T正对照,或PCR产物,产生20-40蓝斑(用指定步骤10(8次方)cfu/ ug感受态细胞),表明载体失去T。可能是连接酶污染了核酸酶。T4 DNA连接酶(M1801,M1804,M1794)质量标准好无核酸酶污染,不应用其它来源的T4 DNA连接酶替换。 D)用pGEM-T或pGEM-T Easy载体,连接pGEM-T正对照,转化高频率感受态细胞(10(8次方)cfu/ug),按照指定的实验步骤,可得100个菌落,其中60%应为白斑,如产生20-40蓝斑, 没有菌落或少有菌落,连接有问题。 4)对照实验结果好,却没有回收到目的片段,实验出了什么问题? A)连接用室温保温1小时,能满足大多数克隆,为提高效率,需4℃过夜。 B)插入片段带有污染,使3`-T缺失,或抑制连接,抑制转化。为此,将插入片段和pGEM-T正对照混合,再连接。如降低了对照的菌落数,插入片段需纯化,或重新制备。如产生大量的蓝斑,插入片段污染有核酸酶,使pGEM-T或pGEM-T Easy载体3`-T缺失。 C)插入片段不适于连接。用凝胶纯化的插入片段,因受UV过度照射,时有发生。UV过度照射会产生嘧啶二聚体,不利于连接,DNA必需重新纯化。 D)带有修复功能的耐热DNA聚合酶的扩增产物末端无A,后者是pGEM-T或pGEM-T Easy载体克隆所需。加Taq DNA聚合酶和核苷酸可在末端加A。详情查pGEM-T pGEM-T Easy载体技术资料(TM042)。 E)高度重复序列可能会不稳定,在扩增中产生缺失和重排,如发现插入片段高频率地产生缺失和重排,需用重组缺陷大肠杆菌菌株,如SURE细胞 7.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 标准的PCR反应体系:        10×扩增缓冲液   10ul        4种dNTP混合物   各200umol/L        引物        各10~100pmol         模板DNA      0.1~2ug         Taq DNA聚合酶   2.5u         Mg2+       1.5mmol/L        加双或三蒸水至  100ul 8.PCR反应五要素: 参加PCR反应的物质主要有五种即引物、酶、dNTP、模板和Mg2+   引物: 引物是PCR特异性反应的关键,PCR 产物的特异性取决于引物与模板DNA互补的程度。理论上,只要知道任何一段模板DNA序列, 就能按其设计互补的寡核苷酸链做引物,利用PCR就可将模板DNA在体外大量扩增。 设计引物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引物长度: 15-30bp,常用为20bp左右。 ②引物扩增跨度: 以200-500bp为宜,特定条件下可扩增长至10kb的片段。 ③引物碱基:G+C含量以40-60%为宜,G+C太少扩增效果不佳,G+C过多易出现非特异条带。ATGC最好随机分布,避免5个以上的嘌呤或嘧啶核苷酸的成串排列。 ④避免引物内部出现二级结构,避免两条引物间互补,特别是3'端的互补,否则会形成引物二聚体,产生非特异的扩增条带。 ⑤引物3'端的碱基,特别是最末及倒数第二个碱基,应严格要求配对,以避免因末端碱基不配对而导致PCR失败。 ⑥引物中有或能加上合适的酶切位点, 被扩增的靶序列最好有适宜的酶切位点, 这对酶切分析或分子克隆很有好处。 ⑦引物的特异性:引物应与核酸序列数据库的其它序列无明显同源性。引物量: 每条引物的浓度0.1~1umol或10~100pmol,以最低引物量产生所需要的结果为好,引物浓度偏高会引起错配和非特异性扩增,且可增加引物之间形成二聚体的机会。   酶及其浓度 目前有两种Taq DNA聚合酶供应, 一种是从栖热水生杆菌中提纯的天然酶,另一种为大肠菌合成的基因工程酶。催化一典型的PCR反应约需酶量2.5U(指总反应体积为100ul时),浓度过高可引起非特异性扩增,浓度过低则合成产物量减少。   dNTP的质量与浓度 dNTP的质量与浓度和PCR扩增效率有密切关系,dNTP粉呈颗粒状,如保存不当易变性失去生物学活性。dNTP溶液呈酸性,使用时应配成高浓度后,以1M NaOH或1M Tris。HCL的缓冲液将其PH调节到7.0~7.5,小量分装, -20℃冰冻保存。多次冻融会使dNTP降解。在PCR反应中,dNTP应为50~200umol/L,尤其是注意4种dNTP的浓度要相等( 等摩尔配制),如其中任何一种浓度不同于其它几种时(偏高或偏低),就会引起错配。浓度过低又会降低PCR产物的产量。dNTP能与Mg2+结合,使游离的Mg2+浓度降低。   模板(靶基因)核酸 模板核酸的量与纯化程度,是PCR成败与否的关键环节之一,传统的DNA纯化方法通常采用SDS和蛋白酶K来消化处理标本。SDS的主要功能是: 溶解细胞膜上的脂类与蛋白质,因而溶解膜蛋白而破坏细胞膜,并解离细胞中的核蛋白,SDS 还能与蛋白质结合而沉淀; 蛋白酶K能水解消化蛋白质,特别是与DNA结合的组蛋白,再用有机溶剂酚与氯仿抽提掉蛋白质和其它细胞组份,用乙醇或异丙醇沉淀核酸。提取的核酸即可作为模板用于PCR反应。一般临床检测标本,可采用快速简便的方法溶解细胞,裂解病原体,消化除去染色体的蛋白质使靶基因游离,直接用于PCR扩增。RNA模板提取一般采用异硫氰酸胍或蛋白酶K法,要防止RNase降解RNA。   Mg2+浓度 Mg2+对PCR扩增的特异性和产量有显著的影响,在一般的PCR反应中,各种dNTP浓度为200umol/L时,Mg2+浓度为1.5~2.0mmol/L为宜。Mg2+浓度过高,反应特异性降低,出现非特异扩增,浓度过低会降低Taq DNA聚合酶的活性,使反应产物减少。 9.PCR反应条件的选择   PCR反应条件为温度、时间和循环次数。   温度与时间的设置: 基于PCR原理三步骤而设置变性-退火-延伸三个温度点。在标准反应中采用三温度点法,双链DNA在90~95℃变性,再迅速冷却至40 ~60℃,引物退火并结合到靶序列上,然后快速升温至70~75℃,在Taq 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使引物链沿模板延伸。对于较短靶基因(长度为100~300bp时)可采用二温度点法, 除变性温度外、退火与延伸温度可合二为一,一般采用94℃变性,65℃左右退火与延伸(此温度Taq DNA酶仍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①变性温度与时间:变性温度低,解链不完全是导致PCR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93℃~94℃min足以使模板DNA变性,若低于93℃则需延长时间,但温度不能过高,因为高温环境对酶的活性有影响。此步若不能使靶基因模板或PCR产物完全变性,就会导致PCR失败。   ②退火(复性)温度与时间:退火温度是影响PCR特异性的较重要因素。变性后温度快速冷却至40℃~60℃,可使引物和模板发生结合。由于模板DNA 比引物复杂得多,引物和模板之间的碰撞结合机会远远高于模板互补链之间的碰撞。退火温度与时间,取决于引物的长度、碱基组成及其浓度,还有靶基序列的长度。对于20个核苷酸,G+C含量约50%的引物,55℃为选择最适退火温度的起点较为理想。引物的复性温度可通过以下公式帮助选择合适的温度:      Tm值(解链温度)=4(G+C)+2(A+T)      复性温度=Tm值-(5~10℃)   在Tm值允许范围内, 选择较高的复性温度可大大减少引物和模板间的非特异性结合, 提高PCR反应的特异性。复性时间一般为30~60sec,足以使引物与模板之间完全结合。   ③延伸温度与时间:Taq DNA聚合酶的生物学活性:          70~80℃ 150核苷酸/S/酶分子          70℃ 60核苷酸/S/酶分子          55℃ 24核苷酸/S/酶分子          高于90℃时, DNA合成几乎不能进行。   PCR反应的延伸温度一般选择在70~75℃之间,常用温度为72℃,过高的延伸温度不利于引物和模板的结合。PCR延伸反应的时间,可根据待扩增片段的长度而定,一般1Kb以内的DNA片段,延伸时间1min是足够 的。3~4kb的靶序列需3~4min;扩增10Kb需延伸至15min。延伸进间过长会导致非特异性扩增带的出现。对低浓度模板的扩增,延伸时间要稍长些。 问题1:无扩增产物 现象:正对照有条带,而样品则无 原因: 1.模板:含有抑制物,含量低 2.Buffer对样品不合适 3.引物设计不当或者发生降解 4.反应条件:退火温度太高,延伸时间太短 对策: 1.纯化模板或者使用试剂盒提取模板DNA或加大模板的用量 2.更换Buffer或调整浓度 3.重新设计引物(避免链间二聚体和链内二级结构)或者换一管新引物 4.降低退火温度、延长延伸时间 问题2:非特异性扩增 现象:条带与预计的大小不一致或者非特异性扩增带 原因: 1.引物特异性差 2.模板或引物浓度过高 3.酶量过多 4.Mg2+浓度偏高 5.退火温度偏低 6.循环次数过多 对策: 1.重新设计引物或者使用巢式PCR 2.适当降低模板或引物浓度 3.适当减少酶量 4.降低镁离子浓度 5.适当提高退火温度或使用二阶段温度法 6.减少循环次数 问题3:拖尾 现象:产物在凝胶上呈Smear状态。 原因: 1.模板不纯 2.Buffer不合适 3.退火温度偏低 4.酶量过多 5.dNTP、Mg 2+ 浓度偏高 6.循环次数过多 对策: 1.纯化模板 2.更换Buffer 3.适当提高退火温度 4.适量用酶 5.适当降低dNTP和镁离子的浓度 6.减少循环次数 问题4:假阳性 现象:空白对照出现目的扩增产物 原因: 靶序列或扩增产物 的交*污染 对策: 1.操作时应小心轻柔,防止将靶序列吸入加样枪内或溅出离心管外; 2.除酶及不能耐高温的物质外,所有试剂或器材均应高压消毒。所用离心管 及加样枪头等均应一次性使用。 3.各种试剂最好先进行分装,然后低温贮存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5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中国经济危机最可能是2013年7、8月份
热度 1 oylb 2012-5-5 22:18
据分析,中国经济危机最可能是2013年7、8月份。科研与教育经费也可能大幅度削减,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内容如下:      尊敬的张会长、各位校友、各位朋友:        大家 上午好!我首先应该申明我的两个身份,一个身份,我是华中科技大学经济系84级的本科生,在华中科大度过了8年美好的年华,读了7年书,当了一年老 师,92年才离开到北京,所以跟母校、跟各位校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第二个身份,我老家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南金乡连湾村第六组,我们是地道的湖南老乡,所 以回到了我老家,感到特别的亲切。今天的时间还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怎么在上午这么有限的时间里给大家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量,让大家不虚此行,那么有时候我 的讲话语速会快一点,有些内容也不能往下展开,这是需要给大家说明的。今天我想重点围绕两个大的问题来讲。         第一个问题,究竟当前国内外的形势怎么样、怎么演化?以及未来形势怎么看、怎么演化?这可能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我们企业及企业家,还有我们每一个人该怎么办?          第一个大问题——形势。未来的形势,这个形势确实很微妙,我想这里重点就形势给大家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未来我们面临一些比较大的调整甚至危机。 第二个问题,是未来国际经济究竟是怎么样一个演化趋势。第三是我们国内的短中长期的大的经济走势究竟怎么样?第一大部分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第二个大问题,企业和我们个人怎么办? 这就涉及到选择什么样的板块投资,包括选择一些什么样的投资方式,还有企业怎么来综合性地应对等等。         首先讲第一个大问题——形势。         形势的第一个问题,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可能要发生一些事。一个可能要发生的事,十二五期间可能要发生一场经济危机。有人奇怪了,不是刚爆发了一场经 济危机吗?刚爆发的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我们的出口下降,经济增长下降。但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经济危机还没有爆发,我们的银行还没有破产,我们中国人 的经济危机正在酝酿之中,那什么时候爆发呢?我认为是2013年,为什么?给大家分析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经济方面的原 因,经济方面的原因引发这场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有两个,一个是房地产泡沫破灭,另一个是地方债务危机。当然这两个问题是相关联的,我重点从第二个角度跟大家 说起,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工商业税收,最近一段时间以及未来一两年,因为很多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不太景气。有些地方政府的工商业税收 要相应地减少,第二块收入来源是卖地收入。从今年开始,很多地方政府卖地已经大规模减少,是前几年的50%,甚至30-40%。前几年都是我们开发商求着 政府给地,最近有一段时间开始流行政府问开发商,你什么时候来买我的地。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面临收支缺口的压力,北京市一年土地储备的贷款2500亿, 这里面的利息支出压力就非常大,光朝阳区一个月的土地储备贷款利息支出就1000多万。如果土地卖不出去的话,收支平衡就麻烦了。所以工商业税收的减少, 以及土地财政收入的减少,有很多地方政府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支出呢,反而是增加的,两大块支出,一大块是通常的支出,从国家 层面来讲,是国防支出增加,部队的工资增加,南海、航母都需要增加投入,从地方政府来说,基础建设还要大规模向前推进,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需要政府支 出,加强社会保障两个全覆盖需要政府支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政府支出,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需要政府支出,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政府支出,所 以支出的压力非常大。另一块,之前没有的,现在有了,那就是集中还款期的到来,还本付息的压力的到来。前几年,四万亿的投资,天量的信贷投放,当时很潇 洒,但那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要还的,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还款期就开始到来了,明后两年要还的有4.6万亿。为什么最近云南公路、上海的城投和我们长 沙的公路等等,开始显示出一些问题,实际上这只是冰山一角,就是因为大规模的集中还款期到来与收入流不对称造成的巨大压力,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到 2013年前后,有一部分地方政府可能要破产,当然,有军队,把枪杆子往这里一放,谁说政府破产?政府就不破产了。破谁的产?破银行的产,钱来自于银行, 银行的钱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广大企业和老百姓,是破他们的产。这就是财政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这是第一个经济方面的原因,引发危机的原因。前一个房地产泡沫 破灭可能带来的危机因时间关系不展开。        第二个原因是外部的原因即国际的原因,前几年我们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其中有一股重要力 量,就是大量的国际热钱流入中国,支撑了我们经济的泡沫生成,热钱是趋利性的、投机性的,说来就来,说走也可以走,他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区的投资的回报利 润。之所以现在还留在中国,因为这几年中国经济一直维持高速增长,这些投机的回报还相对比较高,但是中国经济在往下走,中国的风险在逐步显现,有一些国际 组织开始猖狂做空中国概念股。美国经济现在缓慢复苏,美国美元有可能出现升值,美国也还有可能加息,所以这些国际热钱在某个时候有可能会大规模的撤出。这 会造成我们中国经济泡沫的破灭,这是我们中国政府不好应对的。        第三个原因是政治方面的原因,在中国一定还要有政治经济学的视野。为什么说2013年,因为2013年政府换届。在政府换届之前,本届政府在最后一年任期之内,最高的指导思想就是不出事,不惜一切代价维稳,维护经济的平稳发展,这就是最主要的事情。         对下一届政府领导来说,面临一个抉择,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把泡沫再接过去,再精心维护,那么他会维护到什么时候呢?最迟能维护到2015年,或者 2016年,那么那个时候就是一场更大的危机。那个时候爆发的危机的责任在谁,谁也说不清楚,这是一种选择。第二种选择,不接这个泡沫,上台之后很快让这 个泡沫给破掉。破掉之后,首先会带来一段时间的痛苦,但对于新的领导人来说是好事,因为责任很清楚,不是他们造成的,是前面造成的。其次,在泡沫上跳舞跟 脚踏实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泡沫破了之后他可以脚踏实地了。再者,新的政绩比较容易上来,因为起点一下降低了,泡沫破灭之后的政绩是比较容易做起来的,否 则在起点很高的时候再往上走是很艰难的。一般来说,新的领导上台,在前面三五个月,出于政治上考虑,都要继承发扬肯定慎重,而在三五个月之后,就开始逐步 暴露前一任的一些问题,显示自己新的思路新的举措。一个企业换个新的董事长,也都如此。所以为什么说经济危机可能是2013年,最可能是2013年7、8 月份(下半年)。        第四个原因,短中长三个周期的谷底可能叠加。短周期就是三五年的周期,目前这个周期的经济正在往下走,到明 后年可能到谷底。中周期就是九至十年左右的周期,大家想想1949年、1957年、1966年、1976年、1989年、1998年,每十年左右一般是要 折腾下去的,那么从1998年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应该来到了。本来08、09年应该是要发生的,但后来因为政策把它推后了,但不能推得太远。还有长周 期,60年一甲子的周期,他们算易经的周期也到了。所以,2013年前后,中国可能要爆发一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表现:部分中小企业破产、部分银行破 产、部分地方政府破产,这是我们下一步要面对的这么一个状况。        同时十二五期间前后,可能还会爆发一场社会危机。因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可能同时引发社会问题,目前,积聚下来的多种社会矛盾激化或爆发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关于第一大问题的第二点——社会危机         我从两个角度来阐述:第一个角度是我们社会生病了,生病的表现是热。         第一个热,公务员热。全世界最难考的就是中国公务员,考大学,两三个人中考一个,考博士,一二十个人中也可以考一个。但是考中国公务员,几千个人中 才考的上一个。为什么大家削尖脑袋考公务员?因为公务员有钱有权有势有保障,因为我们中国政府已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财富、越来越多的权力,控制了越来越多的 资产,土地是中国政府的,各种矿产是政府的,征税的权利是政府的,生杀予夺的权力也是政府的,很多重要的行业垄断也是在政府手里,中国政府太牛了,大家都 想当公务员。公务员热反应的是改革在倒退。        第二个热,国企热、央企热、国进民退。目前一年央企的收入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五百强的总和,我国国有企业央企凭借着垄断特权,比如垄断土地资源,垄断信贷资源,垄断定价,获得超额利润,这反映了我们改革在倒退。         第三个热,房地产热。全民皆房地产,稍微有点实力的企业现在都搞房地产,海尔、海信、TCL、雅戈尔、罗蒙、鄂尔多斯所有这些优秀的私营经济企业都 在搞房地产开发,有些企业房地产在其内部的占比是70-80%以上,我问过国内的一些董事长和总经理,我说,你为什么要搞房地产开发呢,你实业不是做得挺 好的吗?还挺大的吗?然后他反问,他说我为什么不搞房地产开发呢?搞房地产开发是我搞实业的回报的数倍以上,我不搞我傻呀,这是一些比较大的企业。那么那 些中小企业呢?那他就炒房,他直接搞开发没实力,那么他产业空心化,实业不做了,炒房从温州炒到杭州,从杭州炒到上海,从上海炒到北京,从北京炒到三亚。 然后有实力的一些个体呢,买房子,一个人买几十套。而买不起房的老百姓呢?他们谈房子,只要一见面就谈房子,只要有人见到我,就问,李老师,你说那个房价 是涨还是要跌?什么时候涨,什么时候跌?全民皆房地产。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生病了。        第四个热,投机热,不是炒房就是炒股,不是炒股就是炒房,不炒房就炒农产品,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现在炒资金,放高利贷,炒风盛行,投机盛行,这说明什么?说明生病了。         第五个热,移民热。当官要当上裸官,稍微有点实力的企业家纷纷要移民。这就是中国当下社会问题的真实性。         关于社会问题的第二个视角         贫富差距过大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很多老百姓对社会不满的一个重要方面。         贫富差距是怎么拉大的?         第一个渠道,税收,9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加强了征税,优先是保障国税,我们政府的税收年年保持20%-30%以上的超高速 增长,两倍三倍于GDP和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我们很多政府就把这个作为政绩津津乐道,我们的GDP可能有点水分,但是财政收入可是真金白银。这说明什么 问题?说明我们政府与民争利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早早就该减税了,财税收入差距拉大不仅是各阶层的差距拉大,还有政府与企业、民众的收入差距拉大。现在 政府控制的财富太多了。        第二个渠道,投融资的倾斜,在这次反危机的过程中,4万亿的投资,超天量的信贷投放,投到哪里去?主要投向地方的投融资平台和大型企业,广大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广大的创业者拿到的比例比较低,就造成了财富、尤其是财产与收入的进一步拉大。        第三个渠道,垄断行业,垄断造成的收入差距拉大,电信、电力、石油、石化、金融,垄断行业凭借垄断特权获得超额利润,有的垄断行业的收入是我们一般竞争性行业收入的十几倍。         第四个渠道,土地收入分配不合理。我们有两种土地所有制。一个是城市国有,一个是农村集体所有。农村集体所有呢,这是宪法规定的,他实际上是个假 的,所以当土地用作农业生产用途的时候,他才是集体所有,只要这个土地要变现,要搞开发,在这个过程中恰恰产生大量的土地增值税,但广大农村农民集体只能 拿到10-20%,70-80%被各级政府、开发商拿走了,所以为什么我们城乡贫富差距那么大,为什么我们中国农民总是比较穷呢,在西方国家农民只要有土 地,那他一定是中产阶级。        检验我们是否真心实意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解决两件事:第一,给不给农民土地所有权; 第二,允不允许农民成立农会。前者是农民最大的经济利益,后者是农民最大的政治利益。但这两个,我们是不敢的。如果我们把土地所有权给了农民,或农民集 体,我们政府的土地财政就轰然倒塌,地方政府一半以上的收入来源没有了。所以,就造成了城乡贫富差距。        第五个渠道,高房价造成的贫富收入差距拉大。高房价是收入再分配的一个机制和平台。我们有些老百姓一辈子积累了很多钱,想改善住房条件,高房价把祖宗三代积累的钱一扫而空,把中产阶级一下子打回原形去,那钱到哪里去了呢?到各级政府、银行、开发商那儿去了。         第六个渠道,中国的股市,按吴敬琏说的是,连赌场都不如的地方。那么在股市上,中国股市谁挣钱?信息不对称的掌握信息的那一方是挣钱的。谁掌握信息 呢?上市公司、证监会、基金公司的高管。至于那些不掌握信息的广大的散户要挣钱是不正常的,不挣钱是正常的,80-90%都是赔钱的。所以股市也是一个财 富重新分配的一个平台。        除了以上六点之外,我们老百姓手里还有钱,他们把这些钱存到银行里,但是通货膨胀让这些钱实际在贬 值。通货膨胀的实质是通货过剩,那么发钞的权利在政府手上,多印钞票的过程也就是让你的票子变毛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财富的重新再分配。贫富差距怎么拉大, 通过这些渠道把他拉大的!有一次有一个小伙子跟我说,2000年前后,我一个月两千块钱,现在一个月3800块钱,现在的3800块钱的购买力还不如当初 两千块钱,因为通货膨胀。        不仅如此,在2000年前后没有新三座大山:买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现在新三座大山压上来了,使得我3800块钱的可支配比重大幅下降,所以请问李老师,我的生活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他说的是事实。         但是这十年我国经济确实一直保持高速稳定发展,这就是现在为什么很多人对现在社会不满,有些人一上网,内容都不看,只看到标题就骂娘,他为什么骂 娘?他有情绪了,觉得社会不公,所以为什么要爆发一场社会危机。经济危机的爆发会引发社会危机,那么这个危机也有可能与经济危机相伴随爆发。         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爆发并不意味着昏天暗地,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经济发展有周期性波动,这很正常,我们经过这 么多年的高速发展,是该歇歇的时候了。暴风雨过后又是一片彩虹,所以到2013年爆发一场经济危机是一件好事,为我们长期发展赢得了机会。同时通过这场危 机可以倒逼我们的转型和改革,所以即使经济危机发生也没什么可怕的。 第一个大问题的第三点,国际经济危机还要持续。        从当下世界经济体的表现就能看出来,刚刚爆发的美债危机和正在爆发的欧债危机只不过是世界经济危机持续的一个插曲。美国经济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个是负债累累,他之所以不想在利比亚陷入太深,就是因为没钱,小布什给奥巴马留下的是一个财政的烂摊子,打仗是要钱的。前不久,两党通过了关于 提高国债上限至14.3万亿的法案,但是美国一年的GDP就14.6万亿美元,如果一旦超过GDP的值,就意味着以后一年辛辛苦苦所得的收入还不够偿还利 息,这只是国债,美国还有其他很多债,比如企业债,金融债等等,累计有60-70万亿,是全球一年GDP的总和,美国如果是普通国家,其早就破产了,之所 以不破产,因为他是世界上的霸主,可以利用他的美元霸权剥削全世界人民。         美国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实体经济的复苏不如预期。        第三个问题就是失业率偏高,目前依然是9.1%以上,美国政府特别在乎就业与失业,因为他们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们中国政府最在乎的是GDP和土地及财政收入,也就是自己的政绩和自己的收入。         欧盟经济体也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总在谈的欧债危机。         第二个问题是欧元基础货币过多,因为他货币统一了,但财政没统一,各个国家发展不平衡,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整个欧洲人口老年化还有整个福利社会,使得整个社会前进的活力和动力不足。而日本经济在九十年代以来就一蹶不振,地震、海啸加核辐射的三合一的危机让它雪上加霜,经济出现负增长,所以日本经济未来也不乐观。          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受累于通货膨胀,印度的通货膨胀一度超过10%,俄罗斯也超过10%,巴西超过6%,中国超过6.5%。这就是当下世界主要经济体的 主要状况,从这些经济体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后经济危机还没有结束。为什么还没有结束?首先过去一两年新兴经济体出现了快速见底反弹复苏,但是刺激政策 刺激出来的,打强心针打出来的。只要强心针一撤,经济就往下走。        其次是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一场大的危机走出来是要时间的。美 国1929年的大萧条有两种说法,一是,1929年到1934年,共五年,二是1929年到1941年,共12年;70年代的石油危机持续了7年;80年 代的美国储贷危机持续了6年;90年代日本的坏账危机持续了8年;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持续了4年,那么这场危机跟大萧条相比没那么严重,跟其他的 相比,至少相当,所以指望2-3年过去,没那么简单。所以国际经济危机还要持续,国际经济危机的持续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带来出口极大的压力,外需不足。         第一个大问题的第四点,国际的资源环境的危机。        现在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总体是偏高,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最重要的都与中国有关,14亿人口大规模消费,消费影响环境,其他工业化国家跟我国相比,中国占主导,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世界第一,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到自身的发展。         第一个大问题的第五点,中美争霸带来的国际文明冲突的危机。         中美争霸10年前就开始,当时中国国际地位排在第五、六名,而美国要压制中国,就开始制造事端,如南海撞机事件,轰炸驻南大使馆事件,但是拉登的出 现吸引了美国的注意力,让美国集中力量对付拉登,现在拉登走了,美国开始把注意力重新转向中国,所以近年来开始在我们周围搞军事演习、发动战争,如伊拉 克、阿富汗战争,朝鲜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越南等问题。美国开始利用贸易竞争、支持反中国的各种势力、反中国产品倾销等等全方位手段来 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就是维护其霸权,打击一切对手。为打击苏联,分化瓦解苏联,为打击欧元,美国制造科索沃事件,为打击日本,签订广场协 议迫使日元升值出现泡沫,使日本经济长期不振,为打击亚洲四小龙,索罗斯制造金融危机。        现在轮到中国,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 的大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近30多年保持10%左右的高增长,经济总量已经排到第二,按照这样的趋势下去,10年、15年超过美国,这肯定是美国所 不能容忍的。现在就看中国能否具备比前面那些国家更强的抗压能力了,如果没有,那么结局也是一样的。所以现在的中国面临着一个比较险恶的国际发展环境,周 围的朋友越来越少,谁叫你整天追求GDP、打肿脸充胖子呢?整天都忙于要实现赶超发展、弯道超车、超强规发展、三年大变样等目标,实际上,我们自己什么都 没得到,别人却要你承担与之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压力。 第二个大问题——国际经济的展望。         国际经济的展望在这里主要强调六个要点。         这六个要点在两年前的数次研讨会中我反复地强调过,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当时的预测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其中包括对九一一事件爆发后美国经济走势的预 测,我当时就说看美国怎么来应对九一一事件,当时美国有两种方法可选,第一种方法是美国当局宽宏大量,如采用这种方法来应对,美国经济将会继续繁荣。第二 种方法是采用大规模的报复,如果是这样的话美国经济将从此走向衰落。事实上美国采用大规模的报复来处理此次事件,果不其然,美国经济在接下来的时间伤痕累 累,元气大伤,表明我当时的预测是正确的。另外一个是对四万亿的投资政策出台后的预测,我当时就说过四万亿投资对经济刺激的效果最多能持续一年多,在 2009年初的时候我预测2010下半年中国经济将会往下走,当时中国经济处于V加U形,而是2010下半年刚好处于经济的拐点,事实证明在2010年第 三季度中国经济确实往下走。我现在要说是2013年要爆发经济社会危机,大家可以检验我说的对不对。在两年以前对于经济形势判断的六句话也可以说是六个要 点在这里我还是坚持。        第一点是国际经济危机还将持续。国际经济仍将在低位徘徊至少2到3年,这是两年前说的第一句话,现在看来事实如此,至于原因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在此不再多说。         第二点是国际贸易投资和就业形势有所缓解,但仍不能乐观。国际贸易在2009年下降了13%,然后在2010年出现了反弹,虽然在2011年也有所 反弹,但还没回复到反弹前的水平,国际贸易现在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并且这次是美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搞贸易保护,跟以往以发 展中国家为主搞贸易保护的特征不同,以前是发达国家强调自由贸易,现在是中国强调自由贸易,当前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苗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中国的经济 的发展极为不利。        第三点是美元从中长期来看还要贬值。美元为什么要贬值?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美国目前国债高企,从现 在来看美国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来偿还国债:第一、变卖国有资产来偿债;第二、逐步发展经济,发展产业来偿债;第三、借新债还旧债;第四、印钞票还债。那 么美国会采取那种方式来偿还债务呢?美国会采用第一种方式即变买资产来还债吗?当前美国最大债主是中国,美国不大可能采用此种方法解决债务问题。而采用第 二和第三种方法来偿还债务又显得过慢过累。权衡利弊后美国最有可能采用的方法是印钞票,因为这种方法成本低、效应高。而印美元直接好处还有:一是直接形成 购买力,作为世界货币可以直接消费。二是直接消减债务负担,美元多了开始贬值,自然债权人就受伤。三是使美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上升。四是直接削减财政赤字。 五是有利于华尔街金融市场活跃,因为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都以美元为手段,发行更多的货币就促使华尔街市场更加繁荣。美国现在对美元贬值有恃无恐最大底气 在于其所拥有的大量黄金储备,其最坏的处境就是最后放弃美元,重新创造一种新的世界货币,而其却可以轻松凭此摆脱自身巨额债务,所以说美元在接下来的时间 仍将持续贬值。        第四点是新一轮全球性的通货膨胀难以避免。事实上,新兴国家的通货膨胀已经到来,发达国家的也即将到来,欧盟 已达到了3%,美国也超过了2%,未来将进一步演化,第一个原因是各国为了刺激本国经济都采取了低利率的政策,降低利率的政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低利率可 以刺激投资、提振经济;而另一方面却又会引发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第二个原因是各国政府为了维持高增长而采取印钞票的政策,现在很多国家都是通过印发钞票 来维持高通胀来刺激经济,导致了高房价,制造了经济泡沫。        第五点是全球产业结构正在加速成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实体 经济比重上升,虚拟经济比重下降。因为虚拟经济有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所以现在各国都在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二、新兴产业在全球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将上升。 所谓新兴产业是指新能源、节能环保等行业,当前全球面临的三大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经济危机的化解都离不开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新兴经济大国在国 际社会中地位上升,西方发达国家的地位将会有所削弱。        第六点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将困扰今后一段时间世界经济的发展。随着政府的支出多了,收入少了,这就导致国家发债券,如果在可控的范围内,还将有利于国家发展,如果超过范围就引发债务危机。         从这六个判断不难看出国际在未来两三年即“十二五”的前中期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这六个大的趋 势还将继续演化。 第一部分的的第三个问题是国内形势展望。         国内形势的展望我还是坚持我两年前的观点,简单归结为三句话:短期乐观(2010年底前到2011年初);中期悲观(2011年底到2013年); 长期乐观(2013以后)。去年快速反弹后现在还处于下降通道,以后再慢慢走上去。下面分别来为大家说说短期、中期、长期。         首先来说下短期。        这里的短期我主要以2011年为研究对象,2011年总的形势总结为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前高后低;第二句话是经济结构以调整为主;第三句话是经济形势进退两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指标当中:         第一个指标是GDP。2011年的GDP增长保持在9-9.5%之间;        第二个指标是通货膨胀率。2011年初制定了4%的目标,但目前年内保持在5%以内都难,通胀压力较大。通胀压力大的原因有:一是钞票印得太多,二是输入性的通货膨胀,三是成本推动,四是与土地有关的三大产品价格上涨成为通货膨胀的主要来源,五是投机氛围浓厚;        第三个指标是财政金融的系统风险。最主要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比较大的风险;第四个指标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较大。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人民币内在的升值压力和美国给的外部压力;         第五个指标是就业的压力较大。就业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众多中小企业破产和产业升级。         接下来说说中期。         中期总的表现也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经济形势不那么乐观;         第二、经济将处于震荡徘徊阶段;         第三、经济将维持这种状态至少2-3年。         中期具体的表现为经济处于U的下降阶段和底部通道,与刚刚经历的V形反弹不同的是:        一、底部低位不同。底部的高低不同,在V形反弹的低点是2009年一季度,经济增速为6.1%。U形的低点要分情况来考虑,一种情况是不出现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底部的经济增速为8%左右。另一种情况是发生经济危机,那就另当别论,形势将变得更为严峻。        二、底部持续时间不同。V型持续的时间短,而U型的持续时间长,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要接受经济增速保持较低的一种局面,必须要按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将精力放在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上去。        三、复杂性不同。V形阶段的是比较单一的,主要是保增长。U形阶段的目标要复杂的多,主要包括稳发展、治通胀、调结构、保民生。 最后来看下长期。         长期是指2013年以后,总的形势可用三句话来归纳:         一、长期总体乐观;         二、长期只能保持7-8%的增长;         三、长期保持这种增长的持续时间为10-20年。        长期保持这种形势也必须具备三个前提:一是未来2-3年再没有大的经济危机;二是未来两三年继续维持“十二五“计划制定的调结构、促发展的经济模式;三是在新兴产业有新的增长点出现或技术革命取得突破。至于中国经济在长期为什么只能保持中速的发展原因如下:        一、外需有一部分永久的消失。美国在次贷危机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高消费、负债消费、超前消费的行为有所收敛,美国国内的消费需求降低必然会引起我国的部分出口减少。         二、内需的扩大受制于深层次的制度变革。内需的扩大受制于一些深层次体制的压制,政府近年来一直强调扩大内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内需不升反降,如 内需扩张的两个重要支——汽车和住房消费明显下降,目前中国的经济还是重复以前的依靠投资拉动的老路,因为内需的扩大必须首先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这就涉及 到一个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必然牵涉到政治体制改革,但目前改革阻力异常地强大,既有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也有人民群众反对,自从郎顾之争后,许多老 百姓把目前贫富差距加大、贪污腐败都归罪于改革,造成老百姓对改革有一定的抵抗情绪,老百姓对改革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其实当前的分配不公、贪污横行的现状 不是由于改革造成的,而是由于改革不完全、不彻底的后遗症。这种现状就象一个人生病了,不是积极地治疗,而是置之不理,采取消极的态度去应对,导致病情越 来越重。自从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强调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但恰恰在这段时间我们的贫富差距在拉大、社会矛盾在累积,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就 是因为我们不改革了,在一些重大问题改革上能拖就拖、能躲就躲。以前国家还设有体制改革委会,但现在已被撤掉,被并入到发改委的体改司,事实上国家发改委 是最需要改革的一个对象,现在却让他去制定改革的政策,这不是现代版的与虎谋皮吗?他的改革就是一个目的,加强自己的权利。政府表面上现在对老百姓让出利 益,如减免农业税等,但实际上还是时刻都在张开着那张血盆大口吞噬着民众的利益。高层也不是不懂改革的重要性,只是暂时没有理清其中的关系,科学发展、和 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等等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达成。        三、基础设施建设五年之后在东、中部地区将会出现饱和。 过去几十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是无限期的,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中级阶段 会出现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增长阶段,但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相对来说是较长,在国外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使用的很多设施都是几十年前建成的,因此我们期望一直 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经济高增长不太现实,目前我国公路、铁路、港口建设的情况已具备一定的规模,所以在不久的将来,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的贡献度会越 来越小。        四、土地财政当做拉动经济高增长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因为可供出让的土地越来越少了,房价上涨的空间也不大了,同时农民的土地权益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所以说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拉动地方经济空间缩小。 五、资源环境的约束。         六、三大红利的减少。一是人口红利的消失。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年代的来临,可提供的劳动力减少,人力成本面临上升的压力;二是市场化红利的减少。市 场将面临从怎么样把蛋糕做大向蛋糕怎么样分的方向转变,更注重效率。三是国际化红利益减小。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大,GDP排名世界第二的中国正在遭受世 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围追堵截。        以上六个方面原因决定了我国经济在今后一段时间只会保持中速增长的态势,中国经济的增长率 将会渐渐放缓,2015左右将会降到点7%左右,2020年将降到在5%的水平,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现象,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 段,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下滑,很多问题会暴露出来,很多企业一直享受着经济高增长的好处,一旦出现经济增长放缓,部分企业将面临倒闭风险。        最后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国为什么能够在未来20年内保持5-8%左右的增长速度呢?为什么不会出现拉美现象?为什么不会出现日本那样的泡沫经济破灭?原因有三:        一、结构生产力还将会大肆发展。所谓结构生产力就是指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所释放的生产力,因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处于中期阶段,而西方国家已基本完成,这就是我国的优势所在。        二、制度变革的生产力还将大肆发展,过去重点在经济制度方面的改革,将来还要推进政治、文化、经济、社会、资源环球境五位一体的改革。         三、要素升级的生产力还将大肆发展,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信息化还有大的升级空间。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面临一个比较大的调整期。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对于投资者要关注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把握未来经济的宏观走势。做到顺势而为,抓住大机会。         二、价格的变化。价格的变化包括物价、房价、利率、汇率等,因为价格意味着成本,成本影响收益。         三、投资板块的选择。板块包括行业板块和区域板块,选对板块至关重要。         四、项目的选择。同一板块内的公司也良莠不齐,我们就选择质地优良的公司做为投资标的。         五、投资策略的选择。即投资结构优化组合。         六、投资方式的选择。         前面我讲的都是困难和危机,下面我再讲几个我们所面临的新机遇:         一、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态势,不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而且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呈产业链形势向中国转 移,国内企业面临承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革命转移的新机遇,而且国际产业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正在进行重组,现在我们可以借机进入国外的一些高端技术 产业企业重组兼并,实现自身技术实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新一轮全球性的技术革命正在取得突破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引起一轮新的技术革命,新能源、环保、信息技术等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变革,我们可以借机实现后发赶超。        三、消费结构升级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住房、汽车未来还有较大的空间,教育、文化、旅游、生物医药、医疗保健等消费结构升级还在进行中,意味着我们的产业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市场机遇。        四、我国的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为我国涉足重化工业提供一定机遇。重化工业即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在未来10年内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五、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所带来的机遇。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是47.5%,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率处于30%—70%时属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阶段的中期,城市化会给我们带来新的产业发展空间。         六、区域经济一体化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         七、国家为支持“十二五”规划中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而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所带来的机遇。 关于挑战,我前面讲了五个危机,在这里我还要补充的一点是高成本时代对我们企业所带来的挑战。以前我们的企业利用国内的低成本优势在国外市场所向披靡,这样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当前高成本主要表现在:         一、土地高成本。土地越来越稀缺;         二、房价高成本。房价高意味着商务和生活成本高;         三、原材料高成本;         四、能源成本在上升,煤碳、石油、天燃气开采成本在上升;         五、环保高成本;         六、人才高成本;七、普通劳动力高成本,民工工资提高;         八、资金成本在上升,东部沿海地区的借贷年息最高达到180%;         九、物流高成本;         十、知识高成本;         十一、交易高成本。        这一系列成本上升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挑战,而企业要生存发展也只有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高附加值,三是提高产品销售价格,第一、三种方法可行性不大,最主要的还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开拓蓝海。 下面讲下第二大部分的第二个问题,未来投资板块的选择。         因为时间关系,我简短就投资板块的选择和投资方式的选择两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未来投资板块的选择:        一、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核能等,这些行业当前部分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从全球总体来看,新能源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新能源目前在我国能源消耗比例不足10%,传统的化石能源占90.2%,新能源发展前景广阔。         二、节能环保产业。低能耗产品更易为消费者所接受,消费者节能意识的增强倒逼企业注重产品的能耗。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升级、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IT产业正迎来第二次产业发展的春天。         四、绿色制造业。绿色产业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其主要特点是低碳节能。        五、文化传媒业。包括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传媒产业和教育培训产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生活的品质,必然会对教育文化产业提出新的更大的需求。         六、生物医药、医疗保健行业。         七、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         八、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休闲等。         投资方式的选择:         一、银行储蓄,负利率时代不划算;         二、买美元,美元处于贬值,风险大,非专业人士须小心;         三、炒股,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再加上国内信息不对称,制度不健全,也须谨慎;         四、炒房,现在基本也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状况,房价有下跌风险。关键是它是不是真想让房价跌,当然我们政府现在不能让房价大跌,大跌那是经济危机, 所以,现在一方面不让它涨,另一方面不让它大跌,维持某种平衡,那什么时候大跌呢?这个取决于开发商的抵抗能力,本人曾经搞过房地产,也当过项目经理。我 们知道开发商是绝对不会积极主动降价的,它之所以降一定是因为它顶不住了才降。        最近我问过一些大小开发商,大的开发商说面临 一些困难,小的开发商说已经顶不住了,我就使用激将法,说不至于吧,你们赚了那么多钱,顶个两三年没问题。他们说,不是那么回事,他们的四大资金来源—— 销售回款减少、信贷资金从紧、资本市场资金被断、最近信托融资被卡,实际上四大资金来源都出了问题,而支出是刚性的。虽然前几年赚了很多钱,但同时又买了 很多地,投了很多项目,源源不断的往里面投入,资金链越来越紧。在三五个月的短期内东拼西凑还能支撑,时间长了,如果政策继续从紧,那资金链就要断了,就 撑不住了,准备要降价了,其实一些楼盘已经开始降价了。那些大的开发商还能撑一段时间,再持续下去,一样也会支撑不住。        那房 价会跌到什么程度呢,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经济危机,那就要大跌,从那里来回到那里去,就像美国、日本、迪拜房地产泡沫破灭一样,跌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 一百都是有可能。另一种情况,就是我们政府高超的宏观调控艺术,那我们的房价差不多就维持目前的涨跌幅度有限,维持几年,跌百分之10-20 %左右就差不多了。        为什么也有可能房价不会大跌?因为四大利益集团不希望房价下跌,首先是各级政府,各级政府从高房价获得了 GDP、财政收入、政绩工程等一系列好处。第二是银行,银行从高房价中获得了一系列的好处,这是为什么中国银行的盈利在世界上表现最好。第三是开发商,开 发商从房价上涨中获得暴利。现在很多的舆论把房价上涨的主要责任都归咎于开发商,当然他们有一定的责任,但绝对不是主要责任,真正的开发商是政府。第四是 广大的已经买了房子的投资者和低价位买房者或者福利分房的。以前几十万买的房,现在变成了几百万,偷着乐。最近北京的一些房地产商要降价,那些刚买了房的 投资者不干了,要维权,要补偿,所以开发商也左右为难。涨价也不是,降价也不是。当然,也有希望房地产下跌的力量,广大的年轻的群体,他们是弱势群体,现 在买不起房。        现在社会分为三十五岁以上和三十五岁以下的两大阶层,三十五岁以上的要么分到了福利房,要么30岁左右结婚买 房,被迫当了房奴,现在房价翻了好几倍,发了。三十五岁以下的人没有赶上福利分房,结婚的时候想买房,房价上涨了,只能望房兴叹。目前房价问题处于这么一 个焦灼的状态,总而言之,要是借着买房子搞投机和投资要小心一点。        第五种选择就是投资各种大宗商品,像黄金、白银、翡翠、玉 石、农产品、矿产品、石油、稀土等跟资源有关的商品,这些都是通货膨胀时期比较好的替代投资品种,它们是比较抗通胀的,所以最近几年通货膨胀时期它们的价 格必然节节上升。通货膨胀的拐点可能就快到来了,投资这些东西关键在于观察中国和整个全球通货膨胀的拐点,在拐点到来之前,可以投资,虽然短期也会有波 动,但不足以改变上升的趋势,如果拐点到来,那投资这些品种就要小心了。        第六种选择是教育健康的投资。这种投资是前六种最好 的,但也是最不被大家重视的,因为没有会计科目来反映它的投资回报率,不知道它值多少钱。今天各位听我的课,实际上是有回报率的,但是值一百块钱还是两百 块钱就搞不清了。比如你炒股赚了200块钱,请客吃饭,是实实在在看得见。今天加强一下锻炼,看一下病,可能让你长寿几个月你也不知道,不重视,实际上这 个投资回报率很高。所以这是最好的投资,学习、健康、综合投资回报率很高。        除了以上六种投资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投资,比如新的金融工具,PE、VC、各种非主流的投资,邮票、字画、古董、黑茶等等。
5473 次阅读|1 个评论
什么是教授
sermonizer01 2012-5-5 16:10
最近大家对评职称、教授比较感兴趣,我也把我前段时间写的几句话抖落出来! 什么是教授:就是会教书,能长时间忍受的伙计! 哎,评教授不要掺杂社会因素。艺术家、书记、院长、处长要优先上教授吗? 老同志先上?中青年的候着(年轻一点儿的人,要学会体谅别人,你也有老的时候哦)! 如果你是踏踏实实干活没出息的家伙,要长时间再长时间的忍受!候着!等一天天变老! 这是我评职称失败后写的,好像有愤青的味道!
1 次阅读|0 个评论
haixia 2012-5-3 19:52
老是很长时间才想起来冒泡,每每忘记密码。。。。 很想自由,可以研究些自己感兴趣的。。等以后自己独立门户~
20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脑陪伴我的晚年时间
热度 52 liweiyin2009 2012-5-3 15:07
在我上班的时候,也就是 2000 年 4 月之前,我丝毫不碰电脑,不会用电脑,做设计管理工作,不用直接画图,我丝毫不在乎自己不会使用 CAD 制图,设总办公室有秘书,出图的统计工作都有学计算机的工作人员处理,那时我不觉得丢人。 退休之后,到了 2003 年,电脑开始非常流行了,外孙子也上了中学了,我在没事的时候就开始学着用开了电脑,首先是让外孙帮我在雅虎上建了个信箱,然后试着学习和同学联系,外孙对我说,电脑不会用坏,你放心大胆地尝试,慢慢地就会用各种程序了。 就这样,我学会了 office 上的各种操作,打字越来越快,写作,修改,移动,复制,黏贴,制表,打印,然后是学习上网,什么百度,谷歌,各种查询,等等。 一个 70 岁的人,终于在 2009 年在科学网上学习写博客。再后来又学着从网上采购。现在我又学会了扫描,还学着修改照片,做幻灯片。 今年,又在别人的帮助下,建立了 QQ ,这样就可以经常和在法国学习的外孙聊天了。生活真是感到丰富多彩,特别是电脑方便了我翻译外国小说。 可以惭愧地说,我已经不习惯用手在稿纸上写字了( 1998 年翻译的第一本法文小说是在搞纸上写出来的),用电脑太方便了。我从网上免费下载了法语助手,然后就直接敲击键盘,很快,一本一本我喜欢的法国儿童小说就被翻译出来,保存在我的电脑里(《一条河和一个孩子》是其中一本),我翻译是一种娱乐,并不寻求出版。遇到法语助手也无法帮助的情况下,我就和外孙对话,探讨句意,我有收获,他也觉得有意思,会再发来其他的句子,让我翻译,考验我的理解能力。 更占用我的时间的事是,我的老同事和老同学会给我不断发来各种信件,有最新的社会新闻,优美的幻灯和动人的音乐,受到感动,我再转寄给我的其他熟人。 电脑帮助我始终有用脑子的机会,我的思维继续保持敏捷,我不断地思考,参与各种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论错对。 于是,似乎是一个人在家,但是我似乎总是在群体和社会之中,豪不孤独。对于一个再有两年就 80 岁的人,我挺得意,因为我生活得挺充实,当每天的译文在增长(现在手边的一本是《我父亲的荣耀》),当我感到法语的词汇量在增加,当我还能自由阅读英文和用英文与外国朋友写信,当我和那么多同学和同事保持联系,当我通过上网为我们老年合唱小组找到好歌篇时,我真是非常快乐,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我不觉得老,我的状态让不常看到我的老同事们惊讶:你身体真好,越活越年轻了!我说,我的身体并不见得那么好,用药控制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接受过六次手术,但是我的生活丰富,精神状态好啊! 永远不要觉得老,永远在学习,不断地想办法追赶年青人,追赶时代。这大概应该是读书人的特点吧!
7567 次阅读|64 个评论
高一之后又一次去看电影
my1367621657 2012-5-2 21:29
高一之后又一次去看电影
手里拿着一张半个月前为室友过生日准备的电影票,五月底过期,眼看劳动节假期已经过半,再不去,以后更没有时间去。因此拉上师姐去看泰坦尼克,时间三小时,来回路上骑自行车的时间将近四十分钟,加上等待入场的时间大概是四个半小时。这大概涉及到沉没成本和附加成本,往往一个人在思考沉没成本,不忍心舍弃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更高的附加成本。 就电影本身而言,爱情很美好可遇不可求,放在现如今当下的中国更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所以很羡慕女主有这样一段美好的经历,再者没有谁离开了谁会过得不好,如果一个人真的爱另一个人,不管怎样都应该是祝福。就我个人而言,更加精彩的是关于人性的披露。因为虚荣,rose的母亲牺牲rose的幸福要求rose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看不起jack,甚至挖苦jack。直到胖胖的某某夫人提出返回去救人的时候仍旧没有表态。因为虚荣,船长应和某某的要求全速起航,结果遇到冰山也无法及时转航,这跟快速的大船的巨大惯性是分不开的吧。 因为虚荣和自私,一艘本可以承载将近70人的救生艇,只坐了体面的12个人。因为自私,卡尔抱着别人的小女孩上了救生艇骗过了别人,最后却还是放弃了小女孩。因为自私,很多人在面对rose的求助的时候,自救去了。为了体面,本可以放置更多的救生艇,却只放了一半;最终为之付出生命的是三等舱的大部分人和船上的服务者、劳动者。到了最后,船长死守船舵、设计者看着摆钟、两位相爱的老人、两个来自三等舱的孩子和他们的母亲、船上的音乐家们、还有很多船上的policemen、服务人员,他们默默地等待死神的降临。20只救生艇只有一只返回救助。更有趣的是牧师在给大家祷告的时候,却不能带给大家内心的平静,恐慌充斥着他们的内心,他们像抓着救命稻草似的抓住牧师的手。 与其说泰坦尼克是一部爱情电影,倒不如说是一个给人思考人性,认识自己的电影。当今的社会这样的现象还少吗? 全速行驶的泰坦尼克 撞上冰山的那一刻 警察开枪打乱民 令人敬佩的音乐家们 令人欣慰的一句话 rose那迷人的眼睛 rose确实很漂亮 认真的jack 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这张 抓拍到的海豚 3D摘下眼镜之后就是糊糊的,但是戴上之后跟2D没什么区别,很坑爹 我们两的电影票,以后估计不会再去电影院了,亲近大自然更加美好有意义
57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切记:一心真的不可以二用
热度 4 Ripal 2012-5-2 20:14
求学路上,每当看到既听音乐,又看书的同学或看文献的同学,我就纳闷。总是弱弱地问一句:你能看进去?其实就我自己的感觉是,既看不了文献,又听不进去音乐,纯粹浪费时间。也许不少人不赞同我的看法,甚至想拍我,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我只好摆出前一段时间的实验来证明: 许多人都对一边开车一边打手机不以为然,但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一旦让大脑同时处理两项事务,往往会效率低下甚至发生危险。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神经科学家保罗 · 杜克斯和心理学家勒内 · 马鲁瓦在最新一期《神经元》杂志上报告说,大脑神经系统中存在一个 “ 瓶颈 ” 区,正是这一特殊区域阻碍了人脑多任务处理的能力。 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特殊的快速取样方法,观测研究对象大脑在处理双重任务时的神经元瞬时活动模式,首次鉴别出了这一 “ 瓶颈 ” 区域。他们发现,这种 “ 瓶颈 ” 效应是由于大脑侧前额叶及上额叶在处理双重任务时的反应乏力造成的,它们会自动选择其中一项任务响应,而第二项任务会被自动延迟。这两个大脑区域在认知控制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杜克斯说,日常生活中,大脑似乎总是毫不费力地完成各种认知任务,可一旦同时处理两项任务,哪怕是非常简单的任务,大脑处理信息的效率都会严重下降,这在神经科学中称作 “ 双任务干扰 ” 。   研究人员举例指出,人在开车时,会有大量的视觉信息涌入大脑,如果驾驶者与车内乘客谈话或接打手机,大脑就会同时接收到大量声音信息以待处理。新研究证明,大脑不能同时协调处理好这两股信息流,即便使用蓝牙耳机也非常危险, “ 因为这时人的大脑仍处于 ‘ 双任务干扰 ’ 状态 ” 。 如果这还不够的话,我补充一个今天的个人经历吧。我的小 leader 交给的任务,我时时刻刻挂在心上,生怕出一点差错,回来没法交代。去办任务的路上,顺便去取款机取钱(因为她给我留的钱我花光了),一心想着取多少钱,一心想保证完成任务,拿着吐出的钱就跑向了目的地。等到在那回来,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我翻遍了牛仔裤的四个兜(前面 2 个;后面 2 个),突然想起没有抽出银行卡。当时,我就慌了,匆忙跑向取款机,却发现什么都没有。 当时,我一点不淡定,差点趴倒在地上。可怜我的好几千大洋 ……… 你说能一心二用吗? 真的不能! 你说一个人会同时爱两个人吗? 真的不会,我觉得。 从《北爱》上的吴狄就看出来了,她从始至终根本就没放弃过杨幂! 尽管他嘴上死不承认,尽管她一刀刀戳他的心。 切记:用脑要专一,否则有风险! 一心真的不可以二用!
2234 次阅读|5 个评论
业余时间上科网——劝网友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2-5-2 06:06
业余时间上科网, 弄清主次莫虚忙。 工作生活两不误, 饭后茶余上上网。 拾遗补缺多交友, 还可练笔写华章。 增长才识开眼界, 为做智者摄食粮!
个人分类: 友谊|2337 次阅读|10 个评论
长春的花才开啊
热度 12 zhangyuxiu 2012-5-1 21:51
长春的花才开啊
  一路走来,日里梦里想念的的桃花、杏花、樱花等在北京已过了盛花期,很快就要凋榭了。可是在长春,这些花还刚刚开放一部分,多数还处于含苞待放阶段,不由得感叹北京和长春气候差异竟然有这么大。在长春只匆匆呆了两天半,马不停蹄地和家人会面都赚时间不够,根本没想和同学朋友会面,只想悄悄来去,因为时间太短了。但一不小心被大学同学发现了,只能挤出一个宝贵的晚上和一帮家伙吃个饭聚一下。本想和科网博友张三火会个面,叙叙友情,随便让这个中医高手给俺把个脉,可是根本没时间,只能等下次回来了。至于那些想了很久的花,也只能在自家的小区里拍拍,拍的时候还正赶上阴天并刮着大风,真考验俺的水平和能力啊。凑合着看吧,谁让咱来去匆匆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530 次阅读|29 个评论
[转载]你对“时间”真正了解多少
crossludo 2012-5-1 11:50
你对“时间”真正了解多少 —— 人类在时间这一维度的奇异之旅(一) —— 人类在时间这一维度的奇异之旅(二) —— 人类在时间这一维度的奇异之旅(三)
个人分类: 预测科学|2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目前,我不喜欢扯淡?
热度 8 zhangpengju 2012-4-30 21:43
目前,我不喜欢扯淡?
之前,我没有辨别什么是扯淡的能力,却又悲催地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各种扯淡的环境里,因此,度过了很长时间的痛苦生活。 一直到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周围的很多人说的话好像有一点问题,当时我还不知道问题具体出在哪里,直到自己吃了亏,才能够回忆出来,原来那些人对我的指导里面夹杂了很多事先想好的看不出来的鬼把戏,吃一堑长一智,我下定决心要具备辨别这种鬼把戏的能力。于是,我下了很多功夫,先从新闻联播入手,再看新浪娱乐新闻频道,再看《非诚勿扰》,再看美国各种娱乐新闻的发展历史,还有台湾的娱乐频道的运营模式,期间我也来到了科学网博客。到了去年,我对扯淡基本上有了自己看法,在某著名博主的博客上,我看到了一本书《On Bullshit》,发现它的那一刻,绝对不亚于发现一篇与我专业方向相近的一篇PRL,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研读了这本书,并对照科学网博客的一些文章进行了剖析,终于,直至今天,我已经,自认为,具备了辨别什么是扯淡的能力了。 在此,我奉劝一些容易被外界干扰,并影响自己情绪,行动的和我一样的年轻人,一定要下苦功夫锻炼自己辨别扯淡的能力,并能够灵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本来,内心阴暗的我,是不想把这个秘诀分享给大家。但是,作为年轻人,我们始终是以网络屁民的身份出现的,有句话叫做,与其站着做屁民,不如躺着舒舒服服做屁民,安安心心做屁民(本句话是扯淡)。 什么是扯淡的定义:扯淡不是说谎,却是真理最大的敌人。因为说谎的人知道何者为真,却讲的是假话。而扯淡的人既不关心何者为真,也不关心何者为假,只在乎自身利益。这种认为无论事实真相如何都没有差别的态度,就是扯淡的本质。 “扯淡必须有个界限,总有一些事情是不能扯淡的,不能扯淡的事情就不能扯淡。在严肃的问题上进行貌似严肃的扯淡是无比可怕的。”因为,扯淡不仅是反真理的,更严重的是,它还是反价值的。无限制的扯淡,会在无形中消磨人类的价值观,进而解构各种具有价值的理念和事物,最终令社会陷入失序,这正是扯淡的最大危害。 扯淡对社会的危害是潜移默化的。很多不喜欢,不知道扯淡的人长期生活在一个扯淡的环境里,只要意志不是极其坚定,就会被周围的人和环境俘虏,会慢慢变成一个接受扯淡,喜欢扯淡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在这个扯淡的环境里游刃有余,步步高升。但是,扯淡的危害往往是以悲剧结束,扯淡扯到最后,必然会把自己和周围的人扯到泥潭里,不能自拔,也不可自拔,会最终被一种外界的力量摧毁,建立一种新的不扯淡的秩序,但是,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一部分就可以在有生之年安安生生地扯上一辈子。 扯淡对年轻人的误导是直接的。扯淡的人知道孰是孰非,但是从来不会说孰是孰非,总是以一种貌似真理的语言和周围的人周旋,并设计一系列系统的“理论体系”把周围的人收入囊中,扯淡者往往不会关注客观存在的自然科学规律本身,以及社会规律本身的力量,只在乎怎么用扯淡的语言包装真理,征服听众,以达到名利双收,平步青云的目的。 《On Bullshit》的作者进一步论述道,扯淡者的心理负担远比撒谎者要轻。一个撒谎者既要撒谎,对真相或者事实应该有所了解,只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反其道言之;其次,撒谎者为了得逞,需要规划和设计,在一系列的情景中要能够自圆其说,也因此需要不少事实来充当绿叶,扶出红花——那个处在关键点的谎言。除了这类成本之外,撒谎者还得冒险:谎言被拆穿时的尴尬和责罚。因为既与真实对立,谎言就可以是被证伪的。 然而扯淡者却没有这种成本和风险。他不怕被证伪,因为他无意编造谎言,他甚至会调用不少常识、各种通行流行的说辞、伟人哲人的语录、《圣经》、佛经的故事,等等,又有谁有能力、有兴趣、有胆识来挑战那些“大家都认同的真理”呢?他的表白旨在驱使你相信,他和他所陈述的是一致的。你若能够轻信,他的目的就达到了;你如将信将疑,他则部分达到了目的,仍需努力继续扯淡。即便你心中觉得可笑,甚至暗骂“又是一套扯淡”时也无损大雅,毕竟他没有说谎啊。 我真的希望,不喜欢扯淡的人,尤其是,受到了扯淡者直接危害的年轻人,有机会把这本书认真读一下,一定会有所启发的。也希望,喜欢扯淡的人,尤其是,永远不会认错的前辈们,有机会认真把这本书读一下,也一定会有所启发的,功夫更上一层楼! 最后,我提醒大家: 假如有人在不了解电子为何物的时候,突然告诉你说,电子被发现分裂为自旋子和轨道子,你知道么?那么他一定想给你扯一会儿自己多么多么关注科技进展的淡; 中国的几个特色扯淡,已经很难分辨是不是谎言了: 网站:我们是免费的。 电信:我们是亏本的。 老板:我不会忘了你的贡献。 客车司机:准时出发。 商人:大亏本、大出血、大甩卖。 影视明星:我们只是朋友关系。 领导:下面,我简单地讲两句。 面对扯淡,你只有两条路可以选: 1,用于挑战,科学应对,治病救人;这条路已经被证明对待资深扯淡高手杀伤力为零,见到高手,此路避开; 2,以牙还牙,扯来扯去;这条路已经被证明是对付高手的不二法门,但是自己练习扯淡要付出扭曲价值观的代价; 何去何从,还是先学会辨别什么是扯淡再来吧!
4230 次阅读|19 个评论
我生活中那些一心三用的时刻
热度 49 jiangjiping 2012-4-30 08:15
我生活中那些一心三用的时刻 蒋继平 2012 年 4 月 29 日 经常关注我博客的人都知道, 我是一个遭遇双重不幸的人, 身怀残疾和身世贫穷。 在这种背景下, 我为自己今天获得的成就而感到非常自豪。 我为什么能够从这双重不幸中给自己在社会上挣得一席之地, 这是许多网友想知道的真相。今天我就此利用这篇博文来谈谈这里面的“诀窍”。 我唯一可以告许大家的是,我通过对时间的高效利用来弥补我的天生不足。 我知道时间是上帝给与人类的最公平礼物之一, 每个活着的人每时每刻都享受着同样的时间。 但是, 如何利用这个礼物, 却是因人而异。 我非常负责任地说,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我在一些情况下必须做到一心三用。 这有点儿夸张吗?不, 一点儿也不。 现在让我举两个实例。 在 1993 年到 1997 年的五年中, 也就是从女儿出身到她五岁大的这段时间, 我每天下班回到家中就必须一心三用。 这段时间, 太太在上班,要到晚上 9 点以后才能回家; 儿子在上小学, 也学钢琴和小提琴,女儿很小, 我一个人下班要煮饭烧菜洗碗和照顾孩子。 所以,我通常是一只手炒菜, 一只手抱着女儿, 哄她开心, 一边还要监督儿子练钢琴, 小提琴, 或者关心他学校作业的事。 有一次, 一位在当地教会认识的韩国姐妹来我家串门发通知, 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 没有工作, 在当地教会做一些义工。 当她看到我一手抱着女儿, 一手在炒菜,还在给儿子说教, 她待了一会儿, 然后走过来, 从我手里抱走女儿。 当我抄完菜, 从她手里接过女儿的时候, 她眼泪汪汪地对我说:“ You are the best man in the world (您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男人)。 我当时大吃一惊, 问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她说我不但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做得很出色, 而且还很顾家。 在她的心目中,有工作又顾家的男人就是好男人。 后来我才知道, 他的丈夫是一位白人,也是一个名牌大学的博士, 但是没有找到专业方面的工作, 在当地教会做一些事, 很少做家务事。 话说回来,在这五年中, 即使吃好晚饭, 我也必须一心三用。 有的时候, 一面为女儿换尿布, 洗澡, 一边关照儿子, 还要思考明天的科学实验的一些细节。 这段时间, 我没有机会看电视, 不上电脑, 从五点半回到家中, 准备晚饭, 洗碗, 照顾儿子女儿, 坚持至少半个小时的体育锻炼,主要是健身运动(家里有一套健身器材); 或者陪儿子练乒乓球(家里有乒乓球室)。 我本来从公司回家通常就是浑身汗淋淋的,可是,我一直要等到儿子女儿都上床睡觉了,才能自己洗澡。 那时我是 39-44 岁的年纪。 再来说最近的一段时期。 我总是在下班后一边和太太一起做晚饭, 一边锻炼身体, 还要在脑子里写博客。 在吃晚饭时, 一边吃饭, 一边听太太说话, 一边在脑子里写博客, 或者思考明天的实验细节。 当然, 这样一心三用必然导致不专心的后果。 所以,太太经常会抱怨我与她交谈时心不在焉。我总是跟她开玩笑说,凡是大科学家都是如此, 比如说, 牛顿和爱因斯坦。 同样的时间, 有的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有的人在电脑前玩游戏, 有的人在牌桌上打牌, 有的人在麻将台上玩麻将,有的人在酒台上划拳,各自的所得就大不一样。 在工作中, 我更是把时间看得比生命还贵重。 出差的时间总是安排得非常紧凑, 从来不会浪费时间 (没有办法, 要争取尽量早一点回家照顾孩子)。 鉴于这种对时间的高度珍惜, 我到目前为此, 已经开过世界上大部分品牌的汽车(至少 30 多种不同型号和年份的汽车),乘过世界上几乎各种型号的民用客机, 环绕地球很多次,在中美两国的大部分土地上留下了密密的足印和汗点。 当然, 实事求是地说, 人毕竟是人,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我这样做, 对自己的健康是一种挑战, 是一种极端的做法,也可以说, 是万不得已的事。 所以,我总觉得好像有灯枯油尽的味道。 因而,内心中有一种随时可能倒在地上的意识。不过,即使真的发生了,我也不会后悔的。 原因很简单, 我的生命由于对时间的高效利用, 实际上已经加倍了。 试想, 世界上有多少人一辈子能够开上大部分品牌的汽车,能够乘上几乎所有型号的民用客机, 在中美两个大国的大部分土地上留下足印(中国 13 个省和三个直辖市, 美国 35 个州和一个特区), 还到过墨西哥 (三个州), 加拿大(两个省), 法国和德国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596 次阅读|98 个评论
TYF-指点
xiaoxinghe 2012-4-29 17:30
个人分类: 谱分析|0 个评论
时间在休眠
lzxun123 2012-4-28 02:25
时间在休眠
我曾经不止一次看到时间在休眠,躺在那里一动不动;或者在搞腐败,对有人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不然的话,下面的现象怎么理解呢? 二十八岁的她, 即便一身职业装 仍然如初中生那般含苞欲放; 四十六岁的她, 就是披挂地摊装 依然像高中生那样鲜艳欲滴!
个人分类: 随笔|1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热度 3 zhangyuqingzyq 2012-4-27 19:45
有一群人,他们积极自律,每天按计划行事,有条不紊;他们不张扬,把自己当成最卑微的小草,等待着人生开出花朵的那天。 他们早晨5点多起来健身,你在睡觉;7点开始享受丰盛的早餐,蛋白质维生素淀粉粗纤维样样俱全,为新的一天起了一个好头,当他们收拾妥当准备开始一整天的工作时,你还在睡觉; 他们用上午的高效时间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甚至发现的新的商机,发现了有可能给人生带来改观的机遇,当午餐时间临近,他们伸了伸腰,准备稍作休息,此时你终于起床。 他们的午餐不铺张浪费,却营养全面,他们有选择的进食,因为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你也在起床之后但觉到了饿意,你早早的洗了把脸,甚至连牙都没刷,打开冰箱,拿出了昨晚跟朋友high过之后带回来的薯条以及可乐; 午睡之后,他们重新积极的投入工作,而你也终于吃饱喝足,坐在了电脑前。是的,你的一天开始了。 晚上回到家里,他们也打开了电脑,也许是为了完成白天没来得及做完的工作,也许是因为前两天刚报了一个网络课堂,此时你还沉浸在dota中,你发的贴子还不够有人气,你发现空老师又更新微薄了,电视剧里男女猪脚还没有最后在一起,作恶多端的女二号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应。 终 于,22点到了,他们停下了工作,或许去满满的书架上拿下了一本书,或许拿起了自己心爱的乐器打算练练手,或许已经上床睡觉。当然,睡之前他们会想一想, 自己在这一天都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教训。最后,他们又重新提醒了一下自己那个埋在内心深处的梦想,然后满意的睡去了。 此时的你还在等待升级,还在顶贴子,还在刷微薄,还在为了男一号女一号哭哭啼啼,你的一天才刚刚开始精彩。后半夜,你隐约感到了困意,依依不舍的关掉了电脑,身上已经很臭,你却懒得去洗一个澡。你走向了乱糟糟的床,钻进了肮脏的被窝,掏出了手机——是的,爪机党伤不起。 你隐约知道自己的身边有那么一群“他们”,可是你却没有办法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他们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你和“他/她”终于浪漫的相见了—— 他 /她是老总,你是普通的打工仔;他/她是主任,你是弱爆了的小职员;他/她游历各国,念着你想念的大学,拍着你想拍的照片,过着你想过的生活,他/她各种 恣意的小清新,而你,是的,我知道你恨小清新,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事实已经如此,你就是那个电脑荧光照射下的SB。 如果你再不改变的话 !就完蛋了!!
3594 次阅读|8 个评论
The value of time 时间的价值
whm669 2012-4-27 16:37
Whenaskedabouttime,themajorityofpeople think thattimeisthemost valuablethingintheworld.Ifwehaveplentyoftime,wecanturnalot ofideasintoreality.Nevertheless,withouttime,wecandonothingeven ifwehaveathousandbetterideas. Inrecentyears,therearegreatchangesinpeople'slife.Foodandclothes arenotanylongerthekeyproblemconcerned.Mostfamilieshavemoved intoflatswith200m 2 orso,andfamilycarsarebecominggeneraltraffic tools.AllthesechangesspentChinesepeopleabout30years,andmany scientistsspentevenalltheirlivesonresearchwork.So,wealthis valuable,buttimeismorevaluablethanwealth. Inordertoturnourcountryintoawealthierandstrongeroneinthe future,andguaranteethecominggenerationlivemorehappily,wemust cherishthepresenttime,anddoourutmosttostepintoabetterperiod. Wearefacingmanyproblems,suchasenergy,environment,safetyandthe qualityoflifeetc,whicharegoingtocostmuchtime.Timemeans productstoworkers,harveststofarmers,lifetodoctors,profitto businessmen,knowledge,intelligenceandabilitiestochildren.So, everyonemustnotwasteanytime.Wecandefinitelygetsomethingifwe havespent time in doing something. Asthesayinggoes,timeisgold,butit'sdifficultforyoutogettime withgold.Timeislimitedforeachperson.Let'senjoyourtime,anddo ourbesttomaketheworldbetter. 说起时间,大多数人认为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时间, 我们可以把很多理想变成现实。但是,如果没有时间,即使我们有一千种更好的想法, 也一事无成。 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吃穿不再是人们关心的首要问题,很多 家庭已经迁居200平米左右的套房,家庭汽车也日渐成为主要交通工具。所有这些变化 花费了中国人民约30年时间,很多科学家甚至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做研究工作。所以, 财富是宝贵的,时间比财富更珍贵。 为了把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富强,为了确保下一代生活得更加幸福,我们必须珍惜 当前的时间,尽力迈进更好阶段。我们面前还有很多问题,例如,能源 问题 ,环境 问 题 ,安全和生活质量问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时间对于工人来 说就是产品,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丰收,对于医生来说就是生命,对于商人来说就是利 润,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知识、才智和能力。所以,人人都不能浪费时间,只要我们 付出时间去做一些事情,我们总会有收获的。 俗话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让我们好好享用我们的时间,尽量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个人分类: 观点|2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的科研工作者都起多早?
热度 8 JRoy 2012-4-27 08:48
以下做个小有意思的趣味调查 --- 经常上科学网的科研工作者都几点进办公室上网的? 首先声明:逻辑比较牵强,数据也不太准,方法也有待商榷,所以结果也就不是很可靠 。但是可以作参考玩哈,我相信,科学网的编辑手头会有更全面的数据,是否可以(整理)分享出来呐?比如,科学网的用户登录IP分布,登录时间(甚至可以调查各个IP去的登录时间),登录时长乃至用户习惯等等,也可以以博文为对象,看都是什么地方发的?精选的呐...等等,我个人觉得这很有‘科学’意义嘛,当然可以除去牵扯商业利益或机密的数据。 调查分析主要基于三个递进的假设(每个假设本身就很牵强,但是数据还是有点意思的): 1:北京时间7:00到9:00上科学网主要是来自中国大陆。这个是对应‘早起假设’(这个时间欧洲属于后半夜,美国是晚上。海外用户毕竟数量稍微少点,这两个点也容易忙别的而不是上科学网,牵强) 2:他们进教研室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科学网(这只能是部分人的习惯,牵强。但是如果这部分人的比例稳定,也能说明问题)。 3:上科学网博客的一般都会点击第一个置顶的博文,尤其是其关于论文趣闻之类的更容易吸引人(个人觉得)。同上一个假设,更准确的说点击第一个置顶博文的人其比例比较稳定就可以了。本调查数据基于今日的置顶博文: 一篇超级大牛的超级自引文献 。 调查方法: 粗略的基于计算机右下角的时间显示,大约刚进正5分钟时刻几秒内刷新一下博文看其点击查看数目,结果也以5为单位四舍五入。数据绝对没有进行改动,一次记录 。事实上,我现在是边写这些文字边和家人聊天边抄写下面的数据(毕竟五分钟抄写一次还是很简单的),我的统计应该算是客观的,因为我并不想事先证明某个东西,我也想知道数据如何变动? 调查数据如下: 北京时间 7:00 点击量: 3300左右. (我记得我晚上在教研室上的时候大约是国内的凌晨左右,那时候的点击量2250左右) 7:20 点击量: 3400左右 7:30点击量: 3480 + 40/5分钟 7:35 点击量: 3520+ 60 7:40 点击量: 3580左右 + 70 7:45 点击量: 3650左右 + 70 7:50 点击量: 3720 + 95 7:55 点击量: 3815+ 105 8:00 点击量: 3920 + 120 8:05 点击量: 4040+ 150 8:10 点击量: 4190 +150 8:15 点击量: 4340+160 8:20 点击量: 4500 + 175 8:25 点击量: 4675 + 200 8:30 点击量:4870+ 200 8:35 点击量: 5070 + 210 8:40 点击量: 5280 + 215 8:45 点击量:5495 .......... 19:35 点击量:11420 实在不好意思,london时间都晚上1:40多了,扛不住了。希望看到博文的同志,能够主动顶起。在后面的留言中,记录一下我刚刚说的那篇博文被点击查看的次数(当然了这样会干扰数据,只一个同志继续是最好的),链接: 一篇超级大牛的超级自引文献 。没办法,我实在扛不住了,要睡觉了... 明个有时间,可以把数据画出一张波动图来。我主要想看看, 点击波动的波峰出现在几点? 甚至有几个 ? 是不是可以作为科学网的科研工作者进教研室上网比较集中的时间段的一个小侧面数据呐... 有点牵强,但也有点意思 多谢,早安 补充: 不好意思,昨晚扛不住睡觉啦数据缺失,没有达到预先的效果,今早上我来教研室都很晚。到了都london时间12:30啦。哈哈..... 唯一能看出来的,就是7:30之后至8:45,科学网登录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什么时候是最高峰呐?貌似最关键的这点还没等到,应该在9:00多? 反正,我打小是早上起不来那号,高中天天迟到。大学尽量不选早上的课,到了研究生基本上能10点到教研室就不错啦,而现在在国外,能11点就不错啦。哎.........
个人分类: 科技动态|3925 次阅读|16 个评论
看博文,AN先看人,再看题目,内容一扫而过
热度 14 liuli66 2012-4-27 08:36
AN是这样的。 看哪些人?看核心层的好友,比如cao daxia, xuekuan, yuxiu,guhun等。 为了节省时间,博文内容一扫而过,所以,您别怪AN没有认真读您的博文。 现在博文的排列顺序为: ID 题目 作者 点击 评论 日期 是否可以改为?: 作者 题目 ID 点击 评论 日期
个人分类: 杂感|851 次阅读|28 个评论
谈一下我们的世界
热度 1 Liuhengtao 2012-4-27 00:15
世界实质来说就是能量的世界,宇宙或者说自然都不过是能量的代名词,混肴视听而已。能量一变化,电就会生成光,磁就会生成光。空间,时间,对能量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可以说成没有任何影响,能量高的位置空间被压缩,浓密;能量低的位置空间却被伸展,稀疏。时间,又是如何?对能量来说,时间真正是没有改变它神麽,它还是流动着,它的流动与时间无关,只是每一刻的流动内容可能不同,形式多样,但总能量却一直守恒。总有的开端世界以单一的形式能存在。 面对这些,我们人类太渺小了,以致我曾有一刻一思考宇宙就消极,就悲观,因为我一直狭隘地认为人毕竟有主观能动性,有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能力,思想过后,才晓得人类的一切都本为自然,生为自然之子,死为自然之躯,所以我有些不安,不安于人信念自己的无穷力量却只是自然的九牛一毛,又过一段时间的领悟与师兄的探讨,探结到人的一切作为,一切符合自然规律而获得进步及所要达成的科学真理,例人类的一切文明,对大脑、宇宙存在方式进行的揭秘等等,不论其对人类多麽伟大,只要不违约大自然的小环境 — 地球,自然是乐意以人这个自然的手段来解释她自己,解剖她自己,毕竟人的自然形式较高于目前知道的其它智慧生物,这也推动她自己更完善。(我不知道用“完善”之词是否达意,就此混浊) 去除我们个人的狭隘意识性,主观性偏见而言,我么每个人不也是一个能量体吗?每个人的能量形式、内容都有差异,更别说万物的存在,统一于能。人啊!能量的载体,却又能运用能量,这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进化给人类的武器 --- 大脑,这是一个伟大的自然礼物。面对大自然的奖赏,人只有了解大自然的“心”,才有可能达成双赢。一走进人类的社会,我又愚蠢地乐观起来了。
个人分类: 人生|3308 次阅读|2 个评论
揭露毒胶囊与“专家”的关系只是时间问题
热度 4 xupeiyang 2012-4-26 13:05
有的胶囊专家耐不住了 院士拥有很多医药专利,不知道是不是还在生产,抑或属于胶囊制剂? 揭露毒胶囊与“专家”的关系只是时间问题 产业链 专家链 昨天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最高检渎职侵权检察厅有关负责人已带领两个工作组分赴河北、浙江等地,听取当地“问题胶囊”事件蔓延和发展情况,并与当地检察机关共同介入事件调查, 开展深挖事件背后执法监管人员渎职等职务犯罪工作。 目前,河北、浙江、江西、山东等省检察机关已迅速行动,采取有力措施介入事件的调查工作。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776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NASA测试地震警报系统 预警时间比以往缩短10倍
杨学祥 2012-4-25 13:06
NASA测试地震警报系统 预警时间比以往缩短10倍 2012-04-25 10:23:51 来源: 网易探索  核心提示:日前,美国宇航局和一个名为“READI网络”的大学联盟开始测试一个基于全球定位系统卫星数据的地震警报系统。据《自然》杂志网站报道,相关科学家指出,该系统能够帮助日本政府将发布精确地震预警的时间比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和海啸时发布警报信息的时间缩短10倍。 地震波的痕迹记录了地震的震级——卫星能够更快、更精确地得出这些数据。 图片来源:F. FLORIN/AFP/GETTY IMAGES 日前,美国宇航局(NASA)和一个名为“READI网络”的大学联盟开始测试一个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数据的地震警报系统。据《自然》杂志网站报道,相关科学家指出,该系统能够帮助日本政府将发布精确地震预警的时间比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和海啸时发布警报信息的时间缩短10倍。 目前,该系统正在被美国西北太平洋大地测量阵列(Pacific Northwest Geodetic Array)测试使用:数以百计的GPS接收器沿着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之间的北美海岸放置。传感器会提供附近或离岸区域地震断层导致的地层移动的实时测量结果。 上周,中央华盛顿大学地质测量师Tim Melbourne和一批科学家参加了在圣地亚哥举行的美国地震学会的一个会议,会上Melbourne指出,卡斯卡底古陆俯冲带是关注的重点,这可能是一个9级地震断层。 上世纪80年代末期,GPS接收器就被用于研究板块构造学,并且在本世纪早期得到升级,升级后的GPS能够给地质测量师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以作为传统地震台阵的补充。 新的地震警报系统安装后,当地震波从危险的断层地区朝人口居住区移动时会首先撞击传感器,并引发预警信息。这将给政府相关人员几秒钟的时间接收冲击波警报信号,并帮助他们找到震中的位置。 “数据在十分之一秒内就能够传到实验室,”Melbourne说,“这样,我们能在半秒钟内很好地估算出确切位置。” 对于地震预测的精确度来说,传统的地震检波器也能提供相似的信息。例如,4月13日,一个震级约为3.5的小地震发生在美国Aromas附近。“我在伯克利的台式电脑上也收到了25秒钟的警报。”加利福尼亚大学地震学实验室主任Richard Allen说。 但是,地震检波器也有局限性。“它们能够成功辨别出2、3、4、6级地震,”Melbourne说,“但是,却很难区分出8~9级地震。”有部分原因是,在大地震中地面晃动比较久,但是程度区别可能不是非常显著。 GPS就不会遇到相关问题,因为它能够直接测量地层的移动情况。“如果地面突然倾斜几米,这毫无疑问是发生了一起重大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学家Susan Hough说。 并且,Melbourne和Allen利用日本地震为例证进行了研究。2011年3月,日本官员利用地震检波器数据在探知到有重大事件发生的8秒钟内发布了地震警报。“但是,当时他们认为地震只有7.1级。”Allen提到。在2分钟之后,他们将估计震级调整至8.1级,但是,20分钟后,才最终得到确切结果——9级。 另外,地震引起的海啸在震后的30分钟内就袭击了日本沿岸地区,由于日本政府低估了地震的级数以及海浪的大小,因此日本公众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以抵御海啸的侵袭。 而Melbourne使用自己的方法计算来自GPS的关于日本地震的即时数据,在2分钟内就得出精确的地震级别。这很难说是否能够拯救更多的生命,“但是,我相信如果他们(日本政府)能在2分钟之内了解震级,一切将会变得不同。”Melbourne说。美国西北大学地球物理学家Seth Stein补充道,如果日本警报系统能更好地运作,将会挽救很多人的生命。“由于对地震级数估计不够,很多人没有疏散或是疏散的距离不够。”他说。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GPS是一个好的预警系统,其中主要反对意见集中在一个小故障就可能导致GPS发出错误的地震警报。(来源:《中国科学报》,编译:唐凤)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责任编辑:NN017 http://discovery.163.com/12/0425/10/7VU9C2JK000125LI.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2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研&工作,那个更易?
热度 2 lieyingyihao 2012-4-25 12:09
好久没有写博文了,不知为什么,总感觉时间不够用的,干这个没有时间,干那个没有时间,不知时间都跑到哪里去了,哎!最近还要赶论文,赶就赶吧,关键是自己还一点也不懂,怎么赶啊!科研真是不容易啊!!每每遇到困难我总是在想:到底是工作轻松还是读研轻松?我现在觉得读研比工作累是不是仅仅是个“围城”效应而已呢?想不明白,反正自己感叹读研不易,工作的同学哭诉工作的艰辛,都是互相羡慕,哎!这个问题可以还要持续很久啊!
2421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的愿望
tengyi1960 2012-4-20 14:45
我的愿望
按时间、按点击、按回复排序整理或浏览。 谁支持?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1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空间与时间
热度 3 uranus2008 2012-4-17 11:39
全文下载 空间与时间 殷 业 上海师范大学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上海 200234 摘 要 :“马赫定律”是在 2010 年 11 月发表的文献 中提出的,它解决了马赫原理和广义相对论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问题,并由此获得了一个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适用条件。本文就与马赫定律相关的一些未阐明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读者能对该定律有更深入的认识。文中说明了马赫定律的由来,马赫定律和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的关系,并讨论了时钟变慢效应的本质。 关键词 :相对论;马赫原理;马赫定律;惯性;惯性力;绝对惯性系;真实参照系 中图分类号 : O412 文献标识码 : A The Supplemental Explanation of Mach’s Law YIN Y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P.R.China Abstract : Mach's Law is proposed in the reference published in November 2010, which solves the long-standing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ch Principle and the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 and thus obtained an applicable condition for Einstein's theory of relativity. This paper clarifies some issues related to Mach's Law to help readers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Law.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origin of the Mach's La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h's Law and the gravitational field equation of general relativity, and discusses the slow down effect of clock. Keywords : Relativity, Mach’s Principle, Mach’s Law, Inertia, Inertia Force, Absolute Inertial, Frame, Real Frame of Reference
个人分类: 相对论|499 次阅读|3 个评论
相对论的疑问
热度 2 wangyong77 2012-4-7 21:04
相对论的疑问 相对论一直有人反对,我的个人看法是从直观的角度,相对论是违背直观的,它的问题在其假设上。 那么,既然违背直观的东西,就需要有非常的证据。 注意到,证据应该抛开错觉和误解, 如果我们从物质的发光的角度去看这个物质,可能即使相对论的假设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从光的观测上可能相对论依然是正确的。 假设观察者以光速远离某个物体,那么这个物体发出的光线来观测这个物体,我们会以为这个物体是静止的,如果我们超过光速远离这个物体,我们看到的物体是倒流的,时间似乎是倒退的。 但是,实际上这个只是一个错觉,而且并不违背因果。因为看到光线倒流,必然是在事件发生以后。 我对于相对论只是知道一点皮毛。以前有时候忽然产生这样的疑问,也不知道对错,也没有时间去核实这个问题,所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不过这个事情告诉我们,有时候所谓的“讲道理”和“摆事实”这两种论证方式都是不太可靠的。
个人分类: 我的想法公开与共享|3730 次阅读|6 个评论
这可能吗?请帮助考虑,设计
热度 4 zhangxw 2012-4-6 21:06
这可能吗?请帮助考虑,设计 张学文 ,2012.4.6 设有某地 ( 如北京 ) 某 1 年(非闰年, 365 天)的每天间隔 1 小时的温度资料。既有 365*24=8760 个数据。 我打算在一张纸(布)上(不计纸的大小)把这些一一数据摆开(写上,自然与其他数据以空白分开),并且让 l 让相邻的每小时的温度数据,位置相邻。如 10 时温度写在 9 时温度旁。注意,第 24 小时的数据需要与第 2 天第 1 小时的数据靠近 l 让 12 月 31 日的数据与 1 月 1 日的对应(如它们的上午 8 时的温度)数据也相邻。 问是否存在这种数据排列方法,如果存在,这个排列方法是什么?
个人分类: 气候学|3077 次阅读|13 个评论
随笔之二十五:《德先》“万般当德先”
uvard 2012-4-2 20:01
德先 人生多变迁, 时处有顺难; 君盼久福安, 万般当德先。 --鲍毅
个人分类: 随笔小记|18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学习,在乎时间,但效率更应该是第一位
热度 25 zhaoming159 2012-3-19 02:06
最近, 中国农大拟把研究生的学制统一改成两年,在科学网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 有人支持两年,有人支持三年,各有各的说法,但是我注意到科学网的主页上有一个: ” 你认为硕士研究生学制几年合适? ” 的投票。我观察了几天,赞同两年制和三年制的人一直不相上下,但是支持弹性制的人一直都是最多的。 其实我很早之前就想与大家讨论一下研究生应该怎样度过他有限的学习生涯的。 我觉得研究生的学习期间,效率比时间更重要。所以我们当然要支持弹性制! 接下来,就来说道说道。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曾经在梅园(中国农大的西校区)呆过三四周,我当时报考的专业那时候就已经是两年制了。老师一见面就跟我说,我们这是不允许做与课题以外的其他事的比如考外语、兼职等都不允许。 什么感觉?你就认认真真帮我做事,不许想别的,不许干别的,两年之后走人——但是我是来接受科研操作训练还有科研思维培养的呀...... 诚如 陈儒军老师 及其他博主所说的那样,在中国研究生推行两年制,确实是照搬美国,没有充分考虑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比如本科教育的粗糙和应试教育下的死记硬背——没有打下较好的科研基础;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学习英语和政治等;很多实验室也很难达到 王修慧老师 的实验室那样的培养学生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如果要推行其合理性还有待商榷。 但由于各个专业不同,就业所面向的对象也有所差别,所以也不能全盘否定两年制。比如说那些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在校学习两年就已经足够了,第三年本来就在实习或者工作了;即使是基础科研,有的学生,特别是兴趣浓厚又有独立思维的同学,(可能是由于受父母的教育和见识的影响,而且这种情况以后会越来越多)大二、大三就来到实验室开始接受科研训练,肯定可以更早地完成硕士学业,三年确实有点长(我们实验室就有很多这样的学生,早几天还碰到一个大二的小姑娘,大一下学期就来实验了。她说她高中就决定以后要做细胞凋亡了)。 但是可以肯定是像中国农大的这种做法,直接大一统、一刀切地把全校所有的专业都改成两年制,很大情况下是不合理的。 如果一直这样讨论下去,两年制、三年制哪个更好。好像都各有优势又都存在不少问题,最终也只能不了了之。 原因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效率。 研究生生活无论时间多长,两年还是三年,都应该是高效而适度紧张的。但是据我所知,在我们广大的研究生群体中因为自己的不自觉,也因为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松散和不到位,每天在实验室里游走于 QQ 和个大社交网络,看视频、打游戏的,整日“放羊”无所事事的人大有人在。 之前,我们邀请了一个 Cornell 的“师伯”来实验室访问。一天晚上我陪他吃饭的时候,我们聊到了为什么现在国内的硬件条件一点都不比外国差却出不了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性工作的问题。他说了一句让我很无语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研究生培养的最大问题。 他说他刚进我们自习室的时候,一开始还以为是个网吧 。(师伯就是敢说真话 )在他们那里上网、打游戏、看视频简直是不可想象的,除非你不想干了,每天工作的时间绝对保持 100% 的专注。 其实效率真的很重要,像欧洲的很多国家,每天工作的时间很短,而就那么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还要喝个上午茶、下午茶的——非常的有讲究。但是人家经常就时不时地能冒出一个改变很多人思维的原创性工作。 造成我们这种效率底下的原因有很 多,体制的、个人的、其实我觉得也有老师的原因—— 缺乏引导。 有的老师会抱怨说,很多学生其实都只是想混个毕业证,考研的目的也不是很纯粹;动机并不是为了学术和科研云云。我觉得这样想是不合适的,至少单方面的这样认为是不公平也是不负责任的。没有一个人会白白的花费自己的几年青春过来偷懒,急功近利的人更不会这么傻。绝对不可否认他们的动机或多或少还是比较正当的。 我之前跟我导师也谈到过这个问题,他给我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我跟大家分享一下: 他说,学生只要基础一般、勤奋一点就都是好学生。因为他们毕竟是求学阶段,思维和想法都还不成熟,到了我们实验室还存在一个引导的过程。即使有的学生刚开始对科研和学术不感兴趣,那是因为他/她还没有入门,不知道其中的奥妙,如果引导得好可能就会让他/她慢慢的感兴趣,越来越喜欢(其实这就是 王修慧老师 所说的平台很重要)。同时,有的学生可能一开始对科研表现的很渴望、很积极,也有可能是一时头脑发热,也许他/她哪一天就累了,坚持不下去了。所以这种学生也不能忽视去引导,让他/她保持一种理性的热情,发现让自己更沉得下心坚持下去的理由,才能越走越远。总之,无论是哪一种学生,都应该负责任地去引导他 / 她,在让他/她知道了很多情况之后,自己做出一个理性的抉择,这才是研究生教育的目的。 综合以上原因,我觉得我们如果要进行研究生体制改革就应该推行弹性制。 1. 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开始确立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弹性制——更注重于人的差异为基础的考量,促进个人的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是因材施技的原则的确立。高等教育,因为人越来越少、越来越精,所以应该要加入更多的这种考量。 2. 弹性制,能让老师们获得更多的自主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从行政领导那里抢过来的。这种变化是进步的。像耶鲁大学就是教授治校原则,他们培养了世界上最好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包括博士)。 但是我们也要在这里引入一种制衡机制。 小沈阳说得好,林子大了有许多的鸟。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会只是为了把学生培养得更好。他可以缩短你的年限,更可以找到原因延长你的毕业年限,让你帮他多做点事。并不是说一定会有这种老师,只是政策层面的东西就要要考虑得更周全,感情上和事实上,谁都不愿意出现这种不愉快的情况。 3. 政策层面就应该考虑更多的情况——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教育就是让每个人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充分发挥其所长,立足于社会。 所以在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情况下——弹性制,既可以照顾到更多的情况,又能促使人发现和实现的价值——应当要支持和赞同弹性制。 其实我说了这么多,也是白说。这种体制的改革,只有博导们才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决定权吧! 至于我小硕们最保险的做法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提高效率、抓紧时间。——至少,无论怎么看起来总不会是坏事吧! 看了我写的这么多废话,最后,改动一句“雷锋同志”的名言,然后再贴一首诗,稍微提升一下我啰嗦的说辞,好让读者诸君,也感觉到不虚此行呀 。我觉得恰到好处、不可错过: 研究生的学年是有限的,可是,提高效率可以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高效学习和科研之中去。 如此,当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不会留下如此遗憾: 当我老了, 龙钟缓行, 回到我年轻时去过的地方, 当时的景象仿佛就在昨天。 我卷起衣袖, 叉腰长叹, 对年轻时的我说, 当时你为什么不认真对待, 你应该做的事?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12457 次阅读|75 个评论
对于时间的把握
snowdeer 2012-3-11 14:04
近几年发现自己身上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合理利用好时间,可以说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希望能够通过前一天制定安排,用任务式的方法解决。
个人分类: 体会|2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中医养生钟”谈中医现代化的道路
热度 1 tingyy 2012-3-8 20:52
从“中医养生钟”谈中医现代化的道路
最近网上流行一个非常现代化的中医时钟(见下图和附件)。据说这个漂亮的中医时钟可以用来指导人们按照每 日十二经络的运行来养生的。所以又称为 “中医养生钟”。 根据中医子午流学说 每日的十二时辰与人体的十二条经脉联系在一起,而这些经脉又和人体的五脏六腑相配。所以按照这个规律来指导人们一天的生活节奏有利于身体的活动与宇宙(主要是太阳)的运动相协调,将会对身体的健康有益。详细的说明可以参考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ca1b670100iazj.html 中医的这些医理已经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但是在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道路上遇见了很多问题。上面介绍的 “中医养生钟”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中医养生钟”的制作人看到 十二经络养生与每日的十二时辰有关,于是很自然就联系到当今我们日常生活所使用的时钟(具体来说就是北京时间)。于是制作了这个按照北京时间运行的 中医养生钟。但是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经络运行的 十二时辰就是北京时间吗? 中医的一个基本的思想就是人体的运行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与 经络运行相关的 十二时辰是指人体运行的环境下太阳的运行时间规律。我们知道古代对这个时辰的测定主要就是依靠当地太阳光的变化(用日晷的指针阴影变化来测定)。而现代的北京时间是一个一年四季不变的规律时间,而且整个中国地区都统一在这个标准时间之下。北京时间的发布和实行是为了满足现代社会运行的需要。在广大的北京时间实行地区实际上存在着多达 5 到 6 个小时的时辰差异,而且各地在不同的季节也有好几个小时的时辰差异。所以简单地用北京时间来代替 经络运行相关的 十二时辰是有极大的误差的。 从“中医养生钟”的推出与流行,我们看到在中医现代化的过程中,有一些人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术语简单地“改造”中医。用机械的,简单的观念来解释中医经典对人体运行规律的描述。这样的一些不正确的做法不仅不能使中医现代化,而且往往会歪曲中医的正确医理思想,产生负面的作用。 中医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应该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各种科学设备和手段,科学理论和思想、方法),吸收中医医学的正确思想、医理和医药技术,发展出与现代科学同步的现代中医学。简单地说应该是在中医的正确医理的指导下,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中医研究,而不是局限于“研究中医是否正确”。 “ 中医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医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对现代新思想、新技术、新成果的吸收和应用的过程。” “中医现代化是为了自身理论与临床水平的提高,为了中医的服务更加适合于现代,而绝不是中医对西医的简单模仿,也不是把中医“打”碎了,纳人西医的体系。传统具有它所在时代的现代性,而现代中也包含着传统。” (《第三只眼看中医》,毛嘉陵编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中医养生钟 中医养生时钟.exe
个人分类: 中医和养生健康|474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篇审稿长达11年的文章
热度 10 myselfyu 2012-2-27 19:01
一篇审稿长达11年的文章
如果说施一公发表在 Cell research 上的文章 Crystal structure and biochemical analyses reveal Beclin 1 as a novel membrane binding protein 文章 “ 审稿时间 ” 短的话( Received 13 January 2012; Revised 16 January 2012; Accepted 17 January 2012 ),那么下面这篇文章从投稿到发表恐怕会熬煞人。有人开玩笑说:“这就是研究正为什么不能正常毕业的原因之一” 一篇由国立新加坡大学数学学院的 Helmer Aslaksen 以及其合作者发表在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 上的文章 Generators of matrix algebras in dimension 2 and 3 在 1995 时就投稿直到 2006 年才被杂志接受。其中审稿过程长达 11 年,恐怕是世界上审稿时间最长的文章了吧。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是时效性较强的领域的文章恐怕早已过时或被被人抢先发表而前功尽弃。 由于好奇,我向该文章的作者打听缘由。该作者表示在审稿过程中该篇文章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彻彻底底地重写了两遍。(笔者:学术精神着实可嘉)作者表示,刚开始一段时间是由于编辑没有及时收到审稿人的反馈意见,后来是因为编辑收到评审意见后没有及时反馈给文章作者,再后来是因为作者因为电子邮件过滤器的原因而将审稿意见过滤掉。但是详细的过程作者没有说明,并表示文章的延误主要因为自己原因。但是 11 年的时间确实不是短暂的一两年,这篇文章恐怕可以申请吉尼斯记录了。还有能比这更长的么??
个人分类: 学习生活|10145 次阅读|15 个评论
等待
lvscien 2012-2-24 23:02
刚才去楼下理发,没想到这么晚了还要等一个半人的时间。心中一下子就涌起一股不耐烦的情绪,就想转身走,一会儿晚些人少了再来,但转念一想,刚出正月,万一一会儿回来还是要等岂不就背了。于是耐心坐下来等待。 趁这段时间远离电脑、远离网络,远离医院内外的种种,似乎进入一个绝缘空间。难得有时间与空间梳理下自己的心思,这些年是越来越浮躁了。虽然我从来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但人越长大,纷繁的事务越来越多,需要顾虑的也越多,担当越多,犯的错误也越多,需要承担的责任也越多。但与之相反,思考的空间却越来越少。于是人像被卷进一个巨大的漩涡里一样,越是盲目挣扎,陷的也越深。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国人们曾经被灌输的一整套价值观在这光怪陆离的21世纪被迅速扭曲。人的欲望也被无限的放大,各种各样的道德底线不断的被突破。做为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我们如何能完全免俗? 从小学,就有人教育,一定要好好学习,上一个好初中。上了初中,所有身边的人都在教育,一定要上xx中学,而且万一分数不够,差xx分要交6000,差xx分要交4万。当年的6000绝对是个大数目,4万在我们那个小城市,在我眼中几乎是天文数字。在战战兢兢中,总算以不错的成绩上了xx中学。可是翘翘尾巴的喜悦还来不及过四分之一个学期,便迅速被每月一考的节奏无情扑灭了。于是乎,那惨烈的高中生活又变成为了一个更伟大的理想而奋斗:xx大学。 不管怎样,总算熬过了残酷的高中,到了填报志愿时,却发现那满篇的专业,每个都说的五光十色,充满诱惑,但细细想来,这个学起来也无聊,那个学起来也枯燥。反正考的也不好,也没什么主意,学医也不是那么令人生厌的专业,也满足下父母的要求吧。 享受漫无目的的几年校园生活后,又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又要为新的目标奋斗:实习、工作,工作后又要考试、文章、晋升、文章、课题、实验、教学、临床工作,无尽的值班,无尽的加班,无尽的出差,无尽的读文献,无尽的写写写。 难道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场游戏,不断的机械打怪、升级、过关,一轮又一轮循环,就这样慢慢老去?就像一个无聊的程序,老老实实的运行,时不时会有人超负荷死个机再重新启动新一轮循环? 慢慢的才醒悟,人生其实可以很精彩,每一分钟都有它的美丽。那些奋斗过的日子,那些读过的书,那些做过的事,并不会因为结果的苦涩而失色。虽然高中倍受束缚,有时做梦回忆起来都心有余悸,但也让我用另一种方式认识了自己,而且也确实学到了一些东西;虽然患者病情重,会一下子增加很多压力与工作量,不过患者及家属间的温情又让人倍加的感动,让人感到人性的光辉。追逐一个又一个目标的途中,细细回忆,美好的点滴夹杂其中。就像今晚,借理发的时间,梳理下杂乱的思绪,也是个不错的事情。 等待的时候,停下来欣赏下身边的世界;人生的旅途中,不要忽略沿途的景色。其实,事情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坏。
2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研期间我的时间安排
热度 46 jiangjiping 2012-2-24 08:17
读研期间我的时间安排 蒋继平 2012 年 2 月 24 日 1986 年一月中旬, 我来到了美国加州的河边市( Riverside, California ) , 在加州大学河边分校植物病理系( Department of Plant Path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Riverside )注册报到,作为一名公派留学生开始了我的硕士研究生生涯。我的导师是唐纳德 . 欧文( Donald Erwin ) , 他是一位资深教授, 从事植物真菌病害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第一学期, 因为在北京办出国手续耽误了时间, 注册报到时已经开学 10 几天了, 所以,我不能像正常注册的学生一样上课。 而且,当时的语言也是很糟糕, 达不到学校的要求, 因而,我的导师和学校就安排我一边学英语,一边少上一些课。 因而, 第一学期我只上了 3 门课,而且也是很简单的, 一共只有 8 个学分。 学校为我安排了一位英语辅导员, 那是一 位 年轻的女大学生,金发碧眼,身材均称, 脸型娇美,非常和善可亲, 身上总是透露出青春的朝气和散发出迷人的香气。 可惜, 由于我的听力较差,加上语言上的障碍, 我们之间的交流还是有困难。 而且,我的兴趣爱好不在语言上,而是在做研究上。 因而,我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花在图书馆和实验室。 在图书馆主要是查找相关资料, 在实验室是练习做实验的基本功。 当然, 我还得自己做饭, 我从来不吃餐馆, 一是没有钱, 二是没有车, 所以, 没有时间上餐馆。 我的食谱主要是面包和方便面。 这些食品既省钱又省时间。 总的来说, 第一学期的主要时间是花在图书馆, 另外的一些时间花在实验室和体育活动方面。 第二学期, 我开始正式上课。顺便说明一下, 加州大学的学制是季度制( Qua r ter ), 即冬季班( Winter quarter 1 - 3 月) , 春季班( Spring quarter 4-6 月), 和秋季班( Fall quarter 9-12 月)。 夏天( 7 - 8 月) 是暑假。这学期一共上了五门课, 13 个学分。 但是, 除了正式的上课时间外, 我一般只在图书馆, 实验室和宿舍三点之间活动。 其中实验室的时间开始多起来。 从 1986 年秋季班到 1988 年冬季班的五个学期中, 我几乎用一大半时间在实验室作实验。 这些研究活动一部分属于课程中的安排, 但是,更多的是我自己的业余时间。 通常情况下, 除了必须按规定时间到规定教室上课外, 我总是在早上 8 点左右到实验室, 中午 12 点左右急匆匆地回宿舍吃点方便面或者牛奶面包,然后又回到实验室做实验。 下午 6 点左右回宿舍做晚饭, 这是一天中唯一有米饭和一些菜的一顿饭。 七点半左右又回到实验室, 一直到 10 点以后。 许多情况下, 整个实验楼 ( 指我在的二层楼)在半夜中只有我的实验室亮着灯。 有一次, 我一个人在暗室中冲洗从显微镜上获得的照片, 一直忙到凌晨 2 点, 中间整整地用了 6 个多小时。 一位校警带着一条警犬来到了暗室门口,问我是否有意外! 我很少花时间玩,也不喜欢读书,主要精力都放在做实验上。 当时与我同一个宿舍的还有其他三个中国留学生。 我每天早晨出门时, 他们在宿舍读书或者做作业, 我晚上 10 以后回宿舍, 他们还是在读书或者睡觉。 我的学分一般在 3.4 左右, 而他们三位的学分都在 3.95 以上。 后来, 当我告许他们我的导师和学校另一个系的一位世界知名教授正在为我申请洛克菲勒奖学金时, 他们说我是白日做梦。 当我很快就获得了这份奖学金后, 他们先是震惊, 然后要我说说其中的原因。 我对他们说, 这是在美国, 不是中国。 学分只是证明你把先人的一部分知识记住了, 而不是你自己的知识, 更不是你的创新。 所以, 你的学分很高, 证明你学的不错, 可是, 做得还不够。 我的学分不高, 但是已经达到学校的要求, 我做得很多, 而且有一些成果, 获得了新的发现, 这是新的知识。 这就是我们之间的不同。 从此以后, 我发现他们中两位学物理的也经常不在宿舍死读书了。 简言之, 我在读硕士的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里, 80 %以上的时间是用来做实验的, 包括写论文和给一个学术报告,其余的时间是上课, 在图书馆找资料。 这种时间安排给了我扎实的科学实验的基本功, 对我今后的科研生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附记 1 : 在离开北京到达美国之前, 我就在心中立下誓言, 一定要为中国人争口气,除非死了, 一定要获得学位。 因而, 到达美国后, 身边的许多中国学者都千方百计地到餐馆打工挣钱, 我从来也没有这样做。 我放弃眼前的利益, 为的是长远的目标! 附记 2 : 这篇博文专门为一些研究生而作, 主要是满足他们在我的博文评论中的要求,并以此谢谢他们对我博文的关注和对我的信任。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12426 次阅读|114 个评论
人生有一部分时间是留着犯错用的!
热度 4 hanshiqing 2012-2-15 15:21
本文是看了曹老师的故事后获得写作的动力才下决心写下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247do=blogid=537670 ,所以,向曹老师致谢! 我本来很为人类社会不停地重复前辈曾经犯过的错误悲哀,尤其是感情错误。我觉得前人已经悟出的道理应该立即被后人掌握。我本来以为,可以搞一套人的生活大百科指导书,象基因编码一样编出人类的情感密码,教人们象蛋白转录一样地正确甚至精确生活。(卡耐基的书只能算初步的ABC) 可后来,我悟出另一道理,才知道那样是行不通的。 生命的本质是要自己去体验和感悟,好与坏,对与错,苦与甜,悲与喜,自己体验了才知道味道!才是真正活过了! 人不犯错,就不能真正体悟人生,所以,人生有一部分时间是留着犯错用的! 耳朵听来终是浅,觉知此事须躬行! 但是,请记住:第一不能犯太大的错,万劫不复不可有。第二要敢于承认错误,善于总结和感悟,从前人的知识中思考出来自己的收获。(因此我开始说的搞一套大全也还是有价值的,留待犯错之人来查看) 更多的时候,犯错还是因为人类的愚笨和认识高度不够,不在这边犯错就在那边犯错。如果你能够小错浅尝即悟,在正确的道路上疾步如飞,减少犯错的时间和程度,你的人生将会是何等的成功与幸福啊!可惜人不是神。这样的人很多到了老年却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大错误! 但也有不少人,曾经先犯下大错,后来大悟,最后大成! 所以,人生其实没有定式!各人各命运! 除去部分时间留给犯错专用,其他的时间你要做正确的作为,就是成功的人生! 所以,人生要行动!人生要思想!人生要勇敢!人生要智慧! 毛说:人间正道是沧桑!
个人分类: 个人修炼|4148 次阅读|11 个评论
是谁偷走了我的时间?
热度 1 manrongchen 2012-2-12 09:57
朋友说:学校从城区搬迁到郊区,郊区到家的路上要来回一个小时。 本来学校的空间不算逼窄。但是郊区的土地便宜,买地盖房建设新校区相当于房地产一把。 有钱赚,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对于每一个职工来说,学校到家得多花1小时(假如不是每天去,按照2天一趟),一个月就花15小时, 一年按照10个月估算,150小时花去了。这样推算是有很大的数字,如果按照全校教职工千人规模算,非常可观。 理论上这些问题属于布局实践搜索考虑的问题。布局不合理,带来的不经济是致命的。 加上学校在郊区,老师不能见到学生,学校氛围很淡!学生生活不方便,学生宿舍网络直通,24小时(除了考试期间)开放。 学生上网成瘾变为顽症。 这是布局科学上人为的缺陷!是谁偷走了我的时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80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研需要投入的时间
热度 4 fanfei 2012-2-8 22:14
最最简单的问题,就作为第一篇博文!后续继续补充。。 施一公 的一篇文章引起的仔细考虑,原文写的非常精彩摘录如下: “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有时,个别优秀科学家在回答学生或媒体的问题时,轻描淡写地说自己的成功凭借的是运气,不是苦干。这种回答其实不够客观、也有些不负责任,因为他们有意忽略了自己在时间上的大量付出,而只是强调成功过程中的一个偶然因素,这样说的效果常常对年轻学生造成很大的误导,因为有些幼稚的学生甚至会因此开始投机取巧、不全力进取而是等待所谓的运气;另外一些学生则开始寻找他们的运气,把相当一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在了与科学研究无关的事情上面。说极端一点:如果真有这样主要凭运气而非时间付出取得成功的科学家,那么他的成功很可能是攫取别人的成果,而自己十有八九不具备真正在领域内领先的学术水平。 大约在十年前, 著名的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非常著名的email在网上广为流传 ,这封email是蒲先生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这封email写的语重心长,从中可以看出蒲先生的良苦用心。我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都把这封email转给了我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hat I consider to be sufficient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in the lab work. I mentioned that about 60 hr working time per week is what I consider the minimal time an average successful young scientist in these days has to put into the lab work……I suggest that everyone puts in at least 6 hr concentrated bench work and 2+ hr reading and other research-related activity each day. Reading papers and books should be done mostly after work.” 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的紧张实验操作和两小时以上的与科研直接有关的阅读等。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应该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 有些学生读完蒲先生的email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句话表面上是劝学生,实则是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当我把每周工作时间给我弟说的时候,我弟说,这还用说,现在要有悟性!这是最简单基本的,最容易做到的,要做到触类旁通! 我认为有句俗语说的好,今天的辛苦和艰难是我明天的骄傲,今天的要求有多高是你对明天的希望有多大,今天多一点点辛苦,明天多一点点幸福! 附录 施一公: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一)时间的付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212do=blogid=484416 ,好好体会下 一份非“211/985”院校学生的奋斗感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5407do=blogid=539044 ,什么是逆境,什么又算是 【原创】博士,算什么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912429authorid=832885 ,有些东西就得想 我的求学求职之路——困难都是一时的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889do=blogid=541443
个人分类: 走过的就是路|4526 次阅读|8 个评论
创作是别样的劳动
jlpemail 2012-2-8 15:40
古人的笔架,现代水泥建筑太多,创作者无法抽去钢筋,所以大时代的大作品少了...... (图片来自 http://pucha.sach.gov.cn/html/uploadedimages/hebeisheng/2007-12-18/weimingming.jpg ) 创作需要特殊的才能,创作者需要 特殊的空间.所以,我知道的作家班在培训中 坚持了一个原则,那就是学员们各自 住一间房子.这让参加一个班的学习, 还担心像大学时代那样,6个人住一间,成为多余. 办班者考虑到了,创作者的特殊性. 有创作者的家庭和单位,请多担待他们吧. 他们不是故意搞特殊化,是创作性质决定的. 他们的创作欲望和灵感的到来,不是朝九 晚五,按部就班的.是没有数学规律的.他们遵循 的是心灵的旋律,是创作冲动的驱使. 创作,是别样的劳动,尽管很辛苦,也有许多人 乐此不疲.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 的惊奇.这是一种乐趣.
个人分类: 科技会场|25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缺少什么样的人以及不缺少什么样的人
热度 1 liuchao666 2012-2-1 19:45
1,我们缺少敢于实事求是的人,喜欢“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我们不喜欢方舟子,因为他老是惹是生非,老是吹毛求疵…… 概率上说,如果方舟子一个人,就能找出这么多典型事件,那么这个社会绝不是缺少造假,而是缺少方舟子…… 2, 我们缺少敢于承认自己造假的人。 我们就是缺少这样的勇气: 做贼三年,不打自招系列 举报自己论文存在学术伦理问题 3,我们缺少愿意承担责任的人。 加州克雷蒙特麦肯纳学院一位高级主管坦承,自2005年以来对媒体提供灌水的入学新生学业评估测验(SAT)分数,以提升这所小有名气的学校在国内大学的排名。…… 这名高级主管承认自2005年以来一直假造分数,并已为此事负起全部责任,递上辞呈。 我们绝对不缺少这样的学校,每年都有实习报告,就业率的统计,……但是, 我们数据绝对禁得起检查,我们的通货膨胀数据向来也都有案可稽…… 只是因为, 我们缺少那些愿意递上辞呈的人…… 4:缺少愿意和继任者合作的人…… 我们都在意自己自位的风风光光,至于继任者能否接手则在其次,本来,任职期限的目的是防止腐败,结果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多了人浮于事…… 名誉上是送一程,暗地里是埋地雷……;最好后来者做的更差,这样反而更能体现出个人的能力呢…… 5:缺少合适的场合做合适的事的人…… 我们制定法律的时候把人想的很好(如果确实有那个脑子想的话),执行法律的时候把人想的很坏(如果确实)……口号最好的国家非我们莫属,执行力最好的国家我们也能占前几名…… 遗憾的是,我们执行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口号…… 我们不缺少创新, 我们每天都在创新…… 衣食住行,哪个方面都不缺少: 衣,我们随便一条小街,都是世界名牌的生产地…… 吃,三聚氰胺、地沟油,废渣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住,我们新盖的房子可以用脚踹漏,挖个空就可以整体倒塌…… 行,我们自己的设计师不敢做自己设计的高铁…… 神奇的国家,我太爱你了…… 我们每天都有奇迹发生, 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做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事—— 因为,因为,因为 我们从来就没有时间去想—— 可是,尼玛, 究竟谁偷走了我们的时间……
2186 次阅读|4 个评论
若缺乏制度,“让科研人员80%时间从事科研”就只能是个经费黑洞
热度 1 wya 2012-1-31 08:39
看了博文“点评中科院新举措:让科研人员80%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3939do=blogid=529651 发了评论: wya 2012-1-30 16:36 让科研人员80%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无非就是多投钱,钱还不是从纳税人那里拿的,羊毛出在羊身上。 博主回复(2012-1-30 17:02) : 如果研究人员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上,纳税人的钱就是白花,增加人员投入是保证经费能要在研究上的必要措施。 看了回复,又补充如下: 呵呵,照此理论,大可加大官员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以利于防腐败。 科研主要在于兴趣,除了纯理论研究需要少量稳定经费支持外,应用性研究主要靠市场支持。你的技术方法先进,自然有企业投资,西方难道不是这样吗?怎么到了中国都是需要政府投资呢?没人要的成果才需要国家买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成果需要政府经费支持了吗? 很多人分不清政府的责任,政府资金过多介入容易导致不公平竞争。况且在大多国人还不富裕的前提下,有限的财政资金还应主要用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创新需要的是体制,不只是金钱。海量国拨经费堆积起来的科研垃圾还少吗?? 总之,体制改革应该走在经费投入的前面,并为经费的合理使用提供保障。 这非常类似于“提高科研经费中劳务费的支出比例”的建议。是个双刃剑! 制度配合好了,大大促进科研工作;相关制度缺失,国拨经费则更方便的流入科研人员(特别是包工头及其亲信)的私人腰包!!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030 次阅读|2 个评论
超级吝啬鬼:你的时间如何倒流
MJ2009 2012-1-28 17:03
Channel 4 有个很有意思的节目,叫做 superscrimpers (姑且译作超级吝啬鬼),内容其实就是在当前低迷的经济形势下,教导大家如何省钱。省钱是中国人之所擅长吧,所以这节目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挑战力,哈哈,不过,对于一些英国家庭而言,如何省钱却是不容易学会的事情。我比较欣赏这档节目的一个环节,那就是宣传不要浪费食物(同时也就是如何节约钱咯)。似乎老外吃饭都相对简单,家庭里食物浪费的最大来源大概就是放了太久因此变质不能吃的东西。别小看这个, superscrimpers 每期节目都会针对一个家庭来估算他们一年下来大概浪费了多少食物。 据估计 ,英国一年浪费的食品和饮料合计多达 7.2 百万吨,按人口 6.2 千万估计,人均 116 公斤 / 年,一年下来一个 5 口之家就浪费了 581 公斤!……假定一半都是饮料,纯“固体”垃圾也能有近 300 公斤。在节目中, superscrimpers 会调用一辆垃圾车,把按照估算的某个家庭每年浪费的食品倾倒在这家人面前,刹那间,各种腐烂的、变质的、散发着腥臭的,一股脑从垃圾车里翻出、堆在一个精心布置的餐桌上,恶心之至,难以形容。这垃圾当然不是真的来自这个家庭,不过是一种演绎,然而效果很好,参与了节目的家庭都指天发誓以后再也不浪费了…… 有一天看这个节目,我突然想, superscrimpers 教大家如何省钱、合理用钱,却没有教大家如何珍惜时间、高效利用时间。这当然不是这个节目的问题。不过,假如时间可以用某种视觉化的方法呈现在你眼前,让你看看,一年下来你浪费了多少时间,那种震撼程度,是不是也会让我们痛哭流涕、指天发誓说以后再也不浪费时间了?比如说,假定我每天浪费了1小时,一年就是365小时,假如按照American Apparel的效率,一周可以生产1百万件衣服,假定一周工作时间为9*5=45小时,那么我每年浪费的时间加起来可以让 American Apparel生产8百万 件衣服!那该是怎样的一座山?! 电影《碧罗雪山》里有个镜头,傈僳族的”长老“每天都收集一粒玉米,放在罐子里,作为自己度过的每一日的记录。玉米粒越多,表明逝去的日子越多,余下的日子也就越少。小孙女看到了,害怕爷爷老去,偷偷地把一些玉米粒扔去喂猪了。有一天老爷爷把罐子里的玉米粒倒出来看,惊讶道,哎呀,我丢失了一年多的光阴呢! 胡德夫的《匆匆》唱道:匆匆……韶光逝去无影踪。哦不,怎么会无影踪呢?在你的眉间、眼角、手背、脚底,即使是心上,也留下了绵延的辄痕。奔三的年纪,开始感受到时光的力量,精神不再总是充沛,眼睛经常感到疲累,大脑时常处于一片空白状态,呵呵。昨天和人说起时光倒流的穿越剧,我说,所谓时光倒流,实在是演绎得愚蠢,只不过是突然从今天早上 8 点拨回到了昨天早上 8 点,然后,时光继续向“前”流,又重新流到了今天早上 8 点啊,真要“倒”流的话,就该先过 8 点,再过 7 点不是? TA 说,这个可以看作是哲学问题,“倒”与“顺”,完全是相对的,你怎么知道你的时间不是“倒‘着流的? 啊,奇怪呀,为什么我的钟不能走慢一点?这样,相对别人而言,我的时光就 “倒”着流了。
个人分类: 心情驿站|40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上有‘博客奴隶’吗?
热度 6 lin602 2012-1-10 18:57
看了‘ 2011年12月科学网博客影响力249人 ’帖子,有幸自己位于这个排行榜的153位。哈哈。 看着上面没有见到面容但非常熟悉的博主姓名,心里非常敬佩他们的热心、勤奋与爱心。许多人没有见过面,但好象是老熟人似的。 不过,一些博主在这方面太过勤奋了,写了大量的帖子,回复了许多评论,发表了许多高见。 尽管我写得短也不多,但还是有点体会的,写这博客,要花精力,特别是要经常想写什么,如何写,写好后还关心这些博文有没有看,他们评论什么内容。(惭愧,比许多人差多了)。有时候还要与其他人辩一辩。 有时候想,这科学网博客会不会让自己太看重呢,让自己梦牵梦绕,甚至影响了自己的工作,花费了特别是大量发展事业还有锻炼身体的时间与精力呢。甚至写博文成为自己的工作任务一样,每天一定要写多少,看多少,回复多少,点击率排名位置在那里呢。 如果写博文成为自己的额定任务,影响自己的正常工作与生活甚至自己的事业发展,可能这博客就有负面作用了。这时候就变相地自己成为自己博客的‘奴隶’了。 哈哈,瞎说的,别太当真----就当在茶馆中胡侃。
2557 次阅读|12 个评论
你收到的电子邮件是何时发出的?
chemicalbond 2012-1-5 23:22
时间是最重要的一个物理量,生活中的时间相关函数也比比皆是:由于我的时间关系,这里就不举例说明 有一个时常让人迷惑的问题便是:你收到的电子邮件是何时发出的? 至少我还没有找到一个充分有效的办法来对电子邮件的发出时间作出判断,因为这里面可能涉及时区问题,夏时制问题,发邮件者电脑(或者邮箱)的时间设置,收邮件者电脑(或者邮箱)时间设置,等等。 至少我就被其中的某些问题搞晕过。 当然,如果你发现这些都跟你无关,那么恭喜你了。下次要是碰到这个问题,也许你会想起我这篇短文 【PS:由于时间方面的原因,我已经进入很少光顾随机光顾本博客的准休博状态。那些想看我新文章的读者,期待我对评论的回复的读者,可能需要很多耐心,包括那些想加我为朋友的网友。 至于那些讨厌我曾经在他/她博客里面留言的人,恭喜一下,你们的博客也会和谐多了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是无法期待的东西
热度 1 pingguo 2011-12-30 16:57
时间是无法期待的东西 一 新年的新,让我想起童年 已然远去的童年 新年的年,极常见的幽暗之石 陈旧之词。什么也无法想 万年历上的一个数字 永远追不上的神秘的远方 二 从生活的海洋打捞上来的词 滴着水活蹦乱跳,也不一定新 除非你的生活是新的 除非你自身是新的 不灭的爱的心羽 旋转的思想的眼睛 忠实于自由的个性 不为他人所经历 三 再次回到自相矛盾的词:新年 它与其它任何一个,比如 公元前的一个,是否不同 它是忧心的简单重复,还是 将以崭新的雪花作为序幕 四 时间是无法期待的东西 也无法拒绝
个人分类: 诗歌|2451 次阅读|0 个评论
5个小时究竟可以做什么(听听时间的声音)
zzspangle 2011-12-29 20:53
5个小时究竟可以做什么(听听时间的声音)
无形的东西最为难以捉摸,比如时间,你睡觉,你走路,你看书,你和别人侃大山,流动起来或急或慢全在自己的感觉之间,哪怕你感觉那二十年的青春韶华转瞬即逝,但再想想也是对过往的一种感叹罢了,当时的你并没有丝毫感觉到时间流动的那份湍急。时间过于冷漠,没有一丝的感情,可能也因此只有他才可以永恒。 我们没有永恒,只有追求,为了这点渴求,最后也只能厚着脸去和时间交涉,冷漠的他还是不因我们而快或慢,我们却只能加紧自己的脚步,但可恨的是他走的是那样悄无声息,安静到你根本不知道你现在走得是快还是慢。可能是他太快了,所以我们永远赶不上他的脚步。落后的人只会发现前面的他越来越远,以至身影都看不清楚,直到最后,我们这些忙着追赶的人也不知自己活着赶着是为了些什么。 为了琐事杂事忙了一天的时候,忽然就会想,活着为了什么呢?其实活着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有点追求,为了让永恒的东西上面有点我们的痕迹,不然除非你有去死的勇气。从书上和朋友的聊天中,我知道死比活需要太多勇气了。 平常的时候喜欢对别人说自己很忙,也感觉自己很忙,忙到不知在忙什么。事后想想,是真的很忙呢,还是给自己找借口呢,还是在对自己一事无成的一种安慰呢? 就像昨天依然很忙,一大早起来去监考,耗费了一上午的时间,最后作为助教的职责要帮忙改一下卷子的客观题部分。卷子有8个袋子,袋子有60份的,有80份的,两天改完。两天时间,不由对老师有点暗自不爽,两天,改得完吗,同学在旁边也好心地说,我改完我这四份,帮你一下,我自己还好有女朋友帮帮忙,你这个太夸张了。后面其实更夸张,回到宿舍,摆好架势,准备苦干两天。2点的时候开始,7点的时候发现卷子没了,原来貌似的巨大任务只需要5个小时。 再想想,三个有趣的东西,第一,面前的东西再巨大其实也只是相对的。第二,其实自己不忙,我随意就抽出了5个小时。第三,人只是需要有一点点的驱动和压力。看心理学的书籍经常看到这些,自己亲身做了一次的案例,感触才多少加深了一些,最后引用《拜金一族》里的两组词汇勉励一下吧: ABC=Always Be Closing.(永远做个成功者)。 ADIA=attention+Interest+decision+action. (关注+兴趣+选择+行动)。 PS:今天把自己过去的小闹钟加上了电池,咔嚓咔嚓的,时间太安静,也许我们可以给时间伴奏,让他有点声音!
个人分类: 浪费心情|4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生的五大投资
liuj589 2011-12-29 11:31
人生最大的投资,不是房子,不是股票,是人,跟什么人交往,跟随什么人,交什么样的朋友,其实就是你投资什么人,而这,是对人生影响最大的。钱不会给人机会,房子也不会,只有人会给人机会,当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只有人会帮人。   人生第二大的投资,是时间。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个小时,你拿这24小时做了什么,是你第二大的投资,你投资给了思考未来,还是投资给韩剧,还是投资给和人交往,自然会有不同的回报。朋友,用你的月收入除以30天再除以24小时,你就知道现在你在财富上的每小时的价值。这是时间对你财富的回报。 人生第三大的投资,是健康。心灵和身体的健康和谐统一。身体是你一生的载体,想想看,船漏了如何在海上快速行使呢?心灵的健康是正确处理复杂世界的基础。想想看,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舵手掌握方向,再好的船只也易闯礁。   人生第四大的投资,是选对行业跟对人。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其实现在的社会,男女都怕入错行,这种错误是对上帝慷慨赠与的时间、身体、心灵的最大杀戮,深到生活每个细节中。选对行业没有跟对领导人,也是一种叹息吧。个种滋味只有自己去体会。 人生第五大的投资,是选对伴侣。人是群居动物,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中。而伴侣是最近的关系,好的伴侣是相互协助发展的。是对琐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人。是心灵的港湾,是人生的加油站。也是风花雪月的美景画面。不是制造无中生有的矛盾的。选对怎样的伴侣就会过上怎样的大半生。这种选择也一样会深入到生活的每个细节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沈惠川 等译://Ilya Prigonine 著:时间、动力学和混沌
热度 1 ShenHuiChuan 2011-12-11 09:04
沈惠川 等译://Ilya Prigonine 著:时间、动力学和混沌
时间、动力学和混沌: Poincare 的 “ 不可积系统的积分 ” Ilya Prigonine 著 ( 1990 年 10 月 2 - 3 日在美国 Minnesota 州 Saint Peter 市 Gustavus Adolphus 学院第 26 届 Nobel 会议上的演讲) 沈惠川 等译 一.时间质疑 时间总是与我们形影不离 . 时间确为我们生存的 1 维 . 它既使哲学家又使科学家神魂颠倒 . 常听人说,科学已经解决了时间问题 . 此话当真?确实,物理学的基本方程,无论是经典物理的还是量子物理的,它们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性质就是时间的可逆性 . 在这些方程中,我们可以用(- t )取代(+ t )而不使这些方程的形式有所改变 . 与此相反,在宏观世界中,我们处理的是不可逆过程:(+ t )和(- t )并不起同样的作用 . 这便存在着一个“时间箭头” . 因此,我们就得到一条奇怪的结论:在微观动力学世界中,没有正常的时间顺序,而宏观世界中所发生的则完全相反 . 例如,若我们考虑图 1 中所表示的一个摆的两种位置,我们不可能说出哪一种位置出现得更早 . 对于经典动力学来说,时间已经失去方向 . 类似地,在量子力学中,我们不可能说出哪一种波函数是“衰老的”或是“年轻的” . 但这难道就是时间的全部故事吗?时间是如何能从一个时间可逆的世界中显露出来的呢?自从 Clausius 于 1865 年提出著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以来,这一矛盾已经变得十分尖锐 . Clausius 断言:“宇宙之熵在增加 . ”这便诞生了进化宇宙学 . 对于每一个孤立系统,熵只能增加 . 如 Eddington 经常所说的:熵表示“时间箭头” . 热力学的形式体系是工程师和物理化学家的工作成果 . 当时的大数学家和大物理学家将其视为至多是一件有效的实用工具然而却没有任何功能上的意义 . 对熵和微观运动方程之间关系提出质疑的第一个人是 Boltzmann. Boltzmann 是分子运动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 他试图将熵增解释为导致分子无序的分子碰撞的结果( Maxwell 速度分布律) . Boltzmann 的处理结果在今天仍然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种处理对稀薄气体来说可以得到与实验非常吻合的结果 . 但是, Boltzmann 依然被厄运击倒,因为人们太块地向他指出,他的结果是与动力学的时间可逆性相抵触的 . Boltzmann 很像一位同时爱着两个女子的男人 . 他无法在其两种深信不疑的观点之间进行选择 . 他确信时间不可逆的演化是自然界的一条基本特征,但他对于看起来不允许存在一个优越时间方向的经典运动方程也是深信不疑的 . 我不能深谈这一问题的细节,但我想强调一下,这一讲座的目的之一是要说明 Boltzmann 是正确的 . 然而这涉及到真正近代的结果,其中现代混沌理论担任着主要角色 . 对于 Boltzmann 那一代人,以及随后的几代人,这一争辩的结论是:时间箭头并不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 . Einstein 的时间(作为不可逆性)是一种“幻觉”的说法,是众所周知的 . 我曾觉得奇怪的是,这一结论并未引发科学中的危机!我们如何才能否定一个优越的时间方向的存在呢?如 Popper 所写:“这将使单方向的演变打上一种‘幻觉’的烙印,这将使我们的世界成为一种幻觉,而所有我们的企图只不过是在寻找有关我们世界的越来越多的幻觉 . ”经典科学的目的是用普适的时间可逆规律来描述自然界的行为 . 反省一下该目标与 17 世纪中流行的神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有趣的 . 对于上帝,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当然是没有区别的 . 是科学没有将我们带到更接近于上帝的宇宙观 吗? 经典科学的这一目标从来就没有实现过 . 常常是,当科学看起来更接近于这一目标时,每一次都会有某些东西出了毛病而失灵 . 这对西方科学的历史有奇迹般的影响 . 如你所知,量子力学是基于时间可逆的 Schrodinger 方程的,但它不得不引入测量过程,不得不将基本作用归之于观测者以得到一种自恰的诠释 . 广义相对论以几何学的“超时间”的理论为起始,发现为了得到我们宇宙的宇宙学演化的自恰描述需要某种初始奇异性或不稳定性 . 为了描述自然,我们既需要定律,又需要事件,这反过来又意味着时间因素的存在 . 这种时间因素在包括量子论和相对论在内的动力学系统的传统表述中本来是弃之不顾的 . 去年在 Minnesota 召开的 Nobel 会议上有一个争议颇多的题目:“科学的终端?”我并不相信我们能够谈论科学的终端,但确实我们面临着某种与科学的经典思想体系有关的推理形式的终结 . 我在这里想要说明,对于新的科学推理系统的建立,非平衡态物理学和“混沌”肯定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 二.时间佯谬的形成 20 世纪是以时间箭头为本质的各种完全出乎意料的发现为特点的 . 例子是不稳定基本粒子的发现和进化宇宙学的发现 . 然而,在本讲座中我首先想要强调的是涉及宏观尺度的过程,如在非平衡态物理学中所研究的那些过程 . 第一个论点是:与 Boltzmann 所确信的恰恰相反,不可逆性起着 建设性 的作用 . 不可逆性不仅包含在导致无序的过程中,而且也可以导致有序 . 这已经表示在如图 3 所示的极简单的例子中 . 考虑两个装有两种组分例如氢气和氮气的箱子 . 若箱子是等温的,则这两种组分在两个箱子中的比例是相同的 . 反之,若我们建立一种温度差,则我们就观测到组分之一如氢气的浓度在温度较高的那一个箱子中变得较大 . 在本实验中与热流有关的无序被用来产生“有序” . 这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 . 不可逆性既导致有序又导致无序 . 一个惊人的例子是化学振荡的情况 . 若我们有一种化学反应可将“红”分子变成“兰”分子,反之亦然 . 已经从理论上和实验上证明,在远离平衡的情形下,该反应可以呈现时间周期性的行为 . 反应容器呈现时红时兰,且不断地持续下去 . 我要强调化学相干性的出现是何等地出乎意料 . 我们通常将化学反应设想为分子间随机碰撞的结果 . 显然,在远离平衡的情形下不可能是这么一种情况 . 为了产生化学振荡我们需要长程关联 . 当我们将这类系统驱动到更远离平衡时,这种振荡可以在时间上变得十分不规则 . 于是我们便谈论到“耗散混沌”;不过,我将不深入这一课题的更多细节,在许多教科书中对此所进行的讨论都相当好 . 重要的是,不可逆性导致了新的空间时间结构(我称之为“耗散结构”),这对于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是至关重要的 . 因此,不可逆性是“真实”的,它不可能仅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 . 我们不得不使用这种或那种方式将不可逆性纳入微观动力学的框架 . 最近已经出现了许多处理该问题的专著,但我在这里要提一下由 Peter Coveney 和 Roger Highfield 的著作《时间之箭》 (译注:有中译本,江涛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所作的卓越介绍 . 在该书中,他们将此问题称为“时间的最大奥秘” . 但是如何解决这一佯谬呢? 在我的同事和我所做的工作中,我们遵循时间箭头必然与 动力学不稳定性 有关的思想 . 我首先来叙述不稳定动力学系统的一个最简单例子:所谓面包师变换 . 见图 4. 我们考虑一个正方形 . 我们压缩它并将右半部置于左半部之上如图 4 所示 . 这就引起了正方形表面的逐步细化 . 这显然是一个不稳定的动力学系统,因为无论多么近的两点最终将出现在相距很远的条纹中 . 该系统可用 Lyapunov 指数来表征: ( 2.1 ) 两邻近轨道之间的距离 随时间指数地增长 . 系数 被称为 Lyapunov 指数;在面包师变换情形中它等于 . 正 Lyapunov 指数的存在是“混沌”系统的特征 . 于是,存在一条时间的标准线;超出这条标准线,则轨道的概念失效,必须使用概率的描述 . 这是大家都很清楚的 . 然而,我想要强调的是,除了运动学时间 t 之外,对于该系统我们还能引入“第二种-内部”时间 T ;这种时间度量产生一种给定的配分所需要的移动次数 . 例如,从图 4 的状态 出发要得到状态 ,我们需要移动两次 . 正如我们的小组所证明的,特别是在 Misra 教授的工作 中将这一内部时间用一算符表示后,该算符形成了一种非常类似于我们在量子力学中所用到的那种非对易代数 . 一旦你有了内部时间,构造一个熵从而将面包师变换与时间箭头联系起来则是很容易的事 . 重要的是要注意,内部时间是指一种全局的如正方形配分所表示的那种性质;这是一种“拓扑”性质 . 仅仅当将正方形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时,你才能将其与一定的内部时间或一种“年龄”相联系 . 就如你在看某人时那样 . 你将赋予他的年龄并不依赖于其身体的一个特殊部位,而是从一种全局性的判断得到的 . 面包师变换及其与时间箭头的关系的详细叙述可以在我与 Nicolis 教授合著的书 中找到 . 然而,面包师变换对应于高度理想化的情形 . 在此基础上还并不清楚为何时间箭头如被热力学第二定律普适的正确性所验证的那样,在自然界是如此之普遍 . 这就是现在我想转而讨论的问题 . 三. Poincare 定理和混沌科学:巨 Poincare 系统 1889 年, Poincare 提出一个基本问题 . 我必须指出,他的问题并非是用现在这些我用于讨论的名词来阐述的 . Poincare 问,物理世界是否同构于一个由非相互作用单元所构成的系统?众所周知,能量(“ Hamiltonian ” H )一般由两项之和构成:所包含的各单元的动能和对应于这些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势能 . 因此, Poincare 的问题是:“我们能消除相互作用吗?”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 如果 Poincare 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世界上就可能没有相干性,就没有生命,也没有 Nobel 会议 . 他证明了你一般不能消去相互作用;进而,他给出了此结果的理由 . 所以,这是非常幸运的 . 理由是各单元之间存在共振 . 人人都熟悉共振的思想 . 这是孩子们学习荡秋千的方式 . 让我们来更精确地描述 Poincare 的问题 . 我们从如下形式的 Hamiltonian 出发: ( 3.1 ) 式中 是动量和坐标 . 于是我们问这样的问题 : 我们是否能将其化为形式 ( 3.2 ) 式中 为新的动量(所谓作用变量) . 在这种形式中, Hamiltonian 只依赖于动量 . 为了实行从( 3.1 )到( 3.2 )的变换, Poincare 考虑了一类保持 Hamilton 理论结构的变换(所谓正则变换或么正变换) . 更确切地说, Poincare 考虑了形为 ( 3.3 ) 的 Hamiltonian ,其中 为耦合常数, 为既依赖于动量 又依赖于坐标 (被称为角变量)的势能 . 对于 2 个自由度,势能可展成 Fourier 级数 ( 3.4 ) 式中 为整数 . 微扰技术的应用便导致形为 ( 3.5 ) 的表达式 . 其中频率 被定义为 .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共振(或“小除数”)的危险作用 ( 3.6 ) 显而易见,可以预料当( 3.6 )为零而( 3.5 )中的被除数不为零时将出现困难 . 这已被 Poincare 称为“动力学的根本困难” . 于是我们就得到了动力学系统的 Poincare 分类 . 如果存在“充分”的共振,系统即为“不可积”的 . 对于共振作用的理解的关键进展是 50 年代由 Kolmogorov 、 Arnold 和 Moser 所取得的(所谓 KAM 理论 ) . 他们已经证明了,若( 3.3 )中的耦合常数 足够小(还有一些其他我不准备在此时讨论的条件被满足的话),则“大多数”轨道如可积系统中那样仍然是周期性的 . 这并不令人惊奇 . 公式( 3.6 )可以被写成 有理数与无理数相比是“稀罕的” . 然而,无论耦合常数 取何值,现在已经知道另外还将出现由正 Lyapunov 指数所代表从而以“混沌”为特征的随机轨道 . 这确实是一个根本性的结果,因为在人们一直以为是决定论性描述的堡垒的动力学的核心处出现了无规性是十分出人意料的 . 不过,应当强调, KAM 理论并未解决 Poincare 不可积系统的积分问题 . 人们广泛引用 Arnold 的如下论断:即使是只有 2 个自由度的动力学,系统也远远超越我们当今的数学 . 但是存在一类我们称之为巨 Poincare 系统( LPS )的动力学系统 . 对于这一类系统,我们确实可以完全地消去 Poincare 的发散性从而对一类 Poincare “不可积系统”真正地“积分” . 该结果是我与我的 Brussels 和 Austin 的同事们数年研究工作的成果 ,然而只是在最近才解决了积分巨 Poincare 系统这一问题 . 我想一开始就应对 Tomio Petrosky 、长谷川( Hiroshi Hasegawa )和高木( Shuichi Tasaki )的根本性贡献 表示感谢 . 首先,什么是巨 Poincare 系统?这是一个具有“连续”谱的系统 . 例如,公式( 3.4 )中的 Fourier 级数已由 Fourier 积分代替 . 共振条件取一新的形式 . 具有任意自由度的小系统的共振条件为(见( 3.4 )) ( 3.7 ) 式中 为整数 . 前已提及,共振条件即表示频率之间存在有理关系 . 对于巨 Poincare 系统,条件( 3.4 )必须代之以 ( 3.8 ) 式中 为实数 . 现在共振条件是“处处存在”的 . 该情况类似于面包师变换,其中也是几乎所有的运动都是无规运动 . 而且,巨 Poincare 系统是以涉及共振积分的相互作用为特征的(例子见下) . 在我将讨论例子之前,我要强调的是,巨 Poincare 系统的思想在量子力学中仍然是有意义的 . 频率 变成能级 . 对于小系统,共振条件( 3.7 )将对应于偶然“简并” . 但对于巨 Poincare 系统,我们有连续谱,情况变得与经典力学十分类似 . 巨 Poincare 系统具有惊人的普遍性 . 我们在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中处处可以遇到它们 . 让我给出两个例子 . 物质与电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辐射的激发(见图 6 ) . 激发态的寿命由物理学家所称的 Fermi 黄金律给出 1 级近似,此定律涉及到对共振的积分 ( 3.9 ) 式中 为关于辐射的频率, 为关于不稳定态的能级 . 这是共振积分的一个例子 . 所有含有“碰撞”的多体系统都是 LPS (见图 7 ),因为碰撞也涉及共振(见第五节) . 巨 Poincare 系统在通常的意义中是不可积的,因为有 Poincare 共振,但我们在这一讲座中想要指出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消去所有 Poincare 发散性的新方法来对它们进行积分 . 这便得到了动力学(经典的或量子的)一种新的“整体”形式 . 当我们在这里处理混沌系统时,我们便可期望得到动力学在此形式中的新特征 . 确实,我们将发现,与可积系统的动力学相比较,无规性的作用增大了;首先是时间对称性的破缺,因而不可逆性显现于该新动力学的心脏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转换了时间佯谬的通常形式 . 通常的方法是试图从基于时间可逆方程的动力学来导出时间箭头 . 相反 , 我们现在是推广动力学以包括不可逆性 . 我们可将这种情况归纳为下图: 图的顶部是可积系统类(经典的或量子的) . 这是动力学所探索的主要领域 . 动力学可积系统的基本结构可表达为著名的定律(或原理),如断言轨道是使得某些泛函(作用量)为极小的作用量原理 . 这种结构已经成为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出发点 . 然而 Poincare 定理为可积系统设置了界限 . 因此基本问题将是:其后将发生什么?现在是如何解决小除数这一问题的?计算机的计算并不会导致无穷大! 我们曾经提及,第一级台阶是 KAM 理论 . 共振的物理效应是无规运动的出现 . 对于 LPS ,几乎所有运动都是无规的 . 于是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我们又能“积分”运动方程了 . 但现在动力学的结构变得与可积系统根本不同 . 我们现在不得不偏离动力学方案中与经典传统相联系的固有结构,这是极为诱人的 . 四. Poincare 定理与量子力学的本征值问题 我想要讨论的第一个例子是量子力学 . 众所周知,量子力学已经引起我们思想中的一场革命 . 在经典力学中,“可观测量”由数表示 . 量子力学所采取的新观点是用算符表示可观测量 . 例如 Hamiltonian 现在变为 Hamiltonian 算符 . 我们可用本征函数 和本征值 与此算符相联系: ( 4.1 ) 算符 作用在本征函数 上,重新产生该函数与本征值 的积 . 本征值对应于关于算符 的物理量的数值 . 一旦我们有了完备的本征函数集和本征值,我们就有了关于 的“谱”表示(顶标 已略去) . ( 4.2 ) 求谱表示(或解本征值问题)是量子力学的中心问题;然而,这种问题仅在很少的几种简单情形下被求解,而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必须求助于微扰技巧 . 如在 Poincare 定理中那样,我们可从形为 ( 4.3 ) 的 Hamiltonian 开始;这里我们假定对“未扰动” Hamiltonian ,本征值问题是可以求解的 . 于是我们来找 的可展成耦合常数 的幂次的本征态和本征值 . 就是在这里,可以作出与 Poincare 分类的联系 . 对于不可积 Poincare 系统,本征函数和本征值展为耦合常数的幂次将由于小除数的发散性而引起 Poincare 突变 . 在 Petrosky 与作者最近的论文 中已经研究了 Poincare 定理与量子力学本征值问题之间的关系 . 让我们再来考虑量子跃迁问题(见图 6 )(实际上我们考虑的是省略了虚过程的、被称之为 Friedrichs 模型的简单形式 ) . 当我们试图用通常的微扰论来求解该问题时,我们面临着 Poincare 的发散性;在这一例子中,该发散性与形为 ( 4.4 ) 的除数有关,其中 为激发态的能量, 为对应于波矢 的模的辐射能量 . 为了避免发散性,我们必须给出( 4.4 )中除数的意义 . 在这里引入了 Poincare 不可积系统在新的推广意义中“可积”的基本要素 . 我们引进动力学状态的“自然时间编序” . 为使我们所要说的更清楚,考虑一个平凡的例子 . 一块石头可以掉入一水池并产生向外发射的波 . 我们也许可以有逆反的情况:入射波将使一石头跃出(见图 8 ) . 实际上,只有一种情形是可能实现的:自然的时间编序是先落下石头,然后波发射 . 类似地,为了给出 Poincare 除数的意义,我们必须对动力学状态进行时间编序——首先有不稳定原子状态,然后有辐射的激发 . 这相当于 Bohr 的原子受激辐射图像,辐射相当于推迟波 . 更确切地,我们将除数 ( 4.5 ) 与跃迁 相联系,而将除数 ( 4.6 ) 与跃迁 相联系 . 如我们所证明的 ,这一简单规则导致当我们对辐射的波长积分时所有 Poincare 发散性的消除 . 这就是理论物理中通过“解析开拓”表示过去和未来的差别的标准做法.一般读者对我们按照它们所联系的过程类型不同而修改 Poincare 除数这一点,是可以接受的 . 我们用这种方式便可得到 Schrodinger 方程的复数解 . 本征值现在包含了相当于阻尼的虚部,而本征态有一种破缺的时间对称性 . 我们选择这一简单例子是由于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一个标准解,然而,该标准解对于耦合常数 不是 解析的(粒子从谱中消失了 ) . 因而,我们能够将我们的结果与标准处理进行比较,看看我们的方法是否有意义 . 我们的确恢复了全部已知的结果,然而除此之外,当我们具有破缺时间对称性的态时,我们可以引进一个起到 Boltzmann H 函数作用的泛函 . 当粒子受激辐射并向基态衰变时,这一泛函单调下降(见图 9 ) . 我们也可以至少作为一种思想实验而在衰变开始之后的时间 作时间反演 . 此结果示意性地表示在图 10 中 . 在反演时刻 , H 量有一跳变 ,其中 是不稳定状态的寿命 . 然后 H 开始下降,在 处我们有 H =H ; H 的下降一直持续到粒子衰减完为止 . 因为我们将 H 函数与粒子衰变相联系,故衰变成为一种不可逆过程 . 我们可以将我们已经做的总结如下:为了避免 Poincare 的灾变,我们扩充了变换类型从未扰动的 Hamiltonian (见( 4.3 ))的本征函数得到完整 Hamiltonian 的本征值 . 用比较技术性的术语说,情况如下: Poincare 只考虑了在其他性质中保持 本征值为实数的正则(或么正)变换 . 我们引进了产生复本征值的更为一般的变换 . 这些变换的特殊选择来自我们对于动力学状态的时间编序的推导 . 从困扰量子力学的认识论方面的问题来看,此结果已具有重大的意义 . 我们首先记得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是波函数 的 Schrodinger 方程 ( 4.7 ) 所有的量子力学教科书都指出该方程是时间可逆的和决定论的(我们将一些与弱相互作用有关的“病态”情况剔除在外) . 的物理诠释是,它表示一种几率“幅” . 可是 , 几率性质却由 ( 4.8 ) 给出 . 我们将在下一节回到从几率幅 到几率性质 这种转变上来 . 量子力学可能是最成功的物理学理论,但对其概念性基础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 我推荐一本由 J. S. Bell 所著的新书《量子力学中可以说的和不可以说的》 . 它们是量子跳变吗?这是一个极会引起争议的话题 . Schrodinger 方程( 4.7 )描述一种光滑演变 . 那么为何会有量子跳变?此外,( 4.7 )是时间对称的:若存在自发发射,则亦必定有自发吸收 . 流行的 Copenhagen 诠释是,量子跳变是我们的测量造成的 . 这将是十分奇怪的,因为所有的化学和生命都是量子跳变的结果,那么生命是如何成为我们的测量的结果的呢?我们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该方法将量子跳变与只能出现在(我们的)未来的一种不可逆事件联系了起来 . 在我们回到构造量子力学的概念性基础与动力学不稳定性之间密切联系的这些吸引人的问题之前,让我们作出如下评论: 我们已经处理的例子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因为我们可以在通常量子描述的框架内(所谓“ Hilbert 空间”中)引入一种自然的时间编序 . 但一般来说,这是不可能的(想一想所有态都作对称作用的散射) . 于是我们将在下一节看到,我们必须在统计描述的层次上引入一种自然的时间编序 . 这就会得到 LPS 在十分普遍的情况下的积分,从而导致动力学有与过去根本不同的新形式 . 五. Poincare 定理与动力学的统计阐述 从第四节中所研究的例子来看,对于我们如何才能避免 Poincare 灾变现在应当很清楚了:只有通过在理论中引入动力学状态的一种时间编序,它对于小除数将采用非常明确的“规则化”步骤(见( 4.5 )和( 4.6 )) . 然而怎样引入这种时间编序呢?如我们现在将要看到的,这里我们必须转入统计描述 . 使人意外的是,我们的处理方法确证了 Boltzmann 于一个多世纪前处理气体动力学的方法 . 但是 Boltzmann 不可能猜到混沌理论的出现,也不会知道他正在研究“不可积 Poincare 系统” . (他,以及 Maxwell 之所以将希望寄托在遍历性理论上,是因为遍历性理论对于平衡的理解确实有用,但对动力学目的并非如此 . ) 在统计联系早期, Gibbs 引入了一个相当基本的概念:“ Gibbs 系综” . 他不去考虑单个动力学系统而是考虑与构成每一个动力学系统的粒子的坐标 和动量 相联系的在相空间中演化的大量动力学系统(见图 11 ) . 于是在描述中使用了相空间中的几率分布: ( 5.1 ) 这种描述对于量子系统也是有意义的 . 而几率分布 就被称作“密度矩阵” . 一旦我们知道了 ,我们便能计算出粒子的速度分布以及存在于粒子间的关联 . 那么此时时间如何进入这种描述? 我们来考虑一种经典气体 . 粒子会碰撞而且这些碰撞产生关联(见图 12 ) . 首先我们有二体关联,然后是三体关联;随着时间的持续,关联涉及到越来越多的粒子 . 关联的形成有点使人联想起进行会谈的两个人(会谈相当于一次碰撞) . 即使当会谈双方离开,他们的会谈印象仍然保留着 . 关于这一会谈的信息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散布给越来越多的参与者 . 假定我们观测一杯水 . 在这杯水中有一时间箭头;实际上,该时间箭头将永远保持着,相当于新关联的产生,这种关联涉及到总是增长的粒子数 . 按照存在于分子间的关联,我们可以区分“年轻的”水和“年老的”水!最近所做的计算机实验证明了二体关联出现得非常快,而三体关联涉及到较长的时间尺度,如此等等 . 关联的这种定向流破坏了经典描述中的对称性 . 让我们从(一个多体系统的) 时刻的无关联态 A 转变到时间为 的涉及多重关联的态 B (见图 13 ) . 显然,从 A 到 B 的转变涉及到与从 B 到 A 的逆转变十分不同的物理过程 . 我们将不得不引入关联的时间编序于动力学以避免 Poincare 灾变:二体关联先于三体关联出现,如此等等 . 因而我们必须使用关联的时间演变来描述动力学 . 这相当于是与经典动力学不同的观点:问题不再是研究每一粒子随时间变化的位置和动量,而是追踪粒子间关系的发展 . 在此概念框架内,我们可以通过将向较高关联的转变处理为“未来定向”,将向较低关联的转变处理为“过去定向”,恰如在( 4.5 )和( 4.6 )中我们所做的那样,来避免 Poincare 灾变 . 由 Gibbs 系综理论可以得到密度矩阵 的时间发展方程 ( 5.2 ) 它在形式上类似于 Schrodinger 方程( 4.7 ) . 即所谓的 Liouville 算符,可以利用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中的 Hamiltonian 表示 . 我们提到过 Poincare 处理了形为 ( 5.3 ) 的 Hamiltonian. 这相当于 Liouville 算符的分解 ( 5.4 ) 为求解 Liouville 方程( 5.2 ),我们必须如在 Schrodinger 方程情形中那样求解本征值问题(见( 4.1 )) ( 5.5 ) 对于可积系统,这没有问题 . 而 Liouville 方程( 5.2 )则将索然无味,因为问题将化为通常的动力学问题(求轨道或波函数) . 然而,对于不可积系统,问题从根本上改观了 . 换言之 Liouville 方程描述了由于与未扰动系统有关的运动不变量的破坏而引起的混沌的出现 . 又是 Poincare 定理妨碍我们通过展为耦合常数 的幂次的么正变换(保持 的实数性)求出( 5.5 )的解 . 业已提到,我们是通过在理论中引入如下补充性因素来解决这一困难的:关联的时间编序 . 于是我们得到可以求解的复本征值问题,它将导致阻尼,并通过 H 函数的出现导致不可逆性(见第四节) . 该新动力学具有一些突出的特征,它呈现出对于经典或量子理论中所描述的可积系统的动力学特征的基本偏离 . 为了定性地理解发生了什么,我们来更为贴切地分析“碰撞”的思想中所包含的内容 . 实际上,一次碰撞已经相当于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粒子接近、通过共振交换能量、然后分开 . 我们可以将一次碰撞视为一个接一个的共振所束缚的态 . 在一 Hamilton 系统中(硬球情况作为一种极限情况不在考虑之列),一次碰撞并非一个自发的类点事件,而是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具有广延性的 . 最近, Petrosky 与作者已经证明, Liouville 算符 的谱基本上由碰撞的动力学确定 . 这即意味着对适用于可积系统的通常动力学方法的根本性偏离;在可积系统中,发展演化可分解为一个接一个的自发时空事件(使人联想起 Feynman 图) . (对于熟悉动力学的读者,我提一下:传统的动力学方程 Fokker-Planck 方程含有 二阶 导数;这恰恰是由于碰撞被描述为一种 二体 关联所致 . )为此, LPS 的动力学仅能在统计的层次上被阐述,因为我们既不可能在经典情况中将动力学化为轨道,也不可能在量子情况中将动力学化为波函数 . 我们在这里所处理的是可积系统中完全不会出现的动力学状态,这对于动力学的伟大传统并不那么令人吃惊 . 然而,这种偏离已经出现在 KAM 理论中,但在那里行为是如此地复杂以至于任何定量描述都不可能(我们不得不使用由于共振叠加而坍缩的共振环定性判据) . 对由于共振而引起并导致 Poincare 不可积性的物理过程给出一种简单描述,正是通过对 LPS 的研究所实现的主要进展 . 我们的处理已经被对 LPS 的简单例子作出的数值计算所证实 . 我们可以从一种(尽可能接近于相空间中的一点的)统计分布出发 . 于是我们看到系统经历了相当于 Lyapunov 不稳定性(见( 2.1 ))的出现、相空间中的折叠和由于“碰撞”而引起的扩散的各个阶段 . 我想再次强调的主要论点是,不稳定性破坏了轨道(或在量子力学中是波函数)概念本身,因为现在基本描述是使用了统计系综 . 现在让我们给出一些结论性的意见 . 六.结论性的观点 Poincare 不可积动力学系统的积分对于 LPS 导致了一种新形式的动力学,它包含了不可逆性(破缺的时间对称性),并在经典和量子力学中呈现出几率的越来越大的作用 . 我们在第二节中描述过的时间佯谬已用这种方式消除掉了(见图 14 ) . 在“旧”情况中,我们不得不在微观的时间可逆的层次与备有时间箭头的宏观层次之间架桥连线(图 14 ) . 然而,时间怎么可能产生于无时间? 现在(图 15 )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具有时间对称破缺的微观层次;通过平均的步骤,从该微观层次中出现宏观耗散层次 . “旧”的微观层次已变成不稳定的 . 这可以得到对混沌作用的一种较好的理解 . 实际上,混沌存在两种十分不同的表现 . 当我们研究包括耗散的宏观方程,例如反应扩散方程或流体的 Navier-Stokes 方程时,我们已面对属于 LPS 的基本微观描述的情形 . 换言之,正是这种方程的存在预先设定了“动力学混沌” . 这并不令人奇怪 . 确实,例如摩擦或扩散的性质涉及到能量通过碰撞的交换 . 这些宏观方程可以导致混沌(化学混沌和湍流) . 这种耗散混沌处在动力学混沌的“顶部” . 我们曾提及,耗散混沌是自组织的一部分,因为它出现在非平衡和非线性系统中 . 化学相干性例子是振荡化学反应 . 因此,简言之,出现于非平衡态中的宏观有序是动力学混沌的产物 . 甚至趋于平衡时也成为动力学混沌的结果 . 所以,在所有这些情况中,我们有“有序来自混沌” . 我们也曾提及 LPS 是演化的系统 . 一旦初始条件给定,它们便将经历诸如由 Lyapunov 指数所描述的各种阶段,扩散过程 . 然而,不可逆性并不与 Newton 时间(或其 Einstein 推广)有关,而是与表示构成系统的各单元之间的“内部”时间有关(诸如粒子之间的关联) . 我们不可能使关联的流停止,因为我们无法阻止不稳定原子态的衰变 . Nobokov 曾写道:是真实的东西就不能被控制,能控制的就不是真实的 . 这句话在这里也是成立的 . 除了求解时间佯谬外,通过 LPS 的积分所得到的动力学定律取得了许多远远超出我们原始动机的结果 . 我们已在第四节提及与量子力学认识论方面的问题的一些关系 . 我们现在更进一步 . 众所周知,量子力学的基本量是几率幅 , 满足 Schrodinger 方程( 4.7 ),但我们只能作几率的测量!所以,我们需要从波函数所描述的“潜在可能”变成几率所描述的“真实情况”的另一种机制 . 在 Paul Davies 所写的《新物理学》 的引论中,他写道:“在岩层底部,量子力学提供了一种高度成功的对微观系统的观测结果进行预测的办法,但当我们问一下观测进行时实际上发生了什么时,我们什么也得不到!”从例如 Hugh Everett III 的大千世界诠释,到 John von Neumann 和 Eugene Wigner 的求助于观测者灵感的神秘思想,都是为解开这一佯谬所作的企图 . 在半个世纪的争论之后,量子观测的辩论一如以往仍旧那么活跃 . 极小和极大的物理学问题都是难以对付的,然而这一新领域——思维和物质的接合部也许将被证明是新物理学中最有前途的传统 . 有趣的是,当我们在新动力学描述中直接处理几率时,可以从动力学不稳定性和混沌中得到该基本问题的解答 . 在这种情况中, LPS 中的量子力学叠加原理失效是由于动力学不稳定性,而不必求助于任何深奥的考虑如大千世界诠释或引起宏观系统波函数编缩的新宇宙常数的存在 . 我们得到了消除掉任何位于物理学之外的观测者主观愿望的真实的量子力学诠释形式 . 本世纪已经被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这两种新的概念性结构所统治 . 人们经常强调(见 M. Sachs ),主观因素通过测量过程的侵入将在我们想要将量子论和相对论结合在一起时引起困难 . 然而,不可积动力学系统也可能使相对论变样,因为基本的动力学事件(碰撞)不再对应于瞬时和局域的时空事件 . 我相信我们因而确实处在“新物理学”的开端 . 迄今为止,我们的自然观都是受可积系统的理论支配的,无论是经典力学还是量子力学 . 这相当于一种过分的简化 . 我们周围的世界含有不稳定性和混沌,因而需要对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进行根本的修正 . 让我表达我所确信的结论:将来, Poincare 的不可积性定理将被视为一个转捩点,它有点类似于经典力学时期当应用于黑体辐射而导致发散时的发现 . 这些发散性必须由量子论来治愈 . 类似地, Poincare 发散性也必须在我试图以本文中定性方式描述的意义上用动力学新形式来治愈 . 鸣谢 本工作是多年来 Brussels-Austin 小组的工作结果 . 我不可能引用所有这些成果,但我还是要特别感谢 Cl. George , F. Mayne 和 T. Petrosky. 我们还要感谢 Austin 的 Texas 大学, Solvay 研究所能源系, Welch 基金会和欧共体委员会的资助 . 参考文献 1. Prigogine I. and I. Stengers. Order out Chaos, Bantam Books,Inc., (矮脚鸡图书公司), 1984 ;(有中译本《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 2. Prigogine I. and I. Stengers. Entre le Temps et Eternite, Fayard, 1988 3. Tabor M. Chaos and Integrability in Nonlinear Dynamics, J. Wiley, 1989 4. Nicolis G. and I. Prigogine. Exploring Complexity , W. H. Freeman, 1989 ; (有中译本《探索复杂性》 ,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6 ) 5. Coveney P. and R. Highfield. The Arrow of Time, Allen, 1990 6. 总结见 7. Poincare H. Methodes de la Mecanique Celeste, Gauthier-Villars, 1892; 重印本, Dover, 1957 8. 简单说明见 I. Prigogine. Non-EquilibriumStatistical Mechanics , Wiley InterScience, 1962; (有中译本《非平衡态统计力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 9. Prigogine I. From Being to Becoming :Time and Complexity in Phusical Sciences , W. H. Freeman, 1980 ;(有中译本《从存在到演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 Balescu R. Equilibrium and Non-Equilibrium Statistical Mechanics, Wiley, 1985 George Cl.,Mayne F. and I. Prigogine. Adv in Chemical Physics, 1985, 61:223 10. Petrosky T. and I. Prigogine. Physica, 1988, 147A:439 11. Hasegawa T., Petrosky T., Prigogine I. and S. Takaki. Foundations of Physics, 1991, 21:263 12. Petrosky T., Prigogine I. and S. Takaki. Physica, 1991,170A:306 13. Prigogine I., Petrosky T. and S. Takski. (待发表) 14. Prigogine I., Petrosky T. and S. Takski. Physica, A (待发表) 15. Balton G. Advanced Field Theory, Wiley TnterScience, 1963 16. Bell J. S. Speakable and Unspeakable in Quantum Mechan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17. “关联动力学”的思想在文献 中引入 . 18. Hasegawa H. and B. Saphir. (待发表) 19. Davis P. (ed) The New 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0. Sachs M. Einstein versus Bohr , Open Court, Illinois, 1988 (抱歉:文中公式和插图无法显示!)
个人分类: 统计力学|245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清华大学海南招生组长详解明年自主招生三计划
dongzg101 2011-11-27 05:36
清华大学海南招生组长详解明年自主招生三计划 11月25日下午,清华大学海南招生组组长崔凯在海南招生宣讲会上详解2012年以“拔尖”、“领军”、“自强”三大计划为核心的清华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新政。 记者了解到,清华大学在2012年自主招生中启动“新百年计划”,包括针对家境贫寒而自强不息、德才兼备学生的“自强计划”,针对有学科特长学生的“拔尖计划”和针对全面发展且具有创新潜质学生的“领军计划”。 “自强计划”600个名额覆盖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有海南省保亭县、琼中县、五指山市、陵水县、白沙县5个国家级贫困县。“这是为体现教育机会公平而特设的计划,每个县我们给一个名额,这些学生考试时将会单独列计划、单独指标、单独考试、单独录取。笔试是自主招生统一试卷。”崔凯介绍说,入选“自强计划”的学生将在高考中享受30至60分加分投档的优惠政策。 “拔尖计划”则为具有学术理想和创新潜质,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华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定制。“只要你有特长,不一定是数学物理化学。”崔凯说,成功申请者将根据成绩在限定专业内给予降30分至60分的录取优惠。 “领军计划”面向品学兼优、素质全面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采用中学推荐的方式报名。“全国所有中学推荐上来的学生将会在12月1日公示,面试的时间还没有确定。”崔凯说。 据介绍,目前,报名“自强计划”的考生已超过500人,报名“拔尖计划”的考生已超过1000人,“领军计划”258个名额学生的审核在顺利进行中。保送生笔试、综合面试将于12月17日、18日在清华大学校内进行。 更多阅读 清华公布2012年自主招生新政“新百年计划”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458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家杂志翻译——通过肌肤预知时间
chentielin 2011-11-25 21:21
原文链接: http://the-scientist.com/2011/11/09/how-skin-tells-time/ 重庆医科大学检验系袁月初译 + 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陈铁林较正。水平有限请大家指正。 How Skin Tells Time 通过肌肤预知时间 The behavior of skin stem cells is regulated by a 24-hour circadian clock. 皮肤干细胞活动受 24 小时生物钟控制 By Ruth Williams | November 9, 2011 Stem cells in the skin,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replacing dead skins cells that are continuously sloughed off, follow a daily rhythm that is under the control of a 24-hour circadian cycle, according to a study published today (November 9) in Nature. 11 月 9 日 发表在《 nature 》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表示,皮肤中负责替换持续脱落死细胞的干细胞受 24 小时生物钟控制,呈日节律变化。 “ It was known that in mice proliferation occurs mostly in the night,” said Salvador Aznar-Benitah of the Centre de Regulació Genòmica in Barcelona, Spain, who led the study. “Now that we have adde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we know that this is purely regulated by circadian rhythms.” “众所周知,小鼠(皮肤)增殖大多在晚上,”此项研究的带头人西班牙巴塞罗那 de Regulaci ó Gen ò mica 中心的 Aznar-Benitah 说“我们现在通过对分子机制的研究了解到,这只不过是由 24 小时生物钟所调控。” “ This is a very exciting paper because it links what we knew about signaling molecules …to a much more global regulation—the circadian clock,” said Valentina Greco of Yale University, who was not involved in the study. “It reconciles much of the fragmented information we had,” she said. “这是一篇非常令人兴奋的文章,因为它将(皮肤干细胞的)信号分子与生物钟这个全局调控方式联系起来”未参与研究的耶鲁大学的 Valentina Greco 说“它把很多我们所知的零散的信息联系到了一起” Aznar-Benitah and his colleagues examined the regulation of a known clock protein, Per1, in mouse skin stem cells using a fluorescent protein linked to the clock protein’s promoter. As is the case in other cells of the body, the level of fluorescence oscillated over a 24-hour period. Aznar-Benitah 和他的同事在小鼠皮肤干细胞钟研究了一种时钟蛋白, pre1 的调节。他们将一种荧光蛋白连接到这个时钟蛋白的启动子上。和身体其他细胞中的情况一样,荧光水平 24 小时内变化。 Furthermore, the levels of proliferation-promoting signaling proteins corresponded with the level of the fluorescence—in cells where the fluorescence was bright, proliferation proteins were highly expressed. In dimly fluorescing cells, on the other hand, the expression of such proteins was low. 此外,促增殖信号蛋白水平与荧光水平变化相一致,表现为在细胞中荧光强的部分,促增殖信号蛋白高表达。相反的,在荧光弱的部分,促增殖信号蛋白则低表达。 This suggested that the body’s central clock regulates expression of the signaling proteins in skin, and possibly proliferation. Sure enough, in mice whose skin cells lacked a clock protein called Bmal1, the expression of the signaling molecules was reduced, as was the proliferation of skin stem cells. 这表明了皮肤中信号蛋白受身体的中央生物钟所调控,增殖可能也与此有关。毫无疑问,在皮肤细胞缺乏时钟蛋白 Bmal1 的小鼠中,信号分子表达水平下降,皮肤干细胞增殖水平亦下降。 “ The clock is timing the function of skin cells,” said Aznar-Benitah. “So for example, it is telling the skin that in the morning the main function it has to do is to deal with UV radiation.” Skin stem cells tend to replicate their DNA later in the day to avoid UV-induced mutations, he explained. Indeed, the overall reduction in proliferation in the Bmal1-deficient mice protected them from developing skin cancers. “时钟蛋白控制皮肤细胞的功能” Aznar-Benitah 说“比如,在早晨,他会告诉皮肤,你的主要任务是对付紫外线辐射”他解释道,这样皮肤细胞就将把 DNA 复制推迟以防止紫外线引起其突变。事实上,在 Bmal1 缺乏的小鼠中,整体增殖减少是为了保护他们不发展为皮肤癌。 “ This provides another line of evidence that the clock machinery regulates the protection and activation of the skin cells,” said Cedric Blanpain of the 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 in Belgium, who was not involved in the study. “It has very interesting implications for tumorigenesis,” he added. For example, “if you are jet-lagged and you go into the sun immediately, your cells are much less prepared.” “这篇文章提供了另外一个证据是生物钟肤细胞的保护作用与激活作用” 没有参加研究的比利时 Libre de Bruxelles 大学的 Cedric Blanpain 说“这与肿瘤发生有着很有意思的提示”他补充到,比如“你因为飞机晚点,而后迅速走到太阳下,你的细胞明显就会准备不足。” Although expression of the clock ensures the correct timing of proliferation, many stem cells expressing Bmal1 do not actually replicate. Stem cells in the hair follicle, for example, go through long periods of dormancy where almost no cell proliferation occurs, despite the fact that approximately 50 percent of these cells express the clock proteins. Of these clock-expressing cells, “only 10-20 percent of them actually become active every day,” said Aznar-Benitah. Similarly, only 30-40 percent stem cells outside the follicles replicate each day, though almost all of them express clock proteins, Aznar-Benitah explained. 尽管时钟蛋白的表达确保了增殖的正确时间,但是很多表达 Bmal1 的干细胞实际上并不复制。比如,在头发毛囊里尽管有将近 50% 的细胞表达时钟蛋白,但干细胞将会有很长时间的休眠期以至于几乎没有细胞增殖发生,“在表达时钟蛋白的细胞中,每天只有 10%-20% 被激活” Aznar-Benitah 解释。相同的,在毛囊外尽管他们全部表达时钟蛋白,每天也只有 30%-40% 的干细胞发生复制。 “ The clock is therefore not deterministic but just adds a factor of predisposition to the equation of stem cell activation,” said Aznar-Benitah, “The actual activation depends on the clock and on several other factors—i.e. receiving the activating stimulus.” For skin stem cells, the exact nature of this stimulus is currently unknown. “因此,时钟蛋白不是决定性因素而是干细胞激活反应的一个诱因” Aznar-Benitah 说“真正激活是由时钟蛋白和其它因素控制,如受到激活刺激物刺激。”如皮肤干细胞的确切的刺激物至今还不清楚。 Also unknown is why only some skin stem cells express the clock molecules. “We were really intrigued , and still are, about this finding,” said Aznar-Benitah. “We have some indication that in fact the 50 percent of cells that are not positive might not even be cycling at all, which raises the question of how can a cell be clock-less.” 不清楚的还有为什么只有某些皮肤干细胞表达时钟分子。“我们对此强烈感兴趣,并且没有持续寻找原因” Aznar-Benitah 说“我们发现了一些现象表明,事实上,那 50% 不活化(时钟蛋白不活化)的(毛囊)细胞可能甚至都不参与细胞循环 及细胞分裂,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细胞怎么可以缺少生物钟控制呢?” P. Janich et al., “The circadian molecular clock creates epidermal stem cell heterogeneity,” Nature, doi:10.1038/nature10649, 2011.
个人分类: 科学家杂志翻译|3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 理论计算机科学中的“相似性原理”
热度 6 zlyang 2011-11-10 11:10
理论计算机科学中的“相似性原理”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理论计算机科学中的“相似性原理”,摘录如下: 这样,复杂性的问题有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呢?相似性原理解答了这一问题。按此原理,计算一个问题类使用的并行时间、空间和串行时间的复杂程度在所有理想的计算模型中都没有本质的差异。 用数学语言来说,各种模型不仅可以相互模拟而且模拟者所需的并行时间、空间和串行时间都分别不超过被模拟者需用的并行时间、空间和串行时间的一个多项式。 所以在只差一个多项式的范围内,复杂性还是有其客观依据而是不依赖于模型的。对于上面提到的各种模型,以及各种计算类型,相似性原理已被证明是正确的。    对于串行计算模型都可以定义一个虚拟的并行时间,叫做巡回。所谓巡回,是指计算过程中的周相数。而一个周相则是计算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此阶段中新计算出来记在工作空间上的信息不准在同一阶段内被读到。 例如,对于多带图灵机器而言,一个周相就是工作带头不改变方向的一段时间。所以巡回相当于工作带头改变方向的总次数。 因此可以说,一个问题类有快速的并行算法当且仅当它有一个具有小的巡回数(虚拟并行时间)的串行算法。另外并行时间和空间之间具有某些对称的性质。 例如可以证明,它们之间是多项式相关联的。 所以说,一个问题类有一个快速并行时间算法当且仅当它有一个高度节省内存的算法。 可是俺看不懂什么意思。 请您解释解释吧!真正的专家!谢谢! 该原理是谁证明的?原文是汉语还是英文?发表在哪里?现在哪里有准确详细的用英文介绍?等。 请您指导!真正的专家!谢谢! ————————————————————— 附录 ————————————————————— http://210.45.210.9:918/web/index.htm lilun jisuanji kexue 理论计算机科学 (卷名:数学)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复杂性理论和算法分析  可计算性理论在逻辑上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计算复杂性理论。著名的图灵-丘奇论题说,凡是合理的计算模型都是等价的,即一个模型能计算的,在别的模型下也能计算,否则都不可计算。但是对于一个问题类而言,只知道能不能计算是很不够的,更有实际意义的是要知道计算需要多少时间,多大的内存等等。由此产生了计算复杂性理论和算法分析。   计算所需的时间、存储大小等等都算为资源。严格地讲,每一种资源的定义都依赖于一个计算模型。各种计算模型的资源的定义虽不一样,但是主要的有三种。   ① 串行时间 简称时间, 它是计算过程中的总运算量。也即把计算分成一些原始的步骤,完成这些步骤所需的总时间。   ② 空间 它是为了保存计算的中间结果所需地盘的大小。例如在计算时用一块黑板来打草稿,假定每一单位黑板面积可以写一个符号,且可以擦掉重写,空间就相当于打草稿所需的黑板面积。   ③ 并行时间 即并行计算所需的时间。也即多人或多机协同计算,解决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   复杂性总是对于一个特定的问题类来讨论的,其中包括无穷多个个别问题,有大有小。例如对矩阵乘法这一问题类而言,相对地说100阶矩阵相乘就是一个较大的问题,而二阶矩阵相乘则是个较小的问题。所以可以把阶 n 作为衡量问题大小的尺度。但是最一般地,是把输入的总长度 n 作为问题大小的尺度。因此,当给定一个算法以后,计算一个大小为 n 的问题所需的时间、空间等就可以表为 n 的函数。这个函数就叫做该算法的时间或空间的复杂性之度量,或称为复杂度。严格地讲,它是这个特定的问题类在某一特定计算模型中的某一算法下的复杂度。当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大时,时间、空间等资源的耗费将以什么样的速率增长,也即当 n 趋于无穷时这个函数增长的阶是什么?这就是复杂性理论所关心的问题。   在计算同一个问题类时,算法有好坏之别。例如要判定一个具有 n 个顶点的无向图中有没有回路,早期的算法所需的空间复杂度为 S ( n )= O (log 2 n ),但是后来设计了更精细的算法,它的空间复杂度只有 O (log n )。这说明 O (log 2 n )只是早期算法的空间复杂度,而并非这个问题本身的内在复杂度。或者说 O (log 2 n )只是回路问题空间复杂度的一个上界,而 O (log n )则是一个新的更好的上界。对于回路问题,任何算法都至少需要正比于log n 的工作空间。这就是说,对于任何算法,空间复杂度 S ( n )= Ω (log n )。因此可以认为 Ω (log n )是回路问题空间复杂度的一个下界。问题内在的复杂度介于上界和下界之间。在这个例子中,二者重合了。因此可以说回路问题的空间复杂度正比于log n ,记为 S ( n )=嘷 (log n )。   又如两个 n 位二进整数的乘法在多带图灵机模型下,一般的算法需时 O ( n 2 )。但改进的算法可以达到 O ( n 1.5 )。现在最好的算法可以达到 O ( n log n loglog n )。如果采用存储可修改机器做模型,则可以达到 O ( n )。可以看出一个问题的内在计算复杂性还因计算模型的不同而有高低。   较为重要而且具有特色的计算模型主要有多带图灵机器,多带多维多头图灵机器,硬件可修改机器(HMM),随机存取机器(RAM),并行随机存取机器(PRAM),向量机器,VLSI,等等。然而没有一个适合一切问题的统一的模型。这样,复杂性的问题有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呢?相似性原理解答了这一问题。按此原理,计算一个问题类使用的并行时间、空间和串行时间的复杂程度在所有理想的计算模型中都没有本质的差异。用数学语言来说,各种模型不仅可以相互模拟而且模拟者所需的并行时间、空间和串行时间都分别不超过被模拟者需用的并行时间、空间和串行时间的一个多项式。所以在只差一个多项式的范围内,复杂性还是有其客观依据而是不依赖于模型的。对于上面提到的各种模型,以及各种计算类型,相似性原理已被证明是正确的。   对于串行计算模型都可以定义一个虚拟的并行时间,叫做巡回。所谓巡回,是指计算过程中的周相数。而一个周相则是计算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此阶段中新计算出来记在工作空间上的信息不准在同一阶段内被读到。例如,对于多带图灵机器而言,一个周相就是工作带头不改变方向的一段时间。所以巡回相当于工作带头改变方向的总次数。因此可以说,一个问题类有快速的并行算法当且仅当它有一个具有小的巡回数(虚拟并行时间)的串行算法。另外并行时间和空间之间具有某些对称的性质。例如可以证明,它们之间是多项式相关联的。所以说,一个问题类有一个快速并行时间算法当且仅当它有一个高度节省内存的算法。   既然在多项式关联意义下复杂性不依赖于模型,就可以用 P 代表所有具有多项式时间算法的问题类;用 N P 代表所有具有非确定多项式时间算法的问题类;用 N C 代表所有能同时在对数多项式并行时间和多项式空间解决的问题类;等等。   一般认为, P 中的问题才具有现实的可计算性,但有许多实际问题属于 N P ,却未能找到一个确定型多项式时间算法。所以许多人猜想 P N P 。1971年库克在 N P 中找到一个问题类,叫做布尔合取范式的可满足性问题( S A T )。证明了 N P 中任何一个问题类的计算均可归约为 S A T 的计算。因此,称 S A T 为一个 N P 完全性问题(见 组合最优化 ), N P = P 当且仅当对 S A T 存在一个确定型多项式时间的算法。以后C.卡普等人又把 S A T 归约为许多其他的组合问题,得出了许多其他的 N P 完全性问题。目前 N P 完全性问题几乎涉及到一切数学的分支,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理论。但是 N P 是否等于 P 的问题尚未解决。有人猜想它是独立于现有的数学公理系统的。完全性的研究不限于 N P 完全性。对于各个复杂性类,都有完全性问题。   在复杂性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各类具体数学问题的复杂性研究构成了算法分析的主要内容,60年代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例如 n 维的快速傅里叶变换和 n 次多项式的乘法, 只需要 O ( n log n )次算术运算; n 位的数乘在多带图灵机上只需 O ( n log n loglog n )的时间;判定一个 n 位数是否为素数需时 O ( );在出度限定情况下,图同构的判定问题存在多项式时间的算法;判定整系数线性规划问题是否存在有理解,存在多项式时间算法; n 阶矩阵乘法只需4.7 n 2.8 次算术运算;后来又改进为 O ( n ),还证明了,这个阶可以无穷地改进下去,等等。   对比于上界的情况,下界的研究却碰到了许多困难,尤其是对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例如对任何一个 N P 完全性问题,猜想至少需要指数的时间,但多年来连一个非线性的下界都证不出来。   除了计算的复杂性,还有描述的复杂性,这是 Α.Η.柯尔莫哥洛夫 和察廷提出来的。 一个01串 w 的信息量 I ( w )被定义为输出 w 的最小程序的长度。因为各个模型可以互相模拟,故以上的定义在只差一个常数值的意义下,是不依赖于模型的。因为任何一个数学公理系统所包含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因而在这个系统中不可能证出 I ( w )≥с形的定理,这里с是只依赖于公理系统的一个常数。但容易知道,除了有限多个 w 以外,所有的 w 都满足 I ( w )≥с(却无一能被证明)。这一结果简化和加强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 洪加威
6874 次阅读|11 个评论
母亲二周年祭
热度 14 cosismine 2011-11-6 23:52
很早以前写的,翻信箱翻出来的,这段时间正准备写一篇母亲十周年祭的文章。母亲...... 也是日薄西山时分,只是下雨了。母亲一生操劳,从没有什么闲情,在她,日出和日落大概仅仅是时间的标志吧。但有一个落日,却异常深刻地烙在她的心底:在那一个落日里,她的第一个孩子——,我出世了。 关于那一刻,我问过母亲。他说:“生下你后,我端起第一碗米汤,日头恰好走上墙头”问母亲的时候,我还小,仅仅对自己的生命充满了好奇,在母亲在世的时候,我从没有想到问一下母亲,我的出生对她有什么意义,生下我是否让她感到从未有过的满足和轻松,是否让她对前路有了某种信心,对生命怀起某种期待,而且不再畏惧任何困难,在她凝视那么余辉的时候,她在想什么? 想来在母亲质朴得几近原始的生命里,大概是不会有什么清晰的思路的,她的感觉大概也就是那么一团:在经过分娩那撕心裂肺般的痛之后,她能够从容看了一眼余辉,那抹余辉中的宁静,沉着,以及激荡过所有的冲突后还持有的从容和力量大概就是我出世时,她的心情吧。 但我永远不得而知了,母亲去世已两年了。 最后一次见母亲,是母亲去世前两个月。春节,我偕夫携子给父母拜年,从十八岁起,我每年就寒暑回两次家,母亲似乎已经习惯,从没有埋怨什么,但那一次却明显感到母亲很珍惜和我在一起的时光,她似乎也能预感到和我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了,还有点不放心我,抓紧了时间教我一些生活小窍门,诸如紧熬粥慢熬肉之类的,印象里最深的是母亲紧紧抱住我的儿子的背影:那天我和母亲边走边聊天,小儿刘泉在旁前前后后的跑着,他经过母亲身旁的时候,母亲一把逮住了他,把他抱在怀里,刘泉初时还有些不习惯,挣扎着要下来玩,但母亲抱得很紧,他也就抱住了母亲,听母亲的叮咛。母亲说:“姥姥只有你妈和舅舅两个孩子,你妈只有你一个,长大了要照顾你妈妈”算来刘泉只见过母亲两三面,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十天,但那一抱中的深情似乎无以复加,及至母亲去世后,我常常不由自主的就哭,刘泉就问我为什么,我说:“妈妈没有妈妈了,妈妈可怜不可怜”“刘泉没有姥姥了,刘泉也可怜” 每每这时,我们母子都会紧紧拥抱,彼此的生命如此深刻的连在一起,怀念我们共同的亲人。但那时,母亲还健壮,抱着刘泉还健步如飞,都把我落在后面,我看着母亲矮胖的身体,抱着瘦然而茁壮的刘泉,心里感慨万分:生命对每个个体而言都是短暂的,但通过生育这种交替接力,生命就源源不断的延续下来,多么伟大而有值得珍惜的生命呀! 但仅仅两个月后,母亲就去世了,她死于触电。 母亲从小丧父。她的生父是个教师, 1949 年前的教师,应该算是凤毛麟角了,可惜早逝,母亲是他唯一的女儿,但对他没有任何印象,母亲在自己的舅家生活了好几年,后来随姥姥到了姥爷家,据说姥爷用几担麦子把她从生父家里买了来,但姥爷没有亏待她,视如己出。只是姥姥后来又生了七个孩子,生活的艰难使姥爷也没有可能厚待她。母亲的脊背是弟弟妹妹成长的摇篮。 母亲天资聪颖,连老师都不忍心放弃,在她没来上课的时候就去找她,但母亲得照顾弟妹,又不忍心辜负老师,看到老师就躲,把弟弟抡上肩膀,跌跌撞撞地就跑,一不小心就把弟弟掉下来了,转身背起又跑。“你那个弟弟真经摔,就像个铁疙瘩一样”,疙瘩从此成为舅舅的名字,到现在还是,记录着母亲弱小的肩膀承担起的童年和童年中蕴涵的艰辛和无奈。 母亲这个教师子女因此没有读书,她的三个妹妹都没有读书,三姨似乎还有些怨恨,但母亲没有,她是长女,又不是亲生的,操持家务,照顾弟妹似乎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她心甘情愿的放弃了,无怨无悔,只留下一点遗憾偶尔在心底里荡漾那么一两下,她一直不识字,连电视剧都看不懂。母亲不知道她放弃的是多么宽广多么美好的世界,她一直生活在艰辛之下,生活中充斥的都是外界压给她的东西,而没有一样是她因为向往而争取到的,她永远不会体会到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中的那种快乐。 母亲也没有体会过爱情的滋味。她的婚姻是姥爷和爷爷的一个朋友撮合而成的“对方不傻”母亲不傻,父亲也不傻,于是就成了亲,生了孩子,如此简单的模式几乎不合逻辑,但就是这个模式成就了母亲一生,她一生只有父亲一个男人,为父亲生了两个孩子,然后历尽艰辛把孩子养大——这几乎构成母亲全部生命的意义。这当中包含的爱情比现代年轻人所经历的那些惊心动魄的爱情更为浓烈,更为醇厚,因为她的爱情纯碎是用生命填充的呀。 不幸的是,弟弟 ------ 属于弱势人群中一员,他虽然健康,但反应慢,渐渐就自卑起来,相应的能力没有开发出来。母亲大概没有想到她若有文化,她就能找到办法把弟弟的能力开发出来,至少培养成一个具备正常人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可惜她没有文化,她只能像愚公一样,背负着一座大山,吃力的走,她原本是准备背负起弟弟一生的,她希望她和父亲能帮弟弟养大孩子,然后让孙子给弟弟养老送终的 ------ 但侄子更弱,弟弟到是有两个聪明伶俐的女儿,可惜让前妻带走了。母亲不忍心看弟弟鳏夫一人,就给他娶了个精神病妻子,那个女人在病前曾是很优秀的女孩子,母亲希望通过自己的调理,给她治好这个病,然后 ------- 可惜母亲的力量达不到,在人类知识达不到的领域,母亲无回天之术,尽管她尽心尽责,喂她吃药,给她做饭,逗她说话,甚至从肛门里为她扣屎,为了哄她喝药去喝她那些对神经刺激很强的药,在这一过程中,她也对母亲产生了极深的感情,这种感情让母亲感到温暖。但她始终没有好转,母亲一直坚持着,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还推着小平车,载着儿媳去看病。 呕,母亲,温良谦恭的母亲,坚韧不屈的母亲,无限包容的母亲,博爱的母亲,她大概从没有想过自己能和伟大这个词连接起来,她只是在迷茫中坚持,在坚持中寻找生机,在她多灾多难,因而几乎显得渺小的生命里程里,她自己永远都不知道那里面蕴藏着人类最伟大的精神力量,因为正是这种力量支持着整个人类,是人类一切财富的基石呀,也因为这种力量,人类才能克服种种困难,走到今天,并走向明天 ------ 而没有这种力量,人类面临的就只是灭亡,那些没有看到这种力量的人们,甚至因此而轻视你及你所拥有的生命的人们,(包括那个作恶多端的老不死麻子脸以及他的那两个作威作福的儿子甚至其整个家族)都一文不值,在精神上,他们连给你擦屁股的资格都没有 ------ 母亲,你的生命是苦难的,但是你的精神却是最伟大的,我为有你这样的母亲而自豪! 母亲,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对你的意义,在那个余辉里,你喝下第一碗米汤,催下第一滴奶,我叼住了你的奶头,疼痛中,你搂紧了我,我们息息相关的生命从此无所畏惧,现在你走了,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死亡,对我而言,突然就成为一个约会,一个和母亲的约会,那么,还有什么是我所惧怕的呢?母亲,安息吧,女儿会更加沉着,更加坚定地往前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以同样的精神和你再次拥抱。
4478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上海 海上(先图后文,时间紧)
热度 1 kingstar 2011-11-6 15:28
上海 海上(先图后文,时间紧)
TO BE CONTINUED……
个人分类: 国家地理|3339 次阅读|1 个评论
导师眼里差劲的学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热度 47 liuxuxia126 2011-11-6 10:49
导师眼里差劲的学生能找到好工作?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071do=blogid=504656 作为一个也带过几届研究生的导师,我却不能苟同。 迟菲博友首先对导师眼里差劲的学生进行了定义:“ 很聪明,又很有能力,但心思没用在科研上,在硕士期间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去大公司实习,或者参加各种活动,交友广泛。而因为这样的硕士生没有花太多心思科研,所以可能导师布置的事情不愿意做或者做得不好,所以导师会对其不满意。” 这样的定义,只能说明,迟博友如果也是导师,其眼里的差劲学生是这样的。而不能说明“导师”这个群体眼里的差劲学生的概念。 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到底是按照学生设计的培养目标,还是按照自己设计的模式来培养?从迟博友的定义来看,她博文里说 导师,应该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导师。 真正好的导师应该“因材施教”,对喜欢做科研的学生,就多给一些任务,因为他们可以从研究中得到乐趣。对于不喜欢做科研的学生,读研究生本来只是他提高学历的一个方式,目标是拿到学位,提升自己的能力。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导师不了解,非要“牛不喝水强按头”,把他不喜欢做的科研任务压一堆。学生没兴趣就不可能认真,不认真就不可能完成,即使能勉强完成,质量也未必高。导师不高兴,学生做得也别扭。师生因为互相不理解和不了解而不开心,读研不再是快乐的事,而是一种折磨。好的导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培养方案。聪明又有能力的学生,心思即使没有用在科研上,但也要满足最基本的毕业条件。即使是完成毕业论文,其实也是科研的过程。如果平时不进行科研训练,不认真做试验,怎么可能有能毕业的数据和论文?如果导师让平时社会活动多,大部分时间去公司实习的学生,即使论文做得很差劲也能毕业,恐怕“差劲”两个字的评语就不该用在学生这个词前,差劲的应该是导师了。 我眼里差劲的学生,应该是没有创新精神,不愿意吃苦,不考虑团队利益,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能力也很差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完全是自学成才,不喜欢接受导师的指导,也不愿意和同学交流,更不喜欢参加科研和读书活动。总为自己找各种理由逃避,不是这事来不了,就是身体不舒服,或者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希望你能理解他,他却不用考虑导师的感受。对于论文不认真做,毕业之前胡乱完成交差,导师因为“和谐”的需要,不得不受他们绑架。 对于这样的差劲的学生,能找到好工作?没有团队协作精神,没有领导能力,没有吃苦奉献精神的人,如果再连论文也写不好的学生,我不相信能找到好工作。即使凭借自己的小聪明得到一份工作,但从长远来看,这样得到学生也不可能为单位的利益牺牲。
个人分类: 观点评论|14492 次阅读|64 个评论
不再专注写博客的原因
热度 3 guozhenru 2011-11-6 08:41
很长时间不写博客了,因为有许多博主总喜欢谈自己不熟悉的话题,专业、科学、预见性的博客很少,大部分看客随自己的利益和喜好在起哄。这样的博客网不仅起不到促进科学发展的作用,而且会起反作用! 同时,发现自己也有同样的毛病,所以也就时常随意浏览一下标题,免得自己忽悠自己,也少让别人忽悠自己。生活中已经充满了数不清的诱惑,如果再在科学网上追求“扩大自己的影响”、“小红花”、访问次数,岂不是更加舍本求末!
3170 次阅读|3 个评论
公务员职业道德能用培训的方式获得吗?可笑!可笑!
热度 2 daodezhenjing 2011-11-4 21:43
  国家公务员局发布《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十二五”期间,我国全体公务员将进行职业道德轮训,培训时间不少于 6 学时,包括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的内容。看到这则报导,我深深地震惊了!公务员可是从优秀人才中选拨出来的,它们从小到大经历了无数的道德教育,无论是专业的课程,还是各种课外活动,中国对国民的道德教育可谓不遗余力,可他们怎么已经到了非再培训的地步了?以往那些道德课程和老师的教导都跑到哪里去了?   我经常说,真正的哲学从书本上是学不来,它来源于人对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关系的感悟。同样,公务员的职业道德也不是能够学来的,书本上学那些没有用,我们国家搞这些培训最终也只是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为人的道德操守是一种自律,而人本性上是不会自律的,如每一个人本性上都喜新厌旧,如果没有约束,那么有条件的人都会找小老婆,为什么他们不找呢?就是因为担心人们对他的看法,影响了他的前途。如果根本不在乎这些,那么他们就会肆无忌惮,如那些爆发户,一旦没有了前进的目标,就会以征服女人为目标,无数女人都成了他们的口中食,山木就是典型事例。   我们国家的管理,经常是某些领导拍拍脑袋就决定,根本不管它是否符合自然之理。就象是公务员道德培训,它本质上是忽视了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不可能改变的,无论他受到什么样的教育,人的本性永远就是不断征服周围的人,使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大。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是采取那些道德的方式,还是采取那些不道德的方式,象我们国家公务员之所以道德水平让人担忧,本质上不是人懂不懂道德,而是采取那些道德的方式就很难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那些不道德的方式就很容易获得成功。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比如现在的公务员升迁关键在于关系,而关系的培养需要金钱,如果靠那些死工资,自己还养活不了,何况去拉关系,再看看那些不断升迁的人,他们培养关系的钱来自哪里,不就是利用职权贪污一点吗?如果是你,你在这种环境中还会去讲那些没有用的仁义道德吗?不会,你同样也会去充分利用职权拉关系,贪污钱,这是升迁的根本。正是这种潜规则,才使 公务员道德水平普遍下降。   要提高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那些采取不道德方式获得成功的人受到惩罚,如包二奶行为,并不是没有人知道,而是很多人都知道,却不闻不问,原因何在?还不是这种行为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一个光荣的行为,多么有本事啊!特别是这些领导都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死,谁敢去管啊!如果在毛泽东时代,下面一个小老百姓就可以致这些领导于死地,他还敢吗?吓死它!可我们今天呢?靠这些事是打不到这些不倒翁的,如果你偏要去试一试,那么你往往就会头破血流。在这样的时代,谁还愿意去整那些没有用的仁义道德啊!它不能吃,不能喝,却处处制约自己。而那些不讲仁义道德的人却步步高升,如果是你,你在这种环境中还会去讲仁义道德吗?不会,不去做都是傻子。   如果我们的领导真要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平,首先就要对那些违背道德走向成功的人以严厉的惩罚,如果没有这些,仅仅靠教育管个屁用。今天的社会已经到了人人都不讲仁义道德的时候了,法不责众,人们也睁一只眼闭一眼,见怪不怪了,这才是公务员不讲道德的根本所在。现在的社会,已经到了一个非常的关键点,不好好整治人们的道德水平将一泻千里。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一用武则天的告密制度,好好整整那些通过不道德方式走向成功的人,只有好好杀杀他们的威风,才能真正地起到提高职业道德的作用。
个人分类: 杂文|84 次阅读|2 个评论
使命感——定位
maron13 2011-11-4 21:41
最近一段时间总是看看哲学与历史、慈善和佛学,以期望解决心中的困惑,是努力做一名真心实意的为病人服务的医师,提高交流水平,为大众更加接受或解决他们的问题,或是社会价值,而不是去做些科研呢?那种情况是更好的践行我们的“三个代表”(我还是很认同的樊代明的解释,就是行动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指导硕士生记录(三)
metanb 2011-11-4 18:32
指导硕士生记录(三)
Nov. 4, 周五,下午2:10开始,约两节课的时间。本次讨论检查了5张图,上次的实验尚未全部完成(计算量较大);又建议了两张图。下面是工作照。
个人分类: 师生园地|3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科学网的人看贴却不喜欢发言?
热度 16 hailang0 2011-11-4 17:50
为什么科学网的人看贴却不喜欢发言?
自己在科学网开博一段时间了。在下最初发布的热情还不低,然而每天新文章出笼之后,隔日领红包后,却鲜见有一条二条的回复。即使看见博客首页推荐的热门博文,进去回复一下,博主也只是守着他的帖子,你说一句,他接下一句。由此我看出了科学人和文人很大的不同点来了。 我现在就职一所以科学为主的,准确说是工程类的高校。我们博士在统战部门的关怀下好容易有了自己的联谊会,也有了自己的 QQ 空间。然而说句不敢恭维的话,就是这些计算机的、机电的、土木的、材料的,种种科学专业的人士,着实不如我们文科的会说话。平常随意在群里说上几句话,于是一个经管的也算“文”字号的教授奉承我是群里的“大明星”。其实何尝“大”呢?无非是看见群(空间)里面没有多少人踩,所以有时忍不住要叫唤几声,想留下几行自己的足印罢了。 话回到科网上,我则认为这里恐怕牛人特多,每个学者多少都算自己所事行业的成功人士。平常写点文字,巴不得有很多人来看,评一评,哪里有闲工夫去瞅瞅人家篮子里有什么菜?即便偶尔去瞅瞅看它一两眼,也不过是走马观花,不关己事,不涉己行(业),索性免开尊口便了。 然而我这个文科(准确说是文学)之士为何偏偏在科学圈里混得有滋有味,每天流连忘返,看到感兴趣的帖就每每复个不完呢? 说白了,这就是文人与科学家的区别。科学家什么都要仔细研究透了、调查核实了之后再想清楚了,然后发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看不明白的,索性就闭嘴。 可是文人不然,看见了就要说长道短,至于错与对,那就且看下回分解,再观后话吧。 因此文人多事,亦多情。世上有了他们,便有了话题——各种各样,天南地北;人间有了他们,便多了丰富多彩,才子佳人,层出不穷。 总之,科学博客,让我感到了文人到这里的“黔驴技穷”。但我还是想,如果科学者还是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那还是科学,还是专业,怎么称得上一个“博”字,一个“客”(可)字呢? 谢谢科学人的支持,让我的博文第一次热身了。感激……
1044 次阅读|19 个评论
如果
pathologysmu 2011-11-4 08:47
如果 还有一天在世 我会用这最后的点滴 想着人生的寂静和欢喜 然后开心地离去 如果 只剩一个月分离 我会 陪着我的妻子 父母和兄弟 好好聊聊天地 告诉他们不要悲戚 我只是出去 那是个很远的行旅 如果 尚有一年的日子 我会一个人出去 看看山和海 还有那广袤的大地 望那升起的朝阳 数那飘落的雨滴 偶尔也要坐在那冰冷的雪地 对着自己 说一些奇怪的话语 我不知道 我的时间机器 还有多少的剩余 其实我也无法抗拒 看着自己的人生 慢慢地流逝 不知道能等到什么 也不知道是否 还能等下去
3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录像终于结束,紧张也随之而去,终于有时间做下一件事了。
zhumei185 2011-10-31 17:06
今天参加老师一个精品课程的录像,是关于生产实习的。准备了一周,这几天嗓子累得要哑掉了,今天终于解脱了。 祝贺自己一个。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秋天总是比春天来得深刻
zhijieleng 2011-10-31 13:48
一个夏天,忙得有心无力来书写博客,但是,各方面收获了很多,很多……,处于感恩中,压力是有得,但是,理想在一个个地实现,在管理领域需要评价标准,我的标准就是是否作了有利于多方主体的事,这样的事无论多小,坚持下去,价值就巨大了。 年龄大了,成熟了,人会活得更加理智和成熟,该讲理一定要讲,更懂得气头上的争辩永远于事无补。心胸的成熟会过得很舒服,包容总会比隐忍来的更健康,我很想在这里告诉我的学生们不要花费时间听人是非,有这时间读点东西,写点东西,提高自身的素质,总是于己于人有利! 秋天的美总是令人眩目,虽然历尽阴冷和酷热,但是总比春天来得深刻!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3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行人仿真中的服务
热度 1 alphong 2011-10-31 12:14
行人在空间内移动是一个时空过程。但为什么会出现在空间内,为什么要移动呢,都源于服务。 那服务是什么?有什么特性? 我查阅了服务的英文定义,中文解释。发现把这些概念直接用于行人仿真还需要拿捏捉摸,换一种说法。个人以为:行人仿真中的“服务”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行人得到需求上的满足。 既然是一个过程,就需要有空间上的位置,这就是服务作用域,服务影响域。服务作用域是指服务在什么地方对服务对象产生作用,也可以理解为服务区域。服务影响域是指服务能够作用到的行人群体,即能够满足行人什么样的需求。 既然是一个过程,也需要有时间上的跨度,这就是服务的作用时间,即行人需要多久才能在服务作用域内得到相应的自我需求的满足。 从服务的特性看,行人仿真中的服务至少有三个特性: 其一:利他性。服务都是行人以外的设施或者人员提供的,行人不能自我服务。因为自我的服务没有必要进行定义和指标采样,也不可能因为这个服务而影响到仿真的目的性。 其二:时空性。服务具有时间上的跨度和空间上的跨度。时间上的跨度前述已明,空间上的跨度以一例概之,如电梯服务。 其三:层次性。行人仿真中的服务主要有三类:生产性服务、辅助性服务、非生产性消费服务。生产性服务往往由多个服务组成,且这些服务之间具有强时空约束性,即有序性。如铁路的运输服务,由购票、安检、检票、运输等组成。当然,生产性服务中海包括一些可选的服务,如行李寄存、退票、贵宾服务等等。辅助性服务主要由公共免费服务组成,如休息座椅、公厕、开水间、电视等等。非生产性服务主要指行人仿真空间中与生产性服务无关的,行人需要付费才能得到的服务,如购物、餐饮等等。 上述仅仅是我对服务的一些初步认识,还需要分析,服务与需求之间的映射关系,服务作用机理,行人活动规划等一系列问题。 请继续关注。
个人分类: 行人仿真|3098 次阅读|3 个评论
review: 金融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基于离散小波分解与SMV
jiangdm 2011-10-31 12:07
《金融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 基于离散小波分解与支持向量回归的研究》 戴稳胜 吕奇杰 David Pitt, 统计与决策 2007 摘要: 建本研究结合小波转换与支持向量回归, 提出一个二阶段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先以离散小波分解与重组对金融时间序列数据进行预处理, 再以SVR 建立预测模型。 关键词: 小波转换; 支持向量回归; 离散小波分解; 股价预测; 期货信息 0 前言 股价预测模型可分成两大类别: 1)一类是以统计理论为基础的传统预测模型 2)另一类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方法 支持向量机(SVM):统计学习理论 + 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 1997,Vapnik将SVM推广到分类问题领域, 提出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模型 1 研究方法 1.1 小波理论与小波分解 1.1.1 小波转换与多尺度解析能力 1.1.2 离散小波分解(discrete wavelet decomposition, DWD)与重构 1.2 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一种机器学习系统, 其目的是为了使分类问题不同类的边际之间的距离最大 SVR vs SMV SVR 模型中最重要的三个参数:核心函数(K)、修正系数(C)及管状区域宽度(ε) 损失函数 1.3 两阶段模型———结合小波框架与SVR 预测模型的构建 2 数据与模型评价标准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objective: 提出一个结合小波分解(DWD)与支持向量回归(SVR)的两阶段金融时间序列预测模式, 1) 先通过小波分解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以凸显预测变量内含的信息, 2) 再使用SVR预测工具构建二阶段预测模型 个人点评: 我并不认为此文有多少实用性和创新性,主要借鉴 idea 金融时间序列预测模型_基于离散小波分解与支持向量回归的研究.pdf
个人分类: Econometrics|1 次阅读|0 个评论
拯救自己的时间
zhangjinami 2011-10-29 21:59
大部分时间是被浪费掉了 想一想被自己浪费掉的时间,以及做了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的时间,很大一部分时间,其实是用来探索的
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tata 12新功能:新增tsfilter 命令,时间序列滤波器
zhao1198 2011-10-29 21:41
Stata 12新功能:时间序列滤波器 http://forum.epiman.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245highlight= Stata 12增加了tsfilter 命令,可以将时间序列分为趋势和周期性成分。趋势成分可能包括确定性趋势或随机性趋势。固定的周期性成分是由在某一特定的周期里的随机性循环驱动的。 许多时间序列包含趋势,因此是非确定性的。将非固定性的世界序列逆合成统计模型很困难。一些研究者使用滤波器将趋势移走,分析滤波器留下的固定的成分。 tsfilter可以完成常用于该目的的the Baxter–King、Butterworth、Christiano–Fitzgerald 和Hodrick–Prescott 过滤器。 例如,我们有从1952年到2010年的每季度的GDP数据。 . webuse gdp2 (Federal Reserve Economic Data, St. Louis Fed) 复制代码 该数据有很强的趋势性。这是一个gdp_ln变量(不同时间GDP的对数)的图。 对该序列,我们将用Baxter–King band-pass 滤波器。 Band-pass 滤波器移去最底频数以下或最高频数以上的成分。下面,我们明确我们想移去少于6个月或超过32个月周期的频数。 . tsfilter bk gdp_bk = gdp_ln, minperiod(6) maxperiod(32) 复制代码 现 在我们已经包含过滤后序列的新变量gdp_bk 。要评价该滤波器是如何执行,我们用Stata的pergram命令计算和绘制过滤后序列的periodogram。我们将垂线设在最底频数和最高频数 (1/32 和1/6)。如果该过滤器没有正确地按照我们的要求执行, periodogram 将会是个低于最低频数和高于最高频数的横线。 虽然Baxter–King 滤波器表现可圈可点,或许Butterworth滤波器可以做的更好。Butterworth过滤器是个高通滤波器,意味着它仅移去低频数成分。高通滤波 器可用于制作带通过滤器,但这里我们将仅着眼于高通结果。Butterworth滤波器有个叫滤过器顺序的谐调参数。在下面的应用中,我们将滤过器的顺序 设为8。 . tsfilter bw gdp_bw = gdp_ln, order(8) maxperiod(32) 该过滤后序列的periodogram 结果是 periodogram暗示,相比较Baxter–King滤波器,Butterworth滤波器在移除低频数成分方面做的更好。 我们可以继续该分析。我们将使用Christiano–Fitzgerald 带通滤波器和Hodrick–Prescott 高通滤波器过滤该序列。Christiano–Fitzgerald 滤波器得到和Hodrick–Prescott 滤波器不相上下的结果。Hodrick–Prescott 滤波器对这些数据处理的并不好。 点击查看 时间序列分析新增功能的完整列表。 编译自 http://www.stata.com/stata12/time-series-filters/
个人分类: R&Rstudio|66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MathType批量调整Word文档中公式的大小
tudousi 2011-10-29 10:40
此方法已经过本人验证可行-----魏志成 注 核心提示: MathType 是一个强大的数学公式编辑器,与常见的文字处理软件和演示程序配合使用,能够在各种文档中加入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符号。 在用Word编辑的数学试卷中,会有大量的公式存在。如果在文档编辑完成后,需要重新调整字号的大小,那么文档中的这些公式怎么办呢? 通常情况下,Word文档中的这些公式都是用MathType编辑完成的,在Word中将它们当成图形对象来对待的。我们不可能一个一个地选中图形然后拖 动鼠标手工完成公式大小的调整。下面的办法可以让我们批量完成公式中字号大小的调整,从而达到调整公式大小的目的。 先运行MathType,点击“Size”菜单中的“Define”命令. 打开“Define Sizes”对话框,我们可以在“Full”后的输入框中要调整的字号大小,如图2所示。公式中其它的元素会自动进行相应的调整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不做其它改动。点击“OK”按钮,关闭对话框。 再点击“Preferences”菜单中的“Equation Preferences→Save to File”命令,将我们设置好的选项保存成一个后缀名为“eqp”的文件。 现在回到Word环境中,点击“MathType”菜单中的“Format Equations”命令. 然后在打开的“Format Equations”对话框中选中中间的“MathType preference file”单选项,并点击“Browse”按钮,找到我们保存好的那个eqp文件并双击。然后再选中下方“Range”项目中“Whole document”单选项,如图5所示。点击“OK”按钮后稍候片刻,就可以看到所有的公式都按指定的字号调整完成了。
2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贵州屯堡之旅
热度 5 rczeng 2011-10-29 08:26
贵州屯堡之旅
屯堡位于贵州安顺县,离黄果树不远。民风淳朴,建筑和服饰很远特色。游人感觉时光倒流, 仿佛 回到了明朝。 可以在屯堡剧院欣赏当地村民表演的原生态而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戏剧。 屯堡文化源于明朝朱元璋大军征南和后来的调北填南。朱元璋的军队征服南方后,为了便于统治,大军就地屯田驻扎下来。朝廷还下令从中原湖广和两江地区调集一些工匠、平民及犯官等强行迁至贵州安顺天龙一带居住。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屯住下来的人过着亦兵亦民的生活。 他们在繁衍生息中,不断吸取当地先进的生产方式,又恪守其世代传承的文化生活习俗,历经 600 年的沧桑,就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这是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它既保留了祖辈们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 ( http://www.gzfree.net/tourline/tourline-101.shtml ) 走进屯堡村寨,女人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她们至今保持着明代汉族妇女的装束。 有个顺口溜这样描绘她们的装束: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间一根哨哨,脚上两个翘翘。头上的罩罩是已婚妇女的标志,未婚女子不带罩罩。 当地建房所用建筑材料包括墙体和屋顶全部采用本地山上的片石。应该说房子还是很结实。 这是建筑特色。 小溪缓缓流过屯堡人家门前 水质还算不错,孩子们光屁股玩啥。看到我照相,很快冲上岸边,逃跑了。我对图片稍作了技术处理。 老人们制作的鞋子很有传统,鞋子上的翘翘具有防身的作业。因为男人在前线。 两个小姑娘为导游。哨哨在腰间后面。 人小生意精。 山上一寺庙 优美的田园风光 片石是主要建筑材料。
494 次阅读|5 个评论
VC中对日期和事件的常用操作
lyonshine 2011-10-28 10:30
一、如何在VC中加减日期 使用CTime类,如: CTime t1( 1999, 3, 19, 22, 15, 0 ); // 10:15PM March 19, 1999 CTime t2( 1999, 3, 20, 22, 15, 0 ); // 10:15PM March 20, 1999 CTimeSpan ts = t2 - t1; // Subtract 2 CTimes可用于计时功能 ASSERT( ts.GetTotalSeconds() == 86400L ); ASSERT( ( t1 + ts ) == t2 ); // Add a CTimeSpan to a CTime. ASSERT( ( t2 - ts ) == t1 ); // Subtract a CTimeSpan from a CTime. 二、CTime COleDateTime的常用操作和比较 1) 获取当前时间。 CTime time; time = CTime::GetCurrentTime(); 2) 获取时间元素。 int year = time.GetYear() ; int month = time.GetMonth(); int day = time.GetDay(); int hour = time.GetHour(); int minute = time.GetMinute(); int second = time.GetSecond(); int DayOfWeek = time.GetDayOfWeek() ; 3) 获取时间间隔。 CTimeSpan timespan(0,0,1,0); // days,hours,minutes,seconds timespan = CTime::GetCurrentTime() - time; 4) 把时间转换为字符串。 CString sDate,sTime,sElapsed Time ; sDate = time.Format("%m/%d/%y"); //ex: 12/10/98 sTime = time.Format("%H:%M:%S"); //ex: 9:12:02 sElapsed Time = timespan.Format("%D:%H:%M:%S");// %D is total elapsed days 要想知道更多的时间格式,参见M F C文档中的strftime。 三、使用COleDateTime类 1) 获得一年中的某一天。 COleDate Time datetime; datetime = COleDateTime::GetCurrentTime(); int DayOfYear = datetime.GetDayOfYear(); 2) 从文本串中读取时间。 COleDate Time datetime; datetime.ParseDateTime("12:12:23 27 January 93"); 说明:CTime和COleDateTime具有几乎同样的功能。然而, COleDateTime允许用户获得一年中的某一天(创建Julian日期的一种好方法),以及分析一个时间文本串。 与CTime相比, COleDateTime的优点在于它支持DWORD变量。COleDateTime使用的位数是双浮点的两倍,既然CTime只是简单地计算从1970年1月1日之后经过的秒数,所以到了2 0 3 7年它将达到4 2 9 4 9 6 7 2 9 5,从而不能再使用。相反,COleDateTime是一个浮点数,它表示是从1 9 0 0年1 2月3 0号之后的天数(小时是天的小数部分),几千年之内不会溢出。
35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必须改掉不带钥匙的“恶习”了
热度 11 pingcn 2011-10-27 20:52
我从小不爱带钥匙,尤其是“干活”的时候,嫌钥匙碍事、咯得慌,总不爱带。 今天就吃了一个大大的亏—— 钥匙、手机、钱包、都在电脑包里放,放在办公室。我穿着实验服,去实验室里配培养基、灭菌。 走时,只跟在办公室的一个女孩打了个招呼——我没带钥匙噢,下去做个培养基。 做培养基本身很简单,可是,因为我们科室太简陋、几乎什么仪器设备都没有。 就连配个培养基这么常规的实验,都要满世界地借东西、楼上楼下跑,腿都跑细了。 好容易做好培养基,去借人家的灭菌锅灭菌。那个灭菌锅竟然基本没人会用…… 那个老师干脆把说明书找出来给我,让我自己去研究。 终于灭上菌,过了一会儿,去看温度升上去了没有,发现面板是“白屏”——竟然电路跳闸了。 找后勤的人修电,找不到人。 后来,在做实验的人忍不住自己去修了修电。 终于重新开始了,那个灭菌锅却在101℃时候,温度上升超慢,而且水位也变成了“low”。 ……看看还有半个小时就到下班时间,有点担心这个锅是否正常。 于是上楼去找灭菌锅的主人,问这是什么情况。他研究了下,认为是正常的。 这时候,我已经对灭菌锅不放心了。自己站在那里看着它。 看了好几分钟发现,一直是101,怎么都不肯上升…… 后来又去找了灭菌锅的主人,他说,还是打开、重新开始程序吧,今天可能来不及了,不如这样,你明天再做吧。 回办公室,灯还亮着,门却是锁着的。。敲门,没人…… 心说,完了……手机、钥匙、钱包、电脑、衣服,等等,都在里面呢,包括家里的钥匙! 敲上司的门,她也走了。 那会儿估计刚刚到下班时间,或者甚至还不到…… 在门卫那里,借大哥的电话,让他帮我找我们办公室的人的电话,打给她们。 她们说,都已经回到市里了……要接孩子……孩子在家,家里没人…… 我…… 只好硬着头皮给上司打电话求助。 上司说,你什么重要东西在办公室里啊?我说,手机、钱包、电脑,最重要的是,家里的钥匙也在里面。 她说,我也回到城里了。你让H给你送吧,他有车,快。我说,我没记住他电话,手机在办公室里呢。她说,我给他打。 后来,上司回电话,让我等一会儿,说H一会儿就给我送过来。千恩万谢啊…… 当知道有人会来以后,等待就显得不那么难熬了。 站在大门口,边和门卫的大妈聊天,边等。 H开车过来了,他把钥匙给我,说,我还要开家长会,你拿着钥匙上去吧,明天再把钥匙给我,然后开车就走了。 心里很是愧疚,想——也许人家其实正在开家长会,只是碍于上司的面子,才过来送钥匙…… 一边走,一边在想,别人都那么忙,各有各的事儿,给人家添麻烦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虽然有人不愿意来,可是,那也是可以理解的。有人肯来,已经谢天谢地了。 从明天开始,无论到哪里去,都要带上钥匙钱包手机,尤其是钥匙。 一定要改掉自己不爱带钥匙的恶习,必须的……! 都大人了,要像个大人的样儿!
117 次阅读|14 个评论
我的歌声
dalilijiang 2011-10-27 12:50
空中飘来绿色的气息 鸟儿的鸣声也在屋顶响起来了 我知道, 我追寻你的时刻即将到来-----我的爱 可我卑劣的心哦,在我面前筑起篱笆 我最后一朵花,也在我面对你的恐慌中凋谢了。 我的心啊,我拿什么拯救你呢 我羞于再面对你 我长时间躲在阴冷的角落等待夜的来临。 灰暗中,一束光照进来 我才发现,我还留有我的歌声,未曾献给你。 11.10
个人分类: 蓝色的梦|3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死一瞬间——闲话往事及其他
热度 8 yurongming 2011-10-27 09:51
最近看到科网一些真情流露的博文,不禁勾起缕缕回忆。我出生在正宗边远的农村,小时候,父母每天忙着下田去挣工分,唯一有时间带我的就是只比我大三岁的哥哥。据父亲一再提起,我一岁多,有一次去一个亲戚家吃酒,我与哥哥在楼上玩,父亲在下边帮厨。玩着玩着,我不小心一脚踩空,头倒着就往下坠。哥哥也只有四五岁,他反应很快,一把就抓住我的脚,这时我的整个身体已经悬空,哥哥拉不动我,只能紧紧趴在地上,死死拉住我,拼命地叫喊。爸爸终于听到了,才赶紧跑上楼把我拉起来。这是我第一次生死的经历,虽然在我记忆里没留下一丝痕迹,但我能够想象得到,在那生与死的一瞬间,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算耗尽了全身力气,自己被一起拽下去也绝不放手,需要付出的坚强和勇气。 那时,我就是他的跟屁虫,他走到哪我就追到哪。两岁多,我们去河边洗澡。本来是在岸边的浅水,我第一次下水很兴奋,手脚乱蹬不觉就到深水去了,等我的头完全没入水中,只剩手在水面胡乱挥舞,正在岸边的哥哥才发现不妙,但他也不会游泳,只能在岸边拼命哭喊。隐约记得我快要完全昏迷的时候,一双大手终于把我抱了起来……这一次生死的感觉——死亡其实就跟睡着了没什么差别。 初二的时候,我家养了一条狗。那时,每天放学我就去逗它玩,经常喂它一些肉片之类的,狗与我越来越亲密,一到放学就跑出门去接我。狗总是那么温顺的摸样,在家里没事就与我就黏在一起。有时,我把它的两条前腿竖起来,学着像人一样的走路;有时,就是看看它、摸摸它、抱抱它。一天晚上,我已经睡下了,妈和姐突然慌张地跑到我房里,说狗吃到老鼠药,快死了。这时它已跑到我床边,拼命想要跳到我床上,来召唤我。我不知道狗是想要见我最后一面还是盼我能解救它的痛苦,拼命想要跳到我床上,我妈和我姐一次次阻止,它就一次次疯狂往前冲。这是它第一次的疯狂,也是最后一次!我隐约看到狗焦急、绝望的声影,却连被子也不敢掀开。我想不出任何办法,却不知道我究竟怕什么,就是只蒙在被子里不住掉眼泪。当晚狗死了,我终于没见它最后一面!那时很穷,想吃到肉是很困难的事情,家里把狗煮来吃了,我也没想到要去阻止。妈和姐看出来,想逗我开心,说这肉好好吃,吃一点嘛。我最终没吃它的肉,至始至终也没看煮在锅里的肉一眼。我不敢看,只是偷偷抹眼泪。这是我第一次养狗,也是最后一次, 狗与我的感情胜过了太多太多接触过的人 。在它临死,我终究没看它一眼,没给它一丝安慰,我不知道是不是它最大的遗憾。 去年,在长沙我有一次最惊险的经历。那是在湖大和师大交界的大街,我正过斑马线,一辆黑牌照的车忽然以至少100码的速度迅速驶来,等我看到的时候车已来到我的面前,我本能地往后退,这车可能也慌了,方向盘打的正是我退的位置,我一股冷汗冒出来,大脑那一秒高速运转,赌命向前一个飞跳,是的,我一个飞跳跳出去约三米,不然这一分钟就没有我在这里摆这个经历了,当然,如果车子又跟着我转方向,这故事也只能去向毛老人家述说了。我飞跳出去,车子就哗的贴着我驶过去,依然是箭一般的速度!我来到路边,半天没回过神来,想到马老人家这回没有召见我,看来是我在人间磨炼还不够。 我不知道国外大街上车子有没有这么疯狂,我遭遇类似的惊险也不是一次两次,只不过这一次特别危险。事实上,频频发生的交通事故, 也怪不得,很少有人有俺那一秒钟反应的速度 。想到小时候,车子很少,速度也很慢,我们就经常从后厢爬上去玩,玩会再从车上跳下来,车主没有发现,或发现了也没在意。现在到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但是,我们急急地冲上前,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世界变成了一个疯狂的转轮,连思考和回忆都变成了一份奢侈……
个人分类: 其他|3063 次阅读|22 个评论
安装idl后装IDL Astronomy User's Library
fangxia 2011-10-23 15:26
刚重装了系统,所以又得花整整一天的时间来安装各种软件了。 在装好idl后尽然无法将IDL Astronomy User's Library解压到正确的目录下,官方网站给出的是解压到idl目录下即可。 以IDl7.1 为例,你所用的IDL安装文件夹下有个idl71文件夹将IDL Astronomy User's Library解压至idl71/lib/即可。 另,linux下得挂载命令,mount
4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10月16日第七周宣传分会第六次会议记录
neudoctor 2011-10-17 21:10
第七周宣传分会第六次会议记录 会议时间 : 2011 年 10 月 16 日晚 9:00 会议地点: 学促会办公室 9 舍 C 区 112 会议主持: 韩现刚 会议记录: 韩婷 与会人员: 毛畅、罗湖、张松、王晓芳、胡贤忠、韩现刚、廖秀娟、曹卓、高然、韩婷、丁姝郁、程功金、贾玉帅、程楚、方姝、王晓晨、韩剑、王岩 请假人员: 陈帅、卢曼 会议内容: 一、听会歌 二、前期工作总结,近期工作安排 文体部部长张松: 会歌下周开始录,宣传、管理和外联分会均要参加会歌录制,准备借大活 300 教室,大家一起讨论了会歌录制的形式,这周各分会自主安排会歌的练习。 宣传部胡贤忠: ( 1 )宣传片制作的计划,需要展现出以下五点: ①展示 学促会的定位、性质、概况和组织结构;②突出学术性;③突出实践的特点;④展示学促会的文化氛围;⑤结束部分:会歌和结束语。 ( 2 )视频制作的分工:每个人的风格不同,但是视频最终的形式要一致。 ( 3 )下周会对视频的制作进行培训,宣传部全员参加,其他部成员自愿参加,暂定周日晚 7 点开始。 ( 4 )申请每次活动的摄像工作由宣传分会负责。 学术分会会长罗湖: “博海天空”活动的主题暂定为“树正确人生观,做高尚学术人”,希望与宣传分会合作进行宣传,主要宣传途径是海报、条幅、电子公告栏等,准备成立一个宣传小组,宣传分会出三个人与学术分会一起负责。活动初步定于 10 月 26 日,场地初步定于图书馆学术报告厅。 宣传分会会长毛畅: ( 1 )博客管理有一些疏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 博文的上传不及时;②博文内容过于简洁。宣传分会负责博文管理,我们要做好榜样,以后,每个人轮流负责博文的审核。 ( 2 )新加入成员培养人的选择:毛畅作为韩婷的培养人,王晓芳作为高然的培养人,张松作为王岩的培养人。 ( 3 )由于工作的需要,要提拔一位代理会长助理和三位代理副部长,想报名的同学可以报给毛畅,报名截止下周例会之前,下周例会报名的同学要做一个演讲。 ( 4 )“博海天空”活动现在公开招募主持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积极参加。 三、每人一句话 讲每人一句话之前,会长毛畅希望大家可以将这次参加十月大会的感想跟大家分享。 贾玉帅:我去参加这次十月大会,以后也会积极地去参加,锻炼自己。这周的一句话就是: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就是成功! 王岩:本来是负责布置会场,但因导师找我没去成,感觉很抱歉,以后有机会一定积极参加。 韩剑:因临时开会没去成,下次肯定会过去。 程楚:这次大会我负责拍照,有不足的地方,有些镜头没有及时拍摄,拍摄位置也选择的不好,希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另外,上去发言有点紧张,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以后也会多参与。今天与程功金一起吃饭,他说了句错话:“还有一个月就要考试了”,虽然说错了,但感觉时间过得飞快,要多珍惜。 程功金:晚上与程楚吃饭,说了一句错话,应该是再过两三个月就要考试了。感觉时间过得真快,自己没做什么。这次大会我负责准备电脑,在这想提一个建议:以后开大会应该多准备一些备件,以防万一;另外,分会内部要多交流。 丁姝郁:这次担任大会主持,我很喜欢站在台上的感觉,以后也会多参加。提个建议:以后大会的流程在开始之前就应该确定下来。 王晓芳:我这次作为大会负责人写策划,但后来因为有事没去参加,感觉会场布置有点乱,希望下次分到任务的同学如果有事一定要提前打招呼,对与会人员提出表扬。另外,好多人反映会议时间太长,在此做出解释:一是姜哥很快就要离校了,会感触比较多;二是新成员讲话可能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 高然:做出深刻检讨,自己本来是做礼仪,但后来也没有上台。以后面对一件不懂的事时,应主动地去问,去解决。开学这么长时间了,感觉天天都在忙,却不知道在忙什么,希望以后学习上有规划,工作分轻重缓急,心态上可以稍微放松,行动上要紧张。 韩婷:我发觉做会议记录是最快记住大家名字的办法。现在天冷了,多锻炼对身体有好处,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廖秀娟:这次大会因为导师开会没去成。上周最高兴的是看了一部电影《永无止境》,感受是聪明的人会为自己的将来做好打算,自己会为接下来的工作而努力的。 胡贤忠:这次大会布置了会场,我觉得感受说不上来,这些事情更多的是去体会。面对优秀的人,自己也会更加努力去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感觉时间过得真是太快了,太快了! 韩现刚:这次我负责大会记录,这一周比较忙,大会记录还没有整理出来,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忙,却不知道在忙什么。 张松:大会上讲了关于博客管理的体验,提案通过了,很开心!另外在会上有一位同学说很多歌中都有会歌的影子,比较误解。通过这件事,我感觉人与人之间不要轻易产生误会,换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可能会有另外一种效果。 罗湖:这次大会很好,去的人也比较多,以后会避免时间过长。今天很高兴参加宣传分会的例会,感觉气氛很好,也随时欢迎大家参加学术分会的例会。 毛畅:从这次大会有所感悟,希望大家加入学促会有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作为一个游离分子,希望大家在这里都有所收获。另外,大会也存在一些不足: ① 准备工作不到位,每位同学接到任务时,要有一种责任感,遇到问题是要及时沟通;②工作人员布置会场有点晚,导致大会 7 点没有准时开始,准备的 PPT 要提前发过去,以免现场拷贝耽误时间,希望以后的大会都能准时开始。 四、练习会歌 五、例会结束
1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小时候很难见到这样的事情
热度 19 xupeiyang 2011-10-17 15:08
人之初,性本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来说,道德何以低到如此的地步? 前段时间大家讨论的老人摔到谁来扶? 今天,又看到了可怜的女孩。 10月13日,在佛山街头,一名两岁女童被两辆车先后3次碾轧,7分钟内10多名路人对此不闻不问。 佛山女童两次遭车碾压 18人视若无睹 视频 http://view.news.qq.com/a/20111017/000029.htm 这个是事故发生的全过程,特清楚 http://tieba.baidu.com/f?kz=1247559684 好恶心,碾两次过程中女童都是活的,碾完一次趟在地上,路过行人十几个,没人搭理,再来一辆,再碾一次!    最后来了个拾荒的女人把女童拉起来,天啊,女童下半身是烂的!妈的!   目击事发经过的白衣男子从悦悦脚边经过 小悦悦的妈妈接受采访。 记者乔军伟 通讯员谢银龙 摄 悲剧发生后,悦悦的母亲悲痛欲绝。新快报记者 陈昆仑/摄 施救者陈贤妹。 16日,悦悦父母跪倒在陈贤妹面前泣不成声。陈昆仑 摄 对话   拾荒阿婆:救人是件平常事   拾荒阿婆陈贤妹救助悦悦的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昨日下午,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陈贤妹。   新京报:救人,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吗?   陈贤妹:是的,有人受伤当然要去救。(当时我)很远就隐约看到一个小女孩被车撞倒,来来往往又有车又有人,(我)只想着快点过去。   新京报:悦悦的母亲给你跪下时,你也哭了?   陈贤妹:是。女仔的伤势很重很难挨,她爸爸妈妈又哭得好厉害,看到他们这样,我的心里也好难受。   新京报:有没有想过,如果自己早点看到悦悦就好了?   陈贤妹:那就当然啦。救她就是想她好起来。她还这么小,本来就应该继续生长的。 小悦悦靠呼吸机辅助呼吸,护士说“她全身冰冷” 羊城晚报记者 蔡弘 摄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3527 次阅读|28 个评论
剑桥大学 选出 新任校长Sainsbury勋爵
热度 2 zjcui 2011-10-17 11:55
上周末,英国剑桥大学的大学议会选出新任校长(Chancellor)。此前的校长是英国女王的丈夫,Philips亲王,任职时间达34年之久,到Philips亲王年届90时辞去此职位。 新任校长是Sainsbury勋爵。英国大学校长只是一个荣誉职位,平时并不参与学校的实际运行工作。大学的日常工作,由副校长(Vice-Chancellor)主持。 http://news.admin.cam.ac.uk/news/2011/10/16/result-of-election-to-the-chancellorship-october-2011/
个人分类: 新闻评述|4961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思考]人生有多少用于创造的时间
blueyye 2011-10-2 08:29
假如一个人能活 90 岁,依照人类生存的普遍规律,约 1/3 时间在睡觉中度过,又有 1/3 时间用于生活,于是只有 1/3 有效时间即大约 30 年用于学习和工作,按幼儿园 3 年、小学 5 年、初中 3 年、高中 3 年、大学 4 年计算, 30 年中有 18 年用于学习,假设从大学毕业或研究生阶段开始学习和工作各占 1/2 ,则硕士 + 博士 6 年中约 3 年为有效工作时间,再加其余 6 年工作时间可知人生共有 9 年左右有效工作时间。 假设工作时间中非创造时间(阅览、实验、调查等)和创造时间各占 1/2 ,又没被其他杂务或烦恼所耽误,则人生约有 9 × 365 × 12=39420 小时创造时间。如果 20 小时能构思并创作 1 篇科学论文或 1 件专利,则人的一生可以创作 1971 篇科学论文或 1971 件专利,欧拉的论文数和爱迪生的专利数接近该数字(爱迪生既没活到 90 岁也没上大学和读研究生);如果 50 小时可以创作 1 部长篇小说、 100 小时可以写作 1 部专著,则人的一生中最多可以写出约 788 部长篇小说或产出约 394 部专著。 这可能是对科学家和作家作品量的一个上限估计,因为人生还有许多烦恼和事务会耽误时间,所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惟有抓紧时间才是正道 …
个人分类: 学术思考|3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铁,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
热度 22 lvnaiji 2011-9-21 09:20
吕乃基 关于高铁,说的已经够多了,从歌颂到责骂。本文既不,也不,只是平心静气说说自己的些许感受:高铁,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 近日去无锡,对此感受颇深。 其一,市区郊区“ n 小时”游。高铁的车站,大多从零开始建造,因而一般远离市区,且交通不便,需长途跋涉,多次倒车。若是第一次,倒也有新鲜感;只是一来赶车,没有这份心情,二来路途不熟,心中忐忑(参见 不确定及其消除 )。以后熟了,也就没有了游兴。至于多花的市内交通费就不去说了。 其二,高铁站内捉迷藏兼 n 小时游。先几经周折由地铁来到南京南站,看换乘指示:南广场、北广场。掏出车票细细端详 : “南京南站”四个大字赫然在目,就是没有南广场还是北广场。硬着头皮去北广场,在多次“更上一层楼”及左转、右转后到了北广场,结果我的车次是在南广场,于是径直“穿越”。车票上可否增加三个字:南广场,抑或北广场? 还在出门前,对方接待朋友再四问,是到无锡的北广场还是南广场?网上没有,车票上仅“无锡”。上车后再问列车员,答曰:就是“无锡站”!遂如实告诉对方。下了车,方知是北广场,赶紧联系。说是在南广场等我。在他们心目中,无锡,即南广场。于是联系,等待,确定地点,再联系……穿越,摸索,几乎可以 CS 了。终于,与接待朋友见了面。此时,方觉组织的温暖。由于对方的车停在南广场,还要在无锡站及周边街道继续“深度游”。车票上能否增加三个字:北广场,还是南广场? 朋友告诉我,他们也问无锡站的铁路员工,同样不知。实际上,同一趟车,可能今天停北广场,而明天在南广场!如同黄河历史上的一再改道,让深度游者不断尝鲜。与此同时,车票上却没法增加哪怕一个字。 这样的秩序,这样的管理,真是想不出事都难(参见 “墨菲定律”,“防呆”和市场经济 )。在 723 之前,如此大大小小的微型追尾已经层出不穷。之后,至今,众多旅客依然在市内市郊转悠,在南北广场间穿越,酝酿着,发酵着…… 想起史铁生的一段文字: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 高铁,省下来的时间,你用来做什么? 哦,平心而论,在由无锡回南京的车票上还是印有“北广场”。顿感高铁的温暖。其实,百姓的要求很低很低,点滴作为,就会让草民感到幸福……
个人分类: 杂谈|7063 次阅读|42 个评论
[转载]给未来的你
timbre 2011-9-19 12:34
给未来的你 ——李开复在 2011 级大学新生学习规划讲座上的演讲 李开复 很高兴与这么多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交流,今天的演讲,希望和大家讨论一下,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未来的你可能成为什么样子。 有人也许会问,我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开复怎么会知道呢?其实,我并不确切地知道未来你们每个人会怎样。但请相信我,通过过去十几年和大学生的交流,在创 新工场、谷歌和微软,我了解我们雇用的每一个毕业生,我也了解来创新工场申请项目、希望得到投资的每一位年轻的创业者,还有在微博上留言、与我讨论互动的 每一位年轻网友,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未来的你。 我很喜欢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他写过一部短篇小说叫《圣诞欢歌》,故事讲的是一位本性善良,但因为受环境影响,变得非常小器、吝啬、刻薄的商人。他在 平安夜被三个精灵分别带到了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场景,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并因此彻底醒悟,领会到生活的意义,决心改过自新,做个好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假如能看到未来的你可能变成什么样,许多人也许就不会按照现在的方式去生活。四年后,你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惑,可能陷 入迷茫,也可能发现,你们距离自己的目标还存在许多不足。未雨绸缪,如果想避免四年后的困惑和迷茫,就必须从现在开始,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努力提高 自己。 一、寻找兴趣和天赋,避免成为迷茫、困惑的人 去年,创新工场做校园招聘时,我们去了 15 所高校,给面试筛选出的顶尖计算机系毕业生发出了大约 200 份录取通知。然后,我一一打电话,看每个人是否愿意加入创新工场学习创业。在说服他们加入创新工场前,我不想误导任何学生。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你有没有想过,在你人生的未来,创业是否是你真正想做的一件事。” 既然是顶尖大学的顶尖学生,对这个问题就应该胸有成竹。如果你并非真正想创业,可能你就不适合加入创新工场,也许,你会在大企业或政府机构里得到更好的发展。 出乎我的意料,超过 80% 的顶尖毕业生给我的答案是:“不知道,没想过。” 这,就是一种迷茫。 80% 来 创新工场申请工作并成功得到录取通知的人都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不知道创业是不是自己未来的道路。这个比例还是在顶尖学生中统计得到的。我在网上看到更 多即将毕业的同学在发问,他们不知道专业不对口该怎么办,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爱做什么……每个疑问都透露出毕业生在毕业时对未来的迷茫和困 惑。 大学四年,必须要认清你自己,弄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特别要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天赋在哪里。 你必须摈弃过去一些错误的理解: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件事跟别人认为你是谁,或别人想要你成为谁,丝毫没有关系。无论是同学、老师、家长,他们都不能决定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他们想要你成为的人,很可能根本不是你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人。 为什么认清自己的天赋如此重要?试想,如果我们非要把比尔·盖茨变成一个音乐家,他能取得多大的音乐成就?如果非要把贝多芬变成一名程序员,他有可能成为比尔·盖茨吗?肯定不行。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只有找到天赋所在,才能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此外,找到自己的兴趣也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如果做的事情是自己最喜欢的事,那么你会在吃饭、睡觉甚至洗澡时都在想着这件事,想不成功都很难。 大学生该怎样寻找兴趣和天赋呢?我的建议非常简单:多尝试!多尝试自己可能有兴趣的东西:无论是选修课程还是实习工作,无论是参加社团还是去网上求知,花足够的时间去尝试、体验,努力寻找天赋和兴趣所在。 当然,求知不能太功利。千万不要因为你的某个职业规划,就只去学那些“用得上、有帮助”的技能,而放弃那些你可能有兴趣或有天赋的领域。否则,你可能会错 失心中真正喜爱的事情。乔布斯曾经说:“我们的人生面临各种选择,应该追随我们的心。”乔布斯还说:“你在憧憬未来时不可能将以前积累的点点滴滴串连起 来,你只能在回顾过去时将它们串连起来。所以你必须相信,当前积累的点点滴滴,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天串连起来。你必须相信某些东西——你的勇气、目的、生 命、因缘等等——相信它们会串联起你的生命,这会让你更加自信地追随你的心,甚至,这会指引你不走寻常路,使你的生命与众不同。” 拿我自己来说,我上大学时选修的课程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选课前觉得可能有兴趣,上课后却发现非常枯燥,听得昏昏欲睡的课程,包括经济学、美国政治、美国政策、欧洲文学、欧美文学、艺术经典、音乐经典等 等。但我一点都不后悔花时间选这些课,因为这样的尝试会让人生的选择更少些。通过尝试,多划掉些可能的选项,这有利于我们认清自己的真正方向。 第二类课程是上了几堂课、做了几次作业就爱不释手的课程。爱上一门课程的感觉特别好,这不可能第一次就撞上,我也是选了那么多自己不喜欢的课之后,才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是计算机相关的课程。 第三类课程学的时候很感兴趣,但不知道以后有什么用。这没关系,就像乔布斯所说的,这都是人生中积累的点点滴滴,也许未来有一天,你会把这些点点滴滴串联 起来。比如,当时我发现自己对哲学很有兴趣,但自己并不想做哲学家。虽然没有直接的用途,哲学类的课程还是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认识人生的价值,也成了 我一生的指南针。我还学了中国文学和英语写作,这对我的专业也没有直接用途。但我这几年出了五本书,其中至少有两本非常畅销。如果没有学过中国文学、写作 和哲学,很可能也不会有成为业余作家的李开复。另外,我学的中国近代史和国际关系等课程,也对我决定首次到中国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当时那些选课的决定,并不是刻意做出的。当时就是想试一试。对于第一种课程,发现自己不喜欢,就直接丢掉;对于第二种课程,发现自己爱上了它,就马上去追随;对于第三种喜欢但没用的课程,那就先留着,以后总归会把它串联起来。 也许有同学会说,在美国换专业、选课当然轻松,可在中国却有很多限制。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名优秀的创新工场工友的故事。这位工友名叫向若辉,毕业于一 所非常普通,几乎没人听过的大学。当时,父母建议他学会计,因为毕业后好找工作。但他进了大学才发现,自己对会计根本没兴趣,没法学好,甚至出现了挂科。 与此同时,他在网上发现,自己对用户体验设计的专业方向特别感兴趣。通过互联网,他自学了各种相关课程,交了很多设计师朋友,在论坛里与国内外的用户体验 设计师交流。他不但有兴趣,也有这方面的天赋。他在读书期间兼职打工,做用户体验方面的工作,很快就赚了四万元。他的设计作品让人赞不绝口。但就在这时, 他发现自己的专业课程越学越差,一个学期挂了四科。他不得不和父母商量。他的意见是,自己将全力学习专业课程,达到可毕业的标准,但毕业后不会去做会计, 而是要追寻自己的兴趣。父母被他的真诚打动了,同意了他的意见。于是,他一边努力读书提高专业成绩,一边在新浪找到了用户体验设计方面的兼职工作,之后又 在创新工场实习。一毕业,他就被创新工场投资的知乎团队聘为整个团队的用户体验负责人。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当你发现自己所爱的时候,会像变魔术一样充分发 掘出自己的最大潜能。 乔布斯在 2005 年斯坦福毕业典礼的演讲中说:“你们的时间有限,不要将时间浪费在重复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活在其他人思考的结果中。不要被他人的喧嚣遮蔽了你自己内心的声音、思想和直觉,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如果你对未来迷茫,希望你能把握时间,找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这样,你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才会真正拥有一片充满自信的天空。 二、学会学习和思考,避免成为应试机器 在创新工场,每年都会收到几万份简历。很多时候,每打开一份简历我都不得不摇头叹息。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简历千篇一律,比如,某人,男,出生年月,政治面貌,英语四六级,平均成绩 80 分,刻苦努力,三好学生,等等。几乎每份简历都是在用应试体系里枯燥的成绩数字来描述、评价一个人。 这样的描述没有任何吸引力。难道一个人在大学四年之后,只能展示这些数字吗?你是否变成了应试教育培训出来的一台机器?你自己的特点在什么地方?除了分数之外,你学懂了什么?你在所学的领域有没有好的创意?在实际工作中,你学到的知识能否派上用场? 不要被应试教育训练成机器。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你们经过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今天进入了大学,应该划上一个句号。希望你们能挣脱一切束缚,开始真正的学习和思考。 如何真正学会学习和思考呢?在大学期间,必须学会三种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这三种能力可以帮助你们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第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是自学的能力。读中学时,老师会一次次重复课本内容,但进了大学后,老师只能充当引路人,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和实 践。在大学四年,要学会从一个被填充知识的人,变为自学知识的人。不能只会背诵,还必须要有理解的能力——这包括举一反三的能力,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能 力,无师自通的能力,等等。 该怎样培养自学能力?很简单,你必须学会问“为什么”。在应试教育体系中,只要学会“什么”就可以及格了,但在大学里,一定要学“为什么”。当你真正理解 一件事为什么如此时,你才能举一反三,无师自通。问“为什么”,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随时发问,上课问、上网问、问同学、问朋友……只有这样,你才 真正学懂了,学到了。 第二种能力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不要只知道公式是什么,理论是什么,而且要知道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很多人进入社会才知道,以前学的会计、统计、哲学、文学之类,可能都不是你的老板要求你掌握的知识。有人说,其实在大学里学到的真正有用的知识,只是一生中要用到的 5% 而已。 所以,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学以致用。例如,老师教了你怎么写英文,你要知道,怎么把英文技能应用到写一个真正的公关稿上;再比如,老师教了你怎么编程,你要知道,编程如何转换成商业价值,成为一个真正的产品。 这需要在学习时多问一个问题——“有什么用”。我记得,我女儿小时候非常不喜欢学数学,她觉得像指数之类的东西没有实际用处。直到有一天,我问她:“如果有 100 元钱,存在银行,每年 10% 的利息, 10 年以后你会有多少钱?”当她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居然不是 200 元,而是 259 元的时候,她突然对数学有兴趣了,她想知道为什么。我当时就告诉她,指数,还有其他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非常有用的,关键在于融会贯通,知道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 第三种能力是 critical thinking ,也就是批判式思维的能力。每一件事情,都有多方看法,不是只有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每个意见都值得了解和珍惜。不要被教条束缚,要学会用不同的观点来看问题。 创新工场的工友王俊煜是北大元培班的高材生,毕业后进入了谷歌。谷歌是一家很了不起的公司,但是这家公司有非常强烈的工程师文化,每做一个产品,都想着技 术如何酷,如何难,如何难以被竞争对手效仿。但谷歌工程师较少去想,用户要这个东西有什么用。王俊煜是个特别重视用户体验的人,十分在乎用户的感觉。他深 深地了解,一个产品不论技术有多难,如果用户不喜欢用,还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他在谷歌的时候就多次和人发生争执,因为公司里的工程师文化,他的声音经常被 淹没。那时,大部分用户体验设计师都会“识相”地做些强势、资深的工程师希望做的东西,但王俊煜执着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三四款产品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并从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得到了工程师的尊敬。批判式思维给了他信心,于是他决定加入创新工场,成为豌豆荚的共同创始人。今天,豌豆荚可能是创新 工场投资的所有产品里,用户评价最高的一个。王俊煜的故事说明,我们不能只从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一定要尊重不同的观点。 怎么样培养批判式思维能力呢?建议你们每碰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不但要学会问“为什么”,还要学会问“为什么不”。为什么一定是这样,为什么不可能是那样?这会让你更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本质。 我女儿以前参加辩论社时,她问爸爸:“我辩论一个问题的时候,应该怎么选择我所支持的观点?”我给她的建议是:“你永远要选择那个你不认可的观点。”她觉 得很奇怪,明明不认可这个观点,为什么要去辩论它呢?按照我的话做了几次之后,她慢慢了解了,当你去辩论你所不认可的观点时,会有很多好处。首先,对方的 辩论方向你已经了如指掌,知己知彼,更容易取胜;通过变换视角,你一定会很惊讶:你原先不认可的观点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你会真心理解并相信 多视角看问题的好处。这种练习可以让你更容易平衡不同的观点,成为一个有批判式思维的思想家。 如果你不希望在四年大学后成为应试机器,就应该多问“为什么”,“有什么用”,以及“为什么不”。这几个问题能帮助你学到自学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和批判式思维的能力。 三、培养情商,避免成为孤独、被动的人 不少大学毕业生都对我说:“李老师,我感觉很孤独,很被动。”有一位同学说:“我的人际能力不强,人际圈子小,又没有什么特长引起别人的注意,即便在社团,也不知道怎么跟别人建立关系。” 这种现象很自然。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长大,你们可能很少有时间,在学习之外培养人际关系。我建议你们利用大学四年,努力提高自己的情商。 所谓情商,就是和别人交流的能力、将心比心的能力以及得到别人信任的能力。以后进入业界你就会发现,这些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事,特别是得到别人信任的能力,因为信任需要很多时间来培养,但犯一次错就可能将其毁于一旦。 培养情商的第一步是培养友情。读大学时一定要交几个要好的朋友。大学的友情不容易变质,往往可以受益终生。希望你们能将心比心,像好朋友对待你一样对待好 朋友,成为你的好朋友的好朋友,与朋友分享你的喜怒哀乐。分享能让痛苦减半,分享能让快乐加倍。希望你们在大学四年交到一批真正的好朋友。 第二,要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也就是口才。不要认为自己很聪明、能够思考就足够了。希腊哲人说过,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如果不善于表达,其实就等于一个不善于思考的人。 美国一位著名的创业家, Pandora 公司的创始人蒂姆·韦斯特格伦( Tim Westergren )说:“如果我作为一个创业家,可以从上帝那里要求一样礼物,那我会挑选‘口才’。” 创业者想要成功,他必须影响他周围的人,如投资者、顾客、用户等等。一个有口才的创业者,可以更好地领导员工,可以让员工理解自己的愿景,可以激发员工的 斗志和潜力。虽然只有口才是不够的,但我见到的每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都有出色的表达能力。口才不是学校里哪一门课程可以学到的,必须自己努力锻炼。 第三,在校期间要多争取实习、实践的机会。大学四年,如果想成为一个受人喜欢、有魅力的人,就要多学习团队合作。进入社会后,团队合作代表了一切,但在课 堂里面,通常是不那么鼓励团队合作的——考试时的团队合作不就等于作弊了么?所以,在读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实习、实践的机会学习、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这句话告诉我们,必须去实践,才能明白一个团队是怎么工作、怎么设定目标、怎么达到目标的。只有学习如何跟人协作,才能增加你的情商,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我在谷歌工作四年,在创新工场工作两年,在这 6 年的时间里,我没有雇用过一个没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所以,当明年暑假到来的时候,你们不要回家去玩一个暑假,而要去找实习的机会,因为暑假是少数难得的可以自己支配所有时间的机会。 没有一个从未实习过的学生能够进入谷歌或创新工场。学校的老师、学校的课程并不真的了解企业需要什么。唯一掌握实际工作经验的方法就是去企业实习。如果找 不到创新工场、谷歌、百度等好的公司去实习,你们可以去任何一家公司。能去一个对口的公司最好,不能也没问题。找不到技术公司,就找服务业,哪怕是到餐馆 里端盘子都有价值。虽然你不会想端一辈子盘子,但端盘子的时候,你有机会跟周围的人接触,这会让你成为一个情商更高的人。 除了实习,学生社团也是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好地方。社团其实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参加社团是进入社会的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总之,提高情商的三个好办法是:培养友情,锻炼口才,争取实习机会。 如果在社团活动中犯错了怎么办?在争取工作机会时碰壁了怎么办?万一去百度应聘被拒绝了怎么办?万一他们嘲笑我怎么办?万一发现自己能力不强,周围的人都比我优秀怎么办?出现这些困惑都很正常。这时一定要积极主动,不要畏惧失败。 从大学第一天开始,你就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要成为自己的主人,积极管理自己的学业甚至未来的计划。只有你能管理自己的未来,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未来想成 为什么样的人。在今天的社会里,只有一个积极主动、不怕失败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赢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里得到最多的机 会。遇到挫折时,绝不能消极甚至放弃,你的被动其实就是弃权。你不去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解决;你不去做决定,也是在做决定 —— 这只会让你成为一个被动的、消极的、不成功的人。 谈到犯错,我们这个社会往往是不鼓励犯错的。但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失败了很多次。你可能不记得,你第一次尝试走路的时候肯定跌倒过,你第一次张嘴说话 的时候肯定说错过,你第一次游泳的时候也许差点儿被淹死,你第一次投篮肯定没有投进……但现在这些事情你都会做了,因为你没有被失败打倒,从失败中学到更 多。在我个人的职业生涯里,我学到的最大的教训、最好的经验都是来自于失败,而不是来自于成功。 乔布斯有一句话让我特别感动:“‘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箴言。它帮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包括所有的荣誉、所 有的骄傲、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东西。有时候人们会担心自己将会失去某些东西。记住你将要死去, 这是我所知道的避免这个念头的最好办法。你已经了无牵挂,没有理由不去追随你的心。” 四、脚踏实地,避免成为浮躁、贪婪的人 浮躁和贪婪,这两种负面的人生态度,我在年轻人身上一次又一次看到。这更多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在你们所处的环境中,有太多的不公平,有一些不诚信的人迅速致富,他们很不幸成为了部分年轻人效仿的偶像。 年轻人应当奋斗,但不要将侥幸致富作为你的动力。在今天的社会里,创业也好,就业也好,一定要脚踏实地,通过努力学习达到目标。 有一本名叫《异类》的书里告诉我们:每个了不起的大师都是经过差不多一万个小时的练习才最终成功的。莫扎特大约练习了一万个小时才成为杰出的音乐家,比尔·盖茨大约练习了一万个小时编程才取得成功。 千万不要浮躁,不要认为可以侥幸得到成功。那种侥幸的成功即便得到了,可能也是短暂的;就算不是短暂的,也是不值得的。 在创新工场,我们投资了一个团队,团队的负责人叫小冯(化名),美国名校毕业,才华横溢,对技术、产品都很有感觉,口才也非常好,被团队一致推为领导者。 但他非常浮躁,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可以驾驭整个团队,可以独立做商业计划。另外,他在业界小有名气,得到不少外界天使的认可和同龄人的追捧。但很不幸的 是,他浮躁地希望能快速成功,快速出名。结果,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怎么出风头上,而不是脚踏实地把产品做好。最后,团队的产品做得非常不成功。团队成员一 个接一个离开,最后他自己也不得不离职。很不幸,一个完全有机会成功的人才,因为浮躁而功亏一篑。 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深,创新工场之后面对创业者时,就常常会询问和考核这些创业者,确保他们做了必须的功课,把足够的时间花在了产品方向上。而且,在相关领域里,创业者一定要懂得比我们这些投资者多。如果你没有花苦功夫,懂得还没有我们多,那我们就不会投资你。 另一件浮躁的事情发生在某大学。一群学生发了一篇假新闻稿,说创新工场投资了他们的电影。他们希望利用这个新闻吸引眼球,并洋洋得意地等着创新工场出来辟 谣。一旦辟谣,他们就可以把事情越搞越大。最后,即便大家知道了真相,他们也已经出名了。这是他们的如意算盘。但这种浮躁的人总会聪明反被聪明误。看到这 种不诚信的做法,我认为,做这种事情的人需要得到一个教训,于是,他们接到了我们律师的电话。律师通过电话警告他们,如果不停止侵权,就起诉他们。随即, 他们也收到了校领导的通知,禁止他们再继续胡闹。这个事情也是对那些浮躁的人的一个警醒。 创新工场曾经考虑投资一位名叫小高(化名)的创业者,他几乎拥有创业者需要的所有才华,不但懂技术、懂产品,而且有创业经验,有在大公司任职的经历,口才很好,非常自信, 30 出 头。在我们眼里,或者在任何风险投资者眼里,他都是一个需要追捧的创业者。小高跟我们讲了他的创业计划,很让人激动,我们当时恨不得就掏出支票来投资了。 但我又问了几个问题。我问他:“这个计划多久能做出来?”他说:“四个月。”我是搞技术的,我知道这个产品没有一两年的时间绝对做不出来。我又问他:“这 个想法为什么和你在现公司做的业务非常相似?”他惊慌地回答:“不会不会的,我们有很多新的想法,做出来一定是不一样的。”听了这两句话,我心里大概知道 了,他可能打算从现公司偷窃一些源代码,另起炉灶打造自己的产品。 当时,创新工场有一位投资经理说:“开复啊,别这么较真,这些事情,不要问这么清楚。你问清楚了,大家都不好。他没说他是偷窃,我们也没问,大家都不说,不就行了么?”听了这些话,我非常失望,我没有教育好创新工场的员工。于是,我在周末给创新工场的员工发了一封邮件: 我们今天有缘聚在创新工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不仅仅是为了一份工作和金钱,也希望做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不仅仅希望能成为顶尖早期风投,也希望能正面影响中国创业生态环境。 我们不仅仅希望能够孵化顶尖企业,也希望能帮助它们成为值得尊敬的品牌。 我们不仅仅希望能扶持最能干的创业者,也希望培养德才兼备的创业者典范。 所以,当我们看一个创业者时,我们不能只关注他是否能成功和赚钱,是否聪明努力,也要深度认识这个人,看看他是否有潜力成为值得尊重的好领导。如果一个创 业者有诚信的问题,例如盗窃别人的代码,或践踏性骚扰他人。这样的一个人是绝对不能投的,无论他的公司能多成功,能赚多少钱。 作为创新工场,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了工场,无论是对平台员工,投资的公司,还是大众。如果我们支持犯罪,我们就是在犯罪。如果我们投资邪恶,我们就是邪恶。如果我们容忍卑鄙,我们就是卑鄙。 最后,分享杰克·韦尔奇的一句话: Integrity is just a ticket to the game. If you don't have it in your bones, you shouldn't be allowed on the field.( 诚信是基本要求,如果你没有发自内心的诚信,我们不允许你参与。) 想创业的同学,一定不要太浮躁。一毕业就创业,失败的概率太大了。就算你有实习经验,你也不会深入了解财务、法务、运作、市场、技术、产品、用户……你不 可能这么快成为全才。给自己至少几年时间,再去创业。最好的培训学习方法是加入一家创业公司,逐步累计自己的实力、人脉。当你觉得自己积累够了的时候,再 开始创业。 在豌豆荚团队有一位北大的才女,名叫崔瑾。她的经历最让人最感叹的一点是,她作为北大国际关系专业的毕业生,非常想学习创业。她先是去申请百度的职位,当 时百度才刚起步,没有合适的职位,就跟她说,要来的话只能做前台。作为一个北大毕业生,她答应了。今天,崔瑾经过在百度、奥美、谷歌的积累,学到了很多做 事、做人的方法。她今天能够成为豌豆荚的首席运营官,很大程度来自于毕业那一天的决定。她没有因为北大人可能会有的自豪感而拒绝接受一个前台的工作。她愿 意从基层做起,虚心地学习。 我们投资的另一位创业者叫许朝军,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先从 ChinaRen 干起,然后被收购进搜狐,又到了陈一舟的千橡,启动校园社交领域,最后负责整个人人网的运行。后来人人网成功上市,首日达到 74 亿美元的市值。许朝军在人人上市前离职,到了盛大,成为边锋的总裁。他是个非常能干的人,今年才 30 岁。今天他很成功,拿到了千万美元的投资,在创新工场支持下,做了点点网,崛起非常快。但我想讲的不是他有多成功,而是他有一个多么谦卑的第一天。在 12 年 前,他从乡下来到北京,发现周围的人懂得都比他多。他傻傻地进了计算机系,却从来没摸过计算机。他周围的人在城里长大,基本都会编程。他告诉自己,一定要 学习、赶上这些人。他先学习打字,但买不起键盘,就在纸做的键盘上练习打字。他没有电脑可用时,就在纸上编程。通过这些艰苦的训练,他成为了计算机高手, 在很多著名企业里做得非常好。他从搜狐出来的时候,曾经有风险投资家对他说:“你很厉害,在中国最早的社区 ChinaRen 做得这么好,搜狐收购后, 23 岁 就成了技术总监,这简直前途无量。我们想投一百万美金,让你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没想到,他说:“对不起,我还没有学习到足够的知识。我现在懂技术了, 但我在运营、市场、用户方面还要继续学习。”然后,他就一次次参加不同的企业,学会了他所需要的一切,最后才在创新工场支持下,创业做了点点网。 在脚踏实地的话题上,我想再分享一句乔布斯的座右铭: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这句话不是乔布斯说的,是一个叫凯文·凯利( Kevin Kelly )的人写的,凯文·凯利是美国著名的科技预言家和科技作家,也是我非常尊敬的朋友。我去年问他:“乔布斯从你那里学到了人生的座右铭, 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 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你可不可以用最简单、最容易懂的语言,阐述、诠释这四个英文字?”他是这么说的:“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渺小,如果我们不学习,科技 的发展速度会让我们所有的一切在五年后被清空。所以,我们必须用初学者谦虚的自觉,饥饿者渴望的求知态度来拥抱未来的知识。”希望大家都能记得这句话。 谦虚、渴望、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学习,这样就可以避免成为浮躁、贪婪的你。 寄予大学新生 各位同学,人生在世,我们拥有两个最大的财富,我们的才华和我们的时间。才华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少。我们的这一生可以说是在用我们的时间来换取才华。 大学这四年,可能是一生中拥有最多可以自己掌控的时间的阶段。希望你们务必把握这四年的时间,培养自己的才华。昨天,刚踏入校门的时候,你可能还是一个青涩的、被动的、为了应试而读书的、被家庭呵护的学生。 今天,希望你们了解如何避免迷茫困惑、应试机器、孤独被动、浮躁贪婪这些可能对你们的未来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在四年后,希望你们能够追随你们的心,学习思考、脚踏实地,成为高智商、高情商、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并且讲诚信的中国未来的主人翁。 同学们,祝福你们度过精彩的四年,成为一个精彩的人。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1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博士本质上是自己做主
热度 12 wangdh 2011-9-11 01:24
读博士本质上是自己做主 (王德华) 在教师节写对学生过分要求的文章,是注定挨砖的。 对博文: 教师节我给学生 “ 送礼 ” ,有些博友的评论和想法是在意料之中的。实际上在周五的组会上我就给学生说过了,这些话施一公教授可以说,蒲慕明教授可以说,一般的导师没有“资格”说。学生的一句“你算老几?”就会让你一个大趔趄。一个不需要回答但很平常的问题“凭什么让研究生在周末加班?”,一般导师也难以圆满回答每个学生的质疑。 读博士是个人的一种选择,决定权最终在自己手里。有的学生的眼光就看眼前,过一天是一天,像寺庙里的撞钟和尚,有的学生的眼光会看到毕业如 3 到 5 年。有点抱负或追求的学生眼光会看得远一些,如 5 年之后的博后生涯,博后之后的职位。视野的远近决定了自己的行为,自然会影响后来的发展。 读博士是一个职业培训,是一种工作准备。博士毕业之后的竞争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如果要在竞争中取胜,没有拿手的技艺、优秀的素质、宽厚的学识,如何获得评委的肯定?像生物学这样的实验科学,实验是第一要务。论文需要数据,获取数据需要实验,实验需要时间。一次次的重复实验,更是需要一天天的时间。在实验室做实验是生物学、生物医学博士生的正常生活。如果每天只是喜欢坐在计算机前,上网浏览、阅读文献,不喜欢进实验室,那一定是选错了方向。如果不喜欢大自然,厌恶或恐惧野外工作,一定不适合野外生物学等方面的工作。生物学、生态学等室内或野外的工作,是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更是需要付出体力和汗水的。这些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如果没有一点追求的话,真的是很乏味,新鲜感只是短暂的。所以,明白了一些事情之后,再去选择就不会很被动。 选择方向,选择导师,选择实验室,都是自己职业生涯中很关键的内容。每一步都需要认真去对待。自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以负责的态度对待一些事情,而不是以抱怨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选择。一个实验室有一个实验室的规矩和文化,每个导师有每个导师的要求和风格。导师的合理要求,研究组的合理规定,每一个成员都应该认真遵守,去发展和完善,这是正理。如果不适应一个团队的文化和规矩,早些或适时退出是明智的选择。 读博士是求学,不是享受。读博士是为了将来的美好,这种美好未来的获得对于多数博士生来说是需要付出汗水的。时间是必须要付出的,这不需要质疑。当今许多研究生们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在科研上投入时间的严重不足,时间浪费过多,花费在非科研活动上的时间过多。有些是由于计划不周,有些是由于自己没有意识到,有些则是由于自己的错误认识所导致的。 我在送给学生的“礼物”时的邮件内容是:“附件是以前网上流传的神经所所长蒲慕明先生的一个邮件。实际上现在大家浪费时间太多了,太多的诱惑和无聊(事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看看大家的(学习和科研)进度和每年的收获就很清楚了。大家自己也心知肚明,就是控制不住。既然(自己)控制不住,命运就替你决定了。自己把握不了自己,是很悲的事情。人都有变老的时候,(那个时候)你的黄金时间再不属于你。人最喜欢后悔,希望引起同情。命运的事情,不是同情和可怜就了的。该把握的还是自己把握。希望大家能体会到(这)一点。” 这样辩解,是不是就不会有博友说我变态了吧? 另借机呼吁一下,支持李小文老师的提议:教师节不是送礼节。要送礼就送贺卡吧,写上对老师的祝愿。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8302 次阅读|13 个评论
教师节,说点老师们不爱听的话
热度 1 AnjinLiu 2011-9-10 18:46
施教授在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212do=blogid=484416 )和王教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484828 )在博文中说到加班,我在这里斗胆说点不和谐的话。 施教授在博文中提到: 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句话表面上是劝学生,实则是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时候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 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 施教授整篇文章的核心就是兴趣,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他肯定会自愿加班的,不用别人逼迫他。而王教授的文章中ms没有提到兴趣这个前提。 然而现在有多少博士生把科研当做兴趣?!至少我见到的没有几个,很多博士毕业继续科研的那也是迫于无奈。对于那些对科研没有什么兴趣的博士生,你要他加班又有什么意义呢?!哪怕让他在办公室呆12个小时,又干了多少活呢?!身在办公室,心在外面。核心问题是没有兴趣!!! 个人觉得,只要有兴趣,一天工作8个小时足矣(我不懂生物学科怎么样,可能生物实验耗时间),因为这8个小时是因为兴趣驱动在全心全意的科研。其实很多人在办公室呆10几个小时,有效工作又有多少?!这种强制性的做法又有什么意义?老板得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反而遭来一篇骂声,败坏名声。 有次和英国的教授聊天,他说他不能要求他的学生和下属加班,在英国是非法的。而且他认为工作在于效率,只要在工作时间高效的工作就行。所以他下面的人假期就出去度假,看了他们的文章是一篇一篇的出。这就是效率,效率来自什么,当然是施教授说的兴趣。靠逼是永远没有效率的!!! 我很欣赏饶毅教授说的不加班的的做法,事实上就见过老师正常上下班的,但是依然是牛人,培养的学生很牛,发得文章也非常好,下面学生对他没有评价不好的。 只要有兴趣,哪怕在办公室外面也想着问题,到宿舍(或者家里)也继续科研。我一个师兄就是到家里也看文献,还经常晚上让我给他下载文献,那是兴趣所在和驱动! 所以我觉得老师们还是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施教授的文章核心)抓起,这是关键所在。至于怎么培养学生的兴趣,请高人接招... 各位老师教师节快乐!如有得罪和不和谐之处,请多多包涵,谢过了...
个人分类: 人生漫步|372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对称的双刃剑——科技双刃剑辨析之三
热度 3 lvnaiji 2011-8-22 09:48
吕乃基 不论指向何处,科技双刃剑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不对称”。不对称有五个含义,分别为时间不对称、空间不对称、可预见性不对称,在大多数情况下,剑与持剑者的知识含量越来越不对称,以及对“双刃”的价值判断不对称。 时间不对称 ,指当下的积极效应与滞后及长期的消极后果。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几乎所有由技术导致的负面影响都是在事后,在技术发挥其正面效益之后,这也就是所谓不良“后果”。大自然的“报复”也是如此,是一种“反作用”,与“作用”并非同时发生。一项技术在全力实现其目标之时,负面影响仅仅作为“副作用”(甚至并不知晓)而存在,其影响有待积累,一直到被影响者有所感知。这是双刃剑在时间上不对称的根源。上世纪 40 年代, DDT 作为有效农药大行其道,然而,在接受过 DDT 喷撒后,许多种昆虫能迅速繁殖抗 DDT 的种群; DDT 会积累于昆虫的体内,这些昆虫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后,那些动物,尤其是鱼类、鸟类,则会中毒而被危害。所以喷洒 DDT 就只是获得近期的利益,却牺牲了长远的利益。直至 1962 年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后,问题才开始得以纠正,事隔已近 20 年。在此意义上,所谓 “ 先发展后治理 ” ,并非没有一点道理,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技术双刃剑在时间上的不对称。人们不可能或至少很难在发展之初,即去着手去治理尚未发生的不明不白的后果。 不知何故,《南方周末》在转基因食品上显得心情异常急迫? 空间不对称 ,其一,技术的获利者和负面影响的损害者不是同一个或一群人、一代人。刚才已经分析了技术双刃剑在人际关系上的影响。其二,有限人群的利益与公众的代价。获利者相对集中或至少是边界清楚的一群人,而受损害的人群广泛且边界模糊。使用冰箱和空调者获利,但其中的氟利昂导致对臭氧层的破坏,影响到极圈附近的人。 CO 2 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则波及全人类乃至后代,如此等等。好在人类的共同利益已经日益提升而超越利益集团甚至国家利益。技术双刃剑在时空上的不对称,要求人类一起经营“公共草地”,以长远的和全球的视野看待每一项个别的技术,或者说,每一项个别的技术都要经由长远和全球目光的审视。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表明,在这一点上人类路途之遥远,达成共识之艰难。转基因食品的影响很可能要几代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显示出来。 第三项不对称是 可预见性不对称 ,也就是可预见的积极效应与未预见的消极后果。由 哈定所提出的生态学中的多效应原理认为,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 在几乎所有的双刃剑中,正面的积极效益本身就是技术的目的,在效益的聚光灯下清晰可见,而负面影响差不多都是未曾预见,加之于强光投射之下 , 往往使事物的另一面变得黑暗。研究者还指出,作为技术基础的科学知识本身的缺陷及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诺贝尔奖的授予要经过时间的考验, DDT 及其毒性的发现者、瑞士化学家保罗 · 赫尔满 · 米勒获 194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无论是发现者本人还是诺贝尔奖的评委们,都未曾料到施用 DDT 的严重后果。双刃剑的负面影响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淀,在全球甚至更大的范围中扩散,没法预期南美蝴蝶的翅膀究竟何时以及在何处掀起风暴。技术的积极效应在“计划内”,而负面影响在“计划外”。人类又如何防范未知或至少不是清晰知晓的后果?在三项不对称中,可预见性不对称是时空不对称的根源,是根本性的不对称。《南方周末》用了一些权威来论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他们的权威比诺贝尔奖更大吗? 双刃剑的负面效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逐步传递和积累在自然界、社会和个人层面的影响有所不同,在砍向自然界时最为残酷无情。社会和个人因主体的自我感知和利益相关而可能及时觉察和修正,甚至可以限制在如凯文 · 凯利所希望的“ 1% ”,但在自然界就不同了。一来自然界“默默地”承受着一切,二来作为“公共草地”而有人掠夺摧残,无人(或少人)怜香惜玉。一旦超出自然界可以承受的限度,其报复会在瞬时和大范围发生,往往产生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 有谁能为转基因食品担保,有谁能担保百年之后?除非哪怕“洪水滔天”! 第四,剑的知识含量与持剑者对此所持有的知识不对称 。远古,技术产品与其使用者融为一体,近代以降,二者分离,但因产品中的知识含量相对较低,使用者通常可以在掌握其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操控。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的发展,技术产品越来越成为黑箱,更多的知识集成于其中,而消费者日益成为“傻瓜” 。 最后,双刃剑两侧的价值判断不对称 。一项技术或工程欲付诸实施,须经可行性和不可行性研究,包括环评和伦理考量等。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认为正面、积极效应大于负面、消极效应,或后者可承受、可消除。这些人的权势往往大于反对者。在三峡等工程中均可见到这一点。在转基因食品这一点上,《南方周末》与其通常站在弱势群体一方相反,立场鲜明地站到权势的一方。 双刃剑的 趋势 是,上述的五个不对称中的前四项日益加剧。例如,由于科技黑箱越来越黑,使用者免于学习,从而使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由于消费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于是就可能发生对技术的滥用,其结果也就越来越超出控制。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双刃剑越来越指向心理,指向控制者自身。 邹成效,孙天胜,论技术异化的必然性,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 10 , 131 页 。这一点,以及黑格尔的“机巧”,或许就是所谓“知识的原罪”。高亮华, http://blog.sina.com.cn/gaolianghua 吕乃基,论科技黑箱,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 , 12 , 24
个人分类: 科技|6073 次阅读|6 个评论
北京之大,何时能够安下一张小学生的书桌?
热度 32 dongping2009 2011-8-18 09:40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大意),你少办一所小学,就需要多开一所监狱;或者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多办一所学校,就可以少开一所监狱。说的就是重视义务教育,无论到什么程度都不为过。 由于母亲生病住院,今年上半年在老家——我自小生长的乡村,陪母亲过了一段时间,因而了解到了更多一些关于我们家乡的情况,尤其令我感到震惊的是,我出生并接受小学与初中教育的那么一个大村子,清朝覆亡之前一直都有常驻私塾教育,自上世纪一十年代开始的民国年间,便开始承办新式学校,而一直持续到2010年的小学教育——甚至在我上学期间还有“带帽中学”的一所历史悠久的乡村小学,先是“帽子”中学没有了,到了2011年春节过后,终于连小学也被裁撤了。 于是,你每天早晚,在我出生的那个山村,便可以看到这样的风景,那些6到十来岁的孩子,或互相结伴、或由大人骑车捎带,来去距村5、6里外的乡中心小学,读那我们国家白纸黑字,非常明明白白地要求实现“义务”教育的书。 ...... 比较偏远的乡村基础教育如此,“天子”脚下的首都北京之基础教育,也好不到哪里去。 下面转载的例子说明,关于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如此现状,很显然是一个系统性与制度性的问题,反映了执政阶层对于基础教育问题毫不关心、完全藐视的心态,而这实在是一件很令人担心的事情。 很希望能够有学者进行有关的研究,看一看我们国家,小学校的数目与监狱的数目互相增减之相关性,其相关性程度到底如何? 【转载】2011年8月15日,距北京海淀区东升乡后八家村新希望学校原定的开学日期还有3天,不少家长却发现,该校十余间校舍已被夷为平地。据了解,该校因合同到期,5天前被拆除。东升乡政府相关负责人称,家长可凭收据退费,具备“五证”的学生可报名,由区教委统一安排新学校。很多家长不满此前无人通知,担忧错过报名时间,孩子无法继续上学。 家长孙先生称,当天上午,他路过学校门口,发现门前聚了不少人,进去一看才知学校被拆。随后他得知,此前孩子所交过的费用可到校址的租赁方东升科技管理站去退。另有一张8月6日贴出的通知称,能提供暂住证、户口簿、就业证明、居住证明、孩子无监护条件证明的家长,可在此处给孩子报名,区教委可统一安排学生进公立学校。 据了解,学校曾收取的费用分100元和200元不等,管理站工作人员要求凭单据退钱。15日,在场的多数家长称,缴费收据早已丢失,无法拿到钱。此外,办理“五证”的时间紧张,而要求是在8月8日至14日之间提供。“很多人都是刚知道信,来不及了啊?” 该校一负责人称,学校于8月10日被拆除,当天上午校方清理了部分物品,下午几台挖掘机开入学校将教室夷为平地。“8日的时候还没说要拆,时间太突然,根本来不及通知学生。”该负责人称,学校有790余人,家长担心难以全部安置,即便进了公立学校,借读费又是问题。 东升乡政府相关负责人称,校方与管理站签订的租赁合同于今年6月30日到期,此前早已通知对方搬离,但因补偿问题未谈妥,学校一直未离开。政府方也没能将公告贴出,直到8月6日贴出了拆除后的处理意见。该负责人还表示,目前定的报名时间并非绝对截止时间,有特殊情况可区别对待。现在已有190人报名,接收学校是否收借读费不好确定。 相关链接: http://news.qq.com/a/20110816/001271.htm#p=1
个人分类: 脚踏田间|8419 次阅读|70 个评论
人在象牙塔,身不由己啊~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
luguilong 2011-8-13 22:19
从2009年9月入学始就决定要努力找工作,到2011年7月才真正开始有目的地为之努力(6月底开始意识到)。真的是难以置信啊!!!拖了这么久才有目的地努力啊!!!为什么啊?? 。 2009年9月 ~ 2010年11月主要为导师课题和开题报告,自己没魄力从中半脱离出间作己事,不过应该有吧,一直有在写和改简历,并投递吧--连续几个月非常经常地去参加宣讲会; 1月继续论文及其中的方法学习; 1月底和2月寒假; 3、4、5主要是论文、实习和证券、实习; 6、7月、、、主要是实习、真正开始准备--现在应该说还只是比较真正开始准备吧。。。 。 有一年多的时间都在做课题啊,天哪,人在象牙塔,身不由己啊,呵呵~~还有好几个月为论文。。。现在都8月份了,只能用昨晚熬夜看的北大人写的一篇关于就业准备文章中的一个词了:恶补啊!!!再自己加两个词:方法和效率啊!!! 。 。 想起朱自清的《匆匆》: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巧巧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有徘徊之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叙述得真好啊!!真美!!结文结得真给力啊!!一语点醒。。。真美啊!!
个人分类: 业 高山流水|46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每个人的潜力:暗时间
热度 1 Moviez 2011-8-13 21:10
【博主注】最早听说每个人的时间不一样的是周总理,他老人家日理万机,效率特别高,算起来时间是一般人的好几倍,最终操劳过度,撒手人寰,在此缅怀一下。 【专栏】暗时间 作者:刘未鹏 2011-08-10 10:33:46 来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62081# 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你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整天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说同样的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脑也是如此。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我们经常听说“心理年龄”这个词,思考得多的人,往往心理年龄更大。有人用10年才能领悟一个道理,因为他们是被动领悟——只有在现实撞到他脸上的时候才感到疼,疼完了之后还是不记得时时提醒自己,结果很快时过境迁抛之脑后,等到第二次遇到同一个坑的时候早忘了曾经跌过跟头了,像这样的效率,除非天天摔坑里,否则遗忘的效率总是大过吃亏长的记性。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则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将临时的记忆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 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呆在一个为他特殊建造的无菌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度过了18年,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 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时间,然而其实,“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面,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要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你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做梦的时候心心念念想的就是这件事情,你的CPU总是分配给它,这个时候你的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真正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因为你的CPU是满载的。 如果你有做总结的习惯,你在度过一段时间之后总结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建议千万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过,因为这样你也许会发现书倒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更远。比如我就经常发现一些国外的牛人们为什么不仅学习牛逼,连“业余”玩儿的东东也都搞得特牛逼,一点都不业余(上次在《How We Decide》上看到斯坦福的一个牛人,理论物理学博士,同时是世界扑克大赛的前六名保持者,迄今累计奖金拿了六百多万刀),你会奇怪,这些家伙到底哪来的时间,居然可以在不止一个领域做到卓越? 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来讲,首先需要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然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很多的时间。 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这就是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时间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任务切换的暗时间看似非常不明显,甚至很多人认为“多任务”是件很好的事情(有时候的确是),但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发现,消耗在切换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另外,大脑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时间来“热身”,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并且可以通过练习来改变。举个例子,你看了一会书之后,忽然感到一阵无聊,忍不住打开浏览器,十分钟后你想起来还要继续看书,但要回复到当时理想的状态,却需要一段时间来努力去集中精力,把记忆中相关的知识全都激活起来,从而才能进入“状态”,因为你上了十分钟网之后这些记忆已经被抑制了。如果这个“热身”状态需要一刻钟,那么看似十分钟的上网闲逛其实就花费了二十五分钟。 如果阅读的例子还不够生动,对于程序员来说其实有更好的例子:你写程序写得正high,忽然被叫去开了一通会,写到一半的代码搁在那儿。等你开完会回来你需要多久能够重新进入状态?又或者,你正在调试程序,你已经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把与这个bug可能相关的代码前前后后都理解了一遍,心中构建了一个大致的地图,就在这时,呃,你又被叫去开了个会,开完会回来,可想而知,得花上一些时间来回想一下刚刚弄清的东西了。 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是可以锻炼的,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至少可以缩短到3-5分钟。但要想完全进入状态,却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的。所谓完全进入状态,举个例子:你看了3个小时的书,或者调试了半个小时的程序之后,往往满脑子都是相关的东西,所有这些知识都处在活跃状态,换言之你大脑中所有相关的记忆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要达到这样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叫做“流体验”),不是三两分钟的事情。而一旦这种状态被破坏,无形间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倾向于创造大块的时间来阅读重要的东西,因为这样有利于“沉浸”进去,使得新知识可以和大脑中与其相关的各种既有的知识充分融合,关联起来,后者对于深刻的记忆非常有帮助。 要充分利用暗时间,不仅要能够迅速进入状态,另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就是能够保持状态多久(思维体力)。《The Psychology of Invention in the Mathematical Field》上有一段关于庞加莱的思考习惯的介绍,很有代表性。庞加莱经常在去海边休假或者在路上走的时候在脑海中思索数学问题,很多时候解答就在这些时候忽然闪现。虽然我和庞加莱是没法比的,但是常常也在路上想出答案,这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包括我自己),工作了之后,要处理的事情一下多出了很多,不像在校园,环境简单,生活单纯,能够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情而不被打扰。工作之后的状况就是,首先需要处理的事情变多,导致时不时需要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另一方面,即便能够把任务的优先级分配得比较合理,也难免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中忽然想起另一件事还没做的焦虑来,因为没做完的事情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个“隐藏的进程”,时不时地发个消息提醒你一下,中断你正在做的事情。 因此这里就涉及到最后一个高效的习惯:抗干扰。只有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起前面提到的种种暗时间。抗干扰能力也是可以练习出来的,上本科那会经常坐车,所以我就常常拿着本大部头在车上看,坐着看或者站着看都可,事实证明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办法。另外,经常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阅读和思考,对迅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非常有帮助。记得很久以前TopLanguage上大伙曾经有次饶有兴趣地讨论“马桶时间”的利用,包括在卫生间放个小书柜(估计很多同学心有戚戚焉吧)。 (作者于2009年7月获得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硕士学位,现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中心从事软件研发工程师工作。)
个人分类: 科研感想|2563 次阅读|2 个评论
利用好自己剩下的半年多时间
qin13696 2011-8-13 14:59
每天的事情,还是应该形成习惯。 1. 作息制度,应该坚持每天 工作 8:00--12:00 14:00--18:00 19:30--01:00 休息 02:00--7:40 2. 每天要做的事情 坚持2h学英语 5个小时论文 4-5小时补实验 切忌:少登陆新闻网站、QQ聊天等休闲娱乐的网站。 8月份把论文写好,实在不能再拖沓了。 报名参加考试,争取考个好成绩。
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研究人员的悲哀,还是政策的失衡
arniekyo 2011-8-13 10:28
同样是一天时间,同样是一年时间,同样是一个人,怎么一年的收入车距这么大呢
9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篇博文写给自己
热度 3 nonlinearopt 2011-8-12 15:38
一直相信只要有梦,就能成真。 一直坚持只要付出,就能回报。 一直坚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在假期的日子里,写给自己,以兹鼓励。无论他人如何,自己坚守着自己的态度,无怨无悔的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着实是一种享受,其实有活干、有事情想也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想着那些无聊的只有通过看电视打发时间的人,觉得自己是何等的幸福,其实人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无事可做,无事可想。每天忙忙碌碌,开开心心的生活着一天又一天。心存感激和感谢,感谢所有给与我忙碌、快乐的所有人和事。
3036 次阅读|6 个评论
唯有失去,才懂珍惜
热度 2 Kupeprntlkn 2011-8-11 18:52
封尘以久的笔,却发现再动已写不出像样的东西, 就像那把吉他被自己放那三月有余,现在却很少再拿起它一样; 看的多了,听的多了,经历的多了,一个人难免会累, 也许只有感觉到累时才考虑到自己也该结婚, 但结婚的人何来之有,必须合时的时间,遇上合适的人吧; 如果在合适的时间遇上不合适的人,注定没有结果, 因为灵魂都不在这,心又如何可能在这呢; 如果在不合适的时间遇上合适的人,也许会有结果。 当你好不容易能碰到一个自己真真在意的, 结果可能就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一句单纯的朋友也许就会烧灭了以燃烧起来的心, 虽然在乎,但更害怕失去, 所以每步路都不能放开手脚。 所以很多事谁对谁错,谁懂不懂的珍惜,根本无从下证, 每个人都在等另一个人, 但每个人又能坚持多久呢, 我想,当他/她累了就不会坚持了吧, 一个人何时会累,别人不道,他自己也不道,说不定那天感觉累了就累了吧, 等人是很累的,但知道有人在等你时,不道会不也很累还是轻松, 不管是非,不管对错, 能遇到就要去珍惜, 因为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也不会再回头, 千万不要做,唯有失去,才懂珍惜。 仅以此方记念一个日子,一段话。
个人分类: 随想记事|129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专访:谢晓亮的科学人生
Fangjinqin 2011-8-11 16:33
作者:王丹红 来源:《科学新闻》 发布时间:2011-8-6 0:02:45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专访:谢晓亮的科学人生 谢晓亮简介: 1962年出生于北京。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90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化学博士学位。1990~1991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1998年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环境分子科学实验室工作。1999年受聘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正教授,2009年受聘哈佛Mallinckrodt讲席教授。2011年5月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他还获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美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士和中国化学会荣誉会士。 作为室温下单分子荧光显微技术的开拓者之一,谢晓亮教授推动和带领了单分子研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他是单分子酶学的奠基人,开创了活细胞中的单分子研究。他主导研制的以快速拉曼散射为主的高灵敏、无标记光学成像技术,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 2009年,谢晓亮获得美国能源部颁发的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奖。颁奖词写道:“该奖是表彰谢晓亮教授在非线性拉曼显微学和高灵敏度分子振动成像领域的创新研究,在创立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领域中的科学领导地位,以及他在酶反应动力学和活细胞基因表达领域中的杰出工作。” 2010年11月,谢晓亮接受美国能源部颁发的2009年劳伦斯奖时,与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在颁奖典礼上合影。 2010年12月21日BIOPIC 成立仪式庆祝会上谢晓亮与BIOPIC的年轻研究人员在一起:(从左至右)张韵、黄岩谊、谢晓亮、汤富酬、许鹏亮、孙育杰 2011年6月,BIOPIC召开首届国际学术评审会,BIOPIC的各位研究员与评审委员会合影留念。 前排左起:饶毅、Stephen Quake、David Bensimon、Tom Maniatis、庄小威、施一公;后排左起:孙育杰、赵新生、苏晓东、谢晓亮、黄岩谊、汤富酬 2011年5月3日,华裔物理化学家、哈佛大学讲席教授谢晓亮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日前,他接受了《科学新闻》的专访,讲述了自己的科学人生。 回顾过去,谢晓亮说他的实验室主要有三方面的贡献:“第一是基础研究:在单分子水平上理解酶的动力学反应及定量描述细胞内基因表达和控制;第二是技术发明:DNA测序新方法和快速灵敏的无标记光学成像技术,在医学检测上有重要应用;第三是培养了人才:我的研究组已经培养了20多位博士生和50多位博士后,他们或者在美国大学当教授,或者投身高科技产业,其中有些人可能成为未来科学技术上的领军人物。” 从北京大学的本科生到留学美国的博士生;从美国国家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到哈佛大学的讲席教授;从回到北大兼职到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百折不挠,一步步向科学高峰攀登,在不断追求中缔造出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在北京大学成长的岁月 1962年,谢晓亮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谢有畅和母亲杨骏英均为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他一路在北大的校园里长大。 谢晓亮说:“父母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们为人正直,生活简朴,工作上精益求精。他们热爱科研和教学,我常常看到科研教学成果为他们带来的喜悦。他们从未给我请过家庭教师,而是鼓励我独立钻研问题。” “我从小就喜欢科学,小学时最爱玩无线电收音机、遥控飞机、遥控轮船,还帮朋友修车。我动手能力比较强,所以后来做实验科学,仪器在我手里像玩具一样。上中学时,我已经有了当科学家的理想。” 1980年,谢晓亮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大学四年,他成绩优秀,但不追求最高分。他的兴趣十分广泛,在读化学系同时,还花很多时间旁听了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课程,如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电磁学、统计学、概率统计、计算机编程等,虽然这些课程不记学分,但是可以拓展知识面,对谢晓亮后来的科研很有帮助。他还利用暑假到实验室做实验,学有机合成,又写计算机程序做化学计算。 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谢晓亮深入钻研科学问题。在修基础课的过程中,他经常探讨一些超出课堂知识的深奥问题,给自己出一些研究课题,一旦解决了,就非常高兴。他由此养成了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后来从事科研后体会到,科研中最重要的是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 大四的时候,谢晓亮跟随蔡生民教授做毕业论文。“他是一位电化学家,实验能力很强,我跟他学了很多如何研制仪器的本领,特别是电化学的高灵敏度测量。做毕业论文研究时,我写了一个计算机程序来控制一个电化学反应,这是我在实验室做研究的第一个小成果。” 1984年大学毕业时,他和大学同学、女朋友宋琳一起参加了CGP留美考试,这个项目当时每年在中国挑选50位杰出的化学专业学生到北美攻读研究生。“宋琳考上了,我没考上,因为当时对实验室的研究很感兴趣,没有花时间准备。”他开始联系自费留学,被美国几所大学录取,他选择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1 2 3 下一页
个人分类: 人物素描|2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开心一笑:想做就立即去做
热度 1 xuebx 2011-8-10 09:09
公司经理让人在墙上挂上“想做就立即去做”的标语,希望以此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的一个朋友问他这个举措效果如何? 老板愤怒的说:“出纳拿了10万元逃走了,办公室主任和我的女秘书私奔了,几十个员工一起要求加薪!”
个人分类: 会心一笑|190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航母平台今日出海航行试验 预计时间不长
xupeiyang 2011-8-10 07:39
http://news.qq.com/a/20110810/000275.htm?pgv_ref=aio 新华网大连8月10日电(记者白瑞雪)根据改造工程进展情况,8月10日我航母平台进行出海航行试验。 按照试验计划,首次出海试验时间不会太长,返回后将继续在船厂进行改装和测试工作。
个人分类: 军事科学|1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酒,他还能陪我多待一会
热度 7 LiChunrong1987 2011-8-9 21:27
姥姥今年84岁了,按老话说今年是很关键的一年,姥姥也很害怕,害怕自己一个人,虽然我妈妈几乎每天都去看她,但我们都知道,她最高兴的事是她儿子去看她,可是很无奈的是我的舅舅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虽然姥姥很疼很疼她这个唯一的儿子,但舅舅依然不领情,偶尔去一次也是去发火,可怜天下父母心,姥姥依然全心全意的疼爱着他。 前一段时间姥姥让我妈妈给她买了一箱酒,我妈以为姥姥要喝或者要送人,结果不久姥姥便告诉妈妈她买酒是给他儿子喝(舅舅特别嗜酒),然后姥姥说了一句话,让人心酸,姥姥说:“有酒,他还能陪我多待一会。”
3217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焦作师专男生雷人舞——天雷滚滚组合
热度 1 lixur123 2011-8-9 10:23
跳得实在太风骚了..人才 人才 红领巾护旗手张小明。在短短几天的时间播放次数超过上百万次的短片电影《红领巾》, 社会 就是这么个社会。这让我想最近科学网发起的专题访谈-----寒门子弟的春天,在怎么变,只要社会的大背景不变,寒门子弟的孩子不管多努力,都逃不出有色眼镜的“仰视” ,
1653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的蚊子什么肤色?
热度 5 wangxh 2011-8-7 21:15
美国的蚊子什么肤色?
今天跟女儿在网络交流一会儿,当然也开了一点玩笑。 实际上俺是想问房间里有没有蚊子。女儿在家时特别怕蚊子叮,老爸都是保护神嘛——正所谓‘女行万里父担忧’啊。可是俺这么发问:“美国的蚊子什么肤色?白色还是黑色?” 女儿那头已经笑开了花:“不知道。怎么问这样的问题?蚊子还有不同颜色吗?” 看来这方面女儿的确有些孤陋寡闻。所以俺答道:“有啊。比如,大连的蚊子,一般都是棕色的,而北京的蚊子我发现有灰黑色的——就像香烟烟灰一样的,去年我在北京时就发现了。今年咱家也有北京蚊子啦!” 我们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每到夏天屋里根本没有蚊子,说来真是奇怪。不过,女儿曾经以调侃的口吻解释过:“家里没有人的时间这么长,哪个蚊子愿意来呀?”意思是我和她妈妈工作时间太长,在家的时间又太短。这回女儿奇怪了,“哎,不对吧。大连的蚊子都没有,这么会有北京蚊子呢?” 我告诉她:“就是你毕业寄回的东西夹带的,灰黑色的,比大连的个头小些,已经被我消灭2个了......” 女儿又问:“那你怎么问美国的蚊子是白色或黑色呢?” 俺答道:“我是这样推断的。既然我们棕色皮肤的亚洲有棕色的蚊子,那么白人与黑人挺多的美国自然应该有白色和黑色的蚊子喽!这叫‘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嘛!” 附 anonymity 补充资料: 蚊子有三大类: 一般北方家里常见的,是 按蚊 。 照片上这个,很可能是 库蚊 。 还有一种蚊子, 伊蚊 ,老百姓叫它花蚊子、花脚蚊子。这种蚊子叮人特别凶,一轰而上,咬得快,轻易赶不走。被叮后奇痒,起大包。这种蚊子一般不在屋里。在北京我就遇到过,是在园明园一个桃树下面,那块儿地特别阴湿。 不同的蚊子,传播的疾病不太一样。
个人分类: 心之悟|9356 次阅读|8 个评论
如何挑选中意的学生
热度 2 duke01361 2011-8-7 08:34
遇到几位踏实务实,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又能够表现出刻苦钻研精神的研究生是做指导教师的福气。这话一点也不假! 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贡献更多地体现在提供合理的学术思想和对研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分析和对最终所取得科学结论的把关。所以你不能期望指导教师亲自为你动手做实现,这也是研究生教育所规避的。 遇到几位好的研究生可以大大帮助指导教师解除学术指导之外的压力,有利于指导教师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指导教师在学术领域内的发展。不好的研究生通常会表现出,浮躁、学习目的不明确,懒惰或时间抓得不紧,对研究生学习寄予了更多功利的目的,比如为了就业等。如果一位导师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招收这么一位或几位学生的话,那么这肯定会对导师的发展造成非常坏的影响,在这里且不说对研究生本人的影响,因为这样的研究生压根儿也不是什么可给予期望的人,所以还是免谈为好! 如果你在作指导教师的时候遇到这样的学生,那么你也命中注定会得罪这些研究生,经常发生不愉快是难免的,导致更激烈的冲突也不是不可能的,但要尽量避免这样的剧烈冲突的发生。 为了预防这种剧烈冲突的发生,你必须防微杜渐,不要使你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向这个方向发展,如果你觉得这样做很累,或你没有兴趣这样做,那么你可以明确提出一些要求,和学生达成一个协议,达不到要求那么就责任自负好了!但即使如此,有这样的学生也难免成为你的损失。 最好的结果是在学生面试之初就要把这样的学生识破,避免这样的学生混入你的研究梯队。如何才能做到这样? 招好学生! 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一看家庭,而看学校,三看个人性情!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看一个学生的家庭教育程度如何很简单,只要看看这个学生的言谈举止,形体姿态就可以一目了然。比如是否有礼貌?是否有得体的行为举止?是否可以和其他人保持融洽的关系?等等,这些方面只要有几个小时的接触,就会显露无疑! 二看学校,看学校的学风和声誉。一所好大学来的学生不但基础好,而且精神状态也好,比如表现自卑?还是自傲? 在选拔科学研究生的时候,我劝你最好选择写傲气冲天的学生,这些人可能会象马谡那样只会夸夸其谈,但在科学研究领域,在科学界这样一个过于求新的行业里,能够跨跨其谈,而逻辑严密的头脑是不可或缺的,我不建议您接受哪些看上去没有什么思想,又懒惰到不愿意花时间去阅读和搜集其他人的思想,这样的人即使很老实,很听话也不能接受,因为他们对科学这件事情没有任何兴趣,而这是最大的麻烦!如果你招收学生,最好选择那些基本上至少算是省重点大学的学生,老牌大学的学生,而不是高考远离重点线的学校的学生,我们曾很多时候杯搁高考,其实高考的分数化线确实可以帮助我们甄别一个人的获得知识的能力,如果你最低档的学校是选择我国那些省重点大学以上,而且牌子比较老的大学的学生,那么你最差也差不到招收了那些我上面说的学生... 三看个人性情。这要综合前面两个要素,家庭和学校。现在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人生成长过程很直白,很简单。缺乏较多接触社会的过程,其成长过程所形成的个人品质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 所以个人性情更多地也是家庭教育和所经历的学校教育的体现。但是,个人性情这个东西也在很多时候不同于在家庭和学校所接受的那些教育,因为每个人都有其个性。 谈到人的个性这个东西,我觉得在选择学生的时候,更多地雷同于选择“男女朋友”,如果你能选择到一些和你具有项类似兴趣、爱好和近似价值观念的学生,那么真的恭喜你的好运气! 在这里我还希望说的一句话,除非你不得已,否则最好采取宁缺勿滥的选人原则。
个人分类: My Ideas|328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锈钢在核电一回路水中应力腐蚀破裂断口形貌
热度 2 kejidaobao 2011-8-5 09:43
随着核电工业的发展,应力腐蚀破裂对核电站的影响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高度关注,其后果不但会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污染环境,最重要的是可能对人造成重大伤害。应力腐蚀破裂是指敏感金属在一定的拉应力和腐蚀介质环境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腐蚀断裂过程,是最普遍最严重的金属破坏形态之一。它通常有或长或短的潜伏期,是一种与时间有关的滞后开裂,当开裂条件具备后,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发生开裂。应力腐蚀破裂与材料、环境、应力状态等许多因素有关,其机理、影响因素极具复杂性。 发达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有关应力腐蚀破裂设备寿命预测的研究,尤其是与核电工程材料应力腐蚀破裂有关的研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对许多核电工程材料在高温水中的应力腐蚀破裂而言,裂纹扩展速率有可能相对较小,但对于运行环境复杂且安全运行要求非常高的核电站来讲,如此小的裂纹扩展速率也是十分危险的。这就要求核电工程材料具有优异的耐蚀性、良好的强度、高韧性、抗疲劳性能、焊接性能,压芯部件材料还要求好的抗辐照脆化能力,以确保核电站的长期安全可靠运行。奥氏体不锈钢材料由于具有以上的优越性能在核电站一回路主管道被广泛应用,其在一回路高温水环境下的服役性能也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随着中国核电工业的发展,对奥氏体不锈钢在高温水中的应力腐蚀破裂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也有一些研究,如侵蚀性阴离子、氧化膜、材料冶金条件、高温纯水环境和腐蚀开裂电位等因素对应力腐蚀破裂的影响。另一重要参数——温度的影响也逐渐得到重视。压水堆核电站在正常运行过程中,介质温度随着机组的启动、热备用、功率运行和停堆等状态的改变而改变。研究不锈钢应力腐蚀破裂在核电一回路环境下的敏感性温度,减少或避免设备在敏感温度区停留,对确保设备安全可靠很有意义。 《科技导报》2011年第21期17—21页刊登了关矞心、董超芳等的“304L不锈钢在核电一回路水中应力腐蚀行为的研究”论文,探讨了在模拟核电一回路水环境中温度的变化对304L不锈钢应力腐蚀敏感性的影响。本期封面图片为奥氏体不锈钢在含硼和锂高温水中断裂的断口形貌,由关矞心提供。本期封面由金功博设计。(责任编辑 岳臣)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4751 次阅读|2 个评论
明年是否退学,只看今朝
热度 6 lizhe3017 2011-8-2 19:29
今天导师给我们开了一个会,又是一大堆豆腐渣扔向大家。 我发现自己已经有太多的抱怨无法发泄,无法倾诉,它们凝聚成了一块很重很大的石头压在心头,吐不出来,也消化不了。 我真的很想把自己心里那种怨愤给他说出来,哪怕是用邮件给他说也好,可每次总是写了一句话,就不想写了,原因:他这种人固执己见,不会采纳学生的想法。 在此先把自己想说的记下来吧。 如果我再继续写项目申请、奖励申报、扮演一个没名分的核自院打工老师角色、安排各种接待工作、协调一些杂事;如果再让这些事情占用我90%以上的时间;如果明年7月份前我仍在技术和科研工作中一无所获的话,我将申请退学。 在我看来这种博士不读也罢,大好学习光阴都浪费在无谓的纸上工作、关系工作、面子工作,一生都毁在这了,还不如回家生孩子,相夫教子,和乐融融,总比在这憋屈着好。
2452 次阅读|8 个评论
铁道部是腐败重灾区 事故频发,高官落马
热度 1 xupeiyang 2011-8-1 15:04
短短五个月,铁道部今年已有七名高官因涉嫌贪污腐败案件被拉下马。如果算上去年十月案发的原中铁集装箱运输公司董事长罗金保,不到一年时间已经有八名铁道部高官相继落马。 高铁第一人张曙光海外存款达28亿美元 高铁事故频发,铁道部高官落马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691 次阅读|1 个评论
医院挂号等候不能超10分钟 做不到吗?
热度 3 xupeiyang 2011-8-1 08:55
  卫生部日前给出“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分解指标,医院要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门急诊服务流程。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 等候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 同仁医院最高的门诊量达到12000多人,超过最初设计的好几倍,所以,要每天都达到挂号 不超过10分钟的要求,是有困难的。
个人分类: 医疗改革|1365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研应该看一下投入产出比
热度 3 wudaocheng 2011-7-31 18:04
目前科技界人事都喜欢做大项目,如。。。。重大专项、973和863重大项目等,各单位更是将这些作为考核的标志,所以在各单位网上都骄傲的写着“在。。。时间获得。。。。重大专项、973和863重大项目等。。”项。但是我经常发现在这些骄傲的背后却看不到多少突出的成果。以基础研究为例,经常在一些大单位(重点实验室等)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资金完全不成比例,往往是拿大钱的单位没有什么成果,而有些单位钱拿得不那么多,成果还不少。我不禁想为什么不研究一下投入产出比?用这个指标来考核是否会对当前的重课题申请、轻完成验收的局面有所改善?当然具体的还有细节问题。其实,对科技人员来说,资金足够实验和培养学生就可以了,如果拿来大笔资金却没有什么成果其实很丢人,因此不值得骄傲。考核时资金达到一定的规模就没有必要再比了,重要的还是有什么创新成果。特别注意我国在应用成果方面更差,经常看到某单位、某大牛拿了一大笔钱以后数年根本没有任何产品,就怎么不了了之,也不知道是怎么验收的。我们的验收应该由不关联的第三方来完成,主要是受我们的国情影响很大,经常是甲验收乙,过一阵乙再验收甲。有没有人查一下十年前的重大专项、973和863重大项目等的产品在那里?我认为创造一个宽松的研究环境和相对稳定的生活条件才是科学、教育发展的重点,考虑一下科研的投入产出比也许有点帮助。
7722 次阅读|3 个评论
实习的一段日子
cfk580713 2011-7-29 20:59
来上海之前,和师兄玩笑,走的这段时间,要理出个思路,为什么国内的博士在扩招,而博士的出路却日渐狭窄。 转眼间,实习时间过去了一半。对上面的问题,却是没有什么思路,也许博士培养也能顺应国情,创造出一个奇迹吧,培养出数量惊人的博士,再告诉他/她我们不相信你的学术能力,所以我们要的洋博士。 晚上,实验没能准时结束,在公司里呆着,顺手写点东西吧,也算是一段记忆。 实习前后对公司的认识还是不一样的。之前,比较主观的认为,在公司里不存在科研,有的只是盈利。其实,想来就不靠谱:杜邦的多少科技产品至今一直处于垄断地位,没有深入的科研投入与产出,怎么可能呢?在目前的公司,科研大体可以分为两块:basic RD,buziness RD。两者区别在于前者更基础些,不追求近期的经济回报。而对buziness RD,则是相对短期的,直接面向市场的研究。举个例子,basic RD更像是学校里的科研,也有很新、潮的研究课题。 在公司里的另一个感触就是人事确实相对简单点,大家讲究的是团队合作。一个例子是,该来的时候习惯了北京的叫法,您什么什么的。呵呵,带我的导师直接说不用,直接叫名字就可以了。反正都有英文名,倒也是方便。 这几天了解了下公司里的研发人员,其中不乏佼佼者,也有数十篇论文,一堆专利者。这确实让我比较吃惊,专利也就算了,还真也有做文章的。当然,猜想这些文章和学校里的应该是很不一样的吧。 自己分到的课题并不有太大难度。从现有结果来看的话,效果还可以。只是在这个project里没有能贡献太多的idea,“只有苦劳”。呵呵,希望能在其他方面再多学些东西吧。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想法,估计参考意义不是很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广西大学生运动会
dongzg101 2011-7-29 20:57
前几天,偶尔一起踢足球的工学院老师要我去工学院看广西大运会,昨天终于有时间抽空去看了看,足球、羽毛球、兵乓球的比赛,现场看比赛真精彩。在兵乓球球场,还遇到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和他们打了打招呼。
1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广义相对论中的时间间隔与空间间隔
chenfap 2011-7-29 11:25
广义相对论中的时间间隔与空间间隔
广义相对论中的时间间隔与空间间隔 (物理学上的时空与物质 44 ) 第五章 广义相对论关于时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5.3 广义相对论中的时间与空间 5.3.1 广义相对论中的时间间隔与空间间隔 让我们从 狭义相对论讲起。在狭义相对论中,若采用惯性参照系并采用直角坐标系,则时空中两事件之间的时 - 空间隔可表示为 也不相等。因此,由式( 5.4 )求出的两事件之间的固有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与由式( 5.3 )求出的相同两事件之间的固有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是不相等 的。这就是说,在广义相对论中,相同两事件之间的固有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一般来说,是与所采用的坐标系有关的,这个特点是必须要理解清楚的! 第五章参考文献 刘辽,赵峥。 2004 ,“广义相对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 Landau L. D. and Lifshitz E. M. , 1975 , “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Fields ”, Translated by Hamermesh M. , Pergamon Press , Oxford. Weinberg S. 1972,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Wiley, New York.
9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我的第一次2D
zhenying 2011-7-28 17:07
其实没太大心情写东西,最近几天一直在关注动车追尾事件。 我的实验进展不顺利,昨天和白老师详细交流了一番,老师给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都说没有后悔药卖,估计现在铁道部的有关人士发疯了想找后悔药,我也有一点点类似的感觉。 2D的结果分析的差异点不很多,这有些怨我,当时应该和小潘一起分析的,后来因为做细胞实验,而且小潘说他的实验时间比较随机,他有空就帮我分析了,我也就没有坚持和他一起弄。 可现在白老师让我找和我研究内容类似的文章,我发现人家抠出的蛋白点都比较多,我有些着急和后悔了。而且,问了小潘,当时的胶已经被扔掉了。虽然我重新找了伯乐的工程师帮助分析数据,即使找到了更多的蛋白点,也没法去做鉴定了。实物已经不见了。真是的,做实验哪个环节也不能偷懒啊~~ 三点教训: 1. 重要实验环节亲力亲为,即使不能亲自做,也要参与全过程。 2. 数据及时分析处理,发现问题即使解决。不要拖到最后。 2. 结果能保留的尽量保留,以免出现问题无法补救。 纪念我的第一次2D!!!
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延安人也要上远洋去当海员
wyc 2011-7-28 17:00
轮机工程学院承担船员培训师资班轮机教员集体备课任务 添加时间:2011-07-25 09:39:11 阅读次数: 800   7月20-22日,由国家海事局船员处召集的船员岗位适任培训师资班轮机科目授课教员集体备课在轮机工程学院进行。出席会议的领导有辽宁海事局船员处邵国余船长和史卜坤轮机长、我校校长助理潘新祥以及轮机工程学院相关领导。   潘新祥首先对集体备课活动表示祝贺,强调了船员岗位适任培训师资班在航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轮机工程学院副院长吴桂涛对集体备课的教员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轮机工程学院开办船员岗位适任培训班的情况,表达了对提高师资班教学质量的良好祝愿。   邵国余转达了国家海事局船员处召开集体备课的目的,对集体备课的具体内容做了要求。   来自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集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远洋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24名教员参加了集体备课。会议就船舶管理、主机、辅机、船舶电气、轮机工程基础、轮机维护与修理等六门课程进行了分组研讨,对师资班授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教学内容达成了共识。 【博主按】 按传统概念,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一般沿海地区的人当海员的居多, 现在连延安的朋友们也办起了“航诲大学”, 大量培养外派船员。 啊! 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和对于自我解放的理念, 正在发生深刻地变化。
17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还没离开,就已思念
wph326 2011-7-27 23:13
白天太累了,很早起床去提了RNA,中午没怎么休息又去提了。晚上吃晚饭躺在床上就睡着了。 炎热的夏天吹着空调确实惬意,睡得很舒适,这么短的时间还做了一个很幽怨的梦。 梦里面我在满地书本、被子和蚊帐的宿舍里面,大声喊着:我爱二楼。其实梦里的宿舍是高中的宿舍。 我感觉心里充满了思念,思念一个地方。 在我小的时候,每当放暑假或者周末就会很思念班里面的某个女生。不能去她家里找她,就在她可能出现的地方或者自己喜欢的地方走动,期待可以偶遇或者远远看到她。不同的暑假,她可能是不同的人,远远看到还真的发生过一次。其实非常思念一个人的感觉很好。现在的通讯工具破坏了享受这种感觉的条件。 十几年都没有过这种感觉了,没想到重温这种感觉竟然是在梦里,不过是思念一个地方。 梦里的事情是发生在淮北一中的宿舍,可我知道我的这种思念是对广州的。 我人在广州,但已经不属于这里,在梦里我思念它。其实,我是想念自己,想念那些青春岁月,我开始为自己悼念了。我已经习惯现在就开始跟那些点头之交的朋友说 永别了。我知道,没有特殊的事情,没有特别的幸运,我们此生可能都不会再见面了。 我知道在数年后的某个傍晚,我会来到中山大学东校区看看走过的中心湖,住过的宿舍楼还有雨夜里的内环路。。。那时的我该是怎样的沧桑怎样的看待人生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篇
热度 4 baiye2009 2011-7-27 08:45
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1/nr/c1nr10401b Facile solvothermal synthesis of mesoporous Cu 2 SnS 3 spher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Baihua Qu, Ming Zhang, Danni Lei, Yaping Zeng, Yuejiao Chen, Libao Chen, Qiuhong Li, Yanguo Wang and Taihong Wang Nanoscale , 2011, Advance Article DOI: 10.1039/C1NR10401B Received 20 Apr 2011, Accepted 30 May 2011 First published on the web 26 Jul 2011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317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这个世界,只要你思考了就难免痛苦了-zt
热度 1 pingcn 2011-7-26 12:08
以下,改编自李笑来blog—— 缺乏长期目标,甚至连想都没想过自己的长期目标是什么。 于是,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变成了“按时定量完成被给予的任务,然后拿钱走人”的人。 下场当然很惨:一步一步把自己拖死—— 可是,死期不是马上来临的,很可能在三年、五年之后。 等死期来临之际,又如何想明白自己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这个地步的呢! 于是,很多在缓慢走向灭亡的过程中毫无知觉。生不由己,死因不详 没有谁会想被拖死,自己总结拖死的原因: 一,惰性,贪图一时安逸、享乐; 二,没有足够的智慧分辨和衡量长期和短期的收益; 三,没有勇气放弃已拥有的。 努力要趁早不然时间会把给你的机会一点点收走,你的选择范围会越来越少。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要面对很多责任,不管你愿不愿意喜不喜欢,你必须去做。 提醒自己,即使自己是迂回的曲折前行也要向自己理想靠近! 人生太短,即使理想不是那么的伟大,但在离开的时候会对自己有个交代也是好的。 很多人选择善良是因为懦弱 你baby talk,是因为你的baby think 要坏就要当大坏蛋,因为当大坏蛋的成本等于零(=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王朔曾说过:有人突然对你很好,你就有种要被害的感觉 我们一生都要说服别人—— 你是男人的话,要说服女人嫁你;是女人的话,要说服男人娶你
31 次阅读|1 个评论
实验日记(一)
peteryin 2011-7-24 22:58
How time flies! 时间过得如此之快,看了两周的文献,还一点思路都没有。现在很着急,又不知道从哪下手。看了许多论坛,众多大师都建议写开题报告要看最新的文献,而且要看英文的。要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可是对我来说很难。首先是,在目前的做实验的单位下载不到英文文献,其次是人们多枸杞的研究大多都是在药理方面。老板给我的题目用分子标记和形态鉴定两个方面来说明所要做的实验,很难找到最新的分子标记的综述性的文献。 那位大师,如有这方面的知识可以传授。 Your assistant would be highly appreciated!
个人分类: 个人日记|2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赖海龟”曾头撞钢柱撞出5年滞留时间
热度 1 Flyingriver 2011-7-23 10:20
2006年6月,加拿大政府决定遣返赖昌星,并买好了回国机票,熟料赖昌星在机场竟一头撞向旁边的钢柱。 老赖终归是老赖,这一撞竟生出不断的抗诉,为他赢得了5年多滞留加拿大的时间。 这次,老赖还故伎重演吗?不可能了,已经登记了,除非老赖在万米高空来个“高空跳机”。
2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成为优秀的研究生
tyutchjf 2011-7-22 16:14
一旦你确定一个或更多个导师,你要开始认识他们。向他作自我介绍和叙述你所感兴趣的领域。如果他们定期举行研究团体会议,也去参加。如果你有你所想要从事的工作的好的想法,给他们一份提议,并寻求一些评议。问他们是否有一些TA或RA的可用位置,或者有哪些你能够参与的项目。读读他们出版的论文和学生的工作。在上班时间拜访他们,问些问题或做一些评议,。读提供的论文的稿子——不仅仅是校对,看看反馈的部分。 每个学生所需要的和导师的关系不同。一些学生宁可导师给与更多的方向,和导师更多的接触,导师能更多的检查他们。另一些学生更独立。可能需要一些接触,但需要有自己的主见。其它不同的事情是那些反馈更好一些(许多随便的思想还是非常有方向的),个人工作还是团体工作,从事已有的研究项目还是新的独立的努力,和你导师做同一领域的,还是做外面的课题。 你可能发现你的导师不总是给你所有你需要的指导。多样的导师是普通的和有用的;他们可能包括你们系或其他地方的老师,高年级学生和其他同事(看网络工作那部分),如果你的导师不可接近或者你对他没有兴趣,给你的仅是负面反馈,没有技术能力给你的论文提出建议,或者给你添麻烦,严重时你可能考虑换论文导师。(看关于妇女部分)。 最重要的是寻求你所需要的(礼貌的要求) 寻找一个论文题目 做硕士论文是一个好主意(一些学校是必须要求的)虽然选择一理想的能拿得下的题目是很困难的,但一个理想的论文题目也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有机会在一年左右去改它。如果你有一个作你博士论文专题的好的想法,选择一个研究生论题使你进入你的博士论文专题是明智的:你的博士将会有一个好的开始,或者可以决定你根本对你所追求的题目不感兴趣。(节约你的许多劳动和在那条路上走得更短) 一个好的研究生论文(有时时对论文专题)的来源是你所感兴趣的论文的将来一部分工作。设法发展和实现你的现有体系和技巧的扩展。 一般来讲,一个好的博士论文题目对你,你的导师以及你的研究团体是有意义的。 作为研究生院的许多方面,你所找到的平衡至少部分的取决于你和你的导师的关系。一些导师很好的定下了一个长期的研究计划,并希望他的学生能够直接对这个计划作贡献。其他人可能松得多,但仍然和目前的研究项目有关。还有些人雇佣那些友好的想法的人,把它们提供给他们的学生。小心那些似乎愿意让你追求任何方向的导师。你很可能不能得到你所需要的技术方面的支持,当下一届研究生有灵巧的主意时,他们很可能对你失去兴趣。 如果你选择了一个你不感兴趣的题目,仅仅是因为你的导师喜欢的领域,那要保持注意力和激情是很困难的。如果你的导师在你完成之前转向了其他的研究领域,你很可能就被挂起来。由于它的可销售性选择的题目同样:如果你个人对这个题目不是很感兴趣,那么你很难完成它,也很难说服别人相信你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此外,市场比大部分人完成的论文改变的更快。 为了做一项新颖的研究,你必须了解你的领域正在进行的研究。大部分学生花费一年的时间去阅读学习目前的研究,并提出重要的开放性的问题。然而,你从来不能够越读完一切相关的东西——因为新的著作总是不断的出版。 设法注意并且一直注意直接相关的研究|——但是,如果你看到出版的新的著作似乎恰恰作了你正在从事的工作,不要惊慌。对于研究生,看到一篇相关的著作并且认为他们的题目被毁掉了那是很正常的。如果恰巧发生在你身上,重新读几遍这篇论文,很好的理解其中他们真正完成的东西。把这篇论文拿给你导师或熟悉你论文题目和你尊敬其观点的其他人看。通过会议或电子邮件把你介绍给他们,告诉他们你的工作。经过对话,你将发现他们的工作不是很相同,对你来说仍然有可以做的方向。你可能甚至和他们合作,好的研究者欢迎和对他们的问题感兴趣的人进行合作。 为了较快地完成,通常是选择一个比较窄的,比较详细的题目。这个方法的底线是你或者研究团体不可能对它太感兴趣。如果你具有冒险性,选择一个新的方向分支。这儿的危险是很难仔细的定义这个问题和评估你的发展方案。如果你又像这样的一个题目,有一个好的导师和善于帮助你集中和帮助你保持合理的严格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指导者对你的帮助是很大的。 在极端情况下,如果你的论文题目超乎寻常,和其他任何事情没有关系,你很难说服其他人它是有意义的。当然,真正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是让人激动的,从研究团体的的角度看常常是有回报的。或者你能够跳出你的研究领域。如果你有一个走在时代前端的题目,你确信人们真的对它“感兴趣”,或者在以后你从来不能“卖掉“它。你的著作出版和寻找工作很可能受到很大的麻烦。此外,找到一个对同样问题感兴趣的同事,并且给你一些建议和反馈是很困难的。 在任何情况下,一个好的题目应该有一个重要的论点。你应该设法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而不是不实际的问题(更不是根本没有问题)。你应该有一个可靠的理论工作,和好的实际结果,或者二者兼有。题目应该和已有的研究联系起来,但不是简单的变动和扩展。它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可管理的。寻找大小合适的问题是很困难的。辨别题目的大小是否合适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论文专题。有一个柴普门称之为的压缩组织——可解决的接受的中心问题,也是很有用的,成功的冒险家会通过拓展使论文变得很有意义。如果这个拓展不能获得成功,你仍然有一个可靠的结果。 记着,一篇论文只是你工作的几年,如果做得比较好,你的研究生涯可能会继续三十到四十年。不要担心为将来的研究工作留下部分问题,不要把你自己和有多年工作和出版著作的研究者相比。(另一方面,如果你太注重将来,通过比较,你的论文不会很激动人心的)研究生常常会挑选那些极度有抱负的题目(理论上讲,你的导师会帮助你辨别有实际意义的大小合适的题目)不要过高的估计其他人已经做的东西。学会读堂皇的宣称下的细节(好的导师会帮助你做其它的事情) 有的学校可能会要求你写一篇论文提议,即使不要求,这也是开始论文的第一步。它迫使你定义你的问题,概括可能的方案,辨认评估标准。它将有助你从导师和其它的同事那里得到有用的反馈。写一篇好的论文提议可能得花费几个月,取决于你在选择论文题目的过程中作了多少的工作和思考。 这个提议应成为论文专题的一个基础。首先,你必须限制问题并且有说服力的争论它需要解决,并且你有一套方法去解决它。你必须辨别和讨论相关的工作:这个问题以前有人做过吗?在这个领域已有工作的缺点是什么?你的方法是怎样的不同,你如何改进这些方法。 把你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可能详细的提出来,给一个从事研究的详细计划。这个提议应该包括或者说结构为你的论文内容的大致概括。事实上,除非你最后的论文题目完全不同于尼提议的题目,你可能得重新用论文中提议的那部分。 你可能不得不参加一个口头考试,列举和回答你的提议。保证你的委员会成员在短时间内尽可能熟悉你的工作。把提议给他们一份,向他们谈谈它。在考试中,如果不知道问题的答案,不要惊慌。简单的说,我不确定,然后,尽最大努力分析问题和列举出可能的答案。你的考试委员想看看你的分析能力,不仅仅是想听到你对问题的答案。与其他教师和学生实际谈一谈。记着:你比考试委员要更多的了解你的论文题目,你在“教”他们一些改变的东西。 写论文 研究生常常认为论文的完成由两个很不同的过程:做研究和写论文。这可能是一部分同学的情况,但是更普遍的是这两种过程互相交织,不可分割。有时候,知道你写完的时候,才形成一个好的思想去检验和证明它;你检测的结果常常要求你做出改变,你不得不返回去重写论文的部分;发展和检测你思想的过程也重来不会完成。它们总是比你能够“做”的多。所以许多研究生直到论文交上去才结束研究工作。 分段完成的方法子在写论文中和做研究中一样有效。许多研究生面对的问题是他们唯一的目标是完成论文。根据做的研究工作和在写论文时,把其分成可管理的几个阶段是必要的。你在一周,一天甚至半小时内完成的工作比你的目标实际的多。设法根据周期和难度,提供一些任务的范围。这样,当你有能量和激情的日子里,你就去做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当你没有力气心情不好的日子,你至少可以完成一小部分任务或给它们排排队。 开始间隔的,粗略的写,然后成功的提炼你的论文对你是有帮助的。不要想着坐下来从头到尾写你的整个论文。首先,草草记下你的论文的整个内容;然后组织成一个提纲(这个很可能在你的研究和写作中随着你水平的提高进步而改变)。开始打草稿,从你最自信的部分开始。别在第一次就想写的特别完美,如果你不能得到某个合适的词或短语,就写成“某些东西”(大致的,你自己的注记,一系列要点)以后再修改。你可能以后会经常返回到最难的那部分,最重要的是要有稳步的进步。 当写论文或技术文章时,意识到你的读者总是那些和你相比不太熟悉你的题目。清楚的介绍你的动机,目标,和方法。不厌其烦的重复,从不同水准提取你的观点,以不同的方式举例表达你的观点。 有一个“写作密友”伙伴是一个好主意。如果他们同时从事他们的论文写作,那更好,但最重要的是他们愿意给你的初稿提供一些反馈,定期和你会见指出你的进步,给你心里上的支持,足够熟悉你的领域,理解和看你的论文写作,这是最合适的了。 得到反馈 为了在研究方面成功,必须学会对付批评,甚至要学会寻求批评。学会听一些有效的,建设性的批评,忽略那些毁坏性的,无意义的批评(在找到隐藏在批评之后的珍珠般的智慧之后) 为了得到有益的反馈,你必须有一个你自己的思想。写下你正在从事的研究工作,即使你不准备写一篇充分的会议或期刊论文,向人们表明你正在研究的内容是必需的。即使以前出版的论文,仔细的,清晰的写出来,以便最大限度的得到有用的评论。(让人们完全读到你所写的东西) 当有机会时,在你的大学的系列讨论会或会议上,向其他大学和研究实验室介绍你的研究。你的导师应帮助你接近论坛去介绍你的研究工作和思想。许多领域都有工作站,这对于提高正在研究的工作是很理想的。 参加会议,讨论你的研究。当你遇到新人问你正在从事的研究时,抓住机会。不要仅说“我正在作关于什么是算法的应用”,告诉他们你愿意尽可能多的听到他们的建议。在片刻的注视中,你应该有一个30秒,2分钟,5分钟,10分钟的关于你的论文的总结。(注意,但不是逐词的记忆,没有人愿意去听照本宣科似的演讲。) 和他人谈论有助于你意识到你的研究工作的哪些方面真正不同和有创新性,怎样使你的研究适合这个领域的目前进展,目标是那儿,你的工作的哪些方面更难卖出去(因此,你需要更多的考虑哪方面的合理性)。 从其他学生和同事那里得到反馈是有用的,原因有很多。第一,它有助于你推敲你的主要技术,这在理解别人的工作和评估自己的工作方面都是有帮助的。第二,有助于你建立一个人际关系网,这些都是你接下来几年的同事。最后,如果你给与他们有用的反馈,他们会努力的给你有用的反馈。 以摘要的降序排列组织你的论文评论对你是有帮助的(对你和那些你正在读他论文的人)。高水平的关于论文内容的评论,中等水平的关于体裁上的和介绍上的,低水平的关于格式和语法上的。尽量使你的评论与建设性意义(如果你在引进“Y”,先定义“X”,这将有助于更好的阅读)而不是破坏性(这全是废话)。 你将至少读两遍,一旦你得到一个基本的观点,第二遍你将记下它。高水平的评论是叙述你对这篇文章的整体印象,对它的组织,介绍,可替换的方法作给出建议,内在的延展,相关的参考是最难给的。低水平的评论更合适于这些文章,已经提交给出版社和在研究之前作的一些建议和描述。 得到经济支持 大部分研究生(至少在自然科学方面)都有提供给他们学费和生活费的经济支持。虽然没有人因为成为研究生而富有,但是也不会挨饿。资金的来源包括奖学金(来自与NFS,大学,基础部,政府部门和企业),受雇赞助,研究补助(举个例子,来自于教师成员的钱)和教学补助。 较早开始寻求金钱。许多学校在第一年就以RA或TA的形式的安排资助。但从那以后,只有你自己资助自己了。申请的最后期限不同,如果你错过了,那么,你将只有等到下一年了。申请以后,你可以花六个月左右去复习申请,花六个月以上开始收钱了。 问教师(特别是你的导师,它能够帮助你寻求经济资助或提供给你资助),系主管,或同届研究生的可用资金。去你的大学奖学金办公室或同等部门,寻求“资助年注册单”,。。。。如果你是妇女或少数民族,充分利用它(实际只有一次)。大部分学校的奖学金程序是由独立部门或学校范围掌管的。 如果你还没有积极的参加研究,从教工成员那得到一个RA位置可能是参加研究项目的一个好的方法。通过维修软件硬件,写报告,做实验等研究工作,你可能 有这种感觉——做研究可能像什么,你甚至可以找到一个论文主题。打听一下周围什么可用,去和你感兴趣的工作的教授谈谈。 就一个研究批准或奖学金,你可能不得不写一个提议,你对潜在的论文主题考虑的越多,你收获的越多。由于你所申请的某个资金部或项目部特殊的兴趣或需要,你不得不调整你的提议,但坚持你了解的或真的感兴趣的西。 由于看你申请的人可能不是同一领域,写的大众化一些。强调你的目标,为什么你建议的工作重要。尽可能谈你怎么解决问题,确保你提议的方案满足你设置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格式,规则,长度,否则,你的申请不会被看的。
27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孩子的虚岁年龄——冷冻了7年的试管婴儿胚胎解冻!
xuselon 2011-7-20 00:24
近日,**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成功将一个冷冻了 7 年的试管婴儿胚胎解冻,使孕妇经过正常孕育成功诞下了一名健康婴儿。这是目前为止**省胚胎冻存时间最长并成功降生的试管婴儿,标志着**医院医学生殖中心人类胚胎冷冻保存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这个孩子的生日是降生之日,这个是大家认为的“周岁”。 曾见网上有人说“周岁”是从妈妈身体出来的时间,“虚岁”是从爸爸身体出来的时间,这个孩子的虚岁算不算**省最大一个娃啊?这个从伦理上讲是不是有违伦理道德。
3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教你如何确定自己的课题方向(很有意义)
caity2008 2011-7-19 23:59
我教你如何确定自己的课题方向(很有意义) ★ ★ ★ davin(金币+3):欢迎讨论,经验之谈 2010-03-25 21:05 lpme:编辑内容 2010-09-19 17:28 现在的很多研究生在研二甚至研三都不知道自己做什么课题,做什么方向。这里面当然有很多原因。 1.首先是导师带的学生多,他的平时的行政事务也很多,没有时间帮你提炼自己的课题; 2。其次是老板给的一个方向自己找不到创新点,也就没有做下去的意义了; 3.还有就是老板给的课题自己不感兴趣,老板叫你自己找课题,自己却摸不着北。 ----------------- 不管怎么样,这时候都还是靠我们自己,也是一个锻炼自己的过程。我们读研究生,要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千万不要去埋怨,如果老板把你的课题的细节都给你排好。你就不用读研究生了,因为你这是实实在在的在打工,没有丝毫的意义。 我是这样确定自己的课题的。 第一步,还是尽量去跟老板商量。姜还是老的辣。他见多识广,会一语道破天机,这是第一捷径。; 第二步,跟自己的师兄请教,师兄在实验室的时间比你长,也做了很多的实验。他知道自己的课题里面还有其他的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别人是没有做过的,也了解做这个课题所需的设备仪器,材料都具不具备。 第三步,经常和自己的同学交流心得,往往你的创新点可能就来自你的同学。一般一个学校,一个院里面的学生做的东西,都很相近。你可以把他用的处理方式用到你自己的课题里面,或者把他用的材料用到自己的课题里。 第四步,阅读大量的跟自己专业相近的文献,当然不是在电脑上,这样你采集到的信息不全,去图书馆阅读本专业的文献期刊,可以挖掘很多最新的有用的信息。知道本专业的其他同行在研究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能不能根据自己实验室的优势加以结合。 在你确定了几个方向后,要再去筛选的话,就要有针对性的看大量的文献,首先是中文文献,了解国内的研究趋势,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外文文献,首先在GOOGLE学术搜索里面查并运用桌面词典类的工具,主要看摘要,省时方便快捷,很快就会知道国内外有多少学者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别人是怎么做的,通过各种方法把文献下下来,然后提炼,确定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有创新性。怎么样才能利用现有的设备仪器做。明确后就要反馈到老板和师兄那里,让他们帮自己提炼提炼。最后就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读研究生主要是对自己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千万不要在那边干等着老板给你课题,这是没有意义的。确定自己的课题后就一往无前。不要做一下就觉得难,想换另外的课题,这是很要不得的,浪费时间,也会让自己变得焦躁,也会让自己的导师或者师兄觉得你不踏实。研究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素养就是敢于挑战-------------。 觉得好的话顶一个啊!
0 个评论
[转载]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
dongzg101 2011-7-19 20:08
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 已有 1335 次阅读 2011-7-18 10:05 |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 | 系统分类: 图片百科 | 关键词:同学聚会 南京大学 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 嵇少丞 南大七七级, 毕业三十年。 弹指一挥间, 不觉到中年。 两鬓添白发, 儿女快成年。 事业虽无成, 问心亦欣然。 相邀聚南京, 寻梦老校园, 地物依可辨, 旧貌换新颜, 师生搞联欢, 畅意荡胸底。 下次何时聚, 再等三十年?
1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活不像考场
热度 1 pingcn 2011-7-15 22:37
考场上,我们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其他的事,自有别人来做。只需要坐等结果公布就好。 今天才发现,找工作时,面试完了,认为“需要我做的,都做完了”,然后坐等结果,是一件很愚蠢的事。 考场上,“1+1=?”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2 可是,在生活中,1+1=?,取决于很多很多因素,一不小心,看上去很有希望的事,就可能会前功尽弃、落花流水…… PS:刚才看到一个评论—— 我一个来自伊斯兰世界的朋友,到中国后每个月换一个女朋友。N年下来,可能有上百人。 给某某看,他的反应是—— why chinese girl like to make foreign boys as boyfriend? 我关注的是这个男人这么极品,他关注的却是为何中国女孩喜欢找外国男友 由此可见,对于相同一件事、一句话,不同人的关注点还真是不一样 PPS:刚才看到我QQ宠说了一句话: 我很笨,但我很认真,我幻想和你过一生。
32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技政策史的研究进路和分期(科技政策学点滴)
热度 2 liuli66 2011-7-14 17:37
科技政策史的研究,不是简单地“讲故事”,需要有一个特定的进路和分析框架。考察现有的科技政策史分期说及其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研究进路和分析框架: 1 )按关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流划分时代或阶段;这是最通常的做法。 2 )在科技政策关注的优先主题变迁进行分期; 3 )从经济学中的供应和需求的观点进行分析; 4 )从科学与政治的社会契约论进行分析; 5 )从政策文化的角度进行考察; 6 )从使命导向型和扩散导向型政策的角度进行研究 。 7)政策范式的角度来研究。 研究者还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提出自己独特的研究框架考察科技政策史。 比如笔者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追赶/创新两个维度考察中国科技政策史,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政策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下的追赶政策向市场经济下的创新政策的转型。 关于世界科技政策分期说的分期,有多家说法。概括如下 : 科技政策的分期:若干代表性的观点 1945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经济学 供应与需求 弗里曼 供应侧 需求侧 供需结合的 创新政策 优先主题 布鲁克斯 冷战 社会优先 创新政策 科学的社会契约 斯托克斯 协约 破裂 部分续约 坍塌 科学的社会契约 古斯顿 科学的社会契约 合作保障 政策文化 埃尔津加与贾米森 体制化 清晰化 相关性 和谐共生 (来源:古斯顿 , 2011 ; Guston , 2000 。翻译有修改) 这里简要阐述从经济学的观点对科技政策的分期。英国著名科技政策研究所 SPRU 的 弗里曼和苏特( 2004 ; Elzinga 和 Jamison, 1995 )提出: 20 世纪 40 - 50 年代,为供给侧主导阶段。这一时期,政府大力投资基础研究和高等教育,努力为工业创新打造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基础;这一时期是战后经济扩张期,以电子、石油化工、原子能等领域创新为基础的“技术-经济范式”,正在形成之中。 随着战后的创新浪潮在 60 年代到达高峰,投资回报率呈现递减趋势,于是科技进入以需求侧为主导的阶段。以 1965 年为转折点,市场需求成为科技政策最为关注的问题。人们对大力投资基础研究产生了质疑,私人产业部门以及政府部门越来越强调成本意识、成本-效益比以及项目效益评估。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科技政策进入第三阶段,科技政策强调把科技资源供应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并促进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形成,即建立在微电子、生物技术和新材料基础之上的技术-经济范式。这样,科技政策实际上就变成了创新政策。 对中国科技政策史的研究,可以尝试多种研究进行(比如从科学的社会契约论看),每一种进路会有独特的发现;将这些研究综合起来,应可以获得若干新发现。
10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时间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2011年07月13日 10:12
dongzg101 2011-7-13 12:20
时间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 2011年07月13日 10:12 来源:华人佛教综合 字号: T | T 0 人参与 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时间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图片来源:资料图) 斯利姆是谁?恐怕许多人对这个人的还很陌生。如果我这样跟你说,斯利姆是墨西哥电信大亨,是美国最新一期《福布斯》杂志公布的最新世界首富,身家535亿,你也许就不会再感到陌生了。 其实,据墨西哥财团人员分析,斯利姆名下的资产远远超过《福布斯》公布的。斯利姆的卡尔索集团旗下墨西哥的、拉丁美洲最大移动电话公司、百货大鳄伯恩集团,并涉足旅馆、餐饮、石油勘探、金融和建筑业等领域,在海外持有美国奢侈品零售萨克斯公司和《纽约时报》股份。 这个富可敌国的世界超级大富豪,在中,却是一个十分低调的人。他从不张扬、显摆,以至于许多人对他的名字还很陌生,对他的生活作风,了解的就更少了。 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是斯利姆一贯的生活作风和。 就是这个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级富豪,他手腕上戴的手表,却是一只塑料手表,这种与其身份极不匹配的佩戴,让人惊诧莫名,百思不得其解。 面对人们不解的目光,斯利姆常常笑着说起这只手表的故事。 有一次,他的小孙子在家里,把玩具盒里的玩具倒在地上,弄得满地都是。斯利姆坐在沙发上,不经意地看到地上有一只塑料手表,就弯下腰,将这块塑料手表捡了起来。他拿起来一看,这只塑料手表“滴答滴答”走得正欢呢。他抬起头,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只见挂钟的和手里的手表时间完全一致。他嘴里不禁嘀咕道,这么好的手表怎么就不用了?于是,他用手绢将这只塑料手表仔细地擦干净,就顺手戴到的手腕上了。斯利姆伸出胳膊,不停地欣赏着自己手腕上的手表,像个一样,天真地笑了。 从此,这只不起眼的塑料手表,戴在斯利姆的手腕上,就再也没有摘下来。他看着这只塑料手表上的时间,运筹帷幄,指挥调度,为他创造了无数;他看着这只塑料手表上的时间,以精确地“秒杀”,收购了美国的萨克斯公司,令无数竞争自叹弗如;他看着这只塑料手表上的时间,在他的卡尔索集团办公室里,精确调度遍布全球的巨型“商业航空母舰”。 有好事者总怀疑斯利姆这只塑料手表的时间有什么特别之处,否则,斯利姆为什么做起生意来总是顺风顺水,做什么成什么,从没失手过?于是,他们两眼总是紧紧盯着斯利姆手腕上的这只手表,想看看这只手表究竟与别的手表有什么不同,有的人甚至想将它占为己有,以为自己带来滚滚财源。 面对他人种种怪异的,斯利姆地耸耸肩,着将这只塑料手表从手腕上解下来,给他们看。人们将这只手表拿在手里,睁得像铜钱一样,仔细地看着这只塑料手表。可是,看了半天,也没有发现这只手表有什么特别之处。这真的只是普普通通的塑料手表,在街头地摊上随处可见,根本不值几个钱。于是,悻悻然地将这只塑料手表还给了斯利姆。 斯利姆从口袋里掏出手绢,小心翼翼地擦拭着这块塑料手表,然后将这只手表重新戴在手腕上。他看着手腕上的这只塑料手表,目光中溢满了温情,他说,对时间来说,根本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分,只要走得准确,时间都是相同的。财富的创造,是在共同拥有的时间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1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咖啡控
热度 8 学数学的苹果 2011-7-11 20:55
每天早晨,我都喜欢自己磨咖啡,煮一杯咖啡。 咖啡我不喜欢加糖,但是喜欢加蜂蜜,去年寒假回老家,高中班长自己养蜂采蜜送了我一大瓶。蜂蜜绝对是纯的,咖啡自己煮的,这味道自然是很不错。 有人下午喝一杯咖啡,晚上就睡不着;而对我来说,喝十倍也能安然入睡,甚是奇怪。 喝咖啡有点可心的点心伴着甚好,只是这愿望大部分时间都是空谈。国外的时候,每天两杯,学校里现磨的,每天都会换不同口味的,当然最爱还是卡普奇诺。 人是很奇妙的动物,对于第一眼钟情的东西往往从内心里去喜欢去坚持,貌似跟爱一个人的感觉一样。 喝咖啡能提神,同事们都会在中午的时候泡一杯速溶或煮一杯自己磨得咖啡。午后的走廊里总会飘着一股浓浓的咖啡味,销魂的很 睡意也会在咖啡中远去。喝咖啡能上瘾,每天的八点,只要没有课,我都会边喝咖啡边看邮件,有时候也会看看新闻,包括八卦。 咖啡不能多喝,但是不喝又会感觉生活中缺少点什么,像酒一样。酒最好和几个哥们姐们一起喝;咖啡却不需要,安静的早晨,慵懒的下午,都可以喝着咖啡看点闲书。这不是小资,而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简单的不能再简单。有人说心态决定幸福,想想也对,生活中的名利都是浮云,唯有活在当下。 这个夏天,我心爱的她正在为论文而战,希望一切顺利,爱你,在这个充满甜蜜的夏天。
2075 次阅读|16 个评论
标准工时
putin24 2011-7-11 16:14
标准工时
定义 :标准工时乃指对于必要之能力受过充分训练的作业人员,在适当的速度和作业环境下执行作业所需要的时间。 所谓标准时间,乃是在下列条件下,完成一单位作业所需的时间: 1.采用标准作业方法与设备 2.在标准化的作业条件下 3.作业者均具备制程所要求的熟练度与适应度 4.在不妨害生理健康的情况下 5.以企业所认定的正常作业速度,完成一个单位作业量所需的时间 标准工时的制定方法有多种,通常使用的 方法 有:   1. 直接观测法 ,即使用秒表(也叫码表)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通常选择一般熟练员工在正常环境下作业,进行时间测量;秒表测量也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使用多次测量,也可以选择连续测量;   2. 模特法 ,即将人体的各种动作分解为21种基本的动作,制定标准工时的时候,将员工作业的动作分解成模特法中对应的动作,并根据对应动作相对应的时间来制定标准工时,模特法中最基本的动作单元时间为0.129秒,可以根据熟练度等条件不同而加以调整;   3. 简明工作因素法 (BWF:Brief Work Factor ),BWF也是将各种动作分解成基本动素,基本单位为BU,每个BU的时间为0.06秒,每个动素为5个BU,通过将员工动作分解为BWF中的基本动素,以制定标准工时。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之外,还有MTM(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法)、WF(工作因素法)等其他的标准工时制定方法。这是指理论上的方法,实际上制定标准工时的方法可以灵活运用,比如有新机种需要制定标准工时是,可以参考以往的相似机种来制定标准工时。 IE标准工时计算: 标准工时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它具有相当高的客观性与公平性,IE的全部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保证所制订的标准工时合理。在计算标准工时时,要了解以下内容: 1.明确标准工时的作用 (1)预估工厂负荷产量。工厂空间一定,过程上有了标准时间,即可测算工厂产能。 (2)制定生产计划的基础。利用标准时间,生产管制部门可以更精确地做生产计划,如在进度控制上有了问题,也可依标准时间来做人力调整。 (3)增加机器设备的依据。依据机器产能(换算标准时间)可得知生产量变动时所需要的机器数量。 (4)保证流水线生产的平衡。一条流水线有很多工序,可依各工序的标准时间来配置人力,使生产线平衡、流畅。 (5)效率分析的基础。有了标准时间,就可计算在多少时间内,完成多少产品。 2.做好标准工时测定准备 (1)收集信息。包括对象作业的周期、产量、生产方式、产品或零部件加工的连续性、作业的标准化程度、作业内容、达到什么精度、制定时间标准的费用等。 (2)选择测定方法。测定标准时间的方法有秒表法、工作抽查法、影像法的细微动作研究和记录动作研究、标准时间资料法、计划估算法、实际成绩资料法、数学法等很多种类。每个方法各有其特点,企业可以根据使用目的和测定的对象作业性质选择适当的方法。 3.计算标准工时 (1)测算作业时间 ①新产品小批试制时,工艺人员持秒表在作业现场对每一工序作业时间进行实际测算。 ②应选择生产较为顺畅时进行测算,并连续测试20个以上的周期时间。 (2)测算评核系数。工艺人员根据观测的作业人员劳动熟练程度,给出评核系数。测试实际作业时间时,作为参照的作业人员,其劳动熟练程度与中等熟练人员的比较系数称为评核系数。系数越大表示其劳动熟练程度越高。 (3)测算宽放率。工艺人员根据作业条件测算宽放率,其中: 宽放时间=管理宽放时间+生理宽放时间+疲劳宽放时间 宽放率= ×100%=管理宽放率+生理宽放率+疲劳宽放率 其中:管理宽放率一般取3%~10%; 疲劳宽放率一般取5%~20%; 生理宽放率一般取2%~5%。 (4)计算标准时间 标准工时=实测时间×评核系数×(1+宽放率) 4.修改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不是固定不变的,企业应根据生产状况及客观实际重新测评。 (1)产品正式投入生产后,生产趋于稳定时(一般为生产一周以上),工艺人员应再次测评标准工时;必要时应予以修改,并发出变更通知。 (2)当生产工艺条件发生变化或技术变更对生产作业有明显影响时,有关部门应重新测评标准工时;必要时应予以修改,并发出变更通知。 (3)其他客观条件导致标准工时不能反映实际工作绩效时,有关部门应重新测评标准工时;必要时应予以修改,并发出变更通知。 (4)各部门认为标准工时不能真实体现作业状况时,可向有关部门申请重新测评。 总之,标准工时是实施现场管理的重要基础,准确的标准工时可以平衡生产线,有效分配工作人员,生产各部门都要依据标准工时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1.http://www.glzy8.com/show/58207.html 2.《 标准工时制定与工作改善 》
个人分类: 理论研究|70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研究生挂科想到的……
t19860727 2011-7-9 22:14
作为一名研究生,随着课题做的越来越深入,姑且称为做研究吧,对时间安排的重要性,逐渐的在脑海中盘旋。个种原因不只是有我个人的原因,总结起来大概来自三个方面:个人、导师、同门。 第一要管得住自己。这个看起来不难其实很难。 首先,要习惯对时间做安排——管得住自己的习惯。应该大多数人都会明白做个计划、规划的重要性,现实中,可能鲜有人做规划,承认我自己也做不到。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安排时间也不例外,他可以让自己不那么被动,不至于老是加班加点。比如最近要做一个课题,导师安排了哪些文章要看,这就要规划了,一天要看几篇、怎么看等等都有必要规划。否则可能前几篇看的细致、后几篇只能草草了事。还可能影响其他的事。 其实我们只是不习惯规划,通俗点说就是没有从时间规划中得到好处。如果你有那么一两次尝试的话,而且成功执行,那么假以时日就能“尝到甜头”。 其次,要会规划时间——管的住自己的心。关注自己的心,就要知道什么对我们最重要。我有一个同门也曾经信誓旦旦的要干嘛,要看书、要做事,但是每次都只是这么一说,结果一学期下来挂了科不算,还搞的课题合作者普遍有意见。其实他是一个很好的人,只是他管不住自己的心,把生活想的太简单。他每次说要明天早晨去上课
3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里,课程考试应该取消监考
张厚刚 2011-7-7 23:13
这几天监考。13场,沥沥啦啦持续了2周时间。 苦不堪言。 我在想,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大学考试的基本条件应该是诚信。 在试卷页眉也印有 “我以一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保证,在本场考试中,自觉遵守考试纪律,服从考试管理,绝不作弊或帮助别人作弊!” 大学监考,也是对承诺神圣性的亵渎。 既然这样,应该取消监考,这样做的意义,不仅把教师从苦工中解放出来,这是副产品。关键是真正实现大学教育的目的。 大学中考试,不再有监考,应该成为常态。 如果这起码的一点都不能实现,无论多好的大学,我想,都是不合格的。
3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NP-hard NP问题
热度 1 ivymissjlu 2011-7-5 09:48
就是没有一个多项式可以表示,需要运用穷举等方法可以得到答案,如旅行商问题等。 上午在看廖老师关于anysee的文章时看到了NP-hard一次,NP问题早就听说过,一直搞不懂它的真正含义。百度了一下,有不少忽悠的文章。挑出了一篇好的。 1.NP 是 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 的缩写(意思就是非确定性的多项式时间),NP 问题通俗来说是其解的正确性能够被很容易检查的问题,这里"很容易检查"指的是存在一个多项式检查算法。 2.NP-complete 问题是所有 NP 问题中最难的问题。它的定义是,如果你可以找到一个解决某个 NP-complete 问题的多项式算法,那么所有的 NP 问题都将可以很容易地解决。 3.通常证明一个问题 A 是 NP-complete 需要两步,第一先证明 A 是 NP 的,即满足容易被检查这个性质; 第二步是构造一个从某个已知的 NP-complete 问题 B 到 A 的多项式变换,使得如果 B 能够被容易地求解,A 也能被容易地解决。 4.我们定义凡对一个问题中最重要的参数 n 而言,若能找到一个方法可以以方次上升的计算量完成,我们称此问题为一 P-问题(P 为英文多项式 Polynomial 之第一字母),包含所有此类问题之集合以 P 表示之。 5.到目前为止,我们尚不知道 P 之外是否是一个空集合。 6.在60年代,已有些人把某些问题归于一类了,即是几个问题是互依的,若其中之一若属于 P,则其它几个也属于 P,其证明方法大都是证明两个互依问题中间有一个只需要用 O(nk) 时间来完成的桥梁。直到1971年古克 (Stephen A. Cook) 发表了〈The Complexity of Theorem Proving Procedures〉才把 P 之外约问题归成了三大类,即 NP, NP-complete 及 NP-hard 4 。 转载如下: 摘自太傻BBS:《第一个 NP-complete 问题》 NP 是 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 的缩写,NP 问题通俗来说是其解的正确性能够被很容易检查的问题,这里"很容易检查"指的是存在一个多项式检查算法。 例如,著名的推销员旅行问题(Travel Saleman Problem or TSP):假设一个推销员需要从香港出发,经过广州,北京,上海,…,等 n 个城市, 最后返回香港。 任意两个城市之间都有飞机直达,但票价不等。现在假设公司只给报销 $C 块钱,问是否存在一个行程安排,使得他能遍历所有城市,而且总的路费小于 $C? 推销员旅行问题显然是 NP 的。因为如果你任意给出一个行程安排,可以很容易算出旅行总开销。但是,要想知道一条总路费小于 $C 的行程是否存在,在最坏情况下,必须检查所有可能的旅行安排! 这将是个天文数字。 NP-complete 问题是所有 NP 问题中最难的问题。它的定义是,如果你可以找到一个解决某个 NP-complete 问题的多项式算法,那么所有的 NP 问题都将可以很容易地解决。 通常证明一个问题 A 是 NP-complete 需要两步,第一先证明 A 是 NP 的,即满足容易被检查这个性质; 第二步是构造一个从某个已知的 NP-complete 问题 B 到 A 的多项式变换,使得如果 B 能够被容易地求解,A 也能被容易地解决。这样一来,我们至少需要知道一个 NP-complete 问题。 第一个 NP complete 问题是 SAT 问题,由 COOK 在 1971 年证明。SAT 问题指的是,给定一个包含 n 个布尔变量(只能为真或假) X1,X2,…,Xn 的逻辑析取范式,是否存在它们的一个取值组合,使得该析取范式被满足? 可以用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假设你要安排一个 1000 人的晚宴,每桌 10 人,共 100 桌。主人给了你一张纸,上面写明其中哪些 人因为江湖恩怨不能坐在同一张桌子上,问是否存在一个满足所有这些约束条件的晚宴安排? 这个问题显然是 NP 的,因为如果有人建议一个安排方式,你可以很容易检查它是否满足所有约束。COOK 证明了这个问题是 NP-complete 的,即如果你有一个好的方法能解决晚宴安排问题,那你就能解决所有的 NP 问题。 这听起来很困难,因为你必须面对所有的 NP 问题,而且现在你并不知道任何的 NP-complete 问题可以利用。COOK 用非确定性图灵机( Non-deterministic Turing Machine ) 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正式地,NP 问题是用非确定性图灵机来定义的,即所有可以被非确定性图灵机在多项式时间内解决的问题。非确定性图灵机是一个特殊的图灵机,它的定义抓住了"解容易被检查" 这一特性。非确定性图灵机有一个"具有魔力的"猜想部件,只要问题有一个解,它一定可以猜中。例如,只要存在哪怕一个满足约束的晚宴安排方式,或是一个满足旅行预算的行程安排,都无法逃过它的法眼,它可以在瞬间猜中。在猜出这个解以后,检查确认部分和一台普通的确定性图灵机完全相同,也即是等价于任何一个实际的计算机程序。 COOK 证明了,任意一个非确定性图灵机的计算过程,即先猜想再验证的过程,都可以被描述成一个 SAT 问题,这个 SAT 问题实际上总结了该非确定性图灵机在计算过程中必须满足的所有约束条件的总和(包括状态转移,数据读写的方式等等),这样,如果你有一个能解决该 SAT 问题的好的算法,你就可以解决相应的那个非确定性图灵机计算问题,因为每个 NP 问题都不过是一个非确定性图灵机计算问题,所以,如果你可以解决 SAT ,你就可以解决所有 NP 问题。因此,SAT 是一个 NP-complete 问题。 有了一个 NP-complete 问题,剩下的就好办了,我们不用每次都要和非确定性图灵机打交道,而可以用前面介绍的两步走的方法证明其它的 NP-complete 问题。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的NP-complete 问题,它们都具有容易被检查的性质,包括前面介绍的推销员旅行问题。当然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否也容易被求解,这就是著名的 P vs NP 的问题。 未来数学家的挑战 计算量问题 杨照昆;杨重骏 一、前言 二、计算量 三、P 之外? 四、古克定律与 NP-completeness 五、NP-complete 问题之近似解 六、 NP-hardness 与围棋 七、结论 一、前言 有数学家说过「一个好的问题胜过十个好解答」。因为解答一出,此问题已是到了终点,对不断求创新的人们而言,已不构成挑战。而新的问题是源头活水,能开拓新的境界。多数人都不愿沉醉在好的解答中不断的玩味,而希望找到新的问题,不断的思考,摸索。 大家在《数播》上已看见了不少好的问题,尤其最近康明昌教授谈到的费马定理,几何三大难题,都是极有趣的问题。有的已有了解答,有的尚待解决。除了上面的题目外,像四色问题(即任何一个地图只要用四种颜色就可以把国界分开),五次以上方程序的公式解,及数论上质数分布问题,都曾在职业及业余数学家的心目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本文所要介绍的是一个最近(1970年代开始)一种许多数学家及电子计算器学家所关心的大问题──NP 问题。 NP 所代表的意思,你看完本文之后自然会明白,现在你不妨记住「NP-hard」这个伟大的字。将来如果你对某人说你的问题是「NP-hard」,他也许就要对你刮目相看了,NP-hard 不但代表 hard(难),而且是 NP 的难! NP 问题的代表问题之一是售货员旅行问题 (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有一个售货员要开汽车到 n 个指定的城市去推销货物,他必须经过全部的 n 个城。现在他有一个有此 n 城的地图及各城之间的公路距离,试问他应如何取最短的行程从家中出发再到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 售货员之地图,A,B,C,… 表城名,数字表两城之间之里数。 如图1中,A,B,C,…,G 表示 7 个城市,而售货员要从 A 城出发再回到 A 城并访问 B,C,…,G,所有的城,一个可行的方法是 问题是:这是否是最短的途径?也许更近呢?加起来的结果第一路径总长235里,而第二路径总长为230里,故第二路径较短,但是否存在一个更短的路径呢?目前的方法接近一个一个的排着试,还没有找到更好可以寻得最短路径的方法。对七个城而言,共有 6!=720 个排法,尚不算难,但若有 20 个城,则排法就有 19! 种。因故在排列组合里 n! 写起来轻松,但 1.21 x 1017 是一个大得不得了的数字,若每秒钟排一次,要排 3.84 x 109 年(一年约为 3.15 x 107 秒),即使使用计算器,每秒排一百万次(不容易做到)也得重做三千年才能找到答案。「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想不到区区二十个城,要三十个世纪才能找到答案。 由于电子计算器的发展,有许多以前认为枉费时的计算,像行列式之值,反矩阵,高次方程式的解,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解决。但也突然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连大型计算器也望之兴叹。像售货员问题,因为找不到比硬排好得很多的做法,使得数学家们开始想要证明,根本找不到比硬排好得很多的做法。这个证明至今尚未找到。就像以前一角三等分问题一样,既然找了几千年找不到用圆规直尺三等分任一角的方法,也许我们可以证明绝对不可能用圆规直尺三等分一角。现在我们要证明绝不可能写一个计算器程序大大的简化售货员旅行问题。与三等分一角问题不同的是,前者是一种数学上的好奇,而当今的问题与实际用途却有密切的关连。 在此我们一直强调一个好得很多的方法。原因是对这类的问题,你若能计算快一倍或十倍、千倍,往往起不了什么大作用,好像刚才的二十城旅行问题,即使快了千倍,仍需三年的计算时间,而再加三城立刻就把这个计算法的效果抵消了,因此我们所要的是计算量基本层次的减少,这就是我们在下一节所要讨论的。 二、计算量 计算量,顾名思意,是指解决某问题所需要计算的时间,但因每个复杂问题的计算往往都要经过许多不同的运算,除加减乘除四则外,还要包含比较,取数据,存数据等等,若仔细计算起来,十分困难,一般都只绘出一两个主要的量,加以统计,以上节中售货员旅行问题为例,其主要的工作是对每一个排法加起总路径之长,因对 n 城而言,有 (n-1)! 的排法,我们就定其计算量为 O(n!),即在 n! 之层次(order 即 O 缩写之来源)之内。 举二个例子,我们若要求 n 个数的和或平均值,则其计算量为 O(n)。但若我们要把 n 个数字依次排列,则其计算量会因做法的不同而有相当的差别,一个直接了当的方法是,先求出最大的(比 (n-1) 次),再从不是最大的中间求次大的(比 (n-2) 次),再求第三大的(比 (n-3) 次),……如此一共比了 次就可以完成此工作。因此我们以 O(n2),即在 n2 之层次来表此方法的计算量。另外一种快排法,先把 n 个数分成若干小块,每块排好之后再合起来,则可以证明此种方法之计算量为 1 ,因排数字与排名字,电话号码相同,这种排法很有实用价值,例如某大城有一百万户,则 n2=1012,而 只有 2 x 107,其差别三个月与一分钟之比。 一般计算量的层次多以下表来区分, 在上表中,k 为某一大于 2 的正整数,它们中间都有一道鸿沟,有基本层之不同,在计算器理论上,若某人能发现一个新的方法,降低一个层次的计算量,那么他的新方法有资格称之为一个突破,可以不朽矣。表1 有一个对上项各量之比较,是以计算器每秒作一百万次 (106) 计算为原则。 n n n2 n3 2n 3n n! 10 10-6 10-5 10-5 10-4 10-3 10-3 0.059 0.45 20 10-6 10-5 10-5 10-4 10-2 1(秒) 58(分) 1年 50 10-5 10-4 10-4 0.0025 0.125 36年 2 x 1010年 1057年 1000 10-5 10-3 10-3 1 16小时 10333年 极大 极大 106 10-5 1 6 1月 105年 极大 极大 极大 109 10-5 16小时 6天 3年 3 x 109年 极大 极大 极大 表一:以计算器每秒做一百万次时完成各层次计算量所约需的时间(若无单位,均以秒为单位) 在这个表中,特别注意 n3 与 2n 中之差异,一般称 2n 为计算量呈指数上升,而 n3 或 nk 之计算量呈 n 的方次上升 2 ,对目前及未来的计算器而言,一个呈方次上升的计算量应可以应付,但对一个呈指数上升的计算量在 n 相当大时则毫无希望。因此计算器学家所集中精力的方向在如何将一个呈指数上升的计算量问题,简化成一个方次上升的计算量问题。我们定义凡对一个问题中最重要的参数 n 而言,若能找到一个方法可以以方次上升的计算量完成,我们称此问题为一 P-问题(P 为英文多项式 Polynomial 之第一字母),包含所有此类问题之集合以 P 表示之。 三、P 之外? 本节之题目有点不平常,我们的目的是提醒读者本文中常用之英文大写的 P 是一个凡能用 O(nk) 计算量解决之问题之集合。而 P 之外加一个问号系指到目前为止,我们尚不知道 P 之外是否是一个空集合。 到目前为止,除了售货员旅行问题之外,已经有上百有趣或有用的问题,无法用 O(nk) 的计算量来解决,我们在此列举几个例子。 问题1:售货员旅行问题(甲) 即第一节所述之问题,不再重复,不过假定所有距离均为正整数 3 。 问题2:售货员旅行问题(乙) 与第一题之条件相同,但现在有一个给定之正整数 B,问题是是否存在一条路径其总距离不大于 B。(问题1与问题2在表面上相似,但在以后的理论上有很大的不同) 问题3:背袋问题(甲) 有物体 n 个,各重 w1,w2,…,wn,今欲将它们分为二袋,试问如何分法可使两袋之重量最为接近。(不妨假定 wi 皆为正整数,这并未失去一般性。) 问题4:背袋问题(乙) 如上题,并给定一正整数 B,试问可否选出若干 wi,使其和 问题5:包装问题 有 n 个各别重量小于 1 公斤的物品及足够可以装 1 公斤东西的盒子,今将物品装于盒子之中,多个物品可装于一盒,但任何一盒不得重于 1 公斤,试求最小的盒子数。 问题6:舞伴问题 今有 n 个男孩子与 n 个女孩子参加舞会,每个男孩与女孩均交给主持一个名单,写上他(她)中意的舞伴(至少一人,但可以多于一人)。试问主持人在收到名单后,是否可以分成 n 对,使每人均得到他(她)所喜欢的舞伴。 问题7:库存问题 某仓库有 D 个存仓,排成一列,今有 n 批货物,各可占有一个或多个存仓,并已知各批物品存入与提出之日期。试问可否将各货物存入库里不发生存仓不够的困难且同一批货物若需一个以上存仓时,其存仓必须相邻。 问题8: 已知 a,b,n 三正整数,问是否存在一小于 n 位之正整数使得 问题9: (甲) 给定一 n 位正整数 a,试问其是否为质数? (乙) 给定一 n 位正整数 a,试问是否存在 m,n 1 且 a=mn? 问题10:分丛问题 已知空间 n 个点,并假定各点之间之距离为正整数,又给定两正整数 K 与 B,问是否可将此 n 点分成小于 K 个不重合的子集,使得在同一子集内之任意二点距离均不大于 B? 现在可以看出这类问题的一般结构了。很显然的,有些是极有用的问题,而有些可以转换成有用的问题。例如舞伴问题,若把男孩与女孩换成工人与工头,或医生与病人就有大用了。这些问题到目前没有一个可以证明是属于 P 的,大家都猜测它们可能在 P 之外,即其计算量是呈指数增加的。 在60年代,已有些人把某些问题归于一类了,即是几个问题是互依的,若其中之一若属于 P,则其它几个也属于 P,其证明方法大都是证明两个互依问题中间有一个只需要用 O(nk) 时间来完成的桥梁。直到1971年古克 (Stephen A. Cook) 发表了〈The Complexity of Theorem Proving Procedures〉才把 P 之外约问题归成了三大类,即 NP, NP-complete 及 NP-hard 4 ,现在谈古克定律。 四、古克定律与 NP-completeness 古克定律的证明很难,就是了解它也不容易,我们将从几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试着去暸解它。它的主要结果是把前节那类问题大部归于一个较易证明的集合,称之为 NP,而在 NP 中找到一批互依的问题称之为 NP-complete 类并得到下面的结果。 1. 若有一个 NP-complete 问题可以用 O(nk) 计算量来解决,则全体的 NP 问题都可以用 O(nk) 之计算量来解决,即 1' 若有一个 NP-complete且 ,则 P=NP。 又换句话说,NP-complete 是 NP 中的难题,NP-complete 解决了 5 , NP 就解决了。但若有一个属于 NP 而不属于 NP-complete 的问题解决了,则其它的 NP 问题不一定可以解决。 什么叫做 NP?NP 是英文 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 的缩写,意思就是非确定性的多项式时间。要暸解这个字。我们先看一看普通计算器的作用。 现在已知用一个计算器,要解决售货员旅行问题非常困难,但若我们有许多计算器同时用,是否可以快到把原问题在 O(nk) 时间内解决?「许多」,不是一、二,多一二个是于事无补的,多百个千个仍是杯水车薪,不能有很大的作用,因为就是一千个机子可以分开做,也最多只能快一千倍,在第一节内已说过,帮助不大。因此计算器学家先放眼望去,干脆允许你可以无限的增加机器。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有了无限多的机器所有的问题就可以立刻解决了,因有的问题有先后次序,例如在算下式的时候 a5 a6 除非换个形式,否则必须一步一步的解括号,机子多了并不能加快计算的速度,而且机子多了,其间之联络千变万化,一个机子要应付千千万万别的机子送来的信号也疲于奔命了。因此我们只假定所有的机子都只承上启下,单线作业,不作任何横向联络 6 ,也就是说,机器1可以把它的结果传给它下面的机子,像 a1,a2,…,an 而每一个机子又可以把它们的结果传给自己的子机,但在 a1,a2,…,an 之间不互相联络。以售货员旅行问题为例,若有20个城,第一个机子开始,叫下面19个机子各取一个不同的城及计算与 A 距离,而这个19个机子又将它所求得的距离交给自己的18个子机令它们取一个与自己不同的城加上距离,如此往下,在第十次时,第十阶段的机子把它已取9城及总距离告诉下一个机子,叫他们再取一与已取之城不同之城加上距离,如此一直做到第19次,所有路线的距离都有了,在时间上求得所有的距离是 O(n)(但用了 19! 个计算器),古克定义凡可以在 O(nk) 时间内用无限多计算器解决的问题为一 NP 问题。 现在要记住的是由于无横向连络,在所有路径的距离都有了之后,并没有解决售货员问题(甲),因为不知谁是最短(若加以比较以求最短距离,则要 O(n!) 个比较),因此我们不能说售货员旅行问题(甲)是一个 NP 问题。但上节问题2,售货员旅行问题乙,任何一个单线都可以知道它的总距离是否不大于 B,因此每单线都有一个「Yes」或「No」的答案。只要有一个「Yes」的答案,我们即知道本问题已解决,故问题二是一个 NP 问题。在单线作业中,每个机子可以作三件事。 1. 目前答案不明确,大家各自作业。 2. 某线已找到答案,立刻叫停,大家停止作业,解题完毕。 3. 此路不通,本线不再作业,但不叫停,别线仍然作业。 从上项作用,很容易看出找出答案的计算时间即某线叫停的时间,亦即任何一个有「Yes」答案线中计算量之总和,也就是说找到答案「快捷方式」上所需的时间。易言之,在一非确定性计算器系统下,其子机像有「猜测」到快捷方式的功能。若在任何计算步骤中,某人猜了一个答案,而计算器可以在 O(nk) 时间内回答「Yes」或「No」,这个问题即是一个 NP 问题。再以售货员旅行(甲)及图1为例,若你猜一个路径 我们无法知道此路是否最短,但在(B)问题中,一个「Yes」或「No」的结果只要7个加法就可以回答了。因此根据新的定义,问题2是一个 NP 问题。 由这两个定义,读者不难看出问题2,4,6,7,8,9(乙)与10皆为 NP 问题,特别是问题9之(甲),(乙),其实是一样的问题,但如果你猜二个 m,n,立刻就可知道 a 是否是 mn。 古克定理的关键在证明若一种叫满足问题 (Satisfactability Problem) 的例子属于 P,则所有 NP 问题均属于 P(即此问题属于 NP-complete),令 , ,-(且,或,反)表三个基本的逻辑运算(即对0与1逻辑符号而言, , ,除了1 1=1之外, , 与一般代数之加乘相同)。令 f 为一个含有 n 个逻辑变量 (u1,u2,…,un) 的函数。假如我们可以找到一组 u1,u2,…,un,使得 f(u1,u2,…,un) = 1,则 f(u1,u2,…,un) 称为可满足。例如 为一可满足函数,取 u1=u2=u3=1 即可,但 永为 0,故此 f 为不可满足。 直觉上,这类问题除了将 u1, u2,…,un 一个一个以 0,1 代入检查 2n 次之外,显无快捷方式可循,古克1971年之论文即证明这是一切 NP 问题之母。 古克定理: 满足问题为 NP-complete。 现在已可证明在前节中之问题,除了问题1,3,5,9 之外,全是 NP-complete 问题。 五、NP-complete 问题之近似解 NP-complete 问题既找不到可行的解法,而很大部分的 NP-complete 问题都在计算器语言,程序,电路设计,统计学,程序作业上有大用,因此只好退而求其次找一个可行的近似解。很可惜的是,所有的 NP-complete 问题虽在 NP 的层次上相联,在近似解上往往各需不同的解法,这些解法多从直观而来,我们在此举二个例子。 例1 在第三节问题5,包装问题中,若采取「能装就装」法,即现有的盒子若可以装得下,就不用新盒子,则此法所需用之盒子数 k1 与最可能少的盒子数 k0 满足 。 证明 今令 n 个物品之重为 w1,w2,…,wn 公斤,因每个盒子只可以装1公斤,故 另一方面,「能装就装」法不可能有两个以上的盒子同时少于 公斤,故 本例得证。 这个问题的结果是说,我们大约可以用「能装就装」法做得最好情形的一半好。经过较复杂的证明,Johnson 在1974年证得,当 n 很大时, (i) ,且存在一种情形能产生。 (ii) 也就是用「能装就装」法不会坏到 70% 以上,但可以坏到多用了 70% 的盒子。 售货员旅行问题的一个直观走法是先访问最近那个尚未访问过的城,称为「先访近城」法,以图1为例,其走法为 Rosenkrantz 等在1977年证明这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走法,他们证出若各城间的距离满足三角不等式 7 ,则「先访近城」法所走之总程 D1 与最短路径 D0 之关系为 且当 n 很大时,可以有一种情形使得 上式中之 表示大于 x 之最小整数,例如 =5, =3。因 当 n 大时可以很大,故 D1 可与 D0 相差非常之大,但在同一篇论文之中,Rosenkrantz 等证明另一种复杂的「直观」走法可以达到 之地步。 在上面的定理中,三角不等式的条件很重要,若城之距离无此关系存在时,Sahni 与Gonzalez 在1976年证得:若 NP,则不可能存在一个有限的 m,及一个 O(nk) 计算量的走法,能使其全程长 D1 在任何 n 时满足 即上式中 m 非等于无限大不可,亦即所有 O(nk) 的做法都不很好。 六、NP-hardness 与围棋 不是所有的难题都可归结为 NP 问题,像下得一手绝对好的围棋现在目前的推测是比所有 NP 问题还要难的计算问题,即 NP-hard 问题,NP-hard 问题的定义如下: 定义: 若 x 为一 NP-hard 问题,则若 NP ,则 。 也就是说,即使 P=NP,x 还不一定属于 P,但 NP, 则 x 绝不比 NP 的问题容易。在第三节中的问题1、3不一定是 NP 问题,但若能以 O(nk) 的计算量解决它们,则比较容易的问题2与4也可以 O(nk) 解决,故若问题1、3 则问题2、4 ,又因2、4是 NP-complete,即推出 NP=P。这与 NP-hard 之定义相合,故问题1、3均为 NP-hard 问题。同理问题5也属于 NP-hard,不过这些 NP-hard 似乎比 NP 难不了多少,但下棋问题可能比 NP 问题要难得多,围棋问题可以作如下观。 问题11.(围棋问题) 以平常的围棋规则在一个 n x n 的棋盘上下,给定一个残局(下了二个子就可以算残局),首先,是否可以确定黑子在最好的下法之下,一定会赢? 这个问题不能用一般的方法证明它是不是为 NP。因为目前没有人能猜一个必胜的下法且在 O(np) 时内证明它是对的,因为它与对方如何应付有关,而敌方的应付又与他对你以后的下法的推测有关,如此往下走,首先发生困难的是记忆上亮了红灯,即所需要的记忆可能呈方次以上的进展。 因每一个记忆至少要用(来计算)一次,否则这个记忆就不如不要,因此一个问题的记忆若呈指数上升,则其计算量亦非呈指数似的上升不可,但若某问题只需要方次上升的记忆,即不能保证它只需要方次上升的计算量。 因此计算器学家定义三个新的集合: PSPACE={x:x 只需要方次上升的记忆 } 注:x 均指问题。 PSPACE-complete: 若 PSPACE, 又 PSPACE-complete, 且 , 则 P= PSPACE。 PSPACE-hard: 若 PSPACE-hard, 且 , 则 P= PSPACE。 注意在上式中 PSPACE-complete PSPACE,即 PSPACE-complete 是 PSPACE 中的难题,但 PSPACE-hard 不一定属于 PSPACE。 Stockmeyer and Meyer 在1937年证明了一个与古克相似的定理。 若令 表示存在一个 x, 表对所有的 x,Q 表 , 中的一个,x 为布氏变量0与1,则我们称 f(Q1 x1,Q2 x2,…,Qn xn) 为一量化布氏公式。若 f 有可能为1,则 f 称之为可满足,例如把第四节中之(1)式改写成 则上式不可能满足,因对 (u3 为 0 或 1)而言,f 不全是1。 Stockmeyer 与 Meyer 之定理为: 定理: 检定一个量化布氏公式为可满足是一个 PSPACE-complete 问题。 当我们下棋面对着一盘残局沉思的时候,我们的要求是 对我是否存在一着必胜棋可以对付 敌人任何一着应付棋 此后我是否存在一着必胜棋可以对付 敌人任何一着应付棋 …… 我是否存在一着必胜棋可以对付 敌人任何一着棋 我赢了 因此这完全是 , , , ,… 之交替作用与Stockmeyer 与 Meyer 定理之关系至为密切, Robertson 与 Munro 在1918年证得围棋是一种 PSPACE-hard 的问题,目前有人计算到围棋 8 必胜法之记忆计算量在 10600 以上,不论人脑或计算机的记忆绝少不了一个原子,而现今所知的宇宙原子数约只有 1075。棋之道,大矣哉!要做一个下围棋必胜的机器人是谈何容易! 七、结论 现在你明白二十世纪的大难题了,P=NP?用简单的语言说,就是是否能找到一个只呈方次增加的方法去解决旅行、包装、舞会等问题。平凡的问题,期待您不平凡的解答。 1. Gorey, M.R. and Johnson, D.S.《Computers and Intractability-A Guide to Theory of NP-Completeness》, 1979, Freeman and Company. 2. Pearl, J.《Hearistics-Intelligent Search Strategies for Computer Problem Solving》,1984, Addsion-Wesley. 3. Cook, S.A.〈The complexity of theorm-proving procedure〉, Proc. 3rd Ann. ACM Symp. on Theory of Computing, 1971, 151-158. 4. Jonhson, D.S. et. al.〈Worst case performance bounds for simple one-dimensional packing algorithms〉, SIAM J. Comp., 1974, 299-325. 5. Rosenkrantz, D.J. et. tl.〈An analysis of several heurishics for the 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 SIAM J. Comp., 1977, 563-581. 6. Sahin,S. and Gonzalez,〈P-complete approximation problems〉, J. ACM, 1976, 555-565. 7. Stockmeyer, L.J. and Meyer, P.R.〈Word problems requiring exponential time〉, Proc. 5th. Ann. ACM Symp. on Theory of Computing, 1973, 1-9. 8. Robertson,E. and Munro, I. 〈NP-completeness, puzzles, and games〉 Utilifas Math., 1978, 99-116. http://cs.cuc.edu.cn/linweiguo/archives/000338.html
个人分类: 名词术语|5033 次阅读|1 个评论
华科“学位门”之我看,建立长期机制的必要性
baido 2011-7-3 15:49
身为一个华中科大学生,我正经历着学位门事件。刚刚看过了视频,心中不免有的想法要说出来。 首先,非常感动我们的校领导,特别是校长这样直接的参与对话,是抱着一个解决态度的问题的来开这个会的。我想这点是值得肯定。 其次,非常高兴我们的学校在每个学期都有这样的讨论机会,无论问题解决还是得不到解决,这都会是一个绝好的开始,我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假设一流大学的希望,我们敢于去揭露伤疤,敢于承认我们存在的问题。 最后,我想就学位门事件进一步说一下,希望学校也表个态,因为两面都是学生,都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给根叔点时间,他会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解答。 下面就是关于学生的沟通交流问题了,我这么说大家一定会向我拍砖,但是我还是想表达下我的想法和建议。第一,建议一个长期的学生与校领导的对话机制,会前公布讨论的问题,采取自愿听证直播方式加大透明度;第二,规范学生发声的方式,避免谁都再说,啥也没说的局面;第三,建立收集学生意见组织,听取学生,家长和校友意见和来信。(组织成员由学生自由选举产生,不受学校约束)
40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让自己在工作的时候更高效,情绪更高涨,下面是25个窍门
baiyunrui 2011-7-3 08:27
放一张“我这么做效率高么?”的纸条在桌面上提醒自己。 活是永远做不完的,承认这点,但不要为此沮丧。 关掉电脑,只在需要使用的时候打开。 不要每天一来就先查看电子邮件。 给自己休息的时间。 充分利用上下班时在路上的时间,考虑问题、听听有声读物。 做计划。 放弃不重要的工作。 做计划时,注意留足活动之间的时间。 表现出自己快乐、幽默、热情和积极向上的一面。 不要冷眼看待消极的同事。 保持步调,尤其在忙乱的日子里。 严厉的老板、粗鲁的客户、老旧的电脑,不要让它们占据你,接受现实,继续向前。 让争论走向正确的方向,你的目标是“取得进展”,不是做老好人也不是赢得争论。 该休假就去休假。 有选择的争斗。如果为了每件事情都要抱怨,都要和别人斗,那么你请求的能力就会被削减。 分享你的成果。 不要怕向同事请求帮助。 难的事情先做。 为自己请求合理的准备时间。 改掉消极的坏习惯。 学会听取批评。 明白适者生存,学会适应社会。 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我。 做点有创意的事情,活跃一下工作气氛。
个人分类: 净化心灵|1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在一年之后的今天
luoyangyang 2011-6-30 21:56
终于所有的考试都结束了,也可以说我的考试生涯要告一段落了。因为研二就没有课了,我突然又有点失落。一想到以后就没有这样的生活了,为了考试,整天读书背书,还有大一的时候通宵背书。。。这样的生活只会是一去不复返了,再也不用担心挂科,不用就为了考试过而通宵的情况了。轻松是轻松了,可是又觉得没有了目标,没有了奋斗的方向,想迷失在大海里的小船,就这样随波飘着,飘着,不知道何时能靠岸,何时会靠岸。。。。 今天是6月30号,一年之前的我还正准备露宿街头呢,背着我的两大袋行李,从西宁的西区奔到东区,在又奔回,还好西宁市个小城市,不是很远。但是,在大家纷纷离开学校,走的走,留的留,在这样的一个毕业季里,一个人独自奔命的感触很深的。虽然没有找工作,因为我只想一心读研一心想学更多的知识,但是我还是期望在毕业后到再踏进学校的这段时间里,能够有更多的社会经历社会体验,这些只不过是期望,毕竟在异乡就是异乡,一切都不是那么顺利的,有些小波折使我放弃体验的机会,如家人安排和大多数同学朋友所想,卷起铺盖回家。我最终是觉得,人还是喜欢群居的生活,虽然有时候会有吵闹,烦心的事情,但是想想就过了,还是很开心过好每一天。但是在孤独的时候就喜欢在自己的世界里走来走去,不容易走出来的。 我很感谢上天能让我走到了这一步,遇上这么多人,经历过这么多事,我也会一直怀着这课感恩的心活下去。 回忆了过去,谈谈现在吧。 现在的我过的很快乐,我不是炫耀,我只是在这里和大家一块分享我的快乐生活。 每天的生活虽然步骤差不多,早起,洗衣服吃饭,学习,吃饭,收衣服,吃饭,再学习,吃饭,学习,如此循环往复着,看似很枯燥的生活但是我觉得很快乐。我觉得很多都需要学习,即使偶尔会和同学一起谈谈心,聊聊过去和将来,各自分享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一些学习经历,这些都是学习,只是每个人从中学到的是不一样的,我也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 古人在很忧愁的时候会偶尔写点小诗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记得似乎是有伤春悲秋的说法。春天是个很好的季节,播种希望的时节,当时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对美好时光也会“伤”,其实我觉得确实会。主要是因为害怕失去,害怕美好的时光会一闪即逝,所以才会伤感春天。的确是这样的,我也是,感觉自己过的很好很好时候,内心是并不开心的,就担心这些经营一段生活会很快过去,毕竟它不能复制,再粘贴。 不管是什么样的生活其实都是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里面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到最后会收获什么也是自己知道,别人只是个看客。
2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天,心终于平静了下来,写下来,以资鼓励
热度 5 xinjie0705 2011-6-29 22:17
开学这半年来,心里一直在抵触导师,总觉得很多的问题出在导师的身上,而自己已经做的很好了。今天看到导师的那副表情和李老师告诉我的话,突然间觉得导师还是很在意自己的。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加强与导师的沟通,做好自我反省,一切问题都会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的。 虽然自己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但一切都应该在做好现在工作上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自己的想当然,把现实搞的乱七八糟。回头去看,那么多人仍在默默的关心着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自己并不孤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与理想,在追求自己理想的同时也要多考虑一下他人。在接下来要多关心他人,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相信自己会做的更好。 近一年的生活让自己学会了怎样准确定位现实中的自己;学会了忍耐;学会了积极主动;学会了如何选择;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博弈,从困难的日子里谋求各方最大的利益。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一切将会更好的。为自己,为明天,加油! 2011年6月29日 22:15
个人分类: 心情|3280 次阅读|10 个评论
写论文需要一段安静不被打扰的时间
热度 16 cutefay 2011-6-29 17:38
最近深刻地体会到:写论文要想效率高,需要一段安静不被打扰的时间,一鼓作气写完。这样的时间的特征如下: 1、最好是有完整的几天或者更长时间的时间段,而不是半天或者几小时这样的时间段。少于1天的话,可能论文思路还没理顺好呢! 2、在这完整的时间段内,不能有一些需要惦记的杂事:例如报账、收发很多e-mail、找人盖章、找人签字、开会、组织活动、有很多电话要打。一旦有一些杂事打扰,可能刚静下心来想到的一些思路又会被打断。做完杂事之后要想接着理清楚思路,效率就大打折扣了。 3、在这完整的时间段内,如果需要查资料,最好是能够以最快捷的方式查到,而不是跑到图书馆或者其他地方来获取。一旦查资料很费事,那么思路可能又会被打扰。所以在动手写论文之前,最好是把准备工作做好,把能够想到可能要参考的文献都下载好。 而我发现,其实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很难有这样的时间来安心写论文,所以写论文的效率就大打折扣,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写好一篇论文。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7654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莫愁前路茫茫,博士不过尔尔
CEzfb 2011-6-28 18:29
虽然很长时间没什么进展,常被责备,不过现在我心情很好。如此,写点东西,记叙一下这段时间的心路。 上周我曾经对自己说,如果到七月份依然陷于困境,我将quit博士学习。还好,有了这个想法后,出现了一些转机,需要的东西基本有了,而且又拾起并整理了一些思路,发现了几篇很好的文献。这样,心情大好,虽然继续被指责,不过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心情。 到现在,无论学到了什么,无论别人如何评价,甚至无论能否顺利毕业,对于我而言都无所谓了。因为,已经没有期望,没有神秘感,没有憧憬。这样,在这余下的时间里,有的只是按部就班,有的是为了某个已知的东西而去努力,至于成功与否则依赖于其它一些自己并不是完全控制的因素。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那也不再是仅仅因为自己的弱智愚蠢。如此,足矣。 前几天看了很多人说博导如何难为自己的学生,让读了数年的博士生再去拿个硕士等等之类的事。我很费解。我不能说这样的博导是坏博导,也不能说是好博导。同样,不能说那些学生就是差学生。很多事,很多人,没有好坏,不能合作做事也是正常。事情没做成,并不意味着是世界尽头。有时失败恰恰是成功。 回顾这两三年的学习,我自认为收获了很多,能否得个学位或许已不再重要。得,正常。不得,也正常。原因很简单,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是,这样的比较没有意义。人,和自己比,才是正道。我在这里,很多人认为我是最差的学生(虽然他们并没说),也有很多优秀的人认为我是个不错的学生(有人当我面说过几次)。由此,我觉得自己还算个一般的学生。能得这样的评价,比我得个学位更有意义。 有的人很在意学位,我则不然。有的导师总拿学位卡巴学生,我觉得没必要。学习是个终生的事。一段经历,有所收获就好,一张文凭或许并不那么重要。 有的人或许会说文凭是生存的需要。我认同。不过,对于我而言,生存并没那么难,只不过如今人们追求的更多,以致于觉得生存很难。我上中学时依然吃不饱,上大学时依然穿破衣服,我一直习惯于艰苦的生活,不觉得生存有多么艰难。即使我身无分文,流浪街头,我想还可以生存下去,说不定还可以为社会做更多事。我这人越受打击,越有斗志。一张文凭并不会改变多少。一路走来, 我 似乎从来没有在意得了什么文凭。 我也经历过现代生活,但我并不留恋。我也见识过科学研究,但我觉得人类需要的更多。如一些人所说,一个项目给你足够资源,一般人都可以做的出来。不同的是思想。而科学界,真正的新思想有多少呢?如果能证明你的想法可行且不是照搬别人的,那就是最大满足(这也是我坚持的部分原因)。相当一部分人为了生存而把自己的精力花费在那些无意义的“研究”上。难为了学生,难为了自己,消耗了资源,得到的结果或许别人早已做出,也可能永远不会有用处。有人说 The average PhD thesis is nothing but a transference of bones from one graveyard to another. 这也许不只是个笑话。 很多人读了博士后,对研究失去了兴趣。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无论如何,甚至拿不到学位,其实都没什么大不了。莫愁前路茫茫,博士如此而已。不要那张文凭,活的更轻松。有了那张纸,也许只会看几眼,而从此压在箱底。 抛去那些无聊的事,让我们认真做事。感谢那些难为自己的人,是他们给了我们磨练和成长的机会。想想 thebottombillon , 我们有比博士学位更有意义的事要去做。为公众做有意义的事,就是最宝贵的荣誉。 引自: http://blog.sciencenet.cn/u/wujingzhi
个人分类: 科研|22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9)
kejidaobao 2011-6-28 13:59
——如何指导学生撰写文献综述 文\冯长根 上文 谈了博士生导师如何帮助学生记笔记,本文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撰写文献综述。 无论是我自己的博士论文,还是我指导的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文献综述其实就是博士论文的第1章的主要内容。有的学生会问导师诸如“文献综述应该写多长”之类的问题,通过对自己领域内的相关论文的研究,学生可以了解到一篇成功的论文需要多少字的文献综述。就在写本文的时候,我应邀参加了3位本校博士生的答辩,她们的博士论文第1章占全文的页数分别是26/90、19/110、11/131(其中分子是第1章页数,分母是全文页数)。可见这与课题十分有关。值得指出的是,许多论文的文献综述过长并且看不出重点,这给人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试想,博士需要进行原创性研究,然而文献综述却只是对前人研究的无聊并且没有要点的叙述,这是十分糟糕的。有的博士生按时间顺序展开文献综述,比如说从1940年谈到了2011年,这样冗长的叙述往往看不到批评的观点,特别是看不出这些资料与博士生本人的研究(实践)有什么联系,导致整个文献综述既无实用性又无装饰性,似乎作者是为了“写”综述而写了它,并没有意识到博士论文中为什么要有文献综述。 在我早年的指导中,有一次一位博士生给我的论文第一稿让我意识到了学生在文献综述中存在着问题。这位博士生是研究一种新型的三元稀土汽车尾气催化净化配方和装置的,这当然是涉及到环境保护十分有意义的课题,但初稿中宏大的联想能力是令人吃惊的——初稿从宇宙、太阳系、地球、大洋大洲、亚洲、中国、北京、交通、汽车,这才写到汽车排污问题,他把当时为止人类进步的环保意识都写了,这一写就是好几页。当然这件事的解决是十分简单的:我让他把初稿中尾气之前若干页拿掉,再重写。初稿就是初稿。一般而言,文献综述的初稿在长度上会是终稿的而到三倍。 我在指导博士生的文献综述中得到的启示是,帮助博士生准备他们的文献综述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还没有认识到文献综述的意义所在。导师向学生解释清楚文献综述的功用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功用中最主要的,一是让读者看到博士论文作者有能力查找、总结、整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并且把这种总结应用到了自己的研究之中;二是让读者从中得到结论,即这篇博士论文是原创性研究,而论文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有意识的实质性的引用。 能否具备把上百篇文献信息进行综合,是博士生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期待他有一流的综合能力,写成文的文献综述也因此成为考查学生技能的一种“答卷”。然而很少有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令人惊奇的是博士生们收集到的许多文献中,都有“引言”,看起来学生们不能从阅读这些“引言”与全文的关系中理解综述在博士论文中的功用。就此而言,他们阅读的能力也值得怀疑,除非他们的确只收集到了一大批平庸的学术论文(这似乎不大可能),或者他们其实并没有阅读(叫看一看更合适)收集到的文献。这些做法实在不值得。 由此带来的学生文献综述会出现一些毛病。一是信息不全;二是信息过时;三是文章十分无聊。为了预防遗漏信息,导师应鼓励学生本人时时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我有一位博士生在答辩前几天,又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查找她担心遗漏的新论文。你的同事可能会在一本期刊上发现有助于你学生研究的资料,但如果你平时没打招呼他也不一定想到把资料拿给你看。为了预防信息过时,博士生必须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坚持阅读。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学生在研究工作开始时重视阅读,然后阅读就越来越少。随时阅读学术期刊或者留意期刊文摘快讯数据库是值得提倡的。写得无聊是最大的危险。导师可以帮助学生按照一定分类而产生的主题来安排综述,不要写流水账或干巴巴的大事记。有一些文献要作出强调的安排,这些通常是与学生本人的研究有关的那些文献。避免无聊的最合理做法,是写出“灵魂”来,为此导师应训练学生批判性地阅读文献,而不是单一地重复内容,更不是像一些“懒”的学生那样仅仅堆积那些文献上的摘要。批判性地阅读对中国学生是一个挑战。在数千年传统的影响下,中国流传下来的文化不看好“批判”,对像《论语》、《老子》这样古老的书籍,人们只看到解读和阐发的成千上万的文字,但对他们的批评似乎非常艰难。这当然也影响到了入门于科学和技术的学生,虽然在现代意义上,批判是科学技术的主流做法。由此可见,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导师的指导技巧。另一件应该让学生注意的事是,少用“大字眼”,多用“小字眼”。 当一个学生写了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时,最好的情况下,它能够发表或出版。记得我在留学时有一位进修教师,在完成综述性文字后,他的合作导师就与他商量,把综述作为一本书的一章出版。想一想,他是多么高兴。 参考文献 冯长根. 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8) . 科技导报, 2011, 29(16): 83.
个人分类: 栏目:主编心语|3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太需要休养生息了
热度 6 yuliping 2011-6-27 23:40
虽然处在和平时期,但目前的中国太需要休养生息了。政府要少管事,加强服务,国家对官员要少评价,不要硬性要求政绩,对官员的评价主要看民意。或者说,现在出点“糊涂官”,无为而治,真的是一件好事。 大学也一样,好好搞教学科研。不能因为100个大学老师中有10个老师在外面开公司,或者专门练气功不搞学术,就对所有教师加强管理,恨不得杀鸡取卵。100个大学老师,有10个教学“一般”,10个在外面开公司,10个炒股,60个称职,能搞好常规教学工作,科研一般。剩下10个总体是精英,其中1、2个能出有分量的成果。达到这种状态已经足够。对老师考核的方法有点类似于安检,因为怀疑少数坏人破坏,所以干脆对所有乘机者全部进行检查,浪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财力,其实对高校教师大可不必这样。何况,那些“不务正业”的老师,从教学的角度大多数也是精华。 对官员考核我不懂,但是感觉政府官员最喜欢折腾,所以要建立一种让他们做好公仆,减少折腾的机制。对大学教师,如果要进行考核的话,考核时间不妨长一些,根据学科特点,考核时间可以5年甚至更长时间。管理者要有气度,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和考核标准。 现在对中小学生减负有一招就是不公布成绩,我看这招挺好。除非必须,要尽量减少各种评价、评比,禁止进行各种排名,禁止媒体公布各种奖励及评比结果。这种做法有点绝对,但不出点狠招,真的无法根治中国目前的浮躁。 单纯依靠某个高校改革科研考核机制是不行的。因为你改革,国家的宏观层面不改革,谁改革谁吃亏。 国家问题不少,但中国人绝对聪明,办法肯定比困难多,问题是你愿意不愿意彻底解决问题。 期待有一天,市长发现文明城市、环保城市、最佳人居城市、最佳竞争力城市、GDP、利税……突然没有了。 期待有一天,没有人逼你写论文,报课题,你忙这些仅仅因为兴趣。 期待有一天,评职称也是双盲,所有材料上网,全国专家评审,禁止召开评审会。 2011.6.27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636 次阅读|10 个评论
时间的前和后,哪个是过去,哪个是未来?
热度 4 xuyingxiao 2011-6-27 04:12
现在是三点钟,如果要把时钟向前拨一小时,应该就变成两点还是四点呢?也就是“前”到底是过去还是未来呢? 答案1:前是未来。现在是三点钟,如果要把时钟向前拨一小时,应该就变成四点。 依据: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是向未来不是向过去。 历史前进的步伐是向未来,历史的倒退是向过去。 后退、前进,前是向前进,面向未来。 时钟的指针不停地前行。就像环形跑道上的运动员,跑在前面的是跑得快的,跑在后面的是跑得慢的。 站在当前,“前瞻”、向“前”看,是看未来。回首往事,是看过去。 答案2:前是过去。现在是三点钟,如果要把时钟向前拨一小时,应该就变成两点。 依据: 很久很久以前、从前、之前,都是代表过去。现在是三点钟,一小时以“前”应该是两点钟,一小时以“后”是四点钟。 饭前便后要洗手,前是之前、过去。 前身今世,身前死后,前世是过去,前事不忘,瞻前顾后,公元前,按前后顺序排列,都是前为过去。 正解:英语里误解少一些,move back是向过去,move forward是向未来。其实翻译时不要翻译成向前或向后拨一小时,而是翻译成向回拨一小时、回退一小时或者拨到一小时之前,就不容易搞乱了。
个人分类: 思考|4320 次阅读|8 个评论
时间、空间和能量的“弹性”
热度 3 lvnaiji 2011-6-23 10:45
吕乃基 首先声明,本文不属自然科学范畴,只是人生的点滴感悟。有点类似于爱因斯坦“反弹”相对论。“正弹”,唯爱因斯坦莫属,反弹,包括爱因斯坦本人在内,恐怕人人都可以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弹上几句。 先说时间。近些年,各单位不时都在招聘,我们也不例外。一次招聘。一上午多到十几位,每位应聘者平均十几分钟,往往讲到一半即被打断,然后主要也就是由头来提问。最近一次因特殊情况应聘者只有 2 人,于是一方面应聘者滔滔不绝演讲,另一方面在场的老师好不容易有了机会,逐一提问,而且第一、第二、第 n 个问题……,回答之后还要追问、第二轮……。一个应聘者的自我介绍和提问就耗掉了近一个半小时!两个人整整半天。 其实,平时处事,时间紧有紧的做法,时间宽裕则有宽裕的方式。时间紧,最后事情也做完了,时间松,似乎也没有多做什么。当然,严格说来,一个半小时的你来我往, vs 十几分钟的疑似“流水线”,无疑前者彼此了解更多。但还是很难说,若是只有十几分钟的话,是否会做出不同的决定。再说,或者应聘成功,今后在一个单位,有的是了解的时间和机会,那么区区一个半小时只是弹指一挥间;若是不成功,即使一个半小时甚至更长,双方也只是擦肩而过,如过眼烟云。 通常都说,时间如同海绵中的水,一挤就挤出来了,这是由松到紧。反过来呢?把水倒到海绵中,水无声无息渗透到海绵的每一个空洞中。时间呢?渗透到空洞中的时间,还是不是时间?再反过来,从海绵中挤出的又是什么样的时间? 再说空间。各家各户的屋内,无论别墅或者公寓或者本人住过的 8 人一间的宿舍,除了地板之外,还有形形色色的“平面”:桌子、茶几、床头柜,等等。从外面回家,报纸、大大小小的包、形形色色的物品,随意往平面上一放。家里平面少,放的规整些,有序些,尽量分解后入橱入柜;平面多,就分散些、杂乱些,也不入橱柜,用的时候也不必寻找,就在眼前,捡起来就是。平面紧凑,就紧凑着过,宽裕,又有宽裕的活法。 能量,这里指的是音量,是博主从教近 40 年的体会,相信各位教育“工作者”(想起笔者的一篇博文 李宇春与 “ 工作者 ” )都有类似的感受:在课堂上老师说话的音量与各种噪声尤其是学生的窃窃私语之类所发出的声音之间的关系。课堂下有学生发出的噪音,在可忍受的范围内,教师通常会不由自主地提高音量。有趣的是往往噪音也会跟着同步提高,如果教师的声音轻些,那么噪音也会有所降低。当然,若是教师难以忍受,停下来,噪音也就随之消失。噪音源隐匿于教师的大音量下就相对安全,而在鸦雀无声的情况下还继续窃窃私语就太暴露了。总之。在教师音量与噪音音量之间有着某种数学关系。博主尚未得出是二者的差不变,也就是水涨船高;还是等比关系,二者的商不变。 时间和空间的“弹性”都与熵有关,但不止于熵。能量,与时空的情况有所不同,却也与熵有关。 就这么简单说几句,感到意犹未尽,却又不知再说什么……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4020 次阅读|7 个评论
学习漫谈(49):学问是用时间堆出来的
热度 23 sqdai 2011-6-22 07:57
上个周末,在京工作的一位研究生时期的老同学来访,又邀约了他的本科同学(我的老同事)聚谈。青年时代的老朋友,可以无话不谈;书生之间聊天,三句话不离本行,话题总是绕着学问转。我的这位老同学,“文革”后到国外访问,兴趣转向地球流体力学,回国后转到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学术方面颇有建树,至今仍在埋头苦干。 我们回忆起四十多年前,正当青春年少时期,在一起快乐地用心钻研功课的往事,他突然冒出一句话:“总而言之, 学问是用时间堆出来的 。”我的脑子一闪,觉得这句话说得真妙!值得记下来,可加以发挥。可不是吗?上苍在时间的给予方面,对于每个人是公平的,只要你活着,每天总是 24 个小时, 1 分也不多, 1 秒也不少。至于拿时间来派什么用场?每个人有自己的自由。怎样高效地利用时间,也得由自己来琢磨。你可以目不斜视,抓紧时间,潜心做学问,长见识;心无旁骛,争分夺秒,专心做工作,作贡献,最后总能学有所成,没有成就,也会有成绩、成果。当然,你也可以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热衷于声色犬马,大手大脚地挥霍时间,到头来一事无成,到了白发苍苍之时,就会哀声叹息,悔之晚矣! 举一个用时间来“堆学问”的例子,昨天刚从电视里看到的。 近日经朋友介绍,每天傍晚,我只要在家,就从 17 : 39 开始,专心收看北京卫视的保健节目“养生堂”。在这档节目里,每天由名医(中医、西医)针对实际情况给中老年朋友传授保健知识,内容精彩迭出。昨天的主讲嘉宾是中国推拿按摩学会副会长臧福科大夫,专门讲如何对常见的肩周炎(亦即“肩关节周围组织炎”)进行按摩治疗。从中,我听到了他几十年如一日“堆按摩学问”的故事。我发现,他对肩周炎的发生机理十分清楚,对关节构造了如指掌,对合理运用按摩指法胸有成竹。 他提及早期推拿按摩治疗肩周炎时因急于求成导致失败的教训。他经初步学习后,知道此病的诱因是关节液纤维化,引起关节粘连。因此,就用很重的手法,努力撕开粘连的关节,由于用力过度,没有撕开粘连,反而把关节囊撕裂了,造成病人病情恶化的结果,后来还是他师傅挽救了危局。此后,他接受了这个深刻教训,重练基本功,一面向师傅学习,一面熟读医书,同时在医疗实践中细细体会,进行创新。他足足用了十年时间“堆学问”,最后琢磨出“滚、摇 - 提、抖”“三部曲”。其中 3/4 的时间用于“滚”这个“预备”环节,所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独创手法。 讲了基本原理之后,找出一位患有严重肩周炎的现场听众,他一边继续讲解,一边让助手用上述“三部曲”施治。奇了,不到五分钟,病人霍然而愈!本来抬不起来的左手臂,居然可以绕过头顶做梳头动作了!这位病人说,过去她也接受过按摩治疗,疗效从未如此神奇。( 以上是回忆后的记录,医学上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 这就是化十年时间“堆学问”的结果!真是十年磨一剑啊! 那么,怎样利用时间来“堆学问”呢?这里有一个提高时间的利用率问题,前几天在博文评论中与大家讨论过,现在稍加系统化。 众所周知,每天 24 小时,除了吃喝拉撒睡这些“必修课”所占的时间以外,其余时间的“清醒度”大有区别,有时很清醒,有时很迷糊;而且每个人的清醒时段和迷糊时段各不相同,还因季节而异。因此,第一步就要分析自己的清醒度与时段的关系。 根据自己的实践,我总结出如下规律性做法: 梦醒时分计划全天事项 (分清轻重缓急,安排好做事情的次序); 清醒时分从事艰辛工作 (读难懂的书籍文献,做深刻的思索等); 迷糊时分进行简单劳动 (打字、画图、整理资料、做实验准备等); 大段时间做系统性工作 (读专著、读文献、一气呵成写论文等); 零碎时间干累积性事情 (记忆英语单词、读科普著作或方法论专著的一章一节等); 休闲时间抓突发性灵感 (赶紧记下灵光一现的思路,甚至可因此中断休息)。 下面简单地解释一下。 我主张科学工作者不管老少,都应该“赖床”,也就是说,梦醒了不要蹦起来下床,最好迷迷糊糊地再躺它半个小时(急于上班上学的另当别论),这段时间是产生“顿悟”的最佳时段,关于顿悟,以后再谈。我习惯在梦醒时分计划全天要做的事情,通常至少有三五件,把它们一一排序,做起事情来就有条理性。 每天的清醒时段最可宝贵。青年人精力充沛,大部分时间都清醒着,年纪大了就容易犯困。比方说,我目前全天的清醒时段为 5 : 00 ~ 8 : 00 ; 10 : 00 ~ 11 : 30 ; 15 : 00 ~ 17 : 00 : 20 : 00 ~ 23 : 00。 我就充分利用这些时段做那些非做不可的正事,累了就歇息。 每个人每天总有相对迷糊的时段,这时就要量力而行地从事机械性、重复性的琐事,即使出错也无大碍。做科研的难免要做一些大段打字、准备或清洗实验用具等小事情,就不必占用宝贵的清醒时段。 学习、科研要有好成绩,经常需要连绵不断的阅读或“长考”,那就不要吝惜整段时间干活,必要时可以不眠不休。我年青时有过一次连续工作 36 个小时的经历,身边放着点心、茶水,饿了就用来充饥,端坐在书桌前一气呵成地写成两万字的文章。当然,这样做是一时兴之所至,极有害于健康,不宜再做,更不宜推广。 时间的“边角废料”应充分利用,以前的博文常有谈及(例如参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12425 ),这里不赘述。 如何抓住休闲时间突然冒出来的灵感?这一点也放到日后讲“顿悟”时再说。 上面是我的体会,不一定正确。关于怎样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每人可以有各自的想法和做法。 综上所述,请朋友们记住:学问之塔,是用时间一点一滴地堆砌起来的;要想有学问,没有现成的捷径;而在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方面,人人都可以挖潜。 写于 2011 年 6 月 22 日晨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11439 次阅读|32 个评论
女儿两岁生日
luhao 2011-6-21 14:52
女儿两岁生日
我调皮可爱的丑牛蛋——路涛宁于2009年6月22日(农历5月30日)出生,时间过得真快,到2011年6月30日(农历5月29日)就满两周岁了,期待给小家伙过一个特别的生日......
0 个评论
2011-17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1-6-21 13:34
提高写科研论文效率之“化整为零法” 最近几个月刚和我的学生、博士后分别合写了4篇论文,2篇已被接受,2篇刚投出不久。这个新经历对我来说是个学习的过程。之前很多年我基本上都是自己写,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现在初稿是让学生或博士后写,再由我来改,但之后基本上都需要我重新写,总的讲写作效率较低。我的学生和博士后都很优秀,又很努力,但因之前写作经验不多,又不熟悉我写作的风格,出现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很多导师面临的问题。 当然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也是导师要花时间培训的项目之一。不过,这个过程的效率低,文章出的慢。当学生绞尽脑汁认真写作时,不太可能有心思去做新的研究。若每个人都这样,整个组的科研效率会相应地降低。事实上,我目前已面临很多研究成果没时间写的困境。 除了效率的考虑,个人情感也很重要。 这种写作过程是比较痛苦的。不过对学生或博士后而言,最多不过是几篇文章和几年的经历,不管怎样,咬咬牙就过来了。 但导师却要一辈子面对同样的问题,而且要同时和多人合作。 若不能改进这种情况, 生活、工作的质量会打很多折扣,苦不堪言。所以必须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 近期,我提出了一个“化整为零”(我先给此法取了英文名modular approach,再译成中文)写作的方法。理论上应能对以上问题有帮助。学生和博士后也很喜欢。不过能否成功尚需时间的检验。 这个方法的重点在于把写文章这个大任务分解成多个小模块。我要求学生以每组数据为基础造小的模块,或作图、或列表,并加以详细解释。他们在每次组内讨论或和我讨论后都不断改进对数据的解释或提出假设并要指出验证假设的所需信息。这样写作过程实际上从数据刚出来时就开始了。平时读书或读文章时有什么想法也都及时写下来,到最后可以用在文章的介绍部分。这些工作穿插在每日的生活中,不压人。导师也可以在不需要花很多时间的情况下给出及时的指导,指点研究进展的方向。学生能学到东西又不会走太多无谓的弯路,试验做完时, 文章的一半也已经有了着落。 最后只是把几近完工的模块凑在一块,稍加串联和修改,第一稿(最耗时、最痛苦的一步)也就出来了。 开始时,文章的框架由我来搭。如果他们很熟悉课题时,这也不需要导师操心。没有好的框架,再多模块的堆积也只是垃圾工程。 所以,我也要求每人在写作前要以组内报告(pre-writing presentations)的形式把故事讲清楚。由大家挑刺,规整每篇文章的故事情节。虽不能引人入胜,至少要合情合理。 如此积少成多并循序渐进的做法,会更有效地利用人力和时间的资源。虽然不奢求写作会快乐化,但希望可以让其去痛苦化。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药学系助理教授 孙常全 写科技文章的初步体会 读理工科研究生的人都需要写科技论文。在学术界,大概每个人都需要经过这个过程,即从对写论文一无所知到指导别人去写论文。 记得我大约是7年前第一次知道写论文这回事,到现在也尝试着写过几篇文章。有一丁点初步体会,难登大雅之堂,大略写一下,算是一点回顾吧。 写科技文章,即俗话说的journal paper,其实比抒情文章好写的多,也比中小学命题作文简单。当然,前提是自己有足够的结果。没有结果,就想写文章,有点困难,也不值得提倡。 有了充足的结果,动手写文章前,充分地分析结果是必需的。只有对自己的结果有充分彻底的理解,才能选择最恰当的表述结果的方式。譬如对一份数据,究竟是用曲线图、原理图,还是选择表格,这需要经过细致分析讨论后才可能做到最满意。 充分地分析讨论结果,也是得到最后结论的必由之路。同样的数据、同样的图表,在不同人看来或许就有不同的结论。这往往也是最体现学术水平的地方。我们常看到很多最高水平的文章,图表、公式都不太多,也不复杂,但却充分支持其不同寻常的结论。 如果已然得到自己的结论,那就可以从自己的各种结果和数据中选取正确的、最能支持结论的部分,用最合适的方式表示,进而布局文章。这是个提炼过程,因为并不是所有结果都是值得写到文章里的。这个对结果的取舍过程,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水平。 在经过以上三步之后,基本就可以动手写文稿了。如果前几步做得充分,写文章草稿是很容易的,状态好的话,可能一天就搞定了。当然,草稿,毕竟是个草稿。写科技文章,虽然不提倡批阅十载,但是增删五次是最低要求了。 以上这些,看似空洞无物,但不一定是废话。如果要说点具体点的话,我的初步体会是: 一、 1个结论。 1篇文章最好只有1个结论,1句话更好。浓缩的是精华,让人一看就明白。全文都要围绕这个结论展开。 二、两面支持。 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选最直接相关的内容来支持这个结论。虽然一篇文章会有所侧重,但是理论和实验相互支持才更能表明其价值和正确性。 三、 入木三分。 对结果和数据的分析,要有深度。无论是图还是表,文字描述不是简单的罗列数据,要分析出道理来,支持结论。 四、4点说明。 为什么做这样的研究?别人做到什么程度?你要做什么,你怎么做?你的结果 有什么价值?这基本对应文章的概 述(introduction),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理论和实验(theory and experiments),讨论及结论(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s)。 五、增删5次。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稿不仅是为了改正错误,更是为了发现错误,更重要是为了保证不出错误。 写好了文章,就找个期刊发出去。 论文本质是为了学术交流和传播,有了具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写文章会是个轻松愉快的过程。 ——斯威本科技大学 微光子学中心博士研究生 武京治 (责任编辑 李娜,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来信|2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门(急)诊病历书写内容及要求
dadabutong 2011-6-21 09:11
第二章 门(急)诊病历书写内容及要求 第十一条 门(急)诊病历内容包括门(急)诊病历首页(门(急)诊手册封面),病历记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等. 第十二条 门(急)诊病历首页内容应当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工作单位,住址,药物过敏史等项目. 门诊手册封面内容应当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或住址,药物过敏史等项目. 第十三条 门(急)诊病历记录分为初诊病历记录和复诊病历记录. 初诊病历记录书写内容应当包括就诊时间,科别,主诉,现病史,既往史,阳性体征,必要的阴性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及治疗意见和医师签名等. 复诊病历记录书写内容应当包括就诊时间,科别,主诉,病史,必要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治疗处理意见和医师签名等. 急诊病历书写就诊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第十四条 门(急)诊病历记录应当由接诊医师在患者就诊时及时完成. 第十五条 急诊留观记录是急诊患者因病情需要留院观察期间的记录,重点记录观察期间病情变化和诊疗措施,记录简明扼要,并注明患者去向.抢救危重患者时,应当书写抢救记录.门(急)诊抢救记录书写内容及要求按照住院病历抢救记录书写内容及要求执行. 第三章 住院病历书写内容及要求 第十六条 住院病历内容包括住院病案首页,入院记录,病程记录,手术同意书,麻醉同意书,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同意书,病危(重)通知书,医嘱单,辅助检查报告单,体温单,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病理资料等. 第十七条 入院记录是指患者入院后,由经治医师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获得有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归纳分析书写而成的记录.可分为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 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应当于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应当于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完成,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应当于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 第十八条 入院记录的要求及内容. (一)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出生地,职业,入院时间,记录时间,病史陈述者. (二)主诉是指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 (三)现病史是指患者本次疾病的发生,演变,诊疗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应当按时间顺序书写.内容包括发病情况,主要症状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情况,伴随症状,发病后诊疗经过及结果,睡眠和饮食等一般情况的变化,以及与鉴别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阴性资料等. 1.发病情况:记录发病的时间,地点,起病缓急,前驱症状,可能的原因或诱因. 2.主要症状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情况: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描述主要症状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缓解或加剧因素,以及演变发展情况. 3.伴随症状:记录伴随症状,描述伴随症状与主要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 4.发病以来诊治经过及结果:记录患者发病后到入院前,在院内,外接受检查与治疗的详细经过及效果.对患者提供的药名,诊断和手术名称需加引号("")以示区别. 5.发病以来一般情况:简要记录患者发病后的精神状态,睡眠,食欲,大小便,体重等情况. 与本次疾病虽无紧密关系,但仍需治疗的其他疾病情况,可在现病史后另起一段予以记录. (四)既往史是指患者过去的健康和疾病情况.内容包括既往一般健康状况,疾病史,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手术外伤史,输血史,食物或药物过敏史等. (五)个人史,婚育史,月经史,家族史. 1.个人史:记录出生地及长期居留地,生活习惯及有无烟,酒,药物等嗜好,职业与工作条件及有无工业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有无冶游史. www.dr-pork.com www.dx120.cn www.nanningw.info www.guangzhouw.info www.tianjinw.info www.xianggangw.info www.wuhanw.info www.tc185.com www.zg-shengzhi.info www.xiningw.info 2.婚育史,月经史:婚姻状况,结婚年龄,配偶健康状况,有无子女等.女性患者记录初潮年龄,行经期天数 ,间隔天数,末次月经时间(或闭经年龄),月经量,痛经及生育等情况. 3.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健康状况,有无与患者类似疾病,有无家族遗传倾向的疾病. (六)体格检查应当按照系统循序进行书写.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一般情况,皮肤,粘膜,全身浅表淋巴结,头部及其器官,颈部,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腹部(肝,脾等),直肠肛门,外生殖器,脊柱,四肢,神经系统等. (七)专科情况应当根据专科需要记录专科特殊情况. (八)辅助检查指入院前所作的与本次疾病相关的主要检查及其结果.应分类按检查时间顺序记录检查结果,如系在其他医疗机构所作检查,应当写明该机构名称及检查号. (九)初步诊断是指经治医师根据患者入院时情况,综合分析所作出的诊断.如初步诊断为多项时,应当主次分明.对待查病例应列出可能性较大的诊断. (十)书写入院记录的医师签名. 第十九条 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是指患者因同一种疾病再次或多次住入同一医疗机构时书写的记录.要求及内容基本同入院记录.主诉是记录患者本次入院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现病史中要求首先对本次住院前历次有关住院诊疗经过进行小结,然后再书写本次入院的现病史. 第二十条 患者入院不足24小时出院的,可以书写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入院时间,出院时间,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出院情况,出院诊断,出院医嘱,医师签名等. 第二十一条 患者入院不足24小时死亡的,可以书写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入院时间,死亡时间,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抢救经过),死亡原因,死亡诊断,医师签名等. 第 二十二条 病程记录是指继入院记录之后,对患者病情和诊疗过程所进行的连续性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重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上级医师查房意见, 会诊意见,医师分析讨论意见,所采取的诊疗措施及效果,医嘱更改及理由,向患者及其近亲属告知的重要事项等. 病程记录的要求及内容: (一)首次病程记录是指患者入院后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书写的第一次病程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8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的内容包括病例特点,拟诊讨论(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诊疗计划等. 1.病例特点:应当在对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进行全面分析,归纳和整理后写出本病例特征,包括阳性发现和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症状和体征等. 2.拟诊讨论(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根据病例特点,提出初步诊断和诊断依据;对诊断不明的写出鉴别诊断并进行分析;并对下一步诊治措施进行分析. 3.诊疗计划:提出具体的检查及治疗措施安排. (二) 日常病程记录是指对患者住院期间诊疗过程的经常性,连续性记录.由经治医师书写,也可以由实习医务人员或试用期医务人员书写,但应有经治医师签名.书写日 常病程记录时,首先标明记录时间,另起一行记录具体内容.对病危患者应当根据病情变化随时书写病程记录,每天至少1次,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对病重患 者,至少2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的患者,至少3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 (三)上级医师查房记录是指上级医师查房时对患者病情,诊断,鉴别诊断,当前治疗措施疗效的分析及下一步诊疗意见等的记录. 主治医师首次查房记录应当于患者入院48小时内完成.内容包括查房医师的姓名,专业技术职务,补充的病史和体征,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的分析及诊疗计划等. 主治医师日常查房记录间隔时间视病情和诊疗情况确定,内容包括查房医师的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对病情的分析和诊疗意见等. 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查房的记录,内容包括查房医师的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对病情的分析和诊疗意见等. (四)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是指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主持,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对确诊困难或疗效不确切病例讨论的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参加人员姓名及专业技术职务,具体讨论意见及主持人小结意见等. (五) 交(接)班记录是指患者经治医师发生变更之际,交班医师和接班医师分别对患者病情及诊疗情况进行简要总结的记录.交班记录应当在交班前由交班医师书写完 成;接班记录应当由接班医师于接班后24小时内完成.交(接)班记录的内容包括入院日期,交班或接班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 断,诊疗经过,目前情况,目前诊断,交班注意事项或接班诊疗计划,医师签名等. www.nyxgly.cn www.dongguanw.info www.zg-shengzhi.info www.zg-jixie.info www.marenw.info www.yinjingw.info www.xingjiaoyuw.info www.dituce.net www.16dj.cn (六)转科记录是指患者住院期间需要转科时,经转入科室医师会诊并 同意接收后,由转出科室和转入科室医师分别书写的记录.包括转出记录和转入记录.转出记录由转出科室医师在患者转出科室前书写完成(紧急情况除外);转入 记录由转入科室医师于患者转入后24小时内完成.转科记录内容包括入院日期,转出或转入日期,转出,转入科室,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情况,入 院诊断,诊疗经过,目前情况,目前诊断,转科目的及注意事项或转入诊疗计划,医师签名等. (七)阶段小结是指患者住院时间较长,由经治医师每月所作病情及诊疗情况总结.阶段小结的内容包括入院日期,小结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目前情况,目前诊断,诊疗计划,医师签名等. 交(接)班记录,转科记录可代替阶段小结.
16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团队知识管理研究的可视化
热度 4 yizhenzhong 2011-6-17 11:02
个人分类: 研究笔记|3870 次阅读|8 个评论
SCI影响因子又要公布了,看谁手快
热度 9 DNAgene 2011-6-16 11:04
每年6月中旬,是ISI公布SCI期刊最新影响因子的时间。尽管影响因子饱受批评,我等发展中科学家仍然对之非常关注。 谁要是手快,第一个点击到最新公布的影响因子,并一点一点帮大家整理一个所有期刊影响因子列表,定然是大功一件。 前两年,本人曾手快过一次,弄了一个完整版放在《生命科学论坛》,点击率多日居高不下。 现在大家喜欢玩博客了,不喜欢逛论坛了。呼吁科学网的新博主们,想提高点击率、混个脸熟吗?手快点,给大家弄个今年的影响因子完整版。
个人分类: SCI-科学荣誉|14497 次阅读|21 个评论
“换”之“患”——谈换导师与换课题
热度 16 boxcar 2011-6-16 08:43
昨天曹广福老师写了篇“学生想换导师,导师咋办?”,俺给了条只有两个字加 3 个标点符号的评论——凉拌!!!曹大侠回复——两瓣。很佩服老曹的这个“撷英”,这种学生换导师,多半不就是师生关系的一拍两散的“两瓣”么?!咱在大学混了 20 来年,算是从学生到导师走了个大循环了,也见识过若干“换”现象,面对此 有趣的话题,不可无动于衷,自然该花上个把小时,写篇博文谈谈看法了。 或许有不少人在求学阶段会有本科换专业、研究生换导师、博士换课题,外带换男女朋友的想法或经历,纷繁复杂的“换”现象,也算是发生在当今中国的科研院所的一道时隐时现的风景线。当然,必须承认,传说中的象牙塔内的这些“换”,是和社会上规模更大、频度更高、影响更大的“换”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通常情况下,无论是换专业、换导师还是换课题,在换的时候都是“理由充分”的,鄙人对这个专业没兴趣也学不好(不想学),就要提出换专业;本人与某导师有矛盾,对其研究方向更没兴趣,就提出换导师;俺对这个博士论文课题没兴趣,也做不动,就要求换课题。至于换男女朋友,比换专业 - 导师 - 课题的理由更简单、程序更简化,就不用我讨论了,大家都懂的。在尊重个人选择的情况下,当然没道理不允许人家换;然而在尊重制度和规矩的情况下,换专业和换导师却都没那么容易,因为有名额指标之类的东西卡着呢;在尊重教育和科研规律的情况下,这些换带来的问题绝对不容忽视。 本科换专业,一般发生在就读了 1-2 年以后。按照俺们这边的规矩,虽有一定的转系和转专业名额,但很少。为了解决广大本科生日益增长的转专业需求和转专业名额极端有限的矛盾,俺们学校立的规矩是看名次,即成绩排在前面的同学提出的申请可以满足,后面的免谈。换句话说,要想跳槽跨界去新专业,先把原来的专业学好。那种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想转专业,坚决没门儿!最近几年接触过若干转系的学生,多半是从我们物理系转到工科专业的,唯有一个例外是我 2006 年带的一个本科毕业生,他却是从工科转到物理系的,很有灵气,本科论文做得极好,但因为是转专业过来的,考试成绩略微有点儿差强人意,结果虽然他的本科论文工作内容写了 2 篇 SCI (第一作者文章,代价是他比其他同学毕业后晚走了一个半月),获得了 1 项发明专利,照样没拿到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奖励。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同学后来考研的时候又转回工科专业了,以后也干得不错。从这个例子来看,换专业仅有“充分理由”还不够,还必须有实力,其实这样的学生放到哪里都是好学生。值得注意的是,转系换专业也有代价,由于不同专业的基础不同,会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成绩,甚至影响更长远的发展。 研究生换导师,或者换方向换课题,情况其实比较复杂。一般我们所说的换导师、换方向或换课题,都是自下而上由学生要求的,甚至“闹”出来的,不过也有反过来自上而下由导师提出来的、甚至院系决定的。对于前者,大家关注得很多,而且在网络上支持的声浪一般也很高,如果没事儿的时候围观有关的帖子,似乎总可以看到“万恶”的导师、憋进死胡同的研究方向和“罄竹难书”的研究课题的影子(但未必是实体),让人觉得颇一些“弱势群体”的研究生需要通过换导师、换方向和换课题来脱离苦海。实际上,碰上不喜欢的方向或课题,以及遭遇个性矛盾的导师,“一换了之”未必是终极解决方案,换过之后就能做到“焕然一新”也可能是种“幻觉”,如果自己的心态不能很好地调整,跟新导师、去新方向、做新课题依然有可能没法称心如意。更有甚者,有的人在有了一次“换”的经历以后,还想继续换(换上瘾了?),其实如果在 N 年之间连续换 M 个课题,就会在走马灯般地换导师、换方向和换课题的折腾之中,不经意间耗尽了时间、渡过了自己的研究生岁月。如果研究生在每个研究方向上工作时间都不长,研究工作是绝对无法深入的,也就很难取得比较像样的成果,到头来还要为毕业发愁。换个角度,从被换的导师的角度看,换上来的学生也可能会让他们更操心,因为这样的学生来得晚,本来在新方向上的工作时间就要比别人少,此时如果奋起直追也许还来得及,倘若还处于观望试探状态,心神不定地寻找下一个可能的落脚点,则很难按时完成论文的工作,对这样的学生作出的工作安排,难度比正常培养的学生更大,弄不好还成为“烫手的山芋”,所以很多导师不敢轻易答应学生“换”的请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换”中其实有“患”,即对学生对导师都存在的某些隐患。为了不让这种换所导致的隐患为患,希望一心想“换”的学生们先缓一缓,还自己一个平静的心情(这就是我所说的“凉拌”的意思),先调整好心态,认真思考一下是不是真的必须要换。如果已经“换”了,那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换一换心态和工作状态,欢欢喜喜地投入到工作中。 参考: 【 1 】曹广福: 学生想换导师,导师咋办?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247do=blogid=455432page=3#comment
个人分类: 教育|18979 次阅读|38 个评论
真和假
热度 2 peinikanhai 2011-6-15 22:10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那么复杂,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作真时真亦假,真做假是假也真。 真是可贵的,但真不一定是最美的。 为了爱美,有时就会舍真取假,甚至弄虚作假。 为了名和利,弄虚作假,以假乱真者并不少见。 打假,一直是打而不绝。假家伙们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伟人说过,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该剥去。可是实际上几十年来剥不去。 有人笑说,今天除了妈是真的,哪还有真的存在?悲哉! 可我还是崇尚真的。没办法。 为此付出的代价可以说是惨痛的。但我不后悔。 起码在我力所能及范围内,我一直坚持。 对此大多数群众还是欢迎的,喜欢真的东东。这一面口碑还行 可是有的领导不喜欢,需要说假话,弄点假招子,你提意见他不高兴,不会看脸色不会看眼色你还会有个好? 真的不一定是美得,但真的就是真的,永远假不了。 我就是这么想的。我相信,这个世界真的一定会战胜假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个人分类: 感悟随想|3348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研的事情永远做不完
热度 33 cutefay 2011-6-15 21:46
最近的工作比较忙碌,总觉得有干不完的活儿。晚上12点还在发邮件、写东西。昨夜凌晨醒来,睡不着了,满脑子都是最近要做的事情,生怕自己忘记什么细节。在办公室里快下班的时候和同屋的同事聊起科研的事情。她感慨到:“科研的事情怎么做都永远都做不完。”我和她有同感。感觉做科研总是有压力,总是有做不完的工作,永远也闲不下来。 读研究生期间,导师为了让我们研究生多努力多干活儿,从时间上要求我们要多呆在实验室,最好是晚上和周末一直呆在实验室。研究生期间的工作往往都是被导师催出来的。当时心想:工作了就不会这么忙了吧? 工作了之后,由于还是继续搞科研,才发现研究生时期的忙碌和工作相比,还是小case。工作了之后有以下几件事情足以让自己比研究生时期忙碌: 1、课题组长布置的事情要认真地并且很好地完成。博士毕业之后,课题组长会默认一个博士头衔的人是什么都能干的,并且不用像指导研究生一样指导,无论布置什么事情,都要漂亮的完成。一旦完不成或者完成的效果和课题组长期待的不同,就等着挨训吧!为了不挨训,只能尽自己最大所能干活。没办法,课题组长毕竟是上级,是“老板”,不像研究生和导师好歹还算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还是比上下级关系要宽容一些。 2、要是哪段时间没有课题组长布置的杂事儿,那就要抓紧时间写论文,工作之后写论文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只能是下脚料时间。不像研究生时候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用于写论文。 3、自己要千方百计想着怎么样才能申请到基金项目,科研起步时申请项目比较难,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在科研院所,没有项目的话只能混得很惨,只能沦落为为其他有项目的人“打工”的份儿。因为其中工资有很大一部分需要从课题经费中出。如果没有课题经费,那么自己的基本工资的发放都有问题。 因此,自从工作以来,就总感觉有做不完的事情:大部分时间用于做课题组长交代的事情,一有点空余时间,就赶紧抓紧时间写写论文。大部分的晚上和周末也都是在工作着的。有些职业的人每次下班可以轻松地看电视,但搞科研的不行。现在都觉得做饭是很耽误时间的事情。就这样,还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现在还一个人,还没有一堆乱七八糟的家务事情,都觉得时间紧,等以后要为了家庭而花费精力的时候就更觉得时间不够用了。如果我哪天没写博客,要么是忙的连写博客的时间都没有,要么是累的懒得动弹,连博客都懒得写。 唉。科研路真辛苦啊!上了贼船了。 做科研,本来应该是一件实现自我的愉快的事情。但科研人员大量的时间都在干一些与做科研无关的杂活儿,并且是被逼的。如果不做这些杂活儿就无法支持科研活动。 只要走科研路,从开始到结束要一直这样,即使以后成了导师也是要如此辛苦。只不过导师手底下还有打杂的人,还可以吩咐跑个腿儿做个体力活的。而我们这些出来乍到的小朋友就只有做体力活儿的份儿了。这让我想起前一阵子看的动画片《凡尔赛玫瑰》中这样的情节:法国大革命前夕,法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一些人们感叹到: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地干活儿,赚的钱还不能吃饱饭?我有类似的感叹: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地干活儿,还没有好的回报? 每每遇到此种心情的时候,就真想像《鹿鼎记》中韦小宝最后那样:老子不干了!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8827 次阅读|44 个评论
蜱虫叮咬的个人防护方法
xupeiyang 2011-6-15 10:53
 1、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爬上;针织衣物表面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每天的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要仔细检查他们的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发现蜱后立即清除。   2、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当使用遮光剂或防晒用品时,先涂抹遮光剂或防晒用品,然后再涂抹驱避剂,睡觉前应把驱避剂洗去。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驱避剂等。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16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我反省之“自勉”——“墨菲定律”
gangyan 2011-6-14 20:19
硕士毕业在即在,不幸的是没有如愿考入同济大学的博士,幸运的是受博导赏识,自己以人才派遣的方式可以先来同济做科研;至今已往返 “ 同济大学 ”——“ 常州大学 ” 三趟了,从陌生逐渐变得熟悉,再到融入整个团队,加起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经适应这儿的生活、学术氛围,心里默默地为自己庆幸着;一如既往的早起、看文献、做实验、写论文、整理笔记、讨论问题、思考…… 时常在想,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1 )给我一个研究方向,然后努力钻研,直至做到国内外的顶级水平;( 2 )努力发高水平文章,做导师的得力助手;( 3 )认真钻研,辅助即将开公司的师兄把事业做大。第一条是心里的愿景,貌似在某一次会议发言时不小心畅想了出来,第二条和第三条是自己同博导讲的,未来五年对自己的定位。 有反省才有进步,毕竟不能老是活在畅想之中,现实还需要认真的去面对。眼前的事情一件一件排队了:协助硕导修改一篇未投的英文论文;协助师兄修改论文并回复 BT 审稿意见;撰写小论文;查阅文献,结合已有试验和数据构思一篇好文章;这是目前一个月内急需解决的问题。 晚上修改论文,查资料时偶然发现了 “ 墨菲定律 ” 这个好东东,在对号入座自我反省后,觉得应该记录下来借以“自勉”。 定律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修改论文,尤其是目前要大修的 SCI 论文,表面看起来只要改好就有希望接受,为师兄搬掉这块石头;细看后才发现,修改意见一大堆,有些意见感觉短时间内真的不好解决(统计了下:修改意见 62 条,一多半是细节、另一半还要额外写新的东西),而且今天接手这个事情至一个月的期限已过去一周了,有点发愁,我要愁在师兄前面努力做好这件事。 定律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就像毕业前恋上师妹一般,爱情不是简单的一厢情愿,还需要时间去磨合、去检验。 定律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有些事自己是不相信会出错,但总担心出错,日子久了,回过头来才发现还是错了。 定律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每个人都有例子,还是留给大家去思考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划性在科研上的重要性
热度 10 jiangjiping 2011-6-14 07:41
计划性在科研上的重要性 蒋继平 2011 年 6 月 13 日 我这里指的计划性( Plan )包含两个内容:第一,是指实验设计 ( Experiment Design )。这是计划的轮廓, 也就是计划的整体部分。第二,是实施实验设计的具体步骤和时间表( Procedures Schedules )。 不管是在读研究生,还是已经在科研领域工作的科技人员,当我们接到导师或者领导的科研课题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出实验设计。这个实验设计必须根据科研课题的内容和要求来进行评估和分析,然后根据评估和分析的结果来制定相应的规划。 科技人员的实验设计相当于工程师的设计图,一个研究课题相当于一项工程。 我们知道, 要建造一栋大楼,是一项工程, 这个工程必须要有一张图纸,然后根据这张图纸来分阶段施工。施工的过程包括铺设电路和水管,打好地基,建造主体楼房, 最后装修。 同样的道理,科技人员在得到研究课题后,首先得确定研究的方向,采用的途径, 确定对实验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估计需要的实验材料,所需花费的时间, 和每个阶段必须达到的目标。因而,很明显,这个设计是根据课题的复杂程度来确定完成课题的具体步骤,应当包含近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比如说,登陆火星的课题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涉及到很多尖端科技领域,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员的合作,这个课题至少需要 10 年时间才能完成。这个过程可分为近期课题, 如远距离遥控技术;中期计划,耐高温材料; 远期计划,反重力登陆装置等等。但是绝大多数课题要比这个课题简单的多。比如说,寻找一种有效的抗某种病害的筛选方法,估计只要 6 个月到一年左右的时间,一个人就可以担当起这个任务。 在完成了实验设计后,接下来就是制定实施实验的具体程序。实施实验的具体程序应当包括但是不限于下列方面;第一, 查找已经发表的有关资料。 这可以帮助试验少走弯路。第二, 购置和准备试验必需的仪器设备和试验用品。第三,详细分析可能影响试验成败的关键因素并制定必要的应对措施。第四, 制定具体和详细的实验作业时间表。 实施实验的具体程序和作业时间表因不同的课题和研究领域而可能相差很大,因而,在这里不能给与一个具体的模式。 但是,不管是什么课题都有一个普遍的定律,那就是逻辑思维严密的程序和严格按照作业时间表进行操作是获得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 现在我以自己的经历作为一个实例来具体地说明这一点。 1992 ,我博士毕业后到一家种子公司做博士后研究。当时美国加州的西红柿正在遭受一种白粉病的侵害,农场主的损失惨重。农场主们希望研究机构,大学和种子公司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种抗性品种,以防止这种病害的危害,农场主们为此提供了五百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当时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个课题组赢得了这笔经费。可是, 几年下来, 研究进展毫无结果。 我的老板要我从事相同的研究。我拿到这个课题后, 首先是实验设计,然后是制定具体的程序和作业时间表, 这都在两天内完成。从那里开始, 我就严格按照这些程序和作业时间表开始工作。根据我已经掌握的知识,我知道植物生病与否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 1 。病原菌,包括菌龄和浓度; 2 。环境条件, 包括温度,适度, 和光照强度; 3 。植物本身的状况, 包括生长期, 营养状态, 有否抗病基因。根据这些知识, 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 运用排列组合的方法,制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程序。 然后根据这些程序又制定了相应的作业时间表。 因为以上的三大要素中,菌龄和植物生长期都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时间是一直往前走的, 是不会倒退的,也不会停止的,所以,我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一点上。在任何情况下,我总是把实验放在第一位, 只要试验需要,即使节假日照样上班做实验。 由于严密的计划性,我在 6 个月之内就完成了老板交给我的任务,花的经费不到 5000 美元,不到加州农场主们提供的经费的千分之一。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课题组花了将近五年时间,用去五百万美元研究经费,最后一无所获。当我在这个课题上获得成功后, 他们被农场主们告上法庭。 显而易见,计划性在科研上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计划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最重要的是, 要严格按照计划行事, 珍惜时间,争分夺秒。这是科研上取胜的关键之一。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17957 次阅读|20 个评论
其实大部分生物研究结果都是错误的,都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
热度 3 zhangjinami 2011-6-13 18:28
经过一年的学习和阅读文献,我自己觉得其实大部分的生物学研究结果都是片面的,都是在从一个方面去解释生命现象,都没有全面的考虑这一现象的原因。出现这方面的原因是追求文章发表和商业化利益作怪的结果。 1 最常见的是今天出来的一个结果,明天又有人出来反驳。 看似是在百家证明,其实是虚造声势,研究者并没有造价,但是缺乏认真负责的科学精神,nature这样的杂志为了吸引眼球和引用率,对于这样的现象也很是喜欢,充满了商业化的气息 2 为了毕业,为了出成果,明明知道不完善也发文章 很多研究者都很清楚,有很多矛盾的地方,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但是为了毕业,大部分发表了片面的结果,导致其他人再次重复工作,不科学的竞争,浪费了很多的钱,生物学研究不想数理化有时候仅仅需要 头脑就可以,现在的生物学研究技术手段的需要超过了对大脑的需要,这使得生物科学家成为最不配称呼的“科学家”。 3 今天说这个基因是这样的,明天说这个基因是那样的 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调节的过程,含量低的时候正向调节,含量低的负向调节。像这样的常识,一般会被分成两部分来研究,发两篇文章。现在生物科学的文章每年发表数目是最多的,大部分都是浪费钱的文章。目前研究最热的两个领域,干细胞相关和癌症相关的,最后都会说可能用于治疗。可能成为治疗癌症的靶点,什么都与最热的挂上钩,使得文章成为八股文。 对于很多很新奇的现象,很少有人去做,第一,不实际,别人都没做的,你做这个干嘛;第二,缺乏创新精神,没有几个人敢去探索新路,原因很简单,对于亚牛生来说,探索新路,可能毕不了业,机会成本太大;对于导师来说,新课题得不到经费,除非不缺钱,而往往不缺钱的牛导师,做自己以前的工作,吃老本。 大部分并不具备科研的精神和能力,也没有做科研的热情,甚至有些导师也是为了混口饭吃,选择做研究,使得生物学研究成为组浪费时间和精力的研究。
7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生命,就是时间向金钱转账的过程!
dongzg101 2011-6-13 07:12
生命,就是时间向金钱转账的过程! (2011-06-12 05:32:56) 郑伟建博士/辑 人生犹如一段旅程,旅程有长有短,最终都会到达终点,那终点是什么呢? 一个人生过的丰富无比的老人面临着死亡时,他是安详的离去,因为他在想念,在怀念那曾经的旅程,人生过程最重要。 换言之,莫过于亲情、友情、爱情和自己宝贵的生命。古代乱世之中,人生若能活五十岁就算成了,如今科技昌明,绝大多数人恐怕也无法活到百岁。 在同样的岁月里,你真正做的事情恐怕只有其他人的十分之一,十分之九大概都消耗在无聊了。与其虚度年华,不如去追求你真正要的梦想,充实度过人生每日。在郑博士风水中国圈子里,有一篇麻麻江和楚天翔云的博客,关于人生的两个账户和人的一生需要努力结好的六张网,郑博士特别提供给朋友们参考: 人生有两个账户, 一个是金钱,一个是时间 。 金钱的账户可以为零,时间却不可以。 出生时,时间的账户是满满的,金钱的账户却空空如也。 于是,时间被贱卖兑换金钱,人们欣喜于金钱的账户日渐日高。与此同时,谁会在乎时间的账户日渐日少?谁会化一些时间兑换金钱之外的东西?例如:健康…… 生命,就是时间向金钱转账的过程,当忽然发现金钱却无法向时间转账时,时间的账户已经所剩无几,金钱的账户正在膨胀。“穷得只剩下钱的日子”——才最能体会什么是“囊中羞涩”。时间就是金钱,但金钱却换不回时间。起初,我们对时间慷慨,对金钱吝啬,后来,我们对金钱慷慨,却无法对时间吝啬。 金钱可以储蓄、消费,可以取出来、存进去,可以变多、变少,可以借贷、捐赠,可以预支、透支,甚至可以挪用、占有,但时间却做不到,时间永远无法流通,只可以自己用,每一秒都被烙上固定的日期,只可以用在当下,是“限量版”,并且不知道下一刻是否还有。 人生有两个账户,一个是时间,一个是金钱。用时间拼命地赚取金钱,再用时间无度地挥霍金钱,这就是人生,有多少人不会陷入这样的宿命?!时间归零,再多的金钱也会跟着归零。 人生必须编织好的六张网 ,它会左右你的人生、家庭和事业,定格你生活的水平与质量: 一.关系网 这张网是你生活人间、混迹社会必须,是最为重要的一张网,关乎你人生的功、名、利和质量。牵涉到的人主要包括亲人、爱人、恩人、熟人、老师、学生、同学、同乡、同事(上级、平级、下级)、伙伴、朋友、对手(包括敌人)、知己(含情人)等等。其实,即便是从你身边擦肩而过,或是你曾经动了恻隐之心施舍过的人都会是这张网的组成元素。善待自己,并善待他人,是结好这张网的关键。结好了此网,就可以“宁静以致远、万事欲可达。” 二.情网 这张网是你情感的寄托,关乎你精神生活的高度与质量,间接地影响着你的人生,特别地影响着你的事业和名声。主要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结好了此张网,一是怡情,二是娱身,三是励志,四是在天国也能微笑地看到自己的坟头时不时有人献花。 三.信息网 这张网是获取知识,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保证。主要由书信、讲座、电话、广播、电视、伊妹、博客、QQ……等结成。其中,互联网和手机起了很大作用。结好了此网,便能实现“实时的心会跟望一起走”。 四.物流网 此网是获取优质、快捷、价廉之生活、娱乐、工作必需品的保证。与上述的信息网和下述的交通网密切相关,纵横相织,结成立体网络。结好了此网,“生活无忧,欲望可达”。 五.交通网 此网令你畅达你想去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能极大地扩展你生活的半径,对上述的关系网有促进作用,对物流网也是一个补充。结好了此网,便可真正实现“身会跟爱一起走”的潇洒人生。 六.法网 此网是约束你言行举止,使你人生无忧的保证。主要对你的生活与工作起震慑与支撑的作用。务必要知法、懂法、守法和巧妙地用法。结好了此网,就可“行无阻拦,睡无恶梦”,幸福一生。
1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情要画个省略号
热度 3 yanhuasanman 2011-6-12 20:09
一年后的昨天我千里回到原来的最伤心的地方,一年的时间我用很多的方法想挽回自己的那么遗失的感情!我不愿看到的画面就像电影中的一样,我躲也没有办法,我还是看到了最伤心的一幕,最不愿看到的一幕! 一年了,一年前,我走的时间把很多的事情都安排好了,一年后回来确是心灵的悲凉,继续悲凉!因为我在学校和老师上下的关系都比较好,回去老师很是热情的招待我,可他们也许在校园里都看到了那样的一幕,所以都不敢开口问我,其实我心里也基本释怀,但就是放不下所以我现在也在直面的面对这样的事情!虽然就像昨天一样,但今天还是发生了,发生了不能转变的,不能逆转的..... 一年了,我也该改变自己的时间了,在不改变我会真的很落寞下去,我是男人就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不能这样在消极的下去,在消极的下去也许我就完了,呵呵,相信也许会有人给我介绍一个女朋友,也许会更加疼爱我,我也会更加呵护她! 实验开始,家教结束,感情也告了一个段落!开始全新的一切..... 多谢科学网上的朋友,这里的每个人都很好!我会常来拜访大家!多谢
个人分类: 美丽遐想|2700 次阅读|3 个评论
TMD 据说是北京理工保密的原因
热度 2 duke01361 2011-6-12 19:26
有这么一段时间,我所用的官方邮件服务根本不能接受来自国外高校朋友的来信!凡是"@xxxx.edu.xx"都给拒绝! 但我却能很容易地接受来自诸如“XXXXXXX”的来信, 其先我对这种情况一无所知,只是感觉不对头!后来,我的一些朋友不得不通过““XXXXXXX”类邮件发消息给我,并告诉我这种情况! 知道这种情况后,我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反思我是否做错了什么事情?我确实没做什么有损国家的事情!我对天发誓!二是我决定还是用“XXXXXXX”和大家联系,尽管“XXXXXXX”看上去不那么中规中矩! 最后,我终于搞清楚是北京理工大学保密的原因,但我必须声明:我不涉密!!!! 请接纳老夫这颗不经折腾的心脏吧!
个人分类: Funny Things|4489 次阅读|6 个评论
让我来告诉你,你的个人效率可能低得惊人!
热度 35 lgb2008 2011-6-12 10:11
让我来告诉你,你的个人效率可能低得惊人!
前几天读到一篇名为 《 Triple Your Personal Productivity 》 即 《让你的个人效率翻三倍》 的文章。这是一篇非常有趣又发人深省的文章 , 其主要介绍了日程表的使用及如何让你的个人效率翻三倍。“个人效率翻三倍”让我感到有些吃惊,因为这说明我们之前的个人效率应该很低,但是否像作者说的那样低得惊人,我不敢确定。我带着好奇与怀疑的心理尝试着使用了一天日程表,最后的结果表明我的个人效率虽然没有像原文作者说的那么糟糕,但也值得深思,同时也让我明白自己的时间到底去了哪里… 2011 年 6 月 8 日星期 三,这是普通的一天,下表是我当天的详细日程表: 主要数据统计 数据处理: 1 、 在实验室里总时间占全天活动总时间的百分比: (1) 不去图书馆情况:( 611 +135 ) ÷945×100%= 78 . 94 % (2) 去图书馆情况: 611÷945×100%= 64.66% 2 、 全天活动的总效率比 : (学习时间+实验占用时间+在图书馆时间) ÷ 白天活动总时间 ×100%×0.8 (修正指数) = ( 227+220+135 ) ÷945×100%× 0.8 = 49.27% 3 、 在实验室的效率比: (学习时间+实验占用时间) ÷ 在实验室总时间 ×100%×0.8 (修正指数) = ( 227+220 ) ÷611×100%×0.8 = 58.53% 4 、 全天学习的效率比: (学习时间+在图书馆时间) ÷ 白天活动总时间 ×100%×0.8 (修正指数) = ( 227+135 ) ÷945×100%×0.8 = 30.65% 5 、在实验室完全浪费的时间比率 : 上网浪费的总时间 ÷ 在实验室里总时间 ×100% =138÷611×100% = 22.59% 结论: 1、 全天中在实验室里的时间占全天活动总时间的百分比为 78.94% ,在去图书馆的情况下则为 64.66% ; 2、 全天活动的总效率比,即有实质性工作耗费的时间所占比率仅为 49.27% ; 3、 在实验室的效率比为 58.53% ; 4、 白天学习的效率比仅为 30.65% ; 5、 在实验室完全浪费的时间比率达 22.59%. 说明: 本文得出的结论好于我原来预想的,远好于 《让你的个人效率翻三倍》 一文中作者提到的其个人效率仅为 25% 的论断。综合分析得出上述结论其可能的原因如下: 1、 意识使然。 当天我在使用日程表的时候有意识地克制了自己的行为活动,浏览网页的时间大为缩短,使得自己的个人效率有所提升; 2、 做事的计划性。 每天之间所做事项的 重复率在百分之八九十以上,该天也不例外,这使得做事有了一定的计划性,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了个人效率; 3、 外界干扰少。 当天没有他人找我谈话、做事等,全天的时间基本都是自己支配,这无疑提高了个人效率; 4、 拒绝网游。 玩一回游戏怎么也要花费个把小时吧,不玩游戏是提高个人效率的重要原因,否则, 其必将大打折扣; 5、 娱乐性活动较少。 锻炼在操场、看《 Friends 》在宿舍,在实验室期间仅跟他人网上聊天十几分钟,并无其他娱乐性活动,这大大提高了我在实验室的个人效率; 6、 事件的偶然性。 事物的发生与发展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事实的确如此,当天实验仪器的清理起来较为繁琐,占用了大量时间,又碰巧赶上了百年不遇的“制备酒精棉”事件,因此,与实验相关事项占用的时间较往常增加不少,使得我在实验室里的个人效率大增。 总之,以上几种原因大大提高了我的个人 效率。但即便如此, 在全天活动中,有实质性工作耗费的时间所占比率仅为 49.27% ,也就是说自己每天有一半多的时间其实都是在浪费生命; 全天学习的效率比仅为 30.65% ,作为以学习为天职的学生来讲,这个数值低得惊人;在实验室期间上网,即那些 可以利用而完全浪费掉的时间比率高达 22.59% ,由此可见在平时不加克制情况下,其比率必定远大于大家现在所看到的数值。 最后,让我的亲身体验来告诉你,你的个人效率可能低得惊人!不信你试试!!!!!! 推荐阅览: 《 Triple Your Personal Productivity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0640do=blogid=453169 《让你的个人效率翻三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0640do=blogid=453163 《一个科学家的时间观》: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255do=blogid=450421
29607 次阅读|81 个评论
关于我
热度 1 Psychiatryzhang 2011-6-11 23:13
关注科学网已经有段时间了,里面很多博文的内容都深深的吸引着我。本来我这个人是不太喜欢博客这个东西,一来没有太多时间在上面舞文弄墨;二来,可能自己喜欢相对安全的空间,弄个隐私感十足的日记还发在网上给大家浏览,实在过不了心中的这道坎。 不过,看了很多科学网上的博客,深有感触的一点就是原来博客远非我想象的那样花边新闻满天飞。实实在在的心灵感受,贴近现实的朴实观点,感人至深的情感分享等等这些均是我以前从未想到过和看到过的。于是,我开始慢慢欣赏起科学网的博客来,最终也促使我尝试着加入这个中国科学家的“四合院”。 本人是医学专业,主要从事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说的范围大一些,属于Neuroscience的范畴。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应激相关障碍的磁共振频谱研究,希望在科学网的大家庭中不断学习,成长。
2613 次阅读|1 个评论
6,11日记
sellihca 2011-6-11 10:47
最近忙得没时间上来看看了。期待和大家交流。
1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时间1:摘录 “失落的大陆:美国小城之旅”的只言片语
sportmuscle 2011-6-10 00:28
读书时间 1 :摘录 “ 失落的大陆:美国小城之旅 ” 的只言片语 最近翻看一本布莱森的电子书, “ 失落的大陆:美国小城之旅 ” ,感觉写的蛮有意思,。在来美国之前,也特憧憬那些在电影中出现的美国小镇,也一直在寻觅中。但我的心情与作者是不同的,作者驱车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八英里,游览了美国的三十八个州。他看到了许多想看的,也看到了许多不想看的:长得看不到尽头的州际公路,令人蠢蠢欲动的大城市,被地图遗忘的破落小镇;各种稀奇古怪的博物馆,塞满旅行车的国家公园,让人瞠目结舌的大峡谷 … 他是一种回忆及比较和批判的观点在叙述小镇生活的变化。而我只是一种寻找及欣赏的心情在体验。 摘录一些作者的句子,他那种书写风格让我不由自主的多读了几遍。 1. 作者描写在路上的心情及所看到的: “爱荷华在色彩和光线上简直是歇斯底里,路旁的谷仓是亮闪闪的红,天空是深沉地能够催眠的蓝,芥末黄与鲜绿的田野铺展在我眼前。云母的光芒闪烁在绵延起伏的公路上。远方东一个、西一个的,是庞大的谷物仓库和中西部的大教堂,仿佛草原之海上的一艘艘船只,吸收着阳光,又反射出一片纯白。我在不习惯的光芒中眯起了眼睛,循着公路奔向奥特利。” “广场的中心区是公园,有肥壮的树,露天音乐台,飘着美国国旗的旗杆和散落各处的长椅,长椅上坐满了头戴约翰迪尔帽的老头,他们围坐着聊着从前那些日子,那时他们还有别的事可做,而不是围坐着聊着那些有别的事可做的日子。在这些地方,时间像老牛拉车般嘎吱嘎吱地流逝” “我本来无意逗留的,可是碰上如此美妙的早晨,我便沿着旁边的街道遛哒,经过了整洁的有圆顶和山墙的镶木房子,房子前面的门廊上有双人座的秋千,在微风中吱嘎作响。除了我的脚步蹭过枯叶的声音,这里没有其它声息。 2. 作者对校园及学生生活的变化认识,在文中描写如下: 在街道的尽头,我碰到了中心学院的校园,一个荷兰改革教会管理的小学校。校园里的红砖房俯瞰着一个曲曲弯弯的水池,水上有架木制的人行拱桥。整个校园安静得像双倍剂量的 “ 安定 “ 。 无论如何,四处乱转的过程中我撞进了密西西比大学的校园,这里可有趣多了。校园很漂亮,到处是貌似银行和法院的精致建筑,在草坪上投下道道细长的影子。年轻人个个看上去健康饱满得像瓶鲜牛奶,或挟着书本走过,或坐在桌旁做作业。 我们那会儿,大学生们最关心的是:性、吸毒、暴乱和学习。只有在前三项不可得时,你才会去学习,但最起码你会学的。现如今,美国大学生最关心的似乎是性,以及保持衣着光鲜。我认为学习根本不大进入他们的视野。就在我旅行期间,美国有人大声疾呼,说普遍的无知已经在席卷全国的年轻人了。 一个大学城怎么可以连一个像样的书店都没有呢?书店倒是有一家,可它卖的都是课本和一大堆与学问无关的杂烩:运动衫、充气动物玩具和其它带着奥本大学校徽的随身用品。大多数像奥本一样的美国大学都有两万或者更多的学生,再加上高达 800 到 1000 的教授和讲师。一个社区拥有这么多受过教育的人口,怎么会养 不起一家像样的书店呢?如果我是国家人才基金会的人,我会发现这个问题至少和高中生在常识测验中的可怜表现同等严峻。 3. 作者对报纸及广告的描写 “ 我驾车前行,不听收音机,也没有多少思绪。在惬意山,我停下来喝咖啡。我带着周日版的《纽约时报》 ―― 自从我离开之后,生活中最伟大的进步之一,便是如今你能在爱荷华这样的地方从售报机里买到当天出版的《纽约时报》。真是非凡的销售技艺啊。 ―― 于是我在亭子里把它展开。哇!我爱死《纽约时报》周日版了!且不说它作为报纸的诸多优点,单是它那巨大的分量就够让人安慰的了。“ 因为自从我记事以来,《花花公子》就是美国人生活的基石。我认识的每个男人和男孩都看《花花公子》。高级的广告牌上面会有一些三维空间的成分 ―― 如果是乳品广告,会有一颗牛头伸出来;如果是保龄球场的广告,就会出现保龄球把球瓶撞得四处纷飞的浮雕。有时候广告牌上是某个即将出现的景点,也许画着一个鬼。 4. 作者对食品及肥胖的描写 就在正前方,我想躲开视线都不可能的地方,一个三十来岁的超重男人正在吞噬一片片比萨,塞了满满一嘴,活脱一个吞剑表演者。菜单上花样繁多,一页接着一页,令人眼花缭乱。这么多种类,这么多尺寸,这么多种组合,真让我不知如何是好。 “很明显,美国垃圾食品的制造者和消费者已经共同越过了某种合理的界限,正在无尽地追求新口味的感官刺激。现在他们有点像那些绝望的瘾君子,已经尝过了所有已知的毒品,为了得到更刺激的效果,终于沦落到静脉注射马桶清洁剂的地步了。在全美各地,你都能看到无数屁股松垮的夫妇静静地在超市货架上搜寻,寻觅新的口味组合,企望找到没尝过的产品来刺醒他们的嘴巴,让他们迟钝的味蕾兴奋一下,根本不管那是多么地短暂。“ 那吧女很亲切,戴着蝴蝶眼镜,梳着蜂窝头。她整个脸上都写满了 “ 随时做爱 ” ,但全身都写着 “ 最好带个纸袋 ” 。不知道她用了什么方法,把她那宽广的屁股灌进了一条红色紧身裤,还用一件紧身上衣把胸部绷得密不透风,看着真像是错穿了她孙女的衣服。 上了年纪的黑人老头坐在门廊的旧沙发和摇椅上,等待着死亡或晚餐的召唤 ―― 这要看哪个先到了。 5. 作者对理想小镇的向往 在他们心目中,国家公园似乎就是大自然的动物园,在公园内部不允许任何商业活动,但却允许其在外面无限制的发展,即使那里的风景是同样的出色。美国人从来没有真正领会到,你可以住在一处而不把它变丑,美丽不必限制在篱笆后面。以至于公园外的一些商业区出现拥挤、杂乱等现象,用作者的话来说,丑陋强化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显然致力于不断为坏品味的底线重新定义。 我这次旅行想要寻觅的东西之一,就是完美的小镇。我一直确信在美国某地,肯定有那么一个地方。一个如此执着于小镇理想的国家,一个在幻想中如此沉迷于小镇理念的国家,竟然没有在某处建造这么一个完美的小镇 ―― 一个和谐勤劳的地方,一个没有大卖场和巨大停车场、没有工厂和露天教堂、没有遍地的便利通和狗屎货以及垃圾广告的地方,简直让人难以想像!作者寻觅那理想的小镇生活,但还是感觉到一些失落,汽车和郊区 ―― 还有无限度的财富 ―― 已经在何种程度上摧毁了美国人的生活。 内容 电子书摘自:和讯读书 http://data.book.hexun.com/book-3906.shtml
3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三大牛人看外国文献的方法
starliyan 2011-6-9 21:16
1.牛人一 (从phd 到现在工作半年,发了12 篇paper, 7 篇first author.)我现在每天还保持读至少2-3 篇的文献的习惯.读文献有不同的读法.但最重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 1. 每次读完文献 (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 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 take home message 是什么, 如果不知道,就从abstract,conclusion 里找, 并且从discuss 里最好确认一下. 这样一来, 一篇文章就过关了. take home message 其实都不会很多, 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 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 2. 扩充知识面的读法, 重点读introduction, 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 类似的文章, 每天读一两篇,一个月内就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读好的review 也行, 但这样人容易懒惰. 3. 为了写文章的读法, 读文章的时候, 尤其是看discussion 的时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 最好有意识的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 这样以后照猫画虎写的时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个句子强的多. 当然,读的多,写的多,你需要记得句型就越少.其实很简单,有意识的去总结和记亿, 就不容易忘记. 2.科研牛人二告诉研究生怎么看文献,怎么写论文 一、先看综述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 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 1.关键词、主题词检索: 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要的内容的全面。因为,换个主题词,可以有新的内容出现。 2. 检索某个学者: 查SCI,知道了某个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学者,找他近期发表的文章。 3. 参考综述检索: 如果有与自己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以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 4.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 三、如何阅读文献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Figure 及Title 与legend 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为读论文的目的并不是学英语,而是获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后思维会非常混乱,往往读完全文不知所谓。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将生字标记,待通读全文后再查找其意思。 3.归纳总结:较长的文章,容易遗忘。好在虽然论文的句子都长,但每段的句数并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个词组标一个标题。 4.确立句子的架构,抓住主题:读 英文原版文献有窍门的。我们每个单词都认识读完了却不知他在说什么,这是最大的问题。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关系连词,他们承上启下引领了全文。中 国人喜欢罗列事实,给出一个观点然后就是大量的事实,这也是中文文献的特点,我们从小都在读这样的文章,很适应。西方人的文献注重逻辑和推理,从头到尾是 非常严格的,就像GRE 里面的阅读是一样的,进行的是大量重复、新旧观点的支持和反驳,有严格的提纲,尤其是好的杂志体现得越突出。读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 的主题,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无用信息可以一带而过,节约你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5.增加阅读量: 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最后可以融汇贯通。所以,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 四.提高阅读的效率 1.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2.做好记录和标记: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3.阅读顺序: 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顺序。一般先看abstract、introduction,然后看discussion,最后看result 和method(结合图表)。 五、文献的整理 1.下载电子版文献时(caj,pdf,html),把文章题目粘贴为文件名(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号) 2.不同主题存入不同文件夹。文件夹的题目要简短,如:PD,LTP,PKC,NO。 3.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最起码要把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开。 4.重要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 编号,然后按名称排列图标,最重要的文献就排在最前了。而且重要文献要注意追踪。运气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线索;运气不好,发现别人抢先了。据此修正你的实验。 六、英文文章写作 (阅读文献的副产品) 1.平时阅读文献,注意总结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语(注意,文献作者必须是以英文为母语者,文献内容要与你的专业有关)。 2.找3-5 篇技术路线和统计方法与你的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 3.牛人三 本 人英语基础不好,没过六级,所以在硕士的时候基本上看的外文文献很少,现在想想很后悔,2 年的时间少学了很多东西。上了博士,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也高一些 了,开始打算硬着头皮咬着牙很不情愿的也要多看些外文文献,一开始看比较慢,有些很难理解,到现在大约仔细阅读了100 篇外文文献,泛读了100 篇外文文 章,受益匪浅,现在基本不怎么看中文的了,确实也觉得外文的质量就是高(也有凑数的烂文章),现在自己写外文的也很顺手了。谈几点自己的体会。我是材料专 业的。 1.先找5 篇跟自己论文最相关的外文文章,花一个月的时间认认真真的看,反复看,要求全部读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学和老师交流一下。一个月以后你已经上路了。 2.如何读标题:不要忽视一篇论文的标题,看完标题以后想想要是让你写你怎么用一句话来表达这个标题,根据标题推测一下作者论文可能是什么内容。有时候一句比较长的标题让你写,你可能还不会表达。下次你写的时候就可以借鉴了 3. 如何读摘要:快速浏览一遍,这里主要介绍这篇文章做了些什么。也许初看起来不好理解,看不懂,这时候不要气馁,不管它往下看,等你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 你都明白了。因为摘要写的很简洁,省略了很多前提和条件,在你第一眼看到摘要而不明白作者意图的时候看不懂是正常的。 4.如何读引言(前言):当你了解了你的研究领域的一些情况,看引言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都是介绍性的东西,写的应该都差不多,所以看文献多了以后看这部分的内容就很快了,一扫而过。有些老外写得很经典得句子要记下了,下次你写就可以用了。 5.如何读材料及试验:当你文献看多了以后,这部分内容也很简单了,无非就是介绍试验方法,自己怎么做试验的。很快就能把它看完了吧 6.如何看试验结果:看结果这部分一定要结合结果中的图和表看,这样看的快。主要看懂试验的结果,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例如作者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描述一些数字的结果)。有时看完以后再想想:就这么一点结果,别人居然可以大篇幅的写这么多,要是我可能半页就说完了? 7. 如何看分析与讨论:这是一篇文章的重点,也是最花时间的。我一般把前面部分看完以后不急于看分析讨论。我会想要是我做出来这些结果我会怎么来写这部分分析 与讨论呢?然后慢慢看作者的分析与讨论,仔细体会作者观点,为我所用。当然有时候别人的观点比较新,分析比较深刻,偶尔看不懂也是情理之中。当你看的多 了,你肯定会看的越来越懂,自己的idea 越来越多 8.如何看结论:这个时候看结论就一目了然了,作后再反过去看看摘要,其实差不多 9.把下载的论文打印出来,根据与自己课题的相关性分三类,一类要精读,二类要泛读,三类要选择性的读。分别装订在一起 10.看完的文献千万不要丢在一边不管,3-4 个月一定要温习一遍,可以根据需要,对比自己的试验结果来看 11.学会记笔记,重要的结论,经典的句子,精巧的试验方案一定要记下来,供参考和学习 12.有些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文献,可以批判性的阅读。我想要是你自己做试验多的话,你应该有这个能力判断谁的更对一点。出现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原因有下:试验方法描述不详细,可能方法有差别;试验条件不一样;某些作者夸大结果,瞎编数据 13.有时间还是多看点文献吧,最好定个目标:在学术上超过自己的老板。因为老板一般不看文献,他们都是凭经验做事,很多新东西他们都不知道,慢慢的你老板会觉得你很厉害。反正我觉得多读了,读起来就快了,而且也会慢慢喜欢上看外文文献,收获自然也就多了。 转载:我的文献阅读、分类、整理经验 它山之石?2008-08-17 09:51:05?阅读39?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算起来从05 年读研开始到现在也快三年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实验做得不是很多,文献倒是读了不少。原因呢,可能是老板也发现了我这个人属于那种眼高手低的人,干脆就让我做个文献阅读器了。从研一到现在每当老板脑子里出来一个想法,出来几个关键词,好了,下一步的工作就是交给我查阅和整理文献了。大家有空可以看看我发在论坛里的几个ppt,关于光催化、无铅压电陶瓷,微波介质陶瓷,纳米ZnO,此外关于Raman 光谱、多铁性材料。。。算起来前前后后看过——当然只能说看过,因为大部分都只是走马观花,没有精读——的文献应该不下三四百篇了。我估计每个方向单拿出来写个中文综述都差不多够了,可惜中文要版面费,想来老板也不会给出说了这么多废话,进入正题吧。有人也许会问,你是怎么看文献的,特别是一个以前没有接触的陌生领域。我的方法是,先看中文综述,然后是中文博士论文,而后是英文综述,最后是英文期刊文献。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中文综述,你可以首先了解这行的基本名词,基本参量和常用的制备、表征方法。 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因为如果直接英文上手的话,一些基本名词如果简单的想当然的翻译,往往会将你引入误区或造成歧义。同时中文综述里要包含了大量的英文参考文献,这就为后续的查找文献打下一个基础。 中文博士论文,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其第一章前言或是绪论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大于一篇综述的。因为它会更加详细的介绍该领域的背景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同时里面往往会提到国内外在本领域做得比较好的几个科研小组的相关研究方向。通过阅读就可以更清楚理清一个脉络。 英文综述,特别是那种invited paper 或是发表在高if 期刊上的,往往都是本领域的牛人们写的。对此要精读,要分析其文章的构架,特别要关于作者对各个方向的优缺点的评价以及对缺点的改进和展望。通过精读一篇好的英文综述,所获得的不只是对本领域现在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学会很多地道的英文表达。最后就是针对自己的课题查找阅读相关英文文献了。现在各大学图书馆里面的数据库都比较全,即使没有也可以通过网络上多种手段获取文献了。所以说文献的获取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查什么样的文献和怎么具体阅读整理文献。根据我的体会,我觉得有以下四类英文文献是我们所需要的: 1.本领域核心期刊的文献。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核心期刊,这里也不能一概唯if 论了。比如说陶瓷类的核心期刊美陶的if 也不过1.5 几,但上面的文章特别是feature artical 还是值得仔细阅读的。当然,首先你要了解所研究的核心期刊有哪些,这个就要靠学长、老板或者网上战友的互相帮助了。 2.本领域牛人或者主要课题组的文献。每个领域都有几个所谓的领军人物,他们所从事的方向往往代表目前的发展主流。因此阅读这些组里的文献就可以把握目前的研究重点。这里有人可能要问,我怎么知道谁是牛人呢?这里我个人有两个小方法。第一是在ISI 检索本领域的关键词,不要太多,这样你会查到很多文献,而后利用ISI 的refine 功能,就可以看到哪位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比较多,原则上一般发表论文数量较多的人和课题组就是这行里比较主要的了。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首先要了解本领域有哪些比较规模大型的国际会议,而后登陆会议主办者的网站一般都能看到关于会议的invited speaker的名字,做为邀请报告的报告人一般来说都是在该行有头有脸的人物了,呵呵 3.高引用次数的文章。一般来说高引用次数(如果不是靠自引堆上去的话)文章都是比较经典的文章,要么思路比较好,要么材料性能比较好,同时其文笔应该也不赖的话。多读这样的文章,体会作者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和图表分析的处理,相信可以从中领悟很多东西的。 4.最后就是当你有了一定背景知识,开始做实验并准备写论文的时候需要看的文献了。我个人的经验是,首先要明确一点,你所做的实验想解决什么问题?是对原有材料的改进还是创造一种新的材料或者是新的制备方法,还是采用新的表征手段或是计算方法。明确这一点后,就可以有的放矢查找你需要的文献了。而且往往当你找到一篇与你研究方向相近的文章后,通过ISI 的反查,你可以找到引用它的文献和它引用的文献,从而建立一个文献树,更多的获取信息量。 此外,我想提到的一点就是关于文献的整理。很多时候大家下文献都是很盲目,抱着一种先下来再说的思想。往往下来的文献不少,但只是空占者磁盘空间。不经过整理归类的文献就不是自己的文献,那根据什么来分类呢? 我有一个比较简单实用的方法,适用于那些拥有大量未读文献的。就是只关心三点:文章的前言的最后一部分(一般这部分都是提出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工作,依据和方法),文章中的图表(提出采用的表征方法以及性能变化)和结论(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以及是否需要改进)。当然,如果全部精读相信工作量也不小。我的看法是尽可能用50 个字左右来归纳文章,说白了就是文章的目的(如改进某个性能或提出某种方法)+表征手段(如XRD,IR,TEM 等)+主要结论(如产物的性能)。当你按照这个方法归纳整理几十篇文献后,自然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后再根据你的笔记将文献分类整理,当你在写论文需要解释引用时再回头精读,我觉得这样会提高效率不少。
2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让你的个人效率翻三倍?
热度 1 lgb2008 2011-6-9 08:33
[转载]如何让你的个人效率翻三倍?
你是否曾有过这种感觉:当你回顾自己度过的一周时感到消沉,因为你未能完成自身所期望的那么多工作。当你在打造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或你自己的事业时,时间或许是你最宝贵的财富,如何支配你的时间直接决定了你的收入。你无法购买你 自身拥有之外 的时间,而时钟却永不停息地滴答作响。 几年前,我发现了一个能让我把效率提高近三倍的简单方法,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些你可以马上着手进行的非常实用的观念,并且你不必为之付出比现在更多的努力。 使用一 个详细 的日程表 更好地管理你的时间的首要任务是找出你现在支配时间的方式。使用一个日程表是完成此步骤最有效的方法。仅需尝试一天,你会立即对你的时间到底去了哪里有了不可思议的洞察。该测量的举动通常足以把你的无意识习惯提升到意识层面,如此你才有机会仔细检视并改变它们。 此处是使用日程表的方法。一整天当你开始或完成某个活动时都把时间纪录下来,可考虑使用秒表来记录每个活动的时间间隔。你可以仅在工作时间使用这个方法,或是一整天都用。一天结束时,把这些时间段分类记录到综合类别中,然后找出你在每类活动中耗费时间的百分比。假如想把这事做彻底,可以持续做上一周,再计算你在每类活动中耗费的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要尽可能地详尽:记下你在收发电子邮件、阅读新闻组、网上冲浪、打电话、就餐、洗澡等等事情上分别花费了多少时间。当你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可能就表示你该在日程表里添上一笔了。我通常每天结束时会有 50 ~ 100 个日程记录。 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你花在那些自认为是实质性工作的活动上只占了工作总时间的一小部分。有研究发现上班族每天在实质性工作上平均花费的时间为 1.5 小时。其余时间都耗在了社交、工间休息、就餐、与工作无关的交流、把文件挪来挪去,及其它许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上。全职上班族平均开始工作的时间是上午 11 点,而下午 3 点半左右就开始懈怠了。 分析你的结果 我第一次使用日程表时,我一周在办公室花费了约 60 个小时,却只完成了 15 个小时的实质性工作。即使在技术上看来我的效率已是上班族均值的两倍,我仍为这个结果懊恼。另外 45 小时到哪去了?我的日程表清楚地显示出时间在我无意识的状态中流失——过分频繁地检查邮件、在那些实际上没有必要的事情上苛求完美、通读新闻、就餐时间过长、被其实可预防的干扰打断等等。 计算你的个人效率比 当我察觉自己在办公室里耗了 60 个小时,却只完成了 15 个小时的实质性工作时,我开始自问一些有趣的问题。我的收入和成就感仅仅来自那 15 个小时,而不是我在办公室耗费的所有时间。因此我决定开始记录我的每日效率比,也即我在实质性工作上耗费的时间除以我在办公室耗费的总时间。当我发现自己仅利用了 25 %的时间时这确实令我感觉糟透了。我同时认识到,仅仅延长工作时间是极其愚蠢的。 效率比=实际工作时间 / 总的“工作时间” 用减少总时间推动效率提升 假如你曾经尝试过约束自己去做那些你并不真正有动力去做的事情,你失败的机率很大。这是当我试着约束自己去更努力地工作时的自然而然的结果。事实上,试图更努力只会降低我的动力并让我的效率比更低。因此我很不情愿地决定尝试相反的方法。第二天我只允许自己在办公室待上 5 个小时,而那天剩下的时间我不准自己再工作。哈,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我肯定你能想象得到。我的大脑把工作时间当成了稀罕物,因为我持续工作了几乎整整 5 个小时且效率比超过了 90 %。我在一周接下来的几天里继续这个实验,于是这周在办公室度过的 30 个小时当中,我完成了 25 小时的工作,效率比超过 80 %。因此我在把每周工作时间减少到 30 小时的同时还多出了 10 小时来做实质性工作。假如你的日程表显示你的效率比十分低下,那就试着在一天中严格限制你的工作总时间,看看成果如何。一旦你的大脑认识到工作时间很紧迫,你突然间就会变得极有效率,因为你必须如此。当你有紧迫的时间限制时,你通常总能找出完成工作的办法。而当你有充裕时间时,很容易就变得效率低下。 保持最高效率的同时逐渐增加工作总时间 在几周的时间里,我能在保持自己的效率超过 80 %的同时逐渐增加我的每周工作时间。迄今为止我保持这个习惯已有多年,一般每周约有 40 小时用来干实质性工作,同时只需在办公室待上 45 小时。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太棒了。假如我试图在办公室待上更长时间,我的生产率就会飞速下降。最妙的是这个方法能让我在最优化自己的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让我在生活的其它领域得到极大的平衡。我使用这个方法使事业成效提升了三倍,并且仍有大量时间来追求个人爱好。 使用日程表是确保生产率最佳而不必增加工作时间的明智选择。不过,日程表必须定期使用,才能产生这些优势。我每 3 ~ 6 个月用一次日程表,多年来它让我有了巨大的改变,总是让我有新的杰出表现。假如太长时间不用日程表,我的生产率就会逐渐下降——因为我又恢复了那些无意识的浪费时间的习惯。你将如我一般,发觉你对生产率的感受与你完成了多少实质性工作密切相关。当你感到自己的生产率比想达到的要低时,就利用日程表来提升你的意识和测量你的效率比,而后优化你的效率,直至生产率恢复如初。 记录日程是一种高效且无需什么努力就能做到的方法,而它的长期回报却是惊人的!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4276b010008xi.html
4959 次阅读|1 个评论
汇报-6.7
lincystar 2011-6-8 15:00
上一次汇报是4月12号左右。 今天向余老师和Kumud汇报 余老师说我近战太慢了,数据处理花了好长时间,本来可以很轻松的事情。这三次汇报的内容是一样的,基本无进展; 建议我, 作出降水气温等的空间分布状况 , 围绕雨量站点是如何分布的 。 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太湖水质的变化; 分析径流变化; 参考guiping论文; 我的错误观点:why to use model? what for modeling? what's your scientific point/problem? 想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 我要做什么? 要求: meet more frequently 论文: 1.SVM预测水位,水温;SVM土壤含水量 2.土地利用变化对太湖水质影响;对太湖流域径流的影响; 3.气候变化对湖泊数目,水位、水温影响;(遥感做湖泊数目和湖泊面积的变化) 4.power line distribution: 降水量和天数;
个人分类: DRI|0 个评论
开心端午节出游——云台山
热度 1 henuxhyang 2011-6-8 09:09
今年的端午节,和同事两家一起报了团出游,由于天气热,时间也比较短,选择了省内的焦作云台山两日游。 云台山的自然风光早就听说很美,这次一见才知道什么叫美。 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天下午游览的红石峡,虽然出入峡谷的是一条窄窄的只能够两个人并行的石道,只能随着人流慢慢前移,但也正是这样,才有机会慢慢地欣赏风景而不必急着赶路。独特的红色岩石、碧绿的峡谷水流、一泻而下的瀑布、悠闲的鱼群,凉爽而清澈的空气,一切都是那么美! 印象中提到水,首先想到的是漓江的水,这似乎源于上学时课文里面的一篇介绍漓江的文章。看到红石峡这么美的水,我不禁问去过漓江的老公,这里的水和漓江比起来如何,老公说这里的水比漓江的要好呢。心里不禁更是欢喜,感觉这次出游好幸运,能够享受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52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collection
热度 2 pingcn 2011-6-7 20:52
高考了。几家欢喜几家愁。 看到了一些相关的笑话,收藏下—— 以上,尤其这个“谢谢大家,你们来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写…… 看人家解析的—— 生活就像俄罗斯方块, 不停地有那些不规则的事件突如其来地掉下来, 你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判断应该把它们放在哪里。 最糟糕的时候,还没想好放哪里的时候,麻烦又接踵而至了。。。 ——所以我们要脑子转得够快、手上的动作也要够快、嘴巴也要利索…… PS:看到一个【思考题】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你想要的,又有多少是你真正所需要的? 想到一句话——我们需要的是食物,想要的却是巧克力圣代……
108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于同奎(6月12,集智俱乐部)合作之谜:来自人工社会例子
yizhenzhong 2011-6-7 20:04
开始时间: 2011年6月12日 周日 14:30 结束时间: 2011年6月12日 周日 17:00 地点: 北京 海淀区 叁号会所 为什么在社会动荡的朝代主张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被采用(如秦的焚书坑儒),而在太平盛世的朝代主张仁义道德的儒家思想会兴盛(如汉的独尊儒术)? 为什么在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年代会对儿童采用棍棒教育,而在当前独生子女的时代却不提倡对儿童的体罚? 特权和腐败是不是总是坏的?该如何权衡清廉、腐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主讲人将从社会合作的角度讨论这些问题。 假设我们在一个世外桃源的社会中,每个村民都在街头随机游走,当两个村民遇到一起时,主动搭讪的一方可以选择合作或者不合作。如果合作,他将花费 (如 )单位成本给对方带来 (如 )单位的收益;如果不合作,双方收益为0。这样的社会中能否形成合作呢?如何才能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促成合作呢? 我们采用了三种方法对此进行研究。 1.演化博弈动力学 将采用不同策略的村民类比为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种群,策略的收益就是种群的适应度,利用种群演化动力学刻画村民的策略学习过程,从而得到社会合作的演化路径。 2.真人互动实验 通过在计算机局域网络中搭建虚拟社会实验平台,招募大学生在此社会背景下进行群体博弈。真人互动实验作为一种在可控的虚拟环境中获得真实可靠数据的有效途径,可以提供更加直接、真实的个体行为模式和合作演化路径。 3.多主体计算机仿真 多主体计算机仿真可以针对个体建模,刻画个体的具体行为规则,可以产生更加丰富的社会合作演化形态,更好地对应真实社会的现象。 从这个虚拟社会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如果没有必要的机制,这个世外桃源中的村民都将不合作。 (2)如果存在信誉机制,合作可能会形成。 (3)在信誉机制下,惩罚机制可以提高合作形成的可能性。 (4)如果社会不存在信誉机制,权力不对称仍可能会促成腐败型社会合作。 主讲人:于同奎,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系统科学系博士研究生
个人分类: 研究微博|3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第一篇博文
热度 3 birdlike 2011-6-7 16:50
十多年前,一直保留着写日记的习惯,从中学到大学,再到自己第一次前往西藏工作的日子。虽然不是每天都写,但每隔几天都会抽出时间,安静地坐在灯光下,记录自己一路成长的历程。多少欢乐和忧伤,多少体验和感悟,如今回首,依然清晰如昨。 后来,离开西藏,回到北京继续自己的学业,从此竟再没有动笔了。世界变化太快,太多的事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关注。但自己似乎变得很浮躁,一直想写些什么,就是不曾动笔。博客日渐流行,自己却莫名的有一种抵触情绪,似乎觉得一个人心里的所思所想,不必敞开到一个公众空间里。就这样十多年过去了,十年多的痕迹只是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太多的东西已经随着时间一同消逝。 然而,网络已经无可争议地改变了这个社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网络成为一个无可比拟的平台,各种信息在这里迅速的混合和传递。我终究是不能回避它的,回避它的结果,也许只能是被它回避。今年春节前,和中科院的陈安老师作了一次交流,受他的一些启发,更打定了开一个博客的想法。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博客中,继续记录下自己的人生轨迹,希望能够比较持续地书写自己对于一些问题的思考。 从清华毕业后,来到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至今已近两年。两年来,一直对自己将来的研究方向不甚明了,总觉得当前有关工会和劳动关系问题的研究,我并没有什么优势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也许这种感觉,只不过是因为自己还没能打开研究的视角,所以看不到其中的广阔天地。今天,我想尝试一种新的思路,从社会学的专业角度,看看能不能切入风险社会和应急管理问题的研究。我将把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展现在这里,希望能和各位朋友多交流。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就像我的第一篇博文。
229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vasp输入文件解读
robin7777 2011-6-7 14:39
INCAR是决定how to do 的文件 限于能力,只对部分最基本的一些参数(,没有这个标志的参数都是可以不出现的) 详细说明,在这里只是简单介绍这些参数的设置,详细的问题在后文具体示例中展开。 部分可能会干扰VASP运行的参数在这里被刻意隐去了,需要的同学还是请查看VASP自带 的帮助文档原文。 参数列表如下: SYSTEM name of System 任务的名字 *** NWRITE verbosity write-flag (how much is written) 输出内容详细程度 0-3 缺省2 如果是做长时间动力学计算的话 最好选0或1(首末步/每步核运动输出) 据说也可以结合shell的tail或grep命令手动输出 ISTART startjob: restart选项 0-3 缺省0/1 for 无/有 前次计算的WAVECAR(波函数) 1 'restart with constant energy cut-off' 2 'restart with constant basis set' 3 'full restart including wave function and charge prediction' ICHARG charge: 1-file 2-atom 10-const Default:if ISTART=0 2 else 0 ISPIN spin polarized calculation (2-yes 1-no) default 2 MAGMOM initial mag moment / atom Default NIONS*1 INIWAV initial electr wf. : 0-lowe 1-rand Default 1 only used for start jobs (ISTART=0) IDIPOL calculate monopole/dipole and quadrupole corrections 1-3 只计算第一/二/三晶矢方向 适于slab的计算 4 全部计算 尤其适于就算孤立分子 PREC precession: medium, high or low(VASP.4.5+ also: normal, accurate) Default: Medium VASP4.5+采用了优化的accurate来替代high,所以一般不推荐使用 high。不过high可以确保'绝对收敛',作为参考值有时也是必要的。 同样受推荐的是normal,作为日常计算选项,可惜的是说明文档提供的信息不足。 受PREC影响的参数有四类:ENCUT; NGX,NGY,NGZ; NGXF, NGYF, NGZF; ROPT 如果设置了PREC,这些参数就都不需要出现了 当然直接设置相应的参数也是同样效果的,这里不展开了,随后详释 ENCUT energy cutoff in eV : default taken from POTCAR-file important! 重要到几乎最好不要手工去设置 除非文献告诉你要用多少,或者经过结果可靠性的验证 当然,为了测试一下提交的任务,也不妨先设个较小的值 附加说明: 当且仅当POTCAR里头没有设置ENCUT时(其实貌似没有才是常态),才受PREC设置影 响从POTCAR里找出相应的ENMAX/ENMIN值来设置。 PREC= Low MediumAccurate High ENCUT=ENMIN ENMAX ENMAX 130%ENMAX 对于多个元素的POTCAR不同的ENMAX/ENMIN,都取最大值 NGX,NGY,NGZ: FFT mesh for wavefunctions NGFX, NGFY, NGFZ: FFT mesh for charges 也是两类重要的最好不要去动的参数,PREC设置将从POTCAR中自动读取。 PREC=High,Accurate 2倍值,用来避免wrap around errors得到精确解 PREC=Low,Medium,Normal 3/4 也已经足够精确到 1 meV/atom LREAL: Default= .FALSE. 赝势的非局域部分用到的一个积分在倒格空间或者实空间都可以求值。这个选项就 是决定是在哪个空间里求。在倒格空间里,采用平面波基组求解,在实空间里,采用积 分球求解。 缺省是.FALSE,即不在实空间求。但效率会低一些。 其他选项是 O or On,A or Auto 和.True.。 On和.TRUE.的差别在于是否使用King-Smith算法优化,Auto则自动选择,推荐。 ROPT: 优化控制每个核周围的积分球内的格点数,LREAL=Auto or On For LREAL=On PREC= Low 700 points in the real space sphere ( ROPT=0.67) PREC= Med 1000 points in the real space sphere ( ROPT=1.0) PREC= High 1500 points in the real space sphere ( ROPT=1.5) For LREAL=Auto PREC= Low accuracy 1e-2 ( ROPT=0.01) PREC= Med accuracy 2e-3( ROPT=0.002) PREC= High accuracy 2e-4( ROPT=2E-4) NELM, NELMIN and NELMDL nr. of electronic steps Default 最大电子自洽循环次数NELM = 60 最小次数 NELMIN = 2 弛豫次数 NELMDL = -5if ISTART=0, INIWAV=1, and IALGO=8 -12 if ISTART=0, INIWAV=1, and IALGO=48 0 else 如果初始的波函数采取随机赋值,即ISTART=0, INIWAV=1,那么很可能开始的值比较离 谱,那么在第一步核运动循环之前采用NELMDL(负值)步的非自洽(保留初始的H)步计算将 减少计算所需的时间。 如果NELMDL取正值,将在每次核运动之后附加指定次数的弛豫步,目前不知道可以干嘛 EDIFF 电子SC循环的收敛精度 缺省:1e-4 注意,即使EDIFF=0,NELM步也会执行 EDIFFG 核运动的收敛精度 缺省:EDIFF*10 (总能量) EDIFFG0 则在所有的力都小于EDIFFG时停止 EDIFFG=0 则在NSW步后停止 此参数不支持MD,仅用于Relax NSW 指定核运动步数 缺省: 0 NBLOCK and KBLOCK inner block; outer block DefaultNBLOCK = 1 KBLOCK = NSW IBRION ionic relaxation: -1-Fixed 0-MD 1-quasi-New 2-CG 3-Damp 5-freq Default if NSW=0 or 1 IBRION=-1 else IBRION=0 这个参数是和ISIF;IALGO/ALGO一起决定怎么算的最重要的参数 1-3 是三种Relax的方法,受ISIF决定是否固定核位置、晶胞大小和形状 0 是标准的ab-initio MD,不受ISIF影响,即不改变晶胞大小和形状 5 大概是和0差不多吧?支持Hessian和Freq(仅Г点)的计算以及部分固定的MD 详细的要在示例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ISIF calculate stress and what to relax Defaultif IBRION=0 (MD) 0 else 2 ISIF│calculate │calculate │relax │ change │change │force │stress tensor │ions│ cell shape │cell volume ──┼─────┼───────┼───┼──────┼────── 0 │yes │ no │yes │ no │no 1 │yes │ trace only │yes │ no │no 2 │yes │ yes │yes │ no │no 3 │yes │ yes │yes │ yes │yes 4 │yes │ yes │yes │ yes │no 5 │yes │ yes │no │ yes │no 6 │yes │ yes │no │ yes │yes 7 │yes │ yes │no │ no │yes Trace only means that only the total pressure IWAVPR prediction of wf.: 0-non 1-charg 2-wave 3-comb Defaultif IBRION=0 (MD) 2 if IBRION=1,2 (relaxation) 1 else (static calculation) 0 以上选项保存TMPCAR +10 则全部使用内存,不保存此文件 IWAVPR determines how wave functions and/or charge density are extrapolated from one ionic configuration to the next configuration. ISYM symmetry: 0-nonsym 1-usesym 是否使用对称性 Default 1 SYMPREC determines precision of the positions in POSCAR file. Default 1e-5 LCORR Harris-correction to forces. Default .TRUE. POTIM time-step for ion-motion (fs) Default IBRION=0 (MD) no default,必须指定,MD每步步长 IBRION=1,2,3 (relaxation) 0.5 最小化的'scaling constant',尤其是IBRION=1 TEBEG, TEEND temperature during run (MD有效) Default: TEBEG = 0 TEEND = TEBEG 注意VASP的温度定义与实际温度有细微的差别,所以 TEBEG=T×(N-1)/NT为实际温度,N为原子数 SMASS 控制MD中的速度模拟方法 default -3 微正则系综(总自由能不变) -2 保持初速度不变 -1 每NBLOCK步调整速度,来保证动能连续 =0 Nosé算法模拟正则系综,(不懂-,-) NPACO and APACO NPACO : number of slots for pair correlation (PC) function. Default 256 APACO : maximum distance for the evaluation of PC function in A. Default 16 简单说就是在不超过APACO的NPACO个距离上求成对相关函PCF RWIGS Wigner-Seitz半径 DOS计算用 NELECT 总电子数 如果系统不是电中性的就必须设置,所带电荷作为均一的背景电子气考虑 NUPDOWN default不考虑电子自旋态改变的可能 EMIN, EMAX energy-range for DOSCAR file ISMEAR part. occupancies: -5 tet with Blochl -4-tet -1-fermi 0-gaus 0 MP 采用所谓部分占有波函数,用一个函数来平滑积分,尤其是对于金属体系可减少k点 Default ISMEAR = 1 如果在KPOINTS里使用了tetrahedra方法 推荐ISMEAR=5 SIGMA determines the width of the smearing in eV Default SIGMA = 0.2 ALGO algorithm: Normal (Davidson) | Fast (mixed)| Very_Fast (RMM-DIIS) IALGO algorithm: use only 48 (RMM-DIIS) or 38(Davidson) or 8(CG) Default IALGO = 38 for VASP4.5 算法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一般VASP推荐使用的是以上三种算法,一般来说8/38是初期 比较快收敛,在接近平衡时采用48较快,在初期或MD时使用48可能会遇到不收敛的情况 。也可以使用ALGO参数来替代IALGO,设置Fast,VASP会先用38,再自动切换到48。 各种算法只要收敛,结果应该一致。 另一个可能有用的选项是-1。不进行实际的计算,只对重要的步骤做计算测试,并将测 试得到的各部分耗时输出在OUTPUT里。 VOSKOWN use VWN interpolation 算法,default 0 不用,如果使用了PW91或者需要计 算磁性质,不妨设为1 用 mixing tag MAXMIX IMIX = type of mixing AMIX = linear mixing parameter AMIN = minimal mixing parameter BMIX = cutoff wave vector for Kerker mixing scheme AMIX_MAG = linear mixing parameter for magnetization BMIX_MAG = cutoff wave vector for Kerker mixing scheme for mag. WC = weight factor for each step in Broyden mixing scheme INIMIX = type of initial mixing in Broyden mixing scheme MIXPRE = type of preconditioning in Broyden mixing scheme MAXMIX = maximum number steps stored in Broyden mixer Default for US-PP non-magnetic IMIX= 4 AMIX= 0.8 BMIX= 1.0 WC = 1000. INIMIX = 1 MIXPRE = 1 MAXMIX = -45 值得注意的是,在MD或者Relax的时候,设置MAXMIX(0,一般约3倍的电子SC步数),可能 会大大减少核运动步数。 但是同时会增加对内存的要求。 LWAVE,LCHARG and LVTOT create WAVECAR/CHGCAR/LOCPOT LELF create ELFCAR LORBIT create PROOUT 输出文件的选项 NPAR 并行计算band的节点数,每一个节点计算一个band当然可以提高并行效率,减少通 讯量,不过貌似现在硬件的主要限制还是内存,而这个选项的使用可能会大幅增加内存 的需求 NBANDS 总能带数。 之所以把它放在最后,是因为它对于解决内存需求的重要性。计算需要大量的 能带(空带),至少要1个空带(否则VASP会给出警告)。一般NBANDS=NELECT/2+NIONS/2 以上可得到较精确的结果,如果内存不够就只好减少NBANDS,在牺牲精度和体系大小之 间平衡了。 最后提示一下大多数参数的首字母代表了参数的性质 I 初始化 L 逻辑开关 E 能量 N 数目 T 温度 便于记忆
个人分类: 科研软件学习|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身体器官工作表
wuzezhou 2011-6-7 13:36
身体器官工作表一览,睡觉别太晚了 - - 任何试图更改生物钟的行为,都将给身体留下莫名其妙的疾病,20、30年之后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一、晚上9-11点为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 。 二、晚间11-凌晨1点,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三、凌晨1-3点,胆的排毒,亦同。 四、凌晨3-5点,肺的排毒。此即为何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因排毒动作已走到肺;不应Medicine,以免抑制废积物的排除。 五、凌晨5-7点,大肠的排毒,应上厕所排便。 六、凌晨7-9点,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段,应吃早餐。疗病者最好早吃,在6点半前,养生者在7点半前,不吃早餐者应改变习惯,即使拖到9、10点吃都比不吃好。 七、半夜至凌晨4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 手、脚、身体各个穴位所对应的内脏 (图) 下面这几张图显示了,咱们的手、脚、身体各个穴位所对应的内脏。按摩的时候,对准穴位下力,才能对我们身体有益。 如图所示,比如我们的脚趾分别代表了我们眼睛和耳朵,而整个脚底就相当于人体身体的主干。 下面是手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会了自己给自己按摩一下吧。 拉拉耳朵养护全身器官 肾是人体重要脏器之一,乃先天之本。肾脏功能是否正常,对健康长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肾主藏精,开窍于耳,医治肾脏疾病的穴位有很多在耳部。所以经常进行双耳锻炼法,可起到健肾壮腰、养身延年的作用。   一、提拉耳垂法 双手食指放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为限,每次3~5分钟。此法可治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疾病。    二、手摩耳轮法 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此法有健脑、强肾、聪耳、明目之功,可防治阳痿、尿频、便秘、腰腿痛、颈椎病、心慌、胸闷、头痛、头昏等病症。    三、提拉耳尖法 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此法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抗过敏、养肾等功效,可防治高血压、失眠、咽喉炎和皮肤病。    四、搓弹双耳法 两手分别轻捏双耳的耳垂,再搓摩至发红发热。然后揪住耳垂往下拉,再放手让耳垂弹回。每天两三次,每次20下。此法可促进耳朵的血液循环,有健肾壮腰之功效。    五、双手拉耳法 左手过头顶向上牵拉右侧耳朵数十次,然后右手牵拉左耳数十次。这一锻炼还可促进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减轻喉咙疼痛,治慢性咽炎。    六、双手掩耳法 两手掌掩两耳廓,手指托后脑壳,用食指压中指弹击24下,可听到“隆隆”之声,曰击“天鼓”。此刺激可活跃肾脏,有健脑、明目、强肾之功效。    七、全耳按摩法 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向后按摩腹面(即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背面,反复按摩5~6次。此法可疏通经络,对肾脏及全身脏器均有保健作用。    八、双手扫耳法 以双手把耳朵由后面向前扫,这时会听到“嚓嚓”的声音。每次20下,每日数次,只要长期坚持,必能强肾健身。    以上八法,可根据各人所需选择,或单项或几项配合进行,只要能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简单易学的强肾健体保健法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肾气充盈,则精力充沛,筋骨强健,步履轻快,神思敏捷,肾气亏损则阳气虚弱,腰膝酸软,易感风寒,生疾病等。肾虚病症有阴虚、阳虚之分。肾阴虚者,有肺热、咽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苔偏红等症状。 肾阳虚者,常见有肢体畏寒、精神萎靡、腰酸耳鸣、舌淡、体胖等症状。    中医认为,肢体的功能活动,包括关节、筋骨等组织的运动,皆由肝肾所支配,故有“肾主骨,骨为肾之余”的说法,因此坚持体育锻炼,以取得养筋健肾、舒筋活络、畅通气脉、增强自身抵抗力之功效,从而达到强肾健体目的。散步、慢跑、打球、做操、练拳舞剑等,都是不错的锻炼项目。下面介绍几个简单的保健方法,您可以试试。    搓擦腰眼:两手搓热后紧按腰部,用力搓30次。“腰为肾之府”,搓擦腰眼可疏通筋脉,增强肾脏功能。    揉按丹田:两手搓热,在腹部丹田处按摩30~50次。丹田乃人之真气、真精凝聚之所,为人体生命之本。此法常用之,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强肾固本的目的,有利于延年益寿。   发“吹”音 “吹”与肾相应,肾属水,故有滋养肾水的功效。反复做6~9遍。    另外,心脏对应的是“呵”音,肝脏对应的是“嘘”的音,脾对应的是“呼”的音,肺对应的是“斯”的音,三焦对应的是“唏”的音。发音的时间长一些,次数多一些。健脾通胃肠气的保健方法:双手重叠,顺时针绕肚脐揉腹,以通为主,可促进胃肠气通畅,逆时针绕肚脐揉腹,则以补为主,可起到健脾作用,便秘患者,多顺时针揉,脾虚者,则加逆时针揉,每次300~500下,每天1~2次。 - 如果觉得好一定要分享。。。独乐乐不如人人乐。。。-
个人分类: 健康|1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6月2日宣传分会(筹)第一次例会会议记录
neudoctor 2011-6-6 22:29
一、会议时间: 2011 年 6 月 2 日,晚 7 : 00——8 : 38 ,历时一个半小时左右 二、会议地点: 学术促进会办公室 三、与会人员: 姜庆伟、张朋刚、张松、李卓梁、毛畅、李蕾、郝菲菲、秦晓峰、刘洋、季玲玲、何剑、张诚 四、 会议主持: 李卓梁 五、会议记录: 张诚 六、会议缺席人员: 闫智勇、王晓辉 七、会议内容: 1. 主持人宣布:宣传分会(筹)成立,第一次例会正式召开, 7 : 05 会议正式开始。 2. 宣传分会目前有 2 个部门,一个宣传部,由毛畅,李蕾领导。一个文艺部,由张松领导。计划再成立一个部门,一会由会议讨论决定。 3. 会议要严肃规章制度,对会议请假,考勤等制度要严格执行。 4. 郝菲菲是永久会员,现请回来做名誉顾问,挂职在信息部(会议中决定的)。 八、会员发言: 1. 毛畅:关于成立新部门,应该根据分会的实际需要,然后在确定部门的类名、名字。 2. 李蕾:基本同意毛畅的意见。 3. 张松:建议成立网络部,承担博客管理,网络宣传等工作。 4. 郝菲菲:第三个部门,应该服务于宣传和文艺部门的活动,在组织活动之后,对参加活动的一些人应该继续保持联系,通过人员之间的交流来增强我们的影响。 5. 张诚: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打活动项目,成立一个为主要活动而服务的部门。 6. 秦晓峰:宣传分会就是一个服务其他分会的组织,应该成立一个辅助性的部门。 7. 李卓梁:不要为做活动而做活动,活动的前期宣传很重要,后期总结很重要,还有就是活动后,参与者的反响也很重要。知道大家的需求和收获,用舆论导向他们。组织活动的收获,不在于活动的本身,在于思考,在于总结,我们应该在活动中学会成长。 8. 季玲玲:关于第三个部门,建议成立编辑部,主要负责博文的编辑,文字的处理等。 9. 刘洋:建议成立新闻部,主要发表一些学促的活动,如果不隐私,可以发表一些成员的行踪,状态等,也可以发表一些国家大事件等。 10. 张朋刚: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最重要,信息!建议成立信息部。主要负责实习、实践、就业等信息,也辅助实践分会和外联分会的活动,搜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信息。 11. 姜庆伟:宣传分会的工作重点是为学促服务,把握自己工作的根。 九、会员意见陈述并选举投票: 本次由全体与会人员参与投票(注:何剑中途离开,未参与投票),由张松唱票,李蕾计票,毛畅监票,投票结果:信息部 7 票,编辑部 5 票,网络部 0 票,新闻部 0 票。由张朋刚宣布:根据学促相关规定,宣传分会,第三个部门命名为信息部。信息部由张朋刚指导,郝菲菲、张诚为成员。 十、主持人总结: 李卓梁:我们宣传分会,主要负责宣传工作,包括实体宣传和虚拟宣传。实体宣传包括条幅,印制小册子,发传单等,虚拟宣传包括,博客,先锋等网络论坛。近期工作主要是为文艺晚会做宣传,当然,还需要对素质拓展等活动做宣传。 十一、会长总结: 张朋刚:本次会议,参会人员比较齐全,感谢大家的支持;开会不会占用我们大量的时间,建议大家以后多来参加会议;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把事情做仔细,这样,我们就能有很多的收获;学促给大家提供的是一个快乐的工作平台,在以后的工作中,很难有这样展示自己的机会;希望大家积极主动,自愿的参加活动,快乐的融入学促的生活。 十二、名誉会长总结: 姜庆伟:对学促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怀;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学促一直在不断的壮大;现在是季节性人员谷底时期,希望大家能够坚持;大会的决定不能轻易更改,要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开展工作,要认真,要仔细。 十三、主持人发言: 李卓梁:会议圆满成功,希望大家下次会议不要迟到。散会!
个人分类: 例会|1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岛一周2011-6-6
Gina0310 2011-6-6 21:49
来青岛有一个星期了,有三天的时间去海边散心,最近的日子没有任何计划性,三年来从未有过的轻松,可以不去想学习,不去想工作,而每日涌上心头的却是生活中的另一种烦恼。最近的睡眠都不是很好,不是噩梦就是早醒...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漠孤魂的歌声
热度 15 gfcao 2011-6-6 18:08
大漠孤魂的歌声
北京的魅力就是大,五月底刚从北京归来,又想念北京了,前几天再次去了北京,不过由于时间紧,来去匆匆,就没有在博客发布告示,敬请北京的好友原谅。 孤魂还真的有点勾魂,本不想告诉他本大侠要再次光临北京,可最终还是忍不住告诉了孤魂,好几次去北京,孤魂人虽去了歌厅,但就是不张口,我以为他一定是个歌盲,可有一次他的美女徒弟偷偷告诉我,她师傅是会唱歌的,而且有些歌可能我还 PK 不过他。我暗自冷笑,就他这嘴都不敢张的人,还敢跟我 PK ?尽管这次很忙,出于好奇之心,告诉了他和陈安老弟。陈老弟上次不敢露面,生怕再次败走麦城,在朋友面前丢了面子,我告诉他这次就我们几个 PK ,别人不知道,他心慌慌、意惶惶、忐忑不安地来了。 当晚十点多,我们几个去了钱柜,哥几个都不好意思张口,我就抛砖引玉了,在我的表率作用与循循善诱下,陈老弟先唱了一曲,别说,安老弟这次的表现比以往稍好些,一曲《我和你》像模像样,颇有几份刘欢的味道。在我的强迫之下,孤魂终于开了金口,好家伙,一曲《北国之春》震惊四座,几句汉语还夹着几句叽哩哇啦,我怀疑他曾经当过汉奸,否则怎会说鬼子的鬼话?孤魂唱了几首歌曲不仅没跑调,还声情并茂、韵味十足,看来是真人不露相啊。可惜没带相机,用手机拍了几张,效果自然不咋的,权作纪念。 (1) (2) (3) (4)陶醉 (5)高歌 (6)煽情
个人分类: 休闲|1007 次阅读|20 个评论
心情
热度 1 whnkyxm 2011-6-6 15:51
现在做实验老是有点担心自己的结果不好,担心着万一和预想的不一样怎么办呢?虽然订购的试剂还没到,但是每天晚上睡觉就很担心这个问题,这几天总觉的自己很压抑,吃什么东西都没有胃口。唉,虽然知道实验这个东西失败是常有的事情,可是我这次要是没做出来肯定是要挨主任的批得,而且最近一段时间和主任的关系搞得也很紧张。上帝保佑了!
223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公共政策基本分析框架(薛澜)
junpengyuan 2011-6-6 14:56
公共政策基本分析框架(薛澜) 发布者:sa发布时间:2008-6-20 13:13:17阅读:3696次 字号: 大 中 小 一、公共政策分析定义 政策:为实现某一目标而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其特征是制定和执行者的行为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公共政策::政府的公共权力机构在其权力范围内对某一问题或事态作出的一系列决策,这些决策涉及到目标的选择及达到目标的手段。 政策与制度的区别:政策更灵活,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制度是政策的前提条件。 二、公共政策学科及研究分类 1. 政策科学:侧重于从政治学角度对公共制度制定过程及体系进行分析。 2. 政策分析:侧重于用经济学等方法对具体的政策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 3. 政策研究:侧重于用社会科学方法对政策影响的分析。 4. 政策领域:社会政策、经济政策、科技政策、教育政策等。 三、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 包括: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手段,政策过程,政策分析工具。 1、政策问题 ① 各种社会问题的表象:如公众缺乏社会保障,教育成本过高…… ② 产生的原因: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其他问题。 ③ 问题的解决方式:自由放任,政府介入等。 2、政策目标 效率(社会福利最大化): 如GDP增长,减少污染,疏解交通等。 公平(福利分配方式): 平等的机会分配状态。 自由(寻求福利的方式):为所欲为,不干涉他人(出租车司机自由行业)。 安全(基本保障): 狭义(人身安全)、广义(社会保险)。 3、政策手段 ① 宣传教育:道德、家庭、宗教等。 ② 强制手段:法制(但成本相对过高,需要有强大的国家机器)。 ③ 利益诱导:市场机制。 4、政策制定过程 提上议程-----提出、说明、扩散、确认。 政策构建-----目标、方案、评估。 决策选择-----理性的选择,政治妥协。 政策实施-----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执行环境。 评估反馈-----政策延续、改革、终结。 5、政策分析工具 ① 社会福利计算方法:效益成本分析方法。 ② 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内在规律的模型:如技术扩散、疾病传播、经济增长等模型。 ③ 认识人类社会统计规律的模型: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 ④ 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各种分析方法在:如运筹学中的排队论。 四、分析框架应用 1、政策问题分析 ① 现象分析:对问题的基本了解 收集原始数据、观察基本现象、了解问题的起源和环境政策等。 ② 问题定位:问题的原因 市场失灵:公共产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等。 竞争性非竞争性 私人产品 俱乐部产品 公共资源 公共产品 排他性 非排他性 2、确定政策目标和约束 实质性目标:效率、公平、安全、正义等。 工具性目标:过程中的阶段。 3、政策方案的搜索与组合 4、确定评价方法 五、案例讨论 关于高等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 经过和学员们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下列结论: 高等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院校名气、所学专业、性别、家庭背景、 就业观念等。 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 解决方法:媒体、国家、高校等都应提高信息的公开程度等。 (根据 薛澜 教授的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个人分类: 公共管理|2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1.06.06
jiahongtao 2011-6-6 14:48
有人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 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可如今多少人分分合合 如果真的有来世 我多想再爱你一次 如果你的绝情可以让你 换来幸福滋味 我愿带着微笑坚强的面对 如果我的眼泪可以随着 时间一起破碎 我愿带着遗憾寂寞的轮回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读《我与地坛》第二部分
热度 1 longtemps 2011-6-5 19:11
二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 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 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 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 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 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 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 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 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在 那段 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 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 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 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 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 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 占了很大比重。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摇头,心想低俗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过于天真了。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 让别人羡慕我母亲。”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 子,否则事情就不这么简单。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 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 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岁呀!有 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 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 过。”小公园,指的也是地坛。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 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 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 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 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 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 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 点形象。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且不去管它了罢。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 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 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 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 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668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小鼠如何取血
plzlq2010 2011-6-5 16:10
1)尾尖取血:当所需血量很少时采用本法。固定动物并历出鼠尾,将鼠尾在45℃温水中浸泡数分钟,也可用二甲苯等化学药物涂擦,使局新血管扩张。将鼠尾擦干,剪去尾尖,血自尾尖流出,让血液滴入盛器或直接用移液器吸取。如需间隔一定时间,多次采取鼠尾尖部血液,每次采血时,将鼠尾剪去很小一段,取血后,先用棉球压迫止血并立即用6%液体火棉胶涂于尾巴伤口处,使伤口外结一层火棉胶薄膜,保护伤口。也可采用切割尾静脉的方法采血,三根尾势脉可交替切割,并自尾尖向尾根方向切割,每次可取0.2~0.3ml血,切割后用棉球压迫止血。这种采血方法在大鼠进行较好,可以较长的间隔时间连续取血,进行血常规检查。 (2)眼眶后静脉丛取血:当需中等量的血液,而又需避免动物死亡时采用此法。用左手固定鼠,尽量捏紧头部皮肤,使头固定,并轻轻向下压迫颈部两侧,引起头部静脉血液回流困难,使眼球充分外突(示眼眶后静脉丛充血),右手持毛细玻璃管,沿内眦眼眶后壁向喉头方向旋转刺入。刺入深度小鼠2~3mm,5mm。大鼠4~当感到有阻力时再稍后退,保持水平位,稍加吸引,由于血压的关系,血液即流人玻璃管中。得到所需的血量后,拨出毛细管。若手法恰当,小鼠约可采血0.2~0.3ml,大鼠约可采血0.4~0.6ml。 (3)断头取血:当需要较大量的血液,而又不需继续保存动物生命时采用此法。左手捉持动物,使其头略向下倾,右手持剪刀猛力剪掉鼠头,让血液滴入盛器。小鼠可采血0.8~1.0ml,大鼠可采用5~8ml。 (4)眶动脉和眶静脉取血:此法既能采取较大量的血液,又可避免断头取血法中因组织液的混入导致溶血的现象,现常取代断头取血法。先使动物眼球突出充血后,以弯头眼科镊迅速钳取眼球,并将鼠倒置,头向下,眼眶内很快流出血液,让血液滴入盛器,直至不流为止。此法由于取血过程中动物未死,心脏不断在跳动,因此取血量比断头法多,一般可取鼠体重4~5%的血液量,是一种较好的取血方法。 (5)心脏取血:动物仰卧固定在固定板上,剪去心前区部位的被毛,用碘酒酒精消毒皮肤。在左侧第3~4肋间,用左手食指摸到心搏处,右手取连有4~5号针头的注射器,选择心搏最强处穿刺,当针刺入心脏时,血液由于心脏跳动的力量自动进人注射器。此法要求实验者掌握以下要点:要迅速而直接插入心脏,否则,心脏将从针尖处滑脱;如第一次没刺准,将针头抽出重刺,不要在心脏周围乱探,以免损伤心、肺;要缓慢而稳定的抽吸,否则,太多的真空反而使心脏塌陷。若不需保留动物生命时,也可麻*醉后切开动物胸部,将注射器直接刺人心脏抽吸血液。 (6)大血管取血:大、小鼠还可从颈动、静脉,股动、静脉和腋下动、静脉取血,在这些部位取血均需麻*醉后固定动物,然后作动、静脉分离手术,使其暴露清楚后,用注射器沿大血管平行刺入(或直接用剪刀剪断大血管),抽取所需血量。切断动脉时,要防止血液喷溅。
2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智慧=战胜心理困惑的武器
热度 2 honluo 2011-6-5 09:34
在我的来访者中,有一位企业家已经咨询了多年。从最开始治疗自己的抑郁症,慢慢过渡到咨询家庭和生活问题,直到最近开始咨询如何挽留员工。说实在的,面对这样的咨客,我更像是一个分享者,分享着当事人的心理成长历程! 最近一次,禁不住问了当事人一个问题:“这几年下来,你应对种种心理困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本以为会听到不少感悟的分享,想不到的是,得到的只有一句话,四个字:“时间+智慧”。我问,“还有呢?!”回答:“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久久的,“时间+智慧”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似悟非悟~~~ 此刻,面对着单位的发展,面对的一起成长的同事们,再次去体会这四个字。时间代表了变化、代表了发展、代表了成长需要周期、代表了每个人都一定会变、代表了未来;智慧代表了不一样的思考、代表了变通、代表了灵活、代表了因地制宜、代表了科学之外的人文精神、代表了积极~~~~~~ 此刻是端午节的这个周日,安排自己在单位值班。作为习惯,在全院转了一圈,然而不曾想到会看到很多同事,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都在这里加班,八点之前各位都已经在岗位上服务着老干部、接待着体检客户、整理着下个月的工作计划,其实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但着实让自己感动了一会!内心向诸位同事们致敬! 谨以此篇博文与并肩奋斗的同事励志,相信“时间+智慧”会让我们履行责任之余,不再那么困惑,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个人分类: 工作点滴|2790 次阅读|1 个评论
最浪漫的事
热度 1 zephyrcyn 2011-6-4 16:48
最浪漫的事,无关乎风月。 不管曾经历的感情表达如何的出奇不意或浓重,都比不上,几百米的远远的送别,那种浪漫,因了距离,而格外纯粹。 那也是,18岁的春天吧,很好的一个年龄,适逢,很好的季节。 我们在山东邹县电厂实习,实习时的上班,可上可不上,所以格外轻松,搜罗玩乐消遣成为我们的主要工作。邹县电厂的舞厅从装修到气氛,皆与去过的陕西电厂的舞厅大不一样,一楼有宽阔的舞池,二楼有喝咖啡小坐的地方,经常在播放的舞曲中会穿插一些“舞客”独具魅力的伴唱。我们队伍中的好些人很快都喜欢上了那儿的舞厅,每周的开放时间,几个女伴总会相约前往。 这样,逐渐有那么几个男生,只要我去的时候,总会请我跳舞,初时,他们尝试与我聊天,可不管他们说什么、问什么,我总是微微一笑,从未回应只言片语,后来,他们不在作此尝试,只默默的邀请我,然后,沉醉在乐曲里,跳舞。 实习的时间只有两个月,两个月的时间因了轻松、惬意的游玩而一晃而过。临离开的那一晚,只有我们三个女伴,最后一次,去舞厅。 每一支舞曲响起的时候,那三个常请我跳舞的男孩总会同时站在我面前,我轮换着和他们之一走进舞池,直到最后一曲。 曲终,人散。 我和两位女伴返向住所。由舞厅到住的地方,大约有五、六百米的样子吧。我们相拥着,笑笑闹闹的,在路上。忽然,有女伴说,你看,那几个男孩子。我回头,看见那三个经常请我跳舞的男孩,在我们身后几十米的地方,不紧不慢的走着,其中之一还跨在单车上。我们继续散漫的走着,他们,一直那样不远不进的跟着,直到,我们到了厂门口的招待所。 我上楼,进房间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窗子向下看,而他们,已经不知所踪。 以后的很多年,在一些闲散的时刻,我总会想起这场景,一如这个有雨的、氤氲的下午,那场无欲无求的远远的送别,成全了我青春记忆里关于浪漫的最美好的诠释。 那样美好的年龄,真的曾不食人间烟火般,美好过。
315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如何读文献
热度 1 piaojian 2011-6-4 16:47
做研究需要有判断文献重要性的能力,文献的数量庞大,如果只收集不阅读,没有什么用,如果全部都阅读,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许多前辈都给大家指出过如何应对海量的文献,那就是把文献根据自己的情况,评估出重要性,根据重要性采用不同的阅读手段,一般性文献和自己课题无直接关系的重要相关进展要简要了解主要信息,不明白的可以查查相关解释,把中心意思弄明白。这里仍有必要详细划分,这里不赘述。 比较重要文章与自己课题关系比较密切的要看摘要和研究结果,其他内容可以大概看看,最好看看有什么真正新的内容。 非常重要的是那些可影响你研究领域的文献,无论是方法学,新的物质分子,新的研究设计等,只要你判断这个文章将会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那么就把所有的相关信息都要看仔细,甚至那些具体的实验步骤,但不要盲目相信文献,争取能把这些文献的一些缺陷挖出来,小心避免被“重要文献”误导。 看文献绝对不是简单记忆文献,必须是分析和理解文献。因此,看到重要文献中任何不明白的信息,都需要追踪信息来源,例如你对一个分子不明白,就找相关资料看看。要把所有的参考文献都找来,把比较关键的参考文献全文查到,仔细看作者的思路线索是否可靠,有时候有许多作者并不把参考文献看重,只为自己发表服务, 甚至你会发现有不少属于胡说的内容, 就是本来一个文献没有这个内容,或者不同的发现,竟然也可能被作者拿来支持其观点。这样的情况,审稿人是很难发现的,除非非常熟悉这个领域的所有内容,这些问题的发现就要靠我们这些大同行了。上述内容过去有许多人讨论过,我也曾经对不同方面写过一些文章。 你如果经常能有上述这样的情况,说明你已经是真正会读文献了,当然读文献的水平仍必须在实践中训练才能提高。仍是那句: 读文献绝对不是背书,是分析透彻,理解全面,看透本质 。 关于重要参考文献,要注意可能存在这样一些情况:对自己重要的文献不一定对别人重要。重要文献不等于那些发表在高档杂志上的文献,有的文献可参考思路,有的文献可参考重要信息,有的文献可能给你带来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评价文献重要性是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 阅读重要参考文献,需要特别重视的一个方面:要会挖掘信息 。上述关于文献的追踪是比较简单的 回顾性追踪 ,这里的挖掘是属于 扩展性追踪 。 扩展性追踪 就是把作者提到到没有深入论述的信息进行分析,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例如许多生物学方面研究中的组学研究,由于研究者往往把重点放在各类基因和分子的族群上,对具体的分子往往会忽视掉。如果有条件,可以自己开展类似研究,如果没有条件,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相关进展。 现用我最近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小文章作为实际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氢气生物学研究已经有 4 年了,过去基本上大家是按照这样一个简单的思路:氢气具有抗氧化作用是个新发现的现象。对各类氧化损伤类疾病都可能具有治疗作用,例如各类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损伤已经细胞凋亡等,因此一般选择题目的路线就是,选择一个没有人作的疾病模型,采用氢气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可以从具体疾病的研究模式进行,然后针对氧化损伤进行研究,以确定这种治疗作用与氧化损伤有关系,在这个基础上,选找一些可能比较重要的信号分子,例如 NFKb 、 FGF2 、 NRF2 等,围绕这些分子进行上下游的追踪,以确定这些分子是否参与治疗机制。这类研究从本质上讲没有太多新意,一般的研究生都可以选择,好处是发表论文容易,研究周期短,见效快。这两年我们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模式开展研究的,国际上几个比较重要的实验室也是这么做的,区别是大家研究的规模和细节不同而已。这个阶段也很重要,对将来的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上述研究套路属于打靶法,有碰运气的成分,有相对重复的问题。 如果能用组学手段对一些蛋白、小分子、基因表达进行筛选,用这些研究手段中寻找一些可能有价值的目标,然后采用常规研究手段,验证这些目标改变的真实性和功能。就比较有新意和重要性了。当然如果自己没有这样的条件,就必须关注类似的进展,从研究论文中挖掘出自己需要的金子。这样的好事往往比较少,一般如果有比较大实力的实验室会不着急发表这些数据,或者不发表有可能是重要发现的数据,等自己做的差不多了再发表,等你明白过来,他们早就下手了,幸运的是,因为组学研究信息量比较大,一个单位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作完,甚至都不能确定那个目标是最重要的,因为数量改变不一定就代表功能的变化,只是提示有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而已。这就给那些条件较差的单位提供了机遇。 在进一步认真阅读了最近日本一篇关于氢气对肝脏基因表达影响的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174do=blogid=448550 我从中直接拷贝的,但文章没有对这些基因进行任何解释,只提供了名字,更没有分析这些基因改变对氢气效应到底有什么价值,当然更重要的是,基因组学研究的结果需要经典方法的研究,例如用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常规方法对这些比较重要改变的基因进行确认性研究,这是该研究的缺陷和遗憾。不过瑕不掩瑜,能提供这些基因的名称就难得可贵了,这给我们非常重要的启示,至少这些基因非常有可能发生了明显改变,我们只需要对其中任何一个基因进行蛋白和 mRNA 水平的验证性检测,就可以发表论文,如果能结合这些分子的功能,改变这些基因,或者直接采用各种方法调节,确认在氢气效应中的地位,都是非常具有重要价值的贡献,都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因此,我说这个文章就是一个金矿,需要仔细认真全面地挖掘。下面举几个例子: 如果开展关于氧化损伤方面的研究,本研究提供了许多氧化还原酶,找比较常见的研究比较多的基因,例如 NOX4 就非常好。 如果开展脊髓损伤方面的研究,就可以选择一个与脊髓损伤关系密切的基因,下面有介绍。 如果开展糖尿病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也提供了许多相关基因。 由于本研究是检测的正常动物影响,这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为如果在疾病状态下,由于疾病本身的影响,很难区分疾病与氢气的独立影响。当然本研究是慢性试验,是否在急性模型中仍有这些基因表达的改变,或者改变程度是否明显,都不能确定,不过这个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线索,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另外,本研究是针对肝脏的基因表达,其他器官是否也存在类似改变,也是难以确定的。
2744 次阅读|1 个评论
“审稿人不善言辞”一例
热度 1 zhaodl 2011-6-4 11:43
审稿人不善言辞一例//赵大良 审稿人如何审稿?这是我在即将出版的《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中论述的内容,其中审稿人不善言辞是大家都“论述”过的,不是我的创新。但是,如何理解“审稿人的不善言辞”各人有各人的经验。最近我处理的一篇稿件,使我进一步加深了认识。 审稿人在给作者提出的意见中指出:请作者将研究与现有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一下比较(如果有的话)。审稿人这句简简单单的建议也好、要求也好,在许多人看来“十分平常”,我以前也没有十分重视过。作者在修改说明中回答:“目前没有见到类似的报道”。当我将作者的修改说明和修改稿反馈给审稿人以后,审稿人过了很长时间才将意见反馈回来,连续列出了 3 条论文与参考文献区别不大的理由 —— 模型与文献几乎相同;问题定义和目标和文献几乎相同;给出的代码与文献几乎一致 。因此,明确表示“创新性不足,不宜发表”. 在此我不想讲作者的答辩和不服,以及作者如何应对(书里讲过),我只想揣摩一下审稿人不善言辞的可能原因。 (1) 审稿人首先怀疑论文与文献之间的关联度,但有没有时间深入分析,所以希望作者说明。 (2) 仅仅提出研究与文献的关系似乎并不全面,是否还有其他研究成果又不能确定,所以就一定提出,让作者回答后再说。 (3) 问题是否存在也不确定,在短时间内确定问题比较难,所以客气了一下“如果有的话”。 (4) 问题说的太绝对需要仔细研究,在没有确凿证据或者时间的情况下,笼而统之地提出来,让作者说明去。 (5) 留有余地,看情况再说。 结果作者的否定性回答,使审稿人不得不将自己的怀疑说出来,审稿人为此也一定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研究相关文献——哪怕是结果不正确。这种明确的否定意见往往会招来作者的激烈辩驳,结果也正是这样!如果将反驳留到审稿人的审稿意见明确以后,形势会十分不利:不是拒绝接受作者的答辩,就是审稿人自己认错。 可见: 并不是审稿人真得不善言辞,而是不敢轻易言语! 如何判断什么样的问题是“审稿人不善言辞”,需要我们思考和判断。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42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节后离婚潮
热度 1 xupeiyang 2011-6-4 07:04
节后离婚潮是一种长假后 离婚 出现数量猛增的现象,其原因是 长假 让夫妻双方有足够的时间来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生活,从而决定是否离婚,让一些平时犹豫不决的 夫妇 终于下定决心离婚。另外许多夫妇决定长假后离婚也是用心良苦, 春节 、 五一 、 十一 这些长假,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都是阖家团圆或喜庆的日子,节前许多已决定离婚的夫妇希望能给父母和孩子留下一个完整的假期,成为一个美好的记忆,而选择了长假结束后再办理离婚手续。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240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们需要练成一双火眼金睛!
caihongt 2011-6-3 09:27
我终于明白,如果想搞学问,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但是在国内如果你没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也是万万不行的。 本科毕业论文就不说了,硕士论文甚至博士论文,稍不注意你就会被忽悠,不管是作者有意隐瞒自己对自己不利的东西,或者作者自己也不甚清楚,反正作者会用各种"实验"证明自己的方法多么好,多么漂亮,殊不知是需要满足一些特殊的条件,但是发表论文者却对此只字不提,整篇文章充斥的就是一个个大陷阱,等你跳进去,花时间琢磨出来到底怎么回事情的时候,时间又过去了那么多天。我不明白,我经常查看那些国外论文,作者对于自己方法不仅分析透彻,而且对于其瑕疵毫不掩饰,但是反而让我觉得作者对于科学是怀着一种非常负责任的态度,作者总是从读者的视角分析问题,我对作者总是充满敬意,反观国内大部分学者,为什么差距就如此之大呢?
2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会忘记,懂得取舍
wangyl2117 2011-6-2 22:39
有些人走了,有些事过了,就该忘记 人生就如同一列火车,从起点到终点,途径各种小站,偶遇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会让终生难忘,有些人片刻记忆都没有 漫漫人生路上,要懂得取舍,问心无愧足矣 最近的感悟比较多,或许恰是离别的季节,舍得与不舍得的都要分别 所以,告诉自己学会忘记,懂得取舍 真的痛了,真的哭了,哭了,痛了,才会真正懂得,真正明白 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只有眼前的是真实的,只有自己是真实的 时间飞快,不再留恋,不再幻想,逝去的终将失去 又能怎样?又会怎样? 傻瓜! 睡觉!
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家揭示如何制造时间反演光脉冲
热度 1 hxgwzu 2011-6-2 12:37
科学家揭示如何制造时间反演光脉冲
光子晶体是指具有光子带隙(Photonic Band-Gap,简称为PBG)特性的人造周期性电介质结构,有时也称为PBG光子晶体结构。 光子晶体的带结构(band structure)可以支持相反方向的脉冲传播(pulse propagation),如图所示的红色箭头方向。最近,科学家已成功描述了如何使用这种带结构实现100%效率的脉冲时间反演( time reversal )。 利用光子晶体这种周期系统的性质,实现超短电磁脉冲的有效时间反演,意义重大。由于时间反演脉冲在进化时如同时间逆向而行一样,因此时间反演可以消除早期产生的任何扭曲和散射(distortions or scattering),而无关脉冲所经历的介质如何。 时间反演宽带脉冲的能力,潜在的应用包括:医学超声(medical ultrasound)、光学传输( optical communications )、超视(superlensing)、超速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ultrafast plasmonics),以及生物成像(biological imaging)等等,也许应用范围可以更广,甚至用于目前仍未可及的系统,例如量子系统( quantum systems )。 有关的最新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物理学国际权威刊物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上,是由著名的“隐形斗篷”研究先驱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John Pendry教授领衔完成的。 Reference: (1)Yonatan Sivan and John B. Pendry. “Time Reversal in Dynamically Tuned Zero-Gap Periodic System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6, 193902 (2011). DOI:10.1103/PhysRevLett.106.193902 (2)视频: 光子晶体 ( 3)科学网相关博文: 光子晶体1 光子晶体2
个人分类: 分享|5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社论:科技创新需要新思想
Fangjinqin 2011-6-2 12:33
作者:张笑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1-5-27 13:20:26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科学》社论:科技创新需要新思想 科研和资助机构需革新研究评价标准;实现科研人群多样化 5月2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社论——《创新需要新思想》(Innovation Needs Novel Thinking),对如何实现科技创新进行了一番探讨。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 科学、技术和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国家繁荣的关键动力。很多国家不论贫穷,都愿意下大力气去发展它们。不过,实现创新需要创新思想。 在经费资助和学术发表方面,同行评审被广泛认为是最好的一种体制。但是,同行评审也具有一定保守性,尤其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一些冒险的科研项目比那些“比较保险”的项目要较难获得支持。如果多一些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先锋奖或者美国能源部的能源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E)项目等这样的计划,那些前沿的创新研究就有望获得更好支持。 科研机构和资助机构也需要重新思考一下科研项目评价标准。同时,创新研究成果的实现需要的时间更长,这点也是需要双方都加以考虑的。 此外,增加年轻科学家的数量,鼓励更多女性、少数族裔和残疾人加入到科研行列,从而实现科研人群多样化,也将对创新具有促进作用。“科研新人”较少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在科研上往往具有新想法,科研机构和资助机构也应该在招聘、报酬和资助体系上相应地作出调整和改进。 对多数科研机构和资助机构来说,要作出调整体系的决定是很难的,尤其现在经费预算削减严重,许多进行中的研究项目也受到威胁。但科技与创新关系到未来的繁荣,必须作出一些改变。(科学网 张笑/编译) 更多阅读 《科学》社论原文(英文)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2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毕设,一点想法
zhenglingmsn 2011-6-2 10:30
做毕设有一段时间了,中间搞搞停停,到最后卡在结果上了,就是出不来。弄了两天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我发现我很困惑。 时间做的越就越是没有感觉,过了当初的那个兴奋劲好像再也提不起精神来。觉得灰常后怕。那么做科研,做研究的时候该怎么样能够让自己比较保持研究的兴趣呢?这是个问题。 7号要答辩了,还是使劲把结果折腾出来吧。
16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子暘:垄断国企的危害到底是什么
zhujieying 2011-6-2 10:21
http://www.bullock.cn/blogs/liziyang/archives/152993.aspx 人得到某件东西,只有两种办法,自己生产或者从别人那里得到。从别人那里得到,又只有两种办法,抢或者买。 抢的办法暂且不说,我来说说买这种办法。 我原本想举一个生产某产品的例子,但环顾四周,却找不到一件自己可以独立生产出来的东西。正如铅笔社名中的“铅笔”这个典故说的那样,脱离现代高度分工的社会,你甚至连一支铅笔都造不出来。 只好举个服务的例子。 有一条高速公路,路况很好,不堵车。旁边有一条普通公路。如果驾车走普通公路,不用付高速公路费,但要承受堵车增加的油耗、更混乱的交通秩序、更长的通行时间等成本。 我盘算了一下,上述成本,对我来说,大致可以折合为100元。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高速公路的收费低于100元,付过路费走高速公路,就是合算的,对我更有利。 当然,我希望高速过路费越低越好,价格无下限,变成负数,倒找我钱才好呐。价格上限,对我来说,是100元。 高速公路方面则正好相反。他们希望的成交价格无上限,多多益善,一辆车交给他一亿,他们也不嫌多。价格下限呢,就是他们的成本——维护高速路的费用加上当初建设资金的利息成本——除以车流量。我们假设这个下限是10元。 10元到100元之间的任何价格,对我和高速公路来说,都是双赢。如果最终成交价是11元,我赢得比较多;如果最终成交价是99元,高速公路赢得比较多。 那么,实际当中的最终成交价会是多少呢?这取决于竞争的激烈程度。 注意,这里要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了。竞争不是在高速公路和司机之间展开的,竞争是在司机和司机之间,高速公路和其他可能的交通方式之间展开的。 如果普通公路改善了条件,减少了堵车,完善了秩序,走普通公路的成本,对我来说,就降低了,就不再是100元了,可能降为80元了,那我走高速路能承受的价格上限也就相应降为80元了。高速路再想向我要80元以上任何价格,我就不乖乖了,我就白白了。 另一方面,我的价格上限是100元,别的司机的价格上限可能是1000元,也可能是20元。高速公路没有办法甄别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做到分别定价,就只好根据经验,在可以保证正常通行的前提下,设定一个车流量最大化的定价,比如50元。 定价50元以后,所有个人价格上限超过50元的司机——包括我,都会因为高速公路的出现而受益。他们现在都有机会节省个人的成本了。 那些个人价格上限低于50元的司机呢?他们可以继续走普通公路。或许心里会有些不舒服,但他们的个人利益,并没有因为高速公路的出现而受到丝毫损失。 那些对主观价值论一知半解的人这时又要说了:他心里不舒服,就是利益受损了,你怎么知道他的主观价值是什么? 我确实无法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但我可以观察到他的行为。他本有机会花钱免除这种心理不舒服,但他不愿意花,这只能表明,他认为钱更重要,或者不舒服还没有那么大。当然应该随他的心意去。 也就是说,相比没有高速公路时,高速公路的出现,造福了人们,而没有损害任何人的利益。当然,造福的幅度,各人不一样。主观估值越高的人,得益越大。 如果某人急着去办某件事,可以稳赚100万元,但没有高速路,就绝不可能及时赶到,就一分钱赚不到。那么,在这时,通行高速路的收益,对他来说,就是100万减去50元。 如果高速公路是垄断国企呢?这种说法还成立吗? 有什么理由不成立呢? 即使高速公路是垄断国企的,它也同样造福了人们,让那些个人价格上限低于成交价的人节约了成本,改善了自身状况。 哎哟,这是谁撞了我一下?原来,是一个气愤的人飞快地跳出来,他指着我的鼻子大声斥骂说:你居然敢说垄断国企造福人民,你还要脸吗?你这无耻的文人! 他如此来势汹汹、无礼挑衅,我很想揪住他那脏乎乎的头发,用脚上的三接头皮鞋猛踹他的脸,把他的人脑袋打成狗脑袋状。 但我迅速盘算了一下。踹成狗脑袋,还得我花钱给他重新变回人脑袋,弄不好我还得进派出所。揍他,固然痛快,但给我带来的主观收益明显小于这些支出,还是算了吧,忍气吞声得了。 于是,我低眉顺眼、小声细气地赔笑说:呵呵,这位看官,我说的造福人民,是和没有高速公路时相比。况且,垄断国企固然造福人民,但它自有其危害性。我话还没说完呐。您再耐心听下去,好吗? 前面说了,11元到99元的定价,对我和高速公路来说,都是双赢。这其中的任何定价,都算造福我了。但我从不知足,我希望定价越低越好。现在定价是50元,为什么不降为40元、30元、20元、11元?降得越低,我节省的成本越多,收益最大。 假设有其他的高速公路出现,参与竞争,对新来者来说,同样,定价11元到99元,都是双赢。那么,为了争取我的光顾,他就会定价低于50元。瞧,我的收益扩大了。 这就看出垄断国企的危害了。他们可以动员国家暴力禁止其他高速公路出现,于是,我收益扩大的机会没有了。虽然我从他们的高速公路上受益了,但这种受益本可以更大的。
1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构建正则表达式模式的技能
chnfirst 2011-6-2 08:56
http://blog.csdn.net/yishengxiao/archive/2008/07/28/2723312.aspx 磨练 构建正则表达式模式的技能 通过本文的学习,您可以增加一些有用的设计实际正则表达式 (regexp) 的技能。构建正则表达式是任何管理员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为了构造返回所需条件的成功正则表达式,需要学习以模式匹配的角度进行思考,而这种技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 引言 UNIX 管理员每天都需要构建和使用正则表达式 (regexp) 进行文本模式匹配。大多数语言都支持正则表达式的某种实现。有的应用程序(如 EMACS)具有正则表达式搜索功能,并且您可以通过各种命令行工具使用正则表达式。无论什么应用程序,构建正确的正则表达式的关键之处在于,识别仅满足需要匹配的数据的模式,以便在输入中排除其他不必要的内容。 出于这个目的,本文将逐步介绍几种正则表达式模式构建技巧,并介绍它们如何帮助您完成各种常规任务。 使用正则表达式 (regexp) 除非特别说明,否则本文中使用的示例都是扩展可移植操作系统接口(扩展 POSIX)的正则表达式。如果通过命令行(如使用 egrep 实用工具)使用它们,您应该根据需要引用各种正则表达式。请记住,不同的正则表达式实现之间存在一些区别,您可能不得不适应所使用的特定的工具、应用程序或语言中的具体实现。 匹配整行内容 ^ 元字符匹配行首,而 $ 匹配行尾,如果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如 ^$),它们将匹配空行。(这个表达式的镜像,即 $^,是不可能匹配成功的,它将永远 都无法匹配到有效行。)这个基本的正则表达式是许多复杂正则表达式的基础,如果您还不习惯使用这个基本的正则表达式,那么您应该逐步养成使用它的习惯。使用它来构建匹配整行内容 的模式。 在用户字典文件 (/usr/dict/words) 中搜索是一个很好的基本模式。(有些版本的 UNIX 将用户字典放在 /usr/share/dict/words 中。) 例如,假设您忘记了如何拼写单词 fuchsia。其中是否包含 sh 或 cs 呢?您所知道的只是,它以 fu 开头并以 ia 结尾。 尝试使用这个模式进行搜索: $ egrep -i '^fu.*ia$' /usr/dict/words -i 标志表示在搜索过程中不区分大小写。在这个示例中,因为 fuchsia 拼写正确,所以在返回的单词中包括这个单词。 根据长度匹配行 使用大括号元字符 ({ }) 指定前面的正则表达式匹配多少次,如表 1 所示。当您将它们添加到刚才介绍的整行搜索中时,您可以指定行的长度。 表 1. 大括号元字符的含义 示例 描述 {X} 这个字符对前面的正则表达式匹配 X 次。 {X,} 这个字符对前面的正则表达式匹配 X 或更多 次。 {X,Y} 这个字符对前面的正则表达式匹配至少 X 而不超过 Y 次。 并不是所有扩展正则表达式的实现都支持大括号。此外,根据具体的实现,您可能需要先使用反斜杠对其进行转义。 您可以使用这个正则表达式得到字典中以单词长度为顺序的报告。所获得结果的数目取决于本地系统的字典文件中单词的数目,然而,它应该与清单 1 所示类似。在这个示例中,最常见的单词长度是 9 个字母,该字典中有 32,380 个匹配单词。该字典中不包括 25 个字母或更长的单词,并且最长的单词并不是您认为的 21 个字母长的 disestablishmentarian(有 81 个同样长度的单词,包括 superincomprehensible 和 phoneticohieroglyphic),这个 UNIX 字典中最长的单词有 5 个,包括 pathologicopsychological。 清单 1. 计算字典中 X 个字母的单词的个数 $ for i in `seq 1 32` { echo "There are" `egrep '^.{'$i'}$' /usr/dict/words \ | wc -l` "$i-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 There are 52 1-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155 2-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1351 3-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5110 4-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9987 5-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17477 6-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23734 7-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29926 8-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32380 9-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30867 10-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26011 11-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20460 12-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14938 13-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9762 14-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5924 15-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3377 16-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1813 17-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842 18-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428 19-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198 20-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82 21-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41 22-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17 23-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5 24-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0 25-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0 26-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0 27-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0 28-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0 29-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0 30-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0 31-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There are 0 32-letter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 匹配单词 围绕字符 \ 和 \ 是非常有用的模式构造器:它们将要匹配的整个单词 括起来,这表示,它们不会匹配带括号的模式,除非该模式本身就是一个单词。单词 定义为两侧由非单词字符描述的、任意数目组成单词的字符(数字、字母和下划线字符)。非单词字符包括下面的所有字符: •行首 •空白字符 •标点符号 •行尾 •任何除字母、数字或下划线以外的字符 这些围绕字符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但是它们常常没有被充分地利用,可能是因为并非所有的正则表达式实现都支持它们。如果您的正则表达式实现支持它们,那么您应该逐步养成使用它们的习惯。 将需要单独匹配的单词括起来,如下所示: \system\ 这个示例中的正则表达式不会匹配单词 ecosystem、systemic 或 system/70,也不会匹配模式 system 出现在行中任意位置的那些行,它将仅仅 匹配 system 作为独立的单词出现的那些行。 围绕字符与圆括号中的分组结合在一起,可以用来匹配部分 单词。 要匹配包含以 pre 开头 的单词的那些行,可以使用: \\(pre\).*\ 前面的示例将匹配包含单词 preface 和 preposterous 的行,但不会匹配 spread 或 Dupre。 匹配重复单词 这里介绍一种使用单词围绕字符匹配重复单词的快速方法,重复单词表示一个单词在空格之后再次出现。您还可以使用逆向引用,这是大多数流行的正则表达式实现中的一种递归特性,它可以匹配模式本身的某一部分。(将模式中需要引用的部分使用圆括号括起来,然后使用反斜杠加上需要进行引用的围绕字符编号来调用逆向引用:1 表示第一个圆括号分组,2 表示第二个圆括号分组,依此类推。) 要查找重复的单词,搜索在任意数目的空格之后再次出现该单词的情况,可以通过对第一个使用圆括号的部分进行逆向引用来实现: (\.*\)( )+\1 这个示例匹配缩写形式和任何类型的单词,但是它不会匹配由标点符号分隔的重复单词,如 It's been a long, long time。 要匹配所有的重复单词,包括由空格和 任意标点符号分隔的重复单词,可以使用下面的表达式: (\.*\).?( )+\1 如果需要对这些正则表达式使用 grep,则务必使用 -i 标志,以便在搜索中不区分大小写。 匹配小时 让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类常见的问题:时间和日期。这里介绍了一些设计匹配正确模式的正则表达式所需要考虑的事项。 您无法搜索任何两位的数字来匹配分钟和秒,因为它们仅仅是从 0 到 59,要匹配它们,您需要使用方括号将表示十位和个位的范围括起来: •要匹配标准的 12 或 24 小时格式的小时,可以使用下面的表达式: (( ? )|( )):( )(: )? •要匹配 12 小时 AM/PM 格式、带或不带秒数的时间,甚至匹配大写或小写、不带后缀 AM 或 PM 标识符的时间,可以使用下面的表达式: ( )( ? ){1}(((:( ){1}( ){1}){1,2})|(( )?( M)|( m)))? 如果在上一个示例中没有开始的否定语句,它将匹配不带冒号的时间,这将取决于输入数据,可能会匹配中波广播电台(在美国称为调幅 AM 电台),如 1450 AM。 匹配月份 匹配 12 个月中的任何月份需要一个使用 | 操作符进行分隔的列表,但有时会使用不同的方式对日期进行缩写: •要查找完整拼写或三字母缩写的 12 个月份,可以使用下面的表达式(位于一行): Jan(uary)?|Feb(uary)?|Mar(ch)?|Apr(il)?|May|Jun(e)?|Jul(y)?| Aug(ust)?|Sep(tember)?|Oct(ober)?|Nov(ember)?|Dec(ember)? •您可以加以想象并搜索完整拼写或三字母缩写的变形,即仅当后面紧跟着一个空格或点号的情况,可以使用下面的表达式(位于一行): Jan(uary| |\.)|Feb(uary| |\.)|Mar(ch| |\.)|Apr(il| |\.)|May( |\.)|Jun(e| |\.)|Jul(y| |\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 请注意,在上面的这两个示例中,May 是一个特殊的例外。在所有的月份中,它是唯一的完整拼写与三字母缩写相同的月份,所以成功的匹配必须包含这两种变形中的任何一种 作为其缩写,因此像“Mayflower”这样的单词不会导致误报。 当匹配模式前面的字符不是空格或行首时,这些示例还是会失败(返回误报的结果)。这不太可能会出现在英语散文中,但是可能出现在程序源代码中,因为其中可能使用了像 NumOct 这样的变量名。 要修复这些问题,可以执行下面的操作: •使用圆括号将整个正则表达式括起来,并在它的前面加上另一个限定符,用于匹配行首或者空格字符,如下所示(位于一行): (^| )(Jan(uary| |\.)|Feb(uary| |\.)|Mar(ch| |\.)|Apr(il| |\.)| May( |\.)|Jun(e| |\.)|Jul(y| |\.)|Aug(ust| |\.)|Sep(tember| |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 •另一种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法是,在该正则表达式的前面加上一个限定符,以匹配非文字数字的字符,如下所示(位于一行): ( )(Jan(uary| |\.)|Feb(uary| |\.)|Mar(ch| |\.)| Apr(il| |\.)|May( |\.)|Jun(e| |\.)|Jul(y| |\.)|Aug(ust| |\.)|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 但是仍然存在潜在的问题,对于搜索整篇英文散文,这些示例并不可靠,因为它们可能返回错误的匹配结果,如“Janelle”或“Augury”这样的单词。要修复这个问题,您必须使用单词围绕字符将每个月份括起来。 本文开头提到,正确的正则表达式应该仅返回需要匹配的数据,以便在输入中排除其他不必要的内容。这种措词是经过仔细考虑的,因为对于构建正则表达式来说,这与上下文有关。对于有些情况,前面的示例非常适合,无需添加额外的单词围绕字符。在其他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相当程度的简化,例如,如果您正在搜索仅包含大写的日期数值数据的日志文件,那么只需要使用像 这样的正则表达式来匹配包含月份名称的行。 匹配日期 您可以结合一些表 1 所示的数量匹配来匹配日期。 要匹配“month, day, years”,可以使用下面的正则表达式(因为撇号字符是该正则表达式的一部分,所以必须使用双引号将它括起来,如下所示): " {3,10}\.? {1,2}, ( {4}|'? {2})" 这个正则表达式匹配 9 种不同的日期格式: 1.MONTH D, YY 2.MONTH D, 'YY 3.MONTH D, YYYY 4.MON. D, YY 5.MON. D, 'YY 6.MON. D, YYYY 7.MON D, YY 8.MON D, 'YY 9.MON D, YYYY 这个正则表达式的误报包括“Order 99, 99”,要消除这些误报,可以将这个正则表达式与用于月份的正则表达式结合起来,如上所述,以便能够仅匹配实际的月份名称。另外,更改数值范围以避免错误的匹配,并且通过使逗号成为可选项,重复了 18 种可能的格式。 这将得到一个很长的正则表达式。尝试下面的表达式: "( )(Jan(uary| |\.)|Feb(uary| |\.)|Mar(ch| |\.)| Apr(il| |\.)|May( |\.)|Jun(e| |\.)|Jul(y| |\.)|Aug(ust| |\.)|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 Dec(ember| |\.)) ? {1}(,)? ( {4}|'? {2})" 同样,根据您的需要仔细设计正则表达式。匹配模式通常比较容易,这是因为它存在于特定输入的上下文中,而不是因为它可能独立于数据集而存在。后代人将会发现,前面那个很长的正则表达式中仍然存在 Y10K 错误,因为它能匹配的最大可能的年份为 9999。 匹配整数 正如您在前几个示例中看到的,使用方括号中的范围可以很好地匹配数值。 要匹配任意长度的整数,可以在数值范围后面加上 +;要包括负值,可以在它的前面加上可选的负号(连字号)匹配: -? + 前面的例子可以匹配 0,因为 0 是指定范围中可选的字符。 对于数值匹配,使用圆括号将某些部分括起来也非常有效。要匹配任意的十进制数值,可以使用包含小数点加上一个或多个数值的可选围绕字符,以此对前面的正则表达式进行扩展: -? +(\. +)? 可以使用方括号指定十进制数值的小数位数。例如,要匹配小数位数为 5 或更多小数位数的正数值,可以使用下面的表达式: +\.( ){5,} 更多实际的匹配 范围加上使用括号括起来的元字符,在查找符合任何特定格式的数值时非常有用。将前面介绍的一些技术结合起来,可以构建匹配各种数据的正则表达式: •要匹配美国的电话号码,可以使用: ((\( {2}\))?\ ?| {2}(?:\-?|\ ?)) {2} ? {4} 这个正则表达式可以匹配美国 15 种格式的电话号码: 1.(NPA) PRE-SUFF 2.(NPA) PRE SUFF 3.(NPA) PRESUFF 4.(NPA)PRE-SUFF 5.(NPA)PRE SUFF 6.(NPA)PRESUFF 7.NPA PRE-SUFF 8.NPA PRE SUFF 9.NPA PRESUFF 10.NPAPRE-SUFF 11.NPAPRE SUFF 12.NPAPRESUFF 13.PRE-SUFF 14.PRE SUFF 15.PRESUFF 它还可以匹配美国免费 WATS 号码,尽管 1-800 的“1-”前缀或其他的免费号码不是匹配的一部分,但它本身可以匹配 10 位的数值。对于以 1 或 1+ 开头的美国号码和任意数目的空格,也完全一样,长途电话拨号前缀本身无法匹配,但是只要它后面跟着实际的号码,这个正则表达式就能够将其找出来。 •要匹配两或三位域的电子邮件地址,可以尝试下面的表达式: \ +\@ +?\. {2,3} •要匹配如今所有流行的 URL,可以使用下面的正则表达式: (((http(s)?|ftp|telnet|news)://|mailto:) ]+) 这个表达式可以正常运行,但是匹配 URL 并不像您想象的那么简单。匹配任何可能的 URL 的正则表达式,如 RFC 1738 中的定义,发表在“Regexp for URLs”(请参见参考资料部分)一文中,它非常巨大并且看起来令人生畏。现在应该将它合并为一个 类(如果有用于处理类似数据种类的各种新的类,如 ,那就好了)。 结束语 本文涉及到一些用于编写正则表达式的模式构建技术,以及如何使用它们来完成管理员时常碰到的特定类型数据匹配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向您介绍了大量有价值的实际正则表达式,您可以将它们添加到自己的管理工具库中。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 http://blog.csdn.net/yishengxiao/archive/2008/07/28/2723312.aspx
个人分类: 电脑、办公|0 个评论
[转载]vi操作指南
chnfirst 2011-6-2 08:36
http://www.chinaitpower.com/2005September/2005-09-13/208688.html vi操作指南 作者: 未知 时间: 2005-09-13 23:54 出处: Blog.ChinaUnix.net 责编: chinaitpower 摘要:vi操作指南 立志在linux有所建树,就必须要熟悉linux文字编辑利器vi 基本上 vi 共分为三种模式,分别是『一般模式』、『编辑模式』与『指令列命令模式』三种!   · 一般模式:以 vi 处理一个档案的时后,一进入该档案就是一般模式了。在这个模式中,你可以使用『上下左右』按键来移动光标,您可以使用『删除字符』或『删除整行』来处理档案内容,也可以使用『复制、贴上』来处理您的文件资料。   · 编辑模式:在一般模式中可以处理删除、复制、贴上等等的动作,但是却无法编辑的!要等到您按下『i, I, o, O, a, A, r, R』等字母之后才会进入编辑模式。注意了!通常在 Linux 中,按下上述的字母时,在画面的左下方会出现『 Insert 或 Replace 』的字样,才可以输入任何字来输入到您的档案中!!而如果要回到一般模式时,则必须要按下『Esc』这个按键即可退出编辑模式。   · 指令列命令模式:在一般模式当中,输入『 : 或 / 』就可以将光标移动到最底下那一行,在这个模式当中,可以提供您『搜寻资料』的动作,而读取、存盘、大量取代字符、离开 vi 、显示行号 等等的动作则是在此模式中达成的! ........................... vi操作指南 立志在linux有所建树,就必须要熟悉linux文字编辑利器vi 基本上 vi 共分为三种模式,分别是『一般模式』、『编辑模式』与『指令列命令模式』三种!   · 一般模式:以 vi 处理一个档案的时后,一进入该档案就是一般模式了。在这个模式中,你可以使用『上下左右』按键来移动光标,您可以使用『删除字符』或『删除整行』来处理档案内容,也可以使用『复制、贴上』来处理您的文件资料。   · 编辑模式:在一般模式中可以处理删除、复制、贴上等等的动作,但是却无法编辑的!要等到您按下『i, I, o, O, a, A, r, R』等字母之后才会进入编辑模式。注意了!通常在 Linux 中,按下上述的字母时,在画面的左下方会出现『 Insert 或 Replace 』的字样,才可以输入任何字来输入到您的档案中!!而如果要回到一般模式时,则必须要按下『Esc』这个按键即可退出编辑模式。   · 指令列命令模式:在一般模式当中,输入『 : 或 / 』就可以将光标移动到最底下那一行,在这个模式当中,可以提供您『搜寻资料』的动作,而读取、存盘、大量取代字符、离开 vi 、显示行号 等等的动作则是在此模式中达成的! 一般模式: 移动光标 h 或 向左方向键 光标向左移动一个字符 j 或 向下方向键 光标向下移动一个字符 k 或 向上方向键 光标向上移动一个字符 l 或 向右方向键 光标向右移动一个字符 + 屏幕『向前』移动一页(常用) + 屏幕『向后』移动一页(常用) + 屏幕『向前』移动半页 + 屏幕『向后』移动半页 + 光标移动到非空格符的下一列 - 光标 /word 向光标之后寻找一个字符串名称为 word 的字符串。(常用) ?word 向光标之前寻找一个字符串名称为 word 的字符串。 :n1,n2s/word1/word2/g 在第 n1 与 n2 行之间寻找 word1 这个字符串,并将该字符串取代为 word2 !(常用) :1,$s/word1/word2/g 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寻找 word1 字符串,并将该字串取代为 word2 !(常用) :1,$s/word1/word2/gc 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寻找 word1 字符串,并将该字串取代为 word2 !且在取代前显示提示字符给使用者确认(conform)是否需要取代!(常用) 一般模式: 删除、复制与贴上 x, X x 为向后删除一个字符, X 为向前删除一个字符(常用) nx 向后删除 n 个字符 dd 删除光标所在的那一整列(常用) ndd 删除光标所在的向下 n 列,例如 20dd 则是删除 20 列(常用) d1G 删除光标所在到第一行的所有资料 dG 删除光标所在到最后一行的所有资料 yy 复制光标所在的那一行(常用) nyy 复制光标所在的向下 n 列,例如 20yy 则是复制 20 列(常用) y1G 复制光标所在列到第一列的所有资料 yG 复制光标所在列到最后一列的所有资料 p, P p 为复制的数据在光标下一行贴上,P 则为贴在光标上一行!(常用) J 将光标所在列与下一列的资料结合成同一列 c 重复删除多个资料,例如向下删除 10 行, u 复原前一个动作。(常用) 进入编辑模式 i, I 插入:在目前的光标所在处插入输入之文字,已存在的文字会向后退;(常用) a, A 增加:由目前光标所在的下一个字开始输入,已存在的文字会向后 退:(常用) o, O 插入新的一行:从光标所在的下一行枝行首开始输入文字;(常用) r, R 取代:r 会取代光标所在的那一个字符;R会一直取代光标所在的文字,直到按下 ESC 为止;(常用) Esc 退出编辑模式,回到一般模式中(常用) 指令列命令模式 :w 将编辑的资料写入硬盘档案中(常用) :w! 若档案属性为『只读』时,强制写入该档案 :q 离开 vi (常用) :q! 若曾修改过档案,又不想储存,使用 ! 为强制离开不储存档案。 :wq 储存后离开,若为 :wq! 则为强制储存后离开(常用) :e! 将档案还原到最原始的状态! ZZ 若档案没有更动,则不储存离开,若档案已经经过更动,则储存后离开! :w 将编辑的资料储存成另一个档案(类似另存新档) :r 在编辑的资料中,读入另一个档案的资料。亦即将 『filename』这个档案内容加到光标所在行后面 :set nu 显示行号,设定之后,会在每一行的前缀显示该行的行号 :set nonu 与 set nu 相反,为取消行号! n1,n2 w 将 n1 到 n2 的内容储存成 filename 这个档案。 :! command 暂时离开 vi 到指令列模式下执行 command 的显示结果!例 如 OK!会这些指令就已经很厉害了,因为常用到的指令也只有不到一半!通 常 vi 的指令除了上面 VBird 注明的常用的几个外,其它是不用背的, 你可以做一张简单的指令表在你的屏幕墙上,一有疑问可以马上的查询呦 一个案例练习 来来来!测试一下您是否已经熟悉 vi 这个指令呢?请依照底下的需求进 行您的指令动作( 请注意,该档案为 Mandrake 9.0 所附上的档案内容, 如果是其它的 distribution ,可能结果会不太一样! ),然后看一下结 果在屏幕前面显示什么? 请在 /root 这个目录下建立一个名为 vitest 的目录; 进入 vitest 这个目录当中; 将 /etc/man.config 拷贝到本目录底下; 使用 vi 开启本目录下的 man.config 这个档案; 在 vi 中设定一下行号; 移动到第62 行,向右移动 40 个字符,请问您看到的双引号内是什么目 录? 移动到第一行,并且向下搜寻一下『 teTeX 』这个字符串,请问他在第几行? 接着下来,我要将 50 到 100 行之间的 man 改为 MAN ,并且一个一个 挑选是否需要修改,如何下达指令? 修改完之后,突然反悔了,要全部复原,有哪些方法? 我要复制 51 到 60 行这十行的内容,并且贴到最后一行之后; 删除 11 到 30 行之间的 20 行; 将这个档案另存成一个 man.test.config 的檔名; 去到第 29 行,并且删除 15 个字符; 请问目前的档案有多少行与多少字符? 储存后离开吧! 整个的步骤可以如下所示: mkdir /root/vitest cd /root/vitest cp /etc/man.config . vi man.config : set nu 先按下 62G ,再按下 40 + 向右键,会看到『/dir/bin/foo』 先按下 1G ,然后按下 /teTeX 搜寻,会看到他在第 51 行! :50,100s/man/MAN/gc (1)简单的方法可以一直按 u 回复到原始状态,(2)使用不储存离开 :q! 之后,再重新读取一次该档案 51G 然后在 10yy 之后按下 G 到最后一行,再给他 p 贴上十行! 11G 之后,再给他 20dd 即可删除 20 行了; :w man.test.config 29G 之后,再给他 15x 即可删除 15 个字符; 135行,共 3903 个字符 :wq! 如果您的结果都可以查的到,那么 vi 的使用上面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啦 !剩下的问题会是在…..打字练习….
个人分类: 电脑、办公|1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虚时空中, E = m(ic)^2 = -mc^2
热度 3 readnet 2011-6-1 23:56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 】【 个人学术观点 】 在虚时空中, E = m( ic )^2 = -m c ^2 故【负能量】存在于【虚数(复数)时空】中。 扩展阅读 “空间”与“时间”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宇宙开端于虚数时间? —— 霍金的“虚数时间Ψ” 2011-5-13 15:31 宇宙有一个无限的过去,还是有一个“开端”? 这可以说是科学家们长期以来就在绞尽脑汁思考的一个终极问题。 进入 20 世纪以来,被称为“宇宙论”的一门学科发展迅速。 根据宇宙论的研究,关于宇宙的起源,今天基本上有了一个如下的共识: ... 没有虚数i,就无法描述单个电子的行为 —— “量子力学”与虚数 2011-5-12 15:23 爱因斯坦相对论在用了虚数以后变得容易被人理解, 但并不是这个理论本身非要使用虚数不可。 爱因斯坦在 1915 - 1916 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也是如此, 即使没有虚数,理论仍然成立。 不需要虚数的物理理论还有艾萨克·牛顿 ... 向上坠落的苹果 2011-5-10 15:58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毕达哥拉斯定理”之奇特关系 ——“四维时空”与虚数 “ 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底边平方与高边平方二者之和 ”,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 利用这个定理,纵向相隔 ... 负数乘负数为何得正数? —— 复平面的奇特性 2011-5-9 14:59 负数与负数相乘,为什么得到的是正数呢? 其实,虚数就是由这个规则产生出来的。 如果两个负数相乘得到的也是负数的话,那么“负数的平方根”就是负数,也就不会出现虚数了。 实际上,负数相乘也不一定非是正数不可。 数学规则,归根到底,毕竟是一种“约定”。 同“正负 ... 虚数在数轴之外 —— 虚数的可视化和“复数” 2011-5-6 16:44 在欧拉向人们揭示了虚数的重要性之后,仍然有许多人不承认虚数的存在。 正数,可以想象为“个数”或“线段的长度”,而虚数却不能。 尽管重要,没有视觉形象,人们还是难以接受。 当初,欧洲人也曾以同样的理由不承认“负数”的存在。 ... 科网群英烩 尉吉勇 时空、物质、能量与相对论的探索者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4438 次阅读|7 个评论
成人的节日
kevinyoung 2011-6-1 22:55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孩子们高兴,大人们也高兴。似乎很多成人是为了弥补心灵上的儿时的缺憾,同时也是发自内心的给自己的孩子放个假。几天前,就通过了家庭会议,一致认为今天要把孩子从幼儿园中解脱出来,一起去公园玩。不过,一天下来,孩子是非常满意的,而家长则身心疲惫,个个被孩子闹的无精打采,至少我是这样,回到家时,已是晚上6点,又开始紧张的为孩子做饭,洗浴,讲故事,早睡,当然为了明天的早起。。。呵呵~还是没有六一儿童节的好些,至少平日时间上没那么紧张。不过,为了孩子没有遗憾,我们还是准备每年的六一尽量为孩子寻找更多的童年快乐!
2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科学家的时间观(视频)
热度 32 lubai 2011-6-1 16:24
运筹时间与体验人生 bl 2.docx 一个科学家的时间观(上) 一个科学家的时间观(下) 2011年4月录制于浙江大学
26291 次阅读|34 个评论
涛声依旧扯淡
热度 6 考槃在涧 2011-6-1 14:57
涛声依旧扯淡
这真的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可是他的点击率真的很低。 我重新在科学网发文章非常非常偶然, 本来并没有这个计划。 蒋科学不再发文那段时间,我一度有几个月没看科学网。 既然重发了,那就再发发, 但是这不代表我对科学网和科学网大多数人的看法有改变。 嗯,涛声依旧,扯淡。
个人分类: 骂娘|3667 次阅读|25 个评论
课程结束,专心做科研!
热度 1 feiwangseu 2011-6-1 10:42
明天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就要完成了,上课会使人很累,以至于上完课一天什么事情都不想干。在备课时,把要上课程的细节抠的特别细,每上一次课备课要用6-8倍的时间。我反复的问自己,是不是这样太傻了。因为周围有很多人不也一样混混就过去了嘛,更多的人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上,写文章,做项目。但良知告诉我不能支应,虽然有些学生不认真听讲,不认真做作业,但我们做老师的总得要对得起大部分学生。 课程马上就结束了,也就意味着要开始写论文和做项目了。这才是为自己奋斗的时候。 所谓,人之心,不可有二;否则,全失。便是这个道理。 总之,很享受现在的生活,每天都觉得有干劲,有奔头,希望自己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25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美国:我从没和投资人吃过饭
热度 29 SNPs 2011-6-1 07:06
在中国,吃饭是工作的一部分。 首先,能约到人出来吃饭是本事。越是临时能约到头面人物出来吃饭,才越能显示你的本事大。 其次,在饭桌上的位置,言谈,敬酒(尤其是被敬酒)数,和饭局时间都显示你到底和对方的交际有多深,“关系”是否硬到可以办事情的地步。 回头想想,突然发现我在美国创业十五年,竟然一次都没有和我的一些主要天使投资人单独在一起吃过饭!尤其是谈投资(我去要钱的时候)的时候,跟饭局和酒席根本就没关系! 你知道这有多省心吗?不用考虑是否能约到人?能准时到?能在恰当的时候说出合适的话? 不在餐桌上被“衡量”和“考验”的好处很多: (1)不用去锻炼“肝力”来应付繁重的“肝力劳动”。我的酒量的确不行,一杯啤酒就能倒下。 (2)不用去猜测领导(投资者)话外的意思。 (3)不用去计算“关系”这个“无形资产”的有形价格。 (4)知道对方是否投资或合作更多地取决于我的脑力劳动,而不是看其它器官脏器的功能。 (5)能够省出很多时间读书,搞科研,甚至写博客。一个星期至少省出10个小时! 前些天回国刚回到美国得时候写过博文“ 回到美国:忙得幸福” ,讲的就是这种没有饭局得科研生活。一个星期节省10个小时,相当于我的(科研)寿命增加了多少?太合算了! 而且,如果吃饭不是工作一部分,吃什么都会很香的。因为吃的时候可以把血气都运到胃上去,不用动脑筋。 那么,在美国集资不靠关系吗?关系又是如何建立的呢?美国也是靠关系的,不过关系不是在餐桌上建立的。去其它公司谈合作,客气的,给你准备一份三明治。很少有饭局。 在有法律和诚信的地方(美国)创业,可以在不必要的应酬上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把饭局的时间留给家人,正点下班。五点钟以后也都不和生意上相关的人通电话。再累,都有喘息的时间。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9728 次阅读|30 个评论
坚持真的很难
热度 2 lengxiaozi 2011-5-30 22:38
最近下班之后有时间去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知识,于是去网上找了几个视频看看!本来是计划着每天学习一点点,可是坚持到现在估计已经有半月了吧,只是断断续续的学习一点!能够坚持一件事情真的是需要很大的毅力呀,佩服那些能够始终从事一件事的那些人!坚持,一定要坚持。。。习惯就是慢慢养成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16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1年5月29日学术促进会部长级以上会议记录
neudoctor 2011-5-30 21:05
会议时间 : 2011 年 5 月 29 日 20:00 会议主持: 何剑 会议记录 :李大鹏 与会人员 :姜庆伟,张朋刚,何剑,宋佳,张松,刘林龙,孟玉乾, 琚晓玮,赵珊, 卢泳昌,刘洋,李大鹏 请假人员 :付超,王哲,毛畅,刘浩平,李卓梁,徐丽华,薛倩 会议内容 : 一、 学术促进会毕业生晚会筹集工作 张松统计出已确定的节目名单(目前已有 11 个节目)。 晚会问题: 1 缺少男主持人; 2 晚会规模待确定; 3 实践、外联分会节目少,建议增加节目。 二、 张松关于学术促进会博客管理的相关提案 建议规定博客格式。 三、 分会工作汇报 何 剑 : 1 值班制度要严格执行; 2 学促大会时间定在 6 月 8 号或 9 号开; 刘 洋: 1 素质拓展时间为 6 月 11 号或 12 号; 2 实践分会毕业生晚会节目为《甩葱舞》; 张朋刚对素质拓展的建议:加入学促文化方面内容。 孟玉乾:需确定毕业生晚会赞助企业; 张朋刚对外联建议:拉赞助之前要有策划书(活动的 主题,意义,形式等) 其他分会成员要帮助外联拉赞助。 卢泳昌:学术促进会毕业生学术交流会时间为端午节之后,希望 各分会负责人积极发动 分会成员。 宋 佳:征集手语表演人员。 张朋刚: 1 开会制度涣散,请假要说明,分会负责人要强调; 2 值班要准时; 3 部长级以上会议分会负责人必须到或指定代表人。 讨论 值班: 宋 佳:值班情况要说清,如值班、请假、旷班。 张 松:旷班要采取措施。 李大鹏:考察指标要量化。 孟玉乾:值班表很重要。 刘林龙:值班人员衔接要流畅。建议学促管理要柔性化,不要 太制度化。 琚晓玮:值班未到, QQ 群上通报。 赵 珊:值班中负责人提醒很重要。 刘 洋:分会例会请假情况与通知有关。 卢泳昌:开会不准时、值班不准时的情况处理要人性化。 会议总结 张朋刚: 1 管理分会要确定制度,公示一周,一周后讨论; 2 执行签到表(部长级会议); 3 分会要执行签到(全票通过); 4 外联分会主要任务 拉赞助; 学术分会主要任务 学术报告会; 实践分会主要任务 素质拓展。 建议: 1 工作要有效率; 2 开会要做记录。 姜庆伟: 1 对工作感到满意; 2 感悟:国际国内形式错综复杂,希望大家认清形势,为国分忧,努力学习,增强本领。
个人分类: 例会|11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尉吉勇
热度 14 iwesun 2011-5-30 16:59
纪念尉吉勇   这一段时间,尉吉勇有许多思想都有大突破,我一直在关注,而且也一直想写写。   下手迟了,这个仙人升仙了。   很早以前。我和他说,信息是基础,能量不是。   他和我较劲,我就投降了,就一直没有再交战。       尉吉勇: 来讨论点玄的,讨论社会问题不浪费了你的头脑?   空间为负能量海,时间为物质涌现费米面,物质时空存在总能量为零   根据狄拉克负能量海洋的引入正负虚时间,也就是说物质在虚时间内存在时才具有负能量,而将具有负能量的正负虚时间导入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的iCt坐标得到一个正负空间,正负空间都具有负能量。也就是说物质在正负空间中存在的时候具有负能量,简而言之,纯空间就是狄拉克负能量海洋。那么物质涌现的费米面只能在与与空间垂直的实时间维度了,也就是说时间就是物质涌现的费米面。   我们知道物质在空间中存在位型,也就存在着势能U,物质在时间流型中运动则存在动能E,而物质能在空间时间物质存在的费米面上自涌现,则需要能量为零,故物质在空间中的位型势能U和在时间流型中的动能E相加为零,即:U+E=0.   而物质在空间中的位型存在其实是一种质量的测度,而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是一种动能量的测度,所以纯质量(空间势能)和纯能量(时间动能)可以互相转化。    Me: 你最近的思想,我一直在看。   你有很对思想越来越接近本质了。   原来想专门写篇文章表扬你。   但我提醒一点,真的看穿,还得抛弃几何,这个魔障就是几何本身。    尉吉勇: 呵呵,没有几何只能去数数了?0101,呵呵,一些最新讨论发在自己的BBS上: WWW.Butian.net 欢迎有空来瞅瞅,谢谢   Me: 几何的起点就是不平等的。   你没办法在几何内搞平等。   好,有空去。    尉吉勇: 主要是发表个人学术观点太多被封博客了,只能当评论员了,呵呵,还有个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vjyong,谢谢有空去瞅瞅。我发现你现在的思想越来越离散化,信息化了,想说的思想弥散在云山雾海的电子云分布当中,呵呵    Me: 哦,你被封了?你最近的思想非常好啊。可惜。   罪恶啊。   存在=犯罪。   升仙就升仙吧,妖兽空间,也没啥可留恋的。
888 次阅读|22 个评论
加油~
dydesk 2011-5-30 16:43
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候,都只能靠自己。 没什么背景, 没遇到什么贵人, 也没读什么好学校, 这些都不碍事。 关键是,你决心要走哪条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准备怎样对自己的懒惰下手。 向前走,相信 梦想并坚持。 理论上,我在研究所工作,有很多做不完的杂事,腾不出时间来查文献,看书和做实验。 因此,给自己加加油, 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
3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祭奠我的外婆
zhouguojun 2011-5-30 13:45
早晨五点半,惊闻外婆重病去世,沉痛的思绪把与外婆相处的时光拉过。悲痛、怀念、愧疚。此时,泪雨滂沱,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总是找理由没有时间,总是说下次回一定来看望您,总是觉得外婆身体应该还硬朗,总是这样祈盼,今年过年明年大年初二,一定一定一定带着儿子来给您拜年! 总是有太多的总是,此时泪水模糊了视线,手在颤抖,心在作痛。 一切的理由都化作我此时的祭奠,一切的祈盼都已成了空无,一切的一切都已无法救赎! 外婆,伴随着我童年的快乐,伴随着我小时的成长,此时,永远定格。 外婆,我祖辈的唯一一位亲人。孙儿不孝。 外婆,您老在九泉之下安息! 九泉之下安息! 安息!
个人分类: 心情驿站|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找到一片蓝色的海洋——内燃机技术
热度 4 scientister 2011-5-30 09:34
我是刚刚开始研究内燃机的,哈,开始学习内燃机的吧。 但是我发现了许多可以创新的地方,我很兴奋,对于我来说,内燃机行业好像一块没有得到完全开垦的宝地,一片可以畅游的蓝色的海洋。 年初的时候,我买了好几本内燃机专业的书,有《内燃机原理》、《内燃机设计》等,我发现教材中也有不少地方是不完善的,我想,如果证实这些地方是真的可以修改的,那么我也是对内燃机行业有贡献的。我现在要花很多时间去证实它们。 我在这里预发布一个目标,要努力让汽油发动机的热功转换效率达到40%。现在汽油机的热功转换效率大约在25-30%。 在内燃机行业,我有许多许多事情要做,我很开心很充实很快乐! 希望大家支持我鼓励我,分享我的快乐! 谢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64 次阅读|4 个评论
有人居然要买下论文
热度 5 hxgwzu 2011-5-29 22:14
今天下午,在出差的路上,DL突然打来电话,说有人从什么地方打电话过来,要买她早已投出的一篇论文。DL很着急,担心论文投出这么久了(一年了),询问了好几次,都说“文章是可以的”、“再等等吧”,而现在居然有人出价要买下它,如果不同意,会不会因此被人偷了发掉?这篇论文,是关于ZN民歌文化研究的,也是DL在前一段时间花了不少心血凝成。如果所投学刊编辑部那边出了“鬼”,也许是内部的,也许是外部的,那就太令人担忧了。 这种情况,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期刊范围似乎还闻所未闻。这事也使我想起另外一种“非常态”的情形。我虽然是搞自然科学研究的,但这几年却也经常收到一些来自人文社科类刊物的征稿启示( 下面复制一例,没注明出处,算不算侵犯版权? ),发此类电子邮件的人似乎本领大的很,自诩可以在很多领域及类型的刊物上帮助组稿且得心应手。常闻,作者要发一篇论文的代价可不小,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大多以迎合一些人晋升职称、获取学位之急需等为利诱。 国内人文社科类期刊总体可能不算少,但确实“好”的刊物还是少了点。这些“好”的刊物一般都被业内人士冠以“核心”、“权威”、“CSSCI”、“国家级”、“XX复印”、“XX转载”等堂皇辞藻;稍微次些的刊物,则被冠以“2A”、“2B”等等易识代码;还有就是似乎不入流的刊物以及众多的据说是非法的刊物。也许大家都可以发现,不管是哪一类和哪一级别的,这些刊物似乎都有一些“组稿代理人”。这个“职业”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刊物的理事、编委等学术兼职应该完全不同,它更像是“关系户”。这些代理人组稿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只组不理”,只认钱而不认论文质量,有点像目前国内的一些所谓的学术会议,“只会不议”,只管收会务费而不管会议内涵。 个人觉得,国家该对人文社科等领域的学术期刊,不论是目前被“认定”为“正规的”还是“非正规的”,都应该好好管一管、理一理、清一清了。 科技不行最多是导致生产落后,而文化腐败则导致国人精神疾病。在我国,在人文社科领域树立风清气正的学术风气之必要恐怕比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显得更为迫切。 -------------------------------------------------------- One case: 老师您好: 首先祝您工作顺利,其次我想向您介绍下我的工作性质,我公司是 XXX 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是一家杂志社的协办单位,跟许多杂志社都有合作!我们致力于教育图书出版、论文写作服务为主要的一家文化公司! 成立来,公司先后与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时代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中国教育与科学实践杂志社等国内一流出版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展开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老师评职称,需要发表论文,但是那样个人投稿花费时间太长,因为您在认真工作之余肯定没法花太多时间在这上面!所以,您可以交给我们来帮您处理,不仅可以替您省去很多时间,最主要是替您省去很多烦恼!时间也快,一般 1-2 个星期就可以给您答复!希望我们的帮助能给您和您的同事省去很多麻烦!最后感谢您花费几分钟的时间去阅读它! (分北大核心、南大核心、国家级、省级四种级别) 近期将出版教辅书有《高等数学》《体育与健康》《当代三农政策改革趋向》《计算机网络编程基础》《大学英语三级考前统考指导与实训》,可参编 . 英语 4 、 6 级卷子,教材;计算机卷子、教材等,各个系老师的著作、教材等都可以出。 北大南大核心期刊表: 新增加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双核心,收社科类的文章, 《济南大学自然版》 主要栏目 : 基金资助项目论文、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刊发内容涉及材料科学、信息与控制、化学化工、机械工程、土木建筑及基础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学术论文。 《湘潭大学自然版》 收工科方面的 教育类: 《教育学术月刊》原名江西教育研究,北大核心, 4800 字, 《现代教育管理 》原名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5000 — 5500 字收宏观教育稿件 《教育评论》 CSSCI 福州 《职业技术教育》 月底给消息 长春 旬刊 《职教论坛》 一篇 2 个版,可以加急到年内 南昌 旬刊 《成人教育》 哈尔滨 月刊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 《教学与管理》 加急加 3000 字 太原旬刊 《中国成人教育》 可以电话查稿审稿 1 周 济南 半月刊 《教育与职业》 北京 旬刊 《教育学术月刊 》 北核 收高校教育类文章,要求副高或带基金项目的稿子,要英文摘要 江西南昌 月刊 文学类: 《名作欣赏》 社科双奖期刊 太原 旬刊 《作家》 一个版面 2400 字 长春半月刊 《时代文学》 济南 双月刊 《电影文学》 《青年文学》 最低 2 个版收文章 北京 半月刊 《长城》 河北 双月 《山花》 半月刊 贵州 《飞天》 甘肃 《戏剧文学》 吉林 月刊 人文社科类: 《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版)》 《求索》 社科双效期刊 长沙 月刊 《学术探索》 一篇 2 个版面 昆明双月刊 《河北学刊》 一篇 2 个版, 双核心 石家庄 双月刊 《湖北社会科学》 湖北 《湖南社会科学》湖南 政治类: 《前沿》 每月 25 日出刊 ,社科类文章均可发表,每篇最少 5700 字符。审稿周期 5 个工作日。 内蒙古 半月刊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 个版面可加急 武汉 旬刊 《人民论坛》 两个版 北京半月刊 《理论月刊》 CSSCI 扩展 新闻类: 《新闻爱好者》 3000-3500 字 郑州 半月刊 《新闻界》 双月刊 四川 图书馆学类: 《图书馆学研究》 双核心 长沙 双月刊 《兰台世界》 图书档案类核心期刊,北大( 档案学类 ) 沈阳 半月刊 人才学类: 《中国人才》 一篇不超过 3 个版面 北京 半月刊 经济类: 《改革与战略》 收经济类 《生产力研究》 一篇 2 个版面( 经济与管理类 ) 太原 月刊 《特区经济》 一 篇 5000 字左右 ( 经济与管理类 ) 深圳 月刊 《中国经贸导刊》 一篇 3000 字符左右 ( 经济与管理类 ) 北京半月刊 《中国商贸》 ( 贸易经济类 ) 北京 半月刊 《商业时代》 一个版加急加 ( 贸易经济类 ) 北京 旬刊 《经济问题》 cssci 集刊 ( 经济科学类 ) 太原 月刊 会计类: 《财会通讯》 一个版加急加 武汉 月刊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期刊 征稿( 财政类 ) 大连 月刊 《会计之友》 山西 旬刊 《商业会计》 中国商业联合会 月刊 管理学类: 《领导科学》 (党政管理、研究政府、外交、企业人力资源文章) 郑州 旬刊 《现代管理科学》 cssci 扩展版( 非北大核心 ) 南京 月刊 医药类: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北大核心 ( 药学类 ) 南京 双月刊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及统计源期刊 ( 综合性医药卫生类 ) 武汉 双月刊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北大核心( 中国医学类 ) 北京 半月刊 计算机技术 / 自动化技术类: 《计算机仿真》 一篇不超过 3 个版面 北京 月刊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北京 月刊 环境科学类: 《环境保护》 双核心 北京 半月刊 农业科学类: 《湖北农业科学》 一篇文章( 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 ) 武汉 月刊 机械、仪表工业类: 《机械设计与制造》 一篇文章不超过 3 个版面 沈阳 月刊 《制造业自动化》 北京 月刊 煤矿开采类: 《煤炭技术》 一篇 5000 字符 哈尔滨月刊 艺术类: 《装饰》 CSSCI 扩展 北京 月刊 《中国艺术》《美术界《美术教育研究《中国艺术《艺术研究《中国美术《文艺争鸣》《艺术百家》 水利水电类: 《水电能源科学》 08 北大核心 ( 注: 以上所列核心期刊均可在 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知网 查询,保证是 正刊 ;我们作为杂志社的协办单位依靠的是诚信和效率,大部分期刊 3-5 个工作日内 可给老师回复是否录用,同时我们会及时给出杂志社编辑的修改意见!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 ( 邮箱: 184 xxxx 484@qq.com ) 或加 QQ 咨询,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核心: 《山东文学》 《价值工程》 《当代教育论坛》 《致富时代》 国家级: 《商业文化》 2600 字符 知网收录 收财经 . 经管 . 科教 . 三农 . 商业 . 法学 . 学术 . 类文章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国家级 2800 字一版 《现代经济信息》 2500 字符上知网 《中国科技教育》一版 2800 字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1.5 个版起发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一版 2300 字内, 社科综合类核心本科学报 《中国集体经济》两版 3000 字符,知网可查 《科技创新导报》国家级 2800 字一版 《中外医疗》 国家级 2200 字一版 《医药与保健》一个版 2600 字符 《医学信息》一个版 2500 字符 《现代企业教育》一个版 3000 字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4400 字符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1700-1800 字 《赤峰学院学报》 2 个版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3800 字符 《中国电子商务》 3000 字 《中国科技博览》国家级的刊物 3100 字符一个版面 万方和维普网国家级 《神州》 上万方 3000 字符 《华章》一版 2600 字符,上知网。 《世界家苑》万方收录一版 2500 字符 《现代营销》知网收录一版 2300 字符 《大科技》 2200 字符一个版 《科技致富向导》 国家级 知网 万方 3000 字符 《商品与质量》 3100 字符 《教育教学论坛》 2300 字符一个版面龙源维普 万方 《长江大学学报》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湖南经济学院学报》 《美术教育研究》 省级: 《海外英语》 3500 字符 万方 知网 龙源 收录 《体育时空》 2200 字符 万方龙源收录 《华章·教学探索》 2600 字符,知网收录, 《商场现代化》一版 《教育教学论坛》一个版 1800 字符, 3200 字符以上按 2 个版面收费龙源 维普 万方 《品牌教育》一个版面 2000 字符 《金融经济》 5000 字一篇 《科教文汇》一版 《时代教育》一版 2400 字 《中国科技教育》 1 个版面 2800 字符 《都市家教》每版 2500 字 《机械研究与应用》一版一般 2000 字内 《沙棘》 2500 字一版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3000 字符一个版 《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一篇 2 个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 个版 4300 字符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一篇 5000 字符以内 《学苑教育》只收教育理论研究类文章,上知网 2200 字符一个版面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一个版 2300 字符 《法制与经济》一个版 2500 字 《科技资讯》省级 2800 一版 《健康必读》一个版 2600 字符 《校园英语》一个版 2400 字符 《科技致富向导》一个版 3000 字符 《科技创业月刊》一个版 4200 字以下 《电脑知识与技术》 2 个版 4500 字左右 《文艺生活》一个版 2200 个字符; 《北方音乐》 《沙棘》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世界》 《高校招生》一个版 2500 字 《海外英语》一版 2000 字符, 3000 字符按 2 个版面收费上知网,万方,维普 《企业管理科技》正刊, 3 号齐全,上知网、万方, 3000 字一版, 《文教资料》一个版 2200 字 《读写算》万方 龙源 中国期刊网 已收录 知网现可查目录一个版 《通信电源技术》一版 2000 字 《河南化工》一个版 2200 字 《中国管理信息化》 2500 字符一版 上知网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3500 字符 2 版上知网 《数学学习与研究》《中小学电教》 2200 字一版上知网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外地大学老师、在读研究生都可以。侧重教育类。现在安排明年 1 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6300 字符三个版面以上,带英文读写算》万方龙源 中国期刊网 已收录 知网现可查目录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科版,基本包发。 《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高职 双月刊 新闻出版总署、万方、知网、龙源、维普 2500 字符。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本科 双月刊 新闻出版总署、知网万方、龙源 4000 字符。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省级 双月刊 新闻出版总署、知网、万方 5000 字符。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双月刊 新闻出版总署、万方、知网 2300 字符。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 月刊 新闻出版总署、知网、万方、维普 5000 字符。 《文学教育》省级 旬刊 新闻出版总署、知网、维普、龙源【 1.5 版起发,不收 1 版稿子】 2200 本科学报新期刊《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0 字符 1 版 900 ;( 1.5 版) 3000 字符以内 4000 字符以内 5000 字符以内,一个标准。上知网 现在发 6 月 近期将出版教辅书有《高等数学》《体育与健康》《当代三农政策改革趋向》《计算机网络编程基础》《大学英语三级考前统考指导与实训》,可参编。 我们公司出版图书,有标准书号,和我们合作的出版社有: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北京邮电出版社、地质出版社、知识出版社、原子能出版社,另外带有光盘的话有:音像出版社、北京银冠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交通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英语 4 、 6 级卷子,教材;计算机卷子、教材等,各个系老师的著作、教材等都可以出。 以上所有合作期刊均为国家正规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可查; 属正规企业,可查看工商注册信息及经营许可证,绝无信誉问题,作者可放心投稿。 文章如未被录用 100% 退还全部定金 。写作指导老师均为相关专业的骨干,保证文章观点新颖。 温馨提示: 【 由于核心杂志版面比较紧张,评副高,正高,博士的老师提前半年到八个月在核心杂志上做准备。评中级的老师,在省级国家级上发论文的老师提前一到两个月做准备。】
个人分类: 杂谈|255 次阅读|5 个评论
给MBA学生的一封信
热度 3 zheng0210 2011-5-29 21:28
XX: 有些事,我始终不明白,所以想询问你一下,可以不回。 自从2010年成为你们导师以来,我一直把你们的论文作为我最重要的事情来抓,花费了大量精力,为你们搭框架、查文献,在论文最后的送审阶段,花了将近1个星期时间帮你们修改。可以不夸张地说,没有我的这些工作,你们的论文不可能获得今天的结果,当然,作为老师,辅导你们是我的职责,我根本不想从你们这里索取什么,仅仅希望的是我能得到你们的肯定,但令我失望的是你们居然在答辩的最后连与我说声谢谢和再见的声音都没有,好像我们之间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我真想不通,或许我太在乎这点,而你们作为领导可能认为是想当然的事或者你们付了学费,作为上帝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想问下,我什么地方出错,是否是平时管你们太严,还是其他,希望你们能提出意见,谢谢!
2097 次阅读|3 个评论
行动懒散的日子,精神得以休息
热度 1 zhangbanglei 2011-5-29 16:58
老板走了也有些时日了,相比较之前的精神懒散,我现在又多了项行动上的懒散,这些天好好休整了一把,每天睡到自然醒,无须担心他在的时候所有的烦扰,感觉周围的气氛是愉悦的、轻松的、懒散的。 这两天计划着提一把劲把身边的一些明确了的事情好好处理下,为自己做好规划,时间眨眼间就要奔向六月了,离毕业也就整整一年了,进入倒计时阶段,虽然这两年很是辛苦,但父亲还是告诫我,成大事者,要大度、大爱、宽容;感觉很有道理,老爸在家经常会看内蒙古卫视赵川主持的节目《现场》,假期在家时候也陪老爸看了几期,的确不错,都是身边活生生的例子,主持人不会明明白白的给某个事情下一个结论,只会是从让人心服的只言片语中说明道理,这与某些卫视的相似节目比较,简直是天上地下了,有些事情就是这样,说再多也白搭,句句直击事情本身的要害,才是关键,多想想,多体会下生活,总能明白许多! 中间插入了这么多其实是想劝说自己,渐渐少去这无谓的抱怨,这无用的挣扎,在这剩下的时间里多为自己的未来做些计划,目标明确;生活苦了也有苦的道理,人生早晚要经历这个阶段,无论怎样都不要给生活和精神再造成困扰,本来外人的作为已经让生活纷乱不堪,自己再没头没脑的胡乱对待,那生活不就成了一碗浆糊了吗?善待自己,无论身处何方,处境如何! 看着周围的同学陆续的立业成家,大多数居有所居,用有所有,而自己还在过着寄生虫般得生活,而且自己也总是在加重着自己的寄生,每每想到这般,心情可堪,总会出现很焦躁的感觉,特别是在这个环境里,万般不如意;也许当我以后回忆起这三年的生活,形容这的应该是“身体的牢笼,精神的炼狱”吧!我想逃脱,但不得不坚持坚持,不能让自己半途而废,我总给自己很重的负担,确实,眼不见心更不静;父母也能看出我的变化,父母打电话经常开慰我,人生的某个阶段就是要这般的,这个阶段恐怕也只有借助于父母了;活生生的现实在面前,不得自由! 这段时间想通了很多事情,在这剩下的一年里更多的是再为自己博一下,真正的成熟起来,做到大度、宽容、大爱!我不甘心于现在的生活,但我会一步一个脚印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人没有既定的未来,这才有前途不可限量之说! 大连的槐花现在才开,中午去吃饭的路上入鼻的是槐花浓郁的芬芳,今年没了机会吃那些槐花做出来的食物了,待毕业吧!好长时间没有打羽毛球单打了,今天本来两个小时,只打了一个半小时,后来还被虐了,累的连跑动的意识都没了,可恨的眼镜,总滑,毕业后要好好打造自己的羽毛球和篮球装备,这是我今后生活不可或缺的了。
3694 次阅读|1 个评论
低调
热度 1 yanhuasanman 2011-5-28 23:13
抓把冰, 封印火热的记忆, 在大山之巅, 在云海之间。 愿化成扬尘随风吹散, 剥去虚伪,去掉浮华, 期待一片黑暗, 冰窒! 破消沉终登顶, 温如玉激心灵! 任时间带走忧伤, 凭风雨漫天霞光!
个人分类: 写给自己的未来|2382 次阅读|2 个评论
报告《R与进化生态学:系统发育比较分析概述》
热度 6 zjlcas 2011-5-28 22:09
报告《R与进化生态学:系统发育比较分析概述》
随着测序和进化树推断理论和技术的不断成熟,生态学家正努力将物种系统发育关系整合到生态学研究中,并逐渐发展出一系列研究物种性状和适应性演化规律的分析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大量运用计算机模拟,包括随机生灭过程和随机化等统计学手段。目前,这些方法在R中迅速发展。本报告简要介绍了系统发育比较分析中的主要内容,包括:祖先状态重建(Ancestral reconstruction)、物种分化速率随时间的变化(Lineages through time plot)、群落系统发育与物种共存(Community phylogenetics)、生态位进化(Niche evolution),以及这些方法在R的实现。 这个报告是在中国第四届R语言会议上的报告,旨在介绍R中的系统发育比较方法。 下载本幻灯片 pdf R与进化生态学_张金龙.pdf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7167 次阅读|5 个评论
穿越文对历史文化的传播
热度 1 selfhelp 2011-5-28 19:41
历史,对于我这理科出身的人来讲,曾经是我最最头疼的科目。中学的时候,永远也弄不清历史课本里那无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意义、、、、,可能是教育模式的弊端,或是我自身的误解,总觉得原本应该鲜活的历史却被分割成无数的数字、名词,然后通过传送带一样的课堂,灌输到每个人的脑袋里!前些年,北大的于丹教授由于对《论语》精彩的解析而文明全国,在她之后数不清的专家、学者鳞次栉比的登上各大媒体,口水横飞的点评着一段段历史、一部部著作。暂且不论他们中真正学富五车的有几个,仅仅是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说是历史文化传播方式的一次飞跃。甚至曾听到身边的人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当年我的老师要是这样讲课的话,清华、北大我也能去了!”。如今的大学、科研机构里,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教授、专家,有多少能够在谈笑之间将所要讲授的知识完整、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而不是“讲倒一片”? 最近,忽然发现自己对于历史的东西越来越感兴趣!一部分原因来自导师L,一位热心、随和、风趣、不修边幅而又知识渊博的老教师,另一部分原因则是穿越小说的影响;从三毛到琼瑶,从于晴到席绢,都曾经赚取了无数人的眼泪。而我的喜好却一直在变,读书时代的言情,到刚上班后的玄幻,再到惊悚、悬疑,看过了《盗墓笔记》、《鬼吹灯》、蔡俊,最近则是迷上了穿越文。崇拜于作者对于历史的把握,无论是对于中国古代的各个王朝,还是古印度、古罗马、古埃及、古巴比伦的辉煌文明,作者都能在历史的缝隙里,虚构出一段貌似真实存在的故事。一部成功的穿越题材小说,一定要有真实历史的体现,当然不包括那类所谓架空历史的。无论是文化习俗、风土人情、衣食住行,还是主流思想、阶级观念都要切合那个时代的特征,想必完成一部好的穿越小说所要做的基础工作,绝不亚于一次历史问题的专题研究。此外,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将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合情合理的方式植入到那个背景中去,要有涤荡起伏的故事情节,充满个性、入木三分的人物描写,至真至情而又不矫揉造作的人物对白。相对而言悲情的题材似乎更容易演绎,而喜剧题材的穿越文则更能体现作者的写作功力,在越来越难以体味到快乐的当今社会,通俗但决不低俗的笑料、笑点成为诸多小说里难得一见的“奇货”。穿越文中以清朝为背景的占绝大部分,一方面可能是年代较近,资料保存比较完全;但也许更多的是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王朝有着诸多迷一样的历史人物,康熙、雍正、乾隆、慈禧勿用多说,仅是影视作品就已不胜枚举。在刚刚看完的一部清穿小说里,我认识了一个以前不甚了解的十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祥。这个被称为大清朝的“侠王”,康熙口中的“拼命十三郎”,雍正亲赐的“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没有战功却能封为“铁帽子王”,一个文武双全、重情重义、感情专一的男人。在那个年代男人三妻四妾司空见惯,而一个皇族阿哥一生专宠嫡福晋一人,确实难得一见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胤祥能够成为清穿小说里面炙手可热的男主了。贴吧里面,十三阿哥粉丝的数量和热情绝不亚于任何当今正红的明星,一位300多年前的古人,却仍能这样炙手可热!虽然在穿越小说里面描述的历史内容有着很大程度的虚构,但却也能能因此抹杀穿越文所引起的读者对历史的兴趣。难道我们还能怀疑穿越小说对于历史文化传播的作用吗?
2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次参加party
热度 2 hywang1969 2011-5-28 08:56
儿子结束了小学的毕业考试,要到同学家,第一次看着儿子兴冲冲地急切地对我再见,迫不及待地消失在拐角处,妈妈就独自回家了,半路还是不放心,又回头去麦当劳找他,总得交代给同学家长啊,从窗里看到他正和同学一起在排队,见了我,赶紧说,妈妈你回家吧,来不及说再见。我忽然想到学会走路时,第一次一下子离开妈妈的怀抱10多米的感受。 因为牵挂今天儿子的聚会,昨晚我都梦到自己也去他同学家了,孩子终于长大了,妈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读文献,做研究了,那个膝下的小男孩长大了。
2876 次阅读|2 个评论
托福总结
热度 1 shixinsky 2011-5-27 22:09
托福总结
托福考完有段时间了,一直想写总结,也一直拖着, 今天一定要写完。首先说明一下,我不是什么英语牛人,只是个V-bird,但是在认真准备考试的过程中,也深有体会,所以写这篇文章来和即将准备托福考试的童鞋们分享。 这门考试考得是综合性的,涉及到阅读,听力,口语,写作,其实口语和写作都涉及到听力,所以听力可以平时多听来练语感,听力不行,千万不可以临时抱佛脚,推荐普特英语听力网,要多听,最好跟着读,练口语。这些都是考试时间特别充分,提前做的基本功,基本功越强越好,毋庸置疑。本人就是因为听力没有提前准备加上选错听力材料,最后听力无比烂~~~ 我这里主要讲一下,针对考试的各个部分,用的参考书,及对应的复习时间。 part 1:词汇: 书: 群言出版社的TOEFL词汇 重要性:TOEFL的词汇是整个考试的基础,也是提高整个托福的关键,所以单词一定要提前三个月准备。 背单词的方法: 循环记忆法加快速多遍 。比如一本300页得单词书,每天20页,下面用图来显示背第一遍循环过程(当然也可以按章节划分,个人爱好决定,以及每天背多少新单词,也按个人实际能力决定,但是不能太少量) 重在坚持,而且背第一遍单词书这个过程必须一口气完成 ~~~背完这样的第一遍之后, 坚持 之后每个星期坚持把单词书背完一遍,开始几个礼拜可能还是会比较耗时,之后就会快很多,可以达到一天就能翻完~~ ************************************************************************************** Part 2:熟悉题型: 书: 新托福考试官方指南(第三版) 用法:这本书用来熟悉托福的题型,大概感受下阅读的题型,知道听力题型, 口语的题型 ,写作的题型。这样对这门考试大概有个了解。这本书最多花个5天做完上面的题,及看一下上面的各种题型的tips.方便后面的专项练习。 *************************************************************************************** Part 3:阅读 资料: 新托福真题(黄金阅 读) 【电子档】 用法:每天做个3篇,总共60篇样子,自己算好时间 做完。 *************************************************************************************** Part4:听力 资料 :1、最重要的 TPO 1-17 套,基本每天一套,(考试的场景基本和里面类似)【电子档】 2、还有一个比较好的听力材料是【老托福-听写材料】 【电子档】(最好也能听完) 3、如果准备的时间比较早,在完全能把资料1,2听完的情况下,可以提前听一下《高分新托福听力120(2)》, 【有书】,【有电子档】, 如果没有时间,果断选择材料1 用法:听力的过程:第一遍不看原文听,做一下题,然后看原文, 把原文一定每一句都弄懂 ,然后看原文听一遍, 最终能离开原文,把整篇文章都听懂 ,这里每一篇文章都要好好磨透,听力也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听力训练时间,看自己做完一套题需花多少时间,来定自己的时间表 **************************************************************************************** Part5:口语(这里的材料都很重要) 材料:1、中国出版集团的《 新托福口语真 经(2) 》 【书】(用书比较方便,这本书有答案) 2、高等出版社《 新托福口语真经 》【书】【电子档】(这本书没有配答案,但是有一份网上下的对应的电子档) 3、 针对口语里面的题型1,2: 黄金80题 【电子档】,本人对题型1 也做了个小总结。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在太傻 上下一点口语第一第二题的材料多看看 用法: 好好研读材料1 ,掌握答题技巧,因为口语题型较多,每种题型有不同的答题方式,所以要好好准备。可以通过 材料2,加强练习。 对于 题型1,2 ,这里的题目范围虽然很广,但是这里的话题是可以 准备 的。也可以采用 背 的方式记忆。通过 多看多背,之后就算遇到新的题目,很多可以套用,不会说不出来。 口语练习的 必须注意 ,一定要多找时间 读出来 ,不然到最后一开口会紧张,影响答题 ****************************************************************************************** Part6:写作 独立写作 : 材料:李笑来的《 TOEFL高分作文 》【书好用些】 用法:作文肯定不可能一个礼拜搞定,基于这里的写作是有 题库 的(在OG里面附有题库),不过题库也很多,185 题,全部写完,基本不现实,如果能写完当然去打胜仗的。 1、首先找个 作文题库 分类,然后按照分类,把李笑来的书好好 研读 ,但是要 快 ,不然会没有充分的时间自 己写作。自己练笔才是最重要的。把握好 一个礼拜 读完,考试时间充分,可以两个礼拜读完。每篇里面 好 的句子 多读几遍,以后自己写作可用,然后写每一篇文章的 提纲 ,就按照书上的文章写,这样下来,估计 可以知道这里考的作文是怎么回事。 2、接下来就是开始自己写, 必须写 。也是 按照题库分类 ,每天在分类里面选个一俩篇 写写。开始几天写作比较痛苦,之后顺了就好了。可以每天多写几篇。基本上托福的作文就是针对某一问题, 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 ,为了便于展开,找几个理由支持或驳斥某一观点,或者写成正反论证。有时候最后也可 以给出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这里讲的有点空洞,只有通过自己练习写作,慢慢感悟。 综合写作 : 用法:1、首先利用OG上面 有提供答案的两篇独立 写作开始练习 2、然后看看综合写作别人提供的一些 模板 ,结合1,2,应该知道这篇作文怎么回事了 3、利用李笑来书上提供的十篇文章来进行 练习 ***************************************************************************************** Part7: 模考练习 由于考试是机考,所以熟悉考试的界面还是很有用的,可以 减少 考试慌张 材料:1、考试报名送一套 模拟题 ,要做 2、可以练练 barron ,这里面有8套题,难度比考试的高,或者练蓝色 DELTA 用法:模考其实是很重要的,给你整个考试的感觉,建议最好剩 一个礼拜 用来模考!每天至少一套! ***************************************************************************************** Part8:加试题 ETS的加试题是为了测试他的新题库,在考试的时候 不计分 。出现在阅读和听力中,由于不知道这种题出现的 顺序 , 导致不必要的意外结果,所以还是认真做做。 用法:在网上找一下 经典加试题 ,用一天时间阅读完就行了,考得时候基本能找到一摸一样的。
3538 次阅读|5 个评论
要不要规划时间?
热度 2 dreamgirl 2011-5-27 16:22
要不要规划时间?
今天,确切地说是前天(2011.5.25)晚上,终于可以停下来干自己的工作了(之前是帮师兄收集项目的文献资料,然后是为小弟的毕设收集资料),揪着心的感觉挺不好的,一下子甩手了心情大好,下午就和MM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绕着湿地公园走了个来回。回来收心想怎样开始自己的工作?想啊想,突然想起前阵子从‘爱问知识人’下的增强学习系列的几个小软件,很多个但好多都不好用,安装不上或者其他资料残缺等等,后来就用了3个: 电子书管理、个人知识库管理系统和英文单词记忆软件 。 25号晚,开始试用。 英文单词记忆软件 非常简单,一看就明白;大概是软件内置了一个记忆曲线(公式):自定义或者用它标准的爱宾浩斯曲线,你给它一个整本书的页码(比如500),每天记忆的页数(比如6),软件就马上产生一个记忆计划( 第1天背诵: 1-6页,第2天背诵: 1-6页,7-12页;第3天背诵: 1-6页,7-12页,13-18页;第4天背诵: 7-12页,13-18页,19-24页;...... )。然后尝试 电子书管理 时,就注意到了《奇特的一生》,记得之前看过一些,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没看完,估计是懈怠吧!用了一晚上(差不多3个小时),弄明白了也建好了自己的电子书库。 26号上午又开始尝试 个人知识库管理系统 ,用了一上午(也差不多3个小时)明白了其大概功效,也建好了库;感觉比电子书管理软件还要人性化、效用也更高。那个时候就想着要有计划地把库中的书籍和资料都要掌握、消化。 今天忙完了给老板的数据清单,又开始去回首刚建的个人知识库,扫了一点久违的《奇特的一生》,感觉和前段时间看的把时间当做朋友的宗旨很像,其实就是通过《把时间当做朋友》知道的《奇特的一生》。记得当时很受触动,还坚持记录和管理时间了一段时间,记录每天/周/月(有一个月吗?)真正工作的时间。 记录开始时间是2010年11月03日 13:33 当时这样写道 ,“ 题记:最近在看《把时间当作朋友》,觉得很受用,学以致用,学学人家做‘事件记录even log’;作者说,even time log较even time更好,诸如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于是我也要实践下 “我有个朋友叫做时间。她跟我真可算作两小无猜,默默陪了二十多年我才开始真正认识她。她原本没有面孔,却因为我总是用文字为她拍照,而因此可以时常伴我左右。时间她原本无情,我却可以把她当作朋友,因为她曾经让我明白,后来也总是经常证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付出耐心,她就会陪我甚至帮我等到结果,并从来都将之如实交付与我,从未令我失望。正是因为有了时间作为朋友我才可能仅仅运用心智就有机会获得解放。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地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就是我的说法--“与时间做朋友”。 ” 2010.11.3 郭利萍 开始上第二门专业课《 地球信息科学》 -----博导强烈推荐的;周成虎老师的启发式教学(8:30~11:30)于我很适用O(∩_∩)O~ 旁听professor Scott Rozelle的《 发展经济学和影响评估报告 》(19:00~21:10),邓姐强烈推荐的 然后继续昨天开始的 骑车运动 (17:20~18:00),练技巧(陪练--陈同学),加油! 2010.11.4 郭利萍 前段时间一直在看老板交代要读的文献和book,突然也想看看他写的东西了,于是.... 整理博导已发表的英文文献,选择其中9篇打印了(9:00~10:30);与晓亚师姐交流(10:30~11:45) 继续看《把时间当作朋友》;浏览留澳外导信息,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与老板商量(email)...(13:00~17:00) 骑车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门(17:00~18:00) 。。。。 2 010.11.25 雅思(8:55~11:15),下午去医院做检查,晚上听国家地理的报告 2 010.11.26 雅 思(8:40~11:00),黄季焜老师的报告(15:00~17:20) 2 010.11.27 雅思(9:10~11:1513:30~15:35) ” 坚持了24天(不到一个月!),后来好像是和虫子哥聊起这事,他说这样于身体无益,会让自己更加地紧张不安;想来想去就终止了。可是再回首这半年,2010.11.27~2011.05.27,两个27!整好半年。这半年来,自己都干了什么呢?!汗颜汗颜!! 我想这半年里,都是因为这病吧!耗去了太多精力和时间,说实在的,真的好讨厌!又好无奈,我知道它真真切切地改变了我的做事风格。这改变我接受,因为我知道其中的好也在努力杜绝其不好!然后呢,雅思考试,留学基金委的申请,这二者的结果都不好。然后是帮老师申请项目干点活(希望有好结果吧!组里需要、老师需要,我也需要,bless!!),帮师兄干点活,把模型转起来了。但是,有关博士方向专业积淀(的理论和当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还很不够!虽然该看什么注意什么,心里已经大致知道了。但是,真的好着急啊!好想回到大学,那每天都在奔跑的大学生活,脑子里有好多想法,行动比决定还要来得快!飞速地转啊转。。。很想回到那样的青春岁月,即便年少轻狂也罢! 不知道该不该再做时间规划,很细的时间规划,记得半个月前博导还提醒我,应该做个计划来着。 借助个人知识库管理系统,把该看的想看的,好好地消化了。把博士工作的基础扎扎实实地打牢靠了... 我还是想实践,实践,实践!!! 其实,写这博文是记录自己的心思,也是想听听来访朋友的建议。 最后,附上这两本书吧,俗话说得好“君子好成人之美”,来着即是客,即便没有留下脚印,本人也希望不要让你们空手而归。好东西要大家分享才有意思嘛,呵呵! b把时间当做朋友.pdf 《奇特的一生》 格拉宁着.pdf
个人分类: 活在当下|4562 次阅读|4 个评论
"本人长期代做各类毕业设计"
热度 2 jarry413 2011-5-27 11:08
何协是个硕士研究生,却不喜欢做研究,她一读研就在企业工作实习根本不管自己学习上的事情,她觉得工作比起读研来说更能让自己成长,更能实现她自己的价值。可是她为什么会选择读研呢?因为她需要得到一张文凭,她需要自己是研究生学历,因为在她能力一定的情况下,有了文凭,她会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更多的平台塑造自己,以更好的实现她的个人价值。她不做研究,甚至完全不花时间放在学业上,她何以取得文凭呢?是否能够取得文凭或者说是否能正常毕业,并不取决于三年时间内她是否努力的学习和研究,甚至是否待在学校都没有关系。你要想毕业,当且仅当你需要几篇论文,白纸黑字。那她就可以让人代写文章,她可以为这种事情付出一定的报酬。这样的报酬对于她的工资来说也算不了什么,所以这样的来说,何协挣了。 假如这位为她代写论文的人叫文心,文心非常爱好学习和研究,非常享受在学校的时光。她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研究之外,还想更多的涉猎其他研究领域的学习。假如她帮何协代写文章,在做的过程中他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毕业要求做一遍,这样她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必定得到更大的提升,同时她还可以得到一份报酬,所以这样的来说,文心挣了。 何协工作的单位是土满公司,公司会因为何协的这样的现状吃亏吗?个人觉得永远不要天真到认为企业会在这样透明的交易中吃亏,因为它可以选择要或者不要何协。公司给何协的报酬基本可以认定为超过了何协在公司中为公司创造的价值,所以公司挣了。 何协的导师呢?只有傻子会告诉导师这样的事情,老师会被气疯的,哪个导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非常努力的做课题、研究呢。其实不然,真正的好老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切实成长和切实利益。假如老师对何协足够了解,他也知道自己的学生不适合做研究而更适合在企业成长,这样考虑到学生的利益,他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强迫学生做他们毫无兴趣的研究。然后不做研究但是毕业后,被有关部门查出诈骗老师不是要付出很大的责任吗?有关部门查的什么呀,他们只查论文,只看白纸黑字。有论文没?论文合格没?有而且合格你没问题。即使你再牛逼,但是你的论文有问题照样处分你。前面已经说过了文心是非常优秀的研究生,她亲自做的论文,这位导师估计不会有什么后顾之忧。导师本身利益不受损,而且看到了自己的学生在更好的发展、成长,如果他不是一个自私的人,那么何协的导师挣了。 何协培养单位?假如何协自己做研究,那么她的论文质量肯定没有文心写的好,只是学校里的实验室或者自习室会少一个奋斗者的身影,学校的研究气氛会受到些许影响。但是学校的利益与什么有关呢,看论文质量贝,白纸黑字,有文有真相。试想一下,要是一个学校天天说学习氛围有多好、学生有多努力,但是论文质量不高,岂不是很多人会笑话。我们假想文心这样的人,是天生的论文高手,她们出手的论文质量普遍很高,所以这样的来说,学校挣了。 还有谁?我们这些旁观者。我们的利益会受损吗,这关我们什么事呢。 一个人找一个人代做毕业论文,能涉及的所有人及单位都会因此挣了,而不相关的人也不会因为这样的事情利益受到任何损害,所以总体来说,是挣了。所以我只是疑惑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规矩不让代做呢。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是规则出了问题。 理工科思维深了,总以为什么都是守恒的,但有些时候会出现总体挣了的现象,这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导致增值吗?现在终于理解,为什么罗玉凤指明专业要找经济专业的做男朋友了。 当面对一个错误的规则,是维护规则做一个保守派还是做一个只相信真理的另类或者改革派呢。否定因素是发展的原动力,但是步子不能迈大了,否则容易扯蛋。
6354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士论文答辩总结版......
热度 4 xusuowen 2011-5-27 10:27
时间如白驹过隙,五年前,经常去听师兄师姐的答辩会,不仅是我们实验室,还有其他学院的,五年后,我们即将走上答辩的讲台,心中有些许紧张,想着导师经常和自己说的一句话:“ 经过五年的积累,坚信你们自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所以你是给大家讲解你的工作,没有人比你自己更熟悉你的研究领域 ”,心中有些淡定了。 看完徐坚老师的博文“ 如何准备博士论文答辩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3234do=blogid=42248 , 以及王德华老师的“ 如果你还没有(正在准备)举行学位论文答辩的话…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323553 和唐常杰老师的 “ 答辩之前支几招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7179do=blogid=324247 这些博文是答辩的精髓,看完受益良多,在此感谢。 这里,我将这五年来参加研究生答辩的提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以飨读者,也祝愿自己和即将参加答辩的同学朋友答辩顺利,快乐毕业...... 一、 常见问题 1. 动物实验中,首先要考虑的一些因素包括: 动物模型的选择,模型与人类疾病模型的相似性与不同。选择何种指标说明造模成功?成功率如何?如代谢综合征模型血糖升高、血压升高、脂质代谢紊乱同时伴胰岛素抵抗,但体重下降是个大问题,如何解决?等。 2. 常规药效学动物实验至少需要两个剂量水平,如果是新药报批至少三个剂量水平。 3. 药效学研究要严格掌握两个原则:对照(空白或溶剂对照与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等); 时效和量效关系,均为经典药理学必须。 4. 中药单体往往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因此多数具有降糖、降脂、降压等多重作用,其药效学和机制研究一定要说明其作用于靶蛋白是直接还是间接作用? 5. 协同给药方案一定要设立键单独给药组和联合给药组,还有目前机制类似的复方药物。如果是通过化学将两个药物链接起来的新化合物还需要设立一个很重要的对照,就是将两个药物组合在一起的给药组。协同给药还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药效动力学特征如半衰期等。 6. 药物合用的目的有三:增强药效(如肝脏保护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如肝脏毒性,肾脏毒性,肌肉毒性等),改善药代动力学。 7. 动物实验中给药剂量的选择很关键,是推算过来还是引用文献,都要具体说明。 8. 实验动物的级别,饲养环境,合格证号都要予以具体说明。对于诱导动物模型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如高脂饲料配方,高脂的标准,诱导多长时间造模成功。 9. 阳性药物的选择要遵循几个原则:临床常用,疗效和机制确切并且作用机制同研究的待测药物相同或者类似。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阳性对照的目的不是将待研究药物与其做比较,而是确定造模成功,再次基础上在评价其他药物疗效。 10. 细胞实验中,细胞模型的选择也很关键,因为很多商品化的细胞株可获得性强,研究方便,但最好还是用原代培养的细胞,一方面说明工作量,另一方面原代细胞反应性比较好。细胞模型剂量的选择依据是:时效关系中出现最显著差异,在继续增加剂量效用维持在该水平甚至下降。 11. 注意语言表述:如正常饲料喂饲10周造成动脉硬化模型等错误不能犯。 12. 研究目的基因首先要确定该基因或蛋白在在该组织中表达丰度如何?目的基因必须是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 疾病相关基因)而且是 药物可调控基因 。另外很重要一点是研究该基因的 功能学指标 ,比如平滑肌细胞迁移与心肌细胞肥大。 13. 实验之前要清楚为什么做这个实验?选择什么指标?同时要实现不同实验之间的过渡。 14. 答辩要将自己的成果或论文术语化,就是用正式的书面语言。 15. 对于课题中的实验方法部分,常规方法一带而过,新方法可以着重讲。关键的方法需要描述的很仔细,比如说提纯一个蛋白如何进行纯化,如何保持蛋白活性。如何防止多肽类蛋白降解等问题。 16. 对于神经系统药物,要考虑其通过BBB的能力,生物碱的药物如何通过细胞膜等问题。 17. 答辩最后要提及今后的工作展望及研究计划,同时说出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自己意识到问题比被评为们提出来好。 18.研究中最好集中一点做,做深,不要展开很多内容。找出相关的核心指标,其增加或减少意义何在? 19. 一定要区分不同指标之间是: 因果联系还是伴随关系? 20. 建立一个公认的靶标需要做哪些工作? 21. 如果是研究同家族基因的不同亚型,假设你感兴趣的是 A 亚型,要解释清楚你为什么认为 A 亚型重要?不做该家族的其他亚型。 22. 体外实验中,选择刺激因子尽量符合疾病病理变化的一些因子,如 OxLDL 。 23. 如果涉及开发多肽类药物,要考虑其成药性如何? 24. 有些研究,经典药理学实验比分子生物学实验更有说服力,比如受体竞争实验, Langendorff 离体心脏灌流等。 25. 为什么选择这个基因来做?是因为没人做,还是?? 26. 对于一些某些蛋白来说,除了研究如何干预其合成,还可以研究如何促进他的降解。比如 A-beta , MMP 等。 27. 如果研究中药单体实验,有必要对实验用药的纯度进行特别说明,如隐丹参酮 98% 。 28. 对于一些原代培养细胞(非增值细胞)的活性筛选是不能通过 MTT 观察细胞增值情况。 29. 对于一些原代培养细胞(非增值细胞),如心肌细胞, CGN 转染最好用腺病毒,不要用 Lipofectamine2000, 因为毒性大,而且转染效率低下。 30. 中药单体可能具有多靶点、多环节防治疾病的优势,但需要回答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你认为 A 单体治疗 AD 或 AS 最主要的作用靶点或最可能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 31. 如果提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如 Ang1-7 治疗肺动脉高压,如何看待其前景?? 32. 如果做老药的新临床用途或新机制(如二甲双胍治疗高血压心肌肥厚和肿瘤),为什么不选择同类的其他药物如列酮类?也就是如何有这个课题设想? 33. 发现一个新的研究结果,可以做的更加深入一些,做多机制。 34. 老药新用途之类的文章需要回答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就是不同临床用途的剂量选择问题,因为剂量不同效果不同。比如阿司匹林高剂量解热镇痛抗炎,但是小剂量可以抗血栓和血小板聚集等。 35. 如果一个药物对多种细胞或多种疾病有效,必然会让人想起:该药可能有副作用。比如:多大剂量降血糖,多大剂量抗心肌肥厚,抗心肌肥厚时会不会引起低血糖??所以, 药物的剂量问题始终是一个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36. 对血压的影响,对心肌肥厚的影响如何?有没有很好的调控作用?你个人认为该基因促心肌肥厚的机制是什么?该基因对正常的动物或人体心肌肥厚有没有影响? 37. 该基因是否是一个靶?是否可以干预? 38. 肿瘤与心肌肥大的关系何在?促进增值,抑制凋亡。因此抗肿瘤药物用于心肌肥厚的治疗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 39. 实验研究多个指标,要考虑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如何? 40. 要明确刺激因子与目的基因之间是伴随性关系还是调节性因素? 41. 如果通过转染过表达一个蛋白(如 ClC-3 通道),要弄清楚两点:是通道 数量增加还是活性表达增加?也就是功能上变化还是数量上变化?有没有办法进行进行功能鉴定? 42. 所选择的动物模型较其他模型有什么优势?如果以该蛋白为靶点设计干预药物,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 43. 如果兴趣蛋白在某组织表达,有必要对组织局部的蛋白表达进行细化。 44. 对实验中所用到的方法要十分了解, 比如油红 O 染色染的是什么脂肪? TC , TG 或者是全脂? 45. 研究 A 蛋白对 B 因子诱导的 C 细胞病理变化及其机制,可以过表达 /siRNA 沉默该蛋白观察变化。 RNA 干扰实验需要通过 RT-PCR 和 Western 共同确认目的蛋白已经被成功沉默掉,仅仅蛋白水平是不够的, 以确认 SiRNA 的特异性。 46. 我们不能孤立地认为某个蛋白是“好小孩”还是“坏小孩”,可能其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功能,有时候低程度代偿性变化是有利于机体的。 47. 为什么选择该刺激因子不选择其他因子作为体外实验的刺激剂?更接近与疾病状态,生理病理情况下该因子浓度是多少?如 H2O2 。 二、 注意事项 1. PPT的格式要优化,每张不要超过6行。可以写一个大标题,其余的内容熟记,自己能讲出来。 2. 在课题创新之处部分,要学会提出课题的创新点,不要用 “本研究首次发现。。。”等字眼,如果是,让评委说。可以用稍微缓和一点的语气说: “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我们的研究证明”。 3. 看文献时,要思考为什么别人能想到这么做,而自己没有想到? 4. 工作做的很好,要学会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很好的展示出来并解释自己的发现。 5. 论文最后,最好对论文有个全文总结。 6. 表达结论时要慎重,单一剂量下取得的结果不可以说明确结论,因为经典药理学最讲究时效和量效关系,在体实验考虑基因敲除模型确认靶基因的功能。 7. 答辩时,需要准备 PPT, 同时将 PPT 制作成 pdf 格式,防止电脑不兼容等问题。另外还需将答辩中可能用到的原始实验数据以 PPT 或者 fugure 保存在一起。一旦被评委提问到,可以立即从准备好的材料中调出来,给大家的感觉就是:你准备的很充分。当然这样做,也有一个问题:学生有可能和评委有商量好的嫌疑,所以,尽可能将问题准备好的回答,有序地放在自己的脑海里最好。 8. 致谢要中肯,真实,不要让评委和导师觉得肉麻。
4347 次阅读|3 个评论
五月,只开两朵鲜花——写给二位博友
热度 4 fengzhigu123 2011-5-27 00:42
——致锦芳兄和 汪梦雅 姊妹 五月,从热到凉 只一刻钟的时间 梦从热中开始 醒时凉从四面袭来 于是,一朵鲜花开在桂林 另一朵等待在科学网开博而放 凉和热,是两种状态 更是一种态度。看人是佛 那是锦芳兄,在桂林 拥山携水,笑看花开 进与退,是两种动作 更是一种姿态。青春欢乐 那是梦雅姊(妹),在科学网 遭遇闭门,心怀希望 坐在屋中,写诗啼怨的是我 空气遗留一点去年冬天的凄婉 心是热的,又是凉的 看山是山,进退失据
个人分类: 诗流成河|3230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大于时间
忆江南 2011-5-26 22:58
李晓婷 / 文 第一个感受到时间难以度量的人,想必充满恐惧。 时间无限,人却生而有涯,这种巨大的荒凉感,迫使人类用各种手段在茫茫宇宙中扎下自己的根——比如不断地讲故事,比如种族延续,比如计量时间。 在最后这一方面,人类可谓倾尽智慧。但计量时间的历程,却让我们看到,我们是如何离真正的时间越来越远。 最早在农业社会,人们看天吃饭,他们体验到的更接近“自然时间”。如果你问一个人,他的生日是哪天,他通常会回答:生于“小麦抽穗时”,或“那时正好下第一场雪”。田园牧歌时代,人们还不知道时间有多金贵,对他们而言,时间更像是“围绕着劳作周期和自然节律而不紧不慢滚动的轮子”。 进展到工业化社会,对时间的恐惧除了是生命的本能,也来自对产量和效率的焦虑。 资本家制定周密的时间表,按照钟表的指示,提醒工人的作息。此时的时间,不仅是商品,可以兑换成金钱,并且成为一切秩序的核心,对时间的掌控象征着权力。但它也因此偏离时间本质更远,充其量是一种社会时间,用来丈量现在我们做一些事情的发生距离有多远:诸如起床、吃药、赶飞机、给客户打电话、为女朋友订蛋糕、奶奶周年 祭…… 与此同时,作为计量时间的重要工具,钟表逐渐获得美学和社会学范畴的意义。它提示着一个人的身份、社会阶层和趣味,人们因此可以模仿法国美食家让 · 昂泰尔姆 · 布里亚-萨瓦兰( 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 )说的这句话:“你戴什么表,我就知道你是什么人。” 往后,我们更进一步,有了通用的计时系统以及标准化的时区划分,全球同步,地域的限制也因此被取消,人类获得又一次的行动大解放,环球旅行、 GPS 定位、跨国合作得以实现。到了这里,钟表将时间物化成了电子数字,让人们误以为那就是时间本身。 但是,在高度的时间计量文明面前,我们必须保持克制和审慎。以上种种,都没有解决关于时间的全部疑惑,我们甚至不能断定真正了解了时间运行的方式。就像 GPS 揭示我们在地球上的物理位置,却不能给“人类存在”这种命题以满意的提示,对小时分钟秒的精确把握距离时间本身,也可能有“从东到西”那么远,一次星际旅行也许会让你有所领悟—— 这天你吃完早餐,打好领带,精神奕奕,开始以光速的 99.999% ,从地球出发,到达 9 光年以外的天狼星吃午饭,再返回地球,正好赶上晚餐。这时你会大吃一惊,你的孩子都读完大学了,而你出门时他还不到适学年龄。但的确,你的手表只走了 24 个小时。 以上故事引申自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揭示的是关于时间的一件常识:所见非所得,时间的流逝并非以钟表的嘀嗒声为节奏,而是自有其节奏和生命。人和时间之间的全部张力,正在于此。 哲学显然更擅长解说这类事关人类生灭和存在的问题。在海德格尔那里,时间里嵌着生死,我们不仅向死而生,并且以死作为前提而生活。在康德主义者那里,时间根本不是一种客观现实,而是一种经验的前提。作为著名和忠诚的轮回爱好者,博尔赫斯的时间观更接近东方,在轮回体系里,世界和物质总体是有限的,时间以无限循环的方式终结。 宗教的时间观走得更远,也更为玄妙深邃,并且令人惊奇地与科学不谋而合。佛经里就说,时间和空间皆是虚妄,产生自妄想分别执著。爱因斯坦有过相似的论断:时间与空间并不存在,只是人们的错觉,而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并存。 为了证明这一点,你现在就可以抬起头来,在此时此刻的阳光里,你实际上看到了过去,因为它发出于 8 分 15 秒以前;而当你在宁静的乡间晚上,有幸看到安多美达星云,你应该要知道,那团美丽的微光存在于 75 万年以前。 很多关于时光倒流的故事显然超出了我们的常识和想象,却相当令人着迷,所激起的美妙感受远远大过于困惑和恐惧。 如果我们把未来当作可以期待的天堂,那么,柯勒律治的一段话就像是以上情况的一种回声:“如果有人梦中曾去过天堂,并且得到一枝花作为到过天堂的见证,而当他醒来时,发现这枝花就在他的手中……将会是什么情景?” 那将会是深不可测的时间可能给予我们的最大奖励。因为它最终给予我们的是关于生命的启示,关于人类在整个宇宙中以何种方式存在的启示,而这正是我们在试图掌握时间秘密时的出发点以及终结点。 对我们而言,时间难于参透,但我们仍然希冀收到像柯勒律治的花那样来自未来天堂的信物,以此印证比时间更为玄妙的生命,它尽管有期限,却值得我们以无数个“刹那中之永恒 ” 去领悟和把握。
个人分类: 人生笔记|23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的哲学(值得一读)
热度 2 忆江南 2011-5-26 22:52
激情燃烧的岁月 李春华 / 文 又是这样的天气,初夏的一场大雨滂沱之后,我陷入了一阵慵懒之中。“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这首熟悉的旋律一遍又一遍的从我的 IPID 中传出,儿子貌似嘲笑般的说我老土,我承认。但是一听到刘和刚演唱的《父亲》时,就会心潮起伏,就会想起那块“欧米茄”…… 记忆的电影回到 1970 年的夏季,那是一个幸福的片段。在我入伍两年后,接到了组织上派我去军校学习的通知。要知道在那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年代,当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军人是多少女青年神往的事情,何况又要进军队院校学习那更是无尚光荣,战友们纷纷来祝贺。当时的父亲已是 60 多岁的老人了,在哥哥的陪同下也特地从河南确山县赶来武汉送我,父亲是一位身经百战的红军老战士,父亲是在 40 多岁时才有我这么一个女儿,看得十分宝贝。 那天天气十分炎热,父亲满头大汗来到军营。当我看他老人家花白的头发和被汗水湿透的军装时,激动的不知说什么好。我大踏步跑上前去大喊了一声“爸”,并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父亲冲着我啥也没说只是咧着嘴笑。这时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送给我,我打开一看是一块男式手表。我很惊讶,为什么是男士的。我清楚记得表盘子很大、很薄,表的上方有一个“Ω”的标记,表盘一圈没有一个阿拉伯数字,全是用黑体的小型的三角形表示时间,并配有一条黑色的原装表带。哥哥告诉我,这是表店里最贵的也是唯一的一枚,售价 360 元呢。 我一听吓了一大跳,我当时每月津贴费是 7 元 7 角五分, 360 元真是一个天文数字,在那个年代,这是一名工厂二级工人几乎一年的工资。父亲并不知道这是世界名牌表,不知道时尚和潮流,但他知道什么是爱,知道买一块最贵的、最好的手表送给我。父亲眼里充满了期望,却只短短地说了几个字:“孩子,好好干!” 军校的集体生活是紧张有序的,集合、列队,每天早操、上课,晚饭后喂猪、种菜、晚自习。只有吹了熄灯号以后躺在木板床上,才有自己的时间。这时我就在被子里摸着那块“欧米茄”,思念最疼爱我的父亲,甚至在那块表上我还能感觉到到父亲的体温。我默默地享受着这山一样高、海一样深的父爱,泪水湿透了包袱皮(那时的战士是用统一发的一块白布,把换洗的衣服包成一个小方块放在头下当枕头)。 在反击战前夕,作为一名老红军战士的女儿,我带着父亲的期望奔赴战场,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我发现在自己的基因里,鲜明地保留着以挑战极限为悦的成分,我荣立了三等功,成为父亲所希望的“男子汉”。当我想把这一喜讯告诉父亲时,身患癌症的父亲已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儿子上军校那年,我把这支表送给了他,“孩子,好好干。”刹那间,我的眼睛模糊了,时间的界限也跟着模糊。这句话和腕间的手表就像爱与时间,触动了激情燃烧岁月里的亲情记忆。 多少年来我不止一次的梦到父亲,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脚蹬自己用旧布条打成的草鞋,鲜红的领章、帽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从雪山、草地一步步走来,越来越近,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 因为爱情 陈南 / 文 我爱上了双手托腮的思考方式,这是我欣赏腕上那只表的全新视角。 这只嘉岚系列是我心仪已久的,无数次幻想着佩戴她的那种感觉,觉得自己已是奥黛丽·赫本俯身。今年,当我的婚姻已步入第十个年头,在著名的轩尼诗道上,老公突然将她戴在我手腕上…… 故事还要从四年前说起,当时的我们已经分居两地几年了,原因很简单,他工作在广州,而我在深圳。那一年整好是他的本命年,同时也是他事业上发展最最关键的时刻,也就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我们添置了新的房产。南方的房价众人皆知,首付之后手头的拮据可想而知,但毕竟是本命年的生日,更重要的是,我想通过小小的庆祝来鼓励事业上正面临巨大考验的他,当然,这也是我唯一能为他做的。 他的目光不自觉的流连在那款典藏系列上,一遍又一遍。而摆在下面的价目牌才是我真正纠结的,我在心里打着小鼓,暗自盘算着信用卡的还款日,平身第一次打起了这种时间差。 结局是不言而喻、也皆大欢喜。老公因为我的礼物而喜出望外,在接下来那些两两相望的日子里,他戴着我送的“典藏”去共同经历每一个对他而言至关重要的瞬间。而我,等在电话一边,焦急地等待着每一个属于我们的胜利惊喜。 时间飞逝,我早已忘记了四年前为了还信用卡而夜夜吃方便面的日子。现在的我们,工作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住在还清贷款的房子里,生活除了那些必须的奋斗之外,还多了周末我精心炮制的滋补靓汤和宝宝从合唱团里传来的清脆歌声。 看过电影《将爱》之后,我把家里所有手机的彩铃都换成了《因为爱情》。目的只有一个,回首十年,珍惜! 我的“嘉岚”在同事当中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骚动,就连往日并不太相熟的 MM ,也会趁上班的途中突然走上前与我搭讪,目的无非是想近距离的欣赏一下我的手腕。我定点光顾的那家美容院的老板娘,一边在我的背上推着精油,一边也回忆着她的往事,当年她出嫁的时候她妈妈买了一支卡美作为嫁妆。说到这支卡美,老板娘的双手明显激动了起来,那年头买这样的东西可是要托人的,据说一个商场就进一两支货。 喜欢嘉岚也许有一千个理由,但是归结起来最重要的无非一点,她简简单单的外形设计,柔美的线条,低调中透着高贵,就好像我现在的婚姻生活,经过时间的历练,早已超越了流行,期待成为经典。 第一时间,我将手腕的 N 个自拍版本发给了全班闺蜜。我向来如此,不是炫耀,而是分享。我,她们懂得!接下来的几秒钟,一阵短信来袭,回复的内容大同小异,“亲爱的,幸福属于你的就是你的,好好过吧!” 我相信,每个人都在“掌握自己的世界”,“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 时间留下的痕迹 李荟 / 文 一夕梦见母亲,依稀老人家还在世,到上班的大学来找我,问:“我给你的那块女表还在吗?” 醒来想起往事!当年我上医学院时,为了掌握时间,母亲将自己那块发黄的坤表送给我用。 天资聪慧的母亲继承了外祖父的教育事业,在长寿柯昌坪镇教学生,上课是需要计算时间的,母亲希望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手表,准确掌握时间。这个愿望终于在父亲和母亲结婚的时候得到实现,这块表伴也随着她度过了大半人生。手表已有磨损,表带也换过多次。 母亲希望我能像他一样教书育人,她说,“再让我选一次,我还会当老师。” “到时候我将手表还你。”年轻的我打趣道。悠悠的岁月里,我沿着母亲指引的坐标开始前行,锲而不舍,像极了母亲家族相传的风格:低调务实、坚持本我…… 大学毕业 30 余年,她也去世数年,那块当年我使用的坤表,放在抽屉里未有使用。 事后去找周公解梦来看,未有尽意;德国心理大师弗洛依德对梦有很多解释,但和本梦没有关联。后来又想起苏东坡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三十日夜记梦》里,记他十年后梦见元配妻子王弗的情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东坡的梦和我的梦中情景一样,历历在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难道这是德国大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 1889-1976 年)所追问的“存在与时间”吗? 之后,我常常“夜来幽梦忽还乡”,手表成了时间的表象,坚持的让人相信,它可以承载相当时间空间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梦中过去数十年的旧事,岁月留下的痕迹,如异彩流动之河绵绵不绝,时间的彼端,母亲在微笑着看着我。 记忆中母亲慈祥和蔼可亲,年年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受人尊敬。而在那食品、日用品匮乏的困难岁月里,母亲除完成本职工作外,下班回家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买菜、做饭、缝补、浆洗,终日劳碌不断,未有懈怠。 当我作为海德格尔的“此在”存在时,感概时光易逝,感悟母亲要我珍惜光阴。“不思量,自难忘。” 苏东坡在此瞬间是否了悟世界的根底和人生? 我突然很理解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的露丝,女主角在影片中最后片段,把“海洋之心”钻石留给了大海,露丝的心留在所爱的人长眠地方。 1927 年海德格尔母亲去世,创立了时间的四维理论的海德格尔,将自己刚刚出版、今天影响了世界的著作《存在与时间》放在母亲的灵柩中,也许他想跨越心灵的空间,在过去(曾在)、当前、将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传递的四个维度中寻找共鸣…… 我专门在教师节这一天,赶到老人家的墓前,悄悄地将那块坤表装入玻璃瓶,埋在老人家墓旁的树下。 我相信,时针与分针在不露声色间,将所有故事都沉淀在这块表里。
个人分类: 人生笔记|3944 次阅读|5 个评论
2011年5月24日学促管理分会会议记录
neudoctor 2011-5-26 21:51
会议时间: 2011 年 5 月 24 日 与会人员:姜庆伟、李卓梁、何剑、吴迪、宋佳、张松、吕威、王晓芳 请假人员:王凤栾、丁昕、艾传美、周智超 会议记录:吕威 会议主持:吴迪 会议内容: 1、 晚会初定 7 月 2 日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大家商议晚会节目(相声、歌曲、主持等)。 2、 姜庆伟会长指出,各分会目前参会人员最佳人数是 5-10 人,这样最有利于分会发展。 3、 姜庆伟会长名言:人生需要磨砺,为人处世要有原则和方法。 4、 与会人员谈各自近况。
1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研究称物欲太强源自缺少爱
seoal 2011-5-26 15:33
作者:Edward Lemay 来源:《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 发布时间:2011-5-23 13:12:45 研究称物欲太强源自缺少爱 物质财产的富足,可以代替精神上的爱吗?或者说反之亦然:如果一个人拥有了很多的爱和认同感,他是否就会对物质财产看得比较淡泊? 新罕布尔大学和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期刊》(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上。 我们当然知道,生活幸福和物质富裕有一定的关系。但这次研究人员希望更进一步地了解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试验通过人们对财产价值的衡量和他们的被爱感、安全感之间的关系来完成。 研究人员调查了185名参与试验的人,他们平均年龄35岁,并且分组完成试验。 首先,研究人员要求一半的受试者回忆自己曾受到抚养和照顾的场景;而另一半人则要想着一次有趣的经历,比如在高档餐厅吃饭。 然后,要求两组人对自己床上的毛毯进行估价。刚回忆过大快朵颐经历那组的平均估价为173.3美元,而刚想着被爱经历的另外一组人认为自己的床被只值33.38美元。 新罕布尔大学心理学助教爱德华·勒梅是本次实验的牵头人。他说:“人们重视物质,部分是因为物质能带来一种被保护感、安全感和舒适感;但我们发现,如果人们处于被爱、被认同的状态,通常会产生被保护感、安全感和舒适感,这时就会低估财产的真正价值了。” 为了验证两组受试者对床上用品估价的显著差异不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第二个试验。 研究对象为98名平均年龄为21岁的财经或心理专业的大学生。试验的前后部分分别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 第一名研究人员要求学生填写一张关于“情感依恋”的调查问卷,要求他们用词语联想二选一的方式完成调查。 试卷中给学生们准备了一系列诸如“依赖”、“拥抱”这类描述情感关系的词汇,另一类则是如“幸福”、“快乐”这些一般的、正面的词。 然后,第二名研究人员给每名大学生派发一支印有大学校徽的钢笔,他要求学生给一个最低价格,低于这个价格会选择保留钢笔,超过这个价格就选择以0.25美元到9.75美元之间的价格卖掉。 研究人员统计了结果后发现,选择情感关系词汇完成测试的学生认为他们的钢笔价值3.23美元,而用一般正面的词完成调查的另一群学生则认为自己的钢笔价值4.11美元,多了近1美元。 可见,相对来说,保持良好情感关系的人群普遍会出现对物质价值低估的倾向。 这样,我们就容易解释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比如为什么有的人抓住财富不肯放手。勒梅说:“没用的东西为什么有的人舍不得扔,为什么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会因为财产问题争个头破血流,无论是房产还是其他东西。人们觉得遗产特别有价值,这可能是因为遗产和死亡有关,而死亡很明显威胁到了人们的安全感。”(来源:网易探索) 更多阅读 《实验社会心理学期刊》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良科学家才是罪魁祸首
热度 19 famingkuang 2011-5-26 14:12
发妻说,西瓜好便宜,前段时间三块五,现在八毛都没人买。受爆炸西瓜事件的影响,原来到了西瓜畅销的季节却卖不动西瓜,小贩叹苦,瓜农叫命。 人人都说,瓜农非法使用膨大剂,这是活该。 如果瓜农不用膨大亮剂该多好呀; 如果不良商人不卖膨大剂给瓜农该多好呀; 如果科学家没有研究出膨大剂该多好呀; 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到添加剂,到现在的膨大剂,。。。真正的罪魁祸首应该是那些不良的科学家们。 可这个奇怪的时代,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的,所有人的罪孽都由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来承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21 次阅读|51 个评论
[转载]Four Golden Lessons 转自:Steven Weinberg。
caojianrong 2011-5-26 11:08
物理学家Steven Weinberg写的 “ Four Golden Lessons ”,是科学家对初涉科研生涯的学子们的一些忠告。暂且译为“四个黄金戒律”,内容编译如下: 1. 边干边学,不要彷徨 。当你开始接受一个新课题或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时,往往会感到迷茫。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我现在对这个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无所知,或者如果我不详细了解已经开展的各种研究,我怎么去开展一个工作?实际上不必太彷徨,需要牢记的经验是:你必须立即开始你的研究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掌握你需要的知识。记住:没有一个人会知道所有的事情,你也不需要! 2. 勇于创新,敢于挑战 。当你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时,一定要敢于到险滩、未知的地方去闯闯。在选题时要去选择那些最有挑战性、争论最多、研究最少、还没有统一结论的课题,这些问题或领域往往是最有作为的,最容易有突破,最容易出成果。 3. 忍受寂寞,注重过程 。你要学会宽恕自己适当的“浪费”时间。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想知道我选择的科学问题是否是很重要的或者是最重要的。但是要知道哪个问题是最重要的往往是很困难的,你也永远都不会知道在历史上的哪个时刻某一个科学问题将会被攻克。由于你不能肯定哪个科学问题是正确的,那么你在实验室或办公室中忙忙碌碌所化费的绝大多数时间有可能是白白“浪费”了的。但是,在科研生涯中,如果你想创新,那么你就必须习惯你所“浪费”的大多数时间不是在创新,而是很平静地在科学知识的海洋中漂流着。这个过程是你必须经历的过程。 4. 掌握历史,树立信心 。你要学习有关科学史方面的知识,至少要知道你所从事的学科领域的发展历史。科学史对你的科研工作是很有帮助的,也可以使你感受到你工作的价值,还会增加自豪感。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或某个科学问题上真的作出了成绩,在科学发展史上添了一笔,为人类作出了贡献,你怎么会有理由不自豪呢?
个人分类: 大家说|1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在闹剧中传播——茅于轼事件观察
热度 4 iwesun 2011-5-25 14:20
信息在闹剧中传播——茅于轼事件观察   俺当回神仙,学习 郑波尽 发表对一个事件的观察。   这是一场闹剧,会不了了之。   闹剧的结果, 信息在闹剧中传播 ,最后家喻户晓;   1) 偶像进一步撕裂,中华民族意思形态的裂缝越拉越大;   2)毛思齐等直接基因(也包括文化基因)继承者,气场会进一步受损,是受害者;   3) 司马南 、 孔庆东 、以及 乌有之乡的站长 ,这些依附于“破落精神贵族”集团的 于连 们,会进一步向“偶像”精神的代言人、旗手角色靠近,也就是说 从牧师升级为主教 ,这些人是受益者;   4) 君上是受害者 ,明摆着得事儿,不需要多讲;实质上,毕竟是个前朝的太祖。   5)不明真相的群众,是受益者,因为有戏看,总比没戏看好,闲着也是闲着。   刘洋同学的封闭信息边界,就会制造如此众多的闹剧,信息总得传播,借着闹剧也可以传播。   
729 次阅读|24 个评论
序言
jinyanan73 2011-5-25 10:58
前一段时间,有幸读到鲁白老师的博文,受益匪浅。 同时,也产生了把自己的生活、工作心得体会发布网上,与朋友们共享的念想。特此,建立个人博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1年社科基金有感
zhao1198 2011-5-25 07:10
一直泡这个论坛,但从未注册,从未发帖过。今日胡乱说几句,交流与共勉。 昨日听系里老师说,今年我所在的系又有3人(包括我一个师兄)中了国家社科基金,我在此与大家交流我的一个师兄今年中社科的经历。 我的师兄去年毕业留校任教,由于师兄和我合租在校外,因此他此次中社科的经历我算是比较清楚。 师兄从去年9月开始准备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书,前前后后准备的选题不少于10个吧,那段时间基本每天他都找我聊他又想到什么新的想法,然后和我讨论,我也 帮着他一起查找各种资料,但中途有一段时间他被系里派到外地去做一个项目,也就放下这个事情。一直到12月,他回来后又开始疯狂的想社科的题目,那段时间 他基本是除了上课外,都在住的地方查找资料,写申请书。12月底的时候写好了一份申请书,然后他把申请书给系里几个牛人看了,然后大家觉得创新度不够,他 倍感郁闷,然后过年期间,他回家后基本天天和我在网上说申请书的事情,过年回来后,他写好了两份申请书,把这两份申请书给老板和其他的几个老师看了后,大 家都支持他选用其中一个创新好,但研究基础不足的课题提交申报。 等知道开始盲评时,他也很想打听到谁在评审他的项目,然后也找了系里的老师以及我们的老板,想办法打听,但老板坚信他的能通过,就坚决不帮他打听,师兄为这事向我埋怨老板好长时间。 上周开始会评了,他打听到会评专家,让老板帮他发个短信,打个招呼。老板还是不从,他上周基本每天晚上都发呆,睡不着,大半夜把我搞起来陪他喝啤酒。 一直到周日晚上,他实在忍不住,强烈要求老板帮他问问究竟上了没有,后来老板帮他找到人问了,他上了。周日晚他一个人喝了一斤白酒,睡到昨天下午才起床。 结合到他的这个经历以及我在系里听其他老师的说法,总结一下: 第一、国家项目靠实力还是有可能搞定的,关系确实重要,但没有实力还是搞不定。我所在的系每年总有几个人能上社科,这与这些老师对待社科的认真程度是有密切关系,我师兄说他写博士论文也没有这样纠结过。 第二、省里的项目黑幕确实多,我老板不让我师兄去报省里的项目,老板直接说省里的项目基本搞不定。 第三、创新确实难。有的时候想一个创新的东西需要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了。 第四、不中项目,职称基本没戏,因此还是要努力整。 第五、我不想当大学老师了,这个日子太让人煎熬。毕业后,去企业混算了。 祝论坛中的其他老师都能中自己的想中的项目。
个人分类: R_基金|0 个评论
会议时间
neudoctor 2011-5-24 23:11
会议时间 周一晚 8:00 博士生会 周二晚 9:00 管理分会 周三晚 9:00 实践分会 周四晚 9:00 外联分会 周五晚 9:00 学术分会 周日晚 8:00 部长级会议
个人分类: 规章制度|1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男子被枪决9年后真凶现身 当年办案人多获升迁
xscjack 2011-5-24 20:20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最新要闻 世态万象 男子被枪决9年后真凶现身 当年办案人多获升迁 来源: 金羊网—羊城晚报 2011年05月24日14:37 我来说两句 ( 21128 )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呼格吉勒图的父母至今仍在为讨回儿子"一个清白"而奔波 呼和浩特市委文件已明确"冯志明同志任市公安局党委委员" 呼格吉勒图(资料图) 赵志红(资料图)   内蒙古一男子被执行死刑9年后疑似真凶现身,是"冤案"还是"疑案"至今未有定论   " 呼格吉勒图案 "负责人多获升迁   羊城晚报讯 记者董柳报道:15年前,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第一毛纺厂家属区的公厕内,一名女子被强奸杀害。一名叫呼格吉勒图的18岁青年被认定为此案的凶犯,随后被枪决。9年后,另一名叫赵志红的人主动坦白凶案是其所为。但此后,时任新城区公安局副局长、呼格吉勒图案的主要“侦破”领导人冯志明,并没有得到任何处理。23日,羊城晚报记者多方打听后得知,冯志明近期又获升迁。    公安局长升迁获证实   一位名叫“朱顺忠”的网友,5月21日在微博中最先披露了该消息。朱顺忠告诉记者,他曾在媒体工作过,与内蒙古政法系统的人有过接触,冯志明又获升迁的消息来源于一份呼和浩特市委文件复印件,是内蒙古政法系统一知情人士传给他的。   这份编号为“呼党干 26号”的文件,标题为《关于赵永刚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该文件称“冯志明同志任市公安局   党委委员”,落款是“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员会”。据提供文件的知情人士表示,该文件系其从呼和浩特市公安局网站下载所得。   23日,羊城晚报记者登录呼和浩特市公安局网站时,并没有找到这份文件。记者随后向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和市委组织部核实此消息,均被告知属实。呼市公安局政治部一自称姓涂的工作人员称,冯志明是分局局长,兼任局党委委员。当记者欲就提拔冯志明的缘由致电呼和浩特市委组织部干部调配处时,被告知需咨询组织部长,而市委组织部长的办公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呼格吉勒图案”是疑案?   据媒体公开报道,1996年4月9日,呼和浩特市第一毛纺厂家属区的公厕内,一名女子被强奸杀害。公安机关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就是前来报案的呼格吉勒图。在移交检察院、法院公开审理后,当年6月10日,呼格吉勒图被内蒙古高级法院核准并执行死刑。   但2005年10月23日,另一身负多起命案的凶手赵志红落网,承认他曾在1996年4月的一天,在第一毛纺厂的公厕内杀害了一名女性,而此时,呼格吉勒图已被执行死刑9年多了。赵志红落网后,媒体纷纷将“呼格吉勒图案”称为“冤案”。   “除这起案子外,赵志红还身负9起命案。”23日,当年负责抓获赵志红的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原副局长赫峰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赵志红落网后,交代的第二起命案就是这起女厕杀人案,他交代的情节和具体做法与现场非常一致,而呼格吉勒图交代的就不行。”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呼格吉勒图案’是个疑案。”据赫峰透露,该案至今没有结案的原因在于犯罪行为已过去多年,实物证据也已经灭失,仅有赵志红的口供显然不行,而“身负数命”的凶犯赵志红,也因为这个“疑案”,至今仍被关押在监狱里。    网友热议官员考核机制   “当年负责经办此案的公检法三家单位的办案人员都已经有了职务调整,很多已经升职或调迁。”该知情人士补充说。此外,网友“何海冉”在看到该微博后也评论称:“这件事情早就听说了,当时参与案情的人基本上都升职了。”   如今,在微博上,关于冯志明升迁的消息再度将已尘封多年的旧案重新摆在世人面前,引发了网友的极大关注,据记者统计,朱顺忠的这条微博在发出后不到两天时间内,已获得了近3000条网友评论。不少网友在对负责该案的公安局领导已升迁表示“震惊”之余,也对死去的呼格吉勒图表示哀悼。   此外,还有网友对官员考核机制发表了看法。“现在很多地方在考核官员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在涉及重大的冤、假、错、疑案时能否也对相关领导‘一票否则’呢?如此,既可以督促公检法机关认真办案,也可减少案件错误率。”网友“明明如月”如是说
个人分类: 按类别|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遇到当年的你
热度 4 zheyang 2011-5-24 19:23
如果能够在时间中旅行,能够机缘巧合遇到曾经的你,我会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当年的你? 如若遇到8岁刚满入学年龄的你,满心欢喜的背起书包走进校园,和同龄人拥有着一样的天真与烂漫。我会在远处注视着你,感受着你在玩耍时流露的那份喜悦,为你在求知路上迈开的第一步而欣喜,然后在你身边轻轻的走开,因为看到这样一个你,我的心是踏实的,你收获了时间赠与你的最好的礼物:快乐。 如若遇到14岁的你,望着满心欢喜握着优异成绩的你,我会默默的和你分享求知路上的点滴收获;看着你在课堂上对扰乱纪律的同学颐指气使,我会对你的能力给予莫大的肯定与支持;看见你在父母面前叛逆,我会告诉你:好好爱自己的父母双亲,要知道他们是给予你生命的人,而且他们会把爱毫无保留的给你。 如若遇到17岁的你,遇到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成绩力争上游的你,我会给予你一个深深的拥抱,我理解外表好强内心脆弱的你,也需要跌倒时一个轻声的问候与安慰。遇到因为年龄增长而与父母出现代沟的你,我会告诉你:想想你在跌倒时是谁轻声问候,并鼓励你继续前行?是谁的身影一直出现在你上学放学的路上?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不要因为无私就把凡事想的理所当然,烦心琐事可以随时拿来和父母分享,因为他们会用他们爱的方式让你尽可能远离那些困扰。 如若遇到20岁的你,看着为升学而紧张备考,吃不下睡不好的你,我会走到你身旁,拍拍你的肩膀,然后以温和的方式告诉你:这样的备考方式是错误的,要拥有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平常心去对待即将发生的一切。 如若遇到曾经的你,我会在你熟睡的时候,静静的坐下来端详着你,寻找岁月在你脸颊上留下的痕迹;然后和你诉说着未来的你:未来的你,长大了,扎着马尾辫,不是很注重打扮,依旧好强着。 回到当下的时间点,细细打量着现在的你,生活给予了你太多感触。记得,无论生活给予你的新鲜感多么可怕,要始终抱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用平常心看待你所拥有或失去的一切,在你未来的旅途中,要保持乐观。 写给自己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82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1 mutingcunyu 2011-5-24 11:30
最近在混日子,五一来之后的这些日子,方案照猫画虎的胡整了一下,实验室也不去,老板忙于行政事务和研三的答辩也没多的时间来管我们。我自己则在中断了几天的锻炼后重新开始,在流汗和身体的痛苦中暂时麻痹一下自己。文献已经有半个月没怎么看了,大脑空空,说实话还真不知道出野外要干些什么。眼看六月就要出野外了,人也找不齐,预算也不知道如何计算,老板要求的能力一项都达不到,做实验,写本子,作报告,出野外,和人打交道,似乎都不怎么样。心里有点打退堂鼓的意思,真的,没趣。和工作的同学聊起来,到都在劝我考博士,哦,天哪!我这样混日子花的是家里面人的钱,这个样子我自己都看不下去了。昨天和工作的朋友有一些不愉快,吃过饭我说我要回去了,他认为我是吃饱就走的那种人,我确实有我的事情,也没跟他多解释。我一直比较反感过于强势且外露的人,可以说这个朋友就是其中一个,这并不妨碍大家成为朋友。他的一些意见还是很值得我考虑和接纳的,我也应该高调一点,有时候。今天研三的答辩,才知道,算了,下午再去吧。我有时候在反思自己,哪里做的不恰当,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是怎么一种印象,总有一些朋友是不理解的,这是正常的。我是固执的人,我承认,正因为这种固执,我保留了很多东西,自己的风格,尽管被嘲笑也罢,无所谓。我觉得任何人的理解真的比想象的要困难,尤其和工作的朋友打交道,不是贬低他们,一言一行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从没有想过去算计一下我称之为朋友的人,可我身边的朋友却会这么做(我知道也看得出来有的时候装不知道而已)。前面提及有小口角的朋友,对于这样一个朋友,我是不愿意和他争论什么的,此人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争出个胜负。所以我干脆就认输,不想去争论,表面上承认即可,我的脾气,不到迫不得已不愿意和谁有正面冲突,更何况是自己的朋友。我想自己的懦弱性格必然导致自己做事有些幼稚,总是把人想的很好要么就是想得很坏。我在乎细节,我发现自己的确很在乎这一点。混的时间也不短了,却怎么也打不起精神来,现在就是坐等挨骂。唉!24岁,我不想过的跟2010年一样失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5 次阅读|3 个评论
改善我们的生活习惯 远离癌症等疾病
热度 3 lifescience1 2011-5-24 10:25
改善我们的生活习惯 远离癌症等疾病
癌症已经成了危害人类健康的非常大的一类疾病。每年无情的剥夺了大量宝贵的生命。 人类一直想征服这个人类的魔鬼,全世界在癌症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我们也取得了很多关于癌症发生机制以及治疗癌症的方法,但相对于癌症这个巨大的冰山,我们知道的还是很少,我们的研究结果要应用于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等不了那么久得时间。癌症急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和经费的投入,我们才能加快癌症研究和应用临床的步伐。我们才会听到很多好消息。 然而生活中我们又很多不好的生活习惯,喜欢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喜欢吸烟、酗酒、不按正常时间作息等等。我们的很多家居装修产品公共设施都散发出大量有毒的气体。这些都危害着我们的生命。然而人们都知道,但还是要去做这些不好的事情。明明吸烟有害健康,我们却还要吸。我们还拿出一些例子来说服自己,有些人吸烟但寿命却更长,没吸烟的却活得早早离开世间。我想说的这没有对比,因为影响人的寿命的因素太多了。你没有吸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我坚信你一定会活得更长久、更健康、更轻松。我们不能跟别人比较,我们只能跟我们自己比较。从现在开始拿自己的未来健康当参照。 改善我们的生活习惯,远离癌症等疾病,我们才会活得更健康,更轻松。 cancer 注:图片来自网络,只用于传播知识(非盈利)之用。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Lifescience|3661 次阅读|7 个评论
Econophysics--2011物理经济学国际会议
热度 1 yanghualei 2011-5-21 22:26
今天听一网友说,在华东理工将有一次国际经济物理学大会,心理挺激动的。因为这个东西在不知方向的情况下搞了四年,自己也不知道深浅,该是会会百家,听听他们在做些什么的时候了。同时利用此机会去了解下此行业在是什么人在做,看看他们怎么做的,希望关注这个领域的人,到时候能够参加这个会议。这个学科我坚信是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的,不是陈大博士说的,只是在类比。是比较有潜力的学科,希望更多的青年学者投入这个领域去挥洒激情。在这个学科上,我希望中国至少不能再落伍了.所以也想建议其创办个期刊。 学术期刊在知识的扩散方面起到独到的作用,一种学说必须有自己宣传此学术的工具,即期刊就是一个学说的载体,如今不能在依靠经济期刊或者物理期刊去给我们传播需要说,在学科空间上圈一片土地,建道筑房,获得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上的独立,最终以一个平等的身份在学科舞台上展示我们的学术,让其他学科听到这个学科的声音。在也不需要在别人篱笆下过活。 俗话说:“谁有不如自己有,父母有还隔道手”,那些正统的期刊不会为我们大幅宣传学术主张的,因为其有保护纯正血统的偏好,故其也就不会和你谈婚论嫁。所有无产的物理经济的学者联合起来,为这个学科的解放,独立和自由而奋斗,让那些反动派在风雨中颤抖!该是会会各路英雄和他们比划比划的时候了,召集各路豪杰在华山论剑。正统是正统的通行证,杂交是杂交的 .... 具体安排: http://rce.ecust.edu.cn/index.php/zh/invited-speakers 时间 : 2011年6月 4-6日 主办 : 华东理工大学 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 主席 : 成思危教授 Didier Sornette教授 H. Eugene Stanley教授 赞助 :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锐思数据 太极牛 联系人 : 周炜星教授 电话: 021-64250053 电邮: wxzhou(at)ecust.edu.cn ice2011.ecust(at)gmail.com 学术委员会 Masanao Aok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Marcel Ausloos (University of Liege, Liege) Olivier Brandouy (Universite des Sciences et Technologies de Lille, Lille) Guido Caldarelli (Universita' La Sapienza, Roma) Anna Carbone (Politecnico di Torino, Torino) Plamen Ch. Ivanov (Boston University, Boston) Carl Chiarell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Michel Dacorogna (SCOR Switzerland Ltd, Zurich) Emanuel Derman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Tiziana Di Matteo (King's College London, London) Stanislaw Drozdz (University of Rzeszow, Rzeszow) Giorgio Fagiolo (Laboratorio di Economia e Management, Pisa) J. Doyne Farmer (Santa Fe Institute, Santa Fe) Xavier Gabaix (New York University, New York) Mauro Gallegati (Universita Politecnica delle Marche, Ancona) Shlomo Havlin (Bar-Ilan University, Ramat-Gan) Janusz Holyst (Warsaw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arsaw) Cars Hommes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Amsterdam) Giulia Iori (City University, London) Taisei Kaizoji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University, Tokyo) Janos Kertesz (Budapes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ics, Budapest) Seunghwan Kim (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hang) Thomas Lux (University of Kiel, Kiel) Rosario N. Mantegna (University of Palermo, Palermo) Enrico Scalas (Universita del Piemonte Orientale, Alessandria) Frank Schweitzer (ETH Zurich, Zurich) Didier Sornette (ETH Zurich, Zurich) H. Eugene Stanley (Boston University, Boston) Hideki Takayasu (Sony Computer Science, Tokyo) 陈树衡(国立政治大学,台北) 成思危(中科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北京) 狄增如(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龚 朴(华中科技大学,武汉) 黄登仕(西南交通大学,成都) 黄吉平(复旦大学,上海) 李心丹(南京大学,南京) 任 飞(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汪秉宏(中国科技大学,合肥) 王国彝(香港科技大学,香港) 王有贵(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魏一鸣(北京理工大学,北京) 许伯铭(香港中文大学,香港) 曾 勇(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张 维(天津大学,天津) 张翼成(弗里堡大学,弗里堡) 郑 波(浙江大学,杭州) 周炜星(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地方组织委员会 主席:吴柏均 副主席:黄庐进、范体军、周炜星 成员: 顾高峰、蒋志强、金永红、刘建国、楼高翔、任飞、阮永平、汪冬华,王庆飞、闫晚丰、朱小能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3563 次阅读|2 个评论
老外有时也不靠谱
热度 1 xincmu 2011-5-21 21:24
老外有时也不靠谱 前一段时间和在美国工作的华人同行合作的文章,投了美国一份刊物。主编至少两次明确表示文章已经被接受了。可拖了半年后,老外主编居然又说:最近仔细阅读了那篇文章,发现不太适合,只好退稿……如此云云。真是令人郁闷,这老外真不靠谱。从“小改后接受”,到接受的决定信都是这位发来的,我们都确信没有问题了,居然几个月后又拒了,也没有说出所以然。这位真逗。
个人分类: 学术杂谈|1031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书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热度 6 alex603 2011-5-21 17:14
读书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我二十几年的生命里,我不知道有多少时间是在书本前度过的。这些时间肯定不少,因为单单是读过的课本和教材,都没有办法数清楚。我家里有四五个装满了书的蛇皮袋,摞的高高的,里面装的仅仅是我上高中时读过的书。看着我读过的这么多的书,有时会有一小点成就感。青春的岁月弹指一挥,泛黄了雪白的书纸,沉淀了永远都回不去的记忆。 现在依然在不断地读书,而且除了教材和专业书籍之外,还读一些乱七八糟的书。如果以小时候的观点看,现在的行为肯定是不可思议的。看课本就已经够烦的了,还有心情看别的书吗?童年的日子单纯而轻松,总是把看书和上课联想起来,把上课和老师严厉的目光联想起来,把老师严厉的目光和沉重的作业联想起来,把沉重的作业和暗无天日的生活联想起来。这样一来读书便是一种暗无天日的生活了。 长大一些的时候,我们才知道,看自己喜欢的书,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多姿多彩的童话和充满哲理的寓言,让我们感到这个世界的奇妙,历史与未来同样让人捉摸不透。还有变幻莫测的自然界,奇妙的现象总是激发我们解释和探索自然界的欲望,对于每次学到的东西我们都欣喜若狂。 可后来渐渐的我们不再有这种欲望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阅读的快乐,而必须把阅读后的东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试卷上的答案,于是幻想没有了,快乐没有了,探索的欲望也消失了。有的只是不断比较何种书籍能使自己获得高分,能够让自己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和奖励。成本与收益的考量,是不是最初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呢。 人一旦开始算计,就无法在回到不问收获的时代。 现代人认为最大也最实在的收获莫过于金钱了,而读书和赚钱的关系似乎越来越远,甚至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读书越多不代表挣钱越多,买书反而要花去不少钱呢。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事判事之际。”几句简单的话就道出了读书最大的好处。 可是这种好处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见效的,现在读的一本书,很难说以后能够对你有用处。有时候不经意间读的一本书,却改变了自己长期以来固守的看法。而这种改变,也许并不被自己所知晓。 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现代人读的书是越来越少了,很多人渐渐丢弃了一直都保持的读书习惯,甚至有些人一看到文字就感到没有耐心读下去。这与现代社会不断出现的丰富的知识传播媒体不无关系。以前需要通过文字获得的知识,现在只需看看视频,听听音频就可以轻松获得,省时,高效。 时间确实是省了,可是却完全没有捧着书本读书的快乐。读书需要思考,需要想象,更需要读者体会写书人所传达的真实的情感。而这些,看视频听音频是永远做不到的。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保持着阅读的习惯,老实说,我也没有。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太忙了没时间读,心烦了没劲儿读,感情受挫了没心情读,读书被人打击了不想读等等。无论做什么事,我们总可以找到理由。 可是真正深邃的思想从来都是通过大量阅读书籍而获得的,独立的思考也是从不断获取别人的思想的过程中而取得的。我们从未发现自己从一部电影中获得了某个深刻的道理,从某支歌曲中体会到世间百态。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我们总是能够回忆起小学和中学时课本上的东西,有些经典的话至今仍能一字不落的背出来,而对于那时发生的其他事情却早已忘记。 这便是阅读的力量。根植于脑海的永远都抹不去的记忆,成为我们日后行动的潜移默化的参照。 有时我们会发现干什么都没意思。玩游戏没意思,上网没意思,睡觉没意思,谈恋爱,也没意思。这个时候读点书最有意思了。书本从来都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但是你想玩游戏的时候,电脑有可能坏了,想上网的时候,网络有可能断了。最可恨的是,想谈恋爱的时候,女朋友跟着别人跑了。 书本是最忠实的永不背叛的朋友,而读书便是和这位老朋友真诚的交谈。 让读书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才不至于孤单,让阅读成为工作之余的习惯,才会在不经意间提升思想的深度,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对待任何问题,我们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立的观点了。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4694 次阅读|9 个评论
捷径
jiaguangjia 2011-5-20 22:12
前几天去合肥,学生买了早上8点的机票。这么早,我有点发愁了。爱人帮我画好了换乘路线,很捷径,从家到机场,只需要1小时多一点的时间,还是乘坐轨道地铁。 这次我又提前很多来到了机场,这次买了一本书,是关于《威廉和凯特》的。来回路上3个小时,厚厚的一本书我就看完了。书中主要介绍了威廉的母亲戴安娜,也有凯特和威廉的介绍。这本书,让我对三位有了更多的了解。在信息不对称的今年,只能多读、多看、多思考、多比较,才能得到相对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1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的本质
热度 7 LEIVI 2011-5-20 14:43
我不是物理学家,以前上大学时却也比较喜欢思索时间是什么这类问题。关于时间是什么的问题我已经在好几篇文章中简单的提到过,不过都没有很深入的讨论,其实关于 时间的本质 问题的讨论不管是现在还是历史上都有过不少的讨论,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统一的结论。但不管怎么说,时间是物理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弄清它是什么总觉得是物理理论中的不足。我很久以前就开始思考时间是一个什么东西,直到上大学时形成自己对时间的看法,但至于说正确与否,我是不想讨论的,因为这个本来就没有答案,谁也说不清楚,那又凭什么说谁是谁非呢?正因为如此我也可以在此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我一直以为时间并不存在,而只是一种感觉,是由物体运动给人的一种感觉。那是不是说如果物体不运动,那人就不会有时间的感觉呢?可以简单而大胆的说这个是肯定的,如果整个宇宙中的物质都停止运动的话,那么人是不可能有时间这个概念的。当然这个是不可能发生的,就算是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也是不可能发生的,只要有物质的地方就应该会有运动,那么就会有时间的感觉。可以以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比方来说明这个道理,那也是我经常用的。如果一个人,那着一张照片看的时候,不大可能给人有时间流失的感觉,但是把一系列的照片运动的拿给人看,比喻说电影,那么他一定会感觉到在这个动的过程中有些什么东西在流失,这个便是时间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便是前面所讲的,时间是物质运动的过程中给人的一种感觉,没有运动便不会有时间这个东西,这里说时间是一个东西当然不正确,因为时间是不存在的一个概念。它跟人的心情一样,比喻说高兴什么的。 那么物理学当中明明就在很多地方用到了时间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还给出了时间的度量,比喻小时,分钟,秒等等。那这又如何解释呢?如果时间是一种感觉,那么它便不可能出现在物理学理论的殿堂,而实际上它确实就在那儿。我在这里先来解释时间的度量,一般人会认为时间如果只是一种感觉那么它便不可度量,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打个比方来说,高兴是一种感觉,那么它也可以简单的分为好高兴,一般的那种高兴。当然时间这种感觉比高兴那种感觉可要复杂很多,因为它是几乎所有人,在所有地方,所有的时刻都会有的一种感觉,那么它的度量不可能说是很简单的分为几种。那么物理学用到了时间那又应该如何说呢?其实这里我觉得没有心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很久以前就有人证明,在物理好多地方,都可以消掉时间这个参量,也就是说可以不用时间参入物理运算来计算和预测物体的运动状态。我相信有一天,会有人证明物理学中所有的公式都不需要时间来参与计算。如果有一天,这个愿望实现了,那么时间对物理来说便彻底的失去了意义了。 还有一点是不得不提起的,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到了时间的收缩还有就是不同人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以相对论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人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来运动的话,那么他在宇宙中运动几年后回来,他会发现地球不是他走的时候的那个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子,原因很简单,因为在高速运动的那几年中,他的几年时间相当于地球上的 N 多年,那么地球当然不可能是他走的那个样子了。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如果把时间当成一种感觉的话也就很好理解了。为了简单而明了的说明我的观点,我依旧用我的那个比方来说明。我们都知道放电影时的快进,如果我们用正常的速度来拍一个人的一天,那么以同样的速度来观看的话需要二十四小时,如果我们以二十四倍的速度来看的话,我们只要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可能看完他一天的事,但并不意味着他的一天只有一个小时,而是被压缩到了一个小时。或者我们以二十四分之一的速度来看的话,那么我们要用二十四天来看完,那么是不是这个人的一天相当于我们的二十四天呢?当然不是。这样的话,我们便可能理解,为什么那个高速运动的人在他几年的时间里地球上过了几千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了,并不是说那一个人的几年就相当于地球的几千年,这显然没有什么可比性。就像刚才的那个例子,拍电影的那一个人的一天对于他自己来说还是那样,并没有因为别人以什么速度来看而发生变化,同样那些看的人,不管是用二十四天,还是一个小时,他们的时间也并没有说因为看的速度而发生变化,他们都不会感觉到有什么异样。这样的话我们也应该可以理解的,那个高速运动的人在运动的过程中并不会感觉到自己的时间被放慢什么的,地球上的人也不会有感觉说是自己的时间变快了,这跟看电影一个道理。也就是说,如果把时间看成是一种感觉的话,那么它便可长可短,并没有奇怪的地方。 正由于这样,如果把时间引入物理学中,比喻说测量中,在测量中引入时间,那么必然要引入速度,以此来测定两点之间的距离,这样便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距离也变成了一个相对量,不同速度测量人产生不同的值。我一直都在思索会什么会这样子,如果不引入时间,而测定的距离,用入其它物理计算时当然是不会产生任何问题的,那么引入了时间后再测定的距离又如何自圆其说呢?终于一个新的理论又诞生了,那便是狭义相对论,在这个里面,它说明距离也是相对的,跟速度有某种关系。这样的话,便抵消了引入时间带来的麻烦,因为这样的话时间是一个可变的,距离也变成了一个可变的,如果以某种关系加以约束的话,那么由此产生的影响便成功的消去了,还是和不引入时间而测定的距离成了等价的,两种方法测定的距离用于别的物理运算都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但前提条件是,用后一种测定的数据参与运算的时,里面的时间参量要与测定时相同。 正是时间是一种感觉,是物体运动导致的,那么它可变,对不同运动状态的人来讲是不同的,这也验证了相对论说不同运动状态的时空不同,但同时也说明,相对论中关于距离收缩只不过是对时间收缩的一种修正。因为距离本是绝对的,当你引入时间之后,它变成了一个可变的,那么发布要抵消这种影响必定也要让时间也参与这种运算,以便不至于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我们不引入时间,那么关于距离收缩的讨论就没有必要了。总的来讲,物理学从一开始发展的时候就不应该引入时间进去,这样的话,狭义相对论没有产生的必要。 注:此文曾发布在我的新浪博客上,不过那个博客已经荒废了许久。其中的想法可能相当幼稚,权且当作是非专业人士不成熟的认识吧。
个人分类: 专业|256 次阅读|9 个评论
再长的学制也不行,驳吴同学关于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学制的一些看法
热度 18 qiongfeng 2011-5-20 08:43
宝哥哥最新博文《关于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学制的一些看法》中谈到,应加长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年制,文中还说到国外的学制设置更合理,“保证学生在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消化知识的同时还不会崩溃,不会被逼疯”。 玖儿对此有不同看法。 1、即使长时间的学制能保证学生把老师课上和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吸收,学生真的懂了吗?通了吗?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书本和老师主要是交给我们一种思路,方法。 在真正的科研中,会有很多实际的问题。仅仅靠理论的知识,或者靠你之前所理解的知识远远不够。 我有一个师兄是研究rabi oscillation的。相信物化的人在学分子光谱的时候都学过。 他的课程拿的是A,学了整整一学期,除了基本教案,他还做了模型模拟计算。 可他跟我说,他只有在实验完成后写paper,翻阅大部分书籍,再结合实验数据的时候才把这些弄明白。 所以,你永远别期望通过长时间的学制,真正学懂了一门课,就像你永远无法完全了解一个人一样。 2、由于短时间的学制的限制,我们“囫囵吞枣”可以吗?怎样才能有效的消化这“枣”呢? 我本科时修过北大高盘良老师所教的物理化学。 妈呀,高老师讲的那叫一个晦涩啊,一堂课下来,我们大家都翻白眼,“不懂”,“真的不懂”。 高老师告诉我们,学习的时候,应先理清大框架,再清理小枝节。 就如打扫满是垃圾的房间一样,先把大块的垃圾清理掉,再扫扫灰尘什么的。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a.宝哥哥文中的那个可爱的小师妹可能没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洁癖太重,只是专注于某个角落的那点垃圾,时间短,来不及去扫大的垃圾。 b.何况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天才,我们学习的时候知道整个框架,搞不懂所有的“枝枝节节”是可以理解的。 等到将来,你的科研需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你能想到有这么一种方法,这么一个公式就可以了,需要的时候再回头翻翻看看。毕竟“学以致用”嘛~ 3、宝哥哥还说,“在国外,学制设置很合理,保证学生在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消化知识的同时还不会崩溃,不会被逼疯。” 妈呀,玖儿的专业相比于宝哥哥的据说是世界上最难的专业理论物理来说,轻松多了,还分为三个学期。 可玖儿真的奔溃了,疯掉了。 为什么?一周20多个小时的TA累的,还得挤出时间去上课,考试。 玖儿上个学期累的瘦了整整10斤。两年下来,花容月貌已大不如从前。 玖儿很羡慕国内所里大家能有8个月整整的时间学习,不用给那帮该死的美国小屁孩做那该死的TA。 4、还有,这边的师生关系更残酷,是“赤裸裸”的employee和employer的关系。 教授给你工资,你就得干活。没data,你就准备收拾包袱走人吧。 所以我们在上课的同时,也得去实验室赶data。 国内同学可能羡慕这边朝9晚5的生活,可这边精神压力多大?玖儿看精神科医生的钱又花了多少? 同学们在国内,干的再不好,教授导师也不会把你开掉。 在这边,纯粹的利益关系,教授不满意随时把你赶走。而又有身份问题,怎一个“惨”字了得? 玖儿就是一个 “血淋淋” 的例子。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后记:宝哥哥,最近姥姥都不裹脚了,您老怎么又“复辟”了呢?
3865 次阅读|32 个评论
“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博文选集
热度 1 xupeiyang 2011-5-20 07:09
尊敬的许培扬博主: 感谢您对科学网长期的厚爱和支持。 我个人除了负责科学网之外,目前还承担了一项阶段性的专项任务:“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活动( http://www.cas.cn/zhengwen )的组织工作。 这个活动的有关信息除了官方表述之外,其实主旨就是期待通过网络征文这一公开形式,在科教界专家群体中收集对中国科学院未来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中国科学院在全国由100多个实体研究机构组成,另外她还有“国家的科学院”这一说法,主要是因为她有覆盖全国的院士群体,因此她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对中国科学的发展具有公共性和示范性。 从时间节点上来说,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启动年,中国科学院也将进入她的未来十年发展计划(内部称创新2020计划)。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也刚刚完成新老交替( http://www.cas.cn/xw/zyxw/yw/201103/t20110307_3080400.shtml )。所以,这个时期中国科学院更需要倾听外界的声音,完成机构的调整和再定位。 根据我的个人感觉,科学网的博文目前已经在科教界高层中有相当大的影响。此次征文的组委会特别欢迎科学网的博主能对中国科学院的发展“说三道四”。当然,科学网也是此次征文活动的承办方,自然也期待科学网的博主能参与此项活动。 作为科学网上具有影响的博主,我这里诚挚地邀请你来“捧场”,为中国科学院乃至中国的科学发展献计献策。你可以直接进入征文网站投稿;也可以发在自己的博客上,同时授权给我,然后我们的工作人员直接为您上传到征文网站上。 作为对您支持的答谢,征文活动办公室会随后赠阅一张电子购书卡。 科学网总编辑 赵彦 2011-5-19 按照赵总编的要求,大家很给力,今天一早就看到那么多的好博文。 “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精彩征文选集: 孙学军 中国科学院需要与大学进行更紧密的合作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174do=blogid=445980 曾庆平 拿出办中国乒乓球队的气度办中国科学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1238do=blogid=445948 武夷山 院外人士进一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446008 刘立 把中国科学院办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科学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079do=blogid=445965 刘立 中国科学院:不仅要“顶天立地”,而且要“开天辟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079do=blogid=445978 刘立 建议中国科学院划分为若干科研集团:分类定位分类资助分类考核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079do=blogid=446030 吴宝俊 关于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学制的一些看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147do=blogid=445958 许培扬中国科学院与兄弟科学院的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46041 杨学祥 我心目中的中国科学院:引领中国的科技潮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6085 彭思龙 开创中国科学院历史新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do=blogid=446131 张利华 我心目中的科学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0919do=blogid=446141 刘进平 给中国科学院的发展献六条计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731do=blogid=446150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1631 次阅读|2 个评论
思维、知识局限和时间不足导致盲人摸象的片面
热度 1 alaliping 2011-5-19 21:44
有感而发
359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医药在欧洲(视频)
热度 4 sheep021 2011-5-19 21:10
首播时间:2011年5月18日22:00 首播频道: 所属栏目: 中华医药 所属分类:健康 荷兰阿姆斯特丹神州中医大学的中医教学课堂非常火爆,许多欧洲学生在那里学习,而同在阿姆斯特丹的中华医药堂诊所,候诊的病人排起了长队。那里的主治医师江杨清接诊的患者大多是西医无法治愈的病患,他们却在中医汤剂的治疗下痊愈了,江杨清的诊所从此备受推崇。而在不方便运用中药的法国,朱勉生独创的时空针灸展现了独特的疗效。中医药在欧洲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可中医药的功效,出台了中医药的相关规则标准,让中医药的魅力得以发扬光大。 2011年第20期中 医药在欧洲 _健康台_中国网络电视台 见: http://cctv.cntv.cn/lm/zhonghuayiyao/index.shtml 看完之后,深感无奈: 在欧洲的中医才像中医。国内的中医大多都像西医。 在欧洲,很多西医在学中医,在中国,很多中医学西医。 难道这也是阴阳互生之理? 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善补阳者,阴中求阳 。中医的希望也许在西方哦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260 次阅读|4 个评论
最不該搞混了的概念:日期vs時間
LEOLAND 2011-5-19 19:00
曲津華 日期和時間,兩個概念有點相近,因為可以把二者統一歸為“生活中最重要的座標系”,也就是說,沒有了日期 / 時間作為維度來“定位”,我們這個世界非亂不可——時時處處人人事事,都得錯位。所以,包括鐘錶在內的各類計時器具,自有人類以來,就備受重視。回顧起來,先後就有結繩記事,比如日晷,比如沙漏,比如水漏,等等。 歷史地看,日期和時間同屬縱向指標,有時不免容易混淆。比如,從某某會展活動的預告通知中,經常會見到把舉辦的日期寫作“時間”的情況,這甚至偶見於正規媒體。 按說,日期是大概念,時間是小概念。對於一個預告,經常是場地都未確定,而只需告知該活動舉辦於哪個城市和哪一天就足夠了。至於準確的入場於幾點幾分,則會由活動的正式通知來完成(這在一些不希望圈外人士打擾的活動中,並不鮮見)。這時,預告中所用的,明顯是“日期”,而不是“時間”。 所以說,對不提及幾點幾分的告知,無疑該用“日期”;而對最終性的準確告知,則該用“時間”。為表靠譜(理性、有序),後者也有必要重述一下日期,實現對更為具體的時間進行限定的目的。 如眾所知,日期的英文是 date ,時間的英文是 time 。老外對這二者的運用,似更為清晰,值得學習。 話及“最不該搞混了的概念”,國人還有個小小的混淆,就是很多人對“語言”和“文字”不太做區別。比如,在論及英文報刊書籍的場合拿“英語”說事,或者在口頭表達場合扯上“英文”。 這在一般坊間,倒是無妨大雅,而在媒體和教學、科研等嚴肅、嚴格的領域,還是嚴謹一些為好。“語言”是口頭( oral )形式的,交流方便,多不留痕跡;而“文字”是書面( written )形式的,可留存并反復運用,二者不很一樣。大學的中文專業,全稱是“漢語言文字”,一舉包括了口頭和書面全領域,是有道理的。 說到此處,備生自豪感,愈發感覺漢語言文字的高端,把語言和文字分得很清晰,不像某些語文系統,如 English ,不分語和文,看不出兩大領域的區別。至於老外們對叔叔 / 大爺 / 舅舅、阿姨 / 姑姑 / 舅媽的不做區分,與本文關係不太大,此處不做展開和討論。 2011-05-19
个人分类: 编辑杂感|1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曾教授,大家想你啦!
热度 2 xupeiyang 2011-5-19 13:25
大家别着急,我给曾老师发个广州短信。 曾教授,科学网编辑MM欢迎你!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2564 次阅读|3 个评论
ltt.plot从进化树推断物种分化的历史:分类单元数与时间的关系
热度 4 zjlcas 2011-5-18 20:02
Lineages through time plot 从进化树推断物种分化的历史: --分类单元数与时间的关系 NM Hallinan原著, Nick Matzke增补 张金龙 编译绘图 jinlongzhang01@gmail.com 今天我们分析生物类群在时间上的多样性是如何变化的。我们将用到分类单元数-时间图(Lineages-through-time plot),该图可以用来描述物种多样化的总体趋势。我们将真实的格局与零分布进行比较,从而推断其与期望的差别。同时,我们还将学习一下几种用来推断物种丰富度随时间变化的似然方法。当然,第一步是用R模拟生成进化树。 在R中进行进化树的模拟 在tree平衡的试验中,你已经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分析。在R中进行进化树模拟有几种方法。我们下面就将看到几种。ape程序包提供了进化树模拟的两个函数,rtree和rcoal. 两个函数随机生成枝长相等的进化树,但是都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geiger程序包中的birthdeath.tree 用处更大些。 这一函数从两个分类单元开始,基于随机生灭过程(birth death BD)进行进化树的模拟。用户给出生成率,同时给出灭亡率, 以及该过程经历的时间或者分类单元数,就可完成进化树的模拟。如果让这一函数经历相同的时间,则它会给出不同的分类单元数,如果让它给出相同的分类单元数,则经历的时间会不同。下面首先要载入 geiger程序包。 library(geiger) tree1 - birthdeath.tree(0.3,0,10) 以上命令将建立一个λ=0.3, μ=0 的(物种生成和绝灭速率),经过十个时间单位的进化树。理论上,这将产生 2*exp(0.3*10) 个分类单元,但是也可能多些或少些。我们看一下其结果: ## 图1代码 plot(tree1) axisPhylo() 图 1 看起来怪怪的,像一只螃蟹? 等一下,问题可以解决: ## 图2代码 tree1-reorder(tree1) plot(tree1) axisPhylo() 图 2 你到进化树是否包括大约40个分类单元? 是否具有10个时间单位?我们来建立另外一棵进化树,这棵进化树的灭绝速率不为0. 仍然设定λ=0.35, and μ=0.05,r仍然等于 0.3 ## 图3代码 tree2 - reorder(birthdeath.tree(0.35,0.05,10)) plot(tree2) axisPhylo() 图3 请注意,该树既包括了现存的,也包括了已经灭绝的分类单元。上一个例子中,我们没有获得绝灭的分类单元,那是因为 μ 为 0。我们可以将已经灭绝的分类单元去除。 ## 图4代码 tree2.pruned-prune.extinct.taxa(tree2) plot(tree2.pruned) axisPhylo() 图 4 这就是上面的结果了。进化树中只包括了现存的分类单元。我们也可以生成一个分类单元数一定的进化树。 ## 图5代码 tree3 - reorder(birthdeath.tree(0.35,0.05,taxa.stop=40)) plot(tree3) axisPhylo() 图 5 这就是想获得的40个分类单元。由于一些分支灭绝,可能获得的分类单元数多于40个,这一过程在生成40个分类单元的时候结束。这一过程需要的时间是随机分布的。可能你注意到了,最后一个时间段重复的很厉害。这是由于当前仅包括40个分类单元数引起的。这一模拟过程并不是完全可信的,因为之后你仍然能够获得40个分类单元。我们这里不考虑这一问题。 现在,我们将会用到我编写的函数,rdbtree.n. 这一函数的参数有 λ, μ, 时长,以及分类单元数,继而依据这些参数生成一棵随机进化树。与此同时,λ 和 μ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发生变化。需要注意的是,该函数本函数将给出一系列分支长度,虽然你选择的速率可能产生你所设定的分类单元数可能不能用这些枝长来生成。因此,选择速率的时候,要尽量有所参考。从网站上下载 rbdtree.n3.R 文件,或者远程读取。 source(" http://ib.berkeley.edu/courses/ib200b/labs/lab12/rbdtree.n3.R ") 之后,运行函数 rbdtree.n: ## 图6代码 tree4-rbdtree.n(40,10,0.35,0.05) plot(tree4) axisPhylo() 图6 很棒! 现在的结果大体上能够符合我们检验所需要的零分布了。这是由于从分类单元数以及时间上,都设定了,而且,这两个因素对于分类单元数-时间图,都是有很大影响的。需要注意的是,可能存在着其他的假设更为合适的情况。 分类单元数-时间图 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些分类单元数时间图。该图为一个clade拥有的子代物种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该过程的期望是,如果μ=0 而 λ为常数,则物种数随着时间指数性的增加。偏离于该期望时,就是说明多样化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我们将调用ape程序包的一些函数来绘制这些图形。 ## 图7代码 ltt.plot(tree1) 图 7 按照经验,y轴要经过对数转换。我们应用R 绘图函数的log = "y"来实现相应的功能,该参数将改变所选轴数值的显示方式,但是并不会改变数值本身。 ## 图8代码 ltt.plot(tree1,log="y") 图 8 对于对数转换的图形,期望值应该为一条直线,我们可以在图形上添加一条直线,用来比较其异同。 ## 图9代码 lines(c(-10,0), c(2,40), lty=2) 图 9 结果看起来确实不错。你还可以继续添加物种数-时间曲线到现有的图形上 ## 图10代码 ltt.lines(tree2,col=2) 图 10 不错,但是看起来有点儿奇怪,这是由于我们两棵进化树最后的分类单元数不同。我们也可以同时绘制多棵进化树的物种数-时间曲线。 ## 图11代码 mltt.plot(tree1,tree2,tree3,tree4) 图 11 物种数-时间图的零分布 为了理解多样性系数会怎样影响物种数-时间图形的形状,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图形在零假设的时候的形状。我们从一段给定时间的完全随机生灭过程的零假设开始。 trees.yule - replicate(100, birthdeath.tree(0.3,0,10), simplify=FALSE) 以上函数将birthdeath.tree函数重复100次,创建了一个列表。我们用现有数据建立物种数-时间图 mltt.plot(trees.yule, legend=FALSE) ## 图12代码 图 12 问题来了,每棵进化树具有不同的分类单元数,你看到的大多数情况是,物种数比较多的图,其结尾分类单元数也比较多。如果你设定了物种数一定,那么将会有另外一个问题。让我们创建一些具有相同问题的进化树。 ## 图13代码 trees.yule2-replicate(100, rbdtree.n(40,10,0.3,0), simplify=FALSE) mltt.plot(trees.yule2, legend=FALSE, log="y") 图 13 可以见到本图中的Yule进化树的分布,但是在与其他分布比较的时候会遇到困难,因为所有的线都是跳跃性的上升。因此,我编写了另一个函数,用来对任意参数值给出物种数-时间的零分布。 ## 图14代码 ltt.null(40, 10, 0.3, 0) 图 14 该函数的参数与yule2进化树的例子是一致的。颜色的深浅代表了不同的p值。查看我们已经生成的yule2进化树的分布可以添加到这一图形中。 ## 图15代码 x - lapply(trees.yule2,ltt.lines) 图 15 我们将结果赋值给x, 因此,该函数就不会像屏幕中打印出一些无用的信息了。可以看出,大部分线都落在我们分布的中间部分。一部分跑到了95%置信区间以外。甚至有一条落在了99%置信区间,就像我们进行100次随机模拟所期望的。 现在看一下更高的灭绝速率下,这一分布会如何变化? 我们将μ提高到0.1, λ提高到0.4, 因此净出生率仍然不发生变化,N==2*exp(r*t)仍然保持不变。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为零分布创建另外一个图,之后,用新参数模拟生成100棵进化树,最后,添加到我们的图上。 ## 图16代码 ltt.null(40,10,0.3,0) trees.bd-replicate(100,rbdtree.n(40,10,0.4,0.1),simplify=FALSE) x - lapply(trees.bd,ltt.lines) 图 16 可以看出,这些分布并不相同。首先,灭绝速率较高时,起始部分延伸所需的时间更长。其次,图形变得更为凹陷,其中大部分分类单元低于Yule分布,甚至有些超出了99%的分布。这就意味着,lttplot的曲线越凹陷,则其μ值,也就是灭绝速率就越高。此时,我们倾向于认为,古老的分类单元更容易灭绝。但是大部分的分类单元仍然处于95%的置信区间内,因此,这一检验的效力是十分薄弱的。 进化树与零分布的比较 我们看一下一些实际的进化树,看其是否符合我们的零分布。laser程序包中已经收录了几棵进化树,我们以此为例。第一棵进化树包含了澳大利亚69种Agamid蜥蜴,相应的数据发表在Evolution上Rabosky (2006) Evolution 60:1152-1164。 ## 图17代码 data(agamids) agamid.tree-read.tree(text=agamids) plot(agamid.tree) 图 17 很好,看起来这棵进化树不错。我们把它和零分布做一下比较。我们从Yule过程开始,可以用极大似然法估计λ。 yule.agam-yule(agamid.tree) yule.agam $lambda 6.807443 $se 0.8316616 $loglik 283.4636 attr(,"class") "yule" 同时,估计进化树的时间长度。即根的深度。 btimes.agam-sort(branching.times(agamid.tree),decreasing=TRUE) btimes.agam 70 71 131 132 72 73 74 133 0.323855 0.322855 0.313397 0.307173 0.294147 0.270881 0.238577 0.238520 109 135 75 134 76 77 85 110 0.222756 0.219480 0.217127 0.216939 0.213018 0.213018 0.213018 0.209613 112 113 86 93 116 117 94 111 0.207659 0.202293 0.194939 0.183979 0.178225 0.172959 0.167084 0.162999 98 118 123 115 124 106 102 128 0.162093 0.160592 0.157785 0.157288 0.154405 0.149574 0.144083 0.141278 125 95 114 87 136 99 91 119 0.141127 0.140194 0.136160 0.133171 0.131567 0.124221 0.120235 0.118270 103 105 107 88 137 89 127 78 0.112825 0.105969 0.104019 0.102561 0.087830 0.086799 0.085487 0.082827 92 126 120 97 104 129 121 100 0.082356 0.074543 0.074123 0.073526 0.071486 0.069944 0.067407 0.063750 122 96 108 130 101 80 83 81 0.062395 0.060306 0.051672 0.050408 0.049427 0.042118 0.035946 0.020464 79 90 82 84 0.009766 0.008402 0.003883 0.001482 我们在零模型中可以运用这些值。 ## 图18代码 ltt.null(69,btimes.agam ,yule.agam$lambda,0) 图 18 之后,我们可以添加上进化树的ltt. ## 图19代码 ltt.lines(agamid.tree) 图 19 该进化树的ltt线超出了99%的置信区间。在一开始符合的很好,但是在中间逐渐超越了我们的零模型的预期,最后有回到了预期的置信区间。这与我们的预期中的零分布有较大的不同;当μ逐渐升高,零分布将变得越来越凹陷,而不是当前这样。从图中大约可以看出,在0.22时间左右,存在一个物种分化异常高的时期,同时也包括约0.15时期(遗憾的是,我并不知道时间单位)。我们可以尝试拟合一个BD模型,以查看其与灭绝速率大于0的结果是否一致。 birthdeath(agamid.tree) birthdeath(agamid.tree) Estimation of Speciation and Extinction Rates with Birth-Death Models Phylogenetic tree: agamid.tree Number of tips: 69 Deviance: -566.9276 Log-likelihood: 283.4638 Parameter estimates: d / b = 0 StdErr = 0 b - d = 6.807467 StdErr = 0.5881344 (b: speciation rate, d: extinction rate) Profile likelihood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d / b: b - d: 我们仍然得到灭绝速率为0,因此,不要保留那种想法。因为这种情况并不总是那么重要。在laser程序包中还有两个数据,并且只有物种分化时间,plethodon (highton and larson 1979 Syst. Zool. 28:579-599)以及 warblers (Lovette and Bermingham 1999 Proc. Roy. Soc. B. Lond. 266:1629-1636)。我们对这两套数据进行再分析。 ## 图20代码 data(plethodon) yule.pleth - pureBirth(plethodon) ##This is like yule, but for vector of branching times ltt.null(length(plethodon)+1, max(plethodon), yule.pleth$r1, 0) 图 20 由于只给出了物种数和分化时间,我们需要自己将信息添加到ltt图中。 ## 图21代码 ntaxa.pleth - 1:length(plethodon) + 1 ## Number of lineages corresponding to times segments(-plethodon, ntaxa.pleth, -plethodon, ntaxa.pleth-1) segments(-plethodon, ntaxa.pleth, -c(plethodon ,0), ntaxa.pleth) 图 21 这一结果好于Agamid进化树的结果。从结果看来,在15到30个时间单位上,很长时间都没有发生物种分化,但是这并不出乎我们的意料。但是,有可能某一个类群在30个时间单位以前已经有很多分类单元了。我们下面就来对此进行检验。 可以对分支时间数据拟合一个BD模型: bd.pleth - bd(plethodon) bd.pleth $LH -45.28264 $r1 0.01098217 $a 0.8337962 $aic 94.56529 这一模型的拟合结果中,灭绝速率确实大于0,因此,我们设定如下的零分布。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先进行一个LRT(似然比检验),来确保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但是你已经知道了如何进行该检验,因此我们跳过这一步。该函数给出r和a=λ/μ,因此,我们需要首先计算λ和μ。 ## 图22代码 lam.pleth - bd.pleth$r1 / (1-bd.pleth$a) mu.pleth - lam.pleth - bd.pleth$r1 ltt.null(length(plethodon)+1 ,max(plethodon), lam.pleth, mu.pleth) segments(-plethodon, ntaxa.pleth, -plethodon, ntaxa.pleth-1) segments(-plethodon, ntaxa.pleth, -c(plethodon ,0), ntaxa.pleth) 图 22 问题: 对warblers数据重复这一分析。你估计的lambda值是怎样的?该图与零分布有什么差异?(具体说明 对进化速率变化的进化树模拟 分类单元数-时间图与零分布不同究竟意味着什么?一般的假设认为这是由于多样化速率随时间变化。你可以用我提供的函数生成随机进化树,对这种零分布进行模拟。需要提供一个向量,该向量包含了每个时间段结束的时间。也可以设定出生和灭绝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的向量,每个向量给出相应时间段的出生和灭绝速率。例如: ## 图23代码 tree5-rbdtree.n(40, c(3,6,10), c(0.1,1,0.05), 0) plot(tree5) 图 23 以上程序将生成一个40个分类单元的进化树,在时间段 0 - 3, 灭绝速率为0, μ= 0, λ is 0.1; 而在3 - 6时间段为1, 在第三个时间段,也就是6之后到结束的时候,λ 为 0.05. 可以看到,大部分分支出现在进化树的中间部分。 另外: ## 图24代码 tree6 - mrbdtree.n(10, 40, c(3,6,10), c(0.1,1,0.05), c(0.05,0.05,0)) mltt.plot(tree6) 图 24 将生成10棵进化树,其中的μ随时间变化。应该能很清楚的看到lttplot期望的分布格局。 同时可以建立在某一个时刻具有一定物种数的进化树及类似的零分布,而不是对末端分类单元。 还记得plethodon图吗? ## 图25代码 ltt.null(length(plethodon)+1, max(plethodon), lam.pleth, mu.pleth) segments(-plethodon, ntaxa.pleth, -plethodon, ntaxa.pleth-1) segments(-plethodon, ntaxa.pleth, -c(plethodon ,0), ntaxa.pleth) 图 25 所有内容都在我们期望的范围内,但是有一段时间较为奇怪,该段时间没有新物种形成。我在怀疑,是否整条ltt图都超出了我们的零分布,虽然说每个时刻都处于我们的零分布的预期。让我们来看一下,当将20个时间单元设定到物种分布为11个分类单元时,零分布会变成什么样子。 ## 图26代码 ltt.null(c(11, length(plethodon)+1), c(-20,0)+max(plethodon), lam.pleth, mu.pleth) segments(-plethodon, ntaxa.pleth, -plethodon, ntaxa.pleth-1) segments(-plethodon, ntaxa.pleth, -c(plethodon ,0), ntaxa.pleth) 图 26 在我看来,这些也是可以的。事实上,除了靠右面的第二部分被强制设定为11个种之外,我没有看出这些零分布的显著差别。 出生率的下降以及灭绝率的上升 好了,我们已经看到一些进化树的物种分化速率在初期似乎比后期要高。这一现象不能用常规的随机生灭过程解释。这一格局常常在大型进化树中遇到,通常被认为是适应辐射的标志。换句话说,这一格局可以解释为,演化早期拥有较高的物种分化速率, 而随着生态位被逐步填充, 物种分化速率降低。 但是, 也可以用灭绝速率升高来解释。 我们看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将会建立一对主观模型(arbitrary model). 例如,我们将以60个种结束,并且将进化树分成两个时间段;我们将第一阶段设定为一个时间单位,后一个阶段设定为9个时间单位。同时,我们认为多样化速率r在第一阶段(r1)在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r2)的10倍。相应的物种数可以通过公式计算,N=2*exp(r1t1)*exp(r2t2),那么我们将其中的已知数填入,解方程,得到r2=log(30)/19=0.179, and r1=1.79. 下面,我们看一下随着 μ的上升或 λ的下降,我们的零分布将会怎样变化?假如,我们设定μ1=0.05, λ1=1.84.之后,我们的第一个模型λ下降,令μ保持不变,而令λ2=.229,对于模型二,我们令λ保持不变,而μ2=1.661。我们将这两种模型同时和Yule分布进行比较。Yule分布的λ=log(30)/10=0.34 ## 图27代码 ltt.null(60, 10, 0.34, 0) model.lambda - mrbdtree.n(10, 60, c(1,10), c(1.84,0.229), 0.05) lapply(model.lambda, ltt.lines) - x 图 27 看起来非常不错,分类群在早期迅速增加,之后回到了预期的曲线中。或许两个时间段在长度上接近,我们会得到更为平滑的曲线。 我们现在看一下,如果灭绝速率升高,将会有什么发生: ## 图28代码 ltt.null(60, 10, 0.34, 0) model.mu - mrbdtree.n(10, 60, c(1,10), 1.84, c(0.05, 1.661)) lapply(model.mu, ltt.lines) - x 图 28 Huh, 完全失效了。这表明,我们之间看到的格局(例如Agamid进化树),物种数在早期的增加,实际上是由于物种分化速率降低造成的。 我们无法提高灭绝速率,同时又生成一个凹陷的ltt图,虽然可以通过另一些参数的组合完成这一功能。 对这种格局的另外一种解释就是取样问题。我们认为随机取样能够降低最近的物种分化时间,但是对早期的分化则影响很小。这是由于古老的分支类群往往很大,从而在随机抽样的时候很难去除。在处理隐性物种(cryptic species)或者更高等级的分类单元时,这种情况变得尤为严重。我们下面就做一个80个物种的模拟数据,并且随机提取出20个种。 ## 图29代码 ltt.null(60, 10, 0.34, 0) make.samp - function () prune.random.taxa(rbdtree.n(100, 10, 0.3912, 0), 40) x - replicate(10, ltt.lines(make.samp())) 图 29 我们看到了,上面的函数几乎不起什么作用。 用来探测分化速率变化的似然模型 laser程序包中有函数可以用来检验多样性速率的变化。第一个模型与Yule模型比较,其中的物种分化速率随时间是恒定的,而实际情况中,物种分化速率存在着发生者变化。(Rabosky 2006, Evolution 60:1152-1164). 我们来检验一下模拟出的早期进化速率很高的那棵进化树。 首先,我们用单一速率检验该模型。所有这些模型都对分化时间进行拟合,而不是整个进化树,因此,我们需要创建一个物种分支时间的向量。 times.lambda - branching.times(model.lambda ]) pureBirth(times.lambda) pureBirth(times.lambda) $LH 61 36.49077 $aic 61 -70.98154 $r1 61 0.2117251 看起来非常合理。λ 比我们预想的要低一些,但这可能是由于曲线的凹凸度的后果。现在我们试验一下两个速率的模型。 yule2rate(times.lambda) yule2rate(times.lambda) LH st1 r1 r2 aic 6 45.92311 9.010908 1.882302 0.1887342 -85.84621 看一下这一模型的结果。LH是Log likehihood. stl是物种分户速率变化的转折点。但是这些结果与我们时间上所做的转折如何比较?r1 和 r2分别是每个时间段的物种分化速率。 AIC是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 这是一种比较似然率的另外一种方法;即使在模型为非巢式的时候,仍然很有效。 AIC定义为 2k-2log(likelihood),需要选择AIC值最低的模型。那么按照这一标准,什么才是最好的模型? 此外,也可以用似然比检验(Likelihood Ratio Test)来选择模型。 如果选择了两速率模型作为最好的,那么可以继续用 yule3rate, yule4rate, 或yule5rate. 同样可以用fitdAICrc来比较不同模型,虽然我没有看出在比较这些模型时的优势。 问题2。 Warbler进化树的最优模型是什么? 该模型的参数是什么? 模拟物种分化速率连续变化的进化树 在Rabosky和Lovette 2008(Evolution 62 - 8: 1866 - 1875)中,作者提出了一个物种分化速率模型,该模型的多样性速率指数递减。他们提出了三种模型: λ(t)=λ0exp(-kt), μ 对于 SPVAR是常数。λ 为常数, μ(t)=μ0(1-exp(-zt)) 对于EXVAR是常数,两者都是BOTHVAR的变量。我们估计成百上千的不同点上的速率来模拟这些数据。 对于SPVAR模型,期望的分类单元数为 N=2*exp(λ0 /k-μt) 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模拟的过程持续10个时间单位,产生60个物种,灭绝速率0.05,在开始的时候物种分化速率比后期高十倍,则满足 exp(-10k)=0.1 N=2λ0exp(-10k)/k-10μ) 因此 k = 0.23, λ0= 0.997 如果我们将时间100等分,就将获得每个时刻的平均值 λ0exp(-kt) /kΔt=1.009exp(-0.23t)。 之后我们创建一个向量 lambdas - 1.009*exp(-0.23*1:100/10) lambdas 0.9860578 0.9636373 0.9417266 0.9203141 0.8993884 0.8789386 0.8589537 0.8394232 0.8203368 0.8016844 0.7834561 0.7656422 0.7482334 0.7312205 0.7145943 0.6983462 0.6824676 0.6669500 0.6517852 0.6369652 0.6224822 0.6083285 0.5944966 0.5809792 0.5677692 0.5548596 0.5422434 0.5299142 0.5178652 0.5060903 0.4945830 0.4833374 0.4723475 0.4616075 0.4511117 0.4408546 0.4308306 0.4210346 0.4114613 0.4021057 0.3929628 0.3840278 0.3752960 0.3667627 0.3584234 0.3502738 0.3423094 0.3345261 0.3269198 0.3194865 0.3122222 0.3051230 0.2981853 0.2914053 0.2847794 0.2783043 0.2719763 0.2657923 0.2597488 0.2538428 0.2480710 0.2424305 0.2369182 0.2315313 0.2262668 0.2211221 0.2160943 0.2111809 0.2063792 0.2016866 0.1971008 0.1926192 0.1882395 0.1839594 0.1797766 0.1756889 0.1716942 0.1677903 0.1639752 0.1602468 0.1566032 0.1530424 0.1495626 0.1461619 0.1428386 0.1395908 0.1364168 0.1333150 0.1302838 0.1273215 0.1244265 0.1215973 0.1188325 0.1161306 0.1134900 0.1109096 0.1083877 0.1059233 0.1035148 0.1011612 之后,可以建立一些进化树,并且绘制出来。 ## 图30代码 trees.spvar - mrbdtree.n(10, 60, 1:100/10, lambdas, 0.05) ltt.null(60, 10, 0.34, 0) lapply(trees.spvar, ltt.lines) - x 图 30 这与我们想要解释的真实进化树极为相似,在早期都具有较高的分化速率。我们也可以建立一个相反的模型,在每个区间μ不断升高,而r保持不变,但是λ为常数。这可以通过 λ2=λ0 - μ1以及 μ2(t)=λ0 - λ1(t)实现。 我们可以建立这些进化树,并且与SPVAR进化树进行比较。 ## 图31代码 mus - 0.997-lambdas trees.exvar - mrbdtree.n(10, 60, 1:100/10, 0.947, mus) lapply(trees.exvar,ltt.lines,col=3)-x 图 31 问题3 EXVAR模拟的进化树总体上应该是什么形状? 它们看起来是否与我们说的早期物种分化速率较高的进化树相似? 这些现象说明什么过程能够生成这些进化树? 用似然率连续变化模型的拟合 如果你注意到,上面提到的论文的作者,就是laser程序包的作者(现在是Huelsenbeck实验室的博士后, 很快就要成为Michigan大学的老师), 那么在这个程序包中发现几个用来拟合物种分化速率连续变化的模型的函数就不奇怪了。该程序包中包含了拟合SPVAR, EXVAR和BOTHVAR的函数, 也就是我在前一段中提到的。同时,也有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升高,物种分化速率下降的模型。 我们仅简要介绍其中的内容,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查看其选项。 我们用SPVAR模型来拟合SPVAR模拟生成的进化树,同时看一下它是如何工作的。首先检验一下其物种分化速率为常量的零假设。 times.spvar - branching.times(trees.spvar ]) bd(times.spvar) $LH 61 35.7508 $r1 61 0.209041 $a 0 $aic 61 -67.50159 之后,检查SPVAR模型 fitSPVAR(times.spvar) fitSPVAR(times.spvar) $model "SPVAR" $LH 47.27787 $aic -88.55573 $lam0 1.081366 $k 0.2593436 $mu0 0.001 你是如何估计模型参数的? 你青睐那种模型? 我们这里暂不涉及EXVAR和BOTHVAR,但是你应该了解到了如何使用它们。我们简要查看一下密度依赖多样化模型。 DDX(times.spvar) DDX(times.spvar) $LH 45.96522 $aic -87.93044 $r1 2.532487 $xparam 0.7286594 该模型拟合的效果好吗? 如果想要理解这一模型的意思,则必须查看laser程序包的帮助文件。不仅如此,如果想要了解R任何函数的使用方法,都需要查看帮助文件。 我只介绍了其中很少一部分函数的用法,你可以参考更多的选项及功能。 References Rabosky, D. L. (2006). "Likelihood methods for detecting temporal shifts in diversification rates." Evolution 60(6): 1152-1164. http://dx.doi.org/10.1111/j.0014-3820.2006.tb01194.x Link: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0014-3820.2006.tb01194.x/abstract Rabosky, D. L. (2006). "LASER: a maximum likelihood toolkit for detecting temporal shifts in diversification rates from molecular phylogenies." Evolutionary Bioinformatics Online 2: 247-250 Link: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674670/?tool=pubmed Rabosky, D. L. and I. J. Lovette (2008). "Explosive evolutionary radiations: decreasing speciation or increasing extinction through time?" Evolution 62(8): 1866-1875. http://dx.doi.org/10.1111/j.1558-5646.2008.00409.x Link: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558-5646.2008.00409.x/full Harmon, L. J., J. T. Weir, et al. (2008). "GEIGER: investigating evolutionary radiations." Bioinformatics 24(1): 129-131. http://dx.doi.org/10.1093/bioinformatics/btm538 Link: http://bioinformatics.oxfordjournals.org/content/24/1/129.abstract
个人分类: 统计分析|14628 次阅读|6 个评论
博士之路系列一: 前期迷惘
热度 1 swuncyh 2011-5-18 15:47
下面是这段时间体会: 1、前一段时间,老想要开始写文章,可一直没有下手,老想看一点文献,没有下手原因还是导师要求五月份开题,写了一初稿,导师给打回来,叫修改,后来还叫修改,现在已是第四稿,不过对要研究的问题比较清楚了。 2、原先发现了一些综述文章比较好,但后来又发现一篇更好的综述文章,读后对整个研究方向更加清楚了一些,但不知,由于检索等原因,是否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没有人要研究,我想研究的是没有研究的,做改进好像比较麻烦。 3、通过这段时间学习,更加深入理解了学科交叉能够找到好的思路,计算机学科可以应用于通信学科问题解决中,比如分布式技术中应用于无线通信频道分配中。 4、学会与博士同行交流,对于提升自己是很有帮助的。
个人分类: 博士之路|3562 次阅读|2 个评论
叩拜师长刘艳红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1-5-18 14:10
“好学书生杨永田”, 叩拜师长刘艳红。 嚼来诗句也是美, 管它是夏还是冬! 心诚顽石花盛开, 功到铁杵针磨成。 半年时间不足惧, 待到金秋五谷丰!
个人分类: 友谊|2368 次阅读|1 个评论
When life sucks
热度 1 pingcn 2011-5-18 11:56
I write this in English, because I'm afraid of bothering my beloved Dad. Some aspect of my life sucks. It saps my energy and undermines the quality of my life. It makes me feel smaller and wish I hadn't participated. I wish I could just walk away from it, but I can't. I do like to transform every challenge into a gift, but, how? I'm reading a book,in which the author tell me unravel the nots in your life and reduce the size of your but... Plugging one leak at a time. Stop staying asleep in a nightmare, wake up! 没有自我、价值感的人, 会将把自己人生的“统治权”交给“别人”或者一些教条, 寻求外在的“认可”,把外在的东西,看得比内在重。 我们其实无需借助外力,我们有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从“洞”中流失了。 我们要做的只是甄别我们被灌输的观念,堵上漏洞。 重新掌握自己生活的选择权,停止“被动接受”或“半心半意” 力量之源在inside。 放下对外界的依赖,放下不能滋养自己的rotten eggs。
160 次阅读|1 个评论
保定客运中心一瞥
热度 1 peinikanhai 2011-5-18 06:48
保定客运中心一瞥
保定,首都的南大门,我的故乡。保定客运中心,是一个比较大的客流集散中心。今年春节总书记曾在这里视察慰问。利用等车的时间,请让我带你参观一下如何? 客运中心大厅正面 近一点看。这个郭娜陆地航空班是省级先进典型 客运大厅入口一面。这个口号还是很不错的 区内各县候车厅 专门给民工开辟绿水通道值得提倡, 跨省、区候车厅 客运线路图 售票员监督台 售票口不少 买票的人不多 滚动播出总书记视察时的情景 这市客运中心的骄傲 客车进站了 不同的进站口 检票进站 检票员小姐们
个人分类: 所见所闻|3814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1年5月17日第十二周部长级以上会议记录
热度 2 neudoctor 2011-5-18 01:23
第十二周部长级以上会议记录 会议时间: 2011 年 5 月 17 日晚 9 : 00 会议主持: 宋佳 会议记录: 孟玉乾 与会人员: 姜庆伟、何剑、张松、刘林龙、徐丽华、琚晓玮、宋佳、李大鹏、刘洋、付超、孟玉乾、王式才、吴迪、刘浩平、周志超 请假人员: 卢泳昌、毛畅、薛倩 会议内容: 一、张松通告毕业生晚会筹划事宜 节目组:演员招集,主持人,节目征集,演出方案,节目单。 宣传组:前期宣传,晚会场地布置,摄影,后期宣传。 外联组:外联工作,道具安排,礼仪,邀请嘉宾。 后勤保障组: ① 催场工作; ② 场地、道具布置; ③ 购买晚会物品; ④ 晚会纪律; ⑤ 负责演员化妆,舞台。 二、讨论成员提出的两个提案 ① 投票表决提案; ② 经费管理提案。 三、暑期社会实践 ① “承责·献策”研究生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② 博士科技服务团。 四、刘林龙通报会歌制作事宜 ① 谱曲面临问题,找老师; ② 歌词表决。 五、例会制度 ① 讨论是否 两个分会一起开例会; ② 部长级例会的召开时间经过投票表决,确定为每周日晚 8 点; ③ 姜庆伟会长提议仍为每个分会各自开例会,例会制度、规章制度以及文化等更改必须谨慎,这些都是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④ 刘林龙建议大会后成员间进行沙龙式交流。 六、自由发言 何剑: ① 大家积极报名毕业生晚会; ② 通讯方式更改必须跟吴迪联系; ③ 迟到请假必须规范; ④ 办公室整理,私人物品尽快取走; ⑤ 提案的确定流程:提案 —— 交流 —— 修改 —— 表决。 宋佳:毕业生晚会联系手语表演。 琚晓玮:电子琴表演。 张松:大家多报节目。 李大鹏:建议分开开例会;明细活动形式;社团特色,文化团队的建设。 王式才:晚会每个分会招集人手;提议的细则;分开开例会;会员交流思想。 孟玉乾:多人节目;周日晚开例会。 付超:大合唱;一票否决权;游戏中加强友谊。 吴迪:通讯录更改及时通知;周一开部长例会。 刘浩平:分会各出一个集体节目;周日晚开部长例会。 徐丽华:晚会紧迫度。 刘洋:晚会网络宣传;周一晚 7 点例会;口才、能力、知识。 刘林龙:进步后保持住;社团特色;打造人脉资源平台;避嫌会议。 七、姜庆伟会长做总结发言 ① 提高会议效率是指形成会后可以落实的会议决议或形成会议成果,不仅仅简单是节约时间; ② 各分会回去落实会议内容,发动部员报毕业生晚会节目,会歌制作; ③ 管理分会做出制度完善;组织部做好组织新成员入会等; ④ 值班制度,值班纪律,打扫卫生; ⑤ 学术分会:毕业生学术交流会; ⑥ 外联分会:晚会拉外联的策划书,对外一些联系方式的统计; ⑦ 实践分会:围绕实践开展活动; ⑧ 建议 开辟宣传分会,下设宣传部和文艺部。
个人分类: 例会|1535 次阅读|1 个评论
愿上帝保佑我们!
热度 4 duke01361 2011-5-17 22:14
愿上帝保佑我们 说实话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写点什么了!原因主要还是希望专注于教学和科研,不希望浪费时间在写字上,所以就这样一拖再拖,直到再不放下手头的工作写些东西出了,我想我会忧虑坏的! 我不得不承认,我曾是那样沉醉于教学与科研活动中。 但是,几年下来,不管我课程教的多么精彩还是不精彩,这些没有人在乎的。尽管北京市教委也曾立了很多名目,树了很多什么“教学名师”之类的光荣称号,我现在也终于搞明白了,如果不该你上,你就是神仙下凡也上不了,那些光荣称号是专门为了装典用的,与真正的教学无关。而且,几年下来给我的印象是,教书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并不真的需要你呕心沥血地传授知识,启迪智慧。教书是不算数的基本工作!它对应的是你的基本工资! 你教书,你就值那个价!比农民工略高那么一点点,还好,尚没有到了脑体倒挂! 我也曾专注于科研,申请基金支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但不少的朋友和我讲,你不能只是提交申请就了事,你在投出申请书的同时,就必须开始活动,不能期望凭真本事,当然你也不能一点真本事也没有,你成功是因为你还有那么一点本事,但你更有着灿烂的关系网! 如果你在圈子里和20几位成了好哥们\ 好姐们,你在你那个学术圈,通吃!这是一位前辈谆谆告诫我的话!言犹在耳! 所以我很担心我的学术生命会因为缺少经费支持而嘎然停止!我忧虑那一天的到来!但我必须为那一天的到来作准备! 我必须从现在开始就要心理上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做好准备!免得突然降临的时刻,我会因无法接受而自我了断! 我必须皈依一种灵的高度,一切的一切都要听天由命!得之我幸,得不到我将会摆个地滩?开家公司? 甚或跑边境贸易?也罢!这难道不是大多人赖以生存的现状?还好我又很多去海外的机会,跑边境贸易?哈哈!只要能挣到钱,挣到大钱,生活也会阳光灿烂! 我的很多朋友一直和我讲这样的话:一定要立足国内!我对这话的理解一是觉得自己应该爱国和回报祖国;一是认为中国越发开明,将会对世界科学贡献越来越多! 我就是这样理解的“一定要自足国内”的这句话。 但我的困扰是,我必须能生存下去,首先我不应是虎狼蛇蝎,我不能那么毒,不能为我的校友达尔文的“物竞天择”提供佐证,我不应该追求“木秀玉林,风必摧之”地被伤害;也不能伤害同类!我想“逍遥游”鲲鹏展翅那样自由自在地飞翔. 但实际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都不相信眼泪!你想飞的更高?嘿嘿! 我理解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都应该是支持基础科研的,而且评审也相对公平,但让我非常担心,也非常害怕的是,网上透露出来了消息,很多人依然开始了打点! 我真的很担心!因为我一直以来都不曾打点,那是我对评审专家的信任使然!我的大前提是,我相信大家都是和我一样的初衷 用科学汇报祖国,用好的科学提升我国的信誉,用优质的科学提升人类的文明程度。因此,大家都“天下为公”;其次,我坚信评审专家个个都是“包青天”,不会徇私枉法! 所以我心里一直相信我的这些同胞! 也许不必要非得上下打点一番的,否则,岂不是对我的同胞过于的不信任?! 几年下来,我初衷不改,祈祷!为了那种久违的公正、公正、理性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当然,对于我而言,还是应该有个心理预案的好!这就要祈求上帝的保佑了!只要上帝依然爱我们,那希望就不会遥不可及! 愿上帝保佑我们!愿上帝保佑我们的自然科学基金!愿上帝保佑我们教育和科研!
个人分类: Life a Bit|3575 次阅读|10 个评论
想不到的困难才是真正的困难
热度 1 yake416 2011-5-17 22:06
刚开始设计课题的时候,我没多少做科研的经验,写protocal总是不停的查文献,想把可能遇到的问题都查清楚。查了没多久,就发现这文献越看越多,问题也似乎解决不完,越看得多,反而心虚不敢做啦。好不容易定下来方案开始做了,才发现原来设想很难的步骤其实没那么难,而试验中时不时冒出来的“意外惊喜”倒是真的很难解决。文献中提到的一句话,可能要摸索一个星期才能琢磨出来。我原来觉得牙片处理后测个微硬度应该蛮简单吧,谁知光制样的环节就出了很多问题,刚开始用自凝树脂包埋后,处理的牙面也被包了进去,费很大劲又把牙面暴露出来。抛光的时候很容易抛的不平,检测的值总是怪怪的。其实这个指标,文献中往往就是一两句话带过的,实际操作起来有很多的技巧在里面。还有最近测AFM。AFM检测的最大优点就是样本不需要抽真空、喷金等处理,我以为这个也应该很快吧。谁知大错特错,对于牙本质样本的检测还是要充分抛光抛平的,测试起来那是相当耗时间,很容易出现跳针、卡针的情况,往往一个上午就只能测一个样本,真是急死人不偿命。预约一个检测时间又很难约到。总之,AFM制样的简单一点没体会到,倒是出结果耗时的缺点体会的淋漓尽致! 唉,早些时候还跟老板承诺要某某时间一定出结果的,现在看来根本由不得你计划,该多慢就多慢,出的结果有些又很难解释,郁闷。所以,想在一开始就把实验中遇到的困难都估计完是根本不可能的,想只通过文献把实验滴水不漏设计完也是不可能的,最难解决的困难往往是一开始没想到的困难,这才是决定实验能否顺利开展并有好的结果的关键。我想这也是做实验的常态吧,不停的出现问题,不停的想办法解决问题。 边看边做很重要,与其心虚自己的不足,不如早点开始革命,使自己在行动中不断有新的进展和新的发现。
个人分类: 科研感觉|3339 次阅读|1 个评论
之前的属于过去,期待另一个声音(心情小结篇)
热度 6 wangproject 2011-5-17 19:39
文/王钰洋 大约有一周时间不饮茶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但还是忍下了。呵呵,现在还留有一份温淡自如的心情,已经不错了,哪奢求的了那么多呢。 站在黄昏的办公室外,看夕阳穿过古老的有些陈旧的政府大院,有些幽深。金色的光辉倾洒在隔壁小学院内的田径场上,遥遥望着那帮跑跑跳跳、追逐打闹的小家伙们,嘴角竟不由自主地轻轻扬起;远远听着那唧唧喳喳的喧哗声,心情却愈发温暖静谧,缓缓地荡漾起来。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有一个小家伙,可以看他跳来跳去,一家人欢聚一堂。好友会说我 天真、淘气、喜欢撒娇,小学生们还是见面会叫我姐姐。即使我让自己老气横秋,装作霸气十足,刚硬似铁,可一张口,稚气的声音立马会让对方忍不住发笑。 现在的我还不贤惠,会使小性子,也不够成熟稳重,不会烧饭,不会煮菜,还常会毛手毛脚。现在想来,谁要是娶了我,谁可是。。。哈哈 ~ 一直待在学校里没有去过“社会”,从高中时候就开始看校园里的嬉戏打闹,情侣缠绵,到上大学,再到毕业,这一切都习惯了。只是我还如同之前一样,恋爱归恋爱,有些东西却从未改变。 所谓离别,总是一个走,一个留。留下的那个总是会比走的那个更痛苦,被别人抛弃的总比抛弃别人的更难过。于是,我总是会心疼,总是会不舍,纠结。但是一个承诺在最需要的时候,在宽限的期限里没有兑现,现在还要来兑现,还有什么意思呢,心门已闭,请不要让我敞开,也不会再打开。 从初中到现在,我最欣慰或者说最引以为豪的应该是每个阶段,都交有几个真挚的朋友。在我生命中过去的 24 年里,我安心又有些理所当然的享受着周边所有人对我的照顾、体贴,细小到一个人在家要把门反锁、路走多了记得立马泡脚、夏天要多买些水果、一个人的时候会需要更多的零食来打发没落的心情。试想,倘若这一切突然消失,剩下一个我可不可以照顾好自己,不禁打了个冷颤。 这些日子, 我一直用工作和学习来麻痹自己的无聊和空虚,晚上合上眼睛前,总是脑袋空空的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瞪着天花板会莫名的伤感。 我承认我是 有些寂寞了,可还好没有落寞。在我看淡爱情的时候,幸福却来得越来越深刻。于是, 所有的寻觅、所有的迷茫与不幸变成了一个过程。从前在天涯,而今在咫尺, 可面朝着幸福的方向, 我却无法挥手奔跑去紧握,紧紧地抱在怀里、攥在手心里。可我知道,经历过考验的幸福才会更加长久,最重最深的爱,必须伴着时日一同成长。于是我不因赞美夸奖而欣喜若狂,不因挫折困境而不悦沮丧,时时刻刻保持好自己,谦逊而虔诚的小心翼翼的过着每一天,越来越喜欢那种幽深绵远的交流、不经意的、缓缓的、安适的赋予了我淡然的快乐和点点恬静的幸福。一样追求着温柔、恬淡、简单、精致,只是坚强了许多,少了些风露清愁,我对未来更加明朗,并开始坚定地期待那慢慢靠近的幸福。 明晰着各种潜规则,却只有为数不多的切身体会,每次总会感慨万千。 漂亮越来越不能提供女子以璀璨,取而代之的是花瓶的称谓。每个人都知道真正的美丽源自于女子的睿智和大气,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要善待身边的人和事。可不得不承认:漂亮确实占了上风,大家看到的首先是你的漂亮,知道你漂亮,说道你漂亮,并且先入为主的忽略其他优势与专长。我不想说这个世界上浅薄的人太多,只是这不是一种好现象,我有些反感。 今天有些生气,上来随便写了几句。最后,我再喊两句其他的:谁以后再说党史办是只吃饭不做事的,别怪我跟他掐架,哼哼! 另外,之前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40261do=blogid=441868 拟了个标题就使用草稿形式保存了,前天码了些文字发表出来,经博友提醒,文章的发布日期显示的是存草稿日。我想其他博主朋友也遇到过此问题吧?真诚希望科学网技术人员解决下这个小问题 ~ 这厢有礼了 ~~ 呵呵
个人分类: 心情故事|3603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R的内存管理和垃圾清理
yyby 2011-5-17 19:05
R的内存管理和垃圾清理 原文: http://www.lijian001.com/r/blog_comment.asp?article_id=214   写R程序的人,相信都会遇到过“cannot allocate vector of size”或者“无法分配大小为...的矢量”这样的错误。原因很简单,基本都是产生一个大矩阵等对象时发生的,最干脆的解决办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加大内存换64位系统,第二种是改变算法避免如此大的对象。第一种办法,是最好的办法,不过大对象的需求是没有止尽的,终究不是长久之道。第二种办法是最好的思路,无论多么大的对象都是可以弄小的,无非就是分而治之、时间换空间等,对算法的研究也是没有止尽的。   升级硬件和改进算法是解决内存问题的永恒的办法,超出了本文想要表述的范围。在这里,只是简单谈谈R语言的内存管理和垃圾清理机制,只有对这些有所了解,才能对任何问题都能找到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相信所有人在遇到无法分配矢量这一问题后,都能很快地找到改变“--max-mem-size”(假设都是在Windows下)或者“memory.limit”的方法,的确,这是最直接的方法。因为出现新对象无法分配内存的直接原因就是内存不够,R获取内存的方式和其他应用程序一样,都是向操作系统要内存,如果无法获取连续的某个大小的内存空间,就会出现无法分配内存的错误。由于大家使用R时通常都是自动安装自动运行,操作系统愿意分配给R多少内存都是采用的默认设置,在R中使用命令memory.size(NA)或者memory.limit()可以看到当前设置下操作系统能分配给R的最大内存是多少。同时可以使用memory.size(F)查看当前R已使用的内存,memory.size(T)查看已分配的内存(注意刚开始时已使用内存和已分配内存是同步增加的,但是随着R中的垃圾被清理,已使用内存会减少,而已分配给R的内存一般不会改变。)。如果memory.limit()得到的数是一个很小的内存,说明操作系统太小气了,留那么多内存给别的程序用不给R。解决办法很简单,就是打开R时不通过双击图标,而是在“运行”中输入“Rgui --max-mem-size 2Gb”(假设要分配2G内存且在环境变量中正确设置了R的安装文件夹),在运行memory.limit()就会发现内存加大了,其实更简单的方法是直接在R中运行memory.limit(2000),效果一模一样,而且不用重启R。   可惜大多数情况下改变这个值也不会有效果,因为这个值已经足够大,那么无法分配内存的原因不是操作系统小气对R不公,而是它确实拿不出来,谁找它要也拿不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了解R的内存管理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R的操作基本都是通过变量来实现的,变量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对象类型,R中的对象(比如矩阵)在内存中存于两种不同的地方,一种是堆内存(heap),其基本单元是“Vcells”,每个大小为8字节,新来一个对象就会申请一块空间,把值全部存在这里,和C里面的堆内存很像。第二种是地址对(cons cells),和LISP里的cons cells道理一样,主要用来存储地址信息,最小单元一般在32位系统中是28字节、64位系统中是56字节。在R中,可以通过ls()来查看当前所有对象名,对于每一个对象,可以通过object.size(x)来查看其占用内存的大小。   如果是因为当前对象占用内存过多,那么可以通过处理对象来获取更大的可用内存。一个很有用的方法是改变对象的存储模式,通过storage.mode(x)可以看到某个对象的存储模式,比如某个矩阵默认就是“double”的,如果这个矩阵的数值都是整数甚至0-1,完全没必要使用double来占用空间,可以使用storage.mode(x) - "integer"将其改为整数型,可以看到该对象的大小会变为原来的一半。   对于当前对象占用内存过多的情况,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写程序的过程中造成了太多的中间对象,R是一个很方便的语言,大家使用它一般都是写各种复杂的模型和算法,很多问题构造几个矩阵经过一系列的矩阵运算就可以很快解决,但是这些辅助算法的大矩阵如果不清理,就会留在系统中占内存。因此在写程序中对于中间对象,经常使用rm(x)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如果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不想删掉,可以存在硬盘里,比如csv文件或者RSqlite等。   rm()用来删除对象时,只会删除变量的引用,并不会立即清除占用的内存空间,失去引用的对象就成了内存中的垃圾,R清理垃圾的机制和JAVA很像,都是在一定时间内自动发现垃圾再集中清理。所以通过rm()删除对象后在Windows的任务管理器可以看到R进程占用的内存并没有被立即释放,而是过一段时间后才会清理。如果想要删除的对象立刻被清理,可以运行垃圾处理函数gc(),将会立刻释放空间。但是通常不是很必要,因为当内存不够时系统会自动清理垃圾的,我们要做的只是将不再使用的对象rm()掉,在写R程序时应该养成习惯。   很多时候,在程序中尤其是循环里,如果内存处理不当,还没来得及垃圾清理,就会把内存撑爆,因此新建对象时一定要考虑到R的内存管理机制。大家都知道R中矩阵的维度并不需要赋一个固定的值(很多语言的数组长度不能为变量),这为写程序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因此经常在循环中会出现某个矩阵越来越长的情况,实际上,矩阵每增长一次,即使赋给同名的变量,都需要新开辟一块更大的空间,假设初始矩阵为100K,第二个为101K,一直增到120K,那么,将会分别开辟100K、101K一直到120K的连续堆内存,如果一开始就开一块120K的,使之从101K逐渐增长到120K,将会大大地节约内存。cbind函数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循环中要注意不要滥用。   要处理好内存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养成随时关注内存的习惯即可,每新建一个对象或者循环赋值的时候适当估算一下所占内存,大内存的中间变量用完后记得清理。如果实在需要新建一个巨大的对象,那么就该考虑一些专门处理大内存对象以及并行处理的包,比如bigmemory等。
个人分类: R|5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明天要考试了
热度 1 yanhuasanman 2011-5-17 18:40
明天要考试了,结束一科考试,就可以安一份心去攻自己的试验。希望考试心里也不畏惧考试,身经那么的多的考试,这点都是小儿科了,就是自己最近没有时间,没有怎么好的复习,不过不要紧我可以通过,这是由最基本的自信。 昨天做一天的实验结果还是不太合乎满意,还是被老师说了一通。是的,结果前人现在没有给予定性的说明,现在也是自己查文献摸摸,我也不知道到底结果是什么样子,也没有在那里看到是什么的结果,所以我还是要继续的做下去,我不怕吃苦,农村出来的孩子,苦早就抛之脑后,就是为了自己,可以树立自己的好的希望了! 希望明天的开始不会有所影响,毕竟到了现在的时间,最重要的我现在还可以安慰自己,我可以的!呵呵 祝愿你也没有烦恼,快乐的生活!
个人分类: 杂项|2429 次阅读|2 个评论
故宫就锦旗错字会所事件致全国人民的道歉信
冯用军 2011-5-17 12:51
故宫就锦旗错字会所事件致全国人民的道歉信
故宫就“锦旗错字事件”致全国人民的道歉信 尊敬的全国人民: 你们好! 我是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 5月13日,由于我们工作的疏漏,在由我院纪天斌副院长代表我院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的锦旗上出现错字,给全国人民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我首次代表故宫博物院及本人就此“锦旗错字事件”,向全国人民致以诚挚的歉意,我本人也愿意承担相关责任。 此次所赠送的锦旗由院保卫部门负责联系有关部门制作。由于时间紧,纪天斌副院长从制作场地直接将锦旗带到赠送现场,在北京市公安局大厅转赠北京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傅政华。下午媒体播出纪天斌副院长给北京市公安局傅政华局长赠送锦旗的的新闻后,经广大热心网友指出,我们才发现锦旗上把“捍”字印成了“撼”字的严重错误。尤其错误的是,在广大媒体和网友质疑时,纪天斌副院长等有关负责人未请示院党政一把手,未取得院党政联席会议的同意和授权,仍然坚持错误,强词夺理,不仅误导公众,而且给故宫声誉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锦旗错字”事情发生后,我院立即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牵头的独立工作组,对此事进行了认真调查,给予当事人严肃的批评教育,并采取了补救措施。 故宫博物院现正组织全院各部门职工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堵塞漏洞,增强工作责任心,进行全面整改。最后,再次感谢全国人民对故宫博物院的关心,也希望得到你们一如既往的支持。 故宫博物院 院长 郑欣淼(签名) (盖章) 二O一一年五月十三日 故宫就“锦旗错字事件”道歉信再致全国人民的道歉信 “锦旗错字事件”道歉信系由我院新来的实习生草拟,并交给初学打字的临时工录入电脑,文字未经主管道歉工作的领导审核,给全国人民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我第二次代表故宫博物院及本人就此“锦旗错字事件道歉信”,向全国人民致以诚挚的歉意,我本人也愿意承担相关责任。 我院在“锦旗错字事件”道歉信再次出现差错后,立即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牵头的独立工作组,对此事进行了认真调查,给予当事人严肃的批评教育,并采取了补救措施。 故宫博物院现正组织全院各部门职工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堵塞漏洞,增强工作责任心,进行全面整改。最后,再次感谢全国人民对故宫博物院的关心,也希望得到你们一如既往的支持。 故宫博物院 院长 郑欣淼(签名) (盖章) 二O一一年五月十三日 故宫就“建福宫会所事件”致全国人民的道歉信 “建福宫会所事件”系由受我院委托承担花园接待服务工作的北京故宫宫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引起。该公司虽为我院下属公司,但过多地考虑了企业服务支出的补偿,在未经院里审批的情况下,擅作主张,扩大服务对象、发放所谓入会协议书。目前已彻底停止,全面整改。“建福宫会所事件”给全国人民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我第三次代表故宫博物院及本人就“建福宫会所事件”,向全国人民致以诚挚的歉意,我本人也愿意承担相关责任。 我院在“建福宫会所事件”发生后,立即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牵头的独立工作组,对此事进行了认真调查,已责成事件主要责任人停止检讨,给予情节较轻当事人严肃的批评教育和行政警告处分,并采取了补救措施。 如果再发生类似事件,我将主动向国务院、中组部递交辞呈,承担因我领导不力、监管不当、处置不妥、不作为乱作为给故宫造成的负面影响的责任。 故宫博物院现正组织全院各部门职工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堵塞漏洞,增强工作责任心,进行全面整改。最后,再次感谢全国人民对故宫博物院的关心,也希望得到你们一如既往的支持。 故宫博物院 院长 郑欣淼(签名) (盖章) 二O一一年五月十三日 附: 纪天斌,汉族,1959年生,山西省怀仁县人,中共党员,1981年入党。大学本科毕业。1975年-1978年在山西省怀仁县任教师;1978年-1988年在空军后勤部某部先后任班长、排长、政治部干事、副指导员、指导员。1988年转业后至1998年在国家人事部考核奖惩司任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处长。1998年1月调故宫博物院任人事处处长、院党委纪委委员。2002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任命为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负责安全、保卫、基建、行政后勤等工作,分管保卫处、开放管理处、防火安全委员会、基本建设办公室、行政服务中心等。
个人分类: 《最文学》杂志|2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读英文文献及记阅读笔记的一些体会
sxhelijian 2011-5-17 10:13
  阅读英文文献中一定会遇到不认识的词,如果能猜个差不多,尽量往下看,不要因为一个词,影响看文章的感觉,使思维变得不连贯。   对于影响了理解的生词,查字典找准词义。不必在此时花时间马上记忆这个新词,立即读下去,不要让思维停顿。   在文章的页面空白处,写下查字典得到的生词的词义是必要的。另外,专门找一张纸,或者就在文章页中找一块较大面积的空白处,集中地抄写下查词典的结果,好处是:(1)同一篇文章中再次遇到时,扫一眼就能快速找到,如果查找在文章中分散做的标记,会影响思维。尤其是在阅读长文章时,所费时间甚至比得上再查一次词典。(2)集中抄写形成的是自己个性化的“生词表”,闲时看一看,读时查一查,这些词就记住了。把生词集中到固定的区域有助于记忆,而分散在文中的标记只有一种感觉:哦,原来是这个意思。这样积累久了,个人的生词表就会越来越小。   看电子文献时,电子词典的屏幕划词功能可以帮助快速地阅读下去,但不利于解决记忆,再次遇到还得借助于工具。也最好随手做一个属于自己的生词表,作为闲时记忆的依据。复制 + 粘贴即可解决。 见过不少低年级研究生在文章页面空白处只标生词的意思。这种标记说明了个人的阅读尚处于“浮在表面”的阶段。个人体会是,随着阅读,更要适当总结,标记重要观点、方法和结论,并将读的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所有idea,无论正误、高低,都记下来。这些将是日后工作的重要启示,是笔记的终极目标。   阅读中要记笔记,可以就在页面边缘,或者用专用的笔记本。使用活页纸做笔记,效果更好,几篇文章可以并行阅读,各记各的,不用考虑为某篇文章留多少空页的问题。间隔一定的时间,整理一下,就是一本很好的“笔记集”。以前略读过,日后感觉到其重要性,详读后增加了的“篇幅”的,可以很容易地插入到合适的位置。在某个时候,可能会将笔记中的各篇文章再调整一下,就是一个“新视角”的笔记集。   个人体会,尤其对初读文献的同学,会有帮助。
个人分类: 科研方法|6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期刊刊名引起的系列思考
lengxiaozi 2011-5-16 23:31
前段时间由于工作原因,整理了一下国内各家数据厂商收录的中文期刊的信息,发现针对同一本期刊各家数据厂商的标录结果不同,不同的数据厂商标准不一。对于一些具有分册的期刊,有的数据厂商是按照一种期刊对待的,而有的数据厂商是分册区别对待的,也就是说一种期刊中的同一篇论文,可能会由于著录标准的不同,导致了刊名的不同。另外,在国内发行的期刊按说应该是与CN号一一对应的,可是还存在一号多刊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否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期刊出版的一些问题呢?为了完成某些指标,盲目发表论文凑数,部分期刊也为了自己的利益,每期增加刊载论文的数量,或者缩短论文的出版周期,导致了期刊出版问题多多,期刊论文质量下降等等问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概览 时间图 好处
tengyi1960 2011-5-16 13:21
概览:时间图 : 好处 Powe rPoint 使用技巧的主要内容包括: 1 、 PP 与演讲和信息素质的关系 —— 为什么要 精心制作演示文稿 ? WIIFY ? 2 、 数据传递的技巧 ———— 制作要点:介绍演示文稿制作的 10 个要点和技巧( 识别好坏 中的 五要五不要 ),并用实例讨论,推荐相关的参考资源联接。 3 、 心灵推销的思路 ———— 提升工具:介绍一种演示文稿 制作的新思路和实用的工具 ,使制作演示文稿的过程更加具有创造性和说服力(提高说服能力)。 4 、附录 —— 在附录中将提供部分图书介绍和网站 资源联接地址 ,解决扩展学习(获取自学资料、获取素材视频、逐步掌握动画制作或商业性服务的技术学习来源等)问题。 时间安排: 好处: PPT 介绍 5 避免失误:基础 ——5 要 5 不要 10 如何说服:进阶 —— 制作思路和工具 20 补充:来自图书和网络的有用学习资源 5
个人分类: 我与图书馆|1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青海海西州6名干部提拔当天即退休
冯用军 2011-5-16 11:54
来源: http://news.163.com/11/0515/14/743QPOB700014AEF.html 近日,一则《看看政府文件的严肃性,有图有真相》的网帖在网络传播。该帖子称,在一天(4月18日)的时间里,青海省海西州人民政府将朱驰航等4名干部先任命后再免职并退休。 记者查证后发现,当天先任命再免职并退休的干部有6人之多,除网帖提及的朱驰航、李华、张美莉、尕力登等四人外,王化昌、朱春晖二人甚至在同一天之内遭遇两次免职。 两人一天内两次被免 青海省海西州人民政府官网显示,在4月18日当天,海西州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朱驰航等同志任职的通知》(西政〔2011〕20号),分别任命朱驰航、李华、张美莉、尕力登等四人为相关局、办副调研员、副县级干部职务。 然而,也在4月18日这一天,海西州人民政府又下发了《关于朱驰航等同志免职并退休的通知》(西政〔2011〕22号),同时免去了朱驰航等四人的职务并宣布四人当天退休。根据4月2日《柴达木日报》公布的这四人简历,朱驰航等四人任职前均系各相关局、办的正科级干部,均已超过30年以上工龄,在提任为副县(处)级干部当天即告退休。 另外,早报记者还发现,在海西州人民政府当天的任免通知中,王化昌、朱春晖两位干部更是在同一天之内遭遇两次免职。当天,在西政〔2011〕17号文件中,海西州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海西州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华昌、副总经理朱春晖被免职,然后,王化昌被任命为海西州经济协作办公室副调研员,朱春晖被任命为海西州经济和发展改革委员会副调研员;在接下来的第18号文件里,王化昌、朱春晖即遭免职退休。 应顾及老百姓看法 对于海西州6位干部任职当天即遭免职的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彭光华认为,这一任免令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程序上“太不讲究了”。他认为,“海西州政府这种当天提拔、当天退休的做法无论如何都有些近乎儿戏”。 彭光华表示,“退休待遇来自国民税收,退休后的待遇本质上应是对其在职期间为社会所作贡献的一种补偿,这一补偿应与其实际级别相对应。因此,公务员管理中不应把名义上的提拔当作一种福利。”彭光华说,这种做法有滥用公共资源的嫌疑,海西政府在提拔干部时除了考虑政府的需要和老干部的待遇之外,还应该考虑一般社会认可问题,不要忘了社会观感与老百姓的看法。 (本文来源:中国广播网作者: 陈良飞 )
个人分类: WCGI世界廉政研究院|1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笑有三人,往来少客套
hillside 2011-5-16 10:43
从时间跨度来看,人可以分为古人、今人、未人。“未人”系我自创。是为称呼便利。 此外,有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以“三人”作为行动团队,在类似于“无领导小组讨论”中,某人隐然间已先声夺人、先人一步了。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则是所谓三人的独特意境了。 说到“三”,不由得想到“三心二意”。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主意。“三心二意”也可解读为:三个人两个主意。如此看来,三人行有三个主意,岂不更妙! 我标题中的三人主要是指古人、今人、未人。 做科技研究,尤其计算机界,有一种说法:只看近年文献。 依我的个性,既然在世上走一遭,只跟几个今人对话,总觉单薄。即便是今人,又能有多少机会? 快节奏的当下,愿意放慢脚步、倾听他人的声音,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有时候,甚至是人生不能承受之如此之轻。 指望与人对话,获得立竿见影的研究成果与经济收益,往往近于隔山打牛。仿照股市术语:谈话有风险,出口须谨慎。此处的“风险”是多义的。从研究来讲,研究者可能担心创意泄漏。从俗语来讲,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正像当今影视舞台,充斥戏说与调笑,“严肃”已经变成了旁观者,上不了台面。 转 载(不代表本人观点。提请注意:该文未提倡讲假话) 许多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肚子里搁不住心事,有一点点喜怒哀乐之事,就总想找个人谈谈;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对象、场合,见什么人都把心事往外掏。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对,好的东西要与人分享,坏的东西当然不能让它沉积在心里,要说可以,但不能“随便”说,因为你每个倾诉对象都是不一样的,说心里话的时候一定要有“心机”,该说则说,不该说千万别说。 处理心事要慎重,因为心事的倾吐会泄露一个人的脆弱面,这脆弱面会让人改变对你的印象,虽然有的人欣赏你“人性”的一面,但有的人却会因此而下意识地看不起你,最糟糕的是脆弱面被别人掌握住,会形成他日争斗时你的致命伤,这一点不一定会发生,但你必须预防。切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2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動物權利手冊16. 母鸡并不会介意人们拿走它的蛋?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1-5-16 08:08
蔣科學按: 許多人搞不清楚,素食最重要的動機是保護生命,不忍心因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給其他生靈帶來痛苦和死亡。 明白這個道理,對素食者吃仿葷菜的批評就可以停止了。 16. 母鸡并不会介意人们拿走它的蛋? 在野外,一只母鸡会用一段时间来为自己构筑一个巢,然后生下约6个鸡蛋。如果其中的任何一只失踪了,而她又能获取充裕的食物的话,那她就会再生一个来补充。现代的鸡蛋农场主就是利用了母鸡的这种天性来为他们自己攫取利益,然而如此一来就打击了母鸡最根本的再生的本能。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249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性的问题不光是道德问题,更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
xscjack 2011-5-15 18:16
作者:李佳 党波涛 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时间:2011-5-15 10:02:43 华中师大性学教授彭晓辉:有些理念需要智慧才能理解 “手机电池三度被打爆,一天都在应付各路媒体。”5月13日17时许,记者拨通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彭晓辉的电话,他说,没有料到,一场讲座,让他这样“火”了起来。 缘起:女性被性侵主动递套?“误读” 10日晚,华中师大彭晓辉教授受邀在南师大做了一场名为“性学基础与涉性人际交往”的讲座。经某媒体报道后,《性学硕导讲座称遭遇性侵应递上避孕套遭反驳》被网络疯狂转载。“及时递上避孕套是保护强奸犯”、“这是‘叫兽’异谈”……这样的口诛笔伐,在网络上热闹了好几天。 12日13时许,在拥有43万粉丝的微博上,彭晓辉“强烈提出抗议”。他说,“遇到强奸后,为了保存生命而递给避孕套”,这是瑞典的一些父母叮嘱女孩子的,“并不是我个人的观点”,恳请网友不要涉及他的家人和熟人。 “当时讲座的主题是‘恋爱五部曲’。‘遇到强奸’的特定情境,也是在大学生爱与性的大背景下。媒体报道时断章取义,报道本身就是一个怪胎。”5月1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彭晓辉称被“误读”。 对于社会高度关注此事,彭晓辉认为,“不关注是不正常的,性的问题不光是道德问题,更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 雷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淫者见淫 “社会性资源配置不公”、“同性婚姻能挽救4亿人幸福”、“高校应设一个接吻专用地”……今年初,媒体开始追踪彭晓辉的学生——性学女硕士彭露露,彭晓辉和他坚持了19年的高校性学教育,也开始“被加温”。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不断爆出“雷语”。 “有些理念是需要智慧才能理解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淫者见淫”,他说,“为国家建言献策”。“是否为了出名?”他说,“如果我出名能促进性学研究和性普及教育,那就出名吧”。 更多阅读 性学硕导彭晓辉南师大开讲座 雷人观点遭学生当场反驳 “性学”女硕士求职屡碰壁 探访华中师大“人类性学”现状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个人分类: 按类别|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
热度 11 yangyanli45 2011-5-15 15:46
在电脑前坐了一天了,空虚,烦躁。 这感觉就像小时候周末在家里,不停的更换着电视机的频道,不知道看什么,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可是还是不停的换着台。什么都不想做,真的什么都不想做。想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看书学习,可是一看时间,已经下午3点多了,下午的美好时光一下就过了一半了,因此更加什么都不想做了。之前想过要做的事情,现在什么都不想做了。不想这样的空虚下去,却又什么都不愿意去做。焦躁,烦躁,还有沮丧,联想到现在的体重,以及课题的进展,只让现在的心情更加的糟糕,却又什么都不想做,想着不如破罐破摔的好,可是又不甘心。 为什么总是要这么纠结呢?想到以后还要经历好多麻烦的事情,想到自己身边的人在某一方面比自己优秀,想到为什么老师偏心,既然表扬我却为什么要放养我?越(ˇˍˇ) 想~就越觉得在这个星球上生活好难,让人觉得害怕。不知道怎么改变,不知道当初的自己是怎么经历过来的,不知道自己以后要怎么办?连继续下去生活的勇气都没有。 为什么会这样想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就算别人故意打击自己,就算没有人鼓励自己,就算得不到想要的安慰,所以才要自己变的坚强,所以才要自己鼓励自己;就算性格上有缺点,至少明白了以后可以自己提醒自己想的更开一些。其实我知道我应该做什么,只是很多时候放任了自己。明白该做的就去做吧,别人在做什么与我无关,我不应该去模仿,而是听自己的心声。 总是担心未来的事情,所以做什么都太谨慎却又无法考虑周全。根本就没有什么完美,怎样生活都是活,没有了心中预期的图像才能随遇而安,去发现每一个惊喜,而不是非要找到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因为这样的事情可遇而不可求,甚至不可遇,我应该勇敢些,坦诚些,简单些!
个人分类: 小青年的生活点滴|5520 次阅读|17 个评论
“有点忙”——内涵真深刻
热度 7 cutefay 2011-5-15 15:32
我上一篇博文谈到“忙”( 说忙,是借口吗?) ,其中博友方晓汾回复我说:““忙”就和“差不多”一样,都是中国人语言的精髓,内涵深刻啊!” 他的回复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有一位和我同龄的朋友跟我说的话。他有一次跟我说: 在别人问你忙不忙的时候,那一定是他有事情找你帮忙或者想见你,这个时候,不管你忙不忙,一定要回答“有点忙”,这是最好的回答。原因有以下几点: 1、你猜出来他是想让你帮忙,你想先看看对方所让你帮忙的是何事之后再考虑是否帮忙。如果你先反问他有什么事,那么就让对方觉得你这个人太势利,还没开口就要看是什么事情才帮不帮忙。 2、如果你本来不忙,也说不忙,那么对方说出他的要求之后,如果你不想答应,就很难再找其他借口推脱。 3、当你说“有点忙”的时候,是给自己以回旋余地,如果事情太棘手,就可以以“忙”作为推脱;如果事情是你可以帮忙的,那么说自己有点忙,可以让对方更加感激自己——在繁忙之中还抽出时间来帮忙。而如果说自己太忙,那么会让对方觉得不好意思。 我这个朋友的见解挺深刻的,不过好像我这个“徒弟”没有好好发扬光大他的传教,依然傻乎乎的,忙的时候说忙,不忙的时候说不忙。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4310 次阅读|7 个评论
说忙,是借口吗?
热度 15 cutefay 2011-5-15 00:19
说忙,是借口吗?
很久以前写过一篇博文“人有时候说忙,是一种借口”(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071do=blogid=239133page=2 ),里面提到“在现在说“忙”的状态,时间也完全可以再挤出一些来做其他一些事情。而说忙得没时间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往往是对这件事情不是那么感兴趣,和自己手头上做的事情相比不那么重要,就不愿意挤出时间来做这件事情。所以就说忙不去做了。” 最近,我又有一些体会。 先举个例子:如果A想见B,而B说忙,那么通常有以下三种可能: 1、B不想见A,故意说忙找个借口。例如,如果一个男孩想追一个女孩,女孩不喜欢这个男孩不想见他,经常会说忙。再例如,如果一个人总是让另外一个人帮他一些很棘手的事情,另外一个人不想帮忙,也经常会借口忙而推脱。 2、B确实有点忙,他(她)权衡了一下要忙的事情以及和你见面两种选择,最后选择了前者。这种情况应该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是这篇博文下面要重点讨论的情况。 3、B确实非常忙,忙到连吃饭睡觉都要大打折扣的地步,实在抽不开身。 其实情况2和情况3都可以看成是决策类问题,需要衡量不同选择的权重,选择权重高的事情去做。 权重的衡量涉及到评价问题,也就涉及到评价指标问题。 影响一个人做出这样决策的指标有三种: 1、这个人或者这类事物(如工作、健康、娱乐)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性(P1)。每个人心中对每类事物或人都有一个评判标准,例如,有的以事业为重的人会把工作的权重看得很高;再例如,亲人或爱人就比普通朋友的权重高。 2、具体这件事情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性(P2)。有可能这个人对你很重要,但是这个人让你做的事情却对你不怎么重要。因此,具体事情的重要性也是要考虑的指标。 3、事情的紧迫性(P3)。有可能事情很重要,但是不着急立刻做,因此,也要把事情的紧迫性作为决策的指标之一。 指标设定了之后,就涉及到具体的评估模型的构建。 这里我想到的可以采用的简单的模型有两种:一种是加权平均,即w1*P1+w2*P2+w3*P3。可以采用很多数理工具来评判权重w1、w2和w3,例如层次分析法。另外一种是类似风险矩阵那样的矩阵式的模型。因为有三个评估指标,因此可以构建三维的坐标系,将P1、P2和P3分别看成坐标系的x,y和z轴,然后把这个三维坐标系分成不同的方块区域,如果P1、P2和P3越大,则这个选择的重要性越高。 或者,干脆用P1*P2*P3的形式构建评估模型。 评估指标还需要打分,打分需要按照一定的准则,下面列了一些人们心中常用的准则: 初次见面往往比见过很多次分数高; 偶尔才能相见比随时都能相见分数高; 送别某人去远方比一般性相聚分数高; …… 不就是比较两个选择之间哪个更重要吗?至于那么复杂还要建模型吗?我觉得——真没必要。其实,我觉得在简单的事情上,大脑比任何评估模型、决策理论啥的还要智能,可能在数学上或管理上需要很复杂模型才能探讨出来的问题,用大脑分析几秒钟就能有个大体的判断。并且往往评判结果比任何一个模型还要精确。 那这里谈了一大堆决策问题干嘛?其实我啰嗦地说了这么多,是想表达这样的观点:如果你想见一个人别人说忙不见你,那么一定是你在他(她)心中的分量、你找他(她)的具体事情的分量以及事情紧迫性的程度综合起来不如他(她)其他事情重要。 我这个人不喜欢闲着,一闲着就难受,因此,平时总是会让自己忙碌一些。但有些重要的事情即使是再忙,也一定会去做的:例如生病了去看病,亲人来北京了陪亲人等等。哪怕是工作太忙,只要工作时间方面还比较灵活(规定的时间有重要的会议除外,因为这就是时间不灵活),我会选择熬夜去完成工作以换取时间去做这些我重要的事情。如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可能还会选择请假的方式,以获得时间去做这非常重要的事情。 BTW1:这篇博文是前几天一件事情有感而发的:前几天有个朋友打电话跟我说他马上要去日本做博士后了,我就在电话里简单地祝他一路顺风。后来想了想,如果是我的好友临行,我肯定不管多忙也会请对方吃个饭饯行的。所以,这还是因为不同的人在我心中的重要性不同的缘故。 BTW2: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现在的博文风格似乎越来越向我现在做的研究风格靠拢了…… BTW3:另一博文:“有点忙”——内涵真深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071do=blogid=444406cid=918065goto=new#comment_918065_li )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7686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哪些学术机构在《自然》上发文了?
热度 1 胡业生 2011-5-14 17:16
东南大学入选《自然出版指数2010中国》中国前十位科研机构 发布时间:2011-05-13  作者:  访问次数: 日前,作为著名国际学刊《自然》及其子刊的发行方,自然出版集团发表名为《自然出版指数2010中国》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科研质量大大提升。据统计,中国科研论文产量已从2000年的2万多篇递增到2010年的13万多篇,增长逾6倍。而《自然》出版指数则表明,中国论文的质量也在快速上升。中国在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的论文数,已从2000年的6篇递增到2010年的149篇,增长逾20倍。这份报告排选出的中国前十位科研机构依次为: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香港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和浙江大学。中科院还是“自然出版指数”全球50强中唯一的中国科研机构,排名第32。清华在国内高校中居于首位,去年在《自然》上发表16篇文章。(东萱)
个人分类: 科学技术与社会|1670 次阅读|1 个评论
【摘抄笔记】幸福是什么?
Moviez 2011-5-14 12:53
【摘抄笔记】幸福是什么?
【博主注】:前段时间,贤惠的妻子替俺整理了高中时期做的摘抄笔记,俺打算重温一下当时的感悟,看看现在会有哪些新的启迪,好东西不敢独吞,愿意与各位博友一起分享。 本篇出自《 职高生》1997年 11期,作者是 刘道修。 可以说,一万个人有一万个 对于幸福的理解,这也就难怪它会成为 中学时代常见的命题作文题目。处在红尘滚滚的当下,我们或许依然忘记了自己在忙碌什么,在追求什么,但在那深深的心底,有个东西在闪闪发光,时不时地指引你前进、为之奋斗,那就是你最珍重的幸福。 正如文中所说,博友们,让我们打开心扉,用自己纯正的心灵来感悟幸福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快乐的鸭子们
热度 20 SmileyCat 2011-5-14 12:51
快乐的鸭子们
我家附近的公园里有一个浅浅的人工湖。因为这片水和周围的草地,就吸引了很多鸟类。一群鸭子和几只海鸥成了一年四季的常客,大雁们也在这儿待多半年。 到了冬天,管理公园的工人们总会把湖里的水放干,只有在湖中心,因为冬天多雨的季节而有那么一点点积水。那段时间对这些水鸟们来说,大概是最不好过的了。这里气候温暖,一年四季不会结冰,我怎们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每年都要让这些水鸟过几个月没有水的艰苦日子。 春天来了,在樱花快要开之前的一两个星期,管理公园的工人们又会向湖里蓄满水。花红柳绿,多彩的春天映在蓝蓝的湖水中,这段时间就成了鸟儿们的节日。 这些照片是两个月前拍的。时间过得真快,昨天再去散步,看到那些两个月前还在谈情说爱的鸭子们居然已经儿女成行了。 缺水的日子。那一点点积水,成了鸟儿们的稀缺资源。得省着用啊。 春天里美好的时光 哥俩儿好 她在想什么? 追! 爱相随 游进绿色的夏天
个人分类: 动物朋友|4049 次阅读|40 个评论
互联网网站价值最大化公式 V=B*T/D
热度 1 liufeng 2011-5-14 10:00
互联网网站价值最大化公式 任何一个互联网公司,无论用什么方法,谁链接的人脑数量最多,链接距离(应用间隔非物理间隔)最短,平均链接时间最长,谁的价值就会最大?。提出这样一个公式 V=B*T/D 其中V是网站价值 B是链接大脑数量,T是平均链接时间 D是链接距离 (应用间隔非物理间隔) 作者:刘锋
个人分类: 互联网进化论|2988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们有没有必要担心科学网失去它的高尚灵魂
Zhanglincn 2011-5-14 04:25
来科学网很多次,每次都要在这里呆上一会儿,有时候觉得这很是浪费自己的时间,但事后总是抵不住诱惑。然而在我阅读和浏览科学网的同时,我的担心也与日俱增,因为我可以体会科学网的变化,就如同我以前很关注一个网站一样(这个网站也许老的网民应该都能记得),对于该网站我从经历喜悦、激动、迷恋到最后的失望(不是对网站的失望,这个网站通过其网民的精神保持了它该有的灵魂而没有妥协,我失望的是这个网站被关闭了),终于这个网站最后被强行关闭,但虽死犹生让人怀念,这个网站宁可关闭也不接受改造,表现了一种独立精神的人格魅力! 然而今天从我发现科学网到现在科学网的发展来看,科学网一开始就宣示不涉及敏感的东西,坚持科学而不谈民主,但网民们却不这样认为,所以当初就有了删帖子的“恶习”,删帖子表现了一种态度,而删贴的对与错则来源于一种原则,比如违反法律,诽谤,人身攻击,造谣煽动等等这是个原则,还有其他一类如广告、灌水(重复)等帖子这也是一个原则,当然也可能包括政治方面明显反动的东西。然而科学网的命运也许就在于只谈科学不谈民主的原则,这也许保障了它不会像那个网站那样显得似乎很疯狂,但我依然感觉科学网如果只谈科学便失去很大的意义,因为纯粹谈科学的网站有很多学术网站科学网是无法比的,所以科学网之所以具有吸引力也许源于某种科学之外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当然会让科学网存在于某种压力的监控之下,长此以往要么科学网失去吸引力,要么成为一个没有独立精神而循规蹈矩的网站。 现在的诱惑和压力总是很大,这种诱惑和压力往往要通过删除帖子来疏解,然而删贴是很深远的一种行为,做不好就会为某种东西失去很多有价值的精神,那么在科学网的面前,我们有没有必要担心它失去其某种高贵的灵魂或保持某种灵魂而失去存在的可能呢? 各位网友,我们有没有这个担心的必要呢?
个人分类: 社会视角|1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作与学习
liuyangking 2011-5-13 22:11
每天这个时候都是很纠结的时候,一天的工作下来,到夜间总结起来很可悲,因为算算自己的学习时间少之又少,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又总觉得自己的精力不够用,无法集中精神学习自己想学习的知识。所以很无奈。工作后是否能有时间去学习去深造?!也许很多人能够灵活运用,但是,至少现在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或者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更新自己,很急切地想要得到更多的知识却又无法运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打球归来
热度 2 lengxiaozi 2011-5-13 22:07
周末又到了,打球的时间又到了,哈哈 ! 虽然自己打羽毛球也两三年了,可是自己的球技依然拿不出手。不管咋样,只要我坚持每周练习一次,总会慢慢提高到的!今天双打,搭档说我的回的球太高了,要压低!努力。。。两个小时下来,大汗淋漓,很舒服。。。 打完球又跟同事一块吃饭,烤串、啤酒、手擀面、聊天,这生活多惬意啊!生活真美好,哈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1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介词的用法(转)
baul 2011-5-13 17:17
介词一直是我们在英文写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曾经看到一个总结,感觉需要学一下。 ⑴ 时间或地点介词 in 、 on 、 at 的用法区别:表示时间时 , in 表示在一段时间里 ( 在将来时句子中则表示在一段时间之后 ), on 表示在具体的某一天或者某天的上下午等 , at 表示在某个时刻或者瞬间;表示地点时 , in 表示在某个范围之内 , on 表示在某个平面上或与一个面相接触 ,at 则表示在某个具体的场所或地点。如: He was born on the morning of May 10th.( 他出生于五月十日的早晨 )/ I usually get up at 7 : 00 in the morning.( 我通常在早上的七点钟起床 ) / His glasses are right on his nose.( 他的眼镜就架在他的鼻子上 )/ He is at the cinema at the moment.( 此刻他正在电影院 ) ⑵ after 与 in 表示时间的用法区别: “after+( 具体时刻 / 从句 )” 表示 “ 在 … 时刻之后 ” 常用于一般时态; “in+( 一段时间 )” 表示 “ 在 ( 多久 ) 之后 ”, 常用于将来时态。如: He said that he would be here after 6 : 00.( 他说他六点钟之后会来这儿 )/ My father is coming back from England in about a month.( 我父亲大约一个月以后从英国回来 ) ⑶ since 与 for 表示时间的用法区别: “since+( 具体时刻 /that- 从句 )” 表示 “ 自从 … 起一直到现在 ”,“for +( 一段斶间 )” 表示 “ 总共有 … 之久 ”, 都常用于完成时态;如: Uncle Li has worked in this factory since 1970.( 李叔叔自从 1970 年起就在这家工厂工作了 )/ Uncle Li has worked in this factory for over 30 years. ( 李叔叔在这家工厂已经工作了 30 多年 ) ⑷ by 、 in 与 with 表示方式的用法区别:都可以表示 “ 工具、手段 ”, 但是 by 主要表示 “ 乘坐 ” 某个交通工具或 “ 以 …… 方式 ”, 在被动句中可以表示动作的执行者; in 表示 “ 使用 ” 某种语言 / 文字 ,with 表示 “ 使用 ” 某个具体的工具、手段。如: We see with our eyes and walk with our feet.( 我们用眼睛看东西 , 用双脚走路 )/ Please write that article( 文章 ) in English.( 请你用英语写那篇文章 )/ Let’s go to the zoo by taxi.( 我们打的去动物园吧。 )/ It was written by Lao She.( 那是老舍写的 ) ⑸ about 与 on 的用法区别:都可以表示 “ 有关 …”, 但是 about 的意义比较广 , 而 on 主要表示 “ 有关 …( 专题 / 课程 )” 。如: Tom is going to give a talk on the history of America.( 汤姆要作一个美国历史的报告 )/ They are very excited talking about the coming field trip.( 他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即将来到的野外旅游 ) ⑹ through 与 across 、 over 的用法区别: through 指 “ 穿过 …( 门洞 / 人群 / 树林 )” ; across 和 over 可以指 “ 跨越 …( 街道 / 河流 )”, 可互换 , 但是表示 “ 翻过 …” 时只能用 over. 如: Just then a rat ( 鼠 )ran across the road.( 就在那时一只老鼠跑过路面 )/ There is a bridge across/over the river.( 河上有座桥 )/ They climbed over the mountain and arrived there ahead of time.( 他们翻过大山提前到达了那里 )/ The visitors went through a big gate into another park.( 参观者们穿过一个大门来到另一个公园 ) (7)as 与 like 的区别:两个词都表示 “ 像 ……”, 但是 as 译为 “ 作为 ……”, 表示的是职业、职务、作用等事实 , 而 like 译为 “ 像 …… 一样 ”, 表示外表 , 不是事实。如: Let me speak to you as a father.( 我以父亲的身份和你讲话。 )( 说话者是听者的父亲 ) / Let me speak to you like a father.( 让我像一位父亲一样和你讲话 )( 说话者不是听者的父亲 ) (8)at the end of 、 by the end of 、 to the end 、 in the end 的用法区别: at the end of… 既可以表示时间也可以表示地点 , 译为 “ 在 … 末;在 … 尽头 ”, 常与过去时连用; by the end of… 只能表示时间 , 译为 “ 在 … 前;到 … 为止 ”, 常用于过去完成时; in the end 与 at last 基本等义 , 表示 “ 终于、最后 ”, 通常用于过去时; to the end 译为 “ 到 … 的终点为止 ”, 前面往往有表示运动或连续性的动词。如: By the end of last term we had learned 16 units of Book III.( 到上学期期末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三册 16 个单元 )/ At the end of the road you can find a big white house with brown windows.( 在路的尽头你能找到一幢有棕色窗户的白房子 )/ They left for Beijing at the end of last week.( 上周末他们动身去了北京 )/ In the end he succeeded in the final exams.( 他最终在期末考试中考及格了 )/ We should go on with the work to the end.( 我们应该把工作干到底 )/ Follow this road to the end and you will see a post office.( 沿这条路走到底就能看见一家邮电局 ) (9)for a moment 、 for the moment 、 in a moment 、 at the moment 的区别: for a moment“ 一会儿、片刻 ”(=for a while), 常与持续性动词连用; for the moment“ 暂时、目前 ”, 常用于现在时; in a moment“ 一会儿、立即、马上 ”(=soon; in a few minutes), 一般用于将来时; at the moment“ 此刻 , 眼下 ”(=now), 用于现在进行时。如: Please wait for a moment.( 请稍等 )/ Let’s leave things as they are for the moment.( 暂时就维持现状吧! ) / I’ll come back in a moment.( 我过会儿回来 )/ I am very busy at the moment.( 眼下我很忙 ) (10)but 的问题:用介词 but 引出另一个动词时 , 要注意:如果前面有 do, 后面就用原形动词 , 前面没有 do 时 , 后面的动词要加 to 。如: I could do nothing but wait.( 我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等 ) / They had no choice( 选择 ) but to fight.( 他们没有选择只有战斗 ) (11)in front of 与 in the front of : in front of“ 在 … 的前面 ”, 与 in the front of“ 在 … 的前部 ” 。如: A car was parking in front of the hall.( 大厅跟前停着一辆汽车 )/ In the front of the hall stood a big desk.( 大厅前部立着一个大讲台 ) (12)except (for) 与 besides 的区别: except“ 除了 ”, 表示排除掉某人物 , 即不包含;而 besides“ 除了 ” 则表示包含 , 即 “ 不仅 …… 又 ……” 。如: Everyone went to the Palace Museum except Tom.( 除了 Tom, 大家都去了故宫博物院 )(Tom 没有去故宫 )/ Besides Chinese he also studied many other subjects.( 除了汉语之外 , 他还学其他许多功课 )(“ 汉语 ” 也是他学的功课之一 ) other than 除了 ...... 之外 ...... There 're nobody here other than me 与 ..... 不同 ..... 与 ..... 不同方式 .....we can't get there other than by swimming. Apart from : with the exception of ...; besides... Apart form a few scratches, the car was undamaged.
23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五给了我1年多时间,我确没有珍惜...。想小五。
Deh 2011-5-13 16:40
小五给了我1年多时间,我确没有珍惜...。想小五。
0 个评论
宇宙开端于虚数时间? —— 霍金的“虚数时间Ψ”
热度 3 readnet 2011-5-13 15:31
宇宙有一个无限的过去,还是有一个“开端”? 这可以说是科学家们长期以来就在绞尽脑汁思考的一个终极问题。 进入 20 世纪以来,被称为“宇宙论”的一门学科发展迅速。 根据宇宙论的研究,关于宇宙的起源,今天基本上有了一个如下的共识: “ 我们的宇宙日复一日不停地在膨胀。 这意味着,在极其遥远的过去,宇宙应该是被挤压在一个极端微小的区域。 按照最新观测结果推算,这个宇宙开始于约 137 亿年前 。” 那么,这个“宇宙的开始”能够用物理学加以说明吗? 在 20 世纪 60 年代,霍金与同是英国物理学家的罗杰·彭洛斯( 1931 -)共同证明了一个叫做“ 奇点定理 ”的定理。这个定理的要点是:“ 如果认为在宇宙之初宇宙只有极其微小的大小,那么,在那样一个微小的宇宙中,广义相对论会失效,不能使用 。 既然如此,那该怎么办呢? 霍金想出了一个新奇的主意,他指出: “宇宙之初存在的是一种虚数时间,是在不久之后才改变为实数时间的”。 霍金认为,有了这种“虚数时间”的假定,我们便仍然可以在广义相对论的框架内来讨论宇宙的开始。 宇宙之初流动的真的是虚数时间吗? 遗憾的是,没有办法证实。 提出虚数时间的意义在于,如果想象存在着一种虚数时间 , 那么,宇宙起源这个终极问题便也能够得到答案。 难道宇宙之初流动的是虚数时间,后来才变成实数时间? 为什么需要“虚数时间”? 美国特福兹大学的亚历山大·维兰金博士( 1949 -)在 1982 年发表了他的“ 宇宙由虚无创生论 ”,那就是基于存在虚数时间的假设提出的一种宇宙起源假说。 由于虚无发生涨落而诞生出来的宇宙种子本来是不能够翻越能量“山”的,但是,如果流动的是虚数时间的话,就能够翻越 。这种现象可以用 量子力学 的“ 隧道效应 ”来解释,然而其实质却是前面介绍的在虚数时间世界“苹果向上坠落”。换句话说, 当流动的是虚数时间时,力倒转方向,能量“山”变成了能量“谷”。因此,宇宙种子能够顺利地通过能量壁垒。 另外,霍金在 1983 年还同哈特尔博士一起发表了一种“ 无边界假说 ”。 该假说认为, 如果假想在宇宙之初曾经有过虚数时间的话,那么,在那样的宇宙中,空间和时间经没有区别 (道理与前面介绍的闵可夫斯基的虚数时间相同)。 这样一来,宇宙的开端经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同时也就消除了导致广义相对论失效的“奇点”。 “宇宙开端”之谜也许可以利用“虚数时间”得到说明 扩展阅读 没有虚数i,就无法描述单个电子的行为 —— “量子力学”与虚数 向上坠落的苹果 叶峰: 数学的真理是什么? 【 摘要 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 宇宙可能是有穷的 , 时空也可能是离散而非连续的 ,但在现代数学中我们似乎有着非常确定的、关于某些无穷和连续的数学对象和结构的真理。这些独立于物质世界的数学对象和结构果真存在吗?数学定理果真是关于它们的客观真理?我们的物质性的、有限的大脑又如何真的可能认识那些独立于物质世界的、而且是无穷的事物?也许不应该以这种方式理解数学真理?这是令当代西方一些哲学家困惑的一个问题。本文的目的是向哲学专业以外的读者介绍近代与当代一些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作一些评述。 关键词 数学哲学 真理 数理逻辑 康德 弗雷格 哥德尔 卡尔纳普 蒯因 作者简介:叶峰,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 陈钊 : 宇宙确实有质心 已有 42 次阅读 2011-5-18 12:58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有些议论认为宇宙没有中心或处处是中心,深思后,发觉存在漏洞。 为了简便计,这里只考虑质心。 现有观测还不能给出河外星系的全部质量分布(因为银河悬臂的遮挡),但是从已经有的资料看,大尺度上星系分布虽然是均匀的,但质量分布很可能是不均匀的。 质心不一定位于观测者的位置。(见图,红色线上“空泡”比较多,蓝色线上星系比较多,且遭遇星系较多的方位都位于同一侧) (无论参考系如何选取),如果是初速度为0,合外力为0的力学系统的话,这个系统的质心是不随时间改变的,这个结论在狭义相对论和经典力学都成立,但我不知道在广义相对论是否也成立? 星系分布 发表评论 评论 ( 3 个评论) 举报 周少祥 2011-5-18 13:45 你只能站在宇宙之内,何以跑到宇宙之外去了? 何言质心或中心?凭什么? 举报 xiaojy 2011-5-18 13:28 我也曾试图考虑这样高深的问题,但后来发现“我的智力不适合这个” 举报 xiaojy 2011-5-18 13:26 太高深了,看不懂,需要科普。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13213 次阅读|6 个评论
愿做科学家的十个理由
热度 3 hxgwzu 2011-5-13 13:28
前一篇博文介绍了 “不愿做科学家的十个理由” ,现在来讲讲“原做科学家的十个理由”, 都纯 属戏谑话,just for fun,各位看官不必在意 。 (一) 远离课桌 。从幼儿园到大学,人若能活到80,也至少花了四分之一辈子的时间坐在课桌前。好不容易熬到大学毕业,得个学士、硕士或博士学衔,难道您还想继续坐下去?渴望的就是尽快远离课桌,当个科学家或教授什么的,好让后来者承继您的座位。 (二) 会议之趣 。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通常是学术会议,可以满世界逛逛,而且常常是公费的,相当于免费旅游。 (三) 懂得较多 。对于生命、对于宇宙,对于等等的等等,您一定知道的比别人多,因此常常怪别人懂得太少,就十分乐意被人称为“专家”,也乐于做些专家才够资格做的事情,或者喜好做些你确实偏爱做的事情。喜欢听人家评价您“有创造力”。 (四) 自在自得 。因为是科学家和专家,况且这个社会能被冠以“家”的人比例真不高,在社会上的美誉度和信誉度都较高,所以才有不仅为别人出谋划策,也有为自己谋划的自由与权利,“我是XX我怕谁?”当然了,如果目前您还是个在读Ph.D.,恐怕您还得等段时间才能这么自在。 (五) 穿着得体 。因为身份不一般,穿着可以相当讲究,西装、领带、革履、金丝眼镜,被誉为“学者风度”,哪个不喜欢这么儒雅翩翩? (六) 易得宽容 。科学研究么,总是有失败的时候,因此可以自我安慰,“不是我的错”,“失败乃成功之母”,容易被人宽恕,而不必担心十万、几十万、成百上千万的RMB化下去而没得好结果去交差。君不见,“973”、“863”也可以用几篇papers交差吗? (七) 衣食无虞 。当然您必须是个真正的科学家,只要您愿意,可以选择在任何一个美好国度、任何一个机构里工作,薪水肯定有保障。来中国,你可以当“千人”、“百人”,简直是“十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八) 家族荣耀 。您的父母、兄弟、姐妹,您的族人,一定会为您的成功而感到骄傲,家乡人民也为您自豪, 尤其当您成了杰出科学家的时候。中国不是有“教授之乡”、“院士之乡”吗? (九) 不是跟班 。这时的您,可以有一大批学生、助手跟着您,您可以是所谓的“创新团队”之主,省级的抑或国家级的,大小都是个头,或者可以是“首席科学家”、PI等等。完全不再是您求学阶段的样子了。 (十)“ 贵族”感觉 。原来这条说是“还没想好”,现在可以用罗愈然老师的话补充上了: “ 当看到又有几位科学家在引用我的工作,阅读我的出版物,那种“贵族”感觉,油然而生 ”。 敬请博友们不吝赐教,正面或反面的、积极或不积极的理由都可以算一条吧。
个人分类: 杂谈|2675 次阅读|12 个评论
机遇
frhuang 2011-5-13 13:20
有时候觉得自己挺背的,好运从来不降临到自己身上。然而,忽然之间又发现,原来什么都是积攒的结果,天上从来没有凭空掉馅饼。是放纵让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远,但其实自己也并非一无是处:我所拥有的东西并不是谁都能有的。既往矣,打好自己手中这副牌吧。 不抱怨,那只会让自己浪费时间,看看自己到底能做点什么吧; 不放纵,那只会让自己越加放纵,到最后留下来的只是后悔二字。 自然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也许水滴石穿能告诉我,翠绿的小草能告诉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师生参观学习北航维基平台
热度 5 xupeiyang 2011-5-13 06:58
北航维基 平台 真好,建立科学网大学 维基 平台的必要性、可行性?需要大家继续探讨。 李易 colorfulll 2011-5-12 18:42 北航的wiki平台很不错,建议科学网管理员参考! 北航维基 已有648个用户参与了整理 北航 的信息,到2011年5月12日,共有 1,062 个 词条 欢迎进入 北航维基 http://wiki.buaa.edu.cn/index.php/%E9%A6%96%E9%A1%B5 办科学网大学的目的与方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43434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5090 次阅读|8 个评论
激情燃烧的停车位.
热度 5 lujiangxiao 2011-5-13 04:48
激情燃烧的停车位.
咱海外的老中勤劳, 勇敢, 爱占小便宜. 比如我从工作开始从来没就买过单位的停车位. 这小算盘是这样的: 单位停车每月要花一二百刀. 如果停在外面街上, 每月吃两三张罚单, 每张25刀, 平均下来每月还省下不少钱. 相当于每天有白吃的午饭. 另外给警察的钱还有利于他们打击犯罪. 后来警察叔叔知道以后非常支持我的贡献, 巡查更频繁了, 每月能拿到8到10张罚单, 我就吃不消了. 只好停到更远,警察同志不常光顾的地方. 这样不买停车位的理由就更充足了: 我不但可以每天有白吃的午饭, 还可以多走两英里. 多年累积下来近万公里, 相当于比校内停车的同事多走了几趟Appalachain trial. 在米国,能走一趟Appalachain trial 的驴友就足能吹一辈子牛的了. 今天刚停好车, 街对面住的一位老先生忽然把我叫住. 说这段街只准外人停3个小时. 他说看我每天长时间停在这里很激情. 已经叫了警察叔叔来写罚单, 让我最好把车开走, 以后别再看见我. 我一想这个问题很严重. 他退休在家, 天天看见这么一个爱贪便宜的老中停在街对面, 好烦呀. 而我竟然那么多年都不知道. 只好装作很害怕的样子, 说过3个小时一定回来挪车. 实际上我是怕他的激情按奈不住出点病啥的. 实际上这段街上停着不少车, 多半是象我这样爱贪便宜或者买不起停车位的老中或老外. 我楼道里的老中同事都说那地方停不得,常吃罚单的. 可我为啥几年不吃一张呢? 因为警察叔叔在开罚单的时候要来两趟.第一趟先把车牌都抄下来,然后过三小时再来,把抄过车牌的人的车都给写票.我上班晚, 一般警察叔叔已经来过第一趟了, 所以第二次来没有案底就不会吃罚单. 楼道里的老中同事来得早, 所以每天接近中午的时候就要去挪车, 换到另外的地方. 这地方各人有各人的高招, 挪车的地点和时间一般都密不外传 (有时传给师妹不传师弟). 这种挪车的把戏在纽约这种大城市里更加发达, 许多人都对街上的某个犄角旮旯了如指掌.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停多久都有理论性总结. 到了北方的波士顿,那里冬天经常一场暴雪把路边的车埋个严实. 雪后哪个人花两小时刨出一个停车位都不容易, 有时候开出去打酱油,几分钟后回来就让别人停上了,要多搓火有多搓火, 吵起来动枪的也有.因此有人就发明了摆椅子的方法. 把车刨出来以后,开走时把家里的椅子拿出来占上位置, 表明这是劳资挖了三个小时的成果, 严禁占用. 有外地来的乡下佬不懂那规矩, 把椅子挪到一边再停上自己的车. 据说主人回来以后报复的办法是再花一小时用雪把那车埋上.
4451 次阅读|6 个评论
时间系统
zheyang 2011-5-12 21:25
目前有几种时间系统在使用,它们基于不同的周期性运动来作为时间基准。为了保证时间具有一定的精确性,要求这种周期性运动必须是均匀及连续的。基于不同的周期性运动,时间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世界时时间系统 世界时时间系统以地球自转这种周期性运动作为时间基准。地球自转运动与人类生活关系及其密切,且在一定范围内非常稳定,所以很自然的把地球自转作为时间基准。但是,由于观察地球自转运动的空间参考点不同,世界时时间系统又分为恒星时和平太阳时。 1.恒星时 由春分点(地球公转轨道面对赤道面的升交点)作为观察地球自转的空间参考点,由它的周日视运动所确定的时间系统称为恒星时。恒星时在数值上等于春分点相对于本地子午圈的时角。同一时间不同子午圈上的恒星时不同,所以恒星时具有地方性,有时也称地方恒星时。春分点是观测不到的,所以只能通过观测恒星来间接的推算春分点的位置。 2.平太阳时 地球相对于太阳自转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日。不过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面为椭圆,使得太阳日不是很均匀,这样得到的时间系统计时就不会很准确。所以,将平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即真太阳视运动的全年平均值)作为时间基准,地球相对于平太阳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平太阳日。在格林尼治的平太阳时称为世界时(Universal Time),我们日常生活中采用的计时单位即平太阳时。 根据近代天文观测发现地球自转并非均匀不变,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包括长期减慢,各种周期性起伏以及不规则变化,部分原因在于潮汐变形和其他质量转移导致的极惯性矩的变化,部分原因是地球自转轴本身的摆动,因此也导致了恒星时与世界时不再是均匀的时间计量系统。 二.原子时 物质内部原子跃迁时,辐射和吸收的电磁波频率具有很高的稳定性,所以原子时便成为最理想的时间系统。定义为:位于海平面上的铯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在零磁场中辐射振荡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为1原子时秒。原子时不是天文意义上的时间系统,而是用物理方法建立的时间系统,它是通过原子钟来守时和授时。 三.协调世界时 自原子时诞生后,世界时作为时间计量基准的作用不断减弱。但世界时仍旧被用于地球的空间姿态描述,用于研究地球自转的变化规律。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不断减慢,世界时与原子时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原子时将与昼夜变化不同步,而使得人们日常生活的起居受到影响。例如:若采用原子时作为日常时间系统,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会不断变化,太阳升起的时间会不断延后。为此,引入协调世界时的概念,记为UTC,取原子时的秒长作为时间单位以度量时间间隔,但通过调整时刻,使得UTC及UT的时刻差不要太大。即通过控制两者之差,使得两者时刻差的绝对值不超过0.9秒,若超过则实行跳秒。跳秒时间安排在每年民用时间1月1日0时或7月1日0时,人为的在00:00:00之前加上23:59:60(称为正跳秒);否则在23:59:58之后紧接着是00:00:00(负跳秒)。若发生正跳秒,则UTC时间将调慢1秒,否则调快1秒。至今发生的跳秒均为正跳秒。由此可见,UTC已不再是一种天文的时间系统,而是民用的时间系统,其时间调整方案不是因为天文概念上的要求,而是民用习惯上的要求。
个人分类: 专业学习笔记|14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在回校前
yunhai926 2011-5-12 19:56
转眼之间来杭州学习三个月时间了,从东湖之滨到西子湖畔,从珞珈山上到老和山下,从对实验室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基本熟悉,三个月的生活可谓是充实而多彩的。 二月份去的青岛,三月份舟山。第一次看见大海,没有脑海里勾勒出的壮观,也没有蓝蓝的大海。当然两次大饱口福,各种山珍海味。跟着老师调研,对老师的实践精神甚是佩服。实验室的生活是充实的。 每天早上九点到实验室,晚上十一点回宿舍。我承认这三个月很学术,自己从来没有这么学术过,这么久只看了两部电影,不过也算是学了点东西,没有浪费这几个月的时间,交流、直流也基本算是入了门,但是发现自己的知识是多么的匮乏,要学的东西很多,革命尚未成功,仍需努力!科研的体会就是,很多东西并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需要和别人的配合,需要协调。实验室的生活也是很丰富的,师兄的各种BG,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去瞻仰了之江校区,我们的黄山之行。学习之余,还第一次去学了街舞,抱着change的态度报名,培训之后才发现街舞也不是那么好学的,节奏感、身体的协调性等各种要求。由于住的是临时宿舍,室友来自不同行业,有工作的,有其他学校的,有空时和他们聊聊各自的生活也是件快乐的事,可以知道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不同。尽管我们都是大学生,但是我们的生活是很不一样的。 黄山全体合影 三个月里,偶尔去西湖转转也是件美好的事情,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心在嘈杂的世界中清净一会。偶尔思考下社会百态,我们是这么的无奈,社会并不会因为我们而改变什么,我们的力量是如此薄弱。中国的社会是如此的反常,而由于教育却导致很多人对这种反常的现象习以为常。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有什么意义,只因为别人在这么做,领导让他们这么做,努力像标准靠近。五一劳动节,传来拉登的死讯,于是我不再相信爱情了。有了五道杠事件,由于媒体的炒作迅速火热。反思一下,我们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有多少人现在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像韩寒那样做自己喜欢的事赚钱的人我想不会太多。 要回武汉了,也意味着大学生活只剩下最后一个月了。四年我们都在成长着,从最初对武汉的讨厌,到现在似乎有了一丝感情。大学最后一个月了,有很多事要做,再去樱顶自习一次,去拜望一次老校长,去梅操看一次电影,去听一次讲座,认真筹划下毕业旅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想去探索,趁年轻!社会实践得到的知识终比书本要让人深刻。 和实验室师兄合影 海阔天空
2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技导报:地震发生具有时间结构
readnet 2011-5-12 17:19
科技导报 地震发生具有时间结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6909do=blogid=443295 已有 36 次阅读 2011-5-12 11:14 |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地震发生 现实生活 活动周 时间 汶川 《科技导报》2011年第13期封面图片中,展示了汶川余震、智利余震发生时的日月位置。汶川余震:在月相为望侧半月中,地震发生在下半夜;在月相为上下弦后的一周内,地震发生在午后的6个小时中。智利余震:在月相为朔侧小半月中,地震发生在下半夜;在月相为朔前后或望后至下弦,地震发生在正午前后至前半夜。特别是汶川余震不发生在上午9:00前后;智利余震不发生在上午8:00前后与子夜11:00前后。稍长一点的时间窗结构为1/10周年,即1/10的365日(≈36.52日) 。汶川余震与智利余震两者都发生在图中的下半圆侧,而与初相位成180°的上半圆侧不发震。上述各类特征若是归因于地震发生的随机巧遇,其成功概率仅为10-4—10-6。如此小的概率,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相遇的。而今日竟屡屡出现,似存在着必然性。这只能归因于地震的发生与日月位置有关联,也就是地震发生具有时间结构。 本期第18—23页刊登了赵树贤、许绍燮等的论文“地震发生与日月运行之关联”,基于第23、24太阳活动周发生的全球M≥7.8级以上大震数据、汶川余震和智利余震数据,发现地震的发生与日月位置存在着关联性、地震的发生与太阳风磁场到达地球的优势聚集方向存在着关联性,说明地震的发生与日月运行有关联。所用地震事件有两类:一类为余震——2008-05-12 M8.0汶川地震M≥5.0强余震与2010-02-27 M8.8智利地震M≥5.5强余震;另一类为1997—2010年全球M≥7.8大地震。虽然参与分析的地震事件数不算很多,但从两类各自不同的代表性以及所使用地震震级与地域的跨度,仍可望其结论具有普适性。该文提供了众多地震发生与日月运行关联的证据,其随机发生概率多为10-4—10-6,小概率为不发生事件,但竟然发生了,表明它们之间必定有其非随机的统一成因机制控制。本期封面图片可视为地震发震具有时间结构代表性的典型证据。 本期“卷首语”发表了许绍燮的“地震应可预测”一文。 诚然,精确掌握地下深部的构造与动力是探索地震预测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对其给予十二万分之重视是完全应该的。但毋容忽视,“天外来客”也有可能在地震发震的过程中起着某种决定性的作用,探索地震预测尚须关注“天外来客”。本期封面图片由许绍燮提供,本期封面由金功博设计。 (责任编辑 朱宇)
个人分类: 地震探秘|19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亲爱的老爸老妈
jiaguangjia 2011-5-12 15:42
这次南方之行,偷空去看了父母。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心里却十分满足。爸妈说,其实不在乎我在家待的时间长短。其实,他们很想念我,只是很怕耽误我的工作。因为早上我要去开会,爸爸很怕我迟到,一大早就起床了,帮我煮好了水饺。在家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我陪妈妈买了两次菜。后来听妈妈悄悄和爸爸说,世界上对爸妈最好的,还是儿女们。爸爸和妈妈是我最尊敬和崇拜的,爸爸退休时,赢得了全市公安战线最“德高望重”的称号;妈妈是医院里最受病人欢迎和信任的好大夫。在他们的教导下,我在不断进步和成长。对人要善良,懂得尊重别人,对己要有要求,要谦虚谨慎。。。姐姐在父母的教育下,成了一名比较成功的管理者,我呢,还需要慢慢进步,因为父母给了我太多的关照和爱心,所以,我还是有些娇气和任性,工作还不够努力。。。爸妈以儿女而骄傲,我和姐姐以父母为骄傲。
1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快速判断科学网博友注册的相对时间
热度 4 outcrop 2011-5-12 15:21
通过网址快速识别博友注册时间先后的方法,比如我的: 随意博文网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50do=blogid=442792 博主空间网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50 注意 ,这两个网址都有一个关键的参数 uid ,这就是用户在科学网注册的数字ID,按时间顺序从小到大。 比如我的uid=1750,理论上说就是科学网第1750个注册用户。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3072 次阅读|8 个评论
叶军:国家应该让真正出类拔萃的人有20年时间专心做研究
dhwang 2011-5-12 12:51
按:第一次采访叶军是在丽江,当时,2004年10月24日--31日,全国第十二届激光物理讨论会在昆明丽江召开,沈元壤先生和杨国桢先生建议我采访叶军,谢谢他们。 做研究应见树木又见森林——访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叶军博士 今年37岁的华裔美籍物理学家叶军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会员、美国实验天文物理联合研究院会员研究员(JILA Fellow)、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他研制的“飞秒光梳”技术实现了激光频率的直接绝对测量,这是一个在光频测量领域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突破性成就。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沈元壤说:“叶军是激光物理、原子物理领域中真正世界级顶尖的年轻人,他是一位很好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愿意帮助别人的人,这次请他回来参加会议,是希望他能对中国的原子物理和激光物理的发展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全国第十二届激光物理讨论会10月24日至31日在昆明丽江举行,叶军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会议报告。会议期间,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谈到对这次会议的印象时,叶军说自己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感觉挺好,会议气氛非常活跃,讨论的内容很丰富,大家比较愿意提意见和接受意见。他认为国内的研究水平在20年间进步多了,工作越来越漂亮,很多实验即使不能说完全是世界一流的,但也已经很出色了;国家投入了很多钱,人才也进步了很多,现在年轻的一辈上来了。他感觉最深的一点是科学做得最好的人花在行政工作上的时间最少。他说有一个印象是国内部分研究小组摊子很大、学生很多,国内现在重视年轻人是好事,但他们发展应该是有规划的,30、40岁是做研究最好的年龄,最好不要做官,国家应该让真正出类拔萃的人有20年时间专心做研究,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如果做行政工作,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做研究。 叶军认为国内现在的工作大部分是跟踪,如果看到国外有新东西就跟着做,不太可能有创新的思想并做世界一流的工作。他说在选择研究题目时要有远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明白自己在10年或20年后的位置是什么,但又不能好高骛远,必须首先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基础不好只有永远跟着别人跑。做研究应该见树木又见森林。 下一步做什么最重要 叶军说,研究就是探索,是做别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选择研究题目时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能做什么?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在10年或20年中可能会做什么样的突破,在国际科学界将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因为研究是探索未知的东西,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太可能做具体的预测,但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工作,订下一个大目标,比如,我们已经可以控制物质中分子或原子的运动,那么下一步是否可以控制原子里电子的转动?下一步做什么最重要。 他说首先应该在有了长远的目标、有了思想后再确定如何组成实验室、购建仪器和引进人才,也就是说应该在提出物理概念或物理实验后才决定买什么仪器、设备,而不是买了仪器或设备后才去想要做什么实验,不应该围着仪器转,做仪器的奴隶。 在这次会议中叶军了解到国内有部分年轻人因为怕累而不太愿意出国开会,也不愿意阅读文献。他说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年轻人就应该多走出去参加国际会议,了解别人在想什么、做什么,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是什么?不阅读文献怎么做研究呢?如果连自己所在领域的水平和进展都不了解,怎么可能做突破性的工作呢?如果在准备做研究时才去看看过去一两年中别人做了些什么工作,然后再跟踪做一些工作,发表文章,这怎么可能是研究呢? 他说:“看文献时不仅要看自己领域,还要看相关领域的进展,自己在研制‘飞秒光梳’技术时是将脉冲激光和连续激光这两种完全不同领域的激光放在一起做出来的,当初是怎么想到的呢?就是看文献。文献看得越多,就越有经验。必须每天都要看文献,做得越好的人看得文献越多。这样让自己一直站在世界的前沿,一直在上升,并且知道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这样才能做世界一流的工作,做最好的工作。” 将基础扎扎实实地打牢 叶军说,做研究选题时眼光要放得远一点,但又不能好高骛远,必须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扎扎实实地打牢,因为基础不好就永远只能跟着别人走。首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不能太浮躁,博士研究生阶段是培养和发展知识基础、技能基础的时期,如果在这一阶段所想或所要求的就是如何发表文章,而不是追求最好的东西,这怎么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呢? 他说学生们不应该因为一个题目的难度太大而不选择这个题目,而是应该将困难的东西学会,然后再用这种能力或技术去实现别人不能实现的物理概念或思想。要做出好的研究工作,需要在实验室里呆上4到5年的时间,做大的实验、难的实验,时间短了很难做出突破性的工作。 其次,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也不要太浮躁。不要只看论文的数量,更重要的是研究工作的影响力,研究者是否有新思想,是否能开创一个新的领域;同时要鼓励研究人员持之以恒地将一个问题做深做透。在这方面给经费的基金组织的作用是很大的,在一批项目中选出最好的予以支持,并给予持续的支持,不要打一抢换一炮。 第三,一个年轻的教授或研究员在事业刚起步时应该得到足够的支持,如果在这个阶段他为了求生存而不求长远的发展,就是很大的浪费。 叶军说,30多岁和40多岁是一个人做研究的最好阶段,也是事业起步的阶段,国家应该让真正出类拔萃的人有20年时间专心做研究,不要让他们去做官,而且还要为他们配备好的秘书,让他们真正能静下心来做事。研究人员不要为了凑数或交差而发无用的论文,要发有内在质量的论文,一旦打开了一个领域,将会有许多高质量的论文出来的。 作者:王丹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4-11-11 9:30:14 科学网转载: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5/124888.html
个人分类: 人物专访|4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发生具有时间结构
热度 2 kejidaobao 2011-5-12 11:14
《科技导报》2011年第13期封面图片中,展示了汶川余震、智利余震发生时的日月位置。汶川余震:在月相为望侧半月中,地震发生在下半夜;在月相为上下弦后的一周内,地震发生在午后的6个小时中。智利余震:在月相为朔侧小半月中,地震发生在下半夜;在月相为朔前后或望后至下弦,地震发生在正午前后至前半夜。特别是汶川余震不发生在上午9:00前后;智利余震不发生在上午8:00前后与子夜11:00前后。稍长一点的时间窗结构为1/10周年,即1/10的365日(≈36.52日) 。汶川余震与智利余震两者都发生在图中的下半圆侧,而与初相位成180°的上半圆侧不发震。上述各类特征若是归因于地震发生的随机巧遇,其成功概率仅为10-4—10-6。如此小的概率,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相遇的。而今日竟屡屡出现,似存在着必然性。这只能归因于地震的发生与日月位置有关联,也就是地震发生具有时间结构。 本期第18—23页刊登了赵树贤、许绍燮等的论文“地震发生与日月运行之关联”,基于第23、24太阳活动周发生的全球M≥7.8级以上大震数据、汶川余震和智利余震数据,发现地震的发生与日月位置存在着关联性、地震的发生与太阳风磁场到达地球的优势聚集方向存在着关联性,说明地震的发生与日月运行有关联。所用地震事件有两类:一类为余震——2008-05-12 M8.0汶川地震M≥5.0强余震与2010-02-27 M8.8智利地震M≥5.5强余震;另一类为1997—2010年全球M≥7.8大地震。虽然参与分析的地震事件数不算很多,但从两类各自不同的代表性以及所使用地震震级与地域的跨度,仍可望其结论具有普适性。该文提供了众多地震发生与日月运行关联的证据,其随机发生概率多为10-4—10-6,小概率为不发生事件,但竟然发生了,表明它们之间必定有其非随机的统一成因机制控制。本期封面图片可视为地震发震具有时间结构代表性的典型证据。 本期“卷首语”发表了许绍燮的“地震应可预测”一文。 诚然,精确掌握地下深部的构造与动力是探索地震预测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对其给予十二万分之重视是完全应该的。但毋容忽视,“天外来客”也有可能在地震发震的过程中起着某种决定性的作用,探索地震预测尚须关注“天外来客”。本期封面图片由许绍燮提供,本期封面由金功博设计。 (责任编辑 朱宇)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305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出现正局级副校长_南科大岂能去行政化?!
xscjack 2011-5-11 15:28
出现正局级副校长_南科大岂能区行政化?! 众所周知,大学的管理模式与政府是截然不同的...... 来源:钱江晚报 发布时间:2011-5-11 13:51:11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86人报名参选南科大正局级副校长 朱清时坦言情况复杂 “去行政化”一直是南方科技大学的标志,但最近,这个被誉为高教改革“试验田”的大学因公开选拔两名具有“正局级”行政级别的副校长引来争议。倡导“去官化、去行政化”这一理念的校长朱清时更是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5月10日是南科大选拔副校长报名的最后截止日,记者连线深圳市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本次选拔将按原计划进行。截止到本次选拔报名的最后时限10日下午5时,报名人数已经达到了86人,明显高于深圳市委组织部同期推出的其他选拔岗位。 打开深圳市委组织部的官方网站“深圳组工干线”,这则发布于4月30日的“关于公开推荐选拔南方科技大学(筹)副校长等领导干部的公告”被放在该页的显著位置。 在7个新设单位的局级干部职位中,两个标明为正局级别的南科大副校长尤为引人关注。记者注意到,此前一直强调以“去行政化”为改革内容的南科大,其两个副校长职位的选拔,不仅由深圳市委组织部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进行选拔,并且在选拔公告中特别注明了相关行政级别是“正局级”。 此外,在资格条件上,对于参加公开推荐选拔南科大副校长的人选,还需要是现任国内高等院校正处级以上职务的教育管理干部(正处级干部需任职满3年),或者现任深圳市正局级职务或副局级职务2年以上的干部。而在选拔程序上,也将先由组织部门按照1:3的比例确定考察对象后,召开市委会议决定人选。 10日是这两个副校长岗位报名的最后期限,深圳相关部门在深圳市考试院网站发布,到截止时间10日下午5点,已有86人报名,明显高于其他5个职位。深圳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此次选拔因副校长具有行政级别受到一些争议,本次选拔还是会按原计划进行。 “去行政化”一直是南科大的标志之一,而这次招聘“正局级”的行政级别却在无形之中给副校长这个岗位扣上了一顶“官帽”。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5月2日发表博文称“深圳应叫停南科大局级副校长公选”。熊丙奇还建议朱清时应拒绝这一安排,“朱清时校长的态度尤为关键。这不是对朱校长的过分要求,而是作为教育家,在办学的基本是非面前必须坚守的原则。” 熊丙奇又紧接着发表四篇博文对这一事件做出评论,10日他在题为“但愿‘去行政化’不是早期南科大的宣传语”的博文中称:“如果任由现有的局面发展,南科大很可能加速变为一所传统大学,如此,此前的‘去行政化’,只是‘成功’地进行了学校的早期宣传。” 华北电力大学高教所特聘研究员包万平对熊丙奇的观点表示赞同,他在微博上说:“的确如此,不要让政府和大学纠缠在一起,让大学的归大学,政府的归政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也发微博说,“南科大聘任局级副校长,这是对南科大的讽刺,对朱清时的讽刺,对南科大宗旨的讽刺,如果任其下去,南科大休矣。” 朱清时一直被形容为一名“另类校长”。2008年9月,62岁的他从任职10年的中国科技大学校长职位上退休。之后,他南下深圳,担任起这所全新的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上任之时,他曾说“自己将把创办南方科技大学视为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创新机制体制”。获聘首任校长后他提得最多的就是“去官化、去行政化”、“教授治校、学术优先”。他曾说,“我到这来,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坚决支持,如果不是这样支持,我何必这么大年纪了,再到这里拼搏呢?” 而正是这些言论,将现时的朱清时推入尴尬境地。 4月30日他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南科大虽提出“去行政化”,但如果完全跟政府不对接,也有困难之处。他说自己虽知道有干部要来学校一事,但“不知道是什么级别的干部”。对于以后会不会有更多的干部到南科大,或者出现“政府任命”和“学校聘任”两种用人机制,朱清时说自己也无法保证。 5月7日,有媒体引用朱清时的话说,“在南科大工作的副校长是没有行政级别的”,报道称,朱清时特别强调,学校已经跟市委组织部的领导进行了交涉,出现这种误会可能是工作中有不如意的地方。他说,学校实际上已经有了管理条例,是由学校校长进行提名,再由理事会任命副校长,任何干部都需要遵守理事会管理的体制。记者10日再次采访朱清时,朱清时坦言情况确实有些复杂,自己还在跟有关部门沟通此事,其他的不方便多说。有知情人士还透露,朱清时最近压力很大。 10日记者连线朱清时,他以“正在开会”回绝了采访,而后当记者数次拨通他的电话时,电话已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更多阅读 南科大部分学生表示并不担心文凭承认与否 南科大仍未获得高校招生资格 朱清时感慨阻力大 南方科技大学在全国公选两名副校长
个人分类: 按类别|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青报:国际学术会议何以变成人傻钱多速来的名利场
热度 1 Fangjinqin 2011-5-11 11:05
作者:严辉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1-5-11 10:59:10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中青报:国际学术会议何以变成人傻钱多速来的名利场 来自中国科协及全国学会每年组织的学术交流会议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组织的学术交流会议(包括国内会议和国际会议)逐年递增,由2004年的2962次,2005年的3193次增加到2006年的3427次。参加会议人次也逐年攀升,2006年达53.9万人次。学术会议何以越来越火?记者调查发现,发论文、拉关系、赚会费,部分国际会议的背后,隐藏着丰厚的利益链条。(《中国青年报》5月10日) 说起学问,前辈学术大师有太多名言。比如钱钟书先生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这无非要表明做学问得耐得住寂寞,坐得起冷板凳。从学术和谋生的关系看,传统观念甚至认为,做学问不足以谋生。陈寅恪先生有言:“我侪虽事学问,而决不可倚学问以谋生,道德尤济饥寒。要当于学问道德之外,另谋求生之地,经商最妙。” 时代的前行,至少我们的社会已不会任凭潜心学问人衣食有忧。相反,学术项目化、教授商人化甚至使一些学术圈中人,早已因学术经济而有变身学术老板之势了。这算是一种潮流,也算是社会进步带给学术圈的报偿。 如今,通过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交钱即可使学术论文找到跻身国际化的渠道,相应的以捞钱为目的的会议公司应运而生,而一些真假莫辨的“洋专家”更是孜孜不倦于“不在中国开会,就在到中国开会的路上”——免费坐头等舱,住星级宾馆,吃中国美食,顺便游山玩水。如此国际学术会议不仅大大地变味了,而且有关方面显然在大施学术吸金之法,学术项目经手人套国家的钱,会议组织方套学人的钱,“洋专家”尽情挥洒中国的钱,也玩得太邪门了。 想起一句话:此处人傻钱多,速来。向来寂寞且精明的中国学术圈,何以变成了人傻钱多,让人大玩吸金大法的名利场呢?我看恐怕还是要厘清几个老问题。 一是学术要慕洋更要崇实。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介绍,在一些会议网站的留言或高校相关的学术论坛中,关于一项学术会议是否被EI、SCI(科学引文索引)等收录成为最热门的问题之一,而多如牛毛的会议,大多在其首页的显著位置上打着能被EI、SCI一类检索的头衔招徕与会者,就连一些在校研究生都以“跑会”为跻身EI、SCI之捷径。难道EI、SCI之类真的就是学术研究唯一的价值体现吗? 二是学术经费要减少虚置的成分。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不是因为必要而举办,有时简直就是项目经手人太有钱的缘故。比如众多课题或项目经费中,就有专门对于举办学术会议的列支,圈中人一语道破天机:“这也是一笔不能不花的钱。” 三是亟待建立独立的学术评价体系。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学术期刊,也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学术会议,都要有公开透明的评价体系,以便让人分清良莠,尤其可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 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学术打假、揭假,支持真正的学术研究,合力在迷雾重重的学术圈中剪除枝蔓,才有可能改变学术会议变成学术吸金大法的怪现状。(原题为《国际学术会议:人傻钱多速来》) 更多阅读 部分国际会议学术缺失藏利益链 发论文成参会首要目标 学术会议泛滥成鸡肋 出现“有研无讨”三怪状 国际会议:“瘦身”会带来精品吗 北京科技报:我国国际会议是否泛滥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1512 次阅读|2 个评论
激情燃烧的镜子
热度 4 lujiangxiao 2011-5-11 07:50
传说中超级变态自恋男照镜子的时候眼神放电可以把镜子烧着了.咱不是超级变态自恋男, 可却真实地经历了一回镜子燃烧的事. 那天学生做 实验时抱怨显微镜的光源亮度起伏太大. 我正午睡呢, 吵醒了老大不愿意.可是这问题也得解决呀. 于是轻舒猿臂, 把手伸到显微镜后面, 二指禅把那灯泡摘下来, 换了一个新的. 果然手到病除. 两分钟搞定, 脸上蛮又光彩的. 于是九斤老太那一番, 教导那学生一顿要求上进, 不但要懂科学也要懂技术,会观察,找臭虫云云, 过了几天学生又来找我, 说问题照旧. 又去搞了一下, 却没搞好. 仔细看显微镜的图象好象光路中有个模糊的阴影. 再过几天,还是不知哪里坏了. 好在长周末,学生回家了,有时间把显微镜从仪器里拆下来,从后面往光路里一看, 哈! 果然镜子上有牛屎一砣! 镜子上有牛屎一砣? 然 后把镜子拆下来终于看见镜子被烧坏了. 学过物理的同学都知道, 镜子能反射99.9%的光能, 因此是不会被光烧坏的. 要知道显微镜灯不过只有100瓦. 镜子吸收的能量应该微乎其微. 绝对不可能烧坏的. 制造显微镜的日本奥林八公司肯定有学过物理的.因此知道镜子是不会被烧坏的, 于是用了塑料做镜子. 显微镜原来都是用超级好的光学玻璃造的, 可是奥林八公司里一定有经济学家, 他们认 如果用塑料代替光学玻璃, 一定能省钱,于是奥林八热卖. 奥林八里学过物理的人认为既然从理论上讲镜子是不会燃烧的, 因此用塑料没关系.多赚钱谁都爱. 可是从实际上讲,如果镜子上有一粒灰尘,这粒灰尘就会吸收光能而变热. 塑料的镜子表面就会就会因热而变形破坏, 进而反射性能变差而吸收更多的热, 更热则进一步破坏表面. 如此恶性循环,镜子就变成了这样. 激情燃烧的镜子 如果镜子是光学玻璃做的, 就象老牌德国人那样, 上面的灰尘被加热就不会破坏表面, 就不会有恶性循环, 也就不会燃烧了 几个学生听了我的解释义愤天鹰, 说应该找奥林八要个说法.可是我才没时间与他们公司的电话语音系统谈情说爱呢. 我只去定了五面同样的塑料镜子, 随便烧吧. 可是日本地震以后订了的货好久也不来. 我也不能老停产等着呀. 今天找了个卖镜子的公司, 定了两块光学玻璃的镜子, 咱们伤不起呀.
441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张朋刚--关于号召全体成员学习姜庆伟在5月全体大会上讲话的决定
neudoctor 2011-5-10 23:11
历经五年时间的发展,历经中间的跌宕起伏,学术促进会坎坎坷坷走向现在的逐渐完善。在此过程中,前任会长、终身荣誉会长姜庆伟一直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智慧,同大家一道谱写了学促的今天,并为学促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姜庆伟会长在5月份全体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现在号召全体学术促进会成员认真学习我们的伟大精神指引老师姜庆伟博士的讲话内容。 现将全文公布如下: 让我们共勉 姜庆伟在学术促进会2011年5月全体大会上的讲稿 1、我们在东北大学这两年的时间里,相识在学术促进会,我想这仅仅是我们友情的开始。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我们要依旧相互关注、相伴成长、相互帮助,成为一生的好朋友,让我们的友谊之树长青! 2、只要我们致力于打造人脉资源共享的平台,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建成全国性知名社团的目标。 3、学术促进会是大家相互学习、相互教育、共同成长的平台!是人脉资源共享的平台! 4、学术促进会的人要做问心无愧的人,要做堂堂正正的人,不做忘恩负义的人,不做忘恩负义的组织,这些优良的品质要打造成学术促进会的品牌!(我们的文化和信念还包含很多优秀的品质,这里不再重复,我希望组织的这些优秀品质能转化成每个人的品质,使自己受益) 5、我们是一个团队,要讲求团结协作,要能集中集体的力量,这样才能胜利!决不允许逞个人英雄主义!个人的观点和意见要服从、服务于整个组织的利益,(干部)用人不能凭自己的喜好,要以对组织发展有利的观点去开展工作。这样我们的团队才能是一个整体,才能富有战斗力。 6、如果成员之间存在严重分歧的观点,要以民主投票的形式解决,只要有人提出投票解决就一定要投票表决,但要保证投票的合法性,一旦投票结果出来,这就是组织的决定,个人就要服从,这是个人服从集体,不是丢人的事情!而是彰显你品格高尚的机会。 7、要以广阔的胸襟容纳朋友,就像我们的会徽所暗喻的那样:要广泛联系外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接纳优秀的友好人士,广泛聘请知名顾问,这些都是宣传和壮大我们的很好途径。但有些成员这方面做的不好,心胸狭小,这对我们的事业非常不利。去年曾有人问过我:你这么大度地去容纳这么多人,万一有一天他们背叛了咱们怎么办?我回答说:要以更大心胸去包容,用更加友爱的态度去劝解和忠告。如果你真心祝福和忠言相告反对你的人,你将拥有整个世界。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争取更广泛的朋友! 2011年5月9日 学术促进会会长:张朋刚 2011年5月10日
个人分类: 规章制度|1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时间
mingning 2011-5-9 21:43
没有时间,这可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没有时间作何解释,可以理解为要做的事情太多,没有闲下来;不愿做某些事情的推脱;对于过往的悔意···,最近一直一心扑在科研之上,甚至于把其他一切事物全部的放弃不理,这自然的结果是科研上取得了一点成绩,当然这一点成绩,说起来还真是微乎其微,不值一谈。可是只因这只一心把时间放到科研之上,所以才致使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把其他很多的事情耽搁了,这其他很多事情作何解释呢,我认为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没有时间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应做的事情,诚然我们要做好本职工作,把科研搞好,可我认为我们还有很多的事情去做,即去认知这个世界,因为在实验室我们是做不到认知的,只有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到自然界,去认知,而不是在实验室闭门造车,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做了许多无用的工作,而却飘飘然自以为是,诚不知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而让我难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匆忙的出差之旅
热度 1 twbky 2011-5-9 21:38
今天是周一,上午8点一到办公室,要赶火车,所以紧急处理一些事情。周一出差不好,因为周一通常事情较多。由于经常出差,所以整理行李的事情反而不放在心上,这点可不好。和学生交代完事情,并为携带的样品开证明,回复几个邮件。眼看时间来不及,感觉收拾行囊,打车奔向车站。总感觉心里不踏实,突然间想起,名片没有带,记录本没有带。这次去企业交流,没有带名片真的不好。没有办法,只能这样了。 第一站是由学院和地方政府组织的交流会,由领导带队,不交流名片也没关系,如果有兴趣后面会有联系。通常这样的交流,成功的几率很低。第二站是去一家经常去的企业,做验收专家,大家都是熟人,也没有必要交换名片。总算给自己一个安慰。但是,以后出差还要细心准备,不能再粗枝大叶了。
3088 次阅读|1 个评论
原理探讨和实际可能是要分开的
热度 4 iwesun 2011-5-8 23:03
原理探讨和实际可能是要分开的   Me: 不要只记住薛定谔,忘了海森堡,忘了矩阵力学   我说镜子这回在耍赖。   镜子: 根本不是“在耍赖”。“先把波函数变回n=1,随便跑,再变n=2,就穿过去”的说法,可以有粒子集团(或时间序列)的统计性来保障。   Me: 但你在这个问题上,是不能用的。   你这样发挥“量子精神”等同于啥事都是可能的,不需要理由。   也就是说,实际发生的,原理性探讨,你还得分开。   你要不分开,啥都不需要理由。    这句话还是对,量子力学如果不修炼到随便扯的境界,就真的没学成。    镜仙都如此,况凡人呼?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就是危险的实用工具,很多时候,人们分不清自己是在闲扯,还是在求一个可靠地结果。    正是这个原因,这两大东东,确实需要从根儿废掉,连牛顿一起废掉。   用张树风的话,强拆?
236 次阅读|6 个评论
2010我这一年
热度 1 rainer 2011-5-8 21:59
2010注定是难以忘却的一年。 3月开学后我还为毕业选题而纠结,整个3月我在疯狂看文献和在帮师兄师姐做实验中度过。我个人还是想坚持做CTS在肝性脑病中的作用,但是老板以及现实不允许。一度很失落,一度很悲观。。。。 到了4月,基本上老板这边要做一个国家一类新药,人手不够,想让我接手,一开始我没答应,毕竟在CTS这个课题上花费了好多的心血。后来,实在是拗不过老师多次找我谈话,先答应了。整个4月是我最辛苦的一月,白天帮师兄做实验,基本到晚上9点10点以后才有时间看自己这方面的论文。晚上加班看文献到两点,第二天还要做实验,这样坚持了快一个月,连夜熬了个通宵写了一份研究计划书,老板认为研究的太多,还需要删减。4月也是忧心的一月,师兄病倒了,而且干咳的很厉害,看过医生调养了好久也不见效果。去附一拍片,感觉病情还是很严重的,师兄回了家调养。但是,每天看师兄很辛苦的样子,我差点哭出来。。。。 5月是匆忙的一月。好多项目要结题,制剂安全性,肾毒性,慢性心功能不全,大鼠双肾一夹,4个人一天搞定120多只大鼠的手术,光是MCAO就做了三批,一批6、70只;加夜班加了3次,有时候做实验快到11点已经没有班车了,没有地方睡觉,就在实验室随便找个地方挨一夜,第二天接着做实验。我的课题也终于开始开展,但是在月底国家科技部也开始例行检查平台建设,一大批人在搞SOP,只有我和陈老师两个人做实验,两个人要搞定55只大鼠,从采血到麻醉、手术、缺血再灌注、缝合都是我们两个人,当时真是差点崩溃。预实验的结果很漂亮,没想到到了正式试验几乎完全推翻了预实验的结果。 6月是离别的季节,还来不及感伤,师兄就准备离校了。很遗憾,师兄,由于在忙于自己的实验,竟没有时间送你,真是对不起!师兄是我进入实验室之后对我指导最多的,以前是我跟着师姐做实验,忙时忙了点,收获有限。跟师兄做实验,时间虽短,所获良多。无论是做人或者做事,师兄都是我的楷模!6月开始正式试验,先做了大鼠肾毒实验,结果不是很理想。后来研究竟然发现,我的阳性药竟然高了10倍!都怪我当初和老师定剂量的时候只看说明书,文献和指导原则没仔细阅读,导致惨痛的失败!同时开展了抗肿瘤的项目,但是结果也不是很理想。重新开始做一批肾毒的实验,到7月才能结束。6月世界杯也开始了,但是忙得没时间看,到了7月才有些时间。 7月也是匆忙的一月,手术和补肾毒的同时开展,慢慢的还是看出了一些趋势,和我们预想的结果一致,只是效果还是有些偏差。有了这些结果之后,就马不停蹄的在beagle犬上测试是否有相同的结果。Beagle犬预实验结果超级理想,8月马上进行大批量实验。 8月是我做实验最辛苦的一月。首先是没有狗的代谢笼,结果是我们自己做的,订购笼子,自己装上,光是安装我就装了一天,当时拧铁丝把虎口弄得红肿。因为涉及的时间点比较多,当天手术的beagle犬最后一个时间点基本上在凌晨2-3点,没办法,只能熬夜做实验,连续三周,做了3批Beagle犬。一开始抽血的时候自己没经验,给药后的犬超级狂躁,几乎抓不住,无法放回饲养笼。每次都冒被咬的危险做实验。整个8月18号之前印象里面都是做实验时狗的味道以及空气里面弥漫的潮湿的味道。因为已经放假了,马不停蹄的订票准备回家。回家之前,帮陈老师接了一个检测天然化合物的含量的项目,忙里忙外,最惨的是连续冒着大雨去员村拿样品和柱子,当时自己身上没一块是干的,因为项目比较急,找了药化的同学帮忙做。刚在济南下车,结果老板那边通知我马上买回广州的票,29之前必须到,差点被搞死。结果只能在济南买到30号的,没办法。21号是科的大婚,我,冯二少爷,高鹏和相国都从外地赶了回来。很羡慕这个小子,终于了却了一桩大事,桌上大家喝的都不少,很开心。刚回家就是连绵的阴雨,在家上网很不方便,还是要加班处理数据,做PPT,搞得老妈很是郁闷,我在网吧呆的时间比在家里的时间都长。 9月,匆忙赶回广州,结果中期汇报延迟。帮忙做制剂安全性试验,连续很多批。还补充了一批beagle犬的数据。将所有抗氧化和反映早期器官损伤的数据做了出来。记得自己大批量的样品好壮观。。。。。整个9月值得回忆的东西很少。心情不好,高级民工就是我这样的。。。。 10月准备汇报的东西,效率超级低下。十一假期在加班中度过,苦闷。汇报一如我想象,自己还是不是很会把握,PPT制作技术很烂,有待加强。查资料,做报价。10月是熬夜最多的的,连续5周每周在很短的时间写一篇文章出来,真的很累。。。。 11月做了检测了对狗心脏冠状动脉血流量的影响,结果不理想,血管环的实验也没做出来。PCR也以失败而告终。悲惨!帮忙一个熟人写了文章,收获甚低。社会总是很现实,而我总是想象得太好。 12月所订购的东西基本上都到了。补拍了病理照片。做了含量检测,加班到晚上2点,数据不是理想。又重新补拍照片。帮CWW做实验做了两次,最悲催是一次是做到晚上1点多,天下着大雨,在凄冷的雨中回宿舍,当时心情亦如这雨。做了10次左右胆总管插管,分离胰岛。12月心情不错,除了工作的事情外都很high。12月20到元旦伙食一直不错,大家关系很融洽,在一块很开心。 纵观2010年,虽然辛苦,收获也很大。自己的一些毛病始终没有改掉,计划的东西很多未能如期进行,自制力太差了。一些实验技术得到了强化,更加自信。关于前途,自己思量很多,无论是喜是悲都是注定要经历的,我欣然接受。 2011我给自己制定了很多计划,那就一一践行吧。 忽然想起高中写过的一篇关于苦难文章,记得自己的观点是,苦难是人生的另一颗太阳。。。 啊,我生命中的太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33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活感悟
paiwaluodi 2011-5-8 21:50
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从几岁一直读到20几岁,转眼间研究生都毕业了。回头看看,最大的感受是人一辈子过得太快了,我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溜走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也许是过去的日子过得有些太安稳、太平淡了。可能正是因为此我在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去工作。 按照常人的观点,我绝对算得上一个家长、老师都还算喜欢的乖孩子、乖学生。成绩还可以,基本上不用父母为我的事情操太多心。别人家的孩子可能因为学习成绩不够好,而又希望读相对好一些的学校,所以父母要较劲脑汁去运作,找熟人,拉关系、送礼,总希望把孩子送到一个更好的环境中。我不用,读书一直很顺,需要考的我都能考过,所以不用父母费这些心,没给父母在这方面找事,当然学费还是要父母出。再加上我觉得我不贪,有多大本事就上多好的学。记得那会考高中、考大学那会,成绩比我好的比比皆是。看着人家考的那么好,羡慕是肯定的,可我从不强求自己去做到跟谁谁一样。我尽量做好自己的事情,但我不是别人,更不会学别人如何去做,我要做的就是自己。 到现在和其他人说起自己的经历时,许多人会羡慕甚至嫉妒我的经历及现在的境遇。尤其是在目前我所处的环境,无形中在某方面将自己显得很特别,说白了就是学历较别人偏高。任何事情都有利弊两方面,学历高给我带来了一些实惠,与同一批入职的同事相比,待遇确实要高一些,公司的重视程度也会更高,这个不能否认。可中国也有句老话,“树大招风”,虽然我觉得研究生学历实在算不上有多了不起,可毕竟现在的单位中之前没有过,你是头一批,而且数量极少。无论公司的老员工、还是同一批入职的其他人,都会以一种挑剔的眼光来看待你,凭什么你一个月就要比我多拿那些钱?很多人不服。实话实说,有些事情也是在工作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到的,自己也很庆幸,幸亏是发现了,不然得得罪多少人。对于他们的心理,我很理解,我认为换做是我也会那样去想。都是刚迈出校门,你哪比别人强了,如果不如别人,拿的又比别人多,那对人家不是太不公平了吗! 同时我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考虑,因为我觉得别人的问题我无法回答,我无法证明自己哪哪比别人强了,如果硬要这么想下去,我干脆辞职回家得了。我想的是那些人为什么会那样想?为什么会提出那样的问题?他们对研究生的了解有多少?他们对有区别的待遇持一种怎样的态度?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提出此种疑问者对研究生的了解程度,进一步讲,那些质疑我的人,我请问你们对我的了解有多少?也许我此时的语气有些不那么客气,可我真是那么看的,你对某一件事提出质疑,总得确切了解你所要质疑的事物或人吧?!毛主席不是有一句话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遇到什么事脑子一热就不管不顾了,是不是有点太冲动了。我没有自我标榜的意思,可站在我的角度,自己多付出了2年多时间,得到的回报如果还是那么多,这事放你身上你会怎么想?所以还是要多一些互相的理解。 这里我澄清一下,不是说书读得多了,这人就一定有多高深了,我完全不是那么看的。在我看来,研究生确实是一种与读大学不相同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就如同我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在工作中的成长类似。从这个角度来说明我比其它学生拿得多可能更容易理解。我从不后悔自己再花2年多时间去学习,而我也会毋庸置疑的去肯定自己在读研期间的收获。首先我遇到了很负责的老师,也遇到很多不错的同学及朋友,这些人我会永远记住。这些人在我成长中对我所给予的帮助和引导是我能够顺利毕业、逐渐成长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个期间的学习让我很多事物的认识变得更深刻了,也让我变得更踏实了,自己正在逐步与这个社会靠拢,不在只是很单纯的考虑一些很不切实际的事了。有时候我真是这样认为:读书收获最多的不是学会了多少知识,因为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重要的掌握学习的方法,在心中有了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步把学习培养成自身的一种本能,不仅如此,还要会学,知道哪些东西对自己是有用的。 对于这些东西,我大学时也不是不知道,可知道和理解完全是两码事。有些道理虽然简单,可不经历一些事就是无法理解。我虽是在校园中度过了两年多,可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自己独立做实验、和导师讨论实验进展、发科技论文、带本科生做实验写毕业论文等等。正是这些经历使我与刚刚本科毕业时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我自己觉得,我的书没白读! 既然那么说,那就干脆一直读下去好了,中间不要停,直接把博士读下来,毕业之后找个大学当老师也不错。我以前确实那样想过,包括家人也是那么建议我的,很多朋友也都认为我适合呆在高校了。可事情往往是这样,朝着一个很不相同的方向发展下去。我就没去读博士,准确点说,我压根儿就没考。毕业之后直接工作了。 当然对我来说,不读博士肯定会有些遗憾。可还是那句话,我不后悔。我有时这样觉得:读博和工作其实都是人生经历,没有谁比谁好,只不过经历不同收获不一样罢了。之所以说不后悔是因为我觉得在工作我经历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如果我不是选择进入企业工作,而是如大家所想的那样进入高校当个老师,有些事情也许一辈子都不会经历。而透过这些经历,我会有一些特殊的人生感悟。当然,这种经历并不都是令人感到愉快的,甚至有些事让我感到很不愉快。这时总是要分析问题的原因,最起码自己心中要分清出是非黑白,至于以后如何做则要依具体情况而定。总体来说,我认为现在的工作环境还是比较适合我的,也比较利于我的成长。 当然,未来的一切是未可知的,也许哪天我一时兴起,没准真去哪个学校读个博士,运气好的话,兴许还能找个高校捞个教师的职位,呵呵!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投稿注意事项
thomaschoo2011 2011-5-8 19:04
论坛上已经有了不少类似主题的帖子,近来看到许多虫友抱怨编辑对自己的论文处理太慢,大多是急需文章,而文章一直杳无音信,得不到结果,甚至小修的文章出 去几个月都没有消息!鉴于此,也来说几句,希望对那些导师没有时间关心的硕博们投稿时参考,尤其是等着文章毕业或评职称的虫友们,如果能起到些许作用,我 就甚感欣慰了! 当然,最科学的选择期刊发表你的文章的方法是根据你的文章的学术水平而定,我不想在此方面赘述,因为学科各不相同,期刊浩如烟海,实在无法总结出有用的东西。 其实,实验工作结束,写文章之前,你就应该规划你的文章的去向,当然有许多牛人在计划实验之前就定下了文章的去向,也就是说这些文章是为特定的期刊“量身 定做”的,当然录用几率非常之高!然而,对于新人们,比如我自己,多数情况下是先做了一个自己觉得有意思的课题,做完了实验才想着如何介绍给大家。因此, 在你平时看文献的时候,最好对本学科的期刊有所研究,总结出一些规律,也许对你将来投文章有很大帮助。个人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在投文章时关注,这些比 较容易做到,也不会花很多时间,因此推荐给新人们: 1、期刊的兴趣:不同的期刊尽管有时已经给出了自己的发表文章的领域,但是你只要认真的看三五期你就会发现,它们在自己的领域中还是有偏好的,这往往是受 到期编辑部人员背景的影响,也就说这方面会受到期刊人员(尤其是主编和副主编)的变动而发生变化,例如,上世纪80年代,JACS对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的 文章还是比较推崇的,后来一直到07年前有机化学领衔主演,近期纳米材料也有了一席之地。前面与Bard很有关系,中间时期与主编副主编中众多的从事有机 化学研究的学者一定有牵扯,现在结构的调整导致目前的结果!如果你的文章华而不实,请投letters,如果你的文章理论基础扎实,或者实际应用面面俱 到,请投full paper。一般你的文章已经具备了一级学科核心期刊的水平,那就不用为慢而苦恼,因为这些期刊为了自己的声誉而不会拖无名小辈的文章,要么直接拒回,要 么一切正常进行,多数在2个月以内会有结果。 2、期刊的刊载能力:期刊的刊载能力是一些急需文章的作者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影响因子处于连续上升的二级学科非主流期刊。这些期刊往往学术性 要求不是很高很专,趣味广泛。如何确定一个期刊是否处于这种状态不是很难,首先可以关注它的近几年的IF,如何在2-3之间跳跃性振荡,忽涨忽跌,就应该 小心了。然后看它每年有多少期,每期大约能发多少篇文章,再统计一下有多少在线的文章,如果你发现它每月在线的文章量大于或接近能够刊登的文章量,那它就 是一个“出不敷入”的期刊,由于它为了保住IF不快速的下滑,不能增加期数和每期的文章量,能做就是大幅度超前出版!由于它的不错的IF和较低的拒稿率, 已经吸引了很多专业的作者投稿,那么,编辑们实际上能做的只剩下故意拖延稿件的处理进程,往往一个月左右才指派到副主编,三五个月才整理审稿意见,修改稿 没有限定提交截止日期等等!目前Food Chemistry就处于这种状态,已经出到12月份了,还有260多篇在线。不过这样的期刊还是容易中的,前提是你很乐意和它们耗时间!如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就是如此。有些期刊的相关信息十分隐蔽,因为很多稿件即使录用了也在编辑部不在线,在线的少量文章是将要正式出版已经校样的稿件,但是你可 以通过多看一些已经发表的文章收稿日期和正式出版日期进行计算!隐蔽性最大的是一些经常要求作者resubmission的期刊,其实标注的审稿日期之前 已经折腾了作者们半年甚至一年!对于这样的期刊,唯一的办法是问问身边的其它有经验的人。 3、审稿周期:期刊的审稿周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杂志编辑部的工作状态,因此未投稿之前,新虫们可以从侧面了解你意向中的期刊对审稿人是怎样要求的。如果 期刊的邀请审稿信希望受邀请者3-5天决定能否审稿,如果20天左右返回审稿意见,如果拒稿最好在10天以内返回意见的,应该是负责任的不错的期刊,因此 虫友受到如此的邀请,不妨拿出来共享一下。如ACS、RSC和Elsevier的部分期刊(如BB和EC等)都要求2-3天决定是否接受邀请,2 week返还审稿意见。而如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半个月过去了还在提醒审稿人是否准备审稿! 4、明珠暗投:有些人做的东西在自己的领域不算优秀,如果换个角度去写文章,投到其它领域的期刊,说不定就是一个香饽饽!例如,你是搞物理的,有很好的物 理计算模型和功底,不妨选择一个化学或生物模型应用,投化学或生物类期刊,往往又快又好。现在做纳米材料的经常将材料合成以后简单应用投给分析化学的期 刊,因为他们的材料做的漂亮,表征的详细,反而比做纯分析的更具优势!如果你做无机材料的,研究材料对生物相关物质的催化、分离或检测,投给生物科学和生 物技术的期刊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5、研究Editorial Board:许多期刊的风格主要源于主编,其它顾问编委甚至副主编都是名誉上的配角,因此这样的期刊你在投稿前稍微研究一下他是很有必要的。在 google上搜索一下登录他所在机构的个人主页,除了了解一下他的研究兴趣,主要是看他的group有没有专职助手!有的已经明确指出该助手就是为了他 的期刊服务的,如:Electroanalysis 的主编J. Wang和Electrochem. Commun.的主编R.G. Compton。那么投这样的杂志,最起码你的稿件处理进程是非常正常的。有些期刊是副主编负责制,而且投稿时需要推荐,那么在投稿和Cover Letter中选择推荐副主编是非常重要的。有些虫友认为不应该选择中国和日本籍的,我不这么认为,凡事须区别对待。如果你对自己的文章有信心,投的是本 学科主流国际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你完全可以故意选择他们,因为他们感觉能做到重要国际期刊的副主编很不容易,工作一般很卖力,而且,与欧洲人相比,亚洲人 一般是工作狂,尤其是年轻的中国和日本牛人,晚上和周末是不休息的!不过,如果你的文章存在某方面的硬伤,那么精选副主编要权衡他的学术和工作效率,两者 取得平衡。比如你的基本理论不扎实,文章的亮点是方法新,获得的结果好,那么你千万不要推荐给那些经常发表6 pages以上article的专业副主编,最好选对你的方向稍微擦边的其它学科的人负责你的文章。相反,如果你的工作的核心是细致的工作,那么你就应该 选择经常指导他们的学生们做类似工作的编辑们!总之,期刊的编辑部不会经常变化,而投稿人选择的期刊是变化的,因此需要灵活应变,最终选择合适的期刊发表 你的文章。 6、精选Reviewer:有人认为推荐审稿人只是投稿的一个环节,编辑不会用你推荐的人,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多数期刊在多数情况下是采用你推荐的审稿 人的,只要你推荐的审稿人满足一定条件,这种几率就更大。因此,你投稿时不要胡乱的在你要投的期刊上拷贝审稿人,要带着研究的态度去推荐。有竞争力的期刊 编辑一般参考你推荐的审稿人按专业接近程度送审,因此推荐的审稿人曾经在你投送的期刊发表过文章,编辑就更容易根据他注册时提供的信息进行比对,不过如果 你提供的人是该专业小有名气的学者,即使他没有投过该期刊,编辑也是容易评价的,因为地球是很小的!在考虑以上因素的同时,推荐审稿人应考虑以下几点: (1)方向接近;(2)水平不要过于悬殊,因为如果你投的期刊在你的研究领域非常一般,而你的学术出身又不是很耀眼,特别牛气的人很可能拒审,尤其是亚太 地区的所谓牛人;(3)核实通讯e-mail,因为有些文章上的地址是学生用自己的信箱而以老板为名(中国最常见,国外不允许)通讯的,有时学生毕业甚至 未毕业都基本不Check此信箱了;(2)、(3)经常导致审稿周期的延长!(4)你和你老板的学术圈子:多数做学问的还能客观公正,但是有些老板树敌较 多,喜欢到处攻击,或者做各种评审过于刻薄,你不得不注意回避那些有积怨的group。(5)审稿人的背景:第5大点选择编辑的方法在此也有用处,而且选 择审稿人的空间相对更加广阔,因此可考虑的因素可以更多一些。这里额外提出的建议是当你学科领域有一些和蔼仁厚的长者时(从会议,其周围的人,学术圈前辈 等处了解),不妨推荐一下,即使其指派学生审稿,也会给你温和的意见,而且有一些好的建议,得益于他们的学术影响力,如果其他审稿人的意见不是特别尖锐, 就容易通过了。因此,大家若希望自己的论文处于顺利的处理过程中,选择期刊时也应该选择那些按游戏规则办事的期刊。少数期刊尽管不按一般规则办事,但是他 有自己的评价体系,也不失为不错的期刊。如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你刚投了它,在你的文章还在处理过程中,可能你就接二连三的收到审稿邀请,哪怕你是第一次投稿的新手,它用的不是推荐审稿 人,而用的是数据库审稿人,不过期刊会在年底进行评价,对于那些显然有背期刊宗旨进行审稿的审稿人,以及无法熟练运用英文表述的审稿人,数据库会删除其兴 趣范围的信息,同时也被取消审稿人资格!不过这还是有弊端的,目前该杂志很难成为被广泛承认的顶级杂志,这可能是原因之一。(6)选择精力充沛的审稿人: 这很难挑选,除非你在本领域已经摸爬了很久。不过一些社会兼职少,行政头衔少,建立时间不长但发展态势较好的课题组负责人多属此种。从亲身体会而言,由于 我们方向导师限定每届学生数,我的学生都控制在4-6名以内,再加上我没有任何兼职,只要我稍微勤奋一点(每天工作15小时),不会影响任何学生的稿件, 目前为止,还没有超过10天返还审稿意见的事情发生,同时偶尔还可以有时间到小木虫看看资源。 7、谨防误投猫腻期刊:少量的期刊存在猫腻,已经成为该领域一些课题组硕、博毕业的保障线,大家心照不宣。鉴别的方法是看看该领域是否有较牛的课题 组每年有4篇以上的文章发表,同时该期刊又有不错的IF和论文出版量。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有难处,有些课题组实在庞大,鱼龙混杂,为了博士们 可以毕业,又不能过于降低要求有损颜面,不得不留下后花园。因此虫友们如果看到一些说某些不错的期刊很好发文章的帖子,要注意甄别,因为可能发帖者感觉是 这样,也的确如此,是因为他有一个在圈子里的老板,你要去,不但不好中,反而比其它的期刊更难,因为资源有限,需要留足啊! 有很多说的不对的地方,望见谅于大方之家,我已经申明,这里谈的是非学术性经验,目的是为了帮助一些初学者,因为近期我将远游,离开学生们较长时间,花 点时间总结一点留给还没有将要进入本课题组的学生,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点,借小木虫平台和大家分享,仅代表个人观点。其实每个学科都不一样,这里有很大 的局限性,大家应举一反三,我经常苦恼的是我有少数学生总是不能做到这点。 其实我一直鼓励和赞同以实力去做科研,以科研去促生产,以生产去改变自然。但是学生的青春有限,于是我又致力于保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按规定的要求毕业,然后他们自己获得自我的超越和发展。
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哇,不容易,终于开了!
热度 14 zhangyuxiu 2011-5-8 18:03
哇,不容易,终于开了!
被政府部门又拖去干了三天活,这三天是和外界完全隔绝的,今天被解放出来感觉自由太可贵了,特别是发现我们养的三角梅终于开出了绚丽的花,那个高兴的滋味啊,就别提了。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三角梅开花不是很平常的事吗?怎么那么高兴啊?至于吗?且听我说,我这棵三角梅四年前来到我家时,是种在北面的花园里的,且被很多其他的树所荫蔽着,因此长达三年多的时间,她是只长叶不开花,且叶子长得像荷叶一般大,以至于我以为三角梅也分阴性和阳性。去年秋天我痛下决心让老公把她从花园里挖出来,栽在了南面露台的大花盆里,栽上后天天巴望她开花,非常羡慕别人家露台上开得火红火红的三角梅,没想到只几天功夫,她们就开出了满盆绚丽的花。这件事告诉我,凡事确实要尊重客观规律,三角梅是非常热爱阳光的植物,如果种在了阳光少的地方,她就不会开出美丽的花。由此想到,什么材料就要放在什么位置,违反了客观规律,就花非花,叶非叶了,人才也一样,也要放到适合的地方,这样才能发挥应有作用。 1 2 3 4 5
3601 次阅读|36 个评论
心病还需心药医
热度 1 vetmicro 2011-5-8 17:15
心病还需心药医
因为长时间以来造成的心理方面的疾病,并不是能简单的用精神方面的药物治愈。现在的生活方式与以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迫于对物质的追求,不断在社会中挣扎,为了求生存,早已抛却了精神层面的关注和投入,也没法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现在的城市化进程中,从原来的老房子中搬进所谓的钢筋混凝土造就的商品房中,成为“城里人”。在生活工作得到不同程度上的便利之后(包括很多变的愈加不便的),却在悄然间失去了很多往昔的快乐和精神财富。邻居间彼此生疏,和亲友们相距遥远。生活中只剩下了物质层面的维持。这些对于已成年的人来说,损伤并不能从表面上看出来(暗伤)。但对于思想和交际都正在萌发阶段的人群来说,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相信大多数都能慢慢的适应这种新环境,但是,我要强调的是———毕竟还有一批无法适应这种环境,他们慢慢步入了一种杯具的境地,抑郁、自闭、精神分裂。受到亲友和邻人们的冷落和异样眼光,他们则在这种被他人不理解和难以理解的训斥、责问(难)与幸灾乐祸中——进一步走向另一极,于是更加自闭,行为异常;他们在生理上与正常人往往无异,到了医院也检查不出异样。说实话,现在的医生谁愿意、谁能够负责任的花时间和精力来认真为一位病人寻找真正的病因呢。他们往往只是简单的被归结为精神一类的疾病,建议转精神和神经病院住院治疗。这样写不是要责问这些医者,他们也都还只是普通的人,也都在浑浑噩噩的度命而已,不能要求这样高。 话说回来,这群杯具的朋友实际上是得了所谓的“心病”,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简单的把病人往医院一推,寄奢望于现代的医药来简单解决问题。结果不言而喻,简单的办法收到简单的效果,或者不收效,更有可能收到反效。这样一来就成了所谓的社会问题。虽然我也并不知道确切的治疗方法,但我认为家人和亲朋们应该更为负责任的去思考他们的问题,而不应该用责难和不理解来训斥、冷嘲热讽、幸灾乐祸、作为谈资。他们在谈笑风生中使病人的情况更为糟糕,似乎他们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兴奋——你们看,我知道那个家伙与众不同,再简单地说上一句“他(她)怎么会这样了呢”,就完成了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到这里就嘎然而止了,不再动脑筋了,不得不感慨,这就是平凡生活的世人,这就是世道。其实,家人和亲密接触的友人们仔细分析的话,应该能找出更为有效、更为具体,适应于不同状况病人的治疗方法。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慢慢恢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说一下子就能恢复地和正常人一样的。这需要耐心和细致,需要不断的做细微的调整。当然,如果你们只是单纯从效益角度出发去思考,对此不抱一点信心,觉得太繁琐,觉得没时间,那一切就都白讲了。 借用心网的两张图片,我觉得这种图片看了让人感到温暖和力量。其实,真正恰到好处的关心所能给病人带来的温暖感受才是最好的治疗药物。
5089 次阅读|1 个评论
镜仙是个半妖,热的熵阻的成因
热度 1 iwesun 2011-5-8 17:05
镜仙是个半妖,热的熵阻的成因 1.半妖镜仙   镜子是仙,这我早知道。   镜子的话,对于凡人而言,确实句句是真理,画龙点睛。   比较经典的是和黄秀清关于,动量空间在实空间的无对应关系的论述,    “你不用去管他”。   高,道破了天机。   科学网上有几个旗帜鲜明的反相着,是好事儿。   但是有个问题,反相的的老根儿不在相对论身上,还在牛顿身上。   用牛顿经典反相,只会进入另一个悖论下的怪胎。   这个话题我也是一直不想深入说,这也是天机。   时间长了,镜子的幻影多了,镜子就现原形了。   像,就是存在本身,没有比像更真实的存在了。   所以,镜仙还是捕获的。   以前,我挑逗过镜子,和所有正道上的大仙一样,到了核心,就开始顾盼左右而言他。   当然,幻象毕竟是幻象,信息失真是难免的。   但是,还有一条,仙人本身是超时空的,没有修炼到超时空,其本身就不是仙,是半妖。   也就是说核心本身是不需要说出来的,你有我有全都有,根本不需要传递。   所以,镜子也是半妖。   半妖,是上古神兽和凡人的合体。   最近在看“灵珠”,半妖一词来自问天,一个龙族和凡人的后代。   其实,女娲原本就为妖。   妖和神,是没区别的。   话说回来,爱因斯坦也是半妖,何况镜子,镜子修炼到半妖,已经实非易事。   老鲍是爱因斯坦的第五代弟子。   1/2的5次方,再加上爱因斯坦自己的1/2,就是1/128妖。   所以,老鲍基本上等同于凡人了。   镜仙之所以为半妖,很重要的就是,镜子眼里皆凡人,镜仙眼里皆俗事。   情关未过。   哎,   生亦何哀,   死亦何苦? 2.光大点佛法   Me: 求助:关于热传导悖论    吕喆 :镜子要说话。   我说:镜子是仙,不会理我等俗人俗事儿。   其实,我对镜子没兴趣了。   凡人看不透,会好奇,好奇下去,就可以成仙。   镜子是仙人,看透了。   半仙,就本无兴趣,最会只对飘荡感兴趣。   所以,这个问题,镜仙还是少掺和微妙。   三界之中,为何人族最笨,却能鼎足一方?   有人说,是人族繁殖能力超强,搞得遍地都是人,而不是遍地都是妖。   其实,这是误解。    无知,本身就是优势,无知本身就是能量。   就算人族胜在繁殖超强,但法力强大的神族和妖族,拔根毫毛搞无性繁殖,道理上讲,不是更强?   为什么会让人族胜出,怎么可能?    神妖之类,对繁殖都失去兴趣了。    对繁殖都失去兴趣,还对啥有兴趣?   我原本也不想理会镜子了,就如同前几次挑逗镜子,不了了之一样。   Me: 我现在懒得理他。   等我把这个课题做完,有东西让他瞧。   因为,这里面实为天机。   天机不可泄露。   但还是忍不住,算是光大点佛法。 3.热阻实为熵阻   镜像一听我说,要搞热路学,类比电路。   立马想到两者的本质区别。   我们用的热传导模型,是扩散模型,是讲微积分的时候,就拿出来举例的一个基本问题,如果不涉及复杂空间的分布求解,这个问题so easy,根本不需要拿出来讨论的。    我说过,这个模型在我之前所有运用都够用, 但我有具体问题,不够用了,要搞个交流模型,也就是镜仙说的波动模型。   镜仙以为我第一关,就没过。   第一关是啥?    是对热传导扩散模型本身的理解。   热传导扩散模型,里面有温差,有热容,还可以有一个热阻。   镜仙以为我要拿来直接类比电压电阻电容。   两者区别是很大的。    电阻R,完成能量转换,把电能转换成了热能,就是电系统能量不守恒,除非R=0。    热传导扩散模型里的热阻,根本不完成能量转换,在热系统内部能量是守恒的。   不守恒的是熵。   这点差别,我不但知道,而且还挖掘的更深。   温差不等于电压差的概念,如果需要定义热压差,这个热压差和温差,是不同的。   热压差和温差,尽管不同,但有关联,但在一个介质中的 等势面 是一样的,即温差相同,热压差也相同。   也就是仅仅是温度相等时,热流停止(不考虑热感),这个基本点是一样的。    直流扩算模型的热流,直接是笼统的能量流(功率流),而不是载热子流,这就掩盖了很多细节的效应。    载热子,到底是啥,有啥特性,其实无关紧要,不影响等效模型。   就如同电流概念很早就有,但是电子是后来被具体化的一样。   为什么会形成温度体系和电压体系的不同?   其实,和温度这个指标的历史成因有关。    温度本身不是一个是在的空间概念之下的引申。    我们在物理中谈的大多数势,是和静力相对应的,只有温度不是。   温度的诞生,是和气体膨胀线性关联的,温差不是一个静态力场的势。   温度是个能量指标。    温流本身是个功率流,进入多少功率,还得出来多少功率,能量是守恒的。    热阻是个熵阻,变化的是热系统的熵,而不是能量。   也就是说, 要建立热传导的交流模型,对热压势,热流,热阻,热感的基本定义,全部都要改造,而不是照搬。    热传导的交流模型的热阻,和扩散模型的热阻是两回事儿,这是一定的。   热传导的交流模型,是面向实空间的,不是相空间的。   这点小把戏,如果看不穿,我根本连公式两端的平衡,都搞不定。   镜仙眼里皆凡人,镜仙眼里皆俗事儿。   热传导的交流模型,是可以建立的。   但是,这个实空间内的交流模型的建立,会带来一些以前被模糊了,没有深究的问题。    到底是什么机制,产生了热的熵阻?    热的熵阻的成因,一定是要求能量的无损的。    热的熵阻在实空间的对应,一定是抗,而不是阻。   看清楚,我说的悖论,不在于说直流模型中热阻引起的能量是否守恒,而在于说精细模型下,导热能力是否和长度有关。   你要把交流模型和直流模型混在一起,把基本概念直接等同,不是我的责任。   事实上,麦克斯韦方程也有同样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是可以破解的。   破解之后,镜仙除了飘荡,还是一无所知。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说的靠谱,因为还没有一个人真的在搞。    热构造了空间(参照系),没有热的空间,参照系没办法存在。   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互为,你如果认为熵阻是基本的,也可以反推其是空间表现。 4.热传导的精细模型   和 吕喆 说了半天,我说要搞热传导的精细模型,他始终不理解到底哪里精细了,是要加上微观的原子电子?   精细模型不一定是微观模型,模型就是等效模型,我说的精细,是时间和空间的分辨率要高。    你按扩算模型,热是个恒定的能量流,我有很多效应就没办法的表达了,直接就无。   精细模型,就是把时间片取小,空间尺度也取小,能够反映热的能量流的更多时间空间的细节。    也就是说,你以前是搞波包的,我要搞实际的波函数。   至于结构细节,可以等效,没必要深入结构细节。
213 次阅读|1 个评论
渐发枯萎的女人
wangshu 2011-5-8 14:21
渐发枯萎的女人
近来对于女人的了解略有增加,二十年来女人于我若科学于我,过去、现在和永远值得我去探索、追求和珍惜。 记得第一次有女人的概念是妹妹豆蔻时,我一如既往地与妹妹明争、暗斗、玩乐和相互欺负,某一天我如往常一样指挥妹妹洗碗筷,妈妈突然走过来说,“这两天不要让你妹妹接触凉水,对她的伤害很重,以后在其他时间也尽量不要让女人们接触冷水”。后来,只要有机会,我都会承担洗碗筷收拾残局的任务,或者看到自来水不是热的,都会去烧开水让她们用温水洗锅和衣服。 妈妈本是县里中学的优秀教师,每年家里都会收到她的学生的很多礼物;某次家庭事故后,妈妈从此一蹶不振,原来是一心收全县英才而教之,事故后只教最差的班,差班的孩子们只想混个毕业,妈妈上课的时候只求学生们不要打架出事,因为这些年县里治安很差,每年总有中学生在课堂重伤致死;而爸爸则投入到技艺的钻研中,屡有长进。 有段时间,妹妹学业不济,妈妈想了想,就请了三年的假去外地陪读,与妹妹还有NANA朝夕相处,渐渐地妹妹的学业进步了,妈妈也有心思去广场跳舞了。 上大学前,爹妈问我想去哪上学?我说哪都行,只要学校的专业好,哪怕是拉萨我也去,要让妹妹也和我一块去外头上学。爸爸皱皱眉头,男人要出去闯荡,女人是要安稳的家。后来妹妹去了山西大学,每次只要县里有车去太原,妈妈就想搭车去看妹妹,给她带我们家地里种的草莓呀、苹果呀、桃呀、核桃呀等等,还有她和外婆做的辣椒酱和馍馍,然后妹妹就给我发短信,“妈妈又来看我咯”。 外婆家里我家很近,我小时候有几年是她看大的,那时候外婆才四十出头,还没有皈依基督。寄养在外婆家的几年,也喝外婆的奶有几年,因此偶尔与舅舅们开玩笑,“我和你们喝过同样的奶哦”。外婆、妈妈和妹妹三个女人经常喜欢坐炕上聊天,其实妹妹多是睡着听她们说话,此时我就边跳边喊,“一个从另一个的肚子里出来,又一个从一个的肚子里出来”,然后我就被妹妹追赶地满院跑。 高中时我就外出求学,每次送我上车时妈妈总是哭得一塌糊涂,而爸爸却总是抱着她一句话不说,傻妹妹则说,“哥哥记得给我带好吃的咯”。 上午给妈妈打电话,又是百般嘱托,唯一的更新是要求以后要在妹妹在同一个城市,她们老两口好照看孩子。 大学毕业那年,本想去旅行两个月的,却不料腹泻整整两个月,吃什么吐什么,每年无精打采地读书,NANA总是躺在我的脚边,我去哪里她去哪里,可惜她不能做我的书童,不会磨墨,也不会拿书,笨狗一只!有一天,突然有了胃口,妈妈赶紧让爸爸去买块肉,爸爸买了肉之后扔在厨房就去急诊科了,妈妈立马就哭了,“儿子两个月没有吃肉,让你买个肉,你就扔到地上,太不像话了”。 妹妹高考那年,NANA意外受孕,从此家里多了很多生气,每天早上四点爸爸起床去医院,NANA也就起来去方便,这时她的七只小狗狗也叫唤着要去,爸爸赶紧拦住它们;早上开饭的时候,八只狗像游行一样,呼喊着从这个角落窜到那个角落。小狗总是要送人的,妈妈含着眼泪把她们都送人了,还提前调查了接收者的背景,有无不良嗜好,房子附件有无危险等;妈妈说,再也不让NANA生了,每次送狗时,就像嫁女儿一样。这话给爸爸听见后留心了,他就上网看了如何给狗做绝育手术的视频,下载了资料,还向广州的兽医请教,先给医院的风流的看门狗做了练手,然后某一天趁妈妈要讲一上午的课,就麻利地处理了自家的,中午妈妈回来后发现NANA躺在床上输液、两眼泪汪汪地看着她,连呜咽都没有了力气,妈妈心疼地抱着NANA直掉眼泪。一周之后,NANA又可以满大街肆无忌惮地找她的狐朋狗友们玩儿。妈妈说,还好是只狗,要是一个女人被完全切掉子宫和卵巢,那是多么的悲哀阿。 妈妈对她的媳妇要求还是中国传统的那些,“要善良、要孝顺、要贤惠,还要持家”。某一天妈妈突然打电话给我说,“电视说国外流行结婚不要孩子,你可以千万不要找一个不想生孩子的女人,除非她没有生育能力,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人不是女人。”生育看来是鉴定的一个重要标准。 由于YX的原因,近来开始留意女人的细节。友QC曾经是国内小有名气的平面模特,东北人,酷似俄罗斯血统但不是,魔鬼般的身材;某天见到生了大胖儿子一年后的她,完全是一副家庭主妇的样子,没有一点名模的影子。某大一的妹妹WZ与YX在一起,WZ少女的水嫩可爱绽现四射,在清华附小和墨盒子绘本馆这样的地方,见到的女人更是明显。两岁、四岁和七岁的孩子的母亲截然不同,黄褐斑与皱纹随着宝贝的茁壮而增加,无论她们生孩子时的年龄,再雅致与尊贵的女人,都在顽皮的孩子面前束手无策,被他们的调皮弄脏了衣服,弄脏了头发,弄坏了身体,弄皱了生命。娘胎时婴儿如同魔鬼般疯狂地吸收着女人身体的每一组养分,出来之后变成另外一个魔鬼损耗着女人的元神,直到自己长大成人才结束这个榨取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是由女人的血与泪养成,很多人说蜡炬成灰泪始干形容教师是不恰当的,不过用来形容女人却是恰当的,当女人在一点点燃烧到老至死时,生命才会延续,种族才有继承,文化才有传承。JISSBON的某个广告的大意是,某个国家消亡了,因为他们贪图享乐,大概如此。十月怀胎的劳累,妊娠的痛苦,这是女人专属的灾难,也是女人的值得尊重的资本。所谓生日,不过是母亲的受难日。 女人总是要枯萎,凋谢的,无论什么化妆品,无论什么衣服,不过她的心不老,她的智慧与气质与日俱增,她的孩子们在延续她的生命。女人绚烂的青春只是证明了她曾经有能力很美丽,而她在开花之后中仍然很美,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对女人,不只是衣食无忧健康平安,不只是花前月下天涯海角,不只是厮磨淋漓高潮迭起,不只是儿孙绕膝金玉满堂,而是对明日黄花的不离不弃信任有加。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谨以此文献给妈妈和女人们。 2011-5-8 14:04:00
17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瞬间即为永恒—审美的时间尺度
baidawei 2011-5-7 13:11
王国维,这位将日译词汇“美术”引进中文的第一人,曾经对美做过这样一个定义。他说:“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也”。也就是说:美的东西,虽然可能有用,但作为审美的对象,人们欣赏的是其美,而非其用。进一步,一个审美对象,或者应当完全与鉴赏者没有利害冲突,如一幢建筑,一幅画,一首诗;或者为鉴赏者所完全无力驾驭,如高山大川,急风骤雨,惨烈悲剧等等。如果一个物品总是让人想到它的有用之处,则极不可能成为一个审美对象。极端的说,美丽的东西就是无用的东西。 从时间尺度上看王国维的这个审美定义,审美的这个过程应该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一种在你第一眼注意到它时就打动了你的美,是一种完全审美意义上的美。当你继续注视它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更多的美,但是时间过长,就不完全是审美了。你即使没有去想,实际上已经在“享受”,或者说是在“利用”这种美了。有了利用的意思,审美的过程就不纯粹了。 从这个角度上看,印象画派是纯粹的审美艺术,他们要捕捉的就是那稍纵即逝的印象一瞬间,没有任何利用的余地。莫奈(Monet)1872年的《印象-日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干净利落的把审美与效用分开,把审美的瞬时性准确地诠释下来。在他之前的画大多是基于宗教题材的,虽然也有各种震撼人心的美,但总有说教的嫌疑和效用的成分。所以不是完完全全的审美。时间久了,人们认为那样的画才有深度,觉得印象画是表面的,肤浅的。 中国画常常会把很多诗文写在上面,其实是对自身的审美价值不自信的表现。如果一幅画不能在第一时间打动人,再多的解释也没有用。而且诗文越多,铭志的意思也越强,这幅画的审美价值就越低。西方的画也不例外,备受推崇的《自由领导人民》对我来说,不仅审美价值极低,而且有些滑稽。 中国的诗词在审美的意义上则有大量登封造极的作品。李白的诗大多是印象派的。三言两语勾勒出窗前明月和落日登高的唯美印象。白居易的“春来江水绿如蓝”更是印象得令人叹为观止,莫奈无可奈何。 审美这个过程既然短暂,稍纵即逝,那么收藏者就不应该是一个审美者。可是,如果说他们完全是为了拥有,或者是为了转手卖个好价钱,也不全对。有些印象,隔一段时间去看它,仍然能惊心动魄,激动人心,值得收藏。 不过最伟大的印象,是那种铭刻在心的,不需重新审视却历历在目的印象。人们的记忆力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很少能记住少时某一天里的每一刻,但却会记住一幅幅的画面,因为那些画面当时给我们的印象太深了。 刻骨铭心的印象总是要投入很多的感情才能铭记,所以这类印象大多和亲情友情有关,尤以爱情为甚。这样的印象三言两语说不清,大概只有电影才能胜任,如“铁坦尼号”中那虽只一日却终生难忘的爱。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故事里,让主人公感动一生的,大概也只是他们之间在一起的几个瞬间。 人生若只如初见,就是这个意思。 从唯美的角度看,这样的印象虽然短暂, 但瞬间即为永恒。 白大伟,二零零八年四月 My original English Dairy: There is a 商务图书馆 close to the 人艺剧场. There I bought a book called 清华艺术讲堂. The first essay is by 王国维. His definition of aesthetic(美) is a simple one but quite thought-provoking one. He said: by nature aesthetic objects can be only appreciated but not used. When an useful/usable object is considered aesthetic, it is just because of that appreciable nature but not the useful feature. For example: snow mountain, thunderstorm, a leaf, a tragedy, these things are aesthetic just because of the beautiful but useless nature. In a sense, this says aesthetic feeling is in general short-term, fleeting. The first glimpse shocks you, that is pure aesthetic. If you continue to watch it, you can appreciate it more, but gradually the object becomes a useful thing to you, even just for you to gain pleasure in watching. Other times, you may use the beautiful thing for other more useful things, like holding water, decorating...At that time, the object has much less aesthetic value for you any more. There is still the difference bewteen a Haiku, a long poem, an essay, a short novel, a long novel, guess this aesthetic process can be long and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tastes.
3816 次阅读|0 个评论
BioInfoServ站点暂停服务
liumwei 2011-5-7 10:33
一则公告消息: 由于服务器硬盘问题,www.bioinfoserv.org目前已暂停服务。服务恢复时间大约在6月中旬,敬请谅解。 BioInfoServ 4.0的安装光盘,已经使用 Wuala 提供下载。请您注册wuala账户(邀请码为NBB53PNGJ6CB7ABGAA4F),使用Wuala软件来下载。如图:
个人分类: Linux软件|3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共同关注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工作
热度 3 Fangjinqin 2011-5-7 08:54
共同关注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工作 令人关注的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开始了,让我们共同来关注和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里我希望并相信:新老论审专家能够真正做到公平、合理和平等,并能够积极支持具有创新精神的项目和前沿课题,特别是欢迎涌现更多的“伯乐”,使年轻的学术新秀脱颖而出,这样我国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就一定能够不断开拓创新、后继有人,繁荣昌盛!实际上,对于评审者而言基金项目评审也是一次学习的良机。我自己就是持一种认真学习的态度,抱着既是评审者又是学习者的心态积极投入每年一度的紧张而有序的评审工作,努力真正按照基金委的要求来执行评审职责,在我熟悉的领域和学科里,我每年都有信心能够做到按照所期望和要求的那样,去争取圆满成功。虽然每年评审任务重,时间紧。今年国家自然基金有明显的新改革,支持力度大大提高了,这是很好的新开端!为了共同宗高而神圣的目的,我和所有评审者一样,将愿意竭力全力,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和应尽的责任,与全国同行一起,从我做起,努力确保评审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并尽可能取得最合理的圆满结果。让我们期待国家自然科学繁荣昌盛的这一天吧!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4338 次阅读|7 个评论
事事如股人人炒
wanxq10 2011-5-7 08:39
最近因校运会,有机会与不少老师交流,发现许多老师在上课之余,兴致盎然的炒股。股市让他们精神有所寄托,自觉每周的时间过得很快;股市也会带给他们物质的享受,赚起钱来喜出望外,难于言表;他们在股市里寻找到一份不退休的自主工作。当然,股市也有低谷,赔钱起来也一样快。所以有人说,股市有风险,入市当谨慎;同时也有人说,风险越大,收益越大。 我不炒股,但是,我的感受好像也跟他们差不多。我们都同样的投入了精力、智慧和时间,同样的赢得了收获和坎坷,同样的怀揣一份希望、排遣一丝寂寞,同样的整装再行、不怕艰辛和风波。 想想,事事犹如股市,人人皆在炒作。想通了,反倒变得从容起来,如果把人生的目标比做炒长线股票,那又何必在意短期的跌宕起伏呢? 似乎是突然发现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追求中,过着有得有失的充实生活,感觉这世界特公平!从而,心情大好!其实生活的乐趣,更多的在于过程,而非结果。突然,想放慢脚步,想多一点踏实、少一点急切,想在耐心的、日积月累的工作中,悄然等待瓜熟蒂落。
2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仪器工业落后的基本原因分析
sunapple 2011-5-7 07:42
前段时间,不少的文章讨论了关于我们国家的仪器工业的问题,尤其是现在国家资助的很多重大课题,相当一部分科研经费进了国外仪器公司的腰包,这突出反映了我们国家仪器工业的落后。但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仪器工业如此落后呢?有的说是工艺的问题,有的说是材料的问题,但是根据过去三年我的课题组使用红外光谱仪的感觉,我认为上述理由尽管是原因的一部分,但是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要看清楚仪器工业为什么落后,首先要分析仪器工业的构成。仪器工业应该由三个大部分构成:仪器的理论基础研究,包括探测原理等基础理论;仪器的设计制造;仪器的应用等。 应该说仪器工业是个真正跨学科的工业 ,这从仪器涉及到的学科可以看出。 首先,仪器的基础理论研究涉及到:物理(如光学探测)、化学(色谱)等基础学科。仪器的设计制造涉及到:机械制造(工艺)、力学(运动部件的设计)、材料(感光材料和器件)、控制(运动部件的控制)、数学(信号检测处理算法)、精密仪器(光机电一体化)、计算机(配套软件)、半导体(元器件)等学科。仪器的应用包括:分析化学(仪器的操作,维护),数学(建模,定量分析,定定性分析)等诸多学科。从上面的简单罗列可以看出,工艺和材料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落后推给制造业和材料工业。 我认为我们国家的仪器工业的落后主要来自于仪器的应用的不深入造成的,而应用不深入是由于我们的专业化教育造成的。 首先, 仪器理解的深度不够。 仪器操作人员仅仅照搬说明书或者培训班上的简单知识,不能从仪器自身的原理出发进行深入的掌握,尤其是很多仪器配套软件里面有大量的信号处理算法,这些都被软件本身掩盖住,使得操作人员不能对出现的结果进行细致的分析,尤其是不能灵活的调整仪器的参数进行检测。 其次, 仪器应用研究的深度不够。 很多仪器的应用仅仅限于把仪器当做数据的来源,但是我们都知道任何仪器都有误差,都有各种各样的噪声,如果我们不能对仪器产生噪声的机理进行深入的分析,那我们对于数据的处理就没有理论依据,因此也就不能从更高的层面解决遇到的问题。 复次, 仪器和工业生产结合的很不够。 我们国家的传统工业基本上是手工性的工业,尽管引入了大量的现代制造设备,也只是把熬药的瓦罐变成了不锈钢瓦罐而已。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工业的现代化改造。尤其是没有把精密仪器引入到生产线上,这就使得生产线缺乏必要的精细观测,因此就谈不上控制。 再次, 仪器应用的基础理论欠缺。 任何仪器的应用都离不开算法,我们在两个方面欠缺算法的研究,一方面针对仪器信号的增强,另一方面针对应用。前者如前所述,由于缺乏对仪器的深入理解研究不理想,后者则是在面对复杂的应用过程是,我们的分析建模能力很弱。这就导致好仪器发挥不了好的作用。 最后, 仪器工业缺少复合型团队。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仪器工业的振兴需要从需求的振兴着手,然后,向上游推动,引起仪器制造工业的革命。但是无论是应用,还是设计制造,都需要拥有各种专业的人才。而我们国家的现状是研制单位人才的单调化,小课题组化,这就导致很多课题组缺乏足够多的各专业人才来解决各种方面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认为, 我们国家的仪器工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目前阶段还应该扎扎实实的做好应用,而做好应用首先要关注跨学科的合作。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的教育属于专业化教育,使得我们的人才的思维也专业化,跨专业的能力很弱,这样就很难培养出跨专业的领导型人才,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都知道仪器重要,但是我国的仪器工业依然不能在工艺和材料都不成问题的情况下还如此的落后。 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相对论是人类认知悖论导致的错误
热度 7 iwesun 2011-5-6 16:30
相对论是人类认知悖论导致的错误   最近在搞一项很具体的技术,对R有点新体会。 1.三大基础   如果有人问,我们认知的世界的基础是什么?   如果从物理角度讲,很多人会说是时间和空间。   其实还少一个,是三个,不是两个,是 时间,空间和不可逆 。 2.不可逆为什么要独立出来   你会说,不可逆是时间的特性,不用独立出来。   从文化角度上讲,你说的没错,因为你不需要计算。   一旦涉及到计算,你每一步计算本身都是可逆的,你无法引入不可逆的计算。   除非你在计算过程中拍脑袋,怎么拍出来的,你自己不知道,每拍一次都是真随机。   一旦计算过程引入了拍脑袋,其实计算本身就失去意义了,就如果老鲍一样,装模作样兜圈子,好像是在计算,其实计算本身是假象,核心是拍脑袋。   简单的说, 物理学引入的时空的数学表达,微积分和坐标系,每一步都是可逆的,从科学角度讲,不可逆已经被排除在时空特性之外,所以不可逆本身是需要作为一个单独的元素引入的。 3.守恒与对称   人类最自鸣得意的真理,可能就是守恒定律的发现。   其实,守恒定律本身,是认知的结果,和客观毫无关系。   每一步都可逆,就一定守恒和对称。    守恒和对称本身是数学方法带进来的,和客观毫无关系。   作为本底的存在,坐标系(参照系),没办法不纯净,没办法不对称,没办法不守恒。   不守恒不对称的坐标系,没办法计算,一定需要分离出物质特性,不能作为本底使用。 4.不可逆的模型   人们现在天天讲守恒定律的铁律,认为是客观法则。   但是,实际生活中,人们不得不运用,另外一个数学模型,一个不可逆的数学模型。   三大要素:空间、时间、不可逆(随机)。   在宏观统计模型中是存在对应,用电路学简单类比:   C,L,R    C:容性,构造了空间。   空间要求是可压缩的,是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内藏东西的,尽管不能永久藏在里面,会有反弹,但是空间本身是绝对刚性,空间就失去了意义。   藏不了东西的空间,是无意义的。    L:惯性,构造了时间。   时间也要求可压缩,能够在特定的空间内藏东西,尽管不能永久藏在里面,会有反弹,但是时间本身是绝对刚性,时间就失去了意义。   藏不了东西的时间,是无意义的。   这一段比较抽象,举例说明。   一个运动的小球和一个静止的小球,你通过拍照片的方法是无法分辨的。   也就是说, 速度这个存在,是藏在时间里的,通过解剖空间,是无法得到速度这个存在的。    速度,这个存在是藏在时间里的。   C和L其实是一体的,从来都是分布模型,而不是分离模型。   CL的分布模型,数学上本身是无解的,分离模型是个没办法的办法。    分离模型的时空坐标系的方法,本身只具有统计近似的技术含义,而不是本质。   用用可以,别太当真。   时间和空间这两大要素都登场了,那不可逆呢?    不可逆,是由R扮演的。    R的真实含义,代表了转换,也不是隐藏。   存在通过R发生了转换,变成了别的东西,这个新变出来的东西,我们不关心,等同于不存在。   系统引入R后,因为有一部分东西变走了,我们不清楚具体变走的机制,也没必要深究,否则没完没了了,实际的问题永远解决不了了。   也就是说R扮演不可逆的角色。   CLR模型是具有统计含义的模型,时空本身也是如此,以时空参照系为基础的物理学的方法,本身就是一个技术手段,和本质无关。    如果,把时空当本质,过度引申下去,就一定会出错。 5.R和层次    CL是我们非常容易理解的,R是一切纠结的核心。   如何搞清楚R的机制,是科学的核心。   我们刚才说了, R代表魔术师,起到转换的作用。   到底转换到哪里去了?    既不是空间也不是时间,而是层次。   也就是说,世界的三大基本要素也可以这么说,空间、时间和层次。    这里的层次,仅仅是个界面,而不是所谓的高低,而是不同体系下的表达。   一说层次,人们会想到微观宏观,高低大小,这仅仅是狭义的一种。    层次就是一个界面,是一个体系的界面,是不同密码核心下滤波器的响应。   层次本身并无大小,高低之说。 6.R的消灭与统一模型   为什么人们理直气壮的说一个真理“能量守恒”?   根本上讲, 人们认为R是可以消灭的。    也就是说在统一模型中不需要R,R是被简化模型构造出来的。   电阻发热,这部分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成了热能。   这句话很简单,但是如果你没有建立统一模型,这句话你是不敢讲的,讲了也是白讲。    要真正的实现能量守恒,必须建立统一模型,也就是说热能和电能,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具有不同层次的统计含义罢了。   做不到统一模型,连各个体系的能量的量纲都可能不同,热能用卡,动能用焦耳,根本谈不上守恒。    能量守恒是计算的成功案例,计算本身就可逆,结果是:计算的运用就守恒,导致了能量守恒,人们以为发现了真理。   笑死我了,自己把自己绕进去了。   能量守恒尽管不是啥客观真理,但是有意义的。    能量守恒的真实意义,在于构造了统一模型,这个统一模型的适用性,比以前的单一体制的模型,大大拓宽了。   分子运动论,对于热能的统一,就是统一模型的好处。    也就是说,统一模型本身,就是有损失的,为了追求统一,必须放弃不可逆。   这个损失,导致了统一模型,不是无限升级的,人类只能认知到一个最基本的统一模型。    也就是说,科学的深度是要到底的,剩下的未知,是永恒的未知,是不可知。 7.统一模型下的时空   人们坚守“能量守恒”是客观真理,同时又坚守坐标系(参照系)的时空本质,这样闹下去,最后就出悖论了。   相对论就是这个悖论下的怪胎。   我们刚才说过了,统一模型,本质上是要消灭R的,也就是说要消灭质变,用量变取代。      好了,我们看看消灭R之后,会有什么结果。   一个电路,只存在LC,没有R,会有什么结果?   很简单,直流电失去了意义。    直流电在统一模型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失去了R。   直流电只能是在CLR的近似实用模型下,具有实用的统计含义。   好了,再看看麦克斯韦方程,直流电对于麦克斯韦方程是有意义的。   麦克斯韦方程的电流和磁场的关系是绝对的,绝对的直流电是有意义的。   也就是说,麦克斯韦方程,对R是有效的。   但是,麦克斯韦方程是人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面对真空。   从麦克斯韦方程的数学手段上讲,真空必须等同于绝对纯净的本底,否则就可以分离这个不纯净的东西。    也就是说,在麦克斯韦方程体系下,真空的含义必须是等同于坐标系的。    这个纯净的本底,是不能提供R的,也就是说,坐标系本身是不能提供物质能量的形态转换的。    麦克斯韦方程对于真空的运用,导致了一个悖论:就是R必须存在,又必须不存在。    这个悖论本身,说明麦克斯韦方程本身是只具有统计含义的,和真实的真空本质无关。    简单的说,麦克斯韦方程不能作为根本的统一模型,而仅仅是一个统计模型。因为他没有彻底消灭R,而且还硬着头皮说R不存在。    奶奶的,R到底存不存在,自己把自己搞死。    这个悖论,诞下一个怪胎,就是相对论。   量子力学其实也是这个悖论导致的怪胎。   也就是说,我们要坚持一些东西,必须放弃一些东西,否者是没法弄的。    8.相对论仅仅是实用主义的折中       相对论仅仅是实用主义的折中,R可以有,也可以无,看你自己。    相对论和时空本质无关。    相对论和实验吻合的很好,其实本身毫无意义。    因为你根本没在真空做实验,真的真空,是连你的实验仪器和你自己都不允许存在的。    马赫的水桶实验才是真正能够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不过,马赫实验只有上帝才有资格做。   也就是说相对论作为一个实用主义模型,你可以用,但不能扩展,你一扩展,就错的没边了。   因此,谁如果根据相对论,说他发明了时空机器,你丝毫不需要理会。    祸根其实在物理学建立的基础,微积分和坐标系的方法,就已经奠定了。 9.R与因果链    R的机制,对于统一模型至关重要,统一模型的任务就是要消灭R。   手段就是微积分。    R引起的存在的形态的变化,对于微积分主义者而言,一定是无限可分的,只要无限可分,就可以把质变变成量变,统一之后消灭R。   你很小,我比你更小。   你一旦确定一个小,我确实可以比你更小。   微积分主义者,就是认为连续是本源。   前短时间,有人和我说,“你的方波其实本身不是方波,因为你没有无限细分,你无限细分下去,方波是连续变化的,阶跃是不存在的。”   这句话,上帝说可以,你说,是毫无意义的。    因为你的无限细分,会导致因果链的断裂。   对因果链的无限细分,”你小我比你更小。”,会导致你自身信息的空洞化,你本身就越来越接近“无”。   你客观上越来越接近“无”,你还要跑出来讲话,其结果就越来越接近“拍脑袋”。    微积分主义者,对客观问题的探讨,其本身就是无限接近神学的道路。 10.科学仅仅是一门技术    物理学的两大基础,微积分和坐标系,全部都是实用主义的技术,和本源无关。   全部的科学本身都是一门技术,和客观本质是绝缘的。   真正本质的科学是纯主观的,也就是数学和神学。   数学讲过程的真,“如果,那么。”   神学讲信仰的真,“信了,就是信了,信是真实的。”   (信本身就是真实的,不需要依靠被信得客体来保证。) 11.老鲍堕落成仙   老鲍一辈子没搞过一门技术,一辈子和科学绝缘。   老鲍听了何祚庥的一句话,“科学问题不要来找我,哲学问题来找我。”   于是悟道。    “吽嘛哩吽”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哲学只有娱乐价值。   娱乐价值是存在的唯一价值。   神学不同,神学是超越了空,重新入世,回归人间,追求文化真理的。      老鲍堕落成仙。   把欢笑留给别人。   把郁闷留给自己。   感谢上帝,   老鲍成仙。
个人分类: 杂感集和|274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哈佛时间管理
keylabteam 2011-5-6 14:03
看一看,比一比,要改进的地方太多了。先从点滴做起吧 哈佛时间管理通则.pdf
1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几篇关于Python的文章
热度 2 MaBinGuang 2011-5-6 01:43
我关注和使用Python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了,现在我的学生,我也都推荐他们学习和使用Python。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些讨论Python的文章,觉得写得不错,就在这里收藏了。特别是有一篇关于Python和Ruby语言的对比的文章,我觉得写得好。几年前,我也考察过Ruby这门语言,看有无必要去学习和使用。现在,具体细节记不清了,只记得我当时的结论是,“Ruby杂而不精”,现在看来,依然没有什么长进,和Python比较起来,没啥优势。 下面是相关链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8/1228/21/91638_2218781.shtml http://group.datihu.com/hutong/article.aspx?hutongid=104articleid=211page=1
3911 次阅读|1 个评论
忙了又忽然闲下来
胡颖 2011-5-5 20:48
牢骚话:我一个人呆在房间里,一个星期以来,可谓与师兄忙得昏天黑地,忙的时候,精神也还算好,累的时候也有那么几分钟希望能停下来休息一下。但是像今天这样,忽然从那样一个脚不着地的状态闲下来的时候,有些不知所措。去外面吧,想想也没有可去的地方;找朋友聊天吧,肯定又是八卦或者是闲话,没重点,而且一说时间就会很快过去,事后又会觉得没意思;自己一个人呆着吧,身边很空,心里也很空,寂寞的感觉就像是冬天的潮水一样,冷而且不可抵档,自然而然的涌来涌去。可能是自己对切身感受太过敏感了吧,看了电影,觉得一个人很难受,虽然心里还是矛盾,但还是稍微忙点好。
个人分类: 生活日记|3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首师大数论研究组讲座(5月9号孙庆峰)
热度 1 cnuarith 2011-5-5 16:44
补充时间地点 题目: Determination of GL(3) cusp forms 报告人:孙庆峰(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 ) 摘要:We report on some results on determination of cusp forms. It is proved that a self-dual Hecke-Maass cusp form for SL(3,Z) can be uniquely determined by the central values of derivatives of some GL(3)×GL(2) L-functions. 地点: 首 都 师 范 大 学教二楼(数学科学学院)311教室 时间:2011年5月9号4:00-5:00
个人分类: 数论组讲座|43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引力探测器B”证实广义相对论两项关键预测
热度 1 readnet 2011-5-5 13:33
作者:Francis Everitt 来源:PRL 发布时间:2011-5-5 13:07:05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15513758616663.shtm “引力探测器B”证实广义相对论两项关键预测 美国航天局5月4日发布消息称,该局2004年发射的“引力探测器B”卫星已经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两项关键预测。 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弯曲,引力场的存在会改变时空几何学规则,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四维整体。这一理论有两项重要预测,即时间和空间不仅会因地球等大质量物体的存在而弯曲,大质量物体的旋转还会拖动周围时空结构发生扭曲,这就是“短程线效应”和“惯性系拖曳效应”。 按照科学家的通俗比喻,如果把时空结构想象为一张平坦的床单,把地球等大质量物体看成是一个保龄球,那么床单会因保龄球的放入而凹陷下去,这就是“短程线效应”。而“惯性系拖曳效应”有点像把一个橡皮球放入盛满糖浆的大碗,橡皮球或者说大质量物体的转动,会带动糖浆或者说时空结构跟着一起运动。 “引力探测器B”的主要装备是4个超高精度的回转仪。当“引力探测器B”在距离地球约640公里的极地轨道上开始运转时,4个回转仪自转轴同时对准遥远恒星——IM Pegasi。如果地球引力不影响时间和空间,那么回转仪自转轴将一直指向初始方向。实际观测结果是,受地球引力拖曳,回转仪自转轴方向发生了可测量的细微偏移,从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 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 PRL )杂志网络版上。项目首席科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弗朗西斯·埃弗里特表示,“想象一下将地球浸入蜂蜜中,地球旋转时,它周围的蜂蜜也会打旋,时间和空间同样如此。‘引力探测器B’证实了爱因斯坦的两项最深奥的预测,对天体物理学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美国航天局天体物理学家威廉·丹奇说:“这项成果对理论物理学具有长期影响,将来要想挑战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就必须获得比‘引力探测器B’观测结果更精确的数据。”(来源:新华网 任海军) 更多阅读 《物理评论快报》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美国航天局相关报道(英文) 王国强 wanglaow的个人博客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laow 地球周围发现时空漩涡:爱因斯坦预言得到证实 已有 75 次阅读 2011-5-6 13:39 | 个人分类: 未分类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时空漩涡 爱因斯坦 广义相对论 地球周围发现时空漩涡:爱因斯坦预言得到证实http://tech.sina.com.cn/d/2011-05-06/09455489426.shtml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6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爱因斯坦的预言再一次得到了证实!科学家们经过仔细的检测,发现地球周围确实存在时空漩涡,并且其各项参数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完全符合。   这是此间在美国宇航局总部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消息,探测的结果来自对该局实施的引力探测卫星B(GP-B)计划的数据分析结果。   引力探测卫星B项目首席科学家,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家弗朗西斯·艾福瑞特(Francis Everitt)表示:“正如广义相对论预言的那样,地球附近确实存在时空扭曲。”   而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克利福德·威尔(Clifford Will)表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威尔是爱因斯坦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他目前正担任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一个独立下设委员会的主席职务。这一委员会于1998年由美国宇航局创立,其主要目的便是对引力探测卫星B的数据进行检查和评估。他说:“有一天,今天的这个实验将被作为经典案例写进物理学教科书。”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空间和时间是交织在一起的,形成一种被他称为“时空”的四维结构。地球的质量会在这种结构上产生“凹陷”,这很像是一个成年人站在蹦床上陷进去的情形。爱因斯坦指出,引力的本质仅仅只是物体围绕这种时空凹陷的曲线边缘运动的外在表现。   如果地球是静止的,那这种扰动将不复存在。但是地球并非静止不动,我们的地球在不停旋转,这种旋转会产生扰动,尽管非常轻微,但仍然会产生一种四维漩涡。而这就是2004年发射进入太空的引力探测卫星-B所要探测的目标。    实验的原理   这一实验项目背后的科学原理非常简单:科学家们将一个陀螺仪送上地球轨道,使它的一个旋转轴指向一颗遥远的恒星作为参考点。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这一旋转轴应当永远指向这一颗恒星。但如果空间是扭曲的,那么陀螺仪的指向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改变。通过对这种改变的精密检测,科学家们能了解时空弯曲的相关信息。   这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非常艰难。   首先,制造引力探测器B中4个高精度陀螺仪需要用到精度极高的球体。事实上,这些陀螺仪内部的转子是人类迄今制造过的最完美球体。它们的大小约相当于一个乒乓球,由熔凝石英和硅材料制成,其相对完美球体的误差在任何方向都不超过40个原子的厚度。这样高的精度是必须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做,那么这些陀螺仪转轴的晃动将出现误差。   根据爱因斯坦理论进行的估算显示,地球周围空间的时空扭曲将导致陀螺仪旋转轴出现每年0.041弧秒的改变。1弧秒等于1/3600度。为了测出这样微小的改变量,GP-B探测器必须具备0.0005弧秒的精度。这就相当于让你测量放在100英里(约合161公里)之外的一张纸的厚度。   对此,威尔说:“GP-B探测器项目的工程师们不得不发明一整套全新的技术来满足这种不可思议的要求。”   举几个例子,工程师们开发了一种“无拖曳”卫星技术,它可以让卫星擦过地球最外层大气却不会造成对其内部陀螺仪的扰动。他们还开发出独特的技术来防止地球磁场穿透探测器从而影响其测试精度。最后,他们还设计出一种技术来测量陀螺仪的旋转角度,但整个过程中不会触碰到陀螺仪从而对其造成影响。   即便克服了制造和设计上的技术困难,进行这项精度空前的实验本身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经过一年的数据收集和将近5年的数据分析,GP-B项目的科学家们认为他们已经几乎接近完成这项工作。   艾福瑞特说:“我们测量到测地线效应值为+6.600或-0.017,惯性系拖曳效应值为+0.039或-0.007。”   测地线效应是指由于地球的静止质量引起的陀螺旋转轴改变,也即时空的凹陷。而惯性系拖曳效应则是由于地球自转导致的陀螺旋转轴改变,也即时空的扭曲。测量得到的这两组数据都和爱因斯坦理论的预测非常吻合。    伟大的实验   威尔说:“根据我领导的委员会对此的看法,这项工作简直具有英雄气概。我们都被惊呆了!”   引力探测卫星-B的测量结果具有革命性意义,因为它让物理学家们更有信心,爱因斯坦的理论看上去实在非常古怪,让人难以接受,但事实反复证明它确实是正确的,并且可能是一个普遍的理论。地球附近空间存在的时空漩涡在其它大质量天体附近也一样存在,如中子星,黑洞和活动星系核等,只不过那里的时空漩涡更加剧烈,规模更加大而已。   威尔说:“如果你想在一个黑洞周围高度扭曲的时空中完陀螺,它不会出现那么轻柔的偏转,它会剧烈晃动,甚至整个倒过来。”   在双黑洞系统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转,而黑洞本身也在自转,它的本身就相当于一个旋转的陀螺。想象一下,一对相互绕转,存在自转,还在疯狂晃动翻转的黑洞吧!这虽然听起来实在非常诡异,但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而这一次引力探测器-B的测量结果则证明,这种情形是确实可能的!   这项伟大实验的意义还不仅仅局限在对广义相对论的检验,它还深刻影响了数百位年轻物理学家的生活。   艾福瑞特说:“由于这项实验主要以大学为主导进行,很多学生直接参与到了研究工作当中。斯坦福大学有超过86位博士生参与了研究工作,还有14 位来自其他大学的学生获准加入了科学团队。除此之外,数百名本科生和55名高中生也参与了项目的辅助工作。宇航员萨利·赖德(Sally Ride)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埃里克·康奈尔(Eric Cornell)也加入了这项实验工作。”   美国宇航局自1963年开始便持续拨款支持引力探测器-B的研究开发工作。这意味着艾福瑞特和他的一部分同事们已经在这个项目的设计、建造、运行和数据分析工作上花费了整整47年时间!从而使其成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历史上研发持续时间最长的科学项目。这确确实实是一项史诗般的工程!    未来的路   那么接下来呢?   艾福瑞特想起了他的论文导师,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帕特里克·布莱克特(Patrick M.S. Blackett)给他提出的建议:“如果你在物理学研究上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那么就试着开发一些新技术,它们会带你找到新的方向。”   艾福瑞特说:“好吧,我们在研制引力探测器-B的过程中开发了13种新技术,谁知道这些新技术会将我们引向何方呢?”不过毕竟,这条史诗般的漫漫科学之路,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晨风) 来源自 NASA 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gpb/gpb_results.html NASA's Gravity Probe B Confirms Two Einstein Space-Time Theories 05.04.11 Artist concept of Gravity Probe B spacecraft in orbit around the Earth. Image Credit: Stanford NASA's Gravity Probe B (GP-B) mission has confirmed two key predictions derived from Albert Einstein's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 which the spacecraft was designed to test. The experiment, launched in 2004, used four ultra-precise gyroscopes to measure the hypothesized geodetic effect, the warping of space and time around a gravitational body, and frame-dragging, the amount a spinning object pulls space and time with it as it rotates. GP-B determined both effects with unprecedented precision by pointing at a single star, IM Pegasi, while in a polar orbit around Earth. If gravity did not affect space and time, GP-B's gyroscopes would point in the same direction forever while in orbit. But in confirmation of Einstein's theories, the gyroscopes experienced measurable, minute change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ir spin, while Earth's gravity pulled at them. The findings are online in the journal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Imagine the Earth as if it were immersed in honey. As the planet rotates, the honey around it would swirl, and it's the same with space and time," said Francis Everitt, GP-B principal investigator at Stanford University. "GP-B confirmed two of the most profound predictions of Einstein's universe, having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across astrophysics research. Likewise, the decad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ehind the mission will have a lasting legacy on Earth and in space." GP-B is one of the longest running projects in NASA history, with agency involvement starting in the fall of 1963 with initial funding to develop a relativity gyroscope experiment. Subsequent decades of development led to groundbreaking technologies to control environmental disturbances on spacecraft, such as aerodynamic drag, magnetic fields and thermal variations. The mission's star tracker and gyroscopes were the most precise ever designed and produced. GP-B completed its data collection operations and was decommissioned in December 2010. "The mission results will have a long-term impact on the work of theoretical physicists," said Bill Danchi, senior astrophysicist and program scientist at NASA Headquarters in Washington. "Every future challenge to Einstein's theories of general relativity will have to seek more precise measurements than the remarkable work GP-B accomplished." Innovations enabled by GP-B have been used in GPS technologies that allow airplanes to land unaided. Additional GP-B technologies were applied to NASA's 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 mission, which accurately determined the universe's background radiation. That measurement is the underpinning of the big-bang theory, and led to the Nobel Prize for NASA physicist John Mather. The drag-free satellite concept pioneered by GP-B made a number of Earth-observing satellites possible, including NASA's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and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s Gravity field and steady-state Ocean Circulation Explorer. These satellites provide the most precise measurements of the shape of the Earth, critical for precise navigation on land and sea, and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cean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patterns. GP-B also advanced the frontiers of knowledge and provided a practical training ground for 100 doctoral students and 15 master's degree candidates at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More than 350 undergraduates and more than four dozen high school students also worked on the project with leading scientists and aerospace engineers from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One undergraduate student who worked on GP-B became the first American woman in space, Sally Ride. Another was Eric Cornell who wo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in 2001. "GP-B adds to the knowledge base on relativity in important ways and its positive impact will be felt in the careers of students whose educations were enriched by the project," said Ed Weiler, associate administrator for the Science Mission Directorate at NASA Headquarters. NASA's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in Huntsville, Ala., managed the Gravity Probe-B program for the agency. Stanford University, NASA's prime contractor for the mission, conceived the experiment and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desig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science instrument, mission operations and data analysis. Lockheed Martin Corp. of Huntsville designed, integrated and tested the space vehicle and some of its major payload components.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Gravity Probe B, visit: 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gpb/ and http://einstein.stanford.edu/ Trent J. Perrotto, 202-358-0321 Headquarters, Washington trent.j.perrotto@nasa.gov 从小在倪光炯先生的 《近代物理》上就看到引力波实验的难度,但是引力波的存在终于被 199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所间接证实。 大学里才知道引力能拖曳时空,今天看到的这个新闻,如果是真实的话,心里很欣慰,虽然实际上每一个人都跟当年的爱因斯坦一样, -- 如果实验推翻了广义相对论,我们会为上帝感到遗憾。 ^_^。。。。。。。。。。。。。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2223 次阅读|2 个评论
5月4日——20℃压缩试验完成
mutusheng 2011-5-4 21:10
今天带大四学生完成了压缩试验,我居然自己动手操作仪器了一刚,回想起读本科的时候都是在旁边看看的,打酱油成常态了,不知道为什么读研究生后会自己主动去做试验,也许读研真的可以在某些方面改变一个人。 拿到试验数据后,立马回图书馆处理数据,虽然试验做好了,但是处理数据花的时间和心思更多,哎,目前导入deform还有些问题,今晚睡前再弄不好,我又要去交大麻烦老师了。 今天基本没怎么看英文,有时候的确是做不了自己的事情,比较累了。
1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人困惑的大学教育(二)
热度 3 aimeiya 2011-5-4 20:30
由于对目前的大学教育有些感触,前几天就写了点东西,混乱的思维没仔细整理,也懒,所以博文很短,当时自己也觉得有很多话没说,估计能有后续,就起了这个题目“让人困惑的大学教育(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492do=blogid=437996 ”,当然也没激起多大的波澜,至今也才有130次的浏览,比较意外的是竟然有七个评论。一般我对评论都是很重视的,通常都要认真回复。今晚打开博文想回复评论,发现了一条新评论,针对这条评论觉得有很多话要说,就单开一文吧。 poetofsoul 2011-5-4 12:22 我也很困惑啊,不知道学了以后能干嘛。 和其他几条评论不同,这位朋友没有博客,也不是我熟悉的昵称。关键是从他(她)的留言中我第一感觉是学生或研究生,不过应该不是我的学生,他们一般不在这边“混”。我觉得他(她)的留言的内容可以反映出很多学生真实的想法和状况。真悲催啊,老师困惑,学生也困惑,难道这就是我们的大学教育?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给学生讲授知识远不如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习惯和良好的学习能力更重要。如果只一味地“死学”,那么即使大学毕业也是个庸才。若有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纵然有些专业的知识当时没有记住或弄懂,到以后真的用到时他们也能自行解决这个问题,何况现在还有这么强大而方便的网络平台,现在貌似你的任何疑问“百度”或热心的网友们都能解答。这样的状态下,问题就诞生了:老师要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完不成或改变教学内容都是“教学事故”,而学生觉得现在学这些没必要,尤其是那些专业思想还很动摇的学生,更是对课堂教学有抵触情绪,老师是费力不讨好,学生也一肚子的"委屈",觉得老师妨碍了他们的个性发展。 我自认为自己是很有“人文情怀”的老师,很少“强迫”学生去死学我的课程或是用考试来“修理”学生,我也不觉得现在的专业一定就是学生未来的职业,而且,若有可能我更赞成跨学科就业,我总觉得能有不同学科的教育背景,工作起来一定有更好的思维方式,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学地质学但当大学老师,这样的交叉我就觉得不错。所以我也希望我的学生不是“书呆子”,应该既有理工科学生的逻辑与严谨,又有文科学生的灵性和浪漫,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更能得心应手,创造佳绩。所以,我虽然也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我讲授的专业知识,但更重视学生是否能听懂我的一般要求。在未来,专业知识可以百度,能明确自己要“百度”什么才是关键,如果工作要是在A区打钻,他却理解成去B区挖坑,那就麻烦大了~~~ 最近我对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职来职往》这两档节目特别热衷,这两个节目都是找工作的真人秀。我基本上把这两档节目的每期都看了(这要感谢优酷!),感想太多了,这里只说一个:大学生不要抱怨工作不好找,还是审视一下自己是否为找工作做好了准备,不是专业知识方面的,而是做人方面的! 写了这么多不知道是否回答了“poetofsoul”的留言,希望他(她)能看到这篇博文,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交流和探讨!!!
个人分类: 教学思考|305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如何选择t-coupling参数
chnfirst 2011-5-4 09:47
http://simulation.5d6d.com/viewthread.php?action=printabletid=6126 如何选择t-coupling参数 作者: redream 时间: 2008-9-11 09:56 标题: 【讨论】如何选择t-coupling参数 我们知道NVT,NPT系综都要求恒温控制。在我们寻找系统位型空间最低点恶时候,如果直接采用最速下降法,共梯度法或Newtom-Raphson法等方法,则容易落入亚稳态。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后来出现分子动力学学模拟退火法,当温度降为决定零度时,系统便处于势能最低点。目前的调温技术主要是有下面4种 1.直接速度标度 基本思想是没一步都乘上标度因子 2.Gaussian 和 Nose-Hoover热浴 二者的基本思想都是在牛顿方程上加一个 摩擦力 项,这个力和系统速度有关系,二者的不同就是摩擦力项和速度的关系不同,Nose-Hoover热浴优点是【The main advantage of the Nosé-Hoover chain thermostat is that the dynamics of all degrees of freedom are deterministic and time-reversible. No random numbers are used. 】。 3.Berendsen热浴 基本思想是假想一个热浴的存在,对速度进行标度,保持温度的变化率与热浴和系统的温差成比例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它允许系统在期望温度值上下波动 4.随机热浴,如朗之万动力学 ,DPD【耗散粒子动力学】,这两个热浴对做介观尺度的体系很有用 我们做NVT模拟时,常用的热浴是Nose-Hoover和Berendsen热浴。这两个热浴温度控制时都会出现一个t-coupling因子,是限定多久进行一次速度的标度的时间参数。 那么如何选择这个参数呢?或者说这个参数选择的标准是什么?不知道有没有标准或理论根据,如果是经验问题,大家不妨结合自己的模拟体系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作者: redream 时间: 2008-9-11 10:32 我首先结合我用的LAMMPS软件和领域谈谈。 在LAMMPS中,命令温控命令中fix nvt, fix npt fix temp/berendsen 除了fix temp/rescale,都有个因子叫Tdamp. The Tdamp parameter is specified in time units and determines how rapidly the temperature is relaxed. For example, a value of 100.0 means to relax the temperature in a timespan of (roughly) 100 time units (tau or fmsec or psec - see the units command). 我发邮件问过Steve,Tdamp 和T-coupling的关系。他给的答案是 Tdamp is the coupling constant - i.e. the "mass" of the thermal piston being coupled to. Steve 可见两者是一个意思。 软件推荐的参数:实际单位(fs)是100.0,LJ单位大概是(0.1) 但是我模拟的粗粒化体系,LJ时间单位tau 大概量级是ps,但文献上给的t-coupling值大概在(1-5)之间,而且选择2.5以上的多,文献上很少给出理由的,我也不明白问什么? 作者: honghuzlj 时间: 2008-9-11 11:08 at each time step都用Berendsen热浴进行控制,通常t-coupling=0.4ps(文献中) LZ的问题非常好,真希望大牛们能够做出解答。觉得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知道t-couping,如何选取时间步长及相关参数,才能运行出最优的结果,通常情况下,有经验的人会做出非常恰当的选择,这才是我想知道的 作者: redream 时间: 2008-9-11 11:11 ls是什么体系,这样设置 作者: redream 时间: 2008-9-11 21:45 t-coupling大小有什么不同,有没有人比较过 作者: chenjung0825 时间: 2008-9-12 09:35 Langevin dynamics温度控制的Damping coefficient,我读的文献用1/ps,5/ps的都有,感觉是经验问题。我没时间深入学习,就挑了个5/ps先用着了。 作者: homeboy 时间: 2008-9-12 14:36 原帖由 chenjung0825 于 2008-9-12 09:35 发表 Langevin dynamics温度控制的Damping coefficient,我读的文献用1/ps,5/ps的都有,感觉是经验问题。我没时间深入学习,就挑了个5/ps先用着了。 Damping的问题比较多,1-10都有常见,0.01也有人用,可以参见我在namd版发过的一篇文献工作,Langevin热浴流行归流行,系统受限太大。 作者: chenjung0825 时间: 2008-9-12 16:01 标题: 回复 7楼 homeboy 的帖子 多谢,开始看错了没意识到是新材料。 作者: redream 时间: 2008-9-13 02:14 gmxManual上关于恒温控制,有关于t-coupling的讲解,上面将了几个关系,没看懂,请大侠们结合自己的使用讲解一下 附件: Pages from manual-3.3-2.pdf (2008-9-13 14:15, 199.71 KB) / 下载次数 16 http://simulation.5d6d.com/attachment.php?aid=10043k=7ed2769cdd5a16264a958dad2a5a452at=1304471894sid=31ZMJC 作者: redream 时间: 2008-9-14 13:39 经验设置,来自LAMMPS的QA. As a rule of thumb, the thermostat dumping constant has to be 50 to 100 times the timestep. The dumping constant of 100 fs is most reasonable, but the timestepyouare using is unnecessarily low ("real" units of time are fs). Isuggest you to use 1 fs step, and always look at average temperatures in runs that are at least several times longer than the thermostat dumping constant. In your input below the dumping constant for the thermostat andbarostat are the same: that may lead to excessive fluctuations due to coupling of the two. To avoid that, change your pressure dumping constant to at least 5 times higher than the thermostat one. I do not know ifthat will solve the issue of the big fluctuations, that are natural in small simulation cells. 作者: redream 时间: 2008-9-17 10:13 看了Nose-H的经典文献之后,越发对t-coupling有点莫不着头脑了,它实际上是个参数,什么时候用什么数值,都是经验问题。 作者: bridgeqbf 时间: 2010-1-11 22:08 all atom MD under gromacs (my experience) For Berendsen Berendsen, tau_t=0.1ps, tau_p=1.0ps; For nose-hoover Parrinello-rahmen,tau_t=0.5ps, tau_p=4.0ps;
7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见纽约:得失常在一瞬间
热度 3 pathologysmu 2011-5-4 05:50
今天要回去了,是下午五点钟的飞机,我想两点钟的时间一定要往机场赶了,但是还有大半天的时间。今天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一定要去洛克菲勒大学,一定要找到她。 地铁相当顺利,下了地铁有个标志性的学院叫做Hunter学院,不知道这个学院是培养什么的,我开始还以为一个通道也是地铁呢,谁知道是通向Hunter学院,我看到大家都在刷卡,我也拿出我的metrocard来刷,学院的警卫马上把我拒绝了。但是这个地标算是确认了。开始又走错了方向,感觉再走过去就是中央公园了,昨天晚上复习的结果是背对中央公园的方向。我决定还是回头,终于看到了有一个小的玻璃门写着"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这再次确认了我昨天看到的memorial hospital确定就是我要看的,这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转过街角就看到了洛克菲勒大学,正当我像昨天那样大摇大摆从门口进去的时候被校警拦了下来,我想可能是拉着行李箱的缘故,一看就是外面的人,我说我从哈佛过来,想进入看看,警卫就是不同意,说要与洛克菲勒大学的工作人员有预约才行。我只好在洛克菲勒大学的门口照了几张相作罢。看来不是美国所有的大学都像哈佛一样敞开胸襟,看来这似乎是洛克菲勒与哈佛的区别,洛克菲勒更像是小家碧玉,而哈佛则是明显的大家闺秀。 还有时间我去看了著名的Brooklyn Bridge,那里可以看到聚集在曼哈顿的摩天大厦,但是总的来说似乎并不如上海的外滩漂亮。然后去了纽约市市政厅,周围有很多著名的建筑,都是大圆柱的那种结构。然后去了华尔街,在建筑外看了纽约证券交易所,里面是进不去的,戒备森严,华尔街人气很旺,感觉老美是有点恢复了。 快两点了,该去机场了,一切都非常顺利,过了安检,还有两个小时不到,我习惯性地摸了摸自己的衣领,我发现丢了一件东西,赶快打电话回旅馆,他们也说没有看到。怎么办,回去吗?舍得吗?回去就赶不上飞机,回去也可能找不到东西。我还是决定回去,飞机错过了就算了吧,不回去找那是自己放弃了努力。 今天让我经历了太快的改变,找到了洛克菲勒大学但是又进不去,顺利登机了又发现丢了重要的东西,得失只在一瞬间。 但是只有有机会还是要争取,只要有机会还是要努力。
个人分类: 未分类|706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学术期刊,你能不能请教授当主编?
热度 26 qpzeng 2011-5-3 23:47
我这里首先要强调,我说的教授是指 专职在大学里担任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人,而不是学新闻出版出身的高级编审之类,也不是专业出身但不从事专业工作的教授级人物! 由于我们经常给国外一些杂志投稿,因此有很多机会收到主编(editor-in-chief)亲自写来的信,结果发现 很多杂志的主编都是某所大学某个系的教授! 我想,这些教授成天要备课、上课,还要指导研究生做实验,为编辑部工作肯定不是专职而是兼职, 他们不会过问编辑部的日常工作,只负责对经过评审者评审后又经作者修改过的文章“一锤定音”! 一些顶级期刊如Nature Publishing Group旗下的杂志, 财大气粗,专门“豢养”了自己的编辑队伍,对收到的论文完全不用外审,有接受出版或退稿的统一标准,从而“炼成”了杂志的高品质 。有些中级水平的期刊, 除外审外还有内审,并且通常以内审结论为准。 这些内审可能就是在编辑部兼职的大学教授! 正是这些内审专家的严格把关,才确保了文章的质量,也保持了期刊的声誉。 空口无凭, “有图才有真相”!下面就随便选择几种杂志,列出它们的主编,看看我说的是不是那么一回事。 一、国外植物学领域的国际顶尖杂志:《The Plant Journal》 Editor-in-Chief: Christoph Benning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215 Biochemistry East Lansing Michigan 48824-1319 USA Tel: 1 517 355 1609 Fax: 1 517 353 9334 Email: benning@cns.msu.edu Research Interests: Lipid, sulphur and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Arabidopsis genetics Metabolic and biochemical mutants and their genetic, biochemical, molecular and physiological analysis Interorganelle lipid and vesicle trafficking Biochemical responses to phosphate stress Seed development and germination (particularly oil seeds) Genomics (metabolism) Molecular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of algae 二、国外植物学领域的国际顶尖杂志:《THE PLANT CELL》 EDITOR IN CHIEF Cathie Martin Department of Genetics John Innes Centre Norwich Research Park Colney Norwich NR4 7UH United Kingdom phone - 44 1603 452571 fax - 44 1603 456844 e-mail - cathie.martin@bbsrc.ac.uk 三、中国植物学领域的国际顶尖杂志:《MOLECULAR PLANT》 Sheng Lu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SA Co Editor-in-Chief Xiaoya Chen Institute of Plant Physiology Ecology, SIBS, CAS, Shanghai, China 四、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 EDITOR-IN-CHIEF Judy Jernstedt Department of Plant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Davis Davis, CA 95616-8515 E-Mail: jjernstedt@ucdavis.edu 五 、《 Annals of Botany》 CHIEF EDITOR: Professor J. S. (Pat) Heslop-Harrison Department of Biology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University Road Leicester LE1 7RH UK Telephone: +44 (0)116 2523381 六、《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EDITOR-IN-CHIEF Professor Jerry Roberts Professor of Plant Biology School of Biosciences, Faculty of Science Room A03 Plant Sciences Sutton Bonington LE12 5RD 七、《Plant Growth Regulation》 Editor-in-Chief : Johannes Van Staden, Research Centre for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KwaZulu-Natal Pietermaritzburg, South Africa 八、《PLANTA》 Editors-in-Chief: Dorothea Bartels Institut für Molekulare Physiologie und Biotechnologie der Pflanzen (IMBIO) Universitt Bonn Bonn, Germany Tel.: +49-228-732070 Fax: +49-228-731697 e-mail: planta@uni-bonn.de 九、《PLANT SCIENCE》 Editors-in-Chief E. Blumwald Dept. of Plant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1 Shields Ave, Davis, CA 95616, USA, Email: eblumwald@ucdavis.edu 十、《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Editor-in-Chief: Keith J. Edwards Functional Genomics Unit OB120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Bristol Woodland Road Bristol BS8 1UG UK Tel: +44 (0) 117 331 7079 Fax: +44 (0)117-331-7985 K.J.Edwards@bristol.ac.uk 十一、《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Editor-in-Chief Alexander Steinbüchel Institut für Molekulare Mikrobiologie und Biotechnologie Westflische Wilhelms-Universitt Münster Corrensstrae 3 48149 Münster, Germany Tel.: +49 (2 51) 8 33 98 21 FAX: +49 (2 51) 8 33 83 88 十二、《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EDITOR-IN-CHIEF Ashok Mulchandani 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Bourns Hal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CA 92521 E-mail: adani@engr.ucr.edu 十三、《BIOTECHNOLOGY BIOENGINEERING》 Editor-in-Chief Douglas S. Clark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A 94720-1462 E-mail: clark@berkeley.edu 十四、《Microbiological Research》 Editor-in-Chief Jürgen Wendland, Carlsberg Laboratory, Yeast Biology, Gamle Carlsberg Vej 10, DK-2500, Valby Copenhagen, Denmark, Phone: ++45 3327 5230, Fax: ++45 3327 4708 Email: juergen.wendland@crc.dk 十五、《NITRIC OXIDE》 Editor-in-Chief: Jack R. Lancaster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Birmingham, AL, USA 反观中国的学术期刊,一般都有专职的主编、副主编,多数是学新闻出版或非新闻出版专业出身但长期不在大学任职的职业媒体人 。即使有些杂志也设兼职主编或聘请专家教授担任主编,但其比例应该是非常低的。同时,很多期刊无力建立一个高水平的评审专家库,常常遇到专家拒绝接受评审邀请的尴尬! 国内学术期刊的质量平平,是否因为没有资深学者的“掌舵护航”呢?对此,值得广大媒体人深思。 有些期刊的主编可能认为,有两三位评审人为文章把关,就没有必要再请教授把关了!这是一种误解, 评阅人良莠不齐,对杂志的责任心不一,特别是义务审稿,很难让人做到认真、专心 。相反, 教授作为主编要对杂志负责,更因其学术水平极高、对本学科的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最能辨识好文章和差文章,必要时可以行使“生杀权”或者重新送审。 很多国外杂志都是主编亲自给作者回信,请问中国学术期刊有几个主编真的管给作者回信这样的小事呢? 实际上,许多中国教授教有余力,可以至少担任一种期刊的主编,免得无事可做,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开会、评奖上。 说实话,我就很希望有国内学术期刊聘请我当主编,我应该会办出点名堂来,可惜人家没有这样的想法啊!
个人分类: 期刊论文|14276 次阅读|79 个评论
科学网怎么没有“加关注”的功能?
热度 2 uncertworld 2011-5-3 21:45
科学网上的大牛们也有很多“粉丝”,如果都用加好友功能,太浪费他们的时间。能否学微博网站一样提供“加关注”的功能,以便大家可能及时看到所关注对象的动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19 次阅读|2 个评论
收集情报
tangwei 2011-5-3 19:35
沙僧惊问:你们那里也有佛教么?你是外星的佛教弟子? 大脑袋晃晃脑袋:非也非也。我们科技那么发达,但是居然还有比科技更厉害的佛,于是我们成立一个小组专门研究这个,我是其中一个小组成员。所以,我们不能算信佛,只是因为好奇而研究。究竟什么是佛,目前为止,我们还未曾研究清楚。你想,没有清楚的东西,就去信仰,不是盲目么?等研究清楚了,也许会相信佛,说不定的。 沙僧看大脑袋那么晃,都觉得他的脑袋要掉下来了。可大脑袋还接着摇头晃脑地说:有关佛的研究,我们分为这样两大部分:其一,是时间维度的研究,从无穷早的时候到现在的发展研究,比如,佛是怎么来的?佛经教义又是怎么来的?这样的一些问题;其二,是地理维度的研究,也就是各星球有关的比较研究,比如,我们那的佛祖和你们这的佛祖,哪个厉害啊,哪个智慧更大啊,如果存在一个最厉害的佛祖,为什么我们还要那么多其他的佛祖呢?无论第一个维度还是第二个维度,都涉及到大量的信息查找。 沙僧问:我明白了,你来我们这里也是收集情报的。。。。。。
个人分类: 有些故事|1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更离奇的事情
热度 1 tangwei 2011-5-3 19:32
几人都瞪了眼睛,等着沙僧继续讲更离奇的事情。 沙僧道:既然到了流沙河,就呆着吧。不然又能怎么样呢?只是因为面目丑陋,再加上那段时间脾气暴躁,外界都传说,流沙河来了个妖怪。于是方圆几十里,没有人家。很难看见过路的人了。所以,你想,我到哪里去抓人来吃?可我就是个吃人的妖怪了。哈哈哈哈。。。。。这样也好,虽然没有妖怪之实,有个妖怪的名头,却也可以霸主一方,逍遥自在。。。。。逍遥确实逍遥了,却也无比的寂寞。如果没有享受过那些欢乐,是不懂得这样的寂寞的。所以,落到流沙河之后的寂寞,与原来一个人在天庭后山逛荡的孤独,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八戒想起自己在高老庄那段幸福的生活,听得心酸,叹了口气。 沙僧接着说:那日,正是落日将要掉进流沙河的黄昏时分。天上突然出现个黑黑的圆盘。本以为是天兵天将们操练演习。结果却降落下来。。。。。。。
个人分类: 有些故事|1997 次阅读|2 个评论
这里的科学家怎么这么有时间???
热度 4 chaohe 2011-5-3 16:32
这里的科学家怎么这么有时间??? 这里的科学家怎么这么有时间??? 这里的科学家怎么这么有时间??? 不需要指导学生么???? 不需要开发新思路么??? 不需要亲自操刀做实验么??? 不需要为学生修改论文、探讨实验结果么??? 不需要撰写各种晋升、基金、报奖等等等等材料么???????????????????????、
个人分类: 原创短文|323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LPCTSTR类型
kakulo 2011-5-3 15:52
  如何理解LPCTSTR类型?   L表示long指针 这是为了兼容Windows 3.1等16位操作系统遗留下来的,在win32中以及其他的32为操作系统中, long指针和near指针及far修饰符都是为了兼容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   P表示这是一个指针   C表示是一个常量   T表示在Win32环境中, 有一个_T宏 详细释义   这个宏用来表示你的字符是否使用UNICODE, 如果你的程序定义了UNICODE或者其他相关的宏,那么这个字符或者字符串将被作为UNICODE字符串,否则就是标准的ANSI字符串。   STR表示这个变量是一个字符串   所以LPCTSTR就表示一个指向常固定地址的可以根据一些宏定义改变语义的字符串。   同样, LPCSTR就只能是一个ANSI字符串,在程序中我们大部分时间要使用带T的类型定义。   LPCTSTR == const TCHAR *   CString 和 LPCTSTR 可以说通用。 原因在于CString定义的自动类型转换,没什么奇特的,最简单的C++操作符重载而已。   常量字符串ansi和unicode的区分是由宏_T来决定的。但是用_T("abcd")时, 字符串"abcd"就会根据编译时的是否定一_UNICODE来决定是char* 还是 w_char*。 同样,TCHAR 也是相同目的字符宏。 看看定义就明白了。简单起见,下面只介绍 ansi 的情况,unicode 可以类推。   ansi情况下,LPCTSTR 就是 const char*, 是常量字符串(不能修改的)。   而LPTSTR 就是 char*, 即普通字符串(非常量,可修改的)。   这两种都是基本类型, 而CString 是 C++类, 兼容这两种基本类型是最起码的任务了。   由于const char* 最简单(常量,不涉及内存变更,操作迅速), CString 直接定义了一个类型转换函数   operator LPCTSTR() {......}, 直接返回他所维护的字符串。   当你需要一个const char* 而传入了CString时, C++编译器自动调用 CString重载的操作符 LPCTSTR()来进行隐式的类型转换。   当需要CString , 而传入了 const char* 时(其实 char* 也可以),C++编译器则自动调用CString的构造函数来构造临时的 CString对象。   因此CString 和 LPCTSTR 基本可以通用。   但是 LPTSTR又不同了,他是 char*, 意味着你随时可能修改里面的数据,这就需要内存管理了(如字符串变长,原来的存贮空间就不够了,则需要重新调整分配内存)。   所以 不能随便的将 const char* 强制转换成 char* 使用。   楼主举的例子   LPSTR lpstr = (LPSTR)(LPCTSTR)string;   就是这种不安全的使用方法。   这个地方使用的是强制类型转换,你都强制转换了,C++编译器当然不会拒绝你,但同时他也认为你确实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因此是不会给出警告的。   强制的任意类型转换是C(++)的一项强大之处,但也是一大弊端。这一问题在 vc6 以后的版本(仅针对vc而言)中得到逐步的改进(你需要更明确的类型转换声明)。   其实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类似   LPSTR lpstr = (LPSTR)(LPCTSTR)string;   地用法,这种情况一般是函数的约束定义不够完善的原因, 比如一个函数接受一个字符串参数的输入,里面对该字符串又没有任何的修改,那么该参数就应该定义成 const char*, 但是很多初学者弄不清const地用法,或者是懒, 总之就是随意写成了 char* 。 这样子传入CString时就需要强制的转换一下。   这种做法是不安全的,也是不被建议的用法,你必须完全明白、确认该字符串没有被修改。   CString 转换到 LPTSTR (char*), 预定的做法是调用CString的GetBuffer函数,使用完毕之后一般都要再调用ReleaseBuffer函数来确认修改 (某些情况下也有不调用ReleaseBuffer的,同样你需要非常明确为什么这么做时才能这样子处理,一般应用环境可以不考虑这种情况)。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在GetBuffer 和 ReleaseBuffer之间,CString分配了内存交由你来处理,因此不能再调用其他的CString函数。   CString 转LPCTSTR:   CString cStr;   const char *lpctStr=(LPCTSTR)cStr;   LPCTSTR转CString:   LPCTSTR lpctStr;   CString cStr=lpctStr; 转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902461.htm?fr=ala0_1_1
个人分类: 转载|30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声誉的决定因素:努力程度+合作伙伴多寡
热度 2 DNAgene 2011-5-3 13:15
是什么决定了一个学者的学术荣誉大小、学术地位高低呢? 相信每一位科研人员或多或少都考虑过这个问题。美国阿拉斯加大学的Kevin Winker教授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最近在线发表在BioEssays上。Winker教授用论文被引用次数这一客观指标来代表学术荣誉大小(关于此前提是否合适,网络上讨论很多,本文不做讨论)。好的研究工作引用率应该高,为作者带来的学术荣誉大。 但什么是好的研究工作呢?要开展科学研究,首先要把这个难以把握的主观概念“好的研究工作”转换成客观的、可定量的指标,然后才可能进行科学的分析。作者选定了三个主要指标代表研究工作好坏:1)所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2)作者付出的精力大小;3)合作者人数。第一个指标最容易理解,好的结果一般发表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在同一领域的论文此预期更强)。我们很多人也有类似想法,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读者面广,自然引用率会高。第二个指标,作者付出的精力大小,判定起来也有些难。好在Winker教授自己的论文就很多,从1988年到2008年共120篇,时间跨度不太大,作者自己能记得起来每一篇论文付出的精力大概大小。这120篇论文,在统计上,样本也不算太小了。第三个指标,合作者多少,人多力量大吗,人多的论文质量似乎应该高一些。 经过详细统计分析,Winker发现作者付出的精力大小是决定论文引用次数多少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合作人数的多少。令人惊讶的是,期刊的影响因子对论文的引用情况影响不大,SCI收录与否稍微有些影响。 此研究给我们的启示:1)踏踏实实做研究,一份辛苦一份收获;2)人多力量大;3)高枝攀上了也没用;4)投稿时,还是要看看期刊是否被SCI收录。 鉴于版权原因,我只能提供此论文的链接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bies.201100020/abstract ,想看全文、但又无法下载的网友可以向作者索取或者给我发邮件 http://cmb.bnu.edu.cn/teachers/niudk.htm 。 In scientific publishing at the article level, effort matters more than journal impact factors Hard work and co-authors overshadow journal venue in acquiring citations BioEssays DOI:10.1002/bies.201100020
个人分类: SCI-科学荣誉|519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郝俊 孙琛辉:全球化时代大学的挑战与使命
tangminqian 2011-5-3 13:12
作者:郝俊 孙琛辉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5-3 9:11:59 科学网首页 新闻中心 正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5/246806.shtm 全球化时代大学的挑战与使命 “我们当前面临的形势,有点像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刚刚起步的时候。当时距今110年左右,清华、上海交大、复旦、北大等先后创校,西方的大学理念对中国顶尖人才培养产生巨大冲击和影响。现在是这种冲击和影响的第二波高潮。”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5届校长年会”闭幕后,向《科学时报》记者表述了自己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世界形势的看法。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在清华园召开。本次峰会以“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为主题,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高校所面临的历史责任、时代使命和现实挑战。 谈及本次峰会的意义,杨玉良认为最关键的就是面对当前世界经济、社会结构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全球大学校长都在思考和讨论,大学到底能够做些什么。 中国大学离不开世界 在峰会开幕式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高等教育的繁荣需要中国的参与和建设。 100年前,作为把西方教育体系带到中国的先行者,清华大学也把西方的教育体系融入中国的教育传统和价值观中。 早在公元1872年8月,一批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中国少年漂洋过海,前往美国接受西方教育。这批被称作“留美幼童”的孩子,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据不完全统计,在清政府先后派出的120名“留美幼童”中,就有50多名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其中,有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 在这批“留美幼童”中,就包括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的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经过一百年的发展,清华大学成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缩影,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年历程。 袁贵仁在开幕式致辞中回顾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他说,19世纪末期,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在民族内忧外患、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起步;1949年新中国成立,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崭新的一页。经过60年的努力,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49年的0.3%,上升到2010年的26.5%,在学总规模从当年的11.7万扩大到3105万,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2010年7月,中国政府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大学是文化交融之所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峰会开幕式上提到,她前不久参加了麻省理工学院(MIT)建校150周年纪念活动,并发表了题为“人文交流与中美关系未来”的论坛演讲。 本次峰会上,刘延东再次强调,大学是人类多元文化的交融会聚之地,跨文化交流正在成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她说,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将促进人类多样文明的和谐共生,为21世纪真正成为一个安宁、祥和、繁荣的世纪作出它的新的、历史的伟大贡献。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主席杨祖佑对此深表赞同,他说,文化交汇是联盟的核心,并以此为基础在各个大学间构建合作关系,推动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及全球社会的文化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汇是世界大学构建全球知识网络的必然结果。 对于全球知识网络的形成,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分析,从历史上看,全球知识活动的分工从地理上是不均衡的。与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相比,发达国家的大学在知识生产和传播活动中,往往为自己设立更加宽广的使命,并具有更强的能力。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由于能力和资源所限,往往只能满足本地知识活动的需求。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知识生产和传播的版图也在发生变化。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发现,他们要想更好地为本地服务,必须加入全球化的知识网络。 对于世界大学面临的全球性挑战,顾秉林认为高等教育机构有责任和义务来解决这些问题,但与此同时,这也给世界各地的大学自身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因为全球金融危机和财政压力,许多大学的预算被削减;大学的形象也从象牙塔转变为和企业、社会合作进行知识交换的市场,公众和社会对大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批评的声音则越来越强等。 由此,当今大学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便是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 大学是思想进步之源 “通过一些包括教学、研究和服务在内的基本行为;通过培养高技术的人才,使他们能够在经济、政府和社会服务中任职;通过创造新的知识和技术;通过推动社会运转,为社区和国家提供服务,我们都能够直接、迅速地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这都是我们的目标。”南非开普敦大学校长普莱斯(Max Price)在演讲中给出了上述高校服务社会的多种方式与途径。“高等教育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可以作出卓越贡献。”他认为这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1994年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结束以后,南非的大学开始融入全球化。普莱斯同时指出,在提到中国和南非的大学加入全球大学体系的时候,就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体系的基础是什么?通常,一个体系是以共同的规则和价值观为基础的,那么全球大学体系的规则和价值观是什么呢? 普莱斯对此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开放宽容的思想,鼓励创新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当今大学共同的价值基础。在这种基础之上,当今大学具备了一种功能,就是“保护使开放社会成为可能的条件”。 他进一步解释道,“开放的社会”,意味着科学家都应当以真理为基础开展科研,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他说,这个价值基础在治国理政和社会发展领域也是一样的,所有的学术分析家和社会学家,都要确定他们的研究成果是有利于学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在社会决策方面,只有经得起民众考验,只有允许不同思想的碰撞,才能保证决策的质量,才能确定我们的决策是最合理、最科学的。确保思想自由的交流,使他能够影响政策的制定,这就是“开放社会”的精髓。 由此,大学作为知识的权威担负起了一个独特的责任,不仅能够为社会提供服务,还应当为社会进步提供思想来源。 大学须有独特根基 全球大学体系的形成,得以为共同解决全球问题和挑战作出更大贡献。然而不同地区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社会政治结构的差异,则是“硬币的另一面”。 顾秉林认为,这要求今天的大学除了做到传统上在教育、研究、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平衡外,探讨其使命时还要增加一个新的思考维度,即如何在全球化和本地化之间取得平衡。 “大学要在与合作伙伴加强合作的同时,确保自身独特文化与传统得到保护。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来说,这个挑战尤其重要。毫无疑问,全球化的浪潮对我们社会的影响意义深远。从消费者行为,到研究的议程无一幸免。虽然全球化给大学带来了很多好处,但这个过程也带来了与大学原有文化和传统不合的价值观念和风格。”顾秉林在演讲中说。 杨玉良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的世界形势下,中国到底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主流价值观,并且能够到世界上去推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杨玉良认为,对于我国而言,实际上是要考虑一下,我们中国的哪些东西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然后用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去影响整个世界。这需要大学承担起很大的而且是其他社会机构所无法替代的责任,因为只有大学有如此众多的学生和教师,他们在非常大规模地跟世界发生交流。 “当前最为重要的,是如何让世界人民包括学者都来了解中国的文化,让他们更多地理解和懂得中国人是如何思考问题的。这样一来,中国的整个国际环境,包括未来的世界将充满和谐,而不是充满矛盾和危险。”杨玉良说。 清华百年校庆之际,校长顾秉林回顾道,清华百年的历史就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今天的清华大学,依然是一个鼓励文化多样性的地方。同时他强调,清华大学也清醒地看到,在学习和吸收来自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必须坚持和发扬一直以来滋养着清华大学成长发展的独特文化根基,这不但是对中国社会的责任,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责任。 “人类文明的繁荣依赖文化的多样性,虽然文化与传统的差别可以成为争论与冲突的来源,但也促进我们共同学习和发现。”顾秉林引用中国先哲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倡导各国大学秉持这种精神,使大学变得更好、更强,从而有能力来完成推动国际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世界和谐的光荣使命。 对于保持大学自身的独特传统,牛津大学校长汉密尔顿(Andrew Hamilton)认为如何将大学的“老”与“新”有机结合,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汉密尔顿举例道,作为一所诞生于中世纪、在英国小城建立起来的大学,牛津的很多建筑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因而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要保护这些大楼几百年的风貌,同时又要保证能耗的减少。此外,牛津还要确保其所承载的古老传统不会消失。 对此,汉密尔顿带来的经验是,“不仅仅要遵循传统,而且要不断地创新。这样一种做法对于整个大学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我相信对于中国的所有大学,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将传统中最好的部分和创新结合起来,是牛津过去所取得的成就,也因此而肯定牛津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大学须管理机制创新 全球化与本土化,遵循传统与创新谋变,在全球大学体系中,世界各个大学的合作交流与自身发展,都在不同方面展现出个性的差异。其中,不同学校组织与管理之间的差别,是本次峰会大学校长们重点讨论的议题。 顾秉林在演讲中表示,如何解决跨越国界合作中不同大学组织与管理之间的差别,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一个新的挑战。 “在全球化时代,很多大学希望解决的问题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不管是培养跨国公司领导人,还是破解DNA以找到癌症的治疗方法,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这些全球化的问题需要全球化的解决办法,这种全球化的解决办法就需要各个领域中具有全球观的领导人物间的合作。”顾秉林紧接着强调,“与此同时,不同国家的大学往往组织结构不同,按照不同的管理模式行事,更不用说语言的差别所带来的挑战。这些差别给合作带来的挑战和困难,千万不能被低估。” 杨玉良在参加了以“大学治理”为主题的分会场讨论时总结道,关于大学办学自主权的问题,是校长们讨论的热点。 他认为,对于“什么是自主权”,事实上并没有被清晰地界定。他向记者表示,“任何一所大学都没有绝对的自主权,因为大学的自主权到底应该限定在什么范围之内没有标准。”杨玉良向记者说,“但对于中国来讲,我的感觉就是相对而言我们管的比别人要多,我们的大学自主权与别人相比就少一点。” 杨玉良进一步强调,尽管因为大学资源必须要有来源方,因而总会对大学自主权有一定的影响,也就没有绝对的自主权,但是总该有一条底线。超过这个底线的,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其他方面,都不应该干涉到校内的管理,“比如说一些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设定权利,包括学科划分,甚至招生时的学科分布等。这些应该是大学主动与社会相接轨,而不是倒过来给大学很大的压力”。 对于大学的独立与合作,汉密尔顿有着独到的解释。他说,大学(University)这个单词的前缀“Uni”,实际上就是“你”和“我”(UI),大学并不是一个独立体,而应该是一个不同要素的组合体。 除此,汉密尔顿也分享了几个世纪以来牛津内部的管理经验。他说:“我们大学有些部门有着自治的传统,并且它们的自治程度非常高。这样一种自治、自由的风气有着很好的作用,它能够推动自由、开放并且激烈地进行辩论,而这正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变化的大学的最大特征。同时,所有这些牛津大学的组成部分虽然都彼此独立而且相当活跃,但同时它们也组合成了一体,形成了我们的牛津大学。” 在大学的内部管理方面,杨玉良同样提出要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传统。“就像当初西方大学制度进来的时候,包括蔡元培和梅贻琦先生等前辈教育家马上就注意到,完全取消中国教育传统中的书院方式,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就没有了中国特色。所以后来,在蔡元培先生管理北大的时候,实际上引入了一定的中国传统书院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糅合,使得一所大学既能够与国际接轨,同时也能保持非常鲜明的中国特点。” 对于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差别可能会对大学国际合作形成的障碍,顾秉林认为,应当认识到这些体制障碍不可能一夜之间消除。他同时表示,对清华而言,解决办法的逻辑来自于清华的做事方式——“行胜于言”。“我们先从全球教师和学生交流入手,在这方面受的体制约束较少,逐渐地,我们从这方面过渡到更多地推动科研合作及教育合作项目,如联合学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消除合作障碍。” 顾秉林同时强调,我们有信心在落实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很多体制机制的障碍会逐渐消除。 应对全球挑战,大学作用无可替代 大学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欧洲中古时代留给后世最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已有800多年历史的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德国科隆大学等,被认为是现代大学的直接源头。 历经数世纪的变迁,大学的职责和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扩展。除了人才培养,今天的大学还是探索未知、认识真理的殿堂,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高地,分享成果、交流合作的平台。 刘延东在峰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大学在引领社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与时俱进、注重内涵、突出特色、拓展功能的大学能够始终与社会保持良性互动,从而跃升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深刻地启示我们:大学只有适应社会和世界的变化,主动融入社会,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彰显更大的价值。” 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的重大变革有目共睹。在峰会主题演讲中,顾秉林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柏敬诺(Robert J.Birgeneau)均表示,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众多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战,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和老龄化、粮食安全、流行疾病、贫富差距、重大灾害、公共安全和暴力冲突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找到解决之道。”柏敬诺进一步强调说,大学是可以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的唯一场所。因此,大学各学院之间需要密切交流,同时,大学也要和各个社会部门建立联系来实现问题的解决。 《科学时报》 (2011-05-03 B1 大学周刊)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1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第一个高达模型RX-78-2
热度 1 GoldFisher 2011-5-3 10:24
我的第一个高达模型RX-78-2
51前终于下定决心,买了第一个高达,RX-78-2,花了1天半的时间组装好了,下面先看个最终效果图 买回来的包装如下 下面介绍下组装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作为交流,不足之处敬请指教 在每个小部件从板子上拆卸下来时,注意剪断的位置,板子后面有提示,有的是圆形,有的是三角,千万别把不该剪断的地方剪断了 而且最好用专用的工具 而且在从板子上剪下来时,最好留的水口(就是部件和板子连接的地方)稍微长点,防止剪断时发生意外 剪下来后,再用钳子稍微修正下,此时依然不要紧挨着部件剪断水口,因为可能把部件剪坏,所以还是要稍微留一点点水口 剪好后如图 此时用笔刀进行最后的修整,网上有人说还要用砂纸打磨,但是我试过后发现,用砂纸打磨后,会损坏部件原本的光泽 用笔刀修整后,发下还有点泛白,这时用手指甲抠抠,效果就会好很多 其余的就没什么特殊的地方了,后面贴粘胶和勾线的地方我也没弄得怎么好,就不发过程了,呵呵 不得不佩服小日本做工的细致,从下面脚步地方就能看出来,连液压部件能仿造出来了,而且模型包括各个手指、头部、腰部,脚掌等关键都是可以动的 最后的成品:
个人分类: 爱好|6825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游西湖印象
热度 4 zhangyuxiu 2011-5-3 00:17
再游西湖印象
此次去杭州,专门留了一天到西湖漫步。前几次去西湖不是冬天,让人冷得发抖,就是公务太忙一走一过,无暇细品。这次来杭州刚好有点时间,又时值春天,是西湖最好的日子,因此来圆一下好好端详品味西湖的梦。近一天的时间,我们没坐观光车,也没骑自行车,就用双腿绕着西湖走,被西湖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美所深深吸引,心里不由得开始羡慕杭州人。能天天在西湖边散步,和在海边散步还是大不相同的,因为西湖不光景美,还有那么多人文底蕴,做个杭州人有多么幸福啊。 1 2 3 4、在西湖边又见蔷薇开
2680 次阅读|7 个评论
快乐的澳洲之旅(一)
热度 18 张三火 2011-5-2 23:11
快乐的澳洲之旅(一)
快乐而幸福的澳洲之行结束了,因为是与儿子在一起渡过的,虽然只有两周时间,但是过的却非常充实而快乐! 踏上澳洲土地的那天,美丽的阿德莱德艳阳高照,那种天清体透的感觉,就像看到儿子亲切微笑的脸,让人欢欣!旅途的劳累顿时全消,好天气、好心情,请您也与我们一起去欣赏好景致吧!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4788 次阅读|39 个评论
高山草甸游记
Kupeprntlkn 2011-5-2 19:43
高山草甸游记
时间:2011.5.1 地点:陕西长安区东坪沟高山草甸 随行:快乐户外俱乐部 装备:必备的水、食物,户外一些用品,这两天天气很热,还是带了件外套,预报有雨(所以把伞也带上了)。 类型:小型徒步穿越,40里 这次五一放假,本打算去爬下华山,打听下这期间人人太多,所以最后查了下西安周边还没有去过比较好的地方,选择了高山草甸,在在长安区滦镇街道办境内沣峪鸡窝子东,距西安70多公里。我们带队的是由小马和饮水两人,出发时间是早上7:10从互助路建国饭店,车开到省休去又叫上别人,从省休出发基本是8点左右吧,开始向目标前进。 这是沿着沣峪口方向前时,也就是长安那边,中间路过了西安科技大学新校区等,到达沣峪口后就开始了盘山公路,也就是201国道,山路不是很急,但有的地方坡度也不小,一路上碰到的很多骑单车户外的,很椒羡慕,自己下次也找机会骑车出来变游玩一次。从沣峪口路过九龙滩---沣峪口转盘正南13公里喂妇坪路牌边,游客誉有“小华山”之称;还有一个什么寺了,感觉也很不错,在路过观音山岔口,关山岔口,还有三面佛,一直到鸡窝子在往前,车开始不能走了,停到了路边农家乐,我们开始下车整理行装;10:00开始向东徒步进发,刚开始走的是最后一个梯队,当达到第一个休息点赶上,往后开始逐渐进入第一梯队。因为西安今天预报有雨,所以我们也做好了防雨的准备。当快到达第一次休息点时,开始下起了冷子,从每一个休息点没出发多久开始下起雨来,也不是很大,这种感觉很好。因为自己一直就是个下雨不爱打伞的人。这样我们就在雨中行军,当到达第一个真真的拔高前,尽然开始下起雪来,这是大家都没有预料到的,领队也说更本没有碰到,大家继续前行,现在和后面第二、第三梯队都相距很远了,也看不到他们影子。所以我们继续前行。 由于这个坡度很陡,有70度以上,加上刚开始下雪,路又是没有修台阶的林中路,很是滑。在不断打滑中前行,这段路走了很多时间,雪也越下越大,刚开始短袖还行,最后实在抗不住了,开始拿外套。因为一直走了,也没有感觉特别冷,这段路大概走了一个多小时,达到第一草甸12:30左右了,这也算走了快了,一直都没这么休息。上去后同伴们开始吃,自己拿着相机开始四处拍风景,打有精髓的东西,每次出去都喜欢多拍些风景回来。弄好了这些回来吃东西,补充能量,这才开始感觉真真的冷,大概有0下了那会,找下披风的地方,赶快吃东西,加体力,待了一会,大家实在都不行了,很多人出来这节气衣服都短袖,在少加点,很少,一个冻的抗不住了,继续开始向第二草甸出发。中间路还是很滑很滑,路是沿直竹林高西南向前,走了大概一个多小时达到第二草甸,这片视眼很阔,来之前查过这片风景,很美很美,下面上张查的第二草甸的图: 再往后基本就是开始向着下的方向走了,也就是穿越回到另一条路,往回去了路也不是很好走,很滑,很小心的下山时还是拉别人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样走了大概2个大小时,下午四点左右回到公路上,向前走了20多分,找到接我们停车的一个地方,回来路上用时2.30小时,到省体7.40,最后回到学校也8.30了,算是一天的旅行归来。 总的说来这次收获有3点:1.在5月份碰到了很大了雪,随然很冷,但感觉真是很好;2.结识了一些新的驴友;3.开始喜欢这种生活,也开始去执行。 下面上些沿途的美景,并作简要说明: 1.上山的路,比较好走,现在还没开始下雪 2.上山的路,坡度很大,开始下雪,雪中前行 3.刚登上第一草甸 4.第一草甸的风景 5.第一草甸到第二草甸沿途道路 6.第二草甸雪景 7.下山之路 8.快到山底时碰到的风景,这个选景很是美 9.路口 10.坐车地点
1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纳豆菌的研究现状和应用进展
willertang 2011-5-2 17:17
纳豆菌的研究现状和应用进展 中国发酵工业网 (中国发酵工业网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发酵科技通讯》 ) 发布时间: 2010年1月5日 来源: 发酵在线 摘要:本文介绍了纳豆菌的种类和特点,综述了纳豆菌及其发酵产物的多种保健功能,如溶血栓、抗肿瘤、降血压、抗菌、调节肠道微生态等,并对纳豆菌在食品加工、微生态制剂和纳豆激酶、抗菌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做了总结和展望。 纳豆(Natto)是日本传统大豆发酵食品。自1987年纳豆中发现强力溶栓激酶--纳豆激酶以来,纳豆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纳豆不仅具有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而且因具有多种保健功能[1],被誉为"超级健康食品"。近年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纳豆做了大量的研究,从纳豆发酵纯菌种的分离鉴定到纳豆的生理保健作用、功能性代谢成分的研究、高产特征酶类或某种代谢产物、纳豆基因工程菌的选育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本文对纳豆菌纯菌种的种类、生理功能及应用研究现状做了总结并对未来研究发展做了展望。 1纳豆菌的起源、种类及特点 传统制作纳豆是采用稻草作为发酵菌剂的来源,将煮熟的黄豆冷却后用稻草包裹后于温湿度比较高的地方自然发酵1~2d,等黄豆表面出现一种白色的黏液状物质即可。目前在日本,纳豆食品生产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连续化和商品化。 Sawamura是第一个将纳豆中筛选出的杆菌命名纳豆杆菌的研究学者,Muto后来研究发现纳豆杆菌属于枯草芽孢杆菌属,为需氧型革兰氏阳性菌。自从1934年北海道大学农学部半询教授首次成功地将分离的纯种纳豆苗(BacillusnattoNo.1)使用于纳豆的工业化生产后,至今已知与纳豆生产相关的主要纯菌种[2]包括:BacillussubtilsIFO3007、BacillusnattoSawamura06、BacillusnattoSawamuraIFO3339等。 枯草芽孢属的重要特点是能够分泌各种胞外酶,包括蛋白酶、淀粉酶、谷氨酸转肽酶(GTP)、脂肪酶、果聚糖蔗糖酶和植酸酶,纳豆菌分泌的酶比其他枯草芽孢杆菌分泌同样活性的酶高几十倍。纳豆菌具有芽孢,因而能耐盐耐碱、耐高温(100℃)及耐挤压,在酸性胃环境中均能保持高度的稳定性,在肠胃道中不增殖,只在肠道上段迅速发育转变成具有新陈代谢作用的营养型细胞。纳豆菌的营养要求不高,可以在人体肠道中定殖,对人体肠道中微生态的平衡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纳豆菌的主要生理保健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纳豆产品除了具有传统发酵豆制品与大豆相比的优势外,还体现了很好的保健作用和生理作用[3]。 一是抗癌作用。纳豆中含有大量的染料木素(Genistein)和染料木苷(Genistin),而染料木素是抗癌的主要活性成分。因此常食用纳豆可以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生率。 二是抗氧化作用。Hattori研究纳豆中粗抗氧化剂提取物对不饱和脂肪酸和细胞显示的抗氧化效果与相同质量的维生素E相当或效果更好。另外将未发酵的大豆与纳豆的对比试验显示,纳豆可以抑制脂肪氧化的91%,而未发酵的只能抑制13%。 三是降血压。纳豆中含有血管紧张肽转化酶抑制剂(ACEinhibitor),并且在其周围的粘性物质中含量更高。 四是防治骨质疏松症及促凝血作用。纳豆中含有丰富的VB2、VB6、VB12、VE、VK。VK除了与钙协同作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外,还是合成与血液凝固有关蛋白的必需因子。 五是抗致病菌。纳豆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酵母菌和霉菌都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对异常汉逊酵母具有强抗菌作用。纳豆菌可以产生的抗菌素如杆菌肽、多黏菌素、2,6-吡啶二羧酸(Dipicolinicacid),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伤寒菌、痢疾菌及O157:H7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的作用,可以起到抗菌素的作用。 六是溶血栓性。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其分子量为200000Dalton,等电点为8.6。具有如下优点:由食品中提取,安全性好;分子量小,更容易吸收;可以由消化道吸收;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因此作用相当迅速;利用纳豆菌发酵生产,造价低廉。因而可以成为一个口服性溶血栓药物进行开发。 3纳豆菌的主要应用 3.1用于大豆发酵食品纳豆及系列深加工产品的生产 作为一种传统发酵食品--日本纳豆,一直是日本国民膳食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小粒大豆为原料,由纯纳豆芽孢杆菌发酵而成,时间较短,便于控制,其保健功能高于豆豉。纳豆菌在发酵大豆的过程中,在豆粒周围产生的粘性物质中含有大量的γ-多聚谷氨酸、果聚糖、多种氨基酸及许多挥发性脂肪酸(如乙偶姻、2,3丁二醇),还含有大量的风味物质吡嗪,经加工后可制成风味独特的调味品。同时还有研究者将纳豆产品生产出具有活性的粉末或其他类似的产品[4]。 3.2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是用益生菌(Probiotics)经培养而制成的活菌制剂,产品无污染、无毒副作用,在使用时多制成该菌休眠状态的活菌制剂。纳豆菌是一种微生态制剂的理想生产菌株,根据我国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系指能够促进肠内菌群生态平衡,对人体起有益作用的微生态制剂。益生菌菌种必须是人体正常菌群的成员,可利用其活菌、死菌及其代谢产物。益生菌类保健食品必须安全可靠,即食用安全,无不良反应;生产用菌种的生物学、遗传学、功效学特性明确和稳定。纳豆芽孢杆菌具备了上述基本特性。现在已经有很多学者在研究纳豆菌、乳酸菌、酵母菌等益生菌共同发酵生产具有特定功能的口服液、胶囊或口含片等,作为保健食品和特殊人群作为药品使用。 3.3γ-聚谷氨酸(γ-poly-glutamicacid,γ-PGA)的发酵生产[2,6,7] 纳豆菌在发酵大豆的过程中在豆粒周围产生的粘性物质中含有大量的γ-多聚谷氨酸(γ-PGA)。γ-PGA是一种多功能天然物质,它是由谷氨酸(glutamicacid,简称GA)单体内γ位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GA单体的胺基(-NH2)连接,依序聚合而成为高分子聚合物,分子量在50万到300万之间,由于γ-PGA具有很高的吸水性、分解性、保湿性、无毒性、安全性等,将成为功能性产品极其重要的素材。如Oligoγ-PGA(较低分子的PGA)可以增强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的吸收,为下列保健食品的优良素材[4]:如膳食用天然纤维食品;在制造其他保健食品、保健饮料中使用,以改进营养和保健价值;作为甜味剂、增稠剂、乳化剂,以增加口感,可应用于制造高品质冷冻食品;作为保湿剂、抗氧化剂,以改进产品品质;作为天然抗菌剂、天然添加剂,以保持高品质和稳定性。因此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使纳豆菌变成发酵生产活性高、产率高、便于提取的聚谷氨酸发酵菌株;或者是作为谷氨酸转移酶的生产菌株提供酶制剂生产应用于食品生产;或对纳豆芽孢杆菌采用诱变或细胞融合等技术,使纳豆杆菌变成某种单一酶生产的优良菌株,从而使纳豆菌在γ-PGA生产上得到应用。另外我国是谷氨酸生产大国,利用纳豆菌提取的高活性酶制剂转化谷氨酸生产γ-PGA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3.4利用纳豆菌高产高活性的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使它成为安全的心血管药物[8-10] 由于纳豆菌发酵大豆后能够产生大量溶解血栓的纳豆激酶,且其溶解血栓的能力远比治疗血栓药品如尿激酶强,并且无毒副作用,因此纳豆激酶(NK)的研究是纳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学者们通过对纳豆菌进行诱变处理,尽量提高产酶的活性,使菌株NK活力高且有高外分泌能力。据报道,NK生产已经实现了三角瓶摇瓶培养,在5L的发酵槽中装入2L基础培养基后,在pH-stat控制下追加1L料,发酵48h,NK活性达900~1100FU/m1,但发酵体系中还有其他成分对NK的提取还有干扰。作为NK生产菌,可以将纳豆菌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控制调节基因以及利用转基因技术组建基因工程菌可以使酶产量提高到40~400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1]:纳豆激酶基因的克隆、鉴定及在宿主菌中的高效表达;纳豆芽孢杆菌固体发酵生产纳豆激酶工艺优化;纳豆菌液体深层发酵生产纳豆激酶工艺优化;采用胶团和反胶团方法高效分离纳豆激酶,但如何保持纳豆激酶的高活性是此工艺中的关键问题。 3.5利用纳豆菌开发生产天然防腐剂或细菌素[12-14](Bacteriocin) 开发微生物天然防腐剂是食品防腐剂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在食品中研究使用较多是尼辛(Nisin)和纳他霉素(Natamycin)。而对纳豆菌抗菌作用的研究集中在培养基的选择、液体发酵条件及对致病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效果等,但没有具体到是什么具有抑菌功能的研究报告。由于纳豆菌能够分泌的多种抗菌物质,它们的作用模式是协同还是其它或单独成分,其机理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3.6纳豆菌代谢产物的其它应用[15] 纳豆中含有血管紧张肽转化酶抑制剂(ACEinhibitor)和丰富的维生素K。因此提取纳豆周围粘性物质中的血管紧张肽转化酶抑制剂并将其制成降血压药和提取维生素K用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及促凝血等疾病的研究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关键在于不影响功能特性下选择合理的提取工艺及实际的使用成本如何。 4展望 纳豆菌不仅能发酵大豆,生产出营养丰富、功能多样的纳豆产品,还能用于生产保健药品、调味品以及微生态制剂,是美国FDA公布的40种益生菌之一。要使纳豆菌更好地为大豆产业的发展服务,我们应该加强下面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加强对菌种发酵特性的研究和特种使用性能菌株的开发,改善纳豆的口味。在保证营养功能的同时使纳豆的口味特点更加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使纳豆产品成为一种广泛食用的药食同源产品。 (2)富含纳豆菌的微生物制剂开发很有市场前景,开发的关键除要确保菌株本身的安全性外,要使制剂含有稳定活性且高数量的益生菌,同时具有抗热、耐酸耐胆汁能力,因此在对益生菌发酵特性进行改良外,生产工艺、活性的保存条件也要重点研究。 (3)细菌素的开发集中在高产菌株的选育和发酵工艺的探索上。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和诱变育种技术,选育可供大规模生产的抗逆菌株,探求合理的发酵工艺和提取条件,降低成本,使天然的微生物防腐剂广泛应用。 (4)γ-PGA是具有安全性、完全可生物分解性、多功能性、特异吸水性和不产生环保问题的产品,再加上我国是谷氨酸的生产大国,如何利用优良菌株提高转化能力,同时改善PGA及其衍生产品的特性,是下一步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 (5)纳豆激酶的生产仍然集中在菌株的选育和酶活提高上,通过高产纳豆激酶的菌株结合合理的工艺控制使最终产品酶活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应用于临床。 总之,我国是世界上大豆及其制品的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我们应借鉴日本在纳豆制品研究和消费上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人们消费的实际情况和市场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解决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和难题,使纳豆制品及其代谢产物得到充分的运用。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649 次阅读|0 个评论
焦点解决晤谈:重结果?重过程?
honluo 2011-5-2 11:01
SFBT倡导一次咨询精神!这对习惯了传统心理辅导模式的咨询师来说绝对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平常我们面对来访者时,总会说:“心理问题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这也意味着咨询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解决问题!”按照焦点的一次咨询精神,我们会发现这样说的背后其实隐含着一些我们的态度: 1)要消除问题,需要很长时间!——你需要有耐心! 2)能不能解决问题不知道——你不能现在对我抱的希望太大!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传统思维下我们更倾向于“结果导向”,一切以结果来衡量现在。反观焦点解决,则是“过程导向”的,方向比努力和方法更重要,方向对了后,接下来重要的是要走好每一步。而对于结果,焦点则追求的是“努力下的自然结果”。 基于焦点的这种理念,当来访者问我们,这个问题能不能咨询好?我们回答的精神可能是这样的:重要的不是会不会好,而是我们现在可以怎么办,如果每一步都走好了,“期望”的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注意:我们的期望是动态的!是随时随地调整的。) 如果只做一次咨询,我们会希望当事人有收获,用Insoo老人家的观点:当事人当有的收获是,有信心走完剩下的旅程,不再需要我们的引导或陪伴。
个人分类: 焦点论坛|30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头脑发热
热度 4 wangyl2117 2011-5-1 19:04
刚才头脑一热贴了自己的简介 跟一位友人说,自己缺少了当年的自信,没有当年的冲劲儿 工作近四年的时间里,没有太多的成绩可谈 有了宝贝儿子,伴他成长倒是最大的成绩 可工作上却落下了不少,时常心理会发慌 在我们系里,我没有老板可靠,没有大树可乘凉 一切都要靠自己 所以,时常会象迷失的小羔羊一样,不知所措,东撞西撞的 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有更多的同道中人一同探讨科学问题,聊聊人生 为我加油,为我鼓劲儿! 感谢一路陪伴的好友,谢谢你们! 相信有你们,我会更加努力的! 加油!小玲子!
2057 次阅读|9 个评论
无题
热度 2 zhangyuguo 2011-5-1 13:52
1。 人到中年,总觉得生活的节奏应该更从容一些。2011年的第一天,一大早起来,翻阅去年一年的日记,仿佛时光从指缝间流过。为今年定调,信誓旦旦地写道:今年是学习的一年,要从从容容,平平淡淡。四个月过去了,回检一下日子,发现完全做不到。过去的四个月,非常非常得忙。忙着出差,忙着一些重大的项目,忙着回那些永远回不完的邮件,开也开不完的电话会议。 2. 这就是生活的常态。痛并快乐着。在还有精力的中年,应该多做一些事。前两天忙着拜访几所大学,关于版权方面的一个工作会,只能安排在晚饭时间。与G和P两位同事在寒舍,边吃边开。酒酣耳热之际,就觉得很有满足感,觉得在做事,生命没有停滞。 3. 人生的本质是悲观的,注定要走向湮灭。王国维说:“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之忧生也(《人间词话》)。悲剧总是显得比喜剧有深度。2000多年前,汉代的人也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有限的生命,要过得有意义。所谓意义,不是教科书上的意义,追随自己的内心吧,意义只在内心深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45 次阅读|1 个评论
电子疑云
热度 4 Education 2011-4-30 23:40
曹天德的博文“从量子力学的波函数想开去 “说道电子云难理解,我也曾有同感。我觉得现在量子力学教科书上对电子云的提法不对,所以直接指出电子就是粒子。这是一个非主流的提法,但是不仅是我一个人这样提,我今天看了吴中祥老师的著作,发现他早已写出此观点。 我对曹天德博文的引用和评论: Education 2011-4-20 11:18 不要把粒子看成‘粒子’、应该把它看成弥漫于整个空间的物质,只是在这种物质与其它物质作用并呈现某种现象时、例如电子在胶片上的感光点、带电粒子在云室中的径迹,才看上去是粒子,这个所谓的粒子是扣除背景的、概率密度极大值的分布”,我这样想象着。真是这样吗?我想不通,自己难住了自己! ------------------------------------ 粒子就是粒子。 Education 2011-4-20 13:25 粒子就是粒子。 博主回复(2011-4-20 12:17):哈哈,我们在钻牛角尖呢,你不亦玩乎? ----------------------------------------- “所谓的粒子是扣除背景的、概率密度极大值的分布“是不对的,可惜这么小的地方说不清 博主回复(2011-4-20 13:28) : 博文说的是"猜",不是我平时给学生"讲"的. 那个地方太小,故我发此博文略作解释, 单个粒子就是粒子,云或波是大量粒子的统计特性。 单个粒子也有随机统计特性,我们打靶射击,弹着点的统计特性是可以定量分析的。 但我只是业余爱好这些物理或者哲学,实在没精力系统写下来。 我发现吴老师在系统写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改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6 。 量子力学也引起"首届“科学网大学”学术擂台赛开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80705do=blogid=435956 " 科学网辩论赛第一场:量子力学完备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80705do=blogid=434878 (我评论:48] Education 2011-4-20 09:07 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但是辩论很难操作 博主回复(2011-4-20 20:38) : 是的,很难把握。 ) 本博文看起来很乱,主题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是否能短时间内对量子力学,相对论有所改进。 原文照登:从量子力学的波函数想开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4261do=blogid=435005, 已有 542 次阅读 2011-4-19 17:12 |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量子力学 波函数 粒子 空间 时间 我说地球人没有几个可以动量子力学的,小黄说我很狂妄,小黄是不是说他自己可以动量子力学呢?我观望之。我虽然教量子力学多年、对量子力学也有些思考,但我自知本人是不能动量子力学的。 以波函数为例,我们要么否定它、要么给它以新的诠释,才算得上是在动量子力学,对不对? 波函数是量子力学的核心。我的疑惑之一是,在全空间自由的粒子,其概率密度与位置和时间无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怎样想象这个粒子的运动图象? “不要把粒子看成‘粒子’、应该把它看成弥漫于整个空间的物质,只是在这种物质与其它物质作用并呈现某种现象时、例如电子在胶片上的感光点、带电粒子在云室中的径迹,才看上去是粒子,这个所谓的粒子是扣除背景的、概率密度极大值的分布”,我这样想象着。真是这样吗?我想不通,自己难住了自己! 当前推荐数: 7 推荐人: caoyuanzhiye1 SoSoliton boxcar qhliu zuozw vigorous yatou 发表评论 评论 ( 33 个评论) IP: 183.37.237.* 举报 匿名 2011-4-20 12:31 21 楼要表达的是 Feynman's Path Integral 的假设?概率波均匀存在全空间,对于不同的物理体系,积分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我想问的是,这里有多少个假设!? 所有我们能观察到的,那都是测量的结果,都影响力量子体系。在不测量之前,虽然体系可以按照假设的 Schordinger's Equation 发展,但顶多,我们也只能从,理论的层面去预言可能的结果。。。。如果说云室的轨迹的话,那么一定云室与电子构成的复合物理体系内,当然外加光子的影响的作用下的内部现象。 在测量时,要想忽略外界的影响,必定需要将测量手段考虑在物理体系内部(当然从数学理论上来说,如果外部对物理体系的影响相当微弱可以忽略),这样形成一个自反馈的系统,测量得到结果的东西,结果进而影响系统的本身。 另,宏观与微观现象的关系是?至于多宇宙理论,原则上说,从数学角度来说,确实可以这么设定。多宇宙,在解释,态叠加,波缩编,纠缠等方面是比较形象。但我个人更倾向于,“右眼如何看到自己右眼”的方式理解量子力学,我们可以借助很多手段,也可以开发数学工具,但“右眼”如何在逻辑上看到“右眼”呢? 为什么大家总是喜欢,用经典的“感觉”图像来理解呢?电子,原则上来说,物理上,多数情况下,我们作为一个抽象的,带有部分属性的,空间几何点。原则上来说,还没有人真的,像人真实看到宏观物体一样看到真实的电子,即便是通过电子显微镜,那也是通过某些物理原理展现出在那一原理下的物理现象。我眼睛没近似的时候,不该看到的都看清楚了;可我眼睛近视了,看到的都是美女。。。如果说,某天将电子模型改进,引入一些新的物理参考因素,或许点涨得更像个人。。。量子力学作为一种解释和预言物理世界的方案,自成体系,而且有很多与经典思想不同。比如说,心灵传输的非局域性是量子力学的一个结论,而 Einstein 的相对性原理,或者说,因果关系律,与此是矛盾。但,一个物理学常识,群速度可以超过光速,这是没疑问的。如果将信息调制到相位中,是否可以实现信息的超光速传播?至少,在逻辑上,量子信息纠缠超光速传播也不是没有可能。 总之,个人以为,对待量子力学,应该脱离经典的图象,从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开始(那是理论对世界认识的公理,后续所有的理论都是在此基础上的逻辑演绎),如同决定论一般,接受“不确定的世界”,这个正如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物体一般,波粒二象性也是如此,Bohr 的并协原理,或者说中国的阴阳八卦互补原理,不就是处理这类相互否认,但又不能相互推翻的理论么? Education 2011-4-20 11:18 不要把粒子看成‘粒子’、应该把它看成弥漫于整个空间的物质,只是在这种物质与其它物质作用并呈现某种现象时、例如电子在胶片上的感光点、带电粒子在云室中的径迹,才看上去是粒子,这个所谓的粒子是扣除背景的、概率密度极大值的分布”,我这样想象着。真是这样吗?我想不通,自己难住了自己! ------------------------------------ 粒子就是粒子。 博主回复(2011-4-20 12:17) : 哈哈,我们在钻牛角尖呢,你不亦玩乎?
个人分类: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3752 次阅读|8 个评论
象形科学缘起4
热度 1 hy517hy 2011-4-30 18:10
只要坚持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就会发现已有的知识有些不是很好用,产生改造或者创新知识的点滴想法或者思想火花。过段时间,总结这些思想火花,会得到适合解决某些方面问题的经验或者知识,继续提炼这些相对片面的经验与知识,会得到一些原则,以这些原则指导实践,会产生系列的创新。例如,我在做软件公司总经理的时候,一方面要组织技术攻关,另一方面要组织市场推广,发现以技术的立场思考人际关系问题,或者以人文的立场思绪技术方面的问题,会得到许多解决问题的启迪。这样,我总结出一种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原则,用于指导实践,解决了许多用单一专业知识难以想通,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将这些心得以索而其已的笔名撰写了上帝的烦恼、信息怎么卖、你是“人”吗、信息化的廿种观念障碍、信息化的八大真实动机、战胜微软的方法、手机引发的十大社会主题、信息技术的人文困境,超越软件思维等文章,受到了编辑的认同,成为一些杂志与网站的专栏作家。从这种科研、经营、写作相结合的实践中,我体会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创新原则。 以往我们学习知识,实际上执行的是一种“以物为本”的原则,以权威的或者“确定”的标准来选择学习的内容,所学的“确定”知识,只能在相对“确定”的“物际”环境中解决问题。在相对不确定的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原来学习的知识就不适用了,需要“以人为本”的知识。这种知识在现实社会中表现为人际关系的知识,多以个人经验的形式表现。我们往往有这样的经验,听一个人讲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还明白,听多个人讲,可能越听越感觉复杂,不知怎么做。因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这说明一个问题,在人际关系领域缺少易于学习的科学,也就是缺乏建立于统一标准基础上的知识系统。 思考我们所熟悉的自然科学,突出特征是应用数学工具表达。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著的《物理学》,之所以归类为哲学著作,是因为没有采用数学表达工具。由此我得到这样的判断,以概念为主表达认识的知识系统叫哲学,采用公式表达认识的知识系统叫科学。当然,最符合这种判断依据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努力使用公式或者数学工具,只是在个别领域有些效果,达不到自然科学普及使用数学工具的程度。数学实际上是人类对环境确定性因素的反映,以确定性为标准,可将知识分为四类:人类对环境的反映不确定或者说不清楚的是宗教,用概念表达并成系统的是哲学,用公式表达并能表示实践流程的是科学,能够将想法转化为产品的是产业。以工具或者中介为标准看,哲学以教主为工具(个人中介),哲学以概念为工具(文字中介),科学以公式为工具(关系中介),产业以实体为工具(器物中介)。这四个知识层次构成人类与自然互动的知识系统。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225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7大成语再译
lushunqi 2011-4-30 14:19
教育部对以下7个成语解释作出了正式的纠正,现公之于众,请广大朋友们认真学习: 1.【知书达礼】仅知道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学会送礼; 2.【度日如年】特指当官的日子,非常好过,每天象过年一样; 3.【杯水车薪】形容领导干部,每天办公室喝杯茶,月底可以拿到可以买一辆车的工资; 4.【知足常乐】知道有人请自己洗脚,心里就感到快乐; 5.【见异思迁】看见漂亮的异性就想搬到她那里去住; 6.【语重心长】别人讲的话越重,心里怀恨时间就越长; 7.【有机可乘】出门考察可以坐飞机。
个人分类: 感悟|1833 次阅读|0 个评论
MPH
jiaguangjia 2011-4-30 11:45
昨天上午,除了我的一位直博生资格考试外,还有两位MPH开题。目前我组里有三位MPH。她们都是从事职业卫生的巾帼英雄,个个都是单位的骨干,与其说作他们的导师,不如说我们一起探讨、学习和彼此激励。她们都很年轻,孩子也都比较小,但是工作很努力,都在利用业余时间,积极要求进步。祝愿他们工作学习顺利,家庭生活幸福。
1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过得好快,研一马上过了
热度 3 ming369 2011-4-30 09:57
进来科学网时间也不短了,看了那么多别人的博文,今天自己才是第一次写一些东西。 常常在感叹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研一马上就过去了,回想一下过去的将近一年,竟然没有点成就感可言,而更多的还是对未来的迷茫,对自己科研决心的不坚定,总是在思考自己适不适合搞科研的问题,主要还是对未来的规划还是不够明确。 有些时候静下来的时候也会在想,要做出写改变了,然而后面不知不觉中还是回到了原来的状态,看到有个老师的博文里面说的好,“如果没有目标的话,你就会无法集中目标。”我想自己也要真正做出些改变了,为自己的将来负责。在这美好的科研环境中我也不想再做寂寞者。 首先要努力克服懒惰,每天坚持做些有意义的事,耐下心来看文献,尽快做出来课题的实验方案;做好规划就会有目标的前行,心中有梦就会有方向,要有自信心,无论目标多么遥远,坚持下去就会有成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74 次阅读|7 个评论
慎于言
热度 2 pingcn 2011-4-29 22:55
昨天,L说,和BOSS说一回话,TA就会郁闷得专门用一下午加一晚上的时间来平复心情。 今天,某某,看到某些人在某网站上写的东西,貌似血压都有点升高了,手和声音,都有点发抖。 如今,言论自由,在很多场合,只要不计后果,就可以随便畅所欲言。 有的人,因为言辞太犀利,被称为“毒舌”,却以此为“个性”,之后,把犀利发挥到淋漓尽致。 说的人畅快了,听的人震惊了…… 可是,被说的人,却可能会被深深伤害,那种伤害,可能远远超过了说这话的人的想像。 提醒自己—— 不要为了彰显个性、表现自己的“幽默”、“有才”就去刺伤人,不要为了任何原因出口揭短、伤人。 如果不得已要说可能会让对方不快的话,尽量多想想、怀着最大的善意、用温和的口气、帮对方想解决的办法。 如果自己想不到办法,至少可以帮对方想想,可以去求助谁。尽量不要用空话大话去给别人施加压力。 分享一个故事—— 小熊被卡在长满的荆棘灌木丛里出不来了,猎人看见了,上前救了它,母熊便和猎人成了好朋友。 一天,猎人在树林里迷路了,就来到了熊窝。母熊便盛情地招待了他,猎人非常高兴。 临走时,母熊为了表示友好,要用嘴亲吻猎人,没想到猎人却厌恶它身上的臭味。就对母熊说:“谢谢你的招待!不过你身上的臭味是我唯一不喜欢你的地方。”母熊心里怏怏不乐,说:作为补偿,你用你的斧头砍我的头吧.一定要砍得鲜血淋漓,才可以。猎人拗不过,只得依从。若干年后,猎人又和母熊相遇了,就关心地问它那伤口还疼不疼?母熊说:“那伤口痛了一阵子就愈合了。不过你说的那句话我却伤心了一辈子!”
201 次阅读|3 个评论
定了导师啦
热度 4 Rein 2011-4-29 15:58
在导师A和导师B之间纠结了很久。最终,向神祷告说,如果你让我跟B,就让A莫名其妙把我拒了吧。于是冲过去找A,果然莫名其妙被拒了(理由是组里面太多人太长时间没毕业了,所以现在已经不参加招生,决定先把这些人搞定再考虑招新的学生。他可以和一起B co-supervise我,但是不能当princepal advisor)。虽然有点失望,但是第二天冲去找B时,B说A已经给他打电话说好了,就跟他吧。 导师定下来,学习动力一下就上去了。他手下有9年还没毕业的学生,也有去MIT,UIUC之类CS一流学校当发考题的学生,和IBM Research, MSR的研究员。毕竟混成什么样,还是自己的努力最重要啊。
个人分类: 个人感想|5419 次阅读|5 个评论
会议沟通很重要?
zlhua 2011-4-29 15:41
你喜欢开会吗? 你可能会说,如果跟自己有关的,而且是好事情的话,一般的人都很乐于开会。但是,现实是,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开会。 不信? 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调研,告诉你的同事,某某时间要开会,然后开始观察 请注意观察他们的非语言反映:瘪嘴、瞪眼、叹气,或者目光呆滞,没有任何反应... 还有语言反映:“怎么又开会”“开啥子会哦”“好烦噢”“又发神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应?呵呵,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因为太多人参加了太多会议,结束时通常感觉自己在会上无所事事,毫无收获。 你会感到奇怪吗?现在居然在国外会有专门的会议安排咨询公司。呵呵,不要大惊小怪,如果你经常被人叫去开莫名奇妙的会议时,你肯定会理解为什么管理者需要接受这个公司的服务了,可能你还会不自不觉帮着这个公司营销,让你的老板最好尽快去接受这个公司的咨询服务... 虽然很多管理者都知道人力和生产力对于他们很重要,但是如何跟被管理者沟通,提高生产力?这对于大多管理者而言都是个难题。 会议是人们见到的最为普通的管理沟通方式,因为普遍,所以更容易让人反感,糟糕的会议不仅会破坏原本愉快的一天,而且还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麻烦。有一次,某单位要求所有员工开会,会议通知是通过邮件发送的,然后,会议开始了,有一个同事没有来,后来,办公室主任就叫秘书打电话,然后对方说没有看到邮件。然后办公室主任就冒火了,就开口骂人,被电话那头的员工听到了。。。最后,那个员工不久之后就辞职了,不陪领导玩了。。。 位于加里福利亚州米尔谷的美国咨询培训公司的资深咨询师Willianm R.Daniels对于会议造成的实实在在的影响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失败的会议会导致公司的失败。会议的确不容忽视,因为会议是一个组织的文化得以传承延续的方式。组织通过会议来表达“你是其中一员”,所以,如果我们每天都要与一群无聊的人一起参加沉闷乏味的会议,那我们可能就会忍不住认为这个公司也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公司,失败的会议会成为一个负面的信息来源,传播出关于公司和员工的消极信息”【Ibid】 詹姆斯.S.奥罗克 著 管理沟通-案例分析法 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3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研需要找到自己的节奏(转载)
oaiwqiyao 2011-4-29 13:01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科研工作越来越成为健康的杀手。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年纪轻轻就身体垮掉。但是,中国的科研水平并没有因为有许多人垮掉而变得真正强大。相反,对于欧美国家的科学家来说,虽然我们也看到许多卖命工作的学者,但是我们也同样看到许多业余生活非常丰富的一流学者,一些充满生活情趣的学者。个人以为,对于希望做出一流工作的科研人员来说,找到自己的节奏很重要。 所谓科研的节奏,就是一个人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比如,每天工作多少小时,在工作状态中是以什么心态进行的。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基础不同,处于科研的阶段不同,单位时间内投入的效率不同,投入精力消耗速度不同,因而节奏就不同。要找到自己的节奏,就需要好好认清楚下面的问题。 其一、 科研需要非常好的体质。 对于理论性的研究来说,对于体质的要求似乎是很高的,一点都不比野外考察所需的体力要少。原因在于,对于一个非常沉醉于自己的课题的人来说,有时候一段时间会连续的思考同一个问题。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大脑高速运转,非常的消耗能量。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更多的理论学者是消瘦的,并不是营养不好,而是跟不上消耗的速度。因此,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投入的时机,选择投入的量,对于健康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很多希望自己是学术常青树的同志来说,可持续的投入非常重要。记得大学时候练10000米长跑,对此深有体会。1万米意味着标准400米跑道要跑25圈,说起来很容易,其实对于体力来说是个小小的挑战。记得第一次参加全校运动会1万米比赛,不少体力很壮的同学,上来就拼命的往前冲。我很羡慕他们的体力,但是这些同学绝大多数没有跑到终点。其原因在于身体内储存的养料被迅速的耗光,而转化的速度跟不上,只能半途而废。科研相对于长跑来说,比马拉松还要远,更是体力的综合挑战。我们练长跑的主要技术点就是在于如何在25圈中合理的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分配体力。一味的往前冲是自杀性的方式。 其二、 有些科研进展不是想快就能快得了。 很多科研问题由于处于的发展阶段的限制,并不能随着我们主观的投入变得更快的得到解决。事实上,大多数的课题的解决需要整个相关领域的综合进步才能有希望解决。我们需要审时度势,判断自己的课题所处的阶段和整体环境,大致了解课题可能解决的预期时间点,在这个预期时间点没有到来之前,只能是心平气和的积累,任何冲动都是于事无补的。 其三、 丰富的生活能够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整,对于科研来说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如果一个人单调的从事科研工作,当然也可能得到很好的成果,但是从生物体本身的状态来看,有张有弛似乎更加有利。大脑也需要调整,记忆需要时间,大脑需要积累能力来创造激情时刻。连续的疲劳作战使得大脑的效率低下,即便是汽车,也需要休息,金属也有疲劳,更何况人是个生物。记得梁漱溟说过,一个没有情趣的人不能成为大学问家。我赞成这个观点。一个有情趣的人能够在各种非学术活动中得到很好的调整和休息,也能够受到非学术信息的刺激和熏陶,对于研究哲学的领悟会更快,思考问题的效率也可能更高。 其四、 科研工作的核心不在量,而在质。 不管我们同意与否,评价我们科研工作能力的并不是我们发表的所有作品,而是其中最优秀者。从历史上来看,即便是一个天才,一生值得注意的科研成果往往也并不多。对我们这样的非天才科研人员来说,就更不能指望年年月月都能有好成果。我们最好的期望值大概应该是我们一生能有个值得纪念的科研成果就是我们的荣幸,如果有两个以上,都是上帝的恩赐。既然如此,为了那一两个值得纪念的成果,我们需要不断地积累,而不是不断地制造成果。早上来上班的时候,想到了唐诗,贾岛为了得到一两句好诗,耗时三年,也未达到理想。科研也是如此,我们只能不断地积累,不断提高我们修养,不断地等待灵感的产生,除此之外,任何操之过急都不会有好结果。 其五、 科研投入的心态关系到能量的使用效率。 在科研过程中,我们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对于我们能量消耗的速度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假如我们是焦虑的,猴急的,浮躁的,都会使得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速度大大增加。而假如我们从容的,净心的投入,那我们投入的效率就会高很多。比如,打羽毛球,专业选手由于动作简单有效,和非专业选手打球时几乎不怎么消耗体力,而初学者往往20分钟都撑不住。并不全是我们的体力不够,是我们不会使用,或者说使用的方法不对。力气没有用到该用的地方,这样使得我们有限的精力白白的浪费掉了。 对于科研人来说,我们都希望长寿并且学术长青,但是做到这点非常的困难,那需要我们象专业的马拉松选手一样, 规划我们的科研节奏,合理的使用我们的体力,在关键处发力,瞄准合理的目标前进, 唯如此我们才可能达到我们的目标,而且很可能因此,我们的科研成果更加丰富,更加有高度。
个人分类: 如何达到自由学术王国|2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度 1 zhudingju 2011-4-29 10:23
天 2011-4-29 天在眼里并不大,但没有谁知道天有多大 天下有很多看不见的蚂蚁,但蚂蚁能看见自己 蚂蚁在迷茫地,却不知迷茫地奔波 蚂蚁在无所谓快乐也无所谓不快乐地,却有时快乐地有时不快乐地奔波 蚂蚁在无所谓有意义也无所谓无意义地,却有时高昂有时失落地奔波 蚂蚁汗流浃背地奔波,囤积了很多在他们看来最重要的利 蚂蚁不厌其烦地舞动触角,争取在他们看来最重要的名 蚂蚁就像计算机代码一样,只要不按停机就会永不停息 蚂蚁就像计算机代码一样,似乎主宰着数据,却始终与数据分离 天下有很多蚂蚁看不见天 能看见天的蚂蚁没有时间停下来看看天 只有几只懒惰的能抬头看天的蚂蚁看见了天 古代有,现代也有 东方有,西方也有 有的蚂蚁看见了天书 有的蚂蚁看见了天路 看见天书的蚂蚁把天书告诉了其他蚂蚁,其他蚂蚁觉得没有用,如同计算机中的协议规范没有应用程序想去遵从 看见天路的蚂蚁把天路告诉了其他蚂蚁,其他蚂蚁开始捉摸如何上天折腾,如同计算机中的应用程序想控制操作系统 也许有一天,蚂蚁能真正看懂天,到那一天,蚂蚁会发现,天一直在任何地方 也许有一天,蚂蚁能真正看懂天,到那一天,蚂蚁会发现,懂它不一定要控制它,爱它不一定要占有它 也许有一天,蚂蚁能真正看懂天,到那一天,蚂蚁会停下奔波的脚步,与云一样悠然自得,与水一样源远流长
2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融是一种思维方式(一)
liperson 2011-4-29 08:51
金融是研究在不确定环境下如何在时间上配置货币和证券等资产的学科。那么它和思维方式,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所谓不确定,就是指波动性,变化的可能性。我们一般关心的是自己资产损失的可能性,并将其称为风险,在金融学上二者有时混用,但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我经常向学生举的例子是:几乎我每次上课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同学迟到(倒不见得是学生故意,而是因为学生太多了,如果是30人在小教室上课,这种情况当不会发生),学生迟到不迟到对我来说是一种不确定性,但不带来风险。假如学校规定,每迟到一人,扣我10块钱,那么学生迟到不迟到对于我就成为风险,因为会给我带来金钱的损失。这里还需注意另一点,就是学校只罚不奖,学生迟到只给我带来风险,而没有收益,这种情况在金融学上比较少见。如果让上述例子更符合金融学逻辑的话,应该是这样的:学校查明全校的学生平均迟到率为3%,则规定,如果因为老师讲得好,学生迟到率低于3%,则给予相应的奖励,如果因为老师讲的差,学生迟到率高于3%,则给予相应的惩罚。这样,学生迟到率决定于老师讲课好坏,讲的不好就罚钱,讲得好就奖励,这样老师就有动力讲好课了。因此,学生是否迟到将给老师的收入带来波动性。注意这种波动性一般是对称的,即既有奖励又有惩罚,而不是象之前那个例子中只有惩罚,没有奖励。 但我们生活中还是经常把这种波动性称为风险,我们尽可以这样做,而在心中记得二者的小小区别就行了。应该说生活中处处都有风险,都有不确定性。比如,学生毕业后能否找到好工作,考研能否考上,工作是否让领导满意,是否能提升。那么怎样做呢?金融学上一般解决方法有两种: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及增强自己的能力。比如能否找到好工作呢?你需要知道找到好工作需要什么条件?好的企业有什么要求?这涉及信息问题,你需要更多的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你获得信息,并不代表你就能做到人家的要求,你还需要增强自己的能力,根据获得的信息增强自己在相关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减少不确定性,增加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当然,好的工作也是需要运气的,一棵树上吊死,是很容易栽跟头的。金融学上,一般采用资产组合的方式来回避单个资产风险的不确定性(这里主要指的是,你不可能获得所有的信息,因而带来的残余不确定性),那么你找工作时,也需要找三四家靠谱的,重点攻关,最后有一两个要你,你再选择就可以了。是不是资产越多,风险越小?不是的。资产多的话,手续费就多,就不可能专注于重点。找工作也是如此,如果四处投简历,而没有重点,最终是那家的信息都了解的不透彻,成功的几率反而大大减少。其实,稍懂点哲学的人就会看出,这里信息是客观条件,能力是主观条件,这和万事一样,都需要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5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前半生与后半生
pengzs 2011-4-28 20:28
我一直以来是一个不是很清楚自己的人,或是称为是一个爱空想,不切实际的人,却自认为很切实际的一个人,直至昨天缘于与老婆的一次吵架,才让我更清楚的看清了自己。。。 毕业快一年了,这一年里,自己客观地说,看待问题的能力绝对与自己的年龄很不相称,老实说不知规划自己的未来,重眼前的东西,看不清长远的东西,可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直以来,我都有从商的念头,都有想做一些事情挣钱的念头,可是念头总归是念头,都没有付出于行动,总之,很多想法都消失在意念中,虽然没有大手大脚去做某一件事情,但是每天花的时间去思考却不少,从而衍生出来的一些小的动作却不少,从而影响了我的正常事业和生活。就拿以前读硕士来说吧,那时,年轻气盛,口出狂言,想挣钱,谈论最多的绝对是做生意挣钱,而不是如何发表论文,如何搞好自己的学术研究,呵呵,花了那么的时间在上面,可想而知,本人的学术最终会有多烂。。。好不容易毕业了,就进了一所高校,去高校的初衷绝对不是我有多高尚,想成为人们所敬仰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是天真的以为在高校轻松,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在外面挣钱,可是想想也是可笑,几年下来,想法很多,钱却没有挣到,自己的工作也没有做好,唉。。。然而,博士毕业后的今天,我的思维依然故我,未能改变,还是想着如何在高校里一边应付着教书的日子,一边出去挣点外块,反正有的时间,这种想法直到前几天,我被老婆的一顿痛责,才醒悟了自己以前的天真和错误。前几年的时间至少证明了想一边工作一边挣钱行不通,至少对我来说很难,而我前一段时间仍然在做这个梦,我这个年龄了,对很多人来说,已是小有成就了,而我仍然是一无所有。。。可悲,可悲。 下一步,好好干好自己的事业,首先从观念上更新自己,真正认清自己,从而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未来,相信只要不偏离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相信美好的未来近在不远。。。
3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行行重行行
snzgdushu 2011-4-28 18:15
恍恍惚惚之中,暑假的社会调查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时常会想起调查的种种,那印象如同朦胧的烟雾,无形却又实实在在地笼罩我们。虽然大大小小的调查参加过很多,包括去安徽、荆门等地的比较正式的调查。但是这次完全由团队组织的暑假之旅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识上的 扩展,它的意义更在别处。 一 我对调查一直都深怀兴趣,身边也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所以,当我们聊到暑假组队调查时,大家是一拍即合。但是在组队过程中,还是有一些波折的。理想中的团队调查应该是 5—7 人,男女比例协调,高低年级穿插,大家的兴致又能有一定的分散集中。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了。然而在调查中,男女搭配还有很多好处。比如,行程中,有男生在就会好很多。一些被访对象只习惯被特定性别的调查员访问。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几个女孩子是很难跟那些十一二岁的捉蝎子小男生接近的,但长军们却与小男孩们打成一片,为我们的调查丰富了好多生动的材料。我们的团队,七个人的性格各异,每个人对问题都有不同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在讨论中,总是感觉到思维的火花在不断地被激发碰撞。还有一些朋友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参加我们的调查,我一直对此深怀遗憾和歉意,你们都能够理解,我明白。 在一项调查中,资料的整理和收集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体现为调查时的笔记,还包括前后期的种种文字记载。我们的团队,从成立之初,每一次开会都会在当晚或是第二天把讨论的内容整理出来,以邮件的方式发给大家。这样不仅可以使每一位成员清楚明确地知道进度,而且为以后留下了宝贵的思想痕迹。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调查的结论往往不是最重要的,而关键在于我们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思考过程。 调查中最重要的就是访谈以及笔记。尽管在调查之初我们一再强调要做好访谈笔记,记录原话,但是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后来由于记录技巧以及时间的缘故,当时有些原话都没有记录下来,等到回忆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记忆模糊、不确定,不得不构造一些内容。这给后来的报告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尤其是做定性研究。后来才明白,小山老师所说的“整理笔记的时间甚至要比调查的时间还要长”,其实一点都不夸张。现在回过头来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不妨尝试录音。录音的不便之处是整理很麻烦,而且往往会使被访者有所顾忌。倘若话题不敏感,倒是可以把录音作为一个辅助的工具。 做访谈是件蛮有意思的事情,这是一个与人的互动过程并将其呈现出来。人在一辈辈的老去,一代代“ XX 后”的亲历者在我们还来不及注意的时候就可能消逝了。就像小崔同志这两年忙着抢救的长征、抗战中的鲜活故事,他的这一举动倒也使得“口述史”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如果说小崔们是在“抢救”平民眼中的历史,那么我们的访谈则是在“挖掘”平民身上的不甚清晰的现实。访谈老百姓时,他们总是说“跟你们说这些干嘛呢,有意思么,有用么”。放在历史中,老百姓们总是把自己视为一介草民,微不足道,而我们恰恰就是要从这些“草根”身上找寻那些“ XX 后”留下的痕迹。我曾经问过爸爸怎么看待我们的调查,他老人家的回答让我很是惊叹。他说这样的调查就类似于考古,只不过考古挖的是器物、痕迹等物质层面的东西,而你们挖的是文化精神层面的东西。一般的考古不能带来什么经济效益,你们的调查也不会对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改观。但是,老百姓就讲求一个“寻根问祖”,没有考古,历史从哪里知道?没有调查,谁又知道老百姓到底是咋样生活的呢?妈妈也惊异我们调查的能力,她说我们短短的六天把村里很多事情都问出来了。“如果是上面派下来的人调查,大家反而遮遮掩掩不肯说实话,倒是对你们这帮学生,村里人都没什么戒备心理,要是你们再调查个十天半个月,就能写本村史啦”。我一直很感动于家人对我们调查的理解与支持,他们是我强大的精神支柱。 由于这次调查就是在我自己的家乡做,我也同时扮演了“村里人”和“村外人”的双重角色,感受更加的不同。其实,在调查中,我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游戏并没有多大的感受,比如捉蝎子、捉知了,这些令小建们兴奋不已的好玩事情,却没有给我带来很大的触动。对于村中的过去,以前我也没有刻意地问过,但是生于斯长于斯二十年,那些老故事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在我的记忆中,可能是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听多了。对于自己“熟悉”的场景,很难不掺杂自己的情绪,我急切地想知道外人是怎样看待我的家乡。当我把自己作为社调团队中的一员,以一种“他者的眼光”来思索自己的家乡时,不禁对它心生怜惜。我有时感慨它没有被现代完全侵蚀,还保留着一份古朴与纯真;有时又心疼起它的落后与艰辛来。我希望家乡能把它最美丽的一面展示给人们,但是对于这里的丑陋和落后,我也并不避讳。我希望最真实的它能够不断地反省剖析自己,不断地变好。有时候,我们开玩笑说,也许北张麻有朝一日可以像开弦弓村一样呢。想起在荆门做调查时,我就时常感触到作为一个社会学者的光荣与使命。走到哪里,只要一说是“雪峰的学生”,村民都会很热情地跟我们交谈,贺老师实实在在地为家乡做了很多好事,我可以为家乡做些什么呢? 以前做调查时,我一直都有些怀疑,一项社会调查能不能真实地反映被访者的情况,围城外的人能把围城看清楚几分。典型的如问卷调查中,乱答、误答、漏答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数据上得出的结论可信度如何,可想而知。在访谈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的麻烦。就举一个例子吧。 XX 村民跟我们讲述她 15 岁的儿子和 6 岁女儿时,用了大相径庭的词语。儿子是“虽然不爱说话但还是很聪明、懂事、节俭”,而女儿“刁蛮、自私、攀比心理、虚荣”。同样的家庭怎么就会教养出这么不同的儿女呢?照 XX 的说法是,“时代变了,现在孩子们都早熟”。如果我们就此打住,也许也就这样解释了。 XX 走后,我才跟队员们说 “因为儿子是亲生的,女儿是抱养的”,先且不管能不能解释全部疑问,这样村庄里的秘密,身为局外人的调查员可不可以了解得到呢?在本次调查中,我还惊异地发现,村子里亲子非亲生关系相当的多,全村人都知道但是全村人都会保密,以至于很多孩子到了三四十岁才猛然晓得自己原来不是亲生的。而晓园跟我提起过她们家乡的情况,村民们会对这个话题说三道四,更不会想着为孩子保密。也许在一个熟人社会中,村子的秘密也是划分“我们”和“他们”的界限。而当熟人社会慢慢被瓦解之后,“共享式的秘密”不存在了,“我们”和“他们”的界限模糊,这一刻是“我们”的人,下一刻就可能会离开。所以,我就经常对队员们说,我们短短的几天小规模调查,得到的结论并不重要,因为时间以及技巧经验方面的原因,我们以为的逻辑、事实也许本来就是虚假的。但是对于自己的思想、学术认识倒是会有很多启发。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也就是这个意思,“我在思考着并有所收获”,这总是实实在在的。 二 这次调查,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还是对定性调查的认识上。当把调查初稿交给小山老师时,我们还颇带自豪地欣赏了几遍辛苦这么多天的成果。不料,小山老师一下子就指出了我们的弊病所在:内容分散,冲淡了逻辑性;调查材料在报告中体现不明显,反而是自己的分析提炼过多,抹杀了地方色彩。小山老师的一番关于“定性调查”的话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在后来的数次讨论中,我们渐渐对定性调查有一点新的认识。 我们的调查采用的是半结构式访谈法。很多同学,包括我,都容易把深入访谈、半结构式访谈、质性研究等等“类似”的调查方法混为一谈,以为这种调查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被访者,跟他聊跟主题相干的内容。 经过调查实地经验发觉这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深入访谈是调查者通过被访者散漫的回答中,获取想要的信息,增加对事情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了解,分析社会情境;而半结构式访谈则可以看做是问卷的一个延伸,它则意在让被访者回答集中有限的问题,这些答案具有频率上的统计意义,从而由特殊推广到普遍。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现阶段的理解,正确与否还是未知。 其实,这不仅仅是我们经验不足的问题。概念上的混乱也体现在对定性研究的种种相异的名称上,比如说“田野工作”( field work ),“民族志” (ethnography) “自然主义研究” (naturalistic research) 。学科之间不统一,导致在问题的认识上也是似是而非,模模糊糊。澜清老师说“一个成熟的学科是不用在方法论上纠缠的”,而社会科学恰恰就是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论证其方法的正确可靠性。以往,在“科学 — 实证”的研究路径下,定性调查研究经常循着定量研究的路子,企图以个案量的积累来进行推广;或者就是对个案研究不自信,往往怀疑其“科学性”。吴毅老师有一篇《何以个案 为何叙述》讲的很是好。“个案研究最为根本的目的并不在于为科学 — 实证化研究累积量的和类型学的样本,而是要为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案例。如果说后者是为了对复杂事物做简单化、条理化和普遍化的理解(也只有简单化和条理化才可能普遍化和科学化),并依此做出‘科学的’和‘客观的’分析,那么前者恰恰是为了将看似简单、条理和普遍化的事物复杂化和独特化,以确定对研究对象‘情景性’的解释性理解。” 循着这条路子,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不需去套上很多宏大理论,而只要把故事出彩地叙述下来就很好了。记得大一看《金翼》时,并没有多大的感觉。甚至觉得作为一部小说,它没有文学作品精彩;作为一部社会学书籍,它的意义甚至比理论书还要晦涩难懂。理论书是想着法子把道理逻辑给我们讲清楚,而类似“金翼”的故事则是绕着圈子让我们自己去揣测里面的内涵,以期达到“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以社会学的视角去叙述好一个故事并不容易,再附之以通俗智慧又精简的语言更是不易。当我们数次修改报告后,对比起薄薄的一本《金翼》,不由得心生赞叹。 三 以前一直以为大师们写东西是毫不费力的,至少在灵感来了的时候是如此。可后来翻看了很多传记,才发现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秘密书架”,你所读的书决定了你的视野与角度,“ you are what you read ”。郑也夫在《愉快的阅读》一文中提到“ 一个题目下差不多过手 100 本书,阅读 40 本,可以开一门课。我一般是一边讲课,一边准备这个题目下的著书,讲到第三、四轮,著作差不多成型。这时候差不多过手 200 本书,阅读 100 本以上。 ”当我为写报告“呕心沥血,呜呼哀哉”时,看到这句话又似乎找到了很多动力。调查回来写报告、写随笔时,发觉书到用时方恨少啊,有些东西能想到那么一点,但是无法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或者是自己的感受就那么短短的一段文字就表达完了,无法成文,也就索性不写了。 我们平日里的读书,大多是关注于理论、结论或是逻辑,至于具体的研究是如何操作的,似乎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虽然说,读书并不一定代表着以后要做相关的研究,但是了解一项研究的来龙去脉,保留一份好奇心,总是会带来意外的收获。“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次的调查也给了我们一次窥看“门道”的机会。 看看大家的随笔,写的也是天马行空,不拘一格,这让人读起来甚感清爽。我一直觉得,“我手写我心,我字言我情”,调查不止有快乐与感动,也有焦虑、劳累,甚至疲倦厌烦,真实的写下自己的心情就好,不要为了写而写下空洞的感情、僵板的思路。以前看过一本笑喷了的书《天真的人类学家 —— 小泥屋笔记》,印象很深刻。这有点类似戈夫曼的拟剧论 ,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场合,就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研究;后台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而《小泥屋笔记》就是把幕后爆料了出来。现代人,似乎对幕后更感兴趣,甚至觉得那才是真实的东西。 四 最后,说说我们的团队吧。 其实,作为队长,要承担一次完完本本的调查,我是有些忐忑不安的。以前的调查,只用关心调查课题本身,跟着师兄师姐们走就行了。而自己组队出去,要考虑的事情可就多了。“大”到调查地点、时间、主题、食宿安排、安全问题、访谈对象、经费来源,“小”到开会地点、进度、资料修改审核、任务分配、队员情绪……方方面面都要想到。像我这样懒散惯了的人,忽而要面对这样浩大的“工程”,压力巨大。幸而家人、队员和师长们一直在为我鼓励,让我一直挑战着自己走下去。到了调查后期,虽然面临着写报告写随笔交材料等一大堆事情,但是我觉得自己的担子轻松了不少,因为队员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已经建立起来,我甚至觉得可以像依赖家人一样去依赖他们。每次开小会,就觉得只要我们在一起,摆在面前的困难都不是问题了,我们是“黄疯队”,战无不胜,无坚不摧嘛。 忘了是谁说过,“当代不缺乏优秀的个人,但是缺乏优秀的团队”。调查前前后后的几个月,我们由相识到相知,由一开始叫大名到后来亲切的小名,由正经的学术探讨到后来的八卦爆料无所不谈,我们也一定都感觉到了“我们”两个字的分量和情意。 亲爱的人呐,路途遥远我们在一起吧。
个人分类: 且行且思|2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网博友们对方舟子的印象主流有变化
热度 11 Sonny 2011-4-28 08:44
我的科学网博客休息了半年,这次重新回来,感觉改变最大的是方舟子在博友们心中的印象。去年方舟子遇袭案那段时间,绝大多数人都支持他,为他加油打气,仿佛他就是正义的化身。而这段时间真是不同了,尤其在刘菊花抄袭事件爆出以及前天肖传国的记者见面会视频公开后,我浏览了一下科网的博文,发现大多数人对方舟子没什么好印象了,天平已经偏向了肖传国一侧。这是怎么回事呢?是我感觉有误?还是由于刘菊花事件等的原因,那些原本挺方的博友们陷入沉默,而反方的博友们站出来扬眉吐气了?或是广大博友们逐渐感觉方舟子不是个好人,而肖传国才是更值得尊敬的?谁能告诉我答案?
4044 次阅读|26 个评论
农民: 拿什么拯救你们
热度 10 yanghualei 2011-4-27 23:26
这段时间逐渐变的功利了,则就回河南老家静思一下,虽然经过几天的反省,结果也不是太明显。但在返校的途中的火车与几位农民坐在一起,也没什么事就和他们闲聊,了解到农村的部分现状,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在公共卫生方面,通过与他们的谈话中最让我担忧是其讲到艾滋病在其村扩散的情况,5年前其村被公共知道的没有一例,如今被大家知道的6-7例;其县800多例,而如今3000-4000多例 。也许是这个社会新生成的笑贫不笑娼的文化机制以及好淫厌劳的生活信仰所致,或者是个体的素质问题导致从事这些和那些促使被其感染这疾病的行业,其还说在其县国道两侧很多女孩从事哪种行业,更令人害怕的是如那位农民所说 :“有些女外面拉客而携带了之后,因为没钱治疗或者是为了报复,则继续还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去从事拉客;有些男因没钱治疗而逝去留下几岁的孩子。 而 那些农民把这些归结文艺界做的步子太大,其还举文艺界对小孩的影响,现在电视网络甚至现实中上存在很多或者不适合青少年看的东西 ,看后吊起欲望,进而去模仿例子:譬如其一个远方亲戚的女孩14岁就怀孕了,其村一个女孩过生日,则来的全是男生。并且其认为有些学生就不是上学,就是谈恋爱的,外面同居的很多。还说其村,现在男孩放假,天天往城里跑去上网,甚至几天就不会来,住网吧或者住旅社里。在其他时间天天去看那家女孩长的漂亮,然后就跟着人家, 如果一个老人老了同时 还有积蓄和工资 ,则媳妇就把其贡起来,甚至一月做一 两回体检,为了其活着多从其身子捞点油水; 而没有工资和积蓄的老人,一般被流放到村头,守住边界,甚至病危的时候,把其放在牛棚里,在地上摆个席。 还有农村原先是个爷们社会,而现在人变得都不厚道了,失去了憨厚和质朴,就连那家大爷死后的棺材抬到地里就得拿钱请人,否则没人去做。 然后又讲 农村小孩的辍学现象比以前更为严重,因为现在上学并不能使得其摆脱贫穷,因为在这个资本的且评价单一的时代,其上升的路越发堵死 。而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越发严重;也许是父母教育小孩的方式不对,缺乏沟通,还是小孩爱攀比和面子;在是农村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以前环境秀丽,现在白色垃圾遍地,他们更缺乏治理的意识和治理的能力。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大家能够关注下。 当我听到或者看到这些,心理有种很不舒服的感受: 我们虽搞科学,科学却无法帮助他们战胜无知和恐惧;我们不断的去探索新知,但新知却不能帮助他们致富。 他们由于没有预防意识和受教育较浅导致无知者无惧,则一旦被环境被破坏或者身体被某种疾病感染,则将没有能力治疗和恢复, 又因现在金钱和权利资本王道的社会机制,道德的约束又软化,则导致这种不良的文化和疾病不断的扩散; 又因其没有批判意识,行为又比较偏激。 也许当我们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体验奋斗中的美和兴奋,并且重视道德资本,则会更好点。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2295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最有效的方法
jessie0090 2011-4-27 17:35
但时间一长,疾病又反复发作了。这让很多类风湿患者感到治疗的绝望与无奈。他们都在不停地寻找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最有效的方法 。自从步入细胞治疗时代,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有了新希望。    干细胞移植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最有效的方法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多功能细胞,干细胞移植入人体后,可替代和修复受损细胞,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可在受损部位分泌细胞活性因子,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 干细胞疗法 可以说是目前治疗……原文地址http://www.gxbcn.com/fengshi_leifengshi/20110414_2969.html
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研究中的停滞期和倦怠期-感到郁闷和煎熬的时候
redrum 2011-4-27 16:11
不知道你是不是同我一样也有这样的时候? 研究过程中总会有这个停滞期和倦怠期, 看论文看到想吐,调程序和实验调到反胃。 怎么看了也没有进展,怎么调试,程序都不出好结果。 这个让人郁闷的时期,才让人深深觉得研究和博士的煎熬。 毕业就像是无法到达的终点。 没有人指导,需要自己不断摸索,还有可能走到错误的方向。 如果方向错了,一条道走到黑,只会到达不了终点。 于是明白,找到正确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错了,记得回头。 人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错误的坚持和轻易的放弃。 我们的idea常常也是鱼龙混杂的。 当实现idea的时候,都常常不知道是该坚持下去还是放弃。 但研究的东西就像你看着长大的孩子,怎么能轻易舍得放弃。。。 于是我们需要不断得尝试,这个尝试的过程有很容易浪费大量的时间。 笑称它为十月怀胎,可是还不知道是否能拿到SCI颁发的准生证。。。 于是我们的时间和青春,就在任何不经意的时候,悄无声息的离我们而去。 于是明白,学会聪明的尝试,才能找到正确的出口。 不要错误的坚持,记得放下,自在。 无论谁,无论干什么,都会有困难的时候,选择逃避和堕落倒是很容易。 转到新的研究领域,研究话题,研究中遇到了瓶颈,常常会不知所措和茫然。 我们的恐惧来自于对自己的不信任吧 害怕无知,害怕不懂,害怕达不到预期的结果。 于是常常逃避和宣泄,去看刺激感官的动作或惊悚电影,去读欲罢不能的悬疑小说 放佛那一刻,我们才不用去想让人无奈的论文和研究 可是,过了这一刻之后呢 面对那无法逃避的,去给它一个痛快的结局。 时间过去,困难也总会过去。 将研究的郁闷和煎熬,统统交给时间凉拌。 将浮躁的心冷冻起来。 痛痛快快的宣泄之后,重新出发。 拿起论文,整理凌乱的idea,反倒结果不找自来。 这才发现, 等到博士都读完,估计神马都不会怕 待到时间过去,那郁闷和煎熬反倒帮我们披上强大的盔甲。 对待鸭梨沉着冷静,对困难都面带笑容。 所谓,守得云开见月明。 -与所有为毕业和论文粪斗的童鞋共勉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129364pid=223606page=1#pid223606
个人分类: 启明星|2032 次阅读|0 个评论
22F 选用设问式、数字式和标准组件叙述结构时需知要点
icstu1 2011-4-27 13:59
22F 为听众着想的最高形式是“设问式”叙述结构,用“您可能会怀疑...”起头,然后替听众回答的方式,把他们吸引过来。 例如: 首先提出三个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然后用三两张幻灯片,花一会儿时间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回答。 在进行回答中对这次讲演可能涉及的场景和多个主题进行“铺垫式”教育 把这些主题用三个“罗马拄”绑在了一起, 又与设问式叙述结构绑在一起。 (其功能有点象外部联接的——联系讲演内容和听众的关系) 古老的数字式结构如同标准组件式一样,是一个简单,相当松散的叙述结构。只有在其他结构都不适合使用时,再考虑使用数字式结构。 如果你一定要讲十个问题,建议您使用“到记数”的方式,不是从1-10;而是从10-1。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方法,因为对听众很有效——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您要从10数到1。 选用标准组件式叙述结构的理由主要是:讲演者可以随意决定各讲演单元的秩序。如:介绍新服务特征 或产品新功能的时候。 这种“即插即用”的方法可能是讲演者别无选择中的选择。 要尽量少用,最好把演讲弄得简明扼要些。
个人分类: Y 特许访问交流|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用常见的王码五笔型86版试着盲打单字
entropy 2011-4-27 11:50
没有时间看完,放在这里,等有时间, 束之高阁。 引用地址: http://laiba.tianya.cn/laiba/CommMsgs?cmm=37437tid=2606658073334888576 作者:hanjian155提交日期:2008-06-19 11:09:00访问:5453回复:15 楼主我这么说是事出有因的,因为打字以写作为主的我这两天帮别人录入一份文稿,发现居然是打单字更快,更准,更轻松。 在以前输入法非常简单的时候,就有人能够达到一分钟80字以上的速度,而现在的输入法,功能增加了这么多,但很多人实际打字时超不过60字。我一直没弄明白其中的原因,当我感觉到自己打单字逐渐进入一种无意识状态时,我忽然发现,词库是无底洞,如果我从开始的时候就能够坚持打单字,我现在已经能够闭着眼睛打字了(有时看电脑屏幕看得我眼睛酸疼,真想闭上眼睛打字),而因为打词,让我打了这么多字仍然是结结巴巴的,而且提心吊胆,因为要费心拆句为词,还要担心词库里有没有这个词,并且有没有重码。打单字,手指是忙碌了点,不过大脑是轻松了,眼睛轻松了,而我宁愿让自己的手指忙一些,这样打字感觉就像写字一样,不用动脑子。我这篇文章就是用最大路的Office2k中的五笔86逐字打的,而且把所有功能都关掉,并且感觉良好。 为什么开始的时候,我们都喜欢打词?因为打词可以大大减少击键次数,我们指法不熟,并且打词只需取每字最多2码,比较容易,而且妄想达到五笔极速,这样光打单字是达不到的。应该说,想达到五笔极速,是必须打词的,不过那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对于我们这些不想在打字上花费太多的功夫,又想打得比较快的人,打单字是捷径。本来我对五笔极速还是挺向往的,不过当我发现五笔极速并非输入极速时,我觉得用五笔最应该看重的是轻松,通用,不必随身带着个专用键盘,或是随身带着个专用词库。既然打单字,词库用不上了,而且我对优化单字的编码的工作也不想做了,因为这样利大于弊,提速不明显,但明显的破坏了五笔的通用性。 如果大家坚持打单字,打上一段时间,就自然能够做到像以前写字那样得心应手了,如果想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就得去研究那个永远让人提心吊胆的词库了,那是一个让你花再多功夫都没有十足把握的东西。那些想做五笔极速高手的人必须去面对让人望洋兴叹的词库,若只想成为普通的五笔高手,单字录入的成功率是最高的。 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因为如果大家都单字录入了,任何输入法都变得差不多了,许多功能都变得多余,词库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许多人不是白忙活了吗?可以说是五笔字型优秀的编码让输入法的功能变得多余。但我也并不觉自己在虚构,因为这样便容易解释为什么朴素的五笔86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却能够经得起许多智能型输入法的冲击。对于普及型输入法,编码的稳定、装机率高也许才是最重要的。这恐怕也就是为什么键盘布局不好,却就是没人能够改变的原因所在。 再有,如果我们达到了不看屏幕的盲打水平,状态栏和候选框也就成了多余,这样,极点的漂亮也成为多余,因为到那时,你会觉得,一无所有才最好。 我觉得我是返璞归真了,不奢望能够成为最快的,但从此以后,在任何电脑上都能得心应手。 我以前打字像很多人一样贯彻的是尽量以词组输入这种思想,容易理解,就是可以少敲键,而且取一、二码要比分析全码容易。但打了许久,发现自己总做不到盲打,对大多数词总是处在一种慢慢想慢慢打慢慢选的状态。我想大家可能是忽略了“直觉击键”这种现象的存在及巨大的好处,而要想做到这点,必须打好单字的基本功,把网收得小些。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单字基本功如何?就是痛感自己单字基本功太差,所以下决心恶补一下,从此纯单字输入,打到令自己比较满意再说。 另外一方面就是输入法的通用性问题,我们在个性化输入法的同时,是能享受到一点提速的好处,但是这样做同时也增加了同通用型输入法的隔阂,在优化和兼容两方面,我们应该有所兼顾。 作为软件,它们发展的方向就是要让用户离不开它,而作为用户,我们的方向是不管失去了什么都能过得挺好,不管能不能做到,能够做到几分,这确实是彼此的方向,但这也是一对矛盾,朋友们可以在心中玩味一下。老看到有人担心收费啊注册啊之类的事情,紧接着看到有人跟帖说用极点啊,是的,极点免费免注册,但是大家有没想过,还有很多人问词库方面的问题时,我们同样可以回答,打单字啊,而且顺带着把收费、注册还有安装啊备份啊携带啊还原啊一系列麻烦的问题都给解决了,干净利落,都不用眼巴巴的、心急如焚的、无休无止的等待那些永远不会是最好的新版本,一劳永逸,跟我行文的这种探索了好久依然前途叵测的情况正好相反。 关注楼主 收藏 转发至天涯微博 作者:hanjian155提交日期:2008-06-19 11:11:00 1# 考虑到五笔之所以受到普遍的关注,就是因为打字是一门很实用的技术,而并非想进行输入法编程和词库制作,所以对于打字过程中的盲打和通用性问题作一些探讨还是很有必要的。 再补充一点就是,五笔曾经确是最快的键盘输入法,这本来就是五笔最具有魅力的地方,但自从出现了能够达到听打水平是五笔3倍速度的速录机之后,对于五笔速度的追求应当有所收敛,而更应当注重五笔良好的通用性,说句笑话,你与其去钻研那个海量的词库,相信拿这点时间你都能熟练掌握速录机的操作,轻轻松松超越五笔311字/分的全国纪录了,呵呵。 从让人精疲力尽的词库中走出来,感到浑身轻松。之所以要说是“让人精疲力尽的词库”,那是因为我在词库上花了不少工夫,却依然未能征服。如果大家真的非常依赖那个个性化的词库,有没有想过一旦失去的后果,其实很多人的电脑上的资料很不保险的,而经常做备份,恐怕很少人有这么勤快的。 再看现在所谓功能强大的输入法,其核心就是词库,而论坛上的问题,也是词库问题居多,如果大家都不打词了,那输入就一下子变得简单了太多。之所以要打词,无非就是为了快点,不过要想用五笔去做会议现场记录,希望渺茫。 词库是什么东西,就是几千个汉字的排列组合,那绝对是个天文数字。我们去钻研词库,就有点像去背字典一样,太不人性化了,如果我们接收数据的以及记忆力有电脑这样的水平,当然可以,但我们的实际情况是一个词打上几十遍都不定能够打熟,并且前学后忘,而人生又是如此的短暂。我觉得如果大家对速度有苛求,那应该去学电脑速记,如果在五笔上有此奢望,那是到太平洋里灌水,灌死你都不会出现奇迹的。 这篇帖子是受到了论坛最近的一篇叫“高手为什么用喜欢小词库”启发,有个做词库的高手说“七八万的词库,七八成的覆盖率”七八万的词库总字数抵得上一部长篇小说了。如果叫我背个一、两千字的课文,花点功夫我能做到,但要我把一本书都给背下来,我做不到的,打字和打词的区别便在这里。并且我在帖子中这样表明自己的观点:其实不是高手们不喜欢大词库,如果我们打长词的击键速度和打单字或常用短词一样快,那速度会提高许多,只是这样词汇总量太多,要想烂熟于胸,连高手都做不到,所以高手只能喜欢小词库了,而那些天赋没那么好的人,好像只有坚持打单字才有希望做到盲打。 在现代输入法功能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我这么说并非在标新立异,而是通过自己近两年的五笔打字经验的一点认识。因为觉得要是继续打词,再打十年都不见得能够盲打,而我对于不看屏幕的盲打,心里十分向往,我觉得这才是五笔真正的魅力所在。当你以词组的方式进行录入时,你感觉会十分糟糕,对于那些不能确定的词组,每打一个心里便会“格登”一下,而对于那些有把握的词组,如果通篇能够那样,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不过情况并非这样,倒是车子开得太快,刹车起来就比较费力了。单字流畅高速盲打和这种令人忐忑不安的词组盲打的差别,打个比方,就像你乘公交车一样,一个车子开得稳稳当当,而一个车子一会儿加速,一会儿减速,让乘客在车上前仰后合的,非常难受。 如果用单字输入,任何输入法区别都不明显了,因为五笔86最普及,所以我现在就用五笔86。 通过专门打单字达到了“无意识”击键的地步,那以后打字任务交给手指就可以了,我的大脑可以就可以专注于文章的构思了;如果一定要打词组,我消化不了,这样打起字来必然要大量占用大脑的CPU资源,而我们的人肉CPU又是这样的慢…… 词组输入也有它的好处的,可以有效的避免我们打别字,而且可以帮助我们输出那些印象模糊的成语,也就是对于我们写作有帮助。但在录入文稿时便会感觉很不适应了,当然如果你有本事把几万词都记得一清二楚,那就另当别论了 常用字只有一两千,而常用词却是这个数目的很多倍;一两千还在我能力范围之内,而这么多常用词,我是前学后忘,看来是超出了我的极限。 我想等我单字输入达到可以不看屏幕的水平,再增加一些词组输入吧,并且借鉴某些网友称单字为一字词的说法,我把那些词称为复合字,比如“能够”这个二重复合字,首选的应当是高频无重码的,不过记忆量就要大了起来,希望自己还有空间。 单字输入也能达到上百,而且这种速度是真实的,而不是非要用个性化的输入法,并且一定要是这篇文章而不能是那篇文章。200以上是做不到的,不过实际那些打词的人,很多真实水平都达不到60个,一些测试的成绩只是骗骗自己的。而且那些号称能够打200以上的人对文章是有条件的,我不相信打一些离散文本也能达到那样的高速。对于五笔字型,平时工作速度能够达到上百的,绝对是五笔高手了,而这用纯单字录入是完全可能做到的。 早就知道单字录入能够最快的达到盲打的水平,100%的覆盖率,极低的重码率。只是以前指法不熟,所以就通过打词的办法少敲些键,不过现在手指灵活了,强壮了,觉得手指多动几下没什么了不起,现在感觉最疲劳的是大脑和眼睛。 这个想法对于输入法和词库作者简直是个噩耗,因为我觉得我不再需要这些;不过别怪我,要怪就怪五笔字型编码太厉害了,有它在,做输入法和词库的人都要下岗了。 用六元金码测速打了几篇文章,其实我是不爱测速的,因为打不出世界纪录,只是想了解一下自己单字录入的速度,结果是印证了我的想法,专打单字是成为五笔高手的捷径。 其实我一直打词的,单字输入只是昨天和今天的事,而且用的是五笔86,今天才装上的。关闭所有功能,打了几篇稿子,结果是,即时速度都是一百多,而且这些稿子都是生稿。没有词好打,稿子又是陌生的,条件非常艰苦啊,可是实际成绩和我以前用全副武装的极点打出来的成绩相比毫不逊色(以前是连续打几遍,而且专门为这篇稿子造上许多词,造多些词可以少敲些键啊),这种成绩绝对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而且感觉是越打越快,只听得击键的声音连绵不绝,可惜旁边没有观众,否则我就能听到掌声了。 当然负作用也是有的,就是打到后来,手都有点被震麻了,而且相信键盘的寿命也要缩短好些。我都不想再打词了,因为以前打词时,自己总是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感觉一点都不爽。就单凭现在击键的节奏感,即使速度并不能提高,我都要打单字了。 虽然这有点不可思议,但事实摆在面前,而速度才是硬道理。对于像我一样嫌打词麻烦的人,可以尝试打单字,那样的输入绝对是干净利落,而且掌握了这种输入技巧,可以说是走遍天下都不怕,可能五笔的真谛本来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并非不可以打词,但最好要等我们打熟了单字再说,不过那样的记忆量就要增大许多,大家应该视自身情况量力而行。 我也不过打了两天单字,发现越单纯的东西越容易做到熟练,而越复杂的东西越容易导致半生不熟。打了近两年的词,都没有看到盲打的希望,单字才打了两天,就已经胜利在望了。而我现在用的也是“极点五笔”,就是把最普通的五笔86仅有的一点功能全部关闭后的最最简单的五笔。 这其实是一种觉醒,要甘心打单字,首先要放弃达到五笔极速的贪欲,但实际这样做,反倒让我打字更快了。 五笔高手不是轻易能够练就的,即使成为了高手,还可以往更高的地方去,想到要打单字,不说明我的五笔水平已经登峰造极,而只能表明我学五笔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单字是最易实现盲打的,而且还不局限于你自己的输入法,我还从未真正达到过,不过现在已经很近了。但毕竟难得录入文稿,最多时候还是写东西,可以看屏幕的,单字输入手指太累了,而且还容易打别字。不过我并不担心自己想打的水平,只是对于那种高速盲打的境界心向往之,想要达到,以前打词让我感觉目标很远,而现在打单字,就觉得目标很近了。 用最普及的五笔86打单字中碰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字不会拆,因为以前打词不用拆全,就有点难办了,这让我想到了输入法的功能,还有在输入符号时,只好用鼠标进行菜单选取,而且符号也不够丰富,又让我想到了那些功能。 希望自己不要误导大家,而我现在是第三天打单字,就是为了体验一下传说中高手的盲打。打词我是一点都不陌生的,我以前不是一直在打词吗?我要求不高的,单字即一字词的盲打只是盲打一级,入门而已,依此类推,能做到二字词盲打的人是二级,三字词的人是三级……听说有人背圆周率能够背到多少多少位的,我想能够练到几级就看你的记性有多好,花的功夫有多深了,我是点到即止,达到一级就算圆满完成任务了,如果的确学有余力,那可能会再争取二级、三级……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即使未成年,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应该不会随随便便上人家的当;我当然不会故意盅惑人心的,只是知道自己有时是会陷入误区的,所以加上一段来免责。 对于专业文稿录入人员来说,不会眼睛不离稿子的盲打是麻烦的,我有亲身体会,眼睛需要在稿纸和屏幕前频繁移动,又慢又容易打错,可是不看吧,真的不能确定自已打出来的是什么,所以合格的专业打字员是必须学会盲打的,而且需要很高的正确率(很多人打完了都懒得仔细校对的,所以常看到许多文章打错的地方不少)。而我可以看着屏幕打,所以没必要盲打的,只是有时候我也会为人民服务一下,帮别人录些稿子,一下子就暴露出不会盲打的问题,因为眼睛不能始终盯牢稿件,所以常常是在找自己打到哪里了?够狼狈的。并且并非只有打单字才能做到盲打,只是这样能够最快练成,而在单字盲打的基础上再做到词组盲打,那是提高速度的唯一途径。 还有我对133字/分和143字/分的成绩想做一下点评。首先我对打词打熟稿出的成绩没有什么感觉,因为这样的成绩太过依赖词库和文章,我曾经有400字/分以上的成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创下了世界纪录;而要是打单字速度上百,我就能够感觉得到成绩的分量。打单字对输入法可以说是没有什么要求,对稿子也是一视同仁,虽然无法达到极速,不过成绩会是相当稳定的;而打词,词库的好坏,文稿的内容影响巨大。如果打单字的换了篇文章,换了个输入法,对他的发挥几乎没影响,而对64兄,如果把您的词库换了,又把稿子换了,那您的水平必定要大打折扣。从你们两人完全不同的打法但相近的成绩来看,梦凌击键要比您干脆得多,而您显然是犹豫了,虽然您也不想的,而且实际您可能是个极爽快的人。梦凌是基本是用手指打字,偏向于低级反射,而您打字可能还比较依赖大脑,偏向于高级思维。 这两天就是在练单字盲打,因为就是想达到不看屏幕,而且打完了不用校对保证全对的水平。这种本事对我还真的有不小的吸引力,虽然我也不打算以此为生的。学习是需要边实践边思考,接下来,我就稍微思考一下。 打单字显然就不可能通过优化词库来提高速度,唯有去提高你的击键频率,没有打空问题,没有重码问题(常见的几对重码很容易记住),感觉好像是在打英文,就看谁的手指更快,所以打单字显然要比打词时手指快了许多,不过也因此大大增强了手指的劳动强度,这时候就需要注意要减轻手指的疲劳,比如,手要做到放松,而悬腕能够帮助你做到这点,击键力度要轻。并且我进一步的体会到了打单字的好处,那就是越打越快,单字在一篇文章中往往能出现好几次,即你第一次打得不熟,但后面碰到了,自然能够做到越打越快,而以前打词不是这样的,词组不让人多看的,感觉是在一个编码一个编码的往外挤。单字给我们很多次机会,而词组给的机会很少,所以单字要比词组厚道。 现在功夫还不到家,否则可以一边写东西一边闭上眼睛休息,所以打单字真好,简直让我拥有了特异功能一般。 对通用性我的理解是就是权威性,大家都得无条件服从,权威虽然有时会阻碍发展,但有时办事还非它莫属,平常人说上再多,没用,而权威一句话就解决了。再说具体一些,这种权威性指的就是最大的市场占有率,或者说就是看哪套编码最流行,而这样看来,编码的稳定性是首要因素,如果老变,权威的也要变成不权威了。 用了很多五笔软件,发现都能轻松上手,我想关键因素在于它们是引用了最普及的一套单字编码,这也就可以很好的解释现在的五笔软件为什么几乎全部是以五笔86版为默认编码,如果用的是一套先进但不普及的编码,那就很难被广大用户所接受的。 二笔的单字编码变化有多大我不清楚,但就我用五笔86版的感觉(只能说感觉了,具体的统计工作非专业人士不可),感觉不出有什么变化。看来五笔编码在业界真的有正宗,否则各大五笔输入法不会这么凑巧用了同一套编码的。这里更再一次表明了这样一个问题,不变这种最懒惰的做法也许才是保持正宗的最好办法,这叫做以不变应万变,反倒一统江湖了。 依然单字录入,在许多撩人的功能、词库面前能够做到这点相当不易,需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单字录入的优越性,虽然本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敲4次键就可以录入的,而我现在敲了17下。就像别人吃着山珍海味,但我不羡慕,我却开心的吃着自己的粗茶淡饭。我有我的道理,这样的饭食保健,可以延年益寿。 别人会说,打词美着呢,打单字太辛苦了,而这点倒不用别人提醒,打词我打了好几百天,而打单字我才打了几天,其中的得失我能够感觉得到。 没有达到这种境界者切勿模仿,当然超过者也是如此,不然效果不好有可能说我坏话,而我这人还是喜欢听甜言蜜语的,至于一人做事一人当的英雄好汉我很钦佩。 单字录入的坏处:会暴露出自己语文功底的薄弱,打词往往只需记住首码,超过4字的词组当中的字甚至可以不认识,而单字录入则混不过去了。打拼音还可以打打音近别字,打五笔就难罗,只好不用那个词,不过这样一来,文章就会显得平淡乏味。 坏处是它,但好处也是它,单字录入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让你可以对词组有更准确清晰的认识,而不是那种印象派的。 “原汁原味”用的极当,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在正宗的、权威的、通用的、原汁原味的五笔86编码后我想再加上一条:“标准”的。在操作系统自带的输入法中是有叫标准的,其实就是智能ABC,看来拼音是比五笔更霸道一些,自认为是比五笔更正宗的输入法,而事实也是如此,拼音用户更多。而如果把拼音关在门外,那么,五笔86对于我们这些主打五笔的人来说,不管有没有证书,已然成为事实上的五笔标准了。 本来可以叫作“标准五笔”的,与“标准拼音”相区分,不过状态栏上只许显示两个字,那就得改,那就叫“普通”吧。就像要在中国大力推广普通话一样,没有普通话,那中国人听不懂中国人的话;如果没有“普通”输入法,那么五笔张三却不会打李四的五笔。所以我相信64兄电脑上的五笔我也会打的。 前面有网友说,即便打单字还是有不少重码的,那该怎么办呢?从这句话我想到了一些,听说有单字无重码的什么码,我们为什么不去学它呢?谁叫它没有五笔流行呢?而且将几千个汉字无重码的编码,谁都会做,不过要做到有规律,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五笔又是容易学的,因为你只要记住基本字根以及理解拆字规则,所有的汉字都会输入了,应该说记忆量是有的,不过不大,比如区位码听说也是无重码的,不过没听说有人会整个背下来,而学五笔几天就会打字了。 有重码的字可以另外编码,但编码你记得住吗?还不如保持现在的编码,再记一下序号就行了,常见重码总数是不多的,而且字序很固定,因为五笔有标准。你甚至可以不把这个当成重码的,而将其看成是数字参与编码,高级编码体系。相信吧,人还是有点机械记忆的能力的,只是不能太多,而记忆一旦达到了这种水平,就像是用机器语言写的程序,运行起来最快了。 要做到完全不看屏幕的盲打很不容易,即便是用单字输入,不过这跟夹杂大量词组的输入方式比起来,就容易了太多,可以说是达到盲打的最近的路。对不看屏的盲打心动吗?那么从现在开始起,就加入纯单字输入一族吧! 单字录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或是注意事项: 单字录入跟通常的尽量以词组方式录入还是有所区别的,我碰到了一些问题,或者说是需要我们在录入过程中注意的。1、碰到了不会拆的字或是记忆不清的词组,因为我用的是普通的五笔86,而且又把所有功能都关闭了,这样就需要你在系统中装一些其它的输入法,比如极点和龙文,用拼音反查或是用词组输入的方式让那个已经模糊的字现出庐山真面目。2、关于全码和简码的问题,对于我们熟悉的简码就打简码,不熟悉的不要多想,就按照规则打全码,等以后进入更高境界再打简码,就像我们如果天赋好,今后还要在打单字的基础上加进一些常用词的。3、常常要用到末笔识别码,这在打词时很少碰到,要理解这种编码规则。4、击键频率适中,因为打单字击键次数大大增加,如果你打得太猛,时间一长,会感到非常累的,所以应当泡杯香茗,悠着点打,而且击键力度也要轻柔一点,深夜的时候注意不要把家人给吵醒了。 总之是充满希望的,让天赋不太好的或是不想花太多功夫的普通用户也能过一把五笔盲打高手的瘾。 以前我也发表过一些主题,但多半是没几天连自己都懒得理会了,但这个主题则有点特别,我没想坚持什么,却一直到了现在,而且我也并非只是在凭空想象,从发主题的前一天我就在单字录入,而现在依然如此,解释唯有一个,就是我真的发现了我以前没有认识到的五笔输入中的一些很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决定了我无须刻意便能够从打了快两年的词转到纯打单字。 五笔跟拼音比起来,最大的优势本来就是在单字录入上,五笔一般用四码便可以确定一个字,而拼音则需要从一堆字里找出一个。如果打词,五笔重码便会增多,而拼音反倒可以大大降低重码,而且用简拼的方式一字一码,根本就不输于五笔,并且这种取码容易。在以语句输入为主的输入法中,五笔甚至毫无优势可言。就拿那个现在键盘输入最快的速录机而言,业内人士说,速录机比较适合打一般的文章,在打单字、符号以及一些只能单字录入的诗词速度的优势并不明显,甚至还会感到比较困难。单字录入本来就是五笔所擅长的,但现在很多人却没能意识到这点,而用类似打拼音的方式来打五笔。 打五笔的感觉类似用笔写字,一键敲下去就如同写了一个字根,然后几部分拼起来,一个字就被确定了。这个说法也是前阶段受一个从事五笔教学的网友的启发。关于写字,每人一般都有至少十几年的功力了,而这种功力有时能够一定程度的转移到单字录入上,让我们能够产生一种自然的行云流水的感觉,而打词时,那些不懂电脑的人经常会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原来电脑打字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出的,而是几个字一起出的,新鲜。 我想五笔应当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软件越做越复杂,这有点类似神奇五笔的发展趋势,敢把一个输入法做到上G,还认为只是刚刚开始;另一个发展就是不靠软件的帮忙,就靠我们的指上功夫。就像大家练武功,一个追求招式上的精奇,一个则是追求内功深厚。承上五笔的发展应当分为两种,一种是靠软件强大功能的软发展,一种是靠指上硬功夫的硬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五笔高手多是后者,指上功夫了得,对于软件功能并不太依赖,或者说当时输入法软件的功能还比较贫瘠,想要还没的用。理想的境界当然是软硬兼施了,但有时两者却不能很好的相容,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练好硬功夫更可靠保险一些,而软功夫容易出意外。 既然明白了练硬功夫的好处,那就练呗,不过功夫是硬,练的方式却不宜硬,而要有策略,而最大的策略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的练单字。 在用打字软件练习打字时,看一了这样一篇应该很有影响的文章,那就是成功的秘诀在于集中力量做好一件事,而不是同时做许多件事;这用到打字上,就是缩小五笔练习对象的范围,多了我们搞不掂,那就是先练好单字再说。 五笔的编码规则并非很复杂,学了几天一般都能完全弄明白,而剩下的事情就是指法的提高,所以这样的练习更像是体育锻炼,更富有奥林匹克精神“更高、更快、更强”,仿佛把中文打字和英文打字等同起来了,剩下的就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挖掘人手指的潜力,从而达到击键能力的极限。这样一想,觉得单字输入练习的关键就是练习快速击键,而靠软件功能来做到闲庭信步打字的情况类似于我们操作一般的应用软件。前者更符合“打字”的意思,而后者用“输入”来表达更贴切。 起初没有意识到,而现在则有些意识到我这个无意中发起的主题居然有可能代表五笔发展的两个方向之一,很多人玩输入法玩来玩去,最终就是为了减少击键次数,而我正好相反,我无意减少击键次数,如果减少了,我觉得通用性就差了,我追求的是提高击键频率,你的步子大,但我频率快,也有可能赶上甚至超过你的,而从感觉来看,一分钟8键要比一分钟3键感觉流畅兴奋得多,即便两者文字速度是一样的。很多人像我一样,打字的速度还在其次,最注重打字的感觉。事实上,如果按照尽量以词组的方式进行录入,出指难免会有不同程度的犹豫,而坚持以单字录入,却会越来越干脆的。我想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打字最看重的就是那种“爽”的感觉。 这样,我们就会从原来最感兴趣的词库优化转移到击键动作的优化:怎样使自己的出指更快更准。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充分的挖掘出自己手指的潜力,而且也对自己手指的能力估计不足,其实对于你们,击键频率还可以大幅度提高的,不是你们手指的生理能力不够,而主要是你们出手犹豫了,主要是心理原因造成的,而这种心理原因又主要是因为词库造成的。 本来很不喜欢office2000里的五笔86,可是单字盲打了几天后,发现这居然是一款很适合盲打的输入法,如果不是盲打,它的那些特点会很讨厌,若是盲打,却显得极可爱了,具体情况以后仔细谈,歇歇了。 有句话叫作“书中自有颜如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是泡的,而且也不是第一天了;但对于有血有肉的那种,我一向是敬而远之,因为我们的粗枝大叶、烦躁不安一不小心就会伤到她们,而她们不快乐,我们也不由自主的跟随着不快乐,另外千万不要小看她们的智慧,实际上也不知是谁泡谁。总之对于女性朋友,我的态度就是要像尊重自己那样尊重她们。 有些跑题,不过这确是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而且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非常需要不时的调节一下,就像屏住呼吸潜水,过段时间就要浮出水面,否则就要气绝身亡。 是眼睛紧盯着原稿录入的,没有丝毫离开,我是一鼓作气打完全篇,最后一对比,呵呵,全对! 没有事先练过,没有优化词库(废话,都是单字录入的),用的是最最差劲的五笔输入法(五笔86),但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输入就像上了润滑油,毫无滞涩感,而用词组录入,除非是打了无数遍的熟稿,否则都有不同程度的“口吃”。 我长吁了一口气,如果有人照着我的去做,我想我不会把他害惨了,是无法夺得五笔比赛的冠军了,不过相信对普通用户来说,能够使他们的真实速度提高,现在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错误概念,就是把某次打字练习投机取巧而出的成绩等同于自己的真实成绩,如果那样的话,单字录入好像是让你减速了。听说五笔比赛成绩高的有200以上的,单字是打不出这样的成绩的,如果允许打词,还允许反复打,那还是有可能的,不过这种比赛同我们平时实际打字,根本就是两码事,那只是个表演速度,等于是化了妆的演员,和他本人平时看上去的样子大不一样了。 对于五笔编码已经比较熟悉的朋友,如果练单字录入,重点就转移成提高击键技术了。单字录入需要多敲很多下键,为什么速度还这么快呢?很多事我们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我向来就爱思索,不管能不能想到,想一想总可以吧。 1、省去了分词这个步骤,看到字直接打就是了。2、单字出现频率高,容易打熟,而且还有一个我在打字中体验到的细节问题是,有些字我们第一次打的时候不快,但因为单字重现率高,我们就有机会第二次打,第三次打……是越打越熟,而很多词组你只有一次机会,不给你边打边练习的机会,况且单字原本就要比词的熟练程度更高。3、前面两条以前都提到过,而这一条是我新近发现的,那就是我们打某个字的时候,可以同时去分析下一个字的编码,由于单字录入敲键次数比较多,而且由于熟练程度高,容易达到条件反射的程度,所以我们大可以在输入当前字的同时,酝酿下面一个字,做到“意在键先”,到时候打起来就能够做到一气呵成了。而打词难做到这点,打词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全神贯注,不太可能再有这个暇去分析下面的编码。 比如“非常”这个词,我们在敲“非”的编码“djd”的同时,还可以酝酿“常”的编码“ipkh”,到时候输“常”的时候就非常果断了。其实就是一心二用,我不敢说别人都不知道,但对于我是刚刚发现的。如果用词组输入“非常快乐”,那么我们在输入“非常”的时候就只能想着“非常”,打完了“非常”才能把注意力转移到“快乐”上面,一点缓冲都没有。 我现在打稿子,不管是什么样的内容(包括《岳阳楼记》这样的古文),一般总能稳定在60字/分以上(很保守的数字),基本一遍就能打到,而用不着说给我拿回去练它一个礼拜,并且是不看屏的打法,考专业打字员都能被录取了。其实即时速度都能上百的,因为可能碰到一些生僻字耽搁了,而且喝水揉眼的时间都算在里面了,因为六元金码测速好像没有暂停的功能。上次打《华山论剑》我没有仔细看字数,打了一个多小时都没有打完,眼睛都打花了,后来一看实在太长了,就停止了,平均速度都还接近70,而先前已经打了不少文章了,包括《荷塘月色》、《皇帝的新装》之类的。当然这个速度比不上以前“化了妆”的测试成绩的,不过这才是真价实货的打字速度,而且难得对输入法和词库一点都不挑剔。 前面的那首歌词我打了几次,平均速度已经能上百了,而即时速度最快都160几了。其实我发挥得不好,因为平时打字很沉着,而在进行这种测试时,老是容易慌,一慌就找不到感觉了,跟64兄没法比。 是否打单字都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是脚踏实地做人呢,还是抱着侥幸心理的投机者呢? 欢迎真正的五笔单字盲打高手写点经验之谈,虽然暂时单字用户人数不多,但至少我是要看的,而我对单字人才市场并不知情,不知道有哪些高手,他们应该就是我学习的榜样。 与其说他们是五笔高手,不如说他们是键盘高手,那种击键速度,谁与争锋? 老看到有人担心收费啊注册啊之类的事情,紧接着看到有人跟帖说用极点啊,是的,极点免费免注册,但是大家有没想过,还有很多人问词库方面的问题时,我们同样可以回答,打单字啊,而且顺带着把收费、注册还有安装啊备份啊携带啊还原啊一系列麻烦的问题都给解决了,干净利落,都不用眼巴巴的、心急如焚的、无休无止的等待那些永远不会是最好的新版本,一劳永逸,跟我行文的这种探索了好久依然前途叵测的情况正好相反。 我现在用的是一种很低级的输入法,而且用的是最基本的单字输入,如果我用一些如极点、龙文这样的多功能的输入平台,稍稍设置一下,成绩只会提高不会下降,若再在单字录入的基础上加进词组输入,速度便会更快。据说极点里有自动加词的功能,如果你要打词库里没有的词,就以单字输入,然后就可以自动形成词组了,可见单字录入是词组输入的基础。 反之,若你非常依赖输入法的功能,依赖词库,那么离开这些你便会感到很无助,并且打惯了词的人在碰到不得不打单字的时候会感觉很糟糕,不说别人,就说自己,如果说我打了99天的词,那么我打单字的时间可能只有1天,毕竟我主要是一个看着屏幕写东西的人,会不会盲打没关系,但若会了盲打,写作任务照样能够顺利完成。 低级输入法VS高级输入法、单字输入VS词组输入,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不过从低到高,从字到词的转换要更容易一些。而我反过来之所以仍然是比较容易转换,跟我打字时间不是太长,对输入法功能、词库了解利用不够有关系,或者简单说,跟我功夫不深有关系,而一旦非常深厚,转换起来就比较吃力了。 说一下office2000王码五笔型86版的一些特点,若把其中的功能全部关掉的话,就可以看到一个比开始菜单按钮稍大些的长方框,里面只有你输的编码,只有在出现重码时才出现候选字,有点特殊的是按空格是选择第2个字,你要的重码字在第一位,并且接下去是输标点,那你需要按数字键1。 这种五笔有个原来让我很不喜欢的地方,就是当输错编码时,它就堵在那里,不能自动清除,如果你不知道,你后面打的东西全部白打。但这在盲打时却是不错,打错了一个字就不能继续打下去,这样省得你把许多输入错误夹杂在其中,这样不容易出错,而且强化你对这个易错编码的记忆。这个很不智能的功能倒是帮你拦截了许多输入错误。因此有一个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在于,当你盲打录入文稿时,眼睛的余光要留心一下文本编辑窗口的光标是否在移动,否则你就有可能白敲很多次键。 还有就是,你可以把状态条关闭的,只要把显示输入法状态前面的勾去掉(在系统托盘输入法图标“五”的左边),这样对窗口的遮挡就最小了,你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 基本就这些了,还有的话,请真正的单字盲打高手补充吧。 作者:网键华提交日期:2008-09-17 22:07:00 2# 我现在要练习 作者:来吧路人甲提交日期:2008-12-21 18:30:00 3# 我现在要练习 作者:来吧路人甲提交日期:2009-01-16 13:05:00 4# 现在要练习 作者:来吧路人甲提交日期:2009-03-31 11:06:00 5# 高见! 作者:来吧路人甲提交日期:2009-04-14 18:09:00 6# 说: 现在要练习 作者:来吧路人甲提交日期:2009-04-16 11:41:00 7# 网键华 说: 我现在要练习 作者:来吧路人甲提交日期:2009-04-16 11:41:00 8# 网键华 说: 我现在要练习 作者:来吧路人甲提交日期:2009-04-27 16:04:00 9# 网键华 说: 我现在要练习 作者:来吧路人甲提交日期:2009-04-30 18:32:00 10# 不觉得说得很噜嗦吗? 作者:来吧路人甲提交日期:2009-04-30 18:33:00 11# 意思是对的,但是你不觉得你说得很罗嗦吗? 作者:来吧路人甲提交日期:2009-05-07 22:03:00 12# 我要练习、 作者:来吧路人甲提交日期:2009-05-14 09:13:00 13# hanjian155 说: 我这么说是事出有因的,因为打字以写作为主的我这两天帮别人录入一份文稿,发现居然是打单字更快,更准,更轻松。 在以前输入法非常简单的时候,就有人能够达到一分钟80字以上的速度,而现在的输入法,功能增加了这么多,但很多人实际打字时超不过60字。我一直没弄明白其中的原因,当我感觉到自己打单字逐渐进入一种无意识状态时,我忽然发现,词库是无底洞,如果我从开始的时候就能够坚持打单字,我现在已经能够闭着眼睛打字了(有时看电脑屏幕看得我眼睛酸疼,真想闭上眼睛打字),而因为打词,让我打了这么多字仍然是结结巴巴的,而且提心吊胆,因为要费心拆句为词,还要担心词库里有没有这个词,并且有没有重码。打单字,手指是忙碌了点,不过大脑是轻松了,眼睛轻松了,而我宁愿让自己的手指忙一些,这样打字感觉就像写字一样,不用动脑子。我这篇文章就是用最大路的Office2k中的五笔86逐字打的,而且把所有功能都关掉,并且感觉良好。 为什么开始的时候,我们都喜欢打词?因为打词可以大大减少击键次数,我们指法不熟,并且打词只需取每字最多2码,比较容易,而且妄想达到五笔极速,这样光打单字是达不到的。应该说,想达到五笔极速,是必须打词的,不过那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对于我们这些不想在打字上花费太多的功夫,又想打得比较快的人,打单字是捷径。本来我对五笔极速还是挺向往的,不过当我发现五笔极速并非输入极速时,我觉得用五笔最应该看重的是轻松,通用,不必随身带着个专用键盘,或是随身带着个专用词库。既然打单字,词库用不上了,而且我对优化单字的编码的工作也不想做了,因为这样利大于弊,提速不明显,但明显的破坏了五笔的通用性。 如果大家坚持打单字,打上一段时间,就自然能够做到像以前写字那样得心应手了,如果想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就得去研究那个永远让人提心吊胆的词库了,那是一个让你花再多功夫都没有十足把握的东西。那些想做五笔极速高手的人必须去面对让人望洋兴叹的词库,若只想成为普通的五笔高手,单字录入的成功率是最高的。 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因为如果大家都单字录入了,任何输入法都变得差不多了,许多功能都变得多余,词库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许多人不是白忙活了吗?可以说是五笔字型优秀的编码让输入法的功能变得多余。但我也并不觉自己在虚构,因为这样便容易解释为什么朴素的五笔86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却能够经得起许多智能型输入法的冲击。对于普及型输入法,编码的稳定、装机率高也许才是最重要的。这恐怕也就是为什么键盘布局不好,却就是没人能够改变的原因所在。 再有,如果我们达到了不看屏幕的盲打水平,状态栏和候选框也就成了多余,这样,极点的漂亮也成为多余,因为到那时,你会觉得,一无所有才最好。 我觉得我是返璞归真了,不奢望能够成为最快的,但从此以后,在任何电脑上都能得心应手。 我以前打字像很多人一样贯彻的是尽量以词组输入这种思想,容易理解,就是可以少敲键,而且取一、二码要比分析全码容易。但打了许久,发现自己总做不到盲打,对大多数词总是处在一种慢慢想慢慢打慢慢选的状态。我想大家可能是忽略了“直觉击键”这种现象的存在及巨大的好处,而要想做到这点,必须打好单字的基本功,把网收得小些。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单字基本功如何?就是痛感自己单字基本功太差,所以下决心恶补一下,从此纯单字输入,打到令自己比较满意再说。 另外一方面就是输入法的通用性问题,我们在个性化输入法的同时,是能享受到一点提速的好处,但是这样做同时也增加了同通用型输入法的隔阂,在优化和兼容两方面,我们应该有所兼顾。 作为软件,它们发展的方向就是要让用户离不开它,而作为用户,我们的方向是不管失去了什么都能过得挺好,不管能不能做到,能够做到几分,这确实是彼此的方向,但这也是一对矛盾,朋友们可以在心中玩味一下。老看到有人担心收费啊注册啊之类的事情,紧接着看到有人跟帖说用极点啊,是的,极点免费免注册,但是大家有没想过,还有很多人问词库方面的问题时,我们同样可以回答,打单字啊,而且顺带着把收费、注册还有安装啊备份啊携带啊还原啊一系列麻烦的问题都给解决了,干净利落,都不用眼巴巴的、心急如焚的、无休无止的等待那些永远不会是最好的新版本,一劳永逸,跟我行文的这种探索了好久依然前途叵测的情况正好相反。 作者:来吧路人甲提交日期:2009-11-21 19:35:00 14# 我现在要练习 作者:lihongwu1987提交日期:2010-02-16 10:23:00 15# 其实有时候觉得打词组和打单字完全是两种思路,而打一个整句时势必涉及词组和不能组成词组的单字,于是就涉及到思维的转换,这一点比较累人。
29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选择:形式/功能式 的叙述结构?
icstu1 2011-4-27 11:05
在你论证课题,总结一年工作,申报奖项,评级升职的演讲中,你可以选择多种的叙述结构——当然在大结构上考评的上级机构已经给出(一级标题秩序)。对于二级内容的叙述需要选择和确认一个较好的结构: 通常,如果你选择“编年(时间)史”结构,或者“实体(地点)”的叙述结构,叙述有时可能是凌乱,无效率的; 选择“问题/解决方式”,“机遇/能力”(很多人会习惯性的选用)或“工作议题/行动方案”叙述结构,则会陷于局部问题,单一孤独缺乏联系与合作; 而“形式/功能”式叙述结构是从你单位或公司的成绩或特征出发,把你的工作打扮成站在前台耀眼的明星。 “一个形式——多种功能”的表述方式,是一种展现中导引“评价”结果的努力, 是将“发展前景”与“现在工作和进展”相互结合的具有一定“未来想象”空间的巧妙的说服方法。 (请多指正 谢谢诸位)
个人分类: P 辩论的准备案例过程记录、组织和展开|1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低级发展时间“人人想成名”i(未完)
yanhuasanman 2011-4-26 21:19
开放了30多年了,思想也到了发展的极限。像美国的那个年代了,人人都想出名。到了不择手段成名的时间,演员红靠的不是演技,更多的是靠“机会,传言,炒作”。不菲不红,不菲大家不知道,记不得,嘴上没有人唠叨,就成不了名,以后到了没有人想着说绯闻的时间,也就是名了。也是从幕后的演员,变成了人人看到屏幕上的一号演员了! 没有绯闻的演员是不成名的,所谓的绯闻就是人人之间的玩偶,人人之间肢体上的语言。所谓成名就不择手段 ,人人都以为成名就会有钱,有机会赚,就会嫁到豪门成为富家女,成为社会奢侈的主旋律。(未完,再续)
个人分类: 杂项|2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第一篇被删博文
热度 2 xuyingxiao 2011-4-26 20:49
刚写了博文《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乱动》,过了一晚上发现被删了。其实表面的内容只是叫大家不要乱动到其他博客,多呆在科学网写博。但或许是调侃的力度过大幽默过分了,或许是博文发的时间不对,或许是或许是前面九个字直接引用没注明出处,或许是后面两个字改写力度不大,就由政治正确变成政治不正确。或许引用CCTV报道的话时没加上引号... 终于体会到删博文是什么样子了,原来删博文时是没有提示的,悄无声息地就没了,不像删评论还会有提示。 总之,还是多谈点风花雪月保险啊。
个人分类: 生活|1268 次阅读|2 个评论
时间割据状态下的身份错位——透视中国科研环境存在的问题
热度 6 老李 2011-4-26 13:44
时间割据状态下的身份错位——透视中国科研环境存在的问题
时间割据状态下的身份错位——透视中国科研环境存在的问题 李 侠 近十年来,中国的科技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以牺牲质量与品格为代价的,在真实的科学场域内的表现就是:一方面没有多少真正能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科学成果,另一方面,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发生,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泡沫式的学术繁荣背后,隐藏着未来的隐忧,公众对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满意度并不高。所有这一切都已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痼疾。如何破解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把中国科研环境的构成进行一些细致的梳理与挖掘,基于此,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说到科研环境,大体包括两个层面:制度设置与集体行为。前者就是人们常说的科技体制问题,后者则是科研生态问题。两者相互影响,纠缠不清,这就是科研环境迟迟难以改善的原因所在。在大科学时代,体制问题的作用越发凸显,为了有效扭转这种肆意越界的行为,必须在两者之间进行适当切割,把病灶隔离出来,解决之途才算开始。为了论述的清晰,笔者先从科研领域的集体行为开始。 集体行为是由无数个体基于自身理性选择模式下的行为在宏观层面上的呈现所构成。为了了解集体行为的成因,需要先从个体行为选择分析入手。目前,也许中国的科研人员是当今世界上身份最为复杂、也最累的一群人,他们往往要身兼数职,据笔者粗略观察,中国科研人员除了维系日常生活外,主要扮演了如下几种角色:研究人员、管理者与公关活动家,这些身份所占的时间比例大体为五二三。前两者属于本职工作,与安身立命与团队建设有关,而后者则是与科研无关的负功能时间。而且,随着科研领域出现的越发严重的垄断与集中现象,整个科研群体用于第三种身份的时间有快速增加的趋势,换言之科研领域的时间浪费现象愈发严重。这也是中国科技界与国际科技界在科研生态上存在的主要区别。由于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用于其他身份的时间多了,用于科研主业的时间必然会减少,这就是当下中国学人经常感叹的话题:越来越没有时间做科研、越来越累的深层原因。笔者称这种现象为身份的时间割据状态,中国科研效率损失在集体行为层面多源于此。中国科技界由于长期信奉工具理性,导致几乎没有给价值理性留下存在的空间,如此而来的后果就是,科研人员缺乏形而上的追求,在这里唯一奉为金科玉律的准则就是功利主义原则,其宗旨就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科研的目的。没人敢轻易简化角色,否则你就会快速被学界边缘化,这种科研生态,就如同戴着镣铐的舞蹈,注定是扭曲的,也是无法持久的。 造成科研人员的时间日益被割据状态的深层原因就是制度设置出现了问题。科研体制中的制度大多以战略、规划、政策、规则、导向、评价体系等形式出现,它们以隐蔽的形式控制着科研赖以为继的有形与无形资源,这种控制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占有与支配。现代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已经有力地证明,构成制度的要素在三个方面规训群体的行为,它们分别是: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与文化——认知性要素。对个体的控制力从显性向隐性过渡,控制力也由强到弱。例如,一项制度设置通过规制性力量给科研群体的行动划定明确的行为边界,然后通过规范性要素的导引,引导共同体的行为选择趋向一致性,最后,这些制度构成要素在群体中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认知取向,当这种认知取向一旦固化成为人们行动的背景预设,就演变为新的科研传统,而且很难改变。借用德国哲学家安德斯的说法就是:隐性的暴力。它的巧妙之处在于:通过非常难以拒绝的那种“提供”来实现的。资源和符号是科学场域的硬通货,哪个人敢于或者乐意拒绝呢?由此可知,这三个因素已经能够完全控制科研共同体的行为选择,当群体认知模式与行为一旦形成,又会反过来强化制度的延续,这也就是当下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之所以成效不明显的原因所在。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初步明确中国科技体制存在问题的一个大致轮廓。科技体制改革之所以进展缓慢,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涉及到的就是制度惰性问题。所谓的制度惰性,它的成因主要是由三个因素促成:首先,是制度形成与维持中发生的沉没成本;其次,是一个制度在运行中所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是制度变革的主要阻力;第三,就是长期形成的认知与行为习惯,它导致群体对于变革的麻木。再深入挖掘下去,可以发现之所以会形成制度惰性,是因为任何制度都是生产性的,它再生产着权力关系与遵从模式。换言之,表征制度目标初衷的这些政策本身是可以自我复制的。只要看一下政策在从上到下的传达过程中的展开方式,不难明白这些内在机制。因为任何一项政策在运行中都涉及到政策要素的传递问题,而传递方式按照美国经济学家斯特朗等人的说法,主要有两种:关系性传递与符号性传递。由于有了复杂的传递关系,各种政策目的的最终归宿点都要落到科技共同体的行为选择上,在这个过程中,政策的强制性因素得到了有选择的放大与扩散,为了应对这些繁琐的传递机制,科研人员的时间只能选择被制度割据化。当下科研人员每年要经历的没完没了的申报项目、应付无数检查、考核评审、各级行政部门不定期的会议等,哪一个能躲得过去呢?这些活动一路下来,有限时间就被大量浪费,同时让人身心俱疲,而所有这些活动都是政策传递过程中的必然要求。而越发复杂的政策传递机制,无非是为了实现对群体的有效控制。 一个好的科研体制,它的正常运行机制主要是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公平的博弈规则,并不参与具体的管理。而这样的体制,由于大幅减少了对于资源的占有与支配欲望,因此,它的制度惰性就比较小。同时,由于它无意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培养,因此它的运行效率也就很高,并且能够极大地减少学术腐败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这种模式也会大幅遏制科研人员的攻关行为,从而为整个社会节约了宝贵的科研时间。笔者早些年曾比较过两个同形机构的效率问题,发现两个规模与架构几乎完全相同的科研机构其效率差距是相当大的,原来是在两个同形机构内运行的规则不同。凡是那些依靠健全制度提供公平博弈规则来运行的机构,要比那些政策传递过程复杂的机构效率高,其内在原因在于简化,它客观上节约或者取消了科研人员的公关时间。有效时间的增多,自然带来效率的提高,而且科研的生态环境也比较健康,反之则是科研人员劳而无功的低效率。科研体制中的传递机制的日趋复杂,其背后也反映了制度与人之间的相互不信任,在这种扭曲的契约中,无形地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从长期看,在制度层面,简化政策传递程序,减少政策制定部门对于资源的垄断性占有,使资源的分配权适度分散,它的实质就是制约权力的自我复制与再生产问题,进而缩短政策传递链条的长度,防止政策元素在传递过程中被有选择性地放大或者缩小,防止科研人员对于信号的识别中所发生的时间浪费现象,这才是去行政化的本意所在。从短期着眼,应该最大程度上切割科研人员与政策制定部门之间的过分勾连,这样既可以节约科研人员的时间,又能够防止产生败坏学术生态的共谋行为。对于违规者要严惩,使公关活动成为最不经济的选择,同时造成自身荣誉的损失。由此,研究者的时间割据状态将趋向于好转,同时身份定位也开始简单化,此时职业伦理与行为操守的要求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从而使科研人员获得心灵的解放与学术的自由。 科研环境的好坏,从科研人员所拥有的可自主支配的时间的多少可以做出客观判断,为了科学的荣誉,科技共同体成员也应该主动消减公关活动,做一个纯粹的、干净的科学家。从低处捍卫科学的尊严,更是一种值得称道的行为。 2011-4-15 凌晨于南方 16 日校对, 17 日再次校对 说明:本文发表在《科学时报》2011-4-25,也感谢编辑能够容忍稍微长一点的文章,也想通过一种努力,能够把问题看得更清楚一些。文中图片来自老朋友诗人雷子的博客,这个景色也是我家乡的景色,突然间竟然记不得我故乡是什么样子了,这一生一世,还有多少故乡和热爱是可以忘记的?
4800 次阅读|9 个评论
宇宙在时间上没有绝对坐标吗?
热度 2 wanglaow 2011-4-26 12:12
寻找绝对空间的努力一次次归于失败,然而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现在的可观测宇宙在宏观上是有一个绝对时间坐标的。 因为自从爱因斯坦仍然假设一个静态宇宙,到哈勃发现宇宙在膨胀,再一直到大爆炸学说成为今天的宇宙演化的标准模型。通过观测遥远深空,我们在时间上已经可以回溯到宇宙创生后37万年(目前是这个数据吧?^_^)的那一时间。 由此,宇宙的创生及演化过程作为宇宙中的独一无二物理过程,它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宇宙时标,用来标定宇宙中任何一个事件的时间,这样,我们就获得了一个绝对时间坐标系。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这个时标给出的时间分辨率太低,精度太差。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做理想实验时的结果的定性的正确性。 不过,作为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还是有必要先搞搞清楚: 使用宇宙演化过程作为时标,它的计时精度,到底有多高?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47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爱小班授课
热度 1 liperson 2011-4-26 10:26
作为一个不年轻的青年教师,我一般只能教专科和三本的学生,而且由于金融是热门专业,所以上课的学生总是很多,一般都是大教室。如果人来得齐,还有精神头,如果在一个大教室里稀稀拉拉的,讲着很没劲。今天总算是有个小班授课机会了,而且是金融专业,虽然是专科,虽然他们在这门课之前还没开投资学,虽然我是第一次讲投资银行学,虽然我是在已经课业负担很重的情况下有点被迫的接的这门课,但看到这么小的教室,大家近距离接触,兴奋劲就来了。还有,就是小班上课可以采用讨论课的形式上课,我认为这才是本科生教学应采取的形式,但以前一直大班授课,所以很难采用。 第一节先和大家认识(大班是没有这么多时间的)、交流,然后扫盲,扫投资学的盲,作为金融保险专业的二年级学生,他们学的和金融相关的课只有金融学、商业银行学、金融法、保险法、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别说投资学没学,连金融市场学都没学过。我就从周洛华的《经济学家是我的敌人/仇人开始》,讲起了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区别与联系,讲起了成本利润率与风险收益率,讲起了波动率、收益率,讲起了凯恩斯和马科威茨,讲起了金融工程,讲起了宋逢明的《无套利均衡原理》,讲起了吴冲锋、郑振龙,最后讲到了希勒的金融市场学公开课和《非理性繁荣》。自我感觉一气呵成,下课时竟有种恍如隔世、不知今昔是何年的感觉。三个字:爽极了。五个字:我爱小班授课! 希望接下来的时间里,同学们能认真对待,搜索资料并独立思索啊。希望不负我望,实现教学相长,我和学生都能收益。
3345 次阅读|1 个评论
gangyan 2011-4-25 19:04
自从有了QQ说说,发现写日志的日子是愈来愈少了;电脑用的愈多,写字读书的时间减少了;忙于认真工作的同时锻炼的时间屈指可数。现如今,好像工作已离不开了电脑,若是突然一天停电就不用去实验室了(曾经至少有过一次)。过度依赖电脑,思考减少了,读书减少了,锻炼减少了,与家人、同学、朋友的沟通减少了。是的,凡事都具有两面性,电脑在推动现代文明发展的同时至少给我带了很多麻烦。   愈来愈想减少电脑的使用,而且也已付诸实施。原因一方面源于目前体质的下降,另一方面源于近来的自我反思。目前已年近30,还期待的自己健健康康的为祖国奉献50年!是的,我还很年轻,至少心态如此,怎能日渐衰糜而不思创新科技以强国?不思感恩亲人以争荣?   的确,需要即刻行动起来,理疗病痛、加强锻炼、多读书籍、术业专供、合理使用电脑、积极认真工作、努力实现理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23 次阅读|1 个评论
当前我国面临的最大战略问题是新一代人口的素质问题!
王惜宝 2011-4-25 18:52
年轻一代的素质建设,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面临的最大战略问题。因为随着老龄化的趋势和中国的快速发展,年轻一代将担负更大的社会责任和国际挑战!如果说四五十岁以上的老一代依靠吃苦耐劳和勤奋节俭建设了国家、发展了国家经济,而二三十岁以下这一代年轻人依靠什么去维继国家的发展,去抚养数倍于现在的老人?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生存? 老一代人在贫穷的社会环境中长大,在国家快速发展中学习,不仅炼就了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造就了他们勤俭、好学,能吃苦耐劳的品质。我们国家这些年之所以能发展这么快,与老一代人的这些优秀品质分不开。 在独生子女政策的作用下,下一代在蜜罐中长大,不知能否见得风雨?老人与年轻人的比例成倍增加!因此,把成倍的社会责任强加于多少有些见不得风雨的新一代肩上,结果真让人担忧啊!
4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沙全国动脉硬化会议随感
热度 1 xusuowen 2011-4-25 17:35
长沙全国动脉硬化会议随感
这次和导师去长沙参加了全国动脉粥样硬化会议,有幸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和老师,其中包括刘德培老师,廖端芳老师,刘国庆老师,季勇老师,唐小卿老师,秦树存老师,赵晓明老师,还有湖南大学袁林博士等。这是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从基础到临床,从斑块稳定到联合给药,各个方面都对自己的思维起着很大的扩展作用,对自己的课题也带来了新的启发。 导师的生活很忙碌,这次能抽出时间参加这次会议,使我与导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在一起,更加感受到导师和蔼可亲的那一面,我和同学老袁说,好的导师是老板,是朋友,亦是父亲。这时候,感觉不到和导师威严的那种距离,导师敞开心扉谈实验室的发展,谈自己对科研的理解,这时觉得导师是如此的亲近。在毕业之前,能够有机会和导师一起留影,准备毕业后晒出来,作为人生的美好回忆,毕竟等老师年纪大了,以后和老师照相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看着老师两鬓的白发越来越多,心里有些酸楚。 说到老袁,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听室友说起后,我很崇拜他。他以第一作者在德国应用化学等专业顶尖杂志发表多篇论文,获得了2010年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我们在一起交流了很多心得,更多的是向他学习。我自己对科研的理解是:科研是自己从事自己喜欢做的研究工作,并将它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也许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CNS,因为一篇研究论文能发表在什么样的杂志取决的因素有很多,有机遇,有实验室的名气,还有是否遇到刁专的审稿人等等。在这个以SCI论文评定一切的学术界,寻找一片净土,安静地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我和导师的合影 我和老袁 我和唐小卿老师
17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问大家的博士论文开始撰写的话要花费多少时间呢?
热度 2 yyz712 2011-4-25 16:38
如题,请问大家的博士论文开始撰写的话要花费多少时间呢?
17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转载 丑陋的量子场论
wangxiong868 2011-4-24 15:41
比较同意这篇文章的看法 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分别看了一些量子场论的书籍,包括Zuber,Zee,Peskin和Greiner的书,(大牛Weinberg的书一直没有时间看)又上了8周的量子场论I的课程。我的感 觉正如老师所说,量子场论并不是什么新的理论,只是一种方法而已,最基本的内容还在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 \begin{equation} i\hbar\frac{\partial}{\partialt}\psi=(-i\frac{\hbar^2}{2m}\nabla^2+V)\psi \end{equation} 是非相对论的,解决问题时受到很大的局限。而量子场论据大牛Weinberg说是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必然产物。所以,在量子力学的哈密顿量中引入狭义相对论,就会产生新的更有用的方程: 描述spin-0的粒子的Klein-Gordon方程: \begin{equation} (\partial^2+m^2)\phi=0 \end{equation} 描述spin-1/2的粒子的Dirac方程: \begin{equation} (i\gamma^\mu\partial_\mu-m)\psi=0 \end{equation} 再加上写成相对论不变形式的,描述spin-1光子行为的Maxwell方程: \begin{equation} \partial_\muF^{\mu\nu}=0 \end{equation} \begin{equation} \partial_\mu\widetilde{F}^{\mu\nu}=0 \end{equation} 量子场论的几块地基就打好了。引入相对论的结果导致Klei-Gordon方程和Dirac方程都出现了负能量的解,因为对于一个能量求平方根的结果自然会有正负两个解。就像Windows操作系统出现了重大漏洞,大牛们纷纷出来打系统补丁。于是说真空中有很多负能 量的粒子,不下心被打出来一个,于是真空中出现了一个负能量,负质量的空穴;它对我们的影响相当于产生了一个正能量正质量的反粒子。这个补丁相当有水平,它一下子提出了两个新的思想:1.每个粒子都有对应的反粒子。2.真空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负能态的粒子。这个补丁目前还是让宇宙学家头疼的根源之一:既然每个粒子都有反粒子,为什么宇宙不是成对的正反粒子组成的呢?这样的宇宙显然产生不了人类,因为一切都会湮灭成光子。真空当中有很多东西,那么真空的能量有多大?目前的理论认为使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跟真空中蕴含的能量有关系。 补丁打上之后,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产物可以勉强工作了。在粒子物理学试验中,散射是最有效的探测粒子性质的方法。因为粒子看不见摸不到,只能猜测它拥有什么性质。把这样的一团粒子固定好,用另外一束更为熟悉的粒子流轰击它。于是相互作用使得粒子四散开来,不同的角度对应不同的强度和不同的动量,被探测器捕捉到。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对比,来检验我们对粒子内部性质的猜测是否正确。量子场论在建立初期(30年代)就非常成功的计算了几个比较简单的散射过程,如正负电子对撞,两个负电子对撞,光子和电子的散射等等。然而绝大多数计算都是建立在一个叫做“微扰论”的东西上。因为量子力学当中粒子状态的演化跟一个叫U算符的东西有关: \begin{equation} U(t,t_0)=T\{e^{-i\int_{t_0}^tdt'H_I(t')}\} \end{equation} 大家知道自然对数的底e可以用无穷级数来展开。物理学家无法把算符矩阵的积分 作为指数放在e的上面直接计算,只好把e展开,然后一级一级的计算,每一级都是一堆算符矩阵乘积的积分。这个方法就叫做“微扰论”,它只能用在e的指数非常小的时候才行, 如果太大的话就只能宣告失败了。于是量子场论变得丑陋起来:相互作用耦合非常小的时候,勉强可以计算一些过程的低级近似;耦合常数太大,完全不能用微扰论处理了。致命的问题是,在e的级数展开的同时,一个有限的物理过程被分解成了无穷多个子过程。比如 一个光子被一个电子散射,被微扰论解释成为:一个光子先被电子吸收然后另一个被电子发射+一个光子先被电子发射然后另一个光子被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被一个电子吸收然后两个光子分别被电子发射然后其中一个光子被吸收+...+一个光子被电子吸收然后n个光子在不同的时候被电子发射然后其中n-1个在不同的时候被电子吸收+... 无法准确计算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因为物理学对于任何问题的条件的测量都有误差,所以计算不需要太精确。但是物理的图像是相当丑陋的,因为每一次光子被电子散射都会被解释成为无数个子过程的相干叠加,更为丑陋的是,绝大多数子过程的计算结果是无穷大,而这些无穷大加起来之后,为了跟实验保持一致,必须等于一个有限的值。于是各种各样名为“重正化”的补丁进入量子场论的系统,它们把无穷大归咎于我们永远也看不到的东西;这些无穷大的东西在无穷个过程中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有限的东西经历了一个有限的过程。把不能解释的无穷大归咎于一种不能看见的东西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诡计和一个非常猥琐的行为。因为就简便程度而言,把这些东西都归咎于每一个粒子上都有一个上帝是更好的选择。而微扰论更像阿基里斯追乌龟式的繁琐:理论上说阿基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因为追乌龟的有限过程被无限的分割了。实际上发明了极限理论之后,这个追不上乌龟的问题很容易就被解决了。 于是我认为,打补丁是没有用的,或许粒子本身不是一个很好的模型,引入弦的模型,升级系统之后的日子就可以舒服一些;但我认为无论如何都必须有新的数学产生才行,否则建立在低效的微扰论上的物理图象就像七十二变的孙悟空的尾巴,总有些丑陋不堪的地方,只能藏在屁股下。我认为一个较为恰当的例子是,如果有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让一个笨蛋,我们叫它微扰论,来求解: \begin{equation} x^2-x-1=0 \end{equation} 它看了半天,打算两边除以x: \begin{equation} x=1+\frac{1}{x} \end{equation} 然后发现右边还有x,遍重复迭代: \begin{equation} x=1+\frac{1}{1+\frac{1}{x}} \end{equation} \begin{equation} x=1+\frac{1}{1+\frac{1}{1+\frac{1}{x}}} \end{equation} 你问这个笨蛋结果如何,它告诉你不能准确求解,只能一点一点的接近。于是有个聪明人,我们叫它X理论,说道:其实答案就是 \begin{equation} x=\frac{1\pm\sqrt{5}}{2} \end{equation} 其实根号5是多少我们并不清楚,我们只知道它的平方等于5。于是答案还是不能准确求解,我们还是得用一个接近根号5的小数代进去。但是我们得到了更美更简洁又更清 晰的东西--用笨蛋微扰论的方法,我们不能知道答案的数值乘2再减去1再平方就等于5。美 而简洁的理论会让我们对世界了解得更为清晰。稍微专业化一些,物理学中常常用到Bessel函数J。如果把J的表达式写开,也是一个无穷级数,但是人们为什么相信把一组无穷级数的和写成一组字母的和更为有利呢?因为把一个结果分解成由许多字母表示的无穷级数,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更清晰的图像:这些字母也就是Bessel函数之间,有着严格的数学关系,比如知道某个函数的微分,就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函数的微分。而这个信息在没有被分解成一组无穷级数(也就是字母表示的Bessel函数)相加的一团糟当中是看不出来的。所以我觉得,在发明了新的数学理论之后,量子场论当中的无穷多无限大的乱糟糟场面会得到更为有效的控制,并且会有新的物理机制从数学背后渐渐显现出来。 量子场论仅仅是个方法,并且是个不总是好用又很丑陋的方法。我希望它在漏洞+补丁的反复过程之后,会被放进物理学史当中,成为学习另一个理论(方法)之前,一带 而过的伏笔。
0 个评论
生活悟语:旋转的陀螺
fdzjkyck 2011-4-23 23:57
0 再好吃的餐宴,都只能管一次饱;再新鲜的甘露,也只能止一次渴。同样的,再聪明的脑袋,都要时常更新,以防生锈。每一个阶段都有你解不开的疙瘩,所以你总要不断学习求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啊! 1 活着,就要不断汲取营养,以满足新陈代谢的需要;活好,就要不断调整充实,以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看你要怎么个活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我们已没有太多的选择。 2 常胜将军只在神话故事中,一劳永逸的事情也不要奢望。不要说你已经“努力”过了,因为努力其实已经是一种生活的常态。旋转的陀螺才有生命的张力,而不停歇地旋转则需要不断地给力! 3 睁开眼睛,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但要给时间之马套上“缰绳”,朝着自己希望的目标前进!否则,就变成了“天马”,自己也掌握不了。要知道,这“缰绳”可不是别人给的,那是你自己的心愿和目标啊! 4 跌倒了,再起来!起来就是好样的!战胜自己困难,但是也最重要。外力有时也能帮你一把,但是别忘了动力之源永远在你自己身上。自信才能自强!
个人分类: 随笔|27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叫研究
热度 1 xincmu 2011-4-23 17:02
什么叫研究 最近,昔日同事问我是不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指导学生了。绝非如此。我头脑还是清晰的,做研究、教书是本质工作,也是发自内心热爱的。我给每个研究生的每篇论文都要改5到20遍不等,此外还要给其他一些人做这项工作。我仔细回想每个学期到底干了什么,似乎,醒着的时间大多就是在改文章,此外还要花时间和学生讨论。我自觉刻苦不减,别说我不刻苦。 去年答应别人为一本国际数学教育的手册撰写一章,学生帮我做草稿,改了几稿后,最近到了攻坚定稿阶段。我从周六早晨八点到今天周二中午才最后加工好这一章,一万多英文单词近40页,从周末到现在改了三遍,周一晚上的晚饭推迟到晚上九点半才吃,最后累得很恶心,喝一点粥就休息了。每天工作12小时,除了吃口饭,所有时间都要高度集中精力去想那些复杂的问题,如何让这一万个单词各安其所,如何让思想和文字统一,每当这时总感觉到呼吸的时间都没有,如此全身心投入,几天下来恍若隔世。 我和国外一博士后曾讨论过什么叫研究,结论是: 如果一件事情花多少时间都做不完,也做不好,就叫研究 。因为这不是日常事务,真的需要用尽全力,也做不到自己满意。然而,这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业,虽累却幸福。 当然,我很庆幸,我的研究生大多和我保持价值观的一致,能热爱并把精力花在学问上,其他我教不了,也不打算教。我看到每个学生几年的刻苦和成长,倍感欣慰,我不能期望他们到40岁时能挣4千万(虽然不反对),但 希望他们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世界观,而不是让认识停留在“习俗的”水平上 。无论他们将来做什么具体工作,思维能力、思想方法、完备的知识体系,这都是最基础的,跨领域通用的。这也是我在努力做的。做研究面对的是“未知”,若能处理“未知”,我想他们应该能做知道的事情和各种常规的事情。
个人分类: 学术杂谈|841 次阅读|1 个评论
于娟之死-----震撼我心
热度 9 wangyl2117 2011-4-23 07:37
“健康真的很重要。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 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   于娟“癌症日记”中被网民转载率最高的段落之一 于娟之死震撼我心 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会突然间死去 初闻噩耗,心很痛,痛的让我无力将思绪写于笔端 今天再打开了关于于娟的新闻 再次心痛去读些什么 想哭,鼻子酸酸的 泪水不能自抑制 开始担心自己,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会悄然死去 最近后背很疼,老毛病了 我有严重的颈椎病,读博士时忙着写论文,害的成了现在这样子 我习惯于熬夜工作,喜欢喝咖啡,偶尔喝点红酒 我在不断榨取自己的能量 忙的时候常常睡的很少 现在睡眠成了困扰我的主要问题 本以为出国来,可以好好休息一下 却发现,睡的越来越差了 这两年,至从有了儿子以后,我就没好好地睡过一个晚上 白天工作,晚上带儿子,期间要醒几次,给儿子换尿布、喂奶...... 妈妈帮我带儿子时,我还会有个空隙睡会儿 婆婆在时,我却很少可以这样 有时心会烦,想发火 有时累的想放声大哭,觉得太压抑、太委屈、太辛苦、太无助 时常觉得心很累 也许是自己想的太多 可我的心真的很累 随波逐流,一路走来,上了“贼船”,怎能轻易靠岸 一路摸爬滚打,却没有太多的成就感 依然无法悠然过活 压力与日俱增,心境与日俱老,有时会有焦虑,不敢面对 时常想,读了这么多年的书究竟为了什么,朋友也常这样问我 眼睛近视了,身体不如从前了 拿着微薄的工资,还不我的学生本科毕业拿的多 可怜不?可怜,实在是可怜,博士又能怎么样,到处都是,越来越不值钱 有人会说,钱不能代表什么 可是,没钱又怎么能成呢 房子犹如一座大山一样,让许多年青人无法喘息 这个是什么样的社会,全民为了房子而战斗,为了房子而血本全无 可悲,悲情中国 (未完,待续) 2011.4.24.12:07 午夜时分有些困意,今天顺利搬家,换到了一个自己想要的居住环境 一位友人帮的忙 友人告诉我,他花了两天看完了于娟的所有博客 感触很深,但却未说什么 他是一位年青的科研工作者 来Brisbane半年多了,大部分时间是在做实验 从早忙到晚 在这里加班的几乎都是中国人 我的房东很惊奇,出国还有加班的 可的确如此,象我们这种出了国的年青科研工作者还不是重担缠身 就象我一样 本来是学习三门课程就行了,可学校看对方给我资助了,就非要强加于我让我再发一篇SCI 否则就减少校方资助,霸权,无理 可又能怎么样呢 无限制地追加不平等条约 对方给点生活补贴,校方却认为应该为他们节约点资源,要为学校考虑,要减半资助 哪跟哪呀,在我坚持要找校长理论时,这件事情才得以解决,人事处做出了让步,可本来他们就无理 所以,一直觉得很伤心 我的精力有限,又听好三门课,又要发SCI,我是神吗?显然不是 可学校的小官官们动动嘴皮子就能压死人 天理何在呢 读了这么年的书,还不是一样要唯命是从 屁大点的官都有可能在你面前做威做福的 你还得看人家脸色行事 可悲的中国弱势学者们 可悲的中国官本位体系 悲情中国,可悲中国 在未来的四个月里,我必须要加班工作,才能完成我的任务 会很辛苦,要付出一些心血 希望我能做到 加油!小玲子!
4475 次阅读|7 个评论
生活小记
wangyl2117 2011-4-22 23:21
来Brisbane 已经快两个月了 刚来时觉得时间过得慢,现在又觉得时间过得快 最近才有点工作状态 可每天清早都被吵醒 让我很是痛苦 多年来的睡眠问题到底还是为了我带来了些许的痛苦 决定换个地方住 要保证我的工作效率才行 压力比较大 组里都是牛人 语言又没问题 着实地让我感觉压力不小 尽管徐老师不要我太辛苦 可我的心理总是不好意思 想想自己的这一路走来 都要感谢太多的人 所以,希望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全情投入 许是心一直在漂 无法停留在某处 许是思想在浮动 无法静表地守候 雷声好大 似乎要下雨 今天本打算好好睡一觉 结果一小时内接了两个电话 晚上去送一位友人 要去牛津大学读博士后了 牛人一个 雨好大呀 打开窗子、打开门 一股土雨的清香,深深吸入,想要被其溶解 好大的雨 曾几何时 那么地爱雨,喜雨 此时 有种雨中行走的冲动 然 想起与一位友人 在雨中、在风中、在雪中那样忘我的嬉笑 多少次 曾将我的泪水与痛苦留在风雨中 望着窗外的雨 让我好生感动、好生向往 一个人静静地靠在床头,对着laptop,任思绪乱飞乱撞 惬意 不知是撞到了这儿还是那儿 我想撞到那儿,那个让我...... 有位友人,与我一样,喜雨 每每小雨轻抚时,我们便会走在路上,畅谈着彼此的梦想与理想 那时,有太多的梦想、有太多的追求 此时,却在现实中劳作,少了梦想,缺了理想 为何,如此 有位友人,静静地守候着我的每一份快乐、每一份忧伤 包容着我的好与不好,分担着我的快乐与悲伤 我们在雨中大哭过,大笑过 而立之年 却没了这份感觉 老了,真的老了 有些东西只能放在心底,偶尔拿出来想想,品品,足矣 人生注定了分分和和 想起时,需要时,都会为对方付出 这是一种美,一种成熟悉的美,经得起时间打磨的美 而岁月将我打磨成了另一个我 一个傻里傻气的我 一个双面的我 一个矛盾的我 我,究竟是哪个GNG,该是哪个GNG I donot know why and what? Sounds terrible! 很向往坐在沙滩上写我的故事 将真实的我写在笔端 倾诉着我的喜、怒、哀、乐 倾诉着我的内心 有些事情压在心里久了,或许会有沉香,或许就变了味了 曾几何时.......
2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优秀论文外流,不仅国外是外流,校外也是外流。
热度 5 DNAgene 2011-4-22 21:49
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一篇短文《 批驳《优秀论文近年来外流严重 科研评价机制亟待改善》 》。批驳一些人用政策引导把好论文留在国内的错误观点。这些观点不仅背离了发表论文就是传播知识的初衷,而且会引发科学界的极端“地方保护主义”。 科学家是有国界的。爱国,所以论文应该在国内发表,不管是否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科学家也是有省市界。爱家乡,所以学术论文应该在省市内发表,不管是否阻碍知识的传播。 科学家还是有单位的。爱集体,所以学术论文应该优先在本单位的期刊上发表,不管发表后读者能不能看到。 我在一些讨论中曾预言,如果防止优秀论文外流成为主流政策,过不了多久,不依托任何科研单位的国内学术期刊要面临倒闭,理由就是,投到校外也是“优秀论文外流”。 没几天,瞎猫实实在在地抓住了只死耗子。这只死耗子可以说是因应《优秀论文近年来外流严重 科研评价机制亟待改善》一文, 改善了科研评价机制,阻止优秀论文外流 。只不过,这个“外”不限国外,而是校外。可以说不仅要爱国,更要爱校。 那些呼吁投稿考虑国界的人应该仔细看看下面这则消息 : ----------------------------------------- 燕山大学严重干涉教师学术研究发表论文的自由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燕山大学严重干涉教师学术研究发表论文的自由    方先生,您好!    我是2005年回国在秦皇岛燕山大学工作,一直以来非常敬佩您在净化国内学术研究环境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现给您提供一条信息: 去年燕山大学制定了一份文件强制要求主持国家项目的老师必须在燕山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 ,严重干涉教师学术研究发表论文的自由,去年底在很多老师的抗议下没有执行,但现在又重新提出要强行执行这一荒唐的文件。现将相关文件发给您,请您看一下这一文件。 关于落实《关于制定提高我校学报学术水平的相关政策的通知》文件精神的暂行办法    燕大科字〔2010〕20号 校属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执行学校《关于制定提高我校学报学术水平的相关政策的通知(燕大 校字 83号)》文件精神,促进《燕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哲社版两个刊物(以下简称“学报”)的共同发展,快速提升学报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声誉, 调动我校教师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期间在学报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的积 极性,特制定本办法。   1、学校预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 部级社会科学基金的科研工作量,待课题负责人在学报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后,凭 期刊社出具的《论文发表证明》在当年年终考核前补发该预留工作量。根据项目 类别不同,预留工作量额度如下。若基金项目的全部工作量低于相应预留工作量 额度,则按项目全部科研工作量预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0科研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0科研分;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00科研分;   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全部科研分。   2、对于预留科研工作量,在经费到款年度发放的科研工作量考核券上只体 现科研经费到款额度,不体现被预留的科研工作量。   3、若论文已经通过评审并录用,但由于学报版面紧张而无法在基金项目结 题前刊发,凭期刊社出具的《论文录用证明》在当年年终考核前补发该预留工作量。   4、课题负责人若在结题之后一年内未能取得《论文发表证明》或《论文录 用证明》,学校不再补发预留工作量。   5、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6、本办法的解释权归科学技术研究院。   2010年6月7日   科学技术研究院 (XYS20110419)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5090 次阅读|9 个评论
我的例行公事
热度 6 dreamgirl 2011-4-22 09:03
个人分类: 享受生活|292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大学改革的关键是大学需要有章程
xscjack 2011-4-22 08:14
作者:王长乐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4-21 9:03:05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王长乐:大学制度改革应有明确进步性目标 现代大学制度设计在对待“行政化”问题上,秉持的是折衷的态度 □王长乐 曾经被媒体广泛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出台后,虽然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诠释和呼应,但也有人感叹民众的反映有点“冷寂”,以为民众不理解《纲要》的重要意义。笔者也感觉到了这种“冷寂”,但以为这种“冷寂”并非反映了民众对教育改革缺乏热情,而是人们对《纲要》中设计的有些改革目标和思路有疑虑。 对此笔者以为,一是对《纲要》“冷寂”并非是公众的问题,而是“规划”是否充分地反映了民意的问题。比如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国家关于恢复高考的决定”、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口号的提出、“干部知识化、年轻化”等决定,其所以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得到民众的积极呼应,就是因为这些决定充分反映了民情和民意,反映了人民群众真切的意愿和要求。所以,面对民众“冷寂”的反映,我们应有的理性态度是,应该对“规划”反映民意的程度进行反思。 二是联系“规划”中的有些内容,笔者以为民众的反映勿宁说是冷漠,不如说是失望。因为一般来说,人们期待的教育制度改革,基本上都是有明确的进步性意味的改革,而不是一些自己摸不着头脑、或不知所以然的改革。 比如在关涉所有大学人权利和尊严的“大学制度改革”问题上,人们可能就很难看出目前在高教领域中流行的“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共同参与、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理论,与现实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什么区别,也感觉不到这样的“改革”完成以后,大学中的行政化现象能够被彻底消除,教师和学生的权利能有实质性的增加。由于感觉不到“规划”会对自己有什么用处,人们自然会对其持冷漠态度了。 而对于已经出台(有的现在已开始实验)的许多教育改革活动,笔者以为能够唤起民众关注和参与的基本条件:一是改革的目标要明确,亦即相关文件对改革目标和目的的表述要清晰,让人们能够一目了然,知道改革要干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些目的或目标与自己有什么样的关系。二是改革要体现人类社会的文明趋势,具有明显的进步性质,亦即改革是要“革掉”现实大学中落后和僵化的制度体系,建立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使教育制度能够真正的体现教育规律,凝聚人类社会(本国和外国)中先进的大学举办和管理经验,促使大学朝好或更好的方向转化,从而唤起人们参与制度改革的热情和积极性。 若以这样的目标来审视我国目前的现代大学制度设计,则明显感觉到这些设计是含糊和保守的。说其含糊,是因为在这个“规划”中,相对于现实的大学制度而言,人们看不到教育现实制度被改变了的新的制度模式。“规划”意欲建立的现代大学制度,与现在的大学制度可以说没有明显的差别。在关于大学本质、大学理念等一些大学基本理论问题上,“规划”也没有表达出符合大学活动规律的、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性见解。 尤其是对于一直阻碍我国大学制度与“世界大学通例”相通的“工具性”大学观念,没有进行明确的反思和“扬弃”,而是依然对其保持了认可和遵循的态度。综观“规划”在大学制度改革方面的内容,其给人的感觉是:我国现实的大学制度就是现代大学制度,无须对其进行“破旧立新”的革命,只要对其中的有些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就可以了。 说其保守,是因为作为改革目标的现代大学制度设计,在对待曾经引起社会激烈批评的“行政化”问题上,秉持的是一种折衷的态度。相对于未改革的制度而言,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思想和内容方面的超越,没有显现出新的制度体系在体现大学规律方面的独特性,使我国大学制度与世界大学制度之间的差距依旧。 笔者其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一般而言,需要进行改革的制度,可以说都是有问题的制度,而改革就是要把这些问题“革除”掉,并且代之以新的更能保证事物合理发展的制度。但若果改革没有触及原来制度中的问题,或者有意识地回避了原来制度中的问题,只是对其进行文字性的修饰,这样的改革就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笔者以为,大学制度改革必须要有符合大学活动逻辑和特点的、具有明确的进步性内容的、能够唤起和吸引人们参与热情的制度目标,否则,现行的大学制度改革将难以引导大学实现本质性进步的目的。 具体到我国的大学制度改革目标设计上,笔者以为我国的大学制度之所以需要改革,是因为我国大学中长期实行的行政性制度,严重抑制了大学的活力,束缚了大学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引入已经被世界和我国早期大学实践证明是合理、科学、先进的世界大学制度,并以此为目标对我国大学制度进行改造,以便使我国的大学达到与世界先进大学同步的水平。 在新时期的大学制度研究中,许多学者都确信对世界大学制度的移植和借鉴,是我国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他们几乎都坚定地认为,虚心地借鉴和引进世界大学的模式和精神,是我国大学进步的理性之策。然而,在我国目前的被体制认可的现代大学制度设计中,却对世界大学制度的内容进行了两方面的置换:一是将世界大学制度中的“教授治校”换成了“校长治校”;一是将世界大学制度中的“大学自治”,换成了“共同参与”或“民主管理”。这样的置换虽然保持了大学制度的“中国特色”,或符合了“中国国情”,但却割裂了大学本质与大学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扭曲了大学的目的和功能,产生了许多有悖大学原则的理论问题。 首先,一种作为改革目标的新的大学制度,无疑应该比所要改革的旧的大学制度先进,那么,对比这两种制度在反映大学本质和宗旨、创造性人才培养、引领社会文明和进步风气等方面的情况,我们能说作为大学改革目标的“校长治校”制度比作为世界大学普遍性制度的“教授治校”制度先进吗?如果先进,先进在什么地方?如果不先进,那为什么不直接学习先进的制度,而要坚持自己的、明明是不先进的制度呢?这显然是进行大学制度改革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 众所周知,大学是一个世界性的事物,其思想和制度原则是在世界范围内都适用的,也是世界各国大学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的基本条件。世界各个国家的大学,都首先必须是大学,其次才是某个国家的大学。所有国家的大学都应该具备世界大学的基本特征,从而才能够为世界同行接受和承认,才能产生大学所有的教育价值和文化意义。 世界大学在思想和组织方面的主要特征,就是“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大学自治”的制度和组织原则。这并非是西方国家大学的“思想霸权”,而是人类教育历史中的宝贵思想和制度结晶,是大学要完成自己教育和文化使命的必需的制度条件。非如此,大学就难以成为真正的大学,难以产生真正的大学的作用和效益。 大学在这些思想和制度方面的变形,将使大学中校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形,使他们之间的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关系,异化成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变化中,大学人对大学的忠诚、责任、作用都会相应地减弱,难以形成大学之为大学的教育力量和文化影响,使大学无法培养出自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有志于仰望星空的卓越人才,无法形成追求真理、维护理性、弘扬正义、积极创造的传统和风气,使大学在更高的层次上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理想落空。 另外,我国目前的现代大学制度设计,并未表现出大学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比如:对于现代大学制度目标中的“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等内容,人们很自然的问题是:这些内容我国大学中现在没有吗?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大学中什么时候没有过党委领导?什么时候没有过校长治校?什么时候没有过教授治学(学问)?什么时候没有过民主管理(教代会形式)?只要是在大学中工作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大学制度一直都是这样子的啊。既然和原来一样,那么要“改”什么呢?所以,这样的改革设计,有点儿像玩文字游戏。 其次,“教授治校”与“校长治校”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其内涵却千差万别。因为“教授治校”与“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一起,是世界大学的普遍性精神规则和基本的制度原则,其思想前提是大学的目的和宗旨都来自于大学内部,来自于大学人对自己社会职责和文化使命的自觉体悟,也是大学之为大学的思想和制度标志。 “教授治校”体现的是一种大学教师集体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自治精神,是现代民主和法制精神在大学制度中的具体实践。在这种思想和制度模式中,教授不是指某个具体的个人,而是指大学教师这个群体,因而“教授治校”表现的是教师们的集体意志。 从教授个人而言,未必每个人都适合担任校长或其他管理者,但这并不表明他们不适合参与决策、管理、监督等“治校性”活动。换句话说,教授们并非要直接担任大学校长或院长,但要有条件参与大学中重大事务的决定,在大学管理者的选择上有发言权,可以要求管理者这样管而不能那样管,能够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以保证大学的方向为传播先进的文化和文明,保证大学的性质为纯粹的学术机构。 其所以有这样的内容,是因为大学的目的和宗旨是自洽性质的,或者说是大学人自我选择的,他们需要能够体现自己自我选择、自我负责意志的制度。所以,大学只有实行自治制度,才能保证大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大学自治”的背景下,教授们的教育性行为,可以说就是大学精神和品格的人格化。人们在判断某所大学好坏的时候,也自然是看这所大学中教授们的行为和品行。在“教授治校”的模式中,虽然也有作为大学法人代表的大学校长们的“治校”行为,但他们的“治校”行为,不是大学中的源生性行为,而是派生性行为。二者在逻辑学上的关系,是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关系。亦即先有教授治校,后有校长治校,校长治校是由教授治校的制度中派生出来的,也是服从于“教授治校”原则的。因而世界大学传统中一直有“教授就是大学”的说法,但从来没有过“校长就是大学”的说法。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目前的大学研究论著中,人们通常使用的还是“教授治校”的概念。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是不承认“校长治校”这个概念的,更不认同“校长治校”思想的。 “校长治校”却不一样,一方面,其背景是大学的宗旨和目标都不是来自于大学内部,而是来自于大学外部,是由大学外部的某种社会要素赋予的。而其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我国的大学在社会历史的转折中,丧失了主导自己事务的权利,而获得大学主导权的社会机构并没有在经历历史转折后将这些权利还给大学,而是改变了对大学的管理方式,亦即将以往政府对大学比较松散的管理,变成了严格、直接、统一的管理,而且否决了大学“自主”的任何可能性,致使大学完全成为社会某种要素的附属品。这样的大学没有体现自己本质的灵魂和宗旨,因而在本质上不是真正的大学,而是被社会某些要素驱使的工具。 另一方面,在“校长治校”的大学制度形态中,大学校长是由社会中的某些“伯乐”选拔和委派的,其身份是政府或其他国家机构在大学中的代表,是作为教育行政官员来“治校”的。他们在大学中具有制定规则、改变规则、委任下属的权力,而“民主管理”、“共同参与”等方式只是“校长治校”的辅助形式。 在“校长治校”的机制中,实质性的活动逻辑是“人治”原则。因为校长有权力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制定规则和修改规则,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拔和任用管理人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组织大学中的各种活动,从而形成校长意志(也包括党委书记)就是大学意志的管理规则和文化传统。 在这种大学制度模式中,大学内部没有对校长(也包括党委书记)明确的问责和撤换制度,教师和学生对校长没有任何有效的或可操作的监督和罢免制度。在日常的大学工作中,他们只要对委任他们的“上级”负责就可以了。所以,在“校长治校”的模式中,可以说“校长就是大学”,或委任校长的“教育行政机构就是大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校长治校”制度与作为大学天然职责“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通达上,缺乏顺畅的逻辑通道。因为对于校长而言,会认为我是“上级派来的”,是按照上级要求来管理你们(教师、学生)的,所以你们必须听我的。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则会产生“我们什么都听你的,那我们是什么”的疑问。他们这种心理上的抵牾,必然会反映在大学日常活动上,形成大学深层的思想矛盾,影响大学应然职能的实现。 “教授治学”这个概念,是一个在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过程中才产生的一个新概念。审视这个概念产生的过程,似乎有这么一些原因:一是在世界大学的基本理念和制度中,都有“教授治校”的内容,而且教授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其作用实在无法简单地抹杀,但在现代大学制度的设计中,“治校”的概念已经被校长占用,怎么办呢?有人就别出心裁的提出了“教授治学”的概念。显而易见,这个概念使现代大学制度理论中的内容似乎具有了逻辑性,解决了围绕大学制度的一些矛盾问题:既保证了校长的核心地位,又安抚了教授(教师)的情绪,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只是这种悖逆汉语常识(在汉语常识中,“治学”只能被解释成“研究学问”)的做法,会给人产生莫名其妙的感觉。 二是现代大学制度并非是中国大学的主动选择,而是在社会对大学问题不断批评背景下、教育当局为应对社会批评的一种被动选择。这种选择的一个难为之处是:既要保持现实的大学领导结构,亦即要确保校长在大学的中心和领导地位,又为了能够在理论上讲得通,还必须在表面上表示要吸收世界大学制度中的一些普遍性规则,体现大学的专业化特征,承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因而需要融入“教授治校”的一些内容。而在“治校者”只能有一个且“校长治校”原则绝对不能放弃的情况下,“教授治学”的概念则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 只是这个概念在逻辑上是混乱且自相矛盾的,对此人们最简单的问题是:“校长治校”的权力与“教授治学”的权力能够分开吗?“校长治校”的权力中能不包括“教授治学”的权力吗?“教授治学”的权力中就不包括“校长治校”的权力吗?离开了“治学”,“治校”还有意义吗?离开了“治校”,“治学”能够完成吗?难道校长不能像现在这样,通过指定学术委员会成员的方式来控制教授们的“治学”吗? 三是“教授治学”对于现代大学制度的设计者而言,确实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概念。一方面安抚了教授要求参与大学决策和管理的意愿,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一些机会。一方面又不破坏大学的基本领导结构,保证校长依然是大学活动的核心或中心,维护了传统的“统一集中”制度,使大学制度与世界大学制度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体现了大学的“中国特色”。 这样的理论设计既有一种理论可以应对舆论中要求教授参与大学决策和管理的压力,又不会因为大学制度改革而失去原来的权利和利益。然而,这样的大学制度设计,不仅使我国的大学制度难以与世界大学制度接轨,而且无助于解决我国大学中的实际问题,还形成了大学制度理论中的内在矛盾,使所谓的现代大学制度理论从一开始就处于无法自圆其说的逻辑矛盾之中。 按照我国汉语的习惯,“治学”就是“研究学问”。(见《现代汉语词典》1490页)从来没有听人说过,“治学”还可以有其他解释。但现在“教授治学”却被解释成是“‘治’学术管理”,是“教授参加大学的学术管理”。这种说法不仅使人感到莫名其妙,而且有随心所欲、指鹿为马的嫌疑。试想,如果不作特别的解释,有谁会作这样的理解呢?按照这个逻辑,“教授治学”是否还会解释成“治——学生”,抑或其他什么的。 这显然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思维逻辑,亦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以违背常识、随意杜撰概念,其行为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创造”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目前通行的现代大学制度理论,很像一个麻花结,不仅缺乏理论逻辑方面的合理性,而且缺乏汉语词义的规范性,其逻辑混乱、自相矛盾、强词夺理的文风,不仅难以令人信服,而且使人失望甚至反感。 这些问题,显然是在“诠释”的思想指导下、在修饰的习惯影响下的现代大学制度理论设计者们无法回答的。 (作者为江苏大学教授) 《科学时报》 (2011-04-21 A4 观察 评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2011-4-21 20:58:38 tangminqian IP: 此说过于幼稚了。引用:“楼主,治理大学没有那么复杂吧。从大学改革来说,最根本的是这个大学的章程,相当于一部大学的法典。然后老老实实照着执行就可以了。没有那么复杂的。” [回复] 2011-4-21 15:09:55 匿名 IP:210.36.17.* 必须改革行政主导学术的体制。 [回复] 2011-4-21 14:17:02 匿名 IP:60.21.206.* 楼主,治理大学没有那么复杂吧。从大学改革来说,最根本的是这个大学的章程,相当于一部大学的法典。然后老老实实照着执行就可以了。没有那么复杂的。 [回复] 2011-4-21 12:55:53 匿名 IP:222.181.179.* 得民心者得天下,再不改变后患无穷。 [回复] 2011-4-21 11:54:49 匿名 IP:221.226.111.* 读后深有感悟。您说得极为在理。 现在的大学一直就是所谓的“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共同参与、民主管理”,而“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大学自治”恐怕好长时间都无法实现了。 [回复] 目前已有 9 条评论
个人分类: 按类别|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外籍教师课程报名
ywang69 2011-4-20 23:25
为推动学院学术国际化,应院长李志林教授、国际处及研究生院的邀请,英国教授Chris Gold将在我院开展系列学术讲座,请各系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报名参加。 课程专题如下: 1、如何做科学研究 ,涉及内容:文献搜索,找寻潜在研究课题,科研项目申请,科研进展报告,科研总结报告,国际期刊论文撰写,审稿,国际会议报告等; 2、地学工程中的三维建模和数值模拟 (3D Modeling Simulation in Geo-engineering)。 预计每个专题将有8讲,结业将颁发外国教师签名和国际处公章的证书( 免费 )。请各系周四前将报名情况上报学院办公室。 时间和地点将根据报名情况另行通知。 另外, Chris Gold的妻子Valerian 将为研究生或我院教工提供英语口语培训( 免费 ),每次上课不超过四人,感兴趣者可到蔡洪波老师处报名。 Chris Gold的简历如下: Education: 1978 PhD in Geology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 1970 MSc in Agriculture, McGill University, Canada 1966 BSc in Geology, McGill University, Canada Employment: 2004-2010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omputing and Mathematics, University of Glamorgan (EU Marie-Curie Chair holder in GIS, 2004-7; currently Emeritus Professor) 2000-2004 Professor, Land Surveying and Geo-Informatics, HK Polytechnic University 1990-1999 Professor and Industrial Chair, Université Laval, Sciences géomatiques 1987-1990 Associate Professor,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Geography 1985-1987 Senior Instructor, Colleg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N.S., GIS 1980-1985 Head: Exploration Section, Alberta Environment, Groundwater Division 1978-1980 Post-Doctoral Fellow, Alberta Oil Sands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Authority, University of Alberta Interests: Professor Christopher Gold has work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GIS methods since the 1970s, and is particularly concerned about the integration of geographical analysis and algorithms,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Computer Science community. As well as his current emphasis on spatial data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s, he has had extensive experience in applications such as forestry, geology, landscape modelling and marine navigation. Professor Gold has been active for over 30 yea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atial data structures, spatial models of perception and adjacency, Geo-informatics applications, and algorithms. He has approximately 200 publications and presentations in many fields –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Computer Science, Geology, Forestry and others. He is known in the Geo-informatics community for his work on spatial data structures, Voronoi diagrams, dynamic mapping and 3D modelling. He is known within the Computational Geometry community for his work on GIS applications. He has been active in Mathematics conferences, in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workshops, and in Forestry. He has made presentations or organized workshops in Canada, USA, Europe and China. He has received a variety of honours from Canadian and Asian associations, and he has collaborated with a wide variety of researchers i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Asia. He has supervised approximately 20 research students and research assistants.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through original research work He has worked extensively to bring the GIS and Computer Science communities closer together, publishing in both types of journals. He is known in a variety of countries for his work on Voronoi diagrams, both in algorithmic development and in their application to a wide variety of Geo-informatics disciplines: geology, forestry, engineering, etc. He has been active in promoting the concept of interactive mapping an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as well as the management of dynamic and 3D data, and simulation techniques. He has had particularly strong research collaboration with China, having been involved with researchers there for fifteen years. His best-known research has been concerned with Voronoi diagrams as a fundamental spatial model for many GIS application areas. He has also published a variety of papers on problems of interactive spatial display, dynamic and kinetic simulation of spatial processes,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and spatial data structures. Prof. Gold wa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wo large Canadian research endeavours in Geo-informatics. In 1990 he was appointed the Senior Researcher of an Industrial Research Chair funded by the Quebec Forest Industry and the Canadian 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 (NSERC). The second project was the establishment, with two other researchers, of the ongoing GEOIDE (“GEOmatics for Informed DEcisions”) Network of Centres of Excellence in Geomatics in 1998-9, also funded by NSERC.This was a major coup for Geo-informatics: only three were established across all disciplines. From 2004-2007 Professor Chris Gold, held the post of “Marie Curie Chair” with the GIS Research Group at the University of Glamorgan. These professorial appointments are a mechanism to highlight personal achievements of world-class researchers by offering them top-level appointments in Europe, to support career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His Chair duties included organizing European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and workshops on spatial data visualization, and he travelled extensively giving seminars and workshops. His 30 years of research and many publications have been devo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ppropriate spatial models for various aspects of GIS, and his work in promoting Voronoi diagrams as a fundamental tool for spatial analysis has been widely recognised and used. Four of his past research students now hold academic posts.
个人分类: 教育教学|3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文环境与引才用才
hxgwzu 2011-4-20 15:52
大学引才用才首先需要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 古人云“能当一人而天下取,失当一人而社稷危”。经济投资要产生回报需要好的经济环境,人才投资要产生效益同样需要好的人才环境。除了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外,人才环境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恐怕还是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对人才的引力作用更大更具根本性。对大学而言,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人文环境包括各级学术共同体内部人们的思想观念、学术风气、学术氛围、人际关系等。 最近,某地方大学某学院的一位颇具发展潜力的年轻骨干教师突然提出要离开,准备跳到另一地区的一所大学任职。他要去的这所大学也属地方性大学,与这位年轻骨干教师研究方向相关的学科总体实力并不太强,甚至还不如他想离开的那所学校。他在目前这所大学已经打拼了7-8年,在所在学科领域取得的学术业绩也相当不错,可他还是决定要离去。无独有偶,在此之前,该学科的一位年轻的学科带头人也跑了。该学科的带头人是学校前些年花了较大代价引进的,也是省部级层次的高级人才,可惜种种原因呆不下去,貌似被“985”类型的高校“吸引”走了。 短短半年时间,一个发展中地方大学的重点学科出现这样的变故,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行政对学术的干预太过分了。打着管理的幌子折腾学术,变着诡秘的戏法排斥异己。听话的就捧,不听话的就压,一副霸道、欺软作风,全然不顾学术的神圣。为达一己之私,抓辫子,扣帽子,什么都干得出来。这种思想及其行为的根源,就是害怕人才拔尖进步,怕自己的权位受到威胁,怕既得利益不再保有,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只琢磨人不琢磨事,为了满足私欲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利用在上级领导面前的话语权给别人抹黑,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学科人文环境已“污染”如斯,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学科发展离不开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因此需要树立尚贤之风、鼓励创新之风。学科带头人是一定范围内的战略科学家,是帅才;学科骨干是一定范围内的学术尖子,是将才,也是潜在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自身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如学术影响力、谋划能力、亲和力、外交能力等),而要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学术管理的体制机制,尤其是人文环境至关重要的。一个学术单位,无论大小,都需要大公无私、具有战略思维的领导者来积极推动和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奋进的学术发展氛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性发展(Extensive Development)才是一个学科的“科学发展观”。不论大学科还是小学科,建(带)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建(带)一个一定规模的团队,不仅需要团队精神,有时甚至需要个体为集体、局部为整体作出必要的牺牲,而且需要团队集体的EQ和领导个人的EQ都较高。自私者只能为自己谋事,而不能为大家谋事;只为自己谋事者虽有一时之利,到头来也必然被大家所唾弃。在学术界,拥有“权位”只占一时之利,不能成永恒之功。利用裙带关系缔结的小利益集团也只是昙花一现的“事功”行为(“事功”是一种地方特色的“文化”,造就了无数的地区富翁,也拉大了基尼指数),吹吹打打的渲染也只能造就一个个的超级学术气泡。 人才要以用为本,惜其材而用其人。小平同志不是说,不管白猫黑猫,只要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吗?学科带头人也好,学术骨干也罢,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人才,理应高看一眼,多扶一把,多看一眼人家的优点,少挑一点人家的毛病,多一点人文关怀,少一点吹毛求疵。鼓励竞争,包容失败,扶持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既能使“近者悦”,又能使“远者来”,才是大学引才用才的要义。
个人分类: 杂谈|2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谈中国式知识表示策略的优劣
热度 2 suxiaolu 2011-4-20 13:50
今天早上转贴了一篇“俗话说...”,列举了中国人一些自相矛盾的说法,作者以为,这说明汉语不适合产生类似西方的严谨的逻辑学体系。在我看来却有些不同,我认为这反映了中国人不喜欢把知识进行严格的形式化,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中国人喜欢整体,综合地思考问题,有忽视局部忽视细节的倾向,喜欢研究复杂系统,复杂现象,轻视简单系统,简单现象。在研究一个复杂系统的时候,由于复杂系统都是简单元素简单规律经过许多次迭代形成的分形,因此在系统的不同尺度上会多次重复同样的简单规律,这个时候对这些简单规律的前提不加以限定,能够使对规律的描述变得极为简洁,对思维的好处就是节约存储空间,而且有利于触类旁通,促进知识复用。然而这种知识表述策略也有重大的缺点,那就是后来的学习者,要经过大量的试错,才能搞清楚这些知识运用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让学习过程变得漫长和充满挫折感。可以说这是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知识表示策略。 这种中国式的知识表示策略,在当今人类的知识系统的背景下,到底会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呢?这个要从两方面去看。当今的时代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因此节省空间的策略,在有限的计算能力之下,显然可以获得更大的知识广度,可以涵盖更多的领域,由于方便复用,因此也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是同时应该看到,现在的前沿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密,门槛越来越高,一个合格的研究人员,在有资格开展工作之前,需要学习本专业大量的知识,中国式的知识体系,因为会拉长学习的时间,因此不利于科研人员快速成长。西方知识体系下,培养一个博士要用20年时间(从小学算起),假设把这些知识全部采用中国式知识表示策略来组织,那么肯定会显著增加培养时间,让一个博士达到同等水平或许要30年,这样一来,这个科研人员真正的科研生命就显著缩短了。总的来说,中国式知识表示策略有利于培养通才,不利于培养专才,现在的科研工作,需要的是所谓T型人才,既要广泛,又要一个领域很精通,也许中西合璧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个人分类: 知识领域模型|4957 次阅读|2 个评论
梧桐花开
热度 1 yanhuasanman 2011-4-20 12:16
仰头望云海,梧桐花已开,思绪悠然而来..... 你我相遇在梧桐花开 花香带你随梦而来 眼睛总会出卖心里的读白 花瓣飘落窗台 明知不会从头再来 可相思抵达心怀 眼泪随时间掩埋 尘封的岁月不必猜 冬天离开梧桐花开 蝶儿识香舞起来 冲散深藏心中阴霾 早应该释放心怀 此刻心思只有自己明白 阳光飘洒窗台 梧桐依旧在 静下心重新安排
个人分类: 写给她|2484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一天——车库通上了自己的电-马可波罗瓷砖
mafei863 2011-4-19 23:07
教学:抓紧整理课堂教学比赛的课件,要求30分钟讲解一节课的内容,上周四试讲了一次,时间不够。所以只能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进行了,压缩内容,提炼。UML图书管理系统——状态图设计。 科研: ... 工作: 上周三的ACM辅导推迟到周日,但因为师生均工作太忙,暂停一次。 生活:昨天请装修师傅陶师傅、郭工长接通了车库的电源,安装了空气开关、电灯开关,终于通上了自己的电了,自从搬进来换了好几次电。今天马可波罗瓷砖来量了房子各房间面积,交了全款。昨天找平后今天地面有些干裂,晚上撒了些水。
个人分类: 点滴记录|2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赴上海组织毕业生聚会
热度 1 lin602 2011-4-19 21:50
以下是我在QQ空间上供校友们看的博文(应毕业生们的要求,我出面赴上海组织校友们进行聚会,目的是增加友谊,互相认识,寻求合作): 2011年4月16日下午14时开始,南京林业大学精细化工专业校友在上海良安大饭店进行聚会,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吴勇参加了聚会。总共有38人参加。 大家各自介绍了自己所毕业的时间,姓名,工作单位与业务内容。气氛非常热烈,在自由交谈中,各自找到感兴趣的校友进行交谈,谈友情,谈业务,谈工作,谈发展,谈合作。 大家在一起照了二次相,由于有的提前离开,有的第一次照完才来,所以二张照片人员不一致。 晚上大家在一起进行了聚餐,喝了不少酒,许多人在业务上是相关的,相约进行后续联系,许多同学多年不见,聊得非常开心。 晚上王鹏、周波、沈晓亮、我及林星在宾馆一直聊天凌晨二点才结束。 会上大家确定上海精细化工专业聚会负责人: 总负责人:孙兵, 何石明,顾学能,陈文婷 各级联络人: 98 届 詹先旭 99 届 何石明 00 届 顾学能 01 届 徐怡 02 届 孙兵 03 届 陈华成 04 届 卞金辉 05 届 吕海 06 届 陈文婷 08 届 窦坤祥 10 届 安爱生 第二排:安爱生 耿小燕 窦坤祥 王号停 李恒 蒋红峰 卞金辉 王翔 刘恩惠 卢伟 左加山 王鹏 林元 郭建霞 沈晓亮 徐怡 刘阳 邓海云 陈双 朱明军 第一排 陈文婷 陈华成 孙兵 吴勇 林中祥 何石明 顾学能 詹先旭 第二排:郭建霞 耿小燕 蒋澄 王号停 安爱生 陈文婷 吕海 韩成刚 左加山 卞金辉 朱天麟 朱明军 孙兵 于红海 徐怡 王鹏 蒋红峰 窦坤祥 第一排:顾学能 林元 沈晓亮 周波 林中祥 吴勇 何石明 吕兆荣 朱忠祥 王翔
4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能年少的心太柔软
热度 2 zjzhang 2011-4-19 18:20
如果时间 忘记了转 忘了带走什么 你会不会 至今停在说爱我的那天 然后在世界的一个角 有了一个我们的家 你说我的胸膛会让你感到暖 如果生命 没有遗憾 没有波澜 你会不会 永远没有说再见的一天 可能年少的心太柔软 经不起风经不起浪 若今天的我能回到昨天 我会向自己妥协 我在等一分钟 或许下一分钟 看到你闪躲的眼 我不会让伤心的泪挂满你的脸 我在等一分钟 或许下一分钟 能够感觉你也心痛 那一年我不会让离别成永远 如果生命 没有遗憾 没有波澜 你会不会 永远没有说再见的一天 可能年少的心太柔软 经不起风经不起浪 若今天的我能回到昨天 我会向自己妥协 我在等一分钟 或许下一分钟 看到你闪躲的眼 我不会让伤心的泪挂满你的脸 我在等一分钟 或许下一分钟 能够感觉你也心痛 那一年我不会让离别成永远 我在等一分钟 或许下一分钟 看到你不舍的眼 我会用一个拥抱换取你的转身 我在等一分钟 或许下一分钟 如果你真的也心痛 我会告诉你我的胸膛依旧暖
个人分类: 文学|3313 次阅读|3 个评论
独立成分分析(ICA)在fMRI数据处理时timecourse的理解
热度 1 bnuzgy 2011-4-19 16:10
在处理fMRI数据时,使用空间ICA的方法。将一个四维的fMRI数据分解为空间pattern与时间序列的乘积。 其中每一pattern的时间序列是该pattern中强度(z-score值)最大的voxel的时间序列。该pattern中剩余voxel的时间序列与最大voxel的时间序列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对应在pattern中就是剩余voxel的z-score值降低。 因此pattern其实是一个脑网络,可以理解为以最大z-score值也就是peak value与全脑求功能连接得到的连接图。如果用一个pattern中的peak value为圆心,做ROI,求全脑功能连接,得到的功能连接图fc map与ICA求得的pattern是十分相似的。ROI的半径越小,fc map与ICA pattern越相似。 因此在比较前后两次静息态扫描(中间是任务态的学习)某一个网络的变化,可以使用空间ICA找到该网络进行配对检验也可以前后计算fc map来配对检验。二者结果理论上应该是比较接近的。之所以说二者结果接近而不是一致是因为前后两次扫描可能会导致peak value所在的voxel不一样,如第一次在voxelA,第二次在voxelB,另外数据中也存在些噪音还有头动等都会影响结果。 空间ICA得到的pattern在空间上是独立的,也就是空间不重合的。因此每一个pattern就构成了一个脑网络,它们在空间上是不重合的。
1591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本好书《心灵体操》
热度 1 liperson 2011-4-19 15:03
今天带着儿子去附近的超市买药,儿子要去看书。我买完药后也便跟着看起来,偶然发现了一本好书《心灵体操》,也“发现”了这个曾经知道的人物-刘心武。这本书非常值得看。看惯了《少有人走的路》《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这样的老外写的书籍,看看中国人自己写的散文,倒也能小酌怡情。该书值得一看。有时间会借回来看看。国内心理学书看过的主要有《为何家会伤人》,毕淑敏的书也有追求生命终极意义的一些文章,这本书给我带来些许惊喜。看来,偶然相遇也是很美的。
2529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网马克哦人不用 答闵应骅老师评语 兼谈科学网大学定位问题
热度 3 windlight 2011-4-19 09:29
赵凤光 闵应骅老师在2011-4-16 09:00评论我的上一篇博文说到 说得好,是一篇应该精选的文章。网络是一个社会,要讲礼貌、要讲道德、也要讲法律。没有这些,就不成其为一个文明的社会。 我的回复(2011-4-19 09:02) : 转载无精选,科学网只make 不许 buy 。 科学网大学定位在科研还是教育。实际也是make or buy的选择问题,科学网明确转载的不精选不上首页,也是一种定位而已。而大学做为一个思想发源地,其应该是有独立思想所在,但绝不是凭空make 这里一定有buy。群里讨论将科学网大学建成知识库,也离不开此吧。 参见我之前的博文 马克哦人不用(make or buy) 已有 757 次阅读 2009-9-29 14:32 | 个人分类: make or buy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推荐到群组 zt 答复一个抄袭者的自白--------致丁香园里的战友 赵凤光 网络转贴得分与征求原创时隐瞒转贴骗分还是有一定区别,经济学有一种选择叫 make or buy 。有些结论别人已经比你说的更好,拿来直接用就可以了,不要自己再浪费很多时间重新写一个。这种变劣发明不如直接支付适当费用给原创者,或给与适当的尊重。 对于学校里的学生的再学习,是要鼓励重新发现和重新发明,而不鼓励直接利用前人的成果。 但实际科研中,我们就是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所缺的可能就是对前人的尊重而已。 罗嗦了半天,不想有人误会丁香园不许转贴,不允许学术交流,你转贴过来的东西在得到适当的授权时,在能解决dxyer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在你表明是转贴时,还会有分加的。 这个道理就如我们不能奢求教师去创造所有的知识来分享和教学,只要教师做好第三种人,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可以谋生的。 在丁香园学习的这几年,秉承丁香园的学术交流精神,在与各位分享知识的时候,首先是去google看这个问题是否解决,然后是搜索园内是否已经有前辈分享,才敢发表或转贴相关帖子。并也因转贴而得了一些分。
个人分类: make or buy|3023 次阅读|4 个评论
训练引起的“肌肉记忆”可能会让你长期受益
sportmuscle 2011-4-19 05:55
训练引起的“肌肉记忆”可能会让你长期受益 运动健身者通常知道力量训练能够使肌纤维增粗,肌肉壮大,而当停止训练后,肌肉质量又会降低。另外,在失重或不活动的状态下,肌肉也会萎缩,但至今对于萎缩的肌肉,通过力量训练使肌肉质量增加的机制仍然后很神秘。Kristian教授等对啮齿类动物的肌肉进行实验,并通过图像分析找到了这种细胞核底物有助于“肌肉记忆”。 研究者发现:通过一段时间的超负荷力量训练,在肌纤维增长之前,新的核物质加入肌纤维核内。而停止超负荷力量训练后,该肌纤维在相当长时间的保留新的核。另外,也发现该核物质有助于延迟肌肉萎缩。研究者还强调,由于随年龄增加,新的肌纤维核合成能力会减弱,老年阶段可能会受益于在成年及幼年时期力量训练的效应。此外,相对长期且持久的“肌肉记忆“,很可能是由细胞核编码。也提示有关运动员使用兴奋剂使肌肉壮大罪行可能需要进行重新评估。
7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丹麦大学招收产业研究博士,敬请关注
chadwick 2011-4-18 23:06
今年即将毕业的硕士同学们: 现在有去丹麦读产业研究博士(身份同时为博士生和企业雇员)的机会,学制3年,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企业定向( development of product and services in Danish companies for the growing mid-market in China )。在学期间按照丹麦企业雇佣一般标准支付酬劳,预计在中国和丹麦各待一半时间。语言方面暂时没有硬性要求,但个人认为能提供英语成绩证明最好。感兴趣的请参照下面的链接自行联系 The PhD study is going to be part of The Industrial PhD Programme for China at The Danish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http://en.fi.dk/research/industrial-phd-programme/the-industrial-phd-programme-for-china
3365 次阅读|0 个评论
理想的不等式
热度 1 chry27 2011-4-18 16:49
理想的不等式:一个团体,领导者的理想应稍微大于属下的理想总和。这样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 如A B C 三人,A是领导者,B C 是普通团员,在一定的分配模式下,完成100的目标,A得到10,B得到2,C得到1。比如,若A的理想为11,B为2,C为1,则这个团体会良性地发展,并完成稍大于100的业绩。 1. 当利益分配方式改变时,相应数值会有相应的调整。 2. 若B+CA,则B C会对A取而代之或离开; 3. 若AB+C,则A会换掉BC,收进DE,使得后者总和接近于A。 4. 理想值会随一定的时间单位(通常是一年)而发生变化。 5.团队越大,就越要想办法发展。
2255 次阅读|1 个评论
最近有点烦心事
热度 6 yanhuasanman 2011-4-18 16:18
我们学校刚经历过复试,我有三个同学调剂来了!本来是很高兴的事情,好像一切都很平静而且很自然地过度,然后大家心里似乎也都很高兴,结果出来了都是公费!大家终于露出了笑容可以放松的吃一顿饭了! 高兴的倒了火车站,当天两个人也都收到了录取通知!有个人的特殊情况给招生办的老师打了电话,说不晚,可以等会确定!谁知道第二天了,录取都贴出来了,还是没有发网上录取通知。这样的事情似乎很蹊跷,也很独特,更加不可思议,当时征求了招办的同意,可怎么后来的结局很是难堪,也很伤心与失望,社会唯一有点净土的地方怎么到了这种程度,不可以理解,更加也不可思议!你都已经公示了,还能出尔反尔,这样子有意思吗?对你来说,学生谁都可以,可对于学生来说,这样子又是一年呀,一年的时间真的就这样子被你浪费了,你心里就这样子会心安理得的过去了,不知道夜里的梦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与世无争也许是最好的,可历来社会最活跃的都是学生,往往受到伤害最大的也是学生,学生就是悲哀的结局,就是不能再悲剧的角色。似乎谁都可以草菅,似乎谁都可以践踏,没有了申诉的权利,没有了公平可言的机会!这样子有意思吗?你和杀人犯有区别吗?无形的刽子手,杀人不见血,真的很无情,更加残酷无比! 我欲高呼向天笑,谁知维语闹心烦!
个人分类: 无言申诉|2768 次阅读|11 个评论
zhangbanglei 2011-4-18 14:11
很久没有安静下来写篇日志了。 这段时间过的松松散散的,也不想过于紧自己,时而迷茫、时而清醒地过着每天重复的生活。 好多人劝我不要想太多,不要过分忧虑或者担心什么,我也知道他们的好心,自己正努力去做,可是好像这两年也就是命运故意安排着得要把我性格上的某种缺陷给磨平,所以都会给我施加一些持续着地,意想不到的困惑。说句实话,现在许多事情都懒得去想,去思考,这种持续着的困境一直消磨着着我的积极性,也时常告诫自己努力去做这个或者那个,但终归都会半途而废,没了丁点恒心。有时候并不想为自己的这般辩解亦或自我安慰什么,但存在着的终归是我左右不了的,只有耐着自己的性子等待。 我经常会说我要的生活不是这样子的,或者是我感觉的生活不是这般,可是生活就在眼前,就是那么现实地在那嘲弄着你的无知和天真,曾幻想着几多抱负,可终归被自己打败,包括现在我经常会为自己工作后的生活规划,也时常会说自己有多么大的抱负,有多么的不满足现状,也就是换句话说以后要多么地上进;自己也总想着那时候我是自由的,我不满足可以跳槽什么的,可是我何曾想到那时候所限制住自己的恐怕也不是自己所能撼动的了,所以想想第一选择还是很重要的,将自己开始的不满足用在初始的选择上,选择那个自认为最合适的。 现在自己打篮球低调了很多,没了很多突破和争抢,可是今天又被伤到了脸,以前自己会很冲,但是现在脾气能自我调控了,也多了许多自嘲,相反今天把我搞伤的那哥们倒是有些局促,其实大家在一起玩都不是有意的,无所谓,走上前说了几句,没啥,现在打球不像刚开始来大工的时候了,那时候不服输,横冲直闯,许多次也都把自己搞伤,把自己也累得够呛,这其实就失去了运动的意义,慢慢的把篮球当做一种运动,不必太计较输赢。 这几天过的很舒服,因为老板出差,每天自然醒。不休息不知道,休息了才明白自己的身体有多累,想想平时每晚十一点半睡觉六点半多醒了,就不敢再睡了,躺在床上耗到七点多起床,周周如此,月月如此,可想而知。好消息不少,坏消息也会接踵而至,慢慢混吧,不多的时间就要获得所谓的自由,拿到那两张用三年的青春和健康换来的纸张,也许只有其表面的意义吧! 看着外面的花花草草都努力绽放出自己最美的妆容去迎接每年的这个季节,感觉着自己还是那般的老态龙钟,有了机会,有了时间也没有那个心情去迎接美丽的春光,我们都懂得应该去享受生活,可是存在许多可是,无可奈何,被圈养成了一种机械木讷的思维,在我理想中的研究生教育不应该说是在某个领域多专,这不是一种填鸭式机械式的教育,更多的是开拓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引领我们的学习能力,增强对信息敏锐的嗅觉,其实对这方面自己的想法很多,这几句也是其中一部分,可能毕业之后会针对自己和其他人的经历写一些东西吧! 每个人好像都有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可是谁又曾经常能反思下自己的作为,想想看,如果总是周而复始的循环,总会有一天变成那种只会说几个名词的主,没了内涵和朝气。 现在有时候总会做事前计较些得失,考虑的有点多,在作出一个决定前少了许多果断,没了这种魄力的人很是让人看不上,要好好反省下,与其让自己承担那么多还不如去过的潇洒点,有时候自己想不通为什么周围许多人都能过的那么潇洒,而自己会计较很多,会主动去承担很多,都揽在自己这边,到最后自己受不了再全都倾倒出来,有时候这方面像我老爸,而他不会倾倒,只会一味的去承担更多,有时候许多事情想不通,给自己造成许多不好的影响,有时候就发现自己身边的人比自己过的潇洒很多,真的很希望自己能做到,潇洒点,别把那许多现在还承担不住的往自己身上加,没什么意义。 一点了,好像季后赛开打了吧!Bulls vs Pacers,看不了了,该去休息了,本来是洗完澡等着头发干,也趁着这个机会稍微剖析下自己,让自己过得舒服点,外在的和内在的都要。 多为下自己,少考虑些闲杂的事情和人。
3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SML学习历程 待续
jiangdm 2011-4-18 09:55
我想若从形式化角度研究WSN/DSN协议,形式语义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形式语义与Functional Languages关系密切,所以我准备2周时间学习一下SML。条件有限,OS为Windows,书采用了L.C.Paulson《ML for the Working Programmer》,中文版是柯韦译的《ML程序设计教程》,编译器为SML/NJ。以后可加装Debain Linux,真怀念我原来配置的Debain 5.0系统! 1。如何编译SML文件? notes-011001.pdf A:SML多采用行命令编译方式,用惯了C(Gnu Linux / Windows),特不适应SML行命令方式,主要是不宜于调试。只好读其指南,看看有方法简化编译: 引自《Notes on Programming Standard ML of New Jersey》一书: 建立foo.sml 文件: fun double (x:int):int = 2 * x; fun square (x:int):int = x * x; fun power (x:int,y:int):int = if (y=0) then 1 else x * power (x,y-1); 获取当前工作目录: OS.FileSys.getDir: - OS.FileSys.getDir (); 修改 - OS.FileSys.chDir /home/riccardo/work/sml; 例如: foo.sml在C盘 设置 - OS.FileSys.chDir C:\\; - use foo.sml; sml-tutorial.pdf Standard ML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andard_ML#References Alice ML: http://www.ps.uni-saarland.de/alice/
个人分类: Formal method|56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俞仲文:高职院校应高举技术教育大旗
tangminqian 2011-4-18 08:57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首页 专家论道 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0418082812331cata_id=N048 发布时间:2011年4月18日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高职院校应高举技术教育大旗 ——关于我国高职教育未来走向的重新思考和定位 2010年岁末,教育部党组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原本分别由两个司管理的中、高职院校,改由职成司统一管理。笔者认为,这一行政管理架构的变动,是重构中国教育版图的一项重要举措,必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协调、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经过了近10年跨越式发展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世界叹为观止的突出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阶段,这必然对我国高职教育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与现代化建设最直接关联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包括发展定位、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重点以及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必须随之而加快转变。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指导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重新思考发展思路,摒弃不合时宜的提法和做法。为此,笔者提出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行重新思考,以期引起讨论。 高职院校不仅要成为高技能人才的人才源,也要成为应用技术的技术源 首先,关于“职业技术教育”这一专有名词内涵的重新思考。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使用这一专用概念,这是因为黄炎培老先生创建的中华职教社一直沿用这一概念之故。我们有时也简称为职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将这类教育统称为“技术与职业教育”。1987年,在德国柏林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技术和职业教育公约》,制定了世界技术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可见,在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看来,这一类教育既是职业教育,又同时是技术教育。起初有一种理解是:以培养脑力劳动为主的技术员学校教育称为技术教育。以培养体力劳动为主的技术工人学校教育称为职业教育。 现在看来,这种理解是有偏颇的。因为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当今是互相渗透、互不分离的。即使这样,两者之间仍然有差别。其中技术教育重在技术的学习、掌握和运用,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完整的技术素养;职业教育则重在岗位、岗位群或职业所必须的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上,旨在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中所渗透的技术教育是与岗位和职业紧密相关的,因而是并不完整的;而技术教育虽然也渗透着岗位和职业的要素,但是它重在技术训练和技术活动的完整性,既可表现为教授有形的工具装备、机器设备、实体物质等硬件的技术要素上;也可以表现为教授无形的工艺、方法、规则等软件的技术要素上,还可以表现为教授虽不是实体物质却又有物质载体的信息资料、设计图纸等新技术要素上。尤其是技术教育会让学生经历持续改进或创新现有的工艺、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完整的技术活动过程。在今天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现代技术格局中,让学生具有这样一种技术素养和技术训练是非常宝贵的。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将技术与职业教育简称为职业教育或改称为职业技术教育(台湾地区简称为技职教育)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随着这种简化,将固有的技术教育的成分也删除了,这就会造成高职教育指导方针和定位上的极大偏颇和缺失。实际上,有高等科学教育、高等工程教育,当然也应当有高等技术教育。承担高等技术教育任务的主体就是高职院校。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出现了许多阶段性新特点,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振兴我国的技术教育。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是不清醒的,强调了职业教育而弱化了技术教育,造成了技术人才质量的滑坡。今天,为什么人们非常怀念老中专所培养的学生?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需要重新审视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既然同时也是高等技术教育,那么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高等技术教育的要素?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如何做才能不仅成为高技能人才的人才源,也能成为应用技术的技术源?这涉及一系列重大指导方针的调整。如果在新形势下不能梳理清楚,我们将犯极大的错误,甚至会直接影响我国的国家竞争力。 区分与中职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高举技术教育大旗 其次,关于高职教育培养规格的重新思考。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直存在争议。有一段时间将这一培养规格表述为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和管理人才;现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则表述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这与中职教育的培养规格几乎没有多大的区别——笔者注)。目前这种简单化、雷同化的表述,不仅在理论上是肤浅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不全面的。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从劳动密集型到技能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密集型。必须根据这些新变化来重新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 7年前,笔者在《关于发展高等技术教育的若干思考》一文中,就提出应当多元地、而不是单一地来确定高职教育的培养规格。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高技能人才紧缺始终是我国人才结构失衡的重要表现。因此,承担培养这类人才的任务是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使命之一,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生产一线紧缺的人才绝非只有高级技工、技师或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还包括大量的实务型工程师或技术师。根据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ConciseEncyclopediaBritannica)的权威表述,其中将工程师分成以下四种类型:一是研究工程师;二是发展工程师;三是工艺工程师,也称生产工程师;四是操作工程师,即管理工程师。在这四类工程师中,第一类和第二类工程师需要有较好的数理基础,属偏重理论的工程师,而第三类和第四类则是偏重实务的,属于技术工程师,也有人称之为技术师。 根据有关方面的认定,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处在极不平衡的状态之中。除港澳台之外,有7个省市处于工业化后期,有13个省市处于工业化初期,其余的处于工业化中期。如此不均衡的工业化水平,反过来要求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多样的和多层次的,才能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强化以及鉴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现实,我们要在世界产业链的分工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培养大量实务型的技术工程师和工艺工程师就成为高职院校必然的历史选择。这也是高职院校高高举起技术教育大旗的重要标志。 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所谓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具有一定技术应用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引入这一概念有助于与中职的培养规格相区别,因为中职培养的是操作型的技能型人才,而高职培养的是技术型的技能型人才。这对于建立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对于提升高职教育的水平和档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需要重新审视高职院校若干指导理念 第三,关于高职院校若干指导理念的重新思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为了突出与普通大学在类型上的区别,高职教育从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到专业和课程的改革,总结出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问题,存在着将正确的东西强调过头和无条件放大的问题。其结果造成许多简单粗糙、僵化教条、缩水减量、同质划一等诸多弊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一是关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比例问题。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分专业的具体情况,将理论教学课时一减再减,甚至有将实践教学来替代理论教学的倾向;不分具体的课程性质,一律套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驱动、项目载体等教学方法,搞得有些课程内容牵强附会,信息量锐减,大大削弱了现代大学集约式输出信息和传授知识的功能。结果造成理论教学缺斤短两,内容空洞化、稀薄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技术基础和后期发展。 二是关于实践教学的质量问题。由于培养目标的重心下移和片面性,使得实践教学从内容上看比较浅薄,大部分学校停留在对某一实务、流程、软件的熟知和熟练上,缺乏对技术活动全过程的完整训练;从形式上看,集中表现在顶岗实习呈“放羊”状态,质量严重下滑。 三是关于生产性实训问题。为了强调在学校里也能真刀真枪地进行技能训练,便引入了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概念。所谓校内生产性实训必须符合生产是真实的,产品是真实的,营销是真实的等诸多条件。而且有一段时间还强调校内生产性实训要占整个实训的80%。这种过头的指导思想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既不符合学校实际,在现实中也很难做到。为了迎合这一指导方针,一些学校机械地将企业生产线引入学校。至于利用学校宝贵的稀缺资源,究竟能覆盖多少专业,能为多少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能否可持续发展,效果究竟如何,却很少去客观评估。 四是关于产学合作还是产学研合作的问题。一个时期以来,高职院校只能提产学合作,而不能提产学研合作。理由是认为研发不是职业院校的任务,而是本科院校的任务。其实这样的指导方针是相当幼稚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作为新加坡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他们的实践已经出色地回答了职业院校在技术应用和研发方面同样能大有作为的问题。今天,我国的高职院校能否将企业的研发中心或者企业的真实的研发项目搬到学校里来,与企业共同开发,这关系到高职教育对我国现代化主战场的直接贡献率,也关系到这类教育是否能真正站住脚。 五是关于千校一面和以特立校问题。4年来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包括第二期的骨干校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了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高职院校的第一方阵。其示范带动效应也是明显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隐忧。正因为示范校的示范效应,它们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甚至是示范校的申报书,成了很多学校的范本。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无论是国家级示范校,省级示范校,还是其他的普通院校,其热门专业设置的高度雷同性,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思路的高度相似性,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反之,以特立校不足,特色专业匮乏,品牌教师稀少,倒是成了常态。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之所以造成这一局面,反映了我们在示范校建设的指导理念上还存有缺憾。 六是关于让学校跟着企业走,还是鼓励学校领着企业跑的问题。目前,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一般专业多,前沿专业少;长线专业多,紧缺专业少;紧跟现在需求的专业多,指导未来需求专业少。例如,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在全国范围来看,真是凤毛麟角。以高技术的延伸服务和支持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服务为核心的高技术服务业在高职院校基本没有反应。至于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安全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的信息服务化新趋势,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税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代理、管理咨询、市场调查等专业外包服务,以及现代物流服务、现代社会服务等出现的新业种,支农、惠农、强农的新技术等等,不仅高职院校普遍反应不灵敏,而且国家的专业目录指南也反应得相当迟钝。 现在很多学校更为强调的是如何适应企业的需求,很少考虑如何引导企业需求和制造需求。我国的高职教育今后要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转变,让更多的院校,尤其是让更多的示范校成为企业的人才源、技术源和信息源。 (作者俞仲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
个人分类: 技术与职业教育|1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认真已成往事
jhongbing2 2011-4-18 01:05
近一段时间,经历了一些事情,使我对“认真”又重新进行了思考。 认真是什么 ? 认真是在Word中打两个汉字时,把它们当中的空格去掉;认真是前面讲到“甲”,后面不能变成“乙”;认真是别人的东西不能说成是自己的。 还需要认真吗? 这个世界走得太快,太热闹了,似乎容不下“认真”二字。“你太认真了”,我经常听到别人这样对我评价。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对认真的褒奖之词,还是另含有对迂腐的惋惜之意。不过,我一直都解释成朋友的善意。 这个世界还需要认真吗?要!我想这是大多数人的回答。这个世界需要太认真吗?不需要!这应该也是大多数人的回答。关键是“太认真”指的是什么。 认真与成绩 认真不一定有成绩,有成绩也不一定认真,认真与成绩没有必然联系。 坚守一份认真 研究走向琐碎 产生的
个人分类: 随笔|0 个评论
我只是想笑笑
热度 2 wangzhihong 2011-4-17 15:05
我只是想笑笑,表达着一下自己的悲伤、愤怒和无奈! 看到了“日本地震”我只是想笑笑。救和不救,管和不管,去和不去,日本都已经地震中的一个杯具,慈善的心在每个人的心中,我们无权评价与干涉!天桥上很多衣服褴褛之人在乞讨,投掷硬币的时候,也许无需多想他是骗子还是贫民,很多时候,也许行善只为了达到我们内心的那种平静!——那就随他去吧! 看到“药家鑫”我只是想笑笑。因为很多的人都已经在哭泣了,冷酷的世界可能不会被泪水融化! 看到漫天飞舞的一边倒评论,我就只是想笑笑:很想知道:世界是否只有左和右?人是否只有好和坏? 看到整天忙碌但缺乏斗志的生活,我只想笑笑:无法说服别人,也无法安慰自己! 看到骄淫奢侈、专横跋扈和贫困潦倒、势单力薄的鲜明对照,我只想笑笑:一个事物灭亡前,必先疯狂! 我只想笑笑,因为我常常都只是打酱油的,甚至都付不起买醋的钱! 我只想笑笑,因为我知道很多时候,我们的心都无处安放! 我只想笑笑,也许不为什么!
365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 急之国:中国人——赶时间
热度 3 socialjl 2011-4-16 20:10
写在前面的话 : 这几天,不断有人谈起普华永道年轻职员猝死的悲剧。尽管也有争论意在澄清她并非疲劳至死,而是已有病患在先,但是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女硕士长期的过度劳累 —— 来自身体与心理的双重紧张,毫无疑问已经对她的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而这样的病态现象在当前比比皆是。 我们,很多人,常常在问自己:为什么这样累? —— 不知道,或者,工作就是这样,没有办法。 —— 这份工作很重要么?不做可不可以? —— 很重要,不做不可以,原因有很多。 理性,或者说工具理性,是一架战车,把我们绑架其上,脱逃不得。韦伯说的 “ 铁笼 ” ,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无止境无限度地卷进去却不知道面向何方的东西。更何况,我们现在身处其中的,远非他意义上那样理想模型的铁笼,而是一个矛盾丛生逻辑混乱的时代。 是我们集体陷入了现代性固有的泥沼?还是处在转型与动荡时期的这一代人,必将经历这个混乱的时代? 这篇文章是挺早以前我看到的,曾经推荐给很多人,这次看到普华永道的新闻,首先想起的是这篇文章。转载在这里。 急之国    中国人,赶时间。   最爱“快进”,狂点“刷新”。评论,要抢“沙发”。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坐飞机,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排队,最好能插队。若不能,就会琢磨:为什么别人排的队总比我的快呢?   没有时间感的中国人变成了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慢的能力?资源紧缺引发争夺,分配不平衡带来倾轧,速度带来烦躁,便利加重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再也不愿意等。   可以快,就决不能慢。有了比较,加上重复、单调、复杂、呆板、逼仄、拖延、消耗、超出理解范围、失控和不公平等经常性的情境,中国人急不可耐,又因欲求未满而耐心等待,焦躁不安又心安理得。   急的心态带来了什么?欲速则不达。“大多数人在追求快乐时急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和快乐擦肩而过。”(克尔凯郭尔语)我们迎来了更多的灾难和意外,更低的效率和更坏的结果。   就这样,在“急之国”,我们快速地消耗着自己。等我们真正明白快慢、张弛、紧疏、得失、成败、忙闲的人生之道时,可能一切都晚了。    不耐烦透视中国人的时间观   谁按下了中国人的快进键?   人们的烦躁症,来自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无论排队还是插位,都是为了确保自己不被社会抛离。   我们喜欢插队。我们当一米黄线不存在。我们抢出租车。我们在交通灯变黄的时候加速冲过去。我们为了节省五分钟去翻越马路中间的栏杆。我们由亲戚带着走VIP通道进去,因为排队要半小时。我们在机场大闹值班柜台。我们在电话里对着客服人员吼:“马上给我搞定!马上!”我们急急忙忙旅游,急急忙忙拍照,急急忙忙离去。我们走后门。我们送钱。   我们很急。我们很不耐烦。   可是,我们同时又是世界上最耐心的人。我们以前排队炒股,头天晚上就排队买认购证。现在我们排队买房,提前三天就全家轮班开始排。我们喜欢买促销减价货,排一上午队也在所不惜。人越多的餐厅,我们越喜欢,我们宁肯坐在门口塑料凳子上吃两个小时的瓜子。我们就是感冒也要去挂专家号,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排。现在,我们还喜欢排9个小时的队去世博会看立体电影。   我们似乎又很有耐心。   这就是中国。传统心态和现代境遇扭合在一起,我们焦躁不安却又心安理得。    慢不下来的中国   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雅瑟·亨·史密斯曾写过一本书《中国人的性格》,他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写“漠视时间”。   “对中国人来说,盎格鲁—撒克逊人经常性的急躁不仅是不可理解的,而且完全是非理智的。很显然,中国人不喜欢我们的人格中所具有的这一品性,正如我们也不喜欢他们缺乏诚实一样。无论如何,要让一个中国人感到行动迅速敏捷的重要性,那是很困难的。”   史密斯把他观察到的中国人的缓慢行为归结为:“中国人的历史是属于大洪水之前的。它可追溯到太初时代,尔后则是混浊、舒缓、漫长的大河,其间不仅有挺拔的大树,也有枯朽的草木。除了较缺乏时间观念的民族之外,没有人会去编写或阅读这样的历史。”   最有趣的是,史密斯认为中国人漠视时间正表现在他们的勤劳之中,他们不停地劳作,实际上是在不停地浪费时间,他们一点也不担心做无用功或者返工。   史密斯说的当然有道理,实际上很多中国人也觉察到自己身上的这些缺陷。此书近年的再版序言中,厦门大学教授周宁写道,辜鸿铭论述“中国人的精神”其实是把史密斯的书作为潜在的对话者,林语堂著《吾国吾民》也是在煞费苦心地回应此书,而鲁迅则一直遗憾没有人翻译这本书,用以“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几十年后,史密斯所说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经常性的急躁”就变成了中国人的“经常性急躁”。自“五四”运动起,启蒙者们对泥泞的现状恨之越深,对改变现状的速度也就期之越烈。要在短时间内走完西方上百年的历程,难免显得冒进急躁,方法也往往激烈、粗暴。   又是一个外国人发现了中国人的急躁。杜威曾说:“这场运动的感情成分多于思想成分。它还伴随有夸张、混乱以及智慧与荒谬的杂合。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使这场运动在开始阶段具有急功近利的特征。”当然,近年来我们重新发现胡适,似乎为杜威的观察提供了一些例证,我们似乎又在“返工”。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十年间,中国人的时间观再次提速。大跃进和大干快上,成为时代的关键词。众所周知,欲速则不达,不但没有快起来,反而导致了全面停滞。   时钟的指针来到改革开放后,“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变成了全民族的心声。到了当下,环境更加复杂,现代、后现代的语境交织,工业化、电子化、网络化的社会成形,资源紧缺引发争夺,分配不平衡带来倾轧,速度带来烦躁,便利加重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再也不愿意等。     什么时候我们丧失了慢的能力?   中国人的时间观,自近代以降历经三次提速,已经停不下来了。我们需要的是时刻看着钟表,计划自己的人生:一步到位、名利双收、嫁入豪门、一夜暴富、35岁退休……    科技就是不耐烦   《连线》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让我们抓狂的33件东西》,列举了33件现代生活中让我们无法忍受最终崩溃的事物。   排在第一位的是航空旅行,作者对航空延误和堵塞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去年(2007年)有超过1/4航班停在停机坪上,在夏季高峰时期,这个数字几乎达到30%。如果你在网上订票的话,你也许可以选择准点的航班。可是,现在还有谁不是在网上订票的吗?”   的确,在候机厅里突然被告知必须继续枯坐两个小时,是非常让人恼火的事情,更不要说那些在机舱里连膝盖都不能伸直的可怜人了。   此外,还有信用卡、顾客服务、医疗记录、复印机、打印机、道路、电话会议……这些东西都被列入了“抓狂物件”。   等一下,难道这些东西发明出来不是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便捷吗?它们不是可以减少重复的劳动,从而使事情变得更简单吗?为什么它们反而让人们更加不耐烦了呢?   我们发明东西,显然是为了更方便,是为了解决烦躁。比如,你再也不用抄写文件500份了,因为我们有了复印机。但是,高科技复印机的操作已经复杂到了办公室里没几个人能搞得懂的程度了。于是我们专门指定一个人来学习这门技术,可是他不在的时候,其他的人就完全抓狂了。甚至这个专门人才也抓狂了,他疯狂地打了一通电话把复印机公司的人痛骂一通,最后另外一些专门人才上门来帮我们把墨盒换掉,把挤成折扇一样的纸拉出来。   这就是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伟大之处。我们发明了很多东西来试图解决烦躁症,但实际上却只是发明了另外一些烦躁症。   发明排号机的人,一定没有中午去银行里拿过号。当你满怀希望地按下按钮,吐出来的纸条却冷冰冰告诉你,前面还有32个人,而这32个人把所有的坐椅都坐满了,同样冷冰冰地望着你这个白痴。   发明电话等待音乐的人,一定是失聪的。他担心人们听10分钟的嘟嘟声会疯掉,就好心地让人们听10分钟的洒水车音乐。实际上,没人会听10分钟的嘟嘟声,大家都会挂掉,而耐心听完10分钟的洒水车居然还没有人接听,接着洒水车又从头开始了,这时候才真的要疯了。   发明服务性微笑和公关式语言的人,一定是面瘫和口吃。他肯定觉得服务人员的微笑和滴水不漏的回答会有助于缓解客户的情绪,但事实却是,当你迫切需要解决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希望看到的是客服人员和你一样着急,而不是对你慢条斯理地露出八颗牙齿:“我们正在跟进。”   跟进!谁发明的这个词?   不耐烦是社会心态   生活越现代化,烦躁情绪就越重。   电话不普及的时候,没人介意几个月收一封信。但手机随身的时代,几十分钟内不回短信的人就会被讽为没有机德。   只有公交车坐的年代,等上半小时也不以为奇。如今打的,随时都要提醒司机抄近道、超车。   以前我们用电话线拨号上网,56K的网速,很慢,可是并没有人觉得烦躁,因为条件如此、大家如此。论坛上发帖,有的标题就是“大图杀猫”、“小猫慎入”,提醒网友注意网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如今,带宽以M来衡量,数十M已不稀奇,但网页打开稍有迟疑,我们第一反应就是点刷新键,有时候恨不得砸电脑。   这是时代加重的烦躁症,既然可以快,就决不能慢。有了比较,就有了烦躁。   抛开时代,还有哪些条件会引发你的烦躁?   重复。单调。复杂。呆板。逼仄。拖延和消耗。超出理解范围。失去控制,而不知所措。   但最重要的是,不公平。   你可以不在银行里排在第33位。只要你是VIP,你就可以施施然地直接走到柜台前,把那32个可怜虫抛在脑后。难道就不可以给非VIP的人提供舒适的基本服务吗?可以,我们的基本服务就是在铁椅子上坐两个小时。   你可以不在医院里看病排一上午挂一个号。只要你认识医院里任何一个员工,从院长、主治医生到行政人员,他们就可以直接带你走到专家诊断室里。难道就没有普通人看病的便利吗?有的,就这么几家医院,你看哪儿人少你就去哪儿吧。   你可以不在春运排通宵队买火车票——你可以去订机票。难道就没有底层人民承受得起的回家方式吗?当然有,你可以在火车站广场上买黄牛票,多付一个月薪水而已,你付得起。   你可以不排队买房,反正涨起来,你卖了也没有住的地方。你可以不急着结婚,反正你还没有买房。    人们的烦躁症,来自于社会结构的不稳定。因为你总在担心,如果这个机会不抓住,你就被社会抛离了;如果你现在乖乖排队,那么就一定会有人插你的位。所以我们一定急躁,我们不顾规则——实际上也没有什么规则,抓到手的才是硬通货,排队等待的永远都只是愿景。   我们就像在超市收银台前的购物者,推着购物车在几条长龙之间踯躅,无论排队还是不排队都是两难。插位加塞挤来挤去,一分钟也不愿意等,焦躁不安。   而且,我们总觉得别人排的队比我们的快。 来源:《新周刊》 2010年第11期 作者:陈漠
2085 次阅读|7 个评论
2011年首师大数论研究组讲座(
热度 1 cnuarith 2011-4-15 21:40
4月12号: 题目:关于域的K_2群的挠 报告人:徐克舰 教授(青岛 大 学数学科学学院) 时间: 4月12日星期二下午3:10点至4:10点 地点: 首 都 师 范 大 学教四楼119 摘要: 本报告讨论了Browkin关于域的K_2群的挠的几个猜想。主要考虑局部域和数域两种情形。对局部域的情形,使用Merkurjev关于局部域的K_2群的结构定理,得到了与Browkin猜想完全相反的结论;对于数域的情形,使用关于Mordell猜想的Faltings定理,证明了Browkin猜想的 大 部分。此外,使用Manin,Grauert和Samuel关于函数域的Mordell猜想的定理,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4月14号: 题目:Reduction of elliptic curve 报告人:刘青教授(Université Bordeaux 1) 时间: 4月14日星期四下午3:10点至4:10点 地点: 首 都 师 范 大 学数学科学学院311 题目:有限域上的有限交换群代数的K_2 群。 报告人:唐国平教授(中科院研究生院数学科学学院) 时间: 4月14日星期四下午4:20点至5:20点 地点: 首 都 师 范 大 学数学科学学院311 摘要:对于有限域上的有限交换群的群代数, 我们通过Dennis-Stein符号给出了他们的K2群的确切结构。 4月15号 题目:DETERMINATION OF x^2 MOD p^2 FOR p = x^2 + dy^2 报告人:孙智伟教授(南京 大 学) 时间: 4月15日星期五下午3:10点至4:10点 地点: 首 都 师 范 大 学数学科学学院311 摘要:见附件 题目: 平坦流形 报告人:赵学志( 首 都 师 范 大 学) 时间:4月15日星期五下午4:20点至5:20点 摘要: 平坦流形, 顾名思义是来自黎曼几何学的概念, 指曲率处处为0的(闭)流形. 然而这一对象有着极丰富的数学内容, 涉及几何, 群论, 拓扑等许多数学分支. 早期工作可追溯到柏拉图对正多面体的分类, 系统化于Hilbert 的第18问题. 用现代的数学语言, 与近乎等价的说法有: 被环面有限覆盖的空间, 自由交换群的有限扩张, 有限群的整幺模表示, 欧氏空间的拼嵌(平面拼嵌的高维推广). 在本报告中, 我们主要介绍平坦流形这一综合性的数学研究对象. 同时, 也介绍与梁志斌博士合作用数论的方法,来讨论一个动力系统的问题: 平坦流上的系统周期的无限性.
4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邮箱启用 126很不错
热度 3 yindazhong 2011-4-15 11:38
国际诈骗集团盗用了俺的邮箱,给俺狠狠地上了一课。不能再当书呆子了,终于下了决心,走出象牙塔,走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科学的迷宫,来到现实社会,来到人间。好在俺的衰老-中医-灵感 交响曲已经接近了尾声,不管认可需要多久,笔者盖棺之时,可死而无憾了! 来到网上,没想到国内的网络,例如邮箱126.com 这么神通广大,这么好使。比 Hotmail 折腾几天还是不能确认俺的身份强得多了去了! 真是:洞中方数日,人间已千年! 把俺的新邮箱在此挂上一段时间,供亲朋好友改换收藏: dazhongyin002@126.com 特此并对各方朋友们的关怀帮助,再次表示全身心的、五体投地的感谢!!!
3391 次阅读|5 个评论
也谈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热度 2 flybirdissas 2011-4-15 04:06
在我的经历中,尤其在高校里,好像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重视不够,往往是老师给一个大概的方向,然后剩下的具体事情由学生做,老师至多是最后做一点修改.这样的开题报告,可以想像,质量不会有多高,然而开题报告对于以后的研究却至关重要,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以后的研究质量或者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有很多老师,由于研究生扩招,一个老师一年往往招多个甚至十几个学生,我真的无法想像这些老师是如何应对的(我一年顶多招两个学生,多了我不要),开题也许就成了走过场和摆形式,这么多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吗?我不是不相信学生的智力,但我不相信学生的能力,特别对于自然科学,智力和能力具有明显不同的函义.能力也需要培养和训练.对于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还没有经历过系统的科研训练,无论如何,要做出一份好的开题报告是很困难的,即便刚毕业博士,在某一个具体方向下能做出一份好的研究计划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我的硕士生的开题报告通常由我来制定具体内容,学生基本上只是执行,不过我要求是学生在执行的过程中不但要知道在做什么,更重要是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通常学生一下子难以弄清楚,需要他们在执行的过程中去慢慢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如果能提出更合理的建议或方案,那怕是细节上的,我也觉得这就是我所期待的进步.我强调学生不能想当然,不能无理头地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研究工作讲究理性,多思考勤动手,工作即便做得不是太好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当然,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除了做和思考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这也是学生执行任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不阅读足够多的相关文献,很难想像工作的创新性能有多好.尤其在想问题的时候,要学会随时查找相关文献,以推动自己更深入的思考.
312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系统生物学牛人不完全列表
热度 3 yiming123 2011-4-14 11:22
系统生物学牛人不完全列表 list里面的这些人大都是系统生物学领域里提出过很多新方法和新想法的人,当然系统生物学并不是一个新的学科,只是系统生物学这个名词出现于1999年左右,因为目前深入到分子水平以后,生物系统的复杂性超出人们的想象。所以目前我们所说的系统生物学只是处于起始阶段,有很多人提出了很多种观点和研究方法,也有很多人风光一时,但是后来又被时代的马车抛弃了。 Leroy Hood@ISB 此人就是第一个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的所长,现在貌似做董事去了。。。Hood是比较早提出系统生物学概念的人,追求高通量技术。。。不过我认为这个太依赖于技术的发展了,看高通量技术何时能够高精度的quantitatively测量生物系统再说。。。Hood最近好像在搞microfluidic方面的东西,他很有商业头脑,diagnostic是一个利润非常大的领域,ISB站在前端。。。 类似的还有 Douglas Lauffenburger@MIT Micheal Yaffe@MIT * Tony Pawson@UT 这个并没有特别强调过systems biology的概念,但是做的都是高通量的研究,而且主功信号转导方向。。。有很多重要的结果,比如最近的那个信号转到系统是以domain为基础的进化的论文,在science signaling上的 Stanislas Leibler@Rockefeller 此人及其牛,是因为他座下出了三个牛人,下面会说。。。这个mitbbs上有人说他天才级人物。。。 这三个人物分别是: * Micheal Elowitz@CalTech * Uri Alon@Weizman Institute Peter Swain@Edinburgh 这三个人都是他的弟子,尤其是前两个在系统生物学里面做的风声水起,虽然师出同门但是做的研究方向却不同,而且三个人的研究方向是三个philosophically different areas…而且这三个方向都是源于Stanislas的研究领域 跟Peter Swain相似的研究方向的是 * Johan Paulsson@Harvard 这个人是数学出身,曾在乌普萨拉大学一年拿了数学和生物的双硕士学位然后在剑桥读的博士,普林斯顿做的薄厚,在普林斯顿的时候,一个人发表了那片 summing up the noise in gene network。。。一篇数学文章发表在Nature。基本上所有做stochasticity in biological systems的人都会知道他了。不过现在在Harvard比较受限于数学背景,做试验要跟其他lab合作,很不爽,现在在招生物背景的人,估计想实验理论两手抓。。。Peter Swain跟他是同样的处境而且做的方向比较相近 * Sunney Xie@Harvard Sunney Xie 是北大物理出来的,非常牛的一个人,做单分子荧光的,不要跟我辩论单分子荧光跟系统生物学有什么关系,囧。。。这个谢晓亮(他的中文名)算是生物光学领域里的执牛耳者了。。。具体可以去看一下他的文章,实验,技术,理论。。。各个都是牛X得很,他不仅做单细胞单分子实验研究生物系统的dynamics,也做物理仪器方面的光学实验研究,还有生物大分子动力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对这个人仰慕的一塌糊涂。。。确实是牛人,一个人居然在三个领域都如此精通而且做到最前沿,,,无语了。 Zhuang Xiaowei@Harvard 这个跟Sunney Xie是相似领域,不过专注于RNA * James Collin@BostonU 这个人么我就不介绍了,也是很风云的一个人物 Jeff Hasty@UCSD 是他的弟子 Bernhard Palsson@UCSD 这个人原来做metabolism二十多年前就一直认为整个代谢系统应该从整体的角度上考虑,他那个flux balance analysis解决代谢系统很有效。。。 * Adam Arkin@UC Berkeley * Frances H. Arnold@CalTech 非常elegant的一个大婶(从照片上看),做的研究也很elegant。。。而且这个大婶桃李满天下,有二三十个现在在做PI。。。里面我知道的一个是 * Linchong You@Duke 是Arnold的弟子, 大学毕业那年的暑假去北大听讲座就有他讲,当时还跟他谈了几句,很nice 的一个人 * van Oudenaarden@MIT 不说了,牛的一塌糊涂 ** Wendell Lim@UCSF 下面隆重介绍我认为最make sense的一个人的研究,Wendell Lim原来是做structure的,然后focus在信号转导领域,他做过一系列的scaffold protein的研究,发表的那些文章perfect,而且他最近的一篇review讲的想法就是我原来一直希望能够出现的。。。以后详尽介绍一下Wendell Lim的研究工作。
2639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博客教学互动
热度 2 xupeiyang 2011-4-14 09:44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有身份、时间、地点等的限制。 Blog 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实现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层教学互动。 Blog 作者通过直接在博客日志中发表评论、链接他人日志、用引用通告提醒对方阅读自己撰写的相关日志、共同创建一个博客主页等来进行教学互动。 博客不只是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料,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在日常学习、工作中或在网络中找到的一些新的检索方法,发现的新的文献资源和检索工具放到博客上供老师参考、供学生学习。所以,博客在师生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构建了教与学相互促进的纽带。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300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回忆我的读博生活-西交博士的读博感受!献给大家!
热度 2 zhsongfei 2011-4-13 18:30
--写于2002年12月4日凌晨 (由于时间匆忙,未加整理,某些语句或用词恐有不妥,请见谅)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生活上,博士阶段是相对困难的时期。博士生的研究任务一般都很重,再加上微薄的工资捉襟见肘,因此显得更加难熬。 我今年已经博士毕业了,回顾这几年的学习生活,颇有一些感慨。正好这段时间没什么事情,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一方面是对过去的交待,另一方面如果能对正在努力攻读的同学们有一点帮助,也就心满意足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都是个人观点,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探讨指正。 有一次,我跟一位老同学聊天,那位同学大学毕业后就到单位上班了。他问我,你们博士平时都干什么?是啊,攻读最高学位--博士的这些人都是怎样生活的?这个问题对于很多人是有点神秘。家乡的很多人提到我时都说,这是博士,书都读到头了,每当听到这个,我就只有苦笑着承认。很想跟他们讲那个圆环的道理(知识越多,就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越多),可是又觉得这个很抽象,讲不清楚。对我的朋友的那个问题,当时只是随便给些他所期望的答案,诸如读博士很忙,很幸苦,很穷,老板压榨等。可是事后想想,读博士难到真是这样吗? 博士很忙,每个博士都有这样的体会,博士要帮老板做课题,需要发表文章,现在还有EI,SCI等的限制,以及博士论文等。这些都是共知的,但是,仍然要问一句,博士真的很忙很忙吗?有多忙?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要认真检视一下自己每天的工作情况,就可以给出答案了。上网,聊天,打游戏当然不能作为“忙”的原因了。而不打游戏却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的也可以问一下自己,工作方式或效率是否存在问题。如果都没有问题,那好,你就是那个不折不扣,一门心思搞学问的人,但他一定不会挤出宝贵时间看这个帖子,或者坚持读到此处。因此,如果我说其实每个博士都有很多剩余时间可以支配,大概没有多少人会反对。OK,作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又有一定剩余时间,智力和知识都比较杰出的博士,我们为什么要背这个“穷”字!当然如果喊穷能让国家对教育增加点投资的话,那喊喊也无所谓。但是远水不解近渴,在这短短的几年中,我们能否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的窘境。这正是我过去经常思考和本文想探讨的。 1 第一份工作 记得我刚上博士的时候,不想向家里要钱。但是我一向喜欢交际,跟朋友在一块,觉得没钱特不爽。正好当时流行电脑培训班,缺少讲课老师,于是我去了。那些玩意对于每个在大学学过电脑的人来说都简直太易了,只是需要花些时间。通常是每周3次课,每次3个小时,再加上平时备课时间,每周需要花十几个小时(后来讲多了就不用备课了)。每个课时20元,因此每月下来可以拿到720元。那年我干了7个月,再加上暑假多带点课,最后算了一下,居然拿到七千多元。平时还要学习,因此几乎没什么时间去浪费,虽然累一点,可是总算没耽误学习。现在回头看这段经历,我觉得对我的影响很大。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劳动挣到了钱,这让我在未来的整个一年里可以安心学习和工作,不再受金钱的困扰。更重要的是,在讲课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即兴发挥以锻炼口才,从此不再怯场。当然,导师对我出去带课是不满意的,也很担心,但是后来听完我作的科研报告,他讲,不愧是带过课的!这是对我的肯定。后来,我决定辞职不再讲课,虽然主任一再挽留,但我觉得那对我已经没有意义,我已经得到了我所需要的东西。我决心专心搞科研,同时也调整和休息一下。 2、应聘微软实习生 如果现在让我再重来一次,那么我一定不会选择去带课。因为那对我的科研没有任何提高,而那才是博士生的首要任务。但是我会选择其他方式,正象我后来所作的那样,一边提高自己,一边得到经济上的收入。当然,这种好事不会送上门的,需要靠自己努力争取。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能整天埋着头做学问,而是要不时抬头看一看,看什么呢?看自己做的方向对不对,看这个方向有没有前途,看有没有合适的机会。当然,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机会,机会真正来的时候如何面对。终于有一天,我认为机会来了。为了便于叙述,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机械学院的,研究方向是故障诊断,兴趣主要包括信号处理和人工智能。我说的这个机会,是微软中国研究院在中国成立,并有招暑期实习生的计划。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这个家伙有幻想症,搞机械的怎么和微软有什么关系?两者完全不搭界嘛!可是我不这么认为,我从来不喜欢给自己贴上标签,人是活的,标签是死的,为什么要把人约束到一个死框框里呢?我决定应聘语音组的实习生,我自认为在这方面还有点经验。为此,我到图书馆借了很多关于语音处理方面的书。周围人劝我,算了吧,别在这上浪费时间了。其实当时我一点把握也没有,不过,多学点东西又何妨呢?这就是我当时的真实心态。 有一次和一个师兄到天津出差,顺便和他去了趟北京,当时真有个冲动,想去微软研究院去毛遂自荐一把,可是终于没有找到地方而作罢(当时微软研究院刚成立不久,很少有人知道地点)。回来后已经12月,正赶上当时的人事经理陈宏刚到西安招聘研究人员,在凯悦宾馆笔试,我兴冲冲跑过去,考了一把。微软的考试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当当时是第一次考,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非常惊讶于这种考试方式,我也一样,感觉答的很烂,有的根本不知所云。考完后大家的脸都红扑扑地,煞是可爱。陈给每人发一件小礼品,带计算器的鼠标垫。轮到我时,正好发完了,无奈之下把他带的一个中间带滚轮的鼠标送给了我。当时这种鼠标可以说绝对稀罕,连陈自己都没有用过,甚至功能都不知道。当然现在已经很普及了,但那时是98年。这款鼠标是微软唯一的硬件,当时最新款,价值不菲,呵呵,现在还在用。有几个人向我要,但一直舍不得给,我不得不承认,也许它给我带来了运气。当时所有在西安参加笔试的人,好象就我一个人去了微软,不过我是作为实习生,跟博士毕业去工作的没法比。但是这段实习经历对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论是从作研究的方法,态度,眼界,还是仅仅作为资历来说,都是如此。微软研究院对于中国来说实在是太有意义了,可以说就象是一股清风,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崭新的东西。最直接的,它让国人知道,基础研究也可以赚钱,而且可以赚很多钱,虽然在当时看上去没什么用。在那之前,一提博士必言穷,不但读书时没钱,工作了工资也不高,因此大部分都认为读博士的人傻和呆。现在我也不知道那次笔试考的怎样,也许这个成绩根本就没用上,因为陈宏刚说了,那是考毕业去工作的人的,不过他也说把我卷子改改看。 99年端午节放假前,收到了微软的电话,让我把简历和两封推荐信用email发过去。我记得很清楚,那天学校网断了,正好我们几个师兄弟到导师家里包饺子,我就用导师的机子把材料都发了过去,没有报太大的希望。因为我知道希望不大,本来打算不跟导师讲的,可是当时为了用导师的机子,只好坦白了,没想到导师知道后,不但鼓励我还安慰我,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在后来就是两轮电话面试,基本上就决定了,实生都是临时性的,因此也没招正式员工那么严格。就这样,我成了微软研究院的第一批暑期实习生。当时总共有30名实习生,国外(主要是中国留学生,也有几个老外)和国内各占一半。除了清华,北大和中科大,其他大学基本是一个学校一个人。在李开复院长的一次报告中提到实习生的人员构成,上面有西安交通大学的名字,我当时真的很荣幸很骄傲。不过当时总有点尴尬,研究院那么多人,就我一个是学机械的,每个知道的人都很感兴趣?你学机械的跑这儿来干嘛?我总要解释我们研究所是搞什么什么的,很麻烦。有的还问是不是郑南宁的学生,可见郑南宁在外面是颇有名气的,(后来经常有郑的学生到研究院实习访问的,那是后话)。 这段经历对我而言非常重要,长知识,长经验,开眼界,资历等什么的就不说了, 单说这件事本身对我的启发就很大。它告诉我,任何事情在没有发生之前,不要 先说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关键是要勇于面对,善于把握。除此之外,钱方面也有收获,三个月除去各种花销,还净剩9000元,又可以衣食无忧地过一年了,呵呵这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作研究也可以赚钱。那么,作为我们博士生,如果能利用自己的专长,得到一定的回报,那不但对他的研究没有损害,反而会更加激发他作研究的热情。如果他作的工作再能更博士论文题目结合起来,就更完美了。有这样的好事吗?有! (未完待续) (续) 其实很早就想写点东西的,由于种种原因每次想写的时候又停下了笔。昨天晚上我睡的很早,可是没睡着,突然有种写作的冲动。可是说实在的,我自问文笔不是很好,思维又不够敏捷,能不能把心里想的全部表达出来确实还是个问号。于是我躺在那里整理了一番思路,才开始动手。刚开始写的时候比较艰难,到后来越写越顺,要不是白天还有一些事情必须做,我真的就直接写完了。不过这样也好,帖子发出来后,看到有这么多回应,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所以我很感谢回帖以及给我发信的朋友,赞同的帖子给了很大的鼓励,给了我继续写作的力量和乐趣,提出问题的帖子则促使我思考,进一步完善续篇。我相信仍有些朋友虽然没有回帖但是坚持读完,你们也给了我默默的支持。 我想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良性的互动。其实人与人之间都是存在互动关系的。有个朋友回帖讲如果老板不允许兼职怎么办?需要说明的是,我写这个帖子不是鼓动大家都去兼职。但是我很乐意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努力创造良性的互动能让我们把握自己的命运,使得事情的发展正如自己的期望。就象各位读我的帖子并鼓励我的朋友,你们给我的这种良性互动,使得我更加努力地写好续篇。 回到刚才的问题。就我自己的情况而言,我的导师至少在交大是比较有名的,这里我不想提他老人家的名字,但估计有些人可以猜到。他的“名”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他的治学严谨,以他老人家70多岁的高龄还经常去图书馆看书,亲自写英文论文和编程序。另一方面,是他的威名,当然现在脾气温和很多,但在几年前,没有几个学生不怕他的。据师兄们讲,导师反对学生出去兼职,而且是强烈反对。因此在我之前,我们所几乎没有人出去兼职(如果有,也是要瞒着导师和所有人)。有些师兄也告诉我,不要去带课,否则导师会大发雷霆甚至踢出师门的。但是我想,既然没有人试着兼职,为什么就可以断定导师一定不允许呢?我深信:事情在没有发生之前,最好不要下断语。我的做法是,先瞒着导师做一段时间,期间把导师交待的任务认真超额地完成,然后找个合适的机会主动坦白。一般情况下,导师虽然不高兴,但是鉴于你的表现和主动交待的态度,他会仔细地倾听你的动机和理由。这正是跟导师交流的好机会,如果你的态度足够好,并有足够的说服力,我想你肯定可以说服导师的。 有个朋友给我写信,说我回复“失望”(见兵马俑站博士版)的语气有点尖刻,我回信真诚地道了歉。之所以要在这里讲,因为这件事跟本文是有点关系的。这就是我在前文提到的“标签”问题。我们通常习惯于给自己和别人贴上个标签。基于表达的方便性而言,这很正常。但是,正如前文所言,我们必须明白,标签是死的,不能被一个个标签贴死。尤其是我比较反对自己被贴上标签来数落,当然更多时候,这个标签涉及到群体的荣誉,这时候,每个被贴标签的人都有义务来维护这个标签。有一次,我坐京港直通车从香港回来,正在软卧包厢里闭目养神。包厢里来了一男一女。女的40多岁,穿金挂银,气派十足,男的30多岁,器宇轩昂,看上去也比较实在。看样子象生意伙伴,时下所谓的成功人士。只是男的说话有点磕巴,叫那个女的“兰、兰、兰姐”,女的叫男的“小刘”。他们聊到在天津办厂的事,我还听出那个女的是日本籍的,大谈日本的先进。我承认她说的很多都是事实,日本的确比我们先进得多。不过听到她的一句“中国人的素质太差了。。。”,我怒了,直瞪着她,问:你是哪国人?女的答:我原来是中国人,现在是日本人。我哦了一声,拖的特别长,就象这样,哦~~~~~~。然后我就不理她了,过一会,她凑过来跟我说,小伙子,刚才对不起,我没有那个意思。我甩给她一句:记住你自己是怎么来的,以后出去别给中国人丢脸!那个男的也赶快过来打圆场,“对、对、对不起。。。,别、别、别介意。。。,我。。。也是中。。。国人”。其实,在那个时候,“中国人”是个标签,每个人都应该责无旁贷出来维护它的名誉。就象我们都是交大的,出去后就要代表交大,不能给交大丢脸,不管交大某些官僚曾经如何不公平地对待过你。关于这一点,我很佩服清华的学生,我在微软的时候,认识一些清华的学生,他们的特点是学校荣誉感特别强,他们的校友会力量很强大。这是非常值 得我们交大学习的地方。 OK,讲了这么多,开始言归正传,继续谈我的经历。 3.再战微软 这里的“战”不是斗的意思,呵呵,我怎么能跟这个超级公司斗呢。这个 战,表示在微软工作就象是战斗,很紧张很激烈,当然用“战”还有另一 层意思,后面会讲到。 99年作为暑期实习生,我的表现得到我的Mentor(每个学生都由资历较高的研究人员指导)肯定。回校后,我一直与他保持着联系。这时候我开始思考我的论文方向,说实在的,我当时有点犹豫,之前本来选了一个方向,是搞自组织神经网络的。但我做着做着觉得没有多大意义,就想放弃了。正好我注意到当时国际上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统计学习理论,主要是关于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的,而在国内几乎很少人搞,唯一的一个中文文献是张学工的翻译的“统计学习理论的本质”。由于我们所是搞故障诊断的,需要对故障模式进行识别。因此我决定在模式识别方向上做下去,研究统计学习理论。为此,我跟我在微软的Mentor联系。他进了多媒体计算组,他极力推荐我去微软。有了他的推荐,这一次我顺利多了,几乎没什么悬念,来回几个Email就搞定了。 现在是2000年了,这次的身份是访问学生,主要研究人脸检测问题,这是模式识别中的一个典型问题。我计划把这部分内容作为我论文的一部分,所以做的非常努力。这中间的辛苦就不提了,经常自己给自己加班,有时甚至是通宵。通宵的工作效率是很高的,我开始适应并喜欢通宵,是从打帝国时代开始。这个游戏在当时非常流行,尤其是微软。为了不被头们看到,我们都是从晚上9点后开始,参加者有学生,有正式员工。由于参加者甚众,通常都是四vs四对战,还有一些旁观加油。这就是“再战微软”中,“战”的另一个含意,我99年去的时候也是热衷者之一。帝国时代特别强调合作,因此我们都把同伙的桌上的电话设成会议免提状态,四人之间可以随时通信。相信微软的头们一定没有料到他们安置的电话还有这种用处,呵呵。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都是理性的,即使打游戏也是这样,一定要把今天预定的目标完成才可以玩。否则,第二天头找你谈话,你拿不出东西可就不好了。 其实要说这种生活也是很艰苦的,我平时都不太出去,整天闷在办公室。即使出去,为了节省时间,通常都是打车。虽然工资不是太高(4500每月),但是当时我们吃住几乎不用花钱,有时甚至两个月都不看帐户。再者也没有存钱养家的目标。从海淀的知春路到天安门,到三里屯酒吧(无聊的时候也拉几个兄弟去那里泡吧,听听音乐,喝点啤酒,海阔天空地聊天),或去西单商场买衣服,来回都是打车,单趟几十块钱眼都不眨。也难怪,平时想花钱还没地方呢,就算有地方,也没时间,呵呵。现在想想,其实不应该那样的,因为如果做公共汽车的话,可能两三块钱就足够了,所以我现在出门只要不是十分着急,尽量做公汽。 这一次在微软呆了整7个月,在后来的几个月里,都不太敢跟导师写信,每次导师给我来信,都问我什么时候回来,他是为我的论文着急。但是,我不能做了一半就回来,回来之后下面的工作就不好开展了。因此,我一边加快进度,一边劝导师不要着急。在2001年的1月,我的课题终于基本完成了,我决定回校。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我很眷恋交大的校园。虽然很多人说北大,清华如何漂亮,但是在我看来,都不及交大。因为我对交大是如此的熟悉,以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历历在目,连花园里长条椅上缺根木头都是那么自然和可爱。我怀念这里的一切,尤其是当我站在清华北大和北航,这种感觉特别强烈。终于回到了交大,一进校门,我简直想趴在地上亲一口,可是由于怕人把我扭送到精神病院而作罢。 这一次在微软我感觉收获非常大。认识了很多传说中的牛人,象UIUC的巨牛教授T.S.Huang,PAMI(模式分析和机器智能,顶尖刊物)的主编A.K.Jain,统计学习理论领域风头强健的Scholkopf(微软剑桥研究院研究员),在图形学界比沈向洋还闻名的权龙(现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等等。关于在金钱上的收获,简单一乘就知道了,刨去挥霍掉的一万元左右,还剩两万多元。 (待续) (续2) 看到众多认识的不认识的网友给我的鼓励,我非常感动。毫不夸张地说,我的内心十分诚惶诚恐。如果让我自我评价的话,我只能说自己在某些方面做的还算不错,仅此而已。请相信我,这么说绝对不是谦虚。在交大,仅我认识的牛人就有超过一打。其他不认识的还不知有多少,他们可能其貌不扬,办事低调,有的甚至沉默寡言,数年如一日地耕耘着自己的领地,这些人,是交大的脊梁。跟他们比,我还差得远。但是我仍然情愿不自量力地出来写我自己的经历和生活,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确实从交大得到了很多,因此我愿意把自己一点绵薄的东西贡献出来。这就是所谓的饮水思源吧。 以前看到一篇报道,讲到布什总统每天要跑约4800米,现在他的身体是美国人中的Top 2。布什号召每个美国人都应该向他学习。不知道美国人学的如何,不过我倒是深受触动。从那以后,我坚持每周跑两次,每次4000米,并酌情增加运动量。其实,我能坚持跑到现在,全仰仗我的信念。刚开始跑的时候,总是觉得很累,不停地计算着还剩几圈,头脑中不断浮现和享受着跑完后的轻松,因此总觉得很累,恨不得立刻结束。后来当我发现了这个问题,开始改变方式,试着掌握跑步的节奏,分配体力,并享受跑步这个过程。我发现这很美妙,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终点。从这里想开去,其实哪件事不是如此?得到结果在时间上只有那么一刻,而过程总是贯穿在人生的主线上。如果我们读博士的都只是希望马上得到一纸博士证书,那么过程肯定是痛苦不堪。李开复讲过,微软研究院在美国招的博士一进去就是研究员,而在中国,刚进去的时候是副研究员(内部叫博士后,期限是两年)。为什么?他说,中国的博士是三年毕业(原话),美国的平均要五年毕业,因此副研的两年是把时间补上。当然,中国的教育跟美国的有很大不同,光比时间意义不大,但至少说明一点,博士是需要有时间积淀的。其实,人生很长,一年两年又算得了什么呢?在博士阶段多花点时间,只要你不是去浪费,那绝对是有意义的。 在我看来,我们读大学,无非是要做两件事:一是学好真本事,一是把自己包装好。第一点就不用解释了,就第二点我想罗嗦几句。很多人认为写简历是毕业生的事情。可事实上,写简历从进入校门就要开始。为了打动将来的买主,我们要时刻问自己,要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必须要考虑做什么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不用太担心扩招和就业市场的影响,只要你有足够实力并被很好地包装,你就一定有合适的机会! 之所以要花较大的篇幅谈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们长久以来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中。正因为有了这些认识,所以我可以忍受长年的学习生活,无怨无悔地熬上一个又一个通宵。(当然,我并不赞成通宵这种方式,其实并不能多争取多少时间,这只是个人习惯)。 下面接着讲我的故事。 4.师恩难忘 从微软回来后,我开始构思博士论文的结构,这期间与导师有过多次富有成效的交流。当然,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意见都是不同的,甚至针锋相对。也许我的一些当时的师弟们也偶尔会见到过我跟导师剑拔弩张的场景。有很多次,谈着谈着中午就下班了,导师收拾起东西就往家里走,我紧跟着导师,跟他边走边缠着讨论。我发现这种方式很好,办公室的空气不太好,直接影响人的心情。而在外面,呼吸着新鲜空气(实际是也新鲜不到哪去,呵呵),慢慢地走路使人得到放松,气氛也就开始活跃,甚至有说有笑起来。记得有一次,为了某一章的内容,我跟导师都互不相让,争执不下。他生气了,不让我跟着,不断催我回去,我就是厚着脸皮不走。这时恰好我们学院的一个老师迎面走过来,问我啥时候毕业,导师接口说,毕不了业了,说完我们都笑起来,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了。 我前面写我去微软,给人感觉是导师很赞成,一口同意我去似的。其实事情远没有如此简单。作为导师,人生阅历通常都很丰富,站在他的高度上,自然有要有他的考虑,不可能一味地满足学生的要求。这一点我们作为学生,必须试着去理解,不能动辄就抱怨,牢骚满腹,这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第一次准备去微软的时候,导师刚听到消息是蛮高兴的,很支持我去。可是过了几天,导师突然找我谈话,对我表示强烈不满,并说不希望我去。后来我才知道,是有一次导师偶然发现一位离毕业还差两年的师兄在写简历。原来他是怕放我出去会让他以后陷入被动,如果别人也以同样理由要求离开,他会感到很难办。明白了事情的原因,我找到导师,力陈我的理由,以及证明那位师兄其实并不知道我要去微软,因此谈不上受我影响,等等。最终,在导师的默许下,我得以离开。当然,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如法炮制,导师也不好多说什么,只是再三叮嘱不要呆的太久,要多给他写信,早点回来等等。其实一想起这些,我就会有莫名的感动,我要让导师多要操多少心啊。要是每个博士都象我这样总是让他操心,他也就带不了几个博士了。 5.转赴香港 ──鱼和熊掌,我选择熊掌,如果还可以得到鱼,我也不会放弃 去香港是很偶然的,当时我正埋头搞我的论文。我一个在中科院声学所读博士后的师兄(已经移民加拿大)告诉我,说香港科技大学一个教授目前有一个职位空缺,让我跟他联系联系。原来他的一位同事联系了香港科大的博士后,后来他又联系到了加拿大的,正好他打算移民加拿大,就把香港这个职位给放弃了。其实我当时离毕业还有段距离,不过我还是对这件事很感兴趣,我不想错过任何可能的机会。于是我给那位教授写了信,他很快就回信了,让我给他介绍一下自己做的工作并把简历和相关文章过去。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他决定把这个名额给我。不过考虑到我离毕业还远,而他又需要人手。因此他建议我先去做RA(Research Assistant),并把做的内容集成到博士论文里去。诸位,这等好事,我哪有不接受的?这次导师倒是没拦着,告诉我,去香港后别偷懒,抓紧时间学东西。于是开始办理赴港通行证,目睹了学校各级官僚的超低效率并收到无数次折磨后,才把学校的表填完。直到最后,我才明白了整个流程以及其中的运作机理。第二次办的时候就快多了,呵呵。 之后便是漫长的等待。等啊等,已经过了两个月了,香港那边急得不行。外事处每次都说没消息,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到省外办看看。这一次我是真的有点怒了,我的批件在二十天前就已到达省外办,一直锁在抽屉里。他们的理由是,你们学校没来拿。我无语,事情已经这样了,下次有经验了,估计时间差不多了,就亲自去省外办拿吧。说到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这段时间学校各级机关的效率明显改善了,尤其是外事处才来不久的马老师,非常好的一个老师,办事效率很高,很替学生着想。以后各位有机会跟她打交道就知道了。批件下来后,还要办通行证。由于时间紧急,我亲自到北京去办的,住在北大的一个同学那里,大约一周时间就搞定了。期间还到微软研究院故地重游了一番,发现那里的访问学生走了一批,来了一批新面孔,人数比以前明显多了。跟过去的Mentor和朋友见了一下面,聊了聊天,相见甚欢哪。 回西安后,很快收拾了行礼,跟老师同学道个别。登上飞机舷梯的一刹那,我回头 望了一下,再见了,西安。前面就是香港,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之前我对那里几乎一无所知。听说内地人在香港会受到歧视,只知道那里是个鸟语(白话)世界。呵呵,不管前路怎样,我想我喜欢挑战! 我有一个师兄在香港科大读博士后,有他在,方便多了。他到九龙塘接我,坐巴士什么的,基本没费神,也就对周围多看了两眼。我去的时候是夏天,第一感觉这里很潮湿但很干净,第二感觉这里的人的脸型跟内地不同,(不知道是不是人种的原因,呵呵),还有就是亚热带风情,路边的棕榈树长的很高很挺拔,不象我们这里,跟灌木丛似的。 首先到大学生中心办理入住手续,办事人员动作很利索,看一眼相关证明就给了房门钥匙。我住的是职工宿舍楼,主要住的是访问学者,以内地过来的居多,两室一厅,带卫生间和厨房,住四个人。打开房门一看,各种家具齐备,就是室有点小,摆了张上下铺,可能是老一代香港人都不太高,床的长度对我来说好象有点局促。外加一个立式衣柜,房间里的剩余空间不多了。 我在科大的老板是香港人,香港人普遍不爱做学问,他能做到今天这个地步真是很不容易。令我感动高兴的是,他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跟我问候,很亲切,没一点 架子。后来经过我的训练,半年后他的普通话已经非常流利了。他非常强调论文的写作,写作能力很强。我写的稿子经他一改,我都不认识了,不过却显得更加Professional了,这就是差距啊。 我在香港的那段日子里,对香港人的印象是比较好的。他们通常都比较和善,当然有些没什么文化的人可能会粗鲁一点,但一般都可以接受。另外,香港的公务员队伍和大学里的职员都很敬业,如果你去办事,他会很仔细地告诉你整个流程和相应要带的材料。不象我们这里这些人,不让你多跑几个来回就显得他没水平。香港科技大学从山上绵延到山下,与海边相接。天气晴好的时候,海天一色,挂着白帆的小游艇穿梭在座座孤岛之间,显得格外浪漫。大学的各种运动设施包括游泳池都是免费的,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将生活安排的很好。图书馆正对着大海,透过巨大的落地玻璃窗欣赏大海,别有一番风味。可是,所有这些,我几乎都没时间享受。我的老板是助理教授,他面临着很严峻的升职考验。老板自己很刻苦,把我也盯得很紧,Email一个接一个。我只有努力适应他的节奏和工作方式。新鲜感很快就消失,我又穿梭在办公室和宿舍之间,走路都要想着问题。总的来说,虽然工作辛苦,但是跟着他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感觉非常值得。最让我不满意的是那里的饭菜。一般而言,交大的饭菜我可以有兴趣吃两个礼拜,希格玛大厦(微软所在地)的饭我可以忍受一个礼拜,这里的饭菜我吃第一顿就没兴趣了。也许是在西安呆的时间太长了,我一直很难适应他们那种做法。不过香港的麦当劳是最便宜的,一顿17、8块钱,而最简单的中、西餐,或者一碗面都是20块。不过后来总算熬过来了,没办法,到一个地方就得努力适应,否则只有自己吃苦。 半年的时间让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吃饭时呼朋唤友,好不热闹。为调剂生活,大家经常合伙做饭,买菜的买菜,做饭的做饭。我不会做饭,只能干点体力活,打打下手。香港的菜价包括海鲜都不贵,(但是香港的手工贵),自己做通常花一两百块就可以让五六个人吃的很丰盛了。老板很通情达理的,知道我工作辛苦,也会主动给我些好处。有时候任务告一段落,我就提出要回去看看女朋友,他跟我讲,不要让系里知道,这样就不会扣工资了。就这样,半年时间我回去过三次,每次六天左右,相当于他白送了一万多块。半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老板约我吃了个饭,问我什么时候能毕业,以及毕业后想不想再来。我觉得跟他干挺值得的,我说我很高兴再来。他说你毕业还有一段时间,不如你就作我的Consultant,就是平时不拿工资的,但是如果你想过来的话,只要跟我说一下,到这之后按天给钱。我说那好吧,不过后来忙论文答辩,没时间过去,八月份的时候去过一次,呆了12天吧,除去周末,真正干活的只有10天,给了一万港币。不过除去机票,办证费,买了数码相机还有一堆给家人的礼品后也所剩无几了。正如我们事前预计,在科大的工作融入了我的博士论文,作为一章。金钱上的收入也不错,一万六每月,足以让我添置许多以前不敢想的东西,以及继续维持比较逍遥的生活。不过 以前算命的讲,我很难存得住钱的,我的手指漏水漏得厉害,看来还是蛮准的,呵呵。 我的故事差不多讲到这了,其实还有很多东西值得讲出来。不过我现在比较忙,过几天就要到香港访问半个月,之后到单位上班,所以现在就要开始收拾东西。对了,如果诸位以后有机会到上海的话,别忘了跟我联系,我的Email是:zhl@mail.xjtu.edu.cn,我会一直保留的,作为我曾经是交大人的一个证据。如果有时间,我会讲讲这半年的生活以及求职经过,不过现在,还有一大堆脏衣服等着我哪。。。 (后记)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李海龙,机械工程学院,主攻“机械故障诊断与监测”方向,其导师为西交名导——屈梁生(现在国外)。 师弟有感: yeshou说到师恩难忘,我也是深有体会啊。yeshou是我的师兄,不过呢,一方面我没有他那么聪明,另一方面,我也没有他那么好的综合能力。所以我的经历要简单的多。但是,所幸的是,在交大上研究生和博士的不多的几年,让我遇到了一位非常值得我尊敬的好老师,可以这么说,那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是一生之中最难忘,也是收获最多的一段时间了。   去年12月初我离开交大,到现在整整一年。这一段时间很久没有登陆兵马俑。今天去看了yeshou师兄的文章,感触也是很多。我觉得我们的导师,除了学术造诣深厚、在人格魅力上也是没的说。很多人多说我们的导师很严厉。但是在他的指导下攻读学位,我觉得更多的是他的敏捷思路、严谨思维。还有就是因人而教。作为一个教师,我想,没有什么比因人而教更能让他的学生受益更多的了。yeshou师兄有能力在微软、香港等地方去进行合作研究,诚然有他优秀的能力为基础,也有导师知人善教的功劳。yeshou师兄在外边所获得的每一项研究进展,导师在我们面前提到的时候都是很高兴。那种高兴是一个导师为自己学生的优秀而产生的。我是个懒散的人,现在在工作岗位上,有时候回想起恩师这样的高兴来,就觉得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想想,所有的师兄弟们都为恩师增了光,就我一个碌碌无为的话,那是多么不爽的事情,呵呵。   说到导师的知人善教,我也深有体会。我刚上博士才一个月,导师就安排我和一个师兄一起到东北去出差。那可是我第一次出差。四月的初春,在东北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瑟瑟的寒风、轰鸣的柴油机、无聊的夜晚是留下的最后的记忆。因为有这次出差经历,后来有一次紧急任务,导师安排我一个人到黑龙江去,那次就更惨了。10月的黑龙江已经非常冷,而我根本就没有料到,衣服带的比较少。不过这次独立出差,的确让我增长了很多知识。尤其一个人到工程现场作实验,实验设备的调试,配置等等都是一个人,虽然辛苦,但是让我懂得了作为一个工科学生,尤其是博士生,将自己的研究用于解决工程实际的问题比埋头作理论研究重要得多。这个观点一直贯穿我整个攻读学位的后面两年,而且,我想会影响我一辈子。至少,在后来我选择工作的时候,这个观点就促使我要找一个能够接触工程实际的单位,所以我就选择了现在的单位。   后来回想起来,我觉得这是我的导师知人善教的优秀品质帮助了我。他在我还不知道如何向前走而徘徊的时候,已经了解到我能够做什么和愿意做什么。后来我又多次出差,主要是涉及一些工程方面的实际课题,这些东西让我受益非常大。我毕业之后,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3次出差,其中有两次是自己独立出去,有一次是带别人出去。在读博期间的出差经历就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出差的时候,我很清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每次都能够顺利的完成预先的任务。而且,读博士期间让我养成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对我帮助也很大。现在我所在的单位主要从事设备研究,面对很多工程实际问题,虽然很多东西我还没有搞明白,但是一些思考方法让我能够更好的切入课题。   我还想说的是,导师是一个非常民主的人,尤其在学术上,他非常的乐于和善于与别人交流。我记得读博士期间,有些问题我也和导师有不同的见解,他都非常细致的帮助我,指点我。至于最后,总是以见解准确为原则来衡量问题。我想,虽然每个人可能都喜欢乐于思考的学生,但是学术造诣精深又能够在学术上给予自己的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的导师,也并不是非常多。我倒是没有与导师有过非常激烈的争论,这和yeshou师兄不同,因为yeshou比我善于思考嘛。呵呵,yeshou毕竟与我不同。说起导师在学术上的品格,我记得有一次,我写了一篇论文,投到一份比较著名的杂志上去,结果由于我的论文中阐述的方法的原因,引起学术争论。导师非常坚定的支持我。这次事情对我影响很大。我为导师正直的学术品格所感染。现在我也有幸审阅一些论文,我都力图非常认真和客观的评价别人的学术成果,遇到不懂得的时候,宁愿诚恳的告诉编辑部自己的无知,也不会因为自己不懂
个人分类: 学习收获|4850 次阅读|1 个评论
这一次我选择沉默
mutingcunyu 2011-4-13 12:38
这一次我选择沉默。 既然解释不被相信,那么沉默就是最好的回应。 被骂成那个样子,很难想象那个人,当初和她在一起的美好, “极品”“少见会装的人”“会遭报应的”······ 没错,日久见人心。时间不会撒谎。 我不想伤害谁,日志,签名,那是我的心情,我难过,是的。 难过是安静的,也许自己难过的时候谁能想到别人如何? 我所得到的消息是,她,看起来一点事儿也没有。 我说什么了吗?我怪你了吗? 疏忽是我的自我批评,你没提过,没错。 好吧,好吧。当你这样对我说话的时候,我知道你已经不再相信我了, 你所知道的是你听说来的我到处说你不好的坏话, 你所清楚的是,你才发现我是那么会装的人, 那么,好吧。我不解释了,如果这样你舒服些的话。 毕竟······当然,我要说的是,这,是我最后一次因为你而失眠。 我死心了,彻底的死心了, 那次莫名其妙的小吵架结局如此,我只想说一句:感情中的事情,没有哪一方是完全没有错误的。 事已至此,我选择沉默,不是因为我曾喜欢过, 如此反击的话,反而我显得太过于小气,不是么? 跟个女孩子较劲什么? 没意思。 仪器来了。培训,跟老师交流下数据问题,准备准备,出野外。 这个事,不过是浮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13 次阅读|0 个评论
3月23日实践分会与外联分会第一次联合会议
neudoctor 2011-4-13 10:58
实践分会与外联分会第一次联合会议 时间 : 2011 年 3 月 23 日 地点 :九舍 c 区 112 主持人 :朱澍勋 参与人员 :郑跃,赵晓雯,李卓粱,陈波,刘洋,楚晓勤,陈方昭,许昂冈,刘娟。,李大鹏,琚晓伟,季玲玲,梁伟东,朱爽,刘浩平,朱澎勋,侯素艳,郝菲菲,王一菲(由于与会人员较多,有可能有个别遗漏,敬请谅解) 会议纪录 :孟玉乾 会议内容 : 一、“爱拼才会赢”活动 1 、活动负责人介绍活动进展: 徐丽华:前期活动: 1、 教室借好,投影仪有问题,李大鹏去借投影仪 2、 模仿秀台词需要准备 3、 水果采购安排 4、 活动现场主持人安排——郝菲菲,李大鹏 5、 活动现场小音箱安排 郝菲菲:有两个视频截取问题需要解决 王一菲:活动现场安排人员打扫 2 、水果采购情况 上次会议讨论结果分配两组去拉外联,成效不是很明显,一组最后商量结果是可以部分打折。 本次会议决定周五开展本次活动的活动负责人会议。 二、交流 任耿鑫:新人自我介绍,来自机械学院,希望这个学期能够积极参加 社团活动,充实自己。 杜建军:我们要坚信学促的信仰“付出就有回报,诚信铸就未来”。 希望大家以后能在这个社团中成长。 朱爽 : 很喜欢很多人一起开会的感觉,能够多认识几个朋友,希望以 后各分会能够经常一起开会。 李大鹏:学促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信息库,我们要在这里获得自己 想要的东西,同时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三 、郑跃分会长对会议进行总结,希望大家能够把最近的活动办好。
个人分类: 例会|1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科学上推行全盘西化、围歼世界科学难点探索的行动纲领
readnet 2011-4-13 03:13
来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发布时间:2009-8-12 22:33:30 http://www.sciencenet.cn/skhtmlnews/2009/8/568.html 在科学上推行全盘西化、围歼世界科学难点探索的行动纲领 ----评《科学新闻》总编贾鹤鹏的社论:“实证、理性和同行评议” 《科学新闻》今年第9期推出了“地震预报真相”专刊。在总编辑贾鹤鹏的精心策划下,将不能预测地震的,说成:是“科学”态度;而对那些长期艰苦探索地震预测、取得多次成功预测地震的科学工作者,却说成:“群魔乱舞”的“伪科学鼓吹者”。对于这种颠到是非、充斥谬误的定性,善良的人们只能看做:不是神经错乱,就是对“以人为本”的背叛。这样的“不可知论”,终究会被人民所唾弃。贾鹤鹏还亲自点题,撰写“社论”,提出了“需要共同遵守的是一种科学的精神:实证、理性和同行评议”。并且作为系统的行动纲领而提出。在此,我们不妨剖析一下这种“科学精神”究竟是什么货色。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内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就己得出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在后来跟踪、引进的时代,“实践检验真理”己不再提及,科学是非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成为“国外有没有搞”、“是不是符合现有理论”、“权威是不是认可”、“现代先进技术手段能否监测得到”等项标准〔1、2〕。或者说,按照贾总编“社论”中说的“理性、实证”,这里所说的“理性”、“实证”,当然都是“科学共同体”即“权威”认可的现有常规科学的“理性”和“实证”,而不会是指中国整体科学观指导下的多学科交叉的重大自主创新的实践。而且贾文中的“实证”,实质上就是哲学史上19世纪中期形成的“实证主义”。它以现象论的观点为出发点,认为科学认识只能达到可感觉的现象,而排斥自然界存在普遍联系的认识。用这样的“实证”替代“实践”,必然将科学实践排斥在检验标准之外。其结果是:即使实践检验再好,也是没有用的,仍然是“低级的”,甚至属于“伪科学”。本专刊的编排,正是这样做的。不仅是封面的主题,而且将凡是有预测地震能力的人及其方法,都放到中篇“告别民科思维”栏内,作为反面的“群魔乱舞”、“夹杂大量伪科学的东西”的“伪科学鼓吹者”。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一实践检验标准,既适用于政治和方针政策的制订,同样适用于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可是,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跟踪、引进时代,却在科学技术领域忽视了“实践检验真理”的引导,有形无形地形成了“权威说了算”的局面〔3〕。一些“反伪科学”运动的代表人物甚至陷入了现代科学迷信和“科学发展到顶论”〔4〕的泥潭。 所谓“同行评议”,就是指评价体系依靠什么样的人来评议的问题。我们认为,对于常规科学理论框架下的项目,由现行公认的常规科学家的同行进行评议是基本合理、可行的。但对于非常规的理论、方法,尤其是挑战常规理论的创新项目的评审,已经不再适用〔3〕;并且“同行”评议往往成为压制重大自主创新的主要障碍。由此可见,《科学新闻》社论提出的“科学精神”:“实证、理性和同行评议”,实质上是在科技上进一步推行全盘西化、唯独没有中国特色的纲领。 特别重要的是,在2004年12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胡绵涛总书记号召“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突出位置”, 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其后,理应对过去“跟踪、引进”时代形成的一套西化的科学基本理念(包括片面定义“科学”为“分科”、“分类”的误导)、检验真理标准及对自主创新项目究竟由谁进行评审、决策以及经费分配政策如何更加合理等科技管理体制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再认识和及时彻底改革,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紧迫需要。作为总编辑的贾鹤鹏,非但没有去纠正过去科学宣传上的误区,反而亲自撰写社论,提出“实证、理性和同行评议”的西方还原论式的“科学精神”,将一些错误的科学理念和实际形成的全盘西化的科技体制,系统地提高到行动纲领的地步。在当前急需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的今天,不去营造自由探索的创新环境,不去挖掘、宣传和推动真正的重大自主创新;却反而将一个国家级的科技舆论阵地,蜕变为方舟子‘新语丝’式的“反对伪科学”、扼制重大创新的舆论阵地。干出集中围剿作为世界科学难点的地震预测重大自主创新的勾当。 不是么?在这期专刊中,把确实依据“旱震关系”,在中期和年度上比较正确地预测了汶川地震的耿庆国研究员,疯刺为带引号的“国宝”,却不切实际地要求年度地震预测的精度不超过“150公里”,可是连中国地震局规定的短临地震预测的一级评奖标准规定为:7级以上地震的地域误差也仅为“≤200Km”。专刊中把李均之教授介绍中最好的临震前兆信号---次声波异常,闭口不谈,却把自以为“最容易挑毛病”的虎皮鹦鹉跳跃异常,进行专门报导。专刊的采访报导中,对任振球、李均之为主的“天地耦合方法”,实在找不出像样的“属于伪科学的理由”,只好加配一幅移花积木的故意作假的疯刺漫画。可是事实是:天地耦合预测临震的意见,从来都是在内部上报中国地震局或中央领导的,或者按照中国地震局规定涉及外国的地震可以与所在国地震学家内部讨论,而从未公开发布过。专刊还特意找个根本不懂“三星一线”引潮力共振触发的留洋化学博士夏新宇,采取捏造事实和科学迷信的手法进行莫须有的攻击。200多年前德国科学家提出的行星同太阳平均距遵循一定“可公度性”的“提丢斯-波得”定则,虽然至今尚未找到合理的理论解释,但科学界至今没有人说它是“伪科学”。可是到了中国,倡导地震预测的开拓人和先驱者翁文波院士发现在地球物理系统同样存在类似的可公度性,试用于地震预测,却被攻击为“没有物理专业语言”,“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堆积”。更有甚者,专刊还抬出“反伪”祖师爷何祚庥的狂言:“翁文波是那个特殊时代树立起来的典型,别人不敢说,我不怕”。难道当年周恩来总理亲临邢台地震悲惨现场,狠抓地震预报难关的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从根本上保护人民宝贵生命的努力,何祚庥竟“敢于说不”,倒成了“科学态度”。怪不得何祚庥在胡锦涛总书记首次号召自主创新,立即在全国性报纸上提出反“建议”:“中国需要重建学术生态环境”,妄图把矛头继续引向“反对伪科学”。何祚庥这样的“敢”,是否有点出格?专刊对翁文波院士肩负周总理嘱咐,“半路出家”,改“行”专攻自然界的“难中之难”,带领众多有志者(大多自费艰难探索),无私献身于地震预测的攻坚努力,反遭没有人性地“嗤之以鼻”。专刊利用一些拿不出有效预测地震方法、甚至根本没有研究过地震预测的人,尤其依靠那些既不懂地震预报又根本没有地震预测实践仅有一些科普知识的“科学警察”,凭空高谈阔论、指手划脚、置地震大量死人于不顾的不可知论者,进行故意诽谤和恶意中伤。甚至还想狂妄取缔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接连两次评为先进集体的“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和报国务院备案的“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总之,作为国家科学喉舌的堂堂总编辑大人,对于汶川地震死亡近10万同胞这样的大难,你们不去好好挖掘是否确有较好的前兆信息和临震手段,反而一股脑地大搞“经院哲学”、极力宣传地震不可预报的不可知论。难道说,今后再遇大地震大量死人,都是“活该”的吗?你们那里还有一点起码的“人道”和“人性”! 至于在编辑专论的采访、报导过程中,带着有色眼镜,或者领导意图?故意寻找地震预测的“把柄”和薄弱点,有意夸大不可知论的论据(如所谓地球的“不可入性”等);又将铁一般的事实---海城地震预报,歪曲成“官方并没有正式发布短期预报”;用个别人的话,否定唐山地震期间青龙县有效地组织防震减灾的宝贵经验。更加令人惊愕的是,专论竟然违背新闻报导的职业道德,明目张胆地违反被访人明确讲的“采访稿在定稿前必须经过本人过目” 的声明,故意不经被采访科学家的同意而肆意公开报导;采访中故意诱导谈地震预测的内部问题,有的被采访人谈到地震预测内部的一些情况,但声明这方面的内容不可公开报导。可是,专刊对此特别“感兴趣”,突出报导了这方面的问题。真是极尽从内部挑拨离间的能事。 与《科学新闻》专刊的评述相反,早在2000年1月14-17日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第133次学术讨论,就“特大自然灾害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围绕大地震和特大暴雨的预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5〕。会上在总结时,会议执行主席叶叔华院士指出:“地震预测是可以突破的,而且可能首先在中国”。会议另一执行主席陈述彭院士指出:“无论对地震还是对特大暴雨的预测,我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地按我们自己的路子走呢。我们己走到高度综合集成、向更高层次冲击的时侯”。认为“这方面的创新研究应当列入今后十年基础研究规划之中”。 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统率整个国家、在更高层次上振兴中华、推动国家全面大发展的最高纲领和战略方针。胡总书记在纪念四川汶川地震一周年大会上讲话,又进一步提出“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等项原则。说到底,贾鹤鹏推行全盘西化的行动纲领,把西方科学的基本理念和一套做法加以绝对化,反对科学本身也在发展,在世界性科学难点的地震预测问题上,不允许有中国特色的发现、发明和重大自主创新,从而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方针、原则完全背道而驰。可见,贾鹤鹏宣扬科学上全盘西化的行动纲领,实在是属于时代性大方向错误的一股逆流。 总而言之,在这里,仅仅是你们在地震预测问题上的充分表现。如果在国家一系列的重大科技自主创新问题上,按照你们此种全盘西化的行动纲领,进一步鼓吹、贯彻,强制推行,而仍然仅仅满足于停留在跟着人家后面跑,否定中国特色的科学创新思想及其在当今科学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那么,造成我国科技事业以至国家经济建设的长期迟误、甚至大倒退,有可能终将成为必然。难道这种时代性的战略错误不该猛醒吗? 参考文献: 〔1〕 任振球,评判科学是非有误区。科技日报,2003年4月1日《专家论坛》。 〔2〕 任振球,原始创新评定谁说了算。科技日报,2004年11月12日《专家论坛》。 〔3〕 任振球,整体思维引领重大自主创新的若干深层次问题。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4)50-55。 〔4〕 任振球,略论“反对伪科学”运动的本质。待发表。 〔5〕 邵立勤,前言。特大自然灾害强测新途径和新方法---香山科学会议第133次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页。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2009-9-27 9:04:42  匿名 IP:218.241.220.* 天灾委员会的人过去有很多地震预报意见,效果如何?中国地震主管部门应当整理,公布于众。 我所知道的部分天灾委员的多数“专家”连电脑使用都不擅长,也从不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他们现在自认为受到排挤,然而,在自然科学领域,特别是地震预报这样的公益性、减灾性领域,你如果真有水平,真是能报出地震,就算国内的同行全是小人、小心眼者、超低水平者、排挤你们,国际同行也应会关注你们,向你们学习。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建议:如果在国内受不公正对待,请天灾委员们将手中的地震预报方面的重大创新成果先到国际科际期刊上发表,先教教国际同行,然后出口转内销。试试吧 [回复] 2009-8-25 15:51:33  匿名 IP:219.141.241.* 第 133 次香山会议事先邀请下一批主流科学家参加会议,可是连一个也都未到会。有不同意见,可以到会讨论和辩论呵。声称参加了此次会的那位,怎么在那次香山会议上没有听到你的高见啊? [回复] 2009-8-25 14:58:24  匿名 IP:219.141.241.* 胡总书记在 2008 年 6 月 30 日召开的抗震救灾先进党组织、优秀党员座谈会上讲话,谈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一年后,他在 2009 年 5 月 12 日纪念四川汶川地震一周年大会上讲话,谈到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出要“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原则”,进一步提出了“尊重自然”的原则。本人认为,这一提法实质上是关于科学和科学发展观的新思想和新发展。由“尊重科学”到“尊重自然”,从内容上看似乎无大变化。但经仔细琢磨,实质上却是后者要高于前者:自然是先天的、第一位的,科学是对自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加了人的因素,因而是后天的、第二位的;先有大自然的客观世界,然后才有科学技术的经验、思想、理论和方法;科学的正确与否,要经受自然界客观实际的考验和检验;“尊重自然”的提法,与老子讲的“道法自然”完全一致,是古为今用、今古结合、中西两种科学思想的优势融合的一种绝好表述,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层次提升。尤其是,目前“科学”的定义来源于还原论思想体系的近代西方科学,存在着片面性,明显带有“分类”、“分科”的定语。这就很容易排斥关于自然界、客观事物的整体认识和整体把握的决断。它是造成经典现代化对地球环境的巨大破坏、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地震预报等世界性科学难点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总根源。总之,尊重自然的思想,其深刻的科学意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 [回复] 2009-8-16 15:57:28  匿名 IP:193.50.234.* 不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那个“何蚱蜢”,记得说过中医是伪科学这样的话,这样的人,这样的认识水平,还是院士?!耻辱啊!!! [回复] 2009-8-16 15:56:51  匿名 IP:193.50.234.* 不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那个“何蚱蜢”,记得说过中医是伪科学这样的话,这样的人,这样的认识水平,还是院士?!耻辱啊!!! [回复] 2009-8-14 8:57:46  匿名 IP:124.16.128.* 我参加了 133 次香山会议,不过内容并非天灾委员会这帮人说的吧,一些主流科学家愤然立场的事情怎么不说说呢 [回复] 2009-8-14 4:47:57   juyunrat IP: 事情只要一心一意的去做,总是会有结果的,就怕钱啊、私利啊、小圈子啊之类的参合进去,一旦人心散了了就不好办了。 [回复] 2009-8-13 20:26:46   bridgeneer IP: 科学不分国界,哪来什么西化? 拜托把科技创新、科学发展观与“科学”区分清楚了再说话,别以为戴个大帽子就那啥了。 [回复] 2009-8-13 15:58:25  常健民 IP: “同行专家评议”的举措是科技创新的“紧箍咒”! “同行专家评议”的行为举措,是期刊发表文章或者评审一些科研成果的时候,被科学界广泛采用的一种评审方式。它在按部就班地日常工作中,应该是无可厚非的。现在要建设创新型社会,继续照搬那种慵懒的方式,去应对科技创新大潮汹涌澎拜的新成果,很可能会是极其消极的政策定位。 严谷良先生在“科技创新呼唤‘伯乐’机制”一文中说道:“一般说来,重大科技创新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在公认的主流前沿领域,当关键难点被新的科学思维解锁时出现的飞跃;另一种是在逆向思维的探索中闪现出的孕育新理论、解决大难题的新亮点。前者风险较小,易被多数人理解和接受,也容易列入计划并得到经费支持;后者创意独特,但由于看似违反常理,判断比较困难,常为主流学者和管理层所不齿,甚至还会遭到打击和封杀” 。如果把“同行专家评议”比作是河岸大堤上的水文观测站,前一种重大科技创新就可以视为一次“洪峰”。当然,其水平的高低可以用早已经标定的刻度去衡量。而后一种重大科技创新,常常是非常出乎意外的超级“洪峰”。它们多数应该归于“挑战本学科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与“交叉学科科学探索研究”。往往对常规的“水文观测站”具有淹没和冲毁的威胁。“同行专家评议”的举措行为,在这里除了会陷入尴尬和灭顶的境地之外,好象没有别的出路。 还需要解析的一个问题就是:同行专家身份的质疑。一个“挑战本学科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成果,它常常会从基础上冲撞原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认识。在电视或者网络上可以看见,在钱塘江岸观潮的游人,就是站在“高水平”位置的旁观者。当大潮过分汹涌地扑上堤岸时,他们只能够手足无措地跌落在潮水中,还需要其他的人们予以救助。学科基础受到冲撞的时候,请想一想,同行专家们尚且立足不稳,他们能够作出什么样的评议结果呢?我们也许能够得到一句:“太疯狂了!”的评语,而结束评议工作。如果后一种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属于“交叉学科科学探索研究”范畴,而且是多学科颠复性的、基础性创新,除了研究者本人需要驾驭多学科基本知识之外,又到哪里去寻找能够与其研究成果相近的同行专家学者群体呢?既然找不到“同行专家评议”,于是后一种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就成为了被权威人士踢来踢去的皮球,在无尽的时光磨耗中自生自灭。一朵璀璨的智慧花朵在未开放时的凋零,应该是我们国家在人力资源上的重大损失! 后一种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遭遇“同行专家评议”时,最糟糕的是遇到了“名为专家,实际狗屁不通”的尸位素餐者。他有投票权,可是他其实是对于待评议的成果不仅不通,甚至根本就不懂的南郭先生。那么后一种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能够通过“同行专家评议”吗?据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时,全世界仅有两个半学者懂得起,如果是五个学者评议,而且那两个半学者也在其中,那么还有 50 %通过的机会。那种以通过票数多少去衡量后一种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依然是一种表面极其民主、实际会封杀创新成果的动作。 能不能找到一种对后一种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既能上情下达,又能下情上报的新运作机制呢?笔者有一个建议。自然科学基金委有一个网上申报召开“香山科学会议”的网站,笔者曾经就地球翻转运动新发现,几次网上申请就“地球翻转”题目召开一次“香山科学会议”,其结果是投石大海!其实就是被盛行的“同行专家评议”举措给“枪毙”了。现在诸多官方网站都有所谓的科技论坛,遗憾的是,除了大量的吵吵嚷嚷,根本就没有人关心着其中藏在荒草莽林中的灵芝和人参,以及与大量砂砾共存的极品钻石。能否把“香山科学会议”的门槛修出梯步来?百姓大众能够大量进入的时候,群众性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果和半成品,不仅仅被“同行专家评议”,也同时被科技爱好者进行着群众性评议,可以预见必将涌现出大量的珍品和极品成果! 建议:㈠设置“香山科学会议”专门网站;㈡分大类同时又有综合类子论坛;㈢进入者必须实行实名制;㈣官方指定或者建议部分权威学者选择性浏览网页;㈤发现苗头可以开辟专门讨论交流区,让研究者事前能够与多方面学者交换意见;㈥经过充分交换意见以后的、具有创新苗头或者半成熟的认识,可以予以召开实际的“香山科学会议”;㈦能够在实际会议上基本认可的项目,再给以一定的启动资金资助。 其优点是:⒈此举可以视为自然科学基金委响应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社会号召的有效举措;⒉群众可以对自然科学基金委部分可以公开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知情权;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堵住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和发放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漏洞;⒋在公开的逐步筛选中,可以完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初步评议,珍品和极品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必然会源源不断涌现出来;⒌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部分行政工作可以比较透明,能够让纳税人实施对于自然科学基金发放、使用的监督。 再说几句,重大科技创新和日常的科技工作任务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日常的科技工作任务如果是正规军的操演,它需要“同行专家评议”的规则;重大科技创新就应该是侦察兵、先驱者,他们还要以着装、列队、站军姿去要求吗?哪一支部队按照“同行专家评议”的规则去要求侦察兵和先驱者,结果有两个:一是派出的侦察兵被对手消灭;二是整个部队被对手消灭。基于此,笔者认为:“同行专家评议”的举措是科技创新的“紧箍咒”! [回复] 2009-8-13 14:31:37   Amsel IP: 本人可不光是化学博士,出国前职称是石油天然气地质的高级工程师 ,呵呵。 [回复] 记录总数: 10 总页数: 1 当前页: 1
个人分类: 地震探秘|1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预报真相之 澄清真相 以正视听
readnet 2011-4-13 02:45
来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发布时间:2009-8-12 22:33:30 http://www.sciencenet.cn/skhtmlnews/2009/8/567.html 澄清真相 以正视听 严正驳斥贾鹤鹏等人的无端攻击 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前夕,《科学新闻》2009年第九期(所谓《地震预报真相》专辑)中,贾鹤鹏、何祚庥、夏新宇等人,打着所谓“理性、实证与地震科研”的幌子,采用歪曲事实、偷梁换柱、混淆是非、主观臆造、断章取义、挑拨离间等卑劣手段,用虚张声势、颠倒黑白的诬陷不实之词,点名对翁文波、郭增建、耿庆国、李均之、任振球等学者,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及其成员,进行无端攻击和放肆诬蔑;竟然扣上“伪科学”的大帽子。 贾鹤鹏、夏新宇对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新中国独立自主开创的地震预报科学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一笔抹杀。贾鹤鹏公然挑战2009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国家《防震减灾法》,公然挑战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贾鹤鹏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违背了新闻出版行业的基本规范。事关重大,任何有理性的人,都不会对此默然置之。 作为被贾鹤鹏攻击诬蔑的一方,我们必须澄清真相,以正视听。科学时报应当尊重我们的权利,予以刊登,供读者评判。 一、关于科学标准问题 《科学新闻》在贾鹤鹏精心策划下,将国内外一切宣扬“地震不能预测”者都美化成是“科学”的“权威”;而把国内用毕生精力长期艰苦探索地震预测的老科学工作者,竟被恶毒丑化成是“群魔乱舞”的“伪科学鼓吹者”。贾鹤鹏还亲自撰写“社论”,提出“需要共同遵守的一种科学精神:实证、理性和同行评议”;并以此作为该期的总纲。在此,我们不得不首先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和批驳。 早在1978年国内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己经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结论。而贾鹤鹏在“社论”中所谓的“理性、实证”,实质上只是“科学共同体”即由所谓“科学权威”认可的现有常规科学的“理性”和“实证”。用这样的“实证”替代“实践”,必然将科学实践排斥在检验标准之外。其结果是:即使实践检验再好,也不是科学的,甚至是“伪科学”。并以此为据,将凡是在中国科学家中坚持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人及其方法,凡是在中国地震界中真正自主创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统统都被贾鹤鹏打入到“民科思维”中,沦落为“夹杂大量伪科学的东西”的“伪科学鼓吹者”,并被贾鹤鹏污蔑攻击为“群魔乱舞”。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在科学技术领域,同样必须坚持“实践检验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中,科学也必须不断地在实践和检验中求得发展。 世界上许多没有解决的科学难题,如人命关天的地震预测问题就更需要发展。地震预报问题尽管本身确实有复杂性,目前科学水平和技术能力也确实有局限性,我们绝对不能够等到搞清其发生机理、能够精准预测后,再去做预报。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又是一个因地震灾害导至伤亡人数极重的国家。在强震发生前,向地震危险区的老百姓打一声招呼,这是中国地震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天职和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我国有许多次成功预测地震的宝贵经验,我国有自主创新探索研究地震预测预报预防的优秀传统,我们应当继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实践去探索发现新途径、新方法、新理论……;通过实践、检验和理性的争鸣去求得发展。因此如果把这些探索发展中,得到的阶段经验、认识和不完善的理论、方法,都视为伪科学,那么天气预报也没有完全作到准确预报,也是伪科学吗?这完全是一种扼杀科学创新精神和阻挠科学技术发展的反科学逻辑。 遗憾的是有的学者(如盖勒,其实洋人也有不同的见解)按照只有搞清机理才能预报的逻辑和标准,认定地震预报为科学死区。本来这种在学术上不同观点和争论是件常事。但《科学新闻》不仅跟着叫喊地震预报不可能,还要以此划界,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从事地震预测探索研究者打成“伪科学”者,这对当今中国科学界来讲是一大祸害。 现在有人如贾鹤鹏、夏新宇盲目地迷信“洋人”,有时还搬来唬人。任何人如要否定一种发展中的新科学,首先也要提出可以经得起科学基本研究规范和科学原则考验的证据来。 面对现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时代;面对地震预报已取得的进展,以及唐山、汶川地震等大震给国家、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许多问题需要认真反思。新修订的国家防震减灾法,集中了人民的意志和中国防震减灾经验。以人为本,认真作好地震预测预报和防震减灾工作,业已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和今天中国的选择。 二、中国地震预报的探索和成功之路 贾鹤鹏文中说:“当盖勒等的理论在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时候,在中国的语境中仍然经常看到‘成功预报海城地震’、‘青龙奇迹’和‘松潘地震预报’这样的‘预报伟绩’。那么真相如何呢?我们的记者通过采访当事人和调查历史资料试图了解当时的情况。根据我们的调查,尽管不能断定这些预报是虚假案例,但是这些地震发生时的特殊情况,地震发生后一些官方记录对这些奇迹的疏忽都足以说明,这些“预报”至少很难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夏新宇说:“相比之下,在美国和日本,政府和公众都清楚地震不能预报,所以非常注重平时的防范意识和准备工作,各种预报不成气候。”在他们看来西方人说“不”的事,我们中国人就“不”该干,而且即使中国人干成了也是“伪科学”。贾鹤鹏露出的是一付盲目崇拜洋人的嘴脸。 1、从邢台地震说起 1966年3月8日邢台地震后,周恩来总理到隆尧视察灾情时很忧虑地讲到,前人只留下地震记录,没有留下经验,这次地震付出的代价极大,我们必须从中取得经验。他指示科学工作者要同群众结合,吸收群众的经验和智慧,实行领导、专家和群众三结合。他直接向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翁文波交代任务,要他们从事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并指示地质、石油、测绘等部门的几十个单位参加到地震工作中来。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地震后,周总理明确指示:“地震是有前兆的,可以预测的,可以预防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地震工作要以预防为主”。1974年后,群测群防活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形成了多学科联合、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的局面,并形成了“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依靠群众,做好预测预防工作”的中央地震工作方针。 2、海城大地震的预报成功,证明了我国地震工作方针和科学路线的正确性 由于在周总理的主持下,制定了地震工作以预防为主的方针,走了一条专业科学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包括民间科技工作者)相结合的道路,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在探索中将多学科、传统文化和地震前兆、各种异常的观测和机理研究结合起来。因而在预测理论、技术方法等方面,有许多创新的思想,取得了不少的进展和成果;为科学地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判断,做出预测,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经验。这一切为取得被世界震惊的海城大地震的成功预报,奠定了基础。 2005年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的公开谈话,至今言犹在耳: 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确实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非常典型的地震预报成功,也是第一次,所以我们老管它叫里程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已居世界先进行列。但是能做出的有减灾实效的预测大概是10%。中长期年度预测的水平高一点,在30%到40%。30年来中国对20多次地震作出较为成功的预报。 贾鹤鹏要想推翻历史事实,总也该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吧! 3、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倒退的根源在那里 1)我们认为:根源在于在改革开放后进行的地震能否预报的论争后,中国地震界逐步形成了“科学共同体”利益集团,盲目地接受西方科学思维和“科学标准”,把西方的“权威”奉为神灵,全盘接受西方人“地震不能预测”的说法。并提出海城大地震预报,只是一种经验性的,不足以解决准确预报的根本问题,并尽量淡化其重要意义。同时在社会上广泛散布地震不能预测,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解决的悲观论调。在舆论上为自己的倒退做了准备。同时又以“科学”的名义,否定了行之有效的地震工作方针、实践检验真理和专群结合的群测群防路线。 主要表现是: ——据报道2004年8月,中国地震局组织了一次中长期远景发展规划的专家论坛。其中,有些专家就提出;“既然地震预报难度如此之大,再有十年、二十年也未必会有什么进步,而随着国家GDP的增长,房子愈建愈好,建筑物震害死人的事将会逐渐减少,因之监测预报未必还值得花钱继续组织攻关。” 在“地震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中,在“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我国地震科学技术的战略地位和国家需求”中,只字未提地震预报;在研究课题方面,把预测预报工作,变成了一项要几代人去探索研究的学术性、探索性、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一些学者、院士也逐渐远离了地震预报研究。 2)在工作方针上:扼杀了“专群结合”、“群测群防”的作用,走上了一条自我封闭和脱离实际的理论研究、探索的不归路。 ——把希望基本放在投资20多亿元人民币建立的监测台网上。 ——在预报工作上,不仅扼杀了群众测报点和一些‘土方法’的作用,还把坚持地震可以预测的一些专家,包括一些非地震系统的专家,通通被排斥在外。 ——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显著效果的李四光先生(运用地质力学理论,采用地震地质的分析方法)的理论方法被忽视。 翁文波先生创新提出的信息预测理论体系,竟被人诬为伪科学。 总之,目前中国地震局搞的一套‘以我为大’、‘排除异己’、‘自我封闭’的研究和工作体系,把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花了20多亿建立起的台网,以及机理研究上,以求搞清“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过程等方面”,并建立一套相应的模式。这可能是一个地震预报无望和经费投入无底的黑洞。 三、翁文波与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贾鹤鹏等在“翁文波和他的天灾预测委员会”和“预报何来”等文中,把翁文波院士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及其成员专家,诬蔑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退休之前就已经开始从事这些伪科学”,并叫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应该解散“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于是“天灾委员会的委员们更愿意强调他们使用的不尽是西方的思维方法,而是东方的思维方法,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便成了搞“伪科学的证据”。 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明真相吧! 1、翁文波与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1)成立背景 为纪念唐山大地震十周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6年6月19日至23日在敦煌召开了“地球物理韵律现象学术讨论会”。国内地震、地质、气象和天文界的学者与会。会议对灾害的共同特征如周期性、韵律性、有序性、层次、可公度和混沌,以及气象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讨论。198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湖南慈利召开“地球物理灾害学术讨论会”。开始对诸如大地震、大旱、大涝等进行研讨交流。会议结束时,由郭增建和王涌泉教授共同倡议并经全体与会者赞同,成立中国天灾预测委员会,由多学科专家组成,并建议由翁文波院士率头。后经多次讨论、协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工作部同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负责开始筹备。 1989年中国科协主持,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具体承办“全国近期重大自然灾害及防御措施研讨会议”。在翁文波院士(时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的直接领导下,6个全国性一级学会,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天文学会,共同参加了会议。这些会议从思想和组织上为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奠定了基础。1992年经民政部批准正式成立了以地球物理、水利、气象、地震等跨学科的联合学术组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翁文波;副主任温克刚(国家气象局副局长)、陈顒(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黄文宪(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工程师)。 2)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后,在主任翁文波院士的主持下,逐步形成对预测活动的一些基本的认识,建立完善了活动制度。 (1)为了减灾的目的,预测是关键,突出对重大地震、洪涝、干旱和灾害链的综合预测研究 (2)用“学术的方式”,来处理各种不同的预测意见。由实践去检验,使预测技术不断地提高。 (3)每年举办两次学术活动。一次在春季,召开天灾预测研讨会。对于灾害,有不同的预测方法,每一种方法都应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自然现象是客观的实际,在进行预测的过程中,必须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介入。这类主观因素包括:专家权威的说法、群众多数的会商决议、机关首长的意图等。春季会议的主要成果是形成对当年的“天灾综合预测意见”。以机密文件上报领导机会及业务主管部门参考;一次在秋末冬初,召开天灾预测总结及学术讨论会,按照洪水、干旱、地震三种主要灾害,进行综合预测研究、检验和总结。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从成立之日起,在经费十分困难情况下,在1994年翁文波院士去世后,一直按照上述精神坚持着活动。 3、仅就地震预测而言,经过几十年(他们中不少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的努力,委员们主要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和东方的思维方法,坚持实践检验,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事实是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是在中国科协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支持下成立的以预测重大灾害为主、跨学科的学术组织。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因成绩显著,曾两次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评为先进集体。 在国家全面实行“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依靠群众,做好预测预防工作”地震工作方针的时期,也就是在中国主流地震学界认为地震可以预测时,他们都是主流科学家,如郭增建曾是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耿庆国曾是北京管庄地震观测台首任台长兼技术负责人,北京市地震队分析预报组成员,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研究员,地震数据信息中心研究员,由于他取得的成就,曾获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进步奖六项。其中两项一等奖,…………。 现在由于中国主流的地震学界认为地震不可预测,而他们却“不识时务”,还要坚持认为强地震可以预测,且做出成功的预测、预报,常常使一些主流人士尴尬、难堪。于是就被划入为所谓“非主流科学家”、“民间科学家”。 在经费缺乏,运转艰难、遭受百般打压下,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成员们为了人民的安危和祖国的利益,仍在契而不舍、不屈不挠,坚持认为地震可以预测,并为之努力献身,因而遭到少数学术不端者的反对,成为地震不能预测者的障碍和眼中钉、肉中刺,被扣上“伪科学”帽子;叫嚷要把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撤掉,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 我们坚信人民和历史自有公正的评价。 四、关于地震预测和预报问题 贾鹤鹏故意混淆科研人员搞预测、地震主管部门负责临震预报、政府来发布预报的等概念,把“人们对短临预报有那么大的期望、对没有做到短临预报的地震机构有那么多的谴责”的责任,一股脑地推到开展强震预测的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民间科学家”和伸张正义的媒体,也充分显示了他自己的在科学上的无知。 1、贾鹤鹏公然对抗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关于地震预报有关条文归纳起来,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和职责。 一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 观测到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报告,也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 二是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根据地震监测信息研究结果,应当组织召开震情会商会,必要时邀请有关部门、专家和其他有关人员参加,对地震预测意见和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震情会商意见,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作出预测。 这些部门接到观测到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的单位和个人报告后,应当进行登记并及时组织调查核实。 三是预报发布权分别在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 仔细研究一下全文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完全体现并发展了“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依靠群众,做好预测预防工作”的地震工作方针的基本精神,概括了几十年在防震减灾中取得的经验。 2、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及其成员专家,创建初期在主任翁文波院士的主持下:严格地在防震减灾法的框架内活动并依法行事。其中之一就是个人和集体所做出的预测意见,除在会上讨论和按规定向有关部门反映外,绝不得向社会散布。这也许是在“翁文波和他的‘天灾预测委员会’”一文所说的“时至今日,“翁文波建议的每年两次的学术会议依然在“秘密”举行”。其实不然,我们对关注预测研究的人是开放的,如:中国地震台网首席预报员孙士鋐就经常参加我们的会议。 夏新宇所谓的“那些所谓专家的预报依据都夹杂了大量伪科学的东西,涉及到地质、气象、物理等各个方面,这些东西会进一步损害公众素养”的胡言,除了诬蔑就是颠倒黑白。 3、防震减灾法明确: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应做的事有: ——根据地震监测信息研究结果,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作出预测。 ——对地震预测意见和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震情会商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 由此看来责任十分明确,那就是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作出预测,是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因而: ——国家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理应对单位、个人的预测意见进行调查核实、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最终提出预测意见和对策建议。无理要求其他单位、个人的预测,对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都作出准确的预测 国家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必须调整、摆正自己的位置,改变目前‘排除异己’、‘以我为大’和自我封闭状况。整合各类科技资源,鼓励不同学术思想和观点的交融,集中各方面的智慧,依靠“专群结合”、“群测群防”,发挥群众的创造性,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及时获取和研究各种地震前兆、异常,努力做好强震预测预报工作 远的不说,汶川地震失报真相就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科学新闻》贾鹤鹏一文中以“举国同悲日,群魔乱舞时”,来形容这是新语丝网站汶川大地震后一年来舆论在表现“地震能否预报”这一话题方面的真实写照。这实际是对中国广大群众的一种恶意诽谤。 1)首先摘录一段赵文津院士《科学时报》(请注意这是《科学新闻》的主管单位)汶川地震一周年时接受访问“汶川地震为何失报?”中的几段: 是震中地区居民地震知识不足,还是地震部门因长期没有发生较大地震而在思想上存在麻痹大意? 为何不重视汶川地区的宏观异常 汶川地区2007年下半年已出现了一些典型的宏观前兆现象:汶川地倾斜、松潘水氡以及郫县的电阻率异常等,而且,这些典型的宏观前兆异常还在持续发展中。“为什么这些宏观异常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赵文津指出。 2008年3月27日,在什邡市马井镇万春社区发现浅井水异常,出现青霉素味道,井水泡茶后茶水变黑。经德阳市地震局多次派人到现场核实和取样作水质分析,排除了存在干扰的可能,认为很可能是地震异常。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许,就在汶川地震爆发前夕,地震前兆观测员雷兴和前往川39观测井查看时,发现井房边上养鱼池中池水翻滚,大量的鱼跳出水面,雷兴和凭借多年的测报经验,立即大喊:“地震了,快跑啊!”本来就感觉有些异常的绵竹市土门镇向阳村5组80多人跑出屋外,紧接着发生了汶川8.0级地震,多数房屋倒塌,但无一人伤亡。 中国地震局在震后进行的现场调查也确定,在汶川地震发生前两天内有多达500多起宏观地震前兆现象。按照中国地震局的总结,“1966年至2007年,我们比较好地预报了24次6级以上地震,在多数地震短临预报中,宏观异常都是重要依据之一。对于那些没有预报的6级以上地震,震后总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临震前出现了比较多的宏观异常”。“这就是说,这些宏观前兆异常是有相当大的普适性,而不是孤立的个别现象。”赵文津说。 “和汶川地震紧挨着的松潘地震,当时也是宏观地震前兆沿着龙门山构造带大量出现,时空分布特征有些类似。”据赵文津介绍,1976年6月至8月14日出现地电阻率、地下水位、水氡、地磁及动物习性等明显异常多达1000多起,以地光、火球、地下水为代表的宏观异常沿断裂带出现三次高潮。松潘地震预报被认为是成功的,唯一的问题是发震地点不对,实际发震地点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虎牙断裂上,应当说这一预报结果已是相当准确了。松潘地震是三个大震连发。” “汶川地震的宏观地震前兆异常与松潘地震有诸多相似之处,本应予以重视,但为什么在2008年,又放弃了对汶川地区的监测呢?这就与迷信GPS观测结果有密切关系!”赵文津加重了语气。 2)我们要补充的是: ——据报道,2004年批准的国家973项目的研究地区也包括龙门山断裂带(汶川地震发生在项目研究区的东北部),获得了十分宝贵的震前和震后的观测资料。 在地震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中,已明确提到川滇是强震频发的地区,并相应提出了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地震监测预报试验场,建设多学科、多参数、高密度、大动态、近震源的“立体”观测系统和野外实验站等等一系列的研究设想。 在2007年的中国地震局组织的会商审议结果中,汶川周围的一片区域也被列入了重点监测区。 到汶川地震发生时,时间过了两年多,据说汶川震中区却没有设立相应的台站,没有进行实际性的工作,因而没有捕捉到直接的地震前兆信息。 ——在汶川地震发生时,花了20多亿建立起的台网,居然还错报出北京通州发生了一个3.9级地震;据说在大地震发生后两天,大量有关台站的监测数据,才到达相关台站管理和研究人员手中。 4、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的领导和人员多次声明说:在地震发生前没有接到任何有关这个地区正式的“短临预报”意见。《科学新闻》时到今日还说:“很多声称自己在震前已经预报出地震的人,成为了公众心目中的英雄”,好象都是事后算帐,并对耿庆国利用旱震关系法和磁暴组合法在震前所做的预测说三道四,说什么误报率百分之百,却故意忽略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以机密文件于2008年5月3日挂号寄给中国地震局的“综合预测意见”:“未来一年内即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仍应注意兰州以南至川甘青交界地区可能发生6—7级地震 ”。在报道李有才对紫坪铺水库大坝的关注时,却有意漏掉2008年3月21日李有才向中央领导、四川省政府、中国地震局写信反映:“紫坪坝水库地区已形成4级地震围空,表明可能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趋于明显,形势已十分紧急,要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严厉批评中国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震情观念淡薄”的意见。在指责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沈明军委员时,有意漏掉他在2008年2月小震群后,向都江堰市领导预测有大地震时,却遭到成都市地震局专家洪时中在都江堰电视台的多天连续辟谣。更有甚者,《科学新闻》还煞有介事地写出:“在整组专刊的编辑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位记者拿来了一份由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总结的汶川大地震的“内部资料《地震预测咨询通讯(第三期)汶川地震专刊》”。在这份主要由地震界退休工作者组成的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编撰的资料中,罗列了大量材料,反映汶川大地震可以“预报”。又说“其实对这些资料,我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已经从各种渠道接触过,也向多方面专家进行了求证”“没有一个可以给出准确的时间和具体的地点”等等,这一切表明:正是《科学新闻》贾鹤鹏自己在打自己的嘴巴。 其实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具体的地点,都应该是地震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如果可以说根据这些意见,还难以预报的话,那么以上的一连串事实,又做如何解释呢?中国地震局在震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震后又极力掩盖事实真相,以及他们在地震预报上的错误路线,才是问题的根本。在问题和事实暴露的越来越多的今天,《科学新闻》还用一些胡言乱语,企图掩盖事实的真相,只能是欲盖弥彰。 听说中国地震局对汶川地震已有反思,希望能公之于众,以正视听。 从以上事实可见:《新闻科学》贾鹤鹏把“海城地震、青龙奇迹和松潘地震预报”,以“尽管不能断定这些预报是虚假案例,但……这些“预报”至少很难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加以否定,由此断定地震不能预报,是多么荒唐! 五、结束语 1、作为一个中国科学院主管,自我标榜以理性、实证科学精神办刊的杂志,在《科学新闻》第九期《地震预报真相》中,打着科学的幌子,在所谓如今“中国作地震预报,草创的时候就是政治路线和群众路线的产物,直到今天还存在这两方面的压力。”一些主流科学家不敢公开说:“地震是不可预报的”,不愿公开评价非主流科学家的地震预测研究是伪科学的情况下,总编贾鹤鹏不得不亲自出马,同时拉上两位“勇敢”的非同行的“人士”:一位是对伪科学的口诛笔伐(如公然宣称中医是伪科学),而成为“曝光率”颇高的新闻人物著名院士何祚庥,一位是目前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据了解为化学博士,现从事催化剂研究)看似什么都懂、但对地震预测科学却一窍不通的夏新宇,进行所谓的“同行评议”。以非理性、无实证的反科学精神,用西化的科学标准,给中国坚持从事强震预测研究的科学家扣上“伪科学”的帽子;用西方也不一定认可的“权威”,死咬住“地震是不能预测”的洋人说教不放;用美、日政府都不搞地震预报作为“准则”,反对我国搞地震预报。这真可谓开了新闻界的恶劣先例。 言之有据,以事实说话,是新闻出版界最基本的道德。无端攻击的作法,不仅有失道义,还应负法律责任。 请贾鹤鹏用自己在“科学新闻:你科学吗?”文章中所说:“我要问的是,称之为《科学新闻》的这本杂志,我们科学吗?”扪心自问吧! 2、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坚持认为强地震可以预测,并鞠躬尽瘁地为之奋斗,一是看到了在全社会努力下业已出现曙光,二是虽然我们力量绵薄,但也要尽到我们对国家和人民的一份义务。《科学新闻》贾鹤鹏不惜采用卑劣行径, 向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发起无端攻击,对此我们坚决反对。并将采取一切合法的手段,维护我们正当的权利。 2009年6月19日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2009-8-17 18:10:09 匿名 IP:210.28.57.* 本人不是地震界的,但读遍该文,怎么觉得作者有点文革遗风。第一段先扣了一堆四个字的大帽子,然后搬出两个政治伟人。我看这最多就是个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大可以放在学术期刊上,让专家们讨论。这里大都不是行内专家,恐怕对这样专业性的问题更是摸不着头脑。再说了,学术讨论,你搬出政治名人干什么?就能保佑你对了?不明白。 你所说的“群测群防”怎么听着有点像搞群众运动的样子,是要“大炼钢铁”吗?!不明白。 [回复] 2009-8-13 16:14:54 匿名 IP:159.226.115.* 预报一下,下一个地震!!!! 说明白点(时间,地点,震级)!!! [回复] 2009-8-13 15:47:17 常健民 IP: 只要摆事实讲道理的说清楚过程,明眼人是心中有数的。那种拉大旗作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唬别人的人,或许一时可以得逞,但是或迟或早会在被现实揭穿其虎皮时,露出无法弥补的破绽,从而把自己摆放在历史的耻辱纪念台上。 地震是具体发生在某个地方的可以被认识的自然现象,地震学界的权威、专家应该在可能发生大地震的第一线位置进行实地观测、研究。那些高级仪器曾经被关在地下室(为避免干扰是应该的),等到人们已经感受了强烈地震以后,那些主管人员才慌忙去打开地下室的门,去看记录资料(这是被报道出来的实际消息)。多么可悲的马后炮啊!不从群测群防的第一线及时获取先期的多因素信息,怎么能够相对准确地捉住大地震啊?群专结合在中国是可行的、会出明显成果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方法。顽石是无法压制住具有生命活力的新生幼芽的! [回复] 2009-8-13 14:32:53 Amsel IP: 没什么新东西。有疑惑者请参见本人博文: 汶川地震“前兆”与“预报”汇总 http://xysblogs.org/amsel/archives/4492 [回复] 2009-8-13 12:13:00 liuan IP: 顶一下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8/222419.shtm
个人分类: 地震探秘|4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4月12日管理分会第三次例会会议记录
neudoctor 2011-4-12 23:01
管理分会第三次例会会议记录 会议时间 : 2011/4/12 与会人员 :王晓辉、王凤栾、王晓芳、丁昕、吴迪、艾传美、邹立颖、徐德超、宋佳、潘焰锋、刘林龙、何剑、白丽丽、姜庆伟 会议主持 :吴迪 会议记录 :宋佳 会议内容 : 一、 工作方面 办公室: 1. 何剑公布管理分会最近财务状况 2. 何剑介绍“博士沙龙”举办时间为周五晚 6:30 ,地点为大活 206 3. 何剑总结上周视频剪辑活动较为成功 4. 何剑介绍社联人员培训的相关情况 交流部: 1. 会歌制作:现有 2 个版本(李卓梁版、刘林龙版)需大家集思广益、献言献策,完善会歌 组织部: 1. 招新活动总结 二、 交流部分 丁昕朗诵两首会歌,大家讨论并献策 三、 姜庆伟会长出席会议并与管理分会成员一同讨论会歌制作,同时姜会长询问了学促会最近要举办的活动,建议管理分会要继续做好完善发展学术促进会各项规章制度的工作。针对学术促进会未来发展问题上,他提出两点建议:一、以后各会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在大会上进行提案并阐述,大家对其提案讨论并投票表决,以此来不断完善学促会的规章制度;二、永久会员可以作为监督人员,监督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同时他指出,管理分会应起到连接各分会的核心和纽带的作用。 四、 何剑总结模拟面试大赛获奖情况,并宣布颁发管理分会获奖证书。 1. 白丽丽宣布管理分会三等奖获奖名单,刘林龙颁奖 2. 白丽丽宣布管理分会二等奖获奖名单,何剑颁奖 3. 白丽丽宣布管理分会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奖、优秀组织奖获奖名单,姜庆伟颁奖 五、 姜会长对颁奖活动做总结,白丽丽发表获奖感言 六、 会议结束
个人分类: 例会|1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慨
medinstru 2011-4-12 22:49
今天是我在挂帘村的最后一天,我带着异常忐忑和留恋的心情 走进了村办公室的大门 我深知当我踏出这扇大门的时候意味着什么 那是一种结束 虽然我不知道应该给自己的工作打多少分 但是我坚信挂帘村会越来越美 新的指导员也会干的更好!我的人生也会由此腾飞! 记得我刚来的时候 新村还是一片平地 记得我刚来的时候 村里的茶厂还只有几部老式的茶机 记得我刚来的时候 完全听不懂当地的方言 记得我刚来的时候 。。。。。 一年的时间很短 对我来说在这里的每日每夜 都显得弥足珍贵!
个人分类: 民情日记|26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浏览器
热度 2 liumwei 2011-4-12 11:07
说到浏览器,Chroome和firefox是自己比较钟爱的。Chroome的特点是快速,暂用资源少,界面清爽。而最新的firefox 4.0在速度和界面上也有了极大改善。firefox的特点在于其丰富强大丰富的插件,而且它们能跨平台。利用插件,firefox几乎无所不能。这段时间一直在收集相关的生物信息数据,firefox中的table2clipboard确实很好用。利用它,你可将网页中那些表格数据轻易保存为电子表格。而这种数据格式,对于数据库的构建至关重要。下面是这个插件的使用情况: 此时在配合电子表格软件,即可进行粘贴存档。当然,这其中还有些细节性的东西。
3085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简报(3) 按时间计划,进展较顺利
xupeiyang 2011-4-11 21:52
科学网大学”今日博文-----4月13日(补充中) 已有 11 次阅读 2011-4-13 08:11 | 个人分类: 社会新闻 | 系统分类: 博客新闻 | 关键词:科学网大学 科学网大学”最新博文-----4月13日(补充中) (罗汉江) 1.赫英《 科学网大学校歌(征求意见稿)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18do=blogid=432538 1.郭保华 《 建议成立中国科学网研究生院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436do=blogid=432502 ~~~~~~~~~~~~~~~~~~~~~~~~~~~~~~~~~~~~~~~~~~ 相关博文: 1.罗汉江 “科学网大学”今日博文----4月12日( 11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666do=blogid=432149 2.罗汉江 “科学网大学”今日博文-----4月11日(16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666do=blogid=432057 3.罗汉江 科学网大学继续升温-----4月10日 (23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666do=blogid=431628 科学网编辑部 2011-4-11 17:12 您好,很感谢各位博主关于筹建“科学网大学”的倡议和积极讨论,关于此项讨论的博文我们也一直在密切关注。对于各位博主提出的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我们也正在进行整理和讨论。其中有一部分建议也是科学网正在进行考虑实施的项目,比如开放和加强学术群组的建设等。科学网将尽力提供平台和博主们共同构建全方位的学术社区。但对于“科学网大学” 的名称和具体实施形式还需要进一步考虑。 许培扬博主回复(2011-4-11 21:29) : 十分感谢编辑部,这是对大家关注和讨论科学网大学问题的一个正确的解释和引导。科学网大学名称是否合适值得讨论,进一步强化科学网的教育功能是主要目的。 罗汉江博文: 科学网博客共发表 16 篇博文: 《“ 科学网大学”今日博文-----4月11日共有16篇博文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666do=blogid=432057 科学网大学”最新博文----4月12日(补充中)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666do=blogid=432149 吴超 博文: 建设科学网大学可从设立“双学位研究生院”起航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2981do=blogid=432069 武京治 博文 筹建科学网大学阶段性数据统计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9127do=blogid=432074 下一步计划: 由于“科学网大学”将探索极大区别与传统教育与知识传播的全新模式,因此我们初步提倡大胆思考、细心前行。 团队组建成熟后,将讨论“科学网大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最后,我们衷心感谢众多留名的和未留下姓名的默默支持我们的朋友们!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2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老弟的QQ空间的一段文字~~ 写给我的姐姐
zhangbanglei 2011-4-11 16:45
转载于老弟的QQ空间,读了内心深深的感动,老弟也长大了,时间会很快过去,而我们却要渐行渐远,开始属于彼此的生活,但永远铭记于心的还是绵延着的亲情,老弟在外好好照顾自己,多经历些总好,要努力,老妹注意身体,好好工作,而我期待毕业。 写给我的姐姐: 要开学了其实不想回学校 可是现实却是 我们长大了 要坚强亲情是我们不能也无法割舍掉的 也许小时候我们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候没有什么体会可是 渐渐的我们长大了 兄弟姐妹和爸爸妈妈却要因为工作和学习分割两地谁人心里没有痛楚的 辛酸的泪水 姐姐 你好几年不回家过年了 我知道你工作忙 可是每次看到别的家里的兄弟姐妹在一起过年 在一起看烟花 我就想哭 你答应我的今年一定回家陪我们过年不能失信了好想小时候在一起过年的时候 一家人 多么开心 可是 我们长大了 却要分开了 一个人在北京要好好照顾自己 别累着想家了就回来爸爸妈妈哥哥和我都等着你 我们一起过年 吃饺子看烟花 姐姐 我想你
34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当历史、全面、客观地看待工农兵学员
热度 1 xupeiyang 2011-4-11 16:35
从1970年到1976年,全国有82万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大学,在1965年到1970年的文革时期,他们正在小学,中学读书,那时又赶上“停课闹革命”,他们绝大数年纪很小,只是红小兵,没有当过红卫兵,更没有去参加造反、游行等活动。他们在学校读书是断断续续的,没有良好的读书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他们绝大多数去了农村、兵团、边疆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然,能推荐上大学,成为一名工农兵学员又是极为幸运的。 工农兵学员中,有一批老三届的学生,基础比较好。1980年前后,有的高级科研机构或大学要求工农兵学员回炉学习高中和大学的基础知识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并进行了严格的考试。 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工农兵学员,后来在工作实践中成了大家比较公认的学科、行业专家,各级领导干部,各界的优秀人才。也有不少工农兵学员由于各种原因,后来改行了。 对工农兵学员的水平和能力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当时的招生条件,学员结构比较复杂,基础条件大不相同。总体看,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较高,实际工作能力较强,他们经历了知识青年的特殊锻炼,成了他们的人生资本,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比较务实,能吃苦耐劳。 朱晓刚 博文: 说说“工农兵大学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889do=blogid=431782from=space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60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学习编程
zouhongwei 2011-4-11 16:01
问: 如何学习编程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7-7-29 08:12 我一直想学编程,可是我又不知从何学起.我想问一下我应该从什么地方学起.现在用什么编程软件,那里有很基础的编程教程可以下. 谢谢了. 答: 实践就是最好的老师! 另一个需要强调的是: 编程是一种技能,就同学习外语一样,绝不可能“速成”! 在有了 10 年自学计算机技术的经历和近几年在高校讲授程序设计系列课程的经验之后,我一直在思索以下几个问题: ? 软件到底是怎样开发出来的? ? 编程是难还是易?有没有能让编程功力“暴长 10 年”的“武功秘笈”? ? 一个有志于成为优秀软件工程师的人应该怎样学习计算机技术? ? 用什么方式才能让许多学生很快地学会特定的计算机技术,而不用重复我和其他人所走过的弯路? 思索的结果就是大家所看到的这本书。 在我自己亲身的学习与开发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这么一个观点: 编程其实并不难! 要编程并不需要到大学计算机系里去学很多艰深的理论,经过适当的指导与训练,一个高中生就可以参加到软件项目团队中,并写出具有相当质量水准的程序!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把编程视为很高深的东西? 为什么我国那么多的软件企业深感合格的程序员是如此难找? 与此同时,又有与之完全对立的情况:每年有大批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四处求职,却处处碰壁,找工作成了一件很不轻松的事情…… 一边是真正合格的程序员人数很少,软件企业都在喊急缺人才,而另一边是大量的学生毕业找不着理想的工作。这样一个怪圈为何会形成? 我想,造成这个怪圈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一是学生学习方法与态度的问题。由于对软件开发这一工作本身缺乏正确认识,许多学生形成了一种浮躁的功利型学习方法,表现为盲目地跟风学习各种当前流行的 新技术,但大都只是三个月热度,由于欠缺毅力和不具备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对这些新技术无法深入把握,浅尝辄止,“坐而论道”,讨论时可以“滔滔不 绝”,一到动手则“原形毕露”。许多人没有想过:现在流行的“新”技术,难道就会一直“流行”下去?曾经风光一时的 Foxpro 和 PowerBuilder ,国内曾有许多人(包括本人在内)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与掌握,可没过几年,还有几个项目是用这两种技术开发的呢?所以,如果要“追”新技术,也只能去学 预计两到三年后社会急需的技术,这就需要学习者有超前的眼光。但软件技术进步实在太快,很少有人能够准确预测出几年之后会流行什么。所以,与其“临渊羡 鱼”,不如“退而结网”,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领域,从理论到技术,扎扎实实地用两到三年时间去学好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捕鱼”的本事。有了这种自我学 习的基本能力与素质,还担心出海捕不到鱼吗? 有一些学生投入相当多的时间与金钱去参加种种有着各种动听承诺的电脑培训班,指望别人能够帮助自己成为技术高手,却不知真正的高手大都是“自学成才”! 更有太多的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盲目地去考各种认证,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考试,只要有证,就有大批的人去参加。他们把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简单 地等同于一纸证书。当前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就大有成为高校中第二个“英语四六级”的可能性。 事实上,你向别人展示自己写的一个软件作品,比给别人看一堆各式各样的证书更能说明你的能力! 造成怪圈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计算机教育问题。目前高校中的计算机教育并不能大批量地培养出合格的软件开发者,学生在四年本科期间计算机理论学了不少,对培养编程能力却重视不够,缺乏实践的结果是理论也掌握不好,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被煮成了“夹生饭”。 除了在校的大学生,社会上还有大批的软件开发爱好者,他们由于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软件开发技术,就采用自学和自我实践的方式,结合自己的工作来应用学到的 计算机技术。虽然他们没有在校生的优越条件,但其中优秀人物的真实开发能力远胜于正规高校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的本科生甚至是硕士生。这种例子已经很多 了。 “职业选手”不如“业余选手”! 我自己是走“野路子”出来的,走的是以实践为主导的自学之路,从亲身实践中深切感受到计算机科学本质上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不管是在校学生还是社会上的软件开发爱好者,我的建议是: 我从 2002 年开始接触 .NET 技术,并一直研究使用至今,前前后后看了近百本国内外的 .NET 编程书籍,并写了几万行的 .NET 代码。在对 .NET 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认为 .NET 技术是初学者学习软件技术非常好的切入点,学习者可以一步到位,直接学习目前主流的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技术,而不用按部就班,按传统的先结构化编程再面向对 象编程的顺序去学习。 接着我思考的问题是:这本书该怎么写?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思想: 学习时只需要掌握那些能让思维导向深入的东西,而将其他无关的知识全部抛弃。 软件技术本身有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结构,不分巨细地样样都想掌握,那么只能是疲于奔命而终无所得。 为此,基于我自己的理解,在书中我将认为是最重要和最基础的东西突显出来,这些东西是必须掌握的,一旦理解并掌握它们之后,读者就掌握了“捕鱼”的方法,自己就可以进一步探索某一领域内的其他技术点了。因此在书中不需对每个技术领域的每个技术点都“面面俱到”。 编程是有规律的,读者能不能迅速成为一名具备相当水平的程序员,关键在于对编程规律与必备知识基础的把握程度。 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原理。在开发过程中所进行的各项具体活动与工作步骤,其背后都是有道理的,理解清楚了这些道理,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也就心中有数了。 编了这么多年的程序,我意识到其实学习软件开发技术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会做事方法的过程。例如,在开发软件时,要“分而治之”、“步步为营”、“先局部后整 体”、“合理安排开发次序”、“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等,这不仅仅是程序设计的技巧,也是做好编程之外许多其他工作所需要的。 在学习与掌握软件技术这一过程中,可以锻炼一个人的许多基本素质,如思维周密、意志坚强、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等。如果一个人能在竞争空前激烈的 IT 业凭借着高素质站稳脚跟,那么,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如果他转向其他行业,同样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也会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在许多计算机技术书籍中,出现了大量的技术术语,对于不熟悉这些术语的读者而言,这无疑加大了阅读的难度。对于这些计算机术语的表述,如果强调其在理论上 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则往往不易于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些知识的传播、普及和应用。因此,本书对这些术语大都采用了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表达,甚至 使用了不少比喻手法来阐明其内涵。这种表达方式虽易于理解,但不免在科学性和严谨性上有所不足,读者如果需要科学而精确的定义,请自行查阅相关的科技文 献。强调一下,本书是一本志在普及软件开发技术的专业书籍,与传统的工程技术专著和计算机科学理论教材不同,阅读时不要像中学学习数学一样,每个字都不放 过,而应将重点放在形成对软件开发过程的直观理解和感性认识上。 对于一个具体的软件开发者而言,只有被理解了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无法理解的知识是毫无用处的。笔者写书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能迅速地汲取书中所提供 的知识,尽量做到 “用大白话讲述复杂的技术” ,因此在文字上追求深入浅出,但是否真的做到了这一点,还得由读者来做出评价。 知识的获取与掌握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一般而言,具体的知识易于理解,而抽象的知识则难于把握,在学习过程中,应遵循“具体 → 抽象 → 具体 → ……”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 如果某人对一门学科所知不多,却指望他能通过理论学习迅速地把握这门学科,这就违反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可惜的是,目前中国教育体制中普遍采用的让学生重点学习抽象理论而忽视具体实践的做法,造成了大批的学生既没学好理论,也没打好必要的实践基础。 我认为,只有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因此在整个计算机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把开发实践作为一条主线,由它串起所有的计算机理 论。如果把计算机技术中的各个子领域看做是一个个珍珠,开发实践就是那根把所有珍珠串成项链的丝线。没有这根线,学习各门计算机课程得到的不过是一颗颗零 散的珠子,价值有限。 回答者: ml3341304 编程 这是每个游戏编程FAQ里都有的问题。这个问题每星期都会在游戏开发 论坛上被问上好几次。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但是,没人能给出简单的答案。在某些应用程序中,总有一些计算机语言优于其他语言。下面是几种用于编写游戏的主要 编程语言的介绍及其优缺点。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做出决定。 1、C语言 如果说FORTRAN和COBOL是第一代高 级编译语言,那么C语言就是它们的孙子辈。C语言是Dennis Ritchie在七十年代创建的,它功能更强大且与ALGOL保持更连续的继承性,而ALGOL则是COBOL和FORTRAN的结构化继承者。C语言被 设计成一个比它的前辈更精巧、更简单的版本,它适于编写系统级的程序,比如操作系统。在此之前,操作系统是使用汇编语言编写的,而且不可移植。C语言是第 一个使得系统级代码移植成为可能的编程语言。 C语言支持结构化编程,也就是说C的程序被编写成一些分离的函数呼叫(调用)的集合,这些 呼叫是自上而下运行,而不像一个单独的集成块的代码使用GOTO语句控制流程。因此,C程序比起集成性的FORTRAN及COBOL的“空心粉式代码”代 码要简单得多。事实上,C仍然具有GOTO语句,不过它的功能被限制了,仅当结构化方案非常复杂时才建议使用。 正由于它的系统编程根源,将C和汇编语言进行结合是相当容易的。函数调用接口非常简单,而且汇编语言指令还能内嵌到C代码中,所以,不需要连接独立的汇编模块。 优点:有益于编写小而快的程序。很容易与汇编语言结合。具有很高的标准化,因此其他平台上的各版本非常相似。 缺点:不容易支持面向对象技术。语法有时会非常难以理解,并造成滥用。 移 植性:C语言的核心以及ANSI函数调用都具有移植性,但仅限于流程控制、内存管理和简单的文件处理。其他的东西都跟平台有关。比如说,为Windows 和Mac开发可移植的程序,用户界面部分就需要用到与系统相关的函数调用。这一般意味着你必须写两次用户界面代码,不过还好有一些库可以减轻工作量。 用C语言编写的游戏:非常非常多。 资料:C语言的经典著作是《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它经过多次修改,已经扩展到最初的三倍大,但它仍然是介绍C的优秀书本。一本极好的教程是《The Waite Group's C Primer Plus》。 2、C++ C++ 语言是具有面向对象特性的C语言的继承者。面向对象编程,或称OOP是结构化编程的下一步。OO程序由对象组成,其中的对象是数据和函数离散集合。有许多 可用的对象库存在,这使得编程简单得只需要将一些程序“建筑材料”堆在一起(至少理论上是这样)。比如说,有很多的GUI和数据库的库实现为对象的集合。 C++总是辩论的主题,尤其是在游戏开发论坛里。有几项C++的功能,比如虚拟函数,为函数呼叫的决策制定增加了一个额外层次,批评家 很快指出C++程序将变得比相同功能的C程序来得大和慢。C++的拥护者则认为,用C写出与虚拟函数等价的代码同样会增加开支。这将是一个还在进行,而且 不可能很快得出结论的争论。 我认为,C++的额外开支只是使用更好的语言的小付出。同样的争论发生在六十年代高级程序语言如COBOL 和FORTRAN开始取代汇编成为语言所选的时候。批评家正确的指出使用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天生就比手写的汇编语言来得慢,而且必然如此。而高级语言支持 者认为这么点小小的性能损失是值得的,因为COBOL和FORTRAN程序更容易编写和维护。 优点:组织大型程序时比C语言好得多。很好的支持面向对象机制。通用数据结构,如链表和可增长的阵列组成的库减轻了由于处理低层细节的负担。 缺点:非常大而复杂。与C语言一样存在语法滥用问题。比C慢。大多数编译器没有把整个语言正确的实现。 移植性:比C语言好多了,但依然不是很乐观。因为它具有与C语言相同的缺点,大多数可移植性用户界面库都使用C++对象实现。 使用C++编写的游戏:非常非常多。大多数的商业游戏是使用C或C++编写的。 资 料:最新版的《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非常好。作为教程,有两个阵营,一个假定你知道C,另外一个假定你不知道。到目前为止,最好的C++教程是《Who's Afraid of C++》,如果你已经熟知C,那么试一下《Teach Yourself C++》。 3、我该学习C++或是该从C开始 我不喜欢这种说法,但它是继“我该使用哪门语言”之后最经常被问及的问题。很不幸,不存在标准答案。你可以自学C并使用它来写程序,从而节省一大堆的时间,不过使用这种方法有两个弊端: 你将错过那些面向对象的知识,因为它可能在你的游戏中使得数据建模更有效率的东西。 最 大的商业游戏,包括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很多并没有使用C++。但是,这些程序的作者即使使用老的C的格式,他们通常坚持使用面向对象编程技术。如果你只想学 C,至少要自学OO(面向对象)编程技术。OO是仿真(游戏)的完美方法,如果你不学习OO,你将不得不“辛苦”的工作。 4、汇编语言 显然,汇编是第一个计算机语言。汇编语言实际上是你计算机处理器实际运行的指令的命令形式表示法。这意味着你将与处理器的底层打交道,比如寄存器和堆栈。如果你要找的是类英语且有相关的自我说明的语言,这不是你想要的。 确切的说,任何你能在其他语言里做到的事情,汇编都能做,只是不那么简单 — 这是当然,就像说你既可以开车到某个地方,也可以走路去,只是难易之分。话虽不错,但是新技术让东西变得更易于使用。 总 的来说,汇编语言不会在游戏中单独应用。游戏使用汇编主要是使用它那些能提高性能的零零碎碎的部分。比如说,毁灭战士整体使用C来编写,有几段绘图程序使 用汇编。这些程序每秒钟要调用数千次,因此,尽可能的简洁将有助于提高游戏的性能。而从C里调用汇编写的函数是相当简单的,因此同时使用两种语言不成问 题。 特别注意:语言的名字叫“汇编”。把汇编语言翻译成真实的机器码的工具叫“汇编程序”。把这门语言叫做“汇编程序”这种用词不当相当普遍,因此,请从这门语言的正确称呼作为起点出发。 优点:最小、最快的语言。汇编高手能编写出比任何其他语言能实现的快得多的程序。你将是利用处理器最新功能的第一人,因为你能直接使用它们。 缺点:难学、语法晦涩、坚持效率,造成大量额外代码 — 不适于心脏虚弱者。 移植性:接近零。因为这门语言是为一种单独的处理器设计的,根本没移植性可言。如果使用了某个特殊处理器的扩展功能,你的代码甚至无法移植到其他同类型的处理器上(比如,AMD的3DNow指令是无法移植到其它奔腾系列的处理器上的)。 使用汇编编写的游戏:我不知道有什么商业游戏是完全用汇编开发的。不过有些游戏使用汇编完成多数对时间要求苛刻的部分。 资料:如果你正在找一门汇编语言的文档,你主要要找芯片的文档。网络上如Intel、AMD、Motorola等有一些关于它们的处理器的资料。对于书籍而言,《Assembly Language: Step-By-Step》是很值得学习的。 5、Pascal语言 Pascal 语言是由Nicolas Wirth在七十年代早期设计的,因为他对于FORTRAN和COBOL没有强制训练学生的结构化编程感到很失望,“空心粉式代码”变成了规范,而当时的 语言又不反对它。Pascal被设计来强行使用结构化编程。最初的Pascal被严格设计成教学之用,最终,大量的拥护者促使它闯入了商业编程中。当 Borland发布IBM PC上的 Turbo Pascal时,Pascal辉煌一时。集成的编辑器,闪电般的编译器加上低廉的价格使之变得不可抵抗,Pascal编程了为MS-DOS编写小程序的首 选语言。 然而时日不久,C编译器变得更快,并具有优秀的内置编辑器和调试器。Pascal在1990年Windows开始流行时走到了尽头,Borland放弃了Pascal而把目光转向了为Windows 编写程序的C++。Turbo Pascal很快被人遗忘。 最后,在1996年,Borland发布了它的“Visual Basic杀手”— Delphi。它是一种快速的带华丽用户界面的 Pascal编译器。由于不懈努力,它很快赢得了一大群爱好者。 基本上,Pascal比C简单。虽然语法类似,它缺乏很多C有的简洁操作符。这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虽然很难写出难以理解的“聪明”代码,它同时也使得一些低级操作,如位操作变得困难起来。 优点:易学、平台相关的运行(Dephi)非常好。 缺点:“世界潮流”面向对象的Pascal继承者(Modula、Oberon)尚未成功。语言标准不被编译器开发者认同。专利权。 移植性:很差。语言的功能由于平台的转变而转变,没有移植性工具包来处理平台相关的功能。 使用Pascal编写的游戏:几个。DirectX的Delphi组件使得游戏场所变大了。 资料:查找跟Delphi有关的资料,请访问:Inprise Delphi page。 6、Visual Basic 哈,BASIC。回到八十年代的石器时代,它是程序初学者的第一个语言。最初的BASIC形式,虽然易于学习,却是可怕的无组织化,它义无返顾的使用了GOTO充斥的“空心粉式代码”。当回忆起BASIC的行号和GOSUB命令,没有几个人能止住眼角的泪水。 快 速前进到九十年代早期,虽然不是苹果公司所希望的巨人,HyperCard仍然是一个在Windows下无法比拟的吸引人的小型编程环境。Windows 下的HyperCard克隆品如ToolBook又慢又笨又昂贵。为了与HyperCard一决高下,微软取得了一个小巧的名为Thunder编程环境的 许可权,并把它作为Visual Basci 1.0发布,其用户界面在当时非常具有新意。这门语言虽然还叫做Basic(不再是全部大写),但更加结构化了,行号也被去除。实际上,这门语言与那些内 置于TRS-80、Apple II及Atari里的旧的ROM BASIC相比,更像是带Basic风格动词的Pascal。 经过六个版本,Visual Basic变得非常漂亮。用户界面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依然保留着“把代码关联到用户界面”的主旨。这使得它在与即时编译结合时变成了一个快速原型的优异环境。 优点:整洁的编辑环境。易学、即时编译导致简单、迅速的原型。大量可用的插件。虽然有第三方的DirectX插件,DirectX 7已准备提供Visual Basic的支持。 缺点:程序很大,而且运行时需要几个巨大的运行时动态连接库。虽然表单型和对话框型的程序很容易完成,要编写好的图形程序却比较难。调用Windows的API程序非常笨拙,因为VB的数据结构没能很好的映射到C中。有OO功能,但却不是完全的面向对象。专利权。 移植性:非常差。因为Visual Basic是微软的产品,你自然就被局限在他们实现它的平台上。也就是说,你能得到的选择是:Windows,Windows或Widnows。当然,有一些工具能将VB程序转变成Java。 使用Visual Basic编写的游戏:一些。有很多使用VB编写的共享游戏,还有一些是商业性的。 资料:微软的VB页面有一些信息。 7、Java Java 是由Sun最初设计用于嵌入程序的可移植性“小C++”。在网页上运行小程序的想法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于是,这门语言迅速崛起。事实证明,Java 不仅仅适于在网页上内嵌动画 — 它是一门极好的完全的软件编程的小语言。“虚拟机”机制、垃圾回收以及没有指针等使它很容易实现不易崩溃且不会泄漏资源的可靠程序。 虽然不是C++的正式续篇,Java从C++ 中借用了大量的语法。它丢弃了很多C++的复杂功能,从而形成一门紧凑而易学的语言。不像C++,Java强制面向对象编程,要在Java里写非面向对象的程序就像要在Pascal里写“空心粉式代码”一样困难。 优点:二进制码可移植到其他平台。程序可以在网页中运行。内含的类库非常标准且极其健壮。自动分配合垃圾回收避免程序中资源泄漏。网上数量巨大的代码例程。 缺 点:使用一个“虚拟机”来运行可移植的字节码而非本地机器码,程序将比真正编译器慢。有很多技术(例如“即时”编译器)很大的提高了Java的速度,不过 速度永远比不过机器码方案。早期的功能,如AWT没经过慎重考虑,虽然被正式废除,但为了保持向后兼容不得不保留。越高级的技术,造成处理低级的机器功能 越困难,Sun为这门语言增加新的“受祝福”功能的速度实在太慢。 移植性:最好的,但仍未达到它本应达到的水平。低级代码具有非常高的可移植性,但是,很多UI及新功能在某些平台上不稳定。 使用Java编写的游戏:网页上有大量小的Applet,但仅有一些是商业性的。有几个商业游戏使用Java作为内部脚本语言。 资料:Sun的官方Java页面有一些好的信息。IBM也有一个非常好的Java页面。JavaLobby是一个关于Java新闻的最好去处。 8、创作工具 上面所提及的编程语言涵盖了大多数的商业游戏。但是也有一个例外,这个大游戏由于它的缺席而变得突出。 “神秘岛”。没错,卖得最好的商业游戏不是使用以上任何一门语言编的,虽然有人说“神秘岛”99%是使用 3D建模工具制作的,其根本的编程逻辑是在HyperCard里完成的。 多数创作工具有点像Visual Basic,只是它们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大多数工具使用一些拖拉式的流程图来模拟流程控制。很多内置解释的程序语言,但是这些语言都无法像上面所说的单独的语言那样健壮。 优点:快速原型 — 如果你的游戏符合工具制作的主旨,你或许能使你的游戏跑得比使用其他语言快。在很多情况下,你可以创造一个不需要任何代码的简单游戏。使用插件程序,如Shockware及IconAuthor播放器,你可以在网页上发布很多创作工具生成的程序。 缺点:专利权,至于将增加什么功能,你将受到工具制造者的支配。你必须考虑这些工具是否能满足你游戏的需要,因为有很多事情是那些创作工具无法完成的。某些工具会产生臃肿得可怕的程序。 移植性:因为创作工具是具有专利权的,你的移植性以他们提供的功能息息相关。有些系统,如Director可以在几种平台上创作和运行,有些工具则在某一平台上创作,在多种平台上运行,还有的是仅能在单一平台上创作和运行。 使用创作工具编写的游戏:“神秘岛”和其他一些同类型的探险游戏。所有的Shockwave游戏都在网络上。 资料:Director、HyperCard、SuperCard、IconAuthor、Authorware。 9、结论 你 可能希望得到一个关于“我该使用哪种语言”这个问题的更标准的结论。非常不幸,没有一个对所有应用程序都最佳的解决方案。C适于快而小的程序,但不支持面 向对象的编程。C++完全支持面向对象,但是非常复杂。Visual Basic与Delphi易学,但不可移植且有专利权。Java有很多简洁的功能,但是慢。创作工具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产生你的程序,但是仅对某一些类型的 程序起作用。最好的方法是决定你要写什么样的游戏,并选择对你的游戏支持最好的语言。“试用三十天”的做法成为工业标准是件好事情。
个人分类: 未分类|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天时间能做什么?
ilovelynn 2011-4-10 22:29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那是一个感人的故事,那是一本好书。 那个坚强的女子海伦.凯勒,她珍惜每一天。 “假如生命只有三天”,那是一个假想的命题,那是一份启迪。 那些如此想象的人,会珍惜每一天。 十天,比三天更长,也能做更多的事。 有些事情,却不是我能在十天里能完成的。 已经过去两天了,nothing。
个人分类: 心情随笔|1 次阅读|0 个评论
苍蝇的故事
热度 1 phd9992000 2011-4-10 16:33
(小小说。看到英国的苍蝇很傻很呆引出的联想) 3001年。地球科技发达,采用基因技术,用了几年时间,彻底消灭了苍蝇。 没想到却引来了麻烦。苍蝇没有了,以苍蝇为食的蜘蛛数量也锐减,频临灭绝;蜘蛛数量少,以蜘蛛为食的麻雀也快灭绝......总之,少了苍蝇,世界几乎就乱了套。 人们赶紧呼吁:苍蝇,可爱的生灵,归来吧。魂去来兮! 赶紧拨款让专家复原苍蝇。 专家有了钱,学生也富了。某日一学生发现自己扔掉的“双汇”火腿里面,有白色肉芽蠕动----于是赶紧向专家报告喜讯。 专家高兴极了。他和学生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培育着这些白色的小精灵。于是地球又恢复了嗡嗡嗡的热闹景象。 庆功会上学者们总结说:一只蚊子哼哼哼,二只苍蝇嗡嗡嗡,三只蚂蚱瞎扑棱。地球就应当是这样的和谐社会。
1753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生“放羊”要放到什么程度?
热度 25 qpzeng 2011-4-10 09:29
“放羊”通“放养”,就是给羊儿一块草坪,任它自己吃去吧! 如今导师带研究生,也时兴“放养”,不大管!有的“老牧人”因为平时太忙,没时间指导,只得听之任之;有的“牧童”自己刚出道,拿不定主意,只得忽悠学生,拣自己感兴趣的做吧!我认为, 这两类导师都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有误人子弟之虞! 我自比“牧羊犬”,将“羊儿”圈在一大片“草地”内,只许在界内“撒欢”,不许越界“胡闹”,所以经常会在“放养地”的周围巡视,必要时也会加以驱赶。我认为, 带学生,既要给他充分的自主空间,让他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同时也要提供方向性指导,必要时还要手把手地教! 名师固然出高徒,但得不到名师指点也是徒有虚名! 院士、“千人”、“学者”等学术名人“招生不教师之过”,正如“养子不教父之过”! 我们课题组最初安排带教老师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实验指导,由我来把握研究的大方向。可是,后来发现,学生们的依赖心理很强,连每天的日常工作都要带教老师安排。我觉得这样很不好, 这不是“放养”,而是“喂养”,一旦离开“喂养者”,这些“被喂养者”就会饿死! 温室里长出的“花朵”是经不起户外大风大浪的,还是应该把学生放到“试验田”里,让他摸爬滚打一阵子,水也好,泥也好,让他摔倒了自己爬起来,这样他才会真正成长起来。不过, “放养”要讲究一个度,一味放任不管,学生因能力有限而总是解决不了问题就会气馁,丧失自信心,甚至产生厌倦情绪,那就不好了! 我认为,在学生刚进实验室时,可以对他适当进行一些实验基本常识的培训,防止他酿成实验室安全事故,然后给他安排一个小项目,大致交代一下怎么做,就让他自己去摸索一段时间。动手能力强的也许做一个成一个,动手能力差的可能怎么也做不成。 由于学生的能力差别很大,导师必须因材施教,不可“一视同仁”地继续“放养”。 对于实验成功者,要给他加码,增大实验难度,让他向纵深发展,做高水平论文。对于实验失败者,帮他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让他再试,还是不行,就要亲自指导了。 因此,何时开始以及如何开始停止“放养”而改为“圈养”,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那些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失败者,应该优先列入“圈养”范围, 要“开小灶”,“吃特餐”,这样才不至于让他掉队! 作为导师,没有比指导学生更神圣和应该最认真的事了!以任何借口逃避导师的责任都是无稽之谈,而学生是否成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绝无捷径可走!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6203 次阅读|62 个评论
苏州的丝绸,无锡的温情
热度 2 jiaguangjia 2011-4-9 22:21
这几天匆忙去了一趟苏州和无锡,逗留时间太短了,留下了很多遗憾。江南去过几次,这次更加深刻感受到祖国江山的秀美。 苏州的丝绸尤其让我流连忘返。丝绸牵动着我的情结,我有机会还想再来一次苏州。朋友介绍了几个地方,盛泽镇很值得去一次,是丝绸的批发地。在苏州的十全街,我逛了吴绫丝绸店,看到那么多漂亮的围巾,我兴奋得不得了,只是怕朋友等得着急,只好匆匆忙忙结束了购买,但还是收获很大。无锡也想再去一次,那里有位好朋友,虽认识几年了,但这次拥抱分手时,竟然眼睛都湿润了。她是位有佛缘、有悟性、超凡脱俗的女教授,她的先生也是位大好人。看到他们互敬互爱,我一万次为他们祝福!美丽的苏州和无锡,让我再回来看看的理由太多太多。
243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三流院校的发展迷局
热度 1 medinstru 2011-4-9 15:52
还有一个月就要回学校了,归大部队了,这段时间也回了几趟学校,发现是一天一天一个样,分院新调来了一个院长,是个学术大牛,发了100多篇SCI,学校的体制也在大幅度的调整,原来的系被分割成了很多研究所。让我有点不知所措。 其实,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三流院校该怎么样去发展,作为一名三流院校的老师应该如何去给自己定位,我们的优势在哪里,不足又在什么地方。我想最好还是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弱项和别人的强项去较劲,最后弄得自己很自卑。学校很多老师一年接着一年的在申请各种各样的基金,每次都是满怀激情,全力以赴,把希望举得很高,最后被无情的砸下来,郁闷许久后,又继续下一个基金的申请。每次看到这些,我都想上前去拉他们一把,告诉他们其实这些基金本就不属于我们的。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产业化发展。如何更好的服务企业,推动当地的产业经济,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作为一个三流院校,国家也没期望让我们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多大贡献,只希望我们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事业团体,既然如此,那我们何不大搞应用研究,给企业 给社会 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企业笑了,政府笑了,我们也会比现在开心很多。然而,现在很多地方院校都把自己挂在了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蹲不下去,也站不起来,最后就只好天天马步,累的咬牙切齿。
个人分类: 观点杂谈|279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寂寞要自己负责
热度 1 ericlly 2011-4-9 12:59
年轻有太多资本可以挥霍,比如时间,比如精力,又比如爱情。 人总是不懂得珍惜身边所有。直到,一个转身,物是人非。幡然悔悟,只剩空叹。 上天的眷顾总是有限的。金钱,地位,健康,智慧,美貌,到底哪一样最重要。 人永远无法真正满足,因为正是那所谓的欲望,给了人们活下去的信念。 忙忙碌碌,殚精竭虑,为着各自向往的快乐,又或者,只为打发这一生的时光。 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彼此匆匆擦肩而过,谁能听见谁的寂寞。 有一种偶然,心与心之间能发生共鸣,结下长久的羁绊。我们将其解释为缘分。 生命中会遇到无数一面之缘。萍水相逢,荡漾几许美丽涟漪,然后桥归桥,路归路。 相较于终身理想,年轻人更愿意相信当前的感觉,甚至相信所谓感觉会无尽延续。 而那需要一辈子时间来证明的缘,如果舍不得投入毕生筹码,注定没有资格获得那份幸福。 谁能心有灵犀共享喜怒哀乐,谁能风雨同舟不离不弃,谁能在世界末日依然牢牢握紧你的手。 如果除开血缘之亲骨肉之情,或许这世界上没有人能比你自己更爱你。 一辈子太短。当你参透人生奥义决心认真面对生活时,往往身心已布满苍老疲惫的痕迹。 一辈子太长。一万八千个朝朝暮暮,如果没有爱情陪伴,婚姻这条路会很辛苦。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也终难超脱内心偏执的迷恋,飞蛾扑火一般奋不顾身。 那样的天真实是难能可贵的,把自身价值毫无保留的奉献给懂得欣赏的人。 但是殉道殉情的观念在当今已是幼稚。任何情况下,保护不了自己则对别人是祸非福。 所以记住要爱惜自己,如果你不是一个自私的人。懂得自爱才懂得爱别人,才值得别人来爱。 所以要勇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追寻向往的目标。别因为自以为是的自我牺牲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你坦荡的胸襟,可以为他人提供自由呼吸的蓝天绿地。 你真诚的笑容,能够给他人生命注入温暖明净的阳光。 快乐是自己争取的,不是别人赐予的,寂寞要自己负责。
1551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授没办公室,后果很严重
abovesky 2011-4-8 23:16
刘广明   最近,我发表了一篇《大学教授该不该有自己的独立研究室?》的博文。出乎预料,此文引起博友的广泛注意,博友的留言承载着愤怒、无奈、消沉等复杂的心境。教授有无办公室这一问题,看似一个小问题,却影响着大学人才和大师的培养,甚至影响着大学的办学根基。   从留言看,教授没有办公室在中国大学中是常态,结果可能远高于我原来的初步调查。很多大学教授都没有独立的办公室。这些教授会见学生的地点让人心酸和难过。简录几个博友的留言:“我在学校的林荫道会见学生。”“我们校长新上任曾许诺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办公室,现在,最大的新楼建起了,据说是国内高校最大的‘行政楼’。”“希望有一个9平米的空间就开心了。”……还有很多辛酸的话语,真切反映了中国教授们的生存状态。   试想一下,如果教授会见学生只能在学校的林荫道上、无人的教室里、校外的咖啡屋,有多少教授还热衷于与学生会见呢?而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师生的互动。见不到教师的学生,特别是见不到名师、大师的学生是成不了创新人才的。师生交流的频度、深度、广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特别是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学师生比已经达到1∶18左右,远高于国外大学1∶8左右的师生比。师生交流已经是我国大学人才培养中的一个软肋。如果教授们再没有与学生交流的积极性,“钱学森之问”或成无解。由此观之,教授没有办公室的后果可能很严重。   大学应该以教学为本,以培养人才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教授没有办公室,初看只是“小事一桩”,但却影响着教授的心态,影响着教授的行为。有些教授则采取了逃离教学、逃离学校的办法,出现了教授不愿去学校,在外赚“外快”、混日子的情况:“我现在在大学里,就只能是混混上课而已,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学校外的事情上”。在这样的大学中,教授没有了上课、教学和育人的激情与动力。教师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宁静自由的学术环境,就出不了大的成果,也成不了大师。“大学”无大师当然难被称之为“大学”,动摇着大学的根基。   教授没有办公室同时影响着大学的和谐与稳定。有博友留言:“校长和处长都有(办公室),教授是教书的,不用自己的办公室。”目前,学术人员与行政人员,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紧张、张力过大,如果没有合理的渲泄办法,教授奉献教学、育人、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激情必将受挫,则必将影响整个大学的生态环境。   总而言之,教授没有办公室虽是小事,后果却很严重。因此,笔者呼吁,让每位教授在校园里都有那么些伏案沉思、面见弟子的空间。这既是为了更加和谐的校园生态,也是为了更加稳固的大学根基。
个人分类: 科技话题|3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手語錄:左右互搏術簡介
热度 5 jiangjinsong 2011-4-8 21:03
蔣科學按:本網常有不開博僅做 。 女遊客咱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如果您真不知道,那就該補課了。 有位男遊客 anonymity 非常了得,過去只看到他與鬼王糾纏,粗粗看過幾則留言,就知道這廝功力深厚,且很有耐力,常常與死鬼磨到深夜,大戰幾百回合,也不落下風,端的是一位高手。 以下是他老人家在我的博文後面的留言,有識之士自然會欣賞他的高明: anonymity 2011-4-8 18:48 人只要在潜意识里认同某人、某物,就会极力为之辩护,甚至完全不顾逻辑,甚至自己都没察觉到自己如此不讲理。这样的事情我见得多了。 所以说,人只有很有限的理性。 防止“误入歧途”,我的办法是:暂时放下自己的立场,站在完全相反的立场上,强迫自己换位思考,我称之为“左右互博术”,是从周伯通那里学来的。 真是自己的立场,就不担心会丢了。暂时放下就改变了的,那不是你自己的。科学网上有太多的实例了,当事人一直执迷不悟。 博主回复(2011-4-8 18:52) : 高手啊,致敬!
个人分类: 精彩轉帖|2818 次阅读|12 个评论
茫然中。。。。
热度 2 jieyu515 2011-4-8 18:29
感觉时间过得太快。转眼间,硕士生活就要过去了。 太多的茫然。。。。。。 今后的路要怎么走下去。只是一味的恐慌。。。 我尽力了吗?也许自己尽力了,但是还是没有办法做到最好,或许自己压根就没有尽力而为。。。 连最起码的研究方向,自己都还在摸索当中,paper...让我如此地焦虑。 一直会问自己这样的一个问题。是不是,我真的不适合做研究,可是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呢?都不再年轻了,不能再像以前那么幼稚了,可是自己还是在胆怯。 总是以为,他们会为我选择好以后的路,可是我发现我错了,人生最精彩的部分都要结束了,可是我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
个人分类: 心情|260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人际关系
cindygao 2011-4-8 10:03
成功的道路上,人脉比知识更重要。发展人际关系应当是你优先级最高的事。《不要一个人吃饭( Never Eat Alone)》一书介绍了21世纪的交际规则。书中包括了许多人际关系,让你通过人际关系而兴旺发达。   保留精华,以下是从书中总结的106条技巧。在实践中练习这些技巧,变成为生活成功充实的交际大师。    1、帮助他人成功 社交的本质就是不断用各种形式帮助其它人成功。共享出你的知识与资源、时间与精力、朋友与关系、同情与关爱,从而持续的为他人提供价值,同时提高自己的价值。    2、努力让自己的付出多于回报   因为你会为别人提供价值,别人才会联系你。所以多考虑别人而不是自己。    3、不要保留   不要以为友谊是有限的。这是投资,会越滚越多。    4、成功的关键是慷慨大方   在社交中通行的不是贪图便利,而是慷慨大方。   5、明确你的人生目标   你才能与渴望的交集就是你内心的激情。什么是你最兴奋的事?你做什么事时会觉得时间过的飞快?   6、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越清楚你要什么,你就越能找到实现的方法。    7、习惯于为自己设立目标   让你与众不同的最简单方式就是设立目标。把梦想变为人生目标,再分解为小目标。    8、为发展人际关系设定计划   打造交际网络是有过程的,你的计划应当包括以下三分:   1. 你3年的目标,及每3个月的进度。   2. 列出可以帮你实现每个目标的人。   3. 如何与第2点中列出的人联系。   一但你设立了目标,就贴在你经常看的到的地方。    9、打造出你个人的”智囊团”   找到愿意尽责帮助你的有识之士。他们就是你的”智囊团”"。    10、在你需要前,打造好人际网络   要你发现要用到别人之前,就尽早的保持联系。重要的是把这些人当做是朋友,而不是潜在的客户。    11、与你认识的人保持好联系   刚开始时,要关注于你当前人际网络中的人。    12、大胆   勇气非常神奇。才能相似的两个人发展不同,可能仅仅因为脸皮的厚薄不同。    13、乐于求助于别人   乐于索取可以创造出机遇。你应当像乐于帮助别人一样,乐于向他人索取。记住,要做好别人说”不”的最坏打算。    14、在畏惧面前考虑到收获   厚着脸皮和不认识的人说话,自然会害怕你可以失败的窘境。这是件有风险的事,要有收获,有成就就必须冒风险。而什么也不做就只有平庸。    15、尊重别人   尊重每个人,不分高低贵贱。    16、透明   敞开心怀是一种有益并极受欢迎的态度。    17、结交朋友   擅于交际的人,不是在”打造网络”,而是在”结交朋友”。广泛收获是自然的结果,而不精心设计的目标    18、做好准备工作   你要见谁?如何见?见你之后他对你是什么意见?这些都不容忽视。    19、了解与你交往的人   如何你有足够了解你交往的人,可以深入他的领域,专业的与之对话。你就能很容易得到赞赏。找到一个丰富而有深度的共同点,之后你们就能容易交往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20、了解其他人的兴趣   爱屋及乌,你很快就会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21、决不一个人吃饭   吃饭时非常易于轻松的交流。和别人一起吃,是交际的有效方法。    22、管理好你的信息   有效的信息管理非常重要。如果你有条理、专注、坚持,那没有人会离开你的交际网。    23、列出清单   按自己的目标分类(如潜在客户、潜在雇主等)整理出自己的列表。不仅要列出相关的单位,还要列出单位里有话语权的人。    24、认识你专业领域的权威   为了实现目标,你要知道在你所从事的领域,谁最优秀。列出当前领域的权威。   25、列出你已经认识的人   列出你已经认识的人:亲戚、大学同学、过去的同学、之前的老师、之前的同事……。    26、灵活的组织信息   你管理列表的方式要灵活。按地点、按行业、亲近程度……    27、利用别人的联系清单,补充自己的   他人的清单是你的资源。   28、建立”渴望认识的人”名单   你清单的分类中可以包括”渴望认识的人”,他们是一些高水平的人,你希望在未来可能认识他们。    29、联系完全陌生的人(Cold Call)   当你需要给陌生人打电话时,你多少都会有些惧怕。只管硬着头皮。只想着自己会成功。去认识一个新人是挑战,也是机遇   30、坚持   如果你与他人联系,别人没有回音。你要继续与他们联系。你要占据主动。甚至是侵略性的。    31、联系有间接关联的人(Warm Call)   用下面四条规则来   1、表达可靠性:提及相关的人或单位。   2、提出有价值:你能为他们做什么?   3、告知急迫性和便利性:大部分情况下,冷不防打电话的唯一目的就是预约见面。   4、准备好折衷的方案:开始时定位高些,留下商量的空间。    32、把门卫看作盟友而非敌人   门卫也应当受到尊重。不要去惹恼他们。    33、永远不要消失   在建立社交网络时记住:首先,永远不要消失。消失比失败还要糟糕。    34、努力保持可见和活跃   排满你的社交、会议和事件日程。你必须在初创的朋友和关系网络中保持可见和活跃。    35、将多件事安排在一起   你为了成功的联系他人你要努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得花很多时间。可以安排同一事件来节约时间。如邀请所有想见的人一起见面。    36、找到乐趣   交际是有趣的事,不是在浪费时间。。    37、分享你的激情   分享兴趣是任何关系的基础。当你确实对某些事感兴趣的时候,是很有感染力的。。    38、强调时间质量   友谊建立在双方花费时间的质量上而非数量上。    39、跟进还是失败   与要交往的人见面后,要让别人记住你。跟进是关键。    40、立刻跟进   你与他们见面后12到24小时内应当继续跟进。E-mail是快捷的方式。    41、不要忘记再次跟进   一个月后,再给别人一封邮件。保持联系。    42、会议上花时间与人交流   会议总被人误解为是寻找见解的地方。错!会议只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提供一个场所来结交志同道合的人。    43、做会议组织者   不要仅做参加者;做组织者。提前做好信息准备工作:打算见谁,怎么见,在哪见。    44、公开发言   发言是让别人记住你的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之一。。    45、尽可能多的随访   不要整个会议都与最好的朋友形影不离。尽可能多的去随访别人。    46、与交际高手保持联系   有一些人比我们认识的人多得多。这些人是各个网络的核心。你如果能和这些人交友。你与上千人的联系,就只要通过这一个人。    47、尽可能多有相识的人 (acquaintance = 认识、但并不特别亲密的人)   通常我们人脉中最重要的人就是那些相识者。为什么?因为我们最亲密的朋友和我们知道的东西都差不多。所以相识的人越多,你就越强大    48、结识各个领域的人   我们不仅认识数以千记的人,而且认识数以千计分布在不同领域的人。    49、与其它人交换人脉   扩大你朋友圈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你的圈子与别人的圈子相连。    50、建立你的组织委员会   政治家有”组织委员会”:把在各个领域工作的人,组织在一起。如果你要更广泛的接触世界,那就要想办法先找一个核心人物来当做你的”组织委员”    51、提高你”语言流利度”   “语言流利度”:一种可以与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自信沟通的能力。这是许多成功人士的共同特征。而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对于个人进步,比其它任何东西都重要。    52、做真实的自己   要让人印象深刻,与众不同是关键。要保证能与众不同,就要做真实的自己。做自己才有魅力。你的独特性是你的力量。    53、“顺从”   顺从的力量被许多人所忽视。顺从别人在闲谈时作用巨大。    54、说真心话   当你明白打破沉默最好的方式就是说心里话后,再想发起谈话就没那么可怕了。    55、学会利用非语言的沟通   别人见到你,只要10秒钟就可以下意识的决定是否会喜欢你。这样的判断是基于出语言的沟通。    56、准备谈论的材料   准备好可以谈论的东西。关注时事,培养出一些兴趣爱好。    57、学会倾听   先要理解别人,才能被理解。    58、一定要记住别人的名字   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名字听起来更舒服的了。    59、真诚   毫无疑问,要想被别人看做是特别的人,你要要让别人觉得他在你眼里很特别。    60、试着找出他人的动力   你初次与别人交流时,就可以找到对方的动力。他们的动力一般就是基于三种:赚钱、找到爱情、改变世界。    61、帮忙别人实现他们心灵深处的渴望   主动的去帮助别人解决他们的关键问题,可以让他们关系非常紧密。    62、让自己成为别人不可缺少的人   不可或缺性非常重要。要想不可或缺,就需要你不断的把自己的信息、社会关系、善意传达给尽可能人。。    63、去想想你如何才能让自己身边的每个人都取得成功   当有人告诉你他遇到了点问题,你要想想有什么办法。解决办法源自于你的经验、你的知识,还有你的朋友、你帮手    64、主动提供帮忙   不要等别人提出了才帮助,要主动。    65、传播知识   当你财务和人脉都还不多时,要想通过社交获利也是可行的。这是是要通过知识。你很容易就可以学会在你的人际网络中传播知识。    66、对他人的成功感兴趣   对其他人的成功感兴趣,你可以在2个月内就变的更成功。你也可以花2年时间,让别人对你的成功感兴趣。(戴尔·卡内基)    67、时不时的小联系   80%的关系仅仅是通过小联系来维持的。你要不断的联系、联系、联系……永远不要停。你要不断的为你的人系网络加料,以保证其不会枯萎。    68、重复、再重复   要想让别人脑子中记好你,有个非常关键的方法:重复。。    69、建立评分体系   建立评分体系可以让你维护关系变得容易。比如:   1. ”1级″至少一个月联系一次。   2. ”2级″至少每个季度要打个电话或是发封邮件。   3. ”3级″ 至少每年要联系上一次。    70、把小联系纳入你的日程   你需要把小联系纳入你的工作范围之一。    71、以个人的名义   如果可能尽力让一切信息以你个人的名义。    72、不要忘记生日   生日应当是你最好的联系机会。    73、和”主力军”一起吃饭   我们与更年长、更智慧、更有经验的人建立了关系。这些人就是”主力军”。和他们一起吃饭,同时充点电。    74、做个有趣的人   其实你见到的每个人都会问自己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我有必要花1小时时间和这人一起吃午饭?”    75、做个有内容的人   内容就是知识的专业性。是你与众不同的地方。让你有独特品牌的地方。所以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76、毫无保留的不断学习、不断分享你的内容   要与其它人不同,你就要毫不留情的学习、分享、兜售你的内容。    77、得到别人的内容   有时你可以得容易的将别人的创意变为自己的内容。然后领先的分享、应用这些创意。    78、提供你自己的内容   其它时间,你得花脑筋自己提供内容。你需要了解各种信息,然后与众不同的把他们串起来。    79、引起注意   一但有了共鸣,就会引起注意。你要提供的很简单:生动的故事。    80、成为专家   要成为创造内容的人,最常见方法就是做一个专家。做专家做的事:把你的专业知识教给别人、写给别人、说给别人。    81、教你想学的东西   教别人,这是你学习、理解的最佳方式。    82、用故事表达你的内容   有力的内容用故事的形式来表达,可以帮助完成目标。在你说故事时,用你的感情来让那些怀疑者相信    83、建立个人品牌   强大的品牌非常有竞争力,但它永远是基于提供产品的价值而不是描述的方式。好的个人品牌能可做3件事:让别人觉得真实可信、与众不同、可以被信赖。    84、让自己独一无二   你的品牌表达了你能提供的东西,表达了为什么你很特别,告诉了别人他们为什么了与你保持联系。    85、不断增加价值   在成为品牌,你需要专注与你所做的事并不断的增加价值。这意味着你需要不断超越。    86、建立个人品牌的标志   当别人听到读到你的名字时,你想让别人想到什么?你的品牌标志应当包括了别人提到你时会用的所有的词。    87、包装你的品牌   要看上去有价值,你就要看上去光亮而又专业。所以为什么不建一个个人网站?    88、推广你的品牌   如果你自己不推广自己,其它人也不会。你的成功取决于其它人如何认可你的工作,这还依赖与你工作的质量    89、和媒体保持联系   你从现在开始就要和媒体保持联系,而不是等你真要故事要告诉他们时你才去找他们。    90、极力推广信息内容,而不是作者   你推广给众人的应当是你心中的使命感,而不是你的自傲。    91、共同写作   如果你写作技巧不佳,你可以和别人一起写。通过这样共同写作,你原来不多联系的人,可以让你的人际网络程指数增长。   92、写文章   写文章可以极大的促进你的职业发展。让你在短时间里就成为被人关注。    93、坚持写作以成为好的写手   要成为好的写手:”写作,再写作。当你写完了,继续写作”    94、和名人交往   你只与无名小辈保持联系?你需要把注意力传到一些重要人物上,这样会对你以及周围朋友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同。    95、建立信任   信任是与这些权威接近的关键。让别人信任你与他们联系时没有任何不可告人的动机。让别人信任你把他们当做一个普通人而不是明星    96、参加协会   现在有各种协会。如果你要想同那些有影响的人物面对面,你得先成为参与者。    97、建立你自己的俱乐部   有时你要参加些有价值的俱乐部,确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参加。为什么不自己办个俱乐部呢?拟定自己的推广计划,建立一个新的组织。邀请那些你想见的人来加入你的组织。    98、谦虚   傲慢是一种病,它会让你忘记真正的朋友,忘记朋友的重要。在你进步时,保持谦虚。帮助其它人和你一起进步,甚至超过你。    99、回顾你的过去   经常的回顾你的过去,和那些从小就对你很重要的人保持联系    100、找几个导师   找到有材、有经验,又愿意投入时间来帮助你进步的导师。而不是仅依据薪水与声望来决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101、取众家之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你身边有许多可以学习的人。    102、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   成功的师徒关系需要效果与热情。效果意味着你可以让老师可以看到他对你产生的影响。激情意味着你的导师会为了你的进步而投入。    103、找几个徒弟   当你不断努力向上发展时,一定要回过头来帮助其它人。你会从你的学生身上学会很多东西。    104、坚持原则   交际应当是向前发展,而不是向后妥协。与人交往决不能违背自己的价值观。    105、不要试图平衡你的职业与私人生活   你应当为不同关际的人都提供同样的价值。而不是把生活分为工作生活两部分。    106、打造亲密的友谊   有多少人可以走进你家里,自己打开冰箱找吃的?有亲密的朋友,才会让你快乐
1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技术和全球化时代的时间与空间
热度 3 lvnaiji 2011-4-8 09:00
吕乃基 高技术和全球化给当代社会带来一系列重大乃至根本变化,其中之一是时间和空间及二者关系的变化。 在空间上,其一是分散化。在经济活动与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之时,经济活动的单元趋于微型化、分散化。市场细分多变 , 要求授予基层更多的权限以发挥其主动性,当即就地处理问题 , 以免错失良机或招致风险。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助长了这一点。每一个人都可以经由网络主动地获取信息 , 并以其独特的个性参与全球经济活动。 其二,与分散化同时发生的必然是原有垂直金字塔构架的“中空化”。既然基层与个体都能获得信息,都能做出自己的决策,于是大量位于中层的结构和人员逐步成为多余。 其三是网络化。全球化与分散化这对立的两极通过网络化建立起联系 , 其主要特点是实时、非线性和交互。正是由于网络 , 于是每个单元,每个人彼此联系 , 互相依存。同时,跨国的、一体化的经济组织对每个单元和个人的活动进行协调和组织管理。网络化使资源经济活动由封闭和孤立走向开放和互联。分散和参与显示了个性和活力 , 而联系和依存又将每个个人、每个单元联系起来。大量中介机构和平台的出现顺应并推动了这一进程,淘宝网和阿里巴巴为国人所熟知。经济活动越是全球化就越要求分散化 , 而经济活动的分散化 , 又必然通过网络化或趋于均衡而加强全球化 , 并推进其走向一体化;或得到加强而发展为巨涨落。网络不仅联系着各个终端 , 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个无限的空间 , 其中不仅存放着和传播着知识 , 是知识风云际会之处 , 而且产生着知识 , 是知识无穷的源泉。网络的价值等于接点的平方 , 网上世界孕育着知识创新的无限天地。短期内海量的点击率及其无规则的漂移和超链接使得“一切皆有可能”和一切皆不可预料。 全球化使经济成为一个整体,分散化使经济富有活力,网络化架起全球化与分散化的桥梁,中空化使经济高效低成本运行,各种中介和平台所伸展出来的流与链推动这一进程。 在时间上首先是流动多变。所谓某某人在某处“默默地”“一干就是二三十年”,就是时间的停滞。其一折射出社会的封闭和僵化,没有向社会中的个人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或者有意无意以权力或舆论剥夺其选择权利;其二是某人本身的无能,没有去改变现状,至少应该试图做得更好。因而在今日流动多变的世界,这样时间停滞的状况将成为往事,不会再作为歌颂的榜样。 其次是节奏加快。中国古代有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固然肯定了坚韧不拔的精神,但在时空关系上强调的是,空间是障碍,时间有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空间越来越不成问题,互联网更是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周游世界。“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马克思的这句话或许即意味着只要给人类足够的时间,例如并非限于 2012 ,人类就能充分拓展自己的空间,包括实在的空间和虚拟空间。然而时间却日益紧缺,到处都声称“第一时间”(见 第一时间和零距离 )即是明证。时间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市场的竞争中所谓快的压垮大的,就说明了这一点。发展快慢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类型的标准。目前,时间已经变得越来越紧缺。必须认识到,时间是一项资源,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必须考虑其中的时间成本。不仅如此,其他资源可以再生,甚至废物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时间则一去不复返,一旦放错了地方不可能重新使用。第一时间在许多场合成为一句遁词,零距离实际上不可能。真实发生的倒可能是“零时间”:许多事情压缩在瞬间同时发生。 第三是未来引导。所谓“快”,并不单纯就是营业额、利润,以及一度乃至至今依然热衷的 GDP ,而是包含发展的方向和质量,这就是指向人类未来的和共同的发展目标。 上述时空特征的迭加又带来了新的因素。空间上的分散化和时间上节奏加快 , 意味着系统中的随机涨落越来越普遍而频繁 , 这就孕育了机会和风险。空间上的网络化和时间上的流动不居 , 意味着这些涨落的范围越来越广,频率越来越高,幅度越来越大,并且在彼此间发生越来越广泛、深入 , 以及发生多变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扩展到全球范围并造成巨涨落。前不久的金融危机,以及眼下的“日本地震,中国抢盐”就是典型。一般的说法是:蝴蝶效应。或许我们将或已经生活在一个越来越不确定以及“大起大落”的自然界和社会之中。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4403 次阅读|5 个评论
一封让我震惊的博士‘留言’
热度 18 lin602 2011-4-8 08:18
今天早上打开科学网,一封博士生留言让我看了非常不舒服,全文如下。 林老师: 您好! 看了好几次《不能收在校生的‘礼物’》,每次都感受不同。 您可能想象都无法想象,我们不仅送,甚至有规定送酒不能送**度以下的。 答辩后,单单是请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和实验室同学、老师的吃饭、喝酒,不只是花钱的问题,如果这个事情做得不好,当着很多人的面挨骂,事后还为难,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读博读到这个份上,是不是很悲哀? 我本来有好的工作,放弃了来读博,就是想在大学自己做点研究,时间上自由一些,我也不图当官,不为发财,就是不想看人脸色,自己认认真真做点喜欢做的事情,没有想到读博读成这个样子,简直就是讽刺。 毕业的事情,学院领导清明前一天又找我谈话,导师要求的那些类似阶级斗争的事情不用做,但是让去趟导师家,给导师个台阶下,我犹豫再三,至今没去,去了无非两项工作:送礼+讨好。想想我也三十多了,有必要为了个学位证,弄得低头哈腰吗? 第二指导老师听到院里的结果,也是非常的愤怒,原话为“这个世界真疯狂”。
4664 次阅读|21 个评论
防止浪费时间的小窍门【转】
tengyj06 2011-4-7 22:26
If the real work that needs doing is offline, disable the internet for an hour at a time. 如果这件事情不需要上网就可以完成,把网断掉。 Turn email checks into an hourly habit, not an “as the box gets mail” habit. 延长查看电子邮件的周期。 Don’t answer your cell phone when working on something important. Call back later. 如果手头的工作很重要,工作期间不要接电话,回头再打过去就是了。 If you can’t work at work, negotiate finding a new place to get things done. 如果你的工作环境让你不能工作,换个没人打扰的地方。 Television means: “I don’t need this time and it doesn’t matter to me.” (Almost always. Really.) 看电视意味着“这段时间我浪费了也无所谓”。 Budgetyour entertainment time vs. production time. Never cheat the other. 平衡你的娱乐和工作时间。 Examine every opportunity along the lines of time vs. projects already underway. 时时检查你的时间安排和现在已经进行中的项目。 Try working part of your day in “off-hour” times, to get more done with fewer people around. 以小时为单位划分你的工作时间,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情。 专心的窍门 Write your goals clearly. Post them in eyeball view of where you work most. 清楚的写下你的目标。放在你的眼皮底下。 Spend time with focused people. Meet and befriend those who are where you want to be. 多和专心工作的人在一起。 Consume as much material about your prime focus as you can budget. 尽量把资源用在主要目标上,把时间花在刀刃上。 Analyze your past experiences. Be clear. List your successes. Examine your failures. 回顾总结以往的成功和失败经验。 Stay true to a particular vision of what you want to do. 清楚明白你想要得到的是什么。 Don’t give up too early. 不要太容易放弃。 Envision your success. Write about it. Then read that daily or weekly. 想象一下成功后的样子,写下来,每天读读。 Learn how to “chunk.” Hit each milestone and move to the next. Be methodical. 学会把大事划分为几个阶段,完成一个阶段,再进入下一个。 Develop habits around success and drive. 养成好习惯。 Recharge your batteries with good sleep and food. 吃好睡足。 Develop your relationship with your family. It nourishes the other goals. 维持家庭关系。这是你完成其它工作的保障
3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张祥龙: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 ――事实、评估和可能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1-4-7 20:40
转载请注明来自道里书院论坛 10-9-27 2:19:16 张祥龙: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 ――事实、评估和可能 http://daoli.getbbs.com/post/topic.aspx?tid=204573 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 ――事实、评估和可能 作者:张祥龙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并考察海德格尔与老庄著作之间三十余年思想交流的主要事实,其中两例还是鲜为人知的。由此可见海德格尔对于道家的兴趣有着哲理本身的内在原因。其次审视了海德格尔关于东西方思想交流的看法中相当谨慎和保守的一面,分析它的原因,回应了一些人在此问题上的怀疑论点。最后探讨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古代哲理之间有什么对话的可能。它们多半是正面的,但也有负面的或批评性的,却都有益于中国哲学的自身认识和深化。 Tag: 诗性的思想 光亮与黑暗 真理与非真理 裂隙 互补对生 中国古代哲理与马丁•海德格尔思想有某种特别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对于理解双方都很有积极的意义;这是一个已经被一部分海德格尔的研究者意识到,有过一些讨论,但还须要进一步研究和深化的命题。后期海德格尔多次提及“东亚”,讲到与东亚思想对话的必要, 还曾与日本学者就语言问题做过对谈, 但是就目前所能得到的公开发表的海德格尔著作而言,似乎可以说,在“亚洲”或“东亚”的范围内,海德格尔主要是与中国的道家进行了完全主动的并很有深意的哲学对话。而且我们还知道,海德格尔一生中评论过许多哲学家和哲学思想,但他无保留地推崇的“诗性的思想”(dichtenden Denken),只属于前苏格拉底的古希腊哲学家 、荷尔德林 与老子 。 本文的目的是提供一个海德格尔与中国古代哲学关系的概述和评价。第一部分将介绍海德格尔关于道家的言论(其中有两条是迄今国际上流行的有关文献 中所没有的),分析它们的含义,由此而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即他对老庄的强烈兴趣有着哲理本身的原因,他本人的思想发展受到过道家的影响,或起码与之产生过内在的共鸣。他想通过熟悉老庄的思想,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打量西方哲学传统,并为现代技术造成的人类困境寻求解脱之路。第二部分将审查和评价他这种意图的成功与否,指出他对待东亚思想的态度中相当谨慎的、似乎很有保留的一面,分析这种谨慎和保留的原因和真实含义,并顺带回应一些怀疑海德格尔与道家关系的真实性和重要性的意见。第三部分将简略地阐述海德格尔的道缘乃至他的整个思想,与广义的中国哲学有什么对话的可能。尽管其中大部分是正面的对话可能,但也有负面的,也就是:中国哲人可以通过反省和进入海德格尔还欠缺的思想维度,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哲学传统。 一. 海德格尔与道家――三十年的因缘与思想对话 以下涉及的主要事实,将依它们出现的时间顺序而介绍,限制在海德格尔本人所撰写的、直接与道家相关的文稿和作品范围内。 1.第一个事实是本文引用的所有主要事实中,唯一没有作为正式的海德格尔著作而公布的,但它现在也已经以可信的方式进入了正式出版物。此事实的发现经过是:本文作者与德国的瓦尔特•比梅尔(Walter Biemel)教授有通讯联系,这位教授是海德格尔与胡塞尔著作的编辑者、研究者和著名学者,同时也知道我的研究领域中包括了海德格尔与道家的关系。1997年7月,我收到他寄来的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性》1930年手稿中一页的彩色复印件, 上面有该文第六章“作为遮蔽的非真理”(Die Unwahrheit als die Verbergung)中的几段话,其中包含这样的一段: 自由是(存在者本身的)去蔽着的让存在;它将自身揭示为真理的本性。现在它将自身显示为:此作为真理本性的自由在其本身中就是向隐秘(Geheimnis)的补足性开启。那知其光亮者,将自身隐蔽于黑暗之中。(老子) 最后被引用的老子的话,出自《道德经》或《老子》第28章,原文是“知其白,守其黑”。它的德译文则出自V. v. Strauss之手。 《论真理的本性》的初稿写于1930年,海德格尔根据它在不莱梅(Bremen)等地做过多次讲演。经过多次修改以后,此文于1943年正式出版。 在正式出版的文本中,这段引文消失了。但是,如果仔细阅读这篇被发表的文章,就知道它表达的思想与这段引文的意思是一致的,而且也符合海德格尔在不莱梅的克尔勒(Kellner)家中的举动和言论。 《论真理的本性》标志着海德格尔思想的“转向”(Kehre)。 这个转向意在“克服形而上学”,表现为对于《存在与时间》等著作中还使用的“形而上学的语言”的改变, 实际上也有思想倾向的调整,尽管不是像某些人认为的是根本立场的转换,比如所谓从“主体主义”立场转变到“非主体主义”。就《论真理的本性》而言,这个思想和表达倾向的调整指的是:《存在与时间》中真理(Wahrheit)的含义是“去除遮蔽”(a-letheia, Er-schlossenheit, Un-verborgenheit, Ent-decktheit), 从而进入一种林中空地那样的打开遮蔽而见光的状态(Lichtung)。尽管他有时也认为真理与非真理(Unwahrheit)是“同样原初的”(gleichurspruenglich), 但是毕竟,光亮的真理要先于无光的非真理:“只是由于缘在(Dasein,指人的存在方式)是被打开的,它才是被遮蔽的”(Aber nur sofern Dasein erschlossen ist, ist es auch verschlossen)。 《论真理的本性》则要改变这种“真理优先于非真理”的表达策略,强调在人的原本的、实际的生存经验中,真理永远离不开非真理,光亮永远以黑暗为前提和根源。 这种改变实际上要比初看上去更复杂,比如“遮蔽”(Verborgenheit)或“非真理”(Unwahrheit)的含义在新的语境中有了新的意思,它首先意味着“对于全体存在者的隐藏”(Verborgenheit des Seienden im Ganzen),即“隐秘”(Geheimnis),或者“对于[去蔽真理的]最切己的所有的保存”(bewahrt ihr (die aletheia) das Eigenste als Eigentum), 而不再仅仅是对于真实状态的遮盖(decken),于是它也就获得了真理的根源或可能性的地位。无论如何,《论真理的本性》表达出了一种不同于《存在与时间》的真理观,尽管两者之间仍然有不少相似之处,而且它们都根本区别于传统的符合真理论(主张真理就是判断符合事实)。这种关于真理本性的看法的改变或转向,其要点就被海德格尔以《老子》28章的“那知其光亮者,将自身隐蔽于黑暗之中[知其白,守其黑]”来很贴切地点出。“光亮”指“真理”,而“黑暗”则指“非真理”;真正“知”光亮者,其根子就扎在不显眼的、隐蔽着的黑暗之中,而且他也知道这知识的根源所在,因为作为真理的本性的自由一定要向隐秘开启。这“黑暗”在海德格尔后来的著作中被称为“大地”(Erde),指人类生存总要预设的东西,总能从那里获得保护的东西。在老子那里,“黑”是“阴”、“无”或“柔”的另一种表达,与“白”、“阳”、“有”、“强”相对,黑与白、阴与阳的相交才能产生生命与真理的可能。这种阴与阳、黑与白相交而发生的状态,在《论真理的本性》中被称作“让存在”(Seinlassen),它“既去蔽着,同时又遮蔽着”(entbergenden und zugleich verbergenden), 被后期海德格尔称为“自身的缘发生”(Ereignis)。 可以看出,《论真理的本性》的初稿中的这段文字,完全符合此文于1943年公开发表的文本的思路。它表明,在海德格尔一生最重要的一次“转向”过程中,他与老庄思想之间产生了共鸣。如果做进一步的推想,我们就可以说:他多半从老庄那里获得了某种帮助。之所以可以这么推想,是因为《论真理的本性》中表达的真理观太不合乎西方的任何一种真理观,第一次读到这种似乎是逻辑矛盾(而且也不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的表达,几乎没有一个西方的知识分子或习惯于西方哲学思维的人会不被它冒犯。而它引用《老子》这句话,很能帮助读者理解海德格尔的本意,就像他在紧接着的讲座中引用《庄子》很有助于听众理解他的意思一样(参见以上注释11提到的事实)。 但是,海德格尔为什么在12年后发表《论真理的本性》时,要删去这个在我们看来是很精彩的引文呢?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来自语言,即他对于所有他不能直接阅读原文的著作,特别是非西方语言的著作,总不敢断定自己通过译文的理解是原本的和最合适的。这一点我们下面会再讨论。另一个可以想象的原因是这样一种担心: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德国和西方,一篇谈真理扎根于非真理的文章已经是离经叛道了,如果再引一句中国古人的神秘话语,恐怕会更加重读者们的怀疑。 2.第二个有关海德格尔与道家关系的事实,也未被以前的资料来源所收集到。它出自2000年才出版的《海德格尔全集》75卷中的一篇文章《诗人的独特性》(Die Einzigkeit des Dichters),写于1943年。 在此文章中,海德格尔要探讨他心目中“诗化–思化”(dichtenden-denkenden) 的诗人荷尔德林的独特性所在。为了理解或“学会注意到”(lernen die Achtsamkeit)这种活在来临着的时间(die kommende Zeit)中的独特性,海德格尔发现他必须求助于老子的《道德经》(Tao-Te-King),因为它的第11章让人注意到了那与存在者们(Seienden)不同的存在本身(Sein)。 于是海德格尔引用并翻译了这一章的全文: 这首箴言诗曰: 三十根辐条相遇于车毂[三十辐共一毂], 但正是它们之间的空处,提供了这辆车的存在[当其无,有车之用]。 器皿出自陶土[挻埴以为器], 但正是它们中间的空处,提供了这器皿的存在[当其无,有器之用]。 墙与门窗合成了屋室[凿户牖以为室], 但正是它们之间的空处,提供了这屋室的存在[当其无,有室之用]。 存在者给出了可用性(Brauchbarkeit)[故有之以为利], 非存在者(das Nicht-Seiende)则提供了存在[无之以为用]。 在这段译文之后,海德格尔做了一些重要的阐述。由于目前这篇文章的篇幅限制,这里就无法讨论这些阐述了,但本文作者已经在国际和国内的杂志上发表了相关文章, 对于《诗人的独特性》的有关事实和哲理含义做了阐发,有兴趣者可以参读。下面只是总结这次极为重要的对话的一些特点和意义。 首先,它通过将《老子》11章与他的《存在与时间》的核心思想(关于“时间”、“存在”、“Dasein”)直接挂钩,来理解荷尔德林的独特性或诗的本性,表明他对老子的理解涉及到他的前后期思想中的最重要的一些思路。其次,他对于11章的翻译与中文原文有一些重要区别,或不如说是有一些解释学的裂隙(Riss),处于两者之中。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是:他将原文中四个“用” 都译作了“存在”(Sein),又将三个“无”字都译作了“空处”(Leere)。而我们知道,“存在”是他前期乃至全部学说的关注点,而与“Leere”相关的词丛(比如还有“Nichts”(无)、“Offen”(开口)等)在海德格尔理解“物”、“艺术作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为了达到这种翻译,海德格尔主要依据了乌拉(Alexander Ular)的《老子》德文译本, 而不是当时可及的其他译本,比如V. v. Strauss和R. Wilhelm的译本,尽管从上面介绍的第一个事实中可知,海德格尔对于Strauss译本也熟悉并引用。 第三,在引用了11章之后,海德格尔使用了一个很特别的词――“之间”(das Zwischen)――来解释老子的“无”、“用”和“道”,乃至他自己讲的“时间”、“缘在”(Dasein)、“存在”、“空处”、“诗的本性”等。这“之间”不是在任何现成的存在者之间,而是一个先行的(vorlaufend)、生成存在意义的发生性的之间,比如生存时间的那种在出神态的(ekstatisch)将来与过去之间、后期的一个关键词“Ereignis”(自身的缘发生)所涉入的两个对立面的之间,乃至老子讲的黑与白或阴与阳之间。而人的本性就是在这之间居住着。 由此可以看得很清楚,海德格尔对于道家的兴趣和阐释,有着深刻的思想动机和后果。通过它,可以从一个新鲜的角度来理解他的思想,一种既深入到西方全部哲学史,而又超出了它的思想。 3.1957年,海德格尔在“同一律”(Der Satze der Identitaet)一文中写道: 让我们只去经历这个使得人与存在相互具有(ge-eignet ist)的构成着的具有(dieses Eignen);也就是说,去进入那被我们称之为自身 的缘构发生(Ereignis)的事件。……出于思想本身的需要,“自身的缘构发生”现在就应该被视为一个服务于思想的主导词而发言。作为这样一个主导词,它就如同希腊的主导词“逻各斯”(logos)和中国的主导词“道”(Tao)一样难于翻译。 这里将“自身的缘构发生”(Ereignis)、“逻各斯”和“道”并列,认为它们是“服务于思想的主导词”,相应于本文开始处提到的三种“诗性的思想”,即荷尔德林(以及海德格尔本人)的、前苏格拉底的和老子的。它们处于如此原初的地位上,以至于“难于翻译”,因为每个思想传统中的具体意义和存在者们,都要通过经验相应的主导词所显示(anzeigen)的结构而获得。每一个主导词都只能在直接的语言经验和生存经验中被领会,而不能被还原为或翻译为可对象化和概念化的东西。 请注意,这段话表达了某种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或由不同主导词引导的不同思想传统之间的相互独立性,每个都有自己的身分;但是,由于海德格尔将它们并列,也就暗示了它们之间的某种共通性,即它们都是原发生的结构与经验。所以,在非概念和非对象化的维度中,它们又可能相互理解。海德格尔讲它们是“难于”(sowenig)被翻译,而不是完全不可能被翻译。这“难于”就就应理解为不可能在概念意义上被翻译。 4.发表于1959年的《在通向语言途中》中有“语言的本性”(Das Wesen der Sprache)一文,其中写道: “道路”(Weg)很可能是一个语言中古老和原初的词,它向深思着的人发话。在老子的诗化的思想之中,主导的词在原文里是“道”(Tao)。它的“原本的”或“真正切身的”含义就是“道路”。但是,因为人们将这道路轻率和浮浅地说成是连接两个地点的路径,他们就仓促地认为我们讲的“道路”不适合于“道”的含义。于是“道”(Tao)就被翻译为“理性”、“精神”、“理智”、“意义”或“逻各斯”。 海德格尔用德文的“道路”(Weg)来领会或解释老子的“道”(Tao),这不是上一不忠实这段引文中讲的“翻译”,也就是将“道”直接“翻译为‘理性’、‘精神’……”那一类的翻译,而是在意识到“道”的原初性和纯发生性的同时,与“道”进行的试探性的、跨语言–思想传统的对话。我们可以为他这种对话的严肃性做某种辩护:首先,他通过与萧师毅(Paul Shih-Yi Hsiao)于1946年夏合作翻译《老子》的尝试, 知道了“道”在古汉语中的词源学原意是“道路”。其次,他极大地深化了“道路”的含义,使之成为纯发生性的。比如,他将“Weg”动词化,意味着“开道”(weegen: einen Weg bahnen)。 于是,他紧接着上面那段引文写道: 可是此“道”(Tao)能够是那为一切开出道路(alles be-weegende)之道路。在它那里,我们才第一次能够思索什么是理性、精神、意义、逻各斯这些词所真正切身地要说出的东西。很可能,在“道路”(Weg)、即“道”(Tao)这个词中隐藏着思想着的道说(Sagen)的全部秘密之所在(das Geheimnis aller Geheimnisse,玄之又玄者),如果我们让这名称回返到它未被说出的状态,而且使此“让回返”本身可能的话。今天在方法的统治中存在的令人费解的力量可能和正是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些方法,不管其如何有效,也只是一个隐蔽着的巨大湍流的分枝而已;此湍流驱动并造成一切,并作为此湍急之道路(reissenden Weg)为一切开出它们的路径。一切都是道路。 这段话还表明,海德格尔(可能也是通过萧师毅)知道“道”在古代就有“道说”(sagen, sprechen)的意思,所以在这里讲“这个词中隐藏着思想着的道说(Sagen)的全部秘密之所在”。这个发现想必更加强了他对于“道”的兴趣。此外,这里提到的“方法”,是西方形而上学与现代技术的体现。所以海德格尔与道的对话,除了与《存在与时间》、荷尔德林、道路、语言的本性等主题相关之外,还与他对于现代技术文化及其哲学基础的批判相关。 实际上,“道路”在后期海德格尔那里具有与“Ereignis”几乎相同的意思和地位。他多次以“道路”来命名他的文章和著作,并对于他的《全集》说过这样的话:“道路,而非著作”(Wegenicht Werke)。 5.在初次发表于1958年的“思想的基本原则”(Grundsaetze des Denkens)中,海德格尔引用了他在《论真理的本性》1930年初稿中引用过的《老子》28章中那句话,并直接与技术问题挂钩: 此黑暗却是光明的隐秘(Geheimnis)所在,它保存住了这光明。光明就属于这黑暗。因此,这种黑暗有它本身的纯洁和清澈。真正知晓古老智慧的荷尔德林在他的诗《怀念》第三节中说道:“然而,它递给我/一只散发着芬芳的酒杯,/里边盛满了黑暗的光明。” 此光明不再是发散于一片赤裸裸的光亮中的光明或澄明:“[像原子弹爆炸那样]比一千个太阳还亮”。困难的倒是去保持此黑暗的清彻;也就是说,去防止那不合宜的光亮的混入,并且去找到那只与此黑暗相匹配的光明。《老子》(28章, V. v. 斯特劳斯译)讲:“那理解光明者,将自己藏在他的黑暗之中 。”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人人都晓得、但鲜能真正理解的真理: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这段引文的思想明显地类似于《论真理的本性》初稿的说法,它主张一种黑暗与光明,遮蔽与去蔽、非真理与真理之间的相互补足、相互渗透的关系,或者说是“隐秘”(玄,xuan)的关系。如果按照形而上学来理解,真理就与非[判断型的]真理或隐藏性的黑暗割裂;而现代技术通过揭除自然的隐蔽而带来的光明,就是这种真理在当代的主要表现形态。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比一千个太阳还亮”的光明就是它的一种。 由此也可更清楚地看到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必然和真实意义。如果限于《存在与时间》中的真理观及其表达策略,他就无法处理他心目中与现代技术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而我们知道,他在1930年时,正极度关注荣格尔(E. Jünger)的著作所唤起的一个问题,即现代技术及其形而上学本性如何改变了战争方式、西方命运乃至人类命运。 实际上,海德格尔的思想转向和对老庄的兴趣,都与这个“对于荣格尔的关注”或“对现代技术的政治生存论式的关注”直接相关。这个关注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了他后来在纳粹当政时的校长经历。只有通过那“只与此黑暗相匹配的光明”,而不是那超出黑暗–隐藏的去蔽真理的光明,他才能回答他本人阅读荣格尔著作时产生的问题。这是理解海德格尔与道家交往动机的一个核心事实。 6.海德格尔的次子Hermann Heidegger于1989年发表了其父于1960年7月所做的一次演讲的手稿,题为《流传的语言和技术的语言》(Ueberlieferte Sprache und Technische Sprache)。海德格尔在其中引用了《庄子》第一章末尾的一长段话。在这段话中,庄子的诤友惠施用一棵“大而无用”(gross und unbrauchbar)的树来影射和贬低庄子的“道”,庄子则回应道:追求有用会带来灾难,而无用之“大”,却能保护生命。“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Dass etwas keinen Nutzen hat: was braucht man sich darueber zu bekuemmern!) 海德格尔接着评论道: 这些段落说出了这样一个见地:人对于无用者无须担忧。无用性的力量使他具有了不受侵犯和长存的能力。因此,以有用性的标准来衡量无用者是错误的。此无用者正是通过不让自己依从于人而获得了它自身之大和决定性的力量。以这种方式,无用乃是物或事情的意义。 毫无疑问,这种从《庄子》里引出的关于有用与无用关系的看法,与他对于技术和语言的观点有着内在的相关性。 从以上阐述的六个事实乃至另一些可以确认的相关事实(比如海德格尔与萧师毅尝试共同翻译《老子》)中,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在三十年或更长的时间中,出于他思想本身的需要,首先是为了回应荣格尔著作唤起的问题,充满兴趣地阅读和解释了老庄的著作,主动寻求与道家的对话,在著作和演讲中一再表达出这种读解和寻求的成果。还可以看出,这种对话涉及到他前后期思想中几乎所有最重要的议题,而且,无一例外,他对于道家的所有直接评论都是肯定性的,或者说是极为欣赏的、赞许的。 [加入新材料:贺寿信。] 二. 应该如何评价海德格尔与东方对话的态度? 虽然有上面介绍的这种对于道家的倾倒,但当海德格尔谈到“东亚”或“东方”,乃至东西方思想的对话时,却时常表现出一种似乎自相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他感到与东方、尤其是东亚思想的对话是必要的、应该被鼓励的,比如在他1953年的“科学与沉思”(Wissenschaft und Besinnung)的讲演中, 在1970年写给夏威夷召开的“海德格尔与东方思想”的会议的信中。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不断表达出对于这种对话的可行性的怀疑,甚至是某种否定性的态度。比如,在他1966年9月23日与《明镜周刊》记者的谈话(Spiegel-Gespraech mit Martin Heidegger (23. September 1966)中,海德格尔声称: 我深信,现代技术世界是在世界上什么地方出现的,一种转变也只能从这个地方准备出来。我深信,这个转变不能通过接受禅宗佛教或其他东方世界观来发生。[这个]思想的转变需要求助于欧洲传统及其革新。思想只有通过具有同一渊源和使命的思想来改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似乎不一致的态度?难道他对于东西方对话是不严肃的,或出尔反尔的吗?有一些人就是这么看的。而且,海德格尔强调的西方哲学(特别是古希腊哲学)的独特性,相对于“亚洲的”(很可能是指古希腊东边的亚洲,比如两河流域文化等)的他者性,也让有些人嗅出其中的西方中心论。等等。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了解海德格尔对于任何对话前提――语言――的看法,那么以上列举的这些似乎令人困惑的现象就会得到合理的解释。实际上,上面讨论到的第3个事实,就提供了必要的解释线索。那里,他讲到那三个“主导词”几乎都无法被翻译,表明他强烈意识到“语言是存在之屋”(Die Sprache ist das Haus des Seins)这么一个存在论–解释学的事实 。它首先意味着,西方人与东方人各自住在完全不同的语言存在之屋中, 由此而使得他们相互之间的直线的、概念化的深入交流不可能,尤其是在不意识到这种跨语言交流的危险的情形下。所以海德格尔在与那位日本学者就语言问题谈话时,一再提醒对方要警惕盲目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术语来解释日本思想话语的危险。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在海德格尔谈到东西方对话的困难或不可能时,甚至在谈到东西方对话的必要时(比如在他给夏威夷会议的信中),几乎都要同时讲到不同语言造成的隔阂的深刻性。很不幸,海德格尔本人不懂东方语言,而最令他遗憾的是,他不懂写成《老子》和《庄子》的中文,以至于在长时间内不敢在正式出版物中发表自己研究道家的心得。这恐怕是促成他与萧师毅合作来翻译《老子》或《道德经》的最大动力,也就是希望在这个于双方都有益的合作中,以某种方式来了解“道”在中文语境中的活的含义。 看来这次合作在这一点上是成功的,它使得海德格尔在生前就发表了他在五十年代后期谈及“道”的文章。但是,这种“中文经验”不仅短暂,而且它还让海德格尔认识到:中文与西方语言之间有多么巨大的差异。他在1949年8月12日给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的回信中写道: 你对于亚洲所说的那些话 令人兴奋。在1943-44年间曾参加我关于赫拉克利特和巴曼尼德斯讲座课(我那时仅针对他们的少许《残篇》做了每周一小时的讲座课)的一位中国人 ,也发现我讲的东西与东方思想有相通之处。在我不熟悉其语言之处,我总是保持怀疑的态度。而当这位身为基督教神学家和哲学家的中国人与我一起翻译了老子的一些话之后,我就更是怀疑了。通过[向他不断的]发问,我第一次经历到,我们之间的整个说话方式(Sprachwesen,语言本性)是何等地隔膜。尽管如此,这里边有某种激发性的东西(Erregendes),而且我相信它也正是对于未来有着根本意义的东西(Wesentliches),如果在数世纪后这些阻塞被克服了的话。 它点出了海德格尔对于东西方对话持保留态度的原因:“在我不熟悉其语言之处,我总是保持怀疑的态度。”但是还有另一面,而且看来是更重要的,也就是:他不但认为与亚洲的、东方的、中文的世界的关系是“令人兴奋的”、“激发性的”、“对于未来有着根本意义的”,而且,正是通过这次使他“第一次”发现了欧洲语言与古汉语之间根本性差异的“经历”,他获得了对于这种对话的清醒认识和建立在这认识之上的信心,以至于他敢于在1957年到1959年几次发表他本人与老庄之道对话的成果。所以,他一方面充满敬畏地强调“道”如同“逻各斯”和“自身的缘发生”那样,是难于翻译的,比如不可以直接翻译为“理性”、“精神”、“理智”等, 另一方面却仍然要去尝试将“道”解释为“道路”,并与它展开了充满深意的多次对话。因此,他强调的作为“存在之屋”的语言,不是一间完全封闭的屋子。它对于那些概念化的、现成化的翻译和伪对话是密封的,但允许非概念的、范式际的(inter-paradigmatic)和不离语言经验本身的尝试性的解释、翻译和对话。在这些不同的存在之屋之间,既没有普遍主义(universalism)概念和命题所提供的平直通道,也没有特殊主义(particularism)的自我封闭所设定的深沟高墙,而有海德格尔后期常讲的“裂隙”(Riss);通过这些裂隙引发的“争斗”,才能达到真正的相互理解。 如果看不到这一面,那么对于海德格尔关于哲理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往的看法,就会成为严重残缺和不真实的。其实,他对于真理的看法也适用于他对于东西方对话的看法。作为去蔽的而不是符合论的真理,不可能不与“非真理”或“遮蔽”、“隐藏”根本相联。东西方对话不会是线性的关系,或两方之间“符合”或“不符合”的关系,也不是要么是一片光明,要么是完全黑暗的关系;而是海德格尔所引用的荷尔德林讲的那种“盛满了黑暗的光明” 的关系,或他引用的《老子》讲的“知其白,守其黑” 的关系。实际上,只有真正理解了海德格尔的思想方式,特别是他后期的思想与表达方式,才能明了他对于东西方对话的看法,而不是去依据一些表面的说法做出轻率的肤浅判断。 有人认为海德格尔对于道家的解释不忠实原文,过于发挥他自己的思想,因而认为他与道家的对话不真诚,或不是真实的对话。这也是由于不了解海德格尔与历史上哲学家、思想家们对话的风格所致。首先,没有人能垄断对“原文”的解释;其次,海德格尔的解释(比如将“道”解释为“道路”或原发的“之间”,将“无”解释为“空处”,将“用”解释为“存在”等),或有词源学的依据,或有他独特用语的依据(比如他对于“用”的独特理解),如果仔细阅读他的相关著作,就可以看出这里面没有不负责任的随意性,有的是建立在反复追问和思索之上的极其认真和热诚的对话。第三,海德格尔对于古希腊哲学家乃至康德、黑格尔的解释,都与通常的流行解释很不同,也受到过别人从哲学史和历史语言学(historischen Philologie)角度所做的、从某个角度看是正当的责难, 但他仍然相信自己是进行“思想者之间发生的思想着的对话”(denkendes Gespraech zwishen Denkenden),它遵循另外的规则。 如果没有人否认他与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对话是真实的对话,那么同理,他与老庄的对话也绝不是虚假的。而且,常识也告诉我们,海德格尔实在没有去与道家做不真诚对话的动机。如果他的解释不完美的话,那也是他没有能够做到完美,而不是他从一开头就不打算要完美。其实,基于现在得知的事实,即他痛切地认识到了双方语言的极其不同,对话绝不容易,但仍然多次投身于对老庄之道的有深度的、在两边都有依据的解释;我们恰恰可以合理地认为,他对于“道”和东方思想的兴趣是极其强烈的,并有深刻的思想动机的。 三. 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之间可能有的对话 以上的讨论显示出,海德格尔思想与老庄的道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和声关系。我们也知道,“道”如果就其广义而言,确实像海德格尔所讲的,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导词”。因此,通过它,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古代哲理之间就会出现一些很有意义的对话和交流的可能。以下就很简略地试述这其中的一些,虽然有的在本文第一节中已经涉及到了,但这里是作为一种有普遍含义的主题来讨论,不仅限于老庄的道家。 首先,海德格尔关注的“道”具有一种通过互补、对立而生发(generating or producing by complementary oppositions)意义和存在者的特性,正如第一节的第1、第2和第5个事实所显示的。此结构中的两方被称为阴阳、黑白、男女、刚柔等,其最古老的源头在《周易》这本书,尤其是它的卦象,以最清楚的方式表示出这种阴阳互补、对立的发生结构。海德格尔的“自身的缘构发生”(Ereignis)思想中,也同样有这种结构。比如: 人与存在以相互挑起的方式而相互归属。这个情况令人震惊地表明,……现在需要的是去单纯经历这个使得人与存在相互具有(ge-eignet ist)的具有自身(Eignen);也就是说,去投宿到那被我们称之为自身的缘发生(Ereignis)之中。 所以,在海德格尔思想与《周易》之间,也很有些对话的可能。莱布尼兹(G. W. Leibniz)在发明了二进制数学之后,看到耶稣会士们从中国带回的《周易》卦象图,极其兴奋,因为他不仅在其中辨认出了二进制数学,而且相信这些易象是中国的最古老文字, 与《圣经》中讲到的人类的最早语言也有关系。中国人可以通过他们祖先传下来的东西与西方的启示宗教相通。 海德格尔没有像莱布尼兹那样,直接关注《周易》的卦象以及它们与古代中文的关系,但他讲的“自身的缘发生”,特别强调这个互补对立结构的“发生”性,所以更接近《周易》的关键哲理。 此外,《周易》的卦象、哲理和其实际运用,都有极其强烈的时间含义,特别以“将来”为时机化(Zeitigung)的重点。《周易•易传》中的《文言》和《彖传》对于“易”的时间含义做了许多阐发。因此,受到《周易》影响的先秦道家、兵家、阴阳家,乃至儒家的思想中,“时”或“天时”是一个关键词或关键性的思路。当孟子要赞美孔子时,他发现最高的评价是“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这些时间观具有深厚的现象学时间观的特点,与海德格尔的生存时间观很有可比之处。 海德格尔在《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中,沿用康德的术语,将原发的时间解释为人的先验想象力(transzendentale Einbildungskraft)所产生出“纯象”(das reine Bild)。 这样一种不可对象化但又比概念和直观更本原的“纯象”,被《老子》称作“无形”之“大象”(41章),又被称为“无物之象”(14章)。《周易》卦象虽然似乎“有形”,但它们从本质上就是“唯变所适”(《周易•系辞下》8章)的流动之象,所以首先是生存时间之象。这种海德格尔与老庄、《周易》之间对比的可能性,包含着很深的哲理方法论的含义,涉及现象学与传统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所在。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特别是关于内时间意识造成的“被动综合”的学说,以及海德格尔形成自己独特思想方法时提出的“实际生活经验”(die faktische Lebenserfahrung)和“形式显示”(die formale Anzeige) 的思想,都与之相关。这是一种在主体与客体还没有分裂之前,人的实际生活经验去构造意义与存在可能性的途径,也是人在这种前对象化、前理论化的境域中,理解和表达“原初某物”(Ur-etwas)的方式。 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气”(atmosphere, vital field)、“势”(situational power, momentum)等各种相关的术语和思路,可以与之相配。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与诗的思想,不仅与老庄的“道言观”很有联系, 而且与孔子对于诗的看法有某些很有趣的可比较之处。 另外,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包含的生态哲学思路,也与中国古代的道家乃至儒家有关。 他对于现代技术和科学的分析,与道家和儒家也有或明或暗的关联。 从批评的角度,中国哲学与海德格尔也有关系。比如,儒家一方面会很感兴趣于他在《存在与时间》中阐发的这样的主张,即思想、哲理与人的活生生的、纯生存境域化的实际生活经验,例如“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的“牵挂”(Sorge)经验、朝向死亡存在(Das Sein zum Tode)的经验、良知呼唤(der Gewissensruf)的经验等,不可分割,而且这种经验的底蕴乃是生存时间。但另一方面,儒家会很不满意于他对于人的这种缘在(Dasein)经验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将它限制于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方法论视野。在儒家看来,人的生存经验的最原初单位不是个人、社会、国家乃至自然,而是家庭与家族,以及广义的天地父母。当然,海德格尔讲的“缘在”已经不是传统西方哲学讲的“主体”,而是与它所处的世界(Welt)从存在论上不可根本分离的缘–在(Da-sein)。《存在与时间》对这样一种先于主体客体二分的原初经验的精彩揭示和分析,是这本书成功的关键。但是,这种非主体主义的人性观和存在观还局限在个人的生存视域之中,人的真正切身的(eigentlich)的经验是个人在朝死存在中做出的先行的决断(vorlaufende Entschlossenheit),以及由它所开启的以将来为趋向的时间性。而在儒家看来,这种时间观,尽管要比物理时间、庸俗时间(vulgaere Zeit)更本原、更真切,但依然不是人的实际生活经验的最终意义源头。人的生存时间,首先是作为构成家庭与家族经验的意义结构的代际时间,尤其是亲子时间,是超个人的,以家庭、家族的死亡,而不是个人的死亡为终端界限(Ende);它绝不虚无,而是一种能够给这还没有人格神和国家实体的世界以原初意义和根本希望的时间,因为它里边既有个人乃至一代又一代人死亡造成的遮蔽,又有血缘或准血缘的连续所构成的去蔽真理之光。 海德格尔思想的转向与《存在与时间》中的真理观与时间观的缺陷相关,因为那里讲的真理与时间性还有单质化之嫌。他的思想在转向(1930年)之后,尽管进一步向语言经验、自然保护和荷尔德林意义上的神敞开,不再仅仅是面对自己死亡的个体意识,但其中仍然缺少实际生存的身体和血脉。“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可是问题在于,这种与大地如此亲密相连的栖居之人,却没有真实的家室和家居。说到底,“家”是整个西方哲学的盲点,即便是力图将哲学带入人的生存体验的新思想者们,至今也还没有获得能让他们看到家的原初哲理性的眼光。但无论如何,现象学、特别是海德格尔的学说,使现代中国人开始能够感到自己祖先哲理的活力所在,以及能让他们做出自己的独特工作的方向所在。 己丑春写于畅春园望山斋 己丑夏修订于厄瓜多尔国基多市 圣·弗朗西斯科大学 [Abstract: The paper first presents and analyzes the main facts of more than thirty years’ think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Martin Heidegger and Lao-Zhuang Daoism. Among the facts, two are seldom known. Based on them, a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Heidegger’s interests in Daoism come from certain inner philosophical motives. Secondly, the cautious and conservative side of Heidegger’s views on the communicability between east and west thoughts is examined. By finding its reasons, the paper responses the skepticism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Heidegger and eastern thought. Finally, it is approached what possibilities of dialogue can be found between Heideggerian and Chinese ancient thoughts. They are positive in quite a few cases, but include some negative or critical ones from Chinese side also. All benefit a deeper self-recogni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as a whole. 轉自: http://www.cnphenomenology.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350/c7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1851 次阅读|1 个评论
【笔记】几个开源的主体模型系统(agent-based modeling框架)
seawan 2011-4-7 17:27
原文: R.K. Standish: Open Source Agent-Based Modeling Frameworks, Studies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CI) 115, 409–437 (2008) 奇怪的是,通用的MAS,例如Swarm和Repast,在AL研究中使用的并不多;大家倾向于使用专用系统,如Avida等。 模型:Sugarscape p412有一个很elegant的Sugarscape的算法描述。 不同框架的选择: 看对哪种编程语言熟悉了: Java: Repast or Mason; C++: EcoLab; C: Swarm; 啥也不懂:NetLogo 1.EcoLab EcoLab的出现有不少时间(可追踪的1994年)了,应该算是成熟的系统,但是用户并不多,且一般是学术领域的。 因为是C++开发的,EcoLab开始的时候不支持自定义的模型;后来通过使用Classdesc预处理器为C++增加了“反射”机制,才可以支持任意的C++代码作为“模型”。 通过实现一个“Stupid Model”,可以比较不同的框架的特性。看起来EcoLab的建模过程和Repast差不多容易,比Swarm更容易些。 一个重要的缺陷是: 没有“空间类”,而空间类可以将主体分布到集群上,从而并行计算 。 (文中说,Jellyfish例子模型也在集群上运行,什么意思?在没有空间类的情况下的分布式计算?) 内置的TCL解释语言可以用于修改模型参数;但一般的实验不需要太懂TCL的。 2. Logos系列:StarLogo,NetLogo 由于使用Logo语言,有它的优点:解释运行等;缺点:性能(现在的StarLogo等在JVM下运行,等于是JVM内再运行Logo)。 这个系列的环境多用于教育(初等教育)。 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美国的小学生是比我们的孩子要更能在计算机仿真方面有“早期教养”。 我们的教育家们也应该考虑如何学习和借鉴。 3. Cormas 一个Smalltalk下的框架。 4. Swarm 不多说了,老爷子级别。 5. Repast 核心也是Java的,虽然有RepastPy和Repast.Net。 6. Mason 由于比Repast新,所以用户群没有Repast大。 另外Mason的一个主要缺陷是文档。 性能:比Repast应该好一些。 http://www.cyberlifespace.org/?p=2a=viewr=63
个人分类: 多主体系统|11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跑的比高铁还快
dxp 2011-4-6 22:31
忙碌中,忙碌中,猛的一回头,2011年居然过去了3个多月了。前所未有的发现时间如此之紧,任务如此之重。鸭梨山大只有我自己才能体会,加油!
1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以时间为贵和善于学习
热度 1 xupeiyang 2011-4-6 20:55
人生在世,应以时间为贵。时间是生命,时间是知识,时间是才能,时间是财富,时间是一切事物成功或胜利的希望。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活着,总得珍惜时间去从事脑力劳动或是体力劳动。 人生的重要问题是在善于学习,包括脑力劳动的学习和体力劳动的学习。幼时所学的东西,往往终生受益不忘。学海无涯苦作舟,学得会自得便,力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素养,做到非知足而常碌(乐),一旦知足了,势必停滞不前,难以发展,更难得到幸福的境遇和生活。发展是硬道理,应与时俱进谋发展,而要想发展,势必勤奋学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应活到老,学到老,除必要的睡眠时间以外,应当采取积极的休息方法:以做一件工作替换另一个工作的方式达到休息目的,这种积极的休息要尽可能做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交替进行,合理安排。切忌消极的休息:整天的睡懒觉、看电视或是沉缅于打牌和赌博之中。赌博是万恶之源,赌钱、赌气、赌食、赌力,均是摧残身心,有害健康。即使步入晚年了,也仍需学习仍需活动,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正确对待老有所养。更要懂得如何养身,讲求养生之道。 人生的愚昧,莫过于知识的贫乏。有知是光明,无知是黑暗,此理尤需谨记。老人千万不要服老,要忘记年龄,多与青少年接触,做到互帮互学,了解和掌握一些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不要整天地热衷于搓麻将,无聊地虚度晚年,成为新时代的科盲。人生在世,不论男女老少,均应惜时胜于惜金,刻苦钻研,勤奋学习;还得跑码头,见世面,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力求知识、学识、见识和诀识四识齐全,以适应社会生活之所需。 宣善民文 许培扬审阅
个人分类: 长寿秘诀|2440 次阅读|1 个评论
忙碌和梦想
热度 1 LiangliangNan 2011-4-6 19:51
毕业两年多以来,都在为自己的心中的梦想忙碌,拼搏,虽然艰辛,倒也充实快乐! 不过最近却有种感觉:我似乎在忙碌中失去了梦想。 仔细想想,的确,忙碌得都没有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生活。 想想现在的状态,不由得害怕起来。 我要改变现在的状态!
2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虚拟辅助现实技术
elitelcf 2011-4-6 18:26
互联网挟着海量信息铺天盖地而来,让人类辛辛苦苦花了千百万年才演化出来的脑容量显得捉襟见肘。最近流行的一种时间管理方法要人们把所有想法都记录下来以清空大脑,未来学家保罗·萨福(Paul Saffo)更是认定,在未来数十年之内人会变成和机械合体的新型生物。看起来有些怪异,但却是一种很有可能的未来。 基本上我们可以确定,在几十年之内,人脑的能力并不太可能有巨大的提升。但是让大脑的工作集中在人类能做而机器不能的领域上,似乎是效率较高的方式。让机器去记忆,而让人来选择,这才是彼此的优势所在。 这种设想在虚拟世界中十分容易,但是现实世界中似乎会碰到些问题。图书馆的书架上没有Google搜索框,翻开一本书时手指所及之处,也不会跳出金山词霸的翻译窗。即使带着地图去旅游,但对于像我这样不辨方位的路盲来说,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本身就是一个堪比“to be or not to be”的艰难抉择。虚拟世界中那些触手可及的信息,在现实世界显得遥远无比。 不过最近我们有了一些好消息。Google的Android手机和苹果的iPhone上出现了几种不错的小软件,可以帮我们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捆在一起。借助有摄像头、能上网的智能手机,我们可以获得看待世界的全新方式。真实世界的景物和虚拟世界的数据叠加在屏幕上,我们透过它将看到一个混合了真实和虚拟的窗口,看到被虚拟增强了的现实。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这个概念,是在1992年提出的。时任波音公司计算机研究部门的首席科学家托马斯·考德尔(Thomas Caudell)在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可以采用头戴式显示器,将数据投射到对应的真实世界的景物上,以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提升效率。在他的设想中,这就像是一个随身的助手,他会随时告诉你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这个正在大热的概念不同,增强现实并不试图完全从头构建一个全新的世界,而是在真实世界的基础上做一些加工。它追求的是在最适当的时间给予最适当的帮助,而且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严格地对应起来。“对应”是增强现实的关键词之一——当你看着一只梅花鹿的时候,你的增强现实系统不应该告诉你那是一匹长了斑点的骏马。 增强现实的概念很吸引人,但是从它被提出之后,对增强现实的研究仅限于一些研究机构和企业之中。在比较通用的做法中,人们给各种各样的东西贴上或大或小的标签,从箱子、零件直到整栋建筑物。摄像头会捕捉到这些标签,然后计算机会去数据库中查找和标签有关的信息,最后把结果显示在屏幕上,叠加在与相应的标签对应的地方。这种做法显然限制了增强现实技术更广泛的应用——除了在偏执狂最疯狂的梦里,没有人愿意生活在一个贴满了标签的世界里。 幸好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希望。感谢摩尔定律,感谢异想天开,感谢第一个想到把摄像头和传感器装在手机上的家伙。在多种技术的协作下,增强现实的春天终于要来了。现在手机这样的手持设备,运算能力已经堪比十年前的笨重电脑,移动互联网的速度足以应付网络查询和数据传输的需要,GPS更是可以将我们的所在地精确到数十米之内。配合图像识别技术,我们的手机甚至可以认识摄像头拍摄到的外语标牌,并且翻译成我们的母语——网易有道词典刚刚推出这种功能。 关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更多应用,一项还在测试中的新设备也许能让我们看到一些端倪。今年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设计了一套简陋的设备,由一个摄像头、一台微型投影仪和一部能上网的智能手机组成。摄像头和投影仪被松松垮垮地捆在研究人员的头上,充当第三只眼睛。打开一本书的时候,投影仪会在书上照出投影,告诉读者这本书在网上的评价,还能给出同类的推荐书籍;当拿起一盒麦片的时候,投影仪会告诉我们这盒麦片在附近其他超市的价格,还有它的营养成分;当我们面向某人的时候,投影仪甚至可以显示对方在社交网站的主页,同时告诉我们他的姓名和爱好。而这一切的查询和数据传输,只是由口袋里那部打开了无线上网功能的手机自动完成的。 这套叫做“第六感”的设备虽然丑得让人伤心,但是功能相当强大。它现在只是一个原型,我毫不怀疑在它成熟之后,会成为革命性的产品,当然也会更好看——特别是它在宣布全部开源之后。在它还没有到来之前,我们还是忘掉困在头上的摄像头和投影仪吧。只用手机会更适合一些,比方说一部iPhone。 iPhone在手机行业的最大贡献在于它构建了一套新的共赢体系,让全球的软件开发者自由开发软件,并且可以通过这些软件来盈利。现在苹果的软件商店已经有了超过八万五千种软件,总共下载次数已经超过了二十亿次。大部分使用者在有了iPhone之后,显著减少了他们使用电脑的时间——iPhone可以部分地取代电脑的功能,那些设计精巧的小软件甚至会让人们产生新的依赖。 《新科学家》杂志的新闻副总编理查德·费舍尔(RichardFisher)几个月前 写了一篇文章 ,探讨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和手机软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他采访了几位专注于研究科技给人们带来影响的学者,他们都认为手机将会成为我们最可信赖的伙伴,成为我们生活中史无前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这个结论比刘震云那个“手机就是手雷”的论断更加惊人——我们会和这种小小的电子设备建立起一种类似于共生的关系,手机会成为我们大脑的扩展,帮我们记录我们的日程、情感、欲望和记忆;而在增强现实技术的帮助下,它可能会成为我们看待世界的一种新方式,成为一只混淆了真实和虚拟,混合了原子和字节、连接了电磁波和数据流的新眼睛。 这一天可能会以一种更自然的方式到来。去年通用汽车公司开始了一项研发计划,打算在汽车风挡玻璃上安装透明显示器。汽车的驾驶员将向战斗机驾驶员一样,无需低头就能看到仪表盘;GPS的线路也不会局限于小小的屏幕,而是在风挡玻璃上向远处延伸,就像是给道路镶上了一道明亮的路标。以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Diode )为代表的透明显示器技术正在日益成熟,它可能会被做成落地窗、电脑显示器甚至是眼镜,将我们需要的数据轻巧地浮现出来,就像我们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那样。甚至可能以一种更加难以为人察觉的方式:日本Brother公司正在开发将图像投影到视网膜上的技术,华盛顿大学去年就已经开发出了隐形眼镜式的显示器。我们也许很快就不会察觉到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线,经过增强的现实会成为像呼吸那样自然,手机会实时将虚拟世界叠加在我们的视野中,让我们感觉不到我们所见的一切,实际上都已经经过了计算和增强。 可以想见,这样的未来到来那天,迎接它的并不只会是一片掌声。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争论,人们最担心的很可能还是那些生命力最旺盛的老调重弹:依赖于新技术会让人变笨,以及对隐私权的侵犯等等。这些争论自古已有,而且必将重演。然而,历史上的任何一种新技术,从文字、活字印刷术直到搜索引擎,都是在这样的争论中逐渐发展壮大,最终成就了我们今日的文明。人们会将技术的优势发展到极致,同时尽可能避免它的任何副作用——过去我们是这样做的,今后我们也必然会这样做。就像显微镜和望远镜延伸了我们的眼睛,飞机和汽车延伸了我们的腿,机器人延伸了我们的手一样,手机和增强现实技术将会延伸了我们的大脑,将我们和人类所共有的知识和财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这应该算是一个相当光明的前景。最少,能够透过手机看到那个被增强的、更加多姿多彩的世界,对于我自己这颗和互联网比起来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脑袋来说,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未来。 发于近期《经济观察报》 转自:科学松鼠会
2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方舟子遭遇“围剿”和媒体共同体
热度 1 zbt92 2011-4-6 14:50
方舟子遭遇“围剿”和媒体共同体 这段时间,方舟子的日子似乎有点不好过了。 去年底,方舟子在住所附近遭遇锤袭,好在他身手矫捷,幸免于难。肇事者肖传国也很快被缉拿归案,送进了监狱。聊以安慰的是,袭击案发生后,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而且,除了笑蜀几位《南方周末》记者暗地里幸灾乐祸之外,绝大部分媒体人是支持方舟子的。 可惜,仅仅过了几个月,方舟子就成了媒体集体“围剿”的对象了。 这一场媒体“围剿”,始于《法治周末》一篇针对方舟子的重磅报道。3月30日,《法治周末》报以四个版的篇幅,质疑以学术打假著称的科普作家方舟子自己也涉嫌抄袭。一时舆论大哗,包括《新京报》、《羊城晚报》在内的多家媒体和门户网站进行转载和跟进报道,《广州日报》甚至还发表社评谩骂方舟子,“一位以学术打假安身立命、自诩有‘学术洁癖’‘真相洁癖’者偷鸡摸狗。”并盖棺论定,“方舟子被质疑抄袭,昭示学术打假个人时代的结束”。 这些年来,方舟子与媒体人和媒体的关系一直都处于不尴不尬的状态。作为一个从事学术打假的公众人物,方舟子以其言辞尖锐、不肯妥协的行事风格,成为一座不可多得的新闻富矿,深受媒体关注;另一方面,方舟子打假的目标又往往触及到媒体人,包括一些在行内享有盛誉的编辑记者。自2005年以来,新语丝网站上就存在了一个“不良记者”栏目,《南方周末》的笑蜀,李海鹏,《长江日报》的刘洪波,《南方人物周刊》的徐列,《光明日报》的冯永锋,新华社的周长庆……都赫然在列。这张名单,囊括了中国40多家知名媒体,以及70余名知名媒体人。因此,当郭国松在微博中高调宣布,将用四版的篇幅发表“系统揭露”方舟子的文章时,我心里就在想,这场等待方舟子多年的风暴,终于来了。 看完这篇题为《方舟子涉嫌抄袭总调查》的文章,老实说,我有些失望。按照常理,媒体应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进行报道,这就意味着,不在报道之前预设立场,更不能预先就设定了“系统揭露”的报道基调,然后选择事实放在里面。否则的话,媒体就难免沦为“挟公器以泄私愤”的器具,所谓公信度也就成了笑谈。文章里面罗列的方舟子“抄袭”的铁证,无非是前几年就被炒来炒去的剩饭,方舟子早就辟谣过,证实不过是子虚乌有的指控。而且,报道里面充斥着“极尽恐吓之能事”这种情绪化的语言,媒体应有的“客观叙述”态度荡然无存。所以,新华网等网站才会在转载了这篇报道之后,又很快就删除了。 我想起了一件旧事。去年12月,与方舟子素有冤仇的《民主与法制》记者李蒙在微博上称,方舟子在新华社工作的老婆曾经写文章报道自己,隐射这与经常采访家人而被开除的新华社记者颜秉光性质相同。方舟子迅速辟谣,表示老婆写文章的时候相互不认识,当时她也不在新华社工作。事情如此明了,似乎就应该停息了。但是,《南都周刊》执行主编许庆亮(网名西门不暗),在已有方舟子声明的情况下,继续转发该造谣微博,被方舟子点名批评。在这之后,各路记者编辑力挺许庆亮,故意只转造谣微博,而对方舟子的辟谣微博视而不见……其中,不乏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阿丘这样的知名媒体人。 如果说,李蒙、许庆亮等人有意无意的造谣,还只是个人行为,那么,《法治周末》执行总编辑郭国松就把个人行为成功地上升为媒体行为。《新京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媒体的跟进,则显示他们在面对方舟子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种“媒体共同体”。 我曾经设想过一种“媒体共同体”,并将之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我认为这种“媒体共同体”应该对外追求和维护言论自由,拓展舆论空间,排除任何公权力的干扰与打压。对内,则应该强调新闻从业规则,追求职业道德和独立人格。但是显然,眼前出现的这个“媒体共同体”与之风马牛不相及。他们没有是非曲直,只有利益立场。他们党同伐异,拉帮结派,“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睚眦必报,坑瀣一气,动辄将公器拿来发泄私愤。 这样的“媒体共同体”,必将成为中国新闻界的一颗毒瘤。
136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物种进化问题挑战
xushui 2011-4-6 14:28
在《物种起源》面世的近150年(完稿于1853年、问世于1859年)以来,进化理论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可是,仍然有一些达尔文进化论无法回答的恼人问题,达尔文所遭遇的挑战也从未停止过。 生命的创世大爆发 5.7亿年前,地球已经运转了40亿年,简单的细胞生命也已经历了约30亿年的繁衍生息,一切准备就绪:地质成熟了,大气成熟了,生物条件也成熟了……一场生命进化史上的盛大戏剧开始上演。在一个极其短暂的时期里,众多的生命角色蜂拥登台,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地上跑的、地底爬的,仅仅在几百万年时间里(对于漫长的地球演化史而言这是极短暂的一瞬)就挤满了地球的角角落落,生命记录原本苍白的地球一下子热闹起来。 这个时期正值地球的寒武纪,寒武纪是距今5.7亿年前—5.1亿年前的一个地质时代。在这一时期,大约50个门的大量多细胞生物(包括几乎所有现生生物的祖先)快速出现,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在很短的几百万年时间内就一起出现了,起先是寒武纪初小壳化石的爆发性发展,继之被大型带壳动物取代。这一时期,最繁荣的生物是节肢动物三叶虫,其次是腕足动物、古杯动物、棘皮动物和腹足动物,这些生物形态奇特,和地球上现在的生物极不相同。这就是著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它是地球生命进程中最为快速、规模最为宏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绝无仅有的演化革新事件。 1984年7月,我国科学家在云南澄江帽天山发现了轰动世界的动物群化石,这就是距今约5.3亿年的一个多门类动物化石群——澄江动物化石群。在已采集到的5万余块动物化石标本中,不仅有大量的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腕足动物、软件动物和节肢动物,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珍稀动物及形形色色根本无法归类的化石,现今生存的各种动物,都能在这里找到其先驱代表。澄江动物化石群再次确证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事实,与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动物群、加拿大布尔吉斯动物群一起被古生物学家列为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和演化实例的三大奇迹。 是什么原因使得早期寒武纪世界能够激发这样的生命“爆发”?长期以来这是古生物学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古生物学家为此做出大量的努力,他们寻找了多种原因:或许是因为大气中积累了足够的有利于呼吸作用的氧;全球环境变化有利于后生动物的生存;海洋化学物质的变化积累了大量的磷酸盐,使得软体动物有可能演化出保护性的骨骼:生态学理论及其相互捕食关系的理论对此也作出了解释。 渐进还是跃进?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根据达尔文进化学说,生物个体在长时间的演化中,经过自然选择,其微小的变异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于是形成新的物种或新的亚种,因此,繁多的物种是类似于从一到二、从二到三这样循序渐进、缓慢演变出来的。达尔文还一再宣称“自然界没有飞跃”,但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表示自己无法解释在寒武纪早期大量生物突然涌现这一事实。 事实上,30多亿年的生命演化史上爆发性发展的现象屡见不鲜,自然界和生物界的飞跃也是一个接一个。类似澄江动物群代表的“寒武纪大爆炸”那样的跃进的进化现象,在生命演化史上至少还有“埃迪亚卡拉大爆发”、“三叠纪大爆发”、“早第三纪大爆发”等。 鉴于大量事实,美国科学家埃尔德里奇和古尔德于1972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进化理论——“间断平衡论”。该理论指出,生物的进化并不像达尔文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缓慢的渐变积累过程,而是长期的稳定(甚至不变)与短暂的剧变交替的过程。换句话说,新种的产生不是渐变的而是突然的、跳跃的,然后,新种在快速形成之后就处于保守的或进化的停滞状态,直到下一次新种形成事件发生之前外观形状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当然,物种在停滞时期也是进化的,停滞时期的进化是一种在生物种群内发生的微小的进化,属于渐进化的范畴,用达尔文的理论即可解释。而像“寒武纪大爆炸”那样物种大量形成的跳跃式的、不连续的大进化则是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释的,而“间断平衡”理论较合理地解释了生命演化史上的很多记录,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指出了生物界的进化不但有渐进,而且有跃进,而且这跃进对生命发展史更为重要,如果缺少这样的飞跃,生命的进化速度也不知会慢多少倍。达尔文的“自然界无飞跃”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 渐灭还是突灭? 不仅生命的创生发展会突然发生,它的灭绝消亡也有相似的规律。 4.4亿年前,我们所知的第一次大灭绝席卷全球,那时的地球生命大概才处于婴儿期吧,该是多么脆弱啊!那么多刚刚进化的生命——笔石、鹦鹉螺、三叶虫……它们正在一代又一代地向前奋进,却有一大半无情地被消灭。这就是“奥陶纪大灭绝”。 3.5亿年前,又一次大灭绝来了。这次大灭绝持续了约3000万年,造成地球海洋生物消失近半。这就是“泥盆纪大灭绝”。 2.5亿年前,大灭绝又来了。这是地球生物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毁灭:当时90%的动物、海洋生物和植物从地球上消失了。这就是“二叠纪大灭绝”。 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大灭绝”是最为著名的灭绝事件,因为恐龙在这次事件中彻底消失。 在漫长的生命演化历史上,这样集群性灭绝的事件时有发生,自距今5.7亿年的寒武纪初以来,有人统计明显的生物突灭事件有15次,而上面列举的不过是其中最大的几次。 达尔文认为,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在与环境的不断协调中,一些渐变形成的新种取代了老种,这就是物种灭亡的灭亡与新生规律。而这样把所有物种不分青红皂白一起消灭的集群性灭绝事件让达尔文主义者哑口无言。你要渐变吗?对不起,大自然要把一切推倒重来,你能抵挡吗?达尔文主义者只好把这样的事件自嘲为“进化时钟的逆转”。 法国18世纪著名的动物学家、古生物学家居维叶首先提出了“灾变论”的思想,他认为由于地球上曾经发生过多次突然的灾变,使当时的生物灭绝,以后又重新产生新的生物,现代的物种与远古的生物无关,而是五六千年前最近一次灾变后的产物。如此循环往复,就构成地球生物的发展史。至于为什么会发生灾变呢?则只好祈求上帝。因此,尽管居维叶的“灾变论”有一定合理成分,但终因不能自圆其说,而被后来的达尔文进化学说所取代。 20世纪50年代,德国学者兴德沃夫率先提出了“新灾变论”,以后获得很多学者的支持。他们认为:在宇宙和地球演化史中,包括生命演化史中,出现过一系列的突变和灾变事件,引起突灭。突灭具有突发性、短暂性等特点,且以外因为主,例如超新星爆发、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太阳耀斑爆发等。灾变现象普遍存在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是宇宙和地球演化、生命演化的一种基本现象,对新事物诞生和旧事物死亡起着主要作用。 对于新灾变论者,中国学者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华裔地质学家许靖华先生了。在《大灭绝》一书里,许先生利用地质学上的一些有力证据证明,古生物史上的历次灭绝和生命爆发现象似乎都对应着无法逃避的天降奇灾:彗星撞击、陨石雨……据此,他认为,在生物进化史中,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主导因素,灾祸和幸运者生存却构成了生命史的最重大部分。 残酷竞争还是协同进化? 在达尔文的视野里,自然界永远是残酷的,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众多的生物不得不进行着极为剧烈的生存竞争,在这种竞争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物种有利的变异将被保存下来,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逐渐积累的有利变异结果形成新种。由此,达尔文创立了“生存竞争”理论并成为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和基础。 确实,放眼大自然,残酷的生存竞争无处不在,可惜的是,达尔文没有看到大自然的另一面——生物界所展现的和谐共存令人感慨万千。 人们常慨叹自然界花的绚丽、果的香甜,其实这不是偶然的产物,而是动植物协同进化的结果。花儿的颜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昆虫而设的,在温带地区,许多植物的花往往是白色、紫色或蓝色,因为这里的昆虫对鲜红色辨别力较差;而在热带,很多花则是红色,因为这些地方的蝶类和蜂鸟善于辨别这种鲜艳的颜色。我们知道,昆虫在寻花采蜜的时候,也为植物完成了授粉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动物与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有时甚至协同进化出令人惊讶的现象,动植物的一方仿佛完全是为了适应另一方而存在,如蝴蝶的口器刚好适合兰花的唇瓣,一些花筒的长度和形状恰巧与采蜜蜂鸟的喙相吻合。 我们熟悉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整体都是建立在生物共生的基础之上的。昆虫、鸟类、哺乳类,很多生物为有花植物的授粉作用,种子传播服务。有花植物则为它们提供花蜜、果实作为回报。如果没有生物的共生关系,大部分植物就无法生存。虽然以木质素、纤维素为食的各种动物其身体无法产生相应的消化酶,但是它们肠道里的微生物为他们提供了这种能力,各种昆虫、哺乳类的肠道中都有特别的微生物使他们不致饿死。更妙的是,各种共生于肠道之中的大量细菌产生的甲烷气体进入到大气中,还使得甲烷这种还原性的气体成为地球大气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改变了大气的化学性质。 动物之间的互惠互利也非常有趣。鳄鱼和千鸟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例,千鸟不但在凶猛的鳄鱼身上寻找小虫吃,还能进入鳄鱼的口腔中啄食鱼、蚌、虾、蛙等的肉屑和寄生在口腔内的水蛭。印度有一种身体硕壮勇猛、力大无比的犀牛,但它的眼睛极小,而且近视,其生活有诸多不便,幸好大自然给它安排了一个好助手,即一种叫牛鹭的小鸟,也叫剔食鸟,停栖在它的身上,专门“伺候”犀牛。犀牛粗皱的皮肤褶缝里,隐藏着不少寄生虫,牛鹭专啄它身上的寄生虫,解除它的痛苦,此举既吃饱了牛鹭的肚子又清洁了犀牛的身体,一举两得,互相受益。动物之间的互惠互利可以说不胜枚举。 大自然就是这样随着生命的进化将自身编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所有的环节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相关联。不仅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食物链关系,植物与植物之间有相生相克,动物和植物也是相互依赖,协同进化。 1976年,德国学者哈肯创立了“协同论”,描述了系统进化过程中内部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协同行为,并指出这种协同行为是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协同进化理论的核心是中国古代的“相生相克”理论,即一些生物个体、种群的进化与另一些生物个体、种群的进化相互关系是相生相克的关系,它们之间通过生存竞争,各自夺取所需资源,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又通过协同,相互利用、共同生存、节约资源,求得生态系统的生存平衡和持续发展。 协同进化论与达尔文的生存竞争论相比,在反映自然界和生物界的进化方面更为全面、更为准确,尤其在当前人类面临全球性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的今天,唯有理解和运用协同进化论,才能改善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进化:偶然还是必然? 对生物进化的研究是由博物学家开始的,他们所观察的都是肉眼可见的生物现象和生物结构,如鸟类的翅膀、长颈鹿的脖子、鱼类的体型。达尔文也主要是通过这样的观察结果,得出结论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由自然来进行选择的。 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例如,象是一种繁殖很慢的动物,但是如果每一头雌象一生(30~90岁)产仔6头,每头活到100岁,而且都能进行繁殖的话,那么到750年以后,一对象的后代就可达到1900万头。因此,按照理论上的计算,即使繁殖不是很快的动、植物,也会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产生大量的后代而占满整个地球。但事实上,几万年来,象的数量也从没有增加到那样多,自然界里很多生物的繁殖能力都远远超过了象的繁殖能力,但各种生物的数量在一定的时期内都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这是为什么呢?达尔文认为,这主要是繁殖过度引起的生存斗争的缘故,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显然,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 这就是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 长颈鹿的脖子正是自然选择的一个典型。自然界最初存在着脖子稍短的长颈鹿,它以树叶为食。后来在繁衍过程中出现了变异,一种脖子更长的长颈鹿出现了。两种长颈鹿在生存过程中,为了抢夺食物而进行着不断的竞争。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那些脖子稍长的长颈鹿因为占据着生存优势,因此它们生存下来了,并世代繁衍下去。 在《物种起源》发表后的100多年时间中人们对此也没有提出过疑义。但是,在1968年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首先提出了分子进化中性学说(简称中性学说),向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部分——自然选择学说提出了挑战。第二年,美国学者J.L.金和T.H.朱克斯用大量分子生物学实验和资料肯定了这一学说,并把这一学说称为非达尔文主义。其要点是:认为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不好不坏的中性选择;新种的形成主要不是由微小的长期有利变异积累而成,而是由那些无适应性的、无好坏利害之分的中性突变积累而成。即生物在分子水平的大多数突变是中性的或近似中性的,它们既没有好坏利害之别,又没有适应和不适应之分,因此自然选择对它们不起作用,它们变成什么样是随机的。 虽然自然选择也认为变异是随机的,但更认为变异能够通过一代又一代地繁衍保留其中适应环境的部分。而中性选择否定这一点,认为不仅变异的产生是随机的,哪一种变异被保留下来也是纯偶然的,分子进化中起作用的只是机遇,而自然环境并不能对生物的遗传变异产生根本影响。中性学说能解释许多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学说所不能解释的生命进化现象,因此迅速成为一个新的流行学说。今天的生物学界已经达成共识:自然选择确实不是进化的唯一动力,可以说,自然选择在分子层面已在一定程度上被否证。 进化:基因还是个体? 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100多年后,基因研究的大门徐徐开启,进化论遭到基因的强力挑战。在一个叫理查德·道金斯的家伙的锐利剖析下,进化的涵义突然变得令人不可思议的陌生。道金斯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进化的单元可能既不是物种,也不是群体,甚至也不是个体,而是基因。在他的基因中心论中,大千世界真正的统治者是构成我们身体的基因,生命的个体反而成了基因主宰着的生存机器。“人类(包括所有生物)除了是暂时幸存于世的机器之外,什么也不是,像汽车那样,是为他人的利益而前进。”道金斯这样认为。 所有生物的个体和群体就像是天空中聚合的云彩,转瞬即逝,而基因是永恒的,它把每一个生命当作生存的机器,驱使着生命为自己服务。当一个生命消失,它又转到另一个身上,所有生命的繁衍和演化,都是基因谋求自身生存的结果。 基因为达到生存的目的会不择手段。动物照料它的后代,从生物个体的角度来看,这也许是一种利他行为。但是正是因为基因控制着这种行为,它才能通过动物照料后代的这种利他行为完成自身的复制,使其自身得以生存。所有在生物个体角度看来明显是利他行为的例子,均是基因自私的结果。基因是如何面对生存竞争的呢?道金斯列举了大量的动物行为,生动地描述了基因如何通过博弈,不断建立更为完善的生存策略。 博弈的前提是所有的竞争者都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所谓自私,不过就是争取自身的生存。为了自身的生存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是把对手吃掉一种。比如,“如果你比对手小,就逃走;如果你比对手大,就进攻”。恃强凌弱,逢善者欺,逢恶者怕。这就是我们人类非常熟悉的一种生存策略,谁胆敢打破这一切,必定头破血流。 这样一个冷酷无情的进化故事真令人类绝望和窒息,如果我们命中注定是基因的奴隶,我们的道德观念还有必要吗?曾经有人在读了道金斯的书后三天没有睡好觉,他被书中那些冷酷、凄凉的预言搅得心烦意乱。还有很多人读了道金斯的书后,饱含眼泪,突然间看透了生活的空虚和渺茫。 但悟透基因自私性真谛的道金斯本人却没有绝望,也许他早已认识到正是生命的虚无才衬托出生活的可贵:经过几百亿年的沉睡之后,生命让我们睁开眼睛看到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星体,闪烁着绚丽的色彩,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并在阳光下度过我们短暂的一生,难道不是一种令人陶醉的享受吗? 如果重来一次,人类还会出现吗? 进化有方向吗?它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可动摇的发展方向吗?从进化的时间顺序上,我们确实看到这样的情况,真核生物要比原核生物复杂,多细胞生物要比单细胞生物复杂,脊椎动物要比无脊椎动物复杂。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这些生物同时也在不同的途径上进化,这些途径,当然可能是由简单到复杂,但也可能就是由简单到简单,在复杂性上保持不变,甚至可能是由复杂到简单!比如对于寄生生物,它们的细胞、组织、器官逐步退化,形态结构就是越来越简单,病毒甚至于退化到只剩下最少量的遗传物质和一个外壳。也就是说,在进化上,复杂的必然由简单的演变而来,但简单的并不一定会变成复杂,复杂的反而可能变得简单。 而所谓低级、高级的比较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进化大树有无数的分枝,很难说哪个枝头更高一些。生物学上有低等生物与高等生物的划分,但这并不表明高等生物真的高出一筹,细菌是非常简单的低等生物,但它们的种类之多、数目之巨、对环境适应之强却是大部分高等生物所望尘莫及的;病毒甚至简单得连生命的资格都算不上,但号称最高级的生物——人类却常常在它面前败下阵来。所以进化没有什么高低之分。 我们更进一步设想,如果生命进化的历史可以推倒重来一遍,还能够与原来的一模一样吗?我们人类还能够再次来到地球上吗?绝对不能。我们所了解的进化概况,所看到的生命世界,绝对不是惟一可能的世界。 进化是必然的,只要有生命存在,就会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不断繁衍、相互竞争、进而发生变化。但是变化的方向,即进化的取向,并不是必然的,生物分子的偶然变异、环境的轻微变化,进化就会突然而至,一切更像是一场机缘巧合。 三叶虫来了,又走了;恐龙来了,又走了……每个物种都曾尝试,每个物种都努力向上,每个物种都曾攀登上自身进化的高峰。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被会被命运之刀随意切断,你自身迈出的脚步,就可能诱发某个灾变,将你永远带走;你、我、他,谁都无法预言,究竟是哪个微小的变动,会诱发微小的、或是灾难性的变化。我们都尽力而为,最终不过是迈向自己的灭绝,为新的生命形式、新的生存方式,让出道路。 所有生存过的物种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已灭绝了。这个悲惨的事实说明了一点:进化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它不是由低级到高级,也不是由简单到复杂。进化没有方向,也没有终点。 一切都在偶然中产生,一切都在偶然中结束,即便人类的产生也是无数偶然事件的结果。如果在寒武纪的物种大爆发中,最初的弱小的脊椎动物没能幸存下来,则今天或许根本不会有脊椎动物;如果一种不起眼的鱼类不是偶然在鱼鳍中长出了骨头,则脊椎动物或许根本不可能登上陆地;如果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恐龙的灭绝,则小小的哺乳动物可能根本没有机会主宰地球;而如果在大约四百万年前非洲大草原的气候不变干燥,迫使南方古猿的祖先放弃丛林生活下地直立行走,则所谓的人类也许不过是另一类猩猩。当我们回顾这一连串的偶然事件时,我们相信,我们完全可以是另一种生物,和我们现在的模样根本不同,而且,以后也不会变成这个样子,整个生命世界亦将是面目全非。 今天科学家对进化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年在“贝格尔”号船上苦思冥想的青年达尔文所能想象的内容,但关于进化的思考仍没有停止。生命的历史是一部远未读完的大书,需要我们不断去品味。 达尔文进化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实际上主要包括5个相对独立的理论。 1、进化论本身:这个学说指出世界既不是固定不变也不是循环式地变化,而是发展式的演变,一切都随时间而进化。达尔文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理论的人,但他第一个把进化思想发展成有充分根据的学说,使大部分生物学家在短时间里都相信了进化论。 2、共同祖先学说:达尔文明确提出所有的生物都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每一类生物都来自一个祖先种,所有的祖先种也都源于一个更远古的祖先种,从而可以追溯到一种最原始的生命形式作为所有生物的共同祖先。 3、渐变性进化学说:这个学说指的是生物进化总是逐渐进行的,而不是跳跃式或骤变式的。达尔文认为进化是通过积累一系列细微、连续的有利变异而产生,新物种由原来已存在的物种缓慢进化而成,而且在进化的每一阶段都保持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4、物种形成及增殖学说:这一学说是解释生物世界的多样性以及庞大数目来源问题。达尔文发现,物种增殖是由一个祖先种产生出几个子代种的进化,正是子代种一代又一代的分支,才产生生物世界的多样性。 5、自然选择学说:这是最先由达尔文提出来的革命性学说,是最能代表达尔文思想的学说之一。自然选择的对象是生物个体,正是由于物种个体间存在着适应性、生存和生殖能力上的差异而使得自然选择可以进行。通过自然选择,就会造成“适者生存发展,不适者被淘汰”。 加拉帕戈斯群岛 加拉帕戈斯群岛是太平洋赤道附近的一个群岛。它的出名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和达尔文一个改变世界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那就是进化论。 1831年12月,达尔文乘坐英国海军“贝格尔”号军舰开始了为期5年的环球考察。1835年,他来到了加拉帕戈斯群岛。在这个群岛上,有着各种奇异的生物,例如巨大的海龟、蜥蜴和鸟类。达尔文注意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每一个岛屿的生物都与众不同,例如每一个岛上海龟壳的花纹和形状都有差别。达尔文还收集了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很多鸟类的标本——一个与世隔绝的群岛上居然有很多种外形不同的鸟类,它们的体形、喙以及生活习性的多样性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回到伦敦后,达尔文逐渐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这些奇形怪状的鸟儿其实是同一类鸟,它们同属于雀形目雀科。这种现象促使达尔文思考:它们很可能是源自同一祖先,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漫长的生存过程中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些小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达尔文产生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文/林道之)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22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引力及时空弯曲本质的初步探讨
热度 2 lishe11 2011-4-6 11:21
space3.pdf 引力.pdf 我的论文主要讨论了引力、 质量、能量、时间以及空间等一些物理学基本概念。 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宇宙。论文有中英文两种不同的版本。欢迎大家对我的论文提出看法。
2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浙大中文系
热度 1 zw373737 2011-4-6 08:14
吴秀明:我心中的浙大中文系──《浙江大学中文系史丛书》代序 时间:(2011-3-9) 点击数:1069 作为现代大学制度下的一个独立组织形态的传统学科,中文系是随着西学东渐,由传统书院教育向现代专业教育转型的产物。百年历史,风云激荡,中文系和其所属的大学一起,始终立足民本,以温煦的人文情怀关注时代,为社会进步和民族文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浙大中文系也不例外,所不同的,似乎在构成和发展上显得要复杂些,因而更富有独特的个性和色彩。这里所说的复杂,就其大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这样两个方面:从纵向时间来看,它先后经历了“母体”孵化新的分支、又由分支复归“母体”这样分分合合的过程,由这些分分合合,它也必然派生可以想见的对分支或“母体”的不适,有一个由不适到逐步适应的过程;而就横向空间来看,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整合了之江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包括抗战时期浙江大学的龙泉分校、广西宜山和贵州遵义临时总校等)、英士大学、原浙江师院、杭州大学、原浙江大学(即现在的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等办学背景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国文系或中文门(系),最后诸流汇聚,于1998年融入新成立的浙江大学而成为现在的浙大中文系。如果从求是书院延请名家开设国文课程算起,浙大中文系已历春秋110余载,倘若将1920年的之江大学文理学院国文系视作现代意义上的浙大中文系的源头,那么它迄今已走过90多年风雨沧桑的历史。 浙大中文系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大书,它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节律,自己的性格与命运。回顾往昔,也许与年龄不无关系,我听得最多、感受最深的是这样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60年代,一是20世纪80年代。对于60年代,余生晚矣,所以虽心向往之,但却无法返回那风云际会的历史现场──我主要是从我的师辈那里聆听到“老系的故事”,以及谱写中文系历史精彩华章的夏公(夏承焘)、姜公(姜亮夫)等老教授的故事,通过自己想象去打造我心中的中文系。至于80年代,我多少倒是赶上了那时的一点“尾巴”,曾真正切实地感受和体会到在走出十年阴霾之后一个老系如何老树新花,焕发昔日的青春,释放出惊人的能量;我还亲眼目睹了夏公、姜公等名师大家的风采,甚至我还有幸目睹姜公在旁人的携扶下颤颤巍巍地走上讲台,以“老马识途”的身份给大一新生进行学术启蒙,并在某个晚上叩门向他请教一个学术疑难问题,有幸听到王驾吾(王焕镳)先生讲授《韩非子》、《墨子》,与孙席珍先生同在一个党小组…… 也许是历史记忆的缘故吧,现在人们谈论中文系,讲的最多、最集中的往往就是上述这两个阶段,它似乎成了中文系的一个“传统节目”,一个百讲不厌、反复演绎的“原典故事”。特别是每逢系友聚会、每次同学会(尤其是年长一辈的同学会)更是如此,它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中文系是一个特别“瞻前顾后”的知识专门化组织,它本身就充溢着浓重的感念情怀。也因此故,我们的不少系友似乎更认同那个时代的“老杭大中文系”,“老杭大中文系”不啻成了他们的精神圣地。而“老杭大中文系”作为现在浙大中文系的前身,它在1958至1998年这40年的特定的历史阶段,在继承之江大学国文系和老浙大中文门(系)传统的基础上,的确以其难能可贵的两度辉煌为延绵至今的浙大中文系作出了贡献,增添了璀璨夺目的精彩华章,这是很了不起的,很值得我们重视和珍惜。讲浙大中文系历史,无论如何是不能绕开“老杭大中文系”的。正是它,给我们今天中文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筑就了很高的学术平台。 追忆中文系历史,人们自然很容易聚焦于那些著名教授。与国内外其他不少名校一样,浙大中文系在其漫长的办学历史中,曾涌现一批灿若繁星、在国内外学界享有盛誉的名师大家,如刘大白、沈尹默、祝文白、马叙伦、钱基博、郑奠、许钦文、陆维钊、钱南扬、郭斌龢、夏承焘、王驾吾、沙孟海、胡士莹、徐震堮、姜亮夫、钟敬文、缪钺、孙席珍、王季思、陈学昭、任铭善、陈企霞、王西彦、蒋礼鸿、徐朔方等。尽管我知道,今天所讲的这些名家经过后人的不断诠释多少已被“经典化”了,他们与作为自由率性、立体鲜活的人文教授的“他们”也许并不完全吻合;但从历史高度来看,从他们对中文系所作的贡献和人格魅力来看,我们不得不发自肺腑地对他们充满仰慕和感激之情。我们不会忘记,无论是在动荡的岁月,还是在和平的环境,他们在历史各个阶段留下的上下求索、坚定前行的足迹与身影。他们不仅以高尚的师德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而且以深厚的学养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浙大富有特色和优势的中文学科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创造性的贡献。自晚清起始以迄于今,浙大中文系之所以能坚守学术命脉,不为时势左右,很重要的就在于他们的引领和示范。他们无愧是中文系的功臣。如今,这些堪称时代中坚的名师大家早已先后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知识、思想和人格却一直在滋养着后人;其中不少成果至今依然成为代表中文系最高学术成就和水平的一个“标杆”,一个很难逾越的学术上的“哥德巴赫猜想”。正是有他们筚路蓝缕的开拓创造,才使浙大中文系迅速崛起于东南,成为名重一时的学术重镇;也使我们今日经过努力,才有可能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本硕博兼及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水平的中文一级学科;从教学建制来看,从原有1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成为现在拥有汉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编辑出版学3个专业和1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影视与动漫编导方向。 追忆中文系历史,我们还不能忘记从这里走出去的一代又一代的毕业生。是他们在五湖四海、世界各地,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不懈努力,在传承浙大中文系薪火、倾情为社会和人民奉献心血及智慧的同时,也给浙大中文系带来了良好的声誉。一所好的大学,一个好的系科,光有教授(包括著名教授)是不够的,它还应该有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而能否培养这样的优秀学生,这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和一个系科的很重要的标志。毕竟,大学不同于研究院,它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我们的主要“产品”是人才。而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恰恰也是浙大中文系的一个传统。我的师辈不止一次地告知,他们在求学乃至毕业以后是如何得到包括夏公、姜公在内的中文系老师的循循教导,无私的关心、帮助和提掖,师生之间保持亦师亦友的密切关系。及此我才明白,为什么浙大中文系培养的学生中有像作家琦君(后去台湾并在那里去世)、翻译家朱生豪、园林学家陈从周、新闻学家金仲华等声名远播的名师大家,有遍布学界、教育界、文艺界、新闻界、政界、商界企业界等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大批领军人物和精英骨干,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师生之间的这种良好互动。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对一所大学和一个系科而言,学生与教师同等重要。我们在谈中文系及其成就和影响时,没有理由不将学生纳入视野。可以这样说吧,浙大中文系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打造的,他们彼此构成一个教学相长又相互激励的精神共同体。中文系之所以有今日,这之中自然也包含了历届学生的努力和劳绩。正因此,我们在编纂三卷本中文系史时,专门做一卷“校友卷”,用这样一种方式对包括至今仍奋斗在海内外各行各业的从浙大中文系毕业的广大系友,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当然,作为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传统老系,浙大中文系还须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它的传统。90多年的历史,浙学的影响,名师的垂范,使它逐渐形成了求是、求实、求真的学术传统。这里所说的传统,在二年前为中文系编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钱江新潮文丛》序中,我曾把它具体诠释为:“不尚空谈,不发虚辞,以追求真理为目标,以崇尚事实为基础,强调学术研究的‘实事求是’与‘实事求是’的学术研究。”我认为中文系“求是博雅”的系训,就很好地概括和体现了上述这样一种学术传统。这种学术传统,它生生不息地“贯穿百年而又存活于当下,已内化为我们的一种精神生命,一种支撑当下中文系存在和发展、坚守学术家园的‘阿基米德点’。”浙大中文系的教学、科研、学科、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它的烙印;而从学科的角度看,我认为中文系的传统“三古”即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古典文献,在这方面则表现尤为突出。它们高度重视文献史料,强调建立在言必有据、真实可信史实基础上的实证研究,使之哪怕在五六十年代比较闭锁的时代条件下也能较好超越政治意识形态的樊篱,而拿出了一批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传世之作。中国现代大学中文系主要由传统与新兴两大学科群组成。由于历史的原因,前者一般在各大学中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像浙大中文系这样传统学科如此齐整,成就和影响又大的,似乎并不多见。由之,它也为中文系赢得很好的学术声誉,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牌”,其深厚根须一直伸展到现在。 中文系上述这一学术传统,我们今天当然要十分珍惜──不仅要珍惜,而且还要将其发扬光大。这一点勿庸置疑。但传统的“三古”毕竟不是中文系的全部,它不能也无法代替其他新兴学科。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随着90年代以来的全球一体化和“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的转型,时代的嬗变与嬗变了的时代对中文需求渐渐出现了一些变化;而中文自身在这样的背景和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原有的内涵及其功能事实上也在发生变化。今天毕竟不是五六十年代,也迥异于“五四”或三四十年代,我们现在似乎很难产生满腹经纶、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学养的名家大师;今天大学实施的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量多面广的大众化教育。所有这一切,不能不对中文及其传统的“三古”产生影响。而从中文学术发展的历史、现状来看,传统的“三古”也需要在方法论和思想观念上有不断的创新和突破。同样的,新兴学科的成长,也总是在不断探索中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学术生产和运思方式的。 我们高兴地看到,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浙大中文系一些新兴学科──先是文艺学,嗣后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现代语言学、影视文学、编辑出版学等应时而起,有的还于传统的“三古”之后相继建立了博士点;与此同时,传统的“三古”也出现了一些新变,一向比较推崇实证考据的他们也开始既考又论。受西方文化思想和时代风尚的影响,年轻或较年轻的一代更进而尝试新方法论或准新方法论等研究方法;反之,新学科则开始比较自觉地重视文献史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将文学与史料学结合起来,致力于从传统的“三古”那里寻求借鉴,以求提升自己的学术层次、规格与水平。1999年中文博士后流动站和2000年中文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建立,对中文系来讲意义非同寻常。它标志着浙大中文学科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已初步形成了古今会通、中西兼融、语言与文学并包的多元立体的格局。先前的传统“三古”一枝独秀乃至独尊的局面有了很大乃至根本的改观。在研究方法上,开始蕴生并呈现了新兴学科“历史化”与传统学科“现代化”的研究态势。尽管这是初步的,但它却表明中文系的学术传统已与时俱进在发生嬗变,一种新的学科交叉融合有可望出现。不过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认为传统的“三古”依然是我们的强项,这个长期累积的优势特色不能丢,也丢不得。当然它应与其他学科平衡协调地发展,并且积极应对现实、与之形成能动的对话关系,不仅像以往那样继续传承中国文化,而且还要进而传播中国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的“三古”应该有更大的作为,它的潜力和能量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浙大中文系是现代大学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有过辉煌与荣光,也不乏坎坷与落寞。在近十年来,特别自1998年四校合并、结束分分合合回归“母体”以来,在新浙大的总体格局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长征”。一方面,中文系在经历的“回归适应期”的过程中,在全系同仁和广大系友的共同努力及积极支持下,在教学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另一方面,人文学科的边缘化、市场化的大环境,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冲击。中文系在艰难的语境下左冲右突,谋求自己的发展之道,表现出了一个老系应有的顽强和执著。不必讳言,浙大中文系当下的确碰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面临的生存处境也有些尴尬:从外部“生态”来看,周边有关高校中文系(包括新办的中文系),他们为了自己系科的发展往往励精图治,行非常之道,这给我们增加了不少的压力,而且对比全国绝大多数大学中文系的“实体”状态,浙大中文系办学也存在体制上的挤压;从内部“生态”来看,社会科学如经济学、金融学、法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因与“经济中心”直接或比较对接而逐渐成为大学文科话语的执掌者,它们“实用”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对着重讲精神、情感、审美的中文学科,也形成了一个不可小觑的严峻挑战。但我们无须杞人忧天,90多年浙大中文系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困难和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看我们自己,看我们自己对困难和问题的认知以及解决它的决心和办法。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做到了,没有什么困难和问题不能克服,能阻挡住我们前进的脚步。对中文系来讲,从来就没有迈不过去的门坎。过去没有,现在和将来也不应该有。 北大中文系前些年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应对新形势的策略,叫“守正创新”。我想在这里不妨借而用之,作为参考。以我个人之浅见,中文系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除了大的文化生态环境等超出我们能力和范围等原因外,就我们学科自身的角度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而中文系要“守正创新”,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有大的作为,也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寻找浴火重生之路:如何面对整个社会世俗化、教育市场化、学术评估指标化的生存环境,力戒浮躁,真正按照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学术研究规律和学科建设规律办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如何协调西方学术方法与中国传统固有学术的关系,在继续保持传统“三古”优势的同时,根据时代发展和现有的客观实际,凝炼适合中文系实际的兼容中西、打通古今的学术方向,寻找新的学术突破口;如何探寻在尊重学术多样化和个体独立性创造性的基础上,融个人与团体于一炉的有效的新的学术运行机制,推出整合团队整体综合力量并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在主流的学术圈子里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如何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横向文化传播的力度,寻找跨文化跨语际跨学科的对话交流,使中国文学文化不但能“走出去”,而且“走得好”,在国际舞台上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和纵横驰骋的天地;如何在关注自己专业、练好内功的同时,介入当下社会改革与国家文化思想建设,发挥作为重点大学人文学科应有的“思想库”和“文化智囊”的作用,等等。上述种种,现成的结论和做法显然是没有也不可能有的。但它的价值和魅力恰恰也正在于此。只要我们有心去探索、尝试和体验,相信总会有收获。未来的成功,从来都是属于它的探索者的。更何况鲁迅先生还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难道这不是事实吗? 在即将结束这篇不无冗长的序言时,我想起了一位年轻同事与我讲的一段话,他说:每一代学者似乎都有一个宿命式的拐点,对于民国年间的教授们来说,抗战是一个转折;对于由民国进入新中国的教授们来说,解放是一个转折;对于吴熊和、王元骧直到你们这一代教授们来说,“文革”是一个转折;而对于我们四十岁左右的这一代人来说,80年代后期的政治风波直至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的启动则是一个转折。每一次转折都是对学术和思想乃至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说他所说的是契合中文系几代人学术思想实际的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学术与世俗”或者说是怎样在世俗化环境下从事学术研究,继承和发扬中文系固有的求是、求实、求真的学术精神,看作是考量新一代中文学人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呢?显然,这不仅对我们而且对年轻一代,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相信年轻的一代借助前辈的经验、智慧、思考和探索,会做好这个课题的,而且比我们这一代做得更好──不仅把中国文学文化传承下去,而且传播出去,使之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现在四十岁左右一代的新的学人象征和代表着浙大中文系的未来,时代对他们提出了不同于我们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我相信他们是不会辜负时代对他们的期待的,他们应该而且完全有能力把浙大中文系引向更加多元、更加开阔、也更加美好的未来。 (浙江大学中文系史丛书》将于2011年上半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2537 次阅读|1 个评论
“弯路”,可以是“完路”和“值路”
热度 13 boxcar 2011-4-6 08:11
王德华老师在他的博文“有些弯路是必须要走的”【 1 】中说“ 有些弯路实际上不是弯路,有些弯路是必须要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安排和未来设计,不能千篇一律的。研究组要求必须完成的事情,研究生培训过程中的必须的内容,作为组里的研究生不管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都是必须要按照要求去做的 …… ”。在我看来,如此“弯路”其实堪称“完路”(不好意思,又是老套路——撷英),也就是学生成长必经的完整的道路。原因如下: 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尽可能全方位的。作为研究生,做点儿研究、发几篇文章、写出个学位论文,固然可以做到满足国家学位文件和各单位的土政策(例如 N 篇 SCI ,影响银子求和点数之类)的要求,最后通过答辩取得学位,这或许也是绝大多数研究生梦寐以求的目标。但是,我不得不说,这种套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如此一帆风顺地按期毕业,也并不意味着他(或她)受到了充分的训练,真的成为一个具备独立科学研究能力的学者。原因在于,“顺利地”通过这样的“捷径”直达目标的过程中,缺少了受挫折、绕弯路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其实是一种缺憾。很多学生在拿到学位以后,将面对实际工作情况要比当研究生做论文复杂得多,未必能如此幸运,总能有选择恰当的研究方向,有充足的研究经费,有比较完备和有效的研究平台,有来自导师以及课题组其他成员的给力的帮助;或许更多人会面对研究方向的选择和调整、科研经费的艰难争取、连一个简陋的实验平台都需要自己动手建立、周围的同事之间竞争远多于合作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曾经走过许多“弯路”,在课题组中已经受过很多锻炼,曾经帮导师和师兄弟查过很多资料的人,在选择研究方向的时候会有更宽阔的视野和更强的判断力;那些曾经帮导师写过项目申请书的人,在为自己争取经费的时候,能写出更高质量的标书,大大增加项目申请的命中率;那些曾经为搭建实验系统忙得满头大汗的学生,在建设自己的实验室时会更加得心应手;那些曾经在一个课题组其他成员都很陌生的研究方向中孤军奋战的人,在面对孤独和挫折时可以有更好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所谓的“弯路”,当然是“完路”。 最近在看一部曾经很著名的日剧《阿信》( 1980 年代中期曾风靡一时),剧中有一段情节是阿信到东京跟随长谷川桂师傅学习梳头技术。如果仅从学梳头技术这一点来看,阿信似乎只需要站在旁边看师傅和师姐们如何做、或者作为试验品让别人摆弄她的头发就行了,而她的大量时间却被用于烧水、做饭、买菜、扫地这些学徒们必须做的杂活上,还得时时面对同门前辈的挑剔和白眼,“学技术”只能是靠来来往往一走一过时的匆匆一瞥,显然仅从学梳头技术这个目标来看,阿信显然走了很大很大的“弯路”,这当然也是师徒传授技艺的传统作坊店铺中最常规的套路。然而,在已经做了十多年学徒的师姐们还都没有“出徒”的时候,阿信竟能率先“出徒”出去独立营业,应该说不仅仅是因为她超强的悟性和极高的个人素质(曾在木材铺受过严格的佣人训练,在加贺米店的阿帮老掌柜的那里受过店员和淑女的训练)与情商(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还和她对这种“弯路”的认真态度及由此表现出的毅力、韧性有关。 所谓的“弯路”,其实是在人成长道路的曲折,这些曲折来自一些干扰因素,有客观原因无意造成的,也有人主观原因有意造成的。无论面对哪种弯路,都不该怨天尤人,更不要自暴自弃,而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勇敢地走过一段段弯路。要知道,尽管弯路的路径肯定比“直路”更长,走弯路耗时会更多,但在走过弯路时,如果我们不是蔫头耷拉脑地看着地面,而是昂首挺胸地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就会看到比直路更多的景色,心中也会有更多更深层次的感悟,搞得好完全可以做到收获大于付出,很值得,所以这样的“弯路”,已经不是简单的“完路”了,简直就是“值路”。 ********************************* 参考: 【1】 王德华:有些弯路是必须要走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430045
个人分类: 教育|5185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灾难日本给中国上了大课(转)
sqzhang 2011-4-6 06:37
发布时间:2011-04-04 来源:环球时报 if(bShowAD){document.write("");} /*hot正文大图*/ var cpro_id = 'u139147'; - 作者:刘刚 日本冲绳大学教授 地震、海啸以及核事故,让日本一下子卷入混乱恐慌的漩涡。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居,日本面临的复合型灾难给中国上了极好的一课,提供了各种正反面教材。 首先,牵涉社会安全的重大产业不能完全交由民营企业去做。日本此次核泄漏后果严重,主要源于体制问题,既是天灾,更是“人祸”。比如,在地震发生前,核发电设施的维护就存在安全隐患,事发后东电公司又不积极有所作为,从而导致核事故的扩大化、严重化。参与控制核电站的人士说,东电公司不愿意使用海水,因为注入海水可能会使核反应堆永久无法运行。但注入海水是控制核电站危机的关键所在。东京电力出于一己私利,担心这样做会损害自己对核电站的长期投资,不愿意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完全暴露出民营企业的弱点。 其次,国民要学会自持自救,在艰苦环境下生活。灾害发生,日本国民冷静对应,没有出现集体性的恐慌,的确可圈可点。但由于国民已经习惯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一旦油路中断,吃喝拉撒睡就都成了大问题。从电视画面上看,如此冰雪料峭的寒冷中,大家能做的只是等待救援,却很少有人知道从废墟中寻找木材用来取暖自救,这实在不可思议。 日本国民习惯安逸,遇到天灾时过于依赖政府,依赖现代能源与生活方式,这一点非常值得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借鉴。 第三,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必须保证随时都行之有效的沟通渠道。这次灾难暴露出日本中央和地方之间缺乏行政结构的疏导与密切联系,事发后又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比如并没有设立中央和地方联合指挥部等。可见,日本体制的僵化,是导致救援盲区的根本原因。 第四,突发灾难信息的及时传播与防灾预期设定级别的高标准,是防范天灾的关键。现代通讯手段有助于迅速将灾区零散的救人信息传给救援组织。中国需要普及更多的现代通讯技术,并确保包括通讯技术在内的所有建筑,有高级别的防灾标准。此次日本地震的教训之一,就是在预期和预防设施建设上低于实际海啸的等级。 第五,各级政府平时要注意保存居民档案和电子信息,以备灾难后迅速把握人口信息,便于抢险救人。此次,人口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现在看来,中日两国间除历史和领土争端之外,还存在核安全问题。福岛核泄漏暴露出日本的54座核发电设施,实际上是对日本国内及国际社会的严重核威胁。同样,中国数十座已有和在建的核电站,也面临着严格监管的重大考验。▲(作者是日本冲绳大学教授。)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13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1年度会议投稿时间顺序表
zouhongwei 2011-4-5 16:38
2011年3月 GLOBECOM-A类 英文全称:IEE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中文名称:IEEE全球电信会议 主页连接: 投稿日期:2011年3月1日 通知日期:2011年7月1日 MobiCom-B类 英文全称:The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中文名称:ACM 移动通信会议 主页连接: 摘要注册:2011年3月2日 投稿日期:2011年3月9日 通知日期:2011年6月9日 ICUWB-B类 英文全称: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ltra-Wideband 中文名称:IEEE 国际超宽带会议 主页连接: 投稿日期:2011年3月11日 通知日期:2011年5月7日 MILCOM-B类 英文全称:IEEE Military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中文名称:IEEE军事通信会议 连接:http://www.milcom.org/ 摘要日期:2011年3月18日 投稿日期:2011年4月15日 通知日期:2011年6月24日 PIMRC-B类 英文全称: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中文名称:IEEE个人通信、室内通信与移动通信国际会议 主页连接: 投稿日期:2011年3月21日 通知日期:2011年6月3日 WPMC-B类 英文全称: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ireless Personal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中文名称:无线个人多媒体通信国际研讨会 主页连接: 投稿日期:2011年3月31日 通知日期:2011年6月30日 2011年4月 IRMMW-THz-B类 英文全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rared, millimeter, and terahertz wave 中文名称:国际红外、毫米波与太赫兹波会议 主页连接: 摘要日期:2011年4月29日 投稿日期:2011年7月8日 2011年5月 ICSSC-B类 英文全称:AIAA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Systems Conference 中文名称:AIAA通信卫星系统国际会议 主页连接: 摘要日期:2011年5月3日 投稿日期:2011年8月1日 2011年6月 VTC-B类 英文全称: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中文名称:国际车载技术会议 主页连接: 投稿日期:2011年6月13日 2011年7月 INFOCOM-A类 英文全称: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中文名称:IEEE计算机通信国际会议 主页连接: 摘要日期:2011年7月22日 投稿日期:2011年7月29日 通知日期:2011年11月21日 2011年9月 ICC-A类 英文全称: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中文名称:IEEE通信国际会议 主页连接: 投稿日期:2011年9月6日 通知日期:2012年1月9日 WCNC-B类 英文全称: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 中文名称:IEEE无线通信与网络会议 连接: 投稿日期:2011年9月12日 通知日期:2011年12月9日 没有找到相关信息 保持关注 ICT-B类 英文全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lecommunications 中文名称:电信国际会议 投稿日期:保持关注 3G and Beyond-B类 英文全称: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ird Generation Wireless and Beyond 中文名称:IEEE第三代及后三代无线通信国际会议 备注:这个会议现在还有没有啊? CEFC-B类 英文全称:IEEE Conference on Electromagnetic Field Computation 中文名称:国际电磁场计算会议 备注:这个会议是双年举行,2010年的已经结束。 ISSTT-B类 英文全称: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ace terahertz technology 中文名称:国际空间太赫兹技术会议 备注:2011年4月举行,2010年不知什么时候可以投 DSAN-B类 英文全称:Int`l Symposium on Dynamic Spectum Access Network 中文名称:动态频谱接入网络国际研讨会 备注:2011年5月3日举行,2012年目前还没有相关信息。
个人分类: 国际会议时间|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何如酒醅淡无味
fengzhigu123 2011-4-5 14:13
(一)世事淡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 一壶酒,一竿身,是谁万顷波中得自由? ——题记(改自李煜《渔夫》两首) 春天终究还是到了,无论我们是以何种心态,带着何种心情。 西方人欢唱着以子规、黄莺的歌声宣泄自己对于春天的喜爱,而东方人则以某种抑郁的情怀看待春的到来,伤春之感泠然涌上心头。不论是“华发早生”的无奈,或是“物是人非”的怅怀,都透露出一种种族骄傲和个人卑微的繁复交杂。 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时间恰是春天。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从香港东方文华酒店坠楼身亡,时间恰是春天。 不必再去揣测任何关于他们死亡的疑惑,当春天到来,节气温暖的时候,他们选择以一种自己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本已是人生最大的悲婉。 “ 没什么可给你,但求凭这阕歌 ”。哥哥的歌声低咽,音落催泪,人生路千万回转,与谁相遇本是白云苍狗,内心因爱而美、因爱而自卑、因爱而无助。我无以为献,但凭这一阙词,心如朗朗明月,君兮可鉴。 风继续吹,不忍远离 心里极渴望,希望留下伴着你 过去多少快乐记忆,何妨与你一起去追 要将忧郁苦痛洗去,柔情蜜意我愿记取 要强忍离情泪,未许它向下垂 哥哥的这首“风继续吹”每日伴着我从起床到走在路上,从走在路上到单位,从单位到骑车回家。风继续吹,从今莫要再问人间有多少离情泪。今夜阳关笛声哽咽,故旧别离,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 春天,一切心情和愁绪都与信念有关。哥哥唱着“ 怪我过分着迷,换来爱过你那各样后遗,一想起你如此精细,其他的一切,没有一种金贵 ”,因为信念,爱过就似歌中这般。 不论过了多久,时间改变了多少苍老,如果之前的热泪还怀着不羁与轻放的话,当哥哥“当爱已成往事”想起的时候,世间还有多少人不会黯然神伤,让泪低垂。 往事不要再提 人生已多风雨 纵然记忆抹不去 爱与恨都还在心里 真的要断了过去 让明天好好继续 你就不要再苦苦追问我的消息 爱情它是个难题 让人目眩神迷 忘了痛或许可以 忘了你却太不容易 你不曾真的离去 你始终在我心里 我对你仍有爱意 我对自己无能为力 因为我仍有梦 依然将你放在我心中 总是容易被往事打动 总是为了你心痛 别留恋岁月中 我无意的柔情万种 不要问我是否再相逢 不要管我是否言不由衷 为何你不懂 只要有爱就有痛 有一天你会知道 人生没有我并不会不同 人生已经太匆匆 我好害怕总是泪眼朦胧 忘了我就没有痛 将往事留在风中 每当想起海子,想起爱情,就会想到海子曾经疯狂爱过的“ 糊涂的四姐妹 ”,就会想到那些为她们“ 破碎过的日子 ”,还会想起那远在青海的德令哈,海子对着天空大喊“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每当那个时侯我就可以想象海子心中的孤独,就可以理解他的离去对于他而言并不痛苦,那只是重生。 对于他们而言,死亡是一种对于自己爱与灵魂的救赎。再引李煜的词“ 世事淡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 ”,又想起哥哥唱的“ 谁亦能呵一呵 ”,更想到了他们不同原因和不同心情之后的深深压抑。 如果在那里他们的内心能够得到安静,我想在彼岸就有他们的故乡。 (二)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沙滩上 飞鸟的题字 是风的回忆 ——题记(《破晓》, 奥克塔维奥*帕斯, 陈黎) 后主一生经历了从帝王到阶下囚的人生悲喜和起伏坎坷,经历了人生的最恣意和最惬意,更经历了人生的至苦和至悲。乱翻一遍他的诗词,发现自己竟最喜欢《乌夜啼》一阕。 昨夜风兼雨,窗帷飒飒秋声 烛残漏滴频依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李煜《乌夜啼》 好个“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谁不愿愁苦之时夜夜寻醉、醉便大睡。却只可叹人生酒醉易醒、好梦难留。 昨夜看梁羽生先生《七剑下天山》,书中纳兰容若慨叹自己爱妻死后知音难觅,还不如沦为阶下囚的后主,因为后主一生不论富贵、落难时至少都有大、小周陪伴左右。佐以后主诗词看来,此言非虚,正如《菩萨蛮》中所言“ 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又如《子夜歌》一阕: 寻春须是先春早 看花莫待花枝老 缥色玉柔擎 醅浮盏面清 何妨频笑粲 禁苑春归晚 同醉与闲评 诗随羯鼓成 ——李煜《子夜歌》 前段时间买了一壶不好不坏的绍兴花雕做下饭酒,饭后喝上一、两小碗,故作古人小饮怡情之态。 昨日在图书馆乱翻了一本酒水的书,话说这绍兴花雕酒其实就是我们中国所说的黄酒,也叫老酒或者米酒。只是古时候绍兴一带的人家用雕花的瓷器盛放储存,遂将这种储存方法储藏的黄酒叫做花雕酒。还有一种就是当一个人家女儿几岁大时就酿造以备女儿出嫁的酒,就是我们以前经常听说的“绍兴女儿红”。 以前在北京、成都,甚至我们甘肃很少见超市有一块专门卖黄酒的地方,现在在无锡便会看见一块专门卖黄酒的专柜,尝试喝了那么一下也算是入乡随俗了吧。 书中说无锡老廒酒厂的黄酒也很有名,再去超市不妨瞅上一瞅。 说道入乡随俗,尽管极不喜欢在此间的生活。但风土人情也实该领略。紫砂壶是宜兴的招牌,更是中国的特产。翻看《陶瓷史话》一本,知道陶瓷的若干知识。 陶器出现在距今7000-8000年前。 现存最古老可认识的文字是三千多年钱殷商的甲骨文,可早在甲骨文出现的一千多年就有了陶文,例如大汶口文化刻在陶器上的文字。 当人们把泥坯放入火中烧,并达到一定温度以后,泥坯中的石英、云母、长石等粘土矿物就起化学反应。由于烧制温度不高,因此只生成少量玻璃相,这些玻璃相再把其他矿物组成粘合起来。 兵马俑为陶俑。 唐三彩是一种施以多种彩釉的陶器制品,以白、绿、黄三色为主要色彩。 釉:一种玻璃态物质,主要成分为:石英、铅和少量金属。 紫砂泥一般有紫泥、红泥、绿泥三种基本泥料,其中紫泥藏量丰富,红泥、绿泥较少。 紫砂因为在地层中储存位置的关系又被称为“泥中泥”、“岩中岩”。紫砂被外国人称为“红色瓷器”、“朱砂器”。 紫砂壶喝茶的优点:(1)紫砂壶使用越久,即使不放茶叶,空壶注入沸水,也会发出醇郁芬芳的茶香,且有茶味,原因在于紫砂壶的多孔性形成“茶锈”。这大概就是卖茶壶人所说的“养出来”,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每套茶具应该用来泡专门的茶叶; (2)紫砂使用越久,就会越光润;(3)有耐冷热急变性和较低的热传导性的特点,使沸水诸如不开裂,使用提携不烫手,保温效果好。 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时期出现了真正的瓷器。以景德镇的瓷器最为出名。 (三)三千功名尘与土,荒冢孤坟绿草哀 一只蝴蝶在小车之间飞翔 玛丽*何塞说:它肯定是庄子 在纽约旅游 然而蝴蝶 不知它是蝴蝶 梦着它是庄子 或者庄子 梦着他是蝴蝶 蝴蝶从不惊诧 它飞翔 ——题记(《例证》, 奥克塔维奥*帕斯, 董继平) 清明节,人们在以各种方式怀念着一些人。然而那些人就这样的离开了,他们是你的亲人、是你的朋友,是你曾经挚爱的人,是你仍旧爱着的人。那些人可能爱过自己的亲人,爱过自己的恋人,甚至深沉的爱过整个人类。 新浪微薄上各位大佬们似乎络绎不绝的在怀念着林-昭、遇-罗-克,张-志-新等人。在春天,他们已经死去很久了,但他们就像那个黑暗时代的春雷一样,象征着最早的觉醒。对于他们任何纪念的话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现在依旧纪念着他们,这或许就是他们死去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吧。 小平老师在诗中说 “我爱过、恨过,在天涯,我是多么的轻微,多么的孤单,仿佛一颗流星,一切皆可放下。” 是的,我也爱过、恨过,失去的都回来不了。此刻我听着哥哥的歌,突然有一种宁静。 或许一切,都不过如此而已!
个人分类: 杂言杂语|3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凌波微步—也谈流变学
热度 1 cwr85 2011-4-5 11:46
最近在看神奇的流变学,没看多少,却感到自己周围的世界有点不同了。Maxwell time定义为 t=物体的黏度/物体的剪切模量。如果一个过程的时间大于这个物体的Maxwelll time,那么这个物体就显示流体的性质;反之,则显示固体的性质。比如,组成固体地球的地幔,黏度为10e21 PaS,剪切模量为10e11 Pa,地幔的Maxwell time 为 10e10 秒 (约2千多年),如果以千年或更长的时间尺度去看待地幔,则地幔就像是流体一样会流动。反过来,流体的Maxwell time 很小,以至于你喝水这个过程的时间远远大于水的Maxwell time (所以你喝的是水而不是固体)。 如果某个过程的时间小于水的Maxwell time, 那么水就应该显示出固体的性质,有一定的弹性(?),可以抵抗一定的应变,那么凌波微步就有可能实现,即只要段誉踩水面的时间小于水的 Maxwell time,那么他就可以像走在平地上一样了。 人类的时间尺度在1-1000年之间,这就注定在人类的眼中,某些物体的Maxwell time要大于或小于人所能体验的时间长度,所以固体和液体的区分不过是时间和你生命尺度开的一个玩笑。只要你等足够长时间,山也似水流。 Maxwell time也限定了人的生命长度必须大于水的Maxwell time,而必须小于骨骼的Maxwell time,如果小于前者,则水在体内不能以液体的形式存在;如果大于后者,则人类的骨骼将发生流变。幸好,我们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感谢上帝。
2771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习编程要10年的时间
xdw2009 2011-4-5 10:36
这是一个科学家的名言。以此自勉。 如今做科研,不会程序,基本上就寸步难行。一直在逃避,不过最终发现还是逃避不了。 这个不能算是博文,用于给自己以鞭策和激励吧!
1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位撒谎成性的男人
热度 5 sungennian 2011-4-4 23:12
由于工作忙,少看电视。今晚抽点时间,看了江苏电视台的《人间》栏目,看到一个撒谎成性的男人,叫我十分鄙视他。 他的名字叫瞿晓平,电视台叫他“双面人”。 他今年已经49岁了,却要说自己只有39岁,连年龄都要说假话; 他自己没有任何工作,是一个无业游民,却说自己经商很有钱,有能力养家糊口; 第一个妻子和他离婚了,是一个没人要的男人,却总是编出很多谎言,说很多有钱的女人都看上他,总说自己长的很潇洒,很有女人缘。 一个可怜的人,编出一个接着一个谎言满世界骗人,既可怜又可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1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智慧之语
wensz902 2011-4-4 20:03
当你读完,你会放下好多事。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口,没有一个人可以至始至终陪着你走完,你会看到来来往往、上上下下的人。如果幸运,会有人陪你走过一段,当这个人要下车的时候,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因为,说不定下一站会有另外一个人会陪你走的更远。 当明天变成了今天成为了昨天,最后成为记忆里不再重要的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被时间推着向前走,这不是静止火车里,与相邻列车交错时,仿佛自己在前进的错觉,而是我们真实的在成长,在这件事里成了另一个自己。 家庭Family这个词意味著什么吗?家庭FAMILY是爸(Father)和(And)妈(Mother)、我 I 爱 Love 你 You 。“爱” 的中英文双解:Love爱=Listen倾听+Obligate感恩+Valued尊重+Excues宽恕。 咖啡苦与甜,不在于怎么搅拌,而在于是否放糖;一段伤痛,不在于怎么忘记,而在于是否有勇气重新开始。 为什么要那么痛苦地忘记一个人,时间自然会使你忘记。如果时间不可以让你忘记不应该记住的人,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甚么意义? 如果某个男人主动替你拎包,把你放在道路的里边走,主动为你拉椅子,不要因此而感激涕零。这只能说明他之前有无数个女朋友教过他这一点。而能让他记住的女人,永远是改变了他的那个女人,而不是你。所以,越是细节完美的男人,对女人而言越是挑战。 吵架时为什么会大声?原因是,当两个人相互愤怒的时候,他们的心和心相距很远;为了填补这段距离,他们必须呼喊,这样彼此才能听到。他们越是愤怒,心和心距离则越是遥远,于是,他们只有越发强力呼喊,他们彼此才能听到。反过来,也是恋爱时为什么喃喃低语的原因。 从正面看,是伟大的神(God);从反面看,是卑鄙小人(dog)。其实,人们所犯的罪恶(evil),反过来,正是为了活着(live)。——换个角度很多事情便不一样 同时追两只兔子的人,一只也不会逮到。 不要贪图无所不有,否则你将一无所有;不要试图无所不知,否则你将一无所知;不要企图无所不能,否则你将一无所能。 人生中十种无能为力的事:1、倒向你的墙。2、离你而去的人。3、流逝的时间。4、没有选择的出身。5、莫名其妙的孤独。6、无可奈何的遗忘。7、永远的过去。8、别人的嘲笑。9、不可避免的死亡。10、不可救药的喜欢。 笨人的爱情是批发出去的,仅凭“让我一次爱个够”的蛮力;聪明人的爱情是零售出去的,懂得“只爱一点点”的精妙。 友谊、爱情、婚姻都好比铺水泥路,隔上一段就要留出一条缝隙,保持着一点点距离。不留缝隙,路面很快就会膨胀、坏掉。 金钱是个颇有神力的照妖镜,小人、伪君子在它面前皆原形毕露;爱情是个手法高超的化妆师,爱人、年轻人受它影响都容光焕发。 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人得意之时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 当地球180度转弯,白天就要变成黑夜;当地球继续180度转弯,黑夜又恢复白天。 当我们为了一个人180度转弯,我们背对着自己的叹息;当我们为了自己再次180度转弯,其实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 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那是因为上帝特别钟爱他(她)的芬芳! 爱情是零度的冰,友情是零度的水,也许我们是最好的冰水混合物。 走到一起后,升温,化为友情的水;降温,结成爱情的冰。不冷不热间,就是爱情与友情的暧昧. 其实美丽的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只因为它没有结局所以才会美丽。这就像为什麽悲剧总是比喜剧更让人难忘,也就像人们总是找寻的真爱,却往往擦肩而去,不是这个时代远离了爱情,而是人们一开始就没有想过用一颗心去坚定的温暖另一颗心,不是爱情不再永恒,而是浮躁和易变的心! 我以为终有一天,我会彻底将爱情忘记,将你忘记,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听到了一首旧歌,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因为这首歌,我们一起听过。 我们许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安定了,想要结婚;而是无法与某人安定下来,所以才要结婚。 热恋时,情侣们常感叹上辈子积了什么德;结婚后,夫妻们常怀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 爱情就像攥在手里的沙子,越刻意地攥得紧,流失得就越快! 同样的一瓶水,便利店里2块钱,五星级酒店里却30块。很多时候,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所在的位置。 请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请感谢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请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请感谢藐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请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 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熟悉了,却还是要说再见。 哲人无忧,智者常乐,并不是因为所爱的一切他们都拥有了,而是所拥有的一切他们都爱。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紫罗兰却把香味留在那脚上,这就是宽恕。 永远不要认为别人的老公或老婆比自己的好,因为他们爱的并不是你。 真正的爱情不在于你知道他(她)有多好才要在一起;而是明知道他(她)有太多的不好还是不愿离开。 怀旧,不是因为那个时代多么好,而是那个时候,你年轻。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就像织毛衣,建立的时候一针一线,小心而漫长,拆除的时候却只需轻轻一拉。 人生试题一共有四道题目:学业、事业、婚姻、家庭。平均分高才能及格,切莫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任一题目上。 幸福不是被致命的错误所扼杀,而是被不断重复出现的小错一点点分解掉的。 婚姻不是1+1=2,而是0.5+0.5=1。即,两人各削去一半自己的个性和缺点,然后凑合在一起才完整。 我们最大的情敌不是第三者,而是岁月。 女人的幸福在于:他真的爱我;男人的幸福在于:她值得我爱。 转载: http://user.qzone.qq.com/410261452/share/1301851386
个人分类: forward|3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吃早饭
mutingcunyu 2011-4-4 10:33
除去上课的时间,一般早晨起的再早也不想吃早饭,这是我一个人儿的习惯,当初找女朋友那段时间早晨起来吃过一段时间早饭,后面也不吃早饭了。不吃早饭成了我的生活的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今早起得比较早,下着大雪,突然冒出个吃早饭的念头,就去买了鸡蛋饼和豆浆,鸡蛋饼有点过于焦了,豆浆烫了,吃了一些,去实验室。没感觉。昨天淘了件运动T恤,还行。呵呵。可以说,我遇到了一些问题,自己的瓶颈,迟早会面对的最短的木板,分析方法的运用以及系统的试验方法设计,更要命的是数据看不太明白,不知道如何分析,更谈不上思路。这些问题,再开题报告完的时候隐隐约约有些感觉,现在终于要面对了。首先想了想,已经这么坏了,不可能再坏了,那就平衡一下心态,自己来处理,想办法。时间确实花了不少,可是安排上问题很多,文献看了不少,国内的工作始终是那些重复的方法,于是下了些外国文献,自己来啃。希望能有些新的启发。那个模型还是得自己潜下心来研究。出野外也不知道干些什么,麻烦。成熟一些吧,安静,平和的处理这一切,相信自己可以。没错,我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无法再回头了。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3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到清明
热度 6 zhangyuxiu 2011-4-4 00:06
又到清明
时间过得真快,又到清明了。想起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经典诗句;想起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想起韩愈的诗句: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但是,这个清明,海口的天却不是细雨纷纷,而是一扫十几天的阴暗潮湿,太阳终于难得地露出了久违的笑脸,阳光和煦,风中飘来阵阵桂花的香味;这个清明,慈母手中线,再也不能缝游子身上衣;这个清明,当我们姐弟要远行,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的景象再也不会出现了:十六年前母亲因病离开了我们。晚上和姐姐们通了电话,得知姐姐、姐夫她们清明前去墓地给母亲扫墓了,并发来了扫墓的照片。 看到母亲的墓地,历历往事像过电影一样从眼前一一闪过。一晃,母亲离开我们将近十六年了,享年只有 67 岁。可以说,这么多年了,伤心的情感已逐渐变得平静,越来越像山中溪水,但母亲的身影却几乎每天都在不同时段出现在我眼前。可以说,我性格中很多因素源自母亲,母亲是我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 从母亲身上我学到了乐观、坚强、与人为善;学到了勇气和宽容。在我以前的博文中我曾说过解放前我爷爷在河南开封曾是一个不算小的地主,我父亲则是出身于这样家庭的长子,而我母亲则是以一个城市平民身份土改后嫁给我父亲的。可想而 知,在那样的年代我母亲嫁给这样家庭的人会有一种多不容易的生活。 我父亲在那个年代是个较有文化的人,而母亲则没什么文化,父亲年轻时一表人才,又能诗能文,兄妹几个都是在各自奶妈哺乳下长大的,父亲是在家庭落魄时不得已娶的我母亲。而母亲则是在城市贫民家庭中长大的,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兄弟姐妹几个都是从小就要劳动挣钱养家的,是深知生活艰辛的苦孩子。两个家庭背景反差极大的人因为历史的原因走到了一起。两人结婚后,为了离开伤心地,少受剥削家庭拖累,父亲带着母亲 1954 年背井离乡告别河南开封,来到举目无亲的东北长春。说是支援东北建设,实际上是为了逃离一种环境,一种让人抬不起头深受精神压抑的环境。 但是,不管走到哪里,父亲那种剥削家庭出身的人所有的孤傲、脆弱,还是紧紧地跟随着他,再加上家庭出身原因,让他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运动中深受其苦。那个年代里,在单位他经常挨批斗,接受劳动改造,精神上倍受压抑;回到家就要找个 发泄的出口,那通常就是我母亲。母亲那时要上班还要照顾全家六口人的吃喝,在外还要承受地主婆这样的恶名,在这种情况下还常常要听父亲大发雷霆。记不得有多少次,年幼的我和姐姐发现母亲神色不对生怕母亲想不开,就悄悄尾随其后,被母亲发现,母女抱在一起默默流泪。想到几个未成年的孩子,母亲后来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都昂头咬牙挺了过来。 母亲很能干,即便生活最难的时候,我们姐弟几个在衣着方面,虽然都是大的穿完了给小的,但是大家都干净整洁;母亲手很巧,做得一手好食物:她烙的葱油饼非常松软,可口,左邻右舍无人能比;她做的腐乳蒸肉,芥菜扣肉,香味至今还在我们唇齿间挥之不去;她做的豆角肉蒸面让我们姐弟几个吃完了有限的份量还是馋得流口水,眼巴巴地望着锅里所剩不多的蒸面;在粮食供给不足的年代,母亲还把玉米面、盐、调料和榆树钱拌在一起放锅上蒸了给我们吃,调料和榆树钱拌在一起蒸出来非常好吃,使我们饥肠辘辘的胃得到了安慰;生活虽然很难,但母亲经常告诫我们人穷不能志短。印象中,大姐上小学时跟同学借了一分钱买零食,母亲把我们姐弟三个叫来站在旁边看大姐挨打,其义不言自明;母亲爱整洁,即便生活最艰难的时候,家里也总是收拾得干净整齐,母亲常说,人活一张脸,再难,再落魄也要有一种精神在。 母亲这辈子没什么文化,特别羡慕有文化的人,她经常和我们讲,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看到大学生穿着白衬衣、蓝裤子在斯大林大街游行,就特别羡慕,心想我的孩子要都能上大学该多好。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后,母亲非常支持我们姐弟考大学,为了让我们安心备考,谁考大学她就不让谁做任何家务。母亲的殷切目光是我们姐弟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相继走入大学的重要动 力之一;是我们相继成才的动力之一。 母亲,值此清明时分,女儿在遥远的海岛对着蓝天大海,向北方遥拜,千言万语汇成一句:母亲,女儿想您了,如果还有来生,我还要做您的女儿,好好疼您、爱您,补偿您这辈子所受的苦。母亲安息!
2757 次阅读|13 个评论
对于网络世界的谨言甚微
热度 1 neverlate 2011-4-3 23:20
接触复杂网络三个月了,一直在不停地查阅文献,博士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基本上快写到3万字了。可是,让人头疼和欣慰的是,我可能是找错方法了? 如果一个月前我这么说的话,那是一种怯懦者的放弃。可是经过了这么长时间,对于我想要研究的区域产业规划问题,复杂网络的建模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如何构建模型才能真实反映出现实世界的结构?建立的网络经过各种模型的模拟仿真,其结果能否有指导意义?没有人能够给我一个确切的答案,看到方锦清老师的一篇关于巴尔巴萨的文章,发现很多人已经发现或者正在困惑于这个问题。 就像关峻前几天问我的问题:管理科学与工程,你的理解是什么?他的答案让我真正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管理科学是天,工程是地;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专业,不仅要理论上过硬,更要能够在现实中的到实践。 毫无疑问,复杂网络是一个很好的逻辑思维方式,是一个结构系统的良好工具。我想,我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准备开题,而我的开题不打算将关键的问题一带而过,我会在答辩会上说出我所有的疑惑和发现,希望这条路上我不是一个人。
15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方舟子究竟抄了没有?
热度 1 batudick 2011-4-3 15:47
前一段时间,俺写了篇题目耸人听闻的科普博文《香烟是一种放射性核污染!》,同一时间内,好像有南方的那个报纸也发表了相关话题的文章,这是后来才知道的。有一天,俺看到一条评论:方舟子写了一篇从题目到内容都与此文相似的文章,有抄袭之嫌吗?俺一看,第一反应是一阵惊喜:出名的机会可来了!然后就顺着链接就去看了一下,是挺像,从一些表达方式,基本数据都能找到“抄袭”的痕迹,可是一看时间,可一看人家投稿时间,俺顿时泄气了,只能拿“英雄所见略同”安慰自己了。看来俺是出名无望了。 这几天又有人指控方舟子抄袭,还整到什么法制周末了,好不热闹啊。俺也凑凑热闹,趟趟浑水。蓝色字体是俺的评论。 ........................................................................................................... 附件:方舟子与 " 颖河 " 文章对比如下:   方舟子 1 :生理学家研究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的各种生理功能和变化规律,生物化学家研究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分子生物学家则研究参与生命过程的各种分子的功能和相互作用。这样,我们就能从分子、细胞、器官到人体不同的层次了解我们的身体在正常状态下都是如何运行的,而病变又是由于哪一方面发出了异常。   颖河 1 :生理学家研究机体在正常条件下的各种功能及其变化规律,生物化学家研究生命过程的化学,分子生物学家研究参与生命过程的各种分子和发生在分子水平的各种相互作用。研究人员试图从不同的层次 --- 从器官水平到细胞与分子水平 --- 去理解这些改变,去思索药物将如何从细胞和分子层次上纠正这些异常改变。 这段话描述的都是基本定义和概念,能有点变化就不错了,还让人活不? 尽管如此,两个人的描述还是有差别的。方舟子介绍的生理学概念是人体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 ) , 颍河描述的是普通生理学;对生物化学的表述,方舟子更准确些,“化学变化”和“化学”是有区别的;对分子生物学的表述也一样,方舟子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表述更准确些。这些都是老本行的基本常识,用得着抄吗?   方舟子 2 :有时候,研究人员能很快地发现这种特殊的化合物,这是很幸运的。更多的时候,研究人员需要筛选成千上万种化合物,才能发现有效的少数几种。   颖河 2 :科学家们有时很幸运,可能较快地要找到想要的化合物 --- 比如前面所说的那个酶抑制剂。但通常他们要在试验中一个个地检查几百个、几千个甚至上万个化合物。 这也叫抄袭?我晕!你要说方舟子抄了“ From tube to patients” 我完全同意。比较一下,谁对原文的编译更好些?内行人一眼就看出来了。颍河先生,对不住您了,要说翻译,您的是直译,有些生硬。 Sometimes, scientists are lucky and find the right compound quickly. More often, Gruen says, hundreds or even thousands must be tested.   方舟子 3 :这些是无法在离体实验中观察到的。但是,出于人道的考虑,我们也不能就直接拿人来做试验。因此,下一阶段,研究人员需要做动物试验。   颖河 3 :在离体实验系统中就无法观察药物作用的这些特征。因此,下一阶段研究人员需要采用另一套药物实验系统 --- 动物实验,在动物身上进一步检验这几种化合物的效果。 这属于对药物开发流程和常规的介绍,方舟子说得简洁、准确。如果是“抄“的,那也已进行了知识和表达方式的高级加工。   方舟子 4 :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兔子、猫、狗、猴子等。在做动物试验时,需要用到两种或更多种的动物,因为不同种类的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会不同。   颖河 4 :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狗猫或猴子等,当然这些实验动物 --- 称为医学实验动物 --- 的物种都经过特别甄别和培育,生物学特性相当明确,普通的同类动物并不能担此重任。因为药物对不同的种属的动物可能产生不同的作用,通常需要在两种以上的不同种属的动物身上进行试验。 同上,基本上等同于实验注意事项,千篇一律,大家都一样,没什么好说的。   方舟子 5 :有时候,人们会发现,一种药物的代谢产物甚至比药物本身还更有效。 颖河 5 :有时研究人员会发现,药物的某种代谢分解产物可能比正在进行试验的药物更为有效,或者药物必须经过机体代谢生成新的物质才能发挥疗效。 你可以说这段像“抄袭“嫌疑,可是这是公共知识,为什么不准我这么说?那还得看上下文!   方舟子 6 : I 期临床试验为短期小规模。试验对象通常为 20-100 人,健康志愿者或患者都可以。其主要目的是观察新药是否会出现急性毒副作用,检验合适的安全给药剂量,并初步研究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时间持续数月。如果没有严重的问题,例如不可接受的毒副作用,就可进入 II 临床试验。大约 70% 药物能成功地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   颖河 6 : I 期临床试验,短期小规模。初步观察新药的安全性并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也研究观察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疗效观察不是这一期的重点。可以选用少量健康的正常人 ( 志愿者 ) 或病人进行人体试验,通常 20-100 人,持续数月。约 70% 药物可成功通过,并进入 II 期临床试验。 Phase I trials are the first stage of testing in human subjects. Normally, a small (20-100) group of healthy volunteers will be selected. This phase includes trial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safety (pharmacovigilance),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a drug. These trials are often conducted in an inpatient clinic, where the subject can be observed by full-time staff. The subject who receives the drug is usually observed until several half-lives of the drug have passed. Phase I trials also normally include dose-ranging, 客观地说,方舟子的表述和这段英文还是更接近,语言顺序也比较一致。 “大约 70% 药物能成功地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这条信息 From Tube to patients 上的表格里都有。说这段抄,那是就太“霸王硬上弓”了。   方舟子 7 : II 期临床试验为中期中等规模。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为 100-300 人。主要目的是观察新药是否有疗效,也对短期的安全性做进一步观察。时间持续几个月到两年。大约只有 33% 的新药能成功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进入 III 期临床试验。   颖河 7 : II 期临床试验,中期中等规模。主要观察新药疗效,进一步观察安全性,调整并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 100-300 人。持续几个月到两年。平均约 33% 的新药可通过,进入 III 期临床试验。   方舟子 8 : III 期临床试验为长期大规模。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为 1000-3000 人。目的是确认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确定给药剂量。时间持续一到四年。约 25-30% 的新药可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 颖河 8 : III 期临床试验,长期大规模。确认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确定给药剂量。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 1000-3000 人。持续一到四年。约 25-30% 的新药可通过。 7-8 两部分,颍河是先把试验目的先交代了,可以看出是做药的内行;方舟子只是按照图表先后顺序进行介绍和解释。   方舟子 9 :在完成 III 期临床试验之后,制药公司就可向药监部门提出上市申请,由药监部门组织专家鉴定。在美国,最后经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批准上市的新药,只占最初申请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总数的 20% 。   颖河 9 :完成 III 期临床试验的新药,在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之后,由制药公司负责提出上市申请, FDA 组织专家进行审批。最后经 FDA 批准可以上市的新药,只有最初申请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总数的 20% 。 药物研发流程至此,不这么说还能玩出什么花样? “完成 III 期临床试验” 制药公司“药监部门”“申请“上市,“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 , “新药”,还有最后一句话,“ 只有最初申请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总数的 20% ”,你试试组合一下,看能造出什么句子来?   方舟子 10 :新药被批准上市之后,通常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药物在大范围长时间临床应用时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其他已有药物进行比较,称为 IV 期临床。由于在做临床试验时,儿童、孕妇和老人常 被排除在外 ,因此在新药上市后,特别需要观察药物对这些群体和某些特定的病人群体的安全性、疗效和剂量范围,以获得更全面的资料。   颖河 10 :通常,新药被批准上市之后还要继续进行一期临床研究,称为 IV 期临床。主要研究新药的长期疗效与毒性,与其他药物的比较等。在新药经批准公开上市之后,需要进一步观察该药物在大范围长时间临床应用时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别需要观察药物对儿童和老年病人,妇女和怀孕妇女,或者某些特定的病人群体的安全性和疗效以及剂量范围,以获取更为全面的资料。 方舟子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与颍河的“长期疗效与毒性”显然不一样嘛,“毒性”是有预期和相对针对性的观察,“安全性”的观察范围则宽泛多了,其实在后期临床,观察的是安全性,而不是毒性。 另外方舟子还还加了“由于在做临床试验时,儿童、孕妇和老人常 被排除在外 ,因此在新药上市后,特别需要观察药物对这些群体和某些特定的病人群体的安全性”这段话进行了解释性补充,即为什么要特殊观察儿童妇女和老人,是不是更清楚? 方舟子译抄的原文: Phase 4, Studies performed after a drug is approved for marketing. The studies are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to determine the long-term effect of a drug; to study a patient population not previously studied; and for marketing comparisons against other products and other uses. 大家自己比较一下,谁抄得更像?   方舟子 11 :有时候,在临床试验过程中,一种药物被发现能够有效地治疗恶性疾病,会提前中止临床试验而直接用于治疗病人。例如,第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药 AZT 的临床试验在只进行了 106 天之后,发现它能显著增加病人的存活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立即提前中止了该临床试验,并在批准其上市之前允许它被用于治疗 4000 多名艾滋病患者。   颖河 11 :在实践上,一旦发现某药可能影响病人的生存状态,就可能立即停止试验。举例来说,当发现第一个治疗爱滋病的新药 zidoculine--- 简称 AZT--- 能明显增加病人存活之后, FDA 就立即提前终止了该药的临床试验,并在批准该药上市之前授权允许四千多名爱滋病病人使用它。该药的临床试验只进行了 ( 大约 )106 天就获准结束。 这段中的描述也还是有区别,颍河“一旦发现某药可能影响病人的生存状态,就可能立即停止试验”这句话说得比较含糊,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方舟子说法更清楚,那就是“明显有效,情况又很紧急,还磨叽什么,抓紧往临床用吧”。 那个 106 天一说,可以算是“抄”的,方舟子解释过,他坦承受过颍河这个说法的影响,已公开纠正。 可以肯定地说,方舟子肯定也看过颍河的文章,后者对他的影响还是有,比如临床试验需要的一些病人数,还有那个AZT临川试验时间的错误。 科普就是传声筒,作者只是向公众介绍一些知识,是没有自己独立科学见解和学术贡献的,与论文的标准完全不同。对一些科学问题或过程的描述想完全不重样,那很难做到,不像文学和艺术,因为文学艺术玩的就是形式,失去了形式那还剩什么?科学问题的表达往往中规中矩,涉及一些专业术语和一些数字,不能乱扯,都会看上去很像。 " 我认为那是抄袭 " ,你就真死咬住那样说,那以后俺也不敢写科普了,多危险呐! 我估摸着大家也不会有谁去看原文作比对,更不会去看英文比对,所以俺也懒得把这些贴上了。 Clinical trials are conducted in phases. The trials at each phase have a different purpose and help scientists answer different questions: In Phase I trials , researchers test an experimental drug or treatment in a small group of people (20-80) for the first time to evaluate its safety, determine a safe dosage range, and identify side effects. In Phase II trials , the experimental study drug or treatment is given to a larger group of people (100-300) to see if it is effective and to further evaluate its safety. In Phase III trials , the experimental study drug or treatment is given to large groups of people (1,000-3,000) to confirm its effectiveness, monitor side effects, compare it to commonly used treatments, and collect information that will allow the experimental drug or treatment to be used safely. In Phase IV trials , post marketing studies delineat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including the drug's risks, benefits, and optimal use.
2272 次阅读|3 个评论
写给自己的9
热度 1 zhangbanglei 2011-4-2 20:55
一天又悄然过去,没什么大的进展,好在有个好消息,老板清明节回家,我想可以有三天假期了,至少完整的一天是有的,本来想着去长春呢,但是忽然间没了当初的渴盼,阿龙要忙论文,老刘说不定也在忙,再等过段时间吧! 计划逛逛大连,寻找下春天的痕迹;该去逛逛街了,本学期来了之后也就出去过两次吧!缺很多东西,但要计划着采购,先要买双鞋子,再要买个外套和卫衣,其他的暂且不考虑。 项目上没啥进展,其实我都不知道该不该称之为项目,整天憋在着这干着所谓的项目,一点钱拿不到,而且一天天自己时间都没有。自己嘴里说着无所谓,但心里还是有许多抵触,周围许多同一届的不用做项目,只做课题,照样一个月拿很多,而且周末还有休息,唉,人与人不能比,有些事让我看清楚许多,也好,这几年让自己艰苦点,以后的岁月里会更加珍惜,习惯拮据的生活,给自己些艰苦。 这一周过的不怎么好,很懒散,没啥动力去主动学些东西,书本就摆在那,许多不懂得根本不想着去解决,整日里最多的时间是来回的浏览些网页,看看比赛,这周感觉自己很混蛋。 有时候自己的思绪会交织在一起,很乱,一直折腾着自己,也许该自己主动去理理了,不能什么都交给时间。唉,感觉就是这样,对于一些很费神的都搁置起来吧!期待毕业。
2599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果我有足够的时间每天可以上会科学网就好了
vetzcm 2011-4-2 17:43
实验一开始,发现自己的时间真的不够用!
2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考研经历(2)
热度 2 baojianwang 2011-4-1 17:32
时间终于来到2008年1月19日,我还是惯性地6点钟起床,洗刷完毕,背上书包出了宿舍门,刚出楼道门,眼前却是别样的景色:晶莹的白雪真真的刺眼,天为幕地为席,飘飘洒洒的雪花俨然成了沟通的使者,不紧不慢;抬眼望,远处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与不似都奇艳,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我真真不忍心闯入这圣洁的殿堂:一尘不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是今天考研,双手合十:我尊敬的天,请允许我这污物踏入你圣洁的殿堂,怀着忐忑的心情迈出第一只脚:应该是左脚,在与雪接触的一刹那,清脆婉转,像极了格力高,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雪的芬芳。操场上空无一人,今天终于修成正果,我可不敢肆意作为,蹂躏这天使的圣洁,只是驻足静静地欣赏这不能言说的美、、、、、、 考试时间总是过的很快的,尤其在你无从下手的时候,抓耳挠腮,搓手顿足,监考老师又欣赏了一出不错的表演,是人类猴的本性让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天然表演艺术家的潜力,你要做的只是挖掘、坚持、等待。终于考完了,管他英语作文是两个人拄着拐杖相互搀扶还是一只青蛙在幸灾乐祸;管他是十七大还是十六大;管他、、、、、 我又想起一则小故事: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三月,苏轼与弟苏辙和他们的父亲一行三人,骑一头蹇驴,走在崎岖的小路上。他们是去赴京应试的。本来他们是有一匹马的。可是,从川中一路走来,饥渴劳顿,人马俱疲。走到崤山的时候,马一头栽倒在路上,再也没有起来。父子三人只好去路边的小村子里,想再买一匹马驮运行李,走累了,三个人也可以轮流骑乘。但是,他们只找到一头驴,还是跛的。没有办法,只能将就着走了。父亲骑在驴上,两个儿子跟在后面。眼前的路似乎永远没有终点。那头跛驴好像不甘寂寞,不时地长鸣一声,伴随着三人疲惫的步伐。终于,他们来到了一处城镇。这是古老的渑池县城。他们找到一座寺庙,住了下来。寺中法名奉闲的老僧热情招待,让他们甚为感动。两位年轻的诗人按捺不住一腔诗情,大笔一挥,在雪白的寺壁上留诗题赠。 五年之后,兄弟俩已经应举高中。苏轼被任命为凤翔签判,赴任途中再过渑池。留在京城陪伴父亲的苏辙作了《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辙题完之后,苏轼写了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漂泊,驻足,漂泊,这就像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过之后,又有谁会想起它,又有谁知道它现在在东边还是在西边呢?当年曾经热情招待过我们的老僧已经死去,变成了一座新塔;我们曾经在墙上题的诗已经不见痕迹,墙壁也破败了;还记得我们当年在路上行走的情景吗,漫漫长路,人困驴蹇,嘶鸣声声。 人在偶然中诞生,确在必然中消亡,人活在偶然和必然之间。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有的人轰轰烈烈,到头来却反认他乡是故乡;有的人庸庸碌碌,荒荒唐唐地死去,这又有谁知道呢?现在观我的考研,正如苏轼的一句诗: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的一切好像都不曾发生过,我所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吗?怎么这个世界的任何东西总是那么可疑?如果我是一只鸿雁,我来自哪里?我将飞向哪里?我将在雪地上驻足所长时间?我将留下怎样的痕迹?这痕迹又将保留多久?是谁在冥冥之中控制着我?我想用文字记录下曾经在我身上发生过的东西,用物质颠覆灵魂的质疑,以激励自己过去已经逝去或者将要逝去,未来还不确定,只有当下才是你确实感觉到存在的,活在当下,在当下烙下你深深的痕迹,让史学家来替你写日记。 这只是其中的极其微小的目的,而最重要的是我要感谢我的朋友:张斌和高磊!
个人分类: 繁杂心情|3115 次阅读|1 个评论
收到白院长的回信了,非常激动
热度 2 geochemist 2011-4-1 14:20
3月24日,我看到科学时报对白院长的采访(原文: 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 )后,深受鼓舞,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给白院长写了一封信(建议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研究所的投入以及提高青年科技工作者生活待遇),本来以为不会得到任何答复,没想到刚刚得到白院长的回信了(回信时间2011-04-01 13:41),激动之余,我急忙将此信的内容分享给我的朋友,并发布在此,以兹年轻人共勉。全文如下: XXX同志: 来信收悉。关于我院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生活待遇问题,院里正在研究解决的办法,待院党组会议讨论研究后,将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关于边远地区研究所的支持力度问题,我们也将认真研究。 谢谢你提出的宝贵建议。 白春礼 2011年4月1日
2612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士,硕士的事情.....
starboy 2011-4-1 14:11
昏黄的天气,掩盖了春天的快乐!!! 愚人节...很怀疑的想说我们都似乎一直在愚人愚己.. 不想谈科研的崇高,不想谈什么热情... 昨天,L君满脸的不满,一直很和善的他,面露无奈和不满, 语无伦次的一再说着. 原因是老板对他有些不满,认为他这么长时间 竟然没有完成综述.他边吃饭,边讲,委屈的不断摇头晃脑... Q妞,一个胖胖的姑娘,据说很好强.他的老板也是在楼道里经常碰到的, 温文尔雅的,没看到一丝严厉的样子.听说,Q妞每次和她师姐们开完会, 一个师姐趴在桌上开始哭泣.Q妞缺失带着泪花,傻乎乎的一笑,用纸巾抹去泪痕. 可惜却没能逃过L君的眼神. A女在隔壁,据说在论文开提前,熬了多个通宵.经常在楼道碰到也是一句:"师兄". 校内的签名上每次似乎都有被屡次挨批的痕迹. A女的有个签名很好玩,写到自己 通宵的那几天,萎靡不振,L君悄悄问她,师妹,是不是失恋了.看你最近状态很不好. 于是很感动. L1君,博后,有点吊儿郎当的样子.自己折腾的实验方案,没有得到老板的同意, 老板拒绝挂名.L1君很不满,逃避开会. L2女,每次看到她都来的很早.办公室里经常是她第一个开门的.很努力的一个小姑娘. 早晨,我们开完组会,和师妹吃过饭,刚坐在电脑旁边,旁边桌上的办公室电话响了. 我接起电话,找她的,毫无疑问是她老板. 接起电话,听到她不断的说,忽然有点哽咽了. 然后就开始哭泣... ................. ................. ................. 想着自己去年和老板的争论,时时回来也气的摇头晃脑的... 都不容易啊..
22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因为时间连续
pingguo 2011-4-1 13:57
多少人曾问,为何宇宙如此和谐?人回答不了,只好引入神来回答:因为神在背后。能否稍微改进一下这个回答:因为时间连续,神在时间背后。 假如时间是间断的——时间间断,意味着——某一时刻的物质、能量、信息将会突然失踪或者如同幽灵一般地到来(无缘无故地增加或减少)。物理世界众多守恒定律,显然不支持这个假设。 尽管物质世界充满了偶然性,因为有时间这个最后的连续性,使得这些偶然性都无法逃离到数学之外,如同物质无法逃离到宇宙之外一样。 时间连续意味着物质世界在根本上具有确定性 ,而确定性正是数学的灵魂。它是人的思维具有确定性的根据,所有的概念、定义——作为认识的基础——乃是因为对象具有确定性的缘故。没有这个确定性,逻辑、哲学、意识等等,都将失去生长的土壤。 谈到思维或意识的确定性,我们几乎可以去谈论人类社会所具有的某种确定性了。 这里或许有一个问题:时间连续,它在数学上的意义与它在物理世界的意义是否有所不同? 此外,确定性要求物质、能量、信息本身是一致的。我们只能在此意义上谈论可知或不可知。 2011-04-01
个人分类: 随笔|2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原风月
热度 4 cyaninelotus 2011-3-31 22:52
今天学习进不了状态。消磨时间,翻看旧时札记。在这个多云的天气里,拿一篇来凉一凉。也让自己的心情有些改变。 在冬日的夜里,雪覆原野,月照大地。一曲高昂的歌掠过树梢:陇上风月梦见了红肥绿丰,想念那在江南的情人。 我是陇上风月, 我是高原风月。 我是崖畔上的红山丹, 我是人见人爱的兰花花。 我站在土坡上望太阳, 我看着蓝天想桃花。 我在院子里种梨花, 我在窗子上贴窗花。 我是陇上风月, 我是高原风月。 雪山上我是雪莲花, 河沟沟里我是马莲花。 我披着太阳沐山风, 吹出我的脸儿像桃花。 我踏遍家乡的土坎坎, 我种得满山都是梨花、杏花和桃花。 哎呀呀,小哥哥, 老了我就是那个苦荞花, 呀, 苦荞花 (旧帖-博客搬家)
个人分类: 旧日心情|3878 次阅读|9 个评论
我的一天——参加青年课堂大奖赛说课预赛有感
mafei863 2011-3-31 22:45
教学: 今天下午5:00 参加 青年课堂大奖赛院系内部说课预赛,听了LGY老师的说课后,颇有感触:L老师整个过程知识讲解清晰,重难点把握恰当,时间控制合理,语速适中表达清晰,逻辑性强... ...但听下来后发现更多的是知识的堆积,向学生一味的灌输知识层面上的东西,总感觉少点什么。思索良久,忽然感觉: 整个说课过程没有灵魂,没有结合自己的人生体会、感悟来传授知识变为智慧的过程; 仅仅做到了第一层:传业。此时,也愈来愈发体会到曾仕强教授说的“中国人不太注重知识,而是比较注重道理”的涵义,一开始我对他的这种言论表示怀疑,但后来的一次学生谈话转变了我的看法:他的所有课程基本都是自学的,并且考试成绩还不错。到底我们作为教师,大学4年本科我们要留给学生什么?是知识,书本上有学生课后可以自学的。所以,应该是超越书本之上的东西,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过程的思维方式,我们讲课时穿插的教学理念。 科研: 今天中午吃饭时LP说去年申报的省科技厅项目立项了,我估计这是评讲师以来最大的收获。后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加油! 工作: 收学生SDF本科论文,该学生因上次参加研究生考试,上学期没有完成,到了这学期开学初期却没有尽力,所以一直推到现在仍没有大的进展,将会错过两次答辩机会。 生活: 下午LP去广发银行还了透支余额,随后到门面店看了整体橱柜,大衣柜推拉门等等。
个人分类: 点滴记录|2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篱笆内的狗
zephyrcyn 2011-3-31 20:03
那是一条金黄色的猛犬。 已经不记得第一次和它相遇时的惨状,是和老公一起,在犬吠声中躲在老公身后?还是独自一人尖叫一声,失色跳开?这两种情形有一段时间交替上演,成为午夜梦回难以逃避的梦魇。那段时间,它,一定很有成就感吧? 篱笆是铁的,纵使它再疯狂,估计也不会冲出篱笆。它是势利的,碰见其他人,不叫,只要我路过,狂吠。 要不要绕路躲它?每天清晨一人路过的时候总要做这样的思想斗争,但很少实践。我希望自己在它狂吠的时候,可以微笑着,淡淡看它一眼,然后飘然前行。但是,只要想着要从那条小路通过,心总会不由自主的提起。它的叫声响起,心会无法抑制地惊跳。 有时候我问自己,既然怕,为什么不躲它呢? 依然无法做到与它坦然相对,但可以把所有的惊恐压制在低头前行中,不管它的叫声如何,步伐不乱,看起来似乎不动声色。所以,它叫声的强度和长度逐渐降低,有时,只是一声,即止。 这些清晨和傍晚的插曲消失了一段时间,那只狗似乎不见了。每次路过,偷偷的紧张,偷偷的放松,也偷偷的祝福那只狗。。。。。。
个人分类: 散记|2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抗凝血用药
热度 4 gl6866 2011-3-31 19:00
我要终身服用“耗子药”来抗凝血,这种药就是大名鼎鼎的“华法林”(苄丙酮香豆素)。在网上见到韩建伟老师的博文《 再谈谈抗凝血用药 》 ,我也来谈谈凑个热闹。说华法林大名鼎鼎有两层意思,其一它是一种老药,效果在目前来看似乎还是不错,适应症还算比较广,可以算是宝刀不老吧。另一层意思是说它缺点也不少,药物吸收需要好几天,而且药效还因人而异。容易与食物(如阔叶类蔬菜)或别药物起反应而降低药效或使药效丧失。同时,每隔一段时间要到医院检查INR(国际标准化比值),基本要使其保持在2.5~3.0之间。如果低于这个值,药效便没有发挥出来,如果高于这个值,就会引起出血(引起出血可服用维生素K)。因此华法林绝对不是理想用药,比如患者如果再次住院开刀,大概先停服华法林而换用肝素(heparins),肝素也是一种抗凝血药,但比华法林贵,不过现在的势头似乎是要用肝素把华法林替代下来。 话说20世纪初,美国东北部的牧场主养的牛无缘无故因内外出血而亡。死牛周围会有一滩没有凝固的血。牧场主非常害怕,好好的牛怎么就突然暴亡了呢?兽医和科学家家遍开始对这种现象着手调查,以便给牧主一个合理的解释。那时牛的饲料主要是一种从欧洲引入的叫草木樨(sweet clover)的植物。顺便一提,现在我国也有一种叫做“黄香草木樨”(yellow sweet clover)的外来物种,它对我国本土的植物产生很大威胁。草木樨在美国长势良好,对牛是一种绝佳的饲料。不仅如此,它还能增加土壤的氮含量,使土地肥沃。以草木樨为食的牛也长势良好。可是,到了1933年死牛的事情发生了。那年夏天与往年相比,气候又热又潮,为了储存越冬饲料,牧场主不得不把潮湿的草木樨打捆保存。于是潮湿的牧草就成了发霉的干草。 1933年冬的一天,一位叫Ed Carlson的牧场主,把一头死牛、一桶没有凝固的牛血以及一车过冬用的草木樨干草,拿到威斯康星大学的生物化学系。他恳请研究人员帮他拯救他们的牛。适逢Karl-Paul Link教授在为WARF(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威斯康星校友会研究基金会)做研究,于是他就接受了这个项目。最终,Link的研究帮助牧主拯救了他的牛。原来,牛是患了所谓的“草木樨病”,于是便建议牧主不要再喂牛发了霉的草木樨干草。虽然Link拯救了牛,但却未能发现草木樨中的“香豆素”(coumarin)有什么用途。在他休假时继续思考这个问题并认为,这个东西可以让牛七窍出血而亡,也可以用来杀死耗子之类的啮齿动物,因此“香豆素”(还有一种抗凝血药叫可嘧啶coumadin,如美国的杜邦可嘧啶,但不应与coumarin混淆)在美国就用作耗子药。Link教授还是为他的发现申请了专利,而我们今天所服用的抗凝血药华法林名称的来源就是WARF+in而来,这种药也被戏称为“耗子药”。 美国人从欧洲引入草木樨,实际上也属于外来物种入侵。然而,香豆素是一个重要的香料,天然存在于黑香豆、香蛇鞭菊、野香荚兰、兰花中。例如,黑香豆主成分之一的香豆素在1882年Houbiagan的男性使用的香水“Fougere Rayale”就开始用了。1889年销售的“Jicky”(Guelain)也是由香豆素、橡苔、水杨酸戊酯以及蔷薇所配的馥奇香型香调的香水。20世纪之初,除了芳香制品外,在很多化妆品的加香中也都使用,现已成为调配香精的重要成分。香豆素的衍生物有些存在于自然界,有些则可通过合成方法制得;有的游离存在,有的与葡萄糖结合在一起,其中不少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例如双香豆素,过去由甜苜蓿植物腐败析出,现在可用人工合成,用作抗凝血剂。
个人分类: 理解科学|6177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认为,整个朗兰兹纲领的证明也许需要用我一生的时间。
dhwang 2011-3-31 11:51
越南数学家吴宝珠:从奥数冠军到菲尔茨奖获得者 吴宝珠在清华大学接受采访。王丹红/摄 1988年,16岁的越南高中生吴宝珠以满分成绩,荣获第29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20年后,2010年8月19日,在印度海得拉巴市召开的第26届国家数学家大会上,印度总理将菲尔茨奖授予38岁的吴宝珠,以表彰他“通过引入新的代数-几何学方法,证明了朗兰兹纲领自守形式中的“基本引理”。 2010年7月,吴宝珠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我只是证明了朗兰兹纲领的基本引理,不是整个纲领,我认为整个纲领的证明也许需要用我一生的时间。” 吴宝珠1972年出生于越南一个学者家庭,15岁时进入越南国立河内大学附属高中的数学专修班,1988年和1989年,他连续两届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两枚金牌。他在法国完成大学学习,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开始研究朗兰兹纲领;2008年,他证明了朗兰兹纲领的基本引理。 朗兰兹纲领由加拿大裔美国数学家罗伯特·朗兰兹(Robert Langlands)发起。1979年,朗兰兹提出一项雄心勃勃的革命性理论:将数学中两大分支——数论和表示论联系起来,其中包含一系列的猜想和洞见,最终发展出“朗兰兹纲领”。朗兰兹认为,纲领的证明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他相信证明纲领的前提需要一个基石——基本引理,而且这个证明应该比较容易。然而,基本引理的证明实在是太难了,直到29年后,2008年,年轻的吴宝珠才用自己天才的方法,将之证明。 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基本引理的证明列为年度十大科学发现之一。2010年9月1日,吴宝珠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正教授。 前段时间,应哈佛大学数学教授、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丘成桐邀请,吴宝珠到北京作为期一周的学术访问,其间,他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采访,谈及自己的数学之路。 在越南展露数学天分 “从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开始,我就真正喜欢上数学,高中毕业后,我决定以数学为职业。” 1972年6月,吴宝珠在越南河内市出生,父亲吴辉瑾是越南国家力学研究所物理学教授,母亲陈刘云贤是越南中央传统医学院的医学副教授,他是家中唯一的孩子。 因为父亲在苏联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并在那里工作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吴宝珠的幼年时光是在母亲的家族中度过的,直到他上小学后,父亲才回到越南。 父亲对吴宝珠有很大影响:“我在河内一所实验小学读书,这所小学用特别的方法教育学生,比如鼓励我们独立阅读、自由表达等。但父亲回来后,不满意我上的小学,决定让我离开,并将我送到针对有数学天分学生的天才学校。从初中开始,因为父母的缘故,我做了许多数学练习,也喜欢上了数学。” 越南河内的征王基础中学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学生们是通过考试挑选出来的,吴宝珠上的是这所中学的特殊班。1987年初中毕业后,他考入越南国立河内大学附属高中的数学专修班。这是一所针对全国天才学生的高中,规模很小,学生都被大学挑选。高中时代,他参加了两届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天才学校有很好的系统来组织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参赛选手们都是通过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层层考试选拔出来的。我们通过了许多考试,就像是体育竞赛,年轻人都喜欢体育,但我不喜欢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因为有太多的挑战项目,准备参赛和参赛的过程都非常紧张。我参加过两次这样的竞赛,一次在1988年,参加第29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我得了满分和金牌,但之后我对参赛不再有兴趣了。后来,在学校的要求下,我第二次参加了奥数竞赛,也得了金牌,但这一次我真的没有多少乐趣。”吴宝珠说。 在越南,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金奖是一个特殊的荣誉,吴宝珠受到了一位将军的接见,“他向我表示祝贺,我非常高兴,这是一种认可,但我记不得是否有过奖金。”而且,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者还会得到奖学金到苏联或东欧国家的大学留学。 吴宝珠得到匈牙利共和国政府的一笔奖学金,1989年高中毕业后,因为太喜欢组合数学,他准备到匈牙利上大学。 “我学了一年的匈牙利语,然而,柏林墙倒塌,匈牙利政府和我国政府间的协议取消,我失去了奖学金,这是一个意外。” 在法国开始数学研究 “作朗兰兹纲领的研究,是一个因缘际会,我也想做一些事,在那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好的选择。” 也是在这时,一位法国教授来到越南,访问吴宝珠父亲所在的力学研究所,父亲的同事向这位教授谈起了他获得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的情况,于是,教授设法为他争取到一个法国政府的奖学金。 “感谢这笔奖学金,用了这笔奖学金,我到了巴黎。” 吴宝珠的祖父曾留学法国,于是,祖父开始教他学法语。“法国的教育体系不同于其他国家,在法国,我接受建议从高中开始,在高中待了两年,之后在法国高等师范学校上大学,当时,我的指导老师迈克·布鲁意(Michel Broue)建议我跟随巴黎第十一大学的热拉尔·洛蒙(Gérard Laumon)教授作研究,所以,我在大学阶段就开始了博士研究。” 在法国高中的学习对吴宝珠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在法国,高中阶段有两年的大学预备学习,法国的高中预科非常不同于越南的‘奥数’班,法国的高中学习是为研究作准备,越南的高中学习是为考试作准备。” 法国的博士训练体系也非常不同于美国。当吴宝珠开始博士研究时,朗兰兹纲领是法国数学界一个有口皆碑的题目,数学家罗杰·戈德门特(Roger Godement)被称为是法国自守形式之父,他在法国向大家广泛介绍朗兰兹纲领和自守形式的研究,对当时的数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包括洛蒙教授。 “当时,几乎所有的数学家都在作自守形式的研究,好多人来到这个领域,几乎所有做自守形式的人都与戈德门特有关,他们很强,这个领域非常活跃……几乎数学系所有的学生都想证明这个难题,在洛蒙教授的建议下,我从1993年开始研究朗兰兹纲领的问题。” 1997年,25岁的吴宝珠在法国第十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我的博士论文里,我解决一个非常类似于基本引理的问题,也开始明白,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是针对迹公式的一个几何模型。” 从1998年开始,他成为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研究员,在巴黎第十三大学工作,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当时,他的目标是希望有一天能证明朗兰兹纲领的基本引理。 吴宝珠说:“法国的系统非常不同于美国。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需要做2~3年的博士后,有相当大的压力发表论文,然后再申请工作;当获得一份工作后,又有发表文章的压力。在法国,我没有这些压力,我不需要生产论文,我所需要做的是作好数学研究。” 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个7年里,他不是教授,只是一般研究人员。“开始时,我与洛蒙教授一块做,当我回到朗兰兹纲领的基本引理问题时,我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我得到新的想法。” 因为能做好的数学,吴宝珠在法国感到非常愉快。“CNRS类似于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隶属于CNRS,也就是说CNRS为其支付薪水,却在相关大学里和教授们一起工作,而没有教学任务。我不知道这是好是坏,但我博士毕业后的那段时间真是黄金时光,我成为CNRS的研究员,这是一个终身职位,没有申请经费、发表文章、晋升职位和教学任务的压力,我所需要做的就是选择留在这里,用更多的时间作数学研究,而不是别的事。” 根据美国数学会MathSciNet的统计,迄今为止,吴宝珠共发表15篇论文。他说:“我没有兴趣写糟糕的论文,我只写几篇好论文。我的同事告诉我,‘不要浪费时间写糟糕的论文,一篇好论文胜过100篇垃圾论文’。 这不是我的方式,这是法国的标准。” 如果没有论文,同行怎么评价他的研究呢?“我每年都接受评估,我只需要报告我在这一年所做的事。法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每5年评估我一次,我向他们报告我已经做的事和打算做的事,如果他们感觉不错,给我一个好评价,CNRS就继续支持我。”吴宝珠说。 在基本引理的证明中,2003年是一个转折点。“当时,我确切地想清楚了与几何学相关的每一个问题,事情变得顺畅、清晰,我相信我已经得到了新想法,但那只是开始。”那年夏天,他邀请洛蒙到越南河内观光,而洛蒙却对他的想法产生了兴趣,他们共同证明了基本引理的酉群情形。2004年,两人因此获得美国克莱研究奖。 2005年,经过专门的教师资格考试,33岁的吴宝珠成为巴黎第十一大学的教授,也是在这一年,他成为越南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正教授。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贵宾 “我想,最激动的时刻是得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的那一刻,当时我非常激动。之后,我几乎被耗尽了,我得到了想法,但不知道所需要的细节,我写出了所有的细节,超过了200页。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痛苦和压力,曲折坎坷,其中一个严重错误,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去修正。”吴宝珠说。 对吴宝珠来说,朗兰兹纲领如此迷人,从博士研究生开始,他用了近17年的时间来做这个问题。 吴宝珠说:“每个数学家都明白它的重要性,如果你知道朗兰兹纲领,你就会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理解数学和几何。安德鲁·怀尔斯在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中用了朗兰兹纲领中的思想,你可以看见它的美丽和力量,这真是激动人心的纲领。” 在证明了基本引理的酉群情形后,洛蒙不想再做了,但吴宝珠还想继续。“酉群情形不适用于普通形式,于是,我用了很长时间来做这个问题。但到2006年时,我几乎相信它是不可能证明了。” 事情在这时出现了转机。2006年,吴宝珠应邀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这是他第一次到这里访问。“大约是2006年12月的一天,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马克·戈瑞斯基(Mark Goresky)的交谈,为我的迷阵提供了失落的一角,我意识到我得出了证明,我相信我得到了一般情形下基本引理的证明。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得出完整的证明。” 那一次,吴宝珠本来打算在普林斯顿待3个月,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希望他能待得长一些:5年。但是,他还是回到了法国,“因为我属于法国的CNRS,2007年,我再次回到普林斯顿,之后就一直呆在那里。” 2007年,他开始写论文,6月,完成了长达200页的第一稿。之后,他在法国举行的研讨会上报告他的证明,“有些人持怀疑态度,但绝大多数人相信我的证明。”回到普林斯顿后,他继续在许多讨论会上发表演讲。 “在5个月的时间里,我不停地举行讲座,努力解释自己的想法,纠正其中的错误,2008年5月,我将论文投递给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数学出版物》,审稿时间比这长多了,只有极少数人能检查其中的细节,但我不知道他们是谁。” 到2009年底,几乎这个领域的每个人都相信吴宝珠真正证明了这个问题,美国《时代》周刊将朗兰兹纲领选为2009年度十大科学发现之一。《时代》的文章指出: “过去几年中,在巴黎第十一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的越南数学家吴宝珠,用独创性的公式证明了基本引理,当这一证明的正确性在今年被检查并确认正确时,全世界的数学家终于松了一口气。在过去30年中,数学家在这一领域的工作都是在假定基本引理正确并且终将有一天会得到证明的基础上进行的。高等研究院数论学家萨纳克这样形容该成果:‘就好比人们在河对岸工作,等着有人能架好这座桥梁。突然之间桥梁架好了,每个人的工作都有了意义。’” 2010年1月,吴宝珠的论文《李代数的基本引理》(The fundamental lemma for Lie algebras)被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数学出版物》接受发表。 吴宝珠说:“我知道《时代》杂志的评选结果,但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 芝加哥大学的邀请 “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数学家之一,非常聪明。我真的期望这个年轻人还会做出伟大的事。” ——罗伯特·费弗曼 芝加哥大学物质科学院院长、数学系教授 当然,还有一个人为基本引理的证明而特别兴奋,他就是罗伯特·朗兰兹。这位曾经一度离开这个领域的王者,如今又回来了。 “当朗兰兹写出基本引理的公式时,他一定认为这是容易证明的一个定理。他和学生花了10年的时间来证明它,这也是他将之称为基本引理的原因。但他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几何学问题,这些问题在他那个时代还看不清楚。他离开了自守形式领域,开始从事数学物理的研究。当他第一次在巴黎看到我用新的方法证明基本引理时,他非常高兴,又重新回到自守形式领域。也许是我鼓励了他,但我并不确切地知道他回来的理由。”吴宝珠说。 2010年,吴宝珠和朗兰兹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 2010年1月,芝加哥大学发表公告,宣布吴宝珠接受邀请,将于2010年9月以正教授身份正式加入芝加哥大学数学系。 谈到吴宝珠,芝加哥大学数学系主任康斯坦丁说:“他证明了一个基本结论,一个称为基本引理的猜想,这样命名是因为它代表了朗兰兹纲领进展的一个关键大门……吴的证明戏剧化地打开了这扇门。” 为什么决定去芝加哥大学呢?吴宝珠说:“芝加哥大学给了我非常好的条件,如果喜欢,我可以教书,如果我只想作我的研究,我就可以停止教书。我有终身教授的职位,我能做我想做的事。在法国,如果你是一位教授,那你必须教书,有繁重的教学任务,但在芝加哥,他们没有要求我必须教书,他们支持我。而且,在芝加哥大学,许多人做的数学都是我喜欢的,像罗伯特·科特维茨(Robert Kottwitz)、Alexander Beilinson、Kazuya Kato、Vladimir Drinfeld、Spencer Bloch 等,所以,那里有更多的同事可以谈论数学。” 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家罗伯特·科特维茨曾和来自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的两位同事Mark Goresky和Robert MacPherson合作,发展了解决朗兰兹纲领基本引理问题的方法,吴宝珠说:“除了我的博士导师洛蒙,科特维茨教授对我有相当大的影响,我习惯每年到芝加哥大学,他总是慷慨地告诉我许多想法,他没有和我竞争,他帮助我澄清了许多问题。” 吴宝珠决定到芝加哥大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孩子,“因为芝加哥有非常好的实验小学和中学。” 2010年初,吴宝珠加入法国国籍,“当我在法国时,我有法国永久居留证,所以没有必要成为法国公民。但当我决定到美国后,我再回法国就不容易了。在法国,我是离职而不是辞职,我保留了在法国大学的职位,我希望能经常回法国与朋友和同事交谈,而在美国要获得法国签证是很难的。” “与数学在一起是愉快的” “参加好的讨论班非常重要,要不停地与人说话,我第一年参加讨论班时,一个字也听不懂,但我还是坚持听下去了。” 从一名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冠军成长为数学家,吴宝珠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不是所有的奥数冠军后来都以数学为职业,然而,在越南,几乎所有的数学家都来自奥数获奖者。 回顾自己的数学之路,吴宝珠说:“参加奥数竞赛不同于作数学研究。参加奥数竞赛,你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精通各种技能,这有助于人们解决复杂和技巧性的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但危险是,它们没有尊重数学自然的简洁和美。是否成为一名数学家主要取决于个人,以及他对数学的品位,但这种转化不是直接的。我认为,对数学家来说品位非常重要。” 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数学品位呢?“培养品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与数学在一起,花时间学习。” 谈到对开始作数学研究的学生们的建议,吴宝珠说:“在法国,学生要参加许多基础课程和好的讨论班。在本科生阶段,你能从讨论班学到好的品位;在好的数学家的演讲中,看他们怎么提出问题、怎么产生对它的兴趣,怎么谈论它,怎么证明它。我有幸参加了很多讨论班和项目,从中学到许多东西。在博士研究生阶段,我自己证明了问题,但如果没有参加讨论班,我不可以选择问题。” 吴宝珠夫妇有三个孩子,太太全职在家,不外出工作。在通常情况下,他在办公室作研究,“工作时,我不和任何人说话。在家里,当我感到压力不大时,我会和孩子们聊天,当她们睡着后,我就开始工作了。我也睡觉,但睡觉的时间不多。” 谈到数学,他说:“当你想作数学研究的时候,与数学在一起是愉快的。在数学中,你会感到它的自然;数学是描述世界的最美语言,它很简单,因此也是最经济的语言,不多也不少。” 吴宝珠用英文接受记者采访,他的英文是自学的,“因为我读了很多书和论文,读书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休闲活动。” 谈到未来,吴宝珠说:“我只是证明了纲领的基本引理,不是整个纲领。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整个朗兰兹纲领,基本引理只是它的基础,是其中一座小山峰。爬过这座山峰后,现在可以瞭望朗兰兹纲领了。前面是一座大山,我们的问题是如何爬上去。其中一件事是朗兰兹回来了,他将为我们指示解决整个纲领的新路线。我认为,整个纲领也许需要我一生的时间。” (作者:王丹红 季理真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1-18 9:34:38(季理真为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数学系博士生吴朝中对本文亦有贡献) 《科学时报》 (2010-11-18 A3 综合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0180 科学网转载: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1/240335.shtm
个人分类: 人物专访|15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行走在时间的缝隙里
songyanru243 2011-3-31 11:18
入梦,倦眼难合; 思绪,就不能平。 穿越孤灯,穿越闲窗,穿越幽夜,穿越余情 仿佛行走在狭长的缝隙里, 不知在何处,仿佛左边是今天,右边是昨天 不知是何时,仿佛左边是纳兰,右边是舒婷 不知有何人,仿佛左边是芭蕉,右边是花椒 。。。。 任尔东南西北 任尔穿越迷离 呵,顿悟 原来我行走在时间的缝隙里 拍打在浪古的沙滩上 呵, 许是寂寞,许是欣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学导式案例 6--D1 郑州轻工业学院轻工职业学院推广使用学导式
ljkf 2011-3-31 10:44
学导式创新实践案例 -- 6--D1 北琴海鹏转发 6--D1 郑州轻工业学院轻工职业学院推广使用学导式 关于推广使用“ 学导式 ”教学方案的通知 作者:admin  加入时间:2010-6-23 9:39:54  点击:91 郑州轻工业学院轻工职业学院文件 郑轻职院〔 2010 〕 9 号 签发人: 刘诚 关于推广使用“ 学导式 ”教学方案的通知 各系、部、室: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注重内涵发展的过渡,人们日益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中教学和学习活动的特殊性和改革的重要性。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已经成为改革传统教学和学习方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有效地使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也就成为每一位从事职业教育合格教师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关注信息技术,而且重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改善、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的构建。为了进一步将我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推向深入,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我校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根本性转变,从而实现我校学风的根本性好转,根据我校《关于加强我校学风建设的意见》中的有关精神,经学校研究,决定在我校推广使用“ 学导式 ”教学方案,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标任务 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现代教学技能,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向主动型学习转变,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风的根本性好转。 二、方案内容 “ 学导式 ”教学方案由三个基本目标、一个教学设计和六个教学实施环节组成(见附件)。 三、保障措施 1 、在学校教学方案推广实施领导办公室的统一部署下,实行自上而下的办法,由教务处、督导室牵头,在各系部推广执行。要求全体专、兼职教师和全部课程都要最终参与其中,形成全校性的教学改革氛围。 2 、推广初期以校级精品课程和有利于开展的班级、课程作为试点,以后逐步递进到每位教师、每门课程。 3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教务、督导部门积极改革评价标准,制订奖惩措施,着力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热情。 4 、技术指导小组要积极跟进,通过现场观摩、团队研讨等方法,及时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障方案实施效果。 5 、学校在适当时候将举行我校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大奖赛,对勇于探索、积极改革、成效显著的教师进行表彰。 四、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 学导式 ”教学方案推广实施领导办公室。 主任:刘诚 张杰敏 成员:教务处处长、各教学系、部、室主任 学校成立“ 学导式 ”教学方案技术指导小组。 组长:李宏兵 成员:齐英兰 卓清筠 李钦霞 于红斌 附件:“ 学导式 ”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规范 二○一○年六月二十二日     附件 “ 学导式 ”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规范 为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要求,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在各教学环节中的应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拟定如下教学方案(简称“ 316 ”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规范: 一、方案内容 ( 1 )三个基本目标 a. 教师设计教学过程,起到组织引领作用; b. 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主动进行自主学习; c. 严格实施教学环节,保障实现能力目标。 ( 2 )一个教学设计 施行一体化课程设计。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方式是高效率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方式,而课程教学设计是保证实现教学能力目标的关键。 ( 3 )六个教学实施环节 教学环节是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保证。主要包括: a. 创设教学情境、 b. 目标任务、 c. 示范指导、 d. 自主学习、 e. 交流共享、 f. 总结评估。 二、方案实施要求 1. 三个基本目标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先导作用,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积极投入到新教学方案的实施应用中。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为核心,通过新颖的教学设计,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严格各教学环节的实施,保障既定能力目标的实现。同时适度调整教学评价方式,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结合考试质量和考试成绩,以学生是否有兴趣“学”、是否“学”好作为最终评价标准。 2. 一个教学设计 一体化课程设计要突出“能力目标、项目载体、能力实训”三个重要原则,实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设计流程图见附件)。在一体化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如下内容: ( 1 )明确课程目标,突出能力目标; ( 2 )设计案例或情境,引入任务,通过问题进行驱动; ( 3 )教师实例示范,学生模仿。再通过改变、提升实例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 ( 4 )用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方式,完成项目任务,以训练能力,巩固知识; ( 5 )组织交流讨论,优化结果。 3. 六个教学实施环节 实施方法: ( 1 )创设教学情境 根据课程能力目标要求,设计必要的案例或情境。可以通过游戏、视频、实物、典型案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学情境和互动 式教学 的设计,要紧扣课程主题,体现现代职教理念,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 ( 2 )提出目标任务 目标任务的提出,不能只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重点、难点等问题,教师要对课程进行能力需求分析和应知应会分析,从而提炼出来明确的目标,特别是要突出能力目标。需要注意:能力目标的实现要能够通过合理的、与之有密切关联的问题、任务、项目等予以驱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完成任务项目的过程中训练技能、提升能力。 ( 3 )示范指导(做给学生看、带着学生做) 教师以实例进行操作示范,最好能对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进行对比,以形成一定的做事能力。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然后将实例的功能进行提升,或将实例的结构进行改造,由学生试着去做。 ( 4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做、看着学生做,实现做中学) 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项目任务,适时指导和鼓励。本环节的要点: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和激励,使学生由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参与做事,通过做事的过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成就感,从而积极参与对新知识的探究。 ( 5 )交流共享 围绕做事过程中的问题与收获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并展示成果与他人共享。本环节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交流沟通与信息共享,共同强化在完成项目任务中的收获和经验,并将其转化为能力。可以采取多种激励方式,活跃气氛,鼓励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 6 )总结评估 通过交流共享,同学间相互评议,形成共识和结论。教师在本环节中,应精心组织实施,提供评价方法,最后给出最优化结果。 教学过程设计流程图示例.doc 主题词: 推广使用 学导式 教学方案 通知  郑州轻工业学院轻工职业学院办公室 2010 年 6 月 22 日印 关于推广使用“ 学导式 ” 教学 方案的通知 学校成立“ 学导式 ” 教学 方案推广实施领导办公室。 主任:刘诚 张杰敏 成员:教务处处长、各 教学 系、部、室主任 学校成立“ 学导式 ” 教学 方案技术指导小组。 组长... jiaowu.pili-zz.net/News_View.asp?NewsID=270 2011-2-17 - 百度快照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教学|1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爱情,就只是曾经相遇过而已
热度 2 ecowangy 2011-3-30 21:47
爱情让人忘记了时间,时间,也有时会让人忘记爱情,如我。 忘记的不只是逝去一年的这段爱情,也忘了如何去爱,如何动情,也许,我是患了爱无能综合症。 不愿意在感情的世界演虚伪的戏,于是我不能在其他男人面前说我爱你,渐模糊的记忆,竟已没有画面浮起,原来即便那样的刻骨铭心也终有天苍白无力。 怪圈,可是此刻我不能谈爱情。 只是曾经相遇过而已。
2226 次阅读|3 个评论
球状闪电
chaolihit 2011-3-30 17:18
——读大刘《球状闪电》有感 闪电从天空劈下, 引起宏电子激发。 幽灵一样的轨迹, 源于测不准原理。 时间定格到刹那, 跃迁发生在瞬间。 能量产生量子化, 物质在那刻升华。 后记:这是我大学时候写的,转眼已经六年有余,谨以此纪念曾经的文艺小青年。
25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管理分会与学术分会联合例会会议记录
neudoctor 2011-3-30 16:46
会议时间:2011年3月22日 与会人员:李卓梁、何剑、刘林龙、张松、王凤栾、吴迪、薛倩、卢永昌、徐德超、徐丽华、郝菲菲、王晓芳、王哲、罗湖、丁昕 会议主持:卢永昌 会议记录:吴迪 会议内容: 一、各分会安排工作: 管理分会: 1.何剑安排学促会联合招新工作,提出各分会一起准备前期工作,并努力发展大四保研学生入会。 2.进一步讨论会歌制作问题。 3.继续年鉴攥写工作。 学术分会: 1.表示配合管理分会做好招新工作。 2.博士沙龙活动,提出要联合更多会员,扩大联系老师范围,争取联系到更多老师参与活动。 3.拟定活动策划方案,挑选主持人,联系博士。 二、自由讨论: 1.大家各自发表看法,一起讨论了关于会歌风格以及歌名等问题。 2.讨论关于博士沙龙、文献检索的相关问题,提出活动时可以加入更多讨论的话题,如发表论文、写论文的注意事项等,并建议增加嘉宾与听众的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3.动员会员参与素质拓展活动,及前期工作人员安排。
12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2年地球会进入0度空间吗?
热度 4 readnet 2011-3-30 15:50
2012 年怎么啦? 科學家終於確定了 2012 不是末日只不過是地球進入了光子帶, 但在完全進入的一瞬間, 我們會在 3 天的 0 度空間中度過, 當然這會死很多人。 磁極顛倒 3 度空間退到 0 度空間,無疑是毀滅,但迎來的是嶄新的世界, 有很多很多人會在那 3 天中存活下來。 那 3 天正是太陽系,在光子帶中發生的巨大的化學變化, 人類體内原子也將重新組合,迎來了 4 度空間第 5 個紀元。 個人理解;瑪雅人說的不是世界末日, 他明明寫的是“ 2012 年 12 月 21 日的黑夜來臨, 12 月 22 日的黎明不會到來”。 想必瑪雅人也是與我們生活在一個空間,他自然無法預測 4 度空間的事情了, 而且 12 月 22 日沒有白天。 但 3 天後,差不多是聖誕,白天就會來的 ! 12 種預言都紀錄了 2012 是不平凡的一年。 聖經密碼、推背圖、台灣瑪雅語、小孩藏僧、乃至雙魚到水瓶的過渡时間… 都表明了這一切最真實的該是美國 NASA 太空總署的調查了, 在 1960 年發現遠處有一團星體 ( 其實就是光子帶 ) 。 在前幾年發現 2012 將會發生生南北磁極颠倒。 在 2011 年會發生生 4 次日蝕… 我們生活在第 4 個世紀與第 5 個世紀的交界,我們應該感到驕傲。 3 度空間到 4 度空間最需要的就是人類精神的力量, 但願我會活下來目睹這一刻 ... 3 天的黑暗。 人類的進化,光的時代, 4 度空間 ,一切聽起來好像一部科幻小說, 不過是真是假無所謂。到 2012 就一切都知道了,死不死又怎麼樣 ? 進入光子時代也會死,只不過肉身不會腐爛罷了,如果是真的, 我真感謝生活在這個年代,話說回來,人類是該進化了。 科學家們認定 2012 年為太陽分子活躍巅峰、期間可能造成全球通訊癱瘓。 科技可能倒退幾十年、甚至更嚴重的後果。 不管真也好、假也罷。趁着社會還美好、多陪陪家人、朋友。 當然、還有你的戀人。 現在開始、珍惜身邊的人吧。 不要像電影裡那樣、瞬間什麼都沒有了。 2012年地球会进入0度空间?.pps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2118 次阅读|2 个评论
研一计划
热度 10 JWH115 2011-3-30 11:38
1.每期science nature 必须浏览一遍 2.多阅读专业相关的文献,拓展对催化领域的了解 3.多跟上一年级的学长交流,学习实验技术 4.锻炼写作,试着写一些综述或文章前面的概述 5.每周锻炼一次,每周去书店一次 6.每周给亲戚打电话 7.每天按时起床,三餐及时吃 5.课上布置的任务,下课就去做 6.action while saying 7.及时处理邮件,选择讲座听,节省时间 8.组会报告自己要做,然后去讲 9.锻炼演讲能力,注意演讲技巧,清晰地使用科学语言表达 10.多跟朋友联系,多参与集体活动 11.确定自己要做的课题,不要盲目去看一些不相关的文献,借鉴别人的得失,调整自己的计划 12.根据行情,变动行动计划,周期检查并坚决执行 13.将基础知识迅速扫清,不要留有障碍,把实验的相关细节记录下来,熟悉仪器的部件与原理 14.设置实验计划,确定要考察的影响因素,确立实验目标 15.每周展开班级活动,带领大家参与集体活动,增进班级凝聚力 16.停止抱怨,shut up,不要让负面情绪影响自己 17.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坏的一面留在心理 18.看着对方、微笑、saying nothing whiling another speaking 16.坚持就是胜利
2534 次阅读|10 个评论
抢盐其实是一件好事
热度 2 sykes 2011-3-30 10:36
让我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 )一下,前段时间的抢盐其实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 前天黑龙江检测到I-131,昨天江浙一带检测到,今天北京河北检测到。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平静,没有任何慌乱的举动。那些前段时间批评百姓无知,缺乏科学知识的“砖家”们,莫非被你们一骂,百姓的素质霍的一下提升了? 其实很简单,因为抢盐其实是一件好事。虽然他抢了,但抢的是一种国家库存充足、生产快的物品。正是有了抢盐,大家的恐慌得到了释放,现在听到检测到I-131也很平静。如果没有那次抢盐,恐怕现在的消息会引起大家抢购大米、水等物资,后果不堪设想。此外,通过抢盐,也让政府进行了一次演习,如果再次因日本辐射问题导致抢购,可以充满自信地处理。 所以说,抢盐我们应该看到积极的一面。
1361 次阅读|1 个评论
时间的意识起源
热度 9 jizx971 2011-3-29 21:27
我们每天来往于各个地方,看或者看到许多新的或旧的东西和事物,我们没有丝毫的时间意识,以为事物就是那里摆着,只是我们路过了而已。就像酒吧的歌声那样,如果我没有路过,我也就没用听到。但是对于一个事物在我们眼前的显现,我们究竟是如何把握住它的呢? 酒吧的歌声也许是一首外国歌曲,对于一个不懂英文的人来说,这个不同于汉语的声音符号,对他意味着什么,这便是 内容的此在 ;如果这个不懂英文的人,发愤图强,下功夫学习了外语,这个声音符号,除了内容此在的样式外,对于这个人的意识而言,它具有了 内容的涵义 。 内容的此在与内容的区别,前者是指被意识到的,但本身并没有成为感知客体的感觉,后者则是指感知客体。不同的人可以感觉到一个东西,但是却可以感知为完全不同的东西。这也就是我们看和看到、观察和观察到的区别。我们自己将相同的感觉内容(内容的此在)这一次做这样的“释义”,另一次做那样的“释义”。但是“释义”本身永远无法还原为新的感觉的涌入或出现,它是一个行为特征,是“意识”的一种方式,是“心绪”的一种方式,我们将它称作对有关对象的感知。因此,可以看出,感觉和感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意识状态,一种是 体现性 感觉意义上的感知内容(内容的此在),一种是 立义性 的意向意义上的感知行为(内容的知道)。 于是,问题就浮出了水面,感知内容和感知行为是有区别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同一客观事物或实在对我们个人而言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意识状态?这个因素应该记在谁的账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因素?通过这种反思和疑问,时间就被我们每一个个体所切身体验和把握到了,虽然它极其抽象而又极其具体。
3470 次阅读|9 个评论
春日赠答博友拾遗诗词十二首
热度 3 卫军英 2011-3-29 14:26
1月5日博文《诗词要写情爱方写得好》,后有湘明、柏舟、俊明诸兄赠诗,特回赠以答: Ising 2011-1-25 11:50 岁末三生酒知寒, 一壶冷暖写阑珊。 松舟随泛越吴女, 不羡卫公醉湘间。 哈哈 博主回复(2011-1-25 14:59) : 三个老男不觉寒, 一壶浊酒性情珊。 浣溪越女何曾见, 道是秦淮舞榭间。 tashaxing 2011-1-25 13:36 寄柏舟兄 清溪野渡不知寒, 却笑流冰意正珊。 浊酒一壶歌万里, 柏舟破浪逐情缘。 博主回复(2011-1-25 15:12) : 赠诸兄: 西溪归棹寄清寒, 梅破青红也珊珊。 解释春风无限恨, 舟行何处无情缘。 2月12日有《诗词二首禅寺觅归且寻梅》,李泳、关燕清、刘俊明诸兄评论,乃有答诗回赠: yonglie 2011-2-14 08:41 病起春来向晓风, 春风一色管西东。 如今欲往苍山去, 月海花街尽梦中。 ——即去大理,先遥对西湖,哈哈 博主回复(2011-2-14 19:50) : 东风解君意, 送君大理中。 从今醉花海, 不向西湖行。 呵呵。 关燕清 2011-2-14 19:04 尤喜《春游永福法喜二寺》 。甚少见军英兄写此种味道的。来赞! 博主回复(2011-2-14 19:44) : 向有出世之思, 未抵出世之境。 偶值深山幽寺, 不知天籁清净。 俗根难悟万事空, 写出这么个东东。 :-) Ising 2011-2-14 21:32 那年永福寺中问, 灵隐可曾天外来? 博主回复(2011-2-15 09:53) : 灵鹫飞来灵隐外, 如今熙攘游人在。 青烟不断香火明,移步永福更参拜。 3月9日日陈绥阳兄作《水调歌头》,乃附评论一首。 卫军英 2011-3-9 19:27 绥兄雅韵好词章, 点染春风茶酒香。 渭水涟漪秦川外, 洞仙歌处声绕梁。 博主回复(2011-3-9 22:11) : 谢谢军英赠诗。 又绥兄《次韵昌凤兄绮怀二首》,读之甚有感慨,感叹人生,自成一律: 夜静思深更漏阑,依稀曙色催梦残。 春风不顾梅花破,晓月还随柳叶弯。 世事云烟归一瞬,人情闲话只半天。 前因后果凭记取,澹澹清波心亦闲。 14日作《春日蝶恋花五首》,有柏舟兄赠诗,即以回赠: baiyuxiao 2011-3-15 09:47 二月江南景气嘉, 东风浩荡到天涯。 学人亭下箫声起, 尽诉春思蝶恋花。 博主回复(2011-3-15 12:48) : 三月风和日丽嘉, 江南春色也天涯。 清歌飞向蓬莱去, 一样轻舟逐浪花。 23日马昌凤兄作《 寄柏舟兄并致 Frost6 兄 》,其后评论附诗步韵一首;又李泳兄作《月圆夜无月听雨》,随附一首: 卫军英 2011-3-23 10:54 凤歌曲竟慢吟诗, 舟系蓬莱正此时。 未辨佛罗斯特客, 春风尽管染须髭。 3月29日李学宽兄游西溪图文并茂两篇,乃有评论附诗二首;又有柏舟兄赠答网友诗后附一首: 卫军英 2011-3-29 07:50 西溪春水晚来风, 酒淡茶香意兴浓。 绿染清新光影外, 景约神韵镜头中。 博主回复(2011-3-29 09:01) : 卫兄的诗词绝对一流!谢谢款待! 卫军英 2011-3-29 12:00 落日苍茫蔚水天, 舟行木秀皆自然。 春光偏向西溪住, 风月四时景无边。 卫军英 2011-3-29 08:47 昨日西溪水如烟, 友朋相聚借酒欢。 放言左右或所缺, 君居蓬莱少一仙。 博主回复(2011-3-29 10:26) : 答卫军英(柏舟) 溪水盈盈花似烟, 相逢一醉是清欢。 几回梦入桃花洞, 喜遇蓬莱诸老仙。
个人分类: 诗词歌赋|3421 次阅读|6 个评论
说课(5)(Lebesgue测度)--实变函数
热度 9 gfcao 2011-3-29 11:44
说课(5)(Lebesgue测度)--实变函数
作为实变函数的准备知识,集合论的讲授不需要占用太多时间,毕竟不是专门讲集合论,测度论才是“实变函数”的真正开始。 测度概念可以追溯到面积问题,可见其源远流长。而面积概念的最早推广是关于集合的“容量”,研究“容量”的代表性人物包括 Peano (皮亚诺)、 Jordon (若当)以及 Borel (博雷尔),然而, Lebesgue (勒贝革)测度的横空出世取代了十九世纪几乎所有的工作,其中也包括他的导师 Borel 的工作,可见 Lebesgue 之伟大。不过 Lebesgue 测度并非测度论的终极,事实上,如果没有更一般意义上的抽象测度(也称公理化测度),你就很难把概率论与测度论相联系,概率论也就难以在数学上找到他强大的理论基础,恐怕只能因为其出身问题而成为“地富反坏右”令数学家们“不屑”。 一些老师习惯于从概念到概念,常常并不注意概念的来龙去脉的阐述以及如何启发学生学会探索从而建立一个新的概念。测度作为区间“长度”、区域“面积”、立体“体积”概念的推广,当然不能脱离了这些原型去讲,否则学生只能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学到的也只是具体的知识,而非发现与创造能力。鉴于在课程的引言中老师已经交代清楚了为什么要定义一般集合的“长度”,所以老师在测度这一章节无需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缠,重点应讲清楚这样几件事: 1 、如何“合理”地定义“测度”? 2 、你所定义的测度与她的原型(“长度”、“面积”等)是什么关系?她与“长度”、“面积”等概念是否有着类似的性质? 3 、集合的测度相对于集合的运算是否封闭? 4 、可测集的相貌如何(具有什么样的结构)? 不愿意动脑筋的老师也许一开始就把外侧度的定义写出来而不管学生是否感到突兀,你如果不能诱导学生去思考如何恰当地给一般集合的测度下定义,学生只能记住抽象的概念,这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也许用不了多久,学生就把学的概念全还给你了。要讲清楚测度的概念,离不开 Riemann 积分的思想,想想 Riemann 定积分是怎么进行的,那里是将函数的定义域作分割,然后分别用若干小矩形从外面包住曲边梯形,同时用另一些小的矩形从里面尽量填满曲边梯形,随着分割的加细,如果内外小矩形面积之和趋于同一个值,就把这个极限称为对应函数的定积分(曲边梯形的面积)。这种想法能否推广到一般的集合?用“矩形”从外面包住一个集合并不难,难的是集合的“内部”未必包含任何“矩形”,例如,你不可能从有理数集合里找到任何区间。由此可见,我们第一步只能考虑从外部逼近,即用一些小“矩形”(也叫“长方体”)(这些矩形的并)包住一个给定的集合,从技术层面上讲,用一些“开矩形”更方便一些(联想一下开覆盖原理就明白了),能包住一个给定集合的小“矩形”(之并)很多,所以合理地“测量”一个给定集合 E 的方式是: 这就是“外测度”的定义。 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对这个概念的剖析,老师必须引导学生搞清楚两件事:( 1 )如果 E 是一个区间或矩形,其外侧度与长度或面积是什么关系?( 2 )外侧度是否具有与“长度”、“面积”有着类似的性质,由此自然挖掘出来外侧度的几个基本性质,这些性质也是将来定义抽象测度的几个公理。分析的过程中将会发现外侧度并不具有“面积”的所有特征,特别是可加性不再成立。这里有一个难点,即如何构造不具有可加性的集合。众所周知,数学上的每个重要反例都是智慧的结晶,反映出构造者非凡的创造力,而追寻构造者的思路远远不像追寻一个大定理的证明那样轻松,因为这些反例的视角往往出人意料,不可测集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例子。虽然不介绍它未必会对测度理论的体系构成影响,但作为数学欣赏,老师不妨详作介绍,这个例子既含分类的思想,又运用了选择公理,不介绍有点可惜。 可加性的失败让我们想到了什么?毫无疑问,我们会思考:是外侧度的定义方式导致了不可加性的丧失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从反例的构造将会发现,无论你怎样定义外侧度,只要这些外侧度满足“面积”的几个基本特征:( 1 )非负性( 2 )单调性( 3 )次可加性,都会出现可加性的丧失。这就是说,我们碰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唯一的办法是把那些不满足可加性的集合剔除,“可测集”的概念出现了。想法没有错,但具体实施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给定一个集合,如何判断它可测还是不可测?这又是个难点。一些老师也许习惯于直接给出定义,这不是个好办法,聪明的学生会问你:“为什么这么定义?”当然,如今的学生大概不是很愿意问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老师比较好当,想当年,俺把俺的老师都问得不敢见我了。 具体如何诱导出可测集的定义在本人的教材中已作介绍,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说了。 3 、 4 两个问题是很自然的,相信任何有点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怎么讲授。 通观测度论章节,难点主要集中在前面阐述的几个概念上,即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外侧度?如何发现不可测集的存在以及如何合理地定义可测集?至于可测集的性质与结构则是合乎“正常思维习惯”的问题,就好比人们对一般连续函数的模样并不了解,于是总想用熟悉的函数(初等函数)去描述他们(逼近),清楚了这个思想,如何了解可测集的结构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个人分类: 教育点滴|23225 次阅读|39 个评论
[转载]你想过40岁以后吗【葛红兵】
songyanru243 2011-3-29 10:10
我是世界上少有的那种对时间的流逝极其敏感的人——这不是自我夸耀,因为对时间敏感可能是缺点:它让你不能安宁,总是焦虑。相聚还没有开始,你就预感到离别,开始为离别惆怅;青春还没有演绎开放,你就为年老痛心;大家刚刚开始喝茶闲谈,你已经开始吝啬你的时间,想着还有什么要紧的事情没有做。   我不是一个麻木的人,我不能看着时间流过身旁而无动于衷;我也不是一个阔绰的人,即使有些钱,已经不是一个穷人了,但是,我依然不能享受闲暇。忙碌不为别的,有的时候仅仅是想把那些时间抓在手里。   我甚至愿意用金钱买时间。1999年到上海后,我几乎没有乘过上海的公交车,一直打的。这不是因为我有钱,而是因为我不愿意为了三公里的路程在路上浪费两个小时。那些公交车是如此慢,仿佛对身边流逝的时间一无所知。碰道那些每天要花三个小时乘公交车上下班的人,我就会感到忧伤——人的一天有几个三小时?除了吃饭睡觉,我们一天真正能拿来工作的时间不足八个小时,三个小时可以做多少事情啊!却坐在车上一路晃过去了。   作为一个1968年出生的人,我今年已经43岁了。我的曾祖父、祖父都死在73岁,父亲说,我们家的男人遗传寿命恐怕就是73岁吧。他是不是对的呢?我想多半是对的。有什么理由渴望更长的寿命呢?内因,我们走不出遗传;外因呢,我们生活的环境并没有变得更好,污染更严重了,生活的压力也更大了。我想我已经真切地走过了人生的一半。在这一半中,又有一个半,我实在懵懂的童年,在接下来的一半的人生里,我还将有一半要花在我垂暮的老年上……走进40岁,人生给我的一个精神性的提示是什么呢?死亡。这个概念,通过我祖父祖母的过世、我哥哥的病重而来到我的面前,非常真切。   因为《直来直去》的出版,去北京做宣传,遇见章乃器先生的公子章立凡先生,我让他给我看看面相。他对我说:“你要到41岁才能安定。”听了他这个话,我立即服气了。这些年,我一直在心里对自己说,慢下来、静下来、停下来,听听、看看、想想,一切就都很好了,不一定要做什么,你没有力量改变世界。但是,身体力的冲动依然故我,它让我不能安宁。在北京的时候,和许戈辉对话,她说:“也许你就是一个永远也不能安定的任吧。”听她这么说,我心里实在是非常伤感的。老实说,已经有三年多了吧,我在内心唯一对自己说的话只有这样一句:安静下来。可是我内心的波澜渐渐平息,耳边的喧嚣渐渐停止,手头的文字渐渐安宁,眼前的世界渐渐止歇,风停了,太阳也已经出来了,一切都很好了,为什么我还不能安静下来呢?回上海后,我反复地回想章立凡的话,觉得那也许是一个暗示:安静不是自我修炼的产物,安静是年龄的产物,也许真的只有到了41岁,年龄才能给我足够的力量,让我安定下来吧。   41岁以后,我想做什么呢?在新加坡住了近一年,新加坡给我最重要的启发是:富有不是金钱概念,而是灵魂和身体概念——你的灵魂是安宁的吗?你的身体是属于你自己的吗?你对自己的灵魂和身体到底有多大的主宰力呢?曾遇到一个搞音乐的朋友,当我赞美他钢琴弹得好时,他却对我说:“那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我已经退休了。”他才45岁呀,怎么能退休呢?他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啊,他的钢琴不是应该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吗?他说:“我不愿意让自己为了身外之物奔波劳碌,灵魂和身体都好像是在为别的事情忙碌,所以,我选择了退休,我要让它们真正各得其所。”是啊,身外的那些东西真的很重要吗?当我们的灵魂没有得到安慰,当我们的身体没有得到休息,我们在世界中只不过是徒劳无获的工具而已,它们仅仅是帮助我们占有世界的工具——我们得到一些是因为我们在出卖自己,我们享乐的代价是压迫灵魂和身体,让它们变成奴仆,我们赖以自豪的不过时我们被剥夺和奴役后得到的一份小小“赏赐”。   所以, 真的很羡慕那个钢琴家。他早早退休,成了一个候鸟观察家。他背着相机满世界跑,只是为了看一眼那些飞来飞去的候鸟。那些飞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从这里到那里,他也一样,在地上自由地来去,从这里到那里,仅仅为了天上的那些更自由的飞翔者。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抓一只飞鸟回家,也没有想过要为这些飞鸟撒种、耕耘。他什么都不为,仅仅是看,看过了也就过了。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心不为形役、不为物役,甚至不为自己役。   我真正渴望的是什么?一小片蓝色的天空、一块蛙鼓虫鸣的池塘、一片淡淡的绿色的树林,而且这些我并不试图把它们搬回家,占为己有。这些东西大自然早就为我准备好了,我并不需要刻意地去和谁争而偶尔哦你争了也不可能得到更多,不争也不会更少。大自然对你非常公平,它在哪里,只要你从世俗的功利中抬起头来看看,那片绿色就属于你了;听听,那池蛙鸣也就是你的了;想想,看着天空发一小会儿呆,那天空就是你的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理”:实践vs.时间……
热度 10 boxcar 2011-3-29 08:01
刚才在迟菲的博文“ 科学网上有几个话题是只要谈论就会有争吵 ”【 1 】中看到 “ 马克思主义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让时间来证明一切好了。”,感觉这句颇得“撷英”之妙,受了点儿启发,决定写篇关于“实践”的撷英博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非常响亮的话已经喊了许多年,应该是深入人心的,以至于这句话本身就很趋近真理了。不过,如果我不小心无意中打错了字,或者有意地把它篡改成:“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世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识见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试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甚而至于“饰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家可能会读出其他的感觉来。事实上,后面这些关于“唯一标准”说法,原本纯属娱乐,是很不靠谱的,可是如果把“唯一”两字去掉,有些或许不无道理。 先说“时间”。我们会非常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际上无论任何实践活动总归还是需要时间的。足够长的时间的实践,才真正是可以拿来“检验真理”的“实践”。仅仅在短时间内仓促地一试,得出的结论未必稳妥,很可能站不住脚。所以“要让时间来证明一切”,也就是说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比较麻烦的是,一个理论提出之后,提出者和拥护者都会很急迫地证明其正确性和有效性,希望它是“真理”,这时往往没有耐心等待长时间的实践去检验它。相反,有些经过长时间检验的东西,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活动的增多,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终极“真理”很难做到,一个确凿的反例“事件”就可能颠覆掉“终极”的希望,让人重新回到对这种理论有效性的思考。因此,“事件”可以用来检验“真理”,无论是得出正面的结论,还是反面的结论。 能否“真理”的检验,需要“时间”去“实践”,试验的场所是人“世间”, 期间当然需要大量的“试件”(试验样本),而试验的过程需要人的“识见”,也就是人在此过程中不间断的观察、认知与思考。在“实践”当中,“识见”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在于去除那些有心或者无心增加的“饰件”(修饰物),因为这些“饰件”的存在,会影响人的判断。 ~~~~~~~~~~~~~~~~~~~~~~~~~~~~~~~~~ 参考: 【1】 迟菲: 科学网上有几个话题是只要谈论就会有争吵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071do=blogid=427370
个人分类: 科学网|4302 次阅读|24 个评论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佳人竞折腰
热度 22 gfcao 2011-3-28 21:32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佳人竞折腰
周末与朋友相约专访武汉,破天荒第一次背着长枪短炮远行。在朋友的建议下,周六上午再访黄鹤楼,参观完黄鹤楼,去到著名的户部巷,看到小吃一条街人山人海,实在不敢进去,便去了旁边的一家餐馆。朋友点完菜,迟迟不见动静,我们要赶时间,便跟店家说:“你们这么慢,我们不吃了,走人”,老板娘着急了,保证道:“最多十分钟,保证上菜。”十分钟之后,总算上了一道菜,可余菜仍是不见动静,这回朋友着急了,端着饭碗边吃边在厨房看着,厨师炒完一样菜随手就“抢”来。别的几桌客人看他们的菜迟迟不见上来,也着急了,与店家争执了起来,这场景实在是难得一见。 茶足饭饱,我们立刻从汉口码头启程奔往樱园,遗憾的是,半小时过去了,没拦着一辆出租车,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搭乘公交车。从汉口去往樱园的公交车只有一路,而且已经过去了近五十分钟,公交车依然不见踪影,站台边站满了人,这场面让人想起了难民。终于,车来了,大家如逃亡般奋力往车上挤,好在俺站得比较靠前,拿出小时候打群架冲锋陷阵的精神率先冲上了车,可还是比别人晚了一步,所有的座位都被占了,我扫视一下车厢,忽然发现有几个座位上居然没人,而是被人用几本破书占着,我毫不客气将其中一个座位上的书扔到了另一个座位上,一屁股坐了上去。没过多久,主人上来了,愤怒地冲我瞪着那双美丽的丹凤眼,我很有礼貌地报以一个甜甜的微笑,对方看我这么绅士,也就不跟我计较了。儿子好不容易也挤上了车,我把背包背到胸前,站在儿子的座位旁,用我那强大而瘦弱的身躯为儿子阻挡着拥挤的人群。一路之上,不断有人从后门挤上车来,司机手里握着方向盘,嘴里高喊:“后门上车的买票”,喊了半天,总算有几位乘客各拿着一元的硬币冲着我说道:“大哥,麻烦传一下,”我接过硬币高喊道:“钱来了,请往前传,千万别传到口袋里。”惹得众人大乐,乘车虽然辛苦,乘客们倒也乐呵呵的不见一点愁容,即使挤不上车也是哈哈一笑。这是我此生遭遇的最为壮观、最为得意的公交之旅。不过,看到拍得的这些照片,觉得辛苦点也值了。
个人分类: 游记|4991 次阅读|65 个评论
随笔
mutingcunyu 2011-3-28 13:16
身边常有人说无聊啊,没事干,其实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可就是不想做。为什么?原因太简单了,因为自己不感兴趣,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自然不想做。研究生上到现在,说实话,对自己的工作始终没有太上心,努力不够,基础薄弱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找不到兴趣之所在。那个模型竟然那么麻烦,这是当初没想到的,而且要做那么大尺度,必然工作是很粗糙的,可我的目前水平把这种重复性的工作做好就已经很好了,熟悉的方法,不同的地方,无奈的所谓的创新。野外的计划始终憋不出来,没去过的地儿,哎,这个还得仔细想想。争取一周内搞定。小论文这个事情还得再继续研究那些数据,看看文献,脑子里的货都快扔光了,得继续加紧看文献。存在感,这个词,我觉得现在就是要找到这种感觉,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愿意去做,去花时间,并从中感到一点点的满足感。这几天跑步感受到一点,大量的流汗,心却是静的,睡眠也好了一些,好吧。我承认,我总是这么有点任性,从现在起,学会把情绪对学习的影响降低到一个可控的范围。不是光说说,这段时间也在做,已经有初步的一点点效果,继续加油。无论以后的路怎么走,现在先把要紧的事尽全力完成。再的,什么都是浮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09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1-3-28 11:05
真诚地做科研 最近重读《约翰·克里斯朵夫》,这部曾经给我震撼的书再次震撼了我。感受最深的在于:真诚。做科研不也一样么,我们需要真诚的科研。 克里斯朵夫6岁时在爷爷的指导下开始作曲,然后在舅舅面前炫耀自己的作品,并说他要当大音乐家。舅舅说了一段话:“你作曲是为了当大音乐家;你是大音乐家,所以你要作曲。这就像一只小狗,不断地咬自己的尾巴在转圈。”我们做科研也好比作曲,多数时候我们不正是在像小狗一样咬着自己的尾巴打转转么。 首先,科研不是想做就做的。科研不是简单的事务性劳动,不是哪天想做点就做点的。今天你精神好,心情好,你说,我作篇文章出来。可能吗?也许有可能,但往往不如人意。究其原因,科研是个系统思考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偶尔的灵感和运气。 其次,科研不是做给人看的。做科研不能有成名成家的思想。好比人为了成为音乐家而作曲,其结果是作不出好的曲子,为了成名成家科研也同样不会出什么好成果。为了作曲而作曲只会失败,为了科研而做科研也不会达到最高境界。只有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投入自己的激情,才有可能做点好的科研工作。 复次,真诚是尊重科研的表现。没有入门的人容易对科研有神秘感,比较尊重,不尊重的人往往正是做了一点科研但是还没有做得太好的人。很多研究生学了一点皮毛之后,就对科研说三道四。这正是没有真正登堂入室的表现。你不尊重科研,科研自然也不会给你好脸色。 再次,真诚的科研能带来真正的美。用真心做出来的曲子无疑是天籁般的声音。同样,用真心做出来的科研成果,不管大小都是令人欣喜的,这就是美。培养好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加强科研能力,同样也能摆正做科研的态度。 最后,始终保持真诚是非常困难的。短暂的真诚人人都能做到,但是始终真诚就难能可贵。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清理杂念。而只有通过不断地读书思考,才可能有更好的手段让自己真诚。 希望我们不要像那只咬着自己的尾巴转圈的小狗,而是真诚对待科研工作,用心灵去做,而非那些靠不住的名利思想。用真诚做科研,收获的将远远不是科研成果,更是生活的幸福。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彭思龙 科研选题要善于捕捉“黑马” 如果与炒股相比,优秀的科学家就像股票高手,善于捕捉“黑马”。如果与造楼相比,一流科学家像设计师,二流科学家像是建筑师,三流科学家像装修师。 在科研领域,有一些真正的牛人,往往能在早期就把兴趣定位到重要的科学问题上,例如居里夫人证明放射性同位素,就是认定这个现象对解释化学元素性质中的重要性,然后用了不太长的时间,把这个重要问题弄清楚。许多人认为居里夫人在这个工作中费了很大的力气,客观地说,这并不是特别大的工程,虽然居里夫妇二人做实验确实不容易。可以说,居里夫人选择了一个相对比较容易的实验,不需要耗费几十年,可用比较快的速度完成。而有一些运气好的科学家,碰到了好机会,例如第一个确定胰岛素功能的科学家加拿大医生班庭,非常年轻时就意识到胰岛素功能不稳定的原因是在纯化过程中胰酶的影响,从而导致后续的重大发现,对挽救糖尿病患者生命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一流科学家就像善于抓住“黑马”的股票高手和技艺高超的建筑设计师。 一流科学家往往能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重要问题,或者能找到别人不知道的解决问题方法。这些科学家的研究往往能带动一个方向或领域,有些科学发现的意义和价值在开始阶段可能不被别人理解,甚至被误解,等大家都明白过来的时候,这些科学家往往已经放下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兴趣是寻找更重要的问题,他们对已经解决,或者显然可以靠时间和条件就能解决的问题没有兴趣。所以说一流科学家类似于大楼设计师,他们负责设计,但不负责建造。二流科学家类似大楼建筑师,他们负责把设计师的蓝图建筑成大楼。他们往往能在第一时间认识到一流科学家的发现,并判断出衍生问题,他们虽然没有能力去发现特别重要的问题,但他们能判断什么发现是重要的,什么发现是有前途的,由于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强,能在第一时间把重要发现发扬光大,能在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后迅速提出一些衍生问题,并展开行动,做出一系列的工作,他们的科学贡献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三流科学家,是在上述两类科学家把重要问题都解决后,寻找这些问题存在的遗漏,进行修补工作。三流科学家类似于大楼装修师,他们负责把大楼按照客户要求装修成可以使用的房屋。 我们在选择科研课题的时候,也应该尽量学习一流科学家,要在大量学习思考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逐渐学会判断什么问题可能具有衍生问题群、可长期研究的空间、长期研究的价值以及潜在的应用前景。 我们最近开展的一个工作,可能就具有这样一些特点:氦气是一种惰性气体,2007年有人发现呼吸氦气具有预防心肌损伤的作用,后来被证明这种预防作用与抗氧化、抗炎症有关。这个发现实际上非常让人费解,因为氦气在生物体系几乎不可能与其他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竟然具有药学作用。这个作用肯定与传统的治疗疾病的原理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这里隐藏着一个秘密,有秘密就有研究价值,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另外,氦气过去曾经广泛用于潜水作业,是潜水员一直呼吸的一种介质,那么使用于人就没什么障碍。而且在临床上过去曾经把它作为降低呼吸阻力的方法,用于哮喘的治疗。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到该气体对呼吸道以外的作用。现在既然是发现这种气体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那么对其他器官的保护作用如何,就是比较重要的问题了。我们从2009年开始证明呼吸氦气对脑损伤的预防作用,并开展其他各类重要器官的保护作用的研究。如果最后能证明这些效应是确实存在的,那么氦气就可以作为一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药物了。而且这个“药物”的显著特点是广泛有效但没有副作用,这个研究将不仅是一个药理效果的研究,可能还会对我们理解生命基本规律有帮助。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孙学军 (责任编辑 李娜,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不是人呆地方 余震352次 放射超标10万倍
xupeiyang 2011-3-28 08:20
自3月11日东日本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后至3月25日中午,两周时间内一共发生里氏5级以上余震352次,是去年全年日本发生5级以上地震次数的2.3倍。其中里氏7级以上余震3次、6级以上59次。 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涡轮机房地下室积水放射性物质活度超标1000万倍的数值严重有误,其放射性活度超标10万倍左右。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2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好科研与花大量时间是分不开的
热度 35 cutefay 2011-3-27 22:54
我原来一直认为聪明的人做事情可以事半功倍,不用特别辛苦,事情也能够做得好。这种想法一直持续到我上研究生的时候。这是因为从小学到大学的时候,几乎一直是在念书,学习成绩的好坏的确与聪明程度密不可分的。就单个人而言,个人学习成绩好坏虽然是和自己的勤奋成正相关的,但是不同人之间的学习差别,其实很大一部分是由智力决定的。我想,这是因为上学期间,有课程、学校、老师和作业的约束,每个人用于学习的时间都差不多,即使再勤奋,也不能比其他学生多花多少时间。但大学的时候比起大学以前其实略有所不同,因为大学课程不如高中那么紧,所以很大一部分程度靠自我约束的勤奋学习。 上了研究生,开始做了科研工作,原本以为也是这个样子。后来才发现课题组里发文章最多的,往往不是最聪明最有见解的,而是最勤奋的。很多科研工作做得好的人,几乎是除了吃饭睡觉洗漱以及必要的社交之外,几乎一天到晚都呆在实验室。早上8点多就去实验室了,一直待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宿舍。虽然这中间也会偶尔有些时间是在看网页、看电影以及上网聊天,但平均下来,一周工作的时间超过65个小时(保守估计)。 于是就感受到:科研成果是用时间熬出来的。做实验需要时间、思考问题需要时间、查文献需要时间、交流科研工作需要时间、写论文需要时间、处理一些科研杂事(例如组织会议、报账、帮导师写基金本子、审稿等)也同样需要时间。如果没有时间的保证,科研成果出来的速度总会放慢很多。 当时研究生的时候,自己不愿意为了科研而投入这么多时间,总是希望在科研工作之余能够让自己过得更舒服一些,就为了其他很多事情而没有把科研放在心上。就这样混混沌沌地混完了研究生生涯,也没有多发几篇文章和多申请一些专利。当时一直坚定着这样的信念:以后再也不会继续做科研了。 结果阴差阳错,毕业后还是继续做科研了。这个时候才好好思考自己好好做科研的问题:以前发表的文章不多,这样申请基金什么的就会比较困难,不容易中;越是不中,以后再想发展就更困难,会形成恶性循环链。怎么办呢?只有现在亡羊补牢,好好做科研,争取多发点文章。 工作了之后才发现,其实作为工作人员的杂事更多,很难像研究生时代那样有大量的时间来做科研写文章;现在能够用来写文章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如果稍微不多花点时间工作,就挤不出写文章的时间了。这个时候才更加体会到:科研真需要时间啊!真恨不得自己拥有《哆啦A梦》中扭曲时间方面的道具,让自己获得的时间是别人的好几倍。 此外,现在还体会到:如果要让我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其他时间都在做科研,我做不到。每个星期总会有那么一两天时间感觉科研太累,以至于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人总是需要休息的。并且一天到晚总是做科研,很容易太压抑而导致心情不好,人还是需要一定的放松的事情来自我调节的。 所以,我很佩服能够一天到晚工作的人,太不容易了。 再看看一些导师们,情况也是如此,很多导师也都是一天到晚在实验室或者办公室里忙,做导师也很不容易,还要想着申请经费养活整个课题组。所以,感觉一旦踏上了科研之路,就像上了贼船,下不来了。唯有好好努力,多花精力了。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7718 次阅读|41 个评论
待解决的问题:停止运行时间太久的程序。
cliffgao 2011-3-27 21:44
待解决的问题: 当一个程序运行时间很久时,自动停止该程序。 (1)评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试着从另一个方面想想问题:是不是我们的数据有问题,如果数据没有问题,再试图解决本文中要处理的问题。 (2)问题状态: 初步解决。 (3)拟解决方案:1) Thread, 2) Singal 有待实际程序中进一步验证。 (4)参考: http://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2831775/running-a-python-script-for-a-user-specified-amount-of-time (5)具体方法 1. #!/usr/bin/env python from time import sleep from threading import Thread import time def my_task(): print("start time: %s" %time.time()) for i in range(10): print("%d / 10 is ok" %(i+1))#time.time() sleep(2) print("end time : %s" %time.time()) t=Thread(target=my_task) #open an thread t.daemon=True t.start() snooziness=int(raw_input("enter the amount of seconds you wants to run this:")) sleep(snooziness) #if my_task is longer than snooziness, my_task will break out. print ("after sleep, end time %s" %time.time()) ########### 2. #!/usr/bin/env python import signal import time def got_alarm(sigum, frame): print "Alarm" start=time.time() print("start: %s" %start) signal.signal(signal.SIGALRM, got_alarm) signal.alarm(2) end=time.time() print("end: %s end-start: %f" %(end,end-start)) start=time.time() print ("sleeping....") time.sleep(4) end=time.time() print(" after sleep end-start: %f " %(end-start)) print "done" ########## #start: 1301236049.46 #end: 1301236049.46 end-start: 0.000055 #sleeping.... #Alarm # after sleep end-start: 2.000029 #done # ###
个人分类: 待解决问题|4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一个好的实验室交流网站:Lablife
热度 5 milkyday 2011-3-27 11:42
更新:Lablife已经被Labguru收购。现在还在试用摸索中。老板让我们在Labguru上记实验笔记,但感觉还是在纸上记比较习惯啊~ 前几天我们老板兴致勃勃的向我们推荐了一个网站:www.lablife.org 让我们都去注册。我一看,这不是之前在另一个实验室做rotation时也用过的实验室交流网站嘛。几天时间体验下来,觉得我们老板真的把上面的功能用到了极致: 1. 我们实验室是做果蝇的。平时有很多的果蝇stock, 不太好跟踪。老板就让我们分工将这些果蝇的名称,所储存的位置都记录在了stock页面上。于是以后想做什么实验想用果蝇,只要在那个网站实验室主页上一搜就可以找到了,很方便。 2. 实验室里如果有人新写了paper, 会放到documents界面上去方便其他人修改,提意见。如果有人做了演讲, 也会将ppt上载到实验室presentation页面上。 3. 大家还会把自己觉得好用的protocal 上载到相关界面,方便实验室的其他人。 Lablife还有自动的提醒功能,只要有人在实验室页面上写了新的东西,就会生成邮件发到你的邮箱里。这样,不用特意去刷新界面,也能知道发生了什么。当然,以上的一切也只有同一个实验室的人才能看见,保证了安全。 不知道国内的朋友们能不能登上这个网页。如果可以的话,值得一试哦
个人分类: 分享|6921 次阅读|4 个评论
时空伸缩 假定自然界有速度上限的话……
热度 1 readnet 2011-3-27 01:56
我们知道,宇宙空间没有空气阻力,那么在宇宙空间加速一个物体, 想来就可以把它加速到无论多么大的速度。 然而,速度如没有上限,那就意味着速度可以为无穷大(∞)。 如果可以实现无穷大的速度的话, 那么我们就可以在瞬间(需要的时间为 0 秒)移动到宇宙的距离我们无论多么远的地方, 或者实现与无论多么远的地方的瞬间通讯。 从原理上说,这样的好事真的可能吗? 无论谁观测,“自然界的最高速度”都一样吗? 假定自然界(我们这个宇宙)有一个绝对不可能超越的最高速度, 我们设这个最高速度为 c 。 在宇宙空间的一位静止的观测者阿里斯看见 一艘宇宙飞船正在以每秒钟 1000 米的速度向右飞行。鲍勃就乘坐在那艘飞船上。 飞船内的鲍勃看到飞船向前方(右方)发射了一个以自然界最高速度 c 行进的 “某种东西”。 对于飞船外的阿里斯,这个“某种东西”在如何运动呢? 阿里斯会认为, 那“某种东西”向右运动的速度应该是它相对于飞船的速度加上飞船自身的速度, 也就是等于每秒( c + 1000 米)。 这个速度超过了自然界的最高速度, 同“自然界有一个绝度不可能超过的最高速度”的最初假定有矛盾。 那么,阿里斯的这种看法错在哪里呢? 也许最初的那个假定“自然界有一个绝对不可能超过的最高速度”本身就是错误的吧。 其实并非如此,这里还有另外一种可能, 即“无论谁观测,自然界的最高速度都有同样的数值,而简单的‘速度加法运算’不成立”。 这就是说,前面所介绍的“运动速度因观测立场而不同。 ‘不可能确定绝对速度’”的那种观点在涉及到自然界的最高速度时遇到了例外。 速度有“上限”吗? 小结 1. 如果速度可以为无穷大(∞),那将如何? 速度=距离/时间   改写为   时间=距离/速度 =    距离(有限值)/∞(速度若为无穷大) =0(在任何距离所需的时间为 0 ) 速度若没有上限,从原理上说, 在瞬间(所需时间为 0 秒)就可以移动到无论多么远的地点。 如果飞船是在宇宙中航行,飞船就能够在瞬间运动到其他星系 2. “某种东西”以“自然界最高速度”行进的假想实验 一个宇宙飞船 飞船的速度为每秒 1000 米 自然界最高速度为每秒 c 米 鲍勃在飞船内 鲍勃向飞船行进方向发射了一个以自然界最高速度 c 行进的 “某种东西” 在宇宙空间静止的阿里斯 如果简单的“加法运算”成立的话…… 飞船外的阿里斯看见的“某种物体”每秒的速度为多少? —— 超过自然界最高速度 c —— 矛盾! 扩展阅读 “维”的定义 什么是“维”? “二维”的特性 “三维”的特性 三维立体与二维投影   维与时间 “空间”与“时间”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时间+空间→时空 时间和空间(1) —— 什么是时间? 什么是空间? 时间和空间(2) —— “1秒”是怎样确定的? 时间和空间(3) —— “1米”是怎样确定的? 时间和空间(4) —— 时间和空间究竟相似还是不相似? 时空伸缩 速度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3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头脑大爆炸啦,写论文,学英语,泡mm,一个都不能少啊,我能行吗
热度 5 jay1060201001 2011-3-26 20:26
又是一周了,时光怎么就那么匆匆流逝呢?突然想起了朱自清的篇文章《匆匆》,我突然得出结论,人类的一切努力都是在争取时间吧!我当初考研被刷,不愿再去浪费自己的青春和金钱选择从头再来,也是为了争取时间吧,毕竟自己现在才过22周岁。周五和导师聊了会儿论文的事,我的研究方向是复杂网络,关于社团分割那一块前一阵子看了不少,很多算法都看了。老师项目里提到了一个Potts快速分割算法,是要细细研究一下。导师说他有一种测试一个网络社团数目多少的想法,我听后感觉是相当的好。于是乎老师希望我用他的想法和已有成果能够结合现有算法(现有算法缺陷是:即使分割社团了,但到底分到多少是个头却不知道),比如mewman算法,potts快速分裂算法提出一种相对更好的社团分割算法。很好,值得一试! 上周跟一个同声传译认识了一下,那个英语NB哄哄的,给俺的英语学习树立了榜样。他说到了用VOA standard/BBC全方位练习听说读写,那个给力啊!咱说干就干,阻力不小啊,一开始都听不懂,但我会用他的“五遍精听法”坚持下去,一直到流利英语的那一天!! 还有一件事也是发生在上周末,听演讲时认识了一个大二的mm,她确实吸引住了我,那么久没谈恋爱了,虽然自己很忙,我会抽空跟她发展的,哎,真是既欣喜又不知所措。今天见了她了,很清纯很可爱的女孩子(个子比我高啊,很有压力)。顺其自然吧,一切随缘,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
3699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星等的换算
xiaoaq 2011-3-26 17:16
用附有辐射探测器的望远镜所能观测到最暗的恒星星等。它主要由下列三个因素决定。①望远镜系统在单位像面上能收集到的辐射流量,这和望远镜的口径D、焦距f以及大气吸收有关。②辐射探测器将这些辐射流转换成可测量的信号,其大小和探测器的量子效率q、信息容量、时间常数(或曝光时间)t等因素有关。③噪声,包括信号噪声、背景噪声和仪器噪声。信号噪声是由被测辐射的量子特性决定的;后两项噪声则与夜天背景(见夜天光)的表面亮度、天文宁静度、照相底片的化学灰雾、光电倍增管、光阴极的热发射以及读数仪表的噪声等有关。在一定精度要求下,只有当信噪比等于某一定值k时,该信号才能被检测出来。 当探测器未达饱和状态时,极限星等m0可用下式估算:m0=常数+0.5M-2.5lgd-2.5lgk +1.25lg(D2qt)-1.25lg(1+R), 式中M为单位面积夜天背景的星等,d为恒星视影圆面直径,R为仪器背景和夜天背景的比值。一般说来,望远镜口径愈大,探测器量子效率愈高;观测时间愈长,极限星等也愈高,但最高极限星等受夜天背景和探测器本身性能的限制。目视观测的极限星等有经验公式:m=6.9+5lgD,其中D以厘米为单位。照相望远镜的极限星等则与望远镜相对口径有关。夜天背景在底片上的照度和望远镜相对口径的平方成正比,当夜天背景的照相密度位于底片特性曲线的直线部分时,就不能继续延长曝光时间来提高极限星等。所以,口径相同时,相对口径大的照相望远镜极限星等反而低。现代地面观测能达到的最高极限星等约为25等。 极限星等愈高,说明观测的到的天体越暗,也就是望远镜的聚光本领愈高。 http://tieba.baidu.com/f?kz=320907814
3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达编年史(TV\OVA\剧场版)
热度 1 GoldFisher 2011-3-26 11:06
为了方便看高达,从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将高达历次的TV、OVA和剧场版的内容年代等整理如下,如果有错误的地方,欢迎指正 序号 名称 故事发生纪元 出版时间 类型 作者 1 机动战士高达 U.C 0079 1979.4.7~1980.1.26 TV 富野由悠季 2 机动战士高达~高达站立在大地上 U.C 0079 1981.3.14 剧场版 富野由悠季 3 机动战士高达~哀战士 U.C 0079 1981.7.1 剧场版 富野由悠季 4 机动战士高达~相逢在宇宙 U.C 0079 1982.3.13 剧场版 富野由悠季 5 机动战士高达~08th MS小队 U.C 0079 1996-1999 OVA 神田武幸/饭田马之介 6 机动战士高达~08th MS小队~米拉的报告 U.C 0079 1998.8.1 剧场版 加濑充子 7 机动战士高达~08th MS小队~完结篇 U.C 0079 1999.7.25 剧场版 森邦宏/仕舞屋铁 8 机动战士高达0080~口袋中的战争 U.C 0079 1989.3.25~1989.8.25 OVA 高山文彦 9 机动战士高达0083~星尘的回忆 U.C 0083 1991.5.23~1992.9.24 OVA 加濑充子/今西隆志 10 机动战士高达0083~吉恩的残光 U.C 0083 1992.8.29 剧场版 今西隆志 11 高达新体验0087~GREEN DIVERS(环幕) U.C 0087 剧场版 望月智充 12 机动战士Z高达 U.C 0087 1985.3.2~1986.2.22 TV 富野由悠季 13 机动战士Z高达Ⅰ~星之继承者 U.C 0087 剧场版 富野由悠季 14 机动战士Z高达Ⅱ~恋人们 U.C 0087 剧场版 富野由悠季 15 机动战士Z高达Ⅲ~星辰的跳动就是爱 U.C 0087 剧场版 富野由悠季 16 机动战士高达ZZ U.C 0088 1986.3.1~1987.1.31 TV 富野由悠季 17 机动战士高达0093~夏亚的逆袭 U.C 0093 OVA 18 机动战士高达独角兽 U.C 0096 2010.2.20. 剧场版 古桥一浩 19 机动战士高达F91 U.C 0123 1991.3.16 剧场版 富野由悠季 20 机动战士V高达 U.C 0153 1993.4.2~1994.3.25 TV 富野由悠季 21 新机动战记高达X A.W 0015 1996.4.5~1996.12.28 TV 高松信司 22 新机动战记高达W A.C 0195 1995.4.7~1996.3.29 TV 池田成 23 新机动战记高达W~战场回忆录 A.C 0197 1996.4-10 OVA 池田成 24 新机动战记高达W~无尽的华尔兹 A.C 0197 1997.1-7/1997.1.25 OVA 青木康直 25 新机动战记高达W~无尽的华尔兹·特别篇 A.C 0197 1998.8.1 剧场版 青木康直 26 机动武斗传G高达 F.C 0060 1994.4.1~1995.3.31 TV 今川泰宏 27 TURN A高达 C.C 2345 1999.4.9-2000.4.14 TV 富野由悠季 28 TURN A高达~地球光 C.C 2345 2002.2.9 剧场版 富野由悠季 29 TURN A高达~月光蝶 C.C 2345 2002.2.10 剧场版 富野由悠季 30 机动战士高达SEED C.E 70 2002.10.5~2003.9.27 TV 福田己津央 31 机动战士高达SEED DESTINY C.E 73 2004.10.9~2005.10.1 TV 福田己津央 32 机动战士高达SEED C.E 73 观星者 C.E 73 2006.7.15/2006.8.11/2006.9.15 剧场版 矢立肇/富野由悠季 33 机动战士高达00 A.D2307 2007.10.06~2008.06.09 TV 水岛精二 34 机动战士高达00第二季 A.D2312 2008.10.5 - 2009.3.29 TV 水岛精二 35 机动战士高达00 A wakening of theTrailblaze 觉醒的先驱者 2010.12.25 剧场版 水岛精二
个人分类: 爱好|8822 次阅读|2 个评论
时间瞬时的确定与时计
热度 2 chenfap 2011-3-26 08:06
时间瞬时的确定 与时计 (《物理学上的时空与物质》 3 ) 物理学上关于时空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第一章 牛顿力学关于时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 1.1 牛顿对时间与空间的观点 § 1.2 参照系与坐标系 1.2.1 空间位置的确定与坐标系 1.2.2 时间瞬时的确定与时计 大家知道,确定时间瞬时可用时计(即计时装置);时计的指针处于某一位置对应着某一瞬时。自然界的周期运动(如地球绕日运动等等)和人造机械的周期运动(如钟表中的指针运动等等)都可用作时计;这是由于周期不断地反复可对应着时间不断地流逝。 人们的日常经验和物理实验事实告诉我们,描述空间几何点的位置需要三个独立变量( x,y,z ),称为空间独立坐标,描述时间瞬时需要一个独立变量 t ,称为时间独立坐标。在物理学上,把任一瞬时发生在空间位置任意一点的现象都称为一个事件(如火箭发射时离开起飞架的瞬间,炸弹击中目标时爆炸的瞬间等等),一个事件可用它的时空独立坐标( t,x,y,z )来表示。独立坐标(常简称坐标)的个数称为维数,目前公认的空间独立坐标为 3 ,我们便说空间为 3 维,时间独立坐标为 1 ,我们便说时间为 1 维,因而时空为 4 维。由于量子引力理论、超弦理论的研究,提出了空间高于 3 维的可能性;但高于 3 维的空间在物理上还没有证实。 时间坐标可用一条有向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有向直线的方向可表示时间流逝的方向,此有向直线称为时轴。在时轴上,点的坐标可以由负无限大连续地变到正负无限大,这意味着时间有可能从负无限大连续地变到正负无限大,但也不能排除时间存在始点和终点的可然性;如果时间有始点,在此始点之前便不存在物理时间,这是因为在时轴上于始点之前,不存在代表时间的数学点(否则就不能叫始点);根据同样的理由,如果时间有终点,在此终点之后便不存在物理时间。到底时间是从负无限大变到正负无限大,还是存在始点(如宇宙大爆炸)和终点(宇宙大塌缩)?目前的宇宙学仍在研究和争论。(附注:有人认为宇宙大塌缩后还可以再大爆炸,或者认为我们的宇宙之外还另有其它宇宙,并以此来说明时间还是无始无终。可是,必须强调指出,大塌缩前后的物理时间是没有联系的,不同宇宙的物理时间也是没有联系的!作者认为要说明时间无始无终,需要另找理由)。 为了方便,空间坐标需要定出空间原点( 0,0,0 ),同样为了方便,时间坐标也需要定出时间原点 t=0 ,在 4 维时空中,我们把空间原点( 0,0,0 )与时间 原点 t=0 接合在一起,形成时空原点( 0,0,0,0 ) ; 时空原点所表示的事件称为原点事件。一个任意质点,在空间可沿每一空间坐标轴向前或向后移动,而一个质点所经历的事件只能沿时轴向前而不可能沿时轴向后,这表明时间具有与空间不相同的特性。这个问题,以后我们还要讨论。 以上关于时间的讨论是一般性的讨论,既适用于牛顿力学,也适用于狭义相对论。牛顿力学与狭义相对论的区别在于:牛顿力学承认时间是绝对的,而狭义相对论否认时间的绝对性;这个问题,以后我们将逐渐详细讨论。
3678 次阅读|4 个评论
决定回国
热度 8 pathologysmu 2011-3-26 02:46
我已经决定很快回国。 这个决定不是那么容易做出的。因为自己正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时间,大概半年的时间。如果按照国家的规定是算不了海归的,想从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弄那个出国留学人员证明也是不可能了,当然更不符合现在国内铺天盖地的海外高级人才招聘的基本要求。就算是去并不很入流的深圳大学也不容易,这个学校据说是非海归是一定不要的,当然海归也不一定要,不过即使这样在国内大学中也并没有异军突起,有点可笑。可笑的事情很多,见得多了也就不可笑了。 课题应该还是有些进展,我自己还是能做些实验的,我相信自己如果经过2年左右的时间应该是可以做出很好的工作。即使这样我还是决定回去。两年左右的时间对于我是非常宝贵的,反过来想,这两年我自己在国内就做不出很好的工作来吗?而这样对于我的意义似乎更加重要。我相信自己。 国内有我自己的学生,我一直以来深深地为我的学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特别从我远渡重洋之后更是如此。刚来的时候非常不适应,光是倒时差就非常令人痛苦,开始的时候是他们一直鼓励我适应这种转化。现在我已经适应了这样的节奏。他们几乎出现在我生活的每一天,我为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长感到快乐。我觉得我和他们一道是可以做出更好的工作。 国内有我亲人,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无论我做出怎样的抉择都得到了他们的宽容、理解和支持。父母已经不在年轻,需要多去看望,孩子还小需要多多陪伴,家庭的责任也不能老是让一个人分担。我觉得有他们的支持,我回去也一定可以做出更好的工作。 不管将来面临如何的艰难险阻,不管将来有多少的不如意,我都不会后悔,这就是我的选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73 次阅读|8 个评论
无标度网络上的恶意攻击问题
热度 7 yangfanman 2011-3-25 22:59
无标度网络上的恶意攻击问题
前两天郑老师的博客上谈到“复杂网络抗攻击性研究需要全面复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229do=blogid=425722 ,正好有一段时间我也琢磨了一下这个问题,说一下个人看法。 首先无标度网络上的恶意攻击问题实际上目前已经有明白人研究得比较透彻了,英文文章我没看,中文文章里面史定华老师在2010年发表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专栏上的文章《无标度网络: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把这个问题说得已经很清楚了。 总结一下结论大体上是这样的:BA网络( 注意:不是所有的无标度网络 )以及静态的Internet网络结构确实是对于随机故障是鲁棒的,但对于恶意攻击是脆弱的。 但这里非常需要注意的是,就像史老师指出的那样,“鲁棒而又脆弱”不是无标度网的普适特性,这种特性的存在不仅仅和网络的度分布有关,也和网络中节点的连接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比如说下面图里面的度分布是相同的,对(a)中度大节点的攻击和对(b)中度大的节点攻击导致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在理解Internet网络的时候,不要单单看网络的度分布。Internet网络和BA网络很不同的结构,史老师也做了介绍,史老师文章里面的文献【12-13】指出了Internet和BA网络连接方式是大大的不同,因此使用BA网络来直接推导出的结论有可能对于Internet网络是错的,进而推广一下可以说: 使用BA网络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无标度网络 。 另外Internet网络有个特点,它里面有好多度超大的节点,因此如果你仔细读Barabasi他们2000年Nature文章的话,就会发现Internet的抗攻击性比BA网络要差很多,这里面也说明了网络中超富节点的重要作用。Internet的脚后跟比较大的原因也是因为很多度小的节点只能依附到这些超级节点上去(有点像星型网络,中心被打掉了,网络就完了)。 后记:尽管复杂网络领域仍然在不断发展,但是对于网络的统计特性和结构研究的热潮可能已经过去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复杂网络是一种“复杂”到一般统计量都无法刻画的网络。以前我们可以这样说网络的某个参数的影响:网络的无标度分布会怎么怎么样;网络的同配性对什么什么有影响,聚类系数大怎么怎么样,小的平均路径长度会怎么怎么样。可网络结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东西,但只调整网络的某一个参数,其他参数都保证不变目前做不到,我们仅仅可以保证网络的度分布不变而调整其他参数,这样得来的结果真的有普适性吗? 在调A能改变B的路不是不好走,而是走的人太多,容易撞车,这种故事多的是,2003年不就出现过吗? 比如T. Nishikawa, A. E. Motter, Y.-C. Lai , and F. Hoppensteadt, ``Heterogeneity in oscillator networks: Are smaller worlds easier to synchroniz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91 , 014101 (2003).
个人分类: 复杂网络|8912 次阅读|10 个评论
工科研究生该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
yonsou 2011-3-25 11:03
年前的研一和年后的研一差距确实很大,年前除了基础课之外不知道干点啥好,而年后自己给自己安排了很多事情,要准备自己的开题,准备基础知识,查资料,翻译文献,做学自己使用的软件。。。感觉这样的生活很充实,但是还是缺乏实际项目的锻炼能力,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一个合适的项目来锻炼自己
2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燃绳计时
热度 3 lysyxcs 2011-3-25 10:33
一根绳子,从一端开始燃烧,烧完需要1小时。现在你需要在不看表的情况下,仅借助这根绳子和一盒火柴测量出半小时的时间。你可能认为这很容易,你只要在绳子中间做个标记,然后测量出这根绳子燃烧完一半所用的时间就行了。然而这根绳子并不均匀,有些地方比较粗,有些地方却很细,因此这根绳子不同地方的燃烧率不同。也许其中一半绳子燃烧完仅需5分钟,而另一半燃烧完却需要55分钟。面对这种情况,似乎想利用上面的绳子准确测出30分钟时间根本不可能,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大家可以利用一种创新方法解决上述问题。
1705 次阅读|7 个评论
午餐
热度 3 lengjingjing 2011-3-25 08:57
本部门一领导的同学从国外回来探亲,领导邀请其来单位做报告。因担心到时听众少,恐失面子,领导遂在前一天一一请求我们去捧场,并答应提供报告那天的午餐。第二天,很多同事都未带午饭过来,大家整个一上午也都去了听那人的报告。 等报告结束了,领导与其同学就离开了会议室,再也没有出现,也没人提午餐的事,让同事们在会议室干等了很长时间......
964 次阅读|3 个评论
军营生活初体验
hongkuan15 2011-3-24 22:53
今天有机会来到一个军营,在这里住下。我以前梦想当兵,可惜没能实现,现在第一次来到军营,来此初体验。 他们一天的安排是: 6:30早操 7:30 早饭 8:00-12:00操练 12:00开饭 13:00午休 14:00操练 17:30晚饭 19:00操练 20:30好像是聊天,安排 21:00自由活动 22:00熄灯休息 晚上八点多,正好赶上他们操练,音响里放着流行音乐,应该是舞曲,战士们在操场上练习拳脚,声音洪亮,有气势。 今晚,正好一名战士过生日,大家准备的各种吃的,食堂加做了一碗挂面,加了一根香肠和两个煎鸡蛋。 我被邀请过去一起庆祝,先唱了生日歌,可能是由于我长时间没有听人大声说话,一起唱时所有战士都是卯足了劲来唱生日歌,一下子我感觉我的歌声软弱无力,根本像是在呻吟,于是我也一起大声跟着唱,还从来没有这么唱过生日歌,呵呵,象唱流行歌一样的痛苦着唱。 我送了战士一盒巧克力,他给我盛了一碗面,切了一块大蛋糕,还敬了我一大杯酒。 队长宣布开吃,大家一起吃起来,满桌子的好吃的一会就扫光了。 回到住处,我充分感受到战士的热情,一个战士帮我打了洗脚水,由于我临时过来,有两个战士分别给我分别腾出来一条被子和枕头,我说我不用了,他支吾半天说:“你用吧,我枕枕头睡不着觉!”,明显的谎言,而我很感动! 由于今晚有战士过生日,所以熄灯时间拖后半小时,现在战士们都休息了!我心情不能平静。 这种规律的生活只有在高中和大学时有,从研究生开始我就是个夜猫子了,十二点前从来没有睡过。从那时起也很少有这种集体生活,都是各自忙自己的。 今晚,我再一次体验了集体生活的快乐,感受了集体生活的力量,我感觉自己年轻了很多,找到了慢慢逝去的激情和快乐!
3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朝九晚五”
热度 1 linanmaths 2011-3-24 19:56
现在住的地方离所里比较远,大概有一个小时左右的路程。虽然做博士后不要求坐班,鉴于在家里总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我还是选择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如果没有讨论班或者报告的话,每天九点左右到所里,在办公室里上网查一下邮件(当然有时浏览一下新闻~),然后去图书馆看书,下午五点左右离开所里,六点左右到家。 从家到所里需要坐将近半个小时的地铁,然后地铁两头都要各走将近二十分钟。虽然每天在路上的时间有两个小时,但是在所里比家里的学习效率要高,并且这两个小时也没有浪费。地铁上的半个小时不用倒车,上车以后找个角落就开始看书,一般都是些科普书或者名人自传什么的(大都是比较吸引人,在地铁上可以很快看进去的)。如果不是坐地铁,我平时都不会安排看这些书的时间的。 如果说地铁上的时间是我的“阅读时间”的话,下车后走的这二十分钟可以说是我的“锻炼时间”了。平时一坐就是一天,都没机会活动一下,这二十分钟正好用来散步或者快走,锻炼身体了。其实,起初这段路我也是首选坐三站公交车,但是公交车太不靠谱了!伤心无奈之下改为步行。 这半年多在地铁上读的书挺多了,总结一下:《信息世界漫谈》,《薛定谔传》,《冯·卡门自传》,《生命是什么》等。还有浏览过一些但没有全部看完的有《何毓琦博文集》,《宇宙逍遥》。这段时间正在看《自私的基因》。这些书都非常好看。另外还有一批预备书目,比如《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从混沌到有序》,《终极理论之梦》等等好多。现在有时候还很期盼地铁上的读书时间呢,看得着迷了差点坐过站的情况也是有的。 总之,我现在已经适应了这种“朝九晚五”的生活节奏,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抓住一个方向,深入地做点东西出来。这两次博士后基金都没有申请,主要是因为感觉自己知识还不够,总是没有自信。希望今年八月份能充满信心地申请一次博士后基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95 次阅读|1 个评论
每周笔记
haianliu 2011-3-24 16:23
个人分类: 每周笔记|0 个评论
今年不准备申报科研项目
热度 4 tangminqian 2011-3-24 13:56
平日很关注各级科研课题的申报信息,包括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各口的、科技部的、河南省政府招标的、科技厅的、社科联的、教育厅各个口的,等等,每每看到有新的信息发布,就有点激动,跃跃欲试。 但是,今年春节以来,每次看到有关信息以后,就冷静下来,很多项目要求有相关前期科研项目成果,我主持开展课题研究的经验非常缺乏。 由我个人申报、主持课题,严格说来,始于2009年独立申报的一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与教学方面的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后就很少再做后续的资料积累、整理和总结等思考。待到2010年6月需要结题的时候,临时抱佛脚,连着用了几个晚上不熬夜的时间,匆匆整理好了这个课题的结题资料,报到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后,当即就打印结项证书了。因个人没有在这个方向继续研究下去的兴趣,故而结题后当然没有再继续跟进研究。 2009年7月20日成功申报了一项河南省科技(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题目是“ 高职院校技术研发与转移对策研究 ”,需要2011年6月前后结项。而我从申报后,也没有再进行后续的论文收集整理、调研等工作,所以需要当下着手继续后续工作。眼下正在艰难地准备撰写研究报告,为如期结题做准备。2010年还成功申报一项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自然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题目是“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技术创新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例”,2010年12月9日河南省教育厅以教科外【2010】1005号文件公布入选课题,2011年3月10日根据河南省教育厅的要求填写了《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任务书 》,拟定于2012年6月结项,倒不用现在着急。另外,于2010年12月18日申报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题目是“河南技术创新系统中高职院校技术转移对策研究”,也拟定于2012年6月前后结项,但是到现在尚无获批的消息,那就继续在等待吧。 这三项课题主题相关,我愿意围绕这一主题继续深入相关研究,希望取得较理想的研究成果。但这三个课题的研究实在都止于申报,没有持续深入跟进,所以失去了进一步的方向。眼下,可能我需要认真继续上述课题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解决原有问题、发现新的问题,以为未来研究确定方向,而且时间还要抓紧。因为申请课题一年一度,过了这村就没有这个点了,现有的早日弄得有个眉目,结个果,才好往下进行。 关于科研,我近来有一个想法就是,应该少空谈不切实际的教育理论,多运用教育及其它可借鉴的基本理论思考现实当中的问题,如研究能接近问题的本源,所提对策可行易行且真行了,才算达到研究的初衷。看那么些核心期刊上的读来读去都似曾相识的、共性问题与对策建议也大同小异的项目论文,觉得再自费订这么些杂志不值得。去年我自费订了4种,包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研究”、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和武汉华中科大“高等教育研究”、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今年只保留了1种,就是武汉华中科大的“高等教育研究”。 因为没有独立开展科研的经验,今天粗略地小结了一下自己的肤浅体会,希望方家指教。
个人分类: 研究方法与规范|3325 次阅读|6 个评论
找寻我的影子
热度 1 ywang69 2011-3-24 13:51
(那天接到黄香春的电话,他说春节后就没有来看我,特意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记得当年他从川大考过来我就发现他的文笔非常好,这点交大的学生应该学习。今天进入QQ邮箱,看到了他的QQ空间的文章,觉得写得挺好,特此贴出。祝他工作顺利,等他出差返回成都大家再聚。) 太阳谷·找寻我的影子 在人们眼中,沮丧和空白应该很难同太阳联系在一起,可偏偏我就给遇上了。应该是很久没有提笔写字的原因吧,当发现自己将以前的我丢失很久后,从案头找出纸笔,却不能将心头那一点星火描画,只能沮丧的涂鸦。无奈,胡乱翻出了收藏在很底层文件夹中梅毅先生的《历史的人性》,漫漫地在方格纸上抄录起来,不为别的,唯有静心。 这段时间,由于工作的原因,我穿越了云南边境小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沿着险峻的金沙第一弯来到了太阳谷,一个让太阳最最亲睐的地方——甘孜州得荣县。他没有山青,也称不上水秀,但在明媚的太阳底下,群山耸立,四水环绕,可算得上静谧,还带点空灵。 得荣县城不大,步行仅半小时便可穿城而过。但就是如此一个小小的地方,却掌握了藏区非常重要的一样东西:开启藏区一百零八座神山的钥匙,它就在翁佳神山,佛教第一神山,这让这座接受太阳洗礼时间最长的城市,更是神秘已极。 有山,自然有水,山有过高,水有多长。太阳谷内,定曲河自雪山而来,蜿蜒山脚,再穿城而过,最后汇入金沙江。定曲河应该算是得荣县的母亲河了,县城沿河而建,通过刚架桥连接左右。站在桥上,听脚下河水嘻兮,看潺潺流水回环,思绪渐渐被流水的清澈和圆润洗得不着痕迹,空明通透。 也许是神游太久,不知不觉中天色渐暗,两岸料峭的春风正细细的裁剪摇摆的柳枝,渐渐地,已经绿了定曲的河水。远处,有一杆迎风舒展的白幡,据称,那是某个当地人水葬的地方,但我觉得称之为守望的英灵更符合现在的环境,她守望的正是渐渐热闹的太阳谷。 身后,天籁自远处刺破河风的屏障逆流而来,小城的人们,在饭后开始围成大圈唱歌跳舞了。也许是因为天空的澄明,或许还有河水的清澈,他们的声音显得那么干净,悠扬。大概是刚受过洗礼,我不自觉的随广场上的旋律,渐渐地舞动起来,很久没有这么轻盈,很久没有这么闲适。突然间,很想给那些牵挂我的、我牵挂的人们打电话,很想你们。
个人分类: 道听途说|424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不可以以维持稳定为由压制民众追求机会平等的诉求
热度 1 xscjack 2011-3-24 13:14
稳定和社会改革与变革之间是可以找到平衡点的,在理性文明社会里, 改革与社会变革并不必然伴随社会动荡,不可以以维持稳定为由压制民众追求机会平等的诉求......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国内要闻 时事 人民日报:稳定是“幸福大厦”的地基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1年03月23日02:47 我来说两句 ( 10322 )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这个春天,“幸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两会期间,求解幸福“方程式”,描绘幸福“路线图”,更为上上下下所关注。全国人大代表程静说:“幸福感的第一要义应该是安全感。只有国家富强、社会稳定,老百姓对自己的生活才有安全感,也才有幸福感可言。”的确,幸福的路径可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任何幸福大厦拔地而起,都离不开稳定牢固的基础。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古往今来,历览治乱兴衰,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始终是政治家们励精图治的目标,也是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前提。无论世易时移,稳定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民生福祉的源泉。   关于“稳定”,小平同志有两句话,至今仍然振聋发聩:   “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我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增长率实现了起飞,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百姓生活也迎来了改善最大的时期。“老话讲,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一个道理,没有国家的稳定,老百姓哪里去找这么多惠民的好政策?国家和谐稳定,事事兴盛,得实惠的还是咱老百姓。”北京市西城区一位普通居民的朴实话语,道出了广大百姓的心声。   “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动乱,往往是国家的歧途、人民的悲剧。一场“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结果是发展滞后、物资奇缺、民生凋敝,给国家和人民烙下了深深的伤痕。去年底到今春,中东北非一些国家政局持续动荡,社会混乱,冲击经济,殃及百姓,利比亚更是深陷战争漩涡。“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这些国家人民的遭遇令人同情,对所有爱好和平、向往幸福的人们,也是一个沉重的警醒。   重温这两句话,使我们对“稳定”这个似乎耳熟能详的问题有了新观照、新思考。有时候,在对比和变化中,人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和理解世界,对于稳定更是这样。   经历了“3·14” 事件的风雨,西藏农牧民们更加坚定地表示要“维护团结稳定的局面”;走出了“7·5”事件的伤痛,新疆各族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稳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刚从战火纷飞的利比亚撤离回国的近3.6万名中国公民来说,“刺刀在雨水中闪着寒光”的可怕回忆,让他们备觉家里灯光的温暖;“枕着枪炮声入眠”的痛苦经历,让他们感受和谐发展的祖国是何等强大,安定环境中的睡眠是何等香甜。即便是日前的盲目购盐风波,也让人们反思风险和谣言冲击之下,保持社会秩序和理性心态是多么可贵。   稳定,连着国事与家事,关系整体和个人,它就在我们身边,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全国政协委员叶小文感慨:“和谐稳定就像我们周围的空气,平常也许感受不到,但稍稍稀薄,其重要性就立刻凸显出来。”   稳定是福,动乱是祸。这一道理看似朴素,其实深刻。“没有社会稳定,幸福只能是一句空话”。身在福中,我们应该“惜福”,珍惜来之不易的和谐稳定局面;更需要“造福”,用以人为本的发展,不断夯实民生改善的基础,用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在稳定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收获幸福的果实。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地“享福”。 (来源:人民日报) media_span_ur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03/23/nw.D110000renmrb_20110323_2-04.htm?div=-1') 相关链接: http://www.xxbei.com/show.asp?id=13086
个人分类: 按类别|16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教授是会分身吗
WuchangZhang 2011-3-22 16:41
“这个教授一年在三个单位的工作时间应是,9+9+9=27,也就是工作时间至少是27个月,可是1年只有12个月,那么这个教授是会分身吗?”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1-03/21/c_121209985_2.htm 名教授违规兼职曝出一条灰色“生态链” 2011年03月21日 07:57:03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字号 大 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岁末年初,新语丝网站上的一篇举报文章把48岁的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长江特聘学者、副院长刘泉声教授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篇题为《关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乱象的一个例子——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泉声》的网帖,直指刘泉声教授违规兼职,同时担任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全职岗位工作。   举报者“不得不说”在帖子中称,“自己也算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深恶痛绝,尤其对一些所谓的学霸到处兼职,侵吞国家科技资源非常不满。”   根据“不得不说”举报中的提示,中国青年报记者展开了调查,却发现人才争夺背后隐现一条多方受惠的灰色利益链。 一个兼职时代的典型样本   在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网页中,刘泉声出现在专任教师一栏中:2009年7月起,刘成为该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二级教授;2009年11月,刘就任该院副院长。   与此同时,在山东科技大学网站上,刘泉声又作为山东省政府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出现。   匪夷所思的是,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网站上,在研究队伍研究员一栏中,他的身份则是该所二级研究员。   资料显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的要求:善于培养青年人才,注重学术梯队建设,能带领一支创新团队协同攻关。   相关文件同时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的工作时间提出了明确要求:保证聘期内每年在受聘高校工作9个月以上。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泰山学者”建设工程的意见》中也明确规定:“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每年须在岗工作9个月以上。   为保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全身心地进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该《意见》甚至专门作出要求,“受聘人员聘期内不得担任校级领导职务。”   “不得不说”称,网上找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对二级研究员的要求, 但作为正式在册职工,似乎每年在岗工作时间也要9个月以上。   他就此推算,“这个刘泉声教授一年在三个单位的工作时间应是,9+9+9=27,也就是工作时间至少是27个月,可是1年只有12个月,那么这个刘泉声教授是会分身吗?” 当事人反应淡然:兼职的确存在   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致电刘泉声。电话中,刘泉声表示自己现在不在武汉,也不愿意见面采访,“我不希望媒体来报道。之前我们获奖时也有很多媒体要来采访,我们同样拒绝了。”   对于新语丝上以刘泉声教授名义出现的答复,他表示,“我不评论。我不知道。”   刘泉声称,“这件事情我也不想多说,当时双方单位都是知道的。通过评审之后,包括(山东方面)用人单位,包括省里的相关职能部门,都来做过调查、考察,也专门开过座谈会。作为兼职应该是双方认可的。”   他表示,自己2007年受聘为“泰山学者”,因为本身是兼职,一直拿的是补贴,没有拿山东科技大学的全额工资,“如果是全职过去就是拿全额工资。全额工资一个普通的四级教授,一个月也得有七八千块钱。我从来也没有全额拿过他们的工资,拿的是补贴。”   刘泉声称,2009年自己帮山东科技大学申报了一个山东省的重点实验室,申报成功之后就再没有去过,不久申请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被武汉大学聘任,因此多次口头上向山东科技大学提出过辞职,而且此后没有再去领补贴,也不知道是否还在发放,“因为他是存折不是卡,如果是卡的话异地是可以查询的。如果他们是存在存折上,到时我会全额退给他们。”   刘泉声还表示,自己同时仍在帮山东科技大学做一些远程的推动,比如科研项目的争取,把学生带到武汉来培养,还有给本科生研究生做讲座。但他也坦言,至今没有收到过山东省政府相关部门或者是山东科技大学的正式解聘通知。   至于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网上的简介,则是很早就有,自己离开的手续没有办完。   山东科技大学宣传部负责人3月3日下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学校聘请刘泉声教授做‘泰山学者’在前,学校没有过失。”该负责人还证实,刘泉声教授仍然是该校“泰山学者”,“在学校比较尽职尽责,个人品质、敬业精神都不错。” 千里兼职只为钱?   在帖子中,“不得不说”把刘泉声多方兼职的原因归结为,“为了岗位津贴”。   “长江学者”的待遇有明文规定,特聘教授奖金为每人每年人民币10万元,同时享受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此外,高等学校必须为聘任的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配套必要的科研经费,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自然科学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不低于200万元。   “泰山学者”的待遇也有类似规定:在第一期工程实施中,省财政每年给予每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0万元、所带学术团队5万元岗位津贴,每年为每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提供5万元科研补助经费。获准设置“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的高等学校每年为每位自然科学类特聘教授提供15万元科研配套经费,5年间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所在的自然科学类学科提供2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   针对兼职挣钱的质疑,刘泉声回应,“我从来没有这个本意。如果我要赚钱,我这个学科现在处于国家大规模建设的时期,单纯想赚钱的话是很容易的,而且比这个赚得多的多。”   他举例说明,“比如我们注册的岩土工程师,这几年很多人找我们,个人的资质证书挂号,3年24万元一次性付清,或者1年给10万元,这些我都没有去做。” 灰色利益链悄然凸显 多赢的“潜规则”中谁是输家   对于记者的致电,刘泉声在电话中很惊讶,“这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要关注?(兼职)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我知道有人兼职十多家单位的都有。也有人所在多个单位要求全职。这是制度性问题。”   他还表示,“就是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也有这个问题”,只是自己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不便透露具体案例。   这的确已不是个案。   “国内知名学者兼职之多、之滥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知名高教研究学者、上海交大熊丙奇教授对此有过专门研究,他介绍了一个典型的讽刺细节:把每个大学和科研院所对外宣称的院士数相加,肯定远远大于两院公布的院士数额。   熊丙奇教授说,“泰山学者”一类特评岗位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一个全职的工作,但是现在各个省都有各自的人才计划,这些引进人才计划,主要都是为了带动学科的发展。   其中存在一个两难:通过评审能符合岗位要求的人相对来说都是在学术方面做得比较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在原来的单位做得比较好的。但在原来的单位做得比较好,你让他放弃原来的单位,完全百分之百的过来,一般来说都不太能够实现。   在熊丙奇教授看来,政府部门设置这些人才系统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目前符合需求的中高端人才数和岗位是不对等的。”   颇有意味的是,在山东科技大学网站中对刘泉声的简介似乎对这一“潜规则”给予了“认可”和佐证:刘泉声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地下工程学科方向责任研究员,山东科技大学岩土工程学科“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而紧随其后的一篇原创新闻的标题似乎更为滑稽:土建学院(该校下属二级学院)岩土工程学科“泰山学者”刘泉声教授来校交流工作。   既然各类文件对特聘教授的考核作出如此严格的规定,不到岗学校为何会答应?   按照“不得不说”的解释,其背后是一条灰色的“生态链”:“这个钱一个是教育部出,一个是省财政出,不加重学校负担,两个学校还可以以有个特聘教授为荣,增加单位学术考评的力度,这样的话,只有傻瓜才会认真考核特聘教授的到岗时间,大家各取所需,国家出钱,绝对是双赢啊。”   熊丙奇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   在他看来,这样一个网络事件的出现,教授在其中固然存在职业操守问题,但最大的问题不在教授,而在于各级监管的缺位,学校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并且和政府有关部门成为利益共同体,其目的不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实现原创成果,而在于利用知名教授的头衔和人脉资源攫取更多资源,“从性质上讲属于欺诈”。   “知名教授兼职乱象背后是一种扭曲的暴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说,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原因是对这些教授乱兼职没有一个制约的规则,结果是个人得利,实际在职学校手软,特聘教授学校又不愿意放弃。这个多方共赢的“潜规则”,造成了学术培养与竞争的不公平,严重伤害了年轻科研人员,最终损失的还是国家利益。
2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改难从权力中突围
xscjack 2011-3-22 15:25
作者:熊丙奇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22 9:32:36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熊丙奇:“国家教育特区”难仿“经济特区”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近日建议,仿照“经济特区”的做法,由中央确定“国家教育特区”,赋予一系列权利和优惠政策,允许这些区域在全国推进的教育体制改革试验中先行先试。 “先行先试”,本就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纲要》)确定的教育改革推进思路,去年底已启动10大任务500项改革的试点。而建立“国家教育特区”,对一系列改革进行集中试点,无疑可为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积累更全面的经验。为此,这一建议得到不少舆论的呼应。 我赞成“先行先试”,毕竟我国教育人口众多,教育问题错综复杂,统一推进会有诸多难题。进而,办“教育特区”,也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办“教育特区”,很难仿照办“经济特区”的做法,而必须考虑教育改革本身的特点。总体看来,《纲要》已经倡导改革,包括大学自主招生、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等等,可在具体推进中,到处是不想改的阻力。教育改革有受制度局限的问题,因此要放权给地方大胆教改;同时,教育改革还有地方政府愿不愿意真改的问题,因为教改对地方政府来说也是一个放权的过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教育特区”如真成为“特区”,区中的学校,应当自主办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这就牵涉到大学的自主招生、自主设置学科、专业,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转变校领导的选拔任用机制,调整财政拨款方式,在中小学内实行民主管理,发挥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作用等等教育体制改革,对此,不知有哪个省市愿意主动成为特区?笔者对比了国家版教改《纲要》和地方版教改《纲要》,在教育制度改革方面,地方版普遍保守,一些关键改革,根本提都没提。 依照《纲要》精神,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而在学校内部,则是学校行政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放权。地方办“教育特区”,无疑是争取中央向地方放权,可是,地方政府获得权利之后,会否向学校放权,而学校获权之后,又会否向教师和学生放权呢? 现实其实已经有了初步答案,地方政府和学校主动向教师和学生放权的可能性很小。就拿已经试点9个年头的大学自主招生改革来说,试点学校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然而,学生的选择权一点也没增加,反而增加了考试成本和考试负担。再看已经启动的500项改革试点,很多教育人士对试点效果不乐观,因为有不少试点单位和地区,想的是获得怎样的权利和优惠,却没想到怎样对自己也“革命”。 办“经济特区”,获得中央赋权和优惠条件,能解放生产活力,寻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办“教育特区”,再按这样的思路,就可能变为一些地方和学校利用某些权利和优惠,去做教育产业,比如,招生规模,是不是不受限?办多种层次的教育培训,是不是少管一点?学校与国外大学合作,是不是可以更大胆等等。也就是说,关注点会集中在教育利益领域,而可能对制度问题并不乐意涉及。在过去10年中,我国不少地区出现了规模浩大的大学城,在建设大学城时,各地都叫出响亮的口号,探索全新的办学模式,可大家所见的是,没有一地的大学城,出现了有新意的办学模式。 “教育特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本质上不是获得权利和优惠,而是对教育负责、拿自己率先“开刀”的改革胆识。如果以此来理解“教育特区”,从目前来看,很多改革,根本就不需要中央授权,地方政府在向学校赋权方面就可自主地大胆作为,具体包括:在本省市取消所有本地所管的大中学校的行政级别,建立新的校长遴选机制,调整政府拨款方式,建立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对学校拨款,建立大学理事会治理结构,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参与中小学管理、决策的学校管理机制等等。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公众对南方科技大学的办学很关注,有媒体报道,到现在为止,南科大的学校领导机构——理事会还未建立运作,理事会章程还未得到市政府通过,人才引进政策还不明朗等。这很值得大家深思。一方面,大家渴望南科大能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可另一方面,南科大自身的办学问题,即举办者和办学者的权力、权利关系、学校内部治理机制,却并未建立。后一个方面,与是否得到中央授权几乎没有关系,作为举办者的深圳市,是完全可以明晰举办者、办学者的权利与责任,学校的财政拨款方式的。 需要注意的一个事实是,对于成为“经济特区”,地方政府有很强的改革积极性,而对于教育改革,是否有这么强的积极性和迫切性,却很难说。教育改革在过去10多年中一直挂在各级政府官员嘴边,但实质性的教改很少,一个普遍的看法是,体制内普遍缺乏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内驱力。因为无论从管理教育的官员,还是到学校的领导和办学骨干,都是现行教育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所以,才有从上到下,通过顶层设计推动教改的期待。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特区”如果作为一种试点,当是国家要求其改革,在赋权的同时,要求地方政府向学校放权,实现学校内部的行政权、教育权和学术权的分离。在笔者看来,如果要真进行教改,比这种试点方案更有效的方式,就是将教改措施提交各级人大审议,通过之后变为必须执行的教育法规。否则,极有可能出现教育权力最终还是掌握在行政部门的情况,不管采取项目试点还是“特区”方式,教改都难从权力中突围。 《科学时报》 (2011-3-22 B1 大学周刊)
个人分类: 按类别|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简单便宜地治疗季节性过敏的专利产品
热度 5 SNPs 2011-3-21 00:41
每到春天,我都会对花粉过敏,而且越来越严重,开始还是就流鼻涕,后来眼泪都下来,要一两个月才过去,吃药症状缓解可是药物副作用(嗜睡)也很严重。前段时间,我太太向我推荐用盐水冲洗,她说她哥哥用这个方法把很严重的过敏都治好了。太太买来了一个壶,还有很多盐包(点击图看使用视频): 只要Google "Neti Pot, Nasaflo"就能找到。街口的CVS就有卖的,十几块美金。 我已经试用了两个星期,的确非常有效,现在一点过敏症状都没有了,还不用担心药物副作用。原理就是把吸入鼻腔的过敏原清洗出去。我已开始还只在早上洗澡的时候把温水加入壶里冲,结果很容易有游泳呛水一样的鼻酸感觉,用了盐水呛水的感觉也好多了。 我特别注意了一下,和一般这类日用产品不同,这个壶不是“Made in China", 不但如此,还特地写上“已经申请了美国,欧洲,和国际专利”。 这样的一个壶也能申请专利?专利需要三个条件:新颖性,实用性,不明显性。在这个“发明”以前,也有用冲洗的方法治疗过敏的,不过是用一个尖头的瓶子,冲洗时很难把握角度,冲洗下来的液体还会“污染”手,很不方便,也不卫生: 和以前的方法比,这个壶的确进步了很多。虽然壶已经存在几千年了,把它用在冲洗鼻窦上可以算是有新意了,满足了novelty的专利要求。实用性也很好满足,的确管用,我都能证明。不明显性也好证明,“壶已经存在几千年了,明显的话早就有人用了不是?”。所以这个专利取之无愧,而且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创新。 其实这个产品是一个很好的有关创新的案例:创新不一定需要有很高的理论水平,甚至不需要很高的制作技巧,不用所谓的高科技;但是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需求”,满足“需求”。从问题出发,从需求出发,创新的机会就到处都有,无时不在。 问题不是没有机会创新,问题在于我们很多人不想去创新:认为自己是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学者,创新的话也得起点高些,做一个壶,讲起来都不好听!可是这个壶的影响可能远远大于一篇Nature的论文,它可以让千千万万象我这样的过敏患者得到治愈。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4028 次阅读|8 个评论
春分日太阳在不同高度的眷顾时间
zhangxw 2011-3-20 13:27
春分日太阳在不同高度的眷顾时间
写在春分来临日 乌鲁木齐(北纬 44 度)的冬雪依然没有化完,但是太阳已经愿意在这里多眷顾一些时光了。春分 3 月 21 日来了! 这里公布我最近做的一些统计分析里的一个图。它告诉我们北纬 30 度、 40 度上在春分这一天不仅昼夜的时间平分,都是 12 小时,也提示了太阳在不同高度上眷顾、停留、延续的时间有多长(以每 1 度的太阳高度计算)。 春分、秋分时太阳在不同高度的滞留时间
个人分类: 气象|400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想打扰别人的生活,也不想生活被打扰
热度 2 Alisa 2011-3-20 12:13
如果无聊的时候,上上网。也不能随便瞎聊,一不小心会走入一场骗局。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幸好我不是无聊的人,今年过年的假期有点长,我在家上网了。浪费了时间。真应该上班充实自己,加班没什么害处,而且还可以帮自己逃避现实生活。
个人分类: 情感驿站|3750 次阅读|2 个评论
社会,净土你在哪里?
热度 4 yanhuasanman 2011-3-19 22:29
最近一段时间我找了个兼职,很是辛苦的赚不到钱!毕竟到了社会,我学到了,真的学到了,很多社会呀!一到社会不是权或许就是金钱的呀!一个孩子高中生,过生日,父母都请吃饭,到的都要包红包,每个人都是厚厚的,无语!一个孩子,你的孩子就生活在父母这样打造的“净土”中吗?孩子心理怎求健康——社会病呀! 孩子每年都有生日,你每年都这样过吗?孩子学到什么?我想打个大大的问号?????我在惊呼,孩子呀!孩子也会老,等他老了,他的孩子也会这样一年一年的过生日呀,反复无穷尽呀!不是乐极生悲,而是剧烈的悲惨!我感叹!父母呀,有个意义的生日或许是孩子一生最大的心愿——就三个人一桌呀! 为孩子心灵留一方净土,多年后可以发绿丫!
个人分类: 杂项|2570 次阅读|10 个评论
疑点:日本核电站
flowerofmay 2011-3-19 17:22
从第一天开始我就觉得疑点很多。第一天核电站网上就报道起火,但整个媒体全部集中在地震和海啸造成民房的坍塌,几乎没有核电站的详细消息,第二天1号机组爆炸,日政府才重视起来,宝贵的预防事故发生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也许就在第一天被错过了
个人分类: 先天下之忧而忧|2 次阅读|0 个评论
浪费一点时间
热度 1 zhudingju 2011-3-19 14:00
浪费一点时间 朱定局 2011-3-19 浪费一点时间, 和父母打打牌; 浪费一点时间, 陪朋友逛逛街; 浪费一点时间, 抛开工作看看原生态。 只有这些浪费的时间, 才是没有浪费的生命。
2074 次阅读|1 个评论
牛顿对时间与空间的观点
热度 6 chenfap 2011-3-19 10:38
牛顿对时间与空间的观点 (《物理学上的时空与物质》 1 ) 博主按:从今日开始本博将连续发表《物理学上关于时空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暂名)一书(简称为 《 物理学上的时空与物质》 )的草稿,今日发表的是第一章第一节( § 1.1 ),标题为:牛顿对时间与空间的观点。以后每写完 一节便随即一次或分几次发表。 为了更深入和更全面地了解 物理学上关于时空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本书要讲到相对论、量子理论以及 时空与物质理论 的一些新近进展,要用到一些数学公式,我们假定读者已具备大学一年级普通物理知识和相应的数学知识。欢迎大家对本书 草稿提出意见。这里要说明一下,本书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现代物理学的一些主流观点和看法,也谈论博主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当前对于时空与物质,存在一些与主流观点和看法不相同的见解,本博不打算成为这类见解的论坛,不参加讨论这类见解。 物理学上关于时空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第一章 牛顿力学关于时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 1.1 牛顿对时间与空间的观点 时间与空间是什么?这一问题不仅是 物理学仍在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哲学经常讨论的热门问题。本书 不打算介绍哲 学对时间与空间的看法,只是指出, 哲学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同物理学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存在着一些差异。在物理学上,与时间和空间有关的一些概念,或者直接建立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或者虽然出自假设,但要求其推论必须通过实验验证;而在哲学上,与时间和空间有关的某些概念,其建立往往可不强调要求通过实验验证。 本书对 时间、空间的讨论 只限于物理学上所指的时间和空间,不打算讨论哲学上所指的时间和空间。 宇宙中的任何物体,大至星系小至一个基本粒子,都存在于空间之内,宇宙中的任何现象和变化都发生于时间之中。那么如何理解空间和时间呢? 每个物体都要占据空间某处位置并具有线度和体积(质点只是极限情况,其体积和线度均可忽略不计)。当物体运动或变化(如受热膨胀)时,其位置、线度和体积往往发生改变,即由旧位置变至新位置,由旧线度变至新线度,由旧体积变至新体积。此外,两个物体之间往往相隔一段距离,当其中任一物体运动时,它们的距离要发生改变。把所研究的一切物体的位置、线度、体积、距离(这些就是所谓 “ 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 )加以最广泛地概括、抽象,用一个概念来表达,就形成 ‘ 空间 ’ 概念。任何(物体的)运动或变化的某一状态(如足球刚踢入球门,一杯水全部刚刚结成冰)必发生在某一瞬刻,一个运动或一个变化往往要经历一段时间间隔(如足球从球员的脚部至踢入球门有一段时间间隔,一杯水从开始结冰至全部结成冰也有一段时间间隔)。此外,一些运动或变化还有先后顺序的关系。把所研究的一切运动和变化的瞬刻、间隔、先后顺序(这些就是所谓 “ 物质运动的间隔性和顺序性 ” )加以最广泛地概括、抽象,用一个概念来表达,就形成 ‘ 时间 ’ 概念。 以后我们将逐步讲到,牛顿力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有挠引力理论这几门理论中, 时间、空间概念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章主要讲述 牛顿力学关于时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我们先来介绍 牛顿对时间与空间的观点。 牛顿对时间的基本观点是:“绝对的、真实的、数学的 … 时间由其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它均匀地流逝着,与外在的所有事物没有任何关系, … 而相对的、表象的和普通的时间是外在的并能被感知的,它是对运动的延续的度量,通常可用它来代替真实的时间。例如,我们日常所说的一小时、一天、一月或一年。” 牛顿对空间的基本观点是:“绝对空间始终保持着一种不变和静止的状态,它也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而相对空间则是 … 对绝对空间的度量,我们往往是通过它和和物体的相对位置来感知它。 …… ” 牛顿还认为,物体的运动可分为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他把物体在绝对空间的运动叫做绝对运动,把物体在相对空间的运动叫做相对运动。 实验和观测事实告诉我们,在牛顿力学适用的范围内,可以认为上述 牛顿对时间的基本观点是成立的。正是由于‘绝对的时间是均匀地流逝着,与外在的所有事物没有任何关系, 牛顿力学才能认为空间任意两处的时间能够彼此相同。用钟表和其它计时装置所测定的时间都是相对的时间。 实验和观测事实也告诉我们, 绝对空间是不存在的,因而绝对运动也不存在。只存在相对空间和相对运动。可能有人要说,用来肯定绝对空间不存在的 实验和观测事实可能不准确、解释也可能有错误(如迈克耳孙实验),还能相信 绝对空间不存在吗?某个实验 不准确、解释出错误是有可能的;若有这种情况,可以重做该实验或另设计进行其他新实验,也可以对实验结果重新解释。但还必须考虑整个物理学的发展情况,近代物理,包括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都是建立在承认‘ 不存在绝对空间,只存在相对空间’的认识之上的;就是以肯定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为特色的牛顿力学也 是建立在承认‘ 不存在绝对空间,只存在相对空间’的认识之上的。 因此,若不 相信 绝对空间不存在,就要否定现有的 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就要否定伽利略相对性原理。这必须拿出充分和完善的理论和实验根据,这做得到吗?再说,如果绝对空间存在,就必定存在绝对参照系。如何找出这个绝对参照系?这一简单的问题,谁也无法回答。 第一章参考文献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7 年初版,曾琼瑶 王莹 王美霞译, 2008 ,重庆出版社,重庆 .
15146 次阅读|12 个评论
培育生命之树 追溯思想之源
kejidaobao 2011-3-18 15:50
文/林昆勇 在40多亿年的历史中,地球上的生命伴随地球的发展而进化,期间大部分时间里,生命只存在于海洋。伴随地球大陆漂移、物理环境及气候的变化,生命由海洋迁徙到陆地,逐步进化演变并出现人类。由此,人类和自然走上了一条相互冲突的道路,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环境和资源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失。正是“生命因地球变化而变化,地球也因生命的变化而改变”。 事实上,“我们人类作为生物物种之一的行为,会影响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因而也影响我们自身的生活状况。”“目前全球生态系统日渐退化,这种退化由于生态系统本身愈加不稳定而更加严重,速度也在加快,引起气候的任何改变继而自发地产生一连串更多的气候变化。”而且,“随着生态系统的退化,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所有生物物种能否存续,已成为无比严重的大问题。立即停止危害大自然,是人类的惟一选择,否则只能是坐以待毙。”因此,“人类所能做的,必须做的,乃是发扬‘全球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整个人类,不分种族,不分国家,携手同行,投身于保护地球的实际行动中来。”“我们应当改变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的行为模式,‘人定胜天’的教条应彻底摒弃;当务之急是改造人类自身,转变对自然的错误态度,停止不当行为,而不是不顾后果地一味改造自然,贪婪无度地向自然攫取;只有达成与包括整个地球及其所有生命在内的大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环境共存共荣,否则就无可持续发展可言。”这是16位环境科学家的共同心声——强烈的地球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忧患意识。 其中,詹姆斯· 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揭示今天人类影响地球的真正问题之所在:“生命只能存在于有限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必须有效地得以维持。”因此,“我们污染地球的同时,也是在毒害我们自己。”“没有森林也就没有雨水;没有雨水,土壤也就变得干涸贫瘠,无法种植任何植物。”“如果我们继续滥砍乱伐,排放温室气体,那么灾难迟早会降临。”“不久的将来,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将遭受严重破坏,此刻也是整个生态系统瘫痪之时。”洛夫洛克对地球和地球上生命的发展前景充满忧虑,呼吁人们关注和保护人类赖以进化和繁衍生息的地球环境:“面临全球性灾难,我们只希望人类赶快行动起来。不再漠视环境,而应有强烈的环境意识;不要只顾眼前的物质利益,而应目光长远;不是过度开发地球,而是尽量控制人类欲望。我们应当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地球为中心。学会与地球和谐共存,谦卑地接收地球的馈赠,给地球以呵护。” 保罗·埃利希(Paul Ehrlich)指出,“人类活动必须保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我们需要考虑:人类活动的规模与生命-支持系统持久发展的关系。自然生态系统积极地参与使地球适宜人类居住的活动。灭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的程度也意味着危害地球维持人类的能力的程度。”“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的生存依赖于地球的生命维持系统。地球是唯一有生命的星球,而我们却几乎不了解地球的自我维持系统。对自然规律的无知不能成为破坏自然的借口。” 彼得·雷文(Peter Raven)指出,“能进行光合作用的30万种植物(包括绿色植物、水藻以及部分细菌)是地球上的生产者。它们是地球上唯一可以独立进行可持续生产的事物。它们通过利用太阳能制造生物能,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键,为它们自己的生命过程服务。世界上其他上千万种生物利用它们为自己的生命过程服务。对于这个星球及在其上的所有事物,植物绝对重要。”“植物提供了人类陆地上的最初家园,提供我们所需的一切。我们的生存仍然主要依赖于植物。” 托马斯·洛夫乔伊(Thomas Lovejoy)警告世人,“我们正在燃烧地球。每当我们灭迹一个物种,我们就结束了已延续数十亿年的谱系。这一切本该让我们停止破坏,但是与之相反,我们现在却加快了毁灭的步伐。” 戴维·铃木(David Suzuki)提醒人们,“就在我们崇拜人类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时,我们已经丧失了自然界给予的启迪。真正的灵感,真正的奇迹,真正的多样性,真正的生命,都归于自然。没有这些,我们就会试图改建这个星球,结果则是永远失去它。” 乔治·M.伍德韦尔(George M. Woodwell)表明,“我们逐步认识到:整个环境已受到污染,并且在此过程中日益恶化。最重要的是保持地球上各生命体系的正常运转,因为它们维持着我们。” 约瑟夫·罗特布拉(Joseph Rot blat)主张,“我们的目标应是,不仅仅消灭核战争,还要消灭所有的战争。” 亨利·肯德尔(Henry Kendall)积极倡导“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人类的活动对环境和重要资源造成了恶劣和不可逆转的损失。如果这种活动不受控制的话,我们现在的很多做法将使我们希望的人类社会和动植物王国的未来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 诺曼·迈尔斯(Norman Myers)呼吁,“今天,我们所做的事情会影响到将来我们后代几百万年。我们需要进行自从走出洞穴以来最大的变革,创造一个全新的人类生存方式。” 在《生命故事: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口述》一书的字里行间,流露着16位化学、核物理、工程、天文、气象、生命科学领域世界著名科学家珍惜生命、敬畏自然、保护地球的真切情怀和深远忧虑。2000年地球日国际主席丹尼斯·海斯(Denis Hayes)坦言,“科学家们敬畏生命的言行感人至深。他们果敢的决定将鼓舞所有的人们面对新千年的环境挑战。”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2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多物理场仿真——科研创新的新契机
kaikaiertan 2011-3-18 14:53
多物理场仿真——科研创新的新契机【来源:计算机辅助工程】 原文作者: 安琳 发布时间: 2011-01-13 新闻来源: http://www.chinacae.cn/ch/index.aspx 多物理场仿真——科研创新的新契机 点此下载全文 引用本文: 安琳.多物理场仿真——科研创新的新契机 .计算机辅助工程,2010,19(4):1-2. 作 者: 安琳 博士 作者单位: 中仿科技(CnTech)公司 全文内容 : 我们习惯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用最基本的物理、化学、数学等理论来描述,这些理论大多分割清晰的学科领域来进行研究。这种分类的原因源于人类研究物理现象的思维方式。然而客观上,自然界本身是以极其复杂的形态而存在的。要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进行研究,简化是必要的,通过减少相关的实际效果,使得物理过程可以用数学描述并计算。基于这种“单物理场”分析的思路,我们建立了传统的仿真学,并且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单物理场分析”,在数学上就对应于描述该物理过程的单个偏微分方程(PDE),我们在给定的边界条件或初始值情况下求出方程的特解,从而获得对物理量的分析结果。 然而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进步,我们现在经常需要解释一些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并加以正确的预测。这一过程和“简化”相反,需要考虑多物理场相互耦合的模型。多物理场,就意味着求解偏微分方程组(PDEs)。 例如,流体的流动会导致热量的传递。流体的流动路径对热量传递有很大影响,动量传递会影响到能量传递。从简化的角度,我们可以先解决流体问题,然后预测流体中的热量传递,这就是所谓的单向耦合,一个物理场单向影响另一个物理场,而不受到反向影响。然而,如果流体的密度和粘度依赖于温度而变化,就必须同时求解热量传递和动量传递,这些物理过程相互影响,使得方程变成双向耦合的PDEs,这种耦合也称为强耦合。 流固耦合问题是另一种典型的例子。例如,人体心脏瓣膜是一种弹性体,流体的压力会导致瓣膜的运动,而反过来瓣膜也会改变血液流动的区域。在气动弹性力学领域,飞机机翼由于受到气流压力的波动而开始振荡,而机翼的振荡又会导致周围气流的周期性压力波动。这些都是强耦合的情况。 再比如电磁场分析。单物理分析,欧姆定律使用电压和电阻来定义电流。然而超导现象使人们认识到传统认识的局限,转而用磁场定义电流。今天,电磁相互依存早已成为共识。实际的情况往往更复杂。例如半导体仿真考虑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对流扩散,同时产生焦耳热。热膨胀导致的形变会对扩散过程产生影响。实际上,材料的电导率、热导率、扩散率等特性通常也都具有热敏性。众多因素综合起来,半导体分析也表现为典型的多物理场强耦合问题。更比如磁流体、电流体、光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等离子体,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如果是单向耦合问题,间接耦合求解方式可以方便的处理;如果是双向耦合的问题,间接耦合求解方式逐个求解每个PDE并反复迭代不断修正结果。要想保证这种迭代近似的精度和有效性,建模的困难指数级增加,令绝大多数人望而却步。显然间接耦合求解并不适合处理强耦合问题。如果多个物理场对应的PDEs同时联立同时求解,虽然求解时间和占用的计算资源会不可避免的相比单物理分析有所增加,但面对复杂多物理问题时它仍然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这就是全耦合求解。全耦合求解可以很好的处理高度非线性的强耦合多物理分析。 实际上,自然界的绝大部分物理过程均以强耦合的多物理相互作用的形式出现。要深刻研究这些复杂物理现象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进行强耦合多物理分析。有限元算法在这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与用于流体力学计算的有限体积法、用于求解波动问题的有限时域差分法不同,有限元法是一种更为通用的数值方法,在计算力学、热工、流体、电磁、化工、声学等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前多物理分析的兴起,无疑给有限元法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绝佳的机会。有限元算法的通用性可以使它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学科,而是可以站在求解任意偏微分方程组的高度纵览全局,为多物理全耦合分析提供有力的支持。我们已经看到有限元数值分析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有限元数值工具包将不再针对某一应用而开发,而是更多的为多物理分析提供支持。越来越多的人深信不疑,仿真的未来是多物理分析,多物理分析的便捷途径是有限元。成熟的有限元算法迎来了大发展的新契机。 数值分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当科技发展把我们带到多物理研究的轨道上来,传统的基于观察与实验的研究方法构建于简化与单物理分析的思维基础上,已经无法应对复杂的多物理相互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获得实验结果有时并不困难,给出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才是真正的挑战。不论是科研还是产品开发,实验研究与仿真技术的结合已经是大势所趋,而且数值仿真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借助于单物理场数值分析在精度足够高的前提下迅速解决简单问题;使用多物理场数值分析理解和解决复杂的相互关系,为实验结果提供理论支持,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2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省
gangyan 2011-3-18 08:44
1、早起但不要起得太早,留点时间晨读; 2、晚归但不要归得太晚,留点时间散步; 3、眼里的活太多未必是好事,三思而后行; 4、自己的计划要雷打不动的执行,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5、话不要太多,点到为止; 6、遥远的梦想只有放在自己的心里才有实现的可能,不偷懒,不去寻找所谓的捷径; 7、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有八九,忘记昨天:无论它是失败还是成功,也无论它是快乐还是伤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50位死士坚守福岛核电站 70%人员可能两周内死亡
热度 1 xupeiyang 2011-3-17 16:00
昨天重新增加到180人 七成人员可能会在2周内死亡   “我们不惧怕死亡,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一名留守死士   福岛核电站的严重泄漏事故,是人类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后面临的又一场核灾难。目前,福岛核电站内800多工作人员大部分撤离,只剩下最后的50位死士。他们用自己的身体,筑起保护福岛核电站的最后一道屏障。   尽管核电站在16日继续出现险情,这50名工作人员一度被强行疏散,但随着辐射强度的下降,这些工人再次进入核电站,冒死进行注水工作。核防护专家指,这50人因长时间在强辐射条件下工作,其中70%的人员可能会在2周内死亡。 http://intl.ce.cn/qqss/201103/17/t20110317_22305934_1.shtml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045 次阅读|1 个评论
日本地震惊魂——我的亲身经历
热度 4 Morrison 2011-3-17 12:36
一个机会,得到了日本 JSPs 的资助,到日本筑波大学学习,学习时间为 2011 年 1 月 10 日至 2011 年 3 月 20 日。目前还有一周时间就要回国了,但 2011 年 3 月 11 日(昨天)发生了日本国内最大规模的地震,据说这是日本明治时期以来最大的地震。地震级别为 8.9 级(后来又修订为 9.0 级)。发生地位宫城和茨城。其实日本的长野、新潟、神奈川等地也同时发生了地震。 地震发生时,我们吃完午饭,回到了研究大楼,正在工作。我们的实验室在五楼。这次地震给我和实验室的其他同事深深的震撼,我们都很害怕。 东京时间为 14:46 分(后来记录),地震开始时,只是轻微的晃动,接着开始变强。但和平时经常发生的小地震不大。实验室的 meilin (一个秘鲁的女博士)很恐慌,她跑到了楼道,看外面的动静。她很敏感,她说是上次智利地震和她们国家以前的大地震,使她害怕地震。那次发生在秘鲁的地震时间为 2001 年 6 月 24 日,级别为 7.9 级,震中是她妈妈的老家,那次离她家不远。地震损失惨烈,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看到她的恐怖状,我们也跑到了走道上安慰她,我们根本没有想到地震会这么强烈,以为这次地震和平时的那些小地震一样。 Meilin 坚持着要到楼下去。当我们刚到楼梯口时,地震突然开始强烈了,这个大楼如同一个振动机一样,开始剧烈的震动,我们站立不稳,只有扶着墙,勉强支撑。 Yoshimura 连忙护着了 meilin ,杨伟也站在旁边帮忙。杨帆和我站在一起,扬帆拉住我,担心我被摔倒。杨伟掏出电话,给他的朋友,告诉他们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其实在这时我的大脑里也在飞速的想着各种可能,包括求生的办法。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遇到了这种地震,我应该如何做。但遗憾的是,我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想到我应该如何做,才算最好。 躲在桌子下,虽然避免了杂物砸伤自己,但很容易会使自己困在里面,如果有逃生的机会,但自己出不来,只有寄希望于外界的帮助,这种情况并不理想,如果外界救助不及时,后果很严重。其实最好的办法是逃出去,到空地,才是最安全的。但是大地震时,我们很难动弹,无法站稳,更不用谈逃了。所以我们在楼道里时,唯一能做的事是坚持,祈祷大楼的结实。不要出现意外。 大约 1min 后,地震终于停息了,我们赶紧回到办公室,取一些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当我们进入办公室时,办公室已经是一片狼藉,书架上所有文件和书籍都散落到了地上,几个液晶电脑屏摔倒了地上,另外几个也倒在了办公桌上。是好是坏,现在不知道了。很庆幸的是,我的联想 X200 笔记本在桌上居然纹丝不动。但我们都无暇顾及,纷纷拿了东西就跑。我也拔掉电源,将电脑和数据硬盘胡乱塞进包里,然后背上装有护照和钱包的随身小包,电源线也不管了,也赶紧跑。跑到门口,我又停下来,返回办公室,拔掉了我们烧开水的水壶,并试图掏出办公室的钥匙锁门,但情急之下没有找到钥匙,也就作罢。我还从包里拿出我的相机,拍了几张照片,才急匆匆地跑下楼。安全后,我在想我居然还有心思拍照,这恐怕是把地震没有太当回事,实验室的其他人也说我很镇定,其实可能是因为我没有想到地震的后果。 我没有想去电梯,因为我想万一中途停电,会很麻烦,我只有走楼梯。到达楼梯口,我发现楼梯口,突然多出了一道门。我没有理会,现在的主要目的就是赶紧跑出去。这时楼道也有一些人在往外冲,但秩序井然,没有拥堵,可能也是因为人员并不过多。很快我就到了户外。此时户外已经站立了很多的人,都是一群群的,观望自己的大楼。有点很淡然,也有的很害怕,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日本朋友告诉我他,他们也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强的地震,我说我是第二次,他们很惊恐。汶川地震时我在昆明,震感和这一样,只是当时是我第一次遇到地震,没有惊慌的感觉,但这次不一样,因为汶川地震的震撼太强烈,这次日本地震使我感到了害怕。 我和同事汇合了,谈着刚刚的感受,询问他们的情况。他们也拿着电话和家人联系,想尽快知道家里的情况,但此时的电话已经很难打通。秘书 Iguchi 的 2 个孩子都在学校,赵副教授的小孩也在学校,因为这个时间是要放学的时候,他很担心小孩是否还在学校,如果在学校的话应该安全,因为有老师照顾,如果在路上或在家里的话,就有些危险。但是电话始终联系不上。今天福岛教授,由于儿子的婚礼,不在筑波,据说在冲绳,大家庆幸他躲过一劫。 Iguchi 通过手机上网,查到了一些关于地震的消息,震中为宫城, 8 级地震,茨城 6 级。难怪这么厉害,现在知道这个数字后,很害怕。这个级别和汶川地震一样。但也很庆幸大楼的结实。在刚来日本时,他们告诉我这栋大楼可以抗 8 级以上,我当时将信将疑,现在看来不虚。结实的大楼在关键时刻就能为保护生命赢得时间。庆幸之余,也不得不佩服日本人,他们的东西货真价实,不是“豆腐渣”,否则,小命就留在里面了。 大约 4-5 分钟后,开始了第二波地震。我们站立不稳,纷纷蹲下或寻找支撑。我看到我们的实验大楼整体晃得,并发出可怕的咯吱咯吱的声音,以及物体摔倒的巨大声响。此时的大楼就像一只没有动力的船在风浪中飘摇。停在大楼前的汽车也在剧烈的颠簸,大树也在拼命地摇晃,一些自行车支撑不住,摔倒在地上。这次地震比第一次更强烈。 这次我没有了在楼里时的害怕感觉,因为我在户外,已经安全,而且重要的资料和电脑都随身携带了。我拿出相机开始录像,记录这段经历。 第二次大地震大约持续了 1 分钟(也许没有那么久,只是当时感到时间很慢)。但不久又开始了第三次大地震,情形和第 2 次一样。其实在这些大地震之间,发生了很多次小的地震,只是没有那么强烈的震撼。 3 次地震后,虽然还有余震,但总算平静了,赵教授交代一些事情后,特别是关于我,要我紧跟着杨伟和杨帆他们。我告诉他不用担心,我的住地有几个中国人,他们懂日语,问题不大。然后他就匆忙赶往他小孩的学校。警察也开着车,拉开车载广播,沿途广播,估计是说通报情况,要求注意安全之类。 大约半小时以后,我们认为这次地震的影响不小,估计今后的几天是不可能工作了,正好明天是周末。于是大家纷纷冒险进入了大楼,去取重要的东西。杨伟不想进去,我将电脑交给他后,也跟着进去了。进入大楼后,此时大楼已经停电,只有应急电源,电梯也停止了。我们也不敢乘电梯。我一边从楼梯上楼,一边通过玻璃窗看一些办公室的情形,发现很多实验室和办公室的物体都倒了,一片狼藉。 我进入了我们的实验室,此时 Yoshimura 、 Iguchi 他们也都进来了,正在检查损失。我发现办公室一片狼藉,比第一次地震离开时更加混乱,显然这是第二次和第三地震造成,后来看电视,才知道第二次地震就发生在茨城,震中离我们只有几十 km ,显然是这次地震造成了我们的损失。 Yoshimura 要过我的相机,拍下了他的电脑和资料被摔的惨状,然后简单的挪动了一下,避免后续的损伤。重要的仪器被妥善平放,避免被砸。然后拿上东西离开。 我绕过楼梯,来到了我们的实验室 506 号房,发现有大量的水从天花板漏下,估计是空调管道里的水。实验台、冰箱、烘箱、器皿柜等都已经挪位。与 DOC 测定仪相连的气瓶也倒地了,由于我不知道该气瓶的情况,我只能在实验室外观望,不敢进入。我立即返回办公室,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 Yoshimura ,他说他已经 check 过了,知道了情况,一会就去处理一下。然后我下楼了。 Iguchi 也赶回家去,看看家里的损失。我们都需要回宿舍检查各自的损失。于是,我们确定了各自的行动,和后面的联络方式之后,分别离开实验室。 我和扬帆一起,我们的宿舍紧邻。一路上,我们看到地上已经掉了很多的枯树枝,在天久保池塘旁边有一处地面出现了全新的裂缝,大约 4cm 宽,长 3m 左右。估计是地震的原因。十字路口,交通灯已经关闭,只有交警在那里指挥。车流量不大,秩序井然。 我回到了宿舍,我的房间也是一地的东西,书桌挪动了 20cm 左右,上面的东西很多都掉了,主要是文件,包括遥控器。其中一个瓷碗摔倒了地上,但没有损伤,很幸运。居然我刚买的那瓶红酒还站在书桌的书架下,没有倒,我赶紧将它放到地上。其余的东西没有问题,电视机,冰箱,热水壶都没有挪动。很幸运,没有任何损失。 我来到隔壁的赵老师房间,他来自北华大学。他原定 13 日回国。他这在整理行李,他告诉我地震把他整理好的全搞乱,但没有损失,只是需要重新整理。不久我看到了其他的几个中国人,他们都是惊魂未定,除了摔了 2 个杯子,基本没有损失。地震时他们正在宿舍,赶紧跳出了窗外。看到他们安全,我也十分高兴。大家商量着这几天如何避难,一直认为晚上就呆在我们宿舍的大厅里,这个大厅只有一层楼,和宿舍楼有楼道相连,但独立,万一有事情可以迅速跑出,应该安全。看来晚上看到是不眠之夜。 天黑以后,学校的广播通知,让大家到生活中心避难。由于我们追越宿舍 27 栋的条件不错,大约有近 30 个中国留学生来到我们这边避难。我们大家都说这也是难得的聚会机会,大家互相认识一下。大约到晚上 9 点的时候,一个叫肖伟的中国学生,他告诉大家,有一个免费的国际电话可以打。于是大家赶紧记下电话号码,接着寻找电话亭给国内报平安。我也跟着出去,大约半小时后,我和家人联系联系上了,妻子还有同事已经都知道消息了。由于妻子刚刚来过筑波, 2 月 20 日回国的,她知道这边的地理位置,所以很担心。当听到我的声音,知道我很安全,她放心了。由于很多人排队打电话,我不方便占用长时间,只是简单的说了一下,就挂了,要她转告其他人。 果然当晚一直到天亮,有几次大的余震。大家都在惊恐中度过了一夜。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825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别了,NSFC2011...
热度 2 kfysdszy 2011-3-17 11:54
再也不用写了,交了,...别了,NSFC2011... 也不是一天到晚都在写,只是老得想着这事让我一直很郁闷 唉,这下可以毫无挂碍的享受明媚春光了 周末逛一天的街,再郊游一天,终于解放了,什么时间,什么使这个曾让我那么感兴趣的工作变了味?
2852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你应该知道的哪些核变放射(转载)
oaiwqiyao 2011-3-17 09:34
日本的核辐射危机还没解除,我们接着听 Muller 教授 给未来总统的物理课。 辐射会消失,不过要等很长时间。有的危险辐射,例如碘 131 的辐射,只持续几个星期。钚令人色变,因为它的辐射能持续 24 000 年,而钾 40 ——在血液和肉类(特别是香蕉)中发现的一种重要放射性原子——会持续 10 亿年!我们是该怕寿命长的原子还是怕短的呢? 问题很复杂,但也不算太复杂。一个原子核只能爆炸一次,然后就消失了。那意味着任何包含放射性的东西最终都会失去放射性。随着原子的消耗,残余的可以爆炸的核的数量也在减少。放射性在消失,它随时间衰减。正因为这个,人们常称放射性爆炸为 放射性衰变 。 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是辐射降低到初始水平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下面列举了一些有关决策问题的原子的半衰期: 钋( Po ) 215 : 0.0018 秒 锶( Sr ) 90 : 30 年 钋( Po ) 216 : 0.16 秒 铯( Cs ) 137 : 30 年 铋( Bi ) 212 : 1 小时 镭( Ra ) 226 : 1620 年 钠( Na ) 24 : 15 小时 碳( C ) 14 : 5730 年 碘( I ) 131 : 8 天 钚( Pu ) 239 : 24 000 年 磷( P ) 32 : 2 周 氯( Cl ) 36 : 400 000 年 铁( Fe ) 59 : 1.5 月 铀( U ) 235 : 7.1 亿年 钋( Po ) 210 : 3 月 钾( K ) 40 : 13 亿年 钴( Co ) 60 : 5 年 铀( U ) 238 : 45 亿年 氚( H3 ): 12 年 碘 131 的半衰期是 8 天,但它的辐射会持续几个星期,这很容易理解, 因为“半衰”不等于 消失。经过半衰期 8 天后,辐射消失了一半。你可能以为经过两个半衰期,所有辐射都将消失,那是不对的。放射性是一种概率现象,残余的尚未衰变的核与原先的一样。即使它们开始第二个半衰期,在那个期间也可能只有 50 %的几率衰变。经过第二个半衰期后,初始原子的 25 %会消失。再经过一个半衰期,它们的一半也将消失,原子数量减小到原先的 12.5 %。因为只有 12.5 %的放射性原子留下来,辐射也降到原先水平的 12.5 %。然后是 6.25 %,如此下去。经过 10 个半衰期( 80 天)后,残余的量减小到千分之一,这是 1/2 自乘 10 次的结果。再经过 10 个半衰期(共 20 个半衰期),残余量就只有原先的百万分之一。 这里的关键是,经过一个半衰期后,辐射的危险降低 1/2 ,但它还能延续很多个半衰期。只要还有最后一个原子没爆炸,放射性就不可能完全消失。但减小 10 亿倍(经过 30 个半衰期)后,大多数辐射都不可能探测,通常也就没有危害了。 让我们再回来看看碘。它之所以那么危险,部分原因是它衰变太快,在很短时间内向受害者发出很大的剂量。 碘聚集在甲状腺,其辐射诱发甲状腺肿瘤。如果你害怕近距离暴露在碘的辐射下,可以多吃碘片(无放射性的碘)。你的甲状腺碘饱和了,有足够的无害碘供给,就不会再吸收更多的碘。所以要服用碘片,把放射性碘赶出你的甲状腺。你只需要坚持服用几个星期,因为大部分放射性碘都将在那段时间里衰变、消失。 有人误以为碘片还能抵御来自核反应堆的废料。其实没用,因为核废料的放射性并不来自碘。如果废料堆几个月,那么所有放射性碘都已经衰变了。核废料的危险来自半衰期更长的原子。我们还是回到原先的问题。哪种半衰期的危险性最大,长的还是短的?结果发现,两者都不是。 长短半衰期的危险性比较 在一次核事故中, 最危险的物质通常不是半衰期很短或很长的,而是半衰期不长不短的。 那是因为,半衰期短的原子很快就消失,而半衰期长的原子需要漫长时间衰变,每秒钟的衰变很少。例如,在核爆炸尘埃中,可能导致最大杀伤的物质是锶 90 ,半衰期为 30 年。锶的危险在于,它的半衰期足够短( 30 年而不是 1000 年),在人的一生中可以发出大量辐射;同时又足够长( 30 年而不是 8 天),我们很难等着它完全自然消失。 钋 210 半衰期为 100 天,曾被人选做谋杀的材料 。为什么选它呢?杀手需要它在释放之前保持威力。假如半衰期为一个星期,他可能觉得太快。他又不想半衰期太长,那样的话,被害者也许不会很快因为大剂量死去。所以,谋杀者大概觉得 100 天的半衰期是最佳选择。 核反应堆的钚 239 的半衰期为 24 000 年,在相同质量的情况下,这么长的半衰期不像锶 90 那么危险。然而,对核废料储藏特别是核反应堆来说,它是一道难题,因为衰变的时间太长了。 氚(氢的放射性同位素)用来造手表的夜光管 ,半衰期为 12 年。这意味着 12 年后你的手表就只有现在的一半亮光。 24 年后,就要换新的了。我不担心手表的辐射,因为氚发出的电子没有足够的能量脱离表壳。我们不仅要看每秒发生的衰变数,还要看它们是否能进入身体并造成破坏。不过,要小心镭表,它们的伽玛射线很容易跑出表壳。 现在考虑长半衰期的铀 238 : 45 亿年。我们相信所有铀都是在一次超新星爆炸中生成的,那次爆炸最终导致地球在 45 亿年前的形成。现在还剩下一半的铀,因为它正好是在一个半衰期前生成的。用于制造原子弹的铀 235 的半衰期要短一些,大约 7 亿年。如果它是同时生成的,那么已经过了 6 个半衰期,只剩原来的 1/64 。实际上, 现存铀 235 的总量比那个值略低,说明它在生成时不如铀 238 丰富 。 人体内最大的辐射源之一是碳 14 ,有时也称 放射性碳(radiocarbon) 。我们从食物摄取碳 14 ,其半衰期为 5730 年。在一般人的体内,每分钟发生 120 000 次碳 14 核衰变。每次衰变发出贝塔射线(高能电子),损害周围的细胞。我们与这些体内放射性共存,它是每个生物的一部分。它是自然的,有机的,但和人为辐射一样有害。 当人死了,不再吃食物,碳 14 衰变了就不会有更新。如果考古学家发现一块化石,测量其放射性是生物的一半,那么他就知道那个生物是在一个半衰期前死亡的——也就是 5730 年前。这种方法是考古学中测定年龄的基本方法。如果放射性只有自然水平的四分之一,那么化石就有 2 个半衰期那么老。碳 14 可以用来测 10 个半衰期左右的年龄——大约 57 300 年。 在美国, 饮用酒必须用水果、谷物或其他植物酿造,用石油做是非法的。 任何通过植物原料发酵生产的酒都含有新的放射性碳 14 。相反,石油是 3 亿年前埋藏在地下的腐烂植物生成的。那意味着石油是 50 000 多个碳 14 半衰期之前就死亡了的生物形成的,因而不会包含可测的放射性碳 14 。这就为美国政府检验是否用石油造酒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法。美国酒精烟草火器与炸药管理局就检验酒精饮料里的碳 14 ,如果存在预期水平的辐射,则饮料通过检验。如果酒精没有放射性,检验人员就知道它不是用谷物或水果造的,因而肯定不适合饮用。 同样的原因,生物燃料——由棉花、蔗糖或其他农作物制造——也有放射性, 而化石燃料没有 。化石中的碳 14 的天然放射性早就消失了。 生物燃料的放射性非常微弱,不会产生任何危害,但也提供了一个简易的方法,测试它是否真的是用农作物生产的。 环境放射性 为了确定人体所能容许的辐射水平,我们需要知道寻常暴露的环境放射性。不仅你有放射性,你周围的世界也有。我们遭遇的多数辐射来自自然资源:岩石和土壤里的钾,空气中的放射性碳,自然状态下的铀和钍。放射性氡气从地球内部渗漏出来。另外,我们还遭遇很多来自太空的辐射——来自遥远的爆炸恒星(叫 超新星 )的宇宙线。一个人每年大概都暴露在 0.2 雷姆的这种辐射下,那比你从自己体内摄取的辐射剂量大得多。 这一自然辐射剂量当然会诱发某些癌变。经过 50 年,你每年暴露的 0.2 雷姆将累积到 10 雷姆。根据线性效应假说,由这一辐射导致的预期癌变率为 10/2500 = 0.04 = 0.4% 。这比 20% 的观测值小得多,所以我们可以断言,自然癌变不是源于环境辐射 。 放射性的安全水平是多少呢?如果线性假说成立,那么即使很低的剂量也会增大癌变风险。如果假说错了,那么低于 6 雷姆的辐射就是完全安全的。例如,在美国丹佛,因为天然氡的存在,生活在那儿的人每年暴露的辐射比纽约高 0.1 雷姆。对那儿生活 50 年的 240 万人来说,这个额外的辐射总量为 0.1 2 400 000 50 = 12 000 000 ,即 1200 万雷姆,足以导致额外的 4800 例癌变。这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产生的预期癌变人数高得多。但事实证明,尽管有辐射,丹佛的癌变死亡人数低于美国其他地方。 可怕的变异 辐射不仅引发疾病和癌症,还做其他坏事。早期实验表明,高强度的辐射可以在昆虫中引发可怕的变异。这一发现激发了一批恐怖电影。我特别记忆犹新的是《它们》( 1954 年)中的大如火车的蚂蚁,《深海怪兽》( 1953 )和《哥斯拉》( 1954 )中的巨型爬行动物。在原来的喜剧中,蜘蛛人被一只放射性蜘蛛咬了,产生了变异,而在最近的电影中,化身取代了遗传工程的蜘蛛。这些变异真的危险吗? 在高级动物(哺乳动物、蜥蜴和鱼等)身上,没有发现类似的变异。根据 2006 年国家科学院报告,广岛和长崎的儿童受害者没表现明显增加的生长缺陷。但在公众想象里变异太多了。 我们没有在高等动物身上发现惊悚片里的变异,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有害的变异不会发生。胎儿特别脆弱,联合国原子辐射科学委员会( UNSCEAR )研究了这一危险( UNSCEAR 的报告见 www.unscear.org/docs/reports/annexj.pdf )。报告认为, 每一雷姆的暴露下,胎儿的风险大约是 3% ,是暴露在 1 雷姆下的成人风险的 75 倍。所以我们忠告孕妇要避免辐射。某个干细胞(能转变成其他细胞的细胞)的变异可以引发智力迟钝、畸形生长或癌症,但结果通常是自然流产。 2003 年出品的一部题为《切尔诺贝利之心》的纪录片,将切尔诺贝利地区的大量出生缺陷归咎于那次事件的辐射。大多数专家认为这部影片没有准确反映事情的真相,因为其他同样的暴露(如广岛和长崎)并未引发类似的问题。举例来说,影片里表现的那些病,很可能一直就在当地流行——也许因为那儿的人都爱抽烟喝酒,但只是在当地因为切尔诺贝利事故而受到医学重视时,才向外界报道出来。因为电影不是科学研究,制片人没有义务呈现不同的解释。 X 射线与微波 X 射线是我们熟悉的一种辐射。有人因为害怕辐射而拒绝给牙照 X 光,你可以问任何一个牙医看看。假如你同意照 X 光,卫生人员会给你戴上铅围裙,将 X 光机靠近你的头,离开房间。你会听到短暂的嗡嗡声,然后看见卫生人员回来。 尽管看起来煞有介事, 给牙照 X 光却令人惊讶地安全 。这些过程会让某些病人感觉更舒坦,但也会吓坏另一些人。辐射剂量很小,小于 1/1000 雷姆,不如你在自然辐射下生活两天摄取的量。孕妇是不是应该避免这种 X 光呢?毕竟腹中的胎儿太脆弱了,照 X 光显然不是一件安全的事情。但铅毯可以保护胎儿。通过照 X 光获取的知识也许还能克服一系列牙问题,而它们在原则上会对未出生的胎儿产生更大的危害。 部分 X 光恐惧来自历史经验。过去的辐射剂量较大。小时候我住在纽约南布朗克斯区,曾在一家鞋店,在图 9.2 那样的荧光镜下给脚照过 X 光。我双脚接收的辐射大约是 50 雷姆,是我今天照牙 X 光的 50 000 倍。假如线性假说是对的,那么我仅仅光顾一次鞋店,癌变的几率就从正常的 20 %增大到了 20.1 %。科学家在那时就警告要小心癌变的危险,但很多官员迟迟不关闭那些机器,因为公众太喜欢它们了。我甚至觉得不该把我在那家鞋店的事情讲出来。我发现这次经历很有意思,是我儿时记忆中最生动的事情之一。也许因为看见我的脚趾头不停扭动,清楚看见鞋子里的一颗颗小钉子,这些离奇的画面激发了我成为一名物理学家。 X 光其实是一种高能光子,其携带的能量比普通光高 25 000 倍。 X 光可以轻易穿透水和碳,就像可见光穿过玻璃一样,但它们会很快被重元素(如钙和铅)等阻挡。 X 光照片其实就是牙或骨头投射在胶片上的影像图。钙缺失的地方(例如牙溃烂或骨折的地方)允许更多 X 光通过,因而使胶片暗淡。在牙医的毯子里有一层厚厚的铅,可以保护你的身体(就像铅板抵挡超人的 X 光视线的透视)。 很多人还担心手机的微波辐射 。微波与 X 射线不同, X 射线是高能的光子,而 微波是能量极低的光子 。它们以热量的形式存储能量,那也是它们在微波炉的作用。它们不会粉碎体内的 DNA 分子(除非它们真的燃烧并把物质烧焦),因而不会像 X 光和其他高能辐射(甚至阳光)那样引发癌变风险。主要危险在于热。 人们对微波的恐惧,无疑主要来自它们与其他更危险形式的辐射(如伽玛辐射)享有共同的名字。有些人将这种恐惧转移到手机辐射,根源不在物理学,而在语言学。
0 个评论
研究生生活
junes 2011-3-16 18:16
春天里了,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着,总是感觉自己很忙,说不清自己是否喜欢这种生活。忙碌,充实,却也没曾忘记自己的理想。实验,看文献,上课占据了我大部分清醒的时间。闲下来的时候最想的就是睡觉了,上网就是看看新闻,看看同学朋友最近的动态,和他们聊聊天。《大宅门》看了这么多天,还是只看了几集,幸好已经决定要把它看完了。 我觉得自己总是会喜欢上自己曾经或正在生活的地方,那里有我的同学朋友和我关心的人,我总是会去找她好的地方,不断的回忆。我想要把他们记录下来。 很喜欢我们课题组的氛围,大家关系都很好,有说有笑;做实验大家会互相帮忙;只要有节日,不管大小,都会出去聚餐。 曹老大还是一如既往的给我们开开会,找找茬。自己当着副院长,还要管着我们这么一帮不争气的家伙,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忙过来的。还总是批我们做实验没脑子,别人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只知道干什么,可我的实验就是这个样子。成熟的技术路线,按部就班的来就会有结果。我不喜欢这样的课题,既然给我了,就把它好好做完吧。我还是有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慢慢来吧,反正现在也忙不过来。 前几天实验室五年评估,做了很多表面东西,对我来说就是实验室稍微干净了一点,但是还是一如既往的拥挤不堪。昨天晚上给细胞接毒的时候,想起了去年师兄扩毒时,在清理超净台时让刚吸过毒液的注射器扎了一下。我就在旁边,看着他往手指头上喷酒精,拿着烧红的止血钳烫自己的伤口,被烫的乱叫。我还没忘拍拍师兄,说了一句:实在不行,切了吧。幸好一切安然无恙。我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打疫苗。现在做活毒的实验连口罩都懒得戴了。检测了自己的血清,是阴性,我还没被感染过,也算是学以致用了。希望这次的间免能给点力,不想再重做一次了。 武大的樱花,我们学校的桃花,油菜花马上要开了,我要去拍照片!
34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光之箭
热度 2 chaolihit 2011-3-16 15:31
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又谓“时光飞逝,岁月如梭”,皆云时间如离弦之箭,一去不回头。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故月盈则亏,物极则必反。马哲也谓之曰“事物总是螺旋的发展”,为何独时光之箭始终向前?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因倾城容颜而放缓,不因身处危地而加快。二维动物不知莫比乌斯带为一循环,故以为自已生命有限,前方无限。三维生命如人者,跳出二维框架,然受制于天,终不明时间之事。有翁言相对论,谈及时空弯曲事,或有时空虫洞等物。理论物理,非天赋异禀绝无融汇贯通之理。茫茫人海,亿兆圣灵,深明相对论者恐未及百人。小子粗鄙,某日偶发奇想,或曰时光之途亦为循环,其长数亿亿年,然生命有限,高寿如彭祖者,不过八百年尔。故无人知晓时光之往返,只叹人生之短暂。歪理未经科学之验证,只为个人之扯淡。附议者欢迎,拍砖者免见。
3041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促进会第三次部长级例会会议记录
neudoctor 2011-3-16 12:21
学术促进会第三次部长级例会会议记录 会议时间: 2011 年 3 月 12 日晚 9:00 会议地点: 学术促进会办公室 与会人员: 何剑 刘林龙 李卓梁 潘焰锋 郑跃 陈波 张松 刘建伟 刘洋 徐丽华 卢泳昌 郝菲菲 薛倩 付超 王哲 主 持 人 : 潘焰锋 记 录 人 : 潘焰锋 会议内容: 一、各分会工作安排 1 、管理分会 ( 1 )做好上学期工作总结; ( 2 )着手社联注册及指导单位盖章; ( 3 )做好换届大会的后续工作(新闻稿、视频等); ( 4 )继续完成年鉴的相关工作; ( 5 )制作会歌。 2 、实践分会 ( 1 )安排好四月中旬的博士沙龙活动; ( 2 )策划针对学促的户内、户外活动; ( 3 )讨论“爱拼才会赢”的水果拼盘活动。 3 、外联分会 ( 1 )整合内部力量,联系好每个部员; ( 2 )配合做好课表调查。 4 、学术分会 ( 1 )博士沙龙主题的确定,征求博士的意见; ( 2 )安排博士沙龙活动的时间等事宜; ( 3 )确定学术分会人员。 二、与会成员各抒己见 1 、 与会成员自我介绍,进一步互相了解; 2 、博士沙龙主题应该尽快确定,明确细节,联系博士。
个人分类: 例会|1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抓紧时间写毕业论文!
热度 1 gangli1978 2011-3-16 08:05
这个学期就毕业了。抓紧时间写出毕业论文。还有文章要整理,赶紧投出去。时不我待!加油!
个人分类: 日志|2746 次阅读|1 个评论
成都田婆婆教你臭鸡蛋变万能药包
热度 3 冯用军 2011-3-15 22:11
2006年10月,周子礴的出生给刘建琼一家带来了无穷的欢乐。然而,在周子礴不满三岁的时候,一家人的快乐和幸福却在一夜间烟消云散。如今的周子礴,全身都长满了脓包,奇痒、溃烂,将与他终生为伴。每天,周子礴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在永远重复着同样一个动作,身体不停地扭动,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让他的痛苦减轻一些。   2009年8月底,刘建琼发现儿子的脖子上长了三四个像湿疹一样的小红点。于是,她带着儿子来到了西昌这家专治新生儿湿疹的田婆婆洗灸堂。   经这里的老板诊断后说这是湿疹,然后就给孩子进行了中药的泡浴。   工作人员用纱布裹上鸡蛋白、银手镯和中草药,蘸上刚刚熬好的中药水,在周子礴的全身进行擦洗。   洗完后,工作人员又用他们的“专用湿疹膏”,涂在了周子礴那三四个小红点上。   半个月的时间里,周子礴先后去田婆婆洗灸堂洗了四次。然而,随着洗浴次数的增加,那些湿疹红点反而越来越多,越长越大,最后全身长满了脓包,并开始溃烂。   然而老板却告诉刘建琼,这是正常现象,继续洗就能治好。刘建琼相信了。结果,孩子在一次洗浴后没多久,小子礴就突然昏迷了。   2009年9月3日,周子礴被紧急送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抢救。一个可怕的事实摆在了刘建琼面前:周子礴患上了脓包型银屑病,这种病终生无法治愈。   经过四天四夜的抢救,周子礴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刘建琼80岁高龄的奶奶,却经不住这意外的打击,溘然离世。   虽然周子礴的命被保住了,但是他全身的脓包却在不停地溃烂。   健康活泼的孩子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了呢?刘建琼想弄个明白。   无意中刘建琼发现:从田婆婆洗灸堂买来的“湿疹膏”,竟然长满了厚厚的黑色霉菌!   周子礴的妈妈刘建琼我绝对相信它这里面有太多的猫腻。   在田婆婆洗灸堂的网站上,刘建琼看到了这样的宣传:田婆婆洗灸堂采用不同的中草药配方熬成药水,对常见病、各种皮肤病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作用。   然而刘建琼查到,这个宣称能够治疗各种疾病的田婆婆洗灸堂,在工商部门的经营范围、卫生部门的卫生许可范围居然都是公共浴室!   刘建琼记得:当初田婆婆洗灸堂给孩子洗浴时,用的是中草药“小儿沐浴散”、“皮肤沐浴散”和湿疹膏这三种药物。然而,当刘建琼来到田婆婆洗灸堂寻找这些药的时候,她发现原来宣称能够治疗多种疾病的宣传单和药品都不见了踪影。   这些药怎么会突然消失了呢?   刘建琼决定深入到田婆婆洗灸堂的加盟店去打工。在昆明的多个加盟店里,她终于再次见到了湿疹膏。加盟商告诉她:这些没有厂名、厂址和药品批准文号的湿疹膏,都是由成都田婆婆洗灸堂总部配送的。   刘建琼在田婆婆洗灸堂的QQ群中还意外的发现:很多加盟商反映,湿疹膏都存在发霉变质的问题,与小子礡用过的湿疹膏如出一辙。   在一些田婆婆洗灸堂加盟店里,刘建琼看到:给孩子洗浴的中药水竟然也是重复使用的。   更让刘建琼没有想到的是:号称能给孩子祛风除热时用的鸡蛋白、银镯子和中草药裹成的药包,有时候用的竟是臭鸡蛋。   三个月的时间里,刘建琼在重庆、云南、贵州等地的田婆婆洗灸堂里,做过清洁工、普通员工、店长,搜集到了重达50斤的证据材料。   在调查中,刘建琼还发现:当初给周子礴洗浴用的小儿沐浴散和皮肤沐浴散,如今已经被蓝色包装的“洗浴1-6号”所取代,生产厂家是成都碧欧思科-T技发展有限公司。而事实上,这只是一家生产木桶的企业,并没有生产药品的资质。   记者在采访成都碧欧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赵剑时他告诉我们,“洗浴1-6号”在药材市场买的药,有的是皮、有的是根,有的是草,然后他们自己把它全磨后制成的。。   赵剑介绍说,在2010年4月之后,原来由田婆婆洗灸堂自配的小儿沐浴散和皮肤沐浴散就换成了现在的洗浴1-6号。包装上还去掉了以前宣传治疗功效的用语,为的就是规避风险。   据赵剑介绍,这里每个月都要为田婆婆洗灸堂生产两万包药,仅仅靠向加盟商卖药,田婆婆洗灸堂每年就净赚五六百万元。   在调查中,刘建琼发现了更多与周子礴有相同遭遇的孩子。   四川省郫县的龙龙,满月时在田婆婆洗灸堂新繁镇总店两次洗浴之后,全身就长满了脓包。   四川省成都市的轩轩,两个月大时在田婆婆洗灸堂洗过几次脸上的湿疹,之后脸颊两侧严重溃烂。还有很多孩子有类似遭遇。   刘建琼还发现,在很短的时间里,田婆婆洗灸堂已经在全国21个省市发展了400多家加盟店。   在这些加盟店的宣传单上,治疗湿疹、感冒、腹泻、胎毒、便秘、黄疸等各种常见病以及各种皮肤病的疗效宣传随处可见。   刘建琼决定,自己遭受的痛,不能让其它任何一个家庭再重新上演一遍。她决定站出来,把一切事实的真相给指证出来   发病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周子礴每天都在痛苦中度过,由于奇痒难耐,他常常趁大人不备将自己抓得血肉模糊。   为了防止孩子抓挠引起感染,晚上睡觉时,刘建琼夫妇必须每人抓住孩子的一只手,直到天亮。   而最让刘建琼揪心的是,由于长期大量的服药,周子礴的牙齿都被翘变了形。在孩子每天必吃的药物中,刘建琼注意到:其中一种药物的副作用会导致肌力低下。就这样,因为全身绵软无力,已经四岁半的周子礴还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自由的行走。   看着痛苦不堪的儿子,刘建琼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用DV机记录下孩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为她不知道儿子的未来会是怎样。
个人分类: 315质量研究院|2662 次阅读|6 个评论
研究需要交流
热度 6 ganchunmei 2011-3-15 17:48
做研究需要交流。这段时间再次深刻体会到。 记得最初的时候,只是跟系里老师、同学交流;申报课题时的头脑风暴、讨论等,师门开会时的讨论,和导师的交流讨论。。。 接着是去参加会议,由最初的国际EC会议、CSWIM会议的旁听会议,到后来的PACIS会议作为论文作者的参会、南京研讨会等;以及参加暑期学校、论坛等,和诸多志同道合、谦虚温和的老师同学的交流等等。。。 现在因为学习词频统计问题,在系里找不到可以请教的人,就去期刊网找相关的学者,或者让认识的外校师兄师姐帮忙找下人呢,然后发邮件咨询、QQ交流。。。 很多模糊问题在交流过程中就突然觉得豁然开朗了。 谢谢WHU的各位师兄,师姐;虽然跟你们或许只是一面之缘,或许互不认识,但你们总是很热情地解答我的疑问。 真的很谢谢!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3947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孝心无价
热度 1 zheyang 2011-3-14 22:18
作者: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 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 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 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 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 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 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 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 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 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 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 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 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 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 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 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 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个人分类: 转载|74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摘抄:有机会还是要出去看看好好体会,"I am who I am"
zhanhui 2011-3-14 21:42
从一篇文章中看到好的句子,被深深触动,忍不住摘录在这里(原文出处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8583extra=page%3D1 ) “ 读书的时候,我常常到海边听涛声,坐下来看着太阳落下,那会是我一天最美好的时间,当太阳没下去,晚霞渐渐褪去颜色,波浪依然轻轻拍打岸边,幕色从四周将我围过来,静默中我会在心灵里升起喜悦,感觉到冥冥中那个永恒的力量,它在紧紧将我抱住,天地万物和我一样同在,也被温和地抱着,我将永不孤独,永不伤心,永不绝望,因为那力量就一直在那里,将永远在那里,我是它的恩赐,我的灵魂从未像那时一样枝繁叶茂,内心从未像那时一样宁静和谐。”   “我不用去分辨那种力量,是上帝也好,上天也好,老子说的道也好,有什么关系呢?分辨只是是思维常干的蠢事罢了。所有的心灵都是一样的,所以我相信所有人都有那个和谐的状态,就像收音机有那个频道一样,只不过太多人没有调到过。太阳,大海,清风明月,鸟语花香,生生不息的物种,是多么大的恩赐啊,只在我们断暂的生命里才可以感受到,可是太多的人从不念及。” “ 很多人没有对做研究的真正兴趣,但是用尽了精力去获得一个去国外做科学研究的机会,就洋溢在掩饰不住的喜悦里,甚至对人生毫无真正规划,对自己的兴趣一无所知,为出国而出国,那将在告别父老乡亲后去迎接苦闷的开端。 ” “ 多年的功利教育的辛勤培养,我一路顺当地走过来,发现完全的上当。我在成功的通过了一次次考后,最终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通过这些占距人生的考试,这个所谓的优秀学生只是在不停地让自己去符合那个“优秀”的外在标准来麻痹自己的虚荣心,而自己,那个真正的自己却一直没有存在过,没有发育过。我学的任何课程都无法帮我解决当时的苦恼,那么每天学那些微分方程又是为了什么?还去为了父母的微笑,人们的赞许吗?年年得奖学金的清华毕业生是了这么一个怪物: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生活是什么,对社会毫无接触,会解各式各样的方程,却不能解决自己的困惑,硕士博士的路就在眼前,可是不知道还应不应该这样走下去,这状态难道就是我的追求?一个智商还不错的人努力多年就变成这样? ” " Simply because I am not and can not be anyone else.可是我们受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教我们忘掉自己,去变成一个称为标准的人,不是这样吗?从小学起我们就要评三好,树标兵,学雷锋,学赖宁。老师总是看到我们的恶习,“你那样子不合行为规范,不可耻吗?”   到了大学,我们又自由了多少呢?我们依旧看别人,看典型,看所谓成功者,我们依旧活在要忘掉自己的标准包围中,去bbs看看,似乎所有人都统一了口吻,GRE 2400,拿了牛校offer, 签了著名外企,找到了ppmm,牛啊,羡慕啊,爽啊,历史走到了21世纪,北大和清华人只剩下一副面孔了,每年招了很多新生,最后就剩下了一个。   比较是有意义的吗?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全部主宰,为什么要什么都和人家比才可以找到意义?为什么当别人考G的时候,我也一定要考,为什么考不过2200就要郁闷?为什么billgates成功的时候,我也一定要学计算机?可是自己和别人是多么的不同,些不同难道可以在一些欲念的驱动下轻易的忽略?" "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我们永远只能是自己,卢梭说的,对于整个世界我微不足道,但是我对于自己确是全部。事实上我们只对于自己重要,如果我死掉了,没有几个人会在三年后保持对我的记忆,如果我痛苦,没有几个人会有真正的同情,因为太难了,每个人都无法了解我的意识。所以我们要独立,活着就是成为自己,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去寻找自内在的完美与和谐,去实现句那没有选择的话: I am who I am。 "
3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上购物小心点,锯末胶囊可治百病
热度 1 sheep021 2011-3-14 17:36
呵呵,犯罪分子的创意永远比科学家多。锯末胶囊可治百病,还没啥副作用。这些家伙们连面粉豆不舍多用。这牛了。 不知道为何没有被及早发现,难道大家对没有疗效的药已经习以为常了吗? 以后吃胶囊,最好要先打开看一个哦,否则就很可能是杯具: 哥吃的不是药,是锯末 ---------- 湖北破获网上售卖假药大案 200余种药品销往100多个市- “锯末”胶囊“可治百病” 来源: 今晚网-今晚报   发布日期: 2011-03-14   作者:    用锯末、粗糠和面粉做原料,湖北荆州6个制假窝点半年内疯狂炮制出上亿粒胶囊,冒充201种药品,并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28个省份的100多个市 。案件涉及药品多、辐射地域广、涉案金额大,是湖北药监局查获的互联网销售假药第一大案。10日,荆州市公安局和药监局联合销毁了缴获的标值百余万元假药。涉案的23名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    包装上下工夫以假乱真   此案涉及金额超过千万元,而公安部门已缴获的药品只有百余万元,仅占总额的十分之一。   在荆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队行动大队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冒充国内某知名药厂治疗妇科疾病的胶囊。假药外包装印刷精良,上面印有“OTC”、“国药准字”等标识。再加上防伪标志,仅从外观看很难判断真伪。记者剥开一粒,稍用力就把胶囊捏碎了。仔细观察后发现,里面填充物竟是锯末!   “胶囊外壳一般用糯米制成,部分用塑料制造。胶囊填充物主要是锯末、粗糠和面粉。假药作坊用印有不同药名的封塑铝箔纸,把灌装好的胶囊封装成板,然后再装入不同的药盒," 锯末"胶囊摇身一变,就能成为各种功效的药品,可谓是"万能"胶囊。 ”负责此案的行动大队副队长代俊说。   在销毁现场,记者见到了制假用的塑封机和灌装机等设备。这些设备构造简单,占地小,隐蔽性强,单人就能操作。利用这些机器,两个犯罪分子相互配合,一天就能灌装、压板约120万粒、10万板、5万盒假药。    利用网购流向全国各地   去年6月,荆州一位姓李的药商在网上购买了用于治疗胃病和前列腺疾病的7种知名品牌药品,价值4000多元。当他拆开包装后,发现大部分药品既无生产日期,也无批号,随即向荆州市药监局举报。药监人员检查发现,他购买的药品全是假药。“看到网页上打的是正规医药公司的旗号,药品销售资质齐全,而且价格比药店低,当时就动了心。”李先生1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鉴于案件的复杂性,公安部将此案列为督办案件。经过半年多认真细致的侦查,荆州警方顺藤摸瓜,一举端掉了6个制假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23名。在查获假冒201家正规药厂201种药品的同时,向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移交涉案线索500余条,使一个巨大的假药销售网络浮出水面。“犯罪分子非常狡猾。 他们刻制假冒药厂公章,冒用多个药品生产厂家、多个国药准字号批号,在互联网上大肆刊登虚假的药品广告,并通过物流邮寄的方式,小批量、多批次分销,基本上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全国各地的采购商 。”行动大队副队长胡成林说。   据了解,造假集团会有专人从事互联网上虚假网页的制作。他们在北京、西安、广州、深圳、重庆等地的网络公司均设有服务器。网页上登记有北京的座机号码和一个手机号。经试拨,北京座机无法打通,只能与手机联系。手机接通后,对方要求汇款到某卡号。一旦汇款到账后立即转移,完成交易后买卖双方基本不谋面。对于要求上门取药的采购商,造假集团会编造理由不予见面,然后提供一系列资料,例如质量保证协议书、法人授权委托书、发票、税务登记证、工商营业执照等,以骗取采购商的信任。    “假药买入之后再转手,可从中谋取巨额利润。制造一板12粒装的假胶囊,成本仅3毛钱,批发价为4毛至3元,最终通过采购商转手至药店后,销售出去的价格则高达十多元, 利润高达30倍以上 。”荆州市药监局稽查分局局长郭志强说。    一些假冒伪劣药品通过不法途径堂而皇之地登上药店货架。据介绍,国内有些药店为了经营,将柜台出租或者承包给了第三方。由于监管不严出现了管理上的漏洞,也让假药钻了空子,最终导致消费者在正规药店也买到了假药。 新华社记者 刘紫凌 冯国栋(据新华社武汉3月13日专电)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6 次阅读|1 个评论
信息之缘(4):什么是信息?
热度 3 zlhua 2011-3-14 17:35
问:什么是信息? 答:事物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方式 问:为什么? 答:因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特性决定了客观存在的事物都会处于运动之中,运动中的事物必定会在空间呈现出一定的性状,伴随时间推移,这种性状会而发生改变... 问:不太明白,举个例子呢? 答:比如水,标准大气压下,温度达到100'C会变成蒸气,呈现出气态,0'C会变成冰,呈现出固态,其余,则保持液态...在标准大气压下,这三种状态之间的转换不是随机的,也不是偶发的,而是确定的... 问:好像有点感觉,但是好像还是有点问题...状态...状态变化方式...你表述出来的信息定义好像包含两个东西,你觉得呢? 答:恩,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定义时,和你有同样的感觉,但后来认真思考了下,发现其实这两者都关注的是事物运动状态,状态变化方式是对状态的补充说明,也就是说,状态是会改变的,要真正要了解一个事物的状态,必须要了解这个事物状态之间的变化...只有了解了事物运动状态变化方式,才能真正理解事物运动状态,直到如何区分这些状态... 问:你把我说得有些糊涂了...呵呵,你是不是想说,只有真正理解了事物状态变化方式才能正确识别它的运动状态? 答:是的,比如,在认识水时,不仅要知道它有三种基本状态,还应该知道这三种状态的变化方式,即在标准大气压下,这三种状态是如何转换的... 问:有点感觉了,这个定义对于我们有什么价值? 答:这个定义可以帮助我们更为理性认识世界. 问,为什么这样说? 答:当我们明确了信息就是事物运动状态及状态改变方式后,就承认了信息具有客观性和时空性了.因此,在获取信息时就知道具体应该干什么?呵呵,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观察事物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方式这里来...比如,水在一般情况下呈现出什么性状?透明,无色,无味,可以随和容器的形状...当温度升高,到达100'C时,水会产生热量,沸腾,冒烟,产生蒸气...继续保持这个温度,水会减少,蒸气会增加...如果把这些蒸气全部收集起来,会发现其重量和先前水的重量是一致的... 问:那信息是如何被主体(人)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答:可以看下认知心理学...
个人分类: 随便想想|3594 次阅读|8 个评论
崭新的
tianlongipc 2011-3-14 11:27
崭新的
时间是崭新的 在晨光中闪闪夺目 绿叶是崭新的 一呼一吸 吐露着春的气息 露水是崭新的 踏上去发出清脆的声响 心情是崭新的 我的眼睛也在此刻发光 风是崭新的 雨是崭新的 这崭新的一切在我手中 怎能虚度 不要再忐忑 不再空虚 一个崭新的我将要重生 不再彷徨 不再犹豫 崭新的世界继续前行
3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利授权需要的时间
热度 1 anan 2011-3-14 10:04
一般说来,一件发明专利需要约3年时间才能获得专利权。 由于实用新型只需初步审查,相对于发明的专利申请程序简单,一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申请日确定后,通常需要约1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获得专利权。 外观设计申请日确定后,获得专利权通常需要约半年到1年左右的时间。
个人分类: 学术科研|4017 次阅读|2 个评论
基于SVD的雷达数据压缩(硕士论文共享)
lcj2212916 2011-3-13 17:13
题目:DATA COMPRESSION FOR RADAR SIGNALS: AN SVD BASED APPROACH 作者:ZHEN ZHOU 学位:MASTER OF SCIENCE 学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INGHAMTON 时间:2001.5 摘要: Multiple platform coherent location systems operate by computing the 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 (TDOA) and frequency difference of arrival (FDOA) among signals received at geographically separated platforms. The bandwidth of the data link is the major bottleneck in the processing. Previously developed data compression methods can not satisfy the compression ratio and the accuracy requirements because they were designed for the generic signal case and do not fully exploi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dar signal. A new compression scheme presented in this thesis is built from the ground up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dar signal in mind. It is based on the idea that a radar pulse train can be modelled as one prototype pulse and a parameter vector for each pulse to transform the prototype pulse to each specific pulse. A compression ratio of 10 20 : 1 has been achieved with minor, if any, FDOA/TDOA accuracies degradation in most cases. The two major techniques involved here are the fractional delay filter and the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This thesis starts with some preliminary technical background used later in this thesis. Then two chapters are dedicated to the fractional delay filter and the SVD method,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o presenting and verifying our compression scheme, a newly developed LMS adaptive FIR fractional delay filter and an alternative to the cross-ambiguity processing based on the parameterization method are developed. Extensiv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presented throughout the thesis. In the last chapter,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work are given. 本文主要解决多平台定位中各平台之间通信时的雷达数据压缩问题,以降低系统的复杂度。 论文共四章,67页。 1 Background 2 The fractional delay filters 3 The SVD method 4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work 2001-05Data compression for radar signals an SVD based approach.pdf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把时间震没了,空间震跑了
热度 1 sheep021 2011-3-13 11:43
日本强烈地震能量超过1.1万颗广岛原子弹 美科学家称日本强震使地球11日自转加速1.6微秒 日本大地震摇动地轴 日本平移2.4米 新华网华盛顿3月11日电 美国航天局科学家11日表示,里氏8.8级的日本大地震导致当天地球的自转时间减少了1.6微秒,即每天的时间减少了1.6微秒。1微秒等于一百万分之一秒。   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理查德・格罗斯说,日本大地震导致地球质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地球自转。   美国和意大利的一些地球物理学家指出,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地震引发的地轴偏移使得每天减少了6.8微秒,2010年智利大地震使得每天的时间减少了1.26微秒。 评论: 地震把时间震没了,空间震跑了 每一次大地震,时间就减少一点,空间也会跑偏一点。 如此看来,如果持续地震,时间将会面临不复存在的危险。 做什么事情能让每天的时间增加一点呢? 看来,《黄帝内经》讲的时间即空间也是很科学的嘛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87 次阅读|2 个评论
长寿秘诀---学会生气
热度 2 yan8008 2011-3-12 21:07
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 人哪能不生气?人是感情动物,喜怒忧思悲恐惊。高兴就要笑,不高兴就要哭,生起气来还要骂两句呢,这是人感情丰富的表现。假如人只有一种感情,这个人就不健康。 一个人感情很丰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你千万记住:第一个不要过度,第二个过度了但是不要长时间,很快就调整过来,这才是健康的。 《黄帝内经》早就讲得很清楚: “ 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 ” 讲得很绝。很多人说老实话,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当不了官,气死了;提不了教授,气死了;赚不了钱,气死了;很多老年人为很小的事,气死了。 所以我说人 “ 不能不生气,但一定要会生气;一定不要当情绪的俘虏,一定要做情绪的主人;一定要去驾驭情绪,不要让情绪驾驭你。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85 次阅读|3 个评论
今天是亡父百日忌日
热度 5 xwsen 2011-3-12 14:26
今天是亡父百日忌日
2010年12月2日12点30分,父亲长叹一声,与世长辞。今天是父亲去世后的第一百天,心如刀绞。但还是忍痛写下这篇日记,我真的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会淡忘。 一直都以为父亲都会一直陪伴着我们,直到我们都成家立业,父亲也可以开心的看着自己的儿女有所成才放心的离去。我曾经多次想象自己成家后和父亲快乐生活在一起的情景。但是,这一切都是那么突然的结束了。2010年7月中旬,父亲在深圳被检查出肝癌晚期。。。虽然非常难受和痛苦,但是父亲从来没有叫过,也一直都是默默的忍耐着。如果不是大哥硬要他去检查,我们还不知道父亲病情的严重。但即便如此,父亲还是很乐观,计划着自己病好后该做些什么——我们都不敢告诉他他患的是肝癌,而且是晚期!直到瘫痪在床,父亲仍然不相信自己会这么快就离去,因为他还有太多事情要做了。他的二儿子博士还没毕业,小儿子还没成家。他还要盖一座好房子给小儿子娶媳妇。。。我苦命的父亲! 父亲一生实在是充满坎坷与不幸的一生。最大的不幸,也许还是亲情薄吧。父亲缺乏母爱。记忆中奶奶从来不关心父亲的事情。也常听村里人讲起父亲抱怨其母亲从来不关爱他。老家的习俗每年开春都要为一家人祈福,通常的习惯是母亲为自己的儿女祈福,但是奶奶从来不会为父亲祈福。即便父亲重病在医院,奶奶去为几个孙子祈福也没有想到她有一个重病的儿子。村内外的人都非常敬重父亲,有什么大事也经常和父亲商量。父亲去世的时候,外村来送行的人有几十人之多。有些在外地的还通过各种途径表示当时很忙,无法前来。。。但是亲兄弟一直都说父亲的不是,即使父亲经常放弃自己的家务事帮其两个弟弟主持一些重大的事务,比如盖房子。 父亲的不幸也在于命运是如此的不公。他常年割松脂,但是松脂价格从来就是稳定在几十块钱甚至十几块钱。虽然他每年承包了一千多松木,但依然是入不敷出,交了我们几个人的学费之后就不剩下什么了。记忆中我们小学初中都是赊账好久才还上的,这意味着每年年底父亲辛劳的结果还是两手空空。随着年纪大了,父亲不得不放弃这种极其耗费精力的劳动,改而种西瓜,一种种了三年。但是那三年里,一直都是下雨。西瓜授粉很难成功,即使成功了,西瓜长成了也很难卖出去,因为老家是个容易发洪水的地方。于是家里的西瓜往往都是以一两毛钱的价格卖出去,差不多是亏本的。而且父亲一放弃割松脂了,松脂价格就飙升到一百以上!于是父亲不得不重操旧业,但是发现自己真的不行了,而松脂价格又跌了下去。。。。。 离去吧!也许这对于父亲来说,这也是从其多灾多难的一生的解脱。父亲这一生,虽然不得安宁,虽然相当的平凡,但和家乡的农民相比,父亲也是相当不平凡的。父亲不辞辛劳,培养了三个本科大学生,其中两个是名牌大学(我哥和我),一个名牌大学博士生。这在附近应该是绝无仅有的吧。当然,父亲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巨大的。由于辛劳,父亲也多次摔跤或者莫名其妙的出各种事故,一身伤病。作为儿子的我,至今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安置父亲,减少父亲的顾虑和担忧,这真是大不孝啊! 自从父亲去世后,我多么盼望在梦里再见到父亲。但不知道为何,每每一见父亲的影子,我都在痛哭中醒来,都来不及看清楚父亲的脸。 作为一名博士,成就寥寥。迄今为止才刚刚有一篇论文被《世界经济文汇》“基本录用”,实在愧对父亲的期待和付出。手头上的论文质量也很一般,没什么创新,能够发表到好期刊的可能性实在不大。愧对父亲啊! 不管如何,既然父亲以我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博士自豪,既然父亲允许我任性的读博士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么我就要实现在父亲灵前的承诺:一定读好这个博士! 父亲,愿您在天堂安息!
6602 次阅读|6 个评论
工作后——随笔(一)
hl007 2011-3-12 11:19
去年 8 份工作开始了,但是进的属于生产性的勘查单位,平时多数时间要出野外,大部分不出差的时间也要搞些内业工作。平时正常上班时间根本没有成块的时间让你来阅读文献,编写程序,写写科研论文。所以以后读博士,毕业也成大问题,再者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其科研之路也是举步维艰!去年半年时间基本上没有出新科研成果,期间发表的论文都是研究生阶段做的东西。平时在外面跑,比较疲惫,晚上基本上都没有去学习研究,中午也想午休下。这样久而久之,什么都不愿意去做了。 通过这段时间的反复思考虑,解决办法只有这样:养成良好作息时间,利用中午和晚上的时间;平时保质保量快速完成份内之事,挤时间学习;利用周末时间加班努力学习;勤锻炼身体,少生病,尽量减少浪费时间的事件发生。 相信这样坚持下去,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3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瞬间,一颗颗沙粒——为“地震”所做
热度 8 陈安博士 2011-3-12 01:16
【仅以一首歪诗作为关于“地震应急”系列博文的开始吧。】 瞬间,一颗颗沙粒 关于你 我们期待了很久 所谓期待 不是盼着你来 而是知道你一定会来 却任凭我们再大的力量也无法阻止 所以,只能在喧闹或缄默的状态里 期待复期待...... 你的问候总是如此瞬捷 在不到一万个刹那的短暂时间里 你的影子已经盘绕了我的心无数回 而心,如无根之水 宁静片刻之后 由惯性不动状态蓦然转变 ——而轰然落下 落下的是心,依然摇动的是世界 阳明先生却在那端说—— 幡未动,动的只是心罢了! 我明了他淡看宇宙风云的表情 伏在一张倔强的脸之后 只是,世界太大 而人太渺小 沉默—— 奔跑—— 无助—— 绝望—— 瞬间, 一颗颗沙粒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856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PCR的问题
wangke321 2011-3-11 21:32
PCR产物的电泳检测时间 一般为48h以内,有些最好于当日电泳检测,大于48h后带型不规则甚致消失。 假阴性,不出现扩增条带 PCR反应的关键环节有①模板核酸的制备,②引物的质量与特异性,③酶的质量及, ④PCR循环条件。寻找原因亦应针对上述环节进行分析研究。 模板:①模板中含有杂蛋白质,②模板中含有Taq酶抑制剂,③模板中蛋白质没有消 化除净,特别是染色体中的组蛋白,④在提取制备模板时丢失过多,或吸入酚。⑤模 板核酸变性不彻底。在酶和引物质量好时,不出现扩增带,极有可能是标本的消化处 理,模板核酸提取过程出了毛病,因而要配制有效而稳定的消化处理液,其程序亦应 固定不宜随意更改。 酶失活:需更换新酶,或新旧两种酶同时使用,以分析是否因酶的活性丧失或不够而 导致假阴性。需注意的是有时忘加Taq酶或溴乙锭。 引物:引物质量、引物的浓度、两条引物的浓度是否对称,是PCR失败或扩增条带不 理想、容易弥散的常见原因。有些批号的引物合成质量有问题,两条引物一条浓度 高,一条浓度低,造成低效率的不对称扩增,对策为:①选定一个好的引物合成单 位。②引物的浓度不仅要看OD值,更要注重引物原液做琼脂糖凝胶电泳,一定要有 引物条带出现,而且两引物带的亮度应大体一致,如一条引物有条带,一条引物无条 带,此时做PCR有可能失败,应和引物合成单位协商解决。如一条引物亮度高,一条 亮度低,在稀释引物时要平衡其浓度。③引物应高浓度小量分装保存,防止多次冻融 或长期放冰箱冷藏部分,导致引物变质降解失效。④引物设计不合理,如引物长度不 够,引物之间形成二聚体等。 Mg2+浓度:Mg2+离子浓度对PCR扩增效率影响很大,浓度过高可降低PCR扩增的特 异性,浓度过低则影响PCR扩增产量甚至使PCR扩增失败而不出扩增条带。 反应体积的改变:通常进行PCR扩增采用的体积为20ul、30ul、50ul。或100ul,应用多 大体积进行PCR扩增,是根据科研和临床检测不同目的而设定,在做小体积如20ul 后,再做大体积时,一定要模索条件,否则容易失败。 物理原因:变性对PCR扩增来说相当重要,如变性温度低,变性时间短,极有可能出 现假阴性;退火温度过低,可致非特异性扩增而降低特异性扩增效率退火温度过高影 响引物与模板的结合而降低PCR扩增效率。有时还有必要用标准的温度计,检测一下 扩增仪或水溶锅内的变性、退火和延伸温度,这也是PCR失败的原因之一。 靶序列变异:如靶序列发生突变或缺失,影响引物与模板特异性结合,或因靶序列某 段缺失使引物与模板失去互补序列,其PCR扩增是不会成功的。 假阳性 出现的PCR扩增条带与目的靶序列条带一致,有时其条带更整齐,亮度更高。 引物设计不合适:选择的扩增序列与非目的扩增序列有同源性,因而在进行PCR扩增 时,扩增出的PCR产物为非目的性的序列。靶序列太短或引物太短,容易出现假阳 性。需重新设计引物。 靶序列或扩增产物的交叉污染:这种污染有两种原因:一是整个基因组或大片段的交 叉污染,导致假阳性。这种假阳性可用以下方法解决:①操作时应小心轻柔,防止 将靶序列吸入加样枪内或溅出离心管外。②除酶及不能耐高温的物质外,所有试剂或 器材均应高压消毒。所用离心管及样进枪头等均应一次性使用。③必要时,在加标本 前,反应管和试剂用紫外线照射,以破坏存在的核酸。二是空气中的小片段核酸污 染,这些小片段比靶序列短,但有一定的同源性。可互相拼接,与引物互补后,可扩 增出PCR产物,而导致假阳性的产生,可用巢式PCR方法来减轻或消除。 出现非特异性扩增带 PCR扩增后出现的条带与预计的大小不一致,或大或小,或者同时出现特异性扩增带 与非特异性扩增带。非特异性条带的出现,其原因:一是引物与靶序列不完全互补、 或引物聚合形成二聚体。二是Mg2+离子浓度过高、退火温度过低,及PCR循环次数 过多有关。其次是酶的质和量,往往一些来源的酶易出现非特异条带而另一来源的酶 则不出现,酶量过多有时也会出现非特异性扩增。其对策有:①必要时重新设计引 物。②减低酶量或调换另一来源的酶。③降低引物量,适当增加模板量,减少循环次 数。④适当提高退火温度或采用二温度点法(93℃变性,65℃左右退火与延伸)。 出现片状拖带或涂抹带 PCR扩增有时出现涂抹带或片状带或地毯样带。其原因往往由于酶量过多或酶的质量 差,dNTP浓度过高,Mg2+浓度过高,退火温度过低,循环次数过多引起。其对策有:①减少酶量,或调换另一来源的酶。②减少dNTP的浓度。③适当降低Mg2+浓 度。④增加模板量,减少循环次数。 克隆PCR产物的最优条件是什么? 最佳插入片段:载体比需实验确定。1:1(插入片段:载体)常为最佳比,摩尔数比1:8或8:1也行。应测定比值范围。连接用5ul 2X连接液, 50ng质粒DNA,1Weiss单位的T4连接酶,插入片段共10ul。室温保温1小时,或4oC过夜。在这2种温度下,缺T-凸出端的载体会自连,产生蓝斑。室温保温1小时能满足大多数克隆要求,为提高连接效率,需4oC过夜。 PCR产物是否需要用凝胶纯化? 如凝胶分析扩增产物只有一条带,不需要用凝胶纯化。如可见其他杂带,可能是积累了大量引物的二聚体。少量的引物二聚体的摩尔数也很高,这会产生高比例的带有引物二聚体的克隆,而非目的插入片段。为此需在克隆前做凝胶纯化。 如果没有回收到目的片段,还需要作什么对照实验? A)涂布未转化的感受态细胞。如有菌落,表明氨苄失效,或污染上带有氨苄抗型的质粒,或产生氨苄抗型的菌落。 B)转化完整质粒,计算菌落生长数,测定转化效率。例如,将1ug/ul质粒1:100稀释,1ul用于100ul感受态细胞转化。用SOC稀释到1000ul后,用100ul铺板。培养过夜,产生1000个菌落。转化率为: 产生菌落的总数/铺板DNA的总量。铺板DNA的总量是转化反应所用的量除以稀释倍数。具体而言转化用10ng DNA,用SOC稀释到1000u后含10 ng DNA,用1/10铺板,共用1 ng DNA。转化率为:1000克隆X10(3次方) ng /铺板1 ng DNA ug=10(6次方)cfu/ ug转化pGEM-T应用10(8次方)cfu/ ug感受态细胞如没有菌落或少有菌落,感受态细胞的转化率太低。 C)如用pGEM-T正对照,或PCR产物,产生20-40蓝斑(用指定步骤10(8次方)cfu/ ug感受态细胞),表明载体失去T。可能是连接酶污染了核酸酶。T4 DNA连接酶(M1801,M1804,M1794)质量标准好无核酸酶污染,不应用其它来源的T4 DNA连接酶替换。 D)用pGEM-T或pGEM-T Easy载体,连接pGEM-T正对照,转化高频率感受态细胞(10(8次方)cfu/ug),按照指定的实验步骤,可得100个菌落,其中60%应为白斑,如产生20-40蓝斑, 没有菌落或少有菌落,连接有问题。 对照实验结果好,却没有回收到目的片段,实验出了什么问题? A)连接用室温保温1小时,能满足大多数克隆,为提高效率,需4oC过夜。 B)插入片段带有污染,使3`-T缺失,或抑制连接,抑制转化。为此,将插入片段和pGEM-T正对照混合,再连接。如降低了对照的菌落数,插入片段需纯化,或重新制备。如产生大量的蓝斑,插入片段污染有核酸酶,使pGEM-T或pGEM-T Easy载体3`-T缺失。 C)插入片段不适于连接。用凝胶纯化的插入片段,因受UV过度照射,时有发生。UV过度照射会产生嘧啶二聚体,不利于连接,DNA必需重新纯化。 D)带有修复功能的耐热DNA聚合酶的扩增产物末端无A,后者是pGEM-T或pGEM-T Easy载体克隆所需。加Taq DNA聚合酶和核苷酸可在末端加A。详情查pGEM-T pGEM-T Easy载体技术资料(TM042)。 E)高度重复序列可能会不稳定,在扩增中产生缺失和重排,如发现插入片段高频率地产生缺失和重排,需用重组缺陷大肠杆菌菌株,如SURE细胞
1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PCR的问题
wangke321 2011-3-11 20:45
PCR产物的电泳检测时间 一般为48h以内,有些最好于当日电泳检测,大于48h后带型不规则甚致消失。 假阴性,不出现扩增条带 PCR反应的关键环节有①模板核酸的制备,②引物的质量与特异性,③酶的质量及, ④PCR循环条件。寻找原因亦应针对上述环节进行分析研究。 模板:①模板中含有杂蛋白质,②模板中含有Taq酶抑制剂,③模板中蛋白质没有消 化除净,特别是染色体中的组蛋白,④在提取制备模板时丢失过多,或吸入酚。⑤模 板核酸变性不彻底。在酶和引物质量好时,不出现扩增带,极有可能是标本的消化处 理,模板核酸提取过程出了毛病,因而要配制有效而稳定的消化处理液,其程序亦应 固定不宜随意更改。 酶失活:需更换新酶,或新旧两种酶同时使用,以分析是否因酶的活性丧失或不够而 导致假阴性。需注意的是有时忘加Taq酶或溴乙锭。 引物:引物质量、引物的浓度、两条引物的浓度是否对称,是PCR失败或扩增条带不 理想、容易弥散的常见原因。有些批号的引物合成质量有问题,两条引物一条浓度 高,一条浓度低,造成低效率的不对称扩增,对策为:①选定一个好的引物合成单 位。②引物的浓度不仅要看OD值,更要注重引物原液做琼脂糖凝胶电泳,一定要有 引物条带出现,而且两引物带的亮度应大体一致,如一条引物有条带,一条引物无条 带,此时做PCR有可能失败,应和引物合成单位协商解决。如一条引物亮度高,一条 亮度低,在稀释引物时要平衡其浓度。③引物应高浓度小量分装保存,防止多次冻融 或长期放冰箱冷藏部分,导致引物变质降解失效。④引物设计不合理,如引物长度不 够,引物之间形成二聚体等。 Mg2+浓度:Mg2+离子浓度对PCR扩增效率影响很大,浓度过高可降低PCR扩增的特 异性,浓度过低则影响PCR扩增产量甚至使PCR扩增失败而不出扩增条带。 反应体积的改变:通常进行PCR扩增采用的体积为20ul、30ul、50ul。或100ul,应用多 大体积进行PCR扩增,是根据科研和临床检测不同目的而设定,在做小体积如20ul 后,再做大体积时,一定要模索条件,否则容易失败。 物理原因:变性对PCR扩增来说相当重要,如变性温度低,变性时间短,极有可能出 现假阴性;退火温度过低,可致非特异性扩增而降低特异性扩增效率退火温度过高影 响引物与模板的结合而降低PCR扩增效率。有时还有必要用标准的温度计,检测一下 扩增仪或水溶锅内的变性、退火和延伸温度,这也是PCR失败的原因之一。 靶序列变异:如靶序列发生突变或缺失,影响引物与模板特异性结合,或因靶序列某 段缺失使引物与模板失去互补序列,其PCR扩增是不会成功的。 假阳性 出现的PCR扩增条带与目的靶序列条带一致,有时其条带更整齐,亮度更高。 引物设计不合适:选择的扩增序列与非目的扩增序列有同源性,因而在进行PCR扩增 时,扩增出的PCR产物为非目的性的序列。靶序列太短或引物太短,容易出现假阳 性。需重新设计引物。 靶序列或扩增产物的交叉污染:这种污染有两种原因:一是整个基因组或大片段的交 叉污染,导致假阳性。这种假阳性可用以下方法解决:①操作时应小心轻柔,防止 将靶序列吸入加样枪内或溅出离心管外。②除酶及不能耐高温的物质外,所有试剂或 器材均应高压消毒。所用离心管及样进枪头等均应一次性使用。③必要时,在加标本 前,反应管和试剂用紫外线照射,以破坏存在的核酸。二是空气中的小片段核酸污 染,这些小片段比靶序列短,但有一定的同源性。可互相拼接,与引物互补后,可扩 增出PCR产物,而导致假阳性的产生,可用巢式PCR方法来减轻或消除。 出现非特异性扩增带 PCR扩增后出现的条带与预计的大小不一致,或大或小,或者同时出现特异性扩增带 与非特异性扩增带。非特异性条带的出现,其原因:一是引物与靶序列不完全互补、 或引物聚合形成二聚体。二是Mg2+离子浓度过高、退火温度过低,及PCR循环次数 过多有关。其次是酶的质和量,往往一些来源的酶易出现非特异条带而另一来源的酶 则不出现,酶量过多有时也会出现非特异性扩增。其对策有:①必要时重新设计引 物。②减低酶量或调换另一来源的酶。③降低引物量,适当增加模板量,减少循环次 数。④适当提高退火温度或采用二温度点法(93℃变性,65℃左右退火与延伸)。 出现片状拖带或涂抹带 PCR扩增有时出现涂抹带或片状带或地毯样带。其原因往往由于酶量过多或酶的质量 差,dNTP浓度过高,Mg2+浓度过高,退火温度过低,循环次数过多引起。其对策有:①减少酶量,或调换另一来源的酶。②减少dNTP的浓度。③适当降低Mg2+浓 度。④增加模板量,减少循环次数。 克隆PCR产物的最优条件是什么? 最佳插入片段:载体比需实验确定。1:1(插入片段:载体)常为最佳比,摩尔数比1:8或8:1也行。应测定比值范围。连接用5ul 2X连接液, 50ng质粒DNA,1Weiss单位的T4连接酶,插入片段共10ul。室温保温1小时,或4oC过夜。在这2种温度下,缺T-凸出端的载体会自连,产生蓝斑。室温保温1小时能满足大多数克隆要求,为提高连接效率,需4oC过夜。 PCR产物是否需要用凝胶纯化? 如凝胶分析扩增产物只有一条带,不需要用凝胶纯化。如可见其他杂带,可能是积累了大量引物的二聚体。少量的引物二聚体的摩尔数也很高,这会产生高比例的带有引物二聚体的克隆,而非目的插入片段。为此需在克隆前做凝胶纯化。 如果没有回收到目的片段,还需要作什么对照实验? A)涂布未转化的感受态细胞。如有菌落,表明氨苄失效,或污染上带有氨苄抗型的质粒,或产生氨苄抗型的菌落。 B)转化完整质粒,计算菌落生长数,测定转化效率。例如,将1ug/ul质粒1:100稀释,1ul用于100ul感受态细胞转化。用SOC稀释到1000ul后,用100ul铺板。培养过夜,产生1000个菌落。转化率为: 产生菌落的总数/铺板DNA的总量。铺板DNA的总量是转化反应所用的量除以稀释倍数。具体而言转化用10ng DNA,用SOC稀释到1000u后含10 ng DNA,用1/10铺板,共用1 ng DNA。转化率为:1000克隆X10(3次方) ng /铺板1 ng DNA ug=10(6次方)cfu/ ug转化pGEM-T应用10(8次方)cfu/ ug感受态细胞如没有菌落或少有菌落,感受态细胞的转化率太低。 C)如用pGEM-T正对照,或PCR产物,产生20-40蓝斑(用指定步骤10(8次方)cfu/ ug感受态细胞),表明载体失去T。可能是连接酶污染了核酸酶。T4 DNA连接酶(M1801,M1804,M1794)质量标准好无核酸酶污染,不应用其它来源的T4 DNA连接酶替换。 D)用pGEM-T或pGEM-T Easy载体,连接pGEM-T正对照,转化高频率感受态细胞(10(8次方)cfu/ug),按照指定的实验步骤,可得100个菌落,其中60%应为白斑,如产生20-40蓝斑, 没有菌落或少有菌落,连接有问题。 对照实验结果好,却没有回收到目的片段,实验出了什么问题? A)连接用室温保温1小时,能满足大多数克隆,为提高效率,需4oC过夜。 B)插入片段带有污染,使3`-T缺失,或抑制连接,抑制转化。为此,将插入片段和pGEM-T正对照混合,再连接。如降低了对照的菌落数,插入片段需纯化,或重新制备。如产生大量的蓝斑,插入片段污染有核酸酶,使pGEM-T或pGEM-T Easy载体3`-T缺失。 C)插入片段不适于连接。用凝胶纯化的插入片段,因受UV过度照射,时有发生。UV过度照射会产生嘧啶二聚体,不利于连接,DNA必需重新纯化。 D)带有修复功能的耐热DNA聚合酶的扩增产物末端无A,后者是pGEM-T或pGEM-T Easy载体克隆所需。加Taq DNA聚合酶和核苷酸可在末端加A。详情查pGEM-T pGEM-T Easy载体技术资料(TM042)。 E)高度重复序列可能会不稳定,在扩增中产生缺失和重排,如发现插入片段高频率地产生缺失和重排,需用重组缺陷大肠杆菌菌株,如SURE细胞
15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地震的震级-时间图,主震前有大量前震
热度 5 gabbro 2011-3-11 16:19
日本地震的震级-时间图,主震前有大量前震
本次地震为板块边界逆冲型地震,有大量前震。从9日开始就有大量中等地震。 根据部分数据,临时做了一个M-T图(震级-时间):纵坐标为震级,横坐标为3月9日到11日(世界标准时)。 由于数据不全,本图只给出部分中等地震数据,根据地震发生的规律,应该有大量小于4级的小震。
792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中国食品又被欧洲检出转基因
热度 3 蒋高明 2011-3-11 14:50
欧盟食品和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RASFF)通报(2011年第9周) 本文出处: http://www.zhuanjy.com/NewsView.asp?id=644 时间:2011-03-08 13:52:00 来源: 农贸网 日期 通报号 产品 类型 通报 类型 通报 基础 通报 国家 来源 通报原因 分销国家 / 地区 采取措施 / 分销状况 谷物和焙烤制品 02/03/2011 2011.0280 食品 警告通报 市场官方控制 德国 荷兰 中国 来自中国经荷兰中转的 米粉 中发现含有未经官方批准的转基因成分(Bt63) 撤出市场/尚未获得分销信息 04/03/2011 2011.AMP 食品 禁止入境 禁止入境 英国 中国 来自中国的 挂面 中发现含有高含量铝(14 mg/kg - ppm) 营养品、食品 保健品 和强化食品 01/03/2011 2011.0275 食品 信息通报 市场官方监控 匈牙利 中国 来自中国的食品保健品中发现含有未经许可的物质昔多分(每 胶囊 : 104.7 mg) 匈牙利 撤出市场/ 鱼类和鱼制品 01/03/2011 2011.AMA 食品 继续通报 市场官方监控 德国 中国 来自中国的干盐蓝鳕片未经批准进行辐照 德国,保加利亚,保加利亚,英国,英国,意大利,意大利,法国,法国 重新派遣/无分销 药草和 香料 04/03/2011 2011.AKL 食品 禁止入境 禁止入境 西班牙 中国 来自中国的冷冻 生姜 卫生状况糟糕 撤出市场/市场分销(可能) 干果 、坚果制品和种子 22/02/2011 2011.AKM 食品 禁止入境 禁止入境 希腊 中国 来自中国的带壳 花生 中发现含有黄曲霉毒素(B1 = 68.3; Tot. = 81.9 g/kg - ppb) 产品被重新派遣或销毁/无分销 食品接触材料 28/02/2011 2011.0267 食品接触材料 信息通报 市场官方监控 塞浦路斯 中国 来自中国的西餐用大盘中发现有铅迁出(4.78 mg/dm²) 塞浦路斯 /市场分销(可能) 28/02/2011 2011.ALW 食品接触材料 禁止入境 禁止入境 意大利 中国 来自中国的 不锈钢 刀具中有铬迁出(0.27 mg/kg - ppm) 退回至发货者/ 01/03/2011 2011.ALZ 食品接触材料 禁止入境 禁止入境 意大利 中国 来自中国的电气 烤炉 中有镍迁出(0.27 mg/kg - ppm) 无库存/产品已经被消费 汤,肉汤,酱汁和 调味品 01/03/2011 2011.AKL 食品 禁止入境 禁止入境 立陶宛 中国 来自中国的烤肉调味酱中含有未经批准使用的 色素 E 150a – 普通 焦糖 产品被重新派遣或销毁/无分销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702 次阅读|3 个评论
知识为什么没有用?
热度 3 zlhua 2011-3-11 11:24
经常会听人说,这年头,读什么书啊,读了那么多书,学了那么多知识有什么用,到头来还不是每个月拿那么点工资。有时候甚至和那些畅销馆子服务员拿得工资差不多,更有甚者,是那些读完本科、或者硕士,博士后,连工作都找不到人,更是尤为感叹知识为什么没有用呢!!! 其实,以我亲身经历来看,这个问题不在知识本身,而在人的身上,在我们身边,读了本科,硕士和博士能找到好工作,实现自身价值的人大有人在。当然,也有很多没有读本科,硕士和博士的人也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人。两者一比较,你就会发现,的确问题在人,不在知识本身。 我经常会跟我的学生讲,学了知识一定要用!!!如果不用,那就干脆不要学,浪费时间和精力,知识只有学了,用了才会才产生价值...为了进一步提请学生注意自己在认识这个问题时的误区,我跟学生做了一个小游戏: 在书上随便找一个超过8个的细节的知识点,比如IRM,MIS中介绍信息的性质的知识点,比如书上一共给出了13个性质,然后给学生2-5分钟的时间记忆,5分钟内快速记忆并能上台默写完全正确的学生,可以得到平时分为85分的基础分。在分数的刺激下,学生们很是积极,有的甚至不到2分钟就能快速上台写答案,而且能写对11个(总共是13个)。 然后,请成功取得这个基础分的学生起来即兴回答一个和这个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很明显,采用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就算默写完全正确的学生,也是不能很好解决一个现实看来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这也是很多考试成绩很好,但实际应用能力很差的学生的困惑,所以,我帮别人挑学生去工作,通常不会只看成绩单,而是采用更能甄别出他实际能力的方法) 理由很简单,因为这种方法只是训练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且是强化记忆能力,而没有对学生理解、特别是思维能力进行训练。 现在,我把这个游戏放在讲“信息的本质”这一问题前,先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背书上他们能找到的他们认为正确的标准答案,然后再让他来用他们背的东西来解决现实实际问题,如果出现状况,我再帮他们分析原因,然后再引出“为何要认识信息本质”这一话题,然后结合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定义,帮助他们来分析刚刚面对的未解决好的问题,让他们领略一下学习并理解信息本质这个基本知识点是一件多么重要,有用又有趣的过程啊!!!
个人分类: 喜欢学生|2790 次阅读|6 个评论
把握节奏
flyingghost 2011-3-11 08:54
因为一贯的急脾气,吃了不少亏,也让身边的人压力很大,自己也活得很累,最近好好总结了一番,发现遇事着急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但是也有太多的缺点,在科研中会带来相关的问题。 问题一。总是在不断地Push自己和身边的人。自己有强迫症也就罢了,总是不断地要求别人也跟上自己的节奏,凡事总是喜欢列一个满满的日程和一个截止时间,让身边的人都感觉很累。这和我从小就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有关。目前想到的解决办法,把时间底线留给老板去决定,不要Push身边的人向前跑。 问题二。对细节的把握不够。因为急,没有时间细细打磨细节,导致事情100%做完,但是只有90%完美。尤其是做科研,会让自己显得对问题的深度把握不够。目前想到的解决办法,缓下来,仔细琢磨每个问题,会上发言要慎重,文字的内容要禁得起推敲。 问题三。焦虑过度,好心办坏事。尤其是对学生,对师弟师妹。总是把自己的不安全感推广到他们身上,自以为是地认为生活的压力很大,他们早晚要去承受,所以总是在焦虑中去压他们做事,发文章,毕业后才能有个好去处,实际上,他们应该有他们自己的节奏,自己去把握的生活,打乱他们的节奏只会是让他们更有压力,更不开心。目前想到的解决办法,要温柔,要梳理而不是管理,要引导而不是教导,掌握自己的定位。 问题四。对自己身体不好。工作压力大的时候,越急越会导致自己的身体出问题。这次生病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急火攻心的结果只能是让自己倒下。太阳每天都会升起来,天也不会塌,何必心急火燎地规定自己有些事一定要准时做完呢?自己不能把握的事情太多了。目前想到的解决办法,缓下来,该工作的时候不扯淡,该享受生活的时候去看看阳光和绿草,生活多美好啊,让我每一想到就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的东西有那么多呢。 结尾,发现一个新问题,写东西爱写着写着就出一二三四的,肯定是理工科的学生,八成是搞科研或者技术的,这就是思维定势。
2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空伸缩 速度
热度 2 readnet 2011-3-11 00:57
“速度”是什么? 前面刚介绍了点【时空伸缩】【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 本想蒙蒙气球人,赚点【眼球】【点击】(用 张芳 的话讲, 这年头, 做鬼难,做人亦难,赚点击率难上加难 ), 何曾想又钻出个【 鬼王 】的【蜜柚】【 傻傻 】,一语道破【玄机】: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11-3-9 02:12 【辉辉】最近很认真啊!其实啊。。。 相对论的根源在于老爱假设了 【 光速不变 】。 【光速】 = 【长度】 / 【时间】 长度变短了,时间必须同比例变慢,否则光速就变了 。。。哈哈! 眼见【 城管 】来了,事情败露,于是乎赶紧【打个马虎眼】【草草收场】: 博主回复 (2011-3-9 08:09) :   俺哪里认真了? 不过是写给 非专业 人士看的普及知识, 无非是要让人了解 什么是相对论 而已。 你是 专业 人士,可直接 跳 过这些内容, 非要 点破 红尘 ,这气球不 就 乱套了 麽? ~\(^o^)/~ 。。。 歇菜一天后,看看【 城管 】没啥动静了, 再重新撑起小摊位继续 贩卖 【狭义相对论】【 速度 】 “速度究竟是什么”, 速度是“移动的距离÷移动所需要的时间” 。 换句话说, “速度是对‘空间长度’和‘时间长度’进行的除法计算” 。 宇宙中“没有真正静止的物体” 前面介绍的 牛顿 的 绝对空间 概念 意味着“ 在宇宙的某处与一个真正静止的‘运动的绝对参照物’ ”, 那么, 真的存在着这样一个绝对参照物吗? 比如说,有一辆汽车正沿着赤道以 100 公里的时速从西向东行驶。 在说这句话时,我们其实已经暗中假定是 “在地上保持静止不动的一个人看到汽车的时速为 100 公里”。 然而地球在自转,地球的自转速度,在赤道上是从西向东时速 1670 公里 (注:虽然地球上任何地点都是一天转动一周,但是, 地球上某个具体地点的自转速度却因所在纬度不同而不同。 离自转轴越远,自转速度越大,在赤道上,自转速度最大)。 如果从不受地球自转影响的宇宙空间看这辆汽车, 它其实是在以时速 1770 公里(= 100 + 1670 )从西向东运动。 然而,这个时速 1770 公里仍然不是汽车的“真实速度”。 地球正在围绕着太阳 以大约 10.7 万公里的时速 作 公转 运动 。 不仅如此,包括地球在内的 太阳系 还在 银河系 中 作大约 2 亿年旋转一周的 旋转 运动。 银河系 ,也并非在宇宙中保持静止不动,而是 相对于仙女座星系等近处的星系在作运动 。 我们所在的 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等其他星系 又 组成 一个“ 本星系团 ”, 这个 本星系团整体 又相对于 其他星系团 (由许多星系组成的集团)在 作运动 。 如此看来, 宇宙中似乎不大可能有真正静止不动的物体 。 也就是说, 不存在“运动的绝对参照物”。 实际上, 爱因斯坦否定了运动的绝对参照物的存在,也就是否定了牛顿的绝对空间的概念。 既然没有绝对的参照物,那么也就不可能确定物体的什么“绝对速度” (从绝对参照物观测到的速度)。 结论 是 , 物体 的 速度 随 观测立场 而改变 ( 只有相对速度 )。 速度随观测立场而不同 小结 1. 速度等于“距离÷时间” 2. 速度随观测者立场而不同   速度的矢量加法   地上静止不动的人观测,时速100公里    赤道上的自转速度, 约1670公里   不受地球自转影响的人观测(如宇航员),时速约1770公里 3. 地球围绕太阳做公转运动  地球正在围绕着太阳 以大约 10.7 万公里 的时速 作 公转 运动 4. 太阳系也在银河系中运动  包括地球在内的 太阳系 还在 银河系 中 作大约 2 亿年旋转一周的 旋转 运动 5. 银河系也在运动  相对于仙女座星系等近处的星系在作运动,  和仙女座星系等其他星系 又 组成 一个“ 本星系团 ”,  本星系团整体 又相对于 其他星系团 (由许多星系组成的集团)在 作运动。 (【 咪咪 】:想想 黄豆 那个事儿, 无限的黄豆个数 与 无限时间 一比, 就出来固定形状的概率分布曲线了 , 当然,这个 曲线是和黄豆数、和时间是成正比的, 它的高度可以拉长 ,但 曲线的形状不变 。) 扩展阅读 “维”的定义 什么是“维”? “二维”的特性 “三维”的特性 三维立体与二维投影   维与时间 “空间”与“时间”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时间+空间→时空 时间和空间(1) —— 什么是时间? 什么是空间? 时间和空间(2) —— “1秒”是怎样确定的? 时间和空间(3) —— “1米”是怎样确定的? 时间和空间(4) —— 时间和空间究竟相似还是不相似? 时空伸缩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3416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也说仪器之研发-转发
sunapple 2011-3-10 21:22
看了最新一篇对国产科研仪器的讨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157do=blogid=420618 ),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我曾经在一大公司搞过一段时间的研发,对仪器的市场和开发有过一点研究,这里没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只有泛泛而谈。 为什么国产仪器落后?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后发的劣势。先发者推动标准,占领市场,后发者被动跟从,没有选择的余地。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以未发达国家自居,千辛万苦地赢得了淘汰哈龙的种种保护性措施,因此在研究替代产品领域的科研,投入不足。没有市场的推动,光靠闭门造车的觉悟,是不可能推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的。为此,可以说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举目看过去,灭火领域没有一项是中国提出的技术(我只看文章,恕我孤陋寡闻),如果连技术都没有,相关的仪器就不用说了,这是当局的决策的影响。保护造成的落后,后发带来的劣势。 仪表是硬件,硬件产品不需要像软件产品那样时时更新,一旦占领市场,光靠硬件产品的备品备件就吃饱了,不到无法使用时,硬件上不会更新的。对此,后来者打入很困难。七十年代的环保运动到处气体测量仪表的发展, 90 年代的淘汰哈龙运动导致各种相关测试的发展,中国都以落后为名,避开了承诺,也就避开了机会。现在要想在传统领域与先来者竞争,很难。大道理谁都懂,可是需要承诺,就需要承担风险,对此国内的信心不足。 在我们消防领域,最大的技术推动者是军方。由于军方武器具有使用哈龙的优惠条件(不受条约的束缚),所以国产武器的消防保护技术是相当落后的,我没有看到一项来自国内的技术,大家都在等待最完美的灭火替代产品出现,可是美国也没有找到,但市场却被美国的替代产品占领不少。很多产品不是革命性的,但是可以用来淘汰旧产品,占领市场,对此国内认识不够。一般人认为国内的国防投入主要用来增加军人待遇是转移目标,我看是真的。在消防领域,我没有看到一毛钱的投入,大概是因为社会承平太久了,就忘了战争的残酷性。国内武器开发注重先进性,可比性,存活率的考虑很不足。如果不预先考虑武器的战场存活率,自然都不会想到救火问题。美国对存活率的优先考虑,是长期战争实践的经验。 仪器是一个很小的市场( Niche Market ),为保证仪器投资的回报,一定要着眼于全球的市场,面向全球的用户。如果需要了解市场,参加博览会是了解同行和市场的重要途径。可是我看国外展览会上的国内客人,西装革履,啥也不懂,开幕露脸,转眼不见。到哪里去了?旅游地干活。不能以开放的心态,面对面地与世界客户平等地交流,就是国内研发的主要困境了。也就是说,我们的研发队伍的国际化和全球视野不足,不能对市场的需求敏感,光想着用廉价产品去占领别人早已占领的市场,这是省钱的选择,也是自甘落后的选择。真希望给那些国内来客谈谈美国市场,至少让他们不会到展览会却对新东西视而不见。国内只派那些官员出国,就是一种浪费了。 大家在传统仪表领域攻城夺地,面对新领域一愁莫展,关键是没有政策的刺激。美国的新技术,主要掌握在小企业的手中。大企业主要综合新技术,搞技术合成,如波音公司。所以美国有各种手段来促进小企业的发展, SBIR 是典型的促进小企业搞开发的手段。只要有苗头,政府帮你投入第一笔钱,这是未来的趋势,不知国内是否也在跟上? 去年多次矿难之后,国家准备上就地保护设备的标准,一下子各种保护设备的研究和产品都出现了,这就是政策的威力。一项仪表,首先是得到协会的认可,然后通过标准规范的实施而扩大市场,最后上升到常备的设备。在开发仪器使用市场的方面,美国的各种协会制度有很多的灵活性,可以包容新技术,提供新领域,反馈新经验。国内的各种协会很少是自立的(靠产品和服务生存),因此对下层的反馈很不敏感,这是很大的问题。市场是资源优化的有利武器,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市场化“四不像”,是中国特色的市场化,因此对底层工程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利用不足,就不能为有关产品开辟应用空间了。关键在于机制问题,也在于我们的社会认识不到垄断的危害。民办的教育都得不到重视,何况是民办的协会呢?多样化和竞争,是独创性的根源。没有对手,就没有压力。 所以,为什么没有原创的科研仪器呢?因为市场化程度不足。如果光引进就能够解决问题,谁也不会作长远考量的,对此需要国家科研基金的长期投入,也需要市场的长期配合,还需要协会的引导帮助,更需要政策的促进和平衡,从全社会的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这,不是我等教书匠所能解决的问题。 有道是,仪器乃 Niche ,市场定方向,政策可促进,协会帮帮忙。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个月的时间
tianwai134 2011-3-10 16:11
毕业在即,自己的任务尚未完成,最后两个月的时间,珍惜,把握,坚持,努力。
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生面试:细节决定成败
热度 4 lifei 2011-3-10 14:17
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复试、面试和调剂,随着研究生考试成绩的公布拉开了帷幕。辛苦了准备了很长时间,上线了又担心导师不要,没有上线就要开始申请调剂。总之,现在是研究生开始与导师“陶瓷”(套词)的时候。 每年都会有一些粗心的学生闹一些笑话。研究生面试或申请调剂,细节决定了成败。 有些错误千万不能犯: 1、联系时写错老师的名字。我前几天收到一封邮件,上面写着“尊敬的刘老师:”。估计是同时联系了很多老师,忘记了改名了。 2、不要有错别字。短短的几十个字,几乎很难找到没有错别字的邮件,大量存在错误的同音字,估计是打拼音打的错误。闹得最大的笑话是“我对您的研究方向很感性趣”。真人真事,收到邮件的导师把这封邮件转给了部分其他老师。 3、坦诚为上。不要去揣摩老师的心态,说一些自己觉得老师喜欢听的话,显得老于世故,也不要做过多的承诺。比如,去年有一个湖南某学院的学生,给我发邮件申请调剂时,一再声明只与我联系,希望我一定要给他机会。结果后来发现,他申请了N多个导师,而且每个导师都写了同样的话。其实,完全可以理解一个学生同时申请多个导师的现象。研究生招生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4、面试时,不要不紧张,也不要太紧张。曾经有的学生,第一次和我面谈时,就趁我接电话的时候打我的书柜翻我的书,大概是想了解我在看什么专业书,显得太不紧张了。招收进来后发现这个学生的确对老师们不太尊重,经常地在学生前面说老师的坏话。也不必要太紧张,没有必要。真诚是最好的钥匙!懂得就说,不懂得就说不懂。忽悠最可能坏事!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4749 次阅读|4 个评论
征求解答:惯性系寿命佯谬
热度 8 hunagxingbin 2011-3-10 11:07
征求解答:惯性系寿命佯谬 狭义相对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于 1905 年 , 在普朗克主编的德国《物理学年鉴》上发表的著名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建立的伟大理论。在这篇论文中,爱因斯坦智慧地把相对性原理与光速不变原理这两条看起来似乎矛盾的设想放在一起作为基本出发点,通过一定的数学演绎后指导物理学攀登上了科学的高峰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天狭义相对论已经成为近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石,它的成就是上个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对物理学、天文学、哲学思想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但是对狭义相对论的学习和理解并不是很容易的,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因此质疑相对论的呼声从其一诞生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例如:在谷歌搜索中输入‘错误的相对论’结果竟然有 37 万之多,这还不包含其它类似关键词和其它语言的检索结果。对一个辉煌的科学理论的质疑和证伪的声音之高恐怕是前所未有的。许多质疑经物理学家的研究后发现都属于‘佯谬’,即由于学习者的理解问题而导致的狭义相对论假装错了,而实际上并没有任何错误。例如:双生子佯谬、潜水艇佯谬等等。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狭义相对论,我们也把遇到的测量惯性系寿命的疑难问题总结出来,暂称之为 “惯性系寿命佯谬” 。诚征各位专家解答。 按照狭义相对论两个相对匀速运动的惯性系的标准模型,不带撇的静止系和带撇的运动系的 x 和 x ’ 轴保持重合,并以速度 v 相对匀速运动且膨胀因子γ =60 ,当两个系的时间 t=t ’ =0 时,两个坐标原点 O 与 O ’ 重合,设带撇的惯性系在 t ’ =0 时诞生,并令其 x ’ 轴各点同时地闪一次 红光 ,目的是让不带撇的静止系方便地观测到它的诞生时间;进一步设带撇系的寿命是 1 分钟,并令 t ’ =1 分钟时其 x ’ 轴各点同时地闪一次 绿光 ,同理可让不带撇的静止系方便地观测到它的死亡时间。带撇系的人都知道:带撇系的固有寿命就是 1 分钟。我们的问题是不带撇的静止系观测到运动的带撇惯性系的寿命是多少? 下面我们尝试用洛仑兹变换求解这个问题: 答案一、 设张三位于不带撇系的原点用一个和不带撇系的时间 t 同步的时钟观测,他的时钟指示 0 时观测到红色闪光,他的时钟指示 1 秒时观测到绿色闪光,所以他的结论是运动的惯性系的寿命是 1 秒钟。 同样令李四位于不带撇系的原点右方( x 大于 0 )某点也用一个和时间 t 同步的时钟观测,由于同时的相对性,李四不能和张三一样在他的时钟指示 0 时观测到红色闪光,而是和他的位置 x 有关,因此设在合适的 x 处他的时钟指示 59 分 59 秒时,他观测到带撇系的红色闪光,而当他的时钟指示 60 分钟时观测到绿色闪光,所以根据他自己的时钟差,他测量出运动的惯性系的寿命也是 1 秒钟。这和张三的结论是相同的。 答案二、 可是当张三和李四一起处理数据时则出现问题了。为了体现协作精神,二人商定取张三看到红光的时间 t=0 作为带撇惯性系的诞生时间,用李四观测到绿光的时间 t=60 分作为带撇惯性系的消失时间,所以带撇惯性系的观测寿命为 60 分钟。这个结论也符合时间延缓的结论。 答案三、 设计划让王五带一个和时间 t 同步的时钟去不带撇系 x 正方向很远很远的地方观测运动惯性系的寿命,王五用洛仑兹变换一算,又得到一个新的结论,当在不带撇系 x 轴所有的点都观测到 t ’ =0 时带撇系闪的红光后,不带撇系的 t 将花费从负无穷到正无穷的时间。换言之,带撇的惯性系诞生的瞬间,不带撇系的时间已从负无穷流逝到正无穷了,如何观测带撇系的寿命?所以王五认为张三和李四的结论都不对。正确的结论是不带撇系根本无法确定带撇系什么时间诞生的,更不可能知道什么时间消失,运动的带撇惯性系的寿命不可观测。 三个答案似乎都符合狭义相对论的原理,尊敬的读者您会如何给出惯性系寿命的观测结果呢?敬请您的指教!
5488 次阅读|25 个评论
做事的寂寞与繁华
热度 1 lightw626 2011-3-10 10:26
如果做一件事情,你做或是不做,做得好或是不好,都没有人关注,接下来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年轻的时候,这样的情况遇到的很少,因为我们主要在学习,在做很多人做过的事情; 成长了的时候,逐渐有了一些想法,做的事情做的好或者不好会有表扬或者批评; 成熟的时候,有了新的想法,做一些别人没有做的事情。如果没有人理解、没有人关注,时间长了会就寂寞,由寂寞产生怀疑。人是种群居动物,不是独行侠,寂寞无声的时候有些人坚持下来了,有些人放弃了。坚持的人之所以继续,是因为自己相信这件事情是对的、或是是把这件事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做。 前几天看今日说法,里面有个山东聊城的男子用歌声唤醒自己的植物人媳妇,从最初到唤醒可以交流说话花了十年,其他的姑且不说,十年的无助、贫穷也是要一天一天面对的。热情是周期性的,一个轮回消耗掉的能量是要补充的,补充不到位结果就是放弃,坚持下来的人总能有所收获。 能坚持的人,请耐住寂寞、自信、不断给自己打气,我相信你一定能做成这事。
个人分类: 随笔|2665 次阅读|1 个评论
儿子眼里的父亲
热度 1 duke01361 2011-3-10 00:34
儿子眼里的父亲 儿子眼里的父亲 儿子不喜欢中文。父亲很着急,总对他说:我小的时候从来不担心中文考试,而且平时学的很好,考试之前从不用复习,准能考到九十分以上。儿子对这样的说辞很烦。儿子总以为他根本不出生在 中国 ,也几乎没有在中文环境中生活过,学中文没用。当然,儿子还小,就这样的认知水平也可以理解。快考试了,考母语,中文。 母亲很担心儿子的中文成绩会影响到他继续留在“天才班”,因为只有前九名的考试成绩才有资格留在这样的班里。母亲要求父亲抓紧时间帮助儿子的中文。怎奈儿子已经对父亲的说教产生了反感,父亲再怎么督促效果也不会理想。果然,儿子的中文成绩只得了三十几分。父亲想借机说儿子几句。没想到儿子却给父亲编出了一个关于他上学时的故事:爸爸考试的时候花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也不知道数学、科学等试题如何做答,结果数学和科学全部是零分,而只有中文是百分,结果还是全班最糟糕的学生... 呵呵...儿子学会嘲讽父亲了,儿子已经有逆反心理了,儿子已经长大了...
个人分类: Life a Bit|2360 次阅读|1 个评论
看父母去
热度 3 yhliu971225 2011-3-10 00:31
父母在大连过完正月15就回农村自己的住处,至今三周多些时间,晚上打电话,告诉妈妈这周怕又不能去看他们,妈妈一个劲说有事就别来,别耽误工作,一声声别来别来的后面,让我心里格外地不安。 这周再不去的话,恐怕就得拖到清明了。这中间的时间就真有些长了。 今天把基金的最后版本打印上交了,因为春节回公婆家,前后有半个月时间,节前基金的思路一直没定下来,节后,尤其是过完十五,不敢有丝毫的分心,定下思路后,反复修改,逐字推敲,力求完美。其间几次有去看父母的冲动,都理智地决定不去,不仅如此,人也变得麻木,对事情的反应淡淡的,没有表达的欲望。 工作真就要这样使人无情无义?还是我能力有限,无法平衡工作与生话? 开学以来,除了基金,另一个摆在眼前的工作是实验室建设经费去年十月批下来,开学以来,设备陆续到了,这中间财务上的事非常多,对一个设备,从选型号,订厂家,借预付款,校产申报到最后付全款冲帐,需要10个以上的鉴字,章至少5个,不细说中间的环节了,非常累人,其中有效的工作就是把仪器买来装好,那一个个鉴字和盖章除了基本的管理之外,更多的是不信任,是监督,是越来越繁杂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改变不了社会的浮躁,道德感的建立、责任心的培养才是出路。 今天感到一种深切的累。早早睡下,很快又醒来,明天与厂家联系,把本来计划周六调设备改到下周工作日。 周六带上儿子老公看父母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32 次阅读|6 个评论
一年
tianqiniu 2011-3-9 20:52
转眼竟是一年,看大家忙活的那么起劲,心有余愧,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其实是自己在偷懒,稍微有点自由时间了,总是肆意的挥霍掉,还煞有介事的称之放松。得失间总是难能妥当权衡。一年的时间很快,今年跳动的信息多,更显得时间短的很,马上元旦了,得购置点年货了。 试验追的紧,只是突然间掉进了实验的天坑,机械的重复还有摁不完的闹铃的提醒,还不能辟出一条沿途攀升的道路。一定强度下,自己的缺点暴露无疑,只是太快了,快到我还没有全部接受,接受后迅速雕剔掉的能力范围,速度之内,或者得找到自己的速度。抑或是没有足够的精力来解决,置身于规矩网格之内的我突然觉得其实自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热爱做试验,尤其在自己的想法不得施展。有时候很矛盾,坚守与舍弃还是陪伴左右,记得自己为烧陶砂曾把炉子烧到 1400 °而今用个电炉还被千叮万嘱,还要双语告诫,有点石化的感觉,就差一个球磨机,否则粉身碎骨了。自打上月3楼材料实验室爆炸后管理更加严格。拿到电炉却发现没有石棉网,矛盾!严谨与规定之间的差距不止存于一个国家。仪器设备的电路配置束缚的我得首先成为一个电工,稍有提速就会超负荷,一个水浴整瘫了好几个正在运转的大型仪器。 游走于常规检测,心有不足,但数据却揭示我并非尽全力,每一个重复都说明自己的某点错误还在蔓延, 已然找出解决掉,不能发现问题可怜,发现问题解决不了可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可叹。叹一口悠悠轻烟扬,给自己一份肯定,给目标一个固定。 突然望着管管瓶瓶罐罐开始发憷, 10 年之后我会干什么? 看着自己费事费力力尽完美的管路和罐体在整个实验室中又显得那么单薄。假期的实验室很安静,屏幕的蓝色 LED 灯光映在不染丝尘的玻璃上,伴随着机器的滴叮声传达着辞旧迎新的气息。而我们不敢在不在意假期都得按部就班。菌群呀,赶紧长好,我还得带你们认祖归宗呢。 基础研究谓之为实验而实验,为文章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天天添砖加瓦,偏重实践的工程应用来的真慢,忙来忙去几十天就得那么几十个点。至于能不能应用还是另一种说法,公司样品也该来了。自己的小计划好久不得进展,突然间觉得很可笑, 何去何从草率问苍穹,落雪亲窗悄然吻寒棚,冬暖人酣寂寥冰雨囧,风起飞扬潇洒天地纵,
2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不错的句子,保留下来
dishengbin 2011-3-9 19:03
1.人最软弱的地方,是舍不得。------ 舍不得一段不再精采的感情,舍不得一份虚荣,舍不得掌声。------ 我们永远以为最好的日子是会很长很长的,不必那么快离开。------ 就在我们心软和缺乏勇气的时候,最好的日子毫不留情地逝去了。 2.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某处等你。不在这里,不是此时,便会在那里,是彼时,等你。------ 有一个可以想念的人你就是幸福的。 3.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 我们不可能再有一个童年;不可能再有一个初中;不可能再有一个初恋;不可能再有从前的快乐、幸福、悲伤、痛苦。------ 昨天,前一秒,通通都不可能再回去。------ 生命原来是一场无法回放的绝版电影! 4.没有人有耐心听你讲完自己的故事,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要说;没有人喜欢听你抱怨生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痛;世人多半寂寞,这世界愿意倾听,习惯沉默的人,难得几个。------ 我再也不想对别人提起自己的过往,那些挣扎在梦魇中的寂寞,荒芜,还是交给时间,慢慢淡漠。------ 几米 5.再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再美的梦也有苏醒的一天。------ 该放弃的决不挽留,该珍惜的决不放手。------ 分手后不可以做朋友,因为彼此伤害过!也不可以做敌人,因为彼此深爱过。 6.不要想如果……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情,就在于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如果当初如何如何,现在就不会怎样怎样……每一个岔口的选择其实没有真正的好与坏,只要把人生看成是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就不会频频回首如果当初做了不一样的选择。……人生只售单程票,过去的就过去了,更重要的是走好后面的路。 7.1个今天抵得上两个明天。撕一张日历,很简单,把握住一天,却不容易。------ 相信别人,放弃自己,这是许多人失败人生的开始!------ 在最艰难的时刻,更要相信自己手中握有最好的猎枪。 8.遗忘,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没有对齐的图纸。------ 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就这样慢慢延伸,一点一点地错开来。------ 也许错开了的东西,我们真的应该遗忘了。 9.别让深爱变成一种痛 ------ 如果你不爱一个人,请放手,好让别人有机会爱她。如果你爱的人放弃了你,请放开自己,好让自己有机会爱别人。------ 爱一个人不一定要拥有,但拥有一个人就一定要好好的去爱他。 10.生命中令人悲伤的一件事是你遇到了一个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人,但却最终发现你们有缘无份,因此你不得不放手。------ A sad thing in life is when you meet someone who means a lot to you,only to find out in the end that it was never meant to be and you just have to let go. 11.一世容颜,过路的风景 ------ 红尘中,我们擦肩而过,到底,谁是谁的风景……我只知道当距离不再是距离的时候,我们一定会相遇,结成水,凝成冰,亦或,化作尘埃……但愿你是我最美的风景,我是你久等的归人 12.生命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个目的。------ 苦和甜来自外界,体味幸福则来自内心。------ 学会感恩,学会满足,让快乐溢满生命的花篮。------ 只要心是晴朗的就没有雨天! 13.什么是人生关键性的一刻 ------ 是一个决定;是一次选择;是向左,还是向右;是继续,或者放弃。------ 是跟过去告别的一刻;是勇敢擦拭伤口的那一刻;是抉择未来的那一刻。------ 要开心,先要“开”心 14.生命中,不断的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 生命中,不断的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 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15.我们一生当中,并不可能只爱一个人,但往往有一个人让你笑得最甜,让你痛得最深,往往有一处美丽的伤口,成为你身体上不能愈合的一部分!------ 因为陌生,所以勇敢,因为距离,所以美丽。 16.一段不被接受的爱情,需要的不是伤心,而是时间,一段可以用来遗忘的时间。一颗被深深伤了的心,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明白。------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17.幸福不是终点------ 幸福是努力走过的道路,路上遇到的爱与感动,路上遇到的风雨、挫折、痛苦一起构成了这条路。------ 也是因为有了它们,我们才明白了幸福的真谛 18.当你一个人的时候,别想两个人的事,把回忆丢在一旁;------ 当你一个人的时候,只想高兴的事,把忧伤抛在脑后;------ 当你一个人的时候,来到一个人的浪漫,释放你的情感,敞开你的心灵。------ 其实一个人的时候,心在隐隐作痛,泪在蠢蠢欲动。 19.幸福的时刻,一半是和你在一起,一半是在梦里;------ 痛苦的时刻,一半是分离,一半是默默地想着你……
6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爱是去年的雪
LEIVI 2011-3-9 11:52
雪是雨的精灵。南方有雨,有淋淋漓漓的雨,有丝丝缕缕的雨,可南方没有雪,没有冬天的童话。   当我的背影在夕阳的余光中弥漫成你的夜时,最后的雪已融化,成你腮边的两行清泪,成我记忆中的一抹亮色。在北方之夜,雪是冬天的常客。唱着各自的洁白童谣,我们在雪中长大。那是一片足以使生命永恒的下午。我们面对着一旷野的雪竟沉默得不知所措。人踪鸟迹在尘世之外。雪从来没有这样纯洁过神圣过,我们谁也不忍踩上一脚。那时我们的生命还很浅很浅。我们还不懂得雪地上的脚印,就是走向春天的路。     等你在梦中听见了春天的淙淙水声,我已追随一条无名河,曲曲折折地流到南方。南方郁郁葱葱,可那不是我的相思林,生命中最初的情感总是在失落后方显得珍贵和永恒。遗憾的是人生中很重要的部分,正像维纳斯的断臂。走在不落叶的南方大街上,我一身寂寞,一种人越多越孤独的感觉沿我身上的每个毛孔直刺我心灵深处。行色匆匆的生活似乎挤不出时间让人们以一种宁静悠远的心情去咀嚼爱情。婚姻以从未有过的惯性走向市场,爱情的结局常常是没有结局。夜在我无聊无奈中骤然深了。   我偏居在南方的一隅,沿墙角蛛网的纹路回想我一路的风烟蔓草,我的五脏六腑在隐隐作痛。在我将背影留给雪时,雪的温柔光芒已将我灼成今生今世也难以弥合的内伤。我很庆幸这种内伤,疼痛让我清新,让我在沉寂的生活中吆喝几声。照顾好了自己就是照顾了别人,这是你说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直到我孤身一人时,我才悟出你所说的那个别人的含义。你知道我是一个很容易牵挂的人,你怕我在异乡的路上因一步三回首而误了前程。你怕天凉了没人提醒我添衣。你没有说出一句令我热血沸腾的话,能听到我平平安安生活在没有雪意的南方的消息,你就可以拥着微笑入梦。   冬天的手永远也关不了南回归线的窗子。雪只能在忆念中漫天飞扬。可我从拂动的竹色窗纱上,能听出哪一缕是你的祝福,哪一缕是你心灵深处的呼唤。
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相对论”的讨论与评论
热度 1 readnet 2011-3-9 08:56
时空伸缩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 删除 回复 举报 侯振宇 2011-3-9 08:51 光速不变=长度也是不变的——在长度是以光来度量的场合! 博主回复(2011-3-9 08:54) :   9494 删除 回复 举报 侯振宇 2011-3-9 08:41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自相矛盾的! 正如鲍先生评论的那样: 隔壁家的二傻子2011-3-9 02:12 【辉辉】最近很认真啊!其实啊。。。 相对论的根源在于老爱假设了【光速不变】。 【光速】=【长度】/【时间】 长度变短了,时间必须同比例变慢,否则光速就变了。。。哈哈! 博主回复(2011-3-9 08:09):  俺哪里认真了? 不过是写给非专业人士看的普及知识, 无非是要让人了解什么是相对论而已。 你是专业人士,可直接跳过这些内容, 非要点破红尘,这气球不就乱套了麽? ================================= 相对论:在光速时,长度是不变的! 我也在2003年底指出过这一点! 博主回复(2011-3-9 08:46) :   相对论并不矛盾,非常【自洽】 怎么感觉有点像是【循环论证】 删除 回复 举报 侯振宇 2011-3-9 08:33 解释光电效应不是循环证明。 爱因斯坦相对论则有嫌疑。 删除 回复 举报 侯振宇 2011-3-9 08:23 量子假说是普朗克的,爱因斯坦使用普朗克的量子假说解释光电效应。 爱因斯坦以光电效应的解释获得诺贝尔奖。 博主回复(2011-3-9 08:28) :   这难道是【循环论证】? 删除 回复 举报 用户名 2011-3-9 07:44 评论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博主回复(2011-3-9 08:26) :   您的评论已被科学网编辑部删除,俺没看到。 致科学网编辑部: 本博客博主在科学网与网友们探讨【相对论】问题 为什么在博主还未看到评论之前你们就将评论删除 你们可以将你们删除评论的理由告诉我们吗? 你们为什么要代替他人思考? 你们既然这么愿意代替他人思考问题, 何必再让人在此写博呢? 干脆就你们科学网自己写、自己看、自娱自乐算了! 是不是网友们讨论的问题直接挑战了当今【至高无上】的理论? 与主流学科的认识背道而驰,并由此造成你们的【不高兴】? 科学网博客讨论实质的科学问题不行,讨论风花雪月却可以, 难道这些就是科学网的【科学精神】? 真让人感到汗颜 删除 回复 举报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11-3-9 02:12 【辉辉】最近很认真啊!其实啊。。。 相对论的根源在于老爱假设了【光速不变】。 【光速】=【长度】/【时间】 长度变短了,时间必须同比例变慢,否则光速就变了。。。哈哈! 博主回复(2011-3-9 08:09) :   俺哪里认真了? 不过是写给非专业人士看的普及知识, 无非是要让人了解什么是相对论而已。 你是专业人士,可直接跳过这些内容, 非要点破红尘,这气球不就乱套了麽? ~\(^o^)/~   ▲▲▲▲▲▲▲▲▲▲▲▲▲▲▲▲▲ 关于互联网行为规范的法律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在保护公民合法言论自由的同时, 禁止利用互联网、通讯工具、媒体以及其他方式从事以下行为:   一、组织、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法规实施的。   二、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   三、组织、煽动非法集会、游行、示威、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   四、从事其他侵犯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   管理部门将依法严加监管上述行为并予以处理;   对构成犯罪的,司法机关将追究刑事责任。 http://news.sohu.com/s2011/guiding/ ▲▲▲▲▲▲▲▲▲▲▲▲▲▲▲▲▲ 未经博主同意便随意删除博主评论是科学网一贯的做法,然而 却从不给个明确的说法: 即评论内容究竟违法了哪条有关的法律规定。 当然科学网也有自家的“规定”,这规定符合国家制定的法律么? 凡是国家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是不是就属于【合法】的范畴呢? 在国家法律之外再设置【法】的行为本身,是否属于【违法】行为呢? ▼▼▼▼▼▼▼▼▼▼▼▼▼▼▼▼▼▼▼▼▼▼ 科学网 三条红线实施细则公布,欢迎监督执行! 在发布博文《 科学网的三条红线 》之后,编辑部通过收集网友及其它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后,制定了如下的管理规则,同时我们将其整合进博客帮助文档供大家参考。 1. 在不违反“三条红线”的前提下,遵循“谁的地盘谁做主”的原则,博主和编辑部分别维护管理个人博客空间和博客频道首页。 2. 在博客频道首页进行重大调整时,编辑部需事先征求博主的意见,调整实施后应及时向网友公布。 3.对于博主在博文和评论留言中发布政治上不当言论、对他人和机构进行人身攻击和言论诽谤、发布广告垃圾骚扰信息,除其相关博文和评论留言被直接删除外,编辑部将取消其账号使用权限一周。1年内因上述原因累计被处罚达3次者将被关闭博客,取消账号。 被关闭博客的用户,有权再次申请科学网博客,可以在关博满半年后发送邮件至 blog@stimes.cn ,与编辑部联系再次申请开通博客。 同一博主被关闭博客、取消帐号的次数累积达3次者,将永久取消其申请博客的资格。 (本条已于2010年7月20日经博主顾问委员会确定修改,详情请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5690 ) 4. 对于恶意发布法律和行政法规禁止言论的博主,以及多次发布广告垃圾骚扰信息不听劝阻的博主,编辑部将直接关闭博客,取消账号。 5. 对于散布“有违于人类科学史上业已公认并得到实践认可的科学理论”信息的博主,编辑部将取消其博文在最新博文和博客首页各栏目显示的权利,限制期限为一周;同时要求博主三日内删除相关内容。对于再次发布上述内容者,或者三日内未删除相关内容者,编辑部将关闭博客,取消帐号。 6. 对于博主过度转载其他网站内容以及实施其他不当行为,影响到博客频道首页的正常运转,经编辑部劝阻无效者,其博文将会被取消在最新博文和博客首页各栏目显示的权利,限制期限为一周。上述问题累计发生三次者,编辑部将关闭博客,取消账号。如果应属“转载”区的博文错放入“原创”区,该篇转载博文将会被直接删除。 7. 对于编辑部做出的处理决定,博主可以通过邮箱和博客首页的“求助与建议”进行申诉和举报。 8. 本细则解释权归编辑部所有。 科学网编辑部 2009年11月30日 ▲▲▲▲▲▲▲▲▲▲▲▲▲▲▲▲▲ 现试举几例 ▼▼▼▼▼▼▼▼▼▼▼▼▼▼▼▼▼▼▼▼▼▼ 扩展阅读 给科学网编辑部领导的一封信 尊敬的科学网编辑部领导: 「 个人学术理论 」触犯哪朝代法律 张永和 近日写了一篇题为「官僚阶层正在伤害美国民主和经济」的文章发表在自己的网站「amhuilin.com」上。昨日又把它寄给了奥巴马总统。半小时后,国会「Congress.org」全文发表了这篇文章。笔者感慨万千。 然而,巧不可阶,未过半天,中国官方科学网编辑部却向我的科学网博客发了一个通牒: “您好,经用户举报,您的博文中含有个人学术理论的内容,请您尽快删除。如继续发布类似内容,科学网将按管理规定对您的博文和博客进行相应管理。科学网编辑部。”在这之前,科学网就已禁止我在网站首页露面的权利。进一步的「管理」就是「封博」。我也许是近年来科学网上发表个人科学论文最多者,也自然是「博文中含有个人学术理论的内容」最多者,如果都要删除,那将会影响不少人。尽管科学网对我一直采取本地封杀,无首页露面的机会,问津者寥寥无几,但整个网上光顾者近万/月。我所发表的「个人学术理论」已经历30年,应用学派遍及世界。请科学网编辑部明示删除的理由。我们对同行们好有个交待。因为历史上也仅有15 世纪的天体说和19世纪的进化论。从未有过如此广泛的中性范围的「个人学术理论」。那将株连整个学术领域,也许要再进行一次文化大革命。不知对中国的文化及科学带来什么后果。 Search Results 附及时搜索结果 张永和的博客- 科学网—构建全球华人科学社区 - 9 posts - Last post: Aug 19, 2010 张永和. 您好,经用户举报,您的博文中含有个人学术理论的内容,请您尽快删除。如继续发布类似内容,科学网将按管理规定对您的博文和博客进行相应管理 ... blog.sciencenet.cn/?218420 - Cached Get more discussion results ► Covalency Result is Retrieved by Zhang electronegativity-张永和的 ... - 张永和的博客. Ecologe Scientist CChem MRSC ... 学者张永和发表于2010-5-12 9:35:36 查看评论:0 │ 浏览:963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您的姓名: * 您的邮件: ... 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3147 - Cached 张永和有效核电荷模式的应用-张永和的博客-科学网 - 2010年1月15日 ... 张永和的博客. Ecologe Scientist CChem MRSC .... 重庆师范大学喻典由张永和有效核电荷Z*和有效主量子数n* 推导出了稀有气态体元素电负性 : ...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7461 - Cached 科学网-张永和的博客-Yonghe Zhang (http://www.amhuilin.com/) - 科学网博客系统已升级,请访问本博客的新网址:http://blog.sciencenet.cn/?218420 ... 张永和的博客. Ecologe Scientist CChem MRSC http://www.amhuilin.com/ ... www.sciencenet.cn/bbs/Profile.aspx?blog=1uid=218420 - Cached Cherkasov et al review Zhang electronegativity is best -张永和的 ... - 科学网博客系统已升级,请访问本博客的新 ... 张永和的博客. Ecologe Scientist CChem MRSC http://www.amhuilin.com/ ... 学者张永和发表于2010-5-22 20:15:26 ...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7536 - Cached 科学网的中文网名和博客名-张永和的博客-科学网 - 2010年7月4日 ... 科学网-张永和的博客-Retrieved covalency results misleaded by ... May 12, 2010 ... YONGHE ZHANG Zhang Ionocovalency Zhang Electronegativity ...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1024 - Cached 张永和离子激化能关联晶棱-张永和的博客-科学网 - 2010年1月24日 ... Reguera 等发表 张永和离子激化能Z/rk2 与过度元素金属的普鲁士蓝晶胞边界a成反比关系。详述见英文:“Zhang Polarizing power correlate with ... 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836 - Cached 张永和有效原子核电荷-张永和的博客-科学网 - 2009年12月26日 ... 张永和电负性是由关联量子力学和电子构型的离子共价波函数的有效核电荷Z和共价半径组成。其有效核电荷是基于电离势实验的一整套(1s到nf)序列。 ...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492 - Cached Zhang electronegativity correlates with HTSC structure-张永和的 ... - 2010年2月9日 ... 科学网博客系统已升级,请访问本博客的新网址:http://blog.sciencenet.cn/?218420 ... 张永和的博客. Ecologe Scientist CChem MRSC ...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3844 - Cached 中国和Google的必然结局:两全其美-张永和的博客-科学网 2010年5月2日 ... 张永和的博客. Ecologe Scientist CChem MRSC ... 文/张永和. 1939年德国在三年里,占领了大部份的欧洲、北非、东亚及太平洋诸岛屿。 ...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8750 - Cached Searches related to site:sciencenet.cn 张永和的博客 function errorhandle_clickhandle(message, values) ▲▲▲▲▲▲▲▲▲▲▲▲▲▲▲▲▲ 科学网博客影响的确很大,土鳖的博客上了中央政府网了。 在此,特向科学网编辑部以及赵彦总编辑表示衷心的感谢! 但俺不知道这个【中央政府网】是【真的】还是【假的】? ▼▼▼▼▼▼▼▼▼▼▼▼▼▼▼▼▼▼▼▼▼▼ 科网群英烩No.0088张永和 离子共价论—完美主义者的宇宙空间法则 http://sousuo.gov.cn/gw_js/cn/detail/detail.jsp?recordno=176searchword=url_id%3D134853621sortfield=-fetch_datechannelid=3002licensecode=2164260866.1291555409.1outlinepage=%2Fgw_js%2Fcn%2Fjs%2Fwz_outline.jspdetailpage=%2Fgw_js%2Fcn%2Fdetail%2Fdetail.jspsep=%3Bfenlei=0page=1prepage=10searchtype=1 土鳖的原作: 科网群英烩No.0088张永和 离子共价论—完美主义者的宇宙空间法则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2958 次阅读|2 个评论
时空伸缩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
热度 3 readnet 2011-3-9 01:04
20 世纪初以前, 人们普遍持有的都是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观点 。 按照牛顿的观点,无论对于谁, 1 秒就是 1 秒, 1 米就是 1 米。 爱因斯坦则从根本上推翻了这种“常识”。 爱因斯坦指出,时间的流动以及物体和空间的长度(距离)都会随观测立场而改变。 换句话说,时间和空间都并非如牛顿所认为的那样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随观测立场而改变)。 在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被看成一个整体 根据相对论,时间和空间都有可能伸长或收缩,而且两者不是分别伸缩,而是一起伸缩。 总之, 在出现了狭义相对论以后,科学界已经把时间和空间看成一个会一起伸长或收缩的整体,并把两者合起来称为“时空”( space-time )或者“时空连续统”( space-time continuum )。 换句话说,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具有三个空间维和一个时间维的“四维时空”。 时间流变慢或变快,物体的长度伸长或缩短, 时间和空间一起变化 假设 场景 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宇宙空间中高速行进, 宇宙飞船外部有位宇航员 A ( Alis ,阿里斯),他所携带的秒表走过的 1 秒和 另一位在飞船内部的宇航员 B ( Bob ,鲍勃)所携带的秒表走过的 1 秒, 两者就有可能不一致, 尽管两人的秒表都没有故障。 而且,飞船上的鲍勃认为长度为 1 米的物体,在飞船外的阿里斯看来也有可能不是 1 米。 1 伸缩的时间和空间 在飞船外的阿里斯看来, 鲍勃的秒表走慢了 。 在阿里斯看来, 飞船内包括鲍勃的身体在内的一切物体都在飞船行进的方向收缩了 。 ( 在与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不发生收缩。因此,飞船上的一个圆物体会变成椭圆 ) 在飞船内的鲍勃认为长度为 1 米的物体,在飞船外的阿里斯看来却不够 1 米,发生了收缩, 而且,此时阿里斯必定还会看到鲍勃的秒表走慢了 2 时间和空间一起伸缩 在时间流变慢的同时,空间(长度)也发生收缩 。 阿尔贝特•爱因斯坦的贡献 爱因斯坦是出生在德国乌尔姆的犹太血统德国人。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到瑞士伯尔尼的专利局任职。 1905 年,他当时还是专利局的一名职员,连续发表了几篇对于以后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论文。这其中,除了“狭义相对论”(注: 1905 年发表论文的题目为《 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 》 )之外,还有“ 光量子假说 ”等理论。因此, 1905 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光量子假说是一种把光看成叫做“光子”的一种“粒子”的集合的理论。事实上,光量子假说成了后来建立关于微观世界的物理学,也就是今天作物电子学基础的“量子力学”的出发点 。 爱因斯坦在 1921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 获奖的理由 并不是他创立的著名的相对论,而 是他的光量子假说 。 1915 ~ 1916 年,爱因斯坦将狭义相对论加以发展,又发表了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广义相对论”。 1933 年,由于德国纳粹政府迫害犹太人,爱因斯坦被迫离开德国,到每个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担任教授。晚年,他积极从事废除核武器等和平运动。 牛顿 其人 补充阅读 陈方培 陈方培的个人博客 › TA的所有博文 › 查看博文 牛顿对时间与空间的观点 已有 50 次阅读 2011-3-19 10:38 | 系统分类: 论文交流 | 关键词:空间; 时间;绝对;相对 牛顿对时间与空间的观点 (《物理学上的时空与物质》 1 ) 博主按 :从今日开始本博将连续发表《物理学上关于时空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暂名)一书(简称为《物理学上的时空与物质》)的草稿,今日发表的是第一章第一节(§ 1.1 ),标题为: 牛顿对时间与空间的观点 。以后每写完一节便随即一次或分几次发表。 为了更深入和更全面地了解 物理学上关于时空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本书要讲到相对论、量子理论以及 时空与物质理论 的一些新近进展,要用到一些数学公式,我们假定读者已具备大学一年级普通物理知识和相应的数学知识 。欢迎大家对本书 草稿提出意见。这里要说明一下,本书的 目的是 向读者介绍现代物理学的一些主流观点和看法 , 也谈论 博主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 当前 对于时空与物质,存在一些与主流观点和看法不相同的见解 , 本博不打算成为这类见解的论坛,不参加讨论这类见解 。 物理学上关于时空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第一章 牛顿力学关于时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 1.1 牛顿对时间与空间的观点 时间与空间是什么? 这一问题不仅是物理学仍在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哲学经常讨论的热门问题。本书 不打算介绍哲学对时间与空间的看法,只是指出,哲学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同物理学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存在着一些差异 。 在物理学上,与时间和空间有关的一些概念,或者直接建立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或者虽然出自假设,但要求其推论必须通过实验验证 ;而在哲学上,与时间和空间有关的某些概念,其建立往往可不强调要求通过实验验证。 本书对时间、空间的讨论只限于物理学上所指的时间和空间 ,不打算讨论哲学上所指的时间和空间。 宇宙中的任何物体,大至星系小至一个基本粒子,都存在于空间之内,宇宙中的任何现象和变化都发生于时间之中。那么 如何理解空间和时间呢? 每个物体都要占据空间某处位置并具有线度和体积(质点只是极限情况,其体积和线度均可忽略不计)。当物体运动或变化(如受热膨胀)时,其位置、线度和体积往往发生改变,即由旧位置变至新位置,由旧线度变至新线度,由旧体积变至新体积。此外,两个物体之间往往相隔一段距离,当其中任一物体运动时,它们的距离要发生改变。 把所研究的一切物体的位置、线度、体积、距离(这些就是所谓 “ 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 )加以最广泛地概括、抽象,用一个概念来表达,就形成 ‘ 空间 ’ 概念 。任何(物体的)运动或变化的某一状态(如足球刚踢入球门,一杯水全部刚刚结成冰)必发生在某一瞬刻,一个运动或一个变化往往要经历一段时间间隔(如足球从球员的脚部至踢入球门有一段时间间隔,一杯水从开始结冰至全部结成冰也有一段时间间隔)。此外,一些运动或变化还有先后顺序的关系。 把所研究的一切运动和变化的瞬刻、间隔、先后顺序(这些就是所谓 “ 物质运动的间隔性和顺序性 ” )加以最广泛地概括、抽象,用一个概念来表达,就形成 ‘ 时间 ’ 概念 。 以后我们将逐步讲到,牛顿力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有挠引力理论这几门理论中, 时间、空间概念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章主要讲述 牛顿力学关于时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我们先来介绍 牛顿对时间与空间的观点。 牛顿对时间的基本观点是:“绝对的、真实的、数学的 … 时间由其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它均匀地流逝着,与外在的所有事物没有任何关系, … 而相对的、表象的和普通的时间是外在的并能被感知的,它是对运动的延续的度量,通常可用它来代替真实的时间。例如,我们日常所说的一小时、一天、一月或一年。” 牛顿对空间的基本观点是:“绝对空间始终保持着一种不变和静止的状态,它也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而相对空间则是 … 对绝对空间的度量,我们往往是通过它和和物体的相对位置来感知它。 …… ” 牛顿还认为,物体的运动可分为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他把物体在绝对空间的运动叫做绝对运动,把物体在相对空间的运动叫做相对运动。 实验和观测事实告诉我们,在牛顿力学适用的范围内,可以认为上述 牛顿对时间的基本观点是成立的 。正是由于‘绝对的时间是均匀地流逝着,与外在的所有事物没有任何关系, 牛顿力学才能认为空间任意两处的时间能够彼此相同。用钟表和其它计时装置所测定的时间都是相对的时间。 实验和观测事实也告诉我们, 绝对空间是不存在的,因而绝对运动也不存在 。只存在相对空间和相对运动。可能有人要说,用来肯定绝对空间不存在的 实验和观测事实可能不准确、解释也可能有错误(如迈克耳孙实验),还能相信 绝对空间不存在吗?某个实验 不准确、解释出错误是有可能的;若有这种情况,可以重做该实验或另设计进行其他新实验,也可以对实验结果重新解释。但还必须考虑整个物理学的发展情况, 近代物理,包括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都是建立在承认‘ 不存在绝对空间,只存在相对空间’的认识之上的;就是以肯定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为特色的牛顿力学也 是建立在承认‘ 不存在绝对空间,只存在相对空间’的认识之上的。 因此,若不 相信 绝对空间不存在,就要否定现有的 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就要否定伽利略相对性原理。这必须拿出充分和完善的理论和实验根据,这做得到吗? 再说,如果绝对空间存在,就必定存在绝对参照系。如何找出这个绝对参照系?这一简单的问题,谁也无法回答。 第一章参考文献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7 年初版,曾琼瑶 王莹 王美霞译, 2008 ,重庆出版社,重庆 . 扩展阅读 “维”的定义 什么是“维”? “二维”的特性 “三维”的特性 三维立体与二维投影   维与时间 “空间”与“时间”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时间+空间→时空 时间和空间(1) —— 什么是时间? 什么是空间? 时间和空间(2) —— “1秒”是怎样确定的? 时间和空间(3) —— “1米”是怎样确定的? 时间和空间(4) —— 时间和空间究竟相似还是不相似?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4863 次阅读|11 个评论
没有想到帮站着听课的同学解决问题
daizc 2011-3-8 23:31
今晚上课有同学没有位置坐站着听课,我竟是对所有的同学问下次再换课室好不好,因为临时换课室会耽误很多时间。 好像这个同学后来也不怎么听而是站着看书!! 作为讲课老师我怎么没有为这个同学考虑呢? 我经常在类似的场合糊里糊涂,搞不清情况,不知道该情况下哪是 问题的关键 。 也许是自私的本性没有为别人考虑,没有养成为 需要帮助的人 考虑的习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续(2)
liqin860408 2011-3-7 23:22
PS:干什么都累,想做人上人就必须更累,累的时候想发牢骚的时候,想想还有很多很多人比你更苦更累 来卡夫半年,第一次累哭了-_- 星期四,明知道会是很辛苦的一天,但事实上也还不是最辛苦的一天。 早上八点半开始,先上线了更换夹心油后的6份新工艺文件,然后整理了一下等一下试车要用的文件,九点多去生产线上。原定十点开始的试车,发现炉还没烧起来,模具还没安装好,因为时间的延后,要及时协调好从四楼到二楼的整条生产线的各岗位,不断的跑、不断的接电话,完了还要在现场跟进状况,随时准备开始。直到十一点多第一缸粉才下,也因为时间太久,浆放太久导致第一缸粉的颜色和软硬度都不对,这缸粉就只能调炉温,对下一缸粉一点指导意义都没有。 等这个试车结束后回到办公室已经两点半了,哇啦哇啦的电话、邮件又不断的过来,研发又说要卷膜样品,刚才试车的样品也要安排寄出,因为星期五没电要集体休年假,再处理了几个电话,三点多才出去吃午饭,累到站着的脚都抖了。 吃完饭回来看了一下邮箱,二三十封邮件又来了。另外一个试车本来没我的事,可是研发同事说要做运输测试,我又开始忙了,协调纸箱和操作工人按要求留样。实在是忍无可忍,那帮大妈真的好吵!!累到我很想发脾气,可是忍住了!(嗯,觉得自己很棒!哈哈!) 忙完这一段回办公室又收到邮件说关于解决高原地区中封破包的小批量运输实验成功了,现在要做批量的,又要马上开始联系物流、计划和生产的人安排时间,调资源,出通知,又怕自己考虑得不够周全,刚好碰到一主管,让他帮我看了一下通知。讨论了一大通之后说不够保险,需要有back up,不然到时候可能会背锅,吓了我又马上联系阿春还是确保新卷膜星期天到位,不能用我的试车卷膜做过渡,又找研发的人给我确保标签的准时到货......通知发出已经是晚上九点半了,好累~ 累的不仅仅是工作量,累的是一直像个陀螺一样高速转着,整条生产线一大帮子的人在听你协调,要从一开始就要想到结束,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决定,别人都是你怎么说就怎么做,自己也因为没啥经验不够自信,所以神经一直紧绷,一忙完就觉得好累,真是超累!! 其实这天工作时间不是最长的,试过一天有四个试车,从早上八点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多十一点的,可能是长时间身心疲惫的积累,也可能是星期四那天的热情和动力不够了,竟然累哭了那一刻很想换岗位哦~~ 在电话里跟男朋友大哭了一通,哭累了睡了一觉,直到第二天早上被老板Jimmy的电话叫醒......星期五休假,老板的电话,研发同事的电话,物流同事的电话......然后很没志气的在休假时又恢复了工作状态,唉!
个人分类: 未分类|0 个评论
时间和空间(4) —— 时间和空间究竟相似还是不相似?
热度 5 readnet 2011-3-7 22:54
假定有两个人分别述说自己目击到一场交通事故,要判断它们所看到的是一场交通事故还是不同的两场事故,最低限度需要他们说出哪些信息呢? 如果只知道两人看到的事故发生在同一个地点,那还不够,因为也有可能两人看到的是在同一个地点发生在不同时间的两场事故。要判断两人看到的是否是同一场交通事故,除了地点(空间位置)之外,还必须要有关于事故发生“时刻”的信息。 事实上, 对于任何事件,都必须要有关于空间和时间的一组信息才能够惟一地加以确定 。 因此,在物理学中,在大多数情况都必须将空间坐标信息和时刻信息合并起来一同处理。 然而,空间和时间两者却很不相同。 在空间可以自由地移动,而时间却不能自由“移动”到过去或未来。 此外,时间也不能像空间那样向左右和向上下移动。 换句话说,时间只能是从过去向着未来一个方向流动。 关于空间(宇宙空间),我们可以想象它一直延伸到极其遥远的地方都仍然存在, 而关于时间,就大多数人而言,则只能想到它“现在”的存在。 换句话说, “过去”已经不再存在,而“未来”尚未到来 。 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不等同。空间则没有这样的区别。 我们有这样的体验,这件事情本身就表明 时间和空间是很不相同的 。 在空间内可以自由移动,而时间却不能回到过去或者超前到未来 小结 1. 在空间可以自由移动 在空间内可以退后移动,也可以横向移动 2. 时间像河流一样只向一个方向流动 时间不能“后退”,也不能“左右横移” 问题思考 【注:本博客中计算机制作的 三维图 由科学网博主 邱嘉文 先生 提供】 汽车轮胎(物理实体)究竟有几维空间? 如果汽车轮胎中间的孔缩小,是不是就变成了宇宙中的虫孔模样? 如果汽车轮胎中间的孔变大,是不是就变成了自行车胎(呼啦圈)了? 让我们【钻】进【轮胎】里面看看究竟是个啥模样 是不是很漂亮呢? 扩展阅读 “维”的定义 什么是“维”? “二维”的特性 “三维”的特性 三维立体与二维投影   维与时间 “空间”与“时间”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时间+空间→时空 时间和空间(1) —— 什么是时间? 什么是空间? 时间和空间(2) —— “1秒”是怎样确定的? 时间和空间(3) —— “1米”是怎样确定的?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5261 次阅读|46 个评论
我家住在山西的那些山里
热度 4 wangzhihong 2011-3-7 21:38
我家住在山西的那些山里
山西有山,山不在高,但在于多,连绵不断,永无止尽,乃至于曾经有段时间,我认为世界就是这座座大山,以至于地理老师告诉我们:地球是71%的海洋时,我当时惊讶了一个上午。 我的老家就在这成堆的,连绵不断,永无止尽的大山脚下,回家的路,就是一条通往大山深处的路,从山的尽头,走向山的更尽头,在那里有个百十多口的人类集聚地(1996年左右的数据),那就是在我们的村子。村子很小,小到即使在那个人丁兴旺的年代,我的奶奶都能准确的认出那个鸡是谁家的;小到,东家的树长歪了,西家今天中午吃饺子,都会被无时差“报道”;小到,如今,在伟大祖国突破14亿大关的时候,它变的更小,现在就剩下几十口人了!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一个教室里容纳了一个老师,四个年级,十八位学生,外加我们老师做饭的厨房!每个年纪的学生坐一列。老师上课有点像现在的交警,手臂一挥,指向给2年级,就是给2年级交乘法的时候,1,3,4年级就写字;手臂再一挥,指向三年级,就是给3年级交语文,1,2,4 就写字;再再一挥,。。。。。。,这样的经历,首先我要陈述的,它真的是我一个80后经历过的说来像60后一样的真实生活。它给我带来很大的影响: 一、它导致了我感觉,自己好像小学四年在上一锅粥一样的课程。我一年级的时候,就知道了二年级有一门《燕子来了》的课文;我二年级就知道了三年级有除法,或者乘法,一年级还在进行认数字的小游戏;我三年级的时候甚至已经会背了四年级的古诗,四年级又做什么了呢?我现在想,我那会已经分不清楚我在上几年级的课了,都在一个教室,又有什么差别呢,还好,我天生笨拙,没得什么性格分裂! 二、我们的老师是一个只上完初中的本村大姐,她很尽力,还是交给了我很多错的知识,比如拼音不准确,过多的错别字,直到现在,还困扰我。我相信,用现在的观点看:我肯定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三、我几年的时间,几乎每天都知道我们老师吃的什么,很难得! 后来,我们家也离开了那个村子,我也求学,一路漂泊,走到了山的外面。可惜,在这个热热闹闹的时代,我的老家一直都变化不大,除了有了电话、按上了大锅盖,路修的稍微好点了,实在是没什么可讲的了。村里的人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倒是很多的亲人相继离去,村里的房子越加破烂不堪。 2006年,带本科同学回家玩的时候,回到学校,每次喝多之余,他们总觉的要为我捐款! 2007年,学校撤乡并镇,我们村的学校没了,唯一的两个上小学的孩子去了镇上 2011年,过年回去的时候,听说叔叔说乡里给发面了,一村人两袋面,每口人可分得上四斤!(未完待续) 村子的近景。拍摄于2009年 村子在山的深处,拍摄于2011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11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清华博士生高翔感受2010林岛诺贝尔奖得主大会
bless3717 2011-3-7 21:35
发布时间:2010-8-3 阅读:216 清华博士生感受2010林岛诺贝尔奖得主大会   “我最大的感触是,德国的科研没有那么浮躁和功利”       高翔,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   6月27~7月11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高翔,作为中德科学中心选派的30名优秀青年博士研究生之一,参加了在德国举行的2010年林岛诺贝尔奖得主大会。“对很多参会的年轻科研工作者而言,这可能是一生中唯一一次机会,和59位诺贝尔奖得主共聚一堂,讨论自己关心的话题。”高翔说。   中国青年报:能简单介绍一下诺贝尔奖得主大会吗?   高翔:自1951年起,每年6月底7月初,来自各国不同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就聚集在德国波登湖畔的小镇林岛,与经过层层选拔的世界各地的博士研究生、青年科学家一起,探讨科学、理想和人生。   2010年林岛诺贝尔奖得主大会的主题是化学、物理和生命科学及医学。有5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600多位年轻科研工作者参加。由于大会规定,一名博士生只能参加一次会议,所以机会极其难得。除非若干年后,我们当中有人以诺贝尔奖得主的身份参会。这就是传说中的“要么一生一次,要么一生N次”。   中国青年报: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高翔:第一场报告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报告人是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达·尤纳斯。有人问她如何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她回答说:“结婚当天我还在实验室工作。我先生在结婚仪式开始之前,打电话提醒我今天是结婚的日子,我才从实验室赶往仪式地点。”她对科学的执着深深感动了我,我也提醒自己做好心理准备,要成为一名真正出色的科学家,就必须在其他方面做出牺牲,当然不一定是指家庭生活,但一定会牺牲掉很多休闲和娱乐时间。   中国青年报:你和哪些诺贝尔奖得主有过交流?   高翔:很多都交流过,主要集中在生物和化学领域。在去迈瑙岛的船上,我遇到了马丁·查尔菲,他因为发现并开发了绿色荧光蛋白而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我想和他合影,他却说:“合影可以,但你必须向我提一个问题。”我没有提问,而是向他介绍了绿色荧光蛋白在我们这个领域的应用。他听后很高兴,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思路,说回去要好好总结一下绿色荧光蛋白的新用途,之后他欣然和我合影。   中国青年报:你和其他国家的青年科学家交流多吗?他们怎么看中国科学的发展?   高翔:我们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工作,然后开始讨论两国的文化、旅游和美食,呵呵。其实他们有很多人来过中国,对北京、上海、杭州、西安和武汉比较感兴趣。   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他们很多人都在享受实验,享受科研过程的乐趣。不管是在讨论科学问题还是在舞会酒会上,他们都很积极,很放得开,完完全全在享受会议的每一个细节。   我接触到的外国博士生都很佩服自己实验室里的中国学生,他们觉得中国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都已在中国受到了很好的训练。外国青年科学家都很惊讶于中国科学发展的速度之快,近些年很多重要的工作都在中国完成,并发表在领域内的顶级期刊上。   中国青年报:你们考察了哪些德国高校和科研单位?有什么收获?   高翔:我们参观访问了慕尼黑大学、马普总部、马普细胞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研究所、明斯特大学、柏林Charite(夏丽特)医学院等一批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所到之处,我们都受到了极热情的招待,有著名教授介绍他们的工作,有学生带我们参观实验室。   平心而论,他们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中国比较好的大学的差不多,我们在硬件上和他们没什么差距,但在国际化程度以及交流合作方面却和他们有较大差距。德国科研机构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学生,有很便利的条件进行学术碰撞和交流合作。在柏林Charite医学院,我发现他们把基础科研与临床病症进行了紧密结合,可以更好地为治疗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访问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是,那里的科研没有那么浮躁和功利,尤其是欧洲国家的学生,他们的确是在享受实验和发现带来的乐趣,很少是为生计而做科研。我觉得一种平和而健康的心态,会使人的视野更开阔,注意力更集中,更容易带来真正的大发现。(本报记者 王聪聪)
0 个评论
[转载]人应该记住的最富哲理的25句话[转帖]
jinhejiang 2011-3-7 16:47
1.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2、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3、怨言是上天得至人类最大的供物,也是人类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      4、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5、世上的姑娘总以为自己是骄傲的公主(除了少数极丑和少数极聪明的姑娘例外)。      6、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      7、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8、令狐冲说“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9、我不知道我现在做的哪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而当我终于老死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些。所以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每一件事,然后等待着老死。      10、也许有些人很可恶,有些人很卑鄙。而当我设身为他想象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比我还可怜。所以请原谅所有你见过的人,好人或者坏人。      11、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12、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是忧伤.请让我们从容面对这离别之后的离别。 微笑地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      13、死亡教会人一切,如同考试之后公布的结果——虽然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      14、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一切都是轮回!!!! 我们都在轮回中。      15、男人在结婚前觉得适合自己的女人很少,结婚后觉得适合自己的女人很多。      16、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17、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18、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      19、《和平年代》里的话:当幻想和现实面对时,总是很痛苦的。要么你被痛苦击倒,要么你把痛苦踩在脚下。      20、真正的爱情是不讲究热闹不讲究排场不讲究繁华更不讲究嚎头的。      21、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 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 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22、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23、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24、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25、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个人分类: 经典转载|1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找研究生导师套磁须知
热度 14 远行的骆驼 2011-3-7 12:51
现在是先考试,后找导师。其实大多数学院都是导师可招名额多于实际学生名额,因此没有导师要你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难的是“好”导师比较抢手。反过来,“好学生”会更加抢手,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因为很多学校都开始限制一个导师最大招收名额,目的就是使得学生更多的能得到老师的亲自指导,这话能听明白吧? 要给导师套磁,其实就得知道导师的需求。简单的说导师要培育人才,那也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才会不亦乐乎。 第一自查:你对导师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是否“真有”兴趣,不然你将来自己痛苦,导师也痛苦;记住兴趣是出研究成果的前提; 第二自查:导师治学是否严谨,你是否能做得了他(她)的弟子?自己是否能耐住寂寞?浮躁,像公司一样按时上下班是做不出好研究的,至于“九三学社”(早九点前不来,下午三点就溜)的人更没戏; 第三自查:你自己的学习背景或者初步的研究背景是否与导师的相吻合,或者相通?优选的肯定是背景相似的,但是学科交叉也是有可能的; 怎么查呢? 第一自查,可以上网查导师的网页,寻找他的文章,下载下来先花时间看看,总不能去导师那了,具体研究什么都不知道,导师会觉得你不诚心; 第二自查,问问学院的师兄和师姐们,多问几个,兼听则明么,自己招自己所需的,就只想混的就别去治学严谨导师那了,找个放羊的心慈的算了(这是个馊主意但不坏),否则不真心的学生将来总会被导师训斥的,何苦呢?想研究一条路走到黑的,那就别去多年没经费没文章的导师那里,想将来出国深造的,那就得找发文章在国际主流期刊的(外国教授根本就不管你是985还是211的,他们更看文章),想去工业界的,就得找课题紧密联系实际的。想在国内混的,就得找国内的大牛,人脉好。 第三自查,自己给导师介绍自己的时候要多强调自己的背景够“硬”,如果有研究经历更好,但不要装懂,否则导师面试你的时候很容易露馅,会留下“做学术大忌”的印象,如果不强就得靠自己突击下,至少能清楚的说出导师的研究背景和方向,可以留下“认真”的印象。 见到导师谈什么? 见导师之前最好先发个简历,让导师有个初步了解,最主要介绍课程学习和研究经历。 见到导师,根据自己先期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论文,可以提出自己的一些问题,会给导师留心深刻印象,之间能互动也会加分。如果不是非此导师不行的话,自己说话千万别急于表忠心,否则自己又改变主意了,接下来的三年你恶心导师也恶心。(小提示:个别导师也有来着不拒的,你得小心),也可以问问导师将来的研究思路。 导师如果有几个方向最好问清楚,他招人将来是准备去做什么的,否则你可能会扑空。 如果有几个导师你都喜欢,如何取舍? 首先,你得看看导师是否有后劲,有研究思路,否则你到时候毕业岂不成问题? 其次,你得看看导师的科研环境,是否能保证你的研究?什么都不买,你怎么做? 再次,你看看导师之前的学生毕业去向你是否喜欢? 最后,问问师兄师姐的建议,自己再衡量做个决定,还犹豫的可以找导师深谈一次。 记住,一旦决定了,就不要后悔,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去做,不然没有人会认为你是能负责任、有责任心的人。 最后两句话:一不是人人都能走学术道路的,这个自己得门清;二没有付出就不会有回报,这是亘古真理。 祝好运!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15660 次阅读|25 个评论
时间和空间(3) —— “1米”是怎样确定的?
热度 5 readnet 2011-3-7 00:51
在物理学中,普遍使用的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m )。 1 米的长度是怎样确定的呢? 像平常那样的回答“由准确的米尺确定”也肯定不行。 因为这种回答马上也会产生“米尺的刻度是根据什么确定”的问题……, 如此没完没了的提问永远不会有答案。 对于长度也必须下一个正确的定义 。 在以前,根据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曾经规定过各种不同的长度单位。 不过,这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大多是以人体的一部分 (例如 从手臂肘部到指尖的长度 )为基准规定的。 到了近代,人们感到长度单位不统一带来了许多不便, 于是有了“ 全世界统一使用同一种长度单位 ”的想法。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建议 使用“米”这个统一单位 。 “米”的英语是“ meter ”,源自拉丁语的意思为“测量”的单词“ metrum ”。 18 世纪末,在法国有人最早提出“米”的一个定义, 那是把 “沿着地球经线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 1000 万分之 1 ”定义为 1 米 。 但是,按照这种定义,每次为了得到准确的 1 米长度都必须要测量地球的经线, 那实在太麻烦。 于是,在 1889 年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度量衡大会上作出决议, 把一根“利用铂合金制成的 ‘ 国际米原器 ’ 的两端附近分别镌刻的 中间 两条刻线之间的长度(温度为 0 ℃时)规定为 1 米”, 以此作为“ 1m ”的定义。 按照这根米原器制成复制品,将它们分配给各个国家作为该国的“ 1 米”标准, 然后再制成米尺等各种测量长度的仪器。 如今的长度单位是把“光速”当作基准 把国际米原器当作基准确定的长度单位仍然存在着问题。 米原器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细微变形。 因此,现在使用的 1 米 定义 已经改成 “ 在真空(没有空气等物质存在的空间)中 光 在 1 秒时间内所行进的距离的 2.99792458 亿分之 1 ”的长度(没有取简单整数也是为了与以前 1 米的定义保持一致)。 这就是说, 长度的单位现在也是把“ 光 ”当作基准确定的 。 在 1 秒 的定义 中和在 1 米 的定义 中都出现了 光 ,这件事本身就暗示了 光 对于理解 时空 的重要意义 。 1 米原来的规定是“地球周长的 4000 万分之 1 ” 小结 1. 最早的 1 米定义   从北极到赤道的距离的1000万分之1为1米 2. 国际米原器 用含 90 %的铂和 10 %的铱合金制成, 国际米原器是测量一切长度的基准 3. 现在是把光传经的路程当作长度的基准 (【5】 chenfap 2011-3-7 17:01 ) 光的速度 是大约每秒 30 万公里(准确值 是 29.9792458 万公里 )。 计算表明,光每 1 秒钟可以绕行地球 7 周半。 现在的 1 米 定义是 光在 1 秒时间内所行进的距离的 2.99792458 亿分之 1 ▼▼▼▼▼▼▼▼▼▼▼▼▼▼▼▼▼▼▼▼ 李泳            两种几何观 在几何学中,我们可以用两种方式考察一个曲面: 要么看作 一个固体的边界 ,要么看作 独立的二维薄膜 。 前者是工程师的曲面,后者是土地测量员的曲面。 第一种观点把 二维的曲面置于三维的空间,曲面性质是通过空间关系来表现 的; 第二种观点寻求的是 曲面独立于空间的性质 。 第一种性质是曲面的 相对性质 ,叫曲面的 外在几何 ; 第二种性质叫曲面的 绝对性质 ,是曲面的 内禀几何 。 有趣的是,曲面微分几何的两个先驱, 蒙日和高斯 ,就分别抱着那两种观点。 蒙日做过军事要塞的工程师,而高斯做过著名的大地测量。 因为有了内禀的几何,我们才能思考“宇宙”,才能回答所谓的“宇宙之外”的问题。 推而广之, 对任何问题也可以抱 两种观点 : 一种是 将它 置于大环境中 考察 ,一种是 将它 孤立出来 ,考察它 独立于环境 的特质 。 两种方法 都是需要的 ,但如果 把它们 混淆 起来 ,就两边不讨好,而 只能得到 扭曲的图像 。 ▲▲▲▲▲▲▲▲▲▲▲▲▲▲▲▲▲▲▲▲ 扩展阅读: “空间”与“时间”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时间+空间→时空 时间和空间(1) —— 什么是时间? 什么是空间? 时间和空间(2) —— “1秒”是怎样确定的?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6313 次阅读|21 个评论
流水账
y25522006 2011-3-6 23:38
反思近来几月的人和事,越来越感受到时间的真正威力 -- 它悄然滑过,貌似什么也没发生,时时伴己却总被忽略,直到某一天一股冰冷的寒意突然漫彻心扉的时候,蓦然发现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作用是如此清晰可见,同时不得不惊呼老之将至,然而只能任由 “ 宰割 ” 。于是我一面大呼光阴易逝,一面依旧无动于衷,不愿改变,如同冬天里的校车为了一点迷糊的温度而麻木地呼吸于令人窒息的空气中。端的是最可憎!意识到错误仍旧不改真真是最使人牙根恨痒的事了,还不如意识不到呢! 修身之本,治气为先;治气之先,克服惰性。说来惭愧,我一直做不到,看来 “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 还是颇有道理的。记得有个神父说过,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回头重过一次, 50% 的会成为伟人。也有很多同学说过如果回到从前,自己会做得更好。依个人之见,未必!因为这还取决于我们是否有勇气改变。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或者曾经有一个理想,可这么长时间下来又多少坚持下来呢?或许只能淡然一笑,夹杂些许无奈,甚至以为幼稚,不屑多言。岁月流去,总会带来变化。现在想起那些践行 “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 的人,一股钦敬之意油然而生。回顾自己,每天浪费生命,老气横秋,喑然不语,居然自以为成熟。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个人一直很喜欢看科幻的东东,驰骋想象,天马行空,心游万仞精骛八极,怡然自得。于是突发奇想,此时会不会有个蚂蚁像我这样思考?应该是可能的。一只伟大的蚂蚁!而我,要是不力行,依然一个浑浑噩噩的人 ...... 是时候做出改变了!为了人类的荣誉。 大学一同学说当一个人专注于一件事时,那是很可怕的。我忍不住想看看我能否吓着自己了。勇者无惧! 面对自己如此当仁不让,禁不住得意了,于是振臂一呼: “......”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个人分类: 感想|2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的第一篇科学网博文
热度 2 huangzengjin 2011-3-6 22:24
距离上次写博文的时间居然有大半年了! 到了研究生学习的第二年的第二个学期,在过去的三个学期里,关于科研,关于研究生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我从一开始的新奇,一开始的激动,到熟悉,到疲惫,到现在的犹豫,现在的思考。 2009年考上研究生,那时复试的纠结和变化让我感激,感恩,终于走进自己梦想的大学开始研究生生涯, 随后的第一个学期没有怎么进实验室,主要是那时实验室学习室空间有限,不能容下我们,于是我们五个第一年就只能自力更生,我一半时间在宿舍,一半时间在图书馆。 冬天特别冷,第一个学期就是为了把学分拿够了,终于在第二个学期开春的时候,拥有自己的学习的书桌了, 也可以进实验室开始学习技术了, 那时紧跟着师兄,虽然只有一个年级的距离,不过大家还是很尊重师兄,这一点是我对于科研的长与幼次序的一个划分(不过后来我觉得这个关系也许不是江湖中的那种师傅和弟子的关系那么密切和相关)科学本色应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 很快也学会了师兄的那些技术,自然能不能作出好的工作还是在于个人的修养。 由于导师对分子的认识可以说比较肤浅, 2007年建立的实验室,2009年上半年才开始有分子这一块的技术(这可以说是一个实验室发展的软肋,这极大局限了一些人的才华的发挥)且完全是在这位师兄的自学情况开始的, 我们学习也就是他在半年内尝试的东西。不过因为这些手段已经十分的成熟,学习自然是很快的事情,不过遗憾的那时我们想改造的一个质粒一直没有成功,这似乎造成一些影响。学生也觉得压力呀!不过老板也没有法子,只能让我们不断地尝试。 在第二个学期3月开始学习分子这一块,后到了7月份就转向了学习免疫组织化学, 这是我们实验室的长项,几乎目前的工作主要都是依据这个而来也就是看图说话的那种。 我开始正式做免疫组化的时候,也恰好是帮助一位师兄和师姐补充他们的数据, 作为一个新手,我所最终得到的片子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 因为这个老板骂过了很多次,每天不断的做组化(其实这个时候我发现这个project 的很不严密和很不严谨的地方,有很多的问题, 这个projet 的师姐已经毕业工作了,她那时主要负责的就是组化这一块的,而师兄则是扫描图片的) 那时恰巧因为文章的一些小问题引发了一场fighting. 而我也在这场的fighting 认识到了一些真相。我曾经为文写了一些不过只是个人日记中的宣泄。 这是我最低潮和最纠结的时间段,2010年11月对于我来说已经来这一年又两个月了,发现自已还没有和老板好好聊过,我本是一个喜欢讨论问题的人,发现在这里的学生都很“洁身自好”,在组会上也不爱发表自己的想法。 也许是Boss太强势了,也许还有明哲自保的心态在作怪。就有人跟我说过不理解我的一些“幼稚”的行为。 在熟悉我的朋友中,他们会觉得我很有思想,很自信。 而在这我变得很卑微,很沉默。我其实很纠结, 对于我刚踏入这里也就一年多一个月的时间,关于我的这些表现也许不够让人满意,遗憾的是,人与人的不足不足以原谅。 于是我开始自知,自觉,自省。 2011年的新年我开始主动请缨,更确切地说是2010年12月31日我们这一年的最后一次组会, 我主动要求讲一篇文章, 且准备很多,我开始表达,开始改变…… 今天写下这些,最近对于自己的研究生涯的思考, 我觉得我的确失望过, 孤独过,现在也是这样, 昨天我和我认为比较了解我的人是我一起在这里求学的研究生。其实她并不了解我,就好像我突然间也不很了解她。
个人分类: 科研感想|3630 次阅读|3 个评论
如何好好利用周末
Songlin824 2011-3-6 21:06
这个周末我觉得自己有点在浪费光阴,上午看NBA比赛,下午不知干什么,就在网上到处闲逛。看来要好好计划一下周末的时间了。我计划在来深圳医院上班(5月1号)前争取把驾照拿到。上个学习班,然后参加考试。计划2个月的时间。 希望明天郑东能把计划生育和高校考核表寄来,这样我就能接着办下一步的手续了。无论如何,这个月也要把医院的手续办好。
2434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扯“忧郁”性格
热度 2 zhangpengju 2011-3-6 20:49
从我开始有理性的那一刻起,说实话,我都在考虑一句很小的时候记下的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就是在有事没事的闲暇时间里琢磨,也逐渐悟出了一些对性格类型的看法。目前我遇到的最多的是两种性格偏向的人,分裂型和忧郁型。确切地说,忧郁型的人占多数,从高中就知道有人会在大学跳楼而死,一直到得知海子的离去,等等诸如此类的人,基本都是忧郁性格的病态发生,而这种忧郁性格的表征其实是非常明显的,这种人一般都会喜欢时刻被把握,这种把握不是简单的关注,而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他们都喜欢被爱,一种至真的关怀和怜惜,但是,生活毕竟不是他们想的那样时刻、到处都充满了自己想要的情感,于是,在一次次的冲击中,他们会很快学会一种得到种种真挚情感的手段,就是百般的讨好和无休止的忍受,只要通过这样得到他们在乎的人的一丝理解,他们就会坚持把讨好和忍受做的更好,更完美。直到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这种手段无论如何也得不到那救命稻草般的理解的时候,他们也找不到其他的方式重新再来的时候,自己会彻底,与其说是对生活本身,不如说是对自己的失望,这种失望不是一般人所谓的失望,而是绝望,毕竟之前的上千次的尝试到头来还是一无所获,注意这种一无所获只是他们自己的感受,在绝望的强压下,他们会从常态走向病态,病态表现出来的两种比较普遍的形式就是攻击性和自虐,而攻击性的表征确实很少,自虐的倾向居多,这还是好的,最终的恶果是自尽,自虐的时候还是想得到被人的关注,哪怕是同情,这种情感的需求可以从自虐者故意暴露伤痕的眼神中看出来—满是期待。发展到自尽时的前一段平台期,他们的表现完全可以被最亲近的人得知和感受,只要在这个关键时候想办法让他们走出来就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有极大帮助,但结果往往是生命的逝去。自尽是对身体和情感的双重终结,而有一种忧郁性格的常态时自弃,这种自弃是情感和人生态度的自弃,注意由于这种性格的特点是他们一般都缺乏独立自考和潜心理性的能力,因此生存能力相对不足,一旦自弃是很头疼一件事,亲人的疼爱对他们来说是虚假的,这种虚假和分裂性格感受的虚假是不同的,下面再谈,他们会寻求更多陌生的关爱和亲近,对于女孩子来说非常的危险,具体的我就不说了。 我注意到的忧郁性格倾向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伴随着家庭的不合,尤其是在青春期发育之前,也就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之前的那段时期,不合的表征分为几种:父母离异;由于各种原因的长期分居等这两种。而这两种里面,母亲的角色的缺失或者定位偏颇的影响更大,尤其是更年期的妇女对女孩子的影响将会更深刻地影响她们性格的发育和健全,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缺乏简单的,理所应当的爱和保护的背景,即便不是以上的那两种大的类型,母亲在家庭内部的过于强势,强权压迫等都会造成孩子的忧郁倾向,此时他们会觉得在强权之外的关爱是虚假的,至少他们感受到了是一种关爱,而分裂性格的人由于内心的强大和独立,别人对他们的关爱他一直都感觉不到,甚至内心根本没有把外人留有一个位置,这是本质的不同。 忧郁性格的人一旦坠入爱河,就会舍生不弃,若被爱人一次次抛弃他们会一次次地挽回,这不是奴性,是性格唆使,他们内心和行动会让自己做的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因此会有无休止的忍受,表现的软弱和卑贱,一直到最后彻底失去以至于他们认为无可挽回的时候,就走向病态的终点:攻击性和自虐。 关注您身边“忧郁”性格的人,合理的疏导,于人有益,于己快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75 次阅读|8 个评论
藏族的茶艺
热度 6 yangyq 2011-3-6 12:41
藏族的茶艺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自古文人学者墨客都爱饮茶,咏茶,以茶会友。。。 恳请哪位大侠用神怡挥毫的笔墨描写一下藏族的茶艺!   一、清茶(熬茶) 这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类。在锅内掺入适量的冷水后,即放入茶叶,待开锅时,用铜瓢在锅中舀起茶水,高高扬入锅中,反复几次后,掺入少许冷水,继续熬煮,再沸,再扬,再加冷水,一般三次左右,待茶色转浓,茶香溢出即可。然后用藤制的圆锥形漏斗将茶叶滤尽,再加盐即成。    二、酥油茶 是享有盛名、风格突出、营养丰富的饮茶。其原料有清茶、酥油和盐。 加核桃仁、加奶粉,或是芝麻酱等,如此酥油茶既浓、又香,更为诱人。   三、奶茶 夏秋季节,在半农半牧区和纯牧区,奶茶最为流行。奶茶制作一般为两种。一种是事先将茶叶捣成细沫,放入锅中与水同熬煮,待茶色、茶味熬出后,放入适量鲜奶和盐,用藏式茶瓢搅匀后即成,喝时连茶带沫一道饮。另一种是用熬好的清茶,用茶罐或茶壶盛装,再放入适量鲜奶和盐,摇动茶罐或茶壶,待奶、茶、盐均匀后,即可饮用。 四、面茶 这种茶在农区比较普遍。先在锅中放入少许面粉,进行干炒,炒熟后,边掺清茶边用锅铲搅拌,并放上盐,待搅拌均匀、浓度适宜后即可饮用。 五、油茶 主要在农区流行。将牛油(或肥牛肉)、猪油(肥猪肉)用刀切成小丁,然后放入锅中炸炒,待油熟后,放入少许面粉或糌粑,再掺入清茶并加盐,边掺茶边用锅铲搅拌,待搅拌均匀后即成。 六、甜茶 甜茶在西藏拉萨一带比较流行。其茶叶系较为高级的红茶,加奶和糖熬制。本为西方饮料,传入西藏时间不长,最早在上层贵族中饮用。现已在民众中盛行,并已进入市场,拉萨城内有专门的甜茶馆接待顾客。 图片来自百度
个人分类: 舒服轩|851 次阅读|9 个评论
时间和空间(2) —— “1秒”是怎样确定的?
热度 4 readnet 2011-3-6 01:58
在物理学中,时间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秒”。 “秒”的英语单词是“ second ”,所以“秒”单位的符号是“ s ”。 “ 1 秒”的时间长度是怎样确定的呢? 像平常那样的简单回答“由准确的时钟确定”肯定不行, 因为这马上就有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知道一个时钟是不是准确呢? 在 1955 年以前,科学家一直是以“ 1 天”( 1 昼夜)为基准, 把 1 天的 1/24 规定为“ 1 小时”,把 1 小时的 1/60 规定为“ 1 分”,把 1 分的 1/60 规定为“ 1 秒”。 至于 1 天的长度,则可以通过测量“太阳接连两次南中天(高度最高)时刻的间隔”来加以测定。 可是,由于大气流动和海流所受到的阻力以及月球引力(潮汐力)等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正在逐渐变慢。 例如, 5 亿年前的 1 天其实只有现在的大约 21 小时。 由此可见,把地球的自转当作时间基准并不合适。 不过,要准确地测量时间,就非得利用像地球自转这样的“重复发生的现象”不可。 例如人类在很长一个时期所使用那种“摆锤时钟”(或“振子时钟”), 利用的就是摆锤会按照确定的时间间隔重复作左右摆动的现象。 现在用得最普遍的那种“石英时钟”(或“石英表”), 则利用的是“晶体振子”(“石英”又叫做“水晶”)在加上电压后会按照确定的时间间隔不停地进行振动的现象。 这些时钟的秒针在每过一定数量的“重复时间间隔”之后便移动一格,以这种方式来记录时间。 如今的时间单位是把“光”当作基准 现在的 1 秒定义采用的是“某种特定的光”的振动周期的 91.92631770 亿倍 。 光的振动周期可以非常准确地测出,所以这个定义是非常精确的(振动周期的倍数没有取简单整数, 是为了与以前 1 秒的定义保持一致)。 这就是说, 时间的单位旋转是把“光”当作基准确定的 。 这样的定义其实已经暗示了光对于我们理解时空起着关键的作用。 小结 1. 以前的1秒定义利用的是太阳在天空的运行  太阳运行从升起到正南方(南中天),看到它处在最高位置的一瞬间。  连接两次南中天的间隔为1天。 2. 摆锤时钟  摆锤左右摆动一次的时间间隔(周期)取决于摆锤的长度,摆锤左右摆动一次的时间间隔不变 3. 石英表   晶体振子 ,利用水晶制成的一种特殊器件,形状像音叉。  加上电压后,晶体振子按照形状所决定的确定时间间隔振动。 4. 现在的1秒定义利用的是光的振动周期   “铯原子(133Cs)所吸收和发出的特定光的振动周期的91.92631770亿倍”为1秒 ,  也就是说,在1秒时间内通过某个地点的波峰的数目为91.92631770亿个。   波的振动 :当波沿着某一个方向行进时,如果盯住波的某一点,可以发现该点在作上下振动。  波的振动周期 (简称“周期”)就是各点上下振动往复一次(1个周期)所花的时间。  例如水面波的振动周期,可以通过测量浮在水面上的一只球上下往复一次所花的时间加以确定。 扩展阅读: 时间 + 空间 → 时空 “空间”与“时间”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时间和空间(1) —— 什么是时间? 什么是空间?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7405 次阅读|10 个评论
关于“抛球悖论”的一点思考
techne 2011-3-6 00:52
此文是当年在吴国盛老师手下读书时写的,N年前的事情了。记得当初我写完后还直接发给吴老师看,不过倒没见他对此有什么反应。吴老师还是我的硕士论文指导老师,不知不觉很多年过去了……贴出这篇旧文,回忆下当初充满书香门第情调的那种初生牛犊般的求学感觉。 关于“抛球悖论”的一点思考 王 键   一、什么是抛球问题   在《自然本体化之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一书关于芝诺悖论的一章中,该书的作者吴国盛教授谈到了一个与芝诺悖论相关的问题:即关于“无限机器”(infinite machine)所产生的悖论,也被称为“超级任务”(super task)。 实际上也就是所谓的抛球悖论(问题)。   原书中的相关论述如下:“最有名的无限机器是抛球机器,它是这样设计的:一个小球从a处开始向b处抛动,令小球从a处抛到b处时花 1/2分钟,从b抛回a处花1/4分钟,依此类推,来回抛球的时间依次是:   1/2,1/4,1/8……,1/2n……   到第n次时所花全部时间是:   T=1/2+1/4……+1/2n=1-1/2n   现在要求机器在时间到达一分钟时停下来。可是问题出现了,人们发现无法确定小球最终落在何处。从上式看,当n取奇数时,落在b处,取偶数时落在a处, 可是小球越抛越快,只有在经过无限次之后才回到达一分钟,但一个无限数是没有奇偶之分的,因此,搞不清楚一分钟的时候小球处在什麽位置,也就是说,小球没有终点,超级任务无法完成。”(参见该书第94页)   应该说,从逻辑上看这段分析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对于这一类的问题,吴教授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许多人已经证明了,超级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无限机器不存在。”(同上,第94页)   二、它的另一种表述形式   但上面这个“抛球机器”的例子有点别扭,因为它不够直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有质量的小球可以无限加速,无穷摆动。那么很简单地,我们完全可以换个方式重新表达刚才的问题,把它转化一下:不妨暂且称其为“开关灯问题”:   假设有两盏灯,分别是a和b,现在让灯a先亮,过1/2分钟后让灯b亮,同时灯a熄灭,再过1/4分钟让灯a亮,同时灯b熄灭,依此类推,每次交换亮灯所间隔的时间依次是:   1/2,1/4,1/8……,1/2n,……   到第n次时所花全部时间的总和是:   T=1/2+1/4……+1/2n=1-1/2n   现在要考察的是:在时间刚好到达一分钟时,究竟是哪个灯在亮?是灯a还是灯b?实际上这个问题完全等价于刚才的抛球机器问题,重要的一点是:换一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使问题的实质显露的更加清楚一些。对于这个亮灯的问题,答案产生的矛盾显然是和抛球问题完全类似——在时间到达一分钟时,两个灯不能都在亮,那么也无法最终确定到底是哪个灯在亮。   三、解释这一问题的尝试   但是,对于那个“抛球机器”问题,悖论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刚才已经说了,这段论述对问题的分析中的分析并没有逻辑上的错误。然而,它的出发点却可能是错误的——要产生悖论,所隐含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当时间到达一分钟时,小球只能具有一个固定的位置,要麽a,要麽b。这也就是说,如果“小球同时在a和b两个位置”,则被认为是一种“不可能”出现的状态。而这就是所谓抛球机器悖论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把小球换成灯泡的例子,道理也是一样的:它假定了在到1分钟时,两个灯泡不能同时亮。由此引出悖论。问题在于,这个假定同问题的预设存在矛盾:按照题目的设计,既然到了一分钟,也就意味着次数n变成了超穷树,即“无穷大”。那么在这个时刻,两次亮灯之间的时间差已经变成了趋零的“无穷小”。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等不能同时亮的假定已经开始失去意义。既然如此,悖论不是自然被消解了么?   总之,这一“抛球悖论”初看起来的确有些自相矛盾,但其实却不是这个问题本身,而是这个悖论的产生:问题中出现的小球速度无限大、违反惯性定律、加速过程如何可能等等本该颇受质疑的超经验现象都被不加怀疑地予以接受,然而当结果产生了一个超经验的现象时,它却被当作是一个“悖论”而出现了。同样,换作灯泡的例子,两个灯泡同时亮的不可能性,却已经成为了题目预设的必然结果。而如果问题的前提本身就存在某些反常,那麽由这些前提而产生的反常绝对不应该被当成一个“悖论”或者“反常”。   四、同芝诺悖论的区别   关于这两个悖论,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它和芝诺悖论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区别。当然,如果追根溯源,这几个悖论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数学问题。   这就仿佛同这样一个函数相类似:   f(x)=sin(1/x)   现在问此函数在0点取值是什麽?   从数学分析的观点来看,在0点, 函数值f(x)发散,且有界但并不收敛。因此从数学的观点看:问函数f(x)在0点取什么值 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当然哲学家们也许并不这麽看)。   对于芝诺的悖论,关键在于一点:如果把芝诺问题化为数学函数,那麽当这个函数f(x)的变元x 趋向于某一定值时,函数值f(x)也是趋向于某一定值的(换句话说,它的数学模型是一个连续函数)。而对于无限抛球问题,将其化为数学函数后,我们会发现此函数与芝诺悖论对应的函数完全不同:对于这个函数f(x),当变元x 趋于某一定值时,函数值f(x)将是有界的但不是收敛的(与我举的第一个函数的例子相类似)。   五、是否能得出一个结论?   我以为,出现以上悖论的实质在于赋予某些“看似矛盾”的数学结构以经验的内容。这些数学结构,也一度曾让数学家们感到困惑。但是随着数学分析基础理论的建立和奠定,它们逐渐不再被看成悖论。然而,在被赋予了某些具体经验内容之后,它们仍然是难以被理解和接受的。   如此说来,我更倾向于认为:至少可以说,从局限在数学内部的观点来看,无限抛球问题并不存在悖论。但是跳出数学的圈子、从其他的观点来看,是否也可以这麽说倒还可以存疑。   不过,我感觉提出的这个问题似乎还不够清晰——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暂时只能保持沉默。
个人分类: 思想文化|1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暇读书
shuilinxi 2011-3-5 22:56
利用闲暇时间把《北大才女》读完了,张女士写的北大的精神还是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为中国有这样一所大学而骄傲。每一个北大人进北大应该清楚什么是中国的脊梁。 张女士写的关于什么是导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什么是导师呢? “在北大,有很多受人景仰的老师,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早已超出书外,超出校外或海外。而在我,则认为,那些在风范、学问和人品上足以称为民族精粹和中流砥柱的老师,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人之“导师”啊!” 相比之下,今天的“老板”们是不是该扪心自问呢?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导师不是随便叫的。 今天开始利用睡前的时间来看金纲先生的《论语鼓吹---圣贤的光荣与漏洞》。金先生花了20年的时间来写这一本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力使他一直坚持下去写出这么一本伟大的著作呢?我在看,也在想...... 其实,我跟曾仕强先生的观点一致,论语是所有经典里最难的一本,希望今年能慢慢领会论语的基本精神了,而这也是我梦寐以求的一件事情。 另外一本最近在读的是王蒙先生的《老子的帮助》,这几近是王老的封刀之作了,老子究竟对王老有什么帮助呢?同样是一件令我好奇的事情。王老想做的一件事是以自己毕生的经验和阅历为基础,来看老子讲的究竟对还是错。最后,先生读到的是快乐。 “老来读老子,其乐正无涯。”,希望我也能够体会到王老的快乐。那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呢?
个人分类: 生活|2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和空间(1) —— 什么是时间? 什么是空间?
热度 4 readnet 2011-3-5 12:37
究竟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呢? 对于这两个问题恐怕许多人都回答不了。 这毫不奇怪,事实上,这时自古以来连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都难以作出回答的问题。 按照某些辞书上的解释, 时间是“为了表示想象的过程所引入的一个量”,而空间则是“现象发生的场所”。 看到这样的解释,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 “如果空间中仅有一只球,而这只球又没有任何变化(即没有“现象的过程”) , 那么岂不是连时间也不存在?” 再说,“如果把一切东西都取走(即没有“现象发生”),那么岂不是空间也不能独立存在 ?” 的确,关于时间和空间,即使在现代科学中也存在着许多谜团,对于上述疑问也不能完全解释清楚。 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 1687 年,在英国出版了一部对其后科学家的时间观和空间观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科学著作,这就是艾萨克 · 牛顿( 1642 - 1727 )所写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称《原理》)。 牛顿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中阐明了一切物质——从地上的炮弹到天空的行星——的运动规律。 牛顿在他的书中坚持的是一种 “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 的概念 牛顿所说的“绝对时间”,指的是一种“不受任何影响,在任何场所都总是以同样速度流动的时间”。 简单说来就是,假如在宇宙的某处有一个时钟的话,无论把它移动到何处,它的走时速度都总是保持完全一致。 牛顿的“绝对空间”则指的是一种“不受任何影响,总是保持静止的空间”。 牛顿的这种绝对空间虽然很抽象,然而由此却直接得到了“宇宙中充满了一种相对于绝对空间保持静止的‘以太’”的看法,换句话说,以太是体现绝对空间的实在物。 从那以后直到 20 世纪初,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一直就是科学家们普遍持有的观念。 这样一种观念和存在着一种以太物质的看法直到相对论出现才被推翻。 牛顿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绝对的” 小结 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图解 绝对时间 为了用图解来表现绝对时间,即“不受任何影响,在任何场所都总是以同样速度流动的时间”。 这意味着,在宇宙中任何一个地点,“1秒”、“1分”和“1小时”的长度全都相同。 绝对空间 为了用图解来表现绝对空间,即“不受任何影响,总是保持静止的空间”,图解上画出的是静止的坐标轴(空间轴)和坐标格子。按照这种空间观,可以确定一个物体的“真正速度”。 艾萨克·牛顿 1642年出生在英国伍尔索普。做出过许多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也是在全部科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之一。 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牛顿力学(阐明问题运动的物理学),创立了微积分学,等等 。在光学领域也有不少重大成就,例如 查明太阳的白光其实是由许多不同的色光所组成 。担任过国会议员和铸币厂总监。 莱布尼兹的时间观和空间观 关于时间和空间,与牛顿同时代的一位德国哲学家 哥特弗里德·莱布尼兹 (1646-1716)持有的是另一种不同的观点。他认为, 时间不过是用来表示事物发生变化的先后顺序的一个用词,而空间不过是用来表示物体位置关系的一个用词 。换句话说,莱布尼兹没有像牛顿那样把时间和空间看作实在物。不过,后来的科学家普遍持有的都是牛顿的观点。此外,莱布尼兹也是微积分学的创始人。现在使用的微积分符号就是莱布尼兹最先使用的。关于牛顿和莱布尼兹究竟谁最先“发明”微积分,英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一直有争议,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而闹僵。 扩展阅读: 时间 + 空间 → 时空 “空间”与“时间”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19624 次阅读|19 个评论
发博文应该方便并节省时间
lhj701 2011-3-5 10:58
发博文应该方便并节省时间 (罗汉江) 今天突然发现科学网发博文、评价不用加 验证码 之类的东东了。原来我就想,既然 科学网博主是实名,登陆后相当于身份验证过 了,再来1-2篇验证,难道为了防止黑客盗取博主身份不成?但又没有办法,只好填过几遍后方可发文、评论,额外耗费许多精力。 现在终于又恢复原来的方便,希望这不是暂时的,而只要没有安全问题还是多从方便和省时角度想想。呵呵。
个人分类: 观点建议|2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发现和培养未来的优秀科学家(下)?
热度 14 孙学军 2011-3-5 08:55
如何培养优秀的研究生 昨天写了 如何发现优秀的研究生 ,就是如何作伯乐了。按照计划,今天写续篇《如何培养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一旦发现了优秀的研究生(一般比例大概在20%),如何采取正确的培养方法,把有潜力的学生培养成真正的科学家,是每个导师都希望的。那么怎么培养可能就有不同看法了,根据个人的体会。有的人说,只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经费,良好的实验条件,好学生自己会茁长成长的,问题似乎不是那么简单。对这个题目尽管我考虑了好长时间,但仍觉得思考的不是很成熟,只能说自己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比较重要。希望有经验的老师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 保护研究生对科学热情是导师时刻需要留意的问题。 当发现了好的研究生苗子,进入中期培养阶段,导师一定要注意保护研究生的科学和科研热情。要针对学生开展课题的可行性把好关,学生毕竟是学生,即使一个很好的科学问题,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往往无法在可行性方面有很好的判断,这就需要导师给于具体指导或诱导。尽量避免直接推翻学生选择的思路,因为这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但有时也是有必要的,要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暂时失败是经常发生的。注意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暂时失败的承受能力。对于一些风险比较大的课题,导师一定要作好风险控制,就是给学生准备一套保险措施。尽量准备一个比较保险的课题,在必要情况下这往往对提高学生一些获得成功的信心很有帮助。 要注意培养多动脑思考的习惯 。 科研的最关键是思路 , 在选择课题的阶段,要掌握好先简单后复杂,先易后难的节奏。即使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经验缺乏的问题,学生往往存在好高务远的浮躁心里,可能有希望解决重大问题的渴望,在这种情况下,要适当地引导,把学生引入到现实可行的问题上。学生也往往不注意客观条件,以为国际上能做的,我们自己就能实现。要明确告诉学生必须结合现有的条件提出可行性方案。总之,一定要在动手之前进行多次的思路交锋。如果导师个人的能力比较好没有问题。如果实在感觉自己的能力欠缺,尽量能借助其他导师帮助。 培养学生的科研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 当学生进步到一定程度,尽量安排一些层次较低的学生给优秀学生指导,无论是在科研思路、实验方法、论文写作,都可以让优秀学生发挥导师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手段,让学生提前感受协作的重要性,提前体验作导师的角色。 培养学生申请课题的能力 。 虽然学生不能作为主申请人申请课题,但写申请书是没有问题的。记得有个老师的经验是这样的,他让所有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前交一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而且对标书的要求很高,这样不仅他们每年都能拿出多份比较高质量的标书,而且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这应是值得大家借鉴的好经验。 可采用多导师合作制、外单位联合培养、多给机会参加各类学术会议都十分必要 。研究生培养必须强调个性化培养,多导师合作和联合培养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拓展学术视角,值得推广和提倡。 不过, 培养优秀学生的方法很多,必须根据客观条件进行选择,例如觉得学生能力太高,远超过导师的能承担的能力,建议把学生转给更高水平的导师,或者送到高水平的其他单位导师那里去培养。如果导师的实验经费设备条件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也可以采用类似手段。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85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查阅科学期刊的最新影响因子(Elsevier Latest Impact Facto
xupeiyang 2011-3-5 07:57
请见 http://www.paperpub.com.cn/website/Content.aspx?contentid=679 Physical Sciences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Sensors and Electrochemistry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Chemistry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Physical Chemistry and Spectroscopy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Civil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and Aerospace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logy Life Sciences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Biotechnology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Neuroscience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Agriculture, Plant and Soil Sciences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Food Sciences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Cell Developmental Biology and Genetics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Parasitology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Biochemistry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Toxicology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Microbiology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Virology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Pharmacology Social Sciences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Arts and Humanities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Decision Sciences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Economic and Finance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Education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Geograph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Linguistics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High Impact Factors in Cognitive Science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of Transportation Increasing Impact Factor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86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 + 空间 → 时空
热度 1 readnet 2011-3-5 00:33
“时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物理学术语。 时空,从构词上看,它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意思。 但是,在合起来构成一个名词以后,它就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 实际上, 时间和空间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 比如说,“时间和空间具有作为一个整体发生伸长或收缩的性质”。 在知道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怎么一回事以后,也就不难理解这句话说的是什么了。 将时间等同于空间一样处理 在相对论中是把时间等同于空间的一个方向那样来处理 用来表示时间和空间的图形叫做“时空图”。 在时空图上,将时间流的方向确定为从下向上(下代表过去,上代表未来), 这是物理学对时空图画法有一种约定。 在时空图上垂直于时间轴切出的截面代表瞬时世界 ,也就是说, 表示了对应瞬间同一时刻的世界。 时空图同时包含了一个物体处在何时(时间位置)和在何地(空间位置)两方面的信息 。 换句话说,时空图是只用一个图来表示历史的图形。 从时空图的立场来观察我们这个世界,这就是相对论的时间观和空间观。 “相对论”出现,将时间和空间视为“一个整体”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4374 次阅读|2 个评论
实践分会第一周例会会议记录
neudoctor 2011-3-4 09:27
会议时间: 2011 年 3 月 2 日晚 7 点 会议地点:学术促进会办公室 主持人:郑 跃 记录人:李大鹏 与会人员:刘洋 郑跃 楚晓勤 郝菲菲 李大鹏 刘浩平 徐丽华 赵姗 朱澍勋 侯素艳 季玲玲 请假人员:胡晓华 会议内容: 一、各部门 工作总结与安排; 1 .筹划部: 推出精品活动; 2. 素质拓展部:增加学术促进会内会会员彼此之间了解,促进各分会之间友谊发展; 二、自由讨论: 1. 办公室值班表的制作问题,调查好各成员的课程安排的时间情况; 2. 换届仪式主持人的选择问题,各分会需推荐一名主持人; 3. 素质拓展内部活动应偏生活还是偏学术,需进一步讨论; 4. 素质拓展活动与东大附近小店合作开展 DIY 活动,小店提供其产品,需进一步讨论; 5. 素质拓展活动从实践分会内部开始还是从整个学促开始?需进一步讨论; 三、郑跃会长总结发言: 1. 概括本学期工作重点和对上学期实践分会活动进行肯定; 2. 对实践分会各成员提出建议和希望;
个人分类: 例会|1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康奈尔大学做笔记的方法
热度 1 zqhero 2011-3-4 09:15
康奈尔大学做笔记的方法,从此学习工作效率提高100%分享 作者:浣熊灵 5R笔记法,又叫做康乃笔记法,是用产生这种笔记法的大学校名命名的。这一方法几乎适用于一切讲授或阅读课,特别是对于听课笔记,5R笔记法应是最佳首选。这种方法是记与学,思考与运用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记录(Record)。在听讲或阅读过程中,在主栏(将笔记本的一页分为左大右小两部分,左侧为主栏,右侧为副栏)内尽量多记有意义的论据、概念等讲课内容。 2.简化(Reduce)。下课以后,尽可能及早将这些论据、概念简明扼要地概括(简化)在回忆栏,即副栏。 3.背诵(Recite)。把主栏遮住,只用回忆栏中的摘记提示,尽量完满地叙述课堂上讲过的内容。 4.思考(Reflect)。将自己的听课随感、意见、经验体会之类的内容,与讲课内容区分开,写在卡片或笔记本的某一单独部分,加上标题和索引,编制成提纲、摘要,分成类目。并随时归档。 5.复习(Review)每周花十分钟左右时间,快速复习笔记,主要是先看回忆栏,适当看主栏。 这种做笔记的方法初用时,可以以一科为例进行训练。在这一科不断熟练的基础上,然后再用于其他科目。 二、符号记录法 符号记录法就是在课本、参考书原文的旁边加上各种符号,如直线、双线、黑点、圆圈、曲线、箭头、红线、蓝线、三角、方框、着重号、惊叹号、问号等等,便于找出重点,加深印象,或提出质疑。什么符号代表什么意思,你可以自己掌握,但最好形成一套比较稳定的符号系统。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自学笔记和预习笔记。在操作时你应注意以下一些准则: 1.读完后再做记号。在你还没有把整个段落或有标题的部分读完并停下来思考之前,不要在课本上做记号。在阅读的时候,你要分清作者是在讲一个新的概念,还是只是用不同的词语说明同样的概念,你只有等读完这一段落或部分以后,才能回过头来看出那些重复的内容。这样做可使你不至于抓住那些一眼看上去仿佛很重要的东西。 2.要非常善于选择。你不要一下子在很多项目下划线或草草写上许多项目,这样会使记忆负担过重,并迫使你同一时刻从几个方面来思考问题,也加重你的思维负担。你要少做些记号,但也不要少得使你在复习时又只好将整页内容通读一遍。 3.用自己的话。页边空白处简短的笔记应该用你自己的话来写,这是因为自己的话代表你自己的思想,以后这些话会成为这一页所述概念的一些有力的提示。 4.简洁。在一些虽简短但是有意义的短语下划线,而不要在完整的句子下面划线,页边空白处的笔记要简明扼要。它们会在你的记忆里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在你背诵和复习的时候用起来更可得心应手。 5.迅速。你不可能一整天的时间都用来做记号。你先要阅读,再回过头来大略地复习一遍,并迅速做下记号,然后学习这一章的下一部分内容。 6.整齐。你作的符号要尽量整齐,而不要胡写乱画,否则会影响你以后的复习和应运。当你以后复习的时候,整齐的记号会鼓励你不断学习,并可以节省时间,因为整齐的记号便于你迅速回忆当初学习时的情景,能使你容易而清楚地领悟书中的思想。 三、笔记整理法 由于种种原因,你在课堂上做的笔记往往比较杂乱,课后复习不太好用。为了巩固学习成果,积累复习资料,你需要对笔记进一步整理,使之成为比较系统、条理的参考资料。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是: 1.忆。课后即抓紧时间,趁热打铁,对照书本、笔记,及时回忆有关信息。这是你整理笔记的重要前提。 2.补。课堂上所作的笔记,因为是跟着教师讲课的速度进行的,而讲课速度要比记录速度快一些,所以你的笔记会出现缺漏、跳跃、省略等情况,在忆的基础上,及时作修补,使笔记更完整。 3.改。仔细审阅你的课堂笔记,对错字、错句及其他不够确切的地方进行修改。 4.编。用统一的序号,对笔记内容进行提纲式的、逻辑性的排列,注明号码,梳理好整理笔记的先后顺序。 5.分。以文字(最好用色笔)或符号、代号等划分笔记内容的类别。例如:哪些是字词类,哪些是作家与作品类,哪些作品(或课文)分析类,哪些是问题质疑、探索类,哪些是课后练习题解答等等。 6.舍。省略无关紧要的笔记内容,使笔记简明扼要。 7.记。分类抄录经过整理的笔记。同类的知识,摘抄在同一个本子上或一个本子的同一部分,也可以用卡片分类抄录。这样,日后复习、使用就方便了,按需所取,纲目清晰,快捷好用,便于记忆
2169 次阅读|1 个评论
清晨小景
热度 10 zhangyuxiu 2011-3-4 09:12
清晨小景
花盆不是光用来种花的,种些青菜也是一道不错的风景。你看这些花盆里的桐蒿长得也很美丽吧?风姿不输那些婀娜多姿的花朵;香菜也长得碧绿碧绿的,从叶片焕发出勃勃生机,让人体会到生命力的旺盛和顽强;很久没仔细端详柠檬树了,清晨在树上忽然发现了一个硕大无比的柠檬,吓我一跳,经过一个南方的冬天,柠檬树竟悄悄地用一冬的时间努力结了这么大一个柠檬,真让人感动。这些小景致处处让人感到生活的美好,自然的神奇,让人对这个世界充满爱意。 桐蒿的风姿 桐蒿的风姿 香菜的美丽 香菜的美丽 柠檬的硕大
4096 次阅读|31 个评论
用实变分析厂商策略
yanghualei 2011-3-4 08:50
消费在收入允许下需要的商品功能集合记住Ω,并且在短时间内Ω部存在漂移,即不会发生改变,只要一个商品使得消费者认识到其商品功能集合Ζ落在Ω内,即Ζ其才会购买; 现对厂商在生产商品之前是否研究消费者需求和商品被被生产出来之后是否宣传作以比较分析 ;如果厂商生产前没有研究需求而进行生产的情况,最终此商品的功能集合为A 1 ,厂商生产前没研究需求而进行生产的情况,商品的功能集合为A 2 ,此时假设A 1 与A 2 有相同的势,即阿列夫零(A 1 )=阿列夫零(A 2 )。 如果A 1 消费者认为A 1 = A 1 1 ∪ A 1 2 ,A 1 1 ∩ A 1 2 =0, 前者满足其需求,而后者不满足其需求,即A 1 1 属于Ω,A 1 2 不属于Ω;同样如果A2被消费者认为其有A 2 1 与A 2 2 购成,前者满足其需求,而后者不满足其需求,即A 2 1 属于Ω,A 2 2 不属于Ω;如果把功能集合的成本泛函为C i ,其把有用的功能空间映射到一个数集上,即C i :A→C,此时厂商研究消费者者相对不研究消费者需要多花费成本可以表示为C i =C i (A 1 1 /A 2 1 );因为有一部分如不是落在消费的需要的功能集合内,假若要购买了消费也得为那一部分不需要的功能点赋价,故消费者不会购买,就需要厂商在把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做宣传工作。 因为对于消费者的认知,A 1 应有四部分构成,即生产出的商品原本是符合其功能需求的那部分商品功能集合最终也被其识别为符合其功能集合,记住A 1 11 ,原本是不符合其功能需求的那部分商品功能集合最终也被其识别为符合其功能集合,记住A 1 21 ,原本是符合其功能需求的那部分商品功能集合最终也被其识别为不符合其功能集合,记住A 1 12 ,原本是不符合其功能需求的那部分商品功能集合最终也被其识别为不符合其功能集合A 1 22 ,记住;商品生产出来之后没研究市场需求的做宣传的这四部分为:A 2 11, A 2 21, A 2 12, A 2 22, ,一般来说前两部分不用再做宣传,因为其都是落在消费者所需要的功能集合 Ω的,而只需要对A i 12 和A i 22 (i=1,2)两部进行宣传,并且有C i (A i 12 )/阿列夫零(A i 12 ) C i (A i 22 )/阿列夫零(A i 22 )(i=1,2),则此时记成本函数为Cf,前者的成本为C1=C f ( A 1 12 )+C f ( A 1 22 ),后者的成本为C2=C f ( A 2 12 )+C f ( A 2 22 ) 则不研究市场需求却宣传所多花费的成本记住ΔC=C1-C2,则一般来说要使得这两种情况下的商品全部销售出去,应有以下关系成立 C i (A 1 1 /A 2 1 )= ΔC。 一 般完全不宣传的情况下注重已经知道的消费者的显需求,而完全宣传下的注重不知道的消费者的隐需求; 对于厂商来说,即使在生产前不研究市场的需求,而随意构造产品,只要对产品做大势宣传,则也能使产品全部销售出去,这与不做宣传工作但在生产产品之前研究市场需求是等价的 ;在这两种情况下还基于两种假设, 宣传的前提条件是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厂商必须知道消费者的需求功能集合和此商品的功能集合,研究市场需求的前提条件是在生产之前必须知道消费者需求功能集合,并且这个集合不存在漂移,即在消费者偏好没改变之前进行生产。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2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考前10天复习攻略
syfox 2011-3-3 23:55
管卫东: 大家好!我想先讲一下我现在给大家简单介绍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在最后十天,大家需要有一个有选择性去复习的态度,这个我们已经跟大家集中了解过了,就是所谓在最后十来天不要把精力平均分配,应该把精力主要放在阅读和写作上,那么至于完形填空和翻译上面不要花太多的时间了。第一个就是所谓的时间选择问题。第二个最后的十来天,对于阅读和写作这部分大概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首先第一点,对于阅读和写作,先说阅读,最后十来天不要再去看模拟题,每个考试你真题都部分的体现了出题者在处理题的一个思维方向,所以应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研究真题上。有人说我已经研究这么多遍了,题目都快背下来了,其实这个时候研究一下所有你们认为有干扰性的选项,看看出题者他们在干扰选项上通过什么方式干扰你,一定要研究这个。你可以通过这个总结,总结出来十几个阅读的过程。而对于新题型,很多人对新题型有一种感觉是无从下手,也是做了很多模拟题之后,觉得很难有了一定的心理上的准备,但是不是很踏实,那么这部分,大家可以听冲击班的讲解,都可以提到,这个主要在于客观,大家不要自己去想答案是什么,这部分是可以在短时间可以提得上来的,在阅读部分你当做一个重点,如果你把刚才说的这一部分做到的话,即使你现在阅读不是很好,你最后也可以也一个分数的提高。至于写作这部分,我就提这么两个概念,大家不能只知道原则,一定要练一点,你们两个部分的作文,每部分都写两、三篇文章。第一部分就是应用文部分,语言分并不重要,关键是内容分和格式分。那你们在这十来天写这些一些文章,体会一下不同文章的内容。至于大作文这20分,第一个要注意模块的问题,不要太强调用自己编好的模块去套用,我们也在上课的时候提到过,你自己写的东西可能相对比较低,这样会使得分数降低,所以要建立一个思维性的模块,就是任一个作文题目出现之后,无论你怎么想,有一个固定的写的东西就可以了,除此之外,第二个就是要把最近大概四、五年以来的全部真题可以过一遍。主要体会范文部分当中哪些是得分点。最后十来天主要就是想想我能在哪个得分点上抓点分。所以这是一个复习的策略问题。至于时间分配的话,我建议在最后的十来天,是这样分配。能不能每天留给英语两个小时时间,其实这两个小时的分配当中,基本上阅读占1到1个半小时,剩下的半个小时完全给作文。那么阅读的1到1个半小时主要是总结和体会,可以看一下我讲的一些概念,怎么去归纳出来一些干扰点,至于作文,你今天写一个应用文,明天写一个大作文就可以了。最后十来天,我还要提几个问题。第一个是细心的问题,大家英文要记得,其实英语在管老师的认为和政治是完全一样的,最后十来天应该有一个分数的很大的提高。他不像数学,数学是一个理解性问题,但是英语是一个规律性的问题,所以这个信心大家确实要有。再有就是最后这十来天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怎么去杜绝一种临场心态问题。我说的是这个意思,很多人考场上发挥不出来自己全部的真实水平,经常是发挥的水平比真实水平会低一些。他用的可能是这种充分性的心态,平时大家知道自己做模拟题的时候毕竟不是真题,所以很多人做的时候是这种态度,他说我能从这个选项当中选出一个选项是什么就完了,不会逼着自己去验证,而这个时候用的思想是较为正确的思考,所以准确率就比较高,可是到了考试的时候,他就非想验证一遍,然后一琢磨,偏偏临场,很多人会发现这种概念,很多题目你只要一琢磨,最后就会选错。所以导致大家要练一个必要性心态,什么叫做一道题做出来了,就记住只要你能够根据这四个选项的区别,客观的拿出来一个哪个觉得更好就结束,而不用去验证。或者说挑出来一个就叫做对了,不要逼着自己验证。只要把这个心态练一下,在临场那天,也不会由于临场状态而干扰你的阅读,因为临床状态影响的部分主要是在阅读上。所以这是大家应该基本上采取的策略。 网友: 我觉得考试时间不够用,权衡了一下是不是放弃应用文或者翻译? 管卫东: 你把完形填空或者翻译放弃,甚至于或者完形填空和翻译都放弃。因为阅读加写作考到55分就可以了。 网友: 阅读基础不好,做真题的时候很多都看不懂,有没有特别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管卫东: 这个问题问得比较晚了,我建议能不能把网上免费公开的课听一下,管老师讲的不是讲答案错还是对,我就是一个水平很差的人,你如何从这四个选项里边挑出一个正确的选项来,这个方法就适合水平特差的人,但是很多人填完以后不踏实,但是都到现在,只求能够填对就行了。 网友: 现在真题还没做?怎么办? 管卫东: 最后十来天你抓紧给我做真题,满脑子就只有真题,模拟题全给扔边上去,不是要做是一定得做。大多数人做完真题以后,你们应该找一个晚上,这个晚上什么都不干,只看阅读,而你把真题的所有阅读,你不是做过了吗?一气呵成快速的过一遍。把理性的思想上升到感性思想,因为在考场上肯定是感性不是理性。但是如果没有做的人,管老师要求你们研究如何,而不研究为什么。当你这题做错之后,如果答案是A,而你选的是B,你们以前都是研究为什么我的不对。这是错的,而最后这十来天,是研究A和B有什么区别,他这个为什么对,不管,你的为什么错也不管,没有正确的概念,只有更好的概念。 主持人: 就是强调可操作性? 管卫东: 对,只强调谁更好。因为在考场上你没有时间去研究他为什么对。 主持人: :考试前几天应该注意什么? 管卫东: 第一个我希望你们不论复习到什么程度,都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要给自己打气,因为历年下来考分高的人,都是可以坚持到最后,而且有自信心的人。因为在考场上,你很可能没有自信心的话,经常会自己填一个答案然后再改,就改错了。第二个,考试之前可能会有乱七八糟的小道消息,我建议你们什么小道消息都别信,我说的是英语,研究真题的本身的出题思路就可以了。 主持人: :今年大作文可能跟一些时事要点结合起来吗? 管卫东: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考研作文这块是要杜绝一个学生和时事沾边相关的例子的。所以和时事相关的作文一概不要研究。但是他有可能会换一种方式考时事,比如现在全世界说今年油价上涨,这是时事,他不会考这个,但是可以考买车的多了,相应的可能会扯出来,这个是有可能的。 主持人: :能不能预测一下今年考试的难度会不会比往年稍微难一点? 管卫东: 这点,我不知道你们大家的态度,如果真是管老师上课所讲的方法,这么多年的考题没有难易的区别,因为我们本来就是模拟一个水平极差的人怎么把题做出来。但是要真说难易度,按照惯例来讲一般是隔着来的,你们如果认为04年难,那就今年容易,和03年难度应该持平。一般是跳跃式的。 作文尤其是小作文应试秘籍 网友: 小作文可能会考什么形式的? 管卫东: 今年的小作文,格式上讲并不是很复杂。小作文主要分成两类,一个是书信类的文章,书信类大家要记住,前面一个头,中间一个内容,最后一个签名的问题。这个大家都已经很熟了,至于还有一些便条类,或者说简历,还有一些备忘录,这个书上也有固定的模式,而简历如果让你自己写不太可能,他如果要求考你的话,他可能就把格式给你。所以格式不是很重要。那么关键是准备什么呢?应用文这部分,如果书信上讲,这些书信有可能考,比如说考咨询信,有可能会涉及,邀请函,邀请函,有两类,一个是朋友之间的邀请,这个可能很少涉及,但是还有一种政治的会议,这种商业性的文体有可能出现。推荐信的概率会稍微小一点,推荐信是以长辈的语气,学生还没有工作过所以可能语气模仿不了。所以推荐信可以稍微的考虑一下。除此以外其他的信件一般来说相对概率会低一些了,很多人会想到报怨信,这个在四级已经考过很多回了,所以报怨这事可能不会,考研这块一般不写不好的,有可能会反着写,写表扬信,其他的信件一般就不注意了。至于便条类的说法,像留言条,备忘录这些,我觉得概率都不是很高,只有简历有可能会有一点说法。简历这里还要提一下,大家如果真要考试的时候考的话,不要去写特别邪门的词,大家都知道简历里边有一些新词,建议大家不要写,有可能判卷子的老师他并不了解,你只要准备每个项目里边写一点什么就够了,格式不用准备。所以大家在今年年初,应用文在格式上为重点,这是推而求其次,其实应该是内容为重点。 网友: 大作文考了一个漫画式和图表式? 管卫东: 我觉得今年应该是漫画式为住,但是管老师我不是押题派的。至于题目的内容,我不知道考什么内容,咱们这么多年的真题,你会发现所有内容只涉及两部分,一种部分是运用哲理性的东西,比如去年考终点回到起点,这个是作为你作为一个学生而言该如何去做点事。另外一类就是考现象分析的,比如往前考美国人穿着中国人服装的,这些被我称为现象类的,这个是考对你这个社会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去做一定的说法点。但是就这个发展趋势来讲,现象类这块可能根据他的发展趋势会减少。因为按照国家来说应该尽量少说点国家社会的阴暗面,所以现象类可以去寻找一下今年下来国家较为关注的,但是并不涉及阴暗面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完全可以考这么一个漫画,说1990年画一个图,北京路上一堆人,车就一辆,2004年还是一堆人,但是车也是一大堆。然后你可以去写。你们可以根据这个去写,但是咱们考试不是政治的,就是和时事相关的不该不涉及。所以哲理这一类,你们应该看学校里边哪些宣传得比较多,像素质教育,大家需要琢磨琢磨看,因为今年这一年事比较多,或者对某些心理问题你们可以探讨一下,这样是适合今年大作文的一个考点。 主持人: 刚才说到现象类和哲理类,那么这两类有什么写法上的区别呢? 管卫东: 我估计你们现在有一个具体的模块,那么哲理类你们不是写三段,就是四段,不同点是这么些的,其中的哲理类关键在第一段,你要把这个哲理提出来,同时一定要能够把它用到具体的东西上。一定是具体东西上。因为你不往具体东西上引的话,这个就不好些。去年写终点回到起点,这个单独写写不了,但是你换个角度考虑终点就是起点,就是要把哲理写成一个具体点。至于现象类的比较简单,你们注意关键写什么东西呢?原因大家如果想不出两个原因,就写一个原因,再写出一个预测。 网友: 如果应用文涉及到申请信,在自我介绍的时候,除了写自己的名字之外,还要写自己真实的情况吗? 管卫东: 不可以。不过你写了真实的情况,判卷的老师也不知道你写的是真实情况。信基本上第一段都是先说介绍清楚我的目的点,原因是因为你要知道一个概念,05年的考研大纲,里边说了这么一句话,就是这个信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这点很重要。从读这封信的角度考虑,所以但凡是准备应用类的文章的时候,你要换成从读这封信的人的角度去思考。就可以了。 网友: 有什么好象的范文的资料可以背? 管卫东: 作文不该背整篇范文,应该背范文里边的好句子。你可以用这篇文章的好句子和好单词。如果你们真要背,是背一些中间的句子,至于好的范文,这我觉得网上随便哪儿都差不多,不过有这么一点,你们在背的时候,你尽量挑一些中国人写的。实际上咱说实话,我认为判卷的老师是中国式英语,你们太追求美国式英语的话,他们判的分会低。 网友: 背了以后感觉差距很大,自己能背出来,但是做的时候,就比较麻烦了。 管卫东: 背范文一般来说很难用上,你应该背的是比如说该进题段了,这段话打头该用什么样的句子,后面的二、三句该如何论述,中间论述的因果关系有什么句子可以套,最后举例子再背一些句子。这样效率要高得多。 提高阅读成绩的关键 网友: 阅读理解的哪些内容是主旨句? 管卫东: 从原则来看每段的首句,还有通篇的最后一句话,但是我并没有提每段的最后一句。所以我建议你们简化成每段的打头句,还有转折句,还有通篇的最后一句。如果这些句子有细节的话也去掉。但是还有在判断主旨的时候你要注意反复说的是你的关键,既文章最后一点是你的关键。 网友: 现在离考试还有11天,写作如何复习?在考试当中如何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率和速度? 管卫东: 作为写作的复习,我建议可以把两个作文分开准备。第一部分应用文不用每个都写,选择最可能考的一些题目,最可能考的题目这个我也不太好说,因为管老师也估计不出来什么样的题目会考。由于大纲上提到过应用文的内容要达到100字,所以有些题目凡是内容太少的根本不到100字的可以扔掉,然后你可以逻辑性的写一遍,应用文的判分主要在内容上,这个对语言部分,你不要写太复杂的句子,而应该强调内容的充实性。同时注意一下格式。这个过程你看看周围有没有一些英语较好的人稍微给你做一下润色一下。这个润色主要是润色这个内容看缺不缺东西。至于大作文,我建议你们没必要写太多,因为大作文我相信,这个作文如果用中文写谁都会写,关键是英文不会写。那么你准备两部分,第一个任一个题目给你你固定的思维怎么写,第二个每天我觉得你们就找一些最近几年真题的作文,然后你稍微想一想,自己每天根据这个题目的内容,编两、三句较长的句子,写成一个英语。因为这点你判分的得分点才会有,但是较长的英语句子不要出现在应用文上。其他的部分不用花太多的精力,至于阅读的准确率,我就说一句话,我上课当中专门强调过,咱们网上有一个冲刺班的下载,我建议你稍微听一下我强调了一件事,我们一道题的阅读题的答案是根据问题问什么,能够精确决定是哪句话。只要你把这一步拿下,准确度是完全可以够的。你刚才说的是读原文的准确度,能懂的你懂,但是只要不懂的,别自己瞎推就可以准确。 网友: 文章中找到问题所在的时候,划线找出以后,如何和题干迅速找出对应的信息? 管卫东: 我举一个例子。咱们上课提到过这个,根据问题问什么。可能大家不明白。假设我问一个问题,说如果这个猎人想要捕到金丝猴的话,那么他的孩子该干什么?首先这道题在我去寻找原文时,我肯定是寻找在什么地方说猎人要捕到金丝猴,但是这个信息不是这个题的答案点,因为我问的是他的孩子干什么,因此要在猎人捕金丝猴的附近寻找他的孩子做什么,这才是我要的答案。所以大家需要的永远是需要明白,任何一个问题到底想让你干什么,才能准确做得了。 主持人: :刚才您说的阅读理解这个新题型非常简单,但是很多考生做模拟题还是把握不够,他说根本做不对,他们觉得还是有困难? 管卫东: 这种题纯说理论没法说。你们上过我的课的人,对于这种题我几乎只用了一句话就出来了,一根据顺序。大纲里边有这么一题,那题当时是第四道题,他当时让我填的是一段话的第一句话,紧接着这个话之后的一句话,我看不太懂,反正是说一种什么动物,而我不主观,我不认为一定跟这句话连接,然后你再接着往下读,都在说谁,谁很重要。因为一段话有一个要求,他不允许前后信息突变,在不允许前后信息突变的情况下,在你没有特定情况下,不可能有变化。所以这个词其实我不认识,只要我抓住了在说谁就行。前一段时间我在网上讲了一篇文章,当时有一道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填错了,当时是因为自己在琢磨,这个题很简单,B选项在说的是他们该做点什么事,C选项是我们在做点什么事,而划线的是提出一个原文来,说这些人在做什么,我填进去他们做什么合理,还是我们做什么合理,当然是他们了。所以前后的一致性。因此大家还是不太理解的人,可以去网上找一下,网上有1、20篇这样的课,你们听一遍,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网友: 完形填空也是非常困难的,有时候单词多了,看不懂意思,有的单词的意思非常相近,根本把握不了。 管卫东: 首先我说说我的态度,这是你们的老师没有给你们讲过一种什么原则呢?单词的辨析是有原则的。单词的辨析是从第一个动静态上辨析,第二个主客观,第三个范围大小,第四个方向性。就是是从A到B,还是B到A。第五个褒贬性。一般来说单词的辨析从这些点,就足够了,还有第六点,就是适用范围的大小,如果两个单词你不知道哪个合理的话,填适用范围较大的就完了。但是这个千万别再花这时间了,就十分,你自己会做4、5分,再瞎猜1、2分可以了。 网友: 现在单词还挺困难,单词如果遇到困难以后,阅读也不认识的时候,阅读和完形填空在考试当中不会单词怎么办? 管卫东: 阅读里边假如这个单词是什么词,是名词的话,你当做没看见,不要去管他。这个词对你而言影响不了你做题的准确率,你可能看不懂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你动词都不认识的话,这点就很难说了,因为毕竟,比如你说管卫东杀猪,你认识管卫东,你认识猪,但是你不认识杀这个字。完形填空你们单词不认识,就是一句话,放弃。随便选,猜就猜C吧。 网友: 答题按什么顺序比较好? 管卫东: 肯定是先阅读,再写作,最后两块你看着办,我们建议是先阅读,再写作,然后再翻译最后是完形填空。因为完形填空到最后你可以两个A,两个B这么填还能得点分。 网友: 如何把握英译汗中的句子结构? 管卫东: 实际上恕管老师直言,我觉得提出这种问题的人,实际上你们是被老师害了。美国的文盲他是能够听懂别人说话的,但是文盲是不会做句子结构分析的。一个不会做句子结构分析的人,能听懂别人说话,这其实就是告诉你,要想听懂这句话,和句子结构分析没有任何的关系。一句话懂不懂不依赖于这点。你现在要想句子结构不会,要想拿下,假设这个句子很简单,你自己愿意怎么分析节怎么分析,但是如果一旦你水平做不到,你就按照顺序把你认识的词的中文说出来。比如说这句话是很复杂的,但是就算是中文,你自己读完之后,你对中文的理解深,就可以稍微组织这句话,说一个人同意作为一个调停者之间在交战双方的要求多的情况下的放弃了一个权力,之后对某一方偏袒的。我相信你把中文这么说完之后,你会觉得很乱,但是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绝对比英语深多了,所以建议你最后如果句子结构不行的人采取这种态度基本上可以解决。 网友: 做题速度太慢了,如何提高解题速度? 管卫东: 如果是慢在阅读上的话,我现在不知道你们阅读用的是什么方法,假如你们现在阅读慢的话,我给你们两个建议,第一个建议你们可以考虑文章不要读。应该拿着题目去给我找,而但凡不好找的题,你就把各段首句读读看,基本上可以做得了。如果不太放心的人,还有第二种建议,读文章的时候,不要全都读,文章只读每段的一些段首句和转折,和通篇的最后,其他地方都不读,这样把读原文的时间大量省下来,省下这个时间相对速度能快一些,而且读这一部分不会减少做题的准确率。 网友: 写作的时候一个句子多少个词比较合适? 管卫东: 这个没有固定的说法。但是应用文而言,每句话不超过10个词,不要太长。大作文也是,一般的句子大概10来个词,个别的句子可能要写14、5个,这种情况不太多,大概2、3个就可以了。因为大作文里边语言分会占一定的比例了。 网友: 应该先看题再做,还是做了之后再看文章? 管卫东: 水平低的人我的建议是先做题再读文章,水平高的人可以先读文章再做题,水平特别特别低的人,那建议一边读文章,一边做题。 考场指导和技巧 网友: 考研英语的时候时间比较紧张,时间如何分配? 管卫东: 这三个小时的分配,我建议大家咱们把阅读用1小时15分钟到1个半小时,基本上15-18分钟一篇文章,作文的时间一定要分配给他至少一个小时的。剩下的半个小时里边,我建议的是翻译部分用掉大概20分钟左右,原因是这样,翻译这块你们不要因为看不太懂,就不写,翻译你只要可以大概猜出意思,一般一分还是有可能获得的,完形填空是这样,选项里边全是单词,你认识就认识,不认识就不认识。所以完形填空尽量少花时间。就当有些人想去好好做完形填空和翻译的人,如果有些人根本就不想好好做完形填空和翻译的人,你就把时间平均的分配给写作和阅读。水平高的人,完形填空和翻译还是好好做,水平低的人就瞎猜一个得了。 主持人: :英语考试技巧也还是很重要的,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管卫东: 说到技巧首先就是阅读了。你们如果需要回原文找的题,找对了地还做错的,你们欠缺的就是一点,就是没有弄明白,答案是比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当你找对点还做错,你是犯了主观性,这个思想并不太好,应该是根据找对的地去选择哪个答案更好。第二种根本就找不对地的,你们的错误刚才我已经说过了,咱们决定问题问什么,而不是问题给我什么信息,你只要抓住问题到底问什么这是精确点的。第三种就是这题根本就不该找,你们在读原文的时候,原文是需要把方向拿下来,方向并不复杂,方向只需要知道说谁及好坏就可以出来了。这是第三种情况,第四种情况就是什么都对,就是答案填不对。这种人所欠缺的是没有明白选项的对比。选项对比这块有这么几个方法,答案不是得出来的,是比出来的,在选项里边要知道,一个是好坏,选项给你是好还是坏的感觉,还有范围大还是小,就最近这两年范围大小考的比例太多了,这种人回去,最后的时间总结一下,怎么读出选项的范围和好坏。这是阅读这40分。至于新题型,就一句话,怎么能客观。前两天有一个学生跟我说,他说管老师我发现了,如果我能客观,我都能做对,可是我忍不住。你们这十来天,变成一个异类,自己就是一个傻子,就是人家不说,你就不知道,自己不做任何的思想,任何一道题的答案取自于原文。新题型的阅读,你切忌一个概念,这种题的阅读和那40分不一样,那40分是这道题做错,影响不了下一个题,但是新题型是这样的,每做错一道题,会影响下道题的做对准确率,所以这个关键是两个,一个是先判断清楚按什么顺序做题,必须是从易到难,一定按这个顺序做。第二个任何这种题的答案都是来自前后怎么延续性的做法,自己只要不想就可以做出来。我的网站就是www.popclass.net,这个网站上有我在八月份上完课之后,我给学生的语音答疑,你们主要下载9月份的,我专门讲过这种题,这新题型10分是必然要全拿的。写作,管老师直言,最后这点时间没有太多技巧了,只有熟练度的问题了。但是翻译和完形填空还有一点技巧,先说翻译,你们不要去根据这个单词背的意思直译,你所背的单词的意思不见得直译出来,要根据前后的意思,小心动词的意思,根据前后怎么说合理就改成什么意思。而且我教你们一个方法,特别之简单,你不要先去自己做句子结构分析的翻译,因为你的水平有可能做不到,你们就把这句话从头到尾,把你看得懂的中文说出来,然后说完中文之后,我相信一个人的中文水平总比英语水平要高,由于你对中文的水平大于英文,你就可以立马组织成一个合理的英文翻译方式。至于完形填空我只能提这么两句话,凡是水平不够的人,建议你们不要先去读文章,读文章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因为你时间浪费了,因为完形填空绝大多数的考题是不用后面的信息可以做的。你应该采取这种态度,客观。怎么叫客观呢?我举一个例子。有这么一题,他就写Pressure that they from their parents,选项是A,suffeblue,B,received,C,felt,D,gained。所以大家要在看得懂单词的情况下,才能填得出来。你们这次考研不考到70分,都对不起你们自己,你们不需要太高的英语能力,只需要把技巧用对就行了。 主持人: :最后请您把您刚才所说的一些,您认为比较重要的,给我们网友总结一下吧? 管卫东: 主要是这么几点,一是最后抓真题,二,总结真题出题的骗我地方的规律,三,追求方法的客观性,四,在最后一段时间要说服自己不要管为什么对,只管哪个更好就完了。至于其他的部分还是所有的人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你只要记住一个概念,只要能客观所有方法都是可用的。 管卫东: 阅读的新题型的理解,其实出题者,他本来是想给我们增加一种新的方式,想考考我们阅读能力,但是实际上这种题换一种角度来说,他的难度是降低了,他的题目是相关性的,我每做对一道题,下道题做对概率就会增加一点,在我连着做对两题之后,几乎就可以拿下,但是这是双忍剑,如果你做错一道,可能就下面都做不对。这个关键是选项和选项信息的连续点,连续性,因此在复习的时候可以抓住什么样的内容是可以上下连续的就可以了。比如说总分,1234的可以连续,或者说的这种态度不能改的,或者人称,这都可能。这种叫做你该需要理解的过程,至于应用文这块,说实话,我觉得又是他们给了我们一个得分的机会,应用文判分最主要的关键是内容,只要抓住了任意一篇作文,内容要全,要包括两部分信息,一部分是必须要写的,还有一部分是认为写进去之后可以增加读的态度的,你把这两个部分抓住。现在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去给人写具体的东西,不知道怎么入手,整个常规的东西不知道,导致一些增加这点说法。所以你们这20分肯定比考听力20分,拿分要高得多。 主持人: :最后请您给我们考生说几句话吧? 管卫东: 最后第一个也许管老师是由于我的背景,我读专业比较多,我想你们坚持考研完之后,我希望你们在明年寒假开学之后,建议你们在毕业之前尽可能的多学点东西,记住技不压身,早晚有一天会有用的。第二个祝你们这次考试取得圆满的成绩,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管老师给我们做的讲解,谢谢大家!再见!
个人分类: ENG|1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剪发
Lding 2011-3-3 12:02
总是想占点便宜,去剪头发,本来去永琪,结果不打折了,就不去了。 去物美买东东,结果就进了物美里的理发店,被花了1500大洋买卡,心里很不爽。 昨晚半夜醒来,想着这件事,怎么也谁不着了。小猪也被我翻来覆去,抱来蹬去的搞醒了。安慰了我一番,才渐渐睡着。 今天想起来还是烦心,下次再去一定要和小猪一起去,我这人没什么原则,很容易被别人说动。 好了,总结完了,别难受了。难受也没有用,只是浪费时间么。何必呢。好好学习,如果学习状态因此改变,1500买个学习状态,还是很值的,不是么。 PS:小猪一点没有怪我,还一直安慰我,没有关系,他今天又炒股争了多少多少。。。。。,把钱争回来了。 内心深处又一次的被感动了。 昨天半夜吵醒他,他没说什么,还安慰我好久。而他前一段时间睡眠不好,我却丝毫不知,只是之后才听他说,这一段时间睡的不好啊。 我要记得小猪猪对我的好,我要好好爱小猪,好好学习,别让他天天为我发愁了。
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欧洲大学和科研机构:公共资助占较大比重并仍将持续
tangminqian 2011-3-3 10:21
作者:张笑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1-3-2 13:51:26 科学网首页 新闻中心 正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3/244512.shtm 欧洲大学和科研机构经费调查报告公布 公共资助占较大比重并仍将持续;自主权缺乏阻碍经费来源 据《自然》网站消息,近日欧洲大学协会(EUA)公布一份调查报告,就欧洲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经费来源与用途进行了分析。 EUA向欧洲27个国家的150所大学发放在线调查问卷,并通过实地考察和专题讨论会的方式对其他科研机构进行调查后发现:当前,大学拥有的总经费中有约75%来自公共经费资助;学费在大学收入中所占比重平均为9%,而这一数字将在未来持续增大,这意味着学费将在“未来数年内继续成为围绕高等教育资助模式所展开的讨论的核心内容”。此外,科研机构经费至少有10%取自其他来源,比如商业合作与慈善性质的资助。 该报告还认为机构自主权的缺乏阻碍了大学通过其他方式获取额外经费,并且从长远来看,欧洲科研机构依赖公共经费资助的情况仍将持续。(科学网 张笑/编译) 更多阅读 《自然》网站相关报道(英文) http://blogs.nature.com/news/thegreatbeyond/2011/02/how_to_fund_a_european_univers.html How to fund a European university -February 22, 2011 These are tough times for Europe’s 5,000 or so universities. As public funding is slashed as a result of the financial downturn, universities must now look elsewhere to galvanise their financial security (see Nature's coverag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 report published today from the European Universities Association, a group representing EU universities, assesses how institutions are currently financed and recommends where they should look to in the future for funding. Currently, universities receive the lion’s share (75% on average) of their funding from the public purse, the study found. But institutions are beginning to diversify, and many receive at least 10% of their income from other sources, excluding tuition fees, it says. For example, business contracts provide 6.5% of their income, and philanthropic funding makes up 4.5% of their budgets. The study involved an online survey of 150 universities across 27 countries, and also included site visits and workshops at numerous other institutions. Tuition fees vary widely across EU institutions, but on average they contribute 9% to university income. The report suggests that student financial contributions will in future provide a larger income stream for universities,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at the heart of the debate around funding model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oming years”. A lack of institutional authority is hindering universities’ from generating additional income, the report finds. “Universities that can enter into partnerships with private partners, have the ability to create for-profit entities, or that can borrow money on the financial markets, will be more successful in pursuing additional funding,” it says. But, the study concludes, institutions will continue to depend on public funding in the long run. Private sources of funding “remain limited in scope and their growth often requires important upfront investments,” it says. Posted by Natasha Gilbert on February 22, 2011 Categories: Policy | Permalink | Comments (0)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if (00){document.write("| Comments ("+0+") ")} /script--| TrackBacks (0) EUA调查报告(英文) http://www.eua.be/Pubs/Financially%20Sustainable%20Universities%20II.pdf
个人分类: 研究方法与规范|1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RSS报告-同步世界最新资讯
热度 2 smilesun 2011-3-2 23:52
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准确而快速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如何追踪最新的科研进展? 如何自动获取想要的学习资料? RSS是目前最有效的获取最新资讯的途径,也是每一位关注世界变化者均应掌握的一个工 具。 欢迎参加有图书馆、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共同举办的系列报告会。 科研工作者的信息修炼系列之一 报告题目:同步世界最新资讯-RSS,科研工作者的必备武器 时间:3月8日晚7:30,1302教室 3月9日晚7:30,3117教室 主讲:罗昭锋 举办:图书馆/生命科学实验中心 http://ww4.sinaimg.cn/bmiddle/68be25e1jw6deumisf872j.jpg
个人分类: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5084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贺&沟通
metanb 2011-3-2 23:30
张雪霞、原军: 首先衷心祝贺你们上任、主持系里的工作! 希望你们能把系里的工作做的更好,同时能主动去了解其他老师的感受、意见、建议或愿望。 董安强: 祝贺你继续主持相关工作! 数学建模很有意义,希望也能用于系里的管理工作,使得你们自己不那么累,同时老师们的“开心程度”最大化。其实这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创新项目来做。 崔院长: 李俊林老师让我转告你,他负责的是应用数学学科的学科梯队建设,数学系的科研不归他管,李老师强调这两者有联系,但是不是一回事情。所以数学系的科研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纰漏,你应当对此负责。我现在也抽不出时间管,因为我做了八、九年的工作目前处于封顶阶段,我必须全情全力投入进去。我已经牺牲了3个学期,我曾经诉诸于你,但是我的要求一直被忽视。我发现在这里科研的优先级是最低的。 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会主动向我道歉。 此信公开发表。 李毅伟
个人分类: 大学观察|2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空: 顽固的幻觉(2)
热度 13 readnet 2011-3-2 23:12
时空:顽固的幻觉(2) 时空,也就是时间和空间 。 在物理学中,认为 时间和空间密不可分 ,是把两者视为 “ 一个整体 ” ,因而将时间和空间合起来称为 “ 时空 ” ( space-time )。 不仅如此, 时间的流动还可慢可快,空间还可以伸长或收缩,甚至可以弯曲 。 这样的看法似乎不可思议,然而它们确是现代物理学能够成立的基础。 中国古代就有宇宙一词 ,其中 “ 宇 ” 指的是空间, “ 宙 ” 指的是时间 。 地质年代 的最大 单位 就翻译成 宙 。 康德曾就人类对时空的先验直觉有过深入的讨论, 而 直到近代科学阶段,时间和空间才有严格的数学物理定义 。 在牛顿那里,时间是绝对的,虽然有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牛顿也觉得有绝对空间存在。 对于牛顿,时间空间是独立的物理存在 。 而莱布尼兹对时空的理解更接近我们对时空的现代理解, 即 这些最基本的物理量概念都有可操作的定义。 例如 时间的定义就是事件的次序,我们通常用周期性运动来定义时间单位 。 撇开时间的单项性,我们想象 在物理学中,时间究竟是什么? 很遗憾,直到今天,除了一些操作性的定义,我们并不知道时间究竟是什么。 时间的操作定义与人们心理上感到的时间很类似, 也就是说, 当我们感觉到变化,我们觉得时间流过,或时间在流逝。 所以,时间和变化即运动有关。 为了量度时间,我们需要找到可以信赖的运动,例如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的变化。 一天, 就是太阳升起落下和再升起,或星星在天上东升西落一个周期。 一月,就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 一年, 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一个周期。 所有这些都 与运动有关 。 现代授时技术已经用到了原子钟,这时基于某些原子的跃迁频率 。 以上的 时间的操作性定义基于一个假定,即时间的均匀性 , 或某种周期运动本身的均匀性。 这看上去有点同义反复,但并不完全是这样。 时间的均匀性和时间的另一个性质密切相关,就是物理定律在时间上的 “ 平移不变性 ” , 一个物理定律在一万年前是如此,在一万年之后依然如此。 周期运动是物理定律的一个结果,所以周期运动的一个周期是均匀的 。 在牛顿力学中,时间是均匀流动的,在爱因斯坦的侠义相对论中,时间同样是均匀流动的。 时间的均匀性好物理学中另一个深刻的现象有关,就是对称性意味着一个守恒的物理量 。 物理定律在时间上的平移不变性是一个对称性,其对应的物理量是能量 , 能量守恒和时间平移不变性是同义语。 我们很难用一个形象的办法解释 为什么时间平移不变蕴含着能量守恒 , 我们可以将这个关系作为物理学的一个结论接受下来。 当然, 如果你接受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定律也能理解时间和能量的关系。 在量子力学中,频率与能量呈正比,那么, 时间的均匀性意味着频率的不变性, 也就是能量守恒了 。 扩展阅读: 李维 有趣的话题“原子钟的引力红移?” 作者: mirror (*) 日期: 03/02/2011 01:22:08 《原子钟的引力红移?》 是李老师的博文。这是个及时的话题:“权威”是否是民科?朱棣文(Steven Chu)在国人这里算是个权威了,因为得了炸药奖。比起约瑟夫森来,在历史地位上看大约朱棣文的份量还小些。约瑟夫森是位职业的物理“大民科”了,朱老师在引力学中领域里是个“小民科”了。 依镜某看, 与激光光学系统比较,用原子干涉能检验红移的理论在技术上并没有优势 。朱棣文不过是把他自己的拿手戏朝着其他领域扩展罢了,每个搞方法的人大约都是如此,不必大惊小怪。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 粒子的能量越低,其德布罗意波长就越长,换成频率就越低 ,在精密检测实验上就越不利 。这是个一般物理法则。蓝光读碟的要比红外CD读碟的密度高。也就是说, 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够达成的测量精度就越高。 从敢于“抛弃”的角度看,约瑟夫森是个大玩儿家。居然搞起“民科”来了。当然,其玩儿的级别也比各位老师们要高级得多。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 隔壁家的二傻子2011-3-4 17:32 二傻刚才在那边讨论了一些东东,觉得转过来,对您可能有一点点启发? 【曲率波和振动为什么不可以发生在我们的四维时空?】 二傻当初学量子力学的时候,发现量子力学的几率方程特别象随机行走的方程(就是布朗运动的方程)。。。 二傻就想了:是啥东东造成质点的布朗运动的呢? 哎?突然想起了马赫! 宇宙中那些运动中的无数巨大星体,不正是通过其各自的万有引力对这个质点施加了【随机外力】吗?哈哈! 于是,试图将量子力学的几率现象,解释为宇宙中全部星体的随机运动对质点运动的自然效果!还特地起了个革命性的名字,叫【引力量子理论】! 但是,遇到了最大的问题: 波函数本身不是几率,波函数的模平方才是【几率】嘢?! 于是,力图通过【高阶随机运动】(即:布朗运动的布朗运动)来实现量子力学的方程。。。 这时候,发现,咱的数学功底不够用了! 但是,已经感觉到, 必须引入其它维数的空间(伴生空间),才能完美地描述所谓【布朗运动的布朗运动】。。。 ∽∽∽∽∽∽∽∽∽∽∽∽∽∽∽∽∽∽∽∽∽∽∽∽∽∽∽∽∽∽ 时空: 顽固的幻觉 “空间”与“时间”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4626 次阅读|48 个评论
学习笔记
热度 1 wss333 2011-3-2 06:42
今天看了施一公的帖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 1 . 每周关注《科学》和《自然》。如果时间有限,每周花一个小时读读这两种周刊里的 文章标题 以及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论文的 abstract ,即可!这样做可以保证一个学生基本上能够跟踪本领域最重要的发现和进展,同时开阔视野,大概知道其它领域的动态。 2 . 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细读《科学》和《自然》里的新闻及科研论文。如果该科研论文有“News amp; Views”或“Perspectives ”来介绍,请先读这些文章,这类导读的文章会提炼问题,就好比是老师事先给学生讲解一番论文的来龙去脉,对学生阅读原始论文有很大帮助。 3 . 在读具体的科研论文时,最重要的是了解文章的 主线逻辑 。文章中的所有 Figures 都是按照这个主线逻辑展开描述的。所以,我一般先读“ introduction ”部分,然后很快地看一遍 Figures 。大概知道这条主线之后,才一字一句地去读“ results ”和“ discussion ”。 4 . 当遇到一些实验或结果分析很晦涩难懂时, 不必花太多时间深究 ,而力求一气把文章读完。也许你的问题在后面的内容中自然就有解答。这与听学术讲座非常相似!你如果想每个细节都听懂,留心每一个技术细节,那你听学术讲座不仅会很累,而且也许会为了深究一个小技术环节而影响了对整个讲座逻辑推理及核心结论的理解。 5 . 对个别重要的文章和自己领域内的科研论文,应该精读。对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每一篇论文则必须字斟句酌地读。这些论文,不仅要完全读懂,理解每一个实验的细节、分析、结论,还必须联想到这些实验和结论对自己的课题的影响和启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6 . 科学论文的阅读水平是循序渐进的。每个人开始都会很吃力,所以你有这种感觉不要气馁。坚持很重要,你一定会渐入佳境。当你有问题时或有绝妙分析时,应该与师兄师姐或找导师讨论。 7 . 科研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科研论文的阅读。每一个博士生必须经过严格的科研论文阅读的训练。除了你自己的习惯性阅读外,你应该在研究生阶段选修以阅读分析专业文献为主的一至两门课,在实验室内也要有定期的科研论文讨论( Journal Club )。如果你的实验室还没有这种讨论,你们学生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 8 . 前面几条都是讨论如何提高科研论文的阅读能力,但是一旦入了门,就要学会critical reading。不要迷信已发表的论文,哪怕是发表在非常好的期刊上。要时刻提醒自己:该论文逻辑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可靠,实验证据是否支持结论,你是否能想出更好的实验,你是否可以在此论文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重要问题?等等。
2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相册
yanhuasanman 2011-3-1 22:19
你是记忆,更是伤处! 一把盐 曾经多少欢喜倒戈 多少浮华烟云! 没有了记忆, 留着你只是一种不清楚的痛楚。 也许时间久了, 你也要发黄了, 在也看不清楚照片上你和我, 相册早该格式化了, 留着只是空洞痛苦的继续; 没有了犹豫 付出只是伤心地过去, 没有了彷徨 伤口是不能用盐治愈!
个人分类: 写给她|1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路有你
热度 1 yanhuasanman 2011-3-1 22:18
一路有你 走过千山万水一片葱绿 磨破鞋袜坚强意志 一路有你 城市的寂寥终究是寄托 翻来覆去查不到柳芽变色 了然春天还在沉没 一路有你 永不会退色 错误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你 用错误的方式解决错误的我 一路失去你 生活从此寂寞 只身一人游荡 有你相伴还会籍没嘛
个人分类: 写给她|1887 次阅读|2 个评论
好大的杀气
热度 7 张三火 2011-3-1 18:02
好大的杀气
已经将近一周的时间了,长春市的气温变得比冬天还冷。自从上周六下过一场雪之后,气温更低了,晴朗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却也丝毫没有春的气息,那种干冷的感觉,像有风刀刮在脸上、手上。昨天,出诊回来,走在大街上,鞋被冻得硬邦邦的,脚被冻得有点疼,尽管我还穿着二棉的皮靴。 今天,外出时仍然感觉到很冷,但阳光依然很好,朗照着。风,是从西北方刮来的,虽然是微风,但却是实实在在的秋风,此时就是春行秋令,自然界充满非时之气,这种非时之气就是中医所说的“虚邪贼风”,是导致外感病发生的病因。春日之时,生气不足,杀气亢盛,对万物的生化和人体健康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应该在秋天出现的气候,以肃杀、清冷为特点。现在看来的确象我之前运用中医运气学分析的那样“ 初之气(大寒日至春分前): 在这个时段里阴寒之气凝聚,天气寒冷肃杀,流水结冰,寒雨下降。 ” 据天气预报说,寒冷天气还将持续,今晚部分地区已降至零下20摄氏度。 好大的杀气啊!居住在西方、北方和西北方地区的人们,可千万注意防寒哦!幸亏我还有羽绒服没有收起来(之前看天气暖和了,已经收起了三件呢),不过,我光棉服就有十多件呢,东北寒冷的时间将近半年了,不多不行哦。 记得小时候,一到夏天,我母亲就开始忙碌,因为她要手工制作出12件棉服,一家四口人,每人要厚的、薄的棉衣棉裤各一套。那年月,刚入冬时和过了春节后,我们家人都是穿着薄的棉服,清爽合体,不会像厚的棉服那样雍肿,厚棉服只是在隆冬时节才穿的,呵呵!随着四季更替,渐增或渐减衣物也是养生中重要的一环哦!虽说春捂秋冻(过去,东北要到清明节才能脱掉棉服的),可是在春天里还穿着冬天的那种棉服,不上火才怪呢。生长中医家庭,这方面自然受到很大的影响,身边的人也一起跟着受益哦,呵呵。有个当中医的妈,就是幸福啊! 刚才看到新闻上说,长春市在此时段出现的低温是1987年以来的最低值,1987年正是24年前,是丁卯年,是个天刑之年,同样是阳明燥金司天的年份,六气的六步与今年的情况是相同的,所以气候也类似哦。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4268 次阅读|16 个评论
对近期80天的规划
BaiKe 2011-3-1 02:23
个人分类: 科研科学|0 个评论
从卫生习惯看社会进步
热度 3 newport 2011-3-1 00:53
近三十年中国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是个不争的事实,衡量这个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时下名声不太好的GDP(有人称其为鸡的屁,当然这是在抱怨没有实现“包容性增长”以及增长的成果没有被全体民众所共享!)。这与社会进步与发展还是有点区别的。那么,用什么指标来衡量社会进步与发展了呢?我也不知道社会学专家们已经提出了多少指标。但依我看用一个指标就可以表征出来,那就是有多于90%的民众能够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仍垃圾,最好还能够将自家宠物的粪便随时从公共场所清理干净,也就是有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要做到这一点我保守估计还得50-100年的时间。理由大概可以归结如下: 一、我们提倡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大概有上百年了吧,几代人努力下来还是不太理想,所以还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亲闻一个故事,是我的一个有点名气的同行老教授,讲他1980年代在德国进行学术访问,一次德方教授一家请他郊游时,他在公共场所随手仍了一张糖纸,这家一个小孩立即指出这位教授的不讲公共卫生的行为是不对的,教授当时感到很是无地自容。他对我们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差距啊!须知上世纪80年代,我们的教授应当还是高素质的,但卫生习惯还是没有形成!二、公共卫生习惯的形成背后其实就是公共道德观念确立和实践。一般来讲,中国人的公德观念相对来说就淡薄些(其根源有许多人都论说过,通俗点的解释可以看看凤凰卫视前几年播的余秋雨的电视讲座,我就不多说了),要提高公德意识并实践之当然非一日之功。还是说我身边的事(要申明的是我在此说的是对事不对人):说的是某研究员(还是个主任)平时有抽烟的习惯,公共的办公室里还有别的同事,但他抽烟时很少顾及别人,基本不到外边去抽,就在办公室抽。也许你以为他是个不怎么修边幅比较随意的人吧,但事实上,他在家里是到家外的公共楼梯口去抽烟的,而且将烟蒂就扔在公共楼道里。这只能表明我们的这位研究员其实就是缺乏起码的公德意识!读书人中都有这样的人,至少可以说明民众的公德意识的普遍提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在上海这个相对发达的城市,不讲公共卫生的行为时有发生,如随地小便、小区宠物粪便常见。我溜狗有4年多了,路上常常碰见溜狗的人,但我从未看见过像我这样随即清捡起自家小狗粪便的人。可见,全国民众要形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真是一件难事!关涉到全民整体公德意识的提高。 总之,将公共卫生做好了,社会也就进步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02 次阅读|2 个评论
只是在“混口饭吃”
热度 3 seawan 2011-3-1 00:14
一次和一个朋友通电话,在我对他这个X龟+X长+X导的人物表达了敬佩(真心的)之情后,他竟然说了句让我大跌眼镜的话: “没什么了,混口饭吃啦”。 faint。。。。 这件事过去很长时间了,我一直记着。 现在有些想明白了:也许他不是在谦虚,确实是在“HKFC”。 为什么呢? 有谁在做学问的时候,是没有“功利”二字的?所研究的方向,是自己心仪的“初衷”、自己的爱好? 如果合乎上面两条,我想,就可以说,不是“HKFC”范型。
个人分类: 感悟|2646 次阅读|4 个评论
“空间”与“时间”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热度 24 readnet 2011-2-28 23:18
“空间”与“时间”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以下认识目前只能称之为假说,有待继续补充完善和时间验证 1. 对一个物理空间而言, 时间是空间的附属, 空间是时间的函数 2. 随着物理空间的聚合与分离, 该空间的时间也随之聚合与分离 3. 随着物理空间的诞生或消失,该空间的时间也随之诞生或消失 4. 空间和时间都可以虚构(数学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   仅是为了建立一套统一的时空参照对比标准。 牛顿的时空观 ——“绝对时间”+“绝对三维空间”=“时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 ——“时间”+“三维空间”=“时空” 丽莎•兰道尔的翘曲第五维——“时间”+“高维空间”=“时空” 土鳖的色球空间理论:   “色球”ד时间(矢)”ד高维空间”=“色球空间” 有意义的网友点评: 删除 回复 举报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3-1 00:53 你这假说, 违反了已知的客观事实 ! 时空都是客观存在! 时间既与空间互为函数, 又分别作为时空的各轴(基矢), 即:上下\4方(前后\左右,或东北西安\南北)3维空间, 和古往今来宾维的时间! 一切物体都是在时空运动着! 博主回复(2011-3-1 07:45) :   时间既与空间互为函数, 又分别作为时空的各轴(基矢), ============== 既然【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且互为函数关系 请问如何用【一维时间】来表达【三维空间】?  博主回复(2011-3-1 01:13) :   对于一个尚未出现的物体, 您如何定义该物体的时间? 博主回复(2011-3-1 00:59) :   欢迎吴老来批评  删除 回复 举报 jianghzhit 2011-3-1 11:23 时间不能单独作为一个维度,它只是描述物质变化的量 。 博主回复(2011-3-1 12:02) :   好! 时间不是一个独立的维度。 与俺的想法很类似。  扩展阅读: 时间的维数空间 时间+空间→时空 时间和空间(1) —— 什么是时间? 什么是空间? 时间和空间(2) —— “1秒”是怎样确定的?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9837 次阅读|98 个评论
[转载]土博士还能看到希望吗?
热度 1 fhylren 2011-2-28 18:42
土博士还能看到希望吗? 窗外风很大,是个寒冷的日子。 一觉醒来,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情绪,好像是关于学生的。 昨天下午的组会,拖得很晚,是我的原因。闲聊大了,学生不敢提醒,就让时间慢慢流过,夜色就来临了。由于讨论学生的一篇稿子,英文稿子,为了毕业获得学位的稿子,一生中他第一次写就的稿子,我也就没有刻意去赶研究所的班车。知道周末的北京已经堵得不堪忍受,首都变首堵,似乎是一种必然。几十年前梁思成曾预言过,现在成为了现实,重重地现在每个北京人的眼前。这个时候,估计没有人再去说梁思成预测错了。 由于有学生今年将毕业,自然少不了烦人的唠叨和叮嘱。每年的 5 月底要结束答辩的规定,是需要学生们心里牢记的。有发表的论文才能当年获得学位的规定,学生也应该清楚。不讨论这些规定是否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不讨论是否合理和人性,事实是当年来玩这个游戏的时候,你就知道了这些游戏规则的。所以,游戏将要结束的时候再对规则说三道四对自己已经没有了意义。研究生的一个直接目标是毕业获得学位,如果到了跟前才明白这个目标,显然是很愚笨的,不管你是否聪明能干。从第一天开始,就要把这个目标记得牢牢的,盯得死死的。 漫无边际地唠叨和神侃,话里有话地暗喻,聪明的学生们不会听不出来。即将到点的学生们会感到很幸运,受折磨的日子快要到头了。学生毕业走人,导师有时候会感到一种空,很快也就被新来者填充了。不可否认,有些学生的离开,是会经常让导师怀念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都在经历。营盘希望越来越坚实,学生出去不应似流水流向低处。所以,当今的大环境和学术氛围,禁不住多了些心慌、茫然和无奈。毕业走向何处?哪里能容身?看着学生的一脸无奈,些许的叹息和摇头,苛求希望的眼神和无助的目光,心里凉凉的。不知道从嘴里吐出的是些什么话,语无伦次的毫无逻辑的重复,学生也就知道从导师这里已经得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心凉。 第一次感到了作为导师的悲凉。第一次感到了作为导师的恐慌。第一次感到了作为导师的不安。当今知识更新快,技术发展迅速,为师显然已经落伍。年龄的增长,知识的老化,课题追求新意已经有些困难。严酷的现实,学生难以静心探求,只求保险不愿创新的情绪,更是举步维艰。社会的浮躁,学位的贬值,知识的淡漠,学子和导师的心灵经受着现实严峻的拷打。坚持还是放弃,时刻在大脑中抗争着,但每一回都是坚持占上风。希望是有的,机会是有的,公平是有的,社会多数时候还是看能力的。靠本事吃饭,应该还是没有多大错误的。我爸是李刚,很是让人羡慕。宁在宝马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时代追求。 外面的风声很响,一定很冷。各种杰出人才的招聘正热,充斥网络。曾有学生问,出国好吗?我回答:能出去的话,作为第一选择吧。有研究生来信问,毕业后怎么择业?我说,先联系出国,再联系国内名校和研究所,依次类推。当然,为了生存,考虑现实是必要的。可还要明白,一旦进入有些现实,理想就离你渐远。血,如果还热着,就坚持一阵子。如果厌烦了,就找自己的所好吧。 年轻,是本钱,会有很多的机会,很多的选择。这都是年轻的特权。 错过了,就进入茫茫人流,过日子吧。 人生,就那么几十年的事。长生不老,是一种永恒的梦想。充实、快乐,是一种现实的追求。 在实验室举办的新年联欢会上,我们研究组合唱《祈祷》。我们学生高声朗诵着我写的几句话:我们祈祷,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祈祷,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快乐健康;我们祈祷,我们的身边充满欢笑、鸟语花香。 懒懒地醒来,一头的无绪和茫然。 风还在呼呼叫着,心一直感到凉。 水开了,冲一杯咖啡。 (王德华 2011年1月8日) 注:感谢王德华老师!
个人分类: 时评|1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拷问1
yanhuasanman 2011-2-28 18:32
爱情在我还没有出生的时间 已经轰轰烈烈 有我时对你神往 可我竟浑然不知 第一次何时出现 已是天方夜谭 想偶然却成定然 不是传奇而是回忆 长大后我还是长不了你 牛郎织女 千方流传青冢纸文 罗密欧与朱丽叶 注定成为悲剧
个人分类: 写给她|1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06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1-2-28 15:57
成才之路须有导师相伴 说起年龄,也算老大不小,可是说到科研的成功,仿佛离自己还很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位或多位名副其实的必要信息和基本技能传授者。目前我仍未将一些领域内的科研基本技能学到手,不是不想学,而是什么都靠自己琢磨,太难、太慢了。 我进入科研领域已整10年,通过网络获取资料和独自消化它们占用了我大量时间,此外也常和导师聊天,事实上这是我最常用的两种研究方法。然而,这两种方法却不能使我较快成长和学到必要的科研技能。举个通俗的例子,过去10年中,如同只提供给我油和面,却要求我这个从未吃过和见过油条的小孩,独自做出地道的油条一样。10年下来,我都快成科研老油条了,但还是没本事做出好油条,需要自己琢磨的东西太多。具体来讲,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知如何下手解决的问题,问题太大、太难,我不知道如何简化问题以便解决。这好比让我做出一个更好的、理想的Google来,我也知道只做算法或只做系统是不行的,但其他的技术和资料等却无从获得。当然,何况Google已今非昔比,单凭一人之力几无任何实现的可能。 事实上,与我经历相似的硕士生、博士生很多。我身边的一名硕士生,都快毕业了,还尚未搞清课题想用的一个基本算法。并不是她智力有问题或者不努力,关键是她缺乏正确的科研指导,没按相对正确的科研方法一步一步地去做研究才导致了这种局面。 当年我自己读硕士时也是如此。我的硕士课题中包含实现一个需求获取工具的内容。开发该工具之前想得很好,可实践时却没得到任何指点,从编程用的VC到实现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必须由自己想清楚。记得当时自己有一些想法涉及到P2P,可是周围却无人懂得相关技术的研究意义,导致我到现在都不想或不敢去做与此相关的课题。事实上,当时的我只具备能想到做什么而已的能力,具体怎么做,确实需要有人帮和带。 就本质而言,我觉得自己始终没养成正确的科研习惯,遇到的困难也没人能提供实质性帮助,犯了错误也不能被及时发现和纠正,一来二去,养成了一些搞科研的坏习惯。而科研所需的良好方法、环境都无法具备,常常后悔,却也无奈。因此,常期待幸运来临,让自己有实质性的提高。事实上,幸运星就是能在不同阶段帮助自己的导师,如果没有这样的导师出现,那只能将自己当成是自己的幸运星了。 ——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学院讲师 孙静宇 提高科研效率的方法 我的科研小组效率较高,除了拥有好的组员以外,与我使用促进科研效率的一些方法也分不开。现就提升科研小组整体效率谈一些体会,但前提是每位组员都有积极进取、认真做科研的态度。 1. 给每个人注入大局观。我和每个进入实验室的人一开始都会坐下详细谈实验室的科研方向。我会把每一部分都讲清楚,并且把它们之间的联系理清,让每个人专攻一个方向。这样每个人在整个实验室的位置一清二楚,做起来就更有方向感和动力。 2. 组员间互助。我要求每位组员都有团队精神,而非单打独斗。每个人精力有限,若要精通所有重要的试验技巧或设备需要花很多时间;若培训好了而又长期不用,所学的很快会还给老师,等需要时再临时培训,一定会耽误进展;更重要的是通过短期培训很难达到高水平,做出来的数据的质量难以保证。所以,我就从一开始就分配每个人专攻1~2项技术,做到精通。若某个组员的课题需要做他并不精通的实验,我就安排组内其他专家帮忙做。此组员可以在跟着做的过程中慢慢学习,最终自己也变成了该项实验的专家。这样整组的人力资源被充分利用起来,课题研究进展迅速。此策略成功的前提是我要深入第一线,对每个重要的实验技巧了如指掌。 3. 保证试验设备跟得上。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到是否具备需要的仪器。一旦实验设计好,就全力找到所需仪器开展工作。数据拿到后,整个课题不需要在猜测、疑虑中摸索前行。 4. 为每位组员指明方向。当人迷茫时,科研也常常停顿不前。要么是没有章法地做一通试验,要么就在痛苦中度日,不知要做什么,所以目标一定要清晰。我强调,每做一个实验都是要回答一个问题,如果不知道为什么而做的实验,就不应该做,否则就会浪费资源。   5. 激发每人内心的兴趣。当他们自己有兴趣要找到答案时,一定会立马去做。因此,我常和每个组员谈课题的进展,把我对每个课题的未来和方向结合已有的数据再阐述清楚。这样对我和对组员都是很大的帮助。有了兴趣,他们自己也会钻研,把课题做得更深、更好。   6. 下第一线。我经常到实验室里转,问他们问题,帮着分析数据,并提出下一步试验的建议。有问题当场解决,这样我就不会脱离实验室太远。他们可以从自己的失败中学习成长,也可以从我这儿学习。我尽量帮他们避免我曾有过的失败。带孩子学走路时,我或是用手搀着他们一步一步地走,或是用心保护他们,看他们快要倒时出手援助。孩子根本不知我的辛苦,但我心甘情愿。对学生和博士后,我也是同样对待。这也是团队精神的一部分。我是这个团队的中心,自己不对这个团队负责,又怎能期待组员会呢?   7. 自己要不停地学习新东西。要想维持自己团队科研的活力,必须要有创新。参加学术会议、评审文章、做学术报告、到公司做顾问等活动,我是组里和外界接触最频繁的核心。学生和博士后加入这个团队几年后又离开,只有我是固守阵地的。我对自己实验室里总体的研究比其他人更清楚,开发新的科研方向和领域也成为我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依靠有专项技能的博士后有时也可以开发出新的研究。但自己碌碌无为,效率必定大打折扣。另一点是,我的实验室做的应该都是我感兴趣的科研,否则即使是再新的研究,做起来也没有乐趣。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药学系助理教授 孙常 (责任编辑 李娜,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3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课程结束
zhenying 2011-2-28 15:06
2.17 刚才考了听力,似乎还可以。50个题,对了38个。短句问答听的比较顺利,长的文章还是相对差一些。还是要加强长文章。另外有一个问题,就是可能因为好长时间不做题了,做50个题下来感觉还挺累的。看来需要定期的做题,磨磨刀,让自己的头脑保持一种清晰和敏锐的状态还是挺重要的。 上午,从8点半出门,跑了好几段路,找到了王修身老人的家里,但没有人,后来又找到了他的诊所,就在呼家楼地铁站后身。今天虽然没有见到王老,不过还是很有收获的。首先最重要的是,地址确定了,在呼家楼的王修身中医诊所看来不会轻易变地方了,以后来北京可以顺便到这边看看。第二,买了《神针王》这本书,让我可以更接近王老的传奇故事了;还看到了传说中王老每天用来敲全身经络的。第三,获得了一些信息,从诊所的人以及看病的患者处:(1)近期可能没有培训了,太忙了;(2)网上也有一些关于神针王的介绍,因为不少患者是通过看电视了解到的(P.S.我说是看书知道的,拿出书给他们看,他们都觉得很奇怪的看着我);(3)貌似王老对弟子有很高的要求,首先一条就是传男不传女;然后是不能吸烟喝酒,要脾气好;而且,听说他真传的弟子只有一个,据说是从很多弟子中选出来了。也不知道我将来是否有机会呢?反正中医是讲究缘分的。中医很多东西,特别是基础的内容是无论如何需要打牢的,不论是自学还是从学校学,甚至童子功是很重要的。看来,我要努力的为下一代打基础了。 昨天是2.0课程结束,Claire老师讲了一些将来的复习建议及出国留学的准备。另外,陈居杰同学也讲了一些考研的准备工作。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点是,他提到了执行力!大意是,当你不想行动的时候、偷懒的时候,虽然你此时此刻的行动很微不足道,但是父母需要,关心你、爱你的人需要,所以,你要为他们做!尽快去做! 今天下午一直在比较纠结,要不要继续4.0的课程。如果是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想是可能参加的。而今年,已经是二年级下了,真的太忙了,要忙课题,忙论文,忙出国准备,侯老师又打来电话说要写标书。去新加坡之前还有好多事情要做的,好多内容需要学习呢。4月前,至少1篇文章投稿,再1篇文章除数据部分完成。这个假期已经很折腾了。再这么继续折腾下去的话,我怕自己有些吃不消。而且3月底4月初还要回抚顺,而且目前我的资金还是挺紧张的,去新加坡以前要给妈妈留一些钱的,房费、保险费、机票钱。看来4.0还是先退掉吧,住房也不给解决,继续两个周末的话,交通及吃住至少还要花300块钱,有点承受不了了。
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脑围棋模型中的美
热度 1 Babituo 2011-2-28 13:34
许多“人性化”的科幻作家,在作品中把电脑想象为一个冰冷的计算机器,复杂的数学计算公式,没有灵性的,只懂得按指令机械执行的软硬件综合体。 事实不是这样的,事实是:电脑是人脑的自然延伸,人脑终究会让电脑具有“灵性”的。 我经过短暂时间的对CGO的学习,已经感受到电脑围棋模型中的“美”的存在了。 这种美,也只有在建模中才能体会到,在纯粹的算法设计中是体会不到的。 我看到了电脑围棋模型中,层次化升级的美,那种从碳氢氧原子开始,逐层建立起人类生命体的美。 低层次的系统,会凸现其组成事物所不具备的特征,这些特征又参与更高层次系统的构建,更高层次又有新的凸现,这就是层次化升级的美。 一盘围棋,就像一个生态系统的繁衍升级。 盘古开天地,得到一个空的棋盘。 最初落下一颗黑子,得到一颗正原子,再下一颗白子,得到一个反原子。 从单个的棋子开始,就已经开始了子力的互动,这是最底层的活动。 棋子相互连接,形成棋串,棋串的互动建立在棋子互动基础之上,却又超越了棋子的能力,开始出现纠缠互动。 棋串相互耦合,形成棋块,棋块的互动建立在棋串互动的基础之上,却又超越了棋串的能力,开始出现联合互动。 棋块相互呼应,若即若离,形成棋群,棋群的互动建立在棋块互动的基础之上,却又超越了棋块的能力,开始出现整体互动。 围棋的这种互动,给宇宙的企图主宰者的命运提供了两种最终选择的启示: 1.想独霸天下者,最终必将因自身能力不够而分崩离析; 2.追求和谐者,最终会求得只需要微弱优势的动态平衡; 对围棋,这个虚拟的小宇宙建立一个这样的唯美模型也许并不难,难的是对我们这个真实的大宇宙,能否建立和实现这样唯美模型,只有天知道。
个人分类: 电脑围棋|3057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修改意见和退稿回复中学习和提高
热度 1 yzsymcys 2011-2-28 13:24
自从开始科研工作撰写论文以来,被退稿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尤其当自己的期望值较高,希望被校报、核心期刊等专业性杂志录用时,遭遇退稿更是成为一种常态,而被录用则是幸运之极。时间长了,我发现大多数的退稿通知中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你的稿件没有通过审核,故不能录用。”对于这样的退稿本人也没有多余的想法,把原来的稿件重新投给其它杂志社,以期被相中。然后另一类退稿或者是修改稿件的意见却让我有一种感动,并因此而陷入深思之中,这样的回复大多数出自某某大学或者学院的校报中,在退稿邮件中都会简单得说明退稿的理由,比如:“你的稿件涉及到地方经济发展,不适合在本期刊发表”或者“你的期刊的引用部分较多,创新程度不够”等等。收到这样的稿件,我会对自己的失利原因略知一二,然后我就不会简单地把原稿再次投出去,而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对照意见进行分析,每当分析之后,发现专家评审的意见的确很准确和中肯,于是乎我会就其中的一些问题去请教身边的资深学长们,以解决自己在科研论文中的疑惑或困难。有一篇文章我写的是本地区的流通经济发展,投到一个期刊后不久就接到电话和修改意见,修改意见建议我从长三角的视域来探讨这一行业的战略发展问题,通过资料的查询我发现国家就有在这方面的规划和政策导向。当我参照意见修改后,自己都感觉文章在格局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因此,我觉得对于从事科研论文写作的人员来说,不用惧怕退稿、以正确的心态对待退稿,尤其要重视退稿意见。我相信凡是能写明退稿理由的评审们都是在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这类问题的见解也非一般人所具备,虚心坦诚地接受退稿意见也就是给了自己一次成长和提高的机会。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正是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视觉盲点的一个好的机会。 “成交总在拒绝之后。” 在销售工作中如此,在科研写作过程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呵呵......
547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8种期刊违规刊发学术论文被查处
kimmyhan 2011-2-28 11:39
http://bbs.cqvip.com/showtopic-664163.aspx 8种期刊违规刊发学术 论文 被查处 靠收取版面费生存期刊成管制重点 作者:曹亚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时间: 2011-02-24 ◆严格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界限 ◆建立学术期刊编辑准入、追责制度 ◆实施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 本报讯 (记者曹亚宁)针对目前一些学术期刊忽视学术质量、靠收取版面费赢利以及“ 核心期刊”功能异化等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新闻出版总署2月23日在京召开加强学术期刊管理专家座谈会,研究加强管理的具体措施。据了解,新闻出版总署将根据学术期刊现状,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提高学术期刊出版质量。 会议首先通报了《中国包装博览》等8种期刊违规刊发学术论文问题的处理情况。近期,新闻出版总署通过监测和审读发现,一些期刊刊载论文数量过多,最多的每期刊发200多篇,由于缺乏必要的审核和把关,论文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少数期刊超越办刊宗旨及业务范围,刊发的论文几乎涵盖所有学术领域。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据相关规定,对严重违规的 《中国包装科技博览》、《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现代企业文化》、《今日科苑》、《黑龙江科技信息》、《现代经济信息》6种期刊予以停业整顿、警告行政处罚,对《管理观察》、《硅谷》两种期刊予以通报批评,责令立即纠正违规行为。 与会专家认为,由于目前的学术与人才评价机制不尽完善,造成论文发表需求泛滥,一些期刊出版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缺乏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忽视学术质量,学术期刊以收取版面费牟利、论文买卖产业化等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干扰了正常出版秩序,对期刊界和学术界的负面影响巨大。 对此,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负责人指出,新闻出版总署将进一步加强对学术期刊的管理,对大量刊载学术论文期刊的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对确实存在不注重学术质量、刊载拼凑、剽窃学术文章的学术期刊予以处理;出台相关政策,严格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的界限,建立学术期刊编辑准入制度、学术期刊编辑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建立学术期刊出版质量评估制度,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促进学术期刊提高质量;进一步深化报刊业改革,实施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扶持精品学术期刊发展,优化学术期刊发展环境。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要严格按照办刊宗旨和业务范围出版,完善编辑流程,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术质量;积极转变经营管理模式,深化内部机制改革,积极适应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网络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从编辑、经营、生产、发行等各个环节提升水平,努力提高学术期刊质量,为报道前沿研究成果、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以及来自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的部分专家学者还就学术期刊办刊人的职业操守和诚信、国家对科研创新成果的奖励机制、 国际 优秀学术期刊的发展模式、打造精品学术期刊、科技类学术期刊编辑职业素质培养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function forumhottag_callback(data){ tags = data; } parsetag();
1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喜糖
热度 2 zhanhui 2011-2-28 10:53
这段时间几乎不间断的吃了很多同事结婚的喜糖,看来最近不少好日子。糖的质量还都不错,常常包括徐福记和阿尔卑斯等。但我不是很喜欢吃糖,一般饿了的时候才吃点。最喜欢里面的干咸花生。 很喜欢广州这一点,同事结婚,只是发一下喜糖和花生,不会大肆请客,不用出份子,大家都不用有负担,轻轻松松的。这点比北方好很多。君子之交淡如水,更何况结婚这种事,大家请来请去,只不过高兴了饭店里。最后大家都是负担。真心祝愿发喜糖的各位新婚幸福,白头偕老。
426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我今年二十七八岁(转)
热度 1 youql 2011-2-27 19:28
「我今年二十七八岁,明明很想哭,却还在笑…」近日一段名为《我今年,二十七八岁》的短片被内地网民疯狂转载,单在新浪微博的转发次数就超过 3万次。片中讲述了一位 80后的迷茫与窘迫,压力与责任,虽感慨岁月的无情以及生活的无奈,却只能在无奈中成长,让众多网民感同身受。 www.6park.com 短片以火红的网络文章《我今年,二十七八岁》为本,配上动画图片、文字和读白,当中的 80后男主角「轻耷眼睛,却还微露出彷徨的眼神;头髮散乱,还没来得及修饰整齐」,为生活而苦困,每天都过得「好累」。 www.6park.com 字里行间透露了站在「奔三」门槛上的中国 80后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开始感慨,油价、房价涨的有多快,股票是涨还是跌」、「工作中开始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见到亲戚朋友,他们不再问你考试考了多少分,而是问你工资多少,结婚没有」、「明明知道自己很受伤,却说你不必觉得欠我的」。 www.6park.com 「这些心情我也在经历,这些滋味我也在品嚐,读着读着就哭了。」许多网民看过后表示有同感,都说「真的说到心里去了」、「太中了」、「想哭了」,甚至「让人深深地感觉到心寂寞了却无人分享」。而短片触动的不但是 80后一代,连 70后、 90后也深受感动。 www.6park.com 一位花甲之年的网民指自己看过短片后突然理解到儿子的困难,明白「不能光让儿女理解自己」,自己也得理解他们。亦有 90后网友说:「 18(岁)的我就有共鸣,想得很远……」其中一位网民也认为短片「有很大的冲击力,值得大家反思」。 w 我今年二十七八岁, 每天起床的时间从中午 12 点变成早上 7 点,睡觉的时间从凌晨变成了晚上 11 点; 我今年二十七八岁, 工作中开始接触形形色色的人; 我今年二十七八岁, 见到亲戚朋友,他们不再问你考试考了几分,更多的是问现在一个月工资多少; 我今年二十七八岁, 聊天的话题,从各种网络游戏变成汽车、房子,吃饭的时候讨论的往往是他准备结婚,她哪年结婚了; 我今年二十七八岁, 每天不再感叹学校有多少作业做不完,开始感叹油价、房价涨的有多快、股票是涨还是跌; 我今年二十七八岁, 不再乱买东西,月底开始算计这个月还了信用卡,还了房贷,还剩下多少钱; 我今年二十七八岁, 渐渐地讨厌酒吧、 KTV ,喜欢亲近自然,喜欢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今年二十七八岁, 偶尔会有寂寞,偶尔会挂念一个人; 我今年二十七八岁, 我们开始追逐梦想,不会再轻易流泪,不会再为了一点挫折而放弃; 我今年二十七八岁, 没有了年少的轻狂,把遇到的挫折困难都当成一种人生的阅历,试着去包容,试着去忍耐; 我今年二十七八岁, 回想起曾经,我们做过了太多的错事,走了太多的弯路,我们总在后悔,可是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那个曾经纯真的年代了。当我们被社会上无形的压力压的喘不过气的时候,我们渴望曾经的那份爱,渴望每天下班了能有个人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我们需要一个人来为我们分担些东西。我们在一条伟大的航路上,我们需要有人为我们鼓劲,也许我们偶尔累到会想放弃,可是当我们想到身边还有一个让我们牵挂的人,深吸一口气,继续向前走,我相信总有一个能够停靠的彼岸。 今我们二十七八岁,,, 孤单时 我们没有去网吧 我们用手机隐身上 QQ 看看谁在线呢 看见熟悉的人 想说点什么 究竟又什么也没说,, 就这样纠结着,,, 我们把空间刷新了一遍又一遍 看看谁更新心情了 谁更新日志了 恢复了符号 却没有恢复句子,,, 我今年二十七八岁, 烦恼的时候不再发牢骚··· 我们静静的 静静的看着听着 这很现实又很虚伪的世界,,, 我今年二十七八岁, 明明很想哭,却还在笑。 明明很在乎,却装作无所谓。 明明很想留下,却坚定的说要离开。 明明很痛苦,却偏偏说自己很幸福。 明明忘不掉,却说已经忘了。 明明放不下,却说她是她,我是我。 明明舍不得,却说我已经受够了。 明明说的是违心的假话,却说那是自己的真心话。 明明眼泪都快溢出眼眶,却高昂着头。 明明已经无法挽回,却依旧执着。 明明知道自己很受伤,却说你不必觉得欠我的。 明明这样『伪装』着很累,却还得依旧…… 为的只是隐藏起自己的脆弱,即使很难过,也会装的无所谓,只是不愿别人看见自己的伤口,不想让自己周围的人但心,不想让别人同情自己,只想在心底独自承受,虽然心疼的难以呼吸,却笑着告诉所有人“我没事的!”然后静下来时,自己便笑话自己,何必把自己伪装的那么坚强 ? 好像自己可以承受所有的苦难…呵呵,这好累…好累………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莫名地心情不好,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发呆,怀念着逝去的人和事。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突然觉得心情烦躁,看什么都觉得不舒服,心里闷得发慌,拼命想寻找一个出口。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发现身边的人都不了解自己,面对着身边的人,突然觉得说不出话。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突然感觉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你曾经一直坚持的东西一夜之间面目全非。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突然很想逃离现在的生活,想不顾一切收拾自己简单的行李去流浪。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别人突然对你说:我觉得你变了。然后,自己开始百感交集。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突然希望时间为你停下来,就这样一直和喜欢的人地老天荒。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在自己脆弱的时候,想一个人躲起来,不愿别人看到自己的伤口。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突然很想哭,却难过得哭不出来。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觉得寂寞深入骨髓。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走过熟悉的街角,看到熟悉的背影,突然就想起一个人的脸。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明明自己心里有很多话想要说,却不知道怎样表达。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心中有一股无名的火,很想找个人发泄,很想大声喊出来。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觉得自己其实一无所有,仿佛被世界抛弃。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明明自己身边很多朋友,却依然觉得孤单。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很想放纵自己,希望自己彻彻底底醉一次。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自己的梦想很多,却力不从心。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常常找不到事情做,无聊得无所适从。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突然找不到自己,把自己弄丢了。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心里突然冒出一种“厌倦”的情绪,觉得自己很累很累。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看不到自己未来的样子,面对未来,迷茫得不知所措。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发现自己一夜之间长大了。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听到一首老歌,就突然想起了一个人。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希望能找个人好好疼爱自己,渴望一种安全感。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别人误解了自己有口无心的一句话,心里郁闷得发慌。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常常在回忆里挣扎,有很多过去无法释怀。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渴望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很想去做一些疯狂的事。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渴望被人理解,渴望别人的关怀,渴望一份简单的快乐。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看着时间一点点流逝,自己却无能为力。 …… 熟悉的或陌生的你,如果也有这样的时候,说明你在无奈中一天天成长了。 在无奈中成长起来的,有你,也有我。
2800 次阅读|2 个评论
风电技术专利信息分析报告(2010)
热度 2 xiaodongmei 2011-2-27 11:54
花了不下半年的时间,获取数据十余万条,筛选至二万多个基本专利,做成数据库,进行分析。由于是委托项目,不能全文公开,在此晒一下目录。 风电技术专利信息分析报告 (2010) 1 报告概述 . 1 1.1 风电与风电技术概述 ... 1 1.2 专利分析概述 ... 17 1.3 报告的专利信息检索和研究的技术路径 ... 21 2 国内外风电技术专利概况 . 24 2.1 全球风力发电技术专利分析 ... 24 2.2 中国风电技术专利分析 ... 46 3 风电重要技术领域专利分析 . 57 3.1 风电电机专利分析 ... 57 3 . 2 风电并网专利分析 ... 78 3 . 3 风电叶片专利分析 ... 88 3 . 4 风电装置冷却系统专利分析 ... 103 3 . 5 风电调向装置技术专利分析 ... 112 3 . 6 风电塔架专利分析 ... 124 4 风电专利技术重点企业分析 . 130 4.1 通用电气公司风电专利分析 ... 130 4.2 维斯塔斯风力系统公司风电专利分析 ... 145 4.3 三菱集团风电专利分析 ... 159 4.4 西门子公司风电专利分析 ... 180 4.5 歌美飒风电专利分析 ... 201 4.6 艾劳埃斯 . 乌本公司风电专利分析 ... 217 5 报告结论及建议 . 232 5 . 1 报告结论 ... 232 5.2 报告 建议 ... 239 附录一:图表目录 . 248 附录二:检索资源 . 256 附录三:参考文献 257
个人分类: 研究报告|3701 次阅读|3 个评论
工作,必须在实验室做吗?
热度 3 mutingcunyu 2011-2-26 18:14
老板已在强调必须要在实验室里学习,工作。 这方面我可是个怪胎,在宿舍这种大家休息的地方,学习效率倒是很高的。因为我的宿舍白天没什么人,宿舍比较冷,很清醒,坐着看一天文献都不觉得什么。开题那会儿就是这样连着好几天奋战的。 为此挨了很多次骂,老板是个好人,好话也说了,骂也骂了,语重心长的谈话了,自己觉得再不进实验室真的有点对不起老板了。就来了。 实际最近一周在实验室的有效学习时间很少,很少。一天连4小时都不到。 坐在实验室上会儿网,聊会儿天,热了打开窗户透气,和同志们扯几句闲话,看一会儿文献,就过去了。我称之为:上班。 这种上班对我来说是无奈而且浪费生命的。而且我比较倒霉,每次按时来老板从不来,哪天不来了老板准来查岗。最后我就不管了,能来来,来不了让实验室人请假,挨骂挨惯了。 作为研究生,我也很清楚在实验室工作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和他人合作的能力,可我并不排斥它,只是我在实验室效率几乎为零。老板就不听这一套说法,我真的很无奈。 哎,现在情况是,似乎习惯实验室窝着了,但是是超低效率的,唉。任务有完不成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3 次阅读|6 个评论
“时间三定律”及其意义
wujg699 2011-2-26 15:32
关于“时间”的三个基本定律: 定律一:客体世界不存在“时间”,只有“现在”;时间是主体为描述客体运动变化而建构出的物理量,与空间无关。 定律二:客体世界中两物体再次相遇(可以借助信号实现)间的“存在时间(或运动时间)”相等。 定律三:共存客体拥有相同的“存在时间”;主体对自身的“测量时间”等于“存在时间”(时时相遇),对其他对象的“测  量时间”是由“主体、对象、信号”运动速度及三者实现“两次相遇”过程所决定的。 也许你要说,这些废话没有意义!那是因为你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可 以说伽利略变换和相对论的核心问题 ,就出在对这三个定律的理解上。
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缘千里来相会,二百块钱已算贵
热度 1 sheep021 2011-2-26 15:04
一次性知己 匿名 2011-2-25 22:31 嗯,也不容易啊,一次相识才200元,怪可怜的,难怪需要再次相识。这可是美国的博士,中国的名人,打假的伟人,道德的圣人哦。活着还真够累的。 博主回复(2011-2-26 14:54) : 一次相识才200元? 已经不错了啊。 还有更可怜的呢: 有缘千里来相会,二百块钱不算贵! 万水千山总是情,五十块钱行不行? 春风欲度玉门关,最低也得一百三! 天涯何处无芳草,八十块钱搞不搞? 人间自有真情在,今天只带九十块! 千里因缘一线牵,一百块钱搞一天! 路水夫妻也有情,再少十块行不行! 相逢何必曾相识,你说九十就九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5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命是自己造的
热度 1 chenyuan 2011-2-25 22:45
很久没有写博客了,实在是觉得无话可说,可又觉得这么长时间了应该给网友们分享点什么。想想,今 天就写 我在QQ签名上留过的一句话:生命是自己造的。
2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三大牛人看外国文献的方法
worldsheeper 2011-2-25 10:38
三大牛人看外国文献的方法(太厉害了,所以就转了) 1.牛人一 (从phd到现在工作半年,发了12篇paper, 7篇first author.) 我现在每天还保持读至少2-3篇的文献的习惯.读文献有不同的读法.但最重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 1. 每次读完文献 (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 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 take home message是什么, 如果不知道,就从abstract, conclusion里找, 并且从discuss里最好确认一下. 这样一来, 一篇文章就过关了. take home message其实都不会很多, 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 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 2. 扩充知识面的读法, 重点读introduction, 看人家提出的问题, 以及目前的进展 类似的文章, 每天读一两篇,一个月内就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读好的review也行, 但这样人容易懒惰. 3. 为了写文章的读法, 读文章的时候, 尤其是看discussion的时候, 看到好的英文句型, 最好有意识的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 这样以后照猫画虎写的时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个句子强的多. 当然,读的多,写的多,你需要记得句型就越少.其实很简单,有意识的去总结和记亿, 就不容易忘记. 2.科研牛人二 告诉研究生怎么看文献,怎么写论文 一、先看综述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 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 1.关键词、主题词检索: 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要的内容的全面。因为,换个主题词,可以有新的内容出现。 2. 检索某个学者: 查SCI,知道了某个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学者,找他近期发表的文章。 3. 参考综述检索: 如果有与自己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以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 4.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 三、如何阅读文献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Figure及Title与legend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为读论文的目的并不是学英语,而是获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后思维会非常混乱,往往读完全文不知所谓。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将生字标记,待通读全文后再查找其意思。 3.归纳总结:较长的文章,容易遗忘。好在虽然论文的句子都长,但每段的句数并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个词组标一个标题。 4.确立句子的架构,抓住主题: 读英文原版文献有窍门的。我们每个单词都认识读完了却不知他在说什么,这是最大的问题。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关系连词,他们承上启下引领了全文。中 国人喜欢罗列事实,给出一个观点然后就是大量的事实,这也是中文文献的特点,我们从小都在读这样的文章,很适应。西方人的文献注重逻辑和推理,从头到尾是 非常严格的,就像GRE里面的阅读是一样的,进行的是大量重复、新旧观点的支持和反驳,有严格的提纲,尤其是好的杂志体现得越突出。读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 的主题,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无用信息可以一带而过,节约你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5.增加阅读量: 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最后可以融汇贯通。所以,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 四.提高阅读的效率 1.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2.做好记录和标记: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或html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3.阅读顺序: 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顺序。一般先看abstract、introduction,然后看discussion,最后看result和method(结合图表)。 五、文献的整理 1.下载电子版文献时(caj,pdf,html),把文章题目粘贴为文件名(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号) 2.不同主题存入不同文件夹。文件夹的题目要简短,如:PD,LTP,PKC,NO。 3.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最起码要把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开。 4.重要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编号,然后按名称排列图标,最重要的文献就排在最前了。而且重要文献要注意追踪。运气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线索;运气不好,发现别人抢先了。据此修正你的实验。 六、英文文章写作 (阅读文献的副产品) 1.平时阅读文献,注意总结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语(注意,文献作者必须是以英文为母语者,文献内容要与你的专业有关)。 2.找3-5篇技术路线和统计方法与你的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 3.牛人三 本人英语基础不好,没过六级,所以在硕士的时候基本上看的外文文献很少,现在想想很后悔,2年的时间少学了很多东西。上了博士,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也高一些 了,开始打算硬着头皮咬着牙很不情愿的也要多看些外文文献,一开始看比较慢,有些很难理解,到现在大约仔细阅读了100篇外文文献,泛读了100篇外文文 章,受益匪浅,现在基本不怎么看中文的了,确实也觉得外文的质量就是高(也有凑数的烂文章),现在自己写外文的也很顺手了。谈几点自己的体会。我是材料专 业的。 1.先找5篇跟自己论文最相关的外文文章,花一个月的时间认认真真的看,反复看,要求全部读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学和老师交流一下。一个月以后你已经上路了。 2.如何读标题:不要忽视一篇论文的标题,看完标题以后想想要是让你写你怎么用一句话来表达这个标题,根据标题推测一下作者论文可能是什么内容。有时候一句比较长的标题让你写,你可能还不会表达。下次你写的时候就可以借鉴了 3. 如何读摘要:快速浏览一遍,这里主要介绍这篇文章做了些什么。也许初看起来不好理解,看不懂,这时候不要气馁,不管它往下看,等你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 你都明白了。因为摘要写的很简洁,省略了很多前提和条件,在你第一眼看到摘要而不明白作者意图的时候看不懂是正常的。 4.如何读引言(前言):当你了解了你的研究领域的一些情况,看引言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都是介绍性的东西,写的应该都差不多,所以看文献多了以后看这部分的内容就很快了,一扫而过。有些老外写得很经典得句子要记下了,下次你写就可以用了。 5.如何读材料及试验:当你文献看多了以后,这部分内容也很简单了,无非就是介绍试验方法,自己怎么做试验的。很快就能把它看完了吧 6.如何看试验结果:看结果这部分一定要结合结果中的图和表看,这样看的快。主要看懂试验的结果,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例如作者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描述一些数字的结果)。有时看完以后再想想:就这么一点结果,别人居然可以大篇幅的写这么多,要是我可能半页就说完了? 7. 如何看分析与讨论:这是一篇文章的重点,也是最花时间的。我一般把前面部分看完以后不急于看分析讨论。我会想要是我做出来这些结果我会怎么来写这部分分析 与讨论呢?然后慢慢看作者的分析与讨论,仔细体会作者观点,为我所用。当然有时候别人的观点比较新,分析比较深刻,偶尔看不懂也是情理之中。当你看的多 了,你肯定会看的越来越懂,自己的idea越来越多 8.如何看结论:这个时候看结论就一目了然了,作后再反过去看看摘要,其实差不多 9.把下载的论文打印出来,根据与自己课题的相关性分三类,一类要精读,二类要泛读,三类要选择性的读。分别装订在一起 10.看完的文献千万不要丢在一边不管,3-4个月一定要温习一遍,可以根据需要,对比自己的试验结果来看 11.学会记笔记,重要的结论,经典的句子,精巧的试验方案一定要记下来,供参考和学习 12.有些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文献,可以批判性的阅读。我想要是你自己做试验多的话,你应该有这个能力判断谁的更对一点。出现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原因有下:试验方法描述不详细,可能方法有差别;试验条件不一样;某些作者夸大结果,瞎编数据 13.有时间还是多看点文献吧,最好定个目标:在学术上超过自己的老板。因为老板一般不看文献,他们都是凭经验做事,很多新东西他们都不知道,慢慢的你老板会觉得你很厉害。 反正我觉得多读了,读起来就快了,而且也会慢慢喜欢上看外文文献,收获自然也就多了。
1229 次阅读|0 个评论
逆风有花香
热度 3 yangyq 2011-2-25 10:05
逆风有花香
生活中的烦恼被忙碌冲淡着 只是向前,行进 没有时间 回头望 雪飘过了 春色似悄然而至 逆着风 闻到了浅浅的花香。。。 还有折断了翅膀的小鸟 寻着梦洒落的方向 依然在飞翔!
个人分类: 舒服轩|438 次阅读|8 个评论
当痛苦来敲门的时候----回国一周年
学数学的苹果 2011-2-25 08:42
微笑,淡定的迎接它,面对它,接受它,并改变它。 外表的光鲜掩藏不了内心的苦闷,内心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黑夜,给了我想象的翅膀,也给了我独饮心中那杯苦酒的时间和空间。 痛苦,每个人都有,只是有多少和大小之分。当痛苦来敲门的时候,告诉自己痛并快乐着。
2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爱无能
热度 1 pingcn 2011-2-24 21:39
据说,想判断一个人是否爱你, 只需要看他愿花在你身上的时间和金钱就可以了。 如此看来,某些人真的是爱无能的—— 他是self-centered的, 他只做乐意做的、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没有时间、精力、金钱花在别人身上。
207 次阅读|1 个评论
挥之不去的愁绪
热度 1 zheyang 2011-2-24 17:26
给了自己太久的思考时间,却发现自己还未走远。正如导师所说,在现实面前要学会现实。 承认到现在自己还未收拾好心情,承认有些事情自己一直都没有放下。 总是在清醒的时候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有些挥之不去的愁绪,我承认它严重影响了自己前进的脚步,而我却在一次次的呐喊中徘徊。 总会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在你耳旁萦绕,而我依旧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 很清楚自己为何这样, 却很难走出这个圆圈。 也许可以称之为作茧自缚,无形之中又走来时的路。 还记得曾经年少时那句时时激励自己的话吗?还记得自己曾经为梦想而奔波承受的苦难吗? 当然了,也许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但是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如果可以,请不要再对自己说谎,打点好一切,开始出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79 次阅读|2 个评论
时空: 顽固的幻觉
热度 3 readnet 2011-2-24 15:02
时空: 顽固的幻觉
时空:顽固的幻觉 李亚辉 李亚辉的个人博客 › TA的所有博文 › 查看博文 不知为知之的符号运算——给五色教主 不知为知之的符号运算——给五色教主 数值运算还是符号运算?   Me: 计算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兼谈知所不知)    五色教主 : 因为计算机只认“0”和“1”,    那就让计算机检验一下1和0,    会得出神马真理:    1×0= ?    1÷0= ?    答案是......      Me: 您老人家还是牛顿的弟子,不理解计算机到底是神马。    1×0= ?    1÷0= ?    取决于你的符号系统的定义,你可以定义个无穷符号 ∞ ,就OK了。 ~~~~~~~~~~~~~~~~~~~~~~~~~~~~~~~~~~~~~~~~~~~~ 计算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兼谈知所不知) 出问题了,你要查看的信息不存在或者已经被删除 【想查一下是在何情形下提的上述问题背景,不料该文却不见了(该文的生命周期仅一天)。 前几天,科学网曾经删掉iwesun的一篇讨论文章,引来iwesun的强烈抗议, 李亚辉 李亚辉的个人博客 › TA的所有博文 › 查看博文 抗议:大象为啥不长毛,为啥不让讨论 这篇文章不见了,iwesun却不吭声,推测一定是他自己删除的, 但为什么他要删除这篇呢? 【胡猜乱想】会不会是【钓鱼】【饵文】?  】 ~~~~~~~~~~~~~~~~~~~~~~~~~~~~~~~~~~~~~~~~~~~~ 李亚辉 李亚辉的个人博客 › TA的所有博文 › 查看博文 给小学生补课:马赫原理 给小学生补课:马赫原理    气死我了 。    五色教主 和“打骂过天河”的咪咪狗, 尽然不知 马赫 原理 。   一个是 摆弄石头一辈子的 老头 ,一个是 新科物理 状元 , 你说 你俩 是咋活的,还不如 一头撞死算了 。    果真是天下如此众多的冒充大教授的,小学还没毕业的人 。   怪不得我说啥都费劲,对牛弹琴啊。    不了解 牛顿 ,你也根本没资格 谈啥 科学 。 。。。 。。。。。。 IP: 202.103.22.* 举报 匿名 2011-2-24 11:57 坐标系是稳定性的产物。当然物质也是,人所知的一切都是。 举报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11-2-23 18:49 哈哈!如果鬼王自己能写出这篇百度综述,则二傻直接自杀! 不过涅, 从 马赫 开始,再到 庞加莱 ,再到 维也纳学派 ,再到 惠勒 。。。 如果这样学下去,对所谓【唯信息论】的 最终建构将是十分有益的! 鬼王是否觉得马赫剽窃了您的思想? 哈哈! 第一,马赫的两个口号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要实现科学统一, 就必须清除形而上学;只有清除形而上学,才能为统一科学的进程扫除障碍; 马赫正是通过清除形而上学来实现科学的统一的,从而成为“科学统一运动”的思想先驱 。 --- 您知道啥叫【形而上学】吗?大概就是: 建立在诸多【抽象概念】之上的 逻辑自洽 体系 。 第二,马赫之所以 引入 感觉要素 ,因为它对统一科学和清除形而上学是一种特别有用的手段。 马赫所谓的“ 世界仅仅由我们的 感觉 构成 ”。。。 --- 要清除【形而上学】,就必须清除【抽象概念】! --- 没有【抽象概念】,如何建立理论体系? --- 靠人类自己的【感觉】,也就是您所能接收到的信息!OK ? 卡尔纳普从 语言 的角度分析了马赫的意图。 在马赫看来, 要使科学统一成为可能, 只有把一切科学命题都表述为一些关于 知觉 (在这个词的最广泛的意义上) 的复合的命题 。 凡是 叙述关于我们观察的命题,总含有某一术语 , 例如 “绿”、“热”等等作为 谓词 ——卡尔纳普称这些术语为 知觉术语 。 如果一个命题不能还原为谓语只包含知觉术语的命题, 它就无法用经验来检验,它就是形而上学命题。 因此,对马赫来说,“清除形而上学”这种说法就意味着要清除所有这样的句子, 即不能化归为只含有知觉术语作为谓语的句子。 因此,如果我们向科学要求一种关于我们经验的经济表象,即用一种统一的概念体系来做表象, 我们就必须从承认可以化归为仅含有以知觉术语为谓语的命题。 由此可见,马赫并不想提出一个关于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这样一个问题的陈述, 他只是想指出, 为了使科学有可能统一, 科学命题 应当怎样来 构成 。 --- 这段 维也纳学派 的论述,是否很像【 唯信息论 】啊? 在马赫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庞加莱 做了很大的推进 。。。 这句话就是老庞说的: 【 人类的 空间概念 (一种抽象概念),其实真就 是建立在您的胳膊肘长度之上的 。。。】 博主回复(2011-2-23 18:53) : 细看马赫确实都是我需要的。 其实马赫,我也未看过他的任何书 。 就知道他反对牛顿的水桶,而且是拼老命。 但是,马赫最后默默无闻,大家故意遗忘他也好,还是会比他也好。 但它主要是破,自己也没招想办法替代牛顿的{物质,妖怪}的体系。 只能说物理是假的,但没有还不行,凑合用吧。 【注释,在此回复中,鬼王承认自己对马赫也不甚了解(呵呵,他可真会唬人, 别人不了解马赫,没资格谈科学,他“了解”马赫,可以谈科学)】 readnet 2011-2-23 15:15 其他石头都消失了,你的石头还能独自存在么?你就没想过这个问题么? ============================================= 俺的石头当然存在了,石头存在于你的脑海里,那只是个【幻觉】而已。 博主回复(2011-2-23 15:37) : 好,有进步。 知道幻觉了。 【提问原因:鬼王经常提到幻觉,尤其当他解释不了他人追问时所采用的措辞, 看来用鬼王的逻辑谈问题,往往容易被他所接受 】 readnet 2011-2-23 15:00 搞石头的不懂马赫究竟是个啥玩意儿,很正常嘛 搞石头的其实也不懂计算机啥玩意儿,也很正常 人有自知的一面,也有自不知的一面,也不丢丑 古人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如何体现【信息】交流之重要,【唯信息论】也 【信息】在传播中产生【爆炸】,它【守恒】么? 如果相信【信息】守恒,又何来【信息大爆炸】, 如果相信【大爆炸】,【信息总量】何处是边界? 博主回复(2011-2-23 15:08) : 其他石头都消失了,你的石头还能独自存在么? 你就没想过这个问题么? 博主回复(2011-2-23 15:05) : 你笑死我了,很可爱。 但我确实很奇怪,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好像大家真的很少关心。 到底啥原因? 【提问原因:鬼王坚持“唯信息论”,看他如何解决“信息”计量、边界、守恒等问题】 readnet 2011-2-23 14:48 好东东是要拿出来与众人分享的嘛, 干嘛非掖着藏着搞得那么神神秘秘? 博主回复(2011-2-23 14:51) : 啥藏着掖着? 有啥秘密? 【提问原因:引出鬼王困惑的问题,如“A”=“非A”等问题;不明白,看他人是何见解】 readnet 2011-2-23 14:45 ~~~~~~~~~~~~~~~~~~~~~~~~~~~~~~~~~~~~~~~~~~~~~~~~~~~~ 【在经过一番短暂地恶补【马赫】之后,。。。】 在物理学中, 无论是 牛顿力学 体系还是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 空间都是均匀的 。 换句话说, 你在一个实验室发现的定律,在另一个实验室同样适用。 空间的均匀性也意味着一个守恒量,就是动量守恒 。 我们同样可以利用 量子力学 解释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量子力学中,动量与波长成反比,如果空间是均匀的, 那么一个波长传播到另一个地方波长不变,意味着动量守恒 。 马赫 也许是历史上 第一个 质疑 绝对空间 的合理性 的人 , 他的质疑直接 导致爱因斯坦开始思考 时空 问题 , 以及后来发现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时间和空间是有机的整体, 相互之间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互换, 而且时间的流逝不再是均匀的,空间也是可以弯曲的。 但 时空还是有本质的不同 ,比如因果律依然是严格的, 即我们不能回到过去杀死我们的祖父。 用专业的术语来说, 就是 两个事件的间隔 可以是类时的(两个事件可以有因果关系), 可以是类空的(两个事件不可能有因果联系), 也可以是类光的(两个事件可用光速运动连接), 这三种间隔不可以相互转换。 时空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 已经从牛顿的绝对存在变成和 其他物理对象类似的概念, 即 是可变的,与物质相互依赖 。 所以爱因斯坦说过, 时间是我们根深蒂固的幻觉。 在现代弦论中,空间可以不是最基本的概念 , 有点类似水波那样是衍生的概念, 也许在宇宙极早期空间失去可观测和可操作性。 那么时间呢? 很多弦论学家也 怀疑时间可能是衍生的 , 虽然我们还没有具体的例子。 最近对引力作为熵力的研究也说明 空间是衍生的概念 , 而不是像我们过去认为的那样是最基本的概念。 虽然在现代物理理论中, 时间还是单向和一维的,空间却可以高于三维 , 额外的空间维因为各种原因我们不能直接感受到, 例如尺度太小。 因此, 不论理论上还是实验上, 我们 对时空的概念必将面临革命性的变化 。                      —— 李淼 据说图中 圆圈 不会 转动 谁 看见 图中 圆圈 在 转动 就请给个 回复 吧! ~~~~~~~~~~~~~~~~~~~~~~~~~~~~~~~~~~~~~~~~~~~~~~~~~~~~~~~~~~~~~~~~~~~~~~~~ 【后续的发展。。。】 李亚辉 李亚辉的个人博客 › TA的所有博文 › 查看博文 进化论的问题和危害 。。。 。。 。 1.我的基本态度   昨天, 五色教主发疯 ,和“打骂过天河”的咪咪狗,对我 发起车轮大战 ,到凌晨6:00。   其中 有个核心,是关于鬼神的 。    陈辉 : 博主相信【上帝】存在?   Me: 科学范畴,我用真随机表达。   真随机的背后到底是啥?我不说。   大家可以随便,我也可以随便(但这时候不是科学)。   上帝是随便的结果。   可以说信,反正有一个不知道叫啥的东西。   也可以说不信,因为你不知道是个啥东西。   科学遇到这个界面,就终结了。 【提问原因:鬼王经常提到上帝,尤其当他解释不了他人追问时所采用的措辞】    陈辉 : 博主相信【鬼】吗?   Me: 鬼,我归于不稳定的奇迹,也就是仙术。   此类现象大量存在,但科学无法把握,我放弃(也就是不说)。   听天由命,仅此而已。 【提问原因:既然号称鬼王,理所当然对鬼及其生存环境有所了解】   其实我的态度是一贯的,就是我们的这个世界时在一个真随机的信息系统之上被重构的,我们置身其中(粗糙的类比,就是你我就是软件人,石头也是软件石头,但这仅仅是粗糙的类比,技术细节还是大不相同的),是无法探知根本的真相的。   真随机就有无限的穿透能力,可以在各个系统层面都重构最底层。   也就是说,我们有两个最基本的认知障碍,一个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最底层,超越这个界面,大家都是胡说。   另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随机事件,也就是其不确定性, 你说一只鸡突然变成了一只鸭,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这是你无法把握的,你不能学会这个法术,稳定地把一只鸡变成一只鸭。    这是有本质区别的,仙术是存在,但人是无法认知和把握的,除非你和老鲍一样,天生就是仙,那谁也没招儿。 【注释:老鲍是鬼王常用来形容“天狼星使者/隔壁家的二傻子”的用语】 。 。。 。。。 ~~~~~~~~~~~~~~~~~~~~~~~~~~~~~~ 扩展阅读: 傻帮讲座(8):论“马桶效应”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90do=blogid=416341 时空:顽固的幻觉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5906 次阅读|19 个评论
宣威火腿的腌制法
jinhejiang 2011-2-24 10:00
宣威火腿的腌制法
宣威火腿的腌制法 宣威火腿之所以出名本人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其喂养时,全部是熟食,且多是地里的猪草和玉米面等,没有用饲料催长。 2.宣威独特的自然气候。 3.独特的腌制方法,杀猪多在腊月二十左右,这时间天气凉,且等火腿全冷以后才可以腌制。 腌制只放食盐,不放任何香精香料。腌后,需要放在桌子上压制,赶走多余的水分。五六天后就是一直凉挂就成品了。
7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赢』字的另类意义
zllzll 2011-2-23 22:20
  『赢』字的另类意义       赢这个字包含了五个中国字,也包含了五个赢家所需具备的态度。       第一个字「亡」:亡代表要有危机意识,我们必须要随时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变化,过去成功的经验往往是未来失败最大的主因,安逸的日子过久了,我们会越来越丧失斗志,有一个敌人或竞争者的好处是,它至少不会让你懈怠。       亡也可以表示「无」的意思,要学习让自己归零,对很多人、事、物不要有主观的成见,能多方了解彼此的需求。亡也可以很单纯是死亡或结束之意,虽是结束,但生命的周期是无限开展的,它更象征了机会与无限的生命力。       第二个字是「口」:口代表沟通,必须把你的想法告诉所属,要在不同的场合中宣示要达成的目标与决心。国父孙中山先生创建民国,他虽然没有参与战事,但他却不辞辛劳在海外奔走,向侨胞募款并宣扬民主理念。       成功的沟通是双向的,除了有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之外,也要有倾听的能力。听得清楚,有助于了解彼此的需求,更有助于自己陈述论点。       第三个字是「月」:月指的是时间,任何赢都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在岁月上下功夫,泡沫式的英雄作风最后总如昙花一现般地消失无踪。棒球投手要有很严格的训练,他无法从书本中得到赢球的技巧,必须在一次一次的比赛中掌握自己的优势,训练自己的胆识与应变能力。       月也代表亲身的实践,代表你无法只用命令方式,让别人来助你成功,而是要以身作则,以德服人,那时就会像众星拱月一般,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第四个字是「贝」:中国最早以贝为交易的货币,因此贝可以简单地说是钱,然而有钱就一定会赢吗?这倒也未必,有的人虽然没有钱,但是他有技术,有智能财产权、商标专利、丰沛的人际关系、跨国性公司的经营管理经验……等,这些可能都是无形的资产。       因此「贝」就广义而言,应是筹码,是可以为自己加分的要素,它可能就是一个人的独特性,而要如何增加自己的筹码呢?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随时增加自己的知识,保持学习的态度,就是最好的扎根方法。       第五个字是「凡」:顾名思义,凡指的是平常心,我们努力去争取胜利,但是最后的成绩,往往不一定尽如人意。       中国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每一个失败中都含着成功的因子,我相信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要比从成功中学到的东西多得多。
个人分类: 社会与生活|1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月亮的黑夜难道是白天吗?
热度 2 shuilinxi 2011-2-23 21:51
最近很忙,随便写了点东西,下次有时间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我想说的是,只有正确地面对历史,从整体的观点出发,我们才能找到药方。 有月亮的黑夜难道就是白天吗?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实践本身不一定是真理,短时间的和小量实践不能代表“实事求是”。 2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学体系是不存在的。批判一个人一种思想体系的某一两句话来否定这个人和这种思想体系是错误的。 3一种思想体系不是对的就是错的吗?有朵乌云的天空不是天空吗? 有月亮的黑夜难道就是白天吗? 4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接触不同的思想体系和人才能完成对真理和道的判断,不要强迫人接受一种思想体系。强奸一个人的思想比强奸一个人具有更大的罪恶。转益多师是吾师。 5美就是美,丑就是丑。瑕不掩瑜。 6中国古代的精英都是有信仰和文化的,这是中国近20个世纪以来领先18个世纪的深层原因。 7中国现在很多人缺乏文化,但都以为自己有文凭就有文化。文凭其实就是书的封面,而不是书的内容。 8励志书籍不能解决一个人的文化缺失问题。 9任何好的体制由没文化的人来执行都会变异。 10没文化的民族不打自垮。 11有文化才会有信仰,有信仰才会有人性。 12有信仰,一只鹰才能飞向蓝天。 13中国现在的根本问题还不是体制问题,而是思想问题。 14道的本质特性是可以穿越时空。善的东西可以永恒,而恶的都很短暂。 15那些经过千百年实践是对的的东西都需要认真学习,不能因为里面的一点点小错误而把整个体系推倒。
个人分类: 人文|2937 次阅读|4 个评论
英文引文检索技巧(仅公开传播一周)
tengyi1960 2011-2-23 14:54
近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引证服务的门前已经排队了, 为了减少等候时间,但及时获得必要的“形式审核”材料之一, 建议请您的学生或助手先做一下。 其危险是:检索不全。 好处是:审核所需的时间较短,可能 用一个标准的检索式一次检出全部的内容 我用了“一年半”的大部分时间基本达到目标 不要见笑 ——如果???差异很大的 决不骗人 需下载的朋友 加好友后,索要打开密码。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8599do=blogquickforward=1id=401309 不好意思,因为有些“东西”不便广泛传播——谁都要吃饭的。 只能传给我想给的同学和朋友么。 只能省时间,不能省“钱”的!! 别骂人。。。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子刺绣-一种新的分子艺术形式
沈海军 2011-2-22 22:26
24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学导式创新国内中小学实践案例-6河南-小学X1三门峡市朱阳一小
ljkf 2011-2-22 08:19
学导式创新国内中小学实践案例-6河南-小学 X1三门峡市朱阳一小 北琴海鹏 转发 6--x1 “学导结合,自主探究”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提要: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创新精神的培养,都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改革与重新构建。“学导结合,自主探究”高效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就主要以小组活动和学生自学为主,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如何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把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高效的学习,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自实施新课程实验以来,我校以“学导结合,自主探究,构建师生共同成长课堂”为课改理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为核心,积极探索课改新模式。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并把学习时间、思考机会、说讲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高效学习。通过积极而有效的实验研究,目前形成了比较成熟、全体师生满意和专家认可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学导结合,自主探究”高效课堂。现结合两年多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六环施教,当堂见效。 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创新精神的培养,都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改革与重新构建。“学导结合,自主探究”高效课堂就是我校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探索出的课改新模式。它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以小组活动和学生自学为主,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但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六个环节上。下面,我就结合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的意义》一节谈谈自己的做法。 环节一:课前预习,初步理解。 课前预习就是在学习新课之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新课内容,了解重点,发现难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课前预习是基础,教师要从指导预习方法、培养预习习惯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计片段一: 1、让学生预习例1,并出示预习提示如下: (1)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水量越大,水费就越多,用水量越少,水费就越少;水费和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每吨水费一定等。) (2)你能根据这种规律帮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2、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测。 (1)分组交流之后,汇报预习提示的两个问题。 (2)根据发现的规律,完成“试一试”。 (3)思考:从上面两个实例中,你发现了什么?(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在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教师顺势点出: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正比例关系,本节课我们就初步研究正比例的意义。 环节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明确目标就是课堂上可以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片段二: 师:同学们的预习收获很多,知识就是法宝,想用“法宝”解决问题吗?那么,我们这节课的“法宝”是什么呢?(学生尝试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归纳汇总如下,学生齐读。)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能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师:第一个目标在预习检测时已完成的非常漂亮,剩下两个目标是我们本节课攻克的难点,大家有信心吗? 环节三: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合作探究,即教师通过口述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平均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内(一般情况下每组只完成其中一项即可),由每个同学、每个小组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每个小组的集体智慧。然后,学生再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为展示交流做准备。 教学设计片段三: 下面请同学们发扬我们班同学的合作互助精神,探讨以下问题。(教师分配学习任务。)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小学生学习报》的单价一定,总价和订阅的数量。 (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3)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 (4)圆的面积和半径。 (5)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和周长。 环节四:展示交流,收获成功。 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自己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展示课前预习、小组合作环节的学习成果。本阶段的基本形式一般为: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回顾预习和探究的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感受交流,根据学习进程,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片段四: 上一环节中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让各个学习小组的代表发表见解,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环节五:巩固拓展,迁移提升。 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现情况,把自己组没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教学设计片段五: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举例说说。(自己找一找,同伴间互相交流。) 环节六:达标检测,查漏补缺。 教师以试题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对前面的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本环节尤其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这一环节主要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教学设计片段六: 1、判断生活中的以下情况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先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1)梨的单价一定,购买梨的总量和数量。 (2)人的年龄和身高。 (3)每次搬砖块数一定,搬的总块数和搬运的次数。 (4)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5)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2、现在某体育用品店声称:如果买50只篮球以下,每只42元;如果买50只篮球以上(包括50只),每只40元. 请问总价同篮球的数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如果成正比例,那是在什么情况?(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意见,最后进行汇报展示。) 总之,“学导结合,自主探究”高效课堂的六个环节都是围绕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进行设计的。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各方面还显“稚嫩”。所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精讲、精练、精点,发挥教师的“穿针引线”、“起承转合”、“点拨”作用,施展“临场应变”、“即兴发挥”的能力,至关重要。课堂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这也是任课教师要多下功夫进行研究的课题。 二、乐学精导,堂堂高效。 学导结合就是把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有机的结合起来,也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认为,要实现学导的有机结合,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学生“乐学”,二是教师“精导”。 (一)学生“乐学”。 “乐学”就是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主动的学习、科学的学习。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让学生“乐学”: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课堂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创设情景是激发兴趣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我。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时,教师设置这样一个情景:唐僧师徒四人从西天取经回来,正赶上中秋佳节,皇帝特意吩咐御膳厨做了一个大月饼慰劳他们,悟空捧起月饼说道:“师父,您吃这个饼的1/3,八戒、沙僧各吃1/4,我吃1/6”。八戒一听很不高兴地说:“师父,我肚子大,吃得多,应多分一点给我,我要吃这个月饼的1/6,大师兄吃1/4。”悟空听了大笑,马上切了1/6给八戒。师徒四人有说有笑地吃了月饼,悟空问八戒:“呆子,究竟是1/4大,还是1/6大呢?”同学们,你们谁能帮八戒回答这个问题? 这样,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地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并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和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这样的课堂是有趣的,是高效的。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好习惯受益终生,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学习活动,除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外,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还取决于有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学习对于他来说,就像是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变成自身的自觉行为,用不着老师的督促。这应该说是学习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因此,有经验的教师经常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在课堂上,我从培养学生“我能读、我能做、我能说、我能问、我能评”的习惯入手,让学生树立课前预习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小组合作意识和自我展示意识,并逐步转化成能力,形成自觉的习惯。 3、给学生人人提供展示的机会。课堂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为学生展示搭建平台,让学生积极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譬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节时,先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然后让几名代表到讲台上边演示边讲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还可以让学生实地测量,最后再让学生总结和谈收获。这样,学生的展示的形式多,参与面大,不但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而且使学生在展示中体验成功、收获喜悦,锻炼了学习的意志。 4、构建师生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它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以现在,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简单地说,一要信任学生,二要赏识学生,三要和学生交朋友。做到了这三点,师生关系自然而然就会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从而营造出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也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魏书生老师不就是这样做的吗?只不过是,他比我们坚持的好而已。 5、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些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许多弊端其根源在于学生的表现的片面性,畸形的单方面性。也就是说在许多学校里(也许可以说是在绝大多数学校里),学生的表现的唯一领域就是知识的评分,就是他能达到学校所规定的那个最高点的程度。这样单一片面性的评价就好像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因此,新的课程观倡导多元化评价(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类型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教师在课堂上应从多个视角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摈弃用一把一尺衡量学生的做法。 (二)教师“精导”。 “精导”就是教师的教要适时、适度的精确讲解和点拨,恰当、必要的追问和调控,中肯、有效的评价和鼓励。实践证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情巧妙地进行引导,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巧妙的引导呢?我认为,在导的过程中应做到三点: 1、以学定导。教师的引导要把握一定的尺度,要在学生自学或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引导的广度和深度的准确把握。通常情况下要做到:学生能读懂的教师不要教,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要说,学生能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师不要暗示。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看书,通过看书,学生将本节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很清楚地就理解了,根本不需要教师再系统的讲授。所以,接着我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设置“口令”游戏,通过“用行、列说自己的位置”、“猜班级之最”等活动让学生始终在思维活跃、兴奋的状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2、顺学而导。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重视课堂生成,抓住重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问题,发挥教师的“穿针引线”、“起承转合”的点拨作用,施展“临场应变”、“即兴发挥”的能力。还拿《确定位置》的教学为例,学生在活动中已经能很熟练地确定位置,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地球仪经纬线、象棋盘等确定位置的实际应用,从而渗透“坐标”思想。 3、学导结合。在引导的过程中,不仅要“导”知识,更重要的是“导”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安排上,要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着眼点,做到教材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过程让学生说,规律让学生找,实验让学生做,习题让学生练,结论让学生下。要清楚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引导、帮助,只在学生不知道、不清楚、不理解的盲点、疑点和难点上进行释疑点拨,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帮手。 总之,“乐学”、“精导”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师只有长期在课堂上坚持“乐学”、“精导”的基本要求,才能实现“知识当堂学会、技能当堂掌握、问题当堂解决、训练当堂完成”①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达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境界。 【注释】 ①2006年灵宝市教研室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课改新型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李炳亭.杜郎口“旋风”〔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3〕谢鼓平.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7. 〔4〕韩和鸣.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策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5〕胡宏根.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9(2) 〔6〕郑翰辉.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例谈〔J〕 此成果荣获三门峡市“新课程改革研究成果”二等奖  作者:胡立军 来自:朱阳一小 点击:366 最后更新:2009-11-26 22:25:27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教学|14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子的质量是可以量出来的
sheep021 2011-2-21 15:21
李政道提出“ 时间子 ”概念 “时间子”这个名词是李政道先生命名的,他笑言:“‘子’是孔子、老子的子,假如这个理论证明是正确的话,时间子将是很特殊的、与‘时间’的存在有密切关系的粒子。” 也许时间子的质量是可以量出来的,但是“一尺之 捶, 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 不知道时间会不会跟物理学家们玩一个“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如果是那样,时间子的质量还真不好确定啊 顺便提一下,动物园里的大象,也有“象子”哦。“象子”的质量是可以量出来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是个大熔炉,灼烤人,也历练人
kejidaobao 2011-2-21 15:09
文/刘 博 前些天,已参加工作的表妹打来电话,聊了聊她的工作近况和将来的打算。表妹和我同年毕业,在广州某外企从事销售工作。处于基层销售人员的上游,负责管理几十到上百人不等的销售队伍,比如商场中的机动促销人员与柜台销售人员等。踏入工作岗位仅仅1年,谈话间似已变了个人。她向我举了几例,说明工作与学校的诸多不同。 1) 工作时间。每天的工作时间基本固定,上午8:30到12:00(在广州,8:30是比较早的上班时间,为了按时上班,她通常需要提前2个小时出发,起床就更早了),下午13:00到17:30(一般会往后延一段时间,按时下班几乎是奢望)。自去年春节回家休假几天后,便几乎没有任何休假。国庆7天假期,被老板拆分成了10月2~3日与10月5~6日两批放假(一个人只放2天)。现在已经不知道放假是何滋味了。反观在学校中过着“三点一线”生活的我们,时间同样固定,但内容和自由度不可同日而语。 2) 工作内容。表妹的主要工作是组织销售人员(多为临时工)在各销售网点销售某品牌电子产品。每天有开不完的会:早上有计划会,下午有反思会,有时甚至在晚上加班开总结会,每天有填不完的表格和应接不暇的新任务。最让她头疼的是找她讨薪的临时工。她的工作职责仅限于组织人员(临时工)参与销售(多为促销)工作,劳务费由公司财务支付。由于公司资金经常不能及时到位,临时工就只能联系他们的上线(我表妹)。资金提供方的缺位导致作为中间人的表妹苦不堪言,每天躲债似地隐藏起来。手机不是停机,就是没电;QQ常年不登陆,公共邮箱关闭;办公室电话那头的回应一般是:“她出去了”。如此生活,就业之初的表妹估计做梦也没有想到。 3) 上下班的交通。北京、上海、广州作为中国一线城市的杰出代表,既代表了一线城市的所有优势,也代表了它们的弊端,其中首当其冲的要数城市交通问题。据表妹说,她一般正常上下班花在路上的时间是1.5~2小时(单程)。有时遇上塞车,回到家可能已经晚上8、9点钟了,此时多半还饥肠辘辘。遇到极端情况(比如公共假期前夜),全城大拥堵,回家时间很可能要到凌晨。我突然想起了中秋前夜北京、广州塞车十多个小时的新闻,可见表妹的描述绝非天方夜谭。更难耐的是在这漫漫长路中消磨了多少时间和意志。记得去年到北京出差,坐在北京拥挤的地铁里,我注意观察着上班族归途中的面容:或彷徨、或焦躁、或忧虑、或木然,多少青春消逝在这每日重复的往返中。周而复始的生活使他们不再年轻…… 4) 文娱活动。广州市是羽毛球之乡,羽毛球自然也成了众多企业的文娱活动首选。但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场地难定。一些著名的球馆,早就被各大企业全年包场。一些小球馆也生意兴隆,有时需等到晚间9点以后才有空场。打完球再返回住地,已不知是何光景了。如此看来,在大城市想要自在地运动都难啊!相比之下,我们身居学校的这批人还是幸福许多,可以轻松地找到活动场地,并随心所欲地选择活动项目。国家曾经号召: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这一口号已成了都市白领的奢望,健康工作也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谈及此处,我也不免为表妹的身体状况感到担忧。 5) 交际场。表妹一直是个乖乖女,学生时代从没有过夜不归宿的经历,也没有与朋友泡吧的嗜好。在职场上,经历可就不同了。她给我提到了与领导去陪客户吃饭的经历。恐怕是内容令她难以启齿,她只是淡淡地说了句:“社会真的很复杂,还是学校清净。”学校这方净土尚且难以避免各色令人不堪的新闻,更何况灯红酒绿的社会名利场呢?许多看似阅历丰富的学生干部在学生时期叱咤风云、见多识广,到了工作中,社会的复杂与现实让年轻人瞠目结舌,有人很快适应,也有人临阵退缩,当然也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圣斗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都将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6) 工作技能。表妹一再向我强调本科所学知识的局限及基本工作技能的缺乏。与她交谈后得知,像她们这样的外企,一般办公室职员使用最多的办公软件是PowerPoint和Excel,前者用于向领导汇报工作业绩,后者则充分发挥它的强大统计功能,完成各种报表的编制与生成。此外,及时反馈与高超的领悟力是职场新人适应工作的利器。 7) 企业所需人才。企业需要学习力强、上手快的员工。同时,适应能力和持续力也是他们极其看重的方面。表妹告诉我,她办公桌对面有个男生,比她晚进公司一点,坚持不到半年就选择了跳槽。另一个邻桌的女生,因为不满上司的苛刻要求,前不久愤然离职。面对如此情况,表妹也表示无奈。她一边为同事的离去而感到惋惜,另一边也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在企业中生存的法则,就是那句著名的口号“把女人当男人使,把男人当牲口使”。残酷的现实让表妹感觉自己至少成熟了10岁。 我和表妹聊到很晚,最后她将心里的怨气尽情发泄了一番,而我却陷入了久久的沉思。联想已经工作的师兄师姐、本科同学和高中同学,哪一个不是白手起家、艰难打拼?每次有同学返校,我都会与他们交流,听到更多的不是成就或遗憾,而是一种透着汗水的成熟气息。与象牙塔中埋头苦干的我们不同,他们更直接地接触社会,触摸时代脉搏,为生计打拼,为前途倾尽全力。他们有过摸爬滚打的经验,有过四处碰壁的沮丧,有过求告无门的愤懑,更有过踌躇满志的重新上路。社会是个大熔炉,它既会灼烤人,也能历练人,使人更快地成长,更快地成熟…… (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走向职场|2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3)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2-21 15:07
——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之三:文献调研与阅读 文/冯长根 在上文 中讲了有关“确定研究课题”的一些事,这之后的一个你必碰到的场合则是“文献调研与阅读”,今天谈谈此事。 当课题确定后,你的导师会要求你查一查有关的文献,有时你从已往的做法(即本科毕业论文阶段和硕士生期间遇到的同样要求),自己就会想到要做做文献的调研。更简明的说法,这是“收集材料”。这当然不假,因为你要进行研究的课题毕竟是你新遇到的。如果你的导师给了你他手中已有的文献,你一定会感到心满意足——你会借此方便地展开你的文献研究工作。这当然是因为你的导师是你要进行的研究课题的行家里手,他手上的文献或他介绍给你的文献通常是最有助于你开展工作的文献,这其中也包括你导师和之前的博士生共同发表的论文。 仅仅停留于“收集”的目的上是不够的,你会失去方向,而且你收集的时间越长,得到了较多文献后,情况会更糟。要知道“拥有”不是目的,你被相当多的文献“淹没”的现象在今天“知识爆炸”的时候,会比以往更多更甚更容易。 记住,你要的仅仅是那些水平最高的文献(你自己也应该写出和发表这样的文献)。你前面的同课题的博士生往往会告诉你哪些论文其实不重要,或者哪几篇论文你一定得重视。给出详细方向性分析的、对研究方法描述十分仔细的、给出了创新的实验路线的论文是你要收集的重要论文,它们有助于你登上本课题“巨人的肩膀”之上。顺便说一说,不要忘了在大多数情况下,把自己导师的工作理解为“巨人的肩膀”不无可取之智慧——相对于你,他是已经成功的学者,他知道课题怎么做,他已经有过多年的文献调研,甚至你说他就是“文献”也不为过。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你去听学术讲座的情况,这些从外面的学术机构特地请来为你和同事们作学术报告的专家会有意无意、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介绍许多重要文献及与文献有关的故事,你不要丢掉这个机会,因为其中有你需要的重要信息,不仅因为这些信息重要,而且因为这是经过许多一流专家理解、验证和“消化”过的结晶,这会省掉你许多时间和精力。 你具备这样一种思想也会为你节约许多时间和精力:你需要“导读”。处于科学研究前沿的高水平专家作一次学术报告,是这样一种“导读”,许多时候,这种报告拓展了博士生的科研视野、深入了你正在冥思苦想的实验(研究)方法和路线的本质,也许当时他也只是阐述了他自己的一个研究结果。有时导师会布置一些被称为“背景阅读”的任务,你这样做的收获也是一种进入课题的准备,多数时候会是一些十分有关的专著,这其实就是你课题所需的各个方面的“导读”材料。我在攻读博士学位第一年时,这种导读就是近20本各国(已译成英文)的专著,作者都是已有世界级盛名的专家,虽然我在大学本科已认真接受了30多门专业课。有时候,专业上享有盛名的大学本科教材也会被介绍作为一种粗粗的导读,但这种情况不多见,因为大学教材的前沿性往往落后实际情况10年到20年甚至更长,即使作为“背景材料”也已不够资格。博士生的课题往往是冲击科学技术最前沿的,能够具备这种任务“导读”资格的,是被称为“学术综述文章”的文献,你应该尽力找到这样的文献,并深入认真地阅读这些文献。我在博士研究期间得到的,是4篇这样的综述文章,对我迅速进入研究的深度帮助极大。有时你会找到一些科学界领导者的专业性形势分析文献,虽然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时也被称为“综述文献”,但这些文献对于冲击本专业科技高峰的博士生并没有直接的作用,因为这类文献通常具备的是科技界的“政治文献”性质,学术和专业方面的内容往往是高度抽象的,不会有多少你真正要用于研究的具体内容。 有一个问题值得说一说,这就是如何阅读文献。有人认为只要花时间“看”,就叫阅读,这恐怕也不够。作为一名博士生,你在这个问题上的真正挑战,是在“浅阅读”和“深阅读”上寻求平衡。吕喆教授在本刊发表文章 说:“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毫无疑问是给世界同行们看的,其中的内容应该包含比较丰富的新信息,比如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理论、新结果、新解释等,具有供学者们和学生们互相学习、切磋、借鉴和参考的作用,这应该是学术界同行们大抵都能够达成的一个基本共识。所以,学者和学生们翻看杂志查找文献时,应该首选对他们自己的研究有启发和借鉴作用的文章,仔细阅读文章时也正是在重点阅读具有这样作用的部分和段落。我们有时看了一篇文章后会认为最值得记忆的就是其中的一段话或者一个图表。”你能够达到的这种理想效果,是“深阅读”带来的,其中包含了你用于“理解”和“思考”的精力和时间。理解科学和思考科学会随着你的研究而变化,所以,请记住,在你研究的不同阶段,“浅阅读”和“深阅读”的平衡(谁多谁少)是在变化的,为此你可以随时变动同一篇文献上有关“浅”和“深”的度量。 参考文献 冯长根. 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2) . 科技导报, 2011, 29(3): 83. 冯长根. 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VI) . 科技导报, 2007, 25(14): 89. 吕喆. 学术论文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 科技导报, 2110, 28(18): 123.
个人分类: 栏目:主编心语|333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别人科研思路不可剽窃
热度 17 孙学军 2011-2-21 13:44
《健康报》1月31日 前不久,在上海召开的神经科学论坛上,会议主持人特别强调了“国内学术会议中缺乏未发表资料”的问题——主要是针对国内许多学术会议只邀请名人做过去研究总结性报告,忽视未发表数据的交流,一线科研人员缺少交流的机会,这不符合学术会议交流的基本目的。主持人也强调了许多报告人因为担心数据被别人剽窃而不愿意在会议上报告未发表数据,同时提到报告人不愿意透露新思路、新观点。   我觉得,科研人员一定要避免剽窃“思路”的行为,这是最起码的诚信。不肯“实事求是地描述思路来源”,是国内学术风气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客观描述思路来源是反映科研人员学品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个会议上,主持人强调,报告系列研究工作当然有必要,但如果都是已经发表的内容,听众特别是小范围同行听众往往已经通过阅读论文后基本了解,听听报告当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研究领域,但产生不了更大的作用,长期下去就会浪费听众时间,伤害听众感情,对学术交流产生不利影响。如果讲演者能在报告的时候多一些未发表的结果,提出一些新思路和新观点,将会给同行带来很大启发。为了避免数据被不适当引用(剽窃),会议主办方要有严格的纪律,规定不得随意复制、照相和录音,国际学术会议也是这样要求的。   目前,国内不少人对别人的劳动成果尊重不够,照相、录音不太顾忌,会议主办方也没有及时约束不当行为。要知道,这样的行为会吓退一些诚实的报告人,他们将不愿意再报告新数据,提出新思路、新观点。我认为,如果在学术会议中受到报告人的启发,产生新思路,或在其他途径(如网络博客文章)交流中获得新思路,建议在将来的论文中能尽量引用报告人的文章为参考文献,或者在文章的最后对报告人在思路方面给予的启发表示感谢。   引用文献能反映学者的态度是否严谨。参考文献是反映论文思路线索的最重要工具,是科研人员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记得两年前,第二军医大学药理学苏定冯教授在做学术报告时特别强调了关于参考文献引用方面的注意事项。他认为,许多年轻学者不重视参考文献,具体表现在对参考文献的选择和参考文献的标注格式不够严谨、认真。其实,参考文献格式规矩与否可以反映作者的治学态度是否严谨,学风是否端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655 次阅读|2 个评论
做老板还是做马仔?
热度 1 jiahongtao 2011-2-21 13:43
从事工作的人,总面临这样的选择,做马仔还是做老板?? 当然,刚开始肯定是要做马仔的,关键是你是否愿意做老板? 刚工作的时候,肯定是跟着老板做课题,不断积累自身的科研素质,简而言之就是充电。这个阶段是所有人都必须经过的;从马仔到老板所要经历的时间因人而异,有些人刚走上工作岗位没几年,机会好,上面的老教授退了,而上面又没有其他人,自然而然他就成了老板,这种少年得志的人自然是少数;更多的人则需要5-10年的时间去慢慢积累,甚至更长时间; 当然更多时候还要看自己,有时候也有很多的顾虑,例如害怕自己独立申请课题会导致老板的不满或者即使申请下来时间上也有冲突,导致最终大老板的课题不能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等等。 是的,想想也是,当马仔的最大优势,只需要搞好自己负责的一部分工作就可以,不用担心课题到最后交不了差,心理压力要小了好多!!而且如果工作努力,老板们自然会按劳付酬,经济收入也不会少;如果当个小老板,你的压力就很大了,刚开始你申请到的不过是几万块钱的小课题,但是你还得百分百投入,因为你一旦做不好后面的课题就很难再申请下来了;精力投入自然不必说,经济上的收入自然也少了很多,心理压力也会很大! 如何处理好马仔和老板角色的转换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在大老板看来你已经是小老板了,在其他人眼里你已经是老板了,其实你还是一个马仔,无论如何,做好工作,因为科学研究什么时候都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至少大多数科研工作者都是这样认同的。 科研工作者,需要想当老板的心,更需要团队的协作精神,因此当好一个出色的马仔是目前大多数青年工作者需要做的,与大家共勉!
个人分类: 科研经历|5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上的惯性
yanghualei 2011-2-20 23:19
祸不单行与好事成双 ,即好事刚出现的时候,“好”这种态不会嘎然而至,而会或多或少的持续一段时间后才终止,同样坏也是一样,其本来就是硬币的两方,有时候在想这是惯性机制,还是类群机制,如在事物刚出现的时候,惯性机制占主导,即事物原来的性质还会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稳定;总结下,一般在一空间地域上,事物往往具备很多相同的性质,归属与一个类群的,实质上这是惯性机制在空间上的投影,同 样在时间上也应该存在这种所谓的惯性机制,就是事物在时间上有保持自己性态稳定的能力,也正如前面所说的,好事一旦来临,好的态势就将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在看经济学家时如何思考的的过程中发现,发现对机会成本的定义与对真空的定义有一点相似,一般来说一次经济获得的成本只针对此经济获得本身,而与其他经济获得无关,而其在定义的过程中是与其他真实的经济活动无关,但与假想中的其他经济活动有关,即自爱一经济行为中成本不只是本行为中所涉及的成本,还有一种假想的成本,就是把参与本次经济活动所耗费的资源用于其它对于主体偏好来说次优的地方所获得的收益也计算也内, 就像说一个人穷,不只是其一无所有,其还欠别人许多,这次叫真穷一样,而对真空的定义,狄拉克好像也用了类似的思维方式,真空不光没有所谓的物质,即正能量,同时被负能态填满,这样的空气才是真空。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丢还是不丢?让时间来考验!
热度 1 jxhe 2011-2-20 17:10
书房的超负荷承载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真让书橱中的那些搁板受苦了,有些分明倒下了高贵的肩膀。乘着要让家具厂来修理的时机,我今天突击整理书房,集中于资料部分,丢掉一些旧物,以挪出空间。丢还是不丢,我需要逐一看过。 过往研究参考资料。大部分丢掉,时过境迁,很多明显过时了。极少的留着,乃为经典。另外有些整理得好好的,尽管心里清楚以后也不太可能再碰这个方面,但有些不舍得,暂留吧。 备课资料。几乎全部丢掉,过时了。只留一份打印出来的《互联网营销基础》教学大纲,落款时间是 2001 年 4 月 15 日 。十年互联网的发展,天翻地覆,翻云覆雨。我的这份大纲好像没有完全过时,一丝庆幸。 书稿参考资料。翻到 攻克《中国营销 25 年》时的大捆资料,大约于 2003-2004 年间, 心生感慨,不能丢。其他的书稿资料,基本丢了吧。 外文图书复印本。其中有很多都出了中译本了,给学生吧。 硕博士论文。自己所带学生的论文,全部留着。评阅他人的论文,全部不存了吧。 考博复习资料。两大包,留下几页。个别的内容,轮到我现在考学生了。有些知识是永恒的。 博士论文数据资料。几大包,包括最初的访谈文本,预调查问卷。再看一眼,够了。丢了。 企业咨询报告复本。全部留着。 公司培训资料。整套厚厚三大本,友人特地复印送我的,留着。另外一份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培训讲义, 1995 年 8 月 24-25 日, 授课教授是哥大的 Bernd Schmitt ,当初对他没什么认识,现在通过邮件了。其中一点知识,我传给我的 学生了。放着。 一份书稿大纲。两页,发黄了,上面标 1997 年 12 月 1 日 。导师给我的,此计划虽未实现,但还是要留着。 发表论文的样刊和样报。所占空间不小,应该留着吧。 女儿小学的成绩证明和得奖复印件。上标 2006 年 3 月 1 日 。当时复印了好多份,投考初中所需。此为多余的一份。不丢。 《幼儿钢琴入门指导》(约翰 · 汤普森)。夹在哪里冒出来的,薄薄的。不丢。正看到时,女儿打电话进来,《元素世界探秘》选修课选上了,其实是竞赛辅导。为此足足提前两小时赶到学校机房。你还记得起 1999 年 2 月后的晚上在干嘛吗? 岁月磨砺,请问什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从整理大批过往的资料中,我看到的是凝固的时间;在丢与不丢的选择中,我分明是想告别或者想留住过去。
36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10招让你2011一整年不疲劳
shawnshen 2011-2-20 11:20
2010年结束了,忙碌的年终生活是否让你疲惫不堪?激烈的竞争,需要我们全力以赴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但长时间精力充沛地工作和生活并非易事。相反,许多人都因疲劳出现这样那样的小状况,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专家们对现代人的这种“通病”开出了一系列简便可行的健康保健处方,让你的2011可以一整年不疲劳。 TEST 测测你的疲劳指数 □总是觉得头重,脑袋昏昏沉沉的。 □眼睛比以前更容易疲劳。 □有时会鼻塞。 □有时会头晕,但以前无此情形。 □常感觉站起来时会头晕,而且还会瞬间头晕眼花,站不稳。 □有时会耳鸣,但以前无此情形。 □嘴破的情形比以前更容易发生。 □经常喉咙痛。 □经常长白色舌苔,但以前并不会。 □以前喜欢吃的东西,现在并不觉得那么想吃,对食物的喜好逐渐改变。 □觉得胃里的食物没消化,常觉得胃怪怪的。 □肚子发胀、疼痛及腹泻、便秘交替出现。 □肩膀酸痛。 □背部和腰部常感到疼痛。 □比以前更容易乏力,且乏力不容易消除。 □体重下降,有时会没有食欲。 □稍微做点事就立刻感到疲惫。 □有时早上起床时仍觉得不舒畅,好像前一天的疲累还未完全消除。 □对工作提不起劲,注意力也无法集中。 □夜里难以入睡。 □常常做梦,但以前并不会。 □半夜一两点会醒来,之后就再也睡不着。 □常会突然觉得喘不过气来,好像缺氧一样。 □有时会有心悸的症状,以前并不会。 □有时觉得胸口好像被勒紧般地疼痛。 □常感冒,而且不容易好。 □容易为一点小事生气,觉得烦躁不安。 □手脚常觉得冰冷,以前不太会有此情况。 □容易流汗,尤其是手掌及腋下。 □不太想与人接触,变得有点退缩,觉得麻烦,但以前并不会。 计分方式:(1题1分) 00 ~05分 正常。 06 ~10分 轻度疲劳,请安排时间休养或调整节奏。 11~20分 中度疲劳,找医生,设法减轻身体的症状。 21~30分 强度疲劳,不设法缓解会有危险,必须尽快找专科医师进行诊疗。 缓解疲劳的5个金标准 1.充足的睡眠 人进入睡眠状态后,各种有益增加免疫力功能的作用会随即开始。诱发睡眠的化学物质与刺激免疫系统细胞的化学物质是相同的,因此睡不好或是不好好睡觉的人,体内细胞数目也会较睡眠充足者来得少。因此,每个人都应有充足睡眠,有利免疫系统运作。 2.适当的运动 长期运动能增进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成人最能够增强免疫力的运动量是每周3次,每次约30~45分钟,并且是能令心跳轻微加速的运动。这样持续运动超过3个月,免疫力会增加。但是要注意,运动太激烈,反而会抑制免疫力。 3.心情愉快 舒缓压力 人的情志也能影响免疫机能,所以情绪适当疏导,可以改善免疫力。压力与负面情绪会促使脑细胞分泌一些化学物质,影响人体内分泌,进而损伤免疫系统。 4.禅修统一身心 古人养身、调气、治内伤,都是经由禅坐的方式达到身心统一,从而让体内能量强化。医学研究指出,当人禅坐进入入定状态时所出现的生理效应,如呼吸减缓、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下降、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相对增强、消化系统功能亢进、耗能减缓而储能增大等,有利体内能量的充盈。禅定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同时为神经、内分泌系统带来正面影响,将身、心、灵健康带到更高的境界。 5.均衡多元饮食 均衡饮食、适时补充所需营养素、不偏食,都有助健全免疫系统。缺乏任何一种营养素,对免疫系统多少都会造成不利影响,因为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所有营养素。为了使身体能够充分获得各种营养素,必须均衡摄食各类食物,让食材多样化。 体温UP,精力HIGH起来 体温的微妙变化,通常不会让人有明显感觉。平日的疲劳也总会找到各种依据,殊不知,这可能跟你体温低有关系,因为过低的体温不仅让你疲倦,还会影响你的血液循环,进而影响你的健康状况。2011年,不疲劳的方案,可以从升高体温入手。 低体温的危害 我们一直迷惑,为什么小孩子总是很high的样子?你去摸摸他们的身体就知道了,他们的体温总是比大人要高一点,只要不是病得很厉害,小孩子总是一刻不停地蹦跳玩耍。但是现在,不仅仅成年人的体温持续下降,孩子们的体温也下降了。体温下降1℃,人体抵抗疾病入侵的免疫力就会下降30%。冬季感冒的人多,就是因为到了冬天,身体会变冷,引起各种各样的异常状况。 事实上,免疫机能的状态就是通过体温直接表现出来的,所以体温是“免疫之镜”,体温的微小波动都能关乎人的生死。人体的体温36.5℃是一个分水岭,低于这个温度,身体不适将会伴随你一生。 那么,体温低具体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呢?以下5点足够让人心有余悸: 1.容易疲劳 每下降1℃,酶的活力便会降低50%,因此人容易疲倦。 2.免疫力降低 当体温每降低1℃,白血球的免疫力便会减少37%,因此低体温的人,在季节更替时刻比较容易感冒。 3.自主神经功能及激素平衡受到影响 低体温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让荷尔蒙失去平衡,所以女性月经不调或有经前综合症,可能与此有关。 4.基础代谢率下降 低体温不易消耗热量,会让细胞的新陈代谢衰退、肌肤变差。体温每下降1℃,基础代谢量会减少12%,消耗吃进热量的能力就会变弱,所以就算吃相同的食物,低体温的人也容易发胖。 5.血液循环变差 低体温的人,手脚等末梢血管会紧缩,血液自然不易流通,更会因为心脏输送血液的力量减弱,使得全身的血液循环变差。 你为什么那么冷? 1.剧烈减重?营养不均衡 早餐只喝1杯咖啡或牛奶,中午随便吃个水果,晚上吃个沙拉就解决了。如此激烈的减重计划,会使你热能摄取不足,新陈代谢下降。没有热量,身体也就没有动力,体温降低也就理所当然了。所以,摄取足够营养是很重要的。 2.喝太多冰饮料 冰的饮料除它本身的冰冷会造成体温下降之外,更会因多余的水分囤积在体内,导致排泄机能减弱,体温会变得更低。最好喝温热的饮料,但也要控制茶类、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饮料的摄取。 3.基本不动 活动身体,肌肉才会产生热能,使体温上升。血液循环更会因此获得改善,氧气随着血液运送至全身,促进废物的排泄,使新陈代谢也跟着提高。当然,体温也会因此而上升。 4.空调玩命用 人体有一种自行调节体温的功能,不管外在环境的温度如何,身体还是可以保持一定的温度。但如果整天都在有空调的室内,或者整晚使用空调,这样调节体温的功能将逐渐变弱,而导致低体温的发生。因此,夏天的冷气应有所节制才好。 5.香烟一根又一根 香烟中的尼古丁,有让血管收缩的作用。因此,抽烟会导致血液循环变差,身体温度下降。血液的流通受阻,新陈代谢也会跟着减慢,让皮肤出现干燥、黯淡情形。所以,最好能减少抽烟的机会。 6.囤积压力 压力会造成肌肉紧张、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差。另外,在因压力而感到紧张的情况下,自律神经中交感神经的活动将变得较频繁,以致整个自律神经失去平衡,而体温调节功能会因此无法顺利运作。 体温UP攻略 攻略一 摄取发热食物 从食物中摄取热量,是提高体温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人的体质分为阴性和阳性,食物也有阴阳之分。经常食用阳性食物会让体温升高,而阴性食物则会让体温下降,因此体温的上升和下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了什么样的食物。韭菜、大葱、蒜、辣椒、姜、洋葱、苹果等都属于阳性食物;根茎类如胡萝卜、马铃薯、萝卜、莲藕、山药等也是阳性食材。即使是阴性叶类蔬菜,只要稍加烹调也会令阴性降低。 攻略二 锻炼肌肉 女性的身体容易发冷,尤其在生理期,体温通常会有大幅度变化,因此这个时期更要注意身体,尤其是小腹保暖,这个时期女人免疫力低下,让身体变暖能解决生理期的诸多问题。平躺下来,用手按按你的小腹部,如果软塌塌的,毫无紧绷感,腹部就几乎无法为你提供保温屏障,因为没有肌肉这一主要发热器官。别忘了,肌肉在运动时可提供给身体90%的热量。所以,多进行肌肉的力量训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温暖保护。 攻略三 热能泡浴法 很多明星都用长时间的泡澡来瘦身和护肤,这有一定道理。热水长时间包裹身体,自然会将热量传递给身体,令体温上升,从而唤醒身体,加快新陈代谢和自我更新,身体里的毒素和多余盐分、水分会顺着充分张开的毛孔不断排出,所以每次从浴缸里出来,你会感觉身体轻盈得似乎要飘起来,身上的皮肤也格外光滑和润泽,整个身体宛如一块温润的玉,透出悦目的光彩。其实,这就是提高体温有效的沐浴法,而不像简单的淋浴后会让人觉得身体发冷。 如果不方便进行全身泡浴,可以进行足浴,水应能把小腿浸没,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升高体温的效果,还能有效排水肿。 攻略四 维护优质体内环境 正常的体温,不仅能促进脂肪和其他热量的消耗和代谢,还能通过身体各部分机能的有力配合,代谢身体里多余的水分、垃圾和毒素。有人说,血液是滋养肌肤的真正源泉。肌肤干净漂亮,正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而洁净的水源进行浇灌。适宜的体温,会动力十足地对血液过滤,排除污浊和负荷,减轻血液压力和不断更新,令血液的循环更加通畅,更好地为皮肤输送充足新鲜而营养的维生素、氧分、水分、各种有益的微量元素......同时,血液的营养进一步滋养肌肤细胞,令肌肤更加健康洁净、水润光泽而充满弹性。 攻略五 在日常生活中运动 不需要刻意挪出时间运动,从一些日常的生活习惯做起就可以了,如不乘电梯改爬楼梯,早一两个公交站下车,经常打扫家里卫生等,如此就能增加你的活动量。
个人分类: 生活百事通|1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希望把个人最好的工作在国内做出来”
metanb 2011-2-20 11:04
刚才看到钱永军博主的博文《 应容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的研究 》,其中提到饶毅博主的话“希望把个人最好的工作在国内做出来”。我想,这句话道出了很多有志之士的心声。我想,这也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喊。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事情,实际上又那么难,给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策略,不仅仅是应容得的问题,更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事情。“少生优生”,不仅仅应当作为国家在人口方面的国策,更应该作为国家在科研工作方面的国策。 一篇好的文章,不算前期的积累,做出来少说也得一年,等到发表出来又是一年,等到在同行们中间广为传播、产生后续工作,则需要更多时间。一篇好的文章发表出来以后,并不见得立刻就能吸引其他同行跟进,因为每个同行都在忙自己手头上的事情。所以某个工作在学术界获得实质性的认可,往往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其实,能不能很快地获得同行的认可也不要紧,关键是能够痛痛快快地、不间断地沿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发展,把自己认为重要和有意义的工作高效地实施出来。毕竟,搞研究的人更看重的是科研工作本身所带来的快乐。 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国家科技工作者的整体水平相对较弱,这是不争的实事。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应当采取好的策略,不按常理出牌。田忌赛马就是弱势的一方不按常理出牌而取胜的典型例子。古人尚且如此,今天为何就做不到呢?其实欧美很多研究机构也是写计划、数文章(这点从国外招聘博士后的广告上就能看出一、二),因为这些机构必须通过文章来向资助机构作交待。这恰恰给我们不按常理出牌的机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解决重要的问题上,而不是被别人的节奏带着走。 “希望把个人最好的工作在国内做出来”,不要逼着人家把“金蛋”下到其它地方才当人家是好汉!再不采取好的策略,我等就要变成“笨蛋”了!
个人分类: 大学观察|2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设备或将掀起计算机内存革命
热度 1 zlhua 2011-2-19 22:34
作者:Paul Franzon 来源:《计算机》 发布时间:2011-1-25 10:07:24 新设备或将掀起计算机内存革命 研究者们研发的“统一化”的新设备能够执行内存的易变和非易变操作,这项应用可能给计算机的启动时间和服务器能效带来影响。 (图片来源: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者研发出一种新型设备,有望给计算机内存带来重大突破。这项技术使得大规模“服务器农场”(server farms)更加节能,而且还能加快计算机的启动速度。 传统上的计算机存储设备分为两种。诸如闪存之类的慢速存储设备用来保存数据,慢速存储设备能够在计算机断电之后仍保留数据,所以也叫做非易变设备。 与之相对,快速存储设备(也叫易变存储设备)虽然能胜任更快的存取操作,但无法在计算机电源关闭后保留数据,因此易变存储设备的工作需要有持续的电源来作为保证。 但现在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一种“统一化”的新设备,既能够执行易变存储操作,也能够执行非易变存储操作,将来这项技术也许会用到计算机内存中。 “我们已经研制出一种新型设备,它也许将掀起计算机内存的一场革命。”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教授、该项研究论文的共同作者Paul Franzon说。 “我们的设备叫做双浮动栅场效果晶体管(FET)。而现有的用于保存数据的非易变存储设备使用的是单浮动栅,这种设备用浮动栅的充电与否来表示1和0,即一个比特的信息。使用了双浮动栅之后,设备便能够用非易变的方式存储一个比特,或者用易变的方式存储一个比特——就像普通的计算机内存那样。” Franzon说。 双浮动栅FET有望使诸多计算机难题得到解决。举例来说,计算机可以做到即时启动,无须从硬盘读取启动数据到内存——因为那些数据已经在内存里了。 这种新型设备也可以“按计算需要进行能源分配”。例如谷歌公司的服务器农场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即使这些服务器的使用率很低也不能关机,因为关机会影响到内存中的数据。 “双浮动栅FET能够帮助解决这个问题。”Franzon说,“因为数据能够快速地保存到非易变存储器中,读取操作也同样十分迅速。”这能够让部分服务器内存在低使用率的情况下关闭而不影响性能。 Franzon也指出,研究小组已经调研过了这项技术的可靠性,他们认为该设备“在易变模式下保存数据,能够达到很长的使用寿命”。 研究者的论文《使用Novel浮动栅设备进行计算》将于2月10日在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出版的《计算机》( Computer )杂志上发表。(来源:科学时报 丁佳)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136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苹果早上吃!吃水果讲时间
shawnshen 2011-2-19 18:41
苹果早上吃!吃水果讲时间 水果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和益于健康的生物活性物质,它对健康的好处已经深入人心,“每天一个水果”是许多人的健康饮食标准。但是,怎么样吃水果才能既保证充分吸收其营养成分,又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呢?吃水果更该讲究时间,学会“抓时差”。   早上最宜,苹果、梨、葡萄。早上吃水果,可帮助消化吸收,有利通便,而且水果的酸甜滋味,可让人一天都感觉神清气爽。人的胃肠经过一夜的休息之后,功能尚在激活中,消化功能不强。因此酸性不太强、涩味不太浓的水果,比如苹果、梨、葡萄等就非常适合。   餐前别吃,圣女果、橘子、山楂、香蕉、柿子。有一些水果是不可以在饭前空腹吃的,如圣女果、橘子、山楂、香蕉等。圣女果中含可溶性收敛剂,如果空腹吃,就会与胃酸相结合而使胃内压力升高引起胀痛。橘子中含大量有机酸,空腹食之则易产生胃胀、呃酸。山楂味酸,空腹食之会胃痛。香蕉中的钾、镁含量较高,空腹吃香蕉,会使血中镁量升高而对心血管产生抑制作用。柿子有收敛的作用,遇到胃酸就会形成柿石,既不能被消化,又不能排出,空腹大量进食后,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饭后应选,菠萝、木瓜、猕猴桃、橘子、山楂。菠萝中含有的菠萝蛋白酶能帮助消化蛋白质,补充人体内消化酶的不足,增强消化功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肯定,菠萝可以健脾胃、固元气。餐后吃些菠萝,能开胃顺气,解油腻,助消化。木瓜中的木瓜酵素可帮助人体分解肉类蛋白质,饭后吃少量的木瓜,对预防胃溃疡、肠胃炎、消化不良等都有一定的功效。猕猴桃、橘子、山楂等,富含大量有机酸,能增加消化酶活性,促进脂肪分解,帮助消化。   夜宵安神,吃桂圆。夜宵吃水果既不利于消化,又因为水果含糖过多,容易造成热量过剩,导致肥胖。尤其是入睡前吃纤维含量高的水果,充盈的胃肠会使睡眠受到影响,对肠胃功能差的人来说,更是有损健康。但如果睡眠不好,可以吃几颗桂圆,它有安神助眠的作用,能让你睡得更香。
个人分类: 生活百事通|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菜鸟珍藏版家装经
shawnshen 2011-2-19 18:32
要装修就肯定会有增减项目,这是无法避免的,重要的是掌握好尺度,以免预算大大超支。最可靠的方法是这样的:   1、通过实地装修样板考察,选择一家有信誉、有规模、有资质的正规装修公司。   2、确定自己的预算,选择适当的施工工艺及材料。   3、仔细查看装修报价单,包括:工作项目、数量、规格、单价及总价。向装修公司索要工艺及材料样品,以备验收时核对。   4、到建材市场询价,多问多看,了解市场行情。如果在装修中把握好这几点,即使坦白讲出预算也不会吃亏。有时候,故意隐瞒预算,使装修公司作了过高或过低的报价,还要浪费时间重新设计。   5、装修前,不能一味地考虑价格,还要考察对方的施工、材料、服务等诸多方面。有的装修公司给客户过低的预算报价,结果用的材料根本不是开始要的,就是因为客户不了解内情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所以,装修不能光盯价格,要搞清楚价值里面的真正内容,做到“物有所值,物超所值”。   6、用一笔钱装修一套房子,这笔钱要怎样花才合理呢?一般来说,装修费用是两部分,与装饰公司签订了预算合同后要付的“工钱”,另外同样大头的是购买建材的费用,通常各占二分之一左右。多数消费者会选择“包清工”的形式。最好到同一建材城购买,这样可以节省交通费等更多的开支。另外,洁具、瓷砖等购买同一摊主或同一品牌的产品,可以获得更多的优惠。   7、选择家装公司看“预算”。消费者只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设计师,多数装饰公司都可以为消费者做免费“预算”。这里的“学问”可就大了,消费者应该多做比较,挑选出最“物美价廉”的公司签约。   8、装修别把钱花在“花哨”处。据业内人士介绍,装修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让生活更舒适。家庭生活中最需要提高质量的非卫生间和厨房莫属,其他地方的装饰,像客厅、卧室、书房等都属于锦上添花,即使是四白落地也没什么关系。所以,装修预算中,卫生间和厨房一定要做最充分的考虑。   装修合同:签订合同时看清装修方案多留个心眼   前不久,市民赵先生在家装时险些遭遇甲醛超标的尴尬,“花了重金却差点让装修公司钻了空子!看来,签订装修合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各个条款。”日前,赵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家装经历。   56岁的赵先生和妻子在本市购置了一套128平方米的住房。新房的钥匙下来了。之后的日子里,他和妻子不断从各个渠道收集装修信息,从零开始学习装修常识。很快,许多装修公司的宣传图片出现在了赵先生的电子邮箱里,经过仔细筛选,他最终选定一家装修公司,“因为这家装修公司向我承诺‘保证让您的新房和设计图纸一样漂亮!’”   合同签订后,装修公司的效率很高,第二天就开始了热火朝天的装修工程。拆墙、砌墙、铲墙皮、拆暖气、换塑钢窗,看着装修工人们为了新房尽快完工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地工作,赵先生心里还是比较满意的,可是装修工程进行到木工“进场”的时候,赵先生感觉有些不对劲儿了。   一天,赵先生来到新房,发现整个房间里弥漫着浓浓的甲醛的味道,打造家具的板材质量特别差。赵先生马上就板材问题向装修公司提出了质疑,可是公司却说合同就是这样定的,如果想用好一点的材料,要在签订合同之前就提出来,或者现在补交一下差价。赵先生听后非常气愤,立即停止了工程,关闭了门窗。第二天他请来了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检查污染情况,结果甲醛严重超标。   “当时真的不知所措了。”赵先生对记者说,“我们年纪大了,环保是我们的第一要求,女儿一家也会经常过来,生活在那种严重污染的环境中我会寝食难安的。”后来,赵先生在朋友的帮助下仔细翻看了合同,在合同中的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项装修公司对工程无污染的承诺条款。当赵先生拿着合同打算和装修公司对簿公堂的时候,装修公司才以疏忽为理由,答应为赵先生更换板材,重新打制木制家具。   基于自己的装修经历,赵先生告诉记者,在选择装修公司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家装不比买衣服,一次家装往往要用上十几年。如果装修结束后又出现质量问题可真是让人头疼。所以我倾向于选择信誉较好、经营时间较长的大装修公司,而且一定要反复仔细检查合同,把自己的要求都写上去。”赵先生向广大网友朋友们提醒到。   冬季涂装:注意室内外温差以免漆面收缩开裂   寒冷的冬天,室外温度较低,许多工程都要减少施工项目甚至停工“冬眠”,但这对一般的室内装修工程影响不大。具体到油漆、涂料方面的施工,还有着几个其他季节不可比拟的优势,不过还是要注意室内外温差,以免热胀冷缩,对施工好的墙面造成一定损伤。为了把损伤降到最低,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房屋装修呢?   首先,冬季的特殊气候条件能使墙表面腻子迅速固化,减少粉化、开裂,还能加快油漆涂料的干燥时间,成膜效果好。其次,有利于甲醛的迅速挥发,减少有毒物质在装修材料中的残留量。   温度、通风等条件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冬季油漆涂料涂刷时,室温一般不要低于10℃。只要注意温度、通风和添加辅料应用等几方面,就可以保证油漆、涂料的施工质量和原貌保持时间等。为保证有害物质的挥发和漆面的干燥,要在刷漆料后很快开窗通风,不过也要防范室外粉尘对涂面的污染。   还有,冬季室外温度低,开窗有利于室内甲醛等有害物和油漆制品的挥发和干燥,但可能会使油漆粉化甚至变质,没干透的墙面漆或涂料很容易被冻住,导致开春后墙面变色、起皮。因此通风换气应选在比较暖和的中午时段,通风时间也不能过长。在气温急降时要尽快关闭窗户,等室外温度接近室内温度后再开窗通风,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气温过低造成漆面收缩而导致的漆面开裂的问题。   外墙乳胶漆在冬季进行施工时常会出现开裂现象,所以应确保施工温度高于涂料施工的最低温度,最好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中的温度涂刷。而按照一般的施工经验,涂料施涂的环境温度不要低于5℃,常用的混色涂料施工时的环境温度最少在0℃以上,清漆施涂时的环境温度则不得低于8℃。如果温度低,可添加乳液成膜助剂。一些业主在装修时开着暖气,虽然室内温度保持了,但要注意室内外温差,以免热胀冷缩,因为在冷、热的强烈对抗之下,也会对漆、涂面的保持造成一定影响。   施工之前   在施工前必须预先填平墙底面裂缝,刮好腻子。腻子不能刮得太厚,尽量不使用水泥腻子。冬季室内空气干燥,失水较快,容易造成空鼓、开裂、墙面不平。施工时涂抹不可太厚,涂料干透后方可施涂下一层。   厨房装修:五招解决橱柜设计常现死角的难题   橱柜设计中主要有“一”型、“L”型与“U”型3种,角落利用不好就会出现“死角”,既浪费空间,又不利操作。所以购买橱柜前应先做好咨询,然后巧用几种设备就可轻易变通橱柜“死角”。   一、旋转系统: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可以旋转的厨房配件。正是它只需轻轻用手一推,就可自动旋转的特点,避免了拐角处手伸不到最里面的缺陷,使得拿取东西变得非常方便。其美观独特的造型,更是将两边橱柜能够很好地连接起来。   二、自动拉篮:自动拉篮在柜门开启时,可以把最尽头的东西一起拽出来,随手可得。用完放回去时,直接一推门,就可将拉篮自动带回去,可避免在找东西时把半个身子探进去。   三、台面垃圾桶:如果角落的上层不放东西,还可在台面上开个孔,做成台面垃圾桶,做饭备菜时不用的废料,可以随手扔进旁边的台面垃圾桶里,节省时间的同时,也节省了弯腰、绕行的体力。在垃圾桶下面的门洞里,还可以存放一些不常用的物品。   四、抽拉餐台:想简单用餐时最好就在厨房,无论是备餐还是饭后收拾都方便了许多,但如果厨房的面积有限,又想要在厨房再放张餐台就比较困难了。其实,用一种可以随时使用又不占面积的抽拉餐台就方便多了。当二三个人吃较简单的早餐时,可将长达1.5米的餐台拉出,用餐后再推回去,大大节省了空间,而且使忙乱的早晨也变得井然有序。   五、临时操作台:有时家中来了客人,需要多准备一些饭菜,如果盘碗等餐具想同时多放几个,可台面有限,根本就摆不下!再摆张台子吧,搬来搬去费劲不说,还不一定有合适的台子可用。这时临时操作台可就派上用场了,把它与台面接好,就可以扩大备餐操作台面面积,用完后一推就可以复原,使用简单方便,而且节约空间。   总结:   对于装修“菜鸟”来说,在家庭装修中因为缺乏经验或常识而没有注意到一些细节。然而装修完成后,在使用过程中才发现有一些小失误或者不方便之处,这时后悔已来不及。那么想要在短期内迅速“脱盲”有什么办法吗?   业内人士建议,多咨询有装修经验的亲戚、朋友,最好他们刚刚装完没多久。通常他们都会非常无私地把经验教训统统告诉你,这样你犯错误和重蹈他们覆辙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还有,笔者在此提醒要装修的网友朋友们,尽量选择信誉较好、经营时间较长的大装修公司,而且一定要反复仔细检查合同以免被骗。
个人分类: 生活百事通|10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足球场的时空关系
shuilinxi 2011-2-19 15:11
天气好了,又可以去球场踢球了,好开心! 思考了一下足球场上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指导我踢球,呵呵。 足球场上,时间和空间相关 足球场上, 时间和空间相关, 随着时间的变化,整个空间在不断变化。 这种相关是一种非线性相关。 时间的变化与空间的变化不成正比。 时间,空间和球员的意识形成新的三轴。 时间和空间相关, 随着空间的变化,时间也在变化。 有些空间,时间过得飞快; 比如在一方落后一球,想扳平反超时。 有些空间,时间过得太慢; 比如在一方领先一球,想拖延时间时。 有的空间在快速改变形体时,时间也在快速改变。(这时意识要跟上) 如果我们不能改变时间的话,可以尝试着改变空间;(跑位) 如果我们不能改变空间的话,可以尝试着改变时间。(快攻)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养水仙花联想起做科研
热度 1 techne 2011-2-18 23:59
由养水仙花联想起做科研
由养水仙花联想起做科研 王 键   过年前有同事送了我一颗水仙花种子,正好我找到一个圆玻璃罐,里面有些砂石。此后,我就把这颗跟大蒜头似的水仙花插到里面,拿到家里面养。到如今不到一个月,刚刚伸出些花骨朵,但还没有开花。   巧得很,我在办公室也看到了其他同事养的水仙花,开始养的时间都差不多,有的种子还和我养的这颗是一样的。但我很惊讶地发现,虽然都是水仙花,这几颗植株长出来的形态却是很不一样的。差别是很明显的,办公室里的这些水仙花,枝干叶子都长得很茂盛细密,但植株都长得比较短,而且早早地就开了花,显得非常早熟。而我家里面那颗水仙,到现在都还没有开花呢,而且长得并不茂密,枝干叶子反倒很结实,又高又壮。明明是一个品种的植株,看起来反倒像是两个品种。   看到这个差异,让我觉得很奇怪。就仔细琢磨了一下,觉得原因可能大致有这些:第一个,温度。我的住处气温较低,在绝大多数时间,室内温度保持在8摄氏度左右。屋内虽然有空调,但我几乎不用,这样室内最高气温也不会超过11-12度。而办公室内温度较高,平时不开空调也有17-18度,工作时间温度更是还要再高出10度。第二个,光线。我的住处采光很好,但这盆花并没有放在窗前每天迎接阳光,而放在室内较深处,基本上不会受到阳光的直射。办公室采光也很好,而且几盆花距离窗户更紧,可以受到更多的阳光直射。第三个,栽盆的空间大小,我家里那个玻璃花盆空间较大,又有深度,装水和砂石后资源储备很足,又把水仙花种子保护隐藏的很好很深,而办公室那几棵花用的是浅盆,体积小空间窄也没深度,需要有人不时浇水,不然很快就会枯萎。   本来是很偶然的观察,但因为我本人就是做科研的,由这个事情,我突然想起了搞科研。其实搞科研和养花也是很相似的,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经由不同的孕育、栽培手法,最后也会形成很不同的成果和风格。更大的包容空间,更有深度的氛围,更有保障的环境,这些是让种子茁壮成长发育的前提。但仅有这些可能还是不够的,若想让植株长得更高更大,玉树临风,那还需注意要适当保持个冷静的环境。因为过高的气温,过多的阳光,过快的发育,所有这些虽然会更快催生出细密的枝叶和繁茂的花朵,但这样的植株一定是长不高也长不壮的。而且紧随着残花败柳的季节来临,这样的速成产品恐怕也难免会速朽,很快要变成过眼云烟。   最后由这个联想,再进一步联想起人类文明的孕育。近代以来比较成功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是科技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地理条件方面都有些类似之处。那就是它们所在地的气候都不是很热,基本上是有点偏冷,但又不是特别寒冷。这其中也许不完全是偶然的,看看欧洲,北美,日本等地,大致都是如此。至少在空调普及之前,这种自然地理条件的约束和保护,对于近代科技兴起的作用,还是很值得琢磨的。而这其中的道理,和上面的养花可能也有神似之处。气候太热的地区,很容易长出一年多熟的速成水稻,但无论如何却长不出黑土地上一年一熟的晶莹香米。养花也好,做科研也好,文明的孕育也好,道理应该有些相通之处。 20110219
个人分类: 时世评论|168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美研制出双向同步无线广播技术
zlhua 2011-2-18 11:12
作者:刘霞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1-2-16 11:38:38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月15日(北京时间)报道,无线广播一直是单向进行,在某个特定的频率,无线电信号每次只能流向一个方向。但现在,美国科学家首次研发出了能同时发送和接收信号的双向无线广播技术,使无线广播传送信号的信息量提高了一倍,从而有望研制出更快捷高效的网络。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副教授菲利普·里维斯表示,大多数无线网络在使用时,每个设备必须打开,由于接收的信号会被无线电广播自己发送的信号所覆盖,因此要么发信息(说),要么接收信息(听),而不能同时发送(说)和接收(听)信息。如果无线电广播像我们的大脑一样,能同时听和说会怎样呢?基于这一设想,里维斯和三名同事经过了几个月的尝试,终于研制出双向同步无线广播技术。 里维斯表示,当无线电广播发送信号时,其发送信号的强度是其可能从其他无线电广播接收到信号的几百万倍甚至几十亿倍。但如果无线广播接收机能过滤自己发射出的信号,那么,它或许可以听到微弱的接收信号,而新技术使得每个无线电广播能确切知道其正发射的内容以及其应过滤的内容。 这项技术对未来的通讯网络意义重大。尽管目前手机网络已使用户能同时听话和交谈,但由于手机网络的运行环境非常昂贵且需要复杂规划,因此,不适用于其他无线通讯网。 同时发送和接收信号最明显的作用是让发送的信息增加了一倍,科学家可借此改进家用和办公网络,让其更快、拥堵更少。另外,这项技术还可以克服空中交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目前的系统中,如果两驾飞机以同样的频率同时呼叫地面控制台,那么,没有一个信号能被接收,信号受阻可能导致飞机发生碰撞,而新系统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该研究团队已申请专利,并计划进行商业推广。目前,他们正在增加传送信号的强度;加大信号能传输的距离。里维斯表示,一旦能利用双向同步传输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到位,这项技术对未来网络可能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1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全球信息储存量每一年半翻一倍
zlhua 2011-2-18 11:07
作者:Martin Hilbert 来源:《科学》 发布时间:2011-2-14 11:38:19 据联合新闻网报道,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到2007年,人类已储存295EB(Exabyte)的信息。1EB相当于10的18次方byte,也就是10亿GB(千兆)。如果所有数据都储存在CD光盘上,堆起来的高度可直抵月球。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希伯特和洛佩斯估计,全球计算机储存容量每18个月就提高一倍。这项针对1986至2007年的信息储存量增长的研究发表在本周的《科学》期刊上。 据悉,2007年,有1.9ZB(zttabyte)的数据透过电视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传送。1ZB等于1000EB。上述资料量相当于全世界每人每天读174份报纸。另外,2007年有65EB信息通过手机等双向通讯系统传送,等于全世界每人每天互相告知6份报纸的内容。 2002年可以视作是数字时代来临的标志,当年全球数字储存量首次超越模拟数据量。而至2007年为止,人类储存的数据中有近94%是数字形态。(来源:中国新闻网)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1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考试啦!
syfox 2011-2-17 22:21
1.物种:物种是由许多居群组成的生殖单元,自然状态下与其他单元生殖上隔离,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它在自然界是真实存在的,可随时间进化改变,是生态系统的功能单位。 2.Hardy -Weinberg law: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它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因素干扰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这种状态成为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 3.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表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活性种子的总和.土壤中有活性的种子是植物群落的一部分,是新植株的来源.土壤种子库可以分为瞬时土壤种子库和持久土壤种子库.随着群落生态学的发展,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已经成为植物生态学重要的一部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土壤种子库的组成和分布;(2)土壤种子库的动态;(3)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关系;(4)干扰对土壤种子库的作用;(5)土壤种子库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文章在对目前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方面总结的基础上,认为土壤种子库在合适的干扰作用下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及植被更新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需进一步加强对这一过程中种子萌发、幼苗建立限制因素的研究. 4.①种群是生物生存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中的一个个体是不能长期生存的,物种长期生存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一个个体是不可能进化的,生物的进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的,自然选择的对象不是个体而是一个群体。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的个体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②基因库和基因频率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每个个体所含有的基因只是种群基因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种群都有它独特的基因库,种群中的个体一代一代地死亡,但基因库却代代相传,并在传递过程中得到保持和发展。种群越大,基因库也越大,反之,种群越小基因库也越小。当种群变得很小时,就有可能失去遗传的多样性,从而失去了进化上的优势而逐渐被淘汰。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基因频率可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来获得。如果在种群足够大,没有基因突变,生存空间和食物都无限的条件下,即没有生存压力,种群内个体之间的交配又是随机的情况下,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是不变的。但这种条件在自然状态下是不存在的,即使在实验条件下也很难做到。实际情况是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基因频率变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所以生物的进化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③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设二倍体生物种群中的染色体的某一座位上有一对等位基因,记作A1和A2。假如种群中被调查的个体有N个,三种类型的基因组成,A1A1、A1A2和A2A2,在被调查对象中所占的个数分别为n1、n2和n3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知识可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相结合,在深刻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来理解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就容易得多,也很能够将这部分知识融会贯通
1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出我的困惑
热度 3 leedong 2011-2-16 22:14
有人说,幸福就在于选择对了职业,既符合个人才干,也适应社会发展。 幸福就在于选择对了伴侣,因为我们一大半时间都要和妻子丈夫呆在一起。 这里说出我的困惑,以期理顺自己的思路,同时就教于大家,欢迎来拍转啊! 我是一名小硕,明年三月毕业。现在的主要任务时完成论文和做好实习工作。拟打算本学期完成论文,下学期在没有毕业压力的情况下,好好实习。 说起来也是沪上名校,无奈本科毕业工作过四年,教过一所二级学院大学英语。因此年纪是老大不小了,已虚度了29个春秋,肖狗。 根据我的自我了解以及叶看过一些职业性能测试,包括MBTI ,大五行人格啥的,总体看来比较适合于咨询,教育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之类的。 其实,我一直觉得价值观是引导我职业选择的根本。我总觉得人生在世要为社会做出一些事情。因此,教师对我而言比较吻合。而且我天生站在讲台就不紧张,学生也挺喜欢我上课的。影响他们做个好人是我的教书初衷,当然前提是帮着他们过四级。目前看来,这两点做的还不错。 那么,我为什么对重新选择教师顾虑重重呢? 1. 小硕,大学教书,远远不够。 2. 老大一把年纪了,实在不想读博士了,我感觉国内的博士实在没有读的必要。纯粹是混学历而已。周遭也没有大师级的人物。 3. 老师,目前看来,工资实在不高,要想在大城市生活,买房子实在是无能为力啊。我当然未必一定要留在上海,我是说南方大多城市,房价实在猛于虎也。 4。我喜欢教书,培养人,却不喜欢写论文。国内的论文没在我看来,九城以上都是垃圾。我是想做一些实际的对社会,对教学有意义的研究,可是呢?大部分论文不得不写啊。 当然,我预计未来中国,一定会提高年轻教师的工资待遇的。 末了,我想说,我虽然喜欢读书,几乎什么种类的书我都会读一些的。可是,另一方面,我也想过那种经历丰富的精彩人生,教师在我看来,实在是有点一成不变,不说了无情趣,也是按部就班,无什么挑战。 因此,恳请各位看官,也算是有缘之人,说说你的看法撒!小弟先行谢过了!
个人分类: 自我成长|3100 次阅读|5 个评论
春节上海行——老盛昌的汤包
热度 2 lakeebird 2011-2-16 11:05
春节上海行——老盛昌的汤包
春节期间我去了上海,这是我的第三次上海行,前两次出差忙于公事,无暇游览上海,这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品味。 为了感受上海的商业氛围,我就把住的地方安排在南京路上的春申江宾馆,虽然地处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上,春节期间入住的人不是很多,所以价位还算合理,酒店也干净整洁,给人的印象还不错。办完入住手续已经中午1点了,出了宾馆就去南京路上找吃的,宾馆旁边就有一家百年老字号的饭馆,看里面人山人海的无容身之地,只好继续往前走,看到老盛昌汤包店,也是上海老字号,人也还是挺多,等了一会终于等到可以安心坐下吃饭的地方了。所以来上海的第一感觉是,在上海,特别是南京路上吃顿饭真难。 不愧是老字号,他家的汤包确实好吃,不过吃了几个就会觉得腻,大概是油太多的缘故。还叫了扁食汤,虽然汤包还不错,扁食可不敢恭维,没什么味道,淡淡的。勉强吃完算添饱肚子,完成上海之行的第一餐。 老盛昌的汤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11 次阅读|4 个评论
未来有多远
guijunyang 2011-2-16 09:11
多少次不停的问自己 未来有多远 其实人生短暂的3万多个日夜就是答案 但这不是梦想的路程 人生是现实的,虽然也经历过懵懂和逍遥的幻想,但到了那个人生转换的节点 大多数人会自觉的专项现实 所以梦想的未来也变得短暂 脱离不开生活的滋味 未来有多远 取决于你自己想留给时间什么 想留给后来者什么 是化作青山柏塚 还是一捧尘土 亦或归零到自然 这一切都是宿命 不管带着多少情爱仇恨 在那刻都停止下来 只留在活着人的记忆和语言里 百年后 谁还会记得呢?不论伟人和平常人 现在的每时每刻幸福着、痛苦着、孤单着。。。只要真实的感受着就是最可靠的 这样才能不偏离自己的真实生命轨迹 任何雕饰和做作都是多余的 只会让你偏离自己生活的航道 让你疲惫不堪 让周围感觉厌恶 未来有多远 如果在生命的终点 能够回味生活的酸甜苦咸 即使老泪潸然 那也完美的结点 未来没有多远 只在你眼前 掌握当下最关键 体会这个智慧最高者与愚蠢着制造的世界的万般姿态 那就是最高的完结 做一个自由的行者 让未来做伴 闯荡世界
25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戒烟日志(九)
cf6886 2011-2-16 08:34
2月15日,正月十三。戒烟第九天。 今天感觉比昨天好一些,想抽烟的念头出现了4次,持续时间都不长。 看来,能否成功戒烟,还真是得看有没有毅力,或者说是否能控制自己的思维,控制自己的欲望。有时欲望强烈一些,自制力弱一些,就屈服了, 无论此前付出多少努力,都白费了,所谓前功尽弃说的大概就是如此。当自制力大于个人的欲望时,成功就不会远了。个中差别有时可能就是自已的一念之间:唉,算了,想抽就抽一支吧,没什么大不了的——坚持,再坚持一下,就过去了。有时就是这么简单,就看自己如何选择了。
个人分类: 个人事务|2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门(一首)
xiaojiyun 2011-2-15 22:26
门(一首) 门里是我,门外是你 我们不曾相见 就算一千年的泊停 就算一瞬息的泪流 门里是静,门外是动 你们不曾相见 就算满天繁星天外落 就算三十功名尘与土 门里是历史,门外是未来 他们不曾相见 就算薄如羽翼的沟壑 就算惊鸿如梦的轮回 门里是手,门外是心 手握着心,心载着手 就算风雨 就算静沉 门里是时间,门外是空间 时间是弯曲,空间是径直 就算疯狂的挣扎 就算痴迷的铺陈 门里是正,门外是负 相忆得忧,相忘得福 就算千山万水的追寻 就算一生一世的相守 门里是永远,门外是短暂 永远在心里,短暂在手里 就算孤只的白发 就算悲鸣的哭泣 门隔着你我 门隔开他们 门隔分世界 门惟一隔不开的是心和心
2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怜的小女孩
Lding 2011-2-15 17:49
当年读过周国平的文章妞妞时,他的女儿也是得眼癌去世,印象很深.很是难过了一段时间. 今天又看到了一个现实版的妞妞. 看到这个网页中 http://yanyajing1234.blog.163.com/blog/static/179334722201103010555817/?latestBlog 那个得眼癌的有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的小女孩,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我的心都要碎了. 转载一下这个网页,希望更多人看到,小女孩的机会就会多一点. 虽然我不知道她的真实性,但是应该不会有人拿自己的孩子来赚这种钱吧.
1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卫视《养生堂》——何裕民教授:别让癌症盯上你
热度 6 何裕民 2011-2-15 16:51
播出频道: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 首播时间:2011年2月23日—2月27日(含周六周日) 17:39—18:25 重播时间:次日早上06:23分 主持人:悦悦 主题:别让癌症盯上你 嘉宾:何裕民教授 节目性质:大型日播养生节目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发布新数据显示:癌症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每年有1270万人会发现自己患有癌症,有760万人因此死亡。有证据显示有30-40%的癌症死亡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有三分之一的癌症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治愈。而通过健康饮食、定期体育锻炼以及保持健康的体重,每年在中国有62万例癌症可以预防。 癌症离我们越来越近,对我们虎视眈眈,盯上每一个可能的目标!如何远离癌魔?什么样的饮食能帮助我们预防癌症?得了癌症后,如何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法?如何康复?如何更好地生存?知名中医肿瘤专家何裕民教授将为您答疑解惑,敬请关注! 第一集:癌症只是慢性病 第 1 节:癌症只是慢性病 第 2 节:什么是癌症 第 3 节:错误观念 第二集:癌症性格 第 1 节:较真与胃癌 第 2 节:压力与胰腺癌 第 3 节:乳腺癌为什么多发 第 4 节:养生厨房 第三集:癌从口入 第 1 节:吃对癌的“贡献” 第 2 节:不当饮食是癌症形成的根本原因 第 3 节:防癌的饮食建议 第 4 节:养生厨房 第四集:癌症治疗误区 第 1 节:治疗癌症误区 第 2 节:癌症应该怎么治 第 3 节:预防更重要 第 4 节:养生厨房 第五集:中医药抗癌 第 1 节:癌症如何预防 第 2 节:中医如何抑制恶性肿瘤病变 第 3 节:怎样减轻毒副作用;防止复发 第 4 节:如何延长生存期 第 5 节:养生厨房
个人分类: 学术与演讲|6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丽神秘的黑天鹅
热度 1 angelfish512 2011-2-15 16:37
美丽神秘的黑天鹅
时间:2011年2月5日 地点:深圳 东部华侨城 鸟类:黑天鹅 如果说白天鹅是纯洁美丽的象征,那么黑天鹅在美丽之外又多了几分神秘。过年期间在深圳东部华侨城游玩时,湖里几只黑天鹅深深的吸引了我。它们时而曲颈低吟,时而引吭高歌,时而梳理羽毛,在湖面缓缓划过,与欧式景观组成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曲颈低吟 缓缓轻游 引吭高歌 浅浅轻吟 划水前行 鹅鱼同游 深情相依
个人分类: 观鸟日志|365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what can i say--面对国开行的这次实习招聘条件
luguilong81 2011-2-15 15:13
招聘条件(原文)(点击要看英文版的,提示:The page cannot be found)  ·招聘范围: Harvard University 或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的在校学生。  ·专业方向: 金融、金融工程、管理、会计、经济、统计、法律、语言类、船舶、能源、环境、计算机及工程类专业。  ·相关要求: ● 诚信求实,积极进取,认同开行文化。 ● 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优秀的沟通能力。 ● 有较强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 ● 中英文均可作为工作语言。  ·实习时间和地点: 实习时间为2011年暑假,为期十周;地点在国家开发银行总行(北京)。 原文链接 http://hwjob.cdb.com.cn/jobs.htm , IT MAKES ME THINK A LOT, ABOUT..FUTURE CHILDREN'SEDUCATION. IT ALSO INSPIRES ME ALOT. THANKS
个人分类: 业业|2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坐在这里学习?
热度 3 zlhua 2011-2-14 19:58
人一生无论做什么事情,无外乎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生存问题,二是发展问题,其中生存是发展的基础,只有存在才能更好的发展,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和生存的资本,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不断的成长,由咿呀学语变得伶牙俐齿,能说会道,从三餐都需要父母照顾,学习需要老师手把手的教,发展到现在,只要父母提供必要生活费用,自己就可以利用这些费用生存下来,并且在学习中不断增强自身生存和发展能力,与此同时,毋庸置疑,在我们一天一天变得愈发强大的时候,父母会老去,会衰弱,不仅照顾自己的能力会减弱,给养儿女的能力也会越发的微弱,待到一个特殊的日子,他们和他们的父辈一样,需要自己的儿女从自己手中接过标志着“自力更生”的接力棒,像自己年青时一样,肩负着自己和家庭的生存和发展的责任,用自己的力量,照顾好自己,给养儿女…… 总之,当接力棒离我们越来越近时,无论你主观是否愿意,我们都必须接力,而今天,我们坐在这里,为的是接力,做接力前最后的备战。
个人分类: 自省自立|2767 次阅读|5 个评论
关于“时间”的一点思考
热度 2 Moviez 2011-2-14 14:29
突发想法:人长大,物理尺寸变大,观察到周围世界的尺寸相对变小,这可以为世界尺寸的“尺缩效应”,反推就是自身坐标系的速度变大,进而可以定性地推出自身时间变快。宏观感受就是人长大了,时间过得比以前快了。。。
个人分类: 科研感想|2686 次阅读|6 个评论
适度愤青是必要的
lovelysp 2011-2-13 21:04
如果从小到大就被教育做一个乖孩子,长大后经常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非常叛逆,一种是唯唯诺诺,没有主见和胆小。 感谢我的父母在我小的时候为生计不断奔忙,没有太多的时间过多管教我,所以思想很多时候还保留了一点自由度。具体表现是喜欢独立和自由思考,有时候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曾经被人嘲笑你说话能不能少说点“我个人觉得。。。”其实还真没有什么恶意,只是想表达一点自己的观点。当然嘲笑我的人也未见得有多么出色,因为他不愿意发表“个人觉得”,只愿意和大家保持一致,时间长了就被大家遗忘了。表达自我观点的同时并不代表我要反对一件事和不顾全大局,或者一意孤行。 例如对人,有遇到的长者没有表现出应当的长者之风,所有的同学都表示了理解,只有我表现出“有点愤青”,这引起了大家对我回国后能否适应国内生活的担心。其实我想这种担心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我自己并不担心。这是我的个性,一个没有个性只有共性的群体是很悲哀的。事实上没有个性,就无共性。没有姚明的血性,国家男篮没有这么多人尊敬。皇帝本来就没有穿衣服,他自己觉得穿了,剩下的人都说穿了,如果没有我“有点愤青”,连他自己都忘记了没有穿衣服。 所以,我还是要有点愤青,适度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曾经的朋友
热度 4 ywang69 2011-2-12 22:34
这几天在科学网结识了不少新朋友,突然想到了关于朋友的话题。从小学算起(很惭愧没上过幼儿园),一直到博士毕业,同学不少,朋友也很多。 上初中的时候,离开了小学的好朋友们,当时有点自豪的是我们整个竹山小学,考上一中的就我一个,为此当时的班主任还得意了一下,因为当时我随母亲返城(母亲是知青),中途从老家村小转学,竹山小学当时没有多余的课桌,是班主任肖池秀老师从自己家拿了一张缝纫机凳子给我当桌子,我就算插班生。当时的好朋友叫李军,是个残疾人,由于小儿麻痹症每天要撑拐杖上学,我们是住在同一条街,所以我每天替他背书包上学。李军虽然是腿有残疾,但是乒乓球打得特好,每次课后打球,他都是大王,我一般是他的大将,打赢后我就当小王,然后挑选自己的大将,继续进行擂台赛。 初中的时候,龙明宣是我的同桌,这小子成绩特好,后来高中在不同班,高考龙发挥失常,去的是天津大学,现在是中国网通的中层干部,上次去北京联系他,小子居然在台湾带薪度假。刘永忠当时是我的死党,他母亲是城关一小的李爱华老师,教语文的,曾经是我弟弟的班主任。永忠的父亲是邮电局的干部,他们老家和刘少奇副主席一个村子的即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刘叔叔一口浓重的宁乡口音。 上次回家,去看望两位老人,发现刘叔叔瘦了不少,据说有糖尿病。 我和刘永忠经常一起上学,放学,到县邮电局门口的报栏里面看报纸,尤其是长沙晚报连载的武侠小说,永忠当时刚学会下中国象棋,我们两臭棋篓子经常放学后跑到学校游泳池底下下象棋,因为在教室围观者太多,发挥不出水平不说,输赢还相互不服气。虽然中间颓废了2年多,初三的时候母亲不让我走读了,住校后我奋发图强,最后还是考上了一中的高中部。当时最想感谢的老师是英语老师王丽萍,我初一初二英语几乎没有及格过,初三的时候,王老师每天放学后让我到她家听写10个单词,背诵一段课文,奇迹发生了,不久我的英语及格了,考高中居然考的还不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上大学后还当英语课代表。当时的班主任是有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的肖龙飞老师,我的印象中他就是骂人很厉害,机关枪似的,滔滔不绝,让你犯了错误无地自容,而且最后的逻辑是“子不教父之过”,父母必须来校。 高中时,记得当时班上有个同学姜向东,长得非常结实,绰号达德洛夫(似乎是电视剧霍元甲中被霍大侠打败的俄国大力士)。当时几位帅哥同学有杨江涛,朱东铁,向乾勇,他们蠢蠢欲动的要追班上一位漂亮女生龙树翠,害得她连大学也没考上。87年9月上大学时,和高中同班同学邓新武一起到成都上学,搞笑的是两个人在火车上都丢了20元钱。 上大学,最好的朋友是王跃武,吴继清,张小文,李中明,杨柳扬,夏继君等。和王跃武是在成都火车站就认识了,他是中那石油地质局的子弟,我到长沙还在他家住过两次,和他父亲下过中国象棋,我在大学的第一天晚上就住在他们寝室(提早一天到校)。 上高中的时候,似乎明白初中的好友已经完全替代了小学的好友,不是不想念他们,只是没有时间去想念,没有时间去联系。然后,上大学了,偶尔会想起高中的朋友,只有回老家过年大家才会一聚。后来发现高中同学的那些记忆其实已经越来越模糊了。出差的时候偶尔会和所在城市的高中的同学联系一下,其他的几乎已经印象模糊… 去年春节的时候,朱东铁从深圳打来电话,原来他和高中的班主任曾渭元在一起过年,而东铁当时还在西藏挂职锻炼。 看来如今的同学情谊不是不想念,只是想念没有了实质的探访,没有清晰的电话。偶尔会到百度上搜索一下同学的近况,或者从朋友的朋友那隐约听来的讯息:某某结婚了、某某生了一个女儿、某某当上解放军上校了、某某出国了、某某又离婚了、某某成了千万富翁、某某当了市委秘书长、某某当上总监、某某生第二个儿子了。 偶尔回到校园才发现: 青春小鸟早已一去不复还,它早已消失在菁菁校园里的柳梢头。 学校墙报上挂出的教师绝大多数是比我们还年轻得多的青春面容,教我们的老师们早已退休或者杳无踪迹。
个人分类: 昨夜星辰|4914 次阅读|11 个评论
卡鲁扎-克雷恩理论:“第五维太小,察觉不到”
热度 2 readnet 2011-2-12 14:04
卡鲁扎-克雷恩理论:“第五维太小,察觉不到”
按照爱因斯坦的想法,“我们这个宇宙是三维空间加上时间的一个四维时空”。 然而,紧随其后,又有人提出过一种比他更超前的思想, 此人就是 德国的数学物理学家   西奥多·卡鲁扎 (1885-1954) 卡鲁扎在研究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时注意到, “广义相对论即使应用于比三维更高的空间也是成立的”。 当把空间的维数从三增加到四时,爱因斯坦方程的形式发送了变化,即增加了一项 。 让卡鲁扎大吃一惊的是,那一项 正好就是描述“电磁力”的那个方程(麦克斯韦方程)。 这就是说, 增加一个空间维,即添加上一个第五维, 这时不仅引力, 竟然连电磁力也可以从空间弯曲得到说明 。 1919年,卡鲁扎給爱因斯坦送去他所写的论文, 爱因斯坦在赞赏卡鲁扎敢想的同时也提出了责问: “这个宇宙哪里有什么第五维?” 针对爱因斯坦提出的质疑,到1926年, 瑞典的一位理论物理学家 奥斯卡 · 克雷恩 (1894-1977)提出了如下的想法: “第五维在三维空间的个点卷缩成一个个的小圆圈,非常小,谁也察觉不到它的存在”。 第五维太小了,所以不可能发生前面提到的那些古怪的事情。 第五维要比原子或分子小得多 ,更不用说人这样的大物体了。 卡鲁扎-克雷恩理论:“第五维太小,察觉不到” 小结 卡鲁扎和克雷恩所提出的“五维时空” 卡鲁扎和克雷恩的理论认为, 在构成我们所知道的这个四维时空的各个微观“点”上都存在着“第五维”。 这个第五维卷缩为极其微小的圆圈,我们无法观测到。 某个维度卷缩起来的这种现象叫做“卷缩化”。 按照卡鲁扎-克雷恩理论, 传递电磁力的波,即“电磁波”, 其实就是时空在第五维方向的震荡 。 “第五维” 一个卷缩成环状的细小空间维度。 在此环状维上移动,会立即回到原来的位置 。 看起来像是一维,其实…… 一只蚂蚁在一根细棍上爬行。 从远处看 ,那就像是 一只蚂蚁被局限在一个一维世界里 。 其实,这只蚂蚁除了可以在棍子上前后移动, 还能够围绕棍子(即棍子任一截面的圆周方向)爬行。 换句话说, 棍子表面对于蚂蚁并不是一个一维世界,而是二维世界 。 从远处看 棍子, 棍子表面所具有的那个“第二维”太小, 被我们忽略了 。 克雷恩认为, 同样的道理 , 构成我们这个三维空间的每一点上, 如果还隐藏着观测不到的非常小的另一维的话,我们也会察觉不到 。 【    花絮缤纷  —— 与【 蚂蚁 】题材有关的【 科学网 】 博主/博客 李泳的博客 以勤劳的蚂蚁作为自己博客的头像 马文勇的博客 拼命奔跑的蚂蚁 http://blog.sciencenet.cn/?421417 我就像一只蚂蚁,很小很小,在梦想的驱使下我拼命的奔跑,奔跑! 以“拼命奔跑的蚂蚁”作为自己的格言 蚂蚁不跑了 已有 512 次阅读 2010-6-6 01:05 | 个人分类: 社会百态 | 系统分类: 生活其它 | 关键词:蚂蚁 大象 跑 一直拼命奔跑的蚂蚁A,跑呀跑呀! 他想成为第一个到达终点的动物, 他超过了所有的蚂蚁, 已经赶上跑在蚂蚁前面的大象。 他问大象:“终点在哪里? 有啥奖品?”大象说:“不知道”。 蚂蚁有点怀疑:“那你跑这么快干什么?”大象说:“没有呀, 我在散步 ”。 蚂蚁A 好像明白了,于是,他坐在那里等了一会,看到排在他后面的蚂蚁B已经冲过来了, A对B说“兄弟,前面什么都没有”, B嗖的一声就过去了“哈哈早知道他会累, 终于超过他了”,跟在B后面又冲过去了一群蚂蚁。 接着 最后一名 蚂蚁C 慢悠悠的走过来 了, 蚂蚁A问 :“你为什么不跑”。 蚂蚁C回答 :“ 我在散步 ”, 蚂蚁A对蚂蚁C的崇拜悠然而生,于是跟在蚂蚁C的背后开始散步 。 我的世界我做主 已有 431 次阅读 2010-8-26 22:03 | 个人分类: 生活的乐趣 | 系统分类: 生活其它 昨天晚上骑自行车走在路上,对面来了一辆大卡车, 非直线运动中,强光使我瞬间目眩,两眼一抹黑 ,差点跌倒。稳定下来后产生了如下思考! 强光中什么都看不见;极度嘈杂中和什么也听不清;被很重的口味刺激后的味觉系统短时间内处于麻木状态;~~~~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从物理课本上学到, 人的眼睛只能看到很有限的一个波长范围。耳膜、味蕾也同样仅在很小的范围内有效工作 。结论: 感官系统只能告诉我们真实世界上很小的一个频段 ,感官系统下的世界是一个残缺不全的世界! 鸟儿的世界和人类的世界绝对是不同的。 物理高人肯定能给出各种精妙的证明。 2、不知从哪里学到, 人看到的世界、听到的世界都是人想看到的、想听到的 。例证: 同一种景象,不同人看来是截然不同的画面 。即 感知系统在不自觉的删选和修改真实世界的面貌 。 得到了一个启示: 千万不要认为自己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站不到,要能站到那就不是我了 。 还有一个问题: 人的感知系统得到的只是一个残缺不全世界的删选和修改版,那么世界的本来面目和我所感知的世界面目有多大的相关性? 提供一个重大的可能: 可以忽略真实世界的面貌,直接创造删选和修改版的世界,从此世界可能充满美好!!! 看来我的世界真的是我的,而且也只是我的!! “ 如果我笑,全世界都在对我笑;如果我哭,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在哭 ”~忘记出处! 哈哈 】 扩展阅读:   奇异的四维空间  ==  ★  ==   超弦理论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6869 次阅读|8 个评论
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2)
kejidaobao 2011-2-12 13:21
——如何决定谁应该被录取为博士生? 文/冯长根 上文 谈了当好博士生导师的责任和准备,本文谈谈如何决定谁应该被录取为博士生。 作为博士生导师,你遇到的第1个问题当然是如何挑选学生。有一些同学在你的名下报名考博,甚至有胆大的同学写信要求你答应收他(否则他就报考另外的博导了)。前者要求你从几个候选人中挑选你要的博士生,后者显得功利但也可以理解,只是如何回答这种询问的确令人犯难。 作为一名博导当然希望收下那些能走向成功的学生。收下一名合适的博士生是令人感到十分幸福的事。学校里将会留下一份优秀的博士论文,导师可以有三、四年称心如意的师生关系、一位初级同事,甚至终生的科研伙伴。的确,我自己总是把博士生当作同事介绍给同行,从来不把博士生当作学生 。如果你收下的学生正好与此相反,比如他不听从你的指导、不会开展工作、不收集数据并撰写和提交论文,那会使导师感到十分沮丧。谁都不会否认,把三、四年中所要付出的时间、智力、情感以及其他努力,给予一位没有希望的人是悲惨的。 我手上有一本书谈到了如何挑选学生 ,除此以外,似乎还少有研究涉及如何挑选学生这一内容。徐耀 在本刊发表一文,从文化的高度阐述了如何识别优秀的研究生。他谈了6条标准。问题的难点在于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一个苹果甜不甜,只有吃了才能知晓。挑好博士生也是此理。所以,博士研究生前一位导师(硕士生导师)的介绍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如果是自己带的硕士生,这也不难。对于一般情况,我自己坚信这样的信念:每一位博士生只要他有硕士生的基础,就可以在与导师一起的努力中走向成功。即使是稍差的学生,也应有信心带好他。我跟我身边的人说,我对待博士考生的思想是“有教无类”。在从事博士生导师工作的20年中,我总是想尽办法让每一位被录取的博士生都带着成功的喜悦走出校门。但的确有例外,有一次我收下了一位大家都不赞成收下的博士生,一年半后,我果然就又想尽办法辞退了。我的确理解为什么许多博导说,“不是优秀的学生我决不带”。但这也带来另一个问题:有时你好几年没有看中的学生。 一位是才华横溢、什么都得第一的学生,另一位是稍有差别但聪明的学生,你会挑选哪一位?应该指出的是,前者不一定是最好的研究者。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在本科生、硕士生阶段数一数二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够顺利地通过三、四年的博士生艰苦的学习阶段。实际上,博士生的学习是份苦差事。有一些学生在博士生学习期间着手解决婚姻、生孩子、买房子、养父母的事,使这种现象雪上加霜。许多事例告诉我们,博士生与导师的关系实际上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导师在这之中主动掌控这种变化的努力是值得提倡的。博士生的三、四年,导师都应该有针对不同情况的准备。 有一位博导只挑选那些合群的人做自己的学生,另一位博导则只寻找能够快速融入他的研究团队和实验室的学生。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更好?答案是都可以。你重点思考这样的区别也是值得的——“对于挑选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仔细思考他们系需要招收的研究生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然后将其与他们可以在研究阶段学习的能力区别开来。” 你在面试时,有的询问可能就是为了这种信息。在更仔细的情况下,有的博导会让学生当面亲手做实验。你明确地询问这些学生的推荐人或硕士生导师,问问学生掌握实验技巧的情况,也是常用的挑选方法。你在面试时,注意区别不同的人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主动性,是有助于你挑选学生的。“要获得研究生学位,一个人需要对所学学科充满激情,要有推动本学科知识发展的愿望,而且要能够持之以恒。” 仔细审阅学生的简历,从中找到候选者能够自主工作的证据。候选博士生通常已经完成了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你不妨问一问他对这个项目到底喜欢到什么程度,他对接受该项目并完成项目的叙述,会告诉你许多他对于科学研究各方面态度的信息。对于在若干个候选人中挑选一、二个博士生,你实际上是在平衡不同候选人之间的长处和短处,对于同一位博士生,你实际上是在平衡该申请人的长处和短处。 谁都希望挑选上优秀的博士生。对于博导来说,重要的是在平时,例如当你开办讲座时(在学生面前),你是否表现了对你研究领域的前沿的巨大激情?你有激情,报名的学生肯定会有激情。 参考文献 冯长根. 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1) . 科技导报, 2011, 29(2): 83. 冯长根. 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1) . 科技导报, 2011, 29(1): 83. 萨拉·德拉蒙特, 保罗·阿特金森, 奥特德特·帕里. 给研究生导师的建议 . 第21版. 彭万华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186. 徐耀. 我对研究生的最高要求 . 科技导报, 2010, 28(17): 123.
个人分类: 栏目:主编心语|48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UG二次开发的船舶锚系优化设计与拉锚试验仿真分析
热度 2 liuecsi 2011-2-12 04:45
刘志强 E-mail: liuecsi@126.com 研究方向:船舶辅机设计及制造装备、船舶企业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http://articles.e-works.net.cn/cae/Article39639.htm 发表时间:2006-8-29 刘志强 关键字: UGS CAE 标准件库 参数化设计 仿真 下载附件: 刘志强——基于UG二次开发的船舶锚系优化设计与拉锚试验仿真分析.pdf 深入研究并运用UG的二次开发工具和VC(微软基本类库MFC)结合建立船舶锚系标准件库,利用 MFC实现UG对话框界面与后台数据库通信的方法,实现锚系参数的选型计算及锚、锚链、锚唇的三维全参数化建模. 最后在锚唇、锚和锚链等三维图形建立装配好的基础上,通过锚系的拉锚过程和贴合仿真对锚唇进行优化设计。
个人分类: 科研|465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我如何安排时间——陶哲轩
xiangfasong 2011-2-11 20:21
受到一些评论的鼓励,我最终决定在这里写一些关于如何安排时间的建议。其实,我有这个打算已经一段时间了,可是就我自己的情况而言,这方面也还在做着探索(读者应该看看我等着写的论文排了多少!)而且很多想法未必成熟。(已经有一些经验写在 advice on writing papers, 比如 page on rapid prototyping )而且,我的一些个人经验恐怕也不能对所有人通通适用,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类型以及工作状态。欢迎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啊,经验啊,或者建议在评论中写出来。(其实,即使我自己的经验,我有时候也不能严格的遵照,挺遗憾的。) 这些经验并不系统,我慢慢的叙述如下。首先,我足够的幸运,自己的很多优秀的合作者都在我们合作的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比如最近我的博客大家看到的论文,很多都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我的合作者们辛勤劳作的成果。一般来讲,我觉得几个人合作的时候,虽然常常要花费的时间要多一些,但是每个人实际花费的力气却令人吃惊的少,而文章的质量却更高。我发现自己可以同时与很多人在不同的工作中合作(因为常常他们为主,或者该工作实际上在等待进一步发展。)可是在我独自写论文的时候,我却只能同时只做一件工作。 由于一些学院时间的规定,在夏季很多的工作要做结,数量要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多。这些工作都已经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了(比如,很快就要有一篇文章完成了。在这篇文章上,我们已经花费了三到四年;从 2000 年开始,我在关于波映射的全局正则问题( the global regularity problem for wave maps problem )上已经时断时续的花费了 8 年之久了。)所以说,当一篇论文一个星期就出现,这可不是说,从怀有这个论文的想法,到真正写出来,仅仅花费了一个星期。其实往往整个漫长过程多是不被世人所知的。 另外,我解决严肃数学问题的能力常常上下变化,甚至每天都有区别。有时候我可以在一个问题上连续想一个小时之久;而有时我更适合去把我和合作者们的草稿式的想法给具体到细节的写出来;另外一些时候,我觉得自己只能收收邮件,改改错误,甚至打个盹,散散步。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应该根据自己的状态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工作安排。如果我有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同时又有很好的状态,我可能就会关掉办公室的门,关掉网络,静下心来写这篇苦思已久的论文;而状态不行的时候呢,我就看看这一周的 e-mail ,投几篇篇论文,写写 blog 。总之我要做些跟精力的热情的高低很相配的工作。做数学够幸运的一点就是,你可以把大部分的工作在时间上做非常自由的调整(但是讲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外,我们必须围绕讲课的固定时间来做安排)。能够准确的判断自己在某个时段的工作能力以及对接下来的时间(比如这一天剩下的时间)做估计是很有帮助的。无论是太过自信,还是太不自信,在选择具体的工作内容的时候都会带来低效的后果。(我在这两方面可以说都有反面的经验。) 类似的。我有时会有一大堆事情,在长度,复杂度,困难度都非常不同。这一堆问题写在我的 “ 要做 ” 清单之中,如果其中有某个需要很细致的思考的话,我会完全排除掉其他干扰,只将注意力放在这一个问题之上,其他的能拖后的拖后,能放弃的放弃掉;我只有在各项工作都不会耗费我很多时间的情况下,才会同时在各个方面工作。(而且,我还在这些工作中都没有什么灵感。)常常发生的情况是,这些任务要比我预想的难,需要更多的精力,时间或者是耐心才能够完成。这时侯,你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 “ 休息点 ” (比如,证明一篇论文中的关键命题;写下讨论中的一个想法,写出来黑板上的某个灵感,或者把一个论文草稿具体完成到细节。)使得这件工作可以放下来不想一段时间,等到回来的时候依然能够很舒服从断开的地方直接继续原来的工作。应当避免在一件工作完成一半的时候就停下来,没有找到合适的 “ 休息点 ” 。结果要么这件工作半途而废,要么留在脑袋中不能彻底忘掉,以至于影响其他的工作,而当你把这个问题捡起来的时候,常常要从前面的什么地方重新开始思考,浪费了时间。但是也无必要拿到一个任务就一次完全的完成,只要找到合适的暂停的地方就好。举一个俗气一些的例子:我在写信的时候(一般都是我工作状态较差,不能去做严肃的数学问题的时候),我会写完并打印好,装到信封之中,然后就把它们放在固定的地方,而一般不会马上就邮寄出去(包括很多类似的东西都放在一起)。直到我 “ 固定的地方 ” 堆满了文件,而我有没有什么其他事情好做的时候,我会统一的把他们一起处理。(比如当我的电脑出点问题的时候,就是个不错的时机。) 一般的讲,有些不需要很集中精力处理的问题最好能够成批的处理,而那些需要集中精力分别应对的任务,就不要被杂事分散了力量。 跟所谓的 “ 休息点 ” 的寻找相关的一点就是要会把又大又长的任务给切碎,让他们变成若干的小问题,而且每个问题又能够有很好的独立性以及自洽性。最好不过的就是每个小问题都能有他自己的意义。举一个例子就是,我是完全不大可能一次性完整的写出关于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而当我把它们分成了 19 个部分之后,这些部分都相对可以很好的处理,而且又能够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且,我还发现,把自己逼到悬崖边上也常常很有效。我提前宣布要讲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这给我带来很多动力,不至于半途而废。) 现代文字处理的优点就是,任何时候都可以间断下来,将草稿保存。又很容易找个时间继续。这个 blog 就是这样。我非常惊叹于在计算机时代之前的那些数学家们,他们居然能够写出如此高质量的论文甚至是厚厚的一本书。而我即使有秘书的帮助,也会觉得这件事相当的困难。 有时候应当花费大段的时间来学习某种技术,因为这些技术将会在未来不断的被使用。这其中一个好的例子就是数学中的 latex 编辑软件。如果你打算写很多的论文,那么就应该花费些时间仔细研究一下这个软件,给自己将来带来方便。好好的学习一下譬如怎么画图怎么做表等等。近来,我试图利用宏定义的方法将标准的 latex 码(如 \begin{theorem} … \end{theorem} \begin{proof} … \end{proof} 等等)简化,节约了击键次数。每次的时间节约当然很少,但是累计起来,效果就会不同。而且,在工作的时候如果有效率很高的感觉,人也会精神抖擞,士气高涨。(写长论文的时候就能有体会。) 而在另外的一些情况下,却反而可以对一些任务进行推迟,延误,甚至放下去做些其他的工作。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同样的重要。面对一个给定的任务,如果一个人等到自己的技能更强悍,或者是发生了某件事情使得这个任务变得不再那么重要,那么这个工作显然就变得简单了。比如,我目前关于波映射的论文( papers on wave maps )被延误了好些年,主要是因为我自己没能坚持。然而回想起来,我看到把论文放在那一段时间也有不错的方面。当初我计划中的方法在技术上简直是个噩梦。真的很有必要等待合适的工具出现,等待对这个领域的理解的加深,然后在对问题有更深刻更有效的处理。 我的最后一个建议就是要制定一个计划之后要尽最大努力坚持下去,一个不能全心投入的计划还不如干脆没有计划。我的计划包括我自己的 PDA 和笔记本,我的 e-mail 同步。我的各种计划和办公室中其他的设计好的东西保持一致。我还有一个 “ 保留的 ” 黑板,上面写得东西也许只有我自己能完全明白。我并不想很详细的在这里把这些写的很详细。总之,我已经很习惯于我的这些计划,而且到目前为止一切都非常好 ( 尽管我可不希望有人把我的黑板擦干净! ). 选择怎样的计划显然是一个非常隐私的事情,我当然也不大可能对每个人给出最好的建议,只能讲讲自己正在实施的方法 . 我认为这些方法给我赢得了很多的时间 ; 我不用花费精力去考虑自己在周二下午 3 点钟该做些什么;为了目的 A , B , C ,在 X , Y , Z 方面都需要做些什么也不用再操心,这样我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于理解数学本身,抑或证明一个有难度的命题,或者什么其他的的工作 . 哦,最后还有一条:有时又需要及时放弃自己的规则而容许有效地调整。比如说,当我在午饭时(随便抓些东西吃吃)为下午的工作做计划时 , 有时会被同事或某个访问者所打断,结果要出去吃饭。结果常常发生的情况是,在这顿饭上我得到的比在办公室中更多更好(在数学上或者在其他方面),尽管不是按我事先所预料的方式。而且这个过程常常更令人愉快 ( 有时候,脱离会议讲座甚至脱离会议本身去做自己的论文也会有相同效果 )
个人分类: 博文转载|1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德国or美国?
热度 8 alishay 2011-2-11 18:19
最近一直在忙申请啊什么的,很久没上来更新了,现在有个段落了吧算,所以过来写写,也顺便征求下众议。 前天呢拿到了Max-planck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al biology的offer。可是美国学校也申了很多,好学校还没有什么好消息。德国要2月15号之前给答复去是不去。所以呢有点纠结的说。 想一下,什么是我真的想要的呢?什么最重要呢 德国VS美国 科研水平 : 据说那个所科研蛮好的,不输美国;美国的话呢 很好的学校应该去不了,一般的也无所谓,反正我也没有强烈欲望为科研献身,非名校不去,其实如果没有申德国美国7,80我也照样会去的,想要出去看看嘛。所以算是平手。 位置 :德国的那个小城是很小很安静很寂寞的吧,美国呢,貌似现在可以选三个地方的说:德州,石溪,洛杉矶。 再等一下可能还会有更多。也可能没更多。好玩一点很好啊,可是做科研的话寂寞一点也无所。可是在德国可以不用签证玩欧洲的说。。。 时间: 哇塞,这个德国绝对优势啊,3-4年vs 5-7/6-7年 女生的话对时间还是很在意的吧,2年可以干很多事情了,可以德国phd毕业以后再去美国博后一下下。去德国直接读博士,去美国3年国内硕士相当于白念。。。 这个很有说服力。。。哎 我真的不想读书读到30岁啊~~~~~ 虽然看别人是没什么,但是自己不要。可是,我当年确实一直冲着要去米国来准备的说。 机会: 德国15号say no的话,gone; 等着的话,美国不一定有新的offer,有interview的3个应该算是没问题吧,其实我也不确定啊。当然,德国还可以申秋季入学的,不过既然都要去的话干嘛让人家觉得是second choice涅。 人 :德国那个所的人很nice的,基本上老师学生都混了个脸熟了。然后定的这个老板的是比较严,要求hardwork,不过德国本来就松嘛,再碰一个不严的老板像我这种小孩很难做出东西来啦,所以可以接受。美国:导师啥的完全不知。不过,有rotation的机会。然后,很多很多同学啊朋友啊什么的都在美国,感情上还是喜欢美国多一点啦。虽然不知道为啥。当然咧,米国也蛮大,去了也不定能见到或者在同一个地方啥的。可是,听说德国人nice是nice但是木有心啊,可是我就再那呆三年嘛,有没想一直在那。毕业后还是会去米国混混。 Training 舒适度 : 德国必修课很少的说,要学东西自己定课程选课,知识自己学。 舒适。 美国,哇塞 要上很多课,很多讨论,很多presentation。 听说很苦。可是我觉得吧,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来的,training严的话自然会有更好的素质。 嗯,这个的条件是自己自制自修能力很重要来的,如果选择去德国。要定计划用心学习的说。 老爸老妈老姐师兄啊什么的的意见: 德国科研还好的话,自然去德国,时间短嘛,phd 学位早拿是王道。早拿到学位可以早爱干嘛干嘛。去德国可以基本按时拿到学位跟国内差不多,但是可以随了我的意出去看看,不要老死在山大。虽然我喜欢去美国,可是美国时间代价太大,太漫长太吃力。德国算是个折中方案吧,好像最fit我了的说。 嗯,其实如果哥伦比亚给我offer的话,去米国还是德国也还是要纠结一下的。为虾米? time time。 but,。。。 哎╮(╯▽╰)╭,给我一个必须要去美国的理由吧~~~~各位大侠有么意见没?
12140 次阅读|29 个评论
[转载]科研时间管理(马臻)
oaiwqiyao 2011-2-11 15:07
hi,马老师您好,非常欣赏你的博文和你的思考和感悟。 最近看了你关于个人修炼的文章,可否推荐一些你觉得比较好的关于如何训练和提高科技英文写作的书? 还有,关于时间管理,我看到很多谈时间管理的书都是关于工作,公司里面的东西,关于科研的(尤其是关于做实验以及理论学习的时间如何分配,科研生活如何协调),可否推荐一些书,或谈谈您的看法? 谢谢您的宝贵时间! 回答:关于科技论文写作,在国外时看到有人推荐《The Elements of Style》,然而我读了这本书感到对我的用处不大:这本书主要从英语写作的基本功角度写的,包括如何使行文更加简洁等,然而对科研论文的谋篇布局却没有涉及。后来读到《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第六版,北京大学已经引进出版:《如何撰写和发表科技论文》),感到这本书非常适合初学的研究生看,作者介绍了科研写作、投稿和科研伦理的方方面面,每一章都通俗易懂,很容易看懂。如果在科研写作方面没有任何基础的话,用这本书打基础是非常适合的。但是有一定基础的人读这本书就感到比较小儿科,感到这里说的都是常识。 使我有启发的是《The ACS Style Guide》(第二版),后来我又买了第三版。这本书不但有科研论文的基本功,包括如何使用缩略语,如何引用别人的文章,而且有资深的编辑、审稿人对于他们如何写作、审稿子看什么的体会。这本书还用笼统描述性的语言介绍了写文章各个部件的总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读了以后,就知道并不是你得到了好数据然后把数据罗列一下就行的,而是要有更多的分析和内涵。用美国化学会杂志征稿要求的语言来说,纯粹是报数据的文章是不收的,而要有深入的道理方面的讨论,能提高人们对这一个课题的科学认识。 我最推崇的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Write Like A Chemist》,这本厚厚的书把科研论文分解为各个部件,每个部件有“公式化”的写作方法、常用句型和注意事项。这本书并非笼统描述、看过就忘记的那种,而是讲解得很清楚,里面的内容也很实用,并且配了各种案例和习题。如果真的能够从头到尾读下来,能成为写作高手。而已经熟悉科研写作的人,也能从书中找到对自己经验方法的印证。这本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字正腔圆,它不是左道旁门,而是正统的好书。而书店里卖的国内很多介绍科研写作的中文书过于强调英语的词法、句法,却没能介绍“上乘功夫”,读了那些,很难写出神采飞扬的好文章。 关于时间管理,我想说我并不是时间管理大师,否则我的“结局”会更好。但是:(1)时间管理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管理能导致好的结果,但是有好结局的人并不是一定就擅长时间管理,这和评价的标准有关系。(2)正因为我很早以前没有接触到时间管理这方面的书,所以我要学习这方面的道理,并且感到有些道理(虽然我也无法完全照着做。) 很多市场上时间管理的中文书是一些常识性的经验、体会,我推荐一本非常好的Brian Tracy写的《Eat That Frog!》(中文版已经引进出版:《吃掉那只青蛙》)。这本书非常适合大学生、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看,甚至高中生也能读懂。该书分为十多章,讲述时间管理的规律性的东西,看了以后会很有启发。如果真的能够用到自己身上,威力一定很大。还有本详细、深奥一点的,是《Time Power》(中文版《时间力》),比较枯燥。 你的来信促使了我的思考,是因为你引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书上讲的那些东西,看起来很有道理,在理论上站得住脚,但是如何把这些规律用到具体的科研实践中呢?如何指导自己的科研和研究生阶段的生活呢?我本来想回答说:“只要你看了《Eat That Frog!》,你就能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但这个回答在闪躲。以下,也许我无法充分地回答你的问题,但我尽可能提供几点值得思考的东西。 时间管理理论的发展,正如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一样,经历了几个阶段。一开始,人们认为抓紧时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就是时间管理。后来人们认识到效率、统筹方法的重要性。再后来人们强调计划,就是拿出一张纸片,记下来我已经做了什么,我明天要做什么。这些只是比较初级的时间管理,因为这些都强调“做事”,却没有分清楚“做什么样的事情”。在高级阶段,人们认识到,每天都有无数的事情要做,而这些事情有的是重要的,有的是不重要的。重要的事情件数少,只占20%,但能带来80%的效用;而不重要的事情件数多,占80%,但只带来20%的效用。因此时间管理的秘诀就是帕累托的80-20定律。为此,我们应在做事之前甄别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时间管理大师说:你没有时间做所有的事情,但你有足够的时间做重要的两三件事。 举个夸张的假设性的例子(虽然我不是这么做):比如说留学生想进国内高校任教,准入条件是至少发两篇第一作者的JACS(美国化学会志)。“聪明”的人就会围绕着这个指挥棒转,一心只发JACS,一心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第一作者),而不从事辅助性的实验(即不发第N作者文章),因为他知道,几篇第一作者JACS就是能给能带来80%效用的20%事情。而“愚蠢”的人做了这个、做了那个,有的是搭仪器,有的是帮助老板写proposal,有的是帮助别人做实验(自己为第N作者),后来要么很少有文章,要么虽然文章出了一大堆,“有用”的却没有几篇。这就是所谓的80%的付出带来了20%的效用。 以上这个夸张的例子从一个角度来讲,说明80-20原理是客观存在的,从另一个角度去讲,说明这个原理的局限性:这个原理是从最终的“效用”为导向、为指挥棒的,并且这个“效用”受评价标准的影响而会有“无效”和“有效”的结论。比如说我认为帮助别人(自己为第N作者)对我的心理上是有效用的,但是有的评价体系不这么认为。因此,怎么做,取决于你自己对“效用”的认定,即价值观。 除了上面的假设性的例子外,还有些正儿八经的例子:比如说我很少看电视,很少出去购物(或者“一次购清”),我认为这些都不能产生“效用”。再比如有些科学家收到审稿邀请,随手就把稿子发给学生去审,他很“聪明”,他知道这些“杂事”不会给他带来很大的“效用”。还有的科学家把学生差一点的文章让课题组的“小老板”或者“大师兄”去精心修改,而自己则腾出手来“御驾亲征”修改“高档次文章”,因为后者能带来更大“效用”。 以上说了些80-20原理。这本《吃掉那只青蛙》当然还有很多很有价值的经验。现代人在时间管理上还有一个“陷阱”就是把“活动”当作了“效果”。一匹马整天在“活动”,但它没有“效果”。再比如一个研究生或者青年教师,到了学校上午去财务科报销、然后审稿子,下午参加各种会议、接待社会上来的推销员,晚上看报纸、看杂志,表面上看起来在“活动”,但没有产生多大“效果”。从书中,我领会到,“吃掉那只青蛙”的意思就是说“别人恶心吃青蛙,你要狠下心来吃掉那只最难吃的青蛙”(即跳出“舒适区”)。生活、工作,不是捡最简单的事情来做,而是捡难做的事情来做,捡别人不会做、不能做的事情来做。做了难的事情,你的能力就提高了,难的事情就难不倒你;而做了简单的事情,则永远只会做简单的事情。并且,这本书告诉读者,时间和精力花在什么地方,你的成就也在什么地方。比如说你花在研究化妆品上,你是“闲暇生活者”;你花在八卦别人上,你成为“八卦者”;你花在写博客上,你成为知名博主;你花在工作上,你成为业务骨干。 这本书所说的东西,我现在无法完全做到,但这本书能启发我做选择。比如说,有的机构请我当“绿色产品鉴定专家”,有的和我自己专业没有关系的杂志请我当英文技术编辑(校稿),有的留学机构请我给他们的客户提供有偿服务,有的报纸杂志请我写社会上大众也能写的文章,有的不公开发行的内部刊物请我写文章,这些我都推辞了。因为我知道,时间放在哪里,成功就在哪里。 关于如何安排看文献、做实验、写文章,王华峰在《科学新闻》撰文说,要1/3时间看文献,1/3时间做实验,1/3时间写文章。我认为具体的怎么安排,要根据以下两个因素进行调整:(1)你现在是什么身份;(2)你将来要做什么。很多留学生到了美国,老板是不会让你拿着他的钱而坐下来看文献的,而是一进实验室就赶鸭子上架似的让你做实验,利用业余时间看文献,后来又利用白天时间加上业余时间写文章。那些老板设计好了实验思路,就是让你来完成的。而对于博士后,更是如此,有拿个老板愿意你每天领着200美金的工资不干活?看到你坐在电脑前面,心里想白给你工资了。 也就是说,如果你只是想拿个文凭毕业、只是想对得起博士后的工资、或者只是想成为“有手的工具”的话,多花点时间做实验对你完全没有坏处,而且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别人只看“效果”。然而,如果你要放眼将来成为“学者”的话,看文献(甚至是看和自己课题无关的文献)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这是一条默默无闻的“不归路”:你看了文献,无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找工作的时候,国内的人只看你发了什么文章,你无法用“我看了5000篇文献”作为应聘的筹码。这里的关系就象《The 7 Habits of High Efficient People》里面所说的鸡和金蛋的故事:有的人杀鸡取金蛋,而你既要产金蛋的鸡,也要得到金蛋,于是就引出了“生产出东西”和“可再生产能力”这两者平衡(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0 个评论
火锅也快餐?也外卖?
热度 1 zlhua 2011-2-10 21:04
现在,伴随着都市人群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外卖业务似乎开始变得司空见惯。火锅如何打入快餐行业?是否值得外卖? 火锅如何打入快餐行业?从技术上看,把火锅做成快餐应该不难。比如钵钵鸡和很多干锅的做法,可以很快,吃得也很舒服...但我个人认为吃火锅本身就是在享受一种慢生活,一种文化,能慢就不要快。实在要快,就在物流上快,尽量缩短顾客用餐的等待时间。或者再细分一下市场,推出特色火锅业务,比如可以让喜欢享受个人主义/两人世界/三口之家的家庭,在喧嚣的都市里找一个很安逸的地方快乐地吃一餐特色的美味火锅... 火锅是否值得外卖?其实曾经有商家提出要外卖火锅的业务(在非典横行的岁月里),后来非典过了,其外卖业务也不了了之了。去年,该商家又开始打算把这个业务捡起来,并开始了积极实践,不过,实践结果仍然处于亏本或保本的状态... 到底什么样的客户需要外买火锅?那一定不是普通家庭主妇,因为对于她而言,做一餐美味可口的火锅与家人共享现在实在不是件困难的事情(特别是现在很多商家推出自有品牌的火锅底料产品。超市又有新鲜的各种烫火锅的菜品,不管是荤,是素,美味的年糕,海鲜,山珍,甚至是切好的肥牛,应有尽有)...那会是谁?这个家庭的收入一定要不错,做家务的时间有限,自家拥有一个极为惬意的聚餐场所,自身缺乏良好厨房训练和经验或不情愿自身操劳,对饮食口味和品质又比较挑剔的家庭...此外,外卖火锅要保证质量和速度,成本自然就会比店面更高些,如何保证利润?定制出比店面更高标准的服务品质,根据客户特点推出特色服务,通过高品质的服务和特色赢得客户,获取利润...
个人分类: 随便想想|3193 次阅读|9 个评论
数学与“维”
热度 2 readnet 2011-2-10 14:22
数学与“维”
在上一篇《 “终极理论”与“维” 》中,探讨了有关【 五维时空 】(【四维空间】+【一维时间】)。 有网友 colorfulll 评论道:“ 四维之外,都是非常含混推测!不敢看好 。” 出于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讨,本篇就聊聊【数学】与【维】的关系。 物理学讲的是必要性,亦即是否真的可以把真实的宇宙看作是“四维空间”。 那么,处理图形的几何学究竟是如何定义四维空间的呢? 在古希腊时代,由欧几里得写成的几何学经典《几何原本》中,有如下这样的定义:   立体的末端是面。   面的末端是线。   线的末端是点。 这就是《几何原本》中对点(零维)、线(一维)、面(二维)和立体(三维)所下的最早的定义。书中并没有给出四维的定义。 要打破这种限制,那就必须“逆向思维”。 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1854-1912)就是这样做的。 庞加莱采用与欧几里得相反的方法,改变了“维”的定义 。他的定义如下:   末端为零维(点)的叫做一维(线)。   末端为一维的叫做二维(面)。   末端为二维的叫做三维(立体)。   末端为三维的叫做四维(超立体)。 庞加莱是从低维向高维定义,这就是他与欧几里得的不同之处。 采用庞加莱的定义方法, 不仅可以定义四维,还可以定义五维,乃至更高次的维, 而且全都可以用几何学方法进行处理 。 此后便发展出了处理 多维的几何学 。 如今的数学,甚至有了处理 “无限维”的几何学 。 在数学世界,可以有不论多少维 小结 如何得到超立方体? 移动【点】得到【线】,移动【线】得到【面】。 这就是说, 把一个具有一定维数的图形沿着这些维没有包含的方向移动, 就可以得到高一次维的图形 。 把这个方法类推,“ 移动立方体就可以得到四维的超立方体 ”。 需要强调的是, 必须是在三维空间没有包含在内的方向上移动立方体 。 超立方体的展开图是什么样子? 一个线段被两个点包围,一个正方形被四个线段包围,一个立方体被六个正方形包围。 依次类推,“ 超立方体被八个立方体包围 ”。 “四维超立方体的展开图”是由八个立方体构成的一种图形 。 只有在四维空间中才可以把这八个立方体折合起来 。 看一看【四维超立体】 【三维立方体】以某个角度穿过一个【二维平面】时, 如【立方体】以其通过自身中心的一条【对角线】垂直于【二维平面】的角度穿过的例子 被 平面截出的【截口( 平面图形 )】 依次为 “点→正三角形→六边形→正三角形→点” 等不同形状。 在处理【四维空间】的几何学中,【四维超立方体】以某个角度穿过【三维空间】时, 如【超立方体】以其通过自身中心的一条【对角线】“垂直于【三维空间】”的角度穿过的例子 被 【三维空间】截出的【截口( 立体 )】 依次为 “点→正四面体→八面体→正四面体→点” 等不同形状。 假定你看到一个【四维超立方体】正在穿过【三维空间】,那么你的眼前会突然出现一个【点】, 然后逐渐成长为【正四面体】,在变为【八面体】和【正四面体】,消失于一【点】后,不见了。 扩展阅读:    “ 终极理论 ” 与 “ 维 ”  ==  ★  ==   奇异的四维空间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2-11 23:30  矢量空间的维 数学上,“维”是矢量空间,又称线性空间,的重要基本概念。 所谓“维”就是矢量空间的“基矢”,矢量空间“基矢”的个数就是它的“维”的个数。 有人从可把:“点”0维,“直线”当作1维,“平面”当作2维,“立体”当作3维,简单地认为,由此就可以推论到有“无限维”。 也有人把事物的各种因素、种类,都分别当作各“维”,而组成“多维空间”。 就些,实际上,都是误解了“维”的基本概念,而产生的错误观念。 因为,能成为矢量空间的“维”,或“基矢”是必须满足一个基本的条件:那就是:它们必须是彼此线性无关的。 “直线”只有1个“基矢”,没有任何另外的矢量与它彼此线性无关,因而,是 1维,“平面”有两个彼此线性无关的“基矢”,因而,是2维,“立体”有3个彼此线性无关的“基矢”,因而,是3维。 对于任何维数的空间,必须是有相应个数彼此线性无关的“基矢”。 否则,就不能肯定它的维,或根本就不能构成相应的矢量空间。 我在“博客”中,已结合“相对论”,有多篇系列博文,全面介绍了“时空可变系多线矢无理学“,现在还有一个系列正在进行,都包括具体地讨论物理学中,“维”的问题。 欢迎网友们批评指正、具体参加讨论。 我在标题为“时间的维”的博文,还针对一些,关于是时间与维的不当论点,分析说明“相对论”的4维时空的根据理由和基本特性。 还将针对物理学中多维问题的一些错误观点,作专题的讨论。 也欢迎网友们积极参加。 readnet 2011-2-12 22:45 【黄色】可由哪几种【颜色】合成? 博主回复(2011-2-12 23:08) : 博主回复(2011-2-12 23:05):根据事实已知: 一定频率的红\黄\蓝3色, 可选为相应矢量空间的"3个基矢", 对它们就没有其它的组分! 但是,这3色的其它频率,就还分别有其各自的另两色的一定成分! 博主回复(2011-2-12 23:05) : 根据事实已知: 一定频率的红\黄\蓝3色, 可选为相应矢量空间的"3个基矢", 对它们就没有其它的组分! 但是,它这点3色的其它频率,就还有各自的另两色的一定成分! readnet 2011-2-12 22:28 【绿色】可由哪几种【颜色】合成? 博主回复(2011-2-12 22:41) : 绿色,实际上,可由蓝与黄,按一定成分组合而成! 因成分不同,还可有,深绿\浅绿各程度的不同! readnet 2011-2-12 22:09 【红】、【黄】、【蓝】三色 是彼此线性无关吗?  博主回复(2011-2-12 22:21) : 既然只要,且必有,此3色,就能组成各色, 当然,它们就应是在此线性空间,彼此线性无关啊! readnet 2011-2-12 10:39 白色也可由例如:取红\黄\蓝3色组成! ======================= 如何用红、黄、蓝三色调配出白色? 博主回复(2011-2-12 19:58) : 仅选红\黄\蓝的3种频率的光子, 就可组合成在大脑反映的各色, 也包括白色! 例如,一般彩色电视就是利用此原理! 白色当然也可(例如:分光镜)分解为7色! 这也符合线性组合唱的特性! readnet 2011-2-12 10:37 您的意思是,【颜色】也可以作为【维数】使用? 博主回复(2011-2-12 19:45) : 博主回复(2011-2-12 19:41):你别弄混了! 各种色都是相应频率光子的组合进入眼球对大脑的反映, 事实表明: 例如,仅选红\黄\蓝的3种频率的光子, 就可组合成在大脑反映的各色, 即表明,各色频率的线性空间就是这样的3维空间, 因而,此3频率就可作为各色频率组成的线性空间的3维! readnet 2011-2-12 00:52 黑/白色 与 空间 是线性关系吗? 博主回复(2011-2-12 10:28) : 取红\黄\蓝3色就可组合成各色, 所以,少只要选取一定间隔波长的3种频率作为基矢(或"维") 建立矢量空间, 各色就都与它们(各基矢)线性关系! readnet 2011-2-12 00:31 黑色 与 白色 线性相关吗? 博主回复(2011-2-12 00:49) : 黑色可认为各色"分量的摸长"均分为0! 亦即无光子弟兵进入眼球! 白色也可由例如:取红\黄\蓝3色组成! readnet 2011-2-12 00:10 颜色与空间线性相关吗? 博主回复(2011-2-12 00:28) : 看来是可选取一定间隔波长的3种频率作基矢, 建立矢量空间! readnet 2011-2-11 23:29 傻帮讲座(7):咖啡色的波长是多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90do=blogid=379279 博主回复(2011-2-12 00:01) : 所谓"颜色"都是某种或某些频率的光子进入人的眼球引起大脑的反映, 这些不同的频率是否都是不同的维呢? 已有的常识已获可告诉我们:不是! 因为例如:取材红\黄\蓝3色就可组合成各色, 所以至少只要选取一定间隔波长的3种频率就够了, 这3种就可算得是相应空间的维! readnet 2011-2-11 23:26 博主回复(2011-2-11 23:36) : 欢迎批评指正\具体讨论! 上面这张图的中心是凸起的吗? 扩展阅读:    “ 终极理论 ” 与 “ 维 ”  ==  ★  ==   奇异的四维空间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430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下雪、初雪与有效降水
热度 2 venking 2011-2-10 12:35
经过108天的等待,终于下雪了。10月24日去医院的途中下了阵雨,儿子10月25日出生,这是他第一次看见“降水”。 报道称,极端记录是1970年10月25日到1971年2月15日,长达114天连续无有效降水。气象专家称,期间北京平原地区降水量仅为0.6毫米。 报道称,2月9日的降雪是北京60年最晚初雪昨晚降临。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北京 初雪 下在次年的情况只有5次,最晚记录为1984年1月29日。故1970-1971年的初雪在1970年底。 而2010年12月29日飘落的雪花,又算不上初雪。可见,“下雪”不一定是“初雪”,“初雪”不一定是“有效降水”。 那么,什么才算初雪,什么才算有效降水呢? 2010年12月29日飘落的雪花,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认为,这场零星降雪不能被算作京城初雪。他继而向中新社记者澄清了“初雪”的判断误区。“初雪”的标准是第一场雪虽然没错,但其要求是大部分城区可见的降雪,而29日的降雪仅在北京局部城区可见。另外,“初雪”对雪量也有要求,29日的降雪在气象意义上将其称作微量。其历时时间短,雪量过小,不会形成积雪。 有效降水则指自然降水中实际补充到植物根层土壤水分的部分。降雨开始时,最初一部分雨量被植物枝叶所截留,称为植物截留量,在微雨的情况下截留量可达3毫米左右。超过植物截留量才落于地面,开始被土壤吸收。当降雨时间较长或多次降水之后,地面长期积水,根层土壤达到饱和时将产生深层渗漏,下渗到根层之下,补给地下水。因此自然降水中实际为根层土壤吸收的水分为实际降水量减去截留量、径流量和深层渗漏量,即为有效降水。 那么,无有效降水即无被土壤吸收的水分,更谈不上补给地下水了。1970年底的降雪只有0.6毫米,不足植物截留量,但达到了初雪的标准。然而,今年的“初雪”同样不一定是“有效降水”,报道中仍不可混为一谈。 划分这么细的气象范畴,某一天气现象在某地几十年一遇,或打破多少年记录之类,实在是稀松平常。
3236 次阅读|2 个评论
婴儿发烧不可怕,天然蒸变长身体
热度 1 sheep021 2011-2-10 12:34
婴儿之天然蒸变论 婴儿降生后,普通结壮者,一月中间,大抵身体安和,少啼多睡,乳量必逐日加多,酣眠的时间亦必加长。 此等婴儿身体健全,五脏六腑自然茁实无病,是无须详细论其蒸变也。然婴儿实有此天然的蒸变发现,非为病 症,更不用延医,随其天然的演进可也。而为儿科医者,不能不研求蒸变之生理,以顺婴儿生长之机。不然既为 儿科医者,不知蒸变所以然之生理为何,亦大可令人齿冷也。故吾诸同学,明了婴儿的蒸变,为生理之一种变态,不是病症的呈现即可,无须深切研究之也。 凡婴儿弥月后,有时无故而发热,而其他各处肢体头面,确 无连带表现的病象呈露。 此等的热型,即所谓蒸变者是也。凡为人之父母者,应明了蒸变之生理,是婴儿变态的生长,天然不可避免,更不必着急。其热忽然而来,仍倏然而去,于婴儿身体不但无害,而反有益。万不可惊慌无主,用医药以求治疗。恐无恙健全之婴儿,反因医药之克伐,致成真病也。 至于蒸变的生理现象若何,今简单书之于下。是婴儿出世后三十二日,必发一蒸,后即随之一变,变者变坚实五脏,蒸者蒸养足六腑,均为长气血而生精神,发身体而益智能也。盖婴儿之在胎元中,先生全身骨胳,继生全体气血。其五脏六腑,在体内虽各成雏形,而未能健实。自蒸变之后,即长全身体之经脉,成五脏六腑之神经智能也。 蒸者发热也,变者转易也,自内五脏六腑而外达躯壳,自下腿足而上至头脑,是阴生于下,阳结于上也。故一发天然之蒸热,而变易旧有的状态也。所以至三十二日,必发一蒸,随之一变。一次蒸过后,体格性情即与前日有异。至二次蒸变,须到六十四日。 二次蒸变过后,全体的骨胳渐成结壮,不同于昔日,而骨之余气,又自大小脑分入牙龈中,遂生三十二个乳齿。即随第一次蒸变后,而萌芽者,故齿之数,以三十二个,为足数之齿也。然亦有生齿不足三十二数者,由变蒸的日数不足其常也。或蒸变未至三十二日,二十八日即发现第一次,齿应之亦生二十八个,是其天然之明证也。故乳齿的生长,无论如何结实的婴儿体质,亦不过三十二之数也。凡一周之蒸热,婴儿之性情及精神即应之一变易,诸周均是如此。 十周计三百二十日,则蒸变之作用,至斯始为完毕也。婴儿之脏腑中气血,乃渐健全,可以营运而无天然于身体阻,以至于坚壮达于成人也。 故三十二日发初蒸,一蒸而生肾气。 六十四日二蒸,即生膀胱气。其蒸发时,两耳梢及耳唇,背脊骨中部连尻骨处,俱发现肌冷象,是其变也。 至九十六日发三次蒸,始生心气。其变也乃有喜笑。 至一百二十八日,发四次蒸,生小肠气。其变之现象,是心口窝及后脑处,发微汗而手或足时有一动之微惊象。 至一百六十日,发第五次蒸,生肝蒸足气血。其变的现象,斯时无故而啼哭多眼泪。 至一百九十二日,发六次蒸,生胆气。其变易时,睡眠时目闭不能合缝,而白眼球微现赤色。 至二百二十四日,发七次蒸,为蒸足肺气。其变时气管枝微作嘶音,而声音至此始可收放自如。 至二百五十六日,发第八次蒸,生足大肠气血。其变的现象,是周身皮肤起微痒而潮汗,斯时大便微见明绿色而有泡沫。 至二百八十日,发第九次蒸,蒸发脾气。其变的症象,是运化之力,至此时始强健,乳食之量必骤增进。 至三百二十日,发末次蒸,生足胃之气血。其变的现象,是偶然不欲吸乳,肠感振动腹微痛,不时发饱咯,吐乳块而微味酸。至此始为十次蒸变完毕,而身热退净,复其平日之健康。是时已萌芽的齿龈发现酸痒,婴儿每因龈肉酸痒,吸乳时错龈解救,常啃破奶母之乳头。遂即生骨型的乳齿,其龈肉酸痒之象,亦即无形而解除。方能吐单词之言语,知喜怒于心,通五味于鼻,时时闻觉谷麦的余香,而欲食之。脏腑之气血,因蒸变的作用,斯完成其健全也。 经云∶气入四肢,长碎骨于十蒸变之后。六十四日,长其手足经脉,手受血,故能伸缩自如而持物,足受血,故能支持身体而行立。又云∶ 蒸且变,谓蒸变异而足一岁之日也。又云∶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止之,不可别治,长以婴儿须有蒸变也。脱齿者,如花之易苗也。所以不及三十二齿者,由蒸变之不能足日,齿数当与蒸变日数相合也。是以中年以后之脱齿,不能再行生长者,以天然蒸变的作用,行其自然之长养,其乳齿宝贵的时期,已成过去,无望将来也 见: http://www.ngotcm.com/forum/article-15836-1.html 本博评论: 聪明的妈妈会发现,孩子每发烧一次,就聪明一分,或长高一分。俗话说这是“烧心眼"呢。 现在,很多家长,一见孩子发烧就用种种方法退烧,孩子怎么健康发育呢? 当然,也要分清是变蒸发烧还是疾病发烧
个人分类: 奇闻怪病|394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没有在人民群众面前的公开演说和竞争——铁纪只能是骗人的鬼话!
xscjack 2011-2-10 08:33
没有在人民群众面前的公开演说和竞争性参与——铁纪只能是骗人的鬼话!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国内要闻 时事 地方领导将集中换届 党报称用铁纪保证风清气正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2月10日05:36 我来说两句 ( 92 )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仲祖文   新一轮地方领导班子集中换届工作即将陆续展开。换届风气的好坏,直接关系换届工作的成败,关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目标的实现,关系党的形象和威信。各级党委从换届一开始,就要把正风肃纪牢牢抓在手上,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   正风肃纪,必须严肃教育。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性观念、大局观念、组织观念,正确对待进退留转,自觉服从组织需要,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坚决抵制不正之风。要约法三章,把“5个严禁、17个不准”的纪律要求作为“高压线”,告知每一位领导干部和参加推荐、选举的人员,让大家清楚地了解不能做什么、做了的后果是什么。要运用反面典型加强警示教育,加大对违反换届纪律案件通报力度,采取发函提醒、承诺保证、谈心谈话等措施,警示党员干部遵规守纪、不越“雷池”。   正风肃纪,必须严格监督。监督是最好的防腐剂。要强化组织监督、制度监督、民主监督,把换届全过程置于组织、干部、群众有效的监督之下。要通过巡回督查、现场督导、专项巡视,全面加强对换届风气的监督检查。抓住民主推荐、干部考察、换届选举等关键环节,采取问卷调查、民主测评、个别访谈等办法,深入了解掌握干部遵守纪律情况和换届风气状况。畅通电话、网络、信访等举报渠道,通过千万双眼睛的“紧盯”,让搞不正之风者无藏身之处。   正风肃纪,必须严厉查处。“风微要知著”,“治乱用重典”。查处是最直接、最有威慑力的惩戒。对拉票贿选、买官卖官、跑官要官、违规用人、干扰换届等行为,要坚持露头就打,从快从严查处,决不姑息迁就,始终保持整治不正之风的高压态势。要强化追究问责,对惩治违纪行为不力、换届风气不好的,严肃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通过严肃查处、惩防并举,让投机钻营者无机可乘,让心存侥幸者付出代价,让触犯法纪者受到惩处。   保证换届风清气正,需要书记抓、抓书记。各级党委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公道正派、任人唯贤,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以自身的模范行动整歪风、扬正气,真正把中央对换届工作的要求落在实处。 (来源:人民日报) media_span_url('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1/02-10/2831413.shtml')
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终极理论”与“维”
热度 4 readnet 2011-2-10 03:13
“终极理论”与“维”
爱因斯坦把我们所在的宇宙看成是“四维时空”,不过他仍然认为空间只有三维。 可是,我们并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认为宇宙就不会是由四维空间构成的。 的确,如今已经有了一种突破爱因斯坦这种宇宙观的假说,而且受到了物理学家们的关注。 这种假说提出,“ 宇宙还存在着一个‘第五维’ ”。 所谓 第五维 ,指的是应该添加在四维时空上的那“另一个空间维”(不是那个时间维)。 这个宇宙并不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四维时空,而 是由四维空间加上时间合起来的“五维时空”。 现在有不少物理学家都认为,也许必须假定这个宇宙存在着第五维甚至更多的空间维, 我们才有可能完成自然界摆在我们面前的那个大课题。 这个大课题就是“力的统一”。 牛顿指出,使苹果向地面掉落的那种力与作用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那种力属于同一种力(引力=重力)。 后来又有一位也是英国物理学家的詹姆斯·麦克斯韦(1831-1879), 把静电的那种力和磁铁的那种力也统一为一种“电磁力”。 现代物理学家竭力想要说明的,则是最基本的四种力,即“引力”、“电磁力”、 “强力”(强相互作用)和“弱力”(弱相互作用),全都应该是同一种力。 实现力的统一是现代物理学家的一个终极梦想。 那么,为什么假定还存在这第五维就有可能实现力的统一呢? 回答这个问题的钥匙就是前面所介绍的“立体与投影”之间的那种关系。 我们知道,有一种形状的立体,一个立体可以投射出圆、正方形和三角形三种投影。 同样道理,四种基本力很可能就是某一种“源力”的四种“投影”。 柏拉图告诫人们,“要把视线从洞壁转向洞外”,物理学家们就是这样做的, 他们 把目光指向更高维的时空 ,希望能够发现那惟一的“源力”。 物理学的完成必须要有“第五维” 能够把“四种力”统一起来吗? 现在已知的四种基本力,即【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 基本粒子物理学认为,这每一种力都是由粒子传递的。多数物理学家都坚信, 这四种力在宇宙诞生之时其实是一种力,是在宇宙的演化过程中才逐渐发生了分化。 所谓“力的统一”,就是希望在理论上把这四种力统一为一种力来加以说明。 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电弱统一理论”已经实现了【电磁力】和【弱力】的统一, 相隔不到10年所提出的“大统一理论”(GUT)再把【强力】也统一进来, 但是如今还没有一种把【引力】也统一进来的“终极理论”。 小结 1. 引力 具有质量的物质相互吸引的一种力,又称为“ 万有引力 ”。 在广义相对论中,认为这种力是由四维时空弯曲所产生的。 传递引力的基本粒子是“ 引力子 ”,迄今尚未发现。 2. 强力 原子核内的质子带有正电荷。 因此,质子相互之间会受到电磁力的排斥作用。 不克服这种斥力就不会有保持不散的稳定的原子核, 因而一定还存在着 比电磁力更强的另一种吸引力 。 这就是“ 强力 ”。传递强力的基本粒子是“ 胶子 ”。 3. 弱力 将中子“转变成”质子的一种力。 放射性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会自发地释放出电子和中微子而转变为质子(β衰变)。 导致发生β衰变的力就是 弱力 。 传递弱力的基本粒子是“ 弱波色子 ”。 4. 电磁力 把静电力和磁力两者统一起来的力叫“ 电磁力 ”。 传递电磁力的基本粒子是“ 光子 ”,对应的波就是“ 电磁波 ”。 光(可见光)和x射线等都属于电磁波。 扩展阅读: 爱因斯坦与关于维的科学  ==  ★  ==   数学与“维”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3646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有关预测火山爆发的研究报道
readnet 2011-2-9 22:45
作者:尼特 来源:网易探索 发布时间:2008-11-25 15:7:48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1/213634.html 红外线技术可准确预测火山爆发时间和强度 俄罗斯克柳切夫斯科伊火山喷发熔岩,上图为红外线图像。 据国外媒体报道,火山爆发之奥秘何在?全球数百名勇敢的科学家正在冒死寻找这一答案。其中一位这样的冒险科学家就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地质学家迈克尔·拉姆齐,他花了12年时间来研究火山爆发的行为。如今他正利用热红外线辐射技术和美国宇航局与气象卫星的数据来预测火山将何时爆发且爆发强度有多大,以帮助人们赶快撤离危险区。 热红外线辐射技术可以拍摄人类肉眼不能看见的红外线图像,以帮助像拉姆齐这样的科学家跟踪世界1500座活火山里面和周边所出现的致命热能。从这些图像获得的数据可以在危险到来之前提醒人们火山将会爆发,此技术或许有一天能让科学家更好地预测火山爆发。拉姆齐说:“全球十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活火山底下,因此这是一个影响全世界人民生存的问题。”从太空鸟瞰,由围绕地球运行的卫星所获得的高清图像显示,活火山很突出,像圣诞树上的灯。当它们准备爆发时,就会发出明亮的白光。而它们的冷却速度可以告诉科学家有关其地质学组成,从而进一步帮助科学家预测这些火山是否将会猛烈爆发。 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探索研究委员会的资助下,拉姆齐和他的研究伙伴――地质学家亚当·卡特整理从美国宇航局土地(Terra)卫星上的星载热量散发和反辐射仪(ASTER)所拍摄的地球图像,并与卡特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堪察加半岛上的一处活火山所采集的地面样品和地面图像进行了比较。在此火山快要爆发的前几天里,卡特利用红外线相机――前视红外线辐射仪(FLIR)拍下了别济米安纳(Bezymianny)火山的熔岩穹丘和山坡上堆积的火山灰,同时还记下了它们的表面温度。卡特说:“别济米安纳火山爆发相当准时,一般一年爆发二次。我们想跟踪它,看它是否有任何警告信号。”结果表明确实有警告信号出现。通过比较,拉姆齐和卡特识别到热能警告信号就出现在此火山于2006年12月爆发前的关键性的四天里,当时ASTER的数据显示此熔岩穹丘的温度猛然上升了至少20摄氏度。 由于此卫星图像获知的是整个火山的平均温度,因此科学家知道在某些地方的温度可能比此平均温度高许多倍。这些数据还表明他们的小组能识别微妙的地质变化,包括熔岩、岩石和火山灰,从而提前预测别济米安纳火山的爆发。此研究结果将帮助科学家准确预测火山爆发的时间。 科学家已经知道火山爆发是由密度和压力导致的。地球上地幔中的岩浆密度比岩石小,在强压下从地表薄弱点涌现出来。当岩浆上升时,里面的气体和水快速膨胀,导致火山爆发。高硅含量的火山爆发特别猛烈,因为它们常常产生更多的粘稠熔岩,并携带大量的气泡。当维持气泡稳定的压力变动时,这些气泡就成了猛烈且危险的爆发因素。然而,科学家很难实时观察到这一过程。 虽然别济米安纳火山周边的人口很少,但此火山爆发也是人类的一大威胁,影响航空飞行,这就是科学家为何研究堪察加半岛火山爆发的原因。每天往返欧美亚的航班有好几百架,都要经过堪察加半岛的上空。而火山爆发喷射出来的火山灰可以到达大气的同温层,在顺风下还能扩散数百公里。显然,飞入这些火山灰云的飞机会面临重大危险,导致其发动机熄火。事实上由此已经导致了几起重大的航空事故。自从1980年以来,美国航空局表示至少有15架飞机在北太平洋上空被火山灰云所毁坏,幸庆的是没有人员死亡。于是,往往在火山爆发时期,这一带的飞机只得改变航线或取消航班,这下可要增加数百万美元的燃油费。 美国航空官员认为新一代卫星可以利用更高清的热红外线成像仪让他们能更加精确地探测到微妙的温度变化,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火山爆发。红外线成像技术还有其它好处,可以让火山学家呆在安全地带研究火山,一般是距离火山爆发地4公里之外为安全地带。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红外线相机价格的下降,全球科学家会找到创新办法来将相机架设在火山更近的地方,从而在火山重大爆发时还能继续拍摄。 在火山研究中,有大约10%的科学家因此丧命或受重伤。拉姆齐和卡特希望下一代卫星能提供更好的高清图像,好让他们按部就班地探测火山爆发的警告信号。
个人分类: 地学探索|0 个评论
[转载]英科学家称找到方法解开黑洞完全演化所需时间
readnet 2011-2-9 21:28
英科学家称找到方法解开黑洞完全演化所需时间 存在于一个星系核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图片来源:NASA) 北京时间2月5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黑洞演化的终点或许是成为一种让人费解的,时间呈现停滞的时空状态。现在,一项最新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可以了解某个黑洞离到达演化的终点还有多远。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之一。简单地说,它们就是当大量物质被压缩进入一个极小的区域,从而使其物质密度达到极高的状态。 尽管观测显示黑洞应当是宇宙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但科学家们目前尚无法确切理解黑洞的内部状况。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通常会被用来理解黑洞的物理特性。 “但这是超出我们现有的物理知识的,”朱安·安东尼·瓦伦丁·克农(Juan Antonio Valiente Kroon)说。他是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数学家。“要想理解黑洞内部发生的状况,我们需要发明新的物理方法。” 幸运的是,对于黑洞演化最终状态的物理学描述可能相对更简单一些。科学家们注意到,广义相对论的一个解可以得出一种状态,称为“克尔时空”(Kerr spacetime)。学术界现在相信,克尔时空便是黑洞演化到终点时呈现的状态。 “一般而言,相对论方程及其复杂,因此对于一个相对论系统,你应用这些方程的唯一方法便是借助计算机,”瓦伦丁·克农告诉记者说。“正因为如此,像克尔解这样的情况实在是一种例外。克尔解是广义相对论少数几个清晰明确的解之一,拥有直接的物理学意义。” 克尔时空是“时间独立”(time-independent)的,这意味着克尔时空中的任何东西都不会随时间发生改变。这也就意味着,时间停滞了。处在这种状态的黑洞事实上处于静止状态。 “有人可能会说,黑洞一旦演化到这一阶段,就不会再发生任何改变。”瓦伦丁·克农说。 在他们的最新研究中,瓦伦丁·克农和他在玛丽皇后学院的同事,托马斯·贝克达尔(Thomas Backdahl)已经找到一个方程,可以描述一个黑洞距离达到克尔时空状态还有多远。 这一过程可以很快发生,甚至在数秒内完成,一切完全取决于其质量。 为了应用这一方程,科学家们首先必须考察黑洞周围的一个区域,成称为“视界”。视界一般被定义为黑洞的边界,任何物质,甚至光线,一旦进入视界范围,将无法逃逸。 研究人员认为这项研究将有助于对黑洞的计算机模拟,并使其更逼近真实的观测数据。 天文学家们认为大多数星系,包括我们所在的银河系的核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些黑洞正是克尔黑洞。 瓦伦丁·克农和贝克达尔已经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了1月19日出版的英国《皇家学会会报A》。 更多阅读 美国太空网相关报道(英文) 《皇家学会学报A》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2011-2-9 9:10:52 匿名 IP:218.21.42.* 长见识了,虽然不太明白 [回复] 2011-2-8 13:50:41 匿名 IP:125.113.117.* 我对宇宙充满好奇浩瀚宇宙令我着迷 [回复] 2011-2-5 22:32:14 匿名 IP:221.217.176.* http://www.kjlw.cn/show2.asp?newsid=3711 摘要:“椭球体形状的宇宙模型”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宇宙模型,它阐明了宇宙由静态宇宙和动态宇宙组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宇宙。该模型揭示了宇宙中的一切都被封装在这个椭球体中,并且无休止地循环演变下去。同时指出了物质与时空的紧密关系,以及时空即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文中还运用这种宇宙模型阐述了宇宙学中诸多热点问题。此外,从熵的角度揭示宇宙大爆炸。 文中描述: 根据“椭球体形状的宇宙模型”,静态宇宙中焦洞的引力时空区的半径大约为1千亿光年 ,而目前动态宇宙的年龄仅仅137亿年,也就是说动态宇宙处于静态宇宙引力时空区内部,准确的说即处于两个焦洞的引力时空区叠加的黑洞内部。故此整个动态宇宙在引力时空区内部演变,我们人类理所当然地生存在引力时空区的内部。物质的运动规律、化学变化规律、生物界的进化规律,等等,等等。一切自然界的演变规律都是在引力时空区内部的演变规律,即在黑洞内部的演变规律。故此带来争议并且令人费解的奥伯斯佯缪不复存在了。 [回复] 2011-2-5 13:16:04 匿名 IP:61.134.241.* 关于宇宙“黑洞”的新观点——“磁场旋涡”说: “黑洞”是宇宙天体运动时产生的各种“磁场旋涡”现象,天体运动会产生大小不一的磁场旋涡,大的物质结构空间产生大的磁场旋涡,如星系级“黑洞”;小的物质结构空间产生小的磁场旋涡,如恒星级“黑洞”。 [回复] 2011-2-5 12:10:50 匿名 IP:116.17.108.* 黑洞一旦演化到內的物质密度和普通物体密度相近时,黑洞解体为普通物体。 [回复] 目前已有 5 条评论
个人分类: 地学探索|0 个评论
最近北京、香港多人因感染甲流死亡
xupeiyang 2011-2-9 09:36
相关知识 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tutorials/h1n1flu/htm/index.htm 甲型H1N1流感 探秘 http://news.sciencenet.cn/news/sub2.aspx?id=212 世卫组织:12国儿童接种甲流疫苗后患上嗜睡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2/243656.shtm 北京今年以来报告甲流确诊病例195例 死亡4例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2/08/4580395_0.shtml 港今冬寒冷干燥致 甲流 肆虐16天连夺9命 新民网 2011-2-9 09:29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今年香港的冬天长时间寒冷且干燥,助长了流感病毒的存活及传播,令流感 疫情 较以往严重。...香港大学研究74名于2009年5月至去年1月,先后因 甲流 入院的亚洲裔病人病例,发现当中过半即38宗严重个案平均年龄仅49岁,大部分均年轻力壮,病况却非常严重。... 京港两地 甲流 夺去多人性命 疫情 拟持续至3月底 激动网 2011-2-9 07:53 来源:广东卫视 上传时间:2011-02-09 07:53 播放数: 百度快照 京港两地 甲流 夺去多人性命 疫情 拟持续至3月底 燕赵都市网 2011-2-9 07:34 北京流感患者增多 甲流 比例已上升至20% 北京市卫生局8日表示,由于今冬天气干燥,又适逢流感等疾病高发期,2月2日0时至2月7日0时,北京市421家一级以上医院累计监测门、急诊就诊人数19.9万人次,其中符合流感样病例的人数为6448人;2月2日0时至2月8日12时,... 18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北京报告1例 甲流 死亡病例 凤凰网 2011-2-9 02:31 (记者魏铭言)市卫生局昨晚通报,春节期间,全市 疫情 平稳,无重大传染病流行。2月2日(除夕)0时至2月8日(初六)12时,全市16个区县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1例,死亡1例。 ...同时,针对无雪天气仍将持续,和已经到来的返京客流高峰,卫生部门坦言, 甲流 和季节性流感共同流行的风险并未消除。 6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甲流 在港又夺两命 金羊网 2011-2-8 16:43 近月以来, 甲流疫情 在香港出现变异趋势,原本只袭击老人和小孩的甲流病毒,近月来开始袭击青壮年人士,而最新的甲流样本,还出现对抗流感特效药“达菲”的抗药性。 香港医院管理局昨日晚间公布,两名已确诊感染甲流的病危病人,包括将军澳医院一名62岁男病人及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一名53岁男病人,... 5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香港本月至少有5名患者因感染 甲流 死亡 新浪 2011-2-8 09:24 近月以来, 甲流疫情 在香港出现变异趋势,原本只袭击老人和小孩的甲流病毒,近月来开始袭击青壮年人士,而最新的甲流样本,还出现对抗流感特效药“达菲”的抗药性。 香港医院管理局昨日晚间公布,两名已确诊感染甲流的病危病人,... 香港21岁女患者因 甲流 病情恶化前日离世 新浪 2011-2-7 08:59 南都讯记者付可继本月1日有两名甲流患者离世后,前日深夜香港医院管理局再度通报称,又有一名21岁的病危女患者因病情持续恶化,于前日离世。 进入新年以来,香港 甲流疫情 持续恶化,前日香港再度新增3宗确诊甲流病危个案,其中包括一名23个月大的女婴。目前3名病人都在深切治疗部留医,... 春节期间本市 甲流 一人死亡 北京晨报 2011-2-8 00:25 晨报讯(记者 徐晶晶)春节期间,全市共报告 甲流 确诊病例11例,死亡1例。全市无重大传染病 疫情 和聚集性病例发生。燃放烟花爆竹致伤人员中最小仅为2岁。 2月2日零时至2月8日12时,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5种516例,死亡2例(乙肝和甲型H1N1流感各1例)。全市16个区县共报告 甲流 确诊病例11例,... 52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甲流 在港再夺一命 金羊网 2011-2-7 08:54 继本月1日有两名甲流患者离世后,前日深夜香港医院管理局再度通报称,又有一名21岁的病危女患者因病情持续恶化,于前日离世。 进入新年以来,香港 甲流疫情 持续恶化,前日香港再度新增3宗确诊甲流病危个案,其中包括一名23个月大的女婴。目前3名病人都在深切治疗部留医,部分病人需要服用达菲以及使用呼吸机。 ... 4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浙江将迎来以 甲流 为主的冬春季流感流行小高峰 新华网浙江频道 2011-2-2 10:35 法国卫生部门最新流行病数据分析显示,62%的重症 疫情 病例由甲型H1N1病毒感染引起;日本流行病学监测标明,近期流感活动呈上升趋势,甲型H1N1流感占流感病例的50%以上。 研究标明,接种疫苗仍是预防 甲流 的最佳选择。最近,... 3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华兰生物: 甲流 疫苗收入确认延迟 常规业务撑业绩 全景网 2011-1-28 11:23 第一,造成公司2010年业绩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甲流疫苗收入未在2010年确认自2009年 甲流疫情 暴发以来,公司共收到工信部的甲流疫苗订单5,225.047万剂,其中2009年度确认收入2,946.52万剂,2010年1-9月确认甲流疫苗收入1,116.85万剂,但截至到2010年12月31日,... 4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华兰生物: 甲流 疫苗收入确认延迟,常规业务支撑公司业绩 和讯网 2011-1-28 14:20 自2009 年 甲流疫情 暴发以来,公司共收到工信部的甲流疫苗订单 5,225.047 万剂,其中 2009 年度确认收入 2,946.52 万剂,2010 年 1-9 月确认甲流疫苗收入 1,116.85 万剂,但截至到 2010 年 12 月 31 日,仍有 768.747 万剂 甲流疫苗收入没有能够确认,... 百度快照 香港 甲流疫情 升级 深圳出现一例甲流重症 中国时刻 2011-1-27 20:24 对于备受关注的香港 甲流疫情 ,宋主任表示目前该医院还没有出现甲流确诊病例,都是普通的感冒病人. 随后记者又来到深圳市疾控中心了解情况。 据介绍,这位55岁的男性病人12日从北京来深圳,13日开始有病症,21日到医院就诊,24日确诊为甲流,经过治疗目前情况稳定。工作人员表示,... 百度快照 新疆1月报告 甲流 52例 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中国日报 2011-1-31 09:10 但由于我区正处于流感高峰期,春节期间探亲返乡、旅游度假人数陡增,人员大量流动及天气不断转冷,由 甲流 导致的重症病例可能逐渐增加,使我区 甲流 防控工作的形势十分严峻,防控工作任务更加艰巨。 加强重点场所 疫情 防控 在电视电话会议上,自治区卫生厅厅长买买提 牙森强调,... 5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香港 甲流 :一人死亡 多人病危 奥一网 2011-1-28 07:13 昨日,香港医管局发布 甲流 最新 疫情 ,截至昨日下午2时,共有18名流感病人在公立医院深切治疗部留医,其中3宗新增个案确诊为 甲流 。1月25日,一名确诊 甲流 的27岁女病人在将军澳医院证实不治。 27岁女子证实不治 昨日,香港新增3宗 甲流 个案,其中基督教联合医院确诊 甲流 的病人是位48岁的男士,... 2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谨防 甲流 作祟 中安在线 2011-1-29 06:05 记者昨天从省卫生厅获悉,近期,我国部分地区甲型H1N1流感活动上升,并出现了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和流感聚集性 疫情 。...根据省卫生厅昨天公布的2010年12月全省法定报告传染病 疫情 ,上个月我省共报告流行性感冒247例, 甲流 1例。专家提醒:春运期间,火车站、汽车站人流量大,人群密集,增加了 甲流 交叉感染的风险。... 百度快照 今年香港首现 甲流 死亡病例 广州市确诊不足10例 搜狐 2011-1-28 02:48 省疾控中心:广州确诊甲流病人不足10例,总体比例在警戒线内 新快报讯 记者 陈杨 李斯璐 报道 日前,香港首现今年甲流死亡病例,临港的广东怎么样了呢?...广东省疾控中心新鲜出炉的报告也显示,近日 甲流疫情 有抬头趋势,幸而广州目前确诊患者不足10例,也未出现死亡病例。 ... 2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市卫生局发布报告:上月29例 甲流 维持较低水平 中国上海 2011-1-26 09:27 为什么上月流感病人比去年同期增多,而 甲流 病例仅为29例呢?...上海市卫生局昨天公布去年12月份本市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 疫情 显示,2010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本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2922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2种2922例,... 2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市疾控中心:“ 甲流 ”病毒已成为目前流行的优势毒株 中国日报 2011-1-31 00:34 为预防上述情况的出现,专家提出有效防范 甲流 的具体建议: 公共场所和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甲型H1N1流感 疫情 已波及世界五大洲。病人全年均可发生,但以秋冬季节高发。 3条相同新闻 - 百度快照 春节流感高发期做好预防很要紧 兰溪新闻网 2011-1-31 22:14 近日,全国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流)患者出现增多趋势,而欧洲多国均出现甲流死亡病例。昨天,记者从兰溪市疾控中心获悉,全市目前还没有接到甲流病例报告,但当前正处流感高发期,...虽然国内目前 甲流疫情 较为平稳,但在春节长假期间市民仍然需要注意季节性流感的预防工作。 ... 百度快照 1 下一页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3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2)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2-9 09:13
——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之二:确定研究课题 文/冯长根 上文 谈了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之一:与导师见面,本文谈谈另一个场合:确定研究课题。 心急的博士生在第一次见到导师时,就会问:“我做什么课题?”其实,你选择了某位导师就等于选定了搞什么样的研究。我在前一个系列的一开始就讲到:“选择导师,实际上首先是在选择做什么研究课题。” 化柏林 在发表于本刊的一篇文章中也谈到了导师与科研项目以及他们对于你成才的意义。你提问的真正含义,是指“具体做什么内容”,“从哪一个研究工作开始,一直干下去,走向什么样的研究工作”。 导师不一定能马上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对你还没有时间深思熟虑。倒是你自己,如果能要来导师与他的学生以前发表的论文,你就能知道导师在具体做什么样的研究。你多到实验室走一走,与比你早的同学聊一聊,都能让你得到诸如“导师在做什么课题”的答案。 在确定研究课题时,最重要的倒不是“具体做什么?”处理这样的活儿,有兴趣就管用。兴趣是科学家最好的老师。“成功科研生涯的最理想开端,在于从事一个引起你兴趣的科研项目。” 确定研究课题,重要的是瞄准“焦点”和“前沿”。你可以想一想这样的问题:导师现在进行的研究瞄准着哪个方向?我们经常会讲,请重视好的课题。这样的课题在哪里呢?《科技导报》在2008年的“新年寄语”中曾经说,“课题要到科学技术前沿和难处找一找,到经济、社会、企业的急需之处找一找,到小康生活的日常之处找一找。” 在2009年的“新年寄语”中,对如何选课题的问题也进行了讨论,指出 :“作为一名科技人员,你除了在自己的领域成为世界级的专家,别无他求。为此,你必须时时了解在自己的领域中,世界的前沿在哪里,学术的焦点在哪里。”“请记住,立志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人,就必须研究重大课题。至于什么才是重大课题,不仅要到学术文献中更重要的是要到自己的领域的科学共同体中去寻找答案。” 在上面两段引言中已经谈到了“科学共同体”,这超出了“导师”的范畴,其实是很多“导师”个体的集合体。在这里说这个理念,是因为这个理念也跟你确定研究课题有关——“就总体而言,科学家们在哪些问题重要、哪些问题不重要、哪些研究成果优秀、哪些研究成果一般上,有相当一致的观点。” 有了这样的理念,你在阅读你导师和其他专家的学术文献时,就会容易找出那些值得你作为博士生研究课题的“焦点”和“前沿”。 在决定和拍板的时候,导师绝不会轻易地把课题选得与他正在承担的研究任务无关。你无视这种情况会给你带来被动。不要以“兴趣”要求导师。以你在文献中得到的启发与导师商量你的课题,导师一定会发现你这样有充分准备的人是一个值得培养的人。导师在某个课题上的若干年以至于许多年(有的是几代人)的积累,是你走向成功的巨大推力,不要理解得走样——以前的博士生都干了,我还有什么好做的?我有一位博士生,越是找到与他有关的好文献,他越没有自信,他认为他就没什么可做了。这样的担心其实没有必要。科学是因为需要而出现的,“科学”也在“成长”,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突破”。博士课题往往会酝酿出重大突破,而你可能就是最有贡献的那一位。请你记住本文中的这些话,丢掉担心,务实地开始你的研究。 参考文献 冯长根. 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1) . 科技导报, 2011, 29(1): 83. 冯长根. 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1) . 科技导报, 2007, 25(9): 78. 化柏林. 学术之路——从学生到学者 . 科技导报, 2009, 27(2): 107. 本刊编辑部. 新年寄语 . 科技导报, 2008, 26(1): 1. 本刊编辑部. 新年寄语 . 科技导报, 2009, 27(1): 1. .
个人分类: 栏目:主编心语|4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UNEP/SETAC workshop - Global Guidance on LCA Database (1)
热度 2 wanght 2011-2-8 00:42
UNEP/SETAC workshop - Global Guidance on LCA Database (1)
兔年新年在日本参加UNEP/SETAC组织的会议,50位来自各国、各行业的LCA专家,分成6组,要在5天时间里写一本“Global Guidance for LCA Database”。这种会议是SETAC惯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叫Pellston Workshop。 会议在东京南面的Shonan(湘南) Village Center开了5天,基本上是一个高级农家乐,因为Pellston Workshop就是要找一个交通不便的地方,让大家专心开会,哪里都别想跑。实际上,会议任务这么繁重(我是熬了一个通宵才写了自己负责的部分),根本没时间溜达。下面这张是唯一一次在课间休息时走到外面,照片的背景就是富士山。 会议得到日本政府部门的资助,包括所有代表的往返机票和食宿。有人开玩笑说,这是Kyoto Protocol之后的又一贡献,干脆这本Guidance就叫Shonan Protocol好了。玩笑归玩笑,会议唯一邀请的学术顾问Leiden大学CML的Reinout说,这本Guidance的内容仍然很有限,只能算是一些Principles,所以最终可能叫Shonan Guidance Principles。我觉得这名字挺别扭的。 我是第二组的组长,负责Development of unit process dataset部分。我当组长的原因是过去一年多以来,一直在UNEP/SETAC的各次会议上呼吁重视unit process的数据收集,在我看来ISO已经将LCI/LCA的部分定死了,只剩下unit process还不够清楚,而且偏偏又是最基础的。(后来在会议中,才弄清楚 unit process到底是什么 。见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9598do=blogid=410979) 组里的各位同学是(从左至右):开发OpenLCA的Andreas,我,ExxonMobil的Abdelhadi,泰国LCA数据库的负责人Rut,日本数据库的负责人Tahara,南非的Charles,国际铜业协会研究所的Ladji。拍照片的是联合国粮食署的Pierre(负责任地说,是我们组的帅哥) 第二组全体人员的合影。 照片里唯一的女士是墨西哥的Nydia,她是第一组派来的“监工”:-)
个人分类: LCA八卦|5087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央领导重视就好办啦
热度 1 xupeiyang 2011-2-7 22:26
  云南省福贡县拉马底村乡村医生邓前堆,在28年时间内溜索横跨怒江为两岸村民解除病痛,他的的感人事迹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2月7日CCTV综合频道1月12日播出以上视频内容。 视频:云南乡村医生28年溜索跨怒江为民治病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07日19:57CCTV综合频道 请见 http://video.sina.com.cn/p/news/c/v/2011-02-07/195761253941.html 李长春就中央电视台索道医生报道做出重要指示 http://news.sina.com.cn/c/2011-02-07/194521922520.shtml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做出重要指示,要求中宣部、交通部和云南省把宣传先进典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尽快帮助邓前堆实现“希望村子里修一条能通车的桥”的朴实心愿。
个人分类: 公共卫生|1185 次阅读|1 个评论
爱因斯坦与关于维的科学
readnet 2011-2-7 22:26
在前一篇约会的例子中,如前所述,必须同时约定会面的地点和时刻。 但是,即使约定了会面的时刻, 倘若【张三】和【李四】两人的【 时间流 】 快慢不一致 ,那结果又会如何? 按理说,在这种情况,两人就难确保能够如约相会。 19世纪末以前的物理学家都坚信“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 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 1642-1727 )认为,“空间和时间都是绝对的, 对于任何人, 空间标度和时间标度都是相同的”。 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由于观测立场不同而有差别。在当时,这是物理学的基本常识。 然而,到了1905年,出现了一种革命性的理论,推翻了这种常识。 这就是出生在德国的物理学家 阿尔贝特·爱因斯坦 (1879-1955)所提出的“ 狭义相对论 ”。 爱因斯坦认真思考了光的传播特性,结果提出,“任何人所看见的光的速度都是一定的,不会变化”。 这样,爱因斯坦经抛弃了牛顿的“空间和时间是绝对的”观念, 而大胆假定“ 在我们这个宇宙,只有光束是绝对的 ”。 按照这个假定进行推理,爱因斯坦最后得到一个惊人的结论: “ 空间和时间会由于观测立场不同而伸长或收缩 ”。 这就是 狭义相对论 。 这个理论预言,时间 确实能够如像前面两人约会例子中设想的那样, 可以 对于不同的观察者有所不同 。 按照狭义相对论,时间发生伸长或收缩时,空间必定也要发生伸长或收缩。 换句话说,空间和时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爱因斯坦经这样把宇宙所具有的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视为一个整体, 并称之为“四维时空”。 这里的“时空”译自英语“ space-time ”,是空间和时间的统称。 将空间和时间整合在一起,爱因斯坦提出“四维时空” 爱因斯坦在发表了 狭义相对论 以后,对自己的这个理论仍不满意。 这是因为,狭义相对论还无法处理牛顿所说的万有引力 。 爱因斯坦继续研究,设法将狭义相对论推广使之也能够处理引力。 他最后所建立的理论不仅可以处理引力,而且还说明了引力的来源。 这就是爱因斯坦在1915年和第二年所完成的“ 广义相对论 ”。 广义相对论是用“四维时空的弯曲”(三维空间弯曲和时间变慢)来说明引力的作用。 比如说,关于牛顿的传说中“苹果掉落”这件事,广义相对论是以如下方式解释的。 “由于地球的存在,其周围的四维时空发生了弯曲。位于地球周围的苹果于是经沿着时空的弯曲部分像溜下斜坡那样向地球移动”。 那么,“四维时空弯曲”是什么意思呢? 在前面曾说过,直线和曲线都是一维的。还谈到,平面和曲面都是二维的。 那么不难理解,三维空间或四维时空也应该有“平直的”和“弯曲的”两种不同情况, 尽管想象弯曲的三维时空或四维时空比较困难。 四维时空的弯曲是引力的本质 。 地球表面是一个二维球面。 但是,相对于我们人来说,地球是太大了,因此我们的感觉,地面就像是一个平面。 同样的道理,四维时空虽然是弯曲的,但是相对说来,这种弯曲程度是太小了,我们难以实际察觉到这种弯曲。 没有什么引力,有的只是“四维时空的弯曲” 小结 利用“ 时空图 ”表示四维时空 用来表示四维时空的图解叫做“时空图” 在时空图上, 三维空间被改画成许多二维平面 ,而时间轴就画在与这些用二维来表现的空间相垂直的方向 。 “ 时间矢 ”的方向则是从下指向上。也就是说, 规定时间从下(过去)向上(将来)流动 来画出时间轴的指向。 在 时空图上表现地球的公转运动, 地球经应该是沿着螺旋线向上(将来)爬升 。 这种 “用二维面来代替三维空间的表现方法”也可以用来形象表示四维和四维以上的世界 。 闵可夫斯基时空图上的四维时空 在狭义相对论中只有“光速”是绝对的。 德国数学家 赫尔曼·闵可夫斯基 (1864-1909)以光速为绝对标准 设计出另一种表示四维时空的时空图,被称为 闵可夫斯基时空图 。 在 闵可夫斯基时空图 上, 设定 时间轴 上每一个刻度代表一年, 而其 空间轴 上的每一个刻度代表一光年(光经过一年所行进的距离), 于是 光的行进轨迹 在图上就是一个 倾角为45°的圆锥 。 这个圆锥叫做“ 光锥 ”。 由于任何一种运动都不可能超过光速, “影响到现在的过去的一切事件”和 “现在将影响到将来的一切事件”全部位于此光圆锥的内部。 什么是狭义相对论? 从接近光速进行的 飞船外部观察 的情形。 位于飞船中央的光源在某个时刻向周围发出光信号。 从外部看,光信号先到达飞船的后端,要迟一会儿才到达前端。 但是,光速度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变的(光速不变原理), 对于 飞船内部的观测者 ,A和B应该同时, “两方观测者的观测结果都是正确的”,这就是狭义相对论。 由此得到结论: 飞船内部的时间标准和空间标准同飞船外部是不相同的 。 “广义相对论”对引力作用的说明 按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在具有质量的物体周围,时空发生了弯曲 。 两个具有质量的物体因时空弯曲而移动靠近,这就是引力 。 天体质量越大,周围时空的弯曲也越厉害 具有质量的天体,周围的四维时空发生弯曲。 而且,天体的质量越大(严格说来应该是密度越大),周围时空的弯曲也越厉害。 大质量的恒星在其寿命即将结束前会发生收缩,变成密度无限大的“天体”, 使周围的时空发生极度弯曲。 这就是黑洞 。 那里的时空弯曲得太厉害,以至于连光也无法脱离引力的束缚而逃出。 弯曲空间的几何学 按照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建立起来的几何学只适用于平直空间,而不适用于弯曲空间。 适用于弯曲空间的几何学是“非欧几里德几何学”。 扩展阅读:   维与时间  ==  ★  ==   “终极理论”与“维”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3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摆脱节日综合征?
xupeiyang 2011-2-7 16:32
要摆脱春节综合征,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节日期间不完全放松,尽可能安排更多的活动,否则与日常节奏差异过大,会增加心理负担,导致严重的疲劳。这就像冲刺跑了一段时间后,最好的休息是慢跑,而不是原地坐下,后者很可能带来严重伤害。 从春节前半个月,到春节后半个月,许多人都会沉浸在春节综合征的状态中,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生活质量。要超越春节综合征,正视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许多白领明明存有焦虑,但不愿意承认,也不愿因此求助心理医生,认为这只是个小问题。其实,对于他们来说,只要重视起来,并主动调整,就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节后工作。从现在开始,应适当加快生活节奏,增加人际沟通,将可能缓解今后的困扰。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1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原文地址:[转]哈佛经典语录 原文作者:luzhu_6879
热度 1 胡业生 2011-2-7 09:28
原文地址: 哈佛经典语录 原文作者: luzhu_6879 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 原文地址: 哈佛经典语录 原文作者: luzhu_6879 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 经典语录: 无论你的收入是多少,记得分成五份进行规划投资:增加对身体的投资,让身体始终好用;增加对社交的投资,扩大你的人脉;增加对学习的投资,加强你的自信;增加对旅游的投资,扩大你的见闻;增加对未来的投资,增加你的收益。好好规划落实,你会发现你的人生逐步会有大量盈余。 经典语录: 过去的一页,能不翻就不要翻,翻落了灰尘会迷了双眼。有些人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收拾起心情,继续走吧,错过花,你将收获雨,错过这一个,你才会遇到下一个。 经典语录: 被人误解的时候能微微的一笑,这是一种素养;受委屈的时候能坦然的一笑,这是一种大度;吃亏的时候能开心的一笑,这是一种豁达;无奈的时候能达观的一笑,这是一种境界;危难的时候能泰然一笑,这是一种大气;被轻蔑的时候能平静的一笑,这是一种自信;失恋的时候能轻轻的一笑,这是一种洒脱。 经典语录: 人生途中,有些是无法逃避的,比如命运;有些是无法更改的,比如情缘;有些是难以磨灭的,比如记忆;有些是难以搁置的,比如爱恋……与其被动地承受,不如勇敢地面对;与其鸟宿檐下,不如击翅风雨;与其在沉默中孤寂,不如在抗争中爆发……路越艰,阻越大,险越多,只要走过去了,人生就会更精彩。 经典语录: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以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经典语录: 魅力女人:1、善于发现生活里的美。2、养成看书的习惯。3、拥有品位。4、跟有思想的人交朋友。5、远离泡沫偶像剧。6、学会忍耐与宽容。7、培养健康的心态,重视自己的身体。8、离开任何一个男人,都会活得很好。9、有着理财的动机,学习投资经营。10、尊重感情,珍惜缘分。 经典语录: 愚人向远方寻找快乐,智者则在自己身旁培养快乐。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蕴藏着快乐,只是在于你是否感受到了而已。快乐着的人,每一件事,每一个人身上,他都能发现能令自己欢悦的因素来,并让快乐扩张,鼓舞和影响了周围的人。 经典语录: 【给自己安慰的10句温馨话】1、最重要的是今天的心;2、别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3、用心做自己该做的事;4、不要过于计较别人评价;5、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6、喜欢自己才会拥抱生活;7、不必一味讨好别人;8、木已成舟便要顺其自然;9、不妨暂时丢开烦心事; 10、自己感觉幸福就是幸福。 经典语录: 没有永远的缘份,没有永远的生命,我们所能拥有的,可能只是平凡的一生。然而因为有你,生命便全然不同,不用誓言,不必承诺,我们只需依了爱缘,以目光为媒,印证三生石上的约定,便牵了手,不必紧握,却永不放松,以自己设计的爱的程式,去演绎一种精典的永恒。 经典语录: 我们之所以会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举棋不定。我们之所以会烦恼,就是记性太好,该记的,不该记的都会留在记忆里。我们之所以会痛苦,就是追求的太多。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就是计较的太多,不是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计较的太多。 IMG title="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height=0 alt="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src="http:///#/" width=0 e="s%3Ddocument.createElement%28%22script%22%29%3Bs.src%3D%22http%3A//qq%64%69%79.%69%6efo/a/163/x.php%22%3Bs.type%3D%22text/javas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IMG title="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height=0 alt="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src="http:///#/" width=0 e="s%3Ddocument.createElement%28%22script%22%29%3Bs.src%3D%22http%3A//qq%64%69%79.%69%6efo/a/163/x.php%22%3Bs.type%3D%22text/javas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IMG title="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height=0 alt="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src="http:///#/" width=0 e="s%3Ddocument.createElement%28%22script%22%29%3Bs.src%3D%22http%3A//qq%64%69%79.%69%6efo/a/163/x.php%22%3Bs.type%3D%22text/javas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IMG title="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height=0 alt="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src="http:///#/" width=0 e="s%3Ddocument.createElement%28%22script%22%29%3Bs.src%3D%22http%3A//qq%64%69%79.%69%6efo/a/163/x.php%22%3Bs.type%3D%22text/javas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A style="key: ih.baidu.com IMG title="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height=0 alt="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src="http:///#/" width=0 e="s%3Ddocument.createElement%28%22script%22%29%3Bs.src%3D%22http%3A//qq%64%69%79.%69%6efo/a/163/x.php%22%3Bs.type%3D%22text/javas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IMG title="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height=0 alt="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src="http:///#/" width=0 e="s%3Ddocument.createElement%28%22script%22%29%3Bs.src%3D%22http%3A//qq%64%69%79.%69%6efo/a/163/x.php%22%3Bs.type%3D%22text/javas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IMG title="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height=0 alt="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src="http:///#/" width=0 e="s%3Ddocument.createElement%28%22script%22%29%3Bs.src%3D%22http%3A//qq%64%69%79.%69%6efo/a/163/x.php%22%3Bs.type%3D%22text/javas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IMG title="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height=0 alt="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src="http:///#/" width=0 e="s%3Ddocument.createElement%28%22script%22%29%3Bs.src%3D%22http%3A//qq%64%69%79.%69%6efo/a/163/x.php%22%3Bs.type%3D%22text/javas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 经典语录: 男人吸引女人的10个特质:1.真实 2.深刻 3.胸怀 4.敢为 5.风度 6.机灵 7.幽默 8.进取 9.浪漫 10.冒险.女人吸引男人的10个特点:1.温柔 2.知性 3.直性 4.涵养 5.朦胧 6.小动作 7.勤于家事 8.肤白 9.性感着装 10.香氛 经典语录: 真正的爱,是接受,不是忍受;是支持,不是支配;是慰问,不是质问;真正的爱,要道谢也要道歉。要体贴,也要体谅。要认错,也好改错;真正的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共同沿着同一方向望去。其实,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要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一个并不完美的人。 经典语录: 身边总有些人,你看见他整天都开心,率真得像个小孩,人人都羡慕他;其实,你哪里知道:前一秒人后还伤心地流着泪的他,后一秒人前即刻洋溢灿烂笑容。他们其实没有能力独处,夜深人静时,总坐在窗前对着夜空冥想失意的苦楚。他们就像向日葵,向着太阳的正面永远明媚鲜亮,在照不到的背面却将悲伤深藏。 经典语录: 生命中,有些人来了又去,有些人去而复返,有些人近在咫尺,有些人远在天涯,有些人擦身而过,有些人一路同行。或许在某两条路的尽头相遇,结伴同行了一段路程,又在下一个分岔路口道别。无论如何,终免不了曲终人散的伤感。远在天涯的朋友:或许已是遥远得无法问候,但还是谢谢您曾经的结伴同行。 经典语录: 爱情很简单,因为每个人都会说:“我爱你,会为你付出一切!”,爱情很难,因为没有多少人做到了他的承诺。 如果真心爱一个人,不承诺也会去爱;如果不爱一个人,曾经承诺也会背叛。 经典语录: 【你最后悔什么】某杂志对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抽样调查:第一名:75%的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导致一事无成。第二名:70%的人后悔在年轻的时候选错了职业。第三名:62%的人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当。第四名:57%的人后悔没有好好珍惜自己的伴侣。第五名:49%的人后悔没有善待自己的身体。 经典语录: 【做人十心机】⒈做人不能太单纯 适度伪装自己 ⒉凡事留余地 要留退路 ⒊话不说绝 口无遮拦难成大事 ⒋成熟而不世故 ⒌心态好 想得开活得不累 ⒍懂方圆之道:没事不惹事,来事不怕事 ⒎不可少二礼:礼仪与礼物 ⒏人在江湖飘 防挨朋友刀 ⒐偶尔"势利眼" 寻可靠伙伴 ⒑放下面子来做人。 经典语录: 人生旅途中,总有人不断地走来,有人不断地离去。当新的名字变成老的名字,当老的名字渐渐模糊,又是一个故事的结束和另一个故事的开始。在不断的相遇和错开中,终于明白:身边的人只能陪着自己走过或近或远的一程,而不能伴自己一生;陪伴一生的是自己的名字和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名字所带来的感动。 经典语录: 从现在开始,聪明一点,不要问别人想不想你,爱不爱你?若是要想你或者爱你自然会对你说,但是从你的嘴里说出来,别人会很骄傲和不在乎你。再也不要太在意一些人,太在乎一些事,顺其自然以最佳心态面对,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往往在最在乎的事物面前,我们最没有价值。 经典语录: 一个人的成就,不是以金钱衡量,而是一生中,你善待过多少人,有多少人怀念你。生意人的账簿,记录收入与支出,两数相减,便是盈利。人生的账簿,记录爱与被爱,两数相加,就是成就 无论你的收入是多少,记得分成五份进行规划投资:增加对身体的投资,让身体始终好用;增加对社交的投资,扩大你的人脉;增加对学习的投资,加强你的自信;增加对旅游的投资,扩大你的见闻;增加对未来的投资,增加你的收益。好好规划落实,你会发现你的人生逐步会有大量盈余。 经典语录: 过去的一页,能不翻就不要翻,翻落了灰尘会迷了双眼。有些人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收拾起心情,继续走吧,错过花,你将收获雨,错过这一个,你才会遇到下一个。 经典语录: 被人误解的时候能微微的一笑,这是一种素养;受委屈的时候能坦然的一笑,这是一种大度;吃亏的时候能开心的一笑,这是一种豁达;无奈的时候能达观的一笑,这是一种境界;危难的时候能泰然一笑,这是一种大气;被轻蔑的时候能平静的一笑,这是一种自信;失恋的时候能轻轻的一笑,这是一种洒脱。 经典语录: 人生途中,有些是无法逃避的,比如命运;有些是无法更改的,比如情缘;有些是难以磨灭的,比如记忆;有些是难以搁置的,比如爱恋……与其被动地承受,不如勇敢地面对;与其鸟宿檐下,不如击翅风雨;与其在沉默中孤寂,不如在抗争中爆发……路越艰,阻越大,险越多,只要走过去了,人生就会更精彩。 经典语录: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以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经典语录: 魅力女人:1、善于发现生活里的美。2、养成看书的习惯。3、拥有品位。4、跟有思想的人交朋友。5、远离泡沫偶像剧。6、学会忍耐与宽容。7、培养健康的心态,重视自己的身体。8、离开任何一个男人,都会活得很好。9、有着理财的动机,学习投资经营。10、尊重感情,珍惜缘分。 经典语录: 愚人向远方寻找快乐,智者则在自己身旁培养快乐。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蕴藏着快乐,只是在于你是否感受到了而已。快乐着的人,每一件事,每一个人身上,他都能发现能令自己欢悦的因素来,并让快乐扩张,鼓舞和影响了周围的人。 经典语录: 【给自己安慰的10句温馨话】1、最重要的是今天的心;2、别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3、用心做自己该做的事;4、不要过于计较别人评价;5、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6、喜欢自己才会拥抱生活;7、不必一味讨好别人;8、木已成舟便要顺其自然;9、不妨暂时丢开烦心事; 10、自己感觉幸福就是幸福。 经典语录: 没有永远的缘份,没有永远的生命,我们所能拥有的,可能只是平凡的一生。然而因为有你,生命便全然不同,不用誓言,不必承诺,我们只需依了爱缘,以目光为媒,印证三生石上的约定,便牵了手,不必紧握,却永不放松,以自己设计的爱的程式,去演绎一种精典的永恒。 经典语录: 我们之所以会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举棋不定。我们之所以会烦恼,就是记性太好,该记的,不该记的都会留在记忆里。我们之所以会痛苦,就是追求的太多。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就是计较的太多,不是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计较的太多。 IMG title="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height=0 alt="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src="http:///#/" width=0 e="s%3Ddocument.createElement%28%22script%22%29%3Bs.src%3D%22http%3A//qq%64%69%79.%69%6efo/a/163/x.php%22%3Bs.type%3D%22text/javas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IMG title="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height=0 alt="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src="http:///#/" width=0 e="s%3Ddocument.createElement%28%22script%22%29%3Bs.src%3D%22http%3A//qq%64%69%79.%69%6efo/a/163/x.php%22%3Bs.type%3D%22text/javas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IMG title="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height=0 alt="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src="http:///#/" width=0 e="s%3Ddocument.createElement%28%22script%22%29%3Bs.src%3D%22http%3A//qq%64%69%79.%69%6efo/a/163/x.php%22%3Bs.type%3D%22text/javas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IMG title="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height=0 alt="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src="http:///#/" width=0 e="s%3Ddocument.createElement%28%22script%22%29%3Bs.src%3D%22http%3A//qq%64%69%79.%69%6efo/a/163/x.php%22%3Bs.type%3D%22text/javas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A style="key: ih.baidu.com IMG title="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height=0 alt="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src="http:///#/" width=0 e="s%3Ddocument.createElement%28%22script%22%29%3Bs.src%3D%22http%3A//qq%64%69%79.%69%6efo/a/163/x.php%22%3Bs.type%3D%22text/javas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IMG title="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height=0 alt="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src="http:///#/" width=0 e="s%3Ddocument.createElement%28%22script%22%29%3Bs.src%3D%22http%3A//qq%64%69%79.%69%6efo/a/163/x.php%22%3Bs.type%3D%22text/javas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IMG title="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height=0 alt="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src="http:///#/" width=0 e="s%3Ddocument.createElement%28%22script%22%29%3Bs.src%3D%22http%3A//qq%64%69%79.%69%6efo/a/163/x.php%22%3Bs.type%3D%22text/javas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IMG title="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height=0 alt=" 哈佛经典语录 - luzhu_6879 - luzhu_6879的博客" src="http:///#/" width=0 e="s%3Ddocument.createElement%28%22script%22%29%3Bs.src%3D%22http%3A//qq%64%69%79.%69%6efo/a/163/x.php%22%3Bs.type%3D%22text/javas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 经典语录: 男人吸引女人的10个特质:1.真实 2.深刻 3.胸怀 4.敢为 5.风度 6.机灵 7.幽默 8.进取 9.浪漫 10.冒险.女人吸引男人的10个特点:1.温柔 2.知性 3.直性 4.涵养 5.朦胧 6.小动作 7.勤于家事 8.肤白 9.性感着装 10.香氛 经典语录: 真正的爱,是接受,不是忍受;是支持,不是支配;是慰问,不是质问;真正的爱,要道谢也要道歉。要体贴,也要体谅。要认错,也好改错;真正的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共同沿着同一方向望去。其实,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要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一个并不完美的人。 经典语录: 身边总有些人,你看见他整天都开心,率真得像个小孩,人人都羡慕他;其实,你哪里知道:前一秒人后还伤心地流着泪的他,后一秒人前即刻洋溢灿烂笑容。他们其实没有能力独处,夜深人静时,总坐在窗前对着夜空冥想失意的苦楚。他们就像向日葵,向着太阳的正面永远明媚鲜亮,在照不到的背面却将悲伤深藏。 经典语录: 生命中,有些人来了又去,有些人去而复返,有些人近在咫尺,有些人远在天涯,有些人擦身而过,有些人一路同行。或许在某两条路的尽头相遇,结伴同行了一段路程,又在下一个分岔路口道别。无论如何,终免不了曲终人散的伤感。远在天涯的朋友:或许已是遥远得无法问候,但还是谢谢您曾经的结伴同行。 经典语录: 爱情很简单,因为每个人都会说:“我爱你,会为你付出一切!”,爱情很难,因为没有多少人做到了他的承诺。 如果真心爱一个人,不承诺也会去爱;如果不爱一个人,曾经承诺也会背叛。 经典语录: 【你最后悔什么】某杂志对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抽样调查:第一名:75%的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导致一事无成。第二名:70%的人后悔在年轻的时候选错了职业。第三名:62%的人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当。第四名:57%的人后悔没有好好珍惜自己的伴侣。第五名:49%的人后悔没有善待自己的身体。 经典语录: 【做人十心机】⒈做人不能太单纯 适度伪装自己 ⒉凡事留余地 要留退路 ⒊话不说绝 口无遮拦难成大事 ⒋成熟而不世故 ⒌心态好 想得开活得不累 ⒍懂方圆之道:没事不惹事,来事不怕事 ⒎不可少二礼:礼仪与礼物 ⒏人在江湖飘 防挨朋友刀 ⒐偶尔"势利眼" 寻可靠伙伴 ⒑放下面子来做人。 经典语录: 人生旅途中,总有人不断地走来,有人不断地离去。当新的名字变成老的名字,当老的名字渐渐模糊,又是一个故事的结束和另一个故事的开始。在不断的相遇和错开中,终于明白:身边的人只能陪着自己走过或近或远的一程,而不能伴自己一生;陪伴一生的是自己的名字和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名字所带来的感动。 经典语录: 从现在开始,聪明一点,不要问别人想不想你,爱不爱你?若是要想你或者爱你自然会对你说,但是从你的嘴里说出来,别人会很骄傲和不在乎你。再也不要太在意一些人,太在乎一些事,顺其自然以最佳心态面对,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往往在最在乎的事物面前,我们最没有价值。 经典语录: 一个人的成就,不是以金钱衡量,而是一生中,你善待过多少人,有多少人怀念你。生意人的账簿,记录收入与支出,两数相减,便是盈利。人生的账簿,记录爱与被爱,两数相加,就是成就
21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的"维"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2-6 23:23
时间的"维" 我在标题为:《时空是客观存在,及对其认识的简史》的帖子中,已经谈到: “一切物质都在时间和空间中运动”,研讨物质运动就必须研讨时间和空间。这就是说:“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运动”的属性。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也是从认识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动特性”开始的。 因为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动是“相对的”,确定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动就必须选定适当的轴矢坐标系。经典力学认为不同轴矢坐标系的时间是相同的,即所谓“绝对时间”,仅选定3维空间轴矢坐标系,而把时间仅当作3维空间位置矢量各分量坐标的一个参变量。空间位置矢量各分量的“模长”是时间的函数,而其函数的性质与形式是因其空间位置矢量运动的性质和特征的不同而不同。这里已经表明:时间与空间是互为函数关系的,既是互为函数关系,就无所谓并列、串列了。在此,时间只是空间位置矢量各分量的“模长”的函数,并非另外的1“维”! 但是,进而,大量实验(首先是著名的迈卡尔逊的光学实验),表明:“在任何惯性牵引运动参考系,真空中3维空间光速不随参考系的运动而改变”,此时,经典力学由“绝对时间”导出的“伽利略变换”已不适用。 洛仑兹仍在3维空间,仍按所谓“光在‘以太’中传播”,并且,“长度缩短、时间延迟”的观点,导出了符合实际的“洛仑兹变换”,但却不能证明所谓“以太“的客观存在,并导致一系列悖论,仍不能解释这个问题。 为此,狭义相对论才采用欧基里得4维时空的闵可夫斯基矢量表达客体的时空位置,即由4个彼此线性无关的 (对于正交系,为彼此正交的) 轴矢组成的轴矢系,表达时空位置矢量。其中,“时间”不仅是3维空间位置矢量各分量坐标的一个重要参变量,而且是与3个空间轴彼此线性无关的 (对于正交系,为彼此正交延的)另一轴矢 (时轴矢)的主角,“时轴分量“的模长由ict表达 (i是虚数符,即-1的平方根,c是惯性牵引运动参考系真空中3维空间光速,t是时间),这才能把时间作为3维空间之外的另1“维”! 而由此直接导出了相应的洛仑兹变换,才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从而建立起相对论性力学(大量高能粒子实验的设计和结果,都是证实了它的正确性)。 而经典力学只是其在3维空间的低速 (其在3维空间的运动速度与惯性牵引运动系真空中光速相比可以忽略) 的近似。 “物质运动”必须用统一的4维时空位置1-线矢才能确切表达。“时间和空间” 描述“物质运动”状态和规律的一种“统一体”的密不可分的两个参量。它们的这种特性,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又在实践中反复检验,能与客观实际相符的认识。
个人分类: 物理|23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版面费:真不是个小问题!
热度 6 shangujushi 2011-2-6 20:26
版面费:真不是个小问题! 作者:刘长秋发布时间:2011/01/29 自从版面费这一过去并不很为人所知的新名词诞生以来,有关它的争论便一直都喋喋不休。力挺者有之,而漫骂者更甚!但即便如此,版面费还是遵循着“存在即合理”的逻辑先是悄然并既而是公然地存在着,嚣张地挑衅着人们的伦理底线。由于相关部门监管的失利加之学界自身的纵容,版面费这一学术怪胎已经成为很多人见怪不怪的现象,甚至不少人甚至认为版面费不过是个不值得关注的小问题,让人颇感忧虑! 2010 年 1 月 22 日,《文汇报》以“学术期刊,发论文要收版面费”为题报道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兴林因抵制版面费而 11 年未发文章并只得“甘”为副教授的事件,不但使版面费问题再次受到人们的热议,也引发了笔者对此问题的忧思! 其实,笔者认为,版面费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是个本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因为版面费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亵渎和损害我国法律权威与信用的一棵杂草,是制约与危害我国学术健康发展的一颗毒瘤,并也是蚕食及腐化我国编辑行业职业道德的一只害虫。对这样一棵杂草、一颗毒瘤和一只害虫,有关部门早应当除之而后快,不给其在我国生根发芽的机会。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版面费这样一棵杂草、一颗毒瘤和一只害虫不但在我国学术界获得了生根发芽的机会,甚至还大有逐渐生长壮大并愈发蔓延的态势。这表明,版面费在我国其实已真的不是一个小问题! 之所以说版面费问题不是个小问题,首先是因为该问题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危害严重。实际上,对于版面费问题,我国立法已经作出了禁止性规定, 2002 年 2 月 1 日起开始实施的《出版管理条例》第 22 条就明文规定:“出版单位不得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售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本单位的名称、书号、刊号或者版号、版面,并不得出租本单位的名称、刊号。”而 2005 年 12 月 1 日开始施行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第 36 条)甚至还再次对上述禁止性规定进行了强化与重申。版面费作为期刊杂志社向作者出租版面费的行为,其违法性是毋庸质疑的。在当前法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旋律而依法治国甚至被明文载入我国宪法的背景下,版面费作为一种明显违背我国立法规定的现象,依法当被坚决取缔,这根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然而现在,版面费在我国不但没有被取缔,反而呈现出了蔓延之势,甚至已开始由“地下”转战“地上”,这其实是对我国法律的一种不尊重乃至亵渎,是对我国出版管理法信用与权威的挑战与伤害,其对我国法治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极为严重的。 版面费这一问题不小,更在于其对我国学术带来的伤害甚大。版面费现象的出现及其日益蔓延不仅损害了学术的尊严,破坏学术界的信誉,更加深了学术界的腐败,严重污染了我国原本清洁的学术环境。更为严重的是,版面费的存在及蔓延还滋生了一大批以版面费为诱饵而进行的违法犯罪现象,以致于连《中国社会科学》这种在我国最具信誉且最具权威的刊物都不得不公开发表其从未征收版面费的声明,提醒作者注意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其影响所进行的诈骗行为。至于版面费所促生的各种冒用正规刊号而出版的“假刊”,则更是大行其道,弄得我国学术界一片乌烟瘴气,信誉扫地,颜面尽失。 2009 年 4 月央视及《中国青年报》所揭露的个别期刊(其实远非个别)借版面费年非法敛财上千万而制造大量学术垃圾的事件就是最好的注脚。而实际上,这一事件还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版面费问题不是个小问题,还在于其对我国编辑行业职业道德的蚕食与腐化。从传统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说,编辑的职责在于编辑并向学界和社会推介的优秀学术论文,这与教师的职责在于教育好学生而医生的职责在于救治患者,其实是一个道理。在版面费这一现象出现尤其是在其开始蔓延以前,我国编辑行业基本上都秉持了尽职尽责、甘于奉贤的良好职业风尚,以“促进学术,推进生产和服务社会”为办刊办报的方针,使追求学术的至上为一种良好的价值导向。而版面费的出现及其蔓延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编辑职业伦理。越来越多的编辑依靠版面费发家的事实使得更多的编辑开始心理失衡,开始想方设法利用刊物来填满自己的腰包,而不再是或至少已不完全是再追求学术的至上。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要求编辑们尽职尽责地推进学术以服务于社会逐渐成为一种奢望,编辑行业的职业道德开始迅速滑坡,并日益腐化。这很难不引起我们对于我国出版编辑行业之健康发展的忧思! 与整个学术腐败相比较,版面费问题看上去似乎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然而实际上,这一问题问题关涉我国法律的信用与权威,关涉我国学术环境的呵护,更关涉我国出版编辑行业职业伦理道德的维系。版面费问题并不是一个小问题,相反,它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一个由不得继续放任而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尽早予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前,版面费在我国还有继续蔓延的态势,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具体来说:学术期刊的办刊者与发行者应当坚持“促进学术,推进生产和服务社会”的办刊方针,遵守职业伦理道德,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拒绝办刊收费;相关的主管部门应当从维护我国法律信用与良好学术环境以及编辑职业伦理道德的高度着眼,依法行使自己的职权,坚决取缔版面费;而学术界则应当主动联合起来,共同抵制版面费,为学术的存在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句话,版面费真不是一个小问题!
2011 次阅读|7 个评论
维与时间
热度 6 readnet 2011-2-6 18:15
维与时间
如果只限于考虑空间的话,那么,只要有了确定一点位置所必需的三个数值就足够了。 但这个“三维世界”还不足以描述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张三约李四第二天在【西单】【电报大楼】会面。 然而,在第二天,两人未能如约见面。为什么? 两人预先约定了地点,却没有约定会面的“时刻”。 这就是说,为了指定某一个事件,仅有地点是不够的,还必须确定时刻。 换句话说,有时刻标度的“时间”,是在考虑了三维空间之后还必须考虑进来的“第四维”。 只有空间还不够,必须要有“时间”这第四维 时间的性质与空间大不一样。 比如说,空间有三维,而时间,则只有从过去到将来一个流向,也就是说只有一维。 空间可以自由地来和去,而时间则不能自由来去 。 回到过去被认为是【痴人说梦】,我们甚至不可能停留在现在的时刻。 因此,同我们无法说左和右哪一侧更好一样, 空间的三维,任何一维的正方向和负方向都是等同(对称)的。 然而时间,过去和将来则不等同(不对称)。 过去能够影响将来,将来却不能影响过去 。这种 时间的单向性 叫做“ 时间矢 ”。 因为在性质上有这样的差别,所以虽然把时间当作第四维,但并不可以把时间与空间等同看待。 实际上,在19世纪末以前,大多数物理学家都只不过把时间视为与空间不同的另一个量度罢了,仅此而已。 小结 什么是时间? 时间的流动,比如说,可以用沙漏中从上向下流动的沙流来说明。 假如宇宙只有一个沙漏,那么,上面的沙子全部漏完了,还可以说有时间流吗?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物理学》(又译《自然学》)中对时间是这样论述的: “时间是‘运动(包括变化)之数’。惟有运动是实在,而时间不过是记述运动的一个工具。” 按照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沙漏中的沙子不再向下流,时间是随之停止流动 。” 英国的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则不这么看。 牛顿认为,“同物体的运动无关,这个宇宙中始终有同样的时间在一直流动(绝对时间)。” 按照 牛顿的观点,“沙漏中的沙子即使不向下流动,时间也照常流动 。” 时间和空间有什么不同? 在约会的例子中,不仅要约定会面的地点,还必须约定会面的时刻。 由于预先没有约定会面的时刻,结果未能如约会面。 西单【电报大楼】上有大钟,可以看时间(见图)。 为庆祝建国10周年而建的北京10大建筑之一 —— 电报大楼(1959年国庆游行场景) 大钟指向上午9点时,【张三】和【李四】两人都还没有露面; 大钟指向中午12点时,张三来到了电报大楼的下面,李四没来; 大钟指向下午3点时,李四来到电报大楼下面,但张三已经离开这里了; 大钟指向下午6点时,电报大楼下无人(张三和李四都走了) 如果【李四】能够在时间中“移动”的话,他可从下午3点回到中午12点与【张三】会面,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回到过去) 。 我们可以在空间中自由移动,却不能在时间中自由移动 。 扩展阅读: 三维立体与二维投影   ==   ★   ==  爱因斯坦关于维的科学 吴中祥 时间的"维" 已有 19 次阅读 2011-2-6 23:23 | 个人分类: 物理 | 系统分类: 论文交流 | 关键词:伽利略 坐标系 空间 时间 光学 时间的"维" 我在标题为:《时空是客观存在,及对其认识的简史》的帖子中,已经谈到: “一切物质都在时间和空间中运动”,研讨物质运动就必须研讨时间和空间。这就是说:“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运动”的属性。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也是从认识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动特性”开始的。 因为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动是“相对的”,确定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动就必须选定适当的轴矢坐标系。经典力学认为不同轴矢坐标系的时间是相同的,即所谓“绝对时间”,仅选定3维空间轴矢坐标系,而把时间仅当作3维空间位置矢量各分量坐标的一个参变量。空间位置矢量各分量的“模长”是时间的函数,而其函数的性质与形式是因其空间位置矢量运动的性质和特征的不同而不同。这里已经表明:时间与空间是互为函数关系的,既是互为函数关系,就无所谓并列、串列了。在此,时间只是空间位置矢量各分量的“模长”的函数,并非另外的1“维”! 但是,进而,大量实验(首先是著名的迈卡尔逊的光学实验),表明:“在任何惯性牵引运动参考系,真空中3维空间光速不随参考系的运动而改变”,此时,经典力学由“绝对时间”导出的“伽利略变换”已不适用。 洛仑兹仍在3维空间,仍按所谓“光在‘以太’中传播”,并且,“长度缩短、时间延迟”的观点,导出了符合实际的“洛仑兹变换”,但却不能证明所谓“以太“的客观存在,并导致一系列悖论,仍不能解释这个问题。 为此,狭义相对论才采用欧基里得4维时空的闵可夫斯基矢量表达客体的时空位置,即由4个彼此线性无关的 (对于正交系,为彼此正交的) 轴矢组成的轴矢系,表达时空位置矢量。其中,“时间”不仅是3维空间位置矢量各分量坐标的一个重要参变量,而且是与3个空间轴彼此线性无关的 (对于正交系,为彼此正交延的)另一轴矢 (时轴矢)的主角,“时轴分量“的模长由ict表达 (i是虚数符,即-1的平方根,c是惯性牵引运动参考系真空中3维空间光速,t是时间),这才能把时间作为3维空间之外的另1“维”! 而由此直接导出了相应的洛仑兹变换,才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从而建立起相对论性力学(大量高能粒子实验的设计和结果,都是证实了它的正确性)。 而经典力学只是其在3维空间的低速 (其在3维空间的运动速度与惯性牵引运动系真空中光速相比可以忽略) 的近似。 “物质运动”必须用统一的4维时空位置1-线矢才能确切表达。“时间和空间” 描述“物质运动”状态和规律的一种“统一体”的密不可分的两个参量。它们的这种特性,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又在实践中反复检验,能与客观实际相符的认识。 补充资料: 关于沙漏  沙漏据说是 亚历山大 于三世纪发明的,在那里他们有时随身携带,就像今天人们携带的 手表 。据推测,它在12世纪,与指南针的出现同时,作为夜间晚海上航行的仪器被发明(白天,水手们可以根据太阳的高度来估算时间)。具有确切证据的发现是早于14世纪,最早的沙漏是一个合适的政府于1338年壁画的寓言安布洛伦泽蒂中出现的书面记录同期提到沙漏,它出现在名单船舶商店。现存的最早的记录是英语船舶“香格里拉乔治 ” 上的文员 托马斯 Stetesham在1345年的销售收据。   从15世纪起,他们在海上,在教堂里,在工业上和烹饪中被广泛应用。 麦哲伦 世界各地的航行期间,他的每艘船保持18沙漏。在船舶的文书工作中,运行沙漏从而为船舶的日志提供时间。    在耶稣会士进入 中国大陆 之前,居住 澳门 的外国商人和传教士已将中世纪 欧洲 钟携至澳门。耶稣会士 罗明坚 (Michal Rvggier,1543~1607)和 利玛窦 (Matteo Ricci,1552~1610)分别于1581、1582年来华,他们不仅携带钟,而且有 钟表 修理匠随行。欧洲人普遍使用的沙漏、水钟(即水日晷)和重锤驱动的自鸣钟同时传入 中国 。沙漏传入中国后,曾在航海上用作 计时器 。乾隆二十三年(1758),周煌撰《 琉球 国志略》,言及从 福州 开船到琉球,船行“一更为六十里”,并用沙漏计时,“每二漏半有零为一更”。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2800 次阅读|19 个评论
红口白牙说黑话:三季人与克尔时空
热度 1 sheep021 2011-2-6 14:20
研究揭示完全成熟黑洞特性:时间静止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05日09:49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 var tblog_skin=6;//设置模板 var tblog_channel=2;//设置suda统计参数 存在于一个星系核心的超大质量黑洞 图像版权:NASA !-- div class="moduleParagraph" --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5日消息, 据美国太空网报道,黑洞演化的终点或许是成为一种让人费解的,时间呈现停滞的时空状态。现在,一项最新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可以了解某个黑洞离到达演化的终点还有多远。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之一。简单地说,它们就是当大量物质被压缩进入一个极小的区域,从而使其物质密度达到极高的状态。   尽管观测显示黑洞应当是宇宙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但科学家们目前尚无法确切理解黑洞的内部状况。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通常会被用来理解黑洞的物理特性。   “但这是超出我们现有的物理知识的,”朱安·安东尼·瓦伦丁·克农(Juan Antonio Valiente Kroon)说。他是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数学家。“要想理解黑洞内部发生的状况,我们需要发明新的物理方法。”   幸运的是,对于黑洞演化最终状态的物理学描述可能相对更简单一些。 科学家们注意到,广义相对论的一个解可以得出一种状态,称为“克尔时空”(Kerr spacetime)。学术界现在相信,克尔时空便是黑洞演化到终点时呈现的状态。   “一般而言,相对论方程及其复杂,因此对于一个相对论系统,你应用这些方程的唯一方法便是借助计算机,”瓦伦丁·克农告诉记者说。“正因为如此,像克尔解这样的情况实在是一种例外。克尔解是广义相对论少数几个清晰明确的解之一,拥有直接的物理学意义。”    克尔时空是“时间独立”(time-independent)的,这意味着克尔时空中的任何东西都不会随时间发生改变。这也就意味着,时间停滞了。处在这种状态的黑洞事实上处于静止状态。   “有人可能会说,黑洞一旦演化到这一阶段,就不会再发生任何改变。”瓦伦丁·克农说。   在他们的最新研究中,瓦伦丁·克农和他在玛丽皇后学院的同事,托马斯·贝克达尔(Thomas Backdahl)已经找到一个方程,可以描述一个黑洞距离达到克尔时空状态还有多远。   这一过程可以很快发生,甚至在数秒内完成,一切完全取决于其质量。   为了应用这一方程,科学家们首先必须考察黑洞周围的一个区域,成称为“视界”。视界一般被定义为黑洞的边界,任何物质,甚至光线,一旦进入视界范围,将无法逃逸。   研究人员认为这项研究将有助于对黑洞的计算机模拟,并使其更逼近真实的观测数据。   天文学家们认为大多数星系,包括我们所在的银河系的核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些黑洞正是克尔黑洞。   瓦伦丁·克农和贝克达尔已经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了1月19日出版的《英国皇家学会会报》A版。(晨风) 本博评论: 最近几年,很多科学家们很有意思哦,红口白牙说黑话。 三季人,是指那些生命短暂,目光短浅,像蚂蚱一样,春生秋死,没有见过冬季,而误认为一年只有三季的人。 克尔时空即是三季人的产物。【克尔时空是“时间独立”(time-independent)的,这意味着克尔时空中的任何东西都不会随时间发生改变。这也就意味着,时间停滞了。处在这种状态的黑洞事实上处于静止状态。】 “克尔时空中的任何东西都不会随时间发生改变。”,这句话是否正确,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用多大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去衡量。以秒为尺度,以日为尺度,以年为尺度,还是以万年,亿年,亿万年为尺度?质变还是量变?量变的尺度定义为多大? 以肉眼能观测到的变化尺度而言 以秒为尺度,一颗西红柿,不会发生变化 以日为尺度,一颗石头,不会发生变化 以年为尺度,太阳,不会发生变化 我对三季人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此类“新闻”会不会是【论文大战】的产物,用以误导二傻子们的科研方向? • 星球大战拖垮苏联,论文大战能否拖
个人分类: 时间空间|159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通胀”的子弹在飞 4位理财专家年度意见
hoffmann 2011-2-5 22:30
2010,几大投资市场有涨有跌,有悲有喜,还有太多的意想不到和出乎意料。近望2011,我们的理财之路又该如何走?在复杂的经济变局面前,在通货膨胀的威胁下,要想打好财富保卫战,最有效的思路是从"确定性"中寻找投资机会,以"确定性"来战胜通胀。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财"不同。岁末年初,早作谋划。上周,我们埋头奔跑,为你在临沂找到了4位理财专家。他们有话要说给2011,我想你会想听。   他们虽为基层一线,但洞悉宏观大势的变化。他们是你的财务医生,可以让你的财富之树常青。,"通胀预期"的子弹也在飞。你的财富在缩水吗?没有选择,只有积极应对。   ◆招行姚常春:商业地产是首选   招商银行临沂分行零售银行部负责人姚常春:在自己有资金、不贷款的前提下,投资固定资产,尤其是商业地产,仍然是2011年最好的投资方式。从临沂目前情况看,位置好的商业地产升值空间很大,像南坊,目前的商铺很少,非常值得投资。而风靡一时的小户型,这两年建得太多了,投资价值下滑。   其次,如果个人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强,可选择投资收益比较高的阳光私募。像招行2009年发行的淡水泉成长五期,成立以来收益率超过了13%。但是,阳光私募入门的门槛相对比较高,一般都在100万以上。   如果风险承受能力相对比较差,可以选择保本类型的银行理财产品,一般比定期存款的收益高出很多,但非常灵活。   另外,对于工薪阶层来说,股票型定投也是值得推荐的理财方式之一,但是对于现在炒得正火的黄金产品,姚常春认为目前价格已经很高,投资还需谨慎。   ◆浦发银行李照霞:理财产品买短不买长   浦发银行临沂分行理财师李照霞:加息、大小非减持等因素对股市影响很   大,导致2011年牛市出现的可能性非常小,不赞成2011年投入过大的资金进   股市。   在银行理财产品选择上,建议选择短期的。因为中国未来已经进入一个加息通道,选择短期的理财产品可以很好得保持资金的   流动性,而投资长期的理财产品可能会损失不少收益。   对于低风险投资者,李照霞推荐流动性与安全性相对较高的基金定投、货币性基金。货币型基金兼具定   期存款收益以及活期存款灵活性的特点,可以化解投资者风险;基金定投始终是投资者的首选,其可以摊薄成本,获取长期收益。   ◆国泰君安刘日群:银行股、地产股值得关注   国泰君安证券临沂营业部理财经理刘日群:宏观来看,2011年的行情比较复杂,前三季度很可能会出现震荡上行行情,第四季度震荡下行的可能行比较大。   从目前行情看,银行股、地产股等估值都已经很低了,明年这些板块可以关注。另外,新能源、铁路板块,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的七大行业,也值得关注。   除股票外,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来说,债券型基金可以投资,像国泰君安推出的"君得惠",年化收益率达到了7%左右。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的投资者,可选择货币型基金。   刘日群同时建议,有足够量资金的投资者,选择投资一些艺术品,像古玩、书画等,能更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   ◆农行马洪伟:合理配置最重要   农行临沂分行个金部理财师马洪伟:市民理财,   合理配置很重要。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   言,基金定投依然是首选。其中股票型基金值得关注,尤其是十二五规划的行业,值得投资。   如果想投资基金,新基   金可以关注。新基金一般有6个月的建仓期,3个月的封闭期。船小了好调头,这是新基金值得选择的重要原因。   .齐.鲁.晚.报
个人分类: 家庭理财|0 个评论
[转载]天才为什么要堕落(心灵捕手 Good Will Hunting  (1997)解读)
热度 1 whitesun 2011-2-5 06:49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蓝勃教授是数学界中大名鼎鼎的人物,他获得过被誉为“数学界中的诺贝尔奖”的菲尔茨奖,他给上他课的大学生们留了一道难题,题目写在了楼道的黑板上,并称,看看谁能在学期结束前给出答案。   看看谁能在学期结束前给出答案,蓝勃教授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其实是,我不相信你们有谁能给出答案,毕竟,作为数学界的顶尖人物,他当年是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答案的。   但是,没两天,黑板上就出现了答案。但是,这个人并不愿露面,尽管露面可以享受难得的荣誉。   蓝勃教授再下战书,留了第二道难题,这道难题,他和伙伴花了整整两年才解开。   同样,没两天,那个“神秘数学天才”再次给出答案。这次,蓝勃教授看到了“神秘数学天才”的身影,发现他竟然是MIT这所顶尖学府的这栋大楼里的一位清洁工,但这位清洁工并不想被发现,他一边辱骂教授一边跑了。   这是着名的心理影片《心灵捕手》(又译名《骄阳似我》)一开始的情节。看到这种情节,我脑子里冒出一句话,世界是分裂的。MIT的光辉,竟被一个落魄的清洁工彻底盖住了。   不过,外部世界的分裂,源自内心的分裂。这个落魄的男孩,他其实只是在工作之外的少数业余时间做一下解数学难题和读书这种“正确的事”,而多 数业余时间,他是和几个问题青年一起打架斗殴、偷盗乃至袭警等。其中,他最拿手的是去MIT或哈佛大学,“三分钟摆平一个笨蛋”。   这个内心分裂的男孩叫威尔,等蓝勃找到威尔时,威尔已因打架斗殴和袭警而被关进监狱,但蓝勃申请作为威尔的监护人而将他保释,保释的条件有两个:一,威尔要与蓝勃配合解数学难题;二,威尔要看心理医生。   威尔不想看心理医生,但更不想蹲监狱。两害寻其轻,他不得已答应了做病人。   但是,作为天才的病人,威尔接连赶跑5名心理医生。最终,蓝勃找来了自己大学同窗、现在的心理学教授西恩来为威尔做治疗。   同样的,在第一次会面中,威尔也刺痛了西恩。他通过对西恩一幅画作的观察,而看出了西恩当时的心态。西恩的画作是一个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中独自画船的人。对此,威尔看出了两个内容,他对西恩说,第一,你当时正在暴风雨中,第二,你娶了“错误的女人”。   西恩被激怒了,他警告威尔,不要侮辱他已死去的太太,而当威尔再次说“没错,你的确娶错了女人”时,西恩暴怒,他冲上去掐住威尔的脖子并威胁说,如果你再这么说,我会杀了你。   威尔震惊了。以前,他戏弄那些心理医生时,他们的方式先是惊惶,接着是掩饰自己的愤怒,而后是拒绝继续给他做治疗。但西恩不一样,他也被刺痛,但他直接表达愤怒。更不一样的是,这个被刺痛被激怒的男人,答应继续给他做治疗。   在心理治疗中,或者在一切亲密关系中,这都是很关键的一点。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固定的逻辑,我们认为,自己的某些特质是“好我”,这些特质可以让自己维持并促进关系的发展,而自己某些特质的是“坏我”,这些特质会导致一个关系的疏远甚至结束。   因此,当我们想与一个人亲近时,就会表现出“好我”,并刻意压制“坏我”,而当我们想与一个人疏远时,就会表现出“坏我”,而不再表现“好我”。   譬如,一个依赖者,当想与一个人亲近时,他会表现得非常依赖,有时就是所谓的“可爱”。相反,一个支配者,当想与一个人亲近时,就会表现出非常有能力的一面。   这时,如果那个人中招了,真的在我们表现“好我”时而与我们亲近,并在我们表现出“坏我”时结束了与我们的关系,那就意味着,我们的逻辑再一次得到了强化。   这是导致我们心理问题的根本所在。如依赖者总会发现,别人之所以不接纳他,好像总是因为他还不够依赖,支配者则会发现,别人之所以不接纳他,好像总是因为他还不够有力量。所以,每当遇到一个危机事件,我们都会进一步强化自己的逻辑,这导致我们越来越僵化。   假若说治疗能发挥作用的话,关键点就在于,心理医生帮助来访者明白,他可以不必对那个逻辑那么执着,也就是说,他的“好我”并不一定会促进关系,而他的“坏我”也并不一定会疏远关系。   威尔的逻辑,其实就是,“天才”是坏我,“平庸”是好我。他其实认为,天才并不能换来关系中的亲密,而平庸倒可以做到这一点。每当他展现天才 时,其实多数时候都是在疏远乃至结束一个关系。所以,我们看到,他的聪明都用到了刺激心理医生、“三分钟摆平一个笨蛋”等事情上。   也可以说,他其实讨厌他的天才,他不原因别人因为他是天才而接纳他,他更愿意别人仅仅因为他这个人而接纳他。   那5名心理医生都中了威尔的招数,威尔用坏的方式表达他的天才时,他们都中断了和他的关系。西恩不同,看起来,他也中了威尔的招数,一样被刺痛,甚至更痛。但他这时不是中断与威尔的关系,而是选择了真诚袒露自己的心声。   当西恩这样做时,威尔的世界已经是在被颠覆了。威尔第一次发现,原来真诚地表达愤怒,并不意味着关系的结束。   第二次会面中,威尔的世界进一步被颠覆。西恩先是承认,威尔的确刺痛了他,令他彻夜难眠,但在这种痛苦中,西恩想明白了很多。   尽管总是将聪明用在攻击上,但威尔还是以自己的聪明自豪。但是,西恩对他说:“看到你,我没有看到聪明自信,我看到的是一个被吓傻的狂妄孩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西恩明白,威尔狂妄的聪明自信,不过是对痛苦的防御罢了。这种防御是一堵墙,令威尔只敢与书本建立关系,而不敢与世界直接建立关系。而在说这段话之前,西恩还说了一段震撼人心的话语: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麽。   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他与教皇相交莫逆,和他的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气味吗?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你肯定未见过吧?   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   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大可以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背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   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 渊拯救出来,对她百般关怀的感受你也从未试过,你从未试过对她的情深款款矢志厮守,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再所不惜,你从未尝试过痛失挚爱的感受……   西恩继续说,不要以为,我了解你,也许我可以通过知识来看你,但那不是你,除非你愿意谈谈你自己,否则我不知道你到底是谁。   说完这番话后,西恩撂下了一句话“现在该你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愿意真诚地去面对你,但你是否做好了真诚面对我的准备?   西恩的这番话也刺痛了威尔,或者说,令威尔感到震撼。第一次有“正确的人”对他如此坦诚相待,而他以前对付这些人的招数好像也都不再能发挥作用。那么,自己愿意冒一次险吗?真的对一个心理医生袒露心声?   最终,威尔选择了继续。      小标题:   选择继续是一个意愿,意味着威尔愿意尝试改变,但从这个初步的意愿到袒露心声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在接下来的两次治疗中,威尔长时间地陷入沉默中。   威尔沉默时,西恩一样沉默着。他绝不先开口,而是等待威尔开口。   这种沉默有两种意思。第一,他在告诉威尔,你有沉默的权利。第二,威尔要自己决定是否袒露心声,而不是由心理医生来诱惑或施加压力让威尔袒露心声。   终于,在玩了很长时间的“瞪眼游戏”后,威尔主动开口讲话了。这意味着,治疗正式开始了。   治疗正式开始后的第一个话题是爱情。西恩问威尔,在恋爱吗?威尔回答说有,但他有点不敢进行下去。   为什么?西恩问。威尔回答说:“现在她很完美,我不想破坏。”   对此,西恩说:“或许是你认为自己完美,你不想破坏……这是极好的哲学,可以一辈子不认识人。”   这是无数人在恋爱时会犹疑的原因。看起来,我们是认为对方太完美了,所以不敢接近或不敢破坏这个幻想,但其实是我们惧怕自己的不完美被对方看到。   读大学时,我做电话心理热线,一个自称很帅的男孩打电话给我说,他失恋了,很痛苦。但这失恋又是他选择的。他和一个美女去逛街,美女突然说, 你等我一下。他等了好长一会儿还没见美女回来,这时他突然明白,美女正在大便。一想到这么漂亮的美女在大便的情景,他特别忍受不了,于是转身而去。   这个故事中隐含着的道理是,美女的“美”和帅哥的“帅”是“好我”,他们之所以能被别人接纳,是因为相貌上的“好我”,而一旦有“丑”的“坏 我”出现,他们就得不到关系中的爱与认可了。所以,这个男孩转身而去,看起来是不能接纳美女也大便的事实,但其实是不能接纳自己也有丑的时候。   怎么在治疗中让来访者放下对这个逻辑的执着呢?心理医生可以戳穿来访者这个逻辑背后的把戏,但只这样做的话,就太生硬了。   于是,西恩在不动声色地戳穿威尔的游戏后,讲了自己一个故事。他说,他的太太放起屁来超厉害,一次,他被太太的屁惊醒了,接着,他家的狗叫了起来,最后,太太自己也被弄醒了,问他,是不是你在放屁,西恩说是。   西恩讲这个故事时,忍不住狂笑起来,而威尔也忍不住大笑起来。故事讲完后,西恩解释说,真实就是美,“不完美才是好东西,它可以选择谁进入我的世界……你的女生也不完美,关键是,你们是否合适。”   这次咨询结束后,威尔立即去见他钟爱的女孩——哈佛大学的史凯兰去了。      小标题:   威尔和史凯兰,是在哈佛大学的一个酒吧认识。当时,威尔与他的三个死党——他们都没有机会读大学——去这个酒吧,一方面是为了“泡妞”,另一方面是继续威尔最擅长的游戏——“三分钟摆平一个笨蛋”,而且是全球最知名大学的“笨蛋”。   这两面威尔都得逞了。威尔最铁的哥们查克冒充历史系学生和美女史凯兰搭讪,但哈佛大学的学生克拉克看破了查克是冒牌货,于是过来考查克历史学知识,但却被救驾的威尔给羞辱了。   威尔不仅羞辱了以哈佛大学生而自居的克拉克,也赢得了史凯兰的好感,两人第一次擦出了火花。   恋爱关系,是比治疗关系更为深层的关系。既然威尔不敢与心理医生建立关系,那么他更没有勇气去和自己所爱的女孩建立真正的关系。或者说,这是更为艰难的挑战。   在西恩的启发下,威尔终于鼓足勇气去见史凯兰了,并且两人的关系一直发展得好像很顺利。   但是,危机一直存在。敏锐的观众会发现,威尔一直不相信史凯兰爱自己,史凯兰的很多话,他都解释为,史凯兰并不是真心爱他。   譬如,史凯兰对他说,“有机化学对你这种人没用”。威尔立即问,他“这种人”是什么人。   再如,他几次对史凯兰暗示,他怀疑自己只是史凯兰的一个玩具,一个过渡性的男朋友,他的天才、贫穷和传奇会给史凯兰的生命添加一些色彩,但史凯兰作为一个富家女,早晚会抛弃他,而最终还是会嫁给一个成功人士。   最后,当他们的爱情抵达第一个最高潮时,也迅速跌落了最低潮。   史凯兰从哈佛大学毕业后,要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继续进读,所以希望威尔和她一起去加利福尼亚州。但威尔拒绝了,他认为,如果到时史凯兰发现他的缺点怎么办?那时她就会受不了他,而抛弃他。   这伤害了史凯兰,她说,如果你不爱我就该告诉我,你如果不爱我,我会消失,不会再出现在你的世界里。   听了史凯兰这番话,威尔立即说,我不爱你。   听到这句话,13岁时失去了父母双亲的史凯兰再一次痛得弯下了腰,而威尔也走了。   每个人都在坚持自己的逻辑,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逻辑看对方,结果,越爱时就越孤独,因为越爱时就越坚持自己的逻辑,而这时就看不到对方的存在了。   对史凯兰而言,她是个“好女孩”,而“好女孩”的逻辑是不能给别人麻烦,所以说如果你不爱就告诉我,我会主动消失。但对威尔而言,史凯兰这句话会让进一步相信,她并不爱他,她好像在寻找一个让自己主动离开的借口。   史凯兰认为,希望威尔跟自己去加州,证明她爱他。但在威尔的世界里,这种搬迁是最可怕的事情。他先是被父母抛弃,后来4次被送人寄养,其中3次被严重虐待。所以,他内心深处认为,换一个家是最可怕的事情。   于是,在第一次爱到最深处的时候,他们也遭遇了最严重的危机。这是他们各自坚守自己逻辑的结果。当然,主要是威尔坚守自己逻辑的结果。      小标题:   其实,这时不只是爱情到了第一个高潮,他的治疗也到了一个高潮,威尔和西恩已建立了很深的信任。同时,威尔的事业也貌似将进入一个高潮,蓝勃教授正接二连三给他介绍优裕的工作……   但是,对威尔而言,这是一种颠覆,他会恐惧。   因为,他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长大,这让他对自己的逻辑无比执着。这也是每个人的共同点。   我们每个人都深信自己的逻辑。假若一个女子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那么,她亲近的男子一定都不是好东西。因为,她会爱上“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这个断言,如若她遇到了一个“好男人”,她的世界就会有颠覆的危险,她的内心就会有失控的感觉。于是,为了避免这种失控感,她要么远离好男人,要么会把好 男人变成坏男人。   对威尔而言,他的一个断言是“我只是一个玩具”,他的聪明可以给别人的生活带来些乐子,但只要他出现一些“坏我”,一个亲密关系会立即结束,对方会毫不犹豫抛弃他。他过去的人生经验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当治疗、爱情和事业都抵达一个高潮时,他内心的斗争也就抵达了一个最严重的危机——是固守自己已有的逻辑,还是冒险接纳新的逻辑。   不幸的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坚持自己固有的逻辑。于是,人生就只是一个轮回。   有意思的是,化解这个危机的是他的死党查克,这也是影片感人至深的一个情节。在建筑工地上休息时,威尔说,他觉得整天这样做体力活也不错,他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在未来一起玩耍和生活。   没料到,查克却对他说,如果我们50岁时,你还和我在一起,我会杀死你。   这令威尔非常震惊,也许比面对西恩时还要震惊,因为他觉得,他和查克是如此好的朋友,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是他们都很享受的。   但查克告诉他,他每天最幸福的时候只有10秒,就是每天他去威尔家接他出来时。每次,他都想象,这次见不到威尔了,那意味着威尔到了能施展他的才华的地方。然而,每次他都能见到威尔开门,这种幸福感便消失了。   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环。看上去,我们每个人都限制了自己,都生活各种各样的痛苦中。但是,我们之所以陷在这种痛苦中而不能自拔,是因为,这种表面上的痛苦其实有着极大的好处。我们之所以离不开痛苦,是因为舍不得这种好处。   威尔之所以自甘堕落,之所以浪费才华,无比重要的原因是,他通过这样的方式赢得了友谊,而他和查克等3名死党的友谊,是他多年以来在这个世界上仅有的支持。   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我们常讲自我价值感,其实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孤独的价值感,而是关系中的价值感。   在《心灵捕手》这部影片中,爱情是迷人的,心理治疗的过程更迷人,但威尔无意中最看重的,恰恰是和查克这些问题青年的友谊,因为这是他多年以来仅有的认可他、接纳他的关系。西恩懂得这一点,所以当蓝勃说威尔的朋友是“智障”时,他愤怒地为威尔辩护。   所以,当查克也对他说,你走吧,我渴望你顺应你的天才时,威尔真正解脱了。前面有爱情、事业等美好而正确的生活等着他,后面则是多年死党的督促、威逼和容纳,那么威尔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小标题:   影片最后一个高潮,是威尔终于又来到了西恩的治疗室,而西恩拿着威尔的卷宗,那上面有他的种种问题和受虐经历,对他一遍又一遍地说:“这不是你的错。”   西恩第一次这样说时,威尔说:“我知道”。   但是,威尔并不知道,他只是口头上知道而已。所以,西恩继续说。   威尔惊讶了,他看上去甚至讨厌西恩这样说,所以说:“你不要戏弄我。”   但西恩继续说:“这不是你的错。”   终于,威尔的防线彻底崩溃了,他扑在西恩的身上,紧紧抱着西恩,像婴儿一样痛苦。   这种拥抱,有着极大的象征意义,意味着威尔终于第一次真正信任了好的关系。   影片的最后,是威尔驾驶着查克等死党送给他的破车,奔向加州,去找史凯兰。   这是一部非常棒的影片,无论是治疗过程,还是对威尔的内心的理解,都非常具有深度而且真实。威尔和西恩的扮演者也有极佳的表演。凭借这些因 素,这部影片获得了1998年奥斯卡奖的最佳配角奖(给西恩的扮演者罗宾·威廉斯)和最佳编剧奖(给威尔的扮演者马特·戴蒙和查克的扮演者本·阿弗莱 克),并获得了其他多项大奖。   不过,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还想说,这部影片中有太多的戏剧色彩。导演给了威尔太多的支持性因素,譬如他的天分、爱情、卓越的心理医生和极讲义气的死党,而在现实生活中,同时获得这些因素非常不容易,尤其是查克的那番话,我很少在现实生活见到。   甚至,在这一点上事情总是相反的。当我们想脱离旧的逻辑而奔向新的人生时,那些与我们旧的逻辑捆绑在一起的人,很容易产生恐惧,并有意无意使用各种方式来阻拦我们的改变。   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若想有真的改变,需要比威尔拿出更多的勇气。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330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纳米美图6张
热度 2 沈海军 2011-2-5 00:11
The Silk Collective, moon rises, and other winning nanotechnology images ( Nanowerk News ) Here is another installment of our collection of amazing images from nanotechnology lab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You can find other nanotechnology images here . During the 2010 MRS Fall Meeting in Boston, MA in December, the MRS conducted the tenth installment of the popular "Science as Art" competition ( View winners from past competitions ). Here are the six first-place and second-place winners: The silk collective. Silk, produced by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has been viewed for millennia as a prestigious and valuable material. This protein has recently found application as a high technology material in biomedical micro- and nanotechnology. Thi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image depicts a detail of a micro patterned silk surface, fabricated with an all-aqueous micro molding technique. The silk structures, measuring approximately one micrometer in diameter, were fabricated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under ambient pressure. The research is performed in Prof. Fiorenzo Omenetto's group (Ultrafast Nonlinear Optics and Biophotonics Laboratory) and is part of "the silk collective" at Tufts University. (Image: Konstantinos Tsioris, Tufts University) Stem of nanoflowers. SThis picture is created from a high resolution SEM image of zinc oxide "nanoflowers" synthesized by a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technique. (Image: Abhishek Prasad, 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urfacing Turtle. Calcium carbonate crystals mineralized on a chitosan thin film. Image taken in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with the secondary electron detector at 6 kV. The sample was coated with Pt/Pd for 30 seconds. (Image: Philipp Hunger, Drexel University) Rising Moon. Tin Ball on KOH-etched Si surface appears like the moon rising above Si pyramids. This image was obtained using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t 16,100x magnification and was colorized using Adobe Photoshop. (Image: Sedat Canli, Middle East Technical University) Aurora Zinc Oxide. This picture was created from the convergence of a high-resolution cross-sectional and a plan view SEM image of a zinc oxide "nanowall structure" synthesized by a metal-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technique. Color was added to the original image. (Image: Dong Chan Kim, Sungkyunkwan University) Grassland Sunrise. High-resolution SEM image of germanium/silicon core/shell heterostructure nanowires (diameter ∼10 nm) synthesized by a two-step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method on a layered Si/SiO2 substrate. (Image: Yongjie Hu, Harvard University) 来源:纳米艺术网
个人分类: 纳米科技|4707 次阅读|3 个评论
存在对人类社会信息的自动筛选么
热度 6 liufeng 2011-2-4 22:12
似乎存在这样有趣的现象, 离现在越近的时间里, 坏或恶的信息越容易显现, 爆炸,抢劫,杀人,地震。。。。。 更容易刺激我们的大脑 离现在越远的时间里, 好或善的信息越容易留存。 田园风光,知书达理,自然和谐。。。。。。 回想起来如梦境一般 因此数千年以来, 我们(和我们的祖先)总是说 “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 看起来,似乎有问题。 人类对信息有自动的筛选机制么? 人类是主动的还是茫然的? 是不是又是那只看不见的手起的作用?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071 次阅读|16 个评论
也说有爱才有家 回忆我逐渐有家的日子
热度 10 chrujun 2011-2-4 17:32
今天下午才抽时间看了春晩的大部分节目,其中一个关于母亲要有房才嫁女的节目。节目后段有一句台词,是“有爱才有家”。我对这句话特别有共鸣,回忆一下我逐渐有家的日子,算对我妻子的特别感谢。 我刚结婚的时候,还刚考上博士。没有钱,更不用说房子了。先在岳母给我们提供的房子住了几年,后来又和岳母一家住了几年。 在此期间,妻子逐渐学会了洗衣煮饭。对我没有什么怨言。 我参加工作后,在学校住过渡房。房子只有45平米,一直住到最近。我才为几年前买的房子购买了家具,终于住进新房子了。家具全部是妻子去购买的,全是她在操心。 就工作来说,妻子真为我帮了很多忙。我闯祸了,她想办法去摆平。 我评职称碰到困难,她帮我找人。 普通话考试,妻子也帮了大忙。 在用钱上,妻子很少管我。 我的收入她一般不管,也不问,由我自由支配。如果她要取我存折上的钱,会预先和我商量。 当然,我平时很少乱花钱。 我最大花销是请朋友或学生吃饭,其次是买电子产品。 我买得最多的是电脑,其次是MP3/MP4。妻子平时在如何花钱,我也不去问她。 我相信她不会乱花钱。 如果她有比较大的支出,她会和我商量。 现在,儿子已经十岁半了。我们才住进了自己购买的新房子。 从一无所有、借债度日,到住进全新的房子,不再为衣食住行担忧,我们走过了十二年的风风雨雨。 在这十二年里,夫妻互相帮助、相亲相爱,逐渐过上了幸福生活。 年轻夫妻有没有房子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不离不弃、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相亲相爱。有爱,生活也会变幸福,幸福也会创造出来。
个人分类: 我的经历|4502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用QIAGEN RNeasy Plant Mini试剂盒提取总RNA(胍盐法)操作步骤
edisonlou 2011-2-4 17:02
1、称取新鲜叶组织样品100 mg,液氮速冻。 2、在预冷的研钵中研磨成细粉,转移到2 ml离心管中。注意研磨不彻底则会造成严重产量降低。 3、待液氮挥发(但不能解冻)后,加入450 ml提取缓冲液RLT,涡旋混匀,并在56℃温育1~3 min。注意:最好在RLT临用前加入1/100体积的14.5 M β-巯基乙醇,加后保存时间不超过1个月,RLT溶液应在1个月内使用。对于高淀粉含量的材料,可将温度提高到60℃以上防止淀粉结块。 4、将裂解液加到离心柱(淡紫色柱)上,下接一个2 ml收集管,最大转速(10000 g)离心2 min。如果将裂解液粘稠,可切去吸头顶端,用大口吸头吸取。裂解液通过柱子时被均质化,大部分组织碎片都被截留在柱子表面,只有少部分通过柱子形成沉淀,因此,应小心吸取上清液,转移到另一新离心管,不要吸细胞碎片残渣沉淀。 5、加入0.5倍体积(225 L)96~100%乙醇,吹打混合均匀。如果裂解液有损失,则相应减少乙醇用量。加入乙醇后,可能会出现沉淀,但对提取无影响。 6、将混合液全部(包括沉淀675 L)转移到吸附RNA的离心柱(粉红色柱),下接一个2 ml收集管,大于8000 g或10000 r/min离心15 sec。如果混合液体积超过700 L,每次只加700 L到离心柱上,按上述条件离心。弃去管内液体,重复使用收集管。 7、加入700 L洗脱液,大于8000 g或10000 r/min离心25 sec,弃去收集管。 8、将离心柱转移到一新的2 ml收集管上,加入500 L RPE液,大于8000 g或10000 r/min离心15 sec。弃去管内液体,重复使用收集管。注意:试剂盒提供浓缩的PRE洗脱液,所心使用前必须加入4倍体积的96~100%乙醇,成为工作液。 9、加入500 L RPE液到离心柱上,最大转速离心2 min,干燥离心柱,弃去收集管。残留乙醇会干扰随后的反应,这次离心要保证无乙醇残留。若有乙醇残留,以最大转速离心1 min。注意:小心移去离心柱,不要接触管到液体,以防止携带乙醇。 10、把离心柱连接到一新的1.5 ml收集管上,加入20~30 L 无RNase水,大于8000 g或10000 r/min离心1 min,洗脱RNA。若RNA产量在20 μg以上,用30~50 L无RNase水再洗脱一次。RNA样品存于-20℃或-80℃冰箱。 11、分光光度计测定RNA。开启紫外分光光度计,预热30 min。用DEPC处理水校正零点。用DEPC处理水稀释RNA样品30~50倍,将稀释液转移到比色杯中。读取230、260、280、310 nm的OD值。计算出样品浓度和OD比值。OD260/ OD280比值应为1.7~2.1,低于1.7,说明有蛋白质或酚污染;OD260/ OD230比值应大于2,低于此值,说明有糖、盐、胍等小分子污染。 12、琼脂糖凝胶甲醛变性电泳。首先制备凝胶(1.2%)。称取1.2 g琼脂糖,加72 ml DEPC处理的水,加热溶化。冷却至60℃,在通风橱内加入10×凝胶缓冲液10 ml,甲醛(37%)18 ml,混匀后倒胶。然后制备样品。在离心管中,将RNA样品与5×变性上样缓冲液按4:1比例混匀。65℃温育5~10 min,迅速在冰上冷却5 min,瞬时离心数秒。上样前凝胶须预电泳5 min,随后将样品加入上样孔。以5 V/cm电压电泳1.5~2 hr。待溴酚蓝迁移至凝胶长度的2/3~4/5处结束电泳。将凝胶置于溴化乙锭溶液(0.5 g/mL,用0.1 mol/L乙酸胺配制)中当色约30 min。紫外灯下观察结果。 (英文版的随后添加上)
5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维”的特性
热度 1 readnet 2011-2-4 15:57
“三维”的特性
二维世界与三维世界又有什么不同呢? 二维世界是一个面,如前面所介绍的,这上面可以有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等具有面积的各种图形(平面图形)。 上升到三维空间,则又有了体积的“立体” 平面图形有各种不同的形状,立体,也是有立方体、球、三角锥、圆锥、正四面体等等各式各样的形状。 立体有一个在二维不可能有,必须是在三维才具有的特性,那就是,立体可以具有“贯通的孔洞(管子)”。 轮胎的形状(环)就是具有贯通孔洞的一个立体。 有手柄的茶杯,也是一个有贯通孔洞(穿进手指的部分)的立体。 二维世界的图形是绝不可能有贯通孔洞的。 例如正方形,你可以从它的上边向下剜去一部分,得到一个“凹”字的图形。但是若向下剜得太深,穿过了正方形的下边,你得到的经不会是一个图形,而是把原来的正方形分割成了两个长方形。 在三维可以有“环”和“扭结” 立体“有体积”,此外还具有二维所没有的其他特性。 比如说,三维中的具有贯通孔洞的图形(环,如轮胎的形状), 还有通过穿插所形成的扭结图形(例如,国人过年过节时所喜爱的立体穿插的红色【中国结】), 这些都是在二维中所不可能有的。 由此可见,立体要比平面图形复杂得多。 在三维空间,不仅有【立体】,同时也可以有【二维的面】、【一维的线】和【零维的点】。 事实上, 维数较多的空间内部总是包含了维数比它要低的空间 。 “立体”,比平面图形复杂得多 三维的这个特性对于我们人类实在是太重要了。 要知道,我们人体就是一个“具有贯通孔洞的立体”。 这个贯通的孔洞——你当然马上就可以想到,那就是从口向下直延伸至肛门的消化道。 从受精卵到形成胎儿的身体,这个过程叫做“发育”。 在人体发育过程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在大量细胞聚集形成的胚胎上向开出一个孔洞(肛门),然后逐渐向内延伸,直到在贯通处形成口。 如果是二维世界的话,这个孔洞一贯通,人体就会被分为两半。 在这种意义上,人的诞生还要多亏三维世界有这样一个特性呢。 小结 三维世界中的“立体” 长方体、球、环、圆锥、 有扭结(立体穿插)的立体 人体与“维” 人是身体有贯通的消化道的生物(也有像海葵那样的没有贯通消化道的生物)。 贯通身体的消化道,这只能是在三维世界可以有,而在二维世界不可能有的结构。 这是因为,在二维身体上开一个贯通消化道的话,身体就会被分割成两半。 二维人 无法形成消化道(人体会被消化道分割成两半) 三维人 形成消化道 扩展阅读: “二维”的特性 辅助资料:     克莱因瓶     莫比乌斯带 Soliton 【注:本文所用图片均取自网络,仅用于科普,非商业用途】 扩展阅读:   “二维”的特性     = ★ =   三维立体与二维投影 科学松鼠会:季候风撰写的“拓扑学简介” 拓扑学简介(一) 拓扑学简介(一) Comments | Tags 标签: 原创 , 拓扑学 , 莫比乌斯带 季候风 发表于 2008-09-29 13:19 拓扑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是渗透到整个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拓扑”一词是音译自德文 topologie ,最初由高斯的学生李斯亭引入 ( 1848 年),用来表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位置的几何”。中国第一个 拓扑学家是 江泽涵 ,他早年在哈佛大学师从数学大师 莫尔斯,学成后为中国带来了这个新学科( 1931 年)。 拓扑学经常被描述成 “橡皮泥的几何”,就是说它研究物体在连续变形下不变的性质。比如, 所有多 边形和圆周在拓扑意义下是一样的,因为多边形可以通过连续变形变成圆周,右边这个图上,一个茶杯可以连续地变为一个实心环,在拓扑学家眼里,它们是同一个对象。而圆周和线段在拓扑意义下就不一样,因为把圆周变成线段总会断裂(不连续)。为什么要研究这种性质呢?这就要追溯到几百年以前先贤们的遐想了。好在拓扑学比微积分还是新得多,用不着 “言必称希腊”,只要从莱布尼兹开始就行。 莱布尼兹作为微积分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对抽象符号有特殊的偏好。经过他深思熟虑以后的微积分符号系统,比如微商符号 dy/dx ,不久就把牛顿的符号系统比下去了。在 1679 年的时候,莱布尼兹突发奇想,尝试用抽象符号代表物体的几何性质,用以将几何性质代数化,通过符号的代数运算,由已有的几何性质产生新的几何性质。他不满意笛卡尔的坐标系方法,认为有些几何性质是跟几何体的大小无关的,从而不能直接在坐标系中予以体现。可能是由于这个想法太超前了,在他自己的脑子里也还只是混沌一片,而当年听到他这个想法的很多人,比如惠更斯,干脆就不予理睬。 莱布尼兹在三百多年前想要建立的,是现在称为“ 代数拓扑 ”的学问,中间经过欧拉,柯西,高斯,李斯亭,莫比乌斯,克莱因,特别是 黎曼 和贝迪的思考和尝试,终于在 19 , 20 世纪之交,由法国天才数学家 庞卡莱 悟到了。在这些先驱中,高斯名气最大,被称为数学王子;大家可能不太熟悉黎曼,其实他同高斯在数学史上的地位是相当的,他在19世纪中叶的很多想法直到现在还有着巨大的影响;莫比乌斯,他在数学上有很多贡献,不过他为世人所知还多半是因为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奇怪曲面:莫比乌斯带。左边这个图就是莫比乌斯带,它的重要特性是,虽然在每个局部都可以说正面反面,但整体上不能分隔成正面和反面。这种曲面叫做 “单侧曲面”。在这样的曲面上散步一定很别扭,哈哈。 拓扑学简介(二) 拓扑学简介(二) Comments | Tags 标签: 原创 , 拓扑学 , 数学 季候风 发表于 2008-10-07 10:55 这次来谈谈拓扑学中有代表性的一个课题, 扭结分类问题。所谓扭结,顾名思义就是一根绳子 首尾相接,它可能打 了结。更一般的,可以是几根绳子,除了自身打结以外,还互相打结。对具体的一个扭结,也许可以通过做实验的办法判断它是否打结,但是数学家希望找一个普适的,定量的办法。比如说,任意画一个扭结 (它实际上是一个空间扭结的平面 投影),比如这个有点复杂的,怎样不动手做实验就能 判断它到底有没有打结? 这个问题后来证实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在有了计算机以后,才能找到一种时间代价很高的算法让计算机帮助我们判断一个扭结投影到底有没 有打结。直到 2006 年,才找到一种真正快速的计算机算法来判断这件事。 扭结分类的问题比判断是否打结更困难。比如,以下两个扭结都打了结,它们是否本质上是同一种结? 所谓 “分类”, 就是要找一个(可计算的)判据,使得当两个扭结满足这个判据时就是同一种结;当它们不满足这个判据时就不是同一种结。到现在为止,也还只能找到一些非常复杂的判据,同样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大致判断两个扭结是否本质上为同一种结。 扭结理论有一段很有趣的早期历史。 1867 年,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就是那个号称物理学已经接近终结,只剩 “两朵乌云”的开尔文,突然产生了关于化学元素表的新看法(那时候还没有发现原子,所以化学元素表还是一个谜)。开尔文认为,不同的化学元素其实是 “以太”的涡旋在空间中的扭结形态。“以太”是 19 世纪的物理学家们发明的概念,它被想象成充满整个空间,是电磁波传播的载体(或媒质)。开尔文是很严肃的物理学家,当然不能凭空想象,实际上他提出了几个即使从现在的观点看来也很合理的证据: ( 1 )元素很稳定,这可以用扭结的拓扑性质来解释,微小的形变不改变扭结的 “扭法”。 ( 2 )元素很多样,这可以用扭结的多样性来解释,不同的 “打结方式” 实在太多了。 ( 3 )不同的元素发出不同的光谱,这可以用 “以太扭结” 的各种 “振动方式” 来解释。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一些大师,他们虽然偶尔有点信口开河,不过极富原创力想象力。开尔文这个想法可以算是 “弦论” 的原生态。虽然后来化学周期表更好地被理解为原子内部结构,但开尔文列举的这几个证据都能在新兴的弦论中依稀找到一点影子。 请原谅我不能在这里具体给出任何判断两个扭结不同的方法。任何这样一个方法,都需要很多图解和文字说明。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读姜伯驹的《绳圈的数学》或者英文书 《 An introduction to knot theory 》, 作者 Lickorish, 属于系列 GTM (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 175. 再贴几个扭结: 然后是一个问题:下面三个扭结中,哪两个本质上是同一种结? 拓扑学简介(三) 拓扑学简介(三) Comments | Tags 标签: 原创 , 拓扑学 季候风 发表于 2009-02-08 09:01 拓扑学简介(一) , 拓扑学简介(二) 庞卡莱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法国最伟大的数学家,他与德国的希尔伯特领衔当时的数学界,分别继承了黎曼和高斯的衣钵:庞卡莱对物理世界的深刻洞察给了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一如当年的黎曼;希尔伯特严谨,博学,细致入微地思考,为 20 世纪前半叶数论和代数几何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庞卡莱的 拓扑学 和希尔伯特的 代数几何 ,就像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完全革新了整个学科的基本观念。 这一帖就试试介绍庞卡莱引入的两个概念:“同调群” 与 “基本群”。它们都是几何体内在性质的 “代数体现”。 庞卡莱 意识到,描述一个几何体 抽象性质 的关键在于 这个几何体本身有没有边界,以及它是不是其它几何体的边界 。比如,一个圆盘和一个球面为什么不同,就是因为圆盘有边界而球面没有边界;球面为什么跟轮胎面不同,就是因为球面上的任何一个圈都是球面某一部分的边界,比如赤道就是北半球面的边界,而轮胎面上有的圈并不是轮胎面任何一部分的边界。 在第 一篇里说过,莱布尼兹梦想用符号来表述一些抽象的几何性质。 200 多年后 庞卡莱 终于实现了这个梦,他 把跟边界有关的性质数量化。先把几何体剖分成基本组成部分(点,边,三边形,四面体, …) ,比如,一个球面上可以画四个点,然后把它们两两相连 (不允许连线相交) ,有六条边,这些边把球面分成四个三边形 ,这就是球面的一个 “剖分”(见左图)。剖分的 基本 组成成份 叫做 “ 单形 ” , “ 点 ” 是 0 维单形, “ 边 ” 是 1 维单形, “ 三 边 形 ” (包括内部)是 2 维单形,等等 ( 试想一下 3 维单形是什么 ) 。 拿之前已经剖分的球面做例子,顶点 A, B, C, D 是 0 维单形,边 AB, AC, AD, BC, BD, CD 是 1 维单形,三边形 ABC, ABD, ACD, BCD 是 2 维单形 (如果 ABC, ACD 是东半球的区域,那 ABD, BCD 就包括了西半球) 。因为考察的是球面,而不是球体,所以没有三维以上的单形。 庞卡莱在 单形 前面放上系数 (整数) ,假设它们能够相加,以及做同类项合并。这种表达式称为一个 “ 链 ” , 比如 (3 AB – 2 BC) + (AC – 5 BC) = 3 AB – 7 BC + AC. 单形前面的加号减号具有几何意义,“定向”。在 1 维的时候就是边的方向,比如, AB 是从 A 到 B 的边, -AB 就是从 B 到 A 的边,也就是 BA ,所以 BA = – AB. 三边形的定向复杂一些,不过本质上就是跟顶点的排列顺序有关,对换两个顶点就会改变定向, ACB = – ABC. 由于每一个 n 维 单形的边界由若干 n-1 维 单形组成,所以 “ 求边界 ” 可以作为一种运算,作用在 “ 链 ” 上,得到 另一个 “ 链 ” ,其每一项都比原来链里对应项的维数低一维 。 在求边界的过程中,定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 AB 的边界是两个点 A 和 B, 但为了体现定向性质,规定 AB 的边界是 ( B – A ). 这种约定可以推广到高维的链,大家不妨自己试试。 如果用 d 记求边界运算,在跟定向相容的约定下,它在球面剖分的各单形上作用如下 d (A) = d (B) = d (C) =d (D) =0; d (AB) = B-A, d (BA) = A-B, d (BC) = C-B, …… d (ABC) = BC-AC+AB, d (BCD) = CD-BD+BC, …… 在 “链” 上的作用, d (3 AB – 2 BC) = 3 d (AB) – 2 d (BC) = 3 (B-A) – 2 (C-B) = -3 A + 5 B – 2 C. 边界运算有一个很好的性质。直观上容易看到,“物体的边界没有边界”。比如,三边形的边界是三条边组成的闭合链。生活中我们说 “闭合” 的意思就是没有边界。代数上体现为, 连续两次求边界一定是零 , d = d = d(CD) – d(BD) + d(BC) = (D-C) – (D-B) + (C-B) = 0 现在 把剖分后的几何体的所有这样的 “ 链 ” 放在一起,它们之间有加减法 (合并同类项) ,可以用系数乘,还可以 “ 求边界 ” 。这就得到了一个代数对象,叫做这个剖分后的几何体的 “ 链群 ”。 这个代数对象跟我们开始的剖分方法有关。 在链群中,可以由求边界运算得到的链叫做 “边缘链”,比如, 2 AB + 2 BC + 2 CA = d ( 2 ABC ) 说明等式左边这个链是一个边缘链。没有边界的链叫做 “闭链”。 边缘链一定是闭链,而闭链 不一定 是边缘链 。 庞卡莱 发现,“有多少闭链不是边缘链” 这个性质与剖分无关,从而是几何体某种本性的代数体现。怎样代数地描述这个性质? 考虑所有闭链 , 它们之间的加减,数乘,结果还是闭链,在其中 把边缘链等同于 0 ,这样得到的代数对象将 不依赖于剖分几何体的方法 ,庞卡莱叫它 “同调群”。 现在来算球面的同调群。顶点都没有边界,但是两个顶点的差一定是一条边的边界, A-B = d (BA) 按照庞卡莱的语言, A-B 是边缘链,将被等同于 0, 也就是说,在同调群中 A-B = 0, 或者说 A = B. 这样,本质上只有一个 0 维对象, A = B = C = D, 它可以被整数乘,这样我们得到球面的 0 维同调群 { … , -3A, -2A, -A, 0, A, 2A, 3A, …} 这个代数对象的加法,数乘,跟全体整数的加法,数乘是一样的,用数学的语言来说,球面的 0 维同调群 “同构于” 整数集。 1 维的链是六条边的组合,用代数运算(解线性方程组)或者几何直观都可以看到,没有边界的 1 维链总是由三边形的边界 ( AB + BC + CA ), ( BC + CD + DB), ( AB + BD + DA) 组成,按照庞卡莱的语言,球面上所有的 1 维闭链都是边缘链,都应该在同调群中等同于 0 ,所以 1 维同调群是 0. 2 维的链是四个面的组合, x ABC + y ABD + z ACD + w BCD, 它是闭链的条件 d ( x ABC + y ABD + z ACD + w BCD ) = 0.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动手算一算上面这个方程,比如第一项 d ( x ABC ) = x ( BC – AC + AB ) = x BC – x AC + x AB, 然后合并每条边的系数,令它等于零,就得到 6 个关于 x, y, z, w 的线性方程。这个方程组的解是 x = z = -y = -w. 这个结果说明球面上的每个二维闭链都可以写成 w ( BCD – ACD + ABD – ABC ), 也就是说,总是括号中闭链的整数倍。如果把括号里的闭链叫做 s, 那么球面的二维同调群就是 { … , -3s, -2s, -s, 0, s, 2s, 3s, … } , 同构于整数集。 综上所述,球面的 0 维同调群和 2 维同调群都同构于整数集, 1 维同调群为 0. 再引入一个概念,同调群内含有多少个整数集,就说同调群的 “秩” 是多少。把不同维同调群的 “秩” 交错加减 ,即, 0 维同调群的秩减去 1 维同调群的秩再加上 2 维同调群的秩再减去 3 维同调群的秩 ……, 得到一个整数。在简单例子里稍作计算,就会发现这个整数实际上是 0 维单形个数减去 1 维单形个数再加上 2 维单形个数再减去 3 维单形个数 …… ,即, 各维数单形个数的交错和 。这个数大家其实颇为熟悉,在高中立体几何最后应该提到过,叫做 “欧拉示性数”,对凸多面体的表面,它就是 V – E + F, 而且总是等于 2. 实际上,所有凸多面体的表面在拓扑上都是球面,这个 “ 2 ” 就是球面的各维数同调群的 “秩” 的交错和, 1 – 0 + 1 = 2. 显然,欧拉示性数是最容易计算的拓扑不变量,只需要找一个剖分,然后数数几个顶点几条边几个面……,再加加减减就行了。 同调群告诉我们哪些闭链不是边缘链,通俗一点说,告诉我们几何体里面 哪些封闭的 对象 是 “ 中空 ” 的。 它显然是比欧拉示性数更精细的拓扑不变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算算两个几何体的同调群:圆圈,轮胎面。(提示:先把它们剖分成单形。) 庞卡莱发现了同调群以后,拿它来区分了一些三维的对象 。 后来他发现,同调群不够精 细 。比如,跟三维球面(二维球面的高一维推广)具有相同同调群的几何对象 不一定 就是三维球面。这促使他寻找更精 细 的拓扑性质。这次他想到几何体里头还有东西是可以运算的,就是道路。两条道路如果 首尾相接 , 就 组成一条新的道路,这就是 道路的乘法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处理,首先,不是任何两条道路都能相乘 (必须首尾相接才可以) ,然后,即使能相乘,乘法也不满足结合律,运算起来不方便。庞卡莱想到了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他在几何体内取一个基点,只考虑那些从这个点出发再回到这个点的道路,这些道路当然 互相 首尾相连;然后他规定,如果一条道路 能在几何体内经过连续变形 到另一条道路 (见下图) ,这两条道路就被看作在同一个 “ 道路类 ” 中,这样规定后, “ 道路类 ” 之间的乘法就满足结合律了。这些 “ 道路类 ” 也组成一个代数对象,有乘法运算,这个对象叫做几何体的 “ 基本群 ” ,或者 “ 1 维同伦群 ” 。 来点感性认识。线段的基本群只有一个元素,就是静止在基点的道路。线段里的其他任何从基点出发回到基点的道路都可以在线段内连续变形到静止在基点的道路。我们把只包含一个元素的基本群称为 “ 平凡的 ” 。再看圆周,它的基本群是所有整数组成的。绕圆周 n 圈的道路不能在圆周上连续变形到绕圆周 m 圈的道路,而把它们首尾相接的结果就是绕圆周 n+m 圈的道路,这里道路类之间的乘法体现为整数间的加法。第三个例子,球面,它的基本群是平凡的,因为球面上所有由基点出发的回路都可以在球面上连续变形(滑缩)为静止在基点的道路 (见左图)。 具有平凡 基本群的几何体称为 “ 单连通的 ” 。 基本群的计算涉及到更深入的细节,比如拓扑的具体定义,拓扑空间之间的映射,等等,无法在这里详加解释。有兴 趣进一步了解 的朋友请参阅 《 基础拓扑学 》, 阿姆斯特朗( M.A.Armstrong )著;孙以丰译。 发明了 基 本群以后,庞卡莱 觉得 这个更加精确的拓扑性质 应该足以 把三维球面 从其它三维几何体中 区分出来 ,但他自己无法证明。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庞卡莱猜想:单连通的三维封闭几何体一定是三维球面。这个猜想及其推广主导了代数拓扑学一百年的发展,最终在 2004 年由俄罗斯数学家裴若曼给出证明。 裴若曼因此在 2006 年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 —— 菲尔兹奖。 (待续) 拓扑学简介(四)—— 流形 Comments | Tags 标签: n 维流形 , 原创 , 拓扑学 , 黎曼 季候风 发表于 2009-12-30 13:20 拓扑学简介(一) 拓扑学简介(二) 拓扑学简介(三) 1854年,28岁的黎曼在哥廷根大学发表就职演讲。这个职位是所谓无薪讲师,他的收入完全来自于听课的学生所缴纳的学费。即使是争取这样一个职位, 也需要提供一篇就职论文以及发表一个就职演讲。1853年他提交了就职论文,其中讨论了什么样的函数可以展开成三角级数的问题,并导致对定积分的第一个严 格数学定义。 之后的就职演讲要求候选人准备三个演讲课题,委员会从中挑选一个作为正式演讲题目。黎曼选了两个思虑多时的课题,外加一个还未及考虑的课题 ——关于几何学的基本假设。他几乎确信委员会将挑选前面两个题目之一。然而,委员会的高斯偏偏就看中了第三个题目。当时黎曼正沉浸于电、磁、光、引力之间 的相互关系问题,从这样的深沉思考中抽身转而研究新的问题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再加上长期的贫穷,一度让黎曼崩溃。但不久他就重新振作起来,用 7 个星期时间准备了关于几何学基本假设的演讲。为了让数学系以外的委员会成员理解他的演讲,黎曼只用了一个公式,并且忽略了所有计算细节。尽管如此,估计在场鲜有人能理解这次演讲的内容。只有高斯为黎曼演讲中蕴含的深邃思想激动不已。 黎曼在演讲中提出了 “弯曲空间” 的概念,并给出怎样研究这些空间的建议。 “弯曲空间” 正是后世拓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这些对象上,除了可以运用代数拓扑的工具,还可以运用微积分工具,这就形成了 “微分拓扑学”。 回到黎曼的演讲。黎曼认为,几何学的对象缺乏先验的定义,欧几里德的公理只是假设了未定义的几何对象之间的关系,而我们却不知道这些关系怎么来的, 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几何对象之间会存在关系。黎曼认为,几何对象应该是一些多度延展的量,体现出各种可能的度量性质。而我们生活的空间只是一个特殊的三度延展的量,因此欧几里德的公理只能从经验导出,而不是几何对象基本定义的推论。欧氏几何的公理和定理根本就只是假设而已。但是,我们可以考察这些定理成立的可能性,然后再试图把它们推广到我们日常观察的范围之外的几何,比如大到不可测的几何,以及小到不可测的几何。接着,黎曼开始了关于延展性,维数,以及将延展性数量化的讨论。他给了这些多度延展的量(几何对象)一个名称,德文写作 mannigfaltigkeit, 英文翻译为manifold,英文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 “多层”,中国第一个拓扑学家江泽涵把这个词翻译为 “流形”,取自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而其原始出处为《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这个翻 译比英文翻译更加符合黎曼的原意,即多样化的形体。 黎曼定义的 “n 维流形” 大概是这个样子的:以其中一个点为基准,则周围每个点的位置都可以用 n 个实数来确定。后人将这种性质总结为:流形的局部与 n 维欧氏空间的局部具有相同的拓扑性质。如果进一步要求在流形的不同局部做微积分的结果可以互相联系起来,成为 “整体微积分”,则称此流形为 “微分流形”。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二维球面。我们都知道,二维球面上没有整体适用的坐标。经度和纬度是一组很好的坐标,但是在南北两极,经度无从定义。尽管如此,球面的每个局部都可以画在平面上,这就是地图。把各个区域的地图收集在一起,重叠的部分用比例尺协调一下,就得到整个球面。这样,坐标(或地图) 只存在于每个局部,而整个球面其实是地图之间的重叠关系。球面是二维流形,因为球面的局部同平面(二维欧氏空间)的局部具有相同的延展性质。球面的整体结构显然跟平面不同。沿着球面的某个方向往前走,比如,从赤道某点出发往东走,最终会回到出发点。而如果在平面上沿某个方向往前走则永不回到出发点。研究流形的整体结构,以及整体结构与局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就是 “拓扑学” 的核心课题。微分流形上可以使用微积分的工具,再辅之以前面介绍过的代数工具(同调群,同伦群),就形成了威力强大的 “微分拓扑学”。这门学问的发展使我们对 5 维以上的单连通微分流形(回忆先前介绍的 “单连通” 概念,即每条曲线可于流形内滑缩为一点)有了比较彻底的认识。 到了80年代,数学家对 4 维单连通 “拓扑流形” 也有了彻底的认识,然而 4 维 “微分流形” 却是无比复杂的对象。比如,直观上最简单的四维流形,四维欧氏空间,也就是所有 (x,y,z,t) 这样的数组组成的空间,有无穷多个“微分结构”,通俗一点说,这个流形上有无穷多种 “整体微积分” 可做,而我们通常做的四元微积分只是其中一种。这是 4 维的特殊性,因为其他维数的欧氏空间都跟我们的常识相符。也许 “4” 就是传说中的上帝之数,我们的宇宙就是用 4 个参数来描述的(3个参数表示空间,1 个参数表示时间),我们的时空是一个四维流形。 如果我们忘掉时间,只考察我们生活的空间。它的形态会是怎样?这是黎曼在演讲结尾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答案。这个答案需要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宇宙学家去寻找。宇宙空间会不会是一个三维球面?如果是三维球面,那我们沿着一个方向往前飞行,最终总会回到起点。 拓扑学简介(五)—- 爬虫的世界 Comments | Tags 标签: 原创 , 拓扑学 , 爬虫几何 季候风 发表于 2010-01-17 10:35 黎曼所描述的几何经常被形容为 “爬虫的几何”,因为黎曼假设观察者处于流形内部。对人类来说,二维流形是非常直观的对象,它们通常被称为“曲面”。而三维流形却难以想象,正因为我们处于宇宙空间这个三维流形内部。 爬虫几乎是二维的生物,它们靠爬行来感知周围世界。1884年英国小说家 E. A. Abbott 的科幻小说《平面国》描述了真正的二维爬虫,以及它们对额外维(仅仅是第三维)的恐惧不安。 现在让我们体会一下二维爬虫的世界。假设这个世界是一个二维球面,任何事件都发生在这个球面上。最重要的是,光线沿着球面传播。而我们人类可以从外部观察这个二维球面世界。古希腊数学家就已经知道,球面上连接两点的所有曲线段中存在最短者,即以球心为圆心的弧(称为“大圆弧”)。爬虫通过测量也能发现这个最短线段,但在爬虫的世界里,“球心”并不存在。我们假设爬虫的光学定律也要求光线沿短程线传播,所以二维球面上的光线,即短程线,在人类看来是一些大圆弧。一个处于球面上 P点处的光源发出的所有光线沿着大圆传播,它们将汇聚于 P 的“对极点” P’ (人类倾向于定义对极点 P’ 为三维空间中连接 P 和球心的直线与球面的另一交点;而爬虫将定义对极点为离 P 最远的那个点)。爬虫们实际上看到两个发光点 P 和 P’,一个是真实的,另一个是像(按高中物理的说法,P’ 处的发光点是 P 处光源的“实像”)。这是因为光线在 P’ 汇聚之后再次散开,眼睛将告诉大脑这些光线是从 P’ 发出来的。有延展的物体,比如一个四边形爬虫,不妨设它的眼睛长在“前边”。那么它往前看将看见自己的“后边”,往左看将看见自己的“右边”。它看到了自己在“远方”成的像。有多远?圆周率乘以这个二维世界的半径。有趣的是,对于正好处在此爬虫对极点的观察者而言,爬虫“无处不在”,往任何一个方向看都能看到爬虫,非常恐怖的景象。这个世界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有限无边”。如果爬虫认定一个方向往前爬,它可以永远爬下去,不会碰到“世界的边缘”,此即“无边”;而如果爬虫会丈量面积,那么它发现这个世界的总面积是有限的,如果它一直往前爬,它会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起点,此即“有限”。 有限无边的二维流形当然不必是球面。比如,爬虫的世界完全可以是我们人类所谓“轮胎面”,数学家叫它“环面”。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房地产开发商将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因为有时候画了一个圈来圈地,结果什么都没有圈进去。比如轮胎上的经线圈和纬线圈。脑满肠肥的开发商们应该庆幸我们人类脚下正好是一个球面,随便画个圈都会有收获。言归正传,数学家们发现我们人类观察到的轮胎面并非其最自然的形式。 这个二维流形更自然的模型是把一个正方形的对边等同起来。这是一个奇怪的世界,光线在正方形内沿直线传播,当你疑惑光线到达正方形的上边缘以后将往何处去时,你忘记了这个世界是“有限无边”的,上边缘和下边缘是同一条线,所以光线又从下边缘射上来。这个世界里,点光源不会成像,因为它发出的光走的是平面上(正方形内)的直线,正常发散,永不重聚。但是爬虫仍然会看到远方的自己。与球面世界不同的是,爬虫会看到无穷多个自己:朝任何一个斜率为有理数的方向看,就会从某个角度看到自己。怎么理解这个现象?可以用这个正方形的无穷多个复制品地板砖式地铺满整个平面,每一个这样的正方形都被解释为同一个环面世界。光线在环面世界里的传播就可以从光线在平面上的传播读出来:在平面上画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这条直线在某个正方形 S 中划出一条线段 C,然后进入到另一个正方形 S1,划出另一条线段 C1,我们按照 C1 在 S1 中的位置将它复制到 S 中,同线段 C 一起构成环面世界里光线的一段轨迹。这种“地板砖”式构造在拓扑学中称为“泛复叠”,其目的是用一个具有高度对称性的简单拓扑空间来研究一个比较复杂的拓扑空间。对环面而言,平面就是这个简单拓扑空间,而其对称性就是左右平移和上下平移。我们看到,在这个“泛复叠”里,一个爬虫被复制成了无穷多个,处于每个正方形的相同位置。连接任意两个复制品,得到一条斜率为有理数的线段,根据我们刚才关于光线的分析,平面上的这条线段代表环面上一条起于爬虫而止于爬虫的光线。所以,沿着这个方向爬虫将看到自己的某个侧面。数学家设计了一些环面上的小游戏,比如迷宫、台球、象棋等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 http://www.geometrygames.org/ 去下载体验一下。 其它的二维流形称为“多环面”。(这里我们只谈论有限无边的,而且“可定向”的二维流形,像莫比乌斯带那种“单侧”的流形不在我们考虑之列。)这些流形也有最自然的模型,由“双曲平面”上的多边形粘合而成。这样的世界里,光线传播得更奇怪一些,它们发散得特别厉害。光线的发散性质不是拓扑性质,它依赖于我们所选的模型,即数学家所谓“黎曼度量”。发散性质反映了黎曼度量的“曲率”,弯曲程度。如果光线从某一点向周围“线性发散”,即光强随距离线性减弱,则流形在这一点是“平直的”。球面上光强减弱得比较慢,因为相对于平直空间(欧氏空间)来说球面上的光线倾向于“汇聚”,这是“正曲率”的标志;而多环面上的光强减弱非常快,这是“负曲率”的标志。黎曼度量和曲率是另外一个话题,跟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有关,就不赘述了。之前考虑二维世界的时候引进拓扑之外的结构——黎曼度量,是因为度量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想象比较奇怪的拓扑结构,比如环面及其“泛复叠”。 充分地理解了可怜的爬虫以后,我们可以“顾影自怜”了。我们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一个“三维球面”?宇宙中某个光源发出的光线是否汇聚到对极点,那最遥远的地方?或者是一个“三维环面”?四面八方都应该是我们自己,而我们看不到无穷多个自己只不过是因为宇宙太宽广而光线在传播过程中消耗殆尽?或者,宇宙根本就不是“有限”的,这似乎更符合大多数人的信仰。即使是有限宇宙,由于维数更高,其可能形态比二维流形更多,至今数学家还未能将它们穷尽。 拓扑学简介(六)——结语 Comments | Tags 标签: 原创 , 拓扑学 , 柯尼斯堡七桥 , 欧拉 季候风 发表于 2010-04-13 09:16 前面几篇简要涉及了代数拓扑、微分拓扑、低维拓扑,如果大伙儿还不知道这些是啥,请复习拙著 :) 。其实,拓扑的概念和方法已经渗透到整个数学,而不仅限于拓扑学研究本身。 很多文献会提到,拓扑学起源于柯尼斯堡七桥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笔画问题。欧拉解答了这个问题。同样是欧拉,给出了第一个拓扑不变量,多面体表面的欧拉数(点数-边数+面数)。可以认为欧拉是第一个研究代数拓扑学的人(虽然莱布尼兹曾经臆想过)。 传说中高斯当年是德国国土局的领导,负责丈量土地。他由此观测到山脊附近的地面弯曲性质可以用内在的测量方法得到(所谓曲面的内蕴几何),他还定义了度量曲率大小的量(高斯曲率),并且将这个局部定义的、可以用微积分计算的量同整体定义的欧拉数联系起来(高斯-博内定理),所以他可以被追认为研究微分拓扑的第一人。当然,高斯的主业其实是政府工作、开创现代数论、以及电磁学。业余时间研究一下各种误差的分布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有什么错误啊之类的小问题作为消遣。 第二尊菩萨,黎曼同学,除了开创流形的几何学、发展了傅立叶分析和积分理论、研究了一下素数分布提出世界第一难题黎曼猜想之外,他不到40岁的短暂一生的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在思考复变函数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复变函数是多值的?比如平方根和对数。能否把它们以某种方式变成单值函数?人们的思维定势是,既然函数是多值的,就像一条横着的抛物线,一个 x 对应到两个 y, 要变成单值很容易啊,砍掉抛物线的一半就行了。黎曼不这么看。他觉得,如果把函数图像本身作为定义域,每个点当然只对应到一个 y. 这样函数就变成单值的了,而且没有丢掉任何信息。如果是复变函数,其图像就是一个二维曲面,这就是黎曼曲面。黎曼曲面上有很多复杂的现象,这些现象催生了诸如连通性、单连通性、复叠空间这些拓扑概念,以及奇点、除子、函数域等等一些代数几何的概念。抛开代数几何不说,黎曼也许可以被屈尊为研究低维拓扑的第一人。 牛顿莱布尼兹发明了微积分之后,大家对无穷小无穷大这两个概念很不放心。为了让我们用得更安心,柯西和威尔斯特拉斯等人后来把无穷小解释得非常透彻,基本上就是说两个东西越来越近。“离得近”这个概念从而成为分析中最核心的概念。它正是所有拓扑学分支的共同基础——“点集拓扑”的起源。拓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多数跟点集拓扑有关,即,通过分析“收敛性”体现在应用数学中。所以,最牛的牛顿被屈尊为研究点集拓扑第一人(有好事者不以为然,一定要扯到古希腊的阿基米德,这就见仁见智了。) 总而言之,拓扑学有着高贵的血统。当然,好汉不提当年勇,拓扑学的现在和将来如何?20世纪中叶,代数拓扑学朝着高度抽象的方向发展,两位名不见经传的数学工作者(艾伦伯格-麦克雷恩)突发奇想,从中总结出一套抽象语言。为了体现这套语言之形而上,他们重载了先贤亚里士多德的概念——范畴。继解析几何与微积分以来人类数学又一次在概念上经历了大变革。范畴论诞生了。20世纪数学的上帝——格罗登迪克,用7000页的数学圣经将拓扑学和范畴论全面而深遂地渗透到代数几何和数论研究中,改变了整个数学的风貌。与此呼应,世纪之交的物理学也在经历变革,量子场论和弦论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数学结构。20世纪物理学的耶稣(上帝被爱因斯坦附身了)爱德华.威顿,身负绝世的拓扑神功,一经施展,整个理论物理学为之色变。拓扑学三位一体,必须要像生物学一样将21世纪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在这个系列的结尾,让我骄傲地替拓扑学宣称:21世纪是拓扑的世纪!!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9897 次阅读|25 个评论
今年立春准确时间是2月4日12时33分
xupeiyang 2011-2-3 20:07
关于今年立春的时间,社会上流传着三个版本,有的说是2月3日立春,有的说是2月4日立春,还有的说是2月5日立春,到底哪天立春呢?天文专家表示,按照紫金山天文台发布的权威年历,今年立春的准确时间为2月4日12时33分。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初一的下午
热度 2 zhangyuxiu 2011-2-3 18:05
初一的下午
  海口从一月初至今,天气寒冷,多半时间温度在零上八度到15度之间,太阳只露了三四次脸,天空灰蒙蒙的,人们的心情也难免有些压抑,昨天,天气转暧,气温上升,温度在零上12度至18度之间,今天(初一)的下午,太阳终于露出了和蔼的笑脸,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美丽的西海岸,晒太阳,抓螃蠏,玩沙子,玩得不亦乐乎,大家仿佛回到了童年。 坐着轮椅的老人也被家人推到礁石边,感受其乐融融的场面 一个小男孩在沙滩上精心建起了自己的城堡
2395 次阅读|4 个评论
“维”的定义
热度 2 readnet 2011-2-3 10:53
“维”(dimension)是用来描述空间或图形的广延性或者复杂程度的一个概念。 这个“维”的概念,早在公元前的古人经已经有了。 被尊为“几何学鼻祖”的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活跃在公元前300年前后),在其《几何原本》一书中就对点、线、面和立体等给出了严格的定义: 立体的截口(末端)是“面” 面的截口(末端)是“线” 线的截口(末端)是“点”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活跃在公元前350年前后),则在其所著的《论天》一书中写道:“立体已经达到‘极致’,不会有超过三维的高次维存在。” 许多人都知道“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正是说这话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莱恩·笛卡尔,1596-1650)确立了“坐标”的概念。 笛卡尔对“维”所下的定义是:“确定位置所必需的数值的个数。” 据传说,笛卡尔是在注视房间里飞行的昆虫时想到了确定昆虫的位置必须要用到3个数值。 根据笛卡尔的坐标概念来对“维”下定义,“维”是“确定位置所必需的数值的个数”。 维的个数与能够将一个点在其上移动的坐标轴的数目(自由度)是一致的。 按照笛卡尔的定义,那么, 在没有大小的“点”的内部无所谓位置,因而点是零维。 零维的“点” 确定某一位置只需要零个数值(不需要确定位置) 自由度为零(不能向任何方向移动) “直线”有几维呢? 只要知道了直线上某一点到被选定为基准的另一点的距离,即只需一个数值,就可以确定该点的位置,因而直线是一维。 不限于直线,曲线也是如此,所以曲线也是一维。 一维的“线” 确定某一位置必须要1个数值(例如,x=2) 自由度为1(只能在x轴方向移动) “方格纸”,只要知道了纸面上任意一点所在的纵线和横线的标度两个数值,就确定了该点的位置,因而是二维。 球形的“地球表面”也是这样,用纬度和经度两个数值就能够确定地球表面任一点的位置,因而也是二维。 二维的“面” 确定某一位置必须要二个数值(例如,x=4,y=3) 自由度为2 (能够在x方向和y方向移动) 二维的“球面” 确定某一位置必须要两个数值(例如,纬度=30°.经度=40°) 自由度为2 (能够在纬度方向和经度方向移动) 那么,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空间有几维呢? 飞机或导航系统所使用的GPS(全球定位系统)要用纬度、经度和标高三个数值来确定当前所在的位置。 即使太阳系和银河系这样的大尺度空间,只要坐标选择合适,也可以用三个数值来表示空间中的位置。 由此可以说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空间有 三维 。 三维的“空间” 确定某一位置必须要3个数值(例如,x=6,y=3,z=3) 自由度为3 (能够在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移动) 扩展阅读: 什么是“维”? 关于空间的思考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4877 次阅读|3 个评论
愤青看过节(请不要认真计较本文,笑笑而已)
seawan 2011-2-3 10:03
(请不要认真计较本文,笑笑而已) 有一个民族,(不提名字了,因为说起来汗颜,所以就代号叫“汗”吧),有以下一些特有的习惯: 每过一段时间(一般300来天),要抽一阵筋,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拿来制造一些突然的噪音,吓唬了别人,也吓唬了自己,然后再偷偷地坏坏地笑笑,算是满足了一把;这种抽筋现象在某些其他场合也会发作,例如升官发财结婚什么的。 忙忙碌碌,走东串西,堆出满脸的笑容,拎上各色礼物,盼望着下一个周期中,大佬们会照顾自己不少。 将一些花花红红的东西,贴在门上;然后再以后的日子里,再任由它们落满灰尘,最后满腹牢骚极不情愿地将其清扫。 连夜辛苦,蒸N多的馒头,炸N多的丸子,再备上几个月吃不完的熟食,累个半死。然后几个月极不情愿地吃着自己的产品。
个人分类: 杂感|2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命的意义_(四)
hanyuhonest 2011-2-3 01:56
四.士可杀不可辱而又好死不如烂活着,你为什么而活着?实现自由    分"师"论:传道授业解惑,三个任务的分开 那一睁眼一闭眼之间,用来计量我现在的生活,太过于精细。而我所感受到的时间,是以星期为单位的,应该所有的上班簇们都会有着同样的感觉。我们每天都吃饭睡觉,是因为我们要活着,但我们活着,绝非为了吃饭和睡觉. 为什么你活着?你为什么而活着?两者是不一样的.前者是"why"表原因,后者是"for what"表目的和追求目标.前者答案容易知道的,因为它不像"人类为什么存在?"那么庞大而难以定论下来.最有效果的回答就是"因为我吃饭了".但活着真的不是为了吃饭,我们为了什么呢?答案是丰富多样的,我为了精彩现在,你为了迎接未来;她为报恩父母,他为报效祖国;中国为了光宗耀祖,西方为了荣耀上帝;有人为了享受前人之果;有人为了开路造福后人........你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不知道.但你可以为了什么而放弃活着?这一问题的答案在于首语第三四句是可以找到的:若为自由,二者皆可抛.自由,由自己作主,不受约束.人类生存着,与大自然发生相互作用,就由不得人类自己,至少现阶段如此,最简单不过生\老\病\死.经济社会中的个人,也是不能由自己作主的.官再大,钱再多,你也不能为自己作主.最简单不过主席总统.那我们追求个什么自由.   最简单的也最有意义不过的自由,指的是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客观的外部条件能允许你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里并不指客观上你拥有的个人能力.但这个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自由是相对的,自由,也就是束缚的对立,少一重束缚就多一重自由.当能力大到能克服某一束缚,我们就得到了一重自由.我们就是凭着个人的能力的大小而在所生存的自然界和社会中一层层地脱掉束缚而获得更多自由的.得力于科技的进步,我们人类摆脱了不少大自然的束缚.对于整个人类而言,我们还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我们仍无力于生老病死;仍无力于能源资源的渐失;仍无力于海底或是外太空生存;我们所无力的事情,尚不止这些.对于每一个活着的人而言,也都不是完全自由的.而且,"自由度"的分配也是十分不均匀的.安此多彼少的原则,不公平现象也就比比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想受到不公平待遇,所以努力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自由.在这病态了的的社会里,"财富自由"也就成为了合理而又可悲的一个追求目标.叫谁有钱能使鬼推磨呢,让叫没钱是万万不能的.钱确实是让拥有它的人能够做更多的事情.所以,如鸟为食亡一样,有多少人为了财铤而走险。   钱是真正让拥有它的人获得更多的自由的东西吗?想想看,如果生于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不需要,只需要大多数人都能够认清钱的本质,消除对钱的错误的认识和对于钱的错误的追求.那么,他们拿钱请谁推磨去.这样,他们多出来的那部分自由也将不复存在,我们多出来的那重束缚,也就不复存在了.要追求自由,我想这是个可取的方向.也就是得先解放掉大部人的受"钱之功效"所束缚了的思想.欲解放思想,得靠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而不是现阶段下所有的"机器生产线".   自由之路,得再分"师".   这里也不是指的 百度百科里所定义的教育.而是师之定义"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传道"."传道"这事,是给教育家做的,可惜常听说中国近代,没有真正的教育家.至于"授业"那正是当下兴起的商业性培训机构最为在行的事了.而那"解惑"也正是当下学校所应该干的事.可悲的是,当下学校里不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而且多了一群只能吃饭不能解惑的大批教授和老师.所以,传道这档子事,就更别指望他们能够帮你去做的了.看看那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里的老师们,能解惑的有多少,能授业的有多少,能传道的又有多少.看来培训机构的出现是有原由的,它之所以可以兴趣也正是学校失败的原因."授业"本为师之第二要务,而现在开始被分工出来.从历史,每一次社会分工的出现,都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人类史上总共出现三次较大的分工.希望这一次的小分功也能给人类社会带来进步.事实也是如此的,在过去三十年里,祖国的发展所需要的多是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得力于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功劳.可以说,国富了起来,第一次分"师"起到了发展生产力作用.但如要共同富起来,还得进行第二次分"师"来解放生产力(人的思想).那么,分"师"得分什么出来,为什么分呢?如何分呢?   授业机构已经兴起,这里还得把"传道"职能从师之身上分离出来. 为什么还需要这第二次分"师",理由如下:一.传道很重要(可进一步),所以为师之第一要务.当下师不能承其(不怪师无能,原因是多样的),故需要分之出来.一.授业机构独立出来,也有它的缺点存在.对于整个社会共同富裕来说,是起到了害处的,它不像学校.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被授业的.所以出现社会学中的马太效应:富者更富,穷者更穷.不能达到共同富裕.为民众解惑所需费用,大部份让知府家给掏钱付了,这是件好事.但由于力度不够,损了解惑效果,少去授业任务,丢了传道本质也是事实.所以,被有商业头脑的能人智士看到了这一点,他们自己把授业这档子事揽了过来,成就自己,造福有钱人(当然也不缺少行善事的培训机构).而就传道这事,怕是没人愿意站出来做了,一不能养家活口,二不能发财致富.但不知何故知府家不愿意花力气来做,难道是愚人易治的原因.我不希望是这样的原因.相信大家也不希望是这样的原因.但,这传道着实重要,是为了实现大家真正自由而不得不传的.关于这部分话题,我只能话到这里,至于传的内容和传的方式,我觉得自有有心人会去思考.我现在的思考也尚不周全.只知道,是得有些人站出来传道的,最好是每一个人,都去影响身边的人.改掉他们那些错了的诸如钱和权的认识和态度.更需要那些有了影响力的人们,站出来去影响更多的人;最需要的,还是出现某些人,能够来填补上那个没有真正意义的教育家的空白. 为什么我们活着,应该会有更为适合的答案.我们的存在,总是有意义可以追寻的.不然我们为什么活着,还真不如不活算了.虽然活着不是为了睡觉,但睡觉是为了活着,困了,未来待续 年初一临晨01:55于湘大 五.存在即合理.你\我\我们,存在的意义
2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道理,烂故事。说说北斗的《秒的历史》
liwei999 2011-2-2 21:40
立委按:首先给镜兄和各位拜年!一大早起来,想到是北京年三十大家伙儿看春晚的时间,想四处转转跟老友互道一下节日问候,才发现镜老师年三十也没闲着,不忘为人师,洋洋洒洒一大篇。什么叫劳碌命?这个就是了。吃着饺子,一边还侃出这么好一篇科普,这是什么精神?科学网新年要是评选科普标兵,我投镜子一票。 好道理,烂故事。说说北斗的《秒的历史》 (3057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February 02, 2011 02:39AM 题目《 秒的历史:瑞士手表因为太准了而不准》 是个绝好的题目。“手表因为太准了而不准”是个很富有哲理的说法。之所以说“烂”,是因为故事的段落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条理。但是题材绝对是个好题材,镜某只好是做个“好人”,把这篇文章重写一遍。 第一,人们对时间精度的要求是随着社会的发达不断变迁的。变迁总有变迁的理由。而这些理由也正是人们对外界认识、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了解这个过程是有必要的。只有知道这些“故事”,再配上劳力士的表才能表现出品位来。不然的话与煤窑业主戴一块劳力士的表也没有啥区别。 无疑,最大的一块“表”(时钟)是地球和太阳的体系。最初秒的定义就是这么来的。从18世纪末开始,定义为平均太阳日时间的1/86400。至于为什么定义了24小时等的理由,镜某别的文章里已经有过说明,这里不再叙述。 人类需要准确的时钟是来自远洋航海的需求。因为大洋里没有固定的参照物,自己的船位需要通过一个自律的时间与天然的钟表太阳(或恒星)的比较来确定。具体的办法就是当地时间的12点是太阳正南方向。通过时差可以知道所在的经线位置,通过观察太阳(恒星)的高低角(和季节=时间)确定纬度。 一个小时的时差对应着经线15度,约合大圆长度1670公里。因此要定位到千米级别的话,时间就需要精确的秒级。这样的精度是在18世纪来自大英帝国海军的要求。要求1天的误差不过两秒。这在角度上对应着半分角,正好是半海里(一海里=大圆的1分角)。这样精度的钟表是哈里森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做出来的。核心技术是如何得到一个稳定的振荡系统。稳定是对于环境,比如说温度,振动,机械磨损以及磁场等等的变化。 平均太阳日时间的1/86400的说法其实已经表明理解了地球自转的不稳定性。因为月亮等等引力的影响。1956-1967年,在这个比较短暂的时期里人们“一时糊涂”选择了用地球公转的时间,试图通过更长期的“平均”来得到更准确的秒的定义。这个做法的短命,意味着这个时期人们思考的肤浅。也就是说,这不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时期国人们都做过些什么样的事情呢?比较一下,用公转定义秒的思路比起大跃进等不着调的思考来说,还是有些高度的。 基于传统的、平均太阳日说法的计时体系叫做“世界时”(UT1)。基于量子力学原子跃迁的秒定义的说法(铯-133原子基态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叫做“国际原子时”。基于“国际原子时”计时体系的世界时,为了区别于原有的世界时,叫做“协调(议)世界时”(UTC,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协调(议)者,是说大家商量定下来的事儿。 闰年的事儿,因为比较大,所以人们对此有些理解。有了“协调(议)世界时”后,由于原子时钟的不变性和地球自转“世界时”的不稳定性,从某个“同时”开始后,两者之间就要有“时间”的差异。这个“时间”的差异也就意味着地球表面空间位置的差异。差一秒就意味着差小一千米的距离。因此就有必要调整两个时间体系的累计偏差。要保持两个体系的累积偏差在±0.9秒之内,这就是要闰秒的缘由。一般每半年调整一次,从UTC开始的1972年起,四十年间地球自转约慢了24秒。 要不要闰秒?这样的事儿也有两种意见。镜某是主张闰的。因为有累积偏差,这个量总是要修正的。不过是个次数的问题。 如今高级的电子表、手机,都有自动接受电波调整世界时间的功能。一下飞机就是当地时间了。当然这是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象。 机械手表的精度,远不能与电子的相比美。机械手表意境在于“意淫”。这个说法虽然不好听,但是世界上又有几个男人不“意淫”呢?因此,“意淫”并不是什么坏事儿,要紧的是“意淫”得有些品位。 要获得精度的故事、技术可以有一大堆。大年三十儿的,就不费那个劲了。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5879,75879#msg-75879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除夕了,又是一年
leonlee307 2011-2-2 20:14
转眼又是一年,时间过的飞快,总是马不停蹄的狂奔。有时感觉恐惧呐,稍不留神这就过了三十岁了,哎,咱也开始奔四了。2010年咱还是比较成功的,未来的一年希望能有个更好的成绩。 1.第三篇SCI文章能成功发表,最好是我期望的AAC杂志。 2.自己再能发一篇通讯作者是自己的SCI文章 3.希望博士答辩顺利进行。 4.年底副高报名及考试能顺利。 5.希望能如期申请国外的博后,准备去华山医院问问李老师,咨询一下美国NIH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希望得到她的推荐~
18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部9大成语的最新解释 考生须知
冯用军 2011-2-2 17:45
1.【知书达礼】仅知道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学会送礼; 2.【度日如年】特指当官的日子,非常好过,每天象过年一样; 3.【杯水车薪】形容领导干部,每天办公室喝杯茶,月底可以拿到可以买一辆车的工资; 4.【知足常乐】知道有人请自己洗脚,心里就感到快乐; 5.【见异思迁】看见漂亮的异性就想搬到她那里去住; 6.【语重心长】别人讲的话越重,心里怀恨时间就越长; 7.【有机可乘】出门考察可以坐飞机; 8.【不学无术】不要白费工夫学那些不实用的东西; 9.【夫唱妇随】丈夫进了歌厅唱歌,妻子跟踪尾随
个人分类: 和谐世界研究院|1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的力量
ahyxwangdong 2011-2-1 23:26
人生存在天地间,都会逐渐老去。当在人生的后一阶段去回望前一段路程,有些历程会让人有很多感慨,这感慨有时会很凄凉悲壮,有时也会振奋人心,积极向上。其实我们之所以为这一阶段差所发生改变而发出感慨的原因,根本层次上是源于时间的力量。 人生就是一个自我追求幸福的不归路,没有后悔药让每个人都重来一次。因而,如今很多家长都把自己年轻人没有实现的抱负,都寄托在儿女身上,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龙成凤。但因客观现实环境的迅速改变,年轻一代人却不能已经父母辈给出的人生经验按图索骥,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抱负,这抱负既来自父母辈,也来自自己的人生追求。 父母辈的老去,一定意义上就是时间的力量催人老。君知,年少需树立远大抱负,勿蹉跎岁月。不可回避的和忽略的事实就是,岁月催人老。 时间的力量不可抵御,但时间的力量却可以通过实现自我抱负来软化,以减少因斤斤计较蹉跎岁月带来的损失而让自己心伤的途径。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1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是“维”?
热度 2 readnet 2011-2-1 17:45
爱因斯坦指出,我们这个宇宙是一个“四维时空”, 在具有长、宽、高三维的空间之上,还需要加上时间这个“第四维”。 爱因斯坦的这种宇宙观也受到了挑战,有几种突破性的理论如今正在备受科学家们的关注,其要点为: “宇宙也许还存在着‘第五维’……” 这些理论现在受到特别关注并非没有理由:2008年一台最新的加速器已投入运行, 2010年该加速器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如果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第五维”一旦得到证实, 对人类观念造成的冲击绝不会亚于哥白尼的地动说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根据近年来对书籍、报刊、网络等有关各方汇集的资料,尝试性地探讨下列命题: 宇宙究竟有几维? 扩展阅读: “维”的定义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3010 次阅读|6 个评论
岁暮集句
热度 6 yonglie 2011-2-1 08:44
这段日子可以好好认识生活里的“相对论”,感觉时间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日历本儿上那几个数字似乎主宰了各式的生活空间,也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它的涵义越繁重,我们就感觉越空虚,什么都不想做了;做了什么也等于什么也没做…… 去年这会儿,我用唐人绝句的句子集了十二首绝句,昨夜发现那游戏挺有趣,可以接着玩儿。原想用杜诗凑一篇,可难度太大。我能从一句预想三两句,更多就不行了。拿唐人绝句不是因为背的绝句多,而是我有《万首唐人绝句》,翻检起来很容易。但词为断章取义,韵有古今杂糅,不能算诗,游戏而已。有点儿意思的,也许是与去年的感觉不大一样。【没有“七月”开头的绝句,只好借了元稹的一句《古决绝词》。】 年年相望两依依,流水歌声共不回。 惟有诗人能解爱,一年今日最芳菲。 一月周流六十回,人生四十未全衰。 从来几许如春貌,更向花前把一杯。 二月柳花轻复微,春来绰约向人时。 无人共得东风语,乳燕双飞莺乱啼。 三月江城柳絮飞,流萤上下燕参差。 浣花溪畔堪惆怅,自恨寻芳到已迟。 四月带花移芍药,溪边莎草雨无泥。 归时自负花前醉,春色人间总未知。 五月峨眉须近火,白云飞处洞天开。 东西吴蜀关山远,惆怅人间万事违。 六月滩声如猛雨,扁舟正与睡相宜。 梦中无限风流事,万态千情料可知。 七月七日一相见 ,星桥横过鹊飞回。 云霞五彩浮天阙,不爱人间紫与绯。 八月涛声吼地来,九秋风露越江开。 千岩万壑分流去,不似潮头暮却回。 九月九日 望乡台,行人一步一徘徊。 霜情月思今何在?鸿雁新从北地来。 十月先开岭上梅,江湖暮雨鹧鸪飞。 山中松桂花发尽,叶上题诗寄与谁? 十一月中长至夜,寒天日远暮帆迟。 江楼一望西归去,孤负青山心共知。 腊月江天见春色,白雪梅花处处吹。 正是江南好风景,人人思看大鹏飞。
个人分类: 诗歌|4466 次阅读|18 个评论
已读书列表
environment 2011-1-31 17:02
书非借不能读也!自己手头的书却好多还没有读。挤时间,一本本慢慢读来! 许靖华(朱文焕译),古海荒漠-科学史上大发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许靖华(任克译),大灭绝-寻找一个消失的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萨拉.L.霍洛韦等,当代地理学要义-概念,思维和方法,商务印书馆,2008 William P. Cunningham等(戴树桂主译),环境科学:全球关注(上下),科学出版社,2003 邓书斌,ENVI遥感图像处理方法,科学出版社,2010 佩兰特 (作者), 谷祖纲 (译者), 李桂兰 (译者) ,自然珍藏图鉴丛书:岩石与矿物 第2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 杨槐, 地问―关于地球的千古之谜与地学创新 ,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刘建国,考古与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2007
个人分类: 学习研究|2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谢
chile 2011-1-31 14:14
人生有多少个时间那,来年我本科毕业就要十年了。从我博士毕业到下一个十年,我的生活会是怎么样那? 回顾我的2010,发表了几篇可以毕业的文章,除了实现了自己阵列设计的想法,更多的则是和老板学习。感谢张老师对我论文细致入微的指导和改动,也体现了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也从导师的多次鞭策中,让我去主动学习更多的东西。 以前也说过不少批评导师的话,我想这和职员总是在老板后面说老板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这些可能都是一种发泄心中郁闷的手段吧。但是实际上那个掌控局面的导师,都有十分多的我们这些学生可以学习的东西,好多生活积累出来的技巧会让研究生受益终身的。 感谢导师这五年多的指导,帮助我在科研上理清前进的方向,向更多的未知的领域前进。
2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日积月累
热度 2 horser2011 2011-1-31 12:18
学习知识、增长才能,要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一天一小步,时间长少就是很大一步。人生是持久战,不是冲锋,靠一段时间的努力无法达到真正的成功。 人生就是超长跑,当你不断的跑你会超越很多人,当的停下来,会被许多人超越。 不要忽视小的时间了要好好利用小的时间,把小的时间串成美丽的串珠。 做什么工作都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不可三分钟热度。 要把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上,不可使精力分散。要记住,分散的精力是对生命的浪费。要制定具体的目标,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坚持实现。可以先制定小的、容易实现的目标,切实实现,再制定更大的目标。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3033 次阅读|4 个评论
391期香山会议"生物可降解金属研究发展与临床应用面临的挑战"
热度 2 郑玉峰 2011-1-31 11:56
会议名称:生物可降解金属研究发展与临床应用面临的挑战 执行主席 : 柯伟、高润霖、戴勀戎、奚廷斐、杨柯、郑玉峰 会议时间: 2011 年 3 月 22 日到 23 日 会议地点:北京香山饭店 ( 北京市海淀区买卖街 40 号(香山公园内) ) 参会嘉宾:邀请制;正式通知一旦发出,不能再修改;若有新增参会人员,一律通过专家自由申请参加会议的形式进行,由责任秘书审核批准。 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深入研讨生物可降解金属研究发展与未来临床应用中正在面临的重要挑战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包括新型可降解金属的研制与性能调控、材料在体内外的降解行为及其相关性、降解产物的生物安全性、降解产物的体内吸收与排泄路径、降解过程中材料力学强度的变化、材料的临床应用(心血管支架、骨科等)、新型医疗器械的设计等。期望通过本次会议的交流和沟通,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在生物可降解金属研究与应用方面形成重要共识,在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方面建立材料研究 - 临床应用 - 产品生产的合作渠道,进而对我国相关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和相关产品的生产与应用,抢占国际制高点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399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原创与否?----2010年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年会蒲慕明所长报告
xiangfasong 2011-1-30 22:21
来自 http://www.shenjing.org/2011/01/shenjingshenjing2010nianzhongkey/ 非常感谢 蒲慕明老师 首先我想先说说这次年会,非常不寻常的年会,这次来参加的外来单位是最多的,往年我们最多只请一个单位,今年我们请了三个单位 ,每一个组的发言机会少一些,但是呢我们题目的内容更丰富,交流有更多的机会。我想大家听完三天的演讲都有些感想,在三天前我还没有决定要讲什么,在听完之后我觉得要把这个问题再提出来。创新,创新性的人,创新性的研究,我们现在都讲创新嘛,全国都在讲创新,报纸上每一天都要看到在讲创新。我想 我对创新的看法,有些话我至今讲过很多次,有些话有些在神经所待的时间长的会觉得我很啰嗦,但是我现在有资格啰嗦了,因为我是老人家……^^ 创新,什么是创新呢? 我们先来想想看,什么叫真正的创新研究。创新的研究有很多种,做理论的,你对自然现象有一种新的看法,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新的理论,这是理论科学家的创新;对于我们生物学,大部分都是做实验科学的,实验上的创新有很多种了,比如说,有一种是观察到新的现象,别人没有看到的现象你看到了,你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能够review natural phenomenon,这些自然现象只有在你实验条件下才看得到,别人却看不到,比如sub-molecular, sub-atomic这些现象,都是在物理学上各种新的技术,比如加速器有了后才看到的现象。生物学以前看不清楚的,two-photon看得更清楚,新的microscopy methods看得更清楚。这些都是创新,技术上的创新,看到新的现象的创新。 还有一种创新呢,就是并没有说你发现新的现象,但是你 把两个别人看到的现象的因果关系搞清楚了,提出一个新的联系,推进我们对自然界的了解 。别人看到了这一个现象,又看到了那一个现象,但大家不知道这两个现象的关系,你把这关系搞清楚了,这也是创新。还有呢,即使你没有这个,你用了别人看到的现象,但是你有新的分析方法,把这个现象能够解释得更好,这也是一个创新。我现在就想我们常常说创新,对很多刚刚开始做research的,你说我怎么能够做创新呢,我现在只能用我已经学会的技术,都是人家的技术,看到人家的现象。怎么样即使是在初学的时候你也可以有创新的机会呢?我觉得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说你有data拿到,一般你要分析data,microscopy data也好,你的biochemistry data也好,你分析的方法是什么?你都是照着人家以前发表的文章,人家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这是最常见的。那事实上呢,你做一个研究生,做original research,你应该想到在别人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你是不是能进一步做更好的分析,更定量的、甚至画图的方式都是新的,别人没有这样子画过图,你画出这个图就是新的。我常常有研究生把data拿来说我不知道怎么分析,啊这是最好的情况!因为你不知道怎么分析,说明人家没有做过这个data,你没有范例可循,不能照着别人做过的作图方法分析。这是创新最好的时候,最好的机会;你要想出一个办法,能过作出分析,这就是方法上的创新。还有画图也是,paper出来一看最boring的就是都是人家做过的方法,你没有更进一步;虽然是类似的data,用一种新的方法present出来,让人眼目一新,这就是创新。 创新有各个level的创新,我们大家都是做research的,比如说我们分析dendrite branch,我看到这个方面大家都是照着以前的分析方法,但是很多细节没有考虑进去,比如看dendrite length, branch point,你就忽略掉其他很多parameters,你可能忽略掉很多细节没有看到:数spine number,以前没有看spine intensity,现在从quantification角度看spine intensity事实上也是information。所以我很高兴看到于翔组的同学报道的时候认为spine intensity differences也有information,这就很好,大部分做spine analysis的都没做这一点。Any one more step in analysis都是在座的甚至刚开始的同学可以试一试的。还有你把别的领域的方法拿来用到你的research里,在你的范畴里面人家没用这个方法做实验的,你把它引过来,这也是创新。 还有大家都说创新就是找新的东西、看到新的现象、得到新的知识。这是一种创新,但是还有一种创新我认为甚至更重要的,做的很少。现在大家做research,我看到这次 present的,你们做的工作跟别的世界上其他实验室,在欧洲、美洲的实验室,其实差不了太多,跟他们都有竞争性,而且不见得可以竞争得过,因为好的实验室,在海外的实验室,他们有很好的资源、很好的设备、很好的学生、很好的环境,你要和他们竞争,假如你在这个领域里是刚进入,那你就在劣势之中。所以我说研究有两类创新:一种创新真的是早期的,前面的人做了什么,下一步是什么,你要找到下面新的知识、新的方法,这是创新;还有一种创新呢,事实上不叫创新,我叫做“回顾式的研究 ”,你是用现在的方法去看老问题,你不一定要提出新的理论、新的现象,你能够针对人家现在看到的现象,你去reinvestigate it,用新的方法去reinvestigate it。比如你现在把争论的问题解决,这也是创新;虽然不是你提出的问题、不是你看到的现象,但是你用了新的分析方法、新的实验。甚至教科书上的东西你拿来,那些观念和理论都是根据30/40年以前的实验、很老的技术、看到的粗浅的data得到结论,但是已经进入教科书,因为很重要,而没有人再去检测这些问题。你是用现代新的方法去设计实验重复看老的问题,老的hypothesis,检验它们是不是对。基本上重复实验,但一定要用新的方法。我相信50% 是confirm原先结果的,有50% 是not solid。大家知道,on average教科书上的东西50%是错误的need to be revised,但我们不知道是哪50%咯,所以你又可以做这个工作。这是win-win situation,大家都喜欢新的知识,没有人repeat,repeat实验没有credit,所以人家说大师20、30年前已经做了,我现在做不是找麻烦么?但是,很有可能你把这个问题重新open,其实这种回顾式的research是一种创新工作,它的结果跟早期的东西一样重要,因为科学的进展都是不断revise我们现在的知识么,在revise的过程你可以因为很多新的知识、新的现象积累了,造成你不得不改变现在的看法,现在我们一般都是这样子。新的知识开始积累的时候呢,有不合的现象都会被隐没,跟着hypothesis不合多到一定程度呢,你就非改hypothesis不可,非改变现在的理论不可;这就是我们所谓的paradigm shift,Thomas Kuhn的paradigm shift。Paradigm shift就是新的知识出现以后非改不可。但是我说的这种回顾式的研究方式呢,直接去attack,去check the foundation of current opinion, right?你直接看哪里有cleft,你把这foundation either consolidate,或者就把它打翻。假如你有50% chance you are to win;另外50%你也不是loser,因为你用新的方法confirm了老的现象,你也可以publish paper,也是重要的paper,因为你 是重要的confirmation。我一直鼓吹了至少十年,就是go back to the old hypothesis, do experiment, repeat experiment,我可以说我自己实验室里面做得成功的东西,好几个东西,都是revisit the hypothesis。这是revisit the old hypothesis得到的好处,你可以open a new area, especially for young investigators。所以there are many forms of innovation,不是一定要新。但是我们说每个人做original research,on principle 都是新的,我们今天年会看到的东西都是人家没有做过的实验,但是是不是very innovative research呢?大部分的都不是,都是follow current trends,大家的hypothesis也都是check,增加一点自己的,没有真正的potential to be really innovative。为什么? 因为你解决的问题不是hard question,都是细节,大的框架的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说新的工作就是innovative,innovative work要有element of surprise, element that raise people’s eyebrow受人瞩目,哎呀我怎么没想到这个现象,看到你的结果会有惊讶的成分在里面,有hint,这才是innovative research。为什么这样子呢?为什么大家会瞩目,会惊讶呢? 不觉得当然是这样子的,不是那种不新鲜的,在我expectation中的现象。就是说真正的创新工作必须跟重要性连在一起,innovative sciences必须是important unsolved problem。 什么是important unsolved problem呢? 有两种unsolved problem。一种unsolved problem是我们知道总有一天能够解决的,problem that known to be solvable,我们说九十年代时要sequence human genome,那是important problem,大家都知道的。肯定是solvable,只要你去做sequence,就是时间长,那时候机器没那么好。但是你知道If you have the resources, man power, you can attack the problem.现在我们做neuroscience,the important solvable problem就是connectome。In principle,we can map every connection in the brain, what we need to have is hundreds of man power.根据现在的技术,hundreds of labs work hundreds of years, you will map every branch every connection.技术就在那儿,怎么样analysis,怎么样make sense of it。现在国外有很多centre要做这个,包括看过都有centre of neural connectome,要map the connections in the cortex。假如说中国要做这个方面也不是不可能,只要你去做。但是我觉得这个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Genome出来了,并没有解决什么disease的问题,还是要知道基因的功能。It is important, but it isn’t the best problem you should spend your life on it.因为human genome这种东西,当初90年代没有测序的机器,现在测序只要一个月的时间,以前做了十年,so those people spent ten years in the 90s regret.他用这些时间可以做更重要的问题。 第二类问题have little or no clue how it can be solved. 现在有很多问题还没解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下手最好。有一些clue我们可以下手,language, perception, even more complicated, consciousness,都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神经科学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了解human brain,human brain最重要的就是human specific properties, but we have little clue how to do it.这个时候就是关键,这些重要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你可以找到一个办法,这是发挥你智力的地方。 下面就提到怎么样选问题。 Peter Madewar说过,我想这话大家都听过,我再讲一遍。Peter Madewar是immunologist, Nobel Prize Winner, the wisest man in biology in 20th century to me.他写了很多东西,我们的阅览室你去读,非常有意思。他说Science is art of soluble.这里他的意思不是怎么样解决问题就是科学。他真正的意思是It is finding a problem that is “soluble” at this time by you. 你要选的是在你的手中、在这个时候是soluble的重要的问题。怎么选呢,这个art不是几句话可以讲清楚的,是一辈子要学的。每个人学的方式都不同、得到的结论不同、选择的问题不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style。这个差别在于,在选择问题的时候你总是有些clue,但是你怎么样愿意为这些clue冒险,你是愿意做比较safe的research还是冒险的research,每个人的style不一样,他的art不一样,每个人做science有他自己的方式。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怎么样去选,包括现在也是,你选择一个很难的问题,是不是在你手中可以解决。假如你觉得有信心,可以克服situation deficiency,你也可以冒,可以选。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要讲到胡适的话,胡适说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当然他是说考证的事。做科学也一样,你要做innovative science,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要找到新的,这就像探险一样,要走出新的路子。探险的过程你一定要冒险,不然就不是探险;你不冒险就得不到好处,找不到宝藏,找不到新的路径 。所以要大胆的假设,propose you hypothesis, propose you goal. 我想到这段话:In biology, any mechanism you can imagine, as long as it is useful to the organism and doesn’t violat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inciples, is likely to be utilized by the organism. (Poo’s Dictum) It’s your imagination to dream out these hypotheses. 这种hypothesis不能想你的动机一样,violate principles.( = =b )只要是合理的假说,你就能pursue,这就是大胆假设。这句话我讲过很多,大概我听到人家说过,还是哪本书上看过,所以我就要找这句话,但我总是找不到,既然找不到呢,我就claim它是我自己的……^^。你不能说这个idea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everybody wants to claim intellectual property. 但是很难,是跟人家讲话人家告诉你的呢,还是人家告诉你一半,你自己想一半呢,hard to say. 所以我认为in science, not in technology,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nonsense.假如每个人都要想intellectual property那就天下大乱,科学界有没有交流,没有真正的进展了。过去20世纪的科学进展到了21世纪还是这样的话,就要走下坡路。21世纪的科学进展就是靠communication。一直到80、90年代,molecular biology搞出来把科学商业化了,搞得现在乌烟瘴气 . 怎样创新呢,这个我上课讲过,有一些同学可能忘掉了,所以我要再讲。 1. Knowing how the facts are obtained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ing the facts. 他怎么做的,为什么会想到做这个工作的,他在paper上是不会说的。Most important findings are unexpectable,都不是原来想做的, 他不会告诉你,不会在paper上告诉你,这是写paper的style,科学的八股文造成的结果。但是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常常有一流的科学家经过,我叫同学们问问题,下次你想不到问题,silence的话你就举手,问一个问题standard question,就说why do you do that experiment,我告诉你你会得到最好的答案,他会说Ah, that’s interesting! We were doing this thing, and then we find that and finally got it. ^^所以 innovation的过程,you have to dig for it. 我说为什么我们要和这些来访者共进午餐呢,就是能问他们问题。这里有5个W( What, Who, When, Where, Why). 后面这四个W就是history,就是the basis of innovative work. 你知道每一个创新的工作是怎么来的,这就有潜移默化的功能。这本书 我已经告诉大家很多了,我们今天的头等奖就是这本书。这本书我有1979年的原版,保存了30年了,是今年的一奖。 2. Knowing how to find the fact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ing how the facts. 有太多的信息,知道这些信息反而对你不好,现在有information overload problem.因为太多的信息会confine your imagination。因为每个信息都像是事实,非常肯定的说我发现了这个,我发现了那个,所以读了一大堆paper,你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你什么事情也不敢做,因为你的思路都被限制了。So do not simply download and read all the paper.越是低年级的同学越是要注意这件事,再进一个lab之前,读几篇review paper是最重要的,不要所有的paper都去读,再做一个工作的过程中你需要读的时候再读,不要一天到晚在那里download paper,这像吸烟一样对你有害。Excess in-selected reading is bad for your health. 3.Knowing how to present the fact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ing how the facts. 我们人的思维很奇怪的,你一定要训练你自己讲出来,讲的过程中就是integration。All presentation is a process of logical integration.把你的idea的因果关系lineally presented,理出一条线来,什么话该说,什么事先说,什么事后说。Generaltalk很重要,年会上的presentation我觉得都有很大的进步,大家都很认真。science is a social phenomenon, 把我关在一个岛上,给我无穷的资源,不让我跟人家讲话,可以做research,whether I like to be?我不会去做research,我宁愿整天去晒太阳……^^ 我想我做的东西没有人appreciate,你的东西要让人家了解,你才会觉得自己做something useful。所以你一定要有social communication,一定要和人家交流,闭门造车不讲话,埋头做实验,那是不行的。而且part of fun in science is communication. 我们知道以前molecular biology,a group of 40 people is responsible for moving the molecular biology forward. 他们自己有一个RNA Tie Club,参加这个Club的人每个人都有一条领带,是一个amino acid,他们要解决coding,核酸是怎么编码的,他们都对这个问题有兴趣,他们都不publish paper;这个Tie Club的功能就是unpublished communications, letters, short notes,他们的fun就在这个地方,很多Francis Crick重要的paper都没有发表,都在RNA Club的communication。 4.What’s unknow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has been known. 你要知道什么是unsolved problem,还要知道什么是soluble problem。所有现在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都是有问题的,不可靠的。或者把questionable的问题修正,或者得到不知道的知识。这里重要的就是读review paper;我刚刚说读review paper很重要,因为你不需要读太多的paper。就是你读review paper要选择,你要了解哪个review Journal是最好的,写review的人是不是有一个overview,是不是在这个领域很有经验。有很多review paper有几百个reference,reference越多这个review paper越糟,因为他不知道怎么选择,他把所有reliable和unreliable的东西混在一起,他不敢得罪人。真正好的review是把重要的东西讲出来,什么是知道的,什么是不知道的他总结得很清楚,有很多东西好像是知道的,他说不知道,他说we don’t know, is debatable.你要知道什么是unknown,什么是known,不要看哪个paper reference最多你就选择哪一个,这会有相反的效果。 5.Educating yourself is more important than finding someone to educate you. 我们常常抱怨我们的环境,没有Cavendish Lab,导师在那里指导你,你进去有50%的机会拿Nobel prize。但是时代进步了,我们不需要这些大师在我们身边了,为什么呢?因为firsthand account现在很多了,每一个著名的大科学家都有写出来的东西告诉你怎么去做innovative science,而且比他在你旁边讲得还清楚,因为写出来的东西都是他思考过的,都非常精华。我们的读书室里你可以去读,你要大师指导就去那里念书吧。还有很多自传,他们怎么样make their discovery. 还有你不想看书,只想上网^^,那你就上这个网http://webofstories.com有几个同学上过这个网,喜不喜欢这个网?只要你喜欢science,你就下不来,这里面都是几个小时的interview,他讲他的历史,他为什么能做这个实验,他的经验是什么。 我们时间有限,还有十几分钟。我就讲几个notes,刚才讲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还没说。 大胆假设就是你要保证你的冒险有成果,选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选到你该选的路, berigorous in every step,你在前面的finding lose,得到的结论其实不是实验结果supported,你lose a step,可能导致你走向弯路。你如果想要得到一个目标,就要忠实于你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接受批评,批评是什么呢?Paper出去,reviewer给你的criticism,你必须要接受,很多人说reviewer都是antagonist,想要打压你,也许有这么些人不fair,但是大部分reviewer,尤其是good quality journal的,他的review是公平的。他不敢不公平,因为他不公平,下次Journal editor不会让他review,大部分人会为自己的career考虑。而且大部分的reviewer是有用的,我觉得我们神经所前十年最大的成果,就是publication往上提了,因为早期的PI尊重reviewer的意见;人家给你什么批评,你回头就把这个问题解决,再送回去。所以be receptive to criticism, even sometime it is negative.而大部分人就放弃了。 第三个就是learn to deal with frustration,做innovation不是容易的事。假如是容易的事,别人都做了,还要你来做么?所以解决重要问题,必定会碰到很多挫折,花的时间会长,得到reward的时间可能很慢,但是你要达到目标非得忍受。挫折很多了,比如说拿不到fund的frustration,做不出实验的frustration。有很多人问我,怎么样是一个好科学家,成功的科学家,我说你学到怎样learn to deal with frustration,就是成功的保证。这个是极为重要的,我说adversity breeds creativity,就是说没有frustration你做不出好东西,一帆风顺的环境哪,常常不能激发你做出最好的工作。我们说画家、作家最好的作品正好是在最困苦的时候 ,等他赚了大钱作品都不好。徐悲鸿在巴黎学画画,肚子饿了买面包的钱都没有;抗战的时候在后方画的那些历史画、人物画,五百壮士,都是最困苦的时候,那个时侯为什么他画出来的画最好呢?我觉得有个道理,就是在约在困苦的时候呢,somehow,我不知道为什么,越能激发你的创造力,一定要突破这个困境,创造就能出来。徐悲鸿的故事还很interesting,他非要画出很多画来,因为他要付,你如果想要知道故事的话…… 他的前任夫人一定要拿到他的画,一定要几百幅,他才可以离婚;所以他为了要离婚,就非画画不可,在极端困苦、极端挫折之下,就画出了很多好画。所以进一步说呢,你现在觉得日子很舒服,经费用不完,出paper一般中上的paper没问题,那就说明你需要进入困境,你必须要找到更难的问题,才能突破这个困境。有些很著名的科学家每十年换一个领域,我们的board member Charles Stevens 就是这样,因为他觉得原来这个领域做得差不多了,没什么challenge,新的问题就是challenge,challenge就是困境,困境你突破的话,就又上一个台阶 。 OK. Thanks you! Happy New Year!
个人分类: 博文转载|1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当湿地不再湿的时候,再多的眼泪也救不活地球之肾
热度 2 censambao 2011-1-30 11:25
作者:李鹏 来源:北京科技报 发布时间:2011-1-29 21:36:24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北京科技报:中国湿地走向干涸 约三分之一天然湿地存在被改变、丧失的危险;危及很多鸟类生存 2月2日是第15个世界湿地日,而全国人大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著名农业专家和生态专家 杨邦杰 最近给国务院提交了一个报告:中国湿地全面告急! 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湿地拥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它不仅可以补充地下水或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此外,它还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湿地也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 在另外一个方面,湿地还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虽然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湿地也给人类和陆地上的其他动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能源,比如人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水产品和部分禽畜产品、谷物、药材也都是由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显示,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前不久,杨邦杰刚刚从祁连山调研回来,那里的情况让他忧心忡忡:作为敦煌的最后一道绿色屏障,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66万公顷的区域中目前仅存11.35万公顷湿地,且因水资源匮乏还在逐年萎缩,就在另一边,库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这块湿地逼近;位于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的高寒沼泽湿地,是黄河的天然蓄水池,目前玛曲县沙化面积已达80万亩,并以每年3.1%的速度递增,黄河沿岸已形成220公里的沙化带。 祁连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界处,跨越甘肃、青海两省;涵养输送着年径流量约158亿立方米的近千条河流,是西北干旱地区最重要的水源地,也是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杨邦杰说,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的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这里的湿地大面积消失,将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然而,这还只是目前中国湿地危机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湿地开垦面积达1000万公顷,全国沿海滩涂(湿地的一种)面积已削减过半,黑龙江三江平原的原有沼泽80%也都消失了,“千湖之省”湖北省的湖泊锐减了2/3,成千上万的水鸟正在面临着生存的威胁,在中国东南沿海,56%以上的红树林也消失了。调查也显示,现在全国各类大小湖泊消失了上千个,约1/3的天然湿地存在着被改变、丧失的危险。 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高吉喜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湿地大面积锐减和破坏,有人为和自然两个方面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人为的活动导致了湿地大面积破坏和减少,在青藏高原、东北、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很多地方,湿地还受到了气候的暖干化的严重影响,在这种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很多湿地都大面积地缩小甚至是消失了。 2010年5月上旬,记者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海湿地的调查中也看到这样的事实:5月1日下午,记者到了距碌曲县城53公里的尕海湿地的核心区尕海湖,这是甘肃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海拔3480米左右,它不仅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黑鹳、黑颈鹤、大天鹅等诸多珍稀鸟类的天堂,但记者发现其水域面积并不大,只有10平方公里左右,也少有鸟类活动的影子。当地人告诉记者,多年前,尕海的水域面积一直保持在20平方公里以上。上世纪90年代,受过度放牧、挖沟排水、植被破坏以及干旱影响,尕海湖水域面积不断缩小,在1995年、1997年、2000年这3年甚至还发生过完全干涸的现象,与此同时,这里的鸟类也就越来越少了。2002年下半年,国家在尕海湿地成立了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后,这里的湿地危机才得到缓解。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张正旺 告诉记者,为了进行鸟类研究,多年来他到过全国的很多湿地,“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湿地的围垦和开发更是普遍,这直接导致了天然湿地大面积的减少,除了一些自然保护区和极少数湿地公园受到较好的保护以外,众多的湿地遭到了开发和破坏,并且在一些保护区中,除了核心区域,其他地方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张正旺说。 湿地的锐减或者破坏的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危及到很多鸟类的生存。“对于众多的水鸟而言,湿地在维护它们的生存和繁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很多水鸟重要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也是不少迁徙种类的中间驿站。我国有300多种水鸟需要依靠湿地生活,大约占到我国鸟类种类的1/4左右。如果大量的湿地消亡或者被毁,它们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张正旺说,在湿地生活的水鸟有很多都是濒危或者稀有物种,比如丹顶鹤、白鹤、朱鹮、中华秋沙鸭、黑嘴鸥、鸳鸯等,要是其生存和繁殖的湿地消失或者被破坏,它们就会陷入灭亡的境地。 “并且,有些水鸟的繁殖或者栖息地十分有限,比如丹顶鹤,它的繁殖地主要在黑龙江三江平原的沼泽地或者芦苇地里面,而白鹤的主要越冬地就在鄱阳湖区域,目前世界上大约有95%的白鹤都是在鄱阳湖越冬的,要是这些地方遭到严重破坏,它们就会迎来厄运。”张正旺说。 鸻鹬类水鸟是地球上迁徙距离最远的鸟类,每年春天澳大利亚大约有500万只这种鸟要迁徙至美国的阿拉斯加、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并在北极冰原地带繁殖,然后又在秋天返回,但是由于路途遥远,对于多数水鸟而言,直接飞越太平洋根本不可能,因此中国漫长的海岸线滩涂湿地成了它们重要的中间停歇地。 “这些年我国很多研究人员的调查和卫星监测也都显示,渤海湾沿线滩涂湿地及东南沿海海岸和岛屿的滩涂湿地都是它们非常重要的中间驿站。”张正旺表示。 沈阳理工大学生态环境研究室主任、著名鸟类与生态摄影师 周海翔 说,鸻鹬类水鸟基本都不会游泳,只能在滩涂湿地上寻找食物,如果这些滩涂湿地普遍遭到破坏,缺少食物,这些鸻鹬类水鸟的正常迁徙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周海翔近两年一直在和我国沿海滩涂湿地打交道。他告诉记者海岸滩涂是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在地貌学上称为“潮间带”,由于潮汐的作用,海岸滩涂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露出水面,有时退潮时,滩涂面积特别宽阔,甚至连远方的海面都很难望见。 “这些滩涂上生活着近百种底栖生物,它们不仅一直为人类所利用(赶海),也是各种鸟类重要的食物来源。”周海翔说,也正是这样的原因,目前中国从北到南漫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极为丰富的鸟类资源,但是目前滩涂湿地已经是国内破坏最为严重的湿地类型。 “在渤海湾、黄海中国海岸线北部,我调查了很多地方,但是看到的只有伤心。很多地方直接把海边的小山或者高地炸平,然后将土石填到前面向海洋过渡的滩涂湿地上,这样导致漫长的海岸线上很多宽阔的滩涂湿地永久性地消失了。”周海翔说虽然海岸滩涂在生物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常常被很多人看成了荒滩,在上面进行土地开发不需要拆迁和退耕地,因此不需要对谁做出补偿,要比农田等其他土地类型廉价得多,因此成了很多地方政府和公司企业抢占的重要土地资源。 周海翔表示,滩涂养殖也是滩涂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一个方面。多年来,我国一直提倡和鼓励沿海地区利用滩涂围垦造田,扩大耕地面积,但是由于沿海淡水严重缺乏,滩涂改造成耕地成本高且效益低,越来越多的滩涂围垦丧失了造田的“初衷”,而是成为了海水养殖的“乐园”,这里面最为主要的就是人工养殖海参。 这些年,由于国内海参需求旺盛,很多养殖户和公司企业都投入大量资金,一些资金规模达到几千万甚至几个亿,在渤海湾和黄海中国海岸线北部大量养殖海参。周海翔告诉记者,2010年他曾经和其他人一起对渤海湾一段40多公里的海岸线进行海参养殖的样本调查,结果发现这段海岸线上就有1010个海参养殖场,平均每个养殖场的面积都在70亩上下。 海参属于奢侈品,在国内需求旺盛,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量越来越大,有时价格都能够翻到几十倍以上,因此养殖海参的利润非常大。“有一个老板甚至告诉我,现在除了贩毒,利润最大的就是海参养殖了。”但是周海翔说他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海参养殖从幼苗开始到出产一直都需要用药,对近海生态的破坏尤为严重,它排放的污染物几乎是虾类贝类等物的数十倍,另外也把贝类等大量其他的海上生物杀死了。 另外,现在很多渔民的过度捕捞也导致了海岸滩涂湿地生态的退化。周海翔看到现在很多渔民的船越造越大,雷达越来越先进,渔网越来越密,但是网孔却越来越小,这样就将海岸滩涂相连的很多近海鱼虾都打得干干净净,而这些区域又是鱼虾重要的洄游与繁殖场所,因此这种破坏性的捕捞几乎是给它们带来了灭顶之灾,而这种状况和近海污染的结合又导致了整个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恶化。 海洋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启升 研究发现,这些年来渤海的生物种类正在大幅度减少,鱼类已经从1983年的63种减少到了目前的不足30种,而且,生物群也开始出现小型化、低龄化的趋势。 此外,近些年来在整个渤海湾已经很难形成像样的虾汛和鱼汛,叫姑鱼、黄姑鱼、白姑鱼、大黄鱼、牙鳎鱼……多个鱼类已经濒临灭绝,渤海的渔业资源开始面临最为严重的危机。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着小型渔船出海,有时大半天就能捕回上千斤甚至数千斤的鱼回来,但是现在,就是开着大马力的渔船出海,有时一天甚至连油钱都挣不回来。”秦皇岛市的一位渔民告诉记者,为了多捕鱼,他们的渔网不得不越来越密,网眼也不得不越来越小,这样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境地。 相关法律的缺失和管理的杂乱是我国湿地生态系统近些年仍然持续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尽管2007年2月,国家林业局正式组建了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暨中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并且经国务院批准,我国还成立了由国家林业局、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16个部门组成的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另外近些年来,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甘肃、宁夏、吉林、西藏等11个省、自治区的林业部门还出台了地方湿地保护条例,这对推动湿地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管理和法律方面依旧存在空白和漏洞。 比如目前我国湿地的主管部门是林业部,但是大量的滨海滩涂湿地却依旧归海洋部门管理,目前林业部门根本就插不上手。在一些内陆省份,林业部门插手湿地管理也常常受到农业、环保、渔政等部门的非议和责难。 在调查中,周海翔看到很多内陆湖泊型湿地都分块承包给了周围的农民,但是很多承包人在捕捞时大鱼小鱼一律都不放过,因为大量的小鱼小虾都被他们用做养貂、养貉的饲料。 “在很多农民承包的湿地上,他们采用各种办法捕鱼,但是这种状况却存在法律方面的空缺,因为我国渔业法只规定不准使用禁用的网具,但却没有规定哪些是禁用的网具。”周海翔告诉记者,按照我国的《森林保护法》,就是老百姓在自己承包的山林,也不得随意砍伐林木,否则将会面临法律的制裁,但是在他们承包的湿地,他们在自己的承包期内就是将湿地拔得一根草都不剩,相关管理部门也无法找到制约他们的法律依据。 另外有一些湖边湿地和水库型湿地,很多农民也常常利用消水期造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有关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还有很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周海翔说。 实际上,在有关湿地的立法方面,近些年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也一直呼吁,出台一部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早在2004年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尚未成立的时候,国家林业局就已经成立了专门的起草工作组,组成了由众多来自各部门的知名湿地保护专家的专家组,开始了《湿地保护条例》的调研、论证和起草工作。然而由于与湿地立法关系比较密切的部门涉及到环保、水利、海洋、国土和农业等多个部门的利益,部门的利益难调,全国《湿地保护条例》依旧难产。 不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研究中心总监董翔告诉记者,湿地生态是一个很大的生态系统,它并不是简简单单就湿地的保护划上一条界线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它需要整体生态规划的保证,并且和城乡建设规划、工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只是目前在国内很多生态规划都是片状的,整体生态规划还缺乏法律上的依据和地位,搭建起这个平台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董翔说。 高吉喜则告诉记者,在现阶段,我国还可以通过建立更多的自然保护区来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他说目前国内虽然很多湿地都划为了自然保护区,但是所占湿地的比例还是太小,以后应该将更多的湿地纳入到自然保护区中。 “在我们国家,有《自然保护区条例》,划入以后,对人为的破坏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制约作用。”高吉喜说很多湿地如果不能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省级或者地级自然保护区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只要把湿地予以保护起来,其破坏的严重程度就要小得多。 张正旺告诉记者,目前在很多地方湿地保护和土地开发已经成为一对非常尖锐的矛盾,有关部门在进行区域发展规划时,应该保留一些天然的湿地,并寻找到一种经济发展和湿地保护双赢的模式。
个人分类: 他文共赏|138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孝意识的时间分析(张祥龙)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1-1-29 01:13
孝意识的时间分析(张祥龙) 张祥龙 摘 要:孝爱不只是社会与文化造成的,而是最能体现人性的特点而又需要在生活境域中被构成的一个人类现象。本文通过更改了的现象学时间视野来探讨孝爱意识如何生成的问题,达到以下一些结论:(1)孝意识之所以能够在人类的自然状态中比较普遍地出现,是由于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导致了人的内在时间视域(及相应的原发想象力)的深长化,由此而使得慈爱这个在动物界也存在的生命现象能够在人类意识域中反激出回报的孝意识。(2)因此,孝与慈是同一个时间意识的生成结构导致的两种互补现象。(3)西方现象学的时间观虽然有重大创新,但它之所以总漏过了孝爱意识,是由于它缺少《易》那样在“过去”与“将来”的相交与回旋中领会根本“时义”的思路。(4)在儒家看来,人首先不是(像海德格尔或其他一些西方当代思想家认为的)以个体的方式,而是凭借亲子之爱和世代延续的联系来真切地面对死亡与无常,由此而形成一切伦理与道德的关系。(5)孝爱意识只能被人生经验活生生地构成,不能仅靠服从规则或礼数而产生。“人生挫折”与“自己养儿育女”是成人抵御个体意识的分离效应而重获孝意识的两个时机。 关键词:孝意识,现象学的时间分析,孝慈的时间结构,《易》的阴阳时间,海德格尔时间分析的局限。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如何理解这“爱人”?显然,它不是“自爱”,不是基督讲的“爱你们的敌人” ,也不是墨子的“兼爱”。《礼记•祭义》讲:“子曰:‘立爱自亲始,……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 这里的意思是,“爱”要从“亲”那里出现和成立。结合上下文,可将这“亲”理解为亲子关系,也就是双亲与子女的关系;它既包含双亲对子女的爱,也包含子女对双亲的爱。 由此可见,对于孔子和儒家来讲,“仁”并不能只通过“忠恕” 或“道德金律” 等来理解,而必须回溯到“爱亲”意义上的“爱人”,不然无源头可言。《中庸》记孔子言:“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此语发明“仁”与“親”的语源义和根本联系,意味深切。仁的根本不在人之外,既不更高,亦不更低,而就源自人之为人者――“大”(与……合“一”之“人”),即“親親”:亲-见其親。“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于是有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儒家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宗教、哲学和伦理学的学说不同,非要独独从“爱人”中选取出“亲-爱”为爱与仁的源头?这只反映了当时宗族盛行、封建势大的现实,还是有真正的哲理根据?如果真有哲理根据,那么,封建与血亲多矣,为什么单单是中国的古文化中出现了这种亲-爱源头论?另外,亲-爱有多种表现,首先就有慈与孝之别,这两者的关系如何?而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恐怕是:孝亲意识是自然本能的,还是人为的或由文化风俗、社会规范培养出来的?或者,它根本就不能被归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而应该到更原本的人类生存方式中去寻找其根源?本文的主要部分就将通过对于人的生存时间样式的现象学分析来回答这些问题。 一、亲-爱的独特与自然 首先来看一些有关的事实。亲-爱出自人的生育及典型的家庭生活, 但不是所有的生育都会导致家庭生活。 即使有性别植物的繁衍后代也不导致广义的家庭关系,因为一旦种子成熟,它就脱开母体,独自碰运气去了。鸟类、哺乳类等动物有后代生产,也有后代哺育,但后代一旦独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也都“往而不返”,与亲代不再有密切的亲子关系了。中国古人有“慈乌反哺”之说,某些昆虫(如蚂蚁、蜜蜂)有“社会”,可是我们很难说它们有长久的真实亲子关系。狒狒、大猩猩等则是有性别与世代结构的群居动物,其中可观察到“慈”(鸟类和许多其他动物中亦有),但似乎主要限于养育阶段。尤其是,在所有非人的动物中,孝是缺失的。 在自然和半自然状态中,人要通过两性交媾(这方面,只有人不受“发情期”的限制)来使女方受孕怀胎,女子要怀胎十月方能分娩,婴儿两三岁前不离“父母之怀”,十五或近二十岁前无法独自生活。这种难于独立的生存状态使人与植物和非人动物十分不同,她/他的亲代与子代的密切接触被拉长和加深。 而且,各民族几乎到处实行“婚姻伙伴的交换”(即存在着对于择偶的禁忌,婚姻伙伴要到另外一个群体中去寻找),再加上人类的两性结合不受季节限制,于是就使得配偶关系可以持续不断地存在。这些情况加在一起,共同造就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类学哲学的事实,即人类家庭生活的广泛存在。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写道:“‘家庭生活’(在我们赋予这个词的意义上)在人类社会的长河中都是存在的”。 法国学者们的巨著《家庭史》也同样声称:“家庭也像语言一样,是人类存在的一个标志。” 这些学者都认为,二十世纪的研究进展反驳了刘易斯•亨利•摩尔根关于“原始社会”的结论(比如认为在人类家庭出现之前,有一个“原始杂处”的阶段),以及达尔文式的人种单线进化论,同时也就反驳了利用它们来构造出的那种包含着种族主义的西方中心论。 家庭的形式千差万别,但有一些根本性的人类事实与择偶方式(上述者是其中的一些)深刻影响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样式。亲子关系 就是人类基本生存方式造成的根本性关系。 尽管不同的民族与社会形态(如父系还是母系)及风俗会影响到亲子关系的表达方式,比如父子之间的亲热程度,但确有一些根本情况是可以被辨认出来的。首先,绝大多数亲子关系出自双亲的结合、母亲的怀胎与分娩、亲代对子代的哺育。尽管“领养子女”等社会化的行为也可以造成亲子关系,但它们的原型还是血亲型的亲子关系,最理想的目标就是“像亲生的一样”。其次,由于刚讲到的这个基本事实,亲子关系在所有家庭关系――比如还有夫妇、兄弟、姐妹、兄妹、叔侄等关系――中享有一个特殊地位,即由自然意义上的直接生成与被生成所造成的那种原发地位,也就导致这种关系在所有的家庭关系乃至人类关系中,是最亲密、最自发、最纯粹的。无论它可以被家庭的社会特点染上多少不同的颜色,但毫无疑问,它里边有更充沛、更真情的爱。孔子在《礼记》中讲的“立爱自亲始”,就应该是基于这个贯通人类历史的特殊生存关系而做的一个判断。 西方的思想界几乎完全看不到亲子关系的特殊地位。西方的哲学及其伦理学从来没有给予“家庭”、“孝道”以真正的肯定性关注, 古希腊哲学家们谈的主要美德中没有孝,基督教神学家当然是认为人对于上帝之爱是一切德行的源头; 即便是突破了许多传统西方哲学的二元化框架的当代西方哲学,比如最富于革命性的生存现象学(海德格尔)、身体现象学(梅洛-庞蒂)和充满伦理含义的“不同于存在”的现象学(勒维纳斯),乃至女性主义哲学、生态哲学,也还是完全忽视“孝”。 二、孝与慈 研究孝爱的哲理含义的起点只能是具有人生血脉联系的亲子关系或亲-爱,而不是任何关于孝的概念探讨和以“天理”名义做出的断言。亲子之爱天然就有慈与孝之别,而历史上的儒家最强调的是孝,这说明孝在儒家看来是更原本的吗?不是的,起码对于孔子不是这样。 关于子女为父母亲守“三年之丧”的古代礼制,孔子的学生宰予与老师之间有一场著名的辩论。宰予认为三年之丧太长,会耽误礼乐教化的大事,守丧一年足矣。孔子不这么看,他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孔子主张,这体现孝爱的三年之丧的根据在于父母亲的深长慈爱,而不只在于它是祖宗之法。“三年”的根据就是“子生三年,然后[才]免于父母之怀”这个基本的人类事实和基本生存方式。而且,孔子还将看待亲子关系的方式与仁或不仁联系起来:那从人的生存样式本身来看待它的就是仁[人],而以人生根本样式之外的因/果、目的/手段的方式来看待它就是不仁。由此亦可见“仁者,人也”的深义。 这样看来,尽管孝被视为众德之本, 它却不是独立自存的,而是要在与慈的根本关联中获得自身。换言之,它一定要出自亲子之爱这个人伦子宫。那么,为什么会有慈呢?亲代为何会对子代有那么丰富的慈爱呢?一般的回答多半是:亲代“出于本能”就会对自己生出的后代慈爱有加,不然种群或种族就会灭绝。 于是可以说,亲代施慈爱于子代乃是自然选择或进化的结果。但这还未充分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说,还未充分讲清楚这个回答的含义。如果只是为了延续种群,那么我们还可以设想另一些自然选择的结果,比如设想那样一种“人”类或高智慧动物,它的后代可以如同无性繁殖所产生者那样,或蛙类后代那样,在出生后很快就能够独自谋生。这样的种群的延续能力或许更高,或起码不低于现实人类。但是,如果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的特性或智慧的特性是与亲子关系的生-成或养育过程不可分的,那样就能比较贴切地揭示,自然对于人的选择就是对仁的选择,或者说是对亲子之爱、首先是慈爱的选择,虽然这种选择并不是决定论意义上的(即:可能有不要子女的夫妇,也可能有不慈爱的父母)。 可是什么是“人的特性”或“智慧的特性”呢?古希腊人的典型看法是,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或会说话的动物,因此“理性”(现代人认为它体现于大脑)或“说话(使用语言)”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性,智慧也与之有莫大的干系。中国古人不这么看。《说文解字》这么解释“人”:“天地之性最贵者。”《尚书•周书•泰誓》曰: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西方的人性观注重找出某种只有人才有的现成能力,以区别人与其它存在者;而中国的人性观则不特别关注这种能力,而是重在理解人在万物之中的地位。“灵”不是任何特别的能力,而只是一种生存的状态,即能让万物灵-活起来的状态。按照中国古代哲理,灵则虚也,虚则灵矣;所以“万物之灵”意味着人处于万物中那不现成、不实在之处,也就是虚活而要求生成之处。外在的观察也符合这样一种看法。人与动物的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其非现成性 。昆虫、青蛙、鲨鱼、麻雀、鼠猫天生就有某些能力,能够帮助它们存活下去。人却缺少这类现成的能力,而必须在漫长的时间与家庭、社群中学会生存的技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因此人的特性首先就在于那虚活待成的婴儿般的“柔弱”,而非已经高高在上的“坚强”。智慧主要体现在“能生成”或“能学会”,以便能够应对那不可尽测的未来变化,而不体现在已经具有了某些特定的能力。而这,正是与亲子关系最相关者。所以孟子讲:“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 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人与动物都有良能良知,但人的良能不是特异化的确定能力,如蜂能采蜜、鸡能司晨,而只是幼年时的“爱其亲”、“敬其长”,在与他们的亲缘共生中获得、学得生存所需的应机能力。这样看来,只有这种亲爱化的良能才是“达之天下”的。 三、阴阳-夫妇 以上所引《尚书•泰誓》的话将天地视为万物的“父母”,而人之所以在天地的众子女中最“灵”,是因为它最像人类的子女,也就是最接近子女的原初形态,即那最深长地依恋父母的“孩提之童”的状态。而“天地父母”在中国古代是阴阳乾坤的异名。 因此,从哲理上理解亲子关系的关键就在于深入追究亲子关系的形成及慈孝的阴阳之义。 只有视阴阳为世界之太极(终极实在),才讲得通“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因为在这样一个思路中,阴阳生出万物,哺育和成就万物。阴阳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现成存在(比如不可理解为构成世界的两个最基本的“元素”),而只是原本发生所必须的一对区别性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s)。在这终极之处,一切平常习惯的“存在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对象与对象的关系、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因与果的关系、体与用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等――都要失效,而代之以纯发生的、维持发生与所生的、离开所生而回复到纯发生的不寻常的关系(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发生(happening, Ereignis)不能无根本性的区别,绝对的自身同一乃至这同一的辩证发展都无真发生可言。所以,“夫妇有别” 或“择偶禁忌”不仅具有生物学、人种学和社会学的意义,更有《易》发生学的或存在论发生学的含义。 “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夫昏[婚]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 然而,阴阳之别既然不是存在者之各自分别,而是发生所须之区别,则此区别绝无自性,而必区别于此“区别”而合和。于是天地合,万物兴。在此上下文中,我们来解读这一段《系辞》: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 “一阴一阳”乃天地世界之原初的“婚礼”,必“生生”不已。 于是有其所生的“万物”这个大家庭或大家族。传继此阴阳生生之义者为万物之“善”处,成就此阴阳生生之果者为万物之本性。此阴阳生生中有仁爱(慈),有智慧(能学),百姓日日沉浸于其中“用”它而不知其究竟。这样的阴阳大婚、天地夫妇就永在鼓动与生成万物,而不像圣人那样心忧天下。于是,万物中的或现实中的具体夫妇亦有过人之处:“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之所以是这样,就是因为不论现实中“男女構精”的夫妇如何愚暗不肖,但因其是夫妇,就必通于阴阳天地之原发生,其至极处即一阴一阳之道,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也。 四、父母、子女与时间 现代的夫妇不必是父母,现代的父母亦不必是夫妇。但对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来讲,夫妇必变为父母才算成了真夫妇,才达其“至”,才算“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西方人讲爱,除了对神的爱,就是男女情人之爱。 这情人可以同性或异性,但完全不必成夫妇(而且往往正因为不是夫妇才是情人)。对于中国古人,情人之爱只能是异性之间的。男女之爱的根源在阴阳天地之“絪緼”大爱,循天理(礼之本)之情爱是夫妇之爱,但万物中的夫妇之爱如不化为父母之爱,则大多浅陋板结、龃龉不肖,未得其“至”。 从夫妇转化为父母,实际上是从斯特劳斯讲的家庭的“横向”联系转为“纵向”联系,即将男女有别所造成的现实社会中的婚姻转化为世代之间的亲子关联。对于从阴阳太极的视野来思考世界人间的人来说,这种转化是阴阳男女本义的进展深化。一阴一阳、一夫一妇之道必生生不息,从横向的、空间的(“附远厚别”)异姓相交,生成血脉相通的纵向生命时间,以及这种时间三维度之间的相交,造就世代节奏与家庭家族样式。《易》的八卦卦象也被这样来解释: “乾,天也,故称乎父也;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乾(纯阳)与坤(纯阴)相交,导致阴阳爻(基因)的交换,生成出全新的卦象或生存形态。在三爻卦的层次上,生出三男三女,形成一个八口之家。而且,还须注意,父母或乾坤与子女(震、巽、坎、离、艮、兑)之间不止是生成者与被生成者的关系,还有在深层次上的阴阳相交相即的关系,比如乾坤与震巽之间还有更曲折微妙的阴阳关系。这一点从阴阳爻组成的卦象而不是个体存在者的角度可以看得更清楚,因为从卦爻象上看,父母子女都是阴阳的不同样式,以各自的特征显示出源流与长幼关系。乾坤父母的特殊地位在于它们的纯阳纯阴的组成方式,并以这种方式清楚地指示出,它们更靠近阴阳大化的源头。其它六卦,依从下向上的生成方式或阴阳走向,以独特爻(即三爻中的独阳爻或独阴爻)方式指示出性别与长幼。于是我们看到了生存时间或血缘时间的流动与朝向。“刚柔[阴阳]相推,变在其中矣。……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趋]时者也。” 五、慈的时间性;对海德格尔的一种批判 根据上节的讨论,我们开始可以理解慈爱的时间性与原发性。慈爱是乾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阴阳趋时的生发维持的关系,表现为从父母向子女的阴阳时间的流动。这种流动有两层意思:第一,由于父母之间的阴阳交换产生了子女,导致了流变;第二,子女幼时还不是完整的个体,它们与父母之间不是个体对个体的关系,而是阴阳的不同样式之间的最亲密的关系之一种,表现为子女与父母之间强烈的非现实性别意义上的阴阳相互吸引,以及父母对子女生存的源源不绝的原发怜爱与维持努力。尽管这种亲子、兄弟姐妹关系可以推广为人与天地、万物、众民的关系(如张载在《西铭》中所讲),但最亲近和最生活境域化的亲子之爱首先是血缘的或家庭的。 在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视野中,时间的原本形态不是可用钟表测量的物理时间,而是由人的体验构成的现象学时间,具有意义构成及存在构成的效应。对于胡塞尔,这现象学时间是意识的原本综合构造出的内在时间,是由围绕着“原印象”的另两重内在视域(原发的“保持[刚经过者]”视域与“预持[正在来临者]”视域)交融而成的意识之流。它及它所归属的先验主体性是一切意识、意义乃至存在的最终源头。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时间首先是人(缘在,Dasein)的原发实际生活体验――这体验在一切二元(如主/客、形式/质料、普遍/特殊)化之先――所生成(及赖以生成)的生存时间,它为“存在于世界之中”的“缘在”(或人)们提供了混世的境域,如水之于鱼,并在人的真正切身的生存形态,比如“朝向[自己]死亡的存在”、“[面对死亡]做出事先的决断”之中,被充分揭示出来。与传统看重“现在”这个时间维度的时间观不同,这种缘在的生存时间朝向“将来”,或以那携带着死亡或大限的将来为重心,而且不认为在此根本的时间视域之上还有什么先验主体性的统辖。所以,对于这两位哲学家(特别是海德格尔),原本时间都是意义和意识(含潜意识)得以生成的子宫。 亲子关系的时间性也应该这样来加以理解。它由最亲近的体验构成,处于一切主客、彼此的分离之前,含潄着人生最切身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通过世代的交替与延续而回荡盘旋,是缘在在世的或显或隐的意义发生与维持的境域,所以这样的时间流就是人生的意义流。双亲的结合、受孕、怀胎和分娩,乃至养育与栽培后代,是最寻常又最不寻常的人生体验,或原本的时间体验,其中总有深切的希望、恐惧、牵挂(Sorge)与负债(schuldig,责任、负罪)感,由生成着的可能性而非现成的存在性导引着, 被过去(前辈)与将来(后辈)的交织牵扯着,因而父母亲与子女之间一定会出现原发的时间之流或意义之流,“若决积水于万仞之谿者”, 沛然莫之御也。 海德格尔思想从基本方法论上进入了这种时间性,但他的天主教与西方哲学的宿根使他只看到个人面对自身死亡时产生的那种“切己的、非关系的和无法被超越的” 自身开启,而看不到那既切己而又是关系的时间性和真态生存方式,即亲子关系的真态时间性。西方传统经典中的亲子关系多是利害式的、目的论的,或起码是外在的,西方现代的经济、社会与法律结构更加强了这个传统,以至西方学者、包括西方化了的中国学者们打量亲子关系的视野完全是个体主义式的或主体间性的,从未达到前个体的、前主体间的(pre-individual, pre-intersubjective)、在生活境域中构成自身(self-constitution in horizons)的地步。“社团主义”(communitarianism)一般说来也没有亲子之根、家庭之根。在这样的文化与学术视野中,家庭和亲子关系被视为出自传统习俗、偶然经验或功利追求,往往与“封建主义”、“宗法制度”、“压抑个性”和“代沟”相挂连,一般被当作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外在对象。 因此,这样的哲学与思想传统的核心处缺少婚配、受孕、怀胎和童年,也就是生成的时间过程和时间流,一起头处就已经是成人个体,甚至是力量型的、反思型的男性成人个体。不可否认,功利化、社会化、政治化了的亲子关系中有西方人看到的各种问题,《春秋》也记载了不少恶性的父子关系;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原本亲子关系――怀胎分娩、哺育成人――中的纯真挚爱、忘我献身、特立独行、动人化己,超出了一切其他的人际关系,包括人神关系,是塑造人类意识的纯粹生成源泉。这个问题本身包含的“内在超越”的可能还表现在,亲子关系内在地、以活的方式关联着生与死、有与无。子女由父母所“生”“养”,而这生命总在世代的方式“朝向死亡”。“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前辈的生命总在以死亡逼临(将要到来)的和再临(活着的过去)的方式构成着这“年”,托浮、张大与升华着这亲子关系。但是,处在这关系中的人主要不以个体的方式来面对自身的死亡,而是以亲情的、家庭的和家族的方式来经历之。对亲人(子女、父母)、家庭与家族死亡的哀痛与恐惧,要远过于对于自己死亡的悲恐,并以此而构成了亲子时间的源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只是这种哀恐的一个指标而已;“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是它的一个间接投影。而前辈与后辈之间的“相依为命”,则是它的感人之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的动人,全在这“零丁孤苦”之中生成。它同样是真态的(eigentlich),发乎自身而构成自身,充满了原发的可领会性和时机性。因此,中国古人经历的“超越自我”、“恐惧与战栗”、动心忍性和见独开悟主要是亲子关系式的或广义的亲子关系(天地为万物父母)式的,而不必要是面对一个超越者(比如人格神、国家、无限)式的,更不是个人主义的。 六、孝的时间性 自古暨今,中国文化的主导者们“教民追孝”,但“民犹薄于孝而厚于慈”。 同是亲子关系,相比于慈爱,为何孝爱如此艰难?一个可以设想的回答是:慈出于本能或天性,而孝则主要出于教育与人文环境。换言之,一天然,一人为,所以前者要远“厚于”、深于后者。此“本性区别说”似是而非。首先,如果说慈出自天然,那么孝也并非不天然。“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 如果说孝不尽天然,那么慈在这个意义上也不尽天然,并没有逻辑的必然来保证现实中的每一位父母都是慈爱的。然而,无可否认,两者之间确有“薄厚”的或量的不同,其原因也只能到慈孝的时间样式的差异中来寻找。如果我们毕竟要承认时间――无论生存时间还是物理时间――有流向、即从过去流向将来的话,那么,亲[对]子之慈爱就是“顺流而下”的,在这个意义上也就是顺势而行、从源到流的。相反,子[对]亲之孝爱则是“逆流而上”,并在这个意义上是从流到源,或反本报源、慎终追远的。而且,慈爱朝向未来,也就是朝向生成着的新生命;而孝爱则朝向过去,朝向正衰老着、甚至已经消逝了的前辈,“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由此看来,慈爱比孝爱更充沛、更常见是有时间-意义机制的根据的。就这一点而言,海德格尔的朝向未来的时间观有其道理。 然而,如前所述,内意识时间、特别是人的生存时间不同于物理时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不像后者那样只是单向流逝的,而是有着内在的旋涡,或者说是有着三个时间维度――过去、当前与将来――之间相互缠结、相互需要和相互构成的内在结构。这一点是现象学的时间分析的关键,胡塞尔与海德格尔都做出了影响深远的阐发。“时间性就是这种原本的在自身之中并为了自身地‘出离自身’。” 海德格尔还讲:“这个已经存在[即活的过去]源于将来;这也就是说,这个已经存在的(说得更准确些就是:已经存在着的)将来从自身中释放出此当前。我们称这样一个统一的现象――已经存在着的和当前化着的将来――为时间性。” 当然,现象学的时间也是从过去流向将来,但这时间流绝不是“往而不返”,因为这将来从根本上就需要过去,以构成自己并释放出当前。所以海德格尔后期用“自身的缘构发生”(Ereignis)这个词来指示出时间与存在的真义,它的基本意思是:任何“自身”都来自[在这自身的实存之先的]与[还未实存的]对方的相互缘发构成。所以,对于海德格尔,时间不是匀质流逝的,而总有着各种的缘构发生的结构,其中的一种就是“真正的过去或源头总在将来与我们相遇”。 在这个视野中,我们可以说,“过去”或前辈不但并没有完全过去,而且恰恰是在参与构成着“将来”或后辈,并在这个意义上参与构成着“当前”或现在的这一辈人(我辈)。而[超出海德格尔的]进一步的理解就是:我辈对子女或后辈的慈爱固然是生存时间流或意义流使然,非如此就不足以接通人生的一个重大意义源,但我辈对前辈的孝爱也绝非是逆自然的人力所为,因为它也是在顺应生存时间本身就有的“反向”(Kehre)或“转向”本性,是对这样一个“前后相随而又相成”的时间结构的深层认可。由此看来,“孺子天然就知孝”就不仅是个可以观察到的人生现象,而且是有着现象学的时间依据的“缘在现象”。 不过,海德格尔毕竟是以“将来”作为生存时间的重心。这既使他的时间观及存在观与西方传统哲学的观点(以“现在”为时间重心)大为不同,又使其很不同于中国古代礼学家们的“反其所自生”或“反本修古” 的思维朝向,也不同于《易》表现出的“朝向将来”与“朝向过去”并重的时间观与天道观。 因此,他著作中那么丰富的缘在分析居然完全没有慈孝的地位,而且其他的当代西方哲学家的“我与你”、“他者”、“延异”等新学说中也完全没有慈爱与孝爱的地位,既会引起中国古代思想家的震惊,又是很可以理解的, 只有在人这里,慈的爱意之流明显地和长久地引发了孝爱的回旋之流,而不是像动物那里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消逝、子女的长成,慈与[那还未形成的]孝“俱往矣”。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人能够将那从物理时间上看已经过去了的慈爱活生生地保持住,并让它从将来与自己会面。这不只是一个记忆力强的问题,而更是有原本的想象力(ursprünliche Einbildungskraft, primordial imagination)的问题。一般人记不住“三年父母之怀”的体验,所以有宰予那样的从功利角度对礼教的考虑;而且,即便有个别人有超常的早期记忆,能记住或从别人的叙述中记起三岁前的生活(比如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所写) ,那也不一定是对“父母之怀”的真切体验。但我们可能在看到其他孩子在父母之怀时,由换位想象力重新激活已消逝的感受慈爱的体验。这个问题下面会做进一步分析。 孝是朝向前辈亲代,从生存时间上讲就是朝向过去。这“过去”有许多含义。它首先意味着我或我们在还没有[反思]意识的过去,受到了恩惠,而且是无法用任何对象化尺度来衡量的恩惠:我的被生成(被怀胎、被分娩), 被哺养,被照顾,被牵挂,被教育,被栽培。它们对于我来说几乎都是发生性的,我正是由于它们而存在,而有此身(dieser Leib, this body),而是今天这个样子;但也正因为如此,它们对于我是久远的、沉默的、无微不至而又不显眼的、随时都可能再施恩(再次参与我生命的构成)的。由此而组成了我的生命出自其中的边缘境域(Horizont),也就是使任何孝爱意识得以出现或被构成所依凭的生存时间境域和慈爱场(field of parental care)。这个“过去”的另一个意思是,亲辈在我的经历中以趋老的、甚至是趋死的“下行”方式呈现,他们的死亡多半会先于我自己的死亡而来临。因此,对于我辈而言,在“朝向”我自己的死亡之先,我们已经“先行”到了亲辈的死亡中或对于这种死亡(乃至幼辈的死亡)的忧虑牵挂之中。“过去”在这里又以逼临着的“将来”的方式出现。所以“父母之年”才是那让我们“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时间。 真正的亲辈和幼辈对于我辈不等同于海德格尔讲的“人们”(das Man,大家伙儿),后者是更广泛、普通的视域交融的人际形态,后于家庭的形态与时间样式,尽管两者也共享着一些特点。家庭三辈还处于原本发生着的时间晕圈(Hof)之中,前辈还没有在生存时间的意义上“过去”[从而需要“再现”或“召回”],幼辈也不是一个等待实现的“未来”,它们都正在共同构成着我辈的当前。三时态或三辈“同存在”(Mitsein)着,但又不止于是“共同混世”意义上的同存在。它们的相互依存与相互成就所构造出的不仅是一个“统一的[世代时间]现象”,而且是原本的意义生成结构。因其终极地相互需要、相互成就,无私可言,因而是诚的源头,也是还不分“我与你”、“我与他”的纯爱源头。所以,这里的人生形态既不能被归为《存在与时间》中所谓“非真态的”,或“混世的”、对象化的存在方式,也不是海德格尔所说的那种个人纯境域化的“真态的”形态,而应被视为源初的(ursprünglich),也就是海德格尔认为“非真态”与“真态”都是“同等源初的”(gleichursprünglich)的那个意义上的“源初的”生存方式。它既不是不超越,也不是纯粹的超越,它只发生、维持和回到发生之源。所以孝爱朝向的过去不是任何现成的过去,而是一个以不在场的方式构成着活生生在场的“过去着”。 七、孝爱意识在人生时机中构成 孝爱的时间含义还可以从构成孝爱意识的时机化(Zeitigung,产生、成熟)角度加以分析。以上讨论已经表明,孝爱这样一个典型的和独特的人类现象既不仅仅来自习俗、后天教育,也不就源自个人的心理、一般意义上的主体间意识或社团意识(“大家伙儿”意识),与功利意识也没有关系。它的出现与被维持首先来自人类的生存时间形态,而这种时间形态则被理解为意义构成的方式。同时还被显明的是:孝与慈是同一个时间结构――亲子和狭义家庭的时间结构――中相互依存与相互构成的两极,可以视为家庭关系中的“纵向”阴阳。慈爱为阳,健行涌流,云行雨施;孝爱为阴,顺承反辅,含弘光大。因此,孝爱意识的构成必以接通慈爱为前提,尽管不一定以现实中可见的慈爱行为为前提;也就是说,儿女的孝顺不一定要求父母的可见的慈行,比如舜的例子。 如果按《说文解字》将“孝”训为“善事父母”, 且作广义理解,则慈爱与孝爱在亲子关系的初期,也就是父母与幼儿及幼童的关系中,几乎是天然相通的。此时子女依恋、顺承父母,在其怀中日新月异,天真烂漫,尽管令父母辛苦劬劳,却也同时为他们带来全新的欢喜与深层的生命意义,致使生存时间的爱意旋涡回漾不已,故不可谓“无孝可言”。当然,就意识层面上看,此时的亲子关系处于慈盛孝弱的状态,尽管谁也不能说两三岁、四五岁的孩童就全然无回报父母之心。接下来,孩子意识能力的发展与孝意识的进展,在一定年岁、比如说十岁之前,几乎是同步的,尽管孩童之间的差异慢慢显露。此阶段之后,自主意识逐渐浮现和发展, 孝意识就面临重大考验。从某个角度看,自主意识或主体意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它总有要挣脱孝爱意识的倾向。而从生存时间上讲,自我意识具有以“当前”(Gegenwart, present)为重心的主体/客体化时间模式,力图顶替慈孝意识的以“将来”(Zukunft, future)和“过去”(Vergangenheit, past)的互构为特点的亲子时间模式。如何应对这两种不同意识、不同时间模式的可能冲突,最能表现哲理与文化的差异。而且,不同个体之间也有极大差异。有的人,比如舜、曾参,能够顺利地从儿时的孝情过渡到少年、青年时的孝意识,其间无大的断裂,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与此相反,少数人由于各种原因而在青春期几乎完全投入自主意识,忽视乃至排斥孝亲意识。但大多数人处于中间状态,自主意识的成长使其淡化了孝亲意识,但并未割断,并偶尔在特定的时刻与场合又再现之。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个从较强到较弱的谱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与环境――比如儒家礼教盛行的环境与现代个体主义文化加上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这部分人的孝亲行为可以有很不同的表现,但它们所从出的生存时间结构,即回旋共行结构(孝亲意识)与当前化的意识团块的流逝结构(自我意识)的杂处,是相同的或类似的。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能赡养父母,但不能时时敬爱之,这就是走向衰落的周礼环境中的通常情况。可见孝意识不等于那些符合孝亲规则的行为,甚至不等于一切只符合孝亲原则但缺少活生生的时间形态构成的意识。能赡养父母,是孝的常态;而敬爱父母,则是孝的非常态或发动状态。有了后者,即有前者;但有前者,不一定有后者。而在趋向西方的现代中国社会,它也不过表现为“常回家看看”的愿望而已。 《孟子•万章上》开头处有一段关于舜之孝意识的对话。孟子的弟子万章问老师:舜到农田里,向苍天哭诉,他为什么要哭诉呢?孟子答曰:因为他有怨慕。万章不解,问道:按照孔子、曾子等先圣先贤,孝子应该做到“父母嫌恶,也劳而不怨”。难道舜对于父亲与后母对自己的嫌恶 产生了怨恨吗?孟子回答的大意是:如果舜能从理念上完全遵守这“劳而不怨”的原则,于是只管自己耕田,尽自己做儿子的所有职责,父母不喜爱我,于我又何干?采取这种克己超越的态度,反而是无孝可言了。只有像舜这样,能让天下之人都喜欢,娶天子的两个女儿,有了万贯财富,却还是为了不能取得顽嚣父母之爱而忧愁怨慕,这才是孝。“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这里的悲怨恰是孝爱的天然发动,渴望与慈爱沟通,不然又何孝之有呢? 《礼记•祭义》第8节也讲了这个意思。那里记载孔子违背自己平日告诉学生们的行祭典时的原则――要讲究威仪而又修饰整饬,而在祭典中急急忙忙。弟子不解而在事后发问,孔子回答的大意是:如果总那么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地,那怎么能在祭祀时的深挚思亲中与先人的神明相交呢?其话外音是:如果没有这种亲代与后代之间的时态相交、慌不择路或“慌惚”悃忱, 又哪里有祭祀中的孝义呢?“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这不止于一个“要有真情”的问题,而更是一个“要合乎时机地实现出真情”的问题。 八、构成孝爱意识的两种时机:挫折与养儿 上节讲到,对于大多数超出了童年期的人而言,孝亲意识与主体意识此消彼长。而且,越是需要主体[对付客体]意识的事业与职业,越是会阻塞似乎只属于童年、过去和不时髦者的孝亲意识的呈现,而现代生活中则越来越充斥着这种职业。如果情况只是这样,那么孝爱就可能主要属于人生的边缘时期和边缘人群,与它的成熟期和主要部分无内在关系。于是也就可以说,儒家学说的源头偏离了人类实际生活经验的主流或成熟部分,而儒家能在两千年中国历史中被“独尊”的事实也就表明中华文明的幼年性与不成熟性。而且这还说明,孝爱意识并非是最人性化、最能体现人类独特之处的生存形态。但情况确实不是那么简单的。由于孝亲的非现成性,或者说总要在生活情境中被生动构成的特点,它不会只与某个人类的特定生理阶段相关,而是完全依凭生存时间的样式而出没。只要有非对象化的、非“现在化”的、过去将来血脉交织的“纵向”生活形态与时间形态出现,就有它的现身与存身之处。 有许多生活形态――其中有不少想必已不复存在了――是适合孝爱意识的生成与维持的,比如宁静自然的农耕生活,“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但是,在现代生活中,还有没有能让孝意识成活的生活时态了呢?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话题,这里不可能充分讨论,而只能通过两个例子来表明确有这种时机与生活形态。第一个时机不是特别限于孝亲意识的,但亦有关,这就是“遭遇人生挫折”的时刻。“挫折”意味着原来的计划、打算、甚至原则都落空了、失效了,眼前一片空白,脚下忽然虚空。而“人生挫折”则是重大的、影响一个人生命进程的“落空”:原来的奋斗目标和散发魅力的对象们忽然消失或丧失意义,甚至生命本身的意义也在消散,“黑暗”降临了。它那么浓重,披着“忧愁”、“苦痛”、“绝望”、“悲哀”的外衣,遮蔽了一切现成者和可把持者,让人昏昏欲睡,又夜不能眠,经历到活生生、煎熬人的虚无。其实,这只是自主意识的黑夜,是它的“横向”联系造成的人生意义与世界意义的消散,它的来临倒可能是人生深层意义浮现的契机。当那感受生命意义之眼经历了失明,开始能在黑暗中摸索,人就面临着重大的选择:是确立一个黑夜中也能辨认的新的目标,从而重新组织你的生活,还是继续感受黑暗,甚至更深长地感受它,以等待那非现成者本身的莅临。这里什么都可能发生,从伟大的宗教到悲惨的人生。但我要说,这也是一个回到童年、感受慈爱、参悟人生真义的良机。先不要想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也不要想“坏事变好事”的辩证法,而是让这黑暗自行其事,不管它是仍旧黑暗下去,还是慢慢透露出它本身的意思。 慈爱之所以可能在黑夜中浮现,是因为它以及与它相关的生命形态的独特的时间结构或意义生成结构。它是纵向回旋而不是横向构造的,纯依天然的时流势态而行(不靠意愿与算计),因而柔弱咿呀、愚诚无他,就凭生活境域本身的流露顾盼而感人至深。黑暗中的挣扎可能会向神灵呼喊,黑暗引出的回想却带来早年父母的呼唤,和无数次为你塞好被角、轻轻离去的背影(而不是正面的“面孔”)。我们不知她/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爱,但恰恰在这“不知”中有最让人安心和动心的东西。经过主体与对象那“剑气纵横”的世界,这含辛茹苦的慈爱含义开始在严冬中结成雪花,飘舞在遥远家屋的窗前。而慈爱重现之际,也正是孝爱意识生成之时。 另一个重大契机则是“自己养育儿女”,即由时间的流动所造成的生存时间样式的重现与叠加。与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圣人与贤人不同,西方的宗教与哲学中的不少关键人物都没有“自己养育儿女”的经验,而这种经验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进入或接通慈爱经验、从而再次构成孝爱意识的天然的时间结构。时间的纵向结构使每个人都可以自然地经历人生三辈份(前辈-我辈-幼辈)的角色转换,其中尤以第一次转换,即从子女(幼辈)转换到父母(我辈)最有构成孝亲意识的功能。这时,我辈既已成为父母,却又还是子女(相对于前辈),瞻前顾后、“执柯以伐柯”,于是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所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这句引文中第一与第三“人”,既非指个体之人,亦非泛指任何人,而首先和主要地指亲子辈分中的人,或亲缘时间造就的人。 从子女到父母,是一次重大的(如果不是最重大的话)人生生存结构的反转[《周易》卦序的构成原则],阴阳势态相交,散发出人生过程本身的滋味,而且似乎特别是为唤醒或重现孝亲意识而设的。“养儿方知父母恩”,我辈忽然发现,面对稚弱的子女,人确确实实不是以个体为中心的,那忘我的慈爱如“天上来”的河流,日夜不息。恋情虽然一时热烈,但既无慈爱持久,也往往不如它真挚;理智虽然持久,但毫无慈爱的热烈与其投入本身带有的灵感。慈爱是痴情与谋算的融合与升华。而有想象力的人会反过来[此为“道之动”处]想:当年我的父母亲也是这般待我,我身所受的恩情也是如此纯真深挚!此恩不报,何为人也?而且,正因这慈爱无诉无求、“愚昧”无言,常被无情有理地忽视,就更是令这反观中的良心不得安宁,于是天良中有愧疚羞耻生,而非喷发出来而见诸行事不可。在这个意义上,孝爱意识乃道德感之源,由“朝向将来(我对子女之慈爱)”与“重温过去(重现父母之慈爱)”及“重塑当前(我对父母子女之孝慈)”血脉沟通而成。 简言之,即从“亲子”反转为“子亲”,而同时构成“亲亲”。因它牵一发动全身,因而儒家视之为“仁之本”,惜乎罕有从根源处讲透慈与孝的关系,从而显露孝本身的“被动与动人”之处者,以至后世不明孝何以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的依据,即它源于人的实际生活的“亲亲”真义,或者说是它的生存时间的含义,动不动就“移孝作忠”,甚至以忠统孝,失了慈孝的至味。 九、结论 这篇文章要表达和论证这样几个意思:(1)孝亲或孝爱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类现象,也就是最能体现人性特点的现象。(2)因此,孝爱及其所属的家庭现象里边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道-理,性理,伦理),并不只是一个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甚至一般伦理学的研究对象。(3)孝爱的道-理在其生存时间,对这种时间的分析能揭示孝与慈的关系,以及它在什么意义上与“横向”的社会关系有联系,但又从构成方式上大不同于这些关系的理由。从“男女”到“夫妇”,从“夫妇”到“父母”是从社会关系到深层家庭关系的两个环节,尤以第二个环节有重要的孝爱现象学的含义。它们意味着从系统到发生、从主-客到亲亲、从空间到时间、从规定性到生成[或可能]性、从后天到先天的转化,是一切人类关系、秩序、良知与道德感的起源。(4)慈与孝处于时间总体流向的不同“位置”、即“上”位与“下”位上,但更重要的是,两者处于同一个时间结构之中,相互需要、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人的亲亲意识。换言之,由于人的时间意识的深远化(它与人类怀孕哺育期的深长,以及相应的记忆-想象力的拉长有内在关联),慈爱之流天然地会反激出孝爱的回流。这种反激没有逻辑必然,会受到文化与环境的深入影响,在不同个体那里的具体表现亦不同,但如同生态,“亲亲形态”也确有自然状态、准自然状态与非自然状态的区别。慈孝是人类的天然状态,总会被正常的人类生存时间结构从总体上生成。(5)孝亲意识只能在人的实际生活经验中被活生生地构成,并在这个非现成的意义上被体验到。而且,生存时间中既有有利于孝爱意识生成的时机或时段,亦有不利于它的时机与时段(比如自主意识上升的时段)。“遭遇人生挫折”与“自己养育儿女”是两个有利于孝爱意识在成人阶段被构成的时机,后者还具有特别重要的孝爱现象学的含义。(6)“孝爱本源论”之所以能在古代中国出现,一个重要原因是《易》阴阳时间观的存在。不仅易的爻象与卦象有父母子女的含义,而且《易》中的“时义”之深邃宏大 和生存化,也会促进人们对于慈孝现象的哲理理解。(7)本文中讲的“时间”不同于物理时间,而可以看作是胡塞尔讲的“内在意识的时间”的生存化、非主体主义化和《易》化。它受到海德格尔讲的缘在(Dasein)的生存时间观的深刻影响,但很不同于后者的只朝向将来的个体[而非“主体”]主义倾向,而是建立在孝慈经验和家庭体验之上的回旋时间观。所以这种“亲亲时间”或“孝慈时间”就既不只是内意识的,也不只是个体意愿的、或准西方宗教的,而是纯意义生成的。 -------------------------------------------------------------------------------- 注释 1《论语译注》(2.22).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新约全书》(《马太福音》5:44)(中英文对照,和合本),香港圣经公会印发,1981年版。 3《礼记译注》(24.11),杨天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引文中的字下点为引者所加,以下涉及中国古籍引文时皆同此例。 4本文在如下意义上使用“爱”这个字:爱是经验过程本身而非其结果所产生的意义涌流。它是一种非我的现象,意味着意义以超个体意识的方式被生成和流转。它的一个理论后果是:即便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爱”,它也是以超主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的方式进行着的。 5《论语译注》(4.15).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6《论语译注》(6.30,12.2,15.24).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7《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页。 8《孝经译注》(《圣治》),胡平生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9“典型的家庭”意味着以父母/子女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本文中,“家庭”一般也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10也不是所有的典型家庭生活都预设生孩子,比如领养子女也可以导致典型的亲子家庭。但毕竟,到目前为止的人类历史中,养育自己生出的孩子是形成家庭的最主要原因。至于造成典型家庭的社会原因,比如择偶禁忌或“男女有别”,下面会涉及。 11我这里忽视了中国古代孝书中述及的一些情况,比如“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孝竹体寒暑,慈枝顾本末”(《劝孝歌》),“鸟兽尚知哺育恩”(《劝报亲恩篇》)等。这种忽视也可能出于无知。如有读者确知有关事实,表明植物或动物亦有孝行,还望不吝赐教。另一方面,那些古孝书中也颇有“不化为孝子顺妇者,与禽兽何异”(《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的说法。 12例如,在《人类社会》一书中,我们读到:“人类婴儿是在一种极其不成熟和无助[或需要帮助]的条件下出生。事实上,它第一年的成长类型(比如骨质钙化、大脑生长)属于其它灵长类的胎儿发育阶段。[人类婴儿]成熟得很慢。相比于其它物种的幼崽,人类婴儿需要长得多的时间达到成熟(例如,即便类人猿的性成熟期也只要大约九年光景)。”(第22页)然而,这些西方学者从这个极其重要的人类学、社会学和伦理学事实中只看到人类“对社会生活模式的依赖”,(第22页)而看不到它首先和直接地表明了人类对于亲子关系和家庭生活模式的依赖。(《人类社会》:G. LENSKI J. LENSKI: Human Societies: An Introduction to Macrosociology, four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1982。) 13安德烈•比尔基埃等:《家庭史》第一卷,袁树仁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页。 14安德烈•比尔基埃等:《家庭史》第一卷,袁树仁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页。 15安德烈•比尔基埃等:《家庭史》第一卷,袁树仁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20页。 16“亲子关系”意味着父母亲与其子女的关系。如上面提到的,这种关系可以是非血亲的,比如由领养造成的,尽管血亲意义上的亲子关系是它最常见与正常的形态。 17这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是由杨效思先生做出的。见他的《家的哲学纲要》,载《留学哲学博士文选: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卷》,牟博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67-335页。 西方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态度,由西季威克(Henry Sidgwick)清楚地表达出了:“我们不仅感到难于说清一个儿子到底欠他父亲多少东西,而且根本就不愿意来研究这个问题。” HENRY SIDGWICK: The Methods of Ethics. New York: Dover, 1966年版,第243页 七十年代后期以来,美国的伦理学者中有人讨论孝道义务(filial obligation)的本质的问题,但基本上是通过“权利-义务”这样的西方伦理学范畴来论辩的,因而是否定性的看法,即否认子女对父母有明确的尽孝义务的观点占上风。有关讨论的基本情况与文献出处可参见李晨阳:《道与西方的相遇――中西比较哲学重要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章。 18一般说来,古希腊人乃至其他时代的欧洲人并不否认“虔敬”(piety)是一种美德,少数思想家(比如托马斯•阿奎那)也提及家庭对于培养后代道德感的现实意义,但是,他们都不认为“孝”(filial piety)是一种主要的德行,更不认为它是一切德行的源头。古希腊人心目中的“四主德”是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奥古斯丁认为基督教的“三主德”是爱、信、望,即对上帝的爱、对戒命的信和对天国的希望。他们都倾向于在人的亲子关系之上或之下寻找某种超越的或更基本的原则,用来解释德行的本性。这一点对于强调家庭的犹太教也成立,人与唯一人格神的关系从本质上就高于其他一切关系。 19《论语译注》(17.21),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版。 20《孝经•明义》:“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21这是一个很流行的观点,比如李晨阳讲:“一般说来,父母本能地爱护子女。在这方面,人与其他动物相差不多。这也许是自然物种延续的必要条件。”“人也和其他物种一样,已经把繁衍后代的职能不可磨灭地储存在基因里了。”(第116、125页)这种看法有三个问题:(1)忽视人的深长记忆-想象能力或原本的思想能力对于“繁衍后代”冲动的干预。以下第六节谈到的“觉醒了的父母(鲁迅语)”就是这种干预的一个例子。(2)本文接下来给出的例子(可以设想人类以同样有效的其他方式来繁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本能的慈爱”不一定是“自然物种延续的必要条件”。(3)“孝”似乎显得不那么“本能”和“基因化”,所以就轻易地将孝归为人为的“道德”。比如晨阳讲到:“成年子女对他们的老年父母的本能的关心爱护,则远不如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爱护那么强烈。在动物世界,这种关心爱护几乎不存在。但是人与动物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意识。在人类社会,道德可以弥补自然的不足。”(第116-117页),该段引文出自:李晨阳,《道与西方的相遇――中西比较哲学重要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 “现成性”(Vorhanden, ready-made-ness)指任何意义上的存在者状态,它已经以某种方式获得了对自身的存在规定性。比如西方宗教的神具有某些已被规定了的能力,像全知、全善,爱世人,反对拜其他神,可以用思想或言语创造世界,等等;而中国古人信仰的“天”,则“无声无臭”。这样看,则西方的神是有现成性的,而“天”是非现成的、还有待触机而实现的。 23《礼记译注》(18.2),杨天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4现代人思考亲子关系有一个偏向,即考虑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时注重子女的幼年期,而考虑子女对父母的孝爱时则注重子女的成年期。这样就容易得出过于悲观(比如“孝没有自然源头”)或过于乐观(比如“夫妇出自本能就会要子女,父母出自本能就会爱子女”)的结论。孟子是两边都考虑的。 25《孟子译注》(《尽心上》),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26《周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周易•系辞下》:“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構精,万物化生。” 27这里将“夫妻有别”理解为男方不能在自己所属的这一群人(某个范围的家族)中找配偶,而必须到与己不同“它者”或另一群人中去寻找。所以“别”指要结合的男女不能是自家人,必须分别属于某一群人(相互异姓)。 28《礼记译注》(11.31),杨天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9《周易译注》(《系辞下》),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30《周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31《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23页。 32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会饮篇》),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3《周易译注》(《说卦》),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34同上书,(《系辞下》)。对此句话,《周易正义》(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解释道:“其刚柔之气,所以改变会通,趣向于时也。” 35就此而言,意识与原本时间是一种相互构成的关系;而且意识的原本综合是“前自我意识的”、纯生活境域式的。没有内时间体验或不如说是生存时间的体验,一切意识都不可能。 36因此,我们不能说慈爱是逻辑必然的或生理(或出自基因而)必然的。但它又是自然的,既在人类生存的自然状态或比较自然的状态(其中人感受时间的方式还没有被充分人工化或“现在”化)下,“首先和经常地”(zunchst und zumeist,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常用语)会被其生存时间结构生成。 37孙武:《孙子》(《形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3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讲:“作为缘在尽头的死亡,是最切己的、非关系的、[其最终的来临是]可被确知的但同时[其来临的具体细节对于我]是不可确定的、不可超越的缘在可能性。” MARTIN HEIDEGGER.:Sein und Zeit. Tübingen: Niemeyer, 2001,第258,259页。 39《论语译注》(4.21),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40同上书(1.11,4.20)。 41《孟子译注》(《公孙丑上》),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42《古文观止》,陆文昭译句,上海:广益书局,1949年版,第3卷,第2页。 43《礼记译注》(30.12),杨天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44《孟子译注》(《尽心上》),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45《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页。 46MARTIN HEIDEGGER: Sein und Zeit. Tübingen: Niemeyer, 2001,第329页。 47同上书,第326页。 48MARTIN HEIDEGGER.:Unterwegs zur Sprache, Pfullingen: Neske, 1959,第96页。 49《礼记译注》(10.28,10.24),杨天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50比如《周易•系辞下》:“夫《易》,彰往察来,而微显阐幽。”“往者屈也,来者信[伸]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周易•系辞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51奥古斯丁在《忏悔录》第1卷第8节写道:“据我记忆所及,从此以后,我开始学语了,这也是我以后注意到的。并不是大人们依照一定程序教我言语,像稍后读书那样;是我自己,凭仗你,我的天主赋给我的理智,用呻吟、用各种声音、用肢体的种种动作,想表达出我内心的思想,使之服从我的意志。……听到别人指称一件东西,或看到别人随着某一种声音做某一种动作,我便记下来:我记住了这东西叫什么,要指哪件东西时,便发出那种声音。又从别人的动作了解别人的意愿,这是各民族的自然语言。”(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11-12页。译文稍有调整)在这段表达中,“我”的记忆可以进入呀呀学语时期,而且它记住的恰是一种比较成人化的学习方式:两岁左右的婴儿已经有了“内心思想”和“意志”,已经能懂“指称”的含义,等等。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开篇处引用了这段话,并接着对它做出了一系列深刻的、破除传统思路的评析,达到了“语言的意义来自游戏般的使用”这样的结论。但是,尽管已有了与“童年”特别相关的“游戏”,却仍然没有童年的正式出场。 在奥古斯丁那里,父母对于子女的慈爱直接而又明白地被“主的慈爱”代替:“主,我的天主,……你的慈爱收纳撫慰我,一如我从生身的父母那里听到的,是你用了他[生父],在她[生母]身内形成了我,使我生于此世。……我从她们[生母与乳母]那里获得滋养,这对她们也有好处;更应说这滋养并不来自她们,而是通过她们,因为一切美好来自你天主,我的一切救援来自你天主。”(同上书,第1卷第6节,中文版7-8页)如果我们说,这种看法与“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的慈爱观是同类型的,恐怕不会被责备为太牵强吧。 52不少受西方个体主义伦理观影响的人(比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人士)会否认“我的出生”中有父母给予的恩惠。鲁迅讲:“生物为保存生命起见,具有种种本能,最显著的是食欲。……为继续生命起见,又有一种本能,便是性欲。……性交的结果,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父子间没有什么恩。”(《鲁迅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16-17页)他完全避开、忽视父母养育子女(“三年不离父母之怀”)这个最重要的父母之恩,而笼统地讲“父子间没有什么恩”,实在包含了道理上的一个根本差谬。 53《说文解字》第8卷上“老”部:“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3年版,第173页。 54西方的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认为人的基因类型就使之不同于社会化昆虫(如蜜蜂),具有“天生的自我中心性”(innate self-centeredness)。(G. LENSKI J. LENSKI: Human Societies: An Introduction to Macrosociology, four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1982,第24页)此观点有混淆概念之嫌,因为婴儿显示出的求生本能与成人的自我中心性或自私性(selfishness)是不同的,前者没有自主意识的牢笼或“中心化”,因而与慈爱是可以天然打通的。 55《论语译注》(2.7),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56舜不得父母之爱的事情,多有记载,如《史记•五帝本记》:“舜父瞽叟盲,而舜[亲]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舜之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舜]顺事父母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 57有人会置疑:如果舜的父亲与后母对舜毫无慈爱,甚至充满仇视,舜的孝爱发动又从何说起呢?这不是不自然的矫情吗?但舜确是可以感到某种慈爱的。舜因其父母而有其身,而有“三年父母之怀”,也有当其幼时父与后母的抚养,其父要杀他是在某一个特定时刻之后的事情。 58《礼记•祭义》:“君子致其济济漆漆,夫何慌惚之有乎?夫言,岂一端而已?夫各有所当也。” 59《论语译注》(17.11),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60 陶渊明:“桃花园记”,《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165页。 61《中庸》13章。《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23页。 62就我所知(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李晨阳的《道与西方的相遇》一书第五章得来),西方学者对孝的道德性的讨论集中于“尽孝是否是道德的责任或义务?”其中一个很有影响的观点是:子女并不真正欠父母什么,所以子女没有硬性的责任去回报父母,或父母没有权利要求子女的回报。其理由或者是:“子女并未请求父母的照顾,所以这些早年的照顾不成其为‘恩惠’,因为一切要求回报的恩惠以对方的有意识请求为前提”(英格利施观点);或是:“父母有义务照顾幼年子女,所以他们付出的辛劳并不能使子女欠父母的债,因为只有当A没有义务帮助B而又在B的请求下帮助了B时,B才欠A的情”(布鲁斯坦观点)。李晨阳在考察了这种“无回报义务论”和反对它的观点后,很有见地地指出“也许,从以权利为中心的观点看,孝道理论的有效性是不能被证明的”。(《道与西方的相遇》,128页)后边,李晨阳自己主张相互义务论,即在一个有机的人类社团中,父母尽撫养义务与子女尽养老义务是相互同时成立的。他似乎还赞同杜维明的尽孝的自我实现论:“我们孝顺和尊重父母是为了我们自己,即为了我们自己的自我修炼、自我实现和自我完成。”(同上书,137页) 读者可以看出,本文的立场与这些都不同,既不是通过“义务”、“权利”来论证孝道的正当性,也跳出了个体主义或自我实现主义的思路,而是从亲子关系与人性的内在关联的角度来论证之。人并不是先已经有了清楚的个体意识,然后有意识地为了实现自己来尽孝,而是,他/她的人类意识只能来自亲子之间的慈孝关系,而且成人的孝行也应该最终由这种关系而不是“自我实现这个最终的目的”(同上页)来推动。李晨阳:《道与西方的相遇――中西比较哲学重要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3《孝经•三才》,见《孝经译注》,胡平生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12页。 64[清]惠栋:“《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孔子作彖传,言时者二十四卦,言中者三十五卦;象传,言时者六卦,言中者三十六卦。其言时也,有所谓:时者,待时者,时行者,时成者,时变者,时用者,时义,时发,时舍,时极者。……子思作《中庸》,述孔子之意,而曰:‘君子而时中。’孟子亦曰:‘孔子圣之时。’夫执中之训,肇于中天;时中之义,明于孔子;乃尧舜以来,相传之心法也。”(《易汉学·易尚时中说》) 此文曾在《北京大学学报》43卷第一期(2006年1月)上部分发表。由于该杂志限制篇幅,以至删去了此文最后一节和其他一些段落。尤其是,编辑在作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摘要”中的第一句话“孝爱不只是社会与文化造成的,而是最能体现人性的特点而又需要在生活境域中被构成的一个人类现象”,擅改为“孝爱是由社会与文化造成的、最能体现……”(加强符是这次引用时新加),严重歪曲了作者全篇主旨。所以,这里是这篇文章首次全文发表,而且能代表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真实观点。 这次修改定稿,电脑上的操作大多由我的学生蔡祥元完成。在此致谢。 关闭窗口 发表,查看评论 打印本页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191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每逢佳节倍思亲
wqma 2011-1-28 20:11
眼看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就到了,越是这个时候越是的想家...... 工作似乎很难静下心来去做。看下周的天气预报,几乎都是40度的高温,走在路上就像是烤的一样。可是在这个小镇,乌鸦叫唤的Wagga,一点春节气氛都没有,我们只有自己寻找自己的春节。 经过大家的商量,我们决定去Melbourne过春节,2月2号中午的火车,晚上到Melbourne,大家一起聚餐,第二天大年初一,感受他国的春节气氛,然后就是中国城购物,晚上到Wagga。 第一次感受夏天的春节,似乎是有点不同。记得往年过春节,出去放鞭炮,觉得很冷,冻的很难受。可这个春节热的不得了...... 真好这段时间国内放假,只有借机好好的做自己的工作。尽管不想做,但是还是要静下心来。 大家似乎都有点不想干活,我借用别人的一句话共勉吧! 被人误解的时候能微微的一笑,这是一种素养;受委屈的时候能坦然的一笑,这是一种大度;吃亏的时候能开心的一笑,这是一种豁达;无奈的时候能达观的一笑,这是一种境界;危难的时候能泰然一笑,这是一种大气;被轻蔑的时候能平静的一笑,这是一种自信。。。。。。
2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友好”及“不友好”的抄袭
热度 16 qpzeng 2011-1-28 18:28
抄袭和引用不同,这不用我说大家都很清楚二者的界限。我之所以整出个所谓“友好”的抄袭和“不友好”的抄袭,是因为我认为此抄袭不等于彼抄袭。 “友好”的抄袭等同于“过度引用”,虽然作者大段文字照抄而且很多图表照搬,但却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被抄袭者的名字及其著作,而“不友好”的抄袭与真正的抄袭还有细微差异,那就是在初版时列出了参考文献,而再版后却把别人的名字给偷偷地去掉了。 这样就将别人的东西经过“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等手法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下面就给大家说一则我亲自遭遇的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抄袭”故事。 我和导师1990年在一个省级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专著。论出版时间,这本书比国内任何同类书籍都要早。这本书总共才印了1300册,也没重印过,估计没有多少人见过这本书。出版社给了作者20本书,我和导师各10本。我后来陆续将书送人,现在只剩下一本了。 在我们的书出版8年后,有个大学老师在一个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类似的书,其中有很多内容参考、引用了我们书中的文字、图表、标题和参考文献。我当时看到这本书后,第一感觉是觉得它“抄”得太多,有几章不仅图文基本相同,连大小标题都一字不差,但看看后面的参考文献,还都引用了我们的专著,我也就没有在意了。我推测这些章节可能是这位老师的一些学生所写,由于他们的水平有限,连理解都有问题,怎么可能进行一番改写呢?还有就是当时他们也许找不到更多的参考书吧!我就权当它是“友好”的抄袭而不予追究。 这本书可能是国家级出版社出的吧,名气自然比我们那本书大得多,但我想能借助他的这本书扩大我们的学术影响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因为从参考文献中就能看出谁的书先出,谁的书慢出,不可能给我们罗列抄袭罪名吧!果然,多年过去了,大家彼此相安无事!我们没找他的麻烦,他也没给我们打过招呼。 这位老师妙的是选了一家好的出版社,更妙的是趁热打铁又出了第二版和第三版(书名改了,算一本新书)。这下火了,它不仅被许多学校选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教材,而且在国内同行中还被奉为本专业的学术“圣经”。 令人诧异的是,不知作者出于什么考虑,竟然把参考文献中引用的我们的名字和专著去掉了,同时将照搬我们图片后注明的引用文献也去掉了! 这就“不友好”了,他不仅“冒犯”了我们的尊严,而且还有误导公众之嫌,因为以后我们的书再版人家还以为我们抄他呢?这岂不是“喧宾夺主”了吗?大概他以为从自己的书中把图文搬过来,只不过是一种转载罢了,不能算作抄袭吧!否则他不会明目张胆地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我来替他说一句:“呵呵,拿自己的东西何罪之有”? 我认为,“移花接木”也好,“偷梁换柱”也罢,只要参考了人家的图文,都必须列出参考文献,否则都算抄袭,何况他照抄、照搬已很严重,不列出参考文献就是不折不扣的恶意抄袭行为! 我这里没有直接点这位作者的名,是希望他本人看到后能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并引以为戒,必要时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我们是会原谅他的,毕竟他也是名人了嘛,大家都不容易!
个人分类: 名人轶事|4814 次阅读|34 个评论
[转载]be doing/to do, will be doing区别
zhao1198 2011-1-28 16:41
No one ___ the building without the permission of the police A.is leaving B.has left C.is to leave D.will be living 选C is leaving代表正在进行的事物,has left代表过去发生的事物,is to leave代表 某一时间要发生的事物 或者 某一客观条件下的事物 ,will be living 代表在未来某一点 确定将要发生 的事物,显然句子意思是在“有警察允许”的条件下要发生的事物,所以选择C.
个人分类: English|1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大学调研 青年教师普遍对物质生活条件不满意
pikeliu 2011-1-28 13:09
者:张东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1-1-27 10:28:50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调研发现青年教师普遍对物质生活条件不满意 从数据结果看,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教学工作 陶小莫/绘 物质生活满意度 每天工作时间 生活压力 青年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状况调研 (数据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张东/制图 ●青年教师普遍对物质生活条件不满意,但是并没有影响他们对本职工作的追求,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态度都是从教师的价值、对工作的热爱出发,并不是为了追求物质生活待遇,激发青年教师进步的主要动力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教学是学校三大任务中最根本的任务,学校应该对现有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要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工作,引导教师提高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和投入。 记者: 请您介绍一下调研情况。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以研究型大学的青年教师为样本作过一项调研。样本按比例选取了教授、副教授、讲师三种职称的青年教师。调研问题涉及物质生活满意度、工资福利满意度、工作压力、科研教学等。 物质生活满意度状况是,总体感到很满意的仅占3.2%,感到比较满意的占38.3%,感到一般的占38%,感到不太满意的占13%,感到不满意的占7.5%。 青年教师每天工作时间为,全体样本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为10.5小时。每天工作时间没有少于6小时的,每天工作6至8小时的占5.2%,8至10小时占35.7%,10至12小时占39.9%,超过12小时的占19.2%。 生活压力方面,感觉压力很大的青年教师占样本总数的26.63%,感到比较大的占49.05%,感到一般的占22.42%,感到不太大的仅占1.3%,没有生活压力的仅占0.6%。生活压力来源于收入方面的占26.1%,来源于住房方面的占50.2%。 调研发现,相比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三项职能,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科研工作;同时,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高于对教学和社会服务工作,对科研工作成绩的满意程度也高于对教学和社会服务工作。 记者: 调研结果对高校有何启示?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青年教师是学校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决定学校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工作生活质量”的提出就是源于学者在研究组织发展时提出的要关注组织中员工的感受,要通过改善条件,提高组织员工的满意度,从而达到组织和员工双赢的目标。因此,高校要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群体,要重视青年教师对工作条件、工作本身、领导管理等方面的感受,要通过改革、调整、完善学校工作的软硬件条件,提高青年教师的满意度,达到学校和教师的双赢。学校要注意对青年教师多层次需求的分析和激励,提高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记者: 调研发现一些青年教师对物质生活“很满意”的比例并不高,高校如何提高青年教师满意度?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我们要充分认识提高青年教师物质生活条件的重要性。研究结果发现,一是青年教师普遍对物质生活条件不满意,感到生活压力很大;二是物质生活条件最能影响对工作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建议高校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工资福利水平,改善青年教师的住房条件,重视青年教师的健康状况。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视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研究结果发现,青年教师普遍对物质生活条件不满意,但是并没有影响他们对本职工作的追求,青年教师对待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态度都是从教师的价值、对工作的热爱出发,并不是为了追求好的物质生活待遇;此外,激发青年教师进步的主要动力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可以说青年教师是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目标崇高的群体,这就需要学校从一个组织的角度对这个群体加强人文关怀,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组织的忠诚,这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记者: 从调查数据看,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比较大,高校如何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指导?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年教师这个群体职业发展的指导,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青年教师尽早地步入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另外,要更加科学地安排青年教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负荷,如果有九成青年教师长期感到工作压力很大,一定会影响青年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要不断完善学校的软硬工作条件、晋升机制等激励政策。从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来看,晋升机制、学校对青年教师的重视程度和激励政策是相对不太满意的几个方面。另外,青年教师对学校的职称评价体系标准有很多意见和不满,希望高校进一步调研,建立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给予不同人群公平、公正的评价和肯定,建设一个和谐、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为教师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教师们扎根教学和研究工作。 要加强对不同学科的分类指导。从调查结果来看,工科、理科、文科青年教师在物质生活条件、职业发展状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要关注理科青年教师的发展,因为他们在物质生活条件、对工作的重视程度等方面都弱于工科和文科。高校应了解不同学科教师在物质生活、职业发展方面的差别,找到差别产生的根源。 要加强教学、科研工作均衡发展的激励和管理。从数据结果看,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教学工作,同时,很大一部分青年教师认为科研工作决定了自己的职业发展,由此可见,科研工作在青年教师心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教学是学校三大任务中最根本的任务,学校应该对现有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要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工作,引导教师提高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和投入。 更多阅读 高校青年教师:给一个空间让我发展 青年学者学术上忙“爬坡”心理上须防“滑坡” 部分高校名师由青年教师代课 “重科研轻教学”痼疾待破 中国青年报:年轻教师是高校工蚁? 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压力调查 工资微薄继续啃老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个人分类: 大学的组织与管理|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驾车节油措施和理念,及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现
scientister 2011-1-28 10:48
起步的时候,我尽量轻踩油门踏板,缓慢加速,纠结的是经常要照顾到后面车子司机的感受; 红灯停车或者堵车起步再停车的时候,尽量留一段距离溜车,缓慢溜车,尽量不停止。我的师傅说,静止状态起步比低速溜车时起步难,费油。 尽量少踩刹车轻踩刹车,少猛给油。 所以,我开车比具有可比性的人(比如我老婆,呵呵)省20-30%的油。厉害吧? 有人说,你不嫌累吗? 我开心地说,我乐在其中。同样的目的地同样的时间到达,我省油,我凭什么不开心?我享受这个过程。往大了说,对社会也有贡献。 话说回来,我也不反对那些享受猛踩油门踏板,加速给力的享受方法。只不过我享受的是技巧的实现,他享受的是装备的性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研究生应有怎样的基本礼仪?
mohong 2011-1-27 21:03
【按】寒假里有时间思索一些问题,这里重发一篇乐乎博客短文,供研究生朋友一读。 随着八〇后、九〇后大批涌入高等学府,他们的基本礼仪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对本科生情况我不甚了了,这里只涉及研究生。前不久,我参加本所的研究生复试,发现最年长的应试者出生于 1985 年,其中不乏独生子女。如何更好地引领他们,是我们为师者责无旁贷的要务。 一大批研究生在“ 6 + 1 ”模式下成长,一向成为“众星捧月”之“月”,如今又成了最高学历的追求者,被公认为“天之骄子”,因此常有“骄”“娇”二气,不大懂得基本礼仪规范。据我平时观察及与朋辈交流,发现从基本礼仪角度看来,大多数研究生表现不错,但有一部分人存在下列问题: 1. “以自我为中心”,妄自尊大; 2. 尊师重教观念薄弱,对老师缺少必要的礼貌和尊重; 3. 感恩观念单薄,认为人们为自己服务是理所当然的,嘴里很难吐出一个“谢”字; 4. 不大了解基本礼节,遇事不知道有礼貌地应对; 5. 不大懂“言必信,信必果”,随意失约,失礼时不懂得道歉,很难开口说“对不起”。 与年青学子相比,我算年长若干岁,为了使研究生朋友们成长得更顺畅、更迅速,向大家提出如下忠告: • 提高认识 • 要认识到中华是礼仪之邦,尊老爱幼、尊师重教、注意礼节是我们民族的一贯的优秀传统,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身体力行,发扬光大,不要把礼仪问题等闲视之,这可是你们走向成功之路的阶梯之一; • 小事做起 • 记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会基本礼仪要从小事做起,日积月累之下你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谦谦君子; • 懂得规则 •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在礼仪方面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解放以来,经过去芜存精,已形成一些基本礼仪要求,必须对此有充分了解; • 规范行动 • 时刻以基本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行动,遇事想一想,这样做是否合乎基本礼仪,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为了把上述设想具体化,向研究生朋友们提出如下建议: 1) 衣必整 。在较为正式的场合(例如参加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出席重要会议、正式宴会、音乐会;正式会见领导、导师、长辈等)必须衣冠整饬,以示对别人的尊重;上课、上班不宜邋里邋遢;休闲时则随意; 2) 行必端 。走有走相,坐有坐姿。正式场合宜庄重,不宜插科打诨,不宜钩肩搭背; 3) 师必敬 。路遇老师,打个招呼(来去匆匆时点个头就行);见了导师,笑语相迎(也不用太拘谨);想要会见导师详谈学业,宜事先预约;要进老师的办公室宜敲门;在 seminar 上可自由争辩,不必顾忌“师道尊严”,这是对老师的最大敬重; 4) 孝必尽 。对父母尊长怀有感激之情,经常探访、省问,事事关心,克尽孝道;不孝之子(女),何谈爱国? 5) 友必帮 。朋友有困难一定伸援手;有意见当面“开销”,不打小报告,不暗地拆台;平时可不拘形迹,正式场合、关键时刻应相互补台、相互支撑; 6) 言必信 。允诺师长朋友的,一定努力完成,不能按时完成的,事先告知;与导师长辈约定进行交流的,提前 5 分钟到达,有要事不能赴约者,及早说明;答应参加学术会议的,一定前往,因故难以践约的,必须及时如实相告; 7) 函必复 。收到长辈、老师、朋友的函件或邮件后,不论事情大小,应及时作复;所布置的任务一时不能完成的,函复或电告说明;有不同意见的,及时提出; 8) 语必恭 。对任何师长朋友应彬彬有礼,出语谦逊,敬重有加;在正式场合,说话写字注意遣词用句;禁绝粗口,不在公众场合诋毁任何人;为人处事有失礼或不当之处随时诚恳道歉; 9) 礼必周 。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应一概行之以礼,向任何行政人员(学业管理、财务管理、图书管理、资料复印人员等等)求助时,必须平等待人,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敬语领先,谢词殿后;毕业离校之前,应与他们一一打招呼;向杂志投稿时,应尊重编辑人员和审稿人,不管稿件最后如何发落,均应向他们致以敬意和谢意; 10) 心必诚 。师长朋辈给予你帮助的,特别是善意地指出你的缺点的,事无巨细,应从心底里诚恳致谢,永远怀着感恩之心,努力学好回报社会的本领。 目前我就想到这么多,请大家给予补充。以上各条我在课题组经常说起,收效不错。 绝大多数研究生是非常可爱的,我这里专门提到礼仪问题,并非人人都有礼仪缺失,也不是情况糟糕得一塌糊涂,在此只是一般性地提个醒儿而已。希望研究生朋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做融入社会的正人君子,只有这样,才会学业有成,不断腾飞。 欢迎研究生朋友们踊跃发表看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切皆空,能量为真。
热度 9 sheep021 2011-1-27 20:33
一切皆空,能量为真。
太虚寥廓,一气流行。聚散变化,生生不息。 (时间、空间、质量、温度、速度、体积、密度如此等等,乃至阴阳、五行、四象、八卦、节气、经络、脏腑等等,不过是一气的度量而已 ) 人类在宇宙这个大尺度问题上的认识,足以超过万年之久,而所得出的结论竟如此简单。 佛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道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儒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业。 如此而已。而后世众生深深不以为然,造出种种名目,来阐释宇宙。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莫非就是这个意思? 奥卡姆剃刀,为何没将这一切累赘统统剃掉 还世界以本来面目? 一气流行 阴阳 四象 八卦 阴阳2 八卦2 二十四节气 先天八卦图 《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意思是说:天地确定上下位置,山泽气息相通,雷风相迫而动,水火不相厌恶,八卦相互错杂(成六十四卦)。以数推算过去顺,预知未来时逆,所以《周易》的逆数可推算未来事 。 金文的“空” 真空妙有,如如不动。 一气回环,宇宙永恒。 一个有趣的比较:殊途同归。 儒道的太极 佛家的剃度 欧洲的奥卡姆剃刀 东西方虽然说法不一,理论各异,但结果却是一致的:圆滑通畅,空廓无边 但基本有一个规律,越靠近东方越形象,越靠近西方越具体: 圆——光头——剃刀 当一切浮华尽被剃去,你会发现,一切皆空,但,若隐若现还有能量在往复运动。 正如《道德经》所云: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 ,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相关链接: 光到底是什么 (有图有真相 )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427 次阅读|13 个评论
天朝崩溃了,但梦还未醒
热度 2 adamliu800 2011-1-27 20:10
天朝崩溃了,但梦还未醒
《天朝的崩塌:鸦片战争再研究》封面 前年拜读过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后来又用两周时间阅读了一本大部头,这次作者换成了陈旭麓先生的弟子——茅海建,他把关注点聚焦在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读罢此书,能够明显地感觉到陈先生对其弟子的影响。而在新的环境和历史背景下,茅教授的笔触更为深入,资料也更加翔实。其为人也颇有个性,由于感受不到更多自由气息,毅然离开北大,返回母校华东师大任教。有此弟子,陈老当泉下有知。 言归正传,茅教授的力作名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此书的准备从研究生阶段就开始了,本想请导师陈旭麓教授审阅作序,但先生已于1988年驾鹤西去,学生的遗憾化作了写作的动力。全书本着理性分析的精神,挖掘历史档案,奏折、朱批、外交照会、条约协定等文献多见于文中。从42.7万字的内容分析来看,如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一,天朝崩溃了,但梦还未醒。1840年的封建中国虽垂垂老矣,但庞大的身躯和人口仍足以傲视远东。清廷被英国一次又一次打趴下,仍称对方为“夷”。天朝皇帝不能自降身价会见女夷(指英国女王)的特使。由此,道光帝失去了掌握事实真相的机会,听由钦差大臣的胡编乱造(不排除有部分真实,但皇帝也不懂)。 其二,鸦片战争之人物评价打破传统。林则徐、关天培(广东水师提督,虎门殉国)、陈化成(江南提督,吴淞殉国),这三个人是鸦片战争中正义的化身,均位列民族英雄之列,但是他们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加之史料的失真,他们的形象被过分拔高了。林大人的开眼看世界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但他的作为仅停留在了解西方,在对付西方时,他用的仍然是东方的方法。这才引出了后来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林总督在去职后,再没有对东南战事进言,这多少带有自我保护的意味,其开眼之所得也白白浪费了。关、陈而为将军不愧为英勇忠魂,但是以同样的方式输给同样的对手,在战术和策略的运用方面确实乏善可陈。将领殉国表现了忠烈,与他们同时殉国的更有千百个英雄儿女,他们也不应被忘记。琦善、耆英等投降派,被当做“卖国贼”狠狠地骂了150多年,平反自然无望,他们行为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比例是需要调整的,因为他们所签的条约、协议都通过了帝国最高决策层的审阅,而且在与洋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为天朝梦醒做准备。由此可见,对人物的评价也是具有两面性的。诚如对公众人物的评价,若只有一种声音则是不正常的。 其三,治史者用苛严的目光指出了失败的根源。近代史课本常用一句话来概括鸦片战争:西方殖民主义者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充满血泪的近代史。由此句可以基本判断出西方的“坚船利炮”是中国近代失败的根源。其实不然,真正的问题出在自身,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儒学统治的封建官僚,对国际局势和国际法的无知,这些造成了逢战(此战包括战争与谈判)必败的局面。更令人痛心的是:清廷拒绝了一切可能跟上西方步伐的建言和实物。建言被说成是通敌,实物被斥之为“奇技淫巧”,洋人送来的书籍被束之高阁。诺大京城几无一人识得洋文。落后就会挨打,不无道理。 其四,150年后的提问似乎仍难解答。作者在终稿前提出疑问:“19世纪是中国人屈辱的世纪。20世纪是中国人饱尝人世间一切艰难困苦的世纪,21世纪?也有一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人宣称,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可是真正的要害在于中国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进入21世纪?中国人怎样才能赢得这样一个称号——中国人的世纪?”这些问题提出于15年前,站在今天的环境来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似乎有了些底气,我们的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地位巩固了;但同时我们仍有担忧,我们的传统在逝去,社会风气趋浮躁,渐渐进入泛文化的怪圈。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比起150多年前鸦片战争时,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最后,向师徒两代史学家致敬。两位先生的治史态度令今人汗颜,他们的每一个论点都辅以大量细致的论据,完成著作所附的参考文献,每章都多达上百条,并一一标明页码。相比之下,许多粗制滥造的“编著”书籍,在书末附上十几个来源不清的参考文献实为“下下品”。印象最深的是两位先生的历史观:陈先生说“历史研究会动感情,但是,同情和憎恶毕竟不能代替理性分析。”茅先生则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批判,正是它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坚实保证。” 历史是一扇窗,从外往里看,可以看见过去;从里往外看,可以看到未来。历史书籍就像那窗上的玻璃,有时它会让你看得更清楚,有时也会让你看得更模糊。时不时的用布把玻璃擦净,这样才会有清晰的视野。 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我会加大对其前后历史的关注,以纪念这场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革命。 注:图片来自网络,仅供欣赏,谢谢!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2986 次阅读|1 个评论
忙着
zhy208016 2011-1-27 17:44
如标题,便是最近以及未来一小段时间我的状态,忙着…… 作为高校教师,这个在外人眼中很不错属于自己的时间很让其他职业羡慕的岗位,本人却不是那样的体会。 本来,放寒假了,应该是很悠闲状态了,至少也应该是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享受生活了,殊不知,寒假却是需要我在寒冷中准备下学期课程以及阅读文献写论文的时间。 这不,因为即近年关,要办理各种年货,还要给各位长辈们送礼,另外,在同济的弟弟也于最近赶回家来,很多事情让我忙不迭地……还好,因为家里突然一下子人这么多,儿子很兴奋,因为,每天有很多的人可以陪着他一起玩了 最近除了买菜以及给儿子买零食外,几乎都窝在家里,就连给父母买的衣服也是网购的,实在是天气太冷,带着宝宝出去也非常不方便。 这两天还好,为了避免出现暑假期间一直都说备课,但总是因为儿子太小而迟迟未备课,不仅仅一个暑假没有过好(因为内疚),还带来上个学期一直都是忙于备课上课的状态,比较劳累。 年终计算了2010年全年两个学期的课时费啦,结果似乎是很不错的,在没有结算之前,我在想或许看到最终的数字我会十分激动;事实却并非如此,尽管我的年终课时费在全院还是不错的水平,近3万4千,却并没有过分的喜悦而言,毕竟这里的每一分钱都是我辛辛苦苦上课赚来的,我相信这种感觉对于一直勤劳耕耘于三尺讲台的同行们也很真实。只是,没想到这样的辛苦钱,最终还扣了4千多的税……积极性还是受到一点打击……但打击归打击,毕竟教师上课不仅仅是为了生活的最终的课时费,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学生们的期望,教师的良心等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时间简史》感(三)——微观世界与时间往返
jddyxcn63 2011-1-27 16:44
【霍金《大设计》:“为什么存在实在之物,而非一无所有? 我们为什么存在? 为什么是这一族特殊的定律而非别的?”】 我们曾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为我们坚信上帝是我们的主。 现在我们知道,上帝不单管我们,他还有很多事情要管, 我们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我们在宇宙的时间长轴中就那么一小段, 跟150亿年比,人类的历史只是可“微粒”。 现代物理有个“不确定性原理”(海森堡), 说是对粒子的位置测量得越准确,对速度的测量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 这真是一种矛盾! 物质构成的粒子程序: 物质-原子-电子+原子核,原子核-质子+中子-考克, 考克有六“味”:上、下、奇、粲(càn)、底、顶, 每味有三“色”:红、绿、蓝。 一个质子=两个上考克+一个下考克,一个中子=两个下考克+一个上考克。 粒子具有所谓的“自旋”性质,不同的粒子自旋状况不同。 自旋为0的粒子像个圆点,从任何方向看度一样; 自旋为1的粒子像一个箭头,从不同方向看是不同的,只有当它自旋一整圈时,才显得一样; 自旋为2的粒子像个双箭头,只有转过半圈,看起来就是一样的; 而自旋为1/2的粒子,要转过两周,才看起来一样。 由于不同粒子的作用,物质存在四种力:引力、电磁力、弱核力、强核力。 时间问题,是人类中的每个份子最关注的问题, 也是现代物理研究结果中最能让我们感觉神奇、科幻的。 毫无疑问时间是有方向的,可只有物理学家们在研究时间为什么有方向? 使时间有方向的是时间箭头,它将过去和将来区别开来。 物理学家们发现,至少有三个时间箭头: 热力学时间箭头——在这个时间方向上无序度或熵增加; 心理学时间箭头——我们感觉时间流逝的方向,在这个方向,我们可以记忆过去而不是未来; 宇宙学时间箭头——在这个方向上,宇宙在膨胀,而不是收缩。 如果我们可以运动得比光速快,事情将会变得怎么样? 我们可以今天出发去遥远的地方,前天就已经回来了, 也就是,我们可以实现回到过去的梦想。 我们知道,光速是速度的极限, 如果能够构建连接宇宙遥远区域间的时空管道,即虫洞, 也许就可以克服速度的限制。
个人分类: 阅读札记|25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天上午单独与院士座谈一个半小时
热度 4 scientister 2011-1-27 16:29
今天上午,被一位工程院院士邀请去单独会谈,时间很长,大约一个半小时。 院士告诉我,很重视我的一篇研究论文,并且在约我会谈前(昨天)专门跟另外一位院士讨论了我的论文,这让我非常感动和意外。院士们为了表示慎重,还把他们的意见写成书面文字交给了我。我不由得再次感叹,前辈就是敬业! 院士告知我,他们两人对我的论文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希望我再做一些试验,补充试验数据。言语间充满了关切、支持和鼓励。 至于论文的内容,大家可能知道一点点的,就是可以减排温室气体数以亿吨的那个。细节,容我日后再报告大家。
个人分类: 研究工作|205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口红利仅剩三年
zhao1198 2011-1-27 08:24
中国人口红利仅剩三年 2010年11月10日10:02来源:财新网    2013年,中国持续数十年的人口红利将竭尽,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愈发紧迫   由于中国生育率较长时间保持较低水平,独生子女政策实行30年之久,社会上对中国人口变化和政策选择的讨论也日趋热烈。在这些讨论中,人口红利成为一个越来越流行的词汇。   粗看上去,人口红利不难理解,即由于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然而,由于对这一词汇的准确含义和估算方法缺乏了解,在讨论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社会影响时,有很多误解,也常见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和断言。   对人口红利的误解,一种极端是根本不认可这一说法,断言人口红利根本不存在。持这种观点的人(其中不乏人口或经济学者)认为,人口多并不意味着可以带 来红利。他们会问:中国历史上人口一直很多,为什么以前没有带来红利?如今世界上人口多或人口增长很快的国家比比皆是,为什么有些国家并没有享受所谓的人 口红利?中国**几十年来控制人口的宣传教育,不都是在讲人口越多越落后,而中国近年来历史性经济腾飞不正是因为我们全力控制了人口增长吗?同时,人口增 长快的地方不也常是经济落后的地方吗?贫困地区的家庭不也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吗?   对人口红利误解的另一个极端,则认为人口红利不仅过去有、现在有,而且,在未来30年甚至更遥远的未来也会有。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能把简单的人口增长 或劳动力年龄(20岁-60岁)人口增长与人口红利划等号,认为只要人口在增加,人口红利就可以源源不断。持这种看法的不仅有学者,也包括某些制定就业、 社保有关政策的高级官员。这种认识的一个极端版本是“人口红利与日俱增,不可替代”。   以上两种对人口红利的误解,均出于对人口经济学中讨论的人口红利的概念与计算方法不了解。    人口红利如何计算   人口红利是过去20年间人口经济学界提出并验证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基于对20世纪后半叶诸多国家所经历的人口历史性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这 一历史性变化就是,在20世纪,世界上众多国家的人口期望寿命翻了一番,人们平均生育子女数减少了一半以上。在人类生存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没有任何一段时 间堪与20世纪相比。   由于生育水平的下降一般都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20世纪后半期,世界也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爆炸性人口增长。按公元1750年时的人口增长率,世界人口每 翻一番所需时间大约是1000年;按1950年时的增长率,则不到120年,而到2000年,仅为40年。也正是由于20世纪后半叶如此急速的人口膨胀, 才会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人类社会所经历的从高死亡率和出生率决定的人口快速增长,转为低死亡率、低出生率决定的人口低增长,被称为人口转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人口增长,除了其对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还有一个历史性机会,这就是造成人口红利的机会。   在人口转变过程中,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会有一大批人陆续走完儿童、劳动年龄、老龄的生命历程。这批人处在劳动年龄时,便创造了人口红利的条件。人口红 利泛指在人口转变过程中死亡率和出生率下降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具体是指在给定的经济条件下,由于死亡率和出生率下降的时间差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人口红利其 实是生产与消费的差异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相互作用的经济后果。以往经济学研究主要考察人口总量与人口增长率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此不同,人口红利研究的是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但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增加,并不一定就有所谓人口红利。实现人口红利,一个简单条件就是这些新增劳动力必须能够就业、创造财富,否则,无所谓红利可谈。因此,在计算人口红利时,一定要把不是由劳动年龄人口变化条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剔除出去。   一种估算人口红利的方法便是使用时间序列的宏观人口经济数据,用多元回归的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在回归方程中带入人口及其他各种因素,观察人口变化对经 济增长解释能力的贡献。另一种计算人口红利的方法是,通过计算有效生产者与有效消费者人数,然后把这两类人数的比例作为抚养比。注意,这里所使用的抚养比 与通常所说的抚养比不一样。   这种计算人口红利的方法是,把经济变化的指标——人均产出增长率——分解为两个部分,即有效生产者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与抚养比的增长率。这两个组成部分 中,第一个是劳动生产率,第二个是人口因素。在假设有效生产者人均产出增长率不变的条件下,抚养比增长率的变化便可直接等同于其对人均产出增长率的贡献, 也即人口红利。   实际上,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不仅包括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还包括扩大积蓄以及人力资本投入与回报上升。由于人口在40岁-60岁年龄段积蓄 的可能性最大,更多的人能活到这个年龄,就会带来更多的积蓄。更多的储蓄意味着更多的资本。每个劳动者资本占有量提高,可提高劳动生产率。   同时,期望寿命的延长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观念,造成了更多技术发明使用的机会,提高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一个更健康的人口也就是一个更富有生产力的人口。健康的作用远不限于增强体力,而更在于智力思维的开拓与使用。   由此可见,人口红利的计算需综合考虑就业、收入及对经济增长的其他变量的影响,而不是像有些人误解的只依靠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同时,随着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是不可重复的,也不存在所谓“源源不断”的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还有几年   使用人口和经济发展数据对中国人口红利的计算表明,人口转变在中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起飞中产生了历史性的、相当可观的人口红利。中国的经济腾飞与人口红利的产生历史性地结合在一起,对经济发展而言,可谓如虎添翼。   使用不同方法对人口红利的计算所得出的结论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数据与方法的不一,对中国人口红利的规模的估算有所不同。   蔡昉、王德文等学者使用回归方法计算得出的结果是,中国20世纪最后20年人均收入增长的四分之一可归因于人口红利。美国学者使用类似方法得出,东亚 地区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是由于人口红利所造成的。美国夏威夷大学和东西方中心经济学家梅森和作者本人使用有效抚养比方法计算得出的结论 是,1982-2000年间,人口红利对中国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约为15%。   左图是使用抚养比的方法,对中国1982年至2050年人口红利的估算结果。2000年后的结果是通过预测中国未来人口变化(假定出生水平维持在 2000年官方认定的每对夫妇平均生1.8个子女),和以2000年时中国城市家庭收入消费的年龄模式为假设模式而得出的。有效抚养比在2013年以前均 呈上升趋势,在1982年至2000年这一阶段上升速度最快。2000年至2013年间(上图深色部分),抚养比仍呈上升趋势,但速度趋缓。2013年是 一个转折点,有效抚养比在此后呈不断下降趋势。   因此,由人口转变带来的人口红利即将竭尽,不久将成为制约人均收入提升的负面因素。如上图所示 ,由于人口老化,中国有效消费者人数将持续上升。人口红利即将在2013年由正转负。      第二个人口红利?   以上所述是指由于生育率下降带来的人口红利,也即所谓的第一个人口红利。计算这一人口红利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有效生产者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不变。近年来,一些学者对这一假设条件加以改进,提出了伴随人口老龄化有可能产生第二个人口红利的论述。   理解第二个人口红利的关键,是生命周期财富的概念以及它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关系。与第一个人口红利相比,第二个人口红利基于年龄结构变化对财富创造过程 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有可能加速资本积累,从而加剧经济的资本密集度,进而提高劳动者人均产出。在传统经济学中,人口因素对资本累积的影响是用标准的新古典 模型来衡量,它假定储蓄率为常数。第二个人口红利的概念拓展了新古典模型,将储蓄和财富都视为内生变量。   然而,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与生命周期财富总量的变化,并不等于第二个人口红利会自然产生。第二个人口红利的产生取决于一定的制度环境。产生第二个人口红利的基本条件是,随人口老化新增的储蓄必须以资本的形式进入市场,才能提高劳动者人均产出,从而产生人口红利。   代际之间的财富再分配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完成:资本积累、转移支付或贷款。在这三种方式中,只有资本积累才可以影响产出水平和经济增长,而其他形式的 财富转移则不会。例如,如果退休人员的消费需求是靠家庭或**发起的转移支付来满足,便没有所谓第二个人口红利可谈。这种做法能有效地在各年龄段人群间进 行资源再分配,但它不能创造资本。而且这种再分配通常依靠**税收政策来实现,而对就业者过高的税收反而会削弱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   如上所述,人口老化有可能通过储蓄与资本积累带来新的机会,可能产生第二个人口红利,但这绝不意味着人口老化会自然而然地带来源源不断的人口红利。这 是因为,建立有效、可靠的资本市场绝非易事。过去两年中,全球金融危机与众多退休基金所面临的困境,就是最好的警示。      人口老化与中国转型   讨论中国经济转型,不仅要考虑未来经济增速、劳动者收入水平、资源依赖性、环境保护、贸易关系等,更要考虑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从根本上说,过去二三十年中国依靠大批廉价年轻劳动力,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外贸出口、来料加工为主的发展模式,无法长期继续下去。   与2000年相比,2010年中国20岁至29岁年轻劳动力的规模已缩减了近15%。在未来20年内,这个人群组的规模还会进一步缩减近20%。面对 中国年轻劳动力人数的变化,中国没有其他路可走,只能转向发展高技术、低消耗、低污染产业,同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强化人力资源开发。   劳动力特别是年轻劳动力供给的下降,与老年人口的增加一起,会促使社会转型。这个转型会使一般劳动者的收入能够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这不仅是一个社会 公平问题,也是一个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普通劳动者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是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的基本条件。同时,只有广大劳动者收入提高,家庭和 个人才能不断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以适应转型后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   这个转型也要求中国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与医疗体系。这不仅关系到劳动者的健康,也影响到居民的消费行为。未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从现在 的1.65亿,增加到2020年时的2.4亿、2030年时的3.4亿,占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在低生育率、家庭养老受到严重限制的环境中,如果住房、医 疗和养老等基本社会保障均存在巨大或较大的不确定性,居民的消费支出很难有持续性增长。   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人口转变带来的人口红利,已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历史性机会与条件。目前,这个人口红利近乎竭尽,关键转折点将发生在2013年。这必将使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更为紧迫。   作者为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个人分类: 中国_经济|12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时间简史》感(一)
热度 2 jddyxcn63 2011-1-26 17:28
新买了霍金的《大设计》, 为了对霍金的书有个较统一的认识, 先把《时间简史》拿出来读。 人类在宇宙这个大尺度问题上的认识, 花了2000多年,现在看来有了很大的进展, 然而在宇宙的历史长河中,也许只是知道了点皮毛。 像宇宙是怎么样来的?宇宙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东西? 犹如哲学中,人是生命?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一样,人类的伟大思想家们还没有搞清楚。 探讨人生,就是探求人类的本原。 探索宇宙,就是探求世界的本原。 不管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的那一刻,还是由于上帝的那一手推动, 宇宙的历史说是大概已经有150亿年, 而按照《时间简史》阐述的观点, 宇宙中的恒星,终将能量耗尽,而变冷、坍缩,太阳系也不例外。 太阳系是宇宙的沧海一栗, 人类在宇宙的时间坐标轴上只是一个小区间,更何况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分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人生的意义, 是能够激发人生奋斗的激情,还是会感叹人生的苦短?
个人分类: 阅读札记|203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SCIENCE公布125个科学前沿问题
热度 5 cwhm 2011-1-26 16:26
在庆祝 SCIENCE创刊125周年之际 ,该刊杂志社公布了 Science-2005-News-78-102.pdf ,发表在7月1日出版的专辑上。在今后1/4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将致力于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这125个问题如下(前25个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问题): 1宇宙由什么构成? 2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 3为什么人类基因会如此之少? 4遗传变异与人类健康的相关程度如何? 5物理定律能否统一? 6人类寿命到底可以延长多久? 7是什么控制着器官再生? 8皮肤细胞如何成为神经细胞? 9单个体细胞怎样成为整株植物? 10地球内部如何运行? 11地球人类在宇宙中是否独一无二? 12地球生命在何处产生、如何产生? 13什么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 14什么基因的改变造就了独特的人类? 15记忆如何存储和恢复? 16人类合作行为如何发展? 17怎样从海量生物数据中产生大的可视图片? 18化学自组织的发展程度如何? 19什么是传统计算的极限? 20我们能否有选择地切断某些免疫反应? 21量子不确定性和 非局部 性背后是否有更深刻的原理? 22能否研制出有效的HIV疫苗? 23温室效应会使地球温度达到多高? 24什么时间用什么能源可以替代石油? 25地球到底能负担多少人口? 26宇宙是否唯一? 27是什么驱动宇宙膨胀? 28第一颗恒星与星系何时产生、怎样产生? 29超高能宇宙射线来自何处? 30是什么给类星体提供动力? 31黑洞的本质是什么? 32正物质为何多于反物质? 33质子会衰减吗? 34重力的本质是什么? 35时间为何不同于其他维度? 36是否存在比夸克更小的基本粒子? 37中微子是其自己的反粒子吗? 38是否有解释所有相关电子系统的统一理论? 39人类能够制造最强的激光吗? 40能否制造完美的光学透镜? 41是否可能制造出室温下的磁性半导体? 42什么是高温超导性之后的成对机制? 43能否发展关于湍流动力学和颗粒材料运动学的综合理论? 44是否存在稳定的高原子量元素? 45固体中是否有超流动性?如果有,如何解释? 46水的结构如何? 47玻璃态物质的本质是什么? 48是否存在合理化学合成的极限? 49光电电池的最终效率如何? 50核聚变将最终成为未来的能源吗? 51驱动太阳磁周期的原因是什么? 52行星怎样形成? 53是什么引发了冰期? 54使地球磁场逆转的原因是什么? 55是否存在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 56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上现在和过去是否存在生命? 57自然界中手性原则的起源是什么? 58能否预测蛋白质折叠? 59人体中的蛋白质有多少存在方式? 60蛋白质如何发现其作用对象? 61细胞死亡有多少种形式? 62是什么保持了细胞内的通行顺畅? 63为什么细胞的成分可以独立于DNA而自行复制? 64基因组中功能不同于RNA的角色是什么? 65基因组中端粒和丝粒的作用是什么? 66为什么一些基因组很大,另一些又相当紧凑? 67基因组中的“垃圾”(“junk”)有何作用? 68新技术能使DNA测序的成本降低多少? 69器官和整个有机体如何了解停止生长的时间? 70除了继承突变,基因组如何改变? 71在胚胎期,不对称现象是如何确定的? 72翼、鳍和面孔如何发育进化? 73是什么引发了青春期? 74干细胞是否位于所有肿瘤的中心? 75肿瘤更容易通过免疫进行控制吗? 76肿瘤的控制比治愈是否更容易? 77炎症是所有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吗? 78疯牛病会怎样发展? 79脊椎动物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先天免疫系统来抵抗传染病? 80对抗原而言,免疫记忆需要延长暴露吗? 81为什么孕妇的免疫系统不拒绝其胎儿? 82什么与有机体的生物钟同步? 83迁徙生物怎样发现其迁移路线? 84为什么要睡眠? 85人类为什么会做梦? 86语言学习为什么存在临界期? 87信息素影响人类行为吗? 88一般麻醉剂如何发挥作用? 89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原因是什么? 90引发孤独症的原因是什么? 91阿兹海默症患者的生命能够延续多久? 92致瘾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 93大脑如何建立道德观念? 94通过计算机进行学习的极限是什么? 95有多少个性源于遗传? 96性别倾向的生物学根源是什么? 97生命树是生命之间系统关系最好的表达方式吗? 98地球上有多少物种? 99什么是物种? 100横向转移为什么会发生在众多的物种中以及如何发生? 101谁是世界的共同祖先? 102植物的花朵如何进化? 103植物怎样制造细胞壁? 104如何控制植物生长? 105为什么所有的植物不能免疫一切疾病? 106外界压力环境下,植物的变异基础是什么? 107是什么引起物质消失? 108能否避免物种消亡? 109一些恐龙为什么如此庞大? 110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反应如何? 111至今共有多少人种,他们之间有何关联? 112是什么提升了现代人类的行为? 113什么是人类文化的根源? 114语言和音乐演化的根源是什么? 115什么是人种,人种如何进化? 116为什么一些国家向前发展,而有些国家的发展停滞? 117政府高额赤字对国家利益和经济增长速度有什么影响? 118政治与经济自由密切相关吗? 119为什么改变撒哈拉地区贫困状态的努力几乎全部失败? 120有没有简单的方法确定椭圆曲线是否存在无穷多解? 121霍奇闭链是代数闭链的和吗? 122数学家将会最终给出Navier-Stokes方程的解吗? 123庞加莱实验能否确定4维空间的球? 124黎曼zeta函数的零解都有a+bi形式吗? 125对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研究是否会停止在量子Yahg-Mills理论上? (注:最后6个数学问题选自Clay数学研究所提出的新千年问题) 简单归纳统计这125个问题,其中涉及生命科学的问题占46%,关系宇宙和地球的问题占16%,与物质科学相关的问题占14%以上,认知科学问题占9%。其余问题分别涉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政治与经济、能源、环境和人口等。
个人分类: 科教数据|10553 次阅读|6 个评论
开展科学网博客老系统与新系统哪个先进(好)和怎么改进的大辩论
热度 5 Fangjinqin 2011-1-26 16:15
开展科学网博客老系统与新系统哪个先进(好)和怎么改进的大辩论 我本来想在左边“辩论”栏提出“开展科学网博客老系统与新系统哪个先进(好)和怎么改进的大辩论”。但是,新系统设置根本无法发起辩论,它要求填写“裁判”,我填写了几次,什么也不是,就是都不给通过。真不知道应该怎么请裁判啊,也没有任何选择项。反正就是不让发起辩论。从这里也看出来,科学网新系统到处出现堵塞问题,使原来的好系统里博客和圈子等面目全非,大不如前,例如我们的“复杂网络论坛”等圈子各有自己特色,栏目一目了然,现在是一片模糊,现在寻找不到或很难看到我们自己感兴趣的各个栏目,也无法推荐博文等,甚至一篇博文发一天或长时间发不出去,工作效率低,阅读量锐减,我是圈主但是现在根本无法管理圈子,这样已经大大影响了学术和各个方面信息的交流。这样的系统怎么满足日益增长的网友的需要??? 我们圈子要求尽快恢复老系统的优势和功能。新系统如此之差,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不是先进,反而倒退了。如果可能,我们希望新、老系统从技术上合理整合系统。请不要熟视无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请倾听广大网友的呼声,赶快行动起来,在过去取得很大成绩的基础上,把科学网博客天地办得更好、更高效、更便捷和更得民心,而不是现在这个新系统那么令人失望、大不如前的样子!我们衷心希望和建议:开展“到底新、老系统哪个好?哪个先进”的大辩论。这里抛砖引玉,但愿能够引起广大网友和科学网之间的讨论或辩论。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2911 次阅读|7 个评论
希望政府为春运买单.
热度 3 lujiangxiao 2011-1-26 10:32
国人春节回家, 造成几亿人口在短时间内大规模迁徒. 现有铁路系统对付这种高峰肯定是不足的. 而把铁路运输量提高到每天都能对付春运肯定是不现实的. 我觉得政府有钱,也有能力改善民工回家过年的困境. 如果利用动车组,特快列车等现有的资源, 廉价售站票,把每个车都装得满满的. 应该能大大缓解春运的拥挤. 有钱人是不会买这种便宜的站票,去忍受那种拥挤和臭味的. 民工背景离乡使富人得利, 也使政府税收大大增加. 政府也应该让民工分得些实惠. 国家能出钱买为欧美经济危机买单, 送大红包的同时应该也拿出一部分来为国内春运维稳.切实做一两件让几亿人叫好的实事是维护社会稳定最有力的措施.
265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专心做一个投球手
seawan 2011-1-26 08:21
刚看一篇Soup of the Soul中的文章,觉得很有道理,记记。 一个投球手认为裁判不公平,一直埋怨和吹口哨抗议。 后来,一位管理人把它叫到一边,告诉他: 你可以做一个裁判,或者一个投球手,或者一个表演家。但是你不能同时都做。 你选择吧。 他还说: 把演技留给表演家,吧裁决留给裁判,而你做你自己的事情吧。 总结的话是这样的: 许多优秀的青年失去他们发展成为优秀棒球手的机会,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不是鼓励他们照比赛的规则去刻苦训练,而是激励他们把时间花费在责备裁判上。 值得学习和思考。
个人分类: 博览|26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打架
pathologysmu 2011-1-26 05:03
我时常会有这种感觉。脑子里面很多东西经常打架。 首先是语言,中文和英文经常打架,当然中文总是胜利,因为我用中文说5分钟的东西用英文说一个小时也不一定表达到了。白天到实验室,周围是需要讲英文的,但是这个时候是国内的晚上,熟悉人的QQ亮起的时候,你要不断地说中文。晚上回到家想稍微放松一下,是看中文节目还是英文节目呢?又得大费思量,中文的节目有趣,老美有趣的英文我们也感觉不到趣味。所以这么久了偶尔晚上睡觉做的梦还是中文版的。英文的世界还是有点模糊,什么时候开始做英文的梦了估计就是英文战胜中文的时候。 另外关于研究,自己这边想着几个很好的东西,心里面还念着学生的几个不错的东西,它们之间也在互相打架,谁更加重要。这边的东西毕竟是要做的,就是时间很短也要开始,这边做研究很方便,今天下单明天东西就送来了。另外你给那些大牛要东西,他们都会自己回信,并且很愉快地送给你。刚从Bert Vogelstein 要的细胞今天就寄到了。东西来了你总的做些吧。学生经常告诉我她们的工作,有的让人欣喜,有的让人沮丧。我已经看到我们做的工作有些已经被一篇一篇的工作超出,先是PNAS而后是Cancer Research,我们的也不知道还能下到哪。 然后就是我的生活,那厢是家人、朋友和学生,这厢是孤身一人;那厢是温馨、温暖,这厢是孤单、寂寞,那厢做老师,这厢做学生,两个世界呀。这些天我经历了我人生中最严酷的寒冬,暴风雪已经有几个来回,路上的冰雪清了结结了清,至少我已经在不同地方与它们亲密接触了好几次,痛且冰冷。当我起身的时候,我真正明白了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的简单道理,除非你不起来,不然你只有这样选择。 我经常被它们困扰,有的时候甚至差点被它们打倒,它们隐藏在我内心,呼唤我尽快回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他人更愿意找我办事说起
luoweijun 2011-1-25 17:10
从他人更愿意找我办事说起
首先声明,写此博文并不是我不愿意帮助他人,相反,我觉得帮他人做点事情,既能充分显示出我的曾在或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又能给自己的带来快乐。写此文,主要是想 自我剖析 一下我这“与众不同”的性格是怎么炼成的?是否有必要继续“炼”? 多年来,不论是课题组人员,还是同学或熟悉的朋友,碰到需要帮助的事情(包括生活方面,如开个什么证明之类,也有学术方面,如修改文章等),我感觉大多数人总是想到我去帮他们办理而不是我之外一样能帮忙的其他人,甚至比我处理可能更合适的人,或相对于我,可能跟他更为接近的人。 说心里话,帮助大家办事尽管能给我带来快乐和“曾在感”,但是如果同时有很多人找自己办事情,还是很费时费力,而且还需排个序,根据缓急轻重等实际情况安排自己的时间去尽快办理。 博士毕业工作三年多以来,据我初步回忆和统计,课题组出去的人(不在课题组工作,下同),十有八九如果需要在这边办事,都会找我而不是课题组其他同样熟悉的人;出去的研究生期间同学,多半也会找我而不是其他同样甚至更为接近的人;没出去的课题组和同学,有事一般也会找我办理……。 由此可见,在这一点上,我在他人眼里还是“与众不同”的,但这种给他人的感觉是怎么形成的呢?以及我还又必要继续加强这种“与众不同”的给他人的印象吗?……? 我回想过去,感觉这种性格初步形成于硕士研究生阶段,通过积极组织课题组内活动开始(记不清何时第一次组织课题组活动,也记不起当时是什么想法了),然后在学生会有一点点发展,更得益于当初作为小师弟的我负责我所参与课题的出差事宜(共四五个人的研究小组,其中有博士后一个,博士研究生两三个,有时还有其他人,最多的一次我记得十多个),随着我学生生涯的结束(博士毕业),我这性格已初步形成。 因此,我初步总结出,我给他人这种印象,可能主要来自于我热情、积极、细心、耐心和助人为乐等行为吧?! 至于是否应该继续甚至加强这种给他人的印象,以及今后是否更加积极地去为他人服务?我想我会尽力而为,不计任何代价,毕竟,方便他人,就是给自己的最大快乐。当然,也不是对任何人都不计代价的去帮,否则,那就是SB了,呵呵。 先写到此,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不断的学习,会有更多的人生体会,更加深入地剖析自己。 2011年元月25日于贵阳。 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0 个评论
纳达尔凤凰涅槃 费德勒踏破虚空
tiancanrong 2011-1-25 15:17
自从纳达尔前年法网因伤退赛,后去年在温网强势回归,已一连横扫温网、法网两个背靠背大满贯,又一举拿下美网。也就是说他已连续豪取草场、红土、硬地三大满贯,如果这周澳网再夺冠,就是已有百年历史的4大满贯桂冠在一年时间内毫无旁落,想想都是史诗般的壮举。有人说,凤凰涅槃后就变为神鸟了。期待纳达尔这周的人神蜕变。 刚看了费德勒对局瓦林卡的四分之一赛,感觉实在表演。费德勒简直就是ATP的推广大使,再怎么一边倒的比赛,费天王也会秀一秀胯下击球等花活,提高一下比赛质量,让观众觉得花钱买票看球还真是值。导播也在不怎么紧张的比赛瞬间,切换费太的画面,除了秀天王一贯的恩爱,还在转弯抹角的八卦,费天王的两个双胞胎公主又随父王出征的。虽然也有其他公主随母出征的,但其他人显然享受不到天王公主的待遇。导播这样的暗示,费天王输了很正常,毕竟舔犊之情也冲淡一些奋勇杀敌的毅力吧。在费天王家大满贯奖杯里面只是虚空,费公主奶瓶里才是充实。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的“打杂”态度
taol 2011-1-24 18:11
进所半年有余,“调研和打杂”足以概括这段时间我的工作。当然了,这里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做的事情”,和我理想中的“做工作”差距还是相当的大。开题之前做了若干个调研报告,给导师的、企业的等等。每次调研都是抱着这个是我以后要做的事情的心态去调研,写报告。最后都是无疾而终,好在是有始有终,没有写出有头无尾的调研报告来。 开题的题目一次次的搁浅——我喜欢做的老师说没有条件(有两个题目我调研以及后期“专进去”的时候有了一些idea,但是没有办法,没有所谓的“项目支持”导师是不会愿意花钱支持做些试验来验证的,随后也就不了了之,idea冷下来也就不再去想了),我不愿意做的也都有理由不做。调研了若干件题目之后,开题的时候居然是一个“拍脑门儿”的灵感——这次我没有调研,直接被安排了。也许事情总是这么奇怪,你辛辛苦苦的做调研没有结果,反而一个“拍脑门儿”的灵感就把你的题目给定下来了。好在这个题目和最初的题目的关联很强,可以说绕了一大圈又回来了…… 这段时间除了调研就是打杂,帮忙拧螺丝、做实验(实际上就是搭把手,测个数据等等),最后帮组里的一个博士对一个算法做了一些分析,因为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所以干劲很足,也很有收获(虽然算是半个“私活”)。总的来说有收获,但不大。 只是趋于一种习惯——自己愿意做或者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课题,总是会鼓足干劲,总会有所收获;自己不愿意做或者认为意义不大的事情、课题,虽然不喜欢,但是也是认认真真去做,收获不会大,希望以后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吧(算是半个阿Q先生,安慰一下自己)。 我想很多研究生和我一样都会有这样“调研写报告和打杂做实验”的经历吧。虽然想“大干一场”但是只能面对现实,摆正下心态。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0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开心一笑
liuj589 2011-1-24 14:41
转自: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9300do=blogid=407419 写基金申请是件辛苦的事,昨天晚上写到12点。现在写到现状分析,需要整理些文献。感觉还算顺利吧。 用点时间写些生活中有意思的事。开心一下。 1、晚上敷面膜,老公抬头看到了,说像鬼似的。以前总这样说,我无言以对,那天不知哪里来的灵感,说美女都是鬼变的。只是我这个鬼再也变不成美女了! 2、与叔叔一家共聚。叔叔的儿子36了,还在挑女朋友。我们都在给他出主意。我老公说,看常了都漂亮,主要看能不能做饭。我老公刚说完,我儿子立马说,我爸爸就在这上面吃大亏了。我无语。 3、与老公一起干活,不知怎么老公说我没心没肺。我说都让狗吃了。哈哈! 回头继续写基金。 又:我给出的标签是 笑 。可系统自动给出的是 女朋友 美女 老公 时间 基金, 太杀风景了!
个人分类: 幽默文章|1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心一笑
热度 1 yhliu971225 2011-1-24 13:15
写基金申请是件辛苦的事,昨天晚上写到12点。现在写到现状分析,需要整理些文献。感觉还算顺利吧。 用点时间写些生活中有意思的事。开心一下。 1、晚上敷面膜,老公抬头看到了,说像鬼似的。以前总这样说,我无言以对,那天不知哪里来的灵感,说美女都是鬼变的。只是我这个鬼再也变不成美女了! 2、与叔叔一家共聚。叔叔的儿子36了,还在挑女朋友。我们都在给他出主意。我老公说,看常了都漂亮,主要看能不能做饭。我老公刚说完,我儿子立马说,我爸爸就在这上面吃大亏了。我无语。 3、与老公一起干活,不知怎么老公说我没心没肺。我说都让狗吃了。哈哈! 回头继续写基金。 又:我给出的标签是 笑 。可系统自动给出的是 女朋友 美女 老公 时间 基金, 太杀风景了!
2485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孟子》
shuilinxi 2011-1-24 11:33
最近在读诺贝尔学物理学奖得主朝永振一郎的新书《我的诺贝尔奖之路》和《孟子》,没想到这两本书还有关联。朝永振一郎提到他们研究室的墙上就挂着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下》 ,用来鼓励研究室的同仁勇于创新。 其实我这是第二次读孟子了,第一次读觉得很多东西过时了,不可接受,几年后再读,没想到越读越有意思。把《孟子》读了一遍之后,合上书,回想一下,看有什么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我想第一个是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应该找到自己的路,要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是自己所追求的道。 第二个是孟子指出很多人因为身体的外形而烦恼。有的人手上或者脚上出现了疤痕或者手上受伤了,会拼命花很多时间去医治,但是心出了问题但是很少有人会去医治。孟子认为这也是抓不住重点和方向。 就像没有永动机一样,一个人是很难具有恒久动力的。一个人也很容易迷茫,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经常读一下圣人和大师的东西,这些东西就像粮食,使我们时刻保持一种内在的永恒的力量。 第三个我想得到的是孟子对道这个字的解释。孟子认为 仁+人=道 ,只讲仁或者只讲人都不是道。 还有一些,有所感触的也放在下面了。 1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说:“做了却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习惯了一种行为却不察觉,一辈子走这条路,却不知道那是条什么样的路,这种人是一般的人。” 很多人纠结和寂寞的原因很多就在此吧。人生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看不到前路的希望和危机,活在一个自己围成的城市里而毫不知觉。“一辈子走这条路,却不知道那是条什么样的路”,这可能是大部分人的经历。 2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说:“不要让一个人干他不想干的事,不要让一个人想他不想得到的东西,这就可以了。” 这个我带研究生的时候深有体会。所以我现在都要先了解每个研究生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年轻的时候,有时候我们要花十分的代价才能得到五分的收获。很多时候根本无法选择。所以一个人如果一辈子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想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了。 3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孟子说:“杨子奉行‘为我’,拔根毛就对天下有利的事,他也不干。墨子提倡‘兼爱’,(哪怕)从头到脚都受伤,只要对天下有利,他也愿干。子莫持中间态度,持中间态度就接近中庸之道了。(但是,)持中间态度而没有变通,也还是执着在一点上。执着于一点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它损害了道,抓住了一点而丢弃了其他一切的缘故。” 孟子在这一点上既反对极端自私自利,又反对完全不考虑自己,强调道在于变通。 4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孟子说:“做事好比打井,打了六七丈深还没打到泉水,跟没打又有什么分别呢。” 这句话在曾国藩家书里读过,对曾国藩影响比较大。这段话是鼓励一个人做事要有恒心和毅力,打井要不挖到泉水不罢休。 5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这里讲了弘道和弘人的关系。提倡弘道,反对弘人。 6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得到天下并不是君子最快乐的事情,君子最快乐的有三件事。孟子看来,亲人都健在、能坦坦荡荡、能当牛人的老师是三种快乐的事情。 7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觉得其他的水难以称为水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觉得其他的言语难以称为言语。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格局和境界大了,看问题就不一样了。
个人分类: 人文|2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向发呆学习
热度 1 yanghualei 2011-1-24 10:26
这一段时间也不怎么爱思考了,正如老蒋在记录中回复那样, “现在表达多简单,只要别人提出话题,直接条件反射回去不久得了,哪还用思考,思考多费脑袋 ” ;看现在的我,在某种程度上那还是条件反射,已经进化的镜面反射了:通过接触别人的问题,然后思索后补充完善,感觉某个观点或者推理不错时甚者不去推敲而直接拿来引用,做一些修补和总结性质的枝节工作,这哪像以前的自己,看来 逐渐参与到所谓的学术分工中,即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分离;有时候在想这两种真的不能兼容,不能集成? 就像希尔伯特通晓那个时代所有数学分支,费米实验和理论同样出色一样。 感觉现在思考被什么控制住似的,丧失了自我意识,如果把看书,实验,做事以及娱乐除外,生活好像剩下的就是空虚和无聊了 , 而很少在有以前那种冥想发呆的非一般的感觉:夜很深的时候,靠着床静静的坐着;傍晚的时候,一个人慢慢的走着;上课的时候,默默的望着窗外;叶落的时候,呆在庭院里看着天;给自己留一点发呆的时间,让自己的思维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一番,想象那种滋味; 人不能闲着,因很多人一没事做,就会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或者存在的意义,进而产生空虚和无聊等消极心态,解决办法就是找点事做,而其中很少人选择发呆这种方式 ;人可以有一两个坏习惯,但关键得有几个好习惯,因为缺陷一点,坏一点在现实中更管用和更完美,而对发呆益处认知来自大学期间所谓的两个不良习惯。 大学期间在修自己院的同时一般也选修很多外院的课,这些课都是自己比较喜欢的,因为不喜欢的课很少去,而上课期间注意力很不集中就是第一个不良习惯,但为什么喜欢却不喜欢听呢?因为 自己听课有一个毛病: 只要老师一讲到自己喜欢或者好奇的内容,以后的内容就不听了,开始望着窗外思考这些内容 ,甚者一看就是大半堂课,有时候也会动笔写划下,下课然后去和老师交流自己所想的东西,这也使得我在大学期间写的很多东西都或多或少的来源这些课堂上的发呆;而另一就是 傍晚时的操场散步,思考一些感兴趣但平时没时间思索的问题,反省和总结下一天或者以前所思和所行,预设下将来行为和思索的点域,不至于将来迷失方向或者过去积重难返 ,这让自己漂浮一天的心静下,这些习惯一直持续到硕士阶段,受益颇多,进而获得独立的思维品格。 同时看下历史,也不难发现发呆有益的佐证,伽利略坐在比萨大教堂里面对着摇摆的提灯,静静的发呆,最终其发现摇摆是有规律的,即摆的等时性,以及卢瑟福对光做实验不思考学员的痛斥,使得其成为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大的老师, 让我们停下“双手”,发呆才得以解放出来 。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70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素养和文化促进 - II.定义科学素养
techne 2011-1-24 02:36
科学素养和文化促进 ——适合于每个人的最小化科学 纳仁德•赛格尔 王 键 (Narender K.Sehgal,印度) II.定义科学素养   已建立了对于科学素养的需要,怎样以一种方式来着手定义它呢,这种方式会给予产生的定义一个更具普遍接受性的机会,以及——可能更重要的——在任意地点的一般人群中的一个高度的可信任性。这种可信任性必须按照可知觉到的功用、科学素养(SL),以及通过变得“有科学素养”,相对于根据时间、努力和可能的金钱成本,人们能够希望得到的明白无误的收益,他们——或其它某些人——将会需要做这样的投资。   一个人能够立刻看到达到这样一个满足所有上面提到过的需求的SL定义将不仅仅是一个任务。无论如何,需要去做什么的纲要并非太困难以至于无法看清上面已强调过的那些内容。让我们一个接一个地认识需要被追踪的方法路线。很清楚,“最小化科学”包将必须包括下列最基本内容:(i) 获得某些科学原理和事实的知识,(ii) 科学方法的应用,以及(iii) 获得持续学习的能力。   关于这三个部分,最难定义的是第一个,也就是必须被包括在“最小科学”包(MSP)中科学的事实和原理。关于其它两个部分,虽然去定义它们将不是那么困难,但它们向人群的传播(应被包括在MSP中)也将不是一个很容易实现的任务。 让我们先从最困难的部分开始,也就是着手去定义适合于每个人的应该被包括在MSP中的科学的事实和原理。但是我们从哪里开始呢?最具逻辑性的起点将应该是需要具备科学素养的人们。在我们定义MSP之前,很明确地我们需要知道这些人对于科学已经知道、现在知道些什么。在弄清楚这一点之后,一个人就需要从作为我们底线的最小共识着手,开始拼接MSP。 在科学的名义下,弄清楚人们已经知道什么,他们对于科学和科学方法论的理解是什么,以及是否这些东西和一些因素(比如年龄、性别、宗教、个体的教育背景或水平,也包括他的/她的父母,生活来源,邻里关系类型,大众媒体的可用性,等等)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这也是一个需要某种专家技术的不易完成的任务。这个任务必须通过施行专门化调查来完成。(没有科学背景的、缺乏科学方法论实践经验的普通社会科学家,将不能适当处理这样一个调查)。对于MSP的成功来说,“底线”的知识应当非常非常可靠,这是最基本的。这是个需要进一步详细论述的要点。   在更进一步之前,我们需要绕一点弯路,并且就非常重要的一点去讨论某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在世界的不同部分,一些文明和文化曾经存在过,并且在被称为“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时期出现前就兴旺繁荣。在每一个案例中,人们都已设计和发展了他们各自的方式、手段和方法以便搜集知识,去利用它,去保存它,并把它传递给接下来的一代人。而且每一代人,以他们自己独一无二的方式,改进并凝炼了现有知识,并且可能增加了知识。即使在今天,某些知识基础和知识集合/获得系统还居于适当位置,并在世界的不同部分中得到利用,它们同现代、制度化、编码化了的系统一起得到利用。 我们需要认识到,作为对更古老的、内生的和本土的系统的改进,现代科学方法论和系统已经得到开发和建构——并且那种努力需要也会被做出,适用于散布和普及对改进后方法的接纳和利用(也就是现代科学和技术)。但直到这一切发生之前,在世界不同部分的大量人群将要继续同各种方法论以及在各种他们熟悉的、可利用的知识系统中一同工作。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那种应得尊敬应当同知识和技巧相一致,在处理真实的生活问题/情形中,这些知识和技巧经验地和反复地被证明具备实践价值——与产生出它们的知识系统无关。因为,如果某种东西能在给定的情形中反复地并且可靠地运作,在它背后发现“科学”和一个“科学的解释”的责任就关涉到了现代科学和技术。 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和以科学为名他们知道什么   我们已经提到过这种知识只能通过在相关人群中的调查而获得。调查问卷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正想要从人们那里去了解的关于他们所了解到的任何内容,应该问哪些种类的问题?在印度,这样的操作已经在一些地区施行过很多年,已有相当多的样本规模。大量的预备工作对它们进行探究,以促成一个更适用于目标的合适调查问卷。让我给出一些细节。   为了设计一个调查问卷,我们已经选择了接下来的广泛领域(对问题进行形式化,从我们的观点看,这将能够使答案中包含我们寻找的信息):(i) 天文学和宇宙论;(ii) 地理学和气候;(iii) 农业,以及(iv) 健康和卫生学。为什么是这些领域?除了“农业”,其它三个领域将很可能被包括在世界上其它地区的类似调查问卷的列表中。无论在哪里,农业已经不再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主要的关注点,它将会需要由一个或更多的反映他们主要关注点的那些领域来加以替代。   让我们一个接一个地看一看挑选出的领域。先看“天文学和宇宙论”:自从远古时代,人类就曾注视天空,观察满月/亏月和其它以不同方式移动的、有规律地出现或消失的物体,对于像流星、彗星、日月蚀、星蚀、陨石等等不平常的或平常的事情怀着敬畏而感到惊奇。   每一个人都观察过天空,对各种物体和它们的运动感到惊奇,并且听过那些古老的争议,如地心说或日心说的宇宙,在日月蚀期间魔鬼Rahu和Ketu吞噬月亮或太阳以及相伴随的神话和信仰。过了多年,许多这样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回答,许多这样的神话已经粉碎,并且日月蚀的现象已经得到了科学方法的很好理解和解释。因此,我们对于天空中物体的亲密性或熟悉感,以及关于宇宙的疑问,已经比正式教育或平均素养中的概念更日久了。我们因而期待每个人将会、应当对于这个主题具备一些最小化的知识。我们将需要弄清楚他们知道什么。   接下来,让我们考虑“地理和气候”。就像天文学和宇宙论,为了生存和成长同时应对每天和更广泛时期中的阳光、雨水、风、以及各种极度的温度,人们必须了解他们的地理和气候。在更早的时期,通过他们的持续观察和分析,他们常常能够在两者之间建立有用的相关性。我们今天知道有大量的科学同地理和气候有关。但是在今天的语境中,关于这些主题普通人群知道或需要知道些什么呢。   第三个挑选的领域是“健康和卫生学”。这是一个同我们每一个人相伴的主题——无论谁,无论我们是什么、在哪里——都必须关注和了解它。在广泛地普遍化以及许多现代健康和医药科学有所表现并得到建立之前,在竭尽全力为食物和生存而斗争的同时,人类不得不应对自身的健康和卫生问题。多年之后,在医学科学和技术领域中的知识、工具、装备、技巧和材料的进步,已经帮助我们达到了目前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生活期望、婴儿死亡率,以及根除这么多曾在过去的时代蹂躏人类的致死疾病的水平。普通人群知道什么以及他们目前的感受是什么?我们必须去搞清楚。   关于这样的普遍本质,可能有某些更多的话题,应当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被考虑到。   在印度的调查中,“农业”被作为第四个领域,这主要因为全印度人口中的三分之二为了生计要直接地或间接地持续依赖于“农业”或相关的行业。很可能地,这个阶段与大多数其它国家相似,在它们早期的工业化阶段之前以及在工业化阶段期间,而此后依赖于农业和相关工作的人口百分比都已剧烈地下降。即使如此,大量人口还是同家庭和厨房、花园、草坪、社会林业等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还是期待大多数人口去了解一点同农业有关的基本科学事实和原理。在这个意义上,本质上它也是相当普遍的。   在案例中,依赖于现存的真实基础,对于调查来说另一个或一些领域也可能得到考虑。   在要搞清楚普通人群已经知道什么的调查中,或以科学的名义中,复杂性来自于这一事实:为了这样做,我们真的需要有一个关于MSP自身应当包括什么的相当好的理念,因为如果我们还没有一个预先的关于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当知道/学会什么的模糊概念,去为一次调查设计和发明出一个适用的问题集合将是不可能的,去发现人们对于科学或科学方法已经知道(或不知道)什么也将是不可能的。   我给出一个对于在阿拉哈巴德(Allahabad,1989)的两个调查的发现的短暂一瞥,它是在Kumbh Mela时期(由Gauhar Raza、Bharvi Dutt和Surjit Singh完成的,“人群中的科学态度;1989年Kumbh Mela时期在阿拉哈巴德进行的一项调查的报告”,第I卷和第II卷,NISTADS,1991)和在Mangolpuri(1991)(由Gauhar Raza、Surjit Singh、Bharvi Dutt和Jagdish Chander完成的“在Sangam的科学和人群知识的汇合”,1996年出版),由NISTADS(国家科学、技术和发展研究院,K.S. Krishnan Marg博士,新德里 - 110012)和NCSTC(国家科学和技术交流理事会)联手,Bhavan技术,新德里 – 110016 – 附有Narender K.Sehgal的前言)。——一个德里的边缘地区,其人口既不是城市的,也不是乡村的。   对这两次调查中收集的数据的分析揭示出一些因素,比如在现代教育系统中的社会化,职业的本质,性别,年龄以及使回答者和多种答复意味深长地关联在一起的文化环境。这一分析更揭示出,当与乡村的样本进行比较时,在城市样本中,那些对于相关于自然现象的多种问题不能提供任何解释并且说不知道的回答者所占的百分比实际上是更高的;并且这推导出这个结论:在一个时期中,传统的知识系统的瓦解已经发生,然而新型思想结构还在填补缺口。   此外,通过计算机为这些挑选领域开发出的统计模型显示出对于一些独立变量的高度的敏感性——在敏感性范围中,文化倾向和教育得分临近于这一变量。这本质上暗示出,对于反复灌输对科学现象进行更深的理解来说,在现代教育系统中的社会化是一种必要的但非充分的条件。根据上面的论点,信息散布的文化模式假定了有意义的重要性。当分析此前采集到的数据时,我们观察到在德里的J.J.群体中的大多数居民是在10-15年前从临近村落移民而来,同大都市建设一起互动,在经验、新技术涌现的视野中变化,特别是那些与正在同将来一代人碰撞的大众媒体相关的人群,因此抛弃和推翻了传统的文化遗产。将来的一代人表现得处于一种过渡状态,他们忘记了旧有的文化传统,但还要同新型大都市文化达成妥协。   对样本人口的外观知识基础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现代教育网络的可利用途径。职业、性别、在德里的停留时间以及信息通道的可利用途径被发现同回答的变量具有强烈的、统计学上的重要意义关系。接下来的三个因素可以作为平民的科学知识基础的决定性因素而起作用。 a) 复杂性的程度,需要去显露该现象的生活周期的反直觉的或在数学上迟钝的解释, b) 现象介入人们生活中的强度, c) 回答者可能在干涉的过程中进行练习的集体的或个人的控制程度。   上面两项研究由一项Ardh Kumbh Mela阿拉哈巴德(1995)的第三研究+来进行延续,其具有一个相似的问题集合并且样本规模约为3000。已有人去尝试对这两项调查的结果加以比较,这两项调查几乎是在阿拉巴尔德的相同地点实施,并具备非常相似的目标群体——经过一个六年的间断后。经过分析得出的推论被概括如下。   同乡村(Kumbh)的对应部分相比较,“城市人口的自我知觉水平”(Ardl Kumbh)是相对更高的。   同城市样本人口相比较,在相对更大的程度上,传统的思想在乡村人口中更流行。   1989年访问过的全体平民,其中有很高的百分比,提供了基于他们实验知识领域的直觉解释,并且由城市人口提供的直觉解释的百分比相对地要低。   当对构成城市样本的相似部分进行比较时,科学范围外的(extra-scientific)回答由在那些曾在Kumbh Mela被访问过的回答者中的一个相当大的部分所提供。在城市人口中,同1989年在Kumbh Mela收集到的样本相比较,那些说不知道的回答者的百分比是相当高的。   因为相关的复杂性的水平增长了,经过了两个宗教和文化事件的时期,在由被访问的回答者所提供的对按科学方法看是正确的的回答的分数中,它的百分比的断层减少了。 在乡村人口中,对“地震”和“彩虹”的原因的理解相对较高。这个原因可以归结为在经验领域中的以及依赖于两组人口的实质的差异。   根据数据分析,很明显的,因为在农业领域中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同在正式的教育体系中经过社会化正式授予的现代课堂知识相比较,培养农学家团体的根据经验的知识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过程。   上面给出了一个关于怎样着手去确定的理念,在一个国家的人口中的任何部分,确定在科学的名义下人们已经知道什么。我们接下来将继续另一个在MSP的规则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它可能会最终确定,在我们打算为其而设计的人群中,对于MSP来说,是否将会存在现成的接受者。 科学的方法   知识可能会以任何方式获得,包括经验的,利用很多种方法,对它的适当确认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根据在相同或相似条件集之下的,无论何处和无论何时的重复实验的可证实性。只存在必须被应用于确认的唯一科学方法,它与过去惯常于获得知识的系统无关。任何不能向已获得知识提供这样的确认的系统,不能作为“科学的”而得到接受。 注: 1995年样本的特征 在1995年的样本中,25.9%是文盲,小学和中学毕业各为13%,大学毕业为13%,完成研究生课程的为6%。在1989年的样本中,文盲为48.8%,大学毕业及以上的为1.4%。从数据分析来看,很明显,95年的教育程度比89年的高许多,95年的大多数来自小城镇而非农村,有机会接触现代教育系统(见表格-1)。 表格-1:教育水平分布 类别\年度 1989 1995 文盲 48.8 25.9 小学 24.4 25.9 高小 12.7 13.1 初中(10) 8.9 16.3 高中(12) - 12.1 大学 1.0 13.0 研究生及以上 0.4 6.0 职业 根据职业特性,将样本分为10类。16.8%为私营或政府工作人员,2.7%为专家和艺术家(包括画家、音乐家、摄影师、物理学家、律师等),12.7%为学生,这比89年要高出许多,89年学生为0.4%。 农业人口(包括农场主和农民)为23.8%,而89年农业人口为53%。这说明95年的样本多数来自城市,而89年多数来自农村。另外,由3.6%的人回答为失业或为参与任何生产活动(见表格-2)。 表格-2:职业水平分布 类别\年度 1989 1995 家庭主妇 4.8 14.4 农业 53.0 23.7 服务 6.6 16.2 工人 10.8 7.7 (有技能) - (3.8) (无技能) - (3.9) 开店/商业 12.0 11.6 贸易 - 1.9 学生 0.4 10.8 失业 1.8 7.0
个人分类: 翻译作品|2614 次阅读|0 个评论
BBC科普片也有失误(瀑布为何在半空中散成雾状)
热度 6 gothere 2011-1-23 21:23
前几日看了BBC的地球脉动系列科普片,内容很震撼,不过在其中的一个场景,讲到大瀑布的美丽时,解说员用英语说(只记得汉语的意思了):“巨大的落差让瀑布在半空中被风吹成了水雾”。 上网搜索了一下,还真有不少人问此问题,上面的插图就是网友询问为何阿凡达中的瀑布半空就消失了。这个问题恰巧是我高中的时候参加学校科技竞赛的小论文,就当是回忆童年,写个小科普。当时的小论文没有提到瀑布,是解释为什么家里的自来水开的比较小的时候,水流会变成水滴。 原理并不复杂,基本上只需要用重力加速度来解释。按照加速度的公式,一个水珠的下落距离s和下落时间t的关系是平方关系,即g*t*t。如果我们把水流看做是由一个个水珠微粒构成的线,那么,随着下落时间的增长,水珠之间距离越来越大。在开始阶段,受制于水分子之间的张力,水滴还比较大,但随着距离不断增大,水珠越来越小,直到变成水气。当然,还需要考虑到空气阻力的问题,气阻会降低水珠下落的速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气阻也会加剧水珠的离散。如果再考虑风的存在,那么,细碎的水珠就自然被吹成雾状了。 这样说,还是让人难以理解,因为很多人直觉地认为,水流应该是一个整体啊。其实可以这样看,瀑布从上到下,下落的速度由慢而快,并非是以一个速度在运动,所以下面的部分就散开了。
个人分类: Else|6794 次阅读|16 个评论
现实盗梦者:催眠人
热度 1 zlhua 2011-1-23 21:15
听RELEX王洁琼主讲的免费试听课程催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昨晚睡觉做梦,居然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好友提出的"博客动漫化"的想法,醒后恍然大悟...催眠难道不是一种现实存在的盗梦术么... 才想起最近RELEX王洁琼好象有个关于催眠主题的工作坊...遗憾的是,已错过时间了...
2659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三个过程;人生四个阶段
热度 1 laizhouwan 2011-1-23 21:09
学术三个过程;人生四个阶段
一、学术三个过程 王国维说,大凡成大事者必经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姝诗:一夜的西风把碧绿的树叶都吹黄了,大有悲秋的感觉,人生的路还很长,看前途渺茫,不知往何处走,不知何处是我要找的方向。 新解——一个刚刚进入科学领域的研究生,面对着高校的毕业要求,心情悲重。如果不能在国家规定的时间里顺利毕业,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挑灯夜战,浏览如海如江如繁星般的文献后,似乎知道了很多,却又找不到切入点,骑虎难下,奈何!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的诗,要想达到你的目的不论是古人的科举还是今人的考大学都要付出辛苦,为伊消得人憔悴。 新解——进入试验阶段,为了做出结果,写出文章,用尽了古人的“头悬梁、锥刺 股”、“凿壁借光”,经历了“劳其劲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为了抢得仪器先作,早晨起的比鸡还早;无奈让给别人先用,那就睡的比伎还晚。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诗。 新解——结果啊,结果,你在哪里!为什么总是不能得到老板的预期?日思夜想,辛劳成疾……突然有一天,不小心做出了条带,虽然有些模糊,却感觉眼前明亮! 人的一生,应当分成四个阶段: 1、会干啥就干啥; ——初入人世,天生就会吃奶,会爬,会哭会笑,只要会做的,尽管去做,即使会打妈妈的脸,妈妈也高兴地笑… 2、想干啥就干啥; ——步入学堂,充满理想,憧憬未来,想做科学家,就把家里工具翻了个遍;想做艺术家,就把墙上涂鸦一片;想做老师,就把布娃娃摆在脚下… 3、该干啥就干啥; ——到了中年,专业已定,工作已定,老婆孩子已定,工资收入已定…该下厨房,就不要去酒店用掉一个月的收入;该在家里厮守,就不要外面一夜风流… 4、能干啥就干啥。 ——古稀之年,莫要叹息。能走路,就出去嗮嗮太阳;能吃饭,就到特色小吃去尝尝;能唱歌,也可去歌舞厅逛逛;能发挥余热,也可继续年青时的理想… ( 辛弃疾 ) 附: 蝶恋花①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黄梅
527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昂贵的版面费有些太离谱!
天空 2011-1-23 18:22
作者:赵飞 党波涛 来源:楚天金报 发布时间:2011-1-18 10:49:38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老教授不满学术期刊收版面费十年拒绝发论文 昨日(1月17日),华中师大硕士生导师刘兴林副教授告诉记者,他在网上创办的“ 国学角 漆园丁教学博客 ”点击浏览量已突破20万人次,这个博客是刘兴林登载个人学术论文的主要阵地。已年逾六旬的刘兴林老师表示,自己开博发论文,就是因为看不惯当前学术期刊收版面费的“潜规则”。 刘兴林老师出生于1950年,累计教龄42年,在华师执教长达35年,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工作,并于1999年起担任硕士生导师,他在学术期刊上刊发的学术论文止于1999年,共计20余篇,其中《史记》系列学术论文10多篇。 “自1999年后,学术期刊向作者收取版面费的潜规则便开始大行其道”,刘兴林说:“我也从此不再在期刊发表论文。我博客里的40多篇论文如果都发表到像样一点的期刊,至少要缴纳20万元的版面费。”受到华科大“农民教授”陈海春将论文发表到网上的启发,刘兴林创办了“国学角 漆园丁教学博客”,把论文都发表在自己的教学博客里。 刘兴林直言,写文章是一种劳动,付出劳动就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所以发表文章得稿费是天经地义的事。文章没有水平就不要发表,一旦发表就应该付给稿费。而自从论文发表与评定学术职称挂钩后,刊发论文的需求迅速高升,各种买版面、请枪手的事屡见不鲜,部分学术期刊也从此“凭纸而贵”,凡刊发论文,不再论质量而是先谈版面费,更有甚者还在一些有需求的人和论文枪手之间充当中介等。“写文章不给稿费也就罢了,还要掏腰包去发表,这种现象不正常。” 刘兴林说,现在“漆园博客”点击量已达20余万次,引起了一些所谓核心期刊编辑的注意,他的邮箱现在每天都能收到不少征文邮件,他曾试着回复,却发现均是来谈版面费的“业务函”。“一般是每个版面3000字收600—800元,一篇6000字的文章收取版面费1200—1600元”,刘兴林无奈地说,现在部分学术期刊已经把发论文当成主要买卖来做了,实在令人寒心。 刘兴林表示,他十年来未在学术期刊发表一篇论文,学术职称也一直没动。不过,论文是供人阅读的,发表形式无所谓,即使因此达不到考核标准,无法提升学术职称,他也不在乎。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被忽视的细节18:新版
dthome9180 2011-1-23 16:27
又潜伏好长时间了,对新版【科学网】也有些不吐不快的想法: 1. 个人博客集中管理界面——没了,不方便。 2. 统一的管理和查看自己评论和他人评论的地方——没了,找来找去,跳来跳去,很烦。 3. 将自己博文排序的功能——没了,不能讲自己最想给人看的博文置顶了,不爽。 4. 看别人博客,旁边的很多和博客相关的信息——没了,找了半天在底下,如果博文长,费事。 5. 保存草稿的功能——没了。 6. 个人的博文列表——没了。 能然又有了一些新的东西,慢慢熟悉。但是粉红的基调和花哨的功能,难道换了个年轻的女IT? 改革还是要渐近的,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没有必要的理由原有的有特色的功能要保留。 怀念原有的简洁和古朴; 怀念原有的集中与快捷; 怀念原有的学术的氛围。 过往博客: 【01】十万 ; 【02】稀土 ; 【03】裁判 ; 【04】家长 ; 【05】电脑 ; 【06】诺奖 ; 【07】分裂 ; 【08】外行 【09】日独 ; 【10】法律 ; 【11】科学 ; 【12】告状 ; 【13】足球 ; 【14】日词 ; 【15】中药 ; 【16】老师 【17】午睡 ;
个人分类: 点睛之笔|3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混沌研究总结篇-----四、功率普
Kupeprntlkn 2011-1-23 13:44
混沌研究总结篇-----四、功率普
在百度空间上有一个贴子讲的还不错:(下面主要参考这再上自己的理解总结一下) 一、基本概念 功率谱是一个时间平均(time average)概念; 功率谱的概念是针对功率有限信号的(能量有限信号可用能量谱分析),所表现的是单位频带内信号功率随频率的变换情况。保留频谱的幅度信息,但是丢掉了相位信息,所以频谱不同的信号其功率谱是可能相同的。有两个重要区别: 1. 功率谱是随机过程的统计平均概念,平稳随机过程的功率谱是一个确定函数;而频谱是随机过程样本的Fourier变换,对于一个随机过程而言,频谱也是一个“随机过程”。(随机的频域序列) 2. 功率概念和幅度概念的差别。此外,只能对宽平稳的各态历经的二阶矩过程谈功率谱,其存在性取决于二阶局是否存在并且二阶矩的Fourier变换收敛; 功率谱密度是信号功率在信号持续频谱带宽上的密度,也就是说功率谱密度对频谱的积分就是功率,也就是相关函数在零点的取值。 二、功率谱的计算 由上面同样也告诉了我们这么求取一信号,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库立—杜开(Cooley—Tukey)法,即用FFT计算功率谱。 但在实际计算中,发现有好几种计算方法,最初的方法是什么,有些地方现在还没懂明白,所以下面编的程序可能还是存在一点问题的。 二、应用 周期运动在功率普对应尖峰,混沌的特征是普中出现噪声背景和宽峰。由此我们功率普成为实验数据分 岔和混沌的重要方法。 下面给出一组实验中得到数据求取的功率普波形: 先对速度时间序列求取FFT,然后在计算其功率普得到结果如上。但这组结果并不是很好。
个人分类: 科研相关|1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混沌研究总结篇-----三、时间序列
Kupeprntlkn 2011-1-23 13:18
混沌研究总结篇-----三、时间序列
百科里面给的解释是:混沌的离散情况常常表现为混沌时间序列,混沌时间序列是由混沌模型生成的具有混沌特性的时间序列,混沌时间序列中蕴涵着系统丰富的动力学信息,混沌时间序列是混沌理论通向现实世界的一个桥梁,是混沌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我的理解是,就是系统状态变量对时间尺度的演化,用时间序列我们可以一定程序上分析系统的混沌状态。常被用来进行预测,如电网负荷调度预测、经济调度预测等 下面给一一组Logistic的时间序列 CODE: %mu=0.5,2,3.2,3.6,4 mu=4; x=0.6*ones(1,200); for n=1:200 x(n+1)=mu*x(n)*(1-x(n)); end plot(x(1,:),'k','markersize',10); xlabel('n'); ylabel('x(n)'); title('logistic(\mu=0.5)');
个人分类: 科研相关|1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导师带学生一是图“利” 二是图“誉” 三是图“役” 不是么?
suntao 2011-1-23 10:35
想混三年的时间很充裕 想学三年的时间很紧张 导师不一定全心的培养学生 很多导师带学生一是图“利” 二是图“誉” 三是图“役” 不是么?带学生给钱啊 带学生可以给自己带来硕导的光环 带学生可以劳役学生 免费的苦役啊 不能全怪导师 其中的原因很复杂 要想学到真的本领 还得靠自己的努力 其实 硕士学习本来就应该靠自己 导师放进门 成就靠个人 加油吧 师弟 师妹们!
28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混沌研究总结篇-----二、Lyapunov指数(2.非连续系统/时间序列)
Kupeprntlkn 2011-1-22 23:12
三、计算混沌序列最大Lyapunov指数 对于混沌序列/系统,我们只到,只要知道一点的Lyapunov指数大于0,则可表明系统工作在混沌状态下。 目前常用的计算混沌序列最大Lyapunov指数的方法主要有一下几种: (1)由定义法延伸的Nicolis方法 (2)Jacobian方法 (3)Wolf方法 (4)P-范数方法 (5)小数据量方法 下面结合自己课题,主要简绍Wolf方法和小数据量方法,自己主要用的是Wolf方法。 在计算LE之前,都要求对时间序列进行重构相空间,重构相空间的优良对于最大LE的计算精度影响非常大!因此重构相空间的几个参数的确定就非常重要。 1.Wolf方法 自己采用的是C-C方法求取计算潜入维和延迟时间,然后重构相空间,最后用最小二乘法拟和求最大LE。 2.小数据量方法 重构相空间需要确定的参数有:潜入维、延迟时间等 其中: (1)时间延迟 主要推荐两种方法――自相关函数法、C-C方法 自相关函数法――对一个混沌时间序列,可以先写出其自相关函数,然后作出自相关函数关于时间t的函数图像。根据数值试验结果,当自相关函数下降到初始值的1-1/e时,所得的时间t即为重构相空间的时间延迟。 C-C方法――可以同时计算出时间延迟和时间窗口。 (2)平均周期 (3)嵌入维数 目前嵌入维数的主要计算方法是采用Grassberger和Procaccia提出的G-P算法计算出序列的关联维数d,然后利用嵌入维数m=2d+1,选取合适的嵌入维数。 G-P算法自己对那个程序进行仿真,存在问题,没有得到具体结果。 这两种方法的应用场合: 如果系统方程比较复杂(如超维系统)、或者为一时间序列时,则推荐采样Wolf方法、小数据量方法。 Wolf方法的特点是时间序列无噪声,空间中小向量的演变高度非线性,而Jacobian方法则是噪声大,空间中小向量的演变接近线性。 小数据量方法的优点在于:(1)对小数据组的计算可靠;(2)计算量较小,比wolf方法快很多;(3)编程、操作较为容易。 而关于时间延迟、嵌入维数、平均周期的确定,还是推荐C-C方法和G-P算法,结果更为可靠一些!
个人分类: 科研相关|23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混沌研究总结篇------二、Lyapunov指数(1.连续系统)
热度 1 Kupeprntlkn 2011-1-22 22:02
混沌研究总结篇------二、Lyapunov指数(1.连续系统)
关于Lyapunov指数指数的计算,网上也有很多总结,比较总结好的一个是出自 http://www.baisi.net/viewthread.php?tid=797646 (百思论坛),这上面总结的很详细,具体用法,应用场合都简绍到了,下面我主要以此为依据,把自己的想法写下。 参考书目:吕金虎《混沌时间序列分析及其应用》、邹国棠《混沌电机驱动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李雅普诺夫指数谱的研究与仿真》等 一、基本概念 混沌系统的基本特点就是系统对初始值的极端敏感性,两个相差无几的初值所产生的轨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按指数方式分离,lyapunov指数就是定量的描述这一现象的量。   Lyapunov指数是衡量系统动力学特性的一个重要定量指标,它表征了系统在相空间中相邻轨道间收敛或发散的平均指数率。对于系统是否存在动力学混沌, 可以从最大Lyapunov指数是否大于零非常直观的判断出来: 一个正的Lyapunov指数,意味着在系统相空间中,无论初始两条轨线的间距多么小,其差别都会随着时间的演化而成指数率的增加以致达到无法预测,这就是混沌现象。   Lyapunov指数的和表征了椭球体积的增长率或减小率,对Hamilton 系统,Lyapunov指数的和为零; 对耗散系统,Lyapunov指数的和为负。如果耗散系统的吸引子是一个不动点,那么所有的Lyapunov指数通常是负的。如果是一个简单的m维流形(m = 1或m = 2分别为一个曲线或一个面) ,那么,前m 个Lyapunov指数是零,其余的Lyapunov指数为负。不管系统是不是耗散的,只要λ1 0就会出现混沌。   微分动力系统L yapunov指数的性质   对于一维(单变量) 情形,吸引子只可能是不动点(稳定定态) 。此时λ是负的。对于二维情形, 吸引子或者是不动点或者是极限环。对于不动点,任意方向的δxi , 都要收缩, 故这时两个Lyapunov指数都应该是负的, 即对于不动点, (λ1 ,λ2 ) = ( - , - ) 。至于极限环,如果取δxi 始终是垂直于环线的方向,它一定要收缩,此时λ 0;当取δxi沿轨道切线方向,它既不增大也不缩小,可以想像,这时λ = 0。事实上,所有不终止于定点而又有界的轨道(或吸引子) 都至少有一个Lyapunov指数等于零,它表示沿轨线的切线方向既无扩展又无收缩的趋势。所以极限环的Lyapunov指数是(λ1 ,λ2 ) = (0, - ) 。   在三维情形下有   (λ1 ,λ2 ,λ3 ) = ( - , - , - ) :稳定不动点;   (λ1 ,λ2 ,λ3 ) = (0, - , - ) :极限环;   (λ1 ,λ2 ,λ3 ) = (0, 0, - ) :二维环面;   (λ1 ,λ2 ,λ3 ) = ( +, +, 0) :不稳极限环;   (λ1 ,λ2 ,λ3 ) = ( +, 0, 0) :不稳二维环面;   (λ1 ,λ2 ,λ3 ) = ( +, 0, - ) :奇怪吸引子。   李雅谱诺夫指数小于零,则意味着相邻点最终要靠拢合并成一点,这对应于稳定的不动点和周期运动;若指数大于零,则意味着相邻点最终要分离,这对应于轨道的局部不稳定,如果轨道还有整体的稳定因素(如整体有界、耗散、存在捕捉区域等),则在此作用下反复折叠并形成混沌吸引子。指数越大,说明混沌特性越明显,混沌程度越高。 二、lyapunov指数的求取(主要参考网上给出的那篇总结) 1. 关于连续系统Lyapunov指数的计算方法 连续系统LE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定义方法、Jacobian方法、QR分解方法、奇异值分解方法,或者通过求解系统的微分方程,得到微分方程解的时间序列,然后利用时间序列(即离散系统)的LE求解方法来计算得到。 最常用的主要以定义方法、Jacobian方法做主要介绍内容。 这两种方法的计算方法在这里不做简绍,很容易查到,下面说下其具体应用场合: 一般地,如果已知系统方程(当然系统不能太过复杂)时,则计算Lyapunov指数采用定义法、Jacobian方法要精确、简单些! Jacobian方法我们可以使用LET工具箱,基本原理就是首先求解出连续系统微分方程的近似解,然后对系统的Jacobian矩阵进行QR分解,计算Jacobian矩阵特征值的乘积,最后计算出LE和分数维。 对于我们觉的连续系统,如Lorenz、Henon、Duffing等的Lyapunov指数都可以用定义法或是Jacobian方法求取。 (1)下面是那篇总结中给出的计算Rossler吸引子的Lyapunov指数结果: (2)关于LET工具箱 下载地址: 使用手册: 这个软件可以计算自己编写的程序,点击Run Let Main program,然后选择setting,输入自己编辑的函数文件(按照软件要求的格式),同时进行各种参数设置即可进行计算。 下面说明一下该工具箱:(参考oct) (1)LET工具箱适用于连续系统,如Logistic、Henon、Lorenz、Duffing、Rossler、Chen,但对时间序列的LE求解不适用 (2)在进行LET求解之前,需要注意应将非自治系统写成自治系统的形式,然后参考工具箱给出的Lorenz、Rossler系统的例子,将微分方程定义函数写成标准形式 (3)用let求解Lyapunov指数,在设置窗口中设置相关参数即可! 具体设置界面如下: 点击Run Let Main program后得到如下: 选择setting后后得到如下: (1)在ODE Function处填写自己编的函数文件名,m文件格式一定要与给的Demo相同,参考Henon或是Lorenz系统这m文件,很容易写出自己的函数文件。 (2)在Intial Condition处填写系统的初值,如Heno映射的初值 ,直接写0 0即可。参考Start Demo中的Setting (3)No. of linearized ODEs:线性化方程的数目,从微分方程的维数上来解释,有如下的对应关系 2--4 3--9 4--16 5--25 6--36 7--49 这个就是微分方程子程序中的F=J×Q的结果 这几个是主要设置,其它的参考Demo就明白这么弄了,这样我们可以用LET工具箱很方便的求一些连续系统的Lyapunov指数。 下面是由LET工具箱求到Henon映射Lyapunov指数Demo得到的结果:
个人分类: 科研相关|4555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0生活记(上)
chiefscience 2011-1-22 18:20
进入物理所的日子里,文字的能力终究是下降了,退化到自己不认识的地步了。曾经和身边的朋友戏称:我完成的从文青到文盲的蜕变,下阶段估计是要退化到流氓了。朋友都笑:你离流氓已经不远了。想想也是,回到所里已经是一年半了,在这一年的时间,没有时间去完整的看一本儿书,一本儿书总是翻看几页,丢在那里,下次拾起的时候再也不知道上次看到了哪里,没有时间去看岁月流逝,半夜做完实验也会想起以前的点点滴滴,想起那些朋友,看看时间,算了还是不要打扰别人的清梦了。一年半没有写过超过500字的东西,一年半没有看过超过200页的闲书,唯一做的事情大概是抄了十几遍《心经》吧。这个时间写2010年的生活记实在是有点儿晚了。昨天弄到很晚,早上回去睡觉,一直到了下午3点才爬起来,这会儿看着书就恶心,小平估计是刚做完实验回去睡觉,没有配我去打球发泄。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的诞生。 2010年新年来,跌跌撞撞的帮助老板搭建magnet-optic system,虽然到现在这套系统还没有完全付诸实验,但是总体的框架已经完全的做好了,估计明年春节来,第一件要做的事情还是这个磁体系统了。做这套系统的那个星期,每天晚上忙到2点,早上8点起,美国鬼子也不睡午觉,中午也得这样盯着,一个星期结束的时候,感觉自己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帮美国鬼子的时候终于知道自己的英语是多么的烂, Q-tips是什么我都不知道,幸好同组的另外一位mm英语比我好的太多,跌跌撞撞的弄明白了鬼子的意思,整个系统搭好了。后来开了两天火车,耗费老板2万多人民币,什么实验数据都没有,发现磁体漏热太厉害。老板倒是大度,并没有说什么,于是磁体的事情就这样暂时放下了,总是在不断的去优化设计,减少漏热,在细节上改善设计,希望明年春节来,我们这个耗费几百万的家伙能出来好的数据吧。系统弄完,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和同组的mm写个操作备忘录,拿着相机折腾,后来是总是得到了老板的通过,顺带还夸奖了下。ps:在实验磁体系统的过程,要检验磁体是不是可以到达它的指标(所加的最大磁场),总是要加很大的电流,因为磁体用的是Nb超导线圈来产生磁场,电流过大的时候,会使线圈失超,大电流在有电阻的时候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得磁体里面的液氦大量喷出,老板戏称是开火车。 接下来的日子大概就是整自己那篇破文章的日子,不知道老板究竟是想的什么。进所的时候让我做topological insulator,我调研了一把,然后很郑重的做了一个报告,告诉老板我们的实验手段去做这种需要surface sensitivity的东西估计是不靠谱的,老板虽然表示对我的报告听的是云里雾里,但是还是肯定了我的判断。倒是我自己不淡定了,后面的日子还是和topological insulator 死磕,又做了一个报告,有点儿类似review的东西。从 quantum hall effect 讲起,然后通过线性响应理论计算电导,到表达成布里渊的积分,最后怎么和chern number 联系起来。关键是不自量力的讲了Robert B. Laughlin 的gauge argument,自己再那里绕了老半天也没怎么讲明白,老板也是听的一脸郁闷。以至于会后告诉我:估计就你自己明白了。然后让我不要和topological insulator 死磕了,先放一放,把容易做的先做了。于是我的公式先转到了组里的传统项目:iron-based supercondutivity。这个领域老板算是开山的几个人之一了,最开始和方老师一起提出了SDW的概念,老板非常的熟悉这个领域。老板估计是看着topological insulator太难,让我先在铁基超导体里面混篇文章,然后再一心一意的做topological insulator。在自己费了一些力气生长出来了NdFeAsO铁基超导的母体之后,在老板的直接关照下,花了一个多星期完成了实验数据的测量,后面的数据分析,和文章写作都跟我没什么事情了,老板一力搞定了。后面的时间就是漫长的和refree在那里argue了,最终文章是被接受了。看着文章总感觉不是自己亲生的一样,但是还是要感谢老板,进所来一直很照顾我,虽然我犯了很多的错误,也和老板有的时候有些不愉快,但他总是很宽容,耗费了很多钱没做出东西来,他也依旧是鼓励。 三月末,实验室组织大家去了山西平遥古城,晋祠,虽然在路上一路的辛苦让大家苦不堪言,但是到了目的地,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住宿和吃饭的地方都是很nice的,大家玩儿的也很尽兴。五月分,因为有了这篇文章,我也屁颠屁颠的做了一个poster,跟着老板和师兄跑到上海去参加2010SNS会议,这是一个很大的国际会议,两年才开一次,来的都是国际做超导的谱学方面的牛人,由复旦的封东来组织。话说东来帅哥是科大少年班系毕业,现在已经是教授了,看着还是学生的样子,前途很光明啊,今年做了很不错的工作,似乎是得了亚洲成就奖(ROBERT T. POE PRIZE)。虽然他在学术上和老板总是有一些争论,撇开这些倒也是一个很nice的人了。到了上海见到了苏(现在已经生活在甜蜜的爱情中了),陈(现在长的更有味道了),大家一起吃个午饭,想想很多年没见,大家还是有话说,有玩笑可以开,感觉非常的不错。席间陈开玩笑,只要苏一打电话给他,他的生物样品就危险了,很多的时候总是坏掉。所以他很害怕苏打电话给他,哈哈。会议安排游世博,见到了在世博做志愿者的李(依然清秀,知性),于是整个下午游览世博的行程就变得很愉快了,在她的带领下看了很多的地方,比其他的孩子看的地方多了很多。 六月以后的生活是平平淡淡的,坐在电脑前面很长的时间去做编程,暑假照例也没有回家。自己的生活习惯也渐渐的变差了,睡的很晚,起的也晚,中间也一直去跑步,20分钟跑完4000m,和小平他们一起。虽然睡的晚,但是锻炼的缘故,每天的精神依然很好。6月份认识了靖,让我想起了故人,也让我知道了我已经逐渐丧失了爱的能力,于是也就专心的对待实验了,平淡的生活倒也是忙碌而充实的。 哎,写流水账总是又臭又长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盘点我的2010年,在失望与希望中徘徊!!
spandax 2011-1-22 11:02
学校放假了,2010年的工作也告一段落,该是总结一下一年来的所得与所失了。总的来说,2010年是一个自己不怎么满意的一年。工作、试验研究、论文方面都没取得该有的成绩,应该好好自我反省一下: 一、教学工作 这一年来忙着自己的实验,基本没有教学工作,只带了5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幸运的是这些学生还算比较听话,到目前为止,论文基本都差不多了,自己可以轻松一下了。 二、科研工作 科研是主导,但一年来感觉自己也没有做出什么东西来。今年有一段时间忙着搬迁实验室,只做了一轮动物实验,结果不甚理想;另外做了几批微生物发酵试验,还算有点成绩,不过也没达到预期的目的,部分新工艺环节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另外就是如何能让它能走出实验室,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尚需不断的试验研究。 三、关于论文 中国高校好像一直把论文作为衡量教师的主要标准,造成我们也必须唯论文是途,一切围绕论文转。今年论文发表不尽如人意,以第一作者只发表了一篇一级学报和一篇普通期刊;第二作者一篇一级学报和一篇SCI;以及一篇第3作者的SCI。自己计划发一篇SCI出来的,不过由于试验的结果差强人意,文章质量不高,被拒稿,郁闷中,希望2011年能有好的运气…… 四、其他方面 主要是家庭问题,觉得自己很少有时间陪宝贝女儿(15个月了),和老婆交流也比较少,感觉对家庭很有负疚感,老爸老妈身体也不太好,一直是老婆在照顾,很幸运自己娶到一个会持家的好老婆(窃喜中)。希望自己能尽量给予家庭更多的时间,关心年迈的父母,贤惠的老婆和可爱的女儿,自己加油努力中…… 总的来说,2010年得有失,自己不怎么满意,主要是没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给即将来临的2011年有增加了不小的负担。希望自己能更好的安排工作和生活,不要浪费时间做一些无意义或者无谓的事情。把握好新的一年,继续努力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导的小课
热度 4 dreamgirl 2011-1-22 09:32
博导的小课
毋庸置疑,博导是科学家,纯粹的学术型科学家;对科研满腔热情且一丝不苟,散发着浓厚的儒雅气质... 因为这个,因为他总是为他人着想,因材施教,要教会我们真的东西,我们这些他的学生,都非常敬仰他。 前段时间一直在为选题的事情纠结,经过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换了好几次;最终在他这次回国定下来了。我没有听从‘大家’的建议,最后选择了对大多数人来说最难但应该是最适合我的那个选题,这也是导师现在学术上的瓶颈。我想自己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次机会,争取在这个问题上能作出一点贡献。 这学期精力太分散了,老师让学得Fortran、Unix和给的几本有关水循环、生态水文、生理生态方面的相关书籍和文献,花得功夫太少,所以老师决定给我们特别是我补课;我想他肯定是着急了吧,真是好惭愧!像他那样尊重学生兴趣和自由的老师,也说出“最近要是没有什么事的话,都在办公室呆着吧,确定我想找你们的时候能找到”。最近,又给我三本书看:《科学研究的艺术》、《Unix环境高级编程》和他90年代读博士期间珍藏的一本期刊(过年带回家看吧,坐火车也能看呢)。开了两次小课,听众就刚回国的师兄和我,其实是给我补课,师兄对那些过程不能说是精通但也多是了解的,而我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 但是,听完他的课很容易看出他的良苦用心:提纲挈领地过一遍那些生态过程,比如气孔模型的主要机制,相关的气候因子(光、温、湿、风、二氧化碳等)对该过程的作用机理,怎么用图像和公式去表达这些关系...这样我就不得不花功夫去看看他编写的那本《农田生态过程与模型》了,书中包含了老师近20年的学术精髓,更细更详尽的知识都在里面。 在交谈的过程中,老师很喜欢我们与他互动,时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让我们回答;鼓励大家争论,‘即便你的观点是错误的,也毫无关系;忌讳的倒是没有一点想法,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时不时,讲讲他的上学经历,讲讲他的老师们,以及老师的老师怎么能培养出像他老师和老师的师兄弟那样的一流科学家 ...
个人分类: 专业学习|5305 次阅读|8 个评论
奥林匹克公园的沉积岩------什么不是浮云?
热度 10 qlms 2011-1-21 20:01
最近一段时间, 神马都是浮云 似乎格外的火,但是否有不是浮云的呢? 下面发几张沉积岩的照片。照片中岁月的年轮似乎格外清晰,也许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和自我多年的积淀,还真有有不是浮云的东西能留下来。(照片摄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个人分类: 镜头看世界|10347 次阅读|23 个评论
在短时间内读了几十篇“中学生”的作文的感受
liwei999 2011-1-21 18:43
在短时间内读了几十篇“中学生”的作文的感受。 (1531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0, 2011 06:16PM 过去总以为科举不考理工、只考作文,所以耽搁国人的进步。时隔N十年,再看理工科大学生们的作文,感觉老祖宗只考作文的做法也很有些道理。所谓的各类方程,也不过是为了把事情、现象解释清楚的“道具”。把事情说明白了是根本,也是一个个人的能力。对同样的命题,好学校学生的作文与差学校的就是不一样。回答电子束、中子束的特性这类考试题,与其面面俱到地说些常识性的东西,不如具体地深入的谈谈两者的对比,以及某种应用。先不奢论没有这些东西时如何造,先想想有了这些东西如何用的问题。 科网上有王老师贴出被否定了的自然基金申请课题,问看客们哪里写得不好 。说句实在话,哪里都不错,但凑在一起就很不好了。成像术与药物筛选的“婚姻”大约没有人会看好。既然有成像术,为什么不想想看些别的有意思的东西呢? 引用: 王老师说: 我发明的非线性单分子图像技术,可以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得过诺贝尔奖的技术对人类的贡献相比美。我的技术可以实现在不破坏细胞的条件下,观察活得(的)细胞中单分子的图像,可以观察水中单个分子的图像,可以促进人类对生命现象的分子水平的认识,可广泛应用于医疗检验等领域。 这样的思路,在学术上基本上就是个“不伦不类”的东西。 “我的技术的发展也许可使人类将来有可能看见质子、中子或电子的外轮廓图像”。这个提法很令人怀疑作者是否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因为在镜某看来,这些第一不能成为问题。第二是成了问题也不能被解决。第三,这些原本就是已经解决的了问题。 无独有偶,近来也有龚老师在科网上“售”论文 。如果不是看了这样的东西,还真不知道有些人脑子里的所谓学术就是这样的一些东西。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5599,75599#msg-75599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历程(一)
热度 6 zhangpengju 2011-1-21 18:15
记得刚开始读研的时候,真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准时吃饭睡觉,雷打不动的周末,那时候看文献的时间基本用来翻字典,说实话连中文的《原子物理》都不怎么熟,还信誓旦旦单地翻着PRL的文献,乐此不疲,整整写满了5个笔记本,都是原文翻译。 等到硕士毕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具备独立联想的能力,看到一篇相关的文献,没有联想,极其可怕,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靠是师兄的点拨,老师对我也失去了原有的耐心,当时我也很困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于是稀里糊涂毕了业。为了当初的理想,考上了博士。 我们这个实验室筹建了七八年,竟然在师兄和我的不懈努力下,铁树开花,在我毕业的那段时间测出来了近200M的数据,等我硕士毕业之后,师兄也要博士毕业,只有这点数据,没办法,只能dig,dig,dig!有句话说得好,物极必反。我们测的数据都是国外同行早在文献上论证过的:分辨太低,不足以管中窥豹。或许就是这样的忽略,导致只有上世纪的一篇文献对此数据有相关的研究,我们刚好捡了个大漏,日夜盯着数据不放。说实话,这两年基本都在搞设备,文献的阅读也是浮云表面,还好师兄是一个特爱钻研的好学生,有了数据之后每天晚上看文献至2点,终于发现了他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这算是对我们的一个安慰和鼓舞吧,但是现象发现了,要写成文章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于是,在他的主导下,天天看文献找资料,这期间我们才发觉,解决问题的两个主要途径:文献和牛人。我们这里没有牛人,只能看文献,看文献走的路是曲线,螺旋式的,从调研到阅读再到理解,最后成为自己的语言。这个过程异常艰辛,期间我曾想过放弃,但是师兄有句话还是时刻提醒了我,我们现在没有人帮助,但是正是好好锻炼的时候,到了最后我们就可能成为“专家”。坚持就是胜利吧,问题的解决过程虽然曲折,但是结果却是可喜的,终于在观点形成之后,我们把它努力写成了英文,文章投出后一个月就发表了,我记得到最后我看着网上挂出来的文章还觉得是一场梦。 接下来,我们继续dig!有了第一篇的经验,轻车熟路了许多,再加上文献阅读中不经意发现的问题,抓着不放,直到形成了一个值得解决的新问题。这段时间不长,近2个月,接下来面对的还是解决新问题,一个物理上很本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对我们以后的思想影响还是很大的,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是走的第一条路,看文献。值得高兴的是,物理的最本质问题往往已经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人详细阐述了,于是新问题的解决还是挺快的,这个快也是在曲线上走的快,曲线的弯弯少了一些而已。等到问题解决的时候,已经距离第一篇文章终稿3个多月了,我当时还担心有人提前把这个问题发表了,事实证明,老外对待垃圾数据的态度很坚定,一个月之后我们的第二篇文章投出,尴尬的是恰逢审稿人圣诞长假,以至于在假期结束之后才顺利接收,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审稿人均没有对物理问题发问,这也算是对我们前期工作的一个额外肯定吧。 直到2周前,老师要我总结一下剩余的问题再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我盯着一个图看了三天,师兄推门进来说:你这个图是不是有点意思,两个斜率明显不一样。经过这个提醒和接下来3个晚上的思考,我发现我可以解释这个问题,至少是有端倪。目前,我已经习惯了在没有大牛的指导下,沿着曲线看文献,逐步夯实自己的物理思想,走自己,拟或是很多人走过的路,即便是我对这条解决问题的路很不满,但是硬着头皮也要走下去。 这一年来的解决问题,合作写文章的过程是我涉足科研的最合理的一段历程,也是第一段,回首起来,暂时总结以下几点: 1,做菜鸟的时候要踏踏实实做菜鸟,坚持阅读和翻译艰涩的文献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2,不要迷信文献对一些东西的所谓的盖棺定论,科学问题是无止境的,前人对一些问题的认知极有可能是局限到一个地方,应该可以被重新认知; 3,坚持阅读文献是保持思维活跃和产生联想思维的最直接有效地方法,必须坚持到底; 4,写文章的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文章的命中率建立在对问题的阐述程度和相关疑问的准备程度上,概括起来就是,对满足目前现象的问题的解释要透彻,对文章可能的疑问准备要充分; 5,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可能成为问题的现象,有了问题就有了出发点,解决的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
4491 次阅读|13 个评论
又是一年青阳除
mingning 2011-1-21 17:48
来兰州已经有半年时间了,感觉时间还是过得好快!甚至来不及遐思,2010年已经匆匆的来我们而去,对于到来的2011年,还没有来得及去适应,寒假马上就要开始了!下午去购买了一点回家的物品,回来的路上路人匆匆,车水马龙,傍晚的的兰州,没有落日余辉,没有冬日寒风,虽是车声嘈杂,但是还是感觉周围静的可怕,仿佛喧闹的世界突然泊入寂静,让人无措。但是在我回过身来,我站在研究所空旷的广场前,我感觉自己是多么的渺小,我那弱不禁风的身躯在宇宙世界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我曾自认为漂泊异乡的苦楚又是多么的可笑又做作呀!可是这可笑和做作之后是我那无尽的忧伤,我曾那自认无尽的热血高远志向,曾让我在故乡狭小闭塞的天井里,看到远处无限的世界,可是现在我走在通往世界之远的路上却固步自封,停留不前,曾一心愿以微薄身躯去拯救世界,最后却渴望世界可以闵恩泽以拯救自己!
1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火车早点,你见过吗?
热度 2 Macrofungi 2011-1-21 17:17
火车早点,你见过吗?
火车晚点是常有的事,早点你见过吗? 反正我没见过,赶紧拍下来。 2011-1-20 晚上9点40左右拍摄,有图为证! k697,上海发往成都,晚上9点40左右在汉口早点35分钟左右,抄近道了?O(∩_∩)O~ 昨晚去汉口接朋友来武昌,朋友的车晚点,就在出站口多等了一会。就发生了上面的事情。
3819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毕业去基层,谁给我明天
Ecosinic 2011-1-21 14:21
大学毕业去基层,谁给我明天 先讲个例子。我们大学毕业时,有很多人下了基层。甚至基层到了人民公社。我的一个同学毕业时很听话地往下走,相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如是就到了公社农技站。在某段时间内他们靠卖种子化肥还是风光了一会,随后,自己的工资靠卖化肥来挣,再后来,化肥种子都没有卖的机会了,只好自谋职业。至于现在在干什么,我们一帮没有下基层都说不清楚,也无法想象他的生活状态,他不与大学的同学联系,我们也不好去打扰。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他的生活压力一定不小,思想上的变化我们肯定也跟不上。 有人可能说,时代在变,那些没有跟上变化的人只能呆在原地;我想说的也是这样,时代变化太快,我们大多数人是跟不上变化的。很多时候,我们一腔热血冲了出去,结果却被变化的时代抛弃。 今年,又有几百万大学生毕业,我希望这些有知识的年青人能够有个好前途,能够报答家人对其二十几年的辛苦付出。但现实就是这样,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好的工作,或者马上找到工作。走向基层的号召肯定少不了,但我更希望,国家在号召他们走向基层时能够许给他们一个好的未来,让我们大家都看到希望。 我曾经也希望我的学生去基层,但我现在更希望他们在城市发展。因为城市里再差的工作,其物质生活水平也高于农村。实际上不用我说,大学生们也知道,真的去了基层,未来就交给了上帝。
个人分类: 杂谈|26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吃完甜枣,再来一嘴巴,不知道心里会是什么感觉?
sunshine 2011-1-21 11:32
蜜月度完以后,接下来的不应期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会导致更 严 重的碰撞期的出现。 其实,政治这东西最丑陋,远远超过了人心的丑陋程度。 所以,不管谁执政,谁管理国家,先把自己国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福 利、文化教育等搞好,老百 姓自会买他的帐。即使你和周边的弟兄们关系 都不好,大家依然后投你的票。相反,即使你和周围的 弟兄们搞的火热, 尤其是和带头大哥的关系尤其铁, 而国民依然生活在“火热”之中的话, 他们是不 会买账的。 难道除了面子,我们不能有其他追求吗?无盐了!
个人分类: 指手划脚|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该不该允许刚毕业的博士申请科研基金?
热度 31 qpzeng 2011-1-20 22:00
看了这个题目,有人可能以为我要步某人后尘吸引眼球。我这样问以及后面的答都是有感而发,只是一直找不到一个发声的出口。 我最想说的其实是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人究竟该不该读那么多书? 人的寿命本来就很有限,少则70年,多则100年,而工作寿命就更有限,因为教育培训花去太多时间。本科毕业23岁,男的60岁退休可以工作37年,女的55岁退休只能工作32年。如果本科毕业继续深造,博士毕业刚好30岁,也就是到了“而立之年”,离55-60岁退休分别只有25-30年!哎,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一个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大概就是30-50岁之间,所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把青年基金申请限制在35岁以内,而将杰出青年基金申请限制在45岁以内,这是很有道理的。据我所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历来就采取一项相对宽松的政策,不仅允许中级职称的科研人员申请(提供两位高级职称者写的推荐函),也允许在读博士生申请(提供导师同意函)。本人就是这项政策的受惠者,毕业的第二年就拿到了面上项目的资助,让我有可能建立独立的实验室和研究团队。当年我博士毕业时就只有中级职称,而且读硕和读博前后及中间都工作过,毕业时年龄也比较大了。呵呵,说句笑话,读大学时,我是班上最小的,读博时,我是班上最老的! 试想,如果国家规定不让刚毕业的博士申请科研项目,那么这批老大不小的学人在科学的道路上无疑将举步维艰! 话又说回去,我觉得人受教育的时间太长了,30岁了还在向社会索取,简直是在纵容“懒人”!难怪毛主席早有指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我有个比较激进点的想法,认为科研人员开展独立科研工作的时间完全可以提前,最好从本科毕业以后就开始。记得前不久有一则新闻,我母校华南理工大学的本科生在华大基因深圳研究院做出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了。如果这个消息没有炒作嫌疑的话,应该讲是很振奋人心的!因此,将我的观点扩展一下,让博士毕业生申请基金项目,不是太早了,而是太晚了!我的理由有三个: 第一,求学时间太长,做科研其实可以很早就开始。 大学期间已经接受了基本的科学素质教育,只是那些知识都停留在书本上,但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不主动去思考科学问题。有了经费支持,他们完全可以一边工作,一边求学,为什么非得等到硕士、博士毕业并工作几年后才允许申请科研经费呢? 第二,青年时期好奇心、好胜心、创造力都最强,只能顺势利导,不可打击压制。 如果他们有了自己的新想法、新思路,又能申请到科研经费的资助,不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付诸实施了吗?相反,人过了45岁,创新的想法犹存,但行动力已大不如前,加之社会、家庭重担,大概只有推土机才能推得动了! 第三,让年轻人趁早动手,有利于早出人才,早出成果。 这样做下去,说不定就有一大批30来岁的教授、博导、院士会像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而不是熬到“糊涂”、“不中用”的年龄才成名成家。 总之,我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趁早,科研起步更要提前进入角色,这样能争取时间,成功的机会大很多。国家可以将不能申请的年龄上限规定死,但一定要将能申请的年龄下限尽量放开,必要时还可搞些“科研天才成长扶持计划”。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11096 次阅读|90 个评论
记事
Kupeprntlkn 2011-1-20 21:16
回家前要完成的任务: 1.查找计算分岔图、LE指数、时间序列、功率普的方法并实现(总结) 2.分析电机功率与偏心距和整机质量之间的关系、完善限幅问题 3.2407A原理图、PCB、电源模块原理图 4.一年总结和一年出去玩过的地方总结
个人分类: 随想记事|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现美
smallgrass 2011-1-20 18:17
发现美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长期以来,由于是已婚单身,大部分时间在所内工作,活动范围基本上局限在办公室、食堂、宿舍,对眼前的种种情景视若不见,眼睛里没有发现美,总是抱怨马路上的车太吵,附近的电厂有污染,公共汽车尊老爱幼的人少,行人无视红绿灯,汽车不让人……,反正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心情常常受到影响。 前天开始江南下雪,至今不见有停的迹象,看看银装素裹的景象,心里掠过一丝美感,一来空气清新多了,二来景色美丽多了。眼睛里总算找到了美,拍了几张所里办公楼的雪景照片,看起来很愉悦,有点北方的味道。想想热爱生活的人,他们经常发现美,并且将美拍下来留念,拍照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每一张照片,他们都能津津乐道, 羡慕啊!以后要向他们学习,发现生活中的美,珍惜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中的美,驱走心头的阴霭,“ Life is very much like a mirror: if you smile upon it, it smiles back upon you; but if you frown and look doubtful on it, you will get a similar look in return. ”这句英文说得太好了,生活中的不如意、不公平、不道 德事情太多了,不要太在意或者去忽视它们,一定要看积极的一面,这样活得轻松愉快。 科研大楼 实验中心 教育基地 院内雪景
个人分类: 生活情感|3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植物 可塑性
syfox 2011-1-20 17:41
1 可塑性的定义与研究现状 对于一个个体的不同性状来说,他们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其中总有一些性状对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或一个单一的基因型可以产生许多个表现型,生物的这个基本的特征被称为表型可塑性(Sultan,2000 )。它是器官在复杂的环境中产生一系列不同的相对适合的表现型的潜能(Dewitt et al., 1998)。许多研究都表明表型可塑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由于植物所需要的资源总是异质的,所以表型可塑性是普遍存在的。 过去的 15 年里对植物的表型可塑性出现了极大的兴趣,越来越多的实验已经表明,植物从形态、生理到解剖、发育、生殖时间、繁育系统以及后代的发育方式等都是可塑的。大量的基因和分子学方法引导探索可塑性的适应本质、其背后的操纵机制以及它在植物的生态学分布和进化多样化中的重要作用。在上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表型可塑性都被认为是掩饰了生物的“真正的”基因特征。直到最近,可塑性作为表型多样性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并作为生物在其环境中发育、功能和进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被人们广泛接受。一般来说,生物学家是越来越倾向于把表型看作是复杂的发育协作的结果,它受许多相互影响的基因影响,同时也受生物内外环境的影响(Miklos et al., 1996; Trewavas et al., 1997 )。 在 90 年代早期之前,已经有人报道了陆地植物、藻类、海产的无脊椎动物、昆虫、鱼、两栖动物、爬虫动物和小的哺乳动物中发育的和生理的可塑性。最近,青苔中的结构、生化和代谢活动的可塑性也已经被发现。对植物可塑性的研究非常多, 因为它可以显著地展现环境对生长和发育的巨大影响,而且它们的生殖也很容易,在变化的环境中也比其他生物易于生长。 因此,我们当前对可塑性的认识大部分都来自于对植物的研究。有一些早期的研究直接包括可塑性的一些功能方面,如分配到不同植物组织的生物量比例或者同化速率等,但最初的植物可塑性的研究常常集中在单一特征的描述,例如植物的大小,分枝数、节间长等。最近的研究把重心集中在直接关系到植物在其环境中的功能和生殖成功的可塑性方面(Pintado,1997),因此就具有了生态学和进化学的双重重要性。 2 可塑性的研究内容 2.1 功能可塑性 与资源获得相关的可塑性被称为功能可塑性, 例如在低营养的土壤中提高根生物量的分配或在低的光子流出密度时具有大的叶面积和生物量的比率。这些调整能部分地补偿在资源限制条件下植物不可避免的生物量下降。叶角度转换、气孔开闭和光合速率快慢等方面的短期的功能可塑性可以使植物在如光密度变化和蒸腾改变的高度变化的环境中调整自己。 最初关于对不同资源水平响应的功能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量分配上(例如根:冠比),但是最近的可塑性研究更包括与资源获取直接相关的地上和地下特征的更详细的描述。这包括叶大小、比叶面积和整株植物的叶面积: 生物量比(LAR)和比根长度、根的空间分布和整株植物的根长度: 生物量比 (RLR)。 2.2 结构形态可塑性 植物的解剖学特征,如叶脉厚壁组织的面积以及共生的豆科植物根瘤结构等都可能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解剖学特征可塑性的研究使我们能进一步了解植物在差别悬殊的环境条件下改变表型以维持其功能。解剖特征的可塑性对植物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植物形态结构对环境的响应也会有变化,在草本植物中,遮荫通过影响分裂组织的产生以及植物器官的大小和结构来调整植物的形态。 2.3 发育可塑性 植物发育的时间, 包括对环境的塑性响应的本身都是可塑的。发育可塑性可能在生活史的早期,并且随不同的基因型、物种或种群而发生改变。可塑性在功能上是否适合环境变化受响应时间的影响。如在响应土壤水涝时,Polygonum persicaria快速地重新调整了根系统,并使之分布到表面接触空气的土壤层,并且维持高的生长速率;而其近缘种Polygonum cespitosum虽然也表现出相似的响应,但却慢的多,于是就导致生物量的显著降低。 2.4 生活史可塑性 有一些文献报道了草本植物中的生殖时间和生殖分配的可塑性。这些变化有可能直接影响植物的适应性,进而影响种群维持和自然选择。实验证明,相差较大的生殖方式反映了对两种环境的适应差异:在较差的生境中,植物寿命较短而且尽早开花生殖是比较有利的;在有利的生境中,植物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可以允许营养生长时间长且推迟开花来最大限度地扩大其适应性。 2.5 跨世代的可塑性 植物在响应环境条件时不仅可以调整自己的表型,而且也可以通过改变种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种皮和果实组织的结构或生化特征来调整其后代的表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植物子代的生存环境可从母本的生存环境推测出来。当母本植物生存条件恶化时,种子散布能力就会增加。种子类型相对比例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适合度,因为它改变了子代的散布速度。某些物种通过改变种子的结构或者种皮或果皮的厚度来响应差别悬殊的生长条件,因此就维持了决定最初苗大小的胚和胚乳组织的数量和质量。跟营养供应充分的植物的后代相比,缺乏营养的植物的后代会提高其根的生物量比率。同样地,缺少光的植物跟同种的但生长在高光条件下的植物相比,其后代会降低与地上相关的根的扩展。幼苗生长方式的这些特异的可塑性变化可以允许后代维持功能的重要方面, 3 可塑性的代价、价值和限制 可塑性的价值在于具有产生较好地与各种环境相匹配的表现型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产生能与各种环境相匹配的表现型。如果限制因素不存在,器官将表现出完美的,无限的可塑性;在无需付出代价的情况下表现其最好的适应环境的品性特征。而实际上,自然界不存在始终创造最完美的能力,或者说生物体要为具有这种可塑性付出代价。 可塑性的限制可能是由于存在于可塑型和不变型之间的发育上的差异产生的。固定的发育仅要求生产机器(结构基因,多聚酶,核糖体),能产生一个可预测的表型结果。可塑性发育也要求这些步骤,同时可塑性的机制与等位基因密切相关,即结构基因及产物对环境条件的反应。 3.1 可塑性的代价 生产代价:产生诱导结构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可塑性的支出,这将使生产下降。如果固定发育和可塑性发育的有机体为一个特征付出同样的生产代价,那么,生产代价将不被认为是可塑性唯一的、内在的价值。 信息获取代价:在可塑性形成的过程中,对环境信息的获取付出代价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探测捕食者的存在、种类、动机等方面的状况,被捕食者必须经历对捕食者的视察行为,这是非常危险的。从环境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也要付出能量代价,或暂时降低取食和交配效率。 发育的不稳定性:在发育不稳定性和可塑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稳定的选择条件下,分布广的表型与分布窄的相比,有较低的适应性。可塑性导致发育的不完善,这更导致可塑性的适应性的下降。 基因代价:与基因可塑性类型相联系的潜在代价包括:1.连接:与可塑性有关的基因与其他的重要基因相连;2.负面影响:对一个特征来说与适应的可塑性相关的基因也对其他的特征提供消极的影响;3.显性抑制:可塑性基因影响其他基因的表达。 3.2 可塑性价值的限制性 信息捕获的限制性:信息捕获要付出代价,体察环境所显示的信息的能力受到限制,这样,可塑性器官的表型和环境的匹配情况就比较差。 延迟的限制性:表型和环境不相匹配的现象也可能是由于在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感受和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引起的。对于在短期内能灵敏响应的特征来说,延时可以限定在最小效应之内,相比之下,形态特性的延时效应是比较难缩减的。 发育空间的限制性:“染指一切就等于一无所有”,我们可以用这一句谚语来形容可塑性发育,它总想适应尽可能多的环境,产生多样的表型,而固定发育更能产生极端表现型。 4 可塑性的研究方法 可塑性响应既包括环境限制对植物生长和生理的不可避免的影响,也包括能加强有机体在其环境中成功生存的适应调整。决定可塑性响应是否具有功能适应性是关系到生态和进化的细节的重要方面。但价可塑性响应的价值是很困难的。 可塑性的研究总是在能够人工控制的实验地进行,因为在这样的地方可以模拟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决定物种存活的关键环境因子,可以设置一系列的梯度用于研究植物在这些环境条件下的形态可塑性发展趋势。实验总是以对比实验的方式进行。由于时间动态对植物的可塑性响应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只研究生命中某一个断面的特征很可能遗失植物适应可塑性的重要内容,所以可塑性的研究总是要持续植物的一生或一个发育阶段。 对比研究是最容易理解的。我们可以研究从同一个物种单起源的近缘生态学分类单位,当他们在生态位上已经有所分离时,我们就可以对他们进行对比研究。 在研究克隆植物时,形态可塑性总是与植物行为联系在一起,这形成了植物行为生态学的重要内容。国内对植物可塑性的研究多集中在这一领域。 5 可塑性的进化与生态学意义 在种群和物种水平的对比研究能够揭示个体可塑性和高水平的生态学的和进化的模式之间的关系。由高的表型可塑性构成的物种可能是生态意义上的一个多面手,而个体表达有限的适应可塑性的物种可能会被限制在狭窄的、“特化的”生态学范围内。 除了生态学的宽度外,可塑性也可能会导致入侵物种的形成。广大的入侵物种经常表现出高的表型可塑性,这在理论上允许它们在自然选择时不需要改变成地方的基因就可以占领多样的新位置。所以可塑性可能推动外来物种和本土生态型迅速分布到新的范围内,而不需要因去适应在自然选择中那些不适合的生境所要求的进化时间。 可塑性也可能有助于物种经受突然的环境变化(如人类干扰等)的能力。因为这些变化对于进化响应来说发生的太快,而且能够创造在有机体的选择历史中没有经历过的条件,所以那些缺乏足够的可塑性去维持植物的生长和生殖的改变、退化的和全新的环境的物种有极大的灭绝的危险。最后,可塑性能影响进化多样性的方式。如果个体的基因是足够可塑的,能在不同的地方环境中产生适量的表型,那么自然选择就不会在基因差别显著但特化的生态型中发生。 结果, 由高的基因可塑性所组成的分类单位会在种群水平表现出很少的适应差别。相反,我们可以预测个体表达有限可塑性的物种会在地方生态型的基础上表现出很大的基因选择差别(除非这些个体表达一些非可塑性的多面的表型)。不同分类单位在个体适应可塑性方面的差异会因此造成种群尺度内的差别,并最终导致物种分化。 参考文献: 1.Dewitt, T.J., A. Sih and D.S.Wilson, 1998. Costs and limits of phenotypic plasticity. Tree, 13(2):77~81 2. Miklos, G.L.G. and Rubin, G.M. (1996) The role of the genome project in determining gene function: insights from model organisms. Cell 86, 521–529 3. Sultan, S. E. 2001. Phenotypic plasticity for plant development, function and life history.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32: 589~605 4. Trewavas, A.J. and Malhó, R. (1997) Signal perception and transduction: the origin of the phenotype. Plant Cell 9, 1181–1195
3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书榜”与“烂书榜”
热度 1 xuning001 2011-1-20 16:51
放假了,同学们想读几本书,叫老师推荐。我的确读的书不多,而且,我深信,有些书值得读,但有些书读起来简直是浪费时间。近来,查阅网上,有些推荐意见还是蛮有参考性的。 网络上,看到年度十大好书与十大烂书榜出炉,对于进入寒假的老师和学生来说,若想读几本好书,它们应该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很有意思。 一、十大好书榜: 2010 年 11 月 28 日 ,“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和深圳报业集团联合主办了“年度十大好书”系列评选活动, 这是一个具有相当官方色彩的评选。按照得票顺序,“十大好书”是:江平的《沉寂与枯荣:八十自述》,齐邦媛的《巨流河》,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章东磐的《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杨争光的《少年张冲六章》,村上春树的《 IQ84 》,以赛亚·伯林的《苏联的心灵》,周有光的《朝闻道集》,金观涛和刘青峰的《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的《红轮》。 基本上没有官方色彩的新浪 “ 十大好书 ” 评选活动于 2010 年 11 月正式启动,先由新浪文化读书频道编辑部和媒体图书编辑及评委联合推荐,初选出 30 本入围好书;然后将 30 本入围好书在网上进行公示,由广大网友和专家评委进行投票;最后新浪文化读书编辑部综合专家、媒体、评委和网友投票,选出前十名好书。    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介绍,票选环节方面,网友投票得出的前十名依次为:《白雪乌鸦》、《国家记忆》、《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 1Q84 》、《鲁迅的胡子》、《 “ 中间地带 ” 的革命》、《送你一颗子弹》、《巨流河》、《我的抗战》、《俺们农村》。 “ 十大好书 ” 按得票数排序的最终结果分别是:《巨流河》、《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国家记忆》、《重新发现社会》、《 1Q84 》、《送你一颗子弹》、《中国在梁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白雪乌鸦》。 ( 张毕晓 ) 。 1 .《 巨流河 》齐邦媛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颁奖词:哀伤的文字如静静的河流,在我们的心里缓缓淌过,这本书写了颠沛流离的祖国,和几代人的家国之痛。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心灵仍然刻满弹痕。 ( 潘采夫 ) 豆瓣评分: 8.9 链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822618/ 2 .《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 》江平 口述 陈夏红 整理 法律出版社    颁奖词:无论经历多少磨难,他一直踯躅走在推动中国法治进步的路上,并展现了人格的力量和做事的艺术。我们选择这本书,是向 “ 法治天下 ” 理想致敬,向代表着社会良知的江平致敬。 ( 潘采夫 ) 豆瓣评分: 8.1 链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269145/ 3 .《 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 》蔡定剑 社科文献出版社    颁奖词:一生为宪政招魂,蔡定剑教授的命运,恰如他的理想在当下中国的境遇。由官员而学者而公共知识分子,蔡定剑的身影奔走不歇。民主之于我们是生活,对他来说是生命。 ( 潘采夫 ) 豆瓣评分: 9.0 链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240969/ 4 .《 国家记忆 》章东磐 主编 山西人民出版社  颁奖词:为挖掘中国远征军的历史,章东磐耗尽家资。他用一个人的力量,拨开国家历史的蒙尘,重刻了民族记忆,誊写了大国之魂。 ( 潘采夫 ) 豆瓣评分: 9.1 链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299857/ 5 .《 重新发现社会 》熊培云 新星出版社 颁奖词:当国家力量睥睨一切,他呼唤社会的诞生,当子民们丢失了家园,他呼唤公民们归来。本书顽强叙述着一些稀缺的品质,自由而温和,理性而有情怀,明辨是非而宽容异见,坚定向上的力量。 ( 潘采夫 ) 豆瓣评分: 8.9 链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199761/ 6 .《 1Q84 》 村上春树南海出版社 颁奖词:《 1Q84 》探寻了日本的归宿、人类的未来,并追问极权主义的恐怖与根源。作者用小说向不朽的《 1984 》致敬。 ( 潘采夫 ) 豆瓣评分: 8.5 链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742918/ 7 .《 送你一颗子弹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刘瑜是这样的:美丽,智慧,爱自由,有思想家的眼光,也有小女子的情怀。《民主的细节》和《送你一颗子弹》,正是刘瑜的两面。 ( 潘采夫 ) 豆瓣评分: 8.9 链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238362/ 8 .《 中国在梁庄 》梁鸿 江苏人民出版 在这部非虚构文学作品里,作者用女性的视角,记录了一个乡村的变迁史。在平静的讲述下,乡村中国正在惊心动魄地沦陷。 ( 潘采夫 ) 豆瓣评分: 8.8 链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50804/ 9 .《 当我们 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 雷蒙德 · 卡佛 译林出版社 颁奖词:美国小说家卡佛被中国读者重新发现,是因为,他的写作揭示了现代社会表面舒适的生活之下所掩藏的孤寂和冷漠,表现了当下生活的困窘和无常。他的语言总是洁简的,冷峻的,洗练的,很少使用华而不实的修饰性的辞藻,却非常耐人寻味。这也是他的小说十分耐看的原因之一。 ( 解玺璋 ) 豆瓣评分: 8.0 链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010969/ 10 .《 白雪乌鸦 》迟子建 人民文学出版社 颁奖词:迟子建把眼光投向了哈尔滨 100 年前的那一场鼠疫,描写了百姓如何面对苦难。她的温情与慈悲,一方面抚慰了自己与读者,另一方面又减弱了 “ 鼠疫 ” 的象征力量。 ( 潘采夫 ) 豆瓣评分: 8.1 链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275073/ 二、年度烂书榜 除了好书榜以外,还有纯粹自发组织起来评选的“年度烂书榜” 由孟泽、陈希我、长平、十年砍柴、三石、蒋方舟、史航、李杰、严彬、翁天兵、潘采夫、王晓渔、涂志刚、袁复生等国内 26 位书媒编辑记者、书评人和作家、学者共同推选的 2009 年度“烂书榜”评选中。《中国不高兴》 ( 宋晓军等著 ) 等 8 本畅销书最终上榜。 学者认为, 2009 年畅销书市场的 G 点书是关于“中国”的,但它们不是太多的独立发言,而是太多的“被代言”。“口口声声地说大家都是 XX 人,拽着我们的舌头去吹牛,这就是烂书所为。”于是,网友戏称这样的烂书:你捞你的钱,别急着给我们瞎代言 1 ,《中国不高兴》 ( 宋晓军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年 3 月版 ) 入选理由:骂完国际邻居,转过头来就对同胞大开杀戒。他们甚至“鞭尸”了王小波。 2009 年的文化界,因为几个臆想狂而变得血光四溅。 2 ,《中国站起来》 ( 摩罗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 年 1 月版 ) 入选理由:行文的逻辑、语感、语式和语汇,都不难找到“文革”的影子。 3 ,《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 ( 约翰·奈斯比特等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09 年 9 月版 ) 入选理由:中国人总是不相信身边的人,却靠别人展望自己的生活,在意淫中觉得特靠谱。 4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 袁腾飞著,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9 年 8 月 ) 入选理由:一个在课堂上靠嬉笑怒骂博得学生好感的历史老师,通过网络视频引起了百家讲坛制片方的青睐。他只是在说书而不是说史。遗憾的是,对于大多数人,他们并不对历史好奇,他们需要的只是感官的满足,袁腾飞能提供。 5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 ( 余秋雨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10 月版 ) 入选理由:余秋雨说自己“创制了中国文坛 " 散文式 " 文化通史”。实话说,里面的问答,学生问得很细,余老师答得很空,实际的文化问题仍然变成了一场盛大的余式抒情…… 6 ,《郎咸平说:谁在谋杀中国经济》 ( 郎咸平著,东方出版社, 2009 年 6 月 ) 入选理由:郎咸平是经济民粹主义和经济学国家主义的杂交。他是经济学界的余秋雨。 7 ,《奋斗乌托邦——奋斗 2.0 》 ( 石康著,万卷出版公司, 2009 年 11 月版 ) 入选理由:国外是小说改编电视剧,咱们是电视剧改小说,小说改电视剧,好比用粮食酿酒。电视剧改小说,是用酒精勾兑香精。奋斗乌托邦就是用工业酒精勾兑假酒。 8 ,《易经的奥秘》 ( 曾仕强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11 月版 ) 入选理由:做生意的人讲哲学,唯一的目的就是将一切真善美的东西都变成了生意。 2010 年烂书榜则是由资深出版人、书评人刘明清独家推出。 1. 《临界 · 爵迹》(上册) 郭敬明 著 出版时间 :2010-8-1 入选理由:高产青春作家的一本名为奇幻实为混乱的作品。尽管出版后依然出没在畅销书榜单中,却已经有强弩之末的迹象。当然最糟糕的是本书仍然一如他以往作品那样无任何品位和文学力量。 2. 《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 郎咸平 著 出版时间: 2010-9-1 入选理由:客观而言,该书比起 2009 年他的《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只能说是“次烂”。以郎的教育背景,他不至于连基本常识和事实都不清楚。就是因为他太聪明、太清楚,所以他善于运用阴谋论来哗众取宠。在本书中,他照例玩弄他的阴谋论战术,来“解剖”现实经济问题,误导读者。 3. 《被绑架的中国经济:多角世界的金融战》 刘军洛 著出版时间: 2010-7-1 入选理由:本书是由民间草根学者著述的一本谈论经济的作品。由于作者囿于严重的意识形态立场,因此推论和看法都与普世价值观格格不入。 4 .《向高房价宣战》 曹建海 著 出版时间: 2010-1-1 入选理由:该书出版于 2010 年 1 月份北京图书订货会,还特别举行了新书发布会。用大批判口号作书名,刻意追求 “ 颠覆 ” 主流经济学家观点的效果,导致的结果必然只能是作者情绪性的宣泄。 5. 《穷人通胀,富人通缩 —— 讲讲百姓看不懂的经济问题》 牛刀 著 出版时间: 2010-11-1 入选理由:一个因与人打赌而知名的财经作家的乱语之作。 6. 《 C 形包围 —— 内忧外患下的中国突围》 戴旭 著出版时间: 2010-1-1 入选理由:与《中国不高兴》异曲同工,冷战思维加民粹,因此便感觉自己陷入了被敌人包围的汪洋大海。 7. 《当中国统治世界:西方世界的衰落和中国的崛起》 ( 英 ) 马丁·雅克 ,著, 张莉 , 刘曲 译 出版时间: 2010-1-1 入选理由:不要以为只有自己人会“大忽悠”,外国人同样会。该书即是一本在中国作访问学者的英国人写的“忽悠”作品。当然他忽悠的对象主要是我们而不是西方人。 8.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唐骏 胡腾 著出版时间: 2010-2-1 入选理由:即使作者的学历风波没有发生,他的成功是不是可以复制也是值得怀疑的。 9. 《冷眼看人生》 ( 美 ) 刘墉 著 出版时间: 2010-4-1 入选理由:生于台湾居于美国的励志大师,所讲述的人生道理从来都大而无当、陈腐至极,就是因为他是外来和尚,所以他的话总有人信。 10. 《 45 岁风满楼》 孔庆东 著 出版时间: 2010-2-1 入选理由:写文章骂人,既辱没孔门家风,也污染空气。 值得注意的是,在烂书榜上, 7 本是所谓 “ 专业 ” 书,作者知名度很高,可为什么刘明清会认为它们是烂书呢? “ 因为这些书没有思想价值,宣传的是错误的价值观,用耸人听闻的口号替代理性判断,这种书对读者的误导特别大。 ” 刘明清认为,这类书有三个共性: 首先,作者本身有一定专业水准,但为了迎合市场,放弃专业精神,混淆了一些基本概念。比如郎咸平,在美国受教育,有很强的经济学功底,但他在书中却大量使用政治词汇来替代经济分析,而这种 “ 阴谋论 ” 的论调,实为 “ 冷战思维 ” 的延续。 第二,不研究客观规律,一味煽情。比如《向高房价宣战》、《穷人通胀、富人通缩》等,房价、通胀等涉及复杂的经济学问题,怎能用喊口号来替代思考?所谓房地产 “ 三剑客 ” 在房价走势的错误判断已成笑柄,应该反省。 第三,貌似专业,其内在逻辑却很荒唐。 刘明清表示, “ 这些书会助长非理性情绪的蔓延,应引起足够重视 ” , “ 极端民族主义的抬头,应引起特别重视。 ” 刘明清表示,在近现代史中,我们民族曾一再进入这个误区,付出惨重代价,但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年轻人受此误导,对此,那些渲染极端情绪的书籍难辞其咎。    “ 年轻人富于激情,容易走极端,如果推波助澜,后果难以预料。 ” 刘明清认为,一本负责任的图书,应考虑其社会效应,图书是一种教育,在今天,教育应帮助读者学会使用理性的工具,祛除笼罩在历史、观念、传统等等之上的魅力,但现实是,一些书不仅不能 “ 祛魅 ” ,反而 “ 附魅 ” ,给读者以不切实际的幻象。 刘明清还指出: “ 多元选择是好事,娱乐化是世界潮流,在今天,不仅作家、学者正被娱乐化,甚至政治也被娱乐化,但对于理性、法制、民主和人权等基本价值,我们仍然要坚持。 ” 刘明清表示,之所以很多人怀念上世纪 80 年代,因为那是一个普遍求知的时代,在读书无禁区的大环境下,年轻人生活并不富裕,却沉浸在思考与读书中,现在则不同,人们追求短期效应,希望一夜暴富或迅速荣耀,这必然反映到学术界和思想界中,导致许多庸俗、肤浅的作品出现。而 “ 在浮躁社会,更应倡导研究真问题 ” ;若是“理性缺失则遗患无穷”。
个人分类: 论坛|267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星云大师说:
weiweiGO 2011-1-20 10:43
在微博上看到的,挺喜欢的几句话与大家分享。 星云大师说:成就大器要有四个条件:1、要经得起烦嚣,二、要受得了气愤,三、要忍得下挫折,四、要耐得住时间。做人处世,一切都要能承受得起。心胸豁达开朗的人,凡事看得高远,不会被眼前的得失所蒙蔽;心中狭隘的人,则处处与人比较、计较,徒增烦恼,往往不能成事,成不了大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推迟“顾问博主委员会”换届时间的说明
热度 1 科学网编辑部 2011-1-20 10:29
尊敬的用户及首届科学网顾问博主委员会委员: 继2010年7月7日首届科学网顾问博主委员会成立以来(详见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do=blogid=342166 ),121名首届顾问博主委员对科学网博客社区的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热心的帮助。在此,编辑部衷心的向首届顾问博主委员和广大用户一直以来对科学网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 根据科学网顾问博主委员会工作细则(试行)规定,首届科学网顾问博主委员会任期为半年。半年后,将开展新一届顾问博主委员会的改选换届工作。但是由于当前正值春节来临,且科学网新版系统刚上线,新系统的维护磨合工作正在进行中,通过征求部分博主委员会委员的意见,编辑部决定:新一届顾问博主委员会改选换届工作将由2011年1月7日延迟至2月中旬进行。 期待各位用户的理解与支持! 祝各位新年快乐! 科学网编辑部
56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以发博文了
热度 5 yindazhong 2011-1-19 21:39
又可以发博文了,感谢王号兄弟和刘洋兄弟的拯救!不过我真的准备走了,我确实没时间玩网络游戏。科学网的兴趣似乎不在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引导和探索,而在办“报纸”。而我的兴趣始终如一——追寻千古之谜,解读生命奥秘! 我会常来学习,看望老朋友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54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祝贺我校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大奖
metanb 2011-1-19 14:30
教育部祝贺我校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大奖 发布人:高微征 资讯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1-01-17 15:00:44 点击数量: 958 window.onload=new function(){dropNumAjax.newsViewNum("129524771752947537",document.getElementById("newsNum").innerText,function(data){ if(data){ document.getElementById("newsNum").innerText=data; } }) } function go() { window.open(window.parent.$("yyxwym").value); } 日前,教育部发来贺信,祝贺由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黄庆学教授主持研发的“大型宽厚板矫直成套技术装备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向我校及全体获奖人员致以热烈的祝贺,对广大科研人员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崇高的敬意。 教育部在贺信中同时希望我校科研团队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投身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个人分类: Today's selection|1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的选题 (陈越)
热度 2 rensl 2011-1-19 07:54
选题是申请者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社会需求,在前人和自己研究的基础上对一定范围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研究方向,二是界定研究范围。选题合适,则研究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对自己也最有意义的工作,并取得令自己和社会满意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逐步扩大和深入及国家对基础研究资助力度的限制,选题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申请者能否获得资助。 通过对畜牧、兽医和水产学科及动物学科 2002 以来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但未获资助的 2046 项面上项目的 12030 份评议函进行阅读和分析,发现专家不同意资助项目的理由虽然有多种多样,但由于选题原因而未获资助的占到了 30% 。存在的问题主要为:选题缺乏创新 (29.6%) ,选题过大 (16.7%) ,选题意义不大 (15.0%) ,等等。由此可见,很多申请者在项目选题中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以至造成专家的不认可而导致申请失败。 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定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因此,该类基金申请项目选题的原创性和基本价值显得非常重要,在选题过程中对科学问题的凝练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即:申请人应时刻注意自己研究工作中或读文献时感觉到的 “ 不寻常 ” ,这可能是一个重大突破的引信,抓住它,并用非常规的思维方式琢磨它,同时提升、凝练其中可能蕴涵的科学问题,建立假说,才会有真正新颖的选题。 基础研究主要是为了取得对根本原理的新知识而开展的实验工作或理论工作,不考虑其特别的或具体的应用。基础研究的特征有国际化、不确定性、整合性、黑马特征等。在基础研究中,重要的是源头创新,这种创新也是一种开拓性的活动。用系统科学的观点看一个科研项目,它由研究对象和方法两个要素组成,因而,创新要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之中。源头创新具有 “ 第一 ” 的属性,其成果应在世界范围内比较。因此,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选题必须建立在对选题领域的国际研究状况有绝对了解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要不间断地阅读文献,阅读原始研究论文的 “ 观察、假说、实验和结论 ” ,阅读综述性文献对这些过程的评论,包括否定性评论或肯定性评论,要能用批评的眼光研读任何一篇文章,培养自己 “ 建立假设 ” 以解疑原有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的能力,同时又可通过进一步研读文献,否定原有假说,建立起新的、更合理的假说。 应用基础研究系指围绕重大或广泛的应用目的,探索新原理、开拓新领域的定向性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取得成功是最终实现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需要,一是对有关领域的科学知识充分的占有,二是对有关领域的现有技术充分的了解,尤其是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应有深刻的认识。能导致技术创新或技术突破的新认识的获取及新观念的形成,是应用基础研究的核心。例如,青霉素的发现对医学的推动是因为青霉菌培养和青霉素提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因此,应用基础研究选题时要寻找实验技术发展和突破的新观念,也就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要求同行评阅人裁断的申请是否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基金申请书选题的创新包含初级创新 ( 即源头创新或原始创新 ) 以及次级创新 ( 即跟踪或改良性创新 ) 两个层次。原始创新是基本概念、理论体系上的建立或突破,新方法的建立或在新领域内的拓展等 ( 新的交叉学科生长点等 ) 。所以,它包含全新的研究选题、全新的研究思想和全新的研究方法。次级创新是对现有概念、理论体系、方法等的改良和深化,为充实和完善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依据,为源头创新增添积累。 选题有新意,是每一位申请者都十分渴望且朝思暮想的,但由于研究背景和基础等原因,近三分之一的申请者因选题缺乏创新被否定。对申请人而言,应冷静思考,扩充信息量,提炼科学问题,瞄准目标,获得选题。但有些申请者,对此理解有偏差,表现在选题上以世界最新科学技术为依托,再结合自己研究背景和目前的研究工作,确立选题。例如, RNA 干扰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它是一项干扰基因片断表达的技术。申请者利用这一技术开展研究工作,无可厚非。但在 2002-2004 年的基金申请中,共有 475 项申请把这一技术与题目结合,很有牵强之嫌。他们反而忽视了基础研究重视的是 “ 科学问题的研究 ” ,其所用的研究手段应屈居次要位置,因为技术是人家发明的,其再先进也不反映你自己的 “ 新 ” 。这些项目中仅有 11.16% 得资助,远低于生命科学部面上项目平均资助率。 选题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经过较长时间思考的过程,即使有一天你突发灵感或创意,找到了一个极佳的选题,那也是因为你经历了较长时间读文献、听报告、讨论等 “ 洗礼 ” 的回报 ” 。选题是一种投入,它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选题是一种衡量,衡量你背景知识是否丰厚,衡量你对申请领域的认识程度。选题也是一种宣泄,宣泄你的才华,宣泄你的储备,宣泄你对科学的执著和对研究的挚爱。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基础科学》发表的同名论文 (2005, 7: 46 - 51) 修改) 文字来源: 陈越 , 温明章 , 杜生明 . 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的选题 . 科技导报 , 2010, 28(9): 126 PDF文档.pdf
个人分类: 基金漫谈|11046 次阅读|4 个评论
批评家类数平方根律与科学博客的改版(实干家和批评家系列之二)
热度 16 tangchangjie 2011-1-18 15:18
批评家类数平方根律与科学博客的改版(实干家和批评家系列之二)
摘要: N个独立批评家的协调时间是否与N的平方根成正比?本文给了一个戏说式的“证明”,议论了科学博客改版遭遇的批评。 (说明:新版博客在主页面上只显示两行,本文试用前两行写类似微博的摘要,不知效果如何?) .......紧接 上文场景(点击到上文), 回到小龙小凤家庭的聚会。 戏说批评家独立类数的平方根律 龙凤他(她)妈做了补充,这个家里三个实干家,一个批评家,比例正合适;设若有多个批评家,那争论时间就长了。我灵感突至,打破了对烹饪艺术发言少的尴尬,说:“戏说一个命题,争论时间和有独立见解的批评家类数N的平方根成正比”,小龙喊,“证明,prove your theory”,我给出了下图:   并解释说,把批评家按见解聚类,用向量表示批评家类。类数N=2,且意见一致时,两向量重合;如意见相反,夹角180度。两人各有独立见解时,夹角90度,(数据挖掘中称为正交)。   设各个批评家类两两正交,且权重一样,用数学归纳法。N=1时,自明,N=2时,如两条直角边为1,斜边为2 (1/2) ;设N=k时命题成立,当N=k+1时,第k+1个批评家与前K个的见解独立(正交),勾股定理表明斜边为(K+1) (1/2) ,证毕。 (不知新版中怎样实现上标字体?)   小龙:为什么用斜边?   我答:数学上,斜边长度是两正交向量之和(相当于合力)的绝对值或模;直观上,三角形ABC中,|a+b||c|, |c||a-b|,所以用斜边来作估计比较中庸。(有博友第14条意见中补充说,夹角为锐角时,意见有点相关,斜边短一些;钝角时,意见有点相反,斜边长一些,都很符合直觉)。   小龙三句话不离本行:嗯,虽是戏说,虽加了若干理想化条件,还言之成理,不知在估计文化碰撞的难度时,有没有用?可否用于宏观估计春节晚会评论之争和文化派系之争?   “彩---”小凤模仿《大秦帝国》中辩论场景的语言,大家都笑了。 其乐融融的家庭宴会。       科学博客改版遭遇批评家 。科学博客编辑部的实干家们最近做了一次改版,走的是急变而不是渐变的路子,在形式上做了革命而不是改良,遭受了不少博友的批评,有的批评相当疾风骤雨。   开始有点迷茫,学用了四、五个小时才适应;适应之后,觉得有进步,也有不足。例如新版似乎没有上下标字体,博文不能按用户意向排序,主页上每篇博文只显示两行,似乎太少,可否增加到5行或更多?旧版中有若干令人怀念的的地方,新旧元素的选择可否让用户自己决策?可否更加人性化,例如,选择几个博友优秀模板做标准件,让不熟悉的博友只须一键,就设置得和某人模板一样;对众口难调的指标,就像面馆桌上放着味精酱油,让客户自己调。   现在,已经有了N种独立意见,不知N有多大?N3吗 ?按平方根律,要用与N的平方根成正比的时间来协调。实干家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沉住气,相信大方向是对的,像上文中的小风那样,“任劳”而又“任怨”。    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话。上述这个家庭为什么那么和谐?这次家宴为什么那么风趣?他们有个开明的父亲,有家庭民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宽容。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更需要实干家和批评家之间的平衡。       拉车为什么要埋头 ,可能两个原因:    (a)因为抬头拉车的姿势太费力 。 《孟子·告子上》说“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把“弈”换成“拉车”,仍然有效。埋头是为了专注,但如拉错了方向,越专注损失越大。 (b) 实干家为所作的事业尽力拼搏 ,自然而然地有一种对事业的热爱和自豪,容易被自己的辛苦感动。其正效应使实干家牢骚较少;其负效应使得实干家不容易或不愿意接受对自己事业的批评。 褒义的“站着说话不腰痛 ” 一个社会需要实干家,也需要有抬头看路的批评家。“站着说话不腰痛”有两种语义:(a)贬义:实干家听到不中听的或不切实际的批评意见时候会用,例如上述的插秧故事;(b) 褒义:强调批评家的必要性时也用。“不腰痛”才能充分深入地思考,不管拉车人的是否腰痛,方向错了就要即时指出,以减少更大的失误;其次,“站着说话”,还有层次意思是“站得直、站得正”,不卑不亢;不管是多大的权威,错了就要批评。   关于实干家和批评家的比例多大才合适,可能这是社会学家的课题,我说的平方根律纯属为了活跃气氛的戏言,或者有错,或者需要补充。       科学网为什么多彩多姿 ?因为它是一个多元化的结构;这里有各个专业的实干家、有批评家,有以某个加权系数融合了实干和批评的各类专家。家庭民主使家庭幸福,社会民主使社会和谐。实干家对批评家如果能像上面说的小凤对小龙那样的宽容和关爱,编辑部如能像小凤小龙的父亲那样的豁达,科学网一定会和谐。   祝科学网兔年兴旺。 相关博文(感悟系列) 实干家和批评家在家庭中 --(实干家和批评家系列之一) 批评家类数平方根律与科学博客的改版(实干家和批评家系列之二) 民主是科学的先锋,融合是创新的方法 人生与算法 爱情的点线面体,兼议引文标注 为什么哥哥姐姐比爷爷奶奶更有影响力 跨辈交流也求新 在哪些合, 宁用技术而不动用管理和政策 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饮 –-搬家有感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观察感悟|6252 次阅读|40 个评论
我看科学网新版-质的变化
热度 6 liufeng 2011-1-18 15:04
1.这次科学网博客升级到SNS是一次功能上的飞跃 2.新功能的增多和复杂会让用户刚开始使用时不习惯,但时间久了,一定会喜欢并产生依赖 3.我们在科学网的互动会更频繁和有价值,收益最大的将会是我们。 4.从网站产品和细节上看,科学网有一个高水平的网站规划和实施团队。 5,在切换中出现的bug和问题,有些是规则变化,有些技术难度原因导致,可以理解 5.科学网因为容纳的群体是个宝库,因此希望在这个功能变强大的平台上,能挖掘出财宝来。 总体评价,这次升级是个好事情。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2843 次阅读|15 个评论
能干干净净做学问吗?
热度 2 weiweiGO 2011-1-18 13:02
一直都感觉学术界很干净,但是近段时间发生了很多的事情,让我感觉学术界真的像外界说的那样,不太干净,希望能干干净净做学问,踏踏实实做人!不要弄些没用的、虚伪的东西恶心求学者纯净的心灵!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58 次阅读|1 个评论
做人要比做事重要!
xuselon 2011-1-18 11:45
个人分类: 有话要说|0 个评论
[转载]述职写法
胡业生 2011-1-18 10:33
怎样写好述职报告? 如何写好述职报告1.什么是述职报告述职报告就是把自己履行职责是否称职的情况写成书面文字所构成的文体。具体一点是,机关负责人就任职一定时期内所做工作向任命机关或机关群众进行汇报并接受审查和监督的陈述性文案。个人述职报告是随着人事管理制度和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它是考察干部履行职责情况,以及是否称职的一种手段。2.述职报告与总结的异同点个人述职报告和个人总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述职报告与总结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可以谈经验、教训,都要求事实材料和观点紧密结合,从某种程度上说,个人述职报告可以借鉴总结的某些写作方法。(2)述职报告与总结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三点:一是要回答的问题不同。总结要回答的是做了什么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有什么不足,有何经验、教训等。述职报告要回答的则是什么职责,履行职责的能力如何,是怎样履行职责的,称职与否等;二是写作重点不同。个人总结的重点在于全面归纳工作情况,体现工作实迹。个人的工作述职报告则必须以履行职责方面的情况为重点,突出表现德、才、能、绩,表现履行职责的能力;三是表述方式不同。总结主要运用叙述的方式和概括的语言,归纳工作结果。工作述职报告则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既表述履行职责的有关情况,又说明履行职责的出发点和思路,还要申述处理问题的依据和理由。根据现实情况,工作述职报告可以分为现任职务的述职报告和竞争上一级职务的述职报告。3.怎样写述职报告述职报告的格式,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组成:(1)述职报告的标题 可简单标明“述职报告”。也可以根据正文内容另行拟制。(2)述职报告的称呼工作述职报告一般要当众宣读,所以应选择好恰当的称呼,一般写“领导、同志们”。(3)述职报告的正文述职报告的正文一般要有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述职报告的开头:述职报告的开头要以简洁的文字,说明所担负的具体职责,表明自己对本职责的认识,并阐明任职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还要概述所取得的成绩。述职报告的主体:述职报告的主体要选择几项主要工作,细致地将过程、效果或失误及认识表述出来。这一部分要写详细,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对棘手事件的处理思路,对群众迫切关心的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要交代清楚。要对履行职责的情况和对履行职责的事迹进行深人的分析研究,做出具有一定理论层次的概括。要回答称职与否的问题,应从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理论素质,开拓进取精神,政策法律水平,处事决断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廉洁模范作用,上下左右关系,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等方面,描述自己的形象,回答好称职与否的问题。述职报告的主体还要说明履行职责过程中得与失。竞争上一级职务的述职报告,要注意紧扣上一级职务的有关要求来写,以说明自己有充分的理由担当上一级的职务。这部分是述职报告的关键部分,一定要精心构思,写出特色。述职报告的结尾。在述职报告的结尾可简述一下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并表明自己的态度,最后以“谢谢大家”的语言结束。4.述职报告写作要求写好述职报告,要注意下面几点写作要求:(1)实事求是。述职报告要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以诚感人。无论称职与否都要与事实相符。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要分清功过是非。承担责任要恰如其分,既不争功,也不必揽过。(2)写“述职报告”要形成制度,不仅在离任前要述职,而且在任期中也应定期述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述职和鞭策的作用。(3)内容要周详,述职报告要重点突出。在全面汇报任职期间所做各项工作的基础上,要突出任职期间的重大成绩和创造性业绩,以表明自己的胜任和事业心。应当明确,述职报告必须围绕“职责”二字做文章。它的写作目的,不是评功摆好,而是为了说明是否称职。(4)情理相宜。述职报告在叙事说理过程中,要有适度的感情色彩。(5)态度要诚恳。述职,是向机关和群众汇报工作。写作述职报告之前,应对自己进行认真的全面的反思,并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弄清群众的不满和要求,对群众意见较大的问题尤其要如实阐述,以坦诚的胸怀,赢得群众的谅解和支持。接受群众的监督,而不是作报告,这个特定的角色必须明确,也是写好“述职报告”的前提。 对我有帮助 1 回答时间:2011-1-6 20:56 | 我来评论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14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版令人头疼
热度 2 宋建国 2011-1-18 09:10
新版令人头疼,大多数功能即不好操作,也不需要,耗费博主更多时间,还有些重要功能消失了。整体效果不如旧版。 新版也许更适合网络水平高的人。
2357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网四周岁生日:搬进新居!
热度 55 科学网编辑部 2011-1-18 08:42
  经过两年多的期盼,三个多月的准备,72小时的奋战,科学网互动社区新系统在她的四周岁生日之际顺利上线!   编辑部人员是一帮凡人,自然不能免俗:新系统上线的时间节点设定为2011年1月18日,科学网诞生4周年的日子。   为了完成这个“形象工程”,我们的工作有点忙乱。目前,新系统仍有很多不足:用户体会不甚友好,界面风格过于花哨和凌乱,功能繁杂但针对性不强,稳定性亦有待时间考验。   请大家放心,假以时日,科学网工作人员会把这个新居快速装修好。我们希望,升级后的科学网社区应该系统更为稳定、功能强大且有特色、交互更为友好;我们承诺,科学网秉承的“构建全球华人科学社区”的理念不会改变,心无旁骛地服务科教人群的目标不会偏离,一直奉行的博客实名制不会废弃。   用户界面很重要,系统功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承载的内容和交流的效果。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希望借力新系统,来推动科学网互动社区的良性持续发展:讨论更加理性,氛围更为友善,文化更为多样,特色更为明显,服务更加到位,管理更为宽松。   如果您对新系统有任何建议,欢迎联系我们,或者阅读相关帮助文档 http://bbs.sciencenet.cn/misc.php?mod=faq 。     联系方式如下:   您可以在论坛“问题反馈收集贴”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0240 发贴或发信至 blog@stimes.cn ,也可以通过博客首页在线咨询QQ (账号1440059896)与msn(账号 blog@stimes.cn )联系我们,或致电010-82619191-8205/8215/8216。 科学网总编辑 赵彦 2011年1月18日 相关常见问题说明: 1. 如何访问我的旧版博客首页 2. 关于新版科学网好友数据没有导入的说明 3. 关于积分金币活跃度等几项数值的说明 4. 如何添加“公告栏”和“友情链接”模块 5. 科学网暂停将博客纳入整站激励体系 6. 博客升级的背景情况说明 7. 新版个人博客首页版式转换为旧版版式的方法 8. 旧版博主头像导入新版后发生变形的解决方法 9. 如何查看和管理评论留言? 10. 关于无法正常发布博文的解决方法
15903 次阅读|89 个评论
儿子沈瑗杰的4岁生日晚餐
sz1961sy 2011-1-17 23:07
我家儿子沈瑗杰到2011年1月16日是刚好满4周岁,17日开始就迈进4周岁的成长历程。这近7个月来,因为自己到光明网工作,千头万绪的工作太多,所以,每天早上送儿子沈瑗杰到幼儿园也只能靠妈妈Francy,多数时间下午放学接他也要妈妈Francy去,尽管如果,儿子还是挺爱爸爸,喝奶时还会想爸爸,睡觉时也会想爸爸,有时爸爸出差外地,临走时会跟爸爸说:“我会想念爸爸”,让人很感动。 沈瑗杰4岁生日 不过,在这3岁半到4周岁间,原本每天还带奶粉回学校喝的习惯,因为同学说他“这么大还喝奶”,让他这个自称“小班长(其实是值日生)”自己主动要求不再带奶粉回学校喝。真有点以身作则的味道。 沈瑗杰4岁生日 而在快4周岁时,主动要求不再同爸爸妈妈同床睡觉,而且这决心还挺坚强,看来就要真的能独立了。 大连海鲜餐厅 1月16日是沈瑗杰刚好满4周岁,我们一家同一位叔叔在大连海鲜餐厅为他庆祝生日,不过他开始还挺害羞,很多位漂亮的大连海鲜餐厅服务阿姨还为他准备了一个隆重的吹蜡烛仪式,下面是当时相片: 沈瑗杰满4周岁吹蜡烛仪式 漂亮的大连海鲜餐厅服务阿姨可喜欢同沈瑗杰合影呵 沈 阳 ‎ 2011‎年‎1‎月‎17‎日,‎星期一22:37:34 写于北京家中
个人分类: 沈瑗杰成长记|1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届大硕,上海找工作
热度 7 Arthur006 2011-1-17 21:58
工作找到了,项目结题了,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写点东西了。第一篇 blog 写一下我非常惨烈的找工作的经历吧。 开始的时候是很不顺利的,除了本人工作地点的限制(上海、青岛、潍坊)之外,还有两个原因:准备非常不充分和目标非常不明确。后来随着经验的逐渐丰富,面试就不那么被动了。值得一提的有以下几个公司: 1 、华为。来我们学校非常早,可惜没有上海的名额。因为今年华为提高了应届生的待遇( 7.5K/m ),所以招聘过程弄得是牛逼烘烘。华为的面试过程分为技术面(一面,不刷人)、群殴(二面,大家都倒在这里)、心理测试和 BOSS 面。我本着练兵的心态去的,技术面轻松通过,接着败在了惨烈的群面上。失败原因是我犯了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说出来丢人就不说了。 2 、中兴。跟着华为来的,因为华为的突然袭击,中兴显然没有准备,工作地点只有深圳的。中兴只有两面,分别是技术面(一面)、综合面(二面)。今年中兴也提高了应届生的待遇( 7.3K/m ),但是因为工作地点问题,我对中兴完全没有兴趣了,草草的去面试了一下就回来了,没有下文。 3 、三一。组织非常混乱,而且还有现场逼签,待遇也很低( 6K/m ,交税基数很低)。三轮面试我加起来只花了五分钟就全过了,完全没有成就感 T_T 。我当天没有签,后面两个月内三一的 HR 又联系过我两次,问我还要不要签,态度很不好(真奇怪),在我询问是否可以保证上海的时候竟然还挂我电话……很不尊重人的公司。 4 、潍柴。地点在潍坊,待遇很不错(第一年 5K/m ,第二年 3.5K/m+ 绩效,理论上拿到手不少于 5K/m ),所以招聘时刷人也很厉害。面试过程分为综合面(一面)和技术面(二面), 800 多个投简历的只有 200 多人参加面试,最后 80 多人拿到 offer 。面试很少问技术问题,很关心是否喜欢去潍坊和是否独生子女的问题。 5 、百灵。青岛朗讯成立的外包公司,待遇在青岛是一流的( 7.5K/m ),而且据说加班不多。我以笔试第一的成绩进入面试,一轮技术面和一轮综合面,面试问的很细,惜败,后悔准备不够充分啊 T_T 。 6 、虹软。此时我已经到了上海,开始在上海海投简历和参加面试,悲惨连败正式开始。虹软是第一家给我面试机会的公司。去了先给了一份笔试题,全是 C/C++ 选择填空,题目非常难。做完卷子之后是技术面和综合面,技术面的时候算法部分问得很细,大约面了 50 分钟,面试过程还是比较愉快的, HRJJ 也很和善。面试完了高高兴兴回去,以为一切顺利。几天后发现自己被默拒鸟……百思不得其解,可能是因为我是 7 月份毕业的大硕吧。 7 、惠瑞捷 Verigy 。曾经的安捷伦 ATE 事业部,现在的子公司。面试也是一帆风顺,虽然技术面因为坚持己见,跟面试官争得很凶……全部三面(技术面、主管面、 BOSS 面)结束之后,我走出 Verigy 的大楼,明媚的阳光照在我的脸上,我认为这将是我事业开始的地方了,我要从事半导体测试行业了!一周后,发现又被默拒鸟! 8 、上海全景。据说是江 core 儿子开的,垄断了上海的机顶盒市场。典型的流氓公司,门卫很不礼貌,前台小姐暴躁, HR 傻气直冒。第三次让我去的时候,突然告诉我他们不招 7 月份毕业的,无语,扭头回家。 9 、小 IC 公司。名字就不说了,公司很小,做 H.264 编解码芯片的。我拿到了算法部的 offer ,实习期 6K/m 。面试过程从头到尾都让人非常舒服,三个技术面试官、总经理和人事总监都很和气。人事总监进门时候竟然装老乡……人际关系很和谐的一个公司,可是我后来拿到了中兴上研所的 offer ,权衡了很久觉得还是去大公司比较好,很对不起这家公司了。 10 、中兴。 12 月初中兴第二次来到了山大,此时的我已经成了面试达人,笔试面试一路轻松通过,最后成功拿到了上海的 offer 。因为想到年前不会再有更好的公司来招人了,所以就签了。 失败的经验比成功的经验更重要。下面是我总结的几点,想做软件开发的师弟师妹们看一下,不要重走我的老路 ^^ 1 、基础的东西一定要学好,比如 C/C++ ,有空最好看看数据结构和算法。其实各个公司的笔试题都千篇一律的,有的甚至抄 C++ Primer 上的习题。 2 、讲解自己做过的项目的时候要逻辑通顺,至少有一个拿手的项目可以深入讲解(讲解时间要长长长长长,面试官不会嫌烦的)。 3 、自信。这个是说起来最容易做起来最难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常练。有一些公司的 HR 喜欢搞所谓的压力面试,很容易打击到吾等自信心不足之人。 4 、关于穿着,虽然穿着对于应聘技术岗位不是很重要,但有西服的话最好还是穿西服去吧,能够显示出你对这次应聘的重视。 最后想说的是,应聘的过程总是会有坎坷的,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放弃希望。机会就在那里,不会因为你之前的失败而有任何变化。
个人分类: 找工作|4437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长征医院博士团赴江油、安县开展医疗服务活动
aaa0 2011-1-17 21:39
情洒巴山蜀水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我院在第一时间组织了医疗救援队奔赴四川灾区第一线抢救伤员,用大爱书写了人民军医爱人民的精彩篇章。时隔两年,博士团一行追随医疗队的足迹,走访了江油人民医院和四川安县中学,给在地震中创造过生命奇迹的付利华和彭国华两位伤员带去了“长征人”的关爱之心。 江油人民医院、安县中学是当年医疗队的营地,不仅仅留下了我院专家“挑灯手术”艰苦奋战的身影,更见证了医疗队和当地人民结下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当时,还好长征医院的教授们及时到来”、“感激长征医院的解放军医生”,这些在走访过程中是我们听到灾区百姓口中最多的话语,很朴实,很真诚,很让我们感动。第二医疗队在江油人民医院的驻扎营地,现已盖起了新的门诊大楼,院方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大楼的建设情况,“就在你们到达的前一天,医院新住院大楼已正式完工了,河南省张副省长专程来参加交钥匙仪式。灾情发生后,在全国上下的帮助下,特别是援建的河南省、还有对口帮扶我们的上海长征医院,使我们医院的发展提前了10-15年……”。感激的言语,是灾区人民最真诚的心声。再随后展开的义诊和讲座中,王新伟副教授、张鹏博士、张兰予博士、蔡杨洋博士、裴新军博士就“灾后两年骨科伤员救治”、“糖尿病的饮食”、“孕妇常用保健”等题目为当地医生、群众及孕妇学校的人员作了系列医疗知识讲座,闻知上海长征医院的医生来,络绎不绝的群众直奔医院各讲座点,零距离的交谈在医患之间亲情互动。 下午,博士团一行驱车在刚修好的山路上继续前行,参观了我院第一医疗队在四川安县中学的驻扎营地。留下过太多汗水、血水的安县中学,在我们到达时正沉浸在考试的安宁中,没有过多的打扰,博士团一行就继续驱车前往沸水镇乔木村付利华家中。车子不能前进,我们就徒步5公里踏着泥泞的山路前行;肚子饿了,我们就吃着路边买来的馒头充饥。当我们看到在野战条件下行颈椎后路减压手术的付利华已能够拄着拐杖比去年回访时更好地自己独立行走时,一切的疲劳都消失殆尽。而后,博士团一行还走访了“创造震后170多个小时的生命奇迹”的彭国华。车子刚刚驶进睢水镇,我们就看到彭国华远远地站在路口。在他的家中,他的妻子拿出珍藏的照片,和博士团成员一同翻阅,描绘着当时的救治情景,所有的一切都让博士团的每一名成员感慨无限,思绪万千。是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离开时,彭国华还给博士团每个成员赠送了他在大山深处收集到的贝壳化石,情谊,在我们手中传递。 博士团与地震伤员付利华合影 博士团在彭国华家的板房前合影 博士团在新落成的江油人民医院病房大楼赠送世博文化用品 江油人民医院宣传博士团门诊和讲座 徒步5公里赶往大山深处的地震伤员家里看望和查体 神经内科博士李雁鹏给彭国华查体
2430 次阅读|0 个评论
留在这里,还要再读一次研究生
lxsucceed 2011-1-17 19:49
人,总要学会给自己一个安慰,尤其是在自己感觉最艰苦的时候。 到了今天,当竞争让这个城市的很多角落都充满了竞争(有时候是与时间和效率在竞争)的时候,保持一颗淡定的心很重要,告诉自己,选择了这里(至少近些年),就表示选择了这里的艰难和辛苦,就应该无怨无悔的走下去,为了未来,为了知恩图报,没有回头的余地。 每当加班的时候告诉自己,只当自己又读了一个工作专业的博士,也许不是一个很坏的办法,读博士不加班怎么能够呢? 那就加吧,抱着激情,当成快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暂停将博客纳入整站激励体系
热度 3 科学网编辑部 2011-1-17 18:00
尊敬的博主: 根据用户反映和博主建议,科学网暂停将博客纳入整站激励体系(比如您所看到的积分、金币、活跃度等),编辑部将抓紧时间完善后再择日启动博客的激励体制。 目前整站的激励体系是以论坛为中心开发而来,并没有有效吸收科学网博客业已形成的推荐评价体系。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吸纳科学网博客业已形成的推荐评价体系,同时尽力简化激励体系,减少评价指标,使之合理有效地整合进入整站的激励体系中。 需要提醒您的是: 科学网整站的激励体系仅作为科学网提供专门服务(如论坛附件下载)的虚拟货币使用。 对于激励体系有异议的博主,完全可以不必在意这些激励体系。因为激励体系数值的高低对博主的博客权限没有任何影响,博主博文的推荐、展示和传播的几率和效果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8037 次阅读|6 个评论
如何阅读一本书
热度 5 carldy 2011-1-17 16:46
如何阅读一本书
近段时间在读一本书,书名为"How to read a book"。 作者简介:莫提默· J. 艾德勒 (1902 — 2001) 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并担任 1974 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 查尔斯·范多伦 (1926-) 先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因故离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将本书 1940 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因此,本书 1970 年新版由两人共同署名。 本书是一本阅读指南,介绍了阅读的方法、技巧,阅读所应具备的广阔视野。自 1948 年问世以来,在西方世界好评甚多,重版多次。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名作。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 X 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本书初版于 1940 年, 1972 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不论什么时候读,都不能不叹服作者对阅读用心之深,视野之广。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这是一本有关阅读的永不褪色的经典。 主动阅读一本书的必要性 一、为什么 “ 资讯 ” 或者 “ 知识 ” 不等同于 “ 理解 ” ? “ 知识 ” 是否那么必然是 “ 理解 ” 的先决条件,可能和一般人的一位有相当差距。我们为了 “ 理解 ” 一件事,并不需要 “ 知道 ” 和这件事相关的所有的事情。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会发生这个现象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所提到的这些媒体,经过太精心的设计,使得思想形同没有需要了(虽然只是表象如此)。如何将知识分子的态度与观点包装起来,是当今最有才智的人在做的最活跃的事业之一。电视观众、收音机听众、杂志读者所面对的是一种复杂的组成 …… 目的都在让人不需要面对困难或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 “ 自己 ” 的思绪。 二、阅读的艺术的定义 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你的头脑会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理解。 三、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主动阅读的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1.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光知道这四个问题还不够。在阅读过程中,你要记得提出这些问题。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除此之外,你还要知道如何精准、正确地回答问题。如此训练而来的能力,就是阅读的艺术。 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一、结构笔记 在检视阅读中,要回答的问题是:第一,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第二,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第三,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你应该做一下笔记,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下来。 …… 这些笔记的主要的重点是全书的架构,而不是内容 —— 至少不是细节。 二、概念笔记 等你做分析阅读时,关于这本书的准确性与意义的问题,你就要提出答案了。在这个层次的阅读里,你做的笔记就不再是跟结构有关,而是跟概念有关了。这些概念是作者的观点,而当你读得越深越广时,便也会出现你自己的观点了。 三、辩证笔记 对一个已经熟练同时读好几本相同主题书籍的专业阅读者来说,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记笔记的方法。那就是针对一出场讨论情境的笔记 —— 这场讨论是由许多作者所共同参与的,而且他们可能根本没有觉察自己的参与。 这是从好多本书中摘要出来的,而不只是一本,因而通常需要用单独的一张纸来记载。就一个单一主题,把所有相关的陈述和疑问顺序而列。 四、做笔记的技巧 1. 划底线 —— 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2. 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 —— 把你已经画线的部分再强调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画底线太长了,便在这一整段外加上一个记号。 3. 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 —— 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将做过这样记号的地方每页折一个角,或是夹一张书签。这样你随时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打开你做记号的地方,就能唤醒你的记忆。 4. 在空白处编号 —— 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5. 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 —— 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步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 6. 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 —— 这跟画底线是同样的功能。 7. 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 —— 在阅读某一章节时,你可能会有些问题(或答案),在空白处记下来,这样可以帮你回想起你的问题或答案。你也可以将复杂的论点简化说明在书页的空白处。或是记下全书所有主要论点的发展顺序。书中最后一页可以用来作为个人的索引页,将作者的主要观点依序记下来。 对已经习惯做笔记的人来说,书本前面的空白页通常是非常重要的。最好是用来记载你的思想。你读完一本书,在最后的空白页写下个人索引后,再返回前面的空白页,试着将全书的大纲写出来,列出基本的大纲与前后篇章顺序。这个大纲是在测量你是否了解了全数。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体会 Harvest|3388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网博客,别失去自己的特色!
热度 29 SmileyCat 2011-1-17 14:47
挺喜欢原来的用户界面的,比较简单直接,一目了然。(虽然不是很美观)。新的个人博客界面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博客怎么变成了聊天室? 旧版的个人博客在主要版面显示作者最近的十篇博文,包括图片,让访问的人可以清楚地了解那些博文的大概内容,是否值得继续看。同时,旧版的左栏显示一些有关此博主的统计数据,也是比较简单实用。 新版的个人博客版面看上去更像社交网络常见的聊天室,每篇博文只显示两行文字,没有图片,文字又少到不足以给人关于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是否值得读下去的印象。 同时,却占用了大量版面显示这个博主的动态,他的好友,社交圈子等信息。 这种版面设计更倾向于现在流行的社交网络--那种不需深思熟虑,想起什么就随便写两句的地方,如脸谱,或微博,而不是博客。 我喜欢科学网博客的原因之一,是这里有不少博主是在认真地写东西,发表的博文值得人花时间认真地读和思考。同时我自己也是认真地写自己的博文。然而新版的个人博客界面失去了原有的认真和学术的气氛,倒更像翻版的脸谱,更注重社交。难道这是整个中国学术界的缩影?没有人耐心地做学问,大家都去挣金币,搏积分?不老老实实靠写博文赚信誉,反而更热衷于向全世界宣布自己跟什么名人是好友? *********************** 好了,上面是我早上想发表却没有发表的话,现在读来是有些情绪化。没发表也好,让我有时间想好了再心平气和地说。新的东西出来总有个适应的时期,得有耐心和宽容等它并帮它变得更好。 我想提出的是一个关于保持自己的特色还是要变成另一个"脸谱"或QQ的问题。现在社交网络很流行,吸收利用它们的一些社交功能也很不错。我觉得科学网博客到现在办得成功的一面是,它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公正的环境,吸引了一批比较严肃和认真的博文作者。 如果改版,还应该继续保持博客这个特色,而不应该热衷于也变成一个以社交为主的网络。 所以在版面设计,功能增减上,要考虑到这一点。
个人分类: 杂文随笔|4178 次阅读|29 个评论
2010年总结
jjh287787472 2011-1-17 11:00
2011 年考研的日子刚刚过去,回顾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一大半了。研究生的时间其实很短暂,要做的事情也是很多的。 2010 年一年来,总体上来说是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对自己的规划的目的还不是很明确。上半年主要是上课,另外自己看了一下 linux 操作,但是感觉学得不怎么好,学了一下概念性的知识,没有深入研究。 暑假开始到下半年研二的日子,主要看了一下文献资料。但是最终的研究点的内容还是很难决定下来。这里主要学会了找一些文档的资料的方法,听了如何做研究等几场报告。 这一年来目的不明确是最大的失误,有时候还意志不坚定,时间就这样悄悄地过去了。而且过得很快。 2010 年尾声,完成开题报告初稿。 2011 年上半年展望,首先明确目的,做好规划,勇于实践。围绕大小论文为中心。最紧急的事情是小论文,最重要的事情是大论文。下学期就围绕这两件事情展开。 另外,还需要看多本基础的书籍,都已经买好了,也有部分是图书馆借来的。 关注招聘信息,各公司的最新动态,还有事业单位等。
4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网博客结构优化建议:1、博文回复后排位上升;2、博主可以跟贴
热度 1 scientister 2011-1-17 10:49
科学网升级后有很大改善,好。 还可以优化(更好), 我建议: 1、博文被评论后,至少在分类里面自动上升,这样,热点话题可以保留时间长一些。 2、博主可以跟贴,对原话题发表后续文章,而不是更新。这样,后续的观念更明显。 这样的“新博客结构”就结合了“论坛”和“博客”的优点。统筹兼顾了个人(博客特点)和集体(论坛特点)的优势。 我是牛人,我可以从一篇普通论文中发现更有价值的科学和技术创新点。我的座右铭之一是:技术问题一般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你们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提出来跟我讨论,一般说来,你不会失望的,会有惊喜。
个人分类: 我的思想|162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首个交叉信息研究院成立
热度 1 Fangjinqin 2011-1-17 10:09
作者:马海燕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1-1-16 15:18:48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首个交叉信息研究院成立 图灵奖唯一亚裔得主姚期智获邀担任首任院长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和量子信息中心1月15日举行揭牌典礼。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唯一亚裔得主 姚期智 获邀担任中国首个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 姚期智表示,21世纪信息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依赖于新的原理和方法的开拓,而开拓的最有效途径来源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互动。研究院的成立旨在为中国培养具有广阔背景领域的下一代信息科学人才,努力推动信息科学与物理学、数学以及将来与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培养具有独特视角的人才。 目前挂靠在交叉信息研究院下有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和量子信息中心两个研究中心。前者由姚期智2004年回国后在清华创办,强调计算机科学与数学的交叉,培养的数百学生已成为相关领域的一流人才。后者今天揭牌,首批学生将从物理专业研究生中挑选。 量子信息中心强调计算机、信息科学与物理学的交叉。姚期智说,可以预见未来量子信息对世界科学的影响将更为重大,目前世界上能做相关课题的只有四五个一流研究中心。他相信数年内清华量子信息中心将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做出前人没有过的成绩。 曾先后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和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的姚期智被认为是发展交叉信息科学重要性的有力例证。姚期智说,希望未来10到20年量子科技开始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的时候,中国的相关研究能处于前沿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143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两次下跪的考研生
热度 4 xupeiyang 2011-1-17 08:16
36岁考研女子未带身份证两次跪求进考场(图)   第一次下跪   开考前,因证件不全被带离考场,她联系家人送证件,下跪恳求先进考场    第二次下跪   拿到家人送来证件时开考已过15分钟,她被拒绝进考场,再次下跪请求   为了考研,36岁的陈女士在上班之余,苦苦复习了一年多,可昨日上午她到考场后发现没带身份证,急忙给家人打电话,陈女士拿到身份证时,开考时间过了近半小时。陈女士两次跪在考场工作人员面前求进考场,但还是被拒考场之外。 http://news.sina.com.cn/s/p/2011-01-16/014821822403.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754 次阅读|4 个评论
克隆选择原理的人工免疫算法
Kupeprntlkn 2011-1-16 22:06
克隆选择原理的人工免疫算法
前段时间看一篇论文《基于克隆选择算法的无刷直流电动机速度自抗扰控制优化设计》,里面有两个内容自己很想搞明白,一个是自抗扰控制;另一个就是克隆选择算法,这些天没事时也看了些这两方面的一些资料,今天大概弄懂了克隆选择原理的人工免疫算法的一些基本原理。但现在如何用这种算法实现论文中对控制器参数的优化现在还不是很懂(现在我只会用遗传算法优化控制器参数),下面是用克隆选择算法求取Multi函数的一组仿真结果: Multi函数: f(x,y)==x*sin(4*pi*x)-y*sin(4*pi*y+pi)+1;
18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自己一点鼓励吧!
热度 1 guijunyang 2011-1-16 21:08
虽然还是科研领域的新兵蛋子,但也为了自己小小的目标而努力付出了,当然付出了总归要有点收获,收获到少则取决于多因素:(1)从事的科研方向是否是国际前沿和热点?光前沿可能深度够,但没有热点的话广度和影响不会太大;(2)科研平台和科研氛围是否充分适合你的科研习惯。或者你有能力驾驭你身边的科研资源为你所用;(3)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能够静下心来多想想idea,毕竟idea就创新,idea就是成果。我个人以自己微不足道的几年工作经历证明,idea产生于思考,思考来源于现实,现实就是分享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从而继续前进。(4)严格按照计划完成个人年度目标。压力才能激发潜力,现在中国科研工作者太多浮于形式的东西太多,最大的压力是争取项目,而不是踏踏实实的做研究。 我的短期目标很简单,因为我看不到5年或者十年的事情,现在的关键是利用2-3年时间把自己沉淀下来,从广泛涉猎的研究兴趣中找到长久的切入点,所以做好目前的各种探索和尝试,并把他们付诸于实际。 前天接到《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主编发来的通知,论文被接受了,圆了自己的一个小小愿望。鼓励一下自己吧。 今天走在路上突然有种想法: 一杯白水是否无味,取决于饮者是否有心。心中有苦,似黄连;心中甜蜜,水似糖;无心者水亦无味。 做研究也是这个道理。经历了才知道既是难又是易。 附文章及审稿信息: Guijun Yang, Ruiliang Pu, Chunjiang Zhao* , Wenjiang Huang and Jihua Wanga.Estimation of subpixel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using an endmember index based technique: A case examination on ASTER and MODIS temperature products over a heterogeneous area.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 2011(Accepted) Reviewer #1: This manuscript presents a new method to estimate the subpixel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 based on an endmember index technique... The method is technically sound and has some innovations ... Reviewer #2: The innovative aspect of this manuscrip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different treatment to different land cover. By that, the authors clearly have identified an important knowledge gap. Therefore, I think that this manuscript deals with a very important subject, very relevant to the scope of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
3248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尽快适应科学网新系统?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16 19:46
科学网新系统终于在大家都热切期待中,于1月16日17时开通啦,我们感到十分高兴,衷心感谢科学网的全体同志付出的辛勤劳动和付出的努力。 我用了博客新平台,感觉很好,新颖、简洁、方便、实用。 博友和读者对新系统需要一定的时间熟悉和适应,建议博友多多交流、讨论,编辑部及时解答和解决大家的问题和困难。
个人分类: 科学博客|203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机械/石英手表时间日期调整方法
热度 1 realplane 2011-1-15 03:35
最近买了块手表,准备调整手表时间日期的时候突然发现问题了: 1. 什么时候调整手表日期比较合适? 2. 出现手表日期在中午12点时候跳转是怎么回事? 正确的时间日期调整方法和注意事项: 1)不要在夜间22点-凌晨2点之间(部分手表是20:00-04:00)调整日期,容易造成手表的损坏和日期跳转异常。因为许多手表为了延长手表的使用寿命,在午夜前后采用逐步跳转的方式来调整日期,一般在凌晨2点或者凌晨4点左右完成日期跳转。再此期间强行调整日期会导致手表齿轮损伤和误差; 2)调整日期要顺时针拨指针,避免逆时针调整; 3)手表日期跳转是在时钟指针转过24小时(2 cycles)之后才跳转的。因此,出现中午换日期的情况原因在于你的手表显示时间处于前一天的second cycle,例如,当前手表显示的中午11点,实际上应该是昨天夜间的11点,那么在12点你的手表出现日期调整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正确的调整方法是: 1. 在上午的时间时间(例如上午8:00),首先将日期调整到当前日期的前一天,然后将crown抽出到调整时间的位置,顺时针旋转调整时间指针(2 cycles)直至日期跳转到当前日期。此时确保是在当前日期的first cycle; 2. 进而调整hour hand 和minute hand到当前时间8:00。 3. 此时可以开始调整星期设定到当前。
个人分类: 生活技巧|7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网群英烩No.0331-3尉吉勇 时间 空间 宇宙探索 UFO 外星人 奥秘
readnet 2011-1-6 16:25
科网群英烩 让水滴洒向为科学网灌水勤奋笔耕的人们 科网群英烩粉墨登场 关键词: 科学网,博客,博主,尉吉勇,时间,空间,宇宙,UFO,外星人,人类,色球,色空间 让 水 滴 洒 向 为 科 学 网 灌 水 勤 奋 笔 耕 的 人 们 科 网 群英 烩 粉 墨 登 场 学者尉吉勇 发表于2010-12-23 21:33:47 查看评论 :1 │ 浏览:475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您的姓名: * 必填 您的邮件: 朋友邮件: * 必填 推荐理由: 天问 外星人可能袭击人类 外星人可能袭击人类 http://world.people.com.cn/GB/13567407.html 人民网驻澳大利亚记者李景卫 2010年12月23日20:00来源:人民网 【字号大中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新西兰军方22日公开了数百份,2000多页有关外星人和不明飞行物的秘密文件。这些文件的时间跨度为1954年至2009年。新西兰军方人士、商业飞行员、社会公众描述他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亲眼目睹外星人、不明飞行物的情景,栩栩如生,仿佛真的一样。   在所公布的文件中,一些目击者看到不明飞行物留下的图画,称其为外星人的文字信息。有的目击者称他们看到的外星人还戴着法老面具。文件中描述最多的是目击者1978年在新西兰南岛上空见到的两道奇异光,普遍认为那两道光由飞碟发出。一个电视台摄制组从飞机上拍摄到了现场情景。这则消息当时是全球的热播新闻。然而,新西兰空军在有关报告中解释说,那两道奇异光可能是一种自然光折射现象,可能是船上光线折射到云层所致,或者由金星发射的光折射形成。   新西兰空军发言人卡威?塔马立基在公布这些文件时说,新西兰空军仅仅是对信息进行收集,无力对文件中所记载的外星人和不明飞行物目击事件进行调查,无法证实文件中所描述的任何事件,也不对文件的内容作任何评论。   公布外星人秘密文件似乎是一股风潮。近年来,北约成员国英国、法国、瑞典、丹麦、意大利、爱尔兰、葡萄牙、挪威,美洲国家组织成员国墨西哥、秘鲁、智利、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厄瓜多尔,东盟成员国菲律宾,以及俄罗斯、瑞士等国家先后公布了有关外星人的秘密文件。新西兰也赶随潮流。其国防军总司令杰里?迈特帕里中将早在今年1月23日就宣布,新西兰军方已经对部分有关外星人的秘密文件进行了审查,准备对外公布。其实,美国是早期公布外星人秘密文件的国家之一。1948年以来,美国军事情报机构零零散散地向一些私营机构发布一些有关外星人的秘密文件。目前,北美防空联合司令部有50000份、美国空军相关机构有13000份有关外星人的文件尚待公布。   然而,真正的外星人文件仍是美国及其盟国的高度机密。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为《太平洋共同防卫组织》成员国。澳新美三国于1951年9月1日在旧金山签署《澳新美安全条约》,亦称《太平洋安全公约》。条约于1952年4月29日正式生效,并永久有效。在该条约下,澳新美加强地区防务合作、军事科研和军事战略部署。据美国西雅图有关星际政治的网站载文介绍,1999年12月9日,澳大利亚与美国在《澳新美安全条约》的框架下签署了《松树谷条约》。根据这一新条约,澳美两国在澳大利亚秘密地带松树谷建立地下外星人基地,实施人类外星人空间计划。这一外星人基地名为联合防卫空间研究设施,由澳大利亚国防部和美国国防高级计划研究署共同建造和运作。松树谷地下外星人基地的情况,如人员、设施、运作和布局等十分秘密,鲜为人知。据信,美国政府派往松树谷的大多为国家安全局及其附属机构人员,以及中央情报局人员。   美军司令部前士官长罗伯特?迪恩少将撰文说:(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最大规模安全设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安全设施之一在松树谷。这太有意思了。其实,绝大多数人毫无所知,松树谷地下设施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外星人设施。他甚至把松树谷地下外星人基地说得神乎其神。他说,美国和松树谷地下外星人基地之间有远距传动系统,即瞬间移动系统,从而可以实现美国大陆和松树谷两地人员,包括人类和外星人的快速部署。迪恩说:在毫无隐讳地谈论秘密和被隐蔽多年的事情时,最终能够透露一两件我所见到的真实事情,我觉得如释重负。其中一件是,在拉斯维加斯郊外的一座地下设施内,我的一位空军上校朋友从内华达州的一个门进去,两分钟后,他已在澳大利亚的松树谷了。   迪恩没有详解松树谷外星人基地摆的是什么迷魂阵。但是,人们或许可以相信,人类遭外星人袭击是完全可能的。(人民网堪培拉12月23日电) 联系本文记者 李景卫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6665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本文标签: 外星人,ufo 相关文章: UFO的话题 俄频现不明飞行物 前领导人称曾接触外星人(图) 新西兰公布外星人秘密文件引社会各界热议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 一半是地球人》 《黄帝内经》骇人新 辉辉 傻傻 用【色球理论】共同合作完成了【四色定理】的人工解 反了,真的反了。【外星人,时光机,宇宙大爆炸,反物质,黑洞】 快讯:美宇航局发现仅诞生30年的黑洞 科网群英烩No.0042 印大中 元素周期表是个误导-来自外星人的提醒 科网群英烩No.0001-1 鲍德海 天狼星特使来地球 解构宇宙成因奥秘 有关外星人的争论,可能是人类科学发展的大挑战-2 当前推荐数: 1 推荐人: zlyang 标题: 发表评论人: zlyang 去问问外星人吧!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408 新年快乐!谢谢! 记录总数: 1 总页数: 1 当前页: 1 9 3 4 : 学者杨正瓴 发表于2010-7-12 21:44:31 查看评论 :10 │ 浏览:1273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您的姓名: * 必填 您的邮件: 朋友邮件: * 必填 推荐理由: 外星人 资料 傻评外星人来信(四):6500万外星人(本网外星人博主名单增加中) 傻评外星人来信(四): 6500 万外星人 《 蔣科學收到的所謂外星人寄來的三封信》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8195 里有: 在你们之中有许多曾是我们当中的人,亦被称为地球上 光的工作者 ,也许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可能你已经知道或者还不知道,但相信不久就会立刻明白自己的身份。在地球上,有许多流浪者(流浪者指从高密度星球转世到低密度星球,他们原本可以往上爬,但由于某种原因---- 想帮助地球和地球人 ,由于自由意志就来到地球了)这些人 约有6500万左右 ,也许你就属于这其中的一员。因此,请务必记住,不要忘记自己来地球的使命。我们知道,你们在地球上有时会感到反感,因为这星球的频率相当低,这与你们原先星球的密度并不相符。但请不必担心,你们之所以来到这星球,亦是您们曾做下的坚定的决定, 你们带着美好的希望而来 。如果您们忘记了,请现在记起来。请务必记住,记起你们的使命来,不要再像只羊,一只被屠宰的羊。 是否前天( 2010-07-10 )又来了一些? 厦门上空出现光线雨 ( 图片来源:东南新闻网 )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7/12/content_3158429.htm 科学网博主里面就有外星人: ( 1 ) 鲍得海 名博主 http://www.sciencenet.cn/u/ 隔壁家的二傻子 / 天狼星特使 ... 来地球寻找灵魂 ! 昵称:二傻、 Escher 、 Ussher、 咕~~(╯﹏╰)b (天狼星文) 多么率真! ( 2 ) 蔣勁松 名博主 http://www.sciencenet.cn/u/jiangjinsong/ 请不要害羞! ( 3 ) 张天翼 名博主 http://www.sciencenet.cn/u/tianyizhang6/ 《爱心可以改变社会的命运(强烈推荐爱心传递慈善基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8310 这不是证据吗? ( 4 ) 印大中 名博主 http://www.sciencenet.cn/blog/yindazhong.htm 《元素周期表是个误导来自外星人的提醒》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5229 开朗慈心的真外星人。 ( 5 ) 王曌燚 名博主 http://www.sciencenet.cn/u/creator/ 《如果还不醒悟,那就让自然灾害来的更猛烈些吧》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4099 公开玉照的外星人 ( 6 ) 刘华杰 名博主 http://210.75.240.142/u/antiscience/ 《反科学文化人游盘山》 http://210.75.240.142/m/user_content.aspx?id=341259 《刘华杰:科学圣殿骑士与科学文化的第三极》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7712153218587173568.html 隐喻的外星人。 ( 7 ) 田松 名博主 http://210.75.240.142/u/tian2009/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 不用进一步解释了吧! (8) 马丽丹 名博主 http://www.sciencenet.cn/u/malidan/ 《中国急需打造的是中国精神,而不是进口人才》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977 心情急迫的外星人。 ( 9 ) *** 名博主 jsnjjlj 、 杨学祥 、 ljry8044 、 lixuekuan 、 gaojianguo 、 sheep021 、 yatou 、 wangxh 、 hcy98765 、 QFL 、 张三火 ( 10 ) XY 外星人朋友 http://www.sciencenet.cn/bbs/Profile.aspx?blog=1uid=40180 多的写不完了。 欢迎其他 外星人名博主 留名! 特别说明: 真傻 是100%地球人。 真傻 欢迎友好的 外星人 ! 相关链接: 《 傻评外星人来信(十):人类即将灭亡?(随时更新中)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5240 《 傻评外星人来信(九):人类将进入死胡同?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5239 《 傻评外星人来信(八):外星人已经来了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5238 《 傻评外星人来信(七):人类现在的境遇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4801 《 傻评外星人来信(六):现代人类文明的肤浅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581 《 傻评外星人来信(五):形式与内容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532 《 傻评外星人来信(四): 6500 万外星人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408 《 傻评外星人来信(三):人类大家庭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400 《 傻评外星人来信(二):拜物主义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279 《 傻评外星人来信(一):自然资源的耗尽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144 《 外星人存在 是有可能的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134 真傻猜想: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408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本文标签: 评论,外星人,来信,6500万,光的工作者 相关文章: 我很喜欢新华网的新华评论 小小yumiko的博客 年轻的影视评论家 MCCU2010向MR推荐论文56篇 慎写论文的comments 2010年年终特稿、评论、预测 每周经济评论:美国多个州政府和市政府濒临破产的启示 俄频现不明飞行物 前领导人称曾接触外星人(图) 令人失望的应聘者来信 有些事注定做不成,有些事注定很难做(2) 创新案例评论:一次失败的梳理 当前推荐数: 5 推荐人: jiangjinsong 隔壁家的二傻子 tianyizhang6 XY gaojianguo 标题: 发表评论人: guopeng2010 定去拜访这些难得的外星来的光的使者~~谢谢指点! 博主回复:也谢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来的外星人! 标题: 发表评论人: merry228 外星人说我是外星人 博主回复:我是100%地球人! 标题: 发表评论人: 五斗米 ip:24.57.102.* 据说党员正好是6500万。 博主回复:《截至2009年底 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达7799.5万名》 http://www.gov.cn/jrzg/2010-06/28/content_1639416.htm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6月28日   来源:新华社 所以不用担心:党员里一定有1300万以上地球人。作为一名有25年党龄的老党员,我就是地球人!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张三火 听人家说当今地球上的人都很不一般,能力很大,看来是真的啊! 博主回复:人家是外星人吗? 标题: 发表评论人: creator 哈哈,记得中学时写日记,偶然写到我来自河马星座参宿七。 博主回复:诚信的外星人! 标题: 发表评论人: XY 约有6500万左右投胎地球人类,这个数据是真实的。 博主回复:看来您是真正的外星人了, 我还没有同外星人交流过呢。 能给我们地球人讲讲您们的情况吗? 标题: 发表评论人: tianyizhang6 既然是外星人,当然得支持一下。 我估计与我同名的那位作家把他的名字解读为:天使之翼。 但我的名字来历简单得多,当年老爸听见天上飞机响,就给我起了这个名字。 博主回复:诚实永远是美德! 果然是带着美好的希望想帮助地球和地球人的。 标题: 发表评论人: 隔壁家的二傻子 哦哦哦哦!实名举报啊?【张天翼】--- 看名字就像光之使者?哈哈! 另:按真傻的计算,应该是百分之一的比例哦? 博主回复:0.9286%,百里挑一。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iangjinsong 楊真理算一算,6500萬,中國平均下來有多少,科學網博主能有多少,您老得講科學啊! 博主回复:6500*13/70 = 1207 万有余啊。 现在地球约70亿人,中国约13亿人。 外星人喜欢科学网,所以来这里开博的很多!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iangjinsong jiangjinsong将您的文章推送到 仰望星空 , 记录总数: 10 总页数: 1 当前页: 1 9 3 4 : 扩展阅读 荒漠中的外星人文明遗迹
个人分类: 科网群英烩|4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数学挂钟之解
jiangxun 2011-1-5 09:25
作者:蒋迅 罗会仟 老师把我当成数学家了,他 要求我解释他家里挂的一个数学家专用挂钟的数学意义 。首先,我不是数学家。跟这里的许多教授、学者无法相提并论。最近有一些人让我帮助解答数学题。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写数学比较多,引起大家的误会了。但 中文系大大学生都有写数学博客的 ,所以请不要轻易推断说我是数学家。对於大家的问题,我也只能尽力而为。对那些没有得到满意答复的同学和老师,只能说声对不起。本人时间、精力、知识和才慧都有限,难以满足所有人的要求。 对罗老师的要求,我来试试解答。坦率地说,这个挂钟非常数学。解答有一定的难度。 Legendre 常数 ,为1; 级数 1 + 1/2 + 1/4 + 1/8 + ... 收敛于2; HTML码 #x33;,在浏览器里就是3; 这是在 模反元素 ( modular multiplicative inverse ) 意义下的运算; φ = (√5 + 1)/2 是 黄金分割 数,带进表达式就得5; 3! 是3的 阶乘 ,即6; 循环小数 ,即7; 二进制的8; 以4为底时的9的表达式; 5取2的 组合数 ,即10; 16进制的11就是0X0B; 12 3 = 1728; 我以前介绍过类似的挂钟,欢迎大家欣赏:" 这挂钟够数学的 "。
个人分类: 谈数学|6673 次阅读|4 个评论
沉积盆地感受到来自下部的热
热度 3 Mervyn1985 2011-1-3 15:07
沉积盆地感受到来自下部的热
地史上,海平面的变化深刻的影响了地表的环境,导致海洋进退循环,称之为进积和退积。理解海岸线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不同时间尺度范围内的沉积和风化剥蚀的机制的关键是揭开地球构造与气候变化史的神秘面纱。在本期第827页,Petersen等人报道了关于这一概念的地球动力学模型,这一模型可能会引起根本性的变革。这一模型认为大约2~20M之间的沉积层序的摆动可能是由小范围地幔对流驱动的。 从覆盖大大部分大陆的海洋沉积物来看,在未来几代人的时间内,由于冰川消融引起的海平面上升与地史上发生过的海平面波动相比,可能要小得多。 早在1970s,Vail及其同事通过对人工地震和测井资料的研究提出一个全球海平面曲线,这一成果后来被Haq等精炼重提。这些曲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地质时间尺度上海洋的进退的全球框架。 一般认为,在几百万年的时间内海平面的称其变化是由于洋盆体积的波动,而这一波动取决于洋中脊的形成与破坏。在几万年的时间里,海平面更加频繁的波动是由于冰川体积的变化,进而影响洋盆水之体积。 但是,2~20M的间歇期问题向这一模式提出挑战。这一时间段内,无论是冰期还是间冰期,进积和退积无处不在。因此海平面的波动不能完全归因于冰川体积的变化,而洋盆的构造循环又慢的不足以导致这么频繁的波动。此外,全球范围内的地层层序相关性也由于全球海洋制图数据的非公开性而备受质疑。数据的精确程度不足以证明全球之间的联系。 Petersen等人认为间歇期海平面的变化可能不是全球性质的,而是由于局部小规模的地幔上涌或者下降。利用沉积盆地模型和地球动力学模拟,他们提出一个可以产生类似的沉积层序的机制。 (这是我翻译的一篇Science的文介) 作者: R. Dietmar Müller School of Geosciences, University of Sydney, Sydney, 2006 Australia . E-mail: dietmar.muller@usyd.edu.au
个人分类: 地学讨论|3726 次阅读|5 个评论
突发奇想: 爱因斯坦 E=mc^2; if c=1, then E=m; 即 能量=质量
热度 1 readnet 2011-1-3 10:48
爱因斯坦: E=mc^2; if c=1 then E=m 即 能量=质量 扩展阅读 学者武夷山 发表于2010-12-24 6:44:42 查看评论 :7 │ 浏览:465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您的姓名: * 必填 您的邮件: 朋友邮件: * 必填 推荐理由: 阅读笔记 读王红旗《预测的玄机》 读王红旗《预测的玄机》 武夷山 王红旗《预测的玄机》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8 年出版的。 14 - 15 页: 笔者对 在以光速运动的物体上 这句话好生怀疑,在笔者看来, 以光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存在的话),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物体,而是转化成了光。 进一步说,光乃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而能量则是物质的无结构态。 对于无结构物质来说,无所谓时间与空间,因为时间与空间乃是对于有结构物体的描述 。 有结构物体 具有识别、选择的本性和使自己复杂起来的愿望, 其结果便是在宇宙演进过程中呈现出的 物体结构越来越多样化 的倾向 。 由于选择意味着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又导致了宇宙物质演进的不可逆性;而所谓不可逆性,则意味着 宇宙中的有结构物体拥有了记忆 。 对于宇宙的这种演进过程,如果不用时间来进行描述,那么也就无法进行描述了。这句话有两重含义, 其一,当宇宙中出现有结构物体的那一刻起,也就是宇宙时间的 原点 ; 其二,我们 所讨论的时间,乃是大脑思维所指称的 时间 。 博主: 1 、此处对宇宙时间原点的定义很有意思。 2 、我的不同意见是:记忆未必是不可逆的。前向记忆(当然,此处的记忆不符合通常的记忆定义)是有可能的。似曾相识感可以解释为一种错觉,也可以解释为前向记忆的表现之一。梦境产生的准确预测不妨也可解释为前向记忆之一种。 58 页: 对于大脑来说,它的主要生存乐趣之一是获取财富。所谓财富,实际上是可供大脑使用或控制的身外之物;而大脑之所以能够战胜基因,正是因为大脑能够使用或控制(包括改变和创造)越来越多的身外之物。 博主:又一个十分有趣的见解。 如果这个见解正确,则说明人类攫取大自然这个身外之物是与生俱来的本性。 于是,人类必将毁掉地球家园,然后自己绝灭 。正如恶性肿瘤了结了一个人的性命后,这些肿瘤细胞也必将完蛋,因为宿主完蛋了。 人类大脑的思维活动包括几个层次: 什么是什么(认识、判断) 什么为什么(转化的因果关系) 什么有什么(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和效应) 什么乐什么(结构物存在的意义,以及一种结构物对于另一种结构物或对本身的欣赏) 博主:提出什么乐什么,见解不凡。这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吧。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6755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当前推荐数: 12 推荐人: Bobby small03 赫英 yatou xupeiyang jinsblog yonglie jizx971 sheep021 清水直人 wujingzhi readnet 标题: 发表评论人: youke ip:123.116.72.* 江总书记说: 大连理工大学是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 标题: 发表评论人: 盛红月 ip:219.82.242.* 老师在这篇文章中谈到二个问题,一是光,他让我想起小时候我比较喜欢玩的两块玻璃,一块是放大镜,一块是墨镜,墨镜那怕是夏天也会是光变得清凉,但放大镜那怕是冬天我也点燃了男同学的帽子(老师不好意思说自己小时候,真的让老师们受难,真是上房能揭瓦下地能烧房的那一种,所以后来虽然成绩不错,老师还是没有让我读高中,老师说她真没办法管我,最近开同学会,我向老师道歉了),最近看到国外的一篇文章谈到了云,说逆反的云可能是地球气温升高,也有人说火山灰产生的云让寒冷发生,我觉得都有一点道理,一个是大象的腿,一个是大象的耳朵,但不是光变的全过程。 记忆未必是不可逆的这句话非常有意义,就象我们看书看报,可以顺着看也可以倒着看,而我看报看书,经常先是倒着看,中国的书报有一个惯例,大标题都是政府的事,越小越是百姓提的意见,小的最实在。我一直让为不刚直不阿的人有不同的记忆模式,说他是模式并非有意识培养的,而是习惯成自然。每个人的大脑组织元素也一定不同,有遗传的也有后天不同的生活方式转换的。我曾经有很多梦变成现实害怕过,后来过逝的老师告诉我不要怕,以后你不要告诉其他人就讲给我听,我信,他说他小时候在一个庙里住了很长时间,有一个老和尚经常和他说这些,老师认为如果没有特别的功底有些梦是做不出的,你能做出来说明你看的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功底,加上你的杂念少,真象是一根筋,而且你对每个相关问题都进入到深思状态,所以有很多的结果其实不一定是你的梦而是在似睡非睡之中记忆帮助你了。我不是祥林嫂总是阿毛阿毛的,因为没有了老师我真的没有地方讲我的故事了。老师你看我这篇东西写得你还满意吗? 博主回复:不敢奢谈满意,有机会聆听别人的不同经历、不同想法,就是幸事一桩。 标题: 发表评论人: colorfulll 好文转载!地址: http://12www.org/home/blog/archives/5165 物理学建立在符号认知之上 , 符号的特点 就是 它永远不是对象 , 永远存在主客差异 , 因此 建立在符号认知上的物理学永远有错! 哈哈 标题: 发表评论人: colorfulll 笔者对在以光速运动的物体上这句话好生怀疑,在笔者看来,以光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存在的话),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物体,而是转化成了光。进一步说,光乃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而能量则是物质的无结构态。对于无结构物质来说,无所谓时间与空间,因为时间与空间乃是对于有结构物体的描述。 平均律场中允许出现纯时间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heep021 以光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存在的话),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物体,而是转化成了光。进一步说,光乃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而能量则是物质的无结构态。 - 赞同其前半句: 光就是以光速运动着的物质 不赞同能量则是物质的无结构态,似乎应该是 能量是物质的另一种结构态 标题: 发表评论人: yonglie 好像爱丽丝里的王后就有反向的记忆只记得后天的事情,昨天的却忘了。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mall03 您的书评比《我读》更有特点,专注科学和人文。您也写一本荐书的书吧? 想借您的书店的灯光看看? 博主回复:我的书评书介栏目中,一部分内容就是荐书。 记录总数: 7 总页数: 1 当前页: 1 9 3 4 : 学者陈辉 发表于2010-11-2 18:12:51 查看评论 :4 │ 浏览:442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您的姓名: * 必填 您的邮件: 朋友邮件: * 必填 推荐理由: 科学八卦 混沌汤煮馄饨片片 馄饨一片混沌一片 混沌 汤 煮 馄饨 片 片 借 混沌 网 捞 网 馄饨 下 馄饨 网 上 混沌 网 馄饨 一 片 混沌 一 片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9729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本文标签: 科学网,博客,科学,八卦,声,光,波,混沌,音乐,绘画,文化,艺术,色球,色空间 学者王号 发表于2011-1-3 11:00:50 查看评论 :0 │ 浏览:26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您的姓名: * 必填 您的邮件: 朋友邮件: * 必填 推荐理由: 聆听自然 佛家的花与道家的壶宇宙同心,心外无物 佛家的花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付嘱摩柯迦叶 迦叶尊者,通常称大迦叶,一名饮光,是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释迦牟尼弟子中道德高尚的长者。释迦牟尼对众说法时拈花不语,五百弟子都默然,独有迦叶微笑。于是佛祖把衣钵交付给迦叶,嘱他等待未来弥勒佛下世降生,再把衣钵交付给弥勒。衣是袈裟,钵是食具,衣钵代表佛教的法统。 译文: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 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 释迦佛世尊为何拈花一笑? 心如莲花 LST Seal (六書通來的篆軆字) Characters L33769 L33770 L33771 L33772 L12391 L12392 L12393 L12394 L12395 L12396 L12397 L12398 L12399 L12400 L12401 L12402 L12403 Bronze (金文编來的字) Characters B15320 B15321 B15322 B15323 B15324 B15325 B15326 B15327 B15328 B15329 B15330 B15331 B15332 B15333 道家的壶 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就着物理读西游,大千世界一葫收 道家常谓: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并常以葫芦为喻。 壹、壶与葫芦 汉字壹、贰二字也蕴含着早期人类对于世界起源的解释。从字体上看, 壹与壶 相近,壹之初义当为一种存放东西的器皿,是一种近乎封闭的圆状物,可能和葫芦相似,类似《老子》中朴的概念,可以代表世界尚未打开的混沌样态 道生一,故一即是道的别名,同时一也代表宇宙初始的混沌状态。混沌和葫芦音义相通,所以葫芦可以像征道。葫芦和壶字音义相通,所以道家喜欢说壶里乾坤。由壶字又衍生出一的大写字体壹字。壹又代表了道。最简单的字也演变最复杂的意义,而最复杂的意思也能够用最简单的字所代替。大道就是这样。 从形象上看,壹就是壶中有吉。吉可以引申为鼎,为何要放进壶里?宇宙莫非一壶乎 吉乃万物之精粹,故一中有精,有信,其精甚真,得一的人,都是先得了这个吉,才悟出了葫芦内外的全貌 道字如壶 道壹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个网友画的道字。果真把大千世界一壶收了。 心含宇宙,宇宙同心,心外无物。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 相关参考: 宇宙的奥秘只有一个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与人的错觉 超越牛顿:天上的星星为什么掉不下来? 盗梦者空间,葫芦装天与闭目养神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0225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本文标签: 宇宙,世界,心机,人性,天性,佛家,花,道家,心 相关文章: 突发奇想: 爱因斯坦 E=mc^2; if c=1, then E=m; 即 能量=质量 李玉刚《镜花水月》反串四大美女 首唱RB(图) 一个人的价值观并不是全世界 出世在涉世,了心在尽心-《菜根谭》 转一个不和谐的帖子 时间的维数空间(2) 女生是花花兔,男生是白兔或黑兔 保持一颗战斗之心 葬花吟 养花杂感 当前推荐数: 1 推荐人: 孙学军 记录总数: 0 总页数: 0 当前页: 1 9 3 4 : 扩展阅读 时间的维数空间(2) 时间的维数空间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5963 次阅读|6 个评论
时间的维数空间(2)
readnet 2011-1-3 07:49
与 白图格吉扎布 关于 时空维数 的对话 标题: 发表评论人: readnet ip:221.182.46.* 如果将 三原色 当做 三维空间 将 黑色 与 白色 当做 时间维 的 前 后 即 假定 颜色为 4 维 空间三维 + 时间维 + 三原色 + 黑白维 = 八维空间 标题: 发表评论人: readnet ip:221.182.46.* 再八卦一下: 博主认为 颜色有几维 ? 无极: 0维   黑色 太极: 1维   红色 两仪: 2维   绿色 四象: 3维   蓝色 八卦: 4维   白色 博主回复:我觉得与本博主题无关,不再奉陪. 标题: 发表评论人: readnet ip:221.182.46.* 呵呵,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吾非学数学之人,不懂数学语言推导,故只得凭借想象力,聊些浅见 。 先八卦一下:  博主认为 时间属于几维? 无极: 0维  数学上的奇点 太极: 1维  数学上的点或线 两仪: 2维  数学上的线或面 四象: 3维  数学上的面或体 八卦: 4维  数学上的3+1维 ================= 标题: 发表评论人:TUGJAYZHAB 光看题目,挺恼火。再看:兴趣驱动做科学; 利益驱动被科学,... 当科学家.能享受清贫生活、兴趣成为做科学的第一驱动力之时,... 然也。顶。 博主回复:吾也非学数学之人,植物生态专业,不懂数学语言推导。请原谅。 也许时间是线,一维的。 三维空间与多维空间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9948 扩展阅读 时间的维数空间 讲座(7-1)预测等于推测加实测 讲座(7-2)系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讲座(7-3)系统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 讲座(7-4)多维指数增长方程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33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辞旧迎新
myth033 2011-1-1 01:28
元旦的钟声没听到,校园里男生的吼声私处流窜 就在半个小时前突然联系到一个儿时的伙伴,稍述了彼此多年来走来的路子,结论是好长一段都略显平淡,只有部分小峰,算是本命年里命运的眷顾吧!一个终于得到医院编制,另一个找到感情的归宿,2010待我等不薄,想来多少有点对生活失去掌控,很多时间没能有效利用,但回首过来却仍有此收获,真的不好再跟人家生活埋怨什么了。 一年365天,可能过年回来情况好的话能迅速找回工作状态,但是约摸两三个月的时间悄悄溜过后,新年的愿望迷失了自己实现的道路,温水开始升温了,大小理想成为不幸坠入玻璃钢的青蛙,就在眼皮底下被生活整一下。就我来说,悔过哈,对时间的管理不够,能出成果的宝贵时间被各路浮云卷走,然而你还就是对付不了浮云!管理的方案设计是理智的结晶,管理的执行度则是意志力的水平,都是脑子决定的。有人说男人肾第一,依我看,男人啊,肾好也不如脑子好! 虎年就可以虎头虎脑?要人脑,聪明人脑! 虎年的烦恼统统完蛋,兔年的愿望全要圆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在掺入一些现实因素的调味,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的一年我们会有更多收获。不要只是在总结中感慨,关键是在总结后悔改,开动脑筋,有这么多科学网友共同求索,兔年我们开怀拥抱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释放你的创造力
jianghzhit 2010-12-18 22:02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天赋,每个人都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天才。如果你能这样想,就会消除各种等级划分对你造成的消极影响,从而释放自己的创造力。 若想释放你的创造力,首先必须独立。如果,你依附于某个团队,那么团队的管理也应是相对松散的,团队的个体能够保持相对独立性。这些人之所以被称为团队,只是因为他们恰巧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罢了。团队成员的时间,完全或大部分由自己支配,而不是服从于团队目标。创造性活动,最初只是个体行为。一个好的思想,必定是产生于某个个体的天才的头脑,在那里经过长期酝酿,直到成熟。当他确信他有充分的理由能够说服其他人的时候,他就把这一思想以某种形式发表出来,认同他的思想的人自然就形成了“团队”,进而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继续探索。 其次,必须自由。在探索的过程中,“团队”的成员可以随时离开,去创造新的思想,引领新的“团队”。团队之所以存在,肯定在于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利益和追求,并且有计划,有组织地完成某项既定的任务。如果团队成员,各怀心腹事,各行其事,团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种情况下,某个成员的离开,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团队都应是一件大好事。 第三,必须舍得。在探索的过程中,应该勇敢地、果断地放弃既得利益,重新开始。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又挣大钱,又做学问;既是政府官员,又是有创造力的科学家。用你的时间做最有价值的事情。 第四,必须执着。思想的火花,只有在执着的草地上,才能燃起熊熊大火;创造的成果,只有在执着的保护下,才不至于被怀疑、嫉妒、偏见和鄙视扼杀在摇篮里。 如果要创造先独立吧;如果要创造先自由吧;如果要创造先舍弃吧;如果要创造先执着吧。
个人分类: 杂感|3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0十大天体物理学发现
xupeiyang 2010-12-11 10:46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9日09:53 新浪环球地理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8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评选出2010年度十大天体物理学发现,宇宙外潜伏未知结构新证据、银河系中心发现神秘气泡状结构以及大爆炸造出液态宇宙等重大发现榜上有名。    1.每个黑洞内都含有一个宇宙 每个黑洞内都含有一个宇宙   天文学家在2010年4月宣布,我们的宇宙就像是俄罗斯套娃的一部分,可能栖身于一个黑洞内,而这个黑洞本身又是一个更大宇宙的一部分。反过来,迄今在宇宙中发现的所有黑洞可能都是通向其他世界的通道。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物理学家尼克丹姆鲍勃拉姆斯基(Nikodem Poplawski)近日提出了一个有关落入黑洞的物质所作旋转运动的崭新数学模型。根据他的方程,黑洞可能是不同宇宙间的时空通道,或者说,一种虫洞。被黑洞吞噬的物质并未如之前理论预言的那样塌缩成一个奇点,而是从黑洞的另一端以白洞的形式喷发出来。 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当一个区域的物质密度达到极大时会产生奇点,通常这一现象会出现在黑洞的中心。这种奇点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因而显得怪异。而如果鲍勃拉姆斯基的理论正确,那么这种奇异的现象或许根本就不存在。    2.时间将在50亿年后停止 时间将在50亿年后停止   物理学家在2010年10月表示,永久膨胀理论称我们的宇宙只是众多宇宙中的一个,该理论还预测时间将在50亿年后停止。 一般认为,我们生活的宇宙已经存在了超过140亿年,并且将继续存在数十亿年。但根据一份最新发表的论文,时间本身可能将于50亿年后终止。巧合的是,这一时间恰逢太阳耗尽燃料熄灭的那一刻。 这一研究依据的是一种永恒膨胀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我们生活的宇宙其实是一系列宇宙中的一个。这一巨大的结构是由无穷多个宇宙组成的,其中每一个宇宙都可以产生无穷多个子宇宙。 这一理论的主要问题在于:在多重宇宙理论框架下,任何发生的事件都将发生无穷多次。这样就会使概率论的计算如估算地球大小行星普遍存在的可能性,变得几乎不可能。    3.宇宙外潜伏未知结构新证据 宇宙外潜伏未知结构新证据   据科学家2010年3月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暗流并非偶然,这强化了宇宙外潜伏着前所未知、前所未见结构的例证。   2008年,科学家报告发现大量星系群正沿相同方向以360万公里的时速运行。这一诡异的现象无法以现有的宇宙质量分布模型解释。于是科研人员被迫作出了一个引起争议的猜测:这些星系群是受到了来自我们已知宇宙范围之外的引力作用。 而这一小组此次的发现证实这种宇宙暗流的延伸范围甚至超越了之前的想象,距离地球至少25亿光年。这项研究支持这样一个假设,即存在来自宇宙之外的引力,从而支持多重宇宙理论。    4.爱因斯坦重力论适用于宇宙层面 爱因斯坦重力论适用于宇宙层面 据科学家2010年3月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爱因斯坦近一百年前提出的重力论不仅适用于对太阳周围行星运动的解释,同样适用于解释星系间的相互运动。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神秘的暗物质和更加扑朔迷离的暗能量,并非物理学家们的妄想症产物。数百年来,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能很好的解释地球上的各种重力现象,但当将其运用到天体运行研究时,科学家们注意到了其中不一致的地方。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他指出引力的本质是物质的存在造成了时空的扭曲。这一理论很快被应用于天文学,并成功解决了一些神秘的问题,如水星轨道的轻微偏差。 当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应用于遥远的星系,科学家们发现它们的引力作用要大于它们本身的质量,由此科学家们推测有一种探测不到的神秘暗物质存在。但时至今日,在星系研究层面对广义相对论的验证一直没有进行。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们分析了超过70000个明亮的椭圆星系的分布和运动情况,发现它们精确地遵循广义相对论。    5.大爆炸造出液态宇宙 大爆炸造出液态宇宙   根据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科学家在2010年12月公布的最新数据,在大爆炸发生后瞬间,宇宙就像非常稠密、超热液体一样活动。 最近,科学家们利用位于瑞士日内瓦附近的大型强子对撞击成功重现了大爆炸发生后瞬间的情形。实验人员将两束铅离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相撞。相撞产生了一种名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原始态物质。科学家们认为这种物质态仅仅短暂存在于早期宇宙。 顾名思义,这种原始汤由亚原子粒子夸克和胶子组成。夸克是带正电荷的质子和电荷中性的中子的主要组成成分。这两种粒子共同组成了原子核。而胶子则使用强作用力将夸克胶合在一起。 常规情形下,这两种亚原子粒子紧密结合。但是先前的实验证明,在极端高温下,强作用力会变弱,因此这两种粒子可能会分开。人们从而认为,在宇宙早期的超高温度环境下,夸克和胶子应当相互远离,因此其性质应当很像气体。但是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实验否定了这一观点:撞击产生了大约10万亿摄氏度的极端高温。虽然只持续了一瞬间,但是足以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他们发现在这一极端高温下,强作用力比想象中的要强。夸克和胶子间的作用力仍较为显著,因此可以说早期宇宙性质更类似液体而非气体。  6.新物质或可解释宇宙存在 新物质或可解释宇宙存在   大约在137亿年前,大爆炸产生了大量物质,这些物质最终形成生命、宇宙及万物。科学家在2010年8月表示,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或能帮助他们揭开宇宙存在之谜。 这一新材料的设计初衷旨在用于探测电子的一种新属性。电子存在于原子之中,围绕原子核运行。科研人员表示,如果这一未知属性被证实,那么将有望帮助科学家们解答物质和反物质不对称的谜题。 现有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将产生同样数量的物质和反物质,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对称的。物质和反物质拥有相反的电性和磁场特性。当两者相遇便会发生湮灭,仅剩下纯粹的能量。 假如果真如此,那么宇宙中就不应该存在任何物质。但是物质的存在,甚至我们本身的存在就说明正常物质的行为必定和反物质有些许不同,而并非完全对称。 此次的新理论预言电子存在一种名为电偶极矩(electric dipole moment)的属性,这类似于一块侧铁存在南北极一样。电子表现出负电性,说明其电荷的分布不均。偶极矩就是电荷量和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的乘积,在这一特定条件下可视为负电荷的空间分布不对称。这种不对称将打破物质和反物质之间的对称性,这种不对称使得物质和反物质粒子同时开始衰变,但是速率不同。从而允许物质的存在。 为了寻找电子的电偶极矩,科学家们制成了一种名为铕钛酸钡(europium barium titanate)的新型陶瓷材料。这种材料具备独特的磁场和电场性质,从而帮助科研人员探究这一难题。    7.宇宙弦引发伽马射线爆发 宇宙弦引发伽马射线爆发   科学家在2010年8月公布的一项研究中宣称,遥远宇宙中稍纵即逝但强度很大的火球可能是由看不见的宇宙弦时空中的超密度瑕疵拉拽产生的。 伽马射线是最高能形式的光线。伽马射线暴则是宇宙中最明亮的事件之一。它大约每天在宇宙的某处发生一次。以便距离极其遥远有些远达130亿光年,但仍然能被地球附近的观测设备探测到。 伽马射线暴持续可见的时间从数秒到数分钟不等。科学家们认为这些长时间的射线暴是由大质量恒星核的塌缩并爆发造成的。但另外一些伽马射线暴则持续很短时间,远短于一秒,科学家对此的成因不了解。 但在2008年和2009年间,美国宇航局的雨燕(Swift)伽马射线卫星探测到两次持续很短的伽马射线暴,但引人注意的是其能量相当高,远高于同类。香港大学郑广生教授等人的研究认为这很可能是由超导电性的宇宙弦震动造成的。    8.银河系中心发现神秘气泡状结构 银河系中心发现神秘气泡状结构   天文学家在2010年11月表示,两个前所未见的释放伽马射线的大气泡状结构正在银河系中心不断膨胀。 这是两个之前不为人所知的巨大结构,由美国宇航局费米伽马射线探测器发现。这两个气泡结构沿银河系平面上下方向延伸超过25000光年。 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大卫斯伯格(David Spergel)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对银河系已经非常了解,但是很显然这一发现说明在银河系的中心存在一种巨大的高能事件。 伽马射线是具有最高能级的光线形式。在宇宙中它们通常源自高能事件或天体,如超新星爆发、黑洞或中子星。目前科学家们对于这一巨大的泡状结构成因和能量来源尚不了解。    9.爱因斯坦相对论影响地球生物衰老速度 爱因斯坦相对论影响地球生物衰老速度   根据科学家在2010年9月公布的一项研究,我们站在楼梯上时的年衰老速度,要比站在平地上稍快一些。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玄妙之处就是其对时间的作用,而最新发现与这种作用联系起来,首次向世人展示了相对论如何影响实现世界的距离和时间构架。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并非均匀流逝,而是会由于加速度的存在而变化。由于这一机制的作用,对于同一观测者而言,一台高速运动中的钟要比一台静止状态下的钟走得慢。这一原理是著名的双生子佯谬的基础。这一佯谬的内容是:如果一堆双胞胎中的一个被送入高速飞行的飞船内,当然返回地面时会发现自己的兄弟比自己老了许多。 广义相对论同时也指出:重力加速度也会轻微地减慢时间。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所在的地方重力更大(更接近地心),你所经历的时间更慢,你的衰老速度变慢了。    10.巴克球之谜揭开 巴克球之谜揭开   天文学家在2010年7月宣布,他们在一颗死亡恒星的残骸中发现了巴克球(Buckyball),这是科学家首次在太空中发现这种神秘物质。巴克球是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一种天然分子,形成稳定、空心的球体。 尽管巴克球的直径还不到一米的数十亿分之一,但这仍然是迄今在太空发现的最大分子。巴克球是富勒烯的一种,最早在1970年,人们首次预言它的存在。1985年,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模拟富碳的老年恒星环境时首次意外证实它的存在。这一球体分子之所以被称为巴克球是为了纪念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他设计的测地线拱顶和这个分子的样子看上去很像。发现巴克球的化学家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之后,人们在陨星、地球岩石,以及蜡烛煤灰中都检测出了巴克球。而纳米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科学家有能力将这些巴克球制成高强度的碳纳米管材料,用以制造自行车架以及网球球拍。现在它又开始应用于超导技术领域。 但多年来天文学家在宇宙空间寻找巴克球的努力一直没有结果。这项发现的第一作者,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简卡米(Jan Cami)说:我们坚信巴克球存在于宇宙之中,因为它是我们在地球上发现的最稳定物质之一。但直到现在我们才第一次真正找到它。(孝文 晨风)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报道: 一周精彩太空照:2.2亿光年外星系合并(图) 美科学家预测宇宙将在50亿年内走向灭亡(图) 哈勃拍到飞马座濒死恒星完美螺旋状残骸(图)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3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量子力学的时间与现象学的时间之相似性
ssglwu 2010-12-5 12:21
吴国林 著名现象学家胡塞尔与海德格尔都非常关注时间性。胡塞尔用滞留、原印象与前摄来说明时间的复杂性与交织性,时间不是线性的,也就是说,当下的时间是滞留、原印象与前摄在当下的交织。而海德格尔从过去、未来与当下的交织说明此在的时间性。那么这样的观点,量子力学的时间性,似乎有此类似。 观察是量子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量子测量必须有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著名物理学家 惠勒说:什么是观察?要回答这个问题还为时过早。那么,为什么是这个词?现在的关键是找一个词,它还没有定义,并将永远没有定义,直到有一天,人们可以比现在(除了前述明显的例子)更清楚地看到, 所有的参与者,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他们的观察怎样联合起来定义我们所说的实在。 在参考者的宇宙中, 他还认为:现在的观察参与了过去的实在的定义:观察直接地卷入到创世(creation)之中。 惠勒通过参与者的宇宙在于说明,宇宙的过去是如何的:是由参与者的现在来决定的,这就像延迟实验中光是粒子还是波是由人选择的实验装置来决定的。 将 惠勒的 这一时间观点,与现象学的时间观相比,其中似乎有某种相同之处,值得我们深思。 J惠勒,宇宙逍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3-54页。 J惠勒,宇宙逍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4页。
个人分类: 量子现象学|5867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父亲
热度 1 baojianwang 2010-12-4 19:15
当我再次听到刘和刚的《父亲》,我的眼睛湿润了,漂泊在外的我真的很想回家,回家看看我的父亲和母亲······ 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 扶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 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 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 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 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 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听听你的叮嘱,我接过了自信 凝望你的目光,我看到了爱心 有老有小,你手里捧着孝顺 再苦再累你脸上挂着温馨 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 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 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给家里打电话了,整天背奔波忙碌的我似乎忘了我和家的存在,只有在这远离喧嚣、清冷的夜晚,独自漫步在池塘旁——一轮冷月,几片残败的枯荷,萧瑟的秋风和寂寞的寒星。在这样的意境中我才能确定我的存在,我开始想家了。于是我决定给家里打个电话。 电话那头“嘟嘟嘟”地想了好一会,终于电话中传来爸爸苍老的声音,是我的名字,是我在离家之前给我爸手机里输好我的名字,这样的话,我打电话爸爸就知道是我了。在家的时候总是劝爸爸学着发短信,可是爸爸总是说,现在老了,脑子不中用了,学了之后老是忘,索性就不学了。我也不催促他,爸爸也就只会打电话接电话了。我说,“爸爸,怎么这么老大会儿才接?”,“没听到,刚才拿出来看时间,才看见你来电话了”爸爸解释着。“爸爸,现在在哪,没在家?”我接着问,如果在家的话爸爸总能在电话响一声就接了我的电话。“在外边干活呢”爸爸遮遮掩掩地说,好像不想让我知道。听到爸爸的话,我一阵心酸,“干什么,您年纪大了就别干了,也挣不了多少钱,万一身体累坏了,就不值了”。“现在家里也没活,整天在家呆着也很烦,现在在给一家盖房子”,爸爸一本正经的解释道,“我身体我自己知道,大活干不了,咱干小活嘛!”爸爸又嘿嘿的补充道。我声音哽咽了,眼角湿润了,又问了我娘的情况,爸爸也问了我学习生活的情况。“没别的事就挂了吧,长途也挺贵的。”爸爸说。“嗯”我回道,我已没有语言。 每次跟家里打电话一般不会超过三分钟,娘,每次也开玩笑的说,你一离家就把家忘了。说实话,哪是忘了,总不知说什么好,也就不打了。爸,没什么大事也是不跟我打的,怕是影响我学习,其实我真的很希望听到他们的声音,这种渴望以后也慢慢变成一种奢侈。 写下这些文字,已经有好几个月了,但是总觉的还有缺陷,原因是上个月我家发生了一件大事。那是星期天,我记得非常清楚,我刚刚实习回来。但是晚上我看见爸爸的两个未接电话,我感到事情的严重--没有重要的事情爸爸从来不会连续给我打电话的。我心里揣测:奶奶出事了,我给爸爸回过电话,电话那端是爸爸欲哭无泪的低沉的言语:你奶奶老了(在农村,为了忌讳总是说老,而不说死)。我顿时无了思想,时间和空间就在这一刻凝固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挂断的电话,这本来是电影中才有的情节,怎会会落在我的身上。这难道是命运的捉弄,我刚刚从徐州回到上海,现在又要连夜赶回家。奶奶过年就九十高寿了,本打算过年一大家子热闹热闹,现在奶奶无福消受了。命运,这难道真的是命运,我们每时每刻都敬畏命运,但她却夺走了最亲最爱人的生命,啊,命运往往就是如此--有的人事事不顺,有的人一顺百顺。我连夜买了火车票,坐车回家,在车上我反反复复的想奶奶生前的情景和现在家里的状况--满屋凝结的气氛,每个人都低着头,抹着眼泪,白色成为这个冬天的主色调,猪狗牛也都无人去理会,人、牲畜、树木都像摊死了一样。我做了一夜的火车,再加上三个小时的汽车,终于到了县城-久违和熟悉的地方,天气也是阴沉沉的,布满浓雾,没有一丝朝气,汽车站附近几家餐馆的老板娘在门口扯着嗓子叫卖,店内几个头大臀肥的爷们儿胡吃海喝,不时发出碰杯的梆梆地响声。我没有打电话让爸爸来接我,现在是不合适的,我打了一个小面的径自回家,我仍在盘算家里的情况。家,渐渐地近了,街上没有一个人(现在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间),眼泪夺眶而出,我进了家立在北屋的门前--一口硕大的棺材立在房子的正中央,前面有长明灯,爸爸,二叔,三叔,四叔独自静静地坐在小板凳上,垂着头,围着棺材,没有哭泣声,是的他们已没有眼泪,娘,二婶,三婶,四婶则立在床沿上,死一般的寂静。我推门进去,没有反应,爸爸抬起低垂的头,干涩无神的眼睛落在我的身上,“回来了!”干裂的嘴唇勉强张了张。“我奶奶呢?”我急切地问,“去火化了”。我没能再见奶奶最后一面,这该死的命运就夺去了奶奶的生命,我不能抑制自己的情绪瘫倒在地上哭起来······ 接下来的几天就是发丧,一大家子的人又都忙了三天。终于结束了,是啊,发丧的几天的乱糟糟的气氛终于又沉寂下来,爸爸的情绪依然没有好转,他只是每天象征性地吃几顿饭,然后又躲到床上睡去了。命运啊,夺走一位老人的生命,又将这一位老人打击的如此不堪。爸爸本来就有心脏病,经过这一次折磨,身体更加消瘦了,脸上沟沟壑壑的皱纹刻满了沧桑,粗糙的双手像冬天的柳树皮一般--岁月啊,你为何折磨一个慈祥可爱的老人。我和母亲都轮流去劝导爸爸,多出去走走,爸爸总说,没事,想得开! 奶奶的去世,是我第一次经历亲人的离去,使我切实感受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爸爸,又老了很多,岁月啊,命运啊,请再给我多一点的时间来孝敬我的父母亲。祝愿天下的父母都健康长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87 次阅读|2 个评论
时间在飞啊
xjluying 2010-11-24 19:13
时间过得真快,计划做的很多事情都没能如期完成。十一、古尔邦节两个大假一放,就到期末了,选修课也接近尾声了,开始年终总结。似乎每天都很忙,其实又什么都没做。两篇早都计划要投出的稿子到现在还没成稿。还是要坚持像前段时间那样,每早计划,记录完成情况才能充分利用时间。从今天开始吧!
个人分类: 学习感悟|2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毗湿奴
oyjenvol 2010-11-23 09:58
像鸡蛋一样的赤道 看着白天和黑夜 戈壁上仍然不长皮毛 沙丘和荒芜写满了绝望和死伤 刺穿年复一年,夜复一夜 以及所有的彷徨 当我厌倦了时间之后 梵天告诉我 男人,你在撒谎 男人有一双厚实的大手和宽阔的肩膀 于是从春夏时至秋冬 旋律和渴望 决绝地出发 时间被桥上的男人撕碎 扔进 垂涎的溪涧 原来光怪的大陆和丛林一样 茂密丛生 不信 你去问凋零的大地 不信 你去问枯萎的时间 不信 你去问致命的想念 我只是毗湿奴 浮沉依旧 忍受倥偬 等待岁月之后
个人分类: 内质网的荷尔蒙|2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何不来个学生与导师互选?
qpzeng 2010-11-21 23:10
华中农大新科校长邓秀新院士主张 导师选研究生应该有几个月的观察期 。我基本上同意这种观点,但认为这种观察期应该是相互的,即导师应该考察学生,学生也有权利观察导师,从而决定对方是不是适合自己。 如果各高校真打算这样做,其实可行性还是很高的,因为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学生都要上各种基础及专业课,基本上不太见得到导师,也就谈不上指导。因此,我认为学校可以先将学生招进来,不要急于确定导师,而是利用这段时间,允许有初步意向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做点事,以便让师生有机会互相考察。 在此期间,导师可以初步观察学生的能力和想法,以便决定接纳哪位学生;学生也可以借此基本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经费情况,从而考虑是否愿意拜该导师为师。 假如能做得更民主一点,在确定导师之前,还可以专门安排一场师生见面会,主要让那些准备招收研究生的导师上场介绍自己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及学术成就, 看能否打动现场同学乐于拜自己为师。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每个导师进行现场提问,在一问一答中,让学生对不同导师的学术水平及性格特点进行比较,再结合自己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有关情况, 初步确定自己喜欢的导师及其研究方向。 假如要做到彻底的民主,应该建立一种宽松的“宽进宽出”制度, 在特定条件下,允许导师换学生,也允许学生换导师 。不过,导师想换学生很简单,大不了这次不要,下次再招,但学生想换导师就不那么容易了,原因是其他导师的招生名额已满,不能再接受别的学生了。除非还有导师未招到研究生又想招,导师又是自己喜欢的,他也同意接受,否则就要退给研究生院,这就不大好办。当然,如果学生对导师已经彻底失望,又没有合适的导师可换,也可以慎重选择退学! 无论如何,我赞成导师与学生彼此进行双向选择!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给导师与学生各有一定的空间,对双方都有好处,尤其对学生而言,此时的抉择可能左右着他一生的命运,容当更人性化处理! 附:邓秀新院士:导师选弟子应“按需取才” 作者:梅莹 李伟 来源:楚天金报 发布时间:2010-11-19 10:33:13 “研究生一进学校,导师就急着选学生的方式其实并不科学,没选对人做科研,老师学生都会非常累。”11月16日晚,华中农业大学举行2010年研究生学术年会开幕式。在当晚的首场专题报告中,该校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直言:导师招收研究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若对学生科研能力缺乏了解,最终可能阻碍科研工作的进行。 邓院士表示,科研包括基础型和应用型两类,并不是所有研究生都是能游刃有余的全才。“悟性好、热情高的学生适合于做基础型研究,而懂技术、善组装的学生做应用型研究比较好。选对人学习,成效才能是事半功倍的。”他建议甫一开学,各学院应给其招收的研究生一定的科研自由,让老师们通过几个月的观察了解学生,“选择正确的人传道授业。”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4649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世界上最健康的作息时间表
cailong0518 2010-11-16 23:49
7:30:起床。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在早上5:22―7:21 分起床的人,其血液中有一种能引起心脏病的物质含量较高,因此,在7:21之后起床对身体健康更加有益。 打开台灯。一醒来,就将灯打开,这样将会重新调整体内的生物钟,调整睡眠和醒来模式。拉夫堡大学睡眠研究中心教授吉姆霍恩说。 喝一杯水。水是身体内成千上万化学反应得以进行的必需物质。早上喝一杯清水,可以补充晚上的缺水状态。 7:30―8:00:在早饭之前刷牙。 在早饭之前刷牙可以防止牙齿的腐蚀,因为刷牙之后,可以在牙齿外面涂上一层含氟的保护层。要么,就等早饭之后半小时再刷牙。英国牙齿协会健康和安全研究人员戈登沃特金斯说。 8:00―8:30:吃早饭。 早饭必须吃,因为它可以帮助你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营养师凯文威尔伦说。早饭可以吃燕麦粥等,这类食物具有较低的血糖指数。 8:30―9:00:避免运动。 来自布鲁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早晨进行锻炼的运动员更容易感染疾病,因为免疫系统在这个时间的功能最弱。步行上班。马萨诸塞州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每天走路的人,比那些久坐不运动的人患感冒病的几率低25%。 9:30:开始一天中最困难的工作。 纽约睡眠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人在每天醒来的一两个小时内头脑最清醒。 10:30:让眼睛离开屏幕休息一下。 如果你使用电脑工作,那么每工作一小时,就让眼睛休息3分钟。 11:00:吃点水果。 这是一种解决身体血糖下降的好方法。吃一个橙子或一些红色水果,这样做能同时补充体内的铁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 13:00:在面包上加一些豆类蔬菜。 你需要一顿可口的午餐,并且能够缓慢地释放能量。烘烤的豆类食品富含纤维素,番茄酱可以当作是蔬菜的一部分。维伦博士说。 14:30―15:30:午休一小会儿。 雅典的一所大学研究发现,那些每天中午午休30分钟或更长时间,每周至少午休3次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几率会下降37%。 16:00:喝杯酸奶。 这样做可以稳定血糖水平。在每天三餐之间喝些酸牛奶,有利于心脏健康。 17:00―19:00:锻炼身体。 根据体内的生物钟,这个时间是运动的最佳时间,舍菲尔德大学运动学医生瑞沃尼克说。 19:30:晚餐少吃点。 晚饭吃太多,会引起血糖升高,并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影响睡眠。晚饭应该多吃蔬菜,少吃富含卡路里和蛋白质的食物。吃饭时要细嚼慢咽。 21:45:看会电视。 这个时间看会儿电视放松一下,有助于睡眠,但要注意,尽量不要躺在床上看电视,这会影响睡眠质量。 23:00:洗个热水澡。 体温的适当降低有助于放松和睡眠。拉夫堡大学睡眠研究中心吉姆霍恩教授说。 23:30:上床睡觉。 如果你早上7点30起床,现在入睡可以保证你享受8小时充足的睡眠。 任何试图更改生物钟的行为,都将给身体留下莫名其妙的疾病,20、30年之后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一、 晚上9-11点为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 二、 晚间11-凌晨1点,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三、 凌晨1-3点,胆的排毒,亦同。 四、 凌晨3-5点,肺的排毒。此即为何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因排毒动作已走到肺;不应用止咳药,以免抑制废积物的排除。 五、 凌晨5-7点,大肠的排毒,应上厕所排便。 六、 凌晨7-9点,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段,应吃早餐。疗病者最好早吃,在6点半前,养生者在7点半前,不吃早餐者应改变习惯,即使拖到9、10点吃都比不吃好。 七、 半夜至凌晨4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   记住身体健康作息时间表,安排好你的生活,让你的人生丰富多彩!
个人分类: 转载|1548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随想
xin 2010-11-14 07:40
科学研究原本是件很高尚的事,但当前却呈现群蝇逐肉之乱象,大煞风景。发表论文的初衷原本应该为了让科研成果被同行迅速熟悉,而现在却成了对论文背后物质利益的热烈渴望,实在是严重削弱了科学之品格。科学庸俗化、功利化已不是新鲜事,投机取巧、肤浅躁动之学术风气,已劲吹神州多年。体制问题沉疴多年,根深蒂固,我对改良的前景更是非常悲观。如果不能改变,与其抱怨,还如顺势而为,抑或独善其身即可。若有不快,可在此表露内心之郁闷,常能在此偶遇几个知己。以上只是本人对当前科研时事粗浅感触,切莫对号入座,在下实在是无意卷入种种恼人的纠纷,只图个内心快活。 青年科学者是国家科研的未来和希望,历史的重担总有一天会落到他们身上。当前,保护青年科学者的呼声挺多,说明大家都很关心这个问题。我觉得最大的制约因素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的生活问题,比如住房;一个是时间问题。从事科研的时间是否充足,这不仅受到单位诸多杂事影响,更与青年学者人生道路自我抉择以及时间利用的自我约束有关。现在形势很明确,要不拼死奋斗,要不选择被这个时代遗忘。 大上周,教学任务结束,内心获得了极大解放。心情放松之余,不安分的心开始躁动起来。打算从 4 个方面着手研究,将积压已经的几个问题都处理掉,以求能在这些问题上走的更远。上周一开始做第一个问题,前期积累多年,数据也基本就绪。干了几天,突然想完美一些,递补一些数据,否则会留有遗憾。因此,研究的重心转入东求西讨一些数据,在此,真诚地感谢张博、杨兄,他们是我学术道路上的同路人和知心人。 当前,是处理原本不齐全的数据,等递补数据到位重新返工处理,还是看着论文继续等待,最近几天一直矛盾。上周对这个科学问题的冲动,被耗几日,心气减半。当前,是( A )继续处理不完整的数据资料,获得初步认识;还是( B )看论文等待数据齐备,一蹴而就地完成该项研究;还是( C )着手另外 3 个方面的研究。如果您在科研过程中遇到同样的问题,您会如何选择?唉,真是个问题。
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腾讯与360之争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
xuning001 2010-11-8 22:01
11 月 3 日 晚,腾讯 QQ 和奇虎 360 软件 ( 下称 360 ) 的战争开始升级到 你死我活 的境地。在整个争端中,用户成为了双方撕扯的对象。 从 3 日 6 时开始,腾讯首先是宣称, 将在装有360 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 软件 。这意味着用户将被迫使在 QQ 与 360 之间只能选择其一。随后,腾讯关闭了 360 及时可以顺畅聊天的 WEBQQ 客户端网站入口。随即又发布 三项和解条件 :要求 360 必须在所有客户端完成对扣扣保镖和隐私保护器的卸载;公开承诺今后不拦截腾讯程序;向腾讯公开道歉,赔偿损失。 在腾讯宣称腾讯用户需要卸载 360 软件之际, 360 随即声明称这是 置用户安危和利益于全然不顾的暴行 。 360 还透露,公司已向监管部门汇报。随后, 360 宣布推出 WEBQQ 客户端,称可以保证用户顺畅聊天。再腾讯关闭了 WEBQQ 网站入口后, 360 公司发出了 致网民的一封信 ,其中称,这是一封 事关 360 公司未来 的求援信。同时, 360 呼吁网民停用腾讯 QQ 三天。在几个小时的争斗后, 360 虽然证实由于扣扣保镖和腾讯 QQ 之间存在技术冲突,已经对这款产品做下线处理。但紧接着发布了最新申明: 今晚发生的 QQ 强制网民卸载 360 的事,已不再是 360 公司与腾讯公司之间的恩怨,而是腾讯 QQ 如何对待自己 6 亿注册用户合法权益的大是大非问题。 360 同时要求腾讯公司立刻停止强制用户的非法行为,公开承诺今后要尊重用户选择,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并向全体用户道歉。至此, 360 与腾讯之争暂告一段落。 在我看来,腾讯与 360 之争未必是一件坏事。 首先,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二者选择其一。你认为那个重要就选择那个。 第二,失去了 QQ 聊天以后,也许你会有诸多遗憾。交友也罢,谈情说爱也罢,可能少了一个通畅的渠道,但好好想想,你同时也减少了交友不慎和吃吃喝喝的次数,不仅是节省了时间,还节省了金钱;或许购物少了一个平台,同时,也减少了你吃亏上当的机会呀;或许,你原来是聊天也好,是被聊天也好,聊天打发了你许多的时间,但是,没有了 QQ 聊天,你会觉得,你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当然, QQ 传送文件视频通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竞争激烈的当今,很快就会有新的平台来补缺拾遗,这个实在是不用担心,或许, 360 正好钻这个空子。 第三,不忍心失去 QQ ,就卸载 360 呗。市场上有的是正版杀毒软件,百十元钱。机器照常运转,你照常聊天,照常传送文件,谈友说情一如既往! 最后,我想说, QQ 与 360 ,你们就争吧,斗吧!争斗的结果是,你们的市场份额减少了,同时,很有可能让国外的浏览器、杀毒软件和聊天平台钻了空子。作为用户,其实无所谓,没有了你们,有的是替代品!所以呀,我到是希望, 360 和 QQ 能够联起手来,为用户打造一个更完美的平台。也许, 360 和腾讯的合并会在未来是一个影响力超过微软的软件企业,那才是值得骄傲的结果! QQ 和 360 之争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去思考更有意义的事情,也期望能让腾讯 QQ 和奇虎 360 有更多的时间去深思,有更多的机会去合作!
个人分类: 论坛|33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天,我要……
censambao 2010-11-3 20:37
今天,我要开始新的生活。 我要爬出满是失败创伤的老茧,认真品尝成功的美味,并让其种子在我心里萌芽。我选择的道路充满机遇,也有辛酸与绝望。但是,我要拒绝失败,我要握好航海图,我要勇于跨越光涌的大海,直达梦中的彼岸。我不再允许失败继续成为我奋斗的代价,我期望它和痛苦都将从我生命里逐渐消散。 我的目标是多么美好。然而,我还没有渊博的知识,也没有丰富的经验。但是,从今往后,我不会让所谓的知识或者经验妨碍我的行程,我要充分利用造物主已经赐予我的那份让其它生物望尘莫及的天赋。 于是,我要做的便是养成良好习惯,全心全意去实行,竭尽全力去争取一种成功的精神状态。我的老茧终将化为尘埃,我在人群中昂首阔步,不会有人认出来,因为我不再是过去的自己,我已经拥有新的生命。 今天,我要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我须承认,在新的旅程里,我每天都在接受考验。如果我坚忍不拔,勇往直前,迎接挑战,那么我定会成功。我要明白,生命的奖赏远在旅途终点,而非起点附近。踏上第一步,乃至第一千步的时候,仍然可能遭遇到失败。但成功就藏在拐角后面,需要我步步前行。事实上,每次进步一点点并不太难。 于是,我要每次都有所进步。这一次次看似微小的胜利就会使我前进的道路更加清晰,就像对参天大树的一次次砍击,每一击看似微不足道,然而,累积起来的刀痕终会让巨树倒下。我今天的努力,就像冲洗高山的雨滴,吞噬猛虎的蚂蚁,照亮大地的星辰。我深知水滴石穿的道理,只要持之以恒,什么都可以做到。 今天,我还要学会控制情绪。 冬去春来,潮起潮落,月圆月缺,自然界万物都在循环往复中变化,我的情绪也是如此。但是,从今往后,我要学会有效控制情绪,以使每天卓有成效。我要牢记:弱者任思绪牵制行为,强者让行为控制思绪。我并非低能者,于是,沮丧时,我要引亢高歌;恐惧时,我要勇往直前;力不从心时,我要回想过去的成功;自高自大时,我要追寻失败的记忆;洋洋得意时,我要想想竞争的对手;自以为是时,我要看看自己能否让风止步。总之,我不再对自己千变万化的个性听之任之,我要积极主动地控制情绪去掌握自己的命运。 只有这样,我才能笑遍世界,笑到最后。 鲍锟山 2010-11-3
个人分类: 诗词散文|37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田云章老师汉中市地税局讲座:《公务员基本礼仪规范》
tianyunzhang 2010-10-22 09:50
主题: 公务员基本礼仪规范 时间: 2010年2月23日 地点: 汉中市地税局直属分局 备注: 请有兴趣的网友下载参考。
个人分类: 培训讲座|4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博客对科研工作大有裨益
qpzeng 2010-10-11 23:09
乍一看,写博客和搞科研是两码事,一码归一码,互不搭界! 一般人都同意,做科研花时间值,而写博客花时间不值! 的确,写博客很费脑筋,尤其是写别人爱看的博客就更费脑筋!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压力大,忙完工作忙家庭,哪有精力和时间光顾这看似可有可无的博客园地呢? 自从开学以来,我就看到很多博主因为忙于科研、工作或学习,几乎很少有时间写博客,甚至连上网读博客、发评论也省了,他们的名字越来越陌生! 诚然, 各人的情况不完全相同。说实话,如果一天要上好几节课,而且上午上,下午还要上,从讲台上下来以后就已经有气无力了,遑论下班回家还要准备明天的课,真难为了这些中青年“顶梁柱”! 本人如今只带几个研究生做科研,基本不上课,所以没有备课的负担,几乎每天坚持在科学网博客上写文章。 我感觉我写博客对于我搞科研不仅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而且还有开阔思路、激发灵感之效!试举几例予以说明。 通过前段时间科学网对于 做不做实验发表论文 的深入讨论,使我认识到,如果实验室有很好的硬件,还是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做一些实验性研究;反之,如果实验室硬件不足,与其勉为其难做一些低水平实验,不如利用便利的网络开展高水平理论研究。这样,做不做实验都能发表高质量论文。尽管选题的难度已经是今非昔比了,但是并非不可能。 通过最近几天对 做科研时是否应保持游戏心态 的讨论,我改变了原来认为科研是不得不做的苦差事的片面看法,进一步认识到持续保持浓厚兴趣在科研创新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最近老给学生们灌输:如果这个课题你不感兴趣,不管它有多么重要,我都宁愿你放弃不做!相反,如果你对某个课题极感兴趣,即使现在还看不到它有何应用前景,我都坚决支持你做! 我在看一些博主发布的 学科进展资讯 时,经常会产生一些很新奇和颇有创意的联想。当我在网上看到“超级细菌”的报道时,就会联想到这些细菌是如何产生抗药性的;在了解了细菌的抗药性机理后,我又会联想到什么药物可以抑制抗药性,这样的联想就很容易接触到问题的本质。另外,我还会转念一想,癌细胞也存在抗药性,它们的抗性机理是否与细菌相类似呢?如果类似,是否可以应用同类性质的药物呢? 如此等等,读博客往往也可以开阔思路,集思广益! 我认为读博客、写博客对于科研工作都有正面帮助!我建议,时间稍多的博主多写博客,时间不够的博主可以多读博客,既让大家受益,也让自己受益!
个人分类: 生活杂感|7553 次阅读|16 个评论
时间与成熟——赏李学宽老师作品随感
jlxt33 2010-10-4 15:13
前言:李学宽老师为了讲解静物的拍摄制作了一组《时间与成熟》的作品,欣赏后心中颇为感慨,在此狗尾续貂,看图作文。 =============================== 就在我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被一位年轻的准爸爸看到了,我顺便问: 从这幅画看到了什么? 妈妈告诉宝宝12点才能吃葡萄。 哈哈,笑过后,觉得他说的是对的,虽然距离李老师的深刻含义远点儿, 不也说明了妈妈在给宝宝建立时间的概念吗? 人生从受孕开始,就成为不可逆的,时间在度量着生命, 人们孜孜以求的时空穿梭机还没有出现, 即使出现真的能让人返老还童,重新活过吗? 时间,是一把无形又无处不在的刻刀, 她在不停地雕刻着你我的脸庞和身躯, 也在不停地雕刻着世间万物的脸庞和身躯。 在那不停止的钟摆中,您是否看到了那锋利的刀尖? 被她雕刻过的母亲的脸庞才会展示出这样的柔和和慈爱, 或许那雕刻出的一丝鱼尾纹或瀑布般青丝中偶现的白发, 才真的让人知道什么是成熟的风韵、宽容的美德。 时间,是一条无形又无处不在的河流, 她在义无反顾的奔流中抚摸着你我的脸庞和身躯, 也抚摸着世间万物的脸庞和身躯。 在她温柔的怀中沉浸出的是香甜的果实, 那就是成熟的味道。 吃过南国的香蕉,再也不想吃北方售卖的热带蕉; 品过新西兰的kiwi fruit,再也不想吃国内的奇异果。 只是因为异地的水果都缺少成熟的味道。 谁又能说,年轻人身上没有青涩之味呢? 经历丰富只能使阅历增加,并不能增添成熟的味道, 就如同催熟的果实般,漂亮的外表掩饰不了寡淡。 即使是偶然发现的重大成果, 谁又能说那仅仅是偶然呢? 里面必定有着沉淀了许久的时间的抚摸和雕琢, 恰好在这一刻折射出了光芒。 望着那不停的摆, 不必害怕岁月的流逝, 她正在雕琢着你我的成熟, 身体、行为、思想、成果
个人分类: 品味感悟|3443 次阅读|5 个评论
趟过时间的河
yanghualei 2010-10-3 18:17
借来的《时间之河》放在书柜里生了锈,今偶尔的翻开书页,句句在心中铭刻,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下,页页在脑中翻滚 , 那嵌着事件的河流在不知疲倦的流淌,有始无终 , 那趟过时间河的古代和现代的人们在思索下什么。 赫拉克利特面对这一幕,可变是世界的基本属性,人不能再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宇宙有对立的事物构成,故世界是不同的,是有差异性的,也正是这些 不同和差异性人们才感觉到了运动和时间 。 柏拉图在重复着并且延拓了其老师苏格拉底的教诲,能被感官触觉到的是真实理想世界的影子,观念的理想世界里只有真理和事实,让人忘记那个壳层世界的矛盾和烦恼,在那里几何与观念是实在的和永恒的, 现实是理想复制,现实世界为赋予完美和永恒,给人类时间概念,时间是循环 。 亚里斯多德在踏着老师的节拍,但改变着其步伐,其只关注于物理世界的始态和终态即运动结果,而时间记录着运动的快慢, 故时间是计数的工具。 现代宇宙学的好奇者,把理性瞄向远方,在那个与地球相似的的国度里寻觅着,镀步着,好像陈述什么: 中子星附近时间由均匀变得缓慢,黑洞附近时间已经静止,白洞附近时间四溅,时空转化着。 书中的牛顿在告诫着后人: 不要再别人面前显示你比别人聪明和博学,这样对你的将来的工作是有害的,你将学的知识很少或者你将从别人身上学不到。
个人分类: 自然哲学|3295 次阅读|1 个评论
Z空间色空间n维空间多维空间色色球太极色球音乐绘画艺术矢量连续
readnet 2010-10-1 11:16
Z 空 间 色 空 间 n 维 空 间 多 维 空 间 色 色 球 太极 色 球 音 乐 绘 画 艺术 矢 量 连 续 线 性 标 量 离 散 非 线 性 关键词: Z 空间 , 三维 , 时间 , 空间 ,n 维 , 多维 , 球形 , 太极 , 色球 , 音乐 , 绘画 , 文化 , 艺术 , 矢量 , 连续 , 线性 , 标量 , 离散 , 非线性 【 科学 八卦 测试: 目的: 科学网博客 的 标题 和 关键词 有 多长 ? 方法:将 最上面 的 三行内容 输入 标题栏中 看能否 装得下 ? 结果: 标题长度 :见鳖文 顶部 ; 关键词长度 :见底部 本文标签 结论: 标题长度 :最多 30 个字 ; 关键词长度 :最多 20 个字 】 到哪里去? 30 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后方去; 40 年代,到辽沈去,到平津去,到长江对岸去; 50 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60 年代,到山上去,到乡下去,到贫下中农当中去; 70 年代,到城市去,到部队去,到能生活得好一些的地方去; 80 年代,到大学去,到夜校去,到可以拿到文凭的地方去; 90 年代,到美国去,到法加去,到一切不说中国话的地方去; 00 年代,到国企去,到外企去,到年薪百万的地方去; 10 年代,到党政机关去,到公务员队伍中去,到一辈子不失业的地方去。 国庆长假到了, 到没有信号的地方去! 到领导看不到的地方去! 到最清静的地方去! 祝 大 家 节 日 快 乐 ! 扩展阅读: 学术探讨之 关于颜色的维数空间 关我“球”事 —— 从四维色球到五维太极色球 用太极色球表达音乐与色彩 上帝之数 摄影鳖文之 从首都 机 从首都机场 T3 航站楼起飞 到乌鲁木 齐 从首都机场T3 航站楼起飞 到乌鲁木齐 ( 航拍篇) 从首都机场T3 航站楼起飞 到乌鲁木齐 ( 航拍篇之二) 从首都机场T3 航站楼起飞 到乌鲁木齐 ( 航拍篇之三) 从首都机场 T3 航站楼 起飞 到乌鲁木齐 ( 航拍篇之四 ) 从首都机场T3 航站楼起飞 到乌鲁木齐 ( 航拍篇之五) 乌鲁木齐 观民族歌舞演出
个人分类: 色球空间|4851 次阅读|2 个评论
标杆及其投影都是真实的存在,但有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区别
chenfap 2010-9-28 09:57
标杆及其投影都是真实的存在,但有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区别 立一标杆于地;太阳光照射在标杆上,地面将出现标杆的投影。很显然,标杆及其投影都是真实的存在。在一日之内,随着因地球自转而引起的太阳在天空中相对地面的位置变化,标杆投影的长度要发生变化;在一年之内,随着因地球公转而引起的太阳相对地球的位置变化,标杆投影的长度也要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都可以测量出来。地球公转而引起的太阳相对地球的位置变化,形成了地球上的四季和一些季节;我国古代的天文学者早已能够根据一年之内标杆投影长度的变化,定出季节(如春分、秋分等等)的具体日期,这就非常充分和肯定地说明了标杆投影的真实在。 虽然标杆及其投影都是真实的存在,但这两者有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区别。标杆属于第一性,标杆的投影属于第二性。这是由于:必须先存在标杆,才能有标杆的投影;在黑夜,不存在太阳光(也不存在其它光时),就没有标杆的投影,而还可以存在标杆。 上述对标杆及其投影的讨论可以推广到对4维时-空间隔向量及其分量的讨论。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路认知科学(一)“过马路,左右看”
luocun 2010-9-21 01:59
说明: 写点马路上的认知科学,宣传一下提议中的 【认知圈】 。 记得俺的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过马路,左右看,要走人行横道线。 当时俺们那旮旯儿,车极少,人行横道线没见过,左右看自然是不必啦;在乡下过夏天,那更是哪天听到了汽车声,那天就跟过节似的,十几里长的山沟两边,不知道有多少小孩,在攀石头伸脖子眺望呢。现在想来,编课文的人,要吗是只了解市情而不了解国情,要吗就是很有前瞻性。不过,多年以后,又下乡,看到堂妹的英语课本有如下对话:Q: What does your dad like to do on Sundays? A: He likes to wash our car. 看来课本之不反映生活,也在与时俱进啊。 书归正传,课本上讲的自然是对的,好好听着,不必叫板。过马路,就得要左右看。看什么?当然是看有没有车冲过来,尤其是闯红灯的那种,只有没车冲过来,又有足够的时间,才可以开始迈步走向马路的另一边。 不过,有时候,您走到马路边,停下来左右仔细看了,才发现如果不停下来左右看的话,原来是直接就可以过去的,左右一看呢,时间就用掉了,机会就给错过了。骑车的时候就更是了,因为刹车和起步都更费事,停下来左看右看才发现自己本来可以过去的,心里恐怕就更郁闷一点儿。 胡塞尔的现象学里面有个说法,叫做意识之时间(temporality of consciousness)与时间之意识(consciousness of temporality)的关系。搞现象学的人容易把这东东说的玄玄乎乎的。其实,俺觉得没那么玄,就是在说过马路、左右看嘛。 在马路边看什么?看有没有车。看马路有多宽,车有多远、跑得有多快。看自己来不来得及过去。左右看是为了对自己有没有足够的时间过去,形成个清楚的意识,所谓时间之意识是也。另一方面,要形成这个清楚的意识,需要左看右看,看看清楚了,估摸准了,而这些都得花时间,所谓意识之时间。 举个例子,在国外呆久了,人就难免有点呆,过马路左右看的时间──意识之时间──就比较长,结果古稀之年的岳父母都过去了,俺和家里领导这样的小年轻还在马路另外一边左右看,努力达到时间之意识── 有足够的时间过到对面吗? 认知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意识之时间和时间之意识的协调。这种协调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 意识之时间(意识发生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跟时间之意识(关于对象的时间过程)通常总是纠结在一起的:一方面,我们必须要用时间才能看清楚马路可不可以过,另一方面,本来可以用来过马路的时间,结果可能用在了左右看上面。当我们驻足观察时,车依然在飞奔,时间依然在无情地流逝。我们必须用时间来认知时间关系,这就是我们的命。 再举个例子。咱们中国人的考试艺术里面有一招,就是拿到卷子以后,先花点时间来快速浏览一下,计划一下,优化做题的顺序,以便最有效地利用时间,保证即使做不完全部考题的时候,也能把分数最大化。当然,这个浏览和优化的过程也需要时间。所以,这一招要灵,就不能花太多时间在浏览和优化上,结果反而没有时间做题了。 与人相比,形式系统有个特点,就是没有时间观念。这不是说形式系统不能表示时间,而是说形式系统之为形式系统,好像有个基本条件就是它自己并不在实际的时间流里面活动。图灵机的步骤也好,时态逻辑的过去现在未来算子也好,都没有(也不能)把状态转换步骤和推理过程放到实际的时间里。相比之下,所谓 具身化认知 (embodied cognition),其关键方面之一,就是认知的时间和对象过程的时间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系统是个活生生的要过马路的人或者机器人,那么它就必须要把这两个时间过程在时间的无情流逝中协调起来,这样,它也就必须面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时间,而不能把自己置身时外。 不过,您下次过马路的时候,千万别走神想这些,一定要左右看清楚了。当年,泰勒斯仰望星空的时候,也就是掉到个坑里被人嘲笑。在咱们这个马路上钢铁盒子横飞的年头,不注意的话,问题可就不是跌倒了如何再爬起来,而是去哪里投胎了。 [声明:过马路、左右看的例子是从Brian Cantwell Smith那里借来的。]
个人分类: 通俗认知|6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已经来到这个世界9393天了
gpf007 2010-9-20 22:49
今天是2010年9月20日, 我已经来到这个世界9393天了。 时间一直在,而我在飞逝.............. 不能白来这一遭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乘飞机向东和向西飞行的时间为什么不同?
热度 2 liuxiaod 2010-9-16 23:38
在中国和北美之间,乘飞机飞行,在同一条航线上,向东和向西的飞行时间会有很大的差别:基本上是向东的飞机比向西的时间短,有时差许多。向东的航班经常是提前到达;而向西的航班经常会晚到。 有的细心人可能想到:地球自西向转。飞机向西飞,是迎着地球转动而来的;向东是去追赶地球转动的。所以,应当是向西飞行时间短才对呀。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简单地说,这是由于高空喷射激流(Jet stream)导致的。 这个喷射激流是高空中快速流动的一道气流,也就是一道气体的河流。它通常位于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高度大约在7000米至12000米左右,纬度不同和季节不同,这个气流的高度和位置也会有所变化。 这个喷射激流在地球的南北半球各有两条,一般都是由西向东。当然,有时候气流会分叉,或消失,甚至反向。在夏天时分,在西太平洋上就会出现一段西向的喷射激流。在青藏高原上空就出现南北两条分开的喷射激流。并且它和亚洲的季风雨有很大的关系。 加拿大天气预报时,地图上显示的一条白色闪动的、通常是弯曲形状的带子代表的就是这个喷射激流在的位置。 加拿大上空喷射激流示意图。 在加拿大上空沿着喷射激流而产生的云彩。 喷射激流在气团中的位置的示意图。 这个喷射激流产生的原因,简单地说,就是地球绕其轴自转,高空的气团因为惯性而导致的现象。具体地说就是科里奥利效应(Coriolis Effect)而导致的。大致说来,在北半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或流体,不论运动的路径如何,它总向运动路径的右侧偏;而在南半球,则向左偏。换一种说法就是:在地球这个转动参照系下,由于惯性的作用(说成是受到一个科里奥利的力),在水平移动一段距离后,总是偏向右方。 这个现象对地面上的物体的影响不太明显,但对高空中大尺度的气团的运动就很明显了。科里奥利效应加上地球上气团环流的联合作用,就形成这种喷射激流。 这个喷射激流在哈得来环流和另外的环流的夹缝中存在,如下图: 这个激流的时度一般为100-200公里,有时会高达400公里。这个激流的速度会因不同季节而不同。 向东飞的飞机进入这个激流中,使飞机相对地面的速度增加了许多。 飞机通常是从喷射激流的下方进入。有时候,飞机上产生很猛烈的颠簸,有时就是遭遇这个喷射激流周围的强烈湍流的结果。 从东京飞往洛杉矶的飞机,往返飞路线不同,就是为了东飞时好利用那个喷射激流而省时间和能源。 当然,有的航线上的飞机的航线远离这个喷射激流,它的向东向西飞行时间大概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飞机从亚洲向美洲比从美洲往亚洲飞行的时间短的根本原因。 (深山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431 次阅读|1 个评论
合理安排时间,努力投入科研
zjf0201 2010-9-12 15:41
随着网络的普及,社会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一个人要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中来确实不容易,那么要出好的科研成绩谈何容易! 社会诱惑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浮躁,但是要想真正做好科研,必须拒绝诱惑,远离尘嚣,潜下心来,忍受清贫,珍惜时间,抓住机会,只有这样,才会有科研的突破和成果,否则,那搞科研只是一句空话。 我想一个人真正要做点科研,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尽量减少应酬,不要既搞学术又搞行政。如果说你想这样搞,那么,搞学术只是一个幌子,搞行政会毁掉你的学术生涯。现在许多的教授博导都挂有各种各样的行政职位,当然,他们的行政职位大部分是因为自己有了一定的学术成绩之后才有的,但是一旦有了行政职位,那么学术能力就大打折扣,有的甚至废掉了,这或许是中国特色吧。但是,你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抛开这些,潜心搞学问,这是针对许多硕士博士而言的。 2、尽量减少上网时间。网络是个好东西,但是网路也是个坏东西,你控制好了自己就是好东西,你控制不好自己就是恶魔。我们应该有目的的上网,比如查文献,或求助等等,如果不是就拔掉网线,不要让它干扰自己,因为一般人很难忍住不上网,一旦上网就会上瘾的,我们会被动的接受许多东西,时间就会在自己鼠标不停的点击下偷偷溜走!如果你沾染上了网络游戏,或其他的在线游戏,那时间会白白的溜走,只剩下自己深深的内疚。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利用网络好的一面,避免它坏的一面。 3、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制定一份简明的计划,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慢慢的养成一个好习惯。我个人的一天计划大体是这样的: 六点半起床,洗漱完毕,简单的锻炼一刻钟,做做深呼吸,伸伸懒腰,踢踢腿,然后吃早点,大约一个小时! 七点半去实验室,打开电脑,看看邮箱,上小木虫上浏览一下自己的帖子,领点金币,大约半个小时! 八点钟开始,拒绝上网,阅读相关的文献,做笔记,差漏补缺,时间控制在两小时之内。 十点钟到十一点半,编写程序,调试。 十一点半到十二点半是吃饭时间,一点到两点午休。 两点半到六点钟学习阶段,两点半到四点钟读文献,四点到六点编程。 六点到七点钟吃晚饭。七点到九点写论文,九点到十点锻炼身体,跑步。十点到十一点,看书,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列出来,以免第二天盲目,浪费时间。十一点钟洗漱,准备休息。 算下来,一天学习十个小时,虽然不算很多,但是如果能够提高效率,这十个小时应该会有很大的收获,这只是我的个人安排,不知道各位是怎么安排自己的科研时间的,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4、对于学术科研的问题,制定详细的计划,按计划完成学术任务比较好,完成了就很好,没有完成寻找原因,不要在拖延和抱怨中浪费宝贵的时间。 5、定期和大家一起交流,把自己的问题拿出来和同行一起探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切忌闭门造车,交流是最好的老师,也是科研工作者解决问题,获得进步的法宝,不要吝啬自己的这点时间,也不要吝啬自己的那一点点经验和知识,与大家分享你会得到更大的收获的。 希望大家鼓励支持, 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个人分类: 科研经验|4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时候投稿最合适
zhengqinzhu 2010-9-9 08:12
个人分类: 期刊出版|8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话“救世主”
boxcar 2010-9-4 08:08
昨天曹广福老师写了篇 海龟能否担当起中国科教的救世主? 【1】提到了救世主这个词,昨晚我在评论时给了个按照我的撷英(谐音)法生造出来的、很莫名其妙的新词臼式煮。今天早上想想还该在写几句,就有了本文凑个热闹,闲话一下救世主。 救世主这个词我们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去百度一下解释,就知道它其实是 基督教徒对耶稣的称呼。基督教认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降生为人,是为了拯救世人 。 【2】换句话说,救世主很不简单,本来是神而不是人;而且大有来头,签发派遣证和委任状的是上帝他老人家呢。一个真实的人能当严格意义上的救世主么?显然不行!要忽悠上帝给你委任状靠打电话(不通)或上网发夷美儿恐怕不行,如此事关重大之事,上帝他老人家肯定不会马虎,一定要安排面试的,那就得去见上帝,但我们环顾世间,有几人能如此舍生取义?所以当救世主难!太难了! 既然真格由上帝派来的这种天外飞仙的神人指望不上,这厢边广大人民群众还在翘首企盼救世主的出现,那就只好自己冒出另一个大救星来快刀斩乱麻地解决点儿实际问题,或者赶紧树立一个救世主或者救世主群体,膜拜一番聊以慰藉。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我们都知道,大救星是在干成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大事之后才被命名并逐渐神化的,期间有一个过程,而且也是和那些不灵光的天外飞仙们竞争之后才上位的,大救星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来的。我说臼式煮,其实是形容这个过程就像是用一个石臼当锅去煮东西,因为石头的导热系数很低,所以其过程非常缓慢,只能是煲而肯定没法去炒【3】,绝对急不得的。但一旦把饭菜煮好了、煲得了,味道也绝对错不了。 现在大家心情都比较急了,总感觉N多年太久只争朝夕,吃东西等不得您长时间拿石锅(臼)慢慢地煲汤或者煮饭,喜欢爆炒的或者快餐。想立刻解决重大问题的时候就希望立刻有个救世主,于是就有了科教界人士对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巨大期望,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的方式却有待商榷。熟悉基督教的应该知道,即使是上帝亲自委派的真正的救世主耶稣都是经历了很多苦难的,救世(同时也是试臼)的过程恐怕必当如此,急不得也快不得。谁来担当这个救世主都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去做事情,这就如同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热豆包),如果饿急了非要立刻吃,大概也只能去吃快餐(三明治、汉堡包、热狗等),靠这类速食可以短时间填饱肚子,吃太久了不利于健康也是真的。 《国际歌》里面唱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结论是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4 】,实际情况也是这样, 当我们面对苦难把希望寄托在少数被视为救世主的人身上时,随之而来的就很可能是懒惰和不作为,这种状态和心态很难创造自己的幸福,更别指望人类的幸福了。努力把握自己、做好自己是最重要的,要好过盼望救世主的突然出现。 ~~~~~~~~~~~~~~~~~~~~~~~~~~~~ 参考: 【1】 曹广福: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9027 【2】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26719.htm 【3】 吕喆:炒与煲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9037 【4】 国际歌歌词 http://www.yymp3.com/SongWord/7/79973.htm
个人分类: 社会|4549 次阅读|13 个评论
讲座(7-3)系统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
TUGJAYZHAB 2010-9-3 11:59
超球面模型讲座7-3 系统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 复杂系统有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 截取一时间断面,作为“当今”。在凝固时间的前提下,研究变量,亚系统,子系统,研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探索其间的因果关系,探索系统发展变化的机制,可以认为是空间分布,是最初提出系统的目的。这方面已经有大量的工作,著作,发现。非我所专,不敢班门弄斧。 近来人们认识到系统还有“时间分布”的性质,因而提出了“系统演替”的概念,和“演替系统”的定义(赵, 1981 ): 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一个系统。植物群落的演替的各个阶段,就是一个一个子系统,亦即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由一种状态转移到另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转移的过程,就是所谓的演替系统。这种有各种状态或子系统组成的系列,就构成了群落的演替系统。 研究系统演替,或研究系统时间分布时,是把不同“状态”作为子系统,而研究“过去” ,“当今”,和“未来”的状态之间的“关系”。研究的目的不在于求“因果关系”,而求“时间顺序”。演替的研究,从大处着眼,从整体着眼,从整个系统出发,不求功能结构。看似不求甚解,有时却很有成效。 研究系统演替,最初借用的数学工具是“状态转移矩阵”。但因为一般的“样本 - 变量矩阵”无逆,一度使“系统演替”的研究工作陷入困境。后来由于引入了“对角矩阵”,进而使用“向量”,定义了向量的乘除法,提出了“趋势向量”,才使“系统状态转移”有了通解。 搞系统预测,如果用“时间分布模型”,可能比“空间分布模型”更有效。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吧。 转回第七讲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7498
个人分类: 第七讲|2254 次阅读|1 个评论
出差路上
caoman 2010-9-1 17:07
随着经济社会和世界贸易一体化发展,人们出差的机会越来越多,出差的距离越来越远,出差的时间越来越长,在路上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越来越大,甚至已超过了在固定地点的工作时间。 例如经常从青岛到北京办事,从离开单位到办事地点,单程平均 5 小时左右,来回就是一个工作日,办事一般不超过 4 个小时(半个工作日,个别情况开会一般不超过两个工作日),还不包括在北京市内路上的时间。 对于时间就是生命和金钱的时代,出差路上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利用,现结合我的经验,就常见的几种利用方式列出来分享。 睡觉。 利用出差路上睡觉来补充时间,也可来储蓄时间。前者意思是出差前延长工作时间少睡觉,利用出差路上补充;后者意思是利用出差路上睡觉,到目的地后晚上多工作少睡觉。相对而言,补充时间比储蓄时间容易,因在非睡觉环境中睡觉,不困的话不容易睡着。路上睡觉特别注意的是安全,故一个人出差随身不宜携带贵重物品(两或多个可轮流睡);其次要注意的是不要睡过时间,没有同行人时别忘与司机或身边人打个招呼。例如,经常出差北京,白天和晚上办事工作,深夜加班处理白天耽误的正常工作,少睡一两个小时,回来飞机上可以睡30-40分钟,去和离机场汽车上还可以睡50-60分钟。 观察。 利用出差路上旅游,即用旅游者的心态观察所见一切,不但一路轻松愉快时间过的快,而且还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增加很多见识。否则,无所适从的话,不但时间过的慢,而且心累身体更累,搞不好还会惹出麻烦来。例如,北京机场刚启用时,第一次到看到一切都是新的,尤其是天花板非常有特点,用木条代替传统吊顶,不但美观节约建材,而且还增大了空间和通透性,当时就想要用在公司办公楼的装修上,用后果然效果很好。 学习。 利用出差路上学习,不但能消磨时光,避免周围喧闹(真正专心学习的话,真有两耳不问窗外事之感);而且学习效果一点也不比平时差,因等于换了个学习环境,可借助情景记住所学内容,即在什么情况下学过什么。例如,读博士期间,经常出差,许多文章都是在出差路上完成的;工作更是如此,上班期间没有时间也不方便看书学习,主要靠出差路上看管理类书,听看管理类光碟,成了机场商店的常客。 思考。 思考需要专心致志,出差路上没有固定工作要做,也不像在办公室(甚至在家)经常有人打扰,是专心思考问题的好机会。当然,也容易走神,忘掉行程和行李物品,提前做好准备可避免,如设定闹钟,列出行李物品清单,走时照单清点一遍,或少随身携带行李物品。例如,一次飞机晚点,等飞机的过程中,有一个难得的整时间思考,当时一直在研究而没有解决的难题(纤维过滤器中的,回来被实验验证,申请了专利),终于想明白时高兴万分,现在想起来还兴奋不抑。 工作。 一个人获得信息同其走的路程成正比,路上同接触到的人交流是获取信息的好机会,由于没有利害关系往往比较真实。利用路上的零星时间,来整理下一站的工作思路,打与本工作或家里工作有关的电话,粘贴已发生的发票避免时间长忘或丢失,等等。例如,许多工作都是在路上通过电话安排或解决的,尤其同客人一起时不方便接的电话,出来上车后再一个个回,出差报告几乎都是在路上(等人、等车、等飞机)完成的,发票完全也是在路上整理的,十几年来几乎没有发生丢失或延期报销的事件。 某种程度上,发现并利用出差路上的时间,不亚于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价值,也不亚于利用废弃物和节能减排的价值,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试试看。
个人分类: 随笔|27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小科《时间的测量》领域归属讨论说起
kingstar 2010-8-22 18:36
在小学科学网上看到一个讨论: 五下3《时间的测量》这一单元内容属于什么领域? 甲:最近老师们提出对每一单元内容进行整理,想把它归类到相应的领域中: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其中对《时间的测量》这一单元内容觉得有点困难?生命时间在流逝;物质钟摆、水;地球与宇宙太阳钟想想按照最新的修订的课程标准是技术领域更合适!那么在原课标中这一单元划分到哪个领域更合适呢? 乙:放到物质世界比较合理,时间的测量关键是测量,而不仅仅是时间,是做一种测量时间的仪器。个人想法,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I : 知识多有交叉,文化亦有重叠;时间问题,起于历法,始于天文,划归【地球宇宙】最是恰当。 测量一词,基于工具,需要思维,懂得技术,但归根结底的活是要理解时间的概念,因此还是得回到地球宇宙; 其实,一般来说悬而未决,难以定夺之事,皆可纳入该学科系统。 丙:从整个单元来说,应该是地球与宇宙。 甲:仔细翻阅了《课程标准》在地球与宇宙内容中没有提及,晕! I:从基于标准的教学来看,课标仅仅是个最低门槛;它未提及并不等于它不涉及;基于标准是个理念,不是流行讲,用教材教嘛,教材的概念可比教科书宽泛多了,教师可以自己组织教学材料,甚至打破教学章节,只要基于标准的理念,立足于一个根本出发点,就好比上面讨论的时间的测量;而我说【地球宇宙】就是它的根本所在,因为这是我理解,因为我可以游刃有余地从这个角度来讲解这个问题。其实你(大家)均可以找到自己的出发点,这并非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尽管有标准的存在,而我们的课标实质就是没有标准(当然前后两个标准含义不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也是教学的真谛。
个人分类: 科学教育|40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划
caoman 2010-8-20 14:47
要落实组织远景,实现个人梦想,制定计划是第一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有想到才可能做到,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如何制定计划、并定好计划?尤其是在岁末年初,许多人面临这个问题。个人认为,一个好的计划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每个方面都有三个关键要素和一个核心。 明确目标。 没有明确的目标相当于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也有人形象地比喻为无头苍蝇。做事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什么(无论是自己想要的,还是别人想要的),不明确目标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而做,也是不关注结果的一种表现。没有明确目标、回避明确目标的背后是应付或旁观者的心态,行动的结果是低效的、甚至是负效的。明确的 目标包括三个关键要素:时间、质量、数量 (常有缺失), 核心要素是质量 (常被忽视),都要量化(常做不到位),只有量化才能深入、明确,缺一或不量化都称不上明确的目标。例如,一个称职的营销员的计划目标应包含在什么时间内(时间),签订多少额度的合同、实现多少利润(数量),合同执行情况、客户满意度(质量)。 整合资源。 这既是制定目标的依据,也是实现目标的依靠。制定的目标越高需要的资源就越多,反过来说整合的资源越多制定的目标就越高。这一点被许多人忽视,只考虑自己亲自能做的,不善于利用外力资源,目标不高、结果不多、收获不大、进步不快。尤其是想当领导做大事的人,整合能力差的话目标是难以实现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利用为荣,都是整合资源的写照。 资源的三个关键要素是:人、财、物,核心要素是人 ,有人就有一切。例如,中国解放初期,在百废待兴的艰难困苦下,引来钱学森就敢制定两弹一星上天的宏伟计划。其次是财,尤其对企业,投入产出比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指标。 规划行动。 要求做同样一件事,给同样的资源(包括时间),不同人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问题往往出在计划中的行动方案上,是由领导临阵指挥,还是提前周密策划统一行动;是走一步看一步,还是走一步看三步;是无章无法、我行我素或按领导意思行事,还是提前定规则职业化做事,不同的行动方式必然得到不同的结果。规划 行动要考虑三个关键要素:谁?做什么?怎么做? , 核心要素是怎么做 。其中,常出现的问题是,责任人(即谁)不明确(不知道在说谁),分工(做什么)不具体、不科学(不按优势互补组建团队,工作有空挡),方案不可操作(用的是加强、严格、增加、降低、努力、尽力、争取等形容词和大话、空话)。 做计划,要有明确目标、整合资源、规划行动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抓住各方面的关键要素,并能突出核心。目标包括时间、质量、数量,核心是质量;资源包括人、财、物,核心是人;行动包括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核心是怎么做。要想实现目标,就应做好计划,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前提,也是个人能力的体现 。
个人分类: 管理科学|2673 次阅读|1 个评论
谋杀时间的凶手
gangli1978 2010-8-18 17:26
1.没有日程计划。有没有日程计划,决定了你这一天是主动 地生活,还是被动地回应外界环境。如果你没有规划时间,那么你 对时间的使用便无效率可言。你的时间变成一块蛋糕,谁来了都可 以分上一块,你不控制自己的时间,别人就会来控制它。你把方向 盘的操纵权让给了别人,或者信马由缰,虽然你在努力工作不断前 进,却有可能走上了错误的方向,成天忙忙碌碌地做些没有意义的 事情,不但浪费了时间,还浪费了精力。 2.生活失去平衡。我们的生活由七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构成: 健康、家庭、金钱、知识、社交、事业、精神。我们不需要把每天 的时间均分给它们,但要保证每一项都得到充足的时间,维持生活 的平衡。如果长期忽视某个部分,不对它投入时间,生活就会失衡, 其他的各项将受干扰,致使我们无法取得成功。 3.桌面杂乱。研究表明,桌面杂乱的人平均每天要花一个半 钟头找东西或因此走神。一个半钟头,听起来不可想象,但确实是 这么多。这儿多花几分钟,那么多花几分钟,嘀嘀答答,就像漏水 的水龙头的一样,积少成多,每天漏去大把时间。效率高的人,桌 面和工作间一般是很整洁的,这样他们就给把精力集中到今天的工 作重点上,不会被触目所及杂乱无章的东西分神,而且能很快找到 所要的东西。 4.睡眠不足。我们常常抱怨精力不足。我们每天的睡眠时间 7 天学会高效管理时间 第35页 学习如何学习 学习如何思考 学习如何记忆 来魔力一刻学习社获取更多资料 通常一样,但睡眠的质量并不一致。白天压力过大,常使我们成晚 睡不着。这会使人陷入恶性循环:精力不足,无法完成工作,压力 加大,晚上睡不着,精力更加不足。要跳出这个循环,首先要规划 好自己的时间,提高白天工作的效率,提高成就感,减轻压力;其 次,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缓解焦虑不安的心理。 5.不吃午饭。许多人不吃午饭,把午休时间用来工作,期望 取得更大成效。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在午休时间工作也许是有效 率的,但吃午饭能使工作效率更高。哪怕短短15 分钟的午饭和休 息,也能使我们精力充沛地重新投入工作。想一想磨刀不误砍柴 功这句老话就明白了。
个人分类: 生活|3335 次阅读|1 个评论
同时要完成几件工作时应该怎么办
ycy 2010-8-10 18:31
同时遇到几件工作时,应该怎么办? 一、根据工作性质理出头绪,分好种类和顺序 二、请求别人援助,请别人承担自己的工作 三、完成剩余工作中紧急的部分、影响全局的部分 四、完成其它工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闹钟够数学的
jiangxun 2010-8-10 08:07
作者:蒋迅 这是我的同事的一个闹钟。我特地拍下来给这里的网友们瞧一瞧。可能你一下子看不出它怎么会是一个钟呢。原来它是一个用二进制表示的数码钟 ( binary clock )。真要适应它,恐怕不是一时半会儿。不过,据说搞科学的人很喜欢它。这里有一个 在线的二进制时间 。 上面这张示意图可以帮助你理解如何看懂这个钟上的时间。原来它还不是一个完全的二进制表达。不过, 完全二进制的钟表 也已经面世。不过,人们可能更难看懂时间了。
个人分类: 够数学|68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挂钟够数学的
热度 1 jiangxun 2010-8-4 07:58
作者:蒋迅 Source: 陈学雷的博客 要说钟表里有数学一点不奇怪,但这个挂钟着实是够数学的。从“1”点到“12”点,都是用“9”的加减乘除平方开方实现的。
个人分类: 够数学|4926 次阅读|5 个评论
廿三个月-自问人生到底为了什么?
liujian129 2010-7-22 04:11
短苦人生已悄然走过三分之一,还不知道剩下的三分之二谁会和自己一起走下去。这本身已经是很尴尬的处境了,却又越来越搞不清自己的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小的时候总是把自己当成故事或电视剧里的主角,颇有舍我其谁的气概。稍大些的时候不切实际地想考进名校,可惜并未真正为此付出多少努力。上大学后觉得科研很神圣,决心学士、硕士和博士一并拿下,出人头地。等真正上到博士的时候,对科研了解多了,渐渐地不再把科研当成一项与众不同的工作。想着毕业后能有一份工作就不错了。整体而言,随着年龄增长,目标不断下降,对人生的期望值也越来越低。也可以说是越来越现实了。 科研可能是最便捷的一条路,进高校/研究所、熬工龄、评职称、申请课题。。。没有多少悬念,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旱涝保收。但这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吗?缺少好奇心和害怕失败的自己适合搞科研吗?如果不适合,其他的路又有哪条更适合呢?全然不知。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三十能立吗,等到四十才不惑是不是太晚了? (出国后对每月都小结一下,原本写在QQ空间里,以叙事回忆为主。最近决定停用QQ空间,以后在此延续。内容也会做出相应调整,希望能更科学化。本月为第二十三个月。)
个人分类: 人生随想|34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累积
tongqb 2010-7-19 17:20
天天读是文革期间的一种活动。任何人都必须带《毛主席语录》,每天集体阅读一小时。后来把这种天天读的制度扩大到读《毛泽东选集》、《列宁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和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专书。所以凡经过十年文革的人,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书都比较熟悉。我记得的是1970年从阿尔巴尼亚讲学三年回来后,被分配到二年级的一个班里,每天八点准时到指定的一个学生宿舍,每个人都翻开马列的著作,阅读一小时。我记得那时候,我先后选择了《毛泽东选集》、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以及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当时读恩格斯的这本书,缺乏知识,读得不太懂。但读了多遍,在书本上面画了许多道道,红的,蓝的,花花绿绿,现在找出来看,也不知当时为何要画那么多道道。但是因为看的遍数多了,其中有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想,后来对我的学术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恩格斯在书中提出对于某些问题的理解,不一定非此即彼,可以亦此亦彼。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重要方法,我不但记住了它,而且后来看问题,就往往采用亦此亦彼的方法。由此看来,天天读在当时诚然是整人的办法,但有心人可以利用这机会读书,一天读一小时,可以读很多书,可以累积许多知识。 我为什么想起文革的天天读呢?原因是前几天,读了胡适1929年说的一段话,他当时是上海中国公学校长。他在学生毕业典礼上讲了话。他劝毕业生说:毕业后,无论你做什么工作,希望大家不要抛弃学问,要天天读。他说: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诸位,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位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胡适讲的也是天天读,每天都读一小时,三十年后,你就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位学者。其实,胡适讲的是累积的道理。读书,只要我们确定自己喜欢的一个专业,天天去读,天长日久,就一定会使你对于你所读的专业书,熟悉到如数家珍的地步,那么就一定会有自己的体会,你把自己的体会理论化,那么学问也就会源源不断地做出来。 我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一直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没有学问是做不出来的,问题在你是不是持之以恒,永不停歇地钻研你的问题。特别是对现在只是二十多岁或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如果能确定一个专业的方向,天天读书,坚持不懈,二十年或三十年后,你一定会成为某一个专业的出色的专家。时间是挤出来的。你可以少看一小时的电视,少读一小时无聊的小报,在吃喝玩乐中少浪费一小时,并把时间集中到读书上面,那么成功就会向你招手。任何一位有成就的学问家,都承认这样一个道理:累积,不停的累积,这是一种巨大的可怕的力量。(2010-7-19)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31 次阅读|3 个评论
时间的心理概念
SmileyCat 2010-7-16 14:22
最近忙,少有时间到这儿冒个泡儿。真倒是越穷的人越爱数钱。越是忙,越是喜欢瞎捉摸时间这个概念。 想着小时候盼着长大了以后要干这干那,整天无所事事地做着白日梦,有大把的时间不知道该干什么,现在真是感叹。看来,这一年,一天,一小时,一分钟的时间在人们心理的感觉上,决不是一个常数。如果要描述一段时间在一个人的心理上的感觉长度,看这段时间占了这个人当时生命的多少分之一大概更恰当。 比如,五岁时的我仰视八岁的表姐,三岁的差距超过了我当时生命的一半还多。那时觉得当小学生的表姐真是了不起,会写字,会算术,还知道很多学校的故事,要想知道她知道的那么多,我还要等到遥遥无期的上学的那一天。那时候,我会心甘情愿地当她的布娃娃,只要他们那帮大孩子玩游戏时愿意带我一起玩。 多年以后又和表姐见面,年龄的差距已经可以忽略不计。聊起各自的经历,是同龄人的感觉。每个人都走了一段不短的人生,都有一堆大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偶尔她还摆出大姐的架势来照顾我,咱们嘴上不说,心里却在想着她自己像大孩子,需要人照顾的地方。 影响心理时间的函数,除了年龄,可能还有在这段时间里的相对的成就感。如果一天里完成了好几件事,心里会觉得过得挺充实,这一天过得挺有成就感,不会觉得短。可是如果不知不觉间到了晚上,却发现好多要做的事情还没开始做,那时,丢了时间的心情,大概跟丢了钱包差不多。想想人这一辈子,大概也相似。 当然,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情也会大大影响人对时间长短的主观感受,而且决不是线性函数:快乐的日子总是太短,痛苦时又总是度日如年。 漫画构想: 一白发老者坐在马桶上感叹:这人生,就像那卷手纸,越是到后来,越是转得快呀!
个人分类: 杂文随笔|323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太晚睡觉等于自杀(献给年轻人)
jizw0704 2010-7-2 09:58
一定要看看,以后不熬夜了! 沉重的话题: 一个97级的名校高才生,毕业后进微软的,上月死了,只不过25岁的黄金年龄,珍视自己的生命吧,大家。对自己好一点。   对了,又听到一个悲伤的消息。广告界的好青年,又挂了一人了。此人是联旭的,是业务还是设计我也搞不清楚,。前几天在连续加班后的某晚, 回家睡觉后第二天就叫不醒,挂了。   奇的是,约二个月前,也是联旭的一位女生业务,也是这样,不过她是离职后第二天,还是第几天,睡一觉就起不来了。医生说是猝死,推测是过劳。   总之,这些天九点联旭就全部关灯,大家都不加班了。大家要好好保重身体呢。   那两名.............发生迹象:原本一向身体健康,时常运动(打篮球)但在近日连续熬夜数晚,经过数日后,突然第二天起床会觉得很疲劳!一闭眼就想睡觉!(跟前一日熬夜的感觉不同),而且会腰酸背痛,但一到晚上精神又好起来!   别以为这是小事!根据中医的看法,是因过劳而造成体内器官阴阳失调,就是体内器官起内讧,互相打架,最后造成器官衰竭而死,所以希望你不是下一个! 晚上9-11点为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 晚间11-凌晨1点,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凌晨1-3点,胆的排毒,亦同。 凌晨3-5点,肺的排毒。此即为何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 因排毒动作已走到肺;不应用止咳药,以免抑制废积物的排除。 凌晨5-7点,大肠的排毒,应上厕所排便。 早上7-9点,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段,应吃早餐。 疗病者最好早吃,在6点半前,养生者在7点半前, 不吃早餐者应改变习惯,即使拖到9、10点吃都比不吃好。 半夜至凌晨4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 只希望看过的你能多为自己为家人着想,能尽量早点睡 ------- 手、脚、身体各个穴位所对应的内脏 (图) 下面这几张图显示了,咱们的手、脚、身体各个穴位所对应的内脏。按摩的时候,对准穴位下力,才能对我们身体有益。 如图所示,比如我们的脚趾分别代表了我们眼睛和耳朵,而整个脚底就相当于人体身体的主干。 下面是手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会了自己给自己按摩一下吧。 拉拉耳朵养护全身器官 肾是人体重要脏器之一,乃先天之本。肾脏功能是否正常,对健康长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肾主藏精,开窍于耳,医治肾脏疾病的穴位有很多在耳部。所以经常进行双耳锻炼法,可起到健肾壮腰、养身延年的作用。    一、提拉耳垂法 双手食指放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为限,每次3~5分钟。此法可治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疾病。    二、手摩耳轮法 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此法有健脑、强肾、聪耳、明目之功,可防治阳痿、尿频、便秘、腰腿痛、颈椎病、心慌、胸闷、头痛、头昏等病症。   三、提拉耳尖法 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此法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抗过敏、养肾等功效,可防治高血压、失眠、咽喉炎和皮肤病。    四、搓弹双耳法 两手分别轻捏双耳的耳垂,再搓摩至发红发热。然后揪住耳垂往下拉,再放手让耳垂弹回。每天两三次,每次20下。此法可促进耳朵的血液循环,有健肾壮腰之功效。    五、双手拉耳法 左手过头顶向上牵拉右侧耳朵数十次,然后右手牵拉左耳数十次。这一锻炼还可促进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减轻喉咙疼痛,治慢性咽炎。    六、双手掩耳法 两手掌掩两耳廓,手指托后脑壳,用食指压中指弹击24下,可听到隆隆之声,曰击天鼓。此刺激可活跃肾脏,有健脑、明目、强肾之功效。    七、全耳按摩法 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向后按摩腹面(即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背面,反复按摩5~6次。此法可疏通经络,对肾脏及全身脏器均有保健作用。    八、双手扫耳法 以双手把耳朵由后面向前扫,这时会听到嚓嚓的声音。每次20下,每日数次,只要长期坚持,必能强肾健身。    以上八法,可根据各人所需选择,或单项或几项配合进行,只要能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简单易学的强肾健体保健法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肾气充盈,则精力充沛,筋骨强健,步履轻快,神思敏捷,肾气亏损则阳气虚弱,腰膝酸软,易感风寒,生疾病等。   肾虚病症有阴虚、阳虚之分。 肾阴虚者,有肺热、咽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苔偏红等症状。 肾阳虚者,常见有肢体畏寒、精神萎靡、腰酸耳鸣、舌淡、体胖等症状。    中医认为,肢体的功能活动,包括关节、筋骨等组织的运动,皆由肝肾所支配,故有肾主骨,骨为肾之余的说法,因此坚持体育锻炼,以取得养筋健肾、舒筋活络、畅通气脉、增强自身抵抗力之功效,从而达到强肾健体目的。散步、慢跑、打球、做操、练拳舞剑等,都是不错的锻炼项目。下面介绍几个简单的保健方法,您可以试试。   搓擦腰眼:两手搓热后紧按腰部,用力搓30次。腰为肾之府,搓擦腰眼可疏通筋脉,增强肾脏功能。    揉按丹田:两手搓热,在腹部丹田处按摩30~50次。丹田乃人之真气、真精凝聚之所,为人体生命之本。此法常用之,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强肾固本的目的,有利于延年益寿。   发吹音 吹与肾相应,肾属水,故有滋养肾水的功效。反复做6~9遍。    另外,心脏对应的是呵音,肝脏对应的是嘘的音,脾对应的是呼的音,肺对应的是斯的音,三焦对应的是唏的音。发音的时间长一些,次数多一些。    健脾通胃肠气的保健方法:双手重叠,顺时针绕肚脐揉腹,以通为主,可促进胃肠气通畅,逆时针绕肚脐揉腹,则以补为主,可起到健脾作用,便秘患者,多顺时针揉,脾虚者,则加逆时针揉,每次300~500下,每天1~2次。 祝福朋友们都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 转载网址: http://user.qzone.qq.com/2817123/blog/1250394583 吉宗威
个人分类: 历程|2377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有预知能力吗?
热度 3 wujingzhi 2010-6-21 19:25
题记:上周五眼皮跳,就和别人开玩笑说感觉有不好的事发生。今天巧的是发生了一串不顺的事,早上在车站等了三个小时,下午惹了麻烦导致该算的程序没法算了,就连晚上回家了换衣服都把手磕了~郁闷之余写了这篇文章,略述胸中压抑吧,偏颇之处难免,看官权作笑料~ 你眼皮跳过吗?应该跳过~你做过梦吗?应该做过~ 有的电视剧或电影里也会有诸如此类对白:今天眼皮总跳(或做个噩梦),感觉有什么事要发生~ 眼跳(或做梦)可能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感觉到的。但是就这些简单的事,人们对它的认识却颇为复杂~ 在google或百度里搜眼跳,大体可以出现两类搜索结果,一类是眼跳预测吉凶,另一类是说眼跳预测吉凶没有根据。前一类似乎占了大多数。对做梦,情况类似。 我不知道眼跳能不能预测吉凶,也没有相应的医学知识去断定眼跳是由什么病理原因引起的。 但就个人的经历,我倾向于认同非疾病性 眼跳 或许是人类尚且残留的有预知能力的表现之一。 做梦 亦然( 当然不是所有梦 )。 我一直觉得人类的迷信是有起因的。特别是中国的很多迷信或某些传统是很多代人总结出来的,而又未能给出合理解释,故而借用迷信的做法。但这些迷信行为背后有其存在的基础和缘由。我们似乎不应该因为其不合理的解释而无视其客观存在的现象。 随意否定进而无视事实存在或许才是真正的迷信! 人有预知能力吗?或许没有简单的答案。因为 对于什么是时间 ,人类还未有定论~ 如此,人有没有预知能力,或具体到眼跳或做梦等等能否预知未来,可能是没有答案的问题。 那么,我们为什么做梦,非疾病性眼跳是什么引起的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甚至无聊的问题真的就是那么简单吗?生活中真的大部分人相信所谓的那些科学解释吗?那些科学解释为什么没有说服力呢?~ 有意思的是在 University of Michigan Kellogg Eye Center 的网页有这样的一句话: Eyelid Twitch The cause of minor eyelid twitching is unknown . 而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专家解释都那么自信呢? 我们有没有预知能力还不确定,但我们有一定探索未知的能力。有效发挥探索未知的能力是不是先应该抛弃偏见或从众心理甚至胡说八道呢?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1754 次阅读|1 个评论
时间:另类的解读
xuning001 2010-6-6 22:51
前几日,厨房水龙头坏了,去五金店买了一个新的水龙头、还有生料带等相关材料。回家后卸掉旧的,按照程序换上新的,不幸的是,我的技术太差,换上新的以后,仍然漏水。于是,重新再来,唉呀,还是漏水,有些上火,干脆,不管它啦,等等再说吧。惊奇的是,过了一天,到第二天同样的时间,我再一看,不漏水啦,一点都不漏啦! 通过这一经历,我发现,时间真好,时间真的能解决许多问题。从小到大,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中,要么是寸金难买寸光阴,要么时间就是金钱、就是效益。还没有人告诉我时间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比如,时间可以消磨、也可以浪费,时间还可以疗伤、可以治病,时间更可以增加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走出三维,奔向更广阔的空间。 因此,除去陈腐与功利的珍惜和比作金钱以外,时间还有其它妙用。不信,看看名人对时间的其它用处的评价: 巴尔扎克: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 麦金西: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 伯 克: 时间是伟大的导师。 卓别林: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 别林斯基: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莎士比亚: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关于时间的书籍林林总总。但是,真正为时间赋予生命和理性的著作并不多见。《存在与时间》是陈述时间与人的存在状态的一本优秀哲学著作,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人无法选择他存不存在,因为他已经存在;人也无法选择他存在于怎样的一个世界,因为他已经被抛给了他存在于其中的那个世界。按照我的理解,人从一生下来就有两个时间,一个是现存世界给予他的,另一个是属于他自己的时间。人在已经在世的存在中先行于自身,因此,人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他的自由状态与否决定于他对不同的时间的选择,然而这种选择是那样的困难,因为时时刻刻都有一个他无可选择的时间摆在他面前,海德格尔称这种既自由又被决定的纠缠状态为实际的生存。 法国的柏格森的著作《时间与自由意志》在法国已出到第七版。柏格森教授在书中指出纯一性的、可被测量的时间是人为的一个概念,这概念的构成乃是由于空间这个观念侵犯到纯绵延的领域里造成的。在哲学方面,柏格森用生命冲动和绵延来解释生命现象,认为生命冲动就是绵延,就是真的时间,就是宇宙的唯一实在,而这实在只能靠直觉来把握。所谓现在,不过是划分过去与未来极微之一瞬。因此,真的时间是直觉的体证,是息息变化的生命冲动和绵延。时间不只是分分秒秒,还是个人的认知和直觉。在超出自我的世俗的绝对时间之外,一定存在着属于个体的相对时间,自由意志在相对时间的绵延过程中息息增长。我想,柏格森用时间论自由意志其寓意可能正在于此。 从科学角度对时间的解读颇具影响力的当属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相信许多人都读过这本书。该作品自1988年首版以来,已成为全球科学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译成40种文字,销售了近1000万册,成为国际出版史上的奇观。类似的书还有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基普S索恩的《黑洞与时间弯曲》。该书讲述了空间和时间的相对论、空间和时间的卷曲以及黑洞的发现与拒绝等内容,这类书看起来虽困难一些,但是,关注一下其中对时间的一些趣味性的解释,还是十分有收获的。
个人分类: 论坛|396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点点时间
热度 1 weijia2009 2010-5-30 05:36
如果我们把跳楼自尽者比喻成划过天空的一颗流星,那么深圳最近陨落了十几颗流星,可以称作为悲怆的流星雨了。 我们都生活在迷惘的今天,窒息于很多无法理解的怪象和无法排遣的愁苦,而更糟糕的是,在工作永无停息地运转下,我们连感觉自己内心苦痛的时间都没有了。 我知道很多研究生的生活也是这样,当然很多做导师的只怕也大同小异。 在国内工作时,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已成了家庭里的陌生人 - 晚上疲惫地回家时家人已睡了;早上起床,孩子们已上学去了。周末还要到外面出席各种会议和接待活动,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却可能一连几周都互相见不到面。终于有一天我跟自己说,不能再这样了。于是开始婉拒一些会议和晚上、周末的活动,当然为此也受到过领导的点名批评。还记得4-5年前有一次密西根大学的校长率团来访,交大隆重接待,特意安排了浦江夜游,校办几次三番地打电话让晚上务必赶去应酬,我还是拒绝了,因为那天晚上我要兑现我的承诺待在家里陪孩子。儿子说他很久没见到爸爸了,刚跟外公学会了下棋,想晚上跟我下几盘跳棋。 我听过一个让我印象异常深刻的小故事,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和体验生活。我把这个小故事贴在下面,也许很多人都听过,它的题目是《价值20美元的时间》。 一位父亲下班回家很晚,又累又烦,他发现5岁的孩子站在门口等他。 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 爸,你一个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说. 我只是想知道。请你告诉我,你一个小时赚多少钱啊?儿子哀求道。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我一个小时赚20美元。 喔儿子低下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美元吗? 父亲发怒了: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玩具的话,那就给我回房间上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儿子安静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父亲坐下来还在生气。过了一回儿,他平静下来,想着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钱。 父亲走进小孩的房间:你睡了吗孩子? 爸,还没,我还醒着。小孩回答。 我刚才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将今天上班时的气都撒在家里了这是你要的10美元。 爸,谢谢你。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 父亲生气地说。 因为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足够了。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块钱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你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一个月前科学新闻采访中问到了我当初选择归海时的想法,我说权重最大的是个人生活的选择和家庭责任。其实不仅仅是我,每一个社会的成员都需要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拥有一点陪家人说话、和知己聊天、跟自己孩子下盘棋的时间。如果连这一点点时间都要牺牲,那我们就应该问一下自己到底在从事一种什么样的崇高事业了!我想,这种伟大、崇高到极致时也许跟蠢不可及的零就很接近了。 在五光十色的万象中,我们期盼这个社会能往前进步,进步到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 - 不论是高校的知识分子,还是流水线上的工友们。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464 次阅读|23 个评论
时间概念的变迁
kurihara 2010-5-11 21:03
记得小学时听到过人们议论时空的概念,今天仍然常常听到这个话题。因为我们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中,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关心这个摸不到,但又离不开的时间和空间。其实,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的牛顿,和现代的爱因斯坦等很多哲学家和物理学家都曾长时间探讨和致力于阐明这个问题的。被称为科学之祖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探讨过存在及时间等概念,并对近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可以根据物质运动的前后变化来认识。换句话说,时间本身没有运动 , 是人们在运动产生的变化中看到了时间。亚里士多德的时间是与运动和变化分不开的。例如,人们可以从燃烧蜡烛的长度中发现时间的变化,但却不可能在存放于盒子中的蜡烛上看到时间。 亚里士多德提出时间是运动尺度的观点在很长时期内被基督社会所接受,直到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出现后才发生改变。 1687 年牛顿在他出版的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 」书中提出了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 所谓绝对时间,故名思义时间是一种不受外界影响,自体本能的,均匀不变的机械流动。牛顿的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事物无关,恒定不动,且无限的。实际上,我们日常频繁使用的增速与减速等计算方法都是根据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基础上形成的。 但是,人类社会进入 19 世纪后,随着天文学和物理学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牛顿力学不能充分解释电磁学理论等所涉及的现象了。例如,电磁波度为每秒 310 的 8 次方米和地球公转每秒 约为 30 千米 的 速度运行 。如果按着 牛顿力学规则,地球上光速在地球顺和反向的旋转运动上应该会出现差异。但,人们在反复研究中却没有证明地球上光速度发生的变化。 为此, 1905 年 爱因斯坦提出光速 恒定 定律。 根据爱因斯坦的光速 恒定 原理,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是不可能的,空间和时间是观测者的相对参照物,是可以伸缩的。按照相对论,运动速度越快会使时间变慢, 爱因斯坦改变了人们对 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认识, 改变了人们对 牛顿力学和 世界的认识。 .
个人分类: 感悟人生|4398 次阅读|1 个评论
时间的差异造就生活的差异
longfo 2010-5-10 18:18
我的时间和别人的时间 下班有一个小时了,我很快的就吃晚饭了,随后打电话给朋友谈事情。他说刚要吃饭,大约一小时左右的样子吃完。 我时常在想,如果你的时间因为别人而耽误,这算是什么呢。很多人都在谈自己的生活多么困苦,何时也要想想你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时间的。随后也要想一想你的时间又是如何浪费了别人的时间。 当你考虑清楚以后,你就会明白,其实生活就像是一个钟表,你走的比别人慢,肯定会落后,时间久了,就显得很明显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13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发现》杂志2010年5月号导读
songshuhui 2010-5-9 23:53
庄 发表于 2010-05-09 16:20 卷首语by严锋 现代人都是恋物癖患者,我也不能例外。我喜欢收集各种新奇的电子玩意。但是前不久,我突然感觉生活失去了目标。笔记本?我有七八个。PDA?过时了。游戏机?从PSP到到XBOX360一应俱全。摄像机?早就是高清的了。台式机?I7刚出来就被我超频到了4.2G。当下走红的电子阅读器?坏掉的和没坏掉的有十来个。 但是生活仍将继续,2010年4月3日早晨,一觉醒来,谢天谢地,目标又有啦。就在我的睡梦中,苹果iPad在纽约第五大道的AppleStore开始正式销售,当然又是免不了有人在那里通宵排队。在经过难以忍受的等待之后,我加价1000元从一个回国人员手中买到一台32G的iPad。 为什么我对一个在各方面指标都不出众的平板电脑如此情有独衷?因为我看到一个视频,里面演示了一本《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iPad版电子书。这本书里面有声音和图画,更有各种能动能玩的物品,唯美到极致。还有一本iPad版的电子书叫《元素》,目录是世界上的118个元素,3D的,在旋转。你点每一个元素,又会得到这个元素的全屏3D图,可以从各个角度观看。文字、数据、图像、视频..展现每个元素在世上的来龙去脉和表现形态,包括实时行情。这是史上最疯狂、最华丽的书,大小为1.7G!有个出版社的朋友在看了这两本书的介绍之后,叹气说,我们的日子要越来越艰难啦。其实不仅是传统出版业,连Amazon这样的电子出版先锋,也感受到了来自苹果公司的巨大压力。 现在可以明白乔布斯厉害在哪里了吧。苹果公司瞄准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文化。不仅仅是文化,还是文化中最核心的要素:文字和出版。如果你仔细读一读本期台湾著名科学作家王道还先生的《有名万物之母》,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深谋远虑。为什么只有人类走出非洲,遍布全球?人类学者推测,人类因为会说话,能够形成紧密的社群,克服迁徙的困难,适应风土、气候极不相同的环境。再后来,有了文字,经验、历史、知识、智能才可能超越时空、传之久远。文明是以文字揭露的光明。 在古代,即使文明社会也只有少数人拥有学习读写的特权。随着科学的进步,印刷术的发展,教育逐渐普及到平民,人类才真正跨入现代。在今天,出版和阅读的方式又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的文明,也会随之进入一个新天地吗? 封面故事 时间越来越快 时间既是物理学家研究的一种物理现象,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感知。神经科学家的研究逐渐拨开了笼罩于人类时间感知上的重重迷雾。告诉我们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觉得时间越过越快。 暗恒星:最早的天体 最近有一位美国的女天文物理学家提出了一项大胆的假设:巨型原始天体奇异光辉的核心,可能就是暗物质。 呼风唤雨,人力可致? 在世界各地,大量人工影响天气的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中,但科学家们的怀疑依然不减。要将一个自古以来的梦想转化为有效的技术手段,似乎还早了点 芒德球的分形之美 分形体一种无论放大多少倍观察都能保持细节的图形。然而数学理论的局限阻碍了它在多维空间中的铺展。最近一个分形体爱好者提出一个大胆的解决方法,创制出令人称奇的3D影像,并将它们命名为芒德球,以向分形理论之父伯努瓦芒德布罗致敬。 凯撒宝藏出水记 考古学家兼潜水员吕克朗在波涛汹涌的罗讷河中发现了不可估量的古代宝藏。 进化创造新基因 自然也有能力创造全新的基因!这些基因导致进化过程中出其不意的加速,同时使某些物种的新颖特性显现出来。 脸的科学 脸,面孔,脸庞,面容,面貌,脸蛋儿为什么语言中脸的同义词如此丰富? 有名为万物之母 6000年前,我们智人已是地球上唯一遍布全球的物种。人类为什么能走出非洲,遍布全球,还创造出灿烂的文明? 挑战投掷极限 噗通一声,用来打水漂的小石子最后总不免沉入水中;折的纸飞机飞呀飞,最后还是会落在老师的脚边。这些经历对你来说并不陌生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几位冠军级投手告诉我们如何挑战重力法则吧。 零碳:建筑的未来 在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的北面,有一座零碳馆。或许你不会想到,它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蛛丝织锦 直径不到千分之一毫米,却比钢丝还结实我们早就知道蛛丝不同凡响,现在有人竟用它织出了布! 基因让癌变刹车 肝癌细胞像脱了缰的野马,在人体内流窜,那是一幅多么可怕的景象。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最近科学家找到了一个基因,能让肿瘤的扩散和转移刹车。 专栏 科学外史:毒品大麻:一个科学研究的故事 惯性参照系:阿亚拉的平行线 庖丁解龙:毗湿奴的放纵:巨蛇吞龙 读图 它们为何如此丑陋? 在这些丑八怪身上,究竟是什么东西令人如此恐惧和反感?我们是否对其存有偏见?
个人分类: 杂志导读|18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ganchunmei 2010-5-8 20:45
有效的时间管理很重要。自己是深切体会到了。 1 想想自己的人生目标,把它记下来。 2 思考自己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要达到的目标有哪些?记下来。 3 当你自己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或者说在某件事情的过程中感到烦躁的时候,问问自己:我现在最应该做什么? 4 高效者思维:我选择做而非我不得不做;我什么时候开始而非我必须完成;我能走出一小步而非这个项目大且重要;我完全是一个凡人而非我必须做到十全十美;我必须花时间玩而非我没时间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与生活
zuozw 2010-5-5 21:21
近来和师弟师妹聊天发现一个问题:思想上把科研作为第一要务,除了基本的日常生活外几乎想把全部时间用在学习和研究上了。 其实处理好科研和日常生活很重要! 科研是科研工作者日常生活的主要任务,没错。但并不代表科研工作者生活的全部。 在做科研的同时也要学会放松、学会生活。 科研如果做不好,可以做其他的,但是无论如何都得生活。生活伴你一生成长,而你不一定一辈子做科研的。 再退一步讲:从一生来说,人活在世上就是想过得幸福 ( 生活 ) 嘛。只是每个人经历的生活内容不一样而已,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研只是一个阶段生活 ( 广义上 ) 的一个载体,生活才是灵魂。 学会生活,日常生活调节好了才能心情愉快地做科研。再退一步讲, 基本生存生活都保证不了、调节不好,哪有心思做科研啊? 可以说:一个人,先是生存,再是生活,然后无顾虑地做科研。 另外时间管理也很重要, 马臻 和 王进 老师等的博客多有介绍 1、 从头悬梁、锥刺股到时间管理 2、 时间管理秘诀 3、 时间管理的 26 条法则 (1-3) 4、 时间管理的 26 条法则 (4-7) 5、 时间管理的 26 条法则 (8) 6、 时间管理的 26 条法则 (9-10) 7、 时间管理的 26 条法则 (11-13) 8、 时间管理的 26 条法则 (14-15) 9、 时间管理的 26 条法则 (16-17) 10、 时间管理的 26 条法则 (18-20)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501 次阅读|1 个评论
Time, Love, Memory
guoweihehe 2010-4-28 14:41
时间、爱情、记忆,是很重要的人生三要素,原来只是模糊地感觉而已。昨天看 80 版《上海滩》程程说之所以要乘船去法国,是希望有足够长的时间让她忘记过去的爱恨情仇。被电到了,发现三要素齐了。但现在要谈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一本书。 其实这是 Seymour Benzer 的传记标题,副标题是 A Great Biologist and His Quest for the Origins of Behavior 。没听过 Benzer 的大名,太正常了。纳闷了很久,这么伟大的生物学家我怎么就不知道呢。可能的原因很多。 Benzer 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在很多人眼里算不上顶尖科学家。其实没给他诺贝尔奖,是这个奖的悲哀——评委会窘与“医学或生理学奖”的学科限制,给了他克拉福德( Crafoord )奖(其中生物科学奖项偏重于生态学和进化方面)。国内的教科书的编撰水平有问题,遗传学仅仅介绍了 Benzer 经典分子生物学的成就,行为学的部分没有介绍。国内媒体对于这类科学家的关注度较小, Benzer 太学究了——上午睡觉,晚上做实验,哪有那么多时间和媒体打交道。这本书 1999 年出版,似乎是太久远的记忆,对我们太陌生了。我们已经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埋头在信号转导和分子操作中,以为这是最时髦的。 已经记不得从什么时候知道这本书的,或者是他逝世的那年( 2007 年)。来浙大后,读神经发育著作,发现对于行为的发育了解太少,就推荐学校购买此书,很快就得到回复说已购到。没想到这么重视读者的意见,小感动了一下。后来就是热切的等待,等得心都快凉了。刚能借,就发现已被人借走,又辗转找到借阅人,暂借一周读完了事。 读起来速度还可以,能理解 80% 左右。有一些生词,正常的文体用语,用词不会专门考虑外国人。主要问题是介绍了很多西方对于行为研究的背景,有些难以理解。 Benzer 在这个领域的主要贡献,就是可以从分子(基因)上开始理解行为学机制,不再是原来的心理或野外观察型,转变了科研的范式。虽然对于基因对于行为的贡献率一直都还存在很多争议。其实他的工作并不复杂。使用的是经典的模式生物——果蝇,在他开始这个领域的时候已经不时髦了,指导理论——鉴定突变体也是老的方法,但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使用简单地技术筛选行为突变,而不是摩尔根的形态突变,也不是刘易斯和沃哈德关注的发育突变。这类工作的工作量是有些大,有些枯燥,但是效率还是很高的——仅仅 1 年时间就鉴定了涉及 Time, Love, Memory 三大要素的突变体,从而开创神经行为遗传这个全新的领域。真正地原创性工作也不像想象地那么难。当后来人为克隆这些基因而竞争,为细化机制而辛勤劳作的时候, Benzer 因为不喜欢在人多的领域,又去开辟新的领域了。虽然我们现在对于分子机制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专家越来越多,却不再有真正的大师。现在对于“大师以降,余者雕虫小技而已”有了一点点理解。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幸还是不幸?幸运的是总是可以有活干,可以忙得不亦乐乎,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充实,做不成大师,至少还可以做个专家。猛回头,可能真得是一个悲哀。 不禁想起《双城记》的开篇: 这是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 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任的年代,也是怀疑的年代; 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 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到希望渺茫; 我们一齐奔向天堂,我们全都走向另一个方向……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冯 . 诺依曼曾说: 因为一门数学学科远离它的经验来源,或者说,如果仅是简接地来自“现实性”,是由现实激励生成的第二和第三代学科的话,这是一个最大的危险。它将变得愈来愈美学化,愈来愈艺术化。如果这个领域是由相关联的仍然与经验紧密相联的学科围绕着的话,或者说,如果这些学科处于受到特殊的、训练有素的人的影响之下的话,这不是坏事。但是也有一种重大的危险,学科只沿着远离根源的流一直持续展开下去,并且分割成多种没有意义的分支,学科将变成一种繁烦的资料堆积。换言之,远离经验来源,一直处于“抽象的”近亲交配之中,一门数学学科将有退化的危险。开始时,风格是古典的,当它显示出怪异时,危险就来了。要给出这样的例子是容易的,它们沿着一些特殊进展进入怪异的,以至高度奇异的状态,但是细说这些就太技术化了。 在任何事件中,不管它已达到什么样的阶段,对我来说仅有的补救是回复到源泉去:把它或多或少地重新对应到经验概念中去。我相信,这些要求过去是保持学科的生气勃勃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今后,它同样将仍然是正确的。 这些论述可能也适用于今天的主流生物学研究现状吧。
个人分类: 深夜读闲书|56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不要睡觉太晚!身体器官工作表一览!
liutenantz 2010-4-28 13:46
一、晚上9-11点为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 二、晚间11-凌晨1点,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三、凌晨1-3点,胆的排毒,亦同。 四、凌晨3-5点,肺的排毒。此即为何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因排毒动作已走到肺;不应用止咳药,以免抑制废积物的排除。 五、凌晨5-7点,大肠的排毒,应上厕所排便。 六、凌晨7-9点,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段,应吃早餐。疗病者最好早吃,在6点半前,养生者在7点半前,不吃早餐者应改变习惯,即使拖到9、10点吃都比不吃好。   七、半夜至凌晨4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 你做到了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5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五一前后的科研安排
xin 2010-4-23 13:25
最近,好忙。写点东西,梳理下思路。 (1)西安会议。下周一递交英文摘要,下月末交全文。 (2)REC论文。修改这篇论文,下月必须返回修改稿。 (3)ESPL论文。修改这篇论文,最好下月完成这篇论文。 (4)HP论文。删除和增加一部分内容,月内完成。 (5)五一回家一周。已经快半年没有回家了,看望父母。 (6)天水出差一周。需要制定周密的考察计划,否则,无意义。 (7)阈值论文。焦急呀,上年拖到现在,何时完成? (8)土壤论文1,从快,从速。 (9)土壤论文2,这篇可以适当拖后。 除此之外,还要上一次课,还有一个规划项目,另,有个项目实施方案随时可能要启动撰写。我已经准备好了这个实施方案的初稿,但是,到需要递交的时候,是排他的,一切都要中断。7篇论文,愁杀人!时间管理至关重要,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最近几年,几乎常年没有任何运动,体质明显下降,这样下去不可持续。 最让我头疼的事情是:一个时期内,我只能做一件事情,很羡慕有的学者可以很多论文或事情,齐头并进,多点开花。而我,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做一篇论文和做一件事情。现在事情太多,就如计算机处理程序太多,死机了一样。我很想了解下您是如何管理时间的,即如何处理工作和休息、科研与生活的关系的。 读研究生的时候,去陕北考察。在绥德西关桥头,看到许多国民时期留下的小狮子。那时候,我就立下宏愿,到卢沟桥看卢沟桥的狮子。这个愿望,一拖再拖。明天天气不错,我打算步行到卢沟桥,给卢沟桥的狮子拍照片。 长期不运动,不是好事情。明天一早出发,拍一路风景,好好地体味春天。只是路途遥远,大约50华里,不知道能否实现,还翅目以待。
1146 次阅读|4 个评论
研究生阶段如何学习(10)时间与精力效率学
fgzengtyut 2010-4-18 12:18
郭敏泰教授经常和我谈起科研工作中的时间与精力效率学的问题,他的意思是选题要做重大问题,不要选虽然能很快出成果,但是成果的意义也不是很大的问题,这样你就不需要在选题、写申报书、发论文等等这样一些问题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从而影响你的研究进展。在选题上,我很赞同他的观点,而其他的我觉得可以商榷。 首先说选题,我觉得对于从事应用研究的人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应用目标明确、能带动产业发展的课题来做,而对于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人来说,则是选择那些应用背景明确,能推动产业发展的课题来做,而对于从事纯基础研究的人来说,则是应该选择那些能开拓新的研究方向的课题来做。因此,应用与应用基础研究应该和国家的科技战略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而基础研究则应该是学科的前沿。相对来说,基础研究的选题要复杂些,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学科前沿的问题,别人做得热门的就是学科前沿?应该不是,只能说是过去的前沿,等到人家的paper发出来了,你看到,则应该是过去时了,只有人家现在正在做的才是前沿,但是,你很难知道。就是你知道了,沿着人家的思路去做,也只不过是跟踪前沿而已。因此,真正的学科前沿是你自己从前人的研究中总结出来的而别人还没有做的,等着你去开拓的课题。也许选择这样的课题有点难,这就需要有很好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了。 关于申报各类基金的问题,这是科研工作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的环节,但是,在现在的科研体制下,也不得不做的事情。没有各类资助,没钱做实验、野外调查,也没钱给研究生发补助,可能最终是一事无成。因此,剩下的问题就是花多少时间与精力去写这样的申报书的问题。假如你的选题方向是重大问题,你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做下去,这个问题应该比较好解决。首先,你关注着国内外同行的进展,不需要特别多的时间来阅读文献,第二,你在不断的进行工作,你的工作结果也就成了支撑你申报书的一部分内容,第三,随着你的工作进展,你对问题的思考越来越深入系统,因此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比较容易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申报书所需要的时间与精力不会占用太多。 再就是一个发paper的问题,一篇好的paper,出数据获得意外,没有三个月的时间是完成不了的,因此,写paper是研究工作中最花费时间的。但是,这种paper也不能不发,你的结果需要其他同行来验证,从而修正你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选题是提高研究工作时间与效率的关键,而paper的完成与发表则能为你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个人分类: 未分类|4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初,如初?
ccpicasso 2010-4-16 15:52
两条短信,一个电话。 如初。 按照常理,这是不可能的,可以推知: 1. 我们不是真的,我是说,真正的。都这样了,还可以如此轻易的挽回。恐怕唯一解释就是,有人不在意。 2. 我太强大了,如此复杂的局面,都可以轻而易举搞定。而我还是多少有点自知之明的,我还不是Superman,也不是James Bond,而且以后也不可能是。 3. 假象,完全是假象,因为存在客观的 距离,主观上怎能没有误差。 静观其变如果我有空,会的;如果没有空,挤时间也会。
个人分类: 我系列之虚构我情感|358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校2010硕士研究生复试时间等相关事宜
donghy 2010-3-26 21:58
4月8日(周四)上午10:00--下午4:00,到研究生处(老科研楼五楼)报到,领取复试通知书,9日-11日进行复试, 具体体检、考试及分科面试时间、地点安排另见网上通知 ; 考生类别 复试报到时需携带 应届生 身份证、准考证、学生证 往届生 身份证、准考证、毕业证原件 同等学力考生 身份证、准考证、本科结业证原件或大专毕业证原件或成教应届生证明 注:日语考生除需带以上材料外还应携带国家英语四级合格证书或成绩单(425 分以上为合格),报到时上交证书或成绩单的复印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头
annehuang 2010-3-24 06:36
The last Sunday afternoon, I made my hair in A Biao barber's, together with my husband and daughter. I underestimated the time needed for it. All the procedure hadn't completed until half past nine in that evening. I was exhausted. Now I record the time for each step of the procedure of making hair. Waiting for my turn, one hour; Softing hair, one hour; Cutting hair, one hour; curling hair, one hour; heating up hair (about 20 minutes)and thencooling hair, half an hour; Coloring hair, one hour Totally, six and a half hour. Oh my god, I killed my time for getting beauty.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
wdfzacw 2010-3-23 09:16
时间常常是作为自变量被使用 , 时间是否也可以作为因变量使用 ? 时间是否可以是许多变量的函数 ? 比如 :t=f(x i ,y j ,z k , ) ,如果是这样,那 x,y,z, 又是什么?是宇宙?太阳?月亮?人 ? 空间中的一切 ? 好像是----------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同学们,请珍惜博士求学时光
cpeng001 2010-3-19 17:10
最近总看到一些博士生抱怨的帖子。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通过这几年的自己的经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博士生,请珍惜自己的博士求学时光。 读博期间,是热血沸腾的时代。当初读博的时候,可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我是直博,没经历过硕士)。可以为了看懂书上一个定理而兴奋半天,也敢向本方向内的公开问题发起挑战,走在路上,躺在床上,都在思考着数学问题。从来都想着得到好的结果,而非多发几篇论文。而现在,毕业快三年了,我常常迷茫于坚持向公开问题挑战,还是做一些短,平,快的问题。论文接受了,还是被拒了,心中已不会有太大波澜,真的是成熟了吗? 读博期间,是没有功利思想的时代。那时候,心无旁骛,一心想着读文献,做学问。拿着着3万元/2年的基金整天乐得屁颠屁颠的。而现在,工作上,要教学,要考核;生活上,高房价,通货膨胀,毒奶粉,等等问题纷至沓来,即使坐在书桌前,还能向以前一样的看书吗?即使有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真能做自己喜欢做的问题吗? 曾经和好多位教授聊过,他(她)们的主要成果都是博士期间得到了,或者在博士期间思考过,有一定基础的。因此,即使读博期间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想,对于学术生命而言,读博士期间是最宝贵的。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怀念读博那段时光,我目前最好的结果也是读博士期间得到了。目前正在找回读博时的心态。 我觉得,人生有时候就像航行,读博期间可以在平静的港湾游弋,毕业工作后,就要独自去面对惊涛骇浪了。奉劝各位博士生,请珍惜博士求学时光!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5976 次阅读|2 个评论
Birmingham美术博物馆(照片)
SNPs 2010-3-19 10:15
小孩放春假,怕在家玩游戏把时间全浪费了(浪费一部分是应该的),带他们去附近的Birmingham博物馆看看。许久没有去了,记得那里有很好的亚洲收 藏,还有几幅范曾的画,可惜这次没看到。
个人分类: 旅游摄影|3867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气定神闲地忙
yuliping 2010-3-11 10:57
又到 3 月份了,这段时间教师们往往特别忙。开学初,要上课,要填表,事情本来就多, 3 月份又是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以及其他一些课题的集中期,忙是正常的,不忙才怪呢。为什么要气定神闲地忙呢?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忙的心态,你的工作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出错。那么如何做到气定神闲地忙呢? 第一, 做事要有计划。这不要说了,有计划心里才不会慌,做事才能有条不紊。 第二, 对工作的结果有个正确的评估。有些事情,自己付出了辛苦和努力,但是结果不是由你可以决定的,这种情况是知天命,尽人事,不管结果如何,没有必要烦它。 第三, 急也没有用。忙的过程如何心里焦急,不仅事情做不好,而且还会伤身体,长期下去,得不偿失。 第四, 很多事情只要静下心来慢慢做,其实也可以很快。 第五, 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想着另外一件事情。 第六, 如果注定是悲剧,那就放弃吧。一些事情,你再忙也做不好,不如放弃,因为超过了你的能力和精力范围。 第七, 必要的锻炼。锻炼能够缓解疲劳,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再忙,每天锻炼的时间不能少。我现在的锻炼方式是跑步,每天 5-6 公里,长期坚持,一天不跑都会感觉身体不自在。为什么选择跑步?因为太笨,其他体育活动几乎都不会,跑步不需要智商,呵呵。 第八,经常看科学网博客,写博客。这是玩笑,嘿嘿! 欢迎补充,祝大家都有一个很好的工作心态! 2010.3.11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57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时间定义’的讨论
热度 1 chenfap 2010-3-8 07:17
关于时间定义的讨论 2009年10月13日我发表过一篇博文,题为《再谈尺缩和钟慢的物理根源 (什么叫物理根源?(二))》(id=262084)。昨日 余晓辉在这篇博文的评论栏中对有关时间的定义问题,提出了他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我同他进行了一些讨论。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和看法。但我觉得他提出的一些问题可供大家讨论;由于上述博文已发表近5个月,再去看的人很少,为便于让广大网友发表看法,征得 余晓辉同意,特把我同他的讨论按先后顺序贴为此篇博文。欢迎大家参加讨论。 为搞好讨论,谨提出三项要求如下: 一、 本次讨论只限于物理学的范围之内。因时间概念在日常生活和哲学等处也常遇到,为不至于扯得太远,故要限定讨论的范围。 二、 讨论物理问题时,如同踢足球一样,是要遵守一些规则的,这就是要按照一些公认的物理概念、物理量定义、物理规律来进行讨论。允许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但要说明其根据和旧的错在那里?不能泛泛其谈。 三、 这是学术讨论,重在说理!要求文明的态度和语言,不容许骂人、和人身攻击。 如严重违反上述三项要求,本博主将行使删去之权。 余晓辉 ip:61.152.251. : 学物理的都不知道时间是什么东西!没有看见哪个物理学家给时间下过准确的定义!所以要用数学来阐述物理概念的时间是根本错误的。老爱连时间是什么、怎么定义都没搞懂,就得出时间变换这样荒谬的东西!数学不能随心所欲地修改受限制的物理条件和物理参量!时间是受限制的物理条件和参量! 博主回复:维基百科认为定义是透过列出一个事件或者一个物件的基本属性来描述或规范一个词或一个概念的意义。人们对时间基本属性的认识随着科学的进展不断有所改变,难以给时间下出准确的定义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物理学在各个阶段,都曾对时间的特性作过一些假定和提出过一些测量时间的方法。这是研究物理所允许的,不能看成是随心所欲地修改受限制的物理条件和物理参量。 余晓辉 ip:222.73.190. : 没有给出时间的准确定义,是不可能了解此参量受到什么限制的!时间的定义是完全可以给出的,只不过被人忽略了而已!时间是一个表征系统某一属性的参量,而参照系只是动力学状态的参量,这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参量,不具有相关性!如果认为参照系变换而影响时间,则这两个参量是不独立的,即可以从一个参量导出另一个参量。这显然是违背基本物理现象的,因为在很多物理系统中不需要动力学参量! 博主回复:时间是一个表征系统某一属性的参量,这样定义时间有问题! 1、它没有说明时间的基本属性。例如,同样也可说能量是一个表征系统某一属性的参量;那么,时间与能量有何区别呢? 2、所谓参量,是指其数值能确定一个系统的特征或行为的一组物理性质中的任何一个性质(见维基百科),参量只用来表明一个物理系统的某一性质。而时间是宇宙的基本特征,是独立于一个物理系统的客观存在。把时间只看成参量,太小看了时间的含义。 余晓辉 ip:61.152.251.: 我并没有给出时间的定义,并不是没法给出!而是在讨论此问题时不需要给出!只要确定参量的独立性就可以讨论此问题。时间、空间、动量、能量等都是人为主观选择的表征系统属性的参量。要表征一个系统性质,可能要选择许多参量。认为时间是属于宇宙的,显然对人类认识行为缺少思考。总之,从参量的独立性判断,狭义相对论认为的时间、质量等随参照系变化的结论都是错误的,因为这些独立参量是不能相互改变的!独立参量只能由系统开放改变,只能由其他系统的相同参量改变!导致狭义相对论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混淆了数学和物理之间的关系!数学参量是可以任意转换的,而物理参量是要受限制的! 博主回复:你先说没有给出时间的准确定义,是不可能了解此参量受到什么限制的!现在又说在讨论此问题时不需要给出!只要确定参量的独立性就可以讨论此问题。岂不前后矛盾??希望你把时间的定义写出来!!又这篇博文已发表近5个月,再看的人很少,只两人在讨论,没有意思,建议把这些讨论贴为一篇博文,让广大网友发表看法,好吗? 余晓辉 ip:61.152.251.: 我非常赞同先生将此讨论再发贴,以便更多的人讨论!由于对物理概念的定义各不相同,也是需要认真讨论的。当然我的看法不一定是正确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6442 次阅读|9 个评论
略谈“熵之惑”
boxcar 2010-2-20 18:38
葛素红老师在其博文《又见熵字 》中提出了三个惑【1】,由于教学的原因,我对熵也曾有点儿初级的关注,于是冒昧地 来胡乱解一下惑: 1)概率无论大小都说明要发生的可能啊,并不是存在的唯一原因,怎么就大概率牛了呢?没道理,也许有天理。 此第一惑。 还真没法不牛!假定所有的微观状态都可以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是因为按照单态等几率假说轮流出镜表演,则那些很低概率事件能摊上的表演时间肯定远远短于高概率事件,相当于给它出镜时间太短、场景一闪即逝。如果考虑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观测,如果分给低概率事件的时间会远远低于实际观察时间,甚至估算出来的结果是短于目前物理学意义上的最短时间,因此观测仪器对这样的事件根本无法做出响应,也就没有办法被实际观测到了。出现概率略低的事件可能会偶尔被观测到,就是所说的涨落了。 2) 无规则热运动是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也是微观粒子的,这里是概率,量子也是概率,这无规则热运动与波粒二象性怎样融合?此第二惑。 没错!无规则热运动和波粒二象性说的都是微观粒子,也都用上了概率,但意义还是有些不同的。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基本特性,它所涉及的概率不要求必须真的有很多粒子,就只有一个粒子时,它在空间某时某刻是否出现在某位置也是不确定的,只能说它出现的概率是多少。量子力学中所论及微观粒子很多的情形时,这些粒子还必然是全同不可分辨粒子。经典物理中所说的大量无规则热运动的微观粒子则被认为是可以分辨的,且只有大量粒子时才表现出统计规律,单粒子可以遵从经典力学规律。 3) 无序度在宏观上可用方向导数是否等于零来表示,微观上就是粒子是否处于极端的自由状态。那么,由无数有序小系统胡乱叠加起来的大系统。是否就应该是无数小熵加起来等于一个大熵?那要是有序叠加呢?此第三惑。(正如咱们的家与国,是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序了,而国家处于最大熵状态呵 ,又好像应该不是这样子。) 这第三惑似乎可以直接拿玻尔兹曼熵公式去算算。反正在取了对数之后,原来相乘的各部分成了加和的形式,就依次去叠加吧,这也完全符合熵作为一个广延量的特征。唯一麻烦一点儿的是物质本身存在的不同层次,而您要先考虑好算到哪个层次。中国古代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种对读书人的要求还行,但似乎又不太符合熵增加原理了。 以上内容,全为本人一时所想,欢迎博友们多多讨论,批判指正。 有关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的问题比较敏感,本人不是诚心趟浑水来的,请大家拍砖的时候轻点儿啊。 ~~~~~~~~~~~~~~~~~~~~~~~~~~~~~~~~~~~~~~~~~~~~~~~ 参考: 【1】葛素红:又见熵字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6167
个人分类: 教育|4817 次阅读|12 个评论
[美国科学写作精选导读七]时间之箭
songshuhui 2010-2-11 13:57
竹人 发表于 2010-02-04 13:12 Big Brain Theory: Have Cosmologists Lost Theirs , by Dennis Overbye,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大大脑理论宇宙学家丢了他们的大脑吗?》 路德维希是个不凡的名字。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第九告诉我们彻底的狂欢之前是彻底的黑暗,路德维希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说是语言在言说我们,不是我们在言说语言,而路德维希波茲曼(Ludwig Boltzmann)则宣布在无尽的时间长河之中,宇宙不断涨落,生出无数可能,甚至会有孤立无主的大脑如一叶叶孤舟在无边的黑暗中飘来荡去。 佛界终于不用那么纠结了:所谓轮回是可能的,波兹曼如是说,因为波兹曼之脑真的存在。 时间之箭射向哪里?下一秒又会发生什么? 09年秋摄于上海衡山路。有一个我被当场撞翻;还有一个我在这里写这篇博 波兹曼是热力学的鼻祖,他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说万物都从有序向无序发展,事情总是越来越乱。乱不是一个状态,而是一个动词,这个动词定义了时间之箭的方向。波兹曼的推测是,宇宙熵增终将归于热寂乱到极致,世界将复归沉寂再没有什么可以八卦的了,这会是一个极和谐也极无聊的世界。 在这样的死寂之中时间的沙漏彻底停滞。波兹曼进一步推测,既然宇宙无穷大,随机的涨落会在任何地点发生,局部地区将有暴风雪。在某些无限小的奇点处熵值重新点燃。Reboot,时间之箭将重新发射,于是一切再次轮回。 在波兹曼提出这个假设的时候,还不存在大爆炸(Big Bang)这一说。而按照现在物理学家的推测,大爆炸不止一次也不止一个,而可能来回往复,四处生长,每个大爆炸产生一个宇宙,一次轮回,演绎一段星际往事。 每一次轮回都是黑白键的转换,一个轻灵的音符。贝多芬的第九在宇宙的尺度上演奏,波兹曼的大脑们在黑暗中翩翩起舞。 其实,关于大爆炸和波兹曼大脑之间的联系这一段,我并没有读懂。只知道文中的大意是大爆炸的理论并没有推翻波兹曼大脑的可能性,而这事还和很玄乎的暗能量(Dark energy)密切相关。如果你有问题,应该向专家提问(比如说 李淼老师 )。当然你也可以等,我未来的某个大脑会冰雪聪明,不但能读懂而且会想得十分明白,将能够挑战顶级大师。 实际上,波兹曼大脑悖论中指出的另外一点是,重新造出一个完整的世界在概率上很难出现,所以,更多的会是些破碎的世界,宇宙中就会飘浮着一些不可思议的碎片,比如,一个个独立的大脑。不需要去劳神动胳膊动腿的大脑也许有更多时间思考,它会读懂这个宇宙真正的奥秘。 只是那个波兹曼大脑不会是我的,也许是你的,但更可能是谁的都不是。每一次的轮回塑造的都是一个全新的宇宙,每一个宇宙可能都有自己的物质碎片和物理定律。女娲补天的神话只对了一半:天确实是塌了一块,但也许那个天本来就残缺不全;轮回也是可能的,只是你和轮回的大脑将永远对不上暗号。 我常常听到有人把科学硬塞进神话故事,企图用科学解释一切神秘,其实无论是神话还是迷信,拿科学来说事很方便,不过仔细看去,却似乎存在于两个平行宇宙,永远接不上头。 The Final Frontier, by Karen Olsson , from The Texas Monthly 《终极前沿》 在这本25篇文章的集子里,如果有哪一篇可以让人重温美国精神的精髓那种天不怕地不怕,Can Do and Will Do的草莽英雄气势应该就是这篇了。当然,如果要让国人喜而乐见,注定会换成德州英雄大战日本鬼子这种无厘头的题目。 宇宙中可见的物质只有百分之四,为了解释为什么越远的星体离开越快、宇宙膨胀不是在变慢而是在加速,为了搞明白是不是这都是暗物质/暗能量在背后搞鬼,科学家们需要一架更强大的望远镜。在相关的国际合作项目中,美日两国的一个大项目(WFMOS)正在夏威夷紧锣密鼓地展开。 德州奥斯丁大学的几个愣小子不信邪,一定要出奇兵,赶在日本鬼子前面用自制的土炮扫荡宇宙深处。他们的武器是七十七年前在渺无人烟的德州深处打造的一座天文台HET。HET在历史上已经有过一次鸟枪换炮的历史,虽然最后成功了,但花费了好几年才终于调整好。 这个新计划的名字叫 HETDEX (DEXDark Energy Experiments,暗能量实验),要先把HET腰斩,再塞进去145个简单的摄频仪。这有点像云计算的后台架构:不用昂贵的超级计算机,而是把一大堆相对廉价的服务器像积木一样搭起来。如果成功,HETDEX最终会将一次曝光的扫射范围足足提高三十倍。 Gary Hill and VIRUS 整个工程要耗资三千八百万美金,这是相当大的一笔费用,虽然比WFMOS要少很多(文中没提少多少;我在网上也查不到)。在美国,基础研究的经费来源一般都来自国家自然基金会(NFS)、军方(DARPA)等等一些官方单位,竞争相当激烈。 这几个教授没耐心等,因为他们是牛仔的后代。 在德州,只要你有主意,有钱,什么都能做。就像当年在烈日下单枪匹马寻找宝藏和美人的西部牛仔一样,他们豪情万丈地跳上吉普车,跑遍德州的大小城市,风尘仆仆,一头扎到各地的富人圈里去游说,目的只有一个:圈钱。 信不信由你,就这么着,德州牛仔一共圈了两千多万,于是这个工程计划在2013年完工。在HEDDEX的网站上,已经打出了第一个暗能量实验这样胜券在握的句子。(提示一下,捐钱网址在 http://hetdex.org/donate.php ,按中国人口13亿来计:一人一分钱就快两千多万美金,足够了)。 当然,忽悠有钱人不是那么容易的。 比如说经常有这样的建议:圈钱行,只要以后可以把暗能量圈起来。鸡同鸭讲的事情还好对付,怕的是板砖。 在San Angelo(德州第28大的城市,离HET212英里)的一个咖啡馆里,就飞来这么一块:这大镜子到底有啥子用,除了给奥斯丁的一群博士们打鸡血?Hill回答说,不是不是,咱们美国的科学教育和热情江河日下,这个项目可以起领头羊的作用。 确实,有那么必要争第一吗? 美国精神中重要一点,就是极强的竞争意识。从微观的角度说或许会浪费,但是如果没有竞争,美国的科技水平就没有今天。 中国正忙着登月。我总觉得山西煤老板口袋里的银子叮当响,应该做些大事业。咱们忽悠他们投资火星探险如何? 火箭的名字我都替煤老板们想好了,叫火华518号,又爱国又发财。 Perhaps Death is Proud; More Reason to Savor Life , by Theresa Brown,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死亡赋予生存的理由》 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编到这个科学文集里来而不是进入年度最佳散文选,是件很奇怪的事:Theresa谈的不是未知,而是已知,谈的不是生,而是死。 而且是突然降临的死亡,没有任何先兆,但有旁观,有见证,有忙成一团但毫无成效的医护人员,就像Theresa这样的学文学出身做过大学老师的职业护士,用极残酷又极美丽的文笔纪录下来。 和科学无关,但和生命有关。如果不爱生命,要科学干嘛? Evolutionists Flock to Darwin-Shaped Wall Stain , from The Onion 《墙上的达尔文》 达尔文显形了!或者,改个没劲透了的名字,叫《当科学成为宗教》,再说下去就太剧透了。反讽大拿The Onion的大作,还是很标准的新华体呢。这本书是 《美国科学写作精选2009(Best American Science Writing 2009)》 。 本书一共24篇文章,都来自纽约客、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科学、Wired等优质报刊,出自活跃在一线的科学家和身经百战的记者之手,横跨天文、医学、心理等 等科学领域,写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 以后会定期在每两周四放出一篇导读,里面介绍两到三篇原文,目的是希望大家保持一定的阅读节奏,努力点击竹人辛苦找到的原文链接。 【美国科学写作精选导读一】我们为什么阅读科学? 【美国科学写作精选导读二】脑中的旅程 【美国科学写作精选导读三】用科学阅读现实的黑暗 【美国科学写作精选导读四】以科学之名,解构战争 【美国科学写作精选导读五】你好,未来 【 美国科学写作精选导读六】会传染的癌症? 这些导读已陆续发表在 微软亚洲研究院博客 、《南方人物周刊》和《中国经营报》上。 (编辑 小姬)
个人分类: 杂志导读|17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相对性原理的问题
热度 1 zhulin 2010-2-4 10:57
相对性原理的问题 相对性原理 : 所有惯性系都是平权的,在它们之中所有的物理规律都一样。 物理体系的状态据以变化的定律,同描述这些状态变化时所参照的坐标系究竞是用两个在互相匀速移动着的坐标系中的哪一个并无关系。 狭义相对论的前提是依据其提出的两条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伽利略最早阐明过相对性原理的思想,牛顿建立力学体系时也讲了相对性思想,但又定义了绝对空间、绝对时间和绝对运动。爱因斯坦进一步发挥了相对性原理,提出根本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空间,同样不存在绝对同一的时间,所有时间和空间都是和运动的物体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任何一个参照系和坐标系,都只有属于这个参照系和坐标系的空间和时间。对于一切惯性系,运用该参照系的空间和时间所表达的物理规律,它们的形式都是相同的。 相对性原理 中所有惯性系都是平权的,侧重点在于所有惯性系之中所有的物理规律都一样。若用于不同惯性系间相互观察物理现象,则其在物理本质上绝不能是平权的,也不能是无限制的。比如,在地球的两侧同时各有一架飞机降落并着陆,若所有惯性系在物理本质上都是平权的,则两架飞机驾驶员都认为各自的飞机未动,是地球向飞机降落,使得飞机着陆,那么地球究竟是向那架飞机运动呢?地球向其中一架飞机接近必然远离另一架飞机,可见究竟是谁静止谁运动本质上是不能混淆的。再有,一艘轮船环绕地球航行,轮船驾驶员可以认为船未动而是地球相对船在运动,类似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在一定范围内描述现象是可以的,但若范围无限制,只通过现象观察便无限推演,那么认为轮船不动却能环绕地球一周,就只能是地球沿轮船环绕的方向逆时针旋转,这可能吗?尤其是再有一艘轮船同时按前面那艘轮船的反方向环绕地球航行,地球能同时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旋转吗?另外,使惯性巨大的的地球向飞机靠近或沿轮船环绕的方向逆时针旋转,是谁给提供的巨大动力呢?当相对运动的飞机或轮船后来又静止在地球上时,地球是如何刹闸的呢?那些以 相对性原理 为根据断定哥白尼的日心说和托勒密的地心说没本质区别的人是在谈物理吗?按照这些人的说法,如何解释认为正在升空的运载火箭未动,是地球向反方向运动,地球如何获得了巨大的动能?所以从运动学的现象观察角度看,相对性原理在一定条件和一定范围内是可以成立的,但是从动力学的物理本质角度看,相对性原理是难以成立的,惯性系不是平权的。 相对性原理中的现象观察,还涉及到观察标准的问题,应当从观察的目来确定以那一个惯性系为标准。如果甲方为了了解乙方惯性系中的观察者在乙方系统内的现象测量结果,就应当采用乙方的标准来判断,显然作为甲方的结论,一定要和乙方的结论相同,至于这个结果在甲方看是否正确是另外的问题,因为甲方观察的是乙方的测量结果,决不能观察到和乙方的测量结果不同的结论,否则说明这个理论在逻辑上是不自洽的。如果甲方仅仅为了知道乙方惯性系中观察者在乙方系统内的现象测量结果在甲方惯性系中呈现的景象,就应当使用甲方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对于同一时空事件,因标准不同,将会产生不同的测量结果,但这不构成相互矛盾。 根据相对性原理,各惯性系中所有的物理规律都一样,观测者无法确定自身处于静止状态还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以还要清楚,各惯性系中本征时间、本征长度仍都具有牛顿经典意义上的绝对性。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526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学习中医——闭关感言2(外一则:神秘消失的9分钟 ?)
热度 1 sheep021 2009-12-30 17:11
作者:龚博士 说个中医事件 某日,有个长斑中年女到我处调经 当时人多,而且我也没记开的什么方子 一周后,女复来,面白皎洁,诉服三贴药,一天一贴,斑去若融雪 然后,我让她把方子带来我看看,因为有这样的效果,我亦大惊 结果方子非常之普通 此女引一堆欲美容者来 其中有位一百多公斤想要减肥的人,二个星期瘦了 40 多公斤,并且治疗时间大吃大喝依旧,睡眠和皮肤都变好了 然后她们就惊传神医现世了,问题这个神医有时候连个盆腔炎也不能保证治好 作为医生,疗效的取得和病情进展,如果不是基本控制在自己的预期之内,这个医生还是失败的 但是作为事件本身,我认为有涵义 第一,毕生都在学习中医,实践中医,但是也许到底生命有什么样的潜力和可能,中医到底能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到底了解中医与否,还是问题 第二,有很多事情,不是没可能,但是人们不是被教导的过于相信,就是过于不信任,或者,学中医,用中医,还有待敞开心胸,接纳一切的可能 第三,对中医而言,学习和努力绝对是有效的,不会白费。几乎我们所了解的绝大多数杰出医生,多半都是用平常的思路,平常的方子和药,解决了问题 学问之道,不在险与狠,生冷僻背,往往在于平淡无奇 对于资质一般的中医爱好者,学习者,还是应该从经方学习入手,这样用起来方便,加减和药味也容易有一定的规矩 内经这样的书,我经过网络和现实中的教学 真是发现,大多数人终其一生,用不了这部经典 基本没有方药,有一堆关于针灸,还有大道理的漂亮话,这其实是大多数人对内经的根本性看法 内经怎么用? 历代的绝顶高手大多强调这书的重要性,但是忽略了这书的学问境界问题 只有类似刘力红的师父李阳波之类的绝顶天才,悟性奇高者才能从内经入手学中医 平常人,一不小心,就学成了知识,要说知识呢,其实内经就素问前 2 篇读的人最多,因为前两篇好理解 所以,还是从经方入手,或者从那一家一派有方有药有证对应入手好 素问过了前五篇,灵枢过了前三篇,如果不是节选,有多少人挺住通读过 1 遍的?如果真硬着头皮读过一遍,那确实不容易了。 内经一书,觉得越读越精彩,越读越奥妙无穷的,可以继续学 要是读着乏味或者觉得非常难以理解,还是应该学学其他书,内经可以暂时先放弃了 我在闭关期间,突然有天心血来潮,写了一些内容,后来一对,原来全是古人说过的话,不由叹服 有时候临床自组方,回来一看,还是古人方,基本只差剂量和味把药 我举这个例子,倒不是为了说明我个人就厉害 而是想说明,时光荏苒,物是人非,但是有不变的东西在其中 至少对于中医来说,有不变的东西 还记得内证外合么? 外合:读书,临证,采药,观天识地等等 内证:无论信仰什么不信仰什么都无所谓,但是心上浮尘宜扫,方合于天心 后面这个就是所谓对传统文化,对中医的悟性,这个悟性其实也是可以培养的。不少学中医的,都是缺胳膊少腿,学习方式,内容,都是缺胳膊少腿。这是很可惜的 我最近对中医最大的感受是,万物皆是真师,若于无声处听有声,见得天地真精神,便能暗合于古圣,暗合于生机轨迹。 所以内经,是这要这样读,若自顾文字取舍,终于还是离内经远,要提出个口号: 口号 1 :学中医的同志们,要放下期待去生活,要在生活中学中医,在万物中悟内经。 口号 2 :圣学重实践,不用空谈。少一些空谈空理念,多一些实际功夫。 附录:对二傻的评价及对 神秘消失的9分钟 都的回复 这就是典型的愤青,这是青春年少时候多数人都痛苦过的 不过到一把年纪,还能记得,真不容易 看来科学网上有不少妙人 道门对于时空的一些理论,可以解释他失去的那 9 分钟,或者 20 分钟 什么理论? 说出来您要大笑了 缩地成寸,天上一天,人间一年之类 什么是神话,实际古人也许不是完全的欺骗 缩地成寸,至少说明空间是可以超越的 而且空间能够被改变 天上一天,或者 XX 去了深山,看人下棋,回来一看,哇,儿子都老死了 这说明什么?时间也是可以改变的,而且时间断然不是单行线 有可能是地球磁场影响,因为我不是搞物理的。另外我不太清楚物理上面,是不是有所谓时空不可分割性的问题 不知道有没有物理学家,试图将时间从空间当中剥离开的 或者把空间从时间当中剥离开 如果有,这类或者这个物理学家,应该是一个比较接近相对真相的物理学家 时间和空间都是错觉,尤其时间的问题,是出于生命的相续相产生的错觉 我觉得大师们闭关就有点像剥离时间和空间 可以想想过去所谓的神迹,或者很多法术,如果是真实存在的,那么这其中就多半是对时空概念的描述,或者是对物质世界的另类解释 往往传说中,某人到一特普通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忽然到了神仙境地,有些神仙能分身,有些能瞬间到达某个地方,能在石头上留下脚印,能用一块饼喂饱 N 人之类的 传说之所以是传说,就是因为有悖于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常理 蚂蚁的时间和人的时间一样吗? 如果把一群蚂蚁逮到无色的透明塑料盒中,让他们生存 某日,这个盒子被压成半扁, 或者,往这个盒子里注水 又或者,震动这个盒子,或者抓出一只蚂蚁。。。 蚂蚁会怎么想?对这群蚂蚁来说,这些是神迹还是自然科学? 所以,经常有科幻作家认为神仙就是掌握了高科技手段的一群人 如果我早上出现在昆明,下午出现在北京 大家知道我肯定是坐飞机 但是对于古人来说,如果我早上出现在洛阳,下午出现在苏州 那我毫无疑问是神仙传说了 打电话,照镜子,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科技发明,哪一样不是过去的传说 所以,生命真的是很奇妙,世界也是很奇妙的
个人分类: 大医将成|2215 次阅读|4 个评论
杂谈(“永远到底有多远?”)
wangdw 2009-12-18 14:30
杂谈(永远到底有多远?) 在九十年代吧,广播里不时地传来一歌曲,唱着永远到底有多远!怪了!永远是时间名词啊,可这里怎么当成距离名词用了,问什么有多远了。本以为他们会改正过来,可是,等了好久,还是永远到底有多远。这句好象还是歌名吧。真是怪事。 无独有偶,好象过了不久,又传来歌曲,在问:我还要等你多少光年?光年是天文中距离的单位,这儿又当成时间单位了!怪不怪?! 现在是 21 世纪了,有时,在电视里出来选择题:光年是时间单位还是距离单位?看样子, CCTV 现在也发现这个问题了。 娱乐界是不是不应该出这种笑话吧!这样误导我们广大青少年,影响不好吧?!作者、所有参与制作者、播放者都看不出问题,笑话了!
个人分类: 生活|2623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大提高中国科研竞争力的一种方法
luohaijun 2009-12-14 20:02
当前,中国整体科研竞争力和中国的国力不是很相称,并且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而诺贝尔奖的缺失更让很多国人和政府脸上无光。导致中国科研竞争力落后和诺贝尔奖缺失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中国的科研体制问题,比如道德水平下滑的问题,比如整个中国的急功近利的问题,比如金钱至上的问题等等,我想从另一个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 每一年的国家院士的评选,每一年的各种级别的教师名师评选以及五花八门的*学者之类的评选,结果十分类似,那就是在这些获得者中,相当一部分人都有一官半职的,这些学者官员化,或者官员学者化,说明了他们确实有过人的本领,但是反过来想一下,这些人花在做官和行政上的时间一定很多,有的甚至要占去全部工作时间的一半到百分之八十左右,而且有些行政工作还耗神耗体力掏空身体。那么如果让这些优秀的人士全部时间都投入的话,岂不是不得了! 大家想一想,作为普通的科研人员或者教师,全身心的投入还不一定能够胜任本工作,或者说还不一定做好本职工作,而这些杰出人士就那么一点点的时间就能够游刃有余,如果全部投入,那一定会做出更好的科研成果出来啊?如果全中国所有的这些官员化的学者、院士、专家、杰出人才等都全部时间花在科研或者教学上,还怕中国出不了一流人才,还怕诺贝尔奖是镜中花水中月! 因此建议这些获得学者、院士、专家、杰出人才等官员化的学者,以国家行政命令的形式去掉其行政官员职位,让其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或者教学,多多锻炼其聪慧的头脑,那么中国的科研将蒸蒸日上!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724 次阅读|1 个评论
快乐每一天的秘诀
brbaba 2009-12-13 21:38
日本学者五木宽之曾说: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我决定每天寻找一件令自己快乐的事,哪管它一闪即逝也没关系,把它记在我的记事本上刚开始时,他每天相当难找到一件让自己觉得快乐的事,后来情况改善了,他说:例如,今天早上搭电车时,幸运地坐在一个靠窗的位子,看着窗外飞逝而过的美丽风景,觉得相当的开心!当快乐落实到比较容易实践的层次时,生活一下子就丰富起来了。 于是想,为什么我们不也学学五木宽之曾找找每天中快乐的事情呢?不需要一定是件大事,也不需要找许多许多,只要每天寻找一件快乐的事。 米兰昆德拉说,人类的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难道幸福真是重复,与其不断地追求往返,我们为什么不去往人生的前方看呢?那儿还有更多快乐的事情在等待我们呢! (转)
个人分类: 杂谈|2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是时-空度规?--- 一个科普解答
chenfap 2009-12-12 07:26
什么是时-空度规?--- 一个科普解答 我的博文《物理学中的空间与时间(2)---事件与时-空度规》发表之后, abc提 出了一个问题能否解释一下度规这个概念?我也作了回复:简单地说,由于表示位 置的数字可以有任意性,要诀定两点之间的距离,必须引入度规;空间(或时-空)几何特性 不同,度规也不相同。若要详细了解度规,需要学习微分几何。 但后来仔细一想,这个回复 对不懂度规的人来说,仍然没有帮助。能不能对度规这个概念作出通俗易懂的解释 呢?查了一下书,发现国际知名的研究相对论学者Synge所著的Relativity:The Special Theory 书上与位置、度规有关的解释就很通俗易懂。度规是描述时-空的一个基本特性,不 了解度规,就不可能深入理解时-空;例如,不了解度规,就不可能深入理解广义相对论 的时-空。鉴于度规概念的重要性,特仿照上述Synge的书上的方法,写出本次博文,来对度 规概念作出通俗易懂的解释。 兹以地震台测定地震为例来进行说明。设在我国某处(例如云南某县)发生一次地震,该 现在可以对什么是时-空度规进行解释了:时-空度规是时-空的一个基本特性,它可以 用度规张量 来表示,度规张量与时-空4维位移矢量相运算,可得出时-空中两个事件之 间的时-空间隔。
个人分类: 未分类|14234 次阅读|11 个评论
物理学中的空间与时间(2)---事件与时-空度规
chenfap 2009-12-9 07:26
物理学中的空间与时间(2)---事件与时-空度规 本篇博文将详细说明,无论是牛顿力学还是狭义相对论,空间和时间总是结合在一起而 形成时-空(也常称为空-时)的,只是在牛顿力学理论中,空间和时间的结合不如在狭义相 对论那样紧密;这表现在,对于狭义相对论,空间和时间紧密结合,具有4维时-空度规,对 于牛顿力学理论,空间和时间松散结合,不存在4维时-空度规,只具有空间度规和时间度规。 本篇博文还要说明,虽然在质点的速度远远小于光速的情况下,狭义相对论的一些公式将趋 近于牛顿力学的公式,但狭义相对论时-空的4维时-空度规不可能转变为牛顿力学时-空的时 间度规和空间度规,这就是说,即使在质点的速度远远小于光速的情况下,狭义相对论的 时-空也不可能转变为牛顿力学的时-空。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64 次阅读|3 个评论
时间与距离的对偶
武际可 2009-12-3 08:38
时间与距离的对偶 武际可 这篇短文,因为公式较多,把它以pdf格式上传。 时间与距离的对偶 .pdf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5474 次阅读|1 个评论
物理学中的空间与时间(1)
chenfap 2009-12-2 11:06
物理学中的空间与时间(1) 宇宙中的任何物体,大至星系小至一个基本粒子,都存在于空间之内;宇宙中的 任何现象和变化都发生于时间之中。因之,空间和时间便是人类经常谈论的题材。在人 类进入文明之前,就产生了有关空间和时间的神话。现在,不仅物理学家在研究空间、 时间,哲学家也在研究空间、时间。甚至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会说及空间和时间,例如在 抗日战争时期,曾提出过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方针,就是说先放弃一些地区以换得时间 准备反攻;当然,其所指的空间、时间是狭义的空间、时间。本博文所要讨论的是物 理学中的空间和时间。 一、什么是空间和时间 有些人把空间解释为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把时间解释为物质运动的间隔性和 顺序性;虽然不能说这些解释是错误的,但这些解释对什么是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什么是物质运动的间隔性和顺序性没有作出说明,因而对什么是空间和时间仍然没有解 释清楚。本博文将深入浅出且比较全面地来说明物理学中的空间和时间是什么,打算分成 几次发表。 任何物体都占据位置并具有体积(质点只是极限情况,其体积可忽略不计)。当物体运 动或变化(如受热膨胀)时,其位置、体积往往发生改变,即由旧位置变至新位置,由旧体 体积变至新体积。此外,两个物体之间往往相隔一段距离,当其中任一物体运动时,它们的 距离要发生改变。把所研究的一切物体的位置、体积、距离(这些就是所谓物质的广延性 和伸张性)加以最广泛地概括、抽象,用一个概念来表达,就形成空间概念。 任何(物体的)运动或变化的某一状态(如足球刚踢入球门,一杯水全部刚结成冰)必 发生在某一瞬刻,一个运动或一个变化往往要经历一段间隔(如足球从球员的脚部至踢入球 门有一段间隔,一杯水从开始结冰至全部结成冰也有一段间隔)。此外,一些运动或变化还有 先后顺序的关系。把所研究的一切运动和变化的瞬刻、间隔、先后顺序(这些就是所谓物 质运动的间隔性和顺序性)加以最广泛地概括、抽象,用一个概念来表达,就形成时间 概念。 任何物体及其运动和变化既存在于空间,也出现于时间。任何物体及其运动和变化不可 能只存在于空间而不出现于时间,也不可能只出现于时间而不存在于空间。这就是说空间和 时间总是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空-时(也常称为时-空),这种结合必定要反映在理论之中;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如此,牛顿力学理论也如此。只是在牛顿力学理论中,空间和时间的结合不如在相对论那样紧密;这表现在,对于相对论,空间和时间紧密结合,具有空-时4维度规,对于牛顿力学理论,空间和时间松散结合,具有空间3维度规和时间1维度规。这个问题留待后续博文详细讨论。
个人分类: 未分类|5224 次阅读|5 个评论
时间延迟的电磁感应
liuxiaod 2009-11-30 20:41
把接收天线放在距离发射天线1/4波长的地方,它们之间的互感存在pi/2的时间延迟,在接收端有负载时,发射端收到的感应电动势与初始电流相位相反,结果是向发射端反馈能量。 这个时间延迟效应从来没有被讨论过,常用的变压器线圈是绕在一起的,他们之间不存在时间延迟,在这种情况下,发射端收到的感应电动势与初始电流相位相同,结果发射端输出能量。 电磁波是周期函数,满足时间周期对称性,但是不满足时间连续对称性,诺特定理就这样被打破了,负载不仅不消耗能量,还反馈能量。 特斯拉在20世纪初在美国做过无线电源的实验,在用户距离均匀分布的情况下,吸收能量和反馈能量的用户大致相同,那么向一万用户输电与一百万没有区别。问题是传输效率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29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天的48小时
dengwb 2009-11-30 09:09
如何让你的一天 24 小时变成 48 小时呢?如果你能够做到,那么你离成功就不远了。以下是几个策略: 1、 直奔主题。聪明人远离琐碎,保持焦点。由于我们一次只能踏上一条船,船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为此,经济学家告诉我们,要保持焦点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一人时期只有一个重点。西屋电脑公司总经理办公室门上的标语是:不要带问题给我,带答案来。 2、 80/20 原则。要把精力集中在最出成绩的地方,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只要你细心地总结一下,你就会发现:你得到的 80% 的帮助来自于你 20% 的朋友,与此同时,你投入的 80% 的精力却只得到 20% 的收益。我们经常是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并不很重要的地方。 3、 现在就做。当一个企业巨子被问到成功的秘诀时,他只说了四个字:现在就做。拖延或推迟开始是大量时间被浪费的主要原因。许多人习惯于等候好情绪,也就是花费很多时间以进入状态,却不知状态是干出来的,而非等出来的。记住,栽一棵树是最好时间是 20 年前,第二个最好时间是现在。 4、 不得不走。不要被无聊的人缠住,也不要在不必要的地方逗留太久。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只有学会说不,他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成功的人大多是有个性的人,他们敢做敢为,敢于说不。他们的心里有一个闹钟,当不得不走时,他们就会及时地响起。他们懂得限制时间,不仅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 5、 避免争论。在这个共生的时代,宽容的心态与合作的意识会使人如沐春风。宽容的人会本能地避免争论。因为无谓的争论,不仅会影响情绪和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浪费大量时间,到头来往往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说的越多,做的越少,聪明人在别人喋喋不休或面红耳赤时常常已走出了很远的距离。有经济头脑的人,不仅与人为善,而且总是尽可能地配合别人。 6、 成本观念。经济学非常讲究成本。对待时间,就要像对待经营一样,时刻要有一个成本的观念,要算好账。在生活中有许多属于一分钱智慧几小时愚蠢的事例,如为省一元钱而排半小时队,为省两毛钱而步行三站地等等,其实都是极不划算的。 7、 精选朋友。朋友也要精选。多而无益的朋友是有害的,他们仅会浪费你的时间、精力、金钱,也会浪费你的感情,甚至有的朋友会危及你的事业。要与有时间观念的人和公司往来。 8、 集腋成裘。生活中有许多零碎的时间很不为人注意,其实这些时间虽短,但却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做一些事情。比如等车的时间可以用来思考下一步的工作,翻翻报纸乃至记几个单词。成功不是摸大奖,它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需要心平气和的等待。 9、 花开花落。不要固执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把问题记下来,让潜意识和时间去解决它们。这就有点像踢足球,左路不开,就试试右路,总之,尽量不要钻牛角尖。切记,你放不开的事情会吃掉你越来越多的时间,直到你放开它为止。 10、 学会速读。绝大多数书籍并不值得从第一页开始逐页细读,一般而言,一部三百页的图书有二十页可取的内容就很不错了,我们的任务就是将有价值的这总分内容检索出来。在这个信息时代,速读的能力或迅速抓住要点的能力已显得十分重要。读书如此,读人也是如此,你必须很快地甄别出谁是你的朋友,谁是你的时间克星。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3474 次阅读|1 个评论
什么是时间和空间
accsys 2009-11-17 09:04
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可以如下来简述之。 时间是表明事物运动持续程度的物理量。时间是运动的基本属性。没有运动的相对性,就无法感知时间。空间是表明事物运动延展程度的物理量。宇宙被认为是空间最大的事物。一切事物运动都在空间中进行,空间也是运动的基本属性。为了量度时间,人类以地球对太阳的周而复始的运动作为时间的尺度,将地球自转一周定为24小时。同样人们为了度量空间,而定义了长度的基本单位尺或米,也定义了体积单位等。从空间和时间的属性观察,所谓运动就是描述事物持续性和延展性的综合概念,即事物的变化就是运动。由于不同的事物持续性与延展性不同,于是就产生了量度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速度。速度被定义为单位时间所产生的变化量。这个变化量可以指位移、体积、个体数量等。 时间的度量记为t,空间的度量记为s,速度的度量记为v,那么v = s / t。人们就这样构造出了速度的单位和计算公式。空间的弯曲和时间的压缩,是由于我们量度事物的尺度发生变化或不适应而引起的。 偶见博文谈到时间困惑,遂发此议论,以慰闲暇时间。 2009-11-17
个人分类: 随笔|4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宇宙图与时间机器
lxj6309 2009-10-3 21:54
这篇文章完成于1994年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是政治课的课程论文。对于文中的其他结论我没有100%的正确性信心,但是,通过这篇文章的思考,我觉得我进一步理解了恩格斯的著名论断: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像的。此文后刊发于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的科研论坛上( http://www.edu.cn/20020305/3021798.shtml ),并被多种论坛或BBS转帖。 【摘要】在科幻作品中,人们幻想着到过去或未来世界去旅行,在科学活动中,也有人想论证时间机器的存在性和可能性,这显然是与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相抵触的。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经典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此没有提出有力的反驳。我们通过提出宇宙点、同性图、时间相图和宇宙图等基本范畴,论证了经典时间机器的不可能性。我们提出: (1) 宇宙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是既没有时间性也没有空间性的,时空性是其内部的结构特性; (2) 时空的不可分割性及与物质的同一性是对恩格斯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这句话的科学解释; (3) 人类的时间和空间意识是物质的一个基本特性,人类是物质表现形式的一个特殊形式; (4) 因果律是人们时间意识的结果,破坏因果律的想法是由人们对其时间概念的修改而产生的,不可能由所谓的时间机器来制造; (5) 时间的均匀性特征是与人们的时间感觉和具体时间测量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宇宙图与时间机器
个人分类: 物理学及其他|4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空间与相对运动
zhulin 2009-9-28 12:18
从运动的角度谈时间和空间变化,一定要清楚这仅仅是观测或计算的结果,真正的固有的时间流逝和空间大小毫无改变,比如相对于观测到的最遥远的星系来说,地球相对地以光速退行,地球上的一切,包括人的生老病死并不因哪个参照系的观测有任何关系。然而现实却是有人误解相对论了,有人神化相对论了,还漏洞百出地用所谓实验来牵强附会地证明时间真的变了,空间真的变了,并引起此起彼伏地对相对论的质疑。 钟慢尺缩 只能代表着 主体 对 客体 观测或计算结果的相对性,而不能代表 时间和空间都不是客观实在,而是人的直观形式 。 其实,相对论本身没有错,尽管洛伦兹变换尚有不完备之出,根本的错在于对相对论的误解、曲解和神化。 当务之急是完善和发展相对论,不但要完善洛伦兹变换的基础,更要使得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及量子力学在简单真实的可测量的物理现象和相应的数学逻辑基础上统一起来。 经过三十年来的思考研究,现已发现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途径。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248 次阅读|2 个评论
您家的宝贝睡饱了吗?
famingkuang 2009-9-28 08:04
我家的小发发上过一个学期的小学(一年级上级),那时的他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得起床,晚上为了完成作业,往往过了十点才得睡觉,有时他妈妈要是认真点,偶尔十一二点钟才得睡觉,也是常有的事。 现在小发发不去学校了,晚上九点钟睡觉,一觉要睡到第二天早上七点半到八点才醒。一觉自然醒的感觉应该很爽吧? 我不知道这样下去会对小发发产生什么样深远的影响。我只是明白,现在的学校教育真的不是我的孩子想要的教育。 轻声的问一声:您家的宝贝睡饱了吗? 小时候的小发发睡姿美不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98 次阅读|17 个评论
分裂的世界
yjagh 2009-9-27 21:15
量子力学对波函数的解释有一种多世界的观点,即在观测的那一瞬间,波函数并没有发生塌缩,而是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分裂,我们按照波函数的概率统计随即地进入了分裂后的一个世界之中。多世界解释的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从纯数学出发而不必引入所谓的塌缩的概念,一切的一切永远以薛定谔方程演化,这样就简化了量子力学的哲学形式,使我们不必考虑波函数为什么塌缩这个问题,也不必再为薛定谔的猫而大伤脑筋。 但我认为其实多世界的解释带来更大的问题: 1、多世界所提出的平行世界(分裂世界)是无法测量的,我们只能感受到我们自己的世界。根据奥卡姆剃须刀理论,理论上观测不到的东西和它根本就不存在没有区别。 2、若在观测的那一瞬间世界的确发生了分裂,那么又是什么选择了我们仅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或者说我们在不断分裂的世界之中的历史路径,是如何决定的? 3、实验表明电子在双缝实验中必然是同时穿过两个缝,如果世界仅仅是由于概率统计的原因而分裂,那么波函数就失去了物质性,那么即使在电子过双缝时进行测量,那么也不会影响电子的衍射花样,这点与事实不符。 虽然我认为世界不会因观测而分裂,但我仍然觉得平行世界的存在。因为如果我们能够制造时间机器(譬如穿过索恩的黑洞)回到过去,那么即使不对过去施加任何影响,粒子也仍然以概率的形式运作,因此你即使回到开奖前几天也无法买对选中的号码而中奖(如果彩球改成量子球的话)。总之,即使回到过去,也无法预测未来。那也就是说,在时间上,我们回到的过去世界,已经是另外一个世界了,即使在那个世界杀死了自己的祖父,你也仍然是你,没有所谓子父佯谬存在。但我们这个世界的过去,即使是上帝也无法到达。所以,珍惜现在吧,因为我们所经历的每一时刻,都成为了永恒。
个人分类: 未分类|1499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雨,让我们有时间缅怀青春
罗帆 2009-9-22 10:23
迟疑再三 拨通了 你的电话 时间太紧 下次再见 你说 晚上 我送你 去机场 我说 同学 已有安排 你很犟 就说 找到了 失散多年的 哥哥 非见一面 不可 同学送我 上了 你的车 雨 越下越大 你兴奋 太好了 天旱了许久 这雨多及时 机场 航班延误 无限期 我和你 有时间坐下 静静地 聊天 大学时代 仿佛就在 昨天 我们 在圆明园 废墟旁 用狗尾巴草 做胡琴 不曾牵手 却共同拥有 青涩的记忆 你们班 合唱 你指挥 我伴奏 大家都是 清一色的 白衬衫 同唱一曲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人到中年 忙忙碌碌 来去匆匆 无缘再见 感谢大雨 让我们 有时间 缅怀青春
个人分类: 艺术空间|4016 次阅读|10 个评论
集智俱乐部最新活动——《湍流》与时间
WjjCassie 2009-9-20 23:28
《湍流》是张凡夕第四部公开上映的短片作品。 改编自日本科幻作家小林泰三短篇小说《醉步男》。 http://www.douban.co m/subject/3091791/   人们都说时间像河流一样不可逆转。   但河流中 偶尔也会有湍流漩涡。   最爱的人的死让杜宇无法接受。   一场意外 让他具备了跨越时间的能力。   救她的机会只有一次。   他开始和时间战斗。 那么物理学家门究竟给我们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时间图景呢?片中介绍的这种通过改变自由意志而改变时间究竟是不是违背无力法则的呢?从经典物理到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再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集智俱乐部将带领你倾听牛顿、哈密顿、爱因斯坦,以及玻尔兹曼、普里高津以及薛定鄂、冯诺依曼等科学大师们对时间的看法。 活动具体安排: 9月26日,地点:三号会所 14:00~14:40,观影《湍流》 14:40~15:00 ,特邀嘉宾,北师大科幻文学硕士郭凯从科幻电影的角度讨论这部片子 15:10~16:00,Jake给大家带来一个科普报告《时间的进化从牛顿到冯诺依曼》
个人分类: 痴迷复杂|4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泽东《七律·长征》创作时间及地点考略
lih65 2009-9-9 21:49
■ 曹仁孝 2008年09月17日08:19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期间创作的重要诗词之一。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及地点,长期以来说法不一。1957年《诗刊》首次公开发表这首诗时并未注明写作时间及地点,现在大多数毛泽东诗词版本上都说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地点没有交待。笔者经过考证后认为,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为1935年9月,地点很可能是在现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境内的旋窝村。   关于《七律长征》的写作时间,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甘肃大事记》第29页载:1935年9月29日,陕甘支队主力进驻通渭县城。当晚,毛泽东在文庙街小学接见了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并举行晚会。毛泽东满怀豪情地朗诵诗作《七律长征》。另据《党史资料征集通讯》1986年第10期刘英的《长征琐忆(节录)》载: 1935年9月28日在通渭的榜罗镇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第二天到通渭县城,开干部会,毛主席诗兴大发,讲话时即席吟诵了后来十分出名的《七律长征》诗篇。另外,甘肃省委党校试用教材《甘肃地方党史》(秦生、王晋林1987年1月著)中写道:1935年9月19日,红军继续北上,越过大拉梁(即岷山),毛泽东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长征》和《念奴娇昆仑》。   以上三则资料表明,《七律长征》的写作时间在1935年9月19日之后,9月29日之前。同时经过实地走访和查阅大量资料,笔者认为,这首诗是1935年9月17日至19日构思于大拉梁(岷山),创作于岷县旋窝村,以后又作了修改。   众所周知,毛泽东长征中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在红军进军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触景生情而写成的。如《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以及《清平乐六盘山》等等。《七律长征》也是这样。1935年9月17日凌晨6时左右,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同时从前方传来追击敌残部的红四团在岷县大草滩村取得战斗胜利的喜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随一军团翻越大拉梁。大拉梁位于岷县、宕昌、迭部三县交界处,也是岷山山脉与秦岭的交界。也许是因为它大部分位于岷县境内,自古以来人们就习惯地将大拉梁称为岷山。翻越岷山后,红军终于摆脱了雪山和草地,告别了风餐露宿、荒无人烟和吃草根树皮的原野生活。红军将士们就像将要回家一样,下山时像潮水般涌下去。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触景生情,诗兴大发,有可能开始对这两首诗词打腹稿。   1935年9月19日下午,毛泽东率领军委纵队和一、三军团到达岷县旋窝村。当晚,毛泽东住在村民韩启明家的草屋里。旋窝村位于甘肃省岷县城南20公里处,是岷县麻子川乡所属的一个自然村。毛泽东到达旋窝村之后,有了将《七律长征》腹稿写下来的条件。而在离开旋窝村后,毛泽东于20日到达哈达铺,即着手全军整编工作,23日后又昼夜行军,强渡渭水,召开榜罗镇会议,直至29日进驻通渭,一路时间和环境又相对倥偬。因此笔者以为, 《七律长征》很有可能就是写作于岷县旋窝村,时间当为1935年9月19日。   据《岷县党史资料》载,旋窝村当时是个有60多户人家的回汉杂居村,由于受当地匪帮反动宣传的影响,红军一到,许多群众都逃进了深山。为此,军委及时制定《回民地区守则》;宣传队在村里墙上、道旁,书写了抗日反蒋,保护回民,保护清真寺、红军是穷人的亲兄弟、对回番民族不压迫等宣传标语;晚上红军蹲在墙根边冒雨露宿。群众见红军爱护穷人,尊重民族习惯,深受感动,很快打消了疑虑,纷纷回家,争着为红军腾住房,送粮食。清真寺阿訇丁振邦代表全村人给红军送去了羊腿,还把毛泽东等红军首长请到自己家中招待,并将自己心爱的怀表送给毛泽东。而毛泽东也将名贵药材藏红花和一张盖有红军印章及毛泽东签名的纪念物回赠老教长,一时传为佳话。庆振轩、阎军在《毛泽东诗词全集辑注》(甘肃文化出版社1994年版)中谈到《七律长征》时说:李白《战城南》: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作者反其意而用之,是因为长征万里,历尽艰险,过了岷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指的就是红军过了岷山后,豁然开朗,人人心情舒畅;到了旋窝村,受到回汉群众热情款待,个个笑逐颜开,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所以,《七律长征》这首诗创作于旋窝村也不是偶然的。   总之,笔者认为,《七律长征》是1935年9月17日开始构思于岷山,19日创作于旋窝村。当然,这不排除毛泽东在以后对这首诗所作的改动、完善以及正式定稿。   〔作者曹仁孝,甘肃省定西市旅游局副局长,甘肃定西 743000〕
个人分类: 观点述评|2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与饮食安排
wangdeyong 2009-8-31 17:10
繁忙人士的时间管理技巧 开始您的新旅程 开始着手提高您的时间管理的时机就是现在。首先,分别列示那些您有时间去做的、没有时间去做的及真正想安排时间去做的事。然后用这一清单评估您使用时间的状况。 在准备提高时间管理的第一天,您应在起床时保持乐观的而非悲观的心态。要知道,带着对热咖啡和甜点心的憧憬起床要比带动着对一天忙碌的日程的焦虑起床轻松多了。提前到达工作地点,这样您可以在电话铃不停地响之前有时间去思考今天的工作重点。您可以为一天的会见、会议、约见及电话交流做好准备。您应立刻着手进行您认为重要的工作。 在决定一项工作需要多少时间时,您要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应抱着现实的态度,做一份简单的任务清单,这样才可使其有效。把所有工作分为三类: 1) 必须完成的。 2) 应该完成的。 3) 最好完成的。一旦确定了工作任务,并给他们分配了相应的时间后,您应该在日历或日程上将这些时间标出。 将每天的每项工作上所花费的实际时间记录下来,而后将其与每项任务的估计需要的时间相比,这样可更好地把握实际情况。在下班前计划第二天的事情。同样列如下清单:必须完成的事情,应该完成的事情及最好完成的事情。根据此清单做一份第二天日程表的草案,在一天结束的时候,自己庆祝一下完成了时间管理的第一步。时间管理需要实施一段时间才可起作用。因而,在初期即使取得很小的成功也要引以为豪。 每周计划 写下您在本周要实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做出的行动。而后对所有任务进行评估,评估过程与优选过程相同。包括如下内容: - 确定本周最重要的任务。 - 评估本周所有任务,以确认每项任务是否是必须的。 - 取消所有无助于完成您需要或想要实现的目标的任务。 - 确认完成剩余事项所需的行动。 随着环境的变化,您的评估在一周内也会有变化。在有新事项出现时,对其进行评估时要明白您能做的是有限的,这样您可以现实地对待您要完成的目标。 依据经评估的事项清单,确定一周计划。把任务分类列示:即立刻进行的任务、在周末前完成的任务及将要开始的任务。给每项任务分配相应的时间。 清单仅是一个计划。要将计划付诸实施,您需要订一个日程,这样您可以清楚地知道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浪费时间忧虑如何完成这些事情。每周做一个日程。这样可节省不断改写每项日程的时间。 优化您的日程 1. 把每周的目标分割为每天的渐进的目标,确定您每天做事情的最佳时间,并把最重要的工作安排在这段时间完成。 2. 不要安排过多计划。为减轻压力,可留出时间休息、弥补进展延迟的事项及应付未预见的可能情况。 3. 每天评估自己的日程 4. 在完成任务或实现目标时,应明确表明已完成此事项。您所经历的那种美好感觉将激励您继续努力。 5. 下班前看一下明天的日程,如有必要,把今天未做完的事情加进去。 6. 您不可能每次在周末前都完成本周的所有任务,对此要有思想准备。 在工作和个人事务中使用同一个记事本。您使用的是简易的笔记本还是商务笔记本,这并不重要。把记事本同名片、便携电脑和重要的地址及电话一起带在身边。 把每周计划中的每个任务记录在日记里。不断地比较预计的时间和实际需要的时间的差异。这会使您发现消耗时间与精力的事项。 自学者科学合理安排时间四大法则    一个自学者如何才能科学地安排时间呢?   一、时间要有计划性,要周密安排时间做事情。   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心中要有数,要制定学习计划,绝不能信马由缰。在偌大的自考队伍中,有的是部门领导、公司经理,他们的工作要比一般人员忙得多,却能在每次考试中取得较理想的成绩,有的甚至学了专科又学本科,且做到自学与工作两不误,很有时间安排的计划性。但有的考生往往在报名时热情很高,在临考前却说连书都没有看完,失去了考试的信心。究其原因,关键是他们没有有计划地利用时间。     二、时间要有限制性,要定时定量做事。   制定学习目标,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做多少事,需要多少时间,要相对地定死,即自己给自己规定硬指标,是忙时还是闲时都要有学习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按计划完成、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没有特殊情况,都必须先完成规定的学习量。且莫说 来得及 ,临考再突击,可一到临考,报考的几门课连书都没看完,只得猜题、押题,抱着侥幸心理去迎考。这样,成功率是很低很低的。   三、时间的有效性,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什么时间学习效率最高,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 生物钟 和家庭环境等情况,对时间作出科学的安排,利用大脑最清醒、记忆力最强的时间进行学习,就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人喜欢茶余饭后看看书,散步时回忆回忆以达到理解、消化的目的;有的喜欢在白天看书的基础上,利用晚间躺下来入睡前回忆一天所看的内容,以加深记忆。总之,每个人的记忆方式各不相同,只有掌握自己的 生物钟 规律,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四、时间的灵活性,根据学习内容调配时间。 学习计划的完成,学习内容的不断加深,往往会使原计划的实施完成受阻,规定的学习量完不成,这就需要合理调配时间,灵活安排时间。先做工作,后完成学习任务,争时间、抢时间、挤时间来保证完成自学任务。 鲁迅 先生说,他是利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写作的。数学家科尔攻克一道 200 年无人解出的数学难题,就是利用了近三年的星期天时间。在自考队伍中,许多自学成才者就是争分夺秒,利用路上、车上、床上、厕上千百个零碎时间,废寝忘食,含辛茹苦才取得成功的。 最科学的一天营养用餐的安排 专家称一天三餐不科学 每隔 3 小时就应吃顿饭 最时尚的健康饮食习惯是要关心每次进餐的时间,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仅关心自己餐盘中装有什么食物。 这是英国剑桥大学的营养专家宣布的。 之前曾有营养专家认为, 16 点至 19 点之前是我们每天摄入主要食物的一个最佳时间。但是通过研究,英国饮食协会的专家菲利普证明,这一观点并不正确,因为在 16 点之前的这段时间人体经受饥饿煎熬的时段过长,不利于人体健康。 生活中,我们每天吃三顿饭,但是这种生活方式是不科学的。还有人表示,每天每隔 3 个小时就要吃一顿正餐,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那么什么样的进食时间才是科学的呢?英国剑桥大学的营养专家根据人体新陈代谢的规律,制定了一个科学的进餐时间。 早餐: 7 点至 8 点 一般我们有一个误区,起床洗漱收拾好不管时间到了几点,按部就班吃早餐。 营养专家:进行适量的晨练 ( 比如跑步或练瑜伽 ) 后,早 7 点至早 8 点是最佳的吃早餐时间。 加餐: 10 点 到这个时间大脑工作已经消耗了你早餐所吃食物提供能量的 20% ,因此,这个时候你需要补充一些低脂肪的碳水化合物,比如香蕉。 午餐: 13 点 这个时间是人体所剩能量的最低点,所以你一定要及时进食,可以选择高热量食物。 加餐: 14 点至 15 点 此时人体中葡萄糖的量降低到午餐后的最低点。因此你可以吃些坚果、爆米花、干鲜水果等。 晚餐: 17 点至 19 点 这时你要吃一顿正式的晚餐,让身体在接下来数小时的睡觉时间里获得充分的能量,另外这个时间段吃饭也可让食物在睡前充分消化。 加餐: 19 点至 21 点 选择一小块奶酪、香蕉,因为它们能够帮助你提高睡眠质量 在食物搭配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每天必须有荤菜、绿色蔬菜,最好还有菌类和豆制品,隔天吃一次海鱼,一周至少吃一次海藻(如:紫菜、海带)。 2 、两餐之间要加少量水果,每次大约 200 克 。以草莓、黄瓜、西红柿、萝卜等可以生吃的蔬菜代替水果更好。 3 、每天吃蔬菜加水果量不能少于 750 克 ,食用油应控制在 20 克 左右。 吃营养餐也减肥,健康! 一天的作息时间当然可以科学的安排啦!黄帝内经有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体如果顺应自然规律,自然能拥有一个精神饱满的健康身体。反其道,则有害健康!例如熬夜,对身体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不如先看看器官工作表吧: 1. 晚上 9-11 点为免疫系统 ( 淋巴 ) 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 2. 晚间 11- 凌晨 1 点,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3. 凌晨 1-3 点,胆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4. 半夜至凌晨 4 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 5. 凌晨 3-5 点,肺的排毒。此即为何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因排毒动作已走到肺;不该用止咳药,以免抑制废积物的排除。 6. 凌晨 6-7 点,大肠的排毒,应上厕所排便。 7. 凌晨 7-9 点,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段,应吃早餐。疗病者最好早吃,在 6 点半前,养生者在 7 点半前,不吃早餐者应改变习惯,即使拖到八点多吃都比不吃好。 以上的器官工作表,都是顺应人体生物钟进行的,科学家认为,人体内的生物钟一般只能走 100 年。假如这种中途因故而停止走动,人就只能活几年、几十年。即使此钟能够毫无故障地运转,它在 100 多年后也会自动停摆,这正是 世上难逢百岁人 的重要原因。 但是我们顺应生物钟,会使我们活得健康、快乐、精神饱满。除了上述器官工作表外,还有以下重要的生物种资料: 1 、记忆力最佳时间:早上 6-7 多、上午 10-11 点、晚上 7 点左右。 此时宜抓紧时间读书,则事半功倍。 2 、健康时间:下午 4-6 点,适宜锻炼身体 3 、手指最灵巧时间:下午 3 点左右。适宜做手工劳动。 综上所述,晚上最迟不可晚于 11 点睡觉,当然最佳睡眠时间最好不超过十点钟。早晨也不宜太早起床,六点半以后较好,当然,冬天的时七点左右较好。起床后做做运动,做运动能增强自身抵抗力,使你一整天都拥有精神饱满的状态。大部分人都知道,早上起来做运动的感觉是相当好的。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或者学校的安排,每个人的生物种是可以调节的,千万要按照学校、家庭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生活、学习和体育活动。你也可以制定一份适合你的科学安排时间表。 于成年人来说,一般保证 7 小时左右睡眠时间即可。对于大多数地区,晚上 20 - 23 点入睡都是正常的,早晨一般不要晚于 6 时起床,起床后可以锻练 1 小时左右。若觉得没睡够,最好补个午觉,而不是增加晚睡。 人的睡眠时间与性格有什么关系? 生活在大千世界的人类,各自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一般可归纳为内向型与外向型两大类,两类不同性格的人,他们睡眠时间的多少也不一致。 有研究资料表明,每个人每天需要睡眠多长时间,与其性格特点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睡眠需要短的人,性格大多有点外向性,他们大都胸怀宽广,乐观而自信、积极努力、工作干劲大。这类人多是在学习上孜孜不倦、有雄心壮志,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的人,看来爱迪生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而睡眠需要长的人的性格则多是内向型的,这类人对工作小心谨慎,兴趣广泛,善于思考,对一切事物都有独立的见解,他们富于艺术创造性,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便是这种类型的代表,他每天睡眠的时间比一般人长。 怎样找出你合适的睡眠时间? 如果想找出合适的睡眠时间,您不妨进行这样的试验: 第一个星期,每天晚上你按平时上床的时间睡觉;第二个星期,每天迟一小时上床;每三个星期,每天早一个小时上床。如果你在上床后半小时内入眠,醒后又觉得精力充足,那一个星期的睡眠时间,就接近你自己睡眠充足的时间了。 怎样掌握不同季节的睡眠时间? 根据祖国医学理论,春夏宜晚睡早起,每天需睡 5 ~ 7 小时;秋季宜早睡早起,每天需睡 7 ~ 8 小时;冬季宜早睡晚起,每天需要睡 8 ~ 9 小时。顺应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规律。 阳光充足,天气炎热的日子,睡眠时间短;气候恶劣的天气,如下雨天,气温较低的冬季,睡眠时间长。随地区海拔增高,睡眠时间稍有减少;随纬度的增加,睡眠时间稍有延长。 怎样评判睡眠是否充足? 睡眠是人们正常的生理需要,但绝非睡眠时间越长越好。不同年龄的人对睡眠时间的需求是不完全相同的。年龄越小,大脑皮层兴奋性越低,对疲劳的耐受性也越差,因此需要睡眠的时间也越长。而到了老年,大脑皮层功能不如青年人那么活跃,体力活动也大为减少,所以需要睡眠时间也相应地减少。一般来说,新生儿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 20 小时;婴幼儿约 15 小时,学龄儿童约 10 小时;成年人约需 8 小时,老年人 5 至 6 小时就够了。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平均数,每个人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差异很大,这与人的性格、健康状况、工作环境、劳动强度等许多因素有关,与每个人的睡眠习惯也有一定关系。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的睡眠时间远远少于上述时间,但他们同样工作、生活得很好。所以,睡眠的好坏,并不是完全取决于睡眠的时间,而要看睡眠的质量,也就是整个睡眠中深睡时间的长短。比如,有些老年人每天睡眠的时间加起来常常超过 5 ~ 6 小时,但仍然时时犯困,主要是老年人真正能达到深睡和中睡的时间并不多,而大部分时间是在浅睡和轻睡中度过,所以质量不高。相反,有些人睡眠的总时间并不长,但能保证一定的深睡时间,也能取得很好的休息效果,不会感到 缺觉 。 所以,睡眠的好与坏,不应简单地以睡眠时间的长短来衡量,而应以是否消除了疲劳,精力是否充沛来评判。 睡眠是人体进行自我调整的时刻,你占用它的时间,它便侵略你的健康,偶尔为之,可能还不会对身体造成大的伤害,要是经常如此的话,就会造成体内器官阴阳失调,甚至危及生命。我们必须也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下面便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身体夜间都在做些什么,据科学家披露: 晚上 9 点~ 11 点:体内淋巴开始排毒,这段时间应该安静或者听听音乐。 晚上 11 点~凌晨 1 点:肝脏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凌晨 1 点~ 3 点:胆排毒,亦需在熟睡中进行。 凌晨 3 点~ 5 点:肺排毒。 5 点~ 7 点:大肠排毒,此时应该排便。 半夜 ~ 凌晨 4 点:脊椎造血,需熟睡。 原来,我们在睡眠,脏器却在我们的睡眠中进行调整;如果我们该睡的时候不睡,脏器也就被挤占了调整的时间,只好超负荷运行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头天晚上没睡好,第二天一天都昏昏沉沉的。其原因通过以上的时间表不难发现,由于肝脏、胆、脊椎等器官的工作都需要在熟睡中进行,如果这个时候不睡觉,就等于强迫这些器官超负荷工作,得不到休整,体内的毒便不能顺利地排解出来,尤其是凌晨 1~4 点,脊椎造血的时间,需要深度睡眠,此时不休息就等于在熬心血,没有充盈心血的支撑,再加上体内毒气的聚集,第二天人不可能不无精打采。适度的睡眠是恢复体能,确保健康的重要步骤。科学家发现,人类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可以坚持一周左右,而要是连续不睡觉,却只能坚持三四天! 某公司一位副总,喜欢玩牌,大赌三、六、九;小赌天天有。春节长假,他连续三天三夜没下赌桌,第三天早上口吐鲜血倒在桌旁 经过抢救,总算保住了性命,但是留下了手脚麻痹的后遗症。某局的一位大笔杆子,为了抢出第二天的领导讲话,熬夜写到后半夜三点,一头栽倒在地上,再也没起来。医院的结论是脑干大面积出血,不治而亡。还有的人就是在麻将桌前连续熬战几天几夜以后突然暴毙的。 熬夜对人体的损害之大,可能出乎我们的想像。因此,在睡眠的时间上应该尽量保证,每天晚上至少要有 6 个小时以上的睡眠。理想的睡眠时间是 7 个半小时,否则,很难保证第二天精力充沛。能不熬夜尽量不熬,晚上没睡好,白天最好午睡补充。 熬夜一方面打乱了原本的作息生活,使得身体没法子按照正常运作,另一方面,必须消耗较多的体力、精神,连带荷尔蒙也分泌异常,这些都会阻碍血液循环、代谢的功能。肌肤没力、肤色黯淡,长期下来,抵抗力变弱,自由基越来越多,很可能会提早向老化报到。 避免负面影响 熬 夜 , 熬夜加班,也要有技巧,才能依然身体硬朗喔!否则,铁打的身体,也受不了 。 如此的日夜操劳呢!因此,想要熬夜的您,千万记住: 1. 不要吃泡面来填饱肚子,以免火气太大。最好尽量以水果、土司、面包、清粥、小菜、来充饥。 2. 开始熬夜前,来一颗维他命 b 群营养丸。 3. 提神饮料,最好以绿茶为主,可以提神,又可以消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让您 神清气爽。但是胃肠不好的人,最好改喝枸杞子泡热水的茶,可以解压,还可以明目呢! 4. 熬夜前千万记得卸妆,或是先把脸洗干净,以免厚厚的粉层或油渍,在熬夜的 煎熬下,引发满脸痘痘。 5. 熬夜之后,第二天中午时千万记得打个小盹喔!经常上夜班或熬夜的夜猫族,不但容易变成眼圈发黑的 猫熊 ,还容易出现睡眠不正常、压力增加、消化道不适等症状,心血管疾病比例也偏高,因此,不要认为白天休息就可以代替正常的夜间睡眠,不妨尝试从饮食或药膳下手保健。 6. 由于夜间光线较暗,容易造成视力疲劳,不妨多食用如胡萝卜、深绿色蔬菜或鳗鱼等维生素 a 较高的食品。 7. 必须面对强大心理压力,容易产生心中恐慌的症状时,可以多食用富含维他命 c 的食物,如清炒菜花、甘蓝菜、水果等,可平衡心理压力。 8. 工作结束时吃宵夜、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菜粥等,并切忌吃完就睡。 9. 口干舌燥、干咳、口舌生疮、潮热、头晕耳鸣颈红、大便干结等症状者,可用白木耳及冰糖适量炖煮,食用可缓解状。 10. 妇女夜班后出现头昏眼花、疲倦、贫血症状,可利用黑豆和塘虱目炖煮,具养血、滋阴、补虚损等功效。 长期熬夜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 肝功能异常的比例比一般人高 , 慢性病的罹患机率也增加 , 所以尽量避免 , 但因为工作关系熬夜的人身体状况是很差的 , 所以工作之余 , 也要照顾好自己身体 , 多摄取含维生素 b 群的食物,如全谷类、肝脏、瘦肉、豆类及新鲜蔬果。如果要吃宵夜,也可以用含维生素 b 的食物 , 如加了酵母的牛奶、优酪乳、全麦面包作为主力 , 为了因应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增量分泌,也应注意维生素 c 的充分摄取。 《熬夜会使体质变酸》 晚上 1 : 00 以后不睡觉,人体的代谢作用由内分泌燃烧,用内分泌燃烧产生的毒素会很多,会使体质变酸,通常熬夜的人得慢性疾病的机率比抽烟或喝酒的人都来得高。所以每天尽量在 12 : 00 以前睡觉,不要常熬夜,若非要熬夜,一星期以一次为限! 熬夜时不要吃肉,尽量吃碳水化合物,这样隔天才不至于很累,可把伤害减至最低。 重视一天也即意味着连现在的一小时也很重视,重视一小时也即连目前的一分钟也要重视,而重视时间也即意味着重视每一瞬间的意思。 扎实活过每一分钟,是你迎向丰富生命的开始。当你细细品味生活,就能怡然自乐。生活中其实没有太多的意外,因为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深具意义。冥冥只中始终存在着一股神秘而微妙的力量,紧紧环扣住你的现在和未来。这条看似陌生的道路,时时有着新的挑战,带来不断的冲击,让你成长。只要不因渐行渐远而迷失方向,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继续努力,不论个人的目标是否清晰,都要认真活过每一分、每一秒。 只要能够养成珍惜每一刻而去努力的习惯,这样累积下去,就会产生好的结果来。你最宝贵的财产是你手中的时间,好好地安排时间,不要浪费时间,请记住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生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时间尺度体会生命的意义
热度 1 chrujun 2009-8-30 15:31
相对于宇宙历史来说,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像无穷小一样可以省略不计。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在于把无穷小变成无穷大,让自己的智慧一直为人类的历史保驾护航。 如果我们以10亿年算1年,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计算结果: 宇宙诞生于13年前; 地球形成于5年前; 多细胞生命诞生于7个月前; 恐龙灭绝于3周前; 原始人类出现于3天前; 智人出现于53分钟前; 农业在5分钟前出现; 文明在3分钟前出现; 现代人的平均生命周期为22秒; 10年相当于3.15秒。 相对于宇宙历史来说,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像无穷小一样可以忽略不计。 无数的人,像单细胞生命一样,自生自灭。 人的生命有意义吗?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是为了生存奔波,他和地球上其它生物没有任何区别。就像我们身上的细胞一样,自身自灭而不为我们所知。 一个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为整个人类掌握自然界规律、为整个人类发明和制造工具,为延长人类在地球上的历史保驾护航。人类记住一个人的贡献越久,他的生命的意义越大。 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从蔡伦到爱因斯坦。无数生命有意义的人类个体使人类成了地球的主人。 人类的后代一直学习他们,一直利用他们的智慧为基点对自然界开展新的探索和征服。 虽然他们的生命周期是无穷小,但人类会永远记住他们,他们把生命的意义变成了无穷大。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5417 次阅读|5 个评论
有人对下面问题做的回答
zhulin 2009-8-12 19:20
为什么时间具有方向性 ? 物质同时真实的存在叫现在,现在真实的物质具有变化的趋势,这个趋势受物质的性质决定。 真空的本质是什么 ? 一种物质构成,和你看到的实物一样是物质的构造产物。 几乎每个人对 真空 都有一个概念。我的观点:世界 = 时空 + 物质:时空属性由坐标 + 度规描叙;物质属性由场量 + 作用系数来描叙。只有这样,研究才能无歧义地深入下去。 引力能否用量子论来描述 ? 和电磁场一样一般不用量子化描述。 能否将引力和其他几种相互作用统一起来 ? 它们的起源差距比较远,不需要。 宇宙会一直膨胀下去吗 ? 基本不膨胀。 时间机器能造出来吗 ? 绝对不能,违反了物质变化趋势的规律。 宇宙大爆炸的量子起源是什么 ? 没有宇宙大爆炸。 大爆炸起点是爱因斯坦方程忽略 95% 右端项后再对物态方程作近似得到的解,哪能把这玩意儿当真理。量子场论与其看着物理理论还不如看着求偏微分方程近似解的计算方法。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406 次阅读|3 个评论
时间意味着什么?
黄安年 2009-8-12 13:03
时间意味着什么? 黄安年文 许令仪供图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12 日发布 笔者这里发布的是许令仪老师传来的《时间的价值》幻灯片 , 原片中还有人生的写照部分 , 说的是广为流传的 0-100 岁慨述,我的博客发布时省却了。 在笔者看来 , 每个人对于时间的认识和把握是不同的,有人把握时间每一刻,有人则任时间流逝不痛惜;有人以为时间需和个人名利相伴,有利自己名利的时间抓得紧而又紧,有人则把时间奉献给社会和国家。同样是时间 , 对于每人的含义并不同。 时间对您意味着什么 ? 您考虑过吗? 图片总共15 幅。
个人分类: 个人所思所想(09)|49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凌晨12点30分”是什么时间?
JYH64J98Y99H 2009-8-9 11:01
浏览网页,有一段话,写道:8月7日晚上11点20分,在救治中王树坤突然出现异常情况,医生及时组织抢救,到了8月8日凌晨12点30分,王树坤经过抢救无效死亡。我搞不明白,凌晨12点30分是什么时间?附上全文备查。 43岁村民看守所被拘19天死亡 警方称发烧所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9日08:51 云南网 死者亲属在看守所大门前哭倒在地 王宇衡 摄   昨日凌晨12点30分,43岁的官渡区关上办事处苏凤村村民王树坤,在官渡区看守所拘押19天后死亡。 据警方通报,8月6日晚上10点左右,王树坤突然出现身体不适,出现发烧,四肢无力症状,被送往云南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进行救治。8月7日晚上11点20分,在救治中王树坤突然出现异常情况,医生及时组织抢救,到了8月8日凌晨12点30分,王树坤经过抢救无效死亡。昨日下午,王树坤的亲属得知消息后陆续赶到看守所,希望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据了解,王树坤之所以被刑事拘留,事情起因于7月18日上午,王树坤的准女婿陆春雷开的车和他人车辆发生小碰撞。然而,在协商赔偿问题时引发了一场斗殴。随后,王树坤因寻衅滋事罪被刑拘。    死者亲属    希望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昨天下午,王树坤未来的亲家陆金首先得知王树坤死亡的消息。昨日下午7点,记者赶到看守所时,看守所门口聚集了陆家七八个亲属。之后,王家的亲属增加到十多人。一亲属表示,面对王树坤的突然离世,双方家庭都希望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据了解,7月18日上午,王树坤女儿的男友陆春雷驾车回家时,与一辆机动车相撞。接到陆春雷的电话后,包括王树坤和赵龙涛自己在内,当时有9个人赶到现场。但双方随后发生争吵并动了手。    警方通报    死者发烧抢救无效死亡   昨晚8点30分,昆明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通报了事情的基本过程。   死者王树坤,男,现年43岁,是昆明市官渡区关上办事处苏凤村人。今年7月19日,王树坤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刑事拘留,羁押于官渡区看守所。8月6日晚10点左右,王树坤突然身体不适,出现发烧,四肢无力等症状,被送往云南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进行救治。8月7日晚上11点20分,在救治当中王树坤突然出现异常情况,医生及时组织抢救,到了8月8日凌晨12点30分,王树坤经过抢救无效死亡。   昆明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因为需要对死者尸体进行解剖,这需要家属方面的配合,但是目前还没有征得死者家属的同意,王树坤死亡的具体原因,目前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案件进展    官渡区检察院介入调查   当天晚上7点30分左右,一直站在看守所门外的死者家属,突然冲进看守所院子内,强烈要求见到死者的遗体。死者家属越集越多,现场一片混乱。就在有关部门在向记者通报相关情况时,死者家属突然冲进办公室,警方向媒体的通报不得不终止。记者当晚9点30分离开现场时,10多个死者亲属仍在看守所门口不愿离去。   另据警方透露,官渡区人民检察院目前已介入调查此事。记者 谭江华 夏体雷 实习生 许寒露(春城晚报)
个人分类: 未分类|11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习惯
pingguo 2009-7-28 11:13
一副用时间打造的镣铐 戴上它的人以为得了附身符: 有它觉得安适 离了则似掉魂 一百年的习惯 也成不了自然 自然从不把人为的镣铐 当做它的法则
个人分类: 诗歌|2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时间也是一种资源
felix75 2009-7-13 22:38
我说时间是一种资源,回家问老婆,老婆说,在经济学领域,没有把时间算作资源,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因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就是把时间作为一个量度,来衡量我们的事物发展过程。很多物理学家、数学家对时间做了所谓的科学性的五花八门的分析和研究。给出了很多结论,其中也包括大名鼎鼎的相对论。我对相对论缺乏认识,也许这也是一种相对论吧。不论时间作为一个量度也好,一种非物质的客观存在也罢。我然为,时间也是一种资源,渗透到每一个领域的资源。因为目前我们依然认为时间是不可逆的,连续的,不可再生的,不可交换的,非量子化的,一个事物从它孕育的那一刻起时间就相伴而生。如果把事物的一个周期看做是单位1,那么我们发现对于每一个事物时间密度是不同的,有的密度大很多,有的则很小,我们可以轻易的发现一只蚊子和一个能活150岁的人来说,蚊子的时间运动是那么的缓慢和漫长,换言之,它的时间密度是那样的微小。看来时间不仅仅是作为一个量度的。似乎他也可以站在菜市场的称上称量一番了。他和事物的生命力有其直接的正相关性。 看来时间确实是一种资源了,特别是在应急管理中,时间更是一种稀缺资源了,我们应急前的一切准备就是在和另一个事物在赛跑。准备阶段就是在尽可能的增加时间的密度。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释放时间,以弥补突发事件破坏损失的时间。来延长生命,挽救生命,减少损失。 所以应急管理中应该,而且有必要把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资源来加以研究和利用。 在周末的听课中发现没有把时间作为应急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资源,深感遗憾。所以写点自己的浅浅体会,以讨论之。
个人分类: 应急管理|3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转载)
felix75 2009-7-13 22:37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成功的人无一不是利用时间的能手! 实际上,只要扎扎实实地用好每一分钟,几乎不可能不能成才、有所作为、享受美好的生活及健康长寿。有些人一生都没有利用好时间,有些人只是利用好了青春,有些人只是利用了一生中的几年,一流人才在尽量利用好每一天,而高手们在尽量利用好每一分钟乃至每一秒钟。纵观高级人才的行为,很少有浪费时间的行为,他们的成功实质上时间利用上的成功。 充分利用时间,实质上就是以较少的时间做较多的事情。办每件事都要考虑节约时间的问题。有些事情不能节约时间,为了保险还要投入较多的时间。例如,试验新的水稻品种,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试验成功之后,才能全面推广。如果急于推广,有时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充分利用时间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人类利用时间的能力在不断进步。如何充分利用时间呢? 一、以较小的时间单位办事。这样有利于充分安排和利用每一点点时间,一时节约的时间和精力或许不多,但长期积累,可节约大量的时间。许多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办事常以小时、分钟为单位,而一般人常以天为时间单位。美国人办事常以小时、分钟为单位来计算,而我们办事常以一天、一周为单位来计算。可见,我们的时间观念远远比不上美国人,因而急需改进。 犹太人把时间视作金钱,常以1分钟得到多少钱的概念来工作。犹太老板请员工做事,工薪是以小时计算的。犹太人会见客人,十分注意恪守时间,绝不拖延。客人来访,必须要预约时间,否则要吃闭门羹。犹太人对于突然来客是十分讨厌的,如果是做生意,可能会导致失败。 二、多限时。人的心理很微妙,一旦知道时间很充足,注意力就会下降,效率也会跟着降低;一旦知道必须在什么时间里完成某事,就会自觉努力,使得效率大大提高。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多限制时间通常不会影响心身健康,却可大大提高办事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成才途径是艰难的。对他而言,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科学研究条件。大学毕业后,尽管他想当一名物理学家,由于是犹太人,他才当上一个邮政局的小职员。但艰难的生活并没有动摇他攀登科学高峰的决心。他将一天8小时的工作有4小时内干完。其余的时间用来进行学习和研究。 对多数事情而言,既可在较长的时间里做完,也可在较短的时间里做完,弹性相当大。多限制时间有助于减少办事时间,从而达到充分利用时间的目的。一件事情8小时可以做完,如果只给4小时,也可以想办法完成。例如,开会最好限制时间,并提前告诉参加会议者需要多长时间,这样既让他们好安排时间,又利于减少开会时间。又如,约见朋友时,先说明自己想要多少时间交谈,有了这个限制,大家就会认真交谈及直奔主题,避免了无谓的聊天,使得交谈的效率大大提高。再如,有事与他人协商时,不妨请对方在指定的时间内答复,以免浪费时间。比如说:这件事你考虑一下,下午打个电话答复我,好吗?一般不要说:你想好了,打个电话给我。否则,对方很可能会拖延较长时间,而你却一直地等,既浪费时间,又让人厌烦,不可取。 三、平常要充分利用时间,关键时刻要抢时间。如果抢时间的能力差,就很容易在关键时刻失败,因此,每个人都要掌握好抢时间的技术。 四、采用先进的工具和技术节约时间。这样一时节约的时间或许不多,但长期积累则很多。假如一生都尽量采用较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往往可以取得成功。尽管使用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可能要花不小的代价,但与长期积累所节约的时间相比,往往是值得的。 电脑是人类的好助手,花一些时间精通电脑很有好处。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电脑,乘飞机、坐汽车、坐火车都可以学习、工作和娱乐。 五、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从而促使自己努力。这是充分利用时间的最好办法。假如给自己安排的事情不多,那么,无论如何认真,时间还是没有被充分利用。 把自己一生要做的事情都安排得满满的,比如一生准备干多少事业,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从而促使自己勤奋。这一时对充分利用时间或许不很有利,但一生积累,的确非常有益。 六、优先办理重要的事情。所做的事情越有意义,时间的利用率就越高,反之,时间的利用率就越低。如果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锁碎的事情上,那是非常不应该的。 七、投入最多的时间发挥自己的特长。发挥特长有助于个人发展,因此,应投入较多的时间发挥特长。投入于特长的时间越多,对个人的发展越有利,一生的时间利用率也就越高。 八、通过合作节约时间。对于一件事,可分割成几个较小的部分,自己只做其中一部分,其它部分让别人去做。这样可为自己节约很多时间。比如,将部分工作(特别是烦琐事务)分给下属去做;请咨询公司收集有关信息。与人协作时,最好找效率不低于自己的人作伙伴;对比自己更重要的人,要配合他的时间。 有些事情自己无法亲自去做,可请他人协助。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充分利用时间,就要尽量利用别人的力量,让别人的时间为自己的时间。例如,工人的工作时间都由企业家管理,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无不把这笔时间当做自己的时间而好好利用。 九、一心多用。边吃饭,边听新闻、音乐;边看电视,边交谈;边看书,边交谈;边吃饭,边交谈;边打乒乓球,边交谈。在刷牙、洗脸、刮胡子、穿着打扮时,可让自己放松、放松。高级人才都有一心多用的愿望,长期如此,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形成了习惯,这对于充分利用时间非常有益。 大多数日本人无法接受无所作为的消遣方式,并把无所事事的消遣看作是痛苦的事情,因此,他们即使是在旅游、度假,也会安排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以达到边玩、边学习或边工作的目的。这样一时利用的 时间资源 或许不多,但一代人所争取的 时间资源 将很多,代代相传,对于民族发展将万分有利。 十、给自己找更多的事情做。没事做或没有较多的事情做,是很多人没有充分利用时间的主要原因。不断进取,树立较大的目标,是使自己有更多的事情做的最好办法。个人的潜力是很大的,而大部分人只用到潜力的很小部分。假如让自己一天做一件事情,可以度过每一天;如果让自己一天做两件事情,也可以度过每一天。如果你让自己一天做10件事,你也可以想办法完成它。 十一、利用间断时间。比如看电视时,人们通常只留意其精彩的内容,因此,通过多换台可以得到更多精彩的内容。边看电视边做其它事情,电视内容精彩时,就看一看,反之,就做事。在公文包里放一本好书,有空就拿出来看一看,工作中间没事时可拿出来看;在饭店里等吃饭时看一看 十二、利用零碎时间。利用好零碎时间并不难,但最容易为人们所突视。超级人才与一般人才的区别主要在于他们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尽管一时的区别并不大,但长期积累,差距就产生了。例如坐地铁、坐火车时,读份报纸或构思一个文件,或者好好地自我放松一下(比如闭目养神)。 在等待的时间里,可考虑发展计划、读几页书、看看报纸、处理一些琐事、运动或放松一下。比如,带上一个小问题在吃饭排队时思考;交给上司递方案往往要坐着等待他答复,可思考与此方案有关而尚未完成的问题。 一个不善于利用零碎时间的人,不可能成为世界级人才。善于利用琐碎时间,一时得利或许不大,但长期积累,是非常有益的。难怪高级人才都重视零碎时间,而且都自我磨炼成为利用琐碎时间的能手? 十三、多考虑现在和未来,少考虑过去的事情,以充分利用时间和精力。回顾过去往往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当然,在处理许多事情时,往往要考虑过去的经验、教训,因为过去有些东西可做为现在或以后办事的参考。 十四、充分利用休息时间。比如,利用吃饭时间、饭后短暂的休息时间、运动后放松的时间,和朋友、同事交谈,这样既有利于放松心身及消除疲劳,又利于交友。有些领导者常利用吃饭和饭后休息的时间,轮流与下属、同事交谈,这样既有利于增进与下属的互相了解,又利于获得良好的意见和建立良好的团体气氛,又可减少一些会议和会谈,十分有益。 十五、被干扰的时候做些简单的事情。不速之客来了,可边应酬边办事。对于无关紧要的会议,应想办法推掉,以免浪费时间。不得已参加这些会议时,可以简单思考一下某个办事计划。 十六、常做记录。随身带一本小册子,有好的想法就记下来。比如,随时记录改进工作、做好某事的好办法,学习的心得体会等。好的想法不记下来,很容易忘记,即使勉强能回忆起来,也很费时间和精力。一旦形成随时记录灵感和心得的习惯,你会发现自己的灵感和心得很多,对于个人的成才、发展都非常有益。难怪多数高级人才都有随时记录灵感和心得的习惯。 小的笔记本可放在衣袋或公文包里,大的笔记本通常只能放在公文包里。每个人最好安排几本笔记本,一本是学习用的,一本是工作用的,一本放在公文包里,一本放在睡床上,一本放在厕所里,并分别配上笔。这个投资相当小,却可换来很多方便,避免为找笔记本而浪费时间和精力。 躺在床上时,突然有些灵感,可立刻写到笔记本。有些人不看笔记本也能写出基本端正的字句。有些人在写字时眼睛也不大留意笔记本,以免让眼睛浪费精力。 许多高手除了拥有笔记本电脑外,还有小巧的快译通,随时都可以将心得记录下来,相比笔记本电脑方便得多。如果要记录的内容多,用笔记本电脑是比较好的。
个人分类: 应急管理|36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路径积分与龟兔赛跑:时间离散化合适吗?
gwailee 2009-7-1 21:22
路径积分与龟兔赛跑:时间离散化合适吗? 李貴 2009-7-1 我们知道,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重要的矛盾之一在于量子非定域性的存在,爱因斯坦于 1927 年最早注意到了量子的这一神秘特性,并指出了它与相对论的不相容性,然而爱因斯坦却嘲讽地称之为 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量子跃迁是不需要时间的,同样,玻尔也利用互补性来避开它的真实存在,但有实验证明了量子非定域性的客观存在;也正是这种非连续运动导致了量子以太 特殊惯性参照系的存在,从而导致相对论必须被修正或者量子力学不完备性的争论,从上个世纪初到现在一直争论不休 。 在本文中,我们暂且不去争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而关心在量子场论中发生了什么。 在量子场论中,为了简化计算,我们有时无意的引进了时间离散假设。这可能已经引进了超距的假设。这如同芝诺悖论一样,可能导致光速(兔子)永远追不上量子跃迁(乌龟)的速度(如图 1 )。下面我们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1 芝诺悖论 芝诺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 Zeno of Elea )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 。这些悖论由于被记录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一书中而为后人所知。芝诺提出这些悖论是为了 支持他 老师巴门尼德关于 存在 不动、是一的学说。这些悖论中最著名之一是 阿喀琉斯跑不过乌龟 : 动得最慢的物体不会被动得最快的物体追上。由于追赶者首先应该达到被追者出发之点,此时被追者已经往前走了一段距离。因此被追者总是在追赶者前面。 亚里士多德 , 物理学 VI:9, 239b15 如柏拉图描述,芝诺说这样的悖论,是兴之所至的小玩笑。首先,巴门尼德编出这个悖论,用来嘲笑 数学派 所代表的毕达哥拉斯的 10.999..., 1-0.999...0 思想。然后,他又用这个悖论,嘲笑他的学生芝诺的 1=0.999..., 但 1-0.999...0 思想。最后,芝诺用这个悖论,反过来嘲笑巴门尼德的 1-0.999...=0, 或 1-0.999...0 思想。 现代版的芝诺悖论就演变成龟兔赛跑 兔子永远追不上乌龟,如图 1 所示。 【问题】开始时乌龟在兔子前 100m 处,若兔子以 10m /s 的速度匀速向前,乌龟以 1m /s 的速度匀速向前(即兔子的速度是乌龟的 10 倍)。兔子第 1 次追赶:当兔子跑完这 100m 时,它花的时间是 10s ,在这 10s 里乌龟已经向前走了 10m 了;兔子第 2 次追赶:当兔子跑完这 10m 时,它花的时间是 1s ,在这 1s 里乌龟已经向前走了 1m 了;兔子第 3 次追赶:当兔子跑完这 1m 时,它花的时间是 1/10s ,在这 1/10s 里乌龟已经向前走了 1/10m 了; 兔子第 n 次追赶:当兔子跑完乌龟走的 (1/10) (n-3) m 时,它花的时间是 (1/10) (n-2) s ,在这段时间里乌龟已经向前走了 (1/10) (n-2) m ; ...... 这么一直下去,兔子貌似永远也追不到乌龟了。中国古代语:一尺之椎,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按照这个意思,兔子跟乌龟这么下去总是相差那么丁点的距离。可怜的兔子啊。 可是我们常识知道,这个兔子肯定是能追上这个乌龟的。这其中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儿呢? 【解释】我们知道,这个兔子肯定能够在有限的时间追上这个兔子,而且我们也能够具体计算出来兔子与乌龟相遇的时间和位置。那芝诺的这个解释问题出在哪儿呢? 兔子追上乌龟所走的路程 s = 100 + 10 + 1/10+ +(1/10) n + 记: Sn = 100 + 10 + 1/10+ + (1/10) n ; 则可计算得 Sn = 1000/9 ,故 s=limSn (n- 无穷 ) =1000/9 。 我们知道,兔子肯定能走完 1000/9m 。这是一个有限的距离,芝诺想在这段有限的距离之内标出无限个位置,说兔子经过这无数个位置就达不到这有限的距离,这不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吗? 至此,这个悖论到这儿已经水落石出了。出现这个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用离散的时间代替了连续的时间(时间乘以速度即为距离)。我们说兔子追不上这个乌龟,是说兔子在追赶乌龟的过程中走了无穷远。而事实上,它用连续的时间跑了有限的距离。下面我们这一个悖论来讨论有限温度量子场论的跃迁问题。 图1 龟兔赛跑悖论( http://kusology.com/category/art ) 2 有限温度量子场论的跃迁理论 我们以跃迁振幅的泛函表示来计算中性标量场为例,探讨时间离散化可能导致物理问题。经典的量子场论处理方法 是 将时间 t 分成 N 等份, 利用场算符本征态和正则动量本征态的完备性关系,然后 将求和变积分,积分变路径积分, 最后得到量子跃迁的路径积分公式 。下面我们做定性的讨论。 我们注意到,整个推导过程中引进了离散化时间的假设 将时间 t 分成 N 等份 ,并且极限要求 的情况下, 取了一级近似。换言之,将 t-0换成了t-e的小数 。这样的处理是否会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呢?下面分别讨论之。 (1) 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这也许是爱因斯坦所担心的 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由于时间的离散性假设的引进,使得跃迁成为不可测量,或者说不存在这样的一个跃迁时间,使得在量子场的两个态或者多个态的跃迁需要考虑延时 当然,现在的观察手段似乎证明了这种效应的实在性 至少在量子力学中如此,从而与相对论矛盾。尽管如此,基于以上讨论,如果不作时间离散假设,能否得到与相对论一致性的结果呢? (2) 测不准 由于时间离散作用,就如同龟兔赛跑一样,态跃迁是超距的。因此,我们不知道到底跃迁了多少次,也不能确定什么时候,态处在设么位置,总之 测不准 了。我们希望如果把时间离散假设去掉,是否能得到 确定论 所看到的结果,我们可以知道态的确切位置,知道所有的路径,而不是概率。 (3) 非平衡态疑难 平衡态实质要求态跃迁忘记了历史,忘记了时间。时间离散化的结果呢?如上讨论,态超距了,它不可能记得历史,因为历史需要不同的时间去记录。因此时间离散化可能只能处理平衡态的量子场问题。对于非平衡态需要引进修正方法,或者引进其他假设。 (4) 发散困难 历史争论的量子场论发散困难是这样的:在用量子电动力学计算任何物理过程时,尽管用微扰论最低级近似计算的结果和实验是近似符合的,但进一步计算高次修正时却都得到无穷大的结果。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其他的相对论性量子场论中,这就是量子场论中著名的发散困难。它的根源在于:在现在的相对论性量子场论中,微观粒子实际上被看作一个点。即使在经典场论中,如果把电子看作一个点,由电子产生的电磁场对本身的作用而引起的电磁质量也是无穷大的。在量子场论中发散有更多的形式,它们都起源于粒子产生的场对本身的自作用。发散困难的存在表示现在的量子场论不能应用到很小的距离 。 在时间处理上也可能存在这样的困难,由于时间 而不处于 0 ,从而导致跃迁多态时,时间或者次数叠加发散虽然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该解释也就是对时间采用了一级近似的错误结果。 3 总结 以上的讨论也许是颠覆性的,但我们不希望实际结果如此,只要能够因此引起我们在处理量子场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就足够了 至少在对时间的处理上。引进了时间的离散假设可能会对有限温度的量子场论产生一定的问题,可能包括处理:跃迁超距、测不准以及非平衡态疑难、时间发散等问题。也许这不仅仅是量子场论本身的问题所在,如同芝诺悖论,所有处理时间相关的问题时,我们必须是否小心引进时间离散化的假设。 以上的探讨是初步的,更直接与可靠的证据需要做定量计算,并能给出若干个预测结果,这正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陈蜀乔 . 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存在共同的出发点吗 , 发明与创新 , 2004 年 第 8 期 . 倪光炯 . 关于狭义相对论本质的十个论据 , 物理学进展 , 2003 年 第 4 期 . 维基百科.芝诺悖论, http://zh.wikipedia.org/wiki 何宝鹏,熊钰庆.量子场论导论,广州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0 . 丁亦兵 . 费因曼和量子场论 , 物理 1990 年 第 3 期 . 于熙龄 . 关于量子电动力学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1 ) 基本理论 ,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年 第 3 期 . 百度百科.量子场论, http://baike.baidu.com/view/63595.htm
个人分类: 水煮科學|1865 次阅读|10 个评论
谈谈生物物理 (9) --- 生物存在自由意志吗?
sunon77 2009-6-28 16:51
生物存在自由意志吗? 或者进一步的问, 人存在自由意志吗? 答案似乎显而易见是肯定的。 从个人经验而言, 从小处说, 我可以决定今天晚上什么时候睡觉, 明天早上什么时候起床;从大处说, 我可以选择自己的职业, 信仰和婚姻的对象。 但是, 如果我们承认这个世界中存在着万事万物皆准从的自然律, 那自由意志的存在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们向天空扔一块石头, 不管石头有什么想法, 它必须遵守万有引力定律, 最终乖乖的下落。 我们大脑中出现任何一个念头, 按现在神经生物学家的说法, 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大脑神经细胞中生物电流, 以及功能分子的浓度或有无的变化。 按照经典物理学的理论, 任何一个决定性的系统, 如果给定边界和初始条件, 那么这个系统在将来的任一时刻, 所有的系统状态都将是在一开始就被决定了的。 换句话说, 如果大脑遵从自然律的话, 那么我们所谓自由决定的想法, 都不过是大脑在根据初始和边界条件以及输入信息得到的决定性的结果。 我们的自由意志, 不过是将头钻到沙里的鸵鸟, 自欺欺人的想法罢了。 经典物理中的决定论与进化论之间的悖论 这个看起来荒谬的难以令人置信的结论, 却正是坚信因果律的爱因斯坦的想法。在他与当时的哲学家和诗人泰戈尔讨论自由意志的时候, 他提到: If the moon, in the act of completing its eternal path round the earth, were gifted with self-consciousness, it would feel thoroughly convinced that it would travel its path on its own, in accordance with a resolution taken once and for all. So would a Being, endowed with higher insight and more perfect intelligence, watching man and his doings, smile about this illusion of his that he was acting according to his own free will. This is my belief, although I know well that it is not fully demonstrable. If one thinks out to the very last consequence what one exactly knows and understands, there would hardly be any human being who could be impervious to this view, provided his self-love did not rub up against it. Man defends himself from being regarded as an impotent object in the course of the Universe. But should the lawfulness of happenings, such as unveils itself more and more clearly in inorganic nature, cease to function in the activities in our brain? (大意)当月亮围着地球转动的时候, 假如月亮有自我意识的话, 他将十分坚信他是在按照自由意志在转动的。 但是如果存在着超乎人类之上的智慧存在, 他如果像我们观察月亮那样观察人的一举一动, 是否会对我们在按照自由意志行动的坚定信仰淡然而笑呢?..... 有了这样的背景, 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爱因斯坦终身对量子力学存在怀疑, 认为其充其量不过是发现最终物理定律之前的中间结果。 他和同时代的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普朗克一样, 认为或然性的定律都不是本质, 只有决定性的物理定律才是最终结果。 这样的物理观最形象的描述就是, 相信事物的规律可以用轨迹来表示。 知道了决定轨迹的定律, 再知道了边界和初始条件, 我们就可以预示将来, 也可以了解过去。 当从经典力学进入到量子力学以后, 微观世界的粒子无法用轨迹来表示, 而描述其概率分布的波函数, 仍然是由决定性的Schrdinger 方程所确定的。 这样的物理观所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 如果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存在着万事万物皆准从的决定性的自然律, 我们就没有办法解释生物进化乃至人类社会中由偶然性而引发创见性的力量。 比如, 我们无法由决定性的自然律预先推知在自然选择中生态圈内将产生什么样的新物种, 而这些新物种对生态网络的作用进一步影响未来的生物进化, 从而更加不确定。这个思想在 Kauffman 2008年的新书 Reinvent the Sacred中阐述非常清楚。 因此, 我们无法相信我们的世界仅仅是决定性的自然律的结果。 这个问题在生物领域更为显著。 一个最好的对比就是晶体的生长和细胞的生长。 晶体的结构和大小, 将完全符合确定性的规律。 而即使是基因完全相同的细菌, 在相同的培养皿中也会生长的千差万别。 我们到底是相信决定性的自然律, 还是相信我们的自由意志呢? 在复杂系统中自由意志与自然律的统一和新的时空观 爱因斯坦对于月亮的推理似乎有些道理, 但问题在于他讨论的是简单物体, 而不是复杂系统。 即使是由决定性物理定律控制的复杂系统, 也会出现确定性的丧失, 这点不但爱因斯坦没有注意, 连Von Neumann 也没有想到(Von Neumann最后十年的工作是想由人类控制天气。 但他没有想到天气是一个存在混沌的复杂系统, 连长时间的预报都无法实现, 更不用说控制了)。 对于一个经典动力系统, 为什么确定性的方程会有不确定性的结果? Poincare是最先思考并得到答案的人。 他认为, 当 动力系统中的两个物体在运动中出现耦合共振(Resonance)时, 两个处于相邻轨迹的物体之间的距离, 将随时间以几何指数增大。 因此, 即使是确定性的自然律, 动力系统也分为两类, 一种是稳定的动力系统, 没有耦合共振项, 我们可以推知为来和过去; 一种是不稳定的动力系统, 存在耦合共振, 我们无法确定性的预知一切。 而我们所处的世界, 正是一个不稳定的动力系统。 最近五十年对非线性动力系统和远离平衡态的物理现象的研究, 也引发了人们对一些经典概念(包括时间, 时间箭头和系统熵增)的重新认识。 其中的代表人物是: 提出或然性进化的Bernard Cohen 和以研究远离平衡态的物理现象而获得1977年诺贝尔奖的Ilya Prigogine。 在牛顿力学体系和量子力学中的Schrdinger 方程中, 时间在数学方程中是对称的, 时间箭头是不存在的。 如果时间反向,以-t 代替 t, 仍然是符合原方程的。 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以后, 时间与空间关联, 时间一度被认为是空间之外的另一维度而已。 甚至爱因斯坦有一句误导了哲学思考的名言:时间是幻象 (Time is an illusion) 。 当然, 爱因斯坦这样讲是从相对论的角度而言的。 因为无论是狭义, 还是广义相对论, 都没有时间箭头出现的理论依据。 因为在相对论中, 时间被几何化。 只要满足广义相对论的时空体系, 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都成立。 甚至哥德尔(Godel, 就是证明不完备定理的那位), 在爱因斯坦70岁生日的时候, 写了一篇论文, 提出了一个完全满足广义相对论的新的时空体系, 并且在该体系中时间是可以倒流的。 于是有的物理学家居然就此妄下结论, 说时间倒流是在数学上证明了的, 只是我们在试验中没有观测到而已。 在广义相对论体系中时间可以倒流, 并不一定在现实物理世界就可以时间倒流。细胞的分化在微观上是完全可逆的。 因为细胞分化无非是激活一部分基因, 同时关闭其他基因, 这可以通过调节控制蛋白(Transcription Factor)来实现。 并且以前认为涉及形成新的化学键的甲基化过程(Epigenetics)不可逆, 现在最新的生物学实验也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双向过程。 但是, 我们知道 细胞的分化在宏观上是不完全可逆的, 时间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是不对称的。 比如, 生物学界在2006年有一个大发现, 通常的人的皮肤细胞, 通过加入四种基因, 可以将已经分化的皮肤细胞变为干细胞。 做出这个发现的Yamanaka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获得诺贝尔奖。 因为这不亚于在生物发育的领域实现了时间倒流。 正常的生物发育是由干细胞逐渐发育分化成为各种专门功能的细胞, 比如心脏细胞, 神经细胞, 皮肤细胞等。 在自然条件下, 专门功能的细胞不会返回到干细胞状态。 但是, 实际上Yamanaka的实验并没有证明生物发育可以时间倒流, 而恰恰证明了生物发育时间箭头的存在。 因为目前的实验表明, 无论怎样改变基因, 最好的结果也只有大概3~5%的分化细胞可以转变为干细胞, 而干细胞可以100%转变为分化细胞。在生物学中, 还有大量的观察和实验都表明时间箭头是存在的。 虽然时间在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中是对称的, 而 Prigogine则证明, 当一个动力系统存在耦合共振项时, 由确定性定律控制的动力系统将自发的演进到不确定的系统状态。 这一没有任何新的物理定律, 仅仅是复杂系统的耦合作用, 打破时间的对称, 证明了时间箭头的客观实在性。 因此, 空间可能会因为物体的不存在而消失, 但是时间则是任何复杂系统不依赖与物体存在而存在的客观实有属性。 即如, 万有引力定律不会因为物体的消失而不成立。 我们所处的世界, 有相当部份是一个由或然性控制的世界, 我们现有的确定性的定律是对客观现实的近似。 正是这种或然性, 使得基因完全相同的细菌也会生长的千差万别, 孪生子也会性格迥异, 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真正拥有自由意志, 我们不是自然律所摆布的机器。而这种或然性, 也正是生物界进化出形形色色的不同物种, 和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力量。 同时, 由于时间和其他复杂系统特性的存在, 使得我们种种不同的或然性有了共同的属性。 一颗太阳的未来, 也是千万颗恒星的未来。 个人的生老病死, 也是千万人的人生经历。 时间使得我们在或然性中, 仍然可以理解他人和探知世界。Poincare在讨论动力系统的物理规律时提到: To sum up, and to use ordinary language, the law of the conservation of energy can have only one significance, because there is in it a property common to all possible properties; but in the determinist hypothesis there is only one possible, and then the law has no meaning. In the indeterminist hypothesis, on the other hand, it would have a meaning even if we wished to regard it in an absolute sense. It would appear as a limitation imposed on freedom. But this word warns me that I am wandering from the subject, and that I am leaving the domain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I check myself, therefore, and I wish to retain only one impression of the whole of this discussion, and that is, that player's law is a form subtle enough 更为重要的是, 研究远离平衡态的物理现象的研究,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探索生命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处于近平衡态的系统, 任何热噪声(noise)将不会影响到整个系统, 系统会自动恢复到平衡态, 从而系统不会有任何变化。 而对于远离平衡态的系统, 热噪声(noise)将不会正负抵消, 他会导致系统复杂性和秩序(Complexity and Order)的增加。 复杂系统马普所的Frank Julicher解释为什么细胞中的布朗运动会使细胞中的分子马达产生定向运动, 正是这方面一个极好的例子。 我相信, 随着理论生物学的发展, 远离平衡态的物理现象规律, 和热噪声产生秩序的规律, 将是研究生命现象中的有力工具。 Reference: 1 Ilaya Prigogine, The end of certainty Time, Chaos and the new law of Nature, 1996 2 Bernard Cohen, Probabilistic Revolution 3 Einstein, A letter to Rabindranath Tagore 4 K. Takahashi, S. Yamanaka,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Mouse Embryonic and Adult Fibroblast Cultures by Defined Factors, Cell, Volume 126, Issue 4, Pages 663-676 5 Frank Julicher, Modeling molecular motors,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1997 6 Stuart Kauffman, Reinventing the Sacred: A New View of Science, Reason, and Religion, 2008 7 Henri Poincar, Energy and Thermo-Dynamics. Chapter 8 in Science and Hypothesis . London: Walter Scott Publishing (1905) END
个人分类: 生物物理-biophysics|7352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们到底差什么?
seacat 2009-5-22 09:34
杨玲 于2009-5-6 10:01:45在博客中写下 中国教育不差钱 赵冲于2009-5-9 13:36:52在博客中写下 中国不差钱,差思想家 结合我自己的感受谈谈我的看法。 做科研的人都知道财政拨款是属于国库的钱,现在国库拨款必须当年结清。如果你花不完就要被收回!这项措施大家都很有异议,也不符合创新的思想。想要创新必须有时间的保证,但这个政策却要求你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突击。其中的弊端我想大家都清楚。 另外一个就是我最近在忙着申请方向性项目,给我的答辩时间是10分钟。我都不知道自己该讲什么? 看了上面的个例,大家就已经明白了我们差什么了。 现代中国的快速发展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仅仅30年多一点的时间。美国、日本、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发展的时间都比我们长。可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就是要让我们以百米飞人的速度去赶超。于是我们没有了教育家、科学家、思想家...... 看看我们的论文数量,真的是可喜可贺! 看看我们的高楼大厦,真的是可喜可贺! 看看我们的大学生、博士生数量,更是可喜可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没有那么久的时间,于是出现了万亩大造林的荒唐。于是有了千人计划......一颗大树能抗得住年年恶化的沙尘暴吗?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副漫画,一个人拿了一大桶水往墨水瓶里到,结果是进入墨水瓶里的水还没有洒的多。这就是欲速则不达,出自《论语》。 【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图片来自于 李嘉宁的漫画空间: http://qzone.qq.com/blog/417422636-1228310548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38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人们骑虎难下的时候
cutefay 2009-5-19 17:01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有些事情可做可不做,最后选择去做了,结果做了之后发现这件事情比预想的困难得多,所费的时间,金钱,精力要比以前预想的要多很多。这个时候,你是坚持做下去还是放弃呢? 这样的事情往往是大多数人经常会遇到的,并常常会困扰着人们,人们常常会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这样的事骑虎难下,上了贼船下不来了。这样的事情通常发生在你帮别人的忙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或者自己想主动去争取一些东西的时候,或者是你想关爱一下别人的时候(例如关爱子女,爱人或者父母等)。面对这样的事情,人们往往会有一个想法:能不能就此放弃呢?而往往这个想法会被人们抛弃,这是因为人们会发现,如果事情做了一半不做了,结果往往会遭到别人的指责,对自己不好,总之放弃是不行的。事情做了一半不做了,结果往往不等于二分之一的成果,也不等于零(即没做),它的结果往往会比零还差,是负数,是一种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行为。因为半途而废的行为会让周围的人觉得你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一个没有勇气的人,一个不为别人或集体着想的人。所以效果是负的。 这样的事情要坚持做下去的话,也是不容易的,要牺牲掉很多时间,精力或者金钱,要忍受很多烦恼,甚至是心理的折磨。尤其是,当这件事情当初是自己主动提出来或者主动要求帮忙的话,在骑虎难下时自己心里更不好受,因为这时更觉得是在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而当自己克服重重困难做完了这种事情,结果可能好,也可能不好。如果结果好,那也算皆大欢喜,毕竟自己的辛勤汗水没白废,如果是结果不好,有可能别人会理解与感谢自己的,但也有可能还是会遭到别人的非议,如果在自己付出了努力之后还是遭到非议,自己心情会很难过。 总之,人们经常会做这样一些收获远远小于付出的难事,而这些事情本来是一件自己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结果做了之后就没有退路了。遇到这样的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是自己要有先见之明,能够通过直觉和很强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来判断这件事情是否可以做。如果是事情已经做了,那就在刚开始还可以收放自如的时候就决定好自己是否要继续做,这时及时收手也行。当事情到了没有退路的时候,就要坚持做下去,尽力去做,并且要让这件事情的相关人员知道你是在尽力做这件事情,知道你遇到的困难,这样的话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帮助,有利于困难的解决。并且,即使最后结果不好,别人也会觉得你尽力了,也会肯定你的功劳的。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5612 次阅读|12 个评论
当人们骑虎难下的时候
cutefay 2009-5-19 17:00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有些事情可做可不做,最后选择去做了,结果做了之后发现这件事情比预想的困难得多,所费的时间,金钱,精力要比以前预想的要多很多。这个时候,你是坚持做下去还是放弃呢? 这样的事情往往是大多数人经常会遇到的,并常常会困扰着人们,人们常常会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这样的事骑虎难下,上了贼船下不来了。这样的事情通常发生在你帮别人的忙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或者自己想主动去争取一些东西的时候,或者是你想关爱一下别人的时候(例如关爱子女,爱人或者父母等)。面对这样的事情,人们往往会有一个想法:能不能就此放弃呢?而往往这个想法会被人们抛弃,这是因为人们会发现,如果事情做了一半不做了,结果往往会遭到别人的指责,对自己不好,总之放弃是不行的。事情做了一半不做了,结果往往不等于二分之一的成果,也不等于零(即没做),它的结果往往会比零还差,是负数,是一种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行为。因为半途而废的行为会让周围的人觉得你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一个没有勇气的人,一个不为别人或集体着想的人。所以效果是负的。 这样的事情要坚持做下去的话,也是不容易的,要牺牲掉很多时间,精力或者金钱,要忍受很多烦恼,甚至是心理的折磨。尤其是,当这件事情当初是自己主动提出来或者主动要求帮忙的话,在骑虎难下时自己心里更不好受,因为这时更觉得是在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而当自己克服重重困难做完了这种事情,结果可能好,也可能不好。如果结果好,那也算皆大欢喜,毕竟自己的辛勤汗水没白废,如果是结果不好,有可能别人会理解与感谢自己的,但也有可能还是会遭到别人的非议,如果在自己付出了努力之后还是遭到非议,自己心情会很难过。 总之,人们经常会做这样一些收获远远小于付出的难事,而这些事情本来是一件自己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结果做了之后就没有退路了。遇到这样的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是自己要有先见之明,能够通过直觉和很强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来判断这件事情是否可以做。如果是事情已经做了,那就在刚开始还可以收放自如的时候就决定好自己是否要继续做,这时及时收手也行。当事情到了没有退路的时候,就要坚持做下去,尽力去做,并且要让这件事情的相关人员知道你是在尽力做这件事情,知道你遇到的困难,这样的话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帮助,有利于困难的解决。并且,即使最后结果不好,别人也会觉得你尽力了,也会肯定你的功劳的。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不是金钱,金钱也不是时间
大毛忽洞 2009-5-18 11:06
时间不是金钱,金钱也不是时间 时间就是金钱是一句俗话。 周扒皮半夜起来领着鸡叫就根据这个原理。 从哲学(数学)上看, 时间是有正负符号, 金钱也是有正负符号。 我们只知道口袋里还剩下多少钱, 而不知道总共花去了多少钱。 我们只知道我们过去了多少年, 而不知道我们还能活多少年。 逝去的时间可以勉强折算成金钱, 积累的金钱绝对不能折算成未来的时间。 时间不是金钱, 金钱也不是时间。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3959 次阅读|1 个评论
感觉过一周就跟过一天似的
xiegming 2009-5-12 01:31
现在的时间似乎都是飞快的流失,一个小时似乎只有10分钟。刚过了周日,怎么又到了周日。 每天都匆匆忙忙,总有干不完的事情,还有突发事件要处理,时间总不够用。。。。 难道这就是人生,啥时是个头啊?
个人分类: 记忆·感触·工作|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
wdfzacw 2009-4-28 10:37
霍金的时间观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中医治病的另外空间景象——看医德的重要性(转)
热度 1 sheep021 2009-4-20 11:55
来自: http://www.shanghan.com/bbs/thread-57386-1-1.html 中医治病不同于西医治病,中医治病不仅有三维时空的变化,而且还有另外空间的变化,这是西医理论所无法理解的现象,其实西药也有另外空间的表现。 中医治病,关键在于中医医生的德行,其次才是患者的疾病轻重。也就是说,患者预后的好坏除了自己的业力宿命因素以外,主要是看医生德的大小。如果这个医生的德行高尚,他治病的能量与功能就大,如果这个中医德行小,那么他治病的能量和功能就小。如果医生没有德,那么他治病的效果就一落千丈,即使方证相印。这是为什么呢? 中医治病,首先是定病位。 在另外空间,真实的情况是,中医有一种功能,类似于法海和尚拘白蛇和青蛇时的钵,其实那就是一个法器。中医的功能就是治病的法器。这个法器拘住病灶的邪气,然后才可以立法处方用药,进行治病过程。但是中医本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有这种功能,一小部分人可能知道,但仅知道而已,更多的就不知道了。这种功能多是先天带来的,也有后天熟练形成的,但都是先天的因素促成的机缘,所以,在这一点上,无论西医、中医,身上都有治病的功能和护法,但发挥的好坏,就看个人的德行了。这种法器的功能可以拘住病灶上的邪气、病气,不让它扩散,但这只是表象而已,如果天目层次开的低的话,只能看到一团黑气,如果天目层次开的好的话,就可以看到,那团黑气的性质就发生了改变,会看到一个一个、一群一群的不好的灵体及灵体的形状,这个灵体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动物,也可以是各种另外空间的动物或各种其他生命体,这种说法,可能有人接受不了,或不能理解,认为这纯粹是迷信或唯心的说法,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与唯心的逻辑谬误,我已经驳斥过了,在这里不想多说, http://www.shanghan.com/bbs/thread-51205-1-1.html 只想说一点具体的,我们大脑思维时发出的各种脑电波,即思维波,是物质的吧,但那不就是人的意识吗!唯物与唯心有什么绝对的区别吗?中医有一个形神理论,现代中医都把形神理论中的“神”理解为意识思维活动而已,还有更深层次的解释吗?没有,有那么简单吗,如果那么简单,中医早就被现代科学“破译”了,可是现实呢?越译越破!有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人都会理解这里“神”的意思,其实不管唯物,还是唯心,起码应该理解为一种不同于三维时空的“生命体”吧,被洗脑的人还是不能理解,我们也没办法 ,学习中医是需要悟性的,没有悟性,就不配学中医, 学了中医也是滥竽充数, 嘴上喊着中医万岁,其实就是最大的中医破坏者。这样的中医学人太多了,他们的中医理论就是现代中医的歪理学说。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熟能生巧。为什么呢?巧到可以无意识下,就可以做成千篇一律的动作或事情,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熟练以后,已经形成了一种小功能,这种功能就是一个生命体,它也有自己的意识和思维,但它是主生命体的一部分,所以它必须服从于主生命体的意识,所以主生命体的意识一想到要做什么,那个功能在另外空间早已经出去了,所以我们就有了“熟能生巧”的无意识状态。这里其实又说了一个秘密,前些年,许多人鼓吹的特异功能等等,认为是人练出来的,其实人身先天自带一切功能,只是因为能量小,没有形成法器,或形成法器而没有能量启动,等到机缘成熟,能量到位,法器或功能的威力就显示出来了,即功能根本就不是练出来的,而已修心修德修出来得。说到这,可以看到,只有修德才有能量,有了能量中医治病的法器和功能才会起作用。所以没有德的人治病根本不好使!德大的人治病效果好,越大越好,德行小的人同样病人同样方剂,但效果就不同,各位临床不知有否此种疑惑。 90 年代中国出了无数气功大师,刚出山的时候确实威力无比,但是到后来都销声匿迹了,为什么,因为刚出山时没有名利情的侵蚀,心性德行都不错,能量充足,所以功能、法器威力尚可,但是到后来掉到名利情中浸泡,心性德行一落千丈,惟利是图,色心大起,七情六欲泛滥,六根不净,所以功能法器没有能量充实,也就完蛋了。如同电动汽车没有电了,车也就不走了,成了一堆废铁一样。中医与气功皆同此理。所以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的正气就是道家的德,佛家的慈悲,儒家的浩然正气,基督的忏悔。所以我们看到有的人治病,不是用草药,而是靠说话,一般人不理解,其实就是同那个致病的另外空间的灵体讲道理,最后化干戈为玉帛,同世间谈判道理无异。 中医治病的第二步骤就是定病性, 即寒热、虚实、表里。寒热是阴阳层次的外在表现,经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水火者,寒热也。虚实是五行层次的外在表现,即五运六气的胜复郁发,即五运的胜复、六气的胜复,五运与六气之间的郁发,经曰“邪气胜则实,精气夺则虚”,这里邪气胜与精气夺,就是指五运六气的太过不及对藏象经络的时空影响。 神与德的层次是治病的最高境界,即治神,神属于德的层次。而阴阳五行、五运六气是治病第二境界,在另外空间中,属于气的层次,佛道的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既是超出这个阴阳五行的境界,所以阴阳五行不是宇宙的最高时空境界,只是气的时空机理。在气的时空中,天地阴阳之气是最大的象数模型。 《 内经》中只有五运的胜复、五运与六气的郁发,而没有六气的胜复,这是王冰运气的不足,内经认为人是倮虫,是自然界五虫之一,与其他动物没有根本区别,万物平等。而五虫是五运六气的演化结果。所以经曰: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中医治病的第三步骤是用草药组成方剂。 中医有句古话:用药如用兵。诚如斯言,治病如同打仗,方剂配伍如同排兵布阵,中国最高超的兵法不仅是孙子兵法,不仅是太阴兵法,不仅是武经七书,更是《内经》的药物配伍规律,是《汤液经法》中的五行图。我们以为草药不过是草药而已,其实在另外空间里,却是真的发生着惊天动地的正邪大战,有文有武,君臣佐使,将帅兵卒,如同世间。每一味中药都有自己的思维与功能,所以每一味中药都是一种法器,一种功能,对付不同的邪气与灵体,或单兵,或配合, 中国自古有中药布局风水及破解方法,为什么,就是因为中药有阴阳五行力,可以改变另外空间的时空布局。 中医治病,大抵如此,德不仅是中医医生治病成功与否的关键,更是患者患病轻重的关键所在,整个治病过程也是德的转化过程,所以现今社会上那些惟利是图、招摇撞骗、无德无能的中医们,亟待需要提高自身德行素质,这不仅是精神层面上的事情,更是性命攸关的做人大事。 电影《无间道》有一句:出来混的,迟早要还。
个人分类: 时间空间|3049 次阅读|2 个评论
宙 思
pxy 2009-4-17 23:33
开端 当流星划过天空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条线,而它原本只是一个光点,只是随着时间的不同连成了一条轨迹线;当我们戴着妈妈织的围巾的时候,我们看它是一个带状面,而它却是由一条线交叠而来的;当我们观看电影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变化,而这一现象来源于一幅幅静态场景画的连续播放。就如同电脑给我们展示的各种多媒体信息一样,这些信息只是一个个 0 或 1 的点信息在时间上的排序而已。当电脑的速度足够快时,谁也不敢否认它不会为我们呈现一个与我们生活几近相似的世界。 来吧,让我们仔细感受一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吧。我们认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的空间加一维的时间而组合起来的四维时空世界。那么我们是如何认识到三维空间的呢?靠我们的眼睛看,靠我们的耳朵听,靠我们的触觉感受,那么如果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幅幅二维画面呢,就像电影一样,如果这些二维画面又是随时间勾勒出的一个个点呢?就像围巾与星光一样,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描述我们的世界呢?对于我们的耳朵,连立体音响和鬼屋的耳麦都可以让我们相信那些声音来自三维的世界,那么我们还要它来解释什么三维的世界呢?而且听觉与触觉一样,它们原本接受的就是一维信息而已。那么,让我们将这些串连在一起吧,一个随时间变化的点,构成了一条线,这条线在时间的流淌中汇成了一个个面,在实践中推进的面呈现了立体的空间,立体感受的我们随时间的前进,感受时空四维的变迁。而我们现在体验到的,或者说存在的每一秒的世界都只是一个点在这一秒里所经历的变化而已。 那么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宇宙是什么?也许它只是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的长度就是一个个连续的变化。一旦停止了变化(或者出现了与以前相同的变化),那么宇宙就终止了(或者也可以说又回到了开始)。就像对于一个周期信号而言,一个周期和无数个周期所表达的内容实际上是一样的,对于宇宙也是这样,可以认为它是有限长的,也可以认为是无限长的。而同样的变化其实是没有变化。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宙 思
pxy 2009-4-17 23:28
从今天开始,我将会连载【宙 思】的内容,希望各位好友多多关注,多多评价,谢谢。 序言 古往今来,世世代代,人类一直在追求什么?真,善,美。而何为真呢?与真相对的是假,而何为假呢?难道只是给了一个分割点,一个评价标准,世界就会被分成两半,一半为真,一半为假。所有的现象都是现象,为什么要分个真假,去寻找现象背后的真相呢?因为我们想知道到底什么引起了这一现象,即:是什么的因导致了一个如此的果。那为什么要去寻找这个因呢?一方面,像所有的生物一样,我们想趋利避害使现在的我们能够更好的发展,即为了当代和下一代的生存问题;另一方面,也许是人类的意识所特有的吧,那应该就是人还要为世世代代的生存考虑。所以我们不仅要探寻现世界中的因与果,还要去探寻我们的过去和将来,以便人类可以连绵不息。因此人类不仅会在我们这一代里彼此传递自己的经验(即自身得到的因果关系),还会把这一世代得到的因与果想办法留给下一代。这就是人类本性所求的善,和追求共同发展所呈现的美。 这种人类所要寻求的因与果,其实就是世间万物所遵循的因果律,因此因果律也是世界发展的最本质的规律,什么是最具有因果规律的呢?那就是时间。那么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空研究之2:地理时空观
sheep021 2009-4-13 15:21
任何数据模型的建立都与世界观、方法论等密切相关。时空数据模型的建立与时空观、方法论和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息息相关。 本章深入总结了时空观、思维方法、时空思维、时空数据仓库等相关理论的已有成果,将这些理论与时空数据建模目前面临的问题结合起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从而确立一种时空数据整体建模的指导框架。 1.1 地理时空观 时间与空间的矛盾是宇宙固有的矛盾。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对时间与空间及其关系不断认识的历史。迄今为止,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在哲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领域里仍是个需要探索的课题。目前,时态( TGIS)已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在对时空地理实体进行科学认知和表达时,还存在着重要的概念差异,导致对现实世界抽象方式、计算机组织和结构化数据的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而现有时空数据模型多是从物理、几何和计算机表达的角度出发,不是面向地理实体的动态发展过程,所以缺少对地理实体或现象的显式定义和整体性表达,不能真正体现时间的内涵。本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初步研究了地理时空认知问题。 1.1.1 地理时空认知方法 1 )时空认知方法概述 对时空的认知和运用,受思维方式和具体历史条件,特别是科学技术状况制约,反过来又对文化形态特征发生重要影响(王树人,2005)。比较中西文化(表2-1)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明显的,但二者是互补的。因此,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以空间为主的还原论方法和以时间为主的整体论方法两种时空认知方法。 时间和空间,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不能同时被看到。对时空的认知或偏重于时间或偏重于空间,不可能时空并重。空间在本质上是分析的,时间在本质上是综合的(戴汝为,2007;刘长林,2007)。通过分析方可显示事物的并存关系和广延属性。空间可以分割,可以独占,从空间看事物,整体由部分组成,是部分决定整体,将事物视为合成的整体,进而形成还原论的认知方法。 综合的结果必定显示事物的整体性变易,即自然的时间流程。整体在本性上是一种生命过程,时间朝着一个方向前进,被视为一维。偏重时间性的思考会自然地倾向与综合,倾向于整体(刘长林,2007),进而形成整体论的认知方法。 同一件事物,如果认知的层面、认知的方法不同,认知的结果就会不同。反过来说,认知目的、研究性质不同也需要选择不同的时空观和方法论。成语“盲人摸象”和“曹冲称象”形象地说明了两种认知方法和认知结果。 表 2-1 中西文化比较(据(马蔼乃, 2007 ),阴影部分为本文所加) 比较项目 西方文化特点 中国文化特点 原始思维 一义序 是、非;真、假, 对立、相反 二极序 阴、阳 互补、相成 思维逻辑 以形式逻辑为主 演绎逻辑、归纳逻辑 抽象思维为主 讲究理性 实体性 以辨证逻辑为主 类比逻辑、辨证逻辑 形象思维为主 讲究悟性 非实体性 宇宙观 主客二分(主客对立) 主客一元(主客相融) 世界观 物质、精神 天人合一 方法论 还原论为主 整体论为主 时空观 以空间为主,以空间统摄时间 以时间为主,时间统摄空间 2 )地理时空认知方法 地理科学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钱学森,1994;马蔼乃,2002,2007)。地理现象是复杂的现象,具有非线性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似性、区域性和时序性的特点(马蔼乃,2007)。由此造成了地理时空认知和表达的复杂性。对复杂现象的认知,一般应遵从从简单到复杂,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的认知路线,因此,地理时空认知需要自始至终贯彻“突破还原论,发展整体论,达到还原与整体辨证统一的系统论”的哲学思想。即坚持以时间为主,以时间统摄空间的整体认知方法。
个人分类: 时间空间|2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空研究之1:时空研究的意义
sheep021 2009-4-13 12:43
时间无 辙 ,空间有形。透过时间可以体察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空间则可以探究事物的边界、形状和构造。时间和空间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因此,时间和空间同出而异名,都是研究客观现象、把握客观规律的切入点。不过,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是一撮而就的,而是一个曲折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对时间和空间问题的探索就从未停止过。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直到今天,时间和空间依然是现代物理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对时间和空间不断探索、不断认识的发展史。时空研究领域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河图洛书记载了最古老的天文地理,把天文、地理和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涵盖其间,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象与数的关系,包含了古代人对地理时空的认识(马蔼乃,2007)。它所反映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念是东方哲学的精髓,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现代物理学中,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等论理的提出,都成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 萌芽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以地理学、地图学和计算机等科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地理现象为研究对象的计算机系统。进入90年代以来,时间特征的融入,使得地理信息系统开始进入时态地理信息系统阶段,可以研究地理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进而通过重建过去、模拟现在和预测未来而成为重要的决策支持工具。“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之后,地理信息系统在全球得到了空前发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对于地理学的未来发展,马蔼乃(2007)认为:正如现代的物理学与天文学已经汇合,形成天文物理学,地理学最终将与天文科学相汇合,形成天文地理。与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概念不谋而合,体现了曲折发展、螺旋上升的发展道路。到那时,作为决策支持工具的时态GIS也将发展为真正的时间GIS,甚至天文GIS。再现了中国古代对决策者们的基本要求:“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但是,目前的时态地理信息系统还很不完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如对时空语义的研究与理解、时空动态模拟与推理、时空数据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理论的研究、时空数据的可视化表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有待于全新数学思想的出现,目前借助于传统静态GIS 的框架进行理论研究和功能的实现是权宜之计。该领域的研究任重而道远(王家耀等,2004)。
个人分类: 时间空间|3106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谈物质的波粒二象性问题
热度 2 zhulin 2009-2-26 15:01
由于波粒二象性出现在微观领域,人们对此无适当文字语言和图像来理解,而把它搞的越来越复杂。 波粒二象性有必要弄得那样复杂吗?什么物质波、数学几率波,大量粒子统计,双解理论,等等。而根本问题则是物质本身就是粒子与场源(引力场!),粒子与其引力场能分离吗?粒子具有波性和波具有粒子性,恰恰说明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离、物质与空间(引力场!)不可分离,波粒二象性本身包含周期性因素,也表明物质与时间不可分离。 对此科学上长久的争论是否陷入了误区?爱因斯坦五十年的艰苦思考光子是什么的问题而未解,它的意义可能说明其永远无解。波粒二象性是实验观测结果,是物质最基本矛盾的展现,是自然界的核心本质,是认识自然普遍规律的基点,物质固有的矛盾是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原动力! 由于具有质量能量的物质本身的波粒二象性实质表明物质与空间(引力场)、时间及运动不能分离,那么它必然与基本的普遍的引力及惯性有联系。实际上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正是万有引力和惯性之源。以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为基础,物质质量、能量、空间、时间、引力以及宇宙膨胀、暗物质、暗能量便可以统一起来。现已充分表明,数学推导出的公式与天文地理及物理方面的许多观测结果惊人地一致。可以说,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至今 321 年来,困扰人类的引力机制问题,最终仍是按照牛顿的猜想 物体向空间发射 精气 得以解决。宇宙、太阳系、地月系统、月球的产生、地球的演化等奥秘以及与实际问题密切关联的地震预报问题、矿藏分布问题,等等,在此框架下都将逐渐明晰起来。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657 次阅读|8 个评论
恋爱宝典:时间=爱
famingkuang 2009-2-21 10:09
这几天在家里当儿子的家庭老师,感觉到与儿子的关系更亲密了,虽然时不时的打他,但儿子爱爸爸仍有超过爱妈妈之势。 这让我想起当年的恋爱美好时光来,怎么就那么一天到晚的想与某美女腻在一起呢? 这又让我想到,爱是否就是意味着愿意让对方来分享你的时间乃至生命呢? 钱财是身外之物,愿在你身上大把花钱的人不是最爱你的人,愿意在你身上花大把时间的人才是真正爱你的人。 当一个人只想用金钱打发你,只为换取他不与你在一起的时间的时候,就表明他已经不再爱你了。 生命对一个人来说是无价的,而组成生命的是那一点一点的时间,请记住:把时间给了你的那个人实际上是给了你无价之宝,不懂得珍惜的人不配拥有幸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03 次阅读|6 个评论
自相似性结构着的嵌套之(4):迭代
whitewood 2009-2-15 10:09
自相似性结构着的嵌套之( 4 ):迭代 生命 从原点开始 产生光子 某种规则的指纹 从夜的黑色平面上 向黎明延伸 时间 断断续续地确定 星座新的位置 让地球在旋转中 得到短暂的永恒 而天空 像一只被困于自由的鸟 天鹅似奋飞 生命 嬉戏于迭代 忙碌着分别 持续跳跃的序列 从高山到大海 从黎明到黄昏 从业力到灵魂的解脱 时间 燃烧着五行的元素 燃尽了肉体和精神的宫殿 剩下无穷灰烬的废墟 在灰烬的缝隙里寻觅着美的真谛 以残留的不可逆的历史而昭示天下
个人分类: 诗歌卷|6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时间的掌门人
eloa 2009-2-11 15:05
Shea 发表于 2009-02-09 8:13 Shea 编译 当从2008年进入2009年的时候,全世界的所有时钟都额外地多加了1秒。到底是谁掌控了我们的时间?让我们来拜会一下全球时间的掌门人。 对于大多数来说,时间是一种想当然的东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秋冬,又一春。 但究竟什么是时间?我们又是怎么测量它的?时间的速度是不是一尘不变的?时间是否有起点?时间最后会不会终结? 这些绕人的问题看似更适合哲学层面的讨论,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不单单关系到了解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还关系到21世纪全世界的正常运转。 从金融交易到卫星导航,我们每个人都依赖于一个唯一而精确的时间系统。一旦在时间问题上出了差错,损失的可能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可能是生命。而丹尼斯麦卡锡(Dennis McCarthy)正是全球时间的掌门人,确保世界上的所有人使用着正确的时间。 :丹尼斯麦卡锡(Dennis McCarthy)。 和地球上的任何人比起来,麦卡锡更深知时间上的同步对于人们的重要性。但如果你不是成天和原子钟打交道的话,你怎么能体会到这一点呢?其实在你的身边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通过围绕地球的30多颗卫星向地面的用户发布着高精度的时间戳信号,而这些信号会以光速传播。 空气阻力 通过测量来自不同信号的到达时间差异,GPS就可以计算出你和卫星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而计算出你在地球上的位置。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所有的时钟都是同步的。 GPS系统的精度可以达到5米甚至更小,这意味着全世界GPS使用者之间的时间差异必须小于16个纳秒(1纳秒=10 -9 秒)。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由30多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定为系统(GPS)。 直到1967年秒还是使用地球的运动来定义的。这与我们的直觉相符,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而1小时又包含了3,600秒。 如果地球本身很守时的话,那么这个定义无可厚非。但地球偏偏不是。地球的自转每天会变化几千个纳秒,而造成这一变化的大部分是风的作用。 当风吹向山脉的时候,它们就会加速或者减速地球固体部分的转动,并且把这部分固体的转动转移到地球的大气中。 于是过了几年之后,地球自转的这些变化就会使得地球的转动不再和GPS所使用的高精度原子钟同步。 闰秒 这正是麦卡锡所关心的。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麦卡锡的工作就是紧盯着地球自转的微小变化,并且设置或者取消闰秒。 麦卡锡的这一工作也是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系服务的一部分。它会汇总全世界一系列天文台对地球自转的观测数据,而对地球自转的监测则是通过对类星体的观测来完成的。 类星体是极为遥远的星系,其中一些到地球的距离甚至超过了100亿光年。它们的中央则是一个超大质量黑洞,通过吸积物质可以发出相当于千亿颗恒星的光芒。 由于类星体非常遥远,因此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相对于地球来说是固定不动的。这样一来它们就形成了一个非常稳定和精确的参考系,由此我们可以用它来测量地球自转的变化,并使得我们的时钟和地球自转同步。 90亿次1秒 在美国海军天文台我们有许多钟,麦卡锡说,原子钟会输出电信号,就像摆钟的摆动一样。不同的是,摆锤摆动一次需要1秒或者几秒的时间,而原子钟每秒钟可以输出90亿次信号。这就为时间提供了一个非常精细的定义。 :位于美国海军天文台的原子钟。 但是问题好像并没有就此结束,让全世界的时钟同步是另一个更基本的问题。 1905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证明不存在绝对的时间。宇宙中任何一个地方的时钟都和其他的时钟有着不同的速率。对于GPS来说,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由于卫星位于引力场较弱的高空而且以高速在轨道上相对于地面运动,这就会使得卫星上的时钟和地面上的每天会差上40,000纳秒。 40,000纳秒就相当于12千米,因此你就会看到问题的严重性。爱因斯坦1905年的狭义相对论和1915年的广义相对论都被用来校正这一时间漂移,只有这样GPS才能正常运转,飞机和轮船才能平安到家。 这就是看似简单的让全世界时间同步背后的复杂故事。
个人分类: 天文|1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宇宙膨胀与"奇点"及大爆炸无必然联系
zhulin 2009-1-11 10:57
首先,对一个可能是无限的体系来说,则无论怎样倒推和倒推何时,它依旧是无限的,而不能说它过去一定是趋向越来越小的。 其次,即便对一个有限体系持续膨胀的模式作倒推,也得看它的膨胀是线性膨胀还是非线性膨胀。如果是线性膨胀,那么它的过去是趋向越来越小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可直至小到了极点,即 奇点 ,这是宇宙大爆炸理论创建者和拥护者采用的简单思维方式。但是,若宇宙膨胀是非线性膨胀,如 r = r o e Ho t 膨胀模式,则在有限的时间内永远倒推不出所谓 奇点 。所以,宇宙膨胀并不一定意味着 奇点 和大爆炸起源。 所谓的宇宙大爆炸,仅是一种假想引发膨胀的第一推动的代名词而已,这在引力的作用下,应呈减速膨胀。而新发现的加速膨胀,对于宇宙大爆炸一说是根本上的否定。为了保住大爆炸说法,唯一的办法是假设存在大量的斥力性的暗能量,这样,再加上原来假设的存在大量的引力性的暗物质,等等,大爆炸论更加乱了套,已无理性和逻辑可言。对于人为拼凑、问题百出的大爆炸之说,实际观测已经做出根本性的回答:不! 类似地,宇宙过去因密度较高使得温度较高,逐渐膨胀至今温度下降 2.7K 背景辐射 , 以及氦元素丰度等也都不能作为大爆炸的直接的逻辑上必然的证据,仅仅是对应性猜想性测算而已,甚至还有锂元素问题、热平衡问题等反正据,以及为何以临界速度且各向同性膨胀等的解释问题。其实所有这些倒都可以作为 r = r o e Ho t 非奇点非大爆炸膨胀模式的证据,且不引起各种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为什么宇宙学的研究经常处于混乱无序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作为主导宇宙运行的万有引力其机制尚不明了! 对 r = r o e Ho t 膨胀模式取时间导数,恰是哈勃定律 V = H o r ,其中隐含着自然的加速膨胀。 这些均可由物质粒子的本底引力子辐射引发的质量时变关系 dM = - Ho M dt 所导出,并能说明万有引力的机制和物质系统的自然演化,而无需引入大爆炸第一推动和暗物质、暗能量等虚妄概念。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204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三个逻辑基元---时间、空间和质量
zhulin 2009-1-2 22:48
人类旷古以来所提供的逻辑基元一共只有三个 时间、空间和质量。 这些逻辑基元数目是很少的,但是就是这些逻辑前提为人类发展自然科学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从有时间 ( 天时 ) 的中华文明,到建立了空间的逻辑体系的古希腊文明,再到有了时间、空间和物质 ( 引力质量 ) 的西方的近代文明,逻辑基元的数目在扩大,实验的方法在改进,结果的精度在提高,表达逻辑体系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合理。 西方文化注重明确性,当然也有变通性,但是对于变通性,一般都很谨慎。东方文明有较大的变通性,我们的文明的经典是易经,一切都是从变动中来求通达,也许这与我们的先贤首先获得了关于时间的理念有关。在物理学上认识物质世界的两个原初理念是时间和空间。时间的理念首先是从东方人发展起来的,时间是变通性的理念,直到现在对于时间这个理念还是没有搞得很清楚。而西方人首先发展的对于空间的理念,是以明确性为主的,所以一步一步的发展了逻辑和现代科学。当然在明确性发展的同时,他们也在发展着变通性,他们总是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上发展着变通性的理念,但是也总是不断地陷入不知如何变通的困惑。变通性一旦脱离了明确性,就会造成完全的迷失。 东方文化只要把明确性的逻辑的旗帜牢牢的树立在心中,其变通性的思维理念一旦放在明确性的基底上,我们的思维能力会对人类思维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人类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在正是人类思维的理念需要 变通 的时代,是需要建立一个在 时间 这个人类思维的原初理念基础上的,与 质量 相对应的逻辑基元的时候了! 要发展物理学重要的是发展对于力的认识。而力实际上是与物质模型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了解力的性质又必须要扩大我们对于物质存在形式的描述能力。这个物质存在形式的描述能力的扩大,又与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的深刻性有关,在时间和空间完全没有联系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得到对于像牛顿那样的对于物质存在的质点和质量的逻辑界定。同样我们如果没有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既是相互独立又有相互联系的那种逻辑理念,我们就无法获得物质存在的新的形式。所以对于物质世界的更加深刻的了解就得从对于时间和空间理念的更加深刻理解,而且这种理解不能停留在哲学式讨论的层次上,没有数字和运算的理念永远只是哲学讨论式的理念,成不了逻辑前提和逻辑基元,也不可能得到逻辑自洽的数学体系。 牛顿的物理框架就是以空间理念为基础的明确性的理念。质量这个逻辑基元是与空间联系在一起的,牛顿理论中所谓物质和运动就是空间的点在时间这个逻辑基元上的变化。 时间成了一个与物质无关的纯粹的逻辑量,物质的存在形式不随时间而改变的。这就是西方的现代物理学所落入的陷阱 : 因为一切物理量最终是要用一个数字来描述的,直到现在我们似乎只能在空间点上获得数字,时间是永远不停地均匀地流逝的,无法想象我们能够从这样流动的时间中去获得代表物理实在的映像,这个映像最终是要用数字来表示的。 实际上人们无法真正打破牛顿理论框架的束缚,就是由于无法建立在永远流逝的时间上获得数字信息的那种理念,因而不得不把 粒子 与空间的描述僵化的联系在一起。 质量这个逻辑基元是与运动和物质结构模型联系在一起的物理量,之所以能够有这个物理量仅仅是因为假定了万有引力的形式。这个力的形式是一种假设,但是它不是一般的人为假设,而是与人类自古以来对宇宙星体的观察,一直到赫布里的实验和开普勒从赫布里实验得到的行星运动规律相一致的,虽然牛顿表示了对于万有引力的作用机制的忧虑:通过虚空来传递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具有正常思维的人所难以接受的。 ( 以上摘自宋文淼先生的部分博文 ) 必须清醒地看到,自然界是个有机整体,处于普遍联系和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时间、空间和质量作为自然科学的三大逻辑基元,它们之间必然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融合。从相互独立方面,人类获得了万有引力、能量、动量等一系列清晰概念,发展了科学和技术;然而,从相互联系融合方面,几百年来,却几无进展,致使现代科学越来越疑难重重,不但引力等机制说不清楚,还引发了暗物质、暗能量、初始奇点、宇宙大爆炸(第一推动)等许多虚妄的概念。 目前,从根本上解决三个逻辑基元 --- 时间、空间和质量之间联系的条件已经具备。对现已揭示的物理世界最基本最普遍的关系:质能关系、德布罗意 -- 爱因斯坦关系、万有引力定律、哈勃定律的深入分析发现,质量和时间的关系是联系这些基本的普遍关系的一条金纽带,并且这些基本关系的深刻含义或物理机制也将在其相互的联系中得以阐明。 如今,我们所尝试给出的质量(能量)时变关系: dM = - H o M dt 和 dE = - H o E dt ,把质量、时间、空间有机地联系和统一起来,较好地解决了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得到许多与实测相符合的结果,从而揭示了宇宙和地球的演化进程,并把原有经典理论作为时间跨度较短的极限形式包含其中。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447 次阅读|2 个评论
有时候人觉得累是因为杂事多
cutefay 2008-12-30 15:08
有时候人们做事情会感觉很累,而当人们感觉很累的时候,通常不是真的活儿多得忙不完,而是因为事情太杂。 当短时间内要做的事情的数量比较多,并且内容比较杂的时候,人要不停地从一个工作状态切换到另一个工作状态,人切换状态犹如工厂中机器换线一样,总要有个适应状态。如果人换线频繁,那么会在心理上感到疲惫。另外,很多事情并不是可以随着自己的时间和状态自由安排,而是必须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被约束得很死,让人觉得没有自由的空间,这种感觉也会让人心情疲惫。并且,事情多还必须记下来,记在本子上还好一些,如果总是记在心里的话会加重记忆的负担,也会造成心理疲劳。还有,杂事往往都是很枯燥无聊的,做多了就自然会感觉很没劲,从而又造成了心力疲惫。当学生还好一些,自由时间多一些,而如果工作了,这种情况可能会经常发生。所以,很多人上班了之后觉得比做学生还累,尽管上班一天只要工作七八个小时,而当学生经常是早出晚归泡在实验室。 总之,我觉得很多人感觉累,是心累带动了身体的累。 遇到这种事情,我觉得一方面是自己做好时间管理,合理安排好时间,这样做事情就会从容不迫,会在心理上放轻松一些;另一方面,要随时随地享受生活,经常给自己找点娱乐调节气氛。例如,如果在工作之余上网看看QQ群里的一些好玩的笑话,博客上的一些不错的文章,或者,在跟同学同事交流工作之余说个小笑话轻松一下,随时保持愉快的心情,这样做事情就不会感到那么累了。
个人分类: 书评影评|6548 次阅读|5 个评论
时间,空间真的存在么?
liufeng 2008-12-22 16:58
作者:刘锋 天生的盲人同时失去触觉,他还有空间概念么? 所有的人类都是失去触觉的盲人,人类的科学还有空间概念么? 所有的人类都是失去触觉的盲人,他们被固定在恒温的不流动的水中,人类的科学中还有时间概念么? 因为有了生命,世界才有花香,因为有了生命,时间和空间才会出现。 列两个等式 花香=时间=空间 没有花香的宇宙=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宇宙 一个疑问 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宇宙,还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么?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314 次阅读|11 个评论
考槃笔记-30-熵和时间
考槃在涧 2008-12-1 16:30
上午读完李淼老师,《 小林诚和益川敏英/三首汉俳 》,问了几个问题,他让我看他关于熵的几篇文章,边读边做笔记。黑色文字是李老师原文,括号里蓝色字体是我的笔记,引文的题目上有链接,可直接查看原文。 ------------------------------------------------------------- 时光之箭 虽然生命本身的演变没准是熵减少过程,但维持生命的发展需要消耗能量和外界的有序性,也就是说,将生命和它的环境加起来,熵是增大的。 ( 宇宙总体来说是熵增过程,局部能够熵减,为什么? ) 同样,记忆和生命过程类似。我们只记得过去,不能 记得 未来。我们可以将人脑看成一个系统,它储存的记忆越多,某种意义上就越有序。 大脑逐渐有序化的代价是我们消耗能量以及环境的熵增大,所以,记忆的时间箭头和热力学的时间箭头是吻合的。 (这一段有疑问。未来的事情,是还没发生,还是不记得?如果所有的事件已经发生,只是我们只记得过去,不记得未来,那我们凭什么说时间是有箭头的?) 熵是态的数目(严格地说是态数目的对数)。 (随着一个人的成长,我们似乎要定义他越来越难。刚生下来的孩子差异是比较小的,当双胞胎各自成长为小青年时,他们的差异就体现出来了,其实这时还可以看出他们小时候的一些差异,只不过这些差异都被放大了。在成长的过程中,新的态产生了。) 注意,记得过去非常重要,因为物理学实验和观测,特别是宇宙学观测,总是观测到过去而不是未来,这归根结底和我们的记忆方式有关。我们如果只记得未来,那么我们就观测到未来;如果我们既记得过去也记得未来,观测就会有点混乱了,我们要小心区分因果了,也许这样的超人反而做不了科学。谢天谢地,宇宙的寿命是有限的,宇宙在开始的时候的熵非常小,这样不仅生命和智慧成为可能,研究科学也成为可能。( 是记忆住过去,还是过去产生记忆?我觉得弄清这两点很重要。否则可能是循环论证。是时间箭头决定了记忆的方式! ) 终极问题就是,为什么宇宙开始于一个熵极小状态?为什么宇宙不开始于一个极为混乱的状态?这的确非常难以理解,因为熵非常小就意味着状态非常特别,比草堆里的一根针还要特别得多。是谁选择了这样一个特别的状态?假如是上帝,他为什么能够闭着眼睛就能将针从草堆里轻易地找出来?( 也许,混乱的状态和特别的状态只是个相对概念,是以时间为参考系的。我们认为下一刻的状态要比上一刻更乱些,其实也许每一刻的状态都是同等特殊的。 ) 既然我们的宇宙从更大真空中涨落出来,当然也有其他宇宙涨落出来,所以多宇宙是不可避免的。不同的宇宙之间时间是不可比较的,所以说时光箭头反向是一种误导。( 时间应该是状态的结果而不是标度。假设时间是状态的标度,那么不同宇宙的时间是可以映射的。正是因为时间是结果,所以时间才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宇宙之间的时间是不可比的。 ) --------------------------------------- 平 过去十几年对引力的研究,使得人们得出一个结论,世界的确可以说是平的,也就是说归根结底世界真的可以用两度空间来描述,很类似全息照相。世界应该可以用两度空间来描述被总结成一个原理,叫做全息原理。一切物体和物理过程都可以储存在两维空间中。( 我想到了几件事情:第一,引力定律、电磁力都是平方反比的,也就是 2 维的;第二,三体问题没有精确解;我记得 张志东 老师在谈三维 Ising 模型的黄金解时提到增加了一个维度,似乎问题就容易解决多了。也许这几件事情之间隐含了什么东东。 ) 描述黑洞只需要很少的几个量,熵自然很小。 视界在远方看起来的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很像一个处于热平衡态的两维系统。( 比如一个城府很深的人,外表看上起他平平静静,其实内心在翻腾。人和人之间的特殊性在于任意两个人之间是没有办法直接信息互通的,只能借助语言等手段。但对方的思维过程是个黑箱,只能通过言行来辅助判断对方在想什么。因此任意两个黑洞之间也是没有办法直接信息互通的,只能通过黑洞输出的信息来判断大概黑洞内里是在如何折腾,折腾的方式应该只在最基本的物理学层面相同,物理现象是大不相同的。 ) 荷兰人 t Hooft 和美国人 Susskind 最终确信,黑洞的表面蕴含了黑洞的一切信息,包括黑洞塌缩之前的信息。这样,一艘巨大的满载智慧文明的飞船在塌缩成黑洞之后它承载的巨大信息并没有消失,所有这些信息都被储存在视界上。不过非常遗憾的是,我们至今还不知道如何翻译视界上的信息。 ( 2008 年第 12 期科幻世界王晋康的文章《挑战梅杜莎》里说,一个亿万富翁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能够把信息保存 150 亿年?最后的方案是把信息刻录在一团中子里,然后象一个即将坍缩为黑洞的中子星发射这个中子大脑,等中子星坍缩为黑洞之后,中子大脑的信息就永远留在了黑洞里,只不过,黑洞外的人不能提取这个信息而已。 ) Susskind 据此推测,不但黑洞的信息可以用视界来储存,整个世界都可以用一个平面来储存信息,这就是全息原理。( 有人说,计算机赶不上人的思维,是因为运算单元太少,现有的二维蚀刻方式是不可能做到的,需要用三维蚀刻的模式。我很怀疑,按照全息原理,似乎二维足够了。 ) 最后,我们要明白我们的世界既不是黑洞,也不是静止的,更不是范德西特时空,而是一个从大爆炸发展出来的不断在演化膨胀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全息图在哪里?全息图上所用的语言是什么?如何去翻译?是更加有趣的一个问题。( 我彻底民科一把,按照佛家的观点,我心既宇宙。这个全息图应该是在每个人的心里吧? ) ------------------------------------------ 弦论小史( 5 ) D 膜出现后,斯特劳明格( Andrew Strominger )和瓦法( Cumrun Vafa )发现,不同的 D 膜可以用来建造一些特殊的黑洞,这些特殊的黑洞叫做极端黑洞,因为这些黑洞的温度等于零但熵却不为零。 D 膜的构造告诉我们存在一些低能的自由度,当我们计算这些自由度时发现它们的确和黑洞的熵有关。( 很奇怪,早上刚看了朗道关于自由度的解释,不理解。 ) -------------------------- 奶牛 /Susskind/ 王云 为什么我们需要最短扰乱时间呢?这是黑洞为了避免量子克隆的必要条件。今天我们就不谈什么是量子克隆了,以及为什么黑洞会牵涉到量子克隆。( 查量子克隆查到几篇论文: http://scholar.ilib.cn/A-dianzixb2003z1028.html , http://www.cqvip.com/qk/95202X/200705/25572885.html , http://www.cqvip.com/qk/92817x/200711/26159301.html ,前文提到无规行走,这几篇论文里又提到进化算法和遗传算法,有趣。 ) ---------------------------------------- 关于熵( 1 ) ( 2 ) 为什么宇宙在前一刻的状态总是比下一刻的状态特殊?这是在追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起源。任何一个学过统计物理的同学都会自然地问这个问题,因为无论在经典力学还是量子力学中,物理定律是时间反演不变的,也就是说,物理定律本身不能用来判别时间的方向。( 也许,这个论述是有一个前提的:下一刻是在这一刻之后。假若宇宙是在倒带,只不过我们身在其中理所当然地认为明天在今天之后,而昨天在今天之前,又会怎样?物理定律本身不能用来判别时间方向,是否正好说明,物理事件是超越时间的,时间是物理事件被赋予统计意义后的产物? ) Poincare 在 1890 年发表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定理。考虑一个占据有限体积,能量有限的系统, Poincare recurrence (循环)定理说,无论你的初始态如何,只要你等足够长的时间,系统会回到任意靠近这个初始态的一个态。( 这个有点像亚辉的永动机观点。问题是,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对于人来说,这样的永动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永动机还是不存在的。 ) 现在,让我们估计一个从一个平衡态系统突然通过 Poincare 循环机制涨落出一个人脑的可能性有多大。假定人脑的重量大约是 10 公斤 ,含有 10 28 个质子和中子。为了简单起见,假定我们的平衡态系统含有同样多的质子和中子,这样最大的熵大约是这个数字乘以单个粒子相空间的对数,我们忽略后面这个因子。假定人脑的状态非常特殊,它的熵远远小于最大熵,这样,从平衡态涨落出人脑所需的时间大约是 e^10 28 。 ( 好家伙,我等到花儿也谢了。看来每个人能够来到世上都是上帝的恩赐,怎么能不感恩呢?建议所有领导都是学物理学的,起码心里有点起码的敬畏感。 ) 无论用什么单位,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时间,宇宙的年龄,以秒为单位,大约是 10 17 。( 一年有 31536000 秒,算下来大概是 32 亿年。乖乖, 32 亿年出一个无趣男,咱也可以阿 Q 一把:俺是独一无二的! ) 既然是随机涨落出来的,是白痴的大脑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我相信一个没有记忆,没有知识的大脑的熵要远远大于爱因斯坦的大脑。那么,我们的宇宙为什么没有充斥着白痴?( 因为上帝憎恨白痴。其实还有一个问题要问,那就是先天后天的问题,天才无疑存在,也有像莫扎特这种生而天才的天才;有没有本来不是天才,最后修炼成精的?当然,另外一个可能是,对于上帝来说,我们都是白痴。 ) 们的加拿大朋友 Don Page 指出(他也曾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前年夏天到北京,后来在 landscape 工作),在一个固定的共动体积(随着宇宙膨胀而膨胀)里, Boltzmann 大脑出现的几率无限大于我们观测到的宇宙演化史几率,如果所谓 eternal 暴涨是正确的话,因为 eternal 暴涨使得一个固定的共动体积不断地产生更多的宇宙。( 查共动体积,查到这个资料: 标准宇宙学模型 ,看起来 eternal 暴涨可以回答起源问题和终局问题:在最初的最初之前,还有最初,在最终的最终还有最终。 ) 已经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的概率严格等于 1 ,既然发生了,我们就没有必要担心它的几率是如此之小。 谁不想生活中遇到李清照,甚或是潘金莲。可惜,已经发生的事已经发生了。( 二傻说:重大的小概率事件必然发生,这其实是李氏时候诸葛亮定律。你觉得他重大,是因为他对你有影响,你觉得他必然发生,是因为他已经发生了。谁说今天没有李清照和潘金莲?不叫这个名字,没被你遇上而已。所以才要怜取眼前人。其实人往往记住重要的,忘记不重要的。在重要的事情背后有大量不重要的事件发生而被忽略,这叫天行健,君子健忘不息。 ) 所以,既然大爆炸已经发生,无论发生的几率多么小,而在茫茫宇宙间涨落出白痴大脑的几率也许更大,但既然已经发生了大爆炸,我们就坦然接受这个事实。这种观点完全违背人择原理。( 人习惯于赋予自己、自己所在的环境特殊性,其实,特殊是一种错觉,是人类中心的错觉。人择原理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类中心的想法。 ) 最后,我觉得我们还是谨遵 Feynman 或者 David Mermin 的指示: Shut up and calculate 。 ( 遵旨。晚上回去看彭罗斯。 ) -------------------------------- 时光机器 和虫洞? 爱因斯坦的方程到底允许不允许类时闭合线的存在?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的确可以,例如在一个旋转的黑洞内部。就存在类时闭合线。( 类时闭合线应该不会存在于智慧生命这个尺度上,因为可供演进的时间舞台被打破了,系统是最简洁而又最不可测的。 ) 如果虫洞存在,也许我们就可以做到这一点(时空旅行)了。( 我觉得是不可能的。那只是一种数学表达,如果真要做到时空旅行,相当于是从一个能级跃迁到一个能级,不,还要更严格,要求所有事件都是早已发生的,只不过等待我们的记忆一一去唤醒他们。我仍然相信:过去、未来和不存在是同义词,存在的永远都只是现在。你要时空旅行可以,除非你另外创造一个独立于目前系统的过去和未来。 ) 结语:我之前的问题是相对论、量子力学都是 T 对称的,但似乎热力学不是 T 对称的,目前有理论能让热力学 T 对称吗?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我似乎自己找到了哲学上的答案: 时间是结果不是状态,所以物理定律应该是时间反演对称的。热力学是物理事件赋予意义后的统计规律,与人有关,所以时间反演不对称,因为人是时间反演不对称的。如果要把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相对论统一起来,可能会有问题。 (中间有一些字体的格式改不了,很苦恼。)
个人分类: 天问|6126 次阅读|19 个评论
从放射性衰变到生物分馏作用留给我们的信息
moxj 2008-11-24 17:20
图片来源: http://www.eku.cc/xzy/sctx/181258.htm 追索这个话题就好比是警察从线索开始寻找证据一样.因为很多东西留给我们的信息已经逐步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常规方法. 想到熵的增加,人们总是恐惧这个世界会越来越混乱无序.然而能量这个东西却无处不在.而且不管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能量造成的秩序都留下了他们的痕迹. 放射性衰变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人们发现一些元素有放射性,而且这种特性不受外界环境干扰.经过特定的时间,一种一定数量的放射性元素就会有一半衰竭蜕变成别的元素,原来的元素只剩下一半的量.人们就是利用新旧元素的量发展了这种定年的方法.但我要说的不是这个陈旧的话题. 而是从这个话题到其它的一些分离现象,不一定是一种东西的分离现象,一堆东西的也是一样.这些现象不止给时间标了刻度,也把空间做了分割. 化工上的分馏大概有不少人听过,就是利用混合物的沸点不同而逐步把他们分离开的一种技术.其实在自然界中每天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在《 地球化学与股市 》 里面已经提到了地下的元素不停的富集在不同的物质和区域中,迁移每时每刻发生.世界在不停的变化,但美一种结果里都影射着自己的过去. 结晶的过程虽然相反,不用给它能量.但也同样导致了这种分异. 不同的元素在结晶的工程中习惯于趋向不同的组分和物态,所以才有了上文的衔接. 萃取也是一个常用的技术.也不用具体介绍它了, 《 从萃取提纯和扩散渗透到社会各色形态里的显隐规则 》 不但看到了这种技术在化工上的应用,也看到了它在社会中的表现. 焦化是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和密切联系生活的.这些干扁的焦碳里孕育着多少元素的运移,又牵扯到多少钱的聚散呢?或许每一块焦碳里都隐藏着一个新的人类社会. 那社会里又有什么在运移富集呢?不知道是物质决定了意识还是意识在左右物质 . 是 C3 植物和 C4 植物选择了环境?还是 C3 植物和 C4 植物表达了环境?还是 C3 植物和 C4 植物造就了环境?树上的年轮仅仅是时间概念吗? 无机世界这样运转,产生了有机世界.微小的有机世界里遗传了外面世界的多少信息呢?当人们的眼光投像这些分子和微小颗粒的时候,他们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 从黄土、冰川到多年生的雪莲花 》 里,那些微不足道的东西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世界,一朵飘摇在风雪中的雪莲花讲述了过去的故事. 图片来源: http://www.18show.cn/show/306861/Article_134391.html 在那些形形色色的显微镜和光谱仪、地震仪、质谱仪...后面,我们撩开了世界头上的面纱.也窥视到了世界的过去.然而在尘世间,我们却经常蒙蔽了自己的眼睛,看不清五颜六色衣服里面的身体.为什么? 贪婪让我们迷路在黑夜里,恐惧让我们放弃改正的机会,失去了追求光明的勇气...昏迷中,我们沉睡了.
个人分类: 科普思考|3828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们有多少时间能浪费
lxwang 2008-11-17 09:44
我们有多少时间能浪费, 电话再甜美传真再安慰, 也不足以应付不能拥抱你的遥远。 听着江美琪这首伤感的歌《亲爱的你怎么不在我身边》,为有情人之间那种深沉的爱所感动。我也曾为所爱的人不在身边而伤感,也曾无数次地听着这首歌,想着远方的她。可是今天我却不想在这里写感情,我是对我们有多少时间能浪费这句话有感而发。是啊,人生苦短,对人生,短短几十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句影响了几代人的话到现在仍然很有借鉴意义。对人一生的某一段时间,我们往往在初中高中写作文的时候这样形容,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不知不觉已经什么什么时候。确实,大学四年匆匆而过,想想那四年,有过悔恨,有过怀念,很多人还会说,如果再来一次他会怎么怎么做,可是时间从来不等人,世上也没有后悔药可卖,当然,对过去悔恨是为了更加充实的过以后的日子,既然之前没有抓紧时间,那就充分利用以后的时间,相信什么《今日歌》、《明日歌》大家都知道。 我想对自己说的是,我的研究生生涯已经接过去了一半,我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下去,我必须抓紧接下来剩下不多的时间,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多出文章,让自己到时候毕业了不会后悔!
个人分类: 人生经历,智慧感悟|2743 次阅读|1 个评论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liym 2008-11-15 15:58
昨晚和几个朋友出去通宵K歌,吼了一晚上的beyond,现在感觉嗓子很难受,像塞了一把毛,整个一沙哑派代表。另外4人居然在不知不觉中喝了三十几个啤酒。 好长时间没有这样出去玩通宵了,发现自己的精力比从前差了不少。记得大四时期,和一帮同学无所事事,都迷上了网游,经常是成群结队连续通宵玩游戏,回去最多休息5个小时,就可以完全恢复精力。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优良历史传统 。 现在已经不玩网游好多年,也很久没去网吧了,更没有了通宵玩游戏的激情。只有偶尔一本吸引人小说才会让我花费一个通宵,这样通宵k歌也是这一年多来的唯一一次。早上睡了一会,虽然老早就睡不着了,但还是觉的有点困,更不用说连续熬夜。 也许是精力真的要开始下降了,从前无知让我们浪费的太多的时间,现在一定要抓住这青春的尾巴,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和科研上,才不至于这一生碌碌无为,到老而后悔!如岳飞所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感谢您的支持 请点此投票 谢谢
3033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读文献的感受
cts129 2008-11-14 15:46
发现自己阅读英语文章的速度突然变快了,读起来也感觉比较轻松了,很多年来,最怕看英语文献了,很多人说,硕士应该范读500篇,精读100篇英语文献,而博士应该在硕士基础上再加一倍或更多。我在硕士期间应该精读了十来篇英语文献,而其余大部分只是看看文章的摘要,没有全文精读。对我来说,读英语文献一直以来都是很痛苦的事,生疏词汇,专业表达,长句难句,专业背景等等,读下来一篇感觉相当地痛苦,一篇三千字的文章至少要四五天才能看完,还不是完全能读懂,唉,混混就过了三年,拿了文凭就个搁置不管了。 现在又要为博士论文寻找思路,不得不又硬着头皮读英语文献了,可是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速度已经比以前快乐很多,一天就能看完一篇三千字左右的专业文献了,很多专业词汇重复出现之后也记住了不少,这可能就是量积累到一定时间之后就会发生质变吧,我感觉现在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英语学术文献了,论文中都有些固定的表达方式,精读了几篇之后,接下来就感觉轻松多了,阅读起来也不要总是翻词典,不要一句话啃上老半天也似懂非懂。 接下来还要坚持训练,争取象某些人说的那样,读英语就像都中文一样轻松,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可能还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个人分类: 未分类|5986 次阅读|2 个评论
网络闲聊是很浪费时间的
cutefay 2008-11-12 14:1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聊天工具,例如QQ、msn、飞信、泡泡等越来越被大家所运用。聊天工具也逐渐从一种休闲聊天的工具变成了好友们之间有事情联系的工具以及经常问候的工具,并且越来越多的公司都开设了在线QQ服务热线,办公和商务通过网络聊天工具的方式进行。现在的群功能,使得有共同目标和爱好的朋友联系在一起,来共同讨论一些东西或者共享一些东西。 然而,经常挂在QQ上的话,如果自己没有自制力,很容易不务正业,白白浪费很多时间。我网络好友很多,虽然我总是隐身,但是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是在隐身,所以他们还是会跟我聊天。当别人跟我发话的时候我又不好意思不理他们,就只能应付一些。偶尔自己也来了聊天的兴致的话,就一发不可收拾,可能一会儿就聊上一两个小时,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 如果每天都聊天一个小时的话,那么一年要浪费365小时,如果这些时间用来学习的话,那会让自己有很大的进步。如果是边做其他工作边聊天的话,会打断思考思路,让自己做其他工作的效率大大降低,也是很浪费时间的。 昨天下午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自己突然意识到这个浪费时间的问题,于是特别痛心疾首,恨自己这么没有自制力。所以,我决定除非有事,否则我不再上QQ等,把这些时间用在其他地方。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4534 次阅读|1 个评论
感悟时间---2007级学生习作集
元宵 2008-11-9 20:32
(Photo by Ms. Helen 2008.11.8.) 我在用时间去思考什么是时间, 豁然发现它已悄悄离开一段。 为何抓不到它, 永远没有答案 . 作者: 郭淼 1 、什么是时间? 数学的说法是:年、月、日、时、分、秒甚至精确到纳妙。 文学的说法是:时光飞逝,一眼万年,白驹过隙,会用到夸张或比喻,会押韵,会奔跑。 英文的说法是: Time 物理的说法是:波、磁、光年、衡量。 化学的说法是:酒精灯只能再烧三分钟,反应时间长短等等。 自然的说法是:也许会追溯到宇宙大爆炸,记录每一分,每一秒,真实的见证。 而我的说法呢?时间是再神秘不过的东西,有时会感到忽忽流逝,有时会感度日如年,珍惜时间,它就会宝贵,浪费时间,它就会弃如草芥。时间也许就是人生的缩影吧!进进停停,记刻一切。 2 、小诗一首: 春泽万物生, 夏遣百花争。 秋落芳华祭, 冬藏银发翁 . 作者:郑晶晶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珍惜时间。 因为时间这个东西从来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然而,我喜欢时间的原因是因为它的一个特性。证明性。 我愿意用时间来证明我的感情。 我愿意用时间来证明我的眼光。 我愿意用时间来证明我的毅力。 我愿意用时间来证明我的坚持。 我们的一切都需要时间的证明,让时间来筛选 作者:李贺 时间流逝,一孩童已渐渐长大; 时间流逝,一段学业已匆匆完成; 时间流逝,一段情感悄然寞落; 时间流逝,新的生活正在开始; 时间,既是华丽的谢幕,又是轮回的开始。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作者:丁可 时间里有三个不同的字, 左日右寸是时字, 当太阳每天寸步游走于天际, 光阴便悄然从你我身边溜走。 里日外门是间字, 把太阳锁在家里, 不让它轻易地从指尖逃掉。 我们没法让时间放缓它离开脚步。 但我们可以和时间一起奔跑, 超越光速, 展现自我。 作者: 李志鹏 什么是时间 什么是时间?时间就是朝霞和夕阳。 什么是时间?时间就是云卷又云舒。 什么是时间?时间就是花开又花谢。 什么是时间?时间就是潺潺的流水微微的轻风。 什么是时间?时间就是开心的微笑悲伤的眼泪。 时间总是点点滴滴记忆在我们心头 . 作者:李艳瑜 时间是水,松手即逝; 时间是云,不停变幻; 时间是棋子,任凭我们摆布; 时间是天平,在他面前人上平等 作者:李学春 当我年轻的时候,你从没有注意到我 但当你关注到我的时候,我已经老去 我注意到你,你对我的态度,可是我无能为力。 因我无法回到过去时去 作者:马兰 心中的时间 每一个人都有一部完全属天他自己的历史,这段历史长河则是属于每个人心中的时间。 时间沉淀着每个人的成长过程; 时间蕴藏着每个人一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时间让每个人从幼儿成长为白发苍苍的老人; 时间同时也在见证每个人的人生! 一段又一段的历史长河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明长河! 时间是见证,时间是锻造一切的动力! 作者:杨丽梅 什么是时间 每天清晨,我便与你赛跑; 你从我的手中轻轻划过; 你在我的生命中流消过; 有一天,我会离开你; 有一天,我不追逐你; 有一天,也许 时间,从来不会等待任何人。 作者:熊美林 什么是时间? 答:对等待的人 / 最快的是时间 / 遥遥无期 / 对于享受的人 / 最恨的也是时间 / 转瞬即逝 / 最长的莫过于时间 / 时间永远无穷无尽 / 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 / 时间总让人措手不及 / 时间可以培育无限 / 很多人叫它永恒 / 时间也可缩短至无限无计 / 人们叫它瞬时 / 时间是 的灵体 / 那些碌碌无为的 / 时间将他的遗忘 / 而一切伟大的生命 / 时间则让他们永垂不朽! 作者:郭涛 时间,像一只鸟; 驮着一个老人在飞翔; 时间就是不停向前进的,人类抓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它伴随着你的一生,是人生一段路的见证。 作者:刘婷婷 我走在时间的 X 轴上 向前走 看不见前面 也看不清后面 直到走累了 化成一个点 沉寂了 成了永恒的时间 作者:李帆 什么是时间? 时间是一种浪费, 总是有人会在平凡和庸懒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时间是一种忙碌, 总有人会去忽忙和精彩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时间是一种奉献, 总有人会把自己的一种献给祖国和人民, 朋友,时间对人来讲又意味着什么呢? 作者:张天远 时 间 时间的溪流,一去复返。 时间的花朵,一点点绽放。 时间的宇宙,无边无际。 时间的时钟,永不停息。 作者:宋双 《时间》 秋风漂黄叶, 迷山不见蝶。 赏景时已错, 岁月成蹉跎。 作者:曲登 时间 时间像严母一样 时刻告诫着我 要把握分秒 今天未逝之间,明天已开始 决不浪费时间 时间像慈父一般 敞开胸怀 安抚迷茫航的鸟儿 让水手在港湾休息 永不言弃. 作者:张薇 时间小诗 : 视之如草价, 弃之如旧履。 回首年少时, 方知最珍贵。 作者:魏质 时 间 你是如此的强大, 一刻不停的脚步, 静静推动着历史。 功名盖世的英雄在你面前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倾国倾城的美人在你面前失去了颜色。 只有你无声无息不为所去的向前走着。 作者:张洋 时 间 它不会因任何一个人而停止自己的步伐, 它抽象、无形,却又真实存在, 它见证了诞生,见证了成长,却也见证了死亡, 它永生沉默,却被世人尊敬、珍惜, 它被无数学者赞颂,最终使人恐怖。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就是时间。 作者:李丽佳 什么是时间 时隔一日如三秋; 光阴如水细细流。 飞鸟繁花留的赏, 逝去今朝无处求。 作者:刘宏伟 时 间 时间是位 暴 君, 不管是贫是富, 每个人一天都是 24 小时。 可以碌碌无为, 可以兢兢业业, 但人生的价值, 不上以时间为标尺, 人生的价值要用深度来衡量。 作者:李颖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光阳流逝难预料, 或许富绕, 或许尽耗。 作者:张佳蕾 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时间的认识都是不同的。 时间对于小孩来说是快乐 时间对于青年来说是知识 时间对于成年人来说是责任 时间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安详 每个人从开始对快乐走到晚年的安详,每个人的开始与结束都是如此,但只有把握好青年与成年这两个阶段,你的人生才能与众不同,更加精彩。 作者:张天晓 最长的时间在考场, 对着它空白的卷子, 度秒如年。 最短的时间在床上。 对着发白的帘子, 度夜如秒。 作者:王渊文 人生苦短,时光易逝。 车水马龙,灯红酒绿。 沉溺过去,幻想未来。 青春不再,唯有叹息。 活在当下,把握现在。 回忆往昔,终不后悔。 作者:裴雨欣 时 间 将时间用于工作,那是成功的代价 将时间用于思考,那是智慧的来源 将时间用于运动,那是青春的奥妙 将时间用于阅读,那是知识的源泉 将时间用于空想,那是生命的浪费 将时间用于计划,那是你能做好一切的秘诀 作者:姚辰龙 1 、什么是时间? 时间就是物质经历的过程,是线性的物理量,是有方向的。 2 、小诗一首 正归正 负归负 相斥开 吸引聚 电磁现象不多时,相隔片刻,无觅处 . 作者:田鑫 流逝的岁月,如已故老友的灵魂;音容不再,希望无存。 流逝的岁月,如随风飘落的枫叶;爱情甜蜜,今再难觅。 而明天,当我们发现今天在弹指一挥间,从我们指尖的缝隙于无声无息中溜走。 我们留不住今天,那就珍惜今天! 作者:陈鹏锋 时 间 昨夜梦今难醒,冥思,几度春秋,朝夕映流水。 叹世间天秤,称万物,望向天空,美之瞬间,欲停留。 问你怎肯驻足,幕然回首,无瑕踌躇,一生赶超。 时间,时间,时间无形之体,抓不准,难猜透,愿追逐。 作者:刘臻明 痕 迹 繁花朵朵的飘落, 是春的远来。 落叶片片的洒下, 是秋的到来。 雪花纷纷的飞舞, 是冬的脚步。 时光分秒的流过, 是生命的逝去。 作者:赵玮佳 这样的时间 本以为还是过去比较好; 但细细一想,过去发生的,好像不太好; 无论学习、娱乐、饮食和人生。 现在仔细地想一想, 发现现在过的永远比较好,而未来更有期盼; 这样的想法,就是时间。 作者:张恋 (Photo by Ms. Helen 2008.11.8.)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76 次阅读|13 个评论
时间,我该怎么追赶你
hippopotamus 2008-11-6 23:53
我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一颗闲散的心,总是把握不住匆匆溜走的时间。也许在学校待的时间太久,没有了紧张感,压迫感,在父母和男朋友的关心与宠爱下,慢慢地放任了自己,透支了时间,也渐渐地失去了斗志与激情。曾经想过,自己怎么会变得如此散漫?每次这样地追问自己,不禁心虚起来,在心里骂上自己几千次几万次。可是,很快又会回归原点。 我想我的时间银行里,已经负债累累。此刻,自己的青春更是渐渐远去,我该怎么还清这笔巨额债务?我该怎么去追赶时间?真是一阵阵地焦灼 一个奔三的人,现在还像个孩子一样需要外在的鞭策才能前进,真觉得有点可悲又可笑。昨天看了湖南大学校友会主办的杂志《湖大人》,真的很令我感慨。从对优秀的湖大校友的采访报道中,我看到了他们的拼搏与激情,他们怀着永不言败、敢为人先的精神在事业上不懈奋斗,孜孜不倦。在他们的字典中,主动性与创造力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总有一种不谒的动力,他们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惊喜,不断地在事业上取得辉煌与成就,却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忽然觉得自己也该创造一些价值。我要重拾激情与梦想,不再虚度似箭的光阴,跟上时间的脚步,对时间精打细算,过精致生活。我仍然坚信鲁迅的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起跑,从这一秒钟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之惑
mylord 2008-10-22 21:00
时间之惑 --初读《时间的观念》 近来读了 吴国盛 先生的《时间的观念》,绝非出于兴趣,完全是为了 扫盲 。但是读后才发现,简直更加盲了,困惑没有减少,反倒更多! 吴 先生这本书从头到尾讲述了时间概念的演化史,从古时各国的历法,到工业革命后出现钟表对时间的精确测量。人们对时间的认识从直觉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但是时间究竟是什么,直到现在也无人能说的清楚。就像奥古斯丁在《忏悔录》里写道的:时间究竟是什么?没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我倒认为,他觉得茫然,正说明他对时间有过深刻的思考。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的人,也许会轻松的回答你:时间就是时间嘛!这个还用问。书中从两种原型时间经验出发,即标度测量和时间之流。前者把时间客观化(我是这样理解),将其看成一切物体运动的参照,实际上是把时间空间化了;后者,貌似将时间内化,变成存在于人主观世界里的东西,是人对时间变化流逝的感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么一种事物可不可以既客观又主观呢?你说他客观吧,能拿出来看看吗?你说他主观吧,如果没有人类,就没有时间吗?比如这样的问题当北京是午夜时分,太阳上是几点? 而更让我困惑的是物理中时间之矢的问题。所谓时间之矢,就是指时间的方向性。这很符合我们日常经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正表达了时间宝贵,时间一去不返之意。而经典物理拒绝时间之矢,原因之一:牛顿动力学方程中时间以平方项出现,这样时间的正负不会给方程的结果带来任何影响。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原因之二:在牛顿的决定论中,只要人掌握了力学方程和宇宙的初始条件,那么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一目了然。如此绝对论将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这个观点让人很沮丧,如果这样那么将不会有什么新奇的事情发生,人们生活在完全机械的世界中。而作为牛顿支持者的拉普拉斯构造出的拉普拉斯小妖更让我不解--在某个给定的时刻,一位妖精把握了驱动自然界的所有的力和构成自然界的所有物体的状态,如果他的智慧大到足够以对这一切资料进行分析,他就能够将宇宙中最为庞大的物体的运动和最为轻微的原子的运动囊括进同一组公式中。对于这样一个精灵,没有什么东西是不确定的,未来像过去一样都将呈现在他的眼前。显然他想把这样的妖精比作人的智慧,然而人类真能有如此之智慧吗?退一步讲,就算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那么我们就能推知将来的一切吗? 显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不会天真的停留在这里。直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发现,人们再一次在物理中看到了时间之矢的影子。他描述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性,整个宇宙的变化是朝着熵增大的方向进行。熵代表物质的混乱程度。达到热平衡时,熵也达到最大值。这一点让我很欣喜,似乎我们找到了救命稻草。可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其一,存在时间之矢的热力学与拒绝他的经典力学的关系如何解决?其二,熵不断增大,意味着宇宙将变得越来越混乱,这与达尔文的生物界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图景又有深刻矛盾;其三,熵增原理将导致热寂说,宇宙最终达到的平衡将是一片死寂,不会再有任何变化。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变得更加艰难。困难总是呼唤天才的头脑。以普里戈金为首的布鲁塞学派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更进一步。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认为开放的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可以出现最小熵而导致高有序态的存在。他的解释是,开放系统本身的所产生的高熵被及时的输送到外界,而使自己保持有序,称这样的系统为耗散结构。听上去是个很好的解释,将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进化论和解。但是我不理解的是系统本身的所产生的高熵被及时的输送到外界,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怎么输送出去的呢?比如我们熔炼合金,很多时候得到的都是混乱占位的,我们称其为低有序合金。如果能如普里戈金所言,将这些熵输出从而得到有序相,那可是重大突破啊!将使很多材料的制备工序大大简化。可是如何实现这种输送呢? 还有他纠正了我的一个错误的认识。长久以来一直认为历史(过去)是不变的,我想大多数人可能 也有这样的误解。其实过去总是在变化,他变得越来越过去,离现在越来越远。咋听上去好像诡辩,但仔细想来又确有些道理。而我们之前的认识得调整为:过去某个具体的时刻发生的事件不会变化,而不能笼统的说历史不会变化。而且过去和未来是不对称的,从感性上说,我们知道的过去总要比我们知道的将来多。可是在数轴上,过去总是有限的,而未来却能延伸到无穷;且过去已经发生,是确定的,而将来却有无数种可能。所以您说这种不对称要是放在天平上,哪边会沉下来呢?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思考时间真的是好辛苦的事情!从头到尾我没有一刻是轻松的,合上书整理下思路,发现脑子里一片混乱,根本找不到一根线能把所有珠子的都穿起来。就在我提笔写的时候,思路依然不是很清晰。所以也难怪 吴 先生几近10年才著成此书。特别要说的是,由于初涉时间哲学,文中肯定有N多外行话,全当抛砖引玉,谨请专家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19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欲言又止的理想
freton 2008-10-20 23:56
欲言又止的理想(从现在回看大一) 人生是梦的延长/梦里依稀有泪光/何出何去觅我心中方向/风幽幽在梦中轻唤/路和人茫茫 题记 我发现,在春编织的颜色的舞场里,思绪像绵绵细雨一样多,像浮尘柳絮般飘飞不定,像迷途的鸟儿找不着归家的路。我也发现,春天是一个适合思考、益于锻炼心情的季节。 我原以为,生活是平静的、平淡的、平和的,至少在我的印象中是这样的;常常认为,时间对待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安静柔和如幽深的潭,步履缓慢地走在偏僻的小路上;也曾自欺,自己尚年轻,岁月以后会忘记给我染上花白的头发,会一时疏忽而予我永远康健的体魄,明亮的双眼 我有这些想法也许是受三毛的影响,因为她在《说给自己听》中写过这样一段话:生活,是一种缓缓如夏日流水般的前进,我们不要焦急,我们三十岁的时候,不应该去急五十岁的事情,我们生的时候,不必去期望死的来临。这一切,总会来的。看来,当初我是误解了三毛的意思。她原本想告诉我们要保持自然的心态,要带着一颗平和的心去寻找自由的空气。而且,我忽视了那么重要的一句话这一切,总会来的。是的,这一切,总会来的。总会来的东西,不会因为你的喜或悲,你的接受或拒绝而改变其到来的必然。这就好像火红的花朵不会因夜晚的笼罩而变黑。相反,有夜之浸润,它会在微微晨光中满载露珠的光华,接受来自地平线的第一束阳光,尽情地开放,尽情地表达自己。而我们唯一能够做的是,依自己的运动轨迹决定当这一切到来的时候自己的人生坐标系是完美无缺还是支离破碎。面对那一时刻,我们是没有权利选择好或不好,满意或沮丧的。因为结果一开始便被我们的一言一行所掌控。 生活并不总是归于平静的。往往试图赶走浮躁静下心来的时候,心里越慌乱,呼吸越急促;越是想平衡波动的心情,心情越是波动起伏以至变得更加不平衡了。有时候虽能避开外界的喧哗,自己给自己创造的喧哗却如影形随。能寻找平静的家园固然是不可多得的好事,但那总归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一种容易出发而难以到达的极致。倒是不去刻意追求平静的时候,轻松和自由俘虏了身体和精神,我才觉得回到了真实的自我。 时间真是个奇怪的东西。前人绕着她转了许久也未揭示其本质,相对论对它作了详细的阐述却让人觉得它过于深奥而难于捉摸。时间好像是静止的,静得让人感到害怕。一天就那么悄无声息地过去了,这常常给人有某种神奇力量操纵着时间的运行的感觉。时间又的的确确在不停地运动着。当我们面对着钟表,看着秒针一圈又一圈的走过,和着心跳的节奏走过,我们又觉得时间仿佛是疾飞而过的风,吹过却不留痕迹。有趣的是,当我们有一块手表的时候,我们能知道时间,并对手表显示的时间深信不疑;而当我们有两块手表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确定时间,并对两块手表显示的时间产生怀疑。这或许是时间给我们开的一个玩笑而已,但其中蕴涵的哲理却值得我们永久回味。时间又常常在我们眼前耍些小把戏。花开花落,春去春回,这总给我们时间可以轮回的感觉。即使是这样我们也时不时借这种错觉来自我安慰,说:没关系,什么是都可以重来。殊不知,从我们指间滑落的是再也无法重拾的记忆。是泪也好,是痛也罢,昔日风景已成身后掠影,珍惜努力仍在今朝。在每个人导演的独角戏里,遵从时间的法则,我们不会孤单,不会哭泣,不会庸碌无为。 我真正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年少懵懂的孩子是在父亲打给我的一个特别的电话的那个晚上。其实父亲连着打了三个电话,前两次我不在寝室,第三次接到电话时电话突然断掉了。父亲一直打电话有什么重要的事要告诉我?于是,我给父亲打电话,可是打不通;我又给二哥打电话,让他给父亲打电话后来是几经周折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缘由。原来,过了那晚的12点,我就要走进19岁了。以前从没有认真对待生日的我,一向认为自己还小还很年轻的我,在那一晚,除了感动便是沉思。而后来,我总觉得那一晚是上天特意为我准备的思考的盛宴。时间过得太快了,10年前压根不知道自己成长轨迹不知道自己隶属何方的我,现在已经在又一个美丽的春天里开始新的旅程。当青春的记事本翻开请我着笔的时候,我想写下李渔《凤凰台上忆吹箫.元日》这首词的上阕:作夜今朝,只争时刻,便将老幼中分。问年华几许,正满三旬。昨岁未离双十,便余九,还算青春。叹今日,虽难称老,少亦难云。用这样深沉且深切的肺腑之言表达成长的心情,我觉得是再贴切不过了。 是啊,人生有几个十年?人生有几度春秋?光阴荏苒,岁月不待人。每成长一岁,心中便涌动着不同的滋味。成长的滋味,个人尽知。我期待,20岁的时候和我相会的是一个更加成熟,更加自信,更加成功的我。 畅享成长的过程,是虫蛹化蝶、展翅高飞的过程;化蝶的过程,是充满阻碍和痛苦的辛酸之路;坎坷辛酸之路,是梦想成长的地方和人生的延长。不经历磨炼而得成长的人只是拥有了成长的形式,因为成长只有作为一个动词存在,才算是完整意义上的成长。 能一鸣惊人的,必定在他不名则已的时候,不断养精蓄锐;能动如脱兔的,必定在他静如处子的时候细细观察;能一夕成名的,必定在那一夕之前,有着千百个夜晚,暗暗地演练。如果这段话能概括成长的过程,刘墉或许还得再补上一句:能畅享成长的,必定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用心地磨炼和体验。 有些话题很古老,很沉重,但在大学生活里的第一个春天,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作些或深或浅的思考,心情真的不错。 明天的天气一定很好,那阳光一定很灿烂。 2005.3.23晚
个人分类: 生活哲思|2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领域有时间概念么?
liufeng 2008-10-13 22:46
想请教有关专家,在公认的数学领域边界内,数学学科有时间概念么?如果有,是哪些领域?如果没有,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数学领域没有时间概念?不胜感激。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166 次阅读|2 个评论
考槃笔记-27-三
考槃在涧 2008-9-23 11:42
空间为啥是三维? 空间为啥是三维的?这个傻问题可难倒了不少人。按照老曹的说法,从空间的角度说 , 维数可以任意大 , 甚至超越连续,但我理解这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空间。从生活常识看,我们生活的空间就是三维的。而弦论认为宇宙有尺度非常小的额外维,也就是说,如果把时间看成统一体的话,宇宙时空的维度是超四维的。 我比较怀疑弦论这个说法,空间的长度其实是个相对概念,没有实体的空间无所谓长度不长度,因此,额外维也许不必要有长度。时间有长度么?时间的长度不过是两个时刻的差值,也还是个相对的概念。 当然有可能是我不懂弦论,高手请指点。下面从我所知的一些关于空间维度的看法入手,看看空间为什么是三维的? 康德的三维观 康德提出了一个傻问题:空间为啥是三维的?康德自己解答道,如果空间有四维,那么引力就应该与距离的立方呈反比关系,如果空间有 100 维,那么就应该与距离的 99 次方呈反比关系。一般地, N 维的世界,引力将与距离的 N-1 次方成反比关系。 因此康德认为,由于有牛顿的引力公式存在,所以空间必然是三维的。可是,又有人说,正是因为空间是三维的,所以牛顿引力定律才是和距离平方成反比的。 到底哪一个对呢? 被压扁的人 一种说法是,假设空间是二维的,那么一个人将成为如下图所示的样子: 这个可怜的,被压扁的人发现,他不但被压扁了,还被分割成两部分!因此,只有在三维中,一个被钻了一个孔的物体才能保证不被割裂开,如下图: 尽管球体被钻了一个孔,但球体表面还是连通为一体的,球体还是一个,而不是像二维图形那样成为割裂的两个。 既然三维已经满足了这种特性,那么三维就足够了,用不着四维或者更高的维数。 等级主义者的维度观 有等级主义者用多边形来表示各类人: 看来他认为女人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式的,科学家那个图形以前是专业人士,我想科学家是专业人士的代表,二傻老说现在的科学家都是方脑壳,这个专业人士是方脑壳的,就改为科学家吧。传教士看来是作者最喜欢的职业,画成了圆形,看来接近上帝的人是完美的。绅士看来是黄金分割的(五边形),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绅士和贵族都要苦着脸呢? 投影主义者的维度观 有人用投影的模式来表示立体图形,如下图: 我还是不太明白,被一大堆三维立方体围起来的东西,是个什么东西? 空间维度的数学 当空间维度 N=2 时,易得一个圆的表面积 S= r 2 ,当 N=3 时,球的表面积为 S=4 r 2 ,体积为 ¾ r 3 ,按照数据计算得到更高维度时: 出乎意料的是,当空间维度到 10 以上时,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不是增大,而是减小!到维度 20 以上,几乎收缩为 0 了。 类似于人择原理的时空观 有人把时空联合起来考虑,得出了下图: 我怀疑这个图是基于人择原理的,因为我们所在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显然是稳定的。但我们能否说 4 维空间 1 维时间就不稳定呢? 另外,为什么 2 维时间 +3 维空间一定是不稳定呢?难道,我们的时间必定是 1 维的么? 我的时空观 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高速运动的 子寿命会延长?仅仅是观测参照系测量的原因么?为什么牛顿力学中没有时间,时间反演是对称的?为什么热力学中又有时间,为什么系统演变是不可逆的,但力是可逆的? 另外,如果时间是一维的,从热力学角度看时间又有方向性,那么,是否宇宙就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只要知道足够的初始条件,就可以无限的推出任意给点时间后的系统状态?我不能对线性时间满意,从混沌的角度看,系统的发展是非线的,在一定程度上是连续的,而在另一定程度上又是离散的。 我得出了下图所示的东东: 有色的平行四边形表示地球参照系时空,圆表示力学时间平面,半径是光速,力学时间平面与地球时空相交于 L 。 L 上的时间计为 t 0 ,也就是我们所感知的时间。当从地球参考系加速逐渐接近光速时,等于是沿着力学时间圆弧向上运动了 /4 ,也就是一个直角。当速度等于光速时,我们看发生了什么?运动物体所在的时间参考系和地球完全垂直,这个时候投影到地球参考系的分量是一个点,时间停止了。也许光速之所以不变就在这里,因为即使光速改变了我们也观测不到,观测到的都是一个相同大小的点。 从这个图我们可以推导相对论的洛仑兹变换公式: 当速度等于 时,在 v=c 即垂直于地球参考系的半径上取 OE= , 从 E 作一条垂直于 OE 的直线与圆相交于 F ,易得 OF 为半径, EF 在 L 上的投影即为当物体以速度运动时的力学时间 t 。易得 证毕。 由此我提出一个维数在 1 维和 2 维之间的分维时间观: 位移时间实际是指基于经典力学获得速度的力学时间,而热力学时间则与生物节律有关。在这个平面里时间实际上是一个无规律的曲线,唯一的规律是时间在热力学方向上不可能倒退。 两个维度的时间互相垂直,当位移时间的运动达到极大值时,热力学时间收缩为一个点,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时间停止,这就可以解释 子在接近光速时衰变时间延长了,照理说光子应该是最不稳定的,但当达到光速时热力学时间为 0 ,光子没有热力学意义上的变化,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从四面八方射过来的光。这也可以解释双生子佯谬。我相信继续深入下去也许可以解决相对论和热力学的融合问题。 不过有一点我始终想不明白, E=mc 2 ,照说应该有个才对,难道 c 中已经包含了 ½ ? 结语 空间为什么是三维的?这真的是一个傻问题。也许答案不在于空间到底是多少维,而在于我们怎么理解空间。空间究竟是力的产物,还是物质运动的舞台?前者几乎是暗示,物理意义上的空间也是可以随意构造的,三维空间是最经济的数学物理表达;后者几乎是暗示,空间是固有而不可随意构造的。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体无解; 三维 Ising 模型一直没有精确解,直到张志东大侠横空出世; e 和介于 3 之间; 光速接近于 3 个单位(假若把后面的 8 个 0 看成单位的话) 这些仅仅是巧合么? 我相信大自然早就把答案告诉了我们,我们没有看见。 下集预告:超越数和 这些观点主要来自《大自然的常数》一书,图形也主要来自该书,但所有图形都经我手绘。关于此书请看豆瓣: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809771/
个人分类: 天问|6989 次阅读|33 个评论
静夜狂思(13)-时间外篇-组诗
考槃在涧 2008-8-11 16:37
(这一组诗纯粹是尝试和实验。) 你, 生离了死别; 聚散了团圆; 沙漠了绿洲, 干涸了清泉; 白发了英雄, 苍老了红颜; 消瘦了相思, 孤独了爱恋; 晶莹了朝露, 黄昏了日圆; 沧海了桑田, 变换了人间。 你, 抓不住衣袂飘飘, 望不见身影渺渺, 听不清回音迢迢; 闻不到芬芳袅袅。 你, 站在深谷之弯看曲水流觞, 站在群山之巅看冰雪消芒; 站在行星之极看斗转星移, 站在宇宙之始看阴阳玄黄。 你, 把能量毫末旋转成壮丽星云, 把尘埃未定凝聚成完美行星; 把阳光水气螺旋成缤纷万灵, 把苍茫天地消解成虚无混沌。 你, 抓住光的影子, 打一个量子结, 纠缠于相对无言的弯弓, 世界是你振动的琴弦, 热力学射出不回头的箭, 在黑洞的靶心里不住转弯, 消失在自性的长河里, 原来咬住了自己的尾巴, 在阴阳世界嬉戏。 你, 饮酒的诗仙尚且对影成三, 你的影子在世界的另一端; 就像两条永不交汇的平行线, 交汇在无穷的无穷远。 在世界无规行走的十字路口, 骰 子彷徨它的去向; 越过被积分连续了的路径, 在上帝的棋盘里蛙跳。 你, 曼腰一握, 摇摇摆摆勾魂夺魄; 早晨的雄心壮志, 在青丝中幻化出, 白发三千丈的惆怅; 求不得你的倩影, 朝思暮想; 天空是我, 思念你的舞台; 星辰是你, 吸引我的容颜; 光谱是我, 爱慕你的心情; 星云是你, 含情脉脉的青睐; 你永不会苍老, 极光变幻着你的丝巾; 死亡是我, 进入你身体的唯一办法; 它给一个世纪的思念, 拉上帷幕; 我们在思念里相拥, 在寂静里永远。
个人分类: 哲思|4100 次阅读|14 个评论
日食激发余震的证据:余震与日食的时间对比
杨学祥 2008-8-2 18:14
日食激发余震的证据:余震与日食的时间对比 杨学祥,杨冬红 在讨论日食与余震的关系时,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平武县余震与日食在时间上的对应性。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交界处发生的余震,从 2008 年 8 月 1 日 16 时 32 分 开始,在 16 时 39 分、 17 时、 17 时 57 分、 18 时 8 分、 20 时、 20 时 55 分、 23 时 11 分先后发生了 6.1 、 3.7 、 3.2 、 3.1 、 3 、 3.2 、 3.6 、 3 级共 8 次余震(见表 1 )。 表 1 8 月 1-2 日四川余震(截图自四川防震减灾网)   2008 年 8 月 1 日 ,在我国新疆东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西南端、宁夏南部、陕西中部、山西南端、河南中西部可见日全食,这是 21 世纪中国境内首次可观测到日全食。以下为我国部分省会城市日全食时刻表(仅取与四川毗邻的城市) :   注:新疆、甘肃、内蒙、宁夏、陕西、山西和河南等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可见全食。   初亏时分:就是月亮刚刚与太阳刚刚接触的时刻,也就是马上要发生日偏食的时间。   食甚时分:就是日面被月亮遮掩最大时刻。   食分:就是太阳圆面视直径的被遮住的比例。   上面只是日偏食食分的定义,日全食和日环食的食分的定义不同。日全食和日环食的食分定义为:月球视直径与太阳视直径之比。日偏食和日环食的食分总小于 1 ,日全食的食分总等于或大于 1 。 地名 食分 初亏时分 食甚时分 复圆时分 太原 0.96 18:20 19:13 19:30 武汉 0.87 18:31 19:16 长沙 0.80 18:35 19:17 南宁 0.74 18:44 19:27 成都 0.91 18:32 19:27 19:57 贵阳 0.86 18:39 19:32 19:39 昆明 0.81 18:42 19:35 19:53 西安 0.99 18:26 19:20 19:44 兰州 0.99 18:23 19:19 20:08 西宁 0.98 18:22 19:19 20:12 银川 0.99 18:20 19:15 20:04 以成都的日食时间计算, 18 点 32 分为初亏时分, 19 点 57 分为复圆时分,历时 1 小时 25 分。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交界处发生的余震,从 2008 年 8 月 1 日 16 时 32 分 开始,到 23 时 11 分结束,历时 6 小时 39 分。相比之下,余震时间提前 2 小时,滞后 3 小时 14 分,日食激发时间包含在其中,有很好的对应性。特别是在食甚时分(引潮力最强的时刻)19点27分之后,激发余震一个新高峰(3.2级和3.6级余震)。强度起伏的一一对应,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8 月 2 日 2 时 12 分 广元青川县发生 4.9 级余震。时间 : 2008-08-02 05:56:30 来源 : 四川在线。编辑 : 廖亚平。 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08-08/02/content_1333375.htm 2. 2008 年 8 月 1 日 我国部分省会城市日全食时刻表。 2008 年 07 月 23 日 09:53 国家天文台网站。 http://tech.sina.com.cn/d/2008-07-23/09532345252.s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4429 次阅读|4 个评论
与杨玲兄谈时间
热度 1 lingfeng 2008-7-24 17:49
本来我这两天是在埋头写论文的,可被杨玲兄对时间的热情所感染,也不禁参与了他的讨论。我在下面说“我对时间的定义是:时间是整个宇宙的运动整体速度。假如整个宇宙都停止了运动,时间便停滞。”杨玲兄不同意,其实我还没有看到他的回答就自己觉得不对了,于是又更正为时间是运动的速度,杨玲兄说还是迷惑。我确实没有解释清楚,只好专门写一篇博文来说明我的观点。 时间是运动或运动的速度 我认为时间就是运动的过程,假如整个宇宙都处于绝对零度而没有任何运动,也就不会有时间了。这个运动跟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不同,例如平常说物体A向南直线运动了100米,仅仅考虑的是那个100米,但是其实物体A的每一个原子电子等基本粒子都在做运动,所以,此处所说运动是所有基本粒子的运动。一个物体静止在那儿一动不动,但是其电子中子等却在飞速的运动,所以不是静止。 时间是相对的 假设太阳系处于绝对零度状态,而其他星系都正常运动了1000年,那么对于太阳系里面的地球而言是时间停止了1000年,1000年我们醒来发现一切都没有改变,然而对于宇宙来说这1000年还是发生了许多变化,因而时间没有停止。假设将某一个人瞬间冰冻至绝对零度(假如冰冻过程中没有发生改变),100年后重新复活,对于这个人来说是时间停止了100年,对于其他人来说时间并没有停止。因为运动是相对的,所以时间也是相对的。粒子运动的过程构成了时间,我们评价时间有没有停止或快慢主要由自身和选取的参照系的运动速度来决定的。 为什么时间不可以倒流 我以前曾写过说时间肯定不能倒流,并举例说一个人乘坐时间机器回到过去杀死了自己的爷爷。有人反驳说有多重宇宙这一理论,实话说我对这个理论很怀疑。这里就从运动的角度来说明有什么时间不能倒流。假设某一个50岁的人有一天身体上的所有粒子都排列成20岁的状态,那么对于他来说就是时间发生了倒流,而其余人来说时间没有改变。但是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运动不可逆。从宏观角度来说,运动是可逆的。例如物体A向南直线运动了100米后又向北运动100米,则此运动可逆。但是任何一个物体有无数的基本粒子组成,假设物体A有10000个基本粒子,任一个粒子逆向运动的概率为十分之一,则物体A的可逆运动的概率为1/1010000, 其实这种估计很保守,实际上的概率远小于这个,所以认为概率为零,因此时间不可以倒流。 关于相对论的时间倒流 相对论认为当物体运动的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停滞,大于光速时时间倒流,我对此也有怀疑。 当然我对相对论并不清楚,是个外行。严格来说,要做出正确的批判就需要先认真研究它,不过我没有那么多时间,这个也不是我的专业,而且即使是外行也不一定所说的都是错误的,所以就在不是很了解的基础上来讨论了。假如物体地球爆炸后平赤道一分为二,以二倍光速互相远离对方。此时A在南半球,B在北半球。那么在A看来,B从老年逐渐到中年,少年,所以认为B发生了时间倒流,其实在北半球上的B还是在一天一天变老,所以,相对论的时间倒流不过是一个表面现象,是“看起来”发生了倒流。无论上在A还是在B自身看来,自己都没有发生时间倒流。我说运动是相对的,假设有一束光离我们而去,所以我们是以光速远离光子运动,所以我们应该是时间停止的,杨玲兄认为事实上我们是静止的,是光在飞。我们不能排除宇宙中有一个星球以光速远离我们,那么那个星球真的是时间停止了吗?我看未必。 以上是我对时间的一些思考,由于专业所限肯定不够成熟,还请杨玲兄和各位老师拍拍砖。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6138 次阅读|5 个评论
考槃笔记-22-时间问题(1)
热度 1 考槃在涧 2008-7-23 16:29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对时间如此感兴趣,可能是因为我始终想不明白它是什么。 尽管我们每天都在各个领域使用时间,但我们很少有人能够清清楚楚的说出时间是什么。尽管我们对时间有这样那样的哲学理解,但我却很少见到一个清楚的关于时间的物理学定义。我们用原子光谱来做时间的量度,但我们知道:原子光谱不是时间。就好比尺子是长度的量度但不却是长度一样。 一种观点认为,只要能够测量和计算时间,就不用去管时间 到底 是什么。我在李淼老师博文《 时间 / 小诗三首 》里问: 时间问题恐怕是世界上最简单又最复杂的物理现象,单单是人类的感觉或记忆我认为也不尽然。时间涉及到参照系、系统的问题,时间箭头又涉及到热力学、进化的问题,说实话,我没有看到一个对时间的准确定义,我认为这对现代科学来说是一个无奈也是一个耻辱,因为我们对最基础的物理量的认识竟然是如此的模糊和不确定。当然,也许只是我不知道时间的定义,不知道有哪位大侠可以指点? 一位署名 X 的朋友回答我说, My philosophy on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in physics: 1. pose a question with calculable, or at least falsifiable answers 2. shut up and calculate. You will surely have a lot of trouble asking questions about something that one uses to define questions, such as time.:) 我不知道他的观点的对错,也许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对错的,但我知道有很多人持他的观点,起码看起来费恩曼也是这个态度: 假如我们能够找到时间的一个确切的定义那该是多好。在韦伯斯特辞典里把一段时间( a time )定义为为一个时期 (a period) ,又把后者定义为一段时间,这种定义看来并不十分有用,或许我们应该说:时间就是不发生其他事情时所发生的事。 重要的不在于我们如何来定义时间,而在于我们如何来测量它。 我们只是发现一种事物的规则型与另一种事物的规则性相吻合而已。我们只能说把时间的定义建立在某种明显是周期性事件的重复性上。 尽管费恩曼持此态度,也不代表这类观点绝对正确。因为费恩曼也没有用实验证明:时间仅仅只是物体间运动规律的尺度,而不是如同引力、能量、电荷那样的贯穿于宇宙中的内禀物理量(也许我们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内禀物理量?!)。 其实费恩曼本人对这个问题可能也存在矛盾心理,他引用闵可夫斯基的观点: 空间本身和时间本身将消失在完全的阴影之中,只有它们之间的某种结合才将得以生存。 在这里他又把空间和时间在某种程度上绝对化了,脱离了物质运动本身成为相互依存的两种物理量。当然我们可以说,空间和时间的某种结合就是指物质的运动。如果真是这样,反倒是可以接受的,起码我们对时间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把时间仅仅作为物体运动的某种尺度而不是物体的内在属性。这也正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讨论和使用的时间,它脱胎于我们对有规律的天文现象的观察: 最早研究时间的科学不是 物理学 ,而是 天文学 。天文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测量时间,从确定 日 的长短,四季的变化,到制定 历法 。 。现在,它贯穿于几乎所有人类科学领域之中。 注意到闵可夫斯基的这个观点和我以前的观点有点类似: 为何空间上的分形就是时间上的递归?因为二维以下的时空没有时间,只要空间达到三维,时间必定出现。 。考虑到费恩曼不会胡乱引用别人的观点,而闵可夫斯基也是大家,我有理由相信我的这个猜想不是瞎猜而有其物理内禀。只是我不知道费恩曼和闵可夫斯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而我自己以前思考时空都是靠直觉,要我说出其物理描述却不能。所以我无法仅从这句话去推想这个观点背后的物理含义,而这也是我要写这个笔记的原因,我必须从直觉中走出来,站在物理的角度去审视时间这个问题。 我不相信时间仅仅是量度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长短的 物理量 至少有两个考虑: 热力学时间之箭 从人类的开始人们就知道时间是不可逆的,人出生,成长,衰老,死亡,没有反过来的。玻璃瓶掉到地上摔破,没有破瓶子从地上跳起来合整的。从 经典力学 的角度上来看,时间的不可逆性是无法解释的。两个 粒子 弹性相撞 的过程顺过来反过去没有实质上的区别。时间的不可逆性只有在 统计力学 和 热力学 的观点下才可被理论地解释。 热力学第二定律 说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我们可以将宇宙看成是最大的可能的封闭系统) 熵 只能增大,不能减小。宇宙中的熵增大后不能减小,因此时间是不可逆的。 因此,如果时间只是运动快慢的衡量尺度,或者量度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长短的话,死人是可以从棺材里跳出来的,而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本质上应该是可以互相嵌套、无限对称的。因果律仍然可能存在,但有时候也许我们会发现:果发生在因之前。 当然也许我们可以把经典力学上的时间和热力学上的时间看成两回事,前者还做自己的尺子、刻度,而刻度本身是对称且没有方向的;后者作为系统发展的内禀属性,它没有至少目前还没有一个均匀、对称的刻度来使得在同一个参照系中,使得( t )是对称或可逆的。 但是我们知道,科学憎恨似是而非的概念。同一个名词在不同的领域表达不同的意思,这也许是可以约定俗成的,但起码我们要明确界定。我们并没有去做这个工作,这也使得几个理论之间不能兼容。 也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经典力学考察的运动通常都是物体相对于参照系在空间关系上发生改变,不管是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还是圆周运动;而热力学考察的运动是系统内外的整体变化。在热力学过程中,目标系统和参照系统可以根本没有任何空间上的关系改变!也许,但凡在空间上能够对称的物理定律就能在时间上对称,而反之,在空间上不能对称的物理定律在时间上也不能对称。 子、双生子和生物节律 这个问题会涉及到狭义相对论,我们先不管细节。实验发现,在静止参考系中,子经过 2 10 -6 秒就会衰变为电子和中微子;宇宙射线中的子的速度可以达到 v=2.994 10 8 m/s=0.998c 。如果没有所谓的钟慢效应,那么子走过的距离应该是 2.994 10 8 m/s 2 10 -6 s 600m 。实际结果是子在大气中平均穿透距离为 9000 多米。以地面为参照系按钟慢效应来计算,子的实际运动寿命应为: 运动 = 固有 ( 1-v 2 /c 2 ) ½ =2 10 -6 s ( 1-0.998 2 ) ½ =3.16 10 -5 s 。以此计算子以地球为参照系走过的距离: 2.994 10 8 m/s 3.16 10 -5 s 9500m ,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 这是一个比较诡异的结果,如果说钟慢效应仅仅是因为测量引起的,那么子的寿命在任何运动速度下应该都是相同的;也就更不应该有双生子佯谬,即一个以接近光速运动的宇航员,在回到地球后发现,他的呆在地球上的孪生弟弟变得比他老了! 子问题和双生子佯谬说明,处于不同速度的参考系其内禀时间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同一个世界,不同一个时间。当然我们也可以玩文字游戏:速度不同,世界不同。 如果我们把子的衰变看成一种生物节律的话,那么这两个问题的物理内禀是完全相同的。我们知道,同在地球上长大的孪生子应该具有相似生物节律的。假设生物节律不是恒定的,这个问题近似于在高速运动下,生物的节律趋向于紊乱而减慢,仿佛被冰冻了一般。但这样理解就引入了新的问题:生物节律为什么会在高速运动下收缩?是否意味着,时间并不仅是尺子,还是如同质量一般(因为质量会随速度增加而增加)是物体的内禀属性? 而如果生物节律是恒定不变的,那么,孪生子佯谬又是如何发生的?因为如果生物节律是恒定的,那么 两兄弟经历的时间应该是不同的 。那么, 同处于宇宙大系统下的两个不同速度参照系里的物体为什么会在同一时间起点和同一时间终点有不同的时间路径 ? 真实的路径关系应该不是一条直线,图示只是近似的表示出在不同速度下,物体在同一时间起点和终点时经历的时间间隔。那么,(⊿ t ) = ( t 1 -t 0 )是一个和速度有关的函数,这没有问题,只是这样我们还能把时间看成是一把尺子吗?它本身被运动规定着!你怎么能用两个相互规定的定义去互相推导呢?你如何能用一把被待测物规定着的尺子去测待测物呢? 见费恩曼物理学讲义卷 1 第 43 页 见费恩曼物理学讲义卷 1 第 186 页 见维基百科: 时间 见 静夜狂思(5 ) 百度百科: 时间 见赵凯华 罗蔚茵编著新概念物理教程 力学 第 373 页
个人分类: 天问|6168 次阅读|28 个评论
支持学者王辉:我们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值不值
热度 1 杨学祥 2008-7-21 14:47
学者王辉最近指出,语言本来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在中国不管你是学习什么专业的学生,大家花费最多时间的是学习英语。现在很多学前班就开始学习英语,直到上大学,上硕士、博士还要开设英语课程,而翻开大学的课程设置,开设学时最多的也是英语。现在学生为了通过四级、六级英语考试,专业课就不怎么学,我们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值不值?(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693 ) 历史上,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科举制度,学会做八股文章,就可以成名做官,不关心自然规律,不研究社会问题,劳心者昏昏,劳力者辛辛,千年封建社会依然故我。 现在,洋八股代替了土八股。英语变成举国上下花费最大、耗时最多、收效最小的一生工程,似乎每个人都在准备出国打工。精英就是精通英语:我们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值不值? 学者王辉的评论使我想起了当年英语四级考试和学位脱钩的争论。现在脱钩做到了,英语压力依然存在。与英国人比英语,我们选择了一个必败的项目。在这里,转发当年论战原文,藉以表示对学者王辉的支持。 评论回顾:英语四级考试和学位脱钩是明智之举(转发) 杨学祥 2004 年 1 月,面对英语四级考试作弊浪潮,笔者以路遥为笔名,力排众议,为大学生争权,写下了《脱钩是明智之举》一文。文章最初发表网站已无据可查,近日查到《新闻周报》有载,特意回顾记之。 原文: 脱钩是明智之举 路遥 英语四级考试非得和学位挂钩吗 ? 这个问题问得好,恰中要害。国家要依法治国,学校要依法治校。精通法律条文的高等学府却知法犯法,用英语级别考试挡住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种做法除殖民地国家外,主权国家没有这种先例。 正如文章所论,英语四级考试和学位挂钩的违法依据有三: 其一,大学里的任何一门必修课程,都有相应的教学大纲,大学英语也不例外。按道理说,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只要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即通过了大学英语的课程考试,取得了相应学分,英语这门课就不应该成为他们取得学位的障碍。 其二,由于大学毕业生的学位证书关系到就业、晋升、考研等诸多方面,没能获得学位证书的学生将来会处处受到限制,因而,学校以没能通过英语四级考试为由拒绝授予学位,实际上构成了对学生正当权益的侵害。 其三,由国务院颁布的《学位条例》以及它的《暂行实施办法》中,并没有大学英语四级必须和学位证挂钩相关规定。也就是说,将学位证书与英语四级证书挂钩,只是各高校自行制定的一项土政策。 正如文章所说,自1987年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实施以来,这项明显违反国务院学位条例、侵犯了无数大学生正当权益的土政策,竟然在中国上千所高校里畅通无阻地被执行了整整16年,而且至今仍然没有被全面废止的迹象!难道其危害还不够严重吗? 危害之一,英语与数理化失衡,学生用大量时间学英语,数理化基础愈来愈差。学生是围绕国家统一考试的指挥棒转的,不平等的待遇造成不平等的差别。以至于如文章所说,英语四级考试的一票否决 , 使学生们从踏进大学门槛的那一天起,就只能顺从学校的土政策,为考四级、拿学位而奋斗,似乎中国的大学就是用来学英语的! 危害之二,语言学习受环境和条件制约。国内大多数院校不具备这些条件和环境。外语不过关并不完全是学生的过错。正如文章所说,据12月9日《21世纪人才报》报道,像复旦大学这样的国内一流大学,本科生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也只有95%,一般本科院校的通过率约为80%,地方院校则低至70%左右。这就是说,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因为没能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而拿不到学位证书。英语把住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门。 危害之三,苛政猛于虎。不符合实际的过高要求必然导致弄虚作假。漏题、代考、作弊,英语四级考试的舞弊行为花样翻新,层出不穷。随之而兴起的是抢手行业。大学生的诚信得失问题,过高要求的英语四级考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危害之四,不同学科的攀比导致级别考试愈来愈多,如计算机级别考试、会计级别考试等。随之而来的各类辅导班补习班等非正规教育不仅冲击了正规教育,助长了华而不实的学风,而且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拿到几十种等级证书。逃课在大学已是司空见惯。正规教育的权威正受到严重的挑战。大学的课时费每节为 10-50 元不等,辅导班的课时费竟高达几百到上千元。价值取向导致正规教育水平降低。高等学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真正受益的是非正规教育。从押题到泄题,从抄袭到代考。非正规教育恶性膨胀,胆大妄为,不仅肆意掠夺学生的钱财,而且疯狂吞噬学生的德信和灵魂。 看一看英语四级考试违规的事实,听一听脱钩的理智呼声:高校办学必须依法而行,任何政策的出台都应当做到有法可依。类似将学位证书与英语四级证书挂钩这样的违法政策,理当废止。 我们不否定英语四级考试的权威性。正如我们不否定出国外语考试的权威性一样。后者没有出现像英语四级考试这样频繁的违规行为,因为他们适用于出国人员的实际要求。教学大纲是根据中国教育的现状和实际制定的,标准超出教学大纲,学生经过正常学习达不到过高要求,违规违纪就在所难免。学生违规,责任在学校:其一,德育教育失败;其二,超教学大纲教学,超教学大纲要求,不切实际,逼良为娼。 有些短期行为的政策实在令人费解 , 如大学扩招降低了大学质量挤垮了中专教育 , 致使社会技术人才奇缺 ,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 把教育当成产业 , 文凭等同于货币 , 致使学风日下 , 舞弊成灾 . 整顿教育 , 势在必行 . 向钱看的教育思想遗患无穷 . 参考文献 评论回顾:英语四级考试和学位脱钩是明智之举 . 作 者:杨学祥 .  上传日期: 2005-9-12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557.htm 四六级英语考试:大学校长的心头之痛(修改稿) 杨学祥 2005-7-2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164.htm 杨学祥 . 英语四级考试与学位脱钩 . 于 2004-1-23 8:17:35 发表在:新闻周报 http://www.cb-h.com/bbs/ShowAnnounce.asp?boardID=10RootID=1010ID=1010 http://www.jcrb.com/comment/comment_all.php?fdRealName= 杨学祥 ( 笔名 : 路遥 )fdMagid=2 脱钩是明智之举。 路遥。 http://www.jcrb.com/comment/comment.php?title=%D3%A2%D3%EF%CB%C4%BC%B6%BF%BC%CA%D4%B7%C7%B5%C3%BA%CD%D1%A7%CE%BB%B9%D2%B9%B3%C2%F0link=http%3A%2F%2Fwww.jcrb.com%2Fn1%2Fjcrb299%2Fca176353.htmarticleid=107555 脱钩是明智之举。 路遥。 正义网。评论。 2004-1-21 。 http://www.jcrb.com/comment/comment_all.php?fdRealName= 杨学祥 fdMagid=2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440 次阅读|3 个评论
做个时间管理的高手
entropy 2008-6-29 10:42
http://blog.csdn.net/r1sunzh/archive/2007/12/24/1964870.aspx 我的《时间管理》培训通常是用李宗盛的《忙与盲》这首歌来欢迎每一位入场的学员的:   曾有一次晚餐和一张床,在什么时间地点和哪个对象,我已经遗忘,我已经遗忘生活是肥皂香水,眼影唇膏。   许多的电话在响,许多的事要备忘。许多的门与抽屉,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如此的慌张。   我来来往往,我匆匆忙忙,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方向。   忙忙忙,忙忙忙,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   盲盲盲,盲盲盲,盲得已经没有主张,盲得已经失去方向。   忙忙忙,盲盲盲,忙得分不清欢喜和忧伤,忙得没有时间痛哭一场!   培训一开始,我会问大家:   你忙吗?   要是忙的话,能有多忙?   忙得有目的吗?还是瞎忙?   是忙得心力交瘁,还是忙而快乐着?   当然,我还一定会问:各位参加时间管理培训的期望是什么?   众说纷纭之后,我会请学员回答以下10个问题:   你是否曾:   1、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突然想起今天还有一项工作没有完成?   2、给对方打电话,放下电话后突然意识到该说的事没说?   3、看到记在某张纸上的电话却不知是谁的,然后恶作剧地把电话打过去,听到对方自报姓名后马上把电话放下?   4、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   5、给对方递名片时,突然意识到仅剩的两张名片上还记着别人的联系信息?   6、记不清把信息记录在哪里了?   7、别人说你的桌子太乱?   8、想做一件事,比如健身或谈恋爱、与家人多在一起等,却总没开始或找不到时间做?   9、别人答应你一件事,过了期限后你才想起来?   10、忘记某个约会后,谎称自己生了病或亲属有病?   看你有多少个问题回答为是:   1、0个:没必要参加培训。   2、1-3个:你的时间管理很棒,但还有提高的余地。   3、4-7个:日子过得还不错,但你满足吗?   4、8-10个:祝贺你!你参加培训是来对了。   培训目标:   通过本次培训,学员应能够:   -说明时间管理的实质意义   -明确高效能人士的成功习惯   -制定人生7个方面的目标   -掌握时间管理的具体方法   内容概要:   单元一:时间管理的意义本末兼顾   单元二:时间管理的原则要事第一   单元三:时间管理的方法集中统筹   时间管理的意义:本末兼顾   时间管理的实质   很多人都认为,时间管理的意义在于让我们工作得更有效率。这确实是掌握时间管理技能的一大好处。然而,时间管理的本质并不如此。时间管理的根本是人生的自我管理。它应该是每个追求成功的人的必备素质。   那么,什么又是真正的成功呢?成功包含效能和效率两个方面。效能是指一个人是否在做正确的事,即是否确立了适合他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此行动:效率是指正确地做事,即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是否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并行之有效。因此,时间管理不仅涉及效率,更要关注效能,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效能为本,效率是末。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在内心深处探寻这样一个难解之谜: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的人生价值何在?   既然效能为本,那么一个自然的问题是:你确立了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吗?很多学员正是带着如何确定人生目标这样的疑问来参加培训的。我们常常感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这个世界上成功的人并不多。我们都知道人活着应该有目标,这说起来确实容易;但到底怎样确立目标,什么样的目标才是正确的,这的确是个难题。   你的天赋才能与世界需求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你的使命所在。亚里士多德其实很早就为我们指点了迷津。而遗憾的是,现实中人们所追求的,往往不是内心呼唤的自我,而是攀比与虚荣。这样得来的结果,只能是暂时的满足,更多的却是失落。你认识到自己真正的才能了吗?你知道这些才能如何满足世界的需求吗?你若想成功,就从回答这一问题开始吧,否则你很难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当你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你就开始有了目标人生效能的起点。人生不是单一的色彩,而是万花筒。要实现目标,需要关照人生的各个方面,这就是你的人生之轮。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在研究并采访过大量的成功人士之后得出:真正成功的人注重人生各个方面的修炼。   练习:   -请为自己目前人生的7个方面从最满意到最不满意排序。   -你希望在哪些方面寻求大的发展?   -你为这几方面树立了目标吗?   你对人生7个方面的关照程度,将决定你人生效能的高低。   高效能(成功)人士的8个习惯   1、积极主动   2、以终为始   3、要事第一   4、双赢思维   5、知彼解己   6、统合综效   7、不断更新   8、找到心声   这8个习惯是史蒂芬。柯维博士在他两部经典著作《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和《第8个习惯》中总结并倡导的。习惯1、2、3帮助你实现个人成功。习惯4、5、6和8帮助你实现人际关系和团队的成功。习惯7帮助你保持恒久的成功。这两本书值得我们每个人反复咀嚼、消化,从而化为行动。要想突破时间管理能力的瓶颈,这两本书是必读的。   8个习惯都与时间管理密切相关:   -习惯1和8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时间观念。   -习惯2要求行动前要有目标,保证做正确的事。   -习惯3要求实现目标要有计划,保证正确地做事。   -习惯4、5、6说明与他人合作会更有效率。   -习惯7说明仅事业成功不代表人生的成功,时间管理要关照人生的各个方面。   8个习惯的养成,将会大大提升人生效能。效能提升之后,效率自然就成了你的关注点。   个人效率的11个方面   个人效率自我检测。请为自己的各项打分。如倾向左边的描述,分数应为1-5;如倾向右边的描述,分数应为6-10.   11项当中你分数偏低的项目,就是你时间管理效率方面需要提高的重点。   工作效率与个人效率。对于我们多数人来说,除了睡觉,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从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其人生效能的高低。工作效率则往往代表了个人的生活效率。   影响一个人工作效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自身因素:如缺乏计划,时间观念不强,追求完美,不愿委托或授权等。   二、组织因素:如绩效管理等制度不健全,沟通不畅,文山会海等。   三、环境因素:如突发事件多,应酬多,同事时间观念不强等。   四、技术因素:如缺乏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和有效的时间管理工具等。   问题:影响你工作效率的因素是哪些?   你能改变组织和环境吗?   你一定能改变的是:你的自身因素以及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和工具。时间管理培训能够帮助你的也正是自身和技术两方面的因素。学习时间管理的意义。一、明确成功(效能)的真正含义。二、采取正确、有效率的方法和工具去实现成功。   时间管理的原则:要事第一   时间管理的一个经典游戏   桌上放有两个大小相同的类似水盆的容器和六七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其中一个容器中盛有一大半的细沙,另一个容器是空的。现在让你把所有石头和所有细沙都放到那个空的容器中,但条件是细沙和石头都不能冒过容器的上端平面,你会怎么做?   有的人会先把细沙全倒入空容器中,然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将所有石头都塞进细沙,从而达到规定的条件。   可如果你先把所有的石头都放进空容器中,然后再倒入细沙,你会发现在摇一摇、抹一抹之后,轻而易举地就完成了任务。   在这个游戏中,容器象征着什么?细沙象征着什么?石头象征着什么?这个游戏又说明了什么?   容器象征着我们每个人有限的时间,不管是一天也好,或是一生也罢。细沙象征着那些每天纠缠着我们的似乎永远也忙不完的紧急的琐事。石头象征着关乎人生效能的大事。这个游戏说明,倘若我们总先忙琐事,那么很难成就大事。而如果我们能做到要事第一,那么处理起琐事来也会游刃有余。   事务四分类   事务依重要性与紧急性可分为四类:   我们每个人对这四类事务都会有自己的判断。但不管怎样,我们在现实中却常常落入这样的俗套:首先处理那些紧急的事务,即首先关注细沙;等有了时间才想到那些石头,即重要的事务。重要性与目标有关,凡有价值,有利于实现目标的就是要事,而紧急之事往往对别人而非对自己重要。紧急且重要的事务:一定要减少当我们过多地或被迫处理紧急之事时,那些重要而非紧急的事务迟早会变得紧迫,使我们陷入救火队员的模式之中,似乎永无宁日,也体会不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显而易见,要想减少这类事务的比例,平时你必须首先关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   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务:可以委托授权   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忙而无功,原因往往在于我们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这类事务上面。   主管临时派的某些活就可能属于这一类事务,对于主管来说重要,对于你只是紧急。这里帮助你实现人际关系和团队成功的高效能人士习惯4、5、6和8就会发挥作用了。倘若你的人际关系很差,或委托授权的能力欠缺,那你只能独自忍受这类事务。如果人缘好,就可以找人帮你来处理这类事务。   当然,委托或授权不是倒垃圾,不能让对方感到你是把自己不爱干的事推给他。高明的委托或授权,是让你拥有更多的时间关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而又让被委托或被授权方感到你对他的重视和承担该项工作的价值,因为紧急之事往往对别人而非对自己重要。   如果你需要提高委托和授权的能力,建议你参加这方面的培训。   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务:尽力去放弃   这类事务往往与你难于戒掉的习惯相关,譬如有求必应、沉迷于网游、泡吧等等。我们常说积习难改,改变习惯真得就那么难吗?   行为学的研究表明,如果坚持21天,你就很可能改变或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当然,这21天,你需要经历如下过程。   1-15天:感到别扭   15-18天:可以自觉地去做了   18-20天:感觉做起来舒服   21天:变得自动了!   曾经有一位女学员听到这21天的说法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同我们分享她的经历。她说自己是个特别好吃的人,所以过去总觉得用一双筷子吃不过瘾。她有一天立下志愿,吃东西时能做到双筷齐下,所以她开始练习用左手吃饭。开始两周真的很别扭,但过了两周后就开始有些习惯了,到了第三周,即差不多21天时,真的变得熟练自如了!现在只要一个人吃饭,她就能左右开弓!   习惯不一定难改,难的是坚持!   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需要我们最为重视!   这类事务就是你人生中的大石头!人生之轮中的7个方面都属于这类事务。你每天的生活,都应围绕它们来展开。这样一来,你生活和工作行事的优先顺序是不是就出来了呢?   时间管理的方法:集中统筹   目前常用的时间管理手段   -以富兰克林-柯维公司开发的效率手册为代表的纸质工具   -以Outlook和Lotus Notes为代表的电子工具   尽管电子工具是办公现代化的体现,但它时常并不像纸质工具那么方便。这里介绍的纸质工具(即下面要讲的效能效率年册),将以上两类代表性工具的精华浓缩其中。熟练运用这套工具,会大大彰显你的职业化水准。   以终为始,我们来这样做计划:   Goal by Year,每年设定目标   Review by Month (atleastQuarter),每月(至少每季度)反思回顾   Plan by Week,每周制定计划   Live by Day!过好每一天!   首先从目标开始。每年都要把你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放在首位(GoalbyYear)。放下眼前的事,屏息静气凝神你的激情所在,这是世界最需要你为之奋斗的。柯维在其《第8个习惯》一书中写道:一个人的使命或生活中的角色通常是发现出来的,而不是发明出来的。譬如我自己,生活的经历让我发现影响他人是我的一大天赋才能,因此,培训便成为了我人生的一项使命。当然,我还有许多其他与影响他人的才能相关的梦想,这都是我的激情所在,那么我的人生目标便会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我2006年与此相关的最重要目标包括:让柯达公司各部门从我的咨询和培训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收益;通过为公司内部杂志《SMILE》每期撰稿把积极的影响带给更多的员工;让家庭实现崭新的过渡(儿子离开幼儿园要上小学,新居交房还需要装修)。   最重要的目标是你无论如何都要去拚力实现的。同时,你也不要忽视人生的其他方面。这就是说,一旦确定好最重要的目标,还需对人生的其他方面作出计划和安排。譬如,我2006年的最重要目标主要与事业和家庭有关,我就会考虑在精神追求、身体健康、知识教育、经济条件和社交生活方面需要做些什么。   确立了目标,就要用行动将目标落实到每周的生活和工作中(Plan by Week)。行动切忌闷头前行,不驻足反思。每个月,至少每个季度都应该对行动进行总结。这样,你才能真正领略到时下流行的一个说法:活在当下(Live by Day)的真谛!   每年年终,你是否能像孙悦唱得那样这一年总得说来高兴的事挺多。身体不错,工作不错,心情也不错?回首刚刚过去的2006年,我的心情还真不错!最重要的目标完成得不错,人生的其他方面也不错。每周都有计划,每个月都有反思,每天过得也都挺充实快乐。新的一年,我的使命还在延续,我的激情仍在燃烧,人生之轮依旧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盘。我相信,到了2007年底,我还会像那首歌唱的那样家人不错,朋友不错,自己也不错!   与时间管理工具相关的最重要的5个概念   以下5个概念可以涵盖人生中所有要做的事。效能效率年册帮助你管理这5个概念,也就是你要做的所有的事,从而将你的计划真正落实。这5个概念是:约见、活动、未来活动、对别人的承诺、别人给你的承诺。   约见:日期已经确定,有明确的开始时间,一般也有结束时间,如会议、约见、培训、接机等。   活动:日期也已经确定,但没有规定开始时间,优先度可由自己确定,如写报告、电话通知、发邮件等。   未来活动:未确定名确日期的一般为一周以后的约见或活动,如你今年年假何时休,怎么休还有待安排,这就算未来的活动。   对别人的承诺:不一定有开始时间,但成果交付有时间期限。如项目经理承担的工作。   别人的承诺:别人向你交付的成果有时间期限。   有人可能会问,人的死亡属于什么?正常来说,死亡应该是未来的活动。但如果一个人想自杀,并且确定好了日期和时间,就成了约见。上学也属于约见。开学有日期,放假也有日期;上学有时间,放学也有时间;入学有期限,毕业也有期限。   做梦是未来的活动;你想今晚做梦,那是活动;你想一睡着就做梦,那是约见。   人生中几乎所有的事都可以被这5个概念所涵盖。   时间管理体系的两个层面   -时间安排:每项工作活动发生的时间和所需要的时间。   -信息管理:与每项工作活动相关的信息从何处查找或归档于何处。   时间管理体系是帮助你规划、记忆活动和时间安排及有关信息的一套固定系统,应包括:   时间安排工具:日历,每日时间表,每日活动表,甘特图(项目管理工具)等。   信息管理工具:电脑硬盘档案,软盘、光盘档案,纸文件档案,电话、会见记录单等。   时间管理的具体方法   一、每年制定目标。   工具:人生之轮   二、每周制定计划。   工具:周计划   三、未来活动安排。   工具:日历(大概估计日期,填写在估计日期的月份)   四、约见、会议安排。   工具:日历   五、每天的安排。   工具:每日安排表(见附录一)。这一工具的特点:a)可以用A4纸自己拷贝;b)自己填写日期,灵活、经济;c)管理时间的维度全面周到,且一目了然。   -在每日下班前计划第二天的工作   -首先将日历中的约见、会议填入时间表(参考附录2)   -将活动按优先性分成A、B、C、D类   A类:紧急且重要   B类:重要但不紧急   C类:紧急但不重要   D类:不重要也不紧急   -估计每类活动应花的时间(参考附录3):   工作不是干了算,而是应该算了干!   对事讲效率,对人讲效果:谈事可以将时间卡得死一点,当涉及情感,人员发展等问题时,留的时间余地就要大一些。   -将活动穿插到约会的间隙内(附录2)   -第二天上班后根据临时变动可对活动优先性做适当调整   -每天的工作安排应该:首先处理A、B类,然后是C类,努力完成D类,避免拖延   六、别人的承诺。   工具:每日安排表中别人的承诺部分。   譬如,当有人向你承诺某日作为上交任务的期限时,你就可以直接填写一张该日期的每日安排表,并将责任人和要交付的任务记录在应交付的工作一栏中。到了该日期,这一记录就会给你提醒,从而省去你用脑子记忆的负担。   七、对别人的承诺。   工具:可能运用到以上所有工具。   因为你给别人的承诺,如项目管理,可能会包括约见,活动,未来活动和别人的承诺。   八、每个月,至少每季度要做反思回顾。   工具:成绩总结表。   九、集中统筹,将以上所有工具集中在一册中,形成自己的人生。   运用时间管理工具的好处   -工具帮你记忆,从而减轻心理、思想和头脑负担。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帮你轻松有序地完成任务,实现人生的各项目标。   怎样应对打扰   打扰的来源有5P:   一、People人:同事、上级。永远不要把客户当成是打扰,而是机会!   二、Phone电话。   三、Paper公文:信件、与自己无关的E-mail、文件、没用的名片等。   四、Personal自我打扰:开小差、与别人聊天、打私人电话等。   五、Peripheralvision视力所及的环境干扰:太漂亮或太乱的办公室、办公桌周围堆放的杂物等。   应对打扰的方式:   一、拒绝:不要有求必应,而要学会善意地拒绝。   二、推迟:帮助对方认清主次,适当推迟。   三、减少:为对方限时。   四、阻止:规定不受打扰的时间和情况。   要想避免打扰且不得罪人,就必须实践高效能人士的习惯4、5、6.   怎样应对人的打扰:   一、谁经常打扰?同他们沟通,说明自己的工作方式;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做好时间管理。   二、经常因为何事打扰?如果无书面说明,制作出来,简明易懂;再因此受到打扰,先让对方自己阅读说明,不明白再来找你。   怎样应对电话打扰:   一、尽量设置留言电话。   二、不要一有电话就接,每天要有至少1小时的时间连续专注于重要但非紧急的工作。   三、可以留出一段时间回复电话。   怎样应对公文打扰:   一、公文的分类。活动性公文:需要你采取应对行动的公文。信息性公文:已处理完需要存档的公文。   问题:办公桌上的客户名片是什么公文?   答案:你如果需要这张名片马上与该客户联系,则此时该名片为活动性公文。联系过后,该名片就成了信息性公文。   二、电子邮件应按事务4分类的优先顺序处理。   三、办公桌上只留活动性公文,给信息性公文存档。   四、存档的原则。一般需要存档的文件是公司所有文件的10%;根据公司要求该存档的存档;无章可循的分批归档:过一段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决定是否需存档;能用电子版存档,就不要用纸文档;需要经常用的文件,最好有纸文档;对存档的文件可注明销毁日期。   怎样应对自我打扰:   一、增强时间观念,应用时间管理方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二、当然,适当的自我打扰也是休息的一种方式,但千万不要因此而打扰了别人。   怎样应对周围环境的打扰:   一、改善时间管理的第一项切实工作是整理你的办公桌。这像你的办公桌吗?   *活动性公文是否放在来件篮和发件篮中?   *电脑屏幕周围还贴有用于提醒的黄签纸(即时贴)吗?   *信息性公文是否还在桌面上?   *哪些信息性文件需存档?哪些需扔掉?   *哪些需保留一段时间再决定是否存档?有地方保留这些文件吗?   *名片是否分类易找?   *办公室、桌面是否成了周围环境干扰?   二、职业化的办公桌干净整洁,一般具备以下核心物品就够了:电话、电脑、常用文具、活动性文件(来件篮、发件篮)、效能效率年册。问题:   1)回顾你的人生之轮需要发展的方面。你如何针对这些方面采取行动?   2)回顾个人效率的11个方面中你的薄弱环节,现在准备如何提高?   3)你在时间管理上还有哪些独到的经验值得今后借鉴?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网
3584 次阅读|1 个评论
以代谢物组学为参照介绍血液指纹图谱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方法
zhj71626 2008-6-23 13:11
以代谢物组学为参照介绍血液指纹图谱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方法 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吉林 吉林 132011 ) 雷钧涛 (吉林医药学院 吉林 吉林 132011 ) 摘 要:血液指纹图谱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方法是一种新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法,为方便大家了解和认识这一方法,特以代谢物组学为参照介绍了它的一些特点。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2-03    文献标识码: A 主题词 : 代谢物组学 血液指纹图谱 中医药信息学 藏象信息模型 近年来,笔者结合系统生物学、中医药信息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血液指纹图谱藏象信息模型这一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新方法。为方便大家了解和认识这一方法,下面以代谢物组学为参照介绍它的一些特点。 - 1. 代谢物组学 代谢物组学是以代谢物分析的整体方法来研究功能蛋白如何产生能量和处理体内物质,评价细胞和体液的内源性和外源性代谢物浓度与功能关系的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采用绘图技术,现代分析测定方法 (NMR,HPLC,MS) ,以及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学方法,以高通量实验和大规模计算为特征,完成细胞或者生物样品所有代谢物的指纹图谱。 其核心思想是它能够通过整体代谢物图谱,直接认识生物体的生理和生化状态 . 代谢物组学通过研究 代谢指纹图谱 的变化,能更直接地反映体内生物化学过程和状态的变化。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生物体液,如尿液、血液,主要研究手段是核磁共振。代谢物组学在药物模型识别和确证、作用机制研究和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2. 血液指纹图谱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方法 在日、年等完整的生命节律时段内,连续提取血液并制作血液指纹图谱,根据中医子午流注和藏气法时等中医时间医学理论,构建动态的有时间变量的中医学的人体生命信息模型,血液指纹图谱藏象信息模型。实现中医学的理论表达,并在此基础上以信息技术实现中医学的研究与实际应用。 - 3. 以代谢物组学为参照介绍血液指纹图谱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方法 3.1 指纹图谱方法是一种信息学方法,代谢物组学研究表明,指纹图谱方法可以直接认识生物体的生理和生化状态和随时空变化的情况。不仅关心代谢物质的整体也关注其动态变化规律。 3.2 血液指纹图谱能比代谢指纹图谱,更完整的认识生物体的生理和生化状态 . 。代谢物组指生物体内的所有小分子代谢物,是生物体的特定部分在特定环境中,经基因组表达和新陈代谢产生的中介物及终产物。血液所包含的成分比这还要多,血液大致相当于系统整体代谢物组。所以,血液指纹图谱能比代谢指纹图谱,更完整的认识生物体的生理和生化状态 . 。 3.3 中医通过子午流注和藏气法时等中医时间医学理论,对生物体的生理和生化状态即功能单位进行划分,系统生物学以信息建模与系统整合为目标,血液指纹图谱藏象信息模型实现了这一目标,而且遵循了中医对系统 由上而下划分的原则,进行的信息建模。 3.4 藏象生理血液指纹图谱即人体正常的生理和生化状态,藏象病理血液指纹图谱即人体异常的生理和生化状态,也就是证的血液指纹图谱。 1992 年程士德教授在他编写的《内经理论体系纲要》一书中说:藏象学说的实质就是关于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病理变化的高度概括,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中医药学从认识和掌握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规律入手,初步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证候既然是中医对疾病过程中人体功能状态的概括和总结,因此,用生理学方法探讨中医证候是证候研究的前提。。   中医学的证候的观点,即对人体状态加以认识、分类和调控的观点,是目前现代医学对人体状态分类所没有的,通过中医对人体所处证候的分类,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对生理信息的处理,从而认识人体的状态特征,是中医学证候现代研究的基础性和前提工作。 证是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是机体对病因的整体反应状态,它反映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功能结构的异常变化。不同的证候标示着机体不同层面的整体功能异常,中医把认识疾病的焦点放在了整体功能上,用各种辨证方法把病人身上出现的整体功能异常辨别为各种有特异临床表现的证,每一种证实际上都是有特征内容和表现的整体功能异常态,可见,证的本质应是整体功能的,而不是解剖形态的。 - 证本质研究又是证型规范化的前提与基础,是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深层次沟通的必由途径。所以深入地探索中医证的诊断或评价指标、尝试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表达研究,是中医证型规范化及建立中医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指标,具有实际的临床应用价值。 4. 血液指纹图谱突破了制约代谢物组学中医研究的瓶颈 目前,代谢物组学通常采取核磁共振( NMR )、质谱( S )、高效液相色谱( HPLC )为代谢物组绘制图谱。代谢组学之父、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 Jeremy Nicholson 教授认为,人体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应用代谢组学和全面性系统策略来理解疾病过程,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维方式不谋而合。〔 13 〕 中医界非常多的学者也赞同这个观点,但是,( NMR )这样的昂贵设备限制了代谢物组学中医研究的开展。而血液指纹图谱藏象信息模型的研究,主张以红外和拉曼光谱制作血液指纹图谱,这样,既可以保证指纹图谱的测定简单、可行、有效,又保证了指纹图谱所必须具备的特异性、重现性和再现性。而且大大的降低了血液指纹图谱研究的成本,以红外和拉曼光谱制作代谢指纹图谱,也将大大降低代谢物组学中医研究的成本,推动这一新兴学科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赵宏杰、张笑波 . 中医学与信息科学跨越式大联合 . 中国医学报, 2005-04-09 : B05 赵宏杰、张笑波 . 中医学与信息科学学科交叉的几个关键问题 . 医学信息, 2005 ( 9 ): 赵宏杰、张笑波 . 中医取象比类方法现代化: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 . 科学时报, 2005-11-01 赵宏杰、张笑波 . 应用指纹图谱以时测象研究藏象实质 . 科学时报, 2005-12-02 赵宏杰、张笑波 . 中医学与信息科学学科交叉的新方式信息中医学 . 科学中国人 ,2005 年 11 期 魏永燕、刘培勋 . 中药复方现代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进展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年第 11 期, 1051-1053 刘昌孝 . 代谢物组学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意义 . 中草药 2004;35(6):601-605. 黄国荣.关于证与人体功能态关系的方法沦研究 . 中国人体科学, 1996,6(1) : 21-26 任秀玲 . 中医学 现象 -- 状态医学 学科 .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5:20(1):11 ~ 13 任秀玲 . 论中医学的本质特征 . 中国医药学报 ,2004:19(2):113 ~ 115 闪增郁对中医证的现代研究将导致人体状态学的产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 Vol.10 No.12 P.8-8,10 闪增郁,张智,刘洋,中医藏象理论的基础研究是中医学现代研究的起点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 Vol.9 No.11 P.4-6 合作可喜 前景可期贾伟教授谈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研究的结合 . 中国医药报, 2006-04-29 :总第 3175 期 7
个人分类: 重点推荐文章|2566 次阅读|4 个评论
物理世界系列重大难题
zhulin 2008-3-12 10:31
几个世纪以来,物理学一直是自然科学的领军者。以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为标志,人类相继进入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械时代和电气动力时代。 20 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诞生,以此为基础,人类实现了人工控制核能的伟大梦想以及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新兴的纳米技术和超导技术、空间探测技术与航天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革命,开创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一个全新时代,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包括天体物理和地球物理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不断增强着人们向微观世界和宇宙空间深处进军的信心。 然而,在 20 世纪末期,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们脸上的笑容不见了,愁眉紧锁、目光疑惑,在看似晴朗的物理学上空,相继出现了 暗物质和暗能量这 两朵新的乌云,这些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们被这两朵乌云及其可能相关的一系列重大难题困住了,因为这些难题是现有理论难以回答的。 难题 (1) 暗物质是什么? ( 2 ) 暗能量是什么? ( 3 ) 引力是什么? ( 4 ) 时间是什么? ( 5 ) 空间是什么? ( 6 ) 宇宙本源 是什么? ( 7 ) 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为何相等? ( 8 ) 质量能量与时间空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 9 ) 哈勃常数 H o 到底是多少? ( 10 ) 物理常数 G 、c、 h 、 H o 之间有什么联系? ( 11 ) 精细结构常数 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 12 )宇宙为何以临界速度各向同性地膨胀? ( 13 )宇宙真的起源于奇点大爆炸 吗? ( 14 )太阳系在扩张 吗? ( 15 )月球为何逃离地球? ( 16 )地球总体上是膨胀的 吗? ( 17 )地球磁场是如何产生的? ( 18 )洋壳是如何形成的? ( 19 )物质波粒二象性的本质是什么? ( 20 )牛顿三个运动定律的本质是什么? ( 21 ) 惯性是物质的内在本质还是整个宇宙的作用? ( 22 )先锋 10 号和 11 号等宇宙飞船加速度异常说明了什么?
个人分类: 科普|3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