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评价指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机器学习:算法评价指标
热度 1 pinjianlu 2018-5-23 18:44
1. 正确肯定(True Positive,TP):预测为真,实际为真 2. 正确否定(True Negative,TN):预测为假,实际为假 3. 错误肯定(False Positive,FP):预测为真,实际为假 4. 错误否定(False Negative,FN):预测为假,实际为真 则: 正确率( 查准率,Precision )=TP/(TP+FP)。例:在所有我们预测有恶性肿瘤的病人中,实际上有恶性肿瘤的病人的百分比,越高越好。 召回率( 查全率,Recall )=TP/(TP+FN)。例:在所有实际上有恶性肿瘤的病人中,成功预测出有恶性肿瘤的病人的百分比,越高越好。 F值: F值 = 正确率 * 召回率 * 2 / (正确率 + 召回率) (F 值即为正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值)。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6833 次阅读|2 个评论
欧洲前100所研究型大学文献计量统计特性
热度 1 st69786 2016-7-16 23:33
欧洲前100所研究型大学文献计量统计特性 文 | 贺飞 (北京大学) 《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会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年59卷第3期刊登了 Anthony F.J.van Raan 题为“ 欧洲最大100大学文献计量统计特性”的研究论文。该文 研究了规模前100所欧洲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绩效、领域引用强度以及影响因子等相关文献计量指标统计特性,结果发现大学影响力就总引用数而言有规模依赖累积优势;较低绩效大学较顶级绩效大学有着较大的获得引用的规模依赖累积优势;对低绩效大学来说,未被引论文比例随规模显著减少。结果大型大学,尤其是顶级绩效大学的特征是“大而美”,在许多活动保持高绩效的成功。研究还发现顶尖绩效大学相比较低绩效大学,其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明显较高的期刊上。各高校的自引比例随其科研绩效、平均领域引用强度和平均影响因子等因素的提升明显减少。 近年来,世界大学排名尽管存在巨大争议,但其日益普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大学排名中,大学声誉同当前绩效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例如很久以前的诺奖得主同当前大学科研质量无关,但大学历史有“巨匠”对其声誉影响巨大。同行评议,尽管存在利弊,仍是评价科研绩效的重要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同行评议被用于相对较小的尺度—两三个评审人评审提交的论文或研究计划书,领域内5个专家为职称评审候选人的记录,或5到10人左右在特定学科评审研究小组和研究项目。但在某些排名中,科学家必须判断很大的实体,甚至是整个大学,因而对评估目标的认知距离相应增大。在某种意义上,文献计量学指标可被视为典型同行评议的总和,因为许多见识广的同行科学家成为一个“看不见的同行评议成员”,其在自己工作中引用了别的科学家的工作,这一点在大学层面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的统计上将十分显著。 基本数据 1997-2004 年间SCI收录的欧洲规模前100所研究型大学所有论文及其获得的引用,涉及这些大学成千上万科学家,涵盖大约150万论文和1100万引用(排除自引),占世界科研产出和影响力大约15%。 分析指标 本研究分析指标采用莱顿大学的标准文献计量学指标,包括: 论文数 P ,特定时段某一大学在SCI收录期刊的论文; 引用数 C ,特定时段论文p获得的引用,排除自引;包括自引: Ci , 即自引数 S c = Ci − C , 自引相对数量 Sc/Ci; 篇均引用数, 排除自引( CPP ); 未被引用论文百分比(特定领域) Pnc ; 期刊世界平均影响力,作为大学的国际参照水平( JCS , 期刊引用分数,即期刊影响力指标),排除自引(世界尺度);超过一个期刊情况下采用平均 JCSm ; 关于 JCSm 的计算,同CPP中所用的同样论文和引用统计程序,时间窗口以及文献类型; 领域世界平均影响力,作为大学的国际参照水平( FCS , 领域引用分数), 排除自引(世界尺度); 超过一个领域情况下(几乎总是)采用平均 FCSm ; 关于 FCSm的计算, 同CPP中所用的同样论文和引用统计程序,时间窗口以及文献类型; 本文将 FCSm 指标视为领域引用强度; 大学 CPP 同世界平均 JCSm比较,排除自引,指标 CPP/JCSm; 大学 CPP 同世界平均 FCSm 比较, 排除自引,指标 CPP/FCSm; 比率 JCSm/FCSm 是相对领域规范化期刊影响力指标。 研究结论 1 、研究发现大学总引用数所表示的影响力有一个规模依赖累积优势。较低绩效的大学较较高绩效大学来说,其得到的引用数有着较大的规模依赖累积优势,这一点十分显著。研究还观察到高绩效大学其得到的引用(C)大约是低绩效大学的两倍效率。 2 、研究发现对于较低绩效大学来说,未被引用论文比例随规模而减小。大学的平均期刊影响力越高,其未被引论文数越低。此外,大学的篇均引用越高,其未被引论文数也越低。 3 、利用指标 CPP/FCSm 测度的大学平均科研绩效并未随着规模增长而稀释。显然,大型大学尤其是顶级绩效的大学的特征是“大而美”。换句话说,他们成功地在多种活动中保持了较高的绩效。这也展示了其总体的科研和知识产权的吸引力。 4 、低领域引用强度和低的期刊影响力大学,其总引用数有着明显的规模依赖累积优势。较低绩效大学其领域引用强度 ( FCSm ) 为篇均引用 (CPP) 提供了一个强的累积优势。研究还清楚地观察到,大多数高绩效大学较低绩效大学来说,其论文发表的期刊的影响力明显较高。此外,高绩效大学的篇均引用( CPP )在同一平均影响力期刊水平上,要比同一平均影响力期刊的低绩效大学高1.3 。 5 、研究发现自引比例随着科研绩效 CPP/FCSm、 平均领域引用强度 FCSm、 平均期刊影响力 JCSm 以及领域归一化期刊影响力 JCSm/FCSm 等显著减少。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学|6106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评价指标的爱恨情仇
热度 15 mdzhao 2015-7-12 11:52
这两天科技评价指标的问题成了一个热点,因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陈安首先发难,武夷山老师应招,今早看到已经很少写博的贾大帅哥又来了一篇“ 中美科技评价指标的区别 ”,可谓重磅。其实这几天偶迷上了唱和声,把写博客都搁在一边了,不过看了这些博文最终也坐不住了,凑个热闹。 指标这个东西究竟好还是不好?真不好说。有人说,指标就是领导拿来显摆政绩、鞭策手下的数字,领导喜欢,老百姓不喜欢。这话有道理,不过细想想,却好像也不对。我们平时看到某个计划或者领导讲话中说到要办的实事或好事时,如果只看到空洞的口号和目标,往往会嗤之以鼻。比如说杭州的治理雾霾,多少任领导都会说:要推行环保进程,还百姓一个蓝天白云。老百姓只看到空气并没有变好,那些计划和领导说的话只不过是个样子。但不久前,杭州出台了《杭州市2015年大气污染防治实施计划》,却得到老百姓的点赞,为什么?因为在这个计划中对大气治理分解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具体数据作为治理的目标,还对任务确定了责任单位并设定了时间节点。大家看到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知道将动真格的了,空气的改善不会只停留在口号和纸上。可见老百姓还是喜欢这种具体指标胜过假大空的口号滴。同样的情况在科研评价指标上其实也存在。记得每次讨论SCI文章、影响因子作为指标的不足时,总有老师会说,相对于领导今天这样明天那样随意定的标准来,用SCI作为指标还靠谱一点,至少所有人都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想想也是,许多学校出台量化指标的时候,大多数老师还是欢迎的,因为这多少给了一些人凭自己努力可以达到某个目标的希望。 指标对领导们来说,大概也是又爱又恨的。因为用指标划一条线,让管理中的奖励和惩罚都有了依据,不过指标其实更多是给领导最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即便不是写到计划里的,也没有立下军令状之类的,但有了指标就有比较,那些用指标弄出来的排名谁说就不是对领导的一种压力呢?一些本来可以大马虎眼的东西,有了这些具体指标后,就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很难含糊了。好在领导是政策制定者,他可以把指标的要求定到对下级的考核指标中,只是当这些指标只以某种数字的形式出现时,那种不合理也就成为大家吐槽的对象了。比如SCI论文,只看论文数的时候,一篇好论文和一篇垃圾论文是等值的。 正因为如此,陈安才有那篇 “比”是万恶之源,是我国科学界无法实质创新的要害 的檄文。 其实搞数据搞指标,是图情专业的特长之一,当初那些基于论文数据进行的各种分析,而且结果显示这样的分析还比较靠谱的时候,图情人是感到很骄傲的。但我们做这些情报分析的时候其实很清楚,这种数据适合分析大的趋势,或用来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能力等,而分析对象越小越具体,则准确度越低。但眼看许多指标被各级领导用来做微观分析和评价指标时,也有说不出的无奈。我们曾经在许多地方科普过,影响因子是用来评价期刊质量的而不是评价论文质量的,不同学科的影响因子差别是很大的,把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放在用一个标准下评价是非常不合理的。记得SCI的创始人加菲尔德到中国来也再三强调这些。虽然这些年在评价中逐渐注意到了学科差别,引入了期刊分区、影响因子等概念,但这些指标用来评价人或单位的时候,都有不尽准确的地方。 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情况是,无论哪个数据一旦成为评价指标的时候,便不可避免开始走偏。这个情况其实也算是普遍现象,但在我们国家大概更甚一些,以至于本来某个指标用来测度某个方面状况的时候还有一定准确性,但这个指标在用了若干年之后,其准确性就大打则扣。比如影响因子,现在无论期刊或单位,都有引导作者引用本期刊本单位论文的倾向,导师们也引导研究生在论文中引自己的论文和互引,这些年我们国家引用方面的数据直线上升,不知道有多少是因为这样的导向下出现的?再举个例子,专利的数据一般是用来测度创新情况的一个指标,这些年基本上各省、各高校都会做专利分析报告,以此说明本地区本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个过程中便开始走过一个从只看专利申请数到同时考察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从看专利总数到更看重发明专利数、从只看专利数到看专利的国际申请和授权情况。我印象中比较深的是,几年前图书馆曾经给学校做过相关的分析报告,浙大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是国内高校最高的,但是如果比三方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国内高校好像是清华最高,而浙大与其差距是相当大的。学校这些年相关政策开始向国际专利引导,相信几年后这个数据是会突飞猛进的。 记得曾经看到过文双春老师的一篇博文: 学术越评越掉价 ,其中介绍了一个著名的古德哈特定律(Goodhart's law),主要就是说,某种评价一旦被选择用来作决策时,这种评价就开始失去其价值了。这个定律原来是用来说银行、金融、经济等方面的指标的,后来人们发现它几乎适用于各领域的政策制定。一项社会指标或经济指标,一旦成为一个用以指引宏观政策制定的既定目标,那么该指标就会丧失其原本具有的信息价值。也就是说,它会逐渐变得不再有效,因为政策制定者会牺牲其他方面来强化这个指标,使得这个指标不再具有指示整体情况的作用。 所以说,即便是如我们这样图书情报领域的,也是对这些指标有着难以言说的感觉。说实话其实我看到一些本来能很好反映科研状况的指标越来越不准确的时候是很心痛的,那可是做情报分析的基础,所以有的时候甚至希望有些数据还是别被纳入指标体系中去吧。今年教代会,图书馆一老师有个提案,是说学校目前基于两个引文数据库出台的期刊分级目录有诸多缺陷,建议引入H指数等概念,最近该提案被立案了。其实我对这个建议是不以为然的,用期刊级别考核教师的科研本来就是不合理的,你把个分级弄得再合理再科学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这个事情即便做好了能有多少教师学生从这个分级目录中得到更合理的评价了呢?当然我能理解我们馆那个老师从自己专业角度来提的这个提案,或许就是希望多多少少改变一点不合理的评价指标吧,就怕这个标准一出,新的不合理就又出现了。还有一个事情,前几天,一高校请了几个高校图书馆的老师给他们新搞的期刊分级目录提提意见,那个期刊分级也是用来评价科研的。其中他们学校科研处一老师还专门提出一个奖励方案,说是对SCI论文要根据影响因子给予不同的奖励,弄了个基数乘影响因子的方案,不同的学科给予不同的基数。结果这个方案给我们坚决地否定掉了。或许这是图情专业的人能做的及其有限的事情了,就是尽量给那些扭曲的评价指标纠点偏。
个人分类: 图书馆那些事|7109 次阅读|27 个评论
味道
热度 34 weijia2009 2013-11-11 08:46
味道 贾伟 我们的高校和科研单位一直在设法用各种指标准确地评价一个人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其实放眼看出去,各行各业都在做着同一件事,都想要用靠谱的指标体系来评价业绩、控制质量。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曾受到过一次“强烈的刺激”,管理层对企业前景一度产生恐慌,因为当时竞争对手– 百事可乐咄咄逼人,其市场占有率从七十年代的4%逐步攀升到11%,而相比之下营销投入大得多的可口可乐同期从14%的占有率跌到12%。 让可口可乐公司管理层大伤脑筋的是,百事可乐并不打算就此收手,而要跟它刺刀见红。百事在电视节目上公开地请爱喝软饮料的顾客品尝标了Q和M的两杯可乐,请他们打分,结果每次测试都是一个结果:多数人爱喝M饮料,而这个M就是百事可乐!这种评价非常严谨,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新药临床试验,采用的随机、对照、盲法进行比较,令人无可挑剔。可口可乐公司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们嘴上表示不屑这种玩法,私底下悄悄地请来顾客也搞了个(两种可乐的)盲法评价,结果发现,爱喝自家牌子的人有43%,而爱喝百事的却占57%。面对这样的结果他们不甘心,又着手搞了一系列的市场调研,但得到的结果都很不乐观!这下他们头发竖起来了,知道大事不妙了! 长话短说,可口可乐管理层经过反复讨论和酝酿,最终一咬牙一跺脚,决定改造自己沿用了99年的老产品。技术人员将口味变淡、变得更甜,然后拿出去试验,评价结果跟百事可乐持平!在此基础上他们不断改造,产生出了终极版的改良配方。这个新配方被拿出去广为测试,公司花了数百万美元,开展了十几万人次的品尝实验,参加者是来自全国各地区各年龄组的消费者。所有的盲法显示,新配方比百事平均胜出6到8个百分点,味道好极了! 这下公司领导们一扫数年来心头的郁闷,在新闻发布会上 隆重 宣布新品上市!他们认为这是(公司有史以来)最靠谱的一个举措 - “the surest move the company’s ever made”! 正当公司上下踌躇满志,期待着一举击败竞争对手时,市场传来噩耗,人们对这种新口味根本不买账,新可口可乐没人买!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每天往公司打超过5000个投诉电话,抗议改换口味这种“脑子进水”的决定!公司情急之下把老(配方的)可乐重新推向市场,而把几乎无人问津的新产品撤出货架,经过这么“过山车”般的一番折腾,才算稳住局面。但另一个让可口可乐销售人员跌破眼镜的发现是,他们的老对手百事可乐并没有像(无数市场调研和评价报告中)预期的那样胜出 - 不论多努力,销售业绩就是上不来。而可口可乐这一个在无数的人群试验和严格的评价指标下败得一塌糊涂的老配方,这么多年来“一哥”的位子始终坐得稳稳当当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评价饮料的味道这么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其实很不简单,即便是业内顶级企业和顶级专家都没能找出合理的方法和指标。其实,百事可乐推出的“口味测试”方法设计是严谨的,但结果是不靠谱的。一个人当着众人的面喝上一小口饮料,给出的感受与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悠闲地喝上一罐饮料的感受是非常不同的,前者给出的是“瞬间”感受,甜度高的饮料(像百事可乐)多半会胜出。瞬间尝试的话,百事可乐的柠檬味的口感也略微胜过可口可乐的香草-葡萄味的口感。但 越往下喝, 这种瞬间口感上的优势就越少,也就是说可口可乐的口感是后发制人的,它的胜出机制走的是“长线”。事实上很多老品牌的酒、烟、甚至饭店里的菜肴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道理是一样的,不是“一见钟情”式地赢在第一口感,而是“日久生情”、历久弥香。 教育和科研的评价之不容易,跟品尝饮料的味道是一个道理,用各种指标算出来的排名和水平,跟实际一定是有距离的,社会也不一定买账。你说中国的高校已经接近世界一流了,为什么老百姓还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国外去读书呢?反过来,我们一些科研人员也不必惊艳于那些所谓的名校来的、能发高档期刊论文的大牛同行,在他们面前无地自容。科研上的东西真不好说,幸福也许离我们并不那么遥远,某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手里那一杯淡淡的菊花茶在味道上比星巴克的一杯香甜的热巧克力更好! 味道
11422 次阅读|100 个评论
合作与竞争:评价指标如何影响科学界
热度 13 book 2013-3-22 22:19
最新一期的 BioScience 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CollegialityversusCompetition:HowMetricsShapeScientificCommunities”( BioScience ,2013,63:155)的文章。作者们关注的问题是:科研评价指标如何使得科学界的合作和公共服务意识越来越缺失。 评价指标很热门,比如 h- 指数、发表文章数、经费数额等,常被用于评价科研人员的成功与否。虽然这些指标比较快速方便,但使用这些指标也会打破研究工作数量和质量的平衡。如果科学界的每个个体都希望将个人成功( individualsuccess )指标最大化,那么这样的科学群体肯定运转不会良好。科学界需要衡量合作和公共服务意识的指标。 研究经费和工作机会的减少会给合作和公共意识带来负面影响。很多大学里负责招聘和晋升的人往往对科学家的专业领域懂得很少,因此那些容易使用的评价指标就成了他们做出决定的重要参考。评价指标设计之初是为了科学家服务的,指标是被动的;但我们目前面临的情况是:评价指标正主动地影响着科学家的行为,让科学家想尽一切办法最大化他们的个人指标。 这种情况下,那些一心想着最大化个人指标的科学家会选择减少(实质性的)团队合作。比如,需要很多单位和科学家参与的 “ 大科学 ” 和 “ 大数据 ” 项目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做好。实际情况是,总有一些科学家比其他人贡献更多,但更多的贡献在团队层面上并不能体现。在科学界只有评价个人成功的指标时,倾向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研究者( metric-maximizingscientist )觉得最好的策略是参加很多的项目,但仅仅做到刚好能被列为作者之一。相反,有团队精神的人( teamplayer )会选择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他们参加的项目上。这样的结果是,后者发表的论文数会少于前者。 【我之前写过一篇《 h 指数评价科研人员的不靠谱性 》,也提到发表论文多和 h- 指数高有时候并不能客观反映某个研究者的实际贡献。】 作者提出了一些关于如何增加合作和公共服务意识的建议。 1. 我们需要能够促进科学界合作与竞争平衡的评价指标。比如, McDadeetal.(2011) 提议生物学领域需要新的评价体系,应该将非传统的科研产出,比如建立科学网站、数据库、软件等(非论文和专著的科研产出形式),以及一些公益性的行为,纳入招聘、晋升、项目评审等过程。 【评价体系中对于非传统科研产出的重视程度确实不够。比如在我所在的领域,生物标本是开展很多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有的研究者很重视标本采集,常去野外工作,为单位标本馆积累了大量标本(不仅限于自己研究的类群);有的研究者则极少开展野外工作,更多地使用其他人采集的标本。在标本资源收藏这件事上,很明显两类人的贡献不同。但实情是,大家对于标本收藏这种科研产出并没有足够重视。】 2. 科学家应该更多的参与同行评审。同行评审是科学健康发展的保证,更多的是一种义务行为,也是合作的一种体现。以论文发表为例,每篇论文的发表需要一名编辑和多名审者的义务劳动。为了保证同行评审的正常运行,从道理上来说,发表论文多的科学家应该更多的参与同行评审(多使用了其他人的义务劳动,自然应该自己付出更多的义务劳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经常发表论文的科学家常常拒绝审稿,甚至不回复审稿邀请。本文作者建议引入一个评价参考指标, “ 评审发表比( review-to-publishratio ) ” ,即某个科学家评审或编辑的论文数除以他 / 她所发表的(同行评审)论文数。作者认为这个指标可以被作为体现科学家合作意愿的一个衡量指标。还可以引入其他衡量参加委员会、教学、指导学生等的指标。 【 “ 评审发表比 ” 不知道具体执行起来有多少难度,比如要统计某个科学家评审或编辑了多少篇文章可能就存在一定难度:自己报数量难免有人会造假,除非提供每次审稿的记录,而整理审稿证据本身就够费劲。最后一句话提到的这些其实不都在用吗?只是用的好坏吧。】 3. 在单位的层面,通过课程和讨论等形式来培养科研人员的责任意识,将有助于增加合作以及健康的价值观的形成。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伪造数据、剽窃、性侵犯、署名权和所有权、职业规划等。 【或者即使单位有委员会,但并没有做相应的事儿。】 4. 作者认为另一个增进科学家合作的方式是引入更有效的科研伦理和监管机制,比如建立处理伦理问题的委员会。 【其实这一点跟增进科学家合作意识没有直接的联系,只能说让科学家不要为了个人指标最大化而造假之类的。】 想起来另一件与这个主题有点关系的事儿。 3 月 15 日 , Science 杂志发表了其主编 BruceAlberts 针对 美国政府减支计划 的一篇题为 “ AmIWrong ? ” 的社论,他指出美国正在失去其优势,政府不能没有远见云云。但我这儿想提到的是 Science 网站上他这篇文章后面的评论 。节选两条有意思的给大家看看。 AnonymousScientist Yes,youarewrong.Thesystemneedstocrumbletodustsoitcanberebuiltproperly.Ourproblemsarenotduetoalackofmoney.No,ourproblemisthatthemassiveamountsofmoneywepumpintothesystemarebeingpoorlyspent.Why? 1.Oldprofessorsarenotretiring .Theyareclingingontotheirjobswithclenched,white-knuckledhands,withlittleregardtofuturegenerationsofscientists.Andbecausetheyhavebeeninthesystemsolong,theyhavealltheconnectionsandcontrolallthepursestrings.Severalofmyseniorfacultyhaveflatoutsaidtheywillhavetobetakenoutinabodybagbeforetheyleavetheschool,andtheycarelittleaboutthesuccessoffuturefaculty.Fantastic! 2.Therichlabsaregettingricherandthemiddleclasslabsaregettingdestroyed .LimitthenumberofRO1salabcanhaveto2,orbepreparedtohave5%ofthelabscontrolling90%ofthefunding-orprettymuchwhathashappenedinthegeneralUSeconomy.Howcanasmall2-4personlabpossiblycompeteforanRO1witha20-30personlab? 3.Stopthepaperchase .Thesystemhasbeencreatedtorewardlabsforproducingpapers,regardlessifthedataisreproducible,orevennecessaryforthatmatter.Thus,thereismoreeffortputtowardsproductivityandlittletoactuallystudyingsomethingworthstudying.HowmanymorepapersabouttheroleofLTP/ERK/UBQ/mTORinYcelllineforZdiseasedowereallyneed?Stoptheinsanity.Asbothatenuredscientistandataxpayer,thisdisgustsme. 4.ToomanyK-99's .Whykeepfundingapathwaytoindependencewhenattheendofthatpathwayisabunchofseniorprofessorswhowon'tretirewhousetheirpoliticalconnectionstohoardefunding,thendenytenurebecausethejuniorfacultycouldn'tgetanR01orenoughpapers? SubmittedonFri,03/15/2013-12:54 gongyiren Ithinkalotofscientistsshouldnotgetanygrant.Ontheotherhandmanytalentedresearchersarenotabletoapplysincetheyarenotfacultymemberanddonothaveindependentlab. Manyamericanscientistsarejustgoodattalkingandwriting.TheyshouldgotoHollywoodbecausetheyknowhowtomakeashow.Mybossneverhastimetotalktomeaboutscience.Theyhavesomanypapers.Buttheydonothavetochooseaprojectandgetalabrunning. Manyfamousscientistsjustbuildalotofcollaborations.Somehave400papers.Buthowmuchtheyunderstandthosepublication? Thesituationisjustdesperate.Butitisnotjustmoney.Therearetoomanyproblems.Somescientistsarejustveryverybadguy.Theprofessorisnotareputationanymoretoday. SubmittedonThu,03/14/2013-15:25
个人分类: 科学那些事儿|5654 次阅读|21 个评论
2种入选《哥白尼索引》最早的高校医学学报
热度 2 zhpd55 2011-6-8 15:33
2种入选《哥白尼索引》最早的高校医学学报
我国入选《哥白尼索引》(IC)最早的2种高校学报,是《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和《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分别是2004年入选IC数据库。近7年的发展态势表现不佳,特别是《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目前已经被IC数据库淘汰,2010年的评价指标(ICV2010)为0。《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之后,出现严重下滑,ICV(2008)=6.10,2009年下降到5.89,2010年再降至4.64。图示可能更为明显一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其前身是《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白求恩医科大学并入吉林大学之后,更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创刊可以追溯到 1959年,1966停刊,1975复刊,复刊时刊名为《吉林医科大学学报》,1978年随学校更名改为《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白求恩医科大学合并到新吉林大学,2002年刊名变更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经过40余年的发展,《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现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学术地位和影响的科技期刊。办刊宗旨是遵循党和国家的办刊政策及法规,报道医学科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现为双月刊,设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临床医学、影像学、调查研究、技术交流、综述、短篇及个案报道等栏目,全年刊发约 300篇文章(不包括短篇报道),其中省级以上基金资助项目论文占80%以上。在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很大比例。近年逐渐增加了校外优秀论文的刊发数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先后被评为中国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收录《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的文摘刊物和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药学文摘》《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全国报刊索引》《电子科学文摘》、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美国《化学文摘》和俄罗斯《文摘杂志》等。但是为什么会被IC淘汰,令人费解。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研究|3355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议Cell Research速成秘诀
热度 1 zhpd55 2011-5-6 22:29
再议Cell Research速成秘诀
Cell Research(CR) 2004年至2007年的影响因子(IF)分别为:1.936,2.161,3.426,4.217;2008年IF为4.535,但是 2009 年攀升至 8.151 ,在 CR 的影响因子不断上升的过程,也是 CR 的稿源质量越来越好的渐变过程,有人根据 Web of Science (WoS) 的数据推算, 2010 年CR的 IF 将会进一步上升到 9.5左右 ,有可能超过著名的PNAS的IF,面对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其看法也各不相同,秘诀何在?是国人自引为其切金?还是靠歪门邪道火速成名?我们还是让相关数据来说话吧.。 以下图形来自 The SCImago Journal Country Rank 。 1)SJR指标与篇均被引频次变化 2)总被引频次与自引情况变化 3)篇均被引频次与篇均他引频次变化 4)2、3、4年间篇均被引频次变化 5)国际合作情况变化 6)可引文献与不可引文献数量变化 7)被引文献与未引文献数 量变化 上述图形对于充分认识CR,打消对其认识上的偏见和猜测会有所帮助。相 关的博文还有 “ SCI期刊提升影响因子的“非主流”之道 "以及“ 亚洲、中国第一的Cell Research (影响因子过8)是怎么炼成的 ?!” ), 请注意浏览。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研究|5382 次阅读|1 个评论
觅下联:影响因子影响银子
热度 4 周春雷 2010-9-4 16:50
某日胡思时曾得一联想,IF能深深影响作者、期刊等许多方面的切身利益,真可谓影响银子,故戏成一对。 后曾思考多日,始终没有特别满意的下联,感觉评价指标评价治标似可勉强凑对,不知各位路过的朋友有何高见? ----次日---- 感谢各位朋友接龙!在下认为此上联的结构似乎有些特殊,(影响因子)(影响)(银子)可认为是(n.)(v.)(n.),即名词(主语)动词(谓语)名词(宾语),其棘手之处不仅在于宾语仅变动一字,却又是实有之物,更在于虽影射了科学计量指标对社会的影响,却属于一种客观描述,无特别的感情倾向故凑下联时总觉难以如意。
个人分类: 学术评价|9697 次阅读|45 个评论
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xupeiyang 2010-8-23 14:11
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医学领域某一细分学科的视角 杜建 张玢 * 许培扬审阅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20 ) 摘要: 随着科学计量学和科研评价实践的发展,以 h 指数为代表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不断发展完善,诸多学者对其与以影响因子为代表的传统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然而很多或未严格考虑研究对象的一致性(如期刊在相同时间区域的载文),或未考虑跨学科比较的差异性等。本研究选择 JCR 2009 年版收录的心脏与心血管系统学科下的期刊为对象,统计各期刊的载文量、总被引次数、影响因子、特征因子、 h 指数和相对 h 指数 6 个指标数据,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了解医学领域某一细分学科学术影响力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实际应用时提供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 关键词: 期刊 h 指数;相对 h 指数;特征因子;学术影响力;相关性分析 The Relationship Analysis among Academic Influe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 specific discipline in medical field. Du Jian , Zhang Bin (Institute of Medical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20, China) Abstrac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ometrics and scientific evaluation practice, the academic influe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represented by h-index continued to evolve, and wer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bibliometrics evaluation indicators such as impact factor by many scholars. However, many of those studies didnt consider the consistency of sample(such as journal papers in the same time zone).This paper selected all journals of Cardiac Cardiovascular Systems included by JCR 2009, and gathered statistics of journal papers, total citation counts, impact factor, eigenfactor, h-index, and relative h-index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cators in specific discipline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basis fo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journals h-index; relative h-index; eigenfactor ; academic influence; correlation analysis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基于引证分析的学术影响力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09R0216)的研究成果。 张玢为通讯作者。 (全文待发表)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57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下层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
lxj6309 2010-4-15 18:09
对系统的某一属性 ( 指标 ) 进行评价,有两种可选方案:一是直接测量 ( 评估 ) 指标值,二是间接测量 ( 评估 ) 。所谓 间接测量 就是:先对与该属性有关的其它属性 ( 指标 ) 进行测评,然后再通过函数关系获得该属性 ( 指标 ) 的评估值。对大多数评价总指标来说,直接测量是不适宜或不可能的,因而采用间接测评。 根据原指标与其评价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对原指标的三种可能评价模式,它们是总合评价模式、因果评价模式和果因评价模式。 总合评价模式 是指,评价指标是原指标的简单结构分解,从而总指标的值是通过评价指标值的简单加总计算的。如全国的学生总数是各个省的学生总数之和,高考的总分是各科分数之和。 因果评价模式 是从原因得出结果,即评价指标是原指标的形成原因。原指标与评价指标之间的函数关系可能比较复杂,可以是非线性的。如经济学中常用的生产函数。大多数预测模型都是因果评测模型。在评价中,我们根据一个地区的教育条件评价其教育发展能力,这类发展性评价多用因果评价法。 ? 果因评价模式 是从结果推知原因,即评价指标值是原指标值产生的一个结果。大多数测量和评价模型都是果因评价模型。在工程技术测量中,因为人们在根本上直接可测的只是位移,而位移是其它作用原因的结果,所以都是从结果推知原因。只有在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时,这种评测方法才是有效的。但是,对于人们来说,能直接观察到的都是事物的现象,而我们要认识知道的都是现象背后的原因,所以,我们总是从现象认识本质,再用认识到的本质来进行预测。所以,大多数评价都是采用果因评价模式或总合评价模式。 在一个确定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原指标与其评价指标间的关系只能是三种关系中的一种,或都是总合关系,或都是因果关系,或者都是果因关系。
个人分类: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5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hanhuijian 2010-4-8 00:49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思考 摘要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分阶段推进,在2008年提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含义、层次、阶段、实现路径及融合程度的初步评价指标和方法(见《中国信息界》2008年第1、8期)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阐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概念层次模型、融合任务、融合指数评价模型指标、突破口、政策和措施,为政府、产业、行业主管部门及企业制定十二五规划和政策提供参考,有利于更好、更快、更有效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进程。 关键词:信息化 工业化 融合 目标任务评价指标 融合指数 突破口 措施 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与任务 1.1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应包括行业、企业在战略、产品、业务(工艺)流程、技术装备、人材、资源等各方面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与结合。 1.1.1融合的概念模型 图1 融合的概念模型   战略融合:业务发展战略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结合。   产品融合:采用IT研发,提高产品性能、质量。   技术融合:信息技术与行业技术的结合。   业务融合:业务流程与信息流程的结合。   设备融合:实现生产装备数字化、自动化与智能化。   资源融合: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物质资源的结合。   人才融合:IT人员与领导、职工、业务人员的结合。 1.1.2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三个层次   宏观层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使社会经济基础、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传统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工业经济转变为网络经济、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实现社会经济信息化。   中观层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使产业、行业结构升级换代,促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式转变,推进产业、行业、地区实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   微观层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实现信息化,核心业务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即现代化。 1.1.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三个阶段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长期的发展过程,按两化融合水平的测度可分为初级融合、中级融合及高级(高度)融合三个阶段。 图2 融合层次与阶段模型 1.2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任务   1.2.1融合的任务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与社会经济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社会经济信息化: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在核心业务中的应用与信息文化的建设,使社会经济基础、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确保全面实现社会经济信息化。   1.2.2十二五期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目标和任务   行业和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重大进展,上海、重庆、南京、青岛、唐山、呼和浩特等八个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试验区基本完成试点任务,地区与部分行业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方面初见成效,建成一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示范企业,建成几个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示范行业和地区。基本掌握融合的核心技术,开发出一批工业软件及嵌入式系统产品,并占领20-30%以上的市场份额。 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的测度 2.1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评价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是通过两化融合环境,融合深度、广度水平和两化融合效益等三个方面及其重要影响因素构成评价指标进行评估,两化融合程度评价模型如图3所示。 图3两化融合程度(融合指数)评价模型 2.2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价指标   两化融合程度评价指标由融合环境、融合水平及融合效益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及28个三级指标组成。   2.2.1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环境评价指标   (1)信息基础设施、技术设备装备率   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人均信息技术设备(计算机、通讯设备硬软件)投资金额;每年IT投资额占年收入的比例,IT累计投资总额占固定资产总值的百分比;数控设备、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设备数量占生产设备总数量的百分比;企业上网比例,网络带宽;信息资源的覆盖率,覆盖行业、地区有关政策法规、企业产品、技术、标准、国内外市场信息,客户信息等。   (2)政策法律环境   颁布的有关政策文件数量,网络犯罪率,引进外资占GDP比例。     (3)人文环境、人员队伍状况   网民占职工总数比例,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IT人员占工程技术人员比例,职工接受IT培训比例等。   2.2.2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广度、深度)评价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覆盖率(%)   信息技术产业(行业)应用普及率、覆盖率,是指信息技术在整个产业(行业)中应用普及和覆盖的程度,用已实现信息技术应用的企业占行业企业总数的百分比表示,按需要也可细化分成企业资源规划管理系统(ERP)应用普及率、覆盖率;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应用普及率、覆盖率;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应用普及率、覆盖率。   (2)电子商务普及率、覆盖率   电子商务交易率是指电子商务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比例。电子商务采购率是指电子商务采购额占采购总额的比例;电子商务销售率是指网上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   (3)产业(行业) 业务创新度   IT与行业业务的融合导致业务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设备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服务创新的程度。   (4)信息化应用创新度   应用模式创新、商务模式创新、应用系统创新(包括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系统结构创新、硬件设备开发、应用软件创新、系统集成创新等)、服务创新。   (5)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普及率、覆盖率   融合普及率指在整个行业(地区)中普及的程度,可用已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一定程度融合的企业占行业(地区)企业总数的百分比表示;融合覆盖率,指涵盖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战略、产品、工艺、技术装备、流程、人力、资源等方面实现融合的百分比。   2.2.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效益评价指标   (1)融合社会效益评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产业(行业)、地区社会贡献与影响。   ①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行业(地区)创新能力及竞争力提升的贡献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前后行业(地区)创新能力提升率及竞争力提升率。   ②行业贡献与影响。对上下游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的带动作用,指促进行业企业在战略、产品、工艺、技术装备、流程、人力、资源等方面融合的影响力。   ③区域贡献与影响。本地区经济贡献是指对比一个会计年度,融合实施后比实施前相应本地区工业产值增长比例;对本地区开展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的带动作用。   (2)融合经济效益评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行业(地区)经济效益的贡献率。   ①成本降低率是指对比一个会计年度,融合实施前后对比,成本费用降低之比例。   ②收益增长率是指对比一个会计年度,融合实施前后对比后,比收入增长之比例。   ③投资回报率是指对比一个会计年度内,实施融合总投入的收益率;投入/产出比是指在对比一个会计年度内,实施融合总投入与总收入之比;初始投资回收期是指从投资信息化系统建设开始,经多长时间收回总投资。 2.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   通过专家参照各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系数,按评价标准对各单项评价指标进行评分,通过各级指标逐级加权计算,进行汇总,形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总水平的总评分,把这综合评价分数可称谓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它由融合环境指数、融合水平指数及融合效益指数组成。 E=〔IiWi〕,E表示融合指数(总评分);Ii表示i个评价指标;Wi表示i个指标的权重,Wi=1。 融合环境指数Wi=0.30,它的3个二级评价指标权重 Wi= 0.1,i=1--3 融合水平(广度、深度)指数Wi=0.40,它的5个二级评价指标权重 Wi= 0.08,i=1--5 融合效益指数Wi=0.30,它的2个二级评价指标权重 Wi= 0.15,i=1-2 按行业、地区及企业不同的对象,可形成行业融合指数、地区融合指数及企业融合指数。 3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突破口 3.1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嵌入式系统主要用于各种信号处理与控制,目前已在工业测量仪表、生产装备的监测控制系统、办公设备、实验室仪器,以及家用电器、设备及医用电子设备等广泛应用。   嵌入式系统是数字化电子信息产品的核心,工业产品升级换代都必须采用嵌入式系统,是实现产品及工业生产装备信息化、提高自动化、智能化,实现优质、高产、低耗的重要工具。必须加强对嵌入式系统的研究,掌握核心技术,开发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及DSP芯片级嵌入式系统和模扳级嵌入式系统以及嵌入式软件,为各行业提供各类行业电子信息产品,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软硬件产品及技术服务。 3.2 工业软件及应用   3.2.1行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二维、三维CAD软件,系统仿真软件。   3.2.2面向行业的工业生产过程实时控制软件   包括数控软件(CNC)、可编程序控制(PLC)、柔性制造系统(FMC、FMS)软件,分布式控制(DCS)、现场总线控制(FCS)的组态软件、各类先进控制(APC)软件。   3.2.3行业管理软件   生产数据管理(PDM)、全生命周期管理(PLM)软件、企业资源管理(ERP)、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决策支持(DSS)、数据挖掘(DM)、商业智能(BI)、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知识管理(KM)等软件。   上述工业软件的开发及推广应用,能大大加快行业及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4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几点建议 4.1工信部切实加强对两化融合试验区及重点行业两化融合的领导   要有针对性的提出各有侧重的融合试点任务,培育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可推广的两化融合的行业与企业典型,为推动全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各试验区及重点行业在总结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探讨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环境、服务体系建设、组织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融合程度测评方法、重点行业技术装备政策、投融资及财税政策、标准、人才培养考评等多个层面,总结提炼加快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与措施,供全国学习推广。 4.2工信部把嵌入式系统与工业软件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   要制定嵌入式软硬件、应用系统及工业软件发展规划,鼓励一批集成电路元器件、通信、计算机、软件、系统集成企业开发嵌入式软硬件、应用系统及工业软件,尽快开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计算机及其应用产品和工业软件。制定采用国产芯片、嵌入式系统及工业软件的鼓励政策及政府采购政策,鼓励工业产品采用国产化嵌入式系统进行升级换代。 4.3多样化途径,加快复合人才培养   制定智力投资政策,确定智力投资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培训体系,要多种途径强化继续教育,形成制度,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管理人员与职工的信息文化素质与水平。从年轻的管理或技术干部中选择素质较好的有培养前途的人员脱产培训;从非IT专业中选择有培养前途的中层干部送去大学、管理学院进修,学习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知识,培养复合人才;大专院校通双学士、双硕士或双博士,经过短期实际工作的锻炼,培养复合人才。 4.4建设与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为行业及中小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服务   产学研用相结合,发展各种行业软件、系统集成SaaS及ASP技术服务,研制适合国情的各种信息系统技术解决方案及成套产品,多种途径开展技术服务。充分发挥地区、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企业信息化推广中心等服务机构,为行业、企业两化融合提供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旭东,陈大为.在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有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讲话.中国电子报,2007-11-29(1) 〔2〕周宏仁.信息化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龚炳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探讨.中国信息界,2008,1:52-55 〔4〕龚炳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价指标及评估方法的探讨.中国信息界,2008;8:52-56 〔5〕龚炳铮.加快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思考.中国信息界.中国信息化理论实践文库,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2-88 〔6〕龚炳铮.电子商务工程评估体系与评价指标研究.电子商务研究,2006,2:26-29 〔7〕龚炳铮.十一五至2020中国信息化发展目标与战略.中国信息界,2004,20 ( 龚炳铮,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
个人分类: 信息经济|18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层位评价理论(4)——指标测量原理
lxj6309 2009-10-25 16:54
在层级评价指标体系中,一个评价指标与其下属指标之间的关系有三种可能:因果关系、果因关系或总合关系,并且只能是其中一种 ( 参见《系统评价学》 6.1.2 ) 。这种关系在一切科学测量中都存在。评价也是一种广义的测量。 在选购衣服的例子中,顾客最后的满足程度是对各种属性的满足程度的综合结果,二者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虽然,在一定评价模式下,总指标表现为各种属性的满足程度的线性迭加,但在一般情况下,这种简单加总的关系并不存在。如,价格大于某一数值或花色为绝对不喜欢时,对衣服的总满意度就可能骤降为零,不予考虑;也可能一件衣服的某一属性如式样特别满意,那么其它因素在一定范围之内就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种评价决策方式实际上就是下面介绍的层位评价原理的本质。 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我们既可以用它的教育成果(在校生和毕业生质量)来评价,也可以用办学过程(管理过程、教学过程)水平来评价,前者是果因评价模式,后者是因果评价模式。评价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质量可以用一系列环境监测指标来评价,也可以用该地区人们的健康受环境的影响程度来评价,前者是因果评价模式,后者是果因评价模式。 在有些评价中,总指标仅是各一级指标的简单加总,因而属于总合评价模式。如决定大学录取的高考成绩,几乎就可以看作是各门科目成绩的简单加总,因而是总合评价模式。
个人分类: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39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综述论文是否纳入常规引文评价值得讨论
zhaoxing 2009-5-8 14:55
综述论文的重要价值毋庸置疑,但其被引特点与研究论文颇有不同,如被引更多,持续力更强等。 目前大部分常规的引文评价方法将综述论文与研究论文同等对待,这可能导致一些问题。期刊评价中,凡采用篇均性指标,可能使得综述性期刊的数值膨胀。如07年的影响因子(IF)和论文影响力(AI)前十的期刊中都有超过6种期刊为综述类期刊,而《Nature》和《Science》这样刊发较多开创性研究论文的重要刊物近年却大多徘徊在第10名左右。另一方面,若采用总量性指标(如总被引次数、特征因子(Eigenfactor)等),部分综述期刊由于文章数量较少,又常常处于不利的境地。 此问题对于学者、机构的引文评价也同样存在。除上述总被引和平均被引,即使现今较流行的h指数,也可能出现h核心(即对h指数有直接贡献的论文集合)内有较多的综述论文的情况。但这未必是学者的原创性学术贡献,且与研究论文的引文也常不具可比性。 这也再次说明当前各种引文分析方法总有局限。 要解决此问题,从指标方法上进行改进似乎很难,因为这本身是数据的结构性差异 .因此,笔者认为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在引文分析与评价中,区别对待综述和研究论文,具体做法是将两类论文分别评价或只评价研究论文。当然,这样做将使工作复杂化,也会有一些问题。 仅为抛砖。
个人分类: 计量学|8686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04: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