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电异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晶体压电磁场:大气中电磁异常或可预测地质灾害
杨学祥 2016-1-6 13:34
晶体压电磁场:大气中电磁异常或可预测地质灾害 杨学祥,杨冬红 尽管近年来已出现一些有希望的线索,但地震预报的历史散落着各种错误的开始和伪科学。不过,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地壳可能在破裂前以地下和大气中电磁辐射异常的形式给出线索,而这些异常会在地震发生前的几分钟到几天内出现。近日,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秋季会议上,研究人员分享了对这些现象不断增加的了解,以及它们可能被用于预测致命性地震的方式。 当日本北海道大学地球物理学家 Kosuke Heki 在 2011 年 9 级地震发生前的约 40 分钟发现该国东北地区上空中带有电荷的大气最外层——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增加时,开始对地震预报产生兴趣。他一直利用 GPS 数据研究电离层对地震作出的响应。当地球地壳的突然移动反射到大气中时,这一现象便会发生。电离层的扰动则会妨碍 GPS 卫星和接收器之间的通讯,从而在研究人员能分辨出的特定无线电频率上留下印记。 2011 年, Heki 还对电磁前兆持怀疑态度。但自此以后,他利用全球不断增加的 GPS 测量站阵列,确认了 9 场其他大地震发生前的类似信号。 不过,科学家尚未就地壳创造电磁信号的机制达成一致意见。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资深科学家、加州圣何塞州立大学物理学兼职教授 Friedemann Freund 介绍说,一种观点是岩石在地震逐渐累积的过程中被加热或受到压力作用时会产生正电荷。“当你向一块岩石施加压力时,它会变成电池。” Freund 说,“当然,这并不是你在自家汽车里发现的那种化学蓄电池,而是一种产生电子和空穴的新型半导体电池。” 这些空穴是来自被称为过氧键的分子缺陷的正电荷。过氧键在大多数结晶岩中都会发生,是指两个氧原子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同硅或其他元素相结合。在高温高压下,过氧键断裂,从临近原子中吸收一个电子,然后留下一个带正电荷的空穴。这产生了连锁效应:电子朝过氧缺陷处流动,然后大量正电荷流失到表面或更远处。 对于岩石而言, Freund 介绍说,“你向它们施加压力的速度越快,获得的电流便越多。”他认为,这种机制能解释地震前观测到的大量奇异事件,诸如神秘的光从地面射出以及所报道的罗盘针出现舞动迹象。此类正电荷还可能传播到大气中,引发 Heki 和其他人看到的电离层扰动,尽管这一现象发生的确切方式尚不明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948447.html 我们在 1995 年撰文指出,通过地表重力异常和磁异常的对比,可以找到两者之间的一些因果关系。这种关系在整个地磁场与应力场的历史变化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这种因果关系是:地磁场的变化反映了地球应力场的变化。这一研究对探求地应力与地磁场对应规律的物理原因和对地震的长短期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磁异常和重力异常的对应关系,以及由此导出的物理模型,可以使我们不仅能从重力异常变化中,而且能从地电、地磁异常的变化中发现地壳中的应力变化,为地震预报提供两个切实可行的检测手段。 事实上,地磁和地电的异常变化,已经作为地震的前兆,在地震预报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产生这些前兆的具体物理机制并不清楚。晶体压电磁场模型给出了这些前兆的一个可能的具体物理机制。 磁异常与重力异常的对应关系,地磁场与地应力的对应关系,是由电场来做中间媒介并使其中的规律性明朗化的,重力异常性质和电场极性的一致性,说明相同电场是由同种应力所产生。晶体压电磁场和带电离子的定向移动,可能给出了它们之间所发生的具体物理过程。这个物理过程不仅对物理学,而且对地质学都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图 1 地应力、地磁场与地震的对应关系(杨学祥 等, 1995 ) 相关文献 杨学祥 , 陈殿友 , 寇艳春 . 地应力地磁场与地震 . 东北地震研究 . 1995, 11(2):23-30. 相关报道 地质灾害不可知?大气中电磁异常或可预测地质灾害 2016-1-6 10:57 | 系统分类 : 科研笔记 推荐到群组 科学家已在大地震发生前探测到电磁异常现象,比如这场在 2011 年袭击日本的 9 级地震。图片来源: U.S. Navy photo 当问地震学家何时能预测地震时,他们的回答通常是这样的:在遥远的未来和永远不可能之间的某个时间点。尽管近年来已出现一些有希望的线索,但地震预报的历史散落着各种错误的开始和伪科学。不过,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地壳可能在破裂前以地下和大气中电磁辐射异常的形式给出线索,而这些异常会在地震发生前的几分钟到几天内出现。近日,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秋季会议上,研究人员分享了对这些现象不断增加的了解,以及它们可能被用于预测致命性地震的方式。 当日本北海道大学地球物理学家 Kosuke Heki 在 2011 年 9 级地震发生前的约 40 分钟发现该国东北地区上空中带有电荷的大气最外层——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增加时,开始对地震预报产生兴趣。他一直利用 GPS 数据研究电离层对地震作出的响应。当地球地壳的突然移动反射到大气中时,这一现象便会发生。电离层的扰动则会妨碍 GPS 卫星和接收器之间的通讯,从而在研究人员能分辨出的特定无线电频率上留下印记。 2011 年, Heki 还对电磁前兆持怀疑态度。但自此以后,他利用全球不断增加的 GPS 测量站阵列,确认了 9 场其他大地震发生前的类似信号。 Heki 说,现在他相信真的有一些事情在发生:“眼见为实。” 不过,科学家尚未就地壳创造电磁信号的机制达成一致意见。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资深科学家、加州圣何塞州立大学物理学兼职教授 Friedemann Freund 介绍说,一种观点是岩石在地震逐渐累积的过程中被加热或受到压力作用时会产生正电荷。“当你向一块岩石施加压力时,它会变成电池。” Freund 说,“当然,这并不是你在自家汽车里发现的那种化学蓄电池,而是一种产生电子和空穴的新型半导体电池。” 这些空穴是来自被称为过氧键的分子缺陷的正电荷。过氧键在大多数结晶岩中都会发生,是指两个氧原子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同硅或其他元素相结合。在高温高压下,过氧键断裂,从临近原子中吸收一个电子,然后留下一个带正电荷的空穴。这产生了连锁效应:电子朝过氧缺陷处流动,然后大量正电荷流失到表面或更远处。 对于岩石而言, Freund 介绍说,“你向它们施加压力的速度越快,获得的电流便越多。”他认为,这种机制能解释地震前观测到的大量奇异事件,诸如神秘的光从地面射出以及所报道的罗盘针出现舞动迹象。此类正电荷还可能传播到大气中,引发 Heki 和其他人看到的电离层扰动,尽管这一现象发生的确切方式尚不明确。 Freund 和包括圣何塞州立大学物理学家 JohnScoville 在内的合作者已经在实验室试验中展示了岩石的半导体行为。他们将一个 90 公斤重的物体扔到一大块火成岩上。虽然试验中创建的电磁脉冲要比地震前观察到的短一些且相对较弱,但 Scoville 将其归咎于规模上的巨大差异。“我们不可能重现地震期间活跃在地下的岩石量。” 不过,他们在实验室中看见的脉冲确实和实地观测到的拥有相同形状。在此次会议上,来自秘鲁罗马天主教大学的 Jorge Heraud 报告说,他的团队利用一对专门用于寻找地震前兆的地面磁力仪,在最近发生于利马附近的地震前两周便探测到磁脉冲。 尽管磁力仪可能在表面岩石中挑选出前兆信号,但它们有一个重大缺陷:必须位于震中约 100 公里 的范围内。这便是为何意大利国家地球物理与火山研究所研究主任 Angelode Santis 和其他人求助于卫星,以获得关于地震前大气中发生了什么的全局视野。通过一个名为“云集开展地震研究”的新项目, de Santi 和同事将把来自 2013 年发射的欧空局“蜂群”卫星的数据和来自诸如地震仪、 GPS 测量站等传统地震监控设备的数据进行匹配。 de Santis 介绍说,他们的目标是首先理解地球地壳和大气之间的联系。“如果你理解了这种物理现象,预测地震的几率便会加倍。”他们还将研究过去发生的地震,以确认已知断裂发生前的任何模式,然后研究这些相同的模式是否在未来地震发生前出现。此次会议上,他们已经报告说,在 2014 年智利伊基克地震和最近一次尼泊尔地震前发现了电离层异常现象。(宗华) 《中国科学报》 (2016-01-06 第 3 版 国际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948447.html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3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雾霾的静电除尘器:自然的模型和人工的设计
杨学祥 2014-5-18 16:20
研究表明,非洲负磁异常(AF)、北美正磁异常(NAM)区域、东亚正磁异常(EA)区域和北大西洋负磁异常(NAT)对应的地电场,成为巨大的自然静电除尘器,雾霾向磁异常中心集聚,形成菱形的雾霾通道。伴随磁异常强度变化,菱形通道有三条变弱,唯独非洲负磁异常(AF)和东亚正磁异常(EA)区域的通道变强,与2001-2006全球空气质量图的雾霾分布完全一致。 非洲北部的强风将撒哈拉沙漠的尘土带往欧洲,当这些沙尘飘到英国上空时,由于风力减弱等因素,沙粒随降雨落到地上。英国媒体将这种天气现象称为“血雨”。非洲负磁异常(AF)和北大西洋负磁异常(NAT)阻碍了这条通道,而非洲负磁异常(AF)的增强和北大西洋负磁异常(NAT)减弱增强了这一通道(见图4-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1889.html 欧洲和全球又进入雾霾高发时期: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2013.html 2010-2011年强拉尼娜事件、2011-2012年、2013年弱拉尼娜事件增强全球的雾霾频发。 外媒:北京尝试引进静电“吸尘器” 消除雾霾 2014年05月18日08:49来源: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5月18日报道 外媒称,笼罩北京和一些工业城市的浑浊的雾霾,一直给中国造成健康风险。由于不愿关闭工厂和用煤发电的电厂,当局正在寻求新的解决方案。最新的设想是由荷兰艺术家达安·罗塞加德提出的,他希望在北京周围的一些区域创建一些空气净化区。   据美国《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5月13日报道,罗塞加德使用的这种正电离子“吸尘器”利用高压的低电流,形成一个静电场。经过这个静电场的微粒将携带正电荷,随后被吸附到地面的电极上,人们只需定期清理地面设备即可。   该系统实际上是由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科学家鲍勃·于尔瑟姆发明的。他是通过观察来自大西洋的盐、灰尘和有机物颗粒日积月累地在海滩上形成沙丘,而受到启发的。   但欧洲环境纳米解决方案(ENS)公司的研发官员说,在实际中,北京的空气净化器需要用到风扇,而且它并不能像罗塞加德设想的那样,真的制造出一片蓝天。ENS公司目前正在负责该设备的商业化。   罗塞加德2013年向北京市市长提出了这一设想,在2014年与北京市政府数次磋商后,罗塞加德和ENS公司同意2015年在北京的一座公园里安装这种净化器。   报道称,将在北京安装的这台机器高8米,是一个八边形结构,顶部为进风口,中间为排气口,释放清洁空气。这台钢结构的机器重约9吨。这台大型设备可净化四周直径30米、高5米空间内的空气。   在停车场、大型养猪场和公路隧道里进行的测试证明,这种设备可清除空气中99%的微粒,这些微粒的直径从15微米到10纳米不等。(编译/王栋栋) (责任编辑:UN628) http://news.sohu.com/20140518/n399701626.shtml 雾霾和流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沙尘暴带来的灾害 已有 352 次阅读 2014-4-7 21:52 |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 | 系统分类: 论文交流 | 关键词:雾霾 沙尘暴 流感 拉马德雷冷位相 拉尼娜 雾霾和流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沙尘暴带来的灾害 杨学祥,杨冬红 (吉林大学) 关键词:雾霾,沙尘暴,流感,拉马德雷冷位相,拉尼娜 1. 全球性流行性感冒、拉尼娜现象、沙尘暴之间的关系 流感大流行在人类间爆发之前,都有一个在动物间长期流行的阶段。这一阶段与中等强度以上拉尼娜现象和强沙尘暴有一一对应关系,春季是沙尘暴高发季节,与禽流感高发季节(冬、春)正好呼应(见图 1 ,引自文献 )。 据康杜娟和王会军的研究,沙尘暴在 1954-1956 年、 1964-1967 年和 1974-1976 年出现三个高峰期 ,与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三次禽流感爆发一一对应,而 1954-1956 年、 1964 年、 1967-1968 年、 1975-1976 年都发生了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事件与沙尘暴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共同形成与禽流感爆发的一一对应前兆(见图 1 )。此种拉尼娜之后的厄尔尼诺事件是禽流感爆发年。 图 1 北京 1954-1999 年沙尘暴天气日数的年际变化 1. 沙尘天气; 2. 沙尘暴; 3. 扬沙; 4. 浮尘 据最新报道,沙尘暴对人类直接的侵害已经超过了它对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对大型传染性疾患的传播,它已从推波助澜、助纣为虐升级为大打出手的急先锋了。最生动的例证就是口蹄疫在英国的登陆。沙尘暴使非洲北部沙漠里的口蹄疫病毒会在一周内浩浩荡荡地跨越大西洋,稳稳当当地落在英国的牛栏里,并在半月内横扫欧洲,致使数百万头牛被宰杀、焚烧、掩埋。在 1/4 茶匙的尘埃中能携带几百万甚至几亿个微生物,就连成群蚱蜢都能在尘云穿越大西洋的过程中存活下来 。在非禽流感疫区和非候鸟迁徙路线地区发生的人感染禽流感事件,可以由沙尘暴的远距离传播来解释。 康杜娟和王会军的文章揭示:在沙尘活动频繁年代 (1956~1970) 和稀少年代 (1985~1999) 冬、春季的气候和大气环流有显著差别 。 1956-1970 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47-1976 ), 1985-1999 年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1977-1999 )。沙尘暴与禽流感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即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频繁爆发,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逐渐减弱。强沙尘暴时期可以作为禽流感爆发的更准确的前兆。 2007 年 可能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及其伴随的强沙尘暴,为 2007-2008 年的禽流感孕育和爆发增大了发生几率。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6 次爆发 。 事实上, 2007 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和沙尘暴, 2008 年中国发生严重冰雪冻灾, 2008 年发生太阳黑子谷值, 2009 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和世界流感爆发,符合流感爆发的 6 大气候特征。 2. 雾霾与沙尘暴的关系 英国《每日电讯报》 2014 年 4 月 2 日 报道称,污染和撒哈拉沙尘暴正在肆虐英国大部分地区,有些地方的污染等级达到“极高”。政府已发出健康警告,提醒老人、心脏病或肺病患者避免户外剧烈活动。此次污染主要来自英国和欧洲的污染排放以及撒哈拉的沙尘暴,英格兰中部、南部和东英吉利地区情况较为严重。 美联社 2 日称,英国南部本周遭受罕见的雾霾及“红雨”天气,民众惊奇地发现车辆和房屋天窗上蒙着一层红色尘土。英国环境、食物及农村事务部发言人称,这种奇怪现象是来自撒哈拉的沙尘混合了当地的空气污染物所致。气象专家解释说,非洲北部的强风将撒哈拉沙漠的尘土带往欧洲,当这些沙尘飘到英国上空时,由于风力减弱等因素,沙粒随降雨落到地上。英国媒体将这种天气现象称为“血雨”(见图 2-3 )。 图 2 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沙尘暴导致欧洲雾霾 http://www.guancha.cn/europe/2014_04_03_219204.shtml 统计分析表明,严重低温冻害、 8.5 级以上强震、猛烈的台风和飓风、严重的旱涝、强烈的沙尘雾霾和流感世界大流行主要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呈时空有序的链状分布,称之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据专家的研究,雾霾的六成污染物来自沙尘,而沙尘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处于高峰期。 据康杜娟和王会军的研究,沙尘暴在 1954-1956 年、 1964-1967 年和 1974-1976 年出现三个高峰期。康杜娟和王会军的文章揭示:在沙尘活动频繁年代 (1956~1970) 和稀少年代 (1985~1999) 冬、春季的气候和大气环流有显著差别 。 1956-1970 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47-1976 ), 1985-1999 年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1977-1999 )。沙尘暴与雾霾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即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频繁爆发,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逐渐减弱。目前处于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和沙尘暴处于活动高峰, 2010-2012 年连续发生两次拉尼娜事件, 2013-2014 年雾霾就在中国、英国和法国相继发生。 图 3 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沙尘暴导致欧洲雾霾的路径 http://www.guancha.cn/europe/2014_04_03_219204_2.shtml 据有人研究,非洲负磁异常 (AF) 、北美正磁异常 (NAM) 区域、东亚正磁异常 (EA) 区域和北大西洋负磁异常 (NAT) 对应的地电场,成为巨大的静电除尘器,雾霾向磁异常中心集聚,形成菱形的雾霾通道。伴随磁异常强度变化,菱形通道有三条变弱,唯独非洲负磁异常 (AF) 和东亚正磁异常 (EA) 区域的通道变强,与 2001-2006 全球空气质量图的雾霾分布完全一致,与非洲到欧洲的沙尘暴通道一致。 非洲北部的强风将撒哈拉沙漠的尘土带往欧洲,当这些沙尘飘到英国上空时,由于风力减弱等因素,沙粒随降雨落到地上。英国媒体将这种天气现象称为“血雨”。非洲负磁异常 (AF) 和北大西洋负磁异常 (NAT) 阻碍了这条通道,而非洲负磁异常 (AF) 的增强和北大西洋负磁异常 (NAT) 减弱打通了这一通道(见图 2-5 )。 图 4 2001-2006 年 NASA 近日发布的全球空气污染形势图 图 51900,1940,1980 和 2010 非偶极磁场垂直强度( Z )分布和雾霾通道图 黄土是西北地区戈壁、沙漠中的细粒物质被风吹到黄土高原上堆积而成的,灰霾是否也是西北地区戈壁、沙漠中的更细粒物质被风吹到中国东部而成的?在历史上这一过程难以找到证据,但理论上应该是成立的:在沙尘暴由西向东传送的过程中颗粒大的物质先沉降,颗粒小的物质后沉降,直到最小的颗粒物质沉降到大海。这应该是灰霾远距离传送的大背景。静稳天气有利于大气中灰霾的沉降,并与当地的大气污染相配合,形成严重的雾霾灾害。这是严重雾霾集中在中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原因。 中国地形为西高东低,从西到东有 4000-5000 米 的青藏高原、 1000-2000 米 的黄土高原、 50 米 以下的华北平原。西风由西向东而过,气流横截面积逐渐扩大,流速不断缩小,漂浮颗粒物质由大到小逐段沉降,先细沙,后微尘,中间是黄土。 中国西部的开发,导致西部大城市大气污染加剧,西风远距离输送是导致东部城市雾霾加剧的重要原因,根据这一模型,兰州和西安的雾霾强度在相同天气条件下与河北正相关。 这是我们 2013 年 12 月提出的新观点,现在得到 2014 年 4 月 1-4 日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沙尘暴导致欧洲雾霾的证实。 图 6 黄土沉降和灰霾沉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1953.html 参考文献 1. 康杜娟 . 王会军 . 中国北方沙尘暴气候形势的年代际变化 。 中国科学 D 辑, 2005,35 (11): 1096-1102 2. 杨素梅。科学家研究称沙尘暴是传染性疾患传播的罪魁 。 2006 年 05 月 13 日 15:24 北京科技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6-05-13/1524936036.shtml 3.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4.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2877.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雾霾与电磁异常:治理雾霾的方法探讨
热度 3 杨学祥 2014-3-1 14:51
雾霾与电磁异常:治理雾霾的方法探讨 杨学祥,杨冬红 曾小苹等人对 1991-1999 年我国近 90 个地磁观测站资料的分析表明,地磁异常区地区与未来重大灾害地区,特别是未来特大暴雨及洪涝灾害地区和特大干旱地区相对应。这一对应关系在全球范围也有突出的表现。 一、 雾霾与电磁异常的对应性 人们普遍忽视地电和地磁的存在,认为它们太微弱,几乎难以发挥作用。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一片树林明显地向北方倾斜,原来北部有平行的高压电线,电磁能对树林而言竟比太阳光更具有吸引力。 我们的研究表明,地磁异常和地电异常是相辅相成的。地磁场的异常变化使地表地电场也发生变化,形成地电正异常区和负异常区。地表水从地电正异常区蒸发到高空,带的是正电;从地电负异常区蒸发到高空,带的是负电。由于同种电荷相吸,异种电荷相斥,带有异种电荷的云团最容易相互吸引而形成雷雨。相反,带有同种电荷的云团相互排斥,形成该地区的干旱。冰岛、非洲中西部和南大西洋是三个负电异常区,它们之间的地区是明显的干旱区,其中就有最干旱的撒哈拉沙漠;其两侧的北美洲和亚洲是正电异常区,在正、负异常的交界带,是高降水量区。当磁异常区发生变动时,电场的强度和极性也发生相应变化,由此引起的降水量改变导致全球旱涝灾害在不同地区发生。 http://guancha.gmw.cn/2004-4/6/1203001.htm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special/earth-magnetic-field/detail_2014_02/12/33733486_0.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7400.html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2838.htm 造成雾霾的棕色云团生成于不同的电极性地区而带有不同极性的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异性电极地区漂移集中,因此地电异常区的电极中心就是雾霾的高发区。 图 1 雾霾集中发生在地表电磁异常中心 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西方工业化国家雾霾事件频繁发生: 1948 年 10 月 26~31 日 ,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发生因烟污染而导致 43 %的人受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而病倒 , 17 人死亡事件 ; 1952 年 12 月 5~8 日 , 伦敦烟雾事件 , 造成 4000 人死亡 ,8000 多人得病 ; 1946 、 1948 年在美国洛杉矶两次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 , 1955 年 8-9 月 , 又在洛杉矶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 , 造成 400 老人死亡 , 在该地的 250 万辆汽车 , 日排 1000 多吨碳氢化合物石油烃废气、一氧化碳和氧化氮 , 铅烟进入大气与空气中其他化学成份反应产生浅蓝色烟雾 , 由于地势使之长期滞留造成污染。 1970 年 7 月 8 日 , 在日本东京也发生光化学烟雾和二氧化硫废气使万人受害事件。(《当代世界五十年, 1945-1995 》第 109-110 页,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2013 年中国雾霾事件频发也是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显示了雾霾发生的拉马德雷周期性。 英国、美国和中国都是地表电磁异常的中心地区,与图 1 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二、 电磁异常发生的原因 引发地表地磁地电异常的原因是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由多种因素变化形成,其中包括两极冰盖融化和月亮赤纬角变化。 日本研究人员最新研究发现,极地冰盖增减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出现变化,而这可能造成地球磁场强度发生变动。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研究小组发现,冰盖大小出现变化后,地球自转速度就会受到影响。研究小组利用计算机模型推算发现,地球磁场强度会随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使自转速度只有 2 %的变化,磁场强度的变化会达到 20 %至 30 %。研究人员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在变暖,冰盖正在不断减少,虽然规模还相当小,但是地球的自转速度和磁场强度有可能相应出现变化。 图 2 地球磁场强度发生变动是由于极地冰盖增减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出现变化造成的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special/earth-magnetic-field/detail_2013_10/08/30108907_0.shtml 早在 2011 年我们就撰文指出,全球变暖导致的两极冰盖融化将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减弱现有的地球磁场,引发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和灾害频发。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在 18.6-28.6 度之间变动,变换周期为 18.6 年。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 28.6 度,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 18.6 度,变化量超过三分之一。赤纬角最大值变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赤纬角最大值变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后者与冰盖融化导致的地球自转变慢相叠加,将形成突发的地球电磁异常。 三、 雾霾治理的电磁方法 尼古拉 . 泰尔萨是一位从前由南斯拉夫移民来的美国科学家,使他载入史册的科学成就,是他发明的交流电。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二十世纪初,他就预言了未来人类将制造出电磁射频武器。 1899 年,泰尔萨制造了一个庞大的线圈,并用它发出了 1000 万伏的人工闪电。在此基础上,他从理论上提出了制造死亡武器的可能性。 1976 年的 7 月 4 日 ,前苏联开始不断向外发射强大的电磁波,当时接受到这种电磁波的的西方无线电报务员们称之为“俄罗斯啄木鸟”。俄国人的电磁信号主要频率范围集中在非常危险的 10 赫兹频段,通常这一频段被称为“极低频”。自那时起,这种电磁波就连续不断地出现,其频率时常在 3.26 赫兹 17.54 兆赫之间上下变换,它每秒数次进行脉冲调制,因此听起来象嗡嗡声或者啄木鸟发出的声音。经过追踪,人们发现这种电波来自设在苏联乌克兰境内基辅不停地在空中形成巨大的阻断层,使高空的气流改变路径,并且将正常天气变化气流前锋阻断。据说,俄罗斯的极低频发射器,能够制造连续数月甚至数年的干旱天气,也同样能够造成毁灭性的洪水灾害。 其实,俄罗斯和美国的科学家几十年来一直都在进行着关于“无向量电磁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冷战结束以后,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就是这项用来改变天气形势的技术,造成了 1993 年夏天美国中西部的大面积洪灾。在“俄罗斯啄木鸟”开始发送整整一年之后的 1977 年 7 月 4 日 ,美国也开始进行自己的极低频天气试验,并且因此在北威斯康星州的六个郡造成了一场滂沱大雨。这场极低频引发的暴雨带来了速度高达每小时 157 英里 的强风,所造成的损失达 5 千万美元之巨,还摧毁了 35 万英亩的森林 。由此可见,电磁能与旱涝密切相关。 基于同样的原理,人工电磁干扰可以阻碍雾霾中带电颗粒的集聚,达到驱散雾霾的效果,类似于静电除尘。这比制造洪水和干旱等灾害要容易得多,需要的能量也少得多。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陈殿友 , 寇艳春 . 地应力地磁场与地震 . 东北地震研究 . 1995, 11(2):23-30. 2. 杨冬红 , 杨学祥 . 灾害频发和地磁减弱的关系 . 世界地质 , 2011, 30 (3): 474~480 3. 杨冬红 , 杨学祥 .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 28 ( 1 ): 58-70 。 4. 曾小苹,林云芳,李曾中,续春荣。地球磁场异常分布与气象灾害。见:《特大自然灾害预测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编委会编,特大自然灾害预测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 162-171 5.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00-207 6. 杨学祥。地磁异常与旱涝灾害。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2004-4/6/1203001.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7400.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6486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