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专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热度 4 wenbaolian 2019-12-22 08:45
转眼又到了年底,回顾今年的专栏文章,主要讲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理念,很多时候,基础是最重要的,却往往被忽略。 我在一次企业走访培训时候,建议搅拌站采用当地的石灰石磨细粉,技术人员提出不敢用,我问为什么,回答说亚甲蓝值还行,不高,但烧失量太大,不敢用。这个很有意思了,胶凝材料测量烧失量,各有各的意义,不懂其本质就会望文生义。 烧失量又称灼减量,即将样品在(950±25)℃的高温炉中灼烧所排出的结晶水、碳酸盐分解出的CO 2 、硫酸盐分解出的SO 2 ,以及有机杂质被排除后物量的损失与低价硫、铁等元素氧化成高价的代数和。 熟料烧失量是衡量熟料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烧失量高说明窑内物料化学反应不完全,还有一部分碳酸钙或煤粒没有分解或燃尽,更有一部分碳酸钙虽已分解,但来不及继续完成熟料,特别在是用袋装水泥的时候,水泥存放时间长了容易发生部分水泥受潮而水化失效,这样会造成烧失量大,自然要限制。 粉煤灰中存在的未燃碳是有害成分,含碳量越高,烧失量越大,混凝土的需水量就越大,严重影响混凝土中含气量的控制,粉煤灰功效不能得以充分发挥,抗干缩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自然要限制。 矿粉是炼铁过程产生的副产品,形成于1000℃以上,本来不该有烧失量,如果吸潮会有烧失量,但测量烧失量更主要的是防止里面搀入太多的石灰石,烧失量大往往预示着掺入了过多的石灰石粉,其活性也会大幅度降低!如果矿粉中的亚铁高,在灼烧过程中,部分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为高价铁,使试样增重,还会出现烧失量为负值情况。 那么紧接着,石灰石磨细粉为什么会造成烧失量大?碳酸盐(MgCO 3 、CaCO 3 等)在加热到800℃后会分解成金属的氧化物和CO 2 ,就形成了固体矿粉的质量损失(烧失)。 CaCO 3 =CO 2 ↑+CaO 碳酸钙分子量100,氧化钙分子量56,二氧化碳分子量44,算起来,其烧失量44%! 由此可见,按胶材的实验方法,烧失量自然很高,但石灰石粉根本就不应该做这检测。 正确理解实验检测的目的和意义很重要,这是最基本的。 没有理论指引的经验可能只是偶然认识的累加而已,而无的放矢的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往往越没实践经验也越没有真正的理论。 我一直坚持环渤海地区的桥梁耐久性追踪调研,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同一条公路上的桥梁,同一时间段建设,相近的气候和工作环境,天津地区桥梁的腐蚀状况比河北要严重得多,这让我很不解。因为天津地区很早就是用矿物掺合料,推广使用高性能混凝土,目的是要保障结构的耐久性;而河北交通系统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禁止用矿物掺合料,自然,以我当时的认识,河北桥梁耐久性状况应该比天津差,但调研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图1 为腐蚀严重的桥墩照片。 图 1 腐蚀严重的桥墩 显然,这里面肯定出了问题,似乎矿物掺合料降低了结构耐久性,与先前的认识背道而驰!几十座同时代两地桥梁的对比都显示如此。后来经过深入调研发现问题所在:两地施工工法基本一样,比如桥墩,都是一天拆模,然后塑料布包裹养护,密封不严经常漏风,也很少浇水。加入掺合料的混凝土强度增长慢,表层的掺合料还没太水化,封不住水,失水严重,表层混凝土疏松;而不掺加掺合料的混凝土强度增长要明显快,也是同样的养护方式,相较而言,对于水分的封闭效果要优于前者,但这并非说明纯水泥耐久性好,而主要是加了掺合料如果不重视养护,也达不到预期效果。意识到这一点,在后来的桥梁建设中重点强调了养护的重要性,回过头再反观当时的工程,基本没有像以前那样发生严重腐蚀,也就是说加入掺合料的混凝土必须加强养护措施!不抓准某一现象背后的本质或是原理,只会与初衷背道而驰!图2 和图3 为养护对比照片。 图 2 不恰当的养护 图 3 良好的养护 有个哲学寓言:一个农场里有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中午十一点来给它们喂食。火鸡中有一只智商高的“科学家”发现了这个现象,一直观察了近一年都没有例外,于是它也发现了自己宇宙中的伟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点,就有食物降临。它在感恩节早上向火鸡们公布了这个定律,但这天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也就是说,没有原理支撑或是说内在关系的所谓规律,是禁不住推敲,也不可能具有指导意义的。 以前常发现混凝土浇注完成后溢出气泡,这不仅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也严重影响外观。分析原因,曾有不少人怀疑是氢气,是铝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氢气: 2Al+Ca(OH) 2 +2H 2 O=Ca(AlO 2 ) 2 +3H 2 ↑ 而铝的来源被认为是粉煤灰,前段专栏撰文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据最基本的化学知识,自然界中,无论是岩石还是煤层土壤,根本不可能有单质铝,因为铝、铁等都属于活性较强的金属,更何况粉煤灰是在一千多度高温下形成的副产品,更不可能有单质铝存在,只有化合物存在,当然后来的验证也确实都不是铝。 但后来随着调研,我意识到可能还真可能粉煤灰中存在单质铝。我在各地走访调研中,发现一些企业回收废品铝,然后熔化生成铝锭,产生不少废渣(见图4),这些废渣中存在很多铝。为了回收铝,将废渣粉磨,铝因为延展性好,不少被磨成薄片或条状,过筛后这部分铝被回收了,而被磨细的随着废渣一起被排除——这是作为危废禁止使用的,但这些废渣与粉煤灰无论颜色和细度,几乎别无二致,一旦被掺入粉煤灰,不仅会产生氢气,更会严重影响质量和环境! 图 4 磨细之前的铝渣
个人分类: 专栏文章|911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如何撰写专栏文章
热度 8 stone1971111 2016-10-4 10:50
作为《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简称CCCF)专栏主编三年多以来,在专栏编委的共同努力下,CCCF专栏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专栏文章,受到了读者的肯定。但是也遇到了很多刊物遇到的共同问题,高质量稿源的严重不足。除了很多非技术因素之外,不少编委反应对于专栏文章的写法还不够了解,应编辑部的邀请,我做了点功课,结合我写过的一点点经验,以及读过的优秀文章的感受,起草了一个如何撰写专栏文章的报告,总结出来供同仁们参考,并欢迎提出改正意见。  对于CCCF的专栏文章定位,李国杰院士和杜子德秘书长都有精确的描述, 所谓专栏文章是描述技术思想的文章,是用哲学的眼光看技术 。对于科研人,大概技术内容一般都不是问题,毕竟常年进行一线的科学研究,对于所研究的领域的技术内容都应该比较了解,难就难在用哲学的方法对技术进行解剖分析,这种方法并非我等理工类出身的强项。关于这个话题,早就有人做了相对系统而完整的描述,可以参考《哲学概论》(沃尔夫著,(附录,如何撰写哲学论文))。下面是我个人的浅见。 一、 文章的亮点  一篇文章是否是好文章,取决于能否让读者接受并喜爱。读者对一篇文章的期待是什么呢?梁漱溟在他的《我的自学小史》中描述阅读的精要是“贵在得要”。这里所说的“要”就是文章的亮点,“得要”就是抓住文章的关键,并有所启发。 因此一篇文章能够成为好文章,一定有其可取之处,就是所谓的亮点。 个人以为,一篇文章的亮点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种之一。 1、一个核心观点; 这里所所说的观点必须具有新颖性,普遍性和震撼性等特点,如果听起来与尝试相违背则根据有杀伤力。 2、一个好问题; 文章讨论了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并且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3、一种情怀。 很多文章并没有深入的观点,但是依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文章传递了一种情怀,在感情上获得了新的体验。 4、一种科学技巧; 文章通过解剖麻雀,从微不足道的实例开始讨论,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是一种科学观察问题的技巧,同样很迷人。 5、好的语言; 很多文章未必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思想和观点,但是依然能够打动人,是因为文章的语言美。 下面分别就上述亮点引述近期科学网的博客进行举例说明。 • 一个核心观点的文章。 一篇老文章“ 不要把欲望当作志气”(梁漱溟,《朝话,人生的醒悟》), 初步估计该文迄今阅读量超过1000000人次,我当初读到这句话就非常有感触。因为很多年轻人分不清欲望和志气的关系。我的博客 科研生活:不要把运气当做 实力 。 是一篇模仿梁的文章,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另一篇博客 没有 痛苦的博士求学经历不是合格 的 (阅读超过60000次),则讨论了绝大多数读博同志的所体验的共同问题,能够得到共鸣似乎也是可以理解了。 • 一个好问题的文章。 我的博客 科研生活 :如何避免 碌碌无为的 感觉 、  如何拥有 好的思考 能力 、 科研生活 :如何善 待自己的 精力 、 什么样的年轻人可以承担 重任 等文章都讨论了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并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些文章所讨论的问题是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并没有严格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给读者一些新的答案,也会让读者有所收获。 • 一种情怀的文章。 昨夜无 眠 (程代展,阅读量260000次)并没有新的观点,但是作为老师的拳拳之心让人感动,阅读量为科学网之冠就可以理解。当然赞赏和反对都有,这并不掩盖文章本身的成功。 学界的老炮儿 们 (贾伟)、 世纪图灵 纪念 ( 包云岗 ) 等都展示了对科学的一种情怀,类似的文章在科学网上还是很多的,很多都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 一种技巧的文章。 树上有只大 公鸡 (贾伟)、 喝茶 (贾伟) 等文章从普通的现象展开讨论,联想到其他的东西,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观察问题的方式方法,很多科学发现和科学思想的产生都来自于类似的联想思考。 • 一种语言美的文章。老马系列 ( 1-40 )(王云才)总的阅读量估计超过50万,历来受到科学网读者的好评,这种长篇连载式的文章体现了作者比较深厚的写作功夫,可以称之为科研社会现形记。 国科大:不在 ... 中爆发、就在 ... 中 回家 (邢志忠)、 导师的 鞭子 (邢志忠) 等文章体现了刑捕头一贯的幽默而深刻的作风。这些没有很好的写作功夫是拿不出来的。他们的语言把握能力超过很多专业作家,这个评价似乎并不过分。 二、 文章的要素 一篇文章能够有亮点,是需要许多要素共同完成的。总的来说,一篇好文章至少在下面六个要素上都会做的不错才会成为好文章。 标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讨论以及语言。 下面分别讨论这六个要素。 标题,首先要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必须新颖和紧凑 。其实不管是专栏文章,还是科学论文,文章的标题都是点睛之笔。在当今微信和微博等短文流行的年代,巴不得标题就是文章的全部,人们对于标题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过即便如此,一个好标题还是需要下功夫的。最近我们的一篇较长的论文基本写完了,但是还是缺一个好标题。作为名人一般可以不理会标题,因为读者总会读下去,但是作为普通作者,还是需要一个能够抓住眼球的题目。意即 “名人可以平淡,新人必须吸睛” ,酒香也怕巷子深。 提出问题。 文章往往需要告诉读者要说什么问题,大概就三种方式可以使用。 一种是最常见,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就是从一种现象开 始 ,然后引出问题。 这里所说的现象最好是人所共知的,读者更容易将自己代入。最喜欢使用这种方式的人大概是费孝通,他的《乡土中国》讨论问题往往都是从最常见的日常习惯开始展开,既让人好奇,也让人感觉这才是科学。比如,他谈到中国是熟人社会这个结论以前,先描述了一种现象。中国人敲门,往往回答一个字“我”,在没有来电显示的年代,打电话也回答一个字“我”,与欧美的回答“我是XXX”很不相同。这个现象我们可能天天还在重现,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个习惯。这种从现象引出问题甚至结论的方法,在哲学上属于现象学,从个人角度感觉,这种方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二种方式是从经典文献开始引出问题, 这是大多数科学论文常用的方法,尤其是讨论一个并不陌生的话题,这种方法可以节约大量的文字,同时由于引用了经典文献或者名人的断言,容易建立问题的权威性。 第三种方式是论证式, 就是采用国家自然基金标书的撰写方法,先写问题的背景和国内外进展,然后确立要讨论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是让读者读下去的最复杂的办法。如果前两种模式没有办法使用,那也只能采用第三种了。 分析问题。 文章提出了问题,就要分析问题。这是对问题的一种全面的剖析,以便于最后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也让读者对于问题本身有更深入的理解。包括, 问题产生的机理,问题的特点等,一般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描述和分析,以体现分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总要给出若干个说法,不能浅尝辄止。并且对问题分析得到的结论需要有新颖性。 解决问题。 根据已经分析出来的问题,逐个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从整体上给出解决问题的一般原则。同时在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同时,还要分析这些方法或者方案本身潜在的风险,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这个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套路,也是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套路。 总结讨论。 对文章有个好的总结也很关键。一般请款下,要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凝练重组,以便读者抓住要点,并给出可能的拓展和漏洞。非常类似于一般科学论文最后的discussion。 语言: 构成文章主题的还是语言,因此作为主要的表现者语言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不是诗歌和散文,专栏文章对语言的要求大概可以归纳为: 严谨、简练、明确、自洽、平实、语气恰当。 避免使用口语。文章语言的好坏取决于作者的写作功底,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和指导,有一种情况可以弥补语言上的问题,就是 尽量有感而发,写的时候富有激情,最好一气呵成。 这样语言就相对流畅,从而更具有感染力,读者可能就对语言的小毛病不大有感觉了。 三、 不好的文章 总的来讲好文章都有其妙处,但是坏文章往往有其共性。作为专栏文章,下面几种风格需要避免。 知识罗列,缺少观点;自相矛盾;没有深度;没有系统性;没有新意;过于专业,类似专业论文。 衷心希望科研 工作者在科研之余,将所思所想的东西写成专栏文章,并投稿到CCCF。 silong.peng@ia.ac.cn 2016.10.04
个人分类: 读书偶得|37313 次阅读|9 个评论
《国家科学评论》出版“面向未来的催化科学”专栏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7-15 17:11
近日出版发行的 《国家科学评论》 (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5年第二期上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 包信和 院士担任客座主编的 “面向未来的催化科学”专栏(Special Topic: Catalysis——Facing the Future) ,催化化学领域的多位国际知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未来催化科学的发展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勃研究所的 Gerhard Ertl 教授,国际催化学会联合会主席、西班牙巴伦西亚大学 AvelinoCorma 教授,就未来催化科学的发展接受了专访; ◢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 Jens Norskov 教授,意大利墨西拿大学 Gabriele Centi 教授,大连化物所 李灿 院士以及荷兰乌特勒支大学 Bert Weckhuysen 教授分别就理论计算化学、能源催化转化、光催化和催化反应动力学原位表征等方面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清华大学 李亚栋 院士、中石化 谢在库 教授、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苏党生 研究员以及大连化物所 包信和 团队分别撰写了综述文章和亮点文章,就目前催化化学领域的多个研究热点及其进展进行了系统地阐述。 欢迎至《国家科学评论》网站阅读该专栏文章(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 http://intl-ns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2/2.toc 《国家科学评论》于 2014 年 3 月创刊,作为中国第一份英文版综述性学术期刊(季刊),致力于全面展示国内外各科学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追踪报道重大科技事件,深度解读中外科学界热点研究和重要科技政策等。 刊物由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任主编,国内外多位有影响的科学家担任领域副主编和编委会成员,海外推广工作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进行,现已被 SCI 检索系统收录。 《中国科学》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关注请加: scichina1950 中国科学杂志社 或扫描识别二维码:
个人分类: 国家科学评论|3982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通报》开设香山科学会议专栏
sciencepress 2015-5-6 15:51
《中国科学》杂志社 微信号 scichina1950 功能介绍 《中国科学》杂志社主要负责编辑出版发行《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中英文版,共17种学术期刊,均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旨在见证中国科学发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香山科学会议是学界知名的高端前沿科学论坛,自 1993 年创立以来,在探索科学前沿、促进学科交叉和科学家之间合作、提出我国重大科学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通过科技期刊这一桥梁,将香山科学会议的最新成果广泛传播,今年香山科学会议首次同《科学通报》合作开设专栏,不定期刊文介绍会议讨论形成的新思想与新见解。目前专栏已经出版 2 期,科学技术部副部长、香山科学会议理事长 曹健林 为首期专栏撰写了编者按: 香山科学会议是我国科技界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的常设性学术会议 , 于 1993 年 4 月在北京香山正式创办。先后得到了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工程院、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农业部等部委的联合支持。 香山科学会议的主题涵盖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学科 , 以及与国家重大需求密切相关的材料、信息、能源、健康等不同领域。二十多年来 , 香山科学会议旨在创造宽松学术交流环境 , 弘扬学术民主风气 , 为我国科技工作者探讨科学前沿、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交流最新的学术见解 , 特别是在学科交叉领域 , 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为在更大范围内共享香山科学会议的成果 , 启迪创新思维 , 促进知识创新 , 2014 年下半年香山科学会议决定与《科学通报》合作 , 创办 “ 香山科学会议专栏 ” 。从 2015 年起 , 将陆续在该专栏报道近期香山科学会议报告人和与会专家撰写的综合性评述报告及相关研究成果。经过近几个月的准备 , 本期将刊发的《氮化物半导体电子器件新进展》一文 , 是第 516 次香山科学会议 “ 氮化物半导体电子器件 ” 的主题评述报告。这是该专栏的首篇文章 , 反映了香山科学会议围绕该主题讨论中与会科学家的最新思想与见解。我希望通过《科学通报》的 “ 香山科学会议专栏 ” 这个新平台 , 能将更多的新思想和新见解传递给广大科研工作者。 香山科学会议从创始便得到了全国科技界的热情关怀和积极支持 , 也引起了相关部门和高层领导的关注。我衷心祝愿香山科学会议越办越好 , 成为我国科技界的品牌会议 , 为国家科技创新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 香山科学会议理事长 《科学通报》 2015 年第 10 期 近期“香山科学会议专栏“文章: 2015 年第 10 期: 氮化物半导体电子器件新进展 Hot! 郝跃 , 张金风 , 张进成 , 马晓华 , 郑雪峰 2015 年第 12 期: 新型航天器发展对力学学科的挑战 Hot! 于登云 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研究进展与趋势 Hot! 叶友达 更多精彩即将出版,敬请期待。 了解最新科研进展,请关注《中国科学》杂志社公众微信 搜索: scichina1950 或 中国科学杂志社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4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应该设一个专栏,专门介绍纯学术
热度 6 lin602 2013-11-23 23:25
科学网应该在主页上设一个专栏,专门介绍学术进展的博文!别无任何其他帖子。 让只想看学术进展的人,真入主题,其他八卦帖就不花时间看了。 这个栏目‘专栏专用’,让科学网有点科学味!现在科学网离科学远了点,设个专栏让其有‘科学味’。 否则让大家去一大堆找学术帖子,太费时间了。 受这个网的启发: http://scienceblog.com/
3095 次阅读|9 个评论
“中国知名大学及研究院所专栏”征稿简则
sciencepress 2013-10-21 11:00
《中国科学》是见证我国科学研究事业成长、进步和提高的主要窗口 . 在我国 , 办好《中国科学》中文版 , 不仅是同一专业学者学术交流的需要 , 也是通过母语在多专业层面之间传播科学 , 便于广大读者了解中国以及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动态的需要 , 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 为集中展示我国生命科学重要研究机构的系统性成果、更好地宣传我国代表性科研团体的整体风貌 , 《中国科学 : 生命科学》中文版从本期推出 “ 中国知名大学及研究院所专栏 ”, 以学术机构为单元推介和交流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成就和进展 , 系统发表相关学术单位的主要研究方向、重要学术成果、在研创新进展等文章 . 《中国科学 : 生命科学》中文版为中文核心期刊 , 与姊妹刊 SCIENCECHINA Life Sciences ( 英文版 , SCI 收录 ) 共享版权 . 即对于原始研究论文 , 作者可以向 SCIENCE CHINA LifeSciences 投稿再发表 . ■ 内容与形式 “ 专栏 ” 将系统报道我国生命科学重要研究机构 ( 学校、科研院所、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 ) 的代表性成果和研究进展 . 主要以专题、专辑形式出版 , 在正刊发表 . 研究论文要求报道具创新性、高水平和重要科学意义的最新科研成果 ; 综述文章要求图文并茂 , 每篇综述至少有 1~2 幅能被直接用于各大专院校、研究院所本科或研究生课程教育的原理图 .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将为 “ 专栏 ” 制作代表性封面 , 并印上专辑供稿单位的徽标 (LOGO). ■ 稿件的组织 “ 专栏 ” 稿件的组织主要由《中国科学 : 生命科学》编委会或编辑部约稿 , 也可由相关生命科学研究机构负责人自荐 , 由编辑部讨论提出选题建议 , 报编委会研究确定 . ■ 评审与发表 为确保 “ 专栏 ” 文章的高水平和高质量 , 所有稿件均需通过严格评审后方可接受发表 . 《中国科学 : 生命科学》刊物介绍、稿件要求细则请参阅我刊网站 http://life.scichina.com: 8082/sciC/ CN/volumn/home.shtml . 《中国科学 : 生命科学》中文版首次进行的这一尝试 , 对刊物来说是使命 , 对学术单位来说也是 “ 自我介绍 ” 的良机 . 热忱欢迎各优秀科研团体与编辑部联系 , 自荐出版 “ 专栏 ”, 提供高质量论文 , 展示科研成就 . 我刊将竭诚做好各项服务! 《中国科学 : 生命科学》编辑部 2013 年 10 月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3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征集“中国知名大学及研究院所专栏”稿件
sciencepress 2013-10-21 10:56
《中国科学》是见证我国科学研究事业成长、进步和提高的主要窗口。在我国,坚持出版发行《中国科学》中文版,不仅是同一专业学者学术交流的需要,也是通过母语在多专业层面之间传播科学,便于广大读者了解中国以及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动态的需要。因此,办好《中国科学》中文版是历史赋予我辈学人的光荣使命。很难想象,作为一个传承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可以脱离自己的文字来记录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为了进一步扩大《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中文版在我国科技和教育界的影响力,该刊于2013 年初设立了以朱玉贤院士为常务副主编的相对独立的编委会,并计划从今年秋季开设“ 中国知名大学及研究院所专栏” ,系统发表相关学术单位的主要研究方向、重要学术成果、在研创新进展等经过同行评议的稿件。《中国科学》杂志社将配合各期的出版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并在期刊封面印上专辑供稿单位的徽标(LOGO ),以扩大影响。每个专辑要求有8~10 篇论文,包括一定数量的原始研究论文。今年10 月率先推出介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专辑。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中文版不是SCI 收录杂志,与姊妹刊 SCIENCECHINA Life Sciences (英文版)共享版权。即对于原始研究论文,作者认为必要时可以向姊妹刊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投稿再发表(收录为一项科研成果)。综述文章要求图文并茂,每篇综述至少有1~2 幅能被直接用于各大专院校、研究院所本科或研究生课程教育的原理图,篇幅约3,000~5,000 字。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中文版首次进行的这一尝试,是以学术机构为单元推介和交流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成就和进展。这一举措对刊物来说是使命,对单位来说也许是“ 自我介绍” 的良机。我们敬请诸位院士重视,并身体力行地投入到学部平台办好《中国科学》的事业中去。我们特别期盼身为单位领导的院士们动员和组织优秀科学家,积极协助《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中文版在贵单位组稿,提供高质量论文,展示你们的成就。 衷心期盼和感谢您的积极参与,让我们共同努力,办好《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中文版!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总主编秘书处 2013年10月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3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作之痛
热度 20 oninlotr 2013-1-10 16:00
忽闻编辑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叫南斯拉夫》成了今日纽约时报中文网十大热门文章第三。放眼望去,十大热门文章全是时政热点,如NZ事件,钓鱼岛风波再起,印度案件等。唯有一个伤痛和怀旧的南斯拉夫坐落其中。陆续收到许多朋友的赞美,但我不觉得这全是因为拙文写得好,更多的恐怕还应归于华语读者对南斯拉夫的兴趣和科学网读者们的热情捧场吧。看来必须要谢谢科学网,还有曹老师(们)。 整个十二月到今年一月初,工作之余码字共计近两万字。写作就是如此:灵感迸发时,下笔洋洋洒洒,一天万言;头脑空白时,枯坐终日也不见起色,也曾因此有过不眠之夜。终于发现,写作是一件并无诀窍的事情,唯一要谨记的就是:将自己维持在一种身心平衡的状态,使美和感情占据内心。若是有一天对美没有了激情,人也便不再热爱生活;失去了这种热爱的人,再也写不出触动人心的文字了。 写到现在,挥洒之余不由得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应跟随自己的内心,还是尽力生产讨巧的作品,迎合读者或是某个群体的的喜好? 有天和塞尔维亚使馆参赞吃饭,我说我希望听见塞尔维亚人对我的文章的看法。我希望发现文章的弱处,尤其对塞尔维亚是否有理解上的错误,听听有无强烈的反对意见。但是这位做过南斯拉夫通讯社记者的大叔说,他们怎么看与你有何关系呢?你永远也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你就写你自己的观点,可能是支持塞尔维亚的,可能是反对塞尔维亚的,但是你就是你。 这个问题,全在于是实行自己内心的标准,还是跟随大众所确定的标准。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发现写作的时候不再能自然挥洒,而是被各种编辑的注意事项、读者的喜好所限制,从而畏首畏尾,磕磕绊绊,匠气十足,失去了自然的灵性。恐怕每一个作家在面临所谓市场化压力的时候(虽然我刚沾到边),都会有这么一个挣扎的时期。 所以有人说莫言刻意迎合诺贝尔奖,他反驳说:我知道诺贝尔奖的配方吗?我想迎合就迎合得了吗? 精打细算的布局始终敌不过浑然天成。灵感的意义就在于,它会自然地引领一篇文章穿过所有的逻辑和片段,将思想,情感,记忆和事件完美融合,产生不做作不矫饰的质感和魅力。旅人很快厌倦了中规中矩的现代都市景观,被野性的山村所吸引,乃至魂牵梦萦。 这种宏大的灵感的产生是痛苦的。写作是一项压榨人的事业,若不浸淫在美和艺术的长河里,灵感的容器恐怕很快便干枯萎缩。 因此,可能写作者最不能舍弃的就是痛苦和孤独。这种情感啃噬人,折磨人,挑逗人,压迫人;但写作者热爱它,因为它是所热爱的生活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痛苦中死亡,而又重生,一旦这痛苦和孤独被毁灭,他们作为写作者便也毁灭了吧。
8786 次阅读|48 个评论
建议[科学网]也设个迎接党的十八大专题专栏
热度 3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1-3 10:28
建议 也设个 迎接党的十八大专题专栏 全国网络媒体都在隆重热烈迎接党的十八大 近日起纷纷开设迎接党的十八大专题专栏 。 年初以来,各网站就已精心组织“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重大主题宣传。 是否更应在科学发展方面 设个 迎接党的十八大专题专栏?! 请见: 网络媒体隆重热烈迎接党的十八大 2012 年 11 月 02 日 19:55:0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2日电 全国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近日起纷纷开设迎接党的十八大专题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喜迎十八大报道,宣传报道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宣传报道广大干部群众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精神风貌,宣传报道十八大代表在各自岗位践行党的宗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时代风采。网站充分发挥网络特点和优势,都在首页显著位置开设了十八大报道专区,融入党旗、党徽、天安门等元素,主要网站浓墨重彩,营造隆重喜庆热烈的氛围。 人民网在首页开设了喜迎十八大专题,专题页面内容全部套红标识,并开设了“寄语十八大”、“党建关键词”、“理论关键词”、“为中国加油”、“党代会知识竞答”等栏目,形式多样,引人入胜。新华网在网站首页顶部推出十八大报道专区,刊发“党的十六大以来经验与启示”系列报道、“党的十七大以来大事记”等重要稿件,专题页面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中国网络电视台在专题中突出推荐大型文献纪录片《科学发展铸辉煌》宣传片、献礼党的十八大重点剧目《焦裕禄》以及《党的旗帜高高飘扬》、《纵情放歌》、《聚焦十年》等特别节目。千龙网、北方网、东方网等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突出地方特色,推出系列报道,从不同侧面全面展示本地区十年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群众生活显著改善的喜人变化,报道广大干部群众喜迎十八大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国青年网结合青少年网站特点,对十八大代表中的青年代表进行突出宣传。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腾讯网等商业网站也都拿出首页和新闻中心首页要闻区的重要版面用于迎接十八大报道,重要报道用大字体套红突出处理,搜狐网还推出《夜中国里的灯光》图集,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全国主要城市的美丽夜景,展示十年来我国城市的和谐发展。 各手机媒体也纷纷开展迎接党的十八大宣传报道。中国移动开设了十八大手机报特刊、《新闻早晚报》十八大专栏、无线WAP网站十八大专区等专栏,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手机报开设了“见证十年”专题,推出“寄语十八大”、“科学发展”等短信互动活动,吸引了广大网友参与。人民网、新华网手机报开设了“手机党课”、“手机访谈十八大代表”等专题,中国网络电视台发挥自身优势,融合手机电视、CNTV移动客户端、视频手机报、手机央视网等平台,并运用多种语言,推动了迎接十八大在互联网上的全球传播。 迎接党的十八大是今年网络媒体宣传报道的突出亮点。年初以来,各网站精心组织“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重大主题宣传,积极开展“最美中国——全国大学生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平凡的感动”、“爱传百城”、“‘拍凡人善举 树榜样拍客’微视频网络征集展播”、“劳动·创造·奋斗——青春励志故事”、“‘十年发展 点滴印记’网络作品征集”等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在互联网上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主旋律,推动迎接党的十八大网上宣传报道不断升温、形成热潮。
个人分类: 其它|1362 次阅读|5 个评论
本博主忝列光明网卫生频道“专家-专栏”
热度 9 yanjx45 2012-4-20 10:15
本博主忝列光明网卫生频道“专家-专栏”
自本月 13 日起,本博主忝列光明网卫生频道“专家 - 专栏”: http://health.gmw.cn/2012-04/13/content_3958589.htm 其中已选发了本博客中近期的 8 篇博文。 希望有更多的恐狂症 患者尽快走出困境。 希望科学的知识能在中国更广泛地传播。 以下为该专栏对本博主的简介: (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 严家新 1945 年出生,国药中生集团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编委。 毕业于北京大学 ( 本科 ) 和武汉大学 ( 硕士 ) 。曾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和纽约西奈山 (Mt.Sinai) 医学院作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检测和诊断技术、新型疫苗开发。主持完成科技部中法合作课题《中国及亚洲地区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 863 课题:《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及新型诊断试剂研究》。也曾研究过流感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并对人类分子遗传学和社会生物学有浓厚兴趣。 狂犬病疫苗会致癌吗? 卧室中的人畜共患病( 译文) 你说荒唐不荒唐--- 狂犬病能以“人传人”方式传播吗? 恐狂症:誰该为贫苦农民的“愚昧”买单? 《狂犬病知识宣传册》在杭州开始发放 接种狂犬病疫苗后能饮酒或运动吗? 《知音》杂志误诊狂犬病一例 严家新: 我们家的教子之道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8353 次阅读|20 个评论
怎样推介重点实验室
热度 7 lindasmile 2011-12-11 18:23
各位博友,不知有多少是《科技导报》杂志的读者,我们杂志新年会推出一个个新栏目:重点实验室。 作为旬刊,我们计划每期介绍一个国内优秀的实验室,重点在于介绍他们的研究进展和实验室的研究亮点,但是具体的策划方案还在制作中。 想请问大家希望在这个栏目中得到实验室的哪方面信息呢?大家都希望了解哪些实验室呢?希望留言告诉我,谢谢啦~ 我的电子信箱: lina@cast.org.cn
2529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方舟子与《中国青年报》邪恶同盟的终结
热度 5 fs007 2011-10-10 10:57
方舟子与《中国青年报》邪恶同盟的终结 发布: 亦明 日期: October 05, 2011 06:48PM 2011年,方舟子一家流年不利。元旦,中国学术评价网公布该网站组织的五人学术不端行为评议团决议,认定方舟子抄袭美国生物学家Stanton Braude博士的论文。(见:《方舟子抄袭剽窃001号案评议书、认定证书》,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中国学术评价网总共组织了四个评议团,他们分别认定了四起方舟子抄袭案。(见《方舟子抄袭剽窃专辑》, )。2月15日,一直在平面媒体发表文章的著名作家曹明华在网上发表文章,披露方舟子母校密西根州立大学调查处理方舟子抄袭该校教授一案的内幕。(曹明华:《访亦明》, )。2月28日,《深圳商报》发表《“打假”名人方舟子被曝剽窃他人著作》一文,将早已被光明网、学术批评网刊载的《究竟是创作、翻译、编译,还是抄袭?——评方舟子的〈“智商”的误区〉》推介给平面媒体读者。(见: )。3月30日,《法治周末》用四个整版的篇幅刊登《方舟子涉嫌抄袭总调查》,揭露三起方舟子抄袭案。(见: )。4月28日,《法治周末》发表《方舟子后院起火:妻子硕士论文涉嫌抄袭》,揭露方舟子的老婆刘菊花九年前的硕士学位论文抄袭剽窃率高达90%。(见: )。这个消息还通过《中国日报》传播到了英语世界。(Wang Jingqiong. Science cop's wife called plagiarizer. China Daily, April 29, 2011. )。到了这年8月,方舟子的美国母校密西根州立大学教授Root-Bernstein博士指责方舟子16年前抄袭自己的文章。(汤浪:《“我会考虑起诉方舟子”》,2011年8月21日《深圳商报》;张岩:《美教授发公开信 斥责方舟子剽窃》,2011年8月23日《法制晚报》)。总之, 在2011年热气腾腾的炎夏,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猛然发现,一直被中国媒体捧为“打假斗士”的方舟子,实际上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假货。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刚刚在美国对自己的徒党吹嘘说自己“任职新华社记者的妻子刘菊花即将奉派常驻美国,主要在美东从事采访”的方舟子(见李大明:《学术打假 方舟子告别圣地牙哥》,2011年9月30日《世界日报》),把下面这个消息“吹嘘”了出来:自己在《中国青年报》的专栏被砍掉了: “由于栏目调整,从这个月开始,我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专栏‘一言堂’就停了,结束了我与中青报长达7年的合作(从2004年12月4月刊出第一篇‘一言堂’《‘永动机’重现江湖》开始),以后是换别的报刊继续写这类科普小品文,还是暂时把精力集中于写书(现在手头上拖了三本书还没完成),还没有定。”(见2011年10月3日方舟子新浪微博, )。 确实,在所有曾经让方舟子写专栏的媒体中,《中国青年报》是方舟子盘踞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祸国殃民最为严重的一家报纸,该报因此有《祸国青年报》之称。实际上,因为方舟子认为《中国青年报》是“一份读者众多、有很大影响力的主流报纸”、是“对中国青年有重大影响的全国性大报”,所以方舟子才会动不动就把那些对他发出批评声音的媒体蔑称为“小报”。这样一来,在这个“全国性大报”与它的臭名昭著的专栏作家的邪恶联盟土崩瓦解之际,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邪恶联盟的内幕予以揭露,对它所造下的罪孽予以清算,以从中汲取教训,并且儆诫所有的邪恶势力、邪恶媒体:作恶的后果,必将是恶果自食。 一、孽缘之始 在中国,一提到方舟子,马上就会把他和“科学”挂上钩。这不仅仅是因为方舟子的自我吹嘘,更是由于某些媒体的恶意追捧。实际上,这位“科学斗士”的全部“科学”本钱不过如此:1985年秋季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本科,1990年冬季进入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分别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和邵克生物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底彻底告别科学研究。 那么,自称从小热爱科学、并且至今仍旧依靠每日挥舞“科学”棍棒混吃饭的方舟子,为什么会在三十刚过的年龄,就把科学研究一脚踢开呢?这与《中国青年报》有着很深的关系。2000年8月,方舟子在接受中国科技大学海外校友基金会的采访时说: “我九八年秋天回国,是出国八年第一次。回国以后我就觉得很有必要在国内发表一些科普的文章。……九八年我从国内回来之后,开始给国内的报纸刊物写文章。”(刘铮:《方是民(方舟子)博士采访录》,XYS20001003, )。 2001年1月,方舟子的抄袭之作《叩问生命——基因时代的争论》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方舟子为该书写了一篇自序,其中说: “我的科学写作,1998年是个转折点。……1998年,互联网在中国大陆开始兴起,国内的报刊陆续上网,使我能及时了解到了国内舆论动态,并且可以很方便地与国内的编辑们联系。” (方舟子:《〈叩问生命——基因时代的争论〉自序》,XYS20010123, )。 确实,方舟子从1998年11月起就开始撰写《中文国际网络纵横谈》(见“新语丝之友存档”, )。但是,直到1999年2月,这个系列的“之五”才出现在《中国青年报•电脑周刊》(数字青年)上。2000年底,方舟子说: “《数字青年》出版到一百期了,如果算一算,大约其中有一半登了我的文章。我是从《数字青年》刚创办、还叫做《电脑周刊》的1998年年底就开始为她撰稿的,说来还是我在国内报刊上办的第一个专栏,有一段时间几乎每期都要为她写一篇。”(方舟子:《IT也要有文化——贺〈数字青年〉百期》,2000年12月25日《中国青年报•数字青年》, )。 方舟子与《数字青年》的关系,很可能仅仅维持了一年的时间。那么,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方舟子利用他的这个“在国内报刊上办的第一个专栏”,都做了些什么呢?最主要的有三件事:第一,把自己打扮成“中文互联网的先驱”、“创办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是“网文八大家”之一;第二,就是拼命地报复自己以前的仇人,如那个四年前曾经揭露他“伪明史专家”真面目的《华夏文摘》(见方舟子:《ACT的兴起》,XYS19990203, ),和那个两年前拒不和他合作炒作脑白金的史玉柱(见方舟子:《“脑白金”现象网上辨真伪——网站评点之二十一》,XYS19991027, );第三,到处招摇、显摆自己的这块《中国青年报》专栏作家牌子。(详见刘华杰:《生物化学家•诗人•网民》,2000年2月21日《科学时报》,XYS20000209, ;刘铮:《方是民(方舟子)博士采访录》;方舟子:《有关网络问题答国内记者问》,XYS20000816, )。 那么,方舟子与《中国青年报》的关系,为什么半途而废了呢?原来,方舟子的科学主义倾向以及他的市侩、好斗本性,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暴露无遗。2000年2月2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记者李方的文章,《科学,警惕有人假汝之名》。方舟子马上对号入座,宣布这篇文章是针对他的,于是反骂对方是“伪科学斗士”。(方舟子:《究竟谁在假科学之名——答李方〈科学,警惕有人假汝之名〉》,XYS20000225, )。到了这年秋天,方舟子与李方已经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敌。9月18日,方舟子在新语丝上发表《关于所谓“朱海军死亡”事件的几点声明》,其最后一点是: “李方长期利用其手中的权力,在《中国青年报》上多次发表宣扬伪科学、反科学的文章,有一次还不点名地造我的谣言,现在又把其主持的中青论坛变成了纠集、鼓动伪科学人士的园地,这是与《中国青年报》做为对中国青年有重大影响的全国性大报的形象格格不入的。我做为《中国青年报》的长期读者及其附属刊物的撰稿人,对此表示失望。希望《中国青年报》的领导能对李方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改正。如果李方继续利用《中国青年报》的资源对我进行诽谤和伪造我的张贴,对我的名誉造成伤害,我必追究《中国青年报》的法律责任。”(XYS20000918, )。 所谓“希望《中国青年报》的领导能对李方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改正”,不过就是方舟子后来砸对手饭碗、让其下岗、并且不许其他单位收留某人的另一种说法。可惜的是,方舟子在当时还没有足够的能量和胆量这么做。实际上,在《中国青年报》社,看清方舟子真面目的人并不是只有李方一个人。一周后,有人公布出“《中国青年报》(?)的编辑少华的私人通讯”,其中,把方舟子的本性看得极为清楚: “方舟子是很懂得处世之道的,我看他放言无忌,界限却是清楚,什么力量不能触动,哪些势力不能批评,内心里极为明白的,科学之‘实证精神’,真是明白得很了。”   “方舟子聪明,我以前一直以为他只是不了解国内人的生存状态,才在自由世界大表其爱国心,后来看到他自己的站点被国内封锁后他‘没有怨言’,我知道他的聪明达到很高的地步了,他不会对体制说什么的,他的快乐已经在斥骂他人中找到了。”(见方舟子:《乡愿的“逆耳之言”——再答“杂文家”刘洪波》,XYS20000925, )。 很可能因为当时报社的人对方舟子认识得非常清楚,所以那篇署名《中国青年报》实习记者刘菊花的方舟子专访,《网络奇才方舟子》,才没有出现在《中国青年报》上。 《中国青年报》不让方舟子当“全国性大报”的专栏作家,并且扼杀歌颂赞扬方奇才的文章,这还了得?从2001年到2004年间,方舟子及其徒众们在新语丝上发表了多篇揭批《中国青年报》的文章。且看下面几篇文章的标题: 曲颉 2001-01-05, 《大记者、名作家、〈中国青年报〉编委张建伟抄袭剽窃造假》 不争论 2001-12-18, 《笑评草庵居士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垃圾文章》 方舟子 2002-02-09, 《中国青年报与美国骗子大学联合招生》 周方舟 2002-02-28, 《从黑熊事件看〈中国青年报〉一文对法律的曲解及其他》 再看看方舟子批《中国青年报》文章中的内容: “可见, 童增根本就没有掌握必要的知识来对基因问题说三道四,更不要说著书立说了。”(方舟子:《“非典基因武器”阴谋论》,XYS20031016, )。 “《中国青年报》6月24日盛大林《‘抄袭’的满分作文不应改判低分》之强词夺理,在该报随后(6月29日)发表的何三畏《“抄袭”是一个弱智的问题》一文中已有辨析,在此不赘。但何三畏不同意盛大林的论据,却同意盛大林的论点,而他本人的论据却更为荒唐,干脆来个釜底抽薪,否认高考作文存在抄袭问题……”(方舟子:《如此鼓吹抄袭才叫弱智》,XYS20040629,XYS20030629, )。 “共青团中央的报纸《中国青年报》刚刚发表了长篇报道吹捧‘网络意见领袖’王怡,……如果这些人竟然都是‘政府所痛恨或不喜欢的人’,我们不能不赞叹政府之开明和宽容!”(方舟子:《杨良心的大节如此不亏》,XYS20041027, )。 也就是在这样的步步逼宫的背景下,在2004年底,方舟子摇身一变,重新回到《中国青年报》,并且一举成了它的太上皇:整个“大报”对转基因、中医、地震预测预报的态度,都唯方舟子的马首是瞻;而方舟子报私仇、谋私利之际,都会把这份“全国性大报”捆绑到自己的战车上。 实际上,方舟子早就看破了中国某些媒体的这个“你越是拿她不当东西,她越是拿你当东西”的“婊子秉性”,因此他对于自己觊觎、垂涎的媒体,首先就是通过“打”、“斗”、“骂”等招数来吸引对方的注意,让对方产生畏惧心理,然后再通过其他渠道完成从打到和的转变。这实际上就是当年土匪“要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招数的一个变种:“要当‘家’,狂批猛斗加打骂”。方舟子这套招数运用得颇为娴熟,他在《南方周末》、《北京科技报》等报的专栏就是这么得来的,当然少不了幕后操作。 可笑的是,这些媒体一旦被方舟子附上身,就会噩运不断,但他们却像中了邪似的对方舟子痴心不改。2001年底,方舟子刚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三篇抄袭文章,其劣迹就被曝光,丑闻一路小跑,传到美国的《科学》杂志。这是方舟子抄袭剽窃历史上第一个被抓的案例。2005年,因于建嵘案,方舟子与《南方周末》打破了脑袋。可是,到了2010年4月,《南方周末》却主动加入方舟子围剿肖传国的战役,派出恶棍记者柴会群使用造谣污蔑的手法来陷害肖传国。(见亦明《方舟子陷害肖传国始末》, )。 同样,《北京科技报》在2004年底勾搭上方舟子之后,也吃尽了苦头。读者来信指责、退报不说(见(《〈北京科技报〉总编辑做客新浪聊天实录》,2006年1月5日新浪科技, ),还官司不断:先吃四川老中医陈建民的官司,接着吃湖北老西医肖传国的官司。该报在2006年8月被迫关闭方舟子的专栏,但是,该报却与方舟子一直藕断丝连,暗通款曲。2009年12月,该报加入方舟子组织策划的反肖同盟,专门负责“调查神源医院”。(见亦明《方舟子陷害肖传国始末》, )。 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新京报》。2005年2月,因为在“敬畏自然”的辩论中吃了亏,输了脸,方舟子把邪火撒在《新京报》的头上,宣布“我正式宣布关闭我在《新京报》上的专栏,以后不再向《新京报》投稿,不接受其采访,也不允许其转载我的文章。”(方舟子:《辞去〈新京报〉专栏作者一职的声明》,XYS20050219, )。在此之后,方舟子对《新京报》扬手就打,张嘴就骂。(例见方舟子:《评新京报的吓人报道“转基因食品威胁人类健康?”》,XYS20050523, ;《新京报在宣扬什么进化论新认识?》,XYS20080622, )。可是,到了2010年底,方舟子的那本集抄袭剽窃、盗版侵权、科唬欺骗于一身的伪劣“著作”《大象为什么不长毛》竟然入选“新京报2010‘年度好书’”,并且最终被评为该报的“年度生活书”。(见《本报年度好书致敬6作者》,2011年1月9日《新京报》, )。 “新京报2010‘年度生活书’”中盗来的图片和无知的翻译 总而言之,中国的某些媒体与方舟子的关系,颇像是婊子和嫖客:嫖客越是恶毒凶狠,婊子越是服服帖帖,恭恭顺顺。究其心理,大概是:这么横的客,能没有来头吗? 二、秘密使命 方舟子自认是一个“网络奇才”,这说明他从互联网起家,在网上成名,并且,以在网络上活动为主。但是,这种情况在2004年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内,他突然成了四家刊物的定期“专栏作家”,每周一篇文章。这四家媒体是:《北京科技报》(始于2004年10月20日)、《时代人物周报》(始于2004年11月7日)、《中国青年报》(始于2004年12月8日)、《新京报》(始于2005年1月2日)。也就是因为如此,在2004年11月左右,方舟子完成从“网络斗士”到“媒体新宠”的华丽变身。(见下图)。 问题是,这样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换句话说,中国的媒体为什么在2004年年底,突然间对一个网络恶棍亲热起来了呢?要知道,2004年底,正是方舟子的声誉从高峰跌到谷底的关键时刻:新语丝的流量,从年初开始一路下滑,那势头,简直比股市崩盘还要猛烈。 新语丝网站流量图 应该承认,方舟子的变形,与他本人多年来对媒体孜孜不倦地施压是分不开的。但是,这仅仅是故事的一半。故事的另一半,就是上文提到的“其他渠道”。 在《关于方学研究的几点个人看法》一文中,我曾提到利用“史学的方法”来研究方学。具体地讲,就是要顺藤摸瓜,查明来龙去脉。(见: )。也就是说,想要解答上面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在2004年年底突然间对一个网络恶棍张开了双臂,我们可以先从方舟子当上“专栏作家”以后都做了些什么来切入。经过详细梳理那段时间方舟子发表的文章,笔者做出了这样的发现:方舟子在当上上述几家报刊的专栏作家之后,发表的文章有两大主题:第一就是极力鼓吹转基因,第二就是坚决充当何祚庥的打手。 1、转基因贩子 笔者四年前曾提到,方舟子支持转基因,与他身披“美国生物信息公司科学家”马甲同步,都在2001年上半年。(见亦明《科唬作家方舟子》第六章, )。不过,由于当时国内对转基因问题并不重视,所以在2004年以前,方舟子这方面的文章至多是零星出现的。【注:据方舟子自己说,他为美国生物信息公司服务是在2001-2003年间。(见方舟子:《植物所首席造谣员和反科学文化人联手造谣》,XYS20100108, )。】可是,2004年开春以后,方舟子就像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毒蛇一样,突然间忙活起来了。他又是办讲座,又是发访谈,又是撰写文章,真是不亦乐乎。方舟子的这一系列活动,与中国政府的转基因政策显得是那么的协调一致。因为从2004年4月21日起,中国农业部对转基因生物产品“实施正常管理”,亦即相当于中国对美国的转基因农产品敞开了大门。这年12月20日,新华社发了一个通稿,题目就是“转基因作物合法化将对全球粮食供应格局带来重大变化”。(见:XYS20041223, )。12月30日,新华社下属的《国际先驱导报》发表《转基因不是怪物——本报专访生物化学博士方舟子》。在其中,方舟子宣称,“我认识的生物学家没有不支持转基因技术的,对当前出现的恐慌觉得荒唐可笑,乃至痛心疾首。”(见XYS20041231, )。我们现在当然知道,方舟子所说的那个“我认识的生物学家”,十有八九就是阿歪饶毅。 方舟子在《北京科技报》的第一篇专栏文章就是《从袁隆平获国际大奖想到的》,其中的这句话是“文眼”: “我们还应该意识到,这些大奖,是对中国育种工作者在过去应用传统育种方法所做出的成果的表彰,但是传统育种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是属于遗传工程特别是转基因技术的。”(方舟子:《从袁隆平获国际大奖想到的》,2004年10月21日《北京科技报》, )。 这相当于说,国际学术界给袁隆平发大奖,不是在鼓励他继续前进,而是在鼓励及早准备后事。同样的调调,方舟子在七年后再次高唱。2011年9月,屠呦呦因为在中医文献的帮助下发现青蒿素而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大奖。对此,方舟子阴险地说: “屠呦呦的获奖是对40年前一次奇迹的表彰,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切不可因此迷失方向。”(方舟子:《青蒿素热中的冷思考》,2011年9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 )。 也就是说,只要不是他那一伙的中国科学家得奖,那得奖的意义都相当于被宣判死刑。这个世界上,还要比方舟子更邪恶的人吗? 言归正传。与在《北京科技报》的首发炮弹是力挺转基因一样,方舟子在《新京报》的第一篇专栏文章的题目是:《“转基因”与“转生态”》。而他在《中国青年报》上的第二篇专栏文章则题为《别怕,不是要转你的基因》。(方舟子在《时代人物周报》上的文章,与“科唬”没有什么关系。并且,方舟子很快与该刊翻脸决裂。) 显然,方舟子当时是带着任务“上岗”的。 2、科学界恶霸 除了鼓吹转基因之外,方舟子在2004年底“登栏上岗”的另一个任务就是紧跟何祚庥,充当何祚庥的打手——何祚庥指到哪里,方舟子就打到哪里。而方舟子在《中国青年报》的第一篇专栏文章,就是要完成这个任务。 原来,2004年12月3日《光明日报》的头版发了一条题为《无偏二极管有望开辟新的能源出路》的消息: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业林发明的无偏二极管,从去年底到现在,陆续获得了俄、英、美、中四国的发明专利。 “徐业林的无偏二极管工作原理是:在两块金属板之间夹一层半导体,两块金属板中一块是光滑的,另一块上布满了小坑。在不需要外加电能、化学能、太阳能等能量的条件下,只要环境温度高于负273℃,该器件就能奇迹般地输出直流电流。 “无独有偶,近年来国外也有科学家对小坑电场现象进行了定量计算与实际测量,证明小坑内确实存在电场。 “徐业林在专利中指出,坑的直径愈小电流愈大,如果能将坑的直径缩小到现在的百分之一,输出的电流就有可能带动家用小型汽车。而这将是一种取之不尽、完全没有污染的新型能源。”(见: )。 靠当政治打手起家、整天用鼻子嗅查“伪科学”的万能院士何祚庥马上就写了一封公开信,题为《〈光明日报〉应该大幅度改进它的科学报导了!》。何祚庥的信,不知他当时是否发给了《光明日报》,但确实在12月3日当天就出现在新语丝的新到资料上了,并且是头条。好笑的是,这封从头到尾刚过八百字,但却用了12个惊叹号,其颐指气使、飞扬跋扈的德行真的是跃然纸上。其实,这封信的核心内容不过就是这段话: “遗憾之至!如果徐业林先生的‘发明’,确实如像‘报导’所描绘的那样,亦即‘不需要外加……能量……,该器件就能奇迹般地输出直流电流’的话,那么我们将不得不严肃地指出,这将是科学上所不可能出现的‘永动机’,因为它违背了物理学的基本定律,能量守恒定律!”(XYS20041203, )。 显然,徐业林在看到何院士的指控之后,提出辩驳说,自己的发明“既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也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不是永动机”,于是万能博士方舟子出场了。12月8日,方舟子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专栏文章,《“永动机”重现江湖》。而他所做的,就是在不知不觉间扇了自己的恩公何祚庥一记响亮的耳光: “‘无偏二极管’如徐研究员的专著名称所表明的,是要‘从单一室温环境获得能量’,而热力学第二定律已指出,自然界中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要从单一和均匀的热源(例如海洋、大气层)吸取能量实现循环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无偏二极管’实际上就是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第二类永动机(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永动机称为第一类永动机)。”(见:XYS20041208, )。 也就是说,万能院士、物理学家何祚庥说,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的发明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而万能博士、“生物化学家”方舟子却说,徐研究员的发明违反的不是第一定律,是第二定律。这样一来,这两个万能学霸必然有一个人是错的。但直到今天,他们之中也没有一个人给徐研究员道歉。问题是,这两个万能的家伙,在向人家泼污水的时候,为什么不先看一看人家的试验是怎么做的呢?显然,通过科学实验来证明谁对谁错,这两个科学恶霸连想都没有想过。 【注:关于热动力学第二定律,从十九世纪起就面临着多重挑战,很多问题至今悬而未决。(见维基百科: )。因此,根据这条定律来否定一项发明,如果不是无知,就是邪恶,再不会有其他可能。】 3、无耻的《中国青年报》 按道理讲,《光明日报》是中共中央主办、中宣部主管的“党报”,在级别上,即使不比共青团中央的“团报”高,至少也得是同级。并且他们同为“全国性大报”,因此相互之间总该礼尚往来,互通友好,这才是人之常情。可事实却是,对着《光明日报》一篇不到三百字的消息,《中国青年报》竟然发表一个生物学博士到物理学界拿着物理学定律当大棒对着物理学家胡批乱打的文章,这就让人感到万分不解。更奇怪的是,在方舟子的文章发表之后,《光明日报》曾多次打电话给《中国青年报》编辑部,要求有一个“平等的话语权”(见蒋韡薇:《科学调查:“永动机”永不休?》,2005年2月2日, ),可是《中国青年报》却就是不把这个话语权还给对方。不仅如此,面对着《光明日报》的全面反击(下详),《中国青年报》竟然强悍对抗,他们顺着方舟子的思路搞了一个所谓的“科学调查”,其目的就是要坐实方舟子光荣正确,那个徐研究员满盘全错。而让世人跌破眼镜的是,那个搞 “科学调查”之人,竟然是一个中国新闻学院毕业的、千真万确如假包换的“文科傻妞” 蒋韡薇。且看她是怎么在方舟子的指引下搞“科学调查”的: “记者专程参观了徐业林的实验室,并对他进行了访问。徐业林现年67岁,196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后至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工作,1994年被评为研究员。有人从中国维普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徐业林从1989年到2004年发表的论文,只有一篇,就是这次引起争论的《无偏二极管的实验与分析》(发表于《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杂志2000年第三期)。”(蒋韡薇:《科学调查:“永动机”永不休?》,2005年2月2日, )。 2006年3月16日,方舟子应贾鹤鹏的邀请,给“东亚地区科技记者研修班”讲授“如何识别假科学新闻”,他教授的第一招就是“要去查查他们这些人的身份,看看他们是否有做这些专业研究的资格。”(方舟子:《如何识别假科学新闻》,XYS20060606, )。显然,这个蒋记者已经提前一年从方舟子“打假研修班”结业。 蒋韡薇,女,汉族。1976年2月生。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记者 (见: ) 实际上,《中国青年报》和蒋韡薇不仅在“无偏二极管”这个事件中毫无保留地站在方舟子“伪反伪”一边,他们还对方舟子的“真造假”无条件地坚决支持。2007年2月,就在方舟子制造了“恐吓信”惊天骗局之后,蒋记者再次出台,撰写四千多字的长文,《方舟子干了什么》,为方舟子歌功颂德、鸣冤叫屈。看看这篇文章的最后两段话: “警方在给方舟子备案后,建议他更换住所。事实上,方舟子此前已经因为类似事件搬过一次家。虽然会为家人安全担心,但他并不打算对‘伪科学’做出哪怕一点儿妥协。他也不打算放弃自己‘点名批评对手’的原则,因为‘作为学者,应该有责任向大家说明一些事情的真相’。 “有人问方舟子,你做这些事的动机是什么?他回答:‘搞科学研究不能腐败。学者、科学家是这个社会的良心。’”(蒋韡薇:《方舟子干了什么》,2007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XYS20070228, )。 请问已经升任“主任记者”的蒋女士:方舟子到底是在哪家“警方”备的案,你查到了吗?如果查到了,能不能公布一下?如果没查,你岂不是在公然撒谎造谣吗? 4、还原历史真相 那么,那个“无偏二极管”事件到底是怎么个结果呢?2004年12月16日,光明网发表了当初报道徐业林发明的那两位记者撰写的《对批评“无偏二极管”报道的答复》(见: ),以及徐业林撰写的《徐业林谈他的无偏二极管》(见: )。12月22日,方舟子又在《北京科技报》上发表《该如何验证“永动机”》一文,使用流氓恶棍的逻辑来为自己进行狡辩。据方舟子说,美国专利局授予徐业林发明专利,什么也说明不了,那可能是美国的专利审核员搞错了,“误以为是一种特殊的电池”;而徐业林说的其他人重复出了自己的试验,那也“不过是空口说白话”。看看这个恶棍的太上皇口气: “所以,我对徐业林和其他永动机发明者、追随者的忠告是:如果真以为推翻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请先走出国门去争取诺贝尔奖;如果真以为造出了永动机,请先造出个应用产品出来让消费者见识见识。”(见:XYS20041222, )。 2004年12月31日,光明网开辟“学术争鸣与方舟子打假专题报道”专题栏目。(见: )。2005年1月4日,这个栏目发表了周文斌的文章,《学术打假与学术争鸣》,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有人声称自己在几年之内就打了300多项假,其实不少都不属打假的范围,而应当是一般的学术争论。例如,关于云南澄江动物群的发现是否挑战了达尔文进化论的问题、关于无偏二极管是否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问题等等,都只能是学术争鸣,不应当归于学术打假。”(见: )。 对此,方舟子在20多天后才把它“立此存照”,并且仅仅加了这么一段按语: “方舟子按:周文斌是写《无偏二极管有望开辟新的能源出路》报道的记者之一。又,我并没有说300多项假都是我自己打的。”(见:XYS20050131, )。 显然,在科学上,方舟子无话可说了。事实是,不仅万能博士方舟子哑巴了,连万能院士何祚庥也不敢开口。于是《中国青年报》在2005年2月2日发表了蒋韡薇的《科学调查:“永动机”永不休》,力挺方舟子。可是,到了2005年4月21日,《光明日报》又发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任振球、北京联合大学教授陈其翔、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员孙文鹏、总参工程兵第四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世辉联合署名的文章,《无偏二极管不是“永动机”》,逐条驳斥何、方二人的荒唐指控。(见: )。此时,何舟子、方祚庥这两个学棍还是不敢和对方公开辩论。但是,他们却继续在新语丝上发表邪教徒们对徐业林的诽谤、围攻文章,并且在媒体上继续攻击徐业林的发明是伪科学。(见:李瑞先、柴爱新:《科学与伪科学谁说了算》,《瞭望东方周刊》第80期,XYS20050525, ;方舟子:《评〈新闻晨报〉上一篇为伪科学翻案的报道》,XYS20051103, ;《何祚庥、司马南网易访谈实录:炮轰〈新闻晨报〉为伪科学鸣冤叫屈》,XYS20051104, ;何祚庥:《揭露伪新闻(十)——要揭露伪新闻,更要揭露新闻腐败》,XYS20060218, ;方舟子:《如何识别假科学新闻》,XYS20060606, )。 也就是说,只要这两个学术恶霸说你是伪科学,在他们眼中,你就永远都是伪科学,不论你怎么澄清、辩白。 从方舟子进入“专栏”之后的这一系列表演中,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做出如下推测:2004年下半年,由于形势的需要,国内某些势力决定利用颇有“斗士”名声的方舟子来给他们当斗犬,于是把他安插进中国的媒体。具体操作这件事的人,极有可能就是中宣部干事出身、并且和方舟子情同父子的何祚庥。为了报答何祚庥,也是为了向何祚庥后面的主子显示自己的不负所望,方舟子“上任”伊始就像疯狗般地的狂咬乱斗。可是,在“无偏二极管”这个问题上,他却偏偏栽了个大跟斗。显然是怕这个被刚刚树起来的“专栏作家”、“打假斗士”在世人面前丢大脸,《中国青年报》于是罔顾事实、抛弃职业道德与行业规范,坚决支持方舟子,让他“站直了,别趴下”。《中国青年报》为什么要为一个恶棍做出这么大的牺牲呢?唯一合理的答案就是,他们在为同一个主子效忠、卖命。由此看来,在2004年底,北京第一中级法院推翻西城区法院对野鹤案的初审判决,让方舟子赢得名义上的“胜诉”,就更加耐人寻味。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伪劣科普打假|3510 次阅读|6 个评论
镜子坐堂光明网,《镜子大全》特开辟【镜子卫生专栏】
liwei999 2011-9-11 01:51
镜子坐堂 光明网卫生频道 ,自即日起,科学网博客《 镜子大全 》spinoff 一个【 镜子医疗卫生专栏 】,为读者和编者的方便计。 草草算来,浩繁如烟的《 镜子大全 》约有一成与医疗卫生有关,数量相当可观,关于中医,关于医疗现场,关于医疗与科学的关系,等等等等,镜先生皆有高论,不吐不快。 镜子来函 从: mirror 至: 立委 日期: 09/07 02:46 谈论医疗(卫生)的事情不是谈论 医学 ,可以有、也应该有独立人士的参与。网人对医疗卫生问题的本质认识不足。独立人士可以作为患者、患者家属或者是以交纳保险金的健康者的身份,来对医疗体制的问题、保险制度的问题、医疗行政的问题发表意见。因为这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就好比是纳税者对政治要发言一样的事情,并没有内行外行的区别。 mirror 【关于镜子】:看“镜子”,某种意义上是看自己。能看着“镜子”讲不错,主要是您自己的“美”。看着“镜子”讲不好,那是因为其本人比较“丑陋”。不敢承认是“什么都懂”、是大师。与众不同的是:凡遇事都习惯性地想“为什么”和“如何办”。比如:进一家餐馆,等上菜的时候就要判断一下这个餐馆一年的营业额大约有多少这类的问题。经过长期的修炼,有一天,觉得什么都可以“看透”了,对什么就都敢“横扫”了。
个人分类: 镜子医疗卫生专栏|26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议打造《蒋叔有话说》专栏
热度 15 outcrop 2011-7-1 20:30
一个博客平台的吸引力,归根结底在于其用户博文的吸引力,特别是有个性用户的博文;也就是思想上的吸引力。报纸早就精于此道,经常有一些专栏作家撰文;网络实现起来,就更容易了。 蒋叔,全名蒋劲松,其他各种头衔职位成就在此不表;蒋叔在科学网流行的称呼还有:蒋科学、繁体字、蒋老师等等——我目前最喜欢“蒋叔”这个称呼,据说这个称呼还有一段让人清凉的故事……但我最近不八卦了。 蒋叔的博客在这里 ,是我在科学网最喜欢的博客之一。为什么喜欢蒋叔的博客?因为我觉得蒋叔的文章值得学习,虽然有些观点我不十分赞同,但重要的是: 蒋叔的文字有思想,有信仰 ! 即使在科学网,有思想有信仰的博文也不多,我很失望。 蒋叔博客关键字包括但不限于:哲学、素食、佛、动物保护、科学。 自从 上次提议打造《蒋叔有话说》 专栏 ,一直不敢忘记这事,今天决定正式提出来—— 算是科学网大学筹建的准备工作之一 。打造《蒋叔有话说》专栏是一个可能的起点,但远不是终点。 既然提议了,那怎么实施呢?这个……我还没想好。 还有一些很有潜力但非主流的专栏,比如: 《后现代无厘头》 《愤怒的小玲》 《吕氏拆、拆、拆》 《活活死死之鬼王》 《发,我重发!》 《神侃中醫》 《李氏魔鬼词典》 《发发谈发发》 《小^_^聊健康》 《火、火、火!》 《大宝反面教材斯基》 《小丁说事》 《冯说餐桌》 《新西游记》 《小宝宝与棒棒糖》 ……等等,都个性十足。 我喜欢有个性的事物。 至于其他一些像《科学网大学》之类的,获得的关注已经比较多,不在此列。 写完了,申请归类到《后现代无厘头》专栏,请Angry Baby检查是否达标! 但这不是玩笑。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3845 次阅读|48 个评论
给科学网一个建议
热度 2 lin602 2011-6-5 10:15
能否新增一个版块,具体叫什么我没有想好。主要内容为:让博主们提出一些科研上的幻想,或者觉得值得研究的问题。提出来后,可以供网上的人参考,也可能给其他人一点启发。 许多想法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不合实际的,也可能是非常有价值的。 有些非内行的人,可能会提出内行的学人想不到要解决的问题,这些想法有许多是非常宝贵的。 可以尝试一下,如果实践证明内容太少,不必要设专栏,再改也可以。
2462 次阅读|6 个评论
学术交流网开辟思念学界前辈专栏
黄安年 2010-8-27 10:17
学术交流网开辟思念学界前辈专栏 黄安年文 学术交流网 / 思念学界前辈 /2010 年 8 月 27 日发布;黄安年博客 /2010 年 8 月 27 日发布 自即日起 , 学术交流网将原来的一个学术问题讨论专栏改为思念学界前辈专栏 , 其中有关学术问题讨论的文章转入最先的学术问题讨论栏目中 , 敬请关注。 在思念学界前辈栏目中 , 集中了怀念我国著名文史专家郭预衡先生的文章和信息。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3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问题与建议
chenfap 2010-1-17 12:54
问题与建议 问题: 最新日志中全是一个人转载的文章(见下表),对寻找和发现他人的最新博文造成了影响和不便。 建议: 对某些要发表较多博文或转载文章的人设立专栏。 最新日志 标题 作者 浏览 评论 时间 hottest biology papers Latest Articles F1000 Biology R... 许培扬 26 0 2010-1-17 10:45:43 HIDDEN JEWELS | ALL OF BIOLOGY | calculated on 15 Janua... 许培扬 25 0 2010-1-17 10:41:06 MOST VIEWED PAPERS | ALL OF BIOLOGY | calculated on 15 J... 许培扬 24 0 2010-1-17 10:34:45 ALL TIME TOP 10 | ALL OF BIOLOGY | calculated on 17 Jan... 许培扬 25 0 2010-1-17 10:26:09 TOP 10 | Structural Biology | calculated on 17 January 2... 许培扬 25 0 2010-1-17 10:21:59 TOP 10 | Molecular Biology | calculated on 17 January 2... 许培扬 29 0 2010-1-17 10:18:46 TOP 10 | Microbiology | calculated on 17 January 2010 许培扬 29 0 2010-1-17 10:15:53 TOP 10 | Immunology | calculated on 17 January 2010 许培扬 25 0 2010-1-17 10:13:00 TOP 10 | Genomics Genetics | calculated on 17 January... 许培扬 23 0 2010-1-17 10:11:00 TOP 10 | Developmental Biology | calculated on 17 Januar... 许培扬 22 0 2010-1-17 10:08:42 TOP 10 | Cell Biology | calculated on 17 January 2010 许培扬 23 0 2010-1-17 10:05:14 TOP 10 | Biotechnology | calculated on 17 January 2010 许培扬 24 0 2010-1-17 10:02:22 TOP 10 | Biochemistry | calculated on 17 January 2010 许培扬 22 0 2010-1-17 9:56:11 TOP 10 | ALL OF BIOLOGY | calculated on 17 January 2010 许培扬 33 0 2010-1-17 9:50:38 教育部责令郑州大学交代 许培扬 53 0 2010-1-17 9:32:47 眼检可提前20年预知老年痴呆 许培扬 34 0 2010-1-17 9:14:58 中国网民3.84亿 许培扬 29 0 2010-1-17 9:05:34 谷歌首席执行官:去意未定 许培扬 56 0 2010-1-17 9:01:49 真爱难寻 找到理想伴侣的几率只有28万分之一 许培扬 43 0 2010-1-17 8:32:01 史无前例的灾难 联合国呼吁各国停止向海地派搜救队 许培扬 58 0 2010-1-17 8:25:10 讨论区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刘专栏]第二期 地火
eloa 2009-4-21 11:40
磁铁 发表于 2009-04-20 21:11 地下暗暗闷燃的煤火,终于冲出了地表,人们不得不离开这个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埋藏在地下数百万年的沉静煤层,瞬间变成了吞噬一切的恶魔。 一个煤矿工人的儿子,试图拯救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然而他最终却亲手毁灭了这个地方,也埋葬了自己的希望。 科学和技术,在自然造化面前,往往苍白无力。当我们以为自己能够人定胜天的时候,往往会被大自然无情嘲笑。 但是,先驱者总会踏上那条光荣的荆棘路,并且最终将其变为坦途。 本期大刘专栏,我们带来了《地火》。这是一篇沉重无奈的小说,幸好有一个光明乐观的结尾。说起来,人类的种种进步,大抵都是类似的吧。 请欣赏:《地火》,发表于《科幻世界》2000年2月。全文请猛击 这里 阅读。 大刘访谈 磁铁: 您的这篇文章被收录到《中国九十年代科幻佳作集》中,并且被一些网友评选为《科幻世界》十大经典原创短篇之一。在看这篇小说的时候,似乎一直弥漫着沉重的无奈。有人说,这篇文章删掉结尾适合发在《人民文学》,添上结尾比较适合《科幻世界》。山西产煤,您的职业是水电站的计算机工程师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对比。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一个题目呢?是由于读到了相关的报道、文章、新闻,才有了这样的想法吗?或者还是那句话:之所以称之为灵感,就是不知道它是怎么得来的? 大刘: 我在火电厂工作,除了黄河支流上的天桥电站外,山西几乎没有水电。( 囧磁铁太弱了磁铁注 )写这篇小说其实不需要什么灵感,对于煤炭行业的人来说,煤的汽化开采并不是科幻,其实验研究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有催化剂、地下燃烧等多种方案且试验都成功,但都无法商业化。国内比较大的汽化煤基地在山东青州。所以正像你所说《地火》几乎不是科幻,很像五十年代的那些科幻小说。 磁铁: 您是个技术乐观主义者吗?任何一项新技术,不管看上去多成功,都有潜在的危险。这句话借用笔下的煤炭局局长口中说出,是不是也代表了您的观点? 大刘: 我是技术乐观主义者,对于我这种人,现在又有了一个名称:科学主义者。这名字不像它表面看上去那么平实,在西方和国内的学术界都是臭名昭著的。我认为技术即使不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至少可以绕开它们。技术当然有危险,越成功的技术危险越大,但最大的危险是技术发展的停滞。 磁铁: 看您的其他文章,对人类未来发展普遍持一种悲观的态度。技术不会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吗?对技术发展、特别是IT技术发展,您是怎样看待的? 大刘: 我对未来是持乐观态度的,我的小说也一样,只不过认为美好的未来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之大有时到了需要考虑值不值的程度,但从我个人感觉总认为是值的,这也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对IT技术的发展怎样看待这个题目大了些,我感觉与其它技术相比,IT技术更受基础科学的制约,物理学和生物科学能达到的水平决定了IT的发展前景。 磁铁: 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的说法已经流传许久了,不过乐观的人们总是希望,会有新技术来解决旧技术带来的问题,然后新技术的问题会被更新的技术所解决。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或者说,您认为这是一种会持续成功下去的模式吗? 大刘: 如上所述,我认为制约技术发展的最终因素是基础科学,如果基础科学长期停滞,技术将遇到不可逾越障碍,新技术的出现也就十分困难以至于不可能了。 磁铁: 搜了一下,看到2004年的一篇报道,说新疆一处地火被扑灭。小说中的人物阿古力,中国唯一一支专业煤层灭火队的队长,也是来自新疆。地火比这篇报道早了四年时间,这里面有什么联系吗? 大刘: 在写《地火》时那只灭火队已经存在了,他们的技术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小说中的还先进,有一种小说中没有提到的惰性气体灭火,是所有技术中效果最好的,但大规模使用成本很高。 后来知道,有一处地火就在本省,在山西的宁武,我们从公路上就能看到山谷中冒出的白烟。值得一提的是:这处地火可能是国内历史最长的,从宋朝就有记载,烧了一千多年。可是《地火》中那处从清朝烧起的火还有许多读者不相信,说我瞎编。更令人惊奇的是:距宁武那处地火不远有一处旅游景点:地冰!也就是地下冰洞,洞里长年结着巨大的冰崖,盛夏进入还要穿羽绒服。所以,有时候现实比幻想更神奇。 磁铁: 文中刘欣这个人物,一心想将他的家乡、他的父老从井下拯救出来,但是最终事与愿违。将地下的煤炭转化为煤气的设想,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挣扎,在我看来,是这篇文章的关键词之一。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悲剧性之所在吧。最后看来,刘欣是个失败的先行者。但是他的理论和他提出的设想是正确的,只是受到当时技术的限制。您觉得在文中的一百年后,未来的能源发展方向还会是以这些不可再生能源为主,还是仅仅是想给这个故事加上一个光明的结尾呢? 大刘: 在现实中,包括煤的汽化开采的科学研究比小说中要复杂的多,与小说中最大的不同是不存在个人英雄主义,整个项目是集体行为,有着严格的论证规划。目前汽化开采最大的障碍不是地火的危险,而是经济的可行性。在任何时候,小说都不等于现实,科幻小说尤其如此。 对于后一个问题:化石能源显然只是一个阶段,会在一个世纪左右耗尽的。 磁铁: 您觉得未来的、能够大规模使用的能源可能会是什么? 大刘: 核能,我认为从目前来看这是惟一现实的未来主流能源。 磁铁: 另外,有一个和这篇文章无关的问题读者阳春面问,《三体》中的红岸基地,使用那个巨大的天线发射电磁波,其供电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大刘: 架一条高压线就行了,电磁发射不需要多大电力的,大电台的发射功率也就相当于大电炉,雷达的功率也就与大电动机差不多,1000KW已经不小了。《三体》中的恒星级发射指的是诱发恒星产生的功率,与天线的发射功率不是一个数量级。 关于大刘专栏 每个月,我们和大刘面对面! 每个月,我们都会选择一篇大刘的短篇小说,然后针对这篇小说对大刘进行一次采访。 我们将会在每一期的给出下一期的预告。如果你有问题想问大刘,请在下个月3号之前,发信至 mengma@songshuhui.net ,磁铁将会挑选其中的有趣问题交给大刘。 让我们一起华丽丽地围观大刘吧~! 下期预告 少校,你是博士,是吗? 你在哪儿认识的我? 我见过你和列夫森科元帅的儿子在一起。现在,他的儿子可是世界上离战争最远的人了。 我们沿着寒中的阿尔巴特街走啊走,后来爷爷走不动了,天也快黑了,他无力地坐到那家古玩店的台阶上,让我先回家。第二天人们发现他冻死在那里,一只手伸进怀中,握着他用鲜血换来的勋章,睁大双眼看着这个他在七十多年前从古德里安的坦克群下拯救的城市 将军,这是我们一小时前收到的米沙从万年风雪号上发回的信息,后来他又补充说,这不是私人信息,希望您能当着所有有关人员的面播放它。 请你们向坚守阵地的美军部队传达我下面的话:我们并非生来就是一支只能靠电脑才能打仗的军队,我们是来自一支庄稼汉的军队。几十年前,在瓜达卡那尔岛,我们在热带丛林中一个地洞一个地洞地同日本人争夺;在溪山,我们用圆锹挡开北越士兵的手榴弹;更远一些的时候,在那个寒冷的冬夜,伟大的华盛顿领着那些没有鞋穿的士兵渡过冰封的特连顿河,创造了历史 他们沉默相视着,参谋长从额头绷带上流出的血在脸上一道道地冻结了。这样过了一会,他们两人沿战壕慢慢地走去,沿着这堵用青春和生命筑成的胸墙走去。 我还知道另一次更美妙的开始,少校用纯正的英语说,她轻柔的声音如来自天堂,能让火焰熄灭,钢铁变软,美丽的沙滩,有棕榈树,树上挂着欢迎的横幅;到处是漂亮的姑娘,留着齐腰的长发,穿着沙沙做响的丝裤,在年轻的士兵群中移动,用红色和粉红色的花环装点着他们,并羞怯地对着目瞪口呆的士兵们微笑上尉,您知道这次登陆吗? 唐纳森困惑地摇摇头。 这就是1965年3月8日上午9点,在岘港,美国首批海军陆战队登上越南土地的情景,也是越战的开端。 从万年风雪号发回的最后的图像中,人们看到米沙从巨大的监视屏前起身,按钮打开了透明穹顶外面的防护罩,壮丽的火的大洋展现在他面前,他想亲眼看看他童年梦幻中的世界。火之海在抖动变形,那是半米厚的绝热玻璃在熔化,很快那上百米高的玻璃壁化做一片透明的液体滚落下来。象一个初见海洋的人陶醉地面对海风,米沙伸开双臂迎接那向他呼啸而来的6000度的飓风。在摄象机和发射设备被烧熔之前发回的最后几秒钟图象中,可以看到米沙的身体燃烧起来,最后他的整个身体都变成了一根跳动的火炬,和太阳的火海融为一体 全体士兵,帕克将军看着已象死亡屏障一样在他们面前展开的俄罗斯坦克群,说:上剌刀! 以深深的敬意献给俄罗斯人民,他们的文学影响了我的一生。刘慈欣 2009年5月,大刘专栏:《 全频带阻塞干扰 》 即将到来! 如果你有问题想问大刘,请在5月3号之前,将你的问题发信至 mengma@songshuhui.net 。让我们和大刘面对面!
个人分类: 大刘专栏|2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科普的科幻尝起来是文学的
eloa 2009-3-15 16:56
刘慈欣 发表于 2009-03-15 2:30 有两个诞生于清未民初的孩子,至今仍未长大。 他们自出世起就紧密联结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们目睹了最后一个王朝的覆灭,感受了科学在少年中国引起的情窦初开般的骚动和向往,一起走过民国的腥风血雨,一起在新中国的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创造了不大不小的辉煌。但在八十年代中期,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中,自己的同类都是特立独行,就开始互相嫌弃对方,认为对方降低了自己的品位,最终分道扬镳。两个孩子拉着的手刚刚松开,就双双跌入泥潭不可自拔,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先后挣扎出来,灰头土脸地各自走自己的路,发现在经济社会的原野中到处都是迷茫和挫折,发现已年过百岁的自己仍是孩子。终于,他们又在一个路口上重逢了,又重新拉起手来。 这两个孩子就是中国的科普和科幻。 (图片来源于 http://chinawraith.blog.163.com )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是常用来形容两岸关系的诗句。对于科普和科幻来说,其中的第一句肯定合适,两者所渡的劫波在时间和强度上都差不多,百年来,中国科普和科幻兴衰的曲线几乎是重合的,用唇亡齿寒来形容两并不过分。最近的一次,两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同时跌入低谷,但原因有所不同。科幻的消沉有行政干预方面的原因,科普的低落则完全是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当惟利是图的时代到来时,人们突然发现八十年代初对科学的迷恋是多么的没意思,长大后当科学家的理想又是多么的傻气,一时间,科普杂志纷纷倒闭,剩下的也变成了生活指南。。。。。。而科普与科幻市场的复苏也奇迹般地同时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于后面那句诗,对于科普和科幻其实也是符合的,只是都是过去的事了,既然本来就不太为人知,在这里多说也没意思。因为现在这两个领域,已经是全新的一代人,与过去没有任何瓜葛,一方的崛起和繁荣,对另一方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在上海闹市里一条幽静的充满文化气息的小街里有一座空旷的美术馆,在那里我见到了科学松鼠会的成员和他们的读者,看他们跳街舞,听他们拉小提琴,欣赏他们用6只手枪变的魔术,见到一个研究小卫星的人从背包中拿出各种各样新奇的魔方,有7乘7的我可能花半辈子也还原不了的,还有银色的随意一扭就能变成一个现代艺术品的,看那人用三十秒还原一个4乘4的。。。。。。在杭洲那间夜雨中的酒吧里,提心吊胆地同一名研究弦论的理论物理学博士聊天,却发现他是最不在意硬伤的科幻读者,对《球状闪电》和《三体》中的那些玩艺很欣赏,他说目前理论物理杂志上的东西大部分是无用的架空,其实搞法都与你们科幻差不多,这话我印象深极了。我们甚至谈起这样一种奇异的可能:如果某些基本粒子拥有智能,那理论物理学家还要选修心理学。 其实这次毫不犹豫地应邀前往,只是想在科普和科幻重逢后表达一个愿望:科普型科幻是中国的创造,而中国科幻最大的辉煌也是科普型科幻创造的,希望科学松鼠会能恢复这种科幻。这并不意味着对现有科幻的冲击,当初消灭科普型科幻的那场争论(其实质是新浪潮运动在国内的回光返照):科幻是姓文还是姓科(科普),其实全无意义,为什么不能一部分姓文一部分姓科呢?现在松鼠会的成员有的已经开始写科幻了,我们等待着尝起来是文学的科普型科幻重现的那一天,它在文学上将不像《小灵通》那样简陋,在科学上也不像《十万个为什么》那样低幼,它有可能重现中国科幻那曾经转瞬即逝的辉煌。
个人分类: 大刘专栏|1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