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Featured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石墨烯发现者访谈:石墨烯发现历程和发展方向
洪涛6 2009-3-15 20:18
也许有人注意到科学网文章:2008年最热门论文排名出炉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3/216833.html 其中关于 石墨烯 (由碳原子构成的二维晶体,碳原子排列与石墨的单原子层一样(蜂窝状--英语:'honeycomb'),参考http://zh.wikipedia.org/wiki/石墨烯。传说可能会拿诺贝尔奖的)的有: 作者排行 : Name Institution Field Number of Hot Papers Konstantin Novoselov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Materials 13 Andre K. Geim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Materials 12 热门文章排行: 21 X.L. Li, et al., Chemically derived, ultrasmooth graphene nanoribbon semiconductors, Science, 319(5867): 1229-32, 29 February 2008. 51 也许还有人也曾看到了 Konstantin Novoselovz 在Sciencewatch网站上的访谈报道:http://sciencewatch.com/ana/st/graphene/09febSTGraNovo/。 在此,写一点关于访谈的想法。 1 实验室氛围 :周五之夜的环境,而不是每天逼着写文章,在轻松的环境下,尝试新的东西,没有什么期望,没什么包袱,就是这样创造了碳材料(石墨,金刚石,富勒烯,碳纳米管等)领域的又一风暴,很难想象以后还会出现什么? 2 Crazy idea :做别人没做过的! 3 人和 :精通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工作人员,可以从原子级别看到石墨烯的晶体结构,当然这离不开高分辨率的仪器设备。 4 运气 :他们选择了合适的衬底,利用反射的原理,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了几层的石墨烯,也许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就被扔掉了。 5 不放弃的精神 :他们的一个学生在最初锉开石墨实验中失败了,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后来选择了Scotch tape(透明胶带)的方法,才使得石墨烯没有流产,或者至少晚几年才被发现,或者花落他家;他们最初的结果投给了Nature,但被拒了,后来转投Science,这才有了大家看到的这篇文章Novoselov, K. S., A. K. Geim, et al. (2004). Electric field effect in atomically thin carbon films. Science 306(5296): 666-669. 接下来他们讨论了两篇文章的引用情况:Novoselov, K. S., A. K. Geim, et al. (2004). Electric field effect in atomically thin carbon films. Science 306(5296): 666-669.和Novoselov, K. S., A. K. Geim, et al. (2005). Two-dimensional gas of massless Dirac fermions in graphene. Nature 438(7065): 197-200.Science文章是他们的第一篇文章,至今已引用了1,142次,Nature文章引用了1,120次(2009年3月15日),且当时后者即Nature文章引用较多。Novoselov分析原因为:Science文章没有把graphene作为题目,而Nature文章的题目中包含了较多的信息(由此可见论文题目的重要性),材料科学家(关心:场效应,双极性场效应),理论家(关心:无质量的费米子等)和研究量子理论(关心量子Hall效应)的人们都对此比较关心。第一篇文章介绍了背景知识,证明了石墨烯的存在,不那么吸引人,易被人们忽略。 石墨烯的发展 : Novoselov在做的工作:1)石墨烯上的量子点做为未来场效应管的应用(他本人曾对此不报有多大希望,但现在对石墨烯在场效应管的应用很有信心);2)化学修饰石墨烯:作为二维晶体,或者巨大的有机分子来进行化学修饰,从而调控石墨烯的电学性能;3)透明导电涂层,来取代ITO(氧化铟锡)或者用于太阳能电池,触摸屏等。 机会来 了!多少人能够抓住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