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马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也来谈谈吴瑞奖学金—马丽(吴瑞奖学金第一届获奖者)
rwmf 2014-3-14 11:35
我也来谈谈吴瑞奖学金 马丽 获得吴瑞奖快五年了,其实一直想来这里写博文的,但就是太懒了,总是以各种事情给自己找借口拖拉到现在。今天忽然看到第五届获奖者都快出来了,内疚感油然而生,再不写真是说不过去了。 其实在众多获奖者之中,我自认为应该是知道吴瑞事迹最早的人。 2006 年底,当我正在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朱学良教授实验室学习时,我们所启动了一个“海外信号转导团队”合作项目,主要邀请若干在美国的著名华人教授与所里各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据后来了解,这几个华人教授基本上当年都是经 CUSBEA 项目选拔而到美国的。由于朱老师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细胞有丝分裂,和美国卡耐基研究所的郑诣先教授实验室研究方向非常 match ,且当时我正在研究一个叫做 Nudel 的蛋白时发现 Nudel 可以和郑老师实验室正在研究的 lamin B 蛋白相互作用,所以大家都特别想知道 Nudel 是否也像 lamin B 一样存在于纺锤体基质中。但遗憾的是纺锤体基质需要用非洲爪蟾卵抽提物系统来制备和研究,而国内当时还缺少这样的系统。所以, 2007 年年初,朱老师就派我到郑老师在美国的实验室学习这个系统。因为是个短暂的访问,而我在美国又人生地不熟的,所以郑老师和她的丈夫郭老师非常慷慨热心的让我住在了他们家。 这期间,我不仅课题上进展迅速,还因为经常跟郑老师夫妇俩及他们的朋友、同学聊天,了解到很多关于 CUSBEA 项目和吴瑞老先生的事情。原来,现在在美国做的好的华人生物学家,有一大半都是这个项目的受益人。我时常想,为什么我就没赶上当年那个好时候呢?哈哈 ~~~ 2009 年年初我的文章被 Nature Cell Biology 接受了,正在云里雾里高兴的我忽然接到家中传来的噩耗:父亲患结肠癌已经转移到肺部了,需要尽快住院治疗。当时研究生部的老师刚刚通知我申请吴瑞奖学金,所有资料需要在 3 月底寄至北京。其实当时感觉吴瑞奖刚开始启动时,还显得比较匆忙,有些申请条件解释的也不是太明白,比如各项资料到底是应该写成中文还是写成英文我也搞不清,好像又没有地方问。由于英文水平实在有限,我绝大部分有框架的材料用了英文,而个人陈述用了中文。又考虑到这个奖是针对整个大中华地区,申请人应该很多,竞争肯定是非常激烈的,我觉得自己中奖的概率大概跟买彩票差不多吧,所以就这样匆匆忙忙将一大摞材料寄出去后,就赶快回家照顾父亲了。大概到了 5 月底,忽然接到通知说上海区一共选出 9 个人进入第二轮面试,地点定在复旦大学生物系,每个人大概 20 分钟,我的名字排在第五个。后来在办公室外面等面试跟其他人聊天的时候才知道其他 8 个人也都是发了很好文章的,大家真的都是非常优秀选拔出来的。后来进去面试时,我一看到主考是王晓东教授,紧张感马上消失,因为他以前给我们上过 Bio2000 的课,所以感觉很亲切。王老师首先让我自我介绍,然后又针对我的课题问了一些专业问题,不到 15 分钟就让我出去了。我当时还想着,估计哪里没答对吧,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一直 到了 8 月份,世界生化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行程上明确的写着吴瑞基金会要趁着这次大会举行第一届获奖者颁奖典礼,但奇怪的是获奖者究竟都是谁呢?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正在会场里看墙报,一个当志愿者的师弟跑过来偷偷问我:“师姐,你叫马丽吧?我是大会志愿者,刚刚拿到一份名单,上面好像说的是你获得了吴瑞奖,明天就给你们颁奖”。当时我就感觉吴瑞奖还真是很神秘呀,之前我一点风声都没有听到。后来第二天,我丈夫陪着我一起去领奖,看到那么多从美国过来的大牛教授给我们颁奖、跟我们合影,我那个激动呀 ~~ 我想这一辈子都忘不了。 当年 10 月份我毕业答辩了,但因为签证和父亲生病的问题,我暂时没能出国,继续留在所里做实验,还把孩子给生了。记得当时孙晓红老师和其他几个老师还帮我带过奶粉,哈哈,这里再次表示感谢!等到了 2011 年年初的时候,我开始联系到美国做博士后,恰赶上美国严重的经济危机,很多 lab 都不招人,再加上我一心要转研究方向,跟我方向一致的实验室我基本上都没有联系,所以最后问我要推荐信的没几个,我这才发现情况真的是很不好。正在发愁的时候,孙晓红和管俊林两位老师代表吴瑞基金会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他们通过电话、 email 等形式跟我分析形式、指导我如何申请,还帮我写推荐信。后来我拿到 6 个面试 offer ,分布在波士顿和圣地亚哥两个城市,吴瑞基金会又资助了我所有的机票花销,最终,我如愿以偿的进入了 Salk 研究所 Tony Hunter 教授实验室。这里特别要再感谢一下孙老师和管老师!没有你们的帮助,我想我根本不可能能有机会来 Salk 和 Hunter 实验室。 吴瑞基金会及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远不止这些,来美国一年半以来,我多次申请 fellowship ,管俊林老师总是给予大力支持、不厌其烦的为我写推荐信,真是太感谢了!好消息是,去年年初我终于拿到了 Genentech 的一个 fellowship ,实验经费上比以前宽松多了。 作为一个结了婚、有孩子、且丈夫也是作科研的女性,我现在深刻地感觉到从事科研工作的不易,尤其是在美国。每天送孩子、接孩子、做实验、看文献、听报告、作报告、带孩子,外加报税、买各种保险、修车、买车、租房、联系幼儿园等一系列美国特有的鸡毛蒜皮琐事,生活真是无比的充实啊 ~~~ 有时忙累的时候,真是想打退堂鼓了。但每当看到那张吴瑞证书、想到各位老师的热心帮助和大力支持,我就又活过来了,继续努力。。。。。。 现在想想,自己虽然生的晚没有赶上老的 CUSBEA ,但却有幸赶上了新的 CUSBEA ,咱也算是有组织的人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不怕,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无论何时何地,我后面总有一支强大的队伍在不遗余力地支持我、鼓励我,使我充满能量、更加奋勇直前!这里,我衷心的祝愿吴瑞基金会能够越办越好、吴瑞奖能够越来越有影响力、吴瑞家庭能够越来越兴旺! 2009年第一届吴瑞奖学金颁奖典礼与评委们的合影(前排右起二) 我和女儿
748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