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已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技资助评价:到底要不要“同行评议”?(要点)(2)
热度 4 zlyang 2020-1-14 13:14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科技资助评价:到底要不要“同行评议”?(要点)(2) 科技资助评价,建议: “ 同行评议 ”和“ 不评议 ”的有机 结合 。 一、科技资助的目的与基本性质 科技资助、项目的基本目的,是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科技项目目前常见的分类方式,有: 刘立, 2020-01-03 ,基础研究回归到“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1212694.html ( 1 )基础科学、应用科学、技术科学 ,是对自然科学门类的划分; ( 2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 ,是对研究活动属性的划分。 任何门类科学都包括这些属性的研究,无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吸收再创新,都存在着一个对规律的重新认识,可以说基础研究是无处不在的。 中国科学院,白春礼, 2014-05-15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靠什么支撑?——从科学、技术、工程的概念说起 http://www.cas.cn/xw/zyxw/yw/201405/t20140515_4120551.shtml ( 3 )科学、技术、工程的概念 从本质上讲,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是不同类型的创造性活动,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体现着不同的价值,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支持政策。 “科学”源于拉丁文 scientia ,本义是知识和学问的意思。通常认为,科学以探索发现为核心,主要是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科学发现,特别是纯科学的原始性创新突破,也就是纯基础研究,在于人们对科学真理的自由思考和不懈探索,往往不是通过人为地计划和组织来实现的。 “技术”由希腊文 techne (工艺、技能)和 logos (词,讲话)构成,意为工艺、技能。一般认为,技术以发明革新为核心,着重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工程”一词,最早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其本义是兵器制造、军事目的的各项劳作,后扩展到许多领域,如制造机器、架桥修路等。一般认为,工程着重解决“做出了什么”的问题。 二、同行评议的局限性 (1) 是用旧知识来评价新知识,具有鼓励保守(而不是鼓励创新)的先天特性; (2) “评审—被评审”人之间潜在的利益冲突,会限制评审意见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3) 评审的时间太短,评审专家只能依据“不全面”的信息进行主观的推断或猜测。 真正的“原创”是没有真正同行的阶段,“多轮”同行评议并不能保护原创。 即使采用“公开的多轮对话同行评议”,仍然不能解决“旧知识阻碍新知识”的悲剧重演 。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三、一个具体例子:飞机 Airplane 例如,飞机 Airplane 位列美国国家工程院 NAS 评出的“20项20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成就 the 20th century's greatest engineering achievements”里的第三。 http://www.greatachievements.org/?id = 请不要忘记: 1903年前后,莱特兄弟在发明飞机的时候,很多科班出身的专家就公开宣布,比空气重的飞行机器绝对不可能实现飞行。 https://zhuanlan.zhihu.com/p/38459978 四、一个具体例子:1905年爱因斯坦“奇迹年” 主要归功于没有“同行评议”! 《Nature》 2003-11-13 的“How genius can smooth the road to publication”,明确写到: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26119b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editorial judgements is underlined by the decision of UNESCO to declare 2005 the World Year of Physics to celebrate the centenary of Einstein’s ‘miraculous’ yea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以庆祝爱因斯坦‘奇迹般’的一百周年。这件事情证明了‘编辑裁定’的重要性。” 幸亏没有“同行评议”! 幸亏德国《物理年鉴 Annalen der Physik 》总编辑马克斯·普朗克( Max Planck )或共同编辑威廉·维恩( Wilhelm Wien )决定发表。 五、另一个具体例子:21世纪日本诺贝尔科学奖井喷 没有“同行评议”,功不可没! 4. 不急于出成果, 5. 不跟科研成果挂钩的薪资政策, 9. 不放过细节的严谨性 日本政府拨付给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经费依然占全部经费的 70% 以上。 在多年不见成效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锲而不舍地继续从事相关研究。 参考资料: John P. A. Ioannidis. Fund people not projects . Nature, 477(7366): 529-531. SEP 29 201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77529a?error=cookies_not_supportedcode=9c1c7f7e-8b8a-4812-beb9-c56b7018f94b 建议了 平均主义、随机资助、自动的影响指数、科学公民身份、业绩评估、宽松项目等研究经费分配的可能模式。 Richard N. Zare. 关于采用同行评议责任制的倡议 . 中国科学报,2019-04-29 第1版.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4/345573.shtm Joshua M. Nicholson, John P. A. Ioannidis. Conform and be funded . Nature, 492(7427): 349-36. DEC 6 201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92034a Jeffrey Mervis. Peering into peer review . Science, 2014, 343(6171): 596-598. FEB 7 2014.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3/6171/596.full “Peer review is not predicting outcomes at all. And that's quite disconcerting. 同行评审根本无法预测项目研究的结果。这是相当令人不安的。 科学网,周程,中国科学报,2019-12-16,日本诺贝尔奖为何“井喷”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2/352012.shtm 日本政府拨付给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经费依然占全部经费的70%以上。 在多年不见成效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锲而不舍地继续从事相关研究。 刘庆宽, 2019-10-11 ,又有日本人获诺奖!扒一扒这所诺奖最多的大学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3255-1201481.html 4. 不急于出成果, 5. 不跟科研成果挂钩的薪资政策, 9. 不放过细节的严谨性 Enago 英论阁, 2020-01-08 ,申请科研项目如乐透中签?不如随机筛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1213386.html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2016-04-11 ,科学创新,社会的责任——读《居里夫人文选》有感(下篇) http://cfi.crsp.org.cn/ScienceCommunication/SciRationality/032Q1201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1452.html 相关链接: 2020-01-12,科技资助评价:到底要不要“同行评议”?(要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897.html 2020-01-09,基金评审:还真的不要“同行评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495.html 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和改进之策 ,《科技中国》,2019年第十一期pp.34-36,日期:2019-11-19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56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6879.html 2019-10-09, 同行评议缺点和消极作用的报道(汇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1265.html 2019-12-21,爱因斯坦“奇迹年”的直接原因:没有“同行评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0941.html 2020-01-08,1970年以后人类数学、物理学的停滞不前:“同行评议”的直接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380.html 2019-12-02,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3304 次阅读|12 个评论
科技资助评价:到底要不要“同行评议”?(要点)
热度 6 zlyang 2020-1-12 14:02
科技资助评价:到底要不要“同行评议”?(要点) 科技资助评价,建议: “ 同行评议 ”和“ 不评议 ”的有机 结合 。 参见上图,不论采用那种划分,都大体上是一种从“未知”→“已知”的变化趋势。 显然,在 靠近“未知” 的地方,应该 淡化 同行评议; 相反,在 靠近“已知” 的地方,应该 强化 同行评议。 机器摇号,显然不应该是大型工程项目的优化决策方式; 在探索未知事物或规律时,人类总体上处在“未知”为主的状态,此时是没有“真正同行”的:“机器摇号”可能比“同行评议”更合适。 因为同行评议是用“旧知识”来评价“新知识”,具有鼓励保守(而不是鼓励创新)的先天特性。 人类早就发现: 1957 :“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地发展。 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 哥白尼关于太阳系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曾经被看作是错误的东西,都曾经经历艰苦的斗争。” “但是压抑新生力量,压抑合理的意见,仍然是常有的事。 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因此,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 1962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事实, 起初,真理不是在多数人手里,而是在少数人手里。 ” 1964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4 May 1825 – 29 June 1895)说: “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 Thomas Henry Huxley : History warns us that it is the customary fate of new truths to begin as heresies and to end as superstitions. https://www.brainyquote.com/quotes/thomas_huxley_403887 参考资料: John P. A. Ioannidis. Fund people not projects . Nature, 477(7366): 529-531. SEP 29 201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77529a?error=cookies_not_supportedcode=9c1c7f7e-8b8a-4812-beb9-c56b7018f94b 建议了 平均主义、随机资助、自动的影响指数、科学公民身份、业绩评估、宽松项目等研究经费分配的可能模式。 Richard N. Zare. 关于采用同行评议责任制的倡议 . 中国科学报,2019-04-29 第1版.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4/345573.shtm Joshua M. Nicholson, John P. A. Ioannidis. Conform and be funded . Nature, 492(7427): 349-36. DEC 6 201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92034a Jeffrey Mervis. Peering into peer review . Science, 2014, 343(6171): 596-598. FEB 7 2014.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3/6171/596.full “Peer review is not predicting outcomes at all. And that's quite disconcerting. 同行评审根本无法预测项目研究的结果。这是相当令人不安的。” 相关链接: 2020-01-09,基金评审:还真的不要“同行评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495.html 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和改进之策 ,《科技中国》, 2019 年第十一期 pp.34-36 ,日期: 2019-11-19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56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6879.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3529 次阅读|17 个评论
科技资助评价:到底要不要“同行评议”?
zlyang 2020-1-11 14:05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科技资助评价:到底要不要“同行评议”? 科技资助评价,建议: “同行评议”和“不评议”的有机结合。 一、科技资助的目的与基本性质 科技资助、项目的基本目的,是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科技项目目前常见的分类方式,有: 刘立, 2020-01-03 ,基础研究回归到“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1212694.html ( 1 )基础科学、应用科学、技术科学 ,是对自然科学门类的划分; ( 2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 ,是对研究活动属性的划分。 任何门类科学都包括这些属性的研究,无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吸收再创新,都存在着一个对规律的重新认识,可以说基础研究是无处不在的。 中国科学院,白春礼, 2014-05-15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靠什么支撑?——从科学、技术、工程的概念说起 http://www.cas.cn/xw/zyxw/yw/201405/t20140515_4120551.shtml ( 3 )科学、技术、工程的概念 从本质上讲,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是不同类型的创造性活动,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体现着不同的价值,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支持政策。 “科学”源于拉丁文 scientia ,本义是知识和学问的意思。通常认为,科学以探索发现为核心,主要是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科学发现,特别是纯科学的原始性创新突破,也就是纯基础研究,在于人们对科学真理的自由思考和不懈探索,往往不是通过人为地计划和组织来实现的。 “技术”由希腊文 techne (工艺、技能)和 logos (词,讲话)构成,意为工艺、技能。一般认为,技术以发明革新为核心,着重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工程”一词,最早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其本义是兵器制造、军事目的的各项劳作,后扩展到许多领域,如制造机器、架桥修路等。一般认为,工程着重解决“做出了什么”的问题。 二、同行评议的局限性 (1) 是用旧知识来评价新知识,具有鼓励保守(而不是鼓励创新)的先天特性; (2) “评审—被评审”人之间潜在的利益冲突,会限制评审意见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3) 评审的时间太短,评审专家只能依据“不全面”的信息进行主观的推断或猜测。 三、科技资助评价:到底要不要“同行评议”? 参见上图,不论采用那种划分,都大体上是一种从“未知”→“已知”的变化趋势。 显然,在 靠近“未知” 的地方,应该 淡化 同行评议; 相反,在 靠近“已知” 的地方,应该 强化 同行评议。 机器摇号,显然不应该是大型工程项目的优化决策方式; 在探索未知事物或规律时,人类总体上处在“未知”为主的状态,此时是没有“真正同行”的:“机器摇号”可能比“同行评议”更合适。 因为同行评议是用“旧知识”来评价“新知识”,具有鼓励保守(而不是鼓励创新)的先天特性。 不采用“同行评议”的具体方式:( 1 )机器摇号,( 2 )外行评议(公民陪审团),( 3 )长官意志(政府反垄断法),以及其他各种方式。 真正的“原创”是没有真正同行的阶段,“多轮”同行评议并不能保护原创。 即使采用“公开的多轮对话同行评议”,仍然不能解决“旧知识阻碍新知识”的悲剧重演 。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例如,飞机 Airplane 位列美国国家工程院 NAS 评出的“20项20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成就 the 20th century's greatest engineering achievements”里的第三。 http://www.greatachievements.org/?id = 请不要忘记: 莱特兄弟在发明飞机的时候,很多科班出身的专家就公开宣布,比空气重的飞行机器绝对不可能实现飞行。 https://zhuanlan.zhihu.com/p/38459978 人类早就发现: 1957 :“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地发展。 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 哥白尼关于太阳系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曾经被看作是错误的东西,都曾经经历艰苦的斗争。” “但是压抑新生力量,压抑合理的意见,仍然是常有的事。 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因此,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 1962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事实, 起初,真理不是在多数人手里,而是在少数人手里。 ” 1964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4 May 1825 – 29 June 1895)说: “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 Thomas Henry Huxley : History warns us that it is the customary fate of new truths to begin as heresies and to end as superstitions. https://www.brainyquote.com/quotes/thomas_huxley_403887 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这是鼓励“未知”区域牺牲献身的项目。因此瞎评不如不评。机器摇号、外行评议、长官意志,从总体上讲都比常见的“同行评议”更合理! 因为同行评议的是用“旧知识”来评价“新知识”!通常的同行评议几乎注定会把“真正的原创探索”申请给枪毙,并且可以以“对纳税人负责”的冠冕堂皇名义。 国家要保障最“具有创造知识可能性”的项目得到发展机会! 四、一个具体例子:1905年爱因斯坦“奇迹年” 主要归功于没有“同行评议”! 《Nature》 2003-11-13 的“How genius can smooth the road to publication”,明确写到: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26119b “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editorial judgements is underlined by the decision of UNESCO to declare 2005 the World Year of Physics to celebrate the centenary of Einstein’s ‘miraculous’ year.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 2005 年为‘世界物理年’,以庆祝爱因斯坦‘奇迹般’的一百周年。这件事情证明了‘编辑裁定’的重要性。” 幸亏没有“同行评议”! 幸亏德国《物理年鉴 Annalen der Physik 》总编辑马克斯·普朗克( Max Planck )或共同编辑威廉·维恩( Wilhelm Wien )决定发表。 五、另一个具体例子:21世纪日本诺贝尔科学奖井喷 没有“同行评议”,功不可没! 4. 不急于出成果, 5. 不跟科研成果挂钩的薪资政策, 9. 不放过细节的严谨性 日本政府拨付给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经费依然占全部经费的 70% 以上。 在多年不见成效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锲而不舍地继续从事相关研究。 参考资料: John P. A. Ioannidis. Fund people not projects . Nature, 477(7366): 529-531. SEP 29 201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77529a?error=cookies_not_supportedcode=9c1c7f7e-8b8a-4812-beb9-c56b7018f94b 建议了 平均主义、随机资助、自动的影响指数、科学公民身份、业绩评估、宽松项目等研究经费分配的可能模式。 Richard N. Zare. 关于采用同行评议责任制的倡议 . 中国科学报,2019-04-29 第1版.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4/345573.shtm Joshua M. Nicholson, John P. A. Ioannidis. Conform and be funded . Nature, 492(7427): 349-36. DEC 6 201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92034a Jeffrey Mervis. Peering into peer review . Science, 2014, 343(6171): 596-598. FEB 7 2014.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3/6171/596.full “ Peer review is not predicting outcomes at all. And that's quite disconcerting. 同行评审根本无法预测项目研究的结果 。这是相当令人不安的。” 科学网,周程,中国科学报,2019-12-16,日本诺贝尔奖为何“井喷”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2/352012.shtm 日本政府拨付给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经费依然占全部经费的 70% 以上。 在多年不见成效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锲而不舍地继续从事相关研究。 刘庆宽, 2019-10-11 ,又有日本人获诺奖!扒一扒这所诺奖最多的大学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3255-1201481.html 4. 不急于出成果, 5. 不跟科研成果挂钩的薪资政策, 9. 不放过细节的严谨性 Enago 英论阁, 2020-01-08 ,申请科研项目如乐透中签?不如随机筛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1213386.html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2016-04-11 ,科学创新,社会的责任——读《居里夫人文选》有感(下篇) http://cfi.crsp.org.cn/ScienceCommunication/SciRationality/032Q1201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1452.html 相关链接: 2020-01-09 ,基金评审:还真的不要“同行评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495.html 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和改进之策 ,《科技中国》, 2019 年第十一期 pp.34-36 ,日期: 2019-11-19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56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6879.html 2019-10-09 , 同行评议缺点和消极作用的报道(汇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1265.html 2019-12-21 ,爱因斯坦“奇迹年”的直接原因:没有“同行评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0941.html 2020-01-08 , 1970 年以后人类数学、物理学的停滞不前:“同行评议”的直接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380.html 2019-12-02 ,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0 个评论
已知与未知
pingguo 2015-11-13 14:17
黑板上是一道徒手绘的几何题, 停顿片刻,老师开始发问: “两者是什么关系呢, 是师生关系呢, 是春天到来的关系呢, 还是,平行关系呢?” 这是我的高中,四季里的重庆三中, 罗大卓老师在上课, 一些微妙的信息被发送出来。 数学是研究关系的学问, 不是人际关系, 不是人与万物的关系, 而是这一切中,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老师像某个质素,跟我见过的别的老师不同, 来去匆匆,把粉笔头当烟头, 突然放出一声冷笑,转瞬间面无表情。 老师的发问已伴随我三十多年, 又一次,我想到光的纯粹与神奇, 想到自然数列, 想到大海的简单与深奥, 想到光阴中的已知与未知。 我从不知道“未知”的深度, 也不尽知道,“已知”曾经意味着什么。 2015-11-13
个人分类: 诗歌|2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求助] 均值为已知,方差的置信区间
热度 3 zlyang 2014-4-24 22:20
均值 μ 为已知,方差 σ 2 的置信区间 在数理统计学里,一些汉语的老书籍里,“正态总体的均值与方差的置信区 间”里有“均值 μ 为已知,方差 σ 2 的置信区间”的公式,如下面两个图片: (1) http://dec3.jlu.edu.cn/webcourse/t000133/chapter7/03/r03.html (2) 《简明数学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7,第5-36页: 但是在大多数英文书籍,以及一些新的汉语书籍里(如陈希孺老师的书籍),只 有“均值为未知,方差的置信区间”。 这是为什么? 老汉语书籍的内容错了? 还是外国人丢了这个公式? 感谢您的指教!
18465 次阅读|10 个评论
已知与未知
热度 1 mdymww 2014-3-14 22:11
一个粉丝有点儿不解,问哲人:“为什么你所知的知识那么丰富,而你的表现那么谦虚”。哲人拿起他的拐杖顺手在地上画了两个圈。 圈内的是我们已知的知识,圈外的是我们未知的知识。你已知的越多,你就越多地面对未知。(很遗憾,我忘记了这哲人的姓名,只因为他表达的哲理太深刻了。) 前不久,一些物理学工作者认为物理学的宏伟大厦已完成,下面需要做的就是对一些细节进行补充而已。 当我们面对的未知越来越少的时候,我们的已知是不是正在变化,它们是我们要追求的真理或者不过是一种假象。 这种情形在19世纪末已经发生过一次。 在二十世纪的初期,物理学家们创立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两种新的理论。 或许这不过是一种预示,不久的将来,一种全新的理论就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个人分类: 物理思考|124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0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