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习方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多科目少学时的困惑
热度 1 jiazuoz 2010-4-15 13:45
学的课程是越来越多,做的练习却越来越少;一听别人说起感觉啥都知道,一让自己解决问题却步步维艰;是眼高手低,还是贪多嚼不烂。 从上学期开始,研究生院把大部分60课时的课程改为40课程,这样一来,同样的学习时间可以学习更多的课程。他们说这样做是增大学生知识面,给学生加大压力提高综合素质。比如上学期选了《热传导与热辐射》,本来这门课是60学时,我们上的时候改成了40课时,有些内容老师就没有讲,但考试还是有这些没有讲的内容,这就让我们课后自行学习。删减学时的课程还包括《数值分析》、《有限单元法》等。但是学习了这样被删减的课,我的感觉就是知道了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各种方法的大致思想是什么,但是让我离开书本写出具体的公式推导,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却是无从下手,茫茫然不知学了能用在何处,只是出于对课程本身的兴趣,所以学了下来。 多学时好,还是少学时好;选课多好,还是选课少好;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其实是矛盾的双方,因为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要求知识面太广了,必定不够精;如果都要求学的很精,那必然视野面相对狭窄。于是面对这样的为难处境,我一般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以后科研的方向来做取舍。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我愿意多花时间做做练习,多看看些处理实际问题的例子。至于那些同样的课时,但是兴趣不浓的课,我仅仅保证考试不挂科,权当了解一下拓展视野面就行了。这样一来,我的考试成绩往往是,有些难的课程但是自己很喜欢学习,我往往能够考得高分,对于那些讲的太泛如同科普的知识,我仅仅作为了解,心里也不愿意为了考试做了过多复习,往往是别人八九十分,我仅仅及格。 还有一些技巧性的知识,比如各种应用性的软件,我知道对于科研或者工作都很有用,也曾经试图认真学过,但是学了不用还是容易遗忘,后来我干脆不去刻意学习了。我觉得这些东西就像使用一个工具,使得时间长了,自然熟能生巧。而且各种软件的应用太多,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工作主要是应用哪些还不知道,这些只能等研二回所里多跟导师和师兄们学习才能知道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34 次阅读|1 个评论
研究生学习方法之六:知易行难+零敲碎打
vcitym 2010-4-11 23:49
记得我读硕士时一个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一个教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下放到农村改造。他下放到的村要进行社会主义技能比赛。其中一项技能是裁缝技能比赛。这个教员说他会讲课。于是村里领导决定先让他给参加比赛的人员进行培训吧。这样他也就有了改造的表现。这位教员口才很好。他又是理论,又是教具,又是样例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讲授。参加培训的人员也听得认真,理论水平提高不少。各自按照教员的要求进行试验和练习。试验过程中,有人遇到问题,教员讲的理论在实践中不能转化为行为,就是遇到很多问题。于是,有人就建议,既然教员讲的那么好,咱们先让教员给我们示范一下,然后我们就会学得更快些。结果,这个教员从来没有裁剪做过一件衣服,两个裤头也没有剪成。其实,这个教员就是知易行难。 前几天让学生写作业,结果很是不令人满意。我在课上课下反复讲,反复示例,并加以实践指导,但有些学生仍然行难。由此想到,研究生学习需要零敲碎打。需要将完整的知分解成零星的行。这个行就是重复实验、模仿写作、临摹方法等。也只有进行了这些个基本的训练,慢慢才能形成知易行易。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研究生不能太过高估自己的能力。夸夸其谈不等于娴熟的技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慢慢积累,逐个击破,最后形成完整的行动能力。 关于零敲碎打,就是要训练基本的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基本的文本排版能力、基本的专业软件使用能力、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投稿能力等。通过零敲碎打的积累,慢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3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学习方法之五:个性+从众
vcitym 2010-4-4 20:48
研究生学习,听到很多关于是听老师的安排,当小工,还是独立个性,不听老师安排。其实,这两种情况都是有点绝对地。真正好的研究生的学习方法,应该是:个性+从众。 个性与从众,虽然看起来是分开的,实际上,他们之间存在充分的过渡或交集。也就是说,从个性到从众的过渡和从从众向个性的过渡。见下图。 由上图可以发现,无论你是何种目的读研究生,优良的个性在从众中过程中得以发扬光大,不好的个性在从众中被逐渐压缩。所谓优良的个性就是你的综合竞争力。这个竞争力经过不断提升,逐渐成为立足社会的生态位(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716.htm?fr=ala0_1_1 )。这里的从众包括服从老师的安排,和同学相处,参加各种学术或非学术活动等。只有个性不被泯灭,才能将从众转化为新的个性,最后借助新的个性笑对人生。 综上,研究生不能失去优良的个性,不能固守不好的个性,要善于在从众过程汲取营养,并能转化为为己所用的能量。推而广之,在阅读文献,学习实验等各种活动中,都不能盲目相信或盲目不信。关键是需要自己的智慧加工。学而不思则罔!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4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学习方法之四:内化于心+固化于行
vcitym 2010-4-1 11:49
前天看到 雷德明 的《研究生为何在学术讨论时一言不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7442 )的博文,突然想到这个题目:内化于心 + 固化于行。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价值观内化( internalization values ),弗洛伊德认为,遵从快乐原则的本我 (id )和遵从现实原则的自我( edo )都是非道德的,而遵从至善原则的超我( super-ego )则是社会价值经由父母、教师和社会教育渠道内化的结果。由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诲或社会的规范都来自久远的文化传统,故超我实质上就是种族价值传统的内化。从价值观的形成来看,弗洛伊德的价值理论是一种外因内化论。(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9277182.html?fr=ala0 )。实际上就是环境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 那么,如何才能 内化于心 + 固化于行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平时的潜移默化。这个潜移默化的实验场就是团队环境建设。可能每个研究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都有各自的内化背景,但是,一旦到了团队环境中,已经存在的内化的东西,将被下移一层,凸显的事团队环境的作用。也就是说,研究生到了团队环境,内心就自然产生一种意识:我该行动了。这样的过程不是一次活动可以解决的,需要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条件反射,进而形成自觉行动。 具体实施的步骤可以是:老师用 If 已经是研究生,进入学术团队环境 then 定制规则 定期组织学生沙龙 老师引导(必要时适当强制)和鼓励 每人机会均等(自己报告,别人发言 or 别人报告,自己评价) else 已经是研究生,参加外部学术活动 提交论文 积极发言(奖励措施) End if 具体实施的步骤可以是:学生用 If 已经是研究生,进入学术团队环境 then 如何向别人学习 如何表现自己 每人机会均等(自己报告,别人发言 or 别人报告,自己评价) else 已经是研究生,参加外部学术活动 拿出平时锻炼功夫 积极参与,锻炼能力 实现自己目标(胆量、表达、社交 ) End if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5061 次阅读|1 个评论
研究生学习方法之三:地道中文+地道英文
vcitym 2010-3-28 21:37
前段时间忙点,疏忽了这个自留地。今天来照看一下。 研究生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或者基本功,就是要经常查看或翻译资料,要么将英文翻译成中文,要么将中文翻译成英文。大家在读研究生期间可能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将英文翻译成中文,读起来虽然能弄懂意思,但总感觉到这不是地道的中文;将中文翻译成英文,也是感觉只有翻译者自己才能完全明白,读起来不是地道的英文。因此,研究生学习的方法中,训练出地道的语言味道,需要下些功夫,同时也要讲究技巧。 我记得博士生时,一个英语老师向我们提出了地道语言的要求,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训练。其中一个做法就是每次上课,随机从当天的晚报上找一段中文,然后先让我们翻译成英文。每周二篇。作业交到老师那里,他认真修改后返回译者,进行交流。然后从英文报纸上随机找段短文,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每周二篇。方法同前。经过这样的双向训练,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使地道的语言味道逼近纯正。那段学习经历,只有亲身经历才会心领神会,才能体味地道的真髓。 现在我也常常要求学生进行地道语言功夫的修行。其中一个基本的判别标准就是:朗读和讲解。如果朗读感觉有些卡,就讲解其意,然后再修改翻译,再朗读,反复几次或多次,地道味道渐出。有些研究生由于怕麻烦,结果,就老是不那么地道。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4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学习方法之二:切剖面+下挖上行
vcitym 2010-2-21 20:25
之前说的对研究生学习主要是带着问题学习,然后进行滚雪球发展。但是这个问题,我称之为事件如何找,如何看,如何探究呢? 首先说下事件,这个事件可以说老师给的,也可以是同学们讨论的,也可以是自己寻找的,但不管来源哪里,初始状态就是要有个事件。其实,不管这个事件来源哪里,一般情况下都是符合20/80规律的,就是约80%的事件来源与间接,20%来源与直接(来源于对自然、社会的观察)。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就是80%属于间接来源,比如看文献,听报告等。实际上就是在众多知识中做了个剖面。既然是剖面,就肯定不会全面,只是一个特例。这个特例可能是经典的,也可能是个例。不管咋样,毕竟有了这个剖面。我们的事件就从这个剖面开始。 1、对剖面进行环境(背景)分析。我们要知道这个剖面的时空位置,就是这个剖面是何时、何地、何人所做?将其进行初步定位。 2、对剖面进行整体(综合)分析。就是先从整体(宏观上)上看看这个剖面有哪些特点,是整体特征,如形状、规模、结构等,这些可以不借助仪器设备就能基本完成。因此这个剖面涉及的事件,实际上就是基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直觉感受,对其进行一些整体的分析。必要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的资料,如综述文章或者评论等。 3、基于以上两个步骤,接下来开始下挖。为了进行下挖,就要进行分解。可以从某个侧面、某种方法展开对剖面的探究,可以是一个侧面,也可以是多个侧面;可以是一种方法,也可以是多种方法及其组合等。挖的深度和广度依据的扇形大小。当然,这个过程可以借助那20%的实际进行,可能会发现很多金矿。 4、下挖到一定程度还要进行上行。一味下挖就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要进行上行,寻找在和剖面相关的更大区域上的联系,寻找在更大范围的联系,也可能是综合集成,从而进一步扩大扇形面积。 5、继续进行事件驱动,继续进行下挖上行。这样就可以逐步积累,循环前行。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3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学习方法之一:事件驱动+扇形扩展
vcitym 2010-1-22 00:03
关于研究生学习方法问题,很多人关注,尤其是现在。谈论学习方法,是功欲其利,必先利其器。 1、对于同专业(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相同或相近),宜采用事件驱动+扇形扩展的方法进行学习。 研究生学习不同于本科生学习,需要经常学习生东西,因此,本科侧重应试,注重知识体系搭建和学会领域思维。研究生学习则更多地需要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学习。这里的针对性、有目的指针对专业问题,这些专业问题可以是课程的,也可以是课题的,更可以是生活观察到。有了解决问题的驱动力,接下来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寻找这些途径过程中,可以点及区(非面),这个区就是与问题有关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等,从而形成扇形(不是圆形)。当然这个扇形因人而异。一旦问题解决,再寻找下一个问题,充分前述套路,再形成一个扇形区。慢慢地使扇形逐渐变大,逐步向园接近。这个过程实际上可使学习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那种看到问题,或一旦学习,就将知识像学习教材一样从头到尾学习一遍,不仅效率低,且收获小。 (待续)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4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二流大学的学生如何学习才能缩小与一流大学的差距?
wangdh 2010-1-10 22:43
回答一位大学生的问题:二流大学的学生如何学习才能缩小与一流大学的差距? 博友 xkobe 留言: 王 教授您好!我是一名物理专业的本科生,现在大二了。由于学校很普通,很难碰到优秀的老师,所以平时学习主要靠自学。现在的网络资源很丰富,国内外很多学校都在做开放课程,比如 MIT 或 Yale 等等。我下载不少的课件资料以及讲课的视频。我试着按着 MIT 的开放课程学了一遍线性代数,可是结果发现效果不是很好。我想请教您怎样才能合理的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在一所二流大学应该怎样学习才能缩小与别人的差距?我身边的很多同学也有同样的困惑,期待您的回复。祝好! 回答 Xkobe 博友你好: 谢谢你的问题和对我的信任。这个问题对我有点难度。实际上有关这些问题应该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大学老师回答比较合适,科学网上很多有名的物理学教授,如湖南大学的 刘全慧 老师、南京大学的 刘俊明 老师等等。如果可能,希望你能咨询他们,相信会得到更贴切的答复。下面我只是按照我自己的理解,简单给你回答一下。不一定正确,完全是去我个人的观点,希望不会误导。 对于如何利用网络资源的问题,我是外行,由于我没有按照网络资源学习过,具体过程和效果不了解。我想,学习知识是一个方面,能力培养是另一个方面(如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我们有时候缺资源,这时候可以看看那些所谓一流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知识结构,知道自己专业设置上有哪些长处,哪些不足。我不认为所有的所谓一流大学的课程都比所谓二流的学校好。这个观点是值得商讨的。课程设置也不是大学很随便确定的,都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不同的大学会在其基础上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当然不同的大学会突出自己的专业特长。你们也知道什么专业哪个大学比较强势。了解这些强势对于自己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我还是要强调能力的培养,这很关键。大学是一段相对自由的学习时间,进入大学接受教育根本也是培养自己的独立生活学习工作能力,称为成人教育。大学生需要成人精神,这我在以前的文章中阐述过了。如掌握了自学的能力,掌握了归纳知识的能力,掌握了获取知识的能力,什么课程学不好呢?通过课程学习,了解课程的基本框架,基本内容,基本理论,相关概念的发展历程,相关问题的探索历程,等等这些问题,只要自己用心去发现和解决,答案是很容易找到的。通过这些过程,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会聚自己的学习兴趣,只要根据几个概念就可以统领整个课程(或学科),根据几个理论就可以追踪整个课程。无论什么途径,什么方式,知识经过自己大脑的过滤,变成了自己的知识。如果网络资源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我想也就很好了。 至于如何缩小与一流大学的差距?问题很大,也是很多学生心理上的一个结。我们不讨论什么是一流大学的问题。我估计北大清华等重点院校就是你说的一流大学了。我曾在对一位研究生的交流中,谈到所谓的二流学校的研究生如何实现自己理想的问题,自信很重要。首先要摆脱心理障碍,自卑心理。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大学的师资很重要,学风很重要,环境很重要,氛围很重要,文化很重要。如果具备这些条件,当然没有什么可说的。要是不具备,就需要清楚这些问题。所以,如果要想缩小差距,首先找到差距,到底有哪些差距呢?知道差距,是可以想办法补偿的。我觉得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对于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教师对课程的熟悉程度和授课方式以及讲课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样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教师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教师只是按照 PPT 读下来,对于课程不是很熟悉,或者不是很热心,很难说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反之,如果课堂上学生们手机声不断,睡觉打哈欠、小动作不断,与老师没有互动和交流,老师的授课热情不受影响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教与学是一对矛盾,只有相互配合才能达到统一。毕竟授课和学习的目的是相同的。 我们自己是无法改善环境的,只能在现在的环境中力求做得最好。所以,关键还是要严格要求自己,有心和无心差距是很大的。见识和眼界也是很重要的,要有意识培养。一定要不自卑,要自信。只要掌握了知识,没有什么一流二流之分。还要相信,不同大学之间老师的水平有差异是事实,但是每个学校的老师的知识在一定时间内也是足够让你学习一阵子的。 很遗憾我也没有在一流大学里学习过,没有那些幸福的体验。但是,只要自己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各种能力也不会差到那里去的。自学都能成才,何况自己还在大学里呢。至于如何读书,有很多大家的经验和论述,你一定知道不少。 大学生活是很美好的,要珍惜这段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 我不在大学里教书,估计没有完全回答你的问题。很抱歉! 祝福你。 (王德华 2010.1.10 ) kobresia 的评论: 国外一些学校开放课程,主要还是以 PPT 课件(或 pdf 格式的 PPT )为主的多,一般情况下 PPT 课件中每节课粗线条的比较多,制作人可以按自己的思路来,而他课堂上的很多表达并没有反映在 PPT 中,有的有课程大纲之类,也很简略。而且很多网络课程的互动性其实不好(比这儿的互动差远了)。所以我感觉仅对着 PPT 学收效会不大,除非有了一定的基础,从整个开放课程的课件中总结出他的思路。因此除了多看几遍课程资源外,最好还要结合该课程资源(如 PPT )所对应的教材看,尤其是数学注重推理和逻辑计算之类的。另外,一般国外教材内容的知识点组织结构、内容顺序、重点难点等都和国内的有不同的差异,甚至很大。这点得注意。 另外,学习确实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最好,光 学 不行,咱们常说 学习 ,这 习 至少要 预习 、 学习 、 复习 ,这三 习 后自己要主动总结的,也是老生常谈的笨办法,像线性代数之类的,仅对着开放课程整一遍,效果不太好应在情理之中,和一流二流关系应该不大吧?况且,你都能主动去利用MIT课程资源,相当不错了,值得赞一个啦。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16364 次阅读|31 个评论
关于主动学习给我孙女的一封信
nipy 2009-12-29 20:07
关于主动学习给我孙女的一封信 信前按语: 我孙女1994年出生,属于90后,小学、初中在我们国防科大附属小、中学学习,学习成绩不错,中上等,兴趣也很广泛,课余学了手提琴、钢琴、羽毛球等,我还专门督促她学了好几年乒乓球。今夏初中毕业,以5A1B的成绩考上长沙市四大高中名校之一 长郡中学,大家都很高兴。但进长郡高中学习这几个月以来,课程重、作业多、竞争激烈,学习开始感觉到吃力。每天早上七点上学、八个学时课满满的,晚上七点后才能回到家,吃完饭就是赶作业到十二点以后才能睡觉。周六周日除了还要赶一周未写完的作业以外,还要用半天参加校外英语补习班 她一直有一个到国外学习的目标;最近中考数学不及格,他又用周六半天参加一个数学补习班,想以此提高数学学习成绩。但这样一来,一周七天时间从早到晚,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被动的全部压在学习的重负之下,几乎没有一点自己支配的自由空间。最近看到孩子疲惫的神态和苍白的气色真是感到心痛。 孩子上初三时,每天中午到我这里吃饭,我们还经常与她交谈,现在上高中后学校离得远了就很少见面,更没有机会和时间与她交谈,因此想到写这封信给她,对于如何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方面提一些建议,可能也不一定有多大作用,但也算是尽一份做爷爷的心意吧! 考虑到科学网上许多网友也可能有上中学的子女,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所以把此信也以博文的形式发表,希望更多朋友共同探讨和交流一下如何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方法和思路?可能不仅对中学学习,而且对大学和研究生学习也有一定意义吧! 当然,学生负担重、学习被动、竞争激烈的根本问题还是教育制度的改革,这是否也更是我们科学网应该深入探讨和大声疾呼的呢?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何时能了? ******************************* 成成: 前几天一起吃饭时与你谈了一些学习方面的问题,时间太紧,未能深谈。回来后我仍一直在想,你这学习,能不能更主动和轻松一些呢?所以写这封信给你,再谈谈爷爷的一些想法。 一、关于学英语和出国学习目标问题 我知道你一直有一个出国学习的志向和目标,因此对英语学习一直抓得很紧,除了校内英语学习外,还参加了各种校外的英语学习班。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也是现代许多年轻人追求和想往的目标,爷爷能够理解你们,因为毕竟我们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美国等发达国家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在社会和学校环境方面可能也比我们现在要开放、自由和宽松一些,因此可能有利于年轻人自主、独创性思维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中国的中学、大学教育在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一般还是比西方国家强一些,而且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相对也比较稳定。我们2006年去澳洲旅游时曾遇到一位年青导游给我们讲了他自己的故事:他是初中毕业时,家里花十几万送他到澳大利亚上高中的,班上多是一些有钱人的执跨子弟,整天不好好学习,结队去飚车惹事,两年下来,家里钱化光了连吃饭都成问题,也没学到什么东西。我们科大也有些去国外学习或工作的子女,有的几年都找不到稳定或称心的工作,有时得靠人家的社会福利过日子,有什么意思?前几天碰到一个从美国回来探亲的科大子弟,她在美国一个医学院工作,算是有比较稳定的工件,但她也说受金融危机影响,必需更努力工作和表现,否则随时有被裁员的危险,她还谈到回来几天,看到过去的同学,普遍都已有自己汽车和宽大住房,很有感慨!。 再从大一点方面说,我们从小学、中学、大学辛辛苦苦学习十几年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本事的人?是为了个人有更大的成就、更好的生活?还是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多地为社会做贡献?成成,你现在已满十五岁,已经从少年进入青年渐渐长大成人了,人生的目标、追求什么这些问题也应该有所考虑了!也许你觉得,只要学习好,将来个人成就、个人生活和对祖国的贡献应该是一致的,我也基本赞同这个观点。但是作为学习的动力和目标,为追求个人生活、成就而学还是为追求对国家、人民做更多贡献而学?还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你今后人生道路上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有冲突的时候,以及在学习过程遇到困难需要坚持的时候,不同的学习动力可能会有不同的作用,你说呢? 说到我们的祖国,爷爷还想给你多说几句:我们中国,我们的中华民族,不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且五千年的文明、文化历史,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相比都是数一、数二的。不错,近二百年来,我们的祖国曾经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和掠夺,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中俄战争以及小日本的侵华战争等等,让我们铬心难忘,加上当时国内封建、官僚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无能和腐败,中国曾经沦为世界上最贫穹和落后的国家之一,中国人也曾经被人称为东亚病夫。但是中国人民一直没有停止对侵略者和反动派的反抗和斗争,尤其是近百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六十年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使我们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得到很大发展和提高,使我们重新进入世界强国之列,这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革命先烈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啊! 成成!我知道你对文史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而且过去也看过不少中外历史方面的书,对这段历史,我相信你还是比较清楚的,但你毕竟是90后出身,对历史的了解只是书本上的了解,爷爷比你长了60年一个花甲,许多事亲历过,比你感受还是深一些。例如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本鬼子的侵入,我从小就经历从唐山到松江到上海到广西到云南的逃难历程,在贵州公路上被日本飞机扫射追杀的情景至今难忘,1941年到云南个旧后,那个偏僻的小山城,日本飞机还不断来骚扰,害得我们整天躲山洞.,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又侵占我们台湾海峡,轰炸我们东北领土,我抗美援朝参军也亲历了中国人民和志愿军如何与美国为首的十六个联合国军队抗衡(一倍的八国联军),把他们打回三八线签订了停战协定。因此新中国才能在世界列强中站稳脚跟并最终使各国承认我们,并恢复我们在联合国的席位。我们今天的发展和强大,不是向这些一直欺负我们的列强乞求和恩赐得来的,而是靠我们中国人民英勇斗争和艰苦奋斗得来的。 最近几年,我和你奶奶有机会到世界各大洲旅游,确实开了眼界,看到了许多国家悠久的历史遗迹和精湛的文化艺术,但全面与我们中国相比,仍然增添了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我们到欧洲,看到许多精美的雕塑、壁画、油画等艺术品,导游说,欧洲的文化发展比我们晚得多,他们较多地用形象绘画雕塑等形式来表述他们的历史,而我们早已经更多地使用更高级的文字形式来记述我们的历史,有一定道理;在非洲埃及,我们看到了著名的金字塔确实可以和我们的长城秦陵墓相比美,埃及的历史也很悠久,但我们看到埃及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可比我们差多了,首都开罗的大部分民居建筑都没有外墙装修,破破烂烂;我们在俄罗斯,看到了沙皇时期的许多教堂宗教艺术、斯大林社会主义世代的雄伟建筑以及十月革命的历史遗迹,但几乎看不到苏联解体后近二十年的新建筑,在机场、旅店所遇到的俄罗斯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低效和冷漠,比较我们国家,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私有化发展和贫富差距加大等也带来一些问题,但我们仍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没有改变,使我们六十年来经济保持持续发展、社会稳定,也比俄罗斯强多了;我们到美国,确实也看到纽约等现代化城市的繁荣和豪华,也感受到美国人比较开放、自由的性格,但高楼大厦造成钢铁峡谷的压抑感、好莱坞、拉斯维加斯赌城和时代广场的啸杂、纷乱也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好印象。而且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与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相比更是差多了,何况他们在建闰前还有一般贩卖黑奴,杀掠印第安人的不光彩历史。。至于在巴黎卢浮宫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公开展出的从中国掠去的大量珍贵文物,更使我们每个中国人愤慨不已!我们出国旅游都是跟旅游团走,一起旅游的,老年、中年、青年,各行各业都有,但是从国外奔波一周,一旦飞回国内,踏上祖国的土地,进入国内明亮高大的候机厅,听到熟悉的祖国语言,几乎所有人都会发自内心地感慨:还是祖国好!。 爷爷给你讲我亲历这段历史和出国旅游的这些感受,归结到一句话就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是可以引以自豪的,我们的祖国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为它的繁荣富强和独立尊严而奋斗终生的。这也是爷爷对你最根本的期望。如果你从中学学习开始就能明确为祖国发展、为报效祖国而学习的目标,我想在处理当前学习困难问题时,思路可以放开一些,例如你现在课程已经安排的很多、很紧的情况,你每周日还去参加校外英语学习的安排是否可以调整或暂停一下,以便集中精力学好学校安排的课程,打好中学基本课程的基础,这对于今后上好大学也是非常重要的。进一步的英语学习,在你基础学习主动一些以后,有机会、有时间还是可以再学的。但爷爷认为没有必要在刚进高中时把它作为一个过高的追求目标而影响基础学习。你说呢? 二、关于主动学习问题 你从初中进入高中,又是名校,竞争激烈、学习紧张和某些课程感到吃力,以致中考时个别课程不及格,都是很自然的,不必过于着急,但是改进一下学习方法还是很重要的。关于如何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爷爷过去曾经给你讲过一些,现在再把整理一下给你,这也是爷爷一辈子学习和教学的一些体会,希望对你有用: (1 )课前预习 。 每天晚上,把第二天要上的课程,每门课用大约五分钟时间翻翻课本,了解明天要讲什么内容,最好形成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必定能提高听课效率。你可能觉得,我现在每天复习做作业的时间都不够,哪有时间预习明天的内容?其实提高了听课效率,必定可以减少复习时间、缩短做作业的时间,也就腾出了预习时间,这会是一个良性循环。开始坚持可能有些困难,但你试试,坚持下去有可能使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方向改进。进一步,你还可以试试把预习时间加长,例如每周把下周要学的课程预习一下、梳理一下,有哪些重点、难点和可能的问题,甚至带着这些问题预先找些资料思考一下,或者提前问问家长和老师。这样,即使问题仍未解决,下周听课时必定效果不同。这样你的学习就可能不一定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有可能推着老师走。实际上,将来你上大学或研究生学习的时候,更多地需要这种预习和主动学习的方法。 (2 )课堂认真记笔记 我不知道你现在听课是不是记笔记?确实有些人在课堂听课时只听不记笔记也能学得很好,但爷爷的体会,听课还是记笔记为好,首先记笔记可以迫使自己专心听课,思想不易开小差;其次记笔记的过程可以锻炼自己眼看、耳听、脑想和手写的协调能力;再其次可以为课后复习留下有用的,属于自己的资料。记笔记不要像录音机那样刻板地记下老师的每一句话,也不必过于追求笔记本书写整齐和漂亮(能这样当然也好),而着重于把听课理解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听不懂的问题也及时把问题记下。笔记本上行与行、页与页之间多留些空白以便复习时补充。 (3 )课后总结式复习 成成!你现在在课堂上、书本上学习的知识都是人类对世界万物的结构、成分和运动规律长期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万物虽然是千姿百态和千变万化的,但它们相互都有一定联系,运动也有一定规律,如宇宙间的太阳、月亮、地球和各种星球之间的运动都有一定规律并相互影响,我们人体的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大脑信息系统也都有各自的活动规律并相互影响。所以科学知识包括你现在高中学习的各门课程,每门课内各章节的知识内容都不是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知识必定是一种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积。所以你在学习中,尤其是在课后复习中,一定不要孤立的死记、死背每堂课的内容,而要着重从课程内容的相互关系上于去理解它,这就需要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来进行总结式的复习。每门课程前面的章节目录实际上就是这门课程知识内容的体系结构,它不仅告诉你这门课有那些具体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各部分内容的相互关系,它是这门课的总纲,所以希望你在整个课程学习中要经常注意这个总纲,把每堂课的内容放在这个总纲中来理解和复习,并且进一步细化,也即把每堂课的内容也按照各部分内容的相互关系自己总结出更细更具体的关系提纲,然后在一节、一章以及每门课学习完以后都进行这样的提纲式的总结,当然,你自己这个提纲式的总结应该比原目录要具体和丰富得多,它应该包括你的学习心得、体会甚至你创新性的见解。 在提纲式总结的基础上,还可对相关的知识内容进一步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相同的本质和不同的特点。我举个例子:如人有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的区别,它们的共同本质是都具有高级思维功能的大脑,这个人的共同本质又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基本特点,在黄种人中,又有中国人、日本人、越南人、朝鲜人等等,黄色肤色是他们共同本质,但他们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国家政体不同、发展历程不同、用的语言不同,又使他们具有不同的特点。物理学中有各种不同的力的知识,化学课中有各种不同化学元素的知识,都可以用这种分析比较的方法从他们相互关系上进行总结和复习,这样的总结式复习可能使你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入和巩固。 这种总结式的复习方法同样可用于做作业上。不要机械地、被动地赶作业,每天拿到作业题后,先浏览一下,想一想这些作业反映的课堂上什么知识内容,整理下做作业的思路再动手,把做作业的过程看作是加深复习课堂知识的过程,做完作业以后及时把做作业中的心得体会作为总结式复习的内容记下来。在做了一定数量作业以后,还可以总结一下不同类型题目的不同解题思路和方法,以提高做作业的效率。 这些总结内容都可以直接写在你的课堂听课笔记的后面,记得爷爷曾把我在大学学习的笔记本给你看过,每个章节的听课笔记后面都有我自己复习的总结。我一直坚持这样做感到受益匪浅,所以也希望你能这样做。 课前预习、课后总结式复习,在开始做时,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课外时间,包括每天晚上和周六、周日的时间,所以我还是建议你要调整一下现在的时间安排,暂停周日学外语的安排,周六到校外补数学课我觉得也不一定很好,你数学考得不好,学习吃力的问题,不如与讲课老师和学习好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总结找出差距的原因。着重从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上的调整可能更好一些。成成,你试试用爷爷说的方法调整一下,开始可能要多花些课外时间,但如果能坚持下去,听课效率提高了,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可能缩短,课外时间反而可能会宽松一些,我还是很希望你在课外时间还要多参加些体育、文艺、美术方面的活动,甚至还应该挤些时间看一些时事新闻、有教育意义的电视,或上网浏览一些有利于扩展自己知识面的网站。有些课堂上的问题,也可能从网上得到启发。这样也有利于你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2010 年新年快到了!爷爷希望你在新的一年学习得更主动一些! 爷爷 2009.12.29
个人分类: 有感而发|4524 次阅读|6 个评论
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学习英语
chrujun 2009-12-1 22:54
今天下午听公司国际部张希哲老总讲关于学习英语的讲座。 张总是工农兵大学生,在大学闹革命浪费了四年时光。他31岁的时候才从零开始自学英语,30年来一直坚持在业余时间学英语,到了应用自如水平。张总的英语讲得很地道,今天很荣幸聆听张总的教诲,对英语学习有了新的认识。特意记下一些比较独特的观点。 张总先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我们要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渴求英语知识。如果我们像水下需要空气的人一样需要英语知识,我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学习英语。 然后介绍了学习英语的8种正反态度。 态度在英语学习中是第一位的。 英语的作用主要是交流。人类在300万年前就有了语言,在8000年前才用文字。 我们能够记多少单词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够用多少单词。特别要注意go, have, take, make等小词,这些词用熟了相当了不起。 这些词就是灵活运用英语的大将,将用不好肯定会打败仗。 英语的发音首先要准确,然后再追求速度。盲目追求速度会导致吞音。要记住Slow is fast. 大声朗读英语是最重要的。 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一个人不能管理自己的时间就无法管理其它事情。工作忙不是理由,时间总是可以挤的。可以在排队、上下班途中、做饭、洗碗等时段学英语。 懒惰是学英语的天敌。娱乐活动容易上瘾,如果我们能够对学英语上瘾,就成功了一半。 讲座快要结束的时候,张总念了一首诗,大意如下: 小时候我想象力无边,梦想改变整个世界。 随着智慧和阅历的增长,我觉得改变世界不可能了, 我想改变我的国家。 年老后,国家无法改变, 我想改变我身边的人,改变我的家庭。 但他们一个都改变不了。 在弥留之时,我明白了。 我应该先改变我自己, 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鼓励后, 我也许会可以改变我的国家, 甚至还有可能改变世界。 最后,张总鼓励大家,从改变自己开始! 张总的讲座,不仅仅是谈英语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谈了一个人自强不息后对自身命运和环境的改变。 无论现在是30岁还是40岁,只要自强不息,向看来不可能的任务挑战,就可以真正改变自己。
个人分类: 我的教学|6124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通往计量经济学之路
zhao1198 2009-11-16 11:05
我通往计量经济学之路 李龙飞 我出生在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靠近澳门,并且和我们的国父孙博士的出生地相邻。在小村庄时,我和其它小孩在邻近的田野中自由地玩耍、在那条流经我家前院的河流中游泳、攀登后方的小山丘。孩童时光是无忧无虑的,虽然我的健康和其它小孩比起来并不好,但我相当快乐。我可以了解Tom Sawyer和Huck Finn是小孩时,是如何地自由。但是人必须为所有的乐趣付上代价,我经常忘记学期究竟何时结束。在小学念了三年之后,我被认为应该重修三年级。但是,那时我幸运地迁移到澳门,因此必须换一个地方在另一个学校重修我的三年级。我的祖父是加拿大温哥华的海外工人,当我十岁时,他做了将我带离中国的安排。我的父亲,在几年前迁移到香港,但是我的母亲、兄弟和姊妹并没有跟随。就像很多没有受过好的教育的农民一样,我的父亲是一个低技术工人。他可以照顾自己,但是照顾不了别人。为了让我继续我的学业,我和我的教母一起住在澳门,我的教母是个非常仁慈的女性,她就像对待她儿子般地对待我。 虽然我是在澳门完成我的小学和中学教育,但是,我也体验过香港的教育系统。我在澳门定居前,我在香港的婶婶家住了几个月。我被安置在一个本地的香港中文学校,作为三年级生。在香港,对于学生而言,生活是困难的。我还记得,放学之后,必须练习写几页的功课,并且必须记住那天教过的课程。在就寝之前,我可以写完所有功课,但我找不到时间来记住课程,当我需要在我的同学面前复诵它们时,对我而言,通常是很痛苦的。无论如何,似乎当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得很好时,我是唯一有困难的一位。本地香港学生大概已经对他们的教育系统适应良好,但是对我这个新的移民而言,就不是如此。这虽是生命中的一个机会,但对一个小孩而言,却很艰难。澳门教育系统比起香港,压力较小,我可以适应得较好。城市的生活和小乡村是相当不同的,虽然我仍在读三年级,为了赶上其它同学,我发现我必须勤奋努力。不过我总算可以应付小学和中学的学习生涯。我虽非是班上最好的学生,但至少,我是好学生之一。 在中学的最后一年,我开始思考我高中毕业后的未来。我知道我想要上大学。但是在澳门,那时那里并没有任何大学。我家庭的财力有限,对我而言,唯一上大学的机会是得到在香港或在台湾的大学的入学许可。在澳门,我念的小学和中学是中文学校,科目是用中文教授,甚至科学课本也是中文的。在60年代(直到90年代初),香港只有两所官方承认的大学。要取得这两所大学的入学许可,入学考试相当困难。香港大学我无法列入考虑,因为其入学考试是为了来自香港的英式中学毕业生所设计的。香港中文大学则是唯一同时为中式和英式中学毕业生提供入学考试的地方。我参加香港中文大学的入学考试,以及台湾的大学为香港和澳门中学毕业生提供的入学考试。我幸运地通过考试,我必须做出要去哪里的决定。我知道我主要的兴趣是科学的科目,在我所念的中学里,物理并不强,但是我们有好的数学、化学、生物学老师。有些同学非常精于数学,我较擅长的领域是化学和数学。我想申请台湾的医学院,但是基于我的健康状况不佳,我不确定自己是否能胜任,所以最后我只尝试科学领域的入学考试。我写下的第一志愿是电机工程,并且成功地取得台湾大学的入学许可。在60年代,香港中文大学没有医学院,也没有工程学院。所以我的第一志愿是数学,并且以化学作为我的第二选择,我获得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学院数学系的入学许可。在台湾大学和其著名的电机工程系学习是很棒的机会,然而,台湾的大学学位并不被香港政府正式承认,对于在台湾接受良好教育却可能回香港工作的香港学生,这是相当不利的。为了实际的理由,我放弃台湾大学的入学许可,并接受香港中文大学所提供的机会。回溯往事,那可能是一个错误,但在当时的不确定性之下,这却是个理性的决定。与我同期中学毕业的同学表现都不错,有一些同学被允许进入中文大学,有一些(包括一个好朋友)则进入台湾的大学。 中文大学的数学系是优秀的。有些教授是积极的研究者,并且是刚才从英国获得博士学位。我们在第一年学习集合论(axiomatic set theory),第三年学习测度论(measure theory)和拓扑学(topology),学习泛涵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也有提供给高年级大学生的进阶主题课程,有一些基础机率和统计的课程,但仅止于此。当时我学习较多的是抽象数学,统计理论则较少。当时我们班上有好的学生,但不能和高年级的班级相比。当时,高年级已经产生几位令中文大学骄傲的数学家。在那个时期,能作为副修领域的课程相当有限。数学主修被鼓励选择其它科学科目中的领域为副修,例如物理学。我没有看到任何数学系低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将经济学作为副修。就像其它同学,我以物理学当作我的副修领域。在我整个大学生涯中,我没有修习任何经济学的课程。我有一室友主修经济学,但是我们之间却从未谈论过经济学。,我高估我的数学能力,修了一门排序拓扑空间(ordered topological spaces)的进阶主题课程。结果,我表现得很差,这对我后来转向一个较为应用性的领域有所影响。在我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学士学位后,有一个留在系上担任几年助教的机会。但是我想要追求进一步的学位,而非把时间花在担任助教上。 加拿大Waterloo大学有数学学院,不只是数学系而已。该学由五个学系组成:Applied Mathematics、Combinatorics Optimization、Computer Science、Pure Mathematics、Statistics。有一些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高年级毕业生在这个学校的研究所求学, 我自然地申请纯数学系,并且得到入学许可,成为博士班研究生,结果却是相当失望的。除了我之外,华人学生包括一些来自中文大学的学长也读得并不是很顺利。我们都很担心,那就是,在博士班毕业之后难以进入学术界工作,于是有一些人在完成博士学位后,在工程领域取得到第二个学位。在60年代经济荣景之后,纯数学的学术领域面临持续的紧缩,我认知到这是我追求一个较为应用的数学领域的时机。1971年,我在Waterloo的第一年,数学学院里由统计学和经济学成立一个共同的博士学位课程,新成立的研究课程开放较多的机会给数学系的学生进修,来做经济学的研究。课程是由统计系计画,但和另一个学校的经济系合作,由北卡罗来纳经济系新招募来的Sidney Afriat教授来主持。学校中的一些研究生对这个课程有兴趣。我修习了一些课程,认识到一些经济学的主题是其实就是应用数学的主题,而计量经济学则是一个结合统计学和经济学的领域。我在加拿大的第二年,在我获得纯数学硕士之后,我正式注册统计学和经济学共同课程。我修习个体经济学、总体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中的核心课程。此外,我们修习统计推论、时间序列统计和应用统计。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是由一位来自德国的访问计量经济学家所教授。我修习Afriat教授的进阶课程,并且从他在经济学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上的先驱研究中学到很多。然而因为课程并没有太大的成长,两年之后,Afriat教授决定转到Ottawa大学。我有留在Waterloo统计课程的机会,但是我认知到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对我而言是有趣的科目。所以我申请几个正规经济学博士学位,并且得到纽约Rochester大学经济系的入学许可。在Waterloo的那些年提供我一个转型的机会,我有机会学习更多的统计学和经济学。当我离开Waterloo大学时,我有两个硕士学位,一个是纯数学,另一个是统计学。我写了一篇短文,并幸运地被《Econometrica》这份期刊接受刊登。这篇短文应用商数拓朴 (quotient topology) 于效用函数之偏好排序的问题上。那是我第一篇发表的文章,它是数理经济学的主题。当时我并不知道那份期刊的品质,Afriat教授是推荐我把短文投稿到《Econometrica》的人,在审查过程的第一轮中即被接受。短文在被接受一段时间后,我从一些经济学学生那得知《Econometrica》是一份高品质经济学论文的期刊,到现在,仍然是经济学领域中最好的三大期刊之一。回想起来,我相信我有所谓的初始者的运气(beginners luck)。  当我到Rochester经济学研究所就读时,我已经有一些写作论文的经验了,因为之前的的课程要求完成一篇硕士论文。然而,硕士论文的品质和博士论文的要求相当不同,博士论文要求原创性的贡献。如前所述,当我在Waterloo时,在新成立的统计学和经济学课程已经注册为博士生。但因为这个计划无疾而终,我只能完成一个M.Phil学位的硕士论文。然而,注册组弄错了,进入Rochester后几个月,我从Waterloo收到一个博士证明。我不想占这个便宜,所以我把它退回,并向注册组解释我只完成了硕士论文。终于,Waterloo给我正确的学位证明。在Waterloo念了三年之后,我开始相信我有足够的基础训练,并且准备好从事博士论文的写作,我所需要的只是好的研究主题。因为我已经修习过足够的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在Rochester,我被允许跳过经济学中为第一年博士班学生设计的正规计量经济学课程,还有一个为经济学家开授的数理课程。这使我在Rochester的第一年能自由地选修进阶的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这种弹性对我帮助很大,它使我能够迅速完成博士课程而不需浪费时间。在Rochester,在Lionel Mckenzie 教授的领导下,数理经济学课程是非常强的,这使得我有机会在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中选择论文主题,我根据兴趣来选择计量经济学中的题目作为我的论文主题。在Rochester的第一年,我幸运地参加G.S. Maddala教授所教授的计量经济学课程。Maddala教授是位计量经济学家,他是来自印度的移民。每个教授和朋友都叫他G.S.。他常常向人解释说,他的名字很长,别人记不得如何拼,所以他的名字被简称为G.S.。所以即使到今天,我们只能记得他是G.S.。我常常猜想他来自印度的学生是否了解G和S是代表什么。G.S.是一位理论计量经济学家,也是一位应用计量经济学家。在计量经济学领域中,他阅读广泛、且能很快地发现还未解决的问题,并批判未令人满意的方法。在60年代,在长期追踪资料(panel data model)中,各种不同的讯息资料的参数估计方法方面,他已经发表很多有影响力的论文。在我修他的课程时,他对于不均衡的计量经济学(disequilibrium econometrics)之议题及新发展的受限的应变量(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s) 的主题感到兴趣。在进阶的计量经济学课程,G.S.给学生阅读最近发表的文章和正在进行中未发表的论文,包括他自己的研究著作。他讨论一些研究成果,并且在讲授之后,也提供一份在该主题上尚未解决的问题的清单,这些未解决的问题对于正在寻找研究主题的学生是有价值的。我选择了一些受限的变量模型的设定和估计问题,并开始在这些主题上进行研究。 计量经济学关心统计工具在经济问题与实证资料分析上的发展和应用,经济学理论提供对于经济现象逻辑一致的可能解释。因为人类行为和决策是复杂的过程,所以一个经济议题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理论。当研究者无法进行实验室的实验时,一个理论必须透过其预测与事实的比较来检验,计量经济学即为检验不同的理论和经济模型的估计提供统计工具。计量经济领域的发展立基于统计学的发展。计量经济学的活跃发展起于50年代,立基于经济推理领域的发展,计量经济在发展中不断地提出统计学文献中没有的新统计模型和新工具。整个50年代,经济均衡体系的联立方程式模型已被开发。在60年代,计量经济学关心动态模型(dynamic models)和其估计的问题。公共使用资料的可用性对于计量经济技术的发展上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毕竟,计量经济学是关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这么说,计量经济学好比是食谱,而资料是烹调素材。在50、60年代,政府出版的总合资料和总体经济变量是主要的资料来源。这时期,个人行为的个体经济资料是有限的。50年代,James Tobin教授在他的Cowles基金报告中预测个体经济资料的计量经济分析在60年代将会很活跃。但是他的预测早了十年。直到70年代,一些大规模的横断面和长期追踪之家户调查资料才能够被公开地使用。两个大的横断面及长期追踪调查资料,收入动态长期追踪研究(A 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和全国长期性调查(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s),和一些户口普查,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从此,它们在实证个体经济上创造很多计量经济的知识发展,被设计用来分析个体经济资料的计量经济模型和方法,此时已经是众所皆知的个体计量经济学。但是这个专有术语直到80和90年代方为普遍。个人的决策可能涉及各选择项的不连续选择,且可观察到的决策结果可能是二者择一的变量(binary variables)。对于不连续反应变量的统计分析来说,在应用统计中,所谓的logit模型已经有一段很长的历史。然而,经济学理论尚未对logit模型做很好的验证,这项工作被柏克莱大学的Daniel McFadden教授所完成。他在1974年的经典著作中,将由效用函数所做的决策的严谨经济基础与logit模型结合。同一年,James Heckman教授在《Econometrica》发表他对于女性劳动力供给决定和工时的实证研究,他的贡献是影响和促成计量经济学样本选择的后续发展。一个对所谓的Tobit模型(Tobits机率模型)的严格渐近分析,也由Takeshi Amemiya教授于早一年(1973)在《Econometrica》上发表,并且建立了Tobit模型的最大概似估计的渐近性质。这三篇著作开始促进个体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个人分类: ecmt|27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人如何增强统计“功力”
limx54 2009-11-7 12:28
常常听到做生物研究的朋友和同时抱怨:其实书也没少看,课也没少听。可拿到实验数据还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明显感觉功力不够。我也是从生物出家,一路来摸爬滚打,现在主攻统计遗传学的理论和计算软件研究。也算是开始上路了。在此,把这些年来自学统计学的心得体会稍微总结一下,与大家分享一下。 初学者,往往会陷入两种比较极端的学习误区: 死记公式型:以为练就统计本领的高境界就是对统计公式滚瓜烂熟。对于很多生物人(不像数学人),记住这些分布的公式,何尝容易,又是指数函数,又是积分公式。。。越记越忘!其实公式书上都有,只要知道怎么回事,又没有监考老师不让看书。 只点按钮型:现在的统计分析软件做得越来越友好(user-friendly),普通的统计分析,几乎闭着眼睛,狂点击下一步按钮就可出结果。结果更简单,p-value是不是小于0.05!小于就宣告成功,否则郁闷不已。当问及,为什么会小于0.05时,答曰:其实我也不知道,电脑说的,应该不会错!碰到问题,大家(电脑、他(或她))都傻了。 以下是我认为比较可取的练功方法(当然肯定不止这些): 确立不确定的意识。要学好统计学,跟学好任何其他东西都一样(包括生物),领会实质。这很抽象。记得本科时微生物老师常常强调,做好微生物的实验的必备前提要有有菌的意识,双手从口袋里面一拿出来,就可感觉到上面布满了细菌。类似地,学习统计学,我认为确立不确定的意识是必备前提。本来计划早上7:30起床,由于很多不可控制的原因,可能会7:31,也可能会是7:28。在去上班的路上肯定要顺便买点早餐,可能买馒头,也可能买油条。到了办公室,想打开旧电脑查查生物文献,这台旧电脑可能会打不开(尽管很少会打不开)。打开电脑后,它会不间断地死机,大概过两个小时就会死机一次,但有时候会坚持得久一点,有时候会没那么久,弄得你不知道到底要何时保存资料。这些就是不确定或者叫随机性。统计学就是用来描述这些不确定现象的。对照教材往往会惊喜的发现(当然也不一定不惊喜,如果您对统计压根没有兴趣的话),这些不确定性早已经被统计学的师祖们描述了,分别为正态分布,伯努利分布,泊松分布,和指数分布。类似地,做PCR实验和炒股票时也会碰到许多这样的不确定性。原来我们一直跟统计都在亲密接触!理解了这些,远比背诵那些烦人的指数函数公式强。统计教材书可以大体翻一遍,理解一些核心的概念(请注意是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记住)。无需强求把他一一背下来,事实上也不可能。理解的程度基本要求就是:到有实际工作需要时可以准确给出关键词,以便Google兄弟快速帮我们找出最想要的资料。 增强内力。学习完了统计学的入门教程后,感觉功力大增。想找本《九阳神功》似的高级书来研习。我当初就找了茆诗松等的《高等数理统计》。看得我,头大了几圈,被打击得不行了。后来干脆暂停修炼,去增强内力,恶补线性代数和数学分析。最近,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在研习Daniel Sorensen等的《Likelihood, Bayesian and MCMC methods in quantitative genetics》。整整七百页的书里面约有6百多页的公式推导,但我还看得津津有味,猜想应该是内力比以前大有提高了。 培养兴趣。另外,我发现阅读一些有关统计学的有趣的奇人异事,也是有利于统计学习的。比方,我有一次偶尔在网上读了《生物统计著名历史人物其言其人其事》(http://www.docin.com/p-20008107.html),才知道K.Pearson和Fisher RA他们各自对统计学的贡献,甚至于因学术观点各异而不和。读了之后印象很深,很多相关的统计名词也记得很牢。
个人分类: 统计学习|5651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院式教育 与 学徒式教育
kksonne 2009-10-12 09:55
盛弘强(2009-10-12) 1988年起,国内一些较好的医学院校作为首批全国医学院校长学制教学试点单位,开始了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其中引入的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ed, PBL)模式 至今有20年的历史。7年制教学中一直尝试开展PBL教育,在后期医学教育阶段如以疾病为核心与PBL理念还比较接近,但是早期教育阶段做的还不够。 PBL的教育理念不仅适合于医学领域,还可应用于其他专业的教育(只要符合其专业教育特征)。通俗的讲,目前的学院派比较注重体系、框架和基础的概念。 PBL更像学徒式的训练 ,以问题为核心,大量其它知识的导入(许多知识是全新的,需要强化自主学习,目前笔记本电脑和网络的普及是推广这一方法的很好条件,与5年前、10年前相比具备了良好的硬件环境),这需要加强小班化讨论以及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指导很重要,需要将最新的问题与传统的知识点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讨论、文献阅读、信息挖掘等途径,提高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如何面临这一过程中的许多新问题和新技巧的学习。老师的问题要引人入胜(可以让学生自己确定题目,带着问题学习),适当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将解决的问题提升总结发表文章(或申请专利),参加学术性会议进行讨论,鼓励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我所指导的一些大二、大三的SRTP(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本科生接受的就是这种理念与训练,希望能够一直坚持下去。 学者肖晓飞等发表的《 我国PBL 教育应用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一文中将PBL 的起源等介绍的较为清晰,引用如下,有兴趣者可以继续扩展阅读。PBL 最早起源于20 世纪50 年代的医学教育中。加拿大安大略湖(Ontario)麦克马斯特(McMaster)医学院对毕业生的抽测发现,学生对前几年所学内容的遗忘率竟然高达90%,教学与学生未来在工作场所中所面临的真实情境和复杂问题之间的联接并不紧密。学生在校的学习往往强调背诵所学知识,无法及时应用于实际的工作情境,所以无法确实掌握病症。 1966 年,医学院抛弃了以学科为中心设置课程的标准做法,制定了一个三年规划,标志着PBL 的诞生。 之后,美国的著名学者布里奇斯和海林杰注意到了PBL 的生命力和其在教育发展领域的应用价值,出版了《管理者的以问题为本的学习》一书,将PBL 正式引入教育领域(本文中指不包含医学教育的普通高等教育)。国内对于PBL 开展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20 世纪90 年代,主要是介绍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并逐步尝试和探索将PBL 引入到国内的教学实践之中。 附: Springer 医学教育系列丛书 Springer Series on Medical Education Carole J. Bland, PhD, Series Editor Steven Jones, MD, Founding Editor 2006 Intuition and Metacogni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 Keys to Developing Expertise , Mark Quirk, EdD 2005 Pediatrics in Practice: A Health Promotion Curriculum for Child Health Professionals, Henry H. Bernstein, DO, Editor-in-Chief 2004 Task-Oriented Processes in Care (TOPIC) Model in Ambulatory Care, John C. Rogers, MD, MPH, Jane E. Corboy, MD, William Y. Huang, MD, and F. Marconi Monteiro, EdD 2003 Medical Teaching in Ambulatory Care, 2nd Ed., Warren Rubenstein, MD, and Yves Talbot, MD 2002 Residents Teaching Skills, Janine C. Edwards, PhD, Joan A. Friedland, MD, MPH, and Robert Bing-You, MD, MEd, FACP, Editors 2001 Fostering Refl ection and Providing Feedback: Helping Others Learn from Experience, Jane Westberg, PhD, with Hilliard Jason, MD, EdD 1996 Fostering Learning in Small Groups: A Practical Guide, Jane Westberg, PhD, with Hilliard Jason, MD, EdD 1995 Innovators in Physician Education: The Process and Pattern of Reform at Ten North American Medical Schools, Robert H. Ross, PhD, and Harvey V. Fineberg, MD, PhD 1994 Teaching Creatively With Video: Fostering Refl ection, Communication and Other Clinical Skills, Jane Westberg, PhD, and Hilliard Jason, MD, EdD 1992 Collaborative Clinical Education: The Foundation of Effective Health Care, Jane Westberg, PhD, and Hilliard Jason, MD, EdD 1988 A Practical Guide to Clinical Teaching in Medicine, Kaaren C. Douglas, MD, MSPH, Michael C. Hosokawa, EdD, and Frank H. Lawler, MD, MSPH 1985 Implementing Problem-Based Medical Education: Lessons from Successful Innovations, Arthur Kaufman, MD, Editor 1985 How to Design a Problem-Based Curriculum for the Preclinical Years, Howard S. Barrows, MD 1980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 Howard S. Barrows, MD, and Robyn M. Tamblyn, BScN
个人分类: 研究体会|5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打羽毛球有感
zls111 2009-9-25 11:15
上个星期实验室一起去打球,经过高手的点拨,发现了自己几个错误,学了几招。 对方球过来的时候,我总是想尽快的打过去,就是球来了,我的球拍就以最快的速度击过去,没有角度和思考。球自然回过去质量不好,有时还没有击中。师兄说,在球过来的时候你要看着球在下落的过程击,并且把手胳膊尽量伸直,把球向下压些,这样就能保证方向和高度,不会出界和球有高度,并且球不会打偏。 后来想着这个过程,打球真象我的性格,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什么事情,我总是以最快速度去做,欠思考,结果自然不好,有时还把事情办错。还有学习,学习英语,英语特别需要积累,速成应该是没有的。现在我们的这个社会虽然讲求高效,但是一件事情的完美还是需要很多积累,比如一个好的paper。 如果自己一个人打球,这些肯定是不会知道,哪怕很努力,可能收获也不大。如果经过高手的指导,再加上自己的勤奋,水平就会上升很快。 这个就如读书,找一个好的导师,导师提供正确指导,做的东西也是非常好的,出文章肯定很快并且会高质量,对于我们自己是最好的,在此过程中自己会收获很多,导师也会收获成果,并且培养了人才,共赢!但实际中貌似这样并不多,可能老师好,但学生不努力等。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使自己精神充沛,并且活跃资金的思维,不会局限于试验中。实验终究只是想得到一个结果,经验和思想应该更重要。 勤快思考,快速行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5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本改变命运的书
热度 1 chrujun 2009-4-17 23:26
很多人的一生充满了偶然因素。一些偶然因素甚至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就我来说,如果不是因为我偶然买了一本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我还在农村干农活,过着天天和我老爸吵架的日子,也许到现在老婆也没有,更不说写什么博客文章了。我真幸运我当时买了一本改变我一生命运的书,下面我介绍是怎么回事。 我记得是我读初二第二个学期刚开学没有几天的一个周一。也就是1988年的春天,我班上一位姓胡的同学拿着一本书喊要卖。他当时说这本书是他哥在上海买的,很难得。他身边有几位同学,对他的喊叫无动于衷。我当时离他比较远,感到好奇,就走到他的身边,把他要卖的书拿过来一看,发现要卖的书很薄,叫《中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定价0.21元。我当时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一看书名就觉得这本书很有用,我就说我要买。尽管当时我拿不出钱,因为没有其他同学要买,并且我也没有和他还价,而且是按原价买书,他就同意了。没有钱怎么办? 我想到了我一周五天的口粮(当时周六上半天课,但通常不吃午饭直接走回家再吃饭,每周准备五天的大米够了)大米。当时我在贵州省思南县大坝场区大兴乡的官寨中学读书,学校食堂的任务就是帮学生把饭盒里面泡在水中的大米煮成米饭。每个饭盒上都写有班级和学生名字,饭煮熟后食堂的师傅就把饭盒端到木板上,学生把自己的盒饭拿来,加上从家里带来的酸菜或辣椒,就是每餐的饭菜。所以当时读书整个学期可以不花一分钱,只要自己带上大米和酸菜就行了。学校旁边有一个老太太在买瓜子和花生。我们都称呼她叫葵花子老太(贵州方言叫葵花子老baba)。学生没有钱就用大米换瓜子吃。贪吃零食并且父母不计较的学生每周多从家里拿一些大米,到葵花子老太那里换瓜子吃。我当时不吃零食,每周也就拿五斤米到学校。当时大米是一毛多钱一斤,我拿了将近两斤大米找到葵花子老太,说我不吃瓜子,你把把米换成钱给我吧。葵花子老太对学生很好,很爽快地同意了,秤了一下米的重量,算了两毛多钱给我。我马上跑回教室,给了我同学0.21元,买到了我用口粮换来书《中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不知道那一周我是怎么过的,每餐少吃一点米饭,也就挨过来了。 这本书是日本田崎仁著,马晓塘编译,198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总计71页的小书(后来我只记得书名了,书的详细信息是我从国家图书馆查到的。具体信息见后面的两个附图)。我拿着书一看,就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了。我记得书中的主要内容有:1. 学习计划很重要,读书首先应该确立一个学习计划,学习计划要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不要订不切实际的目标。2. 记忆有规律可寻。掌握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区别和联系,可以让你牢记你想记忆的东西。基本特点是刚开始要花长时间记,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复习一下,将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3. 读书要想办法加快速度,只要方法得当,一目十行不是梦。4. 要克服自己不喜欢的科目,书中提出了克服偏科的办法。在以后的课余时间里,我经常拿我买的书看,将书中介绍的方法应用到学习实践中。 这本的书效果是如此明显,以致她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当时官寨中学有两个班,每班大概有50个学生。我初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是全班第18名,在班上成绩属于中等偏上。没有老师会来特别关注我这样的学生。得到这本书的帮助后,我初二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就窜到了全校第一名。当时的校长叫张运清老师。取考试成绩的那天,他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讲:真是不可思议,陈儒军同学怎么突然考了第一名。我以为老师打分或加分搞错了,我把他每科考试试卷都认真检查了一遍,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他确实考了第一名。大家要向陈儒军同学学习。 张校长当然不知道,我为什么会突然考第一名。以后我的学习成绩在中学一直保持在全校第一名,直到我考上重点大学,这本书功不可没。 什么叫一本万利?世上真有这种事情!我就用1斤多米,换来我一生的幸福。比一本万利还强了很多呢。还有什么买卖比这个更好呢?我想不出来了。 图1 国家图书馆《中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一书字段名格式拷屏信息 图2 国家图书馆《中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一书引文格式拷屏信息
个人分类: 我的经历|15773 次阅读|5 个评论
柴宇球将军论学习方法
cuncaoxin 2009-4-4 13:22
柴宇球将军对学习方法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善于学习、会学习,这是很重要的,但学习仍有三个层次:读书破万卷,这是下等,靠的是苦学、多学,容易陷入僵化和书橱的境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张良得《太公兵法》而成王者师,读一本书明百条理,一通百通是中等,但仍不是最高明的;最高明的学习方法是能做到学一得万,一通万通,甚至无师自通。在这点上我们可以看看毛主席。在蒋介石阵营里,有多少吃过洋面包的人水平都赶不上毛泽东。差在哪里?就是思维水平的差距和悟性的高低。毛泽东是学一得万,一通万通。 把一本书读透了,才能把书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柴宇球终于读懂了毛泽东的谋略:灵活、整体、继承、创新。柴宇球还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研究视角:观察问题要有高度,有大视野;研究问题要平视,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方式来透视问题;而解决问题则要眼放低、脚踏实,一步步地做。 中华谋略网 www.zhimou.net 载有 柴宇球将军在国防大学的《谋略》讲座 。   (来源:中国军网: 军事专家 柴宇球 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ztpd/2006jszj/node_15454.htm ) 柴宇球 1952年生,江苏沭阳人,1968年入伍,少将军衔,著名谋略学家,现任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主管教学、科研工作的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   历任团、师、军机关干事,参谋作战训练处副处长、步兵团长、教导团长。1983至1986年被选送至国防大学基本系指挥班学习。1988年被选调至总参谋部工作,任总参谋部《军事工作通讯》主编,总参谋部军事研究室研究员、副主任、主任。其间创作《谋略论》、《谋略库》、《谋略家》、《毛泽东大智谋》等谋略丛书。该丛书问世后引起强烈反响,被译成多国文字畅销海外。   他发表的数百篇学术论文和军事随笔多次获军区以上单位一等奖、特等奖。他的《谋略论》等谋略学著作因其体系完整,思想深邃,自成一家而被美、英、法、韩等众多国家智囊机构争相翻译并列为永久收藏的著作。 柴宇球办有: 中华谋略网: www.zhimou.net 谋略中国: www.chaiyuqiu.com
个人分类: 技术创新|2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理论力学》绪论
Mech 2009-2-26 17:39
§ 0.1 理论力学的内容 力学是描述和预测固体和流体位置和形状随时间变化的科学。 位置和形状的变化也被称为机械运动。位置和形状 变化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运动形态,包括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的运动。更复杂的变化形态,如物理、化学乃至生物活动,也包含位置和形状的变化。同时,位置和形状变化也是工程系统中广泛存在的运动形态。对不同类型位置和形状变化的研究产生了不同的力学分支。力学虽然起源于物理学,但它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过物理学的内容。由于在工程问题中应用的广泛性,力学在工程技术的推动下按自身逻辑演化,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力学属于技术科学的范畴,是许多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又在广泛的应用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不论是历史较长的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水利工程、机械工程、船舶工程等,还是后起的航空航天工程、核技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都愈来愈多地需要力学的支持,而有些就是在力学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力学同时也是一门基础科学,阐明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力学的目的是解释和预测自然界和工程系统中的物理现象,并以此作为工程应用的基础。 作为一门力学课程,理论力学涉及力学的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概念,定律和定理,是其它各门力学分支的共同基础。同时,理论力学也是相关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为建立与力学有关的各种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论力学主要研究质点和质点系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质点是只有质量没有体积的几何点。当所研究对象的运动范围远远超过它本身的几何尺度时,其形状对运动的影响极其微小,可以忽略不计。此时该研究对象可以简化为质点。有限或无限个有某种联系质点构成的系统称为质点系。刚体、变形固体、流体等都可以看作质点系。对于那些在运动中变形极小,或虽有变形但不影响其整体运动的系统,可以完全不考虑其变形而认为系统中各个质点间的距离保持不变。这种不变形的质点系称为刚体。由多个刚体组成的系统称为刚体系。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质点、质点系、刚体和刚体系。 理论力学的特点是要求建立运用理论知识对从实际问题,特别是工程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力学模型进行分析和计算。所谓力学模型就是对自然界和工程技术中复杂的实际研究对象的合理简化。质点和刚体都是基本的力学模型。对实际物体简化为何种力学模型,取决于问题的性质。例如,分析航天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运动时,由于航天器的尺寸远远小于轨道半径,可以将航天器简化为质点。相应地,研究小卫星编队飞行时,编队飞行的小卫星可以简化为质点系。但在分析航天器绕质心转动的姿态运动时,需要将航天器简化为刚体。对于带有挠性太阳帆板的航天器,刚体模型仍过于简化,不能正确反映问题的实质,需要引入更复杂的模型。 理论力学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静力学主要分析系统平衡时所受力系应满足的条件,也讨论系统受力分析,以及力系简化的方法。运动学仅从几何角度分析系统的运动,如轨迹、速度和加速度等,而不考虑引起运动的物理原因。动力学分析系统的运动与作用于系统的力系之间的关系。静力学中所涉及的静止和平衡是运动的特殊形态。因此,也可以认为静力学是动力学的一种特殊情形。但由于工程技术的需要,静力学已积累了丰富的内容,成为理论力学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 0.2 理论力学发展简史 理论力学的早期发展是作为物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的墨翟便对力和重心的概念作了初步的解释。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分别在公元前四世纪和公元前三世纪总结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经过人类对力学认识的不断深化的漫长过程, 16 世纪后期伽利略正确地认识了惯性和加速度概念,提出了运动相对性原理。开普勒分析了大量天文观测数据而在 1609 年和 1619 年提出行星的运动定律。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1687 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描述宏观物体运动的基本定律,即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牛顿力学基本原理的无数次检验证实,对于速度远远小于光速和系统作用量 ( 动量 位移或能量 时间 ) 远大于普朗克常数的运动物体,牛顿定律具有高度正确性。 18 世纪以后,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提出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促进了力学的进一步发展。渐渐地,力学得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在动力学发展的同时,静力学也在相对独立地发展。静力学的发展始终与实际工程问题相关。斯梯芬 1586 年论证了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对力的分解、合成与平衡由较系统的认识。伐里农在他 1687 年出版的《新力学大纲》首先对力矩的概念和运算规则作出科学说明。在该书 1725 年最后版本中,首先使用了“静力学”一词。伐里农在静力学中的重要工作还有得到了空间任意力系可以简化为主矢和主矩的结论。力系的简化和平衡的系统理论,即静力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潘索在 1803 年出版的《静力学原理》中完成的。书中提出力偶的性质,完善了任意力系简化理论,明确了静力学平衡条件是主矢和主矩为零。 前述静力学的理论体系是以矢量为基本研究工具。静力学问题的研究还可以从能量观点进行,其核心结论是虚功原理。虚功原理的基本思想早在 1608 年斯梯芬研究滑车平衡时就已萌发。 17 世纪伽利略研究斜面上重物的平衡时也产生类似的思想。 1725 年约翰 × 伯努利提出虚功原理的一般表述,但没有任何证明。 1788 年拉格朗日首先以滑轮系统的研究为基础给出该原理的物理证明,繁复而不严密。 1798 年傅立叶给出几何证明,在其中分析了单独的几何约束。 1803 年潘索采用傅立叶的方法,对若干有实际背景的约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1806 年安培给出了虚功原理的证明,在其中定义了理想约束并说明常见约束均满足该定义。该证明在现在的一些理论力学教材中仍沿用。 就运动学而言,在伽利略提出加速度概念后, 1673 年惠更斯考虑了点在曲线运动中的加速度。刚体运动学的一般理论是由欧拉建立的。他在 1765 年出版的《刚体运动理论》中,明确了刚体定点有限转动等价于绕过定点的某一轴的转动,刚体的定点运动可以用三个角度描述。 1830 年,夏莱证明了刚体一般运动是以刚体上某点为基点的平行移动和相对通过该基点的轴的转动的合成。该结论的平面特例早在四世纪被古罗马的帕普斯所知,他的书中证明了平面图形的位移可以分解为平移和转动。 1835 年,科里奥里指出在旋转参考系中存在附加加速度,并于 1843 年给出相关证明。 1834 年,安培提出“运动学”一词,并建议将运动学作为力学的独立部分。 动力学的发展也是沿矢量和能量两条路径进行。虽然矢量的概念在后来才正式定义,矢量方法的精神开始于在碰撞问题研究中动量概念的引入。 1644 年,笛卡儿引入了动量概念,虽然他不理解动量的矢量性质。 1677 年,马略特利用前人的碰撞实验证明了动量守恒定律。 1687 年,牛顿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对单自由质点而言的动力学矢量方法的完成。在 18 世纪,随着机器生产的迅速发展,要求对构成机械系统的受约束质点系和刚体进行动力学分析。 达朗贝尔考虑受约束质点的运动。在 1743 年出版的《动力学》中,他首先区分了外力和内力而内力可以互相抵消,因此有效力静态地等于外力,该结论被称为达朗贝尔原理。该原理将约束归结为力的作用而提供了解决受约束质点系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1758 年,欧拉建立刚体的动力学方程,将矢量方法应用于刚体动力学。 动力学的能量方法始于 1669 年惠更斯在研究碰撞问题时事实上得到活力 ( 动能的两倍 ) 守恒。 1686 年, 莱布尼兹建立动能定理的雏形,导出活力变化与力按距离作用的关系。 1807 年,杨首先使用了“能量”一词。动能定理的现代形式是在 19 世纪 20 年代才由科里奥利明确引入功的概念后才建立的。动力学发展的里程碑是拉格朗日的《分析力学》 (1788 年初版 ) ,其中总结了从能量观点对受约束质点系运动的研究成果。他引进可完全描述系统运动状态的广义坐标,并建立了用系统动能表示的动力学方程,现在称为拉格朗日方程。拉格朗日的工作的特点是引进标量形式的广义坐标、能量和功,完全摆脱了以矢量为特征的几何方法。应用拉格朗日方程于受约束机械系统可以避免系统内理想约束力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矢量方法面临的运动方程中出现大量未知约束力的困难。 19 世纪以后,特别是 20 世纪以来,动力学沿着矢量和能量路径继续发展,但这些内容已经超出理论力学课程的范围。对力学史的全面论述可参见有关专著。 理论力学的发展简史表明,相关力学的研究起源于观测和实验,在发展过程中与数学同步发展,将物理理论系统地表达为数学抽象的简洁形式。理论力学的发展也与工程技术的需求密切相关。 § 0.3 理论力学的学习方法 理论力学课程讨论物理现象,具有物理科学的特点;理论力学又与数学中的矢量运算,微积分,线性代数和微分方程关系密切;同时是工程专业后续课的基础。理论力学的基础是物理中的力学部分,因此课程不依赖经验和独立观测。由于系统完整,逻辑严谨,演绎严密,理论力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数学课程的特点。同时,理论力学又不是抽象的纯理论学科,而是应用学科。事实上,对多数工科学生而言,理论力学是从纯数理学科过渡到专业课程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与工程技术有关的第一门力学课程。 基于理论力学的上述特点,学习该课程时应注意下列问题。首先,理论力学系统性强,各部分联系紧密。学习时应循序渐进,及时解决不清楚的问题,以免影响后面内容的理解。其次,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注意各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主次分明。注意各相关章节间内容和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注意有关公式推导的根据和关键,其物理意义及应用条件和范围。注意有关概念的来源、含义和用途。第三,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从工程实际中抽象出力学问题,应用理论力学知识对提炼出的力学问题进行数学描述,并求解相应的数学问题。在分析中,既要作定性的分析,又要作定量的计算。最后,做习题是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基本训练。做题前应复习有关内容,以达到应有效果。要注意例题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步骤,从中受到启发,但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做题时如果发现有的内容还没有透彻理解,应该再次复习,进一步掌握。推导和计算要一丝不苟,数值计算结果要有恰当的有效数字。这样,通过习题可以较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如上所述,求解习题是理论力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理论力学的习题求解也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是难点。这里在进一步叙述理论力学习题求解的一般过程。首先,明确研究对象。把所研究的系统从所在的环境中分离出来。在静力学和动力学中,需要画受力图以明确系统受力情况。第二,用数学公式表达描述研究对象特性的物理或几何关系。在静力学中,主要是平衡方程。在运动学中,是运动质点或刚体的运动方程。在动力学中,是动力学方程的矢量或能量表达。用不同的方法可能导出形式不同的数学公式,它们将导致相同的结果,但求解难易程度可能存在差别。第三,求解数学方程。静力学中主要是线性代数方程组,偶尔也涉及非线性代数方程。运动学包括求导运算和矢量方程的求解。动力学中可能涉及代数方程,也可能涉及微分方程,这些方程可能是线性也可能是非线性的。最后,分析结果的物理意义及合理性。如果所得到的不合理,需要重新核对前面 3 个步骤。总之,一旦将问题清楚地表述,必须严格依据理论力学中的相关原理和公式进行分析而得到问题的解答,在此过程中不需要任何个人直觉和想象力。当然,校核答案时需要常识和个人经验。 只要方法适当,经过不懈的努力,学生完全可以达到理论力学课程的要求:准确理解基本概念,熟悉基本定理和公式并能灵活应用,了解一些力学研究和应用的基本方法。
个人分类: 著述前言|7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本科的学习目标:一位本科同学发给我的邮件
pony911 2009-2-23 10:58
以下文字摘自我指导的一名在读本科同学的邮件。她非常积极上进,和每个对未来充满憧憬,渴望成长的年轻学子一样。她曾经急切地做出一个实际的电子设计,以证明自己的提高和进步,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学到很多知识和技巧。看着她,就看到了曾经年轻的我们自己。 通过被我近半年的压制,她没有马上得到她所期望的,但是却理解了她应该理解的。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可爱的同学们是怎样长大的.......。我想她可能觉得我曾经,现在都对她们这些小本科生很冷漠。不过这个邮件让我欣喜的发现,她开始领悟到了老师的用心。 今天和师兄去买开发板的时候遇见了一个很强的人,一直以来我们都只是听到他的名字,以为他是一个老教授,开了一个公司,很理所应当。今天见到他着实把我们震了,一个哈工程在读研三的学生,开了自己的公司,有了自己的网站。 刚到船舶电子大世界买板时,一个店主向我们介绍时说:你们听说过郭天祥吗。我们当时还很不服气,不就是工程的一个教单片机的教授吗,有那么强吗。随口反问了一句:你们听说过张毅刚吗?后来师兄就带我们去天祥公司了。 当我们见到一个学生模样的人,听他介绍郭天祥写的书时,他说了一句你们先看一下我在前面写的,当时我们三个可以说是六目相对,然后同时说出天祥?,我们既惊讶又很是不服气,一连串问了他很多问题,下面是我们印象最深的一段对话: G:你们现在不能只是跟着学校学,要知道自己学习,要培养自己的能力,如果你们只是为了期末考试,忙了一学期打了90分,一周后你们又记得多少。 W:可是找工作的时候他开始又不知道你有没有能力,成绩还是有一点用的吧? G:他当然知道。 W:他怎么知道呢? G:比如他问你对单片机熟不熟悉。 W:那我要说熟悉呢? G:复位脚是第几脚? W: 后来我们买了他们的开发板和他那本书。 这次我们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感到了自己的无知与弱小。回来后我仔细看了郭天祥那本书附的大学六年自述,知道了他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强,并明白了一些道理。 他与我们同样稀里糊涂的浪费了大一一年的时间,但大二的他开始觉醒,觉得自己应该干些什么,找到了他的启蒙老师,进入实验室开始学习,他从什么都不会的新生,凭着自己的求知欲望和实验室前辈们的帮助,逐渐参加了各种比赛,他参加过校级的、省级的和国家级的多次竞赛,获过很多不同的奖项,大三下学期就和同学承接了一个开发项目,大四时保了研,下学期有了自己的网站和公司。 研究生阶段他仍然没有放松自己,继续学习更深的知识,熟练的应用各种控制芯片。现在我们看到的他的公司产品全部是自己研发并生产销售的。 他的成功过程没有一点天才的传奇色彩,我承认这其中有些是机遇的关系,但那机遇也是他自己努力得来的 。路上布满了荆棘,但他用毅力斩断了;路旁充满了诱惑,但他用信念战胜了。 名校的光环不可能永远照在自己的头上,只有真正的能力才是自己长久的护身符。在哪里都要靠自己,让自己变强才是正确的方向。 我会把握这次机会努力学习的,不仅仅是为了这次的项目,更是为了迎接将来的挑战。 学期开始时确实有点急于求成,什么都想学,还不知道到底要学什么,时间分不过来。刚开始接近真正的大学生活有点不知所措,这些也是后来和老师的谈话中才意识到的。经过老师的开导后我知道了自己现阶段努力的方向,安心的学习着,虽然有些科目的成绩还不是很理想,但我想应该比起我自己茫然的过活要好得多,还是多亏了老师呢。 又经历了半年的时间,我感觉自己长大了很多,急躁的心情似乎是没有了,想起当时还真有点傻气,应该是成熟了不少了吧。学习的时间我会小心分配的,请老师放心,当然有时还是会麻烦老师帮忙的。
个人分类: 公告|5986 次阅读|4 个评论
数学学法口令(2)心理素质篇
gwchxi 2009-2-2 00:57
数学学法 口令 (2) 二 . 心理素质篇 口令指引行动 . 口令不是命令,但要求对它形成条件反射,听到口令一定执行 . 目 录 一、树立理想 二、打好基础 三、主动学习 四、自我激励 五、刻苦勤奋 六、爱惜时间 七、学会思维, 八、创新精神 九、师生关系 一、树立理想 1..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2. 理想是心灵的灯塔 . 3. . 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是到达目的地的第一步(肯 布兰查德) 4. 唯 行动是载着理想的船 . 5.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有一个伟大的目标 , 然后下决心去实现它 ( 歌德 ) 6. 没有理想的生命,就像无头之蝇 . 7.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二、打好基础 1. 万丈高楼平地起 . 2. 学习如建大厦 , 上层立于下层 , 层层扎扎实实 , 才能越建越高 . 3. 踏踏实实才能稳稳当当 . 4. 打基础要循序渐进,要一步一个脚印 . 5. 良好的开端 , 是事业成功的一半 . 三、 学习要主动 1. 学无止境,只争朝夕 . 2. 学习要主动出击 , 不可被动等待 . 3. 不入虎穴 , 焉得虎子 . 4. 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 5. 我来学习我作主,我来学习我思考 . 6. 课难学,先预习;题目难,深 钻研 . 四、自我激励 1. 精神畅快,则思想活跃 . 2. 中国的数学能力是不需要证明的 . (陈省身) 3. 在数学领域,兴趣才是成功的关键 . (陈省身 02 年 08 月 光明日报) 4. 数学好玩 ( 陈省身为少年儿童题 ) 5. 我们赞赏数学,我们需要数学 (陈省身) 6. 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 . 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没有艺术性,这看法是不正确的 . 就象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里枯燥乏味一样 . 只要你们踏进了大门,你们随时随地都会发现数学上也有许许多多趣味的东西 ( 华罗庚) 五、刻苦勤奋 1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 2. 成功 = 艰苦劳动 + 正确方法 + 少谈空话(爱因斯坦) . 3. 勤奋是幸运之母 . 而其对立面懒惰则不会使人实现任何美好的愿望 . (塞万提斯) 4. 勤劳常为快乐之源(伏尔泰) 5. 辛勤催生奇迹 . 6. 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不畏劳苦的人们,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 ( 马克思 ) 7. 刻苦努力,一定胜利 . 8. 学习有苦,苦致成功,成功则乐 . 9.. 滴水穿石 , 皆因持之以恒 . 10. 在停止努力之前,你永远不是失败者 . 11.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 叶剑英 ) 12.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 刘禹锡 ). 13.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 冯梦龙 ) 六 . 爱惜时间 1. 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2. 再富有也买不回自己的过去(王尔德) 3.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 4. 从零开始,从现在开始 . 5. 合理安排时间就是节约时间(培根) . 七 . 优化思维品质 1 .细心少失误 ; 粗心铸大错 . 2. 我认为,要使科学研究成功在于:深入细致( Intensive )、耐心 (Patient) 与合作 (Collaboration). (阿克塞尔 荣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 有些人以为数学每一步都可推理,不宜强记,这是极为可笑的说法,我还没有亲眼看过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有这种能力。 (丘成桐) 4. 学习需要融汇贯通,更需要博闻强记 . 5. 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做习题,融会贯通的唯一方法是多学多思考多讨论,并多接触课外书 . (丘成桐) 6. 解题是一种实践性技能,就象游泳、滑雪、弹钢琴一样,只能通过模仿和实践来学到它 . 波利亚(美) 7. 表述寻章法 , 思考按逻辑 . 八、创新精神 1.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的人 .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 2. 在思考的基础上敢于怀疑,大胆探索,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上课时只会认真听讲,却很少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不对的 . 4. 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 进一步激发创造灵感 . 5. 应该探索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孩子喜爱数学 . 在数学领域,兴趣才是成功的关键 . (陈省身: http://www.sina.com.cn 2002 年08 月23 日 11:57 光明日报) 6. 做勇敢的人吧,勇于扫视广阔的事业,创造性思想也就偕与而来 . (普希金) . 九、 师生关系 1. 尊师爱生 . 2. 多与老师交流,敢 向 老师质疑, 3 . 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交换以后,我们就会拥有两种思想 .( 萧伯纳 ) 4.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 5.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格言)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度过研究生生活——转自考研论坛
lxxinin555 2009-1-11 19:49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一、研究生期间我们应该做什么 2)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尽量多的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熟练掌握研究过程和步骤 3)学会写论文:写论文不仅是训练表达能力,更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论文体例虽是八股,但却是整理思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结构,不可不尊重 二、对本专业研究生做研究的要求 (1)人文与技术相结合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渊博知识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4)理想精神与务实态度相结合 三、个人管理包括 个人时间管理(PTM) 个人知识管理(PKM) 个人心理管理(PPM) 个人时间管理 1、 目标 2、事先规划好的行动是成功的关键。 3、分析的工作。将事情一一列出来。没有清单,所有遇 4、到的事情都会改变你自己的运行方向。 5、设定优先次序。 6、专注力。 7、时间期限和奖励。做完一件事情后给自己一点奖励。强迫自己设定期限。 8、工时记录。将时间分配和使用情形记录下来。 9、注意拖延的现象。重要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对自己说:立刻去做!立刻去做!立刻去做! 10、会议。a会议有目标;b有议程;c准时开始准时结束。 11、关键成果领域。导师或者上级期待你完成什么? 12、分批作业。相同的事情累积起来一起做。 13、整洁。清理工作环境,面前只有你现在要处理的资料。 14、连续的工时。60分钟、90分钟的时间。一大早起床5点左右的时候可以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可以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如写报告等。 15、利用零碎的时间。只要花出代价就总会有收获。额外的零散时间,比如上班的路上的时间。 16、准时。 17、简化工作。a,做久一点;b,做快一点;c,做重要的事情;d,做自己拿手的事情;e,少犯错;f,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 18、学会说不。 19、平衡。真正重要的事情:身体健康、年轻的心灵、良好的人际关系。 个人知识管理(PKM) 其实质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竞争力。通过个人知识管理,让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多价值的知识,从而最终利于自己的工作、生活。 从个人的角度讲,需要管理的知识资源无外乎以下的内容: 人际交往资源(如联系人的通讯录、每个人的特点与特长等) 通讯管理(书信、电子信件、传真等) 个人时间管理工具(事务提醒、待办事宜、个人备忘录) 网络资源管理(网站管理与连接) 文件档案管理 个人心理管理 就个人而言,个人心理管理就是经常自我心态调整。知足长乐、量力而行 1、研究和娱乐要相结合 2、凡事都是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要经常有抱怨 3、不要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么意义? 4、正确面对困境,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 四、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 (小故事)有一个草坪铺路的故事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保护草坪是很难的,因为草坪上的路往往并不是按人的方便性来修的。有一次一个设计师承接了一个项目,交付使用后在这个建筑物的周围全部铺上了草坪,没有路,任人去踩,几个月后,草坪上就分明出现了几条道:有粗有细,然后他就此基础上修路,也有粗有细,结果可想而知。 在开始的时候,你可以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要张开你的所有触角,去看,去读,去感受,你会不自觉地爱看一些东西,那是你的兴趣,也是你的知识结构决定的,日子久了,也会出现几条路,这些路也都可以通向你要追求的目标。学会倾听心音,让心来告诉你如何走,就不会被别人的价值观、流行的热点牵着跑。 五、:如何进入一个研究领域? 进入一个领域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找一本这个领域最早的论述专著或教材,比如协作学习,可以看Robert E. Slavin《Cooperative Learning》。当你把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的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之后,再去读这个领域的论文,你就会因为心中有数而能够很好地把握了。这种工作必须要先做,不可以在网上乱搜论文,否则,你会感到:看了20篇文章,对这个领域的认识还没有形成,这些概念自相矛盾。有此认识还算幸运,有的人恐怕被偏见所引导,还不知道,这是最可怕的。 六、如何选定一个研究课题 对于现在我们研一的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不妨多做一些泛读: 1。浏览各有关协会的网站,看看最近召开的学术会议的议题 2。翻翻国内有关的期刊,看看最近这些年大家都在忙什么 根据你自己的知识结构,你会很自然地有所倾向,再多看看你感兴趣的话题,比较之后,也许就形成了你的论文选题了。 七、学生论文研究和导师的角色作用 有三种指导方式经常被应用: (1)让学生自己去找感兴趣的领域,自己研究,老师至少给予方法论上的指导 优点:学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可以帮助老师开拓思路和方向 缺点:大多数学生在研二的时候还没有确定的目标方向,选 择方向的过程异常痛苦。学生所选择的领域也许是导师所不熟悉的,为了能够从内容上提供指点,导师也要看相关的文献,如果学生多了,每个人都是一个领域,导师就很难给出专家级的指点,学生也有孤军奋战的寂寞。所以除非学生有非常强烈的意愿,我将不采用此法安排论文了。 (2)学生做老师申请的项目 优点:项目有明确的研究要求,老师能够具体指点,还有同学一起攻关 缺点:因为老师对项目的认识在短期内很难传给学生,因此有可能出现学生总不得要领的表象,造成学生的挫折感。如果老师对项目干预很少,学生就需要自强自立,否则项目的质量和成果、对学生的培养可能都达不到预期。目前我还没有掌握这种方法的技巧,所有的非编程项目几乎都是自己亲历完成,无法借助他人之力,这是以后必须要改进的。 (3)老师表达对某个方向领域的兴趣,学生自由开垦 优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着眼点,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老师因为对该方向有兴趣,也许没有深入,也许过去已经有过积累,所以还能够对学生的着眼点给予建议。学生自由发挥后,往往有出人意表的结果,师生都会因此欣喜。这是我所发现的论文期间师生关系作为融洽的一种合作方式。 缺点:学生仍旧可能感到是在孤军奋战,缺乏交流对手 八、如何得到导师的指导 研究生期间应该开始培养独立研究的能力,所以导师一般采用宽松管理。除了几个重要的时间点老师会主动的找学生以外,其余时间都需要学生主动与老师联系。导师是否真的成为你的导师,完全要看你自己的努力,同届的几个学生,可能会得到不同数量的指导,这并不是导师厚此薄彼,而是平时交流频度和质量决定的。 1)自觉地将阶段性成果向导师汇报,听听导师的建议,老师也许会从研究方法和细化问题的角度帮助你反思,更多的时候是为你提供其它的数据来源和支持(人力、物力)。 2)认真地完成老师交给你的看似与你的论文并无关系的事情。老师往往根据对你的直觉认识,认为你合适做什么事情而分配给你一些工作,也许别人对你也是这个印象,也许这是你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你的优势。认真地有意识地发展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会使你成为一个有特长的人。 3)和老师的接触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类,正式的需要预约,真的是有事情要讨教。非正式的包括路过老师的门口,打个招呼,闲聊两句。有时候正是这种无心插柳,可能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和资源,也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指点。 4)不要唯导师命是从,有时候导师分配给你某个任务也有投石问路的意思,是因为想发掘你的潜力。所以多和导师交流你的兴趣和想法,可以方便老师分配给你你所想要的机会,做你想做的事情。 九、如何得到导师对论文研究工作的指点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是论文,论文可以成为师生之间非常好的沟通载体。很多同学都是在最后一个月才把论文交给老师,老师能够做的就只是对论文规范性方面的修改了。但是论文中往往反映了一些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改善的地方,如果能够早和导师沟通,论文时期对自己的训练将会更加富有成效。 建议是:采用原型方法进行论文写作,尽早完成论文的整体框架,在每个版本征求导师的意见。 这样的好处是:导师可以较全面的了解你的想法,从而按照你的思路帮你拔高。相反,如果是零碎的部分去请教导师,导师往往会按照她如何做这个研究的角度给你提出 1)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尽量广地涉猎学科基本知识,尽量深地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过去和现在
个人分类: 笔记,转载|274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