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偶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美关系之二:二战后的发展——读书偶录(19)
热度 1 cswen 2014-5-11 16:37
中美关系之二:二战后的发展 ——读书偶录( 19 ) 温景嵩 ( 2014年5月8—11日写于南开园 ) 资中筠这一讲的第二节《二战以后的冷战时期》和第三节《解冻以后》,本文把它们并作一节来讲。故更名为《二战后的发展》。她在这两节里一共谈了七个问题,现介绍如下: 1. 国共内战。 关于马歇尔调停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即将爆发的国共内战 失败的原因 ,资中筠 的分析是:“ 马歇尔调停是美国一厢情愿,因为它自己是谈出来的国家,而中国的传统是打出来的政权。当时对立的国共双方都握有重兵,一面抢和平旗帜,一面实际上都准备武力解决问题。不论表面喊什么口号,骨子里都不认同民主自由。至于手无寸铁的中间民主势力,能起的独立作用是很小的。这些,美国决策者都难以充分了解。所以它的调停注定要失败。 ” (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的第十讲。)至于在内战中美为什么支持国民党,她说道:“因为那时美苏冷战已经开始,两大阵营开始形成。如果中国共产党胜利,就会改变雅尔塔格局,苏联的势力范围就会扩大。当然还有意识形态的原因,美国人本身是反共的,那时小罗斯福已经去世,执政的杜鲁门尽管他不喜欢蒋介石,也不看好国民党,但是为了要反苏反共,他必然要支持国民党。”(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的第十讲。) 2. 对日政策的转变。 这个转变发生在1948年下半年。 对此,资中筠写道:“在眼看中共即将取得胜利,中国大陆政权即将易手之时,美国对日政策有了很大转变。原来是扶华制日,现在倒过来扶日制华。这一转变发生在1948年下半年,经过一段时期酝酿,于1948年12月正式形成战略性的政策文件。明确扶植日本以遏制即将在中共统治下的中国。......随着冷战的升级,美国更与日本结成军事同盟。”(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的第十讲。) 3. 朝鲜战争与对华的孤立和遏制政策。 朝鲜战争以后, “美国伙同西欧盟国对中国采取遏制和孤立政策,经济上封锁禁运,在美国领导下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确定禁止向中国出口战略物资的名单。一直到1970年代初,尼克松决定改变对华政策,才开始放宽。不过直到现在欧美国家对对中国的武器禁运还没有完全取消。”(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的第十讲。)资中筠在这一段里对朝鲜战争没有怎么着墨,然而有鉴于此事之重大意义,我们将在本文的最后进行一次比较详尽的论述。 4. 尼克松访华、解冻以后的第一阶段。 “双方走到一起的是对 “苏联威胁”的共识(姑且不论事实上是否成立)。中国改革、开放、稳定、现代化需要美国;美国认为一个稳定的朝着改革方向发展、对美友好的中国也符合美国利益。 ” (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的第十讲。) 5. 尼克松访华、解冻以后的第二阶段。 “1989年以后,形势突变。苏联威胁不复存在,天安门风波使中国政府成为国际谴责对象,人权问题成为中美关系中长期的焦点。取消“最惠国待遇”问题,连续好几年留在国会的议程上。” (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的第十讲。) 6. 尼克松访华、解冻以后的第三阶段。 “进入21世纪,又出现了新问题。美国现在不再担心中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却担心中国的实力强大。 也就是说,中国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不一定被美国认为总是符合美国的利益,而要加以防范。......现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上岛屿之争又凸显出来,这些国家都要拉拢美国做后盾,美国也顺水推舟,不论在外交辞令上是如何说法,实际上主要还是防范中国。不过到一定程度以后,也不会走得太远。它不愿真的看到这个地区发生军事冲突。这种形势比较微妙,今后一段时期大约不会有根本的转变。 ” (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的第十讲。) 7. 一种畸形的新关系。 “中美之间现在又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关系:既相互防范,又相互依赖。 而且这两方面都在加深。在“依赖”方面,除了看得见的经济关系以外,中国对美国还有一种隐形的畸形依赖,这就是在中国(现在掀起了一股)不可遏制的、急剧增长的向美国的移民潮。与早期的苦力和后来的留学生不同,现在的移民是以权贵、富豪家属和各类精英为主,与此同时流入美国的中国财富就不计其数。另一方面,中国官方却保持对美国思想文化的警惕和敌视。主流宣传不断否认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和平演变”、“阴谋论”的宣传丝毫不减,军方也不时地发出强硬言论,这种宣传同权贵、富豪、名流带头用脚投票的现实成鲜明对比。 ” (以上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的第十讲。) 以上我们就介绍完了资中筠在这两节里所谈的七个问题。下面我们就要比较详细地讲一下她在第三节里,谈得过于简略的朝鲜战争。 * * * * * 在介绍朝鲜战争时我们主要的参考书是著名的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军事战略专家,贝文.亚历山大的名著:《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2013年8月中文第一版,2013年9月中文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新星出版社;郭维敬、刘榜离等译。)下面我们先谈一下我对这场战争的看法。然后再看贝文.亚历山大的著作是怎样说的。 我以为我国人民为抗美援朝在朝鲜所进行的一场战争,是我国近代史上一场最伟大的、并且取得胜利了的战争。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以前的我国百多年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了屈辱、为世界列强所欺凌和侵略的历史。其中最为严重的事件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1900年的八国联军。这次八国联军竟攻陷了当时满清政府的首都北京。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政府则西逃至陕西西安避难。 第二次则是在1937年底的日本侵略军。它也攻陷了当时蒋介石的国民政府的首都所在地南京,随后就占领了中国的沿海繁华地带,大半个中国则沦为敌手;而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则退守四川的重庆,以继续进行持久的抗日战争。 这一次则是在1950年的朝鲜战争,它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次的对外战争,然而历史在这一次却不再重复,它完全倒转过来了。从前的对外战争只有外国人打进来,这次则是我们把外国人打回去。朝鲜战争原是以美国的二战名将麦克阿瑟所统帅的、有22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军,他们已经打败并击溃了北朝鲜金日成的军队,而且还气势汹汹地直扑到了我国的东北边境——鸭绿江边。然而这支最现代化的而且在天上有最强大的空军掩护的联合国军,却不料在鸭绿江边败在了由彭德怀将军统帅的我国百万志愿军手下,而当时的我国志愿军却装备极差,可以说只不过是小米加步枪、并且没有空军掩护的装备落后的军队而已。正是经过我国这样的志愿军的浴血奋战,百战不殆、英勇善战、不屈不挠的斗争,才打败了这支武装到牙齿、最现代化的联合国军,从而赢得了我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抗击外国侵略军的胜利。全世界并且惊呼:地球上在东方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军事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 * * * * 由于本人并没有直接参加过这次战争,所以我们现在只能以美国贝文.亚历山大的书,来进一步较为详尽地介绍这次伟大战争胜利的全过程。贝文.亚历山大曾直接参加了这次战争,他是当时美国陆军战史分遣队队长,因而是朝鲜战争的亲历者。他本人又是位军事历史学家,所以他这本朝鲜战史有非常大的权威性。他这本书自出版以来,已被世人称作是六十年来取材最全面、立论最客观、记录最真实、关注人数最多的一部朝鲜战争史。因而贝文.亚历山大的这本书,其史料已被美国国家档案馆永久保存,并与美国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原件享受同等待遇。有鉴于上述种种原因,这本贝文亚历山大这的著作自然就成为我们研究朝鲜战争时的最佳参考书。下面就以此书为主线,来较为详尽地探讨一下这次战争的主要历程。 1. 杜鲁门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使我国被迫卷入了这次朝鲜战争。 本来,1950年6月25日发生的朝鲜战争与我们完全无关。 我国当时正在集中全力准备解放军跨海作战,解放台湾。而朝鲜战争则是金日成在斯大林的支持下,背着我们突然袭击了南朝鲜李承晚的部队而发生的。所以这本来是一场与我国完全无关的战事。然而就在战事发生后的第三天,即1950年6月27日,美国当时的总统杜鲁门在他发表的声明中却把我国强拉了进来。在他的命令中,他除了命令美国的海军和空军直接参加进朝鲜战争以外,他还把台湾问题扯了进来,就此事杜鲁门在他的命令里说道:“对韩国的进攻使人们一眼看出,共产主义已不再是使用颠覆手段来征服独立国家,现在他们要用武装入侵和战争手段了。它蔑视联合国安理会发出的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指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共产党占领“福摩萨(即我台湾—温注,下同。)”,就会对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和在这一地区履行必要而合法职责的美国部队构成直接威胁。因此,我(指杜鲁门自己—温注)已命令第7舰队阻止对“福摩萨”的任何进攻。作为这一行动的必然结果,我也呼吁台湾的“中国政府”停止对大陆的一切海、空作战行动。第7舰队将确保做到这一点。至于台湾将来的低位问题,必须等到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得以恢复,日本问题得到和平解决才能予以确定,或者由联合国来考虑”(此段杜鲁门的命令,引自贝文.亚历山大的《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一书)如上所述,杜鲁门就这样否定了他自己前不久发表的“不干涉中国内战,不阻碍我解放台湾”的“中立声明”,而把自己放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对立面。杜鲁门的侵略政策就这样把我国强拉进了朝鲜战争。对此,我国政府在当时的反应是发表抗议声明:“在杜鲁门发表声明后的24小时内,中国的外交部长周恩来便再一次活动中发出了第一个信号,提醒美国政府注意中国政府的立场。几天以后,毛泽东再次发出信号。这两个信号率直而又清晰,倘若华盛顿在细心倾听,两个信号早已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维护他们所珍视的重大民族利益将要采取的立场。周恩来部长谴责杜鲁门的行动是“武装侵略中国国土,完全违反联合国宪章”。毛泽东说杜鲁门自食其不干涉中国内政的诺言,他号召中国人民“挫败美帝国主义的一切挑衅”。”(引自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2. 周恩来的最后警告以及美国的置若罔闻。“ 在1950年的10月1日, 麦克阿瑟得到进兵北朝鲜授权的4天以后,红色中国的总理周恩来在北京发表了正式谈话,他说美军越过三八线可能引发战争。...周恩来在10月1日的讲话中公开谴责了“美帝国主义这种疯狂的暴力侵略行径”,并宣称,美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危险的敌人”。周恩来警告说,中国人民“决不允许外国侵略,也不能听任美国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国肆意侵略而置之不理”。 次日即10月2日到3日的午夜刚过不久,就传出了红色中国最强烈的警告。印度大使潘尼迦被召到周恩来的府邸,周恩来铿铿有力地告诉这位印度人,如果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入朝参战。但是,如果是南朝鲜的军队独自越过,中国则不会干预。潘尼迦立即向它本国的政府汇报。第二天,潘尼迦还通知了英国和缅甸的驻华代表。 10月3日上午,周恩来的警告通过英国传到了华盛顿。美国国务院把它传给了马歇尔部长,随后陆军部又通知了麦克阿瑟。 潘尼迦转达的警告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杜鲁门对印度人的话半信半疑,...杜鲁门反而怀疑周恩来的警告是一种宣传策略,......国务卿艾奇逊也认为,周恩来的声明是苏联和中国试图迫使联合国撤军所做的努力的一部分。毫无疑问,艾奇逊和杜鲁门都受到了中央情报局的影响,该机构在10月12日还在建议说,尽管周恩来发了声明,并有军队调往“满洲”,“但尚未有充分的迹象表明中共有大规模干预朝鲜的意图”。、 10月14日麦克阿瑟的远东司令部的《每日情报综述》认为,尽管红色中国在满洲共有38个师(每师大约有一万人)。然而该概要却仍然认为,中共最近发出的一旦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即入朝参战的威胁,“很可能是一种2外交讹诈”。 美国根据潘尼迦的信息所采取的唯一的行动是,经总统批准,参谋长联席会议给麦克阿瑟发了一份通知。通知说,万一“在朝鲜任何地方发现中共公开或秘密部署的主力部队”,只要有“获胜的机会”,他仍可以继续行动,但是,除非得到华盛顿的授权,否则她不得对中国境内的目标采取行动。 现在回顾起来,北京和华盛顿之间间接的交流所产生的误解,实在是令人悲哀。红色中国领导人无疑感到,他们完全是以负责而正式的态度和美国打交道。因为当时双方都没有在对方首都派驻外交代表。印度是一个主要的中立国,并且大家公认,通过它与英国的密切联系,可以直接和美国官方的高层取得联系。周恩来之所以选择潘尼迦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朝鲜问题来说,印度试图保持不介入态度并由此受到双方的尊重。然而,华盛顿之所以注意潘尼迦却是由于他的亲共名声。而未能注意到潘尼迦是一位主要中立国的大使这一职位。正是前述的这一点,才使他在华盛顿的影响丧失净尽。”(上面几段的引语,均引自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看过贝文亚历山大这一大段论述,也确实是使人感到痛心和遗憾的事情。 然而我另一方面也感到,华盛顿之所以这样固执地,置周恩来的最严重的警告于不顾,其真实原因是,他们也瞧不起当年的中国军队:装备又差,又是征战多年的疲惫之师,(打了十年内战,之后是八年抗战,所后又是三年的解放战争,前后一共打了二十一年的战争,人都打老了。)所以他们也许真的以为他们可以在朝鲜战场上和中国的军队较量一番,并且打败中国军队。可事实又是如何,他们在朝鲜遇到的中国军队果真是一支疲惫之师吗?请看下一节的文字就可分晓。 3. 这支军队不寻常。 这 一节的题目原 是贝文.亚历山大一书中第41章的标题。 这标题说明麦克阿瑟在北朝鲜遇到的并不是一支疲惫之师;恰恰相反,他在北朝鲜遇到的却是一支英勇善战,百战不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钢铁之军。请看贝文.亚历山大的原文: “尽管远东司令部和华盛顿不愿承认,但联合国军所面对的却是一支数量庞大又很卓越的军队。北京一直把这支部队叫做志愿军,显然是因为双方都想把朝鲜战争当做一场地区性的冲突,始终想维持这一说法。事实上这些军人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员,随部队部署在朝鲜。这支部队的前身就是与国民党作战的中共游击队。到1950年时,人民解放军虽然已成为强大的武装,但他还保持着过去游击战时期的作风和传统。正因为如此,人民解放军和世界上所有其他军队都迥然不同。 中共军队有一点极不寻常,就是它没有明显的军官建制。不过其“干部”或领导小组却很坚强,而且每级都有领导集体,完全可以起到军官建制的作用。人民解放军在将军以下都没有军衔,指挥官都按职务来称呼,如称作“班长”、“连长”等。为保持部队的游击传统,和共产主义的平等原则(明显只有中国军队是这样,其他共产党军队则不然),官兵一律着同样服装。这方面就与他们的北朝鲜同志有别。北朝鲜的军官,按照苏联模式着军礼服,并配有醒目的肩章,标明级别。人民解放军官兵的服装基本上相同,上装虽有一点差别,但不仔细看也看不出来,军官的制服有时在领子和袖口处带有红色镶边。 .......... 亚历山大.L.乔治根据其对中国战俘的调查,对在朝人民解放军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人极力避免军事上的等级制度。其所以这样,不仅是要从战士中提拔干部,而且是为激发广大士兵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讨论、解决并处理日常问题。这种做法,结合其他措施,可使普通士兵充分了解战术形势以及部队作战计划等方面的情况。这样就可使广大士兵在重大战斗行动中发挥主动性,增强责任感。而这却使联合国审讯人员感到困惑,他们无法相信这些大字不识的一个士兵,怎么会掌握那么多的确切情况。 中国军队是以战斗小组组成的。其基本思想是,彼此间的同志关系可以鼓舞士气。士兵的社会行为由亲密无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规范。这样,步枪班就采取“三三制”。其中每个小组有三个人,在三个人中指定一个人为组长。三个人互相监督,三个小组组成一个班。这种小组制度意味着每个小组长只管三个人,并有助于解决各部队普遍存在的问题,即让士兵投入实际战斗。由于十分看重同志间的友谊和忠诚,所以各师的官兵尽量由一个省一个地区的人组成;很多个连的战士来自同一个村子。像中国这样一个方言众多,风俗习惯的差异又很大的国家,采取上述做法十分重要。在条件许可时,整个队伍被安排本省家乡去修整补充。这种办法倒有点像英国军队中团一级单位所实行的制度。不过朝鲜的形势十分紧迫,因而这一制度已被打破。队伍的团结受到了影响。 ......... 令人十分吃惊的是,中共军队充其量只有迫击炮,却在朝鲜打败了全世界中火力最强,拥有完全制空权的美国军队。中共军队使用的步枪和机枪,来源比较混杂。其中有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美式武器,有的则是二战结束时,在“满洲”收缴的日本武器。他们拥有的大炮不多,而且大部分都留在了“满洲”。但他们的迫击炮却发挥了充分的效力。这些迫击炮大部分是 美制的。不过他们也有少量的苏制大炮。特别是是极具威力的120毫米重型迫击炮。中共军队也依靠手榴弹和对付坦克的炸药包。用TNT炸药制成的炸药包重5磅或20磅,由反坦克组携带。如将其放在坦克履带下,或塞到坦克下面,就可炸毁坦克。 除了缺乏重武器以外,中国人也受到原始的后勤制约。他们也想方设法向离前线五十公里左右的兵站运输军需品,但由火车运输的不多,因为中共靠的是人力和畜力。在这种情况下,部队进攻时,通常主要靠轻兵器、机枪和手榴弹。只有对付最有利的目标时,才动用迫击炮。 中共军队依靠人力和畜力运输物资,虽然在一些方面受到极大的限制,但却机动灵活,不受公路的制约,只要有路可走,他们就可在正面、侧面,或敌后进行作战。而联合国军对却恰恰相反,它必须依靠卡车在公路上运送给养,而公路最易被路障所截断。中共军队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拿破仑所用的革命军很相似。像拿破仑那样,中国人根本不受后方供应基地的限制(拿破仑时代称作军械库)。其结果便是拿破仑和中共的军队能够就地获得很大的机动性,从而可以进行大胆的战术行动。而其敌军却离不开供应基地,只得被动地保护供应线。举例来说,中共军队要每个战士都要背负供很长时间——六天或更长时间——用的干粮。这些干粮一般都是压缩过的,如炒米、炒黄豆或豆腐干。同样,1800年拿破仑在马伦哥战役中,派其部队翻越阿尔卑斯山,到达意大利,就是让部队带的压缩饼干之类无需烹调的食品。 中国人在作战方面极为训练有素,尤其善于打夜战。他们善于伪装隐蔽,联合国军的飞机很难发现他们。他们一般在夜间行军,平均速度极高(一支部队每天走29公里,可连续行军18天之久)。一到白天,人、畜、包括所有武器装备,都隐蔽起来。只要部队不发生战斗,一般只出动侦查小分队。中共军队白天被迫行军时,如果发现上空有飞机,每个人必须原地站立不动。若有人不服从命令,军官有权开枪进行阻止。 在战术上,中朝军队类似,都敢打敢拼,充满气势和决心。他们的进攻方式一般是派遣一支部队深入敌后,先断敌退路和给养,然后从正面、两翼发起进攻,制服敌人。他们也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使敌人钻进V型口袋,然后收紧口袋,予以歼灭,并把部队派到口袋后面,阻挡前来救援的队伍。 中国共产党人在同物质条件优于自己的国民党人作战中,吸取了军事上的经验教训,找出了一条行之有效、克敌制胜的作战模式,战胜了武器装备优越的敌人。夜间进攻是其作战规律。只有意外情况,才会偏离夜战。挺进部队往往选择最方便、最有利的地形接近敌人:比如山谷、洼地或河床等。如遇抵抗,他们就展开反击,一般是抽出小股部队进行战斗。如果没有遇到阻力,整个部队便在夜间穿过防御工事,一直深入到联合国军阵地的后防。类似战例,不胜枚举。整团整团的中共军队时常用这种方式列成纵队,直插联合国军后方。一旦交火,中共军队便用手榴弹、步枪和轻机枪对小部队(如一个排)的阵地实施包围(美式老式汤姆生冲锋枪是他们喜欢用的武器。不过他们也常使用制作粗劣的苏制小型冲锋枪)。 一旦受到火力攻击,进攻中的中共军队便立即卧倒,但只要射击停止,他们便一跃而起,再往前冲。全面进攻如果开始,他们便勇往直前,即使遭受严重伤亡,也很少停止进攻。其他部队前赴后继,也从四面八方涌上前去,直到完成突破任务。他们要么摧毁防御阵地,要么迫使守军撤退。在巩固新阵地后,中共军队便匍匐前进,向下一个排暴露出来的侧翼阵地发动进攻。偷袭与勇敢相结合,利用夜间进攻小部队,这种战术可在多处突破一个营的正面防线,其结果会是毁灭性的。 中国人偶尔也用迫击炮造成敌军伤亡。他们通过仔细观察敌军抬送伤亡者的行动,判断联合国军的前沿阵地的方位。确定敌军位置后,中共军队便向阵地前沿发射磷光燃烧弹,以标明方位。此时进攻部队便匍匐前进,尽可能接近敌军,然后再冲向敌军前沿阵地。 中国人的理论是将防御部队分割开来,然后以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因此,伏击是中国军队最喜欢使用的战法。这种伏击战术,不论是直接从正面进攻,还是通过渗透或侧翼包抄,或是在联合国军阵地后方设置路障,都能奏效。进攻部队的规模一般是一个排或一个连(50至200人之间)。如遇伤亡,随时补充。 对美国部队来说,坚守阵地,等待天明,才是防御中国人进攻的上策。一等能见度恢复,中国人便停止进攻。这时,美国人利用武器方面的优势以及制空权,袭击中共军队的已知阵地,就可恢复失地。但是由于中国人夜间攻势凌厉,又不被人注意,联合国军往往在敌军四面进攻下撤退下去。不然,便是阵地陷落,或被完全摧毁。 不过中国人也有一些战术难题。也许由于缺乏通信设备,最严重的问题是部队过于死板。比如其团一级才有无线电,营一级才有电话,营以下部队只能靠通信员、军号、哨子、信号弹和手电筒来联系。战术上的僵硬死板有时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营级以下的指挥员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一个营一旦投入战斗,往往要打到弹药完全用尽之时,即便这样做徒劳无益,甚至可能导致战术上的自杀后果。 1950年10月6日中国共产党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向朝鲜派遣“志愿军”。其实是以志愿军的名义派来了穿着红色中国军装的正规的人民解放军。但志愿军这种叫法只是一种表态,暗示战争只限于朝鲜半岛,因此他们不是向美国挑战。中国共产党政治局还拟出一条新口号,即“抗美援朝”。 两天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是一位有名的军人,他的军旅生涯可一直追溯到1920年代后期红军的创建时期。他开始沿鸭绿江集结12个前沿师。10月11日,他返回北京,同北朝鲜代表会晤。在北京期间,彭德怀、毛泽东和其他政治局委员,对美国的行进速度感到吃惊,于是决定立即派部队进入朝鲜。10月18日夜,部队开始出发。按照昼伏夜行的常规,中国军队在西线鸭绿江南50公里处的高山前,进入阻击阵地,南距清川江只有几英里。在东线,中国军队则抵达长津水库以南的阵地。 中国军队的建制以军为单位。军一般下辖三个编制为1万人的师。这样,,一个军大体上和美国的一个军相当。3万人的一个军隶属于兵团,一个兵团下辖四个军。几个兵团组成一个野战军。首先入朝参战的部队是红色中国最善战的第4野战军。第4野战军共有5个兵团,60个师,或者说总共有60万兵力。该野战军的一部分曾于1950年春参加了攻占海南岛的战役。但这支军队于1950年夏季重返“满洲”家乡的永久驻地。同年夏天与初秋间,第3野战军也开进“满洲”。到10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在朝鲜边境附近两个野战军的40万兵力。 美国第8集团军10月25日跨过清川江后,各有三个师的第38、第39、第40三个中国军自西向东摆开了阵势:第39军陈兵于云山以北,第40军进驻温井一带,第38军部署在熙川西北。另有第66军和第50军在山区隐蔽待命,并未参与第一阶段的进攻。 在美国第10军前线,只有一个中国军,即第42军,部署在长津水库以南。但在第一阶段的进攻中,只有该军的第124师与南朝鲜部队或海军陆战队交火。另外两个师(即125师和126师)则部署在更靠北的地带。不过125师有的部队也明显参加了战斗,因为就是该部队在截断南朝鲜第6师弟7团向鸭绿江进军的道路后,将其歼灭的。 这样一来,在美国第8集团军前线,中共军队共有15个师,即15万兵力。不过在第一阶段的进攻中,只有9万人参战。在美国第10军前线,有三个中国师3万人布防。不过在开始时只有一个师参战。在麦克阿瑟10月24日下令所有兵力全线向鸭绿江进军时,中共军队在朝鲜的兵力已达18万人。 由于使用代号,在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对隐蔽在朝鲜兵力和番号方面取得成效。大多数初期吧被俘的中国人,都说他们是第54、55、56、57和58部队。进一步审讯后,他们又说是属于第55部队第1营。有一段时间,联合国军审讯人员信以为真。,以为这些部队是中国派到朝鲜的象征性部队。实际上这些部队已表明了中国的各军。比如说,第55部队即39军,第56部队即第40军。第55部队第1营即第39军的115师。本来在审讯中中国军队的部署很快便暴露了,但审讯人员却不愿放弃那种假设,总认为是一些象征性的部队。这就低估了中国在重新部署的1兵力。直到11月1日美国第8集团军情报处才开始改变了看法宣称那些“部队”已达团一级的规模。后来到11月4日和5日才将团提高到师一级。但仍只不过是实际规模的三分之一。 中国军队在同国民党作战时,从来没有遇到过联合国军所展示出的这样强大的火力,特别是大炮和飞机。如此密集的炮火不仅是中国军队不曾经历过的,而且迫使他们迅速找到应付它的办法(如夜间行军,夜间补充给养等),并使部队的机动性受到很大限制,也对部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影响。 中共第66军在与第8骑兵团作战后,曾写了一个小册子,叫做《云山战斗主要作战经验总结》。这总结肯定了美国火力的威力。其中谈到迫击炮、坦克和大炮的协同作战,美军飞机的扫射和轰炸,都对中国军队运输造成巨大破坏;也谈到美军的运输十分优越,步兵重武器,特别是远程火力的射击速率十分了得。 对美军步兵本身,小册子并没有说什么好听的。美国兵在后路被切断时,“往往把重武器乱丢,然后便装死......他们的步兵经不起打,都胆小怕死,没有攻防勇气。他们只会依靠飞机、坦克和大炮,同时也害怕我军的炮火。前进时一听到我军的枪声,他们就畏缩不前,不敢再往前走......他们长于白昼作战,但却不熟悉夜战和白刃战......一旦战败,就溃不成军。如果没有迫击炮掩护,他们就不知所措......在云山他们被围多日,无所作为。他们的后方一被切断,便怕得要命。一旦运输中断,步兵就失去斗志,无心作战”。 在与美国人的实战中,中国人所得出的结论是:部队必须迅速地突入敌军的后方,进攻路线应力求避开公路和平地,以便远离美军的坦克和大炮;在山地进行夜战,应事先制定周密计划,各排之间要建立联络,先用小股巡逻队进攻,然后吹起号角,让大部队上来列队攻击。” (以上 这支军队不寻常 各段的引文均引自(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一书) 本文至此结束。为纪念指挥这次赢得了我国近代史上空前伟大的,一次对外战争之胜利的彭德怀元帅,并同时也为了纪念参与这次伟大的战争并赢得了空前伟大的胜利的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们,作为本文的附录,我们且从《百度百科》网站上引来一段介绍彭德怀元帅生平的文字,以表达我们对他以及对广大志愿军的深深的敬意,和永久的怀念。 * * * * * 附录 彭德怀元帅 简介 彭德怀 彭德怀 ( 1898 — 1974 )原名得华,号 石穿 ; 1898 年 10 月 24 日出生于湖南省 湘潭 县石潭镇乌石寨彭家围子; 1974 年 11 月 29 日 14 时 25 分在 北京 含冤 辞世 ;前妻 刘坤模 ( 1910 —?),后娶 浦安修 ( 1918 — 1991 )为妻,无子女。 彭德怀 同志 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军事家 、政治家; 中国共产党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与 中国人民解放军 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 缔造者 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开国元勋 之一; 1955 年被授予 元帅 军衔和一级 八一勋章 、一级 独立自由勋章 、一级 解放勋章 。 彭德怀同志曾任中共六届候补中央委员;七、八届 中央委员 、 中央政治局委员 ;国务院副总理兼 国防部 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 三线 ”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等职务。 1978 年 12 月 24 日, 邓小平 同志在彭德怀同志追悼大会上的 悼词 中称“ 彭德怀同志是国内和国际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一直受到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怀念和 爱戴 。”“ 彭德怀同志热爱党,热爱人民,忠诚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作战勇敢,耿直刚正, 廉洁奉公 ,严于律己,关心群众,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他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对革命工作 勤勤恳恳 ,极端负责 。” 在为彭德怀平反昭雪的追悼大会上,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亲致 悼词 ;沉冤整整 30 年的彭德怀一案终于获得平反,历史最终给这位 忠臣 良帅以公正的评价。 悼词全文 1978 年 12 月 24 日,在彭德怀、陶铸同志的追悼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同志为彭德怀同志亲致悼词: 同志们:我们怀着十分 沉痛 的心情,为彭德怀同志举行追悼会。 彭德怀同志是我党的优秀党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平江起义的主要领导者、红三军团的创立者,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曾担任过 党政军 的许多重要职务。他在林彪、“四人帮”的迫害下,于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六岁。今天, 华国锋 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认真落实党的 政策 ,给彭德怀同志做出了全面的、公正的评价,为他恢复了 名誉 。 彭德怀同志在近半个 世纪 的革命斗争中,在伟大导师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 南征北战 ,历尽艰险,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为 人民军队 的成长壮大,为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他的不幸逝世,是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 彭德怀同志具有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军事指挥才能。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时期,他曾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师长、军长、三军团总指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长征后期担任过以毛泽东同志为政治委员的陕甘支队司令员;到达陕北以后,担任过红军前敌总指挥。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副总司令,中共中央 北方局 代理书记。 解放战争 时期,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一九六五年,担任建设 大三线 的副总指挥。他曾任党的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政治局委员。他还当选为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彭德怀同志是湖南省湘潭县人,出身贫寒,当过 苦工 。 大革命 时期,他曾在国民革命军任营长、团长。大革命失败后,他坚持反对 新军阀 ,秘密组织士兵委员会,支持工会、农会和学生会的革命活动。在严重的 白色恐怖 下,彭德怀同志毅然决然地选择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道路,于一九二八年四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九二八年七月,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刻,彭德怀同志领导了著名的平江起义,编为红军第五军,坚持湘鄂赣的游击战争,开辟了湘鄂赣根据地。到同年十一月间,红五军主力奔赴井冈山。从此,他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坚持井冈山斗争,参加反“围剿”作战和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指挥过许多重要的战役和战斗。长征到达陕北后,他还参与指挥了红军胜利的东征。 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同志协助朱德同志率领八路军,挺进敌后,在艰苦的岁月里,开辟了华北广大的抗日根据地,为赢得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同志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的伟大战略决策,在敌我力量悬殊、十分艰难的条件下,指挥部队 驰骋疆场 ,英勇奋战,消灭了蒋胡军,解放了 大西北 。新中国刚成立,美帝国主义把侵略朝鲜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彭德怀同志当此严重时刻,坚决执行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肩负中国人民的重托,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率领中华英雄儿女,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同朝鲜人民和人民军并肩战斗,直至胜利,光荣地履行了 无产阶级 国际主义义务。彭德怀同志回国后,致力于我国 国防 建设和经济建设事业,不辞辛苦,成绩卓著。 彭德怀同志热爱党,热爱人民,忠诚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作战勇敢,耿直刚正, 廉洁奉公 ,严于律己,关心群众,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他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对革命工作勤勤恳恳,极端负责。 彭德怀同志是国内和国际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一直受到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怀念和爱戴。 我们要学习彭德怀同志的 革命精神 和高贵品质,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在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在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指导下, 解放思想 ,开动机器,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奋勇前进! 彭德怀同志永垂不朽! ( 以上各段介绍彭德怀元帅事迹的文字均引自《百度百科》网站 )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1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改良:自我纠错机制——读书偶录(15)
热度 1 cswen 2014-4-21 16:59
这是我的新的一篇《美国十讲》之读后感 改良:自我纠错的机制 ——读书偶录( 15 ) 温景嵩 ( 2014年4月21日写于南开园 ) “改良”在我们这里,曾经是个吃不开的名词,然而在美国那里却是一剂“良药”——是那个国家推进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请看资中筠《美国十讲》第九讲第二小节的最后一点“渐进的改良”。在这一段里她说道: “其四,渐进的改良。每个国家不管原来是什么制度,都会产生很多问题。美国在激烈的竞争中,必然会产生很多社会矛盾,发生两极分化等。它的制度设计中有一种自我纠错的机制,所以在漫长的进程里,二百多年来不断地进行改良,大改小改好多次。每一次总统选举实际上就是揭露现任政府的缺点和毛病,然后许诺自己如果当选将做出哪些改进,这些是小调整。当然许诺的东西不一定实现,但不管怎么样,这种定期的揭短,加上媒体的曝光,有什么毛病都要晒在光天化日之下,就便于公众监督,推动改革。这些都是美国的强项,使得它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前进。”(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第九讲第二小节的最后一段。) 资中筠在这里说得很清楚,美国的每一次总统选举,包括国会的选举,都是揭露现任政府的问题,实现改革、实现改良的机会。这就是她所说的“自我纠错的机制”。 这很新鲜。 从前对于美国的总统选举以及国会选举,我们一般的理解是那里实现民主的机会,是实现老百姓当家做主的盛举。然而资中筠在这短话里给我们更进一步地指出,这更是一种美国社会实行自我纠错的机制。也就是说这是老百姓通过自己手中的选票来改进国家的治理,来改良社会的良机。 事实正是如此。 由于在1871年,美国人在法国的援助下战胜了英国的殖民军,所以尔后的几十年里在美国就掀起了一股“亲法反英”的大潮。这股大潮最后就导致了1812—1814年第二次美英之间的战争。结果与第一次的结局相反,这一次美国大败,首都华盛顿被英军占领,总统的白宫,和国会大厦被英军焚毁。其总根源正是由于当时的几届美国政府实行了“亲法反应”错误政策。于是在1817年,美国的选民们就通过自己手里的选票,把那时的美国战争政府选下了台,而把主张“远离欧洲纠纷”的门罗送上了总统宝座,从而导致了美欧之间百年的和平。这是第一次美国重要的“自我纠错机制。” 在40年代末期,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形势影响下,在美国由臭名远扬的麦卡锡掀起了一股疯狂的反共的“麦卡锡主义”大潮。这股大潮最终在1954年美国国会参议院的“陆军—麦卡锡听证会”上,以67票对22票的结果,被否决,“麦卡锡主义”遭到了严厉的谴责,从而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第二次美国实现了“自我纠错机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为罗斯福曾连任了四届美国总统而遭到美国人的非议。于是美国国会又通过了一道法令,法令决定今后美国的总统最多只能连任两次。这是又一次美国实现了“自我纠错机制。” 二战后的1954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开始干涉了越南战争。1961年肯尼迪和约翰逊总统又把侵越战争升级,1967年美国侵越陆军多达50万,这终于迫使它国内老百姓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反对越南战争的高潮。1968年的国会选举终于使反对越南战争的民主党选上了台,在民主党控制的国会下,终于通过了大幅度削减军费的预算,最后就迫使共和党的总统尼克松宣布从越南撤军。这又是一次重大的,美国人实现它的“自我纠错机制”的重大举措。 以上几次历史事实正好说明,美国的总统选举和国会选举,正是美国老百姓通过自己手里的选票来实现改善国家治理,改良社会的良机。确实是美国的一种良好的“自我纠错机制。” 有关上面讲的这些重要的历史事实,其详尽情况朋友们还可参见《新浪网》上一位网友的文字:《美国强大之谜:自我纠错机制在历史上发挥了作用》。为便于朋友们参阅,我们且把该文引来,作为本文的附录,放在文末,以供朋友们参考。 附录 美国强大之谜:自我纠错机制在历史上发挥了作用 2014年4月20日引自《新浪网》网站 美国强大之谜:自我纠错机制在历史上发挥了作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16:35 国际在线   远离欧洲是非遏制思想逆流结束侵略战争      门罗总统让美国与欧洲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   说起美国为什么强大?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它超强的经济实力和军事机器,其实在促成美国霸权的众多因素中,由美国的立国先贤们所设计的强大的自我纠错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它总能在历史上的关键时刻纠正美国内外政策上的失误,从而确保了美国一步步走向强大。    对英战争损失惨重,此后与欧洲保持近百年和平   美国的独立是在法国的帮助下完成的,因此在独立初期,美国民众普遍对法国怀有感激之情。1789年,在美国赢得独立后的第6个年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经过革命洗礼的美国人在闻听大洋彼岸友邦传来的革命消息后,举国热血沸腾。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己的革命理想已被远播到了欧洲。1790年初,曾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的法国将军拉法耶特将缴获的开启巴士底狱的钥匙赠送给华盛顿总统,并在给华盛顿的信中表示,“由于美国革命,巴士底狱的大门才启开”。此举更加增添了美国民众对法国大革命的同情。   1793年2月,法国与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爆发战争。两个月后,法国雅各宾派政府的特使爱德蒙·热内来到美国。热内顶着当时法国最时髦的“公民”头衔在美国的南卡罗来纳登陆,一路上发表激昂慷慨的演讲,高唱填写着“自由”新词的《马赛曲》,热情传播革命精神。他还鼓动美国民众出资武装美国的私人船只,攻击英国商船,破坏英国的海上运输线,以实际行动支援法国革命。热内的鼓动加上法国革命的感召力,美国国内亲法仇英的情绪很快被煽动起来。一时间美国国内涌现出大量名目繁多的亲法政治团体。同时,美国政府内要求参战的呼声也开始高涨,如果任凭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美国必然会和英国交战。   1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爱问(iAsk.com) 美国强大之谜:自我纠错机制在历史上发挥了作用(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16:35 国际在线      麦卡锡(右)在“陆军—麦卡锡”听证会上。   而当时的美国正经历着建国初期的动荡和危机,国贫民弱,更何况占美国财政收入1/4的进口税,竟然有90%来自英国。如果不纠正国内的这股参战洪流,后果将不堪设想。 恰在此时,法国雅各宾派政府垮台,加上华盛顿总统的干涉,才让美国暂时避免了与英国的战争。不过危机还没有结束,1807年12月,美国又联合法国对英国发动了贸易禁运,然而贸易禁运政策不但没有伤到英国,反而让美国自身损失惨重。从1809年开始,美英关系急剧恶化,终于在1812—1814年间爆发了第二次美英战争。在战争中,美国损失惨重,不但首都失陷,白宫、国会大厦和各部大楼也被英军焚毁。战后,痛定思痛的美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政策,美国的自我纠错机制开动了。1817年,美国人用选票交出了自己的答案,力主远离欧洲是非的门罗高票当选美国总统。门罗上台后将外交重点转到美洲大陆,不再干涉欧洲事务,在此后的近百年间,美国再未与欧洲列强发生战争,赢得了快速发展的宝贵机遇。    “麦卡锡主义”扭曲美国社会,一场听证会拉开纠错序幕   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美国社会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来自威斯康星州的麦卡锡参议员因为赌博和酗酒,以及为纳粹辩护的言行一直在参议院吃不开。为了挽救在国会的声誉和迎合美国社会对共产主义的憎恨,1950年2月9日,麦卡锡扔出了一颗重磅炸弹。在一番精心策划后,他发表了题为“国务院里的共产党”的演讲,声称他手里握有国务院里205人的共产党间谍名单,而这些人至今仍在草拟和制定国务院的政策。他的演说令美国上下一片哗然,麦卡锡也在一夜间成为全国的政治明星。   在接下去的几年里,麦卡锡四处出击,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反共浪潮。在“麦卡锡主义”猖獗的时期,几乎所有与共产党有关的书籍都被列为禁书。左翼作家白劳德、史沫特莱等75位作家的书籍全部遭禁,马克·吐温的作品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被列入“危险书籍”之列。更为可笑的是,连一本介绍苏联芭蕾舞的书也因为提到了“苏联”而被麦卡锡主义分子焚烧,甚至连有关中世纪英国绿林好汉罗宾汉的书也被划入清洗之列,原因是“罗宾汉劫富济贫,这可是共产党的路线”。   除此之外,大批美国开明人士受到了迫害,二战著名将领马歇尔不得不辞职回家养老。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喜剧大师卓别林等也受到种种迫害。不少人因被指责同情共产党而遭监禁和驱逐。但是就在这段美国历史的黑暗时期,麦卡锡的支持率却出奇的高,竟有七成以上的美国公众支持麦卡锡的所作所为。   “麦卡锡主义”的猖獗致使美国社会产生严重扭曲,就在此时,美国的自我纠错机制再次发挥了作用。在1954年的“陆军—麦卡锡听证会”上,陆军部揭开了麦卡锡调查活动的黑幕。接着,参议院以67票对22票通过决议,正式谴责麦卡锡违反参议院传统的行为。而在当年的中期选举中,民主党控制了国会,麦卡锡的政治生命正式终结,“麦卡锡主义”时代也宣告结束。    用选票惩罚战争狂,美国摆脱越战噩梦   越战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也是二战后美国参与的伤亡人数最多的战争,而美国最终得以摆脱这场战争,同样离不开自我纠错机制的功劳。   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艾森豪威尔政府从法国手里接过越南,扶植南越吴庭艳傀儡政权。1961年1月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对越军事干涉骤然升级。当年5月,肯尼迪派遣特种部队进驻南越,这一事件被认为是越战开始的标志。此后,美国逐步扩大在越南的战争规模,到1967年底,美国驻越军队已达到50万。另外,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等美国盟国也卷入这场战争。   越战给美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使国家处于极度的分裂状态。当时,大规模的反战运动此起彼伏,成千上万的美国年轻人选择逃往加拿大等方式拒绝入伍。在内忧外患之中,美国人再次激活了自我纠错机制,用手中的选票惩罚了战争狂们的行为。   1968年国会选举后,民主党控制了国会,并开始大幅缩减在越南的国防预算。此后,共和党总统尼克松不得不对美国的越南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寻找“体面地结束越南战争”的办法。1969年7月,尼克松在关岛发表声明,宣布美国将减少在亚洲承担的军事义务,开始推行“越南化”政策,并逐步从越南撤军。1973年,美国撤出了在越南的全部军队,终于摆脱了这场延续十多年的噩梦般的战争。   美国历史上,像这样的自我纠错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打破惯例,连任了四届总统。在其去世后不久,美国国会所做的第一件重大事情就是修改宪法,将总统任期定为至多连任两届。因此,在仔细研究了美国社会以后,法国哲学家托克维尔写道,美国的政治体制使它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政策失误,但当它一旦察觉失误,回到正确道路上的机会也很多。(来源:环球时报 许辉)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爱问(iAsk.com)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下载点点通 】【 打印 】【 关闭 】 100个好项目赚钱真快 安全治近视,清晰看世界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3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民主的实践——读书偶录(14)
热度 2 cswen 2014-4-20 15:22
民主的实践 ——读书偶录(14) 温景嵩 (2014年4月20日写于南开园) 本文的题目实即资中筠《美国十讲》第九讲第二小节里第二点的题目。她这一点的内容并不长,让我们且把她这一点的内容全文引在下面: “其二,民主的实践。基本的民主在基层,在各个州,在各个市、县。所以各级官员都是向下负责的。不是上级任命,不必对上级负责,从而保证基层民主是稳定的。高层如果发生变化,或者有什么丑闻,甚至是总统杯弹劾下台,也不会动摇国家的根本。”(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第九讲第二小节的第二点。) 看起来资中筠这一点讲得很好,很重要。然而可惜的是她对此着墨不多,没有进一步发挥。为使朋友们对此有个更充分地了解,我们从《新浪博客》网站上引来一篇文章:《如果各级主官都由公民直选》,作为本文的附录,给在下面,以供对此有兴趣的朋友们参考。 附录 如果各级主官都由公民直选 如果主官都由公民直选 (本文2014年4月20日由温景嵩引自《新浪博客》网站) 如果政府主官都是由公民直选?(原创) (2010-07-01 21:02:32) 转载 ▼ 标签: 转载 在现代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社会主义的民主一旦实现,它一定会比资本主义的民主更加完善更加先进。 原文地址: 如果政府主官都是由公民直选?(原创) 作者: 理直气壮网上行 如果政府主官都是由公民直选?(原创) 如果政府主官都是由公民直选,中国的《宪法》一定是全人类最好的《宪法》; 如果政府主官都是由公民直选,中国政府一定是全世界最好的政府; 如果政府主官都是由公民直选,中国才能真正跳出“人亡政息”兴亡更替的“周期率”; 如果政府主官都是由公民直选,中国才是真正是还政于民,中国政府才是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府; 如果政府主官都是由公民直选,公民才是真正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国民的民主意识才会得到加强,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如果政府主官都是由公民直选,真正的“政治精英”才能脱颖如出,政府官员才能不犯错、少犯错或犯了错能及时纠正; 如果政府主官都是由公民直选,即使发现了个别不称职的官员,也能及时弹劾或罢免; 如果政府主官都是由公民直选,官员才不会唯长官的意志为意志,才会以选民的需要为需要,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如果政府主官都是由公民直选,才能减少或杜绝行贿受贿、买官卖官的贪官污吏,中国的各级政府才会成为廉洁高效的政府; 如果政府主官都是由公民直选,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比美国的“民主政治”更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如果政府主官都是由公民直选,中华民族才能以其最优秀的政治制度和骄人的社会文明及经济成就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马根草 2010-06-28 00:11:36 革命导师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说 : “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应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国家高级官吏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支付给他们的办公费,都随着这些官吏的消失而消失了。社会公职已不再是中央政府走卒们的私有物。”列宁的话一针见血:“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就在于国家官吏拥有了特权地位!”恩格斯说:“社会主义取得胜利以后,必须实行充分的民主” 博主回复: 2010-06-28 15:53:55 导师们的教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基础。在现代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社会主义的民主一旦实现,它一定会比资本主义的民主更加完善更加先进。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1603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国对外政策的最可怕之处——读书偶录(12)
热度 1 cswen 2014-4-14 17:29
美国对外政策的最可怕之处 ——读书偶录(12) 温景嵩 (2014年4月13—14日写于南开园) 资中筠《美国十讲》第八讲《冷战与后冷战时期》的第二小节,其小标题是“美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在这一小节里,资中筠一共讲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四个特点,她所讲的这些特点都讲的是美国可爱之处。然而美国真的是这么可爱,没有一点可怕之处吗?我却觉得未必。且让我们先看一下资中筠女士是怎么说的。在其四个特点的论述里,资中筠女士指出美国这四个特点的主题分别是: 一是美国不需要占领别的国家的领土。 二是美国在冷战中以加强盟友的力量加强自己。 三是美国能使“顺我者昌”,而苏联办不到。 四是美国援助的成效取决于受援国本身。 (以上这四个题目都引自资中筠此书的原文) 在以上四个题目里,第一点最重要,而且与本文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且把资中筠女士这一点的原文引在下面,以使朋友们对此问题能有个全面的了解: “一是美国不需要占领别的国家的领土。以前任何国家,不管是西方或东方的强国,它们对外扩张都是扩张领土,因为它们需要资源、原料、劳动力等。所以不管是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或者是奥斯曼帝国、过去的罗马帝国,都是以扩张领土为主,希特勒发动战争是要求“生存空间”,也是扩张领土。但是美国在开始走出美洲进行扩张时,已经不需要占领殖民地。它需要的是全面的经济、军事、文化势力范围。它自己真正地大物博,本国的资源和实力比历史上任何帝国都要大,只需要靠自己本土的力量。英国一共才有三个岛,它依靠的力量,得有印度,得有其他的殖民地,然后才造成了强大的帝国。” (以上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第八讲第二小节里的,第一个特点之全部内容。) 这段对资中筠原文的引文里,她最重要的两句话是:美国“已经不需要占领殖民地,它需要的是全面的经济、军事、文化势力范围”。 多么可爱的美国啊!它已经不像老牌的英法帝国主义那样需要殖民地了。然而真的不在世界各国的土地上搞出点名堂来,美国就能实现资中筠女士接下去所说的:“全面的经济,军事,文化的势力范围”吗? 否!美国人很聪明,它很会在别的国家领土上搞出点不同于殖民地的新名堂,来控制全世界,来称霸全世界美国人搞的这个新名堂就叫做军事基地。就是美国在全世界建立起一个空前广大、且空前强大的军事基地网。美国正是通过这个世界史上空前的军事基地网,来实现它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全面的经济,军事,文化势力范围”;来实现它对别国的威慑作用,以确保它在全世界上的霸权。请看以下的一些事实:(下面的资料均引自《360百科》网站。)   “二战后,美国的军事存在几乎遍及全球,它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军事基地曾多达5000多个(其中近半数在海外)。 冷战 结束以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以及驻在国人民的反对,美军事基地的数量大大减少。然而当前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仍有374个,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驻军30万人;本土基地871个,其中海军基地242个,空军基地384个。” “ 主要布局    美 国在 建立军事基地需考虑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设施条件和政治条件等几个方面,选址颇为精心。目前美军事基地布局的主要特点是;以本土基地为核心,以海外基地为前沿,点线结合。既重视前沿基地,又重视战略运输线上的中间基地以及后方基地。“前沿少量存在,本土重兵机动”。控制战略要点,扼守海上咽喉。 2.1 海上咽喉部局    美军目前控制的海上咽喉包括:阿拉斯加湾、朝鲜海峡、印尼望加锡海峡、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红海南端曼德海峡、北端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与大西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古巴以北的佛罗里达海峡、从非洲南端到 北美 的航道、格陵兰——冰岛—— 英国 航道。 2.2 战略部局 从战略的角度看, 美国 海外军事基地的分布可划分为3个战略区、14个基地群。三个战略区域即 欧洲 、中东和北非区;亚洲、 太平洋 和印度洋区;南北美洲区。 2.3 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 2.4 基地群介绍    共有5个基地群,呈两线梯次配置。第一线由中欧基地群(由设在 德国 、 比利时 、 荷兰 的基地与设施组成)、南欧基地群(由设在 意大利 和 希腊 的基地与设施组成)和中东、北非基地群组成,以中 欧基地群为主体,负责扼守欧洲的心脏地带;第二线由英国、冰岛基地群和伊比利亚半岛基地群组成,负责增援中、 北欧 地区作战和实施战略核攻击。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斯图加特陆军基地(Patch Barracks,Stuttgart)(美驻欧空军司令部及北约中欧盟军司令部驻地)和设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军基地(美第6舰队司令部联络官和北约南欧司令部驻地,U.S. 6th Fleet,个体位于加埃塔,Gaeta离那不勒斯80公里)。 2.5 1、中欧基地群   该区为欧洲心脏地带,冷战期间是对抗苏联的前沿。冷战结束后,中欧地区美军的主要任务是对地区冲突做出快速反应,同时也有防范 俄罗斯 的战略意图。该区美军事基地分布于德国、比利时与荷兰三国。 2.6 陆军基地    德国 斯图加特 (欧洲美军总部驻地)、海德堡(名为坎贝尔军营,Campbell Barracks,美国驻欧洲陆军司令部)、维尔茨堡(美陆军第1机械化步兵师驻地)、巴特克罗伊茨纳赫(美陆军第1装甲师驻地)。 2.7 空军基地    德国拉姆施泰因(美国驻欧洲空军司令部驻地)、施潘达勒姆、森巴赫、莱茵—美茵等;荷兰苏斯特堡;比利时希埃夫雷斯。 2.8 2、南欧基地群    该区把黑海出口,可控制东地中海,为欧洲南翼屏障。美军基地分布于意大利和希 腊。 2.9 陆军基地 陆军基地    意大利的维琴察(美陆军南欧特遣部队司令部驻地)、里窝那(陆军后勤供应港)。 2.10 海军基地    意大利那不勒斯(美驻欧洲海军司令部驻地)、加埃塔(美第6舰队司令部驻地)、马达莱纳(核潜艇支援基地)、锡戈内拉(反潜作战及后勤支援基地);希腊的苏扎湾。 2.11 空军基地    意大利的阿维亚诺(Aviano Air Base,美空军第16航空队司令部驻地);希腊的伊拉克利翁。 2.12 中东、西亚和北非基地群    该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东压 波斯湾 ,南扼苏伊士运河及 红海 ,西控东地中海,北封黑海海峡。陆上可控制中东及北非,海上可 西 入地中海, 东 出印度洋。该区的美军基地和设施分布于 土耳其 、 沙特阿拉伯 、巴林、阿曼、 埃及 、 肯尼亚 。 2.13 海军基地    沙特 的 阿拉伯朱拜勒;巴林 的 麦纳麦(美驻中东海军司令部驻地、美第5舰队驻地) ;埃及的巴纳斯角;肯尼亚蒙巴萨。 2.14 空军基地    土耳其的因切尔利克、 安卡拉 、伊兹密尔;沙特 的 阿拉伯的宰赫兰。    此外,美军在阿曼的马希拉岛建有机场,供海、空军共同使用。 2.15 西欧基地群(包括二线两大基地群)    该区扼守由大西洋通向 北海 和地中海的航道,可紧急增援中欧、地中海和中东的地区性冲突,充当中欧、地中海、中东以及北非各基地与美国本土基地之间的中间基地。该区美军基地分布于英国、冰岛、 西班牙 、 葡萄牙 和葡属亚速尔群岛。 2.16 海军基地    西班牙 的 罗塔(美海军第6舰队主要基地);冰岛 的 凯夫拉维克(海、空军合用); 2.17 空军基地    英国 的 米尔登霍尔(RAF Mildenhall,美空军第3航空队司令部驻地)、拉肯希斯、阿尔康伯里;西班牙的莫隆。此外,亚速尔群岛的拉日什基地供海、空军共同使用。 2.18 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 2.19 综述    亚太地区 和 印度洋 地区这一地区对美国有重要战略价值,故其在这一地区的海外基地数量仅次于欧洲,约占美国海外基地总数的42.7%,共有7个基地群。这些基地大体呈三线配置:第一线由阿拉斯加、东北亚、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等4个基地群组成,控制着具有战略意义的航道、海峡和海域;第二线由 关岛 和 澳大利亚 、 新西兰 2个基地群组成,是第一线基地的依托和重要的海空运输中转 基地,也是重要的监视侦察基地;第三线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既是支援亚太地区作战的后方,又是美国本土防御的前哨。在这些基地中,较为主要的是:设在阿拉斯加的埃尔门多夫空军基地(阿拉斯加空军司令部驻地),设在日本的横须贺、冲绳海军基地,设在韩国的乌山空军基地和汉城基地,设在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海军基地,设在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和阿帕拉海军基地等。 2.20 阿拉斯加基地群    该基地群可力压欧亚大陆东北角,扼守白令海峡,控制经北极圈进入欧亚大陆的空中航线。美军在该区的主要基地有: 2.21 埃尔门多夫空军基地    位于阿拉斯加南部的安克雷奇,系美国空军第11航空队驻地,驻有空军人员7000人,装备F—15战斗机、E-3型预警与控制飞机、C-130运输机等,跑道长3000米。该基地美军的任务是负责阿拉斯加地区防空、夺取空中优势,同时支援太平洋司令部责任区内的各种应急行动。 2.22 艾尔森基地    位于阿拉斯加中部,距费尔班克斯城约 46公里。驻有美国太平洋空军第354战斗机联队,有2700名空军现役人员,装备有 F-16战斗机 和A-1攻击机,拥有一条4400米长的跑道。基地的任务是近距离空中支援和空中拦截。 2.23 东北亚基地群   位于东京西南35公里,占地486公顷,是美在西太平洋最大的海军航空设施,驻有美第5航母战斗机联队,装备有 F-14战斗机 和 F/A-18战斗攻击机。 2.28 韩国镇海海军基地    位于韩国东南部,占地34公顷,是美海军在韩国最重要的海军基地之一,驻有美海军驻镇海部队司令部。 2.29 白滩海军基地    白滩军港位于胜连半岛的东南岸,占地面积 1.579平方公里。该基地既是驻冲绳美海军重要的后勤补给基地,也是美海军陆战队的重要作战和训练基地,可进泊驱逐舰、两栖舰等大型水面舰船和核动力攻击潜艇等。除陆上设施外,还建有一个大型港池和A、B两座桥式码头(可停靠2万吨级军舰)。距基地不远的具志川市考特尼兵营驻有美第3陆战队远征部队,常赴白滩港搭乘海军两栖舰船执行应急作战任务。 2.30 海军陆战队基地 2.31 岩国基地    位于本州岛最南端,是陆战队第1航空联队、第3勤务支援大队、第3陆战队远征部队的 主力航空部队驻地,装备有F/A-18战斗攻击机和AV-8B攻击机,现有3200名陆战队员。 冲绳基地群    冲绳地处 东亚 海上交通要冲,驻有2.5万美军,占驻日美军数量的大半。 冲绳群岛上的美海军陆战队基地有普天间机场和巴特勒兵营。    普天间机场是美海军陆战队在日本最大规模的武装直升机机场,位于普天间市中心,因噪音扰民,2001年底日本中央政府和冲绳地方政府达成协议,准备将普天间机场搬迁到冲绳名护市边野古地区,在距陆地两公里的珊瑚礁上建设新的美军基地。    巴特勒陆战队兵营包括5个兵营和1个陆战队航空站,驻有第3陆战队远征部队(含第1陆战队航空联队、第3陆战师、第3勤务支援大队)和驻冲绳舰队基地司令部,约有2万名陆战队员和海军水兵。美军精锐部队第3陆战远征部队司令部可对从夏威夷到好望角的广大地区做出快速反应。 2.33 空军基地 2.34 日本横田基地    该基地系驻日美军司令部驻地,现有3600名空军人员,驻有空军第5航空队司令部、第374客运联队,装备了C-130型运输机,机场跑道长3355米。 2.35 冲绳嘉手纳基地    该基地位于 冲绳岛 西南部,是美国在远东地区最大的空军基地,面积近20平方公里,驻扎该基地部队主要是美空军老资格的第5航空队第18航空联队,部署有3个F15战斗机中队、1个 预警机 中队和8架KC-135空中加油机,现有军事人员9000多人。该基地强化了美军的全球快速反应能力,例如从关岛起飞的B-52轰炸机在嘉手纳基地空中加油机的帮助下,可以连续飞行17个小时,向 伊拉克 发射巡航导弹。嘉手纳空军基地也是美军海外侦察机部队的重要基地,驻有空军第390情报中队、第82侦察机中队、第18联队情报分队和第353特种作战大队,是美军获取别国情报的重要基地。2001年4月1日在 中国 南海上空撞毁中国战斗机的EP一3侦察机即从这里起飞。 2.36 三泽基地    位于东京东北644公里,有3600名空军现役人员,驻有美空军第35战斗机联队、海 军海上巡逻机中队和美军情报分队。主要装备F16战斗机、P3型反潜巡逻机,机场跑道长3050米。三泽基地的F16战斗机部队是一支以“打击对方防空体系”为主要任务的部队。它的任务是在世界所有发生纠纷的地区首先攻击敌人的防空体系。 2.37 韩国乌山基地    位于 汉城 以南61.4公里处,占地 634公顷,是美空军第7航空队和第51战斗机联队司令部驻地,装备有F16战斗机、A10攻击机和U-2侦察机等,驻有空军官兵6752人。 2.38 群山基地    位于韩国西海岸的群山市,是美空军第8战斗机联队驻地,有2650名空军官兵,装备F16战斗机。 2.39 陆军基地 2.40 韩国龙山卫戍区 韩国乌山基地    位于 汉城 以南61.4公里处,占地 634公顷,是美空军第7航空队和第51战斗机联队司令部驻地,装备有F16战斗机、A10攻击机和U-2侦察机等,驻有空军官兵6752人。 2.41 大邱基地    由亨利、沃克、乔治、卡洛尔兵营组成,占地100 公顷,系美军第19战区陆军司令部所在地。 2.42 希亚莱兵营    位于 釜山 附近,是美军在韩国最重要的后勤基地。拥有驻韩美军最大的仓储设施,驻有美陆军第4军需分队。 2.43 日本座间兵营    位于东京西南 40公里处,是驻日陆军司令部所在地和陆军第9战区陆军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常驻900名美陆军现役官兵。 2.44 东南亚基地群    以菲律宾苏比克湾海军基地和 克拉克 空军基地为中心的东南亚基地群原为美“岛链”中承上启下的一环。1992年11月苏比克湾海军基地交还 菲律宾 后,美国丧失了“岛链”中这重要一环。    近年来,美国在新加坡樟宜建立海军基地,逐步重返 东南亚 。素有“远东十字路口”之称的 新加坡 是国际海运枢纽,扼守马六甲海峡,控制由中东到东亚的海上石油运输航道,可东出太平洋,西进印度洋。战略意义不在苏比克湾之下。樟宜基地原来在自然条件和军事设施上均远逊于苏比克湾基地,只能供维修、休整、补充燃料之用。但美军近年不断投入,加以改造,同时积极与 马来西亚 、菲律宾、 文莱 、 泰国 等东南亚国家协商,争取使美舰艇可进入这些国家的港口补给、维护。2001年3月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编队进泊樟宜基地标志着美军已重返东南亚,原来苏比克湾基地的职能已经由樟宜基地和关岛基地共同承担。 2.45 印度洋基地    美军在印度洋的唯一基地位于查戈斯群岛的迪戈加西亚岛,该基地位于印度洋中部,可支援中东和波斯湾,监视和控制印度洋海域,基地占地 2700公顷、驻有 1500名官兵。基地拥有港口、海军航空站、通信站和其他后勤设施。 2.46 关岛基地   位于美属马里亚纳群岛最南端,距台湾海峡、 南海 、朝鲜半岛距离均为3000公里左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关岛是美军在西太平洋中最大的海空军基地。这里最主要的空军基地是安德森战略空军基地。该基地系美空军第13航空队司令部驻地,驻有空军第13航空队、第634空中机动支援支队和海军第5直升机战斗支援中队,是美战略空军在西太平洋的指挥中心、前沿基地。目前安德森空军基地部署了可覆盖整个亚太的64枚空射巡航导弹,并驻有15架B—52轰炸机。该基地最多可容纳150架B-52轰炸机。在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中,安德森空军基地都是重型轰炸机部队的驻地。    关岛的海军基地有阿普拉海军战略核潜艇基地(美军在西太平洋唯一的核潜艇基地,也是美海军第5、第7舰队舰艇维修补给、停泊休整的基地)、阿加尼亚海军航空站(可容纳180架飞机,是美海军航空兵在西太平洋主要的侦察和反潜基地,也为航母舰载机和海军飞机提供保障)。此外,美海军在关岛设有地面控制站,依托海底电缆和卫星通信手段,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舰艇保持联系,保障美 五角大楼 和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的指挥活动。    近年来,美加大了对关岛基地的投入,扩建港口、航道以停泊航母,部署巡航导弹、核潜艇等。2001年,美在关岛组建了第15潜艇部队,并且从大西洋抽调洛杉矶级核攻击潜艇,使部署在关岛的核潜艇在2003年前达到23艘。 2.47 澳新地区基地    目前美国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设施不多,主要是海军通讯站、导航站、宇航追踪站等,用于监控中、俄等国的核试验,并为美空间力量服务。例如美第5太空预警大队在澳中南部纳朗格驻有200名官兵,其任务是使用卫星跟踪弹道导弹的发射。 2.48 夏威夷群岛基地群    夏威夷群岛和 中途岛 连接美本土和西太平洋美军各基地,是美军太平洋战区指挥中心,太平洋航线上的海、空运枢纽。这一地区主要的美军基地包括: 2.49 珍珠港海军基地    距火奴鲁鲁13公里,系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美国在太平洋地 区最大的前沿基地。该基地负责为水面舰艇和24艘核动力攻击潜艇提供补给,是太平洋地区潜艇部署最密集的地区。 2.50 史密斯海军陆战队兵营   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太平洋舰队陆战队司令部所在地,位于卡内奥赫特湾哈瓦拉高地,占地89公顷。 关岛基地   位于美属马里亚纳群岛最南端,距台湾海峡、 南海 、朝鲜半岛距离均为3000公里左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关岛是美军在西太平洋中最大的海空军基地。这里最主要的空军基地是安德森战略空军基地。该基地系美空军第13航空队司令部驻地,驻有空军第13航空队、第634空中机动支援支队和海军第5直升机战斗支援中队,是美战略空军在西太平洋的指挥中心、前沿基地。目前安德森空军基地部署了可覆盖整个亚太的64枚空射巡航导弹,并驻有15架B—52轰炸机。该基地最多可容纳150架B-52轰炸机。在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中,安德森空军基地都是重型轰炸机部队的驻地。   关岛的海军基地有阿普拉海军战略核潜艇基地(美军在西太平洋唯一的核潜艇基地,也是美海军第5、第7舰队舰艇维修补给、停泊休整的基地)、阿加尼亚海军航空站(可容纳180架飞机,是美海军航空兵在西太平洋主要的侦察和反潜基地,也为航母舰载机和海军飞机提供保障)。此外,美海军在关岛设有地面控制站,依托海底电缆和卫星通信手段,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舰艇保持联系,保障美 五角大楼 和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的指挥活动。   近年来,美加大了对关岛基地的投入,扩建港口、航道以停泊航母,部署巡航导弹、核潜艇等。2001年,美在关岛组建了第15潜艇部队,并且从大西洋抽调洛杉矶级核攻击潜艇,使部署在关岛的核潜艇在2003年前达到23 艘。 2.5 1 史密斯海军陆战队兵营   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太平洋舰队陆战队司令部所在地,位于卡内奥赫特湾哈瓦拉高地,占地89公顷。 薛夫斯堡和斯科菲尔德兵营   位于火奴鲁鲁以北,占地608公顷,系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部所在地。驻有2个步兵旅。1个航空旅和第25轻步兵师直属部队,任务是对付太平洋地区的低烈度冲突。 2.52 卡内奥赫特湾夏威夷陆战队基地   位于火奴鲁鲁以北19公里,1994年4月由陆战队多个军事设施合并而成,现驻有陆战队和海军人员6800人,部队包括第3陆战远征队第3陆战团、第3陆战勤务支援大队、陆战队第1航空联队航空支援分队。 希卡姆空军基地: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部所在地,距火奴鲁鲁14公里,占地890公顷,跑道长3769米,也是美空军第15基地联队和第502空战大队驻防地。 2.53 中亚基地   该区深入欧亚大陆腹地,夹在中、俄两国之间,原没有美国的军事存在。阿富汗战争后,美表现出在 中亚 确立长期军事存在的趋向。目前美已在 阿富汗 周围9个邻国建立了13个军事基地,其中在中亚共有4个。吉尔吉斯斯坦的马纳斯有个甘希军事基地;首都比什凯克附近建立了有一定规模的空军基地,可驻扎3000多人,并起降战斗机、轰炸机。 哈萨克斯坦 的阿拉木图有一个空军基地;塔吉克斯坦的库力亚布有一个基地;乌兹别克斯坦的汉纳巴德有一个空军基地。美国在中亚的驻军总和大概在6000人左右 2.54 南北美洲地区 2.55 综述   北美和拉美地区这一地区是美国的后院,设置了2个基地群。其中格陵兰、 加拿大 基地群主要担负战略预警和增援任务;巴拿马、加勒比海基地群则构成美国本土防御的南部屏障,也是控制加 勒比海地区的桥头堡。根据美国与巴拿马两国达成的协定,美国驻巴拿马的军队于1999年底以前从巴拿马全部撤走. 2.56 美国本土    美国本土基地是支援海外作战的战略后方,也是防范美国本土遭受战略进攻的防御重点。美本土陆军基地东重西轻,南密北疏,各个基地规模较大;空军分布均匀分散,遍布各州,一般位于大城市和重要工业区附近;海军基地自然分布于东西海岸;洲际导弹基地集中于中西部地区;战略预警设施则部署于边境。 2.57 北美其他地区    美国本土以外的北美基地主要是加拿大和格陵兰的空军支援基地和远程预警雷达站。这些设施与阿拉斯加的雷达站共同从北部防御美国本土。较大的基地有格陵兰岛图勒空军基地(美空军航天司令部洲际弹道导弹预警站)、加拿大的阿真舍海军基地。 百慕大群岛 海军航空站是美国支援欧洲的空军中继站,也是美大西洋舰队反潜作战的前沿基地。 2.58 拉美    美在 古巴 拥有关塔那摩海军基地和海军航空站,这是美军大西洋舰队的主要训练基地。关塔那摩湾位于古巴东南海岸,是世界上最大、屏障最严密的海湾之一。美国于1898年美西战争中占领 关塔那摩,并强行永久租用。关塔那摩基地面积45平方英里,三面临海,一面有重兵把守,并且有仙人掌和灌木自然形成的墙,囚犯脱逃和外来者闯入的可能性很小,因此阿富汗反恐战后,美国将大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成员关押于此。    美军在 波多黎各 拥有布坎南堡陆军基地和罗斯福路海军基地。美国在巴拿马的主要基地有:科比堡陆军基地、霍华德空军基地、位于运河北部的罗德曼海军航空站、阿尔布鲁克空军基地、位于巴拿马城北部的克莱顿堡陆军基地以及夸里海茨(美南方总部驻地)。美军另外还有一些基地,如谢尔曼堡(陆军)、伦道夫堡、古利克堡(陆军)、戴维斯堡陆军基地以及位于巴拿马城西部的 科隆 (Colon)。美在巴拿马运河区军事力量已于1999年底撤离。 (以上文字均引自《 360百科 》网站) 看完前面从《360百科》网站引来的,关于美国在当前全球的军事基地网之布局后,不禁使我大吃一惊: 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战略咽喉地区,不管是空中的,还是陆上的,还是海上的战略咽喉地带,竟然都已经叫美国人占占据,作为他们的军事基地。我们要问美国人究竟想干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早在七十年前就已经停下来了;当前世界又太平无事,没有任何迹象表示出世界上还有什么人发了疯,想伺机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然而美国人还在全世界部署了如此庞大的一个军事基地网。他们究竟要干什么?我左思右想总觉得这比当年英法帝国主义者还要厉害,还要聪明,这样一来全世界不是都在美国人的掌握之中;除了用这些无比庞大又无比强大的军事基地网来威慑住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以实现他们的称霸世界的野心以外,还有其他可能吗? 更加可怕的是: 美国人在我们中国周边部署的军事基地网。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我们则从《杭州网论坛》网站上引来。现在且把其原文给在下面: 美国针对中国周边部署的军事基地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2:11:04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分享到 : ​ 美国针对中国周边部署的军事基地 (以上美国在中国周边的军事基地网,引自《杭州网论坛》网站;很遗憾,由于我所不知道的原因,我几次从《杭州论坛》网站复制并转帖原文到本文来时,总是把东边的日本漏掉了,韩国则给出了一个小角,不过大家可以想见这个美国的军事基地网肯定还包括了日本和韩国的军事基地。) 同样使我吃惊的是,美国人在我国周边竟然也部署了一个军事基地网。在日本,韩国有美军基地这我们早已知道,然而我国西边的友邻,在遥远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美国人也部署了军事基地,这实在是让人百思不解了。 我国是一个和平的国家,在国外从来没有派过一兵一卒。朝鲜战争时曾短时间地派遣过志愿军出国抗美援朝,那是因为当时杜鲁门总统的急先锋麦克阿瑟已经率军气势汹汹地打到了我国的鸭绿江边,我国才不得不起而应战。但是在把美国人打回到三八线以后就停住脚步,并随后就撤军班师回国。从那以后,六十年来我国就再也没有往国外派过一兵一卒,更没有跑到美国周边去部署什么军事基地。那他美国人凭什么要在我国周边部署这么一个如此庞大的军事基地网? 最可怕的还是现在,美国人要封网了。大家从上面那张地图就可看出,美国人在我国周边部署的这个军事基地网,在北边原是由一个缺口,那就是蒙古国。现在他要来封口了。据前天4月12日《参考消息》头版头条报道:美国现在处心积虑地编织对华包围网,它现在的总统奥巴马竟派遣他的急先锋——美国国防部部长哈格尔,去到访蒙古国,以在蒙古国寻求建立新的军事基地。这个奥巴马总统和哈格尔部长实在是太过分了。 我国有句俗话叫做“网开一面”。意思是人不要把事情做绝,把别人逼到墙角。现在奥巴马和哈格尔就要把我国逼到墙角里来了。此事真正最可怕之处是一旦美国人在蒙古国建立了军事基地,那就比当年的杜鲁门和麦克阿瑟还更可怕,那时的杜鲁门只不过是陈兵台湾海峡,再则陈兵鸭绿江畔,这两处地方距离我国首都北京尚属遥远;而如果蒙古国答应了奥巴马的要求,在蒙古国建立起军事基地,那就直接威胁到我国心脏地区——京津冀地区,我国首都北京就直接暴露在美国的炸弹炮弹的威胁之下,那还有和平发展的可能吗?所以我才觉得这个奥巴马总统比当年的杜鲁门更加恶劣,更加可怕。他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危险分子。幸亏那天的《参考消息》还报道说,蒙古国拒绝了哈格尔建议在蒙古国建立一个美国军事基地的建议,蒙古国的国防部部长说,他们虽然愿意做美国人的朋友,但也绝不愿意去做中国的敌人。 太对了,一个明智的抉择!否则若真的在蒙古国建立起一个美国军事基地的话,不但我们中国会感到不舒服,而且蒙古国自己也不会感到舒服。更有甚者,正如一家香港媒体——《香港中美聚焦网》在4月10日所言,“中美合作的前景就有可能消失。”而这就直接威胁到当前的世界和平,所以是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所应当竭力避免的。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2:11:04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分享到 : ​ 美国针对中国周边部署的军事基地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4305 次阅读|2 个评论
缓解社会矛盾的秘方——读书偶录(8)
热度 2 cswen 2014-4-3 15:41
缓解社会矛盾的秘方 ——读书偶录(8) 温景嵩 (2014年4月2—3日写于南开园) 《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这是资中筠《美国十讲》里第五讲的标题。在这一讲里,她开宗明义地说到,在缓解社会矛盾方面的办法,美国和欧洲有区别。资中筠写到:“美国和欧洲不一样,美国很少有发生阶级革命的威胁,社会主义思潮始终没有在美国兴起,连社会民主主义也没有,共产主义更为多数人所拒斥。”(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第五讲的开头。) 很奇怪,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它主要是由欧洲人移民过去的,但为什么它却没有把欧洲的这些思潮带到美国来呢? 可是与此相反,这些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潮却在我国找到了深厚的生存土壤,虽然我们并不是从欧洲移民过来的国家。 在分析为什么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潮,未能在美国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后,资中筠提到了一个欧洲人移民到美国后,所创造出来缓解社会矛盾,并且是世界上只有美国所才有的新生事物——私人公益基金会。 对此她还做出了较详尽的分析。 资中筠首先指出在美国有一个理论,叫做“向下滴漏”理论》。该理论是说,对于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而言,要把他们的财富逐级向下滴漏以惠及全民。要避免有的国家所出现的,那种大规模的赤贫现象。根据这个理论,美国大规模的公益和大规模的慈善事业的产生,差不多是和美国大垄断集团,大财团同步产生。这一点是美国的特色,而为其他国家所没有。从而缓解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缩小了贫富差距,并且大大地改善了社会风气,促使人人向善,而不是人人向钱看。 资中筠然后重点分析了美国的私人公益事业。 资中筠指出,所谓公益事业,与慈善事业不同。它不是去给穷人捐点钱,解决穷人的一些困难。而是从事于社会上的各种公益事业,诸如医疗、教育等等。其目的是要使全社会的人都能够具有健康的身体,以及充分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可以和社会上其他的人们一样,在平等的基础上去进行竞争,去发展自己。 资中筠还指出,美国的这种私人公益基金在资助一项事业时,有一个独特的地方,亦即:他并不承担起被资助方的全部费用,而是只承担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叫被资助方自己想办法,叫做“匹配资金”。例如洛克菲勒基金会曾向美国的芝加哥大学资助了一大笔钱,以使这所大学能建设成为当时美国第一流的名牌大学。但是他对芝加哥大学董事会说,这个钱我不能全出,而是只出一半,另一半则要你们董事会来出,这就叫做“匹配资金”。 资中筠指出的第三个美国私人公益事业基金会的特点是,大多数大企业家在他的生前就把他们全部财产都捐出去,以其人的名字命名,成立一个基金会。这样就不会只把他们的巨额财富都留给自己的子孙,他们认为这样反而会贻害自己的子孙,使自己的子孙成为只会吃喝玩乐,不会服务社会的废人。此外,这样做了后,还可使他们自己在他有生之年,就可以把自己要向社会捐助的具体方向规划好,从而使他自己在进行建设公益事业方面,处于完全的主动地位。 资中筠最后提到美国这类公益性的基金会多如牛毛,已经有几十万家。其性质也多种多样。例如癌症研究基金会,贫民教育基金会,残疾人基金会,中小学老师基金会等等。最大者则有三家: 1. 塞奇基金会: 成立于 1907 年,专门从事社会调查,调查贫困人口的需求,后来,它在资助统计学的项目方面很有名,对政府各部门的调查工作,以及在社会学方面的调查工作都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2. 卡耐基基金会: 成立于 1911 年,主要侧重于教育方面的公益事业,比如他曾在全美国成立了一千家公共图书馆,免费向全社会开放,以使穷人也能不花钱就可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要这些穷人肯学习。他的这类资助也采取匹配资金方式,亦即此类图书馆所在的地方政府,也要出一半钱。此外,该基金会还从事别的多种多样的教育事业,例如中小学事业的改革,大学的教育与科研改革,中小学教师的退休基金等等; 3. 洛克菲勒基金会: 成立于 1913 年,主要侧重在医疗卫生,也兼顾教育事业,前面讲的他资助美国芝加哥大学,就是他在资助教育事业时,其中的一个著名例子。 洛克菲勒基金会不仅面向美国的社会需求,他的眼光更远大,而是面向全世界的需求。例如,我国著名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就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的。他这样做,即解决医疗问题,也解决教育问题,二者全都兼顾到了。 2007 年 9 月 14 日,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庆祝该院成立 90 周年的校庆时候,还专门举行了一个洛克菲勒雕像的揭幕仪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捐助者,没有洛克菲勒的捐助,就不会有协和医学院的今天。当时的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董事会主席 Richard Rockefeller ,还被邀请亲自参加与会。资中筠此书还附有此次活动的两幅照片(照片是由北京医学院所提供)。 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的大名,在我国闻名遐迩,我早在年轻时就已知道。但是没有想到,它竟然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所创建。洛克菲勒家族可真是胸怀世界的伟大家族,这一家族的宏大宽厚的胸怀,真是令人敬佩不已。 正是因为在美国有以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卡耐基基金会为首的大大小小几十万家基金会在从事美国的各种公益工作,才使这些富人的庞大财富通过“滴漏效应”惠及于全民,所以美国的社会矛盾才得以缓解,所以美国才不会有阶级革命,社会主义思潮的滋生,共产主义革命更是不可想象的事,这正是美国缓解社会矛盾的秘方,很值得世界各国的富人们效法学习。 书到此处,不禁让我想到美国的另一面:对外的一面。它对内是如此的仁慈,对外我觉得它却是异常的凶狠,因为它对外从来都是用最残酷的斗争手段——战争,来实现它的目标。建国时期当他要向西开拓,于是他就进行了一场美墨战争,从而最后向西扩展到西海岸而与太平洋相邻,终于使它自己成为世界上唯一的面向世界最大的两大海洋之国家;然后是美西战争,它打败了西班牙,占领了菲律宾;然后是二次世界大战,它占领了日本,使日本成为他进一步向亚洲扩张的根据地;随后就是朝鲜战争,然而这次战争却终于使它自出世以来第一次吃了败仗,败在了由彭德怀将军统帅的百万志愿军之手下;但它还不死心,又跑到越南打了一场越南战争,这次它却彻底地遭到惨败丢掉了越南。随后它似乎就得到了一点教训,老实了三十年不再滋事;但是到了 21 世纪初,由于发生了 911 ,它就旧病复发,先是大打阿富汗,打完阿富汗,又去打伊拉克,再去就和欧洲的盟友打利比亚;最后就是返回亚洲,来搞亚洲的再平衡,其实质是要包围和遏制我国。总之,它的军事基地早已遍布全球,它要做的是世界警察,号令全球,称霸世界。 当然,这些都已超越了资中筠本节所讲的主题,后面资中筠女士的书从第七讲开始,会更完整更系统地论述美国的外交问题以及称霸世界问题以及中美关系问题等等。此处我们也就乐得暂且打住。还是那句老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朋友们,再见。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1676 次阅读|5 个评论
又一位更加伟大的英雄——读书偶录(6)
热度 4 cswen 2014-3-30 17:06
又一位更加伟大的英雄 ——读书偶录( 6 ) 温景嵩 ( 2014年3月29—30日写于南开园 ) 由于资中筠《美国十讲》的第四讲谈到小罗斯福时着墨很少,但此人又是一位比起老罗斯福更加伟大的人物,他超过了老罗斯福,被认为是美国三位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从 而与华盛顿 和 林肯并列。更有甚者,他不仅是美国的一位伟大领袖,而且还是世界上的一位伟大领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里战胜法西斯德国和日本的三大世界领袖之一,他还是二战之后最 重 要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缔造者,在创建联合国时,他还坚持把我国也列入联合国的五大创始国之一,从而使我国也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握有否决权的核心国家之一,尽管当时的我国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因此,他才是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真正的好朋友。以上种种事实,正是此人超越老罗斯福的最大亮点。此人就是打破美国历史记录连任四届总统职务 , 从 1933年开始一直到1945年他去世为止的 小罗斯福。另外,他还是老罗斯福的远房侄子:叔侄总统,很不简单。而且人家不像我们这里常有的官二代现象,人家凭的是自己的政纲和政绩,从而赢得了当时美国连续四届老百姓的衷心拥护和人们手里的选票,小罗斯福才能连任四届的总统职务。当时美国老百姓的选择绝没有错,小罗斯福确实是一位真正非凡的领袖人物。有鉴于此,我才以为资中筠女士在她的《美国十讲》里,不给小罗斯福以足够大的篇幅,从而着墨太少,确实是有欠公允,有失偏颇。本文才不得不从《百度百科》网站上转来一篇长文,并且还从《凯迪网站》和《新浪博客》网站上引来两篇短文,来较全面地向朋友们介绍一下这位非比一般的美国和世界的杰出领袖人物,以弥补资中筠《美国十讲》中之不足。下面我们就先看一看这三篇文字,然后再谈一下我们的感想。首先从《百度百科》上的长文开始。 富兰克林·罗斯福 94 194 0 年竞选总统时,罗斯福和另一位候选人均表示美国不介入国外战争。但主张对 希特勒 采取强硬手段者均支持罗斯福,结果罗斯福获胜连任第 3 任总统。他提出的租借法案在国会通过。这一法案使美国可在财政上对英国及其盟国给予援助。 1941 年 8 月,他和英首相丘吉尔会于军舰上,并发表联合新闻公报,宣布 《大西洋宪章》 ,包括民族自决、扩大经济机会、消除恐惧与匮乏、海上自由、裁军等内容。 1941 年 12 月 7 日, 日本 突然偷袭 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 国会 应罗斯福之请求,于 12 月 8 日开会,四小时内通过对日宣战的决议。 12 月 11 日,德、意对美宣战。参战后,罗斯福动员了全部工业积极从事军事生产。此时美国的军工生产约为德、日之总和; 1944 年则达到 轴心国 生产之两倍。战争期间,他将精力专注于战略问题,与盟国磋商未来之和平规划。 1943 年 1 月宣布 轴心国 必须无条件投降这一原则。他认为战争与和平之维护有赖于与 苏联 保持友好关系。 1943 年罗斯福、 丘吉尔 与 斯大林 在 德黑兰 会晤。罗斯福与斯大林相处颇为融洽。 1945 年 2 月,三巨头再度在 克里米亚 的 雅尔塔 会晤,那时欧洲战场战争已近尾声。美国预计日本能再战 1 年半左右。 原子弹 虽在制造,但美未曾预计其威力能达到后来实际发生的巨大程度。罗斯福及其军事顾问急欲争取 苏联 在亚洲出一臂之力。斯大林许诺了对日作战。罗斯福、 丘吉尔 也在远东向苏联作出让步。罗斯福希望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组织,即 联合国 ,以维护战后和平。他原拟参加预定于 1945 年 4 月 27 日在 旧金山 开幕的联合国成立大会。但自 1944 年以来健康情况每况愈下。 1944 年在总统竞选中,罗斯福曾发挥其最后活力,战胜杜威州长,第四次连任总统。任职后不久即赴温泉休养。 1945 年 4 月 12 日罗斯福在佐治亚州的温泉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其遗体安 葬在海德公园。 按照罗斯福的遗愿,美国设立罗斯福图书馆保存罗斯福的公私文件,供后人研究。 作为政治家,他在美国历史上既最受人尊敬,也最被人憎恨。他的政敌认为他浅薄、无能、狡猾、独裁;而其拥护者则称他是美国经济的救星,认为他是全世界 民主政治 的保卫者。一般人都承认:作为 政治领袖 ,他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在他的政府中容纳了各种观点的领袖人物。许多专家认为:尽管偶尔有混乱现象,总的说来,罗斯福政府的行政效率毕竟是很高的。 早年生活 富兰克林 · 德拉诺 · 罗斯福于 1882 年 1 月 30 日出生在纽约。其父詹姆斯 · 罗斯福是外交界和商业界的活跃人物,其母萨拉 · 德拉诺是出身上层社会且受过国外教育的漂亮女性。詹姆斯比萨拉大 26 岁。经过母亲实施的启蒙教育之后,罗斯福随家庭教师学习拉丁语、法语、德语、书法、算术和欧洲历史。罗斯福 5 岁时跟随父亲去见当时的总统克利夫兰,总统曾给他一个奇怪的祝愿: “ 祈求上帝永远不要让你当美国总统。 ” 可是他却成了美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总统,也是最有威望的总统之一。 1896 年,罗斯福被送入以培养政界人物为目标的格罗顿学校,开始适应新的环境。他读书多,见识广, 文质彬彬 ,酷爱体育,擅长网球、 高尔夫球 ,爱好骑马和驾驶帆船。当时,格罗顿公学橄揽球盛行,他就主动组织了拉拉队,当管理员。他擅长辩论,是 “ 辩论学会 ” 会员,在格罗顿公学他的成绩优良,给人的印象是用讨好人的办法来加强自己的地位,以至于雷克斯福德 · 特格韦尔认为 小罗斯福 在格罗顿处理困难问题的作法,成了他在后来的类似情况中言行举止的模式。 从格罗顿公学毕业后,曾一度想进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希望自己将来当一名海军军官。但是年迈的父亲坚决反对, 1900 年进入哈佛大学,攻读 政治学 、 历史学 和 新闻学 。这一年,他 72 岁的父亲去世,留下了 12 万美元的存款,其母从外祖父处继承了 130 万美元的遗产,大学时代的罗斯福十分热衷于社会活动,学习成绩并不突出,数次去欧洲旅行,喜欢球类活动。在哈佛他当了校刊《绯红报》的出色助理。 罗斯福与 他的 父亲和叔叔 他巧妙地利用了堂叔老罗斯福的影响,他要求当时担任纽约州长的堂叔到哈佛来讲演,于是报刊就吸收他为助理人员,恰此时老罗斯福作为麦金利的伙伴与民主党的 布赖恩 竞选总统。他便主动提出访问校长,埃利奥特校长接见了这个一年级的新生。罗斯福进攻性的对校长说: “ 如果你的投票代表你的信仰,你就应该乐意把你的影响放在天平上。 ” 埃利奥特回答了他的问题。不但在《绯红报》刊登了富兰克林的独家消息,美国的其它大报也纷纷作了转载。以至于当罗斯福快毕业时,升为该报的主编。为了保持声誉,他又在 哈佛大学 读了一年的研究生。 1904 年,罗斯福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 1905 年 3 月,与埃莉诺( 西奥多 · 罗斯福 总统的侄女)结婚。总统亲自参加了结婚仪式,使得婚礼非常隆重,但富兰克林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因总统而来,由此激发了他从政的决心。 1907 年,罗斯福从法学院毕业,进入律师事务所任律师。当时,他还为著名旅美侨领、中国致公党创始人的司徒美堂在纽约成立的 “ 安良总堂 ” 当法律顾问长达 10 年已久。 1910 年,罗斯福以民主党人的身份开始涉足政界。 任海军助理部长时的罗斯福 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身为共和党人的总统叔叔时,对方怒而骂道: “ 你这个卑鄙的小兔崽子!你这个 叛徒 ……” 但是富兰克林 · 罗斯福没有改变前进方向。他乘着一辆红色的汽车,每天进行 10 多次演说,最终幸运地当选了纽约市参议员。 1913 年,威尔逊总统任命他为海军助理部长,他在任 7 年,表现杰出,主张建设 强大而有作战能力的海军 ,罗斯福在海军中建立了贯穿其一生的影响。 1919 年,罗斯福为威尔逊的国际聪明计划奔走游说,结果导致 1920 年竞选副总统失败。虽然此次竞选失败了,但他的作为政治新星的光芒却未曾削减。此后,罗斯福出任马里兰信用与储蓄公司的副董事长,同时又重操律师业。此外,罗斯福还从事各种商业冒险活动。 轮椅上的罗斯福 智慧、干练、胸怀宽广、深孚众望,似乎什么都不能阻挡这个 39 岁的男人迈上政治峰巅的脚步。但是,无情的灾难就在这时降临。 1921 年 8 月,罗斯福带全家在坎波贝洛岛休假,在扑灭了一场林火后,他跳进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 脊髓灰质炎 症。高烧、疼痛、麻木以及终生残疾的前景,并没有使罗斯福放弃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坚持不懈地锻炼,企图恢复行走和站立能力,他用以疗病的佐治亚温泉被众人称之为 “ 笑声震天的地方 ” 。在康复期间,罗斯福大量阅读书籍,其中有不少传记和历史著作,却几乎没有经济学或哲学著作。 罗斯福的外交思想源于他最钦佩的两位总统。他的远房堂叔西奥多 · 罗斯福教给他如何捍卫民族利益,达到权力制衡。伍德罗 · 威尔逊教给他:国际秩序是建立在共同维护和平的基础上的。 1928 年,在罗斯福夫人的理解与支持下,罗斯福重返政界,参加州长竞选而险胜,于 1929 年出任纽约州州长( 1930 年再次当选州长)。纽约可以说是罗斯福培养进行政治活动和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的实验场所。 第一次当选 经济大萧条 时期 1932 年总统竞选是在严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 1932 年 11 月作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提出了实行 “ 新政 ” 和振兴经济的纲领。政敌们常用他的残疾来攻击他,这是罗斯福终生都不得不与之搏斗的事情,但是他总能以出色的政绩、卓越的口才与充沛的精力将其变成优势。首次参加竞选他就通过发言人告诉人们: “ 一个州长不一定是一个杂技演员。我们选他并不是因为他能做前滚翻或后滚翻。他干的是脑力劳动,是想方设法为人民造福。 ” 依靠这样的坚忍和乐观,罗斯福终于在 1933 年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 32 届总统。 在罗斯福首次履任总统的 1933 年初, 罗斯福宣誓就职 正值经济大萧条的风暴席卷美国的时候,到处是失业、破产、倒闭、暴跌,到处可见美国的痛苦、恐惧和绝望。罗斯福却表现出一种压倒一切的自信,他在宣誓就职时发表了一篇富有激情的演说,告诉人们:我们惟一害怕的就是恐惧本身。(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在 1933 年 3 月 4 日那个阴冷的下午,新总统的决心和轻松愉快的乐观态度, “ 点燃了举国同心同德的新精神之火 ” 。提出了旨在实现国家复兴和对外睦邻友好的施政方针。罗斯福入住白宫后,对内积极推行以救济、改革和复兴为主要内容的 “ 罗斯福新政 ” 。 “ 新政 ” 抛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实行赤字财政,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来刺激经济。为了推行新政,罗斯福将一批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律师、专家与学者组成智囊团,征询方针政策问题;通过 炉边谈话 方式,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与反对新政的最高法院进行坚决的斗争并成功地改组最高法院。 1933 年 3 月 9 日至 6 月 16 日,美国国会应罗斯福总统之请召开特别会议。罗斯福先后提出各种咨文,督促和指导国会的立法工作。国会则以惊人的速度先后通过《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 工业复兴法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等。 1929-41美国GDP变化 1933-1934 年的新政着重 复兴 ,主要措施有:维持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对外贸易,限制农业生产以维持农产品价格,避免农场主破产;规定协定价格以减少企业之间的竞争,制止企业倒闭 1935-1939 年的新政则着重 救济 和 改革 ,主要措施有:更为有力地运用行政干预,实行缓慢的 通货膨胀 ,广泛开展公共工程建设和紧急救济,实施社会保险,以扩大就业机会和提高社会购买力;进行税制改革,根据纳税能力纳税,分级征收公司所得税和过分利得税等。 罗斯福新政 恢复了公众对美国政治制度的信心,强化了联邦政府机构。并由此使美国的工业、农业逐渐全面恢复。第一个任期终了的 1936 年,面对国民收入 50% 的增幅,罗斯福娓娓动听地描述道: “ 此时此刻,工厂机器齐奏乐曲,市场一片繁荣,银行信用坚挺,车船满载客货往来奔驰。 ” 因此,罗斯福在 1936 年再次当选总统,也就不足为怪了。 富兰克林 · 罗斯福 睦邻政策 1933 年,罗斯福政府承认苏联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同时为了搞好与 拉丁美洲 之间的关系,提出了 “ 睦邻政策 ” 。早在 罗斯福 上台之初,在其就职演说中声称: “ 在世界政治领域里,我将使本国遵循睦邻政策。 ” 随后,美国对拉美政策作了某些调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在政治上,主张任何美洲国家不应干涉另一个美洲国家的内政;在经济上,则要奉行美洲国家之间互惠贸易协定。 1933 年 12 月,在 乌拉圭 首都 蒙得维的亚 举行的第七次泛美会议上,美国国务卿赫尔代表罗斯福政府首次签字同意美洲各国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表示要放弃对美洲各国的 “ 干涉权 ” 。为此,美国于 1934 年废除了 “ 普拉特修正案 ” ,也就是放弃干涉 古巴 内政的特权。在 墨西哥 放弃驻军的权利。在海地和尼加拉瓜撤出了美国占领军。在巴拿马放弃其干涉内政的权利。在经济上,美国与拉美国家签订 “ 互惠贸易协定 ” ,增加对拉美各国的 “ 经济援助 ” 。 1934 年 8 月美国同古巴签定美国同拉美国家间的第一个贸易互惠协定。到 1939 年底,美国已同 11 个拉美国家签订了贸易互惠协定。 值得指出的是,罗斯福政府的 “ 睦邻政策 ” 并没有真正停止对拉美国家内政的干涉。实际上,在两次大战之间,美国政府也还时常采用包括武装干涉在内的各种手段干预拉美国家事务。著名的例子有: 1933 年古巴独裁者马查多被推翻与圣马丁政府上台以后,罗斯福就曾派遣 30 艘兵舰,进行干涉; 1934 年美国训练的 尼加拉瓜 国防军,谋杀了尼加拉瓜的民族英雄桑地诺将军;以及支持与扶植拉美地区反动独裁政府。 罗斯福政府的 “ 睦邻政策 ” 为美国资本进入 拉丁美洲 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美国垄断财团在拉美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据有关数字, 1930 ~ 1938 年九年中,美国垄断组织在拉美以利润、利息和其他方式获得的收入达到 13.1 亿美元。到二战前夕,美国在拉美进出口份额上已大大超过英国;美国在拉美的投资额已接近英国;美国垄断组织控制了拉丁美洲很大份额的铁矿、铜矿、白银、锌及石油的开采。 罗斯福政府的 “ 睦邻政策 ” 还有利美国对拉美地区政治的控制。 拉美 各国,尤其是一些南美国家,对与自己同处美洲大陆,并与自己一样通过独立战争获得独立的美国原本抱有一种亲近感, 1823 年的门罗宣言也曾在拉美国家中引起积极的反响。但美国的形象逐渐被自己在拉丁美洲的侵略扩张行为破坏了。 1880 ~ 1914 年,美国鼓吹整个西半球地区具有共同的感情和共同的利益,试图在整个西半球范围内组建一个国家联盟。在美国国务卿詹姆斯 · 布莱恩的倡议下,第一届泛美会议于 1889 年在华盛顿举行, 1901 年在墨西哥召开第二次泛美会议,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第四届美洲国家国际会议上,建立了泛美联盟,成为一个常设机构,并由美国国务卿担任常任主席。但由于美国在这一时期在拉美采取咄咄逼人的侵略行径,拉丁美洲各国对美国的动机抱有怀疑与担心,所以在 20 世纪的前 30 年对美国的建立国家联盟的想法不太热心。又由于历史文化上拉丁美洲与欧洲大陆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拉美国家甚至出现了想通过国联实行联欧抗美的趋势。自 1933 年罗斯福在蒙得维的亚举行的第七次泛美会议上宣布其 “ 睦邻政策 ” 后,泛美主义在美洲大陆重新抬头。美国在二战前夕和二战时期多次召集泛美会议,按美国的旨意统一美洲各国对二战的态度。大战结束以后,美国为了镇压拉丁美洲日益增长的人民民主革命运动,以反对来自西半球以外的 “ 共产主义威胁 ” 为借口,于 1948 年 3 月至 5 月在波哥达召开了第九次泛美会议。这次会议把组织较为散漫的 “ 泛美体系 ” ,改组为 “ 美洲国家组织 ” ,把原有的 “ 泛美联盟 ” 改为这一新组织的秘书处。泛美会议和美洲国家组织成了美国利用来控制拉美各国的政治工具。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德、意、日法西斯在欧洲和亚洲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然而,此时的美国盛行孤立主义。 1935 年,美国国会通过旨在使美国保持中立的皮特曼决议案。该决议案规定:战争时期禁止美国输出武器装备和信贷,而有效期为两年的 现购自运 条款则授权总统要求在美国购买非军事物资的交战国付现金并用本国船只装运。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孤立主义和中立法无异于对侵略扩张的默许和纵容。为了引导美国及其公众作好反法西斯战争的准备,加强美国防务力量,罗斯福与孤立主义展开了坚决而富有艺术性的斗争。 第二次当选 隔离演讲 1937 年 10 月, 1937 年富兰克林 · 罗斯福连任就职宣誓 罗斯福在 芝加哥 参加新建大桥的落成典礼时发表演说,指出: 当某种传染性疾病开始蔓延的时候,为了保护居民的健康,防止病疫流行,社会许可并且共同对患者实行隔离 , 战争都会蔓延。战争可以席卷远离原来战场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决心置身于战争之外,然而我们并不能保证我们不受战争灾难的影响和避免卷入战争的危机 ; 。 隔离演说 遭到猛烈抨击。乃至罗斯福事后不无后怕地说: 你想领个头,但回头一看,身后一个人也没有,这种情况多么可怕啊! 但是, 隔离演说 毕竟向美国公众指出了战争恐怖的存在。 1938 年 1 月,罗斯福在特别咨文中敦促立即增加 20% 的海军建设费。国会经过激烈辩论而于 5 月通过文森扩充海军法,准许以 10 亿美元发展海军。这一事实表明,大多数认真思考问题的美国人,已经看到战争的威胁并因而同意加强防务。 1938 年 12 月,在罗斯福的倡议下,泛美会议通过《利马宣言》,反映出美洲国家反法西斯的决心。 1938 年 3 月,德军进入布拉格之后,美国副国务卿代表总统谴责德国 肆无忌惮的不法行为 和 横行霸道 。 1939 年 9 月,德波战争爆发之后,罗斯福不得不发表正式中立声明并实施中立法。在 9 月 21 日国会召开的特别会议上,罗斯福企图用禁运政策曾给美国带来的灾难。 1814 年国会大厦部分被焚来说服国会废除禁运条款,同时声称 当然,向诸位回顾这上点只不过是复述历史罢了 。经过国会内外的激烈辩论,国会通过中立法修正案,取消禁运条款,实行现购自运原则(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罗斯福随即予以签署。 1940 年 5 月,英法联军经德军打击而溃败。罗斯福要求国会追加国防拨款,加强战备。为了获得共和党人的支持,罗斯福任命亨利 · 史汀生为陆军部长,弗兰克 · 诺克斯为海军部长。大战期间,美国历任陆军部长为哈里 · 伍德林( 1937 年至 1940 年 6 月)、亨利 · 史汀生( 1940 年 6 月到 1945 年 9 月)。历任海军部长为克劳德 · 斯旺森(任至 1939 年)、查尔斯 · 爱迪生( 1940 年)、弗兰克 · 诺克斯( 1940 年 6 月至 1944 年)、詹姆斯 · 福雷斯特尔( 1944 年继任)。在英国面临危亡的时刻,罗斯福开始向英国提供武器装备。 第三次当选 扩军备战 1940 年总统竞选初期,罗斯福的全部精力集中在扩军备战方面,在罗斯福的影响下,国会批准陆海军的扩充,伯克一沃兹沃思选征兵役法得到通过。 9 月 2 日,罗斯福与英国签署协定,将 50 艘驱逐舰转让给英国,英国则将部分海军基地租借给美国。此项协定意味着正式中立的结束,标志着美国有限参战的开始。 1940 年 7 月,当民主党人在芝加哥举行总统提名会议时,代表们仍不清楚罗斯福是否会寻求从华盛顿总统以来就没有先例的第三个任期。对此,罗斯福玩了一个小小的把戏。他通过参议员艾尔本 · 巴克利向提名会议发表声明,宣布他没有再任下一届总统的愿望和目的,并敦促代表们选举他们中意的无论什么人,然而又通过参议员利斯特 · 希尔把自己的名字列到提名名单上。然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温德尔 · 威尔基却大肆发难: 选举罗斯福就意味着把他们的儿子、兄弟和情人送进坟墓。 大会开始酝酿投票。当写有罗斯福作为候选人的名单提交给大会的时候,整个会场乱作一团,代表们以嘘声和喝倒彩声表示强烈反对。罗斯福被迫改变策略,向选民保证他是主张和平的,甚至不惜许下诺言: 你们的孩子不会被送去参加任何外国的战争 …… 我们防御的目的就是防御。罗斯福夫人埃莉诺立时从纽约飞往芝加哥,在会内会外发表讲话,从而很快改变了会场气氛。她说: “1940 年不是通常时期,而是战争迫近的非常时期,除了我们可以为整个国家利益做些什么这样的问题之外,我们不应为其他任何问题而进行争吵。 ” 罗斯福夫人的话打动了代表们的心。当晚的报纸上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罗斯福夫人的讲话,选民们的情绪也一下子倒向了罗斯福。 当时由于世界战争频繁,为保证美国对外政策的一致性,美国人特别是孤立主义者不赞成领导人中途易人,所以 55% 的选民还是选择了罗斯福。因此罗斯福终于打破了美国 “ 国父 ” 乔治 · 华盛顿总统确立的传统,第三次当选为美国总统。 1940 年 12 月,正在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巡视的罗斯福收到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的特急信件,内称为对付德国军事力量,英国需要大量武器装备,但英国财政不能为美国武器装备交付现金之日即将来临。于是,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不提由美国贷款给英国或给英国军用物资的建议,却谈及平常的比方 -- 我 把花园浇水管借给家宅起火的邻居,以帮助邻居扑灭火灾,而灭火之后邻居是归还水管还是赔偿水管,都好商量;继而在炉边谈话中宣称: 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 , 我要求我们的人民绝对相信我们的共同事业将取得巨大成功 。美国公众对此持赞成态度。 1941 年 1 月 6 日,罗斯福提请国会 授权并拨给充分的款项,去制造更多的军火和多种军用物资,以供移交现在同侵略国家进行实际战斗的国家 。 1941 年 3 月 11 日,国会通过的租借法案(总统有权将武器装备租借给与美国安全有关的国家)经总统签署而生效。( 60% 供给英国, 32% 供给苏联)。租借法案的通过,使美国处于非交战状态,是美国积极干预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里程碑。 1941 年 6 月 22 日, 苏德战争 爆发之后,罗斯福谴责德国的侵略,宣布美国将援助苏联。 8 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纽芬兰举行会谈并发表《 大西洋宪章 》。该宪章宣称美国和英国不追求领土扩张,也不愿有违背有关民族意愿的领土变更,尊重各民族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国宣战。美国则向日本、德国和意大利宣战,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珍珠港事件负有责任的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沃尔特 · 肖特中将和太平洋舰队总司令赫斯本德 · 金梅尔海军上将于 12 月 17 日被解除职务。次年 2 月和 3 月,肖特和金梅尔分别以少将和海军少将军衔退役。 为了赢得战争,罗斯福下令实施战争动员和改组军队指挥机构。 罗斯福 : 国会珍珠港演说 战争结束前,美国武装部队员额达到 1514 万余人,其中陆军 1042 万人,陆军航空队 230 万人(飞机 7 万余架),海军 388 万余人(舰船 4500 艘),海军陆战队 59 万余人,海岸警备队 24 万余人。 1941 年 6 月成立的科学研究与发展局主管国防科技研究,主要成就有:雷达和电子设备的发展,实战用火箭、炸弹、导弹等的无线电引信,原子弹等。生产管理局于 1941 年春夏使美国逐渐完成向战时经济的转变。此后,供应品优先分配委员会、战时生产委员会、经济稳定委员会、战时动员委员会(机构职能或交叉,或承继)负责战争物资的生产与分配,保证了美国及其盟国的战争需要。新闻检查局和战时新闻局则负责美国的新闻与宣传工作。自 1939 年起,罗斯福就对年迈体弱的将军实行强制退役,提拔富有作战指挥能力的人员进入最高指挥阶层。 1942 年,罗斯福下令在原陆海军联合委员会的基础上,组建参谋长联席会议(由陆军参谋长乔治 · 马歇尔、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 · 金、陆军航空队司令亨利 · 阿诺德及总统参谋长威廉 · 李海组成),对武装部队实施统一指挥。 罗斯福在 20 世纪四十年代唤醒了美国对外干涉主义,同时他决定在二战后建立一个维持世界和平的组织 —— 联合国。为了共同研究军事形势和制定联合作战计划,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 阿卡迪亚 会议( 1941 年 12 月),达成的主要协议有: 1942 年和 1943 年美国的生产目标;成立 军需品分配委员会 ,统筹分配军需品,成立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协调盟军的联合作战;太平洋地区成立美英荷澳盟军司令部;组建中国战区(同时组建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重申盟国战略为 欧洲第一 即首先战胜纳粹德国;拟定《联合国家共同宣言》。 1942 年元旦,在罗斯福的倡导下,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李维诺夫)中(宋子文)等 26 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 联合国家共同宣言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值得提出的是,在签字的时候,中国以 “ 四大国 ” 之一的身份签字,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1 月 6 日,罗斯福向美国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时所说: “ 千百万中国人民顶住了轰炸和饥荒,在日本武装和装备占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了侵略者。 ”2 月 7 日,罗斯福致电 蒋介石 : “ 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抵抗已经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中国人民,武装起来的和没有武装的都一样,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对于在装备上占极大优势的敌人进行了差不多五年坚决抗击所表现出的顽强,乃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 ” 。 1942 年上半年,北非英军屡遭失败, 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 盟国面临的军事形势极为不利。为了摆脱军事困境和作为盟军不能于 1942 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补偿,罗斯福不顾马歇尔的反对,和丘吉尔一道决定盟军实施北非登陆计划。北非作战消灭了该区的德意军队。 1943 年初,罗斯福和丘吉尔率领有关指挥与参谋人员赴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举行军事会议。会议决定: 1943 年进攻西西里,进攻法国的作战延至 1944 年。宣布轴心国无条件投降原则。在会议结束后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罗斯福宣称: 法西斯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 , 这不是说要消灭德、意大利、日本的所有居民,但是确是要消灭这些国家里的基于征服和奴役其他人民的哲学思想 。 8 月同丘吉尔在魁北克举行会议,讨论盟军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 “ 霸王 ” 计划。 从 1943 年起,同盟国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为了协调盟国的作战行动和探讨盟国的战后政策,罗斯福先后与盟国首脑举行一系列重要会议。 1943 年 3 月,罗斯福即与艾登谈及战后成立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的问题。在罗斯福的努力下,国会同意美国参加此种国际组织。 5 月,罗斯福、丘吉尔及有关指挥与参谋人员在华盛顿举行 三叉戟 会议,决定:夺取亚速尔群岛以提供新的海空军事基础;加强对德国的空袭;训令艾森豪威尔在占领西西里之后即着手准备进攻意大利本土;次年 5 月 1 日为实施 霸王 计划的日期;制定详细计划,在太平洋地区发动打新的攻势。 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意大利政府垮台之后,罗斯福和丘吉尔于 8 月魁北克召开 象限 会议,决定与新政府谈判停战。但是,盟军仍在为争夺意大利而与德军作战。 1943 年 11 月 22 日~ 1943 年 11 月 26 日,罗斯福与英国首相 丘吉尔 、中国国民党总裁、 国民政府 主席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蒋介石 在埃及首都举行 开罗会议 。 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威尔士亲王号甲板上 会议讨论了中国和缅甸的军事形势并决定实施 安纳吉姆 计划,签署了三国 开罗宣言 。宣言规定,三国旨在剥夺日本自一战以来在太平洋地区所提的一切岛屿,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使朝鲜获得自由与独立。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 开罗会议之后, 1943 年 11 月 28 日~ 1943 年 12 月 1 日,罗斯福、丘吉尔一行即前往伊朗与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举行 德黑兰会议 。会议主要讨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意大利地区的军事行动和太平洋的进攻作战、德国投降后苏联的对日作战、波兰边界、战后德国的处置以及建立战后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等问题。会议重申盟军将于 1944 年 5 月实施 霸王 计划。罗斯福为了让马歇尔留在华盛顿,决定任命 艾森豪威尔 为实施 霸王 计划的盟军最高司令。 1944 年 6 月 5 日(因气候原因而由 5 月 1 日延迟),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实施 霸王 作战计划,欧洲第二战场形成。 1944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了最紧要的关头,美国的总统大选也同时迫近。美国舆论普遍认为,关键时刻行政首脑不宜更替。美国民主党政府警告选民: “ 行到河中最好别换船。 ” 第四次当选 罗斯福 选中 哈里 ·S· 杜鲁门 为自己竞选的伙伴。 雅尔塔会议 “ 三巨头 ” 开始,杜鲁门感到突然,认为自己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竞选活动,担心对罗斯福的前途无补。经罗斯福劝解,他才最后答应。为了赢得竞选,罗斯福驳斥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托马斯 ·E· 杜威的 “ 疲惫不堪的老人 ” 的抨击,公开了他的医生罗斯 · 麦金太尔海军中将向人出示的一份健康证明书的情景,并示威性地在恶劣的天气中进行竞选活动。 1944 年 11 月 17 日,罗斯福再次以 53% 的得票率第四次当选为美国总统。 1944 年他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在财政、贸易、食品和农业等领域实行比较开放的政策。总之,他看住了美国,他是唯一能够阻止美国重犯孤立主义错误的人。 1945 年 2 月 4 日~ 1945 年 2 月 11 日,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克里米亚半岛举行 雅尔塔会议 。会议主要讨论战后德国的处置、 波兰 、东欧政府、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等问题。会议重申 纳粹 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 在这一任期里, 罗斯福出殡 罗斯福只担任了 73 天职务就在佐治亚州与世长辞了。这样,富兰克林 · 罗斯福一连任了四届, 12 年又 39 天的总统,是第一位任期超过两届、打破华盛顿先例的总统。由于 1951 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条的限制,他是美国历史上惟一一位任期达四届的总统。罗斯福的权威传记作家 詹姆斯 · 伯恩斯 ,经过大量研究而得出以下结论:抓住公众舆论;善于选择时机;关心政治细节;注意内部的派别之争;个人的魅力和政治上的技巧。罗斯福连任 4 届总统,对于美国政治制度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是极为重要的。罗斯福空前绝后地连任四届美国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非常状态使美国人民赋予他巨大的权力。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实力达到了巅峰。 个人档案 绰号: FDR (美国人通常以其姓名英文缩写 FDR 称之, 少年时的罗斯福 故得) 出生日期及地点: 1882 年 01 月 30 日,海德公园, 纽约 逝世日期及地点: 1945 年 04 月 12 日,佐治亚沃姆斯普林斯( WarmSprings ) 父亲:老詹姆斯 · 罗斯福 母亲:萨拉 · 德拉诺 · 罗斯福 兄弟:詹姆斯 · 罗斯福 · 罗斯福(同父异母, 1854-1927 ) 妻子: 安娜 · 埃莉诺 · 罗斯福 ( 1884-1962 ),于 1905 年 3 月 17 日结婚 子女:四子一女 安娜 · 埃莉诺 · 罗斯福( 1906-1975 ); 小詹姆斯 · 罗斯福( 1907-1991 ); 艾略特 · 罗斯福 ( 1910-1990 ); 小富兰克林 · 德拉诺 · 罗斯福 ( 1914-1998 ); 约翰 · 阿斯平沃尔 · 罗斯福 ( 1916-1981 ) 其他政府位置:纽约州立法机关成员( 1911-1913 ) 海军助理部长( 1913-1920 ) 纽约州州长( 1929-1933 ) 人物轶事 奇怪 的 祝福 罗斯福 5 岁时跟随父亲去见当时的总统 格罗弗 · 克利夫兰 ,小小的罗斯福给总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临走时,总统却给了他一个奇怪的祝福: “ 祈求上帝永远不要让你当美国总统。 ” 可是他却成了美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也是最有威望的总统之一。 狗在乎 在 1944 年的一次访问期间,有传言称罗斯福不慎将他的爱犬法拉丢在了阿拉斯加的 阿留申群岛 上,为了找回法拉,他竟然下令派遣一艘驱逐舰去营救法拉。此时,正值总统大选之际,共和党人借此机会对其大加攻击,罗斯福大胆回击 :“ 对于共和党人的攻击,我不在乎,我妻子不在乎,我的儿子也不在乎,但我的狗法拉,它在乎 !” 罗斯福语出惊人,迅速变被动为主动,重新赢得选民支持。如今,在华盛顿的罗斯福塑像旁,也伫立着法拉的塑像,它的小脑袋已经被络绎不绝的游客摸得光滑如镜。 连任感想 1944 年 3 月 25 日,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先驱论坛报》的一位记者采访他,就他连任总统之事问他有何感想。罗斯福笑而不答,请记者吃一片三明治。记者觉得这是殊荣,很快就吃下去了。罗斯福又请他吃第二片,记者受宠若惊,又吃下去了。这时,罗斯福又请他吃第三片,虽然肚子已不需要了,但他还是硬着头皮吃下去。这时罗斯福微笑着说 :“ 现在已经不用回答你的问题了,因为你已经有了亲身的感受。 ” 集邮大家 罗斯福也是一位集邮大家,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高产的邮票设计师,一生共设计了 183 枚邮票,其中 8 枚还获过奖。罗斯福设计的第一枚邮票是 “ 南极探险 ” 邮票。罗斯福的好朋友伯德在准备南极探险的时候发生了资金短缺,罗斯福决定亲自设计、发行一枚南极探险的纪念邮票来资助伯德。 他要求美国邮政将贴有这枚纪念邮票的信件投递到美国在南极的小美洲基地,盖戳后寄回,作为一个集邮老手,总统深知集邮者会为一个珍贵的南极基地纪念邮戳而慷慨解囊,于是,这种加盖 “ 小美洲 ” 纪念戳的实寄封收费 53 美分,其中 3 美分是南极探险邮票的面值,另外 50 美分是 “ 盖戳费 ” ,全部用于赞助伯德的南极探险。 不集邮的伯德怎么也想不出这样的筹款高招,他对罗斯福表示了十二万分的感激。当然,作为回报,罗斯福则要求伯德 “ 顺道 ” 带回一个实寄封。 人物评价 罗斯福无疑是一个时代的伟人, 罗斯福纪念馆里的雕像 但又是一个执著地追求美国现实利益的总统,他的行为方式更多地体现出了实用主义的倾向。正是这种不拘泥于教条理论的务实态度,才使罗斯福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逊在罗斯福传记中写道: 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正是他最深切地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 富兰克林 · 罗斯福 美好的。 罗斯福是 20 世纪最受爱戴和最令人憎恨的美国总统。他受人爱戴的是因为,虽然他出身贵族,但他相信平凡人的价值,并且为维护百姓的权利而战,他受人爱戴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有着慑人的 魅力 。他愉快地工作,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困境,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然后为了捍卫民主政体,帮助世界实现了安全。 他足可以为身后的一切欣慰:他去世后 25 天,德国无条件投降, 3 个月后,日本无条件投降。而那个伴随他一生并与之顽强斗争的 脊髓灰质炎 症,也在他去世整整十年后 ——1955 年 4 月 12 日被最终攻克。 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们一致认为,罗斯福与华盛顿和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总统。 家族情况 富兰克林 · 罗斯福的远房堂叔 西奥多 · 罗斯福 是第 26 任美国总统,故在中文环境里常称富兰克林 · 罗斯福为 “ 小罗斯福 ” 总统,而称西奥多 · 罗斯福为 “ 老罗斯福 ” 总统。 罗斯福曾促成了政党重组,大胆地利用联邦政府导致新政联盟的建立,政治学家称之为第五政党制度。该联盟主导了民主党近半个世纪,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罗斯福推出新的税种,影响到所有的收入群体。虽受保守主义人士的强烈反击,但罗斯福仍常占优势,直到他在 1937 年试图打发走最高法院。他与其妻埃莉诺 · 罗斯福,至今仍是美国现代自由主义的典范。罗斯福政府重新定义了自由主义并根据他的新政联盟 — 工会、农民、民族、宗教和少数种族、知识分子、南部州、大城市政治机器、以及穷人和工人的救济 — 重组了民主党。罗斯福始终被学者排名为最伟大的美国总统之一。 罗斯福全家福 罗斯福是第一位将飞机作为交通工具的美国总统, 1943 年他到摩洛哥参加卡萨布兰卡会议,为了避免乘坐客轮可能遭到纳粹德国潜艇袭击的威胁,他搭乘了世界航空的波音 314 狄克西快艇号 ,飞行了 5 , 500 英哩抵达目的地。 由于担心恐怖主义、间谍活动、以及 / 或破坏,在社会上鼓吹关押在美国西海岸的日本人和日裔美国人的声浪越来越大。 1942 年 2 月 19 日,罗斯福总统签署 9066 号行政命令,囚禁一世(日语罗马拼音 Issei ,第一代移民美国的日本人)和他们的子女二世(日语罗马拼音 Nisei ,生为美国公民)。 第 32 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D· 罗斯福逝世于 沃姆斯普林斯 ,其治疗脊髓灰质炎的温泉如今由罗斯福沃姆斯普林斯康复机构运作,并且 未完成的罗斯福肖像 也保存在罗斯福生前的别墅,一个叫小白宫的地方。 罗斯福是英语化的荷兰姓 “vanRosevelt” 或 “vanRosenvelt” ,原意为 “ 玫瑰田 ” 。 作为纽约州最富有和最古老的家族之一,罗斯福家族在政治以外的其他领域也卓然有成。罗斯福的堂姐埃伦 · 罗斯福是 1890 年美国国家网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和双打冠军,并入选国际网球名人堂。 罗斯福的母亲用她最喜欢的叔父富兰克林 · 德拉诺的名字为罗斯福取名。德拉诺家族的祖先于 1621 年来到美洲,名为菲利普 · 德拉诺耶( PhilipedelaNoye ),是第一位在新世界登陆的雨格诺派新教教徒。其家族姓氏随后英语化,变成了德拉诺( Delano )。 遗产 在罗斯福当政期间以及其过世后,对罗斯福的批评不只是质疑其政策和立场,而且还质疑其巩固权力的做法。这都是因为他长期担任总统、于两个重大危机时对人民的贡献、以及他个人强大的人气。罗斯福任内迅速扩大的政府重新定义在美国政府所应扮演的角色,并且罗斯福所宣传的社会计划重新定义子孙后代心目中的自由主义。 罗斯福扎实地确立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领导作用,并就如他四大自由演说所揭橥的,在战时及战后为美国所扮演积极角色奠立了基础。然而,对罗斯福政府内部重大的间谍指控,如阿尔杰 · 希斯( AlgerHiss )和亨利 · 迪克特 · 怀特( HarryDexterWhite ),导致某些人指责罗斯福政府过于迁就斯大林。 在罗斯福死后对美国和世界政治而言,其妻埃莉诺仍然是一个强有力的存在。她出席会议决定联合国设立,并且捍卫公民权利。许多罗斯福政府的旧成员在杜鲁门政府、肯尼迪政府、以及詹森政府担任主导的作用,这些人没有一个不是怀抱着罗斯福的政治遗产。 罗斯福在海德帕克的家是一个国家历史遗址暨其总统图书馆所在地。他在佐治亚州沃姆斯普林斯的休息所,是座由佐治亚州营运的博物馆。他在坎波贝洛岛的夏天别墅在 2013 年名为罗斯福坎波贝洛国际公园由美国和加拿大政府所共同维护。该公园可经由富兰克林 · 德拉诺 · 罗斯福桥抵达。 罗斯福纪念馆坐落于 华盛顿特区 ,与位于潮汐湖( TidalBasin )旁的杰佛逊纪念堂为邻,并且他的头像出现在 10 美分硬币上(美国人亦称其为罗斯福 10 美分)。许多公园和学校,以及一艘航空母舰和一座巴黎的地铁站以及在美国及世界各个角落数以百计的街道和广场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深思罗斯福的总统任内, “ 带领美国走过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迈入繁荣的未来 ” ,罗斯福的传记作家让 · 爱德华 · 史密斯( JeanEdwardSmith )在 2007 年如此说, “ 他把自己从轮椅上举起,把整个国家自屈服中解放。 ” 纪念建筑 纪念物 法国里昂 BRON 区有条街道名为富兰克林 · 罗斯福街。 台湾台北市与新店区间有一条六线(部份八线)大道,亦称作罗斯福路,即纪念罗斯福总统,台北捷运新店线位于其下方。 1945 年至 1949 年间,天津市和平区的和平路,当时曾名为罗斯福路。 1945 年 5 月,为纪念在 1945 年 4 月 12 日逝世的美国总统罗斯福, 小白宫 代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国民党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筹设 “ 国立罗斯福图书馆 ” 以永垂纪念。 1947 年 5 月 1 日,国立罗斯福图书馆在重庆正式建成开放。国立罗斯福图书馆于 1949 年更名为 “ 国立西南人民图书馆 ” , 1955 年更名为 “ 重庆市图书馆 ” , 1987 年更名为 “ 重庆图书馆 ” 。 2007 年重庆图书馆迁往新址后,原址作为 “ 罗斯福图书馆旧址 ” 对外开放,主要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抗日战争重要历史文件。 罗斯福于 1944 年 5 月 17 日写成《致重庆市民的纪念状》(又译 “ 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 ” ),并由同年六月访华的时任副总统亨利 · 阿加德 · 华莱士交予蒋介石。这份文件藏于 1947 年建成的抗战胜利纪功碑(现名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碑底。 罗斯福图书馆 繁重的政治与战争事务,损害了罗斯福的健康。 罗斯福白宫官方画像 1945 年 4 月 12 日,罗斯福在乔治亚洲的温泉因突发脑溢血去世。 罗斯福总统于 1934 年批准成立国家档案馆的法令后,决心使自己的文件最终能够归属于国家档案馆,而不落入国会图书馆手中。他的文件也比以往的总统多得多。例如,其前任总统 胡佛 每天收到信函平均 400 件,罗斯福则每天收到信函平均 4000 件。 1938 年,罗斯福利用 28000 多名捐献者的捐款,在纽约海德公园自己的一块地产上建造了一个图书馆,存放他的文件。 1943 年,他把这个图书馆连同地产一起捐赠给了美国人民。他 1939 年向联邦政府进行了捐赠,并批准成立国家总统图书馆系统,管理这些资料。罗斯福自己的图书馆( FDRLibrary ) 1941 年完工并奉献给了美国人民,他在纽约的海德公园庆典上说道: “ 奉献图书馆对我来讲是一次基于信念的行为。把过去的资料收集起来保存在建筑物里是为了将来的人们使用,一个国家必须相信三件事:它必须相信过去,它必须相信未来,它必须相信它自己的人民有能力学习过去,在创造自己的未来时获得判断,而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 罗斯福总统图书馆是美国建成的第一个总统图书馆,由民间捐款修建在纽约市 哈德逊河 畔海德公园内。 1939 年,国会通过一项议案,决定接受罗斯福总统把该图书馆赠送给国家的请求,并划归国家档案馆管理。 1955 年,国会才正式决定以罗斯福总统图书馆的形式为每一位离任总统修造一个总统图书馆,但规定建造费用应来自民间的自愿捐款,不由政府投资。建成后所有权归联邦政府。由国家档案文件管理局管理。 1978 年 11 月,卡特总统签署了 “ 总统文件法 ” ,规定自 1981 年 1 月 20 日起,所有美国总统文件都成为国家财产, “ 合众国将保留并持有总统文件的所有,拥有及管理权 ” ,还规定: “ 当总统任期届满,或在任期届满时,国家档案文件局局长即履行保管、管理、保存和请点总统文件的职责 ” 。该法案的出现,标志着美国政府在集中保管公务文件方面迈出了一大步,美国联邦政府的全部公务档案因而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为了履行这一职责,国家档案文件局在白宫派驻了一个工作联络小组,负责执行总统文件的管理安排并促进总统档案文件移交给国家档案文件局。他手中自然累积了大量文件材料。他十分重视和珍爱自己的书信和文件,不但积累了几百万件手稿,还收集了 150 份世界著名领导人的讲话录音,以及 200 卷关于这些领导人活动的纪录影片。罗斯福总统图书馆在补充、编目和利用档案文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收集起来的全部手稿和印刷文件都进行了系统整理,共分为 18 类,并且编制了分类目录。馆内也藏有总统家庭成员和同事大的一些文件材料。馆藏量为 16227 立方英尺( 1992 年资料),这个图书馆于 1946 年开放。 相关争议 民权问题 罗斯福的民权记录一直受到很大争议。他对广大的弱势族群来说是一个英雄,特别是非裔美国人、天主教徒、以及犹太人。在新政救济程序中对非裔和美国原住民有不错的待遇,尽管他们都不在 WPA 与 CCC 担任重大的领导角色。罗斯福需要南方民主党人支持他的新政计划,因此,他决定不推动反私刑立法,因为那样一来可能会危及他所提最优先项目的通过。罗斯福非常成功地吸引了绝大多数的非裔、犹太人、天主教徒加入和他的新政联盟。从 1941 年起,罗斯福总统颁布了一系列行政命令,旨在保障种族、宗教、少数民族平等分享新的战时工作。他推动政府接纳非裔美国人在军中担任更好的职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于 1942 年作出最后决定下令拘留日裔、意大利裔、和德裔美国人(许多人一直到战后才释放)。自 1960 年代起他被指控不采取果断的行动以防止制止大屠杀造成 6 百万犹太人死亡。批评者指出,在 1939 年大屠杀发生时, 936 位犹太难民在圣路易斯号客轮上被剥夺了庇护权,不允许其进入美国。 (以上文字均引自《百度百科》网站) 以下关于小罗斯福和联合国宪章的文字则引自《凯迪网站》 §7-4 罗斯福与联合国宪章 1 297 次点击 2 个回复 榔头榔头 于 2012/8/30 7:35:19 发布在 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切的灾难。怎样才能不再出现类似的战争?为了更好的生活,人类必须避免同类事件的发生。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中,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提出了“大西洋宪章”——类似于世界新秩序的构想。下面的这篇文章,尽管作者带有很浓重的政治倾向,但也不得不承认罗斯福对于建立联合国的作用。 §7-4 罗斯福与联合国宪章 1297 次点击 2 个回复 榔头榔头 于 2012/8/30 7:35:19 发布在 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切的灾难。怎样才能不再出现类似的战争?为了更好的生活,人类必须避免同类事件的发生。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中,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提出了“大西洋宪章”——类似于世界新秩序的构想。下面的这篇文章,尽管作者带有很浓重的政治倾向,但也不得不承认罗斯福对于建立联合国的作用。 言’ , 重申了‘宪章’ 的宗旨和原则。此后, 在处理战后国际问题时, ‘ 宪章’ 的原则一再被反法西斯联盟各国所引述。 在导致联合国宪章创造的进程中, 如《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敦巴顿建议案》等文件中,‘宪章’ 的原则和宗旨一再被重申和发挥。应该怎样看待‘ 大西洋宪章’ 呢? 毫无疑问, 在‘ 宪章‘诸项堂皇优雅的条文的正面和背面, 既有着在美英利益尖锐冲突的背景下, 罗斯福内心盘莫着的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控制和削弱大英帝国的鸽的, 亦有着在美英妥协的基础上, 罗斯福力图拉英国作为美国的小伙伴, 建立一个盎格鲁一一撒克森人世界的老谋深算。这两点也明显地表现于‘ 奥古斯塔号’ 军舰密室里罗、丘二人及其副手制定宪章时的折冲周旋、明争暗斗上。但是‘ 宪章’ 也有着它另一方面的特点。它首先是一个伟大时代的特殊产物。当时, 德苏战 争已经爆发, 战争已完全具有了反法西斯的解放战争的性质。罗斯福是置身于这种时代潮流之中的, 这就使他所主持制定的‘宪章’ , 不能不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宪章’又是罗斯福长期反法西斯立场的集中概括和总结。如果人们全面认真地回溯一下自罗斯福上台后, 他的愈来愈明确坚定的反法西斯立场, 并把它和‘ 宪章’ 的内容进行一番认真的比较研究, 那就可以发现, 两者之间是存在着某种一致性和连续性的。‘ 宪章’ 中的许多内容, 诸如各国主权领土完整、‘ 摧毁纳粹’ 、建立‘普遍安全体系’ 、‘裁减军备’ 等条款, 都可以从罗斯福以往的反法西斯的言行和政策中找到雏形, 其中最为著名和典型的如‘ 睦邻政策’ 、“‘防疫演说’ 、‘花园浇水管讲话’ 和‘ 四大自由’ 原则等。因此, “‘宪章’ 实质� 是代表了资本主义世界中那些开明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明确立场的反法西斯纲领。当然, 就是‘宪章’ 这后一方面 的特点, 也不是出自于罗斯福的善行、仁义道德或其他那些非本质的原因, 它们归根结底还是没有背离罗斯福的对于作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美国的最大利益的那些考虑, ‘宪章’ 中那些漂亮动听的字眼是有着特定涵义的和阶级内容的, 但它在主要点上具有进步的、反法西斯的主旨涵义。 同时, ‘ 宪章’ 还不仅仅是罗斯福及其支持者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敏感所产生的题目的变奏曲, 更重要的还是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和意志的主旋律。当时, 投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世界各国人民, 实际上已经对旧的世界秩序深恶痛绝, 切望有一个明确的战争目标并以此来建设战后世界。1941年6月, 同盟国的十四国代表集会伦敦, 一致提出, ‘持久和平的唯一基础是, 自由的人民在一个摆脱了侵略威胁, 人人都可以有经济与社会保障的世界中合作。’7月, 苏联政府也就建立一个和平、民主和进步的战后世界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宪章’ 无疑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这种意志和呼声的强烈影响。参加制定‘宪章’ 的英国方案的丘吉尔就承认。当时, ‘ 考虑到所有关于他的‘反动的旧世界’ 的观点的传说, 以及据说总统因‘此感到的痛苦’, 于是他作出了原则的让步。� � 正是由子‘宪章’ 反映了反法西斯解放战争的正义性质, 它的发表, 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欢迎和赞赏。例如斯大林曾专门发表声明赞同它。毛泽东同志当时也宣布‘ 中国共产党同意大西洋宪章’ 。� 显而易见, 由罗斯福所主持制定的‘大西洋宪章’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巩固和最终发展为战后合作, 建立联合国组织, 奠定了广大范围的共同思想基础, 因此, 它在世界历史上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以上 小罗斯福和联合国宪章的文字则 引自《凯迪网站》) 以下关于小罗斯福和中国的关系 则引自《新浪博客》网站 作者: 杨国选 照片 罗斯福 坚持中国为联合国创始国 董必武全权代表中国签字 杨国选 美国32任总统罗斯福 董必武,建国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反法西斯阵营中的巨头们认为有必要在战后成立一个强有力的世界性的国际组织,来维护和平,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这一组织最热心的鼓动着是罗斯福,其后得到了丘吉尔与斯大林的响应。 1942年1月26日,美、苏、英、中在华盛顿会议确定未来的国际组织为“联合国”,联合国由负责维护和平与安全的理事会和常任理事国行权。后来,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美、苏、英、中‘四国警察’(就是常任理事国)有权处理任何对和平的威胁,以及任何突发性事变”方案。但是斯大林主张“世界警察” 应 该由美国、苏联。英国组成,中国无权列入。1943年10月,19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外长会议,美国国务卿赫尔提出把审议《苏美英中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列入会议议程,莫洛托夫也提出把中国排斥在“四国警察”之外。1943年11月29日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单独会晤斯大林,依然坚持自己中国进入“四国警察”的主张。他认为不要只看到当时的中国还很弱,应该想到中国更远的将来,它是一个有四亿多人口的大国,应该把它当成朋友。1944年8月敦巴顿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8月21日至9月28日,由美、英、苏三国参加。第二阶段,被称作“中国阶段”,以中国驻英国大使顾维钧为首的代表团取代了苏联,专门研究中国有关问题。由于苏联没有参加,罗斯福坚持中国进入了“四国警察”序列的态度坚决,扫除了中国进入“四国警察”序列的障碍。以后,丘吉尔为了抗衡美、苏,把法国也拉入大国集团,“四国警察”成了五大国,也就是后来的五常任理事国。 1945年4月25日,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在美国旧金山歌舞剧院举行联合国成立大会。然而,联合国的主要创始人罗斯福开幕前十天 不幸 逝世了, 因而 无缘 参加联合国 成立大会。成立大会有50个国家派出了292名正式代表参加会议。6月26日,50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宪章签字仪式。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全权代表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名,然后才是美、苏、英、法四个常任理事国,之后按照英文字母顺序依次签字。 (以上文字引自《新浪博客》网站) 我的三篇网上文字之读后感 在读罢上面三篇从《百度百科》、《凯迪网站》、《新浪博客》三个网站上引来的文章以后,我们就更加确认了本文在开头给小罗斯福的两个定性: 第一个定性,他是美国的三位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第二个定性,他还是世界上的一位伟大的领袖。 其主要的理由如下: 1. 针对三十年代美国经济的大萧条,他提出了一系列“新政”措施,以解决当时美国的经济危机。对小罗斯福的这个“新政”,我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世界通史》里,由徐天新、许平、王红生主编的第五卷《现代卷》有个评语: “从历史角度看,“新政”继承了美国进步主义的传统,并代表了改革的趋向,在灾难性的经济危机面前,“新政”一改以前历届美国政府所信奉的自由放任主义,开国家政权大规模干预国家经济活动之先河。“新政”实施者的本意是为维护经济危机冲击下的美国传统、美国制度,其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把美国推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给二战以后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以深刻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这段引语引自《世界通史》里由徐天新、许平、王红生主编的《现代卷》(人民出版社,北京:2008年))。 2. 他和丘吉尔、斯大林两人并列,是世界第二次大战里反法西斯盟国的三大领袖之一。美国总统是美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在太平洋海战中,由他所统帅的美国海空军消灭了日本法西斯的海空军,日本的陆军主力关东军,则由苏联红军所消灭。最终导致日本法西斯政权的投降。在欧洲:东线是由苏联红军、西线则是由美英联军共同打到柏林,最后在柏林会师彻底消灭了希特勒法西斯政权。 3. 他是二战以后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国际组织联合国的缔造者,这个组织在战后近七十年来,基本上维持住世界和平,在不使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4. 他在缔造联合国时,坚持要把我国也列入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同时就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握有否决权的核心国家之一,尽管我国当时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所以应该说小罗斯福才是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真正的好朋友。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3624 次阅读|7 个评论
时势造英雄——读书偶录(5)
热度 2 cswen 2014-3-28 17:25
时势造英雄 ——读书偶录( 5 ) 温景嵩 ( 2014年3月27—28日写于南开园 ) 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风景 (5 张 ) 拉什莫尔山 国家纪念公园( Mount Rushmore National Memorial ),俗称 美国总统 山、美国总统公园,是一座坐落于 南达科他州 基斯通附近的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纪念公园( United States Presidential Memorial )。公园内 的拉什莫尔山上雕刻 有四座美国前 总统 头像,这四位总统被认为代表了美国建国 150 年来的历史。 在美国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头像则是 从 1927 年 10 月 4 日到 1941 年 10 月 31 日, 由美国著名的雕刻家 格曾·博格勒姆和约四百名工人花了整整 14 年时间, 终于 雕刻出了 这四座 高达 60 英尺(约合 18 米)的美国总统巨像。 从左到右他们分别 是 : 1. 开国元勋 乔治·华盛顿 ; 2. 《独立宣言》的撰写者 托马斯·杰 斐 逊 ; 3. 奠定美国在 20 世纪的基础的 西奥多·罗斯福 ; 4. 黑人奴隶的解放者 亚伯拉罕·林肯 。 在开工时,博格勒姆虽已年逾六十,但他仍全力以赴地投入了工作。仅设计一事就反复设计了九次。此项工程浩大,在和四百名工人共同经历了十四年的艰苦劳作后,博格勒姆终于不幸去世,其未竟的工程,则由其子在当年年底完成。 本文所说的英雄,就是上图拉尔莫什山上从左数的第三位美国总统,西奥多 . 罗斯福(亦即老罗斯福)。本文所说的时势就是前一篇文字里最后讲到的:由于美国建国初期,虽然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潮主导下美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越来越剧烈。以至于到了 20 世纪初,此思潮就难以为继,不得不让位于后起的改良主义思潮。而老罗斯福,就是在接受了这思潮后处理社会矛盾比较成功,从而脱颖而出的美国公认的大英雄,并且他才能够与华盛顿,杰斐逊,林肯这三位美国公认的大英雄,并列在拉什莫尔山上供人景仰。 上面这幅图像是本人从网上引来,下面的文字则仍然主要根据资中筠的《美国十讲》里的第三讲之议论。 本文下面会先谈一下,所谓当时美国的改良主义思潮内容究竟是些什么,然后再谈谈老罗斯福是如何在此思潮指导下,采取了四大重要的举措,处理了当时美国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并取得成功。 首先,按照资中筠《美国十讲》里的第三讲《进步主义改革》所介绍的情形:所谓改良主义思想就是针对美国开国时期在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指导下放任自由竞争,最后导致了社会两极分化剧烈,形成了大垄断的企业,产生了一批垄断资本家;他们就得以残酷地剥削和压榨贫苦的工人,就产生了工人大罢工,就产生了社会大动荡的种种弊病;于是改良主义思想就应运而生,他们提出美国政府应该放弃绝对的自由竞争,他们要求政府要对社会的经济活动进行适度的干预,干预的主要内容应该至少有以下两点: 1. 反对垄断; 2. 保护劳工。 “(有三股力量)推动这一思潮,并付诸实践,从而把美国社会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于是美国历史就称 20 世纪初期的这个时期为“进步主义”时期,这次改良也称作“进步主义运动”。”(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的第三讲) 按照资中筠在其书中所介绍的,推动进步主义时期美国社会改良的力量主要有以下三种: 1. 劳工运动:由于资本家和政府残酷地镇压工人的大罢工,就产生了大规模的流血事件,于是就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大部分的社会同情都站在工人这一边,因此是美国这一时期改良运动中的基本推动力; 2. 新闻报刊:在此时期还产生了所谓的“调查性”新闻。代表者是位女记者艾达 . 塔贝儿。她对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所属各个工厂里工人们恶劣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做了极其深入的调查,并写出了一系列的极其生动鲜明的揭发性的新闻报道,从而触动了广大美国公民的良知,新闻报刊就成为美国这一时期第二个很大的社会改良力量; 3. 学者:实际就是这个时期美国改良主义思想的最主要的创造者,其最主要的阵地是在威斯康星大学,这些学者就被称为“威斯康星学派”,他们是美国当时的改良主义思想最主要的发源地。 (以上三股力量主要内容,皆取自资中筠《美国十讲》中的第三讲) 下面就要谈到 20 世纪初, 1901 年当选的美国总统老罗斯福,是如何接受了改良主义思潮,并在美国进行了适度的改革,而且取得了成功。 首先是老罗斯福在欧洲开会时受到了一次很大的刺激: “有一次老罗斯福到欧洲去开了一次劳工福利方面的国际会议。在这次会上,美国受到很多批评,主要是美国的劳工生活条件太差。那时美国的矿山经常有矿难发生。并且还有其他的不安全的生产条件。发生过几次著名的火灾,大都发生在火柴工厂,以及纺织工厂。火灾烧死了许多工人。于是在那次的国际会议上美国就受到了与会欧洲各国的批评。从欧洲回来以后,老罗斯福说了句很有名的话:“我感到很羞愧,没有想到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在人道主义的行进队伍里却排到了末尾。”于是他才感到美国要继续向欧洲学习,因为欧洲在对工人实行人道主义改良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 (此大段话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里的第三讲) 在介绍了老罗斯福的这段名言后,紧接着资中筠就发表了她个人的一些感想,她说道:“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国家进步与否,看哪个国家先进,哪个国家落后,不能光看生产力,不能光说我的 GDP 超过了谁,就比谁进步。在这方面,人道主义方面的成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像老罗斯福这样,作为美国的一个合格的政治领导者,他就有这个意识,当时的美国人道主义不如人,他会感到羞愧,知耻近乎勇,所以他才能成为美国这一进步改革时期的标志性人物。”(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里的第三讲)。 资中筠的这段感言很切合实际。对 GDP 的过分重视, 而忽视了人道主义的成绩,对此我也有类似的感觉。前些时候,科学网一网友因为光明日报载文呼吁为公务员涨工资,光明日报的理由是公务员有十年都没有涨工资了。为此,那位科学网的网友也就呼吁应该也为大学老师涨工资,因为大学老师也十年都没有涨工资。当时我也跟着这位网友发表了一个评论:应该为全体工薪阶层都涨工资,因为全体工薪人员这十年都还没有涨工资。然而另一方面,在这十年内,我国的 GDP 年年都在涨,先是每年都以两位数的幅度上涨,现在小了些,但每年上涨的幅度也还有 7 — 8% ,而工薪阶层的工资却仍然不动。那么这样的 GDP 上涨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上涨了的 GDP 都跑到了哪里去了呢?更有甚者,这些年里的物价却也是年年上涨,而工资却仍然不动,那不就是说人们的生活水平年年在下降了吗?在我写出以上的意见后,另外一位网友马上就写下了他强烈支持我的意见。由于此事刚好是对资中筠对 GDP 上涨所提的批评意见的一个支持,所以我就在这里把我们在科学网上的事情补充于此,供朋友们参考。 还要补充一点,我上面的意见并不是要大家的工资以和 GDP 同样的幅度上涨,但至少像现在这样:十年来工薪阶层的工资一动不动,尽管 GDP 年年却以很大的幅度向上涨,而且物价也在年年上涨。这件事我以为是很不正常的。此外,像光明日报那样,仅呼吁给公务员涨工资,也是有欠公平的,因为十年来所有工薪阶层都没有涨工资。这些意见不知朋友们以为如何?欢迎批评指正,欢迎不吝赐教,谢谢。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接着谈老罗斯福的事。 前面已经讲到,他在参加了欧洲关于劳工福利的国际会议后,接受了欧洲各国对美国的批评,决心改善当时美国在这方面的落后现象,从而采取了一些改革的措施,奠定了美国在 20 世纪大发展的基础。按照资中筠书里的介绍,老罗斯福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一共有四大项: 1. 保护劳工 本来美国的宪法是禁止美国政府介入美国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劳资双方的纠纷。然而老罗斯福借着当时 1902 年发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煤矿工人连续五个月的大罢工,借着这次大罢工对于当时美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老罗斯福就顺势强行介入这个劳资双方的纠纷,最后强使资方接受了矿工的两项要求:一曰减少工时;二曰减少每筐煤炭的定量;虽然打了些折扣;此外,还制定了《劳工赔偿法》 ,要让出了事故,乃至出了矿难的资方,付出极大的代价来赔偿,以引起资方的高度重视,来下力气改善矿山的安全设备,保护矿工的人身安全; 2. 反垄断 本来美国在 19 世纪时就有反垄断的《谢尔顿反托拉斯法》,但是有许多漏洞可以让资本家钻空子。到了老罗斯福时代,他就下了狠手:他推动国会立法,进一步反对他所提出来的“过度资本化” 。据此法律,老罗斯福就拆散了几个极大的财团。著名的就是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经由法院裁决强使其下属的几个分公司,从总公司里独立出来;此外,他还阻止了当时有两家大的铁路公司的合并。此后,美国就一直追随老罗斯福的反垄断的思想始终如一地执行了这条法律,不使过分大的财团出现。著名的例子,一是 80 年代国际电力通讯( ATT )大垄断财团被拆分的事,另一个是在 21 世纪微软以涉嫌垄断而被起诉的事。 3. 食品安全 当时著名的作家辛克莱的小说《屠场》揭发出屠宰等肉类加工工厂里的骇人听闻的肮脏恶劣工作条件,老罗斯福顺势派出工作组去实地调查,结果发现实际情况比辛克莱小说里写的更加严重,老罗斯福就推动国会立法,确立了两条法律:《食品视察法》以及《食品和药品安全法》。这两项法律规定政府的食品检验员和药品检验员可以直接进入食品和药品企业去检查。这当然违反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因而受到资本家的强烈抵抗,但是老罗斯福的政府在民间的消费者协会的协助下,政府终于克服了这些阻力,使得两法能顺利地得以执行,使当时的美国社会得以向前迈进一大步。 4. 反腐败 从 19 世纪后期开始,时值美国经济大发展时期,随之而产生了严重的腐败现象。这和我国目前的情形有些类似,主要是发生在“权钱交易”问题上。不同点是,在美国腐败主要发生在国会议员和资本家和企业主之间,而不是像我国主要发生在行政部门首长和企业主之间。因为美国的实权主要都掌握在国会手里 ,没有国会的立法,行政部门就干不了任何事。所以当时美国的资本家,企业主要办成一件事都必须走国会的后门才能办得成。此事后来主要依靠新闻舆论界的揭发,批判而得到遏制,最后,国会本身也建立起一个道德审查机制,议员们的腐败现象,一经此机制揭露,该议员就必须辞职。 这个问题恰好发生在在老罗斯福当政时期,他对此必然也有所贡献。但遗憾的是资中筠在她的书里却没像前面三条那样,对老罗斯福在反腐败里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给以具体的说明,因此是资中筠此书中的一大缺点。 此书若有再版的机会,则很希望资中筠能改正这一缺点。 以上老罗斯福所采取的四大改革措施,在他的总统任上,他一共做了两届并于1910年卸任,在此时期他确实奠定了美国在20世纪大发展的基础,因此他的巨幅雕刻头像才能与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三位美国伟大总统的头像,并列在本文开头所讲到的美国国家总统纪念公园里的拉什莫尔山上,供美国后代子子孙孙们的景仰。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1945 次阅读|5 个评论
为什么它会成为美国至高无上的权威?——读书偶录(3)
热度 5 cswen 2014-3-23 15:39
为什么它会成为美国至高无上的权威? ——读书偶录( 3 ) 温景嵩 ( 2014年3月22—23日写于南开园 ) 这里的“它”指的是美国宪法。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尤其不好理解。因为我们中国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向来都指的是人物,而且都是大人物。 在我们国家,从前这样的人物叫做“皇帝”,辛亥革命后叫做“领袖”。而宪法反而是由他们这些大人物来制定的,然后再要大家服从而已。 现在在美国那里却反过来了。在他们那里,诸如“领袖”一类的大人物都不是最高权威,最高权威反而是这个“宪法”。乍一看起来宪法只是一纸空文,既无枪,又无炮,所以在我们这里没有什么用;在美国却又拥有如此大的权威,以至于所有的领袖人物,所有的政党,都要服从它,只能在它的容许范围内行事。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他们的宪法在美国那里会有如此大的权威呢? 且让我们跟随资中筠女士的《美国十讲》里的第一讲看起,也就是从他们这个制定宪法的过程看起,来看一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吧。 首先就可以看到,美国人在制定他们的宪法时是非常慎重的,是深思熟虑的,而且确确实实是实行了集思广益而制定出,它并不是哪一个大人物的头脑一热,拍拍他那大脑袋的产物。 1781年他们打败了英国人,英军司令康华利率军向美军司令华盛顿投降;但只是在过了两年以后,在1783年他们才和英国人制定了《巴黎和约》。 这还不是制定宪法,制定宪法要再等四年,也就是到了1787年,他们才作出决定:要召开制宪会议,讨论制宪问题。这距离他们打败英国人,已经是有了六年之久了。他们是如此的慢慢腾腾,让人起急啊!要是我们,在打败了英国人后,当年就会召集会议,讨论制定宪法,当年就要建立共和国,要只争朝夕,要一气哈成啊! 在1787年,那首先是由历史最悠久,人口最多,土地面积最大,而且拥有威望最高的几位领袖人物,诸如华盛顿,杰斐逊等人在弗吉尼亚邦发起,召开了这次“联邦制宪会议”。除罗德岛邦抵制这次会议没有参加外,其他十二个邦都有代表参加,前后共有55名代表,平均每个邦有四、五名代表,但表决时,每个邦不论大小,也不论来人多少都只能投一票。在会议中有几个邦都提出了自己的宪法条文草案,由于弗吉尼亚邦是会议发起国,所以会议就以他们的草案讨论起。每个条款要有七票以上,就算通过。 这都很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然而根据资中筠女士的介绍,美国人的这次制宪会议有个最大的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制定了一个非比一般的议事规则。亦即:“根据会议(美国的制宪会议—温注)开始制定的议事规则,已经为多数通过的条款,若有人提出质疑,还可以重新讨论”(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第一讲。) 这可真是闻所未闻的特大新闻!美国的制宪会议 实行的是要保护个别人的不同意见的议事规则!实行的是要尊重个别人的不同意见的议事规则!这和我们这里所熟知的“少数服从多数”的议事规则完全相反!结果整个宪法文本经过了569次表决才最后通过,会议一共开了116天,将近四个月。“大概也是空前绝后了。”(引自资中筠语。) 从此就可以明白,美国宪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权威。因为它确确实实代表了美国所有人的各种各样的不同意见,所以它不可能不为全体美国人所拥护,所执行。任何大人物个人也无法超越此宪法;恰恰相反,在美国任何大人物也必须遵从此宪法所规定的各项条款,他们必须在这个大家所制定的宪法范围内行事。这就很容易为人所理解了。 至于会议讨论的具体事项,则有以下三条: 1. 究竟要不要在各邦之上再成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各邦之上再成立一个中央的联邦政府?经过与会代表激烈辩论后,此事基本通过; 2. 联邦政府的权力与公民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 3. 联邦政府的权力和各邦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两个问题又是争论不休,一条一条的条款,各邦代表都争执不下。“最后只能由德高望重的富兰克林出来说话,他说:就现在的这个文本,我也不满意,没有一条是合乎理想的。但是我们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我们已经投过票了。现在我们必须决定我们要不要一个国家。我们如果要,就要服从这个宪法。我们如果不要,就前功尽弃了,这几个月就白谈了。然后我们各自回去,还是各自分散的十三个邦。以后还要迎接不可预料的风险。那么我们现在做什么选择?我建议先接受这部很不完善的,大家心里都不特别满意的宪法。最后大家总算同意了,但还有三位代表不签字,表示他们有保留意见。”(以上这段关于富兰克林在美国制宪会议上的讲话,则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第一讲。) 这就是美国宪法诞生的过程,看起来它确实是一个艰难的诞生过程,更是一个最充分、最广泛地实行了民主制度的过程。它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只有实行了最充分、最广泛的民主,才有可能实现最大的、最权威的集中。而且这一集中并不是集中在哪一个领袖身上,也不是集中在哪一个政党身上,而是集中在这部由十二个邦的代表,呕心沥血殚精竭力所结晶出来的宪法身上,从而就必然使这部宪法成为美国唯一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以上就是我读资中筠《美国十讲》里的第一讲后所得到的心得体会,不知朋友们以为如何?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欢迎朋友们不吝赐教,谢谢。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2612 次阅读|10 个评论
美国的由来——读书偶录(2)
热度 5 cswen 2014-3-21 15:23
美国的由来 ——读书偶录( 2 ) 温景嵩 ( 2014年3月19,21日写于南开园 ) 本文的标题就是资中筠女士《美国十讲》一书里第一讲的题目。只不过我把她原题中的“美利坚合众国”,简写为“美国”二字而已。 资中筠在她《美国十讲》一书的封面上引的那段话,原是说美国不是打出来的国家,而是谈出来的国家,是讨论出来的国家。而众所周知,美国在建国时确实是和英国打了一仗,就是美国的独立战争。这一为大家所熟知的事实,似乎与资女士的论断相矛盾。于是她就在本节中就作了如下的解释: “ …… 他们(指北美当时十三州的人—温注)最后在华盛顿的领导下,打败了英国。他们就独立了,脱离了英国。 但是脱离了英国并不等于有了一个国家,他们并不是先有了国家,然后再独立的。他们原有十三个州(States,更确切地应译为“邦”,它不相当于我们的省,而是独立或半独立的邦),就是“新英格兰”六个邦加上东海岸另外七个邦。在和英国打的时候,十三个邦联合起来。等到把英国打败以后,各自还是分散治理。每一个邦都有自己的议会,和议事规则,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所以并不是一个国家—温注)”(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 资中筠的这段说法,和她在书中引用的图画:《1781年10月19日英军司令康华利(Cornwallis)将军率领八千士兵在约克镇(Yorktown)向北美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投降图》一致。在这幅图画中,华盛顿被称为“北美大陆军”的总司令,而不是“美利坚合众国军队”的总司令。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此图引自《美国国会图书馆》,其权威性就自然可知。所以这幅图画就以其无比的权威性,支持了资中筠女士上述的这个论断。 然而资中筠女士在其书里的这一节中,还犯有一个错误。那就是在独立战争究竟止于何时的问题上,她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 当她进一步提到美国正式建国的时间问题,对此问题她一方面正确地指出: 美国建国应当从1787年北美各邦举行有名的“联邦制宪会议”并制定了《联邦宪法》算起; 另一方面却说道: “从1776年打赢了独立战争,到1787年,过了11年才决定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问题。说明独立战争并不等于建国。所以我说(指资中筠自己—温注)美国这个国家本身是谈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打,只是把英国人打跑。”“而制宪会议才决定了建立统一的联邦共和国问题。”“所以美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并不是像我们这里的秦始皇那样用武力消灭了六国,然后才统一了中国。不是这样的,北美这十三个邦不是谁把谁打败了,然后再统一。从根本上讲,他们的观念就是和我们不一样。”(以上几段均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 在这些论述里,资中筠犯有一个时间计算上的错误,即打赢独立战争是在1781年,而不是在1776年。这有资中筠自己引用的来自《美国国会图书馆》那幅图为证。所以,从打赢独立战争,到建国共花了6年,而不是11年。资中筠女士在这里犯了个计算上的大错误。当然,1776年对于美国人而言,也是一个重大的年头,亦即这是美国著名的《独立宣言》发表的时间。 有关美国从独立战争开始,到正式建国这段历史,我们在我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的《世界通史》,其中的第三卷《近代卷上册》(此卷由刘祚昌,光仁洪,韩承文三人主编)里,找到了各次重大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间,现在把这些时间点给在下表之中: 1775年4月19日北美独立战争在列克星敦镇爆发; 1776年7月4日公布了《独立宣言》; 1777年10月17日萨拉托加大捷英军五千人投降; 1781年10月19日英军七千人在约克镇投降; 1783年9月英美在巴黎签订《巴黎和约》; 1787年9月制定了《联邦宪法》,美国正式建立。 在结束本文之前,我们还想补充几句: 即使我们承认了资中筠女士上述说法的正确的一面,但我觉得也不应该完全否定独立战争在美国建国中的作用。 我以为一个比较正确,比较完整的说法应该是: 独立战争,和制宪会议共同在美国建国中起了作用,美国既是谈出来的国家,也是打出来的国家;它是“谈”与“打”结合出来的国家。 再者,有朋友曾提到了美墨战争,和美国现在以战争来称霸世界问题。我觉得此节中资中筠女士的讨论,完全集中在讨论美国建国时期的问题,而美墨战争却是发生在美国建国半个世纪以后,当它向西扩张而在19世纪二十年代发生的,和原来的统治者墨西哥之间的战争。所以不能在此处来讨论。至于美国现在的以战争来称霸世界问题,那更是现代的事。这一事件当然是十分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在资中筠女士这本书里的最后几节,自然会提到它,此是后话,这里就不再啰嗦了。当然,美国内部也曾有过一次内战,那就是著名的南北战争。但那也是发生在美国建国以后,和现在讨论的美国建国初期的事无关,所以也就不在此节里讨论了。 以上这些说法不知朋友们以为如何?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欢迎不吝赐教,谢谢。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2305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一本新书,一本好书——读书偶录(1)
热度 4 cswen 2014-3-17 15:29
一本新书,一本好书 ——读书偶录(1) 温景嵩 (2014年3月17日写于南开园) 此书就是《美国十讲》,今年1月刚刚由广西师范大学 出 版社出 版。作 者是著名的美国研究专家资中筠女士,中国社 会科 学院荣 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 所前所长。虽然学部委员和 科学院 和工程 院的院士相同,但是早在1996年她 66 岁时后就退 休了,那 个时候 的科学院院士还是终身制呢。也好,她退休以 后 就有时间 著书 了,所以这个时间里她著述颇多。此书就是她 在2012年,应 国家 图书馆的视频讲坛之邀所做的九次演讲,之 后整理并扩展成 十讲 的书。 此书不是学术著作,而是谈她多年来研究美国问题之后所 得 到的体 会,心得和感想。所以实际上是个散文集,文字轻松易读。 然而 它不是一般的心 得体会,而是有针对性。她书中针对什么问题呢 ?正像 她自己在她的书中序言所 说的那样: “许多重点内容大多有针 对性,是 针对国人流行的成见,包括自己 (即作者自己——温注)过 去曾经有过 的一知半解的看法,同时也澄清一些以讹 传讹的事 实。” 究竟是哪些 以讹传讹的事实呢?作者在此书的封面上给出了 一 个例子,且让我们把 这例子原原本本引在下面: “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即所谓打出来的 国 家。但 还有一种谈出来的国家,开会讨论出来的国家,美国 最为 典型。在这 个谈出来的国家里,宪法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最高权 威不是哪一个皇 帝,哪一个伟人领袖,或哪一个政党。 如果没有 通过这部宪法,国家 就根本无法存在。”(引自该书 封面) 为什么美国是个谈出来的国家?它又是怎样通过讨论,讨论出 来 的国 家? 朋友们,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3306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