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Welle”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弄潮者的北
zhangsufang 2009-3-16 12:28
Die Welle --浪潮影评 科学消灭了神学,上帝死了。但人类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美妙。科学与理性无关,理性与人性无关。 1 超级实验 德国导演Dennis Gansel的电影《浪潮》(Die Welle)片首, 赖纳 温格尔(Rainer Wenger),德国柏林一所高中的社会科学老师,开车赶往学校,车中播放的摇滚乐轻快而热烈。但接下来的气氛便有些压抑。赖纳一大早便被同事抢走了无政府主义的课程教学任务,而不得不选择Autokratie做为国家体制主题活动周的教学主题。而由他组织训练的水球小组成员,也因相互间不信任不团结无斗志在训练池中表现欠佳,祸不单行,福无双至,总之,郁闷的一天。 周一。德国的高中显然和国内不同,学生对老师并没有足够的尊重,连假装一下的修饰行为都没有。赖纳和选课的学生都没有足够的热情,他对学生的第二句话是如果我是你们会去上无政府主义的课,而不是听这倒霉的Autokratie。,而他的开场白则是这里有没有什么免费的东西?(相当的无趣)。当赖纳在黑板上写下Autokratie字样时,学生们仍然漫不经心得东倒西歪着、打闹着。谁都没把这门课当回事儿。甚至于赖纳希望大家给点反应、好歹这一周要打发过去时,大家也只是觉得Autokratie是件太遥远的事情,选课也只是为了学分,没有认真对待的价值,更谈不上去思考。赖纳宣布下课休息。当学生再次返回教室时,赖纳已重新排好桌椅,他要求学生们配合他做一次实验,一起体会下Autokratie的含义和魅力。赖纳逐一要求学生们:端正坐姿,理由是保持呼吸通畅;提问必须直立,理由是加速血液循环更有利于思考。并诱导学生们说出Autokratie的主要特征就是纪律性,最后选举他做为元首,上课时大家不能再喊他赖纳,而必须喊他温格尔先生。 第二天,周二。赖纳再次走进教室时,学生一起向他问好:早安,温格尔先生!这一次赖纳要求大家站起来踏步,用同一个节拍。感觉所有人都融为一体,这就是团体的力量。并告诉大家,踏步的另一个目的是大家一起把在楼下选修无政府主义的师生踩在脚下,让我们的敌人吃天花板的灰。一切都按赖纳的设计向前发展。赖纳通过让学生思考如何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我们是一个集体,诱导出制服的概念,并经讨论决定将廉价的白上衣与牛仔裤制定为Autokratie班的班服。 第三天,99%的学生都穿上了白衬衫,只有女生卡罗继续穿着他的红上衣。从无政府主义班新转过来的几个学生一时间没准备白衬衫,倒也减少了卡罗对自己红上衣的关注。但很快她便发现,红上衣让自己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立,连男朋友都笑话她肯定穿白衬衫不好看;赖纳无视她的存在,同学们也不和她交流。有人建议给班集体取个名字,经大家选举,最后,卡罗男友马尔科提出的浪潮从恐怖小组、海啸、白色巨人、核心、变革者等名字中脱颖而出,成功当选。卡罗提出的变革者无人响应,她情绪低落。接下来,浪花定为浪潮的标志,并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张贴,浪潮网站得以组建。赖纳和学生们情绪高涨,对于身边的一些负面评论不屑一顾,甚至冷落了身边的爱人。 第四天,在浪潮组织中找到归属感的学生们,创造力再次被激发。酷似啪啦啪啦舞经典动作(右手在胸前划波浪)的手势被定义为浪潮的问候语。失落的卡罗没来上课,也没参加话剧的排练,浪潮成员取消了她的主演资格。但卡罗年玩世不恭的小弟却受浪潮吸引,甘愿为浪潮把门,凡不能做浪潮手势的人,都不许进相关场所。卡罗感觉局面有些失控,她劝告赖纳立即中止这个试验,但赖纳拒绝了她并要求她退出浪潮。 第五天,课程接近尾声,赖纳要求大家将参与浪潮的体会写下来。赖纳的教学方式受到校方和妻子的质疑,争执下妻子负气出走。卡罗发布NO WAVE的传单,男友马尔科打了她一巴掌后后悔不已,马尔科发现自己象着了魔似的变了一个人,他找到赖纳寻求帮助,希望他能中止这一切,并指责所谓的实验不过是法西斯的一套东西。赖纳知道,一切该结束了。他设计了一个漂亮的结尾。当晚,所有浪潮成员都收到赖纳发来的一条短信:事关浪潮的将来,周六12点务必在学校礼堂开会。 第六天,周末。在选读了几篇学生们关于浪潮的体会后,赖纳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并煽动学生们把表示异议的马尔科当做叛徒,揪上台来,命令锡南和其他男生干掉马尔科,当几个男生犹豫不决时,赖纳才告诉大家:局面的发展使得实验不再仅仅是个实验,我们已经伤害了身边的好多人,并宣布实验到此结束,浪潮从此解散!然而,游戏并没有按着赖纳的意愿发展下去。已沦陷太深的学生蒂姆拔出手枪,击伤了一位同学并威胁赖纳不能解散浪潮,因为浪潮是他的第二次生命,在浪潮中才有归属感。赖纳表示拒绝后,蒂姆绝望中吞枪自尽。一死一伤,赖纳入狱。结局依然是车窗外移动的风景,只是赖纳已看不真切 实验可以设计,结局却往往不是预期。 2 旁观者与觉醒者 在这个试验中唯一自始至终保持清醒的,是女学生卡罗。当大家全部穿上白衬衫时,她深感困惑:所谓的纪律性并不应该排斥个性,表面的整齐化一,不代表真正的纪律性。但这时卡罗的旁观,只是一种镜象的反射,她看得到别人,看得到集体,也看得到自己,但此时她还看不到趋势。当卡罗发现弟弟也受蛊惑加入浪潮时,卡罗的旁观已变成一种棱镜的折射,所有色彩被一一还原,浪潮成员的热情无非是想叛逆,又突然找到叛逆的方向;浪潮,只不过是排斥异类的团体;对赖纳的崇拜,恰恰是一种集体的迷失;人人看到浪潮的光鲜,却看不到浪潮已异化成巨浪野狗。她找到赖纳要求他中止实验。但赖纳已看不到危险。 卡罗的男友马尔科最初已是浪潮的中坚力量,在和卡罗一次次的冲突中逐渐觉醒,找了了自身的缺点,认识到所谓的浪潮不过是法西斯的鬼把戏;一切的一切,都是赖纳设计好的游戏。觉醒者的观察是凸镜和凹镜,聚焦,发散,发散,聚焦。由于切身体会的生理痛,更容易大彻大悟。但觉醒往往没能赶在一切还来得及之前。 旁观者,清,却未必不痛; 觉醒者,明,却往往太晚。 3 人性 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和一群有正常思维的高中生,为什么却会因为一个课堂实验而险些制造一个极端组织?可能这就是人性的复杂性。既然复杂,还是少谈为妙。所能做的,就是维护集体的同时尽可能的尊重个人,尊重人的个性--尽管他/她是那么的与我们不同。 4? 为什么我们拍不出这么有深度的电影? 是我们思考的太多,多到上帝发笑?还是我们思考的太少,少到集体失语! 只能说: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果然不一样。 唉,这才发现写一篇博文都这么累! 删除了N多敏感字眼,希望还象个影评,虽然不是原汁原味。 今起,只写影评、只写琐事、只写实验相关。直到无趣男回来。
个人分类: 小眼睛,大嘴巴|6141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