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安全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让地震只是一种自然现象 让天灾之后没有人祸
杨学祥 2018-7-10 07:01
让地震只是一种自然现象 让天灾之后没有人祸 杨学祥 评论:周福霖院士认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防震工作有了新的要求。我们容许地震时房屋“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容许结构损坏,但这些还不够。地震后建筑结构损坏难以修复,非结构构建及内部贵重装修难以修复,最终变成“站立着的废墟”。内部设备发生损坏、丧失功能,甚至导致城市瘫痪,这些都是当前抗震体系存在的问题。周福霖院士说:“要改变现状,让中国成为地震中最安全的国家,就要有两个重要措施,一个是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另一个就是采用新技术。”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往往与人祸有关:防震功能不达标的建筑,建筑在地震带上的居民区,破坏防震结构的野蛮装修,不能预防地震次生灾害的居民区。 研究表明, 2004-2018 年是全球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地震活跃期,我们不能存在丝毫侥幸心理,必须全力以赴打造人类宜居的安全岛。 我们在 2008 年 6 月 1 日指出,全球变暖导致山地和两极冰盖溶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山地失去冰盖负载减少,将均衡上升;海洋水面上升增加负载,将均衡下沉。这就是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 。根据山东防震减灾信息网的资料,自 2004 年到 2007 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4 次 8 级以上地震,中国和日本各 2 次,其他地区 2 次(见表 1 )。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 。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 1 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 30 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 8 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2010 年智利地震、 2011 年日本地震、 2012 年印尼地震证实了这一预测。 除了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 9 级地震发生后, 8.5 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 2004 、 2005 、 2007 年、 2012 年的连续 4 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500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759.html 表 1 1890 年以特大地震、地球自转、气候变化和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全球 9 级以 上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球自转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加快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减慢 1946-1977 11 ( 7 ) 1 4 1947-1976 冷 低温期 加快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减慢 2000-2012 6 ( 6 ) 0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加快 注 : 括号内为 1900 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表 2 1890-2012 年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按时间排列)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洲籍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亚洲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南美洲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南美洲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亚洲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亚洲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亚洲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亚洲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北美洲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南美洲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亚洲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北美洲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北美洲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亚洲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亚洲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南美洲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亚洲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除了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 9 级地震发生后, 8.5 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 2004 、 2005 、 2007 年的连续 4 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 3 次 8.5 级以上地震。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5007.html 阿拉斯加半岛在 1957 、 1964 、 1965 年发生 3 次 8.5 级以上地震,印尼苏门答腊岛在 2004 、 2005 、 2007 、 2012 年发生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进一步证实这一统计规律:海岛强震连续发生的判断。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 9 级地震发生后,日本东北和关东地区大地震概率大增是大势所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4516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2814.html 2018 年距离最后一次 2012 年 8.6 级地震已有 6 年,人们或许已经将地震的威胁遗忘,或许认为特大地震活跃期已经结束。正如日本专家所言:等你把地震忘记的时候,地震就来了。 相关报道 周福霖院士:让地震只是一种自然现象 2018-07-09 21:27: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雄安 7 月 9 日消息(记者陈江南 李宜) 7 月 5 日,“雄安城市建设和地震安全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在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举行。我国工程结构与工程抗震减灾专家,被誉为中国抗震的权威,现代“张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应邀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会后,周福霖院士接受了央广网记者的专访,针对现在我国的抗震防灾工作及技术战略的选择,畅谈了自己的见解。   让地震只是一个自然现象   周福霖院士认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防震工作有了新的要求。我们容许地震时房屋“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容许结构损坏,但这些还不够。地震后建筑结构损坏难以修复,非结构构建及内部贵重装修难以修复,最终变成“站立着的废墟”。内部设备发生损坏、丧失功能,甚至导致城市瘫痪,这些都是当前抗震体系存在的问题。周福霖院士说:“要改变现状,让中国成为地震中最安全的国家,就要有两个重要措施,一个是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另一个就是采用新技术。”   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是在没有仪器记录的情况下,凭地震时人们的感觉或地震发生后器物反应的程度,工程建筑物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表的变化状况而定的一种宏观尺度,常用人的震感、建筑物反应来衡量。而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当前一些地区已经提升设防标准,对学校、医院、重要指挥中心等提高设防烈度,周福霖院士对此给予了极大肯定,这一措施保障了人们的生活安全,让人们在地震时不用担心自己的房屋倒塌,最多只是“晃一晃”。他说:“老百姓要宜居,首先就是要保证地震安全,今后,我们要让地震的发生,只是一个自然现象。”   让建筑成为安全岛   除了提高标准,周福霖院士表示,对于新的抗震防震需求,当前还应当采取隔震、减震等新的技术,不但要让房子不倒不坏,还能让屋内的物品得到保护。特别是医院、实验室、大数据中心等有精密仪器的地方,要保障他们内部的物品不损坏,不发生次生灾害。周福霖院士目前研究的隔震技术,正是对传统抗震技术的一个颠覆。当前,我国建筑传统抗震体系是通过加粗柱子,多加钢筋等方法“硬”抗震。但传统结构抗震体系存在一定问题,在面对大地震时,建筑结构不够安全;面对设防地震时,结构会损坏,导致人们的财产损失;在地震时,还会发生建筑(如医院、指挥中心等)功能丧失,导致城市瘫痪的情况。周福霖院士认为,终止我国城市地震灾难、创新的技术选择,应当是从抗震转变为隔震、减震与控制,这也是他的研究方向。   周福霖院士向央广网记者介绍,隔震技术就是在建筑和地面间添加一层柔软层,通过延长自振周期,避开震动共振区,从而隔离地震。周福霖院士说:“隔震技术不过三十到四十年的历史,但是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好。它能够保证地震发生时,每一个建筑都是一个安全岛,是一个避难所,地震来了 , 人们在建筑里面不必跑出来,连抗震棚都不需要了。”   宁可备有不震 不可震而无备   要让中国成为地震中最安全的国家,周福霖院士认为,还应该从人们的思想上进行转变,提高人们的抗震意识。好久不发生地震,并不意味着安全,这背后隐藏着危险。“我曾问日本朋友什么时候地震会发生,他告诉我等你把地震忘记的时候,地震就来了。”周福霖院士感叹道,“要让老百姓解除麻痹思想,侥幸思想。宁可备有不震,不可震而无备、或者备而不足,不负责任要追责,这是对老百姓犯罪。无论是对老百姓还是政府,都要宣传。” 编辑: 吴海波 http://news.cnr.cn/native/gd/20180709/t20180709_524295604.s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15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立“婴儿安全岛”需要更详细的社会调查与研究
热度 12 Taylorwang 2014-3-19 07:4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婴儿、儿童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建立“婴儿安全岛”是历史发展的必须趋势,值得肯定与赞扬。我们不能只看到大城市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大楼,而忘记了西部或落后地区的乡村;不能只看到部分出国旅游土豪的挥金如土,而忘记了不少人被平均的现实。虽然中国的 GDP 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但平均来讲,我们的人均 GDP 都没有闹腾“飞机哪儿去了”的马来西亚多。任何一种政策与措施,都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与总体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考虑到社会与政府的负担能力,与流动人口的数量等复杂的社会因素,否则就会出现朝令夕改的“折腾”行为。 有报道称,目前国内的河北、天津、内蒙古、黑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 10 个省区市建成并投入使用了 25 个弃婴岛,不同省份的“婴儿安全岛”,接收的弃婴数量差异是很大的。同样大城市的天津,在试点一个半月以来,接收的弃婴人数仅为 16 人,而广州就接收了 262 人。南京市启动了 88 天,接收弃婴的数量也达到 136 人(数据来自“信息时报” 2014 年 3 月 18 日 A3 版)。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广州、天津和南京都差不多处于同一水平,但接收弃婴的数量差异很大,广州比南京多得多,而南京又比天津多许多。由于广州市的社会福利院已满负荷或超负荷运行,不得不无奈地宣布暂时关闭广州的“婴儿安全岛”。 有人认为广州医疗资源集中且医疗水平较高,许多人都是抱着孩子四处求医最终无力医治才把孩子遗弃在“婴儿安全岛”。其实从医疗资源与医疗水平,以及社会发展水平,广州、天津及南京应处于同一发展水平,存在这样大的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仍是流动人口的数量。这三个城市中,流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应是广州。天津的弃婴最少,可能天津的流动人口相对较少,另外还有一个可能,天津离北京比较近,更多的家长抱着孩子去北京寻找更好的治疗资源去了。广州匆忙地试点“婴儿安全岛”,显然没有前期详细地调查与分析,没有能准确评估一天能收多少“弃婴”。这项公益工作只试了 40 多天,就因弃婴的数量大大超出预计,出现人满为患,被迫关闭,不得不考虑其它更合适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流动人口更多,医疗条件最好的北京、上海就没有开展这项试点,我估计,若北京与上海开设了“婴儿安全岛”,估计会收到比广州更多的弃婴。深圳在执行这项政策时就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步骤,虽然“婴儿安全岛”早已建成,却迟迟没有开放,他们应能吸取广州“弃婴安全岛”试点的教训,不会再轻易地试点了。 虽然从人道上来讲,应该建立“婴儿安全岛”,因为它能保护大部分的弃婴生命,但从法律上来讲,我国是有“弃婴罪”的,故“婴儿安全岛”也与现行的法律存在矛盾的地方。建立“婴儿安全岛”的初衷是给那些没有养育能力的父母,给婴儿有一个安全的去处,但也给不少不负责任的父母推卸自己应付社会责任的安全方法。这些不负责的父母,没有宗教的制约,没有道德的约束,又将法律阻止在安全岛之外,这才是“婴儿安全岛”弃婴数量激增的原因。 发达国家对弃婴收容的做法对我们也有不少值得借监的地方,收容弃婴基本上都是作为其最后的选择。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长远来讲是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缩小贫富差距等。就目前阶段的具体操作而言,解决弃婴数量增加的可行性措施还应包括: 1、 通过加大产前症断,采取优生优育手段,尽量减少有缺陷婴儿的产生; 2、 再通过加大政府对出生后有缺陷婴儿的资助力度,降低有缺陷婴儿家庭的经济负担,使孩子尽量在父母的身边长大。估计政府资助一个有缺陷婴儿夫妇的费用,比在社会福利院的代价要低些,在父母身边,对孩子的生理与心理发育也好得多; 3、 对那些有承担能力,但仍要遗弃自己的婴儿行为,按现行法律进行处理。 4、 收容弃婴,只能作为最后没有其它更好办法的选择。 可能这样做,才是合符现在社会发展阶段的 合理做法。
7055 次阅读|2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