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柏拉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哲学、上帝、爱情
热度 10 techne 2011-3-4 17:42
哲学、上帝、爱情 王 键   上帝在天堂里召开了哲学大会,古今的著名哲学家都列席参加。   但让上帝没想到的是,在会上哲学家们居然很热烈地讨论起了关于爱情的话题。   其实说来也难怪: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毕竟也都只能是肉身凡胎的凡人,当然也都会关心、渴望爱情。   当然,在上帝的领导下,这显然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继往开来的大会。以下是这次会议的记录,请看各位哲人的高论:   苏格拉底:“爱情是两个心灵的对话,通常会发生于男女之间(不过男人和男人之间也是有可能滴)。当然必须还要小心的是——打雷是经常的,而打雷之后肯定要下雨……”   柏拉图:“爱情是个完美的理念,爱情是灵魂的回忆,爱情是永恒的……”   亚里士多德:“我的爱情四因说:爱情是目的,其质料是生活,形式是婚姻,动力则是异性相吸……”   奥古斯丁:“爱情就是靠近上帝,离上帝越近,就爱得越深”   洛克:“爱情,就是在一块洁白的石头上慢慢刻下‘I Love You’ 三个字……”   休谟:“在爱情中时刻充满着怀疑和不确定——永远相爱究竟是如何可能的?我发现了这个著名的爱情归纳问题,其实根本没有永远的爱情……”   笛卡尔:“我已经为世界找到了一个基础,它就是爱情!我爱故我在……”   莱布尼兹:“爱情会让人失去理智,它只能是精神单子世界发生紊乱时的产物……”   康德:“爱情是一种信仰,它超越了纯粹理性划定的界限,当我们试图用理性去理解爱情的时候,就注定会陷入悖论和幻象之中。”   黑格尔:“爱情是辩证的,它的真谛在于你要像变戏法一样,很熟练地运用辩证法去说明你身边的那个爱人的所作所为永远都是正确的——所以我的婚姻生活很幸福……”   叔本华:“爱情是一场悲剧,爱情是失望,是无助,是折磨,你从爱情中所享受到的只有痛苦……”   马克思:“我和恩格斯合作,发表了著名的《爱情党宣言》。‘一个幽灵在心中徘徊,它就是爱情……恋爱党失去的只是锁链,而赢得的将是整个世界!’你们别不相信,看看我是怎么把美丽的燕妮骗到手的?嘿嘿!”   尼采:“我的爱情,要如同一个熟透的苹果落下,呈现于我的手中。这是一个不洁的世界,真正的爱情只属于那些超人——可是,到处都是戏弄伟大思想家的女人,我找不到女超人,所以只好独善其身……”   胡塞尔:“爱情应该是严格的。可是经过反复还原,我发现它似乎活动在意向性之外。爱情总是不知不觉,当我们仔细端详它时,爱情却因此而消失了。看来现象学和爱情无缘……还是让我们回到爱情本身吧!”   罗素:“我发现了著名的爱情悖论:如果一个男人只能爱那些不被自己的男朋友所爱的女人,那么他到底应不应该爱自己的女朋友呢?”   维特根斯坦:“爱情是发生在两个同构的人之间的事态,爱情是神秘的、不可言说的。关于爱情,我们最好保持沉默。”他沉默许久,又补充说到:“爱情是一种游戏,而这种游戏不存在某个本质或最终目的……”   卡尔纳普:“爱情需要证实,每次恋爱都是对你的爱情的确证,次数越多,爱情越多……”   海德格尔:“我发现了爱情最深处的秘密:为什么恋爱者恋爱,爱情却反倒不存在?爱情的本性——本性的情爱?无论如何,恋爱、坠入爱河或拥有爱情,都无法改变你那有限的、终有一死的命运……”   歌德尔:“是我证明了著名的爱情不完全性定理:它充分说明爱情要么会让你感到意犹未尽,要么就会让你体验至少一次错误……”   波普:“爱情得能被证伪才成,不曾失恋的人不会懂得爱情,而失恋有一次就够了……”   萨特:“爱情的存在先于其本质,爱情永远都是其所不是,而不是其所是——所以我和波伏瓦永远都爱不完,一辈子只恋爱不结婚……”   哈耶克:“爱情必须建立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充斥着目标和计划的爱情只能是一条通向奴役的道路……”   库恩:“爱情是一场革命,它通常会实现你的人生范式的转换,由此你将结束浪漫派时代,开始步入常规生活……”   费耶阿本德:“想知道爱情的方法论原则吗?想知道赢得自己爱人的诀窍吗?对此我的回答只能是:怎么都行,一切皆有可能……”   拉卡托斯:“我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一个可选择的更优的新爱情伴侣出现之前,那个旧的爱情伴侣是绝不会被自动淘汰的,尽管从理论上讲她完全可能已缺乏吸引力了……”   罗尔斯:“如果有利于这个社会中最不幸者的最大利益,爱情就应该成为一种福利……”   福柯:“爱情是破碎的、非连续的,爱情可能处处都有高潮,而同时处处皆是低谷。爱情是权力的象征,是一种无形的束缚……”   德里达:“爱情是我的延异,她的踪迹,可能的不可能性,不可能的可能性……”   随着各方高见迭出,会场吵吵闹闹,开始争执不休。   这时,上帝终于再也忍不住了,他从无形中跳出来现身,大声宣布:   “你们不要再费口舌了,必须服从组织的安排,要知道,只有我上帝才能真正创造、理解、维持爱情的真谛!”   上帝一张口,这,就只能是关于爱情话题的终结喽。^_^
个人分类: 思想文化|1250 次阅读|9 个评论
希腊和罗马
热度 3 yanghualei 2011-3-3 14:33
古希腊是一个注重精神上的享受理想主义的国度,追求自由又尊重自由,包容差异性,其杰出的数学和哲学成就是最好的论证 ,可以从下面数学巨匠和哲学圣贤欧几里得、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毕达哥拉斯中发现,如柏拉图的“不懂几何免入内的”的学院门槛,“不应该从几何中获得好处”的学院准则,给问几何用什么用的学员几个硬币打发他走的行为决策,世界是上帝照数学设计的毕达哥拉斯信仰,欧几里得几何严格的演绎逻辑体系,故上帝选择的模板一定是美的且纯洁的,数学是自然的,现实是矫揉造作的,数学是理想的,现实是不纯洁的,故对数学研究是一种神圣的职责,从上面看数学和哲学就是一个理想国,其离现实比较远,故很少有外部激励,前进的动力就是对美真以及圣洁信仰的内在偏好,这可以解释女孩为什么不喜欢数哲,因为女孩是关注实用的生活中的哺乳动物,如果不关注实用孩子就无法养活,故 古希腊是一个注重理性和精神享受,追求自由和崇尚人性的民族,喜欢 数学和哲学 以及由其衍生的逻辑和规范,而其这种规范是对理性追求的必然结果。 罗马注重实用和物质享受,提倡勇敢的国度,同时主张规则和法律,在 建筑、医学 ,军事、法律以及水利道路和娱乐方面取得非凡的成绩 ,医学家盖伦等,出现一大批优秀的建筑学家和医学家,如大型的洗澡堂等催生各种水利的建设,斗兽厂的游戏促使了规则的制定,军事的管理加速了法律的构建,战争使得道路的修建,对生理的享受促进医学的发展, 故罗马是一个实用主义的和享乐主义的国度,在科学上其崇尚需求决定科学研究的风格,不提倡与现实不相关的研究,而其在法律上的规范是追求实用和享受的必然结果。 有一点强调一下希腊的规范和罗马的规范是不一样的,系统的规范来自对理性和精神的追求,表现在数学和哲学上,而罗马规范来自于对实用和享受的追求,其表现在法律、建筑以及医学上。
个人分类: 科学史|2856 次阅读|4 个评论
元素是怎样诞生的
热度 12 xingzz 2011-1-23 16:05
“元素”一词最早被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用于描述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基本组分。现代意义上的化学元素中,最古老、最轻的元素当属氢,它是由英国化学家波义尔于 1671 年在铁与硫酸的化学反应中发现的。 1869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当时发现的 66 种元素排列成著名的元素周期表,并由此预言了新元素的存在及其属性。迄今为止人类共发现了将近 120 种元素,其中大约 80 种是天然存在的,另外 40 种左右可以人工合成。第 92 号元素铀是地球上已知的原子序数最大的天然元素,人工制造出来的、原子序数大于 92 的超铀元素都是不稳定的放射性元素。尽管关于元素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中学生课本中的科学常识,但是大多数人也许并不知道宇宙最初只存在氢和氦,而构成人体的各种元素都产生于恒星内部的剧烈核反应。为此科普期刊《科学世界》2011年第三期特别策划了“元素诞生的故事”,为读者讲述元素是如何在宇宙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俄国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创建的大爆炸宇宙学告诉我们,宇宙始于一个密度与温度都无穷大的初始态,历经一百多亿年的膨胀、冷却以及能量与质量的重组,直至演化出今天包罗万象的宇宙空间与星系结构。宇宙的最早期只包含一些运动速度接近光速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夸克、中微子及其反粒子。在大爆炸之后几微秒的时间之内,夸克结合成质子和中子,但它们却无法形成稳定的原子核,原因在于此时质子和中子不断地受到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骚扰,后者所触发的反贝塔 衰变等核反应有效地抑制了核合成的发生。只有当宇宙的年龄接近一秒钟,温度下降到大约 100 亿摄氏度,使得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不再与核子发生相互作用,大爆炸核合成才真正开始。氢原子核是最简单的元素,只含有一个质子。当宇宙的年龄接近两、三分钟时,氢的同位素、氦元素以及氦的同位素才会出现,这时它们能够有效地摆脱宇宙空间的大量光子所导致的光分解效应和其他不利于核合成的因素。大爆炸核合成持续的时间大约二十分钟,在此期间内质子和中子通过核力结合在一起形成氢、氦以及它们的同位素和极少量的锂。令人惊叹的是,理论所预言的宇宙原初氢和氦元素的丰度与今天的天文观测实验结果符合得非常好。大爆炸核合成理论的成功,连同美国科学家哈勃于 1929 年所发现的宇宙膨胀现象以及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于 1964 年所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构成了支持大爆炸宇宙学的三大里程碑。 但是元素周期表中那些比锂原子核重的元素却并非来自大爆炸核合成。它们主要诞生于恒星内部的核合成过程,因此远远没有氢和氦元素那样长的历史。沿着大爆炸之后的时间线顺流而下,宇宙在 38 万岁的时候容许原子核和电子组成中性原子,因为那时穿梭于宇宙空间的光子已经与物质分开,并形成我们今天所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直到宇宙年龄接近 10 亿年,星系才开始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太阳系形成于 46 亿年前,即宇宙大约 90 亿岁高龄的时候。“元素诞生的故事”一文以显浅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生命所必需的碳和氧元素是在恒星晚年通过内部的核合成制造出来的;而当恒星“平静地死亡”之际,会将各种元素抛洒到宇宙空间。超过太阳质量八倍以上的大质量恒星最终会“壮烈地死亡”,以引力坍塌型超新星爆发的方式向宇宙空间释放巨额的能量和多种元素。超新星爆发时的亮度相当于 1000 亿颗恒星的总亮度,但它的能量却主要是被中微子带走的。 1987 年 2 月 23 日,日本物理学家小柴昌俊领导的地下实验室首次探测到大麦哲伦星云内部的超新星爆发所放射出来的中微子事例,他本人因此获得了 2002 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家对诸如此类的超新星爆发、聚星系内的超新星爆发以及其他极为剧烈的天体事件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揭示出宇宙空间中比铁更重的元素的可能起源。在地面上利用高能加速器等设备人工合成超重元素的实验,不仅能够不断地更新元素周期表,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重现宇宙演化过程中实现核合成的完整物理图象。 元素的诞生历程证明了人类与浩瀚的宇宙息息相关。但这并非故事的全部。从宇宙的年龄达到几百岁开始,神秘的暗物质深刻地影响了宇宙的演化进程和大尺度结构的形成。是否存在暗元素、暗原子乃至暗人类?这类看似荒唐的问题正在吸引科学家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许更大的惊喜就隐藏在未知之中。 (邢志忠:本文是为科普杂志《科学世界》期刊2011年第三期特别策划文章“元素诞生的故事”所撰写的卷首语)
个人分类: 科普|10755 次阅读|8 个评论
柏拉图 爱
yanhuasanman 2010-12-26 19:49
哲学家是时间最孤独,最寂寞的人,他的爱也逃脱不了! 柏拉图呀,可伶的哲人! 哲学对你来说是最幸福的, 可爱情,你的追求在哪里? 奔放,性感,开放为何方, 远离世俗的法则,追求不一样的爱! 理想的王国是那么的纯洁, 世俗激烈的目光无情的刺杀, 解释是多余的,苍白的。 雨中站岗,每日一花, 罗曼蒂克浪漫冰点, 自由,圣洁,完美谁为你辩解? 我怜悲的哲人,谁会理解你? 真可惜,可惜了这一生的悲诵!
个人分类: 写给她|2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柏拉图论钱财最大的好处
周可真 2010-11-28 22:17
人有钱当然有许多安慰。 但是一个坏人虽然有钱,到了老年其内心也是得不到满足和宁静的。 像诗人爱自己的诗篇,父母疼自己的儿女一样,赚钱者爱自己的钱财,不单是因为钱有用,而是因为钱是他们自己的产品。这种人真讨厌。他们除了赞美钱财而外,别的什么也不赞美。 有了万贯家财最大的处好是什么? 对于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来说,有了钱财他就用不着存心作假或不得已而骗人了。当他要到另一个世界去的时候,他也就用不着为亏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债务而心惊胆战了。在我看来,有钱固然有种种好处,但比较起来,对于一个明白事理的人来说,我上面所讲的好处才是他最大的好处。 柏拉图:《理想国》
个人分类: 西学笔记|4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热度 1 sqdai 2010-9-9 05:31
今天想馈赠给年青学子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已流传了两千多年,至今仍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这句话的英文说法是: Plato is dear to me, but dearer still is truth 。 Plato (柏拉图)译成了师,因为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且听我说说背后的掌故。 亚里士多德从 17 岁开始就拜柏拉图为师,持续了 20 年,始终热爱崇拜柏拉图,以他为良师益友。亚里士多德这样赞美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 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然而,在学术上他们有过激烈的争论。 原来,柏拉图倡导理念论,认为具体事物只是理念的基本和影子,具体的个别事物是不真实的,只有它们的理念是真实的。而亚里士多德则力主实体论,认为具体的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在我们日常看到的实体以外,还要假定比实体还真实的理念是毫无用处的,一般的抽象的概念性的东西不能脱离个别的具体的东西而存在。 亚里士多德坚信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自己的恩师的错误观点。这就在当时当地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指责亚里士多德是背叛自己恩师的忘恩负义之徒,而亚里士多德就回敬以这句载入史册的名言: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历史已经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从唯心主义到朴素唯物主义的进步(尽管这种进步还不彻底)。 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可与之比美的类似名言。唐代大文豪韩愈在《师说》里写道: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段话也阐明了,学生应该也可以超 越 老师,师生的差别只不过是闻道先后、学科专长的不同罢了。 环顾我国目前的教育界,应试教育造成种种恶劣后果,其中的一个弊端是师道尊严之风盛行,不少学生在老师面前不敢说半个不字,这种局面令人担忧。 当然,实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要通过师生两方面的努力。做老师的应雍容大度,闻过则喜;做学生应不畏权威,敢于超越。 这里举一个绝佳的例子。 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美学 家蒋孔阳 教授于 1980 年出版了权威性专著《德国古典美学》,备受好评,有一位学生却发表文章提出了四点批评意见。正在日本讲学的 蒋孔阳 先生读到这些意见后,立即给这位学生写信,明确表示:你的文章对我的肯定超过我做到的,对我的批评则太客气,你所批评的几点还是有道理的,我以后有机会一定加以修改。他还在信中特意抄引了上述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用以夸奖自己的学生。 我想: 做学生,当如亚里士多德。 做老师,当如蒋孔阳。 写于 2010 年 2 月 21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67524.html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10291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什么是爱
guowencheng 2010-6-27 16:41
什么是爱 让我们来看柏拉图的《会饮篇》苏格拉底与第俄提玛交谈和追问爱的本性的部分 。 柏拉图以爱的诞生说明爱是居间者:群神在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特生日举行宴会,富神让琼浆灌醉了,躺在宙斯的花园里睡着了。贫穷神在宴会上乞讨。由于缺乏富裕,穷神便想跟富神生个孩子。他跑到花园躺在富神的身边便怀上了爱。爱出生在阿佛洛狄特生日里,在本性上也是一个爱美者。作为富神与穷神的儿子,爱的情况始终非常独特。他象母亲:始终是贫困的,并不象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温柔、美丽,相反,是粗鲁肮脏的,他天当被,地当铺,无家可归。他也象父亲:力求美和善的事物,勇敢、健壮、爱求智慧,终生追求真理。 爱在本性上既不是有死者,也不是不朽者。在同一天中,当他富裕时,便精力充沛,朝气蓬勃,而在另一时刻有显得死气沉沉,并由于从父亲那里得来的力量而又能活过来。对爱来说,丰富的资源不断地来,也不断地流走,所以,他始终既不十分贫穷又不富裕, 他也介乎智慧与无知之间。 爱始终是贫穷的,正因为如此,它才始终有需要,希望变得富有。正因为爱缺少美和善,所以才去追求美和善。同时, 爱是介乎人与神之间的居间者。人神之间有精灵,在相互间作为传语者和翻译者,使人神之间有来往交际。爱是聪明神和贫乏神之子。在本性上既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强大的精灵。 由此, 爱是居间者:它居于智与愚、有知与无知、美与丑、善与恶、不朽与有死、神与人之间。这就是爱的本性。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8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图书为友
skymoon619 2010-6-24 17:27
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误入图林,大概也是可以说: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图书为友了,呵呵 图书馆的工作大部分时间紧张,小部分时间悠闲,阅读也就成了一种习惯
个人分类: 休闲文化生活|3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亚里士多德
xifzou 2009-12-16 22:28
亚里士多德(希腊语: Aristotélēs,英译Aristotle) (公元前384 - 公元前322 )。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 “ 文雅 ” 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4482.htm?fr=ala0 亚里士多德(希腊语: Aristotélēs ,前 384 年-前 322 年 3 月 7 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在许多领域都留下广泛著作,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一些人认为亚里士多德发展出的学派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延伸,一些人则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所代表的是古代哲学里最主要的两大学派。 摘自: http://zh.wikipedia.org/zh-cn/%E4%BA%9A%E9%87%8C%E6%96%AF%E5%A4%9A%E5%BE%B7#.E9.82.8F.E8.BC.AF.E8.91.97.E4.BD.9C
个人分类: 宗教哲学科学|4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柏拉图之爱 -读《贞洁蒙尘》
sstone2009 2009-12-4 22:06
林永哲,十年前,一个盲人,后来成为他的挚友,给他算命说,十年后会有桃花劫,他深深地不信。十年,一晃就来了,在那位已经功成名就的盲人朋友的按摩院里,他遇见一位风姿卓绝的中年妇人,央歌,她震撼了他静如止水的心,于是,开始了一个被设计为行为艺术的柏拉图之爱,主角是他和她,参与者是盲人 这个过程中,一些有趣的事情也被同时展开了。 林的妹妹,不停地看着超级的A片,并且把观看的心得体会写进的她的博客,许许多多人跟帖、评论。她宁静地固守着自己贞洁,不为二十九岁的年龄所动,也不为满目的图像所惑。当她决定进行亲身试验的时候,却得到了理智的回避,她的实验对象,一个男性网友,与她有一样的癖好也是,他们开始了忘却以前的恋爱,那么美好,那么幸福,令人憧憬。但,一个深夜,当她离开他的房屋,在黑夜里被三个民工侵害后,她开始了痛苦、平静,然后,不再理会他,却走向了同性恋的队伍。 夏阳,是央歌的丈夫,经历了唯一的一次猎食未遂,并且损失了八千人民币后,一度颓废失落,他知道她写博,无意间他开始喜爱了看博,并且聪明地发现了一个生财之道,研究者许多人博客表述的出轨、婚外情、暗恋、隐私然后留言,还留给封口的账号。呵呵,竟然,八千,那么容易。他终于,发现了一个叫矜持者的博,他断定她是一个中年妇女,断定她精神已经出轨,他描述了一番她的出轨过程,还给她寄去了他的账号 林永哲为了妹妹,或者为了某个理由,他刺伤了无辜的人,为此,要在看守所里度过半年。他给盲人朋友一个博客地址,让他帮着看看,记下来。盲人惊诧了许久,推了。但他们都知道,等到林出来的那天,这个博客一定是关了。 央歌发现了敲诈她的就是夏阳,写了最后一篇,叫《致丈夫》,然后准备关闭她的博客。 林永哲和央歌,心里都知道了那个盲人,叫蔡生生,眼睛是好的,但大家都没有说穿。于是,生生依然是盲人 (2007.04.16 19:17:33 http://sstone2006.blogcn.com/diary,6867441.shtml )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3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朱熹是托马斯阿奎那,柏拉图是孔子,泰勒斯是老子……
zhj71626 2009-9-11 16:47
关键词:朱熹托马斯阿奎那 柏拉图 孔子 老子 泰勒斯中华文明 复兴 中西一体化研究 通天塔 一、前期的认识与准备 1.1 宫玉海的《山海经》 最早有中国(中央王朝或中央帝国 the middle Kingdom or the middle Empire )曾经管理统治过地球上绝大部分陆地的想法来自于宫玉海先生的《山海经》与世界文化之谜,后来遇到一位老师兼朋友进一步完善了相关的研究,对我的启发也是非常大的。 1.2 伊本西那《论灵魂》的解剖学生理学 水平 1.2.1 伊本西那 《论灵魂》北京大学哲学系译 . 商务印书馆 1963 年版 至于各种脑机能,视觉的完成是靠水晶体液,这种体液很像透明的清水,接受被看到的东西的形式,并且使这些形式达到视觉普纽马。但是视觉的完成是在凹种经会合的地方,这是根据我们由于对凹神经进行解剖并对它们的性态进行说明而得到的知识说的。至于嗅觉,它的产生是靠脑子前部的两个突起,很像两个乳房上的乳头。至于味觉,它的产生是靠一些通到舌头和口盖上给予它们以感觉和运动的机能的脑神经。至于听觉,它的形成也是靠通到耳腔的一些脑神经;这些神经从各方面布满耳腔的表面。至于触觉,它的形成是靠分布在全身的一些脑神经和髓神经。   大部分感觉神经来自脑子前部,因为脑子前部比较软,柔软是对于感觉有利的。既然脑子前部延伸到后面的部分,并且延伸到脊髓,为了逐步达到脊髓,脑子就变得比较硬,坚硬对于脊髓的纤细应当有所帮助。   大部分来自脑子的运动神经,只是由脑子后部产生的,因为这个部分比较硬。坚硬对运动比较有利,比较有帮助。大部分肌肉生自属于运动的神经,当这些神经越过肌肉时,便由肌肉和韧带生出腱。腱的末端通常总是与骨骼联结,但是在某些地方有时腱也联结到异于骨骼的东西上,而肌肉本身有时也联结到运动的肢体上,并不以一根腱为中介。   脊髓作为脑子的一部分,深入脊椎的孔穴,为的是使由神经产生的东西不致远离各个肢体,或者说得更明白一点,为的是从这些神经生出一些先遣神经,以便与要求这些神经产生的地方接近。 至于成型机能和通觉,这两者都来自脑子前部,在一种充满这个脑室的普纽马中。它们两个在那里只是为了观察各种官能,这些官能大部分只是来自脑子前部。在另外两个脑室里居留着思维和回忆;然而回忆的处所在后,为的是认识普纽马的位置处在形式的仓库和观念的仓库之间,与二者的距离相等。评价机能统治整个脑子,但是它的能力是在中心。 把这些文字给多位医学专业的人士看,请他们猜这是什么时代的人的作品,尽量往前猜。在知道答案以后绝大多数人非常震惊!!!这个是伊本西那在公元 1000 年到 1037 年写的。 由此,当时有以下的推论。 1.2.2 东方医学在解剖学生理学上曾经达到过极高的水平 伊本西那医学著述表明阿拉伯医学、波斯医学以及东方医学曾经达到过极高的水平。有研究表明,阿拉伯医学、波斯医学在历史上与中国医学有过密切的交流,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中医对这些解剖学和生理学至少有过细致的了解,为什么中医没有把这些内容补充到自己的体系中呢?或者说这些内容很可能本来就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因为一些其他的原因被遗失了。 先进的文明或者科学技术因为某些原因被遗失,在人类历史上不乏例子。举个非常新的。媒体报道:阿基米德羊皮手稿比牛顿早 1800 年阐述微积分学,世上仅存的阿基米德浮体理论希腊原文的手抄本,书上的文字和简图均包含现代微积分与万有引力理论的基础。最惊人的是,原来人们仅以为他是微积分的引路人,但这部手稿证明阿基米德已创造并使用了微积分办法。微积分是现代工程学与科学的基础,因此美国科学家克里斯罗里斯称,如果这份手稿在牛顿出生前 100 年被发现,那么人类科技进程可能就会提前 100 年,人类现在说不定都已经登上了火星。 中医界对自己解剖学的研究历史的总结主要有黄帝内经的、洗冤录的和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与这些研究比较,伊本西那医学著述的冲击力无疑是极其巨大的。 1.2.3 西方现代医学对伊本西那医学成就继承的非常之差 从这部书以及伊本西那的其他著作中可以看出,伊本西那是精于解剖的。他对眼部肌肉结构的描写,做到了精确的程度,这一点现代的专家们也不能不承认。他对脑和神经的构造,也描写得很详细。他发现大脑中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的大致部位,并且论述了它们的作用。《论灵魂》 他(伊本西那)的科学论著中最重要的有两部书,第一部是《治疗论》。第二部是《医典》。《医典》的阿拉伯语原本于 1593 年出版于罗马,所以是出版得最早的阿拉伯文献之一。十二世纪时,克利摩拿的热拉尔把《医典》译成拉丁语,叫做 Canon ,从此,这部具有百科全书的内容、系统化的编排和哲学的计划的名著,就在那个时代的医学文献中取得了卓越的地位,取代了格林、拉齐和麦朱西三人的著作,而被采用为欧洲各大学的医学教科书。在十五世纪最后三十年内,这部医典已经出了拉丁语版十五版,希伯来语版一版。自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这部书被用作西方医学指南,东方的伊斯兰国家,现在还有人偶尔应用这部书。用奥斯勒博士的话来说,这部书被当做医学圣经的时间比其他任何著作都要长。《阿拉伯通史》 自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这部书被用作西方医学指南。可是, 18 世纪、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的欧洲医学是什么样子呢? 18 世纪中叶的英国,人们普遍认为在发烧初期进行发汗是必需的。一般做法是在病人身上堆积衣服,提供具有发热性能的物质,诸如酒精、香料等等,这些东西往往使血液沸腾、痉挛加重、病情恶化。 美国的情况似乎更糟,因为《剑桥医学史》记载,在新英格兰的医生,方法是一致的,放血、呕吐、发疱、用泻药、止痛等等;如果病情依旧,就重复用过的措施,直到病人死亡。堪萨斯边界的一位医生这样回忆他的行当,我几乎想不起在早年有哪怕是一种能被医生真正治愈的疾病(第 216 页)。 1869 年伦敦一家医院的急诊室,以每 35 秒钟一个病人的速度(病人)被打发走时带上了剂量可疑的药物,它们基本上由通便剂组成(第 222 页)。 1900 年前后,美国的老式医生出诊时,他们的诊疗箱里几乎没有药物。这些老医生不但没有听说过年轻的竞争者所用的新型治疗方法,而且由衷地相信,年轻医生最终会发现他们包里真正需要的就是让病人吐和泻的药物(第 223 页)。 ( 转引自周其仁:中医与西医的分叉 ) 所以说,西方现代医学对伊本西那医学成果继承的非常之差。一位老师说: 我在国外讲学,盖仑医学和阿氏医学的主体思想,是受到尊重的。讲到阿维森纳,国外医学会会长也都肃然起敬,因为这是他们医学的源头。 这就引发我考虑那位师友的看法,近几百年的变乱导致了英美传统医学水平的骤降。 1.3. 体液学说、希波克拉底、黄帝内经,盖伦和张仲景 1.3.1 希波克拉底文集与黄帝内经 朱兵研究员说,歧伯和希波克拉底是一个人 , 理由之一就是歧伯的发音跟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 相近。( fayuan_guo 认为 希波克拉底是两个人的名字,单从字音上看希波是岐伯,克拉底是黄帝。也就是说是岐伯黄帝二人所作的书,在国内或将《黄帝内经》称为《岐伯黄帝问答书》。 )朱兵比较了古埃及医学文献和《黄帝内经》的一些内容,发现他们非常接近。《黄帝内经》里面说,它引用了至少七本之前的文献。 而国外的学者也考证,《希波克拉底文集》的许多内容来自于古埃及医学文献,还有国内外多有学者认为中国人跟埃及人长得惊人的相似,古中国人创造了古埃及文明。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文集》是一本书 , 至少《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文集》是对大致相同的古文献做的选编的不同版本。 1.3.2 四行体液学说是西方传统医学之产生和演化的基础。从希波克拉底、盖伦到伊本西那都是如此。四行体液学说的四行,即水、火、土、气,所谓四原性,乃寒与热、燥与湿四大属性(凉与温、干与润亦为四性,只程度不同);四体液是指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四行体液学说强调 体液 的重要性,体液与四原性的不同配伍决定了人体的生理特点与疾病性质。 张大庆指出,体液论 (Humoralism) 是西方古代医学理论的基石 , 从古希腊直至 19 世纪细菌理论建立之前 , 它一直占据着西方医学理论的主导地位。体液论作为古代西方的一种整体医学思想 , 在诸多方面与中国传统医学有共通之处。因此 , 考察体液论的源流、基本原则及其演化 , 不仅对于正确理解和评价西方古代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 也可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医学提供一种参照。张认为,体液论是一种整体病理学理论。 希氏学说更加具体的内容,参看张大庆文中的希波克拉底四体液学说比较表和朱明文中的四行体液学说宏观框架体系表。 张大庆指出,第一次对体液论进行综合的是古罗马医学家盖仑 (Galen, 公元 129-210) 。盖仑将希波克拉底和柏拉图的观点综合成为一个体系 , 将四体液与四元素联系起来,盖仑赞同希波克拉底学派的体液论,盖仑把体液的作用看作是各种不同气质的基础。但与希波克拉底不同的是,盖仑避免讨论涉及体液确切性质的问题,而是将体液作为不可见的实体,只能通过逻辑的方法来认识。盖仑认为,由于动脉中的血液由四种体液形成,所以血液具有支配地位。但盖仑不能确定黑胆汁在机体内的相似性质,于是他指出不能假定黑胆汁作为一种纯的、基本的体液的存在。 张大庆指出,哈维 (Harvey,W1578-1657) 血液循环的发现,仅仅将盖仑描述的血液的许多性质转交给其它体液,许多 18 世纪的健康和疾病理论依然是以机体的体液平衡思想为基础的。例如斯塔尔认为所有疾病都发生在血液,由于血液的郁积或粘稠而产生炎症等病理现象;霍夫曼 (Hoffimann,F.1660-1742) 认为疾病是胃肠的多血症 (plethora) 所致;居仑 (Cullen,W.1710-1790) 则将发热归咎于动脉的痉挛;而布朗 (Brown,J.1735-1788) 主张疾病是体内器官过度刺激的结果。安德烈 (Andral,G.1797-1876) 在研究血液学的基础上,复兴了更严格的体液论,他将疾病归咎为血液成分,如血纤维原、白蛋白、碱的变化。在安德烈思想的影响下, 19 世纪奥地利病理学家罗杰坦斯基 (Rokitansky,C.1804-1878) 将所有病理现象归咎于血液中不好的混合。 1.3.3 盖伦与张仲景 由于在西医学史上,盖伦的地位仅次于希波克拉底,他的著作可与希氏相媲美,故一直为医界人士所重视及引用。 在中医学历史上,张仲景的地位亦仅次于黄帝内经,他的著作可以与黄帝内经媲美(而偏于临床医学),故也一直为医界人士所重视及引用,被尊为医圣。 盖伦与张仲景,在传统所谓东西方医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差不多,所以,笔者推测他们是一个人。 二、朱熹是托马斯阿奎那,柏拉图是老子,亚里士多德是孔子 由伊本西那的著作我注意到了中古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对宋明理学及朱熹的历史影响有了新认识,研究先秦诸子仅仅是国学当代发展的初级阶段,认识并且发扬宋明理学的当代价值才是登堂入室,学习过程中,发现了张允熠《论朱熹哲学的世界历史意义》: 要注意到中世纪晚期的欧洲,确有一人可跟中国的朱熹相比,这就是在朱熹去世 24 年后出生在意大利半岛上的托马斯 阿奎那( 1224 - 1274 ),朱熹和他是两位活跃在 12 世纪和 13 世纪东西方思想舞台上的大哲,其历史地位有颇多相似之处: 1 、二人哲学的历史地位相似。阿奎那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吸收创立了经院哲学体系,他用理性神学取代了基督教的启示神学,如果剥去 经院 和 神学 的外衣,在希腊哲学湮埋了至少六百年后,是他第一个在神学的框架内开始复兴了希腊的理性精神。或者如罗素所言,阿奎那的经院哲学拉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阿奎那在欧洲人的心目中是继亚里士多德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超过后来的康德和黑格尔。 朱熹继承了唐代韩李学派以来的 辟佛老,复孔孟 的传统,吸取了道家和佛家的思辨哲学,创立了中国哲学史上最庞大、最精深的新儒学体系,不仅恢复了儒家的道统,且统领了各派义理,开创了其后八百年的中国哲学和学术思想史,成为中国历史上自孔子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准确地说,中国哲学只是到了朱熹那里才有了真正完备的形态,其在中国的历史地位跟阿奎那在西方世界的地位大致相当。 2、二人哲学的社会功用相似。阿奎那用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论证上帝的存在,使上帝的存在不仅成为真理,而且成为最高的第一真理,成为一切现存事物的 总形式 和 终极目的 。在关于一般和个别或共相和殊相的关系问题上,阿奎那强调一般先于个别、高于个别,从而推出神学高于哲学、信仰高于知识、神权高于政权的结论,这就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教权至高无上的统治建立了一个逻辑上自足的理论体系,阿奎那本人和被他利用了的亚里士多德遂也升格为基督教的圣人和欧洲统治思想的化身;朱熹的哲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同样的功用,他集孔子以来一千八百年间儒、释、道三学之大成,在中国思想史上前所未有的树立了一个至高无上的 理 。理先于一切,高于一切,成为现实皇权的精神象征,它为现实的封建秩序 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康熙《朱子全书序》),因此,朱熹哲学自 1209 年到 1919 年(五四运动)的七百一十年间,尤其自 1313 年元仁宗诏告天下以朱注《四书》科考取士的六百年间,朱熹及其理学被奉为一尊,居于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 3、二人的遭遇相似。朱熹 18 岁中进士,一生只做过十年官,四十余年都从事讲学和著述。阿奎那没有朱熹长寿,只活了 49 岁, 28 岁获博士学位,一生从事于教授、著述和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工作。然而此二人生前并不为官方承认,朱熹屡受贬抑,其学被诬为 伪学 ,其人被辱为 伪师 ,直到他死前,朝廷还下诏指责朱学门人为 逆党 和 伪邪之徒 ,致使朱熹 门人故交,尝过其门凛不敢入 。直到朱熹死后九年,至宁宗时才得以恢复名誉,谥 朱文公 。阿奎那生前身后一直受到基督教正统神学家们的指责,尤其他那推崇亚里士德和阿维罗伊、把理性与信仰结合起来的经院哲学,被斥为 异端 ,他本人也被视为基督教的叛逆,其学说不仅受到来自基督教内部的遣责,还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的严厉批判。直至 1323 年,阿奎那才被教皇封为圣徒,又过了 550 多年( 1879 年),罗马教皇终于下诏全面褒奖阿奎那的神学和哲学。 4 、阿奎那身后欧洲经院哲学内部分化为 唯名论 与 唯实论 的争论,跟朱熹身后宋明理学内部的 道器 、 心物 之辩也颇为相似。这种争辨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深化了东西方哲学的思辨向度,促进了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军对垒的形成。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朱熹哲学与托马斯 阿奎那哲学都具有 继绝学 、 开来世 的特征,两相比较,可互衬出二者在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崇高位置。当然,杰出思想家的思想一旦被统治者作为统治意志加以利用,最后不可避免地会走向僵化,走向它的反面。 我们知道的这 5000 年里面,相似度这么高的大人物有吗?有几对?从概率上看,是多少?如果有许许多多不也是证明了下面的观点嘛。 基于我在一里面的认识和师友的影响,就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2.1. 朱熹是托马斯阿奎那,基督教是宋明理学, 大家应该有印象,程朱理学出来以后佛道作为社会思潮,基本上在社会上就没有再盛行一时,为什么?因为他涵摄了佛道的大部分东西。我们打个比方,道象用直角坐标系观察事物,那么太极就象用极坐标观察事物。直角坐标系虽然可以和极坐标互换,但是,极坐标比直角坐标系,或者说太极比道更加突出了自性。 把人是万物的尺度抽象起来,就是某事物的自性是万物的尺度,我们说道,有天道,地道,人道,它的角度出发点是有、无。太极呢,无极生太极它的角度出发点是自我和非自我,当然也涵摄了有无。 钱穆:叙述朱子思想,首先当提出其主要两部分。一是理气论,一是心性论。理气论略当于近人所谓宇宙论及形上学。心性论乃由宇宙形上学落实到人生哲学上。朱子论宇宙万物本体,必兼言理气。气指其实质部分,理则约略相当于寄寓在此实质内之性,或可说是实质之内一切条理与规范。 理气论,是朱熹的神学;三位一体,就是精气神或者质量、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用今天的信息哲学对照基督教神学,阅读起来,应该非常容易进入。心性论,就是灵魂学,不仅伊本西那有《论灵魂》,朱熹的灵魂学参看《托马斯 . 阿奎那的灵魂学说探究》 ( 维真基督教文化丛书:本书对中世纪士林哲学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的灵魂学说做了详细、全面的阐述。该书通过大量的材料和分析向我们展示了阿奎那灵魂学说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人是由肉体和灵魂构成的有形实体;第二,人的灵魂是单一的精神实体。 ) 师友进一步推论,雒民的程朱理(又名洛学,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首,俗译天主教会)和北朝(俗译拜占庭)的欧邵道(又名心学,以欧阳修、邵雍为首,俗译东正教)跪天徒主持(俗译教会)分裂。 2.2. 柏拉图是孔子,泰勒斯是老子 由此我又查了《托马斯阿奎那传》傅乐安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亚里士多德传》,得出 柏拉图是孔子,泰勒斯是老子。(8.15修改) 更多的研究期待大家。 三、一流的开创性的历史文化研究: 中西一体化研究 陈星光说: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技术,三流的企业做产品,我们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发现,这大致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从掌控到从属的过程。稍加改造,很容易将前面的分类应用到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中来,如果我们把科学家分个等级,不妨这么看:顶级的科学家做标准、优秀的科学家做技术、普通的科学家做产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完全类似于上述企业的分类,所谓做标准,就是建立新观念,新理论,新边界,拓宽人类的认知视野,开阔人类的知识领域,提升人类的心智能力,这往往意味着革命、意味着颠覆传统,它是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极大提高,使得我们更加接近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更加接近上帝的意图。所谓做技术,就是做具体的工具、方法,可以提升我们解决具体问题的效果和效率,对于人类改造自然也具有极大的意义。 笔者认为我们的研究就是一流的研究。 与吴文俊同辈的老一代科学家都曾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 现在我们做的工作很出色。但是,领域是人家开创的,问题也是人家提出的,我们做出了非常好的工作,有些把人家未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而且在人家的领域做出了使人家佩服的工作,但我觉得这还不够。这就好像别人已经开辟出了一片天地,你在这片天地中,即便翻江倒海、苦心经营,也很难超过人家,这片天地终究是人家的 那么今后做什么?吴文俊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开拓属于我们自己的领域,创造自己的方法,提出自己的问题。 笔者把我们开拓的这个新领域暂时称为中西一体化研究,以区别于中西比较研究。 这种研究的意义价值,实在是太多了,期待大家指出完善。 由此可以说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比当初的提倡者理解和想象的意义还要大,我们再看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口号: 同一个世界 , 同一个梦想 不啻为一绝妙神来之笔。 四、现象和对现象的解释需要区别开 4.1 科学和历史其实都包括两个部分,事实(或者叫现象),和对事实的解释。绝大多数人容易把这两者混为一谈,那就容易出现古人说的知见障,知是知识,是事实(或者叫现象),见是见地,是对事实的解释,理论模型,这两方面都可以发生障。 知障,主要是接触的知识和事物少,见障,主要是戴有色眼镜看东西,不符合他看法的,他就选择性的不看,或者视而不见,知障,多发生在文化知识少的人身上,见障,多发生在文化知识多的人身上。 反对上面观点或者结论的人,拜托,从我的材料和处理方法上多提宝贵意见。 《李敖有话说》 ( 2005-08-12 ) 我的资料会说话,摘录。台湾学者钱穆(国学大师), 1935 年写过一部《先秦诸子系年考辨》,里面谈到了孙膑跟孙武,说孙膑跟孙武是一个人,而《史记》司马迁亦误分以为二人也,以为孙膑跟孙武是不同的两个人,是错的。所以钱穆洋洋洒洒做了考证,证明了中国历史上的孙膑和孙武其实是一个人。 一九七二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一、二号西汉墓,同时出土一个是孙膑兵法,一个孙子兵法,证明了孙膑是孙膑,孙武是孙武。以钱穆那么大的学问,做了一个错误的结论。 这个,告诉大家什么?就是当一个新的证据出现的时候,它可以解释或者某种程度地改写,或者某种程度地推翻很多的事实。 近现代物理学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例子吧? 4.2 近几百年地球文明的变乱和西方历史大部分属于伪造 许多人会想为什么会出现对同一个孔子、同一个老子的东西方不同认识,告诉大家,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当年的通天塔就是最著名的一例。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以后非常知识史书、文献的搜集编纂估计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为了解答疑问,推荐阅读《西方历史大部分属于伪造》 http://cul.sohu.com/20061102/n246158656.shtml ,作者的历史知识和理论比我丰富,找的疑点也比较细致,可以说为我的观点做了比较好的补充,可惜他没有意识到所谓古代西方和古代东方是一体的。为什么 中国人编的西方历史大多属于伪造?因为西方人编的西方历史大多就属于伪造, 近几百年地球文明的变乱让人类又经历了一次通天塔样的事件。 其他人的研究也逐渐在向我提出观点的方向靠拢, 《汉语印欧语词汇比较》本书列举了 713 个有对应关系的字词, 319 组对应的同族词, 47 个有对应关系的基本词汇, 62 组有对应关系的同音词,以及一些构词成分的对应,证明上古汉语和古代印欧语之间存在着许多有对应关系的词汇,存在着有规律的语音对应,甚至存在着相似的形态因素。 有学者通过比较汉语与英语等印欧语系语言的原始词汇的发音异同,提出了汉-印欧语同源的理论,将汉语归为汉-印欧语系的一种。关于此问题可参考谈济民的《汉英词汇的近源探秘》以及周及徐的《汉语印欧语词汇比较》等著作。安徽师范大学的某教授,可以用广西方言翻译《梨俱吠陀》更多的例证期待大家了。 赵宏杰集成
个人分类: 重点推荐文章|44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学随笔
tianwaiyin 2009-5-17 14:15
柏拉图美学 美学从根源上说,不是关于艺术的哲学,也不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是对于人的生存的本体状况的揭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真善美是并举的。当说一粒种子存在的时候,指的是它包蕴在概念中的无限可能性,还是它的此一刻和之后的生长的春华秋实的在人的感官中的呈现,或者是在人的信念中的天地灵性的负载? 更多的时候提问的魅力在于问,而不在于答,以上的追问的真正价值在于对于存在,更确切地说是人的生存境遇的揭示。人的生存必须根基在身体为表征的现实性上,但是绝对不仅仅如此,无论是在感性的现实性中,还是信仰和思的观念中,都有遏制不住的从现实的杂多有限向整一无限的诉求,向人作为灵魂存在的畅望。抛却人的情感和信念,即便是在思中,无论被思把握的自我是怎样的经验的碎片的整合的有限物,还是被历史时代的各种错层构造的角色,那个不断的在此一刻的思索身后后推的那个纯粹的我思的影子却是时时在显示着精神整一的尊严,而这个意向中精神的整一体就是灵魂。 生存所负载的所有的对整一的割裂都在灵魂的映衬中趋向弥合:思是灵魂的自我对话,通过思回归灵魂;信仰是灵魂的执拗的自持,神的自我凝聚;负载灵魂生存的身体作为现实性的表征,以其自身成就了灵魂在自我观望中的自我回归,就是这个世界上的美。灵魂的在感性现象世界中的自我观望,这就是隐现在柏拉图《斐德罗篇》、《会饮篇》、甚至整个美学论述中的灵魂。而通过解读和论证来发掘这一切正是本文的夙愿。 关于柏拉图美学的研究,要么是对其散见于全集中的艺术论的整理和开掘,要么是从其哲学体系出发所得出的美在理念论,无论是深度还是体系性的要求都没有达到相当程度的要求。而本文试图从灵魂存有的角度去审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所致力的就是从深度和体系性方面作出努力。 蒙太奇 蒙太奇最先出现在建筑理论中,但其影响绝不限于电影艺术,后现代文学中的拼贴,甚至中国古典诗词中语序对语词的并置,都可以视为蒙太奇的手法。再推进一步,修辞格中的比喻、拟人、象征、夸张,艺术手法中的反讽、悖论、戏仿等等都可以视为蒙太奇的变体。而这样表述的根基在于:艺术修辞所追求的目的在于审美意义的获得,而这个获得途径是通过两个不同事物(意象、事态、场景)的组接,也只有这样才能突破语言的日常用法,从而取得艺术效果,而通过组接获得意义正是蒙太奇的价值,换句话说,蒙太奇可以作为艺术修辞的表征。 参照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视知觉不只是单纯的感知活动,在感知背后运作的是广义的语言机制。两个事物的图形的并置,一个事物与自己正常语境的背离,之所以能激化出意义审美的、观念的,正是在于使某物在世界中存在的语言的赋予。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语言使世界、是某物到来,当上帝说要有光的时候,有的不只是光,也有整个世界,光只有在世界中,在世界他物中的区分中才拥有自身。这是语言在区分中赋予存在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联结,正因为一个事物但因其自身不可能成为自身,它自身的奥秘,或者说这个世界的奥秘在于区分中的关联,数学公式、物理命题是一种属于理智的关联,艺术修辞的关联则是一种属诗性的关联。科学知识以命题的形式揭示的是这个世界的逻辑秩序,而艺术修辞则是以形象揭示出这个世界的诗性意蕴。因而深入地对蒙太奇的探讨只能以语言哲学、语言美学为理论资源和切入点,而语义学哲学的挑战性却也是它自身对旨趣的吸引力。 正如色盲对颜色客观性的冲击一样,美是客观的同样存在着明证性,然而不管美诗意是否是客观的,它最终的呈现自身却必须以美感标示自己,必须在美感中与此在的生命相遇才能呈示自身。因而对蒙太奇的探究不能停步于语言哲学的层次,必须要迈进意识主体的领域,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为此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从原始的诗性思维,到席勒尼采的哲学人类学角度的对艺术的注解,都在暗示从意识主体切入诗性的契机。艺术修辞作为超常规的组接,显示出对日常世界的背离,这跟戏谑、插科打诨、狂欢、口误等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否这正是此在的意识主体的出神的情态使然?这个必须在此世又不愿是这样的永远以异在畅望自身的意识主体,必须以对此世的背离来守护自身呢?晨钟云外湿,月傍九霄多、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也许正是精神在与现实性的即中之离中恢复自身吧。、 美 人们对《庄子秋水》里的那个寓言故事的表层寓意的把握相当准确,告诫人们不要自高自大,要记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以免贻笑大方。但是对《秋水》寓意里的深层意蕴人却很少关注。当故事继续,如果让海神若去见天神呢 ?那份心底的谦虚只能是对于比自己弱小的,不管怎么说,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要自己俯首于他者,毕竟是尊严的损失,总不免被贻笑,置身于被侮辱之境地。化而思之,世间一切被呈现的有形之物,总免不了落入被有限性分割的境地。大到鲲鹏,小到麻雀,总不免有所局限。所谓的尺有所长,存有所短。在任何一种语言里 形容词都是成对的出现的,在剥去人的价值取舍倾向之后,单从理智角度上看,是因为形容词的根基在于比较,而比较的双方只能是有限之物,被有限分割之物,这些表现在形容词的描述上:美丑、善恶、贫富、贵贱。而所有落入有限性分割的存在情态就是痛苦,是向无分无限的挣扎,是对有限性的不满,是对实存的厌恶。幸福的词语序列不是:美、善、富的单方面的境况拥有,而是无分的境况,只要形容词存在,比较的序列是不会停止的,永远有美就永远有丑。所以真正的幸福是没有对立面是。摆脱了有限、短暂缺憾的无限、永恒、完善只能是一个梦幻、一个神话。从名词的角度辨析,爱情的真正魅力在于两个灵魂挣扎着对分割的弥合,而其根基在与性别的分割 。取消自我与他者的界限,就是无分、是极乐、是福祉、是大明。庄子也是蝴蝶、蝴蝶即是庄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两忘山水之中、心与物游、天人合一、悠然南山之为化境,是美、是诗对生命的困境的弥合、是灵魂尊严在别样观望中的自我慰藉。 恶 有一种观点把恶称为精神灵魂向物的沉没,因而伤害了灵魂自身的神性,有损了灵魂的完满幸福。恶作为向物向现实性的对精神灵魂的完满的背叛在现实中的痕迹行为经验就是罪,在向灵魂复归的路上对罪的清理就是审判。那种欲望下的亢奋、激情、毁灭既是恶,也是行为的罪责,性作为恶是灵魂向身体的沉落,作为罪是向现实留下的恶的痕迹。无论恶还是罪承载的主体就是在欲望在向现实性引诱屈服下的灵魂。忏悔和审判的对象是坠落于世的灵魂,而审判忏悔的主体也是灵魂,这次审判的庄严不只是灵魂的超然于世的神性,也有经由审判灵魂向自身的回归。在性的极致之后的疲软,虚脱那种死亡的感觉是肉体在剥夺了灵魂之后的自我宣示,那沉重下坠的是肉体现实性的质感,身体的死亡只是属于他人的话,可经验到的死亡只有灵魂的死,精神分裂,异化,性,痛苦。罪恶的真的是这个躯体,这个在世,这个现实性吗?幸福只是灵魂飘渺在世外的无何有的神吗? 欲望,冲动、生命这些词的意义聚合轴无非是实现,实现无非是对现实性的拥有,但是这个实现本身就是一个很悖论的东西,实现是一个不现实存有的东西但是却存有着,因而才可以有在现实中的呈现所谓的实现。对于人的行动来说,伦理既是行为的迹化,也是行为所以发的原因,不自觉的行为称不上伦理。因而欲望、冲动本身需求的一个前提就是某物在非现实中存在,进而要求现实性的存在,这就是实现的本意。对于生命来说,它是精神的实现,如果精神的整一称为灵魂的话,也就人类灵魂的实现。但是一个本身没有现实性的东西如何能成为现实性呢?一个种子,萌芽,成树,结果,可以称为对现实性存在的蕴含,但是真的不需要现实性的支撑就可以存有吗?那种子毕竟也是实事的可见。可见将拥有现实性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谎言,从一个角度可以说欲望是精神的匮乏,一个现在的精神,对现实性拥有的匮乏,因而要在意识、语言、历史、经验中替补自身、弥合匮乏、虽然也是在承受异己,但是另一个角度同样真实:欲望就是精神本身,没有现实性的支撑,一切都是空无,肉体、经验是在世的现实性,同样也是精神本身的现实,灵魂从来没有优越的高高在上,它只是在这一个的肉身上的自我绽开,虽然奇妙的是绽开就是先在东西的绽开,但是这儿强调的是它不管怎样也只是现实的存有。肉身的焦躁和痛苦是灵魂的挣扎的话,那充实、拥有不同样是灵魂自身的存有吗?从这儿看;肉体现实性才是灵魂完满存有的根基,幸福之源? 哲学 哲学的基本追问是,有 什么,或者是存在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对于存有来说,真正有的只是现象,看到的经验中的风花雪月,自我的生离死别。但是对于不同的哲学流派来说,由于自身的观看点,他们往往把这些现象整合成一定的秩序框架。在形而上学看,呈现给肉体的感官的现象是变动不居的假象,只有现象背后的实体才是真实的,对于凌驾于现象之上的实体来说,了可以区分的是两个领域,一个是精神的 ,一个是物的,它们的最高的范畴是各自的完满,一个是灵魂,一个是物的理式,它打通它们的是造物 上帝,灵魂和理式统一在这儿,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假的欺骗的幻象,这有这些理式的形而上的实体才是真实的,所谓的真理,因而德谟克利特弄瞎自己的眼睛彻底摆脱现象的欺骗,直面真实的实体存在。 尼采认为,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真理,哲学只不过是以语言的修辞构造的假象,就像语言的修辞运用会描绘一个东西的存在一样。上帝是没有的,形而上的根本不存在,只有尘世的颠簸流离,破碎消散才是唯一的真实。如果是这样的话,事先预设一个完满的超越现象的实体的存在是经不住理性的审问的,存在主义的策略就是,存在肯定是某物的存在,虽然它的本质不可能被预先给出,但是他的现象的存在,毕竟预示了某物的在,这就是为什么花开花落在暮霭流嵐或者古今的时流上,都可以被归结为花一样,虽然没有预设的本质,但是他确实是有本质的,只不过是要在时间,现象上的无尽绽开。结构主义是避开个体存在物的本质的探讨,把个体整合在比个体更大一些的个体关联,就是所谓的结构,从而在现象背后给现象找支撑。解构的主义,则认为,事物本身,即所谓的有某物,关于某物的 本质 ,存在,根本可能在现实中完满到场,物永远只是与时间推移,总是在消散中,将自身推向远方,成为根本没有。后现代的思潮,在对那些宏大的 真理、知识、正义、科学、等等的彻底避而不谈中,的策略是用衰弱的思想,分析现实世界中呈示出的现象,对社会的结构的分析,个体存在状况和信息的制造等等的思索,都是鄙夷形而上,只对现象的分析,关联,他们的知识观只是这些关联和分析,不再显示那知识是真理的显现的踌躇满志。 以上是对相关哲学流派的审视,至于本人的对于 有 的观感 则在于:不管灵魂和物的 或者上帝是否有,至少唯一真实的是此生。是这个作为现象存在的我和世,经验中的意识才是真实的,在意识中,一方面精神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另一个方面,物在意识中呈现自己。即便是哲学都可以称为语言的虚设和修辞,毕竟意识中的存有是作为意义存在的,一个单词,一个字符,一个树的形象,一个音高,一旦呈现在意识中,就有了它的存有,而它们的存有是以意义呈现的,一个月亮的意义,总在语言和所有的言说中,在历史中被呈现;人自身也是在经验中,在意识的存有中显示的存有也是意义,自我的性格,气质,夙愿,个性,神韵都是以意义呈示出的自身存有,所谓的智者乐山,松竹梅的美学比德。因而对我来说,唯一的存有就是意义,自我,物都是作为意义存在的,一本书的内蕴,自我的风情万种都是这个世界上意义的展现。如果我再写一部纯哲学的论文的话,我题目就是 意义的解析,就是对这个世界上存有意义的解析,这儿的构架是,意义赋予的两端,一个是精神整一体,即便是形式上的,一千个读者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作此注解,一个就是跟精神一样无缘无故就在的物,它们之间的关节在于语言,。体现在语言上的思和诗,还有精神的信仰,跟对物的感知的思维的把握都是意义赋予的机制。 生与死 对于思维的迷恋,和人生阅历的匮乏使我的生活很枯燥狭窄,说实在的,你的语言对我很有陌生感,但是我还是坚持着读了下来。你的视角和讲述,语言中的节律和意境对于意义的呈现,很见文学的功底,虽然也有潜力可开掘。鉴于个人的趣味,我只想就我的误读,作出自己的体悟。那个凝结在宇宙深处的黑色的斑点,可是来自天外,却不经意的降临在是个世界上,沦为这个躯体、时代、出身、又被这样的经验和文化环境所充斥的实在物,在经验的碎片和权力的夹缝下的焦躁的个体,但是它时时在畅望着天外,那个属于它的尊严和归宿。这个即便是在技术和经验和历史断层下的肉身,仍然在执拗的显示着自己的夙愿,在对童年的回忆,在片刻的感伤,在梦幻中,在潜意识的自私中和良知中,都在显示自己向自身的作为整一的挣扎,一花一世界,每个人的梦幻不管多么的卑微和宏大或者无语的沉默还是酣畅的表现,都是这个整一的整合,和对精神作为整一的存在物的抚慰,而这个整一的精神体,不管他的呈示是如何的依赖于经验的现象的物的,他的自身形式上的整一都可以成为灵魂,也正是这个灵魂的显示,给这个世界带了意义,一朵花儿的诗意的显现,或者是物种的区分等等都作为意义出现。而这个意义的赋予就是灵魂的馈赠。 这个时时处处把自身作为整一的灵魂。才把某物认为某物,才会寻求现象背后的存在自身,才会寻求世界的整一的关联。我的表述是观念化的表述,是灵魂的位置迁移到 我思之后的意义赋予,同样,你的小说,是在灵魂迁移到 我感 后的意义赋予,体现在你的视角和讲述动作,还有个人体悟在语言中的展现,。而这个意义赋予的同时是灵魂自身的抚慰,我的是在观念中,在思中抚慰自身,你的是在灵魂现实性的展开形象情节,意象中的抚慰。这个源自宇宙深处,或者是是宇宙之心的灵魂,也许在内容上没有实现自己的整一,只是经验碎片的整合,但是其在形式上却具有不可否认的尊严,就是这个主体的地位,你的那个三个我的隐喻就是不同内容充实到这个形式上的灵魂地位上时的表征,同样这个内容上的不确定也是我曾经的精神分裂的根基。这个灵魂在根本上作为精神的存在物,它自身有着双重的匮乏,一个是它必须依赖于物而存在,灵魂必须依附于肉身,这个躯体,这个人。另一个是它自身的深层匮乏,即便是有肉身的支撑,它也不可能形而上的高高在上,而是它本身什么都不是,只是自在的晦暗,它必须要在现实性中展现自己,进而认回自己,人的阅历,艺术,历史,书本,都是作为现实性的展开进而充实到灵魂自身的内容中,那个黑点,自身空洞到什么都不是,他必须在这个场景这个肉体身上回复自己。当灵魂扩展自身到这个肉体上的时候,这个肉体作为灵魂的寓所,其实也成为灵魂本身,更真切的也许是身体和灵魂就是一码事,这样这个肉体作为灵魂的扩展之后,它要在另一个肉体上回复自己,正如眼睛自己看不到自己,必须在镜子中看镜像一样,爱人、语言、诗歌、图画在这儿都做为挽救灵魂自身匮乏的现实性因素出现,从这个角度看,阴道或者是诗都可以通达灵魂。但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却是,那个现实性的挽救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危险的策略,他在充实灵魂自身虚空的同时,给灵魂带来更大的虚空,那就是灵魂自身的销蚀,那个一个男人,那样的一首诗,那样的一个生活境遇,从其量只是灵魂充实自身虚空的替补物,但是他们却在僭越,在要求着成为灵魂在自我之外的另一存在,更要命的是灵魂自身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在要求着爱人成为她的完全的另一半,灵魂的对话,在世的灵魂显现所谓的幸福,对诗的过度信任造就的忽略历史的嘲弄和侮辱。真实的是灵魂是那一个唯一的黑点,这个世界上永远的孤独,永远的与现实性的不妥协,那个在世的人所能做的只是对现实性的彻底毁灭以拥抱自身,这就是自杀。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几何与算术的超对称 --- 祝贺科学网数学圈开通!
热度 10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09-5-16 04:52
几何与算术的超对称 (祝贺科学网数学圈开通) 。。。。。。 . 科学网终于开通了数学圈!真乃可喜可贺!特献天狼体诗词一首: 数学本非科学,虽为科学所用,却远高于科学; 数学没有权威,旦有权威自夸,必远离于权威; 数学不分东西,若让东西比拼,则找不到东西; 数学不辨方圆,非要方圆分明,将算不清方圆! 其实天狼星人早在几千年前就来到地球传授数学,如古埃及的大地测量(几何)、如玛雅人的历法计算(算术)...可惜,大都失传了...还好,在古代中国留下的一点东东和在古希腊传授的一点西西,还保留下来一些,虽然目前人类对这些东西的理解已经离其本意失真了许多...嘿嘿! . 为祝贺科学网数学圈圈的诞生,也为了感谢上帝他老哥的厚爱,天狼星特使冒着被师傅惩罚的危险(也冒着被一些大牛们批判的危险),多喝了三口来自五指山巅的 e 壶酒,将一些古老的东西向地球人再讲讲清楚,或可胜造七级糊涂? . 【西方】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与五行说 . 老毕 是天狼星特使之一,在地球上拜西方理性之鼻祖 泰勒斯 为师傅,目的是要学会地球人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以便完成其来地球的使命。显然,他很快就毕业出师了,准备传道了,却发现没人愿意当他的学生!但他的使命感特强,非常渴望将自己的学问和思想传授给地球人... . 于是,情急之下,他居然愿意付钱给一个小男孩,让他成为自己的第一个学生!于是,每天他都和男孩在路上相见,他给男孩讲授当天的课程,同时付给男孩当天的报酬...直到有一天,老毕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只好伤心地告诉男孩说他无法继续当他的老师了,该结束了...没想到,那个男孩已经很喜欢听老毕讲课了,居然反过来说要付钱给老毕,请他继续当自己的老师! ( REF-1 ) . 老毕后来对地球人的贡献就不必多说了,如 毕达哥拉斯定理 、如 无理数 、如 黄金分割率 ...虽然这些东东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西方人的思维,大家对其深刻的意义还是稀里糊涂! WHY ? --- 因为大家一直忽视了老毕其它几个更重要的思想! 首先,老毕信仰 轮回说 :他相信人死后会转世投胎成不同的动物,所以他一直坚持吃素,十分爱护各种动物,也从来不穿动物毛皮做成的衣服。 (二傻注:老毕在这方面跟 释加牟尼 一脉相承,毕竟他们来地球的年代差不多。) 其次,老毕信仰 万物皆数 ,是最早研究数论的西方人,他将不同的数用点阵的形式表示出来,区分了所谓三角形数、正方形数和长方形数等以及完全数、盈数、亏数和友好数对( 220 vs 284 )等. (二傻注:老毕在这方面的功力显然不如后面要讲的 伏羲 ,毕竟 伏羲 比他老多了。) 更有意思的是,老毕对 五角星 十分崇拜!五角星其实是 毕达哥拉斯学会 的官方标志,毕达哥拉斯学会的会员都要将五角星缝在衣服上或画在手掌上,以彼此相认...多麽对称的五角星!处处充满着无理数,却处处都是黄金分割! (二傻注:中国四川的 三星堆 主人肯定不是属于 毕达哥拉斯学会 的,但一样喜欢五角星和黄金分割---这是二傻的独家研究成果...嘿嘿!) . 最重要的是,老毕发现并证明了 三维空间中只有五种正多面体 ! 只是老毕的语言能力不强,无法给它们一一命名...直到 150 年后,伟大的 柏拉图 才在自己的著作《 TIMAEUS 》中给这五个正多面体正式命名。 (二傻注:西方文字的劣势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了吧?用中国文字立即就可以告诉您这五个正多面体是什么! 即: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和正二十面体。) 根据 三维空间中只存在五种正多面体 这个事实, 柏拉图 认为:世界由 火、土、气、水 四大元素构成,其原子的形状分别是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二十面体,而正十二面体是整个宇宙的形状!...此思想统治了西方世界 900 多年,以至于人们将这五个正多面体叫做 柏拉图立方体 ! (二傻注:相比起来, 柏拉图 确实比中国古代思想家差的太远了!在他那个年代,中国人早知道五行了...所谓 金、木、水、火、土 ,正好对应于三维空间中的五种正多面体!而且,其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图,正好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五角星!...所以,老毕被一群暴民杀死之后,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思想就失传了...连听说过 大西洲 的柏拉图都没能正确领会其深意,着实令人稀嘘感叹矣!) 【东方】洛书、八卦与超对称 . 可以负责地说:不知道 洛书 者,枉为华夏子孙!( REF-2 ) . 洛书 古称龟书,传说有神龟出于 洛水 ,其甲壳上有此图象,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 ( 见下图 ) 如果翻译成数字,就是以下方阵(后人亦称之为 九宫图 ): ( 1 )如果您看到这张图没有任何感觉,那您肯定不是天狼星使者! . ( 2 )如果您看出这是个三级幻方(即:横、竖、斜任意三个数之和均相同 = 15 ),则您不算弱智! . ( 3 )如果您横看,发现以下这些回文等式: 49 + 35 + 81 = 18 + 53 + 94 ( = 165 ) 92 + 57 + 16 = 61 + 75 + 29 ( = 165 ) 42 + 37 + 86 = 68 + 73 + 24 ( = 165 ) . 您会惊讶吗? . ( 4 )不会?那如果您竖看,又发现以下这些回文等式: . 43 + 95 + 27 = 72 + 59 + 34 ( = 165 ) 38 + 51 + 76 = 67 + 15 + 83 ( = 165 ) 48 + 91 + 26 = 62 + 19 + 84 ( = 165 ) . 您还不会惊讶? . ( 5 )还不惊讶?您厉害!那我们用三位数: . 横看是: 492 + 357 + 816 = 618 + 753 + 294 竖看是: 438 + 951 + 276 = 672 + 159 + 834 . ( 6 )还没感觉?那我们将上面这些数都平方一下: . 横看是: 492^2 + 357^2 + 816^2 = 618^2 + 753^2 + 294^2 竖看是: 438^2 + 951^2 + 276^2 = 672^2 + 159^2 + 834^2 . ( 7 )还不希奇?您有点内功!平方都吓不倒您。那我们来用用四个角上的数字吧: . 48 + 86 + 62 + 24 = 42 + 26 + 68 + 84 . 不希奇?那我们平方一下: . 48^2 + 86^2 + 62^2 + 24^2 = 42^2 + 26^2 + 68^2 + 84^2 . 还不希奇 ? 那我们立方一下 : . 48^3 + 86^3 + 62^3 + 24^3 = 42^3 + 26^3 + 68^3 + 84^3 . 您该有点震撼了吧 ?(知道 费马大定理 吗...) . ( 8 )还不震撼?您内功深厚!那我们再看看四个边中间的数字吧: . 31 + 17 + 79 + 93 = 39 + 97 + 71 + 13 31^2 + 17^2 + 79^2 + 93^2 = 39^2 + 97^2 + 71^2 + 13^2 31^3 + 17^3 + 79^3 + 93^3 = 39^3 + 97^3 + 71^3 + 13^3 . 您难道还没被感动吗? . ( 9 )不感动?您实在是厉害!立方都吓不倒您。那就来点真功夫给您看看!!! . 让我们以 5 为中心,取横、竖、斜方位上的四个三位数如下: . 951 + 357 + 258 + 654 = 456 + 852 + 753 + 159 . 平方一下: . 951^2+357^2+258^2+654^2 = 456^2+852^2+753^2+159^2 . 还是回文等式 ? 那全部砍头 ( 去掉百位的数字 ): . 51^2+57^2+58^2+54^2 = 56^2+52^2+53^2+59^2 . 还是回文等式 ? 那继续砍头 ( 再去掉十位的数字 ): . 1^2+7^2+8^2+4^2 = 6^2+2^2+3^2+9^2 . . 靠 ! 看来砍头没用 , 那就剁脚 ( 去掉个位的数字 ): . 95^2+35^2+25^2+65^2 = 45^2+85^2+75^2+15^2 . 还是回文等式 ? 继续剁脚 ( 再去掉个位的数字 ): . 9^2+3^2+2^2+6^2 = 4^2+8^2+7^2+1^2 . . 靠 ! 看来砍头和剁脚都没用... 啊哈! 俺知道了! 关键在于中间的5! 可能是命门... . 那咱就先给他来个黑虎掏心 ( 去掉十位的数字 ): . 91^2+37^2+28^2+64^2 = 46^2+82^2+73^2+19^2 . SHIT!还在? 我再砍头 : . 1^2+7^2+8^2+4^2 = 6^2+2^2+3^2+9^2 . 或者再剁脚 : . 9^2+3^2+2^2+6^2 = 4^2+8^2+7^2+1^2 。。。。。。 . 您难道真的还没晕菜?或者心中没有一种奇怪的痛痒感? . 如果您的回答是 I FEEL NOTHING ,那末您一定是 智慧经络迟钝型 ,因为上面这些 抽象数字与真实空间之间的超对称 已经涉及到天狼星的核心秘密...而且也是易经、八卦、五行的基本出发点!事实上, 《辞海》在解释 河图洛书 一词时说: 传说 伏羲氏 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 河图 ;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 洛书 。伏羲根据这种 图 、 书 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 为了帮助那些迟钝型的地球人打通任督两脉,我们来个科学问题: 如果把洛书看作一个行列式,那末它的值是多少呢? 算出答案者,自然会明白何为 天圆地方 ! 也可能就会明白 圆周率 和 黄金分割 的秘密...(师傅说:不能继续泄露机密了) 不过, 吴文俊 也说过: 中国的传统几何历来遵循着与欧几里得几何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有着自己的问题与方法,以及自己的理论体系 最后,引用 华罗庚 对 洛书 的评价 作为本篇的结尾 : . 洛书也许可以作为我们和其它星球交流的媒介! 。。。 ... 二傻拍摄的另外一部天书 ... . REF-1 :《数学的诞生》 Michael J. Bradley 博士著,陈松译。 REF-2 :《洛书》百度百科。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18568 次阅读|48 个评论
《克拉底鲁篇》——名称问题的传播学与哲学内涵(一)名称约定论
philfree 2008-12-2 02:03
比赛结束了,博客还是要继续。 一、苏格拉底对赫谟根尼名称约定论观点的分析 在柏拉图对话中所描述的苏格拉底那里,确定的知识是基于一般概念,是与意见相对立的更高的存在,是真正的本质的现实。知识的形式 ( form 或 forms )实际上就是种( species )或类 (classes) 概念,而关于形式的知识便构成德行。柏拉图的相( idea, eidos ) 的概念则是形式或者说诸如种或类概念的实体化。它是变化着的现象世界中的不变的永恒存在,是人们各种意见背后的认识对象,因为对相的真切把握或者说相自身就是德行,所以它又是人类此生欲望的真正目的。相并非物质的存在,只能通过概念去认知,于是概念分析则成为其相论不可或缺又困难重重的任务之所在。几乎在柏拉图的所有对话中都有对概念的分析与纠缠,《克拉底鲁篇》则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 有着确定意义的概念或名称无比重要,因为这样我们才能从中获得有关相的确定性知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纠缠于概念或语词的实在性问题,也正是形而上学的一个根源。 对话中的赫谟根尼( Hermogenes )和克拉底鲁( Cratylus )依据当时习俗和自然( nomos physis )的对立的划分在争论名称( names ) 的性质和正确性的问题。赫谟根尼认为,没有任何名称是自然给与任何事物的,所有的名称都是约定( convention )和使用者的习惯( habit ), 比如,我们经常给我们的奴隶换个名字,新的名字和老名字一样好用。同样,对于同样的事物,不同的城市和国家会有不同的名称。在名称的使用上,希腊人与野蛮人不同,希腊的几个部族也不一样。赫谟根尼声称,即使他把别人称作马 的事物叫做人也是正确的。但是他同意苏格拉底的意见,命题是有真假之分的,所以组成命题的最小部分名称也有真假之分。就此,赫谟根尼上了苏格拉底的圈套。 因为,既然名称有真假之分,那么一个事物的名称就不可能是无论某个人喜欢怎么称呼它就怎么称呼它的任意的名称。所以,事物本身也不是某个人认为它是什么就是什么的东西。 这在一定程度上批评了普罗泰戈拉( Protagoras )所认为的真理就是事物对每个个人所显现的样子的观点,因为现实生活中有人聪明有人愚蠢,这一点赫谟根尼也承认,那么如果事物如普罗泰戈拉所说的对每个人显现的都是真的,一个人实际上就不可能比其他人更聪明。同样,也不能像欧绪德谟( Euthydemus )说的那样,一切事物在同一时刻同等地属于一切人,因为这样美德和邪恶也会同等地属于一切人,那么就不可能有些人是好人,有些人是坏人。基于以上的两种看法,苏格拉底得出一个结论,事物并不是与个人关联,或受个人影响,而是独立的,保持着它们自己的本质和自然给它们的规定。接下来,苏格拉底进一步说明,从事物出发的行为( actions )也和事物一样真实( real )。 苏格拉底认为,行为也是按照其特有的性质( proper nature )而不是按照我们的意见来实施。 你不可能用一盒火柴来切割或者用一把刀子来点火。言语( speech )就是行为,它用语词( words )来实施,语词就是其适当的工具,就像梭子是用来编织的适当的工具一样。 所以,必须按照自然的过程用适当的工具来给事物命名,而不能随心所欲。这种工具就是语词或者说是名称。在命名过程中我们就是做如下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交流或传达( communicating )信息,这就是教育; 第二件事就是按照事物的性质把它们区分开来。语言如果是交流工具,它就是一种社会活动。如果某个个人给事物一个名称,而其他人并不采纳,那么这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不真实的名称。按照泰勒( A.E.Taylor )的观点,这在某种程度上驳倒了一种个人特有的纯个人语言的意见。 再下来必然要涉及到由谁来给事物命名和怎样命名的问题。 苏格拉底施展开其惯用的比喻的手法以木匠制作梭子来说明命名活动。首先,木匠不能随心所欲地制作,因为梭子的形状是由它要做的工作的性质来决定。再者,木匠制作梭子就是把自然的、真实的梭子的形式放进要加工的材料之中。还有就是,梭子的形式可以看作是基本固定的,但是木匠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它。 所以,对于给事物命名的立法者( legislator )就必须知道怎样把每一事物真正的、自然的名称放进声音( sounds )和音节( syllables )之中,以完美的( ideal )名称来为事物命名。那么,立法者又听从谁的指导呢?苏格拉底认为,就像制作梭子的木匠是听从使用梭子的人的指导,因为使用梭子的织工才知道什么形式的梭子合适, 立法者就要听从使用名称的人,就是知道怎样提问和怎样回答的人,也就是论理学家( dialectician ) 的指导。到这里,苏格拉底似乎向赫谟根尼阐述清楚了名称的来源及其意义的确定性的依据。名称是用字母和音节表达的事物的真正的形式。随后,苏格拉底就从语源学和神话入手来具体的讨论一些希腊语汇的所谓真正的含义。这些议论太过随意,没有什么哲学价值,就像泰勒所说,就语源而言,稍有一点机灵就会使我们能够从同样的资料中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或许这体现了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的渊博或是幽默 美丽的希腊,西方文明的圣地
个人分类: 读书|7765 次阅读|1 个评论
《巴门尼德斯篇》——柏拉图相论的困境(三)
philfree 2008-11-5 15:48
实际上柏拉图的相论虽然在语言用法和认识论上遇到了难以摆脱的困境,但是当它重新回到苏格拉底的知识伦理学的领域,所有困难便可以以灵魂不朽论的方式来解决。就像康德在纯粹理性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放到实践理性中解决一样。因为灵魂具有两个世界的特征,它有理性( reason )、精神( spirit )和欲望( desire )三种活动形式,既对应于相的世界又符合于感觉世界。这样的话,内在的完美的类的形式和外部的感觉世界中的东西就可以在不朽的灵魂中得以沟通,因为灵魂在柏拉图那里可以经历不同的世界。灵魂的扩展形式便是国家(比如《国家篇》第四卷中的三个等级的划分),确定相或是概念的含义也就是确定完美的伦理的类,这样每一类以及其中的个体都能各循其职、各尽其能,也就是正义的了。这体现了柏拉图对国家理论的整体构想,是一种集体的伦理学的理想模式。但是如果我们撇开其伦理意义而仅仅只考察其相论本身,就会发现他将各种不同的论证方式混合在一起,概念的推演毕竟不同于实际行为合理性的证明,其相论在完成了伦理的使命之后,无疑就成为人的理智的形而上学的冲动,虽然这种努力是可贵的。按照柏拉图的思路,相并不存在于感觉世界,但是我们在讨论超验领域时,又能使用什么样的合适的词汇去描述呢?这始终会是一个难题。 当然,我们不否认柏拉图这种探索的意义。他把哲学引向到抽象的普遍概念的思考之中,真正意义上的本体论应该是从柏拉图这里开始的。顺便说一句,唯物主义在这种背景之下,其作为理论基石的物质概念就一定不会是物理学意义上的那种基本元素,基本元素是证明不了也否证不了一般的物质存在的。柏拉图对相或是概念的思考促进了思维在自身领域内的发展,甚至启发了现代逻辑分析的诸多思路,相与可见世界的关系,不也就是语言分析哲学所探讨的语言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嘛!指称与蕴含的诸问题在《巴门尼德篇》中都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论述。正是柏拉图把哲学引向对抽象普遍的概念的思考,从而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哲学理论才真正得以产生。 而实际上海德格尔的理论核心也并不是对柏拉图的重复,他只是在问题的论述和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带有柏拉图的痕迹,比如把具体的一般谓词 sein 同时又解释为抽象的个别名词 das Sein 等等。当然,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并没有对超验的本体的承诺,他是从完全内在性的立场、从当下的人本身出发来阐释其本体论的,他称之为基础本体论。海德格尔的精神气质与柏拉图是根本不同的,在柏拉图那里有一个超越一切时间的永恒不变的世界,是人的此生的最终目的,而在海德格尔这里,存在就是存在于时间之中,凡有开始者必有结束,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此生。无疑,海德格尔给哲学思考提供了新的视角,既然语言是活动的,也未尝不可有新的使用方式。再回到语言分析的角度,我们还是可以这样来想,解决问题可以直接给出答案,同样也可以通过分析指出某些问题是基于对日常语言的误用而产生的。这难道不是一种思路吗?维特根斯坦就是以家族相似回避了所谓本质问题。因为,当哲学关注的范围被缩小到仅仅围绕着少之又少的所谓共同的特殊事例的程度时,那种所要追求的统一性关联即本质反而会在考察中消失。维特根斯坦这样说,要解决你在生活中看见的问题,其途径便是,以一种促使可疑事物消失不见的方式来生活。如果问题本不存在还用得着去解决吗?
个人分类: 读书|4909 次阅读|2 个评论
《巴门尼德斯篇》——柏拉图相论的困境(二)
philfree 2008-11-4 16:04
(二) 如若我们不跟着柏拉图的路径走下去,让思想方式脱离他的那种思路以避免总是进食单调的食物,就会发现柏拉图一方面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一方面在进行自我批判时所使用的揭示问题和解决困难的方法与用语仍然重复着他的错误,这往往会让人怀疑其相论本身的合理性。 柏拉图一方面误解了名称与对象,也即语言与实在;另一方面又误解了语言的统一表达形式。今天,我们一般都会认为,把一个名称的意义当作是因为它代表了一个实物总是一个错误的见解。而柏拉图的相就是使一个事物成其为所是的事物。无疑,他是把抽象的理念当作实体来看的。这样虽然看上去可以解决一和多的关系问题,但是相自身又遇到了不可解决的困难。其实,柏拉图是把哲学问题带到了语言之中。柏拉图考察相的问题,主要是考察我们所使用的语词的意义,考察我们所讨论的事物的性质也就是考察一个形式,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看,就是考察我们使用一个名称时,这个名称的所指。但是柏拉图把相或是名称当作了实在的东西。例如,我们可以说这一棵树有一个特定对象,但是植物呢?大概就没有柏拉图那种相的特定对象了。人们在进行交流时,需要概念或定义,这是一种符号,现实是复杂多变的,而人类的回忆能力很不完善,但是符号却可以习得,并且相对简约,这样在交流过程中,事物以及思想经过符号编码,就更容易追溯和回忆。但是,符号大都是一种约定,知道如何使用,并不等于就知道了在以这个符号或概念作为名称的东西之后有什么永恒不变的实在。把概念当成一种实体性的存在,在中世纪有唯实论,在近代则表现为寻求一般或共同的东西的本质主义倾向。柏拉图建立的相论也就是在相和相的结合中构造观念实体。现代西方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这方面给人的印象尤其深刻,他从意识的一面陷入到柏拉图式的本质主义之中,他不是使共相而是使意识内容独立起来,并通过直观把本质实体化,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存在。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另一位重要思想家海德格尔则是由于误解语言的表达形式也在某种程度上重复了柏拉图的本质主义。说到这里我们就必须区分是或存在的各种不同的词义。这可以在《巴门尼德篇》中找到根源。该篇第二部分第一组假设的第一个推论是:因为一是一,所以一不是多;第二组假设的第一个推论是,一是存在的,存在的一存在,一和存在是存在的一的两个部分,存在的一是一和存在的总和,所以存在的一既是整体,又有部分。后面各组的推论方式类似于此。于是他得出一存在,一是一切,又不是一切。但是这里的推论显然有问题。首先,我们来看,如果存在是一,如果一与存在等同,能否给这一东西以两个名称,因为除了一之外并没有其他什么,那么就不能容许给这个一以任何其他名称。其次,我们知道,要对一个东西有所表述,就要给它加上一个谓词,柏拉图(在文中是巴门尼德在说)据此就认为这个东西(主词)分有了另一个东西(谓词),或者说受到了另一个东西的作用,那么谓词就成了实体化的存在,因为它是另一个东西。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柏拉图说一是存在的,又说一和存在是存在的一的两个部分,但是这里能否用一个东西的一部分来定义或描述其另一部分呢?存在的在第一句中还是谓词,在第二句中就立刻被当成和第一句中的主词一并列的主词来使用。一是存在的,存在的通常应该是对一的一种描述,柏拉图转眼就把它作为个体名词来使用了。如果语言规则允许我们这样来使用词汇的话,当然也就会肯定这样的一种存在。那么我们就按这种方式继续进行下去,我们可以说存在是存在的、存在的存在是存在的,那么就会有存在的存在等等实体出现,这样的存在的系列可以无限地继续下去,这样的存在系列的意义何在呢?《巴门尼德篇》中的诸多论证有这样的特征。 我们再来看海德格尔,他在其重要著作《存在与时间》中也假定了这种柏拉图式的表述方式的合理性。他并没有注意区分是或存在( sein )的不同用法。施泰格缪勒在《当代哲学主流》论述海德格尔的一章中指出,海德格尔把系词 sein 当作名词使用而成为 das Sein 。这个问题的产生就在于和柏拉图一样,把具体的一般词语解释成为抽象的个别名词。正如上面列举的,如果一是存在的,存在的一存在,柏拉图就把存在的解释为一种个别的存在。存在的占有了主词一的位置,于是被当成与一一样的存在了。于是就会出现关于存在者的存在( das Sein des Seienden )这样的问题。施泰格缪勒认为,海德格尔的无( das Nichts )这一概念也是这样产生的,这主要是出现在他的《什么是形而上学?》这部著作中。因为没有什么东西( nichts )在日常用语中往往是占据了主词的位置,海德格尔给它加上冠词变成 das Nichts ,就成为一种实存的虚无。施泰格缪勒以一个联言陈述来揭示其谬误。他给出这样一个例子,如果把没有什么东西是圆的又是方(四角形)的这个句子换成没有什么东西是圆的和没有什么东西是方的,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陈述是真的,第二个显然为假;但是巴西地广和人稀与巴西地广和巴西人稀则是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二者都为真。既然这样,我们就大可以怀疑没有什么东西( das Nichts )这一所谓指称有什么实在性了。施太格缪勒进一步说到,海德格尔在谈及形而上学的任务时说形而上学所研究的是存在者,此外再没有什么东西( nichts )了。而接下去一句就是那么这个无( das Nichts )是怎么回事呢?第一句话里 nichts 还是在日常意义上使用,而第二句话中 nichts 变成了 das Nichts 起到指示对象的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出,海德格尔重复了柏拉图同样的语词在句子中的转换方式,在《巴门尼德篇》中也有这样的典型句式,如果这个一是非存在,那么这个一拥有存在,同样又由于这个一不是存在,所以它拥有非存在。我们可以把这叫做对日常语言的误用。柏拉图以及海德格尔在其哲学的叙述中,常常会在语言的日常用法和自己所设想的意义之间不断的反复。这样就会产生一些没有内涵的抽象个体概念。哲学中的一些无休止的争论往往就会围绕这些空洞的概念而展开。如果是这样,哲学就会变成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语词的使用充满了问题,又怎么能保证所说的东西的意义的可靠性呢? Parmenides
个人分类: 读书|5061 次阅读|1 个评论
《巴门尼德斯篇》——柏拉图相论的困境(一)
philfree 2008-11-1 17:00
哲学还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吗? -维特根斯坦 在柏拉图对话中所描述的苏格拉底那里,知识是基于一般概念,是与意见相对立的更高的存在,是真正的本质的现实。知识的形式( form 或 forms )实际上就是种( species )或类 (classes) 概念,而关于形式的知识便构成德行。柏拉图之相( idea, eidos )则是形式或者说诸如种或类概念的实体化。它是变化着的现象世界中的不变的永恒存在,是人们各种意见背后的认识对象,因为对相的真切把握或者说相自身就是德行,所以它又是人类此生欲望的真正目的。相并非物质的存在,只能通过概念去认知,于是概念分析则成为其相论不可或缺又困难重重的任务之所在。几乎在柏拉图的所有对话中都有对概念的分析与纠缠,而《巴门尼德篇》则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 (一) 从介绍柏拉图哲学的诸多著作中,我们都能够找到有关柏拉图相论从《国家篇》到《巴门尼德篇》与《智者篇》的发展的表述。我的这篇文章只是简单阐述柏拉图相论的某些矛盾与语言表达式的误用之间的关系。 相论的前提在于相信有普遍性的确当的知识。苏格拉底即是如此,他认为人们可以仅仅靠寻求正确的方法(这里的方法并非只是逻辑分析或经验归纳,而更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辩证法)就能占有这种知识,其精神助产术向人昭示知识在于追溯与回忆正是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这种方法建立在交谈之人彼此见解的交换和分析之上,存在于对暂定定义的揭示和归谬之中,目的是从中得出可认识的真理的本质。对于苏格拉底来说,美德就是知识,那么认识了善就不会去选择恶,拥有对善的知识,就会心甘情愿地去追求它。这种基于知识的伦理信念,在苏格拉底那里还停留在心理学阶段,柏拉图却要努力把它发展成为一套严谨的以理性把握真理的方法。但是方法变得愈来愈全面,愈来愈复杂,而柏拉图想要使它臻于完满的希望也就愈来愈渺茫了。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柏拉图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了极致,使我们在其辩证法的引导下并没有得到任何确定性的东西,甚至会使对话者觉得如坠深渊,更谈不上求得什么绝对的相了。比如,我们能不能根据 2 是 1 的一倍,又是 4 的一半,就得出 2 既是一倍又是一半呢?同样,汽车比飞机小,比自行车大,那么汽车是不是就既大又小呢?难道这里真的有什么矛盾吗?那要看你如何理解相对性的问题了,如果把事物的属性也看作实体,进而寻找这种实体的理念,恐怕就真的是不可解的难题了。比如,这既大又小的相是怎样的呢?可以设想这样的相吗?我们可以这样设想,比如把 P 作为一个特称命题,那么 P 或非 P 、 P 并且非 P 这两种陈述在不同的意义上对于作为整体的集合并没有做任何划分,因此也就没有任何意谓可言。 相论的困难首先是关于像头发、污泥、秽物这样一些微不足道的或最无价值的事物是否也有相的问题,年轻的苏格拉底出于情感方面的原因认为如果这些事物也有相就太荒谬了,其实柏拉图已经不再为这一问题困惑,已由对话中的巴门尼德给与解答,正是因为苏格拉底年轻,所以仍要顾虑世人的意见,等到真的把握了哲学就不会轻视任何事物了。在这里我不能同意泰勒的看法,他认为巴门尼德所说的只是麦加拉式批评的复制品,一点也没有讲到柏拉图自己的思想,进而认为《巴门尼德篇》只是柏拉图跟把感性事物看作幻象的一元论者开点玩笑,是一篇偶然写成的作品。而我认为《巴门尼德篇》是柏拉图对相论困境真诚的反思。巴门尼德所言也代表着柏拉图自己的自我反省。 相论最大的困难是事物如何分有相以及相如何在个体中结合的问题,其实也就是一和多的问题,一和多是希腊哲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对话中的巴门尼德列举了相论的诸多困难,例如,个体事物是分有相的全部还是只分有一部分,而两者皆可反驳,这就是芝诺的二律背反;当一个个体分有一个相时,个体和相就是同样的,那么就必须另有一个既包含个体又包含原来的相的相,如此类推就会造成相的无穷系列,这与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三个人的论证相同,那么因此相便不能与分有它的个体相似。虽然这些疑问是由巴门尼德提出,但是应该看作是柏拉图自己对相论中存在的困难的检讨。 柏拉图很多时候把关系或属性当作实体概念(指其存在不依赖于其他任何东西的存在而存在的东西)来处理就会产生许多矛盾,在《巴门尼德篇》中,他借巴门尼德之口这样说,如若你将大自身分成部分,许多大的物件中的每一件将要由于大的一部分成为大的,但大的一部分却小于大自身:这岂非显然是荒谬的吗?若我们中间有人有小的一部分,小将大于这部分,因为这是小的一部分,这样,小自身将是较大的了;那个被拿去的如若加到一件物件上去,这物件将变为更小,却不变为比以前大些。我们通常会认为,大、小是相对于参照物而产生的一种相互比较的关系,而并没有脱离开参照系的纯粹的大小,也没有绝对的大的或小的对象,在日常语言中我们会说小老虎、大蚂蚁,难道大蚂蚁会比小老虎大,但是能说我们这里误用了大和小吗?如果大小也是实体,分有也就成了占有,就会出现大自身,而且要被分成部分,然后又把分有物和相自身以关系的方式进行比较,难免会自相矛盾。柏拉图意识到了这样的困难,但是却没有能很好的解决,如果把事物的关系属性当作实体的相,这一困难是无法解决的。现代分析哲学中的摹状词理论和语言的层次划分就是把属性用语和对象用语做了区分。但是罗素虽然用共相( universal )代替柏拉图的容易引起歧义的相( idea )的概念来解释关系属性,却仍然假设了其实体的性质,于是得出了这样奇怪的结论,他说,在之北这种关系既不在空间之中也不在时间之中,它既非物质的也非精神的;然而,它却是某种东西。关系并不是有赖于我们的思考而存在的,它属于思想所能理解的而不能创造的那个独立世界。罗素在批判柏拉图的时候自己也几乎变成了柏拉图。 柏拉图的确认识到了自己早期的相论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巴门尼德篇》中借巴门尼德之口给与了严厉的批评。但是他无法放弃相论,因为在他看来,如果没有相,心灵便没有了可以依托和追求的东西,那么除了现象之外,思想把握什么呢?善、正义、美怎么有其不变的、绝对的性质呢?自身独立的相有问题,那么自然会想到相的结合。这才有《智者篇》的通种论。我想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与此很有关系,矛盾的概念的结合会从这里找到一些线索的。其实,发现相的结合这一解决途径不会是一件难事。比如,我们可以随便挑选一个个体对象这棵大树,如果这一个体是同时分有大和树的相,那么这两种相就在个体中得到结合;如果这一个体是分有大的树这个相,那么大与树就已经在相的世界里结合了。不管怎样,相总是要结合起来才能解释现象世界中的东西。现实中纯粹的只分有单一的相的个体毕竟是不存在的,柏拉图总是不能对经验世界中的一切不管不顾。谁能完全放弃经验世界呢?如果我们放下哲学的架子,一般也会明白,所谓相不就是现象世界中个体共同属性的抽象吗。如果没有大树、大象,怎么会让我们想到大的相。当然你可以反过来想,如果没有大的相,怎么会有大树和大象,那我要问你大是什么,你能脱离开大树和大象等等大的东西来说大吗?你可以想一想小孩子是怎样学会说大的。 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的最后部分,由八组推论得出无论如若一存在或者如若一不存在,它和其它的,相对于它们自身以及彼此相对,既完全是一切、又不是一切,既表现为一切、又不表现为一切。这样看起来,孤立的相就不再独立存在了,相总是结合的不管是在个体对象中还是在相的世界中,那么作为最终的目的的善的相呢?这还是一个问题。但是,在这里柏拉图已经基本上克服了分离,对于一与多的问题有了一个回答,使相运动起来扩展了相的包容能力。为早期相论的一些困难提供了一个解决路径。
个人分类: 读书|8296 次阅读|1 个评论
你也可以成为柏拉图——谈习惯
热度 2 lingfeng 2007-5-27 22:25
你也可以成为柏拉图——谈习惯 先讲一个故事。 开学第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 " 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 " 说着,苏格拉底示范做了一遍。 " 从今天开始,每天做 300 下。大家能做到吗? "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 " 每天甩手 300 下,哪些同学坚持了? " 有 90 %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 " 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 " 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换作是你,又有几人能自信地说自己能够坚持下来呢? 可是,我们几乎每一个人却实实在在地坚持每天做一件事,几十年如一日,知道是什么事吗?是洗脸和刷牙。 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在这件事情上的坚持却能达到甚至超过柏拉图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已经养成了习惯。 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甚至能够使我们具备柏拉图那样的坚持能力。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上学时,坚持每天早上冷水浴。人们于是赞赏他具有超人的毅力。但在我看来,不是他具有超人的毅力,只不过是他已经养成习惯罢了。 习惯和自制力同样都能提供行动的力量,但二者是不同的。依靠自制力做事,必需克服巨大的心理惰性,这是比较痛苦的。而依靠习惯的力量去做事情,却是很轻松的。明显,习惯具有自制力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它们也是有联系的。表现在习惯的形成依赖自制力。习惯的形成一般需要 49 天左右的时间,在这 49 天里,习惯还没有形成,但却要坚持下来,这时就只能依赖于自制力了。 习惯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好坏分,可以分为好的习惯和不好的习惯。按内容分,可以分为行动习惯和思维习惯。按习惯发生时间分,可以分为定点习惯和定事习惯,前者指的是每天的同一时间要做的习惯,如早睡早起,后者是每做一件事情的习惯,如有的小学生习惯于在看书时咬笔。显然,我们应该养成好的习惯,改正不好的习惯。 既然习惯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利用习惯呢?一是养成好习惯,二是改正不良习惯。怎样才能养成好的习惯呢?习惯的形成源于重复,这种重复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要想养成好的习惯,就要有意识地坚持一定的时间,应该注意的是,下定决心,不能有例外的情况,由于惰性,许多人会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借口,该怎样做的时候却不那样做,这样是很难以养成好习惯的。 如果是定时习惯,一定时间到了就一定要做,如果是定事习惯,那每件特写的事情都用好的习惯做法去处理。 不良习惯往往是在我们不注意的情况下不断的重复逐渐形成的。在没有形成时要有意识地加以预防,一旦形成了就要想办法改正。改正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每次都用正确的方法去做事就可以了。 好习惯成千上万,但我们不可能每一个都养成,这时就要加以选择,选择那些最重要的去养成就可以了。
个人分类: 哲学与思考|678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