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精神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世界3到世界4理论
benlion 2015-9-10 14:57
一般而言,以轴心时代(周朝到汉朝)的罗马(希腊哲学)-波斯(犹太教)-印度(佛教)-中国(诸子百家)为人类古典文化的奠基,即,理性宗教和哲学的思维模式形成。 I、A宗教(文艺和史学)与B数学、C哲学的文化形态建立。 而后,以公元6世纪到16世纪为印度-拜占庭希腊文明和欧洲中世纪,相应是中国-阿拉伯(波斯)文明的中国科举体制和工程技术、工艺美术等作坊、集市的发展时期。 中古代中国,建立了II、A农家、B医家、C墨/兵家、D戏曲家等文化形态。 从11世纪到13世纪(蒙古汗国)、从郑和下西洋到哥伦布大航海,构成中欧到查理曼欧洲、英吉利海峡区域的欧洲文艺复兴和文学艺术、手工业技术等发展。 而后,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到工艺美术运动等,建立了实证科学范式的III、A物理科学-化学、B社会科学-语言学和C生物科学-心理学等。 20世纪的工业管理、制造技术和影视产业、信息技术等建立,形成了IV、A农业和资源、B建筑和工程、C医疗和健身、D通讯和媒体等认知-人工科学模式。 于是,自然客体(IIIA/C)、社会实体(IIIB)和知识客体(I-IV)、人工客体(II/IV)的4世界体系结构形成。 -(2011年-2015年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科学与历史|1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星球、生命与机器 - 哲学基础
benlion 2015-8-17 10:33
生物学奠基于达尔文进化论,从李时珍的本草分类到林耐的分类学,从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到达尔文自然选择与地质化石、家养动物研究,而又生物育种与统计分析的孟德尔遗传学,建立了生物学的理论与实验方法基础。 从实验生物学到理论生物学,贝尔纳的实验医学论述和坎农的体液稳态研究,到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理论,从维纳的控制论、香农的信息论到自组织系统的非线性科学等,而又在中西医学比较研究,形成图论、网络拓扑数学的方法基础。 (1983年-2013年探索与思考) 人类社会和动物行为的复杂,涉及到生命系统和机器系统的人工智能、工业制造技术与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等,从而,导致了从结构论 - 精神论与机器论的探讨,也就涉及到更广阔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思考。 -(2011年-2015年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资料和文献|1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偶然中的必然
benlion 2014-3-24 19:09
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百业待兴,学术繁荣,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重新开启科学、工程与哲学等学术思潮, 20 世纪 50 年代 -70 年代国际系统科学和哲学译著大量出版;然而,国际上,尤其理论和数学生物学的系统论、控制论等研究已进入沉寂,很多科学家提到 21 世纪系统生物学兴起,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发展前景。 80 年代 -90 年代,国际上是基因组学、转基因技术和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的发展时期,以及计算机科学和微电子学、信息技术时代;因而,国际新的科学和技术传播到中国,恰好与中国的中西医学与系统科学、综合哲学等探讨相遇或整合,这就是不同年代的科学潮流或波浪叠加效应,从而,形成系统医学的学术趋势。 1993 年和 1994 年在科学哲学国际会议上,我已经开始国际交流与阐述,而组织 1996 年国际转基因学术会议和 1999 年建立生物信息网站时,提供了大规模国际通讯与探讨的机遇。 1996 年 -1999 年,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的定义,包含了系统科学理论、生物系统的对象和计算与实验生物学的方法,以及科学与工程偶合的概念。 1992 年 4 月,在广州的中西医学比较研究和天津的科学社会学会议,我分别论述了系统医学与文化交汇理论,而 2003 年在英国我的医学遗传学课题经费拨下来时,却开始了中西艺术、文化与社会哲学的阅读与思考。 其实, 1983 年形成的结构论与 2003 年开始的精神论探讨,仍然没有离开医学与仁学、道家与禅宗、培根与笛卡尔、彭加勒与胡塞尔的连贯主线,宇宙与精神、自然与文化、硬件与软件、基因组与生物体等贯穿的也是偶合关系,而且,儿童时代的印记,屋前小溪流石头下的螃蟹与屋后花园里的芍药也是一个对称结构。 17 世纪,近代实证科学诞生,关键在于实验仪器等技术发明和解析几何、微积分等数学方法的应用,同时,形成了学者、技术员和学生的实验室建制。 21 世纪,系统生物学的发展,仪器技术与工程设计、数学方法与计算机模拟等构成高层级的范式,将形成学者、技术员、软件工程师和学生的实验室建制。 - (科学方法与建制) -
个人分类: 感悟|1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7: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