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净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谷响集20:答L老居士
jiangjinsong 2010-12-25 20:28
(十四)答L老居士   略谈大圆满法   L翁老学长道鉴。大示及法照同时寄达,欢喜无似。既闻道场开光,复瞻宝像庄严。莲师法幢,蔚然建立,此实为大事因缘。学长偕伉俪与令媛令坦赞助之功,不可思议。为众生贺,为莲舍贺,亦深为学长合府贺也。至于大圆满法包括‘且却’(立断)与‘脱噶’(顿超)。‘且却’完全同于中国之禅宗,无修无证,一法不立,不历次第,见性成佛。行人若与‘且却’相应,则同于禅宗之顿悟。至于‘脱噶’则必须在与‘且却’相应后,方可开始修习。目前大陆,学密者多喜躐等,未契‘且却’,而大修‘脱噶’。修法者兴高采烈,自认为得无上法,而不知如是修持正是煮沙作饭。莲舍之法极妙,大圆满即摄于生起次第之仪轨中。例如四臂观音法及莲师马王金翘鸟法均有最极殊胜之大圆满部份。此即无上之妙法。   对于精舍拙见以为:(一)对于同学,贵精不贵多。(二)对于道场,重实质而不重形式。香火兴旺、坛城庄严者皆形式也,而实质者,法也。发无上菩提心,如法修持,如是之人,所在之处,即是道场。(三)对于法,重悟心,而不重境界、灵感、禅定、神通。盼同修能于修生起次第中,直趋大圆满。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谷响集18:答J老居士
jiangjinsong 2010-12-23 10:44
(十二)答J老居士   (一)略谈慧业文人学佛通病,(二)劝老实修持,读诵大乘   学长深具慧根,才华甚茂。先师夏老谓您根器过于Z某某,确是如实之言。Z公确甚聪明,参禅亦甚深入,所惜者聪明反被聪明误。恃才傲物,自认为必可开悟,不料终身未能打破漆桶。其症结所在,正是《首楞严经》世尊呵斥阿难者。阿难多闻第一,但不能免摩登伽之难。佛教导曰:‘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阿难闻此并未了悟,仍以现前能推寻者为心。世尊斥曰:‘咄,阿难,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世,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可见从古至今,从阿难到Z公以及以彼二人为代表者,无量无数之修行人,都是通患此病。认贼作子,煮沙作饭。不知当前能作决断及种种思维计较者,只是第六识。八识中前五识及第八识均无过咎,只此第六第七两识使人背觉合尘,枉受轮回。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则执我。由于执我与分别,故全真成妄,全盘都错。而聪明人则受病更深。聪明人自恃比别人更能分别,更善计较,殊不知其自作缠缚,百倍于常人也。例如名学者某某自作聪明,谬指《大乘起信论》为伪书,而其文中之论点及论据均极可笑。又如尊函中所提到之Z某名人,竟将《心经》中之密咒译为华文,真是荒唐盖世。试问这四句为何玄奘大师不译,难道大师不懂这四句梵文?但大师不译。盖不译才真译也。咒中每一字均有无量义,请问如何译?勉强译出非但挂一漏万,实则挂一而漏无量矣。更有进者,密咒之妙处,正在于其无理路,离言思。《心经》之妙亦正在于前部有理路,可思议,末后直是四句咒,毫无理路,不可思议。从显而密,即思议而入不可思议。故此经称为般若之心。(书至此,适收到韩清净居士所著之《心经颂释》亦曰‘此咒经意义,强解非所应。’可见译咒真是画蛇添足。)但大函中荒谬绝伦者,则莫过于某外国学者认为《阿弥陀经》是伪经之说。难道此外国学者,竟能超过罗什大师与玄奘大师?此两位超绝古今之大译师,均亲译此经,正显伊等重视此经。又净土法门乃千经万论所共指,难道千经万论都是伪!真是不值识者一笑。盖慧业文人学习佛乘,总是易生知解。宗门常曰:‘知解门开,则悟门塞,’又《圆觉经》曰:‘以生灭心,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随流转。’盖众生意识分别,皆生灭心。以此妄心,欲解圆觉,则圆觉妙性,亦随众生心而流转为有生有灭之妄相。故劝学长发一猛省,深认生平所自负一切聪明过人之处,即去道愈远之处。从此甘作钝汉,老实修行,方能跳出以上诸人之巢臼。至于实修,盼能密净双修。‘密’则常修贡师亲传之度母(或亥母),(度母似更相宜,诺祖幽囚井下,因持绿度母,屡次中毒皆不死。)‘净’则常持阿弥陀佛圣号。必须‘是心作佛’,方能证本来是佛之自心也。故此为首要。   其次则是‘读诵大乘’。苏州有一老居士,自谓已开悟,实则尚未。夏师曾问伊,平日如何修持,伊曰:‘我只是浑浑沌沌。’夏师曰:‘你还有什么浑,你早已是日凿一窍而浑沌死。’夏老之当头一棒,打得正好。惜伊不识,当面错过。事后弟曾请问夏师:‘似此浑沌已死者,当如何办?’夏师曰:‘继续凿,直到通身凿通为止。’妙哉!妙哉!此真起死回生之妙药。知识份子不能如愚夫愚妇之老实修行,正因浑沌已死。故唯有广读大乘,深参实究,凿之不已,直到通体透脱,方到休歇之地。敬盼老学长一方面老实用功,一方面刻苦参研,行解相资,专精勤久,必将柳暗花明,别有一番天地。老学长诚意甚殷,下问于我,故不得不掬诚以报。谨以此密净双修,行解相资,二语作为供养。至于密净之中,孰宾孰主,请您自决。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谷响集17:(十一)答I居士
jiangjinsong 2010-12-22 10:16
(十一)答I居士    一、答悟、修、事、理、愿、行诸问题   来信及照片均收到,甚慰。从照片可见,顶开得很好。所提问题,依次解答:   (一)问:悟不由参、不由修是否等于与参修无关?   悟不由修,但亦不离修。至于悟不由修,更不能笼统。常云,参须真参,悟须实悟。且禅门自宋大慧禅师倡导,乃以参话头为法门。又佛徒常行之修持方法有学教、作观、念佛、修密与参禅,可见参与禅实有密切关系。但进而言之,古德有云:诸方的禅是参得的,老僧的禅是会得的。从后半句看,则参与禅又无关矣。总之悟是行不到处,非一切修行之法所能及,故云一法不立。但此决不可误解为离一切修行才是,应知舍离修行更不能及。   (二)问:有人认为理无碍则事必无碍。   未必,未必!《首楞严经》云:理须顿悟,乘悟并消。事须渐除,因次第尽。又宗下常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契念犹侵。其他同类语句甚多,难于俱引。   (三)问:八风是动还是不动?   此问实质是当人应否不随八风而动之问题。此回答是决定而简单的枣当然是不随。教下之忍辱戒定,都是不随之意也。至于宗下,一风也无,何有八风?更谈什么随动不随动?从风源起处,一眼照破。不于心外求法,还有什么叫称讥苦乐等。你于此处误解颇深,所以再次提出。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懂得了许多!应知苦乐等境皆是自心,何必以自心分别自心,更何况从自心生起一心去随自心,或不随自心,岂非庸人自扰,头上安头?当前下手处一般以教下之忍辱戒定为宜。例如孔门教人非礼勿视等等是下手处。等到孔子晚年则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但这决不是普通人的境界,实无法下手也。另外也决不可误认为悟心之人如一滩死水,这又误入歧途。昔白云端祖师因弟子五祖演的开悟,而乐得手舞足蹈,可五祖演自若也。等到五祖演的侍者佛果开悟时,五祖演兴奋到处告诉人我侍者参得禅也。   (从五祖所说,可见你提的悟不由参也是片面的)这以上不都是欢喜吗?祖师痛哭流涕者比比也,这岂不是悲吗?打人骂人者更多,这岂不是发怒吗?但其悲喜愤怒之境与常人无共同之处。祖师之骂人,正是极度的慈悲,正是演说妙法。   (四)问:世法中认为,变化和运动是绝对的,出世法认为不动是绝对的。   这后半句话是完全错误的,佛法中没有什么绝对。佛教不说一,一就是绝对;佛教只说不二。不动更不是绝对的。宗门说死水不藏龙,又说澄潭不许苍龙蟠,焉能是死硬的不动,那岂不是僵化?《金刚经》所说如如不动,多少人错会!经中之意是指说法之人应如如而说(第一个如字是动词,第二个如字是名词),无有变动,也即是说不可背离如如而说也。《楞严》观音耳根法门,初是所入既寂,这是不动,也即是静也。紧接著便说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便不动也无了。这还只是观音大士初下手工夫。下面还有几重能所须超脱,也即是说还有几层笋皮须剥脱才是笋心。   (五)问:以宗言事,以教言性,如何避免逻辑上的冲突?   此问文义不显,似为:教下讲性,但性离言说故矛盾。宗下,本无一物。如谈事,又是矛盾。如果即是此义则好答。此亦不是语言问题,(你信中问如何掌握语言?)而是实质问题。《楞严》说一切经教,都不过是因标指月而已。也即是说,不过是指示一下月亮所在的方向而已。到底什么是月亮,那只有你自己眼见才知道。这不是语言所能解决和替代的。教之谈性,正是如此,有什么矛盾?世人的毛病有二:一是弃标求月,茫茫太空何易寻找?另一是认标为月。这一病最普遍,最难医。一般往往以对经论、禅宗公案的理解当作悟。把标当作月。这不但永绝见月之望,并且连标也弄错了。当前学禅之人,无论老中青,犯此病者十个几乎有五双,切须仔细。至于以宗言事,此四字本身有很大语病。现在姑不咬文嚼字,只谈大意。禅宗不但不是强调无事,恰恰相反,而是以无事为病。这个问题又是十个几乎有五双都搞错了。宗门所指责的,堕在无事甲里,正批的是这班人。所谓堕者,堕落也。贬义词也。禅德所示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又无心于事,无事于心,总之都不是一味无事一概断灭去也。如是谈事又何矛盾之有?   (六)如何判断所发之愿是否恰当?   此问最好。此问甚切,此问抓住了根本,此是联系当前实际行动的迫切之问,故表扬之。说来也难信,许多人修行一辈子,不懂得什么叫发愿,更不懂什么叫切愿。切者,恳切也,迫切也,切实也。切实两字含义甚广,亦包括俗言切合实际之义,亦即切己、切时、切机。所以首先应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具备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其次是掌握世界、国家、社会的形势,包括今天和明天。再则是默察法运之机缘,何者将兴,何者暂隐。本人今生具体之愿决不能脱离客观形势与法运因缘,但凭己意而盲动。发愿不是细事,更不是只凭主观臆想的事,而是一步一步从小到大,从浅到深,从抽象到具体,从浮泛到切实,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例如阿弥陀佛在因地中,以五劫的时间精勤求索,方才结得四十八愿。您目前先发起原则性的愿,于是一面修法,一面加深对于主客观的了解,逐步形成具体的愿。恳恳切切契合时机,这就是切愿。既是切愿,行动必然跟上来,这样的愿才可能有愿必满。目前就要求全部具体和恰当很难,但其中度生与往生之愿肯定是恰当的、殊胜的。但度生二字目前仍是原则性的。具体内容,当然您自己也有设想,可是恰当与否,不宜主观武断。应多观察总结,并请教师友。    二、答开顶后之修持   5月22日信收到。目前继修金刚萨埵法甚好,理由如下:(一)此法虽名为忏罪法,实为无上密宗无上大法之第一部分。(二)忏罪亦极端需要,为自为他普作忏悔,于劫火欲燃之际,有此甘露,利乐无穷。(三)此法已熟,可续修,多念百字明。另根据您之健康与愿力,目前应速念满长寿佛咒十万遍(至少数)。当时莲花精舍王上师对每一开顶者均如是要求。此十万遍无论座上座下所念皆算数,座上则于念完本尊咒后接念长寿佛咒。长寿佛即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持咒不但长生,且有临终往生与现世成就之大益。目前就这样修。    三、劝深信   六字大明治病之法,目前不必修,将来亦不必修。但对此法应珍重,留待有缘人。能知之法不妨多,所修之法必须专。目前修行人忙忙乱乱,劳而无成,都是缺少信心,对自己现修之法信不及。于是东求西问,无有了期。这样下去,请待驴年。其实,一句佛号、一句咒、一个种字、一个手印,莫不皆是圆圆果海。信得及,当下便用;信不及,徒然忙乱,到头来仍是入牛胎马腹。所贵是信心坚固,知见圆融。一切法含治病法,治病法含一切法。信得及,专修可,兼修亦可,轮修亦可。信不及,一切都成戏论!    四、论依法不依人,并再谈发愿   来信收到。内容丰富,思想真实,颇能反映勤修后之心境。欣悉竿头日进,甚以为慰。现仍事冗,乃择要先覆如下。   (一)来信谓依法不依人,依法也依人?   第一句乃古人四依之一,四依者: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此四依实为万古颠扑不破之至言也。所谓依法不依人之实旨,正如《菩萨戒》云: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而实有德,是故不得观法师种姓。意云,当观法师之见正与不正,莫观其种族之贵与贱。此即依法不依人之正义,亦即求善知识之正眼。当重正知正见之实德,而不看其人之名望与地位也。近世依人之病更深,只慕名头与牌号,唯重表面,故学法者如牛毛,而得道者如麟角也。《圆觉经》云: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经意甚明。世间能遇之善知识当然是人,但应是什么样的人?经云正知见人。正知见即是法也。故云依法不依人。应因法而依,不是因人而依。此段经文极重要,盼终身信受奉行。此经名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经题直截名为了义经,可见此实为了义中之了义也。此经亦正四依中所指应依之了义教也。经意甚深,切盼深入参究。   从以上所引经戒,估计君之意见可以消除。只要正确理解依法不依人之话,便可免君所谓之流弊。殊不必另提依法也依人,另提一句,反易混淆。我看但说依止善知识,依法不依人较妥。《华严经》中文殊告善财云: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大乘四法经》云:诸比丘尽寿乃至逢遇丧命因缘,必定不得舍善知识。《圆觉》又云: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此皆明,应依善知识,并尊之如佛也。但如何辨别善知识与恶知识,则应依法不依人。   (二)关于发愿问题,函中有选择所集中的目标中,就有对自身的取舍标准,要准备牺牲什么以集中力量得到什么。数语甚好。表示确在认真考虑发愿问题,应珍重。但另一方面也不宜操之过急。大经中法藏比丘以五劫时间方才结成四十八愿。当前,君之求索,不外默察机缘与创造条件两途。因须利他,他即客观方面。一切法从因缘生,当然要看机缘。至于自觉,虽是主观方面,但也不能脱离因缘,自身之求法修法,也都要看机缘。故首须对于机缘有切实与深刻之了解。但又不可局限于现有因缘之中,而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创造条件。当前首应创造的是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观世音菩萨云:欲诵持(大悲咒)者,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正如函中所云:怎么去辨别人,怎么知道这是了义教。这都首须具眼。所以你当前首须创造的便是眼。这也即是你当前首先应发的愿。这正是观音大士的教导。要持咒先须发这样的愿。你说按著经本把愿文念一遍,这只叫诵愿,不等于发愿。真实发愿,必然有行动跟上来。那就是止恶行善,忏悔祈愿,诵咒修法,读诵大乘。祈请上师三宝加被,早开正眼。你已有初步眼力,经过一些考验。但还有更大考验在后面。必须通过这些考验,才有可能得智慧眼。通过考验,不等于具眼,只是过程而已。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谷响集16:答H老居士
jiangjinsong 2010-12-21 16:39
 (十)答H老居士   一、答(一)愿贵切实,(二)临终观行   拜读大愿,至表赞叹。妙解如环,情辞真挚,定邀四宝加被圆满成就。窃以愿贵切,贵落实。令学长胜愿即贵在‘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十六字。果能逐步落实,决定有愿必满,往生极乐,位登不退。甚至即此肉身,圆满菩提。   承询嫂夫人临终观何本尊为宜问题。颇瓦法本尊为观音,嫂夫人平素自修为绿度母,临时更改困难,故可直接观自为度母。谛信度母即观音(实际亦真是观音)无二无别,决得相应。总之,诺祖开示:‘汝能往生与不能往生,只看汝是真愿意去与不愿意去为断。’故古云:‘但办肯心,决不相赚。’   更有进者,既承下问,敢不掬诚!行人于临终紧张关头,仍能自在修习颇瓦者,恐百中无一,甚至千万中亦难有多少也。例如宋代苏东坡居士才智过人,兼擅禅辩,晚岁以净土为业,临终又有善友在侧。但最后一著,仍只是以手指心,自云‘这里著力不得’而已。持名尚不能著力,况于临终时自运明点开顶往生乎!可见临终一关,非同小可,万勿掉以轻心。唯当勇猛精进,如救头燃。养之于平日,方能用之于临时也。我辈行人,结其求生净土之胜愿,临终之际,万缘放下,一心求佛接引,此时但能续念圣号或本尊真言,直到最后刹那,决蒙接引生西。只此最为简易可靠。由此可见,嫂夫人于临终之际,只要能提起平素熟念之度母咒(或圣号),即大事了毕矣!   二、(一)论开悟(二)劝蹑解起修   大函敬悉。承询树上之猴,必以一手攀枝,若双手齐放,即是悟境之说。此为老学长数十年来久参之老问题,既承下问,焉敢缄默。只好再扯一堆葛藤。禅云:‘撒手空行。’又云:‘如万丈悬崖,纵身直下。’此两语与老学长所聆之法喻相似。教云:‘真心以实相为相,妄心以攀缘思虑为相。’有所攀缘执著,即是妄心用事。双手齐放,顿无所攀,即是离妄。离妄即真。故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又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此时若有毫厘求真作圣之念,便是头上安头,于是猴子又攀住一枝新条矣!正当悟时,赤裸裸,净洒洒,取舍情尽,凡圣体空,灵光独耀,迥脱根尘,非思量分别所能及。喻曰:‘如万里寻亲,突于十字街头,一眼看见亲爹。’此喻初见本面时之惊喜也。又喻曰‘贼入空室’,此语更好,盖喻:‘死尽偷心’也。可怜生这个小偷,冒危险,费心机,撬开门锁,谁知室中空无所有,于是这一颗炽盛的‘偷心’顿然止息。这也即是双手齐放之喻也。数喻合参,或能稍窥悟时情景。至于函中所引《宗镜》法语,均是妙谛。正宜‘蹑解起行,行起解绝’;‘此是行时,非是解时’。近颇有以‘解’为‘悟’者,此皆错认驴鞍桥为阿爷下巴颔者也。猿猴之病在于舍一取一,厌喧求静,弃秽取净,除迷求悟,舍凡求圣,去妄想入禅定,出生死求涅槃,总之手中必牢执一物,可换而不可无,故永无了期。   此尚属上者。近更多有双手齐执之行人,纵变为三头六臂,每臂也必须执著,爱锁情枷,名缰利锁,邪见疑根,一一视同拱壁,爱玩不舍。如是修行,徒自欺尔!老学长久侍上师,闻法独多,修法又勤,此皆多数师兄所未能及者,敬祈百尺竿头,日新又新。敬献刍言,以备采择。   (一)进一步加深对上师之敬信。   (二)继续发起大菩提心。   (三)严守密戒。   (四)老实修法。   (五)下座后忆念不断,如未能,则应不忘佛法。   (六)未悟前,决不妄谈经论,更不可谈禅说密。   古云‘大事未明,如丧考妣’,焉有心肠与人喋喋!且大事未明,即是大法未明;既未明法,又要谈法,只是一盲引众盲而已。不但无益于人,更是有害于己。因无知妄谈,难免轻师慢法之语,犯罪于趾高气扬之中,破戒在雄谈阔论之际,真是可怜悯者。倘更深堕谤师谤法之坑,则其下场吾不忍言矣!   老学长用功勤而过失少,故成功希望甚大。近阅《大圆胜慧》,中云修‘且却’见性者,方可修‘妥噶’。其课程表为:   1-2点:上师法,2-3点:且却,3-5点:拙火定,5-7点:礼供念诵烧(火供),7-11点:妥噶,11-13点:礼供念诵,13-17点:妥噶,17-19点:护法与气功,19-20点:观无常,20-22点:本尊法,22-24点:卧入光明定。可见24小时全部在修持。卧床只两小时,仍在入定。于是乃知密法之所以能即身成就者,在于菩提心大,从悟起修,昼夜精进不已也。近多有既未悟心,又不勤修,侈言即身成佛,直是笑谈而已。唯愿老学长以《宗镜》为导,密法为行,净土为归。唯精唯一,再接再励。誓尽此身出娑婆,无生而生证佛智。愿共勉之!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谷响集15:答G居士
jiangjinsong 2010-12-21 09:46
(九)答G居士   (一)论临终往生,唯凭佛力。(二)不闻不睹,何惧魔军。   您所问(甲、乙、丙)三问题,试答如下:甲乙两问都是临终之事:甲、无人引导,甚至干扰。乙、心脏病发,临终苦迫。因之畏惧,恐难往生。此二问实际是一个问题。其实皆因对净宗是他力法门,体会未深。盖临终时能正念分明,安详往生,决非专靠自力。一般凡夫何能有此水平?净土法门所以能普被三根者,端在弥陀愿力加持。行人如能信愿持名符佛本愿,则弥陀于行人临终之际,必来接引。如玄奘法师所译之《阿弥陀经》云‘慈悲加祐,令心不乱’。盖因弥陀慈悲,以佛威神功德,加持庇祐行人,故此行人临终之时,才能不乱,正念往生也。平日信愿持名,主要靠自力;临终正念往生,主要靠他力。他力无边,故不必有所疑惧。如真欲往生,正好现在努力,提高正信,切愿求生。蕅益大师(莲宗九祖)曰:往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盖谓如有信愿,即得往生,反之,则不能往生。可见目前首应弄清楚净宗的道理,深信切愿,必得往生,其余一切,均不必多虑。   丙、疑惧有外道作祟,来扰身心。此问题今日正好回答,因有实际事例可作证明。今秋我在广化寺念佛七讲阿弥陀经宗要,末后引用印光老法师开示,谓念佛未得到一心者,不可急求见佛。若有此躁妄求见之心,则为自家的冤对提供机会。他们必借机干扰报复,破坏行人。讲完后,有一年老之女居士,前来问话。该人心情激动,神暗气急,谑色憔悴,形容枯槁。连声问曰:‘您所讲的,正是我的病。我的病已两年多。因念观音,就想见观音。谁知见到观音后,从此见种种相,扰乱不息。于是白天黑天,开眼合眼都见。或见善相,或见恶形,心惊意怖,苦恼无穷。夜不能睡,昼不能休。精神疲顿,神经紧张。无法可医。纵满室坐满了人,仍见满室都是恶相,遂致精神恍惚,身心俱疲,苦恼万分,命在旦夕。’末后并问是否应念大悲咒来除魔?   我对答曰:‘您不必修法去压制,若去压制,即是在作对。则这个结子,拉得更紧,更不易解开了。’于是我告以一法:‘古有大德,在深山中,结一茅蓬,率众共修。但该处山精野鬼,时来干扰,或现佛菩萨相,或现虎豹恶形。大众惊扰,不能清修,力劝大德迁移,但大德不为所动。三年后,野鬼俱寂,诸相皆无。大德曰:“野鬼伎俩千般有尽,老僧之不闻不睹无穷”。可见不闻不睹,不去管它,则魔恼自息,古云“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正此意也。’她当时要求小女写下来交给她。本月初一日,我在居士林讲《净修捷要》。讲毕,该女居士焕若两人,体态安详,容光焕发,精神奕奕,特来道谢。盖小女所写之字条送到后,诸相俱隐,干扰全清,大患顿除矣。可见‘不闻不睹’,真是去魔之良方,盼您一试。再者《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可见您若切愿求生,一心持名,即得二十五位菩萨于一切时,一切处,来加护持。那还怕什么外道的干扰呢?末后,请听一颂: 不闻不睹平等大智 无爱无憎不舍不取 般若妙用不可思议 智光照处魔障顿息 毋用排遣不须对治 一心平等诸魔绝迹 外道邪法无能为力 自在安然何必疑惧 舍诸分别一念单提 深信切愿持佛名字 一声佛号万德圆俱 如海一滴具百川味 念佛求生契佛本誓 佛遣菩萨随时护卫 现世安泰临终佛至 慈悲加护莲台迎去 劝君生信莫更疑虑 信愿持名绵绵密密 乘佛愿力必定生西 莲花化生径登不退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三日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18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谷响集14:答F居士
jiangjinsong 2010-12-20 20:22
(八)答F居士   答临终一念可以往生   承询‘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何以临终一念亦得往生?此问切要。盖信愿持名之功德,超情离见,不可思议。正如蕅益大师所示:‘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盖直指称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蕅师所示,正与古经相符。六朝襄阳石经于‘一心不乱’下,尚有二十一字,文为‘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古灵芝、大估诸师皆尊石经。幽溪大师更谓今经讹脱,读经者应补入此二十一字。若补入此二十一字则《阿弥陀经》与《大经》之十念必生,《观经》之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往生,《宝王论》之临终一念得生,均一味无殊矣。   称名妙法,以佛果德作我因心,故我因心顿显果德。蕅益大师谓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一念亦得往生。夏师云:‘念佛即是自心现。’古云:‘一声佛号一声心。’盖信愿称名时,即是当人妙明真心显现之时,故其功德微妙难思。莲池大师谓《观经》临终十念得生,因念者顿契理一心故,故必得往生也。至于近世念佛者多,而往生者罕睹,皆以信愿有缺故。蕅益大师曰:‘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谷响集13:答E老居士(摘)
jiangjinsong 2010-12-20 10:29
(七)答E老居士     (二)至于每人之修持内容,实无定法,佛法只是应病予药。因众生有种种病,故如来有种种法。因众生之病不同,故医师之处方不同。决不可只用一个药方治一切人之病,对于某一个人而言,亦应针对病情而用药,今天上火应吃泻药,后病腹泻便不能再吃泻药。修持之道亦复如是。例如磕十万大头,本为四加行之一,乃人人所必修者,但对您而言,高龄多病,且已修密数十年,则不必再专修此法矣。   具体修行因人而异。(至于每一人,亦可因其修持过程中之情况而异。)或重忏悔,或重读诵,或重参究,或重禅定,或重持名,或重持咒,或专修,或兼修,种种排列组合,不妨千变万化,但总原则,只是以对症为宜,总不应离开以下两句名言:   持戒念佛看经教   察过去习无自欺   无自欺三字,至关重要。真实修行,应以深信切愿,老实持名(或咒)为主。   (三)   1、念佛人(指信愿持名之人)临终有瑞相,上品往生者也。   2、念佛人临终有恶相,决定不能往生者也。   3、念佛人临终念佛,既无瑞相,亦无恶相,亦皆往生(此乃古德所说)。      三、粗答发菩提心与称性极谈   (一)大菩提心者,浅言之,乃大智大悲大愿三结合之心,亦即行愿菩提心与胜义圆融不二之心。《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相即离相,此大智也。修一切善,大悲大愿也。三者结合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但离相,则易堕于豁达空;若但修一切善,则成为有为法。皆不能直趋菩提。但终日度生,终日无度;终日念佛,终日无念;终日求生净土,终日无愿无求,方名大菩提心也。能发此心,必证正觉。结合净宗则为广度众生,而求生净土,能信是心是佛,仍旧老实念佛。如是行者乃必决定往生也。   (二)称性中之称字,即是称心如意中之称字。此乃如来称心性登峰造极之谈。开权显实,大畅本怀,称心而谈,和盘托出。故云:称性极谈。性者自性,乃此心之本体,恒常不变者也。又称者相称之义,故称性指与本性相称。此性遍虚空,恒不变,体具万德。今此谈亦遍虚空,恒不变,具万德。此谈与自性相称,故名称性之谈。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谷响集11:答D居士(4)
jiangjinsong 2010-12-19 10:08
十四、论密宗重见地   佛法是心地法门,用功宜在念头上用功。密宗最重见地。盼多读《净土资粮》中之拙著,懂得了净宗才能懂密宗,能懂才能正信。颇有净密都不懂而学密者,这只是迷信。既是迷信,举体都在迷中,故决无觉悟之期矣!   当知成就全在当人。知见若正,则修什么皆可成就;知见不正,则修什么都必堕魔军。   真实用功,不必住庙,也用不著摆脱工作与家庭。只是随时随地能提起一句莲师真言,就是无上修持。   十五、劝‘慎勿信汝意’   《四十二章经》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盼您好好体会这两句经文。因为‘汝意’全体从妄想所生,如何能信,如何能坚持。目前您之真心为妄想所蔽,故汝意不可信,而应虔诚依止善知识。依教奉行,自己少作主张。   十六、论心皈依   您目前应做之事甚多,一方面努力修持,一方面提高知见。密宗之殊胜,就在于传承的加持。如何才能得传承的加持?就须以上师之身口意为自己的身口意。这就不仅是礼拜供养,而是要言上师之所言,想上师之所想。必须如此,师徒之心才能相通,传承的加持才能达到弟子的身心。X老学密甚晚,所闻寥寥;某某则是背离了先师的遗教。因此您对于莲华精舍这一伟大殊胜的传承之真实精神,很不了解。皈依密乘,不仅是身皈依,更要紧是心皈依。组织上参加了,但思想上没有参加,在世间法也是行不通的,在密法上更是如此。至于所皈依的传承,同样的,也不仅是形式上的皈依,而更根本的是心皈依。所以真要学密,便须心皈依。心皈依不在形式,而在于心心相通。这就是您目前所应做的大事之一,首须了解莲华精舍的殊胜精神。   十七、答其修法收益不多之因   大示奉悉,深感仁者求法之心甚切。仁者修密多年,自恨收益非多。若究其根源,实因阁下求法所经之过程,万分艰险,能有今日之转危为安,实已万幸。   修法倘欲即生有所成就,必须遇人始得。阁下数十年来一直未遇明师。于无上密乘,未闻圆音。多是一些隔靴搔痒之谈,甚至掺杂一些异端邪说,障正法眼,是以蹉跎也。   阁下欲求‘深秘轨中最精华’。秘所欲求者,正是您所修莲师三身法中最末一段之首句,直指此莲师三身法即是‘深秘轨中最精华’者也。王上师称此为‘莲师瑜伽心中心,最为殊胜故’。但阁下未具正眼,于此无上心要未能深信,反欲更得大法,另觅精华,实应忏悔改正。   阁下久修而未得相应者,原因甚多。首则是传法之人不如法。某某并不具传法资格,又不如法传授,滥传大法,妄修双身,背叛上师,由如是之人传法,当然得不到传承加持力。   次是,阁下修此法,基础不够,信心未充。至于密法中大法尚多,但其精要亦不能超逾于此。且愚默察您之善根因缘,亦以此法最为应机。目前边修法,边忏悔,边补基础,盼您下最大决心,坚决修下去,务于今生掘井得水,方是修行人的样子。   再其次,则是您对于《金刚经》等般若经典重视不够。诺祖开示:‘大密宗的境界,即是金刚经的境界。’此真是无上醍醐。过去我劝您多读此经,正是这个道理。目前应以圆瑛法师之注解为主;将来如有机缘,应深研蕅益大师《金刚经破空论》,并以《金刚经宗通》为参考。   最末则为求师之道。此是学密者第一件大事。阁下过去过于轻率,应永以为戒。密宗行者应尊师如佛。对于师之教导,决不能稍有违越,违抗上师者,堕金刚地狱。又上师如入地狱,则弟子随之亦入地狱,故万不可不慎也。目前汉人学密,有一大错,都是把上师当作卖药的。老爷我来买药,想要什么你就应该卖什么。师徒之间形成买卖关系。如此学密,万劫亦无成就之理。正确态度应是:看上师为大医生,自己是癌症患者。此病只有此医生能医,此命只有我上师能救。于是殷重恳切,一切唯医之命是听。叫开刀便开刀,须切除便切除。决不能自作主张。更不可今日求王三,明日求李四,或者诸医之药混合服之。此喻虽浅,寓意甚深。阁下今后应不断增加对良医之信心,则病可治,而慧命可救矣!   十八、劝以见为宗,抓紧当下   手书收到多日。对于三身法中偈语,如有不明之处,应先通过自身之努力,苦思一番。如仍不懂,则可写信来问。学法与学拳不同。学拳是身法,故须当面指点;学佛是心法,故只求心心相契。心若不契,朝夕相处,亦无所益。密宗乃决定见宗,以见为宗。能开大圆满见,方能契入大圆满。若无此见,纵天天修大圆满,亦只能种种善根,甚至仅是结结善缘而已。   盼您今后看准这个‘见’字,此即本也,本立而道生。   不要等待退休,以为退休后,住庙专修,一定较好。这都是主观的想法,实际上许多僧人的俗务并不少于俗人。身住庙而心不在焉,又有何益?故云:‘智者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又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所以关键只在当下:‘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时无了时。’‘休’者休其心也,非退休也,非住庙也。夏师诗曰:‘力道须从境上练。’即是说从烦恼中锻炼自心。   十九、诫信念不坚,言行不一   两信均收到,君求法之心甚切,是优点。唯见解仍有偏差,故不能不予纠正。   正确者:一心靠定莲师心咒,坚决修下去。把念咒等同念佛,自念自听。这样好。好就好在,这是从众生生灭心入诸法实相的最易之法。余法虽八万四千,但皆无此容易。   缺点者:仍然有些信不及。信中屡提:‘唯依尊无他’,可是实际上又去修‘因是子静坐法’,实在言行不一。又想学大手印,而不知大手印已涵摄在三身法的仪轨之中。   劝君把心踏实下来,说到做到,‘唯依’就是‘唯依’,不要好高骛远,东张西望。一山看著一山高,则永无成功之日。   应知一句佛号一句咒,都具有一切法门无量无边之功德。禅定之法当然摄在咒中。只此一句,念念相续,这即是无上之定。   习定也可,但离开了三身法去学习‘因是子’则不是好事。君现在可于法本中圆满第六之末,吽吽后练习入定。定不住时,则呸呸呸出定。另外,可按‘因是子’中静坐之姿势,静坐念佛号,(莲师咒、长寿佛咒、观音咒均可。)要在一切时处,永不忘这一句。   一部法可以有无量的讲法,决定于受法者的水平,总之要以应机为最好。例如治病,以对症为最好。   劝君利用当前之机会全力提高水准,打基础,作准备。熟读‘净土资粮’,并弄清楚三身法。病人应听医生的话,服药打针,不可自作主张。希望您在晚年,依止正法,往生净土。   二十、(一)谈止观(二)答咒语不应翻译   来信收到,问题解答不日另寄。   《童蒙止观》等乃基本功。静坐是上座修法之第一步。端身正坐,调气调心,清净安定之后,才开始修法,修法即是观也。若能于观中即寓‘止’,始是止观并运之大法。   咒语具无量义,翻译为某一义,便是挂一漏万。并正因咒语之不可解,而是离知解之妙宝也。   二十一、劝于今生,讨个决断   您发坚固心,誓‘依尊无他’,很好。我等都应在此生中讨个决断,不再拖泥带水,辗转六道。您欲退休,亦可。退休后,要摄心专修。关键是摄心,不是挑环境。既是娑婆,焉有清净之处。所谓修者,只是休歇此妄心。随时随地都应歇,都能歇。古云:‘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时无了时。’您若退休,便是初步休去,应即歇去,莫再等待。所谓休歇者,‘万缘齐放,一念单提’也。   我之《大乘无量寿经解》最近可印出两卷,盼细读。如能深入《大经》,信受奉行,决出娑婆。若念至一心,自得心开,则是带角虎也。有《净土资粮》与《大经解》时常展读,胜于晤面。有问题则写信来问。人在一起没有用,要心在一起才行。若能契心,则大事了毕。   二十二、答‘上戒无戒’之正确理解   ‘上戒无戒’之语,应了达其中‘无’字之真义。若误认无戒是上戒,则五逆十恶皆是持上戒之大善知识矣!盖上戒无戒者,乃善持戒者,严持净戒而不著持戒之相也。如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即‘上戒’也,从心所欲则是‘无戒’也。此乃圣者境界。若破戒凡夫,持此以为盾牌,掩护其过,则其愚甚矣。   至于净宗是否幼稚园,请一阅拙著《大乘无量寿经解》。   二十三、诫坚持己见   十二月十三日函收到。所提问题,暴露了您的真实水平。看来您之根器,对于无上密,目前尚格格不入。您不知愈高之法愈简单。诺祖有许多无上大法,都极简单,根本没有迎请、加持、灌顶等等这一套。有时一部大法,根本不观咒轮,甚至不念咒,只观一个种子字。如果您遇著如是之法将怎么办?故老子曰‘下士闻道大笑之。’又如叶公好龙,但所好者只是假龙,若真龙现出则吓死矣。盼望您之学密不要像下士与叶公。莲师三身法仪轨中,‘自明智现’,本尊与坛城皆是自心显现,何等直接了当!还有什么迎请、四印与灌顶之必要。为了下士,才需要这些。您以下士自居,何苦来。上次已经指出,不要给法本上添东西。可是这封信,仍认为三身法‘尚有需补充者’。可证您之成见十分坚固,如是学密则很难相应矣!   学密必须尊重上师,修法必须尊重法本,不能妄自增改。您认为法本不圆满,须补充,根本是轻法。轻慢大法,岂但不能相应,还深有罪。慎之慎之!最近这几封信,都是关键问题,不能滑过,应好好想想。(您所急需的,正是此类逆耳之言,只有这些才能救活您的慧命。)   二十四、劝老实修法,老实学般若   数函均悉,目前您课表可增加一项,即为多读《金刚经》与拙著《大乘无量寿经解》。   阁下之病在于执著,婆婆妈妈气太重。简单说来,则是一个‘狷’字。狂、狷都不好,但狷者学大法则更难矣!且您年岁已长,岁月无多,学藏文来不及矣!目前只有老实学般若,使生起次第与大手印大圆满相结合,坚决求生净土,使习密与生西相结合。除此都是梦话,毫无出路,只是自欺欺人而已。目前可把一句咒当作佛号念,亦可把佛号当作一句咒念。观想便于摄心,是其殊胜处。但当前许多习观想之人,一到病重,便一点也观不成,劝君三复斯言。   如果真想于今生出生死之海,恐怕您还必须在您思想深处,痛闹一番革命!   二十五、劝真实用功      仁者年过花甲,不宜追求繁法。应节约时间,集中心力,直叩无上心要之法。   修法只宜一天比一天增进,应有定课,但不宜定得过多。其份量应可保证完成,同时则争取超额。仁者目前应持名与莲师法齐修,《金刚经》与《无量寿经》合参。行解相资,一心求生净土。   读《金刚经》不是要成为《金刚经》的专家,也不是像语文老师备课,把一字一句都能向学生交待明白。而是要依止此经,断除自己的妄执,开显自己的本心,也即是通达无上密的无上部份枣阿的(心地法门)。   学无上密,执著则学不成,狂放同样学不成。但应知孔子在狂与狷二者之中,宁可先选狂者;无上密亦复如是。狂者较近于道,是其长处。但狂者又每每易入地狱,是其致命之伤也。   我劝仁者还是以净宗为主,兼修密法。每日定课以持咒及持名为主。两者之和,每日至少应为二万。(蕅益大师开口便是三万五万,甚至每日念十万。)两经之中,您应以《无量寿经》为主,力求今生往生极乐。   二十六、诫求知解   仁者近来研究《金刚经》,颇为勤苦,前进一步,甚以为慰。但应注意切不可流于一般治学方法。一般以求解多知为目的,此实背道而驰。知解门开,则悟门塞。六祖不识字,只听了约半卷经,即‘自家日生智慧’,压倒神秀国师,这才是善读经者。六祖之悟,即大密宗之且却(义为立断),故禅密一味也。   二十七、劝因标见月不可认标为月   唐译《金刚经》及《普贤行愿品》(均有注解)即付邮,两书皆奉赠,不必寄回。一切经论无非因标指月,贵在见月,不必在‘标’上苦苦大作文章,学者最忌认标为月,如是则成为迷中倍人,不但终身不能见月,而且以标为月,正所谓错认驴鞍桥为阿爷下巴颏者矣。故须行解相资,一方面参究,一方面单提一句佛号或真言。念兹在兹,才可望稍解如来真实之义。净土法门乃圆中之圆,顿中之顿。经云:‘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菩萨尚难得闻,况余人乎!又小本曰此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所难信者,端在‘不可思议’四字,故非语言文字思维分别之所能知矣。《大经》甚深,慎勿等闲视之。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谷响集10:答D居士(3)
jiangjinsong 2010-12-17 09:44
五、劝读诵大乘   密宗义理极深。汉地行者,多喜躐等冒进。知见不明,妄谈法要者,比比皆是。仁者今欲求人,实则不如求法。大乘经典,正显如来密意。一面修法,一面读经。行解相资,功不唐捐。    六、劝深入《弥陀要解》   (一)仁者喜读《弥陀要解》而难于领会《金刚经》。殊不知《要解》全体正是金刚般若,但能熟读深思,领会一二,穷劫受用不尽。仁者机缘既在《要解》,盼一门深入。   (二)读书亦不必太多,目前但以《要解》为纲,再参读夏师会集之《无量寿经》,此书即是一大藏教。    七、劝重视戒律尊师重道   十月五日大示敬悉,只以注经事繁,复以问题难答,是以迟迟。   议论人师,于礼有违,事关密法,焉能不辩。兹为两全,故舍人而专论事。   (一)密教极重戒律,在大法灌顶坛中,于灌顶前,行人须先饮海螺中之誓语水。并誓曰:如违密戒,此水即于腹中燃烧,命终堕入地狱。此地狱名为金刚地狱,乃专为修密行人而设者。此狱极苦难出,甚于无间狱。佛不能救,唯本人之根本上师,究竟成佛后始能拔度。当前汉地密教行人,竟将根本戒抛置脑后。甚至全无心肝,自己破戒,复劝他人破戒。其应受之恶报,吾不忍言!   (二)诺那祖师等大德常慨叹曰:汝等汉人与我们康藏人不同,你们一学密法,便想当金刚上师。此语实深痛于此间学密者之狂妄。一蒙授金刚阿阇黎灌顶,便以金刚上师自居。一受慧灌,便任意双修。未经根本上师允诺,擅自非为。于是一盲引众盲,流毒广播,其害无穷。昆明莲花精舍首座大师兄,修持极好,此位大德曾多度受金刚阿阇黎灌顶,但至今不肯传法。请求者虽多,伊只是回答曰:未得上师许可,我不敢传。又双身法亦然,有老学长某君,曾受多种大法灌顶,追随王师极久,伊夫人亦受灌顶。伊曾叩询上师,余夫妇间可否双修,上师曰不可,因其夫人之根器不够。当前许多人乱修此法,以身谤道,不重法,不尊师。盖密戒以尊师为第一条,尊师是尊师之教,不是只凭口里赞诵上师,心里实是违背上师。如此决无好下场。   (三)谤法之罪,重于五逆。今之学密者,轻口妄谈,蔑视余宗。甚至反对吃素念佛,习教参禅,一概讥之为小乘。这等言语,正是违犯密宗根本戒。密教戒条不多,但极难持。修密法而破戒,则根本腐坏,枝叶亦必随之。菩提心与戒实为根本。   前事未忘,后事之师,劝仁者此后千万莫轻易拜师,尤其是密教。因当前密教中恶知识易逢,善知识难遇也。    八、劝深信因果端正知见   连奉二劄,惊闻令师某某发狂逝世,足见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是故菩萨畏因。前以讳言人师之非,故论事不论人。实则所举之事(见第七函),正某某之病。前则略举数端,其实尚不止此。某某修密无功,正合规律,因某某不是修法宏法,实是谤法败法也。某某是反面教员,应以为诫。   仁者云:修密已成夹生饭。但佛法无边,夹生饭未尝不可变为醍醐上味。某某传您之法,确是莲花精舍之密法,确是殊胜。但某某对于密法之认识与言论,如糖衣中,全含毒药。是故仁者,法可续修,但对于某某所散布之一切,应彻底消毒。   仁者愿修莲师大法,愿依止一句莲师咒,均很难得。但应追究一下,为什么喜欢密法?为什么向往莲师?这个问题应穷根到底的追问下去。现世佛教徒虽多喜学密,若究其真实动机,往往只是:(一)好奇,(二)求速效,(三)好神通,(四)占便宜,找窍门,舒舒服服成佛,(五)贪求名闻利养,(六)想当上师,(七)以淫欲心爱慕双修。总之种类繁多,未能尽举,但只要有与上述一端相类者,则学密难成,甚至反招无间之业。故我建议,若愿消毒,请从此始。毒消即净,仍是洁器,可盛醍醐。    九、劝如法修持   大劄奉悉,因专心注经,迟覆为歉。弥陀、观音、莲师三身法,请照法本修持。近感密法行人,或升或降,因果分明,丝毫不爽。从未见如法修行,而无功效者;亦未见破法毁戒,而不遭恶报者。故我等务须依法而行,切莫重蹈覆辙。密法重实修,不可躐等。按康藏学密惯例,须先学显教十二年,然后修四加行,一般约三年,然后才能修本尊仪轨。近世通病,喜作上师,收徒传法,接受供养。甚至不按法则,不问根基,随意乱传,害人害己。仁者发心甚诚,愿出生死。既然如此,便须依法修行。首应补四加行。但年寿已高,亦可从权,边修边补。百字明正是四加行之一,此咒共一百字,故称《百字明》。乃金刚萨埵忏罪法中之根本咒。应于座上念满十万遍。仁者如真发心,请先念满此数,其余之咒法才可再告。既要修法,便应如法,否则徒劳。    十、劝安心虔修并诵大乘   大劄奉悉,您求法真挚之情,流露行间。具此真心,必能满足求法之愿。您在得法因缘上虽有遗憾,而其主要之过不在阁下,故不必多虑。阁下既与莲师有缘,又曾发大愿终身持诵,故万无中退之理。唯当精勤到底,再接再厉,誓于今生了此一段大事。   密法重师承。上师与弟子之关系很深,相互影响极大。但其究竟,仍是各账各算。至于《楞严经》云:师及弟子,俱陷王难死堕无间地狱。盖以此等弟子,以其邪师之身口意,为自己之身口意,于是乃因其本身之邪恶三业而招恶果。决不是因有师徒之社会关系,而悉皆牵连入狱也。现仁者所得之三身法,乃莲师无上心要瑜伽广轨中之核心。此法乃康藏红教诸寺必修之大法,殊胜之至,仁者正好终身修习。对于轨中偈语,切须用心。此乃今日汉地学密者之通病,只重咒语与手印,对于轨中偈语漫不经心,真是一大颠倒。殊不知必先于有言说者穷尽精微,才能契入离言说之最后一著。密宗之即身成佛,正是这一著。日东密兴教大师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故即身成佛。请看,此中首二句即《观经》之经文,而此二句即是密教即身成佛之妙谛。密乘行人,焉可轻舍汉地之大乘经论而不深究耶?   仁者今后修行之道路很明确。   (一)是安心虔修三身法。   (二)精读大乘经论,盼先从《阿弥陀经要解》、《普贤行愿品》、《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师与裴相两种)。《显密圆通》等书下手,尽此一期报身,行解相资,发起大菩提心。未发令发,已发增长,直至究竟。    十一、劝勿执著事相   大示敬悉,所订每日功课甚好。每座法后,皆应回向极乐净土。莲师即弥陀,故邬金即极乐。回向极乐,正与莲师法相应。   函云仁者欲据团体照片中拙影,请人画像供养,实万万不可,此举全违我之本愿。我学密之初即发愿,终身不受顶礼供养,不收弟子。去春昆明来三人,一定要顶礼,伊等每人在拜垫上礼三拜,我则在平地回礼共九拜。倘仁者坚决要画像供养,则是以我最不喜之事,强加于我。故不但无益,深恐有害也。总之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大家同心同德,即是最殊胜之事,实不应以色相求也。密宗不废事相,旨在当相即道,即事而真。见一切相,即是见第一义空;行一切事,即是行履于实相海中。若当相著相,即事迷事,则皆谬矣!唐译《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应得见我。彼如来妙体,即法身真性。法性不可见,法体不可知。诺那祖师曾盛赞此偈,并谓为最堪玩索。故我等应深留意。   诺祖本无定像。王上师常说:观传法上师之像,可如莲花生大士;观莲花生大士像,可如传法上师。故仁者今后可观诺祖如莲师,此正是上师金口所宣也。总之学密者可从事相入手,但万不可著于事相。从事相而入实相,终于了达一切相无非实相。    十二、劝先做到万法归一   承询如何再进一步,此问极好。拙见以为当前之要,是重点突出,万法归一。阁下重点是一句根本咒,故表赞叹。当前所应进步者,即使此重点突出再突出,方能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当前诸行只是一个目标枣求生净土,这即是万法归一;放下一切,单提一句根本咒,亦是万法归一;摄一切法入一法,亦是万法归一。只有先达到万法归一方能问一归何处。又云:若得一,万事毕。故知归一甚为切要。当前应将一切功德回向净土,所愿求者,只此一事:接引往生。至于静坐有无八触功德,均可不管也。   净宗纲要在于信愿持名,衡量自己之进步,首在信愿二字。夏师曰: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故吾人当前所应关心者,端在信之深与愿之切。信愿二字看来似浅,实则甚深,无有止境。阁下信愿较前增长,此即最大之进步。至于静坐中有何善相,与此不能相比。    十三、劝行解相资密净不二   (一)三身法观想已备显于仪轨中。目前修法,依文作观即是,手印未学不妨暂缺。三密相应,当然最好,但三密齐修之人则甚难得。但一密相应亦可成就。手印属身密,暂缺无碍,当前仍以语密为主。持咒持名均属语密。   (二)读诵大乘应以大小《阿弥陀经》为中心。《无量寿经》称为大本阿弥陀经。目前先以小本入手,以《弥陀要解》为核心,结合《疏钞》与《圆中钞》一同参究。复融会《观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深入《无量寿经》,以此为本。复以《大乘起信论》、《金刚经》、《圆觉经》、《法华经》、《首楞严经》为辅佐。以上乃学净、学密者之必读经论,未可再少。   仁者修持以密为主,应专修莲师三身大法。   仁者研究以净为主,应深究大小《阿弥陀经》。   如此则解行相资,密净不二。前途光明,未可限量。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3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谷响集9:答D居士(2)
jiangjinsong 2010-12-16 09:09
二、论求生极乐净土   必兼修净土者,实为诺祖所传之心要,故莲花精舍之共愿为同生极乐。可见莲舍成员,人人均必以此为愿,如有异说,决非我先师之徒也。当今末世,欲出生死,唯有求生净土之一法。修禅、习密、学教,无一不可,但不求往生则不可。盖菩萨有隔阴之昏,声闻有入胎之惧,今生修证纵不无进益,但来世一堕母胎,往往昧失前因。试看今生所行之事,往往忘得干干净净,焉能保证来世不忘本愿?生死不断,则恶趣缘多;再失人身,何堪设想!故云誓尽此生出娑婆。切盼仁者亦以此为誓愿。至于方法,则应以一切功德回向极乐,或兼修十念法、颇瓦法等等皆可。   仁者所云:以莲师心咒为资粮,一心求生莲师国土。当然甚好。但请谛思:诺祖为何云修任何本尊(当然包括以莲师为本尊)必兼修西方净土?王师为何以同生极乐为共愿,而不云同生贝嘛洛渣?诺祖王师均莲师应化,所见如是,故知此是正印,其他总是落二落三。    三、论临终接引与发菩提心   垂问数则,谨覆于下:   (一)修持以莲师为主,求生则专志西方。因莲花精舍共愿之文,直指同生极乐也。莲师与弥陀无二无别,临命终时,佛来,莲师来,两尊同来,无量圣众同来,只要是接引往生,便是功德圆满。不问来迎者谁,关键是自己一心愿往。   (二)菩提心浅言之,是悲智并运之心,亦即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之心。终日度生是悲,终日无度是智,终日度生、终日无度之心是菩提心。净业行人一心为利乐有情故,求生净土。愿见佛闻法后,尽未来际度一切众生。如是之心,即是发菩提心之初步。盖普度之心是悲,求生之心是智,若无大智慧决不能信净土法门也。往往有些人自求极乐,却无心普利,便不是菩提心。   (三)蒙古人住在蒙古包中,佛堂卧室只好挤在一处。只要不是有意亵渎,护法必当垂慈原谅。目前最好在佛像前垂设布帘。用功时,尽量先将室中打扫清净。然后拉开布帘,供养修法。下座礼拜后,复掩上帘幕。    四、论密净均为易行道   (一)净宗及密教均为果教(又称他力法门),从果起修,故称易行道。若临终之际,全凭本身定力,则仍为难行道矣!蕅益大师曰: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乃依念佛之深浅。由是可见,能否往生,全看本人之信愿。信深愿切,平素尽力修持,则与弥陀大愿相应,临终凭佛接引,决定往生。故称易行道。难行道如蚁子上山,易行道如顺水扬帆。难易之别,何啻霄壤!   (二)慎老劝君闭关之话是好话,惜非契机之谈。君尚未退休,未能掩关专念,乃自然之理。目前但应抓紧一切可念之时间,不使虚过。如听任时光虚度,则过在自身。可念而不念,表所愿不切。信愿有亏,纵念得甚好,定力过人,亦不能往生。   (三)承索拙照,我等神交,不以形容相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莲师三身法之法本附寄,供养大居士。盼精进修持,并参究轨中文句。此实即身成佛之大法,于生起次第中圆摄大圆满。殊胜究竟,不可思议。盼勤修习,以报莲师、诺祖、王上师之慈恩。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0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谷响集8:答D居士
jiangjinsong 2010-12-15 09:59
(六)答 D居士    一、论密净兼修   拜读大劄,欣悉您已持诵莲师咒二十余年。今又发勇猛心,奉持斋戒,摒弃烟酒,志心精进,欲出生死。不胜赞叹之至!您所提出,密净两门如何进修问题,既承下问,敢不掬诚奉告:   君现难明者盖以令师, XY二老一密一净,各主专修,莫衷一是。就我所见,两者咸为无上殊胜究竟方便之妙法。行者只要发菩提心,随修一门,皆有所成。现君已选定密法为主,并欲即生了脱生死,则不可不兼修净土也。先师夏莲老曾开示曰:净宗乃是密教显说。故知密净本来不二。且诺那祖师开示曰:故修佛者,任修何佛为本尊,均须兼修西方净土。可见您修莲师为本尊,亦必须兼修净土也。惜诺祖宝贵之开示,多为后人所忽,甚可叹也。    X老主一门深入甚是。脚踏两只船,一山望见一山高者,则世间小事亦不能成就,况了脱生死之大事因缘乎!故《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者,皆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必备条件,一向专念正X老所谓一门深入之真义也。但一门深入不宜理解为除此一句莲师咒外,一切修行皆不能要,是经于往生正因品,首明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乃正因中首要之因。此经即指《无量寿经》。且《观经》亦以读诵大乘为往生极乐国土之净业正因。可见读诵《无量寿经》及一切大乘经典,皆为往生极乐之正因。且知识份子欲习佛乘,最好是行解相资。尤其是仁者于无上道尚属初机,故首须广读大乘,端正知见。如人行路,先须方向正确也。仁者之机,正宜行解并重,密净兼修。近代大德圆瑛法师曾对我曰:密净兼修好,万修万人去。我今默察居士之因缘,亦正宜于此万修万人去之无上妙法。您说已习惯于持咒,不必另换他法,但随时随地一句莲师心咒,自念自听,一心做愚夫愚妇。果能如是,则决不是愚夫愚妇也。君不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只是忆佛念佛,净念相继,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此真大菩萨之殊胜行径也,但此话说来容易,做到甚难。只念一句咒,这点做到很容易。但随时随地,自念自听实在是很少有人能做到,千万人中也难有一个半个。为逐渐落实您自己之言语,同时为满足您出离生死之胜愿,我建议如下:   (一)您已发心持戒,持斋很好,盼坚持。   (二)应发菩提心,首先发起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等等。)   (三)继续持诵莲师心咒,最好能持念珠记数,多多益善,退休后每日至少不应少于一万,(我现注经繁忙,仍每日持咒四至五万。)每日记数念之外,并应随时散念。   (四)誓心求生阿弥陀佛净土,每日课程圆满,均须虔诚祈愿。   (五)持诵《无量寿经》(我已寄上),并志心研究。此即往生正因。   (六)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每日至少十念,多则更好。弥陀第十八愿,十念必生。今又密净兼修,故万修万去。   (七)每月初十日读莲花生大士应化因缘经(已寄上)。如有同修需要此经,您可抄送。平日加念更好。   拙见认为,根据您之学法因缘与当前环境,以上实为契机应缘之最佳方案。拙见如是,谨供参考。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1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谷响集7:答C老居士
jiangjinsong 2010-12-14 14:54
(五)答 C老居士    一、劝不可减少念佛时间以习定   承询修定问题,甚为惊愕。老学长早岁皈依印老,虔修净宗四五十年,今日仍欲舍念佛而习定,足证念佛之法,真实难信也。灵峰大师常云:一句佛号念熟,则三藏十二部极则道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都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又云: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可见持名是大总持,圆摄一切功德。只要老实念去,不管它定不定。若去管它,早是二心。欲定反乱,只是自扰。夏师诗云:散乱固成病,分别引魔军。散乱当然不好,故名之为病。若起心分别欲遣除之,则此分别之心,即是魔心,故曰引魔军。引得八万四千魔军乱舞,何苦来?古云:欲除妄想,去一添两。   静坐念佛甚好,但八旬老人亦不一定勉强要坐。勉强则身不宁,身不宁心即不安矣!要之,行住坐卧,均是威仪,只贵念念相续,不管你是坐是卧。   函云:欲修禅定,终不能定。此正合规律。因有此希求心,故终不能定。又云:但口里念佛,即不是放下一切,实难入定。仁者之见,本末倒置。今欲放下念佛以入定,如是之定,最多只是个无所住,何尝有些许般若气息?无住生心,才是金刚般若。五十年前,弟第一次读佛典,看《金刚经》。深体无住生心之妙,当时便领会得,以凡夫心,欲臻此境,唯有念佛或持咒也。盖放下一切,即是无所住;一句佛号声声相续,即是生其心。倘欲抽减念佛时间以习定,则更是大错,念佛是易行道,余者皆难行道,乃龙树菩萨之开示,若去此易行之道,反趋坎坷之途,何其颠倒之甚也!   此事切要,故直言之。灵峰《要解》曰: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则在念佛之深浅。当前首要是决定往生,先不管品位高低,但当深信切愿,靠定这一句佛号,靠定这一法,同靠一座山相似,无论如何也动他不得,这才决定生。看来品位也不会低。若于念佛信不及,今天要诵经,明天要打坐,后天想持咒,大后天又欲参禅,这样修法,对于信、愿、行的第一个信字,早已七折八扣。信愿不坚,欲生极乐,是真背道而驰也。以上乃剖心沥血之言,望三思之。    二、劝放下万缘单提一念   您当前的第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了生脱死,唯此一法。所谓万缘,不仅柴米油盐、妻儿子女、富贵荣华、地位声名、功勋事业、学术文章等等世俗之缘,应舍应放;实则您今日信中,所问之咒名,与所求之圣像等等,总之,亦在万缘之中。以上对于初修,当然是正事。但对于您八十一高龄,终身习净之老修行,则应一刀斩断,一齐放下。万缘放不下,则此一念决定提不起。往生之关键,在于一念。不管你是在家中念,还是在寺中念,所贵者是你的念是否一。您当前迫切之务,就是把一切善缘、善行、善法等等,完全打叠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一切不管,一切不问,心中孤零零地单提这一声名号。一句念完,又是一句,老老实实,绵绵密密,一直念到佛来接引,一气念到花开见佛。这样念,决定往生;这样修,也即是万修具备。切不宜头绪过多,百端并举,东张西望,顾此失彼。   诵经修法都是好事,但均宜精要,而不应繁多。总以随时随地持名为主,其他一切均是助行,不宜喧宾夺主。一切善行,一切工夫,一切境界,总不如老实念佛,念念相继。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1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谷响集3:答小女
jiangjinsong 2010-12-11 10:40
(二)答小女   劝真实发心,善处逆境   (一)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愿意醉生梦死,一直糊涂到进火葬场,那就首先必须明白这一件事:为什么要活著?活著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人身难得,哪方面难得?天比人聪明,有福有寿;天比人好,为什么不说天身难得?因为在解决根本问题来说,天身不如人身。天人享乐放逸,不像人能精进;人身难得而易失,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这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最好机会是人身,但这个机会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三途一报五千劫,如何得了!因此第一个问题很明显,活著就是为解决生死,也就是抓住这一生机会永超生死。   (二)眼前都是生死事,既然活著便必然有这些事。表面看来,这些事与出生死有矛盾。怎么办?道理很明白。人不能都出家,出家也不能离开衣食住行与社会联系。所以要抓纲,一纲举万目张,一领提全衣顺。所以在头脑中要有出生死这条纲。万变不离其宗,万目皆随于纲,世法和佛法就打成一片。例如,要做好工作,为了什么?如果其目的、动机落在佛法上,那么你所做的工作,也就是佛的工作。反言之,如果你在佛教道场中,忙得脚跟不点地,可是,内心深处,是个人打算,是利用佛教求名、求利,那就是在欺骗佛,表面是佛教徒,实质上何异于魔子魔孙!同样,整天拜佛烧香,所希望的只是消灾延寿、富贵荣华,妻儿子女,人间福报,这就叫做愚中倍人。不明佛法是愚痴,知道佛法还是这样,故曰倍人。既是在家人,当然有无穷无尽的世间事,只要从出世法出发,并落实到出世法上,世法又何尝有妨碍呢?但是当有不同的机会时,选择什么,这是检验自己最好的仪器,是自己有没有真实发心的真实表现。老是为了世间而牺牲出世间,那还谈得到什么发心呢?   (三)有的时候是不容你自己选择的。例如我的上干校和你的下农村,是不由分说。这类的事,大的小的,酸、碱、苦、辣、甜样样俱全,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怎么办?既然无容选择,当然也就无法逃避。那就要逆来顺受,化火宅为清凉,转毒药成甘露,善于利用,善于转变。   一切事物皆有两面: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光明的一面,黑暗的一面。一切事物对于我们的根本大事,同样有以上两方面,就看我们会不会用,会用就能转。但能转物即同如来。转物二字多少人错会,以为是把眼前的一座大楼搬走了,才是转物。不对,那是圣末边事。应知,转烦恼为菩提才真是转物。例如:文革时我在河南干校,身份是牛鬼蛇神,人皆厌恶。对于自己的家庭与自己的前途一筹莫展,无能为力。整天劳动,身同牛马。这是好事是坏事?可是我当时觉得,人不愿和我说话,我正好一句话不说。既然许多事我盘算也无用,干脆就不想。于是我在修持上得到一个飞跃,坏事变为好事。   对于你来说,现在(一九七九年)是好事还是坏事?应该说有好有坏。工作单位要垮台,经济上没有收入,从世法看,这都是坏事。但必须重视这当中有一件大好事:现在可以有全部的时间和最好的因缘,来学佛和修行。这不但是在家人所难有的,出家人同样也难于求到;可是你自己有了!怎样使好的方面落实,是现在的首要问题。关键是这三段话要理解清楚:第一是发心;第二是分清主次,知所选择;第三,在无选择之中,则从两方面下手。避免其坏的方面,落实其好的方面,当然无往而不利。   这一段话虽不圆满,但万分重要,应好好去思考。如能信受,绝不辜负这一生。好好努力!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1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黃念祖居士簡介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0-12-9 21:52
百科名片 黄念祖 黄念祖居士,(1912一1992)祖籍湖北江陵,早岁专攻无线电信工程,大学毕业后任职于电台。解放后任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北京邮电学院教授。 少年学佛,潜心教典,曾随舅父梅光羲参学法要;归依虚云和尚学禅,又从诺那弟子王家齐及贡噶上师学藏传红、白教密法,师事夏莲居学掸净必要。   1980年后曾任北京居士林林长,执教于中国佛学院,精进修持,张禅、净、密一体不二,强调习禅修密者须发愿往生净土。所著《大乘无量寿经解》、《净土资粮》、《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谷响集》、《心声录》、《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等,阐发净土宗义甚为精到,在国内外 佛教 界颇有影响。   黄老居士法号莲华龙尊,亦号心示,乐生,别号老念,不退翁。祖籍湖北省江陵县,公元一九一三农历癸丑年三月初六日生于上海。祖上五代单传,代代信佛,至念公一代同胞四人,念公居长,自幼异於常 ,几不喜嬉戏玩耍,而原跟从舅公(舅公 梅光羲 老居士为著名佛教宿德与夏莲居老居士同被尊为南梅北夏)闻薰佛法聆听众多禅宗公案,从小就显示出了超人的志趣,深厚之慧根。   念公性纯孝,七岁丧父,父病危弥留之际,嘱念公寻求往生咒正音传授。梅太老夫人笃信佛法、礼敬三宝,念公常随侍庙中,恭敬念佛,往往至人散後独自一人绕殿经行不已。後来见到多年念佛仍然只求世间福,个人名利之心丝毫不减旁人者,则十分反感,视为迷信以为拜佛无用,曾一度不信佛。   一九三二年入北平大学工学院学习,性格开朗活跃,学业成绩优异,名列全系榜首,大三暑假中偶读《金刚经》至于无所住而生其心句,受大震动,觉一次次甘露灌顶,从头至踵,阵阵清凉,久久不已,深切体味到无住生心之妙,以凡夫心欲臻此境,除念佛或持咒别无它途,从此深信佛法。   毕业後被校方推荐至开滦煤矿工作,身处异地,思家心切,一次梦中觅家,了不可得,与空中问答之际,思想顿□,身处大光明中,初步开悟。   抗战期间,黄老工作于重庆,辗转由同事齐昌鼎老居士寻访到诺那呼图克图嫡传继位弟子王家齐上师,一九四二年初与郑崇武等五人同时皈依王上师,赐三字法号,唯独赐与黄老四字法号,曰 莲华龙尊 。   於重庆求法修持,恭敬刻苦,公务下班後,经常步行四十馀里山路听法,深夜返家,几次遇险,均安然渡过,每次传法前,按王上师指示,均日叩百遍以上大头,百日後方予传授,法本手自恭录,于此得到黄老之先父欲求之往生咒正音,并接受了全部阿弥陀无上密法。   一九四三年念老皈依当代禅宗大德虚云老法师,深受法要,直达禅宗巅峰,得无上妙谛。一九四六年皈依白教大德贡嘎活佛,活佛曾多次于北京传授其大法。在一次传法後极高兴地说:金刚种子撒在了北京。于交谈中,贡师发现念老颇具大圆满见,从此对念老如获至宝地看待,成为贡师最得意弟子之一。其後,又皈依了大宝法王与督嘎上师。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後,经梅光羲老居士引荐禅净大德夏莲居大师,深蒙奖掖,成唯一入室弟子。夏大师著作宏富,悲智并运,艰苦卓绝,会集《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黄老亲闻大师讲解此经,直探法要,六十年代初撰写大经玄义提纲一册,呈大师鉴核,得到充分肯定并赞叹具超师之见,嘱托弘扬大经,允其直抒己见,讲解中可任意发挥。尽管如此,黄老不敢稍懈,注解中引经据典,一字不苟。   一九五三年,黄老任教于天津大学教授,精进修法持经,一次读到佛法无多子公案时,心地豁然开朗,大笑不能自制,继而大哭也不能自止,从大光明中自然流出三段偈子,後恭录两份,分转呈王上师、夏大师。夏大师见後拍案大呼念祖开悟了!王上师见後说:汝如是,我亦如是。其後督嘎上师也印证说:你可以接受顶礼和传法了,可以收弟子和接受供养了。   一九五九年,王上师圆寂时留下正式遗嘱,将诺那祖师传承衣钵之佛像(诺那祖师从西藏土牢中脱险时,身上仅带此一尊佛像,别无它物。)及莲华精舍金刚阿闍黎位传给了黄老,是为红教第三十四代祖师。夏大师并印证说:实际上国内红、白密与显教大统均归于念公一身。   在文革动乱中,黄老数次遇死,均安然持诵,将生死置之度外,完全放下,安然渡过。一次在河南干校驻地遭遇龙卷风袭击,刹时房屋物件一扫而空。众人惊呼奔逃,死伤多人,独黄老直立原地持诵如常,获大飞跃,印证了夏大师悬记:唯艰难困苦备尝之已,方可成就。   文革後,念公发愿完成《大经解》,以图上弘下化总报四恩。自一九七九年起闭门谢客,专心注释大经,一九八四年完成定稿,其间稿经三易,一九八七年流通於海内外。其中之甘苦非文字之所能言表者。   念师坚持世事克减的原则,将生活减至再减,始终恪守不从佛法营私利,不受顶礼之初愿,拒收一切礼品,实在无法拒绝者,则劝其转赠寺庙,国内讲经一律拒收报酬,不受为讲课所供馔食,国外讲学所得全部捐中国佛协。当有人违背告诫而顶礼时,必定顶礼还报,无论身体如何不适也不废止。念公日课持真言四至五万,修一座以上大法,撰稿中带病忘身,废寝忘餐均非虚誉,实更有甚者。   念公著作尚有净土资粮、谷向集、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心声录、大经白话解前半部,计划中尚有净修捷要报恩谈、禅、净、密三法一昧论与随笔三种,惜众生福薄,未能实现。   终因长年积劳成疾,延误医治,加之寝食减废,为法忘身,于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即壬申年二月二十四日凌晨往生。临终前欲语不能之际,但洒然一笑,全无牵挂。念佛七中,家属与海内外弟子云集,种种祥瑞稀有殊胜,念师最後以身心性命供养大众,作了无言开示,振聋发聩,今众弟子从刻骨悲痛中猛然惊醒,各自获取真实利益,策励精进。 黃念祖居士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4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与净土
stone1971111 2010-10-11 15:22
中午饭后看点闲书成为习惯,今天翻看维摩诘经,在开篇不久谈到净土一词,颇有收获。得到有二:欲得净土,当净其心;净心则必得净土。联想到近年来关于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对于科研的各种论述,我们希望看到科研的净土,其道理应该也是一样的。 首先,真正的净土现实中不存在。什么是净土?用佛学的语言说:是指清净国土、庄严刹土。我个人的世俗理解为,一切是完美的,符合自然规律的。但是对于科研来说,在历史上都从来没有过完美的时候。即便是现代科学史起步的阶段,科学界一样充满了各种乱象,不一一列举。在当代西方科研体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各种不平等现象。而我们国家真正意义上的成规模的科学研究不超过80年的历史(比日本少了几十年,比西方要少一百多年),这种现象免不了就更多。所以,不干净是自始至终的表现。我们心目当中期待的净土是一种虚幻。 其次,主观上的净土是现实就有的。佛学强调心里的体验。有个故事可以作为这个观点的解释。苏东坡和佛印对话。苏东坡问佛印,你看我是什么,佛印答,一尊佛。佛印问苏看到他是什么,苏说了句恶心的话:一堆屎。以为占了便宜,经苏小妹解释,眼里所见就是心中所想。心中有佛,眼里看到是佛,心中是屎,看到的也是屎。这也是维摩诘经的本意。如果心净,看到的就不会是乱象,而是净土。也就是所谓净心则得净土的本意。按照这个道理,假如我们自己是心净的,看到的就不会是乱的,也许正是我们自己心不净,才看到乱象的。 再次,净心是否就是阿Q精神一样可笑呢?维摩诘经也给了解释。说,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我的理解为,当我们用净心来行事,我们所收获的也是清净的结果。反过来说,当我们不是用净心做事情,得到的也必然不是清净的结果。其因果关系,不需要证明。 最后,净心对于科研产出一样重要。如果净心,自然就能生发大智慧,产生大的科研成果。如果净心,就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有更合理的解决方案被大家接受,而不至于出现各种争议。如果净心也不会浮躁。总之,净心对于科研来说,也是必须的。 初看维摩诘经,还不能说就理解透彻。但是,这些理念是颇有启发的。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45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轉載]廣欽老和尚生平
jiangjinsong 2010-9-7 10:41
广钦老和尚 广钦老和尚,现代台湾之著名苦行僧。大家赞誉他是佛教界的国宝。他老人家九十五岁往生前两天所拍的照片,目光依然炯炯有神!他于一九四七年来到台湾,弘法四十年,是台湾家喻户晓的高僧。在台湾,早年间人称他水果师,可是他年轻时代在泉州清源山修苦行时,当地人称他伏虎师。这些称号是由何而来的呢?这要从他幼年的生活及出家的经过说起。   老和尚早年已显露预测功能 老和尚俗家姓黄,福建省惠安县人,清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出生。幼年家贫如洗,四岁那年,他父母为给长子娶妻无钱,就把他卖给晋江县南门外的李姓人家做养子。他的养父李树,在山坡地种水果为生,日子勉强过得去。养母林菜,信佛茹素,以中年无子,才买一个养子。广钦自幼体弱多病,到李家后,养母待他如同亲生;为求平安,依当时习俗,养母带他到观音亭许愿,把他送给观音菩萨做契子。广钦七岁起随着养母茹素,终生不改。不幸九岁那年养母弃世,又过了两年,养父李树也病故,广钦至此孤苦伶仃。后来经远房亲戚的安排,由乡人带他到南洋谋生。十一岁的广钦,在南洋的福建同乡商店里做学徒,事实上是煮饭、扫地、打杂,混口饭吃而已。 过了数年,年龄渐长,体力增加,与人结队上山,垦林伐木,工作虽然辛苦,但赚钱较多,生活也较自由。一日散工,工人准备搭乘轻便推车下山,广钦忽有预感,觉得台车不安全,警告同事不要搭这班台车;别人不信,这班车果然途中翻覆。过后同事中有人说:你自幼吃素,又能料事如神,何不出家修行去?别人是顺口而说,但在广钦听来,一言提醒梦中人,想起自幼孤苦,养父母早逝,人生无常,说死就死,人生终要走这条路,自己何必再绕圈子呢?于是他决计返回家乡,出家修行。 默默地做一个苦行僧   就在宣统三年辛亥,他二十岁时,回到福建,投入泉州承天寺,向住持转尘老和尚请求出家。转尘命修苦行的瑞芳师为他剃度,承天寺是以佛喜转瑞,广传道法八字传承法脉,所以他派名广钦,法名照敬,后来以广钦行世。初出家,做外坡职事,每日种菜除草,简直和做伐木工人差不多。并且由于丛林人多,供众不易,饮食粗粝,汤汤水水的没有营养。一日出坡工作,近午收工回寺,闻得午斋云板响时,众人纷纷赶往斋堂,广钦也随众走向斋堂,转尘老和尚却叫住他,要他把出坡的工具各归原位。广钦这时饿得头昏眼花的,收拾着工具,忽然间一念嗔心生起,心想做这么重的活,吃这么差的饭,何苦来哉?一怒之下,丢下工具,走出寺门,心想和尚不干了。   没有走多远,心中又自忖道:我原是为了生死大事,才出家修行的。如今吃了这一点苦,就灰心转意,这不是有违初衷吗?想到这里,立刻返回寺内,收拾好工具,向转尘老和尚覆命。老和尚一切看在眼里,说:吃人所不吃,做人所不做,以后你就知道。 经此一番教诲,更刻苦自励,不敢再有退转之念。他自思自己不曾读书,不认识字,既不能讲经说法,又不会敲打唱念,唯有吃人不吃,做人不做,才能植福报恩。于是除了出坡的工作外,每天为大众盛饭,等大众吃饱,他吃残饭,甚至于把桌上地上散落的饭粒收拾起来吃。寺院中砍柴煮饭、搬砖运瓦的粗活贱役,都抢在别人前面做,从无怨言。 不倒单 如是做了十多年的外坡及杂役,改委为香灯,早起晚睡。香灯就是寺庙中管理烧香、添油、香花、水果、上供、清理佛殿、敲钟、打板等等工作的人。在一个冬夜,他睡过了头,晚了五分钟起来打钟,结果全寺的和尚都跟着他一起多睡了五分钟。他醒来以后大吃一惊,赶快去敲钟,寺庙里的师父才起来做早课。 广钦和尚心中惭愧,觉得这所有的罪过都是他的。在佛教里面常常说: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是不可以让这些修道人误了修行的时间的。于是他就跪在大雄宝殿前面向这几百个同修谢罪,向他们一个一个顶礼谢罪,并且发誓从此不上床睡觉。所以广钦老和尚从三十五岁开始夜不倒单,就是晚上不睡觉,坐在椅子上,不倒下来。整整六十年,他都没有躺下来睡觉,真的非常了不起。 有很多人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很向往这样的境界,希望也来不倒单。有一次广钦老和尚跟他的弟子说:你们不一定要不倒单,因为不倒单很不简单。一个修行人要有非常大的愿力,然后要有非常好的修行才可能做得到。 常坐不卧,念佛得证 到了一九三三年,他已经四十二岁了,但还未受具戒,仍是一名沙弥。他之所以不肯受戒,是自觉资质鲁钝,不敢上欺佛祖,下瞒众生。直到他在鼓山寺的一次精进佛七中,证得念佛三昧,才敢去受戒。据他三十年后对一位外国来参访者说: 有一次我随大众在大殿行香念佛,大家随着木鱼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手结定印,边走边念,突然一顿,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在大殿地面上盘绕,然后冉冉地回旋上升起来。当时没有感到什么寺庙的建筑和人事物,只有源源不断的念佛声音,由上至下一直绕转,尽虚空遍法界尽是阿弥陀佛的圣号。当时自己也不晓得有没有在行香,也不晓得是在哪里,光是阿弥陀佛而已。最后维那的引磐声一敲,功课圆满,大众回到寮房,我还是一样南无阿弥陀佛下去。行住坐卧,上殿过堂全融于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声中。鸟语花香,风吹草动,都在念佛声中,长达三个月之久。 水果师和伏虎师的由来   就在这一年,他到福建省莆田县慈寿禅寺,从妙义老和尚受具足戒。这时他的剃度师瑞芳已经圆寂,他受戒归来,决意入山潜修,得到转尘老和尚的应允,携带几套简单的衣服,外加十多斤米,到泉州城北的清源山,觅得一个岩壁上的山洞为安身之所,开始了十余年的潜修生活。泉州城北的清源山,是一座茅草丛生的荒山,山如堆木,一层比一层高,而后山则丛林密布,时常有乡人入山打柴。广钦进山,往高处攀登,找到一个宽五六尺、高一人许的山洞,恰可供他一人安住。于是他就在洞中坐禅念佛。十多斤米很快就吃完了,以后就以树薯野果充饥。日久成为习惯,他就断了人间烟火,成为一个专吃蔬果的自然人。后来他到了台湾,也一直以水果为食,因此信众就称他为水果师。到八十岁以后,因为牙齿全脱,始渐用流质的果汁牛乳为食。 清源山的后山猴子很多,亦偶有老虎出没,他居山日久,人兽和平相处,彼此了无畏惧,后来遂有猿猴献果、猛虎皈依的传说。 广钦和尚四十三岁时,在清源山的石洞打坐,坐了几天后,有一天突然听到老虎吼叫的声音。这个老虎不是直接进来,他站在洞口,看到洞里面有人,就先把尾巴伸进来扫一扫,然后大叫一声,意思是说:这是我的地方,你为什么坐在这里?就是叫广钦和尚离开的意思。 广钦和尚非常瘦小,但是当老虎叫了一声之后,他不但没有畏惧,还把老虎叫住说:阿弥陀佛,老虎莫嗔!冤冤相报,终无了期;你是在地的,我是出外人,你这个地方让与我修行,以后我成就,必当度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讲完以后,老虎大叫一声,然后就离开了。 这个老虎走了以后,不但没有到别处去,还把他的虎太太和虎小孩集合起来,蹲在广钦和尚修行山洞的门口,在那里替他看守门口,每天在那里游戏。所以广钦和尚在泉州,人家称他伏虎和尚。 在广钦和尚闭关修行时,常没有东西吃。一日,正饿得发慌,见远处有一群猴子戏耍,只见它们吃着一粒粒树子,津津有味,不觉垂涎三尺,肚子更饿得受不了。他一边看看猴子,收回眼光,又看看自己,不觉莞尔,心想:当下的我,这副德性,与树上的猴子,又有什么差别呢?它能吃,为什么我不能吃呢?随手由地下捡拾树子吃将起来。猴群见有人加入它们的行列,颇觉讶异,彼此交头接耳,鼓噪起来。过一阵子,见他手上已无树子,竟纷纷由树上丢下新鲜树子送与他食。广钦和尚食树子后,竟自觉目光炯炯,精神焕发。自此,这群猴护法竟也深谙人情世故,经常摘取树子、水果送到洞口供养广钦和尚。于是,他暂时衣食无缺。这就是猴子献果这个故事的由来。 入定四月险遭火化 广钦和尚在洞中潜修,经常入定,传说往往一定经旬。 有一阵子,入山打柴的樵夫,因久不见这位伏虎师的踪迹,就找到洞中探视,见他跏跌而坐,状甚安然,不敢打扰,悄悄地离开了。过些时日,又不见师父行踪,再拐进去瞧瞧,见依然故我,摸摸看没有呼吸,也没有脉搏和心跳。这样几次后,心中不免怀疑;于是跑去承天禅寺,禀告转尘老和尚。转尘老和尚告诉他们这是入定,柴夫似知不知,也就不以为奇。可是日子一久,这群柴夫也就甚觉纳闷,虽说他们是乡野无识,可是,谁能相信,人可以不吃不动,坐这么久?于是再入山洞中,试着去叫广钦和尚,见无言以对,摸摸鼻孔,也没呼吸进出,他们料定广钦和尚是必死无疑。又有人往承天禅寺通报,以人死入土为安,应早料理,不可任弃荒郊。 转尘老和尚是广钦和尚的师公,就是师父的师父。转尘老和尚心想,死了就要拿去埋,或火烧也好,就跟这些樵夫说:你们去准备柴火,我们准备把他火化好了。但是又觉得不能太莽撞,于是速与佛门大师弘一大师捎信去,请他老来鉴定生死。当时,弘一大师正在福建永春弘法,获函,即托人来讯阻止,千万不可鲁莽从事,候其来视再作决定。 弘一大师前来承天禅寺后,遂与转尘老和尚,还有一些樵夫走到清源山广钦和尚入定的地方,果然见他坐在那里,没有呼吸,也没有脉搏,心脏也停止跳动。弘一大师知道是入定的现象,轻轻地在广钦和尚的耳边三弹指,广钦和尚就从定中出来。当他出定的时候,弘一大师赞叹说:像这样甚深的禅定,在古来大德也是非常难得稀有。这一次的入定,长达四个月之久。 抵台弘法   广钦在洞中潜修十余年,他的内证境界,非外人所能揣知。一九四五年,下山返回承天寺,这时山下世间,中日的八年战争已近尾声,未几就抗战胜利了。翌年夏天,端午节后,福建永春的林觉非居士,到泉州探友,以游览承天寺而与广钦和尚相遇,洽谈甚欢,对广钦和尚事以师礼。二人往还十余日,分别之时,并告以将赴台湾谋职。广钦和尚告林居士曰:   你到台湾教书,务要与我来信。台湾佛教受日本神教影响,已是僧俗不分,我与台湾有缘,将渡海兴建道场,度化众生。   林觉非抵台湾后,初在学校任教职,继而入铁路党部任党职,一向与广钦和尚保持联络。一九四七年五月,在林觉非的安排下,广钦和尚与一位台籍的普旺法师结伴来到台湾。普旺是基隆人,后改名普观,为基隆市佛教讲堂住持,现已圆寂多年。 广钦和尚抵台湾时,年已五十五岁,初在基隆的极乐寺、灵泉寺等处挂单,数月之后,过了中秋节,他到了台北县新店市,在碧潭吊桥对岸的空军公墓附近,觅得一所废置的日式空屋,临时住下来。翌年,于新店市后街的山壁间,凿了一个山洞,命名曰广明岩──后来于此改建成了广明寺。到了一九五一年,他在山洞右后方的大石壁上,雕凿了阿弥陀佛大佛像和佛龛。佛龛高两丈六尺,宽一丈九尺,深九尺。佛像高两丈一尺,莲座高三尺,长八尺,宽六尺。这是台湾首开凿石造像风气的第一座大佛像。 台湾近代高僧 广钦老和尚圆寂往生时,显现在空中的妙莲。 超度亡灵,保寺安宁   在这段时间内,有一件夜度日本人鬼魂的故事。那时任职台糖公司的周宣德居士,住在万华昆明街的台糖宿舍,他常到附近的法华寺礼佛,受寺中斋姑之请,每星期天在寺中为信众讲经。据寺中斋姑告诉他,寺中夜间闹鬼,门窗会无人自启,电灯也会无人自开,所以夜间无人敢住在寺内。   有一天下午,周居士在法华寺附近的西宁南路上,遇到一位身材不高的老和尚。周居士合十为礼,请问法号,答曰:广钦。问住何处,答:没一定。周居士看他步伐轻盈,目光炯炯,颇像有道行的样子,乃请他到法华寺休息。二人进入法华寺,老和尚礼佛,然后在地板上跏跌而坐。寺中斋姑欲为老和尚备晚餐,他说:我不吃饭,只吃水果。周居士到寺外买了一串香蕉,放在他身旁的木桌上。到了黄昏,他不言去,周居士与斋姑等相继离寺,留下他一人在寺中过夜。   第二天早上,周居士与斋姑们到了寺中,老和尚仍坐在原处,手指殿前右侧一客房说:那里有两个日本鬼,你们去翻开榻榻米,取出尸骨,让我给他们超度。斋姑们找工人来,掀开右侧日式房内的地板,果然找到了两具骷髅。老和尚叫他们把骷髅放在焚化冥纸的炉中烧掉,他在旁念佛念咒,然后回到殿中说:已经超度了。   当日他仍没有走,吃了些香蕉,晚间仍在原处打坐。第三天早上,他说右侧后面的寮房里还有一个鬼。工人掀开日式房的地板,果然又发现一具骷髅,也送入炉中焚化,老和尚念佛持咒后说:他也走了。 在老和尚超度亡魂之后,寺中平安无事,夜间不再有异常事件发生了。 三个月的超度冤魂,使工程顺利进行   一九五一年底,老和尚听说土城、三峡交界处的成福山上,有一个天然的古洞。有一天,他率领几名弟子到成福山,攀藤而上,在山上发现一个东向的天然大石洞,高两丈多,深两丈多,宽数丈,他打发弟子们回去,独自留在洞中。夜间有月光照射,翌晨朝阳初升,曙光照耀洞中。老和尚为之命名曰日月洞。洞顶有泉,清澈甘美。于是就在洞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后来,他在洞外搭建木屋三间,供奉地藏王菩萨圣像,并在洞顶另建茅棚,接引弟子同修。日久之后,附近的善男信女去参拜他,愈来愈多。   一九五五年,板桥的信众们,在土城火山的半山腰间,购了一片竹林地供养老和尚。他去看时,由小径进入,在竹林中砍去竹子,整出一片方丈的土地,再用砍下的竹子编为竹榻,敷以杂草,往上一坐,对随他去的信众们说:此处甚好,你们回去吧!于是就在竹林中露坐,以水果为食。过了两个月,他又平出一片土地,搭建一间瓦屋,供奉佛像。拜山的信众愈来愈多,信众捐资在供佛的所在兴建大雄宝殿、三圣殿、简单的寮房。这时到了一九六一年以后,数年之间,水果师的大名不胫而走,传遍了台湾各地。   此处所建的寺院,老和尚为之命名为承天禅寺,改火山名曰清源山,以纪念他剃度出家的祖庭,及面壁潜修的清源山。 台湾的横贯公路,是一九六一年前后开始辟建的,后来修到天祥那一段,工程遇到了阻碍,这边修好、那边塌陷,工程毫无进展。负责其事的林则彬居士,是虔诚的佛教徒,他苦恼之余,到承天寺去请广钦老和尚开示,老和尚答应他到现场看看。老和尚到了天祥,即在崖上搭了一座草寮,每日在山上打坐。原来日本人统治时代,在这里杀了许多山胞,冤魂不散,聚集在这里,经过老和尚三个月的超度,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后来横贯公路竣工时,林则彬居士在老和尚打座的草寮之处,建了一座塔。 白眼相向,如沐春风   老和尚在天祥住了几个月,又应中部善信之请,由花莲到了台中,在龙井乡南寮的山上,创建广龙寺,到1964年年底才返回承天寺。就在他出门的这段时间中,承天寺的监院竟借口屡次请老和尚回山,而老和尚不回来为由,遂将寺中的积蓄,按等级职事发给众人,各自散了。等到老和尚回来,重新开始收拾烂摊子,重整寺院,并继续兴建山门和未了工程。曾有善信向老和尚建议:这些无法无天的坏人,应该送他们到法院,让他们接受法律的制裁。   老和尚说:佛门广大,好人要度,坏人也要度。我们应该惭愧,自己德能不足,无法感化他们,不应以嗔恨对嗔恨。 还有一次,有些皈依的弟子去听演讲,认为讲演的法师有影射批评老和尚的意思,就打抱不平上山报告老和尚。老和尚非但毫无愠意,反而要上来报告的弟子去忏悔误会讲演法师的过失,并替那位法师解释其言辞的佛法含意,告诫弟子假如今天人家指名道姓骂我们,尚要诚恳感谢,何况人家没指名!老人家还严肃晓以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的大义,他赞那位法师能在花花世界度众生,实是菩萨,并自谦说:我还不敢去呢! 广钦老和尚最令人震撼,最伟大的神通是他的忍辱功夫,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当年广钦和尚在大陆泉州时,住山洞十多年回到承天禅寺。不久,摆在大殿的香火钱丢了。当监院师与香灯师传出这个消息后,举寺哗然。广钦和尚没回寺以前,从来没掉过香火钱,他回来没多久,举寺赖以维生的香火钱居然会不翼而飞。而且让大众直接连想到的,就是广钦和尚每天夜里都在大殿里坐禅,若说有人动手脚,第一个知道的应该就是他;既然他没有发现是谁偷的,那么偷香火钱的人,最有可能的人选是谁呢?在大家心目中也就不言而喻了! 自此,整个寺里上下,大家虽然都不明说,只要一进大殿,碰到广钦和尚,没有不以白眼相向的。古人说:万夫所指,不病而死。他在众人默摈之下,一句表白说明的话也没出口,一点不满怨怼的心也不起。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多礼拜,大家仍然怒目相待,他依然如沐春风。这时候,监院师与香灯师才出来讲话,揭开这段公案的谜底。原来香火钱并没有掉,这只是监、香二师想藉此事考验广钦和尚,究竟在山上十三年,历练出什么样的人格来!没想到他居然在众怒之下如沐春风。经监院香灯这一表白,众和尚都自觉惭愧,这一个多礼拜,天天怒目所向的竟是一个人格完美、超然物外的道人。大家除了生起一份愧疚不安之心外,倍生一份敬佩赞叹之意,而他却依然故我,不为毁誉得失动容。   一九六九年,老和尚又在台湾土城乡公所的右后方,创建广承岩,计有大雄宝殿、两厢禅房、地下室、藏经阁、罗汉殿、讲堂、禅房、华藏塔。工程前后持续十余年,由老和尚的弟子传斌法师主持其事。   承天寺早期所建的工程,由于地基不实,施工匆促,十多年之后,地基陷落,墙壁龟裂,不得不拆除重建。所以在一九七六年,先将三圣殿前的女众寮房改建为两层钢筋水泥的楼房。翌年开山整地,重建大殿、三圣殿。 一九八二年九月,老和尚又派出随侍他十多年的弟子传闻法师,到高雄县六龟乡的宝来村,创建妙通寺。一九八四年七月,该寺工程尚在进行期间,老和尚移锡该寺,是年老和尚年已九十三岁。一九八五年底,老和尚在妙通寺传戒──按照中佛会排列的顺序,一九八五年应该由土城的承天寺举办传戒大典,因承天寺的规模容纳不下大批戒子,所以在其分院妙通寺举行。这次报名受戒的戒子有两千七百多人,其中包括出家众五百多位,是台湾光复以来,由一九五二年开始的三十四次传戒中,人数最多的一次。这当然是广钦老和尚德望的号召所致。 幽默风趣中透出禅机   广钦老和尚幼年未曾读书,所以不识字;终其一生,不曾高树法幢,登坛讲经。但他一生的行持就是经典,就是说法。有一次,佛学家蓝吉富教授,带著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的学生去参拜他,其中一位依严法师,首先问老和尚曰:   请问老法师,修苦行是指做甚么事情,才算修苦行呢?   老和尚答:一切都不计较,日常生活不起分别心,就是修苦行。   慧根法师接著问:请问老法师,对研究教理有何看法?   老和尚答:没有甚么看法,我觉得很自然,你们以研究教理弘法,我以修行弘法,一样弘法。   不错,老和尚是以修行弘法,他的行持就是在讲经说法,为世人树立修行的榜样,所以他对参访者说:我觉得一个新出家的人,应修一段苦行,也就是要粗衣淡饭,勤劳作务,不管是拣柴火、挑水、种菜、煮饭等,你都要做,多做苦工,智慧就易开。一个初入门的人,要把心安住,最好的办法是一心念阿弥陀佛。老和尚承担宗门家业,却一生念佛,也一生劝人念佛。蓝吉富教授尝请问他:您是否走禅宗路子?   老和尚答:不是,我偏净土,念南无阿弥陀佛。   慧根师问他:弘扬佛法,在现代这个时代,以何种方式较为中肯?   老和尚答:唉!我刚刚讲过了,你们是以读书弘法,我是以念佛弘法,都需要。   老和尚也有其幽默风趣的一面,而他的幽默风趣皆含禅机。某日,有一位教授,自认禅定功高,一大早撞进老和尚禅堂,一语不发,自个儿坐将起来,老和尚亦默默无言以对。过了很久,那位教授说话了:老和尚,您看我这是第几禅?   老和尚说:我看不出来。   教授说:听说您的禅定工夫很高,我已到了第四禅,您怎么看不出来?   老和尚说:我三餐吃饱没事干?   随手拿一张卫生纸,嘴巴动几下,转头问教授:   卫生纸跟我讲话,你听到没有?   那教授犹如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默然而退。   某日,一位清修法师来访,对老和尚说:   我修某某三昧数十年,今来台觅地修行,请老和尚开示。   老和尚说:您修某某三昧数十年,应该由您与我开示。我没修过甚么三昧,无法与您言说。   某法师又说:我想闭关,大约要几十坪地,外面弄个小花园,您老看如何?   老和尚说:我们闭关,到底是心要闭关,还是身要闭关?若是心要闭关,我们这个四大假合之身已经够大了。若是身要享受,五大也不够。闭关是关六根,修心是不入地狱。 老和尚在念佛声中安然入寂   老和尚平时生活简朴,日常以水果为食,故有水果师的称号。八十岁以后,因牙齿全脱,不能啃水果,改以流质的牛乳及果汁为食。八十多岁以前,除雨天外,夜间恒在露天跏跌而坐,数十年如一日。有人发现,拂晓之时,满山林木草丛上皆布露水,惟老和尚跌坐之处,数尺的直径内地面全干。老和尚到了晚年,间或在室内或廊下过夜,仍是常坐不卧,即俗所称的不倒单。   八、九十岁时,以至九十以后,圆寂以前,行不用拄杖,不用人搀扶,身体轻健,动作敏捷。   一九八五年,老和尚在高雄县六龟乡的妙通寺传戒,戒期圆满,以要看承天寺大悲楼建筑为名,急欲回台北土城。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回到承天寺,四众弟子闻知,蜂拥上山。数日后是丙寅年正月初一,老和尚召集各分院负责弟子及承天寺大众,老和尚说他将要走了,对各人一一嘱咐,并说明圆寂之后,尸体火化,灵骨分别供于承天寺、广承岩、妙通寺。嘱咐完毕,示意要返回妙通寺,众弟子以老和尚坚欲南下,不敢强留,乃送老和尚回高雄。这天是一九八六年的二月九日。   回到妙通寺后,老和尚日以继夜的念佛,有时亲敲木鱼与弟子们一起念。最后两、三天,他猛力出声的念。郭惠珍居士在《倾听恒河的歌唱》一文中说:   那种使尽每一口气恳切呼唤阿弥陀佛的念法,非常人可及,大众轮班跟他大声念,尚且声嘶胸痛,气力难支,何况他九十五岁高龄?有弟子恐他以近月不食,体力难以支持,故建议老和尚说:师父!我们念,您听就好!老和尚瞪大了眼,斩钉截铁的说:各人念各人的,个人生死个人了。   农历正月初五一九八六年二月十三日,老和尚瞻视清澈,定静安详,毫无异样。午后二时,对身边众人说:无来亦无去,没有事。说完,还向徒众颔首莞尔,在安详中闭上眼睛。过了一会,众人见老和尚不言不动,近前察看,原来老和尚已于众人的念佛声中安然入寂了。享年九十五岁。   老和尚一生并没有高建法幢,升座讲经;也没有妙笔生花,以文章度世,但他参禅念佛、平实无奇的行持却感动了、度化了千千万万的人。老和尚一生没有著作,圆寂后,弟子们把他平时的训诫,辑为《广钦老和尚开示法语录》行世。更为神奇的是,在广钦老和尚圆寂往生时,竟有莲花在空中显现,有人还当场拍摄下这朵妙莲。 台南某居士所摄:老和尚灵龛空中投射光辉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515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轉載】廣欽老法師修行考古題1
jiangjinsong 2010-9-7 09:25
【蔣科學按:廣欽法師是台灣極富傳奇色彩的高僧。此處所貼廣欽法師對弟子修行的指導,我們門外人可以一窺佛教實際修行的無比投入。佛教是修行者要用身心來實證的真理,如果對修行毫無瞭解,僅僅像讀哲學理論著作那樣讀點經論,是很難體會佛教真諦的。】 道证法师讲述   李瑞玲、林嘉雯、陈弘学、林瑞蓁、仰莲居士敬记 前言   在学时,对教授考过学长的题目,通常戏称为「考古题」学生研究考古题,可以了解考试重点,使今考,及未来之考,成绩优异。修行亦然。修行道上,天天有考题,时时有考题。行者研究大德之考古题,可知修行重点,提高警觉,于今,于未来生命考验中,无往不利!   笔试记忆清楚 说一、二、三、   临床血肉模糊 考验百般   我们在医学院读书,讲到要怎样急救病人,就说第一步如何,第二步如何,第三步如何。考笔试的时候,只要照书本,背得清楚就算及格了,但是临床上实际看病人,情形就大大不一样!   比如说,半夜值班,送来一个和卡车相撞受伤的人,一看整条腿都被车压过去,血肉模糊,整只脚又镶着很多玻璃碎片,这个人又是会痛,会流血,会哀叫的人,一方面处理,他还一面惨叫,用「三字经」骂医生,我们一心要救他,既不能手软,也不能够生气,更不能够不耐烦,还要清楚明白,照书上所说的,第一步,第二步去处理。考笔试写答案是比较快,真正要照做是不简单,要一块一块的玻璃碎片处理干净,骨头要接得好,伤口又要一层一层缝好,有时候站一整个晚上,站到早上还不能处理好,要忍饥、耐累,甚至还不能上厕所,这种忍耐的过程,和在学校考笔试就大大不一样!    研经由文解义 苦功百般   修行死去活来 考验难堪   我们的人生修行过程也像这样,读佛经,做早、晚功课已苦功百般,照着经本去实行更困难,时常都考不及格,跌得头破血流,还是得继续照做下去。总是,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此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心中邪知邪见「死」的当下,正知正见「生」。烦恼妄想寂灭了,法身慧命就活泼起来。   感谢菩提道上师长恩   很幸运,我在修行的过程中,遇到很好的师长,就像临床上遇到很好的教授一样,他们平常就会运用机缘出考题,帮我们培养实力,遇到境界的时候,也会用他们自己修行的经验,以适当的启示,帮助我们走过难关。    上广下钦老和尚突击考、演技派、教学天才   (心不在道,保证考得哭哭啼啼)   我的两位剃度恩师,是跟随上广下钦老和尚,修行将近二十年的比丘尼,他们时常会提出广钦老和尚种种的开示和考题,老和尚不但自己修证的功夫很高深,而且我们用现在的形容词来讲,他真的是一位教学的天才,他出考题都不必思议,都是在学生没有准备当中,出临时考题,如果不是时常把心放在佛道的人,就一定会考得哭哭啼啼的,他如果先告诉你要考试,你当然会提高警觉,问题是他不会事先通知你,都是临时用境界来考,看你在没有准备当中的实力如何,我常听恩师说他们自己修行的经过,时常都很感动,比起他们的境界和考题,我的考题实在是太简单了。   实际生活中   是否会发现,这是在考「是非题」呢?   如果我们在学校考是非题,老师出个题目说,过十字路看见红灯应该走过,看见绿灯应该停止,你就自然会晓得要打个X,知道老师在考你是否知道交通规则,但是如果在实际生活中,有人故意把事实歪曲了,或是把事情做错了,我们是不是会发现,这就是在考是非题呢?我们能不能像答考卷、写是非题那么平静清楚?自己好好的作答,交出自己的成绩单呢?我们如果在生活中,没有发现,这是在考是非题,可能我们就会很懊恼,处处感觉很没道理,很愤慨,忍耐不下去,这样就是考不及格。    选佛场中   各人交各人的成绩单   在人生的考试中,我们是各人交各人的成绩单,同一位老师出的题目,每一个学生答案都不一样,每一个人成绩就不同。比如同一个婆婆,骂一群媳妇,每一个媳妇听了,想法都不一样,各人想法不一样,就等于各人交出去的答案不一样,每一个人所得的成绩就不一样。婆婆是婆婆的成绩,媳妇是媳妇的成绩,考试题目本身没有好坏可言,但是每个人应考的心情不同,每个人的答案就有程度的不同。这个世间是一个选佛场,平时生活中大小事情就是大小的考试,就是在选,选得中的人,就往生西方去成佛。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560 次阅读|4 个评论
得一方净土,记录自己的点点感悟
xupeng419 2010-7-2 20:58
一直都是只看文章,不断的输入诸多感触,经验以及认识问题的方式,觉得是时候有所输出,将自己的所思所得所想记录于此,便于与大家交流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难得文章进入热门博文,纪念一下
hjf306 2010-5-31 19:01
今晚打开博客首页时,无意间看到自己前两天写的那篇【人间有佳境(一)】竟然进了热门博文36小时中,且位列第六。开博一个多月以来,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上榜,那个欣喜兴奋啊,自不待言!呵呵,谁叫我们都有虚荣心呢。虽然文章里的图片和文字都不是出自本人之手,我只是将他们整合在一起,不过看到文章还能给人带来美的欣赏,心中甚感欣慰。故写下此文以示纪念。 从开博参加大赛以来,零零星星写了三十篇文章,其中有十篇为转载。参加博客大赛只是一次体验,并非冲着奖励而去,毕竟科学网里的高手太多了,很多博友学识渊博、经历丰富、妙笔生花,点击率、网友投票和评委推荐等更是令我望尘莫及。但我也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写博热情。就像盖老师说的,博客就是自己的菜园子,只要在不触碰“三条红线”的前提下,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的博客就是我的一亩三分地,时时耕耘,终有收获。 我也一直将博客当成一个交流的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心得,以此得到别人的指点和应和。也会经常去光顾别人的博客,增长自己的见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思想层次。通过博客认识了一些好友,能与他们进行真诚地交流,为此感到开心。毕竟,交流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自从上次发了 【 读陈老师文章有感 】 后,评委推荐又多了好几票,终于有了新的突破。能得到评委的认可,也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难以掩饰内心的欣喜,因此也顺便“得瑟”一下,哈哈……虽然博客大赛已经接近尾声,但我并没有因此而“挣扎”,该怎么写就怎么写,何必为了比赛而写博呢?倒不如随心所至,岂不更为潇洒。 希望下次能有自己写的文章进入热门博客榜。无论比赛结果如何,我都会继续耕耘自己的博客,为自己也为别人留一片净土,供人纳凉休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93 次阅读|1 个评论
喜欢科学网这样的净土!
vcitym 2009-3-17 00:53
上篇谈到学术造假事情,这里谈点净土的事情。 在我上大学时,有一段时间,教科书上批判环境决定论,说她是形而上学,不是唯物主义,云云。其实就像很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根本没有读过原文,就人云亦云。当然,批判环境决定论主要是限于当时的环境条件决定的。 现在谈论学术造假,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也是现在的环境决定的,转型期,快速发展,很多事情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发生。关于这些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今天想说的是,关于环境的影响。其实,环境对人的约束是显而易见。有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学习英语通常都需要一个语境,这样才觉得具有发自内心的从属感。多年在外,家乡话一时说不上,可到老家后,不用故意,乡音就自发表达。可见环境的影响还是蛮大的。不知大家是否意识到,在科学网上述实名制,虽然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规则,但这里确实变成了一片净土。这里没有所谓的垃圾,没有所谓的污言秽语,有的跟多是交流、是建议、是讨论,一排春光明媚的景象。我喜欢这里! 由此想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也是很好的一篇净土,主要是它搭建了一个平台,设置了一定的规则,虽然有些胆大的人想违反这个规则,结果敢动真格的《在线》,很快通过自净,继续保持净土状态。 分析这两篇净土,其实有一个共同点特点,一靠制度(规则),二靠监督,三靠奖惩。这样就保持了维护净土的基本要素。这样就保持了净土的纯净程度。 面对现在的各种学术不端,要调整,也是一靠制度,二靠监督,三靠奖惩。只有这样才能靠制度营造环境,靠监督进行自净,靠奖惩推动发展。
个人分类: 杂谈|3051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