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空气污染历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上海和苏杭1990-1999年时空气污染状况介绍
热度 1 Talky 2015-3-27 21:39
前几日和唐文韬博主讨论中国空气污染以前的状况,想起2000年我执笔为某国外机构写的一个英文报告“The Environmental Sector of HU-NING-HANG: An Environmental Marketing Study for Shanghai and the Surrounding Jiangsu and Zhejiang Areas”。满长的,超过100页了。都是网上可以查到的国家和地方环保的相关政策法规标准,以及当地的环保数据。有些空气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数据(网上下载的),对于了解当地空气污染的历史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特此上传供网友参考。第4章第2节:Air Pollution HNH-Chap4-2.pdf 有些图表如下:
个人分类: 空气污染历史|4314 次阅读|3 个评论
看原版书,尊重空气污染历史
热度 6 Talky 2015-3-4 20:17
我曾有较多接触原版书机会。前不久请学生在美国买回了两本二手书: The Big Smoke --- A History of Air Pollution in London since Medieval Times, P. Brimblecombe, 1987 (2011再版) SMOGTWON --- The Lung Burning History of Pollution in Los Angeles, C. Jacobs W. J. Kelly, 2007 (中译本《洛杉矶雾霾启示录》) 第一本书的作者是澳大利亚著名大气化学家,国际著名大气环境期刊Atmospheric Environment主编Peter Brimblecombe。该书介绍了伦敦空气污染历史,包括“雾都”的天气状况。说明污染早在中世纪已经开始发生,导致死亡的污染事件也有多次。1952年发生严重烟雾事件时之前,曾是很好的天气。但一个停滞的低压气旋控制下,突然连续几天严重污染,导致急性死亡。。。很精彩的。 后一本书是记者写的,特点就和前一本不同,也有很强可读性。但是,书中我没有找到洛杉矶烟雾严重时曾导致400人急性死亡的文字。 有网友提到了第一本书,我恰好刚扫描了该书的最后一章:The Great Smog and After,特此附在后面供各位参考。里面第165页的底部,说明了英文词“Smog”的来历:1905年由Des Voeux提出,结合Smoke和Fog: GreatSmogAndAfter-S.pdf (3月6日下午注:伦敦本是“雾都”,伦敦的雾和烟雾的发展史很有趣味,也对理解空气污染的发展很有帮助。我又扫描了该书第6章,“Smoke and the London Fog ”上传 在下面,供有兴趣的网友参考) SmokeAndLondonFog.pdf 我以前曾扫描另一本原版书“Atmospheric Pollution -- A Global Problem”的有关章节,该书侧重历史,有美国的,欧洲的,以及中国的空气污染发展历史。请参阅先前的博文,有相关章节可下载: 2013年1月31日博文: 关于美国空气污染控制简史的参考材料 2013年2月2日博文: 欧洲发达国家空气污染控制简史,外国人看中国空气污染
个人分类: 灰霾|5517 次阅读|16 个评论
可以这样说吗:“人类空气污染历史翻开新的一页:‘灰霾’”
热度 4 Talky 2014-3-29 14:55
请教网友,可以这样说吗:“人类空气污染历史翻开新的一页:‘灰霾’” 灰霾污染特点: – 大城市内没有看到烟囱林立; – 地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臭氧浓度不很高; – 阳光不足,湿度较高; – 区域性,大范围; – 呼吸系统感觉不适,但没有急救车呼啸; – 高浓度二次细颗粒物( PM 2.5 ):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碳; – 重霾一过,又有蓝天白云,污染无踪。 比较已知人为空气污染类型: 类型 发现 年代 代名词 主要污染物 和特点 人体影响 环境影响 污染事件 燃煤无控制污染 古罗马 伦敦烟雾 高浓度二氧化硫和烟尘,严重雾霾 急性致死,慢性尚少研究; 重霾,能见度严重降低 1952 年 12 月伦敦烟雾,急性致死 4000 人,直接相关致死 8000 人 机动车尾气无控制污染 1940 年代 光化学烟雾 高浓度臭氧。氮氧化物、碳氢、有机物、细颗粒物。阳光,干燥 眼睛和呼吸道刺激 慢性影响涉及 PM2.5 中霾,能见度降低 1955 年 9 月洛杉矶烟雾,但没有发现急性致死记录 酸雨 1960 年代末期 酸雨 降水酸度低于 5.6 ;二氧化硫、硫酸盐、氮氧化物、硝酸盐 不明 建筑物和材料被腐蚀;水体 / 土壤酸度增高 长期影响, 80~90 年代曾被重视跨国界输送问题。 臭氧层破坏 1970 年代 平流层臭氧层被破坏 氟氯烃等 皮肤疾患 气候变化 平流层臭氧层被破坏 发现“臭氧洞” 细颗粒物或 PM2.5 1990 年代 细颗粒物或 PM2.5 细颗粒物 发达国家浓度很低 呼吸道刺激,慢性致变 能见度降低 1997 年美国提出 PM2.5 环境质量标准,加强其影响能见度的研究 温室效应 气候变化 17 世纪发现, 21 世纪重视 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全球变暖,积雪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降水变化,极端气象事件频发。 研究中 严重影响 长期效应 注:表中火山爆发、沙尘暴、森林大火等自然原因为主的空气污染问题没有列入。发展过程中常见的扬尘污染也没有列入。补注:因为事故发生急性空气污染事件也没有列出,如1984年印度博帕氰化物泄漏事故,1986年切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2011年日本海啸核电站事故等。 我国灰霾污染实际上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就开始严重发生, 2005 年前后是第一次高峰, 2011 年下半年开始严重侵入北京,引发全国和国际上的注意。和已知空气污染类型比较,最接近的是美国关于细颗粒物的重视和能见度的研究。但是,我国的灰霾污染中 PM2.5 浓度远远高于美国,并且有明显呼吸道刺激感觉。我国灰霾很可能主要来源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虽然采用高烟囱,但没有严格控制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以及日益增加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所致。和发达国家不同。 因此: 类型 发现 年代 代名词 主要污染物 和特点 人体影响 环境影响 污染事件 灰霾 2000 年代 细颗粒物或 PM2.5 高浓度二次细颗粒物 (PM2.5) :硫酸盐、硝酸盐、二次有机碳; 冬半年高发,阳光弱,湿度高,区域性 呼吸道刺激,慢性致变 能见度降低或严重降低 2013 年 1 月中下旬北京雾霾, 2013 年 10 月哈尔滨雾霾
个人分类: 灰霾|4255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