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气候背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青蒿素成功的气候背景
热度 7 fpe 2015-10-6 08:55
青蒿素成功的 气候 背景 昨天新闻传来,举国振奋。看到临床工作者获奖,我们理论工作者颇有意见,这里我来挖一挖青蒿素成功的时代背景或气候背景。 因为我对古代火灾比较关注,所以很容易发现古代火灾的气候特征,而这些气候特征又是与古代的气候脉动相关联。所以我看历史事件,立即琢磨起气候背景。比如,有人提到“ 公元 340 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 ”,我立刻认识到公元 330 年是气候变冷的周期,比如《中国历朝气候变化》中提到“中国气候也大致经历了“较冷 ( 公元 300~330)- 寒冷 ( 公元 330~360) 一稍冷 ( 公元 360--400) ”的波动“。石勒曾经禁火(禁火是应对冷干气候的一种办法),禁寒食(禁寒食是防止疾病),另外渤海结冰也很严重。 石勒 禁火 后赵 (328-349 年 ) 年间 ,石勒称帝 (太和 3 年,公元 330 年)后,火禁甚严, “ 下令夜间禁火,百鼓之后燃火者,鞭之一百 ; 延火烧一家,斩五部都督 ” 。 ” 百鼓 ” 即夜间起更之后。 “ 五部都督 ” 应是城市按南、北、东、西、中分区的行政长官。火禁令由他们贯彻执行。 这里 石勒禁火,显然是为了防火,因为该年度是冷相火灾高峰年, 当时 的气候特征是 “旱,天下大饥“ ,符合冷相气候的典型特征。 冷相 气候 会 导致干燥,火灾多发, 消防 对策 在 缺乏有力的灭火工具之前,只能是 禁火 停水。 禁 寒食 石勒 对历史的另一个影响,是先禁 后 恢复寒食。 根据《晋书》卷 105 《石勒载记下》中的 记录, 后赵君臣对是否禁寒食发生 了 争议。石勒先是下令禁止寒食,原因是“前者外议以子推诸侯之臣,王者不应为忌,故从其议”;后来后赵境内发生了大的灾害,于是有些大臣又上疏要求恢复寒食,“去年禁寒食,介推,帝乡之神也,历代所尊,或者以为未宜替也。一人吁嗟,王道尚为之亏,况群神怨憾而不怒动上帝乎 ! ” 面对要求恢复寒食的大臣,石勒要求“尚书其促检旧典,定议以闻”,这里所谓的“旧典”就是指儒家经典,结果因为没有能够找到,所以石勒作了一个折衷处理,只允许寒食在局部地区盛行,“并州复寒食如初”。 如果 把禁寒食放到气候变冷的角度来衡量,就很容易理解了, 公元 133 年,周举禁寒食; 一个气候周期 6 3 年之后,曹操禁寒食 ;又两个 气候周期的 124 年之后 , 石勒禁寒食, 再过 144 年 后 的 474 年,魏孝 文 帝禁寒食,他们都是受到气候变冷的影响,而做出 限制 寒食的决策。后来 由于 各种原因,禁止并不完全,只不过是限制而已 。 寒食 作为节日 是自己消亡的 , 而不是 哪一个 皇帝禁断的。从 气候 变化的信息中,我们可以 观察到 禁寒食的潜在 背景 是气温 降低 。 渤海 结冰之谜 竺可桢 曾经利用渤海结冰的故事,来说明公元 4 世纪的气候变冷。 根据《 资治通鉴 》 记载: 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 336 年),在基本上消除了眼前的威胁之后,慕容皝决定 与 自己的弟弟慕容仁 摊牌对决 。司马高诩 向 慕容皝建议说: “ 慕容仁背叛君亲,人神共怒。过去,渤海从未结冰,自此慕容仁反叛以后,渤海三年都结冰了。况且,慕容仁一直防守陆路,这也许是上天将要让我们从海上袭击他啊! ” 慕容皝表示同意,但是,手下幕僚都纷纷表示反对,以为从海上踏冰而过,十分危险,不如陆路安全。慕容皝 重申 了高诩的建议,并说: “ 过去,汉光武帝曾经因为滹沱河结冰而完成了大业,我的决心已下,再敢阻挠的,斩首! ” 于是,在 该年的 1 月 19 日,慕容皝率领 军队 从昌黎(辽宁省义县)向东进发,部队踏冰而行,一共走了三百多里地,抵达历林口 (大约在辽河下游),部队从那里登陆,丢下辎重,组织轻装部队,快速向平郭(辽宁省盖平县)进发。 问题 在于,渤海的北部是很容易结冰的,至少在上一个冷相周期的 1 957 ~ 1977 年,上述地区经常性地在冬季结冰,因此渤海结冰,仅能够说明当时是冷相周期,而并不能用作全球气候整体降低的证据。 牟 重行考证的结果是竺可桢的结论不成立,可是如果我们用气候的 60 年周期来看,从公元 333 年到公元 336 年的气候变冷是很容易得到解释的,因为石勒也在禁寒食,说明大家 都感到了气候变冷的现状。 根据上述三则故事,我们可以认识到葛洪记录青蒿素的气候背景,那就是由于气候变冷,导致气流运动性不足,产生大量的死水,所以蚊虫肆虐,带来严重的疟疾问题,于是有青蒿治病的记录。所以青蒿素的发明,也是气候脉动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 历史上著名的疟疾肆虐,大多发生在冷相气候周期。比如伏波将军马援,死于冷相气候周期的疟疾发作。巴拿马运河修筑期间( 1888 年前后)的蚊虫疾病(黄热病和疟疾)法国人死亡率极高,以至于工程无法开展,才被美国人接手,占了大便宜。 1955~1972 年,越战的时段就是典型的冷相气候周期,大气层缺乏扰动,所以蚊虫极多,疟疾泛滥的结果,就是 523 工程的气候背景。 为什么屠呦呦的工作再次得到世界的认可?因为气候自从 2007 年之后,再次转冷,所以非洲的疟疾又开始抬头,间接促进了 2011 年的获奖和 2015 年的获奖。冷相气候导致疟疾的另一个证据是台湾的“登革热流行”,登革热与疟疾的 寄 主都是蚊虫,都是与冷相气候相关联的。冷相气候的另一个结果是雾霾(大气层缺乏扰动,没有浮力就无法上升),所以雾霾危机和蚊虫(疟疾、登革热)危机是耦合 相伴 的,他们都是冷相气候周期的结果。 所以,屠呦呦的成功,符合我上一篇博文的发现,那就是每个人的工作都是渺小的,但是 个人的 眼光可以把渺小的工作针对社会的 特殊 需要,作出令人仰视的贡献。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4407 次阅读|7 个评论
年年岁岁又寒食
热度 9 fpe 2014-3-31 09:27
年年岁岁又寒食 ------- 说说寒食节背后的气候密码 再过两天,就是我国传统节日当中非常重要的清明节。 我国政府规定清明节放假三天,其实就隐含了寒食节放假两天,清明一天的古代节日安排和习俗,有着深远的历史回响。 很多人并不知道,寒食节是我国古代的消防节,是我国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节日,是影响我国数千年的火耕文化的一部分。当代 政府虽然没有明令恢复寒食,可是我们应当认识到寒食的各种功能,才能更好地享受这一春天的节日。 寒食具有多种功能,只有认识了其中的每一项功能,才能够认识其现代意义。首先,寒食节过去是,现在也是 消防节 ,这一点在大兴安岭林区仍然存在,只不过没有冠名寒食,仍然需要冷食,这是林区防火的需要。为什么寒食节不能火食?在《山海经》中记录了公元前 4000年左右的北方民族(山戎),有着不火食和荡秋千的习俗,是他们不吃熟食么?不是,而是为了林区防火,在短时间内不火食。那么,为什么不火食那么重要?这是古代的一种生产和生存方式,由于我国的金属工具出现很迟(至少比以色列代表的中东地区晚了1000多年),没有工具,只好采取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该生产方式的存在基础,就是天象。一定要在一定的时候(大雨来临之前)点火,这样可以一次性解决开垦、除草、施肥、浇水等问题,所以对放火的时机要求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先民提出了“百五节”,即冬至之后的105天,是放火之前的准备,不得动火,是为了在雨季到来之前,有足够的燃料,保证降雨和施肥的需要。 我国古代的井田制,公田私田,就是与刀耕火种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刀耕火种需要大规模的协作,所以必须在公田的效果最好。商鞅变法的关键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其实质就是由于农业工具的改善,允许人们精耕细作,因此不必采用刀耕火种的粗放管理方式了。秦国最早进入农耕社会,这是七国大战,秦国胜出的重要原因。 其次,古代“上巳春嬉”,九月九登高,三月三临水,现代的寒食节与上巳节一起,并入了清明节,因此宣传寒食节,也有鼓励春游,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化作用。因此,寒食节也是 旅游节 ,是人们“踏青”,“远足”,“重返自然”的好时光;这一点早就被旅游公司过度开发了,只是旅游受气候的影响比较大。 气候寒冷重端午,气候温暖看寒食 (古代的寒食,最晚发生在五月五日),我国古代的节日,随着气候变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南方客家人(潮州文化)把二月二当作寒食节,有着气候温暖的考量。现在全球变暖,更靠近唐代“春城何处不飞花”的物候条件,因此有推广寒食节旅游的必要性,这可能是我国政府改变假日制度的主要目的。 第三,寒食节秉承了古代的上巳节,曲水流觞,是古代中华民族的 情人节 ,有助于男女交往,提高社会的婚配质量;“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孔子在某一年的上巳节,提出著名的“沂水春风”故事( “莫 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汉武帝遇卫子夫,就发生在公元前 139 年的上巳节。 王羲之写作《兰亭序》,也是发生在某一年(永和九年)的上巳节,“曲水流觞”,背后有没有浪漫故事?他没说,我们不知道。 唐代徐谦益的《初学记》收录了数十首上巳杂诗,说的几乎全是野外宴饮游乐,以及青年男女结伴比目之事,如晋潘尼《三日洛水作诗》“暮春春服成,百草敷英蕤;聊为三日游,方驾结龙旗。廊庙多豪俊,都邑有艳姿。朱轩荫兰皋,翠幕映洛湄;沉钩出比目,举弋洛双飞。羽觞乘波进,素卵逐流归。”梁朝沈约《三日率尔成篇》“清晨戏伊水,薄暮宿兰池。象筵鸣宝瑟,金瓶泛玉卮。宁忆春蚕起,日暮桑欲萎。”今天,上巳节与寒食节背靠背,都已经成为清明节的活 动内容之一。 第四,寒食节只能吃熟食,因此古代即称作“ 熟食节 ”。作为一种快餐的熟食,寒食节美食也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个改基因和化学添加剂当道的时代,有必要研究绿色食品和寒食美食,满足人们的特殊口味。寒食不动火,需灭烟,可是并没有制止其他的加热方式,如微波炉,因此现代人并没有对寒食冷食的困境。关键是,如何加工食物,让人快速享用?麦当劳早已做到了,你看到麦当劳有火源么(有热源,无火源,是消防突出单位)?所以,熟食就是快餐,是中国古代的快餐,本来是很容易推广的。在当今的雾霾危机,严控大排档的氛围下,有必要再次推广我们古代的“熟食节”。古代 “ 岭外无寒食,春来不见 饧 ” ,应当改变成现代的 “ 神州少排挡,处处见春饧 ” 。 第五,寒食节扫墓,是凝聚社会宗族的一种手段。在这个小皇帝横行的时代,需要灌输一些过去的宗族礼法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韩国仍然保留寒食扫墓祭祀的作用,我国则归入了清明节的内容,这是对历史的错误理解造成的。我国的 扫墓节或祭祖日 ,本来是寒食日进行的。西方教科书《人类社会 》认为,中国的刀耕火种社会持续时间晚(可能是因为资源丰富,燃料多),而文字出现早,因此远古民族的祖先崇拜得到记录和流传。这可能是中国社会祭祖文化流行而上帝崇拜不流行的重要原因。西方社会也曾经经历过敬拜祖先的阶段,但那时没有文字,所以没有保留下来,于是发展成一神崇拜和各种宗教。 第六,寒食节与群众性体育运动相关联,秋千拔河, 蹴鞠风筝。因此寒食节也是我国古代的 健身节 。刘向认为,蹴鞠始于黄帝 ,符合本文寒食始于黄帝“节用水火”的认识。秋千始于“ 北方山戎 ,寒食 日用秋千为戏 , 以习轻 趣者” 。所以秋千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健身游戏,符合《山海经》对北方民族禁火寒食的认识。 男蹴鞠,女秋千, 是唐代典型的寒食运动,是中国最正统的本土健身运动。不必讳言,中华民族的健身传统是源远流长的,中国男足是混蛋特例,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的体育渊源。 第七,寒食节背后的 介之推故事,是“忠”,“义”,“节”,“孝”,“隐”的集中体现,也有宣传统治者的“恩”和“赏”的作用。知恩图报,赏罚分明,是道德社会的一条标杆,也是封建社会得以稳定发展上千年的秘密。因此,推广寒食节,具有一定的传统教化作用。就此而论,寒食节相当于中国的 感恩节 ; 寒食节的禁火实践在汉代仅仅局限在并州(山西太原)一地,魏晋南北朝时传播的南方,唐代因为李唐王室的尊崇而传播到四面八方。远在新疆的高昌,朝鲜半岛的韩国,带水之邦的日本,都曾经流行盛唐的寒食节日及活动。 “ 禁火初从太原起,风俗流传几千祀 ” , “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 ,介之推的传说,随着寒食节的广为流传而深入中华民族的心灵。可以说, 2600 多年前的一把火,烧出了一位民族偶像。难能可贵的是,介之推故事的流行,完全没有赖宁背后的宣传运作,是民间的自发行为,历久而弥新,让人啧啧称奇。当前社会提倡以人为本,更需要提倡感恩。因此,介之推的故事,并没有失去其文化的价值。只有“有恩必报,有功必赏”,建立合理的赏罚制度,才能够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和谐的公民社会。 顺便说一下,上巳节是农历三月三,是太阴历或者夏历的节日;寒食节是冬至之后的百五日,是火历的节日,是按照大火星( 天蝎宫的 α星,我国叫做大火或心宿 二)锁定的节日, 是中国古代最原始的 历 法;清明节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农历节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可是被固定到公历的某一天,所以现在算是太阳历的节日了。三者差不多时间发生,都是代表了真正春天的节日。重上巳节和寒食节的时代往往比较暖和,宋代以降,气候变冷,所以上巳节和寒食节都并入了清明节,给我们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清明节。 Nolan,P., Lenski, G., Human Societies, an introduction to Macrosociology, ParadigmPublishers, 2004, page 117 劉向《別錄》:「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之時。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蹋徒獵反,鞠求六反。 」 《艺文类聚·岁时部》转引 《古今艺术图》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5428 次阅读|1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