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母亲逝世三周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又是一年清明时——怀念去世三周年的母亲
热度 1 ajygz 2014-4-5 23:16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一晃,母亲已经离开我们近三年了,从母亲被确诊为食管癌中晚期到逝世 ( 享年 69 岁 ) ,约 15 个月,这是学中药的、医药工作者的我生活中经历的“最专业”的事情,如今回想起来,此过程中的专业知识、骨肉亲情、生命意义及对生态的理解等是当时已而立之年的我未曾遇到过的,这也许就是成长过程中的“节点”吧,略述如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1 、做胃镜检查:作为她最小的儿子和“半个”医生,我陪她老人家去医院做的胃镜检查,并“淡定”地告诉她仅是胃溃疡,比之前严重了些。其实,当时医生就告诉我很可能是食管癌,需要进一步做病理切片检查。 2、 隐瞒病情、“篡改”胃镜报告:检查后的一段时间,只是告诉母亲她的病还是以前 的胃病,溃疡比以前严重些,医生说可能需要做个小手术。但她一再要求看一下检查报告,而我将初诊为食管癌的报告“篡改”后给母亲看,她看到了盖有“某某医院”红章 ( 印章确实是去做胃镜检查的医院盖的,但报告是我修改过的 ) 的报告后,心理也受到了很大的积极影响 ( 也说明“生物 - 心理 - 社会 - 环境”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是科学的、必须的 ) ,一段时间精神状态很好。但我们还要面对现实,医生 ( 当时的外科主任和省肿瘤医院的外科主任也是中国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建议手术治疗,我们也想让母亲手术治疗——除了她自己和父亲之外。但后来没有做手术和放疗结束后没有不再化疗的事实证明,父母亲的“经验”选择是正确的,虽然他们只是普通的农民。而在医学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的选择是必须的,但“经验”的判断也不是可有可无,有时甚至后者胜于前者,就像已经论争了一个多世纪的中西医一样——其实二者是互补的,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在与母亲进行术前沟通后 ( 当时还没有告诉她实际的病情,但最后,她坚决不同意手术并告诉我们她知道自己得的什么病,并又一次说起已去世多年、同样患食管癌的二舅手术时的境况。 ) ,也就放弃了手术治疗,回郑州治疗,遂了父母的心愿。 3、 在郑州住院、检查、放疗、化疗、中医药治疗:住院后,母亲又做了 X 光 ( 钡餐造 影 ) 、 CT 、核磁等一系列检查 ( 一般来说,这些“重复检查”也一再被诟病;但如今的医疗市场,“重复检查”甚至“过度医疗”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 ,之后就确定了放疗的疗程和方案。住院期间,基本都是老父亲在照顾母亲,我们断断续续陪过母亲。放疗结束后,效果还挺好,听父亲说,放疗后母亲每顿能喝一大碗面条——与患病前差不多,而放疗前只能喝不到半碗。后来又进行化疗:结果,听父亲说,第一次用药母亲的身体就受不了 ( 她一直都比较瘦弱,个子又小;但从小到大,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田里,我所见的均是勤劳、苦干、坚韧的母亲。 ) ——一周上吐下泻,疗程没有结束就放弃了化疗,出院回老家了。后来又去医院复查,到中医院看中医、喝汤药,但母亲的状况与化疗前相比越来越差,最后,只能喝一些稀饭而且量很少很少 ...... 。现在想想,化疗前父母亲没有像极力反对手术那样拒绝化疗,而是勉强接受,或许他们的“经验”判断也被医学的“科学”判断说服了吧。而后来的事实又一次证明,父母亲尤其是父亲的判断更合理、准确、理性。所以,对于癌症患者,是手术治疗还是放、化疗,仅仅从“科学医学”的角度判断是不够的,“经验”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更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类似的例子有很多 ( 见 央视《新闻 1+1 》 2012 年 5 月 21 日播 出《放弃治疗 ,然后活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陈作兵尊重半年前确诊为“恶性肿瘤晚期,全身转移”,无法手术的父亲的决定,放弃治疗,回老家 ...... 最后平静离开人世。我很敬佩作为医生的陈作兵和普通患者家属的陈作兵,更敬佩这位老父亲! ) ——手术、化疗反而起消极作用,生存期可能缩短了、生活质量可能也下降了,医药费也花费巨大 …… 。这个时候,何谓生命、如何敬畏生命、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就值得深思了!——虽然现代社会的基因、分子生物学等科技高度发达,但今天的人们对于生命奥秘的理解还远远不够,甚至可以说理解得有些肤浅、片面;所以说“生命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从某个角度也可以说西方的“安乐死”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也颇为深刻。 4 、母亲最后的日子:母亲最后的日子更多的还是在父亲的陪伴下度过的,而我们仍是要面对“忠孝”的两难选择,只能短暂陪他几天。母亲去世后,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与痛楚,父亲还说,患病后的母亲一直没有拖累任何人——包括父亲本人,她是在苦苦的支撑?还是命中注定?我也不知道 …… ,但母亲的性格是这样的:只要她能做到,绝不会轻易麻烦别人,忍耐性极强。最典型的是在患病的时候,平时的感冒发烧就不说了,尤其是这次大病,在我陪她去医院检查的近两年前,她就感觉在吞咽时食管处有异常——其实这是很敏感的信号,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去医院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 也显示出积极和正确的医学观、健康观、疾病观的极端重要性 ) 。即使在去世前的几天,母亲也只是在上下床时间让父亲帮助一下,直到离世的那天 …… 。 5 、安葬母亲:在这个问题上,我与家人的观念略有冲突,不过,最后也达成了协议,即遵从农村的风俗,也算是结合自己家里的情况作出的理性选择。我想,这也是勤俭持家、操劳一生的母亲不会反对的,虽然她过了一辈子的苦日子,在刚刚有些盼头的时候不幸患上了绝症 …… 。所以说,传统和文化的“惯性”是很大的,若要使其有所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不断的努力和改变也是必要的。 6 、近些年对“生态”、“生命”的思考 , 尤其在今年的清明节 :“生态”和“生命”的问题是非常值得深思的,而“生态”的最直观涵义就是“生命的存在状态”,也即“生命”离不开“生态”、“生态”又关乎“生命”。所以,从“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认识并理解生命”的层面去理解“生态”,培养“生态意识”、落实“生态行为”、成长为“生态个人”,以“生态文明”的最高境界——“知行合一的生态文明”为目标,理应成为自己的追求! 2014 年 4 月 5 日——又是一年清明时,工作、生活在青山绿水的“生态性”大学校园(见下图)已逾八年的我,以此文怀念已经离开我们近三周年的娘! 2014 年 4 月 5 日 23:00 于诗外斋
个人分类: 传统节日|417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