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分支学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专科与全科及其哲学
benlion 2012-10-19 04:56
医学上分科,甚至非常细,但人体是个整体,局部与整体相关;然而,一个医生,很难全面精通,这就存在专科专家与全科通才概念,通才未必科科专精,却必须科科熟悉又精深一个专科。一个人也是如此,擅长一个专业,也必需熟悉有关人的知识,比如,科学家懂文学、哲学,但未必是哲学家或文学家。一个科学家,也需要人生的信仰精神等,一个研究社会文化的哲学家也必需熟悉有关科学知识等,这就使得各专业和各行专家的价值存在。 科学家是指从事科学研究发现新的知识,哲学家是从事哲学思考建立独自创新的思想体系,科学包括物理、生物与社会科学,这里以生物医学为例探讨。 生物医学(在这里)统称涉及生命与疾病问题整个生命科学领域,有时也特指基础医学或生物 - 医学模式的基础研究。理论生物学是贝塔郎菲提出的以系统理论和数学模型,甚至包括计算机方法的生物学研究,对应于物质科学(天文、地理、物理学、化学等)的是理论物理学。系统生物学是理论生物学,也包括现在称之 “ 干 ” 实验方法的计算生物学,与实验科学的交叉学科。一个学科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但具体科学家有一个很专业的研究范围,实际上任何一个很专业的领域都要涉及到许多其它的学科领域,一个专家是特指这些学科的特定 “ 交集 ” 区域有所成就的人才。比如,科学哲学家是研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那么这个交集区域就是这个专家的特长所在。 专家特指在一个具体领域有所深入钻研。比如,理论生物学,如果研究领域是生态系统,却没有研究神经系统,属于生态系统的理论生物学专家,在神经科学领域就不是专家,但仍可称为理论生物学家。如果不做实验研究或观察,只以数学模型研究生物学,就不能称为实验生物学家。系统生物学家,熟悉数学模型、生物信息学,也采用实验分析等,但未必是生物数学家,也未必是生物信息学家。假如,生物信息学家,然后研究系统生物学,那么即可称为生物信息学家,也可称为系统生物学家。总之,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的是那个领域的专家,只是熟悉和了解或应用一个领域甚至只是知道最新进展就不一定是那个领域的专家。比如,对西方宗教阅读不少资料乃至原著,但并非有所建树就不能称为专家,在社会学和企业经济上的阅读是创业所需,必须熟悉,但没在这个领域有独自的创新,也不能称为社会学或经济学专家。 以上为生物学,医学包括基础和临床医学,如果在实验室研究疾病机理、检测或药物分析与筛选等,但没有在医院进行临床实践或对病人诊断或治疗,就不能说是临床医学家。生物医学也包括农学中涉及生物及疾病的内容,动物或兽医等专称,但医学一般指人的医学。如果不做遗传学,但做神经生理学与疾病研究,可称为生物医学家或生理学家,但未必是遗传学家,或未必是一个临床医学家,尽管生物医学包括了遗传学和医学。如果不做临床医学,研究疾病遗传学的医学遗传学家,可称为遗传学家,但未必是医学家。 进一步,如果讨论医学、生物学是否是科学,这就已经属于哲学研究了,这个问题是科学哲学的学科领域,不再属于医学或生物学研究范围。一个科学哲学家,如果是一个科学家研究科学哲学问题,可以即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哲学家。如果不是科学家的哲学家,研究科学哲学,就不能称为科学家。对所有科学领域熟悉,也可以对所有哲学领域熟悉,但如果不是独自的创造或创新,不是自己研究发现的新知识,那么,可能是科学普及或哲学知识的著作专家或教育家,但未必一定可称为科学家或哲学家。
个人分类: 2012|2773 次阅读|1 个评论
信息哲学的若干分支
gl6866 2009-3-17 20:25
按:我曾在再谈信息哲学的名称的博文中说,信息哲学是个学科(公共的)而不是个学说(个人的)。尤其是信息一词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一个专业术语越是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其内涵就越难被辨识出来。而信息这一概念就是这样一个曾经是专业术语的概念,所以研究起来也就格外困难。除此之外,研究信息需要一定的学术水平并了解信息这个概念的前世今生。下面这篇文字就简要的罗列信息哲学所基本涵盖的领域。 信息哲学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它属于工具驱动型的学科。信息的哲学问题始于形式科学,哲学家也曾不时得对这个问题抱有一定兴趣。但是,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均可归入信息的哲学问题的研究。但是随着计算这个工具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使其上升为方法论的层面,加之互联网的崛起和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等概念的问世,信息哲学作为新兴的社会形态的一种理论自然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信息哲学的若干分支 信息哲学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它属于工具驱动型的学科。信息的哲学问题始于形式科学,哲学家虽然也不时对这个问题抱有一定兴趣。但是,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均可归入信息的哲学问题的研究。但是随着计算这个工具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使其上升为方法论的层面,加之互联网的崛起和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等概念的问世,信息哲学作为新兴的社会形态的一种理论自然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这种工具驱动的社会变革的观念在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戴森(Freeman Dyson)那里有过清晰的描述。戴森强调科学革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观念驱动的(concept-driven),即用新的方式解释旧的事物,比较符合这种革命的有库恩所描述的发生在物理学领域的由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所代表的科学革命。但是,还有一种则是库恩所没有谈到的,这便是所谓的工具驱动的(tool-driven)科学革命,其核心是新的工具发现了需要解释的新事物,而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由此而来的一场涉及整个生命科学的革命,则主要是由工具所驱动的。不同的驱动方式的革命也是有所不同的,一种是拿破仑式的,表现为刚性、有组织、有纪律;而另一种则是托尔斯泰式的,有创造性、但却是混乱和自由的。由工具所驱动的科学革命将发生在信息科学领域,而以信息和计算机科学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等相关的工具为代表。 一个学科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资源,除了要看学科本身,如看它是否古老、是否有经典、是否有大家等,更要看这个学科所讨论的话题是否能够产生有说服力的成果。信息哲学之所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除了它的话题可以上溯到古老的传统(如普遍计算的思想源于大哲学家笛卡尔、莱布尼茨等)之外,关键还在于它利用计算机拓展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方法论,即所谓的工具驱动的创新的方法论。正是由于有了新方法,传统的话题才能获得新的视角,获得新的生命,而新的话题也会随着新的方法论的广泛应用不断问世。新的视角的引入同样也影响了其他哲学话题。信息理论和计算方法、概念、工具和技术已经开发出来了,而且在许多哲学领域得到了应用,这才是它迷人之所在。 虽然工具驱动的信息哲学在探讨的问题上呈现出各向异性,但是从学科的划分上还是能够比较清晰的看出一些基本脉络。下面就是信息哲学的若干子领域或子学科: (1)人(与动物)的认知和语言能力、人工形式的智能研究(人工智能哲学、信息理论的语义学、信息理论的认识论、动态语义学等); (2)推理和计算过程研究(计算哲学、计算机科学哲学、信息流逻辑、情景逻辑、模态逻辑、认知逻辑、道义逻辑、非单调逻辑、时态逻辑、条件逻辑、行动逻辑等); (3)生命组织原则和代理生命(人工生命哲学、控制论和自动机哲学、决策和博弈论); (4)物理和概念体系建模的新方法研究(形式本体论、信息系统理论、虚拟实在哲学等); (5)科学知识的方法论研究(以模型为基础的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的计算方法论); (6)伦理学问题(计算机和信息伦理学、人工伦理学); (7)美学问题(虚拟实在环境的美学理论、多媒体/超媒体理论、超文本理论和文艺批评); (8)信息社会以及在数字环境下的人类行为的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现象研究。 从另一个角度看,专业社团对学术共同体的影响无疑也是巨大的。例如,在信息哲学得以确立的过程中,美国哲学协会哲学与计算机分会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另一个例子便是计算与哲学协会。在过去的16年中,该协会每年都围绕一个计算和哲学相关的主题举行年会。回顾过去各年会所讨论的议题,可以发现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值得关注的。首先,是哲学教学的计算机应用,这包括以计算机为中介的计算、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电子出版、逻辑与逻辑软件、网络哲学资源建设等范畴;其次是计算机的社会方面,如信息与信息技术哲学、计算机伦理学、计算机文化与社会、虚拟实在等;第三,与哲学的创新相关,其中人工智能/认知科学、人工生命/生物学中的计算机建模、形而上学等是重点关注的问题。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哲学家对哲学基本概念的观念,如信息哲学所探讨形而上学问题更多地侧重于分布式处理,突现的性质、形式本体论、网络结构等问题,这是传统哲学所未能涉及的领域,因而可以说信息哲学将哲学探究的疆域拓展了,为人类理解做出了新贡献。 英国著名的布莱克维尔出版公司(Blackwell)即将推出一部关于信息哲学的导论性的著作:《计算与信息哲学指南》。从中也可以看出信息哲学的基本走向,信息哲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信息、计算、复杂性和系统;在计算机的社会维度要讨论的议题有计算机伦理学 通信与交互作用 网络空间 数字艺术;心智与人工智能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其中人工智能哲学及其批判、计算主义、联结主义与心智是主干;现实的与虚拟的世界构成信息哲学的另一重要维度,其中包括形式本体论、虚拟实在、信息的物理学、控制论、人工生命等诸多话题;语言与知识、信息与内容、形式语言和超文本理论形成信息哲学的一极;而逻辑与概率则设计诸多逻辑,以及人工智能中的概率性推理、决策论和博弈论等;最后是科学哲学中的计算、计算机科学的方法论、信息技术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方法的计算建模等。 总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信息哲学的学科框架已经建立起来,在未来的岁月中将进入信息哲学的常规研究。
个人分类: 信息哲学|405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