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之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之前与之后
热度 2 lvnaiji 2015-1-10 09:38
吕乃基 任何事情在时间序列上都有前后之分。哲学上通常探讨客体在演化过程的前后之间的间断或连续,例如耗散结构理论的分岔图、突变论、超循环理论,以及协同学等,一方面是之后新质的“涌现”,另一方面是对之前的“记忆”。相对而言主要是在“本体论”的范畴内做文章。至于是否可以预测,还涉及认识论中主客体的关系。在上述领域学术界已经有大量成果。 博主在此处要说的是社会领域,特别是当下中国社会中的“之前”与“之后”,看看在这些“前后”之间的变化和其中的奥妙。 类型一: 种种事故发生之前的漠视与之后的重视、感动和不惜一切代价。 之前对审批的迷恋和之后对监管的缺位和迷茫 高校:发达国家的宽进严出,中国的严进宽出。课题申报难,通过易…… 问:谁在行使权力?权力用在何处?如何使用权力? 类型二: 保险公司之前的“热情”和之后的冷漠、百般抵赖 始乱终弃,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问:什么是动机和目的?有没有矢志不渝的动机,动机是否“与时俱进”? 类型三: 前倨后恭,当然也有前恭后倨。 问:得悉对方底牌之后,博弈双方权重发生变化。能否虚怀若谷一以贯之? 还有其他等等……
个人分类: 人文|274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系统相关】【50个WINDOWS8小技巧】
lcj2212916 2014-6-3 21:56
【名稱】:50个WINDOWS8小技巧 【作者】:-- 【大小】:151KB 【格式】:pdf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1、锁屏 启动之后,用户将首先看到Windows 8 的锁屏界面,每当系统启动、恢复或登录的时候,锁屏就会出现。如果您使用的是触摸屏设备,那么用手指一扫然后输入密码就可以登录系统。如果不是触摸屏设备,那么就用鼠标点击之后就能够登录系统。 2、Metro主屏 当用户登录Windows 8 系统之后,............. 【下載載點】: http://www.400gb.com/file/65827018
965 次阅读|0 个评论
iPhone之后:思考下一个科技突破
热度 5 bigdataage 2014-4-12 15:40
iPhone之后:思考下一个科技突破 同人于野 上周苹果公布的 iPhone 我有点震撼,一时之中整天找相关文章看。自从98年家里买了计算机之后我再也没对任何电子产品产生过渴望:我不需要30G容量的mp3,我不用手机上网, 我不用所谓PDA看文档,我拒绝看火柴盒屏幕上的电影。但我现在是真想要一个iPhone。Steve Jobs 讲话中引用了一句话,大意说真做软件的人应该自己做硬件。iPhone 不是什么 iPod+手机,在我看来它是新一代的计算机。今天思绪难平,谈谈对未来技术进步的一点想法,希望抛砖引玉。 我觉得技术进步可以分为两种,姑且称为”硬的技术”和”软的技术”。 所谓硬的技术 就是比如说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或者说人类学会用电这样的突破; 所谓软的技术 就是比如说有了电以后发明电动机,电梯,吸尘器这样的技术。硬的技术是软的技术的基础和平台。 技术进步有一个规律是这样的,一旦有了新的硬的技术,在这个平台上所能发明的软的技术会迅速被发明出来。 在博物馆看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其制作的精美程度 拿到现在有数字机床的时代也不逊色,古人一旦学会冶炼青铜,可以迅速在这个平台上把能做的事情做到极致。再比如说没有石英钟时代的机械钟表,圆明园的大水法,今天的人看了也会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那个时代没有电,但是没有电条件下所能发明的东西基本都被发明出来了。 一旦有了电,发电用电技术成熟之后,在电力平台上的东西也基本上都被发明出来了,比如说洗衣机,吸尘器,电梯等等。 因此真正的技术突破是”硬的技术”方面的突破。 过去几十年这方面的突破就是 计算机和互联网 。现在的情况是,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上所能发明的东西还没有, 但是很快就会,被完全发明出来。之所以还没有被完全发明出来,是因为信息技术的进步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已经接近成熟了。正如电力技术成熟的标志是一个 通到每家每户保证稳定供应的电网,我以为信息技术成熟的标志是如下三点: 1。绝大多数人,也就是所有能用上电的人,都能容易地使 用互联网。wikipedia, digg, myspace 这样的所谓 web2.0 网站的出现条件不是”有了网络”,而是”有了有足够多用户的网络”。是用户数量的量变促成了网络概念的质变。这个不是技术问题,是经济和时间问题。 2。无线的,几乎无限的,带宽。这里所说的”无限”,意思是说这么大就足够用了,再大也没意义了。我国目前测试的”下一代互联网”已经达到了几秒钟下载 一部DVD的水平,这已经足够了。什么4G 手机网络,什么802.11i,可能过几年就普及了。Youtube 现在的成功就是推出了适应宽带的服务,昨天的消息 Netflix 也开始提供在线电影了。国内可能更先进,网络电视已经开始试点了。日本手机视频电话据说已经普及。 3。便宜的海量存储。 这是google给每个用户提供将近3G存储空间的物质条件。新的存储技术现在还有很多在概念阶段,但是10年之内有重大突破是可以预计的。 不用特别乐观就可以预计这三个条件在十年之内将全部实现。iPhone 的出现是一个阶段性的标志,它代表了一个新产品的开始,正如苹果说的,过去30年只是一个开始。 数年前的电视广告说”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现在这三个已经变成一个,但看看我们每天出门身上带着的东西,钥匙,钱包,手机,U盘,手表,还是 一大堆。把所有这些东西,包括信用卡,驾照都做成一个,已经不是技术问题。完全是用户习惯,不同行业间协议,政府法规的问题。趋势是东西应该越来越少。在 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只带一个东西。 只要带宽和网站空间足够,不远将来人们的工作习惯必然是把什么东西都在网上进行,google docs and spreadsheets 是这方面的先行者,powerpoint 目前带宽不允许,上传图片什么的太费时间。如果3秒钟下载一个DVD电影,用户就根本没必要在本地硬盘保留任何东西,甚至操作系统也可以远程运行,所有个 人电脑都仅仅是终端,所有程序都在网上运行(这样当然就都是正版的了)。这样一来可能结果是我们在任何一台电脑效果都一样,随时随地可以干自己的事情。 去年纽约时报杂志曾经有一篇长文 讨论把人类所出版过的所有书籍,所有报纸杂志,所有电影,所有音乐甚至所有网页都放在网上保存的可能性 ,其结论大概是就 算用目前的技术,也可以做到只需要一个小型图书馆那么大的楼就可以把这些”人类的所有知识”都保存下来。中学课本上说的”口袋图书馆”是缺乏远见的,正确 的概念是全世界只有一个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目前这件事 google 和斯坦福大学,包括国内的超星图书馆都在做,主要的困难不是技术,而是版权。 也许十年之内就可以实现所有人都”知道”所有的知识,所有人都可以随时和所有人高清晰视频交流,所有人都是千里眼和顺风耳。 到时候知识不是力量,使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才是力量。 但是这一切都实现了又能怎么样呢?千里眼顺风耳在西游记里面只能算不起眼的小角色。你什么都知道,你还不是得自己做饭洗衣服?过去几十年的技术进步是在信息方面的进步,真正对日常生活产生”硬影响”的东西,比如说汽车电梯洗衣机这些东西,早就发明了。我想猜测一下为了会有什么”硬的技术”突破,能够像信息技术和电力一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杨振宁现在整天谈爱情,以前曾经整天谈生物,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不知道害了多少好青年。 我觉得生物制药方面不太可能成为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硬”发明。 现在本来绝大多数人就都是健康的,人民身体健康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济社会问题。生物 要想大幅度改变人类生活,赚大钱,必须走锦上添花的路线。比如说发明一种聪明药,或者让人变年轻的药,或者让人变漂亮的药,我国”企业家”显然深知这个道 理。但是这三种药是很难被发明出来的。 伯柯利以前那个华人校长曾经认为下一个突破是纳米技术,我觉得他显然过高估计了纳米的潜力,同时过低估计了信息技术的寿命。纳米到底能干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事情?进入人体内做手术的微型机器人?现在大机器人还做不出来呢。纳米,是骗风险投资的炒作概念。 什么量子通讯,量子计算机这些东西我也不看好。 一个可能的,也是必须的突破方向是电池, 充一次电只能用几个小时的计算机有点荒诞,电池已经成为制约技术进步的瓶颈。更重要的是有了电池才能有电动汽车。但电池本身不能算特别”硬”的技术突破。 如果未来30年之内物理学没有重大突破(也就是说没有发现超时空传输之类的的理论), 那么我认为唯一可能的硬技术突破在人工智能方面,也就是机器人。 目前语音识别和图形识别技术正在起步发展之中,这是前提条件。人工智能理论需要创新,需要牛人,但我对这个领域了解很少,不敢胡说。 现在机器人吸尘器也上市了,上周在 digg 上看到有篇文章说已经出了能做擦桌子洗碗的机器人,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韩国政府可能打算赌这个方向,记得有篇报道说韩国好像要在20年之内在家庭普及机器人。 出了 iMac, iPod, iTV, iPhone 之后苹果的的下一个产品是什么呢?iCar? iBike? 我希望是 iRobot。不过这已经不可能,因为 iRobot 已经是一家纳斯达柯上市公司的名字,该公司就是做机器人的,目前该公司有两种机器人吸尘器在市场上,不过都不叫 iVaccum,呵呵。 原文: 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104 下一个 (或下下个) 硬技术 是可控核聚变,其影响比发明电还要大,使人类不用再担心能源问题-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也使人类能够脱离太阳系的束缚,遨游宇宙! (转载者注)
2821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