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PISA测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PISA测试》开始忽悠世界中学教育
热度 8 laserdai 2014-4-13 05:21
《 PISA测试》就是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办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 英文: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写:PISA )。这 项对全世界15岁学生学习水平的测试与评估计划,每三年进行一次,最初包括数学、科学与阅读三项内容,2012年首次引入了实际问题 解答项目。 上海市从2009年开始代表中国大陆地区参加这项测试评估, 在2009年和2012年连续两届获得数学、科学和阅读三个单项和总分第一名 , 2012年获得实际问题解答第6名,成为典型的高分低能 。相比较, 在2012年度数学、科学和阅读评估结果中,英国学生分别名列第26、20和23位,而 在实题解答项目中获得了名列第11位的成绩,这是中分高能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 《PISA测试》结果出来后,相继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纷纷以 《PISA测试》作为马首, 正在作为全世界教育金质标准大为使用。各国纷纷 修改教育目标,争取下次 《PISA测试》名列前茅。 这实际上发出一个强烈信号,那就是:国际间的相互比较已经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不能逃避的角度。 《 PISA测试》开始忽悠国际中学教育。 《PISA测试》 的掌门人,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负责人安德尔斯·施莱彻已经俨然成为全世界的教育大师(其实是国际中学教育的卖拐大师!),就像圣经中从西奈山上下来的先知摩西一样,把他的发现告知世界各国的政治领袖们——当然他手里拿着的板子是ipad,而不是当年摩西抗着的十诫石板。 为什么《PISA测试》能够忽悠成? 因为《PISA测试》 划出了一个不同的教育世界地图。 根据这个地图,新兴的亚洲国家雄心勃勃,而老牌的西方列强们则丧失了昔日的光环。 如果没有比萨考试,我们怎么可能知道,越南学校的教学水平实际上已经超过了美国。 你又怎么可能把一个富裕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与工业化发达的超级大国或者崛起的亚洲城市国家相提并论呢? 这么比较或许真不够公平,但是在全球化的经济中,来自这些不同地方的年轻人的确会成为竞争对手。 结果当然不是意料之中的:波兰和爱沙尼亚超过了瑞典。 这样的结果会带来什么不同呢? 正如施莱彻所说: 一个国家今天的教育水平决定未来的经济水平。 被成功忽悠的一个重要例子是英国。 面对这个 P I S A 测试结果,英国表现得惊慌失措,先是派人去上海考察学生教育情况。 率领英国中学校长代表团访华的英国教育部次长特鲁斯说,虽然英国也有许多优秀的数学老师,但在访问了上海和其他中国城市之后,她更加坚信,英国可以从中国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她说,中国老师有一种勇于进取的精神。她希望英国教师也能够在精神和数学成绩方面达到这种水平。 之后立即邀请上海老师到英国传授数学教学方法。 作为英国教育部与中国的一个交换项目,多至60名上海数学教师将赴英格兰,帮助提高该地中学生的数学水平。 这些具备英语能力的上海教师将分布在30个数学中心,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开设特殊课程。 预计这些上海教师将于今年秋季抵达英国。除了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水平之外,他们还负责培训英国的中学数学教师。 现在,更进一步,英国修改中学考试大纲,和 《PISA测试》挂钩。 有史以来第一次,英格兰的考试将与国际基准考试建立关系,中学毕业会考(GCSE)的评分新系统将与经合组织每三年一次的PISA考试,即国际学生能力评估挂钩。 换句话说,也就是未来英格兰学生们的考试难度将与世界另一边的教学内容、形式、成绩脱不开关系。 按新的标准,GCSE会考成绩由低到高按1-9打分;每年只有3%的考生能拿到最高分9分。 而且,新评分系统把经合组织OECD的“ P I S A 测试”中出类拔萃的中国、新加坡和其他表现优秀国家的成绩作为参照标准。 教育官员们说,新打分标准有助于更清楚地区分优秀生取得的成绩;现在最优等的成绩是A*和A。2013 年夏天的GCSE会考,6.8%的考生拿到A*。按新评分标准,获最高分的比例只有3%,约2万名考生。 目前的及格线,C,将变成4分,旧制里的F和G将变成1分。 英国所谓“盯住”国际最优水平,是指根据英国在比萨测试中的竞争对手国家的成绩来确定GCSE9分制的中间分(5分)的标准。 最先采用9分制评分标准的包括数学、英语和英语文学,之后其他会考科目也将陆续采用9分制标准,包括历史、地理和部分科学类课目。 也有英国教师指出,中学会考与 P I S A 测试挂钩,由此提高英国的教育质量,本意是好的,但忽略了一点,即新的GCSE会考跟 P I S A 测试完全不同。 我感到,有了英国的推波助澜,这个忽悠很快会加大。本博将持续关注。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909 次阅读|2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2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