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陶渊明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陶渊明

相关日志

“读书阅人”开栏/读”归园田居”
kd652 2020-8-23 15:20
开“读书阅人”栏目简要说明: 生命不息读书不止,古今中外不做限制,涉及到人略作评价,或许作者或许他人。 译文 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觉悟到今天的做法正确,之前的错误。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家僮欢快地迎接我,幼儿们守候在门庭等待。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回家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算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 注释 (1)耕植不足以自给:耕:耕田。植:植桑。以:来。给:供给。自给:供给自己生活。 (2)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幼稚:指孩童。盈:满。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 ,瓮之类。 (3)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资:凭借。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4)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 (5)脱然:不经意的样子。有怀:心有所动(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6)靡途:没有门路。 (7)会有四方之事: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会:适逢。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8)诸侯以惠爱为德: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 (9)家叔:指陶夔 ,当时任太常卿。以:因为。 (10)见:被。 (11)风波:指军阀混战。静:平。 (12)惮:害怕。役:服役。 (13)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公田:供俸禄的田。 (14)眷然:思恋的样子。归欤 之情:回去的心情。 (15)何:什么。则:道理。 (16)质性:本性。矫厉:造作勉强。 (17)切:迫切。违己:违反自己本心。 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18)尝:曾经。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19)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20)怅然:失意的样子。 (21)犹:踌躇、犹疑。望:观望。一稔 :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 (22)敛裳:收拾行装。宵:星夜。逝:离去。 (23)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 (24)情:吊丧的心情。在:像。骏奔:急着前去奔丧。 (25)仲秋:农历八月。 (26)事:辞官。顺:顺遂。心:心愿。 (27)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28)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语气词。 (29)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芜,田地荒废。胡,同“何”,为什么。 (30)既自以心为形役: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心,意愿。形,形体,指身体。役,奴役。既,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此处可做“曾经”解。 (31)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悲愁失意。奚,何,为什么。惆怅,失意的样子。 (32)悟已往之不谏:认识到过去的错误(指出仕)已经不可挽回。谏,谏止,劝止。 (33)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指归隐)还来得及补救。谏,劝止,挽回。追,补救。 (34)实迷途其未远: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太远。迷途,指出来做官。 (35)是:正确。非:错误。 (36)舟遥遥以轻飏 :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遥遥,飘摇放流的样子。以,表修饰。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 (37)问征夫以前路:向行人问前面的路程。征夫,行人。 (38)恨晨光之熹微: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恨:遗憾。熹微,天色微明。 (39)乃瞻衡宇,: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乃,于是、然后。瞻,远望。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指简陋的房屋。衡,通“横”。宇,屋檐,这里指居处。 (40)载 欣载奔:一边高兴,一边奔跑。 (41)稚子:幼儿。 (4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三径,院中小路。汉朝蒋诩 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于少数友人来往。后来,三径变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就,接近。 (43)盈樽:满杯。 (44)引:拿来。 觞 。眄 庭柯以怡颜: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眄,斜看。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柯,树枝。以:为了。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神色。 (45)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傲,指傲世。 (46)审容膝之易安: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审,觉察。容膝,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其狭小。 (47)园日涉以成趣:天天到园里行走,自成一种乐趣。涉,涉足,走到。 (48)策扶老以流憩 :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策,拄着。扶老,手杖。憩,休息。流憩,游息,就是没有固定的地方,到处走走歇歇。 (49)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抬起头向远处望望。矫,举。遐,远。 (50)云无心以出岫 :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里冒出。无心,无意地。岫,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 (51)景翳 翳以将入: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景,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 (52)抚孤松而盘桓:手扶孤松徘徊。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53)请息交以绝游:息交,停止与人交往断绝交游。意思是不再同官场有任何瓜葛。 (54)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驾,驾车,这里指驾车出游去追求想要的东西。言,助词。 (55)情话:知心话。 (56)春及:春天到了。 (57)将有事于西畴: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事,指耕种之事。事,这里指农事。畴,田地。 (58)或命巾车: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巾车,有车帷的小车。或,有时。 (59)或棹 孤舟:有时划一艘小船。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意为划桨。 (60)既窈窕以寻壑: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壑,山沟。 (61)亦崎岖而经丘: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 (62)木欣欣以向荣:草木茂盛。欣欣,向荣,都是草木滋长茂盛的意思。 (63)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 (64)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羡慕自然界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善,欢喜,羡慕。行休,行将结束。 (65)已矣乎:算了吧!助词“矣”与“乎”连用,加强感叹语气。 (6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 不委心任去留:活在世上能有多久,何不顺从自己的心愿,管它什么生与死呢?寓形,寄生。宇内,天地之间。曷,何。委心,随心所欲。去留,指生死。 (6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遑遑,不安的样子。之,往。 (68)帝乡不可期:仙境到不了。帝乡,仙乡,神仙居住的地方。期,希望,企及。 (69)怀良辰以孤往: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怀,留恋、爱惜。良辰,指上文所说万物得时的春天。孤独,独自外出。 (70)或植杖而耘耔: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着。耘,除草。籽,培土。 (71)登东皋 以舒啸:登上东面的高地放声长啸,皋,高地。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舒,放。 (72)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聊:姑且。乘化,随顺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到死。尽,指死亡。 (73)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复:还有。疑:疑虑。 古诗文网 相关内容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 古诗文网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百度百科 陶渊明的其它作品 桃花源记 饮酒(其五) 归园田居·其三 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并序
个人分类: 读书阅人|0 个评论
[转载]陶渊明的休闲体验
kd652 2019-8-4 21:06
   经 公众号“ 孙继胜的小宇宙 ”(ID: sunjisheng0309 )授权转载。 本 文 约 5357 字 阅 读 需 要 14 min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东晋末年,连陶渊明自己都没想到,这首连个正经题目都没有的五言小诗会突然爆红,几乎一夜之间在朋友圈刷屏。 特别是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这不就是我们一心向往的生活方式吗。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有多少人能像陶渊明那样,淡泊名利,隐居田园,种一小块地,养上几只鸡,每天睡到自然醒,在院子里晒晒太阳,摆弄摆弄花花草草,看看书,喝喝茶,发发呆,日子过得逍遥自在。 城里人梦想的田园生活,真的是这样吗? 1 仕宦生涯 陶渊明,别名陶潜,字元亮,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曾做过太守,家境还算殷实,陶渊明勤奋好学,“自幼修习儒家经典”。 8岁那年,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败落,12岁母亲也去世了,陶家生活陷入困境。 陶渊明少年“有猛志,不同流俗”,20岁就远离家乡,开始了自己的“游宦”生涯。所谓游宦,其实就是外出打工,当然也不会到工地搬砖,毕竟是读过书的人,主要做一些抄抄写写的文案工作。 那个年代没有科举制度,平民子弟纵有才学也难以出头,直到29岁,陶渊明才在江州混了一个“祭酒”的职位,行政级别虽然不高,但属于国家干部序列。 按理说,应该好好珍惜这个机会,但陶渊明自由散漫惯了,而且嗜酒如命,单位劳动纪律特别严,每天必须按时打卡不说,中午还不让喝酒,老子的职务就叫“祭酒”你不让喝酒,还有天理吗?跟领导关系也因此闹僵了,“不堪吏职”,没多久就辞职了。 陶渊明的第一次辞职,事后证明,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东晋末年,军阀混战,陶渊明当时的领导叫王凝之,就是那个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子,得父亲真传,字写得不错,但工作能力不行,陶渊明辞职后不久,叛军攻城,江州太守王凝之指挥不力,城池失守,全家被叛军所杀,陶渊明在无意间躲过了这一劫。 这之后,陶渊明又陆续换了几份工作,先后在不同的军阀账下做参军和幕僚,但因为各种原因,都没干长久。 就这样,一混十几年,陶渊明在事业上一无所成,家里的日子也过得捉襟见肘,老婆成天埋怨:“咱能不能踏踏实实干个工作,一天到晚瞎折腾,就知道写诗,就知道喝酒,你看人家,再看看你。” 陶渊明喝着闷酒,勾着头,一声不吭。 直到41岁那年,通过叔叔的关系,总算给陶渊明谋到一个正经官职:彭泽县令。 这是陶渊明人生中事业的顶峰,家里人和亲戚朋友都替他高兴,说老陶这回总算是熬出头了。 可万万没想到,仅仅干了81天,陶渊明又辞职了。 2 归去来兮 起因是这年冬天,浔阳郡太守按惯例,派督邮到各县巡视检查工作。 督邮就是一般纪检干部,论行政级别还没县长高,但人家属于上级派下来的检查团,所以,各县都非常重视,当做头等大事,高接远送,按照最高级别接待。 陶县长刚上任不懂这些规矩,听说督邮到了,就叫司机备车,准备去宾馆汇报工作,秘书一看赶紧拦住:“见督邮您得换上官服,行大礼以示尊重,另外,头次见面,空着手去也不合适呀。” 陶渊明一听就急了:“一个小小的督邮,论职务比我低,论年龄比我小,我堂堂一县之主,怎么我还得给他行礼?” 也赶上那天中午喝了点酒,有点冲动,一句流传后世的名言脱口而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五斗米是县令每个月的俸禄,我岂能为了这点工资就趋炎附势,贿赂巴结小人?!一赌气,回办公室把官印一封,留下一封辞职信,扬长而去。 回家把这事儿跟亲戚朋友一讲,大家都说,因为这点事儿县长说不干就不干了? 陶渊明不解释,跟你们这些世俗之人没啥好说的,回房写下一篇《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这是陶渊明正式告别仕途,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全篇语言质朴,直抒胸臆,文采斐然,北宋欧阳修曾给予高度评价:“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文章发布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人觉得这是陶渊明意气用事,政治上不成熟,不求上进,生活态度消极的表现;但更多的人认为,陶渊明不为功名利禄所动,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 总之,陶渊明这次辞职,轰动一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淡泊名利,醉心田园的人设,正式确立。 3 无酒不欢 陶渊明对功名利禄真的不感兴趣吗? 年少时,陶渊明曾立下“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人生宏愿,20岁外出求职,直到29岁入仕,先后5次为官,由此可见,陶渊明最初并没有放弃功名归隐田园的打算,“学而优则仕”才是正路。 让陶渊明最终放弃仕途的主要原因,我分析主要有三点: 一是因为自由散漫惯了,不愿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 二是性格清高孤傲,耿直率真,对官场上的迎来送往趋炎附势的风气不屑一顾; 三是没有了上升空间,41岁才混个正县级,以古人的平均寿命来算,到了这把年纪,朝廷里又没什么靠山,再升职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所以有点自暴自弃,混日子的心态非常明显。 除此之外,陶渊明还有一个致命弱点,严重影响他在事业上的进步,那就是嗜酒如命。 他自己亲口说过:“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每天都喝,每喝必醉。 不管对方是谁,只要你请我喝酒,有请必到,“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返。”坐到桌上都是朋友,感情深一口闷,喝倒为止。 《宋书·陶潜传》中说,陶渊明在家请客喝酒,“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喝多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后世李白那句“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写的就是陶渊明这个典故。 家里的几十亩地,陶渊明打算全部种成高粱,为啥?因为要用高粱酿酒。把他老婆给气坏了:“都酿酒了,吃啥?” 陶渊明说:“喝酒还吃啥主食啊。” 他老婆说:“你不吃我们还吃呢。”好说歹说留出一块地种了点稻谷和大豆,要不然连米饭都没得吃。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有个朋友来看望,见他生活拮据,临走就留下两万块钱,朋友前脚刚走,陶渊明转身就去了酒家,把两万块钱全拍在柜台上:“稍就取酒”,这些钱就寄存在你店里,以后每次我来喝酒,就从这里面划账。酒鬼本色,豪气干云。 自古诗人都喜欢喝酒,但喝到陶渊明这种程度的,不多。 关于喝酒的诗,别人是偶尔写一首,陶渊明就厉害了,一写就是20首,称为组诗,红遍天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他《饮酒二十首》组诗中的一首。 中国文学史上大量写饮酒诗的,陶渊明是第一个,杜甫有诗云: 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李白之类,饮酒诗都是跟人家学的。 4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归园田居》,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初期所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田园新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兴奋得意的心情。 五言诗配九张图,发朋友圈。青山、绿水、田园、远村、炊烟、草屋、庭院、榆柳、桃李、飞鸟、游鱼、鸡鸣、狗吠……新农村的美好画卷栩栩如生,跃然屏幕,片刻收获点赞评论无数,有人留言:世界上最大的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陶渊明陶醉其中,几乎忘记了空气中一阵阵飘来的牛粪味儿。 快乐总是短暂的,陶渊明很快就发现,田园生活似乎并没有他预想的那么美好。 城里人偶尔去农家乐干点农活搞个采摘挖个野菜啥的,跟生活在农村以土地为生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属于体验式郊游,图个新鲜;后者,怎么说呢,那是农民的日常生活。 首先是特别辛苦:“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地里的活儿永远干不完,年近半百,还要披星戴月从早忙到晚,哪来那么多诗情画意?真实的田园十二时辰,就一个字:累。 累点儿还能忍受,关键是收成不好:“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豆子稀稀拉拉还特么没有草长得旺盛。 毕竟是知识分子,写诗可以,干农活不行,辛辛苦苦忙活一年,到头来连温饱都成问题:“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自从辞官归隐之后,陶渊明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后来家里遭了一次火灾,更是穷困潦倒,可以说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到最后,连酒都喝不上了: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人穷志短,竟然沦落到喝酒要靠亲友施舍,喝了上顿没下顿,陶渊明忍不住在诗中叹息:“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田园的生活除去精神上的恬淡美好,露出现实而又粗砺的一面。 5 世外桃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有人说,这篇颇具传奇色彩的《桃花源记》,描写的就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田园生活; 还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实是一部恐怖小说,渔夫误入的是人死后的另一个世界,一切都是幻象,所以,事后无论怎样寻找,都再也找寻不到,南阳刘子骥,一直找到死,也没有结果。 人世间,难有那么美好的田园生活。 外界依旧视陶渊明为人生楷模,工作失意的人们以他的事迹为精神支撑,陶渊明作为采菊东篱,悠然自得的天下第一隐士形象决不能倒,这面子说啥也得撑起来。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就是在生活最困难的日子里,陶渊明也没有停止自己的文学创作,他以归隐后的生活为主题,写了大量的田园隐逸诗歌,用纯朴自然的语言和高远脱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被后世尊为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是的,虽然归隐后的生活并不如意,但在陶渊明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远离尘世,岁月静好,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那才是他理想中的田园生活。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诗意盎然的田园梦。
个人分类: 园艺|2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桃花源记(陶渊明)
ericmapes 2017-6-21 22:53
桃花源记(陶渊明)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TEu8Tn9E9pxjmwp-EjCy4BTn_1KR0f7snMUfGFwB3QzCtU4IOcCGA9yJi_Lt61EczT8gxL7gBwqMk0bRpSen0JvxVItma0ailO2wQ30xcB_DuzPZadFX_J9SfPGGNt6jg2LqhuTygyD6mokDcnGrzN2Z4r-QHzzx8ub16a0_V8Khn3oGGbLi2n2fN7KSQ5DAFay7Zo1FAIkN2gTvJ1aga 桃花源记(陶渊明作品)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 陶渊明 的代表作之一,是《 桃花源诗 》的序言,选自《 陶渊明集 》。借 武陵 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 桃花源 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桃花源记(陶渊明作品) 晋太元 1 中,武陵人 2 捕鱼为业 3 。缘 4 溪行 5 ,忘路之远近 6 。忽逢 7 桃花林, 夹岸 8 数百步,中 无杂 9 树,芳草鲜美 10 ,落英 11 缤纷 12 。渔人甚异之 13 。复 14 前 15 行,欲 16 穷 17 其林。 林尽水源 18 ,便 19 得 20 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21 若 22 有光。便舍 23 船,从口入。初 24 极狭,才通人 25 。复行 26 数十步,豁然开朗 27 。土地平 28 旷 29 ,屋舍 30 俨然 31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32 属 33 。阡陌 34 交通,鸡犬相闻 35 。其中往来种作 36 ,男女衣着 37 ,悉 38 如外人 39 。黄发垂髫 40 ,并 41 怡然 42 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 43 ,问所从来 44 ,具 45 答之 46 。便要 47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48 来问讯 49 。自云 50 先世 51 避秦时乱,率 52 妻子 53 邑人 54 来此绝境 55 ,不复 56 出焉 57 ,遂 58 与外人间隔 59 。问今是何世 60 ,乃 61 不知有汉,无论 62 魏晋。此人一一为 63 具言 64 所闻 65 ,皆叹惋 66 。余 67 人各复延至 68 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69 。此中人语 70 云:“不足 71 为 72 外人道也。” 既 73 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74 ,处处志之 75 。及郡下 76 ,诣 77 太守,说如此 78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79 ,遂 80 迷,不复得 81 路。 南阳刘子骥,高 82 尚士 83 也 84 ,闻之, 欣然 85 规 86 往。未果 87 ,寻 88 病终 89 ,后遂无问津 90 者。 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太元 : 东晋孝武帝 的年号(376-397年)。 武陵:郡名,今 武陵山区 或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顺着、沿着。 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夹岸:两岸。 杂:别的,其他的。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复:又,再。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欲:想要。 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 便:于是,就。 得:看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舍弃,丢弃, 初:起初,刚开始。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只。 行:行走。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平坦。 旷:空阔;宽阔。 屋舍:房屋。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耕种劳作。 衣着:穿着打扮,穿戴。 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通“俱”,全,详细。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率:率领。 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 邑人:同乡(县)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 周礼 ·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绝处。 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遂:就。 间隔:隔断,隔绝。 世:朝代。 乃:竟,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为:对,向。 具言:详细地说出。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 余:其余,剩余。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 去:离开。 语:告诉。 不足:不必,不值得。 为:介词,向、对。 既:已经。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 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达。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向,先前。志,名词,标记。 遂:终于。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高尚:品德高尚。 士:人士。 也:表判断。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未果:没有实现。果,实现。 寻:随即,不久。 终:死亡。 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桃花源记》意境图1 桃花源记 作品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桃花源记》意境图2 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 二年(420年)六月, 刘裕 废 晋恭帝 为零陵王,改年号为“ 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桃花源记》意境图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 苏轼 《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 刘子骥 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桃花源记 名家评价 “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真且实。”( 方东树 《 昭昧詹言 》) “文生于情,情生于境。”(尤桐《西堂杂俎》三集卷三《苍梧词序》) “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钟嵘《 诗品 》)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艺概 ·书概》) 作者简介 编辑 陶渊明画像 陶渊明 (约365—427年),字元亮, 浔阳 柴桑 (今江西省 九江市 )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末期 南朝宋 政治家、初期诗人、辞赋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归隐后写了大量田园诗,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为好喝酒,又被称为酒圣陶渊明。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 田园诗 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陶渊明简介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79659199.html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 靖节先生 ,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 ,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 《饮酒》 《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诗》 等。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 陶侃 ,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他还学了儒家的 《六经》 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 老庄 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参考资料 1. 陶渊明 .陶渊明集 :中华书局 ,1979 :163-166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 .九年义务教育标准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 :165-169 3. 朱庆 .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 .上海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 4. 苏兰·《桃花源记》评析·广西大学·2009年 5. 《桃花源记》写作背景 .人民教育出版社 6. 《桃花源记》将亮相澳大利亚亚太当代艺术展 .新浪 7. 桃花源记—名家赏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 8. 曹毅·浅谈《桃花源记》—心灵的净土·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3月 9. 隋继文·谈写作方法(1)虚实结合·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罗绍兰 .十大六朝文人—陶渊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6年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3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兹华斯:The world is too much with us
热度 4 lev 2016-11-9 15:36
华兹华斯 : The world is too much with us 华兹华斯( 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 ),“湖畔诗人”( Lake Poet ),“蒸汽时代的陶渊明”,诗多希腊意象,颇与山水田园契合,意译一首,见笑于大方之家。 The world is too much with us; late and soon, 世与我纷纷;时光中浮沉, Getting and spending, we lay waste our powers; 得与失同在,荒芜了此生; Little we see in Nature that is ours; 看不见,天性所爱之丘山; We have given our hearts away, a sordid boon! 心为形役,迷途已远! This Sea that bares her bosom to the moon, 海向月露襟怀, The winds that will be howling at all hours, 风自呼啸不休, And are up-gathered now like sleeping flowers, 众类会归, 与花同寂, For this, for everything, we are out of tune; 万物谐律,却与我相离; It moves us not. --Great God! I'd rather be 至高的主,恕我无动于衷!我愿意 A Pagan suckled in a creed outworn; 作个异端,沉沦于信仰之墟; So might I, standing on this pleasant lea, 如此,或立于明媚的草地上, Have glimpses that would make me less forlorn; 环顾四方,稍慰绝望; Have sight of Proteus rising from the sea; 看,波图斯自海上升腾; Or hear old Triton blow his wreathèd horn. 听,特里同将他的螺号吹响。 p.s. Proteus 和 Triton 一般被当作海神 Poseidon 的儿子 附: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个人分类: 优哉游哉|13636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爱陶渊明
热度 1 zhangjiuqing 2016-1-22 22:06
我爱陶渊明 我爱魏晋诗人陶渊明, 年少也曾猛志冲霄汉。 为五斗米折腰太劳心, 不如归去耕作在田园。 白云出岫飞鸟倦归回, 东篱采菊潇洒晴雨天。 穿过滚滚红尘狭窄路, 每人都能找到桃花源。 风起落英缤纷水荡漾, 犬吠鸡鸣交响桑竹间。 不知世事变迁又何妨, 垂髫黄发相处乐怡然。 舟摇风飘一身粗布衣, 月伴锄飞一路好诗篇。 我爱隐者诗人陶渊明, 淡泊富贵贫贱心易安。 伏案读书时,我爱陶渊明, 奇文共欣赏,欲辨已忘言。 饮酒宴客时,我爱陶渊明, 醒醉还相笑,复得返自然。 城市丛林中,我爱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 熙来攘往中,我爱陶渊明, 羁鸟恋旧林,悠然见南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22 次阅读|1 个评论
睿智的老子
热度 1 yurongming 2014-12-17 21:15
年岁逐增,随着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加,就越止不住对先贤老子打心眼里的佩服。老子的理想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一般认为,这是一种不求进取的倒退思想,但事实真的就如此简单吗? 老子意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好与坏就如一张纸的两面,不可能去掉坏的还能保持好的,故极力主张“无为”。 现今,时代似乎远远向前发展了。回过头,若要问,你幸福吗?恐怕大多数人却只能黯然地摇摇头,这是为什么呢? 晋代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令无数文人骚客神往而梦游“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其实,仔细想想,这不正是老子“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所预描的图景吗? 我们有了种种便利的工具,却失去了简单的劳动的快乐;我们有了种种深刻的思想,却失去了永远如童年般纯真的生活;我们有了善良的愿望,于是就产生了恶魔的思想;我们有了真理,于是就有了谬论;我们创造了美,于是就诞生了丑…… 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孱弱,我们对物质的欲望却越来越多……,绕了一大圈,我们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谁能理直气壮地告诉我?
个人分类: 其他|2042 次阅读|4 个评论
泼墨作品: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youngplant 2014-11-27 19:26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个人分类: 书法|4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人之代表:李白、陶渊明、屈原
热度 11 mdzhao 2013-6-4 08:44
古代文人也多,细观这些文人还真有不少共同之处,却因为各自性格、境遇的不同有着鲜明的个人色彩。这里列几个偶喜欢的代表人物。 李白是偶最喜欢的诗人之一,虽然早就看到李杜之争的一些资料,但偶却是个比较感性的人,就是喜欢那种洒脱豪放、无拘无束的诗,所以再怎么说杜甫的深刻、忧民,俺还是感觉他的诗太拘谨压抑。不过即便是李白这么一个能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句的人,其实却一生都在寻找“事权贵”的机会,当其才华被玄宗皇帝赏识并得到提拔的时候,李白是欣然接受并跃跃欲试准备大展才华的,虽然有所谓“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御手调羹”“龙巾拭吐”的故事,却也写了不少对皇帝和贵妃歌功颂德拍马屁的诗,而一旦被贬,也是郁郁寡欢,追寻酒里乾坤了。 陶渊明,这个被人称为五柳先生的古代文人,是偶很欣赏的一个诗人。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歌风格是另外一种平和恬静的味道,也是偶喜欢的,他描写的桃花源大概算得文人都会向往的仙境了。但即便这么一个最后义无反顾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的文人,却也曾抱着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 有着多年在仕途挣扎五次仕宦的经历。可悲摧的 陶渊明比李白还不幸,没有得到什么显贵的赏识,只当了几个芝麻绿豆官还经常受那鸟气,终于绝然挂印而去。偶想,要是有个机会让 陶渊明一展才华,他也一定会意气风发,完全是另外一番光景了吧? 屈原,大概多少年里都被当作文人的楷模,应该是偶最敬佩的诗人了。不过说实话,他的诗却是偶不太喜欢滴,不是说不好,而是那些文字太深奥,偶印象中只有“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句是印象深刻的,别的都没记住。在这三个文人中,应该说屈原是达到最高位置的人,差不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步,也因此实现了不少自己的抱负。然屈原也是这几个人中结局最悲剧的一个,被自己忠心耿耿效忠的皇帝和国家抛弃,却又不愿出走他国,只能悲愤交加中投了汨罗江。屈原之所以这么多年被热捧,与他这种“宁愿国家负我而我绝不负国家”的选择有关吧,所以屈原是被冠以“爱国诗人”的称号滴。 我想从某个角度看,文人中最受欢迎的应该是诸葛亮和屈原两种类型的,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是“不懈追求,九死不悔”。中国的文人大概都愿意如诸葛孔明那样得到上司的赏识并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主张和理想吧,只是诸葛亮也是因为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否则也可能便是另一个屈原呢?所以想想中国的文人其实都挺可怜滴,常常是怀着一颗拳拳的火热之心,想要报效国家报效皇上也报效人民,却被兜头一瓢冷水,浇得你透心凉,便只有或田园、或杜康、或跳江了。别看诸葛亮保持了一生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未必有陶渊明那样逍遥自在呢?
个人分类: 其他|5869 次阅读|23 个评论
学会享受边缘人生的安静
热度 1 duke01361 2013-3-9 17:50
学会享受边缘人生的安静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晋陶渊明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 辛弃疾 学会享受边缘人生的安静。 想必很多人都喜欢追逐名利、权势、金钱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对于我而言,觉得刻意追求这些东西可能会耽误很多事情,比如尽可能地融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或者搞得我没有心思和时间从事我已经坚持了几十年的科学研究。 在我读大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的一位还读高中的弟弟得了白血病,手足情深,不过还是那样眼睁睁地看着他英年早逝。一点办法也没有!从那个时候我就发誓要从事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科学研究;研究生入学之前,要去科学院面试,我对我导师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搞与医药有关的课题! ....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 假如在我不能继续从事我的研究之时,我的研究方向还没有被攻破, 那将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个人分类: Life a Bit|2591 次阅读|3 个评论
修心,向内行走
热度 34 dawnshower 2013-2-16 23:01
“修行”一词四处可见,“活着,就是修行”、“身为女人,就是一场修行”、“读书,亦是修行”……一个词若出现得太多,我有时候便会忘了它的本意,甚至会因为它的“廉价”而刻意回避它。但是有些事情,是回避不了的:比如对生之意义的追问。 这个问题并没有长久地折磨过我,过去30年中,仅有两次浮现心中,并且我很快就给了自己答案。第一次是上小学时,五年级或者六年级吧,我有一次在上学的路上忽然想到,如果每个人都能按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潜能,那该多好。第二次是在大学时,我觉得最好的事情是“让自己快乐,让自己周围的人也快乐”。现在回头来看,这两个发愿本身都还行,然而令人愧疚的是,我几乎从未想过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所以,年岁痴长,自己的言行举止却毫无进益,仅仅只是不断地被大环境所左右,而自身的命运也只是凭借业力流转而起伏。 而这一次,问题尚未出现时,答案它自己已经显露:修自己的心。 从哪里说起呢?先说此次回家过年的心境吧。其实,每次回家,内心都要经历一番挣扎——“回,还是不回?”即便最终决定回去,也想方设法地压缩行程。倒不是为了节约时间,而是觉得“人言可畏”。亲戚们的台词,我几乎可以倒背如流:“别读这么高的书了!读书终究还是为了不读。”“将来打算干什么?读书有什么前途?你怎么不喜欢往仕途发展?”“你要是大学一毕业就去上班该有多好,现在已经赚了好几年的钱了。”“你已经多大了?该干的事情一件都没干!”……是啊,衣锦才能还乡,“女版孔已己”还是免了吧。今年拜年时,我照例又被这样教训了一番。但是那天,我的心态变了:对他们并无怨言,反而对自己产生反思。其一,我资质驽钝,业深福浅,且这些年努力不够,所以没有很出色的表现。其二,我对亲戚们的关心不够。我觉得,读书的晚辈应该比忙于工作的晚辈更关心父母、亲戚的精神生活,可是这一点我很欠缺。我何时为他们介绍过一些我认为不错的养生书籍?现在网购这么方便,异地购票仅仅只是动动鼠标的事情,可是我何时请他们看过一场他们可能会喜欢的表演?我何时尝试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为他们讲述一些有趣的人文社科知识?我既没有做到这些,又没有像那些收入不错的晚辈们为他们送去各种实实在在的礼物,那么我怎能抱怨他们对于“大龄读书人”怀有成见呢?(事实上,很多中老年人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冥顽不灵”,这次回去试着介绍一些素食与养生的知识,有不少亲戚都可以接受;带着父母和小姨去看杨丽萍的《孔雀》,他们也都很喜欢……可见我从前错过了多少行孝的机会!)其三,我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太少太少,每一次离家,哪怕没有什么言语,我都能感觉到他们强烈的不舍。既然如此,我怎么能因为顾忌亲戚们的几句无心之语而放弃与父母见面的难得机会?我的内心中,是不是对父母的爱还敌不过自己的面子?这样想来,从前心怀不满的桩桩件件事,竟都是自己的不是了。 还有争论。2012年,我写博甚多,甚至对一些热门话题也常去凑热闹。一时嗔心大炽,卷入口水纷争。我有隐隐的不安,后来有一阵决定不写这类文章了,主要是想省点力气,但是内心中并不觉得“针砭时弊”有什么错误。最终让我对争论不再感兴趣,是因为这么一件事。有一天,qq上一位久未联系的前同事B跟我发来一个txt文件,那是他与另一位前同事Z关于我一篇博文的讨论(《 太爱惜羽毛的人,没法推动社会进步》) B赞成那家杂志社的做法,而Z和我一样,反对那家杂志社的做法。看他们的聊天记录,居然为此争了半个小时。比如,B说“但我知道,如果真的执行社保的规定,中国会死掉一大批小企业”;“一个国家首先要让企业活下去,才谈得上财富增长”;“有本事自己挣蛋糕。和政府一起打劫企业,是违背社会财富创造规律的 ”……他主要是站在“资方”的角度,认为社保的存在本身就是不科学的;而Z则认为“不死不活地靠压低员工福利生存的企业不要也罢”;“那几年我根本不敢上医院”;“不是所有事情都应该靠经济原则指导”……看了他们的聊天记录,我觉得都有道理。其实我那篇博文,并不是针对那家杂志社(虽然那几年我们过得辛苦,但是回报也颇丰厚,比如同事Z现在在高校教书,他把那几年写的文章结集出版,反响还不错,同时还以那些文章为材料开了一门课,颇受学生欢迎),我主要是针对“维权”这件事情。可是我的论述中,却“误伤”了那家杂志社,并且引起前同事的纷争。 更令人感触的是,我发现自己在争论时很难保持绝对的客观公正。看他二人对社保的评论,似乎都有道理,尤其是B,但我还是更认同Z一些,为什么?因为是他先发现我的博文,告诉了B,然后与之展开争论的。想到好几年没有联系的老同事,居然还在看我的日志,我心中有一丝暖意,所以我更愿意认同他的观点……自身的这种主观态度,让我意识到, 大部分争论之所以持续不停,主要是因为双方并不愿意从情感上认可对方。 维舟在 《人人都是原教旨主义者》 里,对这个问题说得很透彻:“ 所有理论都倾向于造成一种自我完善的体系,可以运用它来解释和把握整个世界,最终它成为一个人看待和衡量世界的眼镜和尺子。 在辩论中最容易看出这一点:大部分人参与对话、辩论之后的收获只是进一步证实和强化自己所持的观点是正确的;不知他们是否意识到,这实际上也意味着他们一无所获,因为他们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激烈辩驳只是得知了一个他早已确认的信息:我是正确的。 这是一个观点和话语的巴别塔——虽然名义上我们使用的是同样的语言,但却彼此听不见、听不懂 。……‘ 说服’必然有赖于被说服者自己主动的认同。人类实在是一种极为顽强和保守的动物。在所有交流(这是对“对抗”的委婉说法)中自我中心主义仍是隐约可见的,因为那才是我们的本能。 毕竟,要将自己的思想当作一个客体来对待和思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甚至是一件令人发疯的事。”所以我想,我以后还是尽量当事实的陈述者、史料的提供者,至于发表议论,还是少一点吧。据说杨绛曾经回复一位读者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实为棒喝之语。 最后说施舍之心吧。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施舍的义务,因为我总是以弱者自居。春节回家,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女孩的报道,令我汗颜。她叫 向学敏,为了捐赠骨髓,她推迟了自己的婚礼 。本来对于这类新闻我是不感兴趣的,但由于我与她是同一所大学毕业的,所以多看了几眼。她在捐赠骨髓之后,当地政府奖励了她1万元钱。她本来想用这笔钱来还大学期间欠下的助学贷款,可是考虑到白血病儿童的痛苦,她居然把这些钱都用来买书,捐赠给医院的白血病儿童,而自己欠的贷款打算以后用自己的工资慢慢还。对比起来,真是惭愧。我曾经参加过武汉某报社举办的捐赠图书活动,我捐了几本自己不想要的旧书,没想到活动主办方的回馈非常丰厚,送了我购书卷,还送了几本不错的儿童书籍。那些书我并不感兴趣,可是我也没想过把它们送到需要的人手里,而是想着“留在家里,以后总会有人用得着吧”,于是,那些书就白白地沉睡了这么多年。现在想来,真是可惜。 我时常不满一些人占据着过多资源而不把它们捐赠给社会,促进各阶层的合理流动,可是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哪怕是自己相当长一段时间都用不上的东西都舍不得送人,我又有什么理由去谴责他人? 上学期支教没有继续,我归因于时间紧迫(其实扪心自问,难道一周连两小时的时候都抽不出来?平均算起来,每周花在浏览无聊网页上的时间肯定超过两小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大概是内心中,对于施舍的意义还是有些迟疑吧?觉得弱势人群的教育应该是政府的事情、应该是那些空闲时间很多的大学生的事情……现在我想通了:虽然很多事情,我做与不做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分别(比如上一堂支教课,并不会提升城市农民工子女的素质),但是一念之差,对于我的内心而言,会有很大区别。 因为施舍与行善,最大的益处是:能够扩增自己内心的容量与厚度。 叶嘉莹在赏析陶渊明的“饮酒诗”之《积善云有报》时,追问了他的追问,坚持了他的坚持:如果善恶的回报不是那么分明,你还愿意行善吗?我愿意。“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诗中提出两个反例,说明有时候不一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既然善恶不报,那么古人为何还要立言,勉励后人多多行善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至于我,我是愿意相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但是这并不足以成为我修心的动力——因为功利的思想,到底还是会影响心之安宁。 修心,对于我而言,它本身就是意义。
个人分类: 她说|5843 次阅读|62 个评论
夜读渊明诗,与哲宏兄共勉
JYH64J98Y99H 2013-1-19 23:16
沁园春 夜读渊明诗,与熊兄哲宏共勉 云梦庐主人 一石嵯峨, 二水萦环, 三径自殊。 喜闲云绕壁, 无心出岫; 轻烟拂渚, 有意迷途。 暖日徐行, 北窗高卧, 鸟语风清与梦俱。 今方是, 看此心安处, 万物从吾。   归来好赋闲居。 幸旧日田园尚未芜。 有宅边五柳, 何妨松菊; 园中五谷, 何必莼鲈。 玉友堪斟, 诗书可读, 绿绮无弦可自娱。 今足矣, 对窗前嬉鸟, 吾爱吾庐。 转自云梦庐主人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ewchang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3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会悟陶潜
热度 2 childever1 2012-11-2 17:42
会悟陶潜
朱艳芳 " 结庐在人境 , 耳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 ? 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现南山 .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 , 欲辩已忘言 ." 这是陶渊明的 结庐 诗 . 我是凭记忆写出来的 , 个别词语难免有错。 下面粗浅地谈一谈我对 结庐 一诗的看法 . " 结庐在人境 , 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 , 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现南山 .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 ". 起首两句就给所有读者画了一个大问号 , 一下子抓住了他们的心 : 既然仍在熙熙攘攘的尘世结舍居住 , 怎么却听不到滚滚红尘中的车水马龙的喧闹呢 ? 后面两句的问答随即给出了答案 ." 问君何能尔 ?" 这里的设问是代表心有疑惑的读者问的 . 设问引出了本首诗的诗眼 : 心远地自偏 . 古人隐居 , 多为求修身养性 , 得一方清静的所在 , 故此要远离尘世 , 远遁于山野之中 . 这自然是先有隐匿于山林 , 与世隔绝 , 后有逐渐校正自己的功利浮躁之心 , 怡养本真 . 而陶渊明却相反 , 先有胸襟澹泊 , 心气平和 , 后有虽然身居闹市却觉心处深山老林之感 . 这种精神索然 , 心怀萧散的风度自然达到了无我的境界 . 真是 " 大隐隐于市 " 也 . 佛语说 :" 小隐隐于野 , 大隐隐于市 , 巨隐隐于心 ", 后来又有人说 " 中隐隐于朝 ". 无论怎么个隐法 , 古人归隐不外乎或因政治黑暗避世 , 或为谋求更大功名而钓誉 , 或因大灾大难而看破红尘 , 或为求得真正的自我而摆脱世俗的束缚 .那 陶潜属于哪种 ? 自然是一目了然 .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现南山 ", 这应是千百年来中国的士大夫们所追求的理想生活 , 脱离尘世的纷扰 , 跳出功利的羁绊 , 平静淡泊 , 清澹怡悦 .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 人间词画 中称这两句为 " 无我之境 ". 这使我想起苏轼的 超然台记 , 苏轼分析了人的乐少愁多 , 指出这都是人受物欲所驱 , 而不能超然于物外的结果 . 不能超然于物外就是不能跳出自我在尘世的圈子 . 于是就有了 " 彼(指物)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 话说到这里 , 我又想起一个禅宗的小故事 , 说是两个小和尚一天在山门前闲坐 , 忽然看到幡杆上幡在飘动 . 一个说 " 幡在动 ", 另一个说 " 不对 , 是风在动 ", 二人争执不下 . 这时 , 有位老僧走过来说 " 不是幡动 , 也不是风动 , 而是你们俩人的心在动 ". 可见 , 超然于物外 , 达到无我的境界有多难 .在这里 我以为用 " 现 " 字比用 " 见 " 字更好 , 因为在这种物我一体 , 物我两忘的境界中 , 看见或没有看见南山还重要吗 ? "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这里 我建议不要仅就字面去平铺直叙式地理解这句诗 . 因为那样一来 ,可能 会错过对人生某些哲理的思考与探究 . 我们都是这个宇宙中来去匆匆的过客 . 何为 " 宇 "? 浩渺无垠的空间谓之宇 . 宇有多大 ? 我不知道 . 我只知道地球在太阳系里如大漠中的一颗沙砾 ; 太阳系在银河系中如大海里的一滴水 ; 银河系在人类已知范围内 ( 约二百亿光年吧 ) 的空间如天空中的一粒尘埃 . 何为 " 宙 "? 宙是无穷无尽的时间 . 人的一生有多长 ?100 至 150 年吧 , 姑且认为有彭祖其人 , 不过 800 岁而已 .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多长 ?6000 至 8000 年吧 ( 古埃及 ); 人类出现有多久 ?300 万年吧 ( 非洲肯尼亚的奥杜威河谷发掘 ); 最低等生物何时出现 ? 大约 6 亿年吧 ( 三叶虫 ); 地球何时形成的 ? 大约距今 46 亿年吧 . 已知宇宙存在多久了 ?100 亿年吧 ( 根据大爆炸理论 ). 你瞧瞧 , 人猿相揖别 , 只几个石头滚过 , 小儿时节 , 而我们的一生更不过是漫漫历史长河中一瞬间的事 . 面对这样的时空 , 想想我们自己 , 想想那些和我们一样 " 天下熙熙 , 皆为利来 , 天下攘攘 , 皆为利往 "( 司马迁 史记 . 货殖列传序 ) 的人们 , 我们难道不应该对锱铢寸利的缠绕纷扰报之一笑 , 释之心怀吗 ? 对人生抱达观的态度 , 对生活持坦然的心态 . 活得自然 , 活得自在 , 活得自我 , 这就是陶渊明晚年悟出的道理 . 有了这样的生活观 , 年龄又算什么 ? 老而弥壮 . 所以 , 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他说 " 山气日夕佳 " 了 . 想一想 , 傍晚的东篱 , 夕阳无限 , 落日熔金 , 映红了远处的南山 , 晚霞之中越鸟还巢 , 三五成群 , 归飞体轻 , 这是多么美妙的景致 , 而人生的晚年不也是如此吗 ? 人老了 , 就像浪迹天涯的游子该回家了 . 鸟归巢 , 兽还穴 , 人回家 . 在这里 , 陶渊明给我们的另一层启迪是 : 忘掉以往生活中的苦脑和不快 , 忘掉过去的是非恩怨 , 发现生活的美好 , 平和地享受它 . 这是一种生活的最高层面.在此, 我不禁又想起了另一位诗人 ( 此时真是思如涌泉 ): 李商隐 . 我只想在此写下他的一首诗 ,可以 与陶诗做个比较吧 . 晚晴 深居俯夹城 , 春去夏还清 . 天意怜悠草 , 人间重晚晴 . 并添高阁迥 , 微注小窗明 . 越鸟巢干后 , 归飞体更轻 . 毫无疑问 , 就其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而言 , 李诗与陶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 当然 , 李商隐就同一黄昏时刻 , 也曾有过悲哀和感叹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乐游园 . 但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 陶渊明是熟读了老 ( 子 ) 庄 ( 子 ) 的 . 因此 , 在他的诗文里 , 老庄思想无处不在 ; 他引用老庄的话更是信手拈来 . 那么 , 老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 答日 : 顺其自然 , 无为而治 . 不论是修身 , 还是齐家 , 治国 , 莫不如此 . 顺其自然 , 就要亲近自然 ; 无为而治 , 就要超脱世事 ." 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 ". 真意是什么 ? 陶渊明是说不清楚呢 ? 还是不能说 ? 或是根本没有必要说 ? 庄子说 :" 言者所以在意也 , 得意而忘言 ". 的确 , 对于人的一些超极感受 , 有时只可意会 , 不能言传 ; 只可自己体味 , 很难与他人共享 . 此时此刻 , 语言是苍白无力的 , 是多余的 , 当然 , 也是不必要的 . 人生的真意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 . 我曾经 , 暮秋时节登香山 , 往往在山上一坐就是半天 , 独自陶醉在山色之中 , 不想与别人说话 . 语言在此时是无用的 , 唯一有的是思想的飘荡 . 尽管 " 欲辨已忘言 ", 但我还是想猜猜陶令的真意到底是什么 ." 真意 ", 对于人性 , 它是本真 ; 对于生活 , 它是无我 ; 对于苦难 , 它是旷达 ; 对于诗文 , 它是任情 . 作为一个人 , 不媚俗 , 不谄上 ; 不违心 , 不折腰 ; 不掩饰 , 不做作 ; 喜怒哀乐皆出自然 , 我行我素 , 任真自得 . 陶翁 , 我就是这样理解你的,我的朋友,你认为呢?
个人分类: 附雅|3233 次阅读|4 个评论
陶渊明落榜
热度 4 yonglie 2012-10-14 08:40
—— 旧札新钞 ( 121 ) @ 钟嵘《诗品》将陶渊明列在“中品”,极受后人诟病。近人古直作《诗品笺》,引《太平御览》为钟嵘辩护,说原本确是列在上品的。宋本《太平御览》是这样说的:“钟嵘《诗评》曰:古诗,李陵、班婕妤、曹植、刘桢、王粲、阮籍、陆机、潘岳、张协、左思、谢灵运等十二人,诗皆上品。”并没有渊明的名字。有趣的是,这儿只列了十一人,算古诗才十二个,却不是“人”了。《御览》的疏忽留下一点小问题。 @ 《考工记》与《墨经》同为先秦著作,一个代表工程技术,一个代表演绎思辨。中国科学技术的走了《考工记》的路,而没走《墨经》的路——倘若相反,则也许能与古希腊科学遥相呼应。(也许将《考工记》列入《周礼》,就代表了古人的选择。) @ “对应原理”( Principle of Correspondence )是玻尔在关于氢原子谱线的经典论文里提出的,“老”量子论几乎就是这个原理的实践。意思是量子现象总有对应的经典现象,量子论在极限情形下将回到经典。这个原理在相对论也适用——它似乎是大自然为了尊重前辈的功绩而表现的大度:后来的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回到从前的理论。
个人分类: 札记|3447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有效管理时间的十八种方法
zhongpanpan 2012-7-30 16:26
陶渊明有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怎么珍惜都不过分,推荐有效管理时间的十八种方法。 浪费时间的十大原因: 1 、缺乏明确的目标; 2 、办事拖延; 3 、缺乏优先顺序抓不住重点; 4 、注重过程不重结果; 5 、做事有头无尾; 6 、缺乏条理与整洁; 7 、不懂得授权; 8 、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 9 、盲目行动; 10 、简单事情复杂化。 结合以上浪费时间的原因,提出了十八种时间管理的方法: 1 、策略第一。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时间管理策略总是第一位的。 2 、分清轻重缓急,抓住重点。 若干项工作,总有重点工作和非重点工作,我们就要在重点工作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反之我们就会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而工作却没有成效。如信息管理中心目前的工作重心就是信息化建设。 3 、马上行动,杜绝拖延。 现在该做的事如果一拖再拖,则到完成工作的最后时限必定会手忙脚乱,要么胡乱应付要么就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加班。 4 、确定明确的目标和行动计划。 没有明确的目标,做事就会走很多弯路。确定了目标还要有行动计划,不管是心中的行动想法或是书面的行动计划总需要一个,要不这个目标的实现就是一句空话。 5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价值的。 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时间组成的,生命是有价值的、故时间也是有价值的,所以才有鲁迅所说有的“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名句。 6 、今日事,今日毕。 有了良好的完成工作习惯,时间自然是充分利用,就不存在浪费了。 7 、第一次做好,追求零缺点工作。 工作如果不第一次做好,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到最后又要返工从头做起而且不知道这次能不能符合要求,时间不是就在一遍遍的重复中浪费掉了吗。 8 、在要求工作时,必须要求时限。 这样就既不浪费别人的时间,也不浪费自己的时间。 9 、善于授权。 善于授权,是有领导艺术的人专利,不懂得授权的人会事必躬亲,必然是忙得不可开交。 10 、要有条理与整洁的方法。 文件和物品存放有条理,就不会在找东西上浪费时间。 11 、养成快速的节奏感。 这样时间的利用率就自然提高,甚至带动别人提高效率。 12 、结果导向,掌控过程。 完成任何工作,都有一个结果。我们要做的就是以这个结果为导向,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调整方向,最终完成这项工作。 13 、猴子管理。 就是把每一项工作都看成是一只猴子,我们要照顾好自己的猴子,且要注意不让别人的猴子成为自己的猴子,要不猴子太多怎么办? 14 、不要让人浪费你的时间。 要懂得拒绝,不要在无谓的交往中浪费自己的时间。 15 、善于利用零碎的时间。 这一条很重要,不要试图认为有整块的大量时间供你支配,要善于利用零碎的时间。比如我们在制定部门的制度流程的时候,需要全部门人员参于讨论,各人有各自的工作,不可能有整块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就要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分开讨论。 16 、“第一”胜过更好。 “第一”才是最好的。短跑冠军比亚军领先的就是零点零几秒。 17 、记录每天所做的每一件事。 个人感觉这是个好习惯,当你坚持一段时间后,你对时间的支配情况就有据可依,改进不良的时间支配方式,从而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 18 、业余时间管理。 不要忽视业余时间的管理,工作时间管理和业余时间管理是辩证统一的。 本文摘自风逸含笑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0acd67010174kt.html
个人分类: 生活|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住偏安陶翁馆
yangyongtian 2012-6-27 21:19
小住偏安陶翁馆
仰慕当年陶渊明 , 偏居群山隐务农。 国家锁定生态地, 京郊顺义安利隆。 小住偏安陶翁馆, 万绿丛中一点红。 后世纪念前代事, 斗胆效颦摹诗翁。 1 2 3 4 5 6 7 8 9
个人分类: 诗配画|2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澄明之境》再版后记
jydai 2012-6-14 00:25
《澄明之境》再版后记 诗人卡里玛卡说,一部厚书就是一个社会灾难——不是浪费读者的时间,就是浪费社会的资源;我个人觉得,一本册子就是作者的一份遗憾——或者尚存知识性错误,或者论证不够严谨,或者议论失之浮泛。 正是为了弥补或减轻这种遗憾,我才将十几年前出版的《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进行修订。拙著 1998 年作为我校学术出版基金丛书出版,第二年稍作修改后出版社又进行了重印。《文艺研究》很快发表了刘明华教授为拙著写的几千字书评,著名陶渊明研究专家、也是我的学界前辈吴云先生,在其专著《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里,在《文学遗产》的《陶学百年》长文中,在几次学术研讨会上,先生对拙著都不吝齿牙谬加称赞。此后我又陆续看到和听到学者或朋友对拙著的批评。称许增强了我的自信,批评更促使我不断反省。 研究者对陶渊明理解的深度,自然昭示了研究者自身存在的深度。 不管是识力还是学问,不管是阅历还是心境,那时我对陶渊明难有很深的理解,更不可能成为陶渊明的知音。 八九十年代西方各种学术思潮和方法,像破闸的洪峰一样涌进中国,我就是在这种方法热的文化氛围中走上教学和治学道路的。虽然在这些新方法面前有点目迷五色,但由于念大学时旁听过刘纲纪先生的美学课,由于那时是李泽厚先生的学术粉丝,我的主要兴趣还是集中于德国古典美学,后来又迷上了海德格尔,海氏《存在与时间》中对此在抽丝剥茧的分析让人叹为观止。我那时也很喜欢《老子》、《庄子》,并就老庄写了一些专著和论文,同时又开始阅读宋明理学的代表作,以及新儒家唐君毅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冯友兰的《贞元六书》等书。《澄明之境》就是 从存在论的角度阐释陶渊明的生命境界,以及这一生命境界与其诗歌境界的内在联系。 现在看来,有些地方求之过深,有些地方又识有未逮。陶渊明生命境界的特征,陶渊明对死的超越,陶渊明对生的安顿,近年来我对此有一些新的体悟,原想通过修订以便将新知融进旧作,好让拙著既有年轻人的锐气又中老年人的“成熟”。花了不少力气改完第一章后,这才发现一个新的观点不可能随意“稼接”在旧作上,把“两好合一好”的想法十分可笑。第一章的修改稿酷似一件旧外套上打了很多新补丁,那样子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 于是,我放弃了那篇四不像的修改稿,也放弃了对旧作大动干戈的打算,只是改正了一些知识和文字错误,少数地方进行了一点补充,并以 龚斌教授《陶渊明集校笺》为底本,重新校订了拙著中陶渊明的引文。 这个修订本只是对旧作做了点小小的美容,比第一版减少了一些知识和文字错误,但愿它在读者眼中不至于“惨不忍睹”。 十几年前我曾在拙著的《导论》中说:“我当然希望自己的阐释能切近历史上真实的陶渊明,但同时我也明白自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接受陶渊明的,对他的理解因而有着自身的历史性,这包括不可避免的作为前理解的先见,和可以而且应该避免的属于个人个性及知识的局限。”这段话既适合拙著初版也适合拙著的再版,它既是作者诚恳的自白也是作者无能的自辩。 谢谢上海古籍出版社李鸣先生,感谢他为拙著的出版热心张罗,感谢他为拙著所作的细心审校。谢谢五编室田松青主任。谢谢总编赵昌平先生多年来对我关心和帮助。正是由于该社出版了许多学术精品,正是由于该社有这些热心的师友,我对上海古籍出版社一直心存感激,对该社一直有一种学术上的亲近感。 戴建业 2012 年 6 月于华中 师大南门剑桥名邸
个人分类: 杂谈|22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观沱牌舍得酒业公司
wmy9039 2012-4-20 18:37
3月12日,在导师带领下,我们一行20余人到 位于“观音故里,诗酒之乡”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沱牌镇 沱牌舍得酒业公司参观,该公司在全国首开“生态酿酒”先河,建有全国首座生态酿酒工业园,以“生态循环、绿色环保”著称于中国白酒行业。其舍得酒文化也颇有哲理,(舍得多,得的多,舍得少,得的少,不舍不得,有舍才有得)。 附: 舍得三字经 说舍得 道舍得 真舍得 有几何   酒一杯 歌一阕 此中意 谁会得   叹人世 苦良多 曰功名 曰利禄   熙攘攘 天下往 百年后 谁思量   君不见 古圣贤 舍得间 美名传   陶渊明 耕田园 舍繁华 心悠闲   孟夫子 气浩然 舍生死 仁义担   范仲淹 天下先 舍安乐 思悠远   汨罗畔 楚屈原 舍身躯 离骚传   数风流 难计算 百代下 日月光   观天地 道至简 有盈亏 有增减   天茫茫 意渺渺 舍得道 谁能诠   曰易经 曰论语 曰老子 曰孙子   易为首 变阴阳 舍与得 此渊源   次论语 仁者始 舍小我 入世间   又老子 无为治 舍争斗 出尘凡   又孙子 计中计 舍下肆 得胜利   此四书 称上乘 传精髓 足经典   饮舍得 歌舍得 杯中物 禅理多   感悟之 持守之 天下事 若等闲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3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好诗分享——陶渊明
zllzll 2011-9-27 20:50
杂诗八首 其一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个人分类: 美学与艺术|20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堂之美——德国农村(续二)——世外桃源
热度 11 rczeng 2011-6-22 08:38
天堂之美——德国农村(续二)——世外桃源
2006年5月1日,独自一人骑自行车来到离研究所几公里外的乡间,借此美景来消蚀自己的乡愁。 晴朗的蓝天下,白云悠悠地飘过头顶;一望无涯的田野里,绿油油的庄稼伸展着懒腰;间间 农舍 在片片树林中时隐时现。周围是如此静谧和安详,耳边只有风的低吟。 先人陶渊明所说的世外桃源是不是这样的?
4493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哲学家周敦颐之《爱莲说》
热度 1 antiscience 2011-3-3 11:13
青草鲜花,各有所爱,周老讲了他的倾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80 次阅读|1 个评论
陶渊明梦游老鼠国
热度 3 SoSoliton 2011-3-2 20:16
陶渊明家里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闹过老鼠了。最近,夜深人静时,陶渊明卧在床上总是听到卧室的柜子后面或里面有老鼠在施工。老陶敲敲,施工停停;老陶呼呼,施工继续。敲敲,停停;呼呼,继续。如此反复,非得老陶亲自爬起来,打开柜门,猛敲柜子,那鼠才撤! 陶渊明气愤,卧在床上睡不着。岂有此理,真是鼠胆包天!人定胜天,虽是海口,但人定胜鼠,岂不是瓮中捉鳖!想当年,一场除“四害”,搞得你家破鼠亡;一场爱国卫生运动,搞得你哪敢出门! 陶渊明继续睡不着。对呀,不是说胆小如鼠吗?老鼠不是已被俺人类整得差不多了吗?现在怎么又胆大包天,敢于在我人海中恣意妄为了呢?是不是又该发动除“四害”和爱国卫生运动了呢?为何不搞呀? 想着想着,陶渊明睡着了,进入了梦乡,梦见自己来到了老鼠王国。 渊明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渊明 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 鼠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渊明诧异,世道变矣!世外桃园乃耗子之天堂乎? 那里的 鼠们 看见了陶渊明,却并不害怕,只是感到非常惊讶,问老陶是从哪里来的。老陶详细回答了 鼠们 。 鼠们 便摆酒杀鸡做饭, 鼠王亲自出席, 宴请老陶。老陶胆颤心惊,因为以前捉过老 鼠,打 过老 鼠,打死 过老 鼠,现落入 老 鼠王国,恐小命难保了! 鼠王 看出了陶渊明的顾虑,端起酒杯,仰天长笑:“来,渊明同志,喝酒!干杯!” 鼠王 和老陶一饮而尽各自杯中之酒。 鼠王豪气、霸气、大气:“鼠国和人国历来是死敌,有恩怨,这很正常嘛!现在两国关系已经正常化,我们要忘记过去,开创未来嘛!” 老陶纳闷,便问 鼠王:“鼠王陛下, 渊明孤陋寡闻,敢问汝 鼠国何时跟我人国和好的?我人类向来视汝鼠类为天敌,汝鼠国是如何搞掂我人国领导的?”鼠王摇头晃脑,滔滔不绝地给陶渊明尾尾道来: “夫天地万物,由人主宰。夫天地万物,数我老鼠最倒霉,因为被主宰天地万物的人类列为天敌。人类这位自然界最高贵的领导,不仅亲自收拾我老鼠,下毒药,设暗器,无所不使,还指使猫们专职抓老鼠,安排狗们兼职拿老鼠。我鼠民哪敢出门,溜个街都是人人喊打。” “作为鼠国国王,保护我鼠民生命财产安全乃我义不容辞之天职。自盘古开天辟地,我鼠类求生存就像汝人类求不死一样,投入了不知多少鼠力、物力和财力,最终也没有寻找到如何让汝人类不追杀我鼠类之根本性解决方案。几年前,本鼠王将我鼠国堪称四大发明之一的鼠标呈送给汝人类,总算换来了一阵安宁。” 陶渊明隐居深山老林数十载,虽在人间,但已不知人间变化之翻天覆地,对鼠王的摇头晃脑、滔滔不绝很是不解。鼠王于是继续摇头晃脑,滔滔不绝:“自从人类得到本鼠王送的宝贝鼠标后,复制了成千上万只,确保人手一只甚至两只,他们天天摸着,时时摸着,可以说人类有史以来从没得到过一件如此爱不释手的宝贝。” 陶渊明还是疑惑:“人类有了宝贝就不捉鼠了?”鼠王得意洋洋:“唉!老陶呀,你真是人间的老土呀!你居然不知汝人类的工作方式已趋于一致,业余爱好已趋于一致,所有活动均已趋于一致。” “那都趋于什么啦?”老陶问。“上网。”鼠王答,“老陶你回人间后到处走走看看,你会发现汝人类不在上网,就在去上网的路上。全民在炒股,炒股在网上;全民在聊天,聊天在网上;全民在交友,交友在网上;全民在游戏,游戏在网上;全民在赌博,赌博在网上;工作时上网,下班后仍上网;男的在上网,女的也在上网,老的在上网,少的也在上网。” 陶渊明终算是明白了,原来我人类时时刻刻在上网,时时刻刻在摸着老鼠发明的鼠标,不仅无心捉老鼠,反而还被老鼠腐蚀,与老鼠化敌为友了。老陶叹息,看来捉鼠的重任只能落在猫和狗身上了。 陶渊明还没叹息完,鼠王又继续得意洋洋了:“干工作就要干净利落,不留后患。人类的猫腿子狗腿子不除,我鼠国照样不得安宁。于是本鼠王命令我鼠国一批美女鼠潜伏人类网吧,趁人类陶醉于点击鼠标之际,断其网,死其机,再跃其腿上,噜噜嘴,撒撒娇:‘嗡,该死的阿猫阿狗,好讨厌哟,不仅经常捣我的蛋,还乱你的好事!’人类于是当即决定:猫的本职工作由专捉老鼠改为专管网进网出的工作,岗位名称叫‘ Modem ’;狗不得兼职拿耗子,要继续发挥看门的本领,专做安全保卫工作,定位‘加密狗’。” 听完鼠王的滔滔不绝,得意洋洋,陶渊明的梦也醒了。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陶渊明就迫不及待地走出深山老林,来到外面的世界,他老人家终于见识了那鼠标的神奇,当即也买了一只。回到深山老林,陶渊明通过网络向网友夸耀,摸着鼠标的感觉真是好!过了几天,一群老鼠来到老陶家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
个人分类: 无所事事|149 次阅读|2 个评论
陶诗因性情而自然
热度 1 卫军英 2011-3-2 16:05
三 一般论及陶渊明及其诗作时,总不外乎从田园、平淡天然等方面着眼。但大多数都流于对诗歌表层的罗列和说明,因而我们要进一步着手的就是对这一系列表象特征加以本体论探讨,也就是寻绎出自然关于性情追求对诗的规定性,从而为陶诗做出更为合理的说明。 陶渊明之所以被称之为田园诗人,是因为田园是他的最终归宿,而他的诗也主要是以田园为对象。钟嵘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事实上也是就其隐居田园而言的。这一点后来引起许多误解,以为田园便是不涉世事,一味的只顾自己飘逸。从陶渊明的本性和诗的表现性上来看,这是很片面的。事实上田园只是陶渊明人生过程中的一次主动选择,这种选择首先是其性情的要求。就自然观来讲,田园作为外在的对象,最能够体现出自然真实质朴的本质,与陶渊明“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的性情相契合,提供了全然交流的可能;同时田园作为陶诗的总体特征,它的自然意蕴中本身就有与世俗的对抗性。陶渊明的自然观中含有对魏晋以来崇尚自然而非名教的继承,这样他一方面以田园表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又一方面其自然的发展,又不至于使之与名教实质上就是现存社会秩序势不两立,表现出一种无端而又难以自拔的痛苦。所以他的田园乃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最能体现其性情与田园关系的当推其《归园田居》诗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讲归田园的原因说得很明白。前两句既为自己生性不喜欢世俗的虚伪,性情所寄乃在于自然山水。实际上陶渊明即使归田后也没有真正脱离社会,讲不适俗只是表明性情上与现实不协调。所以“性本爱丘山”既是对自己禀性的反省与肯定,又是一种新的觉悟。陶诗中常提及自己的少年时代:“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而这首诗却写自己自少便“性本爱丘山”,似乎是与前有矛盾。实际上这正是陶渊明在人生磨练之后对自我的又一次体认,是一种深刻的觉悟。四十而不惑,陶写此诗时四十二岁,又方归田园,所以将是一种反省和觉悟。既然是反省和觉悟,那么就可以说明陶渊明对性情的追求就不仅是一种原生本能的认识,更是一种自觉的理性判断。这样看这两句贯于全诗前面,就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故而以下所写便是一种对本性压抑的鄙弃和对自由情怀的渴望。尤其是写到农村景象,林林总总,离离缕缕,本来都是极普通极平常的,既无奇特突兀之处,又无清绮秀丽之景,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显得生动真切,极富趣味极有新鲜感,一草一木都关乎情。我们从其间所渗透的情感意识中,不难体会到作者所写对象本身就是性情的展示。对象是自然的,也是自我的。这中间既有主体与田园由于性情沟通所形成的交流,又有主体与田园作为一个自然整体所构成的性情象征,它以自己的本质与世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惟其如此,这平朴司空见惯的田园乡景才会那么专注一往情深,充满了精神因素,其间流动着人生自由的生命情调。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田园,在陶渊明那里是作为一种生命化了的对象而存在的,它既是自然实体,又是自然本质的直接体现。因而选择田园无疑就是选择自然,也就是选择生命。 同样,真在陶渊明那里也是诗与人生统一的必然体现。“真”的含义本来就密切关联着性情与自然。庄子云:“真者,精诚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①庄子强调了真的特性及其价值,并认为按照自然法则就必然体现出真,真当然就是性情。陶渊明诗中多次提到所谓“真意”“真想”,于中可见其对真的追求。真具体反映在陶渊明作品中,具有两重意义:其一属于伦理学意义,其一属于美学意义。前者是其性情中对世俗的鄙视和对自然人性的追求,是相对于“伪”而存在的,如《感士不遇赋》中慨叹:“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后者乃是这种性情追求在与对象和艺术中达到的统一,应该说是陶诗美学价值的集中体现。对于“真”前人已作过许多评价。钟嵘的“笃意真古”、“世叹其质直”,萧统的“论怀抱旷而且真” ② 等等,都是对真的深刻认识,只是所偏重的是伦理学意义。送人叶梦得从创作角度认识:“诗本触物寓兴,吟咏性情,但能输写心中所欲言,无有不佳。而世但役于组织雕镂,故语言虽工而淡然无味。陶渊明直是倾倒所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也,此其所以不可及。” ③这段话已涉及到陶诗的美学意义。陶诗但使得性情毕至直接流泻,便是实现了真;但是与对象融汇契合,性情流贯,便是得到了真。因为这种诗是自然的,所以就形成了美;因为这种对象是感情的,所以也就创造力了美。其《饮酒》第五就是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显然带有玄学意味,得意忘言是庄子所提倡至魏晋玄学而大加发挥的一个哲学命题。陶诗以此二句作归结,可见其通篇之主旨乃在于领略真意,那么何谓真意,作者认为无法言传。其实真意就体现在作者与外在的交流,亦即诗所表现的意象上。诗前四句注重交代自己的思想心性,所以注重的是哲理性说明。既表明自己鄙弃世俗虚伪而趋于真的追求,又袒露了自己的心性以及借这种心性而实现真的价值。后面四句就是讲自己性情与对象的融合。“采菊”二句是千古名句,于中可见渊明之感受。正是脱离了世俗,摈弃了虚伪,全然从感情出发,所以作者从采菊到见南山,就成了一种低头抬头俯仰之间的感受,悠然自得,这种感感受乃在于有意无意之间,在采菊时不是故意不看山,也不是有意寻找山,全凭自然,这才看见了南山的真面目。这样便消除了一般过程所形成的阻隔,达到一种冥合和领悟,“真意”自在其间。故而下面二句讲山气讲飞鸟,就可看作性情与自然对象同一之后的象征,其间意象不只是外在的,亦是作者本身。陶渊明在混迹仕途时感叹:“望云惭高鸟,俯渊愧游鱼”,讲自己是失去自由的“羁鸟”“误落尘网中”,鸟已不但是他的寄托,简直就是他自身的外化。正因为这样,写山气写鸟,实在是讲自己性情与外在性情相一致,流泻畅然,自由飞翔。这种自然的抒写,不但体现了性情的真,而且也达到了表现方式的真纯而不虚饰。所以后来王国维在论及诗人创作隔与不隔以及无我之境时,认为陶诗属于不隔,且如“采菊”二句则是典范的无我至境,并进而声称“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④其实绝对的静是不存在的,陶诗正是由于性情融于对象达到了真,所以从真的自然特制出发,我亦自然,自然亦性情,故不存在一个由此及彼的转化,不需要许多人为的中转媒介,就形成了“由静中得之”,也就没有任何矫饰。 此外,还需特别提出的是由此而产生的陶诗的语言风格与白描手法。陶诗这一特征当时曾被视为“田家语”,这中间或有讥诮之意,殊不知这正是性情显示。性情率真,又寄心田园,所以必然会“田家语”而不假雕饰。明人谢榛批评那种认为陶诗“不文”的观点:“皇甫湜曰:陶诗切于事情,但不文尔。湜非知陶渊明者。渊明最有性情,使加藻饰,无异鲍谢,何以发真趣于偶尔,寄至味于淡然?”⑤此说甚有见地,指出陶诗用于平淡乃出于性情表达要求,因为自然实是万物之质性,又是人的自然而然的感情,诗的表达作为性情运动,也就不必倚仗任何奇异的矫饰。这样自陆机以来“诗缘情以绮靡”的绮靡也就被摆脱了。陶诗中即便被认为“风华清靡”之作,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之类,也都是清风朗月,若清流直泻,在平淡天然的语言与简远萧散的白描中,透出自己的甘醇和真挚。 正因为陶渊明注重性情追求,其诗作亦是性情的艺术体现,因而读其诗作自不免会感受其人,并且通过诗的艺术美感,更加完善和丰满这种性情,由中体会到诗的无限与人格的无限。或许可以说,陶诗性情的真正价值乃在于其真醇,在其自然无限。我们一般人的通病在于往往囿于一个狭小的天地,驰竞于世俗的功利,所以永远不能解脱,性情也就得不到充分的挥洒,而一旦跳出这种困境,如陶渊明一般,在广阔的视野中静观这一切,寄身于自然的造化与宇宙的情怀,那么就会真正的超越。也许在这一点上陶渊明及陶诗是永恒的,永远净化着我们。 【注释】 ①《庄子 · 渔父》。 ②萧统《陶渊明集序》。 ③叶梦得《玉涧杂书》。 ④王国维《人间词话》。 ⑤谢榛《四溟诗话》。
个人分类: 诗词歌赋|3255 次阅读|2 个评论
陶渊明的个性
热度 2 卫军英 2011-2-27 12:57
【题记】这篇文章是20多年前的1990年发表在《浙江学刊》的,写陶渊明自然称情之追求。看来喜欢这种感觉至少从那时候就开始了,难怪如今老是喜欢浪迹山水之间的那种散漫无拘。这会把它贴出来也算是一种自我追寻吧,文章太长所以三节就三次贴完。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时候毕竟30不到人还年轻,文字青涩一些文章也写得年轻缺少历练。而且以今天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论文检查的要求,至少在注释的格式上也是不合格的。还好俺们是内容重于形式者,也就不管它啦。 陶诗重性情论 一 陶渊明并没有专门的文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文学没有什么确定的主张。相反,如果参照其人生及创作,我们会发现陶渊明的艺术追求其实是相当明显的。他曾作过一篇著名的《五柳先生传》,“时人谓之实录” ① ,后来人 往往从中窥测陶渊明的个性风范 , 盛赞其高趣。其实在这篇实录小传中 , 作者不仅描述了一种个性与人生向往 ,还透露出作者的文学观念与创作追求。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尝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以今天的眼光看,实际上包含了作者对文学作品的态度,他所注重的是个人性请与文学作品的契合,借读书以抒怀;同时在创作中也以“自娱”为目的,而“自娱”的途径又在于“颇示己志”,充分表现自己的性情。这一点很重要,它说明了陶渊明的文学观念中性情的重要地位。这对我们研究陶诗,从创作主体上深化认识不无意义。 事实上,陶渊明的这种文学认识并不是空泛或者偶然地表达。如果究其整个人生来看,更可以说这种认识乃是作者始终如一的追求。作者在《感士不遇赋》中曾自谓人生“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人生可以有不同选择,而进退存亡的根本却在于“称情”。在这里作者把“称情”置诸于人生的最高层次上,“称情”便是取舍的原由。“称情”实际上就意味着任性。这可以说是对魏晋以来名士风流追求放荡形骸的一种继承。关于这一点史书记载颇多。《宋书.隐逸传》载: 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 欲 眠 ,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这简直是一种不可企及的风范,由中可见陶渊明其人之性情。蓄无弦琴,已不在于形式,但能寄意,也就是抒发了性情便是目的。所以每有酒适,也就是最富于性情之时,便慨然抚琴。至于酒醉麾客自去,则更是一种脱洒任意性情真率的表现。陶渊明不仅日常生活中如此,在他的仕隐过程中也体现了这种尊崇个性,不愿委屈累己的特征。他想当官,便去当官,毫不掩饰自己的内心:“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② 为为官之后,又因督邮至县,不愿曲己矫情,“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绶去职。” ③ 他对这种行为的解释是“性本爱丘山”,④“质性自然,非雕励所得。”⑤这恰好证明了性情是其人生追求的最高层次。由此看来,重视性情,乃至于从性情出发来规定其生活行为,在陶渊明来说实属于一种确定的必然性追求。陶渊明创作中设计性情的地方就很多。 他自己也明确地肯定过文学对表现性情的作用:“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⑥意气乃性情之本原。文学本身就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那么以文学来抒发心怀一畅性情就再自然不过了。所以重性情的个性与人生追求一旦贯彻到诗中,就形成了一种诗与人生的统一,一切全然在于心迹的流露,无所矫饰,无需遮掩。但若就人生的社会意义来讲,性情乃是自然的原生物,与在现实中真正的实现畅情任性是不可能的。尽管陶渊明的生活中性情是作为最高追求而存在的,“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已累己”,但在“固穷”与“济意”之间也还是存在一种不平衡的矛盾。陶渊明的取舍只不过是希图从严峻的现实之中寻找到一条最大可能畅其性情之路而已。如果从诗人的角度去看的话,是作为作者的一种“自娱”方式,亦即表现性情的手段,实际上是拓宽并延伸了这条道路。正是把性情作为出发点,诗在他那里就是一种性情的附属,同时又是性情得以完善丰满的补充。也就是说,诗作为一种主体创造,作者用以寄寓或者驱遣性情;另外,是作为一种沟通主体与对象的媒介,又反过来使得性情这一主观因素得以真实的展示和扩充完整。在陶渊明集中诗作多有自序,《停云》序云:“愿言不从,叹息弥襟。”可见是在内心情怀无法达到之时的一种感慨,由“叹息弥襟”而为诗,是自然就成了叹息的一种延伸形式,亦即性情的附属与展示了。《时运》序云:“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独游,欣慨交心。”性情是多层面的,诗除了派遣内心叹息外,也风扬内心怡悦。这正是性情所之,诗自然而然的一种表现。最能说明诗与性情关系的莫过于《饮酒》诗二十首了。《饮酒》诗的写作时间是在陶渊明辞官“复得返自然”之后。从本意上来说,回到自然之中原本是自己的愿望,可是真处在了自然之中也并不是完全实现了本意,一切俱称心了。其小序所提供的创作背景即可说明这一点:其时寂寞寡欢,虽处田园,然内心仍不平静。既有闲逸自然的一面,又有愤然感慨的一面。万般无奈,寄心于酒。所以《饮酒》这个题目的更深一层意义便是如魏晋时期名士们惯常采用的方法一样,以酒为发泄,以酒为遮掩而已。这里饮酒既是畅其性情的方式,又成了纵情文字的挡箭牌。有了酒的掩护,那么性情便可以在诗中一泄无余了。“既醉之后,辄题数句以自娱”,“以为欢笑尔”,这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既醉之后”自然是开怀畅饮之故,自然也是性情宏放之际,当斯时能够“题数句以自娱”,自然也只有充分表达性情而莫属了。关于这一点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早已讲得很清楚:“有疑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这种寄酒为迹正如今人所说的“酒后吐真言”,是借酒驰其性情。 由此看来,陶渊明重性情,把性情作为人生与创作的最高追求,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正如我们所说的,性情的驰纵要受到现实的制约,陶渊明还必须从现实中找到一条能够真实地并且最大可能地表达性情的路,这才能够完成其对性情的追求。对于陶渊明来说,这条路最贴切的莫过于自然。自然,在魏晋时期作为一种哲学本体论,其间包含着性情的因素,对它的确认既符合魏晋以来的社会思潮,又吻合陶渊明本人的个性思想,所以从性情追求转向对自然的确认,在陶渊明是一种必然性的结果。 【注释】 ①《宋书.隐逸传》。 ②⑤《归去来兮辞》。 ③萧统《陶渊明传》。 ④《归园田居》其七。 ⑥《感士不遇赋》。
5997 次阅读|3 个评论
咖啡屋设计
热度 7 siccashq 2011-1-24 20:31
咖啡屋设计
回头等材料所二期建好了,整一个好点的咖啡屋,至少有吧台,有专职的服务生,有点背景音乐啥的,边上就是小会议室,一点半喝完咖啡就开始学术研讨会。墙上要挂老祖的分形画,俊明湘明陶渊明的诗,书法缺一位大家。研讨会一定要听不懂,二傻先来天狼星级别的,亚辉信息的东西可以排上,凡是搞材料的新能源的先进制造的生物的都当做火锅底料,苹果的大波小波随时准备出场。 我觉得这样很好,咖啡一元一杯,年费200,可以畅饮,但是不能吐。科学网实名博主免费,单子挂我账号上,材料所内部返还可以发绩效。 还得再加上一个小餐厅,湘菜一定要,空运点腊肉过来,最近食堂菜越来越难吃,快过年了人心涣散队伍不好带,研究生同志们,我们和你们品尝是在一个层次上的。 http://www.seriouseats.com/2008/04/less-laminated-paper-menus-more-periodic-tables.html
3150 次阅读|14 个评论
陶渊明的年谱很简洁
jinzhili 2011-1-11 23:04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太多传奇! 看他的年谱除了公元前371、372年薄宦,380不堪吏任自解归,398-401在桓玄幕以外, 竟然全部在家里闲居隐居,可谓稀世宅男子。而且他也不太会种田,喜欢休闲,喜欢发 牢骚。多么好的一个社会呀,搁现在,怎么活呀,要么担心买不起房在哪里住,要么担 心自己的 草房被强拆,在哪里住。他还会有心思看花么?鲁迅给他算了一笔账,要想 活下去在100 年前的上海要写许多许多字,没有恒河沙那么多,也要比得上现代全国官 员一年酒 席的数量了。可是他的文集也不厚。诗么,被东坡一悲愤之下,一口气和完 了。东坡成就了他,他也成就了东坡一些。 怪不得后人那么欣赏五柳,一是惜其才,二是慕其时吧。 臆测一下:怪不得东坡老仙喜欢元亮。因为他的是可以和完,可以很容易踩在巨人肩膀 上。而李杜的诗,嘿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陶渊明《桃花源记》原型地找到了 (图)
xupeiyang 2011-1-4 12:54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4日02:27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初夏的黄桑坪一派生机。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桃花源记》原型地找到了?   记者 范亚湘 通讯员 苏铁生   1600多年前,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当渔人回到郡下,将新的发现报告给太守、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后南阳高尚士刘子骥闻之,欣然前往。未果,寻病终。东晋陶渊明所撰的《桃花源记》以一句后遂无问津者结束了不足400字的全文。   不尽其然。在长沙工作的安化人张贻明却声称,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寻找,他找到了真正的桃花源。与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相比,益阳市安化县奎溪镇达坳村黄桑坪有20多个特征符合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昨日,记者在张贻明的陪同下对黄桑坪进行了一番踏访,发现这里的确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有几分神似。    《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场景几乎处处可见   从怀化市溆浦县水隘乡炉厂坪村出发,一行人从一条山路攀爬而上。快到山坳时,今年已是68岁的张贻明连忙将走在前面的记者叫住,指着狭窄的山坳口说:《桃花源记》里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你看,这不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吗?循着张贻明手指的方向看过去,记者看到一束光从山坳的那一边射了过来。   此前,张贻明曾指着流经水隘乡炉厂坪村的那条小溪告诉记者,他曾经考察了溆水上游多条小溪,只有那条小溪具备行舟的条件。所以,他认定武陵渔人就是从那条小溪舍舟上岸后,沿记者所爬的山路而进入桃花源的。   最先进入桃花源的武陵渔人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记者翻过山坳口,眼前立即豁然开朗。只见就在万山丛中,有一片村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山坳口上,有一清朝康熙年间所立的茶亭。据考证,记者所攀爬的这条山路自古就是江浙一带通往云贵的驿道。同时,山坳也是武陵郡与长沙郡的分界点。按照张贻明的说法,桃花源当属长沙郡,由于渔人是武陵人士,桃花源才被误传在武陵郡内。   下到黄桑坪,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俨然一个安然恬静、质朴和谐的桃花源即使在深冬,《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场景在黄桑坪几乎处处可见。   藏在叠翠山峦中的黄桑坪有200多亩田地,38户人家、280多人。记者注意到,这里的房屋除了有几栋外贴白色瓷砖的小楼外,其余全是木头青瓦,清代风格依然。我们这些村民都是500年前从溆浦迁移过来的张轼的后裔。以前,我们这里就被称为秦汉桃源。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武陵渔人的故事。今年50岁的村民张忠良告诉记者,村里保存得最久的房子有300多年历史了。   前几年,村里有户人家打井,当打到六七米深的时候,居然打出了类似灶屋的泥土和树木烧过后的灰尘。张忠良认为,黄桑坪很早就有人住居,周围山上的泥沙经雨水长年累月的冲击都集中到了坪里,使得我们现在住的地方地势抬升了。   张忠良说,黄桑坪的村民现在都还保持着秦汉农家的生活方式,民风古朴,生活与世无争。虽然记者一行进村后,村民不曾设酒杀鸡作食,但连忙端上热茶并拿出瓜子花生招待。而且,令记者称奇的是,坪里的狗见到记者一行不但不叫,反而还一股劲地摇着尾巴以示亲热。同时,这几天湘西北下了一场中雪,就在记者进入黄桑坪的那条山路上,还残存着尚未融化的雪迹,可黄桑坪的村民却说我们这里根本没落雪。    用证明数学命题的方式寻找《桃花源记》原型地   196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的张贻明一直在长沙从事计算机的开发和应用工作。他发明的电脑雕刻机曾一度风靡全国,并获得了国家专利。2002年,溆浦县有关方面请我用雕刻的方式将屈原在溆浦的行程标记出来。我在溆浦的山山水水中穿行了整整大半年,终于搞清楚了屈原在溆浦的行程,并立碑为记。   就在这一年,由于常德市桃源县将在其桃花源景区举办桃花节而将岑寂多年的桃花源归属地的争论再度挑起。我在溆浦的山水间穿行时,隐隐约约地感到《桃花源记》的原型地应该在地处雪峰山东北一带的梅山地区。   我是学数学的,我想用证明数学命题的方式寻找《桃花源记》原型地。张贻明找来《桃花源记》,逐字逐句将原文进行逻辑分析,得出20多个特征信息。张贻明将这20多个特征信息设为命题的边界条件,在结合了社会背景这一充分必要条件后,他采用数学命题证明上的逐步逼近法将《桃花源记》原型地锁定在古武陵郡和长沙郡的交界线上。而这个交界线,正与现在的溆浦县和安化县的交界线相吻合。   翌年,张贻明开始了桃花源的寻访工作。经过上千公里行程,在走访了近100个村庄后, 2007年9月2日,张贻明终于从溆浦县水隘乡炉厂坪村的一条山路走进了安化县奎溪镇达坳村黄桑坪。那一刻我真的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这里不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吗?   为慎重起见,张贻明抑制住内心的喜悦,又花了近一年时间,走访了邵阳市新化县、隆回县与溆浦县交界的村庄及安化县与桃源县交界处,最终认定黄桑坪就是真正的桃花源。我在排除了其他疑似地后,才敢向外界宣布黄桑坪是《桃花源记》惟一原型地这一说法。经过与《桃花源记》原文相对照,惟有黄桑坪的情况与《桃花源记》里的描写相吻合。    雪峰山东北梅山地区曾经存在一个大桃花源   关于历史上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一直争论不休,而且,似乎地点越争越多,包括云南省广南县坝美村、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等30多处,甚至不长桃树的北方某地也声称找到了桃花源。但《桃花源记》原型地也并无最后定论。同时,也有观点认为,《桃花源记》只是作者的一种梦幻追求,现实中并不存在桃花源。   张贻明的说法虽然再次引来争论,但并不影响社会各界对秦汉桃源的关注。在2009年1月召开的湖南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省政协常委、长沙市政协副主席、民进长沙市委主委周秋光教授专门交了一份《关于挖掘湖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以安化为核心的梅山文化旅游圈的建议》的提案。周秋光所指的梅山文化旅游圈就包含了张贻明所说的秦汉桃源等景点。   周秋光在提案中说,梅山文化是一种大文化概念。的确,据史料记载,地处雪峰山东北的梅山地区曾经存在一个大桃花源。   公元前202年,百越军事领袖梅鋗因攻秦助汉有功,而被刘邦封于梅山一带,并给予其后代不服徭役、不纳赋税等特权。梅鋗对内实行人人平等、亦民亦兵、自给自足的政策,对外依赖梅山天险实行武装割据,从而确保了梅山地区旧不与中国通的独立王国,在封建王朝的包围中延续了1200多年。1072年,宋神宗派大将章惇开梅山,该地区才重新受朝廷的管辖。因梅山地区这一段独特的历史,许多学者将不服徭役、不纳赋税的梅山地区称之为封建王朝时代的桃花源。   而张贻明在证明黄桑坪就是《桃花源记》原型地中所说的社会背景这一充分必要条件也正是指的梅山地区这一段独特的历史。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发生在376年至396年的东晋太元年间,那个时候,梅山地区正处在没有赋税、没有徭役、没有王法的时代本来就过着躬耕自资生活的陶渊明在听到武陵渔人的故事后,将之写成《桃花源记》一文就不足为怪了。   桃花源里人对误入的武陵渔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依据梅山地区的那段独特的历史,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人对武陵渔人的自云似乎得到了开解。但方圆1200多平方公里的梅山地区是否还存在第二个类似于黄桑坪一样的村子?张贻明用证明数学命题的方式寻找《桃花源记》原型地的方法是否正确?这些问题都需要等待有识之士来开解。
个人分类: 历史事件|21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耕耘者陶渊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大毛忽洞 2010-12-27 08:24
耕耘着陶渊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归园田居》 陶渊明种豆, 不使用化肥, 也不使用激素, 也不使用农药, 就像陶渊明做学问一样, 没有现在时代的化肥气息(这工程,那计划), 没有现在时代的激素气息(这称号,那荣誉), 没有现在时代的农药气息(这,那)。 陶渊明说:衣服脏点不要紧,不要把思想弄脏了!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思想一旦像剩饭那样生长了白毛,无论使用多少化肥、激素和农药,都无济于事了。 参考阅读: 丘成桐:做大学问要能忍受生命中的苦痛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9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赵孟頫书写的五柳先生传
kd652 2010-5-11 19:08
五柳先生传是陶潜(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之名表达自己志趣的短文,文风浪漫,曾被选入中学课本: 人教版2008年7月第3版八年级下册 22课《五柳先生传》 中学教材全解八年级语文下册 22课 《五柳先生传》 山东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上册 20课 《五柳先生传》 赵孟頫是元代书法家,他书写的五柳先生传一度被当成大楷字帖,偶得一册,影印如下: 文章赏析可参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d4dc8d0100bnno.html 或: http://baike.baidu.com/view/529739.htm?func=retitle google_protectAndRun("ads_core.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 google_render_ad); 资料:赵孟頫 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 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但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 (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顺便借病乞归,夏秋之交终于得准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赵孟頫在江南闲居四年,无官一身轻,闲情逸致与鲜于枢、仇远、戴表元、邓文原等四方才土聚于西子湖畔,谈艺论道,挥毫遣兴,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大德三年 (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官位虽无升迁,但此职不需离开江南,与文化界联系密切,相对儒雅而闲适,比较适合赵孟頫的旨趣,他一直干了十一年。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发生了兴趣,拜赵孟頫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次年五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他登基后不久,立即将赵孟頫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祜三年(1316),元仁宗又将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至此,赵氏政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个人分类: 字画欣赏|10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诸葛亮的幸福
热度 1 sstone2009 2009-12-4 21:45
在中博上读以前写的一段短文,有意转到此地 在去无锡的路上,我突然想,诸葛亮的幸福是什么? 回到家,我决定到去遥远的三国探寻诸葛亮的幸福。诸葛亮智慧超群,天文地理,军事政治,古今中外,无不通晓;对于持家,也有独到的见解,要不然不会娶个外貌奇丑的夫人。诸葛亮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幸福应该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躬耕生涯和军师生涯。 躬耕的简单和平静,毋庸置疑是幸福的,是许多人向往的理想境界,有一个名人叫陶渊明就美丽地实践了一把;李叔同则用出家的方式,获得了这样的简单和平静,到达了人生的第三层楼。陶和李是刻骨铭心地追求着这样的理想,无论他们前段人生如何,最后,则是以此终生的,并且都留下了美好的寄托。诸葛亮在躬耕的幸福里,却思考着别的问题,那就是天下大事。 诸葛亮躬耕着,同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着天下形势,其实他在等待着机会,有一位可以辅助的明主,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那里才有他真正追求的幸福,当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他毅然放弃了躬耕的快乐和幸福,投身于战火纷飞。在智谋的实践下,胜利和荣誉,给与了诸葛亮内心丰实的快乐和幸福,他坐在轮椅上或者站立在一个高处,轻摇着智慧的羽扇,目光看着远处的战场,享受着人生的极致幸福体验。就是那次在一座空城的城楼上,诸葛亮对着敌人的千军万马,悠然地弹奏着古曲,琴声飘飘扬扬,宛若空灵的幻觉,虚无而又强大,他的灵魂在那时刻,格外地宁静,全然没有了敌军、硝烟、血肉他是那样地陶醉在理想的幸福里,仿佛连敌人也被感动了。 诸葛亮生命短暂,他的幸福军师生涯,过多地消耗了他的生命,但他无怨无悔,毫不留恋躬耕陇中的幸福,他的真幸福就在于此阿! 至于陶李二人,其实,只是在万千失意、万千无奈之下,才选择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他们的骨子里原本也是需要另外的幸福的,只是没有诸葛亮的三顾茅庐的福气罢,他们的平静里也始终充满着失意的矛盾,陶先生也便只能常常借酒取乐了。 那么,在我看来,陶李的幸福能算什么呢?倒是诸葛亮的幸福,我十分喜欢,那种洒脱,那种智慧,那种胸怀,是如此宁静,甚至可以置生死于不顾! (2007.09.24 14:25:00 http://sstone2006.blogcn.com/diary,10727599.shtml )
个人分类: 随笔|3701 次阅读|1 个评论
赠长沙公-陶渊明
hjsu 2009-3-18 11:01
同源分流,人易世疏, ??慨然寤叹,念兹厥初。 ??礼服遂悠,岁月眇徂, ??感彼行路,眷然踌躇。 这是陶渊明的《赠长沙公》其一。是我朋友一年前发给我的,至今重读,仍有几分感触。人世的变幻也许就如此所描述吧,或许有好多事情都不是个人所能控制的吧。
个人分类: 古典文学|462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