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基金委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基金委

相关日志

关于基金委人才项目(优青、杰青)改革的建议
热度 8 qsqhopeiggcas 2018-8-4 13:16
想来基金委设立人才项目( 优青、杰青 )的初衷是好的,以鼓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其实,国家设立人才“帽子”的本质目的,是对突破或有望解决某一科技难题的知识分子以激励,鼓励TA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设立的大大小小的人才帽子已有上百顶了,带帽的所谓人才数以万计,如果这些人才都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或潜力,那么我的国,早就厉害了,早已成了科技强国了。然而事实如何呢?我国在巨大的投入下,在基础科研领域虽有发展,但几乎没有写进教科书的原创性成果,一个显著的标志是,我国土生土长的科学家只有屠呦呦一人拿到了NB奖。在技术研发领域,今年发生的中兴事件已使我国的核心技术家底露出了“马脚”。这些不可争辩的事实说明,我国的人才评选标准,有严重的问题。 以 优青、杰青评选标准为例,某青年知识分子能不能上位,主要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引用率;我已写过多篇博文分析过其弊端,在此不再赘述),其次看国际学会任职、获奖情况等,前者是根源,后者是副产品,即没有论文就没有其他。 因为容易摘的苹果都被“牛顿”们摘走了,留下来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啦,突破任何科技难题,需要知识分子长期攻关才有可能实现。鉴于此,急于上位的青年知识分子,不可能选择难题攻关,因为可能长期出不了论文,这必然导致选择跟风、模仿式的科研为“捷径”,如此可“灌水”多篇论文,论文凑够数了,多参加几次国际会议混个脸熟,想方设法弄个头衔。差不多了,然后在评审环节施展“才能”,就可能拿下“帽子”。 我对本领域的某些“ 优青、杰青 ”有没有真货还是有数的。例如,几乎没人知道TA们在做什么,几乎没有一篇像样的代表作,开会时一讨论问题就知道这些人的科研基本功很差,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对这样的“优秀”人才除了“小喽啰”外没人真心佩服。 反观某些立志“攻坚克难”的学者,TA们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其中有些人已探索到了问题的实质或边缘,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国家偏偏忽视了这些人才,既没有“帽子”加身,也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甚至连生存都成了问题。细思极恐啊! 某些所谓的人才一旦拿到了“ 优青、杰青 ”,仍不思“攻坚克难”在科研突破上下功夫,反而是冲昏了头脑,忘乎了所以,想拿到更多的“帽子”,收获更多的项目,获取更大的利益。这样长期下去,仅肥了个人,但害了国家。或许有一天,这些人有所醒悟想干点真事儿的时候,但已“廉颇老矣,不能饭否”。所以说从长远看,目前的人才评选标准,最终对这些人也是伤害。 这些年,国家的重点实验室选拔、评估以及各种科技奖励等,不是主要看科研上有没有重要原创,而是首先数“帽子”。如果“帽子”含金量杠杠的,也罢,也可作为评选的依据,但这些“帽子”基本上属于“纸老虎”,不足为据。想想看,时间长了,再好的国家也终有被各种“瞎整”、“忽悠”搞废的一天。 综上,建议基金委的人才项目做如下改革: (1) 上策: 响应国家的科技政策改革,对“ 优青、杰青 ”人才项目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革。“ 优青、杰青 ”人才项目已不适应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帽子人才满天飞”的始作俑者,应取消之,以鼓励年轻人静心“攻坚克难”,如果真有好想法,可拿到“重点项目”等,不愁没经费。 (2) 中策: 考虑到青年人的成长是需要过程的,也不能排除在某领域有个把青年确实优秀,可将现在的“ 优青、杰青 ”人才项目每年评选一次,改为“四年一次”,每次每个人才项目限定人数不超过50人。 (3) 下策: 仍每年一次,但上次没通过的隔一年再申报,因为“上次没通过的,下一年就有货”的可能性很小。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10532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基金委发布2017年度项目资助进展情况
redtree 2017-8-24 22:30
基金委发布2017年度项目资助进展情况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8/24 14:16:16 2017年8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7年度项目受理、评审及资助等方面情况。 在2017年3月1日-20日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接收依托单位提交的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项目申请190840项,比2016年同期(172843项)增加17997项,增幅10.41%,申请量再创历史新高。 自然科学基金委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安排中央财政经费资助计划248亿元,比2016年的229亿元增加8.30%。围绕夯实科技基础的战略目标,统筹实施年度资助计划,全面培育源头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源头供给质量和效益,更好发挥科学基金在科技强国建设进程中的战略引擎作用。截至2017年8月15日,自然科学基金委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和相关管理办法的规定,经评审,批准资助科学基金各类型项目40860项,直接费用1997346.66万元,已完成全年资助计划的78.29%。 2017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具体情况及主要特点如下: 一、聚焦基础前沿,夯实创新基础 坚持稳定支持基础研究自由探索,在总资助体量提高的背景下,保持自由探索项目的经费占比,保障科研人员自主选题大胆探索,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资助面上项目18136项,直接费用1068590万元,资助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7523项,直接费用400270万元;资助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017项,直接费用109520万元。上述三类自由探索项目资助经费比2016年合计增加140133万元,增幅9.74%。 加强前瞻部署,力争形成重点突破。稳步提高重点项目的资助规模与强度,体现优先发展领域,激励科学家着眼长远、系统解决重要科学问题。资助重点项目667项,比2016年增加55项;直接费用198700万元,平均资助强度297.90万元/项,比2016年提高6.28%。 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思想的科研仪器研制,为科学研究提供更新颖的手段和工具。资助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类)83项,直接费用58977.91万元。 稳步深化开放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继续实施开放合作战略,鼓励中外科学家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资助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87项,直接费用40283.88万元。 二、突出人才为先,培育创新队伍 今年人才类项目申请量继续大幅提高,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量增幅均超过10%。 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稳定和培育科研后备力量。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平均资助强度22.84万元/项, 与2016年的19.34万元/项相比提高了18.10%。 确保资助拔尖人才质量。对于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继续保持高遴选水准。资助创新研究群体项目38项,直接费用38955万元;资助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99项,直接费用51870万元。 吸引海外及港澳优秀华人为国(内地)服务,资助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两年期资助项目资助120项,直接费用2160万元;四年期延续资助项目资助资助22项,直接费用3960万元。 三、面向战略需求,促进交叉融合 支持重大需求导向的源头研究,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重点战略领域,加强源头部署,培育重大成果。为解决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2017年自然科学基金委 提高了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的资助规模,共安排39个重大项目发布了指南,如“高速轨道交通系统动力学性能演化及控制”“帕金森综合症的神经分析化学基础研究”“黄土高原重大工程灾变机理与防控”“大飞机子午线轮胎先进复合材料及结构的设计与制造基础研究”“航空轴流压气机新气动布局基础研究”“异常脑功能活动位点与连接的多模态影像学研究”等,计划资助直接费用69450万元;目前已完成2项资助,直接费用3187.6万元。启动了“湍流结构的生成演化及作用机理”“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与化学干预研究”“细胞器互作网络及其功能研究”及“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等4个重大研究计划。 自然科学基金委继续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引导其他资源投入基础研究,资助5个联合基金的项目227项,直接费用20496万元。其中包括与科研和行业部门共同设立的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天文联合基金、NSAF联合基金、民航联合研究基金,以及与企业共同设立的钢铁联合研究基金。在原有25个联合基金的基础上,继续拓展联合资助工作,加强协同创新。与中国科学院共同设立空间科学卫星联合基金, 充分利用空间科学卫星平台,资助科研人员开展暗物质粒子探测、黑洞和中子星等致密天体观测、星地量子通信实验、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等前沿和交叉科学研究; 与国家电网公司共同设立智能电网联合基金,共同资助智能电网、特高压、新能源、电工新材料、储能等相关领域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研究。 四、严格执行制度,维护评审公正 自然科学基金委始终把维护评审工作的公正性放在评审工作的首位,持续完善评审制度。 一是强化依法依规评审。在今年的评审工作中,自然科学基金委切实加强依法行政,继续严格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及28部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保障项目评审全流程的规范性。 二是加强评审过程监督。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回避与保密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工作管理办法》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行为规范》等三部管理办法和规范性文件,强调专家依规自律,规范约束专家评审行为。继续实行评审会派驻监督组制度,对于各类项目的223个会议评审专家组,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监督委员会共派出62人次开展驻会监督工作;推行评审会专家会前承诺制,今年共组织3125人次评审专家完成会前承诺;开展评审专家公正性调查,评审专家互相监督,并将调查结果反馈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科学部,供其遴选评审专家时参考。 三是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技术支撑。今年通讯评审专家计算机辅助指派系统在各科学部得到了普遍使用,实现了学科全覆盖,使用辅助指派系统的项目占比达到86.06%,比2016年提高了9.57个百分点。在信息系统中建立了包括痕迹管理、漏洞示踪、数据防火墙等信息监管机制,厘清工作秘密的知悉范畴及时间期限,进一步强化权限管理。 8月17日,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集中审批的11大类共40265项资助项目。获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和依托单位将填写和提交资助项目计划书,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对资助项目计划书进行集中接收与审核。 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已完成异议期公示,将提交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会议评定。2017年度其他类型项目,如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联合基金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延续资助)和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等,按照各自的工作进程安排,继续下一步工作程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对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科学基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聚力前瞻部署、聚力科学突破、聚力精准管理,不断完善“探索、人才、工具、融合”资助格局,努力践行“总量并行、贡献并行、源头并行”的基础研究发展目标,不忘初心,坚持科学基金战略定位,不断提高科学基金资助管理效能,增强源头供给,夯实科技基础,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贡献!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基金委的整改计划2017
热度 1 csiro 2017-5-3 07:37
2.关于党组主动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重大科研成果不够,聚焦国家科技发展前沿性问题严重滞后的问题。 一是加强战略引导和顶层设计。委党组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聚焦《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中的重大战略任务和关键科学问题,结合实施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统筹资助部署。梳理任务台账。集中梳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部署任务中基金委参与实施的24项工作,明确由委内7个部门分别牵头,建立任务台账,逐项分解落实到2017年工作部署中。完善重大决策落实机制。委党组研究建立年度党组(扩大)会和科学基金业务研讨会构成的联动战略研讨机制,在学习领会中央重要会议精神的基础上,筹划科学基金重大部署,做到党建与业务同部署、同要求、同落实、同检查。巡视期间,分别召开了年度党组(扩大)会和务虚研讨会。优化战略研究与项目指南形成机制。党组高度重视规划及指南编制工作,汇聚一线科研人员、战略科学家、产业界人士等群体的战略智慧,使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更好对接国家重大部署、对接战略需求、对接重要前沿,引导全国科学家开展探索创新。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战略研究,发挥研究成果对科学基金资助的战略咨询作用。加强学科发展态势评估和宏观战略研究,开展学科前沿热点“扫描”,出版《筑科技强国之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战略研究》一书。探索国家需求导向的项目指南形成机制,尤其是针对国家重大部署中关于科学前沿与全球性挑战的领域布局,充分发挥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拓展战略视野,深入分析研判国家战略需求。 二是聚焦基础前沿,强化原创引领。委党组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前瞻意识,高度重视发挥科学基金学术前沿引领作用,谋划我国学科地貌图,推进学科整体水平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力促基础研究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跃升。推进深化科技计划体系改革,准确把握科学基金作为中央财政“五大科技计划”之一的重要战略定位。着眼全面培育创新能力,统筹实施“探索、人才、工具、融合”四位一体资助总体布局,鼓励科学家敢为天下先,包容和支持非共识创新,突出原创思想引领;在扶持青年人才基础上,凝聚创新拔尖人才和团队,突出高端人才引领;支持创新仪器研制,支撑前沿创新研究,突出先进工具引领;鼓励学科交叉和深度融合,突出学术高地引领。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署的前沿领域,继续实施好引力波、基础物理、微生物组等领域已立项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群,探索加强大数据、机器人、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研究。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围绕有关前沿领域,继续实施与中科院的天文联合基金和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依托空间科学卫星,推进落实与中科院在相关前沿领域的联合资助工作。在全国政协科技情况综合调研会上系统介绍科学基金孕育颠覆性原始创新的评价方法,听取全国政协委员的意见,探索推进深化有利于原创的科研评价改革。在2017年评审工作中进一步明确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政策引导,营造宽松环境,激励前沿突破。 三是加强重点领域资助部署。针对“2013年以来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经费仅占总经费7.75%、资助重大项目数量仅占总数的0.05%”的问题,党组强调把握科学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在全面培育源头创新能力、夯实科技基础的同时,统筹重点领域战略部署,增强资助计划的系统性、协同性。在2017年资助计划安排中,提高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的资助规模。将重点项目计划资助数从600个提高至650个,计划资助直接费用从17亿元提高到20亿元,增幅约18%。将重大项目计划资助项数从23个提高到38个,计划资助直接费用从3.9亿元提高到6.5亿元,增幅约65%。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要科学前沿,加大重大研究计划资助力度,新启动重大研究计划数目从每年3个提高至4个。继续试点实施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将计划资助项数从3个提高至4个,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着眼长远建立重点领域稳定支持机制,加快培育重大科研成果。 四是强化战略协同,放大源头辐射。着眼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局,推进协同创新。针对国家区域发展重大问题,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北京、上海全面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共同资助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继续实施好与地方政府的联合基金。瞄准国家战略必争领域,推进战略合作。同中央军委科技委共同围绕国家安全需求凝练科学问题,共同支持基础前沿领域研究。继续实施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通用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联合资助工作。积极推动与国防科工局、国家保密局、中国地震局等部门的战略合作。扭住产业共性关键科技难题,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继续实施与铁路总公司、宝钢、中石油、中石化、八家汽车企业等机构的联合基金,落实与国家电网设立联合基金有关工作,与中核集团等有代表性的大型企业,就设立联合基金加强沟通。服务国家科技外交大局,拓展开放创新。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多边科学合作。今年6月底前组织召开“一带一路”基础研究合作研讨会,深入探讨有效合作机制及国际合作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支持机制。 五是推进科研成果共享传播。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突出“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加强十八大以来科学基金资助绩效与重大成果展示与传播。加大成果开放共享力度,制定成果信息采集、发布与服务规范,加快科学基金大数据知识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与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对接。共享服务网发布结题项目164769条,成果数2482433条,发布资助项目信息424804条,年内还将发布2016年结题的3.8万余项成果信息。组织出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优秀成果选编(六)》,系统介绍科学基金近5年资助科研人员探索创新取得的优秀成果,并将进一步加强成果管理,完善重大成果传播机制。
个人分类: 消息篇|84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基金委:科学基金将重点资助两类基础研究
redtree 2016-12-13 23:26
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会议召开 基金委:科学基金将重点资助两类基础研究 作者:甘晓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12/13 18:31:08 12月13日上午,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会议上获悉,未来,科学基金将围绕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等两类基础研究进行重点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主任杨卫院士在会上表示,科学基金作为新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五类之一,是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科学基金将以夯实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科学基础为核心,以新的视角分类推进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体现国家目标的基础研究、面向全球性挑战的基础研究和具有地区或行业特点的基础研究,通过促进基础研究达到“三个并行”来服务于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杨卫强调,2017年,科学基金资助管理工作将围绕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等领域前瞻布局,加强指南引导作用,通过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集中优势力量挑战前沿科学问题。 同时,科学基金将加大对青年人才支持力度,具体措施包括适度提高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资助强度、统筹各类青年人才项目资助政策、稳定支持冷门学科、濒危学科等特殊学科人才等。在促进交叉融合研究方面,科学基金将加强与中科院等部门、国家电网等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加强与中央网信办、中央军委科技委等部门的战略合作,共同支持国家安全需求基础科学研究;科学中心项目将继续实施。此外,推进“放管服落”改革也是未来科学基金管理的重点工作。 据悉,基金委成立30年来,科学基金资源总量显著增长、资助格局不断优化、资助机制持续创新、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科学基金文化健康发展、产出数量与质量同步攀升,成绩显著,有效支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与制度|1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金委处理了很多某大学某医院
热度 26 gaoshannankai 2016-12-13 10:17
我上一篇博文,出现了不到几分钟就被删除了。 不知道触犯了哪条规定。 某某委对学术不端的容忍远远超过了对提意见的容忍。 但凡提出某某痿问题的帖子,都会瞬间消失。 这些人永远也别想拿到经费。 看到了某某委的处理通报,都是某某大学,某某单位,遮遮掩掩 不知道为了保护谁的隐私。 处理方式严重不符合国际惯例,很多是让第一作者顶包, 通讯作者只需要负连带责任或管理责任。 想的很周到,保护了通讯作者,保护了依托单位,做到仁至义尽, 如果将来再有事,不要咬我们管理人员。这个意思我替他们传达了。 这么多经费被用于资助学术不端,管理部门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看看下面出现的问题,是谁的责任????? 实际上郭传友到目前为止没有1篇SCI论文。 我们很多人以论文不足为由被拒,这个人一篇没有就能上,类型的情况还有多少人? 难道不应该过一遍?? 现在主要是管理人员与申请人员勾结在一起,已经形成塌方式腐败,不能查,不能动,只能是处理一下外媒曝光的。 科研反腐败 的关键还是靠 海外 力量- 高山 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878489.html
4908 次阅读|34 个评论
[转载]方舟子向基金委举报韩春雨
zhuyucai1 2016-9-10 13:59
链接: 方舟子向基金委举报韩春雨 http://fangzhouzi.baijia.baidu.com/article/619996
3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金委网站-前门进不去非要走后门?
热度 3 gaoshannankai 2016-3-2 10:49
本来今年我是没资格申请基金的,连续两年面上不中,被停一年。 这个混蛋规定不知道是哪个王八蛋定的,3年足以干掉一个有思想的青年人, 就算3年后项目下来了,基本上也是淘汰了。 这个规定够阴损,可以大大减轻基金审理的工作量,但是对申报者负责么? 很多基金不中的老师,有科研进展,有文章发表,有其他成果,凭什么 不让申请,就为了保护坐庄的这一部分人? 基金委这个网站,说每周二维护,下午18:00-20:00 但是我17:00就上不去了,晚上也不行, 这几天就没能连续上过,总断。 今年,基金申请方面的最重大改革,就是限制了在项人员的反复申请。 说明了高层对于基金大佬坐庄也是有所警觉。 本来广大没有权势的申请人有了点机会。 结果下面给你胡搞,让你网站上不去。 前面走不通,你就要走后门。 够黑够阴够损。 出来混,迟早要还,你们这样拿着纳税人的钱胡搞。 人民群众早晚会清算你们。
1506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引力波骗局,中国团队获立项,兼论科研经费
热度 30 dulizhi95 2016-2-14 08:28
关于引力波骗局,中国团队获立项,兼论科研经费 最近的引力波成果,据认为意义超巨大,就连我们政治第一高高在上的新闻联播,也特地连续报道,可见其影响力。 说实在话,若是这个成果是中国人,确切地说是中国土地上这群当道的“科学家”搞出和发布的,我肯定会怀疑和质疑,因为你看一看这一帮长期以来的事实和德行,就不能不生疑,而这个成果又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东。但鉴于是洋科学家搞出和发布的,且是多所顶尖大学(国际顶尖而非中国顶尖)的知名科学家团队共同确认的,应该认为,没有理由怀疑。尤其是作为外行在根本没有什么证据的情况下。 偏偏就有人敢将此定性为“骗局”。 当今中国,有两个事实非常明显,贪官污吏横行和劣质虚蒙造假的科学家猖獗。这一点高层也认同并一直在下力打击和改变,若你的批判性博文针对的是这个,以及积极造成这个的有“影响力”的名人,那你的博文无疑是有价值的。 偶有看到,有些博文非常无聊地冷讽攻击普通个人,而且有这种嗜好的人往往病态地经常玩这个,甚至玩一些低劣的莎士比亚。这就非常没意思了。 道理很简单,有些人确实有真成果,有些人确实是虚吹,大比例的所谓论文,其实就是虚吹,只是牛皮不够大没有形成影响力。 真成果,你犯不着嫉妒和眼红。虚吹的,没有捞到好处的,你让他去虚吹好了。捞了好处,甚至是大好处的,他自有被揭露被惩罚的那一天,出来混迟早要还,包括通过虚吹和权钱交易捞到“科技大奖”和“百人千人”的。这样的事例可不少哦。 有些人是 gou 一般的心眼,见不得别人好。别人的真成果真奖赏要嫉妒,甚至别人没有捞到任何好处的自吹也好真实也罢,这些人也要难受嫉妒和嚼两句舌根才舒服。这样的人真的是连 gou 都不如。 曾几何时,老杜的博文被屏蔽,或被科学网删除甚至“禁博”,总有一些人要兴奋和幸灾乐祸。其实他们也知道被科学网管理者重视和被科学网管理者否定并不具备任何像样的价值。试想,拥有大量“专家”评委和评审人的期刊,所取舍的文章尚且不具备多少价值,科学网廉价聘用的几个编编,具备“权威判定”能力吗?这样的评判甚至是根本谈不上评判的随手,也能让这种心眼的人得到某种心理满足。 一般来说,有这种心眼的人基本都是哪一方面都非常明显不具优秀和拔尖特质的最劣质平庸者,以为写阴暗心眼的博文就能为自己带来什么。 我写博文的目的非常明确,谈科研是希望真的能得到同行高人的相识与相助,针砭时弊那也是这个世道确实在某些方面黑,但我也是针对环境,不针对普通个人,当然,惹了我的人除外。再就是大量闲聊寻开心的博文。 一般来说,我应该从不主动触犯具体的个人。名人公众人物除外。 刚看到报道,乘着洋人引力波成果出台的强劲东风,我们国家的“引力波团队”也获得了立项。 这到底是什么逻辑啊,各位? 这帮庸官朽吏及其评审专家 zhu 凭什么如此草菅人民的血汗钱? 让这帮去重复别人,再“探测”到一次,有意义吗? 若是这一帮能在引力波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出“超级成果”,一是若人家原创的都没有进一步达到什么,你靠抄别人的反而能?二是,莫非这群擅长玩虚蒙造假和交易的“科学家”们也能出产牛顿爱因斯坦? 前些时网上不断有吹捧中国的清华北大国际排名多么靠前,什么时候这一帮能搞出像引力波这样级别的真成果,那才真的叫国际排名靠前了。而不是像清华北大的张生家谢灿辈,像样的成果没搞出,却首先玩低下的相互算计和内耗,像上交的陈进辈“国际领先芯片”赤裸裸地剽窃造假,骗取了过亿的“科研经费”。与这几个相比,更高明的无疑要数复旦的那位:将洋人的人工耳蜗克隆或曰仿冒,将洋人的教材摘录下来作为自己的“论文”,并以这样的“成果”评上了院士,捞取了数以千万计的科研经费,迄今巍然不倒。请注意前几位都是花人民的钱从国外买来的,也就是说国内自己培养的连这样的“成果”都搞不出。那些花人民的钱买他们和给他们巨量“科研经费”的的庸官朽吏及其专家 zhu ,难道不应该受到追究吗?简单地解聘了事,那人民的血汗钱谁来弥补?中国人民就该被这一帮当冤大头吗? 一个亿是个什么概念,各位?普通劳动者,社会产品的制造者,需要多少人花多少辈子才能创造出来的价值!毛时代贪一万的贪官就要掉脑袋,一个亿意味着要砍一万个贪官的脑袋,就是考虑到通货膨胀和收入提高,再除以一百,那也要杀一百个贪官。我们的这帮科学家们,轻飘飘就能用造假和权钱交易骗到一个亿的“科研经费”。 是个别现象是特例吗?否,是当今这个科研大环境的规律性案例! 当今灭官场贪官已经够狠的了,中铁中油中化中信中移中钢中电等等等,主要大佬都被灭,理解不了大领导为何还没有转到科研这一块。 歇歇吧,当今当道的这帮科学家专家们! 我依然相信,出来混,迟早要还。 本文强烈呼吁中纪委进驻国家基金委,每年数百亿之巨的经费无疑值得进驻。 等以后闲下来准备直接去中纪委网站呼吁并直接给王总写信,全面论证基金委及其劣质专家方式的荒唐。首先,其裙带关系和权钱交易科学网已有多篇博文披露,包括著名的饶毅教授的博文。我这里仅简单列三点: 1, 让一帮劣质专家(至少很大比例是这样)在客观上绝对不可能做出正确判断的情况下,甚至在根本看不懂标书的情况下,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装模作样地给出“专家评审”,从而糟蹋人民的血汗钱。关键是对这帮劣质货的评审决定,不做任何复核复审。对拥有如此大权的所谓“专家”的遴选,也是以毫不负责任的方式草率和简单。 2, 侥幸或交易拿到基金的与没有拿到的,水平相当,甚至前者还要低一些,导致实际境况和待遇上的巨大差距,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公。 3, 客观上起到了鼓励乃至强烈激励虚蒙造假、裙带关系和交易的科研氛围,并在当今的科研大环境中盛行。 给基金委专家的公开信 一年一度的所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马上又要出炉了。 又有多少人像范进中举似的大喜,捞了一笔;又有多少人会沮丧惶恐甚至抑郁。 还有多少垃圾交易专家会得到一些“回报”。 众所周知,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曾经有一个时期对官场的控制和管理松懈了,结果导致贪官泛滥。 当今世道的所谓专家,无疑是跟官员在一个社会环境一个模式下成长“进步”起来的,其中在人格档次上,官员无疑高于“专家”,可以绝对肯定,大比例的专家正是靠着对贪官的巴结和进贡,才得以成其为“专家”的。 对官员要实行监督考察和事后追究,试问,对这帮其德和才更低劣得多的专家及其那帮庸官,为何每年要将数百亿人民血汗钱交到他们手中,任其大笔一挥作出决定,而不进行任何考察核查和追究呢(若有博主对中纪委网站熟悉,请给出指导,本人准备有空去那里提出来)? 这么简单的道理,真不明白大领导为何不懂,为何还要让这一帮每年这样糟蹋和肆意草菅人民的血汗钱。 我奉劝这些专家们: 1, 当你明显不懂的本子,你的智力和思维力明显进不去的研究,老实一点,退回去,不要装出一副“专家”的模样,信口雌黄,以为反正也没有谁追究。 2, 不要以裙带关系交易互相捞好处的方式给出“专家评语”。 3, 当你自小到大一直就是艰辛学习平平庸庸,却靠着巴结权贵和蒙造几篇垃圾废纸“论文”成了砖家之后,你最好有自知之明,自动退出所谓的“专家”系列。 因为: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各位看看近年来多少贪官身陷囹圄甚至跳楼,我相信,打击不久会临到科研领域当道的这帮劣质货头上。 言归正传,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有人对下面的内容给出评语,这次非常清晰,没有理由看不懂。 我确信,已经彻底完成,没有疑问。 现在希望懂行的提点意见,友好的朋友帮忙在英文表达上做个简单快速的修改,然后正式投稿。 最新版链接如下: http://arxiv.org/ftp/arxiv/papers/1004/1004.3702.pdf
5929 次阅读|53 个评论
关于决定基金是否受资助的一种新思路
热度 23 yanjundu 2015-8-31 05:20
关于决定基金是否受资助的一种新思路 我今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没有得到资助。收到 3 个评审专家的意见,其中 2 个为“建议资助”,对申请书的创新性以及可行性都给予了非常充分的肯定;第 3 个评审意见比较简短(共 6 行),前 2 行是肯定意见,肯定了“本研究 具有一定的研究前景和创 新性”,然后“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的设计上提以下3点建议 ”。最后的意见为“建议不予资助”。我认为这 3 点意见都比较勉强,我本来拟了一份逐条的反驳意见,比如对方认为“研究方案主要体现在数据的获取,至于获得数据之后的分析方案, 在研究方案中没有阐述清楚” ,而事实上“获取数据之后的具体分析方案, 申请书中都有非常具体的描述,比如如何进行统计分析,用什么方程进行分析等等(见申请书第13-15 页) ”。我怀疑评审是否认真阅读过申请书,我觉得应该是遇到“小同行”(冤家)了。 基金委有“复审 ”环节,我原本打算基于我的反驳意见申请复审,于是先向师兄师姐打听了一下,他们认为申请复议很难成功,还没有听说过有谁复审成功过,同时很可能得罪评审,以后申请书到对方手里,很可能直接被“枪毙”。所以我最终还是放弃申请复议了。 最近,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能够避免类似小同行导致的本来应该得到资助而被枪毙的事情发生? 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听说基金委对于 3 个评审意见中有 2 个为“建议资助”,要经过“上会”环节,由专家组几个评审人决定是否受资助。这里可能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这几个专家的研究方向很可能与申请人不一致,由他们评判申请是否成功,会出现比较大的误差;第二,听说有一些人向专家组的评审打招呼,他们“上会”的申请书往往就成功了。 为了避免 “小同行”、“研究方向不同”以及“打招呼”导致的不公平,我想到一种新的考评办法,供大家修正。对于 3 个评审意见中有 2 个为“建议资助”的,用评分值 (十分制)。建议资助的,最低为 8 分,范围为 8-10 分;不建议资助的,为 1-7 分。 3 个评审的总分达到 24 分(均分 8 分),基金委即给予资助。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小同行”,也不用“上会”了。比如 2 个建议资助的评分都为 9 分,另一个不建议资助的小同行评分为 6 分,总分达到了 24 分,即可得到资助。 任何一项决策,总是有利有弊,关键看如何权衡利弊。欢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见。 说明:我这里说的是一种基金评审中存在的情况,开头以我的基金申请为引子,仅仅是说明类似情况;本人接受基金委的意见。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26124 次阅读|40 个评论
[转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知识库正式发布上线运行
pkustm 2015-5-25 09:15
北大图书馆圆满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研究知识库建设项目 日期: 2015-05-22 信息来源: 校图书馆 5月20日,由北京大学图书馆承建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知识库 ( The Open Repository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正式发布上线运行。 2014年5月1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受资助项目科研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2015年开始启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知识库(以下简称基础研究知识库)建设项目。北京大学图书馆因在开放获取与开放知识库建设的技术平台、政策研究和内容建设等多方面都拥有丰富的研究实践经验,并拥有一支具备研究开发能力的优秀团队,最终被选定为承建单位。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趋势跟踪与研究、建设方案设计、系统平台开发、政策与标准制定、数据清洗与规范,以及系统测试等工作,北京大学图书馆顺利完成项目建设,建成的基础研究知识库于日前正式发布上线运行。 基础研究知识库的正式发布,是中国开放获取进程中一个令人瞩目的重要进展。该知识库作为我国学术研究的基础设施,收集并保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的研究论文元数据与全文,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获取,致力于成为传播基础研究领域的前沿科技知识与科技成果、促进科技进步的开放服务平台。 根据自然科学基金会开放获取政策,基础研究知识库存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部或部分资助的科研项目投稿、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的最终审定稿,这些论文不晚于发表后12个月提供社会公众开放获取。如果论文本身是开放出版的,或出版社允许作者把经出版社排版的最终出版 PDF 版本储到相关知识库的,基础研究知识库将存储出版 PDF 版。基础研究知识库包括自然科学基金会开放获取政策发布之前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部或部分资助的科研项目的研究论文。收集和回溯的研究论文由基础研究知识库存储和管理,并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获取服务。 北京大学图书馆此前还主持完成了 CALIS 三期机构知识库研究与建设项目,在项目成果基础上开发完成并正式发布了 CALIS 机构知识库 和 北京大学机构知识库 ,并先后指导40余所高校图书馆建设发布机构知识库。此次建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知识库,不仅是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了一份力量,也为今后进行开放知识库的深入研究与建设积累了经验。
个人分类: 开放获取|24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迎接中国科研体制的变革
热度 47 hongfei 2015-5-9 01:08
迎接中国科研体制的变革 2015.05.07 真正的体制变革 人们常常将中国研究和教育体制中的问题归结为体制问题,科学网上这种意见尤甚。但究竟如何改进中国的科研和教育体制,绝大多数意见却不得要领。 当中国的科研和教育体制真的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也没看到科学网上诸君有多少反应。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叶公好龙”吧。 真正的体制变革,在于将体制中影响利益各方的基本关系进行实质性的调整。近日财政部、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修订发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以下简称《资金管理办法》),事实上将会给中国科学和教育研究体制带来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在增强研究机构和大学在学术研究的内在的动力方面,将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网页链接: 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229/info48335.ht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修订情况答记者问】网页链接: 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38/info48337.htm 明确间接经费是新体制的关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第二章中对项目资金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的划分。在管理办法的第二章第十条中对于所谓间接经费是这样定义的: “第十条 间接费用是指依托单位在组织实施项目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用于补偿依托单位为了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以及绩效支出等。绩效支出是指依托单位为了提高科研工作的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 管理办法中对间接费用的明确设立,以及直接指明间接费用是项目“依托单位在组织实施项目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是对基金管理方式的根本性的改变。在过去的基金管理办法中,科研单位和大学的主体性缺失,科研主体被不恰当地全部误置于研究人员身上,中国科研体系中的各种乱象其实都与这样的误置密切相关。 由于过去科研单位和大学在研究投入和管理过程中的大量费用无法得到正当与合理的补偿,研究单位和大学在研究投入和管理过程中基本上总是在做纯粹赔本的买卖。对于研究人员来讲,要获得研究单位和大学有效的支持,就变得非常困难。比如,新引进青年研究人员的启动经费,常常是在有其它渠道拨款(比如当年的211,985,以及进来的2011计划)的时没计划地大花一笔,没有这些拨款的时候就完全不能提供。在研究投入和管理过程中的费用可以得到正当与合理的补偿的情况下,研究单位和大学才会有动力和合理的预期提供持续不断和有选择性的投入。因为这些投入在未来获得的经费中能够全部或者部分地获得补偿,而且最为重要的是,研究单位和大学对这些补偿可以合理和合法地进行预期。 没有充分利用通过竞争才能获得的科研经费来研究单位和大学在科研投入和管理的行为,是过去中国科研和学术体制中真正被忽略的短板。新的基金管理办法在财政上不仅明确了研究单位和大学政府和社会支持的研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为这种主体地位提供了法律上和财政预算与操作上的可能,这会真正开启中国研究与教育体制的真正变革。 间接经费的合理比例 不过,管理办法第十一条中对间接费用所占经费的比例还规定得比较低。相信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还会根据遇到的问题将其比例不断提高,直到达到比较合理的比例。 研究单位和大学没有权力自己印钞票,如果没有专门和持久的经费投入,它们在招聘人才、提供研究基础设施、办公和研究条件方面进行投入的能力和动力就会缺乏。 假设某个大学引进了一名大千人,中组部给了安家费,其它的支持费用绝大部分还不是要研究单位和学校自己解决。大部分地方的做法,无非是把主管部门用各种各样的名义投入到学校的钱,什么985啊,创新啊,建设一流大学啊等等经费,花在安顿大千人身上。轻则投入一两千万,重则投入五千万、八千万甚至上亿。就算大千人有办法,两年后从科技部申请到五年五千万或者一个亿的大项目,按照以前5%的管理费,研究单位或学校名正言顺也不过五年能从经费中得到二百五十万或者五百万的管理费。再笨的人都知道这对研究单位来讲是一笔永远平不了帐的赔本的生意。 事实上,就算有各种名目的拨款,其他人都不吃不喝,一个研究单位或者大学究竟能够雇得起几个大千人呢?大家只看到很多千人都选择不全职回来,除了大多数人真全职回来在不少方面是自己在做赔本生意之外,接收他们的研究单位和学校也会因为他们全职回来跟着赔老本,所以最后大学的最优选择无非是心知肚明地假打。人们常常把这种行为错误归结为个人道德问题,其实主要还是实际的经济杠杆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新的管理办法中间接费用“主要用于补偿依托单位为了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以及绩效支出等。”意思是说,研究单位和学校在引进人才过程中提供的科研办公用房以及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以及维护运转的水、电、气、暖消耗,以及相关管理费用,都可以名正言顺地从基金资助中获得部分的补偿。 实际补偿比例的多少,在于根据实际的费用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在新的基金管理办法中规定实际的间接经费比例可以根据不同单位的设施、投入和管理水平进行协商。这就为将来的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和寻找平衡点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据。 这种灵活性的重要性,在于它会促进研究单位和大学去寻找其它的资金来源,改善研究条件和聘用高水平的人才。因为这样会增强这样的研究单位和大学在争取研究经费方面的优势。而且,因为协商可以是经常性的,对研究设施的持续投入和维护就变得更为重要。如果一个研究单位或大学修了一座新的研究大楼,五年以后就破败不堪,大家可以想象这肯定会成为影响他们今后申请经费的能力和间接经费比例下降的重要因素。另外,如果研究单位或者大学在经费使用和学术规范以及安全方面有问题,也会成影响其间接经费比例的重要因素。以后,大家合伙骗取经费的事,就不会再那么有吸引力了。 关于间接经费的合理比例,可以简单地进行估算。假设新建一个实验室投入了五百万仪器设备,占用的房屋价值一千万,按照仪器十年折旧,房屋三十年折旧,那么仪器和房屋平均每年的折旧费是83万。如果按照500万元间接费用为20%计算,每年该研究人员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研究经费起码需要415万以上,研究单位才会在仪器和房屋的投入上持平,而且其什么事情都不要干。如果研究单位和学校不能从其它渠道获得拨款、捐款对存在的差额进行补偿的话,它们就一定是在做赔本的买卖。这样不仅已经有的研究会无法持续,也不会有内在的动力去引进新的人才,提供新的研究启动和建设经费,更不用说设施更新和积极维修的费用。 所以,只要具有小学算术的能力,就会知道管理办法中目前对间接经费比例的规定还是过低,将来间接经费比例的合理提高会是一件必须和必然的事。 地方性大学发展的曙光 合理的间接经费制度的实施,将会给中国的就和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会促进地方大学的发展,扩大研究人员的就业市场和促进研究人员和教授的流动。 中国的很多地方性大学和科研机构,一直受到国家和政府拨款的限制,无法提供有竞争力的研究条件和工作条件。尽管他们急需大量较高水平的人才,却没有能力引进;而中国每年在国外和国内培养的大批人才也只能在少数大学和科研单位竞争为数不多的工作机会。 在能够预期合理的间接经费补偿的制度下,这些地方性大学如果具有远见和能力,去计划、安排和进行研究设施的建设和高水平人才的引进。设施的建设和人才的引进,可以通过其它的经费来源,比如说地方政府的一次性拨款,企业或者校友的捐赠,有研究单位和学校先行实施。只要这些投入是可能在可预期的将来全部或者部分地获得补偿,这样的投入就会具有更多的动力。只有在这些研究单位和大学都能够从自身利益和发 展出发参与到建设和竞争中来,广大的青年人才才会有更多的工作与发展机会。 毕竟,牛顿定律在哈佛、北大或者信阳师范都是一样有效的。 人们都知道美国的大多数地方性大学的竞争力都非常强,1960年代新建的大学都能有不止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却常常不明白为他们能够做到。事实上,这正是因为在美国的研究制度中从来就非常明确对于研究单位和大学的研究花费进行合理的补偿是必需的。这很大程度上为更多的的大学提供了公平的竞争和发展机会与竞争的动力。 可以预见的是,从基金委的管理办法开始,其它的政府或社会的研究经费也会不同程度地陆续采用类似的办法。当然,大家自然也可以看到,在间接经费比例上限过低的情况下,这些大学对于研究投入和人才引进的动力会不足。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个人和机构都想多占便宜,但也谁都不愿意总是做赔本生意。平衡点就会在这二者之间达成。 美国的情况 间接费用实际上存在于任何商业和非商业的活动之中,在财务预算和会计以及审计过程中是不许考虑的基本内容。美国是靠工商立国的社会,这当然是其所有活动中自然而然需要考虑和列入的内容。 中国社会自1949年以后否定工商立国,对这样的概念自然长时间很陌生,所以到现在才在研究经费管理方面明确间接经费的概念。 在美国,研究经费中的间接经费常常叫做FA Cost (Facilities and Administration Cost)。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看网上可以下载到的2000年美国白宫科学技术办公室提交给美国国会的报告(题目:Analysis of facilities and administrative costs at universitie),以及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2000年的相关报告(题目:Paying for University Research Facilities and Administration)。其中有不少基本的统计数据,以及相关分析。 美国白宫总统科学技术办公室2000年Analysis of facilities and administrative costs at universitie报告链接: https://www.whitehouse.gov/files/documents/ostp/NSTC%20Reports/Analysis%20of%20Facilities%202000.pdf 美国兰德公司Paying for University Research Facilities and Administration研究报告链接: http://www.dtic.mil/cgi-bin/GetTRDoc?AD=ADA381243Location=U2doc=GetTRDoc.pdf 美国大学联合会关于联邦政府资助研究间接费用的说明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FAQs) about the Indirect Costs of Federally Sponsored Research链接: https://www.aau.edu/WorkArea/DownloadAsset.aspx?id=14693 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从科学基金中获得的间接经费比例远比目前公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第十一条中规定的比例要高。不少了解情况的人常说,在美国研究型大学雇佣一个新教授,原则上在十年之内能够通过获得的间接经费收回成本,目前经费状况不太好,大概需要十三四年,这应该符合实际情况。 一般来讲,美国私立大学的间接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为35%左右;所谓公立大学因为有州与地方政府的直接拨款,间接经费比例大概在25%到30%之间;而国家实验室的间接经费比例会超过60%。 当然这只是粗略的比例,最关键的问题是不同比例的形成,都有其内在的原因。这才是应该研究和在实践经验中去不断学习和调整的重要内容。 美国私立大学的间接经费比例高于公立大学,主要是因为它们对于研究设施和人才的投入跟大部分是使用自己的资金,而州立大学的不少设施以及教授工资是从州政府的预算获得。 按照这个道理,北大清华的间接经费比例应该低于,或者至少不应该高于私立大学和地方性大学,这样才会有基本的公平,也才能促进私人和地方对于大学和研究的投入。 当然,间接经费只是利益杠杆,并不是研究单位和大学开展研究的目的。但有了这个杠杆,就可以四两拨千斤了。 做短平快研究的朋友们要小心了 短平快研究的基本特点,是需要的经费常常不多,大家也都能做,影响不大,竞争激烈。 可以想象一下研究单位和学校对于短平快的研究除了给出更多的论文奖励支出之外,从间接经费上面应该会得不到多少好处。做短平快研究常常难以得到同行的尊重,另外政府和社会也不会在这些领域投入太多的经费。而且既然花费较少,得到的经费补偿也会少。大学和研究单位如果不犯傻,还会去重视这样的研究和研究人员么? 我个人的理解,科学和教育界的急功近利现象,主要并非道德问题,而是经济和利益关系问题。通过间接经费的调节,会从利益关系的根本问题上逐渐改变目前国内研究单位和大学普遍过分重视研究论文的习惯,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至少以后就不会再有任何大学还会用钱逸泰院士当年只拿了基金委的两万五千块就煮出一篇Science论文的神话故事来激励自己的教授们了。 教授如何得到学校行政部门的尊重 很多人认为要教授治校教授才能得到学校行政部门的尊重。 以前教授获得研究经费,还要去要求学校匹配,在学校没有间接经费补偿的情况下,学校本来就在做赔本生意,上上下下不恨死你才怪。所以只能通过私下各种不合规定的利益输送换取领导和行政部门的扶持,常常是把大家都毁了。 其实,如果研究经费里面的间接经费比例高到一定程度,学校的基本利益能够得到保证和补偿,学校行政部门怎么敢去得罪有一定学术影响和在同行中有竞争力的教授?要不能干的教授一跳槽,基金跟着主持人走,其中的间接经费就是别人家的钱了。 这个你懂的。
个人分类: 教育科研|44674 次阅读|72 个评论
感谢基金委让我安心过一个春节!!
热度 4 Shifengyu 2015-1-29 11:20
2015年终于可以安心过个寒假和春节了。由于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申报基金,均没中。2015年,不能申报国家基金了,今年终于可以安心过一个寒假春节了! 基金委规定,连续两年,停报一年。这政策非常好!要不然,年年不中,年年申报。屡败屡战,太累了,劳心劳力。 今年终于可以歇歇了,好好修炼修炼自身素质,调整调整心态。2016年春再申报基金。感谢基金委出台了如此人性化的申报政策。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1767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基金委近期查处科研不端行为典型案例及处理决定
redtree 2014-12-30 21:05
基金委近期查处科研不端行为典型案例及处理决定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发布时间:2014/12/30 13:45:07 关于赵坡的处理决定 国科金监决定〔2013〕45号 经调查核实,北京某医院赵坡2013年度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PHLDA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胃癌干样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受理号81357502)在课题组成员2012年度已获资助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Lgr5-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胃癌干样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批准号81272698)基础上几乎未作修改重复申报,属抄袭行为且存在数据造假问题。 经2013年11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四届三次全体委员会议审议,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十一条、第三十四条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六条第二款和第三款规定,决定取消赵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4年(2013年11月29日至2017年11月28日),给予赵坡通报批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3年12月20日 关于王志梁的处理决定 国科金监决定〔2013〕66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收到举报,反映南京某高校王志梁在获批的2011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学位造假。 经调查核实,王志梁在2011年度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81172822)申请书中在个人简介部分声称自己“作为课题负责人2002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毕业”,实际上王志梁在美国匹兹堡大学没有获得博士学位,博士学位信息虚假属实。 经2013年11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四届三次全体委员会议审议,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三十四条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二条和第十六条第二款,决定撤销王志梁2011年度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用小鼠肝移植模型研究肝脏树突状细胞在‘肝源性免疫耐受’”(项目批准号81172822),追回已拨经费,取消王志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5年(2013年11月29日至2018年11月28日),给予王志梁通报批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3年12月25日 关于郝迎学的处理决定 国科金监决定〔2013〕67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收到举报,重庆某高校郝迎学实际出生年份为1972年,2009年为了申报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将出生年份篡改为1974年,同时制造了假的学生证,编造个人简历,以博士生的身份申报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并获批(项目批准号30901426)。2012年郝迎学又如法炮制申请并获资助一项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81272428)。 经调查核实,郝迎学在2009年和2012年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时篡改年龄、编造个人简历;为逃避单位组织的基金申请项目形式审查,在2009年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时篡改学生证复印件年龄,弄虚作假行为属实。 经2013年11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四届三次全体委员会议审议,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三十四条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二条和第十六条第二款,决定撤销郝迎学2009年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Tie2+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EMs)趋化胃癌缺氧/坏死区域的意义及机制研究”(30901426),追回已拨经费;撤销郝迎学2012年度面上项目“HIF-1α诱导胃癌侵袭性干细胞形成的作用和机理”(81272428),追回已拨经费;取消郝迎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4年(2013年11月29日至2017年11月28日),给予郝迎学通报批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3年12月25日 关于刘茂长的处理决定 国科金监决定〔2013〕73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收到举报,反映哈尔滨某高校刘茂长、李柏洲等发表的标注基金资助的论文“刘茂长,李柏洲.电子商务技术同化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12,24(3):75-83.(标注基金批准号70673014、70873026)”抄袭剽窃他人论文“Kevin Zhu, Kenneth L. Kraemer, Sean Xu.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Assimilation by Fir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 Technology Diffusion Perspective on E-Business. 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10): 1557-1576.”。 经调查核实,刘茂长等发表的论文擅自标注他人基金号,且具有抄袭剽窃他人发表论文的行为。李柏洲、孙冰对论文发表和基金标注情况不知情。 经2013年11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四届三次全体委员会议审议,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二条和第十七条第四款,决定取消刘茂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4年(2013年11月29日至2017年11月28日),给予刘茂长通报批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3年12月20日 关于王建雄的处理决定 国科金监决定〔2013〕42号 经调查核实,北京某研究所王建雄存在如下问题: (1)利用2007年已获资助科学基金项目(“微扰场论的计算机化及其应用”,批准号10775141)申请书,在几乎未作改动的情况下再次申报2013年科学基金项目(“微扰场论的计算机化及其应用”,受理号11375673)。在调查时进一步发现,2007年已获批项目(“微扰场论的计算机化及其应用”,批准号10775141)基本全文抄袭2004年度已获资助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微扰场论方法的计算机化及应用”,批准号10475083); (2)在2007年(“微扰场论的计算机化及其应用”,批准号10775141)项目结题报告中,使用其它项目的7篇论文作为本项目成果,且有意提供虚假信息,将标注其它项目资助号的成果信息篡改为“无号”,属故意弄虚作假; (3)2004年(“微扰场论方法的计算机化及应用”,批准号10475083)、2007年(“微扰场论的计算机化及其应用”,批准号10775141)、2013年(“微扰场论的计算机化及其应用”,受理号11375673)申请书立论依据部分都没有按自然科学基金委要求附主要参考文献。 经2013年11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四届三次全体委员会议审议,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三十五条第四款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二条,参照《处理办法》第十六条第三款,第十七条第三款,决定撤销王建雄2007年主持的科学基金项目“微扰场论的计算机化及其应用(批准号10775141)”,取消王建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7年(2013年11月29日至2020年11月28日),给予王建雄通报批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3年12月20日 关于刘爽的处理决定 国科金监决定〔2014〕1号 经调查核实,上海某高校刘爽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受理号5140090518)申请书抄袭剽窃他人2011年度已获资助项目(批准号51109163)申请书,同时在其2014年度申请书(受理号5140090518)中将属于同济大学工程结构耐久性试验室的一般大气环境室撰写为上海某高校试验室的设备,存在造假行为。 经2014年9月1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审议,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十一条、第三十四条,《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申请须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第三款、第四款的规定,决定撤销刘爽2014年度项目申请,取消刘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4年(2014年9月10日至2018年9月9日),给予刘爽通报批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4年9月18日 关于王剑锋的处理决定 国科金监决定〔2014〕2号 经调查核实,宁夏某高校王剑锋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受理号81461099)申请书抄袭剽窃他人2012年度已获资助项目(批准号81260519)申请书,且在申请书中简单的将“甘肃”改为“宁夏”,造成宁夏成为胃癌高发区的错误事实,存在造假行为。 经2014年9月1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审议,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十一条、第三十四条,《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申请须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第三款、第四款的规定,决定撤销王剑锋2014年度项目申请,取消王剑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4年(2014年9月10日至2018年9月9日),给予王剑锋通报批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4年9月18日 关于刘鹏的处理决定 国科金监决定〔2014〕3号 经调查核实,成都某高校刘鹏利用他人2012年度已获资助项目(批准号81272022)申请书重复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受理号81481277),且在申请书中将2012年“参加”基金项目写成“主持”基金项目,同时申请书中的部分图片存在造假行为。 经2014年9月1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审议,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十一条、第三十四条,《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申请须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第二款、第四款的规定,决定撤销刘鹏2014年度项目申请,取消刘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4年(2014年9月10日至2018年9月9日),给予刘鹏通报批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4年9月18日 关于曹云飞的处理决定 国科金监决定〔2014〕6号 经调查核实,广西某高校曹云飞使用从网上购买的申请书先后申报2013年度(受理号81359089)和2014年度(受理号81464007)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内容与他人2012年已获资助项目(批准号81272726)申请书内容高度相似,且申请书中研究基础部分存在造假行为,性质极为恶劣。 经2014年9月1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审议,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三十四条,《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申请须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决定撤销曹云飞2014年度项目申请,取消曹云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6年(2014年9月10日至2020年9月9日),给予曹云飞通报批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4年9月18日 关于张峰的处理决定 国科金监决定〔2014〕7号 经调查核实,北京某研究所张峰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受理号6140012039)申请书抄袭剽窃他人2011年已获资助项目(批准号41101382)申请书,申请书的个人工作基础造假,假冒他人签名,且在调查过程中提供伪证,不配合调查,拒绝提供被抄袭申请书的来源,性质极为恶劣。 经2014年9月1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审议,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十一条、第三十四条,《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申请须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三款,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决定撤销张峰2014年度项目申请,取消张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7年(2014年9月10日至2021年9月9日),给予张峰通报批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4年9月18日 关于黄福华、马志飞的处理决定 国科金监决定〔2014〕8号 经调查核实,南京某高校黄福华、马志飞2014年度科学基金项目(受理号81479478)申请书抄袭剽窃他人2010年度已获资助项目(批准号81070137)申请书。 经2014年9月1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审议,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十一条,《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申请须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决定撤销黄福华2014年度项目申请,取消黄福华、马志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3年(2014年9月10日至2017年9月9日),给予黄福华、马志飞通报批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4年9月18日 关于皇甫玉高的处理决定 国科金监决定〔2014〕9号 经调查核实,河南某高校皇甫玉高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受理号U140410005)申请书抄袭剽窃他人2009年度已获资助项目(批准号10972059)申请书。 经2014年9月1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审议,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十一条,《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申请须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决定撤销皇甫玉高2014年度项目申请,取消皇甫玉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3年(2014年9月10日至2017年9月9日),给予皇甫玉高通报批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4年9月18日 关于莫宇飞的处理决定 国科金监决定〔2014〕10号 经调查核实,广西某高校莫宇飞2014年度利用其本人2012年已获资助项目(批准号51205070)重复申报科学基金项目(受理号21463096),在申请书中所列发表论文部分有1篇论文删除共同通讯作者,使自己成为独立通讯作者,存在造假行为;同时在项目(批准号51205070)执行期间连续出国时间超过1年,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执行。 经2014年9月1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审议,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十一条、第三十四条,《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申请须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第二款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决定撤销莫宇飞2014年度已获资助项目(批准号21463005),撤销莫宇飞2012年度已获资助项目(批准号51205070),追回已拨经费,取消莫宇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4年(2014年9月10日至2018年9月9日),给予莫宇飞通报批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4年9月18日 关于刘忠于的处理决定 国科金监决定〔2014〕24号 经调查核实,河南某医院刘忠于假冒高春芳名义申报2014年度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受理号31477039),同时本人又以同一内容重复申报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受理号8143000566),且两份申请书中所列已发表论文有2篇次将通讯作者篡改为本人,7篇次删除共同通讯作者署名,8篇次删除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标识,2篇次删除共同第一作者,存在造假行为。 经2014年9月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审议,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三十四条,《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申请须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二款,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七条第四款的规定,决定撤销刘忠于、高春芳2014年度项目申请,取消刘忠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7年(2014年9月11日至2021年9月10日),给予刘忠于通报批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4年9月18日 关于张表的处理决定 国科金监决定〔2014〕25号 经调查核实,河南某高校张表以相同内容重复申报2014年度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受理号31471467)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受理号3140010880);且在申请书(受理号31471467)中将实际上并未署名的2篇论文变造自己为第一作者,严重造假,性质恶劣。 经2014年9月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审议,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三十四条,《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申请须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六条第二款,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七条第四款的规定,决定撤销张表、田兴华2014年度项目申请,取消张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4年(2014年9月11日至2018年9月10日),给予张表通报批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4年9月18日 关于李文的处理决定 国科金监决定〔2014〕26号 经调查核实,李文2010年度依托南昌某高校、2012年度依托湖北某高校、2013和2014年度依托广州某高校先后利用伪造的3个身份证号码申请5项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分别为51061014和51272082,受理号分别为51379935、51471788和U14331007);2014年度2份申请书(受理号51471788和U14331007)内容高度相似,且在申请书(受理号51379935、51471788和U14331007)中所列论文有4篇次将通讯作者篡改为本人,在申请书(批准号51061014,受理号51379935、51471788和U14331007)中所列论文有14篇次删除共同通讯作者标识,性质极为恶劣。 经2014年9月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审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七十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三十四条,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六条第二款、第四款的规定,决定撤销李文2010年度已获资助项目(批准号51061014),追回已拨经费;撤销李文2012年度已获资助项目(批准号51272082),追回已拨经费,取消李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7年(2014年9月11日至2021年9月10日),给予李文通报批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4年10月14日 (原标题:近期查处的科研不端行为典型案例及处理决定)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与制度|1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是科学问题?什么是技术问题?——谈科研基金申请书中的问题
热度 10 qyu111 2014-3-13 10:52
前两天写了一篇博文,讨论国家基金委基金申请书中一项提纲,建议提纲突出研究课题的“科学问题”,避免误导申请人把“科学问题”当做了试验中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来讨论。有读者提出不清楚“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有什么区别。这里简单地谈一谈我的看法。 科学研究是为了去发现 新现象、新物质和新原理。 因此,需要发现的新现象、新物质、新原理就是科学问题。而怎样去发现就是技术问题。两者往往不能分开,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是认识和发现,技术是应用。科学问题是回答“做什么?”;技术问题是回答“怎么做?”。 举例: 发现一个新基因就是科学问题,怎么去发现就是一个技术问题。 研究一个基因的功能和机理就是科学问题,怎样去研究就是技术问题。 研究一个化合物或药物的作用机理、发现其作用靶点就是科学问题,怎么去研究和发现就是技术问题。 当然也有专门发现和发明新技术、新工具的课题,那这类课题要发明的新技术和新工具就是课题的科学问题,怎么去发明这个新技术和新工具就是课题的技术问题。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新技术和新工具的发明和发现不属于基础科学问题,而属于应用科学问题。但从申请基金的角度来说,新技术和新工具的发明和发现也应该得到资助。 总结: 关键科学问题也就是课题的中心思想、研究方向和主要目标 。
个人分类: 科学|74662 次阅读|15 个评论
什么是“研究目标”?——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个建议
热度 25 qyu111 2014-3-10 13:08
这两天估计大家都在苦思冥想、绞尽脑汁撰写每年一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金委)的研究基金申请书。基金委每年的基金申请书有个撰写提纲,提纲里第二条最重要,但也最容易让人混淆和犯错误: (2)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多数人对于提纲(2 )里的标点符号不注意,也不理解,错以为“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科学问题”是三个平行的题目,因此把它们分别列成小标题分开写。 细心的人就会注意到“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中间是个顿号,后面是用逗号分开,实际的意思是“研究内容和目标”。目标是针对每一项具体的研究内容而言,研究内容和目标应该放在一起写:每一个研究内容要有一个明确和具体的研究目标。 如果把“研究目标”理解为整个课题的研究目标来单独写,那就要问:整个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什么?整个课题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提纲后面的一句话:解决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这样“研究目标”就和后面的“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重复了,就没有意义。这也是让人写完了“研究目标”后,往往不知道“关键科学问题”还要再写什么,从而把“关键科学问题”写成了研究中要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结果给评委的印象是搞不清课题的“关键科学问题”是什么。因此,这里的研究目标不是指整个课题的研究目标,而是指每一个研究内容的具体目标。 为了避免概念混淆,建议基金委把提纲(2 )改一改,把“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 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改成 “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和目标 ”。“具体研究内容和目标”对应于美国研究基金申请书中的“Specific Aims ”。 从研究思维和逻辑上讲,也应该是问题在前,研究在后。科学问题清楚了、明确了,研究内容和目标就清楚了。这样也避免了很多人把“关键科学问题”当作了“关键技术问题”来讨论,而忘了申请书的核心和关键: 科学问题是什么?
个人分类: 科学|49657 次阅读|31 个评论
我为基金委唱赞歌
whoiswho 2014-2-6 08:30
前两天刚给基金委提了“ 旗帜鲜明的反对基金委2年规定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766do=blogid=764348。今天再唱个赞歌,不是为了拍马屁,反正我 短期也不报基金,反对和赞扬,都真实表达出来。 国家自然基金的名声在外,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去年的时候闲来无事,给基金委提了一大堆意见和建议,没有发在科学网,而是直接联系了某主管人员,我们素昧平生,更无交情。该同志感谢了我的关心,并表达了对我的建议的赞同,但明确告知不是他能决定的,需要向更高级别的人反馈。本次之所以想起来说一下,觉得不会对具体的人造成影响,赞扬的是其工作态度,至少是客气的,专业的。以前也打过电话,一般服务态度很好。当然这本是应该的,但在目前的环境下,掌握大量资源的部门及管理人员能对一个相隔万里的屁民客气答复也该称赞下。君不见一个小部门甚至学校的小科员都可以对你横眉冷目的么?人家能这样专业答复,我来唱个赞歌。 每个政府和公立部门如果能从态度做起也是好的。感谢接触过的每个态度和蔼的基金委人员。 另外上次发的” 旗帜鲜明的反对基金委2年规定 “虽有同意的,好像不多,本来想再提提建议的,既然小众意见也就不给基金委添麻烦了。有些意见有共性的可以提提,要不每个小众意见都提他们也答复不过来。
个人分类: 评论感想|2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3年基金委资助经费的地区分布图
chenxlong 2014-1-24 18:01
看了之后就能理解为什么北京会这么拥堵了。 总共资助230多亿,北京占了53亿多。
1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金委的说明责任
liwei999 2013-8-22 17:55
基金委的说明责任 作者: mirror (*) 日期: 08/22/2013 04:01:20 有网友贴出 晒基金评审反馈意见,大家给看看因为什么被毙了? 这类事情应该由基金委找个机会说明才好。 制度的设计其实并不难。不外乎是建立个专业人员的数据库,从里面调出一些人来审查申请书。评审应该有个打分标准,就如同老师判卷子一样,这些都不难。大数据的工作是通过这样工作“追踪”评审员们的评审结果,反向对评审员的工作打分。知道有人在打分,评审员自然会敬业些吧。第一阶段的评审员是否要事后公布?这也是个值得商量的事情。镜某以为可以公布。 根据得分的顺序,大约按比例进入第二轮的“会评”。在镜某看来,“会评”有两个作用:一是不同领域、方向之间的平衡,一是讨论可上可不上的边缘课题去留。评分高的一大部分基本上就不议了。按评分这部分是在85分以上的,但是这类申请只有件数的大约一半儿,但是占了合格额度的80%。剩下另一半里是要挑出一些来补充这余下的20%的位子。这个比例会有出入,但思路是一样的。数量的决定基本上是事物部门根据“会评”可以处理的申请数来定。 如果说一审是 绝对比较 的话,会审的阶段就是 相对比较 。相对比较的意见不反馈给申请人也算是一种“智慧”,虽然不够厚道。第一不必花费很多的工作量,第二相对的事情也不容易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基金委的责任是运作好研究经费的“发放工作”,基本上与研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在这个“发放工作”的过程中,要形成好的运动员和裁判员的队伍。基金委既要关注运动员的队伍,也要注重裁判员的队伍建设。一般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有过“中标经验”的当裁判员。 基金委有必要定期向运动员们说明自己是如何努力从行政那里要钱的,是如何培育裁判员队伍和评判的规则的。这些事情听起来很复杂,但如果基金委足够聪明的话,完全可以花几个钱,把这类事情“外包”出去做,自己就当个“发言人”的角色。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基金委第七届领导班子成员
chenxlong 2013-2-25 12:31
中组部宣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第七届领导班子组成决定 作者:   发表时间:2013-02-25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   2013年2月22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尔乘同志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上宣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七届领导班子组成决定:杨卫同志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沈岩、姚建年、何鸣鸿、刘丛强、高文、高瑞平任副主任。中组部相关人员出席会议。
2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这是真的吗?
热度 6 ymin 2013-1-30 15:11
我怀疑本文的真实性,才转载到这里。请大家识别。如果真是如此,值得深思!人家有名有姓,又有单位,应该容易查。 ------------------------------------------------------ 基金委学科处长与水学者之间的勾结 (http://xys.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4/wenmingzhang.txt) 作者:一个普通博士    在中国的学术界,想拿科研经费,很多时候是你学术做得好,不如我与学科 处长或部门主任的关系好。方舟子曾揭露有法学学者给检察院领导送文章的学术 造假行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学术不端行为,但是在 全国人民看来最讲学术公正的国家基金委,却一直不敢暴光、没人敢言。本人在 学术圈看透了,觉得不吐不快。下面就举一个示例,明摆着的学术作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一处处长温明章博士、研究员,分管植 物学、微生物学的基金评审。他2003年在武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生态学 专业的于丹教授。在2000年之前,武汉大学的于丹教授多年来一直没有获得过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基金,但温的学籍进入武汉大学之后,于丹教授连续获得 了两个国家基金委植物学科的重点项目。稍微内行一点的人就知道于丹教授的学 术水平,他从事生态学、植物学研究至今,没在象样的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 但为什么获得了国家基金委的重点项目呢?    要获得武汉大学的博士学位必须在SCI杂志发表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我们 的温博士一直在国家基金委,哪有时间去做实验、写论文呢?不过没关系,文章 有人送上门来。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水生植物适应性进化学科组首席研究 员,博士生导师王青锋的主页赫然列出温博士的第一作者文章:    25 Ming-Zhang Wen, Xin-An Pang, Qing-Feng Wang*, W. Carl Taylor. 2003.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chemistr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ndangered aquatic quillwort Isoetes sinensis Palmer in China. Journal of Freshwater Ecology, 18(3): 361-367。    温在武汉大学的导师是于丹教授,但这篇文章内容是曾在武汉大学工作的王 青锋教授学生做的,他靠这篇影响因子很低的SCI论文获得了武汉大学的博士学 位。这是一种明目张胆的送文章。于丹当导师的水平真高,自己写不出来,就找 枪手帮我们的学科处长。如果于丹写的,我们还无法判断送文章送学位的勾当, 但他们却用王青锋学生的工作,就不怕学生背后骂,真是胆大包天。王青锋、于 丹教授的学术水平一般,只要看看他们自己发表的文章就明白了,但两人都是国 家基金委植物学科的二评专家。    杂志上有时可以看到对已经发表文章中的错误进行更正的声明,王教授为了 通讯作者之名专门在Botany杂志上进行了声明,原来人家将文章发表了未给他通 讯作者,自己再发个更正要求通讯作者之名。这个Botany杂志在植物学领域也是 排名靠后,堂堂的首席研究员也好意思强要。 http://www.nrcresearchpress.com/doi/abs/10.1139/b10-079    王青锋研究员的主页: http://sourcedb.wbg.cas.cn/zw/rck/200907/t20090720_2708437.html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网页上有于丹教授的名字,还没有介绍。看来是不敢 提供简介出来,不然显得太寒惨。 (XYS20130127)
个人分类: 杂谈|7097 次阅读|15 个评论
与基金权威戴世强老师的对话
热度 4 dulizhi95 2012-12-30 12:32
与基金权威戴世强老师的对话 呵呵,各位,此文很有点拉大旗作虎皮,或有“挟戴老师以自重”的味道。 大家知道,贪官,甚至无论多大多恶劣的贪官,作为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力和破坏力其实是有限的。但基金委那一帮就不同了,他们每年以反科学的方式糟蹋巨额的人民血汗钱,并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公和攀比造假。我简列几条理由: 1 ,可以验证,每年几十万的基金申请者和几万的中标者,他们的平均水平实际上是差不多的,各位,这个你从统计学的角度不难观察到。由此足见基金评审方式的反科学。 2 ,若是严格验证拿钱者对社会生产和科技所作的原创性贡献,或者哪怕没有真正的原创性,但其总结归纳概括具有原创价值,你会发现中标者中真正能带来这样价值的比例极低。也就是说,绝绝大部分,是糟蹋人民的血汗钱,这是不难判断的。 3 ,各位考察一下你的经历中曾经的同学或熟人,你会发现许多头脑状况非常差的,也照样教授博导大量的基金。并且这样的情况绝非个案,而是普遍现象。什么叫非常差,各位?比如,稍有难度的考试题,其人再怎么用功学习,却就是搞不动。这样的人如何可能搞得出科研? 4 , 客观环境非常容易发现,两个明显各方面都差不多的人,一个有幸得到了基金,一个没有,结果各方面的待遇就大不一样。这说明,反科学的基金评审方法导致恶性的社会不公,和社会不满。 由此,我的结论是,假使中国出一个像毛泽东那样的英明强力领袖,基金委那一帮将受到严厉的审批。 戴老师对此观点进行了反驳。 杜立智 2012-12-27 09:07 我断言,大规模,以反科学和潜规则糟蹋人民血汗钱的基金委那一帮,有一天要遭到最严厉的审判 博主回复 (2012-12-27 11:31) : 不认同这种武断的 “ 断言 ” 。理由如下: 1 )我国的基金制度从一开始就力图与国际接轨,尽力做到科研资源分配的公正、公平、公开,在评审原则上坚持 “ 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激励创新,引领未来 ” ,其管理的基本面是认真的、健康的;最近有过一次由第三方主持的对我国基金委的工作的国际评估,所获得的评价是基本肯定的(详见 http://www.stdaily.com/special/content/2012-11/12/content_539773_3.htm )。 2 )作为大学里的一个普通老师,我个人与基金委打交道已有 27 年,感觉到它是一块难得的 “ 净土 ” 。尽管交往有年,基金委对我本人并未特殊照顾。我申请的项目曾因成员超项而在初审中被刷掉,也有申请落败的记录。对于基金委,我的大多数朋友(包括忘年交)与我有类似感受。 我认为,你做出你的断言,必须有充分的依据。 杜立智 2012-12-27 12:18 戴老师: 我说三点依据: 1 , 申请者 16 万,每份申请要有四人评审,约 60 多万人次的评审,假设平均每人评审 5 份的话,共需约 12 万名评审 “ 专家 “ 。也就是说评审者和被评审者都是 10 万量级,平均而言,他们应处在同一个智力层次和专业水平层次(我个人确信评审我的那几位 “ 砖家 ” 在我的方向上远远不能跟我比)。两者一个水平级别,被评审者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了研究探索总结,而评审者仅仅只有那么几天时间来评,试问他有什么资格和能力居高临下地决定申请标书的水平价值前途方向?这样的评审,结果只能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2 , 客观地估计一下,说实在话, 16 万份标书只可能有极小比例的具有真正的值得投入研究的价值,包括其主持人有能力搞出这样的价值。绝绝大部分是将人民的血汗钱打水漂。这个你只要随意观察一下获得基金的人,就不难得出初步结论,抽样验证,就能得证。 3 , 客观环境非常容易发现,两个明显各方面都差不多的人,一个有幸得到了基金,一个没有,结果各方面的待遇就大不一样。这说明,反科学的基金评审方法导致恶性的社会不公,和社会不满。 基金委那帮看不到这些吗?毫无疑问他们看得到,但他们却享受于自己对大笔钱财的掌控和糟蹋的乐趣中。 博主回复 (2012-12-28 05:28) : 我们继续冷静地讨论相关问题。 我并不认为我们的基金制度和规定已是尽善尽美的了,的确还有不少地方需要不断改进。但是,探讨相关问题时,应求真务实,不要把自己放在基金委的对立面,动辄说 “ 基金委那帮人 ” 。就我所知,基金委的工作人员中的绝大多数是好的、工作认真的(当然不排除 “ 害群之马 ” ),他们的平均学历层次高于一般单位,而且内部有严格的纪律约束(如 “ 八不准 ” )。我参加过基金委数理学部组织的重点实验室评估,就从未吃过被评估单位的饭也拒收礼物。 对你的三点依据评述如下: 1 )你估算的申请人数与评审人数不大靠谱。我参加基金项目评审 20 多年,较年轻时平均每年评审 20~30 项,每年 “ 五一 ” 假期基本上用于评审基金项目,随着年齿渐长,受照顾,每年只评审 5 项左右。现如今评审任务主要集中于 45~55 的专家,他们中的不少人每年评审 20 项左右。基金委建有很好的专家库(按亚类),进入者经过严密审核(且是动态变化的),多为内行,平均来说,他们的学术水平远高于申请者,有资格作出较为公允的评价。而且每份申请书的评审人主要是随机确定的。总体看来,大部分评审意见是靠谱的,绝非 “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 。当然,评审人并非全能的神仙,评审态度并非个个严谨,他们的评审意见有可能不是句句在理的,这种现象存在的概率不算很低,据我估计,约占 15% 甚至更多一些。在这方面,香港 RGC 基金评审组织经验可供借鉴:他们的基金申请书全球评审,申请者可建议若干同行评议人,并列举为何请他们评审的详细理由,包括他们的著作表。但 RGC 的申请总量小,这种经验能否移植,可进一步探讨。 2 )不能要求每份申请书都是高水平的,也无法预判每个获准做基金项目的做出的工作一定有价值。然而,总体看来,得到资助的比未得到资助的水平要高一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于推动和发展基础研究功不可没,这已为很多事实所证实,只要不抱偏见,都应承认此点。有没有 “ 人民的血汗钱打水漂 ” 的情况?肯定有。因为申请人良莠不齐,而且基础研究是对未来的探索,谁也不能保证项目目标一定全部实现,只要锻炼了研究者,就不能算 “ 打水漂 ” ;少数品质不佳者拿到基金项目的也存在,但不是主流。 3 )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事情。同一水平的人基金项目获准机会不同的现象确实存在,但只要连续申请, “ 是金子总会发光 ” 。另外,我一直反对把是否拿到基金项目作为评判学者能力的主要标准。我常说,拿到基金项目并非说明你高明到哪里去了;拿不到基金项目也不说明你的学术水平一塌糊涂,因为其中的随机因素太多了,但至少,你某些方面还不能服众。给拿到和拿不到基金项目的人以相差悬殊的待遇也是不大明智的,但是其中的问题很复杂,而且领导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 4 )基金委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我的博文 “ 基金申请新议 -16” 就提及基金委主任陈宜瑜院士说过的四个挑战性问题,所以,你的最后结论至少是不负责任的。 戴老师特别提到没有那么多专家,因为每位专家要评审 20 至 30 份标书,他没想到这样一来新的问题又来了。 下面是我对此的回复: 杜立智 2012-12-28 09:28 1 ,每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评审和决定 20 至 30 篇的水平和命运,莫非戴老师真的以为中国有那么多天才?从严谨科学的角度应该很容易判断:这样的评审就是儿戏! 2 ,从概率和统计学的角度大致可以判断,被选中者中优秀而有真价值的比例,与所有参选者中优秀而有真价值的比例,大致相当。你到每个单位观察一下被选中和没有被选中的人,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相信这个结论经得起严格而较科学的验证。 就算每位“专家”评审 20 至 30 篇,那也需要 6 万名以上的“专家”,大家知道,去年最终只有 3 万多名中标,这还包括青年基金,面上及以上的也就 1 万多名中标,也就是说,那些所谓的评审专家连这些人的水平都不如,试问,他们有什么资格和能力一下子决定 20 至 30 名申请者的命运?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量的基金评审意见都是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根本没有深入到作者的研究和思路中去,这么短的时间,要他们评审那么多篇,而他们也就那么点水平和德行,他们能深入进去吗?结果只能是拍脑壳的游戏,甚至权钱交易、裙带关系(饶毅老师好像有揭露)。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也有办法,那就是分层分级评审,允许被审者抗辩,评审者必须为自己的评审承担责任,那些假冒伪劣的垃圾“专家”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而遭受惩处。
2335 次阅读|5 个评论
建议基金委公布每年杰青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的研究简历和成果
热度 1 guopengpeng 2012-9-19 08:35
81年前,我们为什么被日本侵略,因为闭关锁国,我们的科技落后了。近代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学术界一直以来论资排辈,逐渐形成了各种科研派系和学霸,控制了中国的科研经费,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了鼓励年轻人向优秀人才学习,建议基金委公布每年杰青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的研究简历和成果。这样即可以让大家了解行业里面最优秀人才是那些人,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向他们学习;另外也起到一个监督和督促作用,据我所知,里面有部分是滥竽充数,运作能力非常强,而且这部分扩大的趋势加快。因为他们是中国优秀人才的代表,从某种程度上说,引领了中国的科技未来。如果这块阵地都被侵蚀了,那么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可能重演。大家可以对今年杰青和优青获得者的研究简历和成果进行搜索并公布,督促基金委进行改革。 建议基金委公布2012年地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的研究成果 围观2012优秀青年基金名单 “九一八”事变: 中国永远的铭记! ○王志光 81 年前的今天,日本关东军悍然袭击中国的沈阳,以武力进攻东北,并在占领整个东北后扶持被推翻的满清末代皇帝,建立了所谓的“满洲国”。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建立了根基。 “九一八”事变,这是令中国倍感耻辱的事变,是当时民国政府推行的对日“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一个“不抵抗”策略,就使整个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一个“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就使日本帝国主义有了发动对华全面战争的充分准备;一个“曲线救国”战略,就使整个中国几近被日本帝国主义全部占领!这就是当时国民政府以中国是弱国为由而听命于友邦美国和所谓的“国联”造成的民族蒙受无法洗却的屈辱!这个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中国人民永远的铭记! 在整个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过程中,国民政府仅仅依靠国军抵御日寇侵略的事实表明,没有“人民战争思想”指导下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取的真正的胜利的;没有整个全民族的抗战,没有全中国人民的全力投入,“保家卫国”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说,一个不相信人民的政府,永远无力抵抗外来的侵略!一个不能充分发动人民群众、不能集中全民族力量的政府,永远只配做世界列强的奴仆! 81 年前的“九一八”事变证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 在纪念“九一八”事变 81 周年的时刻,笔者重温了“人民战争思想”,深感人民战争的无比威力。有人说,“人民战争思想”过时了,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现在意义的战争已不是国与国之间“人力”的比拼,而是“高科技武器”与“信息化”高度结合的较量。这种说法当然有其不可否认的客观性;但是,任何意义的战争都是人为造成的,任何战争都需要人来支配。一个连死都不怕的民族,在遭到外来侵略的时候,只要万众一心、全民皆兵、拼死一战,那就会无敌于天下!除非侵略者将这个民族整体地消灭,否则侵略者最终必然会葬身于由这个民族发起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今天,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面对中国的领土主权被日本任意践踏,中国人民绝不会忘记“九一八”事变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奇耻大辱!当年的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亡我中华民族,今天的日本军国复活主义依然欲置新中国于死地。日本始终没有放弃“忘我中华”的野心。对日本民族的这种邪恶品性,中国人民永远也不能忽视,永远要保持一种高度的警觉,永远要牢记和运用“人民战争”的思想来防御和抵抗一切敢于来犯之敌。那种放弃对日本的这种警惕,以为今天的日本会从此以后与中华民族“亲如手足”、“和谐并进”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今天的“钓鱼岛事件”就证明了这一点。 勿忘“九一八”事变,这是造成中华民族倍数耻辱的罪恶事变,是造成中华民族永远无法消除的心灵之痛!勿忘“九一八”事变,让这个罪恶的事变成为中华民族的永远警示,它时刻提醒中国人民: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祸莫大于轻敌。”中国人民必须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励精图治、不屈不挠、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今天我们反思“九一八”事变的宗旨! ( 2012.09.18 ) http://blog.gmw.cn/blog-607313-464008.html
个人分类: 科研|2771 次阅读|1 个评论
围观2012优秀青年基金名单
热度 36 pvc 2012-9-18 12:13
基金委今年新设立的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好象基金委网站还没有公开发布,先提前围观一下~~ 北京大学医学科学部影像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陈良怡生物光子学 北京大学医学科学部影像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刘昭飞肿瘤靶向放射性分子探针 四川大学医学科学部影像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吕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天津大学医学科学部影像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明东神经工程与康复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科学部预防医学刘玮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科学部预防医学缪小平流行病学 复旦大学医学科学部预防医学阚海东大气污染与健康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科学部运动系统武淑芳自噬调节在软骨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科学部中药学杨莉中药质量评价 中国药科大学医学科学部中药学齐炼文中药质量评价 北京大学医学科学部中药学叶敏中药复杂体系的化学成分分析与体内代谢研究 北京大学医学科学部中药学姜勇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科学部中医学刘存志针刺调和阴阳与抗氧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科学部肿瘤学童雪梅肿瘤细胞代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科学部肿瘤学张红星肿瘤病因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医学科学部肿瘤学朱波肿瘤免疫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医学科学部肿瘤学丁劲肝癌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医学科学部肿瘤学胡国宏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 中山大学医学科学部肿瘤学贝锦新肿瘤遗传学 北京大学医学科学部肿瘤学赵颖细胞自噬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厦门大学医学科学部肿瘤学周大旺肿瘤发生生物学 同济大学医学科学部肿瘤学袁健DNA损伤与肿瘤发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科学部耳鼻咽喉头颈科学杨涛聋病分子生物学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医学科学部法医学李成涛法医物证学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科学部口腔颅颌面科学刘怡口腔颌面部组织再生及转化医学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科学部老年医学鞠振宇老年医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科学部内分泌系统/代谢和营养支持毕宇芳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科学部皮肤及其附属器孙良丹皮肤病遗传学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科学部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李斐发育行为儿科, 学习和记忆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科学部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屈延脑卒中继发脑损伤分子机制研究 北京大学医学科学部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岳伟华精神分裂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科学部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罗春霞脑损伤与再生修复 南京大学医学科学部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高隽疾病与学习记忆损伤 复旦大学医学科学部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张锋基因组拷贝数变异致发育与生殖疾病的分子机理 中南大学医学科学部生殖系统/围生医学/新生儿林戈生殖医学 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科学部生殖系统/围生医学/新生儿郭雪江精子发生异常与男性不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科学部血液系统王月英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和靶向治疗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科学部血液系统李长燕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调控机理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科学部循环系统程翔循环系统免疫相关疾病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科学部循环系统蔡军高血压病 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科学部眼科学赵晨遗传性眼底病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医学科学部药理学黄敏抗肿瘤药物药理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科学部药理学王芳神经精神药物药理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科学部药物学周虎臣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医学科学部药物学盛春泉抗感染和抗肿瘤药物化学 华东理工大学医学科学部药物学李洪林药物设计与药物信息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科学部药物学黄昆糖尿病药物药理 复旦大学医学科学部药物学侯爱君天然药物化学 浙江大学医学科学部药物学邱利焱药物材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医学科学部医学病原微生物与感染陈永文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医学科学部医学病原微生物与感染张 政病毒感染与免疫 四川大学医学科学部医学病原微生物与感染宗志勇病原微生物感染与耐药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医学科学部医学免疫学陈涛涌E3泛素连接酶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医学科学部医学免疫学周荣斌固有免疫识别、信号转导及疾病相关性 上海交通大学信息科学部光学和光电子学陈洁超快X射线衍射与吸收光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部光学和光电子学项国勇量子光学,量子信息 北京工业大学信息科学部光学和光电子学郭霞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部光学和光电子学程灏波先进光学制造与检测 华中科技大学信息科学部光学和光电子学王健多进制高速光信号处理 南京大学信息科学部光学和光电子学张勇微纳结构材料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及其应用研究 吉林大学信息科学部光学和光电子学吴长锋生物医学光子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科学部光学和光电子学肖淑敏光学波段超材料的研究 湖南大学信息科学部光学和光电子学张晗非线性光纤光学与激光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信息科学部计算机科学俞凯人机口语对话系统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部计算机科学李东升分布式计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部计算机科学刘利刚计算机图形学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信息科学部计算机科学山世光视觉模式分析与识别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信息科学部计算机科学孙晓明理论计算机科学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信息科学部计算机科学陈云霁计算机体系结构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部计算机科学黄罡软件自适应理论与方法 天津大学信息科学部计算机科学胡清华多模态数据知识发现 新疆大学信息科学部计算机科学张昭理论计算机科学 浙江大学信息科学部计算机科学蔡登智能媒体计算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部计算机科学尹浩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部计算机科学唐杰知识发现与知识工程 西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部计算机科学於志文人机界面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信息科学部自动化沈红斌基于模式识别理论的生物信息分析和处理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部自动化张敏灵弱监督机器学习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部自动化王立威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基础理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科学部自动化江洁天体敏感器技术 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部自动化杜文莉化工过程控制与优化 华中科技大学信息科学部自动化白翔模式识别与图像理解 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科学部自动化谢晖微纳机器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科学部自动化吴立刚复杂动态系统的滑模控制理论及应用 浙江大学信息科学部自动化刘妹琴人工智能理论及应用 浙江大学信息科学部自动化陈积明传感器网络资源分配与优化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部自动化贾庆山控制理论与方法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部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何军自旋学物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科学部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曾海波紫外光电半导体纳米材料与器件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部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赵海斌超快光谱在自旋动力学中的应用 武汉大学信息科学部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廖蕾半导体高速射频器件和模拟器件 浙江大学信息科学部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皮孝东印刷硅电子学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部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池保勇射频/毫米波集成电路与无线通信系统芯片设计 苏州大学信息科学部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马万里新型太阳能电池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部电子学与信息系统金石MIMO无线通信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信息科学部电子学与信息系统鄢社锋自导声呐信号处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信息科学部电子学与信息系统王业亮用于纳电子器件的功能纳米结构的组装与调控研究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信息科学部电子学与信息系统阮存军集成真空电子学 中山大学信息科学部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佘峻聪真空纳米电子学 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科学部电子学与信息系统艾渤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部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宋令阳多天线技术和协作通信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部电子学与信息系统邬霞基于神经影像的信息处理与分析方法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科学部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彭木根无线分层异构网络的协同通信理论与方法 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科学部电子学与信息系统黄磊阵列信号处理,多维信号处理,信源数检测 天津大学信息科学部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庞彦伟图像鲁棒特征提取与识别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学部电子学与信息系统邢孟道雷达信号处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学部电子学与信息系统李云松深空图像压缩编码理论与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理科学部物理学II刘树彬新型气体探测器读出电子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数理科学部物理学II朴云松暴胀宇宙学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数理科学部物理学II孙志宇CSR外靶终端上的放射性束物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数理科学部物理学II吴俊宝超弦理论及其在量子场论中的应用 兰州大学数理科学部物理学II刘翔强子物理 复旦大学数理科学部物理学II黄吉平复杂系统中场-结构耦合效应 宁波大学数理科学部物理学II吴普训距离对偶关系:观测检验和理论探讨 山东大学数理科学部物理学II徐庆华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核子自旋结构与强相互作用 河南师范大学数理科学部物理学II曹俊杰非标准模型在LHC上的唯象学 电子科技大学数理科学部物理学II周涛统计物理与信息科学交叉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数理科学部天文学赵东海宇宙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数理科学部天文学陈玉琴恒星丰度与银河系的演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数理科学部天文学张文太赫兹超导探测技术 厦门大学数理科学部天文学顾为民黑洞吸积与高能天体辐射 清华大学数理科学部天文学冯骅高能天体物理 中国人民大学数理科学部物理学I于伟强关联电子材料的固体核磁共振物性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数理科学部物理学I张?超冷原子分子体系和固体量子器件中的量子少体问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理科学部物理学I郭国平半导体栅型量子点量子计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理科学部物理学I陆朝阳量子信息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数理科学部物理学I曾志男阿秒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数理科学部物理学I魏红祥隧穿磁电阻效应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数理科学部物理学I孟胜表面电子作用和激发态动力学 北京大学数理科学部物理学I肖云峰超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 北京大学数理科学部物理学I吴孝松低维电子体系的量子输运研究 北京大学数理科学部物理学I王健低维量子材料及复合结构的物性研究 南京大学数理科学部物理学I吴镝有机自旋电子学 南京大学数理科学部物理学I梁彬声学 浙江大学数理科学部物理学I王浩华超导量子计算 上海交通大学数理科学部力学齐颖新心血管力学生物学 上海大学数理科学部力学周全流体力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数理科学部力学罗亚中轨道动力学与控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理科学部力学倪勇固体力学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数理科学部力学袁福平冲击动力学 厦门大学数理科学部力学王东东计算固体力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数理科学部力学马力轻质多功能复合材料及其结构力学 浙江大学数理科学部力学曲绍兴新型材料的力学问题 清华大学数理科学部力学冯雪实验固体力学 清华大学数理科学部力学徐志平微纳米力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数理科学部数学孙斌勇李群表示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数理科学部数学陈旭瑾运筹学 中山大学数理科学部数学张海樟应用与计算调和分析 北京大学数理科学部数学李铁军随机模型及算法 北京大学数理科学部数学王嵬辛几何与非线性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数理科学部数学谭波动力系统中的分形与低复杂度序列 南开大学数理科学部数学侯庆虎组合数学 吉林大学数理科学部数学王春朋偏微分方程 四川大学数理科学部数学胡文传代数几何 复旦大学数理科学部数学雷震不可压缩流体中的偏微分方程 大连理工大学数理科学部数学房军生算子理论与算子代数 山东大学数理科学部数学李娟随机微分对策和随机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清华大学数理科学部数学刘思齐数学 苏州大学数理科学部数学季利均组合设计理论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部畜牧学与草地科学张金林草类植物逆境生理 中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部遗传学与生物信息学陈忠周表观遗传学中重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命科学部遗传学与生物信息学许琪DTNBP1选择性剪接异常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部遗传学与生物信息学王佳伟植物小分子RNA的生物学功能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生命科学部遗传学与生物信息学焦雨铃遗传学与生物信息学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部遗传学与生物信息学李辉人类起源与进化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部园艺学与植物营养学徐强果树种质资源与基因组学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部园艺学与植物营养学任仲海蔬菜学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部园艺学与植物营养学杨建立植物营养逆境分子生理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命科学部植物保护学陆宴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部植物保护学陶小荣植物病毒学 中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部植物学毛同林植物细胞骨架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命科学部植物学郭亚龙植物的适应性进化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部植物学刘建祥植物逆境生物学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部植物学丁兆军生长素介导的植物根干细胞的维持和分化 中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部食品科学陈芳食品安全科学 华南理工大学生命科学部食品科学王永华酶工程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命科学部兽医学王晓钧抗逆转录病毒天然免疫 中国海洋大学生命科学部水产学何艮水产动物蛋白质营养感知机理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部水产学刘海鹏水产免疫生物学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部微生物学蒋建东环境微生物学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部微生物学刘天罡微生物遗传育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部微生物学王连荣微生物生理与生物化学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部微生物学李正和植物病毒学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命科学部细胞生物学欧光朔线虫神经前体细胞发育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部细胞生物学王平细胞迁移与信号传导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部细胞生物学谢志平细胞自噬 苏州大学生命科学部细胞生物学何苏丹细胞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生命科学部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与心理学丁梅发育神经生物学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部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与心理学张晨神经科学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部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与心理学毕彦超汉语加工与障碍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青岛大学生命科学部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与心理学周宇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部生理学与整合生物学刘?营养与代谢生理学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部生态学王娓温带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部生态学张全国群落与生态系统生态学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部生态学朱立峰分子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命科学部生物力学与组织工程学娄继忠生物力学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部生物力学与组织工程学钱志勇纳米生物学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部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于烨膜受体的生物物理与化学生物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部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蔡刚冷冻电镜(cryo-EM)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部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丛尧基于冷冻电镜的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命科学部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王艳丽核酸结合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部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武一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部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蔡亮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生命科学部动物学孙永华模式动物斑马鱼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部动物学林晓凤纤毛虫原生动物的生物多样性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部动物学谢强动物系统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部发育生物学与生殖生物学周斌心脏发育与再生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命科学部发育生物学与生殖生物学刘光慧结合多能干细胞和基因组编辑技术研究人类衰老及其相关疾病的细胞分子机理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命科学部林学鲁敏林学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命科学部林学闫巧玲森林培育学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部免疫学赖玉平皮肤免疫学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部免疫学汪洌分子免疫/T细胞发育 中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部农学基础与作物学谭禄宾水稻种质资源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生命科学部农学基础与作物学田志喜大豆分子遗传学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部农学基础与作物学严建兵玉米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化学科学部有机化学李昂有机化学:天然产物全合成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化学科学部有机化学邓亮金属有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科学部有机化学黄汉民氮杂环导向的选择性合成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化学科学部有机化学杜海峰烯烃的不对称转化与功能研究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化学科学部有机化学杨清正有机光化学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科学部有机化学周剑不对称催化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科学部有机化学李剑药物化学生物学 南开大学化学科学部有机化学朱守非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合成化学 四川大学化学科学部有机化学刘小华不对称合成 天津大学化学科学部有机化学雷晓光天然产物全合成与前沿化学生物学研究 西北大学化学科学部有机化学栾新军有机合成化学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科学部无机化学王新龙多金属氧簇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科学部无机化学吴长征机敏无机功能材料及其器件的设计与实现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化学科学部无机化学罗军华分子基光电功能晶体材料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科学部无机化学宋宇飞插层结构催化材料 厦门大学化学科学部无机化学高锦豪生物功能无机纳米材料 吉林大学化学科学部无机化学闫文付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 同济大学化学科学部无机化学葛建平纳米结构自组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科学部物理化学李震宇基于第一性原理的计算表征、理论设计与机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化学科学部物理化学伍志鲲金属纳米团簇(超细颗粒)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科学部物理化学孙志刚量子原子分子动力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科学部物理化学傅强表面与界面催化 北京大学化学科学部物理化学彭海琳纳米材料化学与纳米器件 北京大学化学科学部物理化学马丁催化化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科学部物理化学赵勇物理化学 南京大学化学科学部物理化学彭路明固体核磁共振和能源及催化材料 厦门大学化学科学部物理化学田娜高指数晶面结构铂族金属纳米电催化剂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化学科学部物理化学丁宝全生物纳米材料 浙江大学化学科学部物理化学范杰分子筛合成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化学科学部化学工程及工业化学杨宁流态化技术和多相流反应工程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科学部化学工程及工业化学娄文勇新型非水介质中生物催化及生物质转化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科学部化学工程及工业化学顾学红膜分离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科学部化学工程及工业化学宋锋玲荧光染料 天津大学化学科学部化学工程及工业化学巩金龙绿色化工过程多相催化反应的基础问题研究 天津大学化学科学部化学工程及工业化学邹吉军光催化过程及应用 天津大学化学科学部化学工程及工业化学范晓彬新碳纳米材料与绿色化工 浙江大学化学科学部化学工程及工业化学邢华斌离子液体的酸碱度调控机制及非均相过程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化学科学部环境化学王亚?环境分析化学与环境污染化学 南京大学化学科学部环境化学谷成污染控制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科学部环境化学王琳大气化学 山西大学化学科学部环境化学桑楠化学环境污染与健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化学科学部分析化学李迪生命分析化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化学科学部分析化学由天艳功能化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 北京大学化学科学部分析化学黄岩谊微流控单细胞分析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化学科学部分析化学王卓分析化学 山西大学化学科学部分析化学赵强分析化学 浙江大学化学科学部分析化学苏彬电分析化学 湖南大学化学科学部分析化学聂舟生化分析及生物传感 福州大学化学科学部分析化学林振宇化学传感器 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科学部分析化学唐艳丽生化分析及生物传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科学部高分子科学张国庆荧光高分子材料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化学科学部高分子科学孙昭艳复杂聚合物体系结构转变与调控的多尺度模拟 北京大学化学科学部高分子科学赵达慧高分子化学 南京邮电大学化学科学部高分子科学范曲立光电功能高分子/纳米生物传感 吉林大学化学科学部高分子科学张俊虎聚合物功能微纳有序结构 浙江大学化学科学部高分子科学秦安军高分子合成化学 西南交通大学化学科学部高分子科学崔树勋生物大分子单链力学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科学部工商管理吴文锋公司金融与公司治理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科学部工商管理梁建员工建言研究 北京大学管理科学部工商管理徐菁消费者行为决策 北京大学管理科学部工商管理岳衡财务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科学部工商管理谢恩组织网络与创新 东南大学管理科学部管理科学与工程舒嘉运营管理中的网络设计优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科学部管理科学与工程吴杰评价理论与方法 中山大学管理科学部管理科学与工程傅科运营管理与供应链管理 北京交通大学管理科学部管理科学与工程贾斌复杂交通系统建模、优化与管理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李志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定价 复旦大学管理科学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戴悦供应链管理决策与市场营销决策的交互与协调研究 清华大学管理科学部管理科学与工程肖勇波需求管理策略 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科学部管理科学与工程寇纲管理信息与数据挖掘(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管理科学部宏观管理与政策仇焕广区域农业发展与农产品市场政策 复旦大学管理科学部宏观管理与政策林曙货币政策 上海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冶金与矿业李谦冶金物理化学与冶金原理 东北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冶金与矿业管仁国高性能金属短流程加工理论与应用 东北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冶金与矿业朱万成深部围岩损伤演化及失稳破裂的机理研究 中南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冶金与矿业赖延清有色金属的电化学高效提取与增值利用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冶金与矿业廖伍平稀土及钍资源分离 西南石油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冶金与矿业祝效华油气井管柱力学与井下工具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有机高分子材料董焕丽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有机高分子材料田华雨高分子基因载体 华南理工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有机高分子材料郭宝春新型橡胶基纳米复合材料 南开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有机高分子材料杨志谋生物材料 四川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有机高分子材料张楚虹新型能源材料锂、钠电池用有机/无机纳米复合固体电解质 四川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有机高分子材料何斌载体与缓释材料 浙江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有机高分子材料李寒莹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 上海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金属材料王刚非晶合金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金属材料金海军纳米多孔金属力学性能原位调节 北京科技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金属材料董超芳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复旦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金属材料张宗芝金属自旋电子学材料、器件与磁动力学 浙江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金属材料刘永锋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 西安交通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金属材料杨森磁学与磁性材料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无机非金属材料狄增峰半导体材料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无机非金属材料史迅半导体热电能量转换材料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无机非金属材料胡勇胜长寿命储能电池 北京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无机非金属材料张艳锋低维材料的可控生长、原子尺度的精确表征和物性研究 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无机非金属材料刘利民材料的界面物理与化学 南京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无机非金属材料吴迪钙钛矿薄膜异质结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无机非金属材料朱嘉琦碳素材料与超硬材料 浙江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无机非金属材料金传洪低维碳材料 清华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无机非金属材料沈洋无机非金属材料 苏州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无机非金属材料刘庄功能无机纳米材料在医学应用中的探索研究 苏州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无机非金属材料鲍桥梁石墨烯光电子器件实用化技术研究 西北工业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无机非金属材料付前刚纳米线增韧梯度硅基陶瓷连接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穆杨水污染控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赵旭环境工程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李冬给水处理 同济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赵林桥梁风工程 同济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田莉城乡规划设计与理论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郭安薪地震工程, 城市与生命线工程防灾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伊廷华结构健康监测 广州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傅继阳结构风工程 浙江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吴建营混凝土损伤与破坏力学 浙江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边学成土动力学与基础工程 清华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樊健生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清华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林波荣建筑热环境 清华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陆新征高层建筑抗震 湖南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汤琳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中国农业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杜太生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理论与技术 华北电力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何理水环境污染与修复 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张阿漫水下爆炸与舰船毁伤的基础力学问题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宁德志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 武汉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陈益峰岩土体多场耦合效应与渗流控制 清华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田富强水文学及水资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电气科学与工程王东舰船多相电机及其系统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电气科学与工程邵涛大气压纳秒脉冲气体放电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电气科学与工程毕天姝电力系统保护控制 浙江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电气科学与工程李武华功率变流器拓扑理论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应用 西安交通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电气科学与工程李兴文大容量气体电弧开断特性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王丽伟吸附式制冷与热功转换技术 东南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陈永平微尺度传热传质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张明明风电叶片空气动力学 浙江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罗坤多相流热物理学 西安交通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唐桂华微纳尺度结构中复杂热流传输 重庆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陈蓉光微流体多相流传热传质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机械工程李淑慧塑性加工工艺、模具与装备 中南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机械工程帅词俊光器件结构制造与激光生物制造技术与装备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机械工程魏世丞表面效应与表面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机械工程廖广兰仿生微纳制造与应用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机械工程闫永达微纳米机械加工工艺与装备 浙江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机械工程邹俊液压系统空化 清华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机械工程张晨辉超滑规律和机理研究 湖南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机械工程姜潮先进设计理论与技术 西北工业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机械工程詹梅塑性加工工艺、模具与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机械工程郑靖人类牙齿的生物摩擦学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机械工程雷亚国机械系统动态监测、诊断与维护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地球科学部地球化学赵晓丽纳米材料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科学部地球化学李秋立同位素和化学年代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科学部地球化学游静环境地球化学 北京大学地球科学部地球化学许成岩石地球化学 昆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部地球化学潘波环境地球化学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科学部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王宝善地震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科学部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刘睿空间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科学部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姚华建地震学 北京大学地球科学部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何建森太阳风湍流的各向异性特征 武汉大学地球科学部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王慧磁层-电离层物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部地质学郭华明地下水生物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科学部地质学张少兵华南前寒武纪地壳形成和演化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球科学部地质学黄迪颖特异埋藏动物群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科学部地质学刘传周地幔交代作用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部地质学刘显东粘土矿物界面过程的分子模拟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部地质学王孝磊岩石学,前寒武纪地质学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部地质学王博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学 同济大学地球科学部地质学冯世进工程地质学 西北大学地球科学部地质学刘建妮早期生命起源及其与环境的协同演化 中国海洋大学地球科学部海洋科学林霄沛海洋环流变异机理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地球科学部海洋科学夏少红海洋地球物理学 厦门大学地球科学部海洋科学史大林海洋环境生物学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地球科学部海洋科学刘桂梅海洋过程及其资源和环境效应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部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李志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球科学部大气科学辛金元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球科学部大气科学姜大膀古气候模拟 北京大学地球科学部大气科学傅宗玫大气有机气体及有机气溶胶 清华大学地球科学部大气科学张强人为源排放定量表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球科学部地理学程昌秀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地球科学部地理学陈仁升寒区水文学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地球科学部地理学刘良云植被定量遥感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地球科学部地理学杨健干扰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地球科学部地理学李正强大气气溶胶成分遥感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球科学部地理学王小萍环境地球化学 北京大学地球科学部地理学刘峻峰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 北京大学地球科学部地理学刘永湖泊-流域过程与调控 北京师范大学地球科学部地理学何春阳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部地理学袁增伟区域可持续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地球科学部地理学张金波土壤氮素循环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地球科学部地理学周顺桂土壤生物学
41165 次阅读|37 个评论
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一些建议
热度 65 entangle 2012-7-26 11:29
曾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是很公平的一个基金,但是,最近几年的改进,不是越改越好,而是越改越差,提一些建议,希望某些领导能够看到,这些建议也是自己在网上看到的和别人交谈之中得知的,就不一一说明出处了。 1. 正如前几日林中祥教授所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不宜再增加额度,其实不仅仅是不应该增加,现在已经偏高了,应该减小支助额度,而提高支助面,这样即使部分基金不会得到所谓的好的结果,但是可以把钱用来支助那些真正需要支助的人。 2. 不要再申请书中写申请者的教育经历,尤其是本科教育,博士生导师之类的,这些东西真的跟一个申请书的内容好坏有多大关系吗?真的需要根据一个人的经历而不是根据他写的申请书来评判他是否应该得到这个支助?看看现在的优博、国内的优秀青年计划等等诸如此类的计划,有多少事普通人能够得到的?所以,希望自然科学基金不要再一次走上这些老路。上述计划出发点是好的,最后都变了味。 3. 不要写申请者以前申请到的项目和完成情况,这些依然与本子的质量无关,唯一的好处就是让那些以前有项目的人有更多的项目,没有项目的还是没有项目。我虽然不赞成所有项目均分,但是我还是希望有一些项目能够大范围的支助那些想搞科研的人。不要害怕说浪费钱,难道这个国家浪费的钱还少吗? 4. 别要求项目的钱必须在某个时间段花完,别要求严格按照预算来花,只要学校和相关财务机构进行严格的财务把关,将所有的钱都以正当的方式用在项目或者科学研究上,这样就够了,否则目前这种一刀切的方式貌似钱都花光了,其实实际上是浪费了。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个口审完时间不一样,审完之后立即公示,不要再让人跑步了,也不要让项目结果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现在这样的统一公布真的不适合了,就像这么大的中国,难道能全国都统一时间种小麦,统一收小麦? 6. 别再让学校或者其它结构借调到基金委工作了,机构大了再招一些人,把那些不干活的人清走就行了。没有免费的午餐,也不会有免费干活的人,人都是有所图的,都是自私的,从制度上杜绝这些是最好的,不要妄想人有多高尚,如果人真有那么高尚的话,中国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贪官了。 7. 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多给那些真正想搞科研,而不是想搞钱的人一些机会。 8. 最后一点,希望国家基金委能够秉承公正公开的原则,最大限度的保存中国科研领域唯一让人觉得还有些许希望的基金。
个人分类: 科研|15871 次阅读|168 个评论
自科基金会越来越门阀化吗
热度 33 sivaxin 2012-2-16 14:10
这两天改基金申报书,发现一个不同于上一年的细节,也不知科学网上其他博友是否注意到,就是关于项目申请人的简介明确要求写出从大学开始的教育经历,而且详细至专业和导师。尽管之前写申请人简介也会写毕业院校和专业,但一般仅写到博士,除非是硕士时的导师很牛,一般不太会提到硕士的毕业院校和专业,更不会写本科时的了,毕竟写基金大家都懂得扬长避短的道理。 所以我在想今年自科申报书详细要求写明教育经历,是否意味着未来自科基金门阀化,出身论的趋势会越来越加剧。出身名校,师从大牛的申报人是否会获得更大的青睐和优势,未来某一学科的科研资源是否就是被几所名样的几个大牛所瓜分。学校一般,没有名校经历,未投入大牛门下的年青学者们,获得自科基金的机会是否会越来越渺茫。 当然从基金委的角度出发考虑,这样设置也有一定的原因,现在自科基金的金额提升了不少,基金申请本子大家也都越写越好,只能从申请人自身来区别选择。那曾经就读于名校,在业界大牛手下训练过的人,能够成功完成项目的概率就更高,这笔钱资助下去打水漂的风险相对较小。
个人分类: 科研大爆炸|8576 次阅读|47 个评论
投身生态学前景光明——2011年基金委资助统计
热度 2 eatbutthin 2011-12-17 20:33
投身生态学前景光明——2011年基金委资助统计
2011年自然基金委生命学部10个学科受资助项目、资助金额统计 指标选择: 1. 资助项目数方面:由于受理申请数与受资助项目数成正相关,因此只选择了受资助项目数; 2. 从资助金额方面:单个项目平均资助金额相差不大,都在 58 、 59 万上下。因此选择了总资助金 额。 这只是面上项目的统计,可以看出生态学在整个生命学部 10 个学科中无论从资助项目、总资助金额 都位居前 三。 细看重点项目,杰青项目,地方项目,以及港澳台项目,生态学与其他学科在受资助项目数方面比 较优势已趋 缓和,平分秋色,或稍逊一筹。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个人认为由于项目性质不同,回归学科的应有地位,生态学发展地步还是稍欠火候。但由于生态学 在我国的起 步较晚,从目前面上项目的巨大资助力度来看,生态学研究在我国已成为热点研究 领 域,但这种研究,正像项 目之名,还在“面上”。但综合生态学去年上升为一级学科,今冬去多场 生态学术会议“蹭饭”,可以预见 , 在全球变化大背景下,其热度将持续并增强,有成 pilor 之势。生 态学研究是 promising 的。 This is life. You never know what will happen; the fact is that it is happening.
3782 次阅读|2 个评论
NSFC重大专项中期检查会——评审专家评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在被评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1-9-28 12:22
  做项目的被评人和做评审人的感觉那是非常不同的,很多教授同时承担过以上两种不同的角色。   前者往往是战战栗栗,后者往往是意气风发。   而如果你到了65岁以上高龄,一般来说就只有当评审人的爽快感觉了。   不过,做评审人虽然很爽,也要知道自己评完之后也要被别人评,比如你评审过程中特别偏袒了自己单位的人,或者你不喜欢谁就在评审过程中为难谁,诸如此类,做的时候也许很爽,但是一定有并不爽的地方。悠悠众口,其实根本就是无法堵住的。   昨天的NSFC重大专项中期检查会就有类似的情形,某教授讲完,被质疑,结果,在下一个报告人讲完后,就能有评审专家借故来为第一个被尴尬了的项目主持人来解围,其用心良苦甚至可以做到万人皆知啊。   比如,当说到做评价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时,就强调其难,如何如何受到政治的干预,并不是科学家就能解决的问题,如此等等。那还用说,管理中的评价当然难,甚至几乎是不可能得到最佳解决效果的评价领域,在实际过程中甚至直接收到来自上级领导的干预,所谓“科学性”就更要大打折扣。   但是,评审专家专门为某报告人所做的友好解释根本不能解脱没有做出什么漂亮研究成果的尴尬局面,如果知道做不出来,就别来揽这瓷器活。既然揽了,就认真点,别驴唇不对马嘴地拿些不相干的项目的东西搪塞基金委和其他围观专家教授博士们。   评审专家还是需要有一个基本的利益无关者来做,否则,他所庇护下的项目主持人会更没有动力做好项目——有老大在验收的时候给护着呢,不怕不怕啦,我神经比较大!(后面这句是歌星郭美美唱的歌)
个人分类: 事论|631 次阅读|5 个评论
究竟谁是中国科技界老大:科技部、基金委以及科学院的经费盘面
热度 11 Helmholtz 2011-8-8 18:08
(其实到了 今天8月12号,我已经基本明白原来不明白的许多事情了,感谢老朋友王军处长的提醒: 在中国的科研经费之中,很多经费是隐藏在事业费里面的,比如说全国的科研机构的年度费用约900亿左右,这里面即有中央乃至省市科研机构的事业费,比如科学院的200来亿科研经费之中,约有100亿是自己直接从国家财政中拿的,还有50亿是从基金委以及科技部的项目之中拿的,再有50亿是来自企业的开发型项目合同。 所以,即令是科学院,也得看以上两家科研资助单位的面子,具体的团队也得跑关系。而诸多的地方性科研所,主要吃的就是地方的财政,因为国家科技经费之中,拿到1-200万就算很大了。 所以在中国的科研经费之中,吃人头费的钱仍是绝大多数。实际上按项目论证、评审或创新的相对来说比较硬碰硬的经费应当只有科技部200亿、基金委的120亿、科学院的100亿。所有其余的钱,可以说都是纸面上好看的部分。 因此,正与中国的SCI文章的总体质量很差一样,,虽然对外号称我们的经费总量已经赶上德国,仅次美国和日本中国的科技经费的结构、管理、规模,其实都有问题,许多地方就是纸老虎。可以说一大半的钱,确实是用在没有什么意义的地方,或者是无法验查,因此没有质量保证的地方。这么说是不冤枉什么人的。) 鉴于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的主席代表团即将华访问,拟与科技部、基金委以及科学院沟通信息并商谈未来的科研合作,我被要求整理和提供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包括解释中国的科技经费结构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不想,仅仅在检索科技经费的比例结构之后,我就立即陷入迷惑状态了。 都知道中国的 RD 经费近些年都保持在 20% 增长的增长,甚至去年政府经费增长达到 23% ,因为政府设定的目标是要在 2015 年实现科研经费的总投入达到国民总收入的 2.0% 、在 2020 年达到 2.2% 。因此必须保持实际年度增长速度大致在 20% 左右,因为我们是注重形象与面子的强势政府,所以言必行,行必果,相应政策措施十分积极,经费增长十分显著。 当下在网上只能检索到国家统计数据是 2009 年的,总经费为 5802 亿元。(科技统计网 http://www.sts.org.cn/tjbg/tjgb/document/2009/rdgb2009_1.htm )。 在解释其中年度 RD 经费情况时,有以下内容: 2009 年全国 RD 总经费 5802.1 亿元,是 2000 年的 6.5 倍,年平均增长 23.0% 。 RD 经费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 )之比为 1.70% ,比 2000 年提高了 0.8 个百分点。 按活动类型分,基础研究经费 270.3 亿元,占 4.7% ;应用研究经费 730.8 亿元,占 12.6% ;试验发展经费 4801.0 亿元,占 82.7%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分别是 2000 年的 5.8 倍、 4.8 倍和 6.9 倍。 以上当然都是一些很惊人的数字。 接下来,我努力去检索在这些盘面之中,各个单位所掌握的经费究竟有多少。查找工作非常费力气。 结果在终于看到 2011 年科技部的经费预算为 237 亿,由此可以反推 2009 年科技部的经费不到 200 亿,只占全国财政投入 3200 亿的 7% 左右。 我们接着在科技统计网中查看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http://www.sts.org.cn/sjkl/kjtjdt/data2010/dt2010.htm#1 A )其 1 是在 1-2 项的分解里,有提到 2009 年的科研总投入 5802 亿之中,来自政府渠道的经费 1358.3 亿;而企业经费是 4162 亿。政府经费只占 RD 总盘面的 23.4% ; B )在分析国家科技经费在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的时候,这里又冒出一个国家科技经费是 3224.9 亿,这个 3224.9 亿占国家年度财政总支出的 4.23% 。 C ) 在分析中央与地方财政投入的比例的时候,地方财政总投入 1310.7 亿,占国家财政总投入的 48.9% 。这样的反推一下,中央财政的直接投入应该是1369.7亿,十分接近前面项中政府渠道经费 1358 亿左右。 可这三项 A 、 B 、 C 似乎仍然都是冲突的。我真的很糊涂: 1,国家财政科技拨款 3224 亿与政府渠道的经费 1358 亿之间是什么关系?这相差的 1866 亿是什么?或者这个国家财政拨款3224减去中央以及地方财政之后还剩的这545.9亿是什么钱?难道是国有企业内部的科技资金? 虽然不算政府经费,但算国家财政科技拨款? 2 , 科技部只掌握 200 亿左右经费,即使在政府渠道的 1358.3 亿之中,也只占很少部分,其他 6/7 的经费难道是教育部等部委以及地方科委? 3,科技部的 200 亿没有明显比北京( 126.3 亿)、上海( 215 )、广东( 168 )、江苏( 117 )浙江( 99 )的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多太多啊? 4,考虑在全国财政经费之中,其实地方财政比例又占到其中的一半( 2009 年地方财政投入占比例 51.5% ),因此刨去地方财政的投入部分,科技部其实仅仅只掌握了中央政府科技经费的 20% 。这个经费盘面只与有 50000 员工的科学院全年的总经费收入相当,这显然意味着科技部仍是中央单位之中一个非常弱势的部委。 5, 科技部经常因为大的科研计划以及重大课题的不透明而备受攻击和指责,但它的实力究竟有多强?相比之下,一直认为在级别上低科技部半格的国家基金委,它掌握的科研经费在 2006 年上升到 34 亿元,而将于 2011 年达到惊人的 129 亿元,相比 1986 年的 8000 万人民币已经增长 150 倍。虽然对于一个大国来说,由于基础研究的总比重只有4.7%,仍然远远不能令人满意(根据一个OECD的文章,中国在基础研究的实际投入只与南韩相当!)。 对以上这些数字的我真的很疑惑: 1, 由于所控制的科技经费实力,备受责备的科技部难道真的差不多只有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科学院的地位吗?究竟哪里错了? 2, 在国内基金委之外其他近 200 亿的基础研究经费究竟来自什么渠道?在这一块之中科技部即使主抓 973 以及国家实验室,也不可能投入三分之一自己的预算。科学院的创新工程之中直接用于基础研究的比例能有多少? 20~30 亿?难道中国基础研究的约半数经费竟然直接来自其他的部委的资助? 接下来,我们再看开展 RD 活动的企业分布情况: 全国开展 RD 活动的工业企业 36387 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8.5% 。其中,开展 RD 活动的大中型企业 12434 个,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 30.5% 。 在开展 RD 活动的企业中, 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 1737 个 , 占 4.8% ;其他内资企业 26418 个,占 72.6 %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3525 个,占 9.7% ;外商投资企业 4707 个,占 12.9% (详见表 1 )。 表 1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 RD 企业及所占比重   有 RD 活动的企业数 ( 个 ) 占同类型企业的比重 (%) 合计 36387 8.5 内资企业 28155 7.9 国有企业 1251 14.1 集体企业 298 2.9 股份合作企业 357 7.1 联营企业 53 7.1 有限责任公司 7683 11.8 国有独资公司 486 34.8 股份有限公司 2230 24 私营企业 16153 6.4 其他企业 130 4.9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3525 10.4 外商投资企业 4707 11.6 RD 投入情况 2009 年,工业企业 RD 人员 191.4 万人,是 2000 年的 2.7 倍;其中女性 40.2 万人,占 21% 。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 RD 人员全时当量 144.6 万人年,是 2000 年的 3.3 倍。 2009 年,工业企业 RD 经费 3775.7 亿元,是 2000 年的 7.7 倍,年平均增长 25.5% ;工业企业 RD 经费投入强度 0.70% ,比 2000 年提高 0.12 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企业 RD 经费 3210.2 亿元, RD 经费投入强度 0.96% ,比 2000 年提高 0.25 个百分点。 在工业企业 RD 经费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 RD 经费 644.6 亿元,占 17.1% ;其他内资企业 2134.4 亿元,占 56.5%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364.5 亿元,占 9.7% ;外商投资企业 632.3 亿元,占 16.7% 。 从网上查到的数据来看, 2009 年 GDP 按企业性质划分:民营企业占 49% ;三资占 15% ,国企约占余下的 36% (另外看到的 1998 年中国 GDP 中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比重 , 国有为 37%, 集体为 12%, 私营为 24%, 外资为 6%, 股份制为 3%, 农户为 18% ,两相比较有些较乱)。但垄断中国经济命脉、并且在经济强度与资产密度与私营企业至少相当的国营企业竟然在有政府倾斜性支持的研发活动中的总投入不及民营企业的三分之一(国有企业 644 亿、内资企业 2134 亿)。 提供这些统计数据的有关方面难道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A )民营企业的统计数据因为避税和地方业绩的需要存在着严重的泡沫; B )占垄断地位国营企业明显丧失科技创新能力; C )以上两者同时兼有!而且C的可能性最大。 中国的科技统计已经做了十多年,难道至今没有一家机构可以提供一笔明帐?三公经费要透明,科技经费的支配、分配、管理与使用呢?谁来较个真?! —————————————————— 在澄清三公预算时,科技部方面给出以下报导: 《预算》显示, 2011 年科技部收支预算持平。财政拨款收入年初预算数为 2371725.88 万元,比 2010 年增长 18.97% ,主要是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等经费预算增加。事业收入年初预算数为 34730.51 万元,比 2010 年增长 0.83% 。 支出方面, 2011 年科技部外交支出年初预算数为 9150.6 万元,比 2010 年增长 49.34% ,主要用于驻外机构、对外援助、国际组织会费、国际组织捐赠。科学技术支出年初预算数为 2,410,974.58 万元,比 2010 年增长 14.08%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等项目支出增 —————————————— 国家基金委 2011 年度的财政预算已经上涨到 129 亿元,可见: 2011 年我委部门预算收支平衡,收入和支出总额均为 1,293,120.84 万元。 ( 一 ) 收入预算 1. 当年财政拨款收入 1,204,351.84 万元。包括科学技术经费收入 1204085.84 万元;住房改革经费 266 万元。科学技术经费收入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151,135.84 万元,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37,950 万元,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 15,000 万元。 2. 其他收入 4,060 万元。主要是按照联合基金项目资助协议,预计由民航总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云南省人民政府等拨入联合基金 3,500 万元;由科技部拨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经费 370 万元;由人事部拨入政府特殊津贴 16 万元;由西城区公费医疗办公室转入公费医疗补贴 90 万元等。其中,联合基金项目由联合方拨入的资金,将由我委在 2011 年统一拨付至项目依托单位。 3. 上年结转资金 84,709 万元。主要是财政拨款结转资金 77,551 万元,联合基金等结转资金 7,158 万元。财政拨款结转资金中,主要是将在 2011 年初拨付的资助项目经费和历史遗留的呆坏账等暂不可用资金。 以下是通过 google 查到有关科技部以及基金委的网上报导,核心内容其实已经剪贴并放在前面: 科技部率先公开三公经费 预算总额超 4 千万 2011-4-18 8:48:15 编辑:常磊 来源:发展论坛 核心提示: 14 日,科技部率先公开“三公”经费: 2011 年出国、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费三项预算为 4018.72 万元。 3 月 23 日 ,国务院表示 6 月会将中央“三公”经费支出向社会公开。随后,陆续公开预算的国家药监局和国土部“三公”经费均未明确体现在“账本”之上。 14 日,科技部在中央部委中率先公开“三公”经费: 2011 年用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项经费预算为 4018.72 万元。 政府部门过高的行政成本,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不透明的“三公”经费更是为社会公众所高度关注,质疑其数额庞大,奢侈浪费严重,担心有腐败现象存在。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向“三公消费”亮剑:“三公”支出原则上“零增长”。财政部要求,中央预算部门应公开本部门“三公”经费预算。 就在昨天,科技部在其门户网站公布《科学技术部 2011 年部门预算》。《预算》显示,科技部 2011 年用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项经费预算为 4018.72 万元。 此外,《预算》显示, 2011 年科技部收支预算持平。财政拨款收入年初预算数为 2371725.88 万元,比 2010 年增长 18.97% ,主要是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等经费预算增加。事业收入年初预算数为 34730.51 万元,比 2010 年增长 0.83% 。 支出方面, 2011 年科技部外交支出年初预算数为 9150.6 万元,比 2010 年增长 49.34% ,主要用于驻外机构、对外援助、国际组织会费、国际组织捐赠。科学技术支出年初预算数为 2410974.58 万元,比 2010 年增长 14.08%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等项目支出增加。 记者观察 “三公”经费从幕后走向台前 74 个中央部门去年集中“晒账本”,首次向社会公开了部门预算收支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然而,对于公众一直千呼万唤的“三公”经费,却迟迟不肯露面。过高的行政成本,因缺乏透明度,显然难以令人满意。 实施三年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制度层面明确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责任。然而,“三公”经费尚不透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 200 多名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剑指此处。对此,财政部表态称,将公开 2011 年中央预算部门的“三公”经费情况。 紧接着,一场由中央引领的晒预算行动陆续拉开。 3 月 23 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今年 6 月会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向社会公开。 这一被国务院重提的“时间表”,被解读为对民意的积极回应。只是,众人瞩目之下,率先“晒账本”的几个国家部委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4 月 1 日 ,财政部成为首个公开 2011 年部门账本的中央部委。相比往年,在细化程度上,这个账本有不小进步。然而,多数被认为“不适宜”公开的预算条目仍隐藏在名为“其他支出”的大类里。 随后,陆续公开预算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土资源部,也依然未响应民意,媒体和公众最为关注的“三公”经费均未明确体现在“账本”之上。 有评论指出,因目前我国财政预算分类科目中并没有“三公经费”这一科目,因此看不到“三公”支出的钱数。也恰恰因此,看不懂的预算表就成了财政暗室,“三公经费”已处于舆论质疑的漩涡当中。 值得关注的是,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针对公车改革问题进一步表态,“今年要拿出改革方案,在一些部门试行”。这一让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曝晒在阳光下的决心,也是中央下决心建设廉洁政府的一大信号。 今年 3 月底的最后一天,北京市财政局公布了公车数量: 62026 辆。将公务车辆具体到个位数加以公布,北京市在全国开了先河,也进一步推动了“三公”经费公开的步伐。 备受瞩目之下, 14 日,科技部率先响应号召,在财政拨款支出说明中以文字的形式公布了“三公”经费。 本篇文章来源于 http://www.banyuetan.org/ 原文链接: http://im.banyuetan.org/yqsm/ltgz/110418/36680.shtml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1 年部门预算说明 http://www.nsfc.gov.cn/nsfc/cen/xxgk/yssm.html 一、基本情况 我委是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运用国家财政投入的自然科学基金,通过制定和发布指南,受理课题申请,组织专家评审,择优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发挥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和协调作用。 我委为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委机关设有 8 个职能局(室)、 8 个科学部,在职人员编制 230 人;离休人员 4 人,退休人员 123 人,退职人员 1 人,单位负担遗属 1 人。此外,另有流动项目主任 42 人、年度内月均兼职兼聘人员近 200 人。在我委专家评审系统中,有通讯评议专家 97800 人,学科评审组专家 1541 人。 二、关于《收支预算总表》的说明 2011 年我委部门预算收支平衡,收入和支出总额均为 1,293,120.84 万元。 ( 一 ) 收入预算 1. 当年财政拨款收入 1,204,351.84 万元。包括科学技术经费收入 1204085.84 万元;住房改革经费 266 万元。科学技术经费收入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151,135.84 万元,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37,950 万元,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 15,000 万元。 2. 其他收入 4,060 万元。主要是按照联合基金项目资助协议,预计由民航总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云南省人民政府等拨入联合基金 3,500 万元;由科技部拨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经费 370 万元;由人事部拨入政府特殊津贴 16 万元;由西城区公费医疗办公室转入公费医疗补贴 90 万元等。其中,联合基金项目由联合方拨入的资金,将由我委在 2011 年统一拨付至项目依托单位。 3. 上年结转资金 84,709 万元。主要是财政拨款结转资金 77,551 万元,联合基金等结转资金 7,158 万元。财政拨款结转资金中,主要是将在 2011 年初拨付的资助项目经费和历史遗留的呆坏账等暂不可用资金。 (二)支出预算 1. 科学技术支出 1,271,534.83 万元。其中,当年财政拨款支出 1,204,085.84 万元,财政结转资金支出 62,878.99 万元,联合基金等其他资金支出 4,570 万元。 2. 住房保障支出 267 万元。 3. 结转下年 21,319.01 万元。主要是历史遗留的呆坏账等暂不可用资金。 三、关于《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的说明 财政拨款支出预算中,基本支出 4,416.84 万元,占财政拨款支出的 0.37% ;项目支出 1,199,935 万元,占财政拨款支出的 99.63% 。 (一)基本支出 4,416.84 万元。 1. 人员经费 2793.84 万元。人员经费主要用于在职人员薪酬和应交纳的各项保险;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按规定比例为职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和按照房改政策应发放的房屋租金和购房补贴;以及抚恤金、丧葬费、探亲旅费等其他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 2. 公用经费 1,623 万元。公用经费主要用于保障机构正常运行所需的水电燃气、物业、邮电、差旅、会议、办公用品、车辆运行与维护等支出。 (二)项目支出 1,199,935 万元。 在项目支出预算 1,199,935 万元中,资助项目经费支出 1,190,650 万元,占项目支出的 99.23% ,主要用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项目的支出。管理性项目经费支出 9,285 万元,占项目支出的 0.77% ,主要用于项目组织实施费、信息网络建设项目、大型修缮项目、大型购置项目等支出。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6573 次阅读|12 个评论
基金委生命科学部的权威发话
热度 3 qpzeng 2011-1-12 22:17
【引子】 最近,基金委许多头面人物应邀来我校发表权威演讲,宏观的东西不少,反映了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微观的诀窍也有很多,今年的规则变化就挺大的。不管你的申请想好没?写完没?最后都要把这些管事的人说的话当回事,切记!现根据内部资料将生命科学部领导的讲话摘录如下。 我只想说:今年基金申请,再不给力就晚(完)了! 一、生命科学部十二五工作的基本思路 1.探讨建立规范有效的连续资助(Renew)制度 基础研究的特点决定了研究的长期性和积累性。对重要研究方向和优秀科学家连续资助是充分发挥基金作用的必然要求;是优秀人才茁壮成长的沃土,营造潜心钻研和探索创新良好氛围的前提;是孕育重大进展和突破的温床。过去,生命科学部在长期和连续资助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明年根据委党组的决定,由生命科学部在面上和地区基金试点连续资助。2011年进行充分的准备调研,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评估体系,探讨连续资助评审程序;加大连续资助项目的经费配置;建立高效规范的滚动资助模式,使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在稳定中不断提高。2012年启动连续资助项目,连续资助的初步思路是: 1)领域指导申请由学科评审组和咨询专家委员会提出需要较长期(4年+4年)资助的重要领域并发布申请指南,此领域的科学家可根据要求申请连续资助(4年+4年),申请时提交八年的研究设想和第一个四年具体申请(要求与面上项目或地区基金相同)。第二个四年申请时需提交第一个项目取得的进展和第二期项目如何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的说明。 2)非领域申请承担面上或地区基金项目的科学家在项目结题时如果取得了重要进展并确实需要在此方向上继续开展深入研究可提出连续资助的申请。申请时要提交取得进展和连续资助的说明。 2.根据生命科学不同学科的特点,探讨评价与资助模式 根据研究性质、特点和目标,生命科学部资助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微观生物学研究,是在个体水平以下,从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上认识生命现象和揭示研究生命活动规律。这类研究多采用模式材料或模式体系,在实验室和人为控制环境下开展,研究特点是周期短,探索性强,发展快,国际竞争激烈。在这一领域要更加突出自由探索,强调原始创新,注重对新概念、新假说、新技术和方法的支持。对这一类研究,面上和重点项目的申请与资助要以自由选题、从下而上为主。目前的评审和资助方式适合此类项目,但应提高资助强度(60-80万/4年 ),且不搞平均,拉开档次。 第二类是宏观生物学研究,是在个体水平以上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包括生态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的部分领域。这类研究通常在田间或自然条件下,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研究周期较长。在资助模式和评审机制上要充分考虑其时间、对象和地域特点,鼓励科学家基于生态定位站或野外实验台站围绕重要科学问题进行长期研究和数据积累。项目的评价在注重创新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所揭示的科学问题的重要性。对这一性质的研究资助模式上要充分体现连续性与长期性,稳定研究队伍,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支持。 第三类是国民经济发展需求驱动的基础研究。这类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的基础研究,有很强的时效性与具体目标,如农业科学以及生物技术等。对这类项目要发挥申请指南的作用,加强宏观引导,鼓励科学家围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做好与国家其它项目衔接与区分。资助的模式也要体现长期性和连续性。 第四类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命的现象与规律是多维的、复杂的,仅靠现有的生命科学的知识与方法来开展研究,很难系统地、全面地、准确地揭示真正的生命本质。因此,未来生命科学要将手段、技术和方法的创新纳入重要的资助领域,予以优先发展,大力提倡学科交叉,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思考生命活动的规律,鼓励发展原创性方法和技术,发展新的模式生物和模型系统。主要涉及的学科如认知科学、心理学、生物力学、组织工程学等。对此类项目要注意不同学科的思想、方法的碰撞与融合。 3.加强在研项目管理,提高资助效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既要为科学家营造出宽松和利于探索的科研环境,又要及时了解基金项目的进展和完成情况。这就要求建立高效、合理、科学的在研项目和结题项目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尽量采取少占用科学家的科研时间和务实的做法,对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结题由会议验收改为同行专家通讯评议验收。同时,发挥网络优势,增加透明度,向科学界公布项目的资助与完成情况,使广大科学家了解科学基金的使用效率和项目承担者的资助效果。良好的在研和结题项目管理也可以为实行绩效挂钩提供重要依据。 4.积极推进项目国际化评审的进程 基础研究是没有国界的,它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生物学研究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适时推进项目特别是重点和重大项目国际化评审,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评审资源,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而且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重复和跟踪,进一步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为此,今后要进一步扩大参与项目评审的海外学者的范围和数量。在一些学科的重点和重大项目上逐步推行英文申请书申报,积极推进国际化评审进程,逐步实现项目的国际化评审,使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真正融入国际研究的主流。 5. 加强管理不断提高项目评审的科学与公正 申请项目评审的科学性与公正性是基金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科学基金制的本质所在。要保证科学基金资助的公正性,需要加强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操作性强的科学合理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具有一批业务水平高、勤政廉洁和高效务实的基金管理人员;三是具有一支学术造诣深、科学公正的评审专家队伍。同行评议是科学基金评审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公平公正的重要基础,是资助项目水平的重要决定环节,因此,要将选好选准同行评议专家作为评审工作中重中之重。 要保证评审的科学性,应进一步完善评议要点与指标体系,应根据研究性质的不同、资助项目类型的功能不同,评审指标体系应有不同。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申请书的格式与内容,使之与评审指标相一致。 6.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生命科学的前沿与新兴领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学;与国际组织开展农业科学合作研究。 【点评】 基金申请者,请睁大眼睛,密切留意生命科学部的工作思路。虽然说是以后的事,但也许就从今年做起。了解一下他们的心里所想,你就能心中有底。比如,一个重要的工作思路就是从明年开始启动连续资助模式。如果你做基金课题有瘾,那么从今年开始你就要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尽量想出个需要做十来年的大题目,或者可能引出大题目的小课题,应该避免弄那种一锤子买卖项目。 二、生命科学发展的特点、趋势和前沿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仍然是世界科技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总体看来,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科学、免疫学等将继续为解析生命活动的本质的主要领域。同时,随着新技术和新学科的兴起,生命科学研究变得更加趋于系统化、规模化和数字化,形成了以系统(整合)研究生命的 现象与本质为方向、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分析与整合并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体系,探讨生命的本质和起源,将是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趋势。 生命科学进展突出表现在以下9个方面: 1、一大批生物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催生了一批相关研究领域 2003年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使科学家拥有一张接近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谱。之后,其它4000多种生物的基因组作图和测序也陆续完成。对基因、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研究,形成了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表型组学和代谢组学、RNA组学等新兴领域。这些分支领域已成为生物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方面。 2、生物信息学迅速发展 生物信息学是基于基因组、蛋白组信息分析的需要而出现的一门与信息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的新兴领域。其前沿问题包括:基因组信息结构复杂性;序列特别是非编码区信息分析;基因组结构与遗传语言;大规模基因、蛋白表达谱分析;基因表达的网络调控;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网络关系和特征;生物信息学中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生物信息学和其他学科进一步交叉、融合,发展形成了系统生物学(整合生物学),其主要特征是从分子、细胞、器官到机体和从个体、群体到生态系统的不同层次上生物信息的整合和定量化。 3、发育生物学研究不断深入 发育生物学一直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目前的热点研究领域是:以模式生物如小鼠、斑马鱼、爪蟾、果蝇、线虫、拟南芥、水稻等为对象,发现新的与发育相关基因,阐明它们的时空表达谱、调控机理以及对细胞行为和组织器官形成与分化的影响,从分子和细胞水平阐述一些重要发育途径如胚胎诱导作用、胚层的形成和分化、组织器官发育、配子发育和细胞极性运动等的调控机理。 4、干细胞研究的快速发展 干细胞具有在体外大量增殖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的潜能,是研究细胞生物学基础科学问题的理想模型,也可以为难治性疾病提供细胞来源。目前,干细胞的定向分化、自我更新、干细胞的可塑性等是重要的基础研究。 5、小分子RNA的发现和对其功能研究是近10年来分子生物学领域最突出的热点之一 小分子RNA存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提示小分子RNA可能有广泛的生物功能。是调控基因表达和蛋白活性的重要方式。对具有调节功能的非编码RNA分子的结构特征、调控方式以及生物学功能是近期重要的研究方向。 6、多学科交叉促进了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 借助于近年来发展的各种具有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脑成像和信息处理技术,大脑各种认知功能神经机制的研究迅速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家们从单个神经元、脑组织以及行为等多个层次,对知觉、记忆、注意、语言、情绪、意识以及复杂社会认知功能开展了系统研究,对大脑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的理解有了重要进展,并且建立了认知的计算模型。这些研究成果也对理解各种心理和精神疾病的神经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 7、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成为宏观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 全球变化驱动因素的分析正在由单因素和单站点向多因素和区域性集成的方向发展,反映主导因素变异作用的一系列研究站点的完善和由这些站点构成陆地样带的研究备受关注。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更加重视其功能,重视遗传、物种和生境多样性格局的自然变化和对人为干扰的反应,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注重稀有和濒危物种的保护、恢复、发展和全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机制和过程。发展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揭示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机制已成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 8、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动力 利用生物技术实现了基因在动物、植物、微生物间的转移和重组,动植物育种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一些农业生物(如水稻、家蚕、鸡等)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的完成又促进了本世纪初农业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全面开展。未来5至10年(或20年)间,围绕重要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农艺、生产、品质等重要性状的遗传、生长发育分子调控机理的研究将全面展开,并将对农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另外,向资源节约和高效方向发展,保证农产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也将是农业基础研究的重要方向。 9、生物科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更加广泛与深入 生命科学的很多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成果都离不开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贡献, 如:X射线晶体衍射对DNA双螺旋结构的确定、各种先进设备用于精确和高通量的基因测序、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对基因组测序的整合和分析等极大地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过去十年来,学科交叉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有生物信息学、组织工程学、分子影像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多层次揭示生命的基本规律成为生命科学重要的交叉研究领域。 【点评】 生命科学部要列出以上9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显然不是发表综述,而是提出指导性意见,应该理解为最近几年的主要资助领域。根据上述资助重点,该改的要按人家的意图改,不想改的也要尽量靠近人家的意图(靠谱?)。你总不能指望人家支持一个仅仅只有你自己认为重要的课题吧?因为人人都觉得自己的课题重要!
个人分类: 基金申请|9444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烈祝贺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成立揭牌!
bz1017 2010-12-26 13:12
2010.12.26 将是我人生、事业旋律中一个永远不可、也不会凋零的符号,这一天我们新的学院------- 中南大学 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成立了!!!带着憧憬,带着期望,400多名校内外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代表一起见证了新学院启航的这一伟大历史时刻! 上午9: 18分,本次《地球与空间信息科学十二五发展战略论坛暨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成立揭牌仪式》在校本部科教楼国际报告厅隆重举行。叶大年、陈运泰、翟明国、许厚泽、黄伯云(中南大学校长)、何继善等6位院士出席,并作学术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常务副主任柴育成等24位厅级以上领导,和118位杰出校友代表莅临了本次活动。论坛暨揭牌仪式由常务副校长黄健柏教授主持,校党委书记高文兵教授致辞。 期待中南大学地信院的明天更美好,更辉煌! 有关学院详细情况请参见网站: http://gip.its.csu.edu.cn/
个人分类: 个人随笔|816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基金委发布2011年度项目申请等事项通告
icstu1 2010-12-2 15: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全国,支持基础研究,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根据科学发展和管理需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不同类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基金项目)。为做好2011年度基金项目的申请和2010年应结题项目的结题申报等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关于项目申请   (一) 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在2010年12月发布《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以下简称《2011年度项目指南》)引导申请,2011年申请及资助政策有较大变化,请予关注。   (二) 2011年度基金项目申请的集中接收工作,自2011年3月1日开始,3月20日16时截止(除3月19日和20日外,法定节假日不办公)。自然科学基金委在集中接收期间设立集中接收工作组(以下简称集中接收组),负责接收申报材料。   (三) 集中接收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数学天元青年基金项目等。   非集中接收申请期受理的其他类型项目,将在受理申请前另行公布指南。   随时受理的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等类型项目,请避开集中接收申请期提交申请。   (四) 申请人应认真阅读并遵照《条例》、《2011年度项目指南》、相关类型的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按撰写提纲要求填写申请书,并提交依托单位审核。   (五) 申请人应使用2011年新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以前版本均不接收),请于2011年1月1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ISIS系统)下载。申请人应提交电子申请书和签字盖章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份(有特殊说明的项目类型除外),并保证纸质申请书和电子申请书的内容一致。难以电子化的附件材料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等类型项目的申请,采取网上在线填写申请书的方式,并有如下的特殊要求:   1. 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人,须从依托单位获得用户名和密码后,登录ISIS系统,选择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填写申请书,应提交电子申请书和一式二份签字盖章的纸质申请书原件(请将附件材料电子化后直接从网上提交,不要附在纸质申请书之后)。   2. 申请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的申请人,须从依托单位获得用户名和密码后,登录ISIS系统,选择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填写申请书。   3. 申请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申请人,登录ISIS系统,选择国际合作项目中资助类别为合作研究项目下的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非组织间协议项目)在线填写中文申请书,同时下载《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英文申请书》离线填写。英文申请书及合作双方的协议书作为中文申请书的附件提交。   (六) 各依托单位应按照《条例》、《2011年度项目指南》和相关类型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审核申请书,在规定时间内将电子和纸质的申请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具体要求如下:   1. 申请材料应当由依托单位统一报送,申请人应在依托单位确定的截止日期前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不接收个人直接报送和非依托单位报送的申请材料。   2. 各依托单位在报送申请材料时,应出具单位公函和本单位申请项目清单。   3. 纸质申请材料可以直接报送或邮寄的方式至集中接收组。以邮寄方式报送申请材料的,请在截止时间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速递方式寄至集中接收组,并在信封左下角标注基金申请材料。请勿使用包裹,以免延误申请。   4. 依托单位应在截止时间(3月20日16时)之前通过互联网提交电子申请书,提交方式可选择:(1)通过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系统(MiniIRIS系统)打包上传;(2)通过ISIS系统逐项提交。   二、关于项目结题申报   2010年底资助期满应结题的基金项目负责人应按照《条例》、相关类型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报告》(以下简称《结题报告》),通过ISIS系统提交电子文件和一份纸质原件。电子文件及纸质文件内容应一致,难以电子化的材料以附件形式随纸质文件一并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在批准结题通知发布之后,公布项目结题报告和申请摘要,请项目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时注意保密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   依托单位应在2011年2月21日至3月1日(16时以前)期间,报送经过审核的结题报告材料。具体要求如下:   1. 依托单位项目结题申报的材料包括:单位公函、结题项目清单、结题项目的《结题报告》及经单位审核签章的《项目资助经费决算汇总表》。   2. 依托单位应登录ISIS系统确认结题报告的电子文件,纸质文件经签字盖章后统一报送集中接收组。未按时报送结题材料的应结题项目,按逾期待结题处理,计入相应的限项申请范围,同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按《条例》的有关规定对项目负责人和依托单位进行处理。   项目负责人填报结题报告,要尽量使用成果在线方式收集本项目发表的论文,待发表的论文请不要列入。   3. 以邮寄方式报送纸质结题材料的依托单位,请在截止时间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速递方式寄至集中接收组,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结题材料字样。结题材料不完整和项目负责人个人寄送均不予接收。   4.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的结题报告应在线填报。   三、关于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及管理工作年度报告   (一) 在研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基金项目负责人应按要求认真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年度进展报告》,通过ISIS系统提交电子文件和一份纸质原件,电子文件及纸质文件内容应当一致。依托单位应于2011年1月15日前登录ISIS系统确认电子文件,并将经签字盖章后的纸质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科学部。 其中,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的年度进展报告应在线填报。   (二) 管理工作年度报告。依托单位应按要求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管理工作年度报告》,在4月15日前登录ISIS系统在线填写,只须提交电子文件,不用报送纸质文件。   四、关于项目指南、现场接收地点、资料下载及咨询等   (一)《2011年度项目指南》于2010年12月上旬发行,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将于12月底公布。需要预订《2011年度项目指南》请与自然科学基金委机关服务中心联系。   (二)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随时公布最新的项目指南、通知通告和工作动态,请及时上网查询。   (三) 集中接收组现场接收材料的工作地点:3月14日(含14日)以前在自然科学基金委行政楼101房间;3月15-20日在中德中心多功能厅。   (四)各类项目管理办法、申请书表格、项目指南等电子文件和有关操作说明,可到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免费下载。   (五)对ISIS系统操作和电子文件下载、录入、上传有困难的依托单位或申请人,请向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中心或各地区联络网组长单位咨询。 关于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申报等有关事项的通告 http://www.nsfc.gov.cn/Portal0/InfoModule_537/31358.htm 《2011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通告 http://www.bjkw.gov.cn/n1143/n1240/n1405/n1901/8377690.html 本文来自研究生助手网-原文链接: http://www.chenyuxz.com/a/zxzx/qita/2010/1201/1188_2.html
个人分类: K 释放激情 引爆论战|2033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年旧事:NSFC会计卞中贪污、挪用公款2.28亿元
xqhuang 2010-10-27 09:28
这是2004年11月9日的一条新闻: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9日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财务局经费管理处会计卞中贪污、挪用巨额公款案作出一审判决,以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判处被告人卞中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卞中贪污公款共计人民币1262.37万元,挪用公款共计人民币19993.3万元,伙同其主管领导、经费管理处副处长吴锋挪用公款1000万元。卞中第一次将黑手伸向科研经费是1995年8月,到2003年2月份东窗事发,前后差不多八年,和抗日战争一样长。1996年就有一笔两千万元的经费,在体外循环了2年多都没有被察觉,它给卞中带来了294.5万元的丰厚利息。根据媒体披露的信息,卞中露出马脚是一位细心的同事发现一笔2090万元的巨款没有打到应拨单位的账户上,如果这位同事与卞中是同伙呢? 卞中贪污、挪用公款案,是北京市检察机关自行侦破的犯罪数额最大的一起职务犯罪案件。检察机关在调查中发现,卞中的作案手段其实并不高明,大多采用提现的方式,把本该拨给科研单位的钱,通过做假账掉包给多家私人企业使用,再从企业提取现金回报。小会计卞中堕落成贪挪公款的大蛀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官员难辞其咎,然而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基金委的官员为这起案件埋单。 反思:在卞中挪用公款的8年间,主管部门竟没有很好地查过一次账,基金会的官员明显失职,他们本应该为下属的违法行为担责,可谁被问责过?谁又为此丢了乌纱帽?对不作为官员惩罚无力,会不会导致更多、更大的腐败事件发生?2.28亿绝非一个小数目,当年的一个面上项目大概10万元左右,八年时间,怎么可能没有任何蛛丝马迹?那是2001年左右,我们单位一位老教授的一笔项目经费迟迟不能到位,他打了十几次电话到基金委,他们总是以马上调拨进行敷衍,前后拖了大半年时间经费才到位,记得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基金委这帮老爷,肯定有经济问题! 老百姓的眼光总是雪亮的!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4216 次阅读|1 个评论
留学基金委
icstu1 2009-11-30 15:15
留学基金委 www.csc.edu.cn 8月 写好第一封联系信,通过E-MAIL发给您感兴趣的学校,索取申请表及相关资料。一般说来,国外正规的大学接到这样的信都会给您回复的。申请资料主要由申请表格组成,但是也包括对学校、原系和专业的介绍材料。只有得到了这些资料,您才能展开申请。 这封信不必写得太长或太详细。因为您未来的教授并不会看到,也不会把它作为您正式申请材料的一部分。内容上,一要表明您计划攻读的学位和专业,一要简单介绍一下您的背景和资历,以说明您为什么有资格攻读您想读的学位和专业。此信的目的是要美国学校对您产生兴趣,并把申请材料寄给您。 9月-10月 收到校方的回信和申请资料,着手准备各种各样的文件。首先要对申请表格进行筛选,排除一些不合适或对您表示不欢迎的学校,最后选定10-15所学校作为认真联系的对象。然后按照这些学校各自的要求准备文件。 复选:收到学校寄来的详细资料后,根据下列标准筛选: a. TOEFL要求。各个学校、不同专业对TOEFL的要求不尽相同,而且由于近年来中国学生的成绩出现大幅度上升,竞争日益激烈,实际得到奖学金的学生TOEFL成绩多半都在600分以上。所以,一定要对自己的实力有客观的估计。 b. GRE/GMAT要求。许多学校要求GRE(文、理、工、农、医)或GMAT(管理科学)。所以应该了解申请的学校有无此项考试要求,成绩标准如何。有些学校的有些专业除要求GRE一般考试(General)外,还要求相应得专项考试(Sub)成绩。所以一定要详细了解有关规定,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选择。一般而言,这项成绩的录取标准是根据申请者在校的学习成绩来定的。您的在校成绩好,GRE或GMAT成绩可以降低一些,在校成绩差则相反。 c. 申请费。考虑自己的经济情况,不要或少申请申请费较高的学校。 d. 经济资助。各个学校甚至各个专业对外国学生的奖学金政策有很大区别。一定要注意是否向外国留学生提供奖学金,数额多少,当地生活费的高低等等。一般规模越大、研究生人数越多的学校,奖学金的机会就越多。 e. 设备与师资。攻读理、工、农、医的申请者应了解学校具有什么设备以及本专业的师资情况。攻读文、法、商等方面的申请者则应重点了解学校有哪些师资。 f. 未来出路。学校的地位越高,则毕业生的出路越大。 11月1日-11月30日 认真填写所选出的10-15所大学的表格,为这些大学拟全部文件和材料,在这过程中,最好为每个大学建立一个档案,保留和该校相关的文件和文件备份,以便随时掌握联系的进度。准备一个大信封,把全部要寄出的资料按顺序放入。这些资料包括: a. Cover Letter,向校方说明全部资料已准备齐全,现在一起寄出,希望校方认真考虑并给予回音。 b. 申请费,可到中国银行或中信实业银行输汇票,然后把该汇票附在您的申请表上。 c. 申请表,按照各大学的要求填写,有条件的可用电动打字机打上去,如果用笔填写,一定要一笔一划写得很清楚。 d. Personal Statement Resume , 这两个文件事关您的奖学金,一定要把您的优势和成就写得充分可信。 e. 论文或作品集。 f. TOEFL、GRE 成绩单,复印后签上字,放入包封(Package)中。 g. 如果有一篇专业论文附在档案中,一定会增加录取或拿奖学金的机会。学建筑等专业的学员则应提交作品集。 h. 财力证明,不管有没有钱,都要把该表填好放入申请Package中。 i. 各学校所要求的其他资料和文件,这些文件都是要由您自己准备并寄出的。 ★ 下列文件不能出现在前段提到的大信封里,必须单独寄发: a. Three Recommendation Letters,把三封推荐信分三个信封装好,并在信封口上请教授签上字。 b. 中、英文对照的成绩单,用学校的信封封好,封口上应有学校的签章。 c. TOEFL、GRE的正式成绩单,必须安排国外的考试中心直接寄给学校。 这些材料准备起来非常烦琐,特别是Personal Statement (商学院是Essay)和推荐信的写作,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但是您又不得不倾尽您的全力去准备。因为在您求学之路上,他们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将帮助美国大学的招生委员会成员全面而客观的看待和考察您,而不仅仅只是把您当做一个分数或一份档案。 如何写推荐信 推荐信的份量直接关系到能否出国留学,能否获得奖学金等,作为对外联系的材料,是其中一份较为重要的文件。推荐信的目的是通过国内专家向对方介绍申请人的工作、学习和专业方向等情况。在出国申请是否成的诸多要素中,有力的推荐信是录取的重要条件之一,其份量仅次于于本科成绩单和标准化考试(GRE、GMAT、TOEFL)成绩。多数学校都要求申请人提交两封到三封的推荐信,由教授、系主任或工作主管直接寄给指定的单位。 ◆ 选择推荐人 推荐信是了解申请人的重要依据,在研究生课程中尤其如此。申请人可以选择现在或以前的老师、教授或雇主。推荐人必须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在学术上是否有前途,以及学生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品行和特长。 书写推荐信的最理想的人选是一封由系主任写,一封由专业课教授写,一封由自己的导师写。不过,对方若无规定,则除了自己的亲属之外,任何人皆可为推荐人。推荐人一般应具备高级技术职称,如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等。如果推荐人或者曾经在该校讲过学,那么这样的推荐人写的推荐信就具有很强的效力了。 ◆ 推荐信的内容 推荐信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被推荐人的基本情况介绍。侧重于个人的毕业时间、学校、所获学位以及个人的专业经历。 2. 推荐人对被推荐人的基本评价。侧重于被推荐人的专业基础、个性、特点、工作态度和在学术上的前途估计。若是推荐研究生,推荐人还需进一步说明其深造学习的基础和当前所具备的研究能力。显然,恰如其分地评价被推荐人的基础、能力和前途,比言过其实的赞誉更令人情服,更具有实际意义。 3. 推荐人可以着重介绍被推荐人曾经获得的奖励,发表过的论文,参加过的重要学术会议,以及曾在学生组织或学术团体中的任职等来支持自己的评价。 4. 推荐人还必须清楚地表明被推荐人留学的身份是研究生还是访问学者,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是什么。 5. 如果大学提供了现成的推荐表格,则必须按这类表格认真逐项填写。推荐表格中一般有学生综合评估的一项,即要求推荐人说明该生在所教的学生中应列为前5%,10%,或25%等。这种评估是指教授的个人评价,可以稍高一点。另外,推荐表格上常有许多难以填写的项目,遇到这种情形可填I dont know,亦不致对该生的评价有何严重影响。 6. 推荐信尾必须有推荐人的亲笔签名,最好直接由推荐人寄给学校招生办官员或申请就读学校的系主任。如果由被推荐人寄送,可将推荐信装入信封内封好后由推荐人在信封口处亲笔签名以示保密。信封正面注明A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表明这是一封推荐信。 如何写简历 申请美国院校入学和奖学金资助,要准备一份合适的个人简历。个人简历的目的是让对方清晰地了解申请者的全面情况,应力求在真实、全面、简明的基础上准确地反映自己受教育和从事专业工作的经历,特别是近年来的工作方向、研究兴趣及成果。 个人简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姓名。力求与各种学历证明的姓名相同,如有更名的情况,务必在公证时予以声明,并附上公证书。 2. 性别。 3. 出生年月日及地点。力求与各类学历证明的出生年月日一致,出生地点写明国别和省别。 4. 国籍。 5. 婚否。应分为未婚、已婚、丧偶、独身四种状况。 6. 现在工作单位及详细通信地址。 7. 个人受教育经历。包括大学、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在读时间,所在大学的名称、专业和所获学位;参加工作后的受教育经历,主要是指脱产接受专门的进修、培训或学习。 8. 个人从事专业的经历。填写专业经历应力求抓住重点,突出研究方向;担任教学工作的可列出主讲、助讲的课程名称;担任研究工作的可列出参加各个研究项目的课题名称。 9. 有何著作、论文或研究成果。个人的论文、著作和研究成果要分门别类列出,并一定要与个人专业经历相一致。所列著作要注明名称、出版年月、出版单位。所列论文要注明论文题目,刊载的杂志或期刊名称、期号、语种;对于在学术会议上发表的文章还要注明学术会议的名称、召开的时间和地点等等。如果其中有被外国学者评论过的,最好附上刊载评论文章的杂志名称及时间。 10. 外语水平。注明参加TOEFL、GRE等考试时间、地点及成绩。若申请者掌握多门外语,则要一一注明语种 并说明熟练程度。 11. 参加何种学术团体,得到何种荣誉。学术团体一般应是省、市或行业一级以上的专业学术团体,在学术团体中所担任职务可予以注明:荣誉主要是指在专业、技术研究方面获得的奖励和荣誉,要注明获奖名称、颁奖时间和颁奖单位。 12. 拟申请的大学和导师的姓名。可根据申请者查询到的资料予以注明,需注意按照每个单位、每位导师给一份简历的原则,即在同一份简历中不必注明全部想要联系的单位或导师。 13. 拟进行的研究方向和希望从事研究的题目。国外院校的专业面一般较宽,要根据国外情况,力求专业面与其一致;研究课题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需要,同时也要尽量考虑对方的条件。简历最好打印。上述项目如遇缺项可不必撰写,只需将下一项内容提前即可。简历的字迹要求工整、清楚。既不要言过其实,又必须充分反映自己的实际水平。 各种证明材料 证明材料一般出自有关单位,文字应规范、严谨,并加盖有效印章。申请者应提供的证明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学历、学位证明。主要是大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博士学位证书。 2. 成绩单。成绩单是任何申请人都必须提供的,我要大专院校的成绩评定大多彩百分制,而美国而以采用等级制为多,其平均值通常用平均成绩点数(GPA)表示,因此,必须注明所采用的记分方法,最好能提自己在班级所排名次,现在,美国大多数学校都要求申请者通过ETS直接提供TOEFL或GRE成绩。 3. 财力证明。 4. 体检表和健康证明。一般应由指定级别的医院出具。 5. 学业(术)奖励和工作证明。一般学校尽管不作要求,但获得过奖励和有过实际工作经验的申请者,在录取时必定会得到优先考虑,这一点在申请助教、助研及奖学金时尤为重要。 6. 以上只是准备这些材料时所应该注意的一些基本原则,要完成一篇令人满意的文章,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试者全面的审视您自己,勇敢的展示您自己,您会发现这将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如果实在觉得困惑,也可以找朋友,或找专业人士聊聊,看看别人眼中的自己。也许会大有收获。北京澳加教育咨询公司美国部的咨询顾问随时等着您的来电。 奖学金专论 美国大学学费高是众所周知的,一些热门专业如:MBA,法律等更是让人望而却步。可是这些都不能拦住您去美国的脚步。申请奖学金是大多数中国学生会选择的一条路。因为奖学金的获取不但是对学习和生活负担的减轻,而且也是对您优秀的素质的最好证明。 什么是财务资助(Financial Aid)? 财务资助的主要形式有: 1) 学生贷款(student loan); 2) 奖学金(scholarship); 3) 免学费(partial tuition waiver); 4) 助教/助研(TA/RA-graduate assistantship); 5) 助学金(fellowship); 6) 勤工俭学(on-campus work); 7) 带薪实习和季节工(salaried internship/summer jobs ); 8) 协助住宿和节省方案(residential assistance/savings plan); 9) 寄住美国人家(home-stay); 10)教会协助(church assistance)虽然财政资助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中国学生最常见到的,是以下几种方式: A. 奖学金 奖学金的来源主要有三类:a)来自学校,b)来自政府,c)来自校外的私人,公司或教会,一般来说,奖学金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并且高额/全额奖学金的数量更是寥若晨星,对绝大多数的国际学生来说,能够争取到¥2000-#3000的奖学金(不用偿还)已经是非常非常幸运的了,奖学金第二年是否继续,取决于学生的学术表现和学校的资金情况。 B. 助教和助研 对于读研究生的同学来说,申请干TA/RA是解决读书费用的好办法,申请者通常必须有本科学历,且教/助研就是学生在教授手下工作,协助教授的教学和科研,也有少数的行政管理工作,竞争助教/助研的位子是白热化的,因为如果能干上助教/助研,学生除了拿薪金(stipend)外,通常学校还给学生免部分学费。这种资助在每个学院的具体金额都在其专业系别介绍中说明,一般通过给系主任直接发出一封索取资料信函就可获得这个系的TA、RA介绍。介绍会说明这种资助的具体金额为多少,获奖比率为多少,能否覆盖一年的全部费用,有的还会说明在本系中一般获资助者的TOEFL和GRE(或GMAT)的平均与最低分数。 C.助学金 研究员薪金是一种金额最高、但竞争最激烈的非服务性奖学金,一般情况下如果获得一所学院授予的助学金,便是获得了全奖,即除了免学费杂费、住宿费、保险费、书本费以外,还给获奖学生一定金额作为其个人消费费用(Personal Expenses)。助学金在申请过程中竞争尤其激烈,一般除了要求较高的TOEFL-GRE或GMAT成绩外,还要有较好的国内学校成绩单、GPA、推荐信和读书计划(Personal statement),这些材料的准备要十分注意技巧,做到与众不同,才能顺利地拿到全额奖学金。第二年是否继续,取决于学生的学术表现,工作能力和学校的资金情况。 D.勤工俭学 美国移局规定,国际学生可以在学校校内每周工作20小时,假期可以工作40个小时,这就是说学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每年挣到大约#4000-¥6000,工作岗位一般是在图书馆,计算机房,学生餐厅,管理宿舍,办公室,学校书店等等,如果学校常年有学生勤工俭学的工作机会,并且认为学生能够通过勤工俭学解决部分读书费用,学校会有录取材料上说明,但是具体工作要学生到学校后自己找,学校不可能给在万里之外还有得到签证的国际学生预留工作岗位,全部的岗位都是先来先干。 经过漫长的准备,现在是您出手的时候了。如何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安全快捷的赶在申请截止日期前寄到校方手中,是大家关心的又一问题。 向各大学寄出所有联系资料,并要求ETS向各大学寄TOEFL、GRE成绩单原件。在以上工作全部结束以后,可再选出10所左右一般的大学,在不交申请费,不寄TOEFL、GRE成绩单原件的前提下进行联系,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结果。 寄申请材料的有效保障国际速递公司 1.UPS国际速递 顾客服务电话:(Customer Service Telephone)(86-10)65932932-7 UPS网址: www.ups.com .FedEx国际速递 XXXXX电话:800 810 2338 电话:(86-10)6468 5566 网址: www.fedex.com .DHL国际速递 Tel:8610-6466-2211 网址: www.dhl.com .EMS国际速递 电话:185;65129947 2 3 4 对小件印刷品(申请材料)寄往美国比较,各公司的最低起价为200元左右,提供上门服务,DHL的邮资略高于其它三家公司几十元人币左右,但是它的服务范围更广一些。DHL提供一种叫做倒付的业务,既可以由您先将邮资当作押金交给公司,并将校方发信人的Email地址告诉公司,由公司去取回邮件后您再付款(最新报价是250元左右)。这种方法虽价格较贵,但适用于各种必须抢在时间前面,且只能万无一失的场合。另外,在邮寄申请费汇票等重要资料的时候,尤其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时,也推荐采用速递的方式邮寄。在服务质量上,国际速递服务也明显好于普通邮件,一般前三家公司3-5天都能保证寄往美国,(在付同样邮资的情况下,EMS的邮寄时间保证上可能略逊一些)。即使是遇到突发事件,如寄往美国的邮件在中途遇到了9?11事件的影响,最后也没有耽误太长时间(Fedex寄)。希望大家能在对各种邮寄服务性能价格比综合考虑的前提下,享受到国际速递公司为您带来的方便快捷上门服务。 2月-4月 这也许将是您一生中最漫长的一个春天。随着材料的寄出,您刚刚放下的心现在又提了起来,紧张得等待着录取信和奖学金的到来。虽然您心情紧张,但也不能干着急,您还有些工作没有完成。 用通信或e-mail的方式和学校保持联系。可能的话,向大学所学专业的教授写信做自我推荐,让那些能决定您命运的教授了解您,以进一步提高您被录取和授予奖学金机会。有时校方会来函,告知缺什么文件,接到信后应赶紧把所需文件寄过去。在接到一所学校来的奖学金后,不要急于答复,因为可能会有更多更好的学校给予奖学金。到4月上、中旬再决定去哪一所学校,然后再把别的学校回绝掉。 OFFER的取舍因素: 如果同时看中了好几所学校,也都被对方接受了,在面对一封封Congratulations! You are accepted.的录取通知书时,如何选择、取舍,是决定未来留学生涯的关键。本文就主观及客观应考虑的因素,提供一些供各位参考: 客观因素: ▲ 经过教育部认可的大学:可到教育部国际文教处索阅资料。 ▲ 奖学金:学校是否提供奖学金、学费补助、助教或研究津贴等,这通常是每个人首要考虑因素。 ▲ 学费、生活费:一般私立大学收费都比州立大学要高,但是许多州立大学的学费也相当高;再者,如果学校位于大城市里,生活费会相应提高,这一点不要忽略。 ▲ 学校名声:学校、系所的评监排名,是决定选校或选系的主要参考依据。通常,选择有名的学校对将来就业有较大的帮助。 ▲ 学校师资、设备:对许多特殊的系所,可能要求特别的设备或专家。例如,读海洋研究的同学,应考虑位于两岸的学校。 ▲ 校风:学校风气是保守抑或开明?是否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学术风气如何?例如,学服装设计的同学可能应考虑纽约;学社会学的同学,选择大城市的学校有利于取材。 主观因素: ▲ 亲戚朋友:这是最易影响决定的主观因素。通常如果有朋友、学长已在某校就读,或是有亲戚住在某校附近,该校就会成为理想中的学校。 ▲ 气候:有些人无法受长期严寒的天气,例如新英格兰区的下雪季节长达六个月;有些人就偏爱加州的阳光。选择之前,一定要先对美国各地气候有所了解。 ▲ 个人喜好:看过爱的故事的同学爱上哈佛校园;因浪漫情怀而钟情某些学校,大有人在。 5月-6月 拿到了录取和奖学金,当然很高兴,但是先别急着庆祝,在国内还有大量的事情等着您处理。我们向您提供以下资料,希望您在输时少走冤枉路。如果在这时还没有消息,也不用着急,但要与学校保持联系,因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奖学金是在5月和6月发下来的。 如果到5月份还没有接到奖学金,不用着急,但要与学校继续保持联系。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奖学金是在5月和6月发下来的。拿到I-20表的学员,可以开始到公安机关输护照。护照拿到后,随时可去美国大使馆申请签证。每次签证费559元人币。对自己的签证没有把握的,可以找专家咨询一下,看看材料,做做模拟,勇敢自信的走入美国大使馆。 公证的种类 1、 出生公证 2、结婚公证 3、离婚公证 4、未婚公证 5、经历公证 6、未受刑事处分公证 7、域外亲属关系公证 8、亲属关系公证 9、国籍公证 10、死亡公证 11、学历公证 12、驾驶公证书 办理公证所需证明: 出生公证;身份证,户口本,如户口与父母的不在一起则需父母单位(一方即可)出证明。 学历公证:最后的毕业证,学位证即可。 亲属关系:户口本,父母单位证明或派出所证明,有国外亲属需其在国外的居住证明或使用的证件。 有期限的公证:结婚或未婚公证6个月结婚证未婚证即可。 无刑事犯罪公证:6个月单位保卫部门或派出所证明。 办理公证手续 1、 先到档案科把档案费交了,得到一张收据; 2、 到公证处取纸一张,填好; 3、 带学生证到系人事科,让人事科老师亲笔誊写一遍,一般系人事科备有办公证的介绍信,XXXXX; 4、 既得介绍信,去公证处,(各公证处介绍信格式都一样,而海淀便宜)带身份证户口卡,公证处负责XXXXX复印; 5、 交费,7-15天后去取
个人分类: E 请教专家看法和学习的访谈|9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民航灾害的预警机理与方法研究”成果被基金委评为“优”
罗帆 2009-3-18 20:14
2006 年 12 月,本人主持的课题组已按计划书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民航灾害的预警机理与方法研究 ,批准号为 70371034 。 2007年, 提交了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2008 年,课题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为优。 一、项目研究工作总结摘要 面对航空运输业高速发展的挑战,我国民航在深化体制改革和企业重组中存在灾害隐患和安全管理漏洞,出现了法规不够完善、监察机制不够健全、基层安全规章不落实等现象。因此,主导方向将是从事后向事前安全管理转变,亟待开展民航灾害预警管理研究。主要内容一是民航灾害征兆的实证研究;二是民航灾害的预警机理研究;三是民航灾害的预警方法研究;四是危机管理方法研究。重要成果包括民航灾害成因机理模型;预警管理原理;预警系统的组织结构、监控体系、责任体系和管理规范框架;民航灾害预警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预警管理信息系统和机务维修预警专家系统;民航灾害紧急应对程序和组织方式。运用贝叶斯网络、因子分析等方法,揭示了操作人、飞机、环境和管理致灾因子的相互作用规律,发现了民航灾害的早期征兆,明确了指标测评方法、预警值域和警戒值,提出了预控对策,并在预警信息管理技术方面有新突破。这些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创新探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有利于改善我国民航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降低民航事故率和灾害损失,促进民航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相关成果的详细目录 学术论文: 罗帆,陈小佳,顾必冲 .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航空灾害成因机理探析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 31 ( 8 ): 934-938 , EI 收录 罗帆,佘廉,顾必冲 . 航空公司交通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 , 2004.6 , 28 ( 3 ): 362-364 , EI 收录 Li Ke, Song Yanling, Luo Fan. A Research on the Early Warn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f a Civil Aviation Calamity. 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Wuhan, 2005.1162-1166 , ISSHP 收录 霍志勤,罗帆 . 近 10 年中国民航事故及事故征候的统计分析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 2006 , 16 ( 12 ): 65-71 高曙 . 基于 MAS 的航空机务维修差错预警专家系统 . 计算机工程, 2007 , 33 ( 1 ): 195-198 , EI 收录 霍志勤,罗帆 . 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 , 16 ( 3 ): 60-64 , 李柯,张胜 . 航空公司预警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6 ( 9 ): 22-25 罗帆,任翔 . 民航灾害的复杂性特征探索 . 科技进步与对策 , 2005 , 22 ( 9 ): 192-194 罗帆 金占涛 .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并购人员动态管理 . 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5 ( 11 ): 118-121 罗帆,贾刚 . 航空公司组织管理预警指标及其因子分析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 2006 ( 10 ): 93-96 高曙,王群,罗帆 . 民航机务维修差错及其预警专家系统构建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 , 2007 ( 1 ): 92-95 朱新艳 . 国有航空公司飞行员流失的预警管理研究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6 ( 9 ): 41 - 44 余欢,罗帆 . 空中交通管理的预警组织机制探讨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06, 19 ( 5 ): 702-705 霍志勤 . 民用航空安全文化建设刍论 . 中国民航学院学报, 2005 , 23 ( 1 ): 40-44 霍志勤 . 空中交通管制失误分析 . 人类工效学, 2006 , 12 ( 2 ): 41-43 霍志勤 . 民航管制员违章行为探讨 .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5 , 31 ( 12 ): 49-52 罗帆,金占涛,余欢,霍志勤 . 我国空中交通安全管理问题的实证分析 . 中国民用航空, 2005 ( 10 ): 68-69 朱新艳 . 航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失误对航空安全的威胁 . 中国民用航空, 2006 ( 11 ): 61-63 Luo Fan, Gary Mclean. A Survey of On-the-Job Training of Air Traffic Controllers in China .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Asia : Innovation, Integration, Globalization. Proceedings of 4 th Asian Conference of the Academy of HRD , 2005. 48-1-48-10 Luo Fan, She Lian. Study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Early Warning Management Indexes to the airlines Disasters . Proceedings of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Wuhan, 2006.289-293 , ISSHP 收录 Luo Fan, Wang Yanzhi. Study on Stress Management for Air Traffic Controllers .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 Industry Innovation . Hubei Peoples Press . Wuhan, 2006. 196-199 , ISSHP 收录 Luo Fan, Yu Huan. The Counter-measure of Risk for Enterprises Merger and Acquisition. Proceedings of 200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Wuhan, 2004. 886-889 罗帆,平芸,甘相田 . 民航灾害应急救援组织体系与联动程序探讨 . 中国管理科学 , 2006.10 ,( 14 ): 801-805 霍志勤 . 对多因子诱发航空事故的思考 . 中国民航学院学报, 2004 , 22 ( 2 ): 29-33 霍志勤 . 空管不安全事件的独立调查 . 中国民用航空, 2004 ( 2 ): 49-50 学位论文: 罗帆 . 民航灾害的成因机理与预警系统研究 .  武汉 :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 2004 余欢 . 空管灾害预警管理机制研究 .  武汉 :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 2005 陈凯 . 民航灾害预警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  武汉 :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 2005 高凯 . 民航机场灾害预警管理方法研究 . 武汉 :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 2006 赵荔 . 航空公司人力资源预警管理机制研究 . 武汉 :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 2006 文君 . 基于 MAS 的专家系统在航空维修差错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 武汉 :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 2006 研究报告: 课题组 . 民航灾害预警机理与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2007 课题组 . 民航灾害预警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报告, 2007 课题组 . 航空公司 机务维修预警专家系统 开发报告, 2007 软件: 课题组 . 民航灾害预警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及《用户使用手册》, 2007 课题组 . 航空公司 机务维修预警专家系统 软件及《用户使用手册》, 2007 三、后续研究进展 在后续的研究中,主要是对 民航灾害的预警 组织机制和航空公司核心员工离职预警管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 基于数据仓库和 OLAP 的民航灾害预警决策支持系统的 框架。在东方航空武汉公司召开了航空公司安全预警管理信息系统和机务维修预警专家系统(演示版)研讨会,征求了航空公司安全管理人员的意见。与会人员充分肯定了研究成果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但指出 预警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软件的 可操作性均有待于加强,说明理论研究必须与国际民航和中国民航的安全管理体系接轨才有应用价值。 为了推进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 2008 年 1 月至 6 月,课题组承担了 中南地区空管局湖北分局委托的 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研究。 湖北分局是中南地区空管局 SMS 的试点单位,要求根据民航总局下发的《民航 空管安全管理体系 指导手册》(试行), 针对 湖北分局的 实际情况,提出空管 SMS 的 风险管理子系统雏形,开发空管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演示版。目前,正在根据 用户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此外,课题组还发表了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11 篇,学位论文 13 篇。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5148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6: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