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博士研究生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博士研究生

相关日志

[转载]云南师范大学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jinhejiang 2020-7-23 21:47
各位考生: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 2020 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函﹝ 2020 ﹞ 9 号)和《云南师范大学 2020 年博士学位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要求,经学院复试,学校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现将学校 2020 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如下: 云南师范大学 2020 年拟录取博士研究生 77 人, 其中学术型博士 47 人,教育专业博士 30 人。 考生的初试成绩可在博士报名系统自行查询,复试成绩、综合成绩在招生学院网站查询。 公示期为: 2020 年 7 月 23 日 —8 月 5 日( 10 个工作日)。公示期间,如对公示结果有异议,请及时向学校纪委监审处反映,监督电话: 0871-65911499 。 附件: 云南师范大学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pdf 云南师范大学招生处 2020 年 7 月 23 日 云南师范大学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序号 学院 考生编号 姓名 拟录取 专业代码 备注 1 106810005010124 邹敏 040106 高等教育学 2 106810005010117 张甲子 040106 高等教育学 3 106810005010140 徐博 040110 教育技术学 4 106810005010021 马妮萝 040101 教育学原理 5 106810005010014 王沐阳 040101 教育学原理 6 106810005010112 姚萌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 7 106810005010070 马文姝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 8 106810005010072 李燕玲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 9 106810005010090 王子君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 10 106810005020156 范庆江 0401Z1 民族教育学 11 106810005010182 何元 0401Z1 民族教育学 12 106810005010170 于睿 0401Z1 民族教育学 13 106810005010233 朱晓媛 045172 学生发展与教育 教育博士 14 106810005010227 章洁敏 045172 学生发展与教育 15 106810005010232 周妍 045172 学生发展与教育 16 106810005010213 徐全 045172 学生发展与教育 17 106810005010242 蔡文华 045172 学生发展与教育 18 106810005010215 蒋顺一 045172 学生发展与教育 19 106810005010251 杨春静 045172 学生发展与教育 20 106810005010237 雷蕾 045172 学生发展与教育 21 106810005010212 颜泽海 045172 学生发展与教育 22 106810005010236 浦昆华 045172 学生发展与教育 23 106810005010219 赵珺蓉 045172 学生发展与教育 24 106810005010230 黄艳妮 045172 学生发展与教育 25 106810005010226 杨福华 045172 学生发展与教育 26 106810005010225 陈益纯 045172 学生发展与教育 27 106810005010222 陈亮 045172 学生发展与教育 28 106810005010250 雷腾英 045172 学生发展与教育 29 106810005010196 金野 045171 学校课程与教学 30 106810005010202 秦善鹏 045171 学校课程与教学 31 106810005010198 安云美 045171 学校课程与教学 32 106810005010210 蒋正拥 045171 学校课程与教学 33 106810005010195 宋娜娜 045171 学校课程与教学 34 106810005010208 董有运 045171 学校课程与教学 序号 学院 考生编号 姓名 拟录取 专业代码 备注 35 106810005010205 王春霞 045171 学校课程与教学 36 106810005010204 张文熙 045171 学校课程与教学 37 106810005010199 章成艳 045171 学校课程与教学 38 106810011010009 张勇 045174 汉语国际教育 39 106810011010007 丁浩 045174 汉语国际教育 40 106810011010002 张馨元 045174 汉语国际教育 41 106810011010015 吕桂云 045174 汉语国际教育 42 106810011010029 袁明莎 045174 汉语国际教育 43 106810014010001 李钧 060200 中国史 44 106810014010007 邹翀 060200 中国史 45 106810014010014 王江燕 060200 中国史 46 106810014010015 李艳红 060200 中国史 47 106810014010023 高延超 060200 中国史 48 106810014010018 章维亚 060200 中国史 49 106810014010025 马科 060200 中国史 50 106810016010013 温元斌 080300 光学工程 51 106810016010012 朱汉明 080300 光学工程 52 106810016010002 肖祥江 080300 光学工程 53 106810016010006 张超 080300 光学工程 54 106810016010007 方达 080300 光学工程 55 106810016010009 邢林 080300 光学工程 56 106810016010005 李欣庭 080300 光学工程 57 106810018010006 梁秋实 070501 自然地理学 58 106810018010002 任雁 070501 自然地理学 59 106810018010087 何丽 0705Z3 山地环境与自然灾害 60 106810018010068 李杰 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61 106810018010072 冯宝坤 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62 106810018010035 孔寒 070502 人文地理学 63 106810018010063 朱妙园 070502 人文地理学 64 106810018010081 罗仁波 0705Z2 边疆地理学 65 106810018010060 朱静虹 070502 人文地理学 66 106810018010021 胡平平 070502 人文地理学 67 106810018010020 郑可君 070502 人文地理学 68 106810018010080 杨宇辰 0705Z2 边疆地理学 序号 学院 考生编号 姓名 拟录取 专业代码 69 106810018010044 陆保一 070502 人文地理学 70 106810018010033 申玉坤 070502 人文地理学 71 106810018010083 胡小丽 0705Z2 边疆地理学 72 106810020010002 张仁 082803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73 106810020010008 唐语 082803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74 106810020010007 王琴 082803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75 106810020010010 李秋敏 082803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76 106810020010016 杨云 082803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77 106810020010024 暴会会 082803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个人分类: 云师大之事|66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生必须具备哪些素质和技能?
liuli66 2019-8-7 21:00
做合格的博士生必须具备哪些技能和素质? 英国(原)科学基金会和艺术与人文研究理事会联合制定了评估博士研究生的指标体系[1]。简述如下: 一 具有研究技能技巧 1 善于提出科学问题 2 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3 知晓本领域的前沿进展 4 掌握必要的科研方法 5 能进行批判性文献评述 6 能做好数据记录和汇报 二 适应科研环境 1 了解自己科研项目的背景 2 遵循科研伦理规范 3 执行良好的科研实践规则 4 遵循科研实验健康和安全规定 5 了解科研项目申请和评审 6 采取恰当的科研方法 7 了解学术性开发和商业性开发 三 管理好自己的科研 1 有条不紊地安排自己的科研进展 2 善于管理科研文献信息 3 善于获取文献信息 4 善于利用信息网络技术 四 提高学习和科研效率 1 具备学习能力 2 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 3 保持灵活性和开放心态 4 要有自知自明 5 懂得和执行自律 6 善于向他人求助 7 具有独立工作能力 五 具有良好的写作和沟通技能 1 具有学术写作能力和水平 2 具有向外行讲解的能力 3 具有做学术报告的能力 4 具有从事科学普及的能力 5 具有教学和演示能力 六 具有团队合作技能 1 建立起自己的学术交流网络 2 善于在团队中工作 3 及时反馈信息 七 提高职业生涯管理 1 继续拓展职业发展 2 不断取得职业进步 3 能够识别可转移技能 4 善于向未来的雇主展示自己 博士研究生,可以对照(或改进,比如心理指标)这些指标,进行一些自我测评。博导们也可对照(或改进)这些指标,对自己的博士生进行评估。 (资料来源 [1] https://cloudworks.ac.uk/cloudscape/view/2014 )
个人分类: 教与学|1990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你还需要做什么?
热度 4 wangdh 2019-6-22 22:14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你还需要做什么? 王德华 又是一年毕业季。毕业典礼、拍照留念、各种庆祝聚会等,好不热闹。 前些日子是紧张的学位论文答辩的日子。自己的学生学位论文答辩结束后,随手写了几句话,今天完善一下。 学位论文答辩结束后,还需要做些什么呢?有几个方面是需要趁热打铁完成的。 1、学位论文修改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任务。从我接触的学位论文看,多数论文完成得有些仓促,存在不少大大小小的问题。经过同行专家的审阅和学位论文答辩会上专家的提问,几乎都需要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论文的问题有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方面的,有论文写作规范方面的,有结果图表方面的,有学术领域中对相关理论和学说的理解方面的等等。这也是研究生最后一次机会修改完善自己的学位论文,一旦存档就在没有机会修改了,错误也就永远存在了。所以答辩后的论文修改,值得每一位研究生重视。 2、专业知识的补充和完善(制定完善计划) 。研究生毕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专业理论知识结构得到了提升和完善,这也是开阔思维的一个很重要的保证。从这几年的答辩看,专业知识不足是现在研究生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有些很重要的专业知识,学生并不熟悉,甚至不知晓。研究生毕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知识的专业化。研究生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知道了自己的知识不足,应该尽快制定一个弥补和充实计划,力争做到专业化,不留缺憾。 3、学术论文撰写 。由于当今各培养单位对于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都有明确发表学术论文的相关规定,所以绝大多数研究生会按照要求发表了相关的学术论文。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往往是整个学位论文的很小的一部分,有些完全是出于满足获得学位的要求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保险措施,学位论文的大部分数据或重要的发现,还没有来得及整理发表,或者还需要继续补充数据方可撰写论文。如果研究生毕业后继续做博士后从事该领域的工作,这倒不需要担心。但如果毕业后到一个新的单位,在新的岗位上从事新的工作,则往往不会再有充足的时间(或者完全没有时间)去整理博士期间工作,撰写论文了。时间一久,就会耽误论文的发表,或者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对博士期间的工作进行整理和论文撰写了。另一方面,时间久了,有些结果可能已经没有发表的价值了,有些自己也没有兴趣再发表了。这对研究生本人是很大的一个遗憾,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获得数据而没有发表。从某个方面说,花费了科研经费,花费了大量的劳动,获得了大量的数据,有些数据可能很重要,而没有时间去整理发表,或永远搁置下去,也是科研方面很大的一种浪费。研究生们在思想意识上应该重视这个方面。 4、新的工作计划 。完成学位论文期间,研究生门没有很多时间去认真思考未来的发展。经过学位论文写作过程,经过与导师的多次交流,经过与答辩委员会专家的交流等等,有时候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自己未来的学术发展和科研方向也会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这是制定新的发展目标的好时机,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认真思考和梳理,准备新的启程。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4683 次阅读|5 个评论
“博士生复试您会问哪些问题?”
热度 7 wangdh 2019-4-19 12:50
“博士生复试您会问哪些问题?” 王德华 研究所新一届的博士研究生复试即将开始,有学生问:“如果您参加复试,您会问哪些方面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讲,就是博士研究生复试该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几乎每年都会有同学咨询这类的问题,我一般回答是不用特别准备,只要阳光一些,心态平和一些,把自己平时的水平展示出来就可以了。 如果真要准备,有几个方面还是可以做些准备的: 1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工作 。导师们一般很重视硕士期间的工作,包括课题内容、基本训练、获得成果等。所以, 1 )首先对自己的课题涉及的各项内容都非常清楚,课题的意义,国内外进展(主要理论和假说),本领域国内外的知名实验室或科学家。 2 )其次对自己获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对本领域的学术贡献,可能的还应该对未来的发展或进一步的研究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3 )硕士期间掌握的技术手段,最拿手的实验技术,最亮眼的方面(如发表的论文、新技术手段的建立等)。 总之,硕士期间的基本训练和个人发展,对于博士生阶段的发展和提高是非常关键的。硕士期间建立了好基础,对读博士研究生有很好的思考,对科研工作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对个人的未来学术生涯有比较清晰的目标,这样的学生自然是受欢迎的。 2 、外语水平和文献阅读综合能力 。鉴于我国科研水平与国际学术水平的差距,阅读、理解、分析和综合英语文献(专著)的能力,对于顺利完成博士研究生的学业是至关重要的。复试内容一般会有对英语阅读和理解的内容。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对文献阅读和理解是不陌生的,对于相关的专业术语和图表的理解,也是很熟悉的。如果平时就很认真践行研究生的基本科研训练内容,这些复试内容是很容易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理解准确,图表的含义理解正确,阅读流利,一定会给复试专家留下很好的印象。 3 、了解自己所报考的导师和研究领域 。对自己所报考的导师的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科学问题,发表的学术论文等,应该有较好的了解。这些信息从导师和研究集体的网页上是很容易获得的。有熟悉的师兄师姐,就更容易了。最好对其他相关领域的导师也有个大概了解,一旦遇到需要调剂导师(甚至专业)的时候,回答相关问题也会早有心理准备。 4 、专业基础知识。 这方面的内容不好准备,复试专家的提问没有固定的问题,是根据复试的当时情况随时发问的。只要专业知识扎实,这个方面也是很轻松的。如果对自己的学术领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科的发展等有较好的积累,自然是加分的。 研究所微信公众号有一篇关于博士生复试的“攻略”文章,里面有我的几个建议: 1 、阳光、自信,穿戴整洁,礼貌得体。 2 、思维敏捷,反应快,回答问题简练、到位。 3 、英语阅读流利,翻译准确,尤其对专业文献中图表的解读很专业 (对于笔试没有发挥好的学生,这是个展示自己实力的机会。) 4 、专业基础和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文献熟悉),实验方法和技术熟练(如果有自己的拿手技艺是很受欢迎的)。 5 、对于自己硕士期间的工作很熟悉,科学问题、实验方法、主要结果和结论等了如指掌。如果发表了学术论文,可以重点说一下。 6 、知识面广,思维开阔,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精神,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7 、有追求、有理想,目标明确,对自己的未来有较好地规划。 各位导师们,如果您参加博士研究生复试,您会问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36535 次阅读|16 个评论
融智学(理论)与文化基因系统工程(实践)博士研究生班纳入计划
geneculture 2018-8-9 23:13
巴黎高等管理学院(ESG Management School)位于 上海的中国办事处主任今天特意来珠海和我们一起协商了如何共同提升优质生源和特色课程的质量事宜。为融智学(理论)与文化基因系统工程(实践)博士研究生班纳入计划奠定了基础。 附录: 巴黎高等管理学院(ESG Management School),现称巴黎商学院(Paris School of Business,通用简称:PSB),创建于197 4年,是法国著名的精英制教育体系高等 商业管理 学校之一。凭借着过硬的理论,国际化的教学水准和专业的实践学习,在欧洲乃至世界商校当中都享有很高声誉。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大学有合作办学及双学位项目。学院颁发国家本科和硕士、博士文凭,学生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目前有3000名在校学生。PSB是法国精英制商学院大学校联盟的成员之一。同时也是全球少于1%同时拥有 EQUIS、AMBAs、AACSB、EFMD、UGEI 等国际认证的商学院之一。
个人分类: 理论与实践|2 次阅读|0 个评论
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因素的思考(1):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热度 54 wangdh 2017-1-7 09:17
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因素的思考( 1 ):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王德华 记得小时候,对于“博士”这个称呼是非常敬仰的。说谁是博士,说明这个人知识面广而深,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对任何事物都有独特的理解,那种说出来我们恍然大悟或者根本听不懂你的解释。从形象上也是文质彬彬,或戴眼镜,或戴礼帽,或身穿笔挺的西装、脚蹬铮亮的皮鞋,说话文明,没有粗话。 等到有一天自己读完大学,读硕士研究生,读完硕士又攻读博士研究生,博士毕业又做了 2 年博士后,然后晋升为副研究员,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然后再晋升为研究员,成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导师。算起来自己做研究生导师也二十多年了,也有三十多名研究生从研究组毕业了。从 2008 年开始我甚至还在科学网上写了不少关于培养研究生的心得和体会的文字,还曾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导师培训班的教师,也被邀请到高校和科学院等一些研究所做培养研究生的体会交流。 经历多了,思考多了,似乎应该是经验更多了,思想和理念更成熟了。但近年来,内心里总是有一种声音在提醒、在质疑: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合格吗?我们该怎样去培养研究生?我们怎么做才能使得他们成为合格的研究生呢?答案本是越来越清晰,实际上却感觉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没有底气了。 那么一个博士研究生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学习哪些技能?掌握哪些能力呢? 我们会说博士研究生需要具备独立发现问题、独立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掌握该领域的发展历史和最新发展态势。这些能力如何获得呢?一般是通过独立的、具有探索性的研究课题,经过一段集中时间(如 5 年左右)的艰苦训练而获得(现在的基本学制是普博 3 年,硕博连读 5 年)。最后完成和提交学位论文,通过专家委员会的评审和答辩,通过学位委员会的审查 ( 现在还要满足培养单位获得学位的要求,如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等 ) 。 这看似很明确的培养要求,在我们一年一年答辩毕业的研究生中,是不是都达到了这个培养要求和标准了呢?答案也很清楚。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培养要求,研究生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学习和训练要求。研究生导师这个群体的文化素养发生了改变,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发生了改变。 这期间有两个重要改变对于今天的现状是很关键的 : 第一个改变:研究生成为完成导师课题任务的主力。 我的经历和理解,研究生有责任协助完成导师的课题任务(一般课题任务书中有这个部分),但研究生的课题是具有探索性的,独立性的,研究生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研究生自己希望通过课题任务,发挥自己的潜力,做自己喜欢的内容,探索自己思考的问题。导师希望研究生带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完成课题任务的同时,推进和提高研究领域的发展。慢慢地,导师和研究生都忽视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把课题任务几乎成为了研究生培养的全部。所以,我们常看到的是导师着急要数据,研究生着急出数据。近乎机械性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动,使得一些研究生渐渐失去了科研的兴趣。一个研究集体没有文化的熏陶,没有传统的传承,只剩下实验数据。毫无疑问,科学研究动手能力是重要的,实验技术的摸索和熟练是重要的,但探索未知本是有趣的,驱动人们的好奇心去探索。文化和传统是一个研究集体的灵魂,这个无形的东西对于研究生心灵的塑造和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忽视了灵魂的东西,注重了实际的内容,使得今天的研究生培养缺失了最重要的一个内容。这也许是导师累,学生累,导师抱怨,学生抱怨的一个原因吧。一个环境,没有温馨,没有情感,冷冰冰的,都盼望着早些逃离,这种环境很难培养出出众优雅的人才。 第二个改变:发表学术论文替代了学位论文 。 发表学术论文是研究生能力培养中的一项基本要求。研究生要学会设计实验,学会收集数据,学会分析数据,学会论文写作,培养对科学研究价值的评判能力,也就是具备判断哪是有价值的研究,哪是有创意和有创意的研究,哪是重复性研究。科学研究要上档次,有品位。 我们也发现,慢慢地研究生培养单位把这种基本能力作为了研究生获得学位的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只要研究生发表了符合要求的学术论文,就可以获得学位了。导师不重视学生的学位论文,研究生自己也不重视学位论文。现在众多的研究生一入学就开始琢磨如何早一点发表符合学位要求的学术论文。发表论文几乎成为了他们研究生生涯的全部。所以,渐渐地很多研究生的课题设计是短平快的内容,低层次重复的内容。研究缺少了新意,缺少了探索性,缺少了挑战性,自然也就缺少了研究兴趣。结果是我们的论文数量上去了,研究生数量上去了,可我们却发现与国际上的差距越来越大了,发现自己培养的研究生质量下降了,开始呼吁创新,开始设立各种人才计划吸引国外的学子回国。我们自己培养的博士慢慢地贬值,慢慢地受到歧视,也慢慢地失去了光环。我们通过人才计划引进的受过国外正规训练的导师们,也不知不觉加入国内培养研究生的洪流中,也开始培养着受到国内歧视的研究生,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9587 次阅读|112 个评论
记教育部研究生培养处来上海交大开展博士培养调研座谈会有感
热度 13 yuren909 2016-7-22 11:13
记教育部研究生培养处来上海交大开展博士培养调研座谈会有感 0 小引 暑假待在学校里面修改小论文,工作效率并不高,最近上海的人们真是有种“行走中的五花肉”的感觉。前天学院通知教育部研究生司培养处来交大调研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座谈会。学院教务办的老师问我有空没,反正工作效率不高,去参加一下倾听和反馈一下自己或者身边的问题,也没有坏处。 1 问题 这次培养处来交大调研,属于小范围的调研座谈,分两场座谈会,前一场是十个博士生导师,后一场是十个来自不同学院和专业的博士生,最后还有一个调查问卷。由于他们没让我参加第一个,我就去了第二个,O(∩_∩)O哈哈~。调研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博士的入学方式?对直博和硕博连读学制的看法? (2)博士资助的方式和额度?导师资助的力度多大? (3)所在学校是否有博士分流机制?对其的看法? (4)是否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参与了多少哪些类型的项目? (5)在读期间是否愿意出国交流、访学?学校和导师提供了哪些帮助? (6)对博士研究生教育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2 我的回答 (1)我是2013年春季通过申请制来交大读博的,自己感觉这种更接近西方教育的入学方式,可以通过降低入学考试复习这一阶段的时间成本。只要本科和硕士期间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得到了充分的科研能力培训,应该是可以更直接地进入到科研中来。对直博和硕博连读的看法:我当年是抱着先读硕看看有没有科研兴趣再读博的想法,选择本科保研。后来,感觉这种方法也没错,万一直博中间对学术失去兴趣,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而且连硕士没的拿。但是,对于很早确立科研兴趣并愿意从事科研工作的本科生而言,直博会少一两年时间的成本,毕竟现在各种评比都有年龄限制。 (2)这部分我只能说交大对博士的资助还是很不错的,虽然是四年博士学制,但是生活上还是相对比较轻松一点。 (3)我们学院好像是有分流机制,貌似是后10%吧。我在座谈会的时候,坚决抵制了这种机制,因为学术应该是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培养单位引入淘汰机制,无形中会让博导和博士都感到恐慌,落在最后多难看多难熬,这样会让博士选择课题的时候偏向短平快的科研,而这是对我们国家长远发展没有好处的。而且,不同的专业方向,不同的课题深度,不同的产出周期,都拿在一起比较是很荒谬的。 (4)博士阶段主要参与的还是导师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另外还有一些我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一点我导师还是很开明的,不阻碍我自己的想法。 (5)之前跟导师探讨过出国联培的问题,后来我们达成一致意见。避免出现两边课题出现的差异性而带来的都做不深的问题,我决定还是先在国内把博士课题系统完成,然后出国做博士后。否则刚到了可以出成果的时候,又去国外要进入新课题。另一方面,如果国外导师不管你,你继续做自己的课题,那好像出去的意义也不是很大。 (6)博士的压力是很大的,来源于课题进展中的困难,生活中诸如成家买房生子的困难,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尤其是课题进展不顺,经济又缺少来源的时候,人的心理有时候是会发生变化的。博士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辅导,我感觉在中国大学做的还不够,应该多一些这方面的辅导和干预。另外,我认为博士是最适合创业的群体,而不是本科生。本科生创业的起点较低,而且缺乏系统的分析能力,仅仅能解决就业的压力而已。但是,博士具有一个方向上的知识优势,如果能给予一些创业课程或者金融课程的辅导,也许博士的奋斗目标就不仅仅是眼前的几页纸啦。当有真实目标的时候,人的奋斗精神是不可估量的。 3 后感 我国的博士生数目全球第二,比第一名的美国相差并不多。但是,如何让一个最具希望的知识群体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这确实是高校和教育部乃至整个国家的重大课题。我只是一个个体,我要想生存,就得按照现有的体制和标准去努力,争取达到各种要求来提升自己的事业和生活的水平。但是,我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我是十几万中国博士大军中的一员,我面临的问题他们都有,我没有面临的问题他们也有。如果就拿一个标尺去衡量所有学科专业,或者同一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甚至同一研究方向不同研究深度课题,那对于想深入做研究的人来说,只是在消磨他的斗志和科研兴趣,因为人总要生活。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但是量体裁衣的制度是可以研究出来的,如果管理部门都是想拿出一个通用的标准,这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庆幸自己读博是幸运的,在读博期间能遇到一个好导师;同时,我也庆幸自己读博期间找到了一位好姑娘,默默地支持着我的科研工作。最后,我衷心祝愿所有的博士们,敞开心怀,迈开脚步,潜心科研的时候也不要忘了享受生活,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样,即使有一天科研前行艰难之时,看看身边还有那么多一直爱着自己的人们。其实,幸福就在身边!Good luck! 杨伟东 于交大木兰船建大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318 次阅读|28 个评论
博士研究生李文强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热度 6 springbamboo 2015-6-2 00:46
博士研究生李文强 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博士论文题目 Pt 基纳米结构材料的构筑及电催化性能 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科专业名称 材料科学与工程 论文所属学科 工学 指导教师 木士春教授 答辩申请人 李文强 答辩时间 2018 年 9 月 19 日 9:00 答辩地点 武汉理工大学西院新材所3楼会议室 答辩委员会 主席 唐先峰 教授 博导 武汉理工大学 委员 胡先罗 教授 博导 华中科技大学 夏宝玉 教授 博导 华中科技大学 阳晓宇 教授 博导 武汉理工大学 周亮 教授 博导 武汉理工大学 秘书 陈宬 副教授 硕导 武汉理工大学 PS:李文强同学在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一作论文 1) Wenqiang Li , Ibrahim Saana Amiinu, Bingwen Zhang, Chengtian Zhang, Zhiwei Zhang, Jiawei Zhu, Jing Liu, Zonghua Pu, Zongkui Kou , Shichun Mu * . Distorted Niobium-self-doped Graphene In-situ Grown from 2D Niobium Carbide for Catalyzing Oxygen Reduction . Carbon, 2018,139, 1144-1151 . 2) Wenqiang Li ǂ, Yuli Xiongǂ, Zhe Wang, Mingjun Bao, Jing liu, Daping He*,Shichun Mu*. Seed-mediated Synthesis of Large-diameter Ternary TePtCo Nanotubesfor Enhanced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 AppliedCatalysisB:Environmental, 2018, 231, 277-282 . 3) Wenqiang Li , Ibrahim Saana Amiinu, Bei Ye, Zhe Wang, Jiawei Zhu, Zongkui Kou, Shichun Mu* . TePtFe Nanotubes as High-Performing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s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nd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 ChemSusChem, 2018, 11(8),1328-1333. 博士研究生蒲宗华 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博士论文题目 异质原子掺杂碳封装磷化物的构筑及其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 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科专业名称 材料科学与工程 论文所属学科 工学 指导教师 木士春教授 答辩申请人 蒲宗华 答辩时间 2018 年 5 月 15 日 10:00 答辩地点 武汉理工大学西院逸夫楼八楼会议室 答辩委员会 主席 汪的华 教授 博导 武汉大学 委员 麦立强 教授 博导 武汉理工大学 孙书会 教授 博导 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院 夏宝玉 教授 博导 华中科技大学 阳晓宇 教授 博导 武汉理工大学 秘书 余军 副教授 硕导 武汉理工大学 PS:蒲宗华同学在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一作论文 1) Zonghua Pu , Shiyong Wei, Zhibao Chen, andShichun Mu*. 3D flexible hydrogen evolution with Se-promoted molybdenum sulfide nanosheet arrays . RSC Advances, 2016, 6 , 11077-11080. ( PDF ) 2) Zonghua Pu , Ibrahim Saana Amiinu,Shichun Mu* . In-situ Fabrication of WP 2 Nanoparticles on W foils: A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ble Self-supported Hydrogen Evolution Cathode at All pH Values . Energy Technology, 2016, 4(9), 1030-1034. ( PDF ) 3 ) Zonghua Pu , Shiyong Wei, Zhibao Chen,Shichun Mu*. Flexible molybdenum phosphide nanosheet array electrodes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in a wide pH range .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16, 196, 193-198. ( PDF ) 4) Zonghua Pu , Ibrahim Saana Amiinu, Min Wang, Yushi Yang, Shichun Mu*. Semimetallic MoP 2 : An active and stable hydrogen evolution electrocatalyst over the whole pH range . Nanoscale, 2016, 8, 8500-8504 . ( PDF ) 5) Zonghua Pu ,M in Wang,Zongkui Kou,Ibrahim Saana Amiinu, ShichunMu*. Mo 2 C quantum dots embedded chitosan-derived nitrogen-doped carbon for efficient hydrogen evolution in a broad pH range ,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6, 52(86), 12753-12756. ( PDF ) 6) Zonghua Pu , Ibrahim Saana Amiinu, Xiaobo Liu, Min Wang, Shichun Mu*. Ultrastable nitrogen-doped carbon encapsulating molybdenum phosphide nanoparticles as a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 for hydrogen generation . Nanoscale, 2016, 8 , 17256-17261. ( PDF ) 7) Zonghua Pu , Ya Xue, Ibrahim Saana Amiinu; Zhenkai Tu*, Xiaobo Liu, Wenqiang Li,Shichun Mu*. Ultrasmall tungsten phosphide nanoparticles embedded in nitrogen- doped carbon as a highly active and stable hydrogen- evolution electrocatalyst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6, 4(40) , 15327-15332 ( cover paper). ( PDF ) 8) ZonghuaPu ,ChengtianZhang,IbrahimSaanaAmiinu,WenqiangLi,LinWu,ShichunMu * . General Strategy for the Synthesis of Transition-Metal Phosphide/N-doped Carbon Frameworks for Hydrogen and Oxygen Evolution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2017 , 9 (19), 16187–16193. ( PDF ) 9) Zonghua Pu , Ibrahim Saana Amiinu, Chengtian Zhang, Min Wang, Zongkui Kou,Shichun Mu * . Phytic acid-derivative transition metal phosphides encapsulated in N,P-codoped carbon: an efficicent and durabale hydrogen evolution electrocatalyst in a wide pH range . Nanoscale, 2017, 9, 3555-3560. ( PDF ) 10) Zonghua Pu , Ya Xue, Wenqiang Li, Ibrahim Saana Amiinu,Shichun Mu*. Efficient water splitting catalyzed by flexible NiP2 nanosheet array electrodes under both neutral and alkaline solutions .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7, 41, 2154-2159. ( PDF ) 11) Zonghua Pu , Ibrahim Saana Amiinu, Zongkui Kou, Wenqiang Li, andShichun Mu * . RuP 2 -based Catalysts with Platinum-like Activity and Higher Durability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at All pH Values .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7,56 (38), 11559–11564.( PDF ) 12) Zonghua Pu , Ibrahim Saana Amiinu, Daping He, Min Wang, Guoqiang Li* andShichun Mu * . Activating rhodium phosphide-based catalysts for pH-universal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 Nanoscale, 2018, 10, 12407–12412 . 13) Zonghua Pu ,Ibrahim Saana Amiinu,Fangliang Gao,Zhenzhu Xu,Chengtian Zhang,Wenqiang Li,Guoqiang Li*, Shichun Mu * .Efficient strategy for significantly decreasing overpotentials of hydrogen generation via oxidizing small molecules at flexible bifunctional CoSe electrode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8 (accepted). 博士研究生寇宗魁 、Ibrahim SaanaAmiinu 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论文标题一 氯选择性刻蚀碳化物构筑多功能纳米电极材料 答辩人一 寇宗魁 论文标题二 Tailoring Heteroatom-Doped Carbon Nanostructures as Mult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s 答辩人二 Ibrahim SaanaAmiinu 指导教师 木士春 教授 论文所属学科 工学 所在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答辩时间 2017 年 9 月 22 日下午 2:30 答辩地点 武汉理工大学西院逸夫楼八楼会议室 答辩委员会 主席 唐新峰 教授 博导 武汉理工大学 委员 李国强 教授 博导 华南理工大学 李箐 教授 博导 华中科技大学 阳晓宇 教授 博导 武汉理工大学 周亮 教授 博导 武汉理工大学 秘书 余军 副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PS:寇宗魁同学在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一作论文 1) Zongkui Kou , Kun Cheng, Hui Wu, Ronghui Sun, Beibei Guo,Shichun Mu*. Observable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Carbon Promoted by Platinum Nanoparticles .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2016, 8 (6), 3940–3947. ( PDF ) 2) Zongkui Kou , Tian Meng, Beibei Guo,Ibrahim Saana Amiinu, Wenqiang Li, Jie Zhang, Shichun Mu * . A generic conversion strategy: From 2D metal carbides (M x C y ) to M-self-doped graphene towards high-efficiency energy applications .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7, 27(8), 1604904. ( PDF ) 3) Zongkui Kou , Beibei Guo, Yufeng Zhao*, Shifei Huang, Tian Meng, Jie Zhang, Wenqiang Li, Ibrahim Saana Amiinu , Zonghua Pu, Min Wang, Min Jiang, Xiaobo Liu, Yongfu Tang, Shichun Mu *. Molybdenum Carbide-derived Cl-doped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 with Few-layered Graphene Walls for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s .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2017, 9(4),3702-3712. ( PDF ) 4) Zongkui Kou , Kai Xi, Zonghua Pu, Shichun Mu * . Constructing carbon-cohered high-index (222) faceted tantalum carbide nanocrystals as a robust hydrogen evolution catalyst . Nano Energy, 2017, 36, 374-380. ( PDF ) 5) Tingting Wang # , Zongkui Kou # ,Shichun Mu*, Jinping Liu, Daping He, Wen Meng, Ibrahim Saana Amiinu, Kui Zhou, Zhixiong Luo, Somboon Chaemchuen, Francis Verpoort*. 2D dual-metal ZIF derived bifunctional air electrodes with ultra-high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for rechargeable zinc-air batteries .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8,28 (5),1705048(31/1/2018). ( PDF ) 6) Tian Meng,‡ Zongkui Kou ,‡ Ibrahim Saana Amiinu, Xufeng Hong, Qingwei Li, Yongfu Tang, Yufeng Zhao, Shaojun Liu, Liqiang Mai, Shichun Mu *. Electronic Structure Control of Tungsten Oxide Activated by Ni for Ultra-high 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 , Small, 2018,14 (20), 1800381. 7) Zongkui Kou , Beibei Guo, Daping He, Jian Zhang, Shichun Mu *. Transforming Two-Dimensional Boron Carbide into Boron and Chlorine Dual-Doped Carbon Nanotubes by Chlorination for Efficient Oxygen Reduction . ACS Energy Letters. 2018, 3,184-190. ( PDF ) 8) Zongkui Kou , Tingting Wang, Yi Cai, Cao Guan, Zonghua Pu, Changrong Zhu, Yating Hu, Abdelnaby M. Elshahawy, John Wang*, Shichun Mu*. Ultrafine Molybdenum Carbide Nanocrystals Confined in Carbon Foams via a Colloid-Confinement Route for Efficient Hydrogen Production .Small Methods, 2018, 2 (4),1700396. PS: Ibrahim SaanaAmiinu 同学在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一作论文 1) Ibrahim Saana Amiinu , Zonghua Pu, Daping He, Hellen Gabriela Rivera Monestel, Shichun Mu * . Scalable Cellulose-Sponsored Functionalized Carbon Nanorods Induced by Cobalt for Efficient Overall Water Splitting . Carbon, 2018, 137, 274-281. 2) Ibrahim Saana Amiinu , Xiaobo Liu, Zonghua Pu, WenqiangLi, Qidong Li, Jie Zhang, Haolin Tang*Haining Zhang, Shichun Mu * . From 3D ZIF Nanocrystals to Co-Nx/C Nanorod Array Electrocatalysts for ORR, OER and Zn-air Batteries .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8, 28 (5),1704638 (31/1/2018). ( PDF ) 3) Ibrahim Saana Amiinu , Zonghua Pu, Xiaobo Liu, Kwadwo Asare Owusu, Hellen Gabriela Rivera Monestel, Felix Ofori Boakye, Haining Zhang, andShichun Mu*. Multifunctional Mo-N/C@MoS 2 electrocatalyst for HER, OER, ORR and Zn-air batteries .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17, 27(44),1702300. ( PDF ) 4) Ibrahim Saana Amiinu ,Jian Zhang, Zongkui Kou, Xiaobo Liu, OwusuAsare,HuangZhou,KunCheng,HainingZhang,LiqiangMai,MuPan andShichunMu*. Self-organized 3D Porous Graphene Dual-doped with Biomass-sponsored Nitrogen and Sulfur for Oxygen Reduction and Evolution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2016, 8 (43), 29408–29418. ( PDF ) 博士研究生程坤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2016 年 5 月 22 日下午,我组博士研究生程坤顺利完成了博士答辩,在此表示祝贺!以下是程坤同学的答辩情况介绍: 答辩人 程坤 时间:2016.5.22 地点: 逸夫楼8楼会议室 答辩题目 通过限域及锚定作用改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t催化剂稳定性 博士导师 木士春 教授 主 席 陈胜利 教授 武汉大学 委 员 唐新峰 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李 箭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张海宁 研究员 武汉理工大学 唐浩林 研究员 武汉理工大学 秘 书 王雅东 副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一种清洁和高效的能量转换装置。目前,其商用的贵金属(主要为Pt)基催化剂面临稳定性差等重要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担载贵金属催化剂的碳载体容易发生电化学氧化,导致金属催化剂颗粒移动、脱落或团聚,致使催化剂的活性降低。本文提出通过限域和锚定作用来提高Pt纳米颗粒与载体的相互作用以降低Pt纳米微粒运动的自由度,从而达到大幅改善燃料电池催化剂稳定性的目的。 PS:程坤同学基于博士学习期间的研究工作所发表的一作论文 5) Ku nCheng ,KangZhu,ShengliLiu,MengxueLi,JinhuaHuang,LihuanYu,ZhuoXia,ChangZhu,XiaoboLiu,WenhuiLi,WangtingLu; FengWei,YouhuaZhou,WanquanZheng*;ShichunMu*. A Spatially Confined gC 3 N 4 -Pt Electrocatalyst with Robust Stability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2018, 10 (25), 21306–21312. 4) Kun Cheng , Min Jiang, Bei Ye, Ibrahim Saana Amiinu, Xiaobo Liu, Zongkui Kou, Wenqiang Li,Shichun Mu*. T hree-dimensionally co-stabilized metal catalysts towards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 Langmuir, 2016, 32 (9), 2236-2244. 3) Kun Cheng , Xiaobo Liu, Wenqiang Li, Zongkui Kou and Shichun Mu*. Enhancing the specific activity of metal catalysts towards oxygen reduction by introducing proton conductor , Nano, 2016, 11(5) , 1650055-1~8 (Cover paper). 2) Kun Cheng, Zongkui Kou, Jian Zhang, Min Jiang, Hui Wu, Lin Hu, Xiaoyu Yang, Mu Pan and Shichun Mu*. Ultrathin Carbon Layer Stabilized Metal Catalysts towards Oxygen Reduction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5, 3 , 14007-14014. 1 ) Kun Cheng , Daping He, Tao Peng, Haifeng Lv, Mu Pan, Shichun Mu *. Porous graphene supported Pt catalysts for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 Elelctrochimica Acta, 2014,132,356-363. 博士研究生张建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论文标题 基于聚苯胺和生物质氮自掺杂低温燃料电池非贵金属催化剂 学科类别 新能源材料 答辩人 张建 导师 木士春 教授 答辩时间 2015-05-15 上午 9:00-12:0 0 答辩地点 新材所301会议室 简介 在所有的非贵金属催化剂中,掺杂型碳基催化剂因具有优良的氧还原催化活性、高稳定性和抗 CO 和甲醇中毒能力而吸引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本论文分别通过原位聚合苯胺、尿素复合聚苯胺及采用生物质为原料,并加入铁离子得到了催化剂的前驱体,再经过高温热处理获得了一系列具有特殊形貌的氮掺杂纳米碳基氧还原催化剂。 答辩委员会 主席: 黄云辉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委员:陈胜利 教授 武汉大学 潘 牧 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麦立强 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肖生强 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秘书: 余军 副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PS:张建同学在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一作论文 7) Jian Zhang , Huang Zhou, Xiaobo Liu, Jie Zhang,Tao Peng, Jinlong Yang, Yunhui Huang * and Shichun Mu * . Keratin-derived S/N co-doped graphene-like nanobubble and nanosheet hybrids for highly efficient oxygen reduction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6 , 4(41), 15870-1587. 6) Jian Zhang , Qidong Li, Hui Wu, Chenyu Zhang, Kun Cheng, Huang Zhou, Mu Pan, Shichun Mu *. Nitrogen-self-doped porous graphene- like carbon as a highly efficient catalyst for oxygen reduction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 2015,3, 10851-10857. 5) Jian Zhang , Qidong Li, Chenyu Zhang, Liqiang Mai, Mu Pan, Shichun Mu *. A N-self-doped carbon catalyst derived from pig blood for oxygen reduction with high activity and stability . ElectrochimicaActa ,2015,160:139-144. 4) Jian Zhang ,Qidong Li, Ibrahim Saana Amiinua, Hui Wu,Chenyu Zhang,Kun Cheng, Huang Zhou and Shichun Mu *. I mproved oxygen reduction activity of porouscarbon materials by self-doping nitrogen derived from PVP with urea as apromoter . ElectrochimicaActa , 2015, 177, 73-78. 3) Jian Zhang , Siyu Wu, Xu Chen, Mu Pan, Shichun Mu *. Egg Derived Nitrogen-self-doped Carbon/Carbon Nanotube Hybrids as Noble-metal-freeCatalysts for Oxygen Reduction .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 2014, 271, 522-529. 2) Jian Zhang , Siyu Wu, Xu Chen, Kun Chen, Mu Pan, Shichun Mu *. An Animal Liver Derived Non-Precious Metal Catalyst for Oxygen Reduction with High Activity and Stability . RSC Advances , 2014, 4 (62), 32811-32816. 1) Jian Zhang , Daping He, Hao Su, Xu Chen, Mu Pan, Shichun Mu * . Porous Polyaniline-derived FeNxC/C Catalysts with High Activity and Stability towards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using Ferric Chloride both as Oxidants and Iron Sources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4, 2(5),1242-1246. 博士研究生吕海峰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论文标题    NiAu基纳米催化剂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学科类别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物理与化学    答辩人    吕海峰    导师    木士春 教授    答辩时间    2015年12月9日上午9:00    答辩地点    逸夫楼8楼会议室    简介 为了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本论文研究了以 NiAu 纳米颗粒为基础的电催化剂在氢析出( HER )、氧还原反应( ORR )和 CO 2 还原中的应用。    答辩委员会    主席 唐新峰 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委员 陈胜利 教授 武汉大学    余家国 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潘牧 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王得丽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秘书 余军 副研究员 武汉理工大学 PS:吕海峰同学在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一作论文 6) Haifeng Lv , Zheng Xi, Zhengzheng Chen, Shaojun Guo, Yongsheng Yu,Wenlei Zhu, Qing Li, Xu Zhang, Mu Pan, Gang Lu*, ShichunMu *, andShouheng Sun*. A New Core/Shell NiAu/Au Nanoparticle Catalyst with Pt-like Activity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5 , 137 (18), 5859–5862. 5) Haifeng Lv , Shichun Mu * . Nano-ceramic Support Materials for Low Temperature Fuel CellCatalysts , Nanoscale , 2014, 6(10), 5063 - 5074 (minireview article). 4) Haifeng Lv , Peng Wu, Wei Wan, Shichun Mu *. Electrochemical Durability of Heat-Treated Carbon Nanospheres asCatalyst Supports for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 2014, 14,7027-7031. 3) Haifeng Lv , Tao Peng, Peng Wu, Mu Pan and Shichun Mu *. Nano-boron carbide supported Platinum catalysts with much enhanced methanol oxidation activity and CO tolerance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2, 22 (18), 9155 - 9160. 2) Haifeng Lv , Niancai Cheng, Tao Peng, MuPan and Shichun Mu *. High Stability Platinum Electrocatalysts with Zirconia-CarbonHybrid Supports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 2012,22:1135-1141. 1) Haifeng Lv , Niancai Cheng, Shichun Mu * and Mu Pan. Heat-treat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s durable supports forPEM fuel cell catalysts , Electrochimica Acta , 2011, 58:736-742. 博士研究生杨金龙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2014年5月20日,我组杨金龙同学进行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主席为华中科技大学黄云辉教授,答辩成员为华中科技大学霍开富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刘韩星教授、潘牧教授和麦立强教授,武汉理工大学余军副研究员作为答辩秘书与会。 杨金龙同学博士毕业论文的答辩题目是“多维硅酸亚铁锂纳米材料的调控合成及储锂性能”,研究内容包括从零维到三维硅酸亚铁锂(Li2FeSiO4)及多维硅酸亚铁锂/碳复合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储锂性能。首先,利用碳网络框架的限域效应合成了平均直径为18.7纳米的硅酸亚铁锂纳米晶,获得了超过一个锂离子的脱嵌,在10C倍率下1000次循环后比容量为90.0mAh/g,保持率为97.7%;分别获得了等级梭形硅酸亚铁锂和纳米棒状/碳复合材料,后者获得了接近于理论容量的储锂性能,而且具有非常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获得了一种三维等级花形结构的硅酸亚铁锂/碳复合材料,同样获得了接近两个锂离子脱嵌的储锂性能及优异的倍率与循环稳定性能; 论文还对多维硅酸亚铁锂材料及其与碳的复合材料的储锂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针对研究工作中的不足,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展望。 在听取完博士论文汇报后,各位评委针对答辩过程中及论文中存的问题进行了质询,杨金龙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并保证按照所提的建议和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最后祝贺杨金龙同学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PS:杨金龙同学 发表的与 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一作论文 6) Jinlong Yang , Jiaxin Zhenga, Lin Hu, Rui Tan, Kai Wang, Shichun Mu ∗ and Feng Pan ∗ . FeOx and Si Nano-dots as Dual Li-storage Centers Bonded with Graphene for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 Ion Batteries. Nanoscale, 2015 , 7 , 14344-14350. 5) Jinlong Yang , Xiaochun Kan, Daping He, Anmin Zheng, Mu Pan, Shichun Mu*. Graphene activated 3D-hierarchical flower-like Li 2 FeSiO 4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5, 3, 16567-16573. 4) Jinlong Yang , Lin Hu, Jiaxin Zheng, Daping He, Leilei Tian, Shichun Mu * and Feng Pan*. Li 2 FeSiO 4 nanorods bondedwith graphene for high performance batteries . Journal of MaterialsChemistry A , 2015, 3 , 9601-9608. 3) Jinlong Yang , Xiaochun Kang,Lin Hu, Xue Gong, Shichun Mu*. Nanocrystalline-Li 2 FeSiO 4 Synthesized by Carbon Frameworks as Advanced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2014, 2(19), 6870-6878. 2) Jinlong Yang , Xiaochun Kang, Daping He, Tao Peng, Lin Hu, Shichun Mu *. Hierarchical Shuttle-like Li 2 FeSiO 4 as a Highly Efficient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 2013, 242,171-178. 1) Jinlong Yang , Xiaochun Kang, Lin Hu, Xue Gong, Daping He, Tao Peng, Shichun Mu *.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 2 FeSiO 4 /C/ Carbon Nanosphere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3, 572, 158-162. 徐峰同学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2013年12月9日,我组徐峰同学进行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主席为武汉大学陈胜利教授,答辩成员包括华中科技大学王得丽教授,武汉理工大学麦立强教授、李昱教授和阳晓宇教授。 徐峰同学博士毕业论文的答辩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氧化铈(CeO2)的SO2/CO及混合催化剂的CO抗中毒性能。研究发现, 随着 CeO2 含量的增加, Pt 表面对 CO 的催化氧化能力也随着提高;而对 SO2 的催化氧化能力却逐渐降低,含有2 wt% CeO2 的催化剂表现最好;研究认为, CeO2 所提供的氧对 SO2 和 CO 的氧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不同形貌的纳米氧化铈晶体,也表现出不同的抗 SO2/CO中毒性能。 论文对混合催化剂的CO抗中毒性能及机理也进行深入探讨。最后,针对研究工作中的不足,对今后的进一步工作进行了展望。 在完成自己博士在读期间研究工作的介绍后,徐峰同学对各位评委提出的问题作了认真解答,并保证按照所提的建议和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祝贺徐峰同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希望其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努力拼搏,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PS:徐峰同学在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一作论文 6) Feng Xu , Ran Xu, Shichun Mu *. Enhanced CO and SO2- poisoning resistance for CeO2 modifiedPt/C catalysts applied in PEM Fuel Cell s , Electrochimica Acta, 2013, 112, 304-309. 5) F eng Xu and Shichun Mu ∗. Nanoceramic Oxide Hybrid Electrolyte Membranes for Proton ExchangeMembrane Fuel Cells ,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2014,Vol. 14, 1169–1180 (Invited review article). 4 ) Feng Xu , Ran Xu, Shichun Mu*. Nano mineral fiber enhanced catalyst coated membranes for improving polymer electrolyte membrane fuel cell durability ,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 2011, 196:10563-10569. 3) Feng Xu , Shichun Mu*, Mu Pan. Decoration of Carbon Nanotube with SiO2 Nanoparticles to Improve Polyelectrolyte Membrane Performance ,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2011 (11), 10896-10899. 2) Feng Xu , Shichun Mu*, Mu Pan. Mineral nanofibre reinforced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membranes with enhanced water retention capability in PEM fuel cells ,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11, 377: 134-140. 1) Feng Xu , Shichun Mu*, Mu Pan. Recycling of Key Materials for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Applied in PEM Fuel Cell by Acid Processing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0, 35:2976-2979. 何大平同学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2013年5月15日,我组何大平同学进行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主席为华中科技大学黄云辉教授,成员包括武汉大学陈胜利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王得丽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潘牧教授和麦立强教授。 何大平同学就其研究工作—— 基于石墨烯(GNS)双功能作用与石墨烯三明治结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 ,向在场的各位评委、老师及同学们作了详细介绍。他首先提出 了GNS表面基团与石墨化程度对贵金属Pt催化剂稳定性的双功能作用,并确定了最佳的O/C原子比。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全氟磺酸(PFSA)修饰、GNS表面磺化接枝及N掺杂处理,制备得到了一系列具有较高催化活性及电化学稳定性的GNS载Pt催化剂。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了PFSA修饰对提高Pt催化剂抗CO中毒性能及N掺杂对GNS载Pt催化剂氧化原反应(ORR)稳定性有着积极的影响。最后,针对GNS二维片层结构的堆叠和团聚问题,制备出了具有三明治结构的GNS/纳米导电碳球复合材料,作为Pt催化剂载体,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稳定性均得到较大提高。 在完成自己博士在读期间研究工作的介绍后,何大平同学对各位评委老师提出的问题作了认真解答,虚心接受了各种中肯的建议和意见。最后祝贺何大平同学完成其博士研究工作,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希望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成绩! PS:何大平同学在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一作论文 8) Daping He , Kun Cheng, Yuli Xiong, Zongkui Kou, Xu Chen, Mu Pan, Shichun Mu*. Simultaneously Sulfonated and Reduced Graphene Oxide as Highly Efficient Supports for Metal Nanocatalysts , carbon, 2014, 66, 312-319. 7) Daping He , Yulin Jiang, Mu Pan, Shichun Mu*. Nitrogen-doped reduced graphene oxide supports for noble metal catalysts with greatly enhanced activity and stability ,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13, 132-133, 379-388. 6) Daping He , Kun Cheng, Tao Peng, Mu Pan, Shichun Mu*. Graphene/carbon nanospheres sandwich supported PEM fuel cell metal nanocatalysts with remarkable high activity and stability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3,1, 2126-2132. 5) Daping He , Kun Cheng, Tao Peng, Xueliang Sun, Mu Pan and Shichun Mu*. Bifunctional Effect of Reduced Graphene Oxides to Support Active Metal Nanoparticles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nd Stabilit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2012, 22 (39), 21298 -21304. 4) Daping He , Kun Cheng, Huaiguang Li, Tao Peng, Shichun Mu* and Mu Pan. Highly Active Platinum Nanoparticles on Graphene Nanosheets with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Stability and CO Tolerance , Langmuir, 2012, 28:3979–3986. 3) Daping He , Shichun Mu* and Mu Pan. Improved Carbon Nanotube Supported Pt Nanocatalyts with Lyophilization Method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2, 37:4699-4703. 2) Daping He , Chao Zen, Cheng Xu, Shichun Mu*, Mu Pan. Polyaniline functionalized carbon nanotube supported platinum catalysts with the presence of π-π bonds . Langmuir, 2011, 27: 5582–5588. 1) Daping He , Shichun Mu* and Mu Pan. Perfluorosulfonic acid-functionalized Pt/carbon nanotube catalysts with enhanced stability and performance for use in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 Carbon, 2011, 49 (1) : 82-88.
12967 次阅读|9 个评论
吴瑞奖学金欢迎你的加入
rwmf 2014-3-25 08:36
2014年,旨在继承吴瑞先生提携青年才俊的遗志而设立的吴瑞奖学金已经走入了第六个年头。五年来,我们通过吴瑞奖的评选,不断的发现华人生命科学领域中具有巨大潜力的优秀博士研究生们,并为他们继续深造提供帮助。 吴瑞奖学金着眼于申请人对科学研究的专注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通过申请,申请人不仅对所从事的研究课题进行重新梳理,同时也是对研究成果不断凝炼升华的过程。在这里可以与同龄人比肩,可以与大师面对面沟通。我们相信,这将都是你的宝贵财富。 2014年吴瑞奖报名截至时间(3月31日)即将临近,只要你热爱科研,相信自己很优秀,我们就欢迎你的参与。 吴瑞奖学金申请官网: www.raywumemorialfund.org
3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关键是什么?
lxj6309 2013-12-11 14:27
在教育部官员公布的招生考试改革七条路径的第六条中提出:“ 建立博士研究生 ‘ 申请-考核 ’ 录取制度。”我认为,这仅仅是指出了形式,而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的关键是首先确定培养费用来源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别确定招生培养考核办法。比如对于为了完成导师项目而招收的学生,可以导师说了算,但是毕业授学位要经过机构单位的考核,其培养费用完全由项目经费支付。对于培养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人才或基础学科人才,则应实行集体考核招生或考试选拔招生,不应由一人说了算。
个人分类: 教育|30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山东大学关于开通2013年博士研究生补报名与补交费系统的通知
jyx123321 2013-2-23 17:00
关于开通2013年博士研究生补报名与补交费系统的通知 时间: 2013-02-23 07:08 来源: 未知 作者: 研招办 点击: 949次 !-- 各相关考生: 应广大考生要求,现开通博士研究生补报名与补交费系统,具体通知如下: 1.补报名时间:2013年2月23日3 月5日12:00; 2.补交费时间:2013年2月23日3 月5日16:00; 3.报名与交费注意事项及报名系统入口请点击 山东大学2013年博士研究生网上报名系统 (点击 --    各相关考生:   应广大考生要求,现开通博士研究生补报名与补交费系统,具体通知如下:   1.补报名时间:2013年2月23日—3 月5日12:00。   2.补交费时间:2013年2月23日—3 月5日16:00。   3.报名与交费注意事项及报名系统入口请点击“ 山东大学2013年博士研究生网上报名系统 ”,报名与交费时间以本通知为准。   请相关考生做好补报名与补交费的相关工作,过时我办将不再办理报名与交费的相关事宜。   特此通知!                           山东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13-2-23
1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也谈研究生自费
edenbelle 2013-2-9 21:48
首先祝大家春节快乐。 最近科研界最火爆的新闻可能就是研究生全自费这项新政策了。同意的也有,不赞同的也有,客观分析的也有。关于这点我也想说说。 抱着冷静分析的态度,我认为对于这项政策可能产生的各种情况,上层领导们应该都分析到了。毕竟这个事情关系到以后很长时间国家的科研发展,人才储备情况。其实,在中国,很多政策的制定都是经过很多领导们的深思熟虑的。而且,我不认为一个能在13亿人口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国家高层领导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白痴。只不过,他们的政策制定可能更符合局部人的利益,更符合当时当地的眼前利益,更符合中国精英模式下的精英们的利益。 辩证的看,我不认为这项政策有错,也不认为没有问题。没有矛盾的发展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于中国,这个有着独特发展气息的国家来说,所有的尝试都只能一步步探索着来。这就跟科学发展一样,一切政策的正确与否,只有当时间的车轮辗过时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 对于这件事情的发展,我认为国家出台的政策已是板上钉钉。所有的不满也只是一些无法适应此政策的无聊宣泄。现在我们要做的,就只有利用这项正常可能带来的优势为我们国家的科研事业服务。 个人想法,如有偏颇,请谅解。 蛇年春节!
2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12月11日举行2011级科学技术史博士研究生开题答辩会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2-12-8 17:49
西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答辩会分组情况审核表 2 培养单位: 数学系 类别 (博士 / 硕士) 博士 第( 2 )组 答辩会时间 2012 年 12 月 11 日 答辩会地点 南校区 4310 室 专 家 组 姓名 职称 单位 备注 组长 李文林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 成员 姚 远 教授 学报编辑部 曲安京 教授 数学系 袁 敏 副教授 数学系 赵继伟 副教授 数学系 学 生 组 序号 姓名 学号 专业 导师 拟定学位论文题目 1 亢小玉 201110095 科学技术史 曲安京 中国近代数学经由期刊载体的发展和演化 2 刘娅娅 201110096 科学技术史 曲安京 中西等程律计算历程比较研究 3 邹学文 201110097 科学技术史 曲安京李文林 线性算子谱理论的历史研究 4 宋轶文 201110098 科学技术史 姚 远 17 、 18 世纪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与物理科学 培养单位意见 研究生院意见
个人分类: 姚远纪事|2699 次阅读|1 个评论
招收2013年生物信息学方向博士研究生1-2名
huangyanxin356 2012-11-7 09:21
招生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 专业要求:生物信息学、生物学、计算化学、理论物理、计算机、数学等专业背景,具有较好的计算机水平,有志于从事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研究。 导师简介: http://www.nenu.edu.cn/professor/pro/show.php?id=1069 联系方式: Email: huangyx356@nenu.edu.cn 有意的同学请发自己的简历到上面信箱。
个人分类: 信息发布|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京大学接收外单位博士生“研究生访学项目”通知
热度 2 xiegming 2011-11-8 22:42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批准,北京大学“研究生访学项目”于2005年10月正式启动,该项目的基本目标在于通过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从而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012年北京大学计划接收访学研究生10-15名左右,从2012年2月13日起,进行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访学。 一、 申请条件 1、 重点大学计划内非定向全日制在读博士研究生。 2、 思想品德良好,身心健康。 3、 已经完成本校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与学分,专业基础扎实,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秀。 4、 访学目标明确,有详细的访学计划,有较强的学术发展潜力。同等条件下,在学术竞赛中获奖以及在专业学术杂志上发表过文章者优先考虑。 5、 院系的其他要求。 二、 申请程序 1、 登陆教育部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北京大学专题网站( http://grs.pku.edu.cn/chuangxin/ ),下载并填写《2012年北京大学研究生访学项目(接收)申请表》,连同加盖公章的研究生成绩单和一封导师推荐信邮寄至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报名截止至2011年12月4日(以当地邮局邮戳时间为准),申请材料概不退回。并同时将申请表的电子版、推荐信的电子版以附件形式发送至邮箱: grsqyz@pku.edu.cn ,邮件标题格式要求为:“2012研究生访学申请——XXX(姓名)——XX大学”。 2、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届时在教育部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北京大学专题网站上公布拟接收的访学研究生名单,同时寄送《北京大学接收外单位访学研究生协议书》给派出学校研究生院或拟接收访学研究生。 3、 访学研究生的派出学校填写《北京大学接收外单位访学研究生协议书》。 4、 被接收的访学研究生须在规定的日期,持本人身份证、学生证和《北京大学接收外单位访学研究生协议书》到北京大学研究生院2201室报到,逾期不报到者视为自动放弃访学资格。 三、 对访学研究生的要求 1、 访学结束前两周,访学研究生应向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提交《北京大学访学研究生学习情况考核表》,电子版与书面版各一份。 2、 访学结束前,访学研究生应向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提交《北京大学外单位访学研究生离校转单》。 3、 访学研究生在北京大学访学期间,在北京大学导师的指导下,利用北京大学的研究条件与教学资源开展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北京大学是知识产权所属单位,访学研究生作为个人拥有该知识产权的相应部位;任何公开发表或内部学习的刊物与资料上,凡是出现利用北京大学的研究条件与教学资源开展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应有北京大学以及相应指导教师署名,并注明受北京大学“研究生访学项目”资助。 4、 院系的其他要求。 四、 相关事宜 1、 访学研究生在北京大学的学习与科研任务由接收院系落实。 2、 访学研究生一般不需要缴纳学费,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协同其他职能部门,协助提供访学研究生访学期间必要的学习、生活条件。 3、 访学研究生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应遵守学校的管理规定及规章制度。 4、 访学期间,访学研究生如需要选修课程成绩单,须按照外单位旁听生手续办理,详见《关于外单位人员旁听研究生课程的暂行规定》。 5、 访学研究生应按协议要求时间返回派出学校,届时北京大学将不提供任何学习生活条件。 五、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红二楼研究生院2201室 邮编:100871 联系人:瞿毅臻 联系电话:010-62755598 电子邮箱: grsqyz@pku.edu.cn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2011年11月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3705 次阅读|3 个评论
碎碎念。。。。。
热度 1 zhangyanlei 2011-9-30 23:51
实验室的水越来越冰,冬天也就要来了,导师那张脸,使得我很怀念昆明暖暖的冬日,还有硕士导师的亲切笑颜,而更多的让我想起了昆明的柔软时光。。。。。 我是博士研究生。 我是博士研究生? 我是博士研究生。。。。 有时候想到这个问题自己会偷偷发笑,总之觉得自己居然都能读书读到博士研究生。。。。。。。 我一直以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我连很小的一点自信都没有,同事说你真厉害居然两次考上博士,一次还是在上班期间,实验室的人说你真厉害,居然有那么好的工作还来读博士,更可气是单位居然还发全勤的待遇,其实只有我知道,我只是要逃避一些东西而已。。。。
236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什么是个博士生就抢手?
热度 2 yzhang111 2011-8-24 22:33
不管好的坏的,只要是个博士生,就一定有人抢。学习成绩倒数第一的,动手能力接近零的,能侃不能干的,一天打鱼四天晒网的,喜欢跟导师干仗的等等都包括(另:中国学生在这部分人中的比例呈现指数增长态势,不知道是和扩招有关,还是和计划生育有关?)。这种地方简直就是博士生的天堂!哪里有这种地方?别说这种地方还真有。 美国大学的医学院就是! 现在大多数美国大学的医学院都有个Umbrella Program。叫什么的都有,什么Programs in Biomedical Sciences啦,Integrated Biological Sciences啦,Integrated Graduate Program啦等等。反正换汤不换药,都是医学院基础学科用来集体招收博士生的。这个东西有这两个 好处 : 1. 更容易招到好学生。如果各个小Program单独招生,难保不出现拉关系走后门现象。我如果跟在招生委员会里的同事推荐个稀松二五眼的候选人,同事一般至少给个面子,从而造成严重的不正之风。 2. 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中央集权管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课堂教育、有利于拿到training grant。 可惜的是这个Umbrella Program也有个非常严重的 弊端 : 学生可自由选择研究方向和导师。 这条看上去好像应该算优点。可最后的结果是穷的更穷,富的更富。学生们都蜂拥到诸如Neuroscience,Human Genetics and Genomics,Cancer Biology,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等等学院热点,造成Physiology and Biophysics,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等乏人问津。也造成了本文开头描述的那一幕,不太热的Program为了生存,只好是个人就要,质量好坏根本不是考虑的因素。当然学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控制每个导师的最高学生数量,对不太热门的Program采取定向招生等等。但这些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势。 其实造成这个现象更深层的原因是僧多粥少。有能力、有经费、或有名声的导师大大超过招到的学生数量。这造成了一些新开张的小老板难以招架,很难吸引到好学生。可是这些小老板为了将来能成终身教授(Tenure),又需要有一些教育方面的贡献(评终身教授看三条:研究、教育、和服务),所以只好再差的学生都要。听说过好几个这样的例子:老板为了差学生能毕业,亲自动手,或动员全实验室一起围着他/她转。呵呵,差学生和上帝的距离不远了。想想就够累的。 结论1:想拿博士学位?到天堂来吧! 结论2:想增加录取机会?报冷门专业吧! 这结论2是机密,千万别说是我说的。
6374 次阅读|8 个评论
药剂学泰斗顾学裘教授去世享年100岁
热度 4 windlight 2011-8-3 08:29
顾老是我国建国后最早的当家教授,沈药国家重点学科药剂学的元老。可惜在校10年未曾一睹真容。百年仙逝,传奇人生。致哀。 zt 沈阳药科大学顾老简介 http://www.syphu.edu.cn/yxy/jsjj/yaoj/gxqjj.html http://www.syphu.edu.cn zt 药剂学泰斗,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终身教授顾学裘2011年8月2日去世。 顾学裘,药剂学家和药学教育家。长期致力于药学教育和药学研究,培育了几代药学科技人才。他在药物制剂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著作,对我国医药事业做出了贡献,尤其在抗癌药物新剂型——多相脂质体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1978年以后,他先后任沈阳药学院药学系主任、沈阳药学院副院长、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药剂分科学会主任委员、辽宁省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委员、辽宁省科协副主席、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药学专题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评议组成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辽宁省民盟副主任委员及《药学学报》等5种全国性杂志副主编、编委或顾问等职。在1978年至今的10余年间,他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6名;他领导制剂研究室和研究生,并与校内外广泛协作,进行了抗癌药物新剂型——多相脂质体的研究,开发了10余个系列品种,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参加了7次国际学术会议的学术交流;主编出版了《药物制剂注解》(再版)、《药剂学》(全国教材)、《药物制剂新剂型选编》、《药物制剂专利手册》、《英拉汉药学词汇》等7部著作,近500万字。1984年,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劳动模范称号。1988年,获沈阳市科技突出贡献奖。 http://www.dxy.cn/bbs/topic/20749833?ticket=ST-173015-LopxPlwi1E5iwjgjepYmrbiRiMB1ZkfKKCc-20 还没有官方消息发布,已经电话证实,以上消息为丁香园报道 zt   http://baike.baidu.com/view/311803.htm 顾学裘 顾学裘(1912-2011 ),教授。 江苏 青浦 (今属 上海 市)人。1936年毕业于上海中法大学药科,在国立药专任教。1945年考取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194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副教授。1949年任浙江医学院教授,药学系主任,并兼任浙江第一制药厂首任厂长。1955 年调至沈阳药科大学工作至今。首批辽宁省优秀专家。   顾学裘教授为全国科协委员,辽宁省科协副主席,辽宁省药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政协三、四、五、六届副主席,省民盟副主任委员,省医药局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评议组成员,全国性五种药学杂志的主编、副主编和顾问等职务。   顾学裘教授是国家药典委员会首批成员, 新中国第一个药剂学硕士生导师,第一批药剂学博士生导师,全国惟一药剂学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全国第一个药剂学博士后流动站的核心,是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药学教育家 ,1990年被国家教委、科委授予“全国高校先进工作者”称号。   顾学裘教授从教70年中发表论文200余篇,编写著作30余部,1956年出版的《制剂学》是我国第一部药剂专著,为卫生部指定对外交流的10部医药专著之一;120万字的《药物制剂注解》是一部巨著,为全国药学工作者首选必读; 《中国多相脂质体研究》对我国医药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培养硕士生、博士生数十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几十年科研工作均处国内外领先水平,脂质体的研究1986年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1987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脂质体研究及药品生产领先于国外十多年,为脂质体医药应用的奠基人。
个人分类: 知道分子 分享|6600 次阅读|4 个评论
专业学位和独立学院:高等教育贬值的根源
热度 20 DNAgene 2011-7-16 19:47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最近介绍说,“ 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 ,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规模,也是“规划纲要”提出的高等教育改革重点。”“2010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占硕士生的比例,已从2008年的6%提高到25%,而这一数字在2011年再次提高,达到30%。” 本人不看好专业学位,不同意有关规划,现发表个人意见如下。供广大网友参考讨论,期待有关领导能听到高校基层教师的意见。 硕士和博士的专业学位就相当于本科教育中独立学院的再版。本科、硕士、博士贬值的根源可能就在于专业学位和独立学院。 请反思独立学院和专业学位的教育质量,可以考察学生各种证照(英语六级证、律师证、。。。)的通过率、用人单位的认可度(不包括专业学位人员原工作单位)、拿到学位五年或十年后毕业生在社会上取得的成绩和社会地位。。。。 可以考察的指标很多很多, 除了交学费对学校财务状况改善这一贡献外 ,请网友和领导们思考专业学位在哪些方面能超过学术型硕士、博士研究生。 省属院校也可能培养出超过北大毕业生平均水平的个别优异人才。请个别优异的专业学位获得者不要生气,我说的是专业学位和独立学院毕业生整体学术、知识水平偏低,并没有排除个别人出类拔萃。同时也请提醒各位领导判断问题时避免以个别案例为依据,要考察整体水平。 补遗:经吕喆老师提醒,本人意识到专业学位的社会意义还有"给很多老师提供了兼课或返聘的机会"。 部分相关新闻: 教育部将设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 一些名校办独立学院 收“贴牌费”获利亿元 MBA 误国 - Driven off the Road by M.B.A.s ,看看人家美国人看待专业学位的高度,本人简直是鼠目寸光了。 从百度上搜到了专业学位和独立学院的一些介绍 http://baike.baidu.com/view/346222.htm 专业学位。一般指有专门职业要求的研究生教育学位,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主要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国主要在硕士层次设置专业学位,经批准已经在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法律等37个学科,举办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专业学位原则上招收大学本科后有一定专门职业实践经验的人员,2009年个别专业招收的学生范围开始扩展到应届本科毕业生。 http://baike.baidu.com/view/37480.htm 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
6507 次阅读|53 个评论
怎样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
热度 2 stoneblue 2011-7-14 09:48
两个基本原则: (1)学术上一定要严格要求,这是原则问题; (2)生活上给予照顾和关怀。 解释:指导研究生,导师和学生最主要的关系桥梁是学术,这是其它一切的基础和纽带。如果一个学生本科毕业了,不再继续读书了,我想导师和这个学生不存在什么学术上的师生关系。是学术的追求,将学生和导师联系在一起。 一般学生到研究生阶段了,都是成年了;他们在生活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作为导师不要有更多的干涉。但是,他们依然是学生,依然没有固定稳定的收入来源,这对他们生活极为不利,势必或少或多有一些困难。所以此时,必要的生活关怀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这种帮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心理上的抚慰也是必要的。 研究生一般都是刚刚初涉学术,又是年轻人;导师一般都是过来人,是有经验的人。青年人是要犯错误的,毕竟年轻;但是要在此时要容忍、引导和帮助;这是责任,也是导师人格的体现。 anyway,导师应该努力践行这两点。
552 次阅读|2 个评论
‘院士’招牌的‘速效救心’作用
热度 4 lin602 2011-7-9 23:06
‘院士’名称有‘速效救心’作用,你相信吗? 我认识的一位教授,到了退休年龄,办了退休手续,手上也没有多少经费了,实验室也交出来了,有的原来下属也‘势利’地不尊重他了。 退休的那年,这位七十岁左右的高龄突然被评为了院士,哈哈。 接着,实验室不但给了还扩大了,豪华装修,本来学术生涯已经走到尽头的这位教授,学术生命神奇般地活过来,并且青春焕发,不但很多科研经费,而且经常主持重大会议,手下又是一大帮‘科研团队’,又是‘成果累累’。你说,院士的称号不是‘速效救心丸’吗? 还有的院士,招的博士研究生是另一学科的,做的科研也是那博士研究生的学科,与这位院士毫无关系,在学术上,可以说,博士研究生可以做这院士的导师了。你说怪吧!
3105 次阅读|8 个评论
自信是‘土’博士自我解放的法宝
热度 3 yzhang111 2011-6-27 01:15
近来发现和自己经历相似的人原来如此之多,渐渐地感觉这中间可能有些共性的东西需要总结。但愿对希望或正在找tenure-track位子的‘土’博士们有点儿帮助。此贴要点是自信是能否成为1/200的关键(一个tenure-track的位子有200人申请是常态)。 1. 土博士真土吗?答案:否。最近几年有机会在一些美国博士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中做主席委员什么的,对美国的博士研究生的水平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和自己在国内时做博士研究的经历比较,感觉起码十几年前国内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并不差,毕业标准也并不低。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些土博士应该更加自信我们并不比别人低一头。个人水平的差异不能代表群体差异。只要我们想做成某件事,只要足够努力,我们肯定能做到! 2. 我们真的是‘奴隶’吗?答案:非也。很多到美国的土博士后们感觉自己是老板的奴隶。卖命工作也换不回来多少报酬,感觉老板天天无所事事,天天盯着自己是不是在干活。出了成果是老板的。老板拿着自己的成果申请经费,申请专利,发表文章,到处演讲。我们自己好象除了能做个第一作者,或者老板发善心让自己在一些小研讨会上来个口头报告之外就啥也没有了。其实我们应该想想只有我们土博士才这样的待遇吗?这难道不是博士后们的共同遭遇吗?我们应该从更积极的一面考虑:发表文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东西,没有这样的积累,谁会解放我们给我们独立的机会? 3. 他们真的承认我们的‘土’博士学位?答案:真的。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这个问题的答案越来越清晰。学位的歧视并没有完全消除,但有极大改善。美国人会觉得让中国如此迅速强大起来的中国人肯定差不了。所以我天天祈祷中国早日成为No. 1。呵呵。如果你的productivity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其实没人在乎你是哪里毕业的。 ‘土’博士们找到tenure-track位子的近年迅速增加,身边惺惺相惜的土博士同事越来越多。打败Harvard, Caltech, Stanford, Duke等牛校来的竞争者笑到最后真的没那么难,呵呵。
56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博士研究生三年发表12篇论文给我们的启发[转自钟伟先生博客]
热度 1 evonchang 2011-6-17 22:57
综合性院校对于理科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都有发表研究论文的数量要求,比如南京大学对于从事 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临床医学基础研究的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必须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申请人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三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其中有一篇是在SCI索引源刊物上发或被EI(全文检索)收录。 2、有两篇及以上在SCI索引源刊物上发表或被EI(全文检索)收录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 这是校研究生院的基本要求,实际上各院系、不同的导师对自己的学生可能会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有的导师要求三篇全部是SCI论文,有的要求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必须大于多少才算数,还有的要求所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总和要大于多少才能毕业。 每年都会有为数不少的研究生因为达不到这些标准而无法如期毕业。 前天参加了刘同学的博士论文答辩,感触颇多。刘同学2008年从河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来到南大攻读博士学位,三年时间共发表了12篇研究论文!这12篇论文全部是第一作者,全部发表在物理、化学领域的一流学术刊物上,其中Appl. Phys. Lett. 6篇, Opt. Lett. 2篇,Chem. Commun. 1篇,J. Nanosci. Nanotechnol. 1篇, Solid State Commun 1篇, Appl. Phys. A 1篇。 为什么刘同学能够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取得如此出色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勤奋。这是取得成绩的必要条件。据其他同学介绍:刘同学非常勤奋,经常看到他在食堂吃完饭以后在校园散散步,就回到实验室非常专注地从事科研工作。也有一些学生,也是成天呆在实验室:一会儿QQ聊天,一会儿听听音乐、打打游戏,一会儿看看视频,一天下来科研上的收获很少,甚至都无法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一篇文献。如果这样日复一日,三年能学到多少知识、能获得多少科研成果就可想而知了。 2)扎实的理论功底。刘同学硕士期间主要从事理论研究,来南大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实验室其他研究生得到的实验结果赋以物理模型或理论解释,比如一些半导体纳米结构的生长机理研究、拉曼散射研究等。刘同学不从事实验工作,而是用理论来解释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这是他比较“讨巧”的地方。他的理论工作所依靠的实验结果都是实验室其他同学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得到的。实验室提供了很多有趣的实验结果,理论和实验的紧密结合是他成功的另外一个原因。 3)科学的悟性。从事科研工作只是勤奋是不够的,还需要悟性。有些同学也非常勤奋,可是科研工作没有章法,眉毛胡子一把抓,做了很多工作却没有好的结果或者是有了结果也不会归纳总结。因此悟性很重要。如果没有这种悟性,再好的实验结果,再多的实验结果摆在你面前,也未必能产生物理思想、提出物理模型去进行理论解释。刘同学看到一个有趣的实验结果,就会思考其内在的物理图像和物理机制,并想法设法用理论来加以描述和解释。 暂时想到这么多,希望理科的博士研究生们能认真思考一下;也希望所有研究生都能按期毕业,找到理想的工作! 后记:有朋友认为刘同学只是把别人的实验结果拿来“计算”一下,似乎很不以为然。理论解释不重要吗?要找到具有指导意义的、有规律性的结果,能离开理论研究吗?我们都知道,物理是最简约的科学,物理的语言是数学。我们实验室也有很多有趣的实验结果,可惜就缺乏这样一个能够从理论高度解释这些结果的人。
个人分类: 科研经验|268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博士研究生三年发表12篇论文给我们的启发 精选
wanghuatao09 2011-6-13 23:47
博士研究生三年发表12篇论文给我们的启发 精选 已有 27032 次阅读 2011-5-20 16:29 |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研究生,博士,毕业,论文 综合性院校对于理科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都有发表研究论文的数量要求,比如南京大学对于从事 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临床医学基础研究的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必须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申请人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三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其中有一篇是在SCI索引源刊物上发或被EI(全文检索)收录。 2、有两篇及以上在SCI索引源刊物上发表或被EI(全文检索)收录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 这是校研究生院的基本要求,实际上各院系、不同的导师对自己的学生可能会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有的导师要求三篇全部是SCI论文,有的要求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必须大于多少才算数,还有的要求所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总和要大于多少才能毕业。 每年都会有为数不少的研究生因为达不到这些标准而无法如期毕业。 前天参加了刘同学的博士论文答辩,感触颇多。刘同学2008年从河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来到南大攻读博士学位,三年时间共发表了12篇研究论文!这12篇论文全部是第一作者,全部发表在物理、化学领域的一流学术刊物上,其中Appl. Phys. Lett. 6篇, Opt. Lett. 2篇,Chem. Commun. 1篇,J. Nanosci. Nanotechnol. 1篇, Solid State Commun 1篇, Appl. Phys. A 1篇。 为什么刘同学能够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取得如此出色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勤奋。这是取得成绩的必要条件。据其他同学介绍:刘同学非常勤奋,经常看到他在食堂吃完饭以后在校园散散步,就回到实验室非常专注地从事科研工作。也有一些学生,也是成天呆在实验室:一会儿QQ聊天,一会儿听听音乐、打打游戏,一会儿看看视频,一天下来科研上的收获很少,甚至都无法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一篇文献。如果这样日复一日,三年能学到多少知识、能获得多少科研成果就可想而知了。 2)扎实的理论功底。刘同学硕士期间主要从事理论研究,来南大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实验室其他研究生得到的实验结果赋以物理模型或理论解释,比如一些半导体纳米结构的生长机理研究、拉曼散射研究等。刘同学不从事实验工作,而是用理论来解释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这是他比较“讨巧”的地方。他的理论工作所依靠的实验结果都是实验室其他同学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得到的。实验室提供了很多有趣的实验结果,理论和实验的紧密结合是他成功的另外一个原因。 3)科学的悟性。从事科研工作只是勤奋是不够的,还需要悟性。有些同学也非常勤奋,可是科研工作没有章法,眉毛胡子一把抓,做了很多工作却没有好的结果或者是有了结果也不会归纳总结。因此悟性很重要。如果没有这种悟性,再好的实验结果,再多的实验结果摆在你面前,也未必能产生物理思想、提出物理模型去进行理论解释。刘同学看到一个有趣的实验结果,就会思考其内在的物理图像和物理机制,并想法设法用理论来加以描述和解释。 暂时想到这么多,希望理科的博士研究生们能认真思考一下;也希望所有研究生都能按期毕业,找到理想的工作! 后记:有朋友认为刘同学只是把别人的实验结果拿来“计算”一下,似乎很不以为然。理论解释不重要吗?要找到具有指导意义的、有规律性的结果,能离开理论研究吗?我们都知道,物理是最简约的科学,物理的语言是数学。我们实验室也有很多有趣的实验结果,可惜就缺乏这样一个能够从理论高度解释这些结果的人
个人分类: 科研人生|3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钟伟:博士研究生三年发表12篇论文给我们的启发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1-6-9 15:23
博士研究生三年发表12篇论文给我们的启发 作者:钟伟 综合性院校对于理科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都有发表研究论文的数量要求,比如南京大学对于从事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临床医学基础研究的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申请人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三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其中有一篇是在SCI索引源刊物上发或被EI(全文检索)收录。 2、有两篇及以上在SCI索引源刊物上发表或被EI(全文检索)收录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 这是校研究生院的基本要求,实际上各院系、不同的导师对自己的学生可能会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有的导师要求三篇全部是SCI论文,有的要求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必须大于多少才算数,还有的要求所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总和要大于多少才能毕业。 每年都会有为数不少的研究生因为达不到这些标准而无法如期毕业。 前天参加了刘同学的博士论文答辩,感触颇多。刘同学2008年从河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来到南大攻读博士学位,三年时间共发表了12篇研究论文!这12篇论文全部是第一作者,全部发表在物理、化学领域的一流学术刊物上,其中Appl. Phys. Lett. 6篇, Opt. Lett. 2篇,Chem. Commun. 1篇,J. Nanosci. Nanotechnol. 1篇, Solid State Commun 1篇, Appl. Phys. A 1篇。 为什么刘同学能够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取得如此出色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勤奋。这是取得成绩的必要条件。据其他同学介绍:刘同学非常勤奋,经常看到他在食堂吃完饭以后在校园散散步,就回到实验室非常专注地从事科研工作。也有一些学生,也是成天呆在实验室:一会儿QQ聊天,一会儿听听音乐、打打游戏,一会儿看看视频,一天下来科研上的收获很少,甚至都无法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一篇文献。如果这样日复一日,三年能学到多少知识、能获得多少科研成果就可想而知了。 2)扎实的理论功底。刘同学硕士期间主要从事理论研究,来南大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实验室其他研究生得到的实验结果赋以物理模型或理论解释,比如一些半导体纳米结构的生长机理研究、拉曼散射研究等。刘同学不从事实验工作,而是用理论来解释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这是他比较“讨巧”的地方。他的理论工作所依靠的实验结果都是实验室其他同学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得到的。实验室提供了很多有趣的实验结果,理论和实验的紧密结合是他成功的另外一个原因。 3)科学的悟性。从事科研工作只是勤奋是不够的,还需要悟性。有些同学也非常勤奋,可是科研工作没有章法,眉毛胡子一把抓,做了很多工作却没有好的结果或者是有了结果也不会归纳总结。因此悟性很重要。如果没有这种悟性,再好的实验结果,再多的实验结果摆在你面前,也未必能产生物理思想、提出物理模型去进行理论解释。刘同学看到一个有趣的实验结果,就会思考其内在的物理图像和物理机制,并想法设法用理论来加以描述和解释。 暂时想到这么多,希望理科的博士研究生们能认真思考一下;也希望所有研究生都能按期毕业,找到理想的工作! 后记:有朋友认为刘同学只是把别人的实验结果拿来“计算”一下,似乎很不以为然。理论解释不重要吗?要找到具有指导意义的、有规律性的结果,能离开理论研究吗?我们都知道,物理是最简约的科学,物理的语言是数学。我们实验室也有很多有趣的实验结果,可惜就缺乏这样一个能够从理论高度解释这些结果的人。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59do=blogid=446216from=space 发布时间: 2011/6/8 14:48:24  浏览次数: 223 次
个人分类: 科技学位论文写作|306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位博士研究生的来信和简单答复
热度 1 Fangjinqin 2011-6-4 07:30
方老师,您好,这是我第一次来您博客留言.先是在科学网上拜读了您的博文,然后在我课题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了您曾经发表过的文献,研究跨度如此之大,让我深感触动.我是光学工程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目前正在进行光纤激光器的研究,但我心中一直有个梦想,希望能够理解这个复杂的让人困惑的真实世界.从去年开始接触到了复杂系统的思想,又开始看了哈肯 的《协同学》系列,发现激光器本身就是一个具备实验基础的复杂系统。在和老板交流之后,将课题方向转移到了研究光纤激光器中的非线性动力学,并想从这一角度来研究工程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复杂动态现象,我心中的目标就是,通过激光器理解复杂系统、理解真实世界。在学习您的《非线性环型腔反馈激光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及其混沌控制》一文中,我遇到了一些困惑,希望得到您的指点: 1、Ikeda和Otsuka等提出的环形腔模型是含有多块非线性折射率介质的被动腔,并无增益介质,为何可将这一模型与环形腔激光器等价?这一模型如何与真实的环形腔激光器联系? 2、DDE方程里是否包含增益损耗过程?DDE方程化简后均表达为相位项,混沌行为的主体也是光场的相位,相位的混沌如何与光子数的混沌联系?如何测量这一相位? 3、Ikeda-Otsuka模型的完整的DDE方程如何通过逆算符方法求解?我查阅的文后的参考文献,由于均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许多文献无法得到全文,因此未能找到求解环形腔激光器系统的内容。 4、Otuka写过《Nonlinear Dynamics in Optical Complex Systems》一书,书中光学复杂系统指的是含有大量自由度的主被动光学系统,包括多模激光器等。书中内容截止于2001年,请问目前光学复杂系统这一方向最新的主题是什么呢? 在百忙之中打扰您,十分抱歉,期盼能得到您的些许指导,不胜感激! 某研究生(名字不便公开)。 Fangjinqin 刚刚 你看到的文章是我90年代初指导研究生的工作。快20年了。目前我非常忙,忙不过来考虑你提出的问题,过一段再说。关于分解法可以看我在“物理学进展”(1993,13(4):441-560)长篇综述,及在“物理学报”等杂志上的文章。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3805 次阅读|2 个评论
强烈呼吁!
热度 8 lin602 2011-5-31 08:20
强烈呼吁: 1 博士研究生外文科目的入学考试,着重于自己专业外文资料阅读速度、准确性及专业文章的外文写作,取消基础或普通英语(例语法、句法)的考试内容。取消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强制性外文课程的学习。 2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外文学习,从下面二方面进行,一是专业英语文献的写作与阅读速度(一定要在速度上达到要求),翻译技巧与准确性,二是象小孩子那样练听力与说,能够进行普通或者日常的英文听与说(如果已经达到要求,可以免修),能够达到用外文与外国人进行简单交流。 3 取消研究生阶段的政治课学习,例如‘自然辩证法’等,这是一门没有用的课,我在二十多年前学习的内容,在我教学与科研中基本上没有用。 4 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政治课考试科目。 目前我们的学生与研究生们都是‘哑巴英语’,用英文写文章投稿‘语不达意’,甚至看英文专业资料都‘蜗牛爬行’。所背的政治课内容是‘竹篮打水’。目前的这些学习内容与方法,其实有点‘谋财害命’。 网上都是从事教育与科研的学人与研究生,我们可以在不同场合,用不同形式来进行宣传与推动。
3021 次阅读|15 个评论
不想上课的博士生,是不是科研很牛?
chrujun 2010-10-11 12:17
今天去给博士生们上课,发现7人选修,只去了3人,其他人全部出差去了。更加吃惊的消息,一位同事的博士生课程,5人选修,竟然没有一个人去上课,只好取消了教学活动。 不知这些对上课不感兴趣的博士生,是不是比老师还牛? 等毕业的时候,我再来看看你们的博士论文,看你们是不是做了一流的研究? 是不是比老师还厉害?
个人分类: 我的教学|6454 次阅读|13 个评论
博士生待遇
yfchen6711 2010-8-14 19:18
最近,给高校博士涨补助了,一般在 1300块钱左右, 国家给的补助,只能达到温饱线。 解决目前的困境,应从两方面解决 一、从我们国家科技经费方面考虑解决: ( 1) 、增大人头费比例,特别是研究生的劳务费,目前这方面国家支持的经费全部偏低,应呼吁科技部、基金委带头,能够增大这方面的比例额度; (2)、严格考核科研经费投入产出比,过去,评价一个科研人员,主要看能拿到多少科研经费,而不是考虑如何做好一个科研项目,导致对真正做科研的人员重视不够,博士研究生是一支主要科研力量,无论在欧美、还是目前的中国,没有博士研究生,就不可能拥有大量的一线科研人员,而研究生目前的处境非常弱势,只能靠导师的自悟。缺少外部监督机制。如果能从科研经费产出、投入进行考核,项目的PI就会认真考虑谁是真正的劳动者,谁应拿到应得的报酬。 二、竞争机制 (3)、目前的研究生仍是过去的制度,淘汰率太低,大部分研究生没有心思从事科研,仅作为一个跳板,占用了优秀学生的科研资源。 (4)、大力提高博士后待遇,形成金字塔结构 可能还有一点就是,现在在抱怨的博博们,没碰到好导师。当然了,好导师不是一个劲的给你发钱,就是好导师。苛刻的导师我也听说过,拼命使唤学生又不给酬劳的。项目做不完逼着学生延期的。还听过学生不想读博士,非让人硕博连读的呢。 但是我觉得,好导师还是比坏的多,我也相信好人比坏人多,一个道理。 所以说,要读博士前,最好打听清楚,导师是怎么样的。别去了后悔。这样才能双赢。 还有就是,省着点花钱,用学生的标准来花钱。那钱还能富余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热度 1 ldh 2010-8-4 15:21
自从我发表了博文 为什么我的研究生延期毕业的都是山东考生? ( 7 月 23 日 ) 后,在网上招来一些人的攻击,并且网上讨论研究生延期的问题也开始多起来了 ( 见迟菲和曹大侠等人的博文 ) 。就我个人的体验来看,研究生延期并不是哪一个人的事,它涉及到研究生自己研究进度的快慢,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以及培养单位的政策等等。但在这些因素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研究生自身,而其他的都是外因。 记得我们以前读研究生那阵子,导师给研究生出一个大的研究方向,不给具体问题,叫你自己去看文献和想问题。一年也难得见上导师的几次面,一切研究主要靠自己。那时培养的研究生却一个顶一个,质量非常高 . 现在的研究生即使手把手地教,科研工作还是进展缓慢。有些学生你叫他 / 她每周来汇报,他 / 她以各种理由推脱。或若你批评太狠,有时候还会在你面前或电话里哭鼻子。你有什么办法呢,一点办法也没有! 现在研究生培养很成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 研究生扩招:现在大学和研究所盲目扩招,使那些不适合作研究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队伍,而后面的淘汰机制又没跟上。 (2) 大学阶段考试不严:现在大学很多专业课考试之前,学生都要求老师出一个复习大纲,考试题八九不离十地出自于这些复习题中。虽然看起来,分数很高,其实没学到什么东西。 (3) 硕 - 博连读政策:现在学校和研究所都搞什么硕 - 博连读。一旦研究生进入硕 - 博连读阶段,学生只能进,不能退。也就是说当你发现一些研究生不适合读博士,你不能要求学生只拿个硕士文凭。有些研究生愿意,但学校不同意。 (4) 导师自主权不够:导师不能根据学生的研究进度等方面决定毕业时间,一切由学校统管。目前似乎好一点了,但导师的权力还是很有限。 加上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位论文的难度和导师指导水平以及研究生培养政策等方面的因素 , 一些研究生延期毕业是必然的。然而对我来说,研究生延期毕业也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反而通过延期能使得研究工作开展得更深入和更彻底,写出的博士论文水平更高,毕竟博士论文是搞研究的人一生的一个重要标志。记得我的研究生同学,博士读了八年,导师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毕业后很快成了教授,博导,百人和实验室主任。 延期毕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发挥潜能,没有尽心地去科研!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7355 次阅读|21 个评论
我的第一堂博士课
hucs 2010-6-13 23:59
我的第一堂博士课 南昌大学 胡春松 在职博士生 今天下午,迎来了我的第一堂博士课。 感谢院校领导和医学部的合理安排。 从学生到医生,再从医生 / 老师到学生,经历了几个回合,现在又开始做学生了。除了年龄和经历的增长外,不变的是一颗虔诚的、对知识渴求的心。已经越过不惑之年的我,这样的学习机会不多了,因而格外宝贵。所以,我没有不好好学习的理由。 本来,第一场课是外语课,由 王丽娟 教授主讲。由 于王 老师每年参加高考英语试卷的出题和阅卷,所以早早地就被隔离、软禁了。说起 王 老师,那可是我最熟悉的和最尊敬的老师之一。从大学到研究生,再到读博士,都是她教外语。 王 老师曾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一直担任外语教研室主任,是难得的外语人才。 我的专业是心血管,我院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心血 管专业 博士生导师有五位,简要介绍如下: 程晓曙 教授,主 任 医师,留日博士,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二附院院长,江西省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吴清华 教授,主 任 医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二附院副院长,江西省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魏云峰 教授,主 任 医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一附院院长,江西省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梦洪 教授,主 任 医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一附院心内科主任,江西省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葛郁芝 教授,主 任 医师,博士,留美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江西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研所所长,江西省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今天的课并不是专业课,而是做临床研究非常重要的临床科研设计( Designs of Clinical Researches )课。因此,言归正传,就从第一场课 临床科研设计开始。 临床科研设 计授课 老师是 张 焜 和 教授,主 任 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一附院消化内科、江西省消化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正如他的名字有火 , 张 教授是我院一位年轻、较火的老师。近年获得重大项目资助,成果也多。 第一次听 张 老师讲课 ,PPT 演示和 Seminar 类似。这和读硕士期间的科研设计课比较,可是大进一步了。其实,我在读硕士期间就认识 张 老师了。那时第一次做分子生物学课题,曾到他的实验室联系做实验。这些年过去了,要不是今天他站在讲台上,我还认不出 张 老师呢。 张 老师的科研设计课讲得很好。这比硕士学习期间非临床老师讲临床科研设计课更合理,因为既有理论,又有实际经验和体会。 张 老师说:对于专业学位博士生,临床科研能力培养尤为重要,且可受益终生,需要做到: 科研工作化 + 工作科研化,合二为一。 这里,我个人的补充理解是,对 于 博士生而言, 生活就是研究,研究就是生活。 整整 2 个小时,我的第一堂博士课在 张 老师的精彩讲授中结束了。也许是多年不在学生席位的原因,我就像一位小学生一样,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而且脑子还在不停地思考:可以写点什么?临床科研设计课,我想我应该写些系列短篇文稿的。例如: 从传染病疫苗到非传染病疫苗:临床治疗策略的进展 胡春松 张 焜 和 临床科研的楷模: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医学科学家 胡春松 张 焜 和 课间,我到教室周围转了转。研 2 教室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同一层。因此,很自然我就闯进了他们的实验室。虽然,基础楼离我上班的门诊部不远,但平常是很少光顾的。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我想今后的课题也离不开相关基础研究,例如,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实验,因此,需要尽早作好准备,至少熟悉一下基础研究的环境,看看他们在干什么。 生活就是研究,研究就是生活。 这就是我的第一堂博士课的思考所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22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士生需求
raiser 2010-4-14 04:34
单位: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TNU ,挪威 ) 研究方向:昆虫神经生物学:嗅觉 博士生需求: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博士研究生1名 神经科学研究组网页链接(内有联系方式) http://www.ntnu.no/biolog/english/neuroscience http://www2.svt.ntnu.no/ansatte/ansatt.aspx?id=75 真诚欢迎您的加入!如果您想事先咨询,也可以跟我联系。 (我不知道在这里贴这样的广告是否合适,如果不妥,敬请告知,一定会知错就改。)
个人分类: 昆虫科学|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利用大学科技园促进博士研究生就业
kejidaobao 2009-11-12 16:37
利用大学科技园促进博士研究生就业 文/呼文亮,牟宏磊 博士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学历人才金字塔的塔尖,一直以来是社会的重要人力资源。过去,博士研究生犹如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择业取向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研究院所。近年来,作为人才容量最大的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观念的转变,企业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他们在人才选用上不单看重学历,更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博士生一般理论知识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对于重经验和能力的企业来说,并没有显示出独特的就业优势。如何弥补博士生这方面的不足,大学科技园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锻炼舞台。 1. 大学科技园是提升博士生就业能力的有效平台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高新区二次创业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为社会服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在连接大学、企业和学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博士生完全可以利用大学科技园的学生创新实践平台,训练自己严谨的工程化研究方法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研究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从而既提高了自身的就业、创业能力,又促进了大学科技园在教学、科研、产业三方面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首先,大学科技园是博士生很好的实践基地。博士生可以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广泛参与可产业化项目研究,与大学导师、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科研创新团队,进行科研实践和项目研发。有些大学的科技园还推动博士生在大学科技园相关企业挂职担任助理或技术骨干,促使博士生尽快了解企业实际需求,迅速融入社会,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其次,大学科技园是博士生就业指导和咨询的有效平台。大学科技园常会利用自身的平台和渠道优势,邀请专业人才中介机构为博士生进行就业指导评估,邀请知名企业经营者介绍先进的工程化技术理念和管理经验,组织专家指导如何寻找可能的产业化项目等问题,邀请政府分管部门介绍相关的政策法规等。这些途径可以使博士生进一步明确就业目标、更好地做好就业前的准备。 再次,企业家和一线技术专家可以作为博士生的课外导师。博士生可以选择优秀的企业家和一线技术专家作为课外导师,共同进行市场调研、研发案例剖析、商业计划的构架、搭建管理体系等,使自己在读期间就能直接面对近似实战的职业环境,提高应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领导能力,建立协作关系网络。 2. 利用科技园创新实践平台,拓宽自身就业渠道 大学科技园是企业与高校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很多大学科技园里都有开放实验室、产学研示范基地、实习、实践、创业、就业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博士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优势。此外,博士生要正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现实差异,将理论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个体钻研与团队合作、教学规律与生产规律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选择合作企业伙伴和合作方式,选准合作伙伴是有效的培养博士生途径,也是博士生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对于技术研发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会着重考察是否有较完备的研究条件、一流的技术团队和技术储备、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富有创新精神的团队;对于商业、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会着重考察是否有适宜的营业场所、管理规范的商业环境、运作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等等。在大学科技园的基地建设中,一般会聘请相关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等任兼职教师,指导博士生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体验,帮助他们了解企业需求,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 大学科技园应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在大学科技园建立以博士生就业为驱动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是保障学生、高校、企业互利共赢的客观要求。应着力建设好如下四个方面的长效机制。 1) 动力机制。大学科技园不断整合资源,以产学研合作为契机,推动高端人才的培养和输送,需求动力的产生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精神,社会需要博士生把他们在实验室的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应用于社会实践;二是企业和高校本身需要借助这些高端人才的流动来实现产学研的合作;三是大学科技园的自身功能定位要求园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人才、资本、技术资源聚集的基础上。 2) 运行调控机制。运行机制是协调、保证以人才培养为轴心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正常运行调控的机制。在博士研究生就业输送这一环节,高校必须在企业的配合下建立一种根据市场、企业需求主动适应、调整的机制,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方式、人才规格、办学规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建立社会调查、决策、调整、适应的机制。 3) 保障机制。应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园区四方各负其责的保障机制。政府负责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文件明确学校、企业、园区在人才输送与技术转化合作中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等。同时学校、企业、园区应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等形式明确各自的责任,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4) 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对博士生的毕业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就业稳定率以及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等信息的反馈,有利于对博士生就业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帮助高校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博士生的培养和就业工作。 (责任编辑 朱宇) 刊载于2009年第21期
个人分类: 栏目:走向职场|1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博士生的女朋友有话要说!
xwang0822 2009-10-12 09:15
仅以此 文献 给那些陪伴在贫穷 博士 生身边的,不求回报的MM们! 仅以此文送给那些贫穷还在苦苦追求知识的博士生们! 仅以此文祭奠即将完成的博士生涯! 博士生的女 朋友 有话要说!!! 在认识我男友之前,我对博士生的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我原来觉得他们是家乡的骄傲,国家的精英,好像是山上的神仙,潜心科研,逍遥自如,与我们这些凡人大大不同。但是,我现在发现,在读的博士生竟然是个特别的弱势群体。 前些天我听我男友说,他隔壁寝室师兄跟女朋友分手了,师兄 女友 的父母不同意把女儿嫁给没有房子的他。我男友的室友也跟相恋2,3年的女友分手了,原因还是房子,钱!他们已经要准备结婚了,他女友在老家工作,结婚后打算过来 上海 ,她要求在上海买房,他现在的经济状况买不了,于是吵吵吵~~~吵到分,分了~~~分了,就这么分了,就因为房子,钱!房子!听说那位博士兄弟天天喝酒,夜里还忍不住流泪。 我是 女生 ,我能理解女生和女生家长。家长都希望自己女儿嫁个条件好些的,女儿就可以少吃点苦少受点累。我也曾经因为我男友现在经济条件不好,狠狠的大哭过一场:为什么别的 女孩 子嫁人了,有浪漫的婚礼,有钻戒,有房子有车子。而我们,要想办婚礼都得去四方借钱?更别想啥房子车子了,为什么?我觉得委屈,我不比别的女生差,为什么我的 生活 是这样?!! 我男友心里也很难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十年寒窗,他从 农村 考上交大,读研,读博,在家乡他是学弟学妹的榜样,被当作天才一般,是家乡的骄傲。在学校,他专心科研,认真刻苦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了许多赞许。可他却止不住我委屈的眼泪,物质上,他现在给不了什么,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觉得自己挺优秀,日子却过成这样。学校的那些补助,只能基本保证自己温饱。今年我的生日礼物是条玫瑰金项链,我又开心又心疼,他为了给我礼物,省吃俭用存了好久。 他没有钱,但他有错么??!没有!!他每天都很努力,很努力的学习工作。我有错么?!我非常能理解他的处境他的难处,可是,我就是想哭,我就是止不住眼泪。在这个物质的社会,我承认我是有些心浮气躁,我也想像神仙一样淡薄名利,可有的时候,真的,好难过。为什么?告诉我为什么这样 记得我问我男友当时为什么报考交大机械,他说高中时特别喜欢军事,特别爱看军事 杂志 上的战斗机,军舰啥的,他梦想成为 中国 造航母的专家。后来问他为什么读博士,说希望以后能过上好些的日子,不过早知道现在这样,不如当时本科就出来工作了,像本科那些 同学 一样,都已经过上好日子了。 我很想告诉学弟学妹们,特别是学弟们:如果家里不是很富裕,请你考虑清楚再决定是否读博士搞科研,不管你有多适合科研,不管你多有热情为科学献身。因为,来自生活和情感的压力,很有肯能把你热情的火焰浇灭。 博士,是很难读的,很多博士生不到30岁就有白发,头发也随着思考的增多而减少;而且,基本至少要读到而立之年,你那点补助只够自己的温饱,父母在供你上了 大学 ,研究生后还不能歇一歇,他们想着你还没工作,他们要帮你存钱娶媳妇(我男友的父母近六十了,种了好多菜卖,你能想到市场上有的蔬菜他们都种了,不管天多热,他们都在田里忙。为了占 个好摊位,每天早上2点起来去市区卖菜,怎么劝他们别去累了苦都不听,就是因为他还没工作)。 还有件事让你难过的,就是你同学的小孩都能去打酱油了,你超过晚婚年龄好几年了还没有女朋友;如果你有女朋友,情况更糟糕:本来压力只是来自觉得对不住父母,现在女朋友那又来了一层压力。即使她非常通情达理,温柔体贴,善良朴实,一点都不吵不闹不抱怨,你也会有压力。一个有责任心的 男人 ,都会想尽最大的力让自己的爱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你现在基本上不能给她什么,甚至, 工资 还没她的一半。 最惨的是,你在承受着巨大压力艰难前行的时候,被伤了一刀:她离开了你。大家都觉得博士毕业后有个光明的前途,是的,毕业后你被认为是香馍馍,说不定很容易娶个大 美女 。但是,这几年的痛苦有多少人能熬过去?感情上的伤,被刀捅过的心,一辈子都有疤的。 我大概知道为什么几乎每年著名 高校 都有博士自杀的消息了,肯定不是因为哪个算法很难,推不出来,多是思想感情进了死胡同,被各方的郁闷压得受不了,解不开。他们有着高智商,是某一科学领域的精英 ,但是情感上他们太需要支持,经不起太多的打击。其实我觉得他们是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我们都知道需求金子塔: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我发觉生理和社交需求,我们的辛苦的博士生们却比同一年龄的普通人有的少,少很多 。希望教育部的领导们在花时间想把那44个汉字写更好看的同时,也花点时间关心一下我们花了20年培养出来的博士们。他们不指望读博士生在生活上过的有多好,他们多是习惯了清贫的人,但希望生活不要给他们太多的压力让他们分太多的心。希望不要太经常捉襟见肘,在过年过节的时候能给父母买点补品买两件衣服,在同学结婚送红包时不用老想着接下来几个月该如何节衣缩食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中去,或许,我们还有拿诺贝尔奖的可能。 最后 ,我还有些话对姐妹们说:现在社会都流行着没房没车谁嫁你?,其实,我们没有必要随大流。我曾经想过,在老了之后,最需要的是什么?当然不是名车是一双紧握着你的手,陪你一起散步唠嗑的人。在要离开这个 世界 的时候,最留恋的是什么?当然不会是豪宅是你爱的人! 如果你遇到一个人,他爱你,你爱他,你们性格适合 ,你知道不会变心,那么嫁给他! 不管他有几间房,存了多少钱,家里几亩地,地里几头牛~~~ 相信我,你们会幸福一辈子的! 愿人人都有一颗宁静的心,愿明天更好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48 次阅读|1 个评论
EI检索的中国历年期刊论文
xcl2822 2009-9-28 12:40
肖长来,吉林大学,2009-9-28 我校研究决定,从2008年9月入学起,理工科的博士研究生必须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期刊(含英文)发表2篇以上的研究论文,其中至少有1篇为SCI检索论文;或发表3篇EI检索的论文,方才具备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资格。 此要求虽然有些严格,但确实是推动研究生努力的一种机制。相信大家努力去做,有更大的成果。为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将近年被EI检索的中国期刊信息进行汇总,以便大家参考使用。 EI收录的中国期刊 1998-2009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3924 次阅读|1 个评论
SCI检索的中国历年期刊论文
xcl2822 2009-9-28 12:37
肖长来,吉林大学,2009-9-28 我校研究决定,从2008年9月入学起,理工科的博士研究生必须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期刊(含英文)发表2篇以上的研究论文,其中至少有1篇为SCI检索论文;或发表3篇EI检索的论文,方才具备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资格。 此要求虽然有些严格,但确实是推动研究生努力的一种机制。相信大家努力去做,有更大的成果。为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将近年被SCI检索的中国期刊信息进行汇总,以便大家参考使用。 SCI收录的中国期刊 2002-2009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5415 次阅读|3 个评论
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环境
热度 2 jinsblog 2009-5-24 05:45
我认识的一个学生,计划要博士论文答辩了,但他按规定投到SCI刊物上的一篇稿子还没有审回来,因为其中一个审稿人在合理情况下拖了审稿时间。这给学生的答辩带来不确定性,很可能影响到答辩。如果这样,就会造成一系列后续的问题,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这个学生跟我有关,我也因此感慨,发一点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感想。 博士研究生发论文,关系到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最后的研究路子怎么走,涉及到很多的问题。我的基本看法是它只是科研、教育、就业体系中的一个局部的问题 。我认为发表文章没有必要成为获得博士学位的硬性规定,但它应当是人才市场机制中的一个参考系统,是科研机构聘用人时的重要条件, 也是希望进入科研领域从事研究的博士生在竞争条件下自己对自己的要求。 它不仅是学校、导师、学生三者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教育系统中的问题。 把发表论文单挑出来说它的优缺点,很难。对我来说,研究生发表论文这个问题,根本在于社会能否给博士生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让做得好的学生有拿到好工作位子的希望。 传统上,一个博士候选人在专业上训练的成功,体现在博士论文上。 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对于不同的学科,博士论文的要求可能不一样。数学的博士论文也许只有一两页纸,而有的学科能有一、两千页的论文。无论大小,博士论文背后所代表的训练应当是充分的、系统的。 一个答辩通过了的博士论文,是一个学生通过了博士训练的证据,证明他(她)达到了能独立做研究这个博士训练的基本要求。 读博士期间发论文,是现代社会竞争所衍生出来的一个现象。在西方体系中,它已经非常普遍。做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可以和博士论文无关、相关、或者就是论文的一个或几个章节。最后把发表的部分和其它部分合在一起,或者几篇发表论文合在一起形成论文,已经是很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客观上是一个博士生研究能力的加速表现,使学生在毕业时就能正式地展示自己的研究能力,从而体现出较高的竞争力。 这是市场机制下的产物。但发表论文不是拿到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博士论文是必要条件,高于发表论文的内容。在中国的体系中,发表文章成了拿到学位的一个硬性规定,一个必要条件。这是从行政上期望能加强研究生质量的主观规定。我前面举的例子,如果在西方体系中,这个学生可以答辩;如果通过,就能拿到学位。他能否找到工作,这要看他相对于别的竞争者的表现,他自己对工作要求的高低,以及他的运气。在中国的体系中,无论他的论文做得如何好,他还不能答辩拿学位,原因是某个审稿人还没有完成那篇可能的SCI稿子的审阅。这个规定够坑人的哈。 中国研究生教育体系当然有理由建立自己的博士学位标准。 这个标准可以要求更高,但一定要合理,至少不应该建立在学校不能控制的因素上。学生的训练是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里要完成的事情,这个过程学校必须能掌控。博士论文不仅是一个系统的训练,也是教育体系中能掌控的工作,但SCI文章是教育体系内不能掌控的。一份稿件投出去以后,投稿人就失去了控制,各种情况都可能出现。即使是一篇很好的稿件,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被拖下来,甚至被拒稿。再说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条件,不同的导师,不同的专业,情况是非常不一样的。 把一个学生的命运放到一些不能预测的因素上,让学生来承担这些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负面后果是不公平的 。 更不用说由此造成的其它问题,比如造假,买文章,等等。但反过来,如果没有发SCI的要求,目前教育体系中对博士论文的要求又非常遗憾的不到位,这就会降低博士训练的水平。这一点有几位博主都说了,我就不重复。这是一种教育、科研文化中的尴尬两难。这种文化气氛不改变,让学生在这当中来承担后果,是教育的悲哀。 一个相关的问题,是社会对博士生的需求是什么样。我有位朋友说他们所里新收的两个搞科技管理的人,都有博士学位。先不说是否博士太多这个问题,就说如果一个博士生最后选择的路,或者不得不选择的路,不是做研究,那么有必要一定要他发SCI论文吗?在这种心态下出来的会是什么样的论文?一般而言,西方教育体系下的博士,基本上是走学术研究或者是高等教育的路。如果不想走这条路,通常有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就可以出去工作了;因为没有必要付很多的学费去学自己不需要用的东西。而一般非研究或非高等教育的机构,也会因为要付有博士学位者较高的工资而不愿雇用他们,因为没有必要花那个钱。 而中国的博士培养目的,感觉上有点乱。有人是想读博留在某个城市里,有的是为了以后提干提职称,有的是为了换一个环境,有的是为了有个博士头衔感觉很爽。当然,我相信更多的是想走学术研究这条路。当学生拿博士学位的目的有巨大差别时,硬性规定博士出论文,可以想象这当中的复杂情况,也自然会出现各显神通、五花八门的事情。但出现这种情况,是社会对博士生培养目标和导向混乱造成的。 另外一个相关问题是博士获得者就业的选择。当一个人拿到博士学位后去就业,他(她)可能面对几种情况:失业,转行,得到一个和专业相关但不够满意的工作,或者得到一个理想的工作。社会能否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给博士们,直接影响到在读博士的状况。对那些想做研究的学生来说,如果一个学生跟了一个牛人读博。读完以后牛人给他在某研究所做所长的弟子打个电话,请他照顾一下师弟师妹,这就有好工作在等着师弟师妹了。但如果导师不够牛,没有办法打那样的电话,学生发再多的论文,比牛人的学生再好,也不一定能有好工作。 西方的体制中,招收一个研究人员(通常说的tenure track)有一套程序,很难说它是完美的,但它是相对公平的。每个申请人在申请的过程中,都要经过一个专门的甄选委员会的筛选。除了自己简历上的记录,相关领域同行的推荐、公开的演讲、闭门的面谈、到饭桌上的闲扯,你要都过得去才行。导师牛也许会起到一点作用,但基本上不能左右这个过程。有这样一个机制等在前面,博士研究生从入门那天起,就在琢磨怎么才能发文章,多发,发好文章。因为你没有文章,到头来就会perish。如果没有这样相对公平的机制,你发了文章也可能会perish,或者会看见很多不如你的人得到比你好的位置,让你活得够伤心。 在这样的前提下讨论一刀切的发论文,有什么意义? 最后,我想说一下学生的选择。对于读博士的学生,选择是双向的:学生是否想来一个学校或研究所是学生的选择。 学校研究所是否愿意收这个学生是校方研究所的选择。对于收进来的学生,东、西方体制中有很大的差别。一个明显的差别是,西方体制中的学生在申请一个学校时,大部分都有自己想要做什么的具体方向和思路。而学校也把学生有没有自己的思路看成一个收学生的重要标准。举几个我们收的博士研究生为例子: 1)哈佛大学学士, 斯坦福大学硕士。研究兴趣:现生和化石鱼类形态及分子生物; 计算机生物学。 2)(哥伦比亚的一个学校,没有听说过)。硕士。研究兴趣:分子系统发育,海洋生物基因组,尤其是海葵等类群,以及海洋生物在南极、深水等极端环境中的演化。 3)(苏格兰的一所大学)。硕士。研究兴趣:分子系统发育,形态学,非洲刺尾蜥蜴的生命历史特征。 4)巴黎某大学。硕士。研究兴趣: 现生与化石基干半翅目昆虫的形态、分子系统发育。 这些学生的兴趣,和我们任何一个研究人员的具体研究课题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为他们提供基本的训练,并能给他们提供开展自己研究课题的必要条件。他们进来,并不是想让导师给他们开题目做研究,而是希望这个环境能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得到训练,达成自己研究兴趣的愿望。这个过程中,指导导师也必须跟学生一起学习,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工作。这促进了导师对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扩展。而当一个学生完成学业、拿到博士学位后,他(她)就是自己研究领域的专家甚至权威。同时,新的学科生长点也因此而萌芽,学生不仅仅是继承导师的衣钵。 相比而言,我认识的中科院和一些院校的学生,进入博士学习阶段时,基本上两眼一摸黑,或者是习惯性的等待老师派活。博士生没有自己的想法,是前期教育的失败。而研究所和学校在招收学生时,除了几门考试成绩外,其它可参考的东西不多,也似乎没有必要,基本上把学生当劳动力收,而不是考虑收进来的学生是否有做研究的潜力,能否成为未来的科学家。最后的结局,通常是导师为学生定一个自己项目下的子课题让学生做相关研究和论文。而导师在自己的基金申请或提职称报告中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研究培养了若干博士生等内容。学生以导师的子课题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或相关研究不是不可以,但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没有自己的想法,导师能不能允许学生有和自己不同型的研究,研究所能不能支撑这样的研究是问题的关键。由于很多时候是被派的活,不少学生在做研究时常常不上心。这样硬逼他们出论文,很痛苦,结果也不会好。当然,也会有这样的学生,你给他派了活,他能做得很好。但从整体上看,这样的研究能出现创新局面的可能性比较低。 这又进一步涉及到什么是博士生教育的问题。博士培养是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是人类知识传递、不断自我完善、更新、进步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不是一套精致的模具,通过它强压出类似的产品。它应当是一个在短期内可以集中、系统获取与时俱进的思想、知识和技能的环境和过程。学生自己选择、争取进入这个环境中并完成这个过程,把自己塑造成自己心目中想要成为的人。教育的过程,不是一帮老师把一帮年青人按老师的标准塑造成型的过程。老师没有这样为学生做决定的权力。老师作为教育体系的主体,只有为学生提供知识、指导的责任和义务,也因此得到报酬。学生按照自己对社会、兴趣、未来、生活的理解,从老师那里获得该有的知识(很多时候是通过付费的方式),以便能适合社会,到达自己的理想人生。理想人生有两个主要相关连的内容:一是自己能做喜欢做的事并以此为生;二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对社会做出贡献并获得社会的认可。 教育应当是教、学的互动,而不是单向的灌输。教育过程中的种种要求(比如考试等),主要是针对让学生达到一个基本的素质,但最后成什么型(比如研究方向的确定),老师要提供可能的方案,但学生要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包括发表论文。 总之,博士生发不发论文,不只是发论文以及它所代表的科学训练问题。它是一个社会和教育体系的问题。学生们在读博前有没有获得充分的准备?学生们读博时是怎么被对待的? 社会怎么看待博士学位? 博士生未来的机会在哪里?给他们一个合适的、公平的环境,博士生发不发论文根本就不应当是一个问题。
个人分类: 有关科学与教育|13480 次阅读|17 个评论
诺贝尔奖得主的专长心理学分析及对博士生成长的启示
liudongyang 2009-4-11 13:59
柳东阳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中国武汉 430070 ) 摘要: 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不但是获奖者个人的荣誉,也被看作是获得者国家的荣誉。博士是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教育事业的高层次人人才,其培养质量高低标志着国家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国家的长期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从专长心理学对诺贝尔得主的共同兴趣或心态特点、个人的早年生活、研究生阶段的特征、科研生涯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博士生成长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 关键词: 专长 人才培养 诺贝尔奖 博士研究生 导语 博士是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教育事业的高层次人人才,其培养质量高低标志着国家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国家的长期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中国在读博士生人数已经达 12 万多人,仅仅次于美国和德国。有资料表明,到 2010 年中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亟待提高 。诺贝尔科学奖是根据阿尔费雷德 . 伯恩纳德 . 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自 1901 年 12 月 10 日诺贝尔科学奖第一次颁发以来,截止 2008 年已经有 285 位科学家获得了此项殊荣。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不但是获奖者个人的荣誉,也被看作是获得者国家的荣誉,因此每年的揭晓都会引起科学家、科学哲学界、教育界、媒体和普通民众的关注与追问 。研究获奖者的学习经历,科研经历与思路、所在国家的科研政策均成为焦点。本文试从专长的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学习经历和科研实践,寻找促成诺贝尔奖得主成长的有利因素,以期对我们博士生的成长有借鉴作用。 1 专长心理学及其应用 1.1 专长的含义 专长( expertise )是指专属于某一实践领域、为该领域专家所拥有的不同于常人或者新手的特殊能力 。在从新手到专家的转变过程中,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操作技能从生疏到熟练,渐渐变得游刃有余;对新的工作情景开始是不知所措,以后就熟悉适应了。最后则可以在各种特殊条件机智地应变;工作经验有无到有,并逐步结构化,层次化,形成众多的操作方式和工作策略,乃至上升到系统的理论。由一名博士生成长为普通科学家,在上升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一个由科研新手到专家的过程 。 1.2 研究渊源 对专长做系统的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德格鲁特( A.de Groot )在 1938 至 1943 年间描述国际象棋棋手在做出棋着决策时发生了什么,并推测为什么这样发生的博士论文课题。之后,美国卡内基 - 梅陇大学的蔡斯( W.G.Chase )与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西蒙( H.A.Simon )有关国际象棋大师与一般棋手的比较研究,推动了对专长的多领域探讨。 1970 年代以后,更多的心理学家致力于探究不同领域专长的实质及发展规律,期间召开过数次国际性会议,并形成了对专长研究影响深远的多本论文集。三十多年来,关于专长的心理学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 一是运用实验室研究专家行为的实质,在实验室中借助反应时记录、眼动记录、言语报告、事件记忆、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来分析专家行为,探测专家的知识特征以及调节专家行为的各种特殊认知机制;二是研究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规律,主要通过非实验室研究,利用诸如名人传记、回忆录、手稿等推测专家行为的获得过程。本文即采取后者,对诺贝尔奖得主的成长,学习,科研和外部环境加以分析,寻找规律和有益的做法。 1.3 专家(科学家)成长的社会机制 首先是动力机制。专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原始动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依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五个层次,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能进而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的满足;人类的所有需要都可以成为涉足科学、从事或者深入研究科学的原始动机。对大多数科学家而言,投身科学研究在于追求自我实现,这种需要是一种优势需要。此外,从科学的本质与特点来看,科学家追求科学能力的同时,更追求科学界同行的社会承认。科学界的社会承认不仅使科学家们的追求得到满足,而且能进一步激发唤起科学家的科学创造热情,使他们更加积极地从事知生产,不断地追求新的、更大的社会承认,如此往复循环,就会形成一种有利于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的良性循环。 其二科学的竞争机制。这种机制主要体现在三种形式:一是争夺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二是科研成果的水平与数量上的较量;三是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而采取的科学垄断。 再者在科学家成长过程的激励机制。科学界对科学家们的科学能力的社会承认主要是授予一定的科学荣誉的方式表示的。科学荣誉不仅包括各种职称和学衔(如博士、教授、学会会员、理事、理事长、学部委员、科学院士等),而且包括各种科学奖励(如科学成果奖、科学奖章、科学奖金等),还包括同行们的评价(如同行们发表的书评、引文、学术鉴定、聘书等)。这样科学荣誉既凝聚着科学家的科学能力,又体现着社会对这种能力的认可。因此,科学荣誉的授予对于科学家无疑会起到很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 最后是科学家成长的制约机制。社会对科学家的制约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种是通过科学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此乃科学系统的内部制约;另一种是通过有关的法律和法规,此乃科学系统的外部制约。 1.3 作为专家应有的一些特征和成长规律 1.3..1 专家的知识特征 专家的知识优势体现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上。与新手相比,专家的陈述性知识属于组织得当的知识结构,新手的知识机构则较为凌乱;专家的程序性知识趋向于自动化,并且具有自己的特殊的策略。此外专家还具有特殊的认知机制,包括长时工作记忆和对情景的整体关注度,这是新手不具备或者欠缺的。 1.3.2 专家的成长规律 成才所需要的时间 研究发现在诸多领域存在着十年期规律,依照这个规律可以断言:没有长时间的积累,即是最具有天赋的人也无法达到特定领域的顶级水平;而大多人已经达到顶级水平的,甚至花费了更长的时间。 成才的阶段 埃里克森等人认为,个人成为专家乃至顶级水平,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在孩童时期个人表现某种天赋而开始涉及有关领域;此后经历较长时间的训练后,个人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该领域里;第三阶段则以该领域职业者作来谋生,并继续全身心的投入到该领域的活动中;最后阶段,个人超越自己的教师,在其所投身的领域中做出独特性的贡献。 影响成才的因素 这里有三种因素影响个人向专家的迈进:资源的可利用性,个人的动机强度和活动的强度。 2 对诺贝尔奖得主的分析 2.1 诺贝尔得主的共同兴趣或心态特点 诺贝尔奖得主与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他们都是和我们一样有着各种兴趣爱好的普通人。与普通人不同的是,他们对科学有好奇心,对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以及找到真理的必胜信念。面对失败,他们善于总结,汲取教训。在他们头脑中不断产生新想法、新思路、新策略。对于获得诺贝尔奖,在他们看来,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在于获得这个奖,驱使他们不断进取的是对自身科学梦想的追求和对真理的献身精神 。 2.2 个人的早年生活分析 这里以约翰 . 巴丁( John Bardeen )为例进行分析。约翰 . 巴丁( John Bardeen )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6 年有由于在半导体研究方面的突出共享并且发现了晶体管效应获得无可、物理学奖; 1972 因建立了微观超导理论再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巴丁童年时就与众不同,尤其在数学方面, 9 岁从小学三年级跳到初中一年级,之后 15 岁即从高中毕业。中学毕业后进入威斯康辛大学学习电气工程。巴丁在幼年时期的天赋加上美国的鼓励创新的初等教育为他以后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陈仲 认为中国的教育属于草坪式的教育,以考试为主要目的,考试就像割草机,把冒尖的和出界的全部削平、规整。另外就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育,这样造就的是千篇一律的学生,很难有天才的学生敢冒出来,即是有一点苗头,也被这割草机给推平了。反观北美的教育,属于森林式的教育,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注重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巴丁的幼年所受教育即是得益与北美的森林式的教育。 2.3 研究生阶段的特征分析 依据对 1901-2005 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的 10 年高校学习经历统计,可见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足够科学素质的养成基础来自于学校的科学教育,或者说,学校中恰当的科学教育为他们充分理解科学提供了最终的基础。在求学期间,他们尚处于科学的新手阶段,此时最需要的就是大量的科学基础训练,加上有名师的指导,为在该学科继续前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还有获奖者的就读研究生经历平均 1.73 个高校,就是说他们中大多数就读了;两所甚至更多所高校。著名美术史论家陈传席也提出,应该转移多师,在不同的学校师从不同的老师有助于学术观点的碰撞。一个学生从本科到博士一直蹲在一所大学读下来,很可能僵化了头脑,造成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学科退化。 从获奖的科学家的就读学校来看,他们接收科学研究训练生涯基础训练的单位大多是世界上或者国内最好的研究型大学,那里不仅通过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提升了他们的科学素质,而且奠定了他们在科学研究上探知自然或改造世界、实现自我生物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但是,也并非完全如此,还有 1/3 的最高学位授予单位和 1/4 获得者的科学研究生涯基础训练场所不在世界大学前 200 名中,说明在科学研究上取得原创性成果者,不一定都有世界名校的教育科研培养基础 。 2.4 科研生涯的特征分析 2.4.1 博士学位论文与获奖工作的关系 可以这么说,从获的博士学位到科学家完成使其获得诺贝尔奖研究工作的时间,就是一位科学家从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成长为一流科学家的周期,这一周期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获奖者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工作。有的科学家直接因博士学位论文工作而获奖,有的科学家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继续钻研,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或将工作,也有科学家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转换研究方向做出杰出工作而获奖,这一时间间隔相对较长。这三种情况中,以第二种最为普遍,由获得博士学位到做出获奖工作的平均时间为 5.4 年;在获得博士学位转换研究方向而获奖的平均时间为 17.1 年。可见,对于博士生选好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对于个人的影响极大,在这个过程中,博士生已经有新手向一般科学家过度,在这中间,个人通过查阅文献,做实验,对原有的知识加以系统化,熟练化,并在大脑中形成一种自动反应,或者称之为学科素养。 2.4.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领域的链式传递 2.4.2 .1 学术传递链 即前人所做出的重大成就对后续研究往往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一项重大的发现可能会开辟一系列研究,导致一连串的创新,形成诺贝尔奖的学术传递链。伦琴发现 X 射线的 100 年间,借助于 X 射线分析取得重要成果者多大几十人。在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的学术传递呈现一定的间接性、复杂性、和网络性的特点。围绕遗传学的中心法则的完善就产生了 12 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基因调控产生了 11 位获奖者。 2.4.2 .1 师生传递链 师承效应是诺贝尔奖人才成长的一条重要规律。有师徒关系的比例高达 40% 。在美国获奖者的比例在 60% 左右,其中物理学和化学的比例还要高些。其中代际相传最长延续了 5 代,时间长达半个世纪。这说明,名师出高徒的真理在诺贝尔奖上也不能免俗。 2.4.2 .3 机构传递链 一些被历史证明在科学方面非常出色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往往成为知识创新和培养诺贝尔奖人才的重要载体。美国的 6 所大学(哈佛、伯克利、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约翰 . 霍普金斯和芝加哥)培养出了 24% 的物理学和生物学博士,在培养的全部博士中有 65% 的人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原因是,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拥有一流的师资、科研设施和声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拥有长期积淀的优良科学传统和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这能够吸引一流的科学人才。此外一些世界上有名的实验室也是诺贝尔奖的摇篮,如德国的马普学会、英国的卡文迪什实验室、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和贝尔实验室等。 3 对博士生成长的启示 3.1 认识专家成长规律 前面提到的专长的心理学规律和专家成长规律可以为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科学依据。例如,个人成才需要丰富的知识,但更需要具备适宜于该领域的系统的知识结构;需要形成一些基本能力,但更需要获的专长领域内的特殊能力或特殊认知机制;需要在某些方面具备国人本领,但更需要在作为整体的专家行为上胜人一筹,等等。探索新手成为专家的规律,有助于采用合理的方法或策略来培养人才。在博士成长阶段,注重进行学科基本技术的练习,强调自我调节,有意识地减弱由评判标准改变对个人造成的影响。 3.2 导师与团队的选择 毋庸质疑,一流的大学和导师作用非常关键。好的大学和好的导师可以营造一个好的学术氛围,并在选题、研究方向和方法等各个方面给博士生创造很好的条件,从而为博士生在博士研究阶段做出优异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我国,很多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的导师是科学院院士的很多,从另一个层面证明了杰出导师在培养博士生中的作用。作为学生,有选择导师的自由,因此在迈入博士生行列时就要向杰出导师,大师级学者的靠拢,以其有一个好的开始和较佳的学术环境。 3.3 选题的重要性 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为博士生成长为一流科学家,甚至获得诺贝尔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博士生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此阶段的研究工作很可能就决定了一个科学家一生成就的大小。博士生的课题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很可能会使科学家在博士学位论文阶段就做出一流的工作,或者在毕业后经过较短时间的继续深入研究工做就可以做出一流的工作。 4 结语 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不但是获奖者个人的荣誉,也被看做是获得者国家的荣誉。博士是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教育事业的高层次人人才,其培养质量高低标志着国家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国家的长期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对诺贝尔得主的共同兴趣或心态特点、个人的早年生活、研究生阶段的特征、科研生涯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博士生把握住专长的心理学规律,结合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规律,从自己的研究领域为出发点,可以更快更好地实现有新手到专家的转变。 参考文献 刘亚俊 , 王黎明 , 覃孟杨 . 科学家之路 : 从博士研究生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 大学物理 .2008,27(7):37-40. 万文涛 , 余可锋 . 从诺贝尔奖得主的成长曲线看其创新教育 . 比较教育研究 .2008,7:36-40. 胡谊 , 吴清麟 . 专长的心理学研究 : 专家行为的实质及成才规律 . 科学 .2002,54(6):25-28. 许松芽 , 连榕 . 新手到专家 : 职业专长发展的必由之路 . 福州师专学报 .2002,22(4):67-70. 彭灿 . 试论科学家成长的社会机制 . 科学学研究 .1994,12(1):3-7. 候新杰 , 王瑞 . 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 巴丁的科学成就和人格品质 . 自然杂志 .2008,30(4):342-345. 李勃兴 . 他们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奖 . 南方医学教育 .2008,3:33-35. 陈仲 , 靳安民 , 黄震 . 论草坪式教育和森林式教育 ----- 从诺贝尔奖谈起 . 南方医学教育 .2007,37-8. 段志光 , 卢祖询 .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素质分析 . 医学与哲学 ( 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7,28(10):75-76 许合先 .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领域知识与人才的传承规律及启示 . 科技管理研究 .2008,6:503-505. 陈洪 , 刘次全 , 李雨民 . 中国至今无缘诺贝尔奖原因探讨 .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25(6):73-78.
个人分类: 科研记录|1790 次阅读|1 个评论
就是要怀着当科学家的志向去读博士
热度 6 wangdh 2009-3-19 12:02
就是要怀着当科学家的志 向去读 博士 ( 王德华 ) 2009 年中国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秋季)入学考试,这个周末开考。 首先祝福那些进京赶考的学子! 面对当今研究生扩招带来的一些列问题,我曾撰文写《不想当教授,读博士干什么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2491 》,引起了一些讨论。 今天读了博文《 陈平原、 饶毅 教授共话北大发展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1075 》, 饶毅 教授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我觉得我还是想呼吁一下,希望能引起年轻学子们的思考:下决心读博士, 就是要怀着将来当 科学家的志 向去读 博士,怀着将来当教授的志 向去读 博士。 饶 教授说: 我们(北大)对学生的训练,应该是以培养各个行业的领袖为目标来定位的。我认为我们学校和其他学校不同,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应该是这样。当学生做不到行业领袖时,很容易退而求其次,至少理科是这样。我们并不是要努力使大家都变成一样的,而是努力使大家其中一部分做的特别好,其他达不到这个目标的人再去退而求其次做别的。我对学生的建议有两点:一点是大家要在学校的期间里尽量找到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人生目标,同时在校期间为你的目标打好基础,包括学术上的、包括结交同学朋友。我希望同学们有理想有志气。赚钱不是不可以,但是我认为这比较庸俗,不用读北大的人也会赚钱。当你的理想志向很远大的时候,不成退下来做其他的事情很容易。 一个研究生,如果严格按照明天当科学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按照 明天当 教授的标准要求自己,一路走下来,会是什么水平?即使最后你没有成为科学家,没有成为大学教授,你是不是会拥有更强的能力?是不是更容易从事其他的职业?再说了咱们国家的研究生总体水平会是什么样子? 混文凭的想法很幼稚,拿到证书就有好工作的想法也很天真。能力是最最重要的。读书的目的无非就是充实自己,长点本事,离自己的梦更近一些。三心二意一定做不好工作。没有更高理想的追求,只能是追求眼前的微小的功利。放开眼,无论向后看,还是左右看,机会还是青睐那些有能力者,果实还是属于那些流汗者。 因此,我也曾对研究生说过:(你们)来到了北京,来到了科学院,你就应该感觉不一样,就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有更高的志向。就是要奔着做科学家、当教授的目标奋斗。有些 高校的 博士生做课题没有科研经费,你有;他们还需要到外边打工挣点补贴,你不需要。你有好的科研条件,你有足够的生活补贴,为什么要跟那些没有条件的研究生一样的要求?别看我们的博士生水平如果按照国外一些大学的标准衡量的话,十有八九不合格,但是如果我们按照国内某些大学的标准衡量的话,咱们十有八九是合格的。虽然,我们没有拿到国外研究生那么高的生活补贴,也没有国外那么先进的科研条件;但是,我们比一些国内高校的研究生的生活补贴高,科研条件好。因此,在国内现在的条件下,向高处看齐,高标准,严要求。趁着年轻,多长点本事,将来会用得着。知识不会烂在肚子里的,谁说大学期间学的知识没有用?谁说研究生期间学的知识没有用?谁做过实验?动不动就拿比尔盖茨来说话,没有任何说服力。古今中外,从社会、家庭、到个人都付出巨资,交给了教育,交给了大学,都为了啥?不会是都脑子进水了吧?问问科学网上的教授们,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是不是没有用? 但是,我也说过:我们是按照从事科学研究这个职业的标准来培训学生的,不是按照公司职员的标准,不是按照实验员和技术员的标准,不是按照推销员的标准,不是按照养猪能手的标准,也不是按照村支书的标准 . 来培训的。要想从事这些职业,有更好的培训场所,更好的培训老师,更好的培训基地,何必来科学院呢? 研究生按照当教授的标准、当科学家的标准要求自己,导师们该如何做?导师当然应该按照培养未来科学家、未来教授的标准来培训自己的研究生,肯定不能按照打工仔、打工妹的要求来培训。 还是那句话: 不想当教授,读博士干什么? 实在当不了教授,做不了科学家的时候,再退而求其次吧。 (王德华 2009.3.18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6418 次阅读|23 个评论
为何要创新——谈人才培养不可不让受体说话
chyq721 2009-3-19 07:25
我们为何要创新,我们只求有一份安稳的工作,每天过着平淡的日子,少一点加班,多一点休息,让我们做喜欢做的事情看看电视、玩玩游戏。这是前几日本科生团队招新时一位学生说给我的心理话。到底我们为何要创新呢? 不创新一个民族就会灭亡,这是每一个所谓民族分子的说法,上至高官下至老百姓可能都知道这个道理;然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政治、经济等不会因为我们的关注而发生改变,有必要去在乎民族整体吗?一份安稳的工作,有口饭吃就够了,民族发展的事情是肉食者的事情。以上恐怕是很多工科,特别是一些工作重复性比较大(比如电厂的运行人员、设计院的标准设备设计人员、机械厂的设备设计人员等等)、难以个人实现技术创新之技术人员的内心写照吧。 读了博士又能怎样,还是需要毕业找工作,还是需要到社会去混口饭吃;运气好,进入的公司做得 东西跟 博士期间做的东西相吻合,可以如鱼得水;运气不好,进入公 司后做跟 博士毕业毫不相干的东西,简直就是从头再来,博士学位没了竞争优势;不进企业,进研究单位,上面资格老的研究人员一大把,慢慢熬日子也要好几年,所有的青春就这么白耗,熬到出头之日什么想法都没有了。以上恐怕是很多在读博士生或者正在考虑是否读博之人的普遍想法。 于是乎,就有这么一种现象出现,有识之士大声为民族疾呼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无论从高校发展还是国家需求方面。而另一方面,本该以成为创新型人才为己 任的 博士生们玩罢即时战略游戏后在学生论坛上发一个水贴学校什么时候发钱,没钱过日子了。 如果不使上述情况消失,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口号就是震天响,就是形成了全民共识,都仅仅是一句不切实际的口号罢了。质疑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在何方,还不如将自己的收入拿出一部分当做优秀博士生们平常的待遇,让那些真正优秀,愿意 干事的 博士生们远离世俗的侵扰,安心的踏实干事的好,创新虽然要有意识,但是只有在科研一线踏实肯干,及时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才能实现所谓的创新吧。我们不能立马改变导师们的评价体制,但是我们可以集资改善部门目前喜欢做科研之博士生的生活状况,资助这些人成为未来中国创新型人才的储备力量比理想化的号召全中国一起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实际的得多吧。 什么是目前看来喜欢科研的博士生呢?笔者以为,以目前的状况来看,第一不沉迷于游戏、电视剧和电影;第二,能够沉下心看文献,并提出各类问题;第三,能够做到自主性,每隔一段时间会将自己所研究课题进行总结汇报,无论自己的导师是否有要求;第四,能够吸纳科学网、小木虫等等科研网上优秀科研经验的人,现在是网路信息化时代,获取好的信息不仅仅是开会交流,网络论坛还是能够提供很好的经验学习之地,这是衡量一个博士生是否能够正确利用资源的方面(差的博士生只会使用网络玩游戏、看电视电影等等)。当然,笔者陋俗,有不正确之处还望指正。 让笔者感到欣喜的是,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校领导们的努力已经创建了一个新的学院,专门用于探索创新型博士生培养方式的道路。借助着这个平台,我们学校一定会团结一致在未来三十年内踏踏实实的为中国培养一些创新型人才的。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4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