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防护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三点小建议
lwg 2020-2-19 10:50
关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三点小建议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严峻,特别是一线医护人员防护物资紧张,2月11日国防科技创新快速响应小组(大连)发布了——《关于国防科技创新快速响应小组(大连)2020年第1批需求发布的通知》,需求包括: “一.可快速部署的个人防护器材批量消毒系统; 二.可重复消毒使用防护服。” 针对上述紧急需求,经过数日思考,提出三点小建议如下: 1. 根据复旦大学研究者针对一次性口罩用电吹风处理后可灭活病毒、重复使用的实验结果,可以构造内衬塑料板材的大型密闭热风内循环柜,批量处理一线医护人员目前使用的一次性防护服等防护器材。根据新冠肺炎病毒怕热特点,对一次性防护器材(大多也不耐高温)施加70℃、时长1小时的内循环、强劲热风处理,确保可以有效杀灭新冠肺炎病毒、又不影响防护器材物理性能。由于空气热容量低、且空气的热传导率也低,强劲的热风内循环(避免病毒外泄、增强由空气向防护器材表面的热量传递)是必须的(蒸桑拿时,静坐在桑拿室中,和在桑拿室里走动时的皮肤感受明显不同),复旦大学研究者所做烘箱对比实验也充分证明这一点。 2. 现有防护服,穿着后,是准密闭的,主要利用其密闭性达到防护作用,和穿着舒适透气性是一对矛盾。建议:增加防护服布料透气性,并在防护服关节部位增设有限制过度膨胀的条带基础上,给防护服增加一根输气管,通入消毒空气,使防护服内处在微正压状态,不但可解决防护效果和舒适性之间的矛盾,而且,对布料透气性之宽容度的提高,也为热水水洗消毒后重复使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3. 消毒空气,可以考虑采用对受病毒污染的空气进行高压缩比压缩、瞬时高温对病毒灭活处理后,回收气体膨胀能,以极低能耗获得消毒空气的方式制备。使得,可以利用便携锂电池和便携空气压缩机随时获得消毒空气,供正压面罩、正压防护服使用。
2901 次阅读|1 个评论
穿防护服的滋味
热度 3 yag195544 2020-2-5 09:27
穿防护服的滋味 文 / 岳爱国 这几天看电视新闻,经常有介绍奋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全副武装”工作在隔离病区的实景记录镜头。每当看到医护人员身穿双层(甚至多层)防护服,全身上下没有一处裸露部位的镜头出现,我对他们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一是为他们无我的敬业精神,二是为他们因穿着不透气儿的防护服所产生的强烈不适而心生同情。之所以有此感同身受,概因为我也因偶然的机会穿了防护服,个中滋味有点滴了解…… 2019 年11月1日,是中国科学院成立70周年纪念日。为庆祝这个节日,在院庆来临之际,中国科学院文联组织了一场题为《科技组歌》的庆祝演出,其中有一首男声合唱《向科学进军》。这是一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歌,表现当年的青年科学家响应党中央发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决心要向科学大进军,用智慧攻下科学堡垒,用劳动攀登科学高峰……”。我是合唱队的一员。为了营造出20世纪50年代的科学氛围,导演安排我们男声合唱队的全体队员,每人身着白色的防护服登台演唱。 当我们拿到防护服之后的第一个感觉是新鲜,毕竟,如果没有这场庆祝演出,也许这辈子都没有穿这身防护服的机会,当然会感觉到新鲜。第二个感觉是穿脱都不方便,防护服是上下连接的,再加上内衬附着了一层胶质层,穿脱肯定不方便,下了舞台后,因防护服内里有一层汗湿,脱起来相当困难,需有别人帮助才能脱下来。第三个感觉是穿着防护服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为何?我们演出的期间已是10月下旬,又是在怀柔国科大,天已有些寒凉,在后台候场时,看着挺严实的防护服并不耐寒,冷空气一旦袭扰,身体便觉出凉凉的;前面讲了,因为防护服内衬附着了一层胶质层,不透气,到了舞台上,满台的灯光一照,此时的感觉是热,内衣一会儿就汗湿了,汗水全部附着在胶质层上,既无法散发出去又无法被吸收,很不舒服。而我们的演出从穿好防护服准备上场到演出结束,前后不过几十分钟时间。 而奋战在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穿防护服仅仅是自我防护的工作需要,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要一丝不苟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医护工作,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者认真施治、施护,且每次上岗需要连续工作好几个小时。 为真实地再现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的真实面貌,我摘录了以下一段央视记者采访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郭威医生的一段访谈,让大家直观地感受一线医护人员的心态。 郭威说,看到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者是医护人员的时候,“说不害怕那是假话,因为面对这样的病毒,大家都是本能地选择逃避。”“但是作为同济医院的医护人员,我们有一种职业精神驱使着我们。面对这种疾病的时候,我们必须向前去战胜这个困难。” 郭威告诉记者,穿着好几层的防护服,戴着口罩、防护面屏,工作10分钟就觉得胸口闷,像有块石头压着。医护人员在忍受苦和累的时候,希望大家能理解医院面临的困难。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同济医院的发热门诊病人很多。郭威介绍说,以前是两个医生两班倒,现在四、五个医生三班倒,还是忙不过来。 郭威大夫只是众多奋战在战“疫”一线医护人员之中的一位,但他的所言是发自肺腑的,是真实的,是全中国人民有目共睹的。 每当看到奋战在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离开工作岗位,脱掉、摘掉全身的防护用品后,那一脸的被防护用品勒出的深深印痕,双手因长时间戴着防护手套似乎长时间被泡在水里的肿胀感,以及一脸的疲惫,相信所有看到这一幕的人们,都会有同样的感受:心里抽得紧紧的——因为大家都会心疼为早日战胜疫情而忘我工作的一线医护人员们。 说到这里,我想要说的话都表达完了。但意犹未尽,我忽然想到,我们普通民众该如何表达对奋战在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的敬仰呢? 好好地保护好自己,保护好自己的家人,不要因自己的任性与不配合而导致遭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不给已经非常严峻的大环境再添乱,早一天终止疫情,让可爱、可敬的一线医护人员早日不穿或少穿厚重的防护服,就是人们最好的敬仰与报答。 做好防护工作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加油! 写于2020年2月5日清晨
个人分类: 国家大事|11206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实际出发——随想之二
Chiyankun2016 2020-2-2 05:12
从实际出发——随感之二 随着疫情发展,有一个问题必须考虑,就是防护用品的供应是否能跟得上?现在防护服和口罩都是一次性的。这种从西方来的一次性的观念在用量不大的时候是安全的,但是一旦遇到特大疫情,总会有物资供不应求的可能。同时打量的用过的废弃物需要处理也是一个不小的污染源。 我建议我们的专家认真考虑经过消毒重复使用的可行性。 我们知道这个 2019nCov 病毒,不耐高温, 水温 56 ° C 浸泡 30 分钟就可以杀灭。那么防护服用七十度左右的热水(防护服的材料可能不耐受更高的温度)清洗,再用这样的温度烘干,应当可以重复使用。由于材料可能不耐更高的温度,只能用这种相对比较低的温度来消毒。 N95 口罩不能清洗,是否可以用紫外线消毒然后用烘干机烘烤 30 分钟,是否可以保证安全?哪怕重复使用三五次,也可以大大缓解物资供应的紧张状态。总比许多地方实际上供应不上不得不权变好得多。 希望中央防疫领导小组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其次,防疫的一个重点是否应当放在普遍使用紫外线消毒,隔断病毒传播上。 我认为我们解决任何问题,都要首先考虑充分使用已经成熟的技术手段,至于其他手段,也许对未来有用,但是这一次可能来不及。比如疫苗,特效药,都应当研究,只要有可能就应当投入必要的力量。但是防疫恐怕指望不上它们。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新的疫情是靠特效药或疫苗控制住的。 SARS 不是,历史上多次出现的鼠疫也不是。 特效药和疫苗,的确是病毒的克星,但是没有这些也还是要战胜疫情。 鉴于几乎所有的病毒疫情都在天气变暖太阳的紫外线指数增高后消退,我们可以推断,紫外杀毒是主要因素。但是现在是江南的阴雨连绵的季节。没有阳光,湿度很高,病毒在空气中存活的时间比较长。 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人工紫外线消毒来阻止疫情扩散。现在,一个普通家用紫外灯的强度就超过太阳几倍,只要充分利用应当能够阻断疫情。 建议每一个病房都安装一个空气循环消毒器。这样既可以比较充分的消毒室内的空气,同时可以防护人员不受紫外光的伤害。这就从病毒的源头大大减少了病毒的浓度。在病房的周围,候诊区都普遍进行有效的紫外光消毒。力争把这些最容易传播感染的地方的病毒浓度降下来。也可以提倡家庭采用紫外消毒设施。当然同时要大力普及紫外线的科学知识,防止不必要的伤害。 这里面也有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这个冠状病毒对紫外线有没有特别敏感的频率波段。至少要证明我们采用的紫外线是有效的。 此外据报道,SARS时期研究出来的 “重组人干扰素ω” 是一种广谱的抗病毒药物。但是目前并未大批量生产,既然已经证明有效,就应当大胆使用啊!这也是我们自己的成熟的技术啊。
个人分类: 医疗卫生|1077 次阅读|1 个评论
以生命的名义致敬五十义士 (文摘 徐百柯)
xuxfyuwp 2014-4-25 14:21
最高贵的牺牲往往并没有仪式般的送别。这是发生在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故事,检测出辐射强度超标后,人员迅速撤离,但有50个人留下——维持核电站运作的最少人数。 50人中大部分年龄在50岁以上,有的即将退休。其中,20人是自愿留下的,另30人由公司指派。 他们被视为“拯救日本于核泄漏灭顶之灾的最后唯一的依靠”。数十小时内,他们裹着防护服和面罩,在因失去电力导致的一片漆黑中,在机器错综复杂如迷宫的设施内,在巨量的辐射里,穿行、匍匐、暴露,进行注入海水的作业。这是防止炉芯核燃料熔毁的最后防线。 作为专业人员,他们比任何外人都了解核辐射的可怕后果。无论如何,这都意味着一种牺牲:即便不至于因强辐射而立即致命,也无人能预料幸存的结局意味着什么,或许是漫长的痛苦,或许是终其一生被死亡阴影笼罩的恐惧。 所以他们被称为“敢死者”——无论生死,抱定赴死的决心。 大灾难中的死,有时或显得平庸。然而这50人——无论他们的命运最终如何——揭示了死亡最高贵的面相,那便是为拯救同类而甘愿接受牺牲的命运。尤其是自愿留下者,他们揭示了人类意志最伟大的一面,以自由意志进行自由选择,再以生命的代价去承担和完成这种选择。 很少有这么少的人保卫这么多的人,除了好莱坞末日灾难片以外。全日本、全世界都在不断增长的恐惧中盯着福岛,等待着他们以牺牲所换来的结果。 当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核电站内留守人员“暂避”这一消息时,美国CNN的评论员“几乎失去理智”:“但愿这是口译失误。不能撤离现场!”确实,世界在屏息凝视这场灾难,一旦失控,或将波及全球。 德国媒体评论:牺牲不能超越死亡,但是却能超越折磨和死亡带来的痛苦。无论是出于爱国、出于善心还是出于责任感,整个世界都要向这些人表达最深切的敬意和感谢。 灾难史上,由长者而不是青年承担拯救使命,此类情形并不多见。这使得发生在福岛核电站的事,蒙上了一层特别的高贵的光晕。已知信息中,似乎没有人说出这句话,“因为我老了”,但我们都能知道,他们是以年龄和生命阅历累积起的勇气,来承担这一使命的。 灾难史上,因未被记录而无名的英雄有过,但几乎被全世界媒体记录却仍旧默默无名的英雄,并不多见。这50个留下的人,因其平静与沉默而显得高贵。这是一群“在缄默之中被要求舍身的人”,没有名字,甚至没有面目。 从他们发给亲人的短信中,能依稀触摸到“勇敢而颤抖的灵魂”:“我不回来了……”、“好好照顾妈妈,我已接受了命运,就像接受死刑一样。” 他们本是平凡之人。一个日本女孩在微博中写道:听到半年后就要退休的父亲自愿报名时,我哭了。他说“现在的决定可能改变核电的未来,这是我的使命”。平时觉得父亲似乎不是那种能做大事的人,但今天,我真为他感到自豪。祈祷他平安归来。 在核电站暗影中隐现的脸,那些防辐射面罩后的脸,那些满是皱纹的脸,至此加入人性词典中对“高贵”这一词条的注释。 灾难激发人性,无疑,善恶两面兼而有之。在此,我愿赞美那善的面相,以及能迸发出惊人勇气的心。 不要只哀叹灾难在重复,人类那高贵的勇气不也一样吗?25年前,曾有过一群“清理者”,正是这些人“拯救了欧洲”。切尔诺贝利,这个名词指向灾难,指向恐惧,但也指向最深沉的勇气。 1986年,也有一支由老专家组成的志愿者小组前往切尔诺贝利。根据联合国机构的一份报告,3个月后,这批人中就有28人因过量核辐射死亡。 发生核爆炸的苏联反应堆如今沉寂在石棺里。石棺上刻着现场参与建造者的名字。这些名字,毫无疑问,大多与死亡和无尽的痛苦相联。切尔诺贝利的陈列馆里,能见到信纸上小儿子稚嫩的笔迹:妈妈在哭,爸爸快回来……下面画着小男孩所理解的撤离路线图。 这一次,没有送别,但愿有仪式般的凯旋。核电站内敢死者人数,先是增至180人,再增至580人。愿他们平安归来。 (原文写于2011-04-05 17:08:05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文摘|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