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较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致歉书
pingguo 2017-10-22 21:55
我说的哪些所谓真话, 自以为有幽默感, 其实真的是蠢话。 我既不是医生,也不是老师, 那么较真干嘛, 显然是不成熟加缺心眼。 我跟整个世界较真, 也不能跟你较真。 我已经深刻地认识到, 语言应该像草木。 说话的目的, 在于用我的存在陪伴你的存在, 这是关于存在的真理。 自古以来,真理不外两种, 一种关乎于你, 其他的算是另一种。 今晚我只关心你, 关心月光与飘香的桂花, 我用意念采摘一二, 放入语言的陶瓷花瓶。 2017-10-14
个人分类: 诗歌|1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革命”态度无助于“保命”
热度 24 何裕民 2015-1-13 16:17
西北某省城有一位老年女性,现年79岁。70岁时确诊为肺癌,71岁时开始接受我的治疗,康复情况良好,近四年来每年复诊两次,从没有大的问题。不久前又找我复诊,复诊时打开一本本子,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很多东西。然后跟我细细述说着一连串的问题。我很好奇,顺手拿过来翻了翻,不仅哑然失笑!她也觉得不好意思。原来,本子上记载着每天吃喝拉撒睡的具体细节,以及每次听健康讲座(包括各种传销类推广讲座)及电视节目涉及健康时的记录。哪天症状有头晕,哪一天又出现了咳嗽,多少次,怎么怎么样!前数十页记载的都是每次听课的记录,包括在我这听了建议后记下的笔记和回去后整理东西。还有一些则是网上查的东西。我开着玩笑和她说了:你这把年纪还保留着当年革命的精神啊!她说:“是啊!我五十年代开始工作起,受党教育,天下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故就养成了个习惯,凡事记录,不管大小,时时检查,认认真真做好每件事情!”“天天做笔记,什么都要记下来,以免忘了,耽误事情!”我笑着说:你这革命精神是可嘉的,但是革命不适合于保命,保命和革命是完全两种性质!革命工作(特别是承担领导工作),有些问题马虎不得!但保命恰恰需要从容、宽容,该马虎时马虎!现在党中央不是倡导“和谐”吗?和谐的核心,包含着妥协,必要的妥协!首先和自己妥协。像你这样年龄,还事事在意,什么东西都要细做记录!什么东西都要追求细致!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什么都要搞个明明白白!什么都觉得担心!你活着累不累。她老伴站在背后,拼命插话说:“是啊!是啊!她一听到有健康讲座就去,去了还一定要抢头排!而且,每一次回来都要整理记录,很多意见不一致的,她会烦恼,几乎每次听完讲座后会为这些不同的讲法而苦恼、不安、失眠,到处去问,到处去查,我们拦也拦不住……。”“她原先是中学党总支书记,一贯如此!”“老了,退了20多年了,从过去烦(牵挂)单位事,到今天烦(牵挂)健康,她的生活中只有这些健康困惑与万事牵挂,而且,这带给她的只是无穷无尽的苦恼、焦虑、失眠,天天为这些忐忑不安!” 其实,真的,时代不同了,应对方式也应该适应。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理解好好生活才是活着的真正意义所在!而且要学会自我角色调整,从战争年代(革命第一)调整为生活第一,从容轻松为主;从年轻的拼命付出,调整为老年的学会保健;生活中我们还应该学会区分,工作是工作,保健是保健!革命和保命是完全两码事。保命最好的态度也许就是从容一点,宽容一点,得过且过一些!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别再去纠结了。她也笑着说:我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我到医院去,每个医生说法都不完全一样!我每每一直会思考:究竟是谁对的!看过一次病,就有好几天睡不好觉!但不看、不听心理又不踏实。我答曰:那又何必呢? 切记:保命就是保命,保命需要的是宽容、从容、包容,学会妥协,得过且过,知足常乐!甚至,有的时候少去医院更助于长命!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1866 次阅读|24 个评论
2014年总结之“斤斤计较”
热度 7 张海霞 2014-12-23 21:09
今晚约了女儿去新中关吃饭,一则是要准备采买明后天圣诞节的礼物,二则是还有味千拉面的一张优惠券要在年前用完,于是两人就如约到了新中关地下的味千拉面馆,正至晚餐高峰,意外的是味千并没有满客,我们两人还坐到了一个四人桌,入座看菜谱,其实已经熟悉到不用看菜谱,哪一种拉面最适合我们的胃口都很清楚,可是口渴,要先喝水:“服务员,请来两杯茶”, 味千的茶也是一大特色,免费,但是很好喝,有一阵味千是客人自己去拿,后来又改为服务员给送,第一遍喊茶,远处的一位服务员答应了,但是等了半天没来,于是又喊,近处的一个答应了,看见人去了,可是没看见茶来,于是喊点餐,服务员来的挺快的,我说你先去拿2杯茶来,于是又去了一会儿,终于等到了我们的茶水,点餐、等餐的时候,女儿去隔壁的呷哺呷哺看了一眼,排队等呢,这里却是喊点餐、付账和茶水的声音此起披伏(其实人根本没坐满),服务员不少在看似忙碌地从这边到那边,就是不解决客人的问题,隔壁桌上的四个姑娘声音比较小:请快点找零,我们要走了,这半天都没有找零......我这里是面吃完了,小菜还没上来,也没人来收费,和女儿开玩笑说:咱们现在走吧,女儿发了个微信:“强烈建议大家去味千拉面,虽然你永远也催不齐你的餐,但也永远等不到收你钱的人”,每个服务员都还在无头苍蝇一般满堂乱转...... 买单,等找零,催还没上的小菜,还有没完没了的借口..... 忍无可忍,终于在我的愤怒中叫来了大堂经理:真抱歉.......我要的不是道歉,是你要好好培训和管理你的员工,这样的服务怎么行?把后厨大师傅的功夫都废了,把味千的招牌也砸了!......您别生气,我送您两个带优惠券的台历......于是拿来台历往我的手上塞,我不要,还是要塞给我,这时,女儿出手了:拿过经理手里的台历袋子,轻轻地放在桌子上:投诉不是为钱,是为了让你们提高服务!剩下大堂经理和服务员愣在那里,我们两个走出了门! 其实不是第一次我这么较真儿,在餐馆吃饭,遇到这种情况的人相信不少,可是大家都忍了,服务质量越来越下降,餐馆的生意也越来越差,直至黄了...... 不仅服务行业如此,学术界也是一样,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一个重要国际会议上,遇到很不qualify的**学者做报告,不仅是英文发音一塌糊涂,连基本的单词都拼错了几个,还严重超时,主席和工作人员起来提醒几次还拖延,大家都忍了,我忍不下去,很不留情面地说了:这很不Qualify!......很难堪,可是下来后很多学者和学生跟我主动联系:支持您,老师,您做的对!直到今天还有参会的国外学者给我发信说支持此事! 还有常常见到的不文明行为,说还是不说?我想几乎是每个人的纠结,说:跟着而来就是一堆的借口和理由,而且下次还不一定改,你还得罪了人,还会说你斤斤计较;不说:一直也不会改,甚至更多人跟着学坏,事情变得更槽糕,但是你可以说跟你没关系! 可就像今天一样,我偏偏大多数时候都是那个“斤斤计较”的人,投诉、较真儿,虽然不一定促进对方提高意识和服务,但是最起码凡是有我在的国际会议会场,准备回答问题是每个speaker的功课,那些不Qualify的人最起码不敢那么嚣张和胡来,也算是一个贡献吧!很值得骄傲和欣慰的是,虽然我这么爱提问,可青年学生们都很喜欢我,每次会议上都能够结识一批新朋友,期待2015年有更多这样的朋友,也期待更多人为这些需要严肃对待的事情“斤斤计较”,认真较真儿的人多了,混世的人才会少下去,这个社会风气才会一点一点好起来!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453 次阅读|7 个评论
既认真但不能忒较真--对待学生
热度 12 lin602 2014-5-5 18:00
在大学工作了三十多年,因为不当官,基本上就是与学生打交道为主,而且现在与学生交往是我最快乐的事。 从本校及媒体上看到不少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自杀或行凶的报道。 教育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德性,如果从宗教的观点,也是教师最后心灵得以安慰、死后能够上天堂的功德。 如何把握这个度?这是各个教师的风格所定,各有各的方法,有的教师比较严厉,有的教师比较宽厚,有的教师比较松,当然也不排除有的教师不管。 严师出高徒。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都不怎么认真教育学生,这个学校的校风不好,学生的质量不会高。所以对待学生要认真及严格。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想上课就上课,不想上课就不上课,想实习就去,不想实习就不去。想睡到九点到实验室就九点,十一点吃饭就离开。甚至开学多少天也不来学校,晚上打游戏到通宵。这样做是对学生的不负责。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与国外不一样,国外是有严格的考试成绩把关的,而且已经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而国内高校不是这样的,不毕业就认为是不正常的,如果教师再不管,可能许多人不来上课,考试作弊来交差。因为学生还不是很成熟。 认真要求学生好理解,但还要注意不能‘忒较真’! 有些学生会因为一时所想,做事有点出格,例如几天不来上课,不辞而别出去玩了,一些任务不能完成,违反实验室纪律,打架,酗酒等。尽管教师非常生气,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可能后果比较严重,这时候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有时候处理不好,学生会走极端,甚至对教师不‘礼’。 在管理上要比较严厉,不能不管,管得紧学生出格的比较少,如果学生真的有什么事,在处理上非常慎重,不能一下处理得结果非常严重,甚至退学或不能毕业。有些学生在这样的打击下,有时候会走极端的。 有时候要给他一个机会,甚至让他的家长、辅导员、班主任协助来完成。如果再不行,后面家长的介入可能会有效防止不好的事情发生,因为家长已经介入了,即使出事,家长也不会怪教师与学校,因为已经处理得非常谨慎。 有时候我们想想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犯了什么错(例:拿了家长的钱与物,离家出去多少天等),家长真是‘公事公办’?就严格处理、不让进家门甚至送到派出所?我想绝大多数家长不会这样做的。 认真要求学生,这是教师的 天职,但当学生真有事情时,处理一定要慎重,不能‘忒较真’。 因为我们的教育没有一个合理的体系,没有一个明确可执行、全民都认可的规则。社会、政府、学校、教师、家长与学生对大学的制度都有各自的解读,各自都用自己的理解来处理问题。
4962 次阅读|23 个评论
我与交警的一次‘较真’
热度 4 lin602 2014-4-21 05:57
约三年前,我开车路过南京红山路,在靠近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一个路口右转弯时,被交警拦了到路边停下,出示驾照。记下我的驾照号说:罚款100元,扣2分。我问为什么,他说:你在直行道上右转了,违规。 这段路的最右边有条公交专用车道,用黄线标的,在规定时间内不让走普通车,否则罚。在离这路口约几十米的地方,有个牌子,上面写有‘公交车专用车道’。 这个路口是可以右转和左转的,在靠近十字路口,在这公交专用车道地上,划上了右转的标志,最左边车道划上左转标志,中间二条道划上直行标志。我当时这样理解的,牌子上标上了‘公交车专用车道’,我这普通车是不能走的,否则警察就在前面,肯定要罚,因为是‘专用车道’呀。所以就在直行普通道上过去了。 我跟他说明情况,他不理,说你在直道上右转就是违规。我说,我与你去看牌子,上面是你们交警立的‘公交车专用车道’,什么叫专用?专用就是其他车不能走的,如果我走就是违规,违规你们就要罚,而你这路灯是指示可以右转的,而且我也是在绿灯右转的,没有闯红灯,你总得让我一个道走呀。除了公交专用车道外,其他道没有右转的呀。 他说他不去看牌子,反正你违规了,就是要罚。这位交警年轻,另外三个交警站在前面十米的路边,还停着一辆警车,那天可能有什么活动似的。 我说,如果你一定要罚就罚吧,反正我12分一年也用不完,100元也无所谓。但是,你们的路牌指示让我无路可走,我要找你们公安领导,甚至找市公安局长,如果再不行,我就将这情况上到互联网让社会来评论。说完我就走了。 后来气消了,加上也忙,也就忘了这事。 平时我也不大开车出门,过了二十多天吧,开车经过路口发现,凡是可以在公交专用车道右转的道口前(有些宽路可以另外单设右转道,不需要借公交专用车道),原来的牌子这样写了:‘公交专用车道,可以在此道右转’,而且全市的这个牌子全改了。 哦,又引起了我的回忆。回家后到车管所网上查,既没有扣我的驾照2分,也没有罚我这100元的款。哈哈。 当时是非常生气的,过了也就忘了,但与交警的‘较真’,也见到了一个效果。也有点成就感。
4158 次阅读|6 个评论
完美主义,乳腺癌易患性格(二)
热度 25 何裕民 2013-7-22 09:43
完美者表现:穷追细节,超限付出 我们知道,完美主义、理想主义者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始终是:爱追求完美,且极其讲究细节,常常把事情做到极致,并喜欢把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抓在手上,希望各方面都能优秀,既要求事业与家庭的两全其美,又希望工作上出人头地,生活及社会交往中十全十美。因此,她们经常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而超限地付出,即使这样做,心身已经极度疲惫了,也很难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满意!并且时常责怪自己,总是把事情变“糟”的原因归咎于自身的欠缺。 这样一来,这些过于追求完美的女人一旦静下来,就会变得闷闷不乐,开始自责,她们常常是休息日比工作日更受煎熬,放了长假反倒会大病一场,有时会陷入强迫症和抑郁症的泥沼,甚至反复出现自杀的念头。如果继续这么下去,当然会影响到心理健康了,严重的还会导致乳腺癌等产生,因为她们对伤害自己的紧张状况出现了病态的心理依赖及执着,那么,在成全心理充实感的同时,身体就要付出代价。 完美者表现:自找麻烦的洁癖者 有研究提示:癌症更青睐洁癖者。而其深层次的机制,也可能与完美主义者一样。洁癖者每每处在自我设置的高压状态,过分追求干净,一尘不染,以至于有研究提示洁癖(也包括完美主义)者,往往细胞自我修复能力亦弱,一旦癌变,难以自我修复,发展成癌症的概率就升高了。当然,深入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揭示。 我是喜欢观察及思考的人,发现临床癌症患者中的洁癖者不少。有过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这个案例一直促使我在思考。有个患者,她的女儿是学中医的,10年前,她女儿匆匆忙忙从中部某省城赶到上海,开门见山地告诉我,她也是某中医学院毕业的,通过老师认识了我,这次特地赶到上海求助。原来,她妈妈生了肺癌,由于年事已高,无法进行手术和化、放疗。为此,我帮她用中医药调理,并建议她们到当地我的工作室,找我及我的伙伴们治疗。之后的3~5年间,母亲的病情总体很稳定。其间,我注意到女儿带她妈妈来看病时,她每次来都戴着口罩和塑料手套,而且,提着CT片的那只手也戴着手套。有一次我问她:“你为什么戴塑料手套?”她说:“不好意思,我的手裂了。”其实,我心里明白,她说的是假话,因为不可能两次手都裂了。后一次,求诊时看到她依然戴着塑料手套。而且,她从来不坐诊室的凳子,也从来不碰诊室的桌子,我心里就非常明白了:她有洁癖。我很隐晦地告诉她:“你特别爱干净,这是好习惯,但过分了不太好。”她点了点头,没有当回事。当时,我就和我助手私下说,她很危险,是一些疾病的高危对象,早晚会出问题。 我这句话说完没多久,那个女儿再一次来求诊时,她母亲还活得好好的,她却哭哭啼啼地告诉我,她自己近期查出生了乳腺癌。我心里想,这就是洁癖惹的祸。然后,过了一年多,这位患者的乳腺癌还没有完全控制住,肺部又出现结节,而且,判断结果是原发的,后来确定为肺泡癌。 她百思不得其解,请教我说:“何教授,我是非常讲究卫生的一个人,我的生活习惯很好,什么都要洗得干干净净才吃。污染的东西,外面的东西从来不吃,脏东西也从来不碰。医院上临床只有我一个人始终戴着口罩,洗手也是我最勤快,为什么偏偏是我生了癌症?惹得全医院上下都笑话我。更可恶的是我居然会生两个癌,而且,先后只隔了两年……” 我只能遗憾地告诉她:“不瞒你说,我预料到你会生癌,并且曾经委婉地提醒过你。可惜,你没有听进去。不信,你问问徐主任(我助手)。”我继续说,“你有一个习惯,看上去很好,其实很可怕,说你洁癖,也许有点过了,你不一定乐意。但你爱干净有点过头了。特别爱干净的人,往往始终生活在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的过程中,你母亲患有肺癌,有癌症家属史,这几年母亲患癌又使你陷入了焦躁状态。这些,促使你处在高危状态……” 这是一个事实:洁癖,一定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往往生活在高压下。持久的慢性高压,会导致个体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慢性应激是癌症发生的一个重要缘由。 至少,对这位患者,我的预感是正确的。遗憾的是,事情发生之前,谁都不愿意听从劝告。再说,洁癖又不是褒义词,直截了当地说,会惹得他人不高兴。 临床中,我们注意到特别爱干净的女性较易生癌,特别是乳腺、卵巢癌等,而且,生了癌后,她们治愈与康复起来相对要困难些。 近来,美国的研究人员调查了800例乳腺癌患者,并与相同数量的健康人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临床结论。 美国《环境卫生》杂志刊登了这一研究报告,并警告说,女人患者洁癖,会增加罹患乳腺癌的危险。美国麻省的一个研究所对此结论进行了分析,认为女人过于洁癖,会经常使用空气清新剂、喷雾剂或泡沫剂等化学制剂以去除灰尘。因此,他们对化学品与女性健康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多种化学物质与癌症关系密切。这些化学品包括空气清新剂或除垢剂中的人造麝香等。研究人员表示,如果女人经常使用空气清新剂、喷雾剂或泡沫剂去除浴室瓷砖上的霉菌,那么罹患乳腺癌的危险会更大。他们把洁癖增加乳腺癌危险归之于过多使用化学清洁剂之故,认为化学制剂与乳腺癌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性。 研究人员询问了这800名乳腺癌患者和另一组同龄健康妇女使用各种清洁产品和杀虫剂的频率。结果发现,经常使用空气清新剂的妇女罹患乳腺癌的危险增加20%,每天使用空气清新剂会使乳腺癌的发病概率增加30%。而固体空气清新剂则会使乳腺癌的发病危险增加两倍。另外,除霉产品同样会增加罹患乳腺癌的危险。但是科研人员尚未发现烤箱或餐具清洗剂与乳腺癌之间存在关联性。然而,海外一些研究人员对上述研究结果表达了不同的见解。其中一个因素是,参试乳腺癌患者对各类化学品恨之入骨,认为化学品是造成她们罹患癌症的罪魁祸首。我们认为,无论研究结果如何,为了健康着想,广大女性还是尽量少接触化学清洗剂和芳香剂为妙。 在为什么会生癌的机制解释上,我本人不敢苟同美国人得出的结论。 我们的分析却提示了另一种更值得重视的可能机制:许多有洁癖的乳腺癌患者,本身就是完美主义者,事事追求至善者、较真至顶点者。我们的交流中很多这类患者一向是排斥化学清洁剂,只用清水及普通肥皂,而她们之所以患了乳腺癌,更主要的因素是长期追求完美——洁癖,导致“神经-内分泌轴”的功能一直“超负荷”,引起了内分泌的长期失调,以至于靶器官乳腺被过度刺激而“受不了”——癌变了!可以说,是精神上的自我高压导致了这一结果。当然,也不排除化学清洁剂的部分因素。而且,这类患者即使生了癌,许多仍本性不改,依旧事事较真,因此,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康复的阻力。 完美者表现:什么都要最好 我有个乳腺癌患者,是某企业的财务科长。诊疗时间长了,熟悉了,经常谈一些比较深入的话题。有一次她告诉我,她总跟老公吵架。我说:“为什么吵架?”她说:“说不清楚,有时就是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昨天,因为老公的杯子总是乱放,想怎么放就怎么放,不听我的。多年来,我一直跟老公说,你做什么都要有条理,做什么都要讲规矩,你的杯子就应该放在这里……但我老公很随便,虽然每次都口头答应得很好,但一不注意,就随意乱放。所以,昨天一回到家,看到杯子没有放在它该放的地方,我就火了!我火了,老公也火气上来了,会对着骂。我们经常因为这种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因此,活得很累。” 我当时就在想: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 我再试着问她,“你是不是跟儿子关系也不好?”她说:“对呀,我的儿子也让我生气,我一直关心他,对他体贴得很,可他就是不听我的,事事好像跟我过不去,有意拗着我。” 这一下,我就彻底明白了她为什么会被癌症盯上。我相信她跟员工(部属)的关系也比较紧张,因为她自我制订了一条标准,这条标准非常严格,她就按这条标准循规蹈矩地执行着,并且要求别人也如此。 我接着问她,“杯子放在这儿或者放那儿,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她说:“什么东西都要有规矩,规矩要从小事做起,小事情体现着大问题。” “杯子如果放这儿不行,那你帮忙再放回去,不就是了嘛,多简单!” 她说:“不是这样说的!我是做财务的,我小数点点错一位,可以吗?重新再点,那很可能就犯错误了!” “放杯子和财务做账的小数点是一回事情吗?” 她说:“该从平时的一点小事做起,争取什么都做得很好,才能形成这个习惯。我对儿子要求也是这样,我这样有错吗?” 我说:“错了!其实,杯子是杯子,小数点是小数点,两者性质不同,不可等同。你在工作中追求完美是不错的,但把这个追求完美泛化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领域,那,第一,是做不到的;第二,也没有这个必要;第三,这样做,谁受得了?第四,会导致各个方面关系紧张,久而久之,你会加速病理过程的,因为你要求太过完美,过于透支自己了。” “跟孩子的事,我相信也一样。你肯定给孩子提出了许多要求,这些要求在你看来,都是天经地义的,但孩子却不然,很可能不接受,阳奉阴违!因此,你就会感到他老是违拗你,你一定常常指责他,所以,你们的关系不会很和谐。这样,既是促使你生病的缘由之一,也妨碍着你的顺利康复。 “你任何事情都要追求完美,都要做得最好,都要做得尽善尽美,你累不累?” 她说:“是的,我的确活得很累。” 讲到这儿,她朝我看了看,似懂非懂…… 我进一步告诉她:“我们生活中,都有个二八(或三七)定律,你所碰到的事情,只有20%~30%是重要的,需要认真对待,尽可能做好它,还有剩下的那些,不太重要,不必样样追求尽善尽美,有时候,应该学会放下,或者随它去。因此,你要快乐生活,尽快康复,最好学会分析二八定律。其实,天底下很多事情并不重要!就像那个杯子,看不惯,放回去就好,为什么要争吵呢?” 她听完后,愣了一愣,似乎明白了不少,说:“看来我这辈子就是这个性格让我太累了,我总以为这是好的性格,看来过分了!同事们也经常和我合不来,我生乳腺癌可能就和这有关系,看来是应该改改了……” 平心而论,过于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的,认真又富有韧劲的女性,往往容易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然而,事业上的成功,或其他方面的成功,带给她们的很可能是三四十岁后患上癌症,特别是乳腺癌、卵巢癌、肾癌、肺癌等。对于这种既成功又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女性患者,我常常会开玩笑地笑着告诉她们:“连太阳都有黑点,所以,世界并不完美。你特别追求完美,就违背了规律,违背规律,是要受‘惩罚’的!”她们多数会会心地笑笑,说痛下决心,一定痛改前非。多数能够有所调整,一步步走向康复,因为对完美主义陷阱的危害性,她们会逐步有所认识和体会。 上述这位财务科长,现在就改得好多了。她说:“现在,家里有时候扫把横着躺在地上,我也看看算了,不生气了。以前,一定是一场口水大战。”现在她感到身体好些了,家庭关系顺多了。因此,几年来,肿瘤也稳定了! 我有个患者的经历太有悲剧性了。虽然,此事已经过去十余年了,至今仍让我唏嘘不已。 上海原南市区有位统战干部,姓钱,是1998年四五月份生的胰腺癌。她的妹妹是某大学的数学系教授,患肠癌,是我的老患者。姐姐生癌后立刻被送到了上海最权威的瑞金医院开刀。打开一看,肿块太大了,8厘米×8.8厘米,且周围裹着了大血管,没法拿掉了,就只能关腹。她是名统战干部,一辈子搞统战工作,“统战无小事!”这是她亲口告诉我的。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她的性格非常认真、谨慎、追求完美。然后,妹妹探查术后的第一时间就把姐姐送到我这里来看。当时,她体质非常虚弱,我在五楼办公,她找我时没法上楼,只能我下楼去给她看病。之后,我和家属统一口径,都告诉她,肿块手术已经开掉了,是良性的,开得很好。以后,只需要调理调理就可以了。 到2000年的时候,她的确恢复得很好,已经能天天上街买菜,并外出近郊旅游了多次。2001年春节,她妹妹去美国探亲,就让她的老公陪她一起去做定期检查。原先,她妹妹每次陪她去医院时都会事先和所有科室医师打好招呼:“我姐姐什么都不知道,只要说‘好,没有问题’就是了。”但是她的老公老实巴交的,不会说话,还真的碰上个认真负责的年轻医师,仔细地给她做了半天的B超,因为开始有点疑惑,怎么肿瘤会明显缩小的。做完后对她说:“钱某某,祝贺你,你胰头的肿块明显小了,才两点几厘米了。” 她当时就傻了:“怎么,我还有肿块?你们不是说已经开掉了吗?”当下就感到心窝处疼痛,回到家后就疼得不能吃东西了。老公马上给妹妹打电话,妹妹赶紧从美国赶回来,开始劝她,还紧急把我找去了,我们把她每次检查的正式资料如实告诉她,但她就是不信,认为自己肿块没开掉,自己体内还有肿块,肯定不行了……在这种情绪下,她三四个月后就走了! 你说她是死于癌症吗?她的肿块已经控制住了,并且明显小了。人们可能会说:她是死于恐惧,死于心理上的危机。表面上的确如此,其实,更深层次的,还是完美主义在作怪! 我与家属们事后分析都认为:她的恐惧还是存在的,但毕竟已经快3年了,最恐惧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一般癌症患者最恐惧的时间会持续6个月左右,后面就逐渐自然消解,偶尔在某种情境中会被唤醒)。她开始不是没有怀疑过自己是生了胰腺癌,只不过自我感觉又很好,并认为真的开掉了,故渐渐淡忘了,关键是她一辈子较真得很,身上容不得半点瑕疵。现在告诉她体内还有2厘米大小的肿块,这肿块是什么?是很坏的癌症,她自然是接受不了的,因此,拖了三四个月后,在郁郁寡欢中谢世了。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3032 次阅读|25 个评论
女性“老好人”更易得乳腺癌
热度 29 何裕民 2013-7-18 14:51
爱较真、工作狂、“老好人”皆属癌症性格 女性“老好人”更易得乳腺癌 日前,33岁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女教师江静不幸患癌离世,而两年前,复旦大学另一位女教师于娟也因癌症去世,肿瘤正悄悄逼近年轻女性。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裕民表示,大约有三成以上的女性癌症患者因心病所致,“好女人”更易患癌,运用“二八处事法”让心慢下来,是女性很好的预防癌症的方法。 三成以上女性患者因心病所致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裕民在其新书《好女人,别让癌症盯上你》中分析了近几年女性癌症高发的原因。他指出,除了生活习惯和遗传因素外,女性罹患癌症多数和心理因素有关。女性更容易受心理、情绪的影响,所以,女性致癌,心理占很大因素,大约有三成以上的女性癌症患者是因心病所致。 何裕民教授研究发现,易患癌症的人的性格特点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过于较真的人,一类是过于抑郁、过于焦虑的人,这些性格被称为“癌症性格”。何裕民教授指出,“好女人”更容易患癌症,是因为“好女人”的性格很多都属于癌症性格。另一项基于30多年临床病例的研究显示,从事财务、中小学教师、办公室管理的女性,相较于其他职业更容易生癌症。 生性较真的人易患胃癌 何裕民教授在临床中发现,那些生性认真,甚至较真的人,容易患消化道癌症,尤其是胃癌。临床上很多有较严谨职业背景的人如党务、统计、审计等,往往行事一丝不苟,过于较真,职业的要求、工作行为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她们的个性,泛化为她们的生活行为准则。即便下了班,离开岗位,仍旧恪守这种习惯。她们不知道,这种习以为常的个性,是各种癌症悄悄地盯上她们的潜在因素。而且,这种爱较真的女人一旦生癌,其较真、执拗的个性,也明显地不利于癌症的治疗和身体康复。 女性“工作狂”容易罹患多种癌症。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和长期职业病疲劳让“工作狂”易生癌。上海、北京,包括广州等大城市的乳腺癌患者,年龄段集中在38-50岁(比国际平均的中位年龄58岁提前了十多岁)。生存压力,竞争挫折,为发展而拼命挣扎,这种极度亢奋的心身状态,及其相伴随的机体内环境、微环境紊乱,是癌细胞发生的“催化剂”和癌症发展的“温床”。 何教授的研究还发现,长期抑郁的女性易发乳腺癌、卵巢癌等与内分泌休戚相关的癌种。粗略估计,乳腺癌中,发病前明显抑郁的人群,约占总乳腺癌患者的四成以上。很多家庭主妇,为了扮演好媳妇、好妻子、好母亲的角色,处处委曲求全、压抑自我,正是这些癌种盯上的对象。而性格非常温和、对别人的要求都说好、遇事喜欢默默承受的女性“老好人”,最容易得的疾病是乳腺癌,其次是肺癌、胃癌,还有卵巢癌等。 此外更有一些家庭主妇,有很好的节俭习惯,通常对待剩饭剩菜的处理方式就是自己全部打扫干净。在临床中,这些家庭主妇多为结肠癌和乳腺癌患者。 让心慢下来有助防癌 面对心理压力导致疾病甚至癌症的产生,何裕民教授认为,换一种方法思考,改变认知、态度和自身行为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女性朋友应该有些可以“唠嗑”的闺蜜,小团体的聚会可以让女性交换感受,在别人的开解中宣泄不快。有研究显示,女人之间高质量的聚会,可在她们体内创造更多的血清素,这是一种有助于防范抑郁症的神经递质,并能给女人创造良好的自我感觉。 何教授在书中也谈到,有时候可以运用“二八处事法”来处理事情,即“二分认真,八分糊涂”,有些“阿Q精神”可以让女性朋友更快乐、更满足。不要做爱较真、过于追求完美的职场“狂热女”,改善情绪,让心慢下来,加上定期的妇科普查,便是很好的预防癌症的方法。 文章来源:2013年7月17日《新闻晚报》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158 次阅读|29 个评论
谁能告诉我如何定义电解质?
热度 3 WLHyh 2013-6-26 17:04
谁能告诉我如何定义电解质? ----- 能否傻傻的再一次较真? 前一阵子曾经犯傻,在科学网万元悬赏过盐的定义,野外归来又想重新定义这个“盐”。于是我就想认认真真的追下根,搜了下“电解质”的定义,可是我又被“电解质”弄迷糊了,觉得“电解质”定义的也不怎么靠谱。 百度到中学化学的电解质知识点表述如下: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该条目举有很多例题解析,其中一例:浓硫酸不是电解质,因为其是混合物,不是纯净的化合物而不符合定义。 这个定义排斥混合物,按这个定义和相应的高考题解,氯化钠与氯化钾的混合物就不是电解质,于是制备合金的各种配方的混盐就都不是电解质。 按此定义各种各样的天然卤水也都不是电解质,因为其多逃不了混合物的嫌疑,溶液中都有溶剂分子。 其实若这样进一步反推,盐酸等也不是电解质。 再看其对一道判断正误考题的解析:“乙酸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 CH 3 COOH 、 CH 3 COO - 、 H + 、 OH - 、 H 2 O ”。该题被用两个方程式证明为正确。可咱们若较真呢,溶液中一般存在的不会是简单的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而应该是其水合离子;另外该问题里“溶液”也没注明是“水溶液”。这个判断正误题怎么说也是错的吧。 维基百科中的词条定义如下: 电解质 是指可以产生自由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通常指在溶液中导电的物质,但熔融态及固态下导电的电解质也存在。 这个定义其实与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差不多,只是后补阐释中包括了固态离子导体等固体电解质。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本身具有离子导电性或在一定条件下 ( 例如高温熔融或溶于溶剂形成溶液 ) 能够呈现离子导电性的物质。 该定义是被百度百科置顶,而未有任何评价的一个定义。词条下所举的是与该定义都不怎么一致的中学化学的知识点。 这个定义不排斥混合物,可是其“物质”的限定又似乎太大,按此定义各种离子、络离子等也似乎都可以是电解质,因为与这个定义不矛盾。 翻了翻文献,找到了个老外老早(阿仑尼乌斯酸碱理论诞生之初)的定义:自身水溶液导电性强于纯水的物质被称为电解质,因此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在翻文献中还发现,咱们中学化学备考训练中明确排斥于电解质范畴之外的“氨”等,在老外眼中似乎也是比较强的电解质。 研究了十多年盐卤资源,曾对盐卤相关知识点自信的爆棚。于是当有小学邀请我去做“盐与盐湖”的科普,我几乎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但是在准备PPT的时候,我才知道:我不知道该如何定义盐?也不知道该如何定义卤?虽然只是一个多小时,虽然并未有学生问相关问题。但我真有糊弄小孩的负罪感,四年多了,仍不能释怀。在我的内心里,是越来越惧怕讲台! 为什么中学考试反复强化:非对即错的判断?非此即彼的选择?若因化学是基础学科,那又何忍让高考后的多数孩子永远固定这些化学知识,因为更多人的选择不再有系统化学教育的机会。 例如中学化学的酸碱理论仅仅是阿累尼乌斯酸碱理论,只是一百多年前的一个过渡性理论,其比 1838 年李比希的定义更科学,但比 1923 年布郎斯泰德 - 劳里的质子酸碱理论又有不足。阿累尼乌斯酸碱理论是“非此即彼”,而质子酸碱理论却可以因情况“由此变为彼”。 在基本概念上如此!尽管受此教育的包括我们自己的子女。可是我们是否敢去质疑?有违大纲的思辨,即使对自己的学生我们是否敢去言教?一方面多数学生不论事实本质是什么?而问考试是否得分,而背和记。而校方约束师者的又是升学率、考研率等等。 还在靠化学吃饭的同行们,不知可曾有过困惑?可曾有过负罪感?
个人分类: 问源-专业|5433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的一次‘学术较真’的后果
热度 34 lin602 2013-6-13 16:04
刚刚看到文老师的博文‘ 把学术较真者关进笼子 ’,感慨万千,不由想起自己的一次‘学术较真’的相似后果。 2002年(当时45岁)参加一部委在河南郑州‘黄河迎宾馆’(三代领导人都住过的宾馆,不知道有没有记错名字,在花园口附近)召开的‘课题验收’,课题经费基本上在百万元甚至三百万元之间吧。我就不说详细了。 其中一个项目是另一专家主审的,会议中途,他知道我对这课题内容非常非常熟,甚至比他还要熟,将结题报告给我看了,他认为不能给‘优’,我认为他说得对的。他说要在会上提出批评,我说如果提出批评可能得罪司领导了。 在餐厅吃饭,见到那个项目负责人(年龄比我们大十多岁)与那副司长搭着肩说话聊天,我知道,他们是拍肩膀‘铁关系’。 继续开会,在评议阶段,其实应该不是我主发言,但我没有忍住,我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坚持不同意那个项目结题为‘优’。那次专家共有十多个,但学科不一样,我是代表‘化’头的项目。当时那副司长就拉下脸,其他专家也和着稀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们是什么关系,最后还是给了那项目‘优’。 评审结束,有个总结会,所有专家及项目负责人及参会者都参加,副司长不点名地批评了我,专家们都知道。我也清楚,今后他们组织的会是没有我的份了。 2002年至今,我没有再参加过一次这个部门的评审会。尽管每年都有多次评审、结题验收、中期评估。都是其他专家们去了。 那个我认为不能为优的项目,自从开过那会后,销声匿迹,没有任何下文。前几年我问那学校的朋友们(专家)那项目及那专家的情况(他们同一个院),他们说那项目‘没有任何响声’了,那专家也退休了,那副司长也早退休了。 在那会上曾经吹得天花乱坠,产业化前景如何好,已经生产见了多少效益的项目,最后一文不值。 这里写的博文我是负责任的,不是乱说哟,所有专家们包括那副司长、办事员的合影照都有。 我学术上较真,我被他们关进了‘笼子’,从此我也没有得过这个部门的一分钱经费的项目。其实,我在这个领域得到五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这个行业应该说大家都认我的,许多拿到这部门项目的人,他们都知道,我不比他们弱,甚至一半以上的人不如我的科研。 不过,我没有过一丝丝后悔,甚至有点自豪,让一些领导感受到还有些专家敢顶他们 (绝不是假话!)。 现在年龄大了,除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参加评审外,所有的各省包括一些学校的课题评审我也‘主动将自己关进笼子’了。 谢谢文老师,你写的内容太引起我共鸣了。
6776 次阅读|63 个评论
把学术较真者关进笼子
热度 158 SoSoliton 2013-6-13 14:15
最近参加了一些各种各样的评审会,包括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碰到了许多熟悉和不熟悉的专家和砖家,他们说非常关注老文的博客,发现老文很长时间不更新博客了,表示经常担心老文是否被关进笼子了。专家和砖家这么一担心,老文倒突然想起了两位真的被关进笼子的专家,毛骨悚然。请关心老文的哥们儿放心,作为砖家,老文这一辈子恐怕是很难进笼子了,因为老文早已谙熟砖家如何才能不进笼子的真谛。现在,老文不在写博客,就在当评委,既吸纳眼球,又赚取银子,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第一位被关进笼子的专家是一位典型的“书呆子”,凡事好讲道理,喜钻牛角尖,特别是遇上学问之事,眼里容不得沙子,非整个明明白白、水落石出不可,在其所在学院被封“一根筋”。 几年前,“一根筋”作为主席批主持了学院几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虽说现在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都是批处理,但遇上“一根筋”这样的答辩主席,研究生也别想企图蒙混过关。在这批答辩研究生中,“一根筋”将院长的一位研究生给抓了,不予通过答辩,因为答辩委员会发现该生学位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 结果刚一宣布,院长立马给“一根筋”打来电话,气急败坏地丢下两句话:“哪有硕士论文答辩不通过的事?赶快更改结果让XX过了!” 有些委员慑于院长的一贯淫威,表示可以让学生先过后改,即先通过其答辩,再让其修改论文;有些委员则和稀泥,表示一切由主席定。“一根筋”不愧是一根筋,他的观点是,其一,答辩委员对学生严,不放水,是促使学生进步,更是帮助和保护导师,特别是学术不端问题,如果放过去了,无论对学生还是对导师都永远是一颗定时炸弹,照说导师应该感谢答辩委员才对;其二,答辩决议是经答辩委员会认真讨论后集体表决通过的,必须维护学术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任何人都无权更改,别说院长,就是校长乃至国家主席下指令,都不容更改! 此事之后,“一根筋”再也没有出现在该院的任何研究生答辩场合。不仅如此,由于院长宣传得力,“一根筋”又迅速在学校领导和师生中留下了“偏激”的深刻印象,“臭名”甚至远扬至兄弟院校。“一根筋”尽管学术做得非常出色,但不仅官位、学帽一样都没捞着,凡发银子的任何学术劳动机会也都没他的份儿。 第二位被关进笼子的专家是一位资深院士。他本来被关进笼子好多年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其学院有位博士生正好从事其感兴趣的研究,于是主动要求看看这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并主持答辩会。有知情者深知把老先生从笼子放出等于放虎归山,对答辩人师生、管理者和其他答辩委员都后患无穷,所以建议想方设法紧锁笼子,但没能得逞。 老先生亲自主持的答辩会,首先那阵势就必须正规庄严,按“公堂”标准配置,会标不能省,主席、委员和秘书席位都有讲究,都要有明确标识。老先生正襟危坐主席位,俨然堂上的包青天,几位委员分列两边,呈手持板子的“威武”吆喝者状。 “升堂”时间到,有人提醒老先生可主持答辩会了。老先生说程序不对,没有得到授权不能开会,否则无效。老先生坚持要求学校或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同志亲临会场宣布答辩委员会组成和授权决定才肯主持答辩。有老师小心翼翼地提醒老先生,现在这一程序基本上都省略了,改以书面文件代替或委托其他老师代为宣布,因为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同志都很忙,答辩会又太多,他们跑不过来。老先生坚决不同意省略或以其他方式代替这一传统程序。十几分钟后,一位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同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地赶到会场,宣布了组成和授权决定,老先生这才开始“堂审”。 老先生请答辩人先宣读自己的论文工作。他老人家在这一环节倒打破了宣读时间应为50-60分钟的规矩,要求答辩人在20分钟内讲完自己的工作,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不讲。他解释这么调整的原因是发现答辩人的论文工作量只值讲20分钟,而且论文的错误太多,从概念、逻辑、科学、语言文字到图表错误,要有尽有,必须要留出更多的质疑和讨论时间才能澄清。 答辩人还未开口就遭遇下马威,乱了方寸,战战兢兢宣读完毕后,老先生逐一提出他不明白的问题或指出他认为不对的地方。有些问题十分尖锐,学生回答不上来时甚至失去了理智,跟老先生急了。但老先生始终不温不火,根本不理会学生的非学术辩解和不理智行为,提请学生回到学术本位,必须化解每一个学术疑问。 漫长的质疑答辩环节后,开始讨论答辩决议。老先生尽管眼睛不好使,但仍坚持亲自审定,因为他说草拟的答辩决议中水分太多,必须拧干。老先生逐字逐句这么一拧,又耗去了一个多小时。 本来两小时的答辩会延续了近五个小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答辩会是在一个炎热夏季的下午在一间封闭的小屋子举行的,老先生因年老体弱,既吹不了空调,也容不得窗外噪声,所以一屋子的答辩委员和旁听师生都像在蒸笼中痛苦煎熬,一个个都汗流浃背、焦躁不安,无不渴望尽快结束答辩会。不知情者大多不时埋怨为什么要请老先生参加答辩会,这不纯粹折磨人嘛! 国外有诚信记录,国内有较真记录,特别是学术较真者,在国内的学术机构和管理部门都有记录,在同行中往往也家喻户晓。目前无论在学术圈内还是圈外,普遍的共识是,一定要千方百计把学术较真者牢牢地关进笼子,即使没关进笼子,最宽容的极限是让独立之精神者孤立,让自由之思想者自游。
个人分类: 无所事事|56369 次阅读|176 个评论
年纪大而较真可能是防止将来犯老年痴呆症的一种办法
周可真 2010-8-7 04:28
《 年轻者为何不可鄙视年老者? 》 发表评论人: 住持 ip:114.222.35.* 年纪大者比年纪轻者所具有的优越性在于: 前者必有过后者的年华,而后者不必会有前者的岁月。 ===================== 怎么感觉您这语气挺有点莎比风格的呢,呵呵,是《王子复仇记》还是《仲夏夜之梦》? 你们文革过来人什么坏事没做过,跟父母断绝关系的都有,还尊重老人,糊弄谁呢?!你们都有这么好的将来,我们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切! 博主回复 :这世界真大! 《 中国人权与自由事业的成绩、忧患与出路 从是否准许游客留言谈起 》 发表评论人: 住持 ip:114.222.32.* 一对师徒,一唱一和,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这种素质也的确够了得,全科学网的人都看得见,学问不行,脸皮够厚,全科学网少有! 博主回复 : 除了这些,您还有什么可说的?显示您自己学问行的评论和论述至今未见啊! 我是学问不行,所以要来与包括您在内的学者进行讨论、切磋,以这种方式来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学问水平,您是否想要用您的方式把我从这里打压下去,使我无法在这里学习呢?如果您是与人为善,则明知我学问不行,就更不应该用这种语言来打击我,而是应该鼓励我,以您比我高超得多的学问见识,为我指明一条通向学问成功的光明大道。 学问不行者脸皮厚些,这更有利于向别人学习;反之,如果像您一样清高,我的学问就永远只能如此了。 说老实话,如果您真是一位学者的话,我相信是不可能采取这种态度来对待别人的,最多对看不起的人 敬鬼神而远之,退避三舍罢了。 不论别人说什么,您连看都不看,就来这样的评论,由此可以断定,您如果是一位学者也是需要好好改进自己学风的学者。如果长此下去,恐怕对您自己的学问长进没有半点好处。 其实,无论您如何评价我,我都会做到心中有数,择其善而从,不善而改。您是让我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老师,谢谢! 《 自以为是的 神圣 形象正是其 心魔 的表现 》 发表评论人: 住持 ip:114.222.35.* 心魔给我,神圣给你,这下好了吧 ~ 博主回复: 我只是在思维方式上坚决反对以某些人为 魔鬼、某些人为神圣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历史问题或现实问题,这种思维方式是绝不可取的。 我们之间的讨论本来是应该限制在政治和学术范围之内的,我不认为在政治观念上我们之间有什么根本分歧,但在思维方式上的确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您和王先生 [注] 都是对 文革及文革式的政治持坚决否定的态度,在这一点上,我从来都不反对,但对这种政治进行反思的具体方式,可能由于世界观和由此决定的思维方式不同,是有明显区别甚至互相对立的。例如,您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相应的思维方式决不以为然的,但我是信奉这种世界观和努力运用这种世界观来思考历史和现实问题,这才是彼此分歧的实质所在。 但是,您和王先生有时会把这种分歧引向其它方面,这是我不以为然的。 学者应该坚持以学术为本,遇到不同观点,应从学理上来进行分析和批评。但是,我至今未见到您和王先生对我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进行过有理有据的反驳,却常见到武断式的评判,甚至有的评判是属于不友善的攻击性言论。这类武断式的评判和不友善的攻击性言论能表明什么呢?从学术层面来说,就是不知严格遵循学术讨论规则来讨论问题,而是常常离开这种规则来谈论对他人的主观印象,这样,学术讨论就变成了人物品评了。 品评具体的人物不是不可以,对历史人物的品评应该运用历史学方法来进行,对周围人物的品评则应按为人处世的常则来进行,要讲基本的礼数,否则就没有如魏晋名士的风度,而是有似坊间泼妇的风格了。 发表评论人: jlxt33 您真有较真的精神啊! 博主回复 : 刘老师, 像我们这样的年龄又整天待在书桌前、电脑前过日子的人,较较真可使自己神经保持紧张、兴奋,提高自己思维的敏捷度,这有利于防止将来犯老年痴呆症 ,呵呵! . [注] . 发表评论人: 住持 ip:114.222.35.* . 王鸿飞 先生早有预言在先: 公共知识分子常常会成为魔鬼的代言人 发表评论人: luke1 ip: . 这类的留言您真的不要太在意了,太较真的话,只能让那些留言的人更开心,现在在科学网上,王某人常称呼你的那句老周,已经很大程度上快成了一个贬义词了 . 博主回复 : . 谢谢您!但我相信众人自有其理智,都有理性的判断力。如果鄙人真是一个值得让众人鄙视的人,则老周成为科学网上流行的一个贬义词也是理所当然,我毫无怨言,是之谓咎由自取也,怪得了谁呢?但如果我只是让个别人或极少数人讨厌和鄙视的话,这就是人之常情了,这世上还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让所有其他人都喜欢都尊敬。
个人分类: 人生.世相|3968 次阅读|2 个评论
是否该做一个与社会较真的“傻瓜”?——与王德华老师商榷
harmonism 2010-7-15 23:00
与王德华老师商榷:是否该做一个与社会较真的傻瓜? 曾纪晴 被科学网博主誉为青年导师的王德华老师,最近写了一篇 《 第一次给学生讲社会的阴暗面 》 的博文,真诚地告诫刚要走向社会的学生们: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动物界)有着相同的规律,绵羊是要被狮虎吃的。如果你觉得自己是绵羊,想办法活下来才是第一要务。如果一心跟社会较真,那真是傻到家了。 首先,我非常赞同王老师把社会的残酷真相告诉学生,因为不了解社会就无法改变社会和适应社会。但有一点值得商榷的是,王老师似乎仅强调了适应社会的重要性,却刻意回避教导学生改变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王老师说,与社会较真傻到家啦。这回,我与王老师较一回真,不知算不算与社会较真,傻是肯定的了,但是否傻到家了,还请王老师指教。 J 王老师:一个人如果一心跟社会较真,那真是傻到家了,但这种执着还是需要鼓励的。 较真:王老师说跟社会较真是傻到家了,却又说这种执着还是要鼓励。其实,王老师的真意是不鼓励学生跟社会较真的,但为什么却又要说鼓励与社会较真的执着呢?呵呵,王老师经验老到,因为不这么说人家万一较真起来可就没有了退路。管它是否前后矛盾,正反的话我都说了,你就奈何不了我了。学生们好好体会吧,这招可管用了,包你成为超级不倒翁。 :) 王老师:事实上,即使你光荣了,历史的车轮照样滚滚向前。尽管寂静的夜空下,一声吼叫,可能会让很多昏睡的人惊醒。可是,你可知道有多少人在熬夜吗?独唱需要实力,独舞需要舞台。世人皆醉,唯我独醒,可能是一个错误的感觉。 较真:王老师告诫学生们,千万别做与社会较真的傻事,一是因为没有用,二是因为你没有那个实力,你自以为有那个能力,那是因为你的幻觉。王老师这招是很要命的,呵呵。首先给学生当头棒喝,把学生给震傻了。接下来,学生们就只有老老实实听老师教导的份了。 王老师:如果一个群体都变成了绵羊,国家怎么办?别担心,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人,不可能一个声音,不可能一个步伐,不可能一个思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那才真是一个梦想。有时的集体无语,并不是群体心理上的统一,是每个人权衡利益后选择上的趋同。所以,如果自己是一只绵羊,强装成雄狮,只能比他人早进狮口。在嘈杂的声音中,绵羊的吼叫声有多高?猛虎雄狮的吼叫,震撼山谷,天颤地动。 较真:王老师说与社会较真就是独唱、独舞,那是需要实力和舞台的。也就是说,你们这些学生不具备实力也没有舞台,你们就老老实实做绵羊,千万不要强出头。不必担心大家都会成为绵羊,那是不可能的,肯定会有别的傻瓜出来与社会较真的。所以,社会有什么不公、有什么不义,我们不出头,肯定会有别的傻瓜出头的。你们只需要安静地躲在背后,让别的傻瓜去牺牲、去光荣。假如你们不听老师的话,犯起傻来强装成雄狮,只会死得更早、死得更惨。王老师这个生存技巧的确非常高明让别人去为大家争取权益而牺牲,自己安安全全地坐享其成。其实,中国人深谙此理,所以才都想做精明的人,不想做傻瓜,面对社会不公不义之时,往往集体失语。中国人的忍耐力为什么那么强?就是因为大家虽然难以忍受了但都在观望,看看有没有别的傻瓜出头,大家都在比赛,看看谁的忍耐性更强,谁要是忍耐不住了,豁出去了,就成了十足的傻瓜了。耐性好的人终于可以舒一口气,庆幸自己的修为高人一等了。不仅如此,这些修养高超的精明人,得了便宜往往还要卖乖,他们不但不会感激为他们出头做出牺牲的人,而且定要污蔑他们,因为不污蔑他们就显得自己猥琐了。轻则污蔑他人傻,不谙世事,不懂世故;重则污蔑人家出风头、谋私利、别有用心。总而言之,要让那些为了社会公平和正义、捍卫自身正当权益而挺身而出的人死有余辜,不得好死。为其如此,才能一方面显得自己是多么高明,他人是多么愚蠢;另一方面也能使自己站稳道德立足点,不会被他人瞧不起。 王老师:年轻早逝( 27 岁)的生态学家林得曼,通过实验观察提出了生态学上的(能量利用)十分之一定律。简单说,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种类按照营养级 罗列 起来看,能量从低营养级初级生产的植物到高营养级的动物(次级生产),能量是呈现一个金字塔形状,也就是说,如果是作为高一级营养级的食肉动物群体,只需要低营养级的食草动物群体的十分之一的能量就可以维持整个群体的生存和延续。自然界中的这个法则,就决定了类似食草动物的群体要足够大,而食肉动物的群体则要少得多,这样自然才能平衡、和谐、稳定、延续。人类,如果说是处在最高营养级水平上的话,那这个群体现在是完全不按照自然规律出牌的。随着这个群体贪婪心态的膨胀,各种高新掠夺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本来相对稳定平衡的自然生态,出现了许多危害自身生存的问题,这些问题日益严重。知道社会的自然结构了吧?哪些五花八门的人才计划中,哪些各种名堂的项目中,哪些层出不穷的规划中,哪些里面有你的份额?生物世界压根就没有平等,只要不是恶性竞争,就能和谐共存。所以,公平、正义如阳光一样光辉,是无与伦比的呼声。 较真:王老师是动物生态的专家,在生态领域的发言应该是有权威的。本人是外行,学过一些生态知识,但感觉怎么与王老师的理解有些不同啊。比如林得曼的十分之一定律,之前我学的似乎是这么说的:食草动物吃 10 公斤 的草,才能转变为 1 公斤 的肉;而食肉动物吃 10 公斤 的(食草动物的)肉才能转变成 1 公斤 的肉。似乎不是说 如果是作为高一级营养级的食肉动物群体,只需要低营养级的食草动物群体的十分之一的能量就可以维持整个群体的生存和延续。 事实上,不是高级食肉动物维持整个群体的生存和延续需要更少的能量,恰好相反,高一级的食肉动物需要生存和延续需要 10 倍于低一级食肉动物的能量。高一级的食肉动物种群需要生存和繁衍,就需要种群数量 10 倍于它的低一级食肉动物的存在才能供应其食物。我的理解能力有限,感觉王老师这一段有些不知所云。 J 王老师讲的是生物世界压根就没有平等,不知道王老师是否也认为人类社会没有平等是理所当然的?请问人类社会的不平等竞争不是恶性竞争,而是良性竞争吗?不平等还能有和谐吗? 王老师:如果确定自己是绵羊,那就按照达尔文老先生说的,先想办法活下来。如果自己骨子里有猛虎雄狮的基因,一定会突变成猛虎雄狮,那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务必要实现突变,由绵羊变为雄狮。所谓时势造英雄,机会永远青睐时刻准备着的群体(个体)。大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从人类希望长寿开始,长生不老丹到现在也没有研制出来,反而各种伪劣影响人类寿命健康的所谓 保健品 充斥市场,在日益诱惑着那些想多活两天的人们。千万别拍砖说这是赤裸裸的生物决定论,也不是什么社会达尔文主义。这是博客,随便聊聊,大学校长不是也说 姐的娱乐,哥的传说 吗。 较真:如何确定自己是绵羊还是狮虎?王老师给大家的办法是,首先把自己当绵羊看待,先活下来。然后呢,假如你是狮虎,在一定条件下你就会变现出来。应该说,这的确是个好办法。问题是,自己是否知道自己身上究竟有无狮虎的基因?由绵羊变为狮虎的条件究竟为何?当你的内心在呼唤自己,要变成狮虎的时候,另一个声音却在告诫自己:千万别当傻瓜,你不是狮虎,你不要强装狮虎,否则你会死得很惨。做惯了绵羊的你,又习惯性地继续做你的绵羊去了。不过,王老师的意思是,这些都不必操心,你是绵羊的命就不是狮虎的命,你是狮虎的命你自然就会成为狮虎。王老师说他这不是生物决定论也不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但不知道是不是宿命论了。呵呵。 王老师:都说千里马需要伯乐,您可知道伯乐也会吃回扣? 较真:王老师这个提醒得好。好就好在,让人们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等着伯乐上门来发现自己是没门的。假如你自己觉得自己是千里马,就得自己提着东西去找伯乐才行。这就怪不得了,那些会送礼的人往往容易步步高升,反之,不送礼或不会送礼的人永远没有人提携。当然了,所谓送礼,包括了物质的和金钱的礼,也包括了精神和虚荣上的礼,比如吹牛拍马、阿谀奉承等。在中国,所谓的伯乐就是你的上级领导,你的顶头上司,你的老板。没有他们的赏识,你就不可能实现你的远大志向。 王老师:狼的可爱,是由于它的野性。狗的可怜,是由于它的奴性。 狼的野性会招致杀身之祸;狗的奴性,会有口饭吃。 狼和狗是同类。狼演化出了狗。狼现在是保护动物,狗则成了人类忠实的朋友。 较真:王老师说,野性的狼虽然可爱,但常常招来杀身之祸,现在已经沦落到寄人篱下的地步。而奴性的狗虽然可怜,但总能得到主人的一口饭吃,成为主人的朋友,甚至是准家庭成员呢。王老师似乎在告诫学生要向奴性的狗学习?假如学了狼的野性,与社会较真,虽然可爱,却要招来杀身之祸。还不如学学狗的奴性,虽然看上去可怜,但却可以保全性命,说不定还能成为主人的朋友,共享荣华富贵呢。 我相信,这是王老师对学生的肺腑之言,也许这是历尽沧桑之后的经验总结。对于具体的个体来说,每个人的生存方式自有其选择的自由,他人无权干涉。但是,作为青年导师的身份对人生价值与生存方式的选择进行推荐,本人觉得可能有些不妥。因为我觉得,我们生存于这个社会,总是希望它变得更加美好的。假如我们都学着去做唯唯诺诺的奴才,我们的社会还会有任何进步吗?中国社会之所以腐败,无可救药,显然是因为中国的奴才太多。奴才是专制的土壤,而专制又制造更多的奴才。这是一个死循环。奴才论证着成为奴才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专制也论证着其必要性与合理性,它们互相论证着,一个的存在以另一个的存在为必要条件。 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这种特殊条件下,奴才是一种理性与精明的选择。与社会较真显然是一种不自量力的傻瓜行为。然而,假如没有这些与社会较真的傻瓜们的推动,社会是不可能有任何进步的。我们是否可以做到,虽不去做与社会较真的傻瓜,却也不去嘲笑他、污蔑他?甚至,我们是否能够做到,自己虽不去做与社会较真的傻瓜,但在内心却尊重他、敬仰他?与社会较真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我们可否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曾在《中国人为什么很麻木?》的博文中说: 别人为大家的利益做出了牺牲,人们也不会把他们当作英雄,而是从内心里把他们当成傻瓜,庆幸自己的精明。比如,偶尔有那么几个英雄出现,血也是白流。人们看见的是血的恐怖,感受的是对死的恐惧,而不是英雄的伟大,庆幸的是死的不是自己。因此,中国文化是不推崇英雄的,人们都把英雄当作傻瓜看待。何时我们的社会才能崇拜英雄,而不是把英雄当傻瓜看待?只是希望我们的青年导师们,在你们谆谆教导青年学子的过程中,虽然不强求你们教学生做一个与社会较真的傻瓜,但至少应该让他们懂得,别人为了社会的不公不义挺身而出是在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自己是受益者应该懂得感恩,同时要为自己的懦弱感到羞愧。虽然不强求你们把与社会较真的人当英雄看待,当英雄来崇拜,但至少要有一颗尊重英雄的心,不把与社会较真而被得到残酷对待的人当傻瓜看待,而是要在内心(假如不敢公开谴责的话)谴责这种社会现象。我想,假如我们的青年导师们做到了这一点,你们一定会赢得更多的尊敬。 2010-7-15
个人分类: 未分类|5351 次阅读|6 个评论
杨生茂先生较真美国历史词典名称和译名
黄安年 2010-5-16 07:06
杨生茂先生较真美国历史词典名称和译名 黄安年文本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16 日发布 杨先生历来以宽厚长者待人 , 但是在署名由他任主编之一的美国历史词典问题上 , 他对于词典的名称和译名的正确意见未被出版社采纳而十分气愤,并诉诸学界同仁和媒体。这体现了先生严肃认真的负责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2004 年 5 月 31 日 , 杨先生写信给我 , 信中写道 : 安年同志 , 《美国历史百科辞典》于今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此书系 1986 年该出版社来天津组稿, 1990 年底交稿。不料责任编辑(黄安年按 : 姓名这里发布时隐去)因国家政策变更 , 遂怠工压审。中间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补写,才于今年出版。其中经过一言难尽。 我同责任编辑在书名上有分歧,我不主张在历史学科下加百科二字 , 这是画蛇添足,只能表示全书无序,而且全书也不够百科分量。 XXX ( 黄安年按 : 姓名这里发布时用 XXX 代替 , 下同)坚持己见 , 拒绝直接与我联系 , 所有事务都直接写给张友伦(二主编之一),再由张转告。 最后书名仍用 百科二字(即 《美国历史百科辞典》 更不幸的是 , 编辑在书封面上所译的英文书名 , 居然驴唇不对马嘴!(即 Dictionary of Amercian History Encyclopedia! ) 我让友伦写信去质询 ,XXX( 是比较老编辑 ) 回信竟推卸责任 , 含混其词 ( 见 X 给友伦信的复印件 ) 。如何面对广大读者〉如何使读者相信书的内容?木已成舟,奈何奈何!我真想写一篇小文 , 总结编辑的经验 , 并痛斥唯利是图的编辑们。今寄去 X 信复印件,详尽面谈。出版社只给一本书 ! 无法转赠,亦祈见谅。 杨生茂 2004 , 5 , 31 杨先生附上责任编辑 2004 年 3 月 24 日给张 友伦主编的信: 张 友伦同志 : 您好 , 杨先生提出的问题很好,我又查了一下应该是 The Amercian History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或者为 dictionary of Amercican History 。可能为了表达出百科的意思,美编在设计上力求美观错用了百科一词,应该将该词用作形容词应更贴切了。现在译法可能有些错,但作为装饰一般设计没什么大问题吧。当初我劝美编用汉语拼音,但她力求更美观却用了该词。非常抱歉请杨先生多多原谅,这一切都是我的失误,在此恳请张先生代我向杨先生再一次原谅我的过失。 *************** 杨生茂先生终于在学术界 2004 年第 6 期上发表短文《一个不忍目睹的荒唐的译名》(见下附文)短文强调可信性是工具书赖以存在的首要条件。今在封面上居然发生如此严重的硬伤,的确触犯了编辑工具书的大忌。毋庸讳言,读者无法在眼中揉下这粒沙子。《辞典》的质量自然会招致某种疑惑,甚而对中文书名使用 百科 二字的适当性也会引起疑义。请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加以修正。 对此,武汉大学 李世洞 教授发表评论文章:荒唐译名 三思 以《美国历史百科词典》的英译名为例 (学术批评网 2005 年 1 月 12 日)说 : 杨先生的短文 反映了出版、传媒界存在的一些具有倾向性的问题。它值得人们认真思考。 并说: 早在去年( 2004 ) 4 月 12 日,杨先生在给笔者的信中就已很不安地写道: 当我拿到成书后,瞠目结舌,惊愕不已。这个出奇的驴唇不对马嘴的大错误,怎么向广大读者交代? ,黄安年教授在他的网上评论中也讲了杨先生三番五次给他写信、打电话、面谈此事。 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除了文化素质外,主要还是在思想上把它看成 芝麻绿豆 而不予重视,因而在实践中缺乏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作风。 世洞教授的精到评论 , 使得笔者再说已经多余。我要强调的是老先生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和稀泥 , 这种精神确是难能可贵的。 附文 : *******************************8 一个不忍目睹的荒唐的译名 杨生茂文 发表 : 学术界 /2004 年第 6 期 ; 学术交流网 / 学术问题讨论 /2004 年 12 月 10 日转发 ( 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天津 300071) [ 摘要 ) 杨生茂、张友伦两先生主编的《美国历史百科辞典》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刊行数月来,由于设计上力求美观,导致封面上出现了驴唇不对马嘴的译名,令作者和读者 深感遗憾。 [ 关键词《美国历史百科辞典》;封面设计;译名 [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698(2004)06013902 《美国历史百科辞典》 ( 杨生茂、张友伦主编 ) 于 2004 年 2 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刊行。数月来,许多读者以书信或口头方式提到《辞典》封面上将《美国历史百科辞典》译为 Dictionary of Amercian History Encyclopedia 的错误。这一情形显示读者对《辞典》的关心。笔者除表示感激外,还应向广大读者作个交待。 最近数年,责任编辑未与笔者直接联系,因而出书前笔者不曾看到《辞典》的英文译名。一当接到成书,发现封面上驴唇不对马嘴的译名时,惊愕不已,但木已成舟,岂不叫苦连天。设计大方的封面上竟出现这个错误,真令人感到遗憾。 在无奈的情况下,笔者请另位主编向责任编辑写信询问事故发生的原因。责编回信解释说: 美编在设计上力求美观,错用百科一词,应该将该词作形容词就更贴切些。现在译可能有些错,但作为装饰一般没什么大问题吧。非常抱歉, 这一切都是我失误。 可信性是工具书赖以存在的首要条件。今在封面上居然发生如此严重的硬伤,的确触犯了编辑工具书的大忌。毋庸讳言,读者无法在眼中揉下这粒沙子。《辞典》的质量自然会招致某种疑惑,甚而对中文书名使用 百科 二字的适当性也会引起疑义。请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加以修正。 最后再说一遍,这篇小文的主旨是将事故原委向广大读者作个交待,至于所谈的译名错误,如同泼出去的水,无法回收。对不住,再版之前,还得请读者在眼中搓揉这粒沙子。 附《美国历史百科辞典》责任编辑给主编复信的主要内容 杨先生提出的问题很好,我又查了一下应该是 The Amercian History ency clopedic dictionary 或者为 dictionary of Amercican History 。可能为了表达出百科的意思,美编在设计上力求美观错用了百科一词,应该将该词用作形容词应更贴切了。现在译法可能有些错,但作为装饰一般设计没什么大问题吧。当初我劝美编用汉语拼音,但她力求更美观却用了该词。非常抱歉请杨先生多多原谅,这一切都是我的失误,在此恳请张先生代我向杨先生再一次原谅我的过失。 作者简介:杨生茂,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 原载《学术界》 2004 年第 6 期第 139-140 页 )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学术问题讨论 /2004 年 12 月 10 日转发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11324cid=18 *********************** 荒唐译名 三思 以《美国历史百科词典》的英译名为例 时间 :2005 年 1 月 12 日 作者:李世洞 ( 武汉大学教授 ) 来源 : 学术批评网 《学术界》 2004 年第 6 期刊登了杨生茂教授的文章:《一个不忍目睹的荒唐的译名》。该文介绍了由他和张友伦教授共同主编的美国历史词典译名的严重谬误情况。文章不长,但却反映了出版、传媒界存在的一些具有倾向性的问题。它值得人们认真思考。 一 两种态度反映出两种学风 根据文中所述和笔者了解的情况,当问题被发现后杨先生和该书责编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 一当接到成书,发现封面上驴唇不对马嘴的译名时,惊愕不已,但木已成舟,岂不叫苦连天 真令人感到遗憾。 (引自该文)。其实,早在去年 4 月 12 日,杨先生在给笔者的信中就已很不安地写道: 当我拿到成书后,瞠目结舌,惊愕不已。这个出奇的驴唇不对马嘴的大错误,怎么向广大读者交代? ,黄安年教授在他的网上评论中也讲了杨先生三番五次给他写信、打电话、面谈此事。后者则与此相反,从文中所引信件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尽管也说了些 抱歉 、 失误 、 再一次原谅我的过失 等话语,但给人的感觉却是轻飘飘的空泛,其实并未把它看得多么严重。请看信中的一段话: 现在译法可能有些错,但作为装饰一般设计没什么大问题吧 。意思很清楚:是不是错误还难说,即使是也没有多大关系。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反映出什么问题,值得人们思考。笔者认为:从杨先生的焦虑不安中看到是他那容不得一粒沙子的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也看到他的以读者利益为中心的高贵品质。他发现错误后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名誉受损,而是 怎么向广大读者交代 。后者则给人一种无所谓的感觉。对这一错误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学风 严肃认真和马马虎虎。 诚然,对于一本书来讲,译名或文字出问题,同缺页、漏段相比可能不算 重大事故 。但是,能因为是 芝麻绿豆 就可以忽视吗?何况有些看似 芝麻绿豆 的错误,实际上包含着事实或观点的谬误。笔者在一本有关美国政治的专著中就发现把 第二次世界大战 印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 ,把 英国人 印成 美国人 ,把美国某第三党成立的时间 1948 年 印成 1984 年 (作者在两年以后的杂志上登出了勘误表)。看来仅仅是一字之差的 绿豆 ,可是它给读者带来的却是失之千里的误导。像词典一类的工具书,其主要对象是一般读者,这种误导危害更大。因为,对某些比较专的内容,他们不可能像专业人员那样识别,必然会以讹传讹,像 非典 病毒那样蔓延传染其他读者群。别说文字错误,就是标点不当,有时也会产生恶果。笔者过去讲课时,曾用一个笑话告诉学生:标点不容忽视。某人到一吝啬朋友家作客,时近中午大雨倾盆,主人不愿奉献午餐,遂用手沾水在桌面上写道: 下雨天留客 天留人不留 。客人在旁边加了几个标点,成了意思完全相反的一句话: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你能说这种标点是 绿豆 可以不重视吗? 军中无戏言 这句话,从广义上理解也适用于学术、出版、传媒领域。那就是在书、文和其他媒体中,没有 芝麻绿豆 ,必须一丝不苟。这不仅是对著者的起码要求也是对出版社等媒体编者的起码要求。 令人忧虑的是像这类谬误并不是个别现象。它不仅在报纸、专著、文艺作品中不断亮相,甚至频繁出现在受众最广的电视、电影的字幕甚至学生必读的课本中。不错,一本杂志几十万字,一部书少者几万、十几万,多者上百万甚至几千万字,再认真也不能保证不出一点差错。要不然国家出版领导机构不会规定万分之一差错率为合格标准,历史上也不会出现那么多校勘名著,涌现出那么多校勘名家(当然其校勘内容不仅仅是文字)。问题是目前这种 芝麻绿豆 太多太滥。有的书一页竟冒出五六个甚至更多的错别字,有的电视剧字幕一段对话就有两三个错别字。对这些错误,著者有责任,但出版社和媒体的编校者应负更大的责任。因为他们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把好文字关。这么多 坏鱼 从你的网中溜出来,能说你尽责尽力了吗?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除了文化素质外,主要还是在思想上把它看成 芝麻绿豆 而不予重视,因而在实践中缺乏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作风。此外,我还感到这种作风与 无错不成书 的 口头禅 有关。有的同志认为 无错不成书 就是 书无完书 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没有什么不妥。我反复品味,总感到二者不好等同。 书无完书 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指一种后果,即经过认真研究、打磨弄出来,仍难免有疏漏谬误。而 无错不成书 给人的印象则有点 出发前的指导思想 的味道。动手之前就先想到 反正是无错不成书 ,那么在每个环节的操作中放松自己,不去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也就理所当然了。前不久,在报上看到一篇赞扬 中华第一字痴 李延良 愚公移错字 的报道。这位并不是文字专家的工程师,为了纯洁祖国文字,不惜停薪留职,搞 4 次 文字质量万里行 , 3 次上法庭,向名家权威挑战。他的这种纯洁文字的坚定信念和执着精神永远值得国人学习。如果全国的著者、编辑能学到这种精神,我们的报纸、杂志、教科书、电影电视上的 臭芝麻烂绿豆 将会大大减少,我们的精神食粮肯定会更健康、更有营养。 二 包装和内容的错位 从前引那位责编的话 但作为装饰一般设计没什么大问题吧 ,我感到这也反映了他对包装和内容关系的看法。 包装 实际上就是通常说的形式。任何东西,都有个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毫无疑问,应该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既要有好的内容,又要有美的形式。但是,就二者的轻重看,内容应该是第一位的。一本书,首先应该做到内容的客观、科学,给人以正确的、有益的精神营养。在此前提下,尽量使封面、插图、版式等美观大方,吸引读者。决不能把形式凌驾于内容之上,更不能以损害内容为代价追求所谓的形式美观。改革开放前,出版界不太注意包装,不少书的封面像个老太婆的脸,了无生气。但是在内容(包括文字)上总的讲还是比较认真负责的。现在似乎走到另一个极端,在包装上使尽了吃奶的力气,但对内容方面却马马虎虎,粗枝大叶。 关于《美国历史百科词典》这一书名是编者定的,还是由编辑定的,我不清楚(根据黄安年教授的网评文章,杨先生早就表示他不同意这种书名)。但是,无论谁定的,将其译成英文似乎不能像现在这样逐字直译。笔者孤陋,根据自己的水平和所了解的英文工具书标名情况,比较恰当的译名,应该是像责编在那封信中提出的 DictionaryofAmericanHistory ,或者是 EncyclopediaofAmericanHistory 。目前这种译法确实有点非驴非马、不伦不类。难怪,杨先生看了后 瞠目结舌,惊愕不已 ,说它是 驴唇不对马嘴 。但我在这篇小文中要讨论的不是这个具体问题,而是责编那句话反映的一种观点 为了包装美观可以牺牲内容的科学性。这位责编的看法决不是个别的。现在到书店逛,马上会发现一部部包装精美的图书争奇斗艳,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中固然有表里皆优的精品,但也不可否认,不少是 锈花枕头 ,表面上花里胡哨,里面却是草,有的还是毒草。把这种 锈花枕头 式的精神产品提供给广大读者,和那些向消费者供应假劣商品有何区别?要说区别,那就是它的危害更隐蔽更严重。它不像物质的 假冒伪劣 那样容易被发现和引起重视。假药一吃立马出现不良反应,会想到药有问题,劣酒一喝立马头晕胃痛,也知道中了毒,赶快去医院诊治和向有关部门投诉。劣质书刊带给读者的危害不仅难以很快发现从而引起重视,而且还会 传染 给他人,以讹传讹,形成一大批 受毒者 。任其蔓延,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就必然受到腐蚀而大大降低。最近,卫生部检测出 金龙鱼 等名牌了食用油质量不合格,引起大家关注。一些报刊发文评论:有些企业情愿把巨额资金花在形象包装上,也不愿出大力气修炼内功保证产品质量,这恐怕是企业界的一种通病。难道在精神产品领域里就没有这种通病吗?不管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假冒伪劣造成的另一个恶果是 社会诚信度 的下降。金龙鱼出现质量问题后,有的网民评论:连名牌产品都有假,我还敢相信哪个?这部由中国美国史权威专家编著的工具书,竟然出现这种不伦不类的低级错误,又将在读者中造成什么印象?不是也会使读者发问:连权威编的工具书都这样,我还敢相信哪个?连封面上简单的英文都这样,那么内容还不知到有多少问题哩!看来受损害的不光是编者、出版者,整个社会都会因一系列 假冒伪劣 引起的诚信危机而受害。当前,中国社会假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希望我们的同志不要再为 假山 添砖加瓦了。 精神产品的打假(这不仅指主观剽窃也指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从上世纪 80 年代就开展起来,但总是刹不住这种歪风邪气,像割韭菜,割了一茬又很快长出新的。这里原因很复杂。但从出版和传媒从业人员的思想上看,重要的一点恐怕是从只算 政治账 的极端走到只算 经济账 的另一个极端。 赚钱才是硬道理 ,要能赚更多的钱,不仅要出的快、还要卖得快。在内容上认真打磨必然耗时费力 贻误赚机 ,于是来个 三分人材七分打扮 的营销术,使这些产品的包装漂亮、吸引人, 一俊遮百丑 。这样, 绣花枕头 就成批涌现出来。当然,这种思想也和出版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变化密不可分。出版社自负盈亏,编辑人员定额承包,数量化的突出,质量要求的抽象化和弱化等等。要解决这个问题,既要在制度上下功夫,也要在思想上下功夫,即出版、传媒战线上的同志们要 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编辑出版中 应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 2004 年公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此外,要搞好舆论监督,加强书评工作,对那些比较典型的 绣花枕头 进行暴光,让广大读者进行抵制,使其失去市场,无钱可赚。 三 出版者和作者平等关系的失衡 杨先生在该文中写道: 最近数年,责任编辑未与笔者直接联系,因而出书前笔者不曾看到《辞典》的英文译名。 从这段文字中可看出:一,责编长期未和词典主编之一杨先生联系;二,在封面设计中对译名的确定也未征求主编的意见。这反映出出版社和作者关系的不正常。根据著作权法等有关法律的精神,出版者和作者是完全平等的关系。在编辑、出版一部著作中,作者和代表出版社的责编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他们既是平等的又是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为了保证书的质量,双方应该经常联系交流、切磋、探讨。作为编辑者,在遇到问题特别是有关专业方面的问题时,更应该主动地征求、听取作者的意见。这是对著者的尊重,更是体现双方平等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遗憾的是,这位责编却自作主张地决定下来。黄安年教授说: 某些编辑和包装销售设计师自以为是忘乎所以,以至出现了现在的遗憾 。这话可能有点尖锐,责编和美编未必是有意识地认为 自己最高明 从而 忘乎所以 ,但它却反映了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出版社和作者平等关系失衡。稍微了结出版圈情况的人都会知道,一些出版社在组稿、接稿方面 ( 这里主要是谈学术著作 ) 往往是两副面孔:对 三有 (有权、有钱、有名)者,笑脸相迎主动热情,因为对自己的实惠多多。而对那些 三无 学者(需知这类学者是大量的),要么是 高姿态 地 对其研究成果夸奖一番后大做 但 字文章,以各种理由婉言谢绝,要么是干脆不理,要么是提出让穷书生根本无法承担的要求。即使你答应了要求使他们接受书稿,仍可能随时变脸。我们编著的《美国研究词典》的坎坷经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某出版社在我们满足了其补贴要求将款项汇出后接受了书稿,并以单位名义开了出版证明,负责人还三番五次表态承诺一定出版。可是未几因领导换届 风云突变 ,下了退稿令。当我们提出甚至哀求要其遵守承诺时,老领导一推六二五 , 新领导则摆出一副教师爷的架势 , 说一不二毫不动摇。其态度之高傲、冷酷、武断简直像主人对待奴才,哪里有一丝一毫的平等味道?这些人把执行合同(出版证明及承诺就是合同的一种形式)的法律规定视若草芥,把作者和出版者依法建立的平等关系看成是主从甚至是主奴关系。这种不平等还表现 霸王合同 上,它对作者的要求严而又严,违约的处罚具体而又沉重,对自己则 温情脉脉 仁慈宽松。我们在某出版社的格式合同书就找到了例证。该合同第 8 条规定: 权利人(即作者。笔者所加,下同)欲审作品的校样,应在收到校样 10 日内校完(不管字数是 10 万还是 100 万) 出版人不承担审校费用 权利人未按期审校 , 出版人可按计划付印。因权利人修改造成改动或延误出版 , 权利人承担改版费及推迟出版的责任。 而针对出版人的第 5 条则规定如下: 出版人应于收到全部稿件后 10 个月内出版上述中文本作品。出版人因故不能按时出版,因(应)在出版期限届满前 30 日通知权利人,双方另行约定出版日期(即便这个造成拖延的 故 并非不可抗力因素而是出版人的失职,也无须受到惩罚) 。两相对比,泾渭分明。这里面能看到一丝一毫的平等精神吗?说这种合同是他们的护身符,是作者的紧箍咒不是更恰当吗?正是利用这种不平等的合同,他们可以任意拖延,什么出差、外出学习甚至评职称都可以作为拖延的 正当理由 。合同规定的 10 个月 可以拖上三年五年而不承担任何责任。由于作者是弱势群体,也只好忍气吞声任其摆布,敢怒不敢言。结果让你等白了少年头,等光了老年头,甚至出不了头。至于在编校中不同作者沟通,对作者的询问迟不答复更是屡见不鲜的家常便饭。这就是广大 三无 学者出书所面临的现实。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前面已提到的体制、政策、领导等因素外,还与某些出版从业人员法制观念淡薄或缺失密不可分。其实,在著作权法及据此制定的行业法规中,对这些早已有明确的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一条写道: 著作权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期限交付作品。图书出版者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出版质量、期限出版图书。 图书出版者不按照合同约定期限出版,应当依照本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2001 年 12 月 25 日国务院发布的新的《出版管理条例》( 2002 年 2 月 1 日实施)第 4 条规定 从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第 28 条规定 出版物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其出版单位应当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并依法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新闻出版署在 1997 年 6 月公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法规第 2 条规定 坚持 繁荣出版重在质量的思想 , 把能否提高图书质量当作衡量出版工作是否健康发展 , 检验出版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 第 21 条规定 坚持出版社与作者和读者联系制度。出版社要保持同作者和读者长期、紧密的联系 倾听作者和读者对图书质量的意见,及时改进工作。 第 9 条也规定: 图书的责任编辑 除负责初审工作外,还要 负责对编辑、设计、排版、校对、印刷等出版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 。这些法律、法规对出版社与作者的平等关系,社会效益是首先考虑的要件,出版社应该同作者和读者保持长期紧密联系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某些出版人却有法不依,拒不执行,这不是法制观念淡薄又是什么?中央一再强调建立法制社会,以法治国,对于出版界也应该依法治理一下行业内的这些不正之风,使出版社更加健康地发展,为我国人民提供更多有益的精神食粮。 05.1.12. 三稿 ( 感谢李世洞教授惠寄 ) 学术批评网 (www.acriticism.com) 首发 2005 年 1 月 12 日 http://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5970type=1002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5533 次阅读|1 个评论
较真三例
黄安年 2009-3-19 17:23
较真三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19 日发布 媒体夸张宣扬为收视率 , 只是要说明自己在搞笑而非事实 , 如果当真为事实或者正面赞赏,还得较真一番。这里不妨列举三例: 例一 , 称中国远征军发生在 60 年前,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合。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 时期中国为支援英军在 缅甸 (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 法西斯 、保卫中国西南大后 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主要活动在 1942-1945 年间的事。所谓 60 年前 , 很容易让人理解为 1949 年解放战争时期的事,两者区别是明显的 , 使用 60 年前明显不恰当,如果说发生在抗日战争后期或者 60 多年前才比较准确。 例二 , 宣扬突发事件在事发之后赶往现场 , 已经太迟,想用来说明 , 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问题在于突发事件之前就赶到了现场目前还没有发现一个真实的例子。 例三 , 被恶搞喻为 中国十大神兽 之一的草泥马在网络上一直是一些人关注的话题。遗憾的是草泥马 居然也成了有报天天读天天杨言的话题,难道这样的社会新闻也值得大谈特谈并加以引伸发挥吗。
个人分类: 三言两语简评(07-11)|359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