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防范胜于救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起难以避免的火灾
dfedhw 2015-10-11 02:30
10月10日11:57分,芜湖市镜湖区杨家巷一私人小餐馆发生液化气罐爆炸,瞬间引发大火,截至目前已造成17人死亡。据了解,失火后,正在小饭店吃饭的顾客,一些人跑了出来,但另有17人见火势太大,发现店里有一个木质梯子通往二楼,17人全部跑上了二楼(老板说,二楼是杂物间)火势太大,门面看不见,有人发现可以上二楼,于是吃饭的人大都跑上门面二楼,发现窗户封闭,木质楼梯烧坏,无法下楼,楼上人均不幸遇难。(来源西陆网) 芜湖徽文中学一名高二的学生称,事发时他正和同学在出事餐馆斜对面的一家店吃面。“我背对门口什么都不知道,坐我对面的同学看到起火后,喊我赶紧往跑”,小夏说。跑到二十米远处的安全地带后,他躲在人群后面用手机拍视频。视频显示,第10秒左右,出事地点突然爆炸。小夏回忆,那会距离着火大概过了5分钟。(来源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周丹) 几种极端因素组合在一起,酿成了这桩悲剧。 试图猜测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由于胶管本身的某个部位漏气,或是与气罐的连接处,或是与灶具的连接处, 这本身是一个很偶然的情况, 然后赶紧去关气阀, 结果又是很偶然的, 发现气阀居然也关不严,然后慌了,赶紧找人,气体却在持续快速地泄漏,并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 没人意识到此时最要命的是屋内还有明火,这比处理泄漏更重要, 当气体遇到店内明火,产生第一次爆燃, 此 时伤亡并不严重, 一部分人跑出店外,另外17人见到大火封门,便往楼上跑,结果是一条死路,窗户被封闭,木质楼梯被烧坏,无法下楼,而液化气一直在泄漏,屋内物品还在燃烧, 没人控制, 几分钟后,又形成第二次爆炸和燃烧,这一切就在短时间内发生和完成。 从先天条件来看,有几个致命因素: 1. 餐馆空间狭小(据介绍20平米左右)且只有一个出口; 2. 二楼窗户被封死,整体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一旦上楼,便无法下来。 从后天因素来看,1.漏气这样的小概率事件2.偏偏又遇上气阀关不严这样的小概率事件,短时间内气罐又无法与胶管脱离,所以漏气一直在餐馆内持续进行,一旦混合比例符合要求,就会形成爆炸,所以在视频内看见了一次爆炸。 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约20人坐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盒子里, 这里面本身就有明火,胶管和气阀碰巧都同时 发生了意外,可燃气体不断地向屋内释放,而第一次起火就封住了部分人的出路…… 这种情况更多地要归咎于先天的不足,若要寄希望于现场冷静的处置,实际操作起来会非常不现实,因为不会恰好有消防专业人员坐在那里,就算有,具体操作起来也有难度,最好的办法是人员首先有效撤离。 防火第一是要控制火险源,可两个小概率事件的叠加,就使得这一道防线被轻易穿越,第二是要保证防火间距,可是20平米的空间有超过17个人在用餐,还有液化气罐混于其间,不知这是怎样的一副场景? 这种情况下,与其考虑如何处置这样的紧急状况,倒不如考虑如何改善先天的不足: 1. 首先,这样的面积,这样的人口密集度,就不应该有液化气罐混于其中,起码应保证其置于通风处,即使泄漏,可燃气体可以通过空气对流被稀释,同时关闭所有的火源即可,才有时间考虑下一步如何处置和转移气罐; 2. 要考虑任何情况下起火,人员都可以成功逃生,哪怕只有一个出口也没问题,逃生永远是第一位的,如何灭火是下一步的问题,所以灶具或气罐的摆放位置是个核心问题。 本来应该不是问题的问题,由于相关人员的消防意识和风险意识几乎为零,平日里也缺乏消防专业人员的监管和规劝,完全没有预见性,先天的严重不足,再遇到一些连环的偶然因素,措手不及,惊慌逃散,悲剧就这样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上演。 安全就应当从先天条件进行统筹布置,即使遇到偶然情况也能应付,甚至再叠加偶然因素也没有问题,倘若没有这样的意识和扎实的基础工作,永远会有出不完的事故。 从视频中同时暴露出的问题:1.现场附近的电线密如蛛网;2.事故后大量人员围观,并未对救援有任何帮助,且从两头完全堵塞了狭窄的街道。由此暴露出普通民众消防意识之薄弱,消防管理之缺失。 还是那句老话:防范胜于救灾。
1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动灭火袋可让“抱火哥”袖手旁观
热度 1 dfedhw 2014-4-30 12:59
不久前网上盛传“抱火哥”的故事,其精神尤为可嘉,但经历过多次火场抢险的人都知道,此举有一定的危险性,另据后来专家讲解:尽管气体处于一个快速泄压的过程,但爆炸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不禁让人为“抱火哥”捏了一把汗。 我曾经开过餐馆,见到两个一人高的液化气瓶置于厨房的一角,半密闭的空间,仅有一碗口大小的通风孔,当时看了心里还有些发怵,因为一般家里用的也就半米高左右,相信目前很多小餐馆的状况也大抵如此。 试想一下:如果在餐馆集中放置气罐的区域上方,设置一个半米厚度的沙层,用塑料膜或者是塑料布托底,类似于家庭装修时的吊顶,所有气罐均处于沙袋的保护范围之内,但如果真的要实施,此举还是建议由专业人员来确定各项参数及具体安装。 当气罐任意时间意外失火,由于火焰始终具有向上性,必然将底部塑料层烧穿,沙子大量落下,即使不能形成全淹没式覆盖,至少也能在气罐顶部堆积成一个圆锥体,因为气罐自身是有一定高度的。那么,尽管气嘴还在不断漏气,但火焰肯定已是荡然无存,气嘴实际也完全被沙堆覆盖了。 在这样的状态下,救援人员晚些时候再进入现场,检查确认目视之处均已无明火,再作进一步处置,自然会安全得多。如此一来,气罐虽已成废品,但厨房终归是保住了。 厨房里的危险源(点)屈指可数,如果预防措施提前到位,也就不会再看到惊心动魄的那一幕,现场人员在突发意外时,只需丢下锅碗瓢盆,各自逃生,不用兼顾身后的起火点,人的生命安全,始终高于一切。 此法谓之“束沙防火”, 与“束之高阁”中的“束”同义,“束 ” 的动作在先,所以后面的过程都是全自动,再换句话说,即使”兔子“不来,投入的成本也花不了几个银两。 从客观来讲,液化气罐出现此类问题的概率是极低的,十年八年甚至一辈子也遇不上一回。
2324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8: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