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蒙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蒙难》能够避免吗?
热度 1 xqhuang 2010-10-1 14:44
孙根年先生的博文重读《科学蒙难》,让科学不在受辱(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8688 ),引发了我的思考和联想,《科学蒙难》能够避免吗?谁去阻止科学被辱? 《科学蒙难集》列举了科学史上大量的蒙难案例,首先应该祝贺这些蒙难者,能被收入蒙难集,已经是成功的蒙难者,科学史上又有多少无声无息地离开这个世界的蒙难者?他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他们才是真正的蒙难者。 《科学蒙难集》分析了导致科学蒙难的九大原因,原因都找出来了,可怎样才能避免科学蒙难?孙根年先生提出了四点避免科学蒙难的措施,不得不说这四点都很空洞,因为科学蒙难是不可避免的! 科学是纯洁和高尚的,而科学界是肮脏和龌龊的。科学和政治没有本质的区别,一个利益集团一旦获得统治地位后就不会轻易放弃,它们会通过手中的资源和权利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威胁到自己统治地位的反对者和叛徒,一定派手下的打手对他们进行绞杀,Hirsch把这些打手称为Goalkeeper,当一个小小的足球球门前面堆积着几百万名守门员,谁去当射门的前锋?对科学界这种现象,李淼先生有更为精彩的描述《理论研究的花车效应》( http://limiao.net/1320 ),选择加入到浩浩荡荡的花车队伍,不仅轻松,而且名利双收。对于近代科学,中国没有自己的花车队伍,中国人都跑去给老外当守门员、吹鼓手和献花使者,得到老外赏识的守门员和吹鼓手,回来不是院士就是千人百人,国家指望他们来原始创新?可能吗?他们不过把国外的花车队伍在中国克隆一个镜像文件,让更多没有机会出国的土鳖们帮洋大人守门和吹鼓。 印象中《科学蒙难集》没有中国科学家蒙难的故事,其实我们的蒙难者更悲惨壮烈。陆家羲,内蒙古包头九中一名普通的物理教师,谁能想到他竟然是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数学奖)的获得者?谁又能想到这个奖居然在他故后的第4年(1987)颁发给他!他在这个世界仅仅游玩了48年,然而他是世界公认的最杰出的十五名华人数学家之一。他没有教授、博士头衔,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甚至没有使用过国家一分科研基金,他的研究论文在国内统统被枪毙,不得不选择投寄到国外发表。当访华的国外著名学者要求见见这位陆博士、陆教授时,国内的著名数学家们却从没有听说过陆家羲这个名字。蒙难几十年的陆家羲终于被我们的伯乐们发现了,1983年他被应邀出席了在大连召开的全国组合数学会议,会后他匆忙转道北京又连夜赶回包头,还没来得及与家人分享成功的快乐,过度疲倦的他躺下后再也没有醒来。一个悲壮的科学蒙难者! 科学蒙难者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孤寂的独行者,俄罗斯数学家佩尔曼被认为是科学怪人,在他成功证明庞加莱猜想后,不仅拒领菲尔兹奖,还拒绝100万美元的诱惑。其实没有人天生就是怪人,是蒙难的痛苦经历使正常人变成怪人,佩尔曼不过是另一位科学蒙难者。 再过几天,诺贝尔奖将毫不客气地再次羞辱我们这个博士培养规模全球第一的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现在大家都习惯了,三天的例行痛苦和反思后,就是耐心等待下一次羞辱的到来。我们真的没有世界一流的原始创新思想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泱泱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科学思想?今天趁国庆这个好日子,来说说我的创新思想的蒙难经历,关于科学研究,我有这样的理念:勇敢出错、出丑比怕出错、怕出丑更值得尊重,现在豁出去了,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学物理的都知道1986年高温超导被发现,第二年就获得了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可为什么高温超导材料可以在如此高的温度下仍表现出超导特性?著名的BCS理论无法解释。如何解开高温超导之谜?无数人类的精英纷纷参与,这其中包括安德森、李政道先生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然而整整二十四年过去了,大家突然发现摸了二十余年,好像大象的尾巴都没有摸清楚,很多人放弃了、该行了,高温超导理论也因此被公认为凝聚态物理世界第一难题。 叛徒的本性注定我会选择别人相反的道路,六年前,当高温超导高手纷纷出逃,我却毅然决定放弃原来的研究课题,来啃高温超导这块硬骨头。我不会选择他们已经走过的路,自己开垦出一条新路,毫无疑问这是一条蒙难之路。 2006年,我的新理论小试牛刀就取得了成功。人们在空穴型高温超导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magic dopingnumbers,就是在某些载流子掺杂时,超导现象会突然消失了。不少国际著名的研究小组对这个问题开展研究,高超的量子场论得出超导消失会发生在空穴掺杂浓度为x=(2m+1)/2^n的地方,这里n和m都是正整数,这个发表在PRL上的结果意味着存在无限多个让超导消失的魔数,而实验结果表明,超导消失现象只发生在x=1/18, 1/16, 1/9, 1/8, 2/9 和 1/4等六个地方,我的理论在没有任何近似的情况下,精确地给出七个可能的魔数,它们是:x=1/18, 1/16, 2/25, 1/9, 1/8, 2/9 和 1/4, 除了2/25有待实验验证,与实验结果完美地一致。文章投到国际凝聚态物理最权威的杂志PRB,一个审稿人给出很高的评价(从审稿意见中摘录一点:Report of Referee (PRB):First of all, I was strongly impacted by the contents of the paper......,The contents of the paper include profound information for general solid-state physics, not limited to high-Tc cuprates. Conclusively, I hope that the paper will be published.),然而另一个审稿人虽然承认理论结果很漂亮,但坚决不同意发表,因为我的理论与某著名理论冲突了,官司打了一年,最后还是蒙难了。 2008年2月份,日本人发现了铁基高温超导材料,在中国人的疯狂推动下,铁基热迅速席卷全球,铁基超导的转变温度也迅速从二十几K提高到五十余K,国内外都有研究者喊出铁基超导有望成为室温超导(300K),就在这个时候(2008年8月),本人通过自己的理论预言铁基超导的最高转变温度不会超过60K,文章挂到arXiv上,英国《New Journal of Physics》让我把文章投到他们的杂志,还是被审稿人毫不留情地枪毙了。大家知道我的这个预言至今还是正确的,虽然经过全球几十个著名研究小组两年多的努力,铁基超导的转变温度仍止步于57K。 最近几年,我的理论解释了高温超导的几乎所有现象:赝能隙,d波对称性,魔数掺杂,涡旋态,迈斯纳效应,伦敦方程,超导霍尔效应等等,我的理论还可以拓展到传统的低温超导现象,甚至可以解释为什么最好的导体(金银铜)不能超导,文章全部挂在arXiv上(将近二十篇吧)。8月份心血来潮把其中的一篇投到世界著名杂志PRL,经过一个月的漫长等待,还是蒙难了!一个审稿人建议修改,另一个审稿人给出如下的审稿意见:Report of Referee (PRL): The author proposed a complete new framework to study many properties of cuprate superconductors, claiming that the NEAREST NEIGHBOR ELECTRON-ION COULOMB INTERACTION confinement can lead to a pairing between two doped holes. The whole theory is completely deviated from the solid state orbital structure of the cuprates. I do not support its publication in any kind of journal, neither being sent to any referee ! 无语,真的很无语!因为我的新理论偏离了传统的理论框架,所以不能在任何杂志发表,甚至不让编辑再送给其它审稿人。可二十多年的研究足以证明,原来的理论框架是错误的,它根本不能解释高温超导现象。 真的,谁也无法避免科学蒙难,选择当科学叛徒,就选择一条蒙难的不归路,科学叛徒不是那么好当的!
个人分类: 鳖解物理|4377 次阅读|5 个评论
重读《科学蒙难》,让科学不在受辱
sungennian 2010-10-1 08:05
孙根年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解恩泽教授主编的《科学蒙难集》,是《潜科学》丛书中的一本,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以古今中外科学发展史上大量确凿的案例为依据,从科学蒙难和科学受辱这个侧面,来分析了重大科学发现和创新由潜到显的规律。在科学打假的盛行今天,建议大家抽时间重新阅读读这本书。科学打假,不能假打科学;科学打假必须以确凿的实事为依据,不能捕风作影污蔑他人;科学打假应该限制在学术圈内,不提倡跨界隔行打假;新闻媒体应平衡报道,不宜过渡炒作和一边倒;不要让科学再受蒙难。 所谓科学蒙难,就是指在科学发现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人为因素的干扰和阻挠,使某些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在公认时间上被延迟,在传播空间上受限制,以及使发现者遭遇不幸等现象。科学是科学家自由创造和智慧的结晶,凡是涉及人的活动就有斗争,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这本书从反面分析了阻碍科学发展的因素,吸取教训、排除障碍,是促进中国原始性科技创新,推动中国科技进步的重要任务。 解恩泽教授在《科学蒙难集》的第一章,从九个方面介绍了科学蒙难的原因,本文摘录如下: (1)传统观念的束缚:新的科学发现和理论创新,与传统观念相冲突,是原有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因此,会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某些人固执于传统观念和旧理论,拒绝接受或否定新发现。 (2)学术权威的压制:科学蒙难也来自学术权威的压制。在科学发展史上,学术权威是相对的,如果绝对化,看不起别人的成果或贡献,甚至采取学阀的作风,有可能压制科学发现,阻碍科学进步,造成科学蒙难。 (3)习惯势力的阻挠:科技创新作为一种新事物,往往与习惯势力格格不入,总是极力排斥和阻挠创新性成果,造成科学蒙难。 (4)反动阶级的扼杀:特别是当创新性成果触犯某些反动阶级的利益时,他们就必然要扼杀科学成果,摧残科学创造者,阻碍科学的发展。例如,罗马教对哥白尼天文学的迫害。 (5)认识水平的限制:任何一项科学发现,都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由于认识水平所限,有时会不理解新的科学发现,将其称为伪科学给予打压,造成科学蒙难。 (6)科技管理政策的不当:国家科技管理政策是否正确,是否支持了原始创新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这对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具有原始创新的成果,由于没有及时得到科技政策的支持,使科学蒙难。 (7)错误哲学思想的阻碍:错误的哲学思想,往往是科学前进的一种障碍,也是造成科学蒙难的重要因素。如世界实物性对场论的阻碍,波普证伪主义,对一些经验归纳理论的阻碍 (8)嫉妒思想的干扰:嫉妒思想严重地影响着科技队伍的团结,它是扼杀科技成果,埋没科技人才,阻碍帝学发现进程的一种消极因素。 (9)争名夺利的诋毁:争名夺利给科学发现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既可以使发现者精力分散,从而影响发现的进程;又可以使发现者本人的威信降低,影响科学成果的广泛传播;还可以使发现者将成果商品化,不愿做高难度的探索,热衷于科学的小买卖。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科学蒙难。 首先,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全社会的科学鉴别能力和认识水平。特别是在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今天,提高公民的科学鉴别能力和认识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要加强科技政策研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形成专业的评审组织,及时鉴别新的科学发现,推广新的科学成果,对有意制造科学蒙难的人或事,要给予应有的限制和惩罚。 第三,提高科学工作者的理论思维能力,训练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科学发现的效率和识别真伪的水平。 第四,要加强科学队伍的建设,提高科学素质和道德水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勇于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顽强精神,善于在失败中取胜;培养忘我精神,正确对待荣誉,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忠于科学事业,为科学事业献身。                    总之,科学蒙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吸取以往的教训,不断总结经验,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蒙难现象不仅可以减少,而且还可以克服和避免,从而保证科学事业顺利发展。
个人分类: 旅游管理|5212 次阅读|8 个评论
科学蒙难10因4对策(转载)
jlpemail 2009-3-19 23:47
原文标题比较长,故博主改之. 大家读读《科学蒙难记》以后不要让科学再蒙难了。 作者: pellucidwort发布日期: 2006-11-13 查看数: 433 出自: 网上读书园地 Google Adsene window.google_render_ad(); 《科学蒙难记》力图以确凿可靠的科学史实为依据,从科学蒙难这个侧面来研究和探讨科学发现由潜到显的规律。所谓科学蒙难,就是指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由于种种因素,使某些科学成果在发现或公认时间上被延迟,在传播的空间上受限制,以及使发现者本人遭遇不幸等现象。因此,如果说丛书的其它几本是从正面去考察造成科学增长的原因,以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推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那么,可以说这一本书是从反面来分析阻碍科学增长的因素,以吸取教训,克服障碍,促进科学技术的顺利前进。 科学蒙难的原因介绍:(一)传统观念的束缚                     新的科学发现和理论常常是原有理论所无法解释的,是与传统观念相冲突的,因此,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固执于旧理论,必然造成科学成果在发现和公认时间上的延迟和传播空间上的限制。 (二)学术权威的压制                     科学史表明,科学蒙难也来自学术权威的压制。某一学科领域形成了权威,就是这门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术权威可以带领和指导广大研究者继续向这一领域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探索。学术权威对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权威是相对的,作为一个学术权威,如果把自己绝对比,看不见或看不起别人的成果或贡献,甚至采取学阀的作风,那么,他就不仅不可能起到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而且还会压制科学新发现,阻碍科学新生力量的成长,从而造成科学蒙难。 (三)习惯势力的阻挠                     科学成果作为一种新事物,它本质上是进步的、革命的,往往与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势力格格不入。习惯势力是一种顽固的势力,对科学新成果总是极力排斥和阻挠,而由此造成科学蒙难。 (四)反动阶级的扼杀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因此,社会上的反动统治阶级在处于没落时期,特别是当科学成果触犯其阶级利益的时候,他们就必然要扼杀科学成果,摧残科学创造者,阻碍科学的发展。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难怪有人早就说过,如果数学上的定理一旦触犯了人们的利益(更确切些说,触犯了阶级斗争中的阶级利益),这些定理也会遭到强烈的反对。 五)认识水平的限制                     科学发现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现象,任何一项科学发现,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然而,人们认识程度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过程,而且是不平衡的,不可能同时达到一个水平上。因此,就是在时代条件基本成熟的情况下,有些科学发现了DNA的遗传本性,说明核酸在生物体内占有重要地位,这在核酸认识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成就。然而,由于当时人们只对蛋白质的研究较为充分,而对DNA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认识,因此人们很难设想DNA能够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当艾弗里等人发表了他们的实验报告时,非但没有立即使科学家们接受DNA是遗传物质的正确观念,反而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惊讶、怀疑和非难,致使艾弗里的科学结论在近十年中没有得到科学界的足够重视。一个本应由此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学者,却失去了获奖的机会。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诸如由于整个社会的认识能力所奶,从亚里士多德提出整体性原理到人们对这原理有深刻认识和应用时,已经历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历程;圆锥曲线的理论,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提出来了,而在二千多年以后的17世纪才被人们派上用场;罗吉尔。培根的实验科学思想在13世纪就已形成,而他的著作直到18世纪才公开出版发行,等等。 (六)管理政策和方法的不当                     一个国家的科技管理政策和方法是否正确,是直接影响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七)错误哲学思想的障碍                     有研究表明,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深受哲学高潮的影响,而正确的哲学思想常常是科学的先导。这从正面说明了哲学思想对科学发展的影响。相反,错误的哲学思想往往是科学前进的一种障碍,也是造成科学蒙难的一个因素,它从反面说明了哲学思想对科学发展的作用。 (八)嫉妒思想的干扰                     嫉妒思想严重地影响着科技队伍的团结和集体力量的发挥,它是扼杀科技成果,埋没科技人才,阻碍帝学发现进程的一种消极因素。它是科学前进的一种反作用力,造成科学蒙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九)争名夺利的诋毁                     事实表明,争名夺利给科学发现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它既可以使发现者精力分散,从而影响发现的进程和质量;又可以使发现者本人的威信降低,影响科学成果的广泛传播;还可以使发现者将科学成果商品化,不愿做高难度的探索,热衷于科学的小买卖。因此,争名夺利的诋毁是造成科学蒙难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十)自然灾害的袭击                     自然灾害的袭击也是造成科学蒙难的一个因素。一个科学发现,有时在发现进程中,遇到了自然灾害的袭击,结果推迟了发现的时间;也有时在发现之后,遭到了自然灾害的破坏,结果使发现本身被埋没了,影响其传播。比如,1803年,发明家富尔顿经多年试验,造出一个艘轮船,并在塞纳河上进行试航。开始时一直很顺利,可是,后来一个夜晚突然一阵狂风暴雨,把整个轮船摧毁了。这样,富尔顿就只好再重新设计制造,并于1807年试航成功,整整推迟了四个年头。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克服和避免科学蒙难呢? 首先,要克服和避免科学蒙难,就要极大程度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一项科学成果做出之后,人们能否迅速接受它,除了有它自身是否完善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取决于客观外界条件,而社会的鉴别能力和认识水平又是其中的关键。在欧洲的中世纪,宗教神学统治一切,科学根本没有独立生存的权利。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奉行的是愚民政策,广大群众没有搞科学研究的自由,只有官方的科学。在那个时代,一个新成果,是不可能迅速为人们所接受的。在今天,已经彻底改变了旧时代的那种状况,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客观世界是发展变化的,人的认识也是无止境的,而且现代的科学知识总量在急剧增加,技术更新的周期在迅速缩短,这就给社会的知识水平和鉴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迅速普及现代科学技术,把人们的科不学文化水平提高到现代化的高度,才能加速科学发现的进程,并保证今后的科学发现顺利得到公认和更快的传播,充分发挥其效益。                     其次,要克服和避免科学蒙难,也要加强科技政策研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及时识别出一项新发现的重要意义,那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除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之外,还要有高水平的评审组织,以及时鉴别出新的发现,推广新的科学成果。同时,我们还要提倡伯乐精神,对那些扶植和支持科学发现有贡献的人,应予以鼓励。相反,也要建立一些必要的制度,对那些有意制造科学蒙难的人和事,要给予应有的限制和惩罚。                     科学成果是科学人才创造的,因此发现科学人才是更为重要的。合理的科技政策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是及时发现人才的重要生活、工作和信息条件,尊重他们的劳动,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让他们以尽能少的代价、尽可能快的速度去获得新的发现。                     第三,要克服和避免科学蒙难,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提高科学工作者的理论思维能力。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当代理论思维的精华,它区别并高于各门具体科学,这是因为它研究的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就是说,它比起其它任何具体科学、视野要广阔得多,目光要深邃得多。它能视常人之所不见,疑常人之所不疑;它能启迪智慧,使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以,科学工作者既要根据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努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更要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训练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以提高科学发现的效率和识别真伪的水平。                     第四,要克服和避免科学蒙难,还要加强科学队伍的建设,提高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素质和科学道德水准。在社会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科学工作者个人的素质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了。科学发现是一种探索性的劳动,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因此,对科学工作者来说,就必须培养创新精神,勇于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敢于向权威挑战;必须培养顽强精神,乐于在困苦中求索,善于在失败中取胜;就必须培养忘我精神,正确对待荣誉,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忠于科学事业,不惜为科学事业献身。                     总之,科学发现中的蒙难是一种历史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注意研究这些现象产生和演变的规律,吸取以往的教训,不为断总结经验,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蒙难现象不仅可以大大减少,而且还可以克服和避免,来保证科学技术事业顺利地向前发展。
个人分类: 科技会场|395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