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信息传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A-03-传递中的信息
ruleofbit 2016-10-3 00:43
本著开卷便定义,信息是因果系统的中介,能够传递、转换和施效。这里我们具体讲讲,信息传递的相关问题。信息传递,是人类最早发现并且运用的信息属性之一,语言就是信息可传递性的突出运用。 我们这里讲的传递性,不仅仅是指信息在空间上的传递,还包括信息在时间的传递。信息传递性的意思是, 信息本身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复现 ,所以信息的传递理论也可以称为信息的复现理论。信息如果在空间上实现复现,那么这就是我们日常说的信息通讯。信息如果在时间上实现复现,那么这就是我们日常说的信息储存。如果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实现复现,那么这就是我们日常说的信息复制。信息的传递不改变信息的形式,这是信息传递与信息转换的本质区别。 传递对应通讯技术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范畴内,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是19世纪中叶发明的用来为人们决速传递信息的技术,即通信技术,包括有线电话通信技术和无线电报通信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出现了用来为作战部队获取敌方目标信息(如是否有敌方的飞机、导弹等目标出现)的雷达技术。也是在“二战”过程中,出现了用来执行射击策略控制火炮发射的自动控制技术。不过由于那时“信息”的概念还没有广泛流行,因此,几乎没有人把传递信息的通信技术、获取信息的雷达技术以及执行信息的控制技术看作是信息技术。 1946年人们发明了电子计算机。起初,人们也是纯粹把它看作是一种先进快速的运算工具。1948年诞生了仙农的信息论,“犹如在学术界爆炸了一枚威力强大的原子弹”。于是,信息的概念就像原子弹所产生的冲击波一样随即迅速波及扩散到几乎各个学科领域,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时髦术语。这时,人们开始把计算机看作是处理各种信息的强大而通用的工具,因此,许多人就自然而然地把计算机技术看作是信息技术的代表,甚至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认为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实际上是同义语。(信息科学原理 P72) 钟义信教授对信息技术进行了归纳,提出了4C技术,认为信息技术具体指:感知技术(Collection)、计算技术(Computer)、通讯技术(Communication)、控制技术(Control )四大技术。 信息哲学是从信息技术中发展出来的,信息哲学三大原理,信息传递原理、信息转换原理、信息施效原理都有对应的经典技术。 显然,信息传递原理对应通讯技术。信息转换原理对应感知技术与计算技术,因为这两大技术本质上都是对信息的加工和再处理。信息施效原理对应控制技术,因为控制本身就是信息施展自身作用的过程。未来出现的新技术,应该全部可以用信息哲学三大原理进行涵盖,否则信息哲学的理论基石就崩溃了。 可传递性是信息的基本属性 信息传递原理揭示了信息和信息载体的可分性。 信息传递论试图描述的内容是,因果关系如何跨越时间和空间发生作用。这个问题乍一看难以理解,我们对比经典运动来理解这个问题。在经典运动理论中是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但是这往往不能描述客观世界的真实变化。比如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横波的传递现象显然不能用经典运动理论进行理解,因为如果说波是质点的运动的话,那么质点的振动方向应该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而不是垂直。横波传递的核心是信息与能量的传递,而非物质本身的传递,正是这个特性揭示了信息不是事物本身,如果信息就是事物本身,那么信息就不可能获取,也不可能传递。 信息哲学强调信息是形式化的东西,反映世界的关联性,本质上没有质量、没有体积。信息的可传递性正突出体现了信息的形式性与抽象性,信息的传递不是质量与能量的交换,而是某种形式性、抽象性、本质性的东西得到了转移。信息的传递不是物质的运动,信息传递的本质是某种形式在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复现,而物质的运动是物质在空间上的转移。信息传递是抽象的,物质传递是具象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不仅需要运输业,还需要通讯业。另外信息复制之后,信息的数量会变多,但是在经典物理领域,物质运动之后,物质的质量并不会变大。在量子物理领域,物质高速运动,会导致质量变大,时间变慢,物理学的很多问题和信息问题在感觉上开始相像起来了,这就是我们说的物理的信息转向。具体问题,将在另节《信息哲学眼中的世界本体》中予以介绍。 香农与通讯理论 信息传递的最根本要求(因而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尽可能高效率、高质量地、传递抽象形式。Shannon认为,不要关心信息的意义是什么,而在乎信息在空间上的复现。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高效率是数量指标,高质量是质量指标;如果考虑到实际的实现,还要进一步考虑低成本、易操作等方面的要求。人们通常认为,这些要求之间一般是互相矛盾的:传递效率的提高,往往以栖牲传递质量为前提;提高传递质量则往往要栖牲传递的效率;而如果既要高效率又要高质量,就会导致增加技术复杂度,成本昂贵;相反,为了保证低成本,就只能放弃高效率、高质量的指标等等。 Shannon被称为信息论之父,就在于提供了一套严格的方法高屋建瓶地处理这些矛盾。特别是香农定理在理论上澄清了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误解,展示了出人意料并且令人鼓舞的前景。它们证明:通过适当的编码(当然相当复杂)可以把高效率(传递信息的速率任意接近信道容量)和高质量(传递信息的差错任意接近于零或失真低于规定的允许值)这样两个看似对立的重要指标和谐完美地统一起来。 Shannon第一、第二和第三编码定理还从理论上揭示了通信有效性和传输可靠性的 可以达到(但不可逾越)的界限。这些理论构成了整个信息传递原理的核心。 信息传递论中的重点概念有: 1. 所谓信息的传递,其实只是概率型语法信息的传递,只要如实传递了概率型语法信息,信息传递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2 . 信息量:即 信息多少的量度。 3.信道:信息传递的媒介和载体,比如人类对话的信道是空气。 4.噪声:干扰信号传输的能量场,称为噪音。这种能量场的产生源可以来自内部系统,也可以产生于外部环境。由于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干扰是无时无刻的,所以噪声是不可避免的。 5.失真:失真又称“畸变, 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与原有信号或标准相比所发生的偏差。 在理想的放大器中,输出波形除放大外,应与输入波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不能做到输出与输入的波形完全一样,这种现象叫失真。 6.压缩:压缩是一种通过特定的算法来减小计算机文件大小的机制。在计算机中,一个英文字符正常的储存空间是一个字节即8比特,一个中文字符正常的储存空间是两个字节即16比特。但汉字的使用是不平衡的。实际上,前 10% 的汉字占文本的 95% 以上。因此,即使不考虑上下文的相关性,而只考虑每个汉字的独立的概率,那么,每个汉字的信息熵大约也只有 8-9 个比特。如果我们再考虑上下文相关性,每个汉字的信息熵只有5比特左右。所以,一本五十万字的中文书,信息量大约是 250 万比特。如果用一个好的算法压缩一下,整本书可以存成一个 320KB 的文件。如果我们直接用两字节的国标编码存储这本书,大约需要 1MB 大小,是压缩文件的三倍。 7. 冗余度: 冗余度就是数据的可压缩度。 在数据传输中,由于噪声会使数据代码发生突变,此时就要提高数据代码的抗干扰能力, 这必须在原代码长度的基础上增加几位代码的长度,使相应数据具有一定的冗余度。上文例子中的 冗余度约为700K。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讲的 250 万比特是个平均数,同样长度的书,所含的信息量可以差很多。如果一本书重复的内容很多,它的信息量就小,冗余度就大。 8.信息哲学重要模型(仅信道问题属于纯传递问题,编码问题涉及信息转换思想) 9. 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 (即存储)问题,情形与信息的空间传递非常相似,也不存在信息的转换问题,所以通信领域的重要概念比如信息量,信道容量,信道的噪声性质,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等几乎都可以移植到信息存储的场合。 值得注意的是, Shannon的信息论解决的核心是传递领域的问题,将Shannon的“通信论” 称为“信息论”是不妥当的。从道统上讲,信息哲学源自全信息理论,带有的维纳基因更多。 信息的度量与消灭 由于以往信息理论研究一直以通信工程为背景,而通信工程是不考虑信息的具体意义的,所以信息理论的研究工作一直是围绕着概率型语法信息这个层次来展开。到了20世纪50年代的后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才开始注意语义信息的研完。在这之后,人们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理论来研完人工智能和决策问题,于是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语义和语用信息的问题。显然,这种发展过程完全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目前,在信息转换领域和信息施效领域,还缺少像通讯理论这么基础的数学公式,也正是因为如此,信息哲学只是哲学,还不是科学。 所谓信息的度量问题,就是指从量的关系上来精确地刻画信息。从定义到性质,从描述到度量,这些内容构成了信息科学的主要基础。目前信息转换理论仅通过计算与编码的概念对信息进行定性描述,不能进行量化比较,不涉及信息的度量问题。信息的度量概念,仅在信息传递理论中进行运用。 上文中提到过信息量这个概念 ,信息度量的结果就是信息量。Shannon认为,通信的发生是以通信者具有不确定性为前提的,而通信的作用和结果则是要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比如,通信者A希望与B进行通信(不管通信的具体方式是什么:面谈、书信、电话、电报或任何别的方式),这只有出现下述情况才会发生:要么①A想要告诉B一件事情而A断定B在此刻不知道这件事情,要么②A有什么问题想要从B得到答案,否则,他们就不会有通信的必要。显然,在情况 ① 下,B存在不确定性,假若B不存在不确定性,即B完全知道A所要告诉的事情,A就没有必要再告诉他;而在情况②下,A存在不确定性.不然,A也没有必要去问B了。那么,为什么通信的结果可以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它的机制是什么呢?原来,用以消除这种不确定性的正是信息,因为通信系统所传递的东西就是信息。这样,Shannon等人就把信息理解为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他们正是从这个理解出发,运用非决定论的观点和统计方法,解决了一类重要信息—概率型语法信息的定量描述问题。 既然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那么信息的数量就可以用被消除掉的不确定性的大小来表示。而这种不确定性是由随机性引起的,因此可以用概率论方法来描述。这就是Shannon信息度量方法的基本思想,信息量=消除掉的不确定性。 通信的目的也就是要使信宿在接收到消息后,尽可能多的解除新宿对信源所存在的疑义(不定度)。在信源中,考虑的不是某一单个符号发生的不确定性,而是要考虑这个信源所有可能发生情况的平均不确定性。若信源符号有n种取值:U1…Ui…Un,对应概率为:P1…Pi…Pn,且各种符号的出现彼此独立。这时,信源的平均不确定性应当为单个符号不确定性-logPi的统计平均值(E),可称为信息熵,即 ,式中对数一般取2为底,单位为比特。但是,也可以取其它对数底,采用其它相应的单位,它们间可用换底公式换算。掷一次硬币,带来的信息量就是1比特。一个字节=8个二进制位=8比特。 在信息量问题中,信息的消灭就是传递的信息量为0。通过对信息熵公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概率分布越均匀,熵越大。等概率分布是最均匀的分布。最大熵定理断言,均匀分布的消息集合具有最大的先验不确定性,能发送最大的信息量。相反,概率分布越不均匀,可能消息集合的摘越小。 我们使信息熵H(u)=0,根据信息熵公式,则有对应事件概率P=1,这时候 消息集合中只有一个必然发生的消息。 传递的信息量=0,意味着仅存在信息转换问题,不存在信息传递问题。我们说量子纠缠传递的信息量为0,就是这个意思。因为 如果两个量子处于纠缠态,那么这两个量子态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不存在可能性区间,即一个粒子自旋方向向上,那么另一个粒子自旋方向必然向下,这是必然发生的,其余可能性为零,所以他的信息熵为0,实际上不可能用于传递任何信息。至于 量子态下面是否有更基础的信息传递渠道导致 两个量子态之间 存在必然绝对的关系,信息哲学其实也搞不清楚,只能说信息的传递与层级有关,任何绝对的因果关系从更高层次来看,都可以看成一个映射,一个信息转换关系,不能用于信息传递。不过,信息哲学的逻辑结构不否定信息的超光速传递,没有物理学这么强的理论刚性,信息哲学不认为物理学的发展能够否定信息哲学的基础理论。就算鬼魅般的超距作用真的存在,也只不过是信息的传递速度远大于光速,或者信息不需要载体也可传递,如果因果可以无限推进,这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在纯粹信息转换理论中,信息可能不可能消灭呢?本著认为比较困难,物质的任何属性都是信息,只要有形式存在,就有信息,所以在信息转换理论中,信息是不可能消灭的。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信息消灭和信息传递理论中的信息量=0是两个问题。不能用词语的多义性进行前后的互相否定。物理学里面有一个“黑洞悖论”,认为黑洞中的信息会消失,但这本质是一个热辐射问题。黑洞悖论悖论在“黑洞一旦形成,就开始向外辐射能量,但这种辐射并不包含黑洞内部物质的“信息”。最终黑洞将因为质量丧失殆尽而消失,而那些黑洞内部的信息也就不知去向。那么信息到底是消灭,还是保留?”。本著认为, “黑洞悖论”中的信息和信息熵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能指代信息转换理论中的信息。本著猜想,作为形式存在的信息,一定是不灭的。 信息的储存 信息传递与信息转换的区别在于信息形式(即信息本身)是否发生了改变。因为信息的形式不变,所以信息的 时间传递和空间传递具备相似性。通信领域的重要概念比如信息量,信道容量,信道的噪声性质,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等几乎都可以移植到信息存储的场合。 信息表面上储存于介质之上,实质上储存于形式之上。信息的形式不变即信息未发生转换,在保持信息的形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方可讨论信息储存量的问题。这个问题要放到信息施效理论中的“可能性空间”部分中进行讨论,这里直接给结论,信息储存需要系统具备稳定性。 信息的时间传递中,最后还有一个观念值得注意,“物质或结构本质上就是信息的时间传递,是信息的储存和累积”。信息的储存指属性与形式的稳定性,如果信息不能储存,那么一切性状都不能保留,我们的宇宙也就无从谈起了。 全息理论 在信息理论的发展中,有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称之为全息视角。改革开放初期,全息这个词语异常火爆,产生了 《宇宙全息统一论》 、《全息生物学》等诸多著作。可惜目前套用全息概念的理论,科学性均不高,里面还有不少伪科学,钱学森同志就认为“宇宙全息统一论中的重要观点,如‘部分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和‘部分即整体,整体即部分,二者绝对同一’,是完全违反客观事实也违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 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 )。不过 如果能对全息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剥离掉伪科学,猜想性的一面,全息不失为一个好概念。 从字面上理解,全息指“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全部信息”。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全息照相、全息投影均带有这方面的意思,比如说全息投影技术(虚拟成像技术),就是指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全息投影技术不仅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像,还可以使幻像与表演者产生互动,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 本著粗略收集了一下,全息这个概念大体在五种语义体系下进行了运用。 一、光学领域。“全息照片”——一般照片只能看到物件一个角度的影像,但全息照片则能提供可以无限多个角度观察的立体影像。其形成原理是利用光学的衍射原理,在全息照片的底片上纪录单一频率的光束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出来的衍射波纹。观看全息照片时,需要用与纪录影像时相同频率的光波照射到全息底片上,方能产生物品的影像。因其构成的特殊性,“全息照片”(实际上就是纪录衍射波纹的底片)有个特性:如果将底片打碎,利用底片的任何一个碎片都能还原出该物品的整体影像。——由于这一特性与全息论认为的“机体的每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缩影,贮存着整个物像的全部信息。”的意思一一致,因此该理论被冠以“全息”二字。光学上的全息理论也是当今光学一新领域——“二元光学”的基础。 二、张颖清先生提出的全息胚理论认为,生物体上每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整体的缩小,植物的枝和叶在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它们都是生活在植物体本体上的特化了的新植株,即“全息胚”。而分枝上又可多次分枝,从而分枝全息胚又可由多级别分枝全息胚组成。分枝上的叶这一全息胚又可有多重裂片或多重小叶,这样多级别的全息胚,最后组成植物体最基本的单位——细胞,又可被看作是最小的全息胚。也就是说,一株植物是由共生的多重全息胚组成的一个无性繁殖系列群体。 三、数学或哲学性质。分形理论认为,系统具有“自相似性”和“分数维度”。分形是指一类无规则、混乱而复杂, 但其局部与整体有相似性的体系, 自相似性和标度不变性是其重要特征。体系的形成过程具有随机性,体系的维数可以不是整数而是分数。它的外表特征一般是极易破碎、无规则和复杂的,而其内部特征则是具有自相似性和自仿射性。自相似性是分形理论的核心,指局部的形态和整体的形态相似,即把考察对象的部分沿各个方向以相同比例放大后,其形态与整体相同或相似;自仿射性是指分形的局部与整体虽然不同,但经过拉伸、压缩等操作后,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可以重叠。综上我们可以知道自相似性即是指物体的(内禀)形似,不论采用什么样大小的测量“尺度”,物体的形状不变。如树木不管大小形状长得都差不多,即使有些树木从来也没见过,也会认得它是树木;不管树枝的大小如何,其形状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分形和宇宙全息论它们的一个共同核心思想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似性。全息的定义是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包含着相同的信息。任何系统,甚至整个世界中,普遍存在着部分与整体相似,部分蕴含着整体的信息。 四、物理学家大卫.玻姆(DavidBohm1917-1992)提出的可以称为降维的全息理论。 玻姆 引入了隐缠序的观念,即“任何相对独立要素的内容,都包含着一切要素(即存在总体)的总和,犹如一张折叠纸的接触点可以包含着纸展开时所展示的总图像的实质关系一样。”玻姆的经典著作《整体性与隐缠序—— 卷展中的宇宙与意识 》中描述 的核心思想是:在宇宙与意识的各个显层面上,依据“差异的相似一相似的差异”法则形成种种显析序,进而呈现出各种相对稳定的显结构,但它们只在各个有限的经验域内才是真实的。在更深更广的各个隐层面上,显析序将消解于隐背景的隐缠序之中,呈现出万事万物之整体性;内涵更深的显析序将在隐背景中浮现出来,从而形成崭新的、概括力更强的显结构,然而,新的显析序必将消解于更深层的隐缠序之中。宇宙、意识以及它们的整体,就是在这种卷入一展出的完整运动中演化着,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玻姆 认为, 隐缠序可以 很好地解释超距作用的原理,能够 对量子理论所隐含的物质新属性和意识的能动性以及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给出一致性的说明。 玻姆的理论后来被发展成 全息论,即“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因此玻姆被认为 是现代全息理论之父。 为了便于理解,玻姆用“鱼缸里的鱼”来做比喻:在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中放进一条鱼,两台相互垂直的摄像机观察鱼的活动,图象直接在两台电视机上播放出来。在电视机里我们可以看到,两条鱼分别作着方向相反、速度相等的游动。如果其中一条鱼的状态改变了,另一条鱼的状态也立即随之改变。玻姆以此展开对超距作用的解释:两个同谋粒子应当被视为同一六维现实的两个不同的三维投影,在三维空间看来,二者没有相互接触,毫无因果关联;而实际情况是,两个粒子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非常类似于上面所说的鱼的两个电视图像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因此普遍地说,隐秩序必须被扩展到一个高维现实,这个高维原则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包含整个具有其全部‘场’和‘粒子’的整体宇宙。于是我们必须说,全运动在高维空间中卷入与展出,其维数实际上是无限的。”在玻姆所构想的宇宙的本体论图景中,宇宙真空的高维隐秩序被激发而展开和投影为三维物质世界的显秩序,而这种物质显秩序又不断卷入为宇宙真空中的隐秩序。用简单的话说,就是我们肉眼直接可见的三维物质世界的独立个体,实际上是更高维整体的一个投映,我们由于不能理解更高维度的整体性而误以为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个人或物是独立的个体。( 整体性与隐缠序 卷展中的宇宙与意识 P 205) 五、黎鸣提出的全息逻辑理论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的含义是:“自然、规律、原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含义是:“三元论”。形式逻辑的本质是一元论,一元论必然产生形式逻辑。辨证逻辑的本质是二元论,二元论必然产生辨证逻辑。三元论所产生的逻辑应该定义为“全息逻辑”。全息逻辑必然包含辨证逻辑与形式逻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含义是:“阴是指隐形,阳是指显性,气是指中性”。很遗憾,黎鸣先生的这个理论是从道德经里面推出来的,我实际上并不理解。但是由于黎鸣先生是我国首先提出信息是相互作用的人,他对信息的基本定义和本著是一致的,出于向前辈致敬的考虑,这里他的全息逻辑先放上,万一以后懂了呢? 信息哲学认为,认为部分蕴含着整体,一花一叶一世界的全息理论是基本错误的。如果一花一叶中,真的包括整个宇宙的全部信息(全部因果),那么花中、叶中就真的有一个世界。推理过程没有问题,但是前提是完全错误的,没有任何实际证据支撑。另外,一个事物总是在进行信息输入和输出,外在信息输入的总和可以看成全部外在存在的整体给予的信息输入,但因此把“全部外在的整体给出的信息”解读成全息就大错特错了,有些人就犯过这样的错误。 信息哲学讲全息理论,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静态上,要从 信宿与信源之间 的对称性,即信息的均匀分布来考虑。如果一个系统的信息是绝对对称的,系统的每一个部分获得的信息都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系统是全息的,这个系统就可以被称为全息系统。由于信息在客观上 是物质和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中分布的不均匀性(Eepr,1971), 所以事实上的信息均匀分布会导致信息消失, 全息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量为0, 绝对的全息系统会解体、去系统化,是不存在的。全息仅是一种哲学上的终极理想状态,即任何一个子体和系统关系的权重是等同的。二、动态上、要从全检索角度来理解,如果检索的对象是系统中的全部数据,那么得出的结论就是全息的。这两个观点,这里只是提一下,在全息正义理论中还会进行更加详尽的介绍。 如果信息的传递速度为无穷大,那么不仅在物理上超距作用就可以被得到解释,而且全息马上可以被实现。因为虽然信息分布不均匀,但是只要一个无穷量的信息传递,一瞬间就可以实现信息的均匀分布,也即全息。全息是信息传递的结果,所以全息理论被纳入了信息哲学的传递部分进行论述即是这个原因。 如果定义了全息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用信息哲学的基本理论对其进行推导,理顺反熵运行,信息化,全息化三者之间关系。 ①在通讯理论中,信息熵=信息量=消除掉的不确定性。熵=混乱程度=不确定程度=-信息熵。所以信息熵=负熵=反熵。于是我们可以在这个层次简称信息等于反熵。 ②按照信息哲学基本理论信息可以分为传递、转换、施效三个层次,所以信息化可以认为是信息的传递高效化、信息的转换智能化、信息施效直观化这三者的统一。我们这里从信息传递层次单一的的说明了反熵运行=信息化,那么下面我们就要继续说明信息化为什么等于全息化? ③要想保证信息的高效传递,信宿与信源之间的不确定性要大(信宿与信源之间的确定性如果为一,事件必然发生,则传递的信息量为0),即信宿与信源之间的熵要大。信宿与信源之间的熵越大,信宿与信源之间的差异就要越大, 这就是结论一,“信息要向差异最大的地方传递,才可以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 。我们继续推理:“当信息传递越高效,传递的信息量就越多,信宿与信源之间的差异也缩小的越多,整个系统就显得越均匀,也就越接近我们想要的全息系统”。 这就是结论二,“信息的高效传递,可以促进系统全息化” 。 要想保证信息的转换智能化,信息的检索与处理方式要先进,也就是说越智能的系统越接近全息系统。(智能的基本理论我还需要研究一下)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信息化在一定意义上和全息化是等价的。
个人分类: 信息哲学|6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解读大象的“语言”
xbyang 2012-3-6 09:20
解读大象的“语言”
在热带草原上,旅游者或探险家有时能看见一群大象在一起奔跑,顿时响起阵阵奔跑的轰鸣声,还夹杂着大象的尖叫声和喇叭声。 对于旅游者来说,这种情景如同大象上演的一出精彩剧目,同时也是非洲野生生物令人震撼的证据。但是,美国生物学家乔伊斯·普尔知道,有比震耳欲聋的声音更精彩的事情发生了。普尔是在肯尼亚长大的美国人,后来她去美国上学。1975年,普尔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回到肯尼亚国家公园做课题,从此就再没有回到美国,已经进行了28年的大象研究,她的主要课题是研究大象的行为和通信方法。 迄今为止,普尔发现了大象用于日常交流的70多种声音和160种触觉信号。大象的这些不同的通信方法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大象的“语言”, 普尔就是解读大象“语言”的专家。普尔通过研究发现,大象具有像很多的哺乳动物那样广泛的音域,并且能通过叫喊表达不同的意思,发表他们的需求和愿望,比如,保护防卫,危险警告,调整内部运动模式,吸引异性,增援亲属等。普尔发现大象不仅能发出类似吹喇叭的叫声,还能长声尖叫、呼喊、大吼,甚至还能通过让鼻子发出轰鸣或呻吟的声音。大象甚至能发出一些低沉的声音,这些声音大象能听到,而人是听不到的,研究者通过仪器接收到这些声音。 “大象是有极端茂盛地精力,而且富于表达的动物”普尔说,“在它们被分开而再次聚集的时候,感情和蕴藏在其中的活力会难以置信地强大。”如今,普尔正在领导一个研究小组进行“热带大象发声法工程”的研究,他们准备在3年内将他们的研究成果编纂一部解释大象“语言”的词典。普尔的大象“语言”研究是热带大象调查工程的一部分,这项工程是著名的大象研究人员辛西娅·摩斯和哈里·克娄兹在1972年提出来的。在肯尼亚国家公园内,有1000多头大象供研究人员进行观察,有几十个研究人员在这里进行大象行为的研究,这个庞大的研究小组是世界上研究野生大象时间最长的研究小组。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普尔和康奈尔大学的生物学家凯蒂·佩恩就发现了大象的部分信息是通过次声波进行交流的,这种声音可以使得大象能在1.5公里之外进行交流。普尔认为,大象有精巧的通信系统,以便他们能够维持建立在亲缘关系基础上的复杂社会。凯蒂·佩恩还观察到成年大象能像人类那样有感情地和它的家庭成员进行交流。这些成年大象还能通过不同的叫声来识别它们在象群中的不同地位。除使用声音信号之外,大象也通过触觉、视觉和化学信号进行交流。 但是,研究人员还观察到一些大象甚至能在10多公里之外进行相互交流,显然,声音和化学信号都不能传递到这么远的。这个现象一直迷惑了生物学家很长时间。直到近几年,斯坦福大学生物学家奥康内尔·罗德威尔才注意到大象爱用脚蹬地的行为,当初,他对大象的这种异常的行为他最初比较迷惑。后来他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才发现大象是通过蹬地发出的地震波进行远距离交流,不同情况下蹬地的轻重和节奏的差异代表了传递的不同信号之间的内容差异。
8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复杂系统中的信息流动规律
热度 3 hufeng 2011-2-12 12:17
这几个星期一直在忙于和悉尼大学生物学院的一个研究鱼群的博士生合作,题目是研究信息如何在鱼群中传递。关于信息在动物群体中的传递是我一来到悉尼大学后就自己选择研究的题目,主要是理论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小组中教授的支持。在去年 8 月份就有了一些初步的结果,还在小组会上做了报告(这次报告我也认识到英文太差了)。当时这份工作是针对蝗虫的一个计算机模型,虽然我所在的这个小组就是以蝗虫为中心研究对象的,有做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有做行为学研究的,还有做营养学研究的,可是直到去年 11 月份去野外考察我才见到了做群体运动的蝗虫。我很快就观察到,当蝗虫受到惊吓(这是我的模型中引入信息的方式),他们会跳起来,根本不是我的模型所设计的那样。于是,蝗虫这样一跳,我花费了大半年的模型工作就没有意义了。我从这件事情中得到的教训是,没有见到动物之前,决不要动手写模型。 针对鱼群构建了新的模型后,现在已经有了初步的实验数据,现在等着实验结果对模型结果进行检验了。自从在读博士的阶段迷恋上所谓的“复杂性”后,我就认识到信息以及信息在复杂系统中的传播将是理解复杂系统最重要的入口,著名的物理学家盖而曼教授好像也有相似的观点。关于目前这份信息在鱼群中的传播规律,据我所知,是第一份有信息传递的机制,有实验数据的工作,因此将会是一份重要的工作。 本来这件工作的分工是我提出了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型,他负责收集实验数据。本来两个人合作研究这个题目就涉及到了如何能够密切合作的问题,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实验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修改,也可能会因为模型的提示做新的实验观察。但因为做实验的这个研究生会在今年 3 月份离开澳大利亚,因此他没有时间来分析实验数据,我因为不会视频读取这项技术,所以我们又找了一位合作者。现在有三个人来合作,真不知道如何才能协调,密切的进行下去。 目前我也开始着手写一篇文章,关于在动物群体行为模型中用更加生物的 Quorum response 代替传统 SPP 模型中比较“物理”的相互作用。目前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用这种新的相互作用在一维上可以产生传统 SPP 模型类似的结果,二维的工作准备进行。现在最大的挑战是写英文文章了,这也将是在剩下的 2 ~ 3 个月中最重要的任务。下个星期开始,准备更加全面的读一下关于动物群体行为的理论研究的文献。 12 February 2011 于悉尼大学生物系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80 次阅读|3 个评论
到野外看蝗虫去
hufeng 2010-10-31 13:49
11 月 2 日就要和同组的 Buhl 博士, Simpson 教授和 Sword 副教授到距离悉尼 8 小时车程的一个名字是 Hillston 的地方做野外的蝗虫实验了,实验的时间估计会有 3 个星期。据说,大量的蝗虫正在孵化,我们去的时候可以看到蝗虫正好孵化出来,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了解的,是否有潜伏。 真想不到我一个物理出身的人要去做野外的蝗虫实验,不知是不是国内第一个。我现在的心情是兴奋,又有点紧张。兴奋的最主要原因是,这次进行的一个实验是我提出的,研究信息在蝗虫群体中的传播规律,我自己动手做了一部分这个实验的器材。信息在动物群体中的传播规律是我到悉尼大学来后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个小组中的 Buhl 博士 Simpson 教授 了解了 我的想法后,很是支持,我现在已经完成了这个工作的一个计算机模型。这个小组外的另外一个小组是研究鱼群的规律,他们也对我的这个想法很感兴趣,他们也准备做相关的实验,为自己的好奇工作真让人兴奋。其实想想看,在所谓的复杂系统中,是信息而不是力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理解复杂系统,就从信息的流动开始吧。让我兴奋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到时估计有数以亿记的蝗虫在向你走来或者飞来,那种感觉应该是震撼人心的吧,据我的一个同事说 It is beautiful 。这种感觉对于整天思考动物群体行为( Collective animal behaviors )的我来说,应该是很重要的经历。紧张的原因是毕竟第一次做野外实验,我总是担心准备不充足。而我同行的几位都经常做野外实验了,所以他们似乎都不用准备什么。对他们来说,确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对于生物学来说,他们的实验分为实验室实验(laboratory experiment)和野外实验(field experiment)。这很有趣,因为对于物理学来说,只有实验,这个实验的结果是应该放之四海皆准的。而生物学的实验对象是动物,比物理的实验对象的复杂性要高出一个量级(现在不要问我如何测量复杂性)。所以结果是,实验室实验的结果与野外实验的结果可能会相差很大。我觉得,所谓的实验室实验很有些类似物理学中模型的做法,通过控制实验室中的实验条件,可以忽略掉许多次要因素而专住一个主要的实验现象。 这两天除了准备实验外,还在准备搬家。准备搬到一个英国利物浦出身的一个老头家里,那个老头看起来很 nice ,这几天也很愿意与我交谈。他似乎很聪明,我对他介绍我的研究的时候,他也能马上提出关键的问题。希望在新的住处能够提高我的英语吧。 31 - 10 - 2010 于悉尼大学生物学院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5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丙寅大江行·04信息控制
xu782219 2009-6-24 11:31
第四章 信息控制 午餐后,睡了个午觉。这是我多年的陋习,午觉不睡,一个下午都难受,呵欠不断,精神不振。哪怕只迷糊上 20 分钟,就很解决问题,即使夜车开到半夜,也不会有丝毫倦意。不过,因今天上午说话多了些,中午便多睡了一会儿,还做了个离奇古怪的梦:看到一本书上说,释迦牟尼和耶稣都是超级气功大师,具有超高级的特异功能;佛经和圣经上叙述的神话不全是荒诞无稽之谈,有一些是确有此事,那是释迦牟尼和耶稣气功功法的显现。醒后躺在床上,我还一直在琢磨这个梦。他似乎早醒了,睁着眼看着舱顶,问我在想什么,我告诉了他。 你相信人体特异功能吗? 他翻身爬起来问我。 我: 应当相信。有那么多的绝非虚构的事迹,硬是不承认它的客观存在,恐怕也不好说就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他: 可有些特异功能科学解释不了。 我: 你说的是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科学在发展,将来科学不一定解释不了。目前科学解释不了,并不能成为否定特异功能的理由,倒是说明我们应花大气力去研究它。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听人说电灯、电话,特别是收音机,简直象听神话,而现在觉得这太普通太简单了。人类也有童年时期,肯定比成年时期幼稚得多。人类社会在发展,现在认识不了的事物,将来不一定认识不了。 他: 特异致动,气功治病,真够神的。印度一老翁那非特.米沙竟在水下湖底打坐 144 小时;西班牙女孩, 15 岁的莫妮卡能用眼力令金属叉、匙和棍棒弯曲。不知他们怎会有这么大本事? 我: 肯定有造假的,我们说真的。一是先天就有的,一是刻苦修炼来的。弄不清修炼所得是人本无此功能,单凭修炼而得来的呢,还是人原就具有此功能,沉睡隐藏在某处,通过修炼而唤醒出来的呢? 他: 我看二者都有,主要是后者。特异功能应有物质基础,人人具备,起码原就有特异功能者和炼出特异功能者具备,不然就成了凭空而来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陷入唯心论泥潭,难以令人信服。另一方面,人会学习,炼即是学习和发掘,通过炼可以吸收和发展出特异功能,象人类初期的练用手和后来的练用脑,都是炼出来的。人类就是这样进步过来的。 我: 世界动物千千万万种,许多都具有很高明的特殊本事,如果人要具备了,肯定得叫特异功能。蝙蝠能用超声波探测目标;信鸽能飞越数千里返回故巢;塘鱼和金鱼能预报地震;海洋中的电鳗、电鳐、电鲶身上长有发电器官,放电时电压最高可达 880 伏;安康鱼生活在深海,背鳍的第一根鳍条变成一根长丝,长丝末端有发光器,能发红、蓝、白三色光。人不该比它们差。 他: 倒也是,人若比动物差,何以没被淘汰掉,而发展到今天?人应当是比动物强。要不,怎么能称为高级动物呢? 我: 那是人自封的,其实人现在许多方面不如动物。谁会发电?谁会发光?谁会收发超声波? 他: 但人在总体上超过了动物,因为人大脑发达,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电、光和超声波,我们可以用机器造出来,而且能收能发,比动物的要强得多。 我: 大脑发达,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自然是好事,但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抑制了人其它功能的发展。通过炼(修练),或通过其它方式,或遇有特殊机遇条件,使某一被忘却的功能被激发,兴奋起来,恢复了作用;或者干脆炼出了新的功能。信的人就认为出了特异功能,不信的人就认为是咄咄怪事。 他: 我们对人自身研究得还非常的不够。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把整个科学技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六个大部分,人体科学为六大科学之一。的确非常正确,很有必要。 我: 当务之急是对人体特异功能的发生和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弄清后,复制、普及、提高,那将会使整个世界大变样! 他: 那时人人都有特异功能,真不可思议。 我: 蝙蝠个个都会用超声波通讯,难道也不可思议? 他: 我是说太美妙了! 我: 美妙!那的确太有意思了。 他: 有无可能特异功能是外星人赐予的呢? 我: 你相信有外星人? 他: 当然相信。绝对有外星人! 我: 我肯定你没见过外星人,大概你是看过有关飞碟和外星人的报道才相信的吧?其实,那里面虚假的东西太多了。 他: 的确我看过不少这样的报道,书上的、报上的、刊上的,只要能看到的我都看。我还订了一份专门报道和讨论飞碟的杂志,每期我都仔仔细细地从头到尾看几遍。但是非常可惜,我至今没看到一篇文章能说服我,让我相信外星人是存在的。它们不是事实不够确凿,就是论证无力或不合逻辑,有的文章可以同时作出肯定和否定的矛盾结论,不能说服人。 我: 那么你自己另有论证的方法了? 他: 可以这么说。若按照我的逻辑推导,就一定能得出外星人存在的正确结论。 我: 那就请推导给我听听。 他兴奋了,登上鞋,站起身,面对我,打着手式说: 宇宙是无限大的。可以理解吗? 完全可以理解。 我被他感染了,也起身站在他面前。 在我教授《数学分析》课时,反复讲解 无限 的概念,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因为这个概念对学习后面的内容很重要。 他: 你怎么让学生明白的? 我: 我说,人们日常看惯了有限的事物,一下子难理解 无限 的概念。其实,稍往深里想想,我们身边无限的事物也很多。时间无限,物质无限可分,自然数永远数不完,宇宙无限大。有人就是不能理解宇宙无限大。我说, 就按你所说,算是宇宙有限大吧,那么限那边是什么 ?大家笑了, 那边只能仍然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宇宙只能是无限大的,不可能有限 。 他: 既然宇宙是无限大的,那么按哲学理论来说,与我们地球环境条件完全相同的星球是不会有的;但是,与我们地球环境条件相似的星球肯定是会有的。而且,既然有,就应当有无限个。怎么能说只有地球上有人呢? 我: 是啊,不能这么说。 他: 别种形式的文明且不说,在这无限多个与地球环境条件相似的星球中,与地球相似文明的星球,也应是有无限多个的。若按文明高低来给它们分层次排列,这应当是一个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无穷序列。 我: 我们地球是其一。它不可能是最先进,也不可能是最落后,只能是其中某个层次中的一分子。 他: 比我们更先进的文明人类,要是来摆弄我们,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赐予我们也好,要我们按某种程序来练也好,一切都由他们说了算。就好象我们摆弄蚂蚁,调教鹦鹉,甚至于他们干起来比这还要简单得多的多。当然,如果他们有兴趣理睬这挡子事的话。 我: 也许外星人早来过或探测过我们地球,觉得地球太落后了,不屑一顾,就搁在一边了。地球上不是有许多谜解不开吗?埃及胡夫金字塔、玛雅金字塔、复活节岛巨型雕像、日本身着宇航服的史前雕像、 1908 年 6 月 30 日 俄罗斯通古斯大爆炸、尼斯湖怪兽,等等,也许那就是外星人捣的鬼。 他: 也许我们地球上的生物正是某外星文明在地球上做的生物实验,或者是按他们编好的程序进化,或者是任其发展,从中总结规律,就象我们发射的太空飞行器去地球外做实验一样。 我: 也许地球上的有机物,或者微生物,或者单孢藻就是外星人做的可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生物计算机,放在了海洋里(海洋里的水就是外星人借用的或配制的培养液,同时兼做地球的空调器和环境净化器),让其按程序发展。而达尔文这个高级的生物计算机发现了这个程序的片段,才创造了生物进化论。我想,外星人也可能做非生物实验(这是我们地球人的分法,外星人会把这统统归一类,叫做物质实验),那就是许多的自然现象,其发展规律就是外星人编的程序。谁能发现一个半个的重要程序,谁就是大科学家,能得诺贝尔奖。 他: 也许基督教说的上帝,就是地球上万物万事存在和发生的设计者和实验师。实验中留下来的遗迹,变成了 圣迹 ;实验过程,人们便当做了神话来传颂。也许佛家的释迦牟尼也是来地球做实验的实验师。 我: 这样看,上帝和佛的文明比我们高得多,简直是无法比拟。但是,在文明层次的无穷序列上,他们也是处在某个层次上,不可能是最先进的文明。 他: 文化大革命 中,人们把 最 字用滥了。其实,宇宙间根本就不存在 最 的事物。 最 是相对的,只存在于某个范围内。上帝和佛在人间,或者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是最先进的文明,但是在无限大的宇宙范围内他们不可能是最先进,因为在宇宙范围内根本不存在最先进,当然也不存在最落后。。 我: 佛经上说有许多重天,有许多的大千世界。仅从我们这个世界起,一直向西到极乐世界去,就得经过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也许,当年释氏就是悟到了球外文明的无限量,才举出这么大的数字来的。 他: 也许, ── 我: 不要再 也许 了,仅上述的 也许 也就够人们验证几个世纪的了。 他: 那我们抽支烟,歇歇我们的嘴。 他取出他的进口香烟,我们每人一支点燃起来,斜倚在铺上,口里喷出一个一个烟圈,鼻里冒出两根烟囱来,默默地认真地品评着洋尼古丁的刺激。一支烟吸毕,他起身为我们每个人的杯子里沏上茶,转身对我说: 人体特异功能,不管它来自何处,但它的客观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好。我们又转回到人体特异功能的讨论上来了。 我坐起来说, 我看过美国 l.E .莱因教授写的书 'Pis, What is it ? The story of ESP and PK' , 它以美国杜克大学特异心理实验室的发展为主线阐述了特异感知和特异致动的历史演变。其中对思维传感的描述,特别使人感性趣。如果引申下去,我们人间的信息传递就会完全改观。 他: 说出来听听。 我: 在完全不可能做假的情况下,做猜纸牌试验。 首先,实验师和被试者隔桌对面坐下,桌上再隔一屏障,使被试者完全看不到实验师的操作。试验时,实验师随机从整副纸牌中取出一张纸牌,让被试者猜花色,直至猜完。测试结果说明,被试者对全副纸牌花色猜测的准确率,远远超过用统计数学计算出来的概率。从而证明,被试者在眼之外,还有其它方式获得外界光信息的特异知觉能力,即透视功能。进一步做透视试验发现,无论那些纸牌放在被试者桌子对面,还是放在另一房间里,还是放在另一幢大楼里,甚至放在远在地球的另一端,测试结果仍然证明人透视功能的存在。这说明人的透视功能与距离无关,即人的透视功能可以超越空间。 杜克大学的一位学生去巴黎学习一年,刚到巴黎他就对一年后才进行的猜牌试验进行预猜,并将预猜结果寄回在美国的实验室封存。一年后,实验室排出的待猜牌序,同一年前寄来的预猜结果核对,符合率同样高于统计数学计算出的概率。这说明人的透视功能可以超越时间,即可以预知。既然可以透视以后的事物,当然也可以透视以前的事物,而且应当比前者更容易。 他: 以前的事何用透视?用影视记下也就可以了。 我: 那不一样。首先,不可能事事都能用影视记录下来;第二,透视要比影视更先进,记录也更完全,而且透视的对象、时间和场合,随人意任意选择。 他: 我国古籍上记载的至亲至友间的信息遥感、先知先觉、预警预言的事例也很多。 先秦《孝范》上记有春秋时期郑国政治家郑子产遥感母疾的故事: 郑子产善事母。奉命聘晋,道中心痛。遣人还家起居母。母曰 吾忽心体不调,想忆汝耳,更无他也 。 晋( 265─316 )干宝《搜神记》上记有曾母遥遥感召曾参的故事: 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 思尔啮齿 。孔子曰: 曾参之孝,精感万里。 还有汉司马迁(前 145─ 前 86 )《史记》上记载的赵襄子两次预警免遭刺的故事。 这都说明了人可以预知,人可以遥控遥感。 我: 1963 年的一期《无线电》杂志上介绍过一个苏联母女俩相隔 2000 公里痛觉传感的故事。女儿受了伤,母亲也痛不可耐,而且痛的部位完全一致。这肯定在他们母女之间有信息传递,或者是女儿主动发出了信息,母亲收到了;或者是母亲主动遥感女儿的信息,而且收到了;或者二者同时启动了。 有人说,这是生物无线电传递的信息,可是美国在大西洋潜艇中和岸上用猜卡片做的思维传感试验,否定了这种说法。因为生物无线电那么微弱,要穿过潜艇的钢铁屏蔽,又要经厚层海水的吸收,是不可能在潜艇中和岸上之间传递的。到底这种信息是怎么传递的,还未可知,但这种信息的传递是确定无疑的客观存在。透视和遥控、遥感也都是信息传递的结果。 就是说,透视、遥控、遥感之类,或者叫思维传感,是可以超越空间和时间进行的。 他: 如果人们普遍掌握了这种形式的信息传递技术,那么,书信、电话、电传、无线电广播、电视,以至于语言、文字等现在所有的信息传递载体和传递技术,统统会因为太笨拙而被丢弃了,都会被透视技术替代了。你我要想交流思想,用不着说话,也用不着耳朵听,你用脑子想,我用脑子想,用新的思维传感技术交换信息就成了。多么省事! 我: 因为思维传感可以超越空间、超越时间,以前的事和以后的事,都象归了档,任人查阅,了如指掌,就象身临其境。 他: 那样,做坏事的人可就倒霉了,人们随时可以把他的档案调出来重演,任人们指责、鞭挞个没完没了,让他就象在六道轮回中堕入了三恶道。 我: 那样,做好事的人可就光彩了,人们随时可以把他的档案调出来重演,任人们表扬、歌颂个没完没了,让他就象在幸福天堂里尽享荣华富贵。 他: 如果谁高兴的话,经常看看自己追悼会的情景,倒也很受教育。 我: 只有到那时,追悼会才有了人们所希望的作用。 他: 只有到那时。历史才可以真正做到南朝宋人范晔( 398─446 )所撰的《后汉书 韩安国》中所说的 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 。 我: 忠奸是非难逃历史明镜。所以,做人就只该做好事,无论如何不能做坏事,以免受无穷之苦。 他: 那么我们现在是生活的原型呢,还是在被人透视?也许我们现在正在重演过去,或者正在显现未来。 我: 这得看所选参考系,坐标原点在哪儿,立足点在哪儿。用相对的观点来看,你可以把现在看成原型,也可以把现在看成是正在被人透视。也许会出现透视中的透视,前后大小透视层层相套都是完全可能的,很难说清我们是处在哪个层次,只能说是处在某个层次,既不是开头,又不是末尾。 他: 这也太玄了,原型是实在,透视是虚幻,被透视的社会便是一群 鬼魂 活动的世界。我们是人还是鬼? 我笑了笑: 轻声点!我们离丰都可还不算远,小心阎罗王派小鬼来抓逸鬼。其实呢,既然透视前后大小层层相套,原型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前人和后人都可以透视我们的现在,而现在的我们又可以透视前人和后人,谁为原型? 他: 照你说的,原型与否是没多大意义。但是,如果能预知未来,就说明未来已前定,又可以像算卦一样算出来,那么这与宿命论和迷信有何异? 我: 迷信和科学混杂,历来难免,研究者的任务就是要把它们分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这规律终究能够被人们认识。所谓预知,即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超前认识,理论上说得通,实践上也能逐步实现。我们共产党人说共产主义一定能在全世界实现,这是预言,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谁能说这是卜卦卜出来的?谁能说这是宿命论规定的呢?我们现在的天气预报,对于过去认为 天有不测风云 的人来说,不是成了神仙卦了吗?如果科学的货真价实的预言家要算卦,那不应该算成坏事。 他: 说到算卦,《周易》就是一本讲算卦的书。其中卦象、卦辞和爻辞,扑朔迷离,艰涩深奥,令人神往。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学都开设了《周易》选修课,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都早已出现了专门研究《周易》的刊物和学会。他们研究其中哲理者有之,研究其中所包含的历史内容者有之。但是毋庸讳言,他们中有不少人的着眼点是想通过研究《周易》的理论和方法,以用来探寻对未来的暗示,获得预知的手段,以期能够做到预知。 我: 洋人要算中国卦,就象中国人信基督和释迦一样,不足为怪。我感兴趣的是刚才我们说的透视,或者叫做思维传感,这种信息产生、传递、接收和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是非常伟大的科学技术,这是 1963 年《无线电》杂志对我的启发。我坚信这种理论和方法一定存在,一定能够被人们认识和掌握。多年来,这简直成了我的信仰,无时无刻不在想它,甚至我尊敬的给我启蒙的《无线电》杂志, 1975 年载文批判 苏修 的 传心术 时,都未能动摇我的这一信仰。批判文章说,两人相隔万里,可以在大脑间传递思想或思维信息,是唯灵论的翻版,十足的伪科学。我当时便在在读书笔记上反驳道: 扣帽子,打棍子,永远不能真正解决思想问题,这是历史早已反复证明过的真理。我不管什么术什么论,但这种类似的事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信。谁也无法否定事实,没弄清事物发生的机理,不能成为否定客观事实的理由。 他: 人可以预知的理论还可以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推导出来。根据 因果论 ,某系统某时发生的现象或事件(输出),是在此之前某时或某时以前,某种或某些因素(输入)输入给该系统的结果。例如,我们现在开采出来的煤和石油(输出),正是地质史上某个时期生物物质(输入)在地下条件下转化的结果。假如我们掌握了某系统 输入-转化-输出 的规律 ,那么,在A时,或在A时以前,输入条件B给系统C,则在D时系统C定会输出结果E。 预知 的可能是显然的。其实,平日我们重复做科学实验,我们制订的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划,都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不都是在 预知 吗? 我: 推导得好。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科学就是预知学。科学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来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找出规律,就是要预知。我们有了共同的的信仰,知音难觅,真值得庆幸! 他: 信仰从来就是可尊敬的。但信仰除了坚定信念之外,更重要的是证明信仰和实践信仰:不证明是盲目,不实践是假信。 我: 很对。我学习了《信息论》《控制论》,并用心搜集特异信息传递的典型例子,首先确定它的真实性,然后再研究它的机理。可惜我搜集典型事例的笔记本,打算写的论文提纲和素材,统统被 造反派 抄去烧了。后来,工作一忙,就再也没有时间继续作调查研究了。 他: 介绍介绍大体情况。 我: 那篇未完成的文章的题目是 ── 信息论、控制论和狐狸精 。 他惊愕: 什么?狐狸精?! 我: 一点也不错,就是狐狸精。古书上和洋书上说的那些透视,或者叫思维传感的例子,我们没看到,也没实验过。我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搜寻例证。信息论和控制论是科学,而狐狸精的故事是我国民间广泛传播的故事,对透视的考虑,使我产生了把它们拉在一起研究的想法。 他: 我记得在一本公开出版的杂志上看到过一篇文章,介绍湖南某中学发生的狐狸精迷惑男女学生的故事。 我: 发生在湘南山区的幽林中学。是湖南《朋友》杂志 1984 年第 10 期上报道的。好像文题是《 狐狸精 奇案》。 他: 对了。我是在《东西南北》文摘月刊精华合订本第二集( 1985 年 6 月出版)上看到的,发表在 自然之谜 栏, 湖南《朋友》杂志社还在特别声明说这是事实,还准备出版《 狐狸精 奇案续集》。 据《 狐狸精 奇案》一文介绍,从 60 年代初一直到 文化革命 中期,湘南山区幽林中学背后的山上,一只灰色的脸上起白花的老狐狸变成了精怪 ── 漂亮的美女或美男,经常深夜窜到中学女生宿舍或男生宿舍,戏弄青年学生。后来,该校生物教师张斯彬在驻校工作队的支持下,带领学生亲自捉住并打死了这只狐狸,从此幽林中学平静下来。事后,张斯彬老师就此事请教了北京的有关专家,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值得研究。专家估计可能是这只花面狸采食了山上的制幻植物,自己身上也产生了制幻物质。它 调戏 学生时释放了制幻物质,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幻觉。 我: 这奇案的确奇。咱们搞出版的人很少有人说假话,我相信《朋友》杂志社的同行们,狐狸精的确光顾过幽林中学。狐狸精究竟怎么迷惑的学生,仍然是个谜。 多年来我搜集的狐狸精的故事,都是人家讲给我听的。在家乡,在学校,在工作单位,都听人讲过。我常出公差,也想尽各种办法,引诱天南地北的各种各类的人讲狐狸精的故事。 他: 你们老乡 蒲松龄 先生写了很多关于狐狸精的故事。 我: 蒲老先生在《聊斋志异》里写的狐狸精心肠都挺好,但一般都认为那不是纪实,而是文学创作,他是借狐狸精的故事来阐述他的民主思想。他从未说过他亲眼看到过狐狸精,他也承认这些故事都是他搜集来的。这说明那时候人们就有许多关于狐狸精的传说,以致于可足够供蒲老先生借用来编自己的故事。 他: 你搜集的是真实故事? 我: 也很难说。因为我也没有亲见,都是听人说的,虽然我很想亲自看看,而且随时都在寻找机会,但至今未能如愿以偿。但使我惊奇的是,在我调查的许多人中,不管是在火车上、飞机上、轮船上,还是在旅馆里,在明山大川的山坡上,不管讲故事的是南方人、北方人,还是沿海人、内陆人,大家讲的狐狸精的故事都惊奇的一致,如出一辙,不仅大意相同,而且甚至连细枝末叶都相差无几。谁给他们统一的口径?这只能说真有其事,大家都在谈真事,故而才出奇的一致。 他: 你的结论可够大胆的。我虽没专门搜集过这类故事,但我也道听途说地听到过一些。这说明狐狸精的故事的确传播很广,而且确有其事。 我: 那么你先说说你听到的故事,算我又在搜集例证。 他: 还是你先说说你搜集的故事,你搜集的面广,又是用心专门搜集的,肯定包括了我听到的。 我: 也好。给我讲狐狸精故事的人也都未见过狐狸精,但他们都点名道姓地说是他们家乡或单位或街道的某某的经历。没有听人说狐狸精变人的事,都是说狐狸精扑到了人身上。被扑的人多数都是女性,而且身体孱弱,或者胆子很小。 狐狸扑身 ,不是说狐狸的身体扑到人身上,而是指狐狸的类似灵魂的东西扑到了人身上,或控制了人的大脑,反正是说人的精神完全被狐狸精掌握了。被扑者有的说,有的笑,有的喊,有的闹,有的舞,有的蹈,能扮演各种神和人。甚至还能扮演从未见过的陌生人,语音和语调,动作和表情,都维妙维肖。此时,在被扑者居室周围约 10 米 内,准有一只狐狸或黄鼠狼,蹲在那儿摇头晃脑,蹬腿挠爪,如醉如痴,专心致志地做着什么 功 。它忙活得越紧,被扑者的反应就越激烈。驱狐的行家知道,这时不能去把狐狸打死,只能设法去轻轻地惊动它,或撒一把土在它身上,或用一根软草棒戳它一下,让它感觉到有人在赶它,然后让它自己走。不然,若把狐狸打死,被扑者一定会害一场大病,甚至丧生。但要让狐狸轻易地走了,它还会再来,被扑者还得犯病。 他: 有什么办法根除后患? 我: 把患者的衣服脱光,就会看到一个园球状的疙瘩在患者体表下沿患者的身躯到处迅速游动,寻找地方躲藏。一般是藏在脖颈颌下,两腋下,或两腿弯里。驱狐者手疾眼快,迅即用手抓住疙瘩,这时患者就会以狐狸精的身份求饶。此时,若用针刺破疙瘩,疙瘩就会冒出一股气。但过后患者会得一场大病,也可能丧生。所以,此法也不可取。 他: 那总该有不让患者有危险的办法耙? 我: 最好的办法是驱狐者抓住疙瘩先不放,与它谈判。它会哀哀求饶,求饶也不放。一定要让它说出它是何方大仙,住在何处,要让它保证不再来。一般,患者,实则是狐狸精会说真话,告知它系某某,住在某坟地或某洞穴,并保证不再来。这时可威胁它,说它若再来就对它不客气,要打死它,捣毁它的巢穴,让它再保证一次。之后,驱狐者可以松手放开疙瘩,疙瘩也便消失了。这时。患者会长嘘一口气,恢复了常态,而且对刚刚在病中的作为全然不知。人们若不为此去捣毁狐狸窝,患者一般就不会再犯病了。但不信守诺言的狐狸精也不少,这要看患者的运气了。 他: 和我们家乡传的情节大同小异,只是我们那儿倒不抓什么疙瘩,烧香、磕头、祷告是常用的办法;有的还选派身强力壮的男子汉持刀守护患者,不断咒骂和恫吓狐狸精或大眼贼(指黄鼠狼子);也有请巫婆下神驱赶的,也有请道士贴符的。我也没见过,只是听人说,说的人也是指明道姓地说。我没去落实过,因为这事犯忌讳,当事人及其家人都不愿让人知道。 我: 看来狐狸精的事是真的客观存在,但它上面蒙上一层迷信的灰尘。我们应当掸去其灰尘,暴露其面目,揭开其秘密,查清其机理,掌握其规律,运用其技术。 他: 老兄是如何认识的呢? 我: 信息及其传播,人们极常见又极常用,但是以前长久没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就象我们从来就离不开我们一刻都不能停止的呼吸所用的空气一样,但我们认识到空气的存在并花力气去研究它,却是非常晚近的事。咱们两人谈话,是用声带振动产生的声波 ── 语言来传递信息;电台、电视台广播,是用无线电波传播信息。人们很清楚这种信息产生、传递和接收的全过程,但对有的信息就不清楚,甚至完全不了解了。现在,人们非常重视研究信息,并且已经形成了一门崭新的学科 ── 信息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 他: 有人说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的科学概念是怎么说的? 我: 众说纷纭。迄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现在已产生了三种不同的信息概念: ① 技术信息 概念,认为信息是物质属性的反映; ② 语义信息 概念,认为信息是我们人类适应外部世界,并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标记; ③ 价值信息 概念,认为信息是有价值性、有效性、经济性及其它特性的知识。说目前我们进入 信息时代 者,偏于指技术信息和价值信息概念。我认为都有些偏狭,而我对信息概念的理解,还是个不完全确定的模糊的概念。信息是物质的属性,是物质所具能量的表征,是能量在传递中由部分能量的消耗所产生的;据此我们可以推知该物质和该物质所具能量的存在、大小、性状和运动方向等特征。例如,我们用太阳的辐射来研究太阳,是截取太阳辐射能量的一小部分(把太阳辐射能量的消耗作为太阳的信息),根据它的变化来研究太阳的;又如,我们用电表测量导线中的电流,实际上是用电表分流出导线中的一小部分电流(把导线电流在电表中的消耗作为导线中电流的信息)来,从而推知导线中电流的性状和大小。信息一旦产生,就需要传播。传播需要载体,载体工作需要能量。能量的变化,又会产生新的信息。这样循环往复,环环相套,永无穷尽,以致宇宙间所有的物质都被信息联系起来。我坚信,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之间,除了我们已知的信息传递形式之外,一定还有很多我们尚未知晓的信息传递形式。 他: 万物之间有信息传递说与 EPR 反论 相合。 1935 年,爱因斯坦和他的助手 B .玻尔多斯基、 N .罗森提出一个不同于概率论的推测, 并用他们各自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命名为 EPR 反论 : 两颗比原子还小的粒子,只要一旦相互联系,纵使千载之后,相距数光年之远,它们也能相互感应 。相互感应就是联系,联系就是信息交流。 我: 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又都具有能量;物质的能量又不可能是封闭的、静止的,所以,物质之间必然会有能量交换、交流,或者叫做感应。这种感应只有大小之分,但绝不可能为零。所以, EPR 反论 虽然不符合概率论,但它肯定是正确的。 他: 言之有理。所有的理论都不是万能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概率论也不应该例外。 我: 狐狸和人之间信息交流的存在是无可非议的。狐狸精能主动发出某种信息,感应了,或者说调谐了、控制了意志软弱者的思维活动,驱使其按狐狸精的意愿发作,以致演出种种闹剧。这就是狐狸精故事的本质。 他: 那么,狐狸精为何行此事? 我: 也许是无意的,也许它另有企图,未可知。而且,我们现在远未认识这种信息的发生、传递和控制的机理。但是,信息需要能量支持能量又需要信息驾驭;没有不传递的信息,没有不变化的能量。所以,如果我们研究这种能量的变化,卡住信息传递的某一环节,研究信息的驾驭就一定能解开狐狸精之谜。 他: 前面我们说的那份杂志刊载的那个狐狸精的故事,文章分析说是狐狸精施放了致幻物质,使人产生了幻觉,才 ── 我: 若此,致幻物质可能就是信息的载体,不是大家都看到了美人亲吻拥抱吗?为何不幻出别的? 他: 那么狐狸精哪来的这么大本领? 我: 可能它们本来就有这种本领,天生就有,祖辈传下来的。象有的生物能放电,蝙蝠能利用超声波通信一样,而它们中的多数没得到遗传,或者是长久不用,遗忘了,只有少数掌握此技,乐此不疲,成为精;也许它们都具有此技能,而多数不愿为之;也可能少数狐狸通过修炼,获得了此技能。民间对狐狸修炼的传说很多,说有的一修炼就是多少多少年,变成白狐者道号最深。修炼就是学习、研究,谁也不能说狐中刻苦学习、钻研者,坚持多年就不能有一得。 他: 人要刻苦修炼,肯定所得更多。 我: 当然。所以,我说当务之急是研究狐狸精的信息发生、传递和调控的机理,以便转用于人类的通信,包括人-人,人-物,物-物之间信息的传递和调控。那将是一场崭新的信息革命,也是人类生活、生产和科研实践的大革命。 他: 可是这种实验困难到无法做的地步,连现象观察也难以找到机会。研究从何谈起? 我: 的确不易。如果易,别人早已研究出来了。是否可以此作为启发,排除现在已知的信息发生、传递和控制的方式,研究未知的新的人-人,人-物,物-物间信息发生、传递和控制的形式,力争尽快有所发现。 他: 那就先研究我们国家神奇的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吧!特异致动、气功治病,等等,都应有信息的发生、传递和控制。 我: 事实上,我们国家早已有人在研究了,但目前证明其存在者多,研究其机理有明显成果者少。看来,这与后者难度也忒大有关。 他拍了拍他的肚子,道: 肚子叫与饿有关。我们还是研究一下晚饭吧,这没难度。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45 次阅读|1 个评论
多米诺骨牌运动中是否也有信息传递?
nipy 2009-3-20 10:57
多米诺骨牌运动中是否也有信息传递? . 与鹏程兄与 lc 进一步探讨信息问题 最近,鹏程兄与游客 lc 对我 关于信息定义与本质概念讨论的我见 一文提出如下评论和质疑,转贴如下: 发表评论人: nipc 鹏云: 信息 一文写得全面而缜密,只是较抽象不易理解。我总觉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只存在按一定规律(即属性)相互运动的关系,恐不能将这种关系说成是一物向另一物反映自己属性的关系,所说的 反映属性 实际就是物质相互运动的本身,用 反映 一词恐怕是人性化了。化石是物质自身运动的结果,因此其属性也是物质自身运动的结果,而不宜当成是信息把化石属性反映出来的结果。总之物质只有 主体性 ,而无接受 信息 的 客体性 ,似不存在主体向客体反映属性的问题,因而也可能不存在反映的介质:信息。由此推论,物质世界也不应有 本质与现象 、 内容与形式 的分离,物质就是物质,就是本质,就是内容,而没有 现象 与 形式 。当出现了人就不同了,人有感觉器官,因此把自己当主体,把周围当客体,从而创造出象符号、信号、文字、图像、现象及感觉、认知、思维、知识等一系列描述 反映 客体的词汇,才出现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的分离。但上述这些词汇已足够用来表达主、客之间的 反映 关系,似也无需再加一个新词 信息 。而 反映 关系归根到底也完完全全是物质相互运动的关系,而无 信息 。 哲学范畴的内涵总是很抽象,也很简单明了,可不作解释,也不易作解释。像 物质、能量、精神、本质、现象 等范畴的内涵都不易分析,也无人分析,都心知肚明就是。如把 信息 也当作范畴,其内涵可否就理解为 数字化 三个字就够了。但 信息 一词的外延则已越出哲学范畴的门槛,内容极丰富:硬件、软件、网络等。 信息 一词与 数字化 一词是同时流行起来的,所以它俩至少也是 双胞胎 。以上说法当然很不严谨。兄鹏程 16] 标题:信息的本质 发表评论人: lc 删除 回复 倪老: 作为 IT 行业的后学很佩服您的钻研精神和治学的态度,由于对什么是信息的本质以及信息的定义有兴趣,看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和书籍,也拜读了您的大作,虽然不能说完全理解了您的文章,但相信基本观点应该还是搞清楚了。但也因此带来一些困惑,希望能得到您的指教。 我认为您对认识层面的信息的观点还是好理解的,但关于本体层面信息的观点则比较难以让人接受。正如鹏 程 先生所指出的: 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只存在按一定规律(即属性)相互运动的关系,恐不能将这种关系说成是一物向另一物反映自己属性的关系,所说的 反映属性 实际就是物质相互运动的本身,用 反映 一词恐怕是人性化了。化石是物质自身运动的结果,因此其属性也是物质自身运动的结果,而不宜当成是信息把化石属性反映出来的结果。总之物质只有 主体性 ,而无接受 信息 的 客体性 ,似不存在主体向客体反映属性的问题,因而也可能不存在反映的介质:信息。由此推论,物质世界也不应有 本质与现象 、 内容与形式 的分离,物质就是物质,就是本质,就是内容,而没有 现象 与 形式 。 我非常同意您的 信息是物质属性的反映 的观点,问题是在谁哪里反映?很难想象,推倒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是信源,而最后一块是信宿!信息之所以不是物质和能量,恐怕有一个很根本的原因,就是信息对信源或者信宿必须是有用的,否则就没有必要在二者之间传递,虽然信源和信宿可以不是人类,但信源和信宿之间传递信息必然是有目的的。 个人的一点浅见,不揣冒昧,提出来请教。 . 我体会,二位的核心问题仍然是:信息概念应该是建立在人类客观事物认识的基础之上,客观物质世界由物质、能量相互作用决定事物的运动规律,足以说明一切,没有必要引入信息的概念。这的确是探讨信息本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 Lc 的评论中,用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多米诺骨牌的例子,他指出 很难想象,推倒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是信源,而最后一块是信宿 ! 我想首先就多米诺骨牌运动中是否也有信息传递问题作一些分析,与 lc 探讨: 从表面上看,当运动员放倒第一张骨牌后,一张推倒下一张直到最后一张骨牌倒下,完全是相邻骨牌之间物质、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似乎已经足够清楚了。但仔细想一下,最后一张骨牌倒下并不完全与它前一张骨牌倒下有关,而且与它前面所有骨牌,包括第一块骨牌倒下有关,中间有任何一块骨牌没有倒下,最后一块骨牌就不会倒下。换句话说,最后一块骨牌倒下的状态属性变化中说明了它前面所有的骨牌都已经倒下的状态变化,再换句话说,最后一张骨牌倒下的状态属性变化,反映了第一张骨牌已经倒下的状态。我们因此引入信息的概念:多米诺骨牌最后一张骨牌倒下的状态属性变化传递了第一张骨牌倒下的属性信息。第一张骨牌与最后一张骨牌并没有直接的物质、能量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但它们之间具有属性变化的联系,我们称为信息的联系。再进一步考虑,第一块骨牌倒下,是由运动员大脑中发出的启动指令信息通过他手指的推动而产生的,可以认为,运动员大脑中的启动信息通过多米诺骨牌运动传递到最后一块骨牌倒下的状态属性变化之中。 我们可能曾经看到过用几万块骨牌设计的一些大型艺术品,当第一块骨牌被推倒到最后一块骨牌倒下的整个运动过程中,人们视觉获得巨大的艺术享受。但应该指出,只有当最后一块骨牌倒下的那瞬间,人们才会发出赞叹的欢呼,并有可能宣告一个新的吉尼斯纪录的诞生;相反,如果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中断使最后一块骨牌没有倒下,它将宣告这次运动的失败,人们可能会发出遗憾地叹息。可见在这种多米诺骨牌运动中,最后一张骨牌倒下这个小小的状态变化,却包含有丰富的信息内涵。因为它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骨牌运动的结构设计和数万块骨牌中每一块骨牌放置的精密程度有关。再设想,如果比较一个数万块精心设计的多米诺骨牌艺术品和一个儿童玩的几块多米诺骨牌游戏,同样的最后一块骨牌倒下所传递的信息内容也是很不相同的。 这样考虑问题,把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看作信源,最后一块看作信宿,是否也是可以想象的呢?事实上,按照事物普遍存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观点,信源和信宿应该也是相对的,第一块骨牌启动骨牌运动,相对最后一块骨牌,它是信源,但它接收运动员大脑中的启动指令信息而动作,相对运动员大脑又是信宿;最后一块骨牌,相对第一块骨牌是信宿,但它的倒下引起全场观众惊叹和欢呼,又是发出信息的信源。中间的每一块骨牌通过状态变化,承上启下地传递能量,也传递信息,所以都既是信源也是信宿。 恐龙化石传递亿万年前活恐龙的属性信息与多米诺骨牌传递信息的例子似乎可以相比拟,因为信息传递都是伴随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只是化石的例子,信息传递主要体现在时间域上的传递,而多米诺骨牌主要体现空间域上的传递,事实上,物质的运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都是在特定时空下进行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物质运动、能量变换和信息传递也始终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对此,我们还可给出一个能量传输中伴随信息传递的例子:当我们用开关点亮一个电灯时,我们看到电灯发光,这自然是发电厂通过输电线路输送电能的结果,也是电能转换为光能与热能的表现。但灯泡从不亮到亮的状态变化不也是传递了发电厂具有正常供电能力和输电线路正常工作的信息吗?灯泡发亮的程度不也传递了发电设备输送了多少电能的信息吗? 综合上述多米诺骨牌运动、化石演变与输电线路中信息传递现象的分析,下面就鹏程兄与 lc 评论中涉及的一些信息问题和观点,再作进一步探讨: ( 1 )关于信息与物质属性的关系。 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物质、能量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可能使物与物之间产生相互运动和能量的传递,并使被作用物的某种属性发生某种变化,这可能已成为我们基本共识,也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基础。信息的概念建立在事物相互作用以后所引起的事物属性变化的基础之上也已为许多朋友接受。但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争论:信息是被作用物属性变化本身,还是属性变化中所反映的作用物的属性内容?我认为,如果信息概念仅限于属性变化本身,信息与事物属性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正如鹏程兄所说,在物质世界中,物资、属性、运动、能量、相互作用等概念已非常清楚,似乎没有必要再引入一个新的信息概念。所以我们一直反复强调信息的概念不仅是在事物相互作用条件下被作用物属性的变化本身,而更应着眼于在被作用物属性变化中所反映的作用物的属性内容。属性是事物固有的特性,是不能脱离现存物体的,因此属性也是不能传递的。但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确实可以使一事物属性内容反映到另一事物的属性之中,但这种被反映的属性内容已不是原来属性的含意,需要有一个新的概念 信息来表述。 ( 2 )关于信息与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 鹏程兄认为: 反映属性 实际就是物质相互运动的本身。我认为: 物与物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物质运动、能量传递,引起被作用物属性变化中反映作用物的属性内容,所以反应属性应是物与物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相互作用本身。信息是由物与物相互作用产生和传递的,信息也不是物与物相互作用或相互运动本身。恐龙化石是恐龙死后经过亿万年演化形成的,所以说化石是物质自身运动的结果,其属性也是物质自身运动的结果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第一、我们强调恐龙化石所传递的信息不是指化石这个物质本身,也不是指化石的石质属性本身,而是指化石形状所反映的亿万年前恐龙的形状、大小、和它们可能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属性,进一步还可从分析化石光谱属性中反映这一恐龙距今的年代信息等;第二、化石传递的亿万年前恐龙的信息,也是物与物相互运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并不是 信息把化石属性反映出来的结果 ,信息应是物与物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动因。当然,在认识层次中,知识信息具有生产力的作用,是否存在信息对物质的反作用,是否可称为信息力,还是很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 3 )关于认识层次与本体层次信息概念的统一 你们认为:属性反映的信息概念在认识层次比较好理解,而在本体层次就难以理解。我们上面分析的信息概念正是从本体层次物与物之间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基础上得出。认识过程、认识层面上的信息概念实际上也是物与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物,广义的包括光、电子、神经等等各种物质形态的物)。它应该是本体层次信息概念在认识层次中的延伸。试想我们在网上进行的信息交流,当然是属于我们可以理解的认识层次的信息交流。但这种认识层次信息在网上进行传输是依靠物质传输媒体(如光和光缆)承载着传输的,而所谓承载,也就是把认识层次以文字或语言编码结构表述的信息内容通过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反映到光的光谱属性变化之中而实现的。承认光这种物质能够携带信息传输,实际上就应该承认本体层次信息的客观存在,否则,认识层次信息概念也将成为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认识层次信息的传输、存储和交流也无法实现。这样理解是否就可能把认识层次与本体层次以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中信息的概念统一起来? ( 4 )关于反映与主体、客体问题 传统的认知过程,把人作为主体,被认识的事物称成为客体,认知过程被归结为主体获得了有关客体的映像,或称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把认识论称为反映论,反映的概念似乎成为哲学认识论中的专用概念。所以当人们在认识层次定义信息为认知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或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等都比较容易接受。当我们进一步用信息概念来分析认知过程时,我们发现,既然认知的结果在主体中获得了有关客体的信息,那么整个认知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认知主体与客体关系应该也就是信宿与信源的关系,既以客体为信源把信息传递给作为主体的大脑接收。而这一信息传递过程正好可以用物与物之间物质、能量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属性反映的过程来解释。我们可以非常具体的分析人脑如何通过光、眼睛、神经等这些中间事物,通过逐级属性反映的级联传递而获得客体事物的形象信息。认知过程的信息分析,使我们把信息的传递过程与属性的反映过程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由此建立的信息概念也必然可以把认识层次和本体层次的信息概念联系起来、统一起来。由以上分析可见:反映的概念虽然在认识论中使用,但也应该可以用于本体层次更广泛的领域,在马克斯主义哲学全书中对反映定以为 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相互作用时 , 通过自身内部的变化再现他物的某些特点的能力 ,可见只要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相互作用,就必定产生一事物属性变化中反映另一事物属性内容的事实,而我们的信息概念也正是建立于此。至于主体和客体概念似乎只用于与人有关的认识过程,在本体层次的信息传递过程则是用信源和信宿关系,而不必去套用主体与客体关系。所以,任何与它事物具有相互作用的事物,既可作为信源向他事物发出信息,也可作为信宿接收信息。人脑也是一个特殊的事物,也是既可作信宿也可作信源,认知过程只是一个特殊的信息传输过程,但由于大脑的智能(信息处理能力)大脑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即: 作为认识的反映是物质一般反映特性的最高级、最复杂的形式 。 以上个人初步意见,欢迎更多朋友参加讨论。
个人分类: 信息本质探索|285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3: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