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黄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所理解黄维的十年后中国得诺奖‘常态’这个词
热度 11 lin602 2013-10-10 23:02
这几天网上对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院士说的一句话进行热议: ‘十年后中国得诺奖将成常态’ 。 主要是对常态这个词的理解,许多人将其理解为‘家常便饭’。 我不同意将‘常态’理解为‘家常便饭’。 在得诺贝尔奖这事上,只有美国能称上‘家常便饭’,其他任何国家都不能说。这可以看看近十年奖的分布。我想黄维院士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幼稚标准。 中国及其他许多国家目前是远离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的,也就是说,如果大家对诺贝尔奖候选人进行推测,那就根本想不到会产生于中国科学家。这就是非‘常态’。 如果十年后,对自然科学诺贝尔奖候选人进行选择及推测的时候,里面就有可能有中国科学家,而且中国科学家的一些成绩处于可供选择,可上可下的位置。这就是‘常态’。而且那时候已经实现了‘零’的突破。 举个例子:世界杯足球赛冠军中,中国是‘非常态’的,中国无论怎么努力与运气,不会有任何人会说世界杯足球冠军会产生于中国队。而巴西、德国、英国、法国、阿根廷等足球强国得冠军就是‘常态’的。但必须注意,冠军只有一个,所以这些国家的概率仍然很低,但他们是可能的。 所以我们得正确理解黄维院士‘常态’这个词,他的意思,十年后中国的自然科学水平与世界接近,诺贝尔奖产生于中国是有可能的。 同时我对网络文化还是有点忧虑,不是好好讨论问题。
3936 次阅读|19 个评论
黄维的思维
热度 41 weijia2009 2013-10-8 08:52
黄维的思维 贾伟 科学网又一年一度地开始热议诺贝尔奖了。咱没有那些预测(谁能得奖)、评价(谁该得奖)的本事,就说点自己感兴趣的小事。 看到昨天赵明博主有篇精选博文: 院士一语惊人 - 十年后中国得诺奖将成常态 ,想说两句。事实上,一周前赵美娣就发了类似的博文: 十年后国人获诺奖将成家常便饭:真会做梦 (当然也搞不懂科学网为什么没给她的也“精选”一下),我当时就有点感想。感想其实很简单,这应该不是什么官话,我个人觉得南京工业大学的黄维校长心里真的是这么想的。 黄维校长说的是: 十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 。 有一次在国内出差,跟一名985高校领导一起“工作午餐”,就俩人,又很熟,话谈得就很随便。期间他说了个观点 – 国内高校正在全面接近美国,很快将会不分上下,理由主要是投入上的变化。他说,八十年代我们待遇差,科研经费也不足,很多人被香港的高校“贱买”过去,做个访学,拿点小钱,把最好的成果全在人家的地盘发表了。现在我们投入上来了,香港那些大学已经没有优势了。目前美国学校的待遇还是好过我们,但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赶上来,年轻人不必往外走了,好的成果就会流到我们这里。 我越听越觉得黄维以及跟他一样的领导们的思维方式也还是比较靠谱的!科研论文数量上来了,排名上来了,与国际最好的大学们在“同一个方阵”里迈步,怎么还会迈不出诺贝尔奖呢?我相信持类似观点的领导不在少数! 我没想要跟两位博主一样,站在反方驳斥说,科研投入多并不意味着创新一定多,中国尚缺乏健康的科研环境和生态,等等等等。而是想说,一个人,一个学者,在同样一个环境下,站的层面不同,看出来的问题居然会很不同。这本身不值得奇怪– 站得高看得远嘛!我想说的是,这些学者,在进入管理系统后,站得越是高,却越是看“不远”、看“不明”局势,这是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
9234 次阅读|70 个评论
黃維是否違反了科普法?
jiangjinsong 2009-3-20 15:56
黃維是否違反了科普法? 蔣勁松 原載《博 有意義。但他仍不死心,最後在他長期死磨硬纏之下,監獄管理者居然同意並支持了他的永動機研究。    撫順戰犯管理所長金源認為,'永動機'是幻想。但抱幻想,對每個人都是正當的。......我考慮,應該肯定他的幻想,同情他的舉動,以此找出幫 助他轉變思想的突破口。於是對他講:我對你研究的永動機很感興趣。如果成功了,對人類將是莫大的貢獻。不要有顧慮,要繼續研究,希望成功。黃維立刻 激動得熱淚盈眶,這樣親熱的話,今天第一次聽到......金源讓管理所電機廠的4名技術人員和學理科出身的幾名戰犯成立科研小組,幫助黃維研製永 動機。   幾經周折之後,永動機的研製工作全面展開。一切都按照黃維的設計圖紙進行製作。為了支持他的設計,管理所還花費了一些經費,委託機械廠加工某些技 術要求較高的配件。最後的結局是,永動機只轉動幾圈便停了下來。黃維臉色紫紅,低頭站在機器旁。金源此時一面安慰黃維,一面警告那些譏諷黃維的人。他 說,永動機失敗了。但不能灰心,要有勇氣。失敗是成功之母。606號殺蟲藥是經過606次試驗後取得成功的。僅憑一次試驗就能成功這也不可能,嘲笑失敗 的人是無知的人。黃維深受感動地說,沒有成功。但對我來說,有了比成功更加珍貴的收穫,我今天才真正瞭解了中國共產黨的幹部。我真心欽佩。這是黃維 在監獄20年來第一次發自肺腑的反省。   出獄後,黃維擔任全國政協常委,儘管社會活動繁忙,但他仍然堅持研究永動機。周恩來總理得知後,還向他索要永動機的模型,親自觀看。1979 年6月,黃維在政協分組會議上,就開發重力能源做了長篇學術報告。會議通過決議,支持黃維提出的科研專案。後來,黃維年邁無力,便將研製永動機的 項目交給了在江西機械廠當工程師的兒子。不知後來黃維的兒子是否真得在搞永動機研究,還是僅僅善意欺騙父親而已,無論如何結果當然一定是沒有成功。   應如何看待這項研究呢?毫無疑問,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偽科學研究。它違背基本的科學原理,違背科學研究的基本規範,符合一切偽科學的定義和標準。能量 守恆及轉化定律決定了永動機是不可能設計成功的。這是非常基本的科學常識。現代科學研究是一種社會性的事業,每個研究者可以獨立進行研究,但是他的研究必 須建立在科學共同體研究成果基礎上,研究工作必須要接受同行的評論。普通的偽科學研究者是缺乏黃維這樣得天獨厚條件的,中國科學院一般來說是不會回應這樣 的研究報告的。但他並不珍惜和尊重中國科學院這樣權威機構的論證結果。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頭至尾,黃維的偽科學研究都沒有涉及到作偽、欺詐。順便說一句,宋正海先生說,偽科學一詞原來是指偽造科技成果或剽竊他人成 果,我認為他是將偽科學與科學的欺詐、不端行為搞混了。相反,有充足的證據表明,黃維是以一種獻身科學的精神來從事這項偽科學研究的。當金源代表政 府問他有什麼要求提出時,他說,只有一個要求,請允許我研究永動機。黃維夫人探監給黃維帶來魚肉飯菜,勸黃維認真學習,不要再搞永動機。黃維居然生氣 地把筷子放在桌子上,說要來說這些話,就別再來看我。從現在起不吃你做的飯菜。你也別來看我!有人認為,他是想通過將功折罪來避免被判死刑。此說難以 成立,他後來出獄擔任政協委員後,仍然熱心研究永動機。在此,我們發現黃維獻身科學的精神十分令人感動,簡直與那些偉大科學家毫無二致。當然,這種為科學 獻身的精神,由於缺乏必備的基礎,對科學的進步毫無貢獻,不過是在給古往今來多如牛毛的偽科學荒唐之舉又增添了一個心酸而有趣的故事而已。另一方面,這個 案例同時表明,偽科學研究並非必然包含作偽、欺詐在內。   還應該注意的是,這是一項得到中國政府支持的偽科學研究。倘若沒有管理所長金源(很可能還有更高層領導)的支持,一個失去了自由的戰犯根本不可能進行 永動機發明的實際實驗,充其量只能停留在紙上和腦海中。後來黃維出獄當上政協委員後的永動機研究,固然是受惠于政協委員們的決議,但若無高層領導(很可能 包括周恩來總理)的首肯,也是難以想像的。實際上,相關領導支持黃維從事偽科學研究,是一種國家行為,而且動用了國家的寶貴資源,包括人力和物力。   然而,國家對於戰犯從事偽科學研究的這一支持,卻似乎很少有人會去批評指責。相關管理者對這場偽科學研究的支持,非但沒有也不應該受到任何指責,反而 應當受到稱讚。因為,這一偽科學研究活動雖然毫無科學價值,卻並非毫無意義。這些行為的正面價值是顯而易見的。黃維因此而受到感化,認識到共產黨領導的政 府對他的耐心、理解和尊重,從而積極進行思想改造和反省,後來主動地協助黨和政府開展相關統一戰線的工作,為黨和人民做了很多他人難以替代的重要貢獻。那 些在偽科學研究中被耗費的資源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在這個具體案例中,倘若管理者禁止了黃維的偽科學研究,看似堅持了科學精神,其實反而是思路僵化、偏狹,缺乏對人的尊重。金源以及其他相關負責人士, 正確地認識到此項偽科學研究的思想改造和統戰屬性。他們支持黃維所進行的偽科學研究,並不是要反對科學,而是尊重戰犯黃維個人的思維自由、探索自由,體現 了革命的人道主義精神,體現了人民政府的寬容大度。撫順戰犯管理所曾被公安部授予全國改造工作先進單位稱號,從對待黃維發明永動機一事看來,的確名副其 實。   這個案例很生動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偽)科學活動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部分。(偽)科學活動除了其科學價值和影響之外,還會因特定的環境和條件,產 生其他方面的影響和價值。正如科學活動可能會產生負面作用一樣,偽科學活動也可能產生正面價值。不分青紅皂白簡單地否定一切偽科學活動是犯了形而上學的錯 誤。至於通過法律來反對偽科學就更是違背法理的荒唐行為了。   現在讓我們做個思想實驗,如果當時有了《科普法》,我們如何看待黃維、管理所長金源和那些政協委員們(也許包括周恩來總理)的行為,他們違背了《科普法》第八條嗎?
个人分类: 挺偽科學|542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