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美国气象部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解读美国气象部门轨迹计算说中国污染影响阿拉斯加
热度 8 Talky 2014-5-10 09:41
近日,国内外媒体报道和转载新闻,说最近美国阿拉斯加出现较严重空气污染,源自中国。依据是美国气象部门在其脸谱( Facebook )网页上展示的一张“轨迹”计算图。美国 Alaska Dispatch 的新闻网页还在,但上面引用的 Facebook 网页过了几天就被撤下了。幸而从转载的新闻中找到了这个网页的样子,如下图。图左就是那条轨迹的计算结果,展示北京和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 Anchorage )市的联系。右侧展示 5 月 2 日该市东部和西南部出现的霾污染照片,能见度降低。 Alaska Dispatch 的新闻中说: 美国国家气象局在其 Facebook 主页上写道,“大气学家和研究人员可以‘倒回’沉降物的路线,这样就知道(污染的)源头了。在 5 月 3 日安克雷奇的案例中,沉降物的‘起点’位于 5000 英里之外的地区,而且漂浮过程持续了 14 天之久。” 我查了英文新闻原文,这段翻译文字和原文相符。但是,译者和读者恐怕都没有注意到,新闻中已经出现了重要错误:“。。。位于 5000 英里之外”。可能误读了图中的文字“ 5000 ”(这只是我的猜想)。但“ 而且漂浮过程持续了 14 天之久 ”是完全错误的理解! 请看局部放大了的左下侧图形, 图中 ” AGL” 是 Above Ground Level ,因此纵坐标是高度 - 米,展示的是气团轨迹运动的高度变化。图下面的文字说明,是后向轨迹计算 (Trajectory Direction: Backward) ,起自 5 月 2 日 16:25:10 UTC( 世界标准时间 ~ 雷同格林威治时间 ) ,连续计算 336 个小时,即 14 天。即计算终点(倒推日期)为 4 月 18 日 24:25:10 (北京时间,比较 UTC 早 8 小时)。 因为是“气团轨迹”,即假设 2014 年 5 月 2 日安克雷奇市上空有污染气团(图中显示其中心约 2000 米高),根据以往 14 天的气象数据,反过来计算这个气团的来源。图中曲线展示了,这个气团曾经“上天入地”即在近一周里到达过约 7500 米的高度,也到达过海面附近。再追溯,该气团在 2000~6000 米之间输送,最前( 14 天前),北京上空,约 5000 米高度。这个“14天”是轨迹计算人员设定的,不是“ 漂浮过程持续了 14 天之久 ”。完全可以再计算一个月(?),算出轨迹来自欧洲或美国本土! 但是,北京上空 5000 米高度,有什么样的空气污染?怪不得美国新闻只得联系中国空气污染极为严重的城市:临汾,说其烟尘很高浓度! 再看其起点,安克雷奇市 2000 米高度,但是照片显示的是近地面的霾,也就几百米。 气象方面人士应当熟悉“气团轨迹”的计算概念和方法: − 允许通过其界面有热量、动量,甚至适当质量(特指污染物)和外界有交换,但假设该气团的主体在气流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即采用流体力学中的“拉格朗日”研究方法。 − 气团运动由其所在位置的风场分布状况决定。涉及“场”了,即采用固定空间位置上的风速风向 ~ 流体力学中的“欧拉”方法。 − 大范围风场的水平变化主要由大气环流决定,如北半球中纬度的西风带。 − 垂直变化基本上是地面风速趋于零,越高风速越大。 − 风速风向都随时间变化。 可见,除了有时间变化的风场本身有不确定性之外,初始气团的选取(高度、时间),以及计算时间步长都也十分关键。例如:美国人不是不知道空气污染在地面,而是如果取近地面的空气团,“后向”轨迹计算 14 天,就不能找那么远,很可能就在太平洋里了。特别是,很可能找不到中国了。 何况轨迹计算只是该类空气质量模型的前一部分。完整的模式是,先确认此轨迹,然后以其终点(北京)开始计算污染物沿轨迹传输的物理化学过程:扩散、转化、沉降和沉积等。“后向轨迹”并允许路经的污染源向该气团扩散输入污染物,最后计算到达终点时的污染物浓度。 北京上空 5000 米的污染物,即使如轨迹计算那样到达阿拉斯加,主要路经太平洋,沉降和沉积之后,还有多少浓度? 不要轻信和传播这类新闻! (将另文介绍轨迹型和网格型空气质量模式的原理和优缺点)
个人分类: 灰霾|9594 次阅读|2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