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缩略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观察与思考(4)祸起青萍之末:列车司机听不懂缩略语AFM
热度 7 sqdai 2011-10-24 19:40
昨天参加了 “ 交通运输研究(上海)论坛第二届年会 ” ,获取了不少信息,包括最近特别关注的轨道交通方面的情况。期间,听到一个匪夷所思的事实:上海地铁 “927” 追尾事故的技术原因调查已有初步结果,事故竟然源于在十号线老西门 - 豫园路段隧道内地铁列车的列车司机没听懂调度员指令中的一个缩略语: AFM ,直接导致追尾(事故情况见链接中的文 8 )。 如前所述,由于上海地铁十号线的新天地站失电导致信号系统故障,在上海交大 - 南京路区段实行手控。老西门站调度员用电话发出指令,让正在老西门 - 豫园路段隧道内地铁列车的列车司机“按 AFM 模式运行”,可惜的是,那位司机不知道“ AFM 模式”为何物,看到前方亮了红灯就停了下来!那位调度员又按常规发了一列车,于是事故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我赶紧请教专家 AFM 是什么意思?据告,其含意是,“不管前面发生什么,一直前行”。可惜,这位专家急匆匆地去赶另一个会议了,无法继续追问。回家后查手里最大的一本《英汉科技大辞典》,没查到 AFM 词条,猜测大概是“ Always Forward Moving ”吧!经过严格培训的地铁列车司机应该听得懂这个缩略术语,他听不懂,就如同电视人不懂 CCTV 为何物一样愚钝! 这真是祸起青萍之末啊! 在会上听说,这位调度员是 2008 届的本科毕业生,在校学得相当优秀,应聘地铁调度员一举成功;出事后的应急处理也相当尽责。而上海地铁列车的司机非常年轻,平均年龄为 20 岁左右,多为相关专业的中专毕业生。每天的工作负荷很重,而收入水平相当一般,年薪 4 万元左右。 此事引发了笔者如下思考、发问: ——为什么地铁列车司机听不懂一个至关重要的常用缩略语?为什么其技术素质如此低下? ——为什么调度员下这么重要的指令时不做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下第二个指令前不与前车司机进一步联络?为什么如此缺乏经验? ——为什么地铁营运管理者不招聘文化程度更高(例如大专、高职、本科)的地铁司机?为什么不给他们更高的待遇?为什么不减轻他们的工作负荷?为什么未对他们进行更严格的培训? ——为什么管理者不对缺乏经验的调度员进行更严格的培训? ——为什么新天地站的失电会导致信号系统大范围失灵?为什么在 14 : 10 - 14 : 51 这样长的时段里不能恢复? ——地铁信号系统为何如此脆弱? ——是否进行过信号系统失灵后改用人工控制的大中小规模的预研、演练?是否对管理人员进行过有针对性的培训? ——上海地铁营运管理者及其领导对此次事故应承担何种责任? ——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如何做到亡羊补牢?准备采取何种措施杜绝类似的事故发生? 笔者认为,对于“ 927 ”事故不能就事论事,不能问责一两个具体责任人,必须追究地铁营运管理者的领导责任,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防微杜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真正的安全感还给所有出行者。 以上看法不尽正确,愿与朋友们进一步讨论。 写于 2011 年 10 月 24 日 【链接】相关博文 1 观察与思考( 1 )城市机动车数的惊人增长率说明了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55581 2 观察与思考( 2 )看私家车 “ 扭秧歌 ” 有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56394 3 观察与思考( 3 )城市交通设施的八大失当之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57204 4 基础科研薄弱 迟早要出大乱子 —— 上海地铁一号线事故引发的思考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48913.html 5 轨道交通忧思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65242 6 需要从深层次找原因 —— 轨道交通忧思录之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68825 7 高铁何时让人放心 —— 轨道交通忧思录之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83023 8 上海地铁十号线事故:又一记 “ 猛掌 ”—— 轨道交通忧思录之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91167 9 地铁系统急需增加软实力 —— 轨道交通忧思录之五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98334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8046 次阅读|13 个评论
请少用缩略语
DrSun 2009-3-20 22:39
用约定俗成的缩略语替代冗长的、反复出现的词或词语,不但可节省空间,还能使书写、阅读和交流更为简洁。但如果用得过多过滥,就给人添麻烦了。前者如冠心病,便是极佳的例子;如果用其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说起来拗口,听起来也别扭。一说非典,大家自然想到 2003 年的 SARS 。但在此之前,医生们说非典型肺炎已经说了几十年了,一直未曾想到用非典。但 SARS 这个英文缩略语还是蛮好用的,真正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境地。医学中的英文缩略语是出奇的多,对于中国医生来说,有的是天天挂在嘴边的,在文献中碰到,像是见到了老朋友。然而更多的就非常面生,更有一词多意的,免不得令人挠头。试举一例, ED :急诊科( Emergency Department )没错吧!还有呢, Erectile Dysfunction (勃起障碍)。这两个可都是公认的规范的缩略语。 美国呼吸与重症监护杂志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缩略语为 AJRCCM )的前任主编曾在该刊撰文,专谈缩略语的滥用问题。他认为一篇文献中的缩略语不宜超过 2-3 个,否则会大大减慢阅读速度,减少阅读乐趣。在该刊发表的一封读者来信中,一位美国医生抱怨缩略语给读者带来的阅读负担。他提到该刊的一篇论文中出现了 27 个缩略语,共使用 299 次,并引用了其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句子: In a populaion of patientssuspected of having OSAHS or UARS, OH represented the prominent type of ONAREs when RERAs were limited to 5%. 看来读者必须首先破译作者的密码,才能读懂全文。 今天的医务工作者想不接触缩略语是不可能的,即使研究生考试,总也得考你几个。我自己在给博士考生出的专业题中,也总会拿来几个考考他们。 IL-2 、 PSV 、 TLC 之类,想必不难,但 BTPS 就不容易答上来。在教学医院查房,不懂几个常用的缩略语是不行的。 ARDS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每个大夫都会说的。在重症监护病房,我们常说的话是:这位 COPD 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用的 SIMV 加 PSV ,有 6 个 PEEP ,因为发生了 VAP ,需要更换抗生素 .. 。这句话中有 5 个缩略语,但即使对于年轻的住院医师,也都能听得懂。 我个人喜欢猜缩略语的全称,但如今阅读医学文献,一些缩略语是无从猜起了。如果是本专业的词汇,尚可应付;如果是其他专业的,读起来就感到困难。虽然作者大都在第一次提出缩略语时写出了全称,但在阅读过程中,还需不时中途停顿,回去查看其含义,对于那些冗长的词汇更是如此。如此这般,浪费了不少时间,读下去的兴趣难免大减,尤其是那些只需泛读的文章。 我国的医学刊物对缩略语的使用大多都有明确的规定,要求论文题目不用缩略语,摘要和正文中尽量少用,图表中出现的非公用公知的缩略语一定要在注释中说明。但不少作者可能是为了节省时间和空间,大肆使用缩略语。例如《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一篇关于肺部影像学研究的论著,就使用了 20 个缩略语。加上另一篇论著中的缩略语,我在此列举出来,看读者能猜对几个(按字母顺序,限 30 个): ADM, ADMR, C-US, CPTE, DAB, DPA, DSCT, DSCTP, DSCTPA, ED, HE, HPH, HPSR, HPV, IF, iNOS, LDV-US, MA, MIP, mPAP, MPVR, MR, MT, PPTE, PTE, RV, RVHI, TAA, VA, V-PS 。蒙了吧? 看来,要让人看懂你的论文,请少用缩略语。如果要用,就用大家熟知的、规范的缩略语,第一次出现时要写出全称。不要仅仅为了自己的一篇论文而创用新的缩略语! (改编自文献阅读与英文缩略语,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作者 孙永昌)
个人分类: 科教随笔|530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