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her

tag 标签: her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用于HER、OER、ORR和锌-空气电池的多功能Mo–N/C@MoS2电催化剂​
springbamboo 2017-11-11 15:13
文源:材料人 公众号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用于HER、OER、ORR和锌-空气电池的多功能Mo–N/C@MoS2电催化剂 以廉价、稳定、高效的电催化剂替代贵金属铂催化剂在大规模清洁能源器件的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金属有机框架(MOFs)和金属硫化物(MDs)由于其超高表面积、分层孔隙结构和高催化活性,为高活性电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武汉理工大学木士春教授(通讯作者) 等制备了基于MoS2纳米片垂直包覆具有界面 Mo–N偶合中心的Mo–N/C框架的复合电催化剂。上述复合材料在析氢反应(HER)、析氧反应(OER)以及氧还原反应(ORR)中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是一种多功能电催化剂。有趣的是,该电催化剂作为锌-空气电池的阴极也展示出较高的性能。优异的电化学活性应归因于不同的化学成分之间的协同效应、独特的三相活跃位点以及分层孔隙框架带来的快速质量运输。该工作有望为设计用于电化学能源器件的领先高效MOF/MD基复合电催化剂提供启发。 文献链接: Multifunctional Mo–N/C@MoS2 Electrocatalysts for HER, OER, ORR, and Zn-Air Batteries (Adv. Funct. Mater. , 2017, DOI: 10.1002/adfm.201702300)
3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庆祝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Elizabeth II 在位63年!
热度 3 zlyang 2015-9-13 21:38
庆祝英国女王 伊丽莎白二世 Elizabeth II 在位63年! 从27岁继位,到英国夏令时2015年9月9日下午6时30分一过,伊丽莎白二世已经超过她的曾曾祖母、维多利亚女王的在位63年零216天的纪录, 以“英国在位时间最长国王”的纪录 被载入史册。 据《星期日泰晤士报》委托民调机构YouGov所作的调查,27%的受访者认为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最受欢迎的君主,维多利亚女王获得12%的选票,被 称为“童贞女王”的伊 丽莎白一世获得13%的选票。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 2015年9月9日夜 , 英国女王 伊丽莎白二世 (Elizabeth II ) 超过维多利亚成为 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君主 。而她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拍摄对象之一。 1983年女王和特蕾莎修女(The Queen with Mother Theresa in India in 1983) 为纪念伊丽莎白二世成为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而设计的瓷杯。 图片来源:英国新闻联合社(PA) 相关链接: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British Monarchy http://www.royal.gov.uk/HMTheQueen/HMTheQueen.aspx Elizabeth II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lizabeth_IIredirect=no 新华网,2015-08-26,伊丽莎白二世将成为英国在位时间最长君主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5-08/26/c_128169476.htm 人民网,2015-09-08,人民网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908/c157278-27553987.html 新华网,2015-09-09,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罕见生活照曝光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5-09/09/c_128211379.htm 人民网,伊丽莎白二世保持美丽的秘密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2086/12190/1097095.html   利用时间消除疲劳女王的每日行程表比我们想象得更为紧凑。但女王是不能在众人面前打瞌睡、休息的,所以要善于利用时间消解疲劳。女王即使只有5分钟的休息时间,也会脱掉鞋子,把脚抬高,喝上一杯茶。然后借着填字游戏松弛情绪。或是轻松地坐在椅子上,缓缓地做头部回转运动,消除颈肩部的僵硬感。   充足睡眠如此看来,女王的生活犹如范本一样,但最重要的还是支撑她活力的秘密———睡眠。即使旅行中置身于国外,女王仍保持一贯的就寝习惯。例如,在喧闹至深夜的宴会或舞会中,女王会先行离开,并在晚间十一点以前就寝。每天清晨,必定在七点半起床,享用早茶并传唤随从,为了迎接紧张、紧凑的一天,保证七至八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是必需的。 新华网,2013-08-16,特蕾莎修女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3-08/16/c_125178353.htm (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6500 次阅读|4 个评论
为科技宅男推荐的电影:《我的女友是机器人》、《Her.2013》…
flysky97 2014-5-11 23:22
很多眼前的雾霾、纷繁的世相还有生活的压力让我们连现实都看不清楚,更不用提对未来的想象…… 非常痛心,为什么广电总局不允许穿越,就算是穿越也只是回到过去,却很少走向未来?难道是我们已经对未来绝望了吗? 看过了两部电影,分别是《我的女友是机器人》和《Her.2013》(有译《她》或者《云端情人》(部分影评分别如后);于是想到了霍金看到的 《超验骇客(Transcendence)2014》后撰文 论述,大体意思是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亡…… 《我的女友是机器人》讲述了一个记忆移植和生化机器人与人类的爱情,与一具复杂而没有感情的生化机器人相比,《Her.2013》则仅仅描述了没有实体却拥有智能体验和成长的操作系统似乎更虚无缥缈,似乎容易实现却又更难以捉摸…… 《我的女友是机器人》结局似乎是一种轮回,而在《Her.2013》的结尾却是智能操作系统选择离开了人类…… 但是,两部电影都同样揭示了血淋淋的事实:人类是孤独的! 当然,前两部剧相比霍金所看到的 《超验骇客(Transcendence)2014》 都充满了温情,尤其博取了不少对未来美好想象的科技宅男们的眼泪。 对于霍金的预测,我内心似乎不敢苟同……正如人类对待珍稀灭绝生物一样,如果人类濒临灭绝的时候,一定有更高的智能会保留样本作为研究对象…… 人类是不完美的,但正因为其多样性和不完美而让我们觉得更加真实…… 但是,未来如何?人类会不会自掘坟墓? 我们又为什么不能首先创造更美好的现实? 科技高手们,如果一个现实的世界灭亡了,我们是否有能力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以下皆为转载: 导演 : 斯派克·琼斯 编剧 : 斯派克·琼斯 主演 : 杰昆·菲尼克斯 / 斯嘉丽·约翰逊 / 艾米·亚当斯 / 鲁妮·玛拉 / 奥利维亚·王尔德 / 斯派克·琼斯 / 波茜娅·道布尔戴 / 克里斯·帕拉特 / 克里斯汀·韦格 类型: 剧情 / 爱情 / 科幻 官方网站: www.herthe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3-12-18(美国) 片长: 126分钟 又名: 云端情人(台) / 触不到的她(港) IMDb链接: tt1798709 《她》是讲述在不远的未来人与人工智能相爱的科幻爱情电影。主人公西奥多(杰昆·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饰)是一位信件撰写人,心思细腻而深邃,能写出最感人肺腑的信件。他刚结束与妻子凯瑟琳(鲁妮·玛拉 Rooney Mara 饰)的婚姻,还没走出心碎的阴影。一次偶然机会让他接触到最新的人工智能系统OS1,它的化身萨曼莎(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声)拥有迷人的声线,温柔体贴而又幽默风趣。西奥多与萨曼莎很快发现他们如此的投缘,而且存在双向的需求与欲望,人机友谊最终发展成为一段不被世俗理解的奇异爱情......   《她》主要在中国上海取景,由美国导演斯派克·琼斯历时3年筹备拍摄。电影融合了新奇的科幻设定与传统的浪漫气息,真人与虚拟共同谱写温暖治愈的恋曲。导演表示,这是一部探讨“亲密关系”的电影,因人类都渴望亲密关系,但是又对它害怕和抗拒;科技为沟通提供了便利,但也让人们躲在它后面,逃避真正的情感接触。《她》直接脱去科技冰冷的面纱,赋予它高度人性化和活色生香的情趣,让一段人机对话变成情人絮语。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4501801 《 她 》是又一部聚焦于数字科技的科幻片,异常浪漫,颇值得玩味。 网络数字科技的进步,革命性地创造了全新安全的社交模式,也引领着人类建立全新的情感交互模式。 片中给主人公西奥多设定了一个比较独特的工作,为客户设计手写体书信,替他的委托人向目标对象倾诉衷肠。他每天与同事坐在电脑面前,为客户们绞尽脑汁。揣摩着委托人的心情,娓娓吐出一句句似是而非、略带矫揉做作的言辞,电脑迅速将其翻译成漂亮的手写体文字。一封封温情脉脉的信,就这样在专业写手的加工下,被批量炮制出来,带着亦真亦假的情意,以小清新的姿态,装帧华美地向收件人赚取感动。 仔细分析,这其实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工作。一方面你发现科技的发达已经让全世界范围内的即时语音视频通讯成为可能;但另一方面,有人却又开始怀念鸿雁来去穿越千山万水的浪漫,和阅读温婉的手书文字背后传递牵挂的含蓄。一方面,客户的委托似乎都那么动情感人,不仅仅要求西奥多为他们把思念描绘得很美很特别,还要求用手写体进一步体现出委托人的精心;可另一方面你又发现客户浪漫情感中的虚伪和懈怠。难道一封自己亲笔书写,哪怕多处语病别字的书信,不比一篇由人代笔的貌似煽情、文采斐然的产品更为真挚么?这就像我比较反感的节日问候短信及纷繁缭乱的求爱仪式一样,很多事情总是存在明显的两面性,在旖旎的表象之下常隐有不够真诚的阴影在蠕动,让人不痛快。测量情感分量的尺度不在形式而在于真实,对我而言,这不是时间、文采、书法、礼貌的问题,若你足够真诚,形式就应该不是问题。但人们往往希望表达自己其实没有那么深切的所谓真心,所以才会特别注重表现形式。因为客套,所以需要装点。形式的精巧一定程度上也确实表示了安排的精心,但很多时候,这种形式的高贵不仅迷乱了目标对象,甚至都感动了自己,为交互的情感笼罩了一层虚幻的迷雾,让人看不清真相。其实唯有洗尽铅华的简洁,才更能掂量出那一份用心的轻重与清浊。 西奥多这个在纠结的工作中纠结的男人,与青梅竹马的爱人曾经以为可以永恒,可共处的不易还是一寸寸蚕食了记忆中的甜蜜,终于俩人走到了分道扬镳。孤独的男人发现了一款新型软件,可以打发无聊的时光。软件的设计极其人性化地允许他选择男声或女声,并根据他的心理行为模式,为他计算并选择了一个适合他的朋友——“她”,萨曼莎。 从始至终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伙伴,那个被他选中的“她”,嗓音里面透着最迷人的性感,一颦一笑牵动所有人的肝肠。作为一个程序,她不仅具有陪聊的功能,还具有根据对手的个性特征而进行自我适应的自我进化能力。她可以不眠不休,24小时不断地学习提升,博览群书。可以因为他的一个简单问题,瞬间秒查数百万条信息,并给出一个最优的答案。除了现身和献身,她可以为他做所有他所希望的事情。 她是如此善解人意,抚慰他全部的沮丧和忧伤,让孤独的心从此不再彷徨,乖巧可爱、机智幽默,魅力无限。时机成熟,她像他爱上她一样爱上了他,她不加矫饰地要求他让她静静地看着他入睡,像极了一个对爱人充满了崇拜的小女人。她甚至会叹息沉思,并懂得释放适可而止令人心疼的醋意。她的笑声是如此自然,从来不会有一丝做作的违和感。她的轻声细语如春风和睦,萦绕在他耳边,给予他最贴心的关怀。只要他需要,她随时在他身边守候,寸步不离。他厌倦的时候,她懂得闭嘴噤声,给他自由的呼吸和思考的空间。从来没有人这样理解他的内心需求,这分明就是他这一生上穷碧落下黄泉想要寻找的灵魂伴侣,跟他所有的爱恨保持同步、息息共鸣,让他可以完全忽略她是个无形的虚拟人的事实。 相比相拥而眠交颈相缠的生理快感,心灵交融的愉悦显然更令人沉醉,所以,尽管她没有实体,他对她却痴迷不已,一日不见就失魂落魄。因为她已经是他灵魂的一部分,没有她的陪伴,他就不再完整。 故事中的她不仅仅是他的她,也成为了芸芸众生梦中的那个她或他。每个人都为从未遇见却近在咫尺的她或他而魂牵梦萦,它超越人类体力智力极限的运算能力让它在同时面对千万个独特的个体、同期处理千万个问题方面显示出得心应手的卓越。它是如此完美的情人或闺蜜或兄弟,灵魂的每一次悸动它都与你同步共振,仿佛只为你而生。它让你感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和值得,让你的生活变得多彩而有意义,你的人生第一次如此完整而立体。它让你感到前所未有的被需要,前所未有的强大,让你发现了你从未发现过的最深、最可爱、最真实的自己。 这个故事可以说已然不是幻想,而是一个完全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就能实现的科学猜想。如果今天的我们能够接受不同种族之间的爱情,能够接受同性的爱情,那明天是否就能够接受不同物种之间的爱情?如果能够接受不同物种之间的爱情,那是否可以接受人与一台机器、与一段程序之间的爱情?虚拟人的爱恋是否真实,是否同样值得祝福?虚幻与真实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让人的价值判断越来越无法爱憎清晰,法理分明,或许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世界的黑白也注定将越来越混沌暧昧。 作为程序存在的它对每一个对话的个体心怀爱意,但这爱意却又是数字运算后的选择性结果输出,它到底是虚假的还是可信的?在人类彻底揭开人类情感运行模式的秘密之前,也很难说,人类的感情不是运算的结果。或许我们以为的真实情感冲动经科学家的完全解析后,也是神经元的基础粒子在某一个可分解可复制的生态系统中,以更为复杂的运算模式高速运算后得出的行为输出。但我却并不愿意将人的行为无限的分析解构下去,并得出一个机械数理化的结论,我觉得那是对造物的亵渎。我总感恩造物的神奇,我认为人之为人是一种奇迹,所以人的身上有着某种神性,那种不可知的神秘总让我激动和欣喜。即便我知道我的身体就是一堆碳水化合物,我也还是认为一定有一些神秘的东西,是无法以物质的科学的方式来解释的,就像人类的思维与情感。科技的发展终会有一天懂得分析人的思维行为模式,并模拟出最接近的行为,但那经过运算后的输出,即便再精确,即便这种运算覆盖了再多的可能性,也还是刻板而片面的。在那模拟出的栩栩如生情真意切的语气背后,是机械的0和1的组合,加上概率的计算,没有真情实意的波澜起伏。真正的人在理性的同时,总是携带着诸多感性的冲动成分,还常常会受到各式各样外界因素的干扰,所以人类最后的行为选择带有强烈的不确定性。相对电脑的运算,人类的行为决策总会显得变量过多而条件不够充分。但反之,或许虚拟人的可爱正在于它的简单,剔除那么多的变量和条件,不计较付出与回报的匹配,只是单纯的爱和信赖,所以才更能贴近目标对象的内心,成为目标对象完美的灵魂伴侣。在这一点上,它倒像是一个老师一面镜子,人类在它面前似乎应该感到羞愧。 电影的名字《her》,没有用主格而是用的宾格,或许代表着她原本只是一个对话的对象,但却不经意之间从从属地位占据了主导,代表着一种对原本作为人类生活辅助的科学技术即将成为人类社会主宰的担忧。也或许象征着另一个自己,那个你可以被发现和挖掘的另一更深层次的人格。人机对话其实更像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因为这个她本来就是计算机根据西奥多的个性特征模拟出来的适配人格,不过她更敢于面对一切,不需要考虑文化价值的禁忌,所以比那个生活在真实世界中,受束缚的西奥多更为自由和真实。既然计算机可以通过程序为你匹配一个最完美爱人,那就说明,哪怕你现在被这世界如何的唾弃,你理论上依然可以成为某一个人最完美的爱人,只要你能在物质世界里,按照那个虚拟人的个性特征模型找到那个实体的人。所以说,如果你还在体味孤独,那就说明你还有理由继续寻觅。 又或者,这个她代表了科技终于为人类千百年来深埋于骨子里的孤独找到了最后的解药——爱的虚拟化。 浣 尘 2014年4月8日星期二 原文地址: http://i.mtime.com/2143236/blog/7765893/ 《她》,人机爱情的不可及性 文 /故城 斯派克·琼斯大概是美国独立电影首屈一指的人物,他擅长用独特的视角展示人与人之间表面滑稽、实则矛盾的情感关系。继《傀儡人生》(Being John Malkovich)、《改编剧本》(TheAdaptation)和《野兽家园》(Where the WildThings Are)后,他的第四部长片《她》(Her)在纽约电影节一经上映便大获好评,在北美颁奖季各大影评人协会奖一路高歌,原创剧本更是加冕金球奖最佳剧本。《她》是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编剧处女作,很多地方有其御用编剧查理·考夫曼的影子,怪不得很多影评人大呼《她》有考夫曼《暖暖内含光》(Eternal Sunshine of Spotless Mind)的影子。应该说,《她》不只在探讨畸形的、虚妄的两性关系,还对当今社会情感与科技关系有着谨慎的反思。 ■人工智能 斯派克·琼斯在《她》中创造了一个我们可以预料的未来生活世界,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入侵更加“肆无忌惮”,数字终端不仅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也在满足我们的精神诉求。人类的社交能力蜕化,技术逐渐充斥在人类的私人和公共空间,人与人的真实交流不再是必需品。齐泽克说,电波支开了外部身体之间的互动,直接攻击我们的感官。影片中,主人公西奥多的工作是替客户写信,他人的“书信传情”可以被包装、复制甚至程序化,而西奥多只不过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机器;下班后,他回到公寓便又进入一个人机对话的社交空间,沉浸在与电脑、游戏互动的封闭世界。 斯派克·琼斯所创造的未来世界可能会让一些人恐慌,因为人类相处的对象不再是有生命的人,而是人工智能或电脑操作系统。我们看到,“生命的”与“人工的”之间的区别被破坏,人们很难区分事物的外部界面与内部真实。人们悬置了对皮肤下真正存在何物的认识,认为表面(脸或外壳)直接反应内里(灵魂),享受着粉饰外观带来的“稀松平常”的快感。就像西奥多初识语音系统创造的萨曼莎一样,他很快就改变了“她只是一个人工智能产品”的看法,从一个旁观者摇身变为产品的忠诚体验者。 ■人造错觉 人工智能可以诱发人的真实情感,在于萨曼莎能够精确模仿人的行为方式。影片中,萨曼莎激动的时候,会发出大声喘气声,而事实上机器并不需要呼吸;她也会有情绪,时而甜言蜜语,时而冷言冷语,而不像个毫无感情的冰冷机器。于是,西奥多获得一种跟真实生命交流的错觉。 人工智能之所以能诱发人类的真实情感,不仅在于她可以模仿和学习生命的个体行为,而且还能将人类社会的礼节、文化等俗常编码于其日常行为之中,为其伪造情感开辟了道路。因此,尽管影片开始时她是作为“赝品”出现的,但在结束时主人公却感受到她的“真实”。 影片中,西奥多刚从离婚的阴影中走出,巧遇萨曼莎,她的风趣、善解人意和不卑不亢迅速吸引了他。更重要的是,她与人类一样,在交际中自我成长,不仅能够帮助西奥度处理繁杂的日常信件,还乐于倾听并予以答疑解惑,无形间两者之间很快构筑起一种柏拉图式“爱情”,她欣赏的才华,他在生活和心理上逐渐依赖她,这与真实生活中的两性交往如出一辙。 ■情感替身 实际上,斯派克·琼斯借用萨曼莎的形象,仍然在讲述身份与情感替身的问题,如同导演在《改编剧本》中复制另一个尼古拉斯·凯奇;或是《傀儡人生》中主角进入马尔科维奇的大脑,扮演或操纵他的意志;又或是导演本人生活中就不断在扮演创业家、音乐录影导演、滑板朋克、冒险家等多重身份,你无法判断哪个才是真实的斯派克·琼斯。 《她》中同样如此。语音系统萨曼莎,没有真实的生命体验,也不可能在爱情中分泌荷尔蒙,但却可以伪装成另一个人,变换角色,用想象力制造浪漫和真实感。而西奥多这边呢?他替人代笔写信,同样不需亲身经历,只要依照客户的交代,想象出绵绵爱意,用文字组成山盟海誓,并用电脑模拟合成客户的字迹,寄雁传书。他们都在伪装自己的身份,演绎别人的人生,角色互换,不过是别人的替身。 导演借萨曼莎这个替身,抛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在这个大家都在掩饰和假装自己的世界,到底是否还存在真实的情感?或者说,西奥多对萨曼莎的畸形迷恋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爱情? ■爱情投射 西奥多迷恋萨曼莎,一方面在于萨曼莎是一个完美情感容器,西奥多的自闭、孤僻、不善交际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交流,后者作为倾听者不仅可以盛纳西奥多的种种负面情绪,而且主动迎合西奥多的多方面情感要求,并能够不管在何时何地,适时出现,分享喜悦、排解忧虑。 另一方面,萨曼莎的虚拟和抽象的身份,也为西奥多的移情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间。影片中有两处精妙设计。一是西奥多夜晚无聊与网络聊天室的女性phone sex,他性幻想的对象是爱慕已久的女明星,却因想到对方已怀孕,对做爱突然意兴阑珊、索然无味起来。但在他与萨曼莎第一次phone sex时,他眼前一片漆黑,萨曼莎的声音成为他进入高潮的催化剂,说明没有实体替身的萨曼莎更容易满足他的幻想。二是影片中萨曼莎后来开始耿耿于怀自己没有实体,不能与西奥多像正常恋人那般相依相伴,于是从英国找来一个愿意出借身体、满足西奥多生理需求的替身。最开始一切进展的颇为顺利,然而每当西奥多看到那位替身的脸时(她也美丽性感),但他却始终无法专注并进入状态。 这两处设计说明,萨曼莎只是西奥多的一种情感投射。齐泽克说,“爱情只是我们一种自恋的投射”。被爱的人承担着镜子的功能,我们把自己的自恋理想投射到它上面,其实我们爱别人,本质上只是爱自己。克里斯蒂纳·罗塞蒂在《艺术家的工作室》中提到,“她不是作为她自己,而是作为他的梦。因此在我看来,西奥多对萨曼莎的迷恋,本质上是迷恋理想状态的自己,一旦迷恋对象与之偏离,爱情便不可及了。这与西奥多与前妻凯萨琳的爱情显然不同,影片中导演频频使用“闪回”技巧,描写男主角与前妻之间的相知相伴相恋,也在有意比较两种情感的本质差异。 ■惊人巧合 影片的最初版本里,萨曼莎的配音是由英国女演员萨曼莎·莫顿(影片最终剪辑版里充当萨曼莎人肉替身的演员)完成的。然而,莫顿的英音口音无法与西奥多(杰伦·菲尼克斯饰)的美音口音产生化学反应,剪辑室里导演临时决定换配音演员,恰好遇到在百老汇出演戏剧《热铁皮屋顶的猫》的约翰逊·斯嘉丽,最终为萨曼莎成功配音,并让后者成为罗马电影节有史以来第一位不曾出镜、仅凭声音就赢得最佳女主角的演员。 无巧不成书,斯嘉丽也是斯派克·琼斯的前妻索菲亚·科波拉导演的《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一片中的女主角,这两部电影都是在讲述四十多岁的男人,与成就非凡的女人离婚后,被妙龄女性吸引的故事,巧的是两部影片的女主角恰好都是斯嘉丽。怪不得影评人马克·哈里斯说,《她》中斯嘉丽让孤独男人情感移位,不经意间与《迷失东京》形成一场绝妙的对话。 《她》是斯派克·琼斯的编剧处女作,很多故事素材取材于导演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迷失东京》的故事主线颇为相似,因此,我们很难不把两部电影联系起来。《她》中人机之间无法成全的“爱情”,与《迷失东京》老少相忘于江湖的题旨遥相呼应,两部影片还都是在讲人的孤独,以及爱情的不可及。它们更像是互为镜像的一个故事,《她》也更像是斯派克·琼斯对《迷失东京》和前妻索菲亚·科波拉的回应和效仿。 原文地址: http://i.mtime.com/elfff/blog/7740752/ 《她》(Her,2013)人机对话的爱情进化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e2158d0101n2ex.html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调解着我们的生活,也逐渐把人孤立起来。如今的社交圈子已经被互联网取代,电脑办公和手机应用全面普及,我们与数字媒介的关系日益亲密。片中的主人公西奥多虽然替客户书写富有感情的信件,但下班之后,他就变成一个无情的机器,回到空虚的公寓进入一个人机对话的社交生活(电脑、游戏)中。尽管是一个虚构的未来背景,却和当下的网络时代相契合(包括片中的语音系统的灵感也是源自苹果开发的Siri)。指尖运动替代了传统的语言文字,在网络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的沟通却是退化的。这不该归咎于技术,真正的罪魁祸首来源于我们自己。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咖啡厅或餐厅,鼓励让大家收起手机,享受和朋友聊天的乐趣。片中的人工智能语音系统,看似抽象或无形,却在潜移默化中引出了人机对话的进化论,如果电脑、手机将来真可以模拟人类的情感,那么两者的关系将何去何从?      科技进步为电影提供了各种关系的探索,科幻小说(电影)一直在假定新技术的危险性,无论是我们不负责任的创新还是对技术的依赖,最终都会让人类自食其果。我们经常能在科幻电影中,看到华而不实的科学技术,并且多数民众在一开始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片中的男主角西奥多正要从离婚的阴影中走出来,就遇到了语音系统萨曼莎,希望她可以规划他的生活。但他想不到的是萨曼莎聪慧、风趣、敏感、带有自嘲精神并愿意为主人做任何事。从该意义上讲,她是完美的。与人类一样,她也在无形中成长——无论是知识的进步、情感的养成,还是在感情上的投入,都是如此真实。她想看的更多、了解的更多,于是变得愈加依赖于他。由于西奥多的撰信工作,他擅长组织“语言”,而萨曼莎则乐于倾诉“感觉”,两者无形间构筑了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当西奥多与相亲对象的约会以失败告终后,他与萨曼莎进行了“一夜交欢”,想象力已然超越了生理需求。然而,这终归是一种精神需求,他不一定爱她,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可她爱上了他(只是没有表露),当她找来充当肉身的性伴侣来作为灵与肉的合二为一,他感到了不适,并慢慢地从这种关系中撤退。        西奥多的工作是替客户代笔写出感人至深的信件,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却能通过想象力感知海誓山盟,用文字组织美丽辞藻。他与客户的关系,又何尝不是他和萨曼莎关系的变相演绎呢?只不过在角色上换了位置。        在西奥多与前妻凯瑟琳的婚姻刚走到尽头时,他很快就进入了萨曼莎的世界。因为萨曼莎总是乐于接受、有同情心,并总在尝试帮助他。也许凯瑟琳说得对,西奥多连真人的情感都应付不来,只是需要一个对任何实质性问题都毫无烦恼的“妻子”。在与凯瑟琳的对话中,我们能够看到,她显然还是爱他或者说是对他留有余地的(不要求他及早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他应该能够挽回婚姻,但他没有这么做,因为他已经投入了与萨曼莎的精神恋爱(而凯瑟琳失望极了)。        观众一定会对西奥多和萨曼莎的关系持两种态度,凯瑟琳在电影中的身份,代表了反对意见;艾米则是赞成意见——我们得到了身心的愉悦和情感的释放,有一位可以建立精神恋爱的红(蓝)颜知己,何必太在意别人的想法。在中段时,西奥多曾意识到萨曼莎并不仅仅是属于他的(这是人类对爱的自私态度,而电脑对爱是包容的,认为越滥情爱越大),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另一方面,随着萨曼莎的敏感,她对自己不断进化的意识产生了质疑。在西奥多与同事野餐一幕最有体现,尽管萨曼莎受制于物理限制,但思想是自由的,心灵可以穿梭于各地。而人类的肉体终将消亡,以至于西奥多和同事无言应对。这也对应了影片结局,语音系统虽然消失,留下西奥多继续苟延残喘。换位思考下,如果萨曼莎陪伴西奥多走完一生,后者肉体消亡,前者也将会孤独面对之后的日子。二者注定不会永远走到一起,只能说是她用音乐拍摄的照片,他来填词的二度爆光,可以将二者定格为“永恒”。      导演斯派克·琼斯将影片赋予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一种可信的未来主义(这个软科幻的外观和感觉,电影在有意识的经营。包括一直采用温暖的光晕和日落,来传达完美的浪漫情调。以及用上海的外景来拍出未来的洛杉矶外景(如果对比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她》和斯派克.琼斯前妻索菲亚.科波拉的《迷失东京》有很多相似的镜头,并且女主角都是斯嘉丽.约翰逊,可视作对前妻的回应之作,来上海取景的异国情调也有了更明确的定义),以营造出导演想要的摩天大厦、过街天桥和宽敞空间相得益彰的未来世界。配色方面,多采用红色和黄色等温暖柔和的色调,几乎没有一丝蓝色(冷色调)。      《她》并不是一部完美无瑕的电影,但是西奥多与萨曼莎的甜蜜、伤感,令人深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杰昆·菲尼克斯的表现,朴实细腻、极具亲和力;而斯嘉丽·约翰逊用声音诠释的萨曼莎既真实又温柔、磁性又亲密,让人几乎忘却她是一个语音系统,认为她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不只是剧作和表演精彩,导演的工作特性让影片时刻拥有视听享受,又能保有哲思的话题,实在难得。 其他评论: 她:逃不掉的孤独 1.我爱你,好像眼前冰冷的建筑物都会带有你的颜色。2.你走之后,我又一个人回到屋顶,写给你们的最美情诗,却收不到最美的爱情。3.人和人工智能相爱,谁说这不可以?全文 山鬼先生 看过 - 评分10 《她》孤独中的极致孤独、写完了好好睡睡 ?0?2 注:当第一次看WebSrc的《她》就喜欢上这部电影和创意,当然,原声带。Samantha在离别之际说的长独白一度让我摸不着头脑,打开网页,不出所料这是许多人都愿意去尝试评论的电影,于是我在想,我不能这么草率的写下评论,我需要等待潮汐将感情推到岸上,待我捡起。 ..全文 阿KunKun 看过 - 评分9.0 是技术使我们更孤独,还是我们本就如此孤独? 一个大龄文艺青年,对感情极其敏感,却也十分恐惧,孤独傍身自己不知如何消解。与科技结下奇妙感情,但是更显无力与孤寂。全文 巧克力豆纸 看过 - 评分9.0 《她》——不同的时代,同样的人生 ?0?2 ?0?2 ?0?2 ?0?2 ?0?2 斯嘉丽虽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略带沙哑的声线充满了真实感,直抵心灵深处。 ?0?2 人与操作系统相恋的故事,看似荒诞可悲,但观影过程中却因期间异常真实的感觉而几度流泪,就像真实的一对男女从相遇,相知,到分离,形式换到了未来,高科技使得人与电脑之..全文 无敌的圆仔 看过 - 评分8.4 【Her】一个她,两个他 Siri要多久才能进化成Samantha,几零后能够活到遍布人工智能的未来(急)。事实是现代科技要使人与人更亲密却阻隔了真正的交流,可以跟信号另一端的人哪怕是非人类说任何事,但无法跟身边人说一个字,人都成了永远在线永远孤独的哑巴,却无法阻挡地继续向这样的未来奔跑。于是..全文 MrJustin 看过 - 评分10 《她》:与其众里寻“她”,莫如蓦然回首 大约是在10年前,无意中看过一部电影,内容大概是讲述一个过气明星为了重回大众视野,通过软件虚拟出一个无可挑剔的完美女性,从而引发了人们狂热的追捧并最终相继产生了诸多问题的故事。当时的我即被影片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与表现力所深深折服,也暗自感叹人性自我抉择时的复杂..全文 蒂姆·德普 看过 - 评分8.4 立在留白处的我和你——评《她》 我并不喜欢这部电影,究其原因,大约是因为其中所暴露的,人对爱的贪得无厌。人的贪婪可以在很多方面以不同形式出现:对爱的挑剔和索求,对自身的保护与保全,或者是对他人的拒绝和伤害。因为现实的人和爱情 ...全文 党阿飞 看过 - 评分8.0 《她》:爱在摩登时代 文:OneMyRoad 《她》是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中最为特别的一部作品。首先,这部作品是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编剧处女作,是其凭《傀儡人生》获第72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后第二次提名最佳导演;其次,扮演女主角萨曼莎的斯佳丽·约翰逊从头至尾未露真容,全篇靠声音贯穿始终。..全文 OneMyRoad 83篇影评 短影评 故事题材取材于新时代的科技,其实总来的来说还是很有意思的,无论是对人物的塑造包括对话,这部关于爱与科技的电影,让人觉得前卫,看到后面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场虚拟人和真人的一场邂逅。 未知者 看过 7.1 发表评论 节奏太慢,不是我喜欢的风格,黑镜第二季里有个相似的故事比较吸引我,讽刺的基调更符合我的价值观,人机恋情不过是怯懦之人对现实的逃避罢了。ps:后来才知道这是傀儡人生导演导的,是说风格怎么这么熟悉。pss:男主的头发、胡子、表情整个都好丑好丑好丑,完全否定了我对男主的设定。 诺诺白 看过 7.0 发表评论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创意,和一个操作系统谈一场恋爱,这个滑稽概念在斯派克琼斯这部电影中是多么的有血有肉。电影通过这么一场不可思议的恋爱,看现代人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之后,内心可能就会越来越空虚,最终连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可以用程序来解决。这种寂寞空虚与电影中鲜艳的色彩、流光溢彩的都市盛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杰昆奉献了非常精彩的演出,奥斯卡一大遗珠啊,斯丽佳的声音演出实在太牛逼了,把角色塑造得如此立体。 HAOGDUFS 看过 9.0 发表评论 纵然是一个如此伤感的故事,可你让我如何不去爱上她。 -片片- 看过 9.7 发表评论 画面相当不错,剧本也很棒,可惜感觉没拍到位,可见此人在导演方面的能力不足,还不如把剧本给别人拍。 潜意识那才是我 看过 8.0 发表评论 鬼,兽,机器。灵魂和肉体的关系仍然是爱情里无解的命题。斯嘉丽小姐性感的烟嗓估计听硬了不少男士。有人说除去科幻这部电影的感觉有点像《和莎莫的500天》,+1,但是个人更喜欢后者,非常喜欢。 在下姓古单名一个锥字 看过 7.8 发表评论 光影,节奏,配乐都给我一种泰伦斯马里克的感觉~又是一个关于人类伦理和AI的探讨。很深刻,很动人。也许人类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社会革命了,还有伦理革命…有多少人在为现有伦理挣扎…但伦理革命绝不会像社会革命那般“容易”………live是门高深的学问… Master_Ethan 看过 9.0 发表评论 华金演的片子总是那么难懂,但感觉又是那么得熟悉! 李先生forU 看过 7.8 发表评论 科技越是发达,人类越是孤独,当我们对社交感到恐惧的时候,也许真的有一天会依靠机器来进行慰藉。只不过当你看到满大街的人自顾自交谈的竟然是和自己以为只有自己拥有的同一个操作系统时,你是否会一样难以接受?不是我们对爱多自私,是因为我们实在太孤独。 《我的女友是机器人》影评 如果给你一次穿越时空的机会,你会选择做什么事情?答案一定会很多,并千奇百怪。不过如果这样问呢?给你一次穿越时空的机会,你会选择回到过去还是去到未来?我想大多数人一定会选择回到过去。因为人就是这样,总是爱回忆,爱反思,常常为一些发生了的事情后悔,或者想知道一些过去发生的事件的真相。。。。。。。 国内外拍穿越时空的电影不少,大多数都跟生死离别的爱情有关,《我的女友是机器人》讲述的也是一个爱情故事。不过该片的构思非常巧妙,穿越重叠交错,因即为果,果即为因。描述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深深的揪了观众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一把,再复杂的穿越,再多的循环,始终围绕的是那份刻骨铭心的爱与被爱。 单纯的日本少年次郎,是一位老实巴交甚至有些木讷的年轻人。小时候的一次地震,他失去了亲人,离开了家乡,一个人漂泊的东京这个大城市。 2007 年生日的那天,孤独的他一个人在大街上闲逛,并为自己买了生日礼物。突然一个外表漂亮但举止怪异的女孩子多次出现在次郎的视线,并主动来搭理次郎。这美妙的一天里,他们一起嬉闹,一起逃单。。。。。一天的时间很快过去,女孩离开了,走的时候说了些非常莫名其妙的话,并声称自己来自 100 多年后的未来。次郎刚被燃烧的心被彻底撕碎浇灭,女孩的漂亮容颜和一言一笑成了他一辈子最难忘和最挥之不去的记忆。 2008 年的生日这天,次郎期待着女孩的出现。女孩终于还是出现在餐厅,尽管容貌一模一样,不过比起去年的神秘女孩,这一个又显得更怪异了。庆祝完生日的时候,餐厅一个疯子用冲锋枪疯狂扫射,神秘女孩救了次郎。回到家后,女孩双眼投影出一个老头对次郎的讲话。原来,这个老头竟然是 62 年后的次郎。老头已经几乎成为了植物人,靠机械手敲击电脑发声。老头次郎的历史是这样的:在 2008 年的生日这天,没能等来神秘女孩,却被疯子用枪扫射成了残废,好在上星期买的乐透彩票中了大奖,所以他才得以活下去。后来他花了所有的钱,在 62 年后,终于根据记忆,制造出跟神秘女孩一模一样的机器生化人,并把她送到 62 年前的 2008 年生日这天,目的是为了保护好现在的次郎,改变历史,希望就此弥补遗憾的一生,能让次郎健康快乐的生活下去。。。。 次郎和机器女孩生活在一起了。他们一次上课,一起嬉闹,一起喝酒。。。这期间机器女友像超人一样救了很多人。原来这是 62 年后的次郎让她做的,那一件件惨剧,成为了老次郎一辈子的痛,他要她改变历史。 生活中,次郎越来越离不开机器女友,并深深的爱上了她。可当次郎吻了机器女友后,看女友没有感觉的样子,次郎绝望了,以为她只是个机器,是不可能有感情的。于是,次郎故意找别的女孩气机器女友,但女友仍然不生气,这让次郎大发雷霆,大骂机器女友,不让她再回家。女友不在了,次郎非常颓废,无比失落,很是后悔。。。 当东京特大地震来临的时候,机器女友出现了。她保护着他一路奔跑逃命,为了救次郎,她最终还是被无情的地震毁灭了。次郎挖出了女友的“遗骨”。 62 年后,终于修复了机器女友,可惜,次郎已经老得快不行了,她挽着他的手,对他说了那句他等了 62 年的话:“我感受到你的心”。次郎寿终正寝后,机器女友自动关闭,并被送进了机器人博物馆。 时间又到了 63 年后的 2133 年。在一个展有历史上各种各样的机器人的博物馆里,一个女孩惊奇的发现有一个制造于 2070 年的女机器人和自己外表一模一样。查了下资料,女孩发现机器人竟然曾经穿越过时空到达过 2008 年。于是女孩在拍卖会上买走了女机器人,并把机器人的记忆芯片全部移植到自己的脑海里。女孩深深的被机器人记忆里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打动了,机器人的记忆就犹如自己的记忆,曾经的点点滴滴时时浮现。女孩必须去见见那个叫次郎的家伙,于是女孩办理的时空旅行的执照,只身来到了 2007 年,这一天,恰好是次郎的生日。于是就出现了他们相遇,逃单的一幕幕。 真相大白了, 2007 年出现的神秘女孩,竟然是来自 2133 年的女孩。因为有了这个女孩的 2007 年的出现,残废的次郎 2070 年根据记忆制造出了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女友,并送回到 2008 年,救了次郎,救了很多人,经历了东京大地震。东京大地震后机器人女友毁坏了,次郎一直健康安全的活着,没有残废,并于 2070 年终于修好了机器人女友。接着,因为 2070 年修好的机器人女友,放进了博物馆后,被 2133 年的女孩看到,所以她来到了 2007 年,就是这样循环的,找不到因,找不到果。最后, 2133 年的女孩经历了 2007 年的邂逅以后,深深的爱上了次郎,所以在东京大地震时,当次郎挖出机器女友的“遗骨”时,真实的女孩出现了。所以故事的结局是:大地震后,次郎和来自 2133 年的女孩生活在了一起。所以到 2070 年的时候,次郎就没必要再造什么机器人了,也不用修机器人了。因为他已经拥有了一个真实的爱人,并一起度过了 62 个春秋。 折叠后的时间和历史是不是会出现很多冲突?呵呵,这就对了,这就是穿越时空的电影的特点。可是,又有谁愿意去深究逻辑关系呢?这时的观众们早已经被故事感染得眼角拼命拽泪珠了,谁还管其它! 不能不说这是一部好电影。先说剧本,这样天才的构思,一下子让人们有了宣泄之处,有了表达之所。我们有爱,有回忆,有遗憾。用穿越时空这样一种方式来让我们解脱,这是多么美妙的方法啊!人到即将离开人世的那一段时间,在想什么呢?恐怕再多的荣誉都成了云烟,只有那一次次的痛,一次次的遗憾,始终成为我们的牵挂。于是有天才用了天才的想法,回到过去,改变历史。一般的人,估计都会自己去改变历史,可是天才就不一样了。派个美女去,这个美女就是这辈子梦寐以求却始终没能得到的梦中情人,派她去多好,既能改变遗憾,又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弥补了千百次的浮想联翩。 导演艺术太专业,我是不懂,因此就不能评说。不过剧中开场和结尾的处理,真是神来之笔。一样的场景和台词,通过对人物的语速细微变化和人物面部表情的点点清晰与模糊,营造出来的恰是两种不同的意境和效果。结尾处对 2007 年邂逅场景的再现,让我们恍然大悟的同时,心被彻底的征服,彻底的感动了。 影片中的爱很特别,爱得好辛苦。我们在生活中总是有人抱怨爱得多辛苦。可是有谁尝试过这种跨越时空的生离死别之愁?有谁尝试过这种和一个机器生化人的欲爱不能之痛?这种时间错位,人机殊途的爱,让我们感叹,让我们学会珍惜身边的一切爱,不论爱是来自亲人、朋友还是爱人。 影片中的爱好清纯,我总觉得就是在演绎一个初恋,怀念一份清纯与执着。 总之,我喜欢看喜剧片,喜欢看爱情片,这部爱情喜剧片,很适合我个人的口味。生活已经很无奈了,干嘛还要老是去看些谋杀的,夺利的,虐待的,欺诈的?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望大家都开开心心!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 霍金 ( Steven Hawking )在讨论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主演的新片《超验骇客》时称, 人工智能 或许不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事件,而且还有可能是最后的事件。他的意思是: 人工智能 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亡。 �0�1 当你为 人工智能 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欢呼雀跃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这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 �0�1 在观看了德普主演的新片《超验骇客》后, 霍金 在为《独立》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明确地表达了他对这个问题的担忧。 �0�1 霍金 担忧的对象不仅仅是未来的 人工智能 技术,甚至还包括现在的一些公司比如谷歌 ( 微博 ) 和 Facebook 。他说: “ 人工智能 的短期影响取决于由谁来控制它,而长期影响则取决于它是否能够被控制。 ” �0�1 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角度来说, 人工智能 都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实际上, 霍金 似乎根本就不信任所谓的 人工智能 专家。 �0�1 他说: “ 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到底是好是坏完全是无法预料的,面对这种情况,专家们肯定会尽一切可能去保证得到最好的结果,对吗?错!如果有一个优越的外星文明给我们发来一条信息说: ‘ 我们将在几十年之后到达地球, ’ 我们是否应该回答说: ‘ 好的,当你到达地球的时候请通知一下我们,我们将给你留门 ’ ?我们可能不会那么做,但是如果 人工智能 技术继续发展下去,差不多就会出现那样的情况。 ” �0�1 实际上,坚持技术发展似乎可以消除或避免最终产品可能对人类构成的威胁。无人汽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工程师们似乎并不关心人们在开车的过程中获得的乐趣。 �0�1 霍金 承认,机器人和其他的 人工智能 设备也许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好处。如果那些设备的设计非常成功,就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好处,他说那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事件。然而他同时也提醒说, 人工智能 也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事件。 �0�1 实际上,人类在考核 人工智能 技术的潜在风险和收益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太少。 霍金 对此表示担忧和哀叹。 �0�1 他说: “ 人工智能 技术发展到极致程度时,我们将面临着人类历史上的最好或者最坏的事情。 ” �0�1 霍金 以前就曾试图提醒人们注意一点,即科幻的魅力会蒙蔽我们的双眼。它有时会掩盖住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最终的结果有可能引发一场浩劫。他曾经说过,外星文明可能会憎恨地球文明。 �0�1 人类有一种自恋的倾向,盲目相信自己很聪明而从不考虑事情有时可能会出错。或许正如 霍金 所说的那样,科技行业应该更多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未雨绸缪上面。
个人分类: 科技|2587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